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知名医学检测

仪器信息网知名医学检测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知名医学检测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知名医学检测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知名医学检测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知名医学检测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知名医学检测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知名医学检测相关的解决方案。

知名医学检测相关的资讯

  • King’s LIMS助力类器官检测|艾名医学项目顺利验收
    近日,青软青之承建的艾名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名医学”)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系统)顺利通过验收,此次上线的LIMS系统可有效的跟踪实验情况、管理实验数据,达到了精细化、全方位管理的目标。 艾名医学以“肿瘤类器官”为核心技术,以“引领肿瘤精准医学”为发展愿景,是一家集研发、生产、科研服务和医学检测四位一体的医疗科技企业,围绕肿瘤的精准治疗,提供药物筛选等一系列解决方案,辅助临床用药方案选择,同时也为药企、研究机构提供体外药物评估模型构建及科研服务,加速新药研发进程,节省研发成本。目前,艾名医学已在杭州建成研发中心,在广州拥有生命科学先进制造中心,而成都医学检验实验室可以辐射整个西南地区,预计年服务2500名癌症患者,可以帮助患者解决肿瘤精准用药难的难题。 本次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在充分满足艾名医学业务需求的基础上,按照医学检测行业标准,全面覆盖检测项目各业务,实现对核心数据、样本检验流程、分析数据及报告、实验室环境信息等的综合管理,确保了所有样本的全面可追溯性及监管合规性,提高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检测报告的可靠性,同时,系统支持多机构、多场景、多样本、多报告融合应用,提升了实验室的检验和管理水平,使艾名医学达到自动化运行,信息化管理和无纸化办公的目的,从而提升临床检测服务、药企服务、科研服务水平,助力专业靶向药物验证。 现在肿瘤医学特别讲求精准,为了保障检测质量的可靠性,结合现代管理思想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 具已成为发展实验室、提⾼ 科研效率所必不可少的⼀ 柄利刃,青软青之自主研发的医学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具有完备的常规医学检验所需的系统功能,同时它还满足各类精准医学检验对信息系统的个性化需求,能为各精准医学实验室的推进实施提供基础支撑,也为其医学专业检测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 新桥医院与瑞典知名医学院共建实验室
    昨日,由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与瑞典隆德大学医学院联合建立的“重庆新隆思迪国际联合实验室”剪彩仪式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举行。据悉,此实验室将以新桥医院为基地,开展心肺复苏、急救、器官移植、营养和康复等领域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人才培训。   重庆新隆思迪国际联合实验室主要由从事多年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的国际知名专家瑞典隆德大学医学院胸心外科Stig Steen(斯迪格顿)教授负责,他领导的科研小组在心肺复苏、急救、器官移植、营养和康复等方面创造了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在科研成果市场化领域具有丰富经验。而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是国内著名的大型综合医院,在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急救、器官移植、营养学、康复和临床药理等领域在全中国乃至全球都处于先进水平。双方合作后,将通过互派人员开展客座交流、合作争取重大科研项目、联合开发新药、生物制品、新型医疗器械等,建成国际先进的科研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   据悉,实验室主要根据中国的具体需求,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的理念,在心肺复苏、急救、器官移植、营养和康复等领域,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人才培训、成果转化,使实验室的研究水平和科研成果直接和国际接轨,以更好地服务于病人。目前正在开展和即将开展的项目包括心肺复苏急救心脏骤停、心肺移植的动物实验、II型糖尿病的临床营养学研究。在急救心脏骤停方面,实验室将根据已掌握的先进急救技术和方法,开发适合中国需求的急救产品。在器官保存和移植设备方面,将研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器官保存和移植的设备。在临床营养产品方面,通过研究发现,合理的膳食,不仅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还可以协助许多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比如,II型糖尿病、过度肥胖、冠心病等许多疾病都可以通过饮食达到预防和资料的目的,还可以把现代医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的方法和经验相结合,开发出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高质量健康食品。
  • 检测中心主任被查 牵出某知名仪器厂商行贿丑闻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一起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主任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竟牵扯出某知名仪器厂商高达33.5万元的行贿丑闻。近日,一则去年8月公布的起诉书突然引起了仪器信息网编辑的注意。 /p p   彭新凯,原长沙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调研员、市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主任,2015年11月因涉嫌严重违法违纪,经长沙市纪委立案调查后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016年8月24日,长沙市岳麓区人民检察院公布案件起诉书,依法对彭新凯涉嫌贪污罪、受贿罪、虚开发票罪提起公诉。起诉书公开了彭新凯的具体犯罪事实,这其中,就提到了某知名仪器厂商、试剂供应商及高校专家顾问的贿赂行为: /p p    strong 一、贪污罪、虚开发票罪 /strong /p p   (一)2010年的一天,被告人彭新凯欲从长沙市**安全监督检测中心(以下简称“食检中心”)和湖南省**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套取公款私设账外帐,便听取财务人员范某某、黄某某(均另案处理)的建议,决定以虚列耗材、试剂购货款的名义,让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试剂供应商 /strong /span 长沙**用品有限公司为食检中心和工程中心虚开普通发票的形式来套取公款。之后,彭新凯安排范某某、黄某某与长沙**用品有限公司唐某某联系具体事宜。该公司根据范某某的要求,以虚列耗材、试剂款的名义出具普通发票,待代扣税费之后,将食检中心和工程中心支付的钱款全部打至范某某或黄某某的账户中。经统计,2010年至2014年7月期间,被告人彭新凯通过以虚列耗材、试剂采购款的名义让他人出具普通发票36张,共套取了2314430元公款。 /p p   (二)被告人彭新凯通过上述虚开普通发票的形式套取公款外,还于2010年至2014年期间安排范某某、黄某某在食检中心和工程中心通过虚造工资表的方式,套取了1946083元设立两个中心的账外账。以上两项共计4260513元。 /p p   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被告人彭新凯伙同黄某某、范某某(均另案处理)从账外账中私分公款计666509元,其中彭新凯分得406509元。 /p p   (三)被告人彭新凯安排财务人员虚造6人名义在工程中心领取工资130060元。 /p p    strong 二、受贿罪 /strong /p p   (一)被告人彭新凯利用担任食检中心主任的职务便利,三次共收受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试剂供应商 /strong /span 唐某某人民币5万元,在试剂采购方面为唐某某谋取了利益。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二)被告人彭新凯利用担任食检中心主任的职务便利,收受仪器供应商张某某(另案处理)人民币33万余元,在仪器采购方面为张某某谋取了利益。具体犯罪事实如下: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1、2008年,食检中心计划采购一台液相质谱联用仪,张某某作为某仪器公司的技术经理找到被告人彭新凯,并向其许诺如果能帮忙采购该公司生产的液相质谱联用仪,将给予彭新凯回扣。彭新凯得到张某某的许诺后,向长沙市政府采购中心提供了该仪器公司生产的液相质谱联用仪的技术参数,帮助张某某将一台该公司生产的液相质谱联用仪被长沙市采购中心采购。为感谢彭新凯的帮助,张某某在2009年上半年的一天,在长沙市**技术监督局附近,送给被告人彭新凯人民币13.5万余元。彭新凯将该笔钱用于家庭开支及个人消费。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2、2011年的时候,食检中心计划采购一台等离子质谱仪。张某某找到被告人彭新凯,并向其许诺如果能帮忙采购某仪器公司生产的等离子质谱仪,将给予彭新凯回扣。彭新凯在得到张某某的许诺后,向长沙市政府采购中心提供了该公司生产的等离子质谱仪的技术参数,帮助张某某将一台该公司生产的等离子质谱仪被长沙市采购中心采购。为感谢彭新凯的帮助,张某某在2012年下半年的一天,在长沙市**技术监督局的地下车库里,送给被告人彭新凯人民币20余万元。彭新凯将该20余万元用于家庭开支及个人消费。 /span /p p   (三)被告人彭新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沈某某、蒋某某谋取利益,收受沈某某、蒋某某人民币12万元。 /p p   2009年4月开始,经被告人彭新凯决定,食检中心聘请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湖南大学化工学院 /strong /span 的沈某某、蒋某某为专家顾问,为食检中心的科研项目提供技术咨询等服务。每人每月的顾问费为2925元。沈某某、蒋某某二人自觉受之有愧,认为之所以每月能领取专家顾问费是被告人彭新凯关照的结果。为感谢彭新凯的关照,经与蒋某某商量后,沈某某于2012年6月29日将12万以转账的方式汇入了被告人彭新凯妻子高某某的银行卡上。 /p p   认定以上事实的证据有:1、食检中心与长沙**用品有限公司之间的财务凭证、食检中心采购某仪器公司设备的相关凭证。沈某某电脑内的资料、沈某某的银行流水 2、证人唐某某、张某某、蒋某某、沈某某、高某某的证言。3、被告人彭新凯的供述与辩解(附同步录音录像)。 /p p   法院认为:被告人彭新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侵吞、窃取公共财物,数额巨大,其行为已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二款、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第二款之规定,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以贪污罪追究其刑事责任。被告人彭新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巨大,其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第一款、第三百八十六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第二款之规定,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以受贿罪追究其刑事责任。被告人彭新凯让他人为食检中心和工程中心虚开发票,其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五条之一的规定,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以虚开发票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p section label=" Copyright & copy 2016 playhudong All Rights Reserved." style=" width: 20em margin: 2em auto border: 1px solid rgb(197, 197, 197) " id=" shifu_sty_012" section style=" background-image: url(http://1251001145.cdn.myqcloud.com/1251001145/stylenew/vipChinese/sty_bg.png) background-size: 100% auto background-repeat:repeat width: 100% " section style=" line-height: 1.5em padding: 1em padding-bottom: 2em padding-top: 2em " p style=" font-size: 20px font-weight: bold display: inline-block text-align: left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仪器信息网新闻线索征集热线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联系人:韦编辑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座机:010-51654077-8129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电话/微信:18810576400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邮件:weidy@instrument.com.cn /p p style=" margin-top: 1em " br/ /p /section /section img style=" float: right margin-top: -4.6em width: 6em " src=" http://7xo6kd.com1.z0.glb.cloudd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70419-1492596475904010734.jpg" / /section
  • 实验室检测背后的故事之或可致命的生物素
    p   2017年11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公布近期收到一份由于生物素干扰而导致肌钙蛋白测定不准确引起患者死亡的报告,提醒临床医生及实验室工作者:大剂量补充生物素(Biotin)可能会导致实验室检测结果出现误差,从而引起临床误诊误治1。 /p p   而此前不久,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也发布了多例有关生物素干扰的误诊案例2。随着全球越来越多患者误诊误治案例的出现,生物素对免疫检测的干扰成为近期炙手可热的学术话题。 /p p    strong 【临床医生需了解并重视生物素对临床检测的干扰】 /strong /p p   就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许俊堂教授表示:“可靠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是临床正确诊断疾病的关键。作为心肌损伤的重要标志物及临床依据,肌钙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FDA关于生物素引起肌钙蛋白假性降低的案例,也引起了我们临床医生的关注。”他表示,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实验室检测方法并询问患者补充含生物素制剂情况;对于一些长期服用生物素的患者,当检测结果与临床不符,应以临床判断为准并进行相应诊治,避免漏诊、漏治及所导致严重后果,同时与实验室人员商讨补救办法,如在不使用生物素标记检测系统重新测定肌钙蛋白。 /p p    strong 【生物素的应用】 /strong /p p   生物素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参与细胞的代谢及维持正常的细胞功能,被广泛添加于各种复合维生素、产前维生素和用于头发、皮肤和指甲生长的市售营养补充剂中。随着现代人群保健及美容意识的逐年上升,为了达到增强体质、防治脱发、减肥美容等各种目的,服用外源性生物素保健品的人群也越来越多3。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保健品成分的复杂性和名称的多样性,很多人并未意识到自己服用了生物素。 /p p   生物素OTC保健品推荐剂量多为5mg-10mg,有研究显示每日摄入生物素10mg,持续7天,在循环血液中检测到的生物素浓度可超过3000pg/ml,这个浓度可影响多项实验室检测4。 /p p    strong 【重视生物素干扰并加强相关研究】 /strong /p p   在实验室免疫检测领域,生物素的应用已非常普遍。“生物素-链霉亲合素”系统是上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反应放大系统。基于“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系统的方法学可特异并高效地放大检测信号,提高免疫检测的灵敏度,市面上很多免疫检测产品使用了该方法学。使用这类检测产品时,患者如果服用了外源性生物素后,血液中高浓度的游离生物素可能会干扰链霉亲和素捕获目标分析物的能力。因方法学的不同,生物素可造成检测结果的假性升高或者降低。实验室的检验专业人员需要了解本实验室内检测平台的检测原理,明确受外源性生物素干扰的检测项目,并及时与临床沟通,保证检测结果的正确性。 /p p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检验科袁慧主任表示:“生物素对免疫检测的干扰,在近年来逐渐引起国外临床检验工作者的关注,并在著名医学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JAMA》上均有案例分享。而在国内,目前报道仍很少。但是,我们对生物素如何干扰临床检测的了解,仍然是冰山一角。生物素的服用剂量、服用时间及受影响的项目类型等,仍需要进一步系统的研究评估。” /p p    strong 【总结】 /strong /p p   FDA建议5:“ 如果实验室检测结果与患者的临床表现不符,应考虑将生物素干扰作为可能的原因。”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很多患者可能受到专业知识限制而根本不了解自己是否服用生物素,对生物素可能存在的干扰毫不知情。当出现检验结果和临床不符合时,需要实验室专业人员在第一时间评估实验室可能存在的风险,加强与临床的沟通。临床医生要增加对于检验的专业认识和了解,不能因为不知情而忽略, 从而对疾病的判断和诊断产生影响。生物素干扰的风险应该得到临床和检验共同的高度重视,通过临床与检验的携手,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p p 1. Biotin (Vitamin B7): Safety Communication - May Interfere with Lab Tests - From FDA website https://www.FDA.gov/Safety/MedWatch/SafetyInformation/SafetyAlertsforHumanMedicalProducts/ucm586641.htm /p p 2. Biotin Treatment Mimicking Graves’ Disease. N Engl J Med. 2016 375:7 /p p 3. Biotin: From Nutrition to Therapeutics. J Nutr. 2017 147(8):1487-1492 /p p 4. Association of Biotin Ingestion With Performance of Hormone and Nonhormone Assays in Healthy Adults. JAMA. 2017 318(12):1150-1160 /p p 5. 医脉通编译整理自:Michael O& #39 Riordan. Biotin Supplements Can Interfere With Cardiac Troponin Tests:& nbsp FDA. TCTMD. November 28, 2017 /p
  • 突发罢工|知名核酸检测公司发布通告
    近日,一张知名核酸检测公司的罢工通告在网上流传,通告显示:该机构今年以来大规模核酸检测任务投入的费用至今未及时回款,面临运转压力,将于11月11日起暂停接收新冠核酸样本!博奥润康是市级重点医学检测服务类项目,配备有最先进、齐全的高端分子诊断仪器(包括一代、二代测序仪、荧光定量PCR仪、全自动核酸提取仪等设备),已投入使用的核酸检测实验室每天核酸检测饱和量达15万份-20万份。在本次疫情爆发之初,博奥润康在第一时间成立抗击疫情工作专项工作组,积极配合许昌市各区卫健委进行首轮全民核酸检测工作,承担了主要的核酸检测工作任务,4天4夜不间断检测,累计完成61.75万人次咽拭子核酸检验,跑出了“战疫”的“许昌速度”。两个月发不出工资,核酸采样亭被迫关闭?早在8月19日,就有人曝光称“上海松江没钱了,两个月发不出工资,有的核酸采样亭被迫关闭。”相关视频或图片曝光后引起众多网友的热议。从曝光的内容来看,原因很简单:上海某核酸采集点因拖欠采样员两个月工资,最终导致采样员被迫罢工。不过有一说一,上海的核酸采样亭都是外包出去的,如果上海核酸采样亭发不出工资,最可能的原因是承包商现金流出现了问题,而不是上海发不出工资。因为在经济这一块,上海绝对是大哥,即便今年3月份疫情影响导致上海按下了四个月的暂停键,上海的财政收支依旧是全国第一。如果连上海都发不出工资的话,那其他地方可想而知了。不过,在此之前,有些地方确实出现过发不出工资的情况。葫芦岛卫健委称:事业单位工资发放非常困难,公立医院债务压顶。可见疫情影响确实让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运营困难,进而导致拖欠工资的情况。详情参考 大批医院倒闭、亏损核酸检测公司开始讨债从事核酸检测的企业,这两年的应收账款金额大幅走高。4家头部涉核酸检测服务的上市公司,2021年累计应收账款达170亿元,同比增长45%。今年一季度末,这一数字增至223亿元。疫情下的核酸检测,是一场行业企业的财富盛宴,还是“镜中花、水中月”?有数据显示,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截至今年4月末,我国已进行115亿次新冠核酸检测。而在各地要求常态化核酸检测政策下,太平洋证券研报测算,若按政策推广至全国,检测渗透率40%计算,仅核酸检测服务单月市场规模达154亿元,半年化则达922亿元。这还不包括检测服务上游的试剂、耗材和庞大的原材料市场。千亿市场蛋糕诱惑下,入场的企业络绎不绝。仅上市公司层面,涉新冠检测业务公司已达到52家。有13家企业在新冠疫情爆发当年业绩增速超一倍,吃到了新冠检测试剂的第一波红利;在已经披露的2020年、2021年业绩中,新冠检测作为主体业务为这些企业累计带来850亿营收,贡献了353亿净利润。圣湘生物新冠诊断试剂的毛利率高达87.41%,2020年因此业务获得39亿收入,纯利可达到34亿元。迪安基因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产品,继2020年创造近30亿元营收后,在2021年仍创造了48.94亿元营收,毛利率达到88.65%。这些企业,只是国内核酸检测大军中的冰山一角。天眼查数据显示,国内已经有超过3400家检测、试剂企业,仅医学检测机构至5月底今年以来已新增145家。更有不少检测机构,因成立时间过短,而遭受外界质疑。此外,核酸检测政府指导价格的不断走低,对检测企业快速检测、大规模检测能力的高标准,成为压在检测企业头上的重担。5月份,北京在十天内就有3家核酸检测企业因在核酸检测过程中涉嫌违法犯罪,相关人员被采取刑事措施,如金准医学更是被吊销营业执照,创始人被抓获。就算顺利完成承担的各项核酸检测任务后,企业或还面临一个问题:何时能收回这笔纸面财富。搜狐财经注意到,从事核酸检测的企业,这两年的应收账款金额大幅走高。4家头部涉核酸检测服务的上市公司,2021年累计应收账款达170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90%以上的应收账款账龄在1年以内。今年一季度末,这一数字增至223亿元。这也意味着,相关企业在完成核酸检测服务时,并未全部接收到现金付款,而是政府或公立机构招投标普遍采取的企业先服务、后付款的模式。这无形对企业的现金流、成本控制造成压力,这种压力随着企业承担的核酸检测任务规模的增加而增加。成本压力及利益驱使,也让部分企业铤而走险。而随着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持续推进,医保局拒绝为地方常态化核酸检测买单,核酸检测指导价也将继续走低。如今单人单检价格已经从最高时200元降至最低16元/人,混检价格更是低至3-4元。种种压力下,核酸检测,还会是一场财富盛宴吗?暴利神话金准医学等多家核酸检测企业的被查处,揭开了这一行业的暴利面纱。5月27日,“平安北京”微博通报称,北京金准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为牟取非法经济利益,自今年4月25日以来,违规将多区采集的“5混1”“10混1”核酸样本,采用多管混检的方式进行检测,人为稀释样本,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金准医学因此被立案侦查,法定代表人王学刚等17人更是被海淀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在此之前,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同样因在核酸检测过程中涉嫌违法犯罪被查处,其后还有中同蓝博医学检验实验室也被查处。同金准医学一样,中同蓝博为了节约成本,加赶进度,采取多管混检的方式进行检测。十天内,北京查处了3家核酸检测企业,而它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却趋同:节约成本,加赶进度,违规多管混检。成本,是现在摆在核酸检测企业面前的难题。2020年初,核酸试剂套盒的价格在80元-100元,此后逐渐下调至30-50元左右。安信证券研报曾提及,根据主流试剂厂商数据测算,胶体金试剂盒每份平均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约在1-2元左右,核酸试剂盒每份平均生产成本约在3-5元左右。这也使得早入局的核酸检测耗材企业,吃到了第一波红利。Choice数据显示,2020年圣湘生物以1203.5%、6527.9%的营收、净利润增速高居体外诊断类企业之首。圣湘生物主营各类核酸检测试剂和仪器,产品主要面向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艾迪康等大型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和部分医院。2020年年内,圣湘生物实现总营收47.63亿元,其中诊断试剂和诊断仪器分别实现收入38.8亿元和6.5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4倍和8倍。诊断试剂的毛利率高达87.41%,因而近39亿收入,纯利可达到34亿元。而2019年的圣湘生物,年营收规模仅3.65亿元。营收增速居于前列的还包括之江生物和硕世生物两家核酸试剂厂商,2020年营收增速分别达692.7%、502.4%,其中之江生物归母净利润上涨近17倍。在2019年,两家企业营收规模均不到3亿元。核酸试剂厂商的业绩爆发集中在2020年第一季度。圣湘生物、之江生物的新冠病毒检测产品均是最早获批应急上市的产品之一。从第二季度开始,这场狂欢从产业链中游蔓延至下游检测机构。2020年第二至第四季度,金域医学连续三个季度营收增速稳定在70%-80%之间。利润跑得比营收更快,金域医学期间单季度的净利润增速达到3-4倍。受一季度疫情封控影响,金域医学2020全年收入增速仅为56.4%,远不及中游的核酸试剂企业,但其当年净利润增速同样达到275.2%。根据金域医学2020年年报,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实现收入78.7亿元,毛利率为46.75%,约实现毛利润36.8亿元。另一家头部检验机构迪安诊断2020年营收、净利润增速也达到26%、131.2%。价格探底,利润承压但随着核酸检测大规模的推广,耗材的价格也在被压低。今年4月底,广东联盟集采公布数据显示,普通核酸试剂及组套(含核酸检测试剂盒、核酸提取/纯化试剂、样本采样器具等)的价格范围为5.79-8.36 元/套;其中单独核酸检测试剂盒的价格范围为3.20-4.97元/人份。随后,北京医保局跟进广东集采节奏,开展限价联动,普通核酸试剂及组套最高指导限价为6.7元/人份,检测试剂最高指导限价为4.3元/人份。如今的价格水平已接近试剂企业成本线。暴利的终结也从最早享受红利的企业开始。尽管圣湘生物2021年新冠核酸检测试剂发货量同比增长135%,仪器发货量较上年增长75%,但2021年度,圣湘生物实现营收45.15亿元,同比下降5.2%,归母净利润为22.4亿元,降幅达14.3%。圣湘生物称,业绩下降主要系国内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集采及新冠相关产品价格普遍下调等因素影响。公司年报显示,其诊断试剂2021年收入34亿元,同比下降12.54%;试剂毛利率减少5.03个百分点至82.37%,毛利润为28亿元。而随着政府集采价格的不断走低,圣湘生物、之江生物、硕世生物等试剂企业销售毛利率、净利率集体持续下滑。2022年第一季度,圣湘生物销售毛利率、净利率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11.12% 、8.22%;之江生物的毛利率、净利率对应降幅则分别达20.55%、14.18%。成本高涨,应收账款高企,资金缺口显现上游耗材价格的走低,并没有让核酸检测企业获得更大的成本空间。随着核酸检测的大规模推广,核酸检测服务的价格一降再降,由2020年初的200元,逐渐降至180元、80元、60元、40元。如北京医保局最新定价,将单样本核酸检测价格进一度下调至19.7元。以金域医学为例,2021年金域医学实现营业收入119.43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收入113亿元,同比增长43.63%,其对应营业成本达60亿元,同比增加42.43%。2020年,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的收入和成本增速分别为58.51%、38.61%。金域医学的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成本主要包括试剂成本、实验室直接人工、配送费用及其他费用。对比2020年,最明显的变化是,2021年试剂成本为33.58亿元,增速由上年的50%放缓至30%,占总成本比例由62%降至56%。增速最快的反而是人工费用和其他费用。2021年的实验室直接人工成本达7.7亿元,增长67%。其他费用则同比增加73%至13.52亿元。根据金域医学招股书中解释,其他费用部分包括了实验室租赁费、仪器修理费、水电费、差旅费、小额消耗费、办公费等实验室固定成本部分。此前数年间,金域医学的人工成本和其他费用成本增速总体稳定,包括营收增速最快的2020年,人工和其他费用成本增速仅在22%左右。此外,金域医学2021年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增速均较2020年翻了近一倍。其中销售费用达14.4亿元,同比增长45%,主要因业务量增长导致人工薪酬、差旅费、办公费等增加所致。因而,金域医学2021年营收看似仍维持了近50%的增速,其净利润增速已大幅放缓至47%。而这增加的营收,一大部分还是应收账款,更没有转化为现金流。2019年至2021年,金域医学应收账款占总营收比例由29.8%上升至39.1%;营收现金比(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营业收入)由95.8%降至84.1%。截至2021年末,金域医学账面应收账款达46.65亿元,同比增长73.15%。从账龄来看,1年以内账期的应收账款为46亿元,占比达95.7%。2022年第一季度,金域医学实现营收42.51亿元,同比增长58.7%。截至一季度末,金域医学应收账款达64.22亿元,同比增长86.9%,较2021年末增加38%。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0.9亿元,较2021年末减少96%。这种情况并非金域医学一家独有。迪安诊断、兰卫医学等检测机构近两年应收账款占营收比例均明显增加,且90%以上应收账款账龄在1年以内。兰卫医学曾在2021年年报中提及,2021年末公司应收账款同比增长54%,主要系报告期业务快速增长、大筛查核酸检测业务回款期较长所致。2022年第一季度,迪安诊断和兰卫医学两家检测机构应收账款环比增幅分别达32.8%、57.3%。截至一季度末,两家企业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均由正转负。其中迪安诊断的经营性现金流由2021年末的净流入13.18亿元,变成净流出9.73亿元;公司账面货币资金也由年末的21.89亿元陡然降至14.97亿。
  • 投资1亿 西南地区最大医学检验中心将建成
    3月15日,总投资1亿元,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主要面向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提供医学检验、病理诊断、继续教育培训等服务的四川金域医学检验中心即将建成,预计4月初正式投入使用。据了解,该中心位于龙潭工业区成继路,是省卫生厅目前审批的唯一一家医学检验机构,建成后将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检验项目最齐全的中心实验室。   “引进全国知名检验机构,将有利于促进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据成华区卫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金域医疗检验中心将重点面向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小型医院、门诊部和部分三级甲等各类医疗机构,提供医学检验、病理诊断服务。   据了解,四川金域医学检验中心独立实验室通过为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全方位的医学检验服务,实现与基层医疗机构资源共享。各基层医疗机构无须巨额投入、无须承担医疗质量技术风险,独立实验室先进的运营管理模式将创造低成本、高质量的检验,拥有与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水平,齐全的检验项目,覆盖全部常规病种、慢性病检测项目、先进的疾病预防筛查项目,将较好地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检验设备不完善的问题。同时结合知名医生对口支援,今后重病患者在基层医院也能满足看大病的需求,不必再为某一项检验而跑到拥挤的三甲医院排队化验,特别是一些慢性病、康复病的监测,疾病的预防筛查等都能在社区医院一步到位检查,既可减少就医相关费用,又能提高诊疗效率与效果。   “目前,检验中心已经拿到了省卫生厅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预计4月初正式向全省医疗机构开放,为西南地区医疗机构提供公正、准确、快速、全面的医学检验外包服务。”四川金域医学检验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检验中心在向社区医疗中心提供优质、准确、快速、便捷的医学检验与病理诊断服务的同时,还将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生提供体系化的医学检验与临床治疗的相关继续教育,通过区域性会议、专科会议、院内会议的不同形式对基层医生进行教育,提高临床医生对医学检验、诊断治疗的专业水平,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 美推出肺结核新型检测法 两小时内即可确诊
    科研人员周三称,美国知名医疗器械公司Cepheid 推出一种新型分子检测法,可轻易诊断出肺结核和一种耐药型结核病,耗时远远低于目前常用方法。   研究人员在刊登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报告中说,对1,730名疑似肺结核与疑似耐药型肺结核患者进行的Xpert MTB/RIF检测的准确率高达98%。美国过敏及传染性疾病研究所主任Anthony Fauci表示,该种检测方法的速度、准确性与敏感度令人印象深刻。   医生们称,目前检测肺结核的常用方法需要实验室显微镜与专家,耗时往往多达数周,且在过去125年中几乎没有任何改善。   而耐药型肺结核的传统检测更是长达数月且敏感度过低,因此人们急需更准确、更快速的新工具、新方法。   肺结核感染较为严重的人群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印度与中国等发展中地区的贫困人口,不过发达国家的贫困地区也存在这种问题,而且该病常见于HIV病毒携带者
  • 以检测助力高质量发展 深圳检测院获“深圳知名品牌(湾区知名品牌)”称号
    近日,深圳知名品牌评价委员会公布“第21届深圳知名品牌(湾区知名品牌)”名单,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品牌名“深圳检测院SMQ”)获“深圳知名品牌”称号,并同时获授“湾区知名品牌”称号。据悉,“第21届深圳知名品牌(湾区知名品牌)”评选自2023年6月启动,历时近一年,先后进行了线上初审、现场评审、公众投票、专家评审等环节。深圳检测院2023年首次参评,在市场评价、行业地位评价、品牌价值评估、创新能力评价等维度均获得了较高的评分。在公众投票环节,累计品牌曝光数逾447万次。作为TIC(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综合实力较强的机构之一,深圳检测院在428家申报企业或机构中脱颖而出,实力当选“深圳知名品牌(湾区知名品牌)”称号。据了解,深圳检测院作为国内具有规模的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是全国首个施行法定机构改革的国有检验检测机构,为全国事业单位改革探索新路,着力打造检验检测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圳模式”,并形成先行示范。深圳检测院创新性推出QI集成应用与协同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技术创新,增强发展动能,在多个业务领域,打造了独特的品牌竞争优势。在食品领域,承担深圳市食品抽检秘书部工作,是广东省唯一一家国家食品抽检牵头机构;在通信终端领域,是全国仅有的四家被埃及电信局授权的NTRA实验室之一;在医疗器械领域,获批全国唯一的国家医疗器械产业计量中心,超声和电生理参数检测规模位居全国前三;在核电领域,计量服务覆盖全国80%的核电企业;在动力电池领域,成为UL美华在华南地区充电桩产品认证的唯一代理机构;同时也是世界银行“Lighting Global(点亮全球)”项目指定的全球首家、中国大陆唯一检测机构、中国大陆唯一指定抽样机构。截至目前,深圳检测院已建有国家数字电子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家电动汽车电池及充电系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医疗器械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国家级公共平台13个、省级公共平台19个、市级公共平台21个。获批立项科技项目260余项,获市级以上科技奖项达83项,获发布的国家标准累计289项,是深圳仅次于华为的制修订国家标准数量第二大机构。近年来,深圳检测院紧跟时代需求,瞄准高质量发展目标,通过打造“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四大技术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贯穿研发、采购、生产、市场准入等环节的全生命周期“一站式”解决方案。
  • 检测机构和雅培因“最差”之名打口水仗 消费者该信谁
    资料图片   新华网北京3月26日电 由于一份“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报告,雅培奶粉突然被冠以“最差”之名。围绕“乳清蛋白与酪蛋白的比例”“关键指标是否达标”等核心问题,检测机构和雅培公司打起了口水仗,本就风波不断的奶粉市场再起波澜,消费者又纠结了,究竟该信任谁?   在以往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如果只有食品公司的自检程序或相关部门的事后调查,得出的结果往往不能令消费者完全信服。在这种情况下,由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来监督调查,确保公正的立场与不受“污染”的调查结果,就显得愈发必要。   这一次的雅培奶粉事件,起源就是一份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报告,但这一事件导致的“罗生门”,或许意味着完善的第三方检测机制离我们还有点远。   指责雅培奶粉的是一家名为“CERResearch”的第三方检测机构。CER称,检测了中国市场六个品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雅培产品的样品在关键指标上严重低于国家标准要求,是送检样品中最差的一个。这一结果无疑再次加重了消费者对乳制品的不信任感 同时雅培公司在产品质量的关键问题上缺乏正面回应,态度也令人难以接受。   然而,有关CER的种种疑点也随之而来。报告发布后,多名专家公开声明,称对报告内容和结果并不知情,要求撤回报告或删除以自己名义发布的内容。此外,雅培还质疑称,为什么报告中只涉及雅培品牌,其他五个品牌却未给出具体名字,由此,这份报告的出发点也成为疑点之一。   食品安全事件的层出不穷和消费者对质量安全的高度重视,让第三方检测机构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并在公共安全事件中发挥愈发关键的作用,然而,如何保证“裁判员”自身的不偏不倚、独立权威,如何让监管的脚步尽快赶上发展的步伐,仍有一段路要走。   消费者不愿看到,被认为“最好”的产品原来一直在欺骗自己 也不愿看到,自己的正义感被任何一家机构“利用”,或无缘无故被卷入任何商业闹剧中去。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消费者希望听到多一点权威的声音,买到真正放心的产品。   雅培奶粉质量最差? 专家“辟谣”称从未发表任何观点。   相关新闻:雅培被第三方机构检测为最差奶粉 或致肠道出血及营养不良   中国年轻父母追捧的雅培奶粉竟然完全不符合国际标准,也未达到中国国家标准。昨天,第三方机构香港CERResearch公司发布报告称,其送检了从中国市场购买的六个品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检测结果均不合格,雅培样品是最差的。   □检测结果   六品牌均不合格雅培喜康宝最差   CERResearch从事中国市场的调查和研究,公司 CEO Graham Earnshaw(晏格文)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公司日前从上海和香港购买了六个品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邮寄到德国一个世界一流的专业检测食品安全的实验室进行成分检测和分析。   “目前,这些样品的检测数据都出来了,我们将这些数据提供给专家,由他们做出判断”,晏格文表示,目前专家的态度是,检测的6个样品中,没有一个符合中国国家标准。其中,雅培的样品被检测出是送检样品中最差的一个,完全不符合国际标准,也未达中国新国标。   雅培样品问题   酪蛋白太高疑高温处理   报告指出,根据中国标准,婴幼儿配方奶粉中乳清蛋白与酪蛋白的最低比例不能低于60%,而雅培的喜康宝一段的最终检测结果为41%,与标准相差甚远。检测结果还表明,雅培的产品可能经过高温处理。   婴儿食用过多的酪蛋白被证实会导致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并对肾脏功能造成很大压力。报告称,法国国家农业研究协会的下属机构INRA的研究总监Dr.DidierDupont是牛奶和鸡蛋的营养学专家,他对雅培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检查,并评论说样品中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完全不符合标准,并且变性的程度很高。   专家   一致负面评价   美国最知名的乳品研究机构之一,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食品科学系的主席ScottRankin博士称,雅培的样品在乳清蛋白/酪蛋白比例方面,不符合中国国家卫生标准。样品可能经过超高温处理。在营养价值方面,它应当被排在送检样品中的最后一位。   “这6个样品中,雅培样品的乳清蛋白对酪蛋白比例是最低的。”新西兰基督城奥塔哥大学儿科系系主任兼教授AndrewSDay博士表示。   报告还引述了拒绝透露姓名的一位参与制定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10765-2010(其中包含婴幼儿配方奶粉标准)的专家说法称:雅培的样品没有达到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雅培回应   检测产品未在内地销售   昨天,雅培中国公司发布声明强调,雅培婴幼儿配方奶粉均是根据产品销售所在国家和市场规定的产品标准而进行生产的。CER报告中提到的雅培产品并未在中国内地销售,该被检测产品和中国国家标准有不同是不可避免的。   雅培声明还表示“严重质疑这篇报告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平性”。   雅培指出,报告没有公布其他五个产品样本的任何相关信息或检验结果 报告中也没有信息表明是受谁委托发布该报告的 同样重要的是,我们无法从这篇报告中找到CER用于获得检验结果的检测方法。   “我们不会容忍任何恶意损害我们同消费者之间信任关系的行为,并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法律手段来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声明这样强调。   □CER反驳   雅培不符国际和中国双标准   昨天晚间,CER对雅培的声明迅速做出反驳,称CER并非科研机构,也并未就奶粉的检测给出独立观点,检测结果由海外知名第三方实验机构得出,并由多名专家进行评价。“为了确保报告内容的‘公平性’,我们已尽力和雅培取得联系,但遭到雅培的回绝。”   针对雅培的受检奶粉“不是为中国内地市场而生产和销售的”,因此不必满足中国国家标准的要求的说法,CER表示,根据检测结果和专家意见,雅培产品的样品在关键指标上同时不符合国际标准和中国标准。   对于雅培指责未公布其他样品的数据,CER称,我们是先公布雅培的检测结果,随后会公布其他品牌。   “我们绝对不是蓄意损坏雅培的名声,他们可以采取相关的行动,但是这个报告是经过实验检测且是专家的决定。”晏格文表示,“对于雅培企图将注意力从产品质量这一核心问题转移到这一不相干的事实上,我们感到很震惊。但是,为了避免任何误解的产生,我们还是想说,本次送检的中国品牌产品里,并没有主流品牌。”CER表示。   □事件进展   产品暂未下架已举报到沪粤质监局   记者昨天在家乐福、沃尔玛、红孩子等卖场和母婴网购店发现,国内配方的雅培一段喜康宝仍有销售,销售人员称并不知道上述调查报告结果。   CER称,已电话联系美国医药雅培公司位于香港的办公室,要求就产品质量问题与负责质量监控的经理和其他管理人员通话。但前台接线员均以需要实名制转接为由拒绝了联系要求。CER表示,公司应当义不容辞地接受消费者关于产品质量的任何询问,但雅培拒绝此类请求,反映出其在中国市场上存在监管不力的问题。   “我们已于本月把测试结果及报告结论分别递交上海市和广东省的质量技术监督局”,晏格文告诉记者,双方均确认收到测试结果和报告结论,并表示正准备对此做进一步的调查。   记者昨天下午联系上海质监局新闻处,但一直无人接听电话 广东质监局新闻处王先生表示,目前该局对此事在调查过程中。   □专家意见   支持该检测政府部门应介入调查   “CER抽6个品牌产品到国外进行公证检测,我非常赞同支持这个做法”,乳业专家王丁棉对记者表示,国际上关于婴儿奶粉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比例推荐标准是6:4到7:3,母乳的比例达到8:2,而我国国标却选择了国际标准中的最低值,雅培此次的抽查比例却只有4.1:5.9,连国际标准的最低档都未达到。   王丁棉表示,至于为什么中国标准选择了国际标准的最下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乳清蛋白成本高,要求奶源也高档。而中国的标准很多都是由企业去主导参与,标准定得低企业就可少支出成本。   “我认为这个报告是可信的”。王丁棉表示,没有第三方检测数据是不敢乱说的,“该事件曝光,首先雅培应该加强检测,如果严重的话,主张先下架,否则对消费者极其不公平”,王丁棉表示,作为政府部门,也应介入此事的调查。
  • 医学界那些“草菅人命”的学术造假
    一些科学家的造假只是为了名和利,其结果会导致大量学术经费的浪费,并使得从事相关研究的科学家误入歧途;另一些科学家的造假或失误所带来的伤害却要大得多,大到或许只有政治领导人的错误才能相提并论。 “高效率”的化学家 2016年4月12日,美国麻省弗拉明翰监狱,一位身材小巧、戴着厚厚眼镜的女子被释放出狱。这个消息引起了很多美国媒体的关注,科学界也议论纷纷。 这位女子的名字叫安妮杜汗,2013年入狱。她在入狱前是麻省州立犯罪实验室的化学家,在该实验室工作了10年。杜汗看起来工作极其出色,不但速度快,而且效率极高,一个人能干三四个人的工作。但是在2011年她的同事无意中发现她伪造同事的签名,于是上报。 之后的调查爆出惊天丑闻。经她手的案子大约多达4万例,而据可信的调查,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检测根本就没有做过,要么是她随意捏造,要么就是篡改数据。为了维持高效准确的名声,她常常在检测出现第二次跟第一次结果不符的情况下,添加化学物(比如大麻成分),以便两次检测结果相符,而更多的时候干脆不经检测随意编造检测数据。经她的数据被定罪或者被无罪释放的人不计其数,据估计成千上万。 2012年底,她被以26项罪名起诉,最终于2013年11月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今年4月因表现良好被提前假释。她检测的案子现在由州政府一件件重新检测审查。三年过去了,才审查了不到十分之一,耗资几百万美元。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成重新检测和审查,也许永无可能了。 一个不起眼的实验室化学工作者为了个人虚荣而造成的损害就已经如此惊人,而探索未知开发新知的科学家的造假造成的损失有时更是难以估量。 医学界的造假这些年时有耳闻。比如十年前被肿瘤学界盛赞为“伟大的突破,将拯救无数人性命”的美国杜克大学的明星科学家安尼儿珀替(Anil Potti)连续在《柳叶刀》《美国医学学会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著名医学杂志上面发表数篇文章,风光一时。但很快就被查出来他的研究全是伪造,很多实验根本就没有做,学界一时哗然。前两年日本的干细胞科学家小保方晴子的造假丑闻导致她的导师笹井芳树黯然自杀更是轰动全球。 医疗指南草菅人命 现代医学的发展早就远离了某个医生使用祖传秘方或者独门秘籍治病的时代。临床上医生们做出的每一个决定,比如术后用药、手术方式的选择,都是严格遵循各大医学专业机构定期发布的权威指南进行的。如果偏离临床实践指南而任意而为,是要负医疗差错甚至刑事责任的。 这些权威机构的医疗指南从哪里来的呢?通常的指南都是通过组织业内的权威专家定期聚会讨论和评估最新的临床研究的结果,权衡利弊,修订以前的不足,补充最新的进展,最后成为指导临床实践的权威指南。现代医学也即循证医学,是要循证据而行的。这个证据就是来自临床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而医学研究是持续进行,不断推陈出新的,这就是为什么临床指南通常过个几年就会出一版新的,大多数情况下是对前有的指南进行少量的修订和补充,但也有时候会出现大的修改甚至颠覆。 既然这些指南指导着临床医生的每日医疗实践,事关患者的生死,它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显然是极端重要的。如果临床指南所依赖的临床研究本身出了问题,比如结果出现偏差,甚至在最恶劣的情形下研究人员无心或故意造假,可想而知导致的会是怎样的灾难。 2014年1月,世界最为著名的医学学术杂志之一《欧洲心脏杂志》发表了一篇质疑文章,轰动了医学界以及世界各大媒体。文章来自英国伦敦皇家学院国立心肺研究所的两位医生科尔(Graham D. Cole)和弗朗西斯(Darrel P. Francis),题目非常有冲击力:“研究的失误会致命:临床研究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危险的专业吗?” 文章很短,只有三页纸,结论却惊天动地,现摘译如下: “2011年,欧洲新版心脏病指南推荐对于大多数进行非心脏手术的病人在术前给予β 受体阻滞剂(作者注:一种用于治疗和预防心脏病的药物)。然而,这个指南是基于一组现被发现有数据造假和学术不端的临床研究文章的结论而做出的。该研究的作者所属的大学所进行的调查发现该研究的领头人涉及一系列不正确或前后矛盾的声明,所涉数据有伪造以及不可信的成分。2012年该大学的后续调查确认了其中一个被此临床指南直接引用的文章数据不严谨,有严重的偏差。欧洲心脏学会的临床指南非常倚重于此系列相关研究,因为这些研究提示在前述情况下给予患者β 受体阻滞剂能大幅度降低死亡率。然而,如果剔除这个小组的系列研究结果,剩下来的大样本大研究数据则得出相反的结论:非心脏手术的患者术前给予β 受体阻滞剂可能提高围手术期死亡率达27%。” 两位医生接着指出: “根据此版指南,整个欧洲每年进行非心脏手术后而死亡的病人数达76万之多。使用该指南小组推荐的计算方法则可推算出大约有16万不必要(因为错误指南而导致)的死亡。基于此计算,则可以估计在该指南的5年有效期间内会有80万欧洲人因错误的指南而丧命。讽刺的是,也许有很多医生因未能严格遵循指南而无意地救了很多个生命。” 科尔和弗朗西斯认为: “如果是临床医生出现失误,哪怕没有人死亡,英国的医学委员会也会进行调查。然而如果研究有误,它所带来的伤害会大得多得多,大到只有政治领导人的错误才能相提并论。过去50年世界各国因政治领导人的错误决定所导致的8个最大的人口死亡平均数是50万。也就是说,据以上估计,临床研究的错误导致的不必要死亡甚至(比政治动荡)更为严重。” 这篇文章引发了惊天巨浪,很多知名媒体争相转载。著名的《福布斯》杂志用了这样一个题目:“医学还是大屠杀?” 难以估计的损失 两天后,《欧洲心脏杂志》非常罕见地悄悄撤下了这篇文章,却没有公示撤下的理由,也没有贴出公告。当被问及原因时,杂志主编给出的解释是:“因为该文章作为学术文章在本杂志发表,也是需要通过同行评议的。最初部门主编忽视了这个必要性而将该文章轻易发表。我们认识到这一问题,现已经通知该文原作者,同时将该文送出进行同行评议。” 科尔和弗朗西斯博士在文中没有点名,但学术界都知道被他们形容为导致比大屠杀更严重的原系列文章的作者是谁——荷兰著名的心血管专家堂珀德曼(Don Poldermans)。 珀德曼是荷兰伊拉斯谟医学中心的心血管专家,长期而深刻地影响着临床医生们对于围手术期的用药选择。 珀德曼是荷兰伊拉斯谟医学中心的心血管专家,领导着一个围手术期心脏监护室,是世界知名的心血管疾病研究科学家,同时是欧洲心血管疾病协会临床指南委员会成员,以及欧洲心脏病协会任务组主席。他多年来致力于围手术期的心脏病预防和治疗的研究,发表了多达五百多篇论文。他的研究文章被广泛引用,很多研究团队的课题都是基于他们发表的研究成果,所以欧洲心血管委员会才会采用他的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来更新临床指南。 但2011年11月,伊拉斯谟医学中心发布公告,解雇了珀德曼。公告中列出的理由主要有这样几点:1.未能适当地保留和管理研究的原始资料和数据,导致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成为不可能;2.在临床研究中未能记录实际所用药物的数据;3.未能取得研究参与患者的知情同意书;4.最严重的指控是他的多项研究中出现伪造或者篡改的数据。 一篇被引用超过150次的关于围手术期心脏预防和治疗的文章认为,“研究过程的书面材料极端缺乏。涉及最终研究结论的多名研究人员的记忆出现很大的差别。比如一位成员说研究的最终结论的推导手段是基于研究大纲中预先定好的方法,但副作用评估委员会的成员却不能证实这一点;再比如关于提前终止初步研究的决策过程,调查委员会发现此决定不是由独立的安全委员会所做出的,而是由执行团队的三个成员自己决定的。” 最为严重的指控是,“珀德曼所领导的研究未能遵循现有科学标准。珀德曼在收集数据时非常草率混乱。在一个研究中,他使用了病人的数据,却未能事前获取知情同意书。他还被发现使用捏造的数据,其中两个提交到学会的研究报告含有不可靠的数据。” 珀德曼被解雇的消息一传出,全世界尤其欧洲的临床医生们除了错愕就是迷惑。珀德曼的研究文章达五百多篇,尤其是围手术期的治疗和预防,长期而深刻地影响了临床医生们对于围手术期的用药选择,几乎左右了欧洲心脏协会的临床指南的内容,甚至影响了欧洲各国对于临床医药的相关政策的制定。他的学术不端不但损害了无数从事相关研究的科学家,导致大量经费的浪费,更严重的是无数患者的健康可能因此受损。 科研人员的学术不端,或者学术造假,不仅仅是损害了科学的诚信,浪费研究经费,更严重的是错误地引导了科学技术的正确进程,使得科学进展偏离正确的轨道,以及因此带来的难以估计的损失。事发至今,珀德曼被解雇,却仍然在从事临床工作,他的文章也还没有一篇被撤稿,欧洲心脏协会也还没有出台更新的临床指南。很多事情仍然是一个谜团,比如珀德曼是故意造假,还是只是因为对手下的研究人员监管不足而导致数据出现非故意的偏差,或者如他所说只是因为太忙不够严谨而致,至今难下结论。 撤稿数量急剧上升 实际上,科研工作者们在科研过程中操纵数据、隐瞒不利的结果,或者为了期待的结论而修改原始数据等等这样的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常见和严重。 比如2009年发表在PLOS ONE上的一项研究发现,20%的科研人员承认自己捏造过数据,多达三分之一的科研人员承认有过其他的学术不端行为,比如隐瞒或剔除对最终结论不利的数据,或者为了得出更好看的结论而回过头去修改实验设计的细节,使用不适宜的研究方法,甚至为了应付研究出资机构的评估或者同行的竞争压力而修改结果。 与此同时,近些年很多著名的学术杂志在发现论文的问题后撤稿数量也急剧上升。根据2011年发表在医学伦理杂志上的一项调查文章统计,2000年学术杂志的论文撤稿的数量还仅只是个位数,而到了2010年就达到了近两百篇之多,10年间仅医学杂志数据库pubmed上能查到的撤稿数就达到了742篇。其中73.5%是因为数据的错误或者未公示的原因,26.6%是因为伪造或修改数据。另外,撤稿数与杂志的知名度成正比,杂志的知名度越高,撤稿数就越多。 虽然有些科研论文的错误的确是无意失误造成的,也的确有一些学者是抱着良好善意的目的修改数据,但科学研究最重要一点应该是:追求真实,且只追求真实。只要是人,就可能出现错误或者失误,但科研的前提条件应该是这些错误不能是故意的,不能是刻意欺骗。因为科研的造假或者错误,不仅仅是事关学术声誉,有时也事关成千上万人的健康和生命。
  • 金域检测持续关注神经免疫专科,以科技转化助其高质量发展
    7月20日,《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这一国际知名医学期刊发布了全球首个重症肌无力抗体诊断I级方法学推荐证据,证实了基于细胞的抗体检测新技术CBA在诊断可靠性方面优于放射免疫等传统诊断技术。这一突破性成果源自于“SCREAM”研究(NCT05219097),这项全国多中心、前瞻性和双盲试验由京津神免中心领导完成,得到金域医学和天海新域的诊断平台和试剂支持,为指导临床医生选择重症肌无力等神经免疫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参考。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由自身抗体介导的神经免疫疾病,早期明确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病情控制至关重要。MG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相关自身抗体,包括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肌肉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MuSK)抗体、连接素(titin)抗体、兰尼碱受体(RyR)抗体等,其中AChR和MuSK抗体是国内外MG诊治指南推荐的首选实验室诊断指标。MG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包括放射免疫沉淀法(RIP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细胞免疫荧光法(CBA)等多种,然而这些方法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存在差异,选择不同的检测技术可能会影响自身抗体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目前缺乏针对不同检测技术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证据,无法满足神经免疫病的诊治、患者转诊抗体检测结果互认以及全球药物临床试验认可的技术需求。为解决这一难题,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北京天坛医院施教授团队领导,全国多家神经免疫中心共同发起了“SCREAM”研究,得到了金域医学和天海新域的CBA诊断平台和试剂支持,完成了这项前瞻性双盲研究(The Specificity, Sensitivity and Clinical Correlation of CBA, RIPA and ELISA Assay in Detecting AChR and MuSK-IgG, NCT05219097 “SCREAM”研究),为AChR和MuSK抗体检测方法学选择提供了指导性建议,将进一步推动MG自身抗体诊断的规范化。“SCREAM”研究是迄今纳入样本量最多的MG抗体诊断方法学大型队列研究,也是首个前瞻性、双盲研究。由此产生的循证医学证据达到I级推荐标准,为临床医生选择最佳实验室诊断方法提供了关键依据,同时对其他神经免疫病抗体检测及临床试验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神经免疫疾病是全球青壮年致残的首要原因,包括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和重症肌无力等。目前,金域医学联合京津神免中心、天海新域建立了神经免疫病诊断技术的创新研发、产品标准化和应用的联动体系。CBA+TBA诊断体系涵盖常见的重症肌无力、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自身免疫性脑炎等疾病近百个抗体检测项目。同时,金域医学与天海新域共同参与神经免疫病大样本数据研究,为“重症肌无力及中枢神经免疫病抗体检测专家共识2022”、诊断方法学I级推荐证据研究等提供支持。从金域医学此次新动态可知,双方还为临床医生提供诊疗决策支持工具,帮助实现患者管理、减缓免疫损伤和疾病进展,助力提升神经免疫专业临床医生诊治水平,为我国神经免疫专科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 金域迎战迪安:第三方医学检测资本云涌
    作为医疗行业的一大细分领域,第三方专业医学检验在国内从被认知至初具规模只有十个年头,尚处于巨大市场空间的释放期。而在行业内首家上市公司迪安诊断年的不断挑战之下,国内最大的第三方医学检验公司金域检验向记者透露,公司正在谋划2013年全面发力,高低市场阻击对手。   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梁耀铭向记者表示:“‘顶天与立地’足以概括,即高端特检项目与基层医疗市场的常规项目组合发展。公司未来三年累计将投入1亿元升级技术平台。此外,2012年的营业额预计在10亿元,而2015年预计则将发展至30亿元。”   在目前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金域、艾迪康、迪安诊断分居前三席,有业内消息称,由于金域今年战略选择减速沉淀以及艾迪康管理层动荡给了行业季军迪安诊断不少机会,后者攻势凌厉,抢占了不少业务区域。   值得注意的是,业已获得联想投资B轮风投资金的金域检验,IPO “好事将近”的消息也开始流传。   “烧钱”行业资本云涌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末迪安诊断获软银中国投资,康圣环球则在2011年6月获晨兴创投在内的三家投资机构联合资金支持,加上金域检验从联想投资融资,这一细分市场已获得越来越多资本的青睐。   坦言医学检测是“烧钱行业”的梁耀铭向记者表示,相比发达国家检测项目四千余项的水平,国内目前至多千余项。公司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将检测项目数从目前的1500项发展至2500项。“简单的一笔账是,从技术平台的投入周期来看,自检测项目规划到最终成型通常需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资金则平均每个平台四五百万。”   由于下游客户主要来自国内医疗机构、国内外药企,加之医学领域前瞻性和国内实际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因而对于引进开发的检测项目的宣导吆喝亦十分重要。“尤其是高端检验项目的推广和学术氛围也密切相关,不是能做出来就能卖出去。去年公司仅仅全国性会议宣讲就做了三千多场,今、明年这个数字肯定会更多。”梁耀铭指出。   如此背景下,资金实力的多寡将在行业几家领军企业市场份额“硬碰硬”争夺中起到极为关键的影响。虽然金域检验方面对于IPO一事一直语焉不详,不过梁耀铭则强调公司“并不差钱”。   “公司已连续六年实现50%以上的复合增长,2011年营业额达6.6亿元,2012年上半年实际收入4.46亿,同比增长56.7%。低端常规服务的毛利率在40%左右,正在起步阶段的高端服务毛利率预计也将在50%左右。”梁耀铭表示。   争夺市场份额   随着国家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等系列政策的出台,基层医疗市场以及高端、特需医疗的需求正被进一步释放。诸如金域检验、迪安诊断这样的专业机构正嗅着行业热点调整市场策略。   记者了解到,目前和国内一万三千多家医院有合作的金域检验,正积极布局高端与基层医疗两条业务线,“今年底、明年初公司将宣布和上海众多知名大医院的系列合作”。   市场争夺战的另一端,迪安诊断的布局动作也持续不断。近期,迪安诊断宣布拟收购颇具规模的重庆圣莱宝51%股权,而重庆及四川地区已有业务布局的金域检测将遭遇对手正面抢食。   “差别化竞争”则是金域检验反复提及的战略。梁介绍到,高端服务的差别化策略即是“补差”,寻找国内外技术的差距以发展成为国内医院自身检测项目外的补充。重点方向将集中在肿瘤、生殖孕育以及微生物三大领域。“目前已经和800家三甲医院有高端服务的业务。”   只是相较于价格不甚敏感的公立医院业务,基层医疗与民营医院的合作则牵涉到更多价格竞争。第三方医学检测虽由物价局确定服务价码,然而实际操作中会根据医院所需样本量、回款时间的不同进行不同比例的扣率。这也对以进口设备、耗材为主的金域检测提出了难题。
  • 科学家研发出全新血液检测技术,号称可精准识别 18 种早期癌症
    1 月 10 日消息,癌症一直是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每年死亡人群中六分之一有癌症。据 TheGuardian 报道,令人振奋的是,美国科学家们近日开发出了一种简单易行的 DNA 检测技术,能够识别包括肺癌、乳腺癌、肠癌在内的 18 种早期癌症。这项研究发表在知名医学期刊《BMJ Oncology》上,被专家们称为癌症检测领域的“变革者”。据IT之家了解,传统癌症筛查方法往往存在侵入性高、成本昂贵、对早期癌症诊断准确率低等缺陷。而这项由美国生物科技公司 Novelna 研发的技术,通过分析血液中的蛋白质,能够精准识别 18 种主要器官的早期癌症。研究人员指出,此前用于早期癌症检测的血液蛋白虽然存在,但准确性不足,难以区分健康人群和癌症患者。与传统的检测肿瘤 DNA 的方法相比,这种新方法分析血液中的蛋白质,对早期癌症的识别准确率“大大高于”目前英国 NHS 正在试用的 Galleri 测试。研究人员通过检测血浆中的蛋白质,不仅能将癌症样本与正常样本区分开来,甚至可以“高精度”区分不同类型的癌症。该研究还发现,癌症蛋白质信号可能具有性别特异性。更令人惊喜的是,研究结果还显示,癌症蛋白质信号可能存在性别差异,这为开发针对不同性别的个性化癌症筛查测试奠定了基础。研究团队在 BMJ Oncology 期刊上写道:“这一发现为开发一种多癌筛查测试奠定了基础,该测试可以高精度早期检测 18 种实体瘤,涵盖所有主要人类器官的早期癌症。这项技术有望成为常规体检的一部分,彻底改变癌症筛查指南,为大规模人群筛查提供经济高效、高准确率的多癌筛查手段。”该研究团队采集了 440 名被诊断患有 18 种不同类型癌症的人以及 44 名健康血样的血浆样本。然后,他们识别出了能够“高精度”显示早期癌症并确定其在体内起源的蛋白质。研究团队写道:“在 I 期(最早的癌症阶段)和 99% 的特异性下,我们的检测小组能够识别出 93% 的男性癌症和 84% 的女性癌症。我们的性别特异性定位小组由 150 种蛋白质组成,能够在 80% 以上的病例中识别出大多数癌症的组织来源。”血浆蛋白质的分析还显示,几乎所有蛋白质的含量都非常低。研究团队表示,这表明低水平蛋白质对于在肿瘤造成实质性伤害之前发现癌前和早期疾病非常重要。不过,研究人员也坦言,目前的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还需要更大规模的后续研究来验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未参与该研究的来自沃尔夫森预防医学研究所癌症预防中心的 Mangesh Thorat 博士表示,该测试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其高灵敏度和性别差异等特性确实值得关注,如果后续研究能够证实其效果,那么它确实有可能成为癌症筛查领域的变革者。另一位未参与该研究的来自西达尔-西奈医学中心癌症流行病学专家 Paul Pharoah 教授则谨慎乐观地表示,能够早期识别多种癌症且准确性高的简单血液测试一直是癌症早期筛查的终极目标,这项研究虽然初步结果令人鼓舞,但断言其是否能用于实际癌症筛查还为时过早,还需要更多研究和验证。
  • 加大头部检测机构引进力度 深圳拟建国际国内知名检测机构数据库
    日前,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出台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措施。记者获悉,到2026年,深圳检验检测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行业营业收入达到225亿元,国家级质检中心拟超过10家,省级质检站拟超过20家。为了精准高效招引国内外头部检测机构来到深圳,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拟建立国际国内知名检测机构数据库,加大对国际国内知名头部检测机构的引进力度,探索建立检验检测项目从招引到落地建设营运全流程服务机制,支持外资企业在深圳设立研发机构或研发中心。根据深圳市产业发展需求,动员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积极申请,争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将更多的国家级或省级质检中心(质检站)布局在深圳市,提升全市检验检测业的整体实力。此外,抢抓电化学储能、“超充”、汽车芯片以及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机遇,抓紧完善相关领域的检测能力,重点支持“深圳市电化学储能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落地。引导重点检测机构加快完善超充设施检测能力,确保超充设施的安全可靠运营,为深圳市建设世界首个“超充之城”提供科学高效的检测技术支撑服务。在推进“20+8”产业集群检测体系建设方面,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围绕市政府重点布局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8个未来产业的检测需求,组织制定深圳市“20+8”产业集群检测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确定检验检测技术能力提升路线图和时间表,尽快补齐关键核心领域检验检测技术短板。与此同时,打造一批本土品牌检测机构。建立检验检测业品牌培育、发展、激励、保护政策,着力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具有一定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知名品牌。强化政策激励引导,支持具备相应条件的不同所有制检验检测机构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
  • 金域检测医学携手跨国药企,助力创新药赋能精准诊疗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第三方医检行业领导者金域医学带着助力创新药赋能精准诊疗一站式解决方案亮相进博会,与武田中国、吉利德科学、阿斯利康等知名跨国药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促进罕见病、肿瘤、感染性疾病等疾病防治、诊疗能力的提高。金域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表示:“进博会为国内外企业搭建了合作共赢的平台,从2019年开始,金域医学借助进博会的机会,与多个药企达成战略合作,为创新药物的检测、治疗和规范化诊疗贡献了绵薄之力。未来,也希望凭借助力创新药赋能精准诊疗一站式解决方案,凝聚更多力量,一同推动中国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惠及更广大患者。”进博会现场上,国内外药企参会热情空前,全方位展出自家的“看家本领”,多款全球、亚洲新品的“首秀”出现在进博会上。不过,如何更快地将创新成果实现快速落地,赋能临床精准诊疗呢?借助合作共赢的进博会平台,金域医学与多家知名药企纷纷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以发挥各自资源、技术优势,加速成果落地,实现临床精准诊疗。金域医学与武田中国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合力破解罕见病领域难题。武田在全球范围内的核心治疗领域之一是罕见病,已有多款创新药物及治疗方案在国内获批上市。未来三年,双方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搭建、完善行业诊疗规范,探索诊疗创新模式,为患者提供精准可靠的检测技术和药物,进一步推动罕见病诊疗水平的提升。金域医学与吉利德科学合作再升级,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在感染性疾病领域,我国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仍存有庞大的存量患者群体,且该疾病难以进行精准诊断和完全得到痊愈,攻克此难题成了双方合作的重中之重。经过四年的合作,双方已为全国31个省市超30万患者提供乙肝、丙肝、艾滋病等检测服务。同时借助本次合作升级,金域医学与吉利德科学将持续深入临床应用、基层诊疗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助感染疾病防治事业的发展。此次进博会,金域医学除了加强交流、建立“合作圈”外,还推出助力创新药赋能精准诊疗一站式解决方案,涵盖创新药即将上市、上市早期推广和中后期推广三大时期,为药企提供对应产品的市场调研、技术验证对比等服务。现阶段,这一方案已帮助40个以上创新药诊断网络下沉,并且吸引着越来越多药企关注与谋求合作,以期强强联合,构建起创新药精准诊疗生态,助力临床精准诊疗,惠及广大患者。
  • 政策助力第三方检测发展 独立医学实验室放异彩
    近日,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论坛在杭州省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已经进入模式的创新阶段,服务业是创新的基地,科技服务业是重中之重。”科技部原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原社长张景安在论坛上表示。   随着医疗需求的日益增加,诊断需求也不断增加,三甲医院一直承担着超负荷的医学检测业务。对于基层医疗机构而言,一方面,由于资金、样本量的限制,不能开展相关高技术、创新的检测项目 另一方面,其检测时间与检测结果也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独立医学实验室是经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专业服务于各级医疗单位的实验室。它不但可以为大型公立医院提供国内外知名体外诊断产品,填补无法规模化进行的检测项目 同时弥补中小医院检测项目的不足,分担为患者实现就近享有高质量的检测诊断服务,避免患者和家属去三甲医院检测而长途奔波 对于中小医院而言,避免了不必要的检验仪器投入和人员配置,降低运营成本和运营风险,提高运营效率、诊断水平及质量。   为了进一步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与服务,作为国内首批通过ISO/IEC17025以及ISO15189质量管理体系双认可的全国性连锁独立医学实验室之一迪安诊断与罗氏诊断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选用世界领先的实验室设备与解决方案,如大型实验室专用的新一代血清工作站系统cobas® 8000,检测速度可达到每小时3500个测试。 cobas e 601全自动免疫分析平台,采用最先进的电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可进行贫血、骨标志物、肿瘤标志物、甲状腺、心肌标志物,激素和传染病等80个项目的检测,对疾病的筛查、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做出评估 Modular P生化分析系统,用于电解质、酶类、特定蛋白的检测以及治疗药物的监测。通过检验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减少人工操作误差,保证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高效率,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为患者提供先进的检测项目和可靠的检测报告。   迪安诊断董事长兼总裁陈海斌先生表示:“迪安诊断对实验仪器、方法、样品和试剂等多项指标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2009年起,迪安导入ISO15189认可准则,新体系加强了分析前与分析后的质量控制程序,并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监测指标评价体系。   罗氏诊断大中华区总经理黄柏兴先生表示:“独立医学实验室以其特有的专业化、市场化运作的集中检验模式,顺应了中国医疗制度改革方向,适应了社会及经济变革趋势,推动中国医疗管理和临床检验进一步发展。”   目前,迪安诊断在杭州、南京、上海、北京、温州、淮安、济南、沈阳等地设立了8家实验室,主要面向各种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体检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覆盖了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为主的东部沿海区域。
  • 福禄克ProSim系列再添“新丁” 医疗检测仪器为生命护航
    新医疗设备的出现,意味着医院有了更便捷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一个创新性医疗检测仪器的问世,则决定了病患者的生命将有更大范围的保障。对于医疗系统而言,再高级的医疗设备都需要随时检测,以保证其正常运作,让医生能够准确的感知病患的生命指数,以做出最有利的诊疗措施。所以,那些检测这些医疗设备的产品,一直以来都扮演着为生命护航的角色。   推陈出新 精尖产品问世   不久前,被誉为医院临床医疗设备的质量“管家”、全球知名精密电子测试仪器供应商的福禄克医疗部发布了ProSim系列最新产品Spot light SpO2功能测试仪,迅速引起业内及医疗单位的强烈关注,众多知名医院第一时间开始纷纷引进该检测仪器,再次上演了福禄克每每新产品上市都引发轰动的盛况。   目前,福禄克ProSim系列产品包括prosim8生命体征模拟器、prosim4生命体征模拟器,是医院为整个患者监护仪系统提供快速全面预防性维护测试不可或缺的设备。做为首个综合的SpO2功能测试仪, Spot light是福禄克生物医学部经过不断攻关并成功研发的新一代ProSim系列检测产品, Spot light在设计方面采用了独特的人体工程学,是一款极易使用的手提式设备。据福禄克研制该款仪器的工程师透露,轻便灵活是当代医疗设备检测产品的趋势,SPOT Light就是采用这样的设计,其带有三种自定义预设模拟状态,医院的医疗监护人员,通过该仪器上清晰的液晶屏幕及三个简单的按钮,就能轻松快速的更改参数和查看数据,把模拟血氧信号输出至血氧计。   据悉,Spot light SpO2功能测试仪专业的设计,也使其一跃成为目前市场上最快速且最便于使用的血氧计功能测试设备。   精益求精 保障医疗设备安全   为了解福禄克Spot light SpO2功能测试仪对医院和病患者的实际帮助,记者来到了本市一家知名的医院,通过观察该款产品的实际使用过程,进一步了解了Spot light的具体功能。近距离观察后记者注意到,Spot light设计为可拆卸电池,拥有超长的使用寿命,且充电后可连续进行超过十个小时的模拟信号输出工作,此外,在设计方面还考虑到了承受各种不当操作带来的风险的可能,包括运输压力、室内和设备间移动以及意外掉落等。   据医院监护人员告诉记者,福禄克SPOT Light操作起来极其方便,只需几秒钟的设置,SPOT Light即可向血氧计或病人监护仪发送SpO2饱和度、心率、灌注指数、传导、伪影噪声以及八种不同的厂家自定义R曲线信号,帮助医护人员快速轻松的完成现代医疗设备的测试任务。   在实际测试中记者还发现,现代越来越多的医疗设备上都内置有SpO2 功能,而SPOT Light进驻医院后,能够配合多种测试工具使用,如配合同系列旗下产品ProSim 4 生命体征模拟器完成快速检测,让有大量病人监护仪需要检查的医院工作效率得到大大提升。再或者医护人员需要检查安装有血氧计的除颤器,用SPOT Light 配合Impulse 7000 除颤器分析仪即可测试目前市场上所有的体外除颤器,几小时完成以往几天的工作量,成为医疗监护人员的又一大帮手。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医院针对病人的监护措施也得到进一步改善,尤其在对ICU等质控设备安全使用的重视程度也在随之加强。福禄克系列新品的问世,在帮扶医院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实际效益、在全面保障医疗设备正常运作的过程中,也在为病患者的生命全面保驾护航。
  • 探访全球知名PCR仪生产基地,揭秘博日科技核酸检测产业大布局
    钱塘江源,西子湖畔,杭州自古以来就有“人间天堂”的美誉。除了令无数游客魂牵梦萦的优美风光,杭州也是一座世界级PCR仪先进制造宝藏基地,每年全球约有20%的PCR仪产自杭州。今天我们要探访的这家企业更是这座PCR仪产业集群的领头羊,它坐落于杭州市滨江区,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是国内最早成立的PCR企业之一。这家企业便是杭州博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11月初,仪器信息网实地走访了浙江、江苏、上海的8家生命科学仪器研发创新企业,杭州博日科技便是此次走访的第三站,走访团与博日科技总经理余海进行了深入而充分的交流。博日科技大楼外景博日科技成立于2002年,但其PCR研发经验始于1995年。公司从成立之初便专注于PCR仪研发、生产及销售。经过二十余年发展,这家初代PCR企业已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PCR产业基地,其业务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了解,2020年博日PCR仪在全球的销量位居国内PCR设备制造商第一位,市场份额达24.5%。不仅如此,作为国产PCR仪佼佼者,博日还被誉为“PCR产业的黄埔军校”,为PCR行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人才。在早期成立的一波PCR仪企业中,有不少企业高管出自博日。余海 博日科技总经理余海表示:“就像华大基因周围会出现众多‘华小’企业一样,从博日科技走出并成立PCR企业的创始人也很多,这已经是行业公开的秘密。”聊到这里,江浙沪地区国产PCR产业集群的历史渊源与企业画像逐渐清晰明朗,博日科技以一己之力极大带动了杭州地区PCR产业的发展,使杭州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PCR产业基地。定位实体制造,是业内少有的精益制造企业PCR技术的核心是温度循环与控制,公司在温控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光学检测也是PCR仪一大关键模块,经过多年研发攻坚,现在博日已拥有市场主流的成像技术,且均已推出核心产品。事实上,一台PCR仪除了具备控温和光学检测等硬实力,其软件及算法也同等重要。余海认为,现阶段国产PCR仪和进口PCR仪的性能指标等硬实力差距已经非常小,国产仪器甚至在某些特定指标优于进口品牌,然而在算法领域,国内外产品仍有差距。现今许多国内PCR技术研发企业会忽略掉算法模块,这进一步导致了差距。余海透露:“博日希望通过三年努力,使我们自主开发的核酸检测仪器算法能与进口品牌抗衡。”目前博日科技已经成立了专门的算法团队,团队中多个数学专业博士致力于将生物学软件与仪器硬件更好的紧密结合而努力。上面谈到了博日在技术方面的实力,其工厂生产制造实力同样不容小觑。从成立以来,博日便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公司严谨的精益制造理念让人印象深刻。在进入博日公司园区前,走访团被要求统一登记,手机镜头也被贴上防拍贴,并凭人手发放的拜访卡刷卡进入。进入公司主楼前,走访团也被要求穿上一次性防尘鞋套。余海解释,由于公司办公和车间位于同一栋楼,公司对环境洁净度和防静电要求很高,因此博日所有员工均被要求穿袜子和静电拖鞋上班。走访团在博日科技一楼展厅参观占地2万余平方米博日科技于2011年建起首条自动化PCR仪生产线,如今PCR仪月产量达1200台,核酸纯化系统产能每月达600台。在2020年,博日推出了首条世界领先的自动化试剂生产线,试剂生产能力日均超百万份。公司现有员工600余人,这在科学仪器行业已是很大的体量和规模。走访团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参观了博日PCR仪及核酸检测试剂研发生产车间,亲自感受了博日高度自动化的流水生产线,以及公司成熟而健全的工艺管理、质量管理体系。从收料待检、入库发料、部件检验,到整机老化、试剂检测、受入检验,再到部件组装、整机组装、性能检验,最后包装发货,公司在每一个环节都配备专门人员及车间,对生产流程、产品品质等细节管控精确、严格。对细节的把控和管理规范程度与我们之前走访的大多数国产仪器厂商形成了鲜明对比,甚至赶超很多进口企业,是业内少有的精益制造企业典型。打造核酸检测产业帝国,在仪器、试剂、耗材及原料四方齐发力博日科技为客户提供PCR实验室建设、核酸样本采集及保存、核酸提取和检测等全套解决方案,应用方向包含医学诊断、畜牧水产、科学研究、食品安全、海关疾控等多个领域,产品线已经涵盖分子检测领域的方方面面。公司也将在分子检测的平台基础上,进行仪器、试剂、耗材及原料的产业化大布局。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博日科技总经理余海现场以PCR仪器起家的博日,在PCR领域领衔多个行业第一的美誉。1998年,公司推出国内首款基因扩增仪,并编写了国内第一个基因扩增仪企业标准;2001年,公司又生产出国内首台荧光定量PCR仪,并于2002年获得国内首张荧光定量PCR注册证。除了PCR仪研制,博日对于核酸提取仪的研发也遥遥领先。早在2003年,博日就推出第一台基于磁珠法的自动核酸提取仪GenePure;2019年,在疫情爆发之前便推出业内首款高通量全自动核酸提取纯化仪GenePure Pro 96;2020年,博日继续推出大体系样本核酸提取纯化仪GenePure Pro 16H。2016年,博日确立以试剂为先的营销策略,开始进行战略转型。公司对临床市场和非临床市场同步发力,研发生产PCR试剂、核酸提取试剂、DNA分子量Marker等分子生物学专用及通用试剂。目前该业务发展非常迅速,试剂营收已能占据公司整体营收的45%。博日科技研发生产的核酸检测试剂盒近两年博日开始重点部署高端耗材市场。作为分子检测过程必备的消耗品,国内耗材厂商数量纷繁,但高端耗材仍然被进口产品垄断。去年,博日科技斥资4.59亿元在安徽成立博日生物科技公司,并投产建设实验室用耗材生产线。占地42亩,建筑面积约35000平方,已于今年年中竣工并正式投产。余海向我们介绍道,博日将打造现代化的耗材生产及研发工厂,打破进口高端耗材垄断,拉动公司业务持续增长。安徽博日生物科技园除了仪器、试剂与耗材业务,博日在分子检测所需原料领域也有动作。在今年第四季度,博日在日本新建了一个原料研发中心,公司拟借用日本在技术与原材料资源方面的优势,深度开发原料类产品,打通核酸检测领域所有环节。临床、非临床两手抓,致力成为走向世界的分子检测龙头企业据最新官网显示,博日科技将公司定义为“中国领先的分子检测为主的系列化产品及服务提供商”。余海向我们强调,博日的愿景是成为走向世界的分子检测龙头企业,公司战略是专注于“分子检测”,而非“分子诊断”。他解释道,临床确实是一大重点市场,但PCR技术本身是一项非常强大的技术,除了在临床市场发挥作用,这项技术还应该在海关、动物检测、食品检测、科研等领域广泛使用。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例,国外PCR仪主流品牌在非临床领域的业务能占六成,而中国的PCR仪市场发展也与发达国家类似。所以博日科技会对于临床和非临床市场两手抓,继续躬耕分子检测市场,持续推出分子检测仪器、试剂、耗材等系列产品。博日科技最新推出的全自动核酸提纯及实时荧光PCR分析系统FQD-A1600今年以来,博日已经上市全自动核酸提取检测一体机和全自动PCR一体机,后续还会推出自动化流水线产品。在仪器研发制造业务方面,未来博日仍然将聚焦分子检测领域做好产品线布局,将推出自动化、小型化、快速化和数字化产品。谈到数字PCR这一热门市场时,余海表示博日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一机会,“这两年数字PCR市场出现一些比较不错的国产企业,作为博日来讲,我们也会重点布局数字PCR,但是会等到时机成熟后再正式推出。”试剂方面,博日未来将继续同步把握临床市场和非临床市场,开发热门应用领域的检测试剂。“包括最近行业关注度非常高的宠物检测市场,博日都会进行重点布局。”在耗材领域,博日将主打进口替代,生产分子检测专用耗材、实验室通用耗材,最后将推出数字PCR芯片专用等高端耗材。仪器信息网走访团与博日科技总经理余海(右三)合影留念(从左至右依次为:仪器信息网“创新100”项目负责人韦东裕 ,博日科技市场总监王春盛,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秘书长曾伟,博日科技总经理余海,仪器信息网生命科学编辑部主编李博,仪器信息网生命科学编辑毛晓洁)余海认为基于博日科技在PCR领域具有先发优势,公司在核酸检测市场拥有二十余年的深厚积淀,所以公司未来不仅会聚焦自身业务发展,更肩负着PCR技术在中国的推广的使命。“希望通过博日自身在研发、制造方面的优势,打破核酸检测仪器、耗材、试剂、原料领域的进口垄断,推动PCR技术走向更广领域的应用。”【博日科技走访短片】
  • 质谱助力医学检测,赛默飞助阵国际临床质谱会议
    9月16-17日,国际临床质谱会议在宁波大学盛大召开,此次一年一度的国际会议汇集了来自质谱技术和临床分析应用的研究人员和科学家以及在化学、生命科学、医疗诊断等各个领域的研究人员积极参与。在此次会议中,赛默飞特邀知名专家鼎力助阵,分享质谱技术在医学检验上的新发展新范例。大会主要针对目前临床前沿研究领域展开畅想,分别从组学、质谱成像、AI深度学习等角度探讨临床发展可能。其中报告人对赛默飞Orbitrap三合一超高分辨质谱仪多碎裂模式(CID,HCD,ETD,EThcD)对于临床关注的糖基化、磷酸化修饰在炎症、癌症研究方面为研究者提供更细节的信息,助力精准医疗。 特邀嘉宾报告在临床质谱新技术分会场中,赛默飞特邀来自University of Calgary的Ian Lewis教授带来专题报告Harnessing metabolomics to combat infectious diseases: a new paradigm in rapid diagnostics,采用Orbitrap高分辨质谱平台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及赛默飞三重四极杆质谱平台进行靶向分析。每年200万感染患者中有8万人死亡,预计在2050年,全球死亡人数大约达到1000万左右,治疗成本高达2万亿美金,传统细菌鉴定和耐药性分析的时间长达5天之久,使得大部分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窗口,“时间就是生命”,开发一种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变得刻不容缓。Lewis教授实验室利用赛默飞Orbitrap高分辨平台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对血液样本中不同类型的菌群代谢物做了差异分析,很好地完成了分群鉴定,并且随后做了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菌群代谢物对药物具有极高的敏感度,随后对775个样本进行了验证,该方法比现有手段节约60%的时间,从而大幅度降低感染病人的死亡风险。得益于两类质谱平台方法之间快速转移的优势,同时利用赛默飞三重四极杆对尿路感染样本进行靶向分析,大大缩短了诊断时间,这是传统的MALDI-TOF方法没法完成的。Lewis教授基于PIM(精准感染管理),对超过50000 个独立菌群进行基因信息和蛋白质组学信息分析,整合信息并建立了耐药性数据库(ResistanceDB),来更好地执行PIM。Lewis教授相信,对于感染的精准管理和快速诊断,一定能够大大降低医疗成本和感染死亡率。 由于近年来质谱技术在医学检验上的应用已受到科学界的广泛重视,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的知名学者做主题演讲和高质量论文。 赛默飞在此次会议中也向中外诸位研究人员及科学家展示了整体解决方案,助力临床精准医疗进一步发展,展台人头攒动,研究人员与与会嘉宾均进行了良好及富有成效的沟通,此次会议也得到了赛默飞全球临床质谱团队的大力支持,为赛默飞在中国临床质谱界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赛默飞临床检测及研究解决方案》《赛默飞临床检测及研究解决方案》全方位展示了赛默飞在临床检测领域的全产线解决方案,不仅体现了赛默飞本土化战略,积极整合国内合作方的技术力量,优势互补,为中国客户降低使用成本,提高临床服务水平。而且针对正在兴起的临床检测项目,赛默飞不仅可以提供传统的三重四极杆质谱、高效液相色谱等设备,同时可以提供提高检测通量的多通道液相设备TLX/LX(检测样本通量提高2-4倍)、痕量金属检测设备ICP-MS、快速筛查利器Orbitrap高分辨质谱仪、纸喷雾离子源VeriSpray快速监测治疗药物等,提供从样品前处理到软件分析,更高效、更精准、更全面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 市场不景气 知名基因检测公司裁员百人
    p   据外媒最新消息,随着销售额下降,全球知名基因检测公司23andMe宣布裁员约100人,占员工总数的14%。 /p p   此次裁员对象包括专注于公司发展和规模扩张的运营团队,以及其他团队。未来几个月,该公司计划加强对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业务,更关注治疗部门,同时缩减其临床研究部门。 /p p   展望未来,23andMe将把活动重点放在消费者基因组学和治疗学等核心业务上,并计划缩减临床试验等非核心活动。 /p p   作为行业知名的公司,23andMe过去几年见证了个人基因检测市场的高低起伏。 /p p   该公司筹集了大量风险资本(根据机构的数据,为7.86亿美元),该公司首席执行官Anne Wojcicki利用这些资本来推动增长,包括雇佣一个团队为其测试业务发展新客户,并与葛兰素史克和一些学术研究集团达成合作协议。 /p p   高速增长时期23andMe的员工激增至700人。公司商业模式似乎有效果,基因检测的销售一直在增长,一直到了2019年的某个时候才停止了增长。 /p p   去年夏天,基因测序设备制造商Illumina的首席执行官Francis deSouza在财报电话中指出,整个基因检测市场都在下跌,这是该领域放缓的第一个明显迹象。 /p p   deSouza没有给出详细的解释,但表示他的公司对个人祖先和健康基因检测市场持“谨慎的观点”。据悉,Illumina的客户包括美国23andMe公司和Ancestry公司(该公司通过基因发现个人的祖先祖籍信息)。 /p p   该领域的其他公司也经历了转型或挣扎,包括去年年底关闭美国业务的Veritas基因公司。 /p
  • 优迅医学递表港交所 “LDT+IVD”双模式剑指千亿级分子检测市场
    招股说明书显示,优迅医学作为一家以平台为基础的基因科技公司,深度布局临床分子检测领域,聚焦产前检测、精准肿瘤学及病原检测三大业务部分,目前拥有24项商业化产品及服务以及14项管线产品,其中多个管线产品进入后期阶段。伴随这批产品后续的商业化落地,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驱动下,优迅医学业绩将得到进一步释放。此次拟募资加强研发、扩大生产与销售能力,并积极探索投资与并购机会,以在分子检测领域更深入发展。实际上,分子检测在中国是一个庞大且不断增长的市场,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随着肿瘤精准检测、生育检测等分子检测细分市场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国分子检测市场预计2026年将进一步增加至656亿元,2030年则达到1546亿元,2026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3.9%。据了解,目前优迅医学在持续开发LDT服务(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临床实验室自建项目)阵容的同时,以商业化LDT服务为基础,发展“LDT+IVD”双轨业务。目前,优迅医学已成功商业化多项用于产前筛查、遗传病筛查与诊断、妊娠风险评估的LDT检测服务。值得一提的是,优迅医学业务涵盖收入结构逐年多元化。招股书显示,其在巩固核心业务检测服务的基础上,2023年在销售医疗器械、医疗软件服务上获得显著拓展,其中销售医疗器械业务贡献约1.44亿元的收入,是2022年同期的近9倍,占总收入的比例达到三成;此外,医疗软件服务首次贡献收入,达3860万元,占收入比约8.2%。同时,随着结构性的改善,毛利率由2022年的38.2%大幅上升至2023年的64.7%。在行业面临挑战的背景下,优迅医学凭借稳定的盈利能力和多元化的产品线,有望在蓬勃发展的千亿级分子检测市场中,充分把握市场机遇和市场增量。拟登陆港股据招股书,优迅医学是一家以平台为基础的基因科技公司,从事开发及销售临床分子检测仪器、产品及服务业务,包括产前检测、精准肿瘤学及病原检测三大业务部分。从业务层面来看,依托独特的“LDT+IVD”双轨业务模式,优迅医学已建立多个研发及服务平台,包括临床实验室自建检测项目(“LDT”)及设备研发平台、体外诊断(“IVD”)设备及检测试剂盒研发平台、临床检测服务平台,以及IVD制造及商业化平台,均由其液体活检、DNA甲基化检测、二代测序(“NGS”)及即时检测(“POCT”)的微流控生物芯片等核心技术提供支持。此外,优迅医学在招股书中透露,其不仅是中国少数获国家药监局批准拥有自有品牌DNA测序仪的公司之一,还是中国提供综合一站式解决方案的少数分子检测公司之一。值得关注的是,优迅医学已获得华大基因等基因科技与创新领域的资深机构投资者入股,与此同时,多个知名机构也是其股东。据招股书信息,优迅医学机构股东包括险峰旗云、中信国安、华大基因、德诚资本、英飞尼迪资本、山东红桥资本、中关村科学城、鸿洲资本、横嘉资本等知名机构。为何备受知名机构青睐?除了上述的产品及管线、研发及商业化优势外,优迅医学管理层背景也是原因之一。招股书介绍,优迅医学的管理团队在基因检测领域中具有丰富且互补的研发背景和管理运营经验,行业经验均超过15年,且均来自华大集团、Merck等国内外领先的制药生物公司及北京大学等顶尖研究机构。优迅医学管理层的丰富履历或有望为其赢得市场的广泛认可和投资者的信心。知名机构加持下,优迅医学积极探索精准肿瘤学等具有高潜力的赛道,实现业绩在波动中增长。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优迅医学营收分别达到2.66亿元、5.71亿元和4.68亿元,2023年收入下降主要是由于来自病原检测收入的减少,该业务在新冠疫情过后已迈入稳定发展阶段。但值得关注的是,该板块收入的减少并未导致整体收入滑坡。产前检测和精准肿瘤学业务在需求扩张下获得迅速增长,产前检测业务2023年收入达2.02亿元,较2022年同比增长38.7%,同时,精准肿瘤学业务2023年收入达2.13亿元,是2022年同期的逾10倍。此消彼长之下,部分病原检测业务回归常规轨道带来的业绩影响被抵消。优迅医学在产前检测和精准肿瘤学赛道上的成绩,也是其敏锐洞察庞大市场需求,技术实力、商业化能力稳健提升的佐证。伴随即将商业化落地的管线后期产品,优迅医学的业绩有望得到进一步释放。剑指千亿级分子检测市场优迅医学此次拟募资,被市场视为其进军千亿级分子检测市场的重大步伐。分子检测市场庞大,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子检测预计将成为国内医疗行业的高增长市场之一,在分子检测渗透率不断提高、医疗机构及独立临床实验室外包服务需求持续增多等市场因素驱动下,其市场规模预计将于2030年达到1546亿元。从此次募资用途也不难看出优迅医学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优迅医学在招股书中透露,募资将被用于扩大销售及营销团队、投资并研发产品及服务、升级技术、扩张检测及生产能力、投资及收购等。剑指千亿市场的优迅医学商业化进程如何?依托丰富全面的产品矩阵,优迅医学或已建立起扎实的商业化能力。据招股书,优迅医学已实现优馨安NIPT、优旭(液体活检循环肿瘤DNA(「ctDNA」)多基因突变检测服务)、USCISEQ—200及USCISEQ2000系列DNA测序仪等分子检测服务或相关设备商业化。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已建立全国性的销售网络,覆盖中国27个省市,与1800多家医院建立销售关系,其中包括480多家三甲医院。进一步梳理招股书可以发现,优迅医学的大客户为医院、企业及政府机构。东吴证券指出,LDT模式可以尽快实现产品的商业化,尤其对于此前拥有一定医院资源的分子诊断公司,LDT模式可以很快复制此前产品的推广经验实现放量。优迅医学既往的医院销售经验或有助于推动现有产品的快速放量。值得注意的是,优迅医学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其“LDT+IVD”双轨并进的业务模式上。通常企业如果要探索IVD模式面临着获批难关。然而,优迅医学前瞻性布局IVD产品研发有望加速深耕分子检测领域。其在招股书中表示,于2018年通过启动IVD产品及NGS测序仪的研发,IVD产品与现有LDT服务有望发挥潜在协同效应。这一模式也获得业内认可。东吴证券表示,IVD 产品模式与LDT 服务模式并行,后者以其低成本在监管放松的背景下有望成为众多创新性早筛产品落地的途径,前者则受益合规性、更广的目标人群和更宽的商业模式选择成为长期早筛产品做大规模的唯一路径。早期布局或有望于2024年收获成果。优迅医学招股书显示,目前已商业化22项LDT服务与2种IVD设备,另有14项正在开发中。此外,优迅医学正在积极开发与现有的LDT服务相似的体外诊断检测试剂盒,预计适用于非小细胞癌(NSCLC)的优旭ctDNA检测试剂盒将于2024年获批。2025年,将向国家药监局申请优馨安检测试剂盒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预期将成为首批在中国申请国家药监局注册批准的NIPT Plus检测试剂盒之一。在招股书中,优迅医学表示将在持续扩大LDT服务阵容的同时,以已经实现商业化的LDT服务为基础,开发更多获批IVD产品。优迅医学强调,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分子检测领域的产品研发,计划在2025年前将研发团队扩充为150至200名。由此看来,优迅医学的发展目标或为在强化研产销生态闭环的同时,加强投资与并购,建立新基础技术,强化公司技术护城河。在先发与龙头企业优势显著的分子检测领域,优迅医学凭借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在实现多元化产品布局的同时开拓新增长点,或能拥有更多市场沉浮的底气。
  • 国际遗传和医学基因组学大会近日召开
    日前,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主要赞助商参与了于6月9日至11日在香港大学举行的国际遗传和医学基因组学大会。该次国际会议由美洲华人遗传学会和香港医学遗传学会在历年分别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的基础上首次联合举办。会议吸引了国内外从事遗传学和医学基因组学研究的知名学者参与。诺贝尔奖获得者Oliver Smithies, 中国知名基因组学专家贺林教授,杨焕明教授,美国人类遗传学协会主席Aravinda Chakravarti等作了精彩的报告。 作为大会的主要赞助商,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在会议期间展出了基于基因芯片技术的最新基因组研究产品。并邀请比利时知名医学遗传学家J. Vermeesch 教授作了专场讲座。Vermeesch教授详细介绍了利用安捷伦比较基因组芯片(aCGH) 进行新生儿和胚胎植入前遗传病诊断的最新研究结果,引起与会科学家的热烈讨论。在会议期间,来自美国Baylor Colleague of Medicine, Harvard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Miami Miller School of Medicine等学术机构的学者也报告了运用安捷伦aCGH 芯片技术进行遗传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分显示安捷伦的基因芯片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遗传病和医学基因组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其精密灵敏而又不失灵活开放的技术平台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强烈反响。很多来自内地的科学家和临床研究学者也对未来引入该项技术进行研究工作表示出极大的兴趣。 安捷伦公司是基因芯片完整技术平台的供应商,其基因芯片技术覆盖表达谱,比较基因组杂交,启动子及甲基化, MicroRNA等多个应用领域。详情请访问www.opengenomics.com
  • 揭秘:颜宁创立的深圳医学科学院是何来历?
    11月1日,颜宁在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中宣布已经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职位,回国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据悉,颜宁将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此次颜宁加盟的深圳医学科学院究竟是何来历?根据此前深圳市政府出台的《深圳医学科学院建设方案》,学院选址坪山区,由市政府设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不定编制,不定级别,实行社会化用人制度,院长是深圳医学科学院的法定代表人,面向全球招聘。医学科学院主要任务:四平台一智库根据《建设方案》,深圳医学科学院的任务主要是建设“四平台一智库”。建设整合型医学科技协同创新平台。重点聚焦重大疾病防治、国际前沿医疗技术、可持续发展健康研究领域,主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临床及转化研究、公共卫生研究,推动研究转化、工程化及产业化全链条创新;围绕药品、装备及技术转化作制度创新、体系重塑、流程改造等,推动国内外先进药品、装备及技术在深圳转化,并通过深圳辐射全国。建设开放型医学科技资源管理平台。市政府设立“深圳市医学研究专项资金”,委托深圳医学科学院实施专业化管理。积极引入社会投入,通过设立联合基金、接受慈善捐赠、引入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汇聚资源。建设引领型医学科技基础支撑平台。深圳医学科学院负责统筹全市临床研究资源,探索建立全市生物医学及医学相关研究资源的统筹协调机制,搭建全市生物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牵头改建或新建1-2所国际化高水平临床研究医院,为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临床研究及转化平台。建设创新型医学科技人才培育平台。建立生物医药企业与临床医技人员双跨双聘机制,通过专业人才的交叉融合促进需求导向的产品和技术研发。面向全市建立与职称体系相衔接的分类分层医疗卫生科技人才评价制度,面向生物医药产业,开发为新兴产业配套的专业技术资格认证体系并开展相应的评审认定工作。建设智慧型医学科技战略研究智库。开展医学科技趋势分析、技术预测、战略规划、政策研究、科技评估、技术服务、咨政建言等战略研究与决策咨询,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学科技战略研究智库。目标瞄准“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全球卓著”到2025年,以深圳医学科学院为中枢和桥梁的深圳医学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基本建成,部分重点领域研究取得进展,针对重点人群和重大疾病的防治技术获得阶段性突破,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深圳医学科学院运行机制逐步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化研究院所基本定型。到2035年,以深圳医学科学院为核心引擎的粤港澳大湾区医学科技协同创新体更加成熟定型,重点领域研究取得重大进展,针对重点人群和重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获得显著突破,医学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制度安排、规则对接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为科技创新引领健康城市发展的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深圳医学科学院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粤港澳大湾区医学科学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全球卓著。
  • 塑化剂检测机构集体噤声 对个人检测说不
    白酒军团幕后发力?国内塑化剂检测机构集体噤声   21世纪网报道《致命危机:酒鬼酒塑化剂超标260%》之后,白酒塑化剂成为公众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然而,随后出现了蹊跷的情况,国内已知的检测机构集体噤声,不再向个人开放检测业务,个人检测塑化剂已经不可能。不只是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1世纪网以个人名义询问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也纷纷表示,不再接受个人检测。   商业型检测机构拒绝个人送检是商业行为,无可厚非。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国家检测机构拒绝个人送检白酒产品,等于变相剥夺了个人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权利。这引发“国家检测机构到底是保护大众利益还是保护厂商利益”的追问。   而作为消费者,公众有权利知道白酒行业的塑化剂真相。   国家质检中心对个人送检说“不”   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位于海淀区永丰产业基地内,21世纪网编辑以普通消费者的名义将茅台、五粮液等品牌的酒送往此处检测。   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   在送检之前,21世纪网与其工作人员进行了数次沟通,对于检测结果是否会公正客观的问题,其工作人员信誓旦旦称保证检测结果客观,并称可以检测多个样本。   12月11日,送检过程进行顺利。工作人员现场也表示,对于送检酒品的数量“并无上限要求”,随即递给了21世纪网两张表格。   这两张表格其中一张是送检人以及送检单位的资料,另一张则要填上送检产品的相应资料。不过,在产品名称上,因为均是以白酒样品进行检测,所以酒品的名字均用号码标注,至于规格和生产日期等信息,工作人员称填“不详”即可。     酒检填表(图为视频截图)   在填表的过程中,一旁的工作人员警惕的询问:“你们是哪个单位的?”在得到“就是个人送检”的回答后,此工作人员告诫:“我不管你们以什么身份来检测,我们的报告结果不能出现在媒体上或者去对外宣传,如果你们这么做了,到时候我们再找你们的时候这事就不好说了。”   根据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规定,此次检验的塑化剂17项的费用为每个样品2100元。   然而就在一切手续都办妥,即将付费的时候,事情却出现了变数。一直接待我们的工作人员表示,不能检测了。   前后时间不到半个小时,检验部门却突然反悔,原因何在?该工作人员表示,他刚刚去实验室问情况,实验室人员称目前白酒的检测量很大,已经没有办法接受新的检测。   “自从塑化剂事件之后,我们这边来送检的人就特别多,每个酒的瓶盖瓶塞等都需要一项项检测,工作量非常大。”工作人员称,要检测也成,等到过年之后。   据这名工作人员透露,刚刚得到的消息是国家要求对白酒生产单位的酒品还要进行进一步抽查,所以检验中心工作量猛增,无法接受大众送检。   在寻求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无果后,12月12日,21世纪网继续以个人名义联系国内具有塑化剂检测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但是都遭到拒绝。   21世纪网联系了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其工作人员表示国家已经下发了邮件,个人送检的白酒如果测出来有问题直接报告给政府,不会交到个人手里。   该工作人员同时表示,报告不能作为任何宣传目的,所以现在第三方委托基本不接受个人。   而21世纪网联系的其他第三方机构也都噤若寒蝉,广州金域检验中心称不接受个人送检,谱尼测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称不对个人服务。   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白酒类检验项目查询   谁剥夺了个人消费者权利?   在海淀区的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遭遇拒绝检测时,一位工作人员曾表示:“也不止我们一个检测部门,你去找找其他的,比如霄云路那家。”   事实上,此前21世纪网已经与霄云路的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联系过,该部门的回应是不接受个人送检,必须有厂家开具的介绍信。   而当这家检验中心的工作人员听到21世纪网的这样的表述时称:“其实我们也不接受个人送检。”   12月13日,21世纪网继续联系朝阳区霄云路的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其工作人员表示:“由于目前任务量太大,检测结果要等到3个月以后才能出。”   2012年10月,21世纪网曾将酒鬼酒送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的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本来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工作人员明确可以用个人名义对白酒样品进行检测,但是其工作人员看到酒鬼酒之后就改口,称必须拿到厂家的介绍信。   对此,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法律顾问邱宝昌律师在接受21世纪网采访时称,之所以设立检测机构,就是要这些被国家认定有资质的单位为食品商品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而现在检测机构拒绝公众的要求,就是违反了设置检测机构的初衷。   “检测机构尤其是公立检测机构,一个重要宗旨应当是服务于公众利益,检测收取费用是合理的,但是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设置人为障碍。这些机构到底是保护大众利益还是保护个别人的利益?”邱律师进一步表示。   而国内一位知名职业投资人则表示,这是检测机构避免承担责任,明摆着只保护企业不保护消费者。   而 身惹塑化剂超标质疑的白酒行业已引起政府最高主管机构担忧。据悉,12月11日上午,国家质检总局已召集国内龙头企业董事长级别会议,要求企业汇报针对预 防塑化剂渗入所采取的措施,国内一、二线白酒企业负责人都有参加,包括茅台、五粮液、洋河等龙头企业。
  • 国家质检总局医学课题通过验收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与国家认监委在北京召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建立医学实验室安全、质量、溯源性和关键控制技术评价体系的研究》课题验收/鉴定会,来自卫生部认证认可与实验室管理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环保部标样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单位的专家对课题进行了验收。   通过听取课题汇报和审查课题资料,课题验收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立题准确,抓住了我国医学检验领域急需解决和推进的重点问题,围绕着评价体系建设,开展了大量研究,初步建立了我国医学实验室安全认可体系和医学参考测量实验室认可体系,丰富完善了我国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体系、能力验证提供者认可体系,在医用标准物质生产者能力建设方面开展了初步研究 推动了全国临床医学计量技术委员会和医学参考测量实验室网络的建立,研制了3种常规检验项目用标准物质,培训了100余名医学实验室认可领域的评审员,对20余家医学实验室的近千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培训,这些研究工作为我国医学实验室的认可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医学实验室的建设。同时,该课题在研究中,还开展了大量示范工作,完成了27家医学实验室的质量和能力认可、两家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PTP)的认可、1家医学实验室安全试点认可、1家参考测量实验室试点认可,这些成果为北京奥运会提供了符合国际标准的医学实验室检验技术保障,并在2007年8月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APLAC)国际互认活动中得到了应用,为我国认可机构顺利签署APLAC医学实验室互认协议提供了技术支撑,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专家组建议进一步深入研究课题相关内容,巩固和加大参与国际活动力度,大力推广课题研发成果,进一步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更科学的技术依据。   该课题顺利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国医学实验室认可相关各领域的研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医学实验室评价工作的系统框架已经形成。这些研究成果将会在促进我国检验医学从经验管理走上科学管理的发展道路,确保为政府相关部门更好地提供技术支撑,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医疗服务等方面,产生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基因检测行业面临“大洗牌”
    因国家食药监总局和国家卫计委的叫停令,连日来,上海一些从事基因测序科研与临床应用的医疗机构有些&ldquo 没方向&rdquo &mdash 身处医疗临床一线,这些医生对基因测序可能带给患者及其家庭的意义有更深刻的体会与理解。   &ldquo 现有医学已经没法满足一些疾病的诊断需求,基因测序确诊了许多病例,代表了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但也得承认,不规范、不科学的基因测序产品粉墨登场,很危险。&rdquo 一名医学专家说。   发现大量此前不明病因   &ldquo 叫停以后一定要有使用规范,否则一些病人怎么办?&rdquo 昨天,记者采访沪上几家开展过基因测序的医疗机构,这是医生们反复提及的问题。确实,基因测序技术正对临床医学的早期诊断与早期干预发挥着重要影响。   一名医生提起一则病例:一名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长到30个月大后,智力水平明显低于同龄的孩子,辗转几家医院,得到的答复均为&ldquo 智障&rdquo 。这一纸盖棺定论的判决书对家庭的打击非常大,不甘心的家长把孩子带到上海,用常规的染色体检测方法,测不出病因 纳入基因测序科研项目后,医生们大吃一惊:原来孩子有一段基因是缺失的。而这段基因缺失的临床表现正是先天性心脏病、智力与身体发育迟缓、性腺发育不良等。   &ldquo 不仅找到了孩子智障、先天性心脏病的真正病因,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些还未表现出的症状可以提前干预。&rdquo 医生说,以往临床上大量&ldquo 智障儿&rdquo 实际上都没找到真正病因,他们将来会出现什么疾病也都不清楚,如今,能找到病因,对患者及其家庭的意义巨大。   这仅仅是基因测序在临床医学的一种常见应用。据悉,目前国内医学科研界都在探索基因测序的科研与临床应用。主要原因就是现有常规医学手段已无法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基因测序却发现了大量此前未查明的病因,让医生有拨云见日之感。   叫停或为了行业规范   所谓基因测序,简单说,即抽取一试管血或唾液,提取并扩增DNA,然后和正常人的基因数据相比较,从而发现是否存在某些基因缺失或变异。   在该领域,我国尚处于起步期,而国际医学界走得更远。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哈佛大学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遗传诊断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余永国介绍,美国等国近年来在基因测序临床应用方面频出重拳。   我国对基因测序的认识也在加深。余永国团队发现,基因芯片测序方法在孤独症、不明原因智力落后、发育迟缓等疾病的诊断阳性率为31.6%,远高于4.6%的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并且,染色体分析的阳性率与基因测序结果比对后,被发现其中37%是错误的。换言之,传统检测方法暴露出&ldquo 测不出&rdquo 或&ldquo 测不准&rdquo 的问题。   据悉,国内医疗机构中已有不少基因测序的成熟项目,所以有医生担心,叫停也许会影响科研的进展。但医学领域的主流观点并不赞同:&ldquo 现阶段的暂时叫停,应该是为了乘此时机规范整个行业!说到底,关键要找到前沿技术与规范间的平衡。&rdquo   商业推广模式亟需规范   &ldquo 现在,一些社会机构打着基因测序的旗帜,开发早教、体检等项目。&rdquo 业内人士解读叫停令有净化市场的作用,在此期间,我国也在思考如何应对基因测序可能带来的隐私、伦理等问题。   事实上,不单是中国,美国早已开始规范基因检测市场,叫停了一大批基因测序企业。   &ldquo 基因检测在疾病诊断和未来治疗中十分重要,这已在学术界和医疗界形成共识,但过于激进的商业推广使得基因检测市场到了该规范的时候。&rdquo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卢大儒教授说。   规范行业的同时,一项重要工作是建立我国自己的基因多态性库。专家称,基因库工程非常复杂,也非常庞大,目前各国都在致力于建立基因多态性库。   &ldquo 目前几乎所有的产品到试剂都是国外进口的,国内没有具有资质的机构和检查人员 加之中国没有完整的基因多态性库,因此必须规范一些激进和缺少足够确定性的使用。&rdquo 一位业内人士说,规范也预示着行业整顿在即,现在社会上大大小小的基因测序相关企业将面临市场的&ldquo 大洗牌&rdquo 。
  • 第六位国际知名教授受聘天威薄膜研发检测中心
    5月26日,天威薄膜公司聘请荷兰乌特勒支大学 Ruud E.I.Schropp 教授为该公司研发检测中心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兵装集团总经理助理、天威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丁强为其颁发聘书。   顾问委员会委员将参与研发课题方向的确定以及具体的技术指导,帮助天威薄膜公司实现技术的不断升级。目前该公司研发检测中心顾问委员会已经聘有六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这标志着该公司的科研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为推动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据了解,Schropp教授投身低成本高效率太阳能研究领域25年,在国际享有盛誉,致力于将新型CVD技术和新型材料应用到薄膜晶体管和太阳能电池上,开发出了HWCVD和VHF PECVD来制造高效低成本电池器件。1996年,他参与发明了柔性电池的卷对卷技术,这在世界领域内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十分光明的前景。同时,他在乌特勒支大学组建的半导体研发试验室和太阳能研究实验室处于世界一流水平。截至目前,Schropp教授已经在行业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拥有专利11项,培养博士生数十名。   据介绍,天威薄膜研发检测中心是中国技术最先进、涵盖工艺最全面的薄膜太阳能技术研发中心之一,建有一条年产能为2兆瓦的薄膜硅太阳能电池中试线,以及高效率薄膜硅太阳能电池研发实验室、新型薄膜电池及组件研发实验室、组件可靠性检测中心等实验室群,不仅可以进行大面积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试制生产,还可以进行新一代高效率太阳能电池的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对于带动中国光伏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国际知名第三方检测机构上海食品实验室开幕(图)
    德国莱茵TUV大中华区上海食品实验室于4月10日举行了盛大开幕仪式,该实验室的成立后,TUV莱茵在大中华区的食品检测实力将进一步得到整合和加强。德国莱茵TUV大中华区上海公司首席运营官陆勋海(Lutz Frankholz)和TUV莱茵大中华区食品检测服务总经理陈俊东出席开幕式并为食品实验室揭牌。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陆林华、闸北区市场监督局党组书记周宗波、副局长林文龙等来自质量检测部门和相关食品行业协会的业界嘉宾也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德国莱茵TUV大中华区上海食品实验室位于国家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mdash &mdash 上海市闸北区。食品实验室(包括化学检测部分)面积近1000平方米,是目前国际、国内一流的专业食品检测实验室。拥有各类生化分析仪器,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质谱联用仪、全自动凯式定氮仪等,按照国际、国内先进的测试方法,从事食品、水质等领域的理化分析及微生物指标测试,检测项目覆盖面广,涉及营养标签、农药残留、重金属测试、食品添加剂,全项微生物等测试。该食品实验室管理体系符合ISO/IEC 17025的要求,从设计到建造均严格按照WHO(世界卫生组织)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及CNAS(中国合格评定认可委员会)对于微生物检测领域的新要求:布局遵循&ldquo 单方向工作流程&rdquo 原则,防止潜在的交叉污染 对微生物危险因子做出充分的风险评估等。在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基础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是国内首批满足CNAS-CL09:2013 新要求的食品检测实验室。   陆勋海表示:&ldquo 上海食品实验室是2015年TUV莱茵在中国的重点投资项目之一,目前实验室为一期,今后还将进一步升级,从而完善我们在中国市场的全面服务能力。&rdquo   上海食品实验室将于4月10日正式成立并投入使用,除了配备专用的检测分析仪器外,实验室还组建了专业的技术团队,为上海及华东地区的食品企业提供全面、及时的检测服务。与此同时,实验室也致力于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以提升华东地区食品安全标准。   目前,德国莱茵TUV的食品实验室及专业团队遍布大中华区,包括上海、深圳、青岛、福州、海口、台北和高雄等。陈俊东表示,这一新实验室建立后,TUV莱茵的食品测试能力与认证范围将进一步整合,公司在大中华区的市场竞争力和食品检测方面的能力也将得以加强。   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媒体报道铺天盖地,消费者安全意识不断加强,整个社会对食品行业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扩大在食品领域的检测范围并加强综合技术实力,更好地满足市场对食品质量及安全的需求,成为食品检测机构的迫切任务。作为国际知名的独立第三方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TUV莱茵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个性化解决方案,涵盖检验、测试、审核、认证等各项服务,从而有效缩短服务周期,降低食品监控风险和成本。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食品供应链变得越来越复杂,在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运输和分销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污染都有可能影响食品安全。早在2013年,TUV莱茵就颁发全球统一测试标识,该标识代表食品及食品管理体系等服务经过TUV莱茵严格的检测、认证和检验,这些信息公开透明,可在全球随时随地查询。TUV莱茵提供的类似食品安全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其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任度和美誉度,有力提升食品企业及其产品的竞争力。
  • 北京市环保局:从没认定“室内”检测机构
    昨天,市工商局联手市环保局、市质监局、市住建委、市消协等多部门对外披露,已有10余家存在严重侵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室内检测企业被立案查处。   室内环境监测中心不存在   “有多家室内环境检测企业冒用市环保局名义,进行虚假宣传。但需要声明的是,市环保局管辖的是‘室外’,从未认定过‘室内’的环境检测机构。”昨天,市环保局环境监测处副处长田红表示,环保部门认定的是污染源排放的行为或单位,因此,只要室内环境检测或治理企业宣传是由“市环保局认定的机构”等,就一定是虚夸的。   今年工商执法人员根据相关举报,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规范室内环境检测和环境治理行业整治行动。目前,全市40余家从事室内环境检测和环境治理的企业受到专项检查,10余家存在严重侵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企业已被立案查处。   市民可上网查询企业名单   企业虚假宣传行为一共有三类:一是虚夸资质,谎称经过住建委、环保等政府部门认证和授权 谎称是某学会或行业协会的会员 谎称取得了国家专利、权威资质证书、行业内高度认可的荣誉奖项等,或以“高新技术企业”名义从事经营活动 二是虚报合作关系,谎称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及其他权威研究机构有长期合作关系 三是夸大业绩,谎称为知名写字楼、大厦、体育馆、政府大楼等场所做过环境检测,或随意夸大其施工范围、作业面积等。   市工商局提示消费者,需要进行室内环境检测的家庭,可以登录国家和北京市质监局网站、市工商局、市住建委及中国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的网站等,查询具有环境检测及治理资质的企业信息。   据了解,国家认监委从2003年开始规范室内检测行业,规定凡是从事室内环境检测的企业,都应经过“计量认证”,消费者在选定检测机构后,要查看该企业是否取得质监部门核发的CMA中国计量认证证书,并签订正式合同。
  • 新冠检测“退潮” 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步入整合
    6月30日,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ICL)龙头企业艾迪康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艾迪康经过三次递表后,终于上市成功。而至此,包括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达安基因在内的国内头部的ICL全部上市。  上市首日,艾迪康收盘股价上涨12%。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成立于2004年,是中国三大ICL之一,在全国范围内拥有33家自营实验室。  对于国内的ICL来说,一方面,面临着新冠检测“退潮”的压力,但另一方面,也正处于行业整体迅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多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ICL对于中国的医疗体系有很好的补充作用,但未来行业集中整合是发展趋势。  新冠检测“退潮”,行业步入整合期  ICL又称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一般来说是指获得了卫生行政部门许可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从事医学检测的服务性医疗机构。  国家卫健委将ICL定义为:以提供人类疾病诊断、管理、预防和治疗或健康评估的相关信息为目的,对来自人体的标本进行临床检验,包括临床血液与体液检验、临床化学检验、临床免疫检验、临床微生物检验、临床细胞分析遗传学检验和临床病理检查等,并出具检验结果,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医疗机构。  ICL行业上游为检验仪器及试剂生产商;下游为医疗机构和检验者,通常被认为是医院的“外包服务商”。  艾迪康招股书显示,自新冠疫情以来增长迅速,收入由2020年的27.42亿元人民币增至2022年的48.61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为33%;利润由2020年的3.67亿元人民币增至2022年的6.21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为30%。  艾迪康上市后将接受资本市场的考验,市场尤其关注新冠疫情后,国内ICL行业的高增长能否持续。艾迪康招股书中就说明,该公司非新冠业务收入由2020年的18.17亿元增至2022年的25.76亿元。  新冠核酸检测让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业务量大增。国内ICL排名第一的龙头企业金域医学披露的2022年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去年实现营收154.76亿元,同比增长近30%;净利润27.53亿元,同比增长24%;排名第二的ICL企业迪安诊断2022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达到202.82亿元和14.34亿元,同比增长55%和23%。  不过随着新冠疫情趋于稳定,金域医学今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21.18亿元,同比减少50%,净利润1.5亿元,同比减少82.4%;迪安诊断今年第一季度的业绩预告显示,净利润在1.5亿元至2.3亿元间,比上年同期下降70%至80%。  近日,公开信息显示,达安基因将珠海市思达医学检测实验室、北京方圆平安医学检测实验室、北京星云医学检测实验室和上海泛亚医学检验所告上法庭,案由均是买卖合同纠纷。  “新冠疫情以来,国家对于新冠检测的政策也发生过多次调整。一开始的检测需求难以满足,导致很多实验室都去做新冠检测,随着现在需求的减少,很多专门做新冠检测的实验室要生存估计会比较困难。”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他同时表示,业务较为多元化的ICL也仍然会有市场需求。  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主任潘柏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新冠疫情之后,ICL行业在中国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整合阶段,头部企业聚集效应更为显著,未来很多小规模的第三方实验室则不具有优势。  纵观全球,美国、欧洲和日本的ICL龙头企业均在早期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实验室布局,并逐步向海外扩张。以美国的Quest和LabCorp为例,自20世纪60年代出现开始,经过多年连锁化和并购整合,成为了ICL行业连锁化经营的龙头企业。  “从近两年的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头部的企业份额仍在不断增长,而起来分散的小型检测机构的份额是在降低的。”某头部ICL上市公司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国内四家头部企业拥有实验室总数超110家,占据了ICL总市场份额的近60%。但从ICL整体的市场渗透率来看,中国ICL的渗透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日本ICL渗透率已达60%、德国达44%、美国达35%,而截至2020年我国ICL渗透率仅有6%。  医保控费会是ICL发展的机遇吗?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ICL行业的发展目前面临两大机遇,首先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检测领域整体的发展;第二是医保控费从经济因素上推动了ICL领域的发展。  技术发展的推动是指现在越来越多的检测项目都已经成为可能;而医保控费改革可能会让医院更加从成本角度考虑,把一部分不具有成本优势的检测项目“外包”出去。  “在医保控费的大背景下,医院的检验科可能变为成本中心,第三方检验机构因其规模化、专业化服务在行业中有一定的地位。”黄爱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但他同时强调,国家也在探索不同的模式,比如发展由公立医院牵头的区域检验中心,并不一定会完全放给ICL。  潘柏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大型的三甲医院基本所有的检测都是有能力自己来做的,只是有些检测项目的标本数量太少,它估算一下开个试剂盒成本划不来,或者有些比较贵的仪器设备采购成本太高,在这种情况下,它会考虑把标本外包给第三方ICL做。”  据他透露,很多时候大医院给到ICL的标本检测项目数量约一、二十项,但对于ICL来讲,他们可以把很多医院的少量样本集中起来进行检测,这样就拥有了规模优势。  他同时表示,ICL的主要客户是基层医院。“对大中型医院的检验部门,ICL可以是一种补充方式,出于经济上的考量或者技术上的便捷。”潘柏申说道,“通常基层医院的检测能力比较薄弱,除了一些常规基本的检测之外,技术含量较高的检测,由于对人员、试剂、仪器设备的成本要求都较高,因此它们交给第三方实验室可能更加经济实惠。”  他认为,虽然我国的ICL渗透率较发达国家而言更低,但这是由于不同的国情导致的,因此并不能完全复制别人走过的路。“美国的ICL体系是全世界运行最好的,但这背后是美国大量的小型私人诊所和小型医疗机构的需求。私人诊所没有检测能力,才导致了美国如此发达的第三方实验室的发展。”潘柏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根据头豹研究院的数据,中国ICL行业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117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0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7.2%;而从2020年至2025年,预计年复合增长率大幅降至6.7%,到2025年,市场规模达到480亿元。  一位ICL领域投资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医院之所以愿意把很多检测项目外包,是因为第三方ICL的经济效益更高,而这是由企业的本质决定的,为了盈利企业一定会想尽办法提升管理运营效率。”  他还表示,与相比医院,ICL企业可以通过规模的提升,来争取对上游行业更大的议价权,进一步推动试剂成本的快速降低。  “ICL行业发展顺应国家医保控费的趋势,核心是它的规模效应。对于一些小的医院来说,自己的检验项目数量有限,如果没有ICL的话,它自己要投入设备、人员、场地,这些成本都很高,ICL通过把样本集中在一起,通过规模效应能够降低医疗系统的成本,对于基层医院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检验能力。”上述投资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  一些ICL上市企业已经表示,将通过扩大对区域实验室和特检实验室的收购来提升规模,并加速下沉,加大对社区卫生中心以及乡镇卫生院等县域市场的投入。这也是分级诊疗给第三方ICL带来的机遇。  不过对于检测机构的大量扩张,专家也提出检测质量如何保证的问题。一位检测领域的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企业肯定是逐利的,那么在检测试剂的成本上可能会有权衡,在缺乏强有力的监管之下,相比医院而言,第三方在质控方面的规范可能有所不同,尤其是一些小型的机构。”  一位三甲医院资深检验科医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对于他们委托的第三方实验室,他们会定期或不定期派人检查、抽查检测结果,以及人员培训等情况,以监督检测质量;临检机构也会派人考核检测结果。“好在一些头部的大型检测机构现在越来越趋于规范化,开始树立行业标准。”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寻找ICL行业的下一个增长点  中国ICL行业分为普检与特检,就技术难度来看,普检的技术难度较特检的技术难度相对较低。普检行业规模化程度较高,利润较低;而特检行业规模化程度低,利润较高。因此,高价值、高技术平台的特检业务是目前头部ICL企业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  头豹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尽管特检行业净资产收益率(ROE)较高,但是由于特检为新兴产业,成本增长幅度仍然较高,因此利润率和负债率尚不理想。尽管如此,企业仍希望依靠特检的增长来推动未来毛利率的增长。  “特检的毛利一般要比普检高出十几个点。”一位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特检代表了检测科技的发展,治疗水平的提高,医学科技的发展,因为很多的新的技术平台就会研发出来,包括现在药企各种新的靶点的产生,新药机理的产生,都会需要新的检测项目,这些都会推动整个生命科学的往前走。”  一位民营医院集团资深管理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普检拼的是成本和规模效应,特检拼的是技术以及与大三甲的深度合作,大医院更需要特检,且国内大医院的检测项目数量与美国梅奥诊所这些顶尖机构仍有较大差距。”  他补充道,特检是未来整个检测领域发展的方向。“大医院的检验科一般比较强,自己也会去发展这块业务,因此和ICL是竞合关系。”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据介绍,美国龙头的ICL服务项目数量可达七八千种,国内现在头部的ICL还仅有三四千种。“所以从新的诊断技术的引入来讲,ICL对于促进整个中国诊断技术进步的一个很重要的平台,医院也会把一些小的项目外包给ICL。”上述人士表示。  此外,ICL与合同研究组织(CRO)实验室结合的商业模式也有望在未来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70%至80%的临床决策以某些形式的实验室检测为基础。  CRO临床试验中心实验室是为临床试验提供体外诊断服务的独立医学实验室,由于中国医药行业临床试验检测需求增加,也有望进一步推动ICL中心实验室服务的发展。  上述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CRO领域我认为是对价格不太敏感的一个领域,因为与昂贵的药物研发相比,检测的成本稍微增加一点,对整体成本的影响很小,所以它的毛利是比较高的,ICL可以提供这些服务。”  在与CRO结合的模式上,机会主要存在于两方面:一是为国外希望进入中国的药物临床试验提供检测服务;另一种是为国内希望出海的药企提供检测服务。“国内外临床需要用同样的检测方法才更具说服力,这对于ICL是一个机会,而且这个市场的竞争还不是非常激烈,但对产品的要求会比较高。”他表示。  已经有ICL尝试与海外检测公司合作来提供CRO领域的检测服务。今年3月,艾迪康宣布与Guardant Health宣布达成战略合作,推进创新药物开发和临床试验开展。  某国内三甲医院检验科主任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一些多中心的药物开发临床试验对于ICL来讲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而且在物流方面也不会造成更大的成本。此外,未来一些不常规的临床检测通过第三方ICL来做也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在ICL行业人士看来,另一个有望驱动ICL行业发展的模式是实验室自建检测(LDT)。LDT是指尚未获得产品注册,仅在实验室内部研发、验证和使用的体外诊断项目,其不得作为检测试剂出售给任何其它医学检验部门、医院及个人。在政策支持下,目前上海、北京等地医院正在积极开展LDT试点。ICL行业也期待LDT政策能进一步松动,让ICL也参与其中。  与传统体外诊断试剂IVD研发3至5年的周期相比,LDT 产品仅需完成研发立项、技术研发两个环节即可投入使用,开发周期普遍为半年到1年。ICL行业认为,LDT对医学检验的创新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尤其是有利于ICL特检项目的开发。  一位ICL企业方面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LDT开发成本低、时间短,未来在该领域发展最快的一定是第三方实验室,因为这是效益最高的地方。”  不过,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两位检验科主任都认为,LDT主要是开放给医院进行试点的,鼓励医院与厂商联合开发,以推动新的检验技术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进入临床应用。  “LDT应该算是一个成本投入的项目,对于ICL来说,这属于支出而非盈利的点,ICL认为LDT只要做了就能快速带来回报的理解是存在误区的。很多医院开发的LDT项目也最终会因为没有临床应用前景而停掉。”其中一位检验科主任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另一位主任则表示:“LDT与ICL的关系不大,很多时候是企业对政策过于敏感了,或者是借助政策的动向来炒作一些概念,引起人们的关注。”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