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著名医学检测

仪器信息网著名医学检测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著名医学检测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著名医学检测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著名医学检测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著名医学检测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著名医学检测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著名医学检测相关的解决方案。

著名医学检测相关的资讯

  • King’s LIMS助力类器官检测|艾名医学项目顺利验收
    近日,青软青之承建的艾名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名医学”)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系统)顺利通过验收,此次上线的LIMS系统可有效的跟踪实验情况、管理实验数据,达到了精细化、全方位管理的目标。 艾名医学以“肿瘤类器官”为核心技术,以“引领肿瘤精准医学”为发展愿景,是一家集研发、生产、科研服务和医学检测四位一体的医疗科技企业,围绕肿瘤的精准治疗,提供药物筛选等一系列解决方案,辅助临床用药方案选择,同时也为药企、研究机构提供体外药物评估模型构建及科研服务,加速新药研发进程,节省研发成本。目前,艾名医学已在杭州建成研发中心,在广州拥有生命科学先进制造中心,而成都医学检验实验室可以辐射整个西南地区,预计年服务2500名癌症患者,可以帮助患者解决肿瘤精准用药难的难题。 本次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在充分满足艾名医学业务需求的基础上,按照医学检测行业标准,全面覆盖检测项目各业务,实现对核心数据、样本检验流程、分析数据及报告、实验室环境信息等的综合管理,确保了所有样本的全面可追溯性及监管合规性,提高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检测报告的可靠性,同时,系统支持多机构、多场景、多样本、多报告融合应用,提升了实验室的检验和管理水平,使艾名医学达到自动化运行,信息化管理和无纸化办公的目的,从而提升临床检测服务、药企服务、科研服务水平,助力专业靶向药物验证。 现在肿瘤医学特别讲求精准,为了保障检测质量的可靠性,结合现代管理思想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 具已成为发展实验室、提⾼ 科研效率所必不可少的⼀ 柄利刃,青软青之自主研发的医学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具有完备的常规医学检验所需的系统功能,同时它还满足各类精准医学检验对信息系统的个性化需求,能为各精准医学实验室的推进实施提供基础支撑,也为其医学专业检测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 新桥医院与瑞典知名医学院共建实验室
    昨日,由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与瑞典隆德大学医学院联合建立的“重庆新隆思迪国际联合实验室”剪彩仪式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举行。据悉,此实验室将以新桥医院为基地,开展心肺复苏、急救、器官移植、营养和康复等领域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人才培训。   重庆新隆思迪国际联合实验室主要由从事多年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的国际知名专家瑞典隆德大学医学院胸心外科Stig Steen(斯迪格顿)教授负责,他领导的科研小组在心肺复苏、急救、器官移植、营养和康复等方面创造了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在科研成果市场化领域具有丰富经验。而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是国内著名的大型综合医院,在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急救、器官移植、营养学、康复和临床药理等领域在全中国乃至全球都处于先进水平。双方合作后,将通过互派人员开展客座交流、合作争取重大科研项目、联合开发新药、生物制品、新型医疗器械等,建成国际先进的科研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   据悉,实验室主要根据中国的具体需求,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的理念,在心肺复苏、急救、器官移植、营养和康复等领域,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人才培训、成果转化,使实验室的研究水平和科研成果直接和国际接轨,以更好地服务于病人。目前正在开展和即将开展的项目包括心肺复苏急救心脏骤停、心肺移植的动物实验、II型糖尿病的临床营养学研究。在急救心脏骤停方面,实验室将根据已掌握的先进急救技术和方法,开发适合中国需求的急救产品。在器官保存和移植设备方面,将研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器官保存和移植的设备。在临床营养产品方面,通过研究发现,合理的膳食,不仅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还可以协助许多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比如,II型糖尿病、过度肥胖、冠心病等许多疾病都可以通过饮食达到预防和资料的目的,还可以把现代医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的方法和经验相结合,开发出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高质量健康食品。
  • 医学界那些“草菅人命”的学术造假
    一些科学家的造假只是为了名和利,其结果会导致大量学术经费的浪费,并使得从事相关研究的科学家误入歧途;另一些科学家的造假或失误所带来的伤害却要大得多,大到或许只有政治领导人的错误才能相提并论。 “高效率”的化学家 2016年4月12日,美国麻省弗拉明翰监狱,一位身材小巧、戴着厚厚眼镜的女子被释放出狱。这个消息引起了很多美国媒体的关注,科学界也议论纷纷。 这位女子的名字叫安妮杜汗,2013年入狱。她在入狱前是麻省州立犯罪实验室的化学家,在该实验室工作了10年。杜汗看起来工作极其出色,不但速度快,而且效率极高,一个人能干三四个人的工作。但是在2011年她的同事无意中发现她伪造同事的签名,于是上报。 之后的调查爆出惊天丑闻。经她手的案子大约多达4万例,而据可信的调查,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检测根本就没有做过,要么是她随意捏造,要么就是篡改数据。为了维持高效准确的名声,她常常在检测出现第二次跟第一次结果不符的情况下,添加化学物(比如大麻成分),以便两次检测结果相符,而更多的时候干脆不经检测随意编造检测数据。经她的数据被定罪或者被无罪释放的人不计其数,据估计成千上万。 2012年底,她被以26项罪名起诉,最终于2013年11月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今年4月因表现良好被提前假释。她检测的案子现在由州政府一件件重新检测审查。三年过去了,才审查了不到十分之一,耗资几百万美元。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成重新检测和审查,也许永无可能了。 一个不起眼的实验室化学工作者为了个人虚荣而造成的损害就已经如此惊人,而探索未知开发新知的科学家的造假造成的损失有时更是难以估量。 医学界的造假这些年时有耳闻。比如十年前被肿瘤学界盛赞为“伟大的突破,将拯救无数人性命”的美国杜克大学的明星科学家安尼儿珀替(Anil Potti)连续在《柳叶刀》《美国医学学会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著名医学杂志上面发表数篇文章,风光一时。但很快就被查出来他的研究全是伪造,很多实验根本就没有做,学界一时哗然。前两年日本的干细胞科学家小保方晴子的造假丑闻导致她的导师笹井芳树黯然自杀更是轰动全球。 医疗指南草菅人命 现代医学的发展早就远离了某个医生使用祖传秘方或者独门秘籍治病的时代。临床上医生们做出的每一个决定,比如术后用药、手术方式的选择,都是严格遵循各大医学专业机构定期发布的权威指南进行的。如果偏离临床实践指南而任意而为,是要负医疗差错甚至刑事责任的。 这些权威机构的医疗指南从哪里来的呢?通常的指南都是通过组织业内的权威专家定期聚会讨论和评估最新的临床研究的结果,权衡利弊,修订以前的不足,补充最新的进展,最后成为指导临床实践的权威指南。现代医学也即循证医学,是要循证据而行的。这个证据就是来自临床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而医学研究是持续进行,不断推陈出新的,这就是为什么临床指南通常过个几年就会出一版新的,大多数情况下是对前有的指南进行少量的修订和补充,但也有时候会出现大的修改甚至颠覆。 既然这些指南指导着临床医生的每日医疗实践,事关患者的生死,它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显然是极端重要的。如果临床指南所依赖的临床研究本身出了问题,比如结果出现偏差,甚至在最恶劣的情形下研究人员无心或故意造假,可想而知导致的会是怎样的灾难。 2014年1月,世界最为著名的医学学术杂志之一《欧洲心脏杂志》发表了一篇质疑文章,轰动了医学界以及世界各大媒体。文章来自英国伦敦皇家学院国立心肺研究所的两位医生科尔(Graham D. Cole)和弗朗西斯(Darrel P. Francis),题目非常有冲击力:“研究的失误会致命:临床研究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危险的专业吗?” 文章很短,只有三页纸,结论却惊天动地,现摘译如下: “2011年,欧洲新版心脏病指南推荐对于大多数进行非心脏手术的病人在术前给予β 受体阻滞剂(作者注:一种用于治疗和预防心脏病的药物)。然而,这个指南是基于一组现被发现有数据造假和学术不端的临床研究文章的结论而做出的。该研究的作者所属的大学所进行的调查发现该研究的领头人涉及一系列不正确或前后矛盾的声明,所涉数据有伪造以及不可信的成分。2012年该大学的后续调查确认了其中一个被此临床指南直接引用的文章数据不严谨,有严重的偏差。欧洲心脏学会的临床指南非常倚重于此系列相关研究,因为这些研究提示在前述情况下给予患者β 受体阻滞剂能大幅度降低死亡率。然而,如果剔除这个小组的系列研究结果,剩下来的大样本大研究数据则得出相反的结论:非心脏手术的患者术前给予β 受体阻滞剂可能提高围手术期死亡率达27%。” 两位医生接着指出: “根据此版指南,整个欧洲每年进行非心脏手术后而死亡的病人数达76万之多。使用该指南小组推荐的计算方法则可推算出大约有16万不必要(因为错误指南而导致)的死亡。基于此计算,则可以估计在该指南的5年有效期间内会有80万欧洲人因错误的指南而丧命。讽刺的是,也许有很多医生因未能严格遵循指南而无意地救了很多个生命。” 科尔和弗朗西斯认为: “如果是临床医生出现失误,哪怕没有人死亡,英国的医学委员会也会进行调查。然而如果研究有误,它所带来的伤害会大得多得多,大到只有政治领导人的错误才能相提并论。过去50年世界各国因政治领导人的错误决定所导致的8个最大的人口死亡平均数是50万。也就是说,据以上估计,临床研究的错误导致的不必要死亡甚至(比政治动荡)更为严重。” 这篇文章引发了惊天巨浪,很多知名媒体争相转载。著名的《福布斯》杂志用了这样一个题目:“医学还是大屠杀?” 难以估计的损失 两天后,《欧洲心脏杂志》非常罕见地悄悄撤下了这篇文章,却没有公示撤下的理由,也没有贴出公告。当被问及原因时,杂志主编给出的解释是:“因为该文章作为学术文章在本杂志发表,也是需要通过同行评议的。最初部门主编忽视了这个必要性而将该文章轻易发表。我们认识到这一问题,现已经通知该文原作者,同时将该文送出进行同行评议。” 科尔和弗朗西斯博士在文中没有点名,但学术界都知道被他们形容为导致比大屠杀更严重的原系列文章的作者是谁——荷兰著名的心血管专家堂珀德曼(Don Poldermans)。 珀德曼是荷兰伊拉斯谟医学中心的心血管专家,长期而深刻地影响着临床医生们对于围手术期的用药选择。 珀德曼是荷兰伊拉斯谟医学中心的心血管专家,领导着一个围手术期心脏监护室,是世界知名的心血管疾病研究科学家,同时是欧洲心血管疾病协会临床指南委员会成员,以及欧洲心脏病协会任务组主席。他多年来致力于围手术期的心脏病预防和治疗的研究,发表了多达五百多篇论文。他的研究文章被广泛引用,很多研究团队的课题都是基于他们发表的研究成果,所以欧洲心血管委员会才会采用他的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来更新临床指南。 但2011年11月,伊拉斯谟医学中心发布公告,解雇了珀德曼。公告中列出的理由主要有这样几点:1.未能适当地保留和管理研究的原始资料和数据,导致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成为不可能;2.在临床研究中未能记录实际所用药物的数据;3.未能取得研究参与患者的知情同意书;4.最严重的指控是他的多项研究中出现伪造或者篡改的数据。 一篇被引用超过150次的关于围手术期心脏预防和治疗的文章认为,“研究过程的书面材料极端缺乏。涉及最终研究结论的多名研究人员的记忆出现很大的差别。比如一位成员说研究的最终结论的推导手段是基于研究大纲中预先定好的方法,但副作用评估委员会的成员却不能证实这一点;再比如关于提前终止初步研究的决策过程,调查委员会发现此决定不是由独立的安全委员会所做出的,而是由执行团队的三个成员自己决定的。” 最为严重的指控是,“珀德曼所领导的研究未能遵循现有科学标准。珀德曼在收集数据时非常草率混乱。在一个研究中,他使用了病人的数据,却未能事前获取知情同意书。他还被发现使用捏造的数据,其中两个提交到学会的研究报告含有不可靠的数据。” 珀德曼被解雇的消息一传出,全世界尤其欧洲的临床医生们除了错愕就是迷惑。珀德曼的研究文章达五百多篇,尤其是围手术期的治疗和预防,长期而深刻地影响了临床医生们对于围手术期的用药选择,几乎左右了欧洲心脏协会的临床指南的内容,甚至影响了欧洲各国对于临床医药的相关政策的制定。他的学术不端不但损害了无数从事相关研究的科学家,导致大量经费的浪费,更严重的是无数患者的健康可能因此受损。 科研人员的学术不端,或者学术造假,不仅仅是损害了科学的诚信,浪费研究经费,更严重的是错误地引导了科学技术的正确进程,使得科学进展偏离正确的轨道,以及因此带来的难以估计的损失。事发至今,珀德曼被解雇,却仍然在从事临床工作,他的文章也还没有一篇被撤稿,欧洲心脏协会也还没有出台更新的临床指南。很多事情仍然是一个谜团,比如珀德曼是故意造假,还是只是因为对手下的研究人员监管不足而导致数据出现非故意的偏差,或者如他所说只是因为太忙不够严谨而致,至今难下结论。 撤稿数量急剧上升 实际上,科研工作者们在科研过程中操纵数据、隐瞒不利的结果,或者为了期待的结论而修改原始数据等等这样的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常见和严重。 比如2009年发表在PLOS ONE上的一项研究发现,20%的科研人员承认自己捏造过数据,多达三分之一的科研人员承认有过其他的学术不端行为,比如隐瞒或剔除对最终结论不利的数据,或者为了得出更好看的结论而回过头去修改实验设计的细节,使用不适宜的研究方法,甚至为了应付研究出资机构的评估或者同行的竞争压力而修改结果。 与此同时,近些年很多著名的学术杂志在发现论文的问题后撤稿数量也急剧上升。根据2011年发表在医学伦理杂志上的一项调查文章统计,2000年学术杂志的论文撤稿的数量还仅只是个位数,而到了2010年就达到了近两百篇之多,10年间仅医学杂志数据库pubmed上能查到的撤稿数就达到了742篇。其中73.5%是因为数据的错误或者未公示的原因,26.6%是因为伪造或修改数据。另外,撤稿数与杂志的知名度成正比,杂志的知名度越高,撤稿数就越多。 虽然有些科研论文的错误的确是无意失误造成的,也的确有一些学者是抱着良好善意的目的修改数据,但科学研究最重要一点应该是:追求真实,且只追求真实。只要是人,就可能出现错误或者失误,但科研的前提条件应该是这些错误不能是故意的,不能是刻意欺骗。因为科研的造假或者错误,不仅仅是事关学术声誉,有时也事关成千上万人的健康和生命。
  • 中国加强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建设 国际著名检测机构纷纷在华落户
    随着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由第三方检验认证机构发挥市场交易的介质作用的呼声愈加强烈。2009年8月6日至7日,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主办的“2009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验室与检测监管部副主任肖良博士表示,中国的相关管理部门应改革现有管理体制,逐步按经济规律建设更多第三方检测实验室,营造公平竞争的检测市场环境。   而另一方面,国外第三方实验室则加大了进军中国检测市场的步伐:2009年2月26日,全球最有公信力之一的检测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Ü V集团将为其深圳南山区的在华首个食品安全与质量中心举行盛大隆重的开幕典礼 2009年3月9日,国际著名第三方食品安全检测机构SGS通标公司大连分公司獐子岛食品实验室在大连正式揭牌,这是东北三省建立的首家第三方食品实验室 在分析、法医和诊断服务及标准物质等领域提供第三方检测的英国检测标准集团(LGC)为强化其亚洲地位,在中国开设了首个办事处 拥有世界500强背景的欧洲老牌质量检测实验室之一汉莎质检,于2009年7月27日投资270万欧元在东莞建立检测机构。   相关新闻: 2009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中国需建设更多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 德国TÜ V在华首个食品安全质量中心启动 SGS建东北首家世界级第三方食品实验室 SGS在武汉成立第三方食品实验室 英国检测标准集团在中国设首个办事处 世界500强剑指东莞检测业 汉莎质检落户寮步
  • BD与CAP携手 助力中国医学实验室
    近日,著名医疗技术公司BD(Becton,Dickinson Company)旗下诊断业务标本分析前处理系统与美国病理学家学会(CAP)正式启动在华战略联盟项目,致力于合力提高中国医学实验室的质量与能力,并以此提升患者的诊治效果。   业内人士称,医学实验室承担了测试、检验、分析等职能,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D—CAP战略联盟将有助于提升实验室外部质量保证水平,从而对实验室检测结果产生直接和积极的影响,进而为医生和患者提供高水准的服务。   据悉,BD和CAP将共同努力,积极提供教育和培训支持,帮助各实验室实现质量目标改进,进一步推广国际实验室认可的顶尖规范标准。此外,BD还将负责实验室能力验证的代理工作,包括销售、物流和客户服务。   目前,中国已有18家通过CAP认可的实验室和将近100家参与能力验证(PT)项目的实验室。BD在渠道与物流平台的经验和优势将有助于CAP能力验证的引进,并确保更及时、更优质地服务,精简客户行政工作流程,还能够以本地货币进行交易。能力验证的物流配送将于2014年1月开始正式开展。
  • 深圳医学科学院:大胆搞研究 一条龙的转化链服务
    2022年11月1日,在现场直播的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女科学家颜宁宣布,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  现年45岁的她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出国赴普林斯顿大学师从施一公攻读博士,博士后研究后回国。  2007年10月,不满30岁的颜宁回到母校清华大学,组建实验室,成为清华大学医学院当时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颜宁的研究领域为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和结构生物学,研究重点是与疾病相关的膜转运和脂质代谢的结构和化学基础。  2014年,颜宁带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攻克膜蛋白研究领域50年不解的科学难题。  据公开资料,2003年至2022年间,颜宁在全球三大顶级期刊《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了39篇科研论文,2016年被《自然》评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之一。  颜宁曾在2017年被提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2017年5月,颜宁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受聘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 同年5月起,任清华大学兼职教授。  颜宁在2019年和2021年分别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7年颜宁离开母校清华赴美,曾引起社会强烈关注。在当年12月《中国新闻周刊》「影响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颜宁表示,自己赴美高校任职,是因为在清华呆得太“舒服”了,想换个环境挑战自己。  颜宁此番再度宣布全职回国,她在现场演讲中分享了自己理解的人生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吸纳,努力学习、充实自己   第二阶段是证明,努力工作、获得认可   第三阶段是输出,把所学所感传递给更多人、帮助更多人、扶持更多人。  “经过过去几十年的积累,现在的我终于比较有信心主动进入第三阶段,去打造一方平台,去支持更多优秀的学者,应对人类面对的各种健康威胁,挑战生物医学难题,做出真正原创性的突破,回馈社会。”颜宁说,“就在此时,深圳向我伸出了橄榄枝,简直是一拍即合,我又一次强烈感受到了向着梦想努力的兴奋和愉悦。”  于是,她“麻溜”地向普林斯顿大学递交了辞职申请,为实验室现有成员做了妥善安排,“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全职回国,协助深圳来创建一所集科研、转化、学生培养、经费资助等若干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深圳医学科学院。这个机构简称SMART(Shenzhen Medical Academy of Research and Translation),在英文中有'聪明'之意。”  在身后的演讲ppt中,颜宁直接放出了人才招聘邮箱,邀请科研人才加入。  据悉,深圳医学科学院不定编制,不定级别,实行社会化用人制度,院长面向全球招聘。深圳市政府公报印发的《深圳医学科学院建设方案》(下称《方案》)透露,深圳医学科学院将按照全新机制的要求,力争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  根据《方案》,深圳医学科学院将探索六大创新机制,即灵活的引才用才机制、联动的多维合作机制、多元的资金筹措机制、创新的研究资助机制、科学的评审评价机制、协同的产业转化机制。深圳医学科学院按照「边建设,边运行」的模式推进,其中,筹建期(2020-2021年)将启动院长遴选工作,研究出台深圳医学科学院管理办法,建设全市医学科技资源信息平台。  《方案》提出,深圳医学科学院的发展目标是:  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深圳市医科院为中枢和桥梁的深圳医学科学协同创新共同体。  到2035年,在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制度安排、规则对接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为科技引领健康城市建设的城市范例。  到本世纪中叶,深圳市医科院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深圳医学科学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全球卓著。  深圳医学科学院由市政府设立,登记为市政府举办的事业单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不定编制,不定级别,实行社会化用人制度。理事会是深圳医学科学院的决策机构 院长是深圳医学科学院的法定代表人,由理事会聘任,实行任期制。  力争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  院长是深圳医学科学院的法定代表人。据文汇报报道,颜宁将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而从2021年开始,深圳医学科学院就面向全球招聘院长。  深圳医学科学院的英文命名中包含“转化”(Translation)。这意味着,长期从事基础研究、并无丰富行政工作经验的颜宁,将要领导临床、转化和产业化等工作,推动科研模式创新。  对此,颜宁在演讲中用一个自己的实验室和药企合作探索药物机制的例子表示,基础研究与药和医密不可分,她的实验室与世界著名药企有紧密合作,这是现代制药业的一个大趋势,而“从病床到实验室,再到制药公司,再回到病床,打通这个端到端的顺畅联系,也正是深圳医科院的一个重要使命。”  虽然颜宁这个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刚刚出炉,但其实,早在2016年,深圳市医学科学院就已进入议事日程。2016年,深圳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卫生强市的实施意见》,提出将建设深圳市医学科学院、精准医疗研究院,推动精准医疗技术突破,促进对恶性肿瘤、重大慢性疾病、出生缺陷、罕见病等疾病的精准防治。  而深圳医学科学院(筹)2021年9月发布的招聘公告称,建设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重大项目之一。  2021年3月深圳市政府正式印发《深圳医学科学院建设方案》。深圳医学科学院重点聚焦重大疾病防治、国际前沿医疗技术、可持续发展健康研究领域,主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临床及转化研究、公共卫生研究,推动研究转化、工程化及产业化全链条创新。  根据深圳市政府办公厅2021年3月印发的《深圳市医学科学院建设方案》,深圳市医学科学院选址于坪山区,坪山是深圳生物医药产业的主要集聚区之一,能发挥深圳医学科学院对医药、医疗器械等产业的支撑作用。  地块位于坪山的西南门户,初期用地41万平方米,预留20万平方米作为未来拓展用地。  地块南侧为南坪快速,40分钟内可达市中心,西靠深圳市康宁医院坪山院区,东临正在建设的坪山区人民医院(新院区),附近还有香港名医诊疗中心,医科院建成后可与周边医疗机构形成集聚效应。  医科院计划2025年建成,力争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  一座城市要建一家医科院,是罕见的。  目前,全国仅有一家国家级的中国医学科学院,不足十家省级的医学科学院(如四川省医科院),深圳作为一座城市要建一家医科院,极为少见,而且起点很高,对标美国NIH(国立卫生研究院)等世界顶级的医学研究及资助机构。  机制新、不设编、不定级——“很多东西自己说了算”  深圳市医学科学院之所以被中央寄予厚望,关键就在于“全新机制”。  深圳市医学科学院的运作非常灵活,不定编制、不定级别,自主设岗,遵循理事会治理、学术自治原则,学术委员会是院内最高学术机构,尊重科研人才的稀缺性,实行市场化薪酬、社会化用人。  通俗地说,有点像“企业化”运作。  它虽然登记为深圳市政府的直属事业单位,但本质上是一个法定机构(类似于前海管理局),能利用深圳的特区立法权,将一系列先行先试做法,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一院一法”,即政府出台《深圳医学科学院管理办法》,依法自主办院,而不用被传统事业单位的体制“捆住手脚”。  有了这一灵活自主的“法律武器”,可以说,全球哪一种运作模式最高效,最有利于产学研出成绩,都有可能及时被拿来为我所用。  负责医科院筹建工作的深圳市卫健委科教处处长周丽萍指出,与传统的医科院相比,深圳市医科院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研究机构,它更核心的功能是承担政府赋予的在医学科技研究方面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深圳市医科院的建设思路,是成为一个枢纽型的科研机构,相当于“组织科研的科研组织”。  一方面,市政府将设立“深圳市医学研究专项资金”,委托深圳市医科院进行专业化管理。  另一方面,深圳市医科院将成为全市医学科研的统筹管理及公共服务平台,牵头搭建全市统一的医学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及网络,通过协同创新机制,高效配置和利用全市医学科技资源。  它还是一个引领全市医学科技发展的战略性机构,要结合深圳这座城市的战略需求,主动做好顶层设计,超前布局,抢占国际医学科技制高点。  建设一所300张床位的高水平国际化临床研究医院  目前在深圳从事医学研究的团队已有很多,比如各高校、医院、公卫机构的科研团队,以及各生物医学研发机构。  而深圳市医科院绝不是来抢饭碗的,相反,要帮助大家把蛋糕做得越来越大。  “深圳市医科院不是要跟其它高校和研究院所抢资源,抢人才,而是要成为一个协同创新的机构,通过项目和资金为纽带,把这些院校和研究院所连接起来,为他们的临床研究及转化提供服务。”周丽萍表示。  目前,国内普通存在医学科技资源配置分散的问题,“多头管理”,多部门重复投入,彼此缺乏沟通,研究项目多头申请、多头立项,资源交叉浪费,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低。  而深圳市医科院将成为一个医学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特别是针对当前研究转化瓶颈,建立一个“1+N+X”的临床研究及转化协同创新体。  “1”  依托深圳市医科院建设国际化高水平转化医学中心,重点建设转化医学核心设施、资源深度开发与共享设施、关键技术支撑设施等。其中,包括建设一所300张床位的高水平国际化临床研究医院。  “N”  依托或协同市内外医疗机构建设临床研究协同网络,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临床研究大协同平台。  “X”  抓住中央赋予深圳综合授权改革试点的机遇,围绕药品、器械及技术转化做制度创新、体系重塑、流程改造等,促进前沿技术和基础医学研究成果在深圳转化应用。  “深圳市医科院将建设一个医学科技的基础支撑平台,包括生物样本库、动物实验中心、卫生健康科学数据中心等,全市乃至国内外的研究机构、企业及科研人员都可以来用。”周丽萍说。  “你大胆搞研究,我们帮你打通转化链!”  当前,我国的医学研究成果并不少,但普遍遇到“转化难”的问题,大量研究成果无法变为实际产品或者方案,应用到人的身上,或是不能得到广泛推广。  制约“转化率”的环节有很多,能开展临床试验的机构不多、能力不足,对新技术的监管政策滞后,新技术应用定价难,新药、新技术能否纳入医保……在任何一个节点被“卡住”,都会让研究成果被“压箱底”,无法走向市场。  今后,以深圳市医科院为枢纽的协同创新体,将重点解决“转化难”的问题,服务好转化路上的每一个环节,为监管政策的制定、医保支付制度的设计、服务体系的改善及优化提供决策咨询及建议,打造一条龙的“转化链”。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将允许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入股”,在转化项目中持有股份,直接参与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提升他们将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提高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深圳市医科院还将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形式,“入股”转化企业,逐步从单一科技研发向科研产业混合体过渡。  资金是科研的“粮草”,但目前医学科技创新普遍缺乏长期稳定持续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  为解决“保障难”的问题,深圳市医科院将代表政府承担起医学科技专项资金配置职能,并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做大资金盘子,支撑深圳的医学研究可持续发展。  资金来源由 3 部分组成:  ➤政府专项资助  深圳市政府将设立医学研究专项经费,委托市医科院进行管理。  ➤社会资助  深圳市医科院将通过设立联合基金、接受慈善捐赠、引入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慈善基金会和风险资本投入医学研究,并逐步探索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引导基金”。  ➤转化收益  推动一大批药物、器械及新技术在深圳转化及生产,转化收益直接反哺深圳市医科院,成为资金筹措的重要来源。  这些筹措到的资金,如何高效地“花”出去?  目前国内传统的医科院通常仅有院内项目,经费仅面向本院科研人员。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在2018财年的373亿美元预算中,约有81%用于院外项目,资助遍布世界各地的3000所大学、医学院和研究机构。  得益于开放型的资助机制,NIH组织实施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癌症登月计划”“全民健康研究计划”等,占据了人类健康研究的制高点。  深圳市医科院将仿效NIH,同时设立院内、院外项目,院外项目通过“招标制”“悬赏制”“赛马制”等多种方式,向粤港澳大湾区、全国甚至及全球开放,资助院外机构或学者开展研究或实施跨领域间的合作研究。  在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深圳市医学科学院寄希望于借助全新的机制“变道超车”,抢占国际医学科技制高点。  初期重点聚焦三大研究领域及方向——  ➤重大疾病防治研究:以解决人体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关键科学问题为目标,聚焦肿瘤、心血管疾病、脑和精神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的关键医学问题,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治中的瓶颈问题。  ➤国际先进前沿技术研究:加快引领性技术的创新突破和应用发展,攻克一批急需突破的先进临床诊治关键技术。重点部署再生医学、疾病基因组医疗等前沿技术研发。  ➤可持续发展健康研究:深圳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城市,围绕儿童、青少年、妇女和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积极开展研究,形成深圳模式、深圳经验,为国家也为全球探索可复制可借鉴经验。
  • 程京研究团队获2017年“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技术发明类一等奖
    p   4月21日,2017年度“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由清华大学、解放军人民总医院和博奥生物集团联合申报的“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芯片系统”项目摘得技术发明类一等奖。项目主导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程京出席颁奖典礼,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院士为其颁发了获奖证书。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noimg/77561053-b6f1-4dde-a5aa-3891fb04f582.jpg" title=" 1.jpg" width=" 561" height=" 355" style=" width: 561px height: 355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程京(右二)被授予获奖证书。 /p p   “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芯片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是在国家863等重大项目支持下,由程京院士所领衔的清华大学、博奥生物集团和解放军总医院共同完成。遗传性耳聋为常见致残性疾病,我国听力残疾者2045万,占残疾人总数的24%,而每年新增的聋儿达3万人。研究证明,60%的重度耳聋源于遗传。如果通过对耳聋基因突变的识别,从而在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新生儿听力筛查等阶段对耳聋进行早期干预,就可以避免很多聋儿诞生的悲剧。 /p p   通过对耳聋遗传高危人群的分子病因学研究,研究团队确定了中国人群最重要的致聋基因及其突变频谱信息,并通过生物芯片设计技术层面和配套仪器的系列技术发明,最终设计出国际首创的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系统。 /p p   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系统能够检测先天性耳聋、药物性耳聋、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相关的耳聋基因位点,具有准确性高、稳定性好、操作简便等特点,是至今获证最早、覆盖位点最多、筛查人群最大,且唯一实现干血斑等痕量样品检测大高灵敏度产品。此外,围绕芯片核心技术,博奥生物还研发了系列芯片配套仪器设备,实现了大规模样本的自动化平行处理。 /p p   2012年4月以来,采用这一技术,北京、成都、郑州、福州、太原、南通、东莞、济南、新疆等近二十个省市区将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项目列入当地民生工程。5年来共有200多万新生儿接受检测,检出总突变率为4.4%,其中药物致聋基因携带者就有5000多人,直接避免了受检者和家庭成员约5万多人因使用药物不当而致聋,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鉴于该项目所产生的重大社会意义,中国台湾、越南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均陆续引入该技术,为当地的耳聋防控提供了新的途径。 /p p   耳聋基因芯片系统作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体现了生物医学与工程的完美融合,成为原始创新转化为临床应用的典范,这也是该项目此次获得“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的重要原因。 /p p   “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设立,是国内该领域的最高科技奖项。奖项以我国著名医学家黄家驷院士命名,旨在秉承其医工交叉的学术理念,奖励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在基础研究、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方面贡献卓著的科技成果。 /p p br/ /p
  • 实验室检测背后的故事之或可致命的生物素
    p   2017年11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公布近期收到一份由于生物素干扰而导致肌钙蛋白测定不准确引起患者死亡的报告,提醒临床医生及实验室工作者:大剂量补充生物素(Biotin)可能会导致实验室检测结果出现误差,从而引起临床误诊误治1。 /p p   而此前不久,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也发布了多例有关生物素干扰的误诊案例2。随着全球越来越多患者误诊误治案例的出现,生物素对免疫检测的干扰成为近期炙手可热的学术话题。 /p p    strong 【临床医生需了解并重视生物素对临床检测的干扰】 /strong /p p   就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许俊堂教授表示:“可靠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是临床正确诊断疾病的关键。作为心肌损伤的重要标志物及临床依据,肌钙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FDA关于生物素引起肌钙蛋白假性降低的案例,也引起了我们临床医生的关注。”他表示,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实验室检测方法并询问患者补充含生物素制剂情况;对于一些长期服用生物素的患者,当检测结果与临床不符,应以临床判断为准并进行相应诊治,避免漏诊、漏治及所导致严重后果,同时与实验室人员商讨补救办法,如在不使用生物素标记检测系统重新测定肌钙蛋白。 /p p    strong 【生物素的应用】 /strong /p p   生物素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参与细胞的代谢及维持正常的细胞功能,被广泛添加于各种复合维生素、产前维生素和用于头发、皮肤和指甲生长的市售营养补充剂中。随着现代人群保健及美容意识的逐年上升,为了达到增强体质、防治脱发、减肥美容等各种目的,服用外源性生物素保健品的人群也越来越多3。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保健品成分的复杂性和名称的多样性,很多人并未意识到自己服用了生物素。 /p p   生物素OTC保健品推荐剂量多为5mg-10mg,有研究显示每日摄入生物素10mg,持续7天,在循环血液中检测到的生物素浓度可超过3000pg/ml,这个浓度可影响多项实验室检测4。 /p p    strong 【重视生物素干扰并加强相关研究】 /strong /p p   在实验室免疫检测领域,生物素的应用已非常普遍。“生物素-链霉亲合素”系统是上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反应放大系统。基于“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系统的方法学可特异并高效地放大检测信号,提高免疫检测的灵敏度,市面上很多免疫检测产品使用了该方法学。使用这类检测产品时,患者如果服用了外源性生物素后,血液中高浓度的游离生物素可能会干扰链霉亲和素捕获目标分析物的能力。因方法学的不同,生物素可造成检测结果的假性升高或者降低。实验室的检验专业人员需要了解本实验室内检测平台的检测原理,明确受外源性生物素干扰的检测项目,并及时与临床沟通,保证检测结果的正确性。 /p p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检验科袁慧主任表示:“生物素对免疫检测的干扰,在近年来逐渐引起国外临床检验工作者的关注,并在著名医学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JAMA》上均有案例分享。而在国内,目前报道仍很少。但是,我们对生物素如何干扰临床检测的了解,仍然是冰山一角。生物素的服用剂量、服用时间及受影响的项目类型等,仍需要进一步系统的研究评估。” /p p    strong 【总结】 /strong /p p   FDA建议5:“ 如果实验室检测结果与患者的临床表现不符,应考虑将生物素干扰作为可能的原因。”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很多患者可能受到专业知识限制而根本不了解自己是否服用生物素,对生物素可能存在的干扰毫不知情。当出现检验结果和临床不符合时,需要实验室专业人员在第一时间评估实验室可能存在的风险,加强与临床的沟通。临床医生要增加对于检验的专业认识和了解,不能因为不知情而忽略, 从而对疾病的判断和诊断产生影响。生物素干扰的风险应该得到临床和检验共同的高度重视,通过临床与检验的携手,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p p 1. Biotin (Vitamin B7): Safety Communication - May Interfere with Lab Tests - From FDA website https://www.FDA.gov/Safety/MedWatch/SafetyInformation/SafetyAlertsforHumanMedicalProducts/ucm586641.htm /p p 2. Biotin Treatment Mimicking Graves’ Disease. N Engl J Med. 2016 375:7 /p p 3. Biotin: From Nutrition to Therapeutics. J Nutr. 2017 147(8):1487-1492 /p p 4. Association of Biotin Ingestion With Performance of Hormone and Nonhormone Assays in Healthy Adults. JAMA. 2017 318(12):1150-1160 /p p 5. 医脉通编译整理自:Michael O& #39 Riordan. Biotin Supplements Can Interfere With Cardiac Troponin Tests:& nbsp FDA. TCTMD. November 28, 2017 /p
  • 揭秘:颜宁创立的深圳医学科学院是何来历?
    11月1日,颜宁在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中宣布已经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职位,回国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据悉,颜宁将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此次颜宁加盟的深圳医学科学院究竟是何来历?根据此前深圳市政府出台的《深圳医学科学院建设方案》,学院选址坪山区,由市政府设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不定编制,不定级别,实行社会化用人制度,院长是深圳医学科学院的法定代表人,面向全球招聘。医学科学院主要任务:四平台一智库根据《建设方案》,深圳医学科学院的任务主要是建设“四平台一智库”。建设整合型医学科技协同创新平台。重点聚焦重大疾病防治、国际前沿医疗技术、可持续发展健康研究领域,主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临床及转化研究、公共卫生研究,推动研究转化、工程化及产业化全链条创新;围绕药品、装备及技术转化作制度创新、体系重塑、流程改造等,推动国内外先进药品、装备及技术在深圳转化,并通过深圳辐射全国。建设开放型医学科技资源管理平台。市政府设立“深圳市医学研究专项资金”,委托深圳医学科学院实施专业化管理。积极引入社会投入,通过设立联合基金、接受慈善捐赠、引入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汇聚资源。建设引领型医学科技基础支撑平台。深圳医学科学院负责统筹全市临床研究资源,探索建立全市生物医学及医学相关研究资源的统筹协调机制,搭建全市生物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牵头改建或新建1-2所国际化高水平临床研究医院,为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临床研究及转化平台。建设创新型医学科技人才培育平台。建立生物医药企业与临床医技人员双跨双聘机制,通过专业人才的交叉融合促进需求导向的产品和技术研发。面向全市建立与职称体系相衔接的分类分层医疗卫生科技人才评价制度,面向生物医药产业,开发为新兴产业配套的专业技术资格认证体系并开展相应的评审认定工作。建设智慧型医学科技战略研究智库。开展医学科技趋势分析、技术预测、战略规划、政策研究、科技评估、技术服务、咨政建言等战略研究与决策咨询,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学科技战略研究智库。目标瞄准“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全球卓著”到2025年,以深圳医学科学院为中枢和桥梁的深圳医学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基本建成,部分重点领域研究取得进展,针对重点人群和重大疾病的防治技术获得阶段性突破,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深圳医学科学院运行机制逐步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化研究院所基本定型。到2035年,以深圳医学科学院为核心引擎的粤港澳大湾区医学科技协同创新体更加成熟定型,重点领域研究取得重大进展,针对重点人群和重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获得显著突破,医学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制度安排、规则对接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为科技创新引领健康城市发展的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深圳医学科学院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粤港澳大湾区医学科学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全球卓著。
  • 中国著名遗传学专家张思仲因病逝世 享年82岁
    p   11月27日,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获悉,我国著名医学遗传学家、川大华西医院医学遗传中心博士生导师张思仲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7年11月26日17时在成都逝世,享年82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e9cd529d-7d30-4212-964b-c7c8f418996f.jpg" title=" untitled2.png" width=" 267" height=" 243" style=" width: 267px height: 243px " / /p p   张思仲教授1935年4月30日生于四川江津,195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1954年公派到前苏联列宁格勒第一医学院留学。1960年学成归国,在原子能研究所从事医学辐射防护研究工作。1974年调入原华西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工作。1978至1980年,由国家教育部派遣到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医学所访问学习。回国后,在国内率先成立由卫生部首次批准的医学遗传研究室,组织创办《遗传与疾病》杂志(现名《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担任该杂志主编20余年。1988年,牵头成立四川省医学会医学遗传学专委会,连任5届主任委员,为四川省医学遗传学发展和产前诊断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p p   张思仲教授长期致力于我国医学遗传学教育事业,桃李芬芳。直到75岁高龄,仍兢兢业业地在一线为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传道授业。30多年来,他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其中不乏国内外医学遗传领域的栋梁之才。张思仲教授一生简朴,遵从先生遗愿,丧事一切从简。张思仲教授遗体告别会定于2017年11月28日7时30分在华西医院太平间举行。 /p p strong   A 求学篇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少年聪慧考试总是拿第一 /span /strong /p p   张思仲1935年出生于江津市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张采芹是著名的国画家,与张大千、张善孖并称“蜀中三张”。张家兄弟四人,张思仲排行老二,四兄弟皆品学兼优。父亲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每到假期都要请来国文、英文等老师给孩子们补课。 /p p   1946年,张思仲以当地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成都石室中学,张思仲少年聪慧,学习刻苦,他的各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中学毕业前一年,正值抗美援朝时期,因羡慕同学们报考了“军干校”出来可以当解放军,而自己因年龄不够,还戴了眼镜未被录取,于是中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医科,幻想着有朝一日上朝鲜战场救死扶伤。 /p p   1952年,张思仲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这一届高考,整个西南只有他一人被该校录取。一年后,他又以优异成绩通过公派留学考试,在经过一年的俄语学习,他于1954年到苏联列宁格勒第一医学院,开始了自己6年的海外求学生涯。 /p p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医疗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能够到社会主义阵营中最高的医学殿堂之一学习,张思仲自然珍惜这个机会。上课前他先预习,上课时认真听讲,课后常与同学们讨论,做实验也非常认真,还参加过生物化学学生科研小组,跟着老师一起学做科研,并写过论文作过报告。二年级时他还选修了第二外语德语。他的学期考试各科成绩册上都是优。 /p p   功夫不负有心人,六年后,张思仲毕业时获得了苏联全优文凭医师证书,向祖国和人民交了一份优秀答卷。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远离喧哗研究医学遗传学 /span /strong /p p   1960年,似乎并不是留苏生回国的好时机,此时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已拆走,留苏学生回国后一律先上“反修学习班”,然后参加集体劳动。几个月学习之后,张思仲被分配到位于西安的一所中专学校当校医,几经周折,张思仲又被重新分配到了核工业部在北京的原子能研究所从事医学辐射防护研究工作。 /p p   1964年,从北京原子能所专门分出了一个华北工业卫生研究所从事医学辐射防护研究,并迁到太原。张思仲调到太原后,在该所一工作就是十年。开始他们还做一些科研,不久业务人员即下放搞“四清”,继而十年动乱,文革开始。张思仲因一贯热爱学习,埋头科研,也被贴了两张大字报,成了研究所里的“修正主义黑苗子”。其后,全所研究人员又集体下放到核工业部大湖北钟祥县的万人干校,劳动加搞运动。 /p p   对于一个知识分子,业务工作就是生活的主要内容和支撑。晚上,张思仲透过牛棚仰望星空,思考着生命的意义和未来,以及怎样利用时间。他没有做逍遥派,动乱时期医生经常不上班都无人管,既然不能在研究所做科研,于是他就利用业余时间到医院里代替长期回外地探亲的病理科医生做病理活检和诊断。 /p p   1974年,张思仲终于调回成都与家人团聚,并在华西医大工作。他在肿瘤研究所开始了此后四十年始终如一的研究——医学遗传学研究。当时我国遗传学教学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生物学领域、人类和医学应用遗传研究在国内还算是新兴学科,尤其科研与临床相结合的工作还开展不久,他可算是这方面研究的先行者。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决意回国带回最先进知识技术 /strong /span /p p   1978年,教育部选派5名访问学者,向国外科研院校学习世界最新的医药技术,华西医大有一个名额,在候选人中,张思仲以出色成绩入选。 /p p   1979年,张思仲来到瑞典卡罗林医学院的诺贝尔医学细胞遗传研究所,开始了为期两年的访问学者生涯。这里是瑞典细胞化学家卡斯珀松工作的地方,正是这位科学家在上世纪60年代末,发现了细胞遗传学一个里程碑式的染色体显带技术。张思仲到瑞典学习就是想把世界上各种最先进的细胞遗传学理论和技术学到手。 /p p   诺贝尔医学研究所在世界上久负盛名,当时研究室的电脑终端就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资料库相联结,获得最新的医学资料很容易。在瑞典两年科研与学习期间,频繁的学术交流和实验合作中,张思仲让自己的医学遗传学知识和科研跟上了日新月异的更新步伐。其间他共完成了5篇论文,并多次到瑞典、丹麦、英国等的其他科研机构参观学习,并多次出席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与欧美一流的学者广泛交流。在隆德大学他见到了世界上首先证实人类染色体为46条的列万教授,在列万教授的实验室他们像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整整谈了两个上午,临别时,列万教授还把自己的所有新著作赠送给张思仲。 /p p   两年过去了,当张思仲要从瑞典回国时,瑞典方面再三挽留,希望他能留下来继续工作,但张思仲早已决意回国。 /p p strong   B 研究篇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破冰”之举建立医学遗传学研究室 /span /strong /p p   上世纪80年代初,医学遗传学知识和技术日新月异。而在我国,医学遗传学教学科研大多附属于医学院校一年级生物学教研室,课程不多,开展研究和临床服务的更少。回国后的张思仲决心以自己的努力,缩短该学科医、教、研与欧美先进国家的差距。这在我国西南地区,都算是“破冰”之举。 /p p   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新的医学遗传研究室在华西医大建立了。研究室草创之初条件非常简陋,缺乏资金和像样的仪器设备,只有三间粉刷过的空屋子,也不像现在可以去申请课题经费。整个国家都处在百废待兴的阶段,可用于基础科学研究的经费很少,于是只好因陋就简,或化缘,或借用。好在校院领导大力支持,华西医大又与国外教会颇有渊源,张思仲也是广结良缘,最后,加拿大国际交流援助局赠与了大量仪器和试剂,包括一批二手仪器设备以及一箱科研文献,实验室工作才得以开展。 /p p   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实验室成立不久就在国内外相关杂志发表多篇论文。张思仲关于鼻咽癌染色体的细胞遗传研究论文,更引起了不少外国同行的关注。世界肿瘤细胞遗传权威美国的塞文教授写信来盛赞张的工作,并要求与之密切合作。 /p p   上世纪80年代,张思仲的论文收到苏联、美国、德国、阿根廷、秘鲁等同行学者共数以百计的论文索取函件,并有多家杂志来信邀稿。他们的论文集《人类染色体高分辨显带及其在医学中的运用》是中国科学院基金早期资助课题,并获得了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p p   难能可贵的是,张思仲的研究始终与应用相结合,他们的研究室是当时国内唯一归属于临床医学院的遗传学研究室。因研究与临床紧密结合,他的研究能更为直接地为遗传病患者服务。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见证奇迹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strong /span /p p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破译人类遗传信息为最终目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实施,这是由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共同发起的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 /p p   在这项影响全人类的宏大计划前,中国的科学家当然也不能落后,中国自己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于1994正式启动。 /p p   2004年4月,中国完成了人第3号染色体上3000万个碱基对的工作草图。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成为生命科学领域里国际间大规模研究合作的起始点,也标志着中国的生物科学研究开始跻身国际前沿行列。 /p p   1992年美国启动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当时张思仲正在美国短期访问。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尤其是相关专业者得知后,意识到它的重要意义,曾集体讨论后,张思仲写了一封书信向国内专门报告此事,并由与华西关系密切同时也是华西客座教授的刘先生将该信交给了张,要他转交给我国最知名的遗传学家谈家桢先生,回国后张立即完成了这一任务。其后,张又参加了我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召开的香山会议,专门讨论启动我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问题。 /p p   此前,他们已对成人多囊肾病、冠心病伴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糖尿病、以及肿瘤特别是鼻咽癌等的相关基因进行过卓有成效的研究。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攻“遗传病”破解男性不育之谜 /strong /span /p p   医学遗传学的目的应当是为病人服务,为临床服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张思仲曾把研究方向聚焦到男性不育方面。 /p p   世界上约有10%-15%的夫妇是不育的,其中约有一半为男方原因所致。原发生精障碍是男性不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对无精症和寡精症相关基因研究,包括基因的克隆、突变分析和功能鉴定应是疾病基因组学和发育遗传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p p   因此,张思仲他们采用了多种分子遗传学、蛋白组学技术,通过小鼠等动物实验,并结合临床对大量生精障碍患者进行了研究,先后分离和克隆了11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与人类精子发生相关的新基因,并阐明了部分基因的致病机理。 /p p   三十余年,医学遗传理论和技术突飞猛进,发现许多疾病均与遗传有关,张思仲所在研究室在每个发展阶段都紧跟时代。考虑到国家全局的需要,他与三弟张思凝共同主持完成了我国规模宏大的四川省遗传病流行病学综合调查研究,为弄清人群的患病情况提供了大量资料。 /p p   张思仲领导的实验室,还开展了对多种常见遗传病如成人多囊肾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等的研究,发现了许多有临床诊断价值的致病基因异常及其群体多态性,并开展了相应的临床诊断与咨询服务。他和所在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先后承担参与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在内的课题20余项。他们发表了论文二百余篇,其中在国外专业刊发表50余篇,并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及部省级奖。 /p
  • 中市调查等两单位冒用统计局名义搞企业排名牟利
    发给企业的评选通知 发给企业的证书 发给企业的牌匾   近日,有读者举报称,中国市场调查研究中心(简称中市调查)和中国社会经济决策咨询中心(简称中经咨询)涉嫌冒用国家统计局的名义,给企业排名,发放牌匾证书,并收取数万元的费用。   记者调查发现,读者反映的情况属实。国家统计局曾发声明,在1999年就与上述两家单位脱离关系。而且,上述两家单位也并不像其所宣称的那样,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和国家科委(现在的科技部)有备案。两个单位如今挂靠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该院相关人士表示,将调查此事,一旦查实,将严肃处理。   ■业内揭秘   只要企业给钱就能评奖   张女士曾在中市调查和中经咨询工作过。据她介绍,这两个单位其实是一套人马,业务开展以中市调查为主,实行项目管理制。去年10月,她在该单位担当项目主管一职,手下有20多个业务员。   张女士说:“工作流程是业务员从网上找企业的地址和联系人,再将中心的一套资料给企业快递过去,资料包括一份由中市调查和中经咨询印制的材料简介、一份评选通知、一份收费协议书、一份申报表格和一份需要企业填写的销售数据表格。如果企业同意参评,就给我们提供企业数据和汇款,我们再给人家寄出相应的牌匾及证书,可以用在企业宣传里。”   张女士出示的收费协议书上显示,甲方为中经咨询,乙方为企业,甲方在市场调查和考证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推选乙方作为“中国××行业十大畅销品牌、十大著名品牌”暨“中国××行业10强企业、中国××行业50强企业”候选单位,在乙方符合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向社会发布,并由甲方颁发证书和奖牌。企业可自行选择参评项目,“一般来说十大著名品牌、十大畅销品牌是24800元,行业10强贵一些,36000元。如果都评,就是6万多。只要交钱,没有评不上的,一般一周内就能把牌匾和奖牌制作好。”   “虽然是自愿参加,但在给企业的简介里面印有国家统计局批复成立的红头文件,所以企业感觉比较有权威性,反馈挺多的。”张女士说,在她工作的一年多里,最多一个月进账52万,最少的也有18万。中心还有另外一个项目组,开展同样业务。中心这边制作奖牌和证书的成本仅为170元。   今年11月15日,张女士发现,国家统计局官网上发布公告,称其早已在1999年就与这两个中心脱钩。她意识到,该机构有冒用国家部委名义行骗之嫌,遂与几名业务员一同辞职。   评选项目业务员自己编   随后,记者又采访了几名曾在中市调查和中经咨询工作过的业务员,他们证实了张女士的说法。   张刚(化名)说,今年2月份,他看到中市调查在赶集网(微博)上招聘业务员,于是便前往应聘,并被录用。张刚说,自己平日的工作是上网找大中型企业的地址、法定代表人电话。按规定,每个业务员每天必须找21条信息。目前,像他一样的业务员,中心大概有100多个。业务员只负责找企业和发快递,真正联系企业商谈业务的事一般只有主管或主管助理这一级才能接触到。业务员的底薪并不高,主要靠提成。每个企业算一单,如果当月成单率在2万-3万之间,提成就有10%,越往上提成比例越高,最高可达到20%。张刚说,他最多拿过1万多元的月工资。   曾在该中心当过业务员的刘明(化名)出示了一份发给企业的评选通知。记者看到,通知最上部分印有两个中心的名称,下面标题为“关于评价2011年度‘中国××行业10强企业、领军企业’暨‘中国十大著名品牌、中国十大畅销品牌’的通知”,并加盖了两个中心的公章。刘明说:“评选项目是业务员根据企业经营的内容临时编的,比如你是做面包的,就写上评选‘2011年度烘焙食品行业10强企业’;你是做酒店的,就写上‘2011年度连锁酒店10强企业’,什么名目都有。”   ■核实调查   宣称收款后3天内发证   11月21日上午,记者以某企业负责人的身份向中市调查咨询“中国除尘器生产10强企业”评选的相关事宜,一名自称是中心办公室主任助理姓贺的女子接待了记者。   “我中心是1992年由国家统计局批复成立的,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和国家科委备案的专业性科研事业单位。”贺某称,行业排名和企业评选是后期国家统计局交付的任务,只有其中心才有资格进行评选。   当问及主管单位是否已经变更时,贺某不知该如何回答,一会儿说中心由两个部门共同管理,一会儿又说中心的上级单位是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规划院也由统计局管辖。随后,记者又多次询问荣誉证书是否为国家统计局下发和认可,贺某说:“我们中心是有批文的,可以跟您保证评选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您只需要填写好两张申请表,协议书由企业法人签字盖章,准备好协议第三条上写有的相关资料,并将这些一并传真或寄送过来,3到5个工作日后就能拿到评选结果。”贺某称,评选需要通过专家组三次审核,一看申请表,二看企业的相关证件、近年的发展、客户服务等方面成绩,三看企业的整体规模,“想尽快办理就得尽快把材料寄过来,尽快地把你公司好的荣誉证书传过来,有利于专家对公司的评定。”贺某还说,评选将由两个中心、国家统计局、行业内专家、发改委、国家直属部门共同组成的专家组完成。中心收到汇款底联以后,会立刻将证书和奖牌样式交给宣传部制作,然后就用快递寄出,“一般在收到款项后的2到3天内,证书和奖牌就能下来”。她告诉记者,评选结果有效期3年。证书和奖牌均可用于各大媒体的宣传,同时对企业已上市的行业排名、商标保护和企业招投标都很有作用。   尚未评比就拍板说能成   “专家评选得有辛苦费,然后是奖状和奖牌的制作费,最重要的是后期的媒体宣传费。”贺某说,媒体宣传的有效期同为3年,这笔花费大部分将用于中心官网及5家媒体的“新闻式公告传播”。   其所指的媒体大部分为网站,大到中央时政类、门户类,小到区域类、行业类,整整印了两页纸,公司可在其中任意挑选5家,“我们事先都是跟这些媒体联系好的。”花费在6.8万到9.8万不等,但并未明确具体的宣传方法。   在电话中,记者曾要求必须拿到10强,否则就不参加评选。贺某将记者介绍给中市调查外联部的刘主任。刘主任再度向记者确认,自己是统计局的下属单位,此项评选非常谨慎权威,“首先我们调取统计局的宏观数据,然后由中市调查全方位市场调研,你单位是入选单位,把报表和附属材料寄过来,三方会审再复审,最终才能确定是10强还是50强。”记者则再次强调评不上10强就算了,刘主任说:“那我给你拍个板,把材料寄过来,我确定一下数据,再跟评审委对接一下,应该没太大问题。”随后,刘主任称,查看一下企业的相关数据并确认,获选一事十拿九稳。   参选企业起疑心要起诉   张女士说,她为中市调查工作期间,经手的企业达上百家,并出示了近百个企业为参评所提供的数据资料。根据这些资料,记者拨打了其中一些企业的电话。   江苏省江都市某工具有限公司于今年8月底参加了中市调查“中国扳手生产10强企业”评选。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姜先生回忆,公司是在收到中市调查的相关文件并电话咨询后确认参选的。“公司先是看到文件感觉很权威,后来对方口头介绍也是国家统计局的下属单位,评选结果含金量很高,但是要求先付款确认参选。”姜先生介绍,上报材料并向对方汇款36000元后不到两个星期,公司便收到了写有“中国扳手生产10强企业”并有两个中心盖章的牌匾,“评选的过程非常快”。   深圳某塑胶工业公司杜女士则说,当时中市调查承诺企业交的钱,会用于在官网和媒体的宣传,“但目前除了有个牌匾,其他都没有兑现。公司已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起诉中市调查,要求把款项退回。”   也有企业在参评前对其资质产生质疑。今年9月,浙江某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参评了中市调查“中国冷柜生产10强企业”和“中国十大畅销品牌”,涉及款项6万多。联系人黄先生称,当时协议已经签好,材料也递交了,“对方自称是统计局下属单位,但是上网查找后发现1999年统计局已经跟它脱离关系了。”随后,黄先生向中市调查质疑其资质,但是对方解释很久,黄先生依旧认为很模糊。“协议也是漏洞百出,根本没有写明双方出现违约会如何处理,不能令人信服。”评选结果出来后,对方几乎每天打电话向他催款,“公司还跟对方讲过价,其中36000元的一项评选最后降到18000元,这也太容易了!”黄先生说,种种迹象都让公司对中市调查产生怀疑,最后该公司并没有付款。   辩称受委托却未见证据   上周,记者来到中市调查和中经咨询位于海淀区世纪城金源时代商务中心的办公地点。该机构位于商务中心一栋写字楼的2层,两间百十平米的办公区被隔成若干工作区,七八十人在其中忙碌。   中市调查负责人沈海源称,两个中心主要经营的业务是建立数据库和出台行业报告,然后出售,有时也会受一些调查公司委托进行企业的市场调查。   沈海源说,中心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是搞研究的。记者向其出示了印有统计局批复文件的宣传资料、带有中心公章的评选通知和协议书。沈海源承认,宣传资料是他们印的,但已经陈旧,遂拿出一份自称是最新的资料,增添了“1999年已与国家统计局脱离关系”。   沈海源表示,张女士并非中心的工作人员,属于一家合作公司的员工,后又表示冒用乃是张女士的个人行为,“发现这种情况后,我们已在网站上发出声明,解除她的一切职务,交由外联部刘主任负责。”当时,刘主任也在现场。   当记者质疑,既然是个人行为,为何协议书所留账号是该中心的开户名,且声明中称张女士14日就已离职,但为何在21日,刘主任被记者暗访时,仍在进行排名时,两人无言以对。   对于协议书,沈海源先是表示不知情,后又表示知情,称“现在收费搞排名的有很多,调查公司也要生存,这些费用是媒体宣传费”等等。“我们搞这些是受调查公司委托,因为很多企业不相信公司,却很相信研究机构,所以用我们的账号,等钱到之后我们都会全部打到委托公司的账户上。”但他以管理人员下班为由,未出示双方的往来账目。   ■各方回应   国家统计局 早与两家单位脱离关系   21日,国家统计局法规部门一名工作人员称,此前曾经接到过许多企业关于中市调查和中经咨询的举报电话,“我们已经跟他们脱离关系了。统计局不可能为任何类似机构提供数据。”   前天,国家统计局新闻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统计局已在1999年与两个中心脱离关系,并在2006年和2009年两次发出声明,严禁其盗用国家统计局名义。该负责人称,得知目前两个中心网站仍在主要位置登载早已废止的1992年的国家统计局批复文件,涉嫌有意欺骗公众,统计局已告知该单位,将网站上的相关内容撤下,如果再发现此类行为,将会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记者再次登录两个中心的官网时发现,原来挂出的统计局文件已经被全部撤下。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   虽挂靠但并无业务往来   中市调查自称,与国家统计局脱钩后,其主管单位变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目前是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和国家科委备案的专业性科研事业单位。   资料显示,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是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并经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的,从事国内外城乡发展研究、规划和咨询服务的法人科研机构。   近日,该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严格来说,规划院是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与两个中心的确存在挂靠关系。2008年,沈海源拿着国家统计局1992年批复其成立的红头文件和两本研究报告主动找上门,希望挂靠。出于对批复文件和研究报告的信任,双方签订了挂靠协议,但在业务上没有任何往来,不知道对方究竟是做什么的。“去年,沈海源送来两本研究报告,说是近来的研究成果,仅此而已。基本上都没怎么见过面。规划院里也没人在其中担当职位。”   他表示,已就此事展开调查,一经查实,将采取相应措施,不排除与其解除挂靠关系。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无登记备案不算事业单位   11月25日,记者又从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属的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咨询中心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两个中心在管理局既没有登记,也没有备案,不属于国家事业单位。   国家科委已于1998年改名为国家科技部。科技部新闻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称,现在的科技部已没有给机构备案的职能,因此根本没有备案这一说法,“现在只有一些科技部下属的机构。既然它挂靠在其他单位,那就和我们没有关系。”   国家工商总局   企业利用排名做广告违规   记者从国家工商总局了解到,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从事行业排名工作是不允许的。行业协会也许可以从事此类工作,但由于此类研究机构并不隶属工商部门的管理范围,因此无法界定其是否存在扰乱市场秩序、违反正当竞争的嫌疑。   另外,工商部门主要负责监督和管理企业的经营行为,而企业参与行业的排名排序,属于企业个人行为,不属于经营行为,也就不在监管的范围之内,“但是企业若以排名排序的字眼做广告宣传也是违规的。”   “目前,我国并没有明确的法条规定这种行业排名行为是否违法,在监管上也很困难。”相关负责人称,中央一直在对此类行为进行调研,但具体规范和规定还有待出台。   中国信息协会市场研究业分会   收钱搞评比不具公平性   25日上午,经民政部批准的中国信息协会市场研究业分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各行各业都曾有过各种评比排名,但只要是以单一独立的评估机构、以收钱营利为目的搞的此类活动,都不具备客观公正的条件,都缺乏公平性,“此类事件对国家形象、国民经济和行业发展都有直接的破坏力,它影响的是国家、社会、行业的公共信誉。”   该负责人称,协会还对中市调查这一名称的合法性存在质疑,“中字开头的机构,让人感觉似乎很权威,这个名头是否可以随便使用、这个机构的名称是否合法、如果不合法是否该取缔、类似机构加盖的公章有何效力等都应当有人监管。”   学者及专业人士   几天就出评选结果不靠谱   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所长柯惠新表示,正规的市场调查,光调查一个行业就投入巨大,“没有数月是完不成的,更不用说几天。且行业越细化越难做。”中市调查涉及行业达上百,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资金投入要达数亿。”   零点咨询集团总裁袁岳(微博)认为,行业内做排名并不是新鲜事,但绝不能收钱,且该有数据或实例做支撑,向社会公布,“应当保持数据上的严谨、立场上的中立、利益上的无关。”   ■政策链接   ◎1998年,《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监察部、审计署、国务院纠风办关于整顿营销信息发布秩序坚决制止乱排序、乱评比行为的通知》提到,对非法进行排序评比活动,擅自向社会发布统计调查结果,进行广告宣传,甚至进行欺诈活动的主办单位,有关部门要按照《统计法》、《广告法》、《质量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坚决予以查处。对于冒用国家机关的名义进行认证、发布或超越经营范围进行市场调查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要依法惩处。   ◎《国务院纠风办2007年纠风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要求,对政府部门及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举办的各类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进行全面清理,坚决取消各类要求基层、企业、群众出钱出物出工或以各种名目收费的项目。有专家指出,按通知规定,全国牙防组和牙防基金会为企业“认证”收取赞助费、商务部开展“中国畅销名酒”评选等事件都有行政违规之嫌。   ◎今年9月份,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人就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工作答人民日报、新华社记者问时指出,各地区各部门在组织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过程中,应严格按批准的项目内容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未经批准不得变更、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全国”等字样。主办单位也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参评单位和个人收取费用或者变相收费。
  • 世界著名的检测分析仪器专家Francois来烟与我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并进行技术交流
    世界著名的检测分析仪器专家Francois,Insense Inc CEO,负责主管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市场运营、测试分析设备的研究开发等,于2011年5月9日应邀来烟台富耐立仪器科技有限公司讲解有关核辐射原理、测试方法及测试食品,并描述了国际最先进仪器的未来发展趋势及方案分解和解决方案。董事长赵君才、研发中心分析测试中心陈令新教授及其它科研人员一起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后双方就下一步加强在检测仪器行业进行技术交流合作签署备忘录,这必将会推进我公司在国内外分析仪器行业的稳固发展。
  • 投资1亿 西南地区最大医学检验中心将建成
    3月15日,总投资1亿元,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主要面向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提供医学检验、病理诊断、继续教育培训等服务的四川金域医学检验中心即将建成,预计4月初正式投入使用。据了解,该中心位于龙潭工业区成继路,是省卫生厅目前审批的唯一一家医学检验机构,建成后将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检验项目最齐全的中心实验室。   “引进全国知名检验机构,将有利于促进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据成华区卫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金域医疗检验中心将重点面向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小型医院、门诊部和部分三级甲等各类医疗机构,提供医学检验、病理诊断服务。   据了解,四川金域医学检验中心独立实验室通过为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全方位的医学检验服务,实现与基层医疗机构资源共享。各基层医疗机构无须巨额投入、无须承担医疗质量技术风险,独立实验室先进的运营管理模式将创造低成本、高质量的检验,拥有与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水平,齐全的检验项目,覆盖全部常规病种、慢性病检测项目、先进的疾病预防筛查项目,将较好地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检验设备不完善的问题。同时结合知名医生对口支援,今后重病患者在基层医院也能满足看大病的需求,不必再为某一项检验而跑到拥挤的三甲医院排队化验,特别是一些慢性病、康复病的监测,疾病的预防筛查等都能在社区医院一步到位检查,既可减少就医相关费用,又能提高诊疗效率与效果。   “目前,检验中心已经拿到了省卫生厅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预计4月初正式向全省医疗机构开放,为西南地区医疗机构提供公正、准确、快速、全面的医学检验外包服务。”四川金域医学检验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检验中心在向社区医疗中心提供优质、准确、快速、便捷的医学检验与病理诊断服务的同时,还将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生提供体系化的医学检验与临床治疗的相关继续教育,通过区域性会议、专科会议、院内会议的不同形式对基层医生进行教育,提高临床医生对医学检验、诊断治疗的专业水平,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 全球著名第三方检测机构——SGS选用三德科技SDVD3mm风透干燥机
    近期,记者从市场一线获悉,全球著名的第三方检测机构——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GS”)旗下天津、日照等分支机构先后选购三德科技的SDVD3mm风透干燥机,用于煤样制粉前的干燥处理。 SDVD3mm风透干燥机是三德科技2014年推向市场的创新产品,适用于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工业领域中煤样制粉前的高效干燥处理。该产品采用全球独创的风透式低温快速干燥技术,截至记者发稿,围绕该核心技术,三德科技已累计申请专利50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澳大利亚革新专利1项。在确保样品代表性的前提下,相对于传统的鼓风干燥箱,SDVD3mm风透干燥机干燥效率提升约4-11倍(编者注:不同煤种,效率有所区别),且可有效保证样品干燥过程中不受人工干预、提升客户样品管理水平。2014年9月,该产品通过国家煤炭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截至目前,除SGS等第三方检验机构外,SDVD3mm风透干燥机已在神华、大唐、华电、京能等大型能源企业应用。据SGS日照分公司相关技术人员称,该机构所做的对比实验显示,SDVD3mm风透干燥机效果良好、煤样代表性没有影响。 SGS全名“瑞士通用公证行”,创建于1878年,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资格最老的民间第三方从事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鉴定的跨国公司,全球检验、鉴定、测试和认证服务的领导者。
  • 国家质检总局医学课题通过验收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与国家认监委在北京召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建立医学实验室安全、质量、溯源性和关键控制技术评价体系的研究》课题验收/鉴定会,来自卫生部认证认可与实验室管理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环保部标样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单位的专家对课题进行了验收。   通过听取课题汇报和审查课题资料,课题验收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立题准确,抓住了我国医学检验领域急需解决和推进的重点问题,围绕着评价体系建设,开展了大量研究,初步建立了我国医学实验室安全认可体系和医学参考测量实验室认可体系,丰富完善了我国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体系、能力验证提供者认可体系,在医用标准物质生产者能力建设方面开展了初步研究 推动了全国临床医学计量技术委员会和医学参考测量实验室网络的建立,研制了3种常规检验项目用标准物质,培训了100余名医学实验室认可领域的评审员,对20余家医学实验室的近千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培训,这些研究工作为我国医学实验室的认可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医学实验室的建设。同时,该课题在研究中,还开展了大量示范工作,完成了27家医学实验室的质量和能力认可、两家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PTP)的认可、1家医学实验室安全试点认可、1家参考测量实验室试点认可,这些成果为北京奥运会提供了符合国际标准的医学实验室检验技术保障,并在2007年8月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APLAC)国际互认活动中得到了应用,为我国认可机构顺利签署APLAC医学实验室互认协议提供了技术支撑,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专家组建议进一步深入研究课题相关内容,巩固和加大参与国际活动力度,大力推广课题研发成果,进一步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更科学的技术依据。   该课题顺利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国医学实验室认可相关各领域的研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医学实验室评价工作的系统框架已经形成。这些研究成果将会在促进我国检验医学从经验管理走上科学管理的发展道路,确保为政府相关部门更好地提供技术支撑,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医疗服务等方面,产生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基因检测行业面临“大洗牌”
    因国家食药监总局和国家卫计委的叫停令,连日来,上海一些从事基因测序科研与临床应用的医疗机构有些&ldquo 没方向&rdquo &mdash 身处医疗临床一线,这些医生对基因测序可能带给患者及其家庭的意义有更深刻的体会与理解。   &ldquo 现有医学已经没法满足一些疾病的诊断需求,基因测序确诊了许多病例,代表了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但也得承认,不规范、不科学的基因测序产品粉墨登场,很危险。&rdquo 一名医学专家说。   发现大量此前不明病因   &ldquo 叫停以后一定要有使用规范,否则一些病人怎么办?&rdquo 昨天,记者采访沪上几家开展过基因测序的医疗机构,这是医生们反复提及的问题。确实,基因测序技术正对临床医学的早期诊断与早期干预发挥着重要影响。   一名医生提起一则病例:一名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长到30个月大后,智力水平明显低于同龄的孩子,辗转几家医院,得到的答复均为&ldquo 智障&rdquo 。这一纸盖棺定论的判决书对家庭的打击非常大,不甘心的家长把孩子带到上海,用常规的染色体检测方法,测不出病因 纳入基因测序科研项目后,医生们大吃一惊:原来孩子有一段基因是缺失的。而这段基因缺失的临床表现正是先天性心脏病、智力与身体发育迟缓、性腺发育不良等。   &ldquo 不仅找到了孩子智障、先天性心脏病的真正病因,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些还未表现出的症状可以提前干预。&rdquo 医生说,以往临床上大量&ldquo 智障儿&rdquo 实际上都没找到真正病因,他们将来会出现什么疾病也都不清楚,如今,能找到病因,对患者及其家庭的意义巨大。   这仅仅是基因测序在临床医学的一种常见应用。据悉,目前国内医学科研界都在探索基因测序的科研与临床应用。主要原因就是现有常规医学手段已无法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基因测序却发现了大量此前未查明的病因,让医生有拨云见日之感。   叫停或为了行业规范   所谓基因测序,简单说,即抽取一试管血或唾液,提取并扩增DNA,然后和正常人的基因数据相比较,从而发现是否存在某些基因缺失或变异。   在该领域,我国尚处于起步期,而国际医学界走得更远。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哈佛大学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遗传诊断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余永国介绍,美国等国近年来在基因测序临床应用方面频出重拳。   我国对基因测序的认识也在加深。余永国团队发现,基因芯片测序方法在孤独症、不明原因智力落后、发育迟缓等疾病的诊断阳性率为31.6%,远高于4.6%的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并且,染色体分析的阳性率与基因测序结果比对后,被发现其中37%是错误的。换言之,传统检测方法暴露出&ldquo 测不出&rdquo 或&ldquo 测不准&rdquo 的问题。   据悉,国内医疗机构中已有不少基因测序的成熟项目,所以有医生担心,叫停也许会影响科研的进展。但医学领域的主流观点并不赞同:&ldquo 现阶段的暂时叫停,应该是为了乘此时机规范整个行业!说到底,关键要找到前沿技术与规范间的平衡。&rdquo   商业推广模式亟需规范   &ldquo 现在,一些社会机构打着基因测序的旗帜,开发早教、体检等项目。&rdquo 业内人士解读叫停令有净化市场的作用,在此期间,我国也在思考如何应对基因测序可能带来的隐私、伦理等问题。   事实上,不单是中国,美国早已开始规范基因检测市场,叫停了一大批基因测序企业。   &ldquo 基因检测在疾病诊断和未来治疗中十分重要,这已在学术界和医疗界形成共识,但过于激进的商业推广使得基因检测市场到了该规范的时候。&rdquo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卢大儒教授说。   规范行业的同时,一项重要工作是建立我国自己的基因多态性库。专家称,基因库工程非常复杂,也非常庞大,目前各国都在致力于建立基因多态性库。   &ldquo 目前几乎所有的产品到试剂都是国外进口的,国内没有具有资质的机构和检查人员 加之中国没有完整的基因多态性库,因此必须规范一些激进和缺少足够确定性的使用。&rdquo 一位业内人士说,规范也预示着行业整顿在即,现在社会上大大小小的基因测序相关企业将面临市场的&ldquo 大洗牌&rdquo 。
  • 专注成就梦想 创新铸就品质——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食品科学检测技术专家庞国芳
    p   食品安全,与民生息息相关。为了食品安全检测,他先后研发了测定蜂蜜中300多种药物残留的方法、茶叶中653种农药多残留高通量分析方法、食用农产品中1000多种农药残留检测等先进技术,拥有了相关一系列国内外专利,参与制定了140余项相关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为我国进出口食品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食品科学检测技术专家庞国芳。 /p p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检测技术,才能为食品安全和对外贸易保驾护航。”正是秉持这样的信念,庞国芳30多年如一日,专注食品科学检测技术领域,倾情创新,用业绩写下了一个个为国争光的好故事。 /p p    strong 钟情“甜蜜”事业 /strong /p p   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第一蜂蜜出口大国。十几年前,加拿大出台规定,必须对各国进口的蜂蜜检测250多种农化品残留。为此,需要在中国国内先解决一次检测数百种残留物质的技术,改变以往长期使用的单残留检测方法。庞国芳主动请缨,率领研发团队投入攻关。 /p p   “我们必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技术难题。”庞国芳介绍,一是萃取技术,要把含量只有亿分之几的多类结构相近、性质各异的化学残留物从千差万别的产品基质中提取出来 二是分离技术和富集技术,把农药残留集中起来 三是实现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选择性、高通量检测数百种残留,并能准确地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p p   经过海量科学实验,庞国芳查明了中国蜂蜜碳同位素比值分布规律,找到了识别蜂蜜真伪的技术利器,研究出了对蜂产品300多项农化残留指标的检测新技术,在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上建立了31项相关检测技术国家标准,构建了中国蜂产品安全卫生的检测技术标准体系,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庞国芳在回首这段艰难研发的往事时,感慨良多,却乐观地将其称为“甜蜜的事业”。 /p p    strong 创新风光无限 /strong /p p   令庞国芳至今难以忘怀的,是2014年9月8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举办的国际分析科学AOAC年会上,他荣获了久负盛名的哈维· 威利奖,这也是中国学者首次获得这一业界国际最高奖。“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它代表着中国的创新水平。”庞国芳心地坦然,言辞恳切。 /p p   “创新成果及知识产权必须为国为民所用,才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在庞国芳的心中,科研与民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多年来,为了服务出口企业,庞国芳没有单纯用自主知识产权的蜂蜜检测新技术追求利益,而是热心服务广大用户。多年来,经过庞国芳的实验室检验的中国蜂蜜产品出口到40多个国家,从未出过质量问题,这使全国28个省市的400多家企业受益。 /p p   作为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还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检验检疫关键技术融入20项多残留检测技术国家标准,分别应用于水果、蔬菜、粮谷、茶叶、中草药、食用菌、动物组织、水产品、原奶及奶粉、蜂蜜、蜂王浆、果汁果酒等食用农产品中1000多种农药残留的检测,在同时检测的品种数量上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p p   “发明创造者的脉搏,要始终与国家发展、人民需要一起跳动。”庞国芳表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标准,就掌握了国际竞争的主动权,也是对国计民生最好的贡献。 /p p br/ /p
  • 新冠检测“退潮” 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步入整合
    6月30日,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ICL)龙头企业艾迪康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艾迪康经过三次递表后,终于上市成功。而至此,包括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达安基因在内的国内头部的ICL全部上市。  上市首日,艾迪康收盘股价上涨12%。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成立于2004年,是中国三大ICL之一,在全国范围内拥有33家自营实验室。  对于国内的ICL来说,一方面,面临着新冠检测“退潮”的压力,但另一方面,也正处于行业整体迅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多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ICL对于中国的医疗体系有很好的补充作用,但未来行业集中整合是发展趋势。  新冠检测“退潮”,行业步入整合期  ICL又称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一般来说是指获得了卫生行政部门许可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从事医学检测的服务性医疗机构。  国家卫健委将ICL定义为:以提供人类疾病诊断、管理、预防和治疗或健康评估的相关信息为目的,对来自人体的标本进行临床检验,包括临床血液与体液检验、临床化学检验、临床免疫检验、临床微生物检验、临床细胞分析遗传学检验和临床病理检查等,并出具检验结果,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医疗机构。  ICL行业上游为检验仪器及试剂生产商;下游为医疗机构和检验者,通常被认为是医院的“外包服务商”。  艾迪康招股书显示,自新冠疫情以来增长迅速,收入由2020年的27.42亿元人民币增至2022年的48.61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为33%;利润由2020年的3.67亿元人民币增至2022年的6.21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为30%。  艾迪康上市后将接受资本市场的考验,市场尤其关注新冠疫情后,国内ICL行业的高增长能否持续。艾迪康招股书中就说明,该公司非新冠业务收入由2020年的18.17亿元增至2022年的25.76亿元。  新冠核酸检测让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业务量大增。国内ICL排名第一的龙头企业金域医学披露的2022年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去年实现营收154.76亿元,同比增长近30%;净利润27.53亿元,同比增长24%;排名第二的ICL企业迪安诊断2022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达到202.82亿元和14.34亿元,同比增长55%和23%。  不过随着新冠疫情趋于稳定,金域医学今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21.18亿元,同比减少50%,净利润1.5亿元,同比减少82.4%;迪安诊断今年第一季度的业绩预告显示,净利润在1.5亿元至2.3亿元间,比上年同期下降70%至80%。  近日,公开信息显示,达安基因将珠海市思达医学检测实验室、北京方圆平安医学检测实验室、北京星云医学检测实验室和上海泛亚医学检验所告上法庭,案由均是买卖合同纠纷。  “新冠疫情以来,国家对于新冠检测的政策也发生过多次调整。一开始的检测需求难以满足,导致很多实验室都去做新冠检测,随着现在需求的减少,很多专门做新冠检测的实验室要生存估计会比较困难。”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他同时表示,业务较为多元化的ICL也仍然会有市场需求。  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主任潘柏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新冠疫情之后,ICL行业在中国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整合阶段,头部企业聚集效应更为显著,未来很多小规模的第三方实验室则不具有优势。  纵观全球,美国、欧洲和日本的ICL龙头企业均在早期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实验室布局,并逐步向海外扩张。以美国的Quest和LabCorp为例,自20世纪60年代出现开始,经过多年连锁化和并购整合,成为了ICL行业连锁化经营的龙头企业。  “从近两年的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头部的企业份额仍在不断增长,而起来分散的小型检测机构的份额是在降低的。”某头部ICL上市公司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国内四家头部企业拥有实验室总数超110家,占据了ICL总市场份额的近60%。但从ICL整体的市场渗透率来看,中国ICL的渗透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日本ICL渗透率已达60%、德国达44%、美国达35%,而截至2020年我国ICL渗透率仅有6%。  医保控费会是ICL发展的机遇吗?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ICL行业的发展目前面临两大机遇,首先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检测领域整体的发展;第二是医保控费从经济因素上推动了ICL领域的发展。  技术发展的推动是指现在越来越多的检测项目都已经成为可能;而医保控费改革可能会让医院更加从成本角度考虑,把一部分不具有成本优势的检测项目“外包”出去。  “在医保控费的大背景下,医院的检验科可能变为成本中心,第三方检验机构因其规模化、专业化服务在行业中有一定的地位。”黄爱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但他同时强调,国家也在探索不同的模式,比如发展由公立医院牵头的区域检验中心,并不一定会完全放给ICL。  潘柏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大型的三甲医院基本所有的检测都是有能力自己来做的,只是有些检测项目的标本数量太少,它估算一下开个试剂盒成本划不来,或者有些比较贵的仪器设备采购成本太高,在这种情况下,它会考虑把标本外包给第三方ICL做。”  据他透露,很多时候大医院给到ICL的标本检测项目数量约一、二十项,但对于ICL来讲,他们可以把很多医院的少量样本集中起来进行检测,这样就拥有了规模优势。  他同时表示,ICL的主要客户是基层医院。“对大中型医院的检验部门,ICL可以是一种补充方式,出于经济上的考量或者技术上的便捷。”潘柏申说道,“通常基层医院的检测能力比较薄弱,除了一些常规基本的检测之外,技术含量较高的检测,由于对人员、试剂、仪器设备的成本要求都较高,因此它们交给第三方实验室可能更加经济实惠。”  他认为,虽然我国的ICL渗透率较发达国家而言更低,但这是由于不同的国情导致的,因此并不能完全复制别人走过的路。“美国的ICL体系是全世界运行最好的,但这背后是美国大量的小型私人诊所和小型医疗机构的需求。私人诊所没有检测能力,才导致了美国如此发达的第三方实验室的发展。”潘柏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根据头豹研究院的数据,中国ICL行业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117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0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7.2%;而从2020年至2025年,预计年复合增长率大幅降至6.7%,到2025年,市场规模达到480亿元。  一位ICL领域投资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医院之所以愿意把很多检测项目外包,是因为第三方ICL的经济效益更高,而这是由企业的本质决定的,为了盈利企业一定会想尽办法提升管理运营效率。”  他还表示,与相比医院,ICL企业可以通过规模的提升,来争取对上游行业更大的议价权,进一步推动试剂成本的快速降低。  “ICL行业发展顺应国家医保控费的趋势,核心是它的规模效应。对于一些小的医院来说,自己的检验项目数量有限,如果没有ICL的话,它自己要投入设备、人员、场地,这些成本都很高,ICL通过把样本集中在一起,通过规模效应能够降低医疗系统的成本,对于基层医院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检验能力。”上述投资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  一些ICL上市企业已经表示,将通过扩大对区域实验室和特检实验室的收购来提升规模,并加速下沉,加大对社区卫生中心以及乡镇卫生院等县域市场的投入。这也是分级诊疗给第三方ICL带来的机遇。  不过对于检测机构的大量扩张,专家也提出检测质量如何保证的问题。一位检测领域的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企业肯定是逐利的,那么在检测试剂的成本上可能会有权衡,在缺乏强有力的监管之下,相比医院而言,第三方在质控方面的规范可能有所不同,尤其是一些小型的机构。”  一位三甲医院资深检验科医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对于他们委托的第三方实验室,他们会定期或不定期派人检查、抽查检测结果,以及人员培训等情况,以监督检测质量;临检机构也会派人考核检测结果。“好在一些头部的大型检测机构现在越来越趋于规范化,开始树立行业标准。”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寻找ICL行业的下一个增长点  中国ICL行业分为普检与特检,就技术难度来看,普检的技术难度较特检的技术难度相对较低。普检行业规模化程度较高,利润较低;而特检行业规模化程度低,利润较高。因此,高价值、高技术平台的特检业务是目前头部ICL企业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  头豹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尽管特检行业净资产收益率(ROE)较高,但是由于特检为新兴产业,成本增长幅度仍然较高,因此利润率和负债率尚不理想。尽管如此,企业仍希望依靠特检的增长来推动未来毛利率的增长。  “特检的毛利一般要比普检高出十几个点。”一位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特检代表了检测科技的发展,治疗水平的提高,医学科技的发展,因为很多的新的技术平台就会研发出来,包括现在药企各种新的靶点的产生,新药机理的产生,都会需要新的检测项目,这些都会推动整个生命科学的往前走。”  一位民营医院集团资深管理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普检拼的是成本和规模效应,特检拼的是技术以及与大三甲的深度合作,大医院更需要特检,且国内大医院的检测项目数量与美国梅奥诊所这些顶尖机构仍有较大差距。”  他补充道,特检是未来整个检测领域发展的方向。“大医院的检验科一般比较强,自己也会去发展这块业务,因此和ICL是竞合关系。”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据介绍,美国龙头的ICL服务项目数量可达七八千种,国内现在头部的ICL还仅有三四千种。“所以从新的诊断技术的引入来讲,ICL对于促进整个中国诊断技术进步的一个很重要的平台,医院也会把一些小的项目外包给ICL。”上述人士表示。  此外,ICL与合同研究组织(CRO)实验室结合的商业模式也有望在未来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70%至80%的临床决策以某些形式的实验室检测为基础。  CRO临床试验中心实验室是为临床试验提供体外诊断服务的独立医学实验室,由于中国医药行业临床试验检测需求增加,也有望进一步推动ICL中心实验室服务的发展。  上述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CRO领域我认为是对价格不太敏感的一个领域,因为与昂贵的药物研发相比,检测的成本稍微增加一点,对整体成本的影响很小,所以它的毛利是比较高的,ICL可以提供这些服务。”  在与CRO结合的模式上,机会主要存在于两方面:一是为国外希望进入中国的药物临床试验提供检测服务;另一种是为国内希望出海的药企提供检测服务。“国内外临床需要用同样的检测方法才更具说服力,这对于ICL是一个机会,而且这个市场的竞争还不是非常激烈,但对产品的要求会比较高。”他表示。  已经有ICL尝试与海外检测公司合作来提供CRO领域的检测服务。今年3月,艾迪康宣布与Guardant Health宣布达成战略合作,推进创新药物开发和临床试验开展。  某国内三甲医院检验科主任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一些多中心的药物开发临床试验对于ICL来讲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而且在物流方面也不会造成更大的成本。此外,未来一些不常规的临床检测通过第三方ICL来做也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在ICL行业人士看来,另一个有望驱动ICL行业发展的模式是实验室自建检测(LDT)。LDT是指尚未获得产品注册,仅在实验室内部研发、验证和使用的体外诊断项目,其不得作为检测试剂出售给任何其它医学检验部门、医院及个人。在政策支持下,目前上海、北京等地医院正在积极开展LDT试点。ICL行业也期待LDT政策能进一步松动,让ICL也参与其中。  与传统体外诊断试剂IVD研发3至5年的周期相比,LDT 产品仅需完成研发立项、技术研发两个环节即可投入使用,开发周期普遍为半年到1年。ICL行业认为,LDT对医学检验的创新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尤其是有利于ICL特检项目的开发。  一位ICL企业方面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LDT开发成本低、时间短,未来在该领域发展最快的一定是第三方实验室,因为这是效益最高的地方。”  不过,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两位检验科主任都认为,LDT主要是开放给医院进行试点的,鼓励医院与厂商联合开发,以推动新的检验技术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进入临床应用。  “LDT应该算是一个成本投入的项目,对于ICL来说,这属于支出而非盈利的点,ICL认为LDT只要做了就能快速带来回报的理解是存在误区的。很多医院开发的LDT项目也最终会因为没有临床应用前景而停掉。”其中一位检验科主任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另一位主任则表示:“LDT与ICL的关系不大,很多时候是企业对政策过于敏感了,或者是借助政策的动向来炒作一些概念,引起人们的关注。”
  • 2016年国内基因检测公司估值排行榜
    p   本榜单不包括已经上市的达安基因、迪安诊断、金域检验、中源协和等企业的基因检测部分,为非上市企业,综合业务收入、净资产、净利润、融资情况、产品线、市场占有率、知名度等各种因素,按照中国资本市场对于新兴高科技医疗行业估值方式给出,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本次只发布估值在10亿人民币以上企业 /strong /span : /p table style=" border-collapse:collapse "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81" valign=" top" 估值金额&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99" valign=" top" 公司名称&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420" valign=" top" 公司介绍& nbsp /td /tr tr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81" valign=" top" 200亿&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99" valign=" top" 博奥生物&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420" valign=" top" 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于2000年9月30日在国务院、发改委领导大力支持下,以清华大学为依托、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注册成立。公司注册资本3.765亿元人民币,总部坐落于北京北部,现拥有研发、生产、运营和服务设施已超过10万平方米。到2016年,博奥生物已迅速发展为囊括五大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院、转化医学研究院、工程转化研究院、转化生物信息研究院、健康技术研究院)、五大子公司(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博奥颐和健康科学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东莞博奥木华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博奥新景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的集团化运行架构。 /td /tr tr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81" valign=" top" 170亿&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99" valign=" top" 华大基因&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420" valign=" top" 华大基因成立于1999年,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华大基因以“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发展模式引领基因组学的发展,通过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与产业链各方建立广泛的合作,将前沿的多组学科研成果应用于医学健康、农业育种、资源保存等领域,推动基因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基因科技造福人类。 /td /tr tr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81" valign=" top" 100亿&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99" valign=" top" 贝瑞和康&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420" valign=" top" 北京贝瑞和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瑞和康)成立于2010年5月,是致力于应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为临床医学疾病筛查和诊断提供“无创式”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型生物科技公司,是将基因测序技术实现临床转化的行业领导者。贝瑞和康的研发团队由曾经参与高通量测序仪设计和研发的周代星博士带队,由高通量测序领域和临床基因检测领域内顶尖的实验、研发、生物信息分析专家组成,并与领域内全球知名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贝瑞和康已成为全球领先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应用研究中心。公司先后于2011年9月获得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认证,2012年12月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td /tr tr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81" valign=" top" 50亿&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99" valign=" top" 诺禾致源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420" valign=" top" 诺禾致源创立于2011年3月,专注于开拓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在动植物研究以及人类健康领域的应用。公司目前已在亚太地区建成大通量基因测序中心,总部位于北京,在天津和美国设有实验基地,并在香港,美国、英国和新加坡设有子公司或合资公司。其业务主要覆盖科技服务、肿瘤基因检测及遗传检测三大领域,其中科技服务业务在国内市场有较高占有率。& nbsp /td /tr tr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81" valign=" top" 50亿&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99" valign=" top" 安诺优达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420" valign=" top" 安诺优达基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诺优达)总部位于北京,是中国基因组行业的知名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发改委首批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北京市发改委“精准医疗与基因工程北京市工程实验室”,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所属医学检验所是国家卫计委首批高通量测序临床应用试点单位。公司于2012 年成立,专注于新一代基因组学技术在人类医学健康和生命科学研究两大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td /tr tr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81" valign=" top" 45亿&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99" valign=" top" 拓普基因&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420" valign=" top" 广州拓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简称TOP(拓普),TOP(拓普)由熟悉国际医药及生物科技企业运作的管理团队和生物技术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共同组建。TOP(拓普)专注于将新一代基因组学技术在人类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产业化开发和应用,采用先进的4P健康管理(Preventive预防性,Predictive预测性,Personalized个体化,Participatory参与性)服务模式服务于客户。已经形成了包括染色体异常检测、肿瘤个性化用药指导、肿瘤基因检测以及个人全基因组检测在内的领先产品和市场能力。为医学专家提供全面、及时、持续的临床检测和个人健康信息数字化管理,特别是从基因组层面实现对常见疾病的预测、预警、预防和有效个体化诊断与治疗,共同开创中国个性化健康管理与医疗新时代。 /td /tr tr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81" valign=" top" 30亿&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99" valign=" top" 泛生子&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420" valign=" top" 泛生子基因,世界领先的精准医疗专家,致力于以覆盖癌症全周期诊疗各个环节(风险评估、早期筛查、分子诊断和术后监测等)的健康管理产品,协助医疗专家、科研机构等,为癌症患者、癌症高危人群及健康人群,提供可靠的分子诊疗方案、专业的癌症遗传风险评估。目前,泛生子已建成国际先进的多元化分子检测技术平台及生物信息分析平台,成立了美国北卡、中国北京双研发中心,并在北京、上海、杭州建成了总面积超过8,000平米的临床医学检验中心。未来,泛生子将以专业的市场、产品、医学、科研团队、覆盖中国东、南、西、北四各大区的销售网络,以及自身强大的癌症基因组学基础和高效的临床转化能力,竭力服务中国乃至全球的癌症患者。 /td /tr tr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81" valign=" top" 30亿&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99" valign=" top" 明码生物&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420" valign=" top" 药明康德集团企业明码生物科技是一家运用基因组数据来帮助人类实现更好的健康和精准医疗的基因组信息公司。我们独有的、一体化的、开放的平台包括:CLIA和CAP认证的基因组学中心;能管理和挖掘更多基因组数据的创新数据库构架;可在线下和云端使用的、世界领先的基因组解读和发现系统;用户可以以无与伦比的解析度和效率对海量基因组数据进行线上查询、开展合作的领先的DNA数据库网络;应用基因组学知识来优化药物研发流程的专长;以及改善罕见病诊断、肿瘤靶向治疗和人类健康的不断增长的各类检验和筛查。明码(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坎布里奇和冰岛雷克雅未克设有办事处,服务遍布世界的公司和健康机构、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个人和群体。 /td /tr tr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81" valign=" top" 30亿&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99" valign=" top" 燃石医学&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420" valign=" top" 燃石医学成立于2014年3月,总部位于北京,其第一家检验所—“广州燃石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坐落于环境优美且富有科研底蕴的广州市国际生物岛上,随后在上海建立了研发中心,总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燃石医学专注于肿瘤患者个体化治疗指导,以二代测序及医学生物信息学为核心,常规肿瘤分子病理检测为基石,致力于打造肿瘤个体化治疗临床检测服务及科研一站式解决方案。 /td /tr /tbody /table table style=" border-collapse:collapse "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82" valign=" top" 25亿&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98" valign=" top" 碳云智能&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420" valign=" top" 深圳碳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10月,围绕消费者的生命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创建数字生命的生态系统。公司主要创始团队由全球顶尖生物科技专家组成,在组学技术、移动医疗、医疗服务、生物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等领域有丰富的经验。基于全球专业度最高、指数增长的数字生命网络,我们致力同世界领先的合作伙伴一起,去解读、研究、引导和管理数字生命,提供个性化管理数字生命的产品和服务,创建数字健康新生活。 /td /tr tr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82" valign=" top" 20亿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98" valign=" top" 奕真生物&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420" valign=" top" 作为全球基因检测领域的革新者,奕真生物面向全球市场提供全基因组检测和有针对性的遗传性癌症及生殖健康基因筛查服务。奕真生物成立于2014年,由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和遗传学先驱乔治· 邱奇 (George Church) 博士和团队共同创立。奕真生物的管理团队拥有十年以上的全基因组测序经验,并曾参加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个人基因组计划”。2016 年,奕真生物先后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杂志评为“2016 年度全球面向消费者基因产品领导企业”,并入选“全球 50 家最聪明的公司”。& nbsp /td /tr tr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82" valign=" top" 20亿&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98" valign=" top" 金唯智生物&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420" valign=" top" p 作为全球领先的基因组研究和基因技术应用的生物技术公司,金唯智拥有雄厚的科研技术力量,以优秀的数据质量,帮助全球科研伙伴加快其科学研究与发现。 /p p 依靠金唯智始终可靠、高品质的数据专利技术,我们的客户处于制药、生物技术和学术机构以及前沿新兴公司甚至是极其复杂项目的尖端。作为一家全方位服务提供商,金唯智提供Sanger测序、基因合成、分子生物学、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学和GLP标准规范服务。 /p /td /tr tr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82" valign=" top" 15亿&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98" valign=" top" 世和基因&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420" valign=" top" p 世和基因是癌症个体化医疗诊断的先行者,2008年末一批在生物医药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北美华人科学家开始致力于高通量全景癌症基因测序的研究。世和基因北美总部坐落在加拿大多伦多,中国总部落户于南京,此外世和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设有生物信息学分部。 /p p 世和基因的核心团队拥有多名专攻癌症的癌症生物学博士和生物信息学博士及具有丰富企业管理及资本市场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成员均来自北美和中国著名高校,如斯坦福大学、多伦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北京大学等。世和的科学顾问团队由多位国际顶级肿瘤专家组成,包括来自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多伦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世和已与国内外多所著名医院以合作方式进行临床诊断以及开展转化医学研究。 /p /td /tr tr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82" valign=" top" 15亿&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98" valign=" top" 思路迪&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420" valign=" top" p 公司于2010年成立,总部位于上海浦江高科技园区。基于三大核心技术优势——全球最大的肿瘤原代细胞库平台、二代测序平台和肿瘤大数据平台,我们开展肿瘤预防、诊断和药物研发三大业务。公司共获得若干国内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累计4轮数亿元人民币资金的注入。 /p p 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思路迪致力于成为大数据引领的肿瘤精准医疗领域的创新型领导者。通过对肿瘤基因组数据,临床诊疗数据、药物研发数据进行挖掘和运用,使我们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精准的医学决策,运用到精准医学的预防、诊疗和新药开发中,从而对患者、肿瘤高危人群、医生等群体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p /td /tr tr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82" valign=" top" 15亿&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98" valign=" top" 百迈客&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420" valign=" top" p 北京百迈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Biomarker Technologies),成立于2009年5月,位于首都临空经济区。公司自成立以来,秉承& quot 生物科技创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quot 的企业使命,致力于& quot 打造生物科技创新中心,树立生物产业标志企业& quot 的发展愿景,让生物科技更快,更好的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p p 百迈客基于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开展科技服务、医学检测、生物云平台等主体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业务涵盖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 /p /td /tr tr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82" valign=" top" 15亿&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98" valign=" top" 吉因加&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420" valign=" top" 北京吉因加科技有限公司以基因科技为核心,从事医学健康领域的科学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服务, 是一家集科研、临床检测和健康服务于一体的基因科技公司京吉因加医学检验所专注于肿瘤基因检测领域,按照国际临床基因检测实验室标准搭建,目前已形成基于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与生物信息分析的ctDNA精准检测体系,实现了对肿瘤无创、准确、动态的基因分析,为临床提供精准用药、疗效监测、术后复发监测、风险预测和早期检测等服务。 /td /tr tr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82" valign=" top" 12亿&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98" valign=" top" 云健康&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420" valign=" top" 云健康基因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坐落于上海奉贤生物科技园区,是一家行业内领先的专注为健康和临床研究提供全基因组检测和精准健康医疗解决方案的高科技企业。云健康医疗科技集团建立了全球最先进超高通量全基因测序技术平台HiSeq X Ten,提供从基因检测到健康解决方案,致力于倡导和引领预防医学,精准医疗事业的发展,推进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提升大众的健康生活品质,降低疾病风险。 /td /tr tr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82" valign=" top" 12亿&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98" valign=" top" 鹍远基因&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420" valign=" top" 由美国著名科学家高远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张鹍教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刘蕊博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发起组建。高远教授和张鹍教授,师承美国哈佛大学最具著名的遗传学家、生物工程学家、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奠基人George Church教授,紧密科研合作十几年,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成为学术领头人。张鹍教授在单细胞测序基因组技术,甲基化研究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位于中国上海及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鹍远基因公司,在单细胞测序、DNA甲基化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方面拥有独有的专利技术;公司主要产品服务包括肿瘤诊断及个性化治疗、无创产前诊断等;公司致力于发展精准医疗,努力为病人提供早期、精准的诊疗信息。 /td /tr tr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82" valign=" top" 11亿&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98" valign=" top" 伯豪生物& nbsp /td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420" valign=" top" p 上海伯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根据国内外研发外包发展的需要,整合旗下系统化技术平台、商业化服务体系、高素质服务团队等资源成立的致力于研发外包服务公司。 /p p 上海伯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拥有五大微阵列芯片服务平台(SBC、Affymetrix、Agilent、NimbleGen和Illumina芯片平台),三大第二代测序服务平台(ABI SOLiD 5500、Illumina Solexa、和Roche 454测序平台)以及ABI定量PCR、ABI 3730测序等验证服务平台。正在为多达18家跨国制药企业(包括排名前10位的跨国制药企业中的8家)和1133家国内科研机构、医院提供基因表达谱、基因分型、比较基因组学、DNA甲基化、miRNA、生物信息分析等技术服务。 /p /td /tr /tbody /table p   本榜单涉及的企业为有据可依的,其它可能还有估值超过10亿的企业,单纯以本榜单所涉及企业,估值已经超过800亿,中国整个基因检测行业估值应该已经超过2000亿。未来在行业发展竞争过程中,肯定会有洗牌的过程,胜出的企业最终能否将估值落地,就在于整个行业的市场能够取得超速发展,以及各自的市场占有率。 /p
  •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医学检验实验室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医学检验实验室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6-10-18 国卫医发〔2016〕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等相关文件要求,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我委组织制定了《医学检验实验室基本标准(试行)》和《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规范(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现就开展医学检验实验室设置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一、设置医学检验实验室等医疗机构对于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推进分级诊疗具有重要作用。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配套政策,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二、医学检验实验室属于单独设置的医疗机构,为独立法人单位,独立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由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设置审批。   三、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将医学检验实验室统一纳入当地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确保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在质控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医疗机构与医学检验实验室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鼓励医学检验实验室和其他医疗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在保证生物安全和检验质量的前提下,由医学检验实验室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提供检查检验服务。   四、鼓励医学检验实验室形成连锁化、集团化,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与服务模式。对拟开办集团化、连锁化医学检验实验室的申请主体,可以优先设置审批。   五、医学检验实验室应当与区域内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建立协作关系,建立危重患者急救绿色通道,加强技术协作,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定期总结工作经验,及时将工作进展情况报送我委医政医管局。 医学检验实验室基本标准 (试行)  医学检验实验室指以提供人类疾病诊断、管理、预防和治疗或健康评估的相关信息为目的,对来自人体的标本进行临床检验,包括临床血液与体液检验、临床化学检验、临床免疫检验、临床微生物检验、临床细胞分子遗传学检验和临床病理检查等,并出具检验结果,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医疗机构。   一、诊疗科目   医学检验科;提供病理相关医疗服务的,应当参照病理诊断中心基本标准。   二、科室设置   包括临床血液与体液检验专业、临床化学检验专业、临床免疫检验专业、临床微生物检验专业、临床细胞分子遗传学专业和临床病理专业等。有病案信息、试剂、质量和安全管理等专门部门或专职人员,以及辅助检查部门和消毒供应室(可以设置也可以委托其他医疗机构承担相应的服务)。   三、人员   (一)至少有1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   (二)临床检验各专业至少有5名以上医学检验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其中至少有1名具有副高以上、2名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技术人员。   (三)标本采集人员应当有相应资质。   (四)开展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项目的实验技术人员应具备产前筛查与诊断的相应资质。开展二代基因测序项目的,至少有1名生物信息分析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遗传相关基因检测项目的,至少有1名医学遗传学专业人员。   (五)配备质量安全管理人员;设置试剂室、辅助检查和消毒供应室的,应当配备相应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六)应当制定人员培训考核与继续教育的相关制度和实施记录。   四、房屋和设施   (一)医疗用房使用面积不少于总面积75%,房屋应当具备双路供电或应急发电设施,重要医疗设备和网络应有不间断电源。   (二)设置1个临床检验专业的,建筑面积不少于500 平方米;设置2个以上临床检验专业的,每增设1个专业建筑面积增加300平方米。   (三)有相应的工作区域,流程应当满足工作需要。   (四)设置医疗废物暂存处,设置污物和污水处理设施 和设备,满足污物和污水的消毒和无害化的要求。   五、分区布局   (一)主要业务功能区。  设置包括临床血液与体液检验专业、临床化学检验专 业、临床免疫检验专业、临床微生物检验专业、临床细胞分 子遗传学专业和临床病理专业等业务功能区域。   符合生物安全管理和医院感染管理等相关要求,严格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生物安全设施齐备。   (二)辅助功能区。   集中供电、供水以及消毒供应室和其他等。   (三)管理区。   行政(人事、办公等)、采购、财务、质量保证、物流、信息管理等部门。   六、设备   (一)基本设备。包括冰箱、离心机、加样器、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安全柜等基本设  备,应当与所开展的检验项目和工作量相适应。所有检验设备,如生化类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酶标仪、发光分析仪、细菌培养和鉴定仪、核酸类分析仪、质谱色谱分析仪等检验设备应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医疗器械管理相关要求。   (二)病理诊断设备。离心机、加样器、消毒设备、生物安全柜、标本柜、切片柜、蜡块柜、大体摄影装置、数字切片系统、光学显微镜等常规设备配置数量要与业务量相适应。至少有一台5人以上共览显微镜。配置相应数量的分子病理诊断和技术设备,如PCR室及相应设备、核酸提取设备、分子杂交仪、低温离心机、荧光显微镜等。专业病理设备包 括密闭式全自动脱水机、蜡块包埋机、HE全自动染色机、摊片机、石蜡切片机、自动液基/薄层细胞制片设备、冰冻切片机(可选)、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机等,专业病理设备需有“国食药监械”级别的医疗器械注册号。   (三)信息化设备。具备信息报送和传输功能的网络计 算机等设备,标本管理、报告管理等信息管理系统。   七、规章制度   建立医学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职责,实施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诊疗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规章制度至少包括设施与设备管理制度、试剂管理制度、标本管理制度、分析前、中、后三个阶段的质量管理制度、患者(标本)登记和医疗文档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信息管理制度与患者隐私保护制度、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危化品使用管理制度,并制定各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指标及标准操作程序。   八、其他   (一)建立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单位或者个人必须符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49号)及其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   (二)医学检验实验室属于单独设置的医疗机构,由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设置审批。   (三)医学检验实验室为独立法人单位,独立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四)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所开展检验项目应接受省级以上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量评价,保证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于尚无室间质量评价的项目,医学检验实验室应采取其他方案并提供客观证据确定检验结果的可接受性。   (五)委托其他医疗机构承担试剂、耗品、辅助检查和消毒供应物品的检验实验室应与相应医疗机构签署医疗服务合作协议,保障相应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及时性。   (六)《医学检验所基本标准》(卫医政发〔2009〕119号)在本标准颁布时废止。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规范 (试行)  为加强对医学检验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提高医学检验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独立设置的对人类血液、体液、组织标本开展临床检验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检验科。  一、机构管理   (一)医学检验实验室应当制定并落实管理规章制度,执行国家制定颁布或者认可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落实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保障临床检验工作安全、有效地开展。   (二)医学检验实验室应当设置独立实验室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或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实验室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1.对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2.对医疗质量、医院感染管理、器械和设备管理、一次性医疗器具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   3.对重点环节,以及影响诊断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高危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4.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和健康管理提供指导;   5.预防控制医学检验实验室的污染物外泄及医院感染;   6.对医学检验实验室的诊断报告书写、保存进行指导和检查,对病理检查病例信息登记进行督查,并保障登记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7.对设置的试剂、仪器耗材、辅助检查和消毒供应部门进行指导和检查,并提出质量控制改进意见和措施。   (三)医学检验实验室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四)财务部门要对实验室业务费用和检验项目费用结算进行检查,并提出调控措施。   (五)后勤管理部门负责防火、防盗、医疗纠纷等安全工作。   二、质量管理   医学检验实验室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一)应当以ISO15189:2012为质量管理的标准,建立并实施医学检验质量管理体系,遵守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落实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阶段的质量管理制度、医学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检验仪器标准操作与维护规程,持续改进检验质量。   (二)可根据其他医疗机构和执业医师提出的检验申请,接收其提供的标本或者直接采集受检者相关标本,并向申请者提供检验报告。受检者的经治医师负责对检验结果最终解释,但必要时,医学检验实验室应当提供与检验结果相关的技术解释。具有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制定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标本运送、标本接收等标准操作规程,并组织实施。   (三)加强对分析中的管理,规范医学检验活动,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开展室内质量控制。按照安全、准确、及时、有效、经济、便民和保护患者隐私的原则开展检验工作,保证检验结果客观、公正,不受不当因素影响。   (四)开展分析后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检验活动的质量满足临床医疗的需求。应当对危急值、检验周转时间、检验结果准确性等质控指标进行监控。建立检测后标本、已发出报告标准的保留时限相关管理制度。制定报告召回的管理程序,建立检验需求超过自身服务能力的预案。   (五)参加省级及以上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量评价活动。对于尚无室间质量评价的项目,应当采取其他方案并提供客观证据确定检验结果的可接受性,促进临床检验结果互认。   (六)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应当具有相关的专业学历,并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执业资格。   (七)对需要检定或校准的检验仪器设备,以及对医学检验结果有影响的辅助设备定期进行检定或校准。   (八)建立满足服务质量要求的实验室信息系统,建立系统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措施。具备与所服务的机构信息系统联网的能力。   (九)建立医学检验报告发放制度,保证医学检验报告准确、及时和信息完整。不得出具虚假检验报告。   (十)医学检验报告应使用中文或者国际通用的、规范的缩写。保存期限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十一)医学检验报告或诊断报告内容应当符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规定,至少应当包括:   1.检查单号、标本类型、临床诊断、检验方法、仪器型号、互认项目提示。   2.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独立或其联锁经营医学检验实验室名称和地址、咨询电话。   3.其他机构送检标本需注明送检机构名称、住院病历或者门诊病历号。   4.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和计量单位、参考区间(如适用)、危急值(如适用)、异常结果提示。   5.检验者姓名、审核者姓名、标本采集时间、接收时间、报告时间。   6.其他需要报告的内容和备注信息,如必要时应报告与临床诊断相关重要信息。   (十二)医学检验实验室在与其他类别医疗机构等建立长期合作时,应当签订合同,明确双方在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以及检验结果所致医疗纠纷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开展产前筛查与诊断的医学检验实验室只能与具有产前筛查与诊断资质的医疗机构开展合作。   (十三)对于连锁经营的医学检验实验室,在保证生物安全和检验质量的前提下,可以在其连锁经营的实验室之间进行标本的异地检测,并在检验报告中清晰标注实际检验实验室,便于出现差错时查找原因。   三、安全与感染防控   (一)医学检验实验室应当加强安全管理,强化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建立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科学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检验服务的质量、安全,以及员工、患者和来访者的健康和安全。建立并严格遵守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与安全操作规程。   (二)应当设专人负责标本在实验室内部,以及其他机构与实验室之间传递过程的生物安全工作,包括生物安全培训以及相关设备耗材的管理等。   (三)医学检验实验室开展基因扩增、艾滋病检测、产前筛查与诊断、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与诊断等特殊检验项目,应当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规定通过有关部门审核。   (四)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建筑布局应当遵循环境卫生学和医院感染管理的原则,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基本要求,做到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   (五)医学检验实验室应当划分为医学检验功能区、辅助功能区和管理区。医学检验功能区包括接诊及标本接收区、标本采集区、标本准备区、标本检验区、试剂和耗品保存区、标本保存区、医疗废物处理区和医务人员办公区等基本功能区域;辅助功能区包括医疗费用结算区、供电区、纯水集中供应区和消毒供应室等;管理区包括病案、信息、实验室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部门等。   (六)标本采样区域应当达到《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规定Ⅱ类环境标准。   (七)严格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加强对传染性疾病标本的采集、运输、储存、检验相关管理。   (八)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妥善处理医疗废物。   (九)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加强消防安全管理、信息安全管理。   四、人员培训与职业安全防护   (一)医学检验实验室应当制定并落实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和轮岗培训计划,并进行考核,使工作人员具备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落实相关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   (二)医学检验实验室应当对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安全教育,每年进行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培训。制定生物安全事故和危险品、危险设施等意外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   (三)医学检验实验室应当建立对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专业技能维持与持续培养等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记录。   (四)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应当按照生物防护级别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能够正确使用。   (五)加强实验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和健康管理工作,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六)医学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事件时,应当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及时报告机构内的相关部门。   (七)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定期对实验室的危害因子和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确保实验室安全。定期举行实验室生物安全和消防安全演练并形成记录。   五、监督与管理   (一)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辖区内医学检验实验室的监督管理,发现存在质量问题或者安全隐患时,应当责令其立即整改。   (二)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1.对医学检验实验室进行现场检查,了解情况,调查取证;   2.查阅或者复制医学检验质量和安全管理的有关资料,采集、封存样品;   3.责令违反本规范及有关规定的医学检验实验室停止违法违规行为;   4.对违反本规范及有关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理。   (三)医学检验实验室出现以下情形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视情节依法依规从严从重处理:   1.使用非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医学检验工作的;   2.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   3.未开展室内质量控制、未参加省级及以上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量评价的;或者参加室间质量评价连续两次以上不合格,经整改后仍不合格的;   4.其他违反《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情形。
  • 杀灭甲流产品 难找检测单位
    本报上月9日曾经报道过 《网售喷雾剂 自称99.99%灭甲流病毒》一文。日前记者调查中发现,目前北京很难找到检测机构对市面上号称能够消灭H1N1病毒的消毒剂进行检测。   检测机构难寻   企业感到为难   《网售喷雾剂 自称灭99.99%灭甲流病毒》一文见报后,文中提到的彩虹鹦鹉桉树油喷雾产品中国代理商北京维奥康科技有限公司相关人员联系本报后出具了澳大利亚AMS实验室和香港理工大学环境生物科技实验室关于彩虹鹦鹉桉树油喷雾测试证明。测试报告中显示彩虹鹦鹉桉树油喷雾在使用5分钟和10分钟后,使甲型H1N1病毒完全失去了活性。   然而他们却缺少在国内的权威检测报告。该公司的一名医学博士介绍,他为公司提供了自己所了解的国家检测机构进行咨询,“但这些检测机构的答复都是不在他们的检测范围之内,并且表示没有相关检测机构可以推荐。”相关人员表示,“我们当初还想着能否把这种喷雾剂免费送给一些社区,但是由于缺乏国内的检测报告,现在也不敢贸然行事了。”   “灭H1N1”消毒剂流行   消费者不敢乱用   实际上,除了鹦鹉桉树油以外,还有众多种消毒剂,打着“99.99%消灭H1N1病毒”的旗号活跃在各商场药店以及网络上。但是消费者对于他们到底是否有这种功能并不能够真正地了解,也不知道到底何处可以进行检测。“现在甲流流行,所以就都说能够消灭H1N1呗,真的假的咱也不清楚,”李先生说,这些消毒剂价格都不便宜,不敢轻易购买,“我觉得84消毒液就不错,谁知道能不能杀甲流啊”。   对于一些产品宣称有国家权威机构的检测,消费者王女士说:“我都不知道这些机构的情况,更别说这些机构的检测了。”这位消费者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应该设立并公布几个检测点,让老百姓能够拿着这些消毒产品进行检测。   “灭H1N1”功能难检测   记者注意到,在相关部门的网站上并不能看到有关检测“灭H1N1病毒产品”机构介绍,而搜索引擎上尽管出现了大量权威机构名称,但也没有机构称自己能够检测类似的产品。随后,记者又联系了国家消毒检测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和中国国家流感中心。前两个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并不能提供此检测,同时他们也不了解哪些机构可以检测。   而中国国家流感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虽然无法进行检测,但是可以根据企业提供的资料制定一个检测方案。至于为何不能检测,相关人员表示主要由于国内目前不能提供病毒株所致。
  • 政策解读 | MSI检测进入国家检验医学中心必备检测项目清单
    2022年11月7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关于印发国家检验医学中心设置标准的通知》,要求国家检验医学中心应依托检验学科特色突出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在全国检验医学领域处于引领地位,开展齐全的临床检验项目并完善检验配套设施设备。通知提出了国家检验医学中心必须开展的检测项目,其中包括可指导免疫用药的泛癌种检测项目: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基因检测。必备检验项目清单MSI临床应用广泛微卫星是指核心序列为1~6个碱基的短串联重复结构,遍布于整个人类基因组。当错配修复基因缺陷(dMMR)时,容易引起微卫星重复单位的插入或缺失,导致微卫星不稳定,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MSI作为全球首个泛癌种分子标志物,目前被NCCN、ASCO、CSCO、《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等诸多国内外权威指南联合推荐检测,可用于林奇综合征的筛查、癌症的分子分型、预后判断、预测化疗疗效和所有实体瘤患者的PD-1/PD-L1免疫用药指导。截止目前,MSI已经被写入十多种癌种的NCCN指南中。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全单核苷酸位点MSI检测试剂盒阅微基因的MSI检测试剂盒已获得NMPA 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国械注准:20213400936),作为国内首款全单核苷酸位点MSI检测试剂盒,依托于自主研发的中通量基因检测技术平台——智阅基因分析仪,以“金标准”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法,检测6个单核苷酸重复标志物,并添加防污染识别位点、UDG酶等多重质控系统,同时配备自动化数据分析软件,具有实验操作简单快捷,检测结果准确,自动分析并生成临床报告等优势。“金标准”平台——智阅基因分析仪基于毛细管电泳(CE)平台的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法被认为是MSI检测的“金标准”。阅微基因推出的智阅基因分析仪作为国产CE平台先锋,已获得Ⅱ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京械注准20212220099)。智阅基因分析仪采用创新技术,支持在同一反应板上进行Sanger测序以及片段分析。创新型一体式卡夹耗材,使操作简单快速;精致小巧外观,内置计算机和集成触摸屏、全中文操作系统,使运行设置更加直观灵活;自动化空间及光谱校准,使仪器几乎无需人工维护。同时配备阅微基因检测试剂盒,一次轻松进行多领域应用检测,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
  • 独立医学实验室 分担医院检测压力
    医院将检验技术要求高而未开展的项目,或者成本高而未开展的医学检验、病理检查的标本委托给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进行样本的检测和出具检验、检查报告,实现了医学检验技术、设备以及人员等卫生资源的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共享和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既降低了患者的就医费用,又提高了医院的检测效率。目前,这种被称之为“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医学检测外包服务模式日渐受到多方高度关注。   据了解,美、日的独立医学实验室占医学检测市场份额均超过30%,而在我国该比例尚不到1%,成长空间非常大。独立医学实验室在检验成本、效率和服务上均具有明显的专业化优势。这些优势主要建立在较大的样本处理量、丰富的检验项目、试剂采购的批量采购以及覆盖城乡的物流配送体系等诸多方面。在美国已经成为发展很成熟的一种产业,世界上最大独立医学实验室每天可以处理美国全国各地20万客户的超过30万个标本。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是一家国内成立较早的“独立医学实验室”之一,据该机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在国内独立医学实验室能够为三甲医院分担超负荷的医学检测业务,还能填补医院检验科无法规模化进行的检测项目,丰富了检测菜单,在提高医院诊疗能力的同时减少了医院在检测设备上的巨额成本投入,还能为三甲医院提供医学实验、临床研究等所需的特殊检测项目 另一方面,一、二级中小医院、诊所和社区医院,由于资金、样本量的限制,不能进行检测项目,或检测时间、检测结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的项目,可以将样本外包到独立医学实验室进行检测,有利于促进中小医院门诊量,同时分担三甲医院检测压力。
  • 法医学mtDNA检测技术
    人类线粒体(mitochondrion)是一种存在于细胞核外的细胞器,里面含有从母亲的卵细胞继承来的遗传物质,即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人类细胞中大约有1000-10000个不等的线粒体,每个线粒体内,大约有2-10组mtDNA。mtDNA是一条闭合环状DNA,长度为16569bp,相比核DNA来讲mtDNA十分微小。  和基因组DNA检测相比,mtDNA检测在法医学应用中既有优势又存在局限性。  mtDNA检测的优点  mtDNA拷贝数比核基因组拷贝数多,所以检测灵敏度高。当细胞核DNA量不足而无法进行分型时,线粒体DNA技术分析是唯一可以利用的技术  由于不发生遗传物质重组所以进化速度快(重组过程有修复突变的作用),序列多态性好,便于开发多态性好的标记,  其闭合环状结构,抗外切酶酶切的作用,分子结构比核基因更稳定,古老的材料、腐败材料角化细胞如毛发、指甲等检材由于核DNA降解严重,mtDNA检测技术具有优势。  不发生重组交换,遵循母系遗传,一个人的mtDNA单倍型可以代表一个母系家族,适用于母子关系认定。  mtDNA检测技术的局限性  由于其本身存在异质性,不适用于混合材料的分析。若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mtDNA检测的效力能发挥至更大。  mtDNA属于一种碱基多态性标记,借助当前测序技术,可以更大的发挥效用。
  • 金域检测医检能力、业务双提升,发展势力大
    据金域医学2023年三季度报告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营收达63.1亿元,归母净利润达5.76亿元,其中常规医学检测服务收入为58.91亿元,同比增长16.65%。可以看出,随着医疗活动秩序的恢复,金域医学在常规医学检测业务上,仍旧保持着全面复苏的态势。作为ICL行业的龙头企业,金域医学走出了一条极具金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并且通过产学研合作、数字化转型等行动持续推动自身发展。以“产学研”为抓手,推动发展2023年,金域医学凸显行业头部效应,产学研生态圈阵容持续增强,现已与超180家机构形成产学研合作,吸引更多行业伙伴融入“医检+”生态圈,并不断丰富合作模式,如与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北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国内顶级医疗机构达成合作,为科研成果转化提速;参投“泛蛋白修饰组学”高科技企业凤凰智药等,不断在前沿技术研发方面布局。与此同时,金域医学还十分重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促进产学研一体协同育人。今年,金域医学已与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牡丹江医学院、广州医科大学等高校达成产学研合作,共同在研究立项、成果转化、培养国际化顶尖人才团队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为医检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中,金域医学的产学研合作均取得不错的成效。广州医科大学金域检验学院作为首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2020年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成功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参建的天津医科大学医学技术现代产业学院入选天津市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单位等。加速“医检4.0”数字化转型金域医学坚持发展“医检4.0”数字化战略,以业务数字化、数字化业务、数据与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为三大抓手,现已建立200人以上的专业团队,可以根据临床需要,以数字化手段有机整合多技术平台检验项目成果,形成综合报告,帮助临床开展精准诊疗工作。现阶段,金域医学的检验总量累计超25亿,数据量超10PB,有着全球领先的东方人种大样本库和大数据。金域医学持续优化数字化创新工作,在数字化营销方面,今年重点打造的客户全旅程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已实现近40万名医生线上服务全国的突破;在实验室智能化方面,自主研发的免疫细胞AI流式细胞数智能分析系统落地,能将分析报告的效率提升70%等等。金域医学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不断增强未来的发展潜力。
  • 华测3000万投资医学检测 三季度设备到位
    华测检测证代办一位工作人员周五表示,公司医学检测项目目前处于建设期,初步预计今年三季度前可完成实验室设备与人员的到位。   华测检测的业务范围包括工业品检测、消费品检测、贸易保障及生命科学四大领域,涉及电子、 环境、食品化妆品、纺织、船舶、生物医学等众多行业。   为进一步开拓内需市场,2012年2月,公司拟使用510万美金与Amcare国际医学实验室合作投资医学检验中心项目,出于市场机遇把握及其他因素考虑,公司决定调整该方案,以超募资金3000万人民币成立全资公司投资医学检验中心项目。   截至2013年6月30日,该项目实施主体华测全资子公司上海华测艾普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已取得上海卫生局的医疗机构批准书,也通过了当地工商局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   上述证代办工作人员介绍,公司医学检测项目目前处于建设期,初步预计今年三季度前可完成实验室设备与人员的到位,继而开展相关资质的申请工作。   一位熟悉华测检测的券商研究员指出,随着各地污染事件的曝光,民众对相关检测的需求日益提升,对独立第三方机构的检测需求有望快速增长。公司作为国内第三方独立检测行业的领军企业,有望借助募投项目深耕生命科学检测业务,通过外延式并购拓展工业品检测服务,扩展检测业务链条。   华测检测预计2013年实现净利润1.41-1.65亿元,同比增长20%-40%。
  • 人工智能加速融入医学检测 精准检测揪出“捣蛋”细胞
    p   对普罗大众来说,谈起医学检验大家也许只想象到,发烧等身体不适时在医院做的检验。然而,在医学界,检验是一项专门的学科,而且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我国大健康战略下,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研究领域正在高速发展。坐落于广州国际生物岛的金域医学是全国领先的第三方医学实验室集团,他们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入到医学检测上,目前其检测项目达到2500多项,是目前国内提供检验项目较全的医疗机构之一,年检测标本超5000万例,相当于40个大型三甲医院的年标本检验数量。 /p p   今年6月我国首批罕见病目录公布,当中有121种疾病纳入该目录当中。这份目录意义重大,业界指出,目录的出台将提高药企对罕见病的研发积极性,加快罕见病药品上市进程。专家表示,采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检验,可助力罕见病的诊断、预防以及“孤儿药”的研发。另外,基因测序更为精准医疗“打下”夯实的基石。 /p p   数据回顾 /p p   全国首份121种罕见病检测数据 /p p   累计检出3万例阳性样本检测数据 /p p   基因及基因组技术检出的阳性标本数达2万余例 /p p   色谱质谱及酶学方法检出的阳性标本数为6000余例 /p p   创建具广州特色的 /p p   检验检测大数据研究院 /p p   数据与医学检验的关系密不可分,在医学检验的“大概念”中则是包含了病例数据和检验数据。一般而言,一个大型的医学检验机构每年都会检测并积累庞大的数据,而这些检测数据更是覆盖了人类生命的每个周期。 /p p   作为全国领先的第三方医学实验室集团,金域医学每年的标本量就超5000万。5000万是一个怎样的概念?金域医学首席科学官于世辉博士表示,广州有十多家大型的三甲医院,以上的检测量相当于40个三甲医院的年标本检验数量。检测数据可为疾病防治提供依据,“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量,最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些庞大的数据量转化成科学的数据,依靠这些科学的数据去判断或者预测”。 /p p   2009年,宫颈癌被列入我国“两癌筛查”项目,全国开始对农村妇女实施宫颈癌筛查。宫颈细胞学检测是指通过采集脱落细胞进行制片观察,从而判断宫颈是否存在病变。截至目前,金域团队在过去近十年时间累计做了约3400万筛查标本,这个数据量相当于中国人群宫颈癌筛查量的约15%。 /p p   筛查是为了科学的诊断、预防,不仅如此,多年来筛查所积累的数据更可增进对国内宫颈癌流行病学现状的了解。实验室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后发现,中国女性感染HPV病毒的亚型和欧洲群体有不同。 /p p   于世辉博士进一步解释,我国在进行子宫颈癌疫苗的生产,疫苗是针对不同的HPV亚型,感染的亚型不同,疫苗所起到的作用、针对性也不同,利用大数据科学分析就能知道真正中国人群主要感染的HPV亚型有哪些,未来如何指导厂家去开发疫苗,专门针对中国人比较常发或者多发的亚型来进行疫苗研发。 /p p   全媒体记者了解到,刚过去的9月,金域医学与我国科技巨头华为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在第三方检验、病理诊断和基因分析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以及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建设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也就说,这些庞大的检测数据、病例数据未来将会传送到“云端”,一方面可大大提升存储数量级,另一方面利用云计算的特性,加快其运算速度以及便于数据“共享”。 /p p   尽管目前医学检验的大数据在部分疾病的研究上已获得阶段性成果,但专家坦言,目前的数据仍不足够大,更需要的是上升到国家层面,因为许多数据都必须国家来主导。更重要的是打破数据壁垒,每个医院、大学、研究所都有自身的数据库,且数据的标准不一致,导致了“共享”时会出现问题。因此,未来数据如何有效地打通,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p p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金域医学正式创建具有广州特色的“精准医疗”检验检测大数据研究院。其所依托的是,覆盖全国90%以上的人口所在地区、年服务医疗机构22000多家和超5000万例年标本量,包括全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层次的海量医疗检测样本数据。 /p p    strong 人工智能可辅助医生 /strong /p p strong   对病情进行诊断 /strong /p p   拥有了具规模的数据库,利用人工智能对样本进行筛查,甚至诊断是AI+医疗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去年,央视节目《机智过人》中,人工智能和15名来自全国三甲医院、有着15年工作经验、阅片量在20万张以上的医生“过招”,结果是人工智能获胜。 /p p   据了解,金域医学实验室早在四年前已将AI“带入”到检验领域中。在四年前,实验室与香港应用科学研究院建立了合作的关系,通过该研究院研发的软件进行子宫颈癌的初筛。如接收到一万份子宫颈癌样本,实验室利用人工智能,把其中确定正常的样本排除,剩下的是“软件”看得不太清楚或可能有病的。随后,再让医生来进行诊断。相比传统方式,这大大地降低了病理医生的工作量。实际上,当下人工智能在医学检验上主要是对样本的初步筛查。于世辉博士认为,即便未来,人工智能也是无法取代病理医生,它更多的是帮助病理医生减少工作量。 /p p   然而,医疗是一个相当宽广的领域,在部分疾病诊断例如眼病、肺炎等,人工智能发展得相对较快。今年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基于深度学习开发出一个能诊断眼病和肺炎的人工智能系统,该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登上当月的世界顶级期刊《细胞》。据了解,这项人工智能成果能根据影像资料,给医生提出诊断建议,并解释判断的依据。比对实验发现,该系统在诊断眼疾的准确率达96.6% 在区分肺炎和健康状态时准确率达92.8%。数据显示,从一张胸部CT上找到肺结节,一名经过训练的医生平均需要3~5分钟,而依靠人工智能则仅需3~5秒。 /p p   据透露,金域医学已与我国人工智能“大咖”张康教授以及南方医院的侯凡凡院士进行合作,将人工智能“融入”大数据,尝试对膜性肾病进行研究。当下,人工智能已从病理,包括细胞病理的子宫颈癌、组织病理的肺癌和肾脏系统疾病,延伸到基因测序及微生物检测等,比如幽门螺旋杆菌。 /p p   “目前在医疗领域中,人工智能仍是单独针对一个项目、一个领域,希望未来能把病理与基因整合在一起,再把其他的大数据融合,最后真正地实现病理和检测的智能化。”于世辉表示。 /p p   放眼全球,IBM、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近年都在布局人工智能医疗。如IBM Watson能快速筛选癌症患者记录,为医生提供可供选择的循证治疗方案 谷歌在糖尿病、神经性疾病诊疗等研究方面发力。 /p p   据麦肯锡则预测,到2025年,全球智能医疗行业规模将达到总254亿美元,约占全球人工智能市场总值的1/5。 /p p    strong 精准检测罕见病 /strong /p p strong   提供治疗方式 /strong /p p   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部、工信部、药监总局、中医药管理局5部门联合公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首批目录纳入了血友病、白化病、肌萎缩侧索硬化(俗称“渐冻人症”)等121种疾病。国家卫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该目录根据我国人口疾病罹患情况、医疗技术水平、疾病负担和保障水平等,参考国际经验,由不同领域权威专家按照一定工作程序遴选产生。 /p p   罕见病,又称“孤儿病”,是发病率很低的疾病,通常病情严重,甚至危及生命。按照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提出的定义,罕见病为患病率低于1/500000或新生儿发病率低于1/10000的疾病。 /p p   随着这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对外公布,金域医学不仅已开展相关检测服务,而且均检测到阳性病例,同时亦发布了罕见病检测数据,针对新生儿及儿童,前者累计检出阳性样本数达3万例。这些检测数据意味着什么?于世辉博士解释道,尽管这些是初步数据,但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知道这些罕见病究竟有哪些,在中国的各个地区分布的情况,病基因的改变是由什么原因引起以及它的类型是怎样,哪些可治哪些不能治& #8230 & #8230 这些数据对于病人是非常有意义的。 /p p   业内人士指出,《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的出台将提高药企对罕见病用药的研发积极性,加快罕见病药品上市进程,从而改善罕见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将为罕见病药物纳入医保提供参考依据。 /p p   据透露,金域医学积累了数十万例其他阳性罕见病检测数据,这些数据具有广泛的地域和人群代表性,对中国人群中罕见病的发病率、检出率及特有遗传变异类型的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对于罕见病产前检测、新生儿筛查、产后患儿罕见病的诊断及“孤儿药”的研发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p p   针对罕见病中占主要比重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产前筛查,该医学团队还与NIPT之父卢煜明教授团队开展深度合作 并与基因测序巨头Illumina公司联手,将MiniSeq测序仪普及到基层医院,助力我国罕见病的精准检测。 /p p    strong 基因测序为精准治疗打好基础 /strong /p p   除了预防与诊断“罕见病”,基因测序更为“精准医疗”打下基础。精准医疗,狭义概念是在基因和基因组基础、检测基础上的一种医疗,它更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而基因测序是一种新型基因检测技术,它通过分析测定基因序列,可用于临床的遗传病诊断、产前筛查、罹患肿瘤预测与治疗等领域。据业内专家表示,无论是细胞治疗还是基因治疗,首先要通过基因测序诊断病情才能设计方案。而在实施精准医疗方案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细胞和分子级别的检测。 /p p   于世辉博士表示,人类除了外伤以外所有的疾病都与基因、基因组有关,例如肿瘤无一例外全都是基因、基因组变化,罕见病当中的80%都是基因、基因组的变化。 /p p   目前,精准医疗在临床上应用得最多的是肿瘤方向。这与以往的肿瘤治疗有所不同,例如以往有病人得了癌症住院,一般治疗手段是通过外科手术,将肿瘤切除。切除后再进行化疗、放疗等,这是传统的手段,精准医疗的到来则是大大地改变传统的这些治疗手段。 /p p   “病人去到医院首先是检测病人的基因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于世辉博士解释道,而不是按照传统的治疗过程来进行了。也因为全球医学水平的高速发展,科学家们在过去这些年中发明了一些专门针对不同的基因变化进行治疗的药物,也就说在对疾病的治疗上,可通过靶向药物而非手术、化疗等传统方式进行。 /p p   相比部分国家和地区,我国的精准医疗仍处于刚起步的阶段,目前,全球精准医疗更多地集中在人类对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上,基于个体基因检测的肿瘤个体差异化治疗成为重要趋势。根据前期部署的中国精准医疗计划,将于2030年前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 /p p   根据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联盟早前发布的《2018医疗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白皮书》指出,基因检测就是通过解码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有效信息,目前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运算层面主要为解码和记录,较难以实现基因解读,所以从基因序列中挖掘出的有效信息十分有限。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可改善目前的瓶颈。通过建立初始数学模型,将健康人的全基因组序列和RNA序列导入模型进行训练,让模型学习到健康人的RNA剪切模式。之后通过其他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训练后的模型进行修正,最后对照病例数据检验模型的准确性。 /p
  • 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年增速40%
    记者近日从国内最大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金域检验获悉,国内首个远程数字化病理会诊中心正式落户广州,这意味着受众可足不出户便将检验结果传达给专业机构。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医院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越来越多地将后勤保障、临床实验诊断等“核心竞争力”以外的工作“外包”给一些专业服务机构。以“现行医疗机构有益补充”自我定位的医学独立实验室由此得以快速发展。据了解,医学独立实验室在欧美较为普遍,在美国,50%医学检验由独立实验室完成。而由于相对的独立性,通常被称为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   据金域检验董事长梁耀铭介绍,目前中国只有0.7%的医学检验在独立实验室完成,而2010年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在整个中国的市场份额则为13亿元。他表示,这个市场每年将以40%的增速发展,预计至2015年市场容量将增加至68亿元。   记者了解到,近两年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已经加速在全国布局,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110家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但规模普遍较小,营业额多在5000万元以下,主要服务对象是县级医院。而北京、上海、广洲、深圳、南京、杭州等地已经成为投资热点。在所有独立医学实验室中,前四位的金域检验、迪安、艾迪康和达安基因已获得较为明显的领先优势。梁耀铭则预计今年金域检验的增长率可达到53%,收入接近7亿元。
  • 辽蒙检验检疫部门开展医学媒介生物联合监测检测
    虽然今年国家质检总局高级专家咨询服务团西部行活动已经结束,但专家们回到本单位后,仍然心系西部,继续为西部地区作贡献。日前,辽宁检验检疫局的宋锋林同志,在参与总局人事司组织的专家内蒙行活动后,充分争取辽宁和内蒙古检验检疫局领导的支持,助推两局在医学媒介生物监测检测领域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   总局高级专家咨询服务团西部行活动自2010年启动以来,先后派出59位专家,赴新疆、甘肃、西藏、青海、云南、贵州、内蒙古质检两局开展技术咨询服务。今年8月,辽宁局选派宋锋林等技术专家赴内蒙古满洲里检验检疫局,与满洲里局工作人员一起,在国门哨所、二卡哨所、阿日哈沙特口岸等边境口岸地区,开展医学媒介生物联合监测,采集到鼠类、蚤类、蜱类、蝇类、蜚蠊5大类医学媒介生物,共868只。   为深化&ldquo 专家西部行&rdquo 成果,充分发挥专家桥梁纽带作用,今年9月,满洲里局又选派技术人员赴辽宁,利用辽宁局医学媒介生物监测检测重点实验室的设备和技术条件,在宋锋林的培训和指导下,联合开展对上述医学媒介生物样品的分类鉴定及病原体检测工作,多种检测结果为满洲里口岸首次检出。
  • NIPT带给无创式医学检测的启示
    2016丙申猴年伊始,由香港艺人萱萱主持的《敢创香港》栏目,第一次以专辑的形式把无创DNA产前检测从医学实验室推向观众的荧幕,节目中,NIPT(无创DNA产前检测)褪去在实验室中的神秘面纱,以最朴素无华的姿态走进大众。  1997年,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教授第一次在孕妇外周血中发现了胎儿的游离DNA。此后,该发现与恰在当时飞速发展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激情碰撞,诞下第一个精准医学的产物--无创DNA产前检测(NIPT),从此开启了无创式精准医学检测时代,卢煜明教授也当之无愧的成为NIPT之父,现在每年已有超过四分之一的香港本土孕妇受惠于该项科研成果的转化。  NIPT,采用孕妇外周血为材料,对血液中的胎儿游离DNA进行大规模平行测序,可准确判断胎儿高发的21-、18-、13-三体综合征,准确率达99%以上。相较于传统的血清学筛查和产前诊断,NIPT无论在准确性、安全性还是检测孕周的范围上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大大降低了传统技术可能带来的漏诊和流产风险。  随着2015年二胎政策的放开,加之由于传统观念造成的羊年生育低谷期过去,2016年注定成为人口增长高峰期,据国家卫计委估计每年将新增300万新生儿。高龄高危、经济水平尚可、对优生优育有着更高要求将是新增孕妇群体的主力,如何在提高出生人口数量的同时降低出生人口缺陷成为产前临床所要面临的最大困局,而安全、精准、快速的NIPT或将成为缓解这一困局的重要手段。  既然是直接对胎儿的DNA测序,那么我们所能获得的胎儿遗传信息绝不仅限于三大染色体综合征,更多的遗传疾病也能够在妊娠早期被发现,给孕妇及其家庭足够的时间进行妊娠选择,这在技术层面已经实现,并在香港已商业化。无独有偶,也是在新年之初,北京贝瑞和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推出了能够一次检测14种染色体疾病的无创产前检测项目,而他们所采用的NextSeq CN500测序平台也已经遍布中国一半以上的大型产前诊断中心,与医院共同建设能应对未来高出生人口压力的产前筛查中心。可以预见,这些以贝瑞和康技术为基础搭建的高通量、快速、准确的NIPT实验室,将在出生缺陷防治工作上发挥巨大作用。  NIPT仅仅是无创式医学检测的一个成功开始,基于无创式医学检测的发展前景,高通量测序行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卢煜明教授在《敢创香港》栏目中提出,越来越多的医学工作者选择加入甚至创立新兴的科技公司,这些公司又来招募更多顶尖的医学院学生,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科研生态循环。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把领先于世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带动一个行业乃至一个产业链的发展。  据业内人士预测,2016年,仅香港本土就将有超过5万份NIPT的市场预期,市场渗透率达25%,而在大陆这一数字将更为惊人。在此基础上,其他依托高通量测序技术而开展的临床检测项目也将纷至沓来,前景乐观。  NIPT,一个从尖端复杂的科学研究到走进大众荧幕的转化成果启示我们,或许应该勇敢的说:敢创,中国!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