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共振原理

仪器信息网共振原理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共振原理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共振原理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共振原理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共振原理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共振原理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共振原理相关的解决方案。

共振原理相关的资讯

  • 磁共振仪器国产化进程正在加速——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集锦
    2023年11月2日-3日,仪器信息网、北京波谱学会、《波谱学杂志》联合举办了“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简称iCMR 2023)”。会议设置了磁共振(MR)新技术及应用、核磁共振(NMR)技术及应用、顺磁及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国产磁共振技术及应用进展等四大专场,共有30位领域内相关专家在会议中展开了积极地交流讨论。本次会议直播间互动十分热烈,吸引了700余人报名参与!(点击查看会议报告回放)点击查看会议内容在会议报告正式开始前,清华大学化学系高级工程师杨海军为会议致辞。磁共振仪器作为一种高端的大型仪器,国产化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国内相关专家及仪器厂商都一直致力于相关仪器的设计研发。他分享道,对于高场核磁谱仪,从1956年日本电子到1960年德国布鲁克,相继研发出了高场核磁设备,国产仪器中科牛津高场核磁在2013年研发成功,目前装机量累计超150台,打破了国外技术及市场垄断;对于低场核磁,纽迈中国装机量累计超1000台,市场占有率75%以上,涵盖了大部分的学校以及许多的海外市场;对于顺磁谱仪,国产顺磁谱仪全球出货量超100台,以国仪量子为代表,从19年销售量开始逐渐攀升,2022年国内成交数量占比达50%等。整体来看,在发展过程中,国产核磁一直在不断的向前开拓中。磁共振(MR)新技术及应用专场 嘉宾会议期间,“磁共振(MR)新技术及应用”专场中,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刘朝阳介绍了磁共振控制系统、探头等相关的仪器技术、方法与应用研究工作,包括磁共振波谱、动态核极化增强(DNP)系统等仪器关键部件与整机系统研制与应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侯广进简要介绍了常用的固体核磁共振谱学技术、魔角旋转条件下的重耦方法,以及结合实际复杂分子体系举例说明其在结构表征、动力学分析研究中的应用;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核磁应用专家姜松子介绍了布鲁克液体核磁共振在磁体和探头等硬件方面的最新进展;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姚叶锋分享的是代谢组学的分子靶向技术研究;厦门大学教授林雁勤重点介绍了其课题组提出的多种基于深度学习的NMR谱图处理方法及在非均匀采样重建、去噪、化学位移提取等任务中的应用。核磁共振(NMR)技术及应用专场 嘉宾“核磁共振(NMR)技术及应用”专场中,太原理工大学研究员王英雄以5-氟尿嘧啶(5-FU)、6-巯基嘌呤(6-MP)、生物素(VB7)等客体小分子为例,展示NMR方法对观察基于PAMAM树状大分子的主客体相互作用体系的独到之处;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教授孔学谦总结了核磁共振原理教学的点滴经验并著书一本,为本领域的师生提供参考;牛津仪器应用科学家文祎分享了牛津仪器台式核磁技术及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亚男介绍了目前比较新颖的HPLC-SPE-NMR/MS的联用技术及应用;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应用工程师陈春燕介绍了日本电子核磁共振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ECZL系列谱仪的多频驱动系统及用于提高信噪比的PCW测试技术、双通道三共振探头等;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员刘海铭介绍了极高分辨率的固体核磁共振方法,深入研究了MOF中连接体苯环翻转动力学,并揭示了晶格中不等价连接体以及不对称苯环的动态交换特征;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副教授史祥燕针对生物上面的固体核磁进行了自己的研究介绍。顺磁及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专场 嘉宾“顺磁及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专场中,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剑峰对近年以血红素衍生物为研究对象的电子顺磁共振波谱进行了回顾,总结与探讨,对当前的一氧化氮、卡宾等轴向配体等研究重点与进展进行了实例分析;南开大学特聘研究员杨茵从生物大分子角度对顺磁共振分享了其课题组对此的一些研究和讨论;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顺磁应用工程师方勇列举了一些与新能源相关的研究实例,概述了磁共振技术在电池领域的应用;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EPR应用工程师范莹莹着重介绍了其公司自主研发的6k超低温系统;青岛腾龙微波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工程师杜婧雯介绍了Spinsolve台式核磁共振波谱仪在技术方面的新进展和实际案例;常州大学讲师刘健鹏从未冻水含量、冻土孔径分布、冻土中水分子流动性等方面,介绍NMR在探究冻土土水作用机理的应用。国产磁共振技术及应用进展专场 嘉宾“国产磁共振技术及应用进展”专场中,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陈俊飞主要分享了低场DNP的原理、仪器的设计方案、团队的研制进展及应用情况,展现低场DNP仪器的应用潜力,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规划与应用设想;清华大学助理工程师陈阳介绍了国产化仪器关键耗材转子的实际应用需求等。此专场中,“磁共振仪器国产化讨论”环节十分火热,吸引了众多人员的参与互动。教育部科研发展中心副处长王钦丽、国仪量子技术总监石致富、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教授颜贤忠作为此环节嘉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助力高端科研仪器研发等。讨论环节中,杨海军向我们介绍了磁共振仪器的国产化现状,并发表了他的一些看法。他认为,这两年磁共振领域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之前医学的磁共振成像基本上被西门子、飞利浦等国际大公司所垄断,价格十分昂贵,目前,核磁共振成像价格降低,给人民看病带来了很大的福音,据不完全统计,医院里面的核磁共振成像仪器现已有6万台之多,每年有数百台的增量。然而,这6万台设备中,80-90%为进口仪器,除此之外,目前,整个波谱领域,全国高场核磁的数量大概在3000~4000台,顺磁的数量只有300~400台,低场核磁处于发展阶段中,应用都不是很多。对于国内高校及相关重点实验室,相较于其它分析仪器,波谱的应用同样很少,且几乎没有出现国产核磁仪器的“身影”。杨海军分析道,出现这种现状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国产仪器的一些性能指标,例如稳定性、灵敏度、分辨率等做的没有进口好,进口仪器通过40~50年的原始积累,技术相对已经成熟稳定,国产仪器的积累时间比较少,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第二个原因是现在大学里引进的人才,大都是海归人员,他们经常使用的是国外仪器,回国后会按自己的使用习惯来采购进口仪器。这些原因导致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很少有国产仪器的使用。王钦丽在会议中表示,通过这次讨论她了解到高校国产仪器的使用状况,也反映出在仪器管理层面上,是需要出台一些相对有引导性的,或者是有一些强制性的政策来引导高校助推国产化仪器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当前高校培养的学生在就业之后不能马上胜任工作,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培训。她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完善,例如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可以增加与企业的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实际问题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基础性研究,可能会有更好的促进作用。石致富提出国产核磁仪器的发展需要更多综合性人才,比如电子学、微波、磁体软件等领域人才,这需要我们去及早关注到学生的兴趣点,把这些人才发掘出来。年轻人是我们发展的动力,也是我们能够把仪器做得更好、未来拥有更多希望的源泉。颜贤忠分析道:“产品要过硬,才能谈国家的支持和大环境对我们的关注,不能光靠消耗大家的热情和情怀,必须要靠我们自己的提升,能够做出过硬的产品,逐步从低端到高端,不断进行完善,我认为只有这样,一些行业的国产之路才能够真正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下去。”附:会议相关资讯汇总如下1、全日程公布|“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MR 2023)本周四开播2、“卡脖子技术”是否突破?磁共振仪器国产化之路如何走?3、视频回放上线|“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圆满落幕!
  • 英攻克磁共振成像新技术
    最新的磁共振成像研究使人们进一步了解脑部疾病。图片来源:英国诺丁汉大学   有望提高脑部疾病诊断率和监测效果   磁共振成像(MRI)领域的一项新发现有望提高多发性硬化症等脑部疾病的诊断率和监测效果。研究人员指出,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彼得曼斯菲尔德爵士磁共振中心的这一研究成果,可能会为医学界的磁共振成像提供一种新工具。   该项研究发表在日前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它揭示了利用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生成的脑部图像为何对神经纤维走向如此敏感。   微神经纤维以微电子信号的形式传递信息,脑白质就是由数以十亿计的微神经纤维所构成。研究人员指出,每个神经纤维都由一种叫髓磷脂的脂肪物质包裹着,从而能够提高这些电子信号的行进速度。   此前的研究已经表明,磁共振图像中的脑白质外观取决于神经纤维与磁共振成像扫描仪所用极强磁场的方向之间的角度。   利用髓磷脂分子结构方面的知识,诺丁汉大学的物理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模型,其中用又长又细且带有特殊(具有各向异性的)磁性的空心管代表神经纤维。   此模型解释了图像对比取决于脑白质中的纤维取向,并且也具有从磁共振图像中推断出神经纤维的尺寸、方向等信息的潜力。   参与该项研究的Samuel Wharton说:“大多数基于磁共振成像的研究都集中在以毫米为长度单位而进行的人体组织测量上,而我们对健康志愿者进行的扫描实验以及由此制作的髓鞘模型都显示,利用相当简单的成像技术即可生成尺寸、方向等更为具体的神经纤维微观信息。”他补充说:“这些结果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信息,用来识别并确定脑部损伤或异常状况,也将有助于他们选择适合某个特殊病人的扫描方法。”   诺丁汉大学物理学与天文学系系主任Richard Bowtell补充说:“对于生物医学成像界而言,这些结果应该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诺丁汉大学医院信托中心专门研究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副教授Nikolaos Evangelou认为:“这项研究开辟了观察大脑神经纤维的多条新途径。我们越是了解神经及其周围的髓磷脂,就越能在研究多发性硬化症等脑部疾病方面取得成功。”   Evangelou说:“我们最近在了解和治疗多发性硬化症上取得的进展都是基于可靠的基础研究,其中有一项就是由Wharton博士和Bowtell教授所提供的。”   研究人员相信,这项研究将使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临床医生更加理解神经纤维及其取向差异在磁共振成像中所造成的影响,并且在诊断和监测多发性硬化症(已知此病与髓磷脂流失有关)等脑部、神经系统疾病方面也有潜在用途。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该技术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应用成为现实,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
  • 英攻克磁共振成像新技术
    有望提高脑部疾病诊断率和监测效果 最新的磁共振成像研究使人们进一步了解脑部疾病。图片来源:英国诺丁汉大学   磁共振成像(MRI)领域的一项新发现有望提高多发性硬化症等脑部疾病的诊断率和监测效果。研究人员指出,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彼得曼斯菲尔德爵士磁共振中心的这一研究成果,可能会为医学界的磁共振成像提供一种新工具。   该项研究发表在日前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它揭示了利用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生成的脑部图像为何对神经纤维走向如此敏感。   微神经纤维以微电子信号的形式传递信息,脑白质就是由数以十亿计的微神经纤维所构成。研究人员指出,每个神经纤维都由一种叫髓磷脂的脂肪物质包裹着,从而能够提高这些电子信号的行进速度。   此前的研究已经表明,磁共振图像中的脑白质外观取决于神经纤维与磁共振成像扫描仪所用极强磁场的方向之间的角度。   利用髓磷脂分子结构方面的知识,诺丁汉大学的物理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模型,其中用又长又细且带有特殊(具有各向异性的)磁性的空心管代表神经纤维。   此模型解释了图像对比取决于脑白质中的纤维取向,并且也具有从磁共振图像中推断出神经纤维的尺寸、方向等信息的潜力。   参与该项研究的Samuel Wharton说:“大多数基于磁共振成像的研究都集中在以毫米为长度单位而进行的人体组织测量上,而我们对健康志愿者进行的扫描实验以及由此制作的髓鞘模型都显示,利用相当简单的成像技术即可生成尺寸、方向等更为具体的神经纤维微观信息。”他补充说:“这些结果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信息,用来识别并确定脑部损伤或异常状况,也将有助于他们选择适合某个特殊病人的扫描方法。”   诺丁汉大学物理学与天文学系系主任Richard Bowtell补充说:“对于生物医学成像界而言,这些结果应该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诺丁汉大学医院信托中心专门研究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副教授Nikolaos Evangelou认为:“这项研究开辟了观察大脑神经纤维的多条新途径。我们越是了解神经及其周围的髓磷脂,就越能在研究多发性硬化症等脑部疾病方面取得成功。”   Evangelou说:“我们最近在了解和治疗多发性硬化症上取得的进展都是基于可靠的基础研究,其中有一项就是由Wharton博士和Bowtell教授所提供的。”   研究人员相信,这项研究将使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临床医生更加理解神经纤维及其取向差异在磁共振成像中所造成的影响,并且在诊断和监测多发性硬化症(已知此病与髓磷脂流失有关)等脑部、神经系统疾病方面也有潜在用途。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该技术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应用成为现实,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
  •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与应用培训班开班通知
    随着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已经逐渐在石油能源、生命科学、食品农业、高分子材料等诸多领域展开研究与应用。作为分子动力学研究的有力工具,无损、非侵入、 原位、绿色等特点更是使其成为多个研究领域的新宠儿。为了更好的让大家能够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更好的理解和运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同时,也为了回馈长期以来一直支持和帮助纽迈科技发展的新老客户,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的大力支持下,第一期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与应用培训班将于2014月8月10日至13日在美丽的苏州开班。一、培训班组织主办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核磁共振仪器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纽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二、培训时间与地点培训时间:2014年8月10-13日授课地点:苏州江南红大酒店会议室(苏州高新区东渚镇树园路1号)上机地点:苏州纽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苏州高新区科技城科灵路2号2号楼)三、课程内容1. 核磁共振概念、现象与检测原理2. 核磁共振成像概念、成像原理3. 仪器基本组成、各结构用途及工作原理4. 仪器基本操作,仪器参数、序列参数及使用技巧5. 讲解如何在食品农业、生命科学、石油能源、高分子材料领域使用仪器做实验6. 学员练习使用分析软件,完成T1、T2测试及成像软件,完成T1、T2加权成像7. 学员练习使用各类专业软件,包括:含油含水率软件、岩心分析软件、造影剂测量软件、交联密度测量软件、钻井液分析软件等四、培训费用费用:1200元/人,包括:课件资料费、住宿费(标准间188元/天,2人一间,4晚。如需单独住,另补差价)、餐费(7次)、上机费,颁发培训结业证书。五、培训报名培训接受邮件、电话、QQ 等多种形式的报名,报名时请提供相关信息。报名截止日期:7月31日;联系人:张英力,何蕾蕾邮箱:yl_zhang@niumag.com;ll_he@niumag.com电话:18939912673QQ:2880116828,2880116815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核磁共振仪器专业委员会 二零一四年六月二十四日
  • 生物共振检测:国外被爆伪科学 国内却成香饽饽
    p   “走廊里介绍的过敏检测还有吗?”科技日报记者问。 br/ /p p   “生物共振检测?没有了,更新的技术出来了,那个就不用了。”医生一边敲键盘填写电子病历,一边答道。 /p p   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皮肤科门诊外的宣传栏上,该院皮肤科特色医疗介绍的第一条赫然写着:“我科采用生物共振仪,可对400多种过敏原进行无创检测及脱敏治疗。” /p p   这是从2003年开始引进中国的一种德国检测设备,至今活跃在国内多家医院。然而所谓的生物共振技术,却在最近被爆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伪科学”。 /p p    strong “特色医疗”不约而同停用 /strong /p p   8月12日至14日,科技日报记者暗访4家北京地区的医院,其中2家三甲医院,1家三乙医院,1家民营医院。这些医院都在官网声称,可以利用进口的生物共振治疗仪来检测过敏原。 /p p   “听说咱们医院有进口的仪器,不抽血就能检测过敏原?”记者在民航总医院咨询皮肤科医生。 /p p   此前有网友爆料,曾在这家医院用生物共振治疗仪查过敏原,并晒出了检测结果。民航总医院官网在介绍该院皮肤科的特色医疗时,标题便是“德国BICOM生物共振系统对常见过敏性疾病过敏原的检测”。 /p p   “那个机器已经坏了,查不了。原来是450元一次。”医生不假思索地说。 /p p   “以后还可以进行这项检测吗?” /p p   “这个机器是进口的,很多零件都坏了,估计修不好了。”医生回答。 /p p   也许是巧合,记者在4家医院问起这个检测项目时,答案竟不约而同地一致:现在不做了。虽然如此,记者在全国多家医院官网搜索到推荐介绍此类生物共振治疗仪的信息。有的甚至放在首页醒目位置。 /p p   出现在这些医院官网上的生物共振治疗仪,主要有两个品牌,百康(BICOM)和摩拉(MORA),均来自德国。它们均声称,能存储40多类共计5000多种常见过敏原和药物电磁信息,且检测过程无创伤、无痛苦。 /p p   至于其原理,则更加不明觉厉:可以检测人体生物电磁信息,分离出人体病理信息并“反转后回输给人体”消除病理性信息。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实现过敏原的检测,又能实现病人的脱敏。 /p p    strong 生物共振真的可以查过敏? /strong /p p   “这种仪器进入国内很多年,确实很多医院在用,而且听说在某些地区,医保可以报销。”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医师石海云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p p   记者查询发现,百康和摩拉生物共振治疗仪分别在2003年和2005年通过国家监管部门批准。它们的适用范围都是对患者过敏性疾病的治疗。 /p p   在医药器材交易网站上,可以找到生物共振治疗仪的销售信息。上海聚慕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在线销售的德国百康生物共振治疗仪,报价为92.8万元一台,“三天内发货”。 /p p   “主流科学家认为它没有依据。”谈到生物共振治疗仪的功能,石海云说。 /p p   石海云介绍,正规的过敏原检测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体外试验,就是先抽血,再检测血清里的特异性抗体。“如果某种过敏原对人体致敏,人体会产生特异性的过敏原抗体,又叫IgE抗体。这种方法的原理就是寻找体内特异性的IgE抗体。”石海云解释说。 /p p   另一种是体内试验,让过敏原与人体发生接触,包括皮肤点刺试验和斑贴试验等。“如果对某种物质过敏,过敏原会与人体产生的IgE抗体发生反应,间接反映到皮肤上。”石海云说,这样就可以判断人体对某种过敏原是否过敏。 /p p   “但是生物共振技术,我们不知道它的机理是什么。查过敏原是查体内特异性抗体,生物共振技术却说要查频谱,到底有什么道理,大家也不知道。”石海云笑着说,“我觉得这个东西应该是个保健品吧。” /p p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前任会长朱学骏也曾在微博上介绍,查过敏原较为正确的方法是血特异性IgE检测,皮肤点刺可作为过筛试验。“国内有些医院开展的生物共振试验,并没有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结果是很不可靠的。”朱学骏在微博上表示。 /p p    strong 同一技术,国内外境遇冰火两重天 /strong /p p   在国内和国外,生物共振技术的境遇可谓冰火两重天。 /p p   与在国内堂而皇之进入多家医院,甚至被标榜为“特色医疗”不同,石海云告诉记者,他开会时曾与德国专家聊过生物共振治疗仪,“他们说这个在德国并不是主流的东西”。 /p p   国际权威学术机构也认为其宣传存在误导。 /p p   2006年,瑞士过敏和免疫协会在德国《皮肤病学杂志》刊登官方声明,认为生物共振技术的疗效缺乏科学依据,并指出生物共振技术的宣传具有误导性。这份声明总结说,生物共振疗法的例子很好地展示了,“伪科学语言可以将毫无意义的废话描述为科学”。 /p p   在生物共振治疗仪的“老家”德国,媒体对该技术也多有关注。2012年德国《南德意志报》官网在报道该技术时介绍,曾有大量科学实验对生物共振疗法进行测试,然而结果都是否定的。因此德国商品检验基金会强烈不推荐这种技术,并认为生物共振疗法“必须被看做纯粹的投机和对病人的误导”。 /p p   “这种仪器试图辨别人体在健康和生病状态下产生的不同的波……然而并没有科学证据证实这一点。”2013年,德国《明镜周刊》官网在介绍生物共振疗法时说。 /p p   国内外互联网上关于生物共振技术的内容也形成鲜明对比。在百度百科或互动百科查找与生物共振相关的关键词,可以看到“先进的过敏性疾病诊断治疗系统”“系统治疗有效率为83%”等说辞。而在维基百科,生物共振疗法(Bioresonance therapy)直接被斥为“伪科学”。 /p p   一位不愿具名的三甲医院儿科医生告诉记者,虽然他所在的医院没有引入这种设备,但他了解到很多医院都在用。而且业内人士基本都知道生物共振治疗仪只是一个创收工具,对病人没有任何益处。这令他非常反感:“用这些连基本原理都不成立的仪器来指导治疗,这不是在坑病人吗?” /p p br/ /p
  • 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研讨会举行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9月25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学术会工作委员会、《现代科学仪器》编辑部承办的&ldquo 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研讨会&rdquo 举行。该会议是第25届中国国际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展览会(MICONEX 2014)同期学术会议之一。 中国科学院叶朝辉院士   我国核磁技术领域的带头人叶朝辉院士通过介绍从1944年核磁共振(NMR)的发现和波谱学的建立、到NMR方法与蛋白质结构测定技术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问世等三个里程碑事件,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五次诺贝尔奖,探讨了核磁共振对科学的贡献及其发展趋势。 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颜贤忠   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颜贤忠表示,经过70年的发展,NMR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生物医学领域,NMR一方面在结构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提供原子分辨率的蛋白质三维结构和分子键相互作用位点,以及大时间尺度的动态过程信息 此外在药物研发和代谢组学研究当中,NMR通过与液相色谱、固相萃取仪等联用发挥重要的作用,NMR可以检测几乎所有的代谢物质,而且可进行原位检测、定量分析,并具有很好的重现性。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主管技师赵强   另外,对于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主管技师赵强表示,磁共振影像诊断仪是20世纪医学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能进行多方位成像,并且无创伤。在临床的主要应用有神经系统成像、体部成像、血管系统成像、骨关节系统成像等。   在叶朝辉院士看来,基础研究推动了核磁技术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通过多学科的应用,NMR仪器设备的研制、生产形成了规模产业,先进的仪器装备对NMR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也是NMR长盛不衰的重要缘由。因而,在开展NMR应用的同时,我国的科研人员也在NMR仪器研制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鲍庆嘉物理研究员   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在磁共振仪器研制方面有长期技术攻关经验,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已开始相关技术研究。鲍庆嘉物理研究员介绍说,2011年1月,由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成功研制的300MHz-5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正式开启产业化,目前已销售/试运行NMR谱仪22台套。同时,还可以提供新仪器定制、仪器升级改造、搬家/升场/仪器维修、低温服务和培训等服务。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秋良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秋良长期从事复杂电磁结构的极高磁场超导磁体科学技术研究,他参与成功研制世界首台0.45T全开放可自由移动磁极磁体系统、第一台代谢成像超高磁场全身核磁共振磁体系统。他还在着力于开放式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开发,他认为1.5T大开放结构的磁共振成像系统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据了解,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在永磁磁体研究方面颇具历史。从上世纪70年代,电工所就开始进行永磁电机及永磁磁场数值分析技术的研究,1998 年 &ldquo 发现号&rdquo 航天飞机搭载阿尔法磁谱仪(AMS-1)中最关键的部件永磁磁体就是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制的。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胡健平博士   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胡健平博士则从事核磁共振另一关键部件&mdash &mdash 探头的研发,他通过理论创新、技术以及工艺装备创新,在这一领域也已取得了不少成绩。   油气和水资源都是流体矿藏,核磁共振在找油、找气、找水及研究油气水的存在状态及空隙介质特征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 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林君   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林君从2002年开始潜心于核磁共振找水仪的研制,与医学核磁共振成像不同的是,地下水核磁共振成像采用天然地磁场,其强度仅为医学核磁共振成像所用人工磁场的四万分之一,激发频率仅为1-3kHz,探测距离超过百米,被测信号衰减严重,100米深处水产生的核磁共振信号仅为nV级,而且在野外无法采取屏蔽,电磁噪声干扰十分严重。尽管困难重重,林君带领其团队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完成了原理样机和科研样机,并在实际的应用当中不断改进完善。此外,林君还在从事地磁场共振地下水探测仪的应用研究,争取为地下工程的水灾害隐患探测,减少和预警矿井/隧道透水等重大灾害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肖立志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肖立志则关注于井下核磁共振仪器的研制,井下核磁共振探测技术已广泛的应用于大洋钻探计划、大陆钻探计划、天然气水合物钻探项目和复杂油气藏及页岩油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但是由于现有的核磁共振仪器进行宏观平均测量,不能解决非均匀介质内部结构及其空间分布问题,但油气藏往往存在着严重的非均质性,因而井下极端环境核磁共振探测仪器有进一步改进的强烈需求,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目前,肖立志教授已研发完成中国第一支偏心型及居中型核磁共振探测仪器。 上海纽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高杨文博士   上海纽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高杨文博士介绍说,纽迈科技成立于1993年,始终专注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及相关应用解决方案的研究、专心于低场核磁共振科学仪器国产化事业发展。2011年纽迈科技产品成功进入欧洲市场,2013年公司获批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 会议现场
  • 第六届全国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与应用研讨会 会议通知
    第六届全国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与应用研讨会 会议通知(第三轮) 随着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已经逐渐在石油能源、生命科学、食品农业、高分子材料等诸多领域展开研究与应用。作为分子动力学研究的有力工具,无损、非侵入、 原位、绿色等特点更是使其成为多个研究领域的新宠儿。 第六届全国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与应用研讨会将于2014年10月08至10日在美丽的杭州举行。会议将分为六个专题:一个教学专题、一个技术专题、四个应用专题。 届时,我们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新进展和各个应用领域的新发展做大会主题报告。并在大会正式开始前,安排了教学课程,为有需要的老师和同学们讲解核磁共振原理、核磁成像原理及应用。一、会议组织 会议主办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核磁共振仪器专业委员会 会议承办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会议协办单位:纽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二、会议时间与地点 会议时间:2014年10月08-10日(注意:会议时间已更改,原定时间为10月13-15日) 会议地点:杭州(具体地点详见第四轮通知)三、会议专题 (1)核磁共振原理、核磁成像原理及应用; (2)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新进展; (3)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石油能源及多孔介质领域的应用; (4)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 (5)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农业领域的应用; (6)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应用;四、会议日程安排 10月08日下午注册报到 10月09日-10日开幕式、主题报告五、会议注册报名与会务组联系 会议接受邮件、电话、QQ 等多种形式的报名注册,附件一为参会回执,注册报名时请提供相关信息。报名截止日期:9月20日; 联系人:张英力,何蕾蕾 邮箱:yl_zhang@niumag.com;ll_he@niumag.com 电话:18939912673 QQ:2880116828,2880116815六、会务费 1000元/人(含会场租赁、餐饮、资料等),学生凭学生证减半,费用自理。七、会议征文 现在开始征集摘要,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并注明是口头报告还是海报。我们将根据内容相关性与内容先进性做出是口头报告还是海报的决定并提前通知大家。 有意者请于2014年9月10日前将论文摘要以电子邮件(邮箱:ll_he@niumag.com)形式发回会务组。 附件二为征文格式要求。八、其他事项: 1、温馨提示:请带好您的名片,方便与他人交流。 2、若您在工作中有与本次会议有关的问题,请提前告知我们,以便您的问题能在本次研讨会中得到解决。 附件一 第六届全国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与应用研讨会参会回执 姓 名 性别 职称/职务 专业专长 单 位 联系地址 邮编 电话/手机 E-mail 会议报告 是□否□(如”是”, 请填写下列拟作报告题目) 题目: 住宿预订 宾馆:包间□合住□入住时间: 10月日离店时间: 10月日 自行安排□ 附件二(征文格式要求):摘要格式报告题目(三号黑体)XXX1,2,XXX1,3,XXX1(五号宋体)(1. 作者单位,省份城市邮编;2. 作者单位,省份城市邮编;;3. 作者单位,省份城市邮编;)(五号宋体)摘要(小四黑体):XXXXXXXXXXXXXXX。(小四宋体)关键词(小四黑体):XXXXXXXXXXXXXXX。(小四宋体) 备注: □ 口头报告 □ 海报 口头报告:PPT(PowerPoint97-2003演示文档)海报尺寸:1750px*2500px
  • 固体核磁共振:第N感“看”世界
    【科学人说科学】固体核磁共振:第N感&ldquo 看&rdquo 世界   主讲人:孔学谦 浙大化学系研究员 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   让我们把日历调到2050年,展望一下未来人的生活:如果一个人感到身体不适,他只需掏出一个手机大小的仪器对自己快速扫描一番,人体器官影像、血液生化指标、新陈代谢状况等全面的医学信息便一目了然,然后通过网络传输给医生做出诊断。医生呢,也可以随时利用这个仪器监测药物的作用部位和治疗效果。一个小小的仪器协助人们实现了精准医疗、远程医疗的理想。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科学&ldquo 狂&rdquo 想,但最有可能将此仪器变为现实的就是核磁共振技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核磁共振怎么&ldquo 看&rdquo ?   提到核磁共振,你或许马上想到医院里巨大的圆筒形的核磁共振成像仪(MRI)。的确,核磁共振从最初作为一个物理现象被认知,到医用的核磁共振成像仪协助人类进行医疗诊断,已大大造福人类,当然我们还期待它有更广泛的应用。这一领域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经诞生了5次诺贝尔奖,7位诺奖获得者。它究竟有多神奇呢?   &ldquo 核磁共振&rdquo 中的&ldquo 核&rdquo 是指原子核,&ldquo 磁&rdquo 是指磁场。理解核磁共振的原理需要相当的量子力学基础,但不妨碍我们对它有个感性的认识:原子核就像小磁铁一样具有磁性,在外界磁场中,原子核会像陀螺一样旋转。而原子核的旋转可以吸收和释放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它与调频广播FM的频率相当,我们把这个现象称为核磁共振。核磁共振不但能用来分辨物质的空间分布例如可以形成人体器官组织的影像,也可以帮你精确鉴定化学成分&mdash &mdash &mdash 每种化学或生物物质都有其特征的核磁共振谱线,例如分析药物的化学组成配方。   与人类发明的光学、X射线、电子成像等诸多技术相比,核磁共振的优势很明显,第一,核磁共振技术只用到低能量的电磁场,不损伤被测物体,人畜无害 所以核磁共振成像在医学上是肿瘤诊断、脑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第二,具有极高的化学分辨率。核磁共振技术在生物和化学领域被用来鉴定化学分子结构和研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核磁共振技术就像给人附上了第N感,让人透过表象&ldquo 看&rdquo 到各种微观和内部的世界。   把材料&ldquo 看&rdquo 个究竟   在各种不同的研究对象中,我最想&ldquo 看&rdquo 到的是固体材料中内部结构和化学反应机理,从而为新型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的研发提供指导。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我加入了美国能源部资助的重点研究团队,团队正在为解决发电厂的碳排放问题,开发新型材料用来捕捉收集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课题组的负责人OmarYaghi教授,是一位材料课题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领域的创始人,他发明了一种全新的非常有前途的MOF材料,它布满纳米级别的微小孔道,可以像海绵一样选择性、高容量地吸附二氧化碳气体。那么问题来了,这种高性能的吸附机理是怎样的?Yaghi教授很想知道,这种材料内部的化学官能团,是聚集在一起呢,还是分散的排列?   要解决这个关键问题,我们必须&ldquo 钻&rdquo 到材料内部去&ldquo 看&rdquo 个究竟。这就好像要区分口袋里不同颜色的玻璃球&mdash &mdash &mdash 如果我把MOF材料三维结构比作玻璃球,而官能团则是它们的颜色。常见的X光衍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可&ldquo 摸&rdquo 出球的大小、位置,但无法区别球的颜色。我设计了一种特别的核磁共振方法,不但可以&ldquo 看&rdquo 到球的颜色,而且可以看到色彩的图案。最终我的方法解开了有序晶体结构中不同化学官能团的排布谜题,深入阐释了材料纳米结构对二氧化碳吸附功能的影响。相关成果陆续在《科学》,《自然》等杂志上发表,这让更多人认可了核磁共振对材料结构认知的突破性贡献。   期待&ldquo 看&rdquo 到更多   2014年9月,我辞去美国硅谷的工作,正式入职浙江大学化学系,组建全新的具有世界水平的固体核磁共振实验室。我们实验室的根本目标是提升核磁共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我希望核磁共振能使材料学科研究水平由单纯的结构表征提升到对整个工作体系的全面认知。这其中的关键有赖于原位表征技术的突破&mdash &mdash &mdash 即在反应进行过程中对物质进行直接研究,从而得到全面、准确、实时的信息。我们实验室正在着手构建这样的原位核磁共振系统,将具备流动态,变温,光照等多种特殊功能。另一方面,我希望核磁共振成为学术界、工业界乃至日常生活中可以大规模应用的技术。我们正在致力于推进核磁共振技术的小型化、便携化,让小型核磁系统能够媲美巨大且昂贵的超导核磁共振仪,在科学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核磁共振是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学科,新的技术不断出现。超导磁场的强度正在不断突破极限 新型的脉冲序列不断推出,将核磁共振的功能不断拓展 新型的超极化方法正在研制之中,可将核磁共振灵敏度提升成千上万倍 在医学上,新的核磁造影剂可以标记病变细胞组织,提升成像精度 在物理学上,核磁共振被用作量子计算的载体 传统的能源行业也在应用核磁技术勘探石油天然气&hellip &hellip 毋庸置疑,核磁共振必将在未来的科学研究和人民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希望我的实验室能在核磁共振技术的进化过程中发挥推动作用,并期待有一天开文所描绘的情景变为现实。
  • 高场动物用磁共振鸟笼线圈的研制
    成果名称 高场动物用磁共振鸟笼线圈的研制 单位名称 北京大学 联系人 马靖 联系邮箱 mj@labpku.com 成果成熟度 □研发阶段 &radic 原理样机 □通过小试 □通过中试 □可以量产 成果简介: 磁共振成像以其丰富的成像参数和对软组织病变诊断的突出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不仅能够提供生理和病理解剖信息,还能够提供与代谢相关的功能信息。然而,由于传统的磁共振设备供应商(例如GE、Siemens等)提供的商用射频线圈是根据人体特征尺寸设计的,并不能为实验动物能提供足够的空间分辨率和信噪比,导致许多药物评价、药物运输以及分子影像等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随着分子影像、药物传递研究的逐步深入,高场动物磁共振成像研究也将得到更多的应用,射频线圈作为这项研究必需的硬件,也将获得更多的关注。因此,研发出高磁场下动物实验专用的射频鸟笼线圈意义重大。 2009年,前沿交叉学院张钰副教授申请的&ldquo 高场动物用磁共振鸟笼线圈&rdquo 项目获得第一期&ldquo 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rdquo 基金的支持。在项目资金的资助下,该项目针对高场进行了鸟笼线圈的全面自主设计和制作。课题组首先通过射频仿真对新提出的电感耦合式鸟笼线圈的电磁场进行设计仿真,调整参数使之能够满足动物实验应用的要求。在仿真工作的基础上,课题组基于原有的射频线圈设计经验,对鸟笼线圈的匹配电路进行设计,并根据设计结果对鸟笼线圈进行实际制作,完成了线圈的调谐和匹配。最终,课题组在临床用3.0T 磁共振扫描仪上对专用水模和Wistar大鼠进行了相关的成像实验,通过考察鸟笼线圈的信噪比、均匀性等参数,并与现有的临床商用射频线圈所获得的图像进行比较,验证了新型电感耦合鸟笼线圈的优秀性能及其用于临床动物实验研究可靠性。 应用前景: 该项目目前已经顺利结题,由于国内尚无类似的高场动物用磁共振鸟笼线圈产品,本项目所研发出的鸟笼线圈正在逐步推广到国内其他高校和医院等拥有磁共振设备、并准备进行动物磁共振实验的科研单位,用于相关领域的研究。
  • 磁共振成像新技术“看清”大脑神经活动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9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韩国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可使用磁共振成像(MRI)在毫秒级时间尺度上,非侵入性地跟踪大脑信号的传播。这项发表于《科学》杂志的最新研究有望给了解大脑带来革命性突破。依赖血氧水平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用于获取活人的大脑图像。这项技术并不是直接观察神经元活动,而是通过一项指标追踪大脑中血流的变化,即血氧水平依赖效应。在实践中,通常在几秒钟内,依赖血氧水平的fMRI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多幅图像。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没有用到任何全新的仪器设备,而只是修改了磁共振脑部扫描的方式。这项新技术名为神经元活动直接成像(DIANA),其工作原理是对传统的MRI机器进行改造,以更快的速度,在毫秒级别生成一系列局部图像。这一速度相当于思维的速度,神经信号传递在毫秒级别,整个认知、决策等活动只需要0.1秒。然后,研究人员将这些局部图像拼接在一起,以获得每个时间点的大脑横截面的完整视图。为了看看他们是否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识别大脑活动的任何信号,研究人员将麻醉的老鼠放入MRI扫描仪中,然后用电流轻轻敲击其面部的胡须垫。他们发现,在电击后25毫秒左右,他们的技术产生的图像在体感皮层(感知胡须刺激的小鼠大脑部分)中记录了某种信号。进一步探索发现,DIANA信号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移动。它在敲击胡须垫后大约10毫秒出现在称为丘脑的大脑区域,在大约25毫秒时移动到体感皮层的一个部分,然后在几毫秒后在体感皮层的另一部分出现。通过使用电生理学和光遗传学等侵入性技术对同一大脑区域进行测量,研究小组表明,DIANA信号实际上是在追踪神经元活动对胡须刺激的反应。到目前为止,这项新技术只在小鼠身上进行了测试,但研究人员已经将其称为“游戏规则的改变者”,这表明它可能会改变科学家研究大脑的方式,并可能导致对大脑工作原理的新理解。
  • 磁共振成像新技术“看清”大脑神经活动
    韩国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可使用磁共振成像(MRI)在毫秒级时间尺度上,非侵入性地跟踪大脑信号的传播。这项发表于《科学》杂志的最新研究有望给了解大脑带来革命性突破。依赖血氧水平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用于获取活人的大脑图像。这项技术并不是直接观察神经元活动,而是通过一项指标追踪大脑中血流的变化,即血氧水平依赖效应。在实践中,通常在几秒钟内,依赖血氧水平的fMRI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多幅图像。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没有用到任何全新的仪器设备,而只是修改了磁共振脑部扫描的方式。这项新技术名为神经元活动直接成像(DIANA),其工作原理是对传统的MRI机器进行改造,以更快的速度,在毫秒级别生成一系列局部图像。这一速度相当于思维的速度,神经信号传递在毫秒级别,整个认知、决策等活动只需要0.1秒。然后,研究人员将这些局部图像拼接在一起,以获得每个时间点的大脑横截面的完整视图。为了看看他们是否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识别大脑活动的任何信号,研究人员将麻醉的老鼠放入MRI扫描仪中,然后用电流轻轻敲击其面部的胡须垫。他们发现,在电击后25毫秒左右,他们的技术产生的图像在体感皮层(感知胡须刺激的小鼠大脑部分)中记录了某种信号。进一步探索发现,DIANA信号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移动。它在敲击胡须垫后大约10毫秒出现在称为丘脑的大脑区域,在大约25毫秒时移动到体感皮层的一个部分,然后在几毫秒后在体感皮层的另一部分出现。通过使用电生理学和光遗传学等侵入性技术对同一大脑区域进行测量,研究小组表明,DIANA信号实际上是在追踪神经元活动对胡须刺激的反应。到目前为止,这项新技术只在小鼠身上进行了测试,但研究人员已经将其称为“游戏规则的改变者”,这表明它可能会改变科学家研究大脑的方式,并可能导致对大脑工作原理的新理解。
  • 叶朝辉院士:磁共振波谱仪产业化需完善创新链条
    p   近日,“王天眷讲坛”第八讲暨磁共振专题国际交流报告会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成功举办。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刘买利所长主持会议。包括4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16名国际磁共振科学家分享交流了各自的最新成果。 /p p   谈及国内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zc/43.html" target=" _self" strong 核磁共振 /strong /a 研究状况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叶朝辉欣喜地表示,“随着核磁共振技术在新药研发、肺癌早期诊断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进展,核磁共振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p p   据叶朝辉介绍,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核磁共振领域的科学家已经5次获得诺贝尔奖,分别代表了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核磁共振波谱学原理和方法的创造时期,该领域的科学家获得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二个阶段是核磁共振在化学学科得到应用,被广大的化学家掌握和认可,并获得两次诺贝尔化学奖 第三个阶段是核磁共振在生物和医学上的广泛应用,成为医学界一种无损的影像诊断工具,在2003年,该领域的科学家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p p   “它的学科跨度从物理原理、技术方法的确立,到化学和生物、医学的应用研究,发展得非常快,学科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叶朝辉介绍说,“王天眷讲坛”的设立,旨在纪念我国核磁共振波谱学的奠基人王天眷先生,传承和弘扬老一辈科学家崇尚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聚集精英学者,传播创新知识,弘扬科学文化。 /p p   叶朝辉表示,自1961年王天眷先生创立磁共振波谱学科以来,虽然研究内容不断发生变化,但是研究所整体的研究方向是固定的,从学科发展和科学文化上讲,也是一脉相承的。 /p p   目前,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核磁共振研发基地,多项工作站在国际前沿,还在自主研制核磁共振谱仪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成功研制了500MHz液体核磁共振谱仪,在“用于人体肺部重大疾病研究的磁共振成像仪器系统研制”方面进展顺利。 /p p   “新仪器和新技术是创新的重要源泉。”叶朝辉表示,先进科学仪器大多被国外的大公司垄断,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大力发展自主仪器研制,让他们对中国市场重新评估。 /p p   叶朝辉介绍说,目前由研究所控股的中科开物技术有限公司已入住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未来将打造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磁共振波谱仪产业化基地”。 /p p   在谈到自主仪器研发面临的问题时,叶朝辉认为,虽然近年来国内各大开发区的环境有了较大提升,特别是引进了很多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但是创新的链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p p   “成熟的开发区,哪怕是一个小螺丝钉或者元器件,都可以在周边找到。”叶朝辉举例说,比如美国的硅谷,它的集成度很高,创新的要素非常集中。但是我们在仪器研制方面,很多元器件和电子设备需要进行全球采购,这就会影响整体的进程。 /p
  • 专家提醒:做磁共振,别坐金属轮椅不要化妆
    指导专家:刘建滨,湖南省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主任医师,从事医学影像诊断30余年,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背景  据媒体报道,近日在上海某医院上演了惊险一幕:一名患者在完成磁共振检查后,患者家属因心急将其从检查室内接出,不听医护人员劝阻,把轮椅推进了检查室。由于磁共振仪当时处于待机状态,仍具磁性,因此金属轮椅被迅速吸附到仪器上。  问题来了:磁共振具有强大的磁场,除了吸附金属轮椅,还有哪些物品它也不放过?怎样才能安全地完成磁共振检查呢?湖南省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主任医师刘建滨表示,磁共振能吸附所有金属制品,并产生危险隐患 要安全地完成磁共振检查,必须听医生的安排。  磁共振不喜欢金属制品与化妆  “新闻报道中说的轮椅应该算是超大的金属制品了,磁共振设备周围(5米内),具有强大磁场,严禁病人和陪伴家属将所有铁磁性的物品及电子产品、各种磁性存储介质类物品,靠近、带入检查室。”刘建滨强调,“有些细小的金属制品藏在其中也要注意,最好不要穿着有金属纽扣的衣服,还有衣服上的金属拉链、文胸上的金属搭钩都是隐患。当然钥匙、手表以及手机、相机、银行卡这些都不能带。另外,易燃易爆品、腐蚀性或化学物品、药膏、膏药、潮湿渗漏液体的用品等都是极度危险的。”  刘建滨补充说:“对于要做磁共振检查的人来说,要素面朝天,因为有些化妆品中含有金属元素,它们会与磁场发生反应。所以建议检查当天不要化妆,指甲油、止汗药、防晒霜、护发用的发蜡等也最好不要用。时尚人士喜欢文身,部分爱美女性也喜欢文眼线,然而在磁共振检查过程中,却存在隐患。文身中的颜料会加热,导致皮肤受到刺激甚至灼伤,遮盖也不管用。检查中如果皮肤有刺激感,应立刻停止。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有文身,在检查前,一定要跟医生事先说明。”  磁共振没有辐射,对人体组织不会有伤害  “磁共振使用的是强大的磁场和无线电波,没有 X 射线,没有电离辐射,对任何娇嫩的人体组织都不会有伤害,因此不用担心辐射危险。”刘建滨介绍,“成像的原理就是中学物理的法拉第定律,导电线圈可产生磁场。人体在磁场里面,就会有一部分原子和外界磁场的脉冲磁信号产生‘共鸣’,被接收器的‘千里耳’听到。计算机对微弱的共振信号进行后处理,就产生了黑白分明、精细复杂的人体解剖图像。”  刘建滨同时提醒:“磁共振的仪器会发出部分噪音,像一台冲击钻在施工,有时音量高达100分贝以上,因此最好提前戴上耳塞。小孩子也许会受到惊吓,有时需要服用镇静剂来安静地接受检查。此外,在无线电波的作用下,体表温度可能会升高1℃左右,有些人会在检查过程中感到热,这是正常现象。为了维护机器运转,一般机房温度都在20℃左右,如果有老人、小孩或者体弱的病人害怕着凉,也可以在进入磁共振机房前加点衣服,但必须保证衣服上没有金属拉链、扣子或者其他金属的装饰品,以防产生金属伪影而影响检查。当然机房里面也准备了毛毯给怕凉的病人盖上。”  装了起搏器和人工关节等能不能做磁共振?  不少人会询问:“装了起搏器和人工关节等金属设备可以做磁共振检查吗?”  针对这个问题,刘建滨解释说:“不能一概而论,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键要看是何种类型的手术材料。有些标注了可以做磁共振的材料不仅是安全的,而且磁共振还能专门针对该假体材料进行评估,发现很多引起手术后疼痛的原因,为病人保驾护航。”  据悉,湖南省人民医院在《磁共振检查预约调查表》里都会要求来检查的人填写“做过何种类型的手术”、“体内植入何种类型手术材料”等问题,以此达到充分沟通,医生再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 开放磁共振成像系统实现产业化 获国外订单
    开放式超导磁共振成像磁体系统   侧身,抬腿,中科院院士都有为躺在一台洁白的开放式超导磁共振成像仪上,轻松地吸了口气。   门外,一台电脑将这台0.7特斯拉(磁感应强度单位,缩写为T)大开放式超导磁共振成像设备&ldquo 感知&rdquo 的图像完全显示出来,医生则根据这些清晰的影像进行诊断。   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跟随中科院电工所(以下简称电工所)专家,参观了该所研发的&ldquo 开放式超导磁共振成像磁体系统&rdquo 产业化生产现场,一睹这台设备的神奇魔力。   随后的检测报告显示,尽管年过70,都院士的身体很健康。   &ldquo 虽然设备外观看上去很简单,但核心技术的研发耗费了我们将近5年时间。&rdquo 项目负责人、电工所研究员王秋良介绍说,这套具有异形结构的0.7T大开放式磁共振成像系统,其研发过程殊为不易。对磁场强度的调整和高精度控制等每个细节,都花费了科研人员大量的心血。最终,研究团队突破了开放式超导磁共振磁体成像系统的技术瓶颈,自主研发出这台在我国超导核磁成像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国际领先产品。   自上世纪40年代起,磁共振作为一种物理现象开始应用于物理、化学和医疗领域。1973年,保罗· 劳特伯等人首先提出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技术。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ldquo 它作为一种神经外科影像学介入治疗手段,在治疗肿瘤、血管畸形,精准定位病变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rdquo 王秋良介绍说。   然而,传统的磁共振成像设备价格昂贵、维护成本高,且结构形状大多为密闭式,患者容易产生幽闭恐惧症。同时,设备液氦使用量大,运行成本高。&ldquo 更重要的是,传统设备无法实现医生的在线介入治疗。&rdquo 王秋良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始,电工所就致力于研制全新的开放式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经过5年的努力,如今这一设备终于在宁波健信机械有限公司的厂房内&ldquo 开花结果&rdquo 。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和9位院士专家一起走进宁波健信机械有限公司的车间。此时,工人们正在进行部件加工。   &ldquo 工人们需要将成对的超导线圈放置在两个相对的环形容器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超导磁体,继而产生主磁场,再利用成百上千块小铁片进行匀场。&rdquo 电工所研究员戴银明介绍说。   在另一车间,工人们将磁体固定成U形,再用类似航空隔热膜的银灰色材料将其完整包裹起来,最后安装好各种线路和制冷设备。经过细心检查后,工人们会给这套设备&ldquo 穿上&rdquo 金属外壳。   &ldquo 根据市场需求的不同,这套设备可设计成全封闭、半封闭、开放式的装置。外国人一般体型较大,加上部分患者对密闭空间有恐惧感,所以我们针对国外市场开发的是大开放式磁共振成像设备。&rdquo 宁波健信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建益表示,该技术颇受国外用户欢迎,目前收到不少国外订单。   &ldquo 这样的开放式设计能满足各种体型病患者的需求,并且我们还开发了可升降设备。&rdquo 电工所副研究员王晖边说边按下按钮,只见设备上半部分缓缓上升。&ldquo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在临床应用时,医生可根据手术需要,对患者头部、腹部等部位实施手术。手术完毕后,按下按钮,仪器马上可以进行磁场校准,让医生通过电脑屏幕查看手术效果,实现一台设备多种用途。&rdquo   &ldquo 与常规磁共振成像设备相比,该系统设计液氦的使用量只有其十分之一,并且磁场稳定度和均匀度高、操控性好、运行稳定可靠,为我国开放式磁共振系统医疗技术产品的发展拓展了新方向。&rdquo 王秋良说,该技术成果已进入产业化生产阶段,预计未来3~5年内年产量可达500台,年产值将达数亿元。   由中科院院士甘子钊领衔的成果鉴定专家组对电工所的这一成果给予高度肯定。他们认为,这套设备完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ldquo 中科院曾提出要大力发展低成本医疗。我们的这套设备、这种设计思路,其实就是低成本医疗的一种。目前,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在国外医疗领域应用很普遍,但在中国的使用率还较低。利用我们研发的设备,不但价格比进口设备便宜很多,而且维护方便,并且具有诊断与治疗融为一体的特点,可以减少病人的检测费用。&rdquo 王秋良表示,科学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大众,&ldquo 我希望这套设备能被越来越多的医院和患者使用&rdquo 。
  • 热烈祝贺S201607期核磁共振全领域高级培训班圆满召开
    热烈祝贺s201607期纽迈科技全领域高级培训班圆满召开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核磁共振仪器专业委员会于2016年7月11日至15日协调承办单位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举办了s201607期核磁共振全领域高级培训班,纽迈科技的总经理杨培强先生致开幕词,代表纽迈欢迎各位老师的到来,祝愿各位老师在一周的培训学习中有所收获,学有所得。本期培训班围绕核磁共振技术、硬件及原理等主题进行授课,课程分为两个专题方向,针对客户从事领域分班教学。影像教学客户,重点突出如何有效的开展实验课程,使初学核磁共振技术的学员能快速掌握核磁共振现象及理论,另一专题重点突出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其他学员能快速掌握相应核磁研究技巧。来自13所高校单位,共计17位客户参加了本次培训。 全领域培训班主要是来自石油能源领域以及食品领域的客户,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仪器的硬件构造、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成像原理、核磁共振分析和成像序列、石油能源领域的实验技巧和数据处理方法以及食品领域的实验技巧和数据处理方法等。培训课讲师主要为纽迈公司经验丰富的培训工程师主讲,拥有多年的专业培训经验,分享核磁相关的知识。课程首先是核磁共振相关的原理知识,让学员通过了解原理,了解测量信号的获得过程,从而能够掌握测量参数的意义及作用。在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继续向学员介绍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及方法。最后着重讲解了核磁共振技术在石油能源领域以及食品领域的各种应用实例,以及分享了相关实验的参数设置经验与技巧,传授学员有关数据处理方法。 核磁共振理论知识课程本期培训班很荣幸邀请到上海健康医学院副教授并且担任医学影像学院副院长的汪红志做为教学领域培训班的主讲老师。课堂上与学员们探讨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加深了学员们对于核磁共振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后期更好得从事教学方面的工作。 教学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讲解培训班主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在经过两天的理论课培训后,让学员进行上机操作,并以小组学习的方式,保证每位学员都能有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每台学习的设备都安排有指导工程师,首先通过仪器介绍、软件介绍、参数说明、参数设置方法以及实际样品测试演示等进行讲解,然后由客户根据课程安排,完成相关的测试。通过实际上机操作,学员们巩固了所学习的核磁理论以及应用知识。 学院亲自商机,一对一指导,参观仪器调试区学员经过为期4天共32个学时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课程后,基本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成像方法,掌握各自应用领域实验技巧与参数设置策略,能够熟练操作核磁共振设备进行常规样品的测试并通过考核,授予培训证书。 合影留念
  • 布鲁克 2014 核磁共振(NMR) 高级培训课程
    2014 核磁共振(NMR) 高级培训课程时间 培训内容 名额03.18 - 03.22 Avance 1D/2D (Avance 谱仪操作培训)1504.22 - 04.26 Avance 1D/2D (Avance 谱仪操作培训)1505.20 - 05.24 Avance 1D/2D (Avance 谱仪操作培训)1506.17 - 06.21 Advanced NMR Methods (高级 NMR 方法培训)607.15 - 07.19 Avance 1D/2D (Avance 谱仪操作培训) 1508.19 - 08.23 Avance 1D/2D (Avance 谱仪操作培训)1509.23 - 09.27 Advanced NMR Methods (高级 NMR 方法培训)610.21 - 10.25 Avance 1D/2D (Avance 谱仪操作培训) 1511.18 - 11.22 Avance 1D/2D (Avance 谱仪操作培训)1512.16 - 12.19 Avance Service and Maintenance (Avance 谱仪维护)4注:2014年核磁共振(NMR)培训的时间有可能会有稍许改动。按报名的先后顺序安排参加培训班。联系方式:juan.lv(AT)bruker-biospin.cn 010-58333127Avance 1D/2D (Avance 谱仪操作培训)培训内容: 1.核磁共振(NMR) 基础原理简介 2.核磁共振(NMR) 基本的硬件和软件介绍 3.90度脉冲的测定 4.标准1D NMR 实验(1H、13C、DEPT、其它杂核实验) 5.标准2D NMR 实验(COSY、NOESY、TOCSY、HSQC、HMBC)6.ICONNMR 使用简介此培训主要针对新的 Avance 用户。对 Avance 谱仪的基本操作做了全面的介绍。每部分内容都有相应的上机操作练习。培训时间和费用:5 天 ¥ 3500.00 费用包括培训资料和工作午餐Advanced NMR Methods(高级 NMR 方法培训)培训内容: 1.脉冲梯度场实验原理简介2.成形脉冲原理与SHAPETOOL的使用3.选择性激发一维实验(1D-COSY, 1D-TOCSY, etc.)和二维实验4.溶剂压制实验5.扩散系数测定和DOSY谱6.弛豫时间测定此培训主要针对熟练掌握Avance基本操作的用户。培训时间和费用:5 天 ¥ 3500.00 费用包括培训资料和工作午餐Avance Service and Maintenance(Avance 谱仪维护)培训内容: 1.Avance 谱仪硬件介绍(框图)2.诊断及服务软件的使用3.谱仪的维护4.谱仪故障检测5.Topspin 软件的安装和配置此培训针对较熟练的用户。通过培训使用户对谱仪的硬件结构及其维护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自己排除一些小的故障。培训时间和费用:4 天 ¥ 3500.00 费用包括培训资料和工作午餐
  • iCMR 2017特邀报告:顺磁共振分析方法及应用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第一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MR 2017)特邀报告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顺磁共振分析方法及应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杨海军.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87e1b027-fd75-4bd9-ba98-d7fffab5664f.jpg" /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杨海军 高级工程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清华大学化学系分析中心 /strong /p p strong   报告摘要: /strong /p p   本报告从顺磁共振分析方法的原理、发展历史、研究现状以及应用等方面展开,着重报告顺磁共振分析方法对有机合成反应机理的应用进展,包括铜催化、光催化以及自由基反应机理的顺磁波谱研究。通过建立定量的顺磁共振波谱分析方法,研究了铜催化官能团转化反应的机理,建立了新的机理模型,不但解释目前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且预测并成功实现多个新反应。以此为依据,成功的预测出铁盐催化、TEMPO催化、光催化等多个官能团转化体系。为顺磁共振分析方法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p p   strong  报告人简介: /strong /p p   1994年至2011年先后在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和化学系分获工学学士、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2003年8月开始在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工作,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访学。主要从事磁共振波谱研究工作,长期致力于开发磁共振新技术和展开其在探究有机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未知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解析研究,以及磁共振波谱在化学、化工、生物、环境、材料等各个相关领域的应用。建立了有机机理研究的NMR和ESR分析测试平台,并从机理研究方法和思路上取得进展;开展了学生核磁共振上机培训和广泛的对外服务工作,有着丰富的仪器教学和测试实践经验。主持并参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发表SCI收录论文80余篇,参与编写著作1部,已经授权专利7项。论文它引1100余次,H Index为19。现任亚太地区顺磁波谱会中方代表,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副主任,北京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分析测试协会波谱分会副理事长。 /p p strong   报名地址: /strong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R2017/" target=" _self"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R2017/ /a /p p & nbsp /p
  • 纽迈分析核磁共振技术与应用高级培训班第二轮通知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核磁共振仪器专业委员会            S201609期核磁共振技术与应用高级培训班第二轮通知    自从1945年底及1946年初美国科学及布洛赫和柏赛尔分别发现核磁共振现象以来,核磁共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一门完整理论的新学科。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现代医学中最重要的四大影像诊断手段之一,新技术、新方向的应用在生命医学领域不断涌现。  近年来低场核磁共振在生物医药领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低场强不再是制约医学实验的重要因素,如何实现低场核磁共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方案,成为本次培训班的重点。2016年9月13日到16日纽迈科技将在美丽的上海开展S201609期核磁共振技术与应用高级培训班,围绕核磁共振技术、硬件及原理,重点突出如何实现低场核磁共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解决方案。 一、培训班组织。   主办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核磁共振仪器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上海泰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二、培训时间与地点。   培训时间:2016年9月13日到16日,详见下表;   授课地点:上海泰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普陀区金沙江路1006弄1号6楼E室)   为了使培训效果更好,培训班为小班授课,每期仅有4-6名学员,且仅限纽迈客户。 三、课程内容  1. 核磁共振概念、现象与检测原理   2. 核磁共振成像概念、成像原理   3. 仪器基本组成、各结构用途及工作原理   4. 仪器基本操作,仪器参数、序列参数及使用技巧   5. 学员练习使用分析软件,完成T1、T2测试   6. 学员练习使用成像软件,完成加权成像测试   7. 学员学会如何完成生物医学实验 四、授课人   陶淋,毕业于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熟悉核磁共振原理及应用,结合自身生命医学领域认识,长期从事研究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小动物成像、靶向造影剂体内代谢等相关应用,拥有丰富客户培训经验。 五、日程安排六、培训费用   费用:3680元/人,包括:课件资料费、住宿费(统一为标间,两人合住一间。如需单独住,另补差价800元)、餐费、上机费,颁发培训结业证书。    七、培训报名   培训接受邮件、电话、QQ 等多种形式的报名,附件一为培训回执,报名时请提供相关信息。报名截止日期: 2016年9月7日;   联系人:蒋伟,蔡清   邮箱: w_jiang@niumag.com;q_cai@niumag.com;   电话:18601607113,18013595266   QQ:2880116830,2880116835   八、收费方式   1. 现场交费(现金或刷卡);   2. 银行转帐(转账请注明单位、姓名和期次):     户 名:上海泰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开户行:工行上海市金沙江路支行     帐 号:1001 2472 0930 0086 862
  • 第一期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与应用培训班开班通知
    第一期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与应用培训班开班通知 随着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已经逐渐在石油能源、生命科学、食品农业、高分子材料等诸多领域展开研究与应用。作为分子动力学研究的有力工具,其无损、非侵入、原位、绿色等特点更是使其成为多个研究领域的新宠儿。为了更好地让大家能够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同时,也为了回馈长期以来一直支持和帮助纽迈科技发展的新老客户,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的大力支持下,第一期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与应用培训班将于2014月8月10日至13日在美丽的苏州开班。 一、培训班组织主办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核磁共振仪器专业委员会承办单位:纽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二、培训时间与地点培训时间:2014年8月10-13日授课地点:苏州江南红大酒店会议室(苏州高新区东渚镇树园路1号)上机地点:苏州纽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苏州高新区科技城科灵路2号1号楼)三、课程内容1. 核磁共振概念、现象与检测原理2. 核磁共振成像概念、成像原理3. 仪器基本组成、各结构用途及工作原理4. 仪器基本操作,仪器参数、序列参数及使用技巧5. 讲解和演示如何在食品农业、生命科学、石油能源、高分子材料领域使用仪器做实验6. 学员练习使用分析软件,完成T1、T2测试及成像软件,完成T1、T2加权成像7. 学员练习使用各类专业软件,包括:含油含水率软件、岩心分析软件、造影剂测量软件、交联密度测量软件、钻井液分析软件等四、日程安排日期 时间 主题 主讲人 地点 2014年8月10日 14:00-21:00 培训报到 江南红大酒店 18:30-20:30 晚餐 2014年8月11日 08:30-08:45 领导致辞及合影留念 江南红大酒店 08:45-10:15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汪红志 10:15-10:30 茶歇 10:30-12:00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 汪红志 12:00-14:00 午餐及午休 14:00-15:30 仪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张英力 15:30-15:45 茶歇 15:45-17:15 常用分析、成像序列原理与仪器参数控制 张英力 18:30-20:30 欢迎晚宴 2014年8月12日 08:45-10:15 食品农业、生命科学领域应用基本原理及实验技巧 蔡清 江南红大酒店 10:15-10:30 茶歇 10:30-12:00 石油能源、高分子材料领域应用基本原理及实验技巧 蔡清 12:00-14:00 午餐及午休 14:00-15:30 仪器操作上机(一) 李丽霞罗晶 纽迈科技(苏州公司) 15:30-15:45 茶歇 15:45-17:15 仪器操作上机(二) 李丽霞罗晶 17:30-19:00 晚餐 囍福楼大酒店 2014年8月13日 08:45-10:15 仪器操作上机(三) 李丽霞罗晶 纽迈科技(苏州公司) 10:15-10:30 茶歇 10:30-12:00 仪器操作上机(四) 李丽霞罗晶 12:00-14:00 午餐及午休 囍福楼大酒店 14:00-15:30 仪器操作上机(五) 蔡清李丽霞罗晶 纽迈科技(苏州公司) 15:30-15:45 茶歇 15:45-17:15 仪器操作上机(六) 蔡清李丽霞罗晶 18:30-20:30 欢送晚宴 囍福楼大酒店 五、培训费用费用:1200元/人,包括:课件资料费、住宿费(标准间188元/天,2人一间,4晚。如需单独住,另补差价)、餐费、上机费,颁发培训结业证书。六、培训报名培训接受邮件、电话、QQ 等多种形式的报名,附件一为培训回执,报名时请提供相关信息。报名截止日期:2014年7月31日;联系人:张英力,何蕾蕾邮箱:yl_zhang@niumag.com;ll_he@niumag.com电话:18939912673QQ:2880116828,2880116815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核磁共振仪器专业委员会二零一四年六月二十四日 附件一 第一期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与应用培训班(回执)姓名 性别 职称/职务 单位 联系地址 邮编 电话/手机 E-mail 住宿 □合住□单间
  • 第六届全国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与应用研讨会 会议通知(第二轮)
    随着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已经逐渐在石油能源、生命科学、食品农业、高分子材料等诸多领域展开研究与应用。作为分子动力学研究的有力工具,无损、非侵入、原位、绿色等特点更是使其成为多个研究领域的新宠儿。第六届全国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与应用研讨会将于 2014 年 10 月13至15日在美丽的杭州举行。会议将分为六个专题:一个教学专题、一个技术专题、四个应用专题。届时,我们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新进展和各个应用领域的新发展做大会主题报告。并在大会正式开始前,安排了教学课程,为有需要的老师和同学们讲解核磁共振原理、核磁成像原理及应用。一、会议组织会议主办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核磁共振仪器专业委员会 会议承办单位:浙江工商大学会议协办单位:纽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二、会议时间与地点会议时间:2014年10月13-15日会议地点:杭州(具体地点详见第三轮通知)三、会议专题(1)核磁共振原理、核磁成像原理及应用;(2)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新进展;(3)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石油能源及多孔介质领域的应用;(4)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5)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农业领域的应用;(6)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应用;四、会议注册报名与会务组联系会议接受邮件、电话、QQ 等多种形式的报名注册,注册报名时请提供相关信息。报名截止日期:9月20日;联系人:张英力,何蕾蕾邮箱:yl_zhang@niumag.com;ll_he@niumag.com电话:18939912673QQ:2880116828,2880116815五、会议征文现在开始征集摘要,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并注明是口头报告还是海报。我们将根据内容相关性与内容先进性做出是口头报告还是海报的决定并提前通知大家。有意者请于2014年9月10日前将论文摘要以电子邮件(邮箱:ll_he@niumag.com)形式发回会务组。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 核磁共振仪器专业委员会 二零一四年六月十二日
  • 纽迈科技坚持不懈做好国产核磁共振品牌
    纽迈科技坚持不懈做好国产核磁共振品牌           ----记2015年4月10-12日南京国际教育装备与实验技术展览会  2015年4月10-12日,纽迈科技应邀参加第十二届南京国际教育装备及科教技术展览会。此展会是以“创建平台,创造价值”为宗旨,向观众展示各类现代科教技术装备、科学分析及实验室仪器、设备与材料、信息技术与设备等。为科研院所、高校、大中型实验室建设提供仪器设备咨询、交流、采购的平台,使参展者能及时了解当前科学仪器设备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更好地为大中型实验室、科研机构及各种产业园区、学校教学等部门科研服务。    纽迈科技携带新技术—清醒小动物体成份分析技术亮相本次展会。纽迈科技于2015年正式推出核磁共振清醒小动物体成分分仪,该技术基于核磁共振原理,将不同弛豫快慢的体成分信号进行技术区分,从而实现对活体动物进行快速的身体成分(脂肪量、筋肉组织含量、自由水量以及全身水量)定量测量,可在动物清醒状态下快速测试。与其他方法比较,核磁共振体成分分析法测量速度快(仅需0.5-3.0min),不需要对实验动物进行麻醉或处死,测试过程对动物无任何伤害,可对同一动物进行持续性跟踪测试,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分析数据。该方法已广泛用于肥胖、糖尿病、新陈代谢、营养学、肥胖机理、药物研发等相关领域。   展会上,不少观众对磁共振技术在实验室中的应用感到新奇,在多数观众的认知中,“核磁共振”是仅仅存在于医院中的,用于人体病变部位观察的器械,并且价格昂贵。针对这种现状,纽迈科技工作人员耐心为观众讲解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领域及优势。  低场核磁共振设备与高场核磁共振设备及医学核磁共振设备相比,优势如下:设备操作简单、检测或成像速度快、对样品无损、设备占地面积小、维护费用低等。纽迈科技推出的场核磁共振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农业食品、能源勘探、高分子材料、纺织工业、生命科学等行业领域。  短短3天的会议很快结束了,感谢新老客户的支持,正因为有你们的信任,纽迈才得以快速前行,不忘初心,放得始终,纽迈会一直与您同行̷̷下个路口,成都站,期待相见吧!联系人:强工 | 联系电话:15618037925 | 邮箱:w_qiang@niumag.com
  • 第26期线上讲座“核磁共振相关知识”圆满结束
    仪器信息网讯 5月26日晚,仪器信息网邀请到sslin老师就“核磁共振相关知识”主题进行了线上讲座,与来自仪器信息网论坛的60多位网友在线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本次线上讲座主要针对核磁共振原理、概况、操作、应用、维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各位版友从目前不同品牌核磁共振仪的情况、实验室布局和管理、实际操作问题以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等角度踊跃提问,并得到了sslin老师耐心而圆满的解答。此外,本次线上讲座也非常感谢仪器信息网论坛“核磁共振技术”版面专家hail_zhang老师作为答疑专家认真而细致的解答各位网友的问题。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和答疑互动环节,本次“核磁共振相关知识”线上讲座在浓郁的技术交互氛围中圆满结束。活动结束后,各位版友对本次线上讲座反响热烈,一致表示通过本次线上讲座受益匪浅,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期待今后更多精彩的线上讲座。   与此同时,应广大版友的强烈要求,sslin老师将于下个月针对氢谱和碳谱等核磁共振谱图解析问题举行专题线上讲座,敬请各位对核磁共振技术感兴趣的网友关注本网线上讲座栏目,我们将不断为您呈现更多精彩的线上讲座,期待您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更多详情,敬请关注第26期线上讲座: “核磁共振相关知识”   主讲人sslin老师简介:   sslin教授从事核磁共振研究达20多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渊博的理论知识。   线上讲座栏目介绍   线上讲座是论坛主推的栏目之一,主要是邀请业界专家就某一技术领域以图文的形式进行系统讲解,同时回答用户的提问,进行互动交流。线上讲座深受用户欢迎,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成功举办26期,每期线上讲座都有几千人次的浏览量,已成为论坛的热门品牌活动。   更多线上讲座,敬请关注:http://bbs.instrument.com.cn/jz/
  • 全日程公布|“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MR 2023)本周四开播
    作为一种功能强大、非破坏性的结构分析方法,磁共振技术在化学、物理、生物、医学、材料、食品、地球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发挥着不可获缺的作用。随着应用需求的深入,核磁共振(NMR)、电子顺磁共振(EPR/ESR)、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不断发展,同时DNP、超高转速固体核磁等相关的新技术、新仪器也给科研和应用市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当前,国产替代成为我国科学仪器发展的关键词。近年来,国产磁共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进展,不仅是仪器厂商在磁共振仪器及相关方法开发方面深耕细作,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也开始重视相关仪器和技术的开发,逐渐缩小着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为了促进和加强国内外磁共振工作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仪器信息网、北京波谱学会、《波谱学杂志》将于2023年11月2-3日联合举办“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简称iCMR 2023)。会议将设置磁共振(MR)新技术及应用、核磁共振(NMR)技术及应用、顺磁及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及国产磁共振技术及应用进展等四大专场。特别的是,此次会议还设置了磁共振仪器国产化讨论环节,将邀请三位行业代表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探讨如何助力高端科研仪器研发等。会议期间,仪器信息网还将抽取幸运听众免费赠送孔学谦老师著作的《固体磁共振原理》和苏吉虎、杜江峰老师共同著作的《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原理与应用》等,机不可失,欢迎大家前来参与!点击免费报名以下为会议全日程:“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会议日程11月02日 磁共振(MR)新技术及应用 点击报名》》》09:00--10:30上半场会议主持向俊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10:30--12:00下半场会议主持扶晖北京大学 高级工程师09:00--09:10开幕致辞杨海军清华大学化学系 高工09:10--09:40磁共振仪器关键技术研究刘朝阳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研究员09:40--10:10固体核磁共振重耦技术及应用侯广进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10:10--10:40布鲁克液体核磁共振技术在硬件方面的最新进展姜松子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布鲁克核磁应用专家10:40--11:10代谢分子靶向磁共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姚叶锋华东师范大学 研究员11:10--11:40人工智能赋能核磁共振林雁勤厦门大学 教授11月02日 核磁共振(NMR)技术及应用 点击报名》》》14:00--15:30上半场会议主持黄木华北京理工大学15:30--17:30下半场会议主持李中峰首都师范大学 副教授14:00--14:30基于PAMAM树状大分子的主客体化学:NMR研究王英雄太原理工大学 研究员14:30--15:00撰写《固体核磁共振原理》的一点体会孔学谦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 教授15:00--15:30牛津仪器台式核磁技术及应用待定文祎牛津仪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15:30--16:00液相核磁共振联用技术应用研究王亚男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副研究员16:00--16:30日本电子最新核磁技术陈春燕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16:30--17:00极高分辨固体核磁共振波谱方法表征多孔材料结构与动力学刘海铭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研究员17:00--17:30固态核磁共振在染色质调控结构和功能性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史祥燕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副教授11月03日 顺磁及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 点击报名》》》09:00--10:30上半场会议主持刘国全北京大学药学院 研究员10:30--12:00下半场会议主持李剑峰中国科学院大学 教授09:00--12:00血红素衍生物的电子顺磁共振研究进展李剑峰中国科学院大学 教授09:30--10:00生物大分子的原位高分辨双电子自旋共振研究杨茵南开大学 特聘研究员10:00--10:30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在能源转换与存储材料研究方面的应用方勇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EPR应用工程师10:30--11:00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6 K超低温系统的自主研发和应用范莹莹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 EPR应用工程师11:00--11:30Spinsolve台式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杜婧雯青岛腾龙微波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工程师11:30--12:00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探究冻土土水作用机理刘健鹏常州大学 讲师11月03日 国产磁共振技术及应用进展 点击报名》》》14:00--16:30会议主持杨海军清华大学化学系 高级工程师14:00--14:30低场DNP仪器研制及应用陈俊飞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青年副研究员14:30--14:50固体核磁样品制备系统的自主研制陈阳清华大学 助理工程师14:50--16:30磁共振仪器国产化讨论 主持人 杨海军14:50--16:30嘉宾王钦丽教育部科研发展中心 副处长14:50--16:30嘉宾石致富国仪量子技术总监14:50--16:30嘉宾颜贤忠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教授“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MR 2023)点击即可免费报名: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r2023/
  • 信立方6月13日-17日在京举办“核磁共振高级培训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分析仪器的发展,核磁共振已成为化学和药学研究中必不可缺少的分析鉴定手段。核磁共振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对于从事药学和化学研究的工作人员和研究生极为重要。核磁共振的方法与技术作为分析物质的手段,由于其可深入物质内部而不破坏样品,并具有迅速、准确、分辨率高等优点而得以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已经从物理学渗透到化学、生物、地质、医疗以及材料等学科,在科研和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通过授课,学员可以了解核磁共振波的发展,学习核磁共振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各种谱图的解析方法和综合解析技巧,同时结合计算机分子模拟,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现代核磁共振新技术和新方法。为此,信立方质培训中心将于2011年6月13至17日在北京举办核磁共振高级培训班。欢迎有志提高核磁共振分析技术水平的科研工作者及实验室分析人员前来参加。详情请查看信立方质谱培训中心在仪器信息网的专栏:http://training.instrument.com.cn。   适用对象:   适用于药物化学、材料科学、应用化学、生命科学、有机与高分子化学等领域从事日常检测的科研工作者及实验室分析人员。   学习目标:   系统掌握核磁共振的基础知识,了解核磁共振仪的原理、结构、性能,提高仪器的操作、分析技术水平,熟悉日常维护要求,为应用研究方法开发打下扎实的基础。   授课专家:    林崇熙    崔育新    郭灿雄   咨询方式:   Tel: 010-51299927-101,13269178446,010-51413697   E-mail: training@instrument.com.cn   课程大刚: 一、NMR基础理论 1、NMR相关知识介绍2、氘代试剂相关知识介绍3、NMR相关期刊介绍4、NMR仪器设备介绍5、NMR基本参数介绍 二、NMR操作技术 1、核磁基本操作介绍2、核磁操作界面介绍3、Nuts软件操作以及Mestrec软件操作4、NMR基本二维谱操作介绍5、NMR进阶二维谱操作介绍6、碳谱、DEPT谱APT谱操作介绍 三、开放管理 四、NMR谱图解析 1、各种二维核磁共振谱图的解析方法2、谱图优化处理方法3、有机化合物化学结构的综合解析4、由19F–1H、19F–13C偶合常数得到的化学结构信息5、异核耦合常数对末端炔烃DEPT和HSQC实验的影响 五、NMR在药物等有机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1、波谱分析在药学和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现代核磁共振实验方法及其应用 3、利用偶合常数与二面角的关系和NOE研究立体化学问题 4、核磁共振实验参数对结果的影响,以及实验参数的正确选定 5、核磁共振样品处理方法 6、利用溶剂磁共振实验的分辨率 7、HMBC技术解决质子缺乏效应提高核系统的分子结构问题 8、核磁共振实验温度对化合物溶液构象的影响9、核磁共振与计算机分子模拟 六、仪器合理配置与维护 七、固体核磁基本技术与应用 1、固体核磁共振基本原理及其技术基础2、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在无机、催化、纳米等领域的应用   更多培训信息请关注仪器信息网培训栏目:http://www.instrument.com.cn/training/。
  • 视频回放上线|“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圆满落幕!
    为了促进和加强国内外磁共振工作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仪器信息网、北京波谱学会、《波谱学杂志》于2023年11月2日-3日联合举办了“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简称iCMR 2023)”。会议设置了磁共振(MR)新技术及应用、核磁共振(NMR)技术及应用、顺磁及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及国产磁共振技术及应用进展等四大专场,共有30位领域内相关专家在会议中展开了积极地交流讨论。会议期间,仪器信息网还抽取了10位幸运听众免费赠送了孔学谦老师著作的《固体磁共振原理》和苏吉虎、杜江峰老师共同著作的《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原理与应用》等,直播间互动十分热烈!点击查看会议详情经征求报告嘉宾意见设置视频回放,详情见下表:“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会议日程11月02日 磁共振(MR)新技术及应用09:00--10:30上半场会议主持向俊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10:30--11:40下半场会议主持扶晖北京大学 高级工程师09:00--09:10开幕致辞杨海军清华大学化学系 高工09:10--09:40【点击查看】磁共振仪器关键技术研究刘朝阳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研究员09:40--10:10【点击查看】固体核磁共振重耦技术及应用侯广进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10:10--10:40【点击查看】布鲁克液体核磁共振技术在硬件方面的最新进展姜松子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布鲁克核磁应用专家10:40--11:10代谢分子靶向磁共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姚叶锋华东师范大学 研究员11:10--11:40【点击查看】人工智能赋能核磁共振林雁勤厦门大学 教授11月02日 核磁共振(NMR)技术及应用 14:00--15:30上半场会议主持黄木华北京理工大学15:30--17:30下半场会议主持李中峰首都师范大学 副教授14:00--14:30【点击查看】基于PAMAM树状大分子的主客体化学:NMR研究王英雄太原理工大学 研究员14:30--15:00【点击查看】撰写《固体核磁共振原理》的一点体会孔学谦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 教授15:00--15:30【点击查看】牛津仪器台式核磁技术及应用文祎牛津仪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15:30--16:00【点击查看】液相核磁共振联用技术应用研究王亚男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副研究员16:00--16:30【点击查看】日本电子最新核磁技术陈春燕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16:30--17:00【点击查看】极高分辨固体核磁共振波谱方法表征多孔材料结构与动力学刘海铭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研究员17:00--17:30固态核磁共振在染色质调控结构和功能性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史祥燕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副教授11月03日 顺磁及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09:00--10:30上半场会议主持刘国全北京大学药学院 研究员10:30--12:00下半场会议主持李剑峰中国科学院大学 教授09:00--9:30【点击查看】血红素衍生物的电子顺磁共振研究进展李剑峰中国科学院大学 教授09:30--10:00【点击查看】生物大分子的原位高分辨双电子自旋共振研究杨茵南开大学 特聘研究员10:00--10:30【点击查看】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在能源转换与存储材料研究方面的应用方勇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EPR应用工程师10:30--11:00【点击查看】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6 K超低温系统的自主研发和应用范莹莹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 EPR应用工程师11:00--11:30【点击查看】Spinsolve台式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杜婧雯青岛腾龙微波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工程师11:30--12:00【点击查看】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探究冻土土水作用机理刘健鹏常州大学 讲师11月03日 国产磁共振技术及应用进展14:00--16:30会议主持杨海军清华大学化学系 高级工程师14:00--14:30【点击查看】低场DNP仪器研制及应用陈俊飞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青年副研究员14:30--14:50【点击查看】固体核磁样品制备系统的自主研制陈阳清华大学 助理工程师14:50--16:30磁共振仪器国产化讨论 主持人 杨海军14:50--16:30嘉宾王钦丽教育部科研发展中心 副处长14:50--16:30嘉宾石致富国仪量子技术总监14:50--16:30嘉宾颜贤忠军事医学院教授
  • 探寻磁共振技术的更多应用场景
    《Magnetic Resonance Letters》(MRL)是由中国物理学会波谱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原名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数学研究所)联合主办,在ScienceDirect上发表。入选2019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期刊”。MRL围绕磁共振在医学、化学、生物学、药理学、神经科学、地球化学、食品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原理、技术和应用的研究和发展所展开。出版内容包括体内磁共振成像(MRI)、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磁共振波谱(MRS)、高分辨率液体和固体核磁共振(NMR)、电子自旋/顺磁共振(ESR)、核四极共振(NQR)等。目前,该杂志已发表了第一期,共六篇文章。本文仅通过对杂志中文章的摘要、结论等内容进行翻译,以展现当前磁共振技术的研究进展、研究成果以及热门研究领域。想了解更多详细内容,还请下载原文阅读。利用多核磁共振成像评估COVID-19造成的损伤正在持续的新冠(COVID-19)疫情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影响。胸透和CT技术在新冠诊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磁共振成像(MRI),特别是多核磁共振成像(multi- nuclear MRI),是另一项重要医学影像技术。由于它具有无电离辐射、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以及结构和功能的成像能力,在COVID-19诊断和长期评估方面很有潜力,近期已经被用于评估新冠造成的器官损伤。该文介绍了近期以来多核MRI技术新冠对多个器官(如肺部、脑部、心脏)损伤的评估研究。这些多核MRI技术既包含了传统的临床1H MRI技术,亦有新兴的超极化129Xe气体MRI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多核MRI技术,尤其是超极化129Xe气体MRI技术,可对新冠造成的肺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行定量检测。当结合使用加速采样技术和人工智能图像重建算法,杂核MRI(13C、23Na、17O、31P)亦可用于评估多个器官的新冠损伤。这意味着多核MRI技术可成为新冠损伤及预后评估的有力工具。超极化129Xe NMR在多孔材料和催化中的应用进展129Xe NMR已被证明是研究多孔材料结构的有力工具。Xe是一种单原子分子的惰性气体,其电子云较大,因此对所处环境极为敏感,可用作磁共振探针使用。与传统129Xe-NMR相比,超极化129Xe可通过光泵抽运技术将Xe磁共振信号提高几个数量级。该文总结了近十年来,超极化 129Xe NMR在多孔材料和多相催化方面的应用,主要涉及分子筛、金属-有机框架(MOFs)、催化过程和动力学等方面,表明了原位HP 129Xe NMR技术成为研究催化过程中吸附和反应动力学的一种高效方法。固体核磁共振在药物递送领域的最新技术和新前景过去一段时期,多种NMR技术被成功用于先进材料的研究中,其中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就是药物递送。在该领域中,固体核磁共振(SSNMR)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表征技术,为描述固体药物的化学结构、空间连通性和界面现象提供了独特而全面的视角。该文就SSNMR在药物递送领域的广泛应用进行了综述,列举了以下案例:原料药分析、聚合物基配方分析、含环糊精体系(CDs)的分析、介孔硅材料体系分析、无机辅料体系的分析、具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系统分析,并对SSNMR在药物递送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与粉末X射线衍射(P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氮气吸附等温线、红外光谱(IR)等表征方法相比,SSNMR对化学结构、局部结晶度和动力学以及药物和基质之间复杂的分子相互作用更加敏感。高分辨率SSNMR还可以为非均相纳米晶体提供特定结构的位置和动力学信息。不同酸度分级ZSM-5催化剂对甘油脱水制丙烯醛的影响甘油脱水制丙烯醛的主要挑战在于克服催化剂失活和提高产物选择性。催化剂介孔孔道酸性与甘油脱水的催化表现鲜少见于报道。该文章利用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分级ZSM-5催化剂介孔孔道的酸度对甘油脱水制丙烯醛的影响,得出了中孔丰富、酸度较高的样品性能更佳的结论。用核磁共振技术表征绿色溶剂的酸碱度溶剂酸碱度可显著影响反应产出,因此精确测量溶剂pH值对于控制反应极为重要,然而一些有机溶剂的pH值难以通过传统pH计进行测量。该文提出可利用31P-TMPO NMR和1H- pyrrole NMR来表征环境友好型绿色溶剂的酸碱度。MRI系统中射频功率的优化设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磁共振图像质量和患者安全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在高场(或超高场)MRI系统中,B1场引发的新兴技术促进了各种解决方案的产生。该文描述了射频功率与B1+场性能的关系,以及在射频子系统设计中要考虑的总体要求;系统总结了MR系统中射频的设计,包括整个传输链、序列算法和射频脉冲的设计,并指出了系统设计中需要改进和优化的可能性。此外,还对人体7T MR和动物MR系统的射频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特别是射频并行传输技术展现出的广阔前景。从MRL期刊中收录的文章来看,磁共振技术在化学、材料、药学等领域仍是极为重要的表征手段,新的技术发展亮点在超极化的灵敏度增强技术上。比如利用超极化129Xe气体MRI技术可实现肺部结构和功能的定量检测,超极化129Xe气体NMR技术则被用于介孔材料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近期来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方兴未艾,迅速在磁共振图像/谱图处理方面取得成功应用,成为磁共振技术发展的另一个亮点。由此可见,若想实现核磁共振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需要以科学问题为牵引,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从磁共振的技术源头解决问题,进而实现磁共振应用在更多场景,产生更大的作用。为了促进和加强国内外磁共振工作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同时探讨国产磁共振仪器及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路径,仪器信息网、北京波谱学会、《波谱学杂志》将于2021年11月2-3日联合举办“第五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onference on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iCMR 2021)”。会议将依托成熟的网络会议平台,致力于为国内外的广大磁共振工作者提供一个突破时间和地域限制的学习和交流平台。点击此处报名。
  • 给地球做个核磁共振 助力油井勘探
    科学日报报道,地球磁场,作为人们熟悉的长距离方向指示器,常在从地理学到考古学的一系列应用中受到研究调查。现在,它提供了一种新技术的基础,后者或可以用于定义自然环境里流体混合物的化学组成成分。 核磁共振检测化学组成成分所需的异常敏感性 美国能源部(DOE)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概念验证的核磁共振(NMR)实验,也就是利用高度敏感的磁强计和可以与地球 磁场相比拟的磁场分析碳氢化合物和水的混合物。这项实验是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核磁共振权威人士之一亚历山大· 派因斯(Alexander Pines)教授的核磁共振实验室内进行的。这项研究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家德米特里· 布德科尔(Dmitry Budker)教授与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NIST)的其它研究人员进行的长期合作的一部分。研究结果被发表在期刊《应用化学》并作为封面展示。研究联席作者有派因斯实验室的博士研究生保罗· 甘瑟尔(Paul Ganssle)。 &ldquo 这个基础研究项目旨在解答一个更宽泛的问题:我们是否能够在无需采样或者包封物体的前提下,远距离感知这个物体的内部化学和物理特性?&rdquo 美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派因斯研究小组的首席调查员维克拉姆· 巴贾杰(Vikram Bajaj)这样说道。&ldquo 核磁共振的一个尤为美妙的方面在于它能够温柔地窥探完整物体内部,但从远距离窥探则相对比较困难。&rdquo 高场和低场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检测化学组成成分所需的异常敏感性,以及它在医疗应用方面所能提供的空间分辨率等都要求大型精确的超导磁体。这些磁铁非常昂贵且是不可 移动的。此外,研究样本必须放置在磁铁内部,使得整个样本能够暴露在均匀磁场内。这种完好发展的方法被称为高场核磁共振,而它的敏感性与磁场强度成正比。 然而,对于无法放置在磁铁内部的物体而言,对它进行化学特性描述则要求另一种不同的方法。在非原位核磁共振测量中,一个典型高场实验的几何原理 被翻转使用,探测器探测到样本表面,然后磁场被投射到这个物体上。这种情景的一个重大挑战在于在足够大的样本区域里产生均匀磁场:产生足够的磁场强度以进 行传统的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测量是不可行的。 因此,放弃选择超导磁体,磁场核磁共振测量可以依赖地球的磁场,前提是有一个足够敏感的磁强计。&ldquo 地球磁场的一个优势在于它是均匀的,&rdquo 甘瑟尔解释道。&ldquo 而地球磁场被用于诱导检测的核磁共振成像(MRI,是NMR技术的一个同类)的问题在于你需要一个足够强且均匀的磁场,因此你需要将整个 物体包裹上超导线圈,这在某些应用领域,例如石油测井,是不可能实现的。&rdquo &ldquo 磁共振的敏感性取决于磁场,因为磁场会导致被检测到的旋转略微对齐。应用的场越强,信号越强,它的频率也越高,这些都有助于检测的敏感性。&rdquo 巴贾杰解释道。地球的磁场的确很弱,但光学磁强计可以作为没有任何永久磁铁的背景场里进行超低场核磁共振测量的探测器。这意味着非原位测量会仅因磁场强度 就丢弃化学敏感性,但这种方法也具有其它优势。 弛豫和扩散 在高场核磁共振里,样本的化学特性是从它们的共振光谱里确定的,但如果没有超高场或者极其长久的一致信号(这两种情况都需要永久磁铁),这也是不可能的。相比之下,低场核磁共振的弛豫和扩散测量对于确定散装材料特性来说绰绰有余。 &ldquo 低场(你可以使用永久磁铁或者地球磁场)的方法便是测量自旋弛豫,&rdquo 甘瑟尔解释道。弛豫是指极化的自旋回归均衡的速率,这是基于系统的化学和物理特性。此外,核磁共振实验会基于化合物的不同扩散系数而溶解它,而扩散系统取决于分子的大小和形状。 这种实验和传统实验的一个关键区别在于弛豫和扩散特性是通过光学探测的核磁共振来确定,而后者即使在较低磁场里也能敏感的操作。&ldquo 我们之前取得 的合作成果便是发展了检测核磁共振的磁强计,&rdquo 巴贾杰说道。&ldquo 这个实验代表了磁强计首次被用于对多成分混合物的弛豫和扩散测量。&rdquo 弛豫和/或扩散测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工业的地下核磁共振测量,尽管传统的探测会使用永久的磁铁以增强本地磁场。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曾有人试图用地球背景场进行石油测井,但探测性敏感度不足导致不得不引入磁铁,后者现在各种测井工具里普遍存在。 &ldquo 现在概念的新颖之处在于利用了磁强计,我们终于具备一定的科技以满足地球磁场有效探测所需的敏感性,这可能最终有助于实现远距离探测,&rdquo 研究合作作者斯考特· 塞尔泽尔(Scott Seltzer)解释道。 科学家们对这一设计在实验室内进行了测试,首先测量不同碳氢化合物和水的弛豫系数,然后测量均匀混合物的弛豫系数,以及利用磁强计和代表地球磁 场的外加磁场进行二维相关性实验。&ldquo 这一概念的证据或可以大量应用于石油工业,&rdquo 甘瑟尔说道。&ldquo 我们将碳氢化合物与水相混合,利用磁铁将它们先极化,然后外加一个类似地球磁场的磁场。随后我们利用磁强计进行测量,继而基于弛豫光谱我们 可以确定是否具备足够的敏感性以分离油和水的组成部分。&rdquo 这一技术可以帮助石油工业定义岩石里的流体,因为水和油的弛豫速率是不同的。其它应用领域还包括测量输油管里流过的水和油的容量,这主要是通过 测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输油管里的化学组成成分来实现;以及检测食物的质量以及任何类型的聚合物固化过程,例如水泥固化和干燥。下一步则涉及理解地质构造的深 度,后者可以利用这种技术进行成像。&ldquo 我们的下一项研究将专门回答这个问题,&rdquo 巴贾杰说道。&ldquo 我们希望这种技术能够穿透1米甚至更多以了解地质构造并阐明内部的化学特性。&rdquo 最终探测器可以用于定义整个钻孔环境,而目前的设备只能够对几英尺深处进行成像。将地磁学和通用的感知技术相结合将提供更好的解决办法。这项研 究的其他合作作者还包括申铉栋(Hyun Doug Shin)、迈卡· 莱德贝特(Micah Ledbetter)、斯文亚· 克纳佩(Svenja Knappe)和约翰· 苛金(John Kitching)。这项研究得到了美国能源部科学办公室的支持。
  • 高精度核磁共振仪器为页岩油评价提供依据
    斯伦贝谢公司推出高精度核磁共振仪器CMR-MagniPHI,主要针对有机页岩和非常规页岩,上限温度177℃,共振频率2MHz,可以从非常小的孔隙中获取高清核磁共振数据,提高对不同流体类型的识别。该仪器在回波间隔只有200μs的情况下,进行连续的T1纵向弛豫时间测量,确定出页岩孔隙度和储层流体类型和体积,用于求解可动油和不可动油、高黏度碳氢化合物、游离水、毛细管束缚水和黏土束缚水。除了在储量计算方面有更大的确定性外,还为页岩气储层侧向钻井钻遇点的选择、设计工程完井和压裂作业提供了新技术。测量原理与CMR(PLUS)一维核磁共振测井仪器不同,CMR-MagniPHI高分辨核磁共振测井仪在测量得到更加精确的孔隙度信息的同时,能够对T1和T2谱进行测量,从而提供T2-T1二维谱信息。通过T1差异,可以识别出可动油、不可动油、高粘度烃、自由水、毛管束缚水和粘土水。在页岩油气储层勘探开发中,将T2、T1弛豫谱结合,可以从有机质页岩最小孔隙度中获取高分辨核磁共振数据,以提高对不同流体类型的识别能力。CMR-MagniPHI 服务采用质子计数来利用 NMR 对氢原子的敏感性与服务的短回波间隔相关。这种评估 GIP 的方法提供了对整个页岩的直接和连续测量,独立于压力、温度或其他常用模型参数,而不管气体是游离的还是被吸附的,也不需要岩心。测量技术指标输出参数纵向弛豫时间(T1)和横向弛豫时间(T2)分布的连续测量;总孔隙度;高清测绘图和连续测井曲线;可动和不可动油;高黏度烃;游离水、毛细管束缚和黏土束缚水;多种渗透率相关性;MRF核磁共振流体识别油、气、水体积测井曲线及油黏度;水和油T2分布;校正后的含烃渗透率;油水测井均值T2分布。测井速度/(mh-1)束缚流体模式:549;长T1 环境:244;T1 T2 模式:137; 测量范围孔隙度:0~100p.u. 最小回波间隔:200μmT2 分布:0.3ms~8.0s标称的原始信噪比:32dB垂直分辨率/cm静态:测量孔径15.24动态(高精度模式):三级平均垂直分辨率22.86动态(标准模式):三级平均垂直分辨率45.72动态(快速模式):三级平均垂直分辨率76.20精度/p.u.总NMR孔隙度标准偏差:温度为24℃时,三级平均为±1.0NMR游离流体孔隙度标准差:24℃时,三级平均为±0.5探测深度/cm盲区(2.5%):1.27;中值(50%):2.84;最大值(95%):3.81机械技术指标 实践应用2021年第二季度,斯伦贝谢的新技术在全球各国得到越来越多的采用。以中国为例,斯伦贝谢首次部署了CMR-MagniPHI 高清核磁共振服务,完成了中国石油最大的页岩油勘探项目在大庆油田的测井作业。CMR-MagniPHI服务孔隙度和流体测绘数据,结合FMI-HD高清地层显微成像仪和Litho Scanner高清光谱服务数据,使中国石油能够确定可动油的存在,这成为页岩油评价的关键。
  • 国仪量子即将亮相北京波谱年会,共商顺磁共振波谱仪最新进展
    “2021年度北京波谱年会”将于2021年5月14日-16日在京召开。国仪量子将携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量子钻石单自旋谱仪等产品设备及相关解决方案亮相本届年会,与此同时,国仪量子磁共振事业部总经理许克标博士将带来主题为《国仪量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最新进展》的报告,干货满满,不容错过!为了进一步促进波谱学的健康发展,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了解波谱新技术和交叉学科的最新进展,由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波谱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协办的“2021年度北京波谱年会”将于2021年5月14日-16日在京召开。本次会议以“不断进步的磁共振波谱”为主题,在液体、固体、低场和成像核磁共振波谱、连续波和脉冲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以及国产化仪器研发等方面进行经验交流报告。会议交流形式包括大会报告、分会报告和墙报等,旨在提高波谱学开发和应用水平,推动波谱技术交流与推广。电子顺磁共振(EPR)波谱技术是现代高新技术材料的性能测试手段之一,是一项检测具有未成对电子样品的波谱方法。即使是正在进行的化学和物理反应,电子顺磁共振也能获得有意义的物质结构信息和动态信息。目前电子顺磁共振已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环境科学、地质探矿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光探测磁共振技术(ODMR)以 NV 色心自旋磁共振为原理,通过控制光、电、磁等基本物理量, 实现对钻石中氮—空位(NV 色心)发光缺陷的自旋进行量子操控与读出,与传统顺磁共振、核磁共振相比,具有初态是 量子纯态、自旋量子相干时间长、量子操控能力强大、量子塌缩测量实验结果直观等独特优势。报告精彩看点报告主题:国仪量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最新进展报告时间:2021年5月16日 11:35-11:45报告地点:北京世纪金源香山商旅酒店金都厅讲师简介:许克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国仪量子磁共振事业部总经理内容概要: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技术是一种研究含有未成对电子物质的结构、动力学以及空间分布的谱学方法,能够提供原位和无损的电子自旋、轨道和原子核等微观尺度的信息。本报告以顺磁共振的仪器开发和应用为主线,介绍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的顺磁共振波谱仪和基于金刚石NV色心的单自旋磁共振谱仪的最新进展。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 波谱技术是一种研究含有未成对电子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动力学等信息的谱学方法,能够提供原位和无损的电子自旋、轨道和原子核等微观尺度的信息。X波段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100当含有未成对电子的物质置于静磁场中时,如果对样品施加一定频率的电磁波信号,会观测到物质对电磁波能量的发射或者吸收。X波段连续波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200-Plus通过对电磁波信号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可以简析出电子以及其周围环境的特性,从而可以进行物质结构的分析以及其他应用。含有未成对电子的物质分布广泛,如孤立单原子、导体、磁性分子、过渡金属离子、稀土离子、离子团簇、掺杂材料、缺陷材料、生物自由基、金属蛋白等;许多物质本身不含有未成对电子,在受到光激发后会产生未成对电子。因此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材料、工业等领域。 台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200M量子钻石单自旋谱仪量子钻石单自旋谱仪是一台以NV 色心自旋磁共振为原理的量子实验平台。该谱仪通过控制光、电、磁等基本物理量,实现对钻石中氮—空位(NV 色心)发光缺陷的自旋进行量子操控与读出,与传统顺磁共振、核磁共振相比,具有初态是 量子纯态、自旋量子相干时间长、量子操控能力强大、量子塌缩测量实验结果直观等独特优势。 量子钻石单自旋谱仪量子钻石单自旋谱仪具有超高灵敏度与纳米级超高分辨率,可以完成单分子、单细胞的微观磁共振谱学和成像,同时可以运行在室温大气条件下,对于生物样品有良好的兼容性。该谱仪具备高保真度量子自旋态调控技术,通过自主研发的50 ps 时间精度脉冲发生器以及宽带高功率微波调制器件,能够实现对自旋低噪声、高效、快速的量子相干操控。与谱仪配套的高智能化控制与信号采集软件,能够实现自动光路调节、自动磁场调节以及长时间的无人值守自动测样实验,是科研实验的最好搭档。
  • 技术线上论坛丨《电子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前研究的应用展望》
    电子顺磁共振(EPR)技术可进行活体3D成像,检测氧分压、氧化还原状态和pH等指标。目前,EPR成像技术只应用于学术研究领域,而我们将介绍一种可在临床前应用的EPR成像解决方案——电子共振成像(ERI)技术,帮助科研人员解决现有的科研难题,为临床前研究带来更多的新思路。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ERI技术,我们将举办一系列线上讲座,每场讲座专家都会结合应用实例进行深入讲解。我们希望通过讲座能够与您分享这项技术并帮助您在科研项目上更进一步!ERI实验流程简介将含未成对电子的自旋探针注射进小动物体内,小鼠内的生理环境会影响自旋探针的波谱特性,当施加一个磁场时,仪器可检测未成对电子在外加磁场中的跃迁,进而获得探针在每个位置的含量,摄取及排出速率和转化速率等数据并构建图像。ERI应用实例——与CT联用实现自由基在颅骨表面的共定位讲:主题:电子顺磁共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方向时间:2021/5/6,15:00-16:00报告简介:本报告主要讲述电子顺磁共振成像(EPR)技术的发展历史,曾经遇到的技术难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难题助力更多的应用方向。您将了解到科学家的前沿研究课题,应用EPR的研究领域以及EPR的应用方向。报名注册:您可点击此链接https://novilet.clickmeeting.com/712626126/register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注册。主讲人Dr. Mikołaj Baranowski现任Adam Mickiewicz大学物理部门助教,物理与数字电子实验室负责人,Novilet研发部门经理,是放射光谱学的专家,专精于EPR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发表过多项相关技术以及多篇相关科研文献。二讲:主题:EPR活体成像的研究趋势时间:2021/5/19,15:00-16:00报告简介:本报告主要讲述当今EPR活体成像的研究方法及应用实例。实验可获得的生理指标及其在生物医药研究中的意义。讲座中也会展示EPR成像的一些局限性。注册链接:您可点击此链接https://novilet.clickmeeting.com/trends-in-in-vivo-epr-eri/register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注册。主讲人:Dr. Martyna Elas是Jagiellonian大学教授,生物物理部门负责人,癌症放射光谱实验室主管,主要研究方向为放射生物学、EPR光谱与成像、缺氧、癌症和代谢相关。三讲:主题:电子共振断层扫描的功能与应用时间:2021/6/3,15:00-16:00报告简介:本报告将由Tomasz Czechowski博士介绍电子共振断层扫描成像技术的原理、功能与活体成像应用案例,简单快速地获取氧分压、pH、氧化还原状态与有机磷化合物含量等数据,展示电子共振成像的研究潜力和该技术对您研究课题的帮助。注册链接:您可点击此链接https://novilet.clickmeeting.com/eri-tomograph-the-solution-that-allows-you-to-maximize-the-potential-of-epr-in-your-studies/register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注册。主讲人:Dr. Tomasz Czechowski是Novilet研发部门主管,电子顺磁共振成像和医学物理学的专家,发表过多项相关技术以及多篇相关科研文献。四讲:主题:3D动态电子共振成像时间:2021/6/17,15:00-16:00报告简介:本报告主要介绍使用电子共振成像的相关课题与获得的结果。我们将展示此技术的应用领域与成像过程中所获得的全部信息,实时动态呈现自旋探针、氧化还原状态与肿瘤血氧定量。注册链接:您可点击此链接https://novilet.clickmeeting.com/dynamic-3d-eri-measurements/register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注册。主讲人:Dr. Michał Gonet是Novilet研发部门电子共振成像专家,专精于生物物理和动物活体成像,曾发表多篇科研文献并编写相关书籍。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