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生物力学检测

仪器信息网生物力学检测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生物力学检测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生物力学检测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生物力学检测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生物力学检测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生物力学检测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生物力学检测相关的解决方案。

生物力学检测相关的资讯

  • 【知识科普】心血管生物力学与力学生物学2022年研究进展
    心血管系统是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的第一个功能器官系统,其主要功能是运输、控制和维持全身的血流。由于不断暴露在来源于血流量和压力的多种机械力下,心血管系统是最容易受到机械力学刺激的系统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心血管系统中的细胞由于心脏跳动产生的脉动变化以及血流产生的剪切应力等永久地受到力学刺激。一方面,流体剪切应力、血管壁机械牵张力、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胞间力等外力组成了心血管系统的力学刺激。另一方面,心血管细胞力学描述了心血管的细胞或组织弹性的动力学。 心肌组织是由心肌细胞、心脏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血管等组成的复杂和高度层次化的组织,其组织结构与心脏的宏观力学和形态特性密切相关。随着心脏从单腔结构演变为多室结构,心脏瓣膜开始控制心脏周期中的单向血流。在此期间,心室肌细胞以纤维的形式排列,在心脏壁内形成复杂的层流模式,赋予了心脏包括各向异性、黏弹性在内的多种力学性能。此外,细胞外基质维持了心脏完整性并支持其功能。心脏间质外基质主要由成纤维细胞样细胞产生和维持,为心肌提供了必要的结构支持,保留了心室的力学特性。血流和基质成分的改变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管在组织结构较高,特别是大组织和器官结构的产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有组织生长需要建立足够的血管结构。血管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和周围的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SMCs)或周细胞组成。这些特殊组分维持了血管的黏弹性、各向异性等力学特性。EC排列在血管的内表面,其在循环和周围组织之间提供选择性结构屏障,调节血管通透性和血流。血管内皮功能可以通过血流速率、血管直径或动脉力学特性变化来评估,这些特性与血管收缩和舒张活动有关。此外,SMCs是构成血管壁组织和维持血管张力的主要细胞成分。血管SMCs在组织发育过程中,不断暴露于脉动牵张力等力学刺激中,这种力学作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血管组织成分的发育。心血管结构或可替代性的改变可以对心脏功能、血管收缩和扩张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病理情况下,了解心血管结构和力学特性的变化是阐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必要条件,因为这些特性是正常心血管功能的关键决定因素。2022年,关于心血管的生物力学与力学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心血管组分、结构和功能方面。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对心脏和血管壁的生物力学特性、血管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响应力学刺激后的生物学改变进行了广泛研究。此外,在微流体技术、纳米技术和生物成像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心血管生物力学建模领域也取得了进步。然而,机体自身存在的复杂力学环境导致体内心血管力学生物学相关的研究较少。因此,体内环境中不同力学条件下心血管损伤修复的力学生物学研究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1 心血管生物力学研究1.1 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生物力学特征心脏具有复杂的三维结构,在整体器官水平上的功能来自于细胞亚结构到整个器官的内在结构-功能的协调作用。然而,对人体心脏结构中细胞生物力学特征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在最近的报道中,Chen等[1]通过空间维度剖析了心肌细胞的异质性,并明确了心肌细胞和血管细胞的空间和功能分区。该项研究表明心房或心室内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为心脏不同分区的功能异质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心脏的基本功能是收缩功能,由此产生的收缩力是心脏独特的力学特性。心脏收缩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力学过程,需要心肌细胞的收缩和松弛协同作用,产生足够的收缩力,将血液推向体循环和肺循环。以往研究更多的关注心脏的形态结构、心室大小和室壁厚度等因素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而缺乏对心脏收缩功能的直接表征。Salgado-Almario等[2]构建了一种新的斑马鱼品系,可用于斑马鱼心脏收缩期和舒张期钙水平的成像。该研究通过将Ca2+水平和心脏收缩功能关联起来,可实现对收缩功能的表征,有利于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疾病病理生理学机制的阐明。此外,在心脏周期中,心脏收缩或舒张引起的血液流动与发育中的心脏壁不断地相互作用,从而调节心脏发育的生物力学环境。因此,确定整个心脏壁的力学特性是十分重要的。Liu等[3]在健康的成年绵羊模型中研究了左心室和右心室的生物力学差异,观察到右心室在纵向上比左心室顺应性强,在周向上比左心室硬,这表明不同心室的力学特性对舒张期血液充盈的影响不同。未来的研究应该根据不同室壁的生物力学原理开发对应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心脏瓣膜是控制心脏血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力学特征对心脏功能和心脏瓣膜疾病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瓣膜的生物力学特征包括瓣膜的弹性和变形能力等。这些特征可以影响瓣膜的开合和阻力,进而影响心脏血液流动和血液循环。因此,揭示心脏瓣膜的生物力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软组织的力学性能是由其复杂、不均匀的组成和结构所驱动的。在一项二尖瓣小叶组织研究中,Lin等[4]开发了一种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无损测量技术,证明了厚度变化可引起二尖瓣异质性的存在。此外,Klyshnikov等[5]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主动脉瓣瓣膜移动性对瓣膜瓣叶装置的应力-应变状态和几何形状的影响,从应力-应变状态分布的角度出发,该研究的仿真方法可以优化心脏瓣膜假体的小叶装置几何形状。由此可见,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生物力学特征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反映,评估和解析心脏的结构和形状有利于对心脏功能作用的阐明。1.2 血管结构和功能的生物力学特征血管包括心脏的血管和周围的血管系统,这些血管的生物力学特征对心脏功能有重要影响。血管结构取决于血管的类型,其功能可分为血流动力学功能和血管功能两部分。血管的弹性和柔韧性可以影响血管的阻力和血液流动速度,从而影响心脏负荷和排血量。此外,血管的厚度和硬度也会影响血压和血液流动的速度。从生物力学和力学生物学角度去解析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是目前研究的重要方向。在心血管疾病相关药物的开发中,需要精确定位和分离冠状动脉以测量其动态血管张力变化。然而,如何记录离体血管的动态生物力学特性一直困扰着人们。Guo等[6]建立了一种冠状动脉环张力测量的标准化和程序化方案,通过多重肌电图系统监测冠状动脉环沿血管直径的收缩和扩张功能,确保了生理、病理和药物干预后血管张力记录的真实性。ECs和SMCs是血管结构和功能完整性所必需的主要细胞类型。ECs可调节血管张力和血管通透性,而SMCs负责维持正常的血管张力和结构的完整性。ECs可以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一氧化氮、血管紧张素等,对血管张力和血流动力学产生调节作用。ECs还能响应外部力学刺激,如流体剪切应力和压力变化等,从而改变ECs的形态和功能,影响血管壁的生物力学特征。SMCs可以收缩和松弛,调节血管的管径和血管阻力。除细胞因素外,血管的力学性质还受到血管壁中胶原和弹性蛋白的性质、空间排列等因素的影响。这是因为SMCs是高度可塑性的,它能响应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固有的力学信号。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现有的微血管网络在力学刺激的加入或退出时表现出明显的重塑,并且排列程度出现相应的增加或减少。在这个过程中,纵向张力可导致纤维蛋白原纤维的纵向排列[7]。正是这些细胞和细胞外组分赋予了血管的黏弹性、各向异性等力学特性。总体而言,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是复杂而多样的,涉及到多种生物力学特性的相互作用。研究血管的生物力学特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1.3 心血管疾病与生物力学关系的研究进展心血管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心肌梗死等。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血管系统的生物力学特性密切相关。在心血管生物力学与力学生物学领域,近年来对心血管疾病与生物力学关系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1.3.1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力学特征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动脉疾病,其特征为动脉壁上的脂质沉积和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壁逐渐增厚和失去弹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生物力学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中,SMCs从收缩表型转变为合成表型,而影响SMCs表型变化的因素尚未完全阐明。Swiatlowska等[8]发现基质硬度(stiffness)和血流动力学压力(pressure)变化对SMCs表型具有重要影响。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在高血压压力与基质顺应性(matrix compliance)共同的作用下,才会导致SMCs完整的表型转换[8]。提高对冠状动脉微结构力学的认识是开发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工具和外科手术的基础。虽然对冠状动脉的被动双轴特性已有广泛的研究,但其区域差异以及组织微观结构与力学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的表征。Pineda-Castillo等[9]利用双轴测试、偏振光成像和前室间动脉共聚焦显微镜来描述了猪前室间动脉近端、内侧和远端区域的被动双轴力学特性和微结构特性,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吻合部位的选择和组织工程化血管移植物的设计提供指导。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异质的、高度胶原化的斑块组织的破裂机制,以及破裂发生与组织的纤维结构之间的关系。为了研究斑块的非均质结构和力学性质,Crielaard等[10]研制了力学成像管道(见图1)。通过多光子显微镜和数字图像相关分析,这条实验管道能够关联局部主要角度和胶原纤维取向的分散度、断裂行为和纤维斑块组织的应变情况。这为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预测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提供了帮助。图1 在拉伸测试过程中斑块组织样本中的破裂起始和扩展[10]除SMCs以外,最近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动脉粥样硬化中ECs表面力学性质的变化。Achner等通过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纳米压痕技术发现内皮/皮层僵硬度的增加[11]。事实上,内皮功能障碍在血管硬化中的作用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ECs的可塑性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中起关键作用,暴露于扰动、振荡剪切应力区域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驱动因素[12]。由此可见,未来的研究如能进一步明确ECs和SMCs对血管硬化相关心血管疾病的贡献,则可能为恢复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血管内皮和平滑肌功能提供重要的靶点。1.3.2动脉瘤的生物力学特征研究主动脉SMCs在维持主动脉机械动态平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动脉瘤主动脉的SMCs表型受到力学因素的影响,但是主动脉瘤中SMCs的骨架硬度的改变情况缺乏相关的数据。Petit等[13]以附着在不同基质硬度上的动脉瘤或健康SMCs为对象,通过原子力显微镜纳米压痕技术研究了细胞骨架硬度的区域差异性。该研究结果表明,动脉瘤SMCs和正常SMCs的平均硬度分布分别为16、12 kPa;然而,由于原子力显微镜纳米压痕硬度检测值的大量分散,两者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腹主动脉瘤中,Qian等[14]采用基于超声波镊(ultrasonic tweezer)的微力学系统探究了SMCs的力学特性(见图2)。结果发现,动脉瘤病理发展中细胞骨架的变化改变了SMCs的细胞膜张力,从而调节了它们的力学特性。图2 基于超声波镊的微力学系统检测腹主动脉瘤中SMC的力学特性[14]a使用超声波激发微泡通过整合素结合到PDMS微柱阵列上的SMCs膜上的微力学系统示意图;b基于微柱的力学感受器和单细胞的超声波镊系统示意图二尖瓣主动脉瓣经常与升胸主动脉瘤相关,但目前尚不清楚瓣尖融合模式对生物力学和升胸主动脉瘤微观结构的影响。Xu等[15]通过双向拉伸试验对具有左右瓣尖融合以及右冠窦和无冠窦瓣尖融合的升胸主动脉瘤的力学行为进行了表征。此外,将材料模型与双轴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模型参数,并使用组织学和质量分数分析来研究升胸主动脉瘤组织中弹性蛋白和胶原的基本微观结构和干重百分比。其结果发现,两种瓣尖融合模式对双轴加载表现出非线性和各向异性的力学响应;在弹性性能方面,左右瓣尖融合的弹性性能劣化得更严重。由此可见,心血管结构自身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可能对动脉瘤的进展有很大影响。然而,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对升主动脉瘤动脉壁特性的影响尚不清楚。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McClarty等[16]探究了升主动脉瘤血流动力学与主动脉壁生物力学特性的关系。其结果发现,血管壁的剪切应力与动脉壁黏弹性滞后和分层强度的局部退化有关,血流动力学指标可以提供对主动脉壁完整性的深入了解。因此,从血管自身结构特性以及血流动力学两方面探究动脉瘤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1.3.3 心肌梗死的生物力学特性研究心肌梗死是心肌细胞死亡的结果,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引起的。心肌梗死可导致心力衰竭并降低射血分数。生物力学研究发现,冠状动脉阻塞会导致心肌的缺血和再灌注损伤,这些过程涉及血流动力学和细胞力学等因素。在体循环过程中,心肌梗死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如何参与并诱导心力衰竭的病理进展尚未完全阐明。Wang等[17]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术建立了Wistar雄性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术后3、6周分别对左心室和外周动脉进行生理和血流动力学检测,计算左心室肌纤维应力,并进行外周血流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心肌梗死明显损害心功能和外周血流动力学,并改变相应的心壁和外周动脉壁的组织学特性,且随时间延长而恶化。综上所述,心功能障碍和血流动力学损害的相互作用加速了心梗引起的心衰的进展。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游离壁发生重塑,包括细胞和细胞外成分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使整个左室游离壁具有不同的模式。心脏的正常功能受到左心室的被动和主动生物力学行为的影响,进行性的心肌结构重构会对左心室的舒缩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左心室游离壁形成纤维性瘢痕。尽管在心肌梗死背景下对左室游离壁被动重构的认识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左室游离壁主动属性的异质性重构及其与器官水平左心功能的关系仍未得到充分研究。Mendiola等[18]开发了心肌梗死的高保真有限元啮齿动物计算心脏模型,并通过仿真实验预测梗死区的胶原纤维跨膜方向对心脏功能的影响(见图3)。结果发现,收缩末期梗死区减少的及潜在的周向应变可用于推断梗死区的时变特性信息。这表明对局部被动和主动重构模式的详细描述可以补充和加强传统的左室解剖和功能测量。图3 代表性的啮齿动物心脏计算模型在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点的短轴和长轴截面显示收缩末期的周向、纵向和径向应变[18]上述研究表明,心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生物力学特征密切相关。任何影响心脏收缩和舒张过程的因素,都可能调控心脏的泵血功能和心脏负荷。这些因素可以影响心脏收缩的能力、心肌细胞的代谢和血流动力学参数,从而影响心脏的整体功能和疾病的进展。总之,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生物力学特征,可以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2 力学生物学在心血管细胞水平上的研究进展2.1 ECs水平上的研究进展细胞的凋亡、通讯和增殖异常等表型变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机制。通过力学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人员可以模拟不同的细胞应力环境,探索细胞生长和凋亡的调控机制,并研究细胞在受外界力学刺激作用下的反应。由于ECs直接暴露于血流中,因此ECs表型变化的力学生物学机制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紊乱扰动的血流改变了ECs的形态和细胞骨架,调节了它们的细胞内生化信号和基因表达,从而导致血管ECs表型和功能的改变。在颈动脉结扎产生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Quan等[24]研究发现,在人和小鼠动脉和ECs的振荡剪切应力暴露区,内皮MST1的磷酸化被明显抑制。该研究揭示,抑制MST1-Cx43轴是振荡剪切应力诱导的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基本驱动因素,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目标。另外一项研究从表观修饰角度探究了剪切应力对ECs功能的影响[20]。Qu等[20]研究显示,层流切应力通过增加内皮细胞CX40的表达而诱导TET1s的表达,从而保护血管内皮屏障,而TET1s过表达则可能是治疗振荡剪切应力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步骤。另一方面,病理性基质硬度可使ECs 获得间充质特征[21]。动脉生成(arteriogenesis)在维持足够的组织血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并且与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良好预后相关,但涉及动脉生成的因素尚不完全清楚。Zhang等[22]研究发现,在动脉阻塞性疾病中,KANK4将 VEGFR2偶联到 TALIN-1,从而导致VEGFR2活化和EC增殖的增加。
  • 经费充足 待遇优厚,西安交大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中心人才招聘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insimg/f0cc618f-faca-4b7d-ab8a-5b40f6ebfc7b.jpg" title=" 1.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37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337" border=" 0" / /p p strong 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中心(BEBC) /strong strong 简介: /strong /p p 西安交通大学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中心(简称BEBC)是卢天健教授和徐峰教授组建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该中心从生物力学、生物传热学、生物医学等理论体系出发,依托组织工程、细胞打印等相关前沿生物技术,着力于解决生物医学工程的基础性研究以及临床医学治疗方案的设计、优化,中心已形成了具有从事高水平学科交叉研究能力的研究创新团队。因科研工作需要,中心现诚聘青年英才。期待优秀的你加入我们,共创辉煌。 /p p br/ /p p strong 一、招聘类别 /strong /p p 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 /p p 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 /p p 专职科研博士后 /p p & nbsp /p p strong 二、招聘方向 /strong /p p & nbsp 1) 生物力学与力学生物学 /p p & nbsp 2) 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 /p p & nbsp 3) 有机合成、高分子合成、合成生物学 /p p & nbsp 4) 组织工程及纳米材料 /p p & nbsp 5) 即时诊断及检测、微流控芯片、生物组织芯片 /p p & nbsp 6) 光电工程 /p p br/ /p p strong 三、应聘条件 /strong /p p (1) 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 /p p 年龄 一般在40岁以下; /p p 在相关领域已取得知名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p p 具有组织中心相关科研团队开创国际一流成果的能力; /p p 有国外学习科研经历者优先; /p p 具体招聘信息请关注http://hr.xjtu.edu.cn/info/1017/3040.htm /p p (或于公众号后台回复“青拔招聘”) /p p (2) 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 /p p 获得博士学位3年内的全日制博士毕业生,当年度应届博士毕业生优先; /p p 年龄一般在31岁以下; /p p 在相关领域已取得知名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p p 具有协助中心相关科研团队开创国际一流成果的能力; /p p 具体招聘信息请关注http://www.chinapostdoctor.org.cn/ /p p (或于公众号后台回复“博新招聘”) /p p (3) 专职科研博士后 /p p 年龄一般在31岁以下; /p p 依托学校的科研平台,招收在相关学术领域取得明显业绩的博士毕业生; /p p 具有协助中心相关科研团队开创国际一流成果的能力; /p p (4) 外籍博士后 /p p 依托我校发起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招收优秀的外籍博士毕业生; /p p 在相关领域已取得知名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p p 具有协助中心相关科研团队开创国际一流成果的能力;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p p strong & nbsp 四、待遇 /strong /p p 1) 优秀者优先支持申请国家(青年千人、青年长江、优青、青拔等)及省部级人才计划(陕西省千人、省青拔等)。 /p p 2) 入选者实行年薪制(青年拔尖人才35~45万、博新计划33~35万、外籍博士后21万、专职科研博士后16~21万),学校为入选者提供极具竞争性的年薪。特别学科及特别优秀者,待遇可面议。 /p p 3) 学校为入选者提供充足的科研资源支持,及相适应的科研启动费(校青拔100-200万)。 /p p 4) 青拔入选者将获得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并获得与此计划相配套的专属研究生招生指标。 /p p 5) 学校为入选者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p p 6) 学校为入选者提供一次性安家费,同时入选者可租住或购买学校提供住房。 /p p br/ /p p strong 五、应聘方式 /strong /p p & nbsp 应聘需准备材料: /p p & nbsp (1)详细个人简历(含应聘职位) /p p & nbsp (2)3-5篇代表性学术成果(论文、专利等) /p p & nbsp & nbsp 联系人:李老师、杨老师 /p p & nbsp & nbsp 联系邮箱:bebc@mail.xjtu.edu.cn /p p & nbsp & nbsp 联系电话:+86-29-82667486 /p p & nbsp & nbsp 中心网址:http://bebc.xjtu.edu.cn/ /p p & nbsp & nbsp 初选合格者将受邀来校面谈和进行答辩,报销往返旅费和食宿。 /p p & nbsp /p p strong 西安交通大学简介: /strong /p p 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为我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我国是“七五& nbsp ”、“八五”首批重点建设项目学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和& nbsp “985”工程建设,被国家确定为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学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8103人,其中研究生& nbsp 18919& nbsp 人。全校有本科专业87个,拥有28个一级学科、15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5个一级学科、24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有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insimg/869e249a-1a35-4d2b-a420-8e42d79e2982.jpg"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本文由西安交通大学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中心提供) br/ /p
  • 卤化物可调性如何提升无铅Cs2SnX6-PVDF复合材料在生物力学能量收集?
    印度理工学院甘地纳加尔校区(IIT Gandhinagar)的Rupak Banerjee教授带领Tufan Paul组成的研究团队,于2023年7月13日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开发一种无铅的有机-无机卤化物钙钛矿材料,用于生物力学能量收集和压力感应应用。传统的有机-无机卤化物钙钛矿材料,如CH3NH3PbI3,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但也存在长期稳定性差和铅污染的问题。因此,该团队探索了Cs2SnX6(X = Cl、Br和I)化合物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和可持续的替代方案。这些化合物不含铅,并具有良好的环境稳定性和光电性能。此外,它们还可以与压电聚合物聚偏氟乙烯(PVDF)结合,制备自供电的压电纳米发电器(PENGs)。该研究使用了Enlitech的QE-R量子效率测量系统,进行了紫外可见反射光谱响应测量,QE-R量子效率系统可提供各种太阳能电池精准的EQE检测数据。搭配光焱(Enlitech)配套开发的自动化检查软件,使其IPCE、IQE和光谱响应数据的检测准确快速,QE-R量子效率光学仪的检测量子效率结果被高影响因子期刊广泛采用和引用。Rupak Banerjee教授团队使用溶剂热法合成了Cs2SnX6纳米结构,并与PVDF混合制成复合薄膜。他们发现,Cs2SnX6的加入可以增强PVDF中的电活性相,从而提高复合薄膜的压电性能。他们还使用第一原理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来分析Cs2SnX6和PVDF之间的界面作用,揭示了钙钛矿和PVDF之间存在物理吸附作用,导致压电反应增强的机制。他们系统地改变了无机Cs2SnX6钙钛矿中的卤素离子,并研究了相应的PENGs的压电行为。此外,他们还测量了这些卤素钙钛矿基混合物的介电性质、压电反应幅度、压电输出信号和充电容量。在众多制备的薄膜中,最优化的Cs2SnI6_PVDF薄膜表现出最高的压电系数(d33)值,约为200 pm V–1,并且从压电力显微镜和极化滞回曲线测量中得到了约0.74 μC cm–2的剩余极化。最优化的Cs2SnI6_PVDF基设备在受到周期性垂直压缩时产生了约167 V的瞬时输出电压,约5.0 μA的电流和约835 μW的功率。该设备的输出电压用于对一个10 μF的电容器充电,充到2.2 V后,可以驱动一些商业LED。除了用作压力传感器,该设备还用于监测人体生理活动。该设备在环境中展示了出色的操作耐久性,证明了它在机械能量收集和压力感应应用方面的卓越潜力。这项研究为开发无铅卤化物钙钛矿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并为利用生物力学能量驱动可穿戴设备和自供电系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该研究团队表示,他们将继续优化这些材料和设备的性能,并探索更多的应用场景。
  • WB-LFV-25KN生物力学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WB-LFV-25KN生物力学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1.设备用途及总体要求 1.1. 设备名称:25KN生物力学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1.2. 数量:1套 1.3. 用途:此系统适合各种材料的生物力学性能试验,包括拉伸、压缩、弯曲、扭转、高、低周、蠕变和蠕变疲劳交互作用等。如:接骨板、椎间融合器、膝关节、脊柱固定器、金属涂层、髋关节、髓内钉等的力学鉴定。设备设计、制造应符合ISO国际标准,所有零部件和各种仪表的计量单位必须全部采用国际单位(SI)标准。 1.4. 设备的结构应保证有足够的动静态强度、刚度、稳定性和高精度,采用先进技术,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品质,所选伺服系统执行组件精度高,可靠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响应速度快。 1.5. 设备必须具有国际上同行业近年内的先进设计、制造水平,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专有技术)。 1.6. 设备必须具有质量的高可靠性,良好的操作性和维修性,能稳定的连续工作。 1.7. 设备必须符合中国有关环保和安全标准。 1.8. 试样的测量,试验控制及数据存储、处理全部计算机化,并且数据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移动性。 1.9. 物理量单位制:测量值的单位设置要符合国际标准单位制。公制单位和英制单位并可互相转换。 2. 工作环境 环境要求:设备必须满足用户的工作条件。 电源条件:电压:220V/380V± 10%,单相和三相。 频率:50Hz± 2Hz。 环境条件:温度条件10~35℃,湿度条件10%~80%。 工作时间:设备可长时间连续工作。 3. 设备主要技术规格及参数 *3.1. 轴向/扭向载荷能力: +/-25kN/+/-100Nm。 载荷测量精度:满程的+/-0.005% 或示值的+/-0.5%(1%到100%的量程范围内)。 位置测量精度:满程的0.5%。 座动器行程:+/-50mm。 座动器扭转范围:+/-130度。 3.2. 横梁位置控制:全行程液压升降、液压锁紧。 3.3.先进的控制性能包括: -控制方式:可选择位置、载荷/应变控制方式,并带幅值控制功能。 -动态响应自适应控制系统。以1KH频率连续更新PID参数,无需用户在PID调节时作参数设置,可自动补偿试样刚度。 -5KHz闭环控制速率。 -6个参数控制:比例、积分、微分(PID) -串行,并行及串级控制。 *-先进的全数字化信号处理技术,系统分辨率为19位,在满量程使用范围内免除了量程的人工转换。 -传感器的自动识别,自动标定。使机器自动具有过载保护功能。 -传感器的测量信号具有100Hz到1000Hz范围内多种滤波器,提供了高精度,低漂移,低噪声性能。 -每个通道有32位分辨率1KHz的波形信号发生器,有正弦波,三角波,方波,半正弦波,半三角波,半方波,斜波,双斜波,梯形波。并可接受由计算机下载的或模拟输入获得的数字化驱动数据。 -各通道可以每秒5000点的数据经Hs488接口进行数据文件的数据回放。 -试样的保护功能,可选择适当的载荷使试样不破坏。 - 控制系统应具有可扩展功能,能满足同时带动三台同样的试验机。 3.4. 试验振动频率:0.01Hz~50Hz。 3.5. 带应变测量通道,所有传感器均具有自识别功能。 3.6. 量程 负荷、应变、位移,全量程标定,全量程使用。 4.功能要求 *4.1.使用功能 具备符合ASTM F 2077、ISO 14879、ASTM F 1717、ASTM F 1160、ISO 7206-4、ISO 7206-6、ISO 7206-8、ASTM F 1264、 ASTM F 382、ISO 9585标准的试验夹具及附件并能方便地进行上述标准中规定地各项生物力学试验。提供设备操作和维修专用工具;提供设备保修期后运行1年所需的备品备件。 4.2.控制系统主机应为DELL品牌、满足以下配置:CPU:P4、3.0GHz及以上; 内存:2GB及以上; 硬盘:120G及以上; 高性能显卡; 19&Prime 纯平液晶彩显;48X CD-RW并带可擦写光驱; 3.5英寸软驱、激光打印机; 鼠标及键盘。 4.3. 计算机闭环控制 4.3.1. 计算机测控系统应测控精确,能自检定/自调零/自动复位。 4.3.2. 数据传输快速、准确。 4.3.3. 计算机精确控制,采用目前最先进的DSP技术进行数字处理。 4.3.4. 有自诊断及遇到故障时报警的功能,系统能在外界突然停电状态下可保存数据及自我保护装置,过载保护、行程极限保护、温度保护等功能。 4.4.测力传感器 +/-25kN/100Nm。 抗过载力: 300%,抗侧向力:40%。 测量精度: 满程的0.005% 或示值的+/-0.5% (1%到100%的量程范围内)。 4.5油路分配器 每分钟20升的油路分配器,带过滤器和储能器。 4.6伺服阀:每分钟10升(10升2个)。 *4.7. 液压动力源 液压泵站 一套,满足能同时带动三台同样的试验机的要求。 包括:油泵,马达,油箱,热交换器和电器控制柜。 - 静音型:噪音58dB。 -带压力表和压力调节系统。 -采用2&mu m的过滤器。 -金属过滤芯可重复使用。 -PLC控制,可显示油温, 电机温度,过滤器状态等。 -具有多种保护功能,包括:油温过高,油面过低,油压过低,马达过流保护。 -带温度调节阀的热交换器。系统需冷却水。 -含液压油。 -一套3米长油管。 4.8.液压动力源冷水机 液压动力源冷却方式为循环水冷,供方提供冷水机,满足三台同样试验机同时工作时的冷却需要。 4.9 软件要求 -多周高/低周疲劳试验应用软件包; -静态软件包,有拉/压/弯曲试验程序; -软件应能实现上述所有标准中要求的各项试验,软件界面友好、使用方便。 5.设备附件、备件及技术资料 5.1. 标准配置(以下各项单独报价,并计入投标总价)。 5.1.1. ASTM F 2077椎间融合器测试夹具及水浴。 5.1.2. ISO 14879膝关节测试夹具。 5.1.3. ASTM F 1717脊柱固定器测试夹具。 5.1.4 ASTM F 1160金属涂层剪切及弯曲疲劳测试夹具。 5.1.5 ISO 7206-4、ISO 7206-6髋关节测试夹具、水浴、试样安装标定器一套。 5.1.6 ASTM F 1264髓内钉及锁紧螺钉动静态性能测试夹具及水浴 ASTM F 382、ISO 9585 接骨板四点弯曲及疲劳性能测试夹具。 5.1.7.上述标准中需要配备水浴的,均需提供水浴。同时,需提供安装试样所需的附件及工具。 5.1.8循环泵和加热装置,最高温度50度,用于水浴的温度控制和循环。 5.1.9液压夹具 25kN/100Nm拉伸/扭转复合液压夹具,用于常温试验。 夹面尺寸:板材0-12.7mm,圆棒3-12.7mm 。 5.1.10可变标距引伸计,l套 -标距:12.5, 25, 50mm,应变量+/-40%, +/-20%, +/-10% -温度:-70-+200℃ 5.1.11. 提供相适应的安装工具及3000小时以上维护备件。 5.2. 技术资料 (光盘形式给出) 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其中包括:操作手册及必要维护手册、安装图及安装调试说明书、总体结构图、部件装配图、控制原理图、材料试验软件操作说明书、机械易损件图。以上资料提供二套,应在发货前三个月内寄出一套。 5.3. 提供出厂合格证明书和传感器标定证书各2份。 注:带*的指标为必须满足的指标。 13581584194 联系人 WB-LFV-25KN生物力学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1.设备用途及总体要求 1.1. 设备名称:25KN生物力学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1.2. 数量:1套 1.3. 用途:此系统适合各种材料的生物力学性能试验,包括拉伸、压缩、弯曲、扭转、高、低周、蠕变和蠕变疲劳交互作用等。如:接骨板、椎间融合器、膝关节、脊柱固定器、金属涂层、髋关节、髓内钉等的力学鉴定。设备设计、制造应符合ISO国际标准,所有零部件和各种仪表的计量单位必须全部采用国际单位(SI)标准。 1.4. 设备的结构应保证有足够的动静态强度、刚度、稳定性和高精度,采用先进技术,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品质,所选伺服系统执行组件精度高,可靠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响应速度快。 1.5. 设备必须具有国际上同行业近年内的先进设计、制造水平,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专有技术)。 1.6. 设备必须具有质量的高可靠性,良好的操作性和维修性,能稳定的连续工作。 1.7. 设备必须符合中国有关环保和安全标准。 1.8. 试样的测量,试验控制及数据存储、处理全部计算机化,并且数据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移动性。 1.9. 物理量单位制:测量值的单位设置要符合国际标准单位制。公制单位和英制单位并可互相转换。 2. 工作环境 环境要求:设备必须满足用户的工作条件。 电源条件:电压:220V/380V± 10%,单相和三相。 频率:50Hz± 2Hz。 环境条件:温度条件10~35℃,湿度条件10%~80%。 工作时间:设备可长时间连续工作。 3. 设备主要技术规格及参数 *3.1. 轴向/扭向载荷能力: +/-25kN/+/-100Nm。 载荷测量精度:满程的+/-0.005% 或示值的+/-0.5%(1%到100%的量程范围内)。 位置测量精度:满程的0.5%。 座动器行程:+/-50mm。 座动器扭转范围:+/-130度。 3.2. 横梁位置控制:全行程液压升降、液压锁紧。 3.3.先进的控制性能包括: -控制方式:可选择位置、载荷/应变控制方式,并带幅值控制功能。 -动态响应自适应控制系统。以1KH频率连续更新PID参数,无需用户在PID调节时作参数设置,可自动补偿试样刚度。 -5KHz闭环控制速率。 -6个参数控制:比例、积分、微分(PID) -串行,并行及串级控制。 *-先进的全数字化信号处理技术,系统分辨率为19位,在满量程使用范围内免除了量程的人工转换。 -传感器的自动识别,自动标定。使机器自动具有过载保护功能。 -传感器的测量信号具有100Hz到1000Hz范围内多种滤波器,提供了高精度,低漂移,低噪声性能。 -每个通道有32位分辨率1KHz的波形信号发生器,有正弦波,三角波,方波,半正弦波,半三角波,半方波,斜波,双斜波,梯形波。并可接受由计算机下载的或模拟输入获得的数字化驱动数据。 -各通道可以每秒5000点的数据经Hs488接口进行数据文件的数据回放。 -试样的保护功能,可选择适当的载荷使试样不破坏。 - 控制系统应具有可扩展功能,能满足同时带动三台同样的试验机。 3.4. 试验振动频率:0.01Hz~50Hz。 3.5. 带应变测量通道,所有传感器均具有自识别功能。 3.6. 量程 负荷、应变、位移,全量程标定,全量程使用。 4.功能要求 *4.1.使用功能 具备符合ASTM F 2077、ISO 14879、ASTM F 1717、ASTM F 1160、ISO 7206-4、ISO 7206-6、ISO 7206-8、ASTM F 1264、 ASTM F 382、ISO 9585标准的试验夹具及附件并能方便地进行上述标准中规定地各项生物力学试验。提供设备操作和维修专用工具;提供设备保修期后运行1年所需的备品备件。 4.2.控制系统主机应为DELL品牌、满足以下配置: CPU:P4、3.0GHz及以上; 内存:2GB及以上; 硬盘:120G及以上; 高性能显卡; 19&Prime 纯平液晶彩显;48X CD-RW并带可擦写光驱; 3.5英寸软驱、激光打印机; 鼠标及键盘。 4.3. 计算机闭环控制 4.3.1. 计算机测控系统应测控精确,能自检定/自调零/自动复位。 4.3.2. 数据传输快速、准确。 4.3.3. 计算机精确控制,采用目前最先进的DSP技术进行数字处理。 4.3.4. 有自诊断及遇到故障时报警的功能,系统能在外界突然停电状态下可保存数据及自我保护装置,过载保护、行程极限保护、温度保护等功能。 4.4.测力传感器 +/-25kN/100Nm。 抗过载力: 300%,抗侧向力:40%。 测量精度: 满程的0.005% 或示值的+/-0.5% (1%到100%的量程范围内)。 4.5油路分配器 每分钟20升的油路分配器,带过滤器和储能器。 4.6伺服阀:每分钟10升(10升2个)。 *4.7. 液压动力源 液压泵站 一套,满足能同时带动三台同样的试验机的要求。 包括:油泵,马达,油箱,热交换器和电器控制柜。 - 静音型:噪音58dB。 -带压力表和压力调节系统。 -采用2&mu m的过滤器。 -金属过滤芯可重复使用。 -PLC控制,可显示油温, 电机温度,过滤器状态等。 -具有多种保护功能,包括:油温过高,油面过低,油压过低,马达过流保护。 -带温度调节阀的热交换器。系统需冷却水。 -含液压油。 -一套3米长油管。 4.8.液压动力源冷水机 液压动力源冷却方式为循环水冷,供方提供冷水机,满足三台同样试验机同时工作时的冷却需要。 4.9 软件要求 -多周高/低周疲劳试验应用软件包; -静态软件包,有拉/压/弯曲试验程序; -软件应能实现上述所有标准中要求的各项试验,软件界面友好、使用方便。 5.设备附件、备件及技术资料 5.1. 标准配置(以下各项单独报价,并计入投标总价)。 5.1.1. ASTM F 2077椎间融合器测试夹具及水浴。 5.1.2. ISO 14879膝关节测试夹具。 5.1.3. ASTM F 1717脊柱固定器测试夹具。 5.1.4 ASTM F 1160金属涂层剪切及弯曲疲劳测试夹具。 5.1.5 ISO 7206-4、ISO 7206-6髋关节测试夹具、水浴、试样安装标定器一套。 5.1.6 ASTM F 1264髓内钉及锁紧螺钉动静态性能测试夹具及水浴 ASTM F 382、ISO 9585 接骨板四点弯曲及疲劳性能测试夹具。 5.1.7.上述标准中需要配备水浴的,均需提供水浴。同时,需提供安装试样所需的附件及工具。 5.1.8循环泵和加热装置,最高温度50度,用于水浴的温度控制和循环。 5.1.9液压夹具 25kN/100Nm拉伸/扭转复合液压夹具,用于常温试验。 夹面尺寸:板材0-12.7mm,圆棒3-12.7mm 。 5.1.10可变标距引伸计,l套 -标距:12.5, 25, 50mm,应变量+/-40%, +/-20%, +/-10% -温度:-70-+200℃ 5.1.11. 提供相适应的安装工具及3000小时以上维护备件。 5.2. 技术资料 (光盘形式给出) 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其中包括:操作手册及必要维护手册、安装图及安装调试说明书、总体结构图、部件装配图、控制原理图、材料试验软件操作说明书、机械易损件图。以上资料提供二套,应在发货前三个月内寄出一套。 5.3. 提供出厂合格证明书和传感器标定证书各2份。 注:带*的指标为必须满足的指标。 WB-LFV-25KN生物力学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1.设备用途及总体要求 1.1. 设备名称:25KN生物力学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1.2. 数量:1套 1.3. 用途:此系统适合各种材料的生物力学性能试验,包括拉伸、压缩、弯曲、扭转、高、低周、蠕变和蠕变疲劳交互作用等。如:接骨板、椎间融合器、膝关节、脊柱固定器、金属涂层、髋关节、髓内钉等的力学鉴定。设备设计、制造应符合ISO国际标准,所有零部件和各种仪表的计量单位必须全部采用国际单位(SI)标准。 1.4. 设备的结构应保证有足够的动静态强度、刚度、稳定性和高精度,采用先进技术,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品质,所选伺服系统执行组件精度高,可靠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响应速度快。 1.5. 设备必须具有国际上同行业近年内的先进设计、制造水平,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专有技术)。 1.6. 设备必须具有质量的高可靠性,良好的操作性和维修性,能稳定的连续工作。 1.7. 设备必须符合中国有关环保和安全标准。 1.8. 试样的测量,试验控制及数据存储、处理全部计算机化,并且数据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移动性。 1.9. 物理量单位制:测量值的单位设置要符合国际标准单位制。公制单位和英制单位并可互相转换。 2. 工作环境 环境要求:设备必须满足用户的工作条件。 电源条件:电压:220V/380V± 10%,单相和三相。 频率:50Hz± 2Hz。 环境条件:温度条件10~35℃,湿度条件10%~80%。 工作时间:设备可长时间连续工作。 3. 设备主要技术规格及参数 *3.1. 轴向/扭向载荷能力: +/-25kN/+/-100Nm。 载荷测量精度:满程的+/-0.005% 或示值的+/-0.5%(1%到100%的量程范围内)。 位置测量精度:满程的0.5%。 座动器行程:+/-50mm。 座动器扭转范围:+/-130度。 3.2. 横梁位置控制:全行程液压升降、液压锁紧。 3.3.先进的控制性能包括: -控制方式:可选择位置、载荷/应变控制方式,并带幅值控制功能。 -动态响应自适应控制系统。以1KH频率连续更新PID参数,无需用户在PID调节时作参数设置,可自动补偿试样刚度。 -5KHz闭环控制速率。 -6个参数控制:比例、积分、微分(PID) -串行,并行及串级控制。 *-先进的全数字化信号处理技术,系统分辨率为19位,在满量程使用范围内免除了量程的人工转换。 -传感器的自动识别,自动标定。使机器自动具有过载保护功能。 -传感器的测量信号具有100Hz到1000Hz范围内多种滤波器,提供了高精度,低漂移,低噪声性能。 -每个通道有32位分辨率1KHz的波形信号发生器,有正弦波,三角波,方波,半正弦波,半三角波,半方波,斜波,双斜波,梯形波。并可接受由计算机下载的或模拟输入获得的数字化驱动数据。 -各通道可以每秒5000点的数据经Hs488接口进行数据文件的数据回放。 -试样的保护功能,可选择适当的载荷使试样不破坏。 - 控制系统应具有可扩展功能,能满足同时带动三台同样的试验机。 3.4. 试验振动频率:0.01Hz~50Hz。 3.5. 带应变测量通道,所有传感器均具有自识别功能。 3.6. 量程 负荷、应变、位移,全量程标定,全量程使用。 4.功能要求 *4.1.使用功能 具备符合ASTM F 2077、ISO 14879、ASTM F 1717、ASTM F 1160、ISO 7206-4、ISO 7206-6、ISO 7206-8、ASTM F 1264、 ASTM F 382、ISO 9585标准的试验夹具及附件并能方便地进行上述标准中规定地各项生物力学试验。提供设备操作和维修专用工具;提供设备保修期后运行1年所需的备品备件。 4.2.控制系统主机应为DELL品牌、满足以下配置: CPU:P4、3.0GHz及以上;内存:2GB及以上; 硬盘:120G及以上; 高性能显卡; 19&Prime 纯平液晶彩显;48X CD-RW并带可擦写光驱; 3.5英寸软驱、激光打印机; 鼠标及键盘。 4.3. 计算机闭环控制 4.3.1. 计算机测控系统应测控精确,能自检定/自调零/自动复位。 4.3.2. 数据传输快速、准确。 4.3.3. 计算机精确控制,采用目前最先进的DSP技术进行数字处理。 4.3.4. 有自诊断及遇到故障时报警的功能,系统能在外界突然停电状态下可保存数据及自我保护装置,过载保护、行程极限保护、温度保护等功能。 4.4.测力传感器 +/-25kN/100Nm。 抗过载力: 300%,抗侧向力:40%。 测量精度: 满程的0.005% 或示值的+/-0.5% (1%到100%的量程范围内)。 4.5油路分配器 每分钟20升的油路分配器,带过滤器和储能器。 4.6伺服阀:每分钟10升(10升2个)。 *4.7. 液压动力源 液压泵站 一套,满足能同时带动三台同样的试验机的要求。 包括:油泵,马达,油箱,热交换器和电器控制柜。 - 静音型:噪音58dB。 -带压力表和压力调节系统。 -采用2&mu m的过滤器。 -金属过滤芯可重复使用。 -PLC控制,可显示油温, 电机温度,过滤器状态等。 -具有多种保护功能,包括:油温过高,油面过低,油压过低,马达过流保护。 -带温度调节阀的热交换器。系统需冷却水。 -含液压油。 -一套3米长油管。 4.8.液压动力源冷水机 液压动力源冷却方式为循环水冷,供方提供冷水机,满足三台同样试验机同时工作时的冷却需要。 4.9 软件要求 -多周高/低周疲劳试验应用软件包; -静态软件包,有拉/压/弯曲试验程序; -软件应能实现上述所有标准中要求的各项试验,软件界面友好、使用方便。 5.设备附件、备件及技术资料 5.1. 标准配置(以下各项单独报价,并计入投标总价)。 5.1.1. ASTM F 2077椎间融合器测试夹具及水浴。 5.1.2. ISO 14879膝关节测试夹具。 5.1.3. ASTM F 1717脊柱固定器测试夹具。 5.1.4 ASTM F 1160金属涂层剪切及弯曲疲劳测试夹具。 5.1.5 ISO 7206-4、ISO 7206-6髋关节测试夹具、水浴、试样安装标定器一套。 5.1.6 ASTM F 1264髓内钉及锁紧螺钉动静态性能测试夹具及水浴 ASTM F 382、ISO 9585 接骨板四点弯曲及疲劳性能测试夹具。 5.1.7.上述标准中需要配备水浴的,均需提供水浴。同时,需提供安装试样所需的附件及工具。 5.1.8循环泵和加热装置,最高温度50度,用于水浴的温度控制和循环。 5.1.9液压夹具 25kN/100Nm拉伸/扭转复合液压夹具,用于常温试验。 夹面尺寸:板材0-12.7mm,圆棒3-12.7mm 。 5.1.10可变标距引伸计,l套 -标距:12.5, 25, 50mm,应变量+/-40%, +/-20%, +/-10% -温度:-70-+200℃ 5.1.11. 提供相适应的安装工具及3000小时以上维护备件。 5.2. 技术资料 (光盘形式给出) 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其中包括:操作手册及必要维护手册、安装图及安装调试说明书、总体结构图、部件装配图、控制原理图、材料试验软件操作说明书、机械易损件图。以上资料提供二套,应在发货前三个月内寄出一套。 5.3. 提供出厂合格证明书和传感器标定证书各2份。 注:带*的指标为必须满足的指标。
  • 中科院材料力学实验室交流会:探讨材料检测手段新动态
    12月11日,中国科学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2016年度学术交流会在先进技术研究院召开。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伍小平院士,实验室主任吴恒安教授、副主任倪勇教授、副主任姜洪源教授等40人出席了交流会。龚兴龙教授、骆天治教授、倪勇教授、姜洪源教授、吴恒安教授分别主持了五个时段共24场学术报告。  吴恒安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此次年度学术交流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实验室成员之间的团队合作,感谢大家对会议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实验室成员参会率超过九成。伍小平院士首先以“关注测量材料内部变形”为题做了主旨报告,介绍了X光、同步辐射光、中子衍射、太赫兹等测量手段的发展态势和在材料力学行为研究方面的应用前景。之后,实验室各研究小组分别介绍了本小组近年研究成果、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研究设想,特别介绍了实验室不同小组之间以及与实验室外部团队合作研究的成果。  报告会结束后,吴恒安主持召开了全体参会人员座谈会。大家就实验室人才引进与培养、研究方向的凝练和重要方向项目的组织、军口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申报、实验室维持经费的使用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和讨论。伍小平院士就材料力学设计的切入点、力学实验新方法的应用和加强国内外同行交流等对大家提出了希望和要求。这次学术交流会展现了实验室成员在学术方面的优秀成果和发展潜力,实验室团队建设和合作研究等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科学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是在钱学森先生亲自关怀下于2001年12月30日正式批准成立的。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前沿问题,以材料细观层次结构为切入点,开展材料力学行为与设计的前瞻性和基础性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新型材料的应用与开发奠定理论基础。依据建设目标和学科交叉特点,实验室分为6个研究部:材料力学实验技术研究部、材料力学多尺度理论和模拟研究部、微纳构造材料力学与设计研究部、智能材料和结构控制研究部、生物力学与仿生材料设计研究部、材料冲击动力学行为与设计研究部。现有全职成员42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9人、聘期制副研究员和博士后9人),另有兼职成员5人。全职成员近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项,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项,基金委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一批年轻学者表现出良好的学术发展态势。
  • 专家解读诺贝尔物理学奖:配合阿秒技术可以检测生物分子“指纹”
    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科学家皮埃尔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匈牙利裔奥地利科学家费伦茨克劳斯(Ferenc Krausz)和法国/瑞典科学家安妮吕利耶(Anne L'Huillier),以表彰他们“为研究物质中的电子动力学而产生阿秒光脉冲的实验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内少数几个实现阿秒脉冲的产生和测量的高校之一。据该校超快光学实验室主任、物理学院教授兰鹏飞介绍,通过阿秒时间分辨超快测量技术,他们最近还拍摄了氮气、二氧化碳和丁二炔等分子内部电荷从一个原子核移动到另一个原子核的过程,“相当于一部‘分子电荷迁移电影’”。围绕什么是阿秒脉冲,该项技术能解决什么问题,以后又将应用哪些场景等问题,新京报记者专访了兰鹏飞。 阿秒脉冲的产生基于高次谐波辐射 新京报: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皮埃尔阿戈斯蒂尼、费伦茨克劳斯和安妮吕利耶。在你看来,三人的贡献在哪里,为何得奖? 兰鹏飞:三位科学家提出了为研究物质中的电子动力学而产生阿秒脉冲的实验方法。具体而言,阿秒脉冲的产生是基于高次谐波辐射,L’Huillier于1988年在实验上利用波长为1064纳米的红外激光驱动稀有气体产生了高次谐波。13年之后,也就是2001年,Agostini基于高次谐波辐射首次在实验上产生了阿秒脉冲串,并测得每个脉冲脉宽都为250阿秒;同年,Krausz首次在实验上产生了孤立阿秒脉冲,并测得其脉宽为650阿秒,从此打开了阿秒科学的大门。 新京报:什么是阿秒脉冲,它是如何产生的? 兰鹏飞:阿秒脉冲就是脉冲宽度为阿秒(10-18秒)量级的光脉冲。实验上,是用超强飞秒激光与气体介质相互作用,通过操控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运动产生高次谐波辐射,高次谐波的频率通常是飞秒激光频率的奇数倍,最大频率可以达到飞秒激光频率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由于不同频率成分高次谐波之间具有相干性,选择若干频率成分的高次谐波进行叠加就可以在时域上得到一个或一系列的光脉冲,脉冲的宽度刚好为阿秒量级,即阿秒脉冲。 阿秒脉冲实现了目前最快的“快门速度” 新京报:有专家指出“阿秒脉冲正是当前人类所能接触到的最快的时间尺度”,如何通俗地去这理解这个表述? 兰鹏飞:形象地说,就像拍照片和录视频,我们看到的电影和电视节目通常是每秒几十帧,每一帧就是一幅静止的画面。把静止的画面以每秒几十帧的速率播放出来,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电影。在拍照时,每秒所能拍摄的帧数取决于快门的速度,快门速度越快,单位时间内拍摄的帧数就越多,记录下的动态过程就越精细。目前,实验上所能得到的最快的“快门速度”就是通过阿秒脉冲实现的,这大概是光穿过人类头发丝直径所用时间的万分之一。 新京报:据悉,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内少数几个实现阿秒激光脉冲的产生和测量的高校之一,这些实验揭示了什么? 兰鹏飞:华中科技大学在实验上产生了阿秒脉冲,并对原子分子内的电子运动进行了测量。通俗地讲,拍摄了氩原子内部电子运动过程。我们最近还拍摄了氮气、二氧化碳和丁二炔等分子内部电荷从一个原子核移动到另一个原子核的过程,相当于给分子内部的电子运动拍摄了一部“分子电荷迁移电影”,拍摄时间分辨率达到阿秒。 阿秒脉冲为未来超快信息处理奠定基础 新京报:此次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主席伊娃奥尔森认为,人们现在可以打开电子世界的大门。阿秒物理学让科学家有机会了解电子控制的机制,也让人们能够进一步理解一些基本问题。你认为,这些基本问题具体指哪些? 兰鹏飞:阿秒脉冲目前主要是用于测量原子、分子或者固体中电子运动过程,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很多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问题,比如电子如何从势垒隧穿出来?是否需要时间,需要多长时间等。此外,发生光化学反应时,反应的具体过程是如何进行的,能否像拍摄电影一样把化学反应过程“拍摄”下来等。 新京报:除此之外,阿秒脉冲还有哪些应用前景? 兰鹏飞:阿秒脉冲除了测量电子超快过程,还可用来操控电子运动,进而实现超快操控,有可能为未来的超快信息处理奠定基础。同时,阿秒脉冲还可以用于生物医学方面的精密检测,通过结合超快激光和精确飞秒-阿秒光场分辨技术,可以检测生物分子的“指纹”。这有望成为一种新的体外诊断分析技术,如用于检测癌症病变等。
  • 首台三维步态采集系统落户国家鞋类检测中心
    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18日宣布,Codamotion红外三维步态采集系统,在国家鞋类检测中心晋江实验室顺利安装并调试成功。   这是中国引进的首台Codamotion红外三维步态采集系统,它的调试成功使得国家鞋类检测中心成为海内外最先进的鞋类运动生物力学测试实验室之一。   该系统主要由9个红外摄像头采集器和26个红外主动发光标识点组成,通过红外摄像头采集器自动采集下肢各部位及鞋的运动学参数,包括位置、加速度、速度、动作时间、跳跃高度和长度、身体关节旋转、角度变化等参数,分析各种运动的动作特点、鞋和脚的运动特点以及鞋对下肢运动的影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需求的提高,海内外市场对鞋类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企业也越来越关注产品的功能性、舒适性。   国家鞋类检测中心表示,将充分利用现有的红外三维步态采集系统、3D脚型扫描系统、足底测力鞋垫、足底测力平板、模拟行走试验系统等先进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设备,深入开展鞋类运动生物力学应用研究,建立和完善运动鞋运动生物力学数据库及运动鞋舒适性能评价体系,引导运动鞋生产行业注重产品的研发设计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提高中国运动鞋制造行业的整体水平。
  • CCATM’2010分场报告会:力学测试、物理检测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9月13-15日,由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国际钢铁工业分析委员会支持,钢铁研究总院承办的“第十五届冶金及材料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及展览会(CCATM’2010)”在北京九华山庄隆重召开。 会议现场   大会同期举行了以“力学测试、物理检测”为主题的分会报告,来自冶金及材料分析测试领域的多位知名专家、企业代表及多家仪器厂商做了精彩的报告。现摘录部分精彩报告内容如下。   报告题目:钢铁企业力学性能试验方法与试验设备的发展   报告人:宝钢股份公司研究院 李陈先生   李陈先生介绍在钢铁企业中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研究的任务主要是为企业的产品检验、产品认证、科研研发提供准确、可靠的试验结果,同时也为质量异议以及生产设备安全提供服务。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和试验设备的开发主要包括:力学性能试验方法的开发、力学试验标准化方面的工作、制修订力学性能试验标准、开发和完善试验设备等。新产品的持续开发以及试验技术与试验设备性能的提高会对力学性能的测试研究不断提出新的研究内容,需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人员不断扩大研究领域,为我国冶金工业的由大变强发挥更大的作用。   报告题目:物理性能检测国内外发展动向和现状   报告人:钢铁研究总院 尤清照先生   物理性能检测内容有密度、杨氏模量、切变模量、泊松比、热电势、热扩散率、比热容、热导率、热辐射、热膨胀系数、电阻率、内耗等。尤清照先生介绍了国内外物理性能检测发展的历史,国内外目前有关物理性能检测的学术会议等内容,并指出目前我们的工作领域前景很广,过去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工作人员忙于日常检测工作,与世界交流较少,没有真正把我们的能力和水平展示出来。此外,真正有水平的东西还是国外仪器测的,这是我们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此外,尤清照先生还介绍了激光热导仪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的研究。   报告题目:MTS Criterion 万能测试系统   报告人:美特斯工业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王欢先生   王欢先生介绍说MTS Criterion万能测试系统具有高可靠性、高精度和高重复性的测试能力,从而对大批量产品的生产质量实现有力控制,执行高强度工业测试,建立可扩展的行业测试标准。MTS Criterion万能测试系统完整的通用负荷框架组合完全符合最新的全球安全指令,提供全功能、易操作的TestWork软件,全面的测试附件,集成了许多MTS测试创新技术,以最大限度提升测试的保真度、操作效率、易操作性、安全性和可维护性。 报告题目:蔡司电子显微镜   报告人:上海欧波同仪器有限公司 罗俊先生   罗俊先生简要介绍了上海欧波同仪器有限公司、蔡司电子显微镜的发展历史、蔡司EVO系列多功能扫描电镜。最后罗俊先生重点介绍了蔡司场发射扫描电镜具有卓越的低电压成像能力,其中全球独创的Gemini镜筒具有无交叉光路设计,采用了Inlens环形二次电子探测器、电磁/静电透镜组合、ESB背散射电子探测器等。   报告题目:XPS对耐磨涂层的印象评价   报告人:赛默飞世尔科技 Mr. Chris Riley   Mr. Chris Riley介绍了表面分析方法的工业应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的原理、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于金属材料的表面分析的适用性。X射线光电子能谱可用于聚合物包覆的钢结构表面缺陷、钢钝化的研究。在耐磨涂层分析中XPS可以提供样品表面的元素种类、元素形态分析、定量分析以及元素在样品表面的分布情况等。
  • 国家鞋类纺织品检测重点实验室落户泉州
    经过近10年的建设和多方努力争取,国家鞋类检测中心(国家鞋类检测重点实验室)、国家纺织品检测重点实验室等三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已先后落户泉州。   这三个实验室的落户,使泉州形成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龙头,以区域中心实验室和综合性实验室为支撑,以“多点接样、内部配送、统一管理、优质便利”为主要业务特点,覆盖泉州全境的检验检疫实验室网络体系,为泉州进出口商品应对国外技术壁垒、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其中,国家鞋类检测中心系通过国家质检总局核查验收的专门从事鞋类产品检测、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该中心拥有各类仪器设备180多台(套),总值1700万元,其中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3D脚型扫描仪、运动生物力学测试系统,建立了国内首个鞋类运动生物力学应用实验室。检测领域涵盖运动鞋、休闲鞋等32个产品种类。   国家纺织品检测重点实验室则是在石狮挂牌成立的。该实验室集纺织服装检测、科研开发、技术培训和咨询、标准制定、信息收集、国际交流等功能于一体,是CNCA资质认定实验室和CNAS认可实验室。目前,该实验室正加紧建设全省首个进口棉花实验室,预计2012年下半年棉花实验室建成后,每年可检测进口棉花达5万-10万吨。
  • 英斯特朗携手浙江医疗、中科院力学所举办外科植入物实验力学及应用技术研讨会
    在过去的十多年,生物医疗材料尤其是骨科,口腔等外科植入物领域经历了大量的创新与变革。中国作为全世界医疗器械的第二大市场,预计未来5年继续以每年超过15%到20%的速度增长,其中对生物材料的质量标准体系的要求将趋于严格化。到2020年,中国将全面提升医疗保健制度。这意味着中国的相关医疗器械的制造商将逐渐要求加入监督管理控制体系并促进医疗器械测试的相关标准。美国英斯特朗公司自1946年开始就已经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并为用户提供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系统和解决方案,服务项目包括产品的研发、生产、标准,监管和质量控制。我们通过ISO和ASTM标准委员会协助起草了生物材料力学试验的相关标准,同时与众多国际知名学府和研究机构开展项目合作。不断努力为推进生物力学测试行业提供具有价值的最优化解决方案。今年6月,英斯特朗分别携手浙江医疗器械检验院和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在杭州和北京两大先进生物材料产学研前沿地区组织了汇聚中欧外科植入物领域研究者,政策法规,检验检测技术专家及植入物产业相关精英的技术研讨会并共同就当今外科植入物国家监管政策方向,研究进展,技术应用和未来趋势进行交流互动。杭州外科植入物应用技术及政策研究研讨会 浙江省医疗器械检验院(MDST),成立于1977年地处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是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ZJFDA)的直属事业单位,同时也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的10个国家级医疗器械检验中心之一。浙江医疗是专业从事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和医疗器械产品认证检测的国家级检验机构。作为此次技术研讨会的主办机构之一,来自英斯特朗英国动态产品制造基地的Alexander Johnson与在坐众多嘉宾分享了全球先进骨科植入物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解决方案。全程由英斯特朗中国销售总监杨卫刚先生刚担任技术翻译。Alexander是英斯特朗全球ElectroPuls电子动静态万能材料试验系统的应用专家和市场战略制定顾问。目前专注于负责ElectroPuls产品在生物医学和骨科领域的咨询和技术使用。拥有专利的直线电机技术,无油源,仅需单箱电源而无需额外冷却装置,ElectroPuls电子动静态万能材料试验机可进行最大载荷一吨的低速静态和高周疲劳测试。可应用于橡塑,复合材料,金属,电子和消费品等领域。尤其是在生物医疗外科植入物方面,ElectroPuls因其无与伦比的绝佳优势在中国拥有诸如强生医疗,碧迪医疗,柯惠医疗,施乐辉等知名全球医疗企业和天津医疗,北京医疗,山东医疗等中国医疗器械检验检疫机构及上海九院,北京口腔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等著名医学研究机构的使用和推荐。英斯特朗ElectroPuls动静态万能材料试验机拉扭双轴功能可满足现今ASTM F543 骨螺钉测试,ASTM F1717脊柱固定结构静态,扭转以及疲劳测试和ASTM F 2077椎间融合器试验等多类生物医学标准测试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来自国家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刘斌副处长也来到此次研讨会并与大家分享了关于外科植入物3D打印发展现状与监管理论研究的演讲。会上,刘处长分别就3D打印在外科植入物领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介绍,同时向各大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提出了注册行政监管环节,质量体系与技术审评环节,上市后监管环节和定制医疗注册研究后续工作的相关研究介绍。英斯特朗ElectroPuls动静态万能材料试验机拉扭双轴功能可满足现今ASTM F543 骨螺钉测试,ASTM F1717脊柱固定结构静态,扭转以及疲劳测试和ASTM F 2077椎间融合器试验等多类生物医学标准测试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来自国家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刘斌副处长也来到此次研讨会并与大家分享了关于外科植入物3D打印发展现状与监管理论研究的演讲。会上,刘处长分别就3D打印在外科植入物领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介绍,同时向各大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提出了注册行政监管环节,质量体系与技术审评环节,上市后监管环节和定制医疗注册研究后续工作的相关研究介绍。会议的最后来自英斯特朗中国ESG部门经理沈文荣先生为大家带来了期待已久的技术干货:生物力学测试标准及优化解决方案。沈文荣先生于1996年加入美国英斯特朗公司,作为技术研发部门的总负责,他从事和管理着中国及港澳地区材料力学测试的战略方向和技术研究。不断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专业生物医学材料和医疗器械力学性能测试的解决方案和特殊工装的开发和定制工作,有超过20年的行业丰富经验。沈先生拥有金属材料硕士学历,在加入英斯特朗之前,任职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材料相关课程,并在此期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德国纽伦堡进行为期10个月的交流学习。 北京外科植入物试验力学及应用研讨会作为中国力学领域科学界人才的摇篮,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创建于1956年,是以钱学森先生工程科学思想建所的综合性国家级力学研究基地,在国际力学界享有盛誉,为我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事业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69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146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汇聚了国家材料力学测试的卓越人群。此次英斯特朗与力学所的成功牵手可谓是中外力学测试领域先驱企业共同为推进国家材料力学研究发展的开篇重要之举。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郇勇博士在会上进行了现代材料力学测试技术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的报告。郇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学博士,201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现在力学研究所从事力学实验技术研究,在多尺度材料力学测试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目前已申请专利28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在Adv. Mater.、Rev. Sci. Instrum.、Sci. Rep.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 会议图片分享:
  • ICASI’2018之物理、力学检测报告会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 nbsp 2018年10月17日,“第十九届国际冶金及材料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ICASI’2018 & amp CCATM& #39 2018)——物理、力学检测报告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大会同期,举办2018(第五届)国际材料与试验发展高端论坛和第六届中国能力验证论坛(6th PT)。本次会议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CISRI)、中关村材料试验技术联盟、能力验证联盟、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协办,并得到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和国内外众多学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仪器信息网作为战略合作媒体对盛会进行全程报道。众多院士、近千名国内外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学者、技术人员齐聚一堂。物理、力学检测报告会作为ICASI’2018 & amp CCATM& #39 2018的重要分会场之一,得到与会者的高度关注。“物理、力学检测”作为ICASI’2018 & amp CCATM& #39 2018的传统主题之一,安排了来自冶金及材料分析测试领域的多位知名专家、企业代表及多家仪器厂商做25场精彩的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huichang.jpg" alt=" huichang.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15eeca07-3062-4d10-851e-120d498e025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物理、力学检测报告会会场 /p p   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刘昌奎首先带来了《模拟服役条件下粉末高温合金的组织演化与表征》报告。报告中以粉末高温合金组织演化及对寿命的影响研究为例,分享了组织演化规律与机理和组织对疲劳行为的影响两个方面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详细介绍了组织演化定量表征。报告中展望未来相关工作方向:建立粉末高温合金在服役条件下组织演化与性能演化之间的映射关系建立寿命预测模型 采用高通量检测与表征技术开展相关的研究 探索研究工程中采用无损的技术手段检测性能衰减并予以评价。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350" height=" 233" title=" liuchkui.jpg" style=" width: 350px height: 233px " alt=" liuchkui.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3a877848-cf8f-4847-bc8a-a6004b5fc687.jpg"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刘昌奎 /p p   随后,来自中国、意大利的20多位专家一一登场,分别带来了塑性、磁性、疲劳、腐蚀、蠕变等各个物理、力学性能相关测试技术报告。如,帕多瓦大学I.Calliari作《不锈钢的点知塑性效应研究》报告,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钟振前作《巴氏合金轴瓦的失效行为及温度场模拟分析》报告,中国航发商用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徐芳作《不同温度和磁场下的NdFeB磁体磁力显微分析》,天津大学材料学院李效华作《影响SOHIC实验结果的因素分析》报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郑杰昌作《冷凝式热水器中金属材料腐蚀原因分析》报告,马鞍山钢铁股份公司技术中心王德宝作《残余奥氏体对TRIP钢疲劳性能的影响》报告 span style=" display: inline !important float: none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font-weight: 400 letter-spacing: normal orphans: 2 text-align: left text-decoration: none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white-space: normal word-spacing: 0px " 等 /span ,作为仪器企业代表欧波同有限公司的赵颉带来了《数字显微技术在材料显微分析上的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baogaor.jpg" alt=" baogaor.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33af9eb0-5e03-44c4-aec4-7894199467a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物理、力学检测报告会报告人集锦 /p p br/ /p
  • 智能纺织物能全面检测肌肉运动
    智能纺织品可以将肌肉运动转化为不同的电信号(视频截图)。图片来源: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工程系资深作者陈军利用纳米磁性复合材料和导电纱线,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智能纺织品,可感知和测量从肌肉弯曲到静脉搏动的身体动态活动。该纺织品自动供电、有弹性、防水且经久耐用,只需几美元就可用缝纫机制作,有朝一日它可能会帮助临床医生评估肌肉损伤,以促进患者康复。相关论文于27日发表在《物质》杂志上。从技术上讲,这种智能纺织品并不是由布料制成的,但具有类似布料的质地。它由一个纳米磁铁填充的橡胶贴片制成,大约两枚邮票大小。使用缝纫机,研究人员将镀银导电纱线以线圈的缠绕方式缝合在贴片上,敲击机械力可使橡胶内部的磁场图案变形,从而产生通过纱线的电流。新智能纺织品对生物力学压力非常敏感。该设备将肌肉活动转换为可量化的高保真电信号,并将其无线发送到手机应用程序。这揭示了其具有个性化物理治疗和有助肌肉损伤康复的潜力。该设备灵敏而精确,可详细记录身体的运动,精确到每个肌肉群。将该设备连接到身体的不同部位,研究人员可清楚地测量喝水时的喉咙运动,走路时的脚踝运动,甚至从手腕监测一个人的脉搏。当安装在人的二头肌上时,该设备可显示用户是弯曲手臂还是握紧拳头,以及程度或力量。为了模拟真实世界的条件,如汗流浃背和大雨,研究小组用水喷雾将设备弄湿,并测试其信号输出,结果信号仍然很强。除了防水,该设备还具有伸缩性和耐用性,可延伸3.5倍的长度,并经受住10万次变形。从生产的角度来看,这款设备很容易制造,并且具有高度的可扩展性,每个补丁程序的成本估计不到3美元。该设备的另一个亮点是它的自供电特性。将生物机械力转换为电能意味着这个装置也是一个发电机,这避免了在可穿戴电子设计中通常需要安装的笨重和坚硬的电池组。
  • 三亚拟建25个重点实验室项目 涉及海洋生态监测
    南海网三亚8月19日消息 8月19日,南海网记者从三亚市科技工业信息化局获悉,经该局组织申报及专家评审,拟认定&ldquo 三亚海洋生态监测重点实验室&rdquo 等25个项目为2013年三亚市重点实验室项目。   根据《2013年三亚市重点实验室项目计划表》,记者发现,重点实验室项目大多跟三亚的地理环境、生态资源有着紧密联系,涉及海洋生态监测、湿地与鸟类资源保护、热带植物分子育种、热带设施农业工程、热带果树。   除此之外,医疗项目也占了不少比例,包括肿瘤组织标本库、病原微生物学、医学生物力学、心血管病研究等。   目前,2013年三亚市重点实验室项目立项正面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的评议和监督,公示期为一周。
  • 五洲东方将参加“第17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暨第12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
    五洲东方将于2011年10月30日-11月3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参加&ldquo 第17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暨第12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rdquo 。   本届大会是生物物理研究领域的盛会,首次在华举办,由国际生物物理联合会(IUPAB)主办,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共同承办。本届大会主席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饶子和院士担任,届时有250余名享有盛誉的生物物理学家,包括多位诺贝奖获得者介绍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五洲东方展位号:A55和A57   会议时间:2011年10月30日-11月3日   会议地点: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五洲东方诚邀您的参加。
  • 广州明美助力粤港生物物理研讨会暨省生物物理学年会
    2016年11月26日-27日,2016年粤港生物物理研讨会暨广东省生物物理学年会在广州市从化区流溪河公园湖光度假山庄召开。广州明美携研究级正置荧光显微镜MF43和研究级倒置荧光显微镜MF53参加,与徕卡、海洋光学等显微成像领域的知名企业相互切磋学习。 粤港生物物理研讨会暨广东省生物物理学年会于1999年首次举办,在大会主办单位的努力和广东省科协的关怀下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一届。本次大会旨在为广东省与香港地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提高学术水平,促进生物物理学的发展。会议就国内外生物物理领域前瞻性和关键性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入学术探讨,展示了近年来最新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吸引了省内外2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 借此盛会,广州明美重点演示了我司研究级正置荧光显微镜MF43和研究级倒置荧光显微镜MF53,凭借两款产品可与国外知名显微镜产品相媲美的专业品质,展现了明美在研究级显微镜领域的实力。广大专家学者一致高度认可明美的研究级显微镜,纷纷表示对国产品牌更有信心,今后定会大力支持国产品牌,助力国产品牌做大做强。下图为与会专家学者专注进行本届大会:下图为与会专家学者争相体验明美研究机显微镜: 使用机型:明美研究级正置荧光显微镜MF43 研究级倒置荧光显微镜MF53
  • 施一公获2010年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
    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THE RAYMOND &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是由赛克勒夫妇捐赠设立,自2006年以来,每年奖励两到三位在国际生物物理学领域做出卓越成就、年龄在45岁以下的杰出科学家。   今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一公教授因为对细胞凋亡通路中蛋白调节机制的深入研究而与美国国立卫生院(NIH)的格哈德哈默博士一起分享这一奖项。颁奖仪式将于2010年4月26日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大学举行。
  • 3D打印高精度微针模具助力微针物理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构效关系研究
    增生性瘢痕(HS)是一种病理性瘢痕,表现为异常僵硬、肿胀、抗拉强度降低和色素沉着,可引发瘢痕患者机体功能障碍、情绪焦虑、抑郁等症状。因此,增生性瘢痕的防治一直是创伤后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聚合物微针(MNs)已成为一种的非常有效的透皮物质交换介质,其可以最小的侵入性帮助在疾病治疗如肿瘤、糖尿病、细菌生物被膜、真菌感染和疤痕中提供各种药物的透皮传递。但换个角度看,微针可穿透表皮层角质层,在组织中形成微孔阵列,往往会改变疤痕组织的生物力学环境和超微结构,这给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管理寻找一新的方便、耐受性好和可用性强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应用可能性。近日,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罗高兴教授/谭江琳教授团队的张庆博士联合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Malcolm Xing院士在ACS Nano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Down-Regulating Scar Formation by Microneedles Directly via a Mechanical Communication Pathway。该研究提出了微针介导的物理干预调节局部机械应力以改善瘢痕病理特征的增生性瘢痕机械治疗新策略,以阵列密度和三维尺度为变量因素探究聚合物微针微结构对瘢痕治疗效果影响的规律性来提升治疗效率,借助高精度3D打印平台(nanoArch S140,摩方精密)制造不同阵列密度和针体深度的微针阵列三维模型,以丝素蛋白为基础材料通过两步倒模法制造出对应规格的微针贴片。研究团队仅通过调整微针的纵深尺寸和阵列密度,即实现了增生性瘢痕外观和组织力学性能的显著改善。其核心的作用机制:微针的物理干预减少了成纤维细胞产生的收缩和机械应力,减弱整合素- fak通路中机械力信号的传导,下调TGF-β1、α-SMA、I型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进而产生一个低压力的微环境,有助于显著减少疤痕的形成。这种物理作用与微针的长度和阵列密度密切相关,表现为:微针尺寸太短(≤500μm)无法实现有效的组织穿透,随着针长增加,穿透力提高,但刺入深度太深(≥150μm)存在出血、炎症反应等不良反应,有加剧瘢痕增生的风险。在阵列密度效应方面,研究结果显示,结合有限元分析模型进一步预测,随着阵列密度的增加,有利于机械微环境重构,微针的治疗效果显著增加,但过高的阵列密度(≥20×20) 导致的空间压缩,胶原基质受到明显挤压,反而不利于机械微环境重构。因此,研究团队提出,基于不同瘢痕中的组织厚度分布范围,优先选择组织厚度中位值作为微针尺寸设计的参考值;而微针阵列密度为15×15/cm2时更为合适。这一研究结果与当前其他报道的微针介导的增生性瘢痕治疗策略(主要是透皮给药)显著不同。图 1. 高精密3D打印微针阳模与PDMS翻模流程图2. 微针通过干扰机械力传导下调瘢痕形成的尺寸效应图3. 微针通过干扰机械力传导下调瘢痕形成的阵列密度效应此外,研究团队还指出,与临床上常用的商用张力减压带通过减少线性切口周围的张力来防止疤痕形成相比,微针诱导的物理干预倾向于减少瘢痕组织中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机械通信(mechanical communication),从而重构一个有利于瘢痕逆转的低应力微环境。因此,微针贴片除适用于线性手术瘢痕外,对宽片状瘢痕的适应性也优于商用张力减压带。由此可以看出,作为一种微创无痛的选择,这种微针介导的机械治疗策略有很大的潜力为患者提供一种具有成本效益和方便的增生性瘢痕管理。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nano.1c11016
  • 艺术与内涵的绽放——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与珀金埃尔默高内涵影像大赛
    没有人能否认影像的魅力,大到浩瀚神秘的宇宙星河,小到显微镜下的蓬勃生命,都一次次震撼着我们的视觉和心灵。作为新兴的影像数据解决方案,珀金埃尔默高内涵在引领我们进入惊艳的微观世界的同时,也借助其高通量的优势驱动临床科研转化。2017年,珀金埃尔默公司成功协助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神经转化研究所 (SITraN) 组织的高内涵成像大赛[1]。自2016年引入SITraN,Opera Phenix在药物筛选、神经解析和斑马鱼研究等多个领域闪光耀彩,成为药物筛选实验室最受欢迎的平台[2]。SITraN高内涵筛选成像大赛获奖作品,基于Opera Phenix在第十七次中国暨国际生物物理大会[3]召开之际,我们有幸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合作举办国内首届珀金埃尔默高内涵影像大赛。为了向大家展示微观世界不同维度之美,大赛分为“细胞及细胞器”、“3D微组织及类器官”、 “模式动物及植物”3个类别。同时,为了突出“内涵”二字之美,鼓励以多视野拼图、表达差异组图或长时间培养短视频形式参赛。获奖者不仅将获得精美的礼物,还可以借助生物物理学会平台和珀金埃尔默平台传递作品背后的科研故事。展现您创意细胞和高超技艺的机会来了,还等什么? 参赛规则1、作品必须由Perkinelmer 高内涵平台(Opera Phenix 或Operatta , Operetta CLS)拍摄2、作品可以是单张图片、组图和短视频(单图的多视野拼图,不少于2组的组图,组图的短视频更佳),并附上简要的文字说明。单张图片包括多视野拼图。组图包括以下类别:不同时间点的对比;不同空间位置的对比(如3D样本的不同层面,或2D样本的不同位置);不同处理条件的对比;高内涵软件分析前后的对比。3、参赛起止日期:2019年8月3日上午10点半到2019年11月30日下午5点。奖项设置根据评委评分结果,每个类别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各1名。其他选手由评委组选出不超过30名优秀选手进行网络投票角逐网络人气奖共3名。获奖选手将获得证书和相应奖品,奖品由珀金埃尔默提供。一等奖(3名)荣耀20 PRO二等奖(3名)荣耀平板5三等奖(3名)广角微距镜头套装 网络人气奖(3名)广角微距镜头套装评奖规则评委团队生物物理学会5位理事评价原则10分制,其中艺术权重为40%,内涵权重为40%,科研与技术创意权重为20%。每个作品只能获得一个奖项,不得重复参与。获奖名单将于2019年12月25日在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微信公众号和珀金埃尔默公司微信公众号同时发布,并择时举办颁奖仪式,届时可以与成像大咖面对面交流。网络投票时间2019年12月12日上午8点到2019年12月23日下午5点。相关更新请留意【珀金埃尔默生命科学】公众号。参赛方式填写如下表格内容,连同参赛作品一同发送邮件到jian-yun.liu@perkinelmer.com如有问题请联系:刘建云 15021067393姓名单位手机/邮箱参赛作品名关键词准确性参赛作品类别细胞及细胞器/3D微组织及器官/模式动物及植物仪器型号作品描述(500字内)是否同意Perkinlmer宣传参赛作品是/否 感谢您的关注并期待您的参与,祝您好运!参考文献[1]http://sitran.org/news/latest/sitran-high-content-screening-picture-competition-2017-winner-announced/[2]http://sitran.org/news/latest-state-art-imaging-equipment-bought-you-thank-you-sitran/[3]http://www.bsc.org.cn/2019/关于珀金埃尔默:珀金埃尔默致力于为创建更健康的世界而持续创新。我们为诊断、生命科学、食品及应用市场推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助力科学家、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解决最棘手的科学和医疗难题。凭借深厚的市场了解和技术专长,我们助力客户更早地获得更准确的洞见。在全球,我们拥有1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于150多个国家,时刻专注于帮助客户打造更健康的家庭,改善人类生活质量。2018年,珀金埃尔默年营收达到约28亿美元,为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一员,纽交所上市代号1-877-PKI-NYSE。了解更多有关珀金埃尔默的信息,请访问www.perkinelmer.com.cn
  • 第二届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年会在沪成功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1年9月25日,第二届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年会在上海召开,会议为期两天。本次会议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主办,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承办。为促进后疫情时代我国代谢组学发展,会议就代谢组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动态进行了探讨,吸引了代谢组学领域的专家用户及厂商代表近400人参会。  会上,近60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代谢组学技术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报告分享,报告内容涉及药物代谢组学、环境代谢组学、脂质组学技术、代谢组学数据分析、疾病代谢组学等方面,覆盖了代谢组学的各应用领域。大会现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朱正江研究员 主持大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总干事长/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刘平生致辞代谢组学分会会长/复旦大学唐惠儒教授致开幕辞唐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代谢组学分会的目标,表示分会将致力于推动中国代谢组学领域研发、教育、科普、项目立项、合作及国内外交流。最后,唐教授也代表代谢组学分会全体会务人员对不辞辛劳前来参加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谢意。    大会报告环节由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华盛顿大学Gary J. Patti教授、复旦大学赵世民教授三位专家带来精彩的报告分享。  报告题目《单细胞代谢物质谱分析》  报告人:清华大学 张新荣教授  报告题目《鱼油,吃不吃,如何吃?》  报告人:复旦大学 赵世民教授不仅如此,大会同期还举办了多个主题研讨会,共邀请了50位专家学者及行业专家针对代谢组学技术、代谢组学技术与应用、疾病代谢组学、药物代谢组学、脂质代谢组学技术、环境代谢组学、代谢组学数据分析进行学术探讨与交流。为促进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长,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和才干,提高学术水平,大会还特别举办了青年科学家论坛,邀请了6位青年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在大会闭幕式环节,澳大利亚贝克心脏病糖尿病研究所Peter Meikle、复旦大学唐惠儒教授带来了精彩的报告分享。报告题目《分子表型组的定量及挑战》  报告人:复旦大学 唐惠儒教授  会议期间还进行了墙报展示交流及优秀墙报评选活动,闭幕式上举行了优秀墙报的颁奖环节。优秀墙报颁奖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委员合影
  • TA仪器在第二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和十六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会议上独领风骚
    金秋10月, 中国化学会80周年系列活动中两项重要的学术活动第二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学术会议和第十六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联袂在武汉大学召开。这两次会议汇集了国内和全球优秀的生物物理化学以及热力学和热分析领域的华人学者。在连续9天的会期中, 大家就当今国内生物物理化学和热力学最新的技术进展和对今后相关领域技术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国内多名知名的学者都在此次会议上进行了专题报告。   作为全球热分析和微量热领域的领导者, TA仪器此次以主赞助商的身份全程参与了这两次会议。为了创造国内学者与国际间先进水平的交流机会, TA仪器特别邀请了热分析和微量热领域两位全球知名的华人学者-台湾中央大学特聘教授陈文逸先生和美国西肯塔基大学校长特别助理,华北电力大学千人计划入选者潘伟平教授坐镇TA仪器专门为这两次会议开设的TA Show Room, 与众多的参会学者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技术交流和一些小型的讨论会。所有和陈教授和潘教授进行交流的参会者均表示, 这种形式令人的确受益匪浅, 在TA Show room 里和两位大师有机会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更是让人收获很大。两位专家也高度评价了TA仪器开创的这种交流方式,使得国内学术界有更多可能近距离接触世界和亚洲顶尖水平。   除了与大师可以进行面对面交流, TA仪器还在show room 里集中展示了其最新Discovery 系列产品,Discovery DSC, Discovery Nano ITC, Discovery Nano DSC 和TAM 系列的微量热产品。为了帮助大家运用最好的仪器进行更好的试验测量, TA仪器还通过现场播放实验技巧小影片的形式与大家分享了多种热分析和微量热实验技巧,TA Showroom 里发布的技术海报展示了了国外专家利用TA仪器进行的一些研究成果。如此丰富的技术和仪器展示使得所有进入TA show room 的与会者都印象深刻。   TA仪器,不仅仅着重于自我品牌的建立和推广。我们更加重视与中国一流的学者共建实验平台,帮助更多的实验室获得最好的实验工具来进一步提高国内科研水平。如同TA仪器在全球与各大名校合作, 邀请世界级的专家作为TA仪器的顾问。在中国, 我们计划与TA仪器学术重点实验室一起为中国热分析和微量热技术的发展不懈努力。作为此次活动的高潮, 在10月16日和10月20日两个TA仪欢迎晚宴中, TA仪器与所有与会者共同回顾了TA仪器在全球学术界的合作成果与贡献, 并分别向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 201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刘义教授带领的实验室团队以及由千人计划入选者潘伟平教授带领的华北电力大学实验室团队颁发了TA仪器学术重点实验室的奖杯。同时也标志着TA仪器和国内学术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里程碑!     TA仪器南方区经理董传波先生正在和客户讲解产品      台湾中央大学特聘教授陈文逸教授正在与客户进行一对一交流      客户正在观看TA仪器实验技巧小影片      TA仪器全球副总裁Warren Bock 先生和TA仪器亚洲区总经理Fortran Hsueh先生正在给2012年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武汉大学刘义教授颁奖      TA仪器全球副总裁Warren Bock 先生和TA仪器亚洲区总经理Fortran Hsueh先生正在给千人计划入选者华北电力大学潘伟平教授颁奖
  • 郑哲敏:爆炸力学家的家国情怀
    八十七岁的郑哲敏最令人难忘和喜欢的是他的笑容,笑容中透着的那份孩童般的天真和机灵很容易让人忘记他是当今中国力学界德高望重的泰斗,郑哲敏是著名的力学家,同时是三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及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等职。   他身材瘦小,行动灵活,思维敏捷,说起许多往事,总是和蔼地笑着,并带着几分孩子气地手舞足蹈。在他的身上,有许多同时代科学家的共同烙印:聪颖好学,名校出身,师从名师,游学西方,归国报效,成就斐然……但对于这一切,他本人只是淡淡地说,“都是机缘和运气。”直到与他深入地交谈了两个多小时之后,记者才慢慢地了解和读懂了些许老人阳光笑容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泊背后,是他面对命运时浪漫的天性和对家国始终放不下的情怀。   遵父命,不经商   在郑哲敏的人生中,父亲是第一个对他影响深刻的人。   父亲郑章斐出生在浙江宁波的农村,自幼家贫,念书不多,但聪敏勤奋,16岁时到上海打拼,从学徒做起,最终成为著名钟表品牌“亨得利”的合伙人,分号遍布全国多地,还说得一口流利的英文。   郑哲敏于1924年出生在山东济南,是家中次子。他幼时顽皮,心思不在读书上,喜欢搞恶作剧,甚至仅仅因为对父亲店铺里一个男伙计女性化的打扮不满,就发动弟弟妹妹搞起了“小游行”。郑哲敏终生难忘,8岁那年,父亲对他说,经商让人看不起,以后不要走做生意这条路,要好好读书。在郑哲敏的印象中,父亲没有一般商人的恶习,他正直良善,崇尚文化,决心不在子女中培养一个商业接班人,不娶一个姨太太,朋友也多是医生或大学教授。在家庭的影响下,郑哲敏与家中兄妹也都一生刚正不阿,一心向学。   尽管郑哲敏成长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少年时又心脏不好,他的求学经历多次因战乱或生病中断,但因为父亲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所以学业却从未荒废。即使在休学期间,父亲也为郑哲敏请来家庭教师,给他补课 此外还带他到全国多地旅游,使他开阔眼界 给他买《曾国藩家书》,教他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带他大声朗读英语,使他后来渐渐能够使用原版英文书,自学数学、物理等课程。郑哲敏说,这些点滴的往事,影响了他一生,养成了他喜欢自学、不喜求问于人的习惯。   194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被西南联合大学(抗战期间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在昆明合办的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录取,因哥哥郑维敏已在此前一年考入西南联大,郑哲敏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西南联大,和他从小敬佩的哥哥同样进入了工学院电机系。      进名校,遇名师   因家境富庶,当年郑哲敏是坐着飞机去昆明上大学的。然而,1943年至1946年在西南联大读书的三年里,学习和生活条件却很艰苦。课堂就设在茅草房里,他有机会见到梅贻琦、沈从文、闻一多等名教授,他们简朴的生活让他印象深刻。   郑哲敏至今印象最深的是教授们教学时的一丝不苟。作为低年级生,他与那些名教授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并不多,但是,通过听他们的报告,以及整个学校大环境的耳濡目染,他渐渐隐约感到“学术上要有追求,做人要有追求”。   同样使他记忆犹新的还有学校里浓厚的民主气氛。持不同政见的学生们经常辩论,而郑哲敏属于“中间派”。他也开始思考国家前途,并逐渐意识到当时社会的许多问题恐怕根源于体制问题。但他生性淡泊名利,很多事都是想想就放一边, “政治太危险”,还是学习要紧。在大学时代,和很多这个年龄的青年一样,他开始思考“人为什么活着”这样的哲学问题,还特意到图书馆借来哲学书籍寻找“答案”,他最后的结论是:“人终归是要死的,一个人活着的价值,还是要做一些事,为社会做点贡献。”   因为觉得和哥哥学不同专业,能对国家有更大贡献,郑哲敏从电机系转到了机械系。中学时郑哲敏的理想是当飞行员或工程师,前者可以在前线抗战,后者可以建设国家。然而,最终他还是走向“力学”这条理论研究的道路,因为他遇到了第二个对他影响深远的人——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   1946年,抗战胜利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迁回原址,郑哲敏所在的工学院回到北京的清华园。同年,钱伟长从美国回国到清华大学任教,在他的课上,大四的郑哲敏首次接触到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近代力学理论,钱伟长严密而生动的理论分析引起了郑哲敏的极大兴趣。钱伟长也很赏识这个聪明的年轻人,常叫他到家里吃饭。郑哲敏毕业后留校为钱伟长当了一年助教,还见到了回国探亲时到清华演讲并在钱伟长家小住的钱学森。   多年后,郑哲敏回忆道,钱伟长对他的重要影响,一是使他从此确定了研究力学的道路,二是钱伟长重视数学和物理等基础学科,对他影响很大 三是钱伟长是当时有名的“进步教授”,积极参与爱国学生运动,还常跟学生讲对美国社会的认识,认为美国“虽有很多科学创造,但都不能为人民所用。”   1948年,经过清华大学、北京市、华北地区及全国等四级选拔,同时在梅贻琦、钱伟长、李辑祥等人的推荐下,郑哲敏在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唯一的“国际扶轮社国际奖学金”获得者,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   国家需要什么,就做什么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是世界最负盛名的理工学院之一,培养了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的多位著名科学家都先后在这里留学深造过。在这里,郑哲敏用一年时间获得硕士学位后,跟随年长他13岁、当时已誉满全球、即使在美国社会也家喻户晓的钱学森攻读博士学位。钱学森也因此成为他人生路上第三位影响深远的导师。   在加州理工学院,郑哲敏有机会聆听许多世界著名学者的课程或报告,尤其受钱学森所代表的近代应用力学学派影响很深:着眼重大的实际问题,强调严格推理、表述清晰、创新理论,进而开辟新的技术和工业,这成为郑哲敏后来一生坚持的研究方向和治学风格。   出国留学,是为了归国报效,郑哲敏“从没想过不回国”。然而,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留学生归国集体受阻,郑哲敏毕业后不得已继续留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当了两年助教。尽管美国人很友好,但他仍然感到一些微笑面孔背后的歧视,“似乎与你交往是对你的施舍”,他感到自己像一叶浮萍,扎不下根来。   1955年,郑哲敏与钱学森师生俩终于相继回国。郑哲敏回国前夕,钱学森特地跟他谈心,告诉他回国不一定能做高精尖的研究:“一直在美国,也不知道国内科研水平如何,只能是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在此后的50多年里,郑哲敏的科研人生,始终与钱学森如影随形,也一直在践行着钱学森的这番话。   国内生活条件的确不如美国,但是郑哲敏“从来没觉得苦”。他所看重的是,街上的社会秩序不乱了,物价不再像旧社会那样一天一个价,买东西不再需要用麻袋装钱了 商店的橱窗里居然也有了一些国产的电子和五金产品。他特意到书店里买了一部《宪法》,认真研究这个他眼前的新社会。   回国后,郑哲敏投奔恩师钱伟长。当时中科院还没有力学所,力学研究室设在数学所,钱伟长专门在研究室设立了新专业——弹性力学组,由郑哲敏担任组长,研究水坝抗震,后来又领导大型水轮机的方案论证。钱学森回国后,带领创建中科院力学所,郑哲敏参加了这项工作并成为该所首批科技人员。   因中苏交恶,苏联专家从中国撤走。1960年,郑哲敏受航天部门委托,研究爆炸成形问题。钱学森预见到一门新学科正在诞生,将其命名为爆炸力学,并将开创这门学科的任务交给了郑哲敏。郑哲敏与他所领导的小组不负所托,成功研究出“爆炸成型模型律与成型机制”,并应用此理论基础成功地生产出高精度的导弹零部件,为中国导弹上天做出重要贡献,同时,相关理论和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其它国防和民用领域。4年后,在大量实验和计算分析的基础上,郑哲敏独立地与国外同行同时提出了一种新的力学模型——流体弹塑性体模型,为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的当量预报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爆炸力学学科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文革期间,郑哲敏的研究被迫中断,他被隔离审查过,也到干校劳动过。如今,提起这段往事,他只是呵呵一笑,说:“很多事,我已经都忘了。”   1971年,从干校返回中科院力学所后,郑哲敏继续致力于爆炸力学的研究。经过10年努力,郑哲敏先后解决了穿甲和破甲相似律、破甲机理、穿甲简化理论和射流稳定性等一系列问题,改变了中国常规武器落后状况。此外,他还通过在爆炸力学和固体力学中的科学实践,为国家解决了瓦斯等生产爆炸的力学分析、港口建设中海淤软基处理等一批重大实际问题。   1984年2月,郑哲敏接替钱学森出任力学所第二任所长。虽然他不再担任爆炸力学实验室主任,而是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力学学科及相关科学的规划工作中,但还是会经常对爆炸力学的一些具体工作进行理论指导。    科研需要耐心   至今,87岁的郑哲敏依然每天会到中科院力学所上班。在记者专访的两个多小时里,仍不时有前来拜访或请教的客人。   尽管在旁人看来,郑哲敏已是了不起的享誉海内外的大科学家,但他本人却从不以为然。他说,自己有一些问题,比如“胸无大志”,从未一门心思地想过要成就些什么 还“不够勤奋”,所以没能做更多的事。   有人曾将郑哲敏与比他年长5岁、在加州理工结识且交情甚笃的学长冯元桢相比较,认为论聪明才智,郑哲敏绝不在冯元桢之下,而当年选择了留在美国的后者,如今已经是赫赫有名的“美国生物力学之父”。   对此,郑哲敏说,人到晚年,他也曾和冯元桢在美国会面,谈起过两个人不同的道路,彼此都会觉得羡慕对方——一个是功成名就,一个是尽忠报国,二者很难比较。   问及当前中国力学的发展水平,郑哲敏认为,虽然有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他认为当下学术界浮躁的风气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原因。他说:“科研需要耐心。现在,一些人都急于求成,沉不下心来坐冷板凳,这样做出的也最多是中等成果,很难有出色的、有重大影响的成果。有的人急于要实效,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最终会极大地制约整体科技的发展。”   他语重心长地说,当科学家并不像大家看上去的那么美。“科研有突破的那一刻很快乐,但是更多的时候很苦、很枯燥,在一遍又一遍的错误中寻求突破,在反反复复的试验中总结创新。”   一口气说完上面两段话,郑哲敏又笑笑说:“人老了,很多事我也只是想想而已,想过就放下了。当前,我想得最多的事还是,如何培养好我现在唯一的研究生。”   他告诉记者,如今,他业余喜欢散步和听音乐,最喜欢听巴赫和贝多芬。   质朴——“就是老老实实做,不知道就再去学”   “没什么神秘的。”当记者问科研方法心得的时候,郑老认真地说,“就是老老实实做,不知道就再去学”。但同时他也承认,科研有时是很枯燥的,必须耐得住寂寞。“要搞科研就要有吃苦的决心。没有牺牲精神、一往直前的勇气,基础研究也是做不成事的。”   郑老的办公室在力学所的三楼,他现在依然坚持每天上午到办公室坐半天班。“今天起晚了,快7点才起来。”郑老笑说,除了上班、做点家务之外,下午天气好的话还会出去走走。   不过这几天,郑老将下午的精力放在了“上网”,浏览一些学科领域的新资讯。他说,考虑到自己研究力学性质这么多年,希望从更宏观的角度回头看看,有没有什么遗漏的地方。“如果哪天有什么想法,就去找老白(白以龙院士)聊聊。”   当后来提到本文开头的那个“奖金”的问题时,记者才明白了郑老为什么热衷于“上网”背后的原因。他说,奖金“肯定不能撒开随便用”。所以,他最近在查文献,“希望能有更多人参与进来。能起点作用就起点。”   期望——年轻人“太苦”,要正确引导   如今,年近90的郑老近年来依然工作在科研一线,除了继续学科领域内的研究外,还关注能源战略安全等重大问题,当国家重大工程遇到挫折时,郑老也会挺身而出。   “郑老是我们所多年的优秀党员,科技界的楷模。”力学所党委书记乔均录自豪地说,八十多岁的郑老有次身体不舒服住院输液,都不耽误他把研究生叫到医院里给他们辅导论文。   郑老生活简朴,一心向学,性格中透露着难能可贵的“纯粹”。在他的观念中,科研人员是不会发财的,能有个“体面的生活”就满足了。   “现在的年轻人确实压力比较大。”不过,他倒不主张用物质奖励去刺激他们,“吊他们的胃口”。“这会把人搞得非常‘烦躁’,一天到晚操心。就像无头苍蝇似的,不能想大事,不能想远的事。”在郑老看来,这种状态实在是“太苦”了。   “当然,这要从政策上来引导。”他寄语青年科研人员“要看得远一点”,不要为一时的得失计较太多。“文革时‘赶时髦’的都吃亏了,所以做点实事,或许当前会吃亏,但心情会平衡一点。”
  • 聚焦生物物理与人类健康——第十九届中国暨国际生物物理大会盛大开幕
    仪器信息网讯 2021年7月24日,第十九届中国暨国际生物物理大会在安徽合肥盛大开幕。本次大会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协办,会议吸引千余位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及仪器企业代表前来参会。中国科学院饶子和院士、杜江峰院士、施蕴渝院士、隋森芳院士、阎锡蕴院士、卞修武院士、董晨院士出席大会开幕式。开幕式现场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宏研究员主持,杜江峰院士、饶子和院士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许瑞明教授为大会开幕式致辞。杜江峰院士为开幕式致辞杜江峰院士讲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种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建有理学和特色文科的综合性科技大学。我们始终坚持实施全院办校首次结合的办学方针,紧紧围绕着国家的战略需求,高起点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创新人才,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我国的生物物理学同生共长,1958年建校时,就建立国内高校第一个生物物理系,六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生物物理学优秀人才。 许瑞明教授为开幕式致辞许瑞明教授讲到,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本次大会汇聚了多位杰出学术带头人,吸引了众多青年科技工作者,相信本次大会一定会为为各位同行提供增强次学术交流平台,为新理论新思想的分享提供一个开放平台,促进国际间学术交流引发深层次的思想交流。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在此平台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治理自强。饶子和院士为开幕式致辞饶子和院士讲到,生物物理学这样一个学科非常重要,它在推动生命科学发展、推动人类健康发展、推动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些年来,生物物理学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比如AlphaFold,当然,这也是建立在我们前期积累的大量数据的基础之上。二十年前,是结构分析生物学,而现在结构细胞生物学时代已经到来。开幕式上,揭晓了第七届贝时璋杰出贡献奖和第七届贝时璋青年生物物理学家奖获得者,并进行颁奖仪式。第七届贝时璋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施蕴渝院士,第七届贝时璋青年生物物理学家奖获得者分别为北京大学黄小帅教授和上海科技大学王权博士。饶子和、杜江峰两位院士为获奖者颁奖阎锡蕴院士、张宏研究员为获奖者颁奖开幕式后,清华大学隋森芳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董晨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劲松研究员三位嘉宾作了首日的大会报告。隋森芳院士 清华大学报告题目:《Structure studies of gigantic supramolecular complexes by cryo-EM》隋森芳院士讲到,冷冻电镜技术时当今生命科学的前沿热点技术之一,近年在Cell、Science、Nature的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评选中,冷冻电镜因把生命科学推进到原子水平而连续当选。冷冻电镜在结构生物学面临的挑战:分辨率尽可能高、颗粒尽可能小、颗粒尽可能大、颗粒不均一、尽可能原位测量。隋森芳院士讲了其实验室所做的光合蛋白质及其的冷冻电镜研究。董晨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报告题目:《IL-17家族细胞因子在黏膜炎症与疾病的功能机制》董晨院士讲到,生物物理学既有物理,也有生物,物理比较“骨感”,生物比较“丰满”,因此带来了免疫生物学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在进化过程中,IL-17家族细胞因子在进化中是非常悠久的存在,也比较保守,IL-17家族包括六个成员:IL-17A到IL-17F。IL-17是研究的最多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成员,其受体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细胞因子受体家族,有5个家族成员。董晨院士详细介绍了IL-17家族细胞因子在黏膜炎症与疾病的功能机制。李劲松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报告题目:《类精子干细胞介导的遗传改造》哺乳动物单倍体胚胎干细胞是从单倍体囊胚中建立的细胞系,该细胞具有二倍体胚胎干细胞的所有特性,包括无限增殖能力、基因表达模式、分化潜能等。单倍体干细胞因为只含有一套遗传物质,为在细胞中开展高通量正反向遗传筛选提供了新的工具。另外,携带精子遗传物质的孤雄单倍体该细胞可以替代精子通过卵子注射高效产生半克隆小鼠(因此又称为类精子干细胞),可作为载体将基因编辑器通过“受精”带到胚胎中,为研究胚胎发育和细胞命运决定提供新的遗传学工具。李劲松研究员介绍了其实验室类精子干细胞相关研究及基因组标签计划。开幕式前一天,膜生物学与人类健康、环境与健康、单分子动态结构、基于冷冻电镜的新技术及应用等多场主题研讨会议提前预热,近70位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了精彩的报告分享。此外,大会还专门设置了高中生卓越论坛,4位高中生带来了他们的研究分享。部分讲者照片接下来的2天,还将有二十余场分论坛,百余为报告嘉宾带来精彩的分享,敬请关注仪器信息网后续相关报道。后记:生物物理学是生命科学和物理的重要分支学科和领域之一,可以阐明 生物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有关物质 、能量与信息的运动规律,对于生命科学、医学、农业、工业等各个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届生物物理大会的主题聚焦在生物物理与人类健康,强调了生物物理领域的创新发展对人类健康的重要影响。多位院士和百余名国内外优秀学者和业界领袖齐聚合肥,分享交流科技创新发展的最前沿技术,演讲内容覆盖面十分广泛,对于生物物理学科、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本次会议令人感受深刻的一点是特别设置了高中生卓越论坛和青年科研生涯规划系列讲座,充分体现了会议主办方对于青少年和青年学生培养工作的重视。高中学生自信地展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已经开始接收专业的训练,体现了我国当代高中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正如本次青年论坛评委所言,在仍以分数为主导,以高考作为绝大多数高中阶段教学的导向的背景下,仍有这样的科学爱好者参与科学研究,是我国中学科学教育的希望和风采。
  • 老客户再次引进物理检测设备
    老客户再次引进物理检测设备2021年03月份,多年合作的老客户徐州管件制造公司,这次引进金相显微镜,拉力试验机等设备。金相显微镜广泛应用在工厂或实验室进行铸件质量的鉴定,用金相法测定球化率直观jing确。麒麟公司技术工程师到客户现场技术指导,并且帮客户升级了老设备,技术售后得到了客户的认可。该公司于2005年成立,主要经营球墨管件、球墨管、阀门制造等。从2013年与南京麒麟合作以来,去年上门参观考察,客户对“麒麟”品牌产品的质量及售后保障一直表示很满意。参观后直接带走一套碳硅分析仪,主要检测铸铁原材料,利用炉前铁水分析仪器现场检测铁水中的碳硅含量,周工与客户现场技术交流沟通,讲解了该设备其性能的稳定性及测定数值的准确性,确保铁水质量。拉力试验机主要用于金属、非金属材料之拉伸、压缩、弯曲和剪切等力学性能试验,本机配有计算机、打印机、电子引伸计、光电编码器及通用试验软件,可以准确测定金属材料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延伸率、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可以查询和打印(力-位移,力-变形,应力-位移,应力-变形,力-时间,变形-时间)六种曲线及相关试验数据,具有软件自检功能,能自诊断故障,详见软件说明。是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工程质量监督站等部门的理想检测设备。金相显微镜用于鉴别和分析各种金属和合金材料的组合结构,广泛应用在工厂或实验室进行铸件质量的鉴定;原材料的检验或材料处理后的金相组织分析;是钢铁、有色金属材料、铸件、镀层的金相分析;地质学的岩相分析;以及工业行业对化合物等进行微观研究的设备,是金属学和材料学研究材料组织结构的检测仪器,也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和教学等行业。南京麒麟科学仪器集团有限公司检测中心2021.03.10
  • 2022年 “医学中新技术与新装备”国际学术会议 12月4日线上会场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 20222022年“医学中新技术与新装备”国际学术会议(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指南)大会主席樊瑜波 教授北航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会议简介本次会议由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期刊编辑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材料生物力学分会主办,由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协会(WACBE)青委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专委会、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委会生物材料与仿生专业组协办,医学中新技术与新装备国际学术会议将于2022年11月-12月以线上方式举办。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医学中新技术与新装备)创刊于2019年,由Elsevier出版的开放获取期刊。编委会由世界著名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领域专家组成,北航樊瑜波教授为创刊主编,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Scott Hollister教授(2019-2022)和Ahmed Elsheikh教授(2022-2025)担任共同主编,郑诚功教授担任执行主编。期刊于2019年被DOAJ收录,2021年被Scopus收录并被列为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协会会刊。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期刊旨在为全世界医工交叉领域相关研究领域及研究机构出版和传播医疗新技术、新装备提供服务收稿范围包括生物材料、组织工程、生物医学传感和测量、生物医学成像、医用机器人、生物力学、康复工程、医学人工智能、医学光子学、医疗仪器和医学信息学等交叉研究方面的基础及应用研究,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及团队成员关注并投稿!欢迎从事医工交叉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及医学界、产业界专家及同学们参会交流,期待与各位线上相聚!学术委员会主席:樊瑜波 教授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Abdul I. Barakat、Ahmed Elsheikh、Bernd Grimm、Ching-Long Lin、Peter Lee、Peter Ma、Yih-Kuen Jan、董澄、邓小燕、冯大淦、傅冰梅、郭向东、季葆华、李国安、李小俚、李宗明、钦逸仙、王晓渡、徐礼胜、徐小云、张明、张泽、郑诚功组织委员会主席:王丽珍 教授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Chih-Hsiu Cheng、Chun Loong Ho、Daniel Fong、Minliang Liu、陈端端、陈行、陈强、陈增胜、崔新光、丁希丽、范杰、冯文韬、郭江真、韩数、何静雯、胡靓、黄建永、赖溥祥、李德昌、李建超、李昆、李儒雅、李晓明、李志勇、梁夫友、林敏、林原、刘肖、刘展、刘子钰、吕永钢、莫富灏、倪明、牛海军、牛文鑫、牛旭锋、漆超、孙安强、王超、王俊杰、王璞、王盛章、王晓飞、王岩、王莹、武晓刚、徐光魁、许燕、杨海胜、姚艳、姚怡飞、余嘉、于健、于欣格、岳蜀华、张弛、张大可、张冀聪、张靖、张敏、张世明、张作启、赵昕、郑付印、郑庭辉主办单位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期刊编辑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材料生物力学分会协办单位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协会(WACBE)青委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专委会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委会生物材料与仿生专业组期刊网址:https://www.journals.elsevier.com/medicine-in-novel-technology-and-devices投稿网址: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medntd/default1.aspx编辑部联系方式:medntdeditorialoffice@baicbme.cn
  • 2022年 “医学中新技术与新装备”国际学术会议 12月3日线上会场报告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 20222022年“医学中新技术与新装备”国际学术会议(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指南)大会主席樊瑜波 教授北航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会议简介本次会议由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期刊编辑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材料生物力学分会主办,由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协会(WACBE)青委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专委会、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委会生物材料与仿生专业组协办,医学中新技术与新装备国际学术会议将于2022年11月-12月以线上方式举办。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医学中新技术与新装备)创刊于2019年,由Elsevier出版的开放获取期刊。编委会由世界著名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领域专家组成,北航樊瑜波教授为创刊主编,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Scott Hollister教授(2019-2022)和Ahmed Elsheikh教授(2022-2025)担任共同主编,郑诚功教授担任执行主编。期刊于2019年被DOAJ收录,2021年被Scopus收录并被列为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协会会刊。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期刊旨在为全世界医工交叉领域相关研究领域及研究机构出版和传播医疗新技术、新装备提供服务收稿范围包括生物材料、组织工程、生物医学传感和测量、生物医学成像、医用机器人、生物力学、康复工程、医学人工智能、医学光子学、医疗仪器和医学信息学等交叉研究方面的基础及应用研究,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及团队成员关注并投稿!欢迎从事医工交叉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及医学界、产业界专家及同学们参会交流,期待与各位线上相聚!学术委员会主席:樊瑜波 教授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Abdul I. Barakat、Ahmed Elsheikh、Bernd Grimm、Ching-Long Lin、Peter Lee、Peter Ma、Yih-Kuen Jan、董澄、邓小燕、冯大淦、傅冰梅、郭向东、季葆华、李国安、李小俚、李宗明、钦逸仙、王晓渡、徐礼胜、徐小云、张明、张泽、郑诚功组织委员会主席:王丽珍 教授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Chih-Hsiu Cheng、Chun Loong Ho、Daniel Fong、Minliang Liu、陈端端、陈行、陈强、陈增胜、崔新光、丁希丽、范杰、冯文韬、郭江真、韩数、何静雯、胡靓、黄建永、赖溥祥、李德昌、李建超、李昆、李儒雅、李晓明、李志勇、梁夫友、林敏、林原、刘肖、刘展、刘子钰、吕永钢、莫富灏、倪明、牛海军、牛文鑫、牛旭锋、漆超、孙安强、王超、王俊杰、王璞、王盛章、王晓飞、王岩、王莹、武晓刚、徐光魁、许燕、杨海胜、姚艳、姚怡飞、余嘉、于健、于欣格、岳蜀华、张弛、张大可、张冀聪、张靖、张敏、张世明、张作启、赵昕、郑付印、郑庭辉主办单位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期刊编辑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材料生物力学分会协办单位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协会(WACBE)青委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专委会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委会生物材料与仿生专业组期刊网址:https://www.journals.elsevier.com/medicine-in-novel-technology-and-devices投稿网址: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medntd/default1.aspx编辑部联系方式:medntdeditorialoffice@baicbme.cn
  • 2022年 “医学中新技术与新装备”国际学术会议通知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 20222022年“医学中新技术与新装备”国际学术会议(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指南)会议时间2022年11月25日-2022年12月31日大会主席樊瑜波 教授北航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会议简介本次会议由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期刊编辑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由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协会(WACBE)青委会、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材料生物力学分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专委会、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委会生物材料与仿生专业组协办,医学中新技术与新装备国际学术会议将于2022年11月-12月以线上方式举办。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医学中新技术与新装备)创刊于2019年,由Elsevier出版的开放获取期刊。编委会由世界著名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领域专家组成,北航樊瑜波教授为创刊主编,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Scott Hollister教授(2019-2022)和Ahmed Elsheikh教授(2022-2025)担任共同主编,郑诚功教授担任执行主编。期刊于2019年被DOAJ收录,2021年被Scopus收录并被列为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协会会刊。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期刊旨在为全世界医工交叉领域相关研究领域及研究机构出版和传播医疗新技术、新装备提供服务收稿范围包括生物材料、组织工程、生物医学传感和测量、生物医学成像、医用机器人、生物力学、康复工程、医学人工智能、医学光子学、医疗仪器和医学信息学等交叉研究方面的基础及应用研究,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及团队成员关注并投稿!欢迎从事医工交叉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及医学界、产业界专家及同学们参会交流,期待与各位线上相聚!学术委员会主席:樊瑜波 教授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Abdul I. Barakat、Ahmed Elsheikh、Bernd Grimm、Ching-Long Lin、Peter Lee、Peter Ma、Yih-Kuen Jan、董澄、邓小燕、冯大淦、傅冰梅、郭向东、季葆华、李国安、李小俚、李宗明、钦逸仙、王晓渡、徐礼胜、徐小云、张明、张泽、郑诚功组织委员会主席:王丽珍 教授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Chih-Hsiu Cheng、Chun Loong Ho、Daniel Fong、Minliang Liu、陈端端、陈行、陈强、陈增胜、崔新光、丁希丽、范杰、冯文韬、郭江真、韩数、何静雯、胡靓、黄建永、赖溥祥、李德昌、李建超、李昆、李儒雅、李晓明、李志勇、梁夫友、林敏、林原、刘肖、刘展、刘子钰、吕永钢、莫富灏、倪明、牛海军、牛文鑫、牛旭锋、漆超、孙安强、王超、王俊杰、王璞、王盛章、王晓飞、王岩、王莹、武晓刚、许燕、杨海胜、姚艳、姚怡飞、余嘉、于健、于欣格、岳蜀华、张弛、张大可、张冀聪、张靖、张敏、张世明、赵昕、郑付印、郑庭辉主办单位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期刊编辑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协办单位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协会(WACBE)青委会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材料生物力学分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专委会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委会生物材料与仿生专业组。期刊网址:https://www.journals.elsevier.com/medicine-in-novel-technology-and-devices投稿网址: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medntd/default1.aspx编辑部联系方式:medntdeditorialoffice@baicbme.cn
  • 开班通知|北京大学2023年第二届生物显微成像高级培训班来了!
    欢迎您参加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公共仪器中心和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北京)北大分中心平台于7月17日--22日举办的生物显微成像培训班。第一届生物显微成像专题研讨会生物显微成像是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北京大学在超分辨成像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在超灵敏快速活细胞超分辨成像、单分子超分辨成像、偏振结构光超分辨成像、长时程STED超分辨活细胞成像等多个方向取得新突破。超分辨成像技术的一个关键环节——荧光探针和标记过程对于超分辨成像的实现必不可少,我校多个新型荧光探针的开发助力超分辨成像的分辨率提高,促进活细胞超分辨成像的可行性。另外,光学成像平台通过多标-超多标标记结合光谱成像或循环成像,拓展了单细胞原位空间蛋白组学的应用。在生物力学方面,光学成像平台的生物型原子力显微镜Bio-AFM可对生物样品进行高分辨扫描成像以及力学性质的测定,流体力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FluidFM可实现单细胞注射、活细胞内物质抽提、粘附力测定等功能,助力生物学与力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公共仪器中心成立于2009年,目前已发展到7个平台:光学成像平台、电镜平台、流式平台、蛋白质核心支撑平台、质谱平台、离心机平台、同位素室。其中多个平台同时承担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北京)北大分中心平台的运行管理任务。光学成像平台目前有Leica STED 3X超分辨显微镜、Nikon N-SIM超分辨显微镜、OMX SR活细胞超分辨、Live SR转盘共聚焦超分辨、Bio-AFM生物型原子力显微镜、FluidFM流体力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Zeiss Light Sheet光片显微镜、高内涵显微镜、PhenoCycler Fusion单细胞空间蛋白组学分析平台等20多台大型光学成像设备。为了分享光学显微成像领域的最近进展,促进其应用,光学成像平台举办第二届生物显微成像高级研讨班。此次培训内容包括授课和实验操作两个部分。理论讲述部分,我们邀请到超分辨率显微成像、活细胞快速成像、荧光探针及荧光蛋白、单细胞空间蛋白组学技术等领域的知名学者做深入的课堂讲述;实验操作部分,将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超高分辨显微系统搭建、超高分辨率技术的应用、超分辨率活细胞成像、高端显微成像技术应用、基于成像的单细胞空间组学技术、生物型原子力显微镜、流体力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等内容的实验操作培训。此次培训班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北京)北大分中心主办,全程完成培训的学员颁发北京大学结业证。
  • 新型纳米力学成像探针实现原子力显微镜下DNA的直读检测和高分辨成像
    p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研究室与上海交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合作,基于DNA纳米技术发展了一系列DNA折纸结构并作为纳米力学成像探针,实现了原子力显微镜下对基因组DNA的直读检测和高分辨成像。相关结果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8, 14738)。 /p p   DNA折纸结构是利用DNA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程序性设计将M13 DNA在上百条DNA短链的辅助下折叠成指定几何形状。上海应物所博士张宏陆等在研究员樊春海指导下,并与晁洁、师咏勇等合作,通过设计DNA折纸结构作为原子力显微镜的纳米力学成像探针,在单分子水平下实现了对DNA分子的特异性标记和单核苷酸变异性(SNP)的直读检测。相较于基于荧光成像的直读方法,这种新技术将分辨率提升一个数量级,可达到远超光学衍射极限的10 纳米分辨。基于DNA纳米折纸结构设计的探针为原子力显微镜的图像获取提供了精确的标尺和丰富的选择,为遗传分析等生物学应用提供了新的工具。进一步,他们还将该方法与之前发展的纳米PCR和单倍型分析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1, 6, 639)结合,实现了单分子水平的遗传样本单倍型分析。这种单分子水平的单倍型分析通量高,可靠性好,有望用于易感基因的发现、疾病相关基因的鉴定和药物设计等方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W02017041952652465743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5ce2d220-65c2-4a85-8844-d5d4e94428db.jpg" /  & nbsp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上海应物所等在DNA折纸纳米力学成像探针设计方面取得进展 /p p /p p /p
  • 2022年 “医学中新技术与新装备”国际学术会议 12月7-13日线上会场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 20222022年“医学中新技术与新装备”国际学术会议(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指南)大会主席樊瑜波 教授北航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22年12月7日线上会场2022年12月10日线上会场2022年12月11日线上会场2022年12月12日线上会场2022年12月13日线上会场会议简介 本次会议由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期刊编辑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由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协会(WACBE)青委会、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材料生物力学分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专委会、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委会生物材料与仿生专业组协办,医学中新技术与新装备国际学术会议将于2022年11月-12月以线上方式举办。 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医学中新技术与新装备)创刊于2019年,由Elsevier出版的开放获取期刊。编委会由世界著名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领域专家组成,北航樊瑜波教授为创刊主编,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Scott Hollister教授(2019-2022)和Ahmed Elsheikh教授(2022-2025)担任共同主编,郑诚功教授担任执行主编。 期刊于2019年被DOAJ收录,2021年被Scopus收录并被列为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协会会刊。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期刊旨在为全世界医工交叉领域相关研究领域及研究机构出版和传播医疗新技术、新装备提供服务收稿范围包括生物材料、组织工程、生物医学传感和测量、生物医学成像、医用机器人、生物力学、康复工程、医学人工智能、医学光子学、医疗仪器和医学信息学等交叉研究方面的基础及应用研究,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及团队成员关注并投稿! 欢迎从事医工交叉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及医学界、产业界专家及同学们参会交流,期待与各位线上相聚!学术委员会主席:樊瑜波 教授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Abdul I. Barakat、Ahmed Elsheikh、Bernd Grimm、Ching-Long Lin、Peter Lee、Peter Ma、Yih-Kuen Jan、董澄、邓小燕、冯大淦、傅冰梅、郭向东、季葆华、李国安、李小俚、李宗明、钦逸仙、王晓渡、徐礼胜、徐小云、张明、张泽、郑诚功组织委员会主席:王丽珍 教授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Chih-Hsiu Cheng、Chun Loong Ho、Daniel Fong、Minliang Liu、陈端端、陈行、陈强、陈增胜、崔新光、丁希丽、范杰、冯文韬、郭江真、韩数、何静雯、胡靓、黄建永、赖溥祥、李德昌、李建超、李昆、李儒雅、李晓明、李志勇、梁夫友、林敏、林原、刘肖、刘展、刘子钰、吕永钢、莫富灏、倪明、牛海军、牛文鑫、牛旭锋、漆超、孙安强、王超、王俊杰、王璞、王盛章、王晓飞、王岩、王莹、武晓刚、徐光魁、许燕、杨海胜、姚艳、姚怡飞、余嘉、于健、于欣格、岳蜀华、张弛、张大可、张冀聪、张靖、张敏、张世明、张作启、赵昕、郑付印、郑庭辉主办单位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期刊编辑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材料生物力学分会协办单位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协会(WACBE)青委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专委会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委会生物材料与仿生专业组期刊网址:https://www.journals.elsevier.com/medicine-in-novel-technology-and-devices投稿网址: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medntd/default1.aspx编辑部联系方式:medntdeditorialoffice@baicbme.cn编辑部联系方式:medntdeditorialoffice@baicbme.cn
  • 2022年 “医学中新技术与新装备”国际学术会议 12月21-25日线上会场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 20222022年“医学中新技术与新装备”国际学术会议(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指南)大会主席樊瑜波 教授北航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12月21日(周三)12月22日(周四)12月23日(周五)12月24日(周六)12月25日(周日)上午9:0012月25日(周日)晚20:00会议简介本次会议由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期刊编辑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材料生物力学分会主办,由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协会(WACBE)青委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专委会、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委会生物材料与仿生专业组协办,医学中新技术与新装备国际学术会议将于2022年11月-12月以线上方式举办。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医学中新技术与新装备)创刊于2019年,由Elsevier出版的开放获取期刊。编委会由世界著名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领域专家组成,北航樊瑜波教授为创刊主编,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Scott Hollister教授(2019-2022)和Ahmed Elsheikh教授(2022-2025)担任共同主编,郑诚功教授担任执行主编。期刊于2019年被DOAJ收录,2021年被Scopus收录并被列为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协会会刊。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期刊旨在为全世界医工交叉领域相关研究领域及研究机构出版和传播医疗新技术、新装备提供服务收稿范围包括生物材料、组织工程、生物医学传感和测量、生物医学成像、医用机器人、生物力学、康复工程、医学人工智能、医学光子学、医疗仪器和医学信息学等交叉研究方面的基础及应用研究,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及团队成员关注并投稿!欢迎从事医工交叉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及医学界、产业界专家及同学们参会交流,期待与各位线上相聚!学术委员会主席:樊瑜波 教授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Abdul I. Barakat、Ahmed Elsheikh、Bernd Grimm、Ching-Long Lin、Peter Lee、Peter Ma、Yih-Kuen Jan、董澄、邓小燕、冯大淦、傅冰梅、郭向东、季葆华、李国安、李小俚、李宗明、钦逸仙、王晓渡、徐礼胜、徐小云、张明、张泽、郑诚功组织委员会主席:王丽珍 教授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Chih-Hsiu Cheng、Chun Loong Ho、Daniel Fong、Minliang Liu、陈端端、陈行、陈强、陈增胜、崔新光、丁希丽、范杰、冯文韬、郭江真、韩数、何静雯、胡靓、黄建永、赖溥祥、李德昌、李建超、李昆、李儒雅、李晓明、李志勇、梁夫友、林敏、林原、刘肖、刘展、刘子钰、吕永钢、莫富灏、倪明、牛海军、牛文鑫、牛旭锋、漆超、孙安强、王超、王俊杰、王璞、王盛章、王晓飞、王岩、王莹、武晓刚、徐光魁、许燕、杨海胜、姚艳、姚怡飞、余嘉、于健、于欣格、岳蜀华、张弛、张大可、张冀聪、张靖、张敏、张世明、张作启、赵昕、郑付印、郑庭辉主办单位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期刊编辑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材料生物力学分会协办单位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协会(WACBE)青委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专委会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委会生物材料与仿生专业组期刊网址:https://www.journals.elsevier.com/medicine-in-novel-technology-and-devices投稿网址: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medntd/default1.aspx编辑部联系方式:medntdeditorialoffice@baicbme.cn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