共振原理

仪器信息网共振原理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共振原理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共振原理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共振原理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共振原理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共振原理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共振原理相关的解决方案。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共振原理相关的仪器

  • 紫外共振拉曼光谱系统--UVRaman100 新一代紫外共振拉曼光谱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李灿院士及其研究小组自行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紫外共振拉曼三联光谱仪,获得中国科学院发明二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并于2008年4月8日,和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现代仪器联合实验室”,强强联手,迈出了研究成果向产品转化的重要一步。紫外共振拉曼系统简述共振拉曼或紫外共振光谱系统组成主要是:1、激光器部分:紫外或可见光激光器,紫外可调谐窄线宽激光器。2、光谱仪部分:三联单色仪+高灵敏度科学级CCD。3、信号采集部分:高效率光谱采集组件。共振拉曼或紫外共振拉曼的优点是: ◆ 合适的紫外激光激发可以完全避免荧光本底的干扰。◆ 由于拉曼信号强度正比于激发激光频率的四次方,紫外激光激发拉曼信号效率更高。(同等功率266nm激光可激发出比532nm激光高16倍的拉曼信号)。◆ 共振拉曼可以提供很高的共振增强因子,(理论极限可达106倍)从而大幅度提升检测极限。◆ 可以实现选择性激发,当我们把激光器调谐到某物质激发峰上时,可以只对此特定物质实现共振增强提升几个数量级的信号强度,其他物质由于几乎没有共振增强,可以进一步提升信噪比,这一点对于催化和生物研究非常有利。◆ 由于采用的是三联单色仪滤除瑞利散射,而非陷波滤波器,设备可以测试地低到到几个波数的拉曼光谱。设备详细指标与参数1、激光器部分:◆ 325nm HeCd激光器:325nm TEM00 mode 激光功率30mW-50mW输出备选◆ 244nm倍频可调谐氩离子激光器: 244nm TEM00 mode 激光功率24mW 另有229,238,248,250,257,264nm输出谱线◆ 532nm 绿光DPSS激光器:TEM00 mode,激光功率20-100mW备选◆ 窄线宽可调谐掺钛蓝宝石激光器:可调谐范围输出平均功率单个晶体可调谐范围基频700-960nm1W100nm二倍频350-480nm90-500mW50nm三倍频233-320nm20-250mW33nm四倍频193-240nm5-100mW25nm光谱线宽0.1cm-1功率稳定度3% rms注:如须覆盖整个光谱波段需要更换晶体Tips: 共振增强并不是是在一个特定的波长上急剧开始,而是存在着一个波长范围。实际上,即使激发激光的波长处于分子电子跃迁波长之下几百个波数的时候就可以看到5到10倍的增强作用。这个“前共振”增强作用在实验上是非常有用的。我们往往可以采用相对比较便宜的激光器,比如325nm的氦铬激光器,可调谐倍频氩离子激光器虽然不是连续可调谐,也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共振增强效应。当然,为了求得最高的增强因子,我们需要一种波长连续可调谐且光谱线宽很窄的的紫外激光器,比如窄线宽可调谐掺钛蓝宝石激光器激光器。2、紫外共振拉曼光谱仪部分A.光谱仪:◆ 光谱仪焦距:500mm ;f/6.5◆ 光栅尺寸:68mm×68mm or 68mm×84mm◆ 扫描最小步长:好于0.005nm◆ 镜片反射率:紫外和可见区的镜子的反射率达到90%B.相减模式拉曼光谱采集◆ 分辨率: 4.0 cm-1 (紫外区), 3.0 cm-1 (可见区)◆ 波数范围:50-4000 cm-1 (紫外区), 25-4000 cm-1 (可见区)C.光谱探测器CCD或EMCCD光谱CCD光谱CCD光谱EMCCD像素数1024×2562048×5121600×400像素尺寸 um26×2613.5×13.516×16成像面积 mm26.6×6.727.6×6.925.6×6.4最低制冷温度 oC-100-100-100电子增益NANA1-1000应用方向:● 催化研究● 生物化学,生命科学● 材料学,高分子科学● 纳米科学● 半导体,光电材料附录:附录1.紫外拉曼与共振拉曼原理与应用简述荧光干扰问题和灵敏度较低严重阻碍了常规拉曼光谱的广泛应用。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紫外拉曼光谱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紫外拉曼光谱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大大地扩展了拉曼光谱的应用范围。右图是紫外拉曼光谱避开荧光干扰的原理图。荧光往往出现在300 nm-700 nm区域,或者更长波长区域。而在紫外区的某个波长以下,荧光极少出现。 因此,对于许多在可见拉曼光谱中存在强荧光干扰的物质,例如氧化物、积碳等,通过利用紫外拉曼光谱技术就可以成功的避开荧光从而得到信噪比较高的拉曼谱图。从下图磷酸铝分子筛ALPO-5 示例可以看出,紫外共振拉曼光谱技术由于能避开荧光,可以成功用于微孔和介孔分子筛材料的表征。紫外拉曼光谱技术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拉曼信号可以通过共振拉曼信号得到增强。共振拉曼效应可以从拉曼散射截面公式得到解释:根据Kramers-Heisenberg-Dirac 散射公式: 在公式 (1)中,ωri 是初始态i到激发态r的能量差频率,ωL是入射激光频率。当激发光源频率靠近电子吸收带时,第一项分母趋近于零,因而其散射截面异常增大, 导致某些特定的拉曼散射强度增加104~106 倍。共振拉曼光谱的谱峰强度随着激发线的不同而呈现出与普通拉曼不同的变化。将紫外共振拉曼用于表征多组份体系时,可以选择性的激发某些组分相应的信息,从而使与这些组分相关的拉曼信号大大增强,得到共振拉曼光谱这种共振增强或者共振拉曼效应是非常有用的一个技术,它不仅可以极大的降低拉曼测量的探测极限,而且还可以引入到电子选择上面。这样,如果我们使用共振拉曼技术来研究样品,不仅可以看到它的结构特征,而且还可以得到它的电子结构信息。金属卟啉,类胡萝卜素以及其他一系列生物重要分子的电子能级之间跃迁能量差都处在可见光范围之内,这使得它们成了共振拉曼光谱的理想研究材料。共振选择技术还有一个非常实际的应用。那就是二分之一载色体的光谱由于这种共振作用会得到增强,而它周围的环境则不会。对于生物染色体来说这就意味着,我们使用可见光即可特定的探测到有源吸收中心,而它们周围的蛋白质阵列则不会探测产生影响(这是因为这些蛋白质需要紫外光才能使其产生共振增强作用)。共振拉曼光谱在化学上探测金属中心合成物,富勒分子,联乙醯以及其他的稀有分子上也是一种重要的技术,因为这些材料对于可见光都有着很强的吸收。其他更多的分子吸收光谱由于处于紫外,所以需要紫外激光进行共振激发,我们就称之为紫外共振拉曼(UlraViolet Resonance Raman Spectroscopy) 紫外共振拉曼光谱技术是研究催化和复杂生物系统中分子分析的一个重要工具。大多数的生物系统都吸收紫外辐射,所以它们都能提供紫外的共振拉曼增强。这样高的共振拉曼共振选择效应使得象蛋白质和DNA等重要生物目标的拉曼光谱得到极大增强,而其他物质则不会,非常便于目标确认及分析。例如,200nm的激励光能够增强氨基化合物的振动峰;而220nm的激励光则可以增强特定的芳香族残留物的振动峰。水中的拉曼散射非常弱,这个技术使得与水有关的微弱系统的拉曼分析也变成了可能。附录2:实验举例◆ 微孔-介孔材料骨架中超低含量的孤立的过渡金属离子(例如Ti-MCM-41)能够通过紫外共振拉曼光谱可靠、准确地鉴别出来。 ◆ 利用紫外拉曼避开荧光和增加灵敏度的特点,可以对分子筛合成过程中的合成前体、中间物以及分子筛晶体的演化过程进行研究。◆ 紫外拉曼光谱可以选择性地得到在紫外区具有强吸收的物质(例如TiO2和ZrO2)的表面相信息。
    留言咨询
  • 核磁共振专家打造的多功能时域核磁共振分析仪弛豫和扩散分析快速、无损、无溶剂技术无需试样制备替代湿化学法和物理试验利用三个或更多试样完成简单的线性校准化学计量学校准选项符合21 CFR part 11 、 IQ/OQ/PQ 和 GLP 标准要求维护要求低试样温度范围-100℃至+200℃,可支持独特的研发应用成熟的磁体设计,可实现快速分析时域核磁共振技术一般原理 时域核磁共振技术利用永磁磁场和射频能量来照射诸如氢和氟等对核磁共振十分敏感的原子核。使得这些敏感的原子核产生射频信号, minispec 进而检测出这些信号。这些信号的振幅和持续时长与样品属性相关。 不同于光谱技术,时域核磁共振不受样品颜色和表面属性影响。 minispec 非常适用于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实验室和研发机构,因为它可以实现无损无创测定,并且不要求样品制备。 minispec 国际标准方法有许多公开、成熟的方法可用于 minispec ,包括一些国际标准方法。在食品行业,包括 ISO 、 IUPAC 和 AOCS 在内的多家机构制定的标准方法均规定了固体脂肪含量测定。在农业领域,含油种子及残渣的含油量和含水量均采用国际标准方法来测定。在石化行业,诸如航空煤油和柴油等碳氢化合物的氢含量也采用 ASTM 方法来测定。
    留言咨询
  • 核磁共振教学仪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设备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纽迈分析核磁共振教学仪作为教学设备更新的典范,以其创新的技术、高度仿真的操作体验和安全的教学环境,正在引领医学教育的新潮流。在医学领域,尤其是对于核磁共振成像(MRI)这样的高端技术,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实际操作经验的需求。教学设备更新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纽迈核磁共振教学仪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设计,它通过模拟真实MRI操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高效的学习平台。苏州纽迈分析核磁共振教学仪EDUMR20-015V-I,是在经典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实验仪的基础上升级得到的一款专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教学实验而设计的小型台式核磁共振仪器。EDUMR20-015V-I搭载核磁共振成像虚拟数据采集与图像重建实验教学平台,实现上机操作和虚拟核磁共振数据采集相结合,使学生可以全方位了解核磁共振及其成像原理。核磁共振教学仪核磁共振教学仪的产品参数:磁场强度:0.5T±0.03T可辅助搭建以下平台:磁共振教学示范平台核磁共振教学仪的产品特点:1、永磁体,台式桌面设计,磁体安全、稳定,占地面积小;2、专用教学设计,软、硬件均具有高度的开放性;3、具有与医用核磁共振成像仪相同的模块,真实体验磁共振的原理、仪器、应用;4、适用于医疗器械、医学影像、生物医学工程、医学物理、近代物理等相关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核磁共振教学仪的功能介绍:1、参数(包括90º 与180º 脉冲的脉宽)的初始化设置和实验结果的保存;2、核磁共振信号的数据采集、处理,观察的FID信号(时域、频域),自旋回波信号等;3、核磁共振图像的显示、处理和保存;4、提供K-space原始数据;5、手动校准和自动校准磁共振频率;6、系统硬件信号的可开放测试;7、远程实验功能;8、多种磁共振成像序列;9、实用的磁共振成像软件,友好的操作界面,多参数可调;10、可扩展的三维成像,图像重建功能;纽迈分析核磁共振教学仪代表了教学设备更新的新方向,它通过提供安全、高效、互动性强的学习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医学生对MRI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进步,纽迈核磁共振成像教学仪有望成为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留言咨询

共振原理相关的方案

共振原理相关的论坛

  • 《核磁共振原理与实验方法》、《磁共振成像原理》两书数字出版了

    《核磁共振原理与实验方法》、《磁共振成像原理》两书数字出版了

    今天到这里来发布一个消息,对坛里各位师生都有用,版主不要认为是广告帖,高抬贵手啊。《核磁共振原理与实验方法》原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ISBN:9787307059894。出版时间:2008-04-01。大32开本,32个印张,精装版,每本定价95元,该书是核磁共振专著。前5章为核磁共振基础知识;第6章是介绍核磁共振谱仪和操作程序;第7和第8章是理论计算方法和表象理论,很有看点;第9章是该书所特有,如想设计新的实验就有必要一读;第10章一维谱,包括谱仪各种指标测试和13C谱编辑;第11章自旋回波和驰豫时间测量;第12 章双共振,重点讨论各种自旋去偶;第13章二维谱,是读者感兴趣的部分; 第14章多量子跃迁,比较专业;第15章供关心固体高分辨的读者一阅;第16章是书中的重点,分析了84个实用脉冲序列,体现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价值。《核磁共振原理与实验方法》适用于从事核磁共振研究的专业人员,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做结构分析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大学教师、研究生、科研人。该书2008年出版,很快售罄,一直未再版。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4/201504011326_540416_2995925_3.jpg网上对该书需求度很高。现在,两位老师(高汉宾、张振芳)不顾年事已高,重新整理,与时俱进,以数字出版方式,在武汉大学出版社的天线出版网上正式网络出版,出版号: UDPN 978-7-307-01368-1。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4/201504011333_540417_2995925_3.jpg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4/201504011334_540418_2995925_3.jpg扫一扫同时,两位老师的另一新作《磁共振成像原理》也以数字出版形式出版,出版号: UDPN 978-7-307-01369-8。该书没有纸质出版,数字出版是唯一形式。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4/201504011338_540419_2995925_3.jpg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4/201504011339_540420_2995925_3.jpg扫一扫该书简介:随着磁共振成像在临床诊断中普遍应用,磁共振影像已为大众所熟悉,希望了解磁共振成像的人与日俱增,为此,需要一本具有一定深度的普及读物供大家阅读和参考。本书从物理角度论述磁共成像原理,全书共分14章。 第一章 磁共振成像概述 第二章 连续与离散傅里叶变换 第三章 离散采样与傅里叶重建像 第四章 稳态κ空间采样 第五章 稳态快速κ空间采样 第六章 κ空间分区采样和回波平面成像(EPI) 第七章 Bloch方程的解与旋密度、T1、T2 的测量 第八章 分辨率、信噪比、对比度 第九章 化学位移谱成像和抑制脂肪信号 第十章 磁场不均匀对图像的影响 第十一章 随机运动、弛豫与扩散 第十二章 运动伪影和速率补偿 第十三章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第十四章 磁化率成像与脑功能成像(FMIR)参考文献

  • 核磁共振理论原理

    核磁共振理论原理里面有讲动态核磁共振的还有射频场的作用[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4426]核磁共振理论原理[/url]

共振原理相关的耗材

  • 核磁共振成像管
    核磁共振成像管(Test tubes for the imaging NMR) 核磁共振成像管,一端封闭,平底,火焰抛光,外观棕色,单支独立薄膜包装,每包10支。订购信息:货号产品描述规格2009040核磁共振成像管,5mm外径,壁厚0.5mm,长度160 mm10支/包2009041核磁共振成像管,10mm外径,壁厚0.6mm,长度160 mm10支/包2009042核磁共振成像管,15mm外径,壁厚0.6mm,长度160 mm10支/包2009043核磁共振成像管,20mm外径,壁厚0.8mm,长度160 mm10支/包2009044核磁共振成像管,25mm外径,壁厚0.8mm,长度160 mm10支/包2009045核磁共振成像管,30mm外径,壁厚1.2mm,长度160 mm10支/包
  • 核磁共振样品管
    核磁共振样品管:匹配核磁设备,定制不同尺寸。
  • 核磁共振成像管(Test tubes for the imaging NMR)
    核磁共振成像管(Test tubes for the imaging NMR) 核磁共振成像管,一端封闭,平底,火焰抛光,外观棕色,单支独立薄膜包装,每包10支。订购信息:货号产品描述规格2009040核磁共振成像管,5mm外径,壁厚0.5mm,长度160 mm10支/包2009041核磁共振成像管,10mm外径,壁厚0.6mm,长度160 mm10支/包2009042核磁共振成像管,15mm外径,壁厚0.6mm,长度160 mm10支/包2009043核磁共振成像管,20mm外径,壁厚0.8mm,长度160 mm10支/包2009044核磁共振成像管,25mm外径,壁厚0.8mm,长度160 mm10支/包2009045核磁共振成像管,30mm外径,壁厚1.2mm,长度160 mm10支/包

共振原理相关的资料

共振原理相关的资讯

  • 磁共振仪器国产化进程正在加速——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集锦
    2023年11月2日-3日,仪器信息网、北京波谱学会、《波谱学杂志》联合举办了“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简称iCMR 2023)”。会议设置了磁共振(MR)新技术及应用、核磁共振(NMR)技术及应用、顺磁及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国产磁共振技术及应用进展等四大专场,共有30位领域内相关专家在会议中展开了积极地交流讨论。本次会议直播间互动十分热烈,吸引了700余人报名参与!(点击查看会议报告回放)点击查看会议内容在会议报告正式开始前,清华大学化学系高级工程师杨海军为会议致辞。磁共振仪器作为一种高端的大型仪器,国产化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国内相关专家及仪器厂商都一直致力于相关仪器的设计研发。他分享道,对于高场核磁谱仪,从1956年日本电子到1960年德国布鲁克,相继研发出了高场核磁设备,国产仪器中科牛津高场核磁在2013年研发成功,目前装机量累计超150台,打破了国外技术及市场垄断;对于低场核磁,纽迈中国装机量累计超1000台,市场占有率75%以上,涵盖了大部分的学校以及许多的海外市场;对于顺磁谱仪,国产顺磁谱仪全球出货量超100台,以国仪量子为代表,从19年销售量开始逐渐攀升,2022年国内成交数量占比达50%等。整体来看,在发展过程中,国产核磁一直在不断的向前开拓中。磁共振(MR)新技术及应用专场 嘉宾会议期间,“磁共振(MR)新技术及应用”专场中,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刘朝阳介绍了磁共振控制系统、探头等相关的仪器技术、方法与应用研究工作,包括磁共振波谱、动态核极化增强(DNP)系统等仪器关键部件与整机系统研制与应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侯广进简要介绍了常用的固体核磁共振谱学技术、魔角旋转条件下的重耦方法,以及结合实际复杂分子体系举例说明其在结构表征、动力学分析研究中的应用;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核磁应用专家姜松子介绍了布鲁克液体核磁共振在磁体和探头等硬件方面的最新进展;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姚叶锋分享的是代谢组学的分子靶向技术研究;厦门大学教授林雁勤重点介绍了其课题组提出的多种基于深度学习的NMR谱图处理方法及在非均匀采样重建、去噪、化学位移提取等任务中的应用。核磁共振(NMR)技术及应用专场 嘉宾“核磁共振(NMR)技术及应用”专场中,太原理工大学研究员王英雄以5-氟尿嘧啶(5-FU)、6-巯基嘌呤(6-MP)、生物素(VB7)等客体小分子为例,展示NMR方法对观察基于PAMAM树状大分子的主客体相互作用体系的独到之处;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教授孔学谦总结了核磁共振原理教学的点滴经验并著书一本,为本领域的师生提供参考;牛津仪器应用科学家文祎分享了牛津仪器台式核磁技术及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亚男介绍了目前比较新颖的HPLC-SPE-NMR/MS的联用技术及应用;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应用工程师陈春燕介绍了日本电子核磁共振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ECZL系列谱仪的多频驱动系统及用于提高信噪比的PCW测试技术、双通道三共振探头等;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员刘海铭介绍了极高分辨率的固体核磁共振方法,深入研究了MOF中连接体苯环翻转动力学,并揭示了晶格中不等价连接体以及不对称苯环的动态交换特征;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副教授史祥燕针对生物上面的固体核磁进行了自己的研究介绍。顺磁及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专场 嘉宾“顺磁及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专场中,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剑峰对近年以血红素衍生物为研究对象的电子顺磁共振波谱进行了回顾,总结与探讨,对当前的一氧化氮、卡宾等轴向配体等研究重点与进展进行了实例分析;南开大学特聘研究员杨茵从生物大分子角度对顺磁共振分享了其课题组对此的一些研究和讨论;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顺磁应用工程师方勇列举了一些与新能源相关的研究实例,概述了磁共振技术在电池领域的应用;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EPR应用工程师范莹莹着重介绍了其公司自主研发的6k超低温系统;青岛腾龙微波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工程师杜婧雯介绍了Spinsolve台式核磁共振波谱仪在技术方面的新进展和实际案例;常州大学讲师刘健鹏从未冻水含量、冻土孔径分布、冻土中水分子流动性等方面,介绍NMR在探究冻土土水作用机理的应用。国产磁共振技术及应用进展专场 嘉宾“国产磁共振技术及应用进展”专场中,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陈俊飞主要分享了低场DNP的原理、仪器的设计方案、团队的研制进展及应用情况,展现低场DNP仪器的应用潜力,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规划与应用设想;清华大学助理工程师陈阳介绍了国产化仪器关键耗材转子的实际应用需求等。此专场中,“磁共振仪器国产化讨论”环节十分火热,吸引了众多人员的参与互动。教育部科研发展中心副处长王钦丽、国仪量子技术总监石致富、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教授颜贤忠作为此环节嘉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助力高端科研仪器研发等。讨论环节中,杨海军向我们介绍了磁共振仪器的国产化现状,并发表了他的一些看法。他认为,这两年磁共振领域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之前医学的磁共振成像基本上被西门子、飞利浦等国际大公司所垄断,价格十分昂贵,目前,核磁共振成像价格降低,给人民看病带来了很大的福音,据不完全统计,医院里面的核磁共振成像仪器现已有6万台之多,每年有数百台的增量。然而,这6万台设备中,80-90%为进口仪器,除此之外,目前,整个波谱领域,全国高场核磁的数量大概在3000~4000台,顺磁的数量只有300~400台,低场核磁处于发展阶段中,应用都不是很多。对于国内高校及相关重点实验室,相较于其它分析仪器,波谱的应用同样很少,且几乎没有出现国产核磁仪器的“身影”。杨海军分析道,出现这种现状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国产仪器的一些性能指标,例如稳定性、灵敏度、分辨率等做的没有进口好,进口仪器通过40~50年的原始积累,技术相对已经成熟稳定,国产仪器的积累时间比较少,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第二个原因是现在大学里引进的人才,大都是海归人员,他们经常使用的是国外仪器,回国后会按自己的使用习惯来采购进口仪器。这些原因导致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很少有国产仪器的使用。王钦丽在会议中表示,通过这次讨论她了解到高校国产仪器的使用状况,也反映出在仪器管理层面上,是需要出台一些相对有引导性的,或者是有一些强制性的政策来引导高校助推国产化仪器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当前高校培养的学生在就业之后不能马上胜任工作,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培训。她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完善,例如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可以增加与企业的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实际问题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基础性研究,可能会有更好的促进作用。石致富提出国产核磁仪器的发展需要更多综合性人才,比如电子学、微波、磁体软件等领域人才,这需要我们去及早关注到学生的兴趣点,把这些人才发掘出来。年轻人是我们发展的动力,也是我们能够把仪器做得更好、未来拥有更多希望的源泉。颜贤忠分析道:“产品要过硬,才能谈国家的支持和大环境对我们的关注,不能光靠消耗大家的热情和情怀,必须要靠我们自己的提升,能够做出过硬的产品,逐步从低端到高端,不断进行完善,我认为只有这样,一些行业的国产之路才能够真正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下去。”附:会议相关资讯汇总如下1、全日程公布|“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MR 2023)本周四开播2、“卡脖子技术”是否突破?磁共振仪器国产化之路如何走?3、视频回放上线|“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圆满落幕!
  • 英攻克磁共振成像新技术
    最新的磁共振成像研究使人们进一步了解脑部疾病。图片来源:英国诺丁汉大学   有望提高脑部疾病诊断率和监测效果   磁共振成像(MRI)领域的一项新发现有望提高多发性硬化症等脑部疾病的诊断率和监测效果。研究人员指出,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彼得曼斯菲尔德爵士磁共振中心的这一研究成果,可能会为医学界的磁共振成像提供一种新工具。   该项研究发表在日前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它揭示了利用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生成的脑部图像为何对神经纤维走向如此敏感。   微神经纤维以微电子信号的形式传递信息,脑白质就是由数以十亿计的微神经纤维所构成。研究人员指出,每个神经纤维都由一种叫髓磷脂的脂肪物质包裹着,从而能够提高这些电子信号的行进速度。   此前的研究已经表明,磁共振图像中的脑白质外观取决于神经纤维与磁共振成像扫描仪所用极强磁场的方向之间的角度。   利用髓磷脂分子结构方面的知识,诺丁汉大学的物理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模型,其中用又长又细且带有特殊(具有各向异性的)磁性的空心管代表神经纤维。   此模型解释了图像对比取决于脑白质中的纤维取向,并且也具有从磁共振图像中推断出神经纤维的尺寸、方向等信息的潜力。   参与该项研究的Samuel Wharton说:“大多数基于磁共振成像的研究都集中在以毫米为长度单位而进行的人体组织测量上,而我们对健康志愿者进行的扫描实验以及由此制作的髓鞘模型都显示,利用相当简单的成像技术即可生成尺寸、方向等更为具体的神经纤维微观信息。”他补充说:“这些结果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信息,用来识别并确定脑部损伤或异常状况,也将有助于他们选择适合某个特殊病人的扫描方法。”   诺丁汉大学物理学与天文学系系主任Richard Bowtell补充说:“对于生物医学成像界而言,这些结果应该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诺丁汉大学医院信托中心专门研究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副教授Nikolaos Evangelou认为:“这项研究开辟了观察大脑神经纤维的多条新途径。我们越是了解神经及其周围的髓磷脂,就越能在研究多发性硬化症等脑部疾病方面取得成功。”   Evangelou说:“我们最近在了解和治疗多发性硬化症上取得的进展都是基于可靠的基础研究,其中有一项就是由Wharton博士和Bowtell教授所提供的。”   研究人员相信,这项研究将使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临床医生更加理解神经纤维及其取向差异在磁共振成像中所造成的影响,并且在诊断和监测多发性硬化症(已知此病与髓磷脂流失有关)等脑部、神经系统疾病方面也有潜在用途。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该技术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应用成为现实,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
  • 英攻克磁共振成像新技术
    有望提高脑部疾病诊断率和监测效果 最新的磁共振成像研究使人们进一步了解脑部疾病。图片来源:英国诺丁汉大学   磁共振成像(MRI)领域的一项新发现有望提高多发性硬化症等脑部疾病的诊断率和监测效果。研究人员指出,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彼得曼斯菲尔德爵士磁共振中心的这一研究成果,可能会为医学界的磁共振成像提供一种新工具。   该项研究发表在日前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它揭示了利用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生成的脑部图像为何对神经纤维走向如此敏感。   微神经纤维以微电子信号的形式传递信息,脑白质就是由数以十亿计的微神经纤维所构成。研究人员指出,每个神经纤维都由一种叫髓磷脂的脂肪物质包裹着,从而能够提高这些电子信号的行进速度。   此前的研究已经表明,磁共振图像中的脑白质外观取决于神经纤维与磁共振成像扫描仪所用极强磁场的方向之间的角度。   利用髓磷脂分子结构方面的知识,诺丁汉大学的物理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模型,其中用又长又细且带有特殊(具有各向异性的)磁性的空心管代表神经纤维。   此模型解释了图像对比取决于脑白质中的纤维取向,并且也具有从磁共振图像中推断出神经纤维的尺寸、方向等信息的潜力。   参与该项研究的Samuel Wharton说:“大多数基于磁共振成像的研究都集中在以毫米为长度单位而进行的人体组织测量上,而我们对健康志愿者进行的扫描实验以及由此制作的髓鞘模型都显示,利用相当简单的成像技术即可生成尺寸、方向等更为具体的神经纤维微观信息。”他补充说:“这些结果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信息,用来识别并确定脑部损伤或异常状况,也将有助于他们选择适合某个特殊病人的扫描方法。”   诺丁汉大学物理学与天文学系系主任Richard Bowtell补充说:“对于生物医学成像界而言,这些结果应该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诺丁汉大学医院信托中心专门研究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副教授Nikolaos Evangelou认为:“这项研究开辟了观察大脑神经纤维的多条新途径。我们越是了解神经及其周围的髓磷脂,就越能在研究多发性硬化症等脑部疾病方面取得成功。”   Evangelou说:“我们最近在了解和治疗多发性硬化症上取得的进展都是基于可靠的基础研究,其中有一项就是由Wharton博士和Bowtell教授所提供的。”   研究人员相信,这项研究将使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临床医生更加理解神经纤维及其取向差异在磁共振成像中所造成的影响,并且在诊断和监测多发性硬化症(已知此病与髓磷脂流失有关)等脑部、神经系统疾病方面也有潜在用途。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该技术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应用成为现实,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

共振原理相关的试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