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没有检测标准

仪器信息网没有检测标准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没有检测标准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没有检测标准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没有检测标准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没有检测标准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没有检测标准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没有检测标准相关的解决方案。

没有检测标准相关的资讯

  • 复原乳相关检测标准缺失 两三成液态奶没有标示
    卫生部重申《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但业界指出复原乳相关检测标准缺失   新国标难治复原乳“用而不标”   7月13日下午,卫生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有关情况,再次重申我国已批准公布的66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与国际标准的要求完全一致。其中卫生部官方网站挂出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问答》再次重申,巴氏杀菌乳不允许使用复原乳,而其他使用了复原乳的液体乳需要在标签上明确标识。不过日前有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复原乳相关检测标准缺失,近一两年政府抽检乳品并没有涉及该指标。目前市面上可能仍有两到三成的液态乳使用了复原乳但是又没有明确标示出来。   政策-卫生部明确“用了复原乳要标示”   记者在《乳品安全国家标准问答》的第七点“液体乳安全标准有何特点”看到,液体乳标准明确了复原乳的使用,并要求在标签中予以标识。其第十七点则明确:按照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巴氏杀菌乳不允许使用复原乳。为了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其他使用了复原乳的液体乳,需要在标签上明确标识。   其实,国家监管部门重申规范复原乳的标示的必要性此次并非首次。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液态奶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5)24号)以及2007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农业部联合发步《关于加强液态奶标识标注管理的通知》以及检总局去年公布的《乳制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规定》都重申了该项规定。当初出台这些规定的初衷就是用奶粉加工还原成液态奶出售已经存在多年。   市场-或有两三成液态奶“用而不标”   据一资深的业内人士透露,生产厂家使用复原乳制作鲜奶,一方面是由于奶源稀缺与市场需求大之间有矛盾。另一方面则是利益的驱动。如果用还原奶来做酸牛奶,奶粉细菌总数监控容易,可以一批次地来检,而用鲜牛奶来做,则每天收购的鲜牛奶都要检。此外,以奶粉来还原,奶粉便于储藏,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生产,但是鲜牛奶无论市场需求如何必须得天天清理。此外,用奶粉还原,奶价比鲜奶便宜。   而一乳制品生产企业的负责人也告诉记者,目前国产奶粉的价格约在3万元/吨左右,以一吨奶粉可还原8.5吨液态奶来算,每吨复原乳的价格也就3500多元。但是广东目前的鲜奶价格高达4200元/吨。如果用复原乳生产液态奶利润空间巨大。”   7月14日,记者在市面上走访乳制品市场时发现,目前在包装上明确标明使用了复原乳的仅有旺仔牛奶以及娃哈哈的营养快线,而明确标注了复原乳使用含量的仅有旺仔牛奶。而在酸奶方面,光明畅优两款原味酸奶和e+100酸奶的配料表上也有标注复原乳。其他众多酸奶产品的配料表均表示用鲜牛奶制作。这是否说明市面上大部分乳制品、包括液态奶均很少使用复原乳为原料,而且标注得相当规范呢?实际上并非如此,面对记者的这个疑问,上述资深乳业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市面上可能有两三成的液态奶有使用还原乳,但是就没有在包装中如实标示出来的。   而另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乳业人士也透露,酸奶是比较容易使用复原乳的品类之一,因为酸牛奶用还原奶发酵可以增加产品的凝固度。而受酸奶发酵工艺的影响,企业在酸奶中添加复原乳,即便是加入比例高达50%,一般的消费者也吃不出与用鲜牛奶为原料的酸奶做出来的口感有何区别,而且用复原乳做出来的酸奶香味往往更浓,这或许更受消费者欢迎。   由于受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2008年曾出现过一波杀牛热,促使2009年全国牛的存栏比2008年减少了9%,今年牛奶市场已经恢复,奶源的缺口开始显现。上游奶源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这也是企业用奶粉还原的原因之一。   不过对于目前这种隐瞒标注使用了复原乳的行为,众多乳业人士都认为,国家有规定乳企可以生产用奶粉勾兑的复原乳,但必须在外包装上注明“复原乳”字样。   业界-复原乳统一检测标准有待制定   据了解,针对液态奶中是否有用到复原乳,我国曾经探讨过一套鉴别标准,即根据糠氨酸和乳果糖两种物质在液态乳中的含量判定。不过据透露,目前这种检测手段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有误差,因为糠铵酸含量的高低不仅仅受是否加入了复原乳的影响,液态奶在加工过程中加热时间过长、过高都有可能影响其数值。   据上述资深乳业人士透露,近一两年政府对企业的抽检并没有检还原奶项目。如果没有检验的标准,新国标此项规定等于形同虚设。   而一乳制品企业的负责人则表示,新标准要求巴氏杀菌乳不允许使用复原乳,其他使用了复原乳的液体乳需要在标签上明确标识,这个规定是对的。但问题是现在缺乏相关实施细则的指引,比如还原奶的检测标准、检测的范围、哪个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实施、是否应该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地抽检此项目等问题都需要有明细的说明。   此前有分析人士指出,其实要检测企业是否有将复原乳用于液态奶中而不标注出来,只要对企业收购鲜奶的数量、使用鲜奶的情况等数据进行备案就能知道企业收购鲜奶数量与最终产品的数量是否匹配。也可通过给企业发放鲜奶标示来监控。台湾地区的做法是行业协会和政府联手给乳制品企业发放鲜奶标示,收购多少鲜奶生产多少鲜奶,发放多少标示。   链接-什么叫复原乳?   复原乳又称“还原乳”或“还原奶”,是指以乳粉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水制成与原乳中水、固体物比例相当的乳液。   按照我国现行标准,以鲜奶和复原乳为原料制成的液态奶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确是一样的,但这并不等于其营养价值是一样的。一资深乳业人士告诉记者,由液态奶制成奶粉的过程需要经过两三次的提温脱水、而由奶粉制成复原乳还得再消毒、加温,数次的提温必定会造成其维生素以及其他营养成分的流失。
  • 绿A汤臣倍健产品检测合格 业内质疑检测标准
    网易财经3月30日讯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今日公布以螺旋藻为原料保健食品重金属专项监督检查结果。通告称绿A、汤臣倍健和金奥力螺旋藻片铅含量均未超过国家最高的胶囊检测限量标准。   据悉,此次国家药监局检测所使用的标准为铅指标限量2.0mg/kg,该指标为胶囊类产品的铅指标限量标准,而不是媒体报道中所提到的0.5mg/kg。对此,国家药监局方面表示,以藻类为唯一原料辅以少量辅料组方的产品,应该按照囊类产品进行检测 不以藻类为唯一原料组方的产品,其铅指标限量为0.5mg/kg。   而还有知情人士指出,“以藻类和茶类为原料的固体饮料和胶囊产品铅限量为2.0mg/kg”这一国标在2006年就废除了,即现在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其实是没有国标的,只有企业标准”。如果真的按照重金属铅含量不得超过0.5mg/kg来进行检测,则包括绿A、汤臣倍健和金奥力在内的螺旋藻产品此次将难以“全身而退”。   对于此次螺旋藻产品铅含量超标风波,有消费者向网易财经指出,“其实我不关心什么标准不标准的,但是螺旋藻是保健食品,我们看重的是它的保健作用,我们用它是为了增强我们自身的体质,达到保健强生的目的。产品被检出含铅,是板上钉钉事情,企业应该明白什么是责任和良知,而不是一味的开脱”。   绿A、汤臣倍健和金奥力过关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今日公布以螺旋藻为原料保健食品重金属专项监督检查结果。药监局检测结果显示,媒体报道的绿A牌螺旋藻精片、汤臣倍健牌螺旋藻片和金奥力牌三达紫光螺旋藻片等其他产品铅含量在本次监督检查中均未超过国家最高的胶囊检测限量标准。此次还检出康爱斯牌螺旋藻片、澳奈斯绿色经典牌螺旋藻片、鸿洋神螺旋藻3个产品为假冒保健食品 福建省幸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幸福来牌螺旋藻片(康特力斯)20111214批次的产品铅、砷超过限量标准。   国家药监局在通告中指出,按照国家标准和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的有关标准,以藻类为唯一原料辅以少量辅料组方的产品,其铅指标限量为2.0mg/kg 不以藻类为唯一原料组方的产品,其铅指标限量为0.5mg/kg。   据悉,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还未公布此次产品检测结果,包括绿A、汤臣倍健在内的多家公司已经提前拿到了此次检测结果,并“迅速”的第一时间发布“声明”称产品通过国家相关部门检测,并指出之前检出其螺旋藻产品铅含量严重超标的第三方检测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不具有权威性”“检测结果不能代表最终的检测结果”。并指责之前螺旋藻产品铅含量严重超标的报道是“记者对保健品食品通用卫生要求的标准不了解,是断章取义的行为”。   检测标准被业内质疑   对于此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所使用的检测标准,业内确有不同的看法。有有知情人士指出,“以藻类和茶类为原料的固体饮料和胶囊产品铅限量为2.0mg/kg”这一国标在2006年就废除了,即现在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其实是没有国标的,只有企业标准”。   绿A公司市场部陈先生向网易财经表示,目前国家对于螺旋藻产品检测标准还没有具体的划分,在绿A看来,国家药监局的选用的检测标准和结果才是最权威的。   知情人士向网易财经透露,中国所选用的铅含量理化指标限量是1997年限定的,距今已有15年之久,此外该指标从国际上来说,也基本属于最低标准的范畴,但如果选用国际上普遍的标准进行检测,那么包括绿A、汤臣倍健和金奥力在内的多家螺旋藻生产企业此次将难以“全身而退”。   消费者称企业应该明白什么是责任和良知   于此次螺旋藻产品铅含量超标风波,有消费者向网易财经指出,“其实我不关心什么标准不标准的,但是螺旋藻是保健食品,我们看重的是它的保健作用,我们用它是为了增强我们自身的体质,如果吃保健品是为了“服毒”相信是没有人愿意购买的”。   也有消费者反映,螺旋藻产品属于保健食品,在市场的售价普遍偏高。“我们花了高价的钱希望卖到更好的产品,这也是很合理的吧,保健食品的价格会比一般食品的价格高的多,我们为什么不能要求生产厂家提供更好更优质的保健食品呢?产品被检出含铅,是板上钉钉事情,企业应该明白什么是责任和良知,而不是一味的开脱”。
  • 染色橙照卖只因没有检测能力?
    近日,西安市场上赣南脐橙被曝99%经过染色处理,工商部门已介入调查,但染色脐橙依旧销售火爆,未见下架之势。西安市农业局流通处处长杨振峰告诉 “中国之声”,他们向省农业厅反映了,厅里要求了解一下西安有无检测机构可以检测里面的化学成分,结果没有一家有检测能力,而且国家也没有检测标准,政府监管部门失去了法律依据。   染色脐橙红红亮亮,记者们一看便知,果商们一看便知,只有政府监管部门需要有检测能力的机构进行科学检测。结果是没有机构具备检测能力,即使有检测能力,国家也没有相关标准,于是政府监管部门就没有执法依据,只能由着染色脐橙 “火爆热销中”。谁要是吃了染色脐橙倒了霉,可别怪监管部门。   与西安遥相呼应的是,北京市小学生张皓调查发现九成蘑菇被漂白,而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却说“食用菌合格率为97.73%”,中国食用菌协会也表示 “不相信小学生的实验结果”。干脆不承认有食品安全问题,既然问题都不存在,自然犯不着他们劳神费力。相比之下,西安的监管部门还算不错,承认问题,想管一管,只是天不与便,只好放弃。   看来,监管食品市场,政府监管部门活用两招即可应付自如:一招是坚称太平无事,不容许 “无事生非” 另一招是承认有事,但不是我不管,而是没有检测能力与标准,没有执法依据,爱莫能助。两招殊途同归,最终都是监管部门不作为,问题搁在原地,消费者自求多福。   但市面上传言四起,老百姓没法安心自处,他们需要有关部门升帐理事。关于脐橙染色的事,西安市农业局流通处已向省农业厅反映过了,既然本地不具备检测能力,省农业厅向上级部门报告没有?既然媒体已公开报道,上级部门有没有注意到此事,接下来准备怎么办?这是公众亟欲知情的。   据说,西安市农业局官员以为,只有大力宣传让群众知道染色橙对人体的害处,拒绝购买,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染色脐橙的销售。如果群众都长着一双雪亮的眼睛,当然就能保证没事。但如果凡事群众都能够自行解决,大家又何必出钱养一帮公务人员?纳税人雇用公务人员,难道目的只是让公务人员整天无所事事吗?   很明显,有关监管部门不想管事,懒得管事,而且有理由不管事,可以不管事。不管事也不用担什么责任,于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食品安全问题堆积如山,险象环生。两个月前,也是西安,市面上生姜被曝60%是硫磺熏制的毒姜,而且这种毒姜已经横行市场七年。既然检测没能力,执法没依据,安全问题只好一直存在着。如此说来,每个活着的国人还真是幸运,又或者是免疫力已经久经考验而自然形成了。
  • “毒操场”检测合格?标准更新刻不容缓
    6月12日下午4点半,被“毒操场”疑云笼罩已久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白云路分校,召开了检测结果通报会。  结果显示,除一间音乐教室甲醛超标外,其余教室空气和塑胶操场检测样本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然而,“合格”这个字眼,反而更加刺痛人心。  尴尬的“合格”  “多么可笑!多么讽刺!”检测结果刚刚公布,白云路小学学生家长孙女士便即时发布了朋友圈。她表示,就算“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她也绝不送孩子去那个毒操场。  事实上,早在实施检测之前,就有家长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检测出来“合格”的结果。  其中的尴尬在于,只要检测不合格,就能名正言顺地铲除现有跑道。而在现有结果下,孩子还要继续在这样的操场上活动多久,成了最令人焦心的问题  此外家长们还担心,检测结果出来后,目前处于休课状态的班级会慢慢恢复正常授课进度,学生们的处境将更加被动。  事件是否就这样不了了之,是家长们普遍的疑虑。  “这样的检测只会浪费时间。我们不在乎结果,只想尽快把操场扒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展览路第一小学的学生家长陆女士情绪激动,“我愿意自己出钱,请人把这个操场扒了。就算没有工人来,我也想自己动手把这个操场扒掉!”  对此西城区表示:虽然操场检测合格,但异味依然存在,为学生安全起见,仍将进行彻底整改,直到消除安全隐患。北京市教委则再次要求,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迟缓处理措施。  显然,事儿还没完,但接下来到底该怎么办?  国标究竟怎么了?  “按照国家标准检测合格,并不能说明操场就没问题。”这是多位专家的共识。  此次检测中提到的国标,指的是2011年发布的《合成材料跑道面层》国家标准(GB/T 14833-2011)。在“有害物质限量”一条中,标准中提到的物质检测项目包括苯、甲苯、二甲苯、甲苯二异氰酸酯和几种可溶性重金属。  “标准存在明显缺失,一些危害更严重的物质,如多环芳烃、蒽油等,都没有列入进来。”浙江优联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裁周剑锋说。  同时,周剑锋也指出,仅仅检测固体材料成分是不够的,跑道上方空气也应该检测,毕竟材料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是通过挥发被人体吸收的。然而,国标中并没有体现相关内容。  此外,挥发污染物在空气中的含量,受温度、空气流速等影响,表现出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对这种材料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情况,我国也缺乏相关标准。  展览路第一小学学生家长藏先生观察了检测前的整个现场取样过程。他发现,检测方只截取了一部分跑道材料,却并没有带走下方的沥青。  记者就这一疑问请教周剑锋时,他认为,合理的采样应当包含整个沥青层,因为沥青中也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而这些因素,都因为国家标准中没有提及,从而被第一次检测排除在外。  亡羊如何补牢?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检测专家表示,标准更新已经刻不容缓。  “这次事件发生后,我们可以通过铲除跑道来止损。但是新的标准不出来,同样的情况还可能一次次发生在其他地区、其他孩子身上。”他说。  事实上,北京市教委已经表态,在新标准出台之前,各校所有在建或待建操场暂停施工。  现在的标准检测方法,是用溶剂萃取的方式提取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并测定其总量,但是这样的数据无法反映材料污染物的释放量。下一步要探讨的,是如何用最直接的方法去检测跑道释放的有害物质。  然而,即便获得了这样的数据,更关键的问题依然摆在眼前:如何评估这些指标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潜质?“我们没有一把尺子去衡量。”这位检测专家说。  塑胶跑道中到底含有多少种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对人体影响的定性和定量特征,也就是浓度和接触时间的综合效应评估,都是当前缺失的重要环节。  周剑锋说:“最适合牵头来做健康安全风险评估的,是中国疾控中心。”  前述要求匿名的检测专家坦言,这个“合格”的检测结果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检测技术都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为进一步的措施“定标准”。  他希望,政府能组织强大的业内专家团队,结合塑料跑道污染物释放的特点,经过研究、讨论、修正,尽快拿出全面评估跑道风险的标准。  “这项工作的周期可长可短,就看相关部门的决心了。”他说。
  • 洋品牌为何有双重标准 技术检测标准低
    3月15日,国际环保组织在沃尔玛长沙黄兴南路店和中百仓储武昌区水果湖路店的抽样中,检测出有转基因大米在售。而四川成都伊藤洋华堂超市双楠店出售的是未经国家认可产地的转基因木瓜。   即使围绕转基因是否可推广商业化的争议未绝,不代表沃尔玛等对转基因大米、转基因木瓜的销售拥有足够的借口。一个国家有权决定何时推进转基因大米的商业化进程,有权决定何时允许其进入流通领域,但在相应的法律法规未放行之前,企业提前私自推进的做法,均属违规违法。   卫生部已经在《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 “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由生产、分装单位和个人负责标识 未标识的,不得销售。”沃尔玛、伊藤洋华堂、雀巢为代表的洋品牌在销售产品过程中,并未正视此规定。   一向重视信誉的跨国企业们,施行双重标准,在欧洲或日本市场承诺不使用转基因原料,可是在中国却忽视消费者的权益销售转基因产品。细想想,其实“有理可偱”。首先,中国的标准似乎比较低。低在环境污染严重,而环境污染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首要原因,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三废”以及滥用农药等等现象屡见不鲜。其次,守法意识似乎也比较低。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普遍存在“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导致跨国公司也本土化了。   再者,技术检测标准低。对于超市而言,目前各个超市采用的检测方式和标准不尽相同,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没有相关强制规定,全凭超市自行决定。超市使用的检测仪器及所用的标准也不一样,有些是国家标准,有些是地方标准。最后,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恐怕也高不到哪里去。在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的情况下,消费者若无明显自我保护的意识,不了解所购买的食品在安全方面的具备何种必要元素,就容易发生食品安全问题。   人既生而平等,想必肉体并无实质差异。转基因食品在美国出售与在中国出售,其隐患同样存在。所不同的是,各国“防火墙”设置厚薄不一。对比欧美相关法规可知,中国的法律法规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保护,实在说不上严格。但在明文法规面前,也不见得口口声声有社会责任的洋品牌们遵守。   或许,沃尔玛等仍停留在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起点: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看不见的手”。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一个社会通过市场能够最好地确定其需要,如果企业尽可能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以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销售它们,企业就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   毕竟现在已是21世纪,企业不但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同时,也不应因为在不同的国度就有不同的标准。沃尔玛等企业在中国一直在强调其不断重视并深化企业社会责任。但双重标准的事实,无疑暴露其“虚伪”。当然,目前最需要做的是,中国要依法惩处,而不是将之视作公共争议,否则,法律有什么意义呢?更别说道德谴责,最终由民众承担代价。
  • 阿胶检测国家标准不具特异性
    药食同源尴尬   阿胶是一种滋补品,又称驴皮胶,在我国有25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上品,自古以来,都是用于药用,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下称《药典》)均有相关质量规定:以驴皮熬制的胶为阿胶正品。   但2002年2月28日,阿胶的这一定位开始改变。当日,卫生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通知中规定,阿胶被列为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由此,在国家药监局进行注册的药品使用的阿胶类药品有10种,而大大小小的阿胶类食品和保健品,也应运而生。   “阿胶作为药品使用,在《药典》中是有相关标准规定的,但是作为食品以及保健品,目前还没有国家标准,现行的食品类的标准都是企业各自制定的标准,食品里面含有多少阿胶,也是由企业自己说了算。”一家阿胶企业的技术人员对记者表示。   “保健品的监管过去是由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监管,在三定方案之后,各地都在进行人员的调整,目前还没有调整完毕,实质性的工作都还没有展开,而且保健品监管的规范性文件的条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人员还没有到位,目前只是进行一些调研类工作。央视报道的事件,是涉及到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一名山东当地药监局工作人员表示。   药食同源造成阿胶的定位出现尴尬。根据2005年7月1日卫生部呈报的“关于将阿胶从药食两用物品名单中撤出有关问题的报告”,“阿胶作为药食两用物品,可以按照用途申请药品批准文号,依据药品有关法律法规管理及药品生产企业良好操作规范要求生产 也可以申请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依据《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和保健食品生产企业GMP要求生产 还可以申请作为普通食品生产,依据普通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和《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要求生产的规定执行”。   而制定食品标准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属于保健品的阿胶由药监部门制定,普通食品的监管由质检部门负责。   由于保健品监管的部门交接问题,阿胶的监管目前处于灰色地带,而作为食品阿胶的标准,则由企业自行制定,这给阿胶造假提供了自由空间。   如何检测真假   《药典》规定以驴皮熬制的胶为阿胶正品,牛皮熬制的胶为黄明胶。但是如何鉴别正品阿胶,消费者并不一定知情。   “目前国家检测标准是针对阿胶成分的氨基酸含量进行检测,驴皮制成阿胶的氨基酸含量比较高,而其他皮类次之,动物皮的下脚料或皮革下脚料中可以检测出金属铬,具有毒性。但氨基酸的检测对于阿胶来讲并不具备特异性,目前我们已研制出新的检测方法,可以使用DNA检测手段,可以区别驴、马、牛等不同的皮,不同类动物的DNA不同,但是目前还没有申报国家标准。”一家阿胶研究所的人表示。
  • 沃尔玛、雀巢被曝在华实行双重检测标准
    雀巢已经在欧盟和其他一些国家承诺在其食品中不使用转基因原料,但却一直拒绝对中国消费者做出同样的承诺。图为在位于瑞士西部城市沃韦的雀巢公司总部,职员在公司内部的超市购物。新华/路透   转基因食品没有标注 果蔬混合农药残留严重   “我们知道沃尔玛给了英国消费者一份‘拒绝转基因食品’的承诺,但是在中国没有”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张皓雯实习记者刘超发自北京一颗来自沃尔玛北京宣武门店的草莓,含有13种不同的农药残留 雀巢的婴儿食品——“牛肉蔬菜米粉”中,检测出含有转基因成分 成都伊藤洋华堂售卖转基因木瓜,并且没有标注……   翻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一年多来发布的关于超市和生产厂家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报告,多少让人有点不安全的感觉。   洋超市罕见转基因标识   王伟康是绿色和平组织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她所在的项目组从事的主要工作就是定期选取一些大型超市,以三口之家一天所需量为标准,购买当地常见的蔬菜和水果进行农药残留或者是转基因的检测。   最新的报告是今年1月初推出的。绿色和平在杭州的欧尚超市、广州的吉之岛(永旺)超市和成都的伊藤洋华堂超市随机购买了木瓜,并将样品送至独立第三方实验室进行转基因成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这三家超市售卖的木瓜都为转基因木瓜。   “这些国际超市在各自的国家均只出售非转基因木瓜。”绿色和平的报告说。据了解,伊藤洋华堂、吉之岛(永旺)为日资,欧尚为法国品牌。   类似的问题也曾在沃尔玛等其他洋超市在华门店中发现。   2009年2月~3月,绿色和平的调查员曾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易初莲花(目前已更名为“卜蜂莲花”)、华润万家和沃尔玛超市购买木瓜做检测,结果9个样本中,仅一个为非转基因木瓜,其他均为转基因木瓜。   “我们知道沃尔玛给了英国消费者一份‘拒绝转基因食品’的承诺,但是在中国没有。”王伟康说。   记者了解到,美国和加拿大的超市,在售卖转基因食品时,通常都会明确标注。而一位在法国生活了几年的媒体同行介绍,她在法国超市里还没见过转基因食品,倒是很多食品都标注着“非转基因”字样。   沃尔玛坚称“产品安全”   当本报记者就售卖转基因木瓜一事致电上述超市时,都没有得到直接答复,甚至被拒绝采访。   沃尔玛中国公共事务高级总监李玲给《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的答复是:“我们所有的食品都是通过国家安全检测的,也是按照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来执行的。”   王伟康介绍,绿色和平的工作人员也曾就此和沃尔玛的相关人士会谈,希望他们能给中国消费者和英国相同的承诺,但是多次努力仍然无果。   与绿色和平的报告有关的超市中,唯一能够直接回答记者提问的就是欧尚超市质检部经理张伟。他并未直接承认欧尚超市所售木瓜为转基因食品,但表示由于货源来自农业供销社、代理商和批发市场,所以很难追溯产品来源。而超市对于产品,并没有转基因方面的检测。   张伟表示,欧尚目前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欧尚超市也做出表示,计划将不出售转基因食品的范围扩展至木瓜和大米、大豆等谷类和生鲜产品。   雀巢的双重标准   绿色和平组织发现的另外一个在转基因食品方面实行双重标准的洋巨头是雀巢。   2009年8月,绿色和平在北京市场随机购买了雀巢的“牛肉蔬菜米粉”,并送至独立的第三方实验室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这款产品含有抗虫转基因成分Bt基因。   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方立锋介绍,有研究显示,Bt基因能分泌一种蛋白,该种蛋白能够在小鼠体内引发免疫系统反应,是潜在的致敏原。   “婴幼儿食用的食品种类通常较为单一,并且需长期进食某种食品,因此,对食物尤其敏感。在转基因的健康隐患还存在争议的情况下,雀巢就将其使用在中国的婴儿食品中,明显毫不在乎中国婴儿的健康。”方立锋说。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绿色和平第一次在中国市场上的雀巢产品中发现转基因成分。从1999年到2003年,雀巢的婴儿米粉、豆浆、巧伴伴等产品都曾被检测出含有转基因成分。   方立峰介绍,截至目前,雀巢已经在欧盟、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巴西等国家承诺在其食品中不使用转基因原料,但却一直拒绝对中国消费者做出同样的承诺。   近日,本报记者拨打雀巢公司的客服电话,询问其产品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得到了否定回答。而雀巢中国有限公司公关事务高级经理何彤发给记者的回复中,却没有否认。   “雀巢认可基因技术在长远方面对改善食物的质量、可得性以及营养价值上的潜力。雀巢支持在良好的科研基础上负责任地把基因技术应用在食品生产上。”何彤在邮件中说,并称转基因农作物“如同它们的传统农作物一样安全”。   对于绿色和平指出的雀巢在转基因食品方面的双重标准问题,何彤表示:“在全球一些地区,政府已经表达了对这一技术可以作为解决他们国家未来食物需求的潜在手段的兴趣与热情。……在不危害产品安全和质量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全球不同地区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   农药残留无承诺   双重标准的问题并不仅仅体现在转基因食品上。   王伟康所在的项目组发现,在洋超市里面售卖的蔬菜和水果,混合农药残留问题比较严重:沃尔玛北京宣武门店的草莓含有13种农药残留,北京家乐福一家门店的甜瓜含有6种农药残留……   2009年11月,卫生部对于绿色和平的报告做出回应,称所有样品的农药残留量检出值均未超过国家标准限量值的规定。   “我们就此与卫生部有过接触,我们的报告和卫生部的检测没有冲突。”王伟康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这些产品查出的单项农药没有超标,而绿色和平关注的是混合农药残留的问题。   “理论上说,几种农药混合在一起,可能产生‘协同作用’,也就是说,1+1可能大于2。”王伟康说。   王伟康透露,他们尚未公布的一批检测结果中,涉及伊藤洋华堂的混合农药残留问题。她介绍,伊藤洋华堂在中国并未就农药残留问题给消费者做出什么承诺,但是该超市在日本却有减少所有农药的使用量至平均值的一半的长期计划。   公然藐视国家法规   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黎友焕看来,洋巨头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实行两套标准,是很常见的。   他曾经比对过一些跨国公司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现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包括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报告承诺的都是两个标准。   “我曾比较过中国和欧美国家的相关规律,发现中国在这项立法中还处于初级和学习的一个阶段,没有欧美的法律那么详细,比较粗糙。所以,在实施和监管的过程中就会有些难,大公司也不重视甚至藐视这个规范。”黎友焕说。   实际上,在转基因食品方面,卫生部已经在《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由生产、分装单位和个人负责标识 未标识的,不得销售。”   但是在绿色和平检测出的洋巨头售卖的为转基因或者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上,均没有相关标注。   对此,黎友焕建议,除了完善法律,加强执法之外,舆论和公众的力量也不可忽视。   “我曾经在英国诺丁汉大学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当时很多学生来找我们一起去一些企业抗议,这样一来民众就知道那家遭抗议的企业做得不好。”他举例说。   链接:转基因食品   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因为风险不明,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反对转基因食品。
  • 何东平:地沟油检测标准或年内出台 检测精度为5%
    何东平教授   地沟油问题比三聚氰胺严重 检测标准年内出台   2010年3月,《中国青年报》一篇“全国200万-300万吨地沟油流入餐饮行业”的使得核心当事人——武汉工业学院教授何东平站在风口浪尖。舆论风暴之后,兼任全国粮油标准化委员会油料及油脂工作组组长、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副会长的何东平教授4月28日来到长沙,出席湖南油脂产业发展研讨会,并进行主题演讲。   在会议间隙,何东平教授说:“虽然此前舆论对我颇多批评,但地沟油的问题远比三聚氰胺更严重,只是没有吃出严重的问题而已。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检测标准和技术跟不上,不过调和油的检测新标准最快将在年内出台。按照新标准和技术,这样可以保证至少95%以上的地沟油不会再流入餐桌。”   何东平教授回应争议:“数字有争议,事实上那个数字也不是我说的,我只是援引了南方一些媒体的报道数据,即使这样也没有谁真正否认地沟油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其实,我也没有去找做出报道的那个记者,在心里,我们仍然是朋友,我也知道他做出报道并不容易,只是这件事提醒我以后接受采访要注意一些。”   何东平教授还表示,“每年200万-300万吨地沟油返回餐桌”不是自己的观点,他表示报道后承受的压力并不大,只是目前的兼职身份,有些话从他口中讲出来并不妥当。   地沟油真的检不出来?检测标准太落后,还是10多年前的   何东平教授表示,标准确实滞后,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沟油检测不出来。和压榨油相比,地沟油含有大量的氯化钠,也就是盐,不管怎么炼,盐无法避免,所以检测油里面的含盐量就可以判断这油是否属于地沟油。你也许会说他可以通过水洗等技术工艺,稀释盐的浓度,但这样他的成本就增加了,而且不是一倍两倍的增加,这样他做地沟油就没那么大的利润,在现实中不法商贩大多是不愿意这样做的。   真正的难度在于勾兑油,不法商贩将地沟油掺到菜籽油或者茶籽油、花生油等其他油品里,这个很难检测,因为现在新标准还没有出来,按照现行标准,也就是1999年制定的标准,不法商贩这样做很难找出漏洞,所以这一点是存在风险的——毕竟没有谁大胆到直接卖地沟油,他们大部分会用勾兑的方式处理。   何东平教授透露,“我们目前正在加快这方面的标准修订,前不久我们在江西召开了一个内部会议,新标准我们已经拿出一个草稿,有望在1-2年内出台。”   新标准能否杜绝地沟油?可检测到5%的精度,但不能完全杜绝   何东平谈到:“新标准至少可以保证做到95%以上的地沟油不会流入餐桌,要做到100%是我们油脂行业的奥林匹克难题,目前的技术还难以做到。”   “用专业的术语来讲,我们做的这个新标准主要是油品真实性检测。举个例子,花生油价格高过大豆油,即使是花生调和油价格也高过大豆油,所以很多企业都愿意生产调和油。那么花生调和油如何界定,也就是说花生油要占到多大比例,豆油要占多大比例?目前的标准并不明确,新标准将给出具体的数据要求。”   “事实上,调和油里面掺入地沟油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但是我们不叫它调和油,而是勾兑油。我们的新技术可以检测到5%的精度,也就是说勾兑油中的地沟油含量超过5%,我们都能检测出来。”   “或许你会说,5%也无法容忍,但是它对人体的危害已经降低到很小了。当然,我们绝不会就此止步,但是这项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的支持,也需要消费者自身支持。我注意到,有些城市已经将散装油退市,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我们年内也会出台散装油标识标签的强制标准《散装食用油标识方法》,那么从理论上说,地沟油通过散装油进入市场的主渠道将不再存在。”   除了改标准还要做什么?根本出路在于餐厨垃圾综合回收   何东平教授说到:“不能说地沟油对人体没有危害,由于人每天摄入的油量相对较少,偶尔吃吃确实难以发现问题,但是长期食用肯定有问题,它集中爆发所带来的危害甚至比三聚氰胺还严重,只是现在没有爆发出来而已。经过初步处理的地沟油中含有黄曲霉素、各种病菌、重金属等毒害物质,这都会危及人体健康。”   “不过经过精度提纯处理的地沟油,这些毒害物质从理论上说是可以过滤的,也就是用检测指标来看是发现不了问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沟油就能食用——这是一个道德问题,餐厨垃圾再提纯的东西即使再没有危害,可能也没有谁愿意食用,因为它已经影响了人们的食欲和心情。”   “在我们学界,有一个共识——无论采取什么办法,地沟油都不能作为食用油。但是对于目前日益增多的餐厨垃圾,怎么处理?一个解决办法是工业化利用。我的一项研究显示,每100吨餐厨垃圾可生产出3吨左右的生物柴油、5000立方米沼气和70吨液体肥料。目前,武汉市对我们的研究非常支持,也表态将由政府出资建设餐厨垃圾综合处理厂,这样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封堵地沟油小作坊的生存空间。”   “至于你问到的企业生存难题,我想在技术还不完全成熟,市场尚未完全认可的情况下是存在的,但是我觉得通过政府的补贴和监管是一个方向,毕竟餐厨垃圾集中回收处理并不单纯是一个市场利益问题,也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题中应有之义。”
  • 豇豆事件:检测仪器落后不能检测出标准值
    豇豆农药残留超标背后有隐情 谁令海南绿色品牌蒙羞   农民正在为地里的豇豆施药。 快速检测仪只能做粗略的检测。   核心提示:英州镇只是海南绿色瓜果菜蔬基地中的一份子,今年的豇豆种植面积约8000余亩,当蔬菜从众农户田间地头采收时,偌大一个菜蔬集散市场却仅有一个检测服务站和两名检测员现场抽样检测,要做到定点定人检测简直是痴人说梦。据陵水农业部门反映,2010年1月份抽检豇豆的不合格高达30%。更令人不安的是,当地菜农并不清楚农药的品种和适用范围,那种农药能杀虫又经济实恵就用,而最后一道保险大闸-定量检测,又因多种原因形同虚设,豇豆农药部分残留超标则在所难免了。   目前,虽然农药残留超标只是部分农户的部分批次产品,但英州广大菜农正在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英州的绿色果蔬为此蒙羞,海南绿色瓜果蔬菜品牌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南海网2月23日消息(南海网记者杨振东):2月23日,南海网记者对武汉禁售海南英州、崖城豇豆事件进行实地调查,对陵水县豇豆生产基地以及各相关部门走访,将豇豆农药残留超标产品流入市场的背后深层原因慢慢揭开……   专业检测人员严重短缺   2月23日,南海网记者对陵水县英州镇的10多家豇豆收购站进行了走访,在这些收购站记者没有发现一个收购站有检测人员在对豇豆进行检测,只见工作人员将农民送来的豇豆称秤后就直接入库了。一收购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只做抽样检测。   据了解,目前,陵水县全县只有11名检测员,但全县豇豆种植面积在4万亩左右,仅英州就有8000多亩。英州有32家收购站,每个收购站一天收购在30吨左右。而且英州面对的不仅仅是英州当地的豇豆,它还是陵水县豇豆的集散地。尴尬的是,英州只有一个检测服务站和两名检测员,所以根本不可能做到定点定人检测,目前采用的都是抽样检测。   陵水县农业局生产科主办科员邓崇海告诉记者,自武汉禁售事件发生后,农业部门紧急拨款9万多元购买了30台快速检测仪。因检测技术人员不够,目前都是将这些快速检测仪发给收购站老板,叫老板自行检测,每个收购站一台。服务站主要负责对老板送来的检测结果进行审查,合格后发证。   检测仪器落后不能检测出标准值   陵水县农业局生产科主办科员邓崇海分管农产品检测,他告诉记者,目前的检测设备很落后,快速检测仪只能做定性检测(只能分辨出阴性或阳性),不能做定量检测。做定量检测的仪器全县只有一台,因携带不方便,目前放在农业局办公室,基本只用于摸底调查检测。目前采用的都是快速检测仪检测。   据介绍,快速检测仪的工作原理是:将一张农药速测卡放在仪器上预热约5分钟后,将提取液滴在卡片上,然后将卡片折合盖上,再反应约5分钟后,听到仪器提示音,打开卡片,如果卡片上的颜色变成蓝色就是阴性,就表示合格,就可以出岛销售,颜色越深,表示质量越好。假如卡片不变色,就是阳性,表示农药残留超标,就不准销售。   邓崇海介绍,这种检测方式只能做粗略的检测,像武汉检测出的每公斤0.14—0.17毫克的标准,快速检测仪根本检测不出。   检测人员不知检测标准值是多少   武汉检测出的每公斤豇豆含水胺硫磷是0.14—0.17毫克,那么,快速检测仪能检测出的标准值是多少呢?   邓崇海表示,他们也不知道具体的值是多少,只是根据卡片反映情况判断是否合格。   他介绍,陵水县自70年代以来,农技人员都是只退不进,因此,检测技术人员的素质根本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不但如此,目前全县的检测部门都是没有资质的,假如发生什么事件需对薄公堂,他们的检测报告是根本不具备法律效力的。因此,对武汉的检测结果,他们也不置可否。   检测部门无处罚权不合格产品可能流入市场   在采访中,邓崇海表示,由于检测部门没有处罚权,就算检测出不合格产品,检测人员只能劝说和拒绝收购,不能将不合格产品就地销毁。而农民肯定舍不得将自己辛苦种的产品拿去销毁,他们会通过另外的渠道将产品销售出去。在这种情况下也是导致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的原因。据介绍,在1月份的检测中,不合格豇豆达30%。   菜农并不清楚农药使用注意事项   23日,南海网记者深入豇豆种植基地调查,见一农民正在为地里的豇豆施药,上前询问,该农民告诉记者,他也不知道这些农药的用途,在买农药时,药店说这个药好他就买。至于有没有相关部门技术人员给他们指导,他表示:“我们不需要指导”。   对此,邓崇海表示,陵水县全县农技人员只有20人左右,而农户就有5万多户。在这种情况下,要家家指导肯定是不可能的。只能集中培训,从观念上改变他们的思想,让他们知道哪些农药不能用,哪些能用。但这些农民只顾眼前利益,哪种农药便宜、效果好就用哪种,根本不听农技人员的劝告。   尴尬:低毒农药发展跟不上病虫灾害发展的步伐   在采访中,邓崇海表示,低毒农药发展跟不上病虫灾害发展的步伐,现代农作物的一些病虫灾害用低毒的农药效果很不理想。但如水胺硫磷这样的高毒农药的效果就好,特别是对红蜘蛛、蚜虫灾害的效果非常好,且价格便宜,所以农民就愿意购买。   目前,英州镇包括陵水全县的农药销售点都没有高毒农药销售,但这些农民总是可通过其它渠道购买到这些农药,农业部门称对此可谓防不胜防。 南海网记者深入豇豆种植基地调查。   陵水县农业局生产科主办科员邓崇海接受南海网记者采访。
  • 下脚料猪油合格 检测标准不合格
    据5月2日新华社报道,4月底,长沙市和雨花区工商执法人员突击检查一个肮脏恶臭、无证无照的猪油作坊时,发现这里在用廉价收购的生猪屠宰“下脚料”炼猪油,时间已达3年多。在长沙市查办此案过程中,权威部门出示的检验报告却显示,在这种地方生产的“下脚料猪油”竟是“合格食品”。   尽管,一位街道办干部说,“见过那个场面,一辈子都不想再吃猪油!”更有卫生监督部门专家指出,“这种东西应该只能炼工业油脂。做食用油,恶心啊!”可是,眼见的事实好像并没有十足的说服力,这些用廉价收购的生猪屠宰“下脚料”炼的猪油,在经历了权威部门最严格的“全检”后,已经“过关斩将”,过了“理化关”“水分关”和“重金属关”,专家称,需要数天时间才能出结果的微生物检验通不过的可能性不大——或许,连那些无证无照的黑猪油作坊主,都会惊诧于自己产品的质量水准吧!早知道质量如此过硬,我们何必偷偷摸摸地生产啊!   这即意味着,即使是肮脏恶臭、无证无照,即使是“做食用油,恶心啊”,即使是“四处飘荡着腥臭味,成群的苍蝇嗡嗡乱飞”,这些食品,却是硬碰硬、实打实的“合格食品”,如果不是无证无照,它照样能畅销于市场,“行走”于千家万户!此情此景,我倒要建议那些设备精良、卫生可靠的正规生产厂家,多去肮脏恶臭、无证无照的猪油黑作坊参观学习吧,学学人家如何在条件极端恶劣的小作坊里,潜心埋伏、不畏脏臭,却照样生产出令世人震惊的“合格食品”来!   这是一种怎样的讽刺和嘲笑啊!貌似严格、精良的检测设备,竟然不及人们的肉眼、不及人们的感官,最后还告诉我们,这样的食品,仍属“合格食品”,雷人之极!荒诞之极!以至于一位参与查办此案的专家也无奈地说:“标准太低,覆盖面太窄,太没有技术含量!”我国很多食品卫生的标准,还是上个世纪“食品短缺”时代制定的,很多标准没有与社会日益发达的物质文明相衔接。此外,与“黑心食品”制造技术不断升级相比,执法检验手段也明显落后。   这样的说辞和原因,我们多么似曾相识!   几年前,人造鸡蛋“风起云涌”,一市民投诉买到了蛋清、蛋黄和蛋壳全部是用化学原料制成的人造鸡蛋,记者联系了一系列相关部门,希望能作出科学的测定,结果却大失所望——农业部门所属的农产品[15.40 2.80%]检测站答复:没有获得检测许可,不能做此类的质量检验。国家也没有出台鸡蛋真伪的辨别标准,所以很难鉴定。找到质量技术监督局下属检测中心,该中心的检测员也称无法为“人造鸡蛋”进行检测。   唉!究竟是我们太小瞧了类似“下脚料猪油商”的食品安全意识,还是我们的监管手段、技术甘当“马后炮”,永远在“亡羊补牢”?
  • 染色脐橙泛滥 至今无检测标准与监管
    【提要】西安市场上赣南脐橙被染色一事前段时间在媒体的连续报道下,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但记者走访西安市多家农贸市场和超市后却发现,染色脐橙依旧销售火爆,西安市农业局流通处。流通处处长杨振峰告诉记者,染色橙的问题,其实在去年就已经引起了农业部门的注意,但由于目前西安市还没有一家检测机构能够具备检验染色橙化学成分的资质,所以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中广网北京12月6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西安市场上赣南脐橙被染色一事前段时间在媒体的连续报道下,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工商部门也已介入调查,但记者走访西安市多家农贸市场和超市后却发现,染色脐橙依旧销售火爆,未见下架之势。   近日,记者来到了西安市最大的水果批发市场——西北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以批发橙子为由向商贩询问价钱。看到有生意,商贩立刻热情地围拢上来向记者推介自家的橙子。记者发现,市场里99%的橙子都是经过染色处理的,红红亮亮特别抢眼,为了让记者购买他家的脐橙,周围的商贩竞争给记者推荐:   接下来,记者走访了西安市胡家庙蔬菜批发市场以及多家零售摊点,发现情况确实如此,市场上销售的99%的赣南脐橙,全部是经染色处理。但零售商贩对染色一事矢口否认。   随后,记者将有关情况分别反映给了西安市工商局以及西安市农业局,但两个多星期过去了,记者发现,染色脐橙依旧横行于西安市场,无论是大型超市还是各个零售摊点,随处可见,未见收敛之势。在西安市边家村一家水果摊前,染色赣南脐橙被整齐的摆放在摊点前。   没有检测能力   雀声四起的染色脐橙为什么在相关部门的严厉打击之下依旧销售火爆呢?相关检验部门究竟有没有做相关检验工作呢?记者采访了西安市农业局流通处。流通处处长杨振峰告诉记者,染色橙的问题,其实在去年就已经引起了农业部门的注意,但由于目前西安市还没有一家检测机构能够具备检验染色橙化学成分的资质,所以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杨振峰:咱们西安市我们去年了解了一下,染色橙的这个问题啊,它往年也有,原来也想这个事是个问题,向农业厅进行了反映,它要求我们了解一下,看西安市哪一家检测机构能检测染色橙的那里面的染色成分,我们了解了一下,西安市还没有一家有这方面的检测能力的。   没有明确标准   杨振峰同时还指出,除了缺少检测机构外,国家在染色脐橙的检疫检验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杨振峰:咱们现在这些农业部门还没法检测,染色橙的那个染料是什么成分,因为它没有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计量认证,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作为政府的监管部门,他就失去了法律的依据。染色,他里面有多少的安全的风险?这个不好说啊。   无法强制禁售   杨振峰说,他们曾经多次联合工商部门对市场上销售的染色脐橙进行检查,在国家还没有明确检疫检验标准的情况下,他们只能深入市场,从橙子经营户方面入手。   杨振峰:我们已经派出了人员深入市场,组织橙子的经营者,进行调研,给他们办培训班,讲明啊,虽然目前还没有标准,但是我们认为它如果是用化学染色剂进行染色的话,它会存在一定的,潜在的质量安全风险,群众吃了,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要求他们增强自律意识,自觉地不经营这种产品。   与此同时,他们也正在积极的向上级部门汇报情况,希望相关方面的标准尽快出台。   杨振峰: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必须由国家卫生部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制定相关的标准才行,但在国家没有标准的情况下,作为政府的监管部门,哪一个地方或者哪一个人说了都不算。   杨振峰说,许多群众图看好,购买染色脐橙,客观上也给部分不法商贩带来了销售动机,只有大力宣传,让群众知道染色橙对人体的害处,拒绝购买,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染色脐橙的销售。他说,一般自然熟透的橙子会有不均匀的淡黄色斑纹,而被染过色的橙子会有明显的染色痕迹,最简单的鉴别办法就是用纸擦。一般染过色的橙子会擦出红色。
  • 专家:全世界都没有奶粉中肉毒杆菌的限量标准
    奶粉中肉毒杆菌不是常规检测项目   肉毒杆菌中毒十分罕见   肉毒毒素不耐热,高温加热可破坏   几年前,演艺界有&ldquo 美容大王&rdquo 之称的台湾女明星大S,让一种叫做&ldquo 肉毒毒素&rdquo 的物质平民化了。大S在《揭发女明星》一书中大爆:女明星,其实都使用肉毒毒素瘦脸。虽然这是种毒素,它依旧使无数少男少女趋之若鹜。   而两天前开始,肉毒毒素的风光命运,开始被翻盘了&mdash &mdash 新西兰恒天然乳制品厂出产的恒天然奶粉, 被检测出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的肉毒杆菌。   肉毒毒素和肉毒杆菌是什么关系?肉毒杆菌和肉毒毒素的危险性有多大?我们国家的乳品标准或者婴幼儿配方食品标准,对肉毒毒素的要求是怎样的?   本报昨连线中国肉毒毒素培养、提纯发明人,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王荫椿教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钟凯博士来为您解读。   肠道是理想的厌氧环境   1岁以下孩子,要特别小心   全世界,目前只有美国、英国、中国、德国,有用于治疗的肉毒毒素产品的生产资格。   中国肉毒毒素培养、提纯的发明人,是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王荫椿教授。   昨天,记者致电王教授,他说,&ldquo 肉毒杆菌本身是没有毒性的。有毒的是它的芽孢,经过滋养生成的肉毒毒素,也就是我们培养用作药用的物质。&rdquo   &ldquo 肉毒杆菌在土壤、动物粪便中,比较常见。&rdquo 王教授说,&ldquo 我国西北部,如新疆、青海甚至西藏等地区的土壤,含有肉毒杆菌比率比较高。&rdquo   肉毒杆菌本无毒,当它进入厌氧(缺氧)的环境,便很快滋生成肉毒杆菌毒素。   而厌氧环境,往往是人类&ldquo 提供&rdquo 的&mdash &mdash   比如,人们爱做一些发酵的食物。像臭豆腐、豆瓣酱,可能豆类在生长的时候就已经从土里无意中携带了肉毒杆菌,而这些食物的制作,需要密封发酵,这给肉毒毒素制造了很&ldquo 落位&rdquo 的环境。   而孩子的肠内,可能也是这样的理想环境。   上世纪80年代,王荫椿曾经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食品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在一项研究中,美国科学家们发现,1岁以下的孩子,喝了蜂蜜、或者有蜂蜜配方的奶粉,产生了肉毒毒素中毒的症状。   科学界推测,孩子中毒,可能因为蜜蜂采集蜂蜜的过程,携带了带有芽孢的肉毒杆菌 也有可能是孩子到处跑,无意中直接吃到了带有芽孢肉毒杆菌的土壤。   周岁不到的孩子,体内的肠菌丛还没有像成年人那么完备,所以孩子吃了有肉毒杆菌芽孢污染的食品,非常容易发生婴儿肉毒中毒。   肉毒杆菌怎么跑到奶粉里的   买了污染奶粉不建议食用   肉毒杆菌,为什么奶粉里会有?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的钟凯博士,昨天在果壳网上发文说,&ldquo 任何食品的生产环境都不可能无菌,奶粉中的肉毒杆菌很可能是随空气中的小颗粒物飞入生产管线,恰巧逃过消毒程序。   至于国家标准是怎么规定的,钟凯说:&ldquo 其实是没有任何规定!(我国婴幼儿配方对金葡、沙门和板岐菌是有规定的)。也许不少人会觉得这是因为我国的标准落后,这么厉害的细菌怎么可能没标准呢?其实,全世界都没有奶粉中肉毒杆菌的限量标准,它也并不是常规检测项目。&rdquo 钟凯解释,肉毒杆菌在乳品中并不是常见的污染物,而标准的管理是要考虑成本的,正因如此,各国都不把它列入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根本不管,比如这次恒天然是在企业的质量控制中发现的问题。   对本次奶粉污染,钟凯认为这仅仅是一次偶发事件,公众无需恐慌,但是监管部门应该严格把关,确保污染批次的产品下架或召回。&rdquo   如果买到的奶粉被肉毒杆菌污染,专家建议家长停止给孩子食用。   临床感染病例罕见   避免中毒只须做到三点   浙医二院感染科主任王选锭认为,&ldquo 理论上,发生肉毒杆菌感染,以及肉毒毒素经过食物引起中毒,都是有可能的,但事实上,这两种情况都十分罕见。&rdquo   &ldquo 可能大部分医生都没有遇到过病例。&rdquo 王选锭从1986年开始在感染科当医生,从事感染研究和临床工作近三十年,但他从未遇到过这两种病例。   资料显示,只有广东省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发现过一例肉毒杆菌人体感染的病例。   中毒症状以对称性颅神经损害症状为特征。如视力模糊、眼睑下垂、瞳孔散大、语言障碍、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继续发展可由于呼吸肌麻痹引起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肉毒杆菌致病性是其产生的肉毒毒素。肉毒毒素对酸的抵抗力特别强,胃酸溶液24小时内不能将其破坏,故可被胃肠道吸收。但肉毒毒素不耐热,对于易感染的罐头及密封腌渍食物只要加热5~10分钟,肉毒毒素都会被破坏掉,因此规范生产的罐头等,不应含有有效的肉毒毒素。   避免肉毒杆菌中毒的建议:   (1)吃熟食。肉制品最好吃熟食,彻底加热,肉毒毒素不耐热,75-85℃,加热10分钟,或100℃加热1分钟可被破坏。(2)平时自己做食物时,注意加工卫生。(3)加工后的食品迅速冷却并低温储存。   肉毒毒素,毒性最强   肉毒杆菌的发现,跟19世纪,法国拿破仑政府鼓励发明的肉罐头有关系。   经营蜜饯食品的法国人阿贝尔,找到了一个长期贮存食物的好办法:把肉装入宽口玻璃瓶,用木塞塞住瓶口,放入蒸锅加热,再将木塞塞紧,并用蜡封口。这就是最早的肉罐头。   阿贝尔没有想到,这种受到欢迎的方便食物,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消毒环节,很有可能成为肉毒杆菌的&ldquo 逍遥国&rdquo &mdash &mdash 肉毒杆菌进入了诸如罐头这种厌氧(缺氧)的环境,很快滋生成肉毒杆菌毒素。   肉毒毒素,是细菌类毒素中,毒性最强的&ldquo 毒王&rdquo 。上个世纪,战争狂人使用肉毒毒素作生物武器,它能阻断神经信号的传导,使人出现头晕、呼吸困难、肌肉乏力等症状。&ldquo 0.1~1微克(100万分之一克)肉毒毒素,可致人于死地。1克肉毒毒素,足够毒死一百万人。&rdquo 王教授说。
  • 国家检测标准难产拖累木门企业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项木门比较试验,让龙甲、春天、益圆等鼎鼎大名的木门品牌登上了质量不合格的“黑榜”。木门协会的说法是,这些木门并非不合格,只是由于适用的标准滞后了,木门行业普遍使用的是2006年由国家发改委颁布的行业标准 中消协却认为,2000年由建设部颁发的行业标准并没作废,也可以作为检测依据,根据这个标准衡量出一些指标不达标,也不能认为是合格产品。于是有的企业叫屈:我们一年花费两万多元主动送检,就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哪里知道两个标准检测出来的结果会不一致。由于国家标准“难产”,多项行业标准并行,并相互“打架”,使木门企业陷入如何选择标准的尴尬境地。   困惑:“合格”产品被检出“不合格”   “我们的产品都是国家权威机构检测合格的,都有合格的检验报告,怎么会不合格呢?”当中国消费者协会一项关于木门的比较试验结果被媒体报道,并列举出龙甲、春天、益圆等品牌在“浸渍剥离”等指标上不达标,被认为是“不合格”产品时,登上质量“黑榜”的相关企业纷纷表示惊讶与困惑。   时间推移到一个月前。2010年12月10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外发布21家企业生产的木质门比较试验结果,大多数企业在涉及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甲醛、沙袋撞击等项目上整体很好,但在表面胶合强度、浸渍剥离和含水率3项指标上品牌间有所差别,尤其是在“浸渍剥离”这一指标上,龙甲、春天、益圆等5个品牌超过标准值两倍以上。随着媒体竞相报道,这几个“涉案”品牌遭遇了空前的质量危机。   中国消费者协会这一看起来不过是例行公事般的比较试验,在木门行业里掀起了轩然大波,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这些被“比较”出存在指标不合格问题的品牌都比较有名。从检测程序来看,完全是公正、公平的:产品从北京市场上购买,委托的检测单位是具有权威性的国家人造板与木竹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采用的标准是目前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8580-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及行业推荐性标准《JG/T 122-2000建筑木门、木窗》,前者检测样品的甲醛释放量,后者检测样品的含水率、浸渍剥离、表面胶合强度和沙袋撞击等指标。   难题:两个标准让企业选择无所适从   业内人士透露,无论是国家人造板与木竹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还是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都是国家权威的质检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都具有法律效力,具有权威性。出现检测结果不一致,关键点在于适用的标准不同。   除了甲醛释放量依据同样的行业标准以外,木门企业针对其他指标送检时大多依据2006年由国家发改委颁布的《WB/T1024-2006木质门》这一标准,检测的项目包括允许偏差、留缝限值、贴面与漆面表面外观、含水率等,而中国消费者协会进行比较试验采用的标准是2000年由国家建设部颁发的《JG/T 122-2000建筑木门、木窗》,检测项目包括含水率、浸渍剥离、表面胶合强度和沙袋撞击等。   稍加比较就会发现,除了“含水率”以外,两个行业标准检测的项目基本上是相同的。一位木门企业老总向记者透露,要达到2006年的行业标准要求,是相当容易的,只要使用的板材干燥良好,生产时外观没有较大偏差,就不会出大问题。相反,2000年的行业标准要进行破坏性试验,相关指标更难达到,比如“浸渍剥离”这项指标,就要将样品放到高温热水中浸泡几小时后,再放置在高温干燥空气中,查看其剥离程度。如果样品每一边的剥离长度超过了25mm,就被视为不达标。这样的产品在受潮的情况下,容易开胶。这也是一些劣质木门用过几年之后表面出现“脱皮”现象的原因。   “作为一个希望做品牌的企业,非常重视产品质量。除了行业协会抽检以外,我们每年多次主动从生产线上抽取样品,送到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进行检测,生怕产品出一点差错。”一位木门生产企业老总告诉记者,每年单是主动送检产品的检测费也得花费两万多元。正是由于每次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出具的产品检测报告都是合格的,才使得这些企业扬眉吐气,认为自己的产品不会存在任何质量问题。没想到中国消费者协会依据《JG/T 122-2000建筑木门、木窗》,委托国家人造板与木竹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使得5家企业在“浸渍剥离”这一项上“栽”了。   由于2006年发布的木门行业标准根本没有“浸渍剥离”这一项指标,一些企业在这一指标的控制上就没有重视。“我们以为最近颁布的标准,就是最权威的标准,哪知道还有一个老标准也得执行?我们应该选择其中一个标准,还是要依据两个标准对产品进行检测?我们付出的不仅是几万元检测费,而是我们在选择上无所适从啊!”一位上“黑榜”的木门老总谈起这事儿就有些痛心疾首。   呼吁:木门企业期待国家标准尽快出台   有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木门总产值已突破700亿元,工业化生产的企业数量超过5000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产业。为确保木门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中国木材与木制品流通协会成立了木门专业委员会,中国林产工业协会也在酝酿成立木门分会。行业协会的诞生推动了行业的发展,也让木门企业找到了“娘家”。正是在木门协会的主导下,连续3年在行业内开展“全国木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双承诺诚信宣言”活动,评出CTC木门产品质量和健康双认证的“30强”企业。引人瞩目的是,此次因“浸渍剥离”而登上质量“黑榜”的龙甲、益圆等品牌均是获得“30强”殊荣的品牌企业。   木门协会推荐企业依据的行业标准是《WB/T1024-2006木质门》,委托产品的检验机构则是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对于选择什么标准,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指导部副主任张德志认为,只要是国家权威部门颁布的没有宣布作废的行业标准,都可以选用。国家人造板与木竹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吕斌则认为,检测机构依据的标准由委托单位确定,他们只负责按照指定标准出具公正的检测结果。尽管有人认为,既然《WB/T1024-2006木质门》和《JG/T 122-2000建筑木门、木窗》两个标准都存在,木门企业都应该满足这两个标准的要求,但业内专家却表示,这两个标准都只是行业推荐性标准,真正能够解决标准“打架”的问题,还得期待国家标准正式出台。   木门行业的国家标准在哪里?早在2007年,在木门行业呼吁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开始对制定“木门窗国家标准”进行了立项,将近4年过去了,在千呼万唤中,这个国家标准仍然“难产”。   2010年9月26日,《木门窗国家标准》送审稿举行了专家审查会,当时的说法是今年初将正式出台。木门行业在期待着,《木门窗国家标准》何时才能真正露出庐山真面目仍然是个未知数。这个囊括了木门生产、安装、消费各个环节的国家标准,将彻底打破目前多个行业标准并行、企业无法选择的混乱局面,也将给木门企业提升品质带来新的契机。在国家标准的总揽下,企业再也不能拿标准说事儿,“木门合格与否要看适合什么标准”的说法才会不攻自破。
  • 中药残留检测亟待建立标准
    近日,普通老百姓广为熟悉的中成药“六味地黄丸”被卷入一起涉嫌重金属超标的争议风波,一时间,引发社会对中成药中重金属残留问题的极度关注。   昨日,多位医药界资深人士纷纷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中药材中的农药和金属残留问题存在已久。据了解,上述事件的导火索实为一篇有关“六味地黄丸”残留检测分析的论文。记者在网上检索发现,近年来以中药重金属超标为研究主题的论文不在少数。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普通消费者一直不曾知晓的真相中药残留检测标准几乎“空白”。   现状超标现象由来已久   著名的中成药“六味地黄丸”被质疑有重金属“相伴”,这让广州消费者雷先生大吃一惊。由于这段时间一直在吃某款中成药,导致他这几天来心中始终惴惴不安,担心身体受到伤害。   据了解,重金属不能被生物降解,在人体内会与蛋白质和酶物质等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其失去活性 也可能在人体器官中累积造成慢性中毒。   “中药重金属超标问题,这并非新问题。”医药行业研究员谭权胜昨天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这一事件通过微博曝光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担忧,但实际上,这在中药领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据了解,2011年3月和10月,香港卫生署就曾两次查出内地中成药重金属含量超标,分别进行了召回。而根据媒体统计,近三年来,香港共发生15宗中成药重金属超标事件。   有业内人士指出,重金属超标已成为影响中药质量与信誉、阻碍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关键问题。而由于重金属残留等原因,目前我国中药总出口额仅占世界植物药销售量的1%左右。   困境残留标准不够完善   随着这一风波持续发酵,最早发布论文的第一作者日前突然站出来说“数据出现错误,因此得出的结论也是错误的”。不过,这一看似罗生门的事件,却未能掩盖阻碍中药行业发展的顽疾中药残留检测标准不完善。   目前,我国有500多种常用中药材、300多种常用中成药,虽然已可对中药材中的一些剧毒农药,如六六六、DDT及部分有机磷类农药等24种农药单体进行检测,但一些在中药种植过程中可能使用的农药还涉及很少,就涉及的中药种类而言,我国关于有害残留物进行相关研究的中药材种类还不足百种。   据谭权胜介绍,在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增加了中药材中铅、镉、砷、汞、铜等5种有害元素的测定方法及限量标准 2010年新版《中国药典》在中药附录中加强了安全性检查总体要求,在中药正文标准中增加或完善了安全性检查项目。   然而,在农药多残留分析技术等方面,中国和国外仍有一定差距。美国FDA的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360多种农药,德国的方法可检测325种农药,加拿大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251种农药。   据了解,自2005年以来,围绕中药材二氧化硫、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等安全标准问题,中方一直在与日本、韩国等主要中药材出口国进行反复交涉。而从近年来海关统计来看,出口中药材因有害残留物超标频遭扣留和退运。   有制药企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现在只有少数几个中药饮片才有重金属残留标准,中成药几乎还没有。”他建议,应该尽快制定相关国标。   然而,由于不同类型、不同产地、不同年份,甚至不同批次的药材的残留都有很大差异,因此统计调查工作难度很大,一直没有权威数据和结论。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周超凡教授感慨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份专门针对各地中药材农药和金属残留的大样本权威调查,官方也没有发布过类似的数据。”   出路加强中药材源头控制   除了要加快制定相关国标,还要加强对中药材源头环节的治理,这一点也被众多中药业内人士所呼吁。   据国家药典委员会首席专家钱忠直介绍,中成药重金属一方面可能与中药生长的环境条件有关,如土壤、大气、水、化肥、农药的施用,以及工业“三废”对中药材的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 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植物本身的遗传特性,主动吸收功能和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有关。此外,中药材在采集、运输、加工成饮片以及制剂过程中的污染也是重金属污染的一个重要途径。   “要防止出现重金属超标的情况,必须由源头抓起。”谭权胜建议,改善工业污染地区土壤、水及空气质量 药用植物要在达到优良农业规范(GAP)的生产基地栽培,严格控制生长环境、农药及肥料的使用,解决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然而,在中药种植异常分散的当下,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在我国,中药在种植过程属于农作物。农民施什么化肥,打什么农药,一家一户农民很难进行有效监管。   日信证券医药研究员陈国栋分析指出,国家将继续从源头重视中药材质量,对质量优良品种和厂家进行扶持。据悉,此前不少企业希望自己建立GAP生产基地,以便对重金属污染实现有效控制,但囿于土地、人力等成本的限制,效果一直不理想。
  • 专家称大企业绑架奶业标准 有些检测还是空白
    日前,向有中国乳业大炮之称的广州市奶业协会负责人王丁棉再次对媒体称,两年前他在调研时,发现有些奶农为了给牛奶保鲜,给牛奶掺入二氧化氯。经媒体报道后再次引发外界对于中国乳品质量的强烈关注。   “我曾把二氧化氯的事和有关部门交流过,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王丁棉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通过媒体爆料目的在于通过舆论监督的形式引起相关部门注意。   个别奶农加二氧化氯   记者:你最近接受媒体采访,说牛奶里面含二氧化氯?   王丁棉:二氧化氯的问题发生在前年,我2010年4月中旬的时候到云南开会,接触到当地养牛的人,他们主动向我咨询这种东西使用安全不安全。他们说民营企业主动告诉他们使用的,理由就是:他们的牛奶少,又不能及时收奶,很难存放。另外,我要强调的是二氧化氯的问题并不是普遍使用,只是极个别的。   记者:加二氧化氯是为了保鲜?   王丁棉:要保证牛奶不变质,不变坏,所以就放二氧化氯。我就告诉奶农,这种东西会产生二氧化氯、三氯甲烷,是一种致癌物质,它的使用只能放在牛场的环境卫生消毒,放进你装牛奶的桶,放进工厂的管道,用来消毒可以。但是有一个前提,消毒完以后,这个管道、桶,这样的东西还要使用清水来清洗。回来以后,我也把这个情况以短信形式报告给了卫生部的相关负责人。   这又让我想到雀巢,在几个月前,听说它的奶站搞了一个调奶师?人家有调酒师,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调奶师的,他的职责就是把上农户收取来的不合格牛奶,用双氧水放进去进行杀菌。   说这事我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告诉养牛的人,以后要小心,碰到这种东西不能随便使用。因为兜售的人不会告诉你这种东西会致癌,他会告诉你这种东西杀菌能力很强,防腐保鲜能力很强,不会变臭,全部说它的好处。这样,奶农就很容易上当受骗。   记者:那为什么通过媒体爆料?   王丁棉:为什么要通知媒体呢?目的在于告知政府管理部门、监管部门要特别留意一下这样的东西。如果没有监管,又不去检测,那你永远都不知道。现在已经有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人打电话到广东这边的有关部门了,已经找到我了解情况了。政府紧张就意味着要去处理监管这个事情。   有些检测还是空白   记者:去年你曾就生奶菌落总数的标准越来越低的问题提出了强烈的质疑?   王丁棉:关于标准的问题有两方面,去年6月份在福建召开乳业论坛的时候,我曾提出这个问题。年底的时候我得到信息,卫生部农业部在业内进行广泛听取意见,我也提了十多条,这是一个生奶的标准。现在关于牛奶的标准有很多,包括检测标准,甚至有的标准我们还没有去进行常规的检测。   记者:主要有哪一些方面呢?   王丁棉:比如说对于牛奶、生奶激素的检测就没有标准,没有要求。包括对于牛奶中可能存在滥用杀菌的东西也没有检测标准。包括现在的二氧化氯作为消毒液有没有检?要有一个标准。   我的目的也很清晰,就是唤醒业内重视这样的事情,包括政府设定标准时候,不仅要参考普遍的66项目,实际上有很多的检测还是空白的。   记者:比如说哪些项目还没有检测的标准?   王丁棉:具体的如抗生素残留,酪蛋白的检测,重金属的检测都已经有很具体的标准了。但是,牛奶蛋白当中的乳清蛋白跟酪蛋白就没有明确的标准,这两个物质不是药,比如酪蛋白过重肯定对小孩不好,它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这方面的检测标准就没有确定。有了标准还需要执行才是。目前牛奶,包括食品,关键是差一个综合的监管平台系统的建立和配合。   记者:此前公布的牛奶新国标中,生乳的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总数的两项标准均低于1986年的旧国标。在新国标中,其中的蛋白质含量由原标准中的每100克含2.95克,下降到了2.8克,远低于发达国家3.0克以上的标准 而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标准却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你曾对这个大力批评,认为新国标是受到了大企业的影响,有没有根据?   王丁棉:大企业绑架了标准,这才是根本的原因。就是业内的人、大的企业在背后做了工作,如果标准定得太高,他们收不到合格的牛奶。降低标准后,收购的成本会降低。另外,这样做是为了打击巴氏奶,巴氏奶要优质奶源,如果生奶的标准定低点,大的企业就容易抢到更多的奶源。但是这样的用心,相关企业就是死不承认。   记者:一些大企业并不同意这种说法,说标准的出台由奶业协会及相关政府部门决定的。   王丁棉:那是走过场,走形式的。很多标准都是出于大企业的手中,或是他们提的意见。比如说奶粉当中普遍使用很高比例的麦芽糊精代替乳糖,麦芽糊精很容易转化、消化吸收,很容易肥,但是它又不是营养品,跟一些主要营养成分是两回事。乳糖跟麦芽糊精的价钱相差数倍,一个三四千元钱,一个是两万多块钱,你说差多少?给媒体知道了这事,他们怎么应对呢?所以他们的所谓的内部讨论的意见要一定程度保密,就是这样一回事。   记者:都是有企业利益在里面?   王丁棉:那绝对是有企业利益的。政府官员又不专业,走过场,只是走走形式的。甚至有的专家被买通。最后拍板是政府,审批前、颁布前都是政府说了算。决定之前有很多背后的因素干预了,但是最后以政府的名义去出现、去公布。   政府还得加强监管   记者:另外一个问题,标准有了,但如果企业老不严格执行,或者造假,这也没用啊。   王丁棉:标准是个问题,造假是另一回事。标准低到什么程度,还有一个谱,造假是不靠谱的,不靠谱的就是乱来,凡是造假就涉及违法犯罪,也是道德上的事情。   记者:是的。   王丁棉:造假也很隐蔽,不敢公开去的。但是,人家造假,你政府还不知道。比如说工业明胶使用,这个问题就是通过老酸奶捅出来,又通过老酸奶追查下去,你看老酸奶的问题现在就不了了之了,是不是真正老酸奶用工业明胶谁也说不清楚。其他的乳制品都使用明胶,明胶有食品级的,有工业级的,谁能保证所有的企业都用食品级的明胶?要不你说这么多工业明胶的企业、地下工厂销售的都流到哪里去了?都倒到了长江去了吗?肯定有个出处吧,其实查他们有没有,很清楚,把他们这部分人全都关起来,你查他们实际上卖给谁。第二,那些使用工业明胶的企业全部追索下去,你的东西从哪个公司进货,从哪个厂出产,都查下去。其实这样的工作,这样的思路,这样的手段,政府应该做,而且有能力做。那么为什么现在是不了了之?   记者:这是为什么呢?   王丁棉:有些人坏就坏在这里,出现问题不敢正面,没有勇气,不敢正面地去面对它。第二,很多东西他不清楚,又不细心。政府部门应该建立非官方的便利的通道,跟下面的人沟通,要不然根本不知道真相。   我这边也是,我对我下面的养牛人,都建立我自己的私人秘密渠道,很实用有效,政府那边为什么不也这样做呢?比如说央视报告的老酸奶问题,我认为应该给央视表扬,但是它得到的是批评、检讨,没有受到表扬,这样这个社会真会越来越虚伪,甚至会越来越会造假会疯狂。   记者:近期有人向我爆料,黑龙江安达县一家奶粉企业基地,有一批11吨的奶粉发现阪崎杆菌超标。但是超标的奶粉并没有销毁,而是被新包装出售,这个问题在业内普遍吗?   王丁棉:这个事还没有关注到,有这种情况就是不对的,有这种东西就要销毁的,凡是存在一种毒素的,超标的,都判定为不合格,不能再作为食品使用的。
  • 仪器一测全变劣货?翡翠检测标准遭质疑
    蛋面翡翠项链   翡翠市场之殇:检测不可靠是“主犯”   翡翠市场的危机,是从去年就开始逐步显影的。而到了去年年底,天津“文交所”上市的20只艺术品份额,共有11只跌破发行价,其中三只就是翡翠产品——“翡翠珠链”、“翡翠龙璧”和“翡翠福豆”。翡翠,这一闪着彩色光华的“硬玉之王”,为什么会从市场的“宠儿”转眼变成了市场的“弃儿”?在专家看来,除了泡沫被挤破之外,翡翠的检测标准和方法都存在问题。 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指出:“近几年商家对翡翠的宣传可谓‘歇斯底里’,某交易会上一块翡翠原石叫价10亿元,商家对消费者连哄带骗,进行杀鸡取卵式的掠夺,当然恶炒之后必然是暴跌。许多高价购买高档翡翠的客户发现东西买到手几乎无脱手可能——商家不回收,拍卖公司不上拍,个人更不敢买,增值保值只是臆想。一些翡翠大亨自己都不收翡翠,显然对翡翠的前景并不看好。”   除了这种种泡沫破裂之外,在姚政看来,现行不可靠的检测标准致使很多A货翡翠被惨变B货更是搞乱市场的根本原因,这种检测让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所谓的翡翠A货,一般指未经人工处理的翡翠,玉质会更加润泽,而B货和C货是指人工处理翡翠。姚政说:“国家标准里面是没有A货和B货之分,但这已经变成了翡翠行业里约定俗成的评判标准。一件翡翠成品如果检测单位认为其并非天然翡翠,证书上一般写着国家标准规定的‘处理’二字,就是既可能是经酸泡过、填充过的B货,也可能是上了色的B+C货。”   姚政还举了A货翡翠遭检测变B货的例子。   案例一:去年,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让全国50名收藏清代翡翠的会员,各拿一件翡翠饰品,先找当地开翡翠店的老板鉴定,结果94%是A货,然后再找科学仪器检测,结果98%是B货。   案例二:有媒体曾报道,陈女士在玉器商店买下一只翡翠手镯,买前特意请一家国家级宝玉石检测权威机构做出等级鉴定,结论为翡翠手镯是天然A货。三年之后,陈女士将手镯拿到一家珠宝店寄售,不料珠宝店委托同一家检测中心重新鉴定后,结论为这只翡翠手镯是“经人工处理后的B货”,并非天然A货。   “这样的例子都不是孤例。依据现行的翡翠检测标准,若干年后的翡翠A货都会变成B货,根本不可能升值,更不可能被回收,老百姓哪还敢买翡翠?尤其是高档翡翠,谁买谁不就成傻子了吗?”姚政说,“另外翡翠的定价也是没有标准的,譬如五千万的翡翠,定这个价格的依据是什么呢?像钻石,它是有标准的,切割面达到多少,颜色成分达到什么标准,是可以测量的。而翡翠呢,国际没有标准,国内也没有标准。”   改变现行翡翠鉴定标准迫在眉睫   那么,翡翠真的很容易“人老珠黄”吗?为何很多翡翠A货一过检测机构的“法眼”,就成了B货呢?对此,云南珠宝科学研究所所长施加辛表示:“翡翠是主要由单斜辉石等矿物构成的具有工艺价值的硬玉,而硬玉的分子式为NaAlSi2O6,不含水或氢氧根,在常温常压下,其物理化学性质较和田玉等玉石稳定。”   究竟问题出在哪?姚政认为,主要出在检测标准的不够准确合理、检测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检测仪器的不完全适用上。   “全国各地绝大部分的检测人员,拿到一块清代翡翠,首先就是用放大镜看,一旦发现表层上有细微裂缝,或用仪器检测出‘有机高分子’,马上认定该翡翠用‘王水’泡过,进而推理,翡翠为什么要用酸泡呢?因为质地不好,颜色不好,既然泡掉了杂质、杂色,就需填充环氧树脂或颜色,所以是B货或B+C货,这套逻辑在检测人员思想里根深蒂固,成为了他们的‘金科玉律’。实际上翡翠表层的细微裂缝是其自然氧化的结果,就像白墙几年以后会发黄、铜铁会生锈一样。清代翡翠到今天表层一定会氧化,这是自然规律。新买的现代翡翠可能还未氧化,几年后再测可能也氧化了,肥皂水、洗涤精、各种油渍等也会加速它的氧化,形成包浆。有人做过实验,把检测为B货的翡翠砸碎,测中心点,结果得出A货结论。可见翡翠鉴定标准是有误区的,可以肯定地说:当年专家们制定标准时,一定是用刚采出来的翡翠原矿石或刚做出来的翡翠件做标样的。另外,我们还可以做个比较:翡翠的检测涉及到表层,而软玉譬如和田玉的检测则不看表层,不管受多少沁,玉就是玉。为什么翡翠就会定下这样一条标准呢?”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冯勇则对翡翠检测仪器做了深入的分析:“一般的翡翠检测机构都是用红外光谱来进行检测,红外光谱检测分两种:一种是透射式的,一种是反射式的,透射式的取样很严格,反射式的拿来一件东西就可以测。一般检测机构用的都是反射式的红外光谱,它有一个比较大的缺陷,就是只要带有一点有机物,它的有机峰就会出现。问题是,它只是一种定性测量而没有定量测量,什么东西要达到质变首先得有个量的积累,红外光谱对此却无能为力。但很多翡翠行业的人却很迷信这个东西,一说是仪器光谱测的,就认定了。其实,拿红外光谱一测,出现有机峰就直接‘枪毙’,这种做法太草率、太不负责了。”施加辛也强调:“准确鉴别翡翠工艺品,需要采用综合的方法相互验证,单一的手段易导致误判(如单一的红外光谱测试)。”   密度检测、微粉末油浸法行之有效   仪器既然不是万能的,那么有没有一些行之有效又比较简单的鉴定标准,让消费者可以更放心地去购买翡翠呢?   一年的跟踪研究,姚政发现,翡翠加工厂家都在强调,他们不会把好的翡翠原材料加工成B货或B+C货,央视315晚会上曝光的翡翠造假过程,原料也都是劣质玉石,而这些玉石的密度,是不可能达到翡翠的正常密度(3.33左右)的。“即便是翡翠加工厂家想把劣质翡翠变身为高档翡翠销售,以牟取暴利,经过处理的翡翠,密度也不可能达到3.33了。这个问题,我是请教过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王春云博士的,‘王水’里泡过的,又填充了环氧树脂或其他物质的翡翠,能还原到之前的密度吗?王博士的回答很明确:‘不可能,密度最多到二点几。’我们又经过多次测试,翡翠正常的密度是3.33左右,折射率1.66,泡过‘王水’的,内部结构遭到破坏,无论填充何种物质,最后的密度只能为2.65左右,折射率为1.54左右。这也是行家里手鉴定翡翠先用手掂的道理。”   同时,姚政也为记者提供了几张鉴定证书,其上翡翠的密度都标示为3.33左右,折射率1.66左右,是标准的翡翠结构,但因为表面呈现所谓的酸蚀网纹、含有机物等,无法通过放大镜、红外光谱仪器的检测,结论却是“处理翡翠”。   “无数的好翡翠就这样变成了赝品。”姚政痛心地说,“清代翡翠最大的优点是玉质好、色泽好,是老坑翡翠,相当于新疆和田玉的籽料,目前却大量流失海外,令人触目惊心,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内因检测原因认可度差。港台翡翠商人到大陆收购翡翠时往往在包里偷偷放个密度仪,只要密度够3.33左右的都要。可以说,拉曼光谱有如飞机加坦克,密度检测则是‘小米加步枪’,照样可以‘打仗’。全国如此多的检测机构,检测仪器五花八门,检测人员水平又参差不齐,从最简单的入手,才更有益于翡翠市场的健康发展。”   作为国家首批注册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施加辛介绍了另一种更为专业化的翡翠检测方法——微粉末油浸法。“这种测试法主要使用设备有偏光显微镜、相关的折射率指示剂(浸油)、折射仪(宝石折射仪)、取样工具(高硬度矿物,或钻石笔等)、载玻片等。设备易于携带,可以带到现场检测。如使用三轴旋转针台附件进行透明结晶物质的光学定位测量,效果会更快速、精确。特别是对已镶嵌的小件‘优质’翡翠等饰品更能显示其优越性。现今能熟练掌握油浸法技巧的检验师不多,建议有关院校加强这方面的培训。”   翡翠鉴定误区多   除了微粉末油浸法外,施加辛还介绍了一些翡翠鉴定中的特别现象和认识误区,以助于爱好者更好地辨伪识真。   一、紫外荧光效应只宜作参考依据:在紫外光下,天然翡翠一般无荧光;其中的“白绵”有的有浅黄色荧光。B货翡翠,多半是充填有机胶,一般有蓝白色荧光。现今市场上,有的B货翡翠充填现象非常明显,但在紫外荧光灯下无荧光。在对翡翠大规模检测出证工作中,一般先过紫外荧光,没有荧光的就马虎一些,稍不留意就出问题。而大多数C货翡翠都没有荧光。   二、天然翡翠也可有孔隙和网纹结构:经强酸漂洗的翡翠一般都有明显的孔隙、网纹结构。天然翡翠中受引力作用和风化作用可以产生明显的孔隙和网纹结构,与酸腐蚀产生的网裂常难以区分。所以,“观察到有网裂、麻点和凹坑者肯定是B货”的意见不妥。   三、敲击声不能作为鉴定的主要依据:常见有些翡翠销售者以一玉件轻轻敲击另一支悬空的手镯,发出清脆的“钢”音,表示其为天然翡翠,充填明显的B货翡翠的撞击声稍为沉闷,起到较好的宣传效果。其实,发出“钢”音的不一定就是天然翡翠,如透辉石玉(如青海翠玉)、闪石钠长玉(如缅甸“水沫子”玉)等也具“钢音”。当前市场上出现的某些B货(如某些无机胶充填翡翠)也可发出清脆的“钢”音。所以,敲击声只是一种参考,或者说是一种促销演示,不是判定A、B货翡翠的科学方法。   四、“翠性”不是翡翠才有 :一些行家的著作中认为,天然翡翠有别于其它玉石(包括B货翡翠)的重要特征,是天然翡翠具有“翠性”(俗称“苍蝇翅”),其实不然。翡翠的“翠性”是硬玉矿物解理面的反光。显晶质透辉石(如青海翠玉中的透辉石),角闪石(如缅甸某些“黑乌沙”中的角闪石玉)等同样有发育的解理,也可以有“翠性”;甚至云南产的工艺级蓝刚玉岩也可看到不同方向的裂开显示出似“翠性”的特征;微晶质的优质玻璃底、冰底、糯化底翡翠一般看不到“翠性”。故有“翠性”的不一定是翡翠,是翡翠不一定有“翠性”。
  • 环保部拟修订空气质量检测标准
    8月底的环保部常务会议,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情况进行汇报。   根据今年年初征求公开意见的该标准修订版,将增加臭氧8小时监测值 PM2.5可吸入颗粒物尚未列入新标准,但开始作为各地指标的参考值。这是目前国内空气质量指标最具争议的两个指标。   据了解,修订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新标准最终有可能在年底出台。   标准虽宽仍能保护公众健康   我国在1982年制定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项目只有6项。1996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改名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污染物项目扩大到了10项,此后,环保部又在2000年进行了局部修改,取消了氮氧化物指标,并放宽了二氧化氮和臭氧的标准。   此次修订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增设了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   环保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以下简称《说明》)中写道,以连续8小时最高浓度限值为主的臭氧的空气质量标准已成为世界各国臭氧环境空气质量发展的趋势,一小时的浓度限制已不能适应环境管理的需求。   此次修订将臭氧8小时的平均浓度限制二级标准设定为160微克/m3,该浓度限值在国际上虽然相对较宽,但基本上能够起到保护公共健康的作用。   根据《说明》,6到8小时暴露在臭氧浓度在120微克/m3以下存在健康危害。北京市2001年至2002年臭氧小时浓度在14.4-232微克/m3之间,平均为88.9微克/m3。   此前臭氧标准为1小时监测值   我国此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并非没有臭氧监测,但依据的是一小时的监测值,即一天中监测到的每小时最大臭氧浓度作为指标,但是,这个时间值无法反映长时间累积臭氧浓度给人体造成的慢性伤害。   “应该说,这是一个科学上的进步,更全面地考虑臭氧污染造成的效应。”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邵敏指出。他还表示,标准设立和信息公开是两回事。臭氧一小时监测值此前也列入了国家标准,但一直没有公开。   背景资料   可吸入颗粒物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目前,在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或周报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标准为PM10,指直径等于或小于10微米,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的颗粒物。   臭氧   是地球大气中一种微量气体,含有3个氧原子。虽然臭氧在平流层起到了保护人类与环境的重要作用,但若其在对流层浓度增加,则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臭氧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对肺功能也有影响,较高浓度的臭氧对植物也是有害的。   焦点   可吸入颗粒物暂不实施更严标准   在此次修订标准中,首次列出了PM2.5,但是并非列入强制的统一标准,而是作为参考值供各地参考。   在我国当前很多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是主要污染物,粒径小于等于10微米可吸入颗粒物叫PM10,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叫PM2.5。   “PM2.5更小,进入人体肺部的也就更多,”北大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说,因为颗粒物上会附带有毒物质,当进入人体的颗粒物更多时,对人体各方面造成的伤害也更多。   研究显示,2004年至2006年期间,当北大观测点的PM2.5日均浓度增加时,约4公里以外的北大第三医院的心血管病急症患者数量也有所增加。   是否有PM2.5监测值,是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与WHO准则和其他很多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首要差别,也是目前我国环境空气指标中最具争议的一块。我国目前的监测,只有PM10的颗粒物。虽然有多个城市和科研机构在做PM2.5的监测,但因为没有国家标准,就无法进行考核和公开。   而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均已制定了PM2.5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亚洲的日本、泰国和印度也制定了该标准。   北京市环保局:地方任务将重得多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说,一旦发布了PM2.5的标准,对各地政府环境考核和环保部门来说,将承担重得多的任务。   “北京环保局肯定会遵照国家标准来做,指标越多,压力肯定也越大。”杜少中说,“就像血压等人的健康指标一样,三项指标增加到四项了,合格的人也更少了,但要想健康,就应该锻炼身体,大气治理也是一样,改善空气质量,减排才是硬道理。”   据了解,北京市在空气治理上分了16个阶段,实施了200多项政策,是所有城市中政策实施最多的。北京市又从今年开始实施为期五年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但是,因为北京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复杂,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长等原因,大气治理的任务依然非常艰巨,去年的“达标天”也仅占了 78%,一级天数仅为14.5%。   争议   “勿因不能达标就不实施”   对于PM2.5未列入强制的统一标准,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微博)说,“这挺令人失望的。”   根据环保部的《说明》,虽然PM2.5污染较重,全国113个重点城市2008年的年均浓度远高于世卫组织的准则值,但如果制定实施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大范围超标,此外,我国还缺少对PM2.5监测的基础,因此,从全国角度制定PM2.5的标准依然较早。   马军认为,“不能因为会大范围超标就不制定这个标准,标准的设置应该以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而定。不能因为达不到标准就不公开这个标准。”   马军说,PM2.5的监测就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可承受的,标准的设立涉及公众重要的环境知情权。“它可能会对数以亿计的人口造成潜在的很大的影响,这么严重的公众健康的影响,不能永远瞒着,应该告诉公众,我们存在这个问题,解释现在为什么达不到这个指标,五年解决不了的话,十年,二十年是否能解决。这是激发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最大的动力。”   不过,北大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则认为,“如果一个标准80%都会超标,那标准就没有意义了,设置标准要有经济和技术的可行性。当然从健康角度而言,指标越低越好。”
  • 检测方法不一 鉴定行业亟需建立强制标准
    提高鉴定机构准入标准  据华东理工大学宝石检测中心有关工作人员透露,自去年9月至今,已经遇到近20起因对“天价”鉴定机构出具的报告不信任而前来申请鉴定的情况。这类鉴定机构的鉴定报告制作得相当精美,但缺乏国内权威机构一般都有的计量认证资质。  而且,市场上这类鉴定机构五花八门,收费标准不尽相同,从几千到数万不等。这类机构往往声称珠宝里面有不同的元素,只有检测出来这些元素,才能证明是真的珠宝。而按照检测的元素收费,一种元素至少收几千元,检测多种元素,最高的总价可以高达10余万。  为何没有资质又漫天要价的“天价”鉴定机构层出不穷?  “在代理陈先生的案子中,我们了解到,诸如文物、珠宝鉴定公司的成立门槛非常低,不需要什么资质,审批手续也很简单,而且对这类机构目前的监管也较为宽松。要整治珠宝鉴定行业的乱象,首先应加强对鉴定公司设立资质的审查和监管,提高鉴定机构的准入门槛,建立规范的市场准入机制。”原告陈先生的代理律师、上海市百良律师事务所胡嘉沁建议道。  建立鉴定行业强制标准  外高桥法庭副庭长、此案主审法官陆罡表示,虽然此案的双方当事人最终在法庭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由被告赔偿原告两次鉴定费及交通损失,并且当场执行完毕,但该案件反映出的珠宝检测行业所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特别是珠宝鉴定行业监管混乱,缺乏统一标准,给案件处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不同检测机构检测方法不一。华东理工大学检测中心和国家金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检验折射率等特征,得出该宝石是海蓝宝石的结论,而文物研究院通过测试对比宝石元素含量,作出该宝石非天然海蓝宝石的结论。  其次,不同检测机构的检测项目不同。就采用折射率的方法而言,同样是具有“CMA”认证资质的两家机构的检测项目也不尽相同。两份检测报告除常规的报告编号、样本名称、重量等常规定性检测外,其他项目的检测,如光性特征、相对密度等的有关结果均有所不同。  再次,不同检测机构结论表述不同。文物研究院的检测报告结论表述为“非天然海蓝宝石”,但另两个机构的鉴定结果为“海蓝宝石”。对此,天然海蓝宝石与海蓝宝石是否为同一概念,非专业人士难以作出判断,尤其现今宝石优化技术运用普遍,天然与非天然的界线因人工因素变得更为模糊。  最后,不同检测机构收费差距甚大。鉴于检测方法与项目不同,该行业又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针对同样的样品,检测费用会相差15倍之多。  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是,目前珠宝鉴定行业普遍适用的只有较为宽松的GB类国家标准,而这一标准并非强制性标准,对鉴定机构没有约束效力。  对此,陆罡建议,应尽快完善黄金珠宝行业相关标准规范,特别是对鉴定行业的收费、项目名称、技术手段等项目应设立全国统一的行业鉴定标准,最大限度地保障检测结果的客观公正。
  • 生活用纸检测标准及所使用仪器
    一般来说,纸巾质量检测一般有9项检测指标:外观、定量、白度、横向吸液高度、横向抗张指数、纵横平均柔软度洞眼、尘埃度、微生物等指标。一、外观:卫生纸的外观,包括外包装和纸巾的外观。挑选卫生纸时,应首先检查外包装。产品的包装封口应整文牢固,无破损现象,包装上应印有生产厂名、生产日期、产品等级(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采用标准号、执行的卫生标准号等信息。其次,是检查纸的外观,洁净,没有明显的死褶、残缺、破损、硬质块、生草筋、浆团等纸病和杂质,纸张使用时不应有严重掉毛、掉粉现象,纸张中不应有残留的印刷油墨。二、定量:就是指分量或者张数够不够。根据标准规定,净含量50克至100克的商品,负偏差不得超过4.5克;200克至300克的商品,不得超过9克。相关检测仪器圆形定量取样器及电子天平。 三、白度:卫生纸并不是越白越好,有可能是添加了过量的荧光漂白剂。荧光剂是造成皮炎的主要原因,长期使用还可能致癌。怎么辨别是否荧光漂白剂过量呢?首先用肉眼看应该是自然的xiang牙白,或者把卫生纸置于紫外光(如验钞机)的照射下,如果出现蓝色荧光,就证明含有荧光剂。而亮白度过低虽不会影响卫生纸的使用,但说明使用的原材料较差,同样尽量不要选用这类产品。相关检测仪器白度仪。四、吸水性:可以将水滴在上面看吸收速度如何,速度越快吸水性越好。相关检测仪器可勃吸水性测试仪。 五、横向抗张指数:就是纸的韧性。使用时是否容易碎裂。纯木浆纸由于纤维长,故拉力大,韧性好,不易断。相关检测仪器卧式拉力机。六、柔软度:这是卫生纸产品的一个重要指标,好的卫生纸应给人柔软舒适的感觉。影响卫生纸柔软度的主要原因卫生纸的纤维原料、起皱工艺。一般来说棉浆优于木浆,木浆优于麦草浆,柔软度超标的卫生纸使用起来手感粗糙。相关检测仪器柔软度测试仪。七、洞眼:洞眼指标是对皱纹卫生纸上洞眼数量的限定要求,洞眼会对纸张使用带来影响,过多洞眼的皱纹卫生纸不仅外观较差在使用中还容易破损,影响擦拭效果。八、尘埃度通俗点说就是纸上粉尘多不多。如果原料是原木纸浆,尘埃度是没有问题的。但若用回收来的纸张作为原料,且工艺处理不恰当,尘埃度就很难达标。相关检测仪器尘埃度测试仪。总而言之,好的卫生纸一般是自然的乳白色,或xiang牙色,纹理均匀细腻、纸面干净、没有洞眼,无明显的死褶、尘埃生草筋等,而低档卫生纸看起来是暗灰色和有杂质的。用手一摸,卫生纸是会掉粉、掉色甚至掉毛。
  • 严打地沟油 检测标准年内出台
    今年3月,《中国青年报》一篇“全国200万-300万吨地沟油流入餐饮行业”的使得核心当事人——武汉工业学院教授何东平站在风口浪尖。   舆论风暴之后,何东平教授昨日来到长沙,出席湖南油脂产业发展研讨会,并进行主题演讲。   除了教授之外,他还有两个重要兼职:全国粮油标准化委员会油料及油脂工作组组长、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副会长。   在会议间隙,何东平教授接受了潇湘晨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他说:“虽然此前舆论对我颇多批评,但地沟油的问题远比三聚氰胺更严重,只是没有吃出严重的问题而已。”   他透露,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检测标准和技术跟不上,不过调和油的检测新标准最快将在年内出台。“按照新标准和技术,这样可以保证至少95%以上的地沟油不会再流入餐桌。”   何东平教授接受专访。   回应争议:“数字有争议,事实上那个数字也不是我说的,我只是援引了南方一些媒体的报道数据,即使这样也没有谁真正否认地沟油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其实,我也没有去找做出报道的那个记者,在心里,我们仍然是朋友,我也知道他做出报道并不容易,只是这件事提醒我以后接受采访要注意一些。”   ——昨日,何东平再次表示“每年200万-300万吨地沟油返回餐桌”不是自己的观点,他表示报道后承受的压力并不大,只是目前的兼职身份,有些话从他口中讲出来并不妥当。   检测标准太落后,还是10多年前的   潇湘晨报:有评论认为,地沟油目前很难检测出来,您是制定标准的人,这是不是意味着标准滞后?   何东平:标准确实滞后,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沟油检测不出来。和压榨油相比,地沟油含有大量的氯化钠,也就是盐,不管怎么炼,盐无法避免,所以检测油里面的含盐量就可以判断这油是否属于地沟油。你也许会说他可以通过水洗等技术工艺,稀释盐的浓度,但这样他的成本就增加了,而且不是一倍两倍的增加,这样他做地沟油就没那么大的利润,在现实中不法商贩大多是不愿意这样做的。   真正的难度在于勾兑油,不法商贩将地沟油掺到菜籽油或者茶籽油、花生油等其他油品里,这个很难检测,因为现在新标准还没有出来,按照现行标准,也就是1999年制定的标准,不法商贩这样做很难找出漏洞,所以这一点是存在风险的——毕竟没有谁大胆到直接卖地沟油,他们大部分会用勾兑的方式处理。   我们目前正在加快这方面的标准修订,前不久我们在江西召开了一个内部会议,新标准我们已经拿出一个草稿,有望在1-2年内出台。   新标准能否杜绝地沟油?   可检测到5%的精度,但不能完全杜绝   潇湘晨报:新标准出来后,是不是意味着地沟油就可以完全杜绝呢?   何东平:也不可能那么理想,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做到95%以上的地沟油不会流入餐桌,要做到100%是我们油脂行业的奥林匹克难题,目前的技术还难以做到。   用专业的术语来讲,我们做的这个新标准主要是油品真实性检测。举个例子,花生油价格高过大豆油,即使是花生调和油价格也高过大豆油,所以很多企业都愿意生产调和油。那么花生调和油如何界定,也就是说花生油要占到多大比例,豆油要占多大比例?目前的标准并不明确,新标准将给出具体的数据要求。   事实上,调和油里面掺入地沟油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但是我们不叫它调和油,而是勾兑油。我们的新技术可以检测到5%的精度,也就是说勾兑油中的地沟油含量超过5%,我们都能检测出来。   或许你会说,5%也无法容忍,但是它对人体的危害已经降低到很小了。当然,我们绝不会就此止步,但是这项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的支持,也需要消费者自身支持。   我注意到,有些城市已经将散装油退市,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我们年内也会出台散装油标识标签的强制标准《散装食用油标识方法》,那么从理论上说,地沟油通过散装油进入市场的主渠道将不再存在。   根本出路在于餐厨垃圾综合回收   潇湘晨报:此前,有专家说,地沟油本身对人体并无多大害处,所以有很多资本巨头投资餐厨垃圾再利用,但是我也注意到有些从事这项工作的企业陷入困境,那么您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何东平:也不能说地沟油对人体没有危害,由于人每天摄入的油量相对较少,偶尔吃吃确实难以发现问题,但是长期食用肯定有问题,它集中爆发所带来的危害甚至比三聚氰胺还严重,只是现在没有爆发出来而已。   经过初步处理的地沟油中含有黄曲霉素、各种病菌、重金属等毒害物质,这都会危及人体健康。   不过经过精度提纯处理的地沟油,这些毒害物质从理论上说是可以过滤的,也就是用检测指标来看是发现不了问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沟油就能食用——这是一个道德问题,餐厨垃圾再提纯的东西即使再没有危害,可能也没有谁愿意食用,因为它已经影响了人们的食欲和心情。   在我们学界,有一个共识——无论采取什么办法,地沟油都不能作为食用油。   但是对于目前日益增多的餐厨垃圾,怎么处理?一个解决办法是工业化利用。我的一项研究显示,每100吨餐厨垃圾可生产出3吨左右的生物柴油、5000立方米沼气和70吨液体肥料。目前,武汉市对我们的研究非常支持,也表态将由政府出资建设餐厨垃圾综合处理厂,这样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封堵地沟油小作坊的生存空间。   至于你问到的企业生存难题,我想在技术还不完全成熟,市场尚未完全认可的情况下是存在的,但是我觉得通过政府的补贴和监管是一个方向,毕竟餐厨垃圾集中回收处理并不单纯是一个市场利益问题,也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题中应有之义。
  • 香烟重金属含量尚无检测标准
    10月7日,国际烟草控制政策评估项目(ITC)组织公布的科研报告显示,13个中国国产卷烟品牌检测出含有重金属,其含量与加拿大产香烟相比,最高超出三倍以上。对此烟草专卖部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称,重金属标准目前国内外都还没有标准。而昨日本报记者联系到参加此项研究报告的中国专家,其指出报告只是整个研究项目的一个内容,目的在于呼吁加强控烟政策。记者走访广州市面,烟民对此反应平淡,烟店表示没有接到国家要求查扣的通知。   重金属或来自种烟土壤   记者在这份报告中看到,13个含重金属的国产香烟品牌为:白沙、大前门、都宝、红双喜、黄金叶、Happiness(吉庆)、红河、红金龙、红梅、红旗渠、红塔山、石林、壹枝笔。   加拿大对香烟的检测非常严格,这次比较的正是加拿大的同期产品。报告指出,在2005年至2006年间在中国购买的13个香烟品牌的二次抽样中观察到,接受检测的中国香烟品牌铬的含量平均为 0.55μg/g(0.0~1.0之间),砷的含量平均为0.78 μg/g(0.3~3.3之间),镉的含量平均为3.24 μg/g(2.0~5.4之间),铅的含量平均为2.54 μg/g(1.2~6.5之间)。除了铬之外,其他三种重金属都严重高于加拿大香烟,达到2至3倍。   “我们猜测重金属可能来自种植烟草的土壤,但到底是污染还是自然含有就不得而知”,昨日,参与此项研究的中国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其实香烟本身就含有60种致癌物,重金属只是其中之一。   加国需检测 所以与其产品相比   《扬子晚报》引述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司副司长王献生的话表示,目前国内外还没有香烟的重金属标准,“尽管我国还没有对整支烟出台重金属市场准入标准,但这个标准不仅是中国没有,国际上也没有,加拿大研究者以本国烟为参照物,还列入了一些已经停止生产的香烟,从立场和角度上来看,并不能说完全客观公正。”王献生认为,这个报告只能看做是研究性质的,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像其他一些研究报告中,加拿大香烟中特有亚硝胺的含量普遍是中国香烟的8~10倍,最高的甚至高达30倍,而特有亚硝胺也是致癌的。   而前述研究项目的中国专家也指出,目前国际上还没有香烟重金属的标准,只是加拿大有对重金属检测的要求,具有相关技术条件,所以选取了加拿大的数据比较。   13品牌中   Happiness(吉庆)和壹枝笔已不生产   记者走访广州市场发现,各大超市及香烟专卖店和烟档仍在销售白沙、红双喜、红河、红塔山、芙蓉王等品牌的香烟,涉及的13个品牌中,Happiness(吉庆)和壹枝笔早已不生产。   对于重金属超标一说,销售员都表示不知情,有的表示听说过,但暂时没发现销售有什么影响,而烟价也没有变化。销售员和烟档主都表示,没有接到国家要求查扣的通知。   “我看新闻看过,早就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就是难戒啊”,刚刚买了一包芙蓉王的张先生说。   研究目的:   呼吁国家加强控烟   前述研究项目的中国专家指出,ITC在10月份出了一份关于中国控烟政策的专刊,里面包含12篇文章,上述研究报告只是其中1篇内容,其余11篇文章是关于吸烟行为的研究。该专家指出,研究目的是呼吁国家加强控烟政策。“我们前段时间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只有16%的烟民想戒烟,即使是大城市比例也只有20%。而加拿大的数字是80%,相差很大。”其认为,控烟政策太弱和香烟太便宜是原因之一。
  • 奶粉激素检测暂无相关国家标准
    “性早熟的原因是复杂的。”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刚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他从媒体上知道了这个事情,“过去有7、8岁的孩子出现性早熟的例子,像这么小的孩子确实以前没听说过。但不能因此就说是喝了奶粉导致的。”   宋昆刚认为消费者对奶粉怀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牛奶是成分复杂的食物,“牛奶本身就含有激素,泌乳期的奶牛本身就含有微量的雌性激素,人们喝奶不是一天两天了,如果这是因为微量导致,那不会到今天才发生。”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营养专家常素英告诉记者,国际上一直提倡婴儿母乳喂养,对媒体报道中 “孩子除了奶粉基本没有吃其他东西”的说法,建议孩子食物应该多样化,如果孩子只吃一样东西,受到危害的风险将比吃多种食物大很多。   圣元:没有提过赔偿   圣元乳业战略合作总监姜云鹏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公司已公开发布声明,其产品反复接受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检测,均未发现任何质量问题。同时否认武汉消费者曾指出企业与之接触曾经提到过赔偿的说法,“我们没责任赔偿什么。”姜云鹏还表示,企业希望政府职能部门检测奶粉,并敦促尽早公布结果,澄清真相。   姜介绍,企业的奶源基本都是从国外进口,主要是新西兰、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记者注意到,目前在售的圣元婴儿配方奶粉共有3个系列,分别是圣元优博婴儿配方奶粉、圣元优聪金装婴儿配方奶粉和圣元优聪金D100婴儿配方奶粉,所有产品均标称“进口奶源”。此前圣元也曾陷入“三聚氰胺”事件。昨日圣元方面向记者承认中国独家代理商——北京澳内特乳品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正是圣元乳业董事长张亮,目前掌握着乳清粉70%的市场份额。但是当记者进一步询问目前还有什么产品在国内生产时,姜以开会为由挂断电话。   圣元此前已在官方网站上发布相关说明,“不存在添加任何 ‘激素’等违规物质的行为”。并准备对刊播消息的两家媒体提起上诉。   质检部门:没有检测标准   8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对外界称,目前,卫生部已注意到相关媒体的报道,并已对此事进行关注。   弄清病理最直接的方法是对奶粉进行检测,但昨日本报记者致电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两个国家级权威检验部门,发现虽然检测部门表示可以接受个人申请,但目前对激素的检测、监控是国内奶粉业的一个盲区。   “激素目前没有国家标准,所以没有检验办法。像三聚氰胺事情刚出来也没有检测方法,随后国家出台检测标准才能检测。”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技术部门尹主任表示,目前可以接受个人申请检测,然而关于奶粉的检测指标中也没有激素这一项。尹主任还介绍,目前中心正在投入技术力量,摸索这一检测手段,以求尽快开展该检测项目。他同时指出,激素属于药物,奶粉在生产环节中是不允许添加任何激素的。   专家:标准倒退是根源   78岁的国内乳业专家魏荣痛心地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奶粉问题频发不是个别企业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问题。“最近出台的乳业新国标我们就能看出来,已经倒退了25年”。   业内专家质疑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几个重要指标的降低上。如新国标中蛋白质含量和微生物及体细胞的指标比1986年制定的生鲜乳收购标准有明显的降低。当时国标的第一等级要求生鲜乳蛋白质含量达到2.95%以上 微生物限量为每毫升50万个。而新国标的最低限值为蛋白质含量2.8% 每毫升200万个微生物含量,这一项就是国外标准的20倍。“细菌越多越不安全,代谢产品多牛奶易变味,企业就会加香精等添加剂。”   专家王丁棉表示,有人认为降低标准有利于奶业的监管是不对的,因为总有比现行标准更低的生乳生产出来。如何防止人为在鲜奶中添加东西,一定要靠制度化的保障和监管,不能靠降低标准。
  • 添加剂检测标准缺失 洋快餐钻"中国标准"空子
    添加剂检测标准缺失 洋快餐钻"中国标准"空子      口号为“我就喜欢”的麦当劳最近有点让人喜欢不起来了。从最近的“橡胶”麦乐鸡,联想到此前的苏丹红、滤油粉,到含镉玻璃杯,洋快餐的安全着实让人担忧。   7月16日晚,国家药监局通报针对麦乐鸡的检测结果,“特丁基对苯二酚”的含量未超国标,而“聚二甲基硅氧烷”则因无相关标准暂无法检测。由于国内现行食品安全检测环节还存在不少漏洞,“橡胶”麦乐鸡之争,洋快餐再次以“符合中国现行标准”完胜。   添加剂检测标准缺失   虽然一种添加剂未超标,但另一种的检测标准缺失,凸显出快餐食品的部分添加剂目前还处在监管盲区。   根据国家规定,特丁基对苯二酚和聚二甲基硅氧烷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肉制品、油及油炸食品等。而通报称,通过对4省份22家麦当劳餐厅抽取的35份样品检测,未发现麦乐鸡及其煎炸用油中“特丁基对苯二酚”的含量超过国家最大允许使用量200mg/kg。而另一种食品添加剂“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国家法定检测方法标准尚未颁布,有关部门正研究建立相关检测方法。   此前,北京市卫生监督所副所长郭子侠也曾表示,根据《食品安全法》要求和北京食品安全的部署,麦当劳属于餐厅,其内现场制售的一切食品包括麦乐鸡都属于卫生监督部门的日常监管范围。目前对麦乐鸡等油炸快餐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方式,主要是对半成品、食用油和成品的抽检,包括检查油的卫生状况、制作过程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是否安全、超量,从目前了解的有限信息看,一些橡胶类化学物质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的日常检测项目。   不标添加剂践踏知情权   不仅是部分添加剂检测标准的缺失,快餐中的食品添加剂甚至都不在外包装上标明,消费者可谓吃得“不明不白”。   今年6月初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正式实施,要求食品添加剂应当有标签、说明书,并在标签上标明“食品添加剂”字样,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要保障使用者知情权,要求成分全标注。但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快餐食品包装上未标注食品添加剂。   7月16日,记者通过麦乐送订购了麦当劳的麦辣鸡腿堡、麦香鸡、双层板烧鸡腿堡、麦辣鸡翅、麦乐鸡、薯条、可乐等食物。在记者拿到的食物包装上,并未看到任何食品成分或添加剂成分的标注,甚至没有食品成分组成的标示,只是在一些汉堡和薯条的外包装上出现了营养成分表。在肯德基的汉堡、薯条、鸡翅和必胜客的比萨、鸡翅等洋快餐食品包装上,记者同样也没有找到食品添加剂或食品成分的标注。   对此,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表示,目前《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主要针对的是工厂生产的食品,由于有标签法的约束,其中含有的食品添加剂,必须一一标明,监督机构通过标注名目对产品添加剂情况进行检查。但是快餐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添加剂使用,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强制性标注规定,目前国家只是建议和鼓励快餐食品加工企业在食品包装上标注成分与添加剂的使用,但是由于实施存在难度,很多快餐企业并没有在产品包装上标注添加剂及成分的使用。   洋快餐仍是“三高”重灾区   频发安全事件的洋快餐,“不健康”一直是其饱受诟病的致命缺陷。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很多洋快餐企业也在努力改进食物品种及搭配,但是洋快餐仍是“三高”(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食品的重灾区。   以麦当劳的食品为例,麦辣鸡腿堡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显示,一份麦辣鸡腿堡的能量是570卡路里,占一个成人每日摄入热量(2000卡)的29% 脂肪的含量为31g,占52%。一份中薯条的能量为330卡,占17% 脂肪为16g,占27%。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管营养师王玉梅指出,洋快餐的共同特点是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质高。通常一个套餐最高占了全日需要热量的113%~212%,最低能占30%以上。   此外,洋快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含钠量高。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人们每日钠的摄取量不超过2000mg。但记者调查发现,一份中薯条的含钠量为360mg,一份麦辣鸡腿堡的含钠量为990mg,如果一个人一日吃两个汉堡加一份中薯条,就可能会钠超标。此前因为含盐量超标的问题,麦当劳还上了英国《泰晤士报》的“黑名单”。   洋快餐安全事件主角大揭秘   丙毒(丙烯酰胺)   事件回放:2005年8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总检察长对麦当劳、肯德基、宝洁等9家著名连锁快餐店和食品制造商提起诉讼,要求法庭强制他们用警告性标签标明其炸薯条、薯片中致癌物丙烯酰胺的含量。WHO网站也发布简要报告警告某些食品中非故意性生成的丙烯酰胺污染物可能引起公共卫生隐患。肯德基和麦当劳首当其冲,因为它们的炸薯条等几种“当红”食品都被点名。   名词解释:丙烯酰胺(俗称“丙毒”)是一种透明、晶状的固体,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酰胺主要用于塑料制品的生产。国际癌病研究会的资料显示,丙烯酰胺会导致基因突变,并曾在动物实验中证明,其会促进形成良性或恶性肿瘤,也会导致中枢和末梢神经系统受损。炸薯条、炸土豆片、某些种类早餐谷类(谷类食品)食物和黑麦面包干,以及在高温下煎炸烹烤的某些食品中,含有较高水平的丙烯酰胺。   苏丹红   事件回放:2005年,肯德基新奥尔良烤翅和新奥尔良烤鸡腿堡调料中被发现含有“苏丹红(1号)”,此后国内所有肯德基餐厅停止出售这两种产品。   名词解释:“苏丹红”是一种化学染色剂,并非食品添加剂。它的化学成分中含有一种叫萘的化合物,该物质具有偶氮结构,这种化学结构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致癌性,对人体的肝肾器官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氢化脂肪(反式脂肪)   事件回放:2006年2月8日,麦当劳公开承认,每份麦当劳炸薯条中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反式脂肪的含量比以前增加了三分之一。2006年6月,美国“公共利益科学中心”起诉肯德基,称肯德基应当避免使用反式脂肪含量较高的烹饪油,或明确告知消费者产品中含有过量的反式脂肪。   名词解释:氢化植物油也叫反式脂肪,俗称奶精、乳马林或是人造奶油,是普通植物油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加氢催化的产物。它不但能延长保质期,还能让糕点更酥脆,因此广泛用于食品加工。氢化植物油比真正的奶油要毒上好几百倍,食用后会对肝脏产生伤害,进而破坏人体细胞膜,造成细胞的缺陷,影响细胞未来的复制与再生,长期大量使用,可以使人产生身体过早衰老的症状。   TBHQ(特丁基对苯二酚)和聚二甲基硅氧烷   事件回放:最近有调查发现,美国的麦乐鸡含有橡胶化学成分“聚二甲基硅氧烷”。美国麦当劳发言人称,在麦乐鸡中加入聚二甲基硅氧烷,是基于安全理由,用以防止炸鸡块的食油起泡。   名词解释:聚二甲基硅氧烷又称二甲基硅油,被用于皮革柔软剂、染色工业消泡剂、橡胶或塑料制品脱模剂、化妆品添加剂、医药食品酿造发酵时的消泡剂和添加剂等。特丁基对苯二酚对大多数油脂有防腐作用。按中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规定,特丁基对苯二酚可作为食用油脂、油炸食品、干鱼制品、饼干、方便面、速煮米、干果罐头、腌制肉等制品的添加剂。
  • 食品检测没有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
    热烈、精彩、刺激。昨天,&ldquo 加强源头管控,打造食品安全城市&rdquo 专题会议上,参会的政协委员们发言的热情极其高涨。大家忙着抢话筒,找问题、提问题、追问题,有的直击要害,有的火药十足。关乎舌尖上的安全,看来委员们都很较真。   抢了3次话筒   还没抢到   政协委员王恺华就坐在记者的边上。在第一个政协委员发言时,她早早让工作人员拿来了话筒,准备第二个发言。可没想到刚想开口,其他委员的话筒已经响了。再次准备发言时又被抢了。第三次她都已经开口了,可还是被人给抢了&mdash &mdash 一个原本没安排发言的委员,抢了另一只话筒,表示&ldquo 想临时发个言&rdquo 。   直到另一只话筒拿在政协委员韩良的手上,王恺华才总算说上了话。&ldquo 我跟韩委员认识,他看到我几次想发言却不成,就示意让我先讲,否则我估计还是说不上话。&rdquo 王恺华做了&ldquo 食品安全体系建设中的市场培育&rdquo 的发言。   &ldquo 食品安全关乎每一个人,关乎舌尖上的安全,大家都很关注,都急于想阐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引起政府相关部门重视和采纳。&rdquo 会后,她笑着跟我说,这样的话筒,值得一抢。   检测没有问题   恰恰是最大的问题   政协委员徐珊是倒数第二个发言者。按理说这个时候,大家都有些疲惫,可她的发言却赢得了全场的掌声。因为她直指政府部门在食品安全检测上,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   &ldquo 现行考核评价体系里,无论是部门还是个人,都不希望检测出不合格率。因为不合格率越高,就会受到批评,影响部门和个人工作业绩。&rdquo 她说,可能就会导致明知某个区块的食品有问题,却偏偏不去检。   &ldquo 我们不能以没有检出问题为唯一标准,没有问题恰恰是目前最大的问题。&rdquo 她建议,考评体系不应死盯合格率,而应鼓励实事求是的检测,通过检测发现问题,研究相应的对策,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出现。对于这样的部门和个人,是要提出表扬,而不是批评。   原本每个委员规定的发言时间是6分钟,徐珊超过了10分钟,有工作人员善意提醒。这时,却有听会的部门政协委员说,她说得好,就让她多说一会嘛。   哪来的这么多挪威三文鱼   或是非法进口,或是虹鳟鱼冒充   政协委员孙震是浙江达缘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mdash &mdash 这是一家做进口食品的公司,因此孙震很自然把主题放在了进口食品上。他说,部分食品生产供应商利用不正当手段,跳出质检部门管理范围,利用非法途径引进所谓&ldquo 进口食品&rdquo ,由此带来以次充好,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不合格、生物毒素超标等问题。&ldquo 这个现象在进口生鲜方面,极为突出。&rdquo   孙震举了个例子。很多人都喜欢吃三文鱼,而且是挪威三文鱼。但是,我国正规渠道进口的挪威三文鱼,其实量是不大的。可是,我们在超市、在餐馆,却到处能吃到&ldquo 挪威三文鱼&rdquo 。&ldquo 哪有这么多的挪威三文鱼。&rdquo 根据孙震的调查,这些三文鱼有些就是非法渠道进来的,有些甚至是虹鳟鱼冒充的。所以,他的建议是,政府部门要加强进口食品的监管,建立与完善进口食品安全溯源体系。   解决职能交叉空白   杭州将组建市场监管局   昨天,在专题会议上,杭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了食品安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他在介绍中提到,存在&ldquo 食品检测的覆盖面不广&rdquo 问题。据了解,2013年,政府食品检测的目标是实现每千人口2个批次,与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ldquo 检测部门对一些价格高、检测费用贵的食品的抽检频次偏低,县市检测力量严重缺乏,造成检测产品、区域和频次的覆盖面不能满足消费者获取信息的需求。&rdquo 今年,政府部门将加大检测力度,目标是每千人口4个批次。   同时,为解决监管部门之间存在的职能交叉和空白,推进构建统一、高效、权威的监管体制,杭州将组建市场监管局,整合食品药品监管局、工商局和质监局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并移交定点屠宰监管职能。
  • 贵金属无损检测最新标准开始实施
    3月1日起,贵金属无损检测标准GB/T18043-2013《首饰 贵金属含量的测定 X射线荧光光谱法》开始正式实施。   赵达介绍,黄金的检验方法有很多。但任何一种检验方法的准确程度都会受到检验样品本身条件、检验环境、仪器设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换句话说,没有任何一种检验方法是绝对准确和万能的。   目前,黄金含量的检验主要有两种最常用方式:   一种是无损检验。无损检验最大的优点是不破坏检验样品,黄金饰品是用来销售的,试想如果每一件用来销售的黄金首饰都进行破坏性检验,那么,就检验本身而言就没有意义。无损检验有多种方法,目前在生产领域、检验机构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检验方 法 就 是 本 次 实 施 的GB/T18043-2013《首饰 贵金属含量的测定 X射线荧光光谱法》。   另一种是化学分析的方法,即破坏性检验。比如火试金法、ICP分析法、电位滴定、氯铂酸铵沉淀法等等。这些方法都是以损坏样品为前提的,而且分析完毕后样品无法还原。但这些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检验结果非常准确,比如火试金法就是黄金饰品的最终仲裁方法。   新实施的 GB/T18043-2013《首饰 贵金属含量的测定 X射线荧光光谱法》通过对检验过程中进行一系列的严格规定和限制以达到对检验结果更为精准的控制。   新版标准中规定&ldquo 样品的测量结果以千分数表示,保留到个位&rdquo ,也就是说用该方法检测黄金最高只能测到千足金。对于更高含量的黄金饰品,除非在工厂里用破坏性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否则是得不出来9999、99999乃至更多个9的含量。因此,市场上通过第三方检验机构无损检测确认并上柜销售的黄金饰品,常见的含量标示主要还是&ldquo 足金&rdquo 和&ldquo 千足金&rdquo ,有焊点的样品则更多可能标示为&ldquo 足金&rdquo 。   对于有检验需求的消费者,建议首先要明确自己检验的目的,然后咨询检验机构,根据样品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的检验方法。
  • 为何近半食品添加剂没检测标准?
    从三聚氰胺、苏丹红、工业明胶到牛肉膏、羊肉精,非法食品添加事件是当下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和盲点。日前,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代表前往浦东开展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调研时,部分来自基层的代表反映,目前卫生部门公布的非法食品添加剂目录中,近半缺乏检测标准。   近几年,食品安全的&ldquo 亡羊&rdquo 不少,我们的&ldquo 牢&rdquo 虽然也不断地补了起来,比如,加强了监管力量,成立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修正了刑法,食品安全犯罪最低将被判处有期徒刑,直至死刑等。但是,我们的食品检测标准,依然没有与时俱进。卫生部门发布的 《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公告中,对非食用物质和食品添加剂种类有了明确规定,但禁止添加的物质中近一半没有相关检测标准,令人担忧。   正因为食品没有检测标准,导致食品难以监管,执法缺乏依据。近日,上海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检查中发现某市场销售的水产品甲醛含量较高,因缺乏标准,无法认定该物质是否为人为添加,对甲醛含量较高食品如何处理又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导致至今还难以定性处罚。   食品检测标准,应当与时俱进。首先,食品检测标准的制定权,必须归到权威部门。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工作,严格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从源头上根治&ldquo 标准&rdquo 问题。   其次,建立严密的食品安全标准检测机制。食品检测标准,应当随时更新。规定禁用的添加剂,体现出对公众食品安全的应有担当,而且要随时查实风险,修订检测标准,出台禁用规定。   再次,改事后监管为主动检测。这要加强检测能力,比如,日本能对四百种农药残留物进行检测,而我国只有检测数十种农残的设备能力,这种现象应该改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我们已经付出了不少代价,今后,必须构筑食品安全&ldquo 防火墙&rdquo 。首当其冲的是,要尽快制定更完善的食品检测标准,从传统的偏重事后监管变为事前预防,从临时检测变为注重日常检测。若能落实,当可缓解老百姓当下的食品安全焦虑。不然,食品没有检测标准,谁还敢吃?
  • 我国化妆品中荧光剂检测标准缺失
    手指部分为BB霜检测后显示出的&ldquo 荧光&rdquo   &ldquo 韩国制BB霜黑暗中发荧光,严重可致癌!&rdquo 近日一则吐槽BB霜荧光剂问题的网帖在微信朋友圈中疯传。南都记者带了5款样品到广州市药品检测所检验,有两款BB霜样品果然在荧光灯下发光。那么问题来了,散发荧光的BB霜一定含有荧光剂吗?   检测5款BB霜 两种发荧光   网帖中提到,一位女士脸上涂抹BB霜在夜视灯的照射下,仿若《阿凡达》中的&ldquo 纳美人&rdquo ,满脸蓝光,几乎可以直接参加万圣节派对了。网帖表示,造就如此立体面庞的BB霜,是因为里面有荧光剂,而且不仅BB霜,&ldquo CC&rdquo &ldquo EE&rdquo 霜都是如此。   BB霜是否真的含有荧光剂?记者来到广州市药品检测所,随机使用了5款BB霜进行测试。其中两款采购自韩国,一款原产地法国,还有两款为国产。   检测开始,工作人员将5款BB霜取适量样本放在黑色背景下(背景板已排除无荧光),分别在254nm (nm是纳米,长度单位)或366nm的波长环境下,使用紫外线荧光灯照射。1秒钟后,显示器抓取图片显示,一款韩国BB霜和一款国产BB霜显示有&ldquo 荧光&rdquo 。   问题:发出荧光的可能是防晒剂   &ldquo 别高兴太早!&rdquo 见记者面露喜色,专家反而眉头紧锁,&ldquo BB霜不像面膜,通常还兼顾有防晒功能。所以被紫外线吸收的不一定是荧光,也有可能是防晒剂&rdquo 。只见她拿起&ldquo 中招&rdquo 的两款样品,细细打量。这两款产品外包装上果然标示有&ldquo PA+&rdquo 的符号。而另外三款未发出荧光的产品,两款没有PA+符号,一款为物理防晒产品。   &ldquo 物理防晒与化学防晒产品不同的是,物理防晒剂像一面镜子,太阳照射了之后,它就会反射过去,反射和散射紫外线,从而避免紫外线直接接触皮肤。化学防晒剂则是靠吸收紫外线,使其转化为热量再释放出来,以达到防晒的功效。&rdquo   现状:化妆品荧光剂无检测标准   那么,如何才能确认这两款产品是否真的含有荧光剂呢?记者询问了多家化妆品检测机构,这些机构均表示,可以帮忙检测,但无法认定结果。这是为什么呢?   检测人员表示,检测是一件很严肃的事,必须根据特定的规范。荧光剂虽然是化妆品中不得人为添加的物质,但翻开《化妆品检测国家标准》,却找不到关于荧光剂检测的任何标准。   &ldquo 一定要检测,也只能用目前已有的洗涤剂标准来进行检测。标准不同,检测结果肯定不严谨,也没有法律依据。&rdquo 药检所专家表示,就算能检出,也有可能是原料中本来就带入的,而非人为添加。   荧光剂接触过量或致癌   荧光剂为何物?按照百度百科,荧光增白剂是一种荧光染料,也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顾名思义的效果是增白。广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中心专家王辉指出,荧光剂不容易被分解,人体内蓄积会产生许多有害作用,大大削弱人体的免疫力。当荧光剂与伤口外的蛋白质结合,会阻碍伤口的愈合 进入血液循环后,会破坏红细胞的细胞膜,引起溶血现象 荧光剂还能使人体细胞出现变异倾向,其毒性累积在肝脏或其它重要器官,如果对荧光剂接触过量,可能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
  • 输韩LED灯转换器检测标准落定
    韩国上月发布公告称,将修改电子产品安全标准及运用要领,其中列明LED照明器具要求。这一改动将使东莞、中山为主的中国LED企业出口受到影响。   日前,省内外10名专家和10家LED龙头企业有关负责人聚集市科技博物馆,参加了“G/TBT/N/KOR/234、235号通报评议会”。评议会由中国WTO/TBT国家通报资讯中心主办,省质监局WTO/TBT通报咨询研究中心和市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承办。   10月1日,韩国发出了关于电子安全标准的G/TBT/N/KOR/234、235号通报,这两项通报拟随着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对照明电气电磁兼容性要求的改变而修订其国内相关标准,同时将LED照明器具单列出来,明确其具体要求。而据专家介绍,以往的相关标准并没有将LED等单独列出来做严格的规定。   广东省是我国LED产品的主要省份,其中东莞和中山等地均具有相当规模的LED产业集群。据不完全统计,东莞企业的年出口额达到10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20%。勤上光电、百分百科技等龙头LED企业,均相继在韩国设立销售处。   按照WTO框架下《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协定)中透明度原则,各成员可通过通报咨询机构对拟议中的技术性措施提意见,时间限定为60天。   因此,专家和各企业代表通过评议会就韩国拟修改的技术标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不少成员认为,标准虽然对新增LED灯用转换器设置了技术要求,但是没有相应的检测方式,这可能是一大漏洞。主办方表示,将汇总这些意见后向韩国方面提交,以最大化方便LED出口企业。   韩国拟修改具体内容   1、k00015(照明器械类似器械的电磁干扰测试方法及测试限值)   2、K61547(普通照明器械——电磁兼容抗扰度要求事项)
  • 复原乳检测标准修订并实施:亮明身份有多难?
    在国家支持民企“从4月1日起,由农业部发布、用于检测判断复原乳的“《巴氏杀菌乳和UHT灭菌乳中复原乳的鉴定》标准”(简称《标准》)开始正式实施。该鉴定标准的实施,能否让过去羞羞答答的复原乳从此在市场上大大方方地亮明身份?  事件  复原乳检测标准修订并实施  复原乳又称还原奶,是指把新鲜牛奶经过高温杀菌干燥制成奶粉后,再兑入一定比例的水或者牛奶还原成液态奶的乳制品。通俗地讲,复原乳是用奶粉勾兑还原而成的牛奶,但是我国规定,低温巴氏奶是绝不允许使用奶粉还原。  据农业部官方消息,前述《标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修订,增加了超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糠氨酸的方法、修改了原有乳果糖的测定方法,这样做可以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测效率。经多家检测机构验证,该《标准》能够确保检出结果的准确性。  专家组介绍,《标准》选取的标示物——糠氨酸和乳果糖,均为生乳中含量极低的物质。作为乳品工业的一种乳原料,奶粉在复原之后至少还得再经过一次热杀菌,因此复原乳制品所经受的热伤害程度强于以生鲜乳为原料的乳产品。《标准》的检测原理是根据生鲜乳、巴氏杀菌乳、UHT灭菌乳和奶粉在生产过程中糠氨酸和乳果糖变化的规律显著不同,通过测定糠氨酸和乳果糖的含量并结合其比值建立模型,来判定巴氏杀菌乳和UHT灭菌乳中是否添加了复原乳,因此修订后的标准可以准确鉴定复原乳。  修订后的《标准》替代了之前的农业行业标准NY/T939-2005,这个标准可以追溯到10多年前。  早在200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曾下发《关于加强液态奶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凡在灭菌乳、酸牛乳等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复原乳的,不论数量多少,自当年10月15日起,生产企业必须在其产品包装上醒目标注“复原乳”。  然而,尽管有了新规出台,但当时我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还没有复原乳检测方法标准。后来,农业部在以往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组织专家组制定了《巴氏杀菌乳和UHT灭菌乳中复原乳的鉴定》标准。标准提出了根据糠氨酸和乳果糖两种物质在液态乳中的含量,判定巴氏杀菌乳和UHT灭菌乳中是否含复原乳成分的技术路线。  农业部当时表示,经多家乳品检测机构验证,该方法具有准确、稳定和可重复的特点,符合检测技术标准的要求。这项标准的颁布,填补了中国复原乳检测方面的空白,突破了监管违禁添加复原乳和不正确标识复原乳的技术瓶颈,维护了消费者知情权。  背景  复原乳横行摧残国内养殖业  10多年前国家出台复原乳标识政策绝非无的放矢。那么,10年前的复原乳检测标准以及相关标识政策在市场中执行得又如何呢?  据业内透露,我国很多企业使用浓缩全脂乳或全脂乳粉与水按比例勾兑成复原乳。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企业生产过程中使用进口工业奶粉勾兑复原乳成为惯用手法,这也成为“倒奶”、“杀牛”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做法给本土奶农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多数企业采用复原乳却未明确标注,也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据了解,2014年底2015年初,“用牛奶浇地”、“奶农杀牛倒奶”等事件在河北、河南、山东、青海、江苏、广东、内蒙古等地频频发生,一时间“倒奶杀牛”现象迅速蔓延并达到一个高潮。  “究其原因,除了国际供应量增加外,国内乳品企业大量使用进口奶粉还原复原乳是一个重要因素。”王丁棉表示,产品结构出了问题,从而影响下游的原奶收购价格,最终演变成“倒奶”事件。  “国际大包粉目前到国内的价格是每吨1.7万元,最低时每吨1.4万元,按照每吨奶粉可还原8.5吨液态奶推算,用进口奶粉还原奶的成本每公斤仅为2元,而目前国内鲜奶价格每公斤约为3.4元”,一家大型乳企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250毫升牛奶为例,使用复原乳加工的成本要比采用鲜奶加工的成本要低0.35元以上。“而在出售时价格相差无几,用复原乳加工利润很客观。”该负责人感慨地表示,液态奶如此,奶粉行业也是如此。  其实,几年前,行业协会就曾表示,我国已进入世界高奶价行列,“价格趋高已经成为制约乳制品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王丁棉表示,国内人工成本高、饲料成本高都是原因。“另外,国内的奶牛养殖业,由于环境土地原因,采用的是集约化牧场模式,包括污水处理及粪便处理等配套项目很多,成本较高”,一家大型乳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像澳洲等国外市场,其土地资源丰富,基本都是农户散养模式,成本较低。  探访  市场上复原乳不少标注的不多  早在2013年,乳业专家魏荣禄就爆料称,市场上可能60%以上打着纯牛奶旗号的液态奶都是用奶粉冲兑的。该消息一出就引起了广发泛关注。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彼时我国部分地区部分企业确实存在60%复原乳的可能,现在复原乳量有所下滑,但是比例仍然不小。  王丁棉告诉记者,乳粉在我国的用途除了用于婴幼儿奶粉原料外,还用于加工雪糕、冰淇淋、饼干、糖果等快消食品 另外就是作为调味乳、含乳饮料、乳酸菌饮料的辅料 其次就是作为液态奶还原原料。  王丁棉表示,去年我国进口大包粉65万吨,再加上我国自己生产的142万吨奶粉,二者相加207万吨。  “去年我国生鲜乳产量为3755万吨,按1:8.5比例推算,去年国内自己生产的142万吨奶粉大约消耗1200万吨生鲜乳,再加上农民散卖等各种消耗,这样还剩下大约2350万吨生鲜乳,主要用来加工巴氏奶、常温奶、酸奶等”,王丁棉表示,但是去年我国乳企生产出来的液态奶(不包括乳酸菌等饮料产品)总量却有2850万吨,这就说明,最起码有500万吨液态奶是用奶粉还原而成,折合使用奶粉量将近60万吨,占去年207万吨奶粉总量的30%左右。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真正标注“复原乳”的产品非常少,记者仅发现旺旺牛奶标注了醒目的“复原乳”字样,味全风味发酵乳外包装上也标注“复原乳”字样。除此之外,其他品牌无论是常温纯牛奶还是低温巴氏奶、酸奶配料表中基本都标注“生牛乳”。  企业不标注缘于担心卖不动  既然数字说明复原乳在市场中仍然有不少的占比,但为何在售的产品中却很难觅到标注了“复原乳”字样的液态奶产品?  对此,王丁棉表示,尽管10年前农业部出台复原乳鉴定标准并号称突破技术瓶颈,但实际上业内都知道,当年那个检测标准并非特别有效,这让企业有胆量不标注“复原乳”。  “反正很难鉴定出来”,王丁棉表示,另外复原乳经过两次超高温加工,先从原奶生产成奶粉,然后又从奶粉还原成奶,其营养成分损失较大,尽管是安全的,但如果直接标注“复原乳”,产品恐怕就不好卖了。  据悉,早在2015年10月15日复原乳标识政策正式实施以前,市场上有不少企业酸奶都是采用奶粉还原,并在配料中注明“奶粉”,然而政策正式实施后,当时味全成为第一家也是惟一一家在产品上明示“复原乳”标识的企业。然而企业诚信的标注举动,却引起了消费者对“复原乳”概念的一些误解,一段时间内味全销售下滑。  专家观点  逼复原乳现身还需调整政策  那么此次新的标准出来后,市场上的复原乳是否就能彻底现身了?王丁棉对此表示不乐观。他说,且不说鉴定方法是否确实有效,就说这标准也不过是行业标准,而且是农业部出台的,而市场监管职能并不在农业部,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能否协同管理也是个问题。  “还原乳问题解决不好,纯粹靠市场调节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奶农的养殖问题”,王丁棉表示,这个课题尽管很大,但也不是没有办法。  王丁棉表示,建议对乳制品企业实施两种政策,一方面,对企业收购使用本土的生鲜奶数量实行备案公告制度,如此,企业若使用了80吨鲜奶,却产出了100吨液态奶,其有多少还原奶数量就一目了然 另一方面,对企业使用本土奶源生产的产品,在税收上给予减免优惠。这样一方面倒逼国内企业主动使用国产奶源,另外也一定程度弥补了国内外价差,从而解决国内奶源的出路问题。  “假如再发生乳企拒收奶农合格牛奶的问题,政府可立即注销其生产资格”,王丁棉认为,既然政府给企业颁发了生产许可证,那么企业就有权利和义务收购奶农的牛奶,因为奶农根本没有生产加工能力 而乳企一定坚持使用进口奶源的话,那么政府可为其颁发另一种生产许可证,用有别于使用国内奶源的一种政策法规来规范企业。  消费建议  根据不同需求选择牛奶产品“目前消费者对于复原乳的抵触情绪远不像10年前了”,王丁棉表示,从国家政策规定看,复原乳是允许存在的,当然也有存在的必要。这主要是中国的奶源主要集中在八大产区,全国20多个省市还是缺新鲜奶源,只能靠复原乳弥补。  “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自己想要的产品”,王丁棉表示,如果追求营养成分更高、口感更新鲜的,建议使用当地的区域低温奶品牌 如果对这些没有特别的追求,复原乳也是一种选择,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企业必须明示,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 标准缺失下的牛黄"乱象":成分检测无依据
    长期困扰中药界的“一药两方”,甚至“一药多方”的含牛黄品种问题,将随着含牛黄中成药的质量标准的提高而得到改善。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对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2816号(医药卫体238号)提案的答复》中明确表示,正在编撰的2010版《中国药典》,对禁止使用人工牛黄的品种,将增加猪去氧胆酸和游离胆红素的检查。   加上之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答复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关于对含牛黄及其代用品使用品种剂型界定的复函》的意见,届时,含牛黄品种的中成药生产中“李代桃僵”的使用人工牛黄的行为将得到彻底杜绝。   标准缺失下的牛黄“乱象”:成分检测无依据   我国现有4500种中成药,其中约有650种含有牛黄,每年牛黄的需要量约500吨左右,但是,由于牛黄一直靠农户宰杀取得,我国每年自产的天然牛黄还不足1吨。牛黄的需求一直依赖进口,2002年,为防止疯牛病通过用药途径传入,国家决定禁止进口牛源性材料制备中成药,使得天然牛黄资源更为匮乏,导致天然牛黄价格不断攀升。   在市场竞争激烈和利益驱使的双重挤压下,部分药品生产企业在生产含牛黄品种的中成药时,铤而走险,将牛黄以人工牛黄进行代替。   企业之所以敢于这样胆大妄为,关键在于牛黄缺乏相应的检测标准。   据了解,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含牛黄中成药品种共45个。在45个品种中:有1个品种对胆酸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 有29个品种对胆酸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其中,有3个品种同时对去氧胆酸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有1个品种同时对鹅去氧胆酸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有4个品种同时对猪去氧胆酸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 有1个品种采用糠醛法对牛黄进行检测 有14个品种无任何牛黄检测方法。《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1997年)收载的250个含牛黄(人工牛黄)品种,《新药转正标准》收载的22个含牛黄(人工牛黄)品种,《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2002年)中成药地方标准上升国家标准收载的56个含牛黄(人工牛黄)品种,合计328个含牛黄(人工牛黄)品种。其中,有胆酸或胆红素含量测定的有11个(其中同时有薄层鉴别的品种有7个)品种 有胆酸类薄层鉴别的有94个品种 糠醛等理化鉴别反应的有35个品种 无任何牛黄鉴别检测项目的有188个品种。   2004年,为保证公众用药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关于牛黄及其代用品使用问题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4]21号)明确规定国家药品标准处方中42个含牛黄的临床急重病症用药品种和国家批准的含牛黄的新药,可以将处方中的牛黄以培植牛黄、体外培育牛黄替代牛黄等量使用,但不得以人工牛黄替代。2005年,根据实际情况,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对《国家药品标准处方中含牛黄的临床急重病用药品种名单》进行调整,将原名单中的42个品种调整为38个。   “但是,相关的标准却没有进行明确,《国家药品标准处方中含牛黄的临床急重病用药品种名单》所列品种的法定质量标准中,对牛黄功效性成分胆红素的含量测定却一个也没有 对天然牛黄及三个代用品中均有的胆酸成分要求含量测定的,只有一个品种(灵宝护心丹) 对胆酸(或去氧胆酸)要求进行薄层色谱鉴别的有16个品种。另外,有3个品种要求采用糠醛法等理化方法检测处方中的牛黄成分,有24个品种没有任何牛黄检测项目。”河北省某药品生产企业负责人这样解释道。   这无疑为不法企业的制假售劣提供了可乘之机。相关研究机构曾对7个厂家的安宫牛黄丸进行胆红素含量测定,结果发现这些产品中胆红素含量最高为37.9mg/丸,最低为0.72mg/丸,两者相差52倍。对3个厂家的牛黄清心丸进行胆红素含量测定,发现最高为0.1634mg/丸,最低为0.0273mg/丸,两者相差近6倍。   政策冲突中的市场尴尬:标准打架欠统一   业内人士反映,困扰含牛黄品种中成药质量的除标准欠缺外,相关政策配套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据了解,《国家药品标准处方中含牛黄的临床急重病用药品种名单》仅仅规定了品种名称,对剂型却没有明确界定,导致同一产品在剂型不一样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牛黄的局面。例如:大活络丸、安宫牛黄丸、万氏牛黄清心丸、梅花点舌丸、回春丹等必须使用天然牛黄、培植牛黄或体外培育牛黄,但大活络胶囊(部颁新药转正52册)、安宫牛黄片(部颁中药14册)、安宫牛黄栓(部颁新药转正51册)、万氏牛黄清心片(地标升国标)、梅花点舌片(地标升国标)、梅花点舌胶囊(部颁新药转正41册)、回春散(地标升国标)等产品标准“处方”项下为“人工牛黄”,大大降低了含牛黄名方名药的治疗功效。   为规范药品生产,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2007年在《关于对牛黄及其代用品使用品种剂型界定的复函》中,明确指出,“对于依据国家药品标准处方中含牛黄的临床急重病症用药品种改剂型或改变用药途径的新药,可将处方中的牛黄以培植牛黄、体外培育牛黄替代牛黄等量投料使用,但不得以人工牛黄替代。”也就是说上述大活络胶囊、安宫牛黄片、安宫牛黄栓、万氏牛黄清心片等品种必须依规定使用牛黄、培植牛黄、体外培养牛黄。   但是,市场上含牛黄成分的中成药依然“鱼龙混杂”:不同厂家生产的安宫牛黄丸价格差别极大,有的2.5元/粒,有的8.8元/粒,高的甚至230元/粒。那些低价格的安宫牛黄丸绝对使用的是人工牛黄。湖北某企业的质量负责人说,自2002年我国禁止进口牛源性材料制备中成药以来,使用天然牛黄或者培植牛黄、体外培育牛黄投料,按目前生产企业的工厂成本、销售成本、销售利润等计算,安宫牛黄丸成本不低于60元。   “企业敢于造假主要在于中成药质量标准控制体系不完善。”这位业内人士介绍,近年来,为完善中成药尤其是含名贵中药材品种的中成药的质量标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在会议期间提出建议、提案,要求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在完善中成药质量标准的同时,加强对含贵重药材的中成药品种的监管,以确保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期间,肖红等六名全国政协委员对于完善含牛黄类中成药的质量标准提出建议。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对含牛黄中成药中相关成分的测定,杜绝药品生产中的造假行为。   安全名义下的法律行动:剑锋犀利指向偷工减料   据了解,针对近年来出现的药害事件,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采取一系列加强药品生产监督管理的新措施、新方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的派驻监督员制度和质量授权人制度,对规范药品生产行为,加强药品监管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部分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根据地区实际,在加强药品生产监督管理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如吉林、青海、湖北等省制定了对细贵中药材投料的有关规定,较好地遏制了药品生产中偷工减料的行为发生。   “但这些都是治标,杜绝中成药生产贵重中药材投料‘李代桃僵’的行为,关键还是完善贵重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指标。”这位业内人士这样强调。   来自国家药典委的消息,随着药品标准提高行动的开展,国家将进一步完善对中成药质量标准控制体系,正在编撰中的2010版《中国药典》将对含名贵中药材的中成药作出针对性较强的含量控制和测定指标。在2010版《中国药典》编撰工作和国家标准提高行动中,国家药典委对含牛黄品种安排了标准提高任务,对禁止使用人工牛黄的品种,将增加猪去氧胆酸和游离胆红素的检查,同时进一步缩减使用人工牛黄的品种。   在进一步完善药品质量控制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相关的法律保障也加大了对制售假劣药品的严厉打击。2009年5月27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假药、劣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文规定,生产、销售的假药“属于急救药品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的“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相对含牛黄类品种,‘两高解释’剑锋直指38个品种中以人工牛黄替代牛黄、体外培育牛黄、配置牛黄的违法行为。牛黄市场‘李代桃僵’现象匿迹将指日可待。”该业内人士强调。   8月18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公布,为保证基本药物的质量,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将制定严格的监管办法,监督目录品种的生产。在含牛黄类的中成药,只有安宫牛黄丸位列《国家标准处方中含牛黄的临床急重病用药品种名单》。即安宫牛黄丸中必须使用牛黄或培植牛黄,体外培育牛黄。这意味着安宫牛黄丸的生产、流通将将接受全面的“体检”。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加快立法进程等这些措施,无疑为药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关链接:   牛黄具有清热、解毒、镇惊、止咳、平喘等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其能促进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生成,是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特效药物,还具有抑制和拮抗抗癌药毒副作用等功效。目前市场上共有牛黄及其代用品四种,即天然牛黄、体内培植牛黄、体外培育牛黄、人工牛黄   1 天然牛黄   本品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胆囊、胆管或肝管中的结石。天然牛黄可分蛋黄和管黄。天然牛黄的一般成分及含量为:胆红素72%~76.5%,胆汁酸4.3%~6.1%,胆酸0.8%~1.8%,去氧胆酸3.33%~4.3%,胆汁酸盐3.3%~3.96%,胆固醇2.5%~4.3%,脂肪酸1%~2.1%,卵磷脂0.17%~0.2%,钙2.3%~2.6%。此外尚含有3种类胡萝卜素物质及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类肽的平滑肌收缩成分。   2体内培植牛黄   本品是利用活牛体,以外科手术的方法在牛的胆囊内插入致黄因子,使之生成牛黄。由于人工培植牛黄是在与天然牛黄相同的特定生态因素条件下形成的,故经测定其理化特性、性味、色泽、药效成分含量等与天然牛黄无明显差异。   3体外培育牛黄   本品以牛科动物牛的新鲜胆汁作母液,加入去氧胆酸、胆酸、复合胆红素钙等制成。“体外培育牛黄”是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牛体外模拟牛体内胆结石形成的原理和生物化学过程,经细菌培养,在多种酶作用下,从而培育出的一种生物优质牛黄。   检测结果表明:其技术参数、质量指标、功能及主治与天然牛黄一致。经对其进行药检及采用双盲法对其在7家医院进行的1850多例临床实验结果表明,体外培育牛黄其疗效和性能非常接近甚至超过天然牛黄,且主要药理成分比天然牛黄稳定,是天然牛黄的理想代用品。   4人工牛黄   本品是以牛胆汁酸、胆红素、胆固醇与无机盐(硫酸镁、硫酸亚铁和磷酸三钙)为原料,与淀粉混合而成,临床疗效与天然品大体相似。人工牛黄多数为土黄色疏松粉末,也有制成不规则球形或方形的产品。由于人工牛黄胆红素、去氧胆酸等含量较低,国家相关部门规定,其不得用于含牛黄类临床急重症中成药品种的生产。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