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转向阀原理

仪器信息网转向阀原理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转向阀原理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转向阀原理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转向阀原理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转向阀原理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转向阀原理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转向阀原理相关的解决方案。

转向阀原理相关的资讯

  • “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指南解读
    “该专项充分利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或其他渠道,已取得的相关检测原理、方法、技术或科研装置,开展技术攻关、系统集成、应用开发和工程化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皮实耐用’和功能丰富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产品,并服务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项目成果是以市场前景广泛的关键核心部件和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应用为目标。“重点专项指南编写组成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1研究所年夫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科学仪器设备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石,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我国科学仪器严重依赖进口,已成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型国家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制约因素。为切实提升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2011年,科技部和财政部共同设立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用于支持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提高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装备水平。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后,经国家科技计划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部际联席会审议,“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成为2016年度优先启动的专项之一,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年夫顺说,该专项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原则,紧扣我国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仪器设备的重大需求,充分考虑我国现有基础和能力,在继承和发展“十二五”期间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成果的基础上,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以关键核心技术和部件的自主研发为突破口,聚焦高端通用科学仪器设备和专业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仪器开发、应用开发、工程化开发和产业化开发,带动科学仪器系统集成创新,有效提升我国科学仪器设备行业整体创新水平与自我装备能力。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共设置了关键核心部件、高端通用科学仪器和专业重大科学仪器3类任务,下设10个重点方向。  通过本专项的实施,将构建“仪器原理验证→关键技术研发(软硬件)→系统集成→应用示范→产业化”的国家科学仪器开发链条,完善产学研用结合、协同创新发展的成果转化与合作模式,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强化技术创新和产品可靠性、稳定性实验,引入重要用户应用示范、拓展产品应用领域,大幅提升我国科学仪器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 2011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和“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启动
    2011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启动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高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装备水平,支撑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央财政设立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以下简称专项)。   为做好2011年度专项项目组织工作,保证项目质量,依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财教[2011]352号),现就2011年度项目组织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一、关于专项支持范围   (一)基于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主要支持已突破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通过集成研究和应用开发,形成能够在世界上有特色、有影响的科学仪器设备。   (二)基于已有重大科学仪器设备(装置)创新成果的工程化开发。主要支持国家科技计划(专项)或其他渠道已形成的,对相关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装置)的工程技术和产业化技术开发和应用开发。   (三)重要通用科学仪器设备(含核心基础器件)的开发。主要支持市场上虽已有成熟产品,但能提升我国科学仪器设备产业技术等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通用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和应用 支持科学仪器设备共性、核心关键部件的开发和应用。   (四)其它重要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主要支持一些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等关键核心领域受制于人的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和应用,或其他重要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和应用。   二、关于项目组织部门及组织要求   (一)专项组织部门及推荐项目数。专项实施采取试点先行、稳步推开的方式,初步选择一些中央部门(机构)作为试点项目组织部门,并选择工作基础好、示范性强的地区(中关村、张江、东湖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江苏省)纳入专项试点范围。同时,专项项目采取限项推荐的方式。具体如下:   1.教育部、中科院:各10项   2.工信部:5项   3.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上海、湖北、江苏等8个部门(地区):各4项   4.水利部、农业部、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等4个部门:各2项   (二)项目组织要求   1.项目组织部门要重视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和应用工作,认真研究本部门、本地区科学仪器设备发展方向和重点,制定工作规划,并组织力量做好项目的组织管理工作。   2.按照《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明确组织部门和项目牵头单位的职责,落实项目组织、实施及监督各项管理规定。   3.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作用,在进行评审论证的基础上择优限项向科技部推荐项目。项目组织部门在具备条件时,应当积极采取网络视频评审等方式,促进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三、关于项目材料报送和时间要求   项目推荐材料采取网上提交和纸质材料报送相结合的方式,具体程序如下:   (一)项目牵头单位登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进行注册,网址为http://program.most.gov.cn/。   (二)注册成功后项目牵头单位登陆申报系统,按要求填写项目实施方案并提交。   (三)网上提交成功后,将网上生成的项目实施方案装订成册并加盖公章后报送组织部门。   涉密项目不得上网申报,须根据项目推荐书格式离线填写,打印装订,一式十份,其中一份正本,九份副本。   (四)项目组织部门对本部门(地区)所组织项目的实施方案进行审查并加盖公章。   (五)请项目组织部门于2011年8月25日前,将正式推荐函、项目清单(纸质及光盘Excel文件格式)及项目实施方案(一式十份,其中一份正本,九份副本)一并报送科技部。另外,《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建议书》供项目组织部门在项目组织中参考使用,不必向科技部报送。   (六)请项目组织部门在组织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同时,初步组织编制项目预算申请书。具体报送时间和报送方式另行通知。   四、其它事项   (一)业务咨询   科学技术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   孙增奇 010-58881681 58881698(传真)   郑 健 010-58881622 tcs_tjc@most.cn   财政部教科文司   王 佳 010-68551316   (二)项目材料受理地点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5号100862   联系人:鞠维刚 010-58881161 石 蕾 58881467   附件:1.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实施方案(格式)   2.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建议书(参考)   3.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预算申请书(参考)   科学技术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 财政部教科文司   二O一一年七月二十七日 基金委启动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试点工作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推动我国重大科研仪器设备自主研制工作,中央财政拨专款设立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以下简称重大科研仪器专项)。重大科研仪器专项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管理,立项建议由有关部门组织推荐。试点期间暂由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作为项目组织推荐部门。   一、重大科研仪器专项的定位   根据国家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以科学目标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明确重点发展方向,鼓励和培育具有原创性思想的探索性科研仪器研制,着力支持原创性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工作,为科学研究提供更新颖的手段和工具,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我国科学研究原始创新能力。   二、重大科研仪器专项资助范围   (一)对于促进科学发展、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科研仪器设备的研制   (二)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或集成创新,用于发现新现象、揭示新规律、验证新原理、获取新数据的科研仪器设备的研制。   三、重大科研仪器专项管理职责   自然科学基金委负责重大科研仪器专项管理,主要职责包括: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组织项目的推荐、申报、评审、批准、跟踪检查、验收、后评估以及成果管理。   项目组织部门是指国家或地方相关主管部门,是重大科研仪器专项实施单位的组织者。主要职责包括:推荐项目,组织管理和监理等工作。负责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会同自然科学基金委组建项目专家组并组织专家组对项目进行论证,引导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持续开展科研仪器设备自主创新研究。   项目承担单位是项目的具体实施主体,必须在相关领域具有长期积累和明显的技术与人才优势。主要职责包括:提出项目立项申请 组织成立项目管理工作组、技术专家组和用户委员会 联合国内优势力量协同攻关 管理项目经费,提供项目实施所需的相应保障条件 主动配合项目过程监理,保证按时、按要求完成既定目标。   四、重大科研仪器专项工作程序   (一)组织推荐立项建议、限项规定   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局根据当年预算和专家委员会的咨询意见确定当年征集项目数量,通知项目组织部门推荐立项建议。   该专项与科技部同类相关项目进行共同限项检索,项目负责人同期申请或承担此类专项限为1项。但不纳入自然科学基金委其他项目的限项范围。   (二)遴选并确定立项建议   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局将立项建议提交相关科学部,由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遴选建议立项项目。   (三)填报《项目申请书》   (四)项目初审及论证   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科学部对项目申请书进行初审,初审合格的项目由项目组织部门会同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科学部组织专家组进行论证并提出论证意见。需要修改完善的,由项目组织部门通知项目承担单位对申请书进行修改完善。   (五)项目审批   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专家委员会对通过项目专家组论证的项目进行评审,由项目申请人报告申请书主要内容,专家组组长向专家委员会介绍建议立项项目论证情况,经过充分讨论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建议资助项目,报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务会审批。   (六)结果公布   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重大科研仪器专项的审批结果。   五、有关注意事项   (一)项目承担单位应按要求撰写《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立项建议书》(简称《立项建议书》),《立项建议书》电子表格可在自然科学基金委网页(www.nsfc.gov.cn)的“下载中心”下载。   (二)项目承担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将《立项建议书》提交到所属部门,由部门统一推荐到自然科学基金委。   联 系 人:谢焕瑛 冯勇   联系电话:62326941 62327230
  • 关于发布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双碳”专项项目指南的通告
    为推动面向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基础研究,落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双碳”基础研究指导纲要》,工程与材料科学部设立“双碳”专项项目(二)——“工程与材料领域低碳科学基础研究”,针对低碳建筑材料制备、绿色低碳生物基材料制备、冶金流程低碳化、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能源高效低碳输运、城市减污降碳、CO2利用和封存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以基础研究创新和技术突破,支撑“双碳”战略目标实现。  一、资助方向及科学目标  (一)多元低钙胶凝材料的基础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202)。  研制多元低钙矿物主导的低碳高性能胶凝材料新体系,揭示低钙熟料矿物间的多元协同增强机制,提出多元低钙矿物协同胶凝新原理,建立硅酸盐水泥碳减排指标与性能协同提升方法,为构建低碳水泥新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二)大宗固废制备低碳水泥的基础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202)。  探究大宗非碳酸盐固废替代原料制备硅酸盐水泥熟料的动力学过程及调控机理,揭示典型固废在多场耦合作用下的物相结构演化及制备水泥的性能调控机制,建立大宗固废制备水泥的碳排放模型,为水泥工业碳减排跃升奠定理论基础。  (三)低碳高性能渣土基骨料混凝土设计理论与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E0805)。  探究工程渣土低碳-无机固化作用机理,研究高性能渣土基骨料制备技术原理,提出低碳高性能渣土基骨料混凝土设计方法与性能调控策略,发展渣土基骨料混凝土3D打印增材制造关键理论与技术,实现工程渣土的低碳处置与渣土基骨料高性能混凝土的低碳制备。  (四)基于低碳建筑目标的混凝土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E0805)。  研究钢筋混凝土建筑隐含碳排放时空特征,建立考虑使用寿命的建筑隐含碳排放核算理论与方法;构建钢筋混凝土建筑隐含碳排放评价方法;研究材料组合优化对建筑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机制,提出基于低碳建筑目标的混凝土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理论与方法。  (五)绿色低碳生物基可降解橡胶基础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1305)。  开展高性能绿色低碳可降解轮胎制备方法研究,设计新型生物基可降解橡胶分子及纳米复合结构,阐明多层次多尺度结构对轮胎磨屑降解性能、抗湿滑性能和节能性能的调控机制,为突破高分子量橡胶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六)铝冶金新方法及节能提效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412)。  针对现行原铝生产工艺流程能耗高、碳排高等问题,探究铝土矿或含铝原料直接氯化过程的反应机理;揭示氯化铝电解质体系熔盐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内禀关系,阐明电解质特性对熔盐结构与性能的作用机制;研究铝冶金新方法与碳排放等环境负荷的关联机制。  (七)聚光太阳能全光谱光-热-储协同利用(申请代码1选择E0607)。  探究聚光太阳能全光谱利用的热力学极限,阐明聚光太阳能全光谱捕获过程中的多因素、多尺度效应对光热能量传输及转化影响机理,揭示极端能流条件下光场-温度场-应力场等多物理场耦合对光谱选择性吸收、能量转化和系统运行的影响规律,提出聚光太阳能全光谱利用技术的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下一代高温光-热-储系统能量传递转化与储能/释能协同调控方法。  (八)LNG管网综合输送与“冷能”利用(申请代码1选择E1202)。  探究新建管网综合输送体系中LNG液态管道输送方式,提出大规模远洋贸易到港LNG高品位“冷能”梯级利用的新方法,揭示LNG管网与冷网、天然气网络等的高效匹配、优化方法及城市用冷需求波动下调控机制,以全面发挥其在“双碳”中的作用。  (九)城市多介质碳污协同减控关键技术原理(申请代码1选择E1008)。  探究城市典型场景中多源污染物与碳排放特征,发展针对城市污水、工业烟气、生活垃圾的碳污协同减控新方法,揭示水-气-固介质中关键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阻控机制,提出城市多介质碳污协同减控新原理与技术。  (十)页岩油储层CO2利用与地质封存基础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402)。  研究页岩油储层超临界CO2压裂岩石破裂与裂缝展布机理,探究流体-页岩相互作用机制,揭示页岩油超临界CO2压裂增产机理,建立页岩油储层CO2压裂效能、地质封存潜力与风险评估模型,发展页岩油储层中CO2高效利用与封存理论。  二、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  本专项项目资助期限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4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计划资助10-12项,平均资助强度200万元/项。  三、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资格。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规定。  1. 本专项项目从申请开始直到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获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  2. 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只能申请或参与申请1项本专项项目。  3. 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中的研究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 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专项项目指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管理办法》《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管理办法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 本专项申请提交时间为2023年12月10日-12日16:00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提交时间为准,在提交时间之外提交的申请将不予受理。  3. 申请人应登录信息系统https://grants.nsfc.gov.cn,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没有信息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  4. 申请人在进入信息系统后中首先选择“在线申请”-“新增项目申请”-“申请普通科学部项目”。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研究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进行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5. 本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须报送纸质申请书,但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依托单位在截止时间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并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在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项目获批准后,依托单位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信息系统中的电子申请书保持一致。  6. 本专项每个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数合计不超过2个。  四、咨询联系方式  1. 填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联系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中心协助解决,联系电话:010-62317474。  2. 其他问题,可咨询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咨询电话:010-6232688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2023年11月13日
  •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即将启动
    记者近日从科技部获悉,2013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即将启动。业内人士认为,专项将增强科学仪器设备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助于提高本土龙头企业的竞争力。   科技部要求,结合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的特点,以及我国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发展实际,强化风险共担机制,对企业牵头的项目,探索财政资助节点改革。具体方式是先立项,项目前半段主要由承担单位自筹经费实施,专项经费资助10% 经中期评估确认,有继续开发意义的,后半段再主要由专项经费给予支持。根据项目执行进度和绩效,拨付专项经费。   科技部明确提出,仪器专项以市场前景广泛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应用为目标。一般的仪器原理和方法研究,商业化前景不明确的仪器开发工作,不属于仪器专项范畴。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中国政府对空气质量越来越重视,今后高质量监测仪器有望成为开发专项的重点支持领域之一。根据有关资料,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一阶段监测实施任务中,496个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点安装的PM2.5设备,国产仪器仅占15%的份额。   对国产监测仪器而言,目前已经有雪迪龙、聚光科技、先河环保和天瑞仪器涉及监测仪器领域。业内人士认为,尽管相关上市公司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但是这只代表现有水平。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今后的进口替代空间巨大。
  • 港东科技 首获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资助
    日前,由北京理工大学牵头,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天津港东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单位参与承担的的&ldquo 激光差动共焦成像与检测仪器研发及其应用研究&rdquo 项目获得了科技部首批2011年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资助。 该项目旨在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差动共焦扫描成像与检测新原理仪器,包含5种14台新原理仪器,旨在为工程物理、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工程、材料工程、微纳制造和精密计量等领域的前沿性基础研究提供先进的光学测量与分析手段,推动其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发展。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支持基于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基于已有重大科学仪器设备(装置)创新成果的工程化开发;重要通用科学仪器设备(含核心基础器件)的开发;以及其他重要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 我公司作为项目参与承担单位之一,主要负责《拉曼光谱检测部件研发》这一子项目课题的工作。我司定会做好项目任务落实,严格按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执行预算,按时、保质完成课题的预定目标。 2012年3月5日
  • 热重分析仪原理简介
    p   热重分析是在程序控温和一定气氛下,测量试样的质量与温度或时间关系的技术。使用这种技术测量的仪器就是热重分析仪(Thermogravimetric analyzer-TGA),热重分析仪也被称为热天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热重分析仪基本结构 /strong /span /p p   热重分析仪的主要部件有热天平、加热炉、程序控温系统、气氛控制系统。 /p p strong 热天平 /strong /p p   热天平的主要工作原理是把电路和天平结合起来。通过程序控温仪使加热电炉按一定的升温速率升温(或恒温),当被测试样发生质量变化,光电传感器能将质量变化转化为直流电信号。此信号经测重电子放大器放大并反馈至天平动圈,产生反向电磁力矩,驱使天平梁复位。反馈形成的电位差与质量变化成正比(即可转变为样品的质量变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d515a402-1f0a-4ba4-a12b-725e7f252d60.jpg" title=" 电压式微量热天平.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电压式微量热天平 /strong /p p   热天平结构图如图所示。电压式微量热天平采用的是差动变压器法,即零位法。用光学方法测定天平梁的倾斜度,以此信号调整安装在天平系统和磁场中线圈的电流,线圈转动恢复天平梁的倾斜。另一解释为:当被测物发生质量变化时,光传感器能将质量变化转化为直流电信号,此信号经测重放大器放大后反馈至天平动圈,产生反向电磁力矩,驱使天平复位。反馈形成的电位差与质量变化成正比,即样品的质量变化可转变电压信号。 /p p   TGA有三种热天平结构设计:上置式(上皿式)设计—天平置于测试炉体下方,试样支架垂直托起试样坩埚 悬挂式(下皿式)设计—天平位于测试炉体上方,坩埚置于下垂支架上 水平式设计—天平与测试炉体处于同一水平面,坩埚支架水平插入炉体。 /p p   天平与炉体间须采取结构性措施防止天平受到来自炉体热辐射和腐蚀性物质的影响。 /p p   天平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分辨率和量程。根据分辨率不同可分为半微量天平(10μg)、微量天平(1μg)和超微量天平(0.1μg)。 /p p   物体的质量是物体中物质量的量度,而物体的重量是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所得的力,TGA测量的是转换成质量的力。由于气体的密度会随炉体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需要对测试过程中试样、坩埚及支架受到的浮力进行修正。可采用相同的测试程序进行空白样测试以得到空白曲线,再由试样测试曲线减去空白曲线即可进行浮力修正。 /p p strong 加热炉 /strong /p p   炉体包括炉管、炉盖、炉体加热器和隔离护套。炉体加热器位于炉管表面的凹槽中。炉管的内径根据炉子的类型而有所不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08fe3180-30d2-44d5-9bb8-da75c8e8d5a6.jpg" title=" 炉体结构图.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炉体结构图 /strong /p p   1-气体出口活塞,石英玻璃 2-前部护套,氧化铝 3-压缩弹簧,不锈钢 4-后部护套,氧化铝 5-炉盖,氧化铝 6-样品盘,铂/铑 7-炉温传感器,R型热电偶 8-样品温度传感器,R型热电偶 9-冷却循环连接夹套,镀镍黄铜 10-炉体法兰冷却连接,镀镍黄铜 11-炉休法兰,加工过的铝 12-转向齿条,不锈钢 13-收集盘,加工过的铝 14-开启样品室的炉子马达 15-真空和吹扫气体入口,不锈钢 16.保护性气体入口,不锈钢 17-用螺丝调节的夹子,铝 18-冷却夹套,加工过的铝 19-反射管,镍 20-隔离护套,氧化铝 21-炉子加热器,坎萨尔斯铬铝电热丝Al通路 22-炉管,氧化铝 23-反应性气体导管,氧化铝 24-样品支架,氧化铝 25-炉体天平室垫圈,氟橡胶 26-隔板、挡板,不锈钢 27-炉子与天平室间的垫圈,硅橡胶 28-反应性气体入口,不锈钢 29-天平室,加工过的铝 /p p strong 程序控温系统 /strong /p p   加热炉温度增加的速率受温度程序的控制,其程序控制器能够在不同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线性温度控制,如果升温速率是非线性的将会影响到TGA曲线。程序控制器的另一特点是,对于线性输送电压和周围温度变化必须是稳定的,并能够与不同类型的热电偶相匹配。 /p p   当输入测试条件之后(温度起止范围和升温速率),温度控制系统会按照所设置的条件程序升温,准确执行发出的指令。所有这些控温程序均由热电偶传感器(简称热电偶)执行,热电偶分为样品温度热电偶和加热炉温度热电偶。样品温度热电偶位于样品盘下方,保证样品离样品温度测量点较近,温度误差小 加热炉温度热电偶测量炉温并控制加热炉电源,其位于炉管的表面。 /p p strong 气氛控制系统 /strong /p p   气氛控制系统分为两路,一路是反应气体,经由反应性气体毛细管导入到样品池附近,并随样品一起进入炉腔,使样品的整个测试过程一直处于某种气氛的保护中。通入的气体由样品而定,有的样品需要通入参与反应的气体,而有的则需要不参加反应的惰性气体 另一路是对天平的保护气体,通入并对天平室内进行吹扫,防止样品加热时发生化学反应而放出的腐蚀性气体进入天平室,这样既可以使天平得到很高的精度,也可以延长热天平的使用寿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热重分析仪测量曲线 /strong /span /p p   热重分析仪测量得到的曲线有TGA曲线与DTG曲线。TGA曲线是质量对温度或时间绘制的曲线,DTG曲线是TGA曲线对温度或时间的一阶微商曲线,体现了质量随温度或时间的变化速率。 /p p   当试样随温度变化失去所含物质或与一定气氛中气体进行反应时,质量发生变化,反应在TGA曲线上可观察到台阶,在DTG曲线上可观察到峰。 /p p   引起试样质量变化的效应有:挥发性组分的蒸发,干燥,气体、水分和其他挥发性物质的吸附与解吸,结晶水的失去 在空气或氧气中的氧化反应 在惰性气氛中发生热分解,并伴随有气体产生 试样与气氛的非均相反应。 /p p   同步热分析仪STA将热重分析仪TGA与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或差热分析仪DTA整合在一起。可在热重分析的同时进行DSC或DTA信号的测量,但灵敏度往往不及单独的DSC,限制了其应用。 /p
  • 智慧环境 | 挥发酚污染整治专项,我们在行动
    政策背景为贯彻落实《“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中对涉VOCs排放企业加大执法监测力度,加强农药、化工、化工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特征有机物监测。山西省生态环境厅、重庆市生态环境局陆续印发相关规划,重点推行自动监控设备建设联网,推进VOCs、重金属等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建设,落实排污单位主体。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于2022年3月10日印发《全省挥发酚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该方案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薄弱环节,严防工业特征污染因子挥发酚偷排、超排等违法行为,提升环境监管精细化水平。挥发酚监管痛难点1排查任务重。涉酚企业挥发酚特征污染物种类及浓度差异大,造成排查难度大。2精准溯源难度大。“一企一管”未在园区全面执行,不同涉酚企业废水通过统一干管混合排放,水质超标排放无法溯源。 3全面联网,全程监控技术要求高。不同涉酚企业监测网络标准规范不统一,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挥发酚监管解决方案聚光科技依据生态环境部及各省的“十四五”生态环境相关监测规划要求、响应江苏省挥发酚污染整治专项,推出挥发酚污染监管方案,提供污染摸排、数据建库、应急执法等排查服务,并实现“企业雨污水排口-园区雨污水泵站-污水厂进出水-园区入河排口-水体重点断面”的全流程监测监管。01摸清底数,建立台帐提供人工调研服务,根据企业环评、排污许可证、二污普成果等信息,深入开展辖区内涉酚企业的全面摸排,形成涉酚企业清单,建立“一市一单”。02组织排查,污染溯源提供走航排查服务,通过移动监测车及走航船,对涉酚企业的挥发酚污染物产生、收集和处置等各个环节开展全过程排查。提供溯源建库服务,全面摸清水质情况,有序构建以工业特征污染物为核心的“水质指纹数据库”。移动监测车无人走航船03全程监控,全面联网提供在线监测服务,开展涉酚工业企业排放废水全项指标监测,包括涉酚企业在线监测、涉酚园区水体断面自动监测、挥发酚在线数据联网等,识别各关键节点挥发酚污染情况。04限值限量,源头管控提供综合管控平台,为实现水环境质量达标改善,对挥发酚排放进行限值限量,源头管控。对挥发酚浓度、总量实施“双控”;加强园区及企业日常监管;保障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05严格执法,精准管控提供精准定量服务,为实现挥发酚的精准管控,需严格执行“快速定性-精准定量-精准溯源”的监管流程,其中,精准定量可使用车载挥发酚流动注射分析仪,对已排查出的含挥发酚的排水区水体进行精确分析。挥发酚监测核心产品SIA-3000(VPC)挥发酚水质在线分析仪采用光度法检测原理,使用试剂发生化学反应显色,测定吸光度得出待测组分浓度。应用于企业、工业园区、水体断面等在线监测,实现快速响应。产品亮点1.多种测量模式,响应多种现场需求;2.双光束设计,提高测量准确度;3.多种量程选择,满足各种工况需求;4.具有智能化故障诊断功能;5.周期自动清洗和标定,运维成本低。基于流动注射分析的基本原理,样品在封闭的编结反应器与试剂混合,通过光度检测器进行分析。样品与试剂之间无需加入气泡,分析结果快速准确。应用于移动监测车及无人走航船等自动监测,实现精准定量。
  • 第15期线上讲座:泵与比例阀的结构原理与常见故障
    答疑解惑时间:2009年7月8日---7月24日 热烈欢迎pandora98先生光临仪器论坛进行讲座!   在4月份我们刚在液相色谱与液质联用版面联合举办第12期的线上讲座---剖析液相色谱仪和液质联用仪,而今液相色谱版面又迎来了新一期在线讲座。   本期讲座我们邀请了pandora98先生就泵与比例阀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常见故障展开一期专题讲座。本期讲座共分两章,第一章是对泵的单向阀、泵的比例阀、泵的梯度系统等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详细阐述 第二章就对泵的单向阀漏液、泵的比例阀漏液、二元泵的问题等常见故障进行详细的解剖,并介绍自己的维修的经验及心得体会。   本次的线上讲座将开展16天(2009年7月8日---24日)。这次讲座以某一款仪器为例,主要讲解泵、泵的单向阀、比例阀的知识,重点介绍泵与比例阀的常见故障及pandora98老师的维修经验、心得。希望大家珍惜此次交流机会,共同参与探索液相色谱泵的奥妙之处,有利于提高液相色谱的操作能力。   再次感谢pandora98先生提供的丰富的讲座,也感谢pandora98先生与大家一起交流心得和经验。pandora98先生从事色谱分析工作多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欢迎大家就液相色谱仪器泵的单向阀、比例阀的的问题前来提问,也欢迎液相色谱方面的高手前来与pandora98先生一起交流切磋。 第15期线上讲座泵与比例阀的结构原理与常见故障 线上导览论坛线上活动导览
  • 突围高端仪器 重大专项助力———三思纵横获得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
    近日,国家科技部正式下文批准了深圳三思纵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立项申报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此次项目申请,三思纵横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先后通过了国家的多次严格审查,在全国众多的高科技企业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立项和批准,成为2012年度深圳市唯一获得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企业。   2012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是以国家财政拨款的形式重点支持基于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已有重大科学仪器设备(装置)创新成果的工程化开发以及重要通用科学仪器设备(含核心基础器件)的开发,是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学发展,提升竞争实力的又一推动力量, 对于落实&ldquo 十二五&rdquo 科技发展规划、提高中国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装备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面向行业,面向产业化,面向市场,强调利用已有研究成果,对重大科学仪器设备进行开发,处于产业化运用前的阶段;强调&ldquo 需求&rdquo 和&ldquo 应用&rdquo 为导向,要求用户始终参与科研开发工作,要以形成产品和最成仪器设备的产业化为目标。   三思纵横作为业内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在仪器设备的科技研发方面,加大投入,重点突破,先后与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合作研制了领先国内一代水平的机械式高温持久蠕变试验机,自行研发了电子式高温持久蠕变试验机、飞天系列金属摆锤冲击试验机、全自动机械引伸计、全自动视频引伸计、飞翔系列电子万能试验机、全自动试验机等许多新产品和新技术,并为国家多家大型和知名的企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方重工集团、宝钢技术研究院、珠江钢管有限公司、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西安飞机工业公司、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南方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等提供了国内领先的试验设备。 国家科技部下发的第一笔重大科技专项资金350万已经到账。
  • 辽宁征集2012年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
    各市科技局:   根据国家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财政部教科文司《关于做好2012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组织工作的函》(国科财函〔2012〕1号),2012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组织工作已正式开始,并将我省纳入试点项目组织地区。为做好2012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组织和推荐工作,进一步推动我省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发展、支撑科技创新,现就征集2012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工作通知如下:   一、支持范围   1、符合《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财教[2011]352号)规定的立项要求。   2、基于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主要支持已突破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通过应用研究和开发,形成能够在世界上有特色、有影响的科学仪器设备。   3、基于已有重大科学仪器设备(装置)创新成果的工程化开发。主要支持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或其他渠道已形成的,对相关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装置)的工程技术研究、产业化技术开发,以及应用研究。   4、 重要通用科学仪器设备(含核心基础器件)的开发。主要支持市场上虽已有成熟产品,但能提升我国科学仪器设备产业技术等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通用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和应用 支持科学仪器设备共性、核心关键部件的开发和应用。   5、 其它重要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主要支持一些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等关键核心领域受制于人的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和应用,或其他重要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和应用。   6、围绕上述支持范围,重点关注高端电子显微镜、电子测量仪器、成像仪器、电化学仪器、X射线类仪器、色谱仪器等重大科学仪器设备。   二、项目基本要求   1、国内外需求迫切,且相关理论、方法或技术已取得重要突破,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2、拥有本领域的核心关键人才,且具有相关理论研究、设计、工程工艺、系统集成、应用研究以及产业化研究等相关方面结构合理的人员队伍。   3、项目设计的运行机制良好,目标明确具体,考核指标明确、可考核,实施方案可行。产学研用结合紧密,具有明确的成果应用单位和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推广应用措施和产业化示范措施明确可行。   4、优先支持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的项目,优先支持科学仪器设备企业作为实施主体的项目。   三、项目征集要求   1、各市科技局要重视2012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征集工作,紧密结合本地区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发展需求,加强顶层设计,推荐创新性强、技术水平高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项目。   2、请于2012年2月9日前将推荐项目清单及《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建议书》报送至科技厅条件财务处,联系人:杜秉海、联系电话:024—23983623、移动电话:13940472290、电子邮箱:GJZDKXYQ@163.COM。    [ 附件1:《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建议书》]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六日
  • 2017年度“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拟立项项目公示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7年6月5日,科技部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等9个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安排进行公示,其中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拟立项的2017年度项目,该项目2017年共计拟立项50项,舜宇恒平、广州禾信、聚光科技、中科天融、先河环保、力合科技、钢研纳克等多家仪器企业在列。 /p p   据此前科技部发布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 2017 年度总体布局上,紧扣我国先进制造、新材料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对核心关键部件和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迫切需求,拟支持 50 个方向,占本专项“十三五”总体任务布局的 40%左右,国拨经费总概算约为 7 亿元。 /p p   2017年度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申报均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项目成果是以市场前景广泛的关键核心部件和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应用为目标,国内已能自主配套的核心部件,科学仪器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商业化前景不明确的核心部件与仪器研制等工作,以及临床医疗仪器、生产设备、机械装备、平台建设等,不属于本专项的支持方向。 /p p   依据公示内容,专项公示日期为公示时间为2017年6月5日至2017年6月9日,对于公示内容有异议者,请于公示期内以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书面材料。拟立项专项名单如下: /p p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47b9f20e-9e96-4153-901d-8dc13d19863d.jpg" style=" float:none " title=" 未标题-1.jpg" / /p p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99508a1c-ffcf-49c9-bf8f-7a653346e8cb.jpg" style=" float:none " title=" 未标题-2.jpg" / /p p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71a43dce-7f30-4e24-b8e8-d55bf9b56b2a.jpg" style=" float:none " title=" 未标题-3.jpg" / /p p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ddff692f-2284-4dc3-95b1-6c4bd81029a3.jpg" style=" float:none " title=" 未标题-4.jpg" / /p p br/ /p
  • 八年水专项研发出的那些水质监测技术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ldquo 水专项&rdquo )作为一项重大的科技、民生工程,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自2008年至今已研发 1000 余项关键技术。为给国务院即将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供科技支撑,水专项牵头组织部门环境保护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水污染防治先进实用技术汇编(水专项第一批)》。   仪器信息网编辑对这些技术进行了筛选,整理出21项水质监测技术,其中涉及最多的为生物检测技术共9项,还有三项为减少有毒试剂的使用而开发的新技术。   21项水质监测技术的基本情况如下: 编号 技术名称 技术内容 适用范围 完成单位 所属主题 1 供水水质检测用标准物质 开发出 2-甲基异莰醇合成制备技术、土臭素合成制备技术、氯乙烯纯化制备技术等,形成水质检测用系列标准品。 城市供水水质检测用的标准物质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饮用水 2 颗粒物计数仪 以低耦光机设计、高信噪比信号放大等技术为核心,研制出在线颗粒物计数仪和台式颗粒物计数仪,设备测量精度等各项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总体上达到同类进口产品水平。 城市供水水质监测 杭州绿洁水务科技有限公司 饮用水 3 基于发光菌 的生物毒性监测设备 采用 ISO 11348 的标准方法,通过检测发光菌(费希尔弧菌)和被测水样反应时的发光强度变化实现对被测水样的毒性监测;毒谱范围涵盖 5000 种以上潜在的毒性物质。 城市供水水源监测预警 杭州绿洁水务科技有限公司 饮用水 4 基于水生生物的水质在线生物安全预警设备(BEWs) 基于水生生物回避行为反应与污染物毒性存在较好剂量-反应关系,真正实现对于水源地水质生物综合毒性有效的连续、实时监测和预警 城市供水水源水质生物综合毒性监测预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无锡中科水质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饮用水 5 智能化多参数水质在线监测设备 以小体积湿法化学分析检测平台、防&ldquo 钝化&rdquo 无汞电化学分析技术、水质多参数智能解析技术等为核心,研制出智能化多参数水质在线监测仪 饮用水水源地和地表水等的安全预警。 杭州聚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饮用水 6 免化学试剂在线水质检测设备 以微型小功率紫外光源的脉冲调制技术、酪氨酸酶修饰金刚石薄膜电极传感技术等为核心,研制出硝酸盐氮在线分析仪等多种免试剂在线监测仪 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硝酸盐氮等原位测量 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饮用水7 流域水环境优控污染物筛选方法关键技术 针对流域地表水体基于半定量/定量风险分析的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筛选方法 流域水环境优控污染物的筛查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监控预警 8 便携式水体藻类原位荧光快速监测仪研制技术 本项成果采用叶绿素 a 活体荧光光谱特征分析原理,结合先进的光机设计、信号调制检测理论、微弱荧光信号检测技术、多组分分类算法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研制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体藻类原位荧光快速监测仪系统,实现了水体藻类浓度的原位实时分类监测 水体藻类浓度的野外快速调查,固定监测点藻类浓度的长期连续监测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监控预警 9 麦穗鱼活体急性毒性测定新技术 ①生物种:采用了本国淡水水体广泛分布的生物种&mdash &mdash 麦穗鱼,因其生活周期短、繁殖快、分批产卵、经济方 便易得、实验室饲养方便,对毒物敏感和易于在实验室培养等优点,能广泛应用于环境毒物测试;②计算方法:进行毒性测试后,运用方便快捷的软件 SPSS,能迅速计算出实验结果 我国河流水体主要水环境污染物(苯类、有机氯、重金属、有机磷农药等)的综合监测 华中农业大学 监控预警 10 双向散射式水体浊度自动测量仪研制新技术 在分析研究水体浊度与水中散射光、透射光关系的基础上,深入比较了散射法和透射法的优缺点,最终将测低浊度线性度较好的垂直散射法和测中高浊度线性度较好的后向散射法结合起来使用,设计了独特的垂直及140° 后向散射光相结合的光路发射、接收布局 湖泊、水库、河流以及水厂等水体浊度的长期连续在线监测及野外现场浊度在线监测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监控预警 11 微纳米结构薄膜电极COD便携式检测仪研制新技术 根据电化学原理,首次研制出以硼掺杂金刚石膜电极为传感元件的便携式化学需氧量快速检测仪。该检测仪传感元件稳定,检测过程中不使用有毒化学试剂,响应快速,测量时间不超过 5 分钟,检出限 8.2mg/L,检测范围为30-10000 mg/L 市政污水或工业废水的化学需氧量监测尤其适用于野外水污染应急检测 大连理工大学 监控预警 12 蓝藻水华生消过程遥感定量监测技术 构建的水华暴发前的蓝藻定量反演模型以及水华暴发后路径漂移模拟,实现了对蓝藻水华的生消全过程的遥感监测,为蓝藻遥感预警提供了技术方法和基础水环境数据集成和共享 环保部卫星应用中心 监控预警 13 流域水环境沉积物质量评价技术 建立流域水环境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方法、确定沉积物重金属质量标准分级及创建沉积物质量评价方法 水体沉积物识别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监控预警 14 流域水生生物监测技术包括监测要素、站位布设、监测频率与时间、野外采样及实验室分析方法等技术环节 水体水生生物监测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监控预警 15 流域风险污染物快速测定技术 根据目标物的性质开发集成水体等环境样品的快速前处理技术以及分析检测技术,建立目标污染物简便快速的分析测定方法 污染物快速测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河流 16 毒害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估技术 在综合欧美等发达国家毒害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以生态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推导预测无影响浓度(PNEC)进行影响评价,以风险商(RQ)进行风险表征,提出了我国开展流域水体和沉积物中毒害污染物的风险评价体系 河流毒害污染物分析监测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院 河流 17 生物毒性测试东江流域代表生物种选育技术 基于生物毒性测试引进国际通用生物钟,选育东江代表性生物种,实现实验室长期培育和繁殖,并构建相应的技术规范 支撑东江流域水质生物毒性监测和生态完整性评估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 河流 18 东江水系典型水生生物鉴定系统与监测规范 编制了东江典型水生生物物种的名录筛选、图谱制作、分类鉴定标准和快速采集等河流生物监测关键技术 河流水生生物监测 暨南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河流 19 基于ASV/PSA方法的铅、镉、砷等分析检 测新技术 系统地研究了电化学分析技术、化学/生物传感器分析技术用于水体中重金属检测 河流重金属污染监测与防控 北京大学、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河流 20 铅、镉、砷等新型离子的选择电极检测技术 系统地研究了电化学分析技术、化学/生物传感器分析技术用于水体中重金属检测 河流重金属污染监测与防控 北京大学、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河流 21 太湖有毒有害与高氮磷污染底泥勘测鉴别评估技术 精确测量定位、原状取土技术与底泥疏浚范围、深度确定方法相组合,用以确定不同污染类型的环保疏浚工程的疏浚范围 底泥环保疏浚勘测、疏浚范围的确定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交天津港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湖泊
  • 新型可穿戴设备 利用电化学原理发电
    据PCWorld网站报道,目前可穿戴设备通常用于追踪锻炼和健身活动,但是,可穿戴设备可以用于为其他可穿戴设备提供电能吗?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新研究将很快使这成为可能。  一直以来,电能都是制约可穿戴设备和其他移动设备发展的一个因素。但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本周宣布,他们已经发现了利用幅度很小的弯曲运动发电的方法。  PCWorld表示,他们的系统利用两层很薄的锂合金片作为电极,然后在两个电极之间夹一层浸泡有液态电解质的多孔聚合物。即使轻微的弯曲,也会在连接在两个电极间的外部电路中产生电压和电流,从而为其他设备供电。只需在一端施加很小的力,就能引起锂合金金属片弯曲,例如,把装置固定在手臂或腿上。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指出,利用轻微运动发电还有其他方法,但它们利用不同原理。大多数方法利用了摩擦起电效应——例如把羊毛和气球相互摩擦,或压电效应。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和工程教授李举(Ju Li,音译)表示,这些传统方法存在“电阻大、弯曲刚度大、成本高”的缺陷。  麻省理工学院称,通过利用电化学原理,新技术能利用大量自然运动和活动生成电能,其中包括典型的人类活动,例如走路或锻炼。  这类设备不仅仅能低成本地批量生产,而且天生很柔韧,这使得它们与可穿戴设备更搭,在外力作用下不容易受损。  李举表示,测试设备已经证明这一系统非常稳定,在使用1500个周期后仍然能保持其性能。  PCWorld称,这一技术的其他潜在用途包括生物医学设备,或者应用在道路、桥梁、甚至是键盘中的嵌入式压力传感器。  麻省理工学院的这一成果当地时间周三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2011年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获批项目汇总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高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装备水平,支撑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科技部、财政部2011年首次启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   该专项强调面向市场、面向应用、面向产业化,重点支持具有市场推广前景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面向科学研究本身的单台(几台)套仪器研发不在此次支持范围,由基金委组织的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负责。   申报项目要突出重大的特点,集成度高,投入较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生产性设备、重大研究和中试平台的升级改造、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等不在支持范围。该专项以项目方式、分年度实施,项目周期一般不超过五年。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获批项目   为了方便广大网友更清楚直观的了解各立项项目的基本情况,即日起仪器信息网将对已发布的专项信息进行汇总,并持续更新,敬请关注。欲了解下表中各立项项目的详细信息,可查看“聚焦2011年度国家重大仪器设备专项”新闻专题。 2011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获批项目汇总(更新中) 项目名称 牵头单位 参与单位 项目 负责人 获批 总经费 小动物多模态分子影像重大科研仪器及关键技术研究 北京大学 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 任秋实教授 高效微流电色谱分析仪器的研发与应用 上海通微分析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交通大学等 阎超教授 创新型多功能激光光谱分析仪器的研发与应用 四川大学 浙江大学、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吉林大学、西北大学、成都大学、中石油川庆地质研究院、长江地研院以及成都钢钒有限公司等 段忆翔教授 高通量细胞分选多模式检测分析仪器及应用研究 清华大学 博奥生物有限公司、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 尤政教授 大气细粒子与臭氧时空探测激光雷达系统研发与应用示范 中科院安徽光机所 刘文清所长 高性能光谱仪器关键元器件与部件的应用及工程化开发 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 联合七家企业,其中四家上市企业、三所大学、二家研究所和一家测试中心等十三个单位 庄松林院士 用于现场、快速、准确测定的原子光谱分析系统 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 应用开发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等8家单位 等离激元增强拉曼光谱(PERS)仪器研发与应用 厦门大学 田中群院士 8525万 单细胞与细胞团拉曼光谱检测系统 南通大学 东南大学、航海医学研究所 基于太赫兹技术的新一代危险品分析检测仪器开发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高晶影像科技有限公司等 曹俊诚研究员 6285万元 ICP痕量分析仪器的研制与应用 北京纳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国家钢铁材料测试中心、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和北京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陈吉文博士 9381万元 顺序式波长色散 X 荧光光谱仪的研发及产业化 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1215 万元 高性能光谱仪器关键元器件与部件的应用及开发项目 涿州迅利达创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620万元 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系统的研制及其在痕量有机物分析中的应用 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155万元 新型高分辨杂化质谱仪器的研制与应用开发 昆山禾信质谱技术有限公司 6581万元 基于质谱技术的全组分痕量重金属分析仪器开发和应用示范项目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河南省环境监测中心、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等12家单位 5449万元 同位素地质学专用TOF-SIMS科学仪器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吉林大学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刘敦一研究员 7400万元 精确操控离子反应质谱科学装置的研制及应用研究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 X射线三维显微成像检测系统研制与应用开发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须颖博士 6000万元 激光差动共焦成像与检测仪器研发及其应用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 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天津港东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单位 赵维谦教授 新型飞秒激光跟踪仪研发项目 中科院光电研究院 周维虎研究员 用于新型航空发动机性能提升研究的飞秒激光设备研发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杨小君、程光华 环境中低水平放射性气溶胶、碘地面和航空监测装置 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清华大学、北京市射线应用研究中心 飞行器航测气溶胶的成套仪器设备研发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白志鹏教授 2657万元 飞行器测量仪器研发及加工试制 青岛恒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385万元 高精度衡器载荷测量仪开发和应用 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2790万元 宽量限超高精密电流测量仪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云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黑龙江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等八家单位 张钟华院士 新型CZT半导体X射线和γ射线探测器研制项目 西北工业大学 介万奇教授 灾害水源(矿井/隧道)直接探测仪器装备研制与应用 吉林大学 林君教授 4591万元 极端特殊环境下材料及构件试验评价科学装置研制与应用 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4416万元 双向凝胶电泳(2DE)成套设备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温州安得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六一仪器厂等7家单位 水下油气水高效分离与计量装置(SSM)中科院力学研究所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河油田分公司、天津大学、华油惠博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吴应湘研究员 3251万元 高功率宽调谐光学超晶格中红外激光系统 南京大学 祝世宁院士 3587万元 微型流化床等温微分流(气)固相反应分析仪研发与应用示范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山东百川同创能源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洁创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等 许光文研究员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支持范围   (一)基于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主要支持已突破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通过集成研究和应用开发,形成能够在世界上有特色、有影响的科学仪器设备。   (二)基于已有重大科学仪器设备(装置)创新成果的工程化开发。主要支持国家科技计划(专项)或其他渠道已形成的,对相关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装置)的工程技术和产业化技术开发和应用开发。   (三)重要通用科学仪器设备(含核心基础器件)的开发。主要支持市场上虽已有成熟产品,但能提升我国科学仪器设备产业技术等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通用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和应用 支持科学仪器设备共性、核心关键部件的开发和应用。   (四)其它重要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主要支持一些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等关键核心领域受制于人的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和应用,或其他重要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和应用。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申报项目分布   项实施采取试点先行、稳步推开的方式,2011年初步选择一些中央部门(机构)作为试点项目组织部门,并选择工作基础好、示范性强的地区(中关村、张江、东湖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江苏省)纳入专项试点范围。同时,专项项目采取限项推荐的方式。各部门和地区可申报项目数量具体如下: 2011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申报项目分布 申报部门和地区 可申报项目数 教育部 10 中科院 10 工信部 5 环境保护部 4 国土资源部 4 国家质检总局 4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4 北京 4 上海 4 湖北 4 江苏 4 水利部 2 农业部 2 中国地震局 2中国气象局 2 65   2011年该专项共限项申报65个项目,实际获批53项,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和范围前所未有。2011年8月25日,为规范专项资金管理,财政部会同科技部制定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 2012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启动-科技部
    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推动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和应用,支撑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拟启动2012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以下简称专项)项目组织工作。   为做好相关工作,保证项目质量,依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现就2012年度项目组织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一、关于支持范围和立项要求   (一)支持范围   1. 基于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主要支持已突破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通过应用研究和开发,形成能够在世界上有特色、有影响的科学仪器设备。   2. 基于已有重大科学仪器设备(装置)创新成果的工程化开发。主要支持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或其他渠道已形成的,对相关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装置)的工程技术研究、产业化技术开发,以及应用研究。   3. 重要通用科学仪器设备(含核心基础器件)的开发。主要支持市场上虽已有成熟产品,但能提升我国科学仪器设备产业技术等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通用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和应用 支持科学仪器设备共性、核心关键部件的开发和应用。   4. 其它重要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主要支持一些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等关键核心领域受制于人的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和应用,或其他重要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和应用。   围绕上述支持范围,重点关注高端电子显微镜、电子测量仪器、成像仪器、电化学仪器、X射线类仪器、色谱仪器等重大科学仪器设备。   (二)项目基本要求   1. 国内外需求迫切,且相关理论、方法或技术已取得重要突破,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2. 拥有本领域的核心关键人才,且具有相关理论研究、设计、工程工艺、系统集成、应用研究以及产业化研究等相关方面结构合理的人员队伍   3. 项目设计的运行机制良好,目标明确具体,考核指标明确、可考核,实施方案可行。产学研用结合紧密,具有明确的成果应用单位和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推广应用措施和产业化示范措施明确可行。   4. 优先支持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的项目,优先支持科学仪器设备企业作为实施主体的项目。   二、关于项目组织部门(地区)及组织要求   (一)项目组织部门(地区)   专项实施采取试点先行、稳步推开的方式。在巩固2011年度专项试点部门(地方)的基础上,本次选择的试点项目组织部门(地区)有:教育部、工信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中科院、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总装备部、总后卫生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14个中央部门(机构)作为试点项目组织部门,并将工作基础好、示范性强的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湖北(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安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辽宁、江苏以及广东等7个地区纳入专项试点范围。   (二)项目组织要求   1. 试点项目组织部门(地区)要重视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和应用工作,结合国家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加强本部门、本地区科学仪器设备发展的顶层设计、系统集成和扶持培育。   2. 试点项目组织部门(地区)要组织专门力量,在总结2011年度专项项目组织经验基础上,落实《办法》规定的项目立项组织、实施及监督各项管理措施,建立符合专项特点的组织管理工作体系,加强和完善项目组织管理工作。   3. 试点项目组织部门(地区)要督促项目牵头单位在项目提出时落实法人负责制、落实项目配套条件 督促项目牵头单位联合国内外优势力量共同开展项目设计和实施,落实《办法》规定的其它要求。   4. 试点项目组织部门(地区)要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作用,在进行充分评审论证的基础上择优限项向科技部推荐项目。项目组织部门如具备条件,应当积极采取网络视频评审等方式,促进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专项实行限项申报原则,我们将结合2011年度项目组织实施情况,以及本次项目组织、储备情况确定各试点项目组织部门(地区)推荐项目数量。请于2012年3月中旬将项目正式推荐函、项目清单及《项目实施方案》一并报送科技部。推荐项目数量、具体时间等事项视项目组织管理情况另行通知。   联系人:   科学技术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   孙增奇 010-58881681 58881682(传真)   郑 健 010-58881622 tcs_tjc@most.cn   财政部教科文司   王 佳 010-68551316   附件:1.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实施方案(格式)   附件:2.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建议书(参考) 科学技术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 财政部教科文司 二O一二年一月十一日   新闻专题:聚焦重大仪器设备专项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专项启动
    p   近日,由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启动会在北京召开,各项目承担单位法人代表、项目负责人等参加了此次会议。 /p p   会议指出,“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的开展,对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专项下一步工作的开展,会议提出3点要求。一是各项目承担单位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通过专项实施为海洋强国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好项目组织实施、内部管理等各项工作 三是要通过专项实施,培养一批人才、产生一批成果、发展一批企业、造福一方百姓。 /p p   会上宣布专项总体专家组成立,由15名专家组成,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杰任组长。张杰代表总体专家组发言时表示,将认真履行责任,根据项目进展和需求,务实高效地开展工作,同时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后续的项目过程管理。 /p p   会上还介绍了专项管理工作方案,包括专项总体情况、专项管理目标任务、特点及挑战、管理思路和措施等,同时明确了专项下一步工作的要点和计划安排。 /p p   本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由项目立项阶段转入项目启动实施阶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meetingInsidePage/2249" target=" _blank" img width=" 600" height=" 188" title=" " style=" border: 0px currentColor width: 600px height: 188px " src=" http://bimg.instrument.com.cn/g/sh100000/woyaoce/SH100000_800_250_20160527.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255, 0, 0) font-family: 微软雅黑,Microsoft YaHei font-size: 24px text-decoration: no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meetingInsidePage/2249"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font-family: 微软雅黑,Microsoft YaHei font-size: 24px " strong 赛莱默分析仪器“海洋在线监测解决方案” /strong & nbsp /span /a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Microsoft YaHei font-size: 24px text-decoration: none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font-family: 微软雅黑,Microsoft YaHei font-size: 12px " 时间& nbsp 2017-01-17 14:00& nbsp & nbsp 苏元成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font-family: 微软雅黑,Microsoft YaHei font-size: 12px " 赛莱默分析仪器中国公司应用专家,专注于海洋产品的推广、应用,具有专业的技术知识储备及丰富的经验积累。 & nbsp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font-family: 微软雅黑,Microsoft YaHei font-size: 12px " 本次研讨会将为大家讲述海洋水质、海流常见测量参数的方法原理、提高测量精度和长期在线观测周期的对策,以及不同的海洋与近岸监测系统在近岸长期观测、水产养殖以及航运安全等领域的应用。 /span /p p /p
  • 真空衰减法无损密封检测仪的原理
    真空衰减法无损密封检测仪的原理在现代包装工业中,密封完整性是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真空衰减法无损密封检测仪作为一种先进的检测技术,以其高效、精确和无损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制药、食品、化妆品等行业的密封性测试。本文将深入探讨真空衰减法的原理、技术优势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真空衰减法的原理真空衰减法无损密封检测仪的核心原理在于利用压力差来检测包装容器的密封性。其操作流程如下:测试腔体准备:将待测容器置于专门的测试腔体中。真空抽吸:对测试腔体进行抽真空处理,形成容器内外的压差。气体泄漏:由于压差作用,容器内部的气体通过潜在的漏孔泄漏到测试腔体内。压力监测:主机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测试腔体的压力变化。数据比较:将监测到的压力变化值与预设的参考值进行比较,以判断容器的密封性是否达标。技术优势无损检测:与传统的破坏性测试方法相比,真空衰减法能够在不破坏产品的情况下完成密封性检测。高精度:采用高精度的CCIT测试技术,能够检测到微小的泄漏孔径和泄漏流量。符合标准:满足ASTM测试方法和FDA标准,确保检测结果的权威性和准确性。适用范围广:适用于多种包装容器,包括西林瓶、安瓿瓶、输液瓶等,覆盖大容量和小容量注射液以及冻干产品的密封完整性验证。应用领域制药行业:在制药领域,真空衰减法无损密封检测仪被用于确保药品包装的密封性,防止微生物污染和药物变质。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独立的检测机构,使用该技术为客户提供客观、准确的密封性测试服务。药检机构:药检机构利用该技术进行药品质量监管,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结论真空衰减法无损密封检测仪以其高效、精确、无损的特点,为包装密封性检测提供了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关于真空衰减法无损密封检测仪的全面介绍,包括其工作原理、技术优势以及在不同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技术,并认识到其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性。
  • 基金委发布2022年度“双碳”专项项目指南
    9月1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与医学板块发布2022年度“双碳”专项项目指南,即《冻土土壤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专项项目指南》和《双碳计划与人群健康专项项目指南》。《冻土土壤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专项项目指南》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冻土区是全球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冻土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具有潜在的正反馈关系。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冻土区碳循环的基础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与医学板块基于《“双碳”基础研究指导纲要》,资助开展中国典型冻土区土壤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的系统性研究,旨在充分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优势,进一步加强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满足国家实施“双碳”战略对基础科学研究的需求。一、总体科学目标通过研究我国典型冻土分布区土壤碳组分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揭示我国典型冻土分布区土壤碳循环特征及其驱动机制,阐明我国冻土区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反馈机制,从而准确评估我国冻土生态系统在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二、核心科学问题阐明我国典型冻土分布区土壤碳循环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揭示冻土区土壤碳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并探索稳定冻土区土壤碳库的技术原理及控制策略。三、拟资助研究方向以青藏高原和东北大兴安岭等典型冻土区为研究对象,开展如下研究:土壤碳组分的储量及其变化特征,活动层与冻土层不同土壤碳组分的形成、转化与稳定机制,以及不同土壤碳组分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机制等。四、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本专项项目直接费用总额度约为2000万元。计划资助中等额度项目6-8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均为5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五、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一)申请条件本专项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鼓励符合申请条件的青年科研人员积极参加申请。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二)限项申请规定1. 本专项项目申请时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正式接收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得资助后,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2. 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只能申请或参与申请1项本专项项目。3. 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中的研究项目。(三)申请注意事项1. 申请接收时间为2022年10月14日-2022年10月18日16时。2. 本专项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指南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2)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请注意:申请人应围绕本指南公布的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撰写申请书,针对本指南中拟资助的研究方向具体阐述拟开展的研究内容、方案及资金预算。(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研究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申请代码选择“C03”。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资助。(4)每个专项项目的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合计不得超过3个;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贡献者。(5)申请人应当按照专项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申请书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6)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专项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7)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如实编报项目预算。(8)本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须报送纸质申请书,但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在项目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2022年10月18日16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在项目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清单。项目获批准后,依托单位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一并提交。3. 本专项项目咨询方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环境与生态科学处,联系电话:010-62329321。(四)其他注意事项1. 为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须关注与本专项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形成紧密有机联系,注重研究内容互补。2. 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专项项目集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本专项项目集群将设专项项目指导专家组,每年举办一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必须参加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认真开展学术交流。《双碳计划与人群健康专项项目指南》为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战略,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保障人群健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医学板块设立“双碳计划与人群健康”专项项目。本专项聚焦碳中和与人类健康收益及潜在风险;碳中和行动的新型污染物的健康危害;人群病原生物流行的监测及健康风险预警评估;极端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风险等。通过阐释双碳行动计划与健康的互馈关系,评估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健康收益和职业及环境健康暴露风险,开发预测、预警技术,为实现降碳减排目标和保障人群健康提供科学依据。一、总体科学目标实现双碳目标将极大改变现有能源结构,大量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以及新产业的发展将带来重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改变。减排增汇技术路径选择应以最小人群健康风险、最大人群健康收益为前提。在“双碳计划”及“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项目拟聚焦双碳技术的能源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与人群健康的互馈关系。基于双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进程,研究新产业、新材料、新工艺对重点职业人群和重点区域普通人群健康的影响规律,开发人群健康预警、预测及医学干预策略和方法,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健康保障。二、核心科学问题(一)减排增汇重要产业的新技术和新物质的健康风险预测和评估。(二)双碳计划实施人群环境污染物暴露及健康效应动态变化。(三)新型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效应、毒作用模式和风险预测预警。三、拟资助研究方向(一)能源捕获和储能产业中新材料和新产业的职业健康风险针对能源捕获和储存产业链中新型职业暴露和健康效应开展研究。重点关注光伏系统的电池、高效储能新材料以及永磁体和重稀土等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健康风险。表征重点职业人群暴露特征,揭示潜在职业健康危害和发生机制;筛选和确证暴露和健康效应生物标志,进行健康风险预警;建立高效准确毒性测试方法,对新型职业和环境污染物暴露健康风险进行早期预警和评估。(二)双碳产业重点区域人群新型污染物暴露和早期健康效应动态监测和风险评估选择新型产业重点区域的普通人群,对新型污染物暴露负荷及早期健康效应标志物进行动态监测。通过与全国范围历史性代表性人群数据的时序分析,阐述新型污染物暴露与健康损害效应的关系。通过比较不同双碳路径下的人群暴露负荷变化与健康效应关系,指导基于健康收益的适宜双碳路径。四、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本专项项目直接费用总额度约为1000~1500万元。方向(一)拟资助200-300万元/项 2~3项,50-60万元/项 5~8项;方向(二)拟资助200-300万元/项2~3项。200-300万元/项的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50-60万元/项的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5年12月31日”。五、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一)申请条件本专项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3. 本年度已获资助强度200万元及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二)限项申请规定1. 本专项项目从申请开始直到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获资助后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的范围。2. 申请人和参与者只能申请或参与申请1项本专项项目。3. 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中的研究项目。(三)申请注意事项1. 申请接收时间为2022年10月14日-10月18日16时。2. 本专项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专项项目指南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2)申请人应围绕本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撰写申请书,针对本指南中拟资助的研究方向具体阐述拟开展的研究内容、方案及经费预算,并需要在项目摘要的第一句写明申请项目所对应的本指南所列资助方向。(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研究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申请代码1选择“H30”,申请代码2根据项目研究所涉及的领域自行选择相应学科申请代码。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资助。(5)本专项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数合计不得超过2个;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贡献者。(6)申请书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7)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认真如实编报项目预算,依托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进行审核。(8)本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须报送纸质申请书,但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在项目申请接收截止时间(2022年10月18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在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申请项目清单。项目获批准后,依托单位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一并提交。3. 本专项项目咨询方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八处,联系电话:010-62328962。(四)其它注意事项1. 为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须关注与本专项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形成紧密有机联系,注重研究内容互补。2. 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专项项目集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本专项项目集群将设专项项目指导专家组,每年举办一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必须参加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认真开展学术交流。
  • BLT小课堂|细菌发光原理及其在动物活体成像中的应用
    夏季的夜晚,走到山间草丛,可以看到一种昆虫提着一盏灯在飞行,这就是萤火虫在发光。萤火虫体内的荧光素酶催化底物荧光素,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光子。这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在动物活体生物发光成像当中运用到的反应原理。通过利用该原理,配合上转基因技术及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我们可以非侵入性和纵向研究小动物的基因表达、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肿瘤学机制和抗肿瘤药物药效及动力学和疾病机制等;相比于传统研究手段,这种方法通过在动物整体水平上进行研究,能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同时大幅减少实验研究所需的动物数量和降低个体间的差异。萤火虫荧光素酶反应的示意图(a)、荧光素酶以报告基因的形式进入细胞核,并翻译成功能性酶。该酶将底物荧光素、氧(O2)和三磷酸腺苷(ATP)转化为氧荧光素、二氧化碳(CO2)和二磷酸腺苷(ADP),同时发光。(b)、萤火虫底物D-荧光素及其产物氧合荧光素的化学结构。 那么问题来了,自然界会发光的生物除了有萤火虫,还有鱼类、藻类、植物和细菌等,这些生物的发光原理是否也和萤火虫一样呢?这些发光原理能否运用到动物活体成像研究中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另外一种生物发光原理—细菌发光及其在动物活体成像中的应用。细菌荧光素酶对于细菌的生物发光现象,早在1875年就被发现了,研究人员Boyle首先揭示了细菌发光对氧气的依赖。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发现细菌发光涉及到的酶有荧光素酶、脂肪酸还原酶和黄素还原酶,以及底物还原性黄素单核苷酸和长链脂肪醛。在发光细菌中发现的一种操纵子,基因顺序为luxCDABEG,其中luxA和luxB基因分别编码细菌荧光素酶α和β亚基,luxC、luxD和luxE基因分别编码合成和回收荧光素酶醛底物的脂肪酸还原酶复合物的r、s和t多肽,luxG编码黄素还原酶。到目前为止所知的所有发光细菌,都是基于细菌荧光素酶介导的酶反应来产生光。这是一种大约80kDa的异二聚体蛋白,与长链烷烃单加氧酶具有同源性。该酶通过以下反应介导O2氧化还原的黄素单核苷酸(FMNH2)和长链脂肪族(脂肪)醛(RCHO),以产生蓝绿光。细菌荧光素酶介导的酶反应1细菌发光明场图2细菌发光发光图细菌发光反应过程在发光反应中,FMNH2与酶结合,然后与O2相互作用,形成黄素-4A-过氧化氢。这种复合物与醛结合形成一种高度稳定的中间体,其缓慢的衰变导致FMNH2和醛底物的氧化和发光,反应的量子产率估计为0.1-0.2个光子。该反应对FMNH2具有高度特异性,体内的醛底物可能是十四醛。FMNH2是由NADH:FMN氧化还原酶(黄素还原酶)提供,该酶从细胞代谢(如糖酵解和柠檬酸循环)中产生的NADH中提取还原剂,还原剂通过自由扩散从FMNH2向荧光素酶的转移。长链醛的合成是由脂肪酸还原酶复合物催化。与细菌荧光素酶一样,底物FMNH2和长链脂肪醛也是细菌发光反应的特异性底物;真核生物生物发光使用不同的化学物质和荧光素酶,它们在蛋白质或基因序列水平上与细菌荧光素酶不同。细菌中的荧光素酶反应过程细菌发光原理在动物活体成像中的应用目前,细菌发光原理在动物活体成像研究中的应用有:传染病研究、菌种抗药性测试及细菌介导的肿瘤治疗等。通过将luxCDABE操纵子稳定地整合到不同的细菌基因结构中,不需要任何其他外源底物(除了氧)来产生生物发光,再通过一套超灵敏的动物活体成像系统(AniView 100),为监测细菌物种感染负担、致病机理研究和肿瘤药物靶向治疗等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研究检测方法。AniView 100检测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体内靶向性肿瘤情况(箭头指向为肿瘤)应用说明如以细菌介导的肿瘤治疗为例,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治疗转移性癌症还需要与其他疗法(如放疗或化疗)相结合。这些疗法存在局限性,如放疗的疗效主要取决于组织氧水平,肿瘤内坏死区和缺氧区低氧浓度是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而化疗的疗效主要取决于药物的分布,肿瘤内坏死区和缺氧区的血管不规则会影响药物的输送,限制药物的疗效。与传统方法相比,使用细菌进行癌症治疗有以下优势:首先,细菌会在肿瘤中选择性积累,肿瘤中的细菌聚集量大约是正常器官的1000倍,肿瘤特有的坏死区和缺氧区一般不会在大多数器官中形成。其次,细菌的增殖能力使得它们可以进行持续治疗;最后,许多细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能够通过基因组操作提高它们在人类使用中的安全性,并增强其杀瘤效果。目前,细菌介导的肿瘤治疗广泛应用于DNA或siRNA的传递、运送经工程改造的毒素或前药物和触发机体免疫反应,进而达到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起到抗击肿瘤的作用。应用案例 静脉注射3天后,表达lux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在各种肿瘤中积聚。CT26:小鼠结肠癌,4T1:小鼠乳腺癌,MC38:小鼠结直肠腺癌,TC-1:小鼠肺癌,Hep3B:人肝细胞癌,ARO:人甲状腺癌,ASPC1:人胰腺癌应用案例 携带受L-阿拉伯糖诱导启动子pBAD表达系统控制的细胞毒蛋白(溶细胞素A)、表达lux报告基因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用于肿瘤治疗。总结利用生物发光原理进行动物活体成像,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使用萤火虫荧光素酶,最适合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另外一种是细菌荧光素酶,广泛应用于原核生物。细菌Lux操纵子由于编码生物发光所需的所有蛋白质,包括荧光素酶、底物和底物生成酶,不需要外源底物,成像更加的方便,不需要像萤火虫荧光素酶一样,考虑ATP的可用性、底物分子的渗透、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分布等对成像的影响。但是,细菌荧光素酶的发射波长较短(490nm),组织吸收较大,这会影响成像数据的量化;而且,对于某些真核微生物(包括真菌和寄生虫)和真核细胞,仍然需要使用萤火虫荧光素酶标记,原因在于lux报告基因没有得到足够的优化,还不能在真核细胞中稳定表达。不过由于细菌荧光素酶和萤火虫荧光素酶的发射波长不同,从而可以进行多光谱成像,用于同时定量评估小动物的不同生物过程,进一步扩展生物发光原理在动物活体成像中的应用。TipsAniView 100多模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 AniView 100多模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作为广州博鹭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高灵敏度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其采用全密闭抗干扰暗箱,避免外界光源及宇宙射线对拍照影响的同时,配合零缺陷、科研级高灵敏背部薄化、背部感应型冷CCD相机,极大地提高成像的灵敏度。AniView 100可以检测到100个luciferase标记细胞,对于动物活体细菌荧光素酶的生物发光信号,无论是在皮下或器官,均可以轻易检测到。快来关注我们,申请免费试用!
  • 聚焦离子束(FIB)技术原理与发展历史
    20世纪以来,微纳米科技作为一个新兴科技领域发展迅速,当前,纳米科技已经成为21 世纪前沿科学技术的代表领域之一,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的纳米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纳米材料结构单元尺寸与电子相干长度及光波长相近,表面和界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以及电学,磁学,光学等其他特殊性能、力学和其他领域有很多新奇的性质,对于高性能器件的应用有很大潜力。具有新奇特性纳米结构与器件的开发要求开发出具有更高精度,多维度,稳定性好的微纳加工技术。微纳加工工艺范围非常广泛,其中主要常见有离子注入、光刻、刻蚀、薄膜沉积等工艺技术。近年来,由于现代加工技术的小型化趋势,聚焦离子束(focused ion beam,FIB)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不同领域中的微纳结构制造中,成为微纳加工技术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技术之一。FIB是在常规离子束和聚焦电子束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本质上是一样的。与电子束相比FIB是将离子源产生的离子束经过加速聚焦对样品表面进行扫描工作。由于离子与电子相比质量要大的非常多,即时最轻的离子如H+离子也是电子质量的1800多倍,这就使得离子束不仅可以实现像电子束一样的成像曝光,离子的重质量同样能在固体表面溅射原子,可用作直写加工工具;FIB又能和化学气体协同在样品材料表面诱导原子沉积,所以FIB在微纳加工工具中应用很广。本文主要介绍FIB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发展历史。离子源FIB采用离子源,而不是电子束系统中电子光学系统电子枪所产生的加速电子。FIB系统以离子源为中心,较早的离子源由质谱学与核物理学研究驱动,60年代以后半导体工业的离子注入工艺进一步促进离子源开发,这类离子源按其工作原理可粗略地分为三类:1、电子轰击型离子源,通过热阴极发射的电子,加速后轰击离子源室内的气体分子使气体分子电离,这类离子源多用于质谱分析仪器,束流不高,能量分散小。2、气体放电型离子源,由气体等离子体放电产生离子,如辉光放电、弧光放电、火花放电离子源,这类离子源束流大,多应用于核物理研究中。3、场致电离型离子源是利用针尖针尖电极周围的强电场来电离针尖上吸附的气体原子,这种离子源多应用于场致离子显微镜中。除场致电离型离子源外,其余离子源均在大面积空间内(电离室)生成离子并由小孔引出离子流。故离子流密度低,离子源面积大,不适合聚焦成细束,不适合作为FIB的离子源。20世纪70年代Clampitt等人在研究用于卫星助推器的铯离子源的过程中开发出了液态金属离子源(liquid metal ion source,LMIS)。图1:LMIS基本结构将直径为0.5 mm左右的钨丝经过电解腐蚀成尖端直径只有5-10μm的钨针,然后将熔融状态的液态金属粘附在针尖上,外加加强电场后,液态金属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形成极小的尖端(约5 nm的泰勒锥),尖端处电场强度可达10^10 V/m。在这样高电场作用下,液尖表面金属离子会以场蒸发方式逸散到表面形成离子束流。而且因为LMIS发射面积很小,离子电流虽然仅有几微安,但所产生电流密度可达到10^6/cm2左右,亮度在20μA/Sr左右,为场致气体电离源20倍。LMIS研究的问世,确实使FIB系统成为可能,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LMIS中离子发射过程很复杂,动态过程也很复杂,因为LMIS发射面为金属液体,所以发射液尖形状会随着电场和发射电流的不同而改变,金属液体还必须确保不间断地补充物质的存在,所以发射全过程就是电流体力学和场离子发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有分析表明LMIS稳定发射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发射表面具有一定形状,从而形成一定的表面电场;(2)表面电场足以维持一定的发射电流与一定的液态金属流速;(3)表面流速足以维持与发射电流相应的物质流量损失,从而保持发射表面具有一定形状。从实用角度,LMIS稳定发射的一个最关键条件:制作LMIS时保证液态金属与钨针尖的良好浸润。由于只有将二者充分持续地粘附在一起,才能够确保液态金属很好地流动,这一方面能够确保发射液尖的形成,同时也能够确保液态金属持续地供应。实验发现LMIS还有一些特性:(1) 存在临界发射阈值电压。一般在2 kV以上;电压超过阈值后,发射电流增加很快。(2) 空间发射角较大。离子束的自然发射角一般在30º左右;发射角随着离子流的增加而增加;大发射角将降低束流利用率。(3) 角电流密度分布较均匀。(4) 离子能量分散大(色差)。离子能散通常约为4.5 eV,能散随离子流增大而增大,这是由于离子源发射顶端存在严重空间电荷效应所致。由于离子质量比电子质量大得多,同一加速电压时离子速度比电子速度低得多,离子源发射前沿空间电荷密度很大,极高密度离子互斥,造成能量高度分散。减小色差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小发射电流,但低于2uA后色差很难再下降,维持在4.5eV附近。继续降低后离子源工作不稳定,呈现脉冲状发射。大能散使离子光学系统的色差增加,加重了束斑弥散。(5) LMIS质谱分析表明,在低束流(≤ 10 μA)时,单电荷离子几乎占100%;随着束流增加,多电荷离子、分子离子、离子团以及带电金属液滴的比重增加,这些对聚焦离子束的应用是不利的。以上特性表明就实际应用而言,LMIS不应工作在大束流条件下,最佳工作束流应小于10μA,此时,离子能量分散与发散角都小,束流利用率高。LMIS最早以液态金属镓为发射材料,因为镓熔融温度仅为29.8 ºC,工作温度低,而且液态镓极难挥发、原子核重、与钨针的附着能力好以及良好的抗氧化力。近些年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除Ga以外,Al、As、Au、B、Be、Bi、Cs、Cu、Ge、Fe、In、Li、Pb、P、Pd、Si、Sn、U、Zn都有报道。它们有的可直接制成单质源;有的必须制成共熔合金(eutectic alloy),使某些难熔金属转变为低熔点合金,不同元素的离子可通过EXB分离器排出。合金离子源中的As、B、Be、Si元素可以直接掺杂到半导体材料中。尽管现在离子源的品种变多,但镓所具有的优良性能决定其现在仍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离子源之一,在一些高端型号中甚至使用同位素等级的镓。FIB系统结构聚焦离子束系统实质上和电子束曝光系统相同,都是由离子发射源,离子光柱,工作台以及真空和控制系统的结构所构成。就像电子束系统的心脏是电子光学系统一样,将离子聚焦为细束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离子光学系统。而离子光学与电子光学之间最基本的不同点:离子具有远小于电子的荷质比,因此磁场不能有效的调控离子束的运动,目前聚焦离子束系统只采用静电透镜和静电偏转器。静电透镜结构简单,不发热,但像差大。图2:聚焦离子束系统结构示意图典型的聚焦离子束系统为两级透镜系统。液态金属离子源产生的离子束,在外加电场( Suppressor) 的作用下,形成一个极小的尖端,再加上负电场( Extractor) 牵引尖端的金属,从而导出离子束。第一,经过第一级光阑后离子束经过第一级静电透镜的聚焦和初级八级偏转器对离子束的调节来降低像散。通过一系列可变的孔径(Variable aperture),可以灵活地改变离子束束斑的大小。二是次级八极偏转器使得离子束按照定义加工图形扫描加工而成,利用消隐偏转器以及消隐阻挡膜孔可以达到离子束消隐的目的。最后,通过第二级静电透镜,离子束被聚焦到非常精细的束斑,分辨率可至约5nm。被聚焦的离子束轰击在样品表面,产生的二次电子和离子被对应的探测器收集并成像。离子与固体材料中的原子碰撞分析作为带电粒子,离子和电子一样在固体材料中会发生一系列散射,在散射过程中不断失去所携带的能量最后停留在固体材料中。这其中分为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弹性散射不损失能量,但是改变离子在固体中的飞行方向。由于离子和固体材料内部原子质量相当,离子和固体材料之间发生原子碰撞会产生能量损失,所以非弹性散射会损耗能量。材料中离子的损失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原子核的损失,离子与固体材料中原子的原子核发生碰撞,将一部分能量传递给原子,使得原子或者移位或者与固体材料的表面完全分离,这种现象即为溅射,刻蚀功能在FIB加工过程中也是靠这种原理来完成。另一种损失是电子损失:将能量传递给原子核周围的电子,使这些电子或被激发产生二次电子发射,或剥离固体原子核周围的部分电子,使原子电离成离子,产生二次离子发射。离子散射过程可以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具体模拟过程与电子散射过程相似。1.由原子核微分散射截面计算总散射截面,据此确定离子与某一固体材料原子碰撞的概率;2.随机选取散射角与散射平均自由程,计算散射能量的核损失与电子损失;3.跟踪离子散射轨迹直到离子损失其全部携带能量,并停留在固体材料内部某一位置成为离子注入。这一过程均假设衬底材料是原子无序排列的非晶材料且散射具有随机性。但在实践中,衬底材料较多地使用了例如硅单晶这种晶体材料,相比之下晶体是有晶向的,存在着低指数晶向,也就是原子排列疏密有致,离子一个方向“长驱直入”时穿透深度可能增加几倍,即“沟道效应”(channeling effect)。FIB的历史与现状自1910年Thomson发明气体放电型离子源以来,离子束已使用百年之久,但真正意义上FIB的使用是从LMIS发明问世开始的,有关LMIS的文章已做了简单介绍。1975年Levi-Setti和Orloff和Swanson开发了首个基于场发射技术的FIB系统,并使用了气场电离源(GFIS)。1975年:Krohn和Ringo生产了第一款高亮度离子源:液态金属离子源,FIB技术的离子源正式进入到新的时代,LMIS时代。1978年美国加州的Hughes Research Labs的Seliger等人建造了第一套基于LMIS的FIB。1982年 FEI生产第一只聚焦离子束镜筒。1983年FEI制造了第一台静电场聚焦电子镜筒并于当年创立了Micrion专注于掩膜修复用聚焦离子束系统的研发,1984年Micrion和FEI进行了合作,FEI是Micrion的供应部件。1985年 Micrion交付第一台聚焦离子束系统。1988年第一台聚焦离子束与扫描电镜(FIB-SEM)双束系统被成功开发出来,在FIB系统上增加传统的扫描电子显微系统,离子束与电子束成一定夹角安装,使用时试样在共心高度位置既可实现电子束成像,又可进行离子束处理,且可通过试样台倾转将试样表面垂直于电子束或者离子束。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所有FIB设备均与SEM组合为双束系统,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FIB就是指FIB-SEM双束系统。20世纪90年代FIB双束系统走出实验室开始了商业化。图3:典型FIB-SEM 双束设备示意图1999年FEI收购了Micrion公司对产品线与业务进行了整合。2005年ALIS公司成立,次年ZEISS收购了ALIS。2007年蔡司推出第一台商用He+显微镜,氦离子显微镜是以氦离子作为离子源,尽管在高放大倍率和长扫描时间下它仍会溅射少量材料但氦离子源本来对样品的损害要比Ga离子小的多,由于氦离子可以聚焦成较小的探针尺寸氦离子显微镜可以生成比SEM更高分辨率的图像,并具有良好的材料对比度。2011年Orsay Physics发布了能够用于FIB-SEM的Xe等离子源。Xe等离子源是用高频振动电离惰性气体,再经引出极引出离子束而聚焦的。不同于液态Ga离子源,Xe等离子源离子束在光阑作用下达到试样最大束流可达2uA,显著增强FIB微区加工能力,可以达到液态Ga离子FIB加工速度的50倍,因此具有更高的实用性,加工的尺寸往往达到几百微米。如今FIB技术发展已经今非昔比,进步飞快,FIB不断与各种探测器、微纳操纵仪及测试装置集成,并在今天发展成为一个集微区成像、加工、分析、操纵于一体的功能极其强大的综合型加工与表征设备,广泛的进入半导体行业、微纳尺度科研、生命健康、地球科学等领域。参考文献:[1]崔铮. 微纳米加工技术及其应用(第2版)(精)[M]. 2009.[2]于华杰, 崔益民, 王荣明. 聚焦离子束系统原理、应用及进展[J]. 电子显微学报, 2008(03):76-82.[3]房丰洲, 徐宗伟. 基于聚焦离子束的纳米加工技术及进展[J]. 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3(3):211-221.[3]付琴琴, 单智伟. FIB-SEM双束技术简介及其部分应用介绍[J]. 电子显微学报, 2016, v.35 No.183(01):90-98.[4]Reyntjens S , Puers R . A review of focused ion beam applications in microsystem technology[J]. 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 Microengineering, 2001, 11(4):287-300.
  • 莱恩德首发|抗生素检测仪的原理、应用和发展趋势
    点击此处可了解更多产品详情:抗生素检测仪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的问题日益严重。为了有效控制抗生素的使用,避免耐药性的产生,开发了抗生素检测仪。本文将介绍抗生素检测仪的原理、应用和发展趋势。    一、抗生素检测仪的原理    抗生素检测仪主要基于微生物学原理,通过测量细菌生长抑制率来检测抗生素浓度。该仪器利用微孔板技术,将待测样品中的细菌与特定浓度的抗生素共培养,通过测量细菌生长抑制率,计算出抗生素浓度。该仪器可检测多种抗生素,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    二、抗生素检测仪的应用   抗生素检测仪在临床医学、药理学和微生物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在临床医学中,抗生素检测仪可用于监测感染患者的抗生素浓度,指导医生合理用药。在药理学中,抗生素检测仪可用于研究新药和优化现有药物的疗效。在微生物学中,抗生素检测仪可用于检测病原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为医生提供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三、抗生素检测仪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抗生素检测仪也在不断升级和完善。未来,抗生素检测仪将朝着更快速、更准确、更便携的方向发展。同时,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抗生素检测仪将实现智能化分析和预测,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加准确的支持。此外,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出现,抗生素检测仪的制造也将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总之,抗生素检测仪在控制抗生素使用、预防细菌耐药性产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抗生素检测仪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莱恩德首发|抗生素检测仪的原理、应用和发展趋势
  • 经典库尔特原理及其发展——颗粒表征电阻法(下)
    前文回顾:发明人库尔特的传奇人生——颗粒表征电阻法(上)一、经典库尔特原理在经典电阻法测量中,壁上带有一个小孔的玻璃管被放置在含有低浓度颗粒的弱电解质悬浮液中,该小孔使得管内外的液体相通,并通过一个在孔内另一个在孔外的两个电极建立一个电场。通常是在一片红宝石圆片上打上直径精确控制的小孔,然后将此圆片通过粘结或烧结贴在小孔管壁上有孔的位置。由于悬浮液中的电解质,在两电极加了一定电压后(或通了一定电流后), 小孔内会有一定的电流流过(或两端有一定的电压),并在那小孔附近产生一个所谓的“感应区”。含颗粒的液体从小孔管外被真空或其他方法抽取而穿过小孔进入小孔管。当颗粒通过感应区时,颗粒的浸入体积取代了等同体积的电解液从而使感应区的电阻发生短暂的变化。这种电阻变化导致产生相应的电流脉冲或电压脉冲。图1 颗粒通过小孔时由于电阻变化而产生脉冲在测量血球细胞等生物颗粒时所用的电解质为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这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渗透压浓度,红细胞可以在这个渗透压浓度中正常生存,浓度过低会发生红细胞的破裂,浓度过高会发生细胞的皱缩改变。在测量工业颗粒时,通常也用同样的电解质溶液,对粒度在小孔管测量下限附近的颗粒,用 4%的氯化钠溶液以增加测量灵敏度。当颗粒必须悬浮在有机溶剂内时,也可以加入适用于该有机溶液的电解质后,再用此有机 溶液内进行测量。通过测量电脉冲的数量及其振幅,可以获取有关颗粒数量和每个颗粒体积的信息。测量过程中检测到的脉冲数是测量到的颗粒数,脉冲的振幅与颗粒的体积成正比,从而可以获得颗粒粒度及其分布。由于每秒钟可测量多达 1 万个颗粒,整个测量通常在数分钟内可以完成。在使用已知粒度的标准物质进行校准后,颗粒体积测量的准确度通常在 1-2%以内。通过小孔的液体体积可以通过精确的计量装置来测量,这样就能从测量体积内的颗粒计数得到很准确的颗粒数量浓度。 为了能单独测量每个颗粒,悬浮液浓度必须能保证当含颗粒液体通过小孔时,颗粒是一个一个通过小孔,否则就会将两个颗粒计为一个,体积测量也会发生错误。由于浓度太高出现的重合效应会带来两种后果:1)两个颗粒被计为一个大颗粒;2)两个本来处于单个颗粒探测阈值之下而测不到的颗粒被计为一个大颗粒。颗粒通过小孔时可有不同的途径,可以径直地通过小孔,但也可能通过非轴向的途径通过。非轴向通过时不但速度会较慢,所受的电流密度也较大,结果会产生表观较大体积的后果,也有可能将一个颗粒计成两个[1]。现代商业仪器通过脉冲图形分析可以矫正由于非轴向流动对颗粒粒度测量或计数的影响。图2 颗粒的轴向流动与非轴向流动以及产生的脉冲经典库尔特原理的粒度测量下限由区分通过小孔的颗粒产生的信号与各种背景噪声的能力所决定。测量上限由在样品烧杯中均匀悬浮颗粒的能力决定。每个小孔可用于测量直径等于 2%至 80%小孔直径范围内的颗粒,即 40:1 的动态范围。实用中的小孔直径通常为 15 µm 至 2000 µm,所测颗粒粒度的范围为 0.3 µm 至 1600 µm。如果要测量的样品粒度分布范围比任何单个小孔所能测量的范围更宽,则可以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小孔直径的小孔管,将样品根据小孔的直径用湿法筛分或其他分离方法分级,以免大颗粒堵住小孔,然后将用不同小孔管分别测试得到的分布重叠起来,以提供完整的颗粒分布。譬如一个粒径分布为从 0.6 µm 至 240 µm 的样品,便可以用 30 µm、140 µm、400 µm 三根小孔管来进行测量。 库尔特原理的优点在于颗粒的体积与计数是每个颗粒单独测量的,所以有极高的分辨率,可以测量极稀或极少个数颗粒的样品。由于体积是直接测量而不是如激光衍射等技术的结果是通过某个模型计算出来的,所以不受模型与实际颗粒差别的影响,结果一般也不会因颗粒形状而产生偏差。该方法的最大局限是只能测量能悬浮在水相或非水相电解质溶液中的颗粒。使用当代微电子技术,测量中的每个脉冲过程都可以打上时间标记后详细记录下来用于回放或进行详细的脉冲图形分析。如果在测量过程中,颗粒有变化(如凝聚或溶解过程,细胞的生长或死亡过程等),则可以根据不同时间的脉冲对颗粒粒度进行动态跟踪。 对于球状或长短比很接近的非球状颗粒,脉冲类似于正弦波,波峰的两侧是对称的。对很长的棒状颗粒,如果是径直地通过小孔,则有可能当大部分进入感应区后,此颗粒还有部分在感应区外,这样产生的脉冲就是平台型的,从平台的宽度可以估计出棒的长度。对所有颗粒的脉冲图形进行分析,可以分辨出样品中的不同形状的颗粒。 大部分生物与工业颗粒是非导电与非多孔性的。对于含贯通孔或盲孔的颗粒,由于孔隙中填满了电解质溶液,在颗粒通过小孔时,这些体积并没有被非导电的颗粒物质所替代而对电脉冲有所贡献,所以电感应区法测量这些颗粒时,所测到的是颗粒的固体体积,其等效球直径将小于颗粒的包络等效球直径。对于孔隙率极高的如海绵状颗粒,测出的等效球直径可以比如用激光粒度仪测出的包络等效球小好几倍。 只要所加电场的电压不是太高,通常为 10 V 至 15 V,导电颗粒譬如金属颗粒也可以用电阻法进行测量,还可以添加 0.5%的溴棕三甲铵溶液阻止表面层的形成。当在一定电流获得结果后,可以使用一半的电流和两倍的增益重复进行分析,应该得到同样的结果。否则应使用更小的电流重复该过程,直到进一步降低电流时结果不变。 在各种制造过程中,例如在制造和使用化学机械抛光浆料、食品乳液、药品、油漆和印刷碳粉时,往往在产品的大量小颗粒中混有少量的聚合物或杂质大颗粒,这些大颗粒会严重影响产品质量,需要进行对其进行粒度与数量的表征。使用库尔特原理时,如果选择检测阈值远超过小颗粒粒度的小孔管(小孔直径比小颗粒大 50 倍以上),则可以含大量小颗粒的悬浮液作为基础液体,选择适当的仪器设置与直径在大颗粒平均直径的 1.2 倍至 50 倍左右的小孔,来检测那些平均直径比小颗粒至少大 5 倍的大颗粒 [2]。 二、库尔特原理的新发展 可调电阻脉冲感应法可调电阻脉冲感应法(TRPS)是在 21 世纪初发明的,用库尔特原理测量纳米颗粒的粒度与计数。在这一方法中,一个封闭的容器中间有一片弹性热塑性聚氨酯膜,膜上面有个小孔,小孔的大小(从 300 nm 至 15 m)可根据撑着膜的装置的拉伸而变来达到测量不同粒度的样品。与经典的电阻法仪器一样,在小孔两边各有一个电极,测量由于颗粒通过小孔而产生的电流(电压) 变化。它的主要应用是测量生物纳米颗粒如病毒,这类仪器不用真空抽取液体,而是用压力将携带颗粒的液体压过小孔。压力与电压都可调节以适用于不同的样 品。由于弹性膜的特性,此小孔很难做到均匀的圆形,大小也很难控制,每次测得的在一定压力、一定小孔直径下电脉冲高度与粒度的关系,需要通过测量标准颗粒来进行标定而确定。图3 可调电阻脉冲感应法示意图当小孔上有足够的压力差时,对流是主要的液体传输机制。 由于流体流速与施加的压力下降成正比,颗粒浓度可以从脉冲频率与施加压力之间线性关系的斜率求出。但是需要用已知浓度的标准颗粒在不同压力下进行标定以得到比例系数[3]。 这个技术在给定小孔直径的检测范围下限为能导致相对电流变化 0.05%的颗粒直径。检测范围的上限为小孔孔径的一半,这样能保持较低程度的小孔阻塞。典型的圆锥形小孔的动态范围 为 5:1 至 15:1,可测量的粒径范围通常从 40 nm 至 10 µm。 此技术也可在测量颗粒度的同时测量颗粒的 zeta 电位,但是测量的准确度与精确度都还有待提高,如何排除布朗运动对电泳迁移率测量的影响也是一个难题[4]。微型化的库尔特计数仪随着库尔特原理在生物领域与纳米材料领域不断扩展的应用,出现了好几类小型化(手提式)、微型化的库尔特计数仪。这些装置主要用于生物颗粒的检测与计数,粒度不是这些应用主要关心的参数,小孔的直径都在数百微米以内。与上述使用宏观压力的方法不同的是很多这些设计使用的是微流控技术,整个装置的核心部分就是一个微芯片,携带颗粒的液体在微通道中流动,小孔是微通道中的关卡。除了需要考虑液体微流对测量带来的影响,以及可以小至 10 nm 的微纳米级电极的生产及埋入,其余的测量原理和计算与经典的库尔特计数器并无两致。这些微芯片可以使用平版印刷、玻璃蚀刻、 防蚀层清除、面板覆盖等步骤用玻璃片制作[5], 也可以使用三维打印的方式制作[6]。一些这类微流控电阻法装置已商业化。图4 微流计数仪示意图利用库尔特原理高精度快速的进行 DNA 测序近年来库尔特原理还被用于进行高精度、快速、检测误差极小的 DNA 或肽链测序。这个技术利用不同类型的纳米孔,如石墨烯形成的纳米孔或生物蛋白质分子的纳米孔,例如耻垢分枝杆菌孔蛋白 A(MspA)。当线性化的 DNA-肽复合物缓慢通过纳米孔时,由于不同碱基对所加电场中电流电压的响应不同,通过精确地测量电流的变化就可对肽链测序。由于此过程不影响肽链的完整性,如果将实验设计成由于电极极性的变化而肽链可以来 回反复地通过同一小孔,就可以反复地读取肽链中的碱基,在单氨基酸变异鉴定中的检测误差率可小于 10-6[7,8]。图5 纳米孔 DNA 测序库尔特原理的标准化 早在 2000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就已成文了电感应区法测量颗粒分布的国际标准(ISO 13319),并得到了广泛引用。在 2007 年与 2021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又前后两次对此标准进行了修订。中国国家标委会也在 2013 年对此标准进行了采标,成为中国国家标准(GB/T 29025-2012)。参考文献【1】Berge, L.I., Jossang, T., Feder, J., Off-axis Response for Particles Passing through Long Apertures in Coulter-type Counters, Meas Sci Technol, 1990, 1(6), 471-474. 【2】Xu, R., Yang, Y., Method of Characterizing Particles, US Patent 8,395,398, 2013. 【3】Pei, Y., Vogel, R., Minelli, C., Tunable Resistive Pulse Sensing (TRPS), In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particles, Measurement Processes for Nanoparticles, Eds. Hodoroaba, V., Unger, W.E.S., Shard, A.G., Elsevier, Amsterdam, 2020, Chpt.3.1.4, pp117-136.【4】Blundell, E.L.C.J, Vogel, R., Platt, M., Particle-by-Particle Charge Analysis of DNA-Modified Nanoparticles Using Tunable Resistive Pulse Sensing, Langmuir, 2016, 32(4), 1082–1090. 【5】Zhang, W., Hu, Y., Choi, G., Liang, S., Liu, M., Guan, W., Microfluidic Multiple Cross-Correlated Coulter Counter for Improved Particle Size Analysis, Sensor Actuat B: Chem, 2019, 296, 126615. 【6】Pollard, M., Hunsicker, E., Platt, M., A Tunable Three-Dimensional Printed Microfluidic Resistive Pulse Sensor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Algae and Microplastics, ACS Sens, 2020, 5(8), 2578–2586. 【7】Derrington, I.M., Butler, T.Z., Collins, M.D., Manrao, E., Pavlenok, M., Niederweis, M., Gundlach, J.H., Nanopore DNA sequencing with MspA, P Natl Acad Sci, 107(37), 16060-16065, 2010. 【8】Brinkerhoff, H., Kang, A.S.W., Liu, J., Aksimentiev, A., Dekker, C., Multiple Rereads of Single Proteins at Single– Amino Acid Resolution Using Nanopores, Science, 374(6574), 1509-1513, 2021. 作者简介许人良,国际标委会颗粒表征专家。1980年代前往美国就学,受教于20世纪物理化学大师彼得德拜的关门弟子、光散射巨擘朱鹏年和国际荧光物理化学权威魏尼克的门下,获博士及MBA学位。曾在多家跨国企业内任研发与管理等职位,包括美国贝克曼库尔特仪器公司颗粒部全球技术总监,英国马尔文仪器公司亚太区技术总监,美国麦克仪器公司中国区总经理,资深首席科学家。也曾任中国数所大学的兼职教授。 国际标准化组织资深专家与召集人,执笔与主持过多个颗粒表征国际标准 美国标准测试材料学会与化学学会的获奖者 中国颗粒学会高级理事,颗粒测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国3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委员 与中国颗粒学会共同主持设立了《麦克仪器-中国颗粒学报最佳论文奖》浸淫颗粒表征近半个世纪,除去70多篇专业学术论文、SCI援引近5000、数个美国专利之外,著有400页业内经典英文专著《Particle Characterization: Light Scattering Methods》,以及即将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颗粒表征的光学技术及其应用》。点击图片查看更多表征技术
  • 山西发布一批科技重大专项计划“揭榜挂帅”项目中榜名单
    1月28日,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发布2022年度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揭榜挂帅”项目中榜名单,面向极端环境微弱目标探测的高性能单光子成像关键技术研究等25项被成功揭榜。根据《关于2022年度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 “揭榜挂帅”项目张榜的通知》,本次张榜项目共27个,分为企业重大技术攻关、重大基础前沿与民生公益两类。其中,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16.XMW集成式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国惠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的近红外二区磷光型成像系统及纳米探针研发2项未被成功揭榜。2022年度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揭榜挂帅”项目中榜名单序号项目名称需求单位揭榜单位联合揭榜单位技术挂帅人青年技术挂帅人一、企业重大技术攻关类1面向信创全系统测试仿真和性能调优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山西长城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中北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乔钢柱2面向基础设施电磁大数据的智能感知决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三研究所山西大学山西潞安集团余吾煤业有限责任公司钱宇华陈路3面向极端环境微弱目标探测的高性能单光子成像关键技术研究北方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肖连团胡建勇4SiC晶体激光诱导剥离工艺与装备研发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所河北同光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中北大学崔景光5深紫外LED量产型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MOCVD)装备研发山西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长治学院冉军学李超6锑化物单模大功率激光器研发与应用示范晋城市光机电产业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晋城市国科半导体研究所、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牛智川杨成奥7微波射频GaN外延缺陷检测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中电科风华信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烁科晶体有限公司中北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梁庭雷程8高炉富氢低碳冶炼关键工艺技术研究与工业示范山西晋钢智造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上海大学、钢铁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郭豪索延帅9民用雷达结构功能一体化镁合金主件研发山西银光华盛镁业股份有限公司太原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邓坤坤10煤粉锅炉快速变负荷自动化控制协同降碳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格盟国际能源有限公司太原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山西华仁通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谢刚11低品类废旧轮胎胶粉改性沥青关键技术与示范山西交通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长安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工业学院郝培文1210MW海上半直驱紧凑型风力发电机组开发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诺迈士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张冰冰13薄煤层等高采煤机关键技术的研究山西天地煤机装备有限公司宁夏天地奔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太原科技大学、沃德传动(天津)股份有限公司吴立忠高武孝14煤矿单轨辅助运输系统研发及应用太原矿机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太原理工大学沈阳源泰电气有限公司、太原畅通致远铁路机车车辆电子有限公司陈泽华15150kW级高功重比通用航空重油活塞动力研发山西柴油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太原理工大学刘长振陈晋兵16大型油膜轴承修复/强化用智能化激光熔覆成套装备技术及应用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北大学北京机科国创轻量化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李忠华17在役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数智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山西交通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研发中心、中北大学邵振峰18基于人工智能的大空间多人互动虚拟数字景区关键技术研究山西文旅集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电信数智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中北大学、山西辰涵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况立群任牧龙19治疗中风痰热腑实证药物研发项目山西振东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创立科创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成都中医药大学、苏州西山中科药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和芳20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智能播种作业装备研发神农农业机械发展(山西)集团有限公司太原工业学院山西农谷现代农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山西惠泽农事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赵鹏飞二、重大基础前沿与民生公益类21云冈石窟石质文物内部凝结水监测与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上海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云冈研究院、北京原真在线监测技术有限公司黄继忠22耕地质量提升与退化耕地改良关键技术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张强23主要粮油作物关键性状优异基因挖掘与种质创新山西农业大学张中东24肉牛边鸡地方特色畜禽种质资源创新及品种选育山西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张元庆刘彦杰25优势特色果树新品种选育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山西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旗峰黄丽萍
  • 华南理工一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获批立项
    科技部文件 聚合物加工过程流变仪系列产品之一——精密挤出吹膜试验线   近日,科技部正式下发《科技部关于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等两个项目立项的通知》(国科发财[2013]434号)。其中,华南理工大学作为项目第一技术支撑单位,与广州华新科实业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聚合物加工过程流变仪及其应用开发”项目列入2013年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组织实施,批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2404万元。   聚合物加工过程流变仪及其应用开发项目依托华南理工大学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技术负责人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瞿金平。项目总体目标为攻克复杂流场作用下的多相多组分聚合物复杂体系的形态、结构演变的测量模型建立及求解,拉伸-剪切复合流场中流场、流变参数的测量与控制,动态条件下流变、超声、光谱等多测量参数与测量目标关联关系的模式识别及量化表征等核心技术,开发可控流场拉伸剪切流变测量方法及测量单元、体积拉伸形变塑化混合操作单元、多参量测量单元等关键部件,通过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合物加工过程流变仪。项目通过在高分子材料低碳环保化、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等领域中的应用,拓展仪器功能,提升仪器质量,为我国的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材料合成、改性及加工成型行业,提供技术支撑。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设立于2011年,主要用于支持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包括基于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 基于已有重大科学仪器设备(装置)创新成果的工程化开发 重要通用科学仪器设备(含核心基础器件)的开发 其它重要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等,以提高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装备水平,支撑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 2016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明确10个重点支持方向
    2月19日,科技部网站发布关于发布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6年度指南的通知,本指南共设置了关键核心部件、高端通用科学仪器和专业重大科学仪器3类任务,下设10个重点方向,支持数量不超过实施方案内容的30%。  其中核心关键部件开发与应用中包括:源部件、探测器与传感器、分析分离与控制部件;  高端通用仪器工程化及应用开发包括:分析仪器、 物理性能测试仪器、电子测量仪器、计量仪器;  专业重大科学仪器开发及应用示范包括:支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专业重大科学仪器、服务公益行业和民生改善的专业重大科学仪器、保障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专业重大科学仪器。  此外,指南中还指出,项目成果是以市场前景广泛的关键核心部件和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应用为目标,一般的核心部件与科学仪器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商业化前景不明确的核心部件与仪器研制等工作,以及临床医疗仪器、生产设备、机械装备、平台建设等,不属于本专项的支持方向。  详细内容如下:“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  科学仪器设备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石,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为切实提升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经国家科技计划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部际联席会审议,“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作为2016年度启动的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一、指导原则与主要目标  本专项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原则,紧扣我国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仪器设备的重大需求,充分考虑我国现有基础和能力,在继承和发展“十二五”期间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成果的基础上,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以关键核心技术和部件的自主研发为突破口,聚焦高端通用科学仪器设备和专业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仪器开发、应用开发、工程化开发和产业化开发,带动科学仪器系统集成创新,有效提升我国科学仪器设备行业整体创新水平与自我装备能力。  通过本专项的实施,构建“仪器原理验证→关键技术研发(软硬件)→系统集成→应用示范→产业化”的国家科学仪器开发链条,完善产学研用融合、协同创新发展的成果转化与合作模式,激发行业、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强化技术创新和产品可靠性、稳定性实验,引入重要用户应用示范、拓展产品应用领域,大幅提升我国科学仪器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共设置了关键核心部件、高端通用科学仪器和专业重大科学仪器3类任务,下设10个重点方向,本指南为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6年度指南,支持数量不超过实施方案内容的30%。  二、总体要求  1. 专项定位  本专项充分利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或其他渠道,已取得的相关检测原理、方法、技术或科研装置,开展系统集成、应用开发和工程化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皮实耐用”和功能丰富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产品,并服务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项目成果是以市场前景广泛的关键核心部件和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应用为目标(一般的核心部件与科学仪器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商业化前景不明确的核心部件与仪器研制等工作,以及临床医疗仪器、生产设备、机械装备、平台建设等,不属于本专项的支持方向)。  2. 申报主体  结合本专项的特点和定位,如无特殊说明,本指南所设项目均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企业结合国家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联合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优势力量参与项目研发工作(主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撑),落实目标任务明确、产权和利益分配明晰的产学研用结合机制。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发挥企业在专项中的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项目实施组织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体地位作用。  3. 支持方式  本专项每个指南方向下的项目可支持1—2项,实施“后端资助”机制。即,结合科学仪器开发的特点,以及我国科学仪器产业发展实际,强化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机制,对企业承担的项目,实施专项经费后端资助政策。项目立项后,前半段主要由承担单位自筹经费实施,资助20%的专项经费 经中期评估确认,项目进展顺利、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科研管理和项目经费管理规范的项目,后半段再主要由专项经费给予支持。  4. 立项要求  4.1 项目基本要求  1)国内外需求迫切,目标仪器设备应用单位明确且具有代表性,相关原理、方法或技术已取得重要突破,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部件与科学仪器产品。  2)目标核心部件与仪器设备整体设计完整、结构清晰合理,技术路线(含软件开发)可行,工程化方案、应用开发方案可操作性强 项目质量管理和产业化策划、企业资质和能力、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等非技术内容可行。  3)拥有本领域的核心关键人才,且具有相关理论研究、设计、工程工艺、系统集成、应用研究以及产业化研究等相关方面结构合理的人员队伍。  4)对核心部件类项目:原则上承担单位主营业务为核心部件生产企业,项目实施后能够获得全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就绪度达到7级以上,并在相关仪器主要生产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一定市场规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5)对仪器整机类项目:充分利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或其它渠道,已取得的相关检测原理、方法、技术或科研装置成果,开展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形成“皮实耐用”、功能丰富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产品,并服务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根据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和应用的自身规律,每一个项目应包括仪器开发(含软件开发)、应用开发、工程化开发和产业化开发等类型工作。除仪器设备开发单位外,产业化单位、应用单位也应从项目设计开始,全程参与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工作。项目实施三年后,目标仪器技术就绪度达到7级以上,可形成一定市场规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4.2 企业承担项目的基本要求  (1)在中国大陆境内注册,具有较强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和产业化能力,运行管理规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经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或达到同等条件   (3)项目与企业重点发展方向相符   (4)与项目参与单位具有前期合作基础   (5)与项目参与单位事先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明确任务分工、国拨经费分配、成果和识产权归属及利益分配机制   (6)企业投入的自筹研发经费与国拨经费投入比例不低于1:1。投入的自筹研发经费应用于项目研发活动,而不得用于生产线、厂房等产业化能力建设。  4.3 项目组织要求  (1)项目推荐单位要加强本部门、本地区、本行业领域科学仪器设备发展的顶层设计、资源整合和扶持培育。  (2)项目推荐单位要组织项目牵头单位,会同产、学、研、用等各方面,积极开展项目设计和策划工作。在项目设计时,既要注重技术问题,也要注重工程化和产业化策划、企业资质和能力以及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机制等非技术问题。  (3)项目推荐单位要督促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提出时落实法人负责制、落实项目配套条件 督促项目承担单位联合国内外优势力量共同开展项目设计和实施。  (4)项目推荐单位在组织推荐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作用。除考虑技术可行性外,还应重点关注工程化和产业化策划、企业资质和能力以及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机制等非技术内容。在此基础上,择优向科技部推荐项目。  三、主要任务  1. 核心关键部件开发与应用  攻克源部件、探测器与传感器、分析分离与控制部件等科学仪器核心部件的关键技术,研究部件的核心关键材料以及生产工艺,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稳定可靠的核心关键部件。  共性考核指标:目标产品应通过可靠性测试和异地测试,技术就绪度达到9级,至少应用于2种类型仪器。  原则上,每个项目下设任务数不超过6个,承担单位数不超过6个。  1.1 源部件  1.1.1 光源  (1)高强度、高稳定空心阴极灯  研究内容:研发高强度、高稳定空心阴极灯,优化空心阴极灯结构设计,研究合金阴极材料组成及制作工艺,改善空心阴极灯生产工艺,研制空心阴极灯性能测试特殊装置,研究影响噪声、同心度等关键指标的因素及改善方法。开展工程化开发和产业化开发,形成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为原子吸收光谱仪和原子荧光光谱仪等仪器提供核心部件。  考核指标:稳定性指标,铜灯在30 min内基线漂移0.2%,其它元素灯在5 min内基线漂移0.6% 普通元素灯的使用寿命≥ 6000 mA.h,易熔、易挥发元素灯≥ 4000 mA.h 改善空心阴极灯性能,灯噪声≤ ± 0.2% T,灯旋转360。的能量偏移10%。应提出明确合理的可靠性指标要求,项目完成时,目标产品应参照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进行测试。发明专利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销量达到2万支。  实施年限:不超过3年  1.1.2 射频源  (1)ICP射频源  研究内容:开发ICP射频源,研究大功率射频自激发生、频率锁相、功率调谐和高效散热技术,开发能够有效的降低等离子体电势的全固态自激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射频源 实施ICP射频源的工程化和工艺化开发,形成可靠的产品,解决相关国产仪器对高性能射频源关键部件需求的难题。  考核指标:工作频率27.12 MHz,频率稳定度± 0.02%,功率输出0.6~1.6 kW可调。发明专利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销量达到100只以上。  实施年限:不超过3年  (2)双相射频源  研究内容:开发双相射频源,研究双相射频源高精度驱动与高稳定反馈、过载保护电路、辅助激发信号耦合与双相射频电源数字控制技术,开发能够精密驱动线性离子阱的双相射频高压电源 实施双相射频源的工程化和工艺化开发,形成稳定可靠的产品,有效解决相关国产仪器对高性能双相射频源关键部件的需求。  考核指标:射频高压最大2 kVpp,频率0.9~2 MHz,辅助信号带宽50 kHz~450 kHz 射频高压最大10 kVpp,频率1 M~1.2 MHz,辅助信号带宽10 k~550 kHz。发明专利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销售达到100套。  实施年限:不超过3年  1.1.3 新型质谱离子源  研究内容:研究敞开式离子化新技术,研制新型电喷雾、介质阻挡放电、激光/气体辅助喷雾和高度集成化敞开式的离子源,开展新离子化应用方法开发和数据库构建,实施新离子源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开发,满足原位实时快速分析、单细胞分析、质谱成像分析、超痕量样品分析需求,推动我国质谱离子化技术与装置的跨越式发展。  考核指标:形成6种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敞开式质谱离子源产品,有力支撑食品安全、环境应急、新药研发、现场快检、生物研究、质谱成像、公共安全等质谱检测应用。形成敞开式质谱离子源工艺化、产业化基地,实现批量生产。发明专利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销售达到40套以上。  实施年限:不超过3年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形成5种以上不同的离子源产品。  1.2 探测器与传感器  1.2.1 光探测器  (1)光电倍增管  研究内容:开发侧窗型、端窗型光电倍增管,研究侧窗型、端窗型光电倍增管的结构设计,优化阴极材料及倍增极材料配方和制作工艺,研究包括激活工艺、封装工艺等在内的各环节生产工艺,探究影响光电倍增管灵敏度、暗电流、响应时间等关键性能的因素及改进方法,进行工程化和产业化开发,为分析仪器、辐射测量仪器、高能物理研究、石油测井及军用设备提供关键部件。  考核指标:阳极光照灵敏度≥ 300 A/lm(典型值) 最大暗电流50 nA(30分钟后) 增益106。发明专利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销售达到500支。  实施年限:不超过3年  (2)太赫兹探测器  研究内容:研制基于栅控二维电子气的新型室温太赫兹探测器,突破场效应混频探测器芯片及其模块制造的关键技术,实现全国产化。建立定量化的场效应混频探测器模型和模拟仿真技术 从外延材料、天线设计、阻抗匹配到模块化集成实现场效应混频探测器的优化设计 开发纳米栅极及其低漏电率的工艺制备技术 研究二维电子气场效应阈值电压的调控技术,研制两端结构的高灵敏度太赫兹场效应混频探测器。  考核指标:研制成0.1~1.1 THz波段内系列化的室温太赫兹场效应混频探测器芯片及其模块,满足室温下高灵敏度的太赫兹波探测需求。0.11、0.22、0.34、0.65和0.90 THz探测器芯片的等效噪声功率小于10 pW/Hz1/2 响应度大于2800 V/W 带宽大于80 GHz 响应时间小于100 ns 硅透镜和波导喇叭集成的两种探测器模块。发明专利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销售达到100套。  实施年限:不超过3年  1.2.2 辐射探测器  研究内容:攻克高密度快衰减无机闪烁晶体生长及阵列加工制备、PIPS探测器的高阻硅材料研制、吸收区结构设计及漏电流工艺控制等关键技术,建立辐射探测器成套的完整生产、测试工艺,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高能量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可靠性辐射探测器系列产品,开展工程化和产业化研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为医疗诊断仪器、工业无损探测仪器和核辐射环境检测仪器提供核心关键部件。  考核指标:辐射探测器实现国产化和批量生产,基本满足我国科学仪器和工业应用对辐射探测器的需要。闪烁晶体探测器光输出≥ 45000 ph/MeV 衰减时间≤ 100 ns 密度≥ 6.5 g/cc 能量分辨率≤ 9%@662 keV 阵列规格:4×4~16×16 PIPS辐射探测器灵敏面积13 mm2 暗电流小于2 nA 击穿电压大于100 V。位置灵敏型闪烁探测器像素面积1 mm×1 mm~6 mm×6 mm 暗电流500 nA 脉冲恢复时间50 ns 几何填充因子60% PDE在380 nm~550 nm范围内最小值不小于30% 批量生产90%以上产品雪崩电压偏差± 0.2 V 雪崩电压随温度变化系数50 mV/℃ 后脉冲0.5% 微像素间串扰10% 本征位置分辨率≤ 0.5 mm 能量分辨率能量分辨率≤ 12%@662 keV 时间分辨率≤ 300 ps。X射线成像探测器灵有效灵敏面积≥ 100×100 mm2,CMOS读出工艺 X射线空间分辨率≥ 15 lp/mm能量响应范围:30~160 keV。发明专利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销售达到1000支。  实施年限:不超过3年  1.2.3 物理量探测器  (1)超高温温度和压力传感器  研究内容:攻克信号背景噪声抑制、高速动态光谱采集、高精度信号反演等关键技术,研究超高温环境下工作材料试验、结构设计、加工制作工艺、校准与标定方法,解决超高温环境下温度、压力和振动参数原位测量问题,研究超高温环境下温度和压力传感器静态和动态特性测试技术,开发高性光路系统、信号采集系统以及温度反演软件等,解决长期制约我国燃煤燃气锅炉、航空发动机等试验参数原位测量问题,为我国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高超发动机、重型燃气轮机等先进能源动力系统提供有力支撑。  考核指标:对于高温温度传感器,温度测量范围—50~1800 ℃,响应时间200 ms,综合精度± 5% 对于高温压力传感器考核指标,工作温度范围—50~1200 ℃,频响范围:0~200 Hz,压力测量范围0~400 kP,综合精度± 5%(—50~500 ℃)、± 10%(500~1200 ℃) 对于高温振动传感器工作温度范围0~1200 ℃,频响范围0~1 MHz,振动测量量程10 g。发明专利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销售达到1000套。  实施年限:不超过3年  (2)高端应变式传感器  研究内容:攻克应变式传感器多因素耦合计量特性仿真设计理论 研究高性能弹性体、应变计、粘贴剂及传感器生产工艺 研究高稳定度传感器检测技术 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应变式传感器及其检测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化开发,满足我国力学量值传递、航空航天台架测试、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等领域对力传感器的需求,打破关键领域国外产品的垄断,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测量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量程为1 kN~2 MN,应用于国内量值传递领域的参考标准传感器或传递标准传感器,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线性≤ 0.01% FS 重复性≤ 0.002% FS 复现性≤ 0.005% FS 长期稳定度≤ 0.005%/年FS。实现量值传递等领域使用的高端传感器的产业化 促进传感器产品质量的提高。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销售达到50套。  实施年限:不超过3年  (3)精密位置传感器  研发内容:针对高端数控机床、3D打印、几何量计量、精密转台等应用需求,开发大量程、高精度金属光栅,突破金属光栅纳米压印成型工艺、新型光栅结构、高性能光栅读数、光栅校准和误差补偿等关键技术,实现大量程、高精度长度测量与高精度动态角度测量等性能,在航空航天、机器人、机床等行业开展示范应用,在此基础上开展工程化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精度金属光栅,替代国外进口,为我国先进制造及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关键部件。  考核指标:平面光栅精度± 0.5μ m/m。发明专利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销售达到200个。  实施年限:不超过3年  1.2.4 化学生物传感器  研究内容:攻克基于红外特征分子光谱、集成光学免疫传感以及电化学测量的关键技术 研究高特异性、高亲和力植物激素识别分子的方法和技术,并建立相应的生物传感测定技术 研究基于基因工程生物放大原理的特异型生物传感器、主要植物激素的高灵敏生物传感器,建立特定结构分子的识别元件库。建成基于传感器的成套高灵敏在线测量系统,满足研究大气、环境、疾病等领域二次污染形成机理研究和生物医学研究的需求。  考核指标:针对含氮化合物N2O等大气气体检测支持多档量程,在0~10 ppm量程,分辨率达到0.001 ppm,气体类检测稳定运行时间不少于3年,期间免校准 基于免疫或核酸适配体的电、光、磁传感器,针对血液或体液特定分子开展快速检验,如甲胎蛋白、肌红蛋白等标志物等特诊分子,特征分子体系不少于30种标志物 基于基因工程生物放大原理的新型生物传感器,实现不少于10种肿瘤标志物等特定生物分子目标检测 10种主要植物激素的高灵敏生物传感器。发明专利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销售达到500套。  实施年限:不超过3年  1.3 分析分离与控制部件  1.3.1 光栅  研究内容:开发体光栅,研究宽光谱基底材料的配方及制备工艺技术、高效率体全息曝光记录技术、高损伤阈值技术和热定影技术,研究高光谱选择性和高角度选择性的体全息光栅性能优化与制作工艺。进行工程化和产业化开发,为激光器行业、精密制造行业和国防工业提供核心关键部件。  考核指标:完成体光栅在3种以上典型仪器的集成应用示范,衍射效率95%,适用光谱范围400 nm~2600 nm,光谱透过率90%,损伤阈值20 J/cm2。发明专利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销售达到80套。  实施年限:不超过3年  1.3.2 泵  (1)高精度超高压液相泵  研究内容:开发高精度超高压液相泵,研究耐高压泵的制作工艺,攻克降低流量脉动和死体积的关键技术,研究影响产品可靠性的因素,开展工程化和产业化研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为国产超高压液相色谱仪发展提供核心关键部件。  考核指标:最大工作压力≥ 100 MPa(1 mL/min流速) 流量准确度≤ 1.0% 流量精度≤ 0.06% RSD 一定条件下连续运行1000 h不漏液 死体积小于微升级别。满足超高相液相色谱梯度分析需求,故障率低。发明专利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销售达到100套。  实施年限:不超过3年  (2)精密微量注射泵  研究内容:开发精密微量注射泵,研究微量流体流量控制的准确性及稳定性的方法,研究制作工艺及制作材料,开展可靠性设计与测试,为流动注射分析仪、液相色谱仪、质谱仪等提供关键部件,满足多种实验需求。  考核指标:流量范围为0.01~50 mL 准确度0.5% 精度0.05% CV 不漏液,耐腐蚀。发明专利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销售达到500套。  实施年限:不超过3年  1.3.3 流量控制部件  研究内容:开发高精度、高稳定性、反控能力强的电子流量控制系统,研究流量控制精度及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攻克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算法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改善流量及压力稳定时间的方法。提升国产气相色谱仪智能化程度及性能。  考核指标:流量及压力稳定时间≤ 5 s 流量控制精度≤ 0.001 psi 满量程偏差≤ 5%。具备温度补偿功能。发明专利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销售达到500套。  实施年限:不超过3年  1.3.4 自动进样器  研究内容:开发高可靠、高性能自动进样器,研究产品制作工艺,研究影响质量可靠性的因素和保障措施,开发顶空进样、固相微萃取、吹扫捕集、在线过滤、富集和分析等功能。为质谱、色谱等化学分析仪器、生命科学仪器配套。  考核指标:进样重复性RSD0.2%,样品残留0.01%,定位精度优于0.2 mm。发明专利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销售达到100套。  实施年限:不超过3年  1.3.5 样品前处理仪  研究内容:攻克在线提取、浓缩净化、蒸馏分离的多元自动化控制、在线联机、微痕量破碎等前处理关键技术,研制智能加样、加载、分离、液面分层感应、色度识别、微流控等关键部件和模块,开发农、食产品安全、环保等领域的样品前处理的往复式在线数控提取仪、多道自动浓缩仪、程序消解仪、微流控核酸提取仪、高通量微量破碎仪、DNA富集“磁力枪”及多功能集成处理系统,软件研究基于高精度激光光衍射算法,实现单元独立控制和多元集成控制,达到破碎、消解、提取及浓缩等操作全程自动化,开展工程化和产业化开发,可与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定量PCR仪、基因测序仪等联机匹配。  考核指标:研发前处理仪器不少于10种,实现色度识别数字化,高压制样、富集等一体化,多道处理连续化。回收率、重复性等技术指标符合相关分析方法标准要求,满足食品安全、环保、生物技术等领域样品前处理快速、高通量、自动化需求。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销售达到500套。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2. 高端通用仪器工程化及应用开发  攻克分析仪器、物理性能测量仪器、电子测量仪器和计量仪器开发的关键技术。  共性考核指标:目标产品应通过可靠性测试和异地测试,技术就绪度不低于8级。  原则上,每个项目下设任务数不超过8个,承担单位数不超过10个。  2.1 分析仪器  2.1.1 基于射线类的显微成像仪  研究内容:攻克多能谱光子计数X射线成像、多模态X射线成像、X射线成像探测器封装和集成工艺等关键技术,开发基于多能谱光子技术X射线的图像重建算法和处理软件,形成具有自主只是产权、功能健全、质量稳定可靠的基于射线类显微成像仪。并在此技术上开展工程化开发和产业化开发,解决小型化和产品化问题,形成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实现生物体内器官和组织的深度、密度、体积等参数快速采集和全方位成像或结构件的显微成像,为核医学研究、工业无损探测和安全检查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分辨率优于3.6 lp/mm,最高计数率108/mm2S,多能谱甄选阈值8能区,单系统成像面积400 mm2,并可扩展拼接,单系统像素单元256×256像素尺寸100 μ m。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产值达到1.5亿元。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2.1.2 高分辨荧光显微成像仪  研究内容:攻克光切面成像、动态成像、荧光标记与共定位、三维空间还原、定量或半定量分析、单分子荧光探测、荧光漂白后恢复技术 以及高速高精度扫描控制技术。研制复眼照明、高精度Z轴调焦、微分干涉、荧光滤色块、平场复消色差物镜等关键部件和模块。开发四维全自动分析测量软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功能健全、质量稳定可靠的高分辨荧光微分干涉显微镜。进行工程化和产业化开发,实现对活体组织微观结构、各种肿瘤细胞的显微成像,为细胞组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肿瘤学等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具有复眼照明、高精度调焦、微分干涉、图像分析,四维全自动分析等功能,平场复消色差物镜,最高100倍,数值孔径大于1.4,分辨率0.2 μ m,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2.1.3 小型高灵敏度低能射线纳米尺度三维成像仪器  研究内容:攻克超高灵敏度低能射线探测、超高增益光信号采集、系统小型化等关键技术,研制激光等离子体低能量射线发生器、探测器等关键部件,开发组织深度、密度、体积等信息的快速采集软件系统,构建相关数据库,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功能完备、质量稳定可靠的小型化、灵敏度高、分辨率高、成像速度快的低能射线纳米尺度三维成像仪。开展工程化和产业化开发,应用于生物体内器官、组织的空间结构、物理性质等信息的快速采集、分析和融合。  考核指标:可实现单光子级别检测,光电信号增益大于106,在2D成像时间低于30 s、3D成像时间低于15 min的情况下分辨率优于50 nm。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2.1.4 高分辨共轭激光显微断层成像仪  研究内容:攻克共轭激光显微高分辨及快速成像关键技术,开发高灵敏度弱光探测器、高精度扫描机电平台等关键部件和模块,开发超快响应速度、超高探测效率、超宽光谱探测范围的探测系统。开发相关软件系统和数据库,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功能完备、质量稳定可靠的高分辨共轭激光显微断层成像仪,实现该仪器图像分辨率和成像速度的同时提高,满足对活体组织结构动态、定量、三维的显微观测需求。  考核指标:光电探测灵敏度达到单光子级别、光谱有效探测范围350 nm~850 nm、光探测效率60%、成像响应时间80 ns、成像速度300帧/秒、平面分辨率0.15μ m、轴向分辨率10 nm。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2.2 物理性能测试仪器  2.2.1 差式扫描量热仪  研究内容:攻克宽幅变温与控温、高温磁场耦合、磁环境精密测量、微型加热与样品固定等关键技术,研制宽幅变温控温和磁—热—电耦合等关键部件,开展磁场环境热分析仪器综合集成,开发温度和磁场精确控制、信号传输补偿与校正、数据分析等软件,丰富仪器功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功能健全、质量稳定可靠的差式扫描量热仪。并在此技术上开展工程化开发和产业化开发,解决宽幅变温差式扫描量热仪器的工程化和产业化问题,形成可商业化、通用型热分析仪器的系列化发展,满足特征温度、反应热、熔融与结晶、结晶度、热稳定性、固化、玻璃化转变、比热、质量变化、热膨胀系数、反应动力学等参数测量要求,为精密测量和制造行业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温度范围100 K~973 K 温度重复性± 0.1 K 温度准确度0.1 K 升/降温速率0.01 K/min~50 K/min。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产值达到1000万元。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2.2.2 高精度数字散斑干涉检测仪  研究内容:研究超光滑、超精密、超高温零部件形貌和误差以及相关材料的力学性能测量、测试方法及仪器设备,攻克三维特征高精度动态重构、全息干涉条纹的高精度数值衍射算法和基于散斑技术的超高温下材料性能测试等关键技术,研制相干与非相干照明光源、定向加热激光、动态加载、数据采集处理等关键部件和模块,开发软件丰富仪器功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功能健全、质量稳定可靠的高精度数字散斑干涉检测仪,并在此技术上开展产业化开发,实现常温和超高温对被测物体的位移、变形、振动及材料力学特性等参量的高精度动态无损检测。研究数字散斑干涉及散斑结构视觉三维测量系统的集成 不同温度下光测手段和材料高温本构关系 数字散斑传感器的精密标定 为不同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精密测量和精密制造行业提供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测量灵敏度小于50 nm 测量面积大于200 mm×200 mm 测量速度大于20 Hz 实现常温和超高温材料力学特性的测量 支持多相机同步测量,三维数据自动拼接。项目完成时产品应通过可靠性测试,技术就绪度达到8级,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预计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2.2.3 超光滑表面无损检测仪  研究内容:研究多幅重叠干涉条纹的相位分离算法,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功能健全、质量稳定可靠的超光滑表面无损检测仪。并在此技术上开展工程化开发和产业化开发,解决质量可靠性和产品化问题,形成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开展新型连续变波长激光器在相位移中的应用研究,实现非透明物体超光滑表面及具有多层超光滑平行反射面透明物体的纳米级表面形貌高精密测量,满足现代工业对大面积表面形貌和厚度变化测量的需要,为LED、光伏和半导体制造行业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口径尺寸≥ 120 mm 测量精度达到RMS≤ 20 nm 测量重复精度RMS≤ 10 nm。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产值达到2亿元。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2.2.4 精密光学器件在线检测仪  研究内容:攻克尖端光学器件的精密间距测量、偏心检测与光学像质评价技术。探索镜片间隙的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实现在线的镜片间距高精度测量与引导装调 研究快速高精度的光学器件自动偏心测量方法 开展波前测量与波前标定方法研究,形成基于波前像差的光学像质判定算法。根据大型光学镜面、高数值孔径显微物镜、树脂压印镜片等至少三种应用场景的需求,开发一体式的综合测量仪器设备,并在国内高端的光学加工车间、国家质检系统、规模化的光学元器件生产线,开展应用示范,为精密光学加工、器件性能检测和尖端物镜装调,提供仪器支撑。  考核指标:口径尺寸100mm 间距测量精度优于800nm 偏心测量精度优于100nm 波前测量精度RMS≤ 15nm,测量重复精度RMS≤ 7nm 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3项,技术标准2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年销量达到100台。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2.3 电子测量仪器  2.3.1 高性能多功能矢量网络分析仪  研究内容:攻克多端口微波网络幅频和相频特性测量、半导体功率器件非线性特性测量、多端口网络误差修正算法、测量校准与量值溯源等关键技术 研制多通道大动态范围低温漂混频、高隔离度定向耦合、超宽带低相位噪声激励信号发生、宽频带开关倍频滤波、宽带同轴机械和电子校准件等关键部件和模块 开发多端口网络误差修正算法、非线性网络模型、时域和频域分析等测试软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功能健全、质量稳定可靠、不同频段不同端口数量组合的系列化微波矢量网络分析仪。并在此技术上开展工程化和产业化开发,解决质量可靠性和产品化问题,形成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实现对微波毫米波网络的S参数、X参数、噪声系数、混频器件变频损耗、信号频谱等参数进行高精度测量,为相控阵雷达、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卫星导航、电子侦察与电子对抗等电子设备科研生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频率范围100 kHz~67 GHz 测试端口数量2和4 系统动态范围80~128 dB 具备机械和电子校准件、频谱分析、噪声系数测试、混频器测量等附件或功能。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2.3.2 无线通信信道模拟与监测分析仪  研究内容:攻克空中接口性能测试与比较、大多普勒频偏及频偏变化率模拟、长传输时延模拟、终端运动时延变化模拟、多天线通信终端多维度无线信道模拟、无线通信信道自动监测等关键技术,研制移动通信复杂传输环境模拟、卫星测控与通信信道模拟、电子对抗环境模拟等关键部件和模块,开发路径衰减、吸收损耗、遮挡衰落、多径衰落、多普勒频移、传输时延、群时延、多通道天线阵列相位等多种无线信道传输特性模拟软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功能健全、质量稳定可靠的无线传输信道模拟与监测分析仪。并在此技术上开展工程化开发和产业化开发,解决质量可靠性和产品化问题,形成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实现无线传输信道传输特性定量模拟和多种环境条件无线信道传输特性遍历模拟,为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卫星导航、电子对抗等电子系统科研生产和工程建设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工作频段1 MHz~18 GHz 通道数8 测试带宽125 MHz 每个信道衰落路径48个。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2.3.3 时域电磁干扰测量监测分析仪  研究内容:攻克大动态宽带信号高速采样、多通道并行采样数据动态重构、宽带信号并行数字检波等关键技术,研制高速、宽带时域电磁干扰测量监测仪,开发实时接收、分析等软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功能健全、质量稳定可靠的时域电磁干扰测量监测分析仪。并在此技术上开展工程化开发和产业化开发,解决质量可靠性和产品化问题,形成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为大型水面舰艇中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快速测量评估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频率范围25 Hz~3.6 GHz、25 Hz~7 GHz、25 Hz~26.5 GHz 分辨率带宽符合CISPR16—1—1和GJB 151B的分辨率带宽 实时分析带宽≥ 40MHz 30 MHz~1 GHz频段的测试速度较传统电磁干扰测量接收机提升千倍以上 环境适应性、电磁兼容性和安全性均满足GJB 3947A—2009中对三级设备的相关要求。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2.4 计量仪器  研究内容:研究宽带大电流测量仪,攻克宽频带超大电流传感和校准技术,研究宽频带大电流溯源方法,研发高精度宽频带大电流计量仪器及校准装置,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功能健全、质量稳定可靠的宽带大电流计量仪。在此基础上,开展工程化开发和产业化开发,满足我国高铁、冶金、电力和国防军工等行业对宽频带大电流高精度测量应用和溯源需求,为精密测量和制造行业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交流和直流大电流测量范围100 kA~300 kA,不确定度0.2%~0.5%,k=2,带宽≥ 10 kHz。宽频带电流频率测量范围50 Hz~2.5 kHz~1 MHz,电流测量范围10 A~2 kA,不确定度:1E—5~1E—2,k=2。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有关说明:非企业牵头申报,参与企业自筹资金与国拨总经费投入比例不低于1:1。  3. 专业重大科学仪器开发及应用示范  重点支持支撑经济和产业发展、服务公益行业和民生改善、保障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3类专业重大科学仪器。  共性考核指标:目标产品应通过可靠性测试和异地测试,技术就绪度不低于8级。  原则上,每个项目下设任务数不超过8个,承担单位数不超过10个。  3.1 支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专业重大科学仪器  3.1.1 工业过程在线分析检测仪器  研究内容:研发石油、化工、制药、能源、冶金、矿产、有色等重要流程工业的生产过程产物及排放物的在线监测技术,燃料、原料、材料等物质的物理与化学转化过程的样品在线快速采样、高压快速反应测试、在线无损检测、产物高速分离分析及多组分高频检测技术,并研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功能先进、质量稳定可靠的流程工业生产及物质转化过程的在线分析检测及监测仪器 开发仪器应用方法,实施仪器产品与系统的工程化,实现产业化应用。  考核指标:达到相关国家标准,通过可靠性测试,技术就绪度8级以上,其中工业过程产物在线监测分析下限1 ppm、系统响应时间0.1 s 物质转化在线颗粒采样0.5 g、高压反应测试适用50 atm压力、产物在线高速分离分析适用20 ppb~1000 ppm浓度、多组分高频检测数据输出频率100 Hz并适用10个组分。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销售达到50套。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3.1.2 油气探测与管道检测仪器和设备  研究内容:攻克阵列侧向测量、岩性密度测量、油气管道测量、阵列感应测量、在保护套中的悬挂、井下大功率高可靠电源、井下仪器测量信息与地面仪器信息的匹配技术,并集成补偿中子测量、声波测量、井径测量、连斜测量、三参数测量等测井技术,进行软件开发,丰富仪器功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功能健全、质量稳定可靠的油气探测仪器,并在此技术上开展工程化开发和产业化开发,为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等勘探领域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工作环境温度—25~175 ℃,工作压力≤ 140 Mpa 仪器供电连续工作时间不小于30小时 数据采集与存储,存储间隔每帧250 MS 适应4~12英寸井眼,可任选钻杆输送泵出存储和电缆输送方式,同时具备裸眼井测井、套管井固井质量测井功能。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3.2 服务公益行业和民生改善的专业重大科学仪器  3.2.1 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监测仪器  研究内容:针对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监测需求,研制基于光谱技术的气态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低浓度SO2、NOx等气态污染物精确测量 攻克SO3的采样和前处理关键技术,开发SO3以及硫酸雾在线监测系统 研制基于光散射与β 射线技术融合的颗粒物监测系统以及低浓度颗粒物手工采样设备,实现低浓度颗粒物的快速、准确测量以及手工比对。  考核指标:SO2量程范围0~75 mg/m3,NOx量程范围0~100 mg/m3,线性误差≤ ± 2% F.S.,24小时零漂≤ ± 2% F.S. SO3量程范围0~100 ppm 最低检出限0.5 ppm 颗粒物检测限≤ 0.1 mg/m3,响应时间≤ 15 s,测量准确性≤ ± 10%,颗粒物手工采样器测量范围0~10 mg/m3 形成技术标准体系并实现年产100台套以上的生产能力。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销售达到400套。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3.2.2 水中半挥发性有机物自动监测仪器  研究内容:针对地表水/饮用水中半挥发性有机物,采用固相微萃取、自动富集与热解析技术,研制开发固相微萃取搅拌材料、自动萃取与热解析装置、GC—检测器分离单元,定性、定量自动检测水中半挥发性有机物和农药残留 通过系统集成,开发水中半挥发性有机物自动监测仪器 通过在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及实验室检测示范应用,建立水中半挥发性有机物自动监测技术方法体系。  考核指标:实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至少24种半挥发性有机物监测因子的连续自动监测 准确度≤ 10%,线性≥ 0.99,检出限≤ 0.5 μ g/L,重复性≤ 1% 形成技术标准体系并实现年产100台套以上的生产能力。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3.2.3 大气颗粒物源识别在线分析仪  研究内容:研究大气颗粒物特征提取和源识别在线测量方法,攻克高灵敏度和高对比度的弱散射信号检测提取、多维信息实时同步处理、散射颗粒特异性分析、多维信息组合分类等关键技术。研制多角度高吸收气密散射室、多参量同步偏振数据检测器、高精度流量测量及控制单元、温湿度动态补偿采样单元、微弱电信号提取及放大等关键部件和模块 开发大气颗粒物散射仿真模型和演化、反演颗粒物特定属性和群分布特性等算法,以及颗粒物光学识别经验数据库的颗粒物分类辨识软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功能健全、质量稳定可靠的大气颗粒物源辨识在线分析仪。开展工程化和产业化开发,应用于大气污染防治、高污染产业升级和改造等所需的基础数据采集,为获得雾霾与特定污染源的关联关系提供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快速识别至少三类典型颗粒物 颗粒物组成分析的百分比误差,快速在线方式下小于50%,长时间校准方式下小于20% 颗粒物质量浓度范围1~1500 μ g/m3 颗粒物测量分析的时间分辨率小于180秒 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2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年销售量不少于100台。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3.2.4 高通量微生物快速检测仪器  研究内容:攻克紫外激光诱发生物固有特征物质荧光、空气动力学粒谱测量、高频高Q悬臂梁传感等关键技术,研制虚拟撞击切割器、生物气溶胶监测与甄别处理电路、悬臂梁阵列谐振器等关键部件和模块,进行软件开发,丰富仪器功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功能健全、质量稳定可靠的生物气溶胶采样器、生物气溶胶监测仪、生物气溶胶报警器、生物检验分析仪、高精度悬臂梁生物检验仪。软件研究基于光谱特征信息提取数学模型及谱特征匹配等算法,实现对生物气溶胶活性、生物病原体种类等现场在线自动监测检测。研究数据甄别处理和自动系统集成,开发精密标定技术。开展工程和产业化研究,为生物安全防控和其他国家安全领域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生物气溶胶监测报警时间≤ 30 s,生物气溶胶采样流量不小于1000 L/min,检测时间≤ 30 min,检测种类涵盖细菌、病毒和毒素等生物病原体,细菌检测灵敏度105 cfu/mL,毒素检测灵敏度300 ng/mL。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年销售80—100台。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3.2.5 高性能智能化食品药品无菌检测仪  研究内容:攻克基于VHP快速灭菌消毒及评价待检样品自动处理、细菌自动富集、功效检测等关键技术,研制洁净操作舱、传递系统、自动加样系统、阳性菌加注、传感反馈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和模块,进行控制软件开发,丰富仪器功能,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功能健全、质量稳定可靠的高性能智能化食品药品无菌检测仪。开发智能化管理软件系统,实现无菌检查自动监测检测。开展工程和产业化研究,为食品药品行业质量控制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VHP灭菌浓度持续稳定在1000 ppm以上,灭菌保障水平达到10—6 SAL 整体效率达到手工的5倍以上。同时实现检测系统自动监控与远程监管功能,具有全自动调压气压控制,全自动精确传递定位机构,全自动操作系统,网络远程受控接口等,可自定测试程序。年产能达到300台以上。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生产能力达到300套,销售额达到5000万元。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3.2.6 新型全谱线快速光谱仪  研究内容:研究全谱线快速采集技术、激发光源校正技术、高稳定蒸汽发生技术,研制全谱、高灵敏度、高传输效率的单色器系统,开发新型全谱线快速光谱仪器和检验方法,解决食品、农产品中微痕量元素分析广普、精准的难题。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功能健全、质量稳定可靠的仪器产品,并开展工程和产业化应用,为食品和农产品领域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波长范围190~320 nm,波长误差0.5 nm,分辨率2 nm,长期稳定性优于5.0%,光谱干扰、散射干扰0.1%。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3.2.7 井下甚宽频带地震仪  研究内容:攻克井下定位等关键技术,研制易于操作的下井装置、与井壁进行良好耦合等关键部件和模块,研制数据输出可与现有台站的甚宽频带地震计兼容的数据处理系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功能健全、质量稳定可靠的井下甚宽频带地震仪,实现对慢地震、固体潮汐、地震前兆和地壳运动等方面的观测能力。进行工程化和产业化开发,为地震研究和地球科学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井下地震仪包括地震传感器、井下密封装置和下井装置等部分,可用于井下地震观测,具有遥控锁松摆、遥控调零、遥控姿态调整、标定等功能,具有真实记录长周期地震波、中长周期地震波和短周期地震波的能力。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3.2.8 空地全息三维自主技术装备  研究内容:研究新型低、中高空遥感技术装备,攻克高分辨率激光成像总体技术、高精度激光指向控制技术和高灵敏度阵列探测技术等关键技术,进一步丰富多种平台和环境下,对空地多种目标进行数据获取的手段,基于多模式、多光谱、多时相、多平台的装备优势,研制多种装备一体化处理的智能后处理软件,全自动处理生产三维模型数据,形成国产高端空地全息三维自主装备体系,为航空航天、测绘等领域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系统兼有陆地、航空、低空等作业模式,具有集成化和轻量化设计,能保证稳定性与安全性 全息智能处理软件支持多种平台、多种数据格式,支持部件自动提取自动分类,准确率达到80%以上。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3.2.9 大视场机载高光谱成像仪  研究内容:应用于遥感探测、地质找矿、环境保护、农业评估、海洋观测等领域需求,研究大视场,宽谱段,高信噪比的机载成像高光谱仪。主要突破大视场,小F镜头,光分离技术,宽谱段谱仪及拼接技术,高信噪比的电子学技术以及大容量存储技术。  考核指标:视场大于60度,瞬时视场优于2豪弧度,F:1.5,光谱范围400 nm~2500 nm,波段大于128,光谱分比率由于15 nm,信噪比优于500:1。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生产、销售2台。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3.3 保障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专业重大科学仪器  3.3.1 基础设施安全在线检测监测仪器  研究内容:攻克材料劣化、缺陷演化过程中的无损检测监测关键技术,研制智能化在线实时监测仪器的相关核心关键模块,开发配套软件,实现大规模远程传感器监测网络的数据采集、缺陷智能化辅助识别、风险评估预警等功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功能健全、质量稳定可靠的民生或工业基础设施安全在线检测监测仪器,进行工程化开发和产业化开发,为重要民生或工业基础设施安全领域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目标仪器缺陷探测能力和功能达到相关领域检测标准与安全评价规范要求。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3.3.2 快速通关检测专用仪器  研究内容:攻克激光诱导击穿、光频梳激发分辨、指纹识别、微阵列分析等关键技术,研制高性能信号激发、光谱分辨、光密度扫描等关键部件和模块,进行软件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功能健全、质量稳定可靠的工矿产品及固体废物全元素分析仪、贵重货物无损鉴别仪、有毒有害物高分辨散射谱仪、真菌毒素偏振荧光免疫检测仪,病原生物纸基多靶快检仪,生物恐怖因子气溶胶监测仪,实现对跨境的大宗和贵重货物无损鉴别、高风险有毒有害物快速检测、病原及恐怖因子监测和及早预警。开展工程和产业化研究,为口岸安全和快速通关等领域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研发口岸安全快速检测仪器不少于6种。对工矿产品,检出限:Pb为0.01%,S为0.05%,Ca为0.1%,Cu为0.01%,Zn为0.01%,H为0.05%,F为0.1%,Cl为0.1%,C为0.01%,2分钟内,所有元素同步给出。同时,完成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定量分析 对贵重品鉴别,建立不少于100种特征谱库 对有毒有害物,单点测量时间小于10ms,检出限满足SN标准要求 对真菌毒素和病原生物,技术指标满足国家相关要求 对恐怖因子,覆盖国际组织公布的气溶胶传播全部生物恐怖因子。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年销售80—100台。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3.3.3 物流安全快检仪器  研究内容:攻克多通道荧光探针设计与检测、同轴嵌套多模离子化等关键技术,研制核心生物传感器件模块,进行软件开发,强化系统集成、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功能健全、质量稳定可靠的成套生物传感检测技术装备、液—气多模离子源检测仪,精准控温多道荧光定量核酸检测仪,诊疗设备评价系统,建立物流安全监控系统,实现贸易全流程、即时风险预警。开展工程和产业化研究,为物流和公共安全等领域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研制物流安全的危害因子专用检测仪器不少于4种,检测范围覆盖违禁危害因子85%以上,检出率95%以上 服务系统可达百万级用户。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年销售80—100台。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3.3.4 放射性核素在线监测仪器  研究内容:攻克专有低本底、高效率、多晶体谱仪部件直接探测水体放射性水平的测量技术以及数据通讯和集成分析软件核心技术,攻克自动采集、制样、实时在线监测水体的测量技术以及数据通讯和集成分析软件核心技术 实现水中放射性实时在线快速监测、网络化辐射监测,分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功能健全、质量稳定可靠的放射性核素在线监测系统,进行工程化和产业化开发,为环保行业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γ 核素探测下限137Cs,探测下限0.5Bq/L 90Sr探测下限10mBq/L 3H探测下限1.2Bq/L 14C探测下限2Bq/L 总α 探测下限0.05Bq/L 总β 探测下限0.1Bq/L 适用温度—20℃~+50℃ 适用湿度95% 防护等级IP54。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三年销售50台套。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3.3.5 航空航天装备安全仪器  研究内容:研究复杂工况下姿态运动的高精度视频测量及其抗扰方法、海量时序视频图像特征的实时处理技术、载荷随姿态运动的变化规律分析方法、测试数据的微弱特征提取方法 攻克高噪声/振动环境下姿态运动的高精度实时测量,载荷/姿态测试数据的时/频/空耦合分析,及其嵌入式软硬件仪器化等关键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功能健全、质量稳定可靠的复杂工况下姿态运动的高精度视频检测分析仪,在噪声/振动环境下实现姿态运动的高精度测量、提供载荷/姿态运动间的耦合特性参数。  考核指标:成像分辨率最高3600万像素,时间分辨率1微秒~1秒,采样频率1~10000 Hz 角度测量范围0~360。;姿态角测量精度最高0.01。;工作环境噪声0~130 dB 单路时序视频图像特征的实时处理速度最高2 GB/秒 检测分析信号的信噪比可达—20 dB。技术就绪度达8级,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版权3项,企业技术标准3项。项目验收后三年内产值达到1.2亿。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 “宽光谱广义椭偏仪设备开发”重大科学仪器专项项目启动
    2012年4月13日,由NOM研究组和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宽光谱广义椭偏仪设备开发”项目启动会正式在汉举行。科技部条财司副司长吴学梯、省科技厅副厅长周爱清、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叶声华教授、清华大学机械学院院长尤政教授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谭久彬教授等单位专家共80余人参加会议。   项目启动仪式由两部分组成,即:总体启动会和专项组织分会。总体启动会由省科技厅条件处方国强处长主持,省科技厅周爱清副厅长汇报了项目组织、实施、监理的相关情况并提出几点要求。科技部吴学梯副司长指出,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创新活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设立,是为了提升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的自我保障能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快推进仪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专项实施中要进一步强化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用相结合。吴司长强调,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目标是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仪器产品,要注重协同创新,强研发产品的质量控制。项目组织部门要切实做好项目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保障项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作顺利推进。   “宽光谱广义椭偏仪设备开发”专项启动分会由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强高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刘世元教授为参会的两组两会专家组做了关于项目仪器开发方案、仪器应用开发方案、项目组织管理以及项目进展情况等方面介绍的报告。报告会后与会专家以本项目预期开发的宽光谱广义椭偏仪为中心,围绕吴司长提出仪器设备产业化与市场化的展开了讨论,叶声华院士对研究组前期工作予以肯定并对后期工作提出一些建议。清华大学尤政教授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谭久彬教授结合自己从事国家项目经验为研究组在设备后期产业化与市场化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认为研究组在完成设备原理样机研究的同时也要加强同各合作应用企业的交流,且牵头企业务必要做好设备产业化的工作,保证最终的产品有过硬的质量和较高的市场竞争力。根据财政部、科技部相关要求,宽光谱广义椭偏仪仪器应在2014年完成研发并实现产业化。该项目的实施将为我国纳米材料学研究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研究工具,对于增强我国在相关科研领域的研发能力,提高仪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 旋转蒸发器的原理和利与弊
    一,旋转蒸发仪的工作原理通过电子控制,使烧瓶在最适合速度下,恒速旋转以增大蒸发面积。通过真空泵使蒸发烧瓶处于负压状态。蒸发烧瓶在旋转同时置于水浴锅中恒温加热,瓶内溶液在负压下在旋转烧瓶内进行加热扩散蒸发。旋转蒸发器系统可以密封减压至 400~600毫米汞柱;用加热浴加热蒸馏瓶中的溶剂,加热温度可接近该溶剂的沸点;同时还可进行旋转,速度为50~160转/分,使溶剂形成薄膜,增大蒸发面积。此外,在高效冷却器作用下,可将热蒸气迅速液化,加快蒸发速率。二,旋转蒸发仪的利与弊旋转蒸发仪存在如下优点:⒈所有IKA艾卡的旋转蒸发仪都内置了一个升降马达,该装置可以在断电的时候自动将烧瓶提升到加热锅以上的位置。⒉由于液体样品和蒸发瓶间的向心力和摩擦力的作用,液体样品在蒸发瓶内表面形成一层液体薄膜,受热面积大;⒊样品的旋转所产生的作用力有效抑制样品的沸腾。综上特征以及其便利的特点,使现代化的旋转蒸发仪可用于快速、温和地对绝大多数样品进行蒸馏,即使是没有操作经验的操作者也能完成。推荐使用太康生物科技产品。旋转蒸发仪应用中最大的弊端是某些样品的沸腾,例如乙醇和水,将导致实验者收集样品的损失。操作时,通常可以在蒸馏过程的混匀阶段时通过小心的调节真空泵的工作强度或者加热锅的温度防止沸腾。或者也可以通过向样品中加入防沸颗粒。对于特别难以蒸馏的样品,包括易产生泡沫的样品,也可以对旋转蒸发仪配置特殊的冷凝管。三,旋转蒸发仪的使用方法⒈高低调节:手动升降,转动机柱上面手轮,顺转为上升,逆转为下降.电动升降,手触上升键主机上升,手触下降键主机下降.⒉冷凝器上有两个外接头是接冷却水用的,一头接进水,另一头接出水,一般接自来水,冷凝水温度越低效果越好.上端口装抽真空接头,接真空泵皮管抽真空用的.⒊开机前先将调速旋钮左旋到最小,按下电源开关指示灯亮,然后慢慢往右旋至所需要的转速,一般大蒸发瓶用中,低速,粘度大的溶液用较低转速.烧瓶是标准接口24号,随机附500ml,1000ml两种烧瓶,溶液量一般不超过50%为适宜.⒋使用时,应先减压,再开动电机转动蒸馏烧瓶,结束时,因先停电动机,再通大气,以防蒸馏烧瓶在转动中脱落。上海嘉鹏科技有限公司专业生产:紫外分析仪、三用紫外分析仪、暗箱式紫外分析仪、暗箱三用紫外分析仪、暗箱紫外分析仪、手提式紫外分析仪、三用紫外分析仪暗箱式、紫外检测仪、部分收集器、恒流泵、蠕动泵、凝胶成像系统、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化学发光成像分析系统、光化学反应仪、旋涡混合器、漩涡混合器、玻璃层析柱、梯度混合器、梯度混合仪、核酸蛋白检测仪、玻璃层析柱、荧光增白剂测定仪、馏分收集器、切胶仪、蓝光切胶仪、层析系统等产品。欢迎来电咨询。
  • “激光拉曼光谱气体分析仪的研发与应用”获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立项
    近日,公司收到由国家科技部发布的《科技部关于激光拉曼光谱气体分析仪的研发与应用等3个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立项的通知》(国科发财【2012】1023号),公司牵头承担的“激光拉曼光谱气体分析仪的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立项,并获批专项资金2114万元。 该项目研究开发的激光拉曼光谱气体分析仪,可用于石油、石化、煤化工等高端行业,以及电力变压器油溶解气分析、手术室麻醉气分析、发动机引擎诊断控制、生化试剂监测、环境监测等领域,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配合我国在红外、热导、顺磁等原理的中低端气体分析仪器的产业基础,激光拉曼光谱气体分析仪的研制将有望形成我国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中、低端完整的气体分析仪器应用解决方案。对于替代进口、做大做强我国气体分析仪器产业、提高工业流程自动化以及科学研究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仪器设备是引领和支撑自主创新的利器,是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技术支撑。2009年以来,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财政部教科文司深入一批重点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对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现状和需求进行了广泛调研,并借鉴国际创新型国家科学仪器设备发展经验,对制约我国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科技部和财政部总结中科院国家重大科研装备自主创新试点经验,提出了设立“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设想,起草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管理办法》,并于2011年开始实施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立项工作。
  • 北理工预征集2014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
    近日,为做好2014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的推荐工作,北京理工大学启动2014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预征集工作。通知中指出,2014年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支持方向包括重要通用科学仪器和科学仪器设备核心关键部件的开发,基于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重大科学仪器,基于已有重大科学仪器设备(装置)创新成果的工程化开发等。 关于开展2014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预征集的通知   各有关学院:   为做好我校2014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下称仪器专项项目)的推荐工作,根据历年科技部发布的项目征集要求,现启动我校2014年度项目预征集工作,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仪器专项定位与支持方向   (一)仪器专项定位   仪器专项以市场前景广泛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应用为目标。一般的仪器原理和方法研究,商业化前景不明确的仪器开发工作,不属于仪器专项范畴。仪器专项项目定位:充分利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或其它渠道,已取得的相关检测原理、方法、技术或科研装置成果,开展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形成&ldquo 皮实耐用&rdquo 、功能丰富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产品,并服务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   根据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和应用的自身规律,每一个项目应包括:仪器开发(含软件开发)、应用开发和工程化开发等类型工作,同时,还应提出项目产业化策划方案。除仪器设备开发单位外,产业化单位、应用单位也应从项目设计开始,全程参与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工作。   (二)支持方向   1.高端通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主要支持重要通用科学仪器设备和科学仪器设备核心关键部件的开发。   2.专业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基于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 基于已有重大科学仪器设备(装置)创新成果的工程化开发 其它重要科学仪器设备。   围绕上述支持方向,重点关注科学仪器设备关键部件、科学仪器设备样品前处理设备、高端电子显微镜、近红外分析仪器、电子测量仪器等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临床医疗仪器、生产设备、机械装备以及平台建设等,不属于仪器专项的支持方向。   二、预征集要求   (一)项目基本要求   1.国内外需求迫切,目标仪器设备应用单位明确且具有代表性,相关原理、方法或技术已取得重要突破,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2.目标仪器设备整体设计完整、结构清晰合理,技术路线(含软件开发)可行,工程化方案、应用开发方案可操作性强 项目质量管理和产业化策划、企业资质和能力、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等非技术内容可行。   3.拥有本领域的核心关键人才,且具有相关理论研究、设计、工程工艺、系统集成、应用研究以及产业化研究等相关方面结构合理的人员队伍。   (二)项目牵头单位的基本要求   仪器专项项目的牵头单位分为两类:企业牵头类和非企业牵头类。   对于高端通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项目,主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承担,联合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优势力量参与项目工作(为企业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撑),实现目标任务明确、产权清晰的产、学、研、用结合。   对于专业重大科学仪器设备项目,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承担 如没有符合牵头承担条件的企业的,可由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牵头承担,企业作为产业化单位参与,明确其开展相应的产业化工作,实现一定数量的科学仪器设备成果产业化,并在具有代表性的用户单位进行应用开发。   另外,对企业牵头的项目,国家探索了财政资助节点改革。具体方式如下:先立项,项目前半段主要由承担单位自筹经费实施,专项经费资助10% 经中期评估确认,有继续开发意义的,后半段再主要由专项经费给予支持。   三、预征集方式   1.对企业牵头,我校作为第一技术支撑单位申报的项目,请填写&ldquo 2014年度仪器专项推荐项目初步清单&rdquo (附件1)中&ldquo 企业牵头类&rdquo 的相关表格。   2.对我校牵头申报的项目,请填写&ldquo 2014年度仪器专项推荐项目初步清单&rdquo (附件1)中&ldquo 非企业牵头类&rdquo 的相关表格。   3.本次预征集仅需要提交电子版&ldquo 2014年度仪器专项推荐项目初步清单&rdquo (附件1),于2013年12月17日17:00点前发送至邮箱(bitbaili@bit.edu.cn)。其他申报材料的要求将以科技部和工信部最新通知为准。   学校将在预征集的基础上,邀请相关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和把关,对较为成熟的项目优先推荐。另一方面也请申报课题组加强与专项相关专家的汇报,通过专家层面着力推进,准确把握项目的定位和提高申报书的质量。同时,仪器专项项目推荐一直都采取限项方式,由各试点部门、行业、地方等渠道进行遴选推荐,因推荐名额少,所竞争激烈,也请有条件的申报课题组积极拓展申报渠道,争取到其他渠道部门的支持。   四、联系方式   科研院:柏利   电 话:8655转201   邮 箱:bitbaili@bit.edu.cn   地 点:逸夫楼203室   附件1:2014年度仪器专项推荐项目初步清单.doc   附件2:仪器专项2013年项目实施方案(往年版本).doc   附件3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doc   附件4:历年科技部征集通知.zip   科学技术研究院   2013年12月2日
  • 重大仪器专项2015年度自主研发科学仪器513 台
    p   日前,科技部发布2015 年度部门决算,其中特别提到,2015 年科技部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简称仪器专项)进行了预算绩效评价。 /p p   绩效评价报告显示: /p p    strong 产出方面: /strong 专项2015 年度自主研发科学仪器513 台,总体达到各任务书中相应阶段的指标要求,在仪器设备研发、应用、工程化、产业化过程中有一定的高附加值产出 申报或授权专利531项 获得软件著作权199 项 培养中青年高层次人才142 名,高层次创新团队23 个 多元化经济投入如企业自筹、风险投资等总量超过预期目标,截至2015 年10 月,自筹资金已到位约25 亿元。 /p p    strong 效果方面: /strong 通过专项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部分专项研发的仪器设备如PM2.5 自动监测仪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已达60%以上、细粒子与臭氧激光雷达在国内招标中标率达到70%以上,取得了市场领先地位 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投入的主体,对相关领域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显著,对科学仪器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对实现科学仪器国产化的促进作用较强,对提高相关领域国际水平和地位的推动作用较强 研发相当数量的应用于环保领域的仪器产品,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对相关领域重大研究方向和内容持续开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对项目相关持续投入与支持的带动作用较好 实施单位对管理服务的满意度和仪器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均达到80%以上。 /p p   此外,专家组还建议结合专项特点,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年度绩效指标内容,例如:市场占有率、国产化程度等。加强与相关计划(专项)的衔接与互动、加强与产业链的配套与服务设计等,不断完善成果交流平台建设,促进项目成果转化推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绩效评价报告 /strong /span /p p   一、项目基本情况 /p p   (一)立项背景 /p p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支持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2011 年中央财政首次设立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以下简称“仪器专项”)。财政部、科技部于2011 年联合发布《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财教[2011]352 号)。 /p p   (二)绩效目标 /p p   1.专项绩效总目标 /p p   专项主要支持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实施以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为导向,推进政产学研用结合,提高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装备水平,支撑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p p   2. 2015年绩效目标 /p p   围绕科技、经济和民生的重大应用需求,集成国家自然基金、973、863、国家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相关成果,形成“皮实耐用”的先进科学仪器设备产品,推动成果产业化应用,实现我国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大发展。2015 年中央财政批复专项经费114,457 万元。支持对象和范围包括:基于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 基于已有重大科学仪器设备(装置)创新成果的工程化开发 重要通用科学仪器设备(含核心基础器件)的开发 其他重要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 /p p   二、绩效评价工作情况 /p p   (一)评价依据和评价原则。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 号)等绩效评价制度以及专项相关管理制度,评价机构通过案卷分析、现场检查、问卷调查、走访调研、领域内专家座谈等方式获取专项绩效信息,并结合主管部门提交的绩效报告、年度执行情况报告等资料的基础上,遵循“科学规范、公正公开、绩效相关、独立评价”的原则,对专项进行了绩效评价。 /p p   (二)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 lt 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 gt 的通知》(财预[2013]53 号)要求,结合专项特点,细化了该专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投入、过程、产出、效果4 个一级指标,下设若干二、三、四级指标,指标分值为100 分。 /p p   (三)评价方法。结合专项的特点和管理模式,以专家评价法为主,辅以目标结果比较法、问卷调查等方法实施评价。为了更全面地反映专项资金绩效、提高评价效率,采取全面统计分析与现场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即收集项目年度监测报告、中期评估报告、财务巡检报告等信息资料进行全面分析,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施效果显著的单位作为现场调研对象,对具体项目实施的绩效情况进行了复核和验证。 /p p   三、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论 /p p   经综合评价,专项绩效评价得分为94 分,绩效级别评定为有效。 /p p   (一)投入方面。该指标分值 20 分,评价得分 19 分。专项立项依据明确,建立了专门的管理办法,明确了立项规定,立项程序规范,项目决策程序规范 绩效目标符合政策目标和部门发展要求,与部门职责、事业发展方向相符,目标预期产出和效果与专项年度经费投入基本匹配 绩效指标经过细化,与专项年度任务和计划相符,绩效指标总体较清晰可考核,其中个别绩效指标有待进一步明确 截至2015 年12 月31 日,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p p   (二)过程方面。该指标分值 24分,评价得分 22.5 分。建立了较健全的业务管理制度,且制度合法、合规,有较突出的创新性 项目管理实施较为合规,项目调整规范,文件管理规范,项目实施条件落实到位,执行过程中存在组织部门未能按要求组织监督管理的现象 项目质量要求明确,质量控制有效,信息反馈有效 项目财务管理制度较健全且合法、合规,资金拨付程序规范,资金使用基本符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未发现截留、挤占、挪用、虚列支出等情况 财务管理要求明确,财务控制有效,信息反馈有效。 /p p   (三)产出方面。该指标分值 26 分,评价得分 25 分。 /p p   专项2015 年度自主研发科学仪器513 台,总体达到各任务书中相应阶段的指标要求,在仪器设备研发、应用、工程化、产业化过程中有一定的高附加值产出 申报或授权专利531项 获得软件著作权199 项 培养中青年高层次人才142 名,高层次创新团队23 个 多元化经济投入如企业自筹、风险投资等总量超过预期目标,截至2015 年10 月,自筹资金已到位约25 亿元。 /p p   (四)效果方面。该指标分值 30分,评价得分 27.5 分。 /p p   通过专项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部分专项研发的仪器设备如PM2.5 自动监测仪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已达60%以上、细粒子与臭氧激光雷达在国内招标中标率达到70%以上,取得了市场领先地位 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投入的主体,对相关领域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显著,对科学仪器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对实现科学仪器国产化的促进作用较强,对提高相关领域国际水平和地位的推动作用较强 研发相当数量的应用于环保领域的仪器产品,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对相关领域重大研究方向和内容持续开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对项目相关持续投入与支持的带动作用较好 实施单位对管理服务的满意度和仪器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均达到80%以上。 /p p   专家组建议结合专项特点,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年度绩效指标内容,例如:市场占有率、国产化程度等。加强与相关计划(专项)的衔接与互动、加强与产业链的配套与服务设计等,不断完善成果交流平台建设,促进项目成果转化推广。 /p p   四、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议 /p p   仪器专项在其管理机制上不断进行探索、实践和创新,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这些做法也为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提供了重要借鉴。具体来说,在项目组织上以需求为导向,尊重企业自主决策,支持企业成为项目实施的主体 在项目立项上建立第三方评审机制,技术与非技术评审并重,技术上委托工程院进行独立第三方评审,非技术评审重点评估牵头企业资质、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机制等 在经费支持上探索前端少量资助后端主要资助的模式和弹性拨款制度,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前端资助,也有别于目前部分项目采用“后补助”模式,同时为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实行依据任务、经费执行进度和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弹性拨款方式 在过程管理上引入项目技术专家组、项目监理组、项目用户委员会“两组一委”监督管理体系,探索项目监理、项目监测、中期评估和财务巡视相结合的过程管理方式,特别是中期评估中引入中期评估技术等级、技术就绪度等级和中期评估财务等级评价,直接影响到承担单位项目年度及执行后期的资金支持力度,有效保障了专项经费的安全合理使用 在项目验收上改变传统“不挪窝”的验收方式,探索异地评测,注重性能指标、日常测试结果和用户反馈等,重点关注可靠性和稳定性。建议将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为今后项目管理实施提供借鉴。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