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气候环境检测

仪器信息网气候环境检测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气候环境检测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气候环境检测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气候环境检测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气候环境检测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气候环境检测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气候环境检测相关的解决方案。

气候环境检测相关的论坛

  • 甲醛及TVOC释放量检测用环境气候箱有人了解么?

    甲醛及TVOC释放量检测用环境气候箱有人了解么?我国人造板及家具制造行业唯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造品中甲醛释放限量》(GB18580-2001)新标准将于2018年5月1日正式实施。此次新标准与旧标准的具体变化如下:1.新版标准提高了甲醛释放限量要求,规定甲醛释放限量值为0.124毫克/立方米,限量标识为E1 统一甲醛检测试验方法为“1m3气候箱法”,取消了干燥器法、穿孔萃取法两种甲醛检测方法。2.甲醛释放限量值与ISO16983:2016《木质人造板-刨花板》、ISO16985:2016《木质人造板-干法纤维板》规定一致,检测方法采用ISO12460-1:2007《人造板甲醛释放量测定第1部分:1m3气候箱法》,这意味着我国甲醛释放限量与检测方法已与国际接轨。有采购过这种测试箱的人么?你们是如何理解最新标准的啊?

  • 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报送2022年度碳排放报告和2023年度碳排放监测计划的通知 (沪环气候〔2023〕90号)

    各有关单位:根据《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沪府令10号),为规范有序实施本市纳入配额管理单位的碳排放管理,我局将开展2022年度碳排放报告编制报送及2023年度碳排放监测计划填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关于碳排放报告编制和报送各纳入配额管理的单位应按照本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外购绿电碳排放核算方法调整通知(沪环气候〔2023〕89号)等文件要求,规范编制2022年度碳排放报告,于2023年6月30日前完成报送工作。(一)在线报告填报。通过上海节能低碳和应对气候变化网(http://www.reg-sh.org)右下角链接登录“上海市碳排放报告直报系统”,按照系统中表式要求进行在线填报和提交。(二)纸质报告报送。完成碳排放报告在线报送后,请将系统自动生成的碳排放报告打印并加盖公章(一式两份)进行报送。在线提交的报告内容与纸质报告存在差异的,以纸质版报告为准。二、关于碳排放监测计划填报(一)填报内容。各纳入配额管理的单位应按照本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方法的要求,规范编制2023年度碳排放监测计划。如企业计划在2023年度解散、注销、停止生产经营、迁出本市,或者碳排放边界、排放类型、主要排放设施、主要产品等将在2023年度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在监测计划中予以说明。(二)填报时间和方式。各纳入配额管理的单位应于2023年6月30日前通过上海节能低碳和应对气候变化网(http://www.reg-sh.org)右下角链接登录“上海市碳排放报告直报系统”,按照系统中的表式要求完成2023年度监测计划填报。三、关于新增纳入配额管理单位的碳排放相关账户开设对于《上海市纳入2022年度碳排放配额管理单位名单》中新增单位,需根据本市碳交易工作管理要求,于2023年6月30日前开设上海市碳排放配额账户和上海市碳排放交易账户。配额账户开设流程请参阅《上海市碳排放配额账户开设》。可通过上海节能低碳和应对气候变化网“办事指南”-“上海市碳排放配额账户开设”中下载相关附件,按照要求持相关材料办理。交易账户开设流程请参阅《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在线开户指引》。可通过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官网(https://www.cneeex.com)“碳排放交易”-“服务”-“交易客户端下载”-“上海碳排放权现货交易系统”路径查询该指引,按照要求持相关材料办理。联系人:林立,电话:23115641技术支持:沈行,电话:62123126、22502660碳排放报告纸质版及相关书面材料受理地址:华山路1076号3号楼,联系人:乔静,电话:22502668,邮编:200050。 [img=,16,16,absmiddle]http://law.foodmate.net/member/editor/fckeditor/editor/images/ext/pdf.gif[/img] [url=http://file1.foodmate.net/file/upload/202306/13/164104611562029.pdf]附件.pdf[/url][align=right]上海市生态环境局[/align][align=right]2023年6月7日[/align]

  • 光伏专用环境检测仪电站气象监测系统

    光伏专用环境检测仪电站气象监测系统

    光伏专用环境检测仪电站气象监测系统光伏专用环境检测仪是一款便于安装,使用方便,测量精度高,集成多项气象要素的高可靠性和高精度气象观测系统。光伏专用环境检测仪采用新型一体化结构设计,可同时采集温度、湿度、风向、风速、太阳辐射、雨量、气压、光照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露点和雪深等多项气象要素并做公告和趋势分析。光伏专用环境检测仪是专门针对光伏发电站的环境监测系统,该设备采用新型一体化结构设计,便于携带,测量精度高,使用方便,可采集温度、风速风向、太阳辐射、雨量、气压、电池板背板温度等多项气象要素并作公告和趋势分析。同时光伏专用环境检测仪可通过多种通讯方式,如GPRS,RS485等方式将气象数据传输到气象中心计算机气象数据库中,便于用户对气象数据的使用、分析和处理,是光伏电站监测环境因素的理想设备。[img=光伏专用环境检测仪,400,4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6/202206160916168913_1030_4136176_3.jpg!w690x690.jpg[/img]无论是渔光互补,风光互补,农光互补,或者是屋顶电站类型的光伏电站,在运营阶段,需要制定经济合理的的运维方案,保证电站安全可靠性,提高电站的发电量。使用光伏专用环境检测仪可以对电站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保证关键设备的正常运行,其次还应对光伏电站的发电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针对环境和气候条件,找到影响发电量的主要因素,制定合理的方案,减少损耗。针对光伏电站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定合理的光伏专用环境检测仪,对于光伏电站提高发电量和运营具有重要意义。[img=光伏专用环境检测仪,400,4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6/202206160916448711_5730_4136176_3.jpg!w690x690.jpg[/img]

  • 【原创】人工气候室为环境带来绿色空气

    人工气候室由控制室、空气处理室和环境实验室三部分组成控制室内装有控制各种因素的调节器和巡测器,调节器指示所需要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正定值,并根据巡测器连续不断地检测环境实验室的实际值与正定值之间的偏差,自动发出动作信号分别传递给各种执行机构(如热源、冷源、光源、气体成分控制系统)进行动作;空气处理室内装有空气过滤器、热源、冷源、除湿器、加湿器等设备,这些设备按控制室内调节器的指令动作;环境实验室内装有电光源和监测光、温度、湿度、气体成分等因素的感应元件,并与巡测器相连接,将各感应到的实际值传给巡测器转到控制室的调节器上进行偏差识别。按此路线反复循环使环境实验室中的实际值与调节器上的正定值相同。人工气候室常用于研究环境条件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也可用于某些生物的栽培、驯化、育种等工作。其规模及可控条件则根据需要确定。小型的称“人工气候箱”。人工气候室可分为房式、箱式和混合式 3种。房式的有中心控制室和环境控制室;箱式的具有独立控制系统;混合式是指配有人工气候箱的房式人工气候室。按所用光源,可分为自然光照型和人工光照型两种。按控制仪表的种类,可分为常规仪表型和计算机型两种。按应用范围,可分为通用型和专用型两种。通用型多为综合因子的调控实验室,同时也具有一定数量单因子的调控实验室。专用型常为研究某一对象所专用,大都是小型可变控制系统的人工气候室。http://www.zhyico.com/admin/upfile/proimage/201051115384646541.jpg通过模拟自然气候条件,精确控制温度、湿度、光照度、通风换气等指标,采用时间程序控制实现时段变换和周期循环。适用于生物工程、医学、农林、水产、畜牧等部门进行生物学、生态学、动物植物养植及其他环境试验。序号型号技术指标110立方米1、温度控制范围:0-55℃ ±1℃ 2、湿度控制范围:50%RH-90%RH ±5%RH 3、光照度:分0-7级控制,0-60000LX 213立方米1、温度控制范围:0-55℃ ±1℃ 2、湿度控制范围:50%RH-90%RH ±5%RH 3、光照度:分0-7级控制,0-60000LX 可根据用户要求,特定设计制作特点:1、微电脑控制,触摸开关,操作简便。2、采用PLC控制器,实现温度、湿度、光照度、时间、CO2气体等参数任意组合设定并进行自动控制和周期循环。3、进口压缩机、不锈钢加热管、超声波加湿器工作可靠。4、实现人机对话,工作状态智能提示,工作过程定时采样打印输出。5、采用植物生长专用光源,使植物达到最佳光合作用效果。6、合理的气流循环系统,保证室内温湿度均匀,室内配有紫外线杀菌灯。7、墙体材料采用聚胺酯复合彩钢板,节能、重量轻。

  • 【分享】环境监测基础知识-环境监测的定义和对象

    、定义 监测含义可理解为监视、测定、监控等。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也可表示为用科学的方法监测和测定代表环境质量及发展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二、监测过程1、监测方案制订:基础资料收集(水文、气候、地质、地貌、气象、地形、污染源排放情况、城市人口分布等历年资料)、采样点设置、采样时间与频率、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结果表达。2、过程:发现问题→按标准制定监测方案→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处理样品)→按标准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三、监测对象 1、 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地表水、地下水、大气) 或称环境质量状况(包括水体、大气、噪声、土壤、作物、水产品、 畜产品、放射性物质、电磁波、地面下沉、土壤盐碱化、沙漠化、 森林植被、自然保护区等)2、 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三废) 或称污染源(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医院、城市第三产业、污水 灌溉污染源等)3、 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 【转帖】【环境监测术语小词典】环境监测程序

    环境监测程序包括:   (1)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环境污染随时间、空间变化,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应根据监测区域呈现的特点,进行周密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主要调查各种污染源及其排放情况和自然与社会环境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土地利用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确定监测项目。应根据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结合本地区主要污染源及其主要排放物的特点来选择,同时还要测定一些气象及水文项目;   (3)确定监测点布置及采样时间和方式。采样点布设得是否合理,是能否获得有代表性样品的前提,应予以充分重视;   (4)选择和确定环境样品的保存方法;   (5)环境样品的分析测试;   (6)数据处理与结果上报。  由于监测误差存在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只有在可靠的采样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处理数据,才可能得到符合客观要求的数据,处理得出的数据应经仔细复核后才能上报。

  • 【求助】求环境仓/气候箱资料

    测甲醛或VOC的环境仓或叫气候箱,有没有朋友是做这个的?本人要做气候箱性能确认,想请教如何做交换率,回收率,混合效率的确认实验

  • 环境监测系统解决方案

    环境监测系统解决方案

    [b][size=16px]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城市建设扩大,机动车保有量增加,农耕田矿山湿地违章开发,全球气候变暖,自然植被森林沙漠化等因素,人类的生存环境正日益受到生活和生产所产生的污染物的危害。[/size][size=16px] 环境监测系统概述:  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城市建设扩大,机动车保有量增加,农耕田矿山湿地违章开发,全球气候变暖,自然植被森林沙漠化等因素,人类的生存环境正日益受到生活和生产所产生的污染物的危害。随着中国经济环境的改善,人们也日益重视生活环境的提高。环境保护、环境监测成为我们合理利用环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工作。[/size][size=16px]  环境监测系统特点:  1、视频监控与环保在线监测仪器结合使用,确保数据准确设备安全。  2、视频画面叠加环保数据字符,方便录像保留取证   3、环保监测数据支持智能查询统计,自动生成业务报表   4、集成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无需任何仪器即可自动获取烟气林格曼黑度数据   5、支持标准MODBUS/RS485/RS232工业总线,可同时采集环保在线监测仪器的数字/模拟数据   6、GIS电子地图定位技术,可标注监测点地理位置信息。  7、人性化环保监测界面,支持仿真仪表盘、线图、柱图数据显示模式   8、集成联网门禁管理功能,可远程管理监测点人员进出   9、监测数据超标智能报警,可自动联动视频、录像、电子地图、手机短信等告警方式,事后可通过查询报警日志调取录像。  10、提供3G智能手机客户终端,全面支持iOS(iphone)/Android/Symbian/Mobile等主流操作系统,可远程点播视频、查询采集数据 [/size][/b]

  • 【分享】环境监测的定义和对象

    一、定义 监测含义可理解为监视、测定、监控等。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也可表示为用科学的方法监测和测定代表环境质量及发展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二、监测过程1、监测方案制订:基础资料收集(水文、气候、地质、地貌、气象、地形、污染源排放情况、城市人口分布等历年资料)、采样点设置、采样时间与频率、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结果表达。2、过程:发现问题→按标准制定监测方案→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处理样品)→按标准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三、监测对象 1、 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地表水、地下水、大气) 或称环境质量状况(包括水体、大气、噪声、土壤、作物、水产品、 畜产品、放射性物质、电磁波、地面下沉、土壤盐碱化、沙漠化、 森林植被、自然保护区等)2、 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三废) 或称污染源(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医院、城市第三产业、污水 灌溉污染源等)3、 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 吉林省生态环境厅等部门关于印发《吉林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的通知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关于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的通知》(环气候〔2022〕41号)和《关于印发〈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指南〉的通知》(环办气候〔2022〕18号)要求,我们组织编制了《吉林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align=right]吉林省生态环境厅 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align][align=right]吉林省科学技术厅 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align][align=right]吉林省财政厅 吉林省自然资源厅[/align][align=right]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交通运输厅[/align][align=right]吉林省水利厅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align][align=right]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 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align][align=right]吉林省应急管理厅 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align][align=right]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 吉林省气象局[/align][align=right]吉林省国防动员办公室 吉林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align][align=right]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 吉林省能源局[/align][align=right]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 吉林省通信管理局[/align][align=right]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align][align=right]2023年9月15日[/align](此件社会公开)[align=center][b]吉林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b][/align]以全球气候变暖及突发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是我省振兴突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风险及巨大挑战。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全面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防范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和风险,强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家《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指南》(环办气候〔2022〕18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作为推动全省适应气候变化工作行动指导。一、面临形势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巨大挑战。我省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黄金玉米带”、“冰雪黄金维度带”,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江发源地,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洪涝、霜冻、阶段性干旱等气候灾害多发频发,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较大。1960年以来,吉林省气候呈现变暖趋势,年平均气温升高速率达0.3℃/10年,中、西部地区升温尤为明显。受气候变化影响,1960—2022年,极端最高和极端最低气温分别以0.17℃/10年和0.68℃/10年的速率显著上升,寒潮日数以0.4天/10年速率减少。近10年来,暴雨、台风、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及其诱发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省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据预测,到21世纪中期全球气候变化仍在持续,我省未来一段时期气候变化风险将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业气候资源分布格局及种植方式发生改变,威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应;水旱灾害、霜冻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病虫害致灾危险性增大,西部风沙干旱,中部易涝,东部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更具突发性、异常性和不可预见性;自然带分布缓慢北移,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面临压力;气候变化使城乡生命线系统运行环境恶化,交通线网、电力网络、能源管网等运营管理挑战增多;气候变化将产生更为适合媒介生物及病原体孳生的环境,直接影响农业和粮食安全,增大城乡居民健康风险;极端气候变化对我省的旅游业、商贸流通业、能源行业等也带来不利影响。面对复杂的气候变化态势,省委、省政府积极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部署,强化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工作的统筹协同,多措并举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中部黑土地保护、东部天然林保护、西部河湖连通工程成效凸显,蓝天、碧水、青山、黑土地、草原湿地“五大保卫战”全面实施,全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修复标志性战役取得重大成果,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得到持续有效推进,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球气候变化变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和风险仍在持续,应对气候变化面临我省工业化和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刚性压力,形势复杂而任务艰巨。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同时有序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推进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任务精准落地,形成气候治理新体系,开创气候治理新局面。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将适应气候变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强化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降低和减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灾害损失,推进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创建气候适应型发展示范区,有效提升全省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路子。(二)基本原则坚持主动适应,预防为主。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对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和风险,主动投入、积极作为,立足风险导向,最大限度采取趋利避害的适应行动。坚持预防为主,树立底线思维,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分析研判气候变化长期缓发不利影响和突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努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坚持系统推进,协同融合。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适应和减缓协同并进,加强全局谋划、系统布局、整体推进、分类施策,处理好发展和适应、整体和局部、长远和短期、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高气候变化风险管控能力,推动适应气候变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综合考虑我省东、中、西三大板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趋势、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气候脆弱性程度等因素,采取差异化的适应策略,提高适应行动的针对性、适配性和有效性。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在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将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脆弱领域和区域确定为适应气候变化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明确阶段性适应气候变化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时间表和路线图,有效提高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有效发挥政府在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引领作用,明确有关部门在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中的职责,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民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参与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舆论氛围。(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形成,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能力持续增强,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评估水平有效提升,气候相关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领域、重要生态安全地区以及重要战略经济区域的气候韧性和适应能力显著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45.8%。气候适应型示范作用明显加强,气候适应型特色示范区、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取得显著进展。先进适应技术得到应用推广,全社会自觉参与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氛围初步形成。到2030年,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完善,气候变化观测预测、影响评估、风险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气候相关重大风险防范和灾害防治能力显著提升,各领域和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全面开展,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脆弱性明显降低,森林覆盖率达到46%,森林蓄积量达到11.41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3.5%,重要湿地生态功能进一步提升。自然保护地法律法规、管理和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理念广泛普及,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达到同期国内先进水平,气候风险管理和防范体系基本成熟,重特大气候相关灾害风险得到有效防控,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升,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三、重点工作(一)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评估提升行动聚焦我省农业、生态、基础设施等气候敏感的重点领域,建立气候精密监测及精准预报体系,提升灾害性气候预测预警能力,分区分类开展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以智能监测、智慧预测、数据评估等手段推进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评估信息化水平。1.建立完善气象监测体系依托我省卫星、雷达等先进观测技术,实施气候变化数据集建设,健全服务全省气象监测的智能化设施体系、信息化管理体系、动态化跟踪体系,提高气候变化风险感知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施气象观测站网工程。建立完整的大气圈三维立体观测系统,提升气象卫星、雷达应用能力,在气象灾害易发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观测空白区和国家安全重点区补充建设地面气象观测设备和天气雷达,实施气象雷达工程、海洋气象综合保障工程,建设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实施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推进气象灾害易发区和生态环境敏感区地面气象精细化观测设备、激光测风雷达、太阳能辐射观测系统建设,谋划并力争实施风能太阳能监测预测能力建设,提升气象监测能力,加强气象监测站网布局规划,分区分类推进气象、水文、森林、草原、湿地、土壤、冻土等综合调查监测,建立全省多要素、长序列、高精度气候基础信息数据库,开展关键环流因子、外强迫因子及其协同作用对吉林省气候影响机理研究。提升典型脆弱地区气候变化动态化监测能力。加强气候系统变化事实和主要天气气候事件监测,规范气候变化监测技术方法,开展水土流失、湿地干涸、土壤沙化等调查监测评价,加强松原、白城等西部地区草原湿地,白山、通化等东部长白山森林及生物多样性,长春、四平等中部黑土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动态化监测网络,针对典型脆弱区气候系统变化事实和主要气候事件及风险影响的全过程监测。(各市(州)、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落实,省气象局牵头,省自然资源厅、省林草局、省生态环境厅等有关部门配合。以下均需各市(州)、县级人民政府落实,不再重复列出)2.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测预估针对我省暴雨、冰雹、霜冻等频发多发灾害性天气客观事实,健全智能数字预报业务体系,开展气候要素精细化网格预测技术研究,重点研发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技术,推进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预估系统建设,提升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和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升级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谋划并力争实施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过程监测评估业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信息管理,开展精细化到乡镇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中小河流洪水、森林草原火险、地质灾害等预警准确率、精细度和提前量。强化生态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服务,开展气候变化、气候条件和气象灾害对生态系统影响监测评估服务业务。提升灾害性天气精细化预报预测能力。谋划并力争实施气候可行性论证综合业务系统,构建灾害性天气中短期、延伸期集合及概率预报预测业务。开展东亚季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预测技术,研发重大灾害性天气归因分析技术,发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复合型灾害预测预警技术。鼓励研发区域气候预估技术,提升全省气候预估能力。完善预警信息发布和社会传播标准规范体系。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再传播机制,推动预警信息发布深度融入网络、广播、电视、短信等公共信息发布体系。(省气象局牵头,省生态环境厅、省政数局、省科技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应急管理厅、省林草局等有关部门配合)3.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聚焦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风险要素,提升气候变化评估技术水平和基础能力,加强敏感领域和重点区域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提升气候变化基础评估能力。谋划并力争实施气候变化对气象灾害影响机理研究,加强我省气候系统多圈层、多时间尺度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的机理研究。推进全省气候变化数据库体系建设,研制我省区域气候数据集产品,实现气候变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数据联通共用。开展气候变化适应效果评价技术研究,积极申报气候变化适应效果评价技术标准。开展中西部风能太阳能监测和评估,发布相关服务产品。推进不同时间尺度客观化定量化综合气象灾害风险预估业务。推动将温室气体排放管控及应对气候变化要求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强化重点领域及重点区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面向农业和粮食安全、森林、草原、湿地、交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分区分类、滚动有序的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适时启动有关气候变化对农业、交通等影响评估和风险研究;对西部生态脆弱区、长白山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和风险研究,开展面向各类规划设计、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化工园区区域评估、城市热岛效应评估、都市圈区域等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强化东部森林带、西部草原湿地、中部丘陵等气候变化的影响风险刻画,加强草原沙漠化、湿地干涸、森林草原火灾等生态系统研究,把握气候变化引起的重点领域及重点区域自然灾害新特点与演变趋势。(省气象局牵头,省生态环境厅、省应急管理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草局、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科技厅、省政数局等有关部门配合)(二)自然生态系统适应能力提升行动统筹考虑我省自然资源分布特点、资源环境承载力,推进林草河湖湿地一体化保护、修复、发展、治理,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牢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生态安全屏障。1.强化水资源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推进水资源生态保护治理和整体改善,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完善水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提升水资源承载力。优化水文等监测站网体系布局。推进大江大河及其重要支流水文站、水位站建设及基本水文站改造升级,构建吉林省水利行业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建设数字孪生流域和数字孪生工程,实现“吉林省水利多维数字化场景”,开展“四预”功能的“2+N”智慧业务应用体系及小流域山洪灾害“四预”能力建设,实施防洪工程图项目建设,补充完善监测预警站点,升级改造水旱灾害防御平台等。强化河湖生态流量保障。以水资源超载区、生态脆弱区、水生态退化区为重点,以流域为单元,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水资源生态保护治理,保护和扩大河湖生态空间。严控地下水开发强度,多渠道增加水源补给,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推进白城市洮儿河灌区及二龙山、新村水源地置换工程,开展新一轮地下水超采区评估。实施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保障工程。构建吉林“两纵四横”大水网,进一步优化全省水资源配置格局,实施大水网骨干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因地制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规模化,实施供水工程联网并网扩网,规范开展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实施防洪排涝体系完善工程。常态化开展水库(闸)隐患排查和安全鉴定,完成汪清满台城、吉林市胖头沟、和龙亚东、石国等100座病险水库加固,加强安全度汛和水毁修复工程建设。实施东部两条大江治理二期和三期工程、嫩江干流治理二期工程等大江大河治理工程建设,完善大江大河防洪减灾体系,提高抵御洪涝灾害能力。(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省生态环境厅、省住建厅、省应急管理厅、省自然资源厅等有关部门配合)2.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加强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推进天然林保护修复、后备资源培育,推进农田防护林升级改造,强化森林气候风险防控能力,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展森林抚育、后备资源培育等人工促进天然修复措施,调整林分层次结构,优化树种组成,培育复层异龄混交林,促进天然更新和森林正向演替。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林草种质资源保存库、林草良种基地建设。实施农田防护林带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我省中西部标准农田防护林建设,发挥其保障粮食安全和黑土地的生态屏障作用。实施森林气候风险防控强化工程。健全森林防火体系,加强火灾监测防控力度,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应急控灾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韧性。(省林草局牵头,省农业农村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应急管理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配合)3.降低草原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加强草原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加快退化草原植被和土壤恢复,监测预报草原火灾、有害生物及自然灾害的发生,稳定湿地保有量,提高湿地系统适应能力。开展草原保护修复。通过优质牧草地建设、“三化”草原治理、草原围栏建设,建立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治理技术体系。针对重度退化地区,采取围栏封育、人工种草、免耕补播、松土施肥等措施开展综合治理;针对中度退化地区,采取围栏封育、切根、松耙、施肥等措施进行改良;针对水土条件较好的轻度退化地区,建设人工草地。实施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程,开展草原有害生物普查、鼠虫害调查防控和毒害草治理。实施湿地系统功能提升工程。加强向海、莫莫格、哈尼等3处国际重要湿地管理,对长白山森林沼泽、灌丛沼泽开展保护与恢复,完善保护基础设施,强化科研监测,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提高湿地固碳释氧能力。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措施为辅”的原则,完善保护设施建设,恢复和扩大各类湿地植被及面积。加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力度,使湿地充分发挥“储碳库”、“吸碳器”和气候变化的“缓冲器”等重要功能。(省林草局、省自然资源厅、省畜牧局、省水利厅按职责分工负责,省应急管理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配合)4.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建设全面加大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力度,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管制度,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防控体系,强化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建立健全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系统性保护工程。对极度濒危、生存繁衍面临困境的东北虎、东北豹等野生动物及其地理种群进行抢救性保护。开展中华秋沙鸭保护工作,开展朝鲜崖柏专项资源调查,保护东北红豆杉、朝鲜崖柏等珍贵濒危野生植物。构建植被物候、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监测评估体系,强化重要鸟类迁飞通道保护,连通其生态廊道,扩大栖息地范围。指导应用环境友好型药剂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实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程。强化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疫源疫病监测站点,构建疫源疫病监测信息系统管理平台,稳步推动高致病性禽流感、野猪非洲猪瘟等重点野生动物疫病的监测工作。实施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程。健全野生动物救护网络,提高收容救护能力,扩大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现有救护站、动物园、救助中心基础上,补充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站点,提升救护水平。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及普查,重点加强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治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建设工程。以长白山区、松嫩平原区两个自然区域以及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流域为重点,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设东北虎、东北豹、原麝、东北红豆杉、朝鲜崖柏、梅花鹿、丹顶鹤、白鹤、大鸨等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育保护地,开展野生动植物人工繁育(培植)、野化,扩大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野外保护站点、巡护路网、监测监控、应急救灾、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疫源疫病防控等保护管理设施建设。(省林草局、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应急管理厅、省水利厅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5.构建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吉林特色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按照国家统一调整政策,结合“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科学优化自然保护地范围及功能分区,妥善解决自然保护地内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冲突。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保护管理能力。推进自然保护地勘界和自然保护区立标,实施自然公园分类分区规范管理,开展自然保护地“绿盾”专项行动。结合国家法律法规修订,实施启动我省自然保护地地方性法规修订工作。(省林草局、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三)气候敏感产业适应能力提升行动1.提高农业和粮食安全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结合我省农业生产结构及特点,优化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格局,培育和选择抗逆广适农作物品种,强化黑土地及耕地质量保护,推进气候智慧型农业建设。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根据不同种植业主产区气候变化趋势和程度,开展农业气候精细区划,适当调整农作物品种和生产结构。推广农业气候适应良种种植。围绕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作物,有计划选育和推广抗逆广适作物品种。加强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推广。推进作物、粳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菌物(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建设。加强黑土地保护及耕地质量建设。建设黑土地保护综合开发示范区,筹划“黑土地土壤产能数字模拟”大科学装置建设,积极推动成立“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探索黑土地保护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推进气候智慧型农业建设。发展农田智能化排灌、气候适应型作物、林果应变栽植和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体系,推广节水灌溉、旱作农业、抗旱保墒、排涝去渍等适应技术。根据气候变化引起的生态关系改变和病虫害新特点,优化构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推进农业文化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开展吉神黑猪、长白山野猪等具有吉林省特色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开发地方特色地理标志农产品,促进农民增收。(省农业农村厅、省畜牧局、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林草局、省气象局、省科技厅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发展气候适应型旅游业推进我省发展特色避暑旅游业、冰雪旅游业等气候适应性旅游业,加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合理开发新兴旅游业态及产品,建立健全旅游目的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急处置及管理能力。推进旅游景区安全设施升级改造。加强游山步道、玻璃栈道、索道与安全护栏等旅游安全设施建设,严防雷击、洪水、暴雨等灾害。创新适应型旅游业新业态。利用气候变暖的有利因素,合理开发到吉林“森”呼吸、行走在“吉”线、“精彩夜吉林”等特色休闲避暑产品,以及赏雪、戏雪、滑雪等冰雪旅游产品,开展古树名木、桥梁、村落、古建筑、遗址遗迹等旅游资源保护的人工干预。推出一批主题鲜明、课程精良、运行规范的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健全旅游业应急处置和管理制度。识别并评估气候敏感型旅游资源的潜在风险,开展长白山地区古人类遗址、“冰雪丝路”等相关遗址调查研究和资源保护的人工干预。推进长白山、北大湖、查干湖等旅游地发布温湿度指数、风效指数和着衣指数等旅游地气候舒适度指数,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完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各项应急处置预案,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省文旅厅牵头,省自然资源厅、省气象局、省林草局等有关部门配合)3.提高能源行业气候韧性建立能源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加强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等能源供应保障,建立健全能源安全管理体系,保障核心用能需求。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实施“陆上风光三峡”、“山水蓄能三峡”等重点工程,推进“氢动吉林”行动,建设鲁固直流配套300万千瓦风电基地和光伏基地、生物质热电联产等项目,构建多元开发、充足可靠的电力供应体系。强化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供应保障。加大全省原油、天然气、油页岩、页岩气精细勘探、合理开发力度,提高油气资源探明率,增加油气资源可采储量。积极引进中俄东线天然气资源,打通东部地区天然气资源入口,多渠道增加省内天然气供给。完善煤炭供应体系,完善“冬煤夏储”、“电煤应急保障”机制,支持热电企业与省外煤炭生产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增强煤炭供应储备能力。建立健全能源系统安全监测及应急管理体系。强化电力设备监测和巡视维护,推广储能、智能电网和数字化等技术应用。持续推进能源系统培训演练基地、抢险救援队伍和专家库建设,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编制紧急情况下应急处置方案,增强雨雪冰冻等极端状态下生存能力和应急恢复能力。(省能源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省应急管理厅、省气象局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省自然资源厅配合)4.促进商贸流通业适应气候变化聚焦提升商贸流通业发展效率,适时发展气候适应型商贸服务业,加强气候智能型物流业发展,强化城乡冷链物流保障能力,提升商贸流通业气候韧性。提升气候适应型商贸服务业发展能力。根据气候变化和市场需求调整销售产品供给与服务策略,特别是突发热浪或寒潮等极端气候发生,个别商品需求会在短时间内激增,引导鼓励商家做到相关商品迅速调运和上市。加快气候智慧型物流建设。推进高速公路视频监控系统改造升级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建立城市物流智慧大脑、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数据交换平台。引导企业优化物流资源配置和仓储配送管理,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物流融合,根据需求提供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健全物流气象监测、物流路线规划与精细化的气象预报、仓储防灾减灾服务,保障物流运输安全性、末端投递时效。加强城乡冷链物流保障能力。加强产销两地冷链物流衔接,推广应用预冷加工、低温分拣、冷藏运输、冷库储存等相关物流设施设备,建设农产品产地运输通道、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和配送站等,完善农业农村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提升“菜篮子”产品在气温升高后的抗风险能力。(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气象局、省农业农村厅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省政数局配合)5.提升气象及金融服务保障能力推进气象监测预警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围绕气象金融服务、气象商业化服务,创新发展气候服务新业态。提升气象金融服务业。鼓励金融机构披露高碳资产风险敞口和建立气候相关风险及突发事件应急披露机制。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探索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制定物理风险应对方案,加强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研究。推动金融科技与气候风险管理研究,鼓励金融机构加强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制定符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转型战略、路径和目标。创新商业性气象服务业。研发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气象服务产品,构建“智能预报+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发展商业性气象服务。针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工矿等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定制化、专门化气象服务,推动构建覆盖多领域气象服务保障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省气象局、省生态环境厅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四)重点生态安全地区气候韧性强化行动围绕东部、中东部、中部及西部四大生态功能板块,精准识别生态空间功能,强化森林、丘陵、平原、草原湿地等不同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治理,提升我省生态安全区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和生态系统气候韧性。1.提升东部森林生态区适应能力以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为核心,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白山市、通化市等地区为重点,合理利用开发的森林生态资源,推进保护河流水系、生物迁徙通道等生态廊道建设,提升东部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升森林及天然林资源保护能力。结合季节和气候变化,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的优质健康森林,积极发展森林碳汇。保护野生动植物、珍稀、濒危生物和湿地资源,加强外来物种管控,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和预警预报。强化生态区水源地保护。强化长白山天然矿泉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加大江河湖泊水资源保护治理力度,保护和扩大河湖生态空间,强化生态流量保障。构建以长白山、松花江为主体,森林、水系共生的生态格局。(省林草局、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按职责分工负责,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等有关部门配合)2.提升中东部丘陵生态区气候适应性重点围绕辽源市,吉林市的磐石市、桦甸市、蛟河市,通化市的梅河口市、辉南县等东部山区向平原过渡带地区,以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为重点,持续推进有关工作落实,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松花江、辽河、“三湖”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大力发展气候适应型产业,利用中东部地区资源,发展林地经济及气候适应型旅游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发展新材料、清洁能源。着力保护耕地,立足各地自身条件优势建设玉米、水稻、大豆产业带。(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旅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林草局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3.提升中部平原生态区适应能力以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等松辽平原黑土带保护区为核心,抓好农田防护林网修复,扎实推进城乡绿化美化,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推进防护林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农田防护林建设和更新改造,加强公路、铁路、江河绿色通道防护林网建设,预防面蚀和沟蚀、水土流失、冻融侵蚀等极端气候引发的灾害,遏制黑土地退化趋势。加强环长春经济圈的绿色通道和自然保护地建设,推动生态防护均衡布局并贯通到周边地区,构建区域协同发展的绿色生态屏障。加快发展适应型产业。将发展优势条件与气候变化特征相结合,着力培养经济林、种苗、花卉等气候适应型生态经济产业,实现林农优势互补。强化中部平原生态区生态治理。加强水源地、风沙源区、退化草原和萎缩湿地生态治理,有效锚固区域自然生态本底。(省林草局、省自然资源厅按职责分工负责,省水利厅、省生态环境厅等有关部门配合)4.提升西部草原湿地生态区适应能力围绕白城市、松原市等科尔沁草原东部、西部草原湿地生态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草原防灾减灾,提升湿地系统功能,补齐生态脆弱短板,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强化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加大草原“三化”治理,鼓励种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保护耕作层的植物,提升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加强草原防火和草原鼠虫害防治,推进草原区干旱、暴风雪等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技术体系建设,提高草原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开展农牧交错带、盐碱化、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推进草原资源休养生息,强化草畜平衡管理,加快盐碱地改良及沙地风蚀治理,开展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充分发挥林草水土保持功能。加强自然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向海、莫莫格、查干湖、牛心套保等重要湿地保护力度,提升湿地保护能力,促进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稳步推进珍稀水禽等重要物种栖息地保护恢复和鸟类迁徙生态廊道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省林草局、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省生态环境厅等有关部门配合)(五)重大基础设施适应能力提升行动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对交通、能源、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等影响,强化重大基础设施有效防范及应对气候灾害影响的能力,保障交通、能源、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1.提高交通系统气候变化韧性加强韧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气候适应型机场、气候适应型铁路、气候适应型公路为重点,提高交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推进气候适应型机场建设。以长春龙嘉机场、查干湖机场、延吉机场为重点,加强气候变化对机场生产运行的影响和风险评估,制定不同气候灾害情境下的应急预案,细化机场延误后服务保障,增强极端天气下的航班大面积延误应对能力。推进气候适应型铁路建设。以敦白铁路、长珲铁路、省内城际铁路等为重点,积极应对崩塌、滑坡、低温冰雪灾害,加强沿线冻土监测研究、灾害监控和防治,推广地基稳定性技术,提升铁路抗损毁和快速恢复能力。推进气候适应型公路建设。加强全省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指导,预判潜在工程风险灾害,提前避绕开山洪、泥石流多发地段和冬季冻雨多发、积雪障碍地段。结合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实际,适当增加监控探头数量、采用高清视频探头,将隧道、特殊路段、特殊气象路段纳入重点监控区域,实施公路桥梁、隧道、边坡等危险点智能化监管。(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省气象局、省科技厅配合)2.提高能源设施安全保障能力强化重要能源设施安全防护,加强对重要的电力系统设施、油气通道设施的保障建设,提高能源设施气候适应能力。增强电力系统设施气候韧性。根据气温、风力与冰雪灾害的变化调整输电线路、设施建造标准与电杆间距,新建和安装输供电设施尽可能避开冻雨、雷电、洪水与地质灾害多发地段。完善输供电系统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急预案,储备抢修器材,增强输变电设施抗风、抗压、抗冰冻能力。加快农村电网和城市配网升级改造,促进各电压等级配电网络协调发展。开展西部地区风电、太阳能发电气象预报服务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加强极端天气下的输供电系统保护,利用物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远程监控输供电设施,定期盘查和消除隐患,完善跨区域、跨部门联合监测预警机制,提升极端气候状态下电力供应能力。提升油气输送通道气候适应能力。加强油气长输管道保护,健全管道保护体系,督促管道企业履行管道保护主体责任,提高对地质灾害和极端恶劣天气的应对能力。加强天然气储备能力建设,建立以地下储气库为主、液化天然气储罐为辅、管网互联互通为支撑的多层次储气系统,尽快形成3天的储气能力,为全省储气调峰和稳定供气提供基础保障。(省能源局、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省发展改革委、省住建厅、省应急管理厅、省科技厅、省气象局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3.加强信息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对标数字吉林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不断强化信息基础设施适应气候能力,保障通讯网络安全运行。增强信息基础设施适应能力。加快建设新一代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助力我省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现代互联网基础设施保障体系,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通信风险。提升通讯网络应急能力。做好寒潮等极端天气通信保障,完善网络应急保障预案,组建应急队伍,做好资源储备、应急装机的统筹规划,确保通信网络在恶劣天气中安全稳定运行。(省通信局牵头,省政数局等有关部门配合)(六)城乡生活环境适应能力提升行动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开展重点城市气候风险评估,调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优化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强农村人居环境气候韧性,提升城市生活环境与农村人居环境气候变化适应能力。1.加强重点城市气候风险评估科学判断长春、吉林、四平等重点城市气候变化现状,根据区域气候变化趋势预估,识别气候变化对城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的主要影响和风险,合理评估城市不同领域、区域和人群的脆弱性。加强城市气候风险识别与评估。谋划并力争实施城市气候风险动态评估系统建设,推动长春、吉林编制城市气候风险地图,降低城市建筑、交通、供排水、能源、信息、环境等重要生命线系统的暴露度。完善城市气候风险评估有关制度。指导各地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工作,落实国家城市体检评估制度。完善城市部门应急联动会商机制,建立重点城市群气候安全联席会议制度,提升城市群联防能力。(省气象局牵头,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省应急管理厅、省生态环境厅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调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充分考虑不同气候承载力,统筹安排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涵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城市防灾减灾场所布局。科学布局公共防灾、人防等设施和防灾减灾避险场所,合理配置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确保自然灾害影响下城市功能正常运行。依托道路、绿地、水网,打通城市多层次通风廊道,增加城市空气流动性,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雾霾等现象。提升重要基础设施的适应气候变化性能。针对强降水、高温、冰冻、台风、雾霾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设计及建设、运行和维护方面提升排水、供电、供气、交通、信息通讯等生命线系统基础设施的适应气候变化性能。(省住建厅、省国动办、省水利厅、省应急管理厅、省能源局、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省交通运输厅、省通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省气象局等有关部门配合)3.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对交通、供水、供电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影响,着重建立和完善各级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强化基础设施防范与应急能力,保障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安全。提升道路交通适应气候变化韧性。加强交通设施维护保养,在城市轨道、城市快速路建设应急处置机制,强化极端气候环境下的通行保障能力。稳妥有序提升道路耐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变幅阈值,增强交通工具、公交站台、轨道交通、停车场对大风、高温、暴雨、内涝等的防护能力。提升能源设施气候变化韧性。开展气候变化对能源设施影响评估,推进输供电远程监控系统和智慧能源系统建设,完善输供电系统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急预案,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联合监测预警机制。优化配电网络,推进城市电力电缆通道建设和具备条件地区架空线入地,储备抢修器材,持续实施城镇老旧燃气管网设施更新改造。增强市政设施气候变化韧性。建立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及应急系统,推进城市洪涝水滞蓄场所市政管网改造,提高应对特大干旱、突发水安全事件的能力,构建城市多水源供水格局,建设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控制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省水利厅、省气象局等有关部门配合)4.强化城市生态网络服务功能强化城市生态系统气候韧性,发挥绿化改善城市微气候作用,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构建气候友好型城市生态系统。构建城市生态系统。完善城市绿色空间体系,持续推动园林城市创建和园林绿化品质提升,积极推进“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建设。实施城市河湖生态修复。系统开展城市江河、湖泊、湿地、岸线等治理和修复,高标准推进河湖岸线生态缓冲带建设,恢复河湖水系连通性和流动性。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智能化管理水平。按照国家要求推进相关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林地火险、病虫害发生和物种入侵等各类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城市内涝治理水平。优化设置城市洪涝水滞蓄场所和外排出路,增强雨洪径流调控能力。系统化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强化应对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内的降雨,推进老城区历史上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易涝积水点全面消除,新城区不再出现“城市看海”现象。(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林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省生态环境厅等有关部门配合)5.增强农村人居环境适应能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适应能力。实施农村道路畅通、供水保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电网和电气化提升等工程。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强村道巷路改造。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改造,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推进农村5G、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持续开展村庄清洁等农村社区常态化工作,实施乡村绿化工程,实施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支持乡土建筑适度开展适应性改造,完善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管体制。(省农业农村厅、省住建厅、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七)健康与公共卫生适应能力提升行动提升适应气候变化的公共健康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强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疾病防控、疫情动态变化监测评估,制定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应急预案、救援机制,最大力度降低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不利影响。1.开展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预警按照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方案和指南,研究制定吉林省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方案,加强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风险评估能力建设,开展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有效识别气候敏感疾病和脆弱人群,提升重点传染病和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病的监测和预警能力。(省卫生健康委、省气象局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公共卫生应急救援网络建设,完善气候敏感疾病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动态修订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完善应急医疗物资保障、应急医疗资源启用、科技攻关等子预案。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医疗有关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省卫生健康委、省科技厅、省气象局、省应急厅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3.加强气候变化健康管理能力提高儿童、孕妇、各类慢性疾病患者、65岁以上老人、城市贫困人口等脆弱人群的健康风险管理能力,加大气候变化健康影响宣传力度,开展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健康风险的宣传教育工作,充实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的科普内容,组织开展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科普知识进党政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学校、进社区(村)等活动,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水平和灾害自救互救能力。强化气候变化健康防护管理,督促指导用人单位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政策等规定做好高温天气环境下作业的劳动者防暑降温工作。(省卫生健康委、省气象局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八)自然灾害应急和综合治理行动把握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新特点与演变趋势,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调整防灾减灾部署,针对气候变化影响健全灾害风险管理预案体系,优化灾害防治工程网络,强化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气候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治理能力。1.完善灾害风险管理预案体系强化气候变化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围绕灾害风险基础研究、灾害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提高气候灾害风险防范支撑能力。增强灾害风险应对能力基础研究。加强气候变化对我省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及其影响风险机理研究,建设分类型、分区域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省级数据库,编制和适时修订省、市、县三级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精细化风险区划。推广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评估产品在城乡建设、灾害评估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健全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机制。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和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工作机制,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及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和评估制度,强化灾害综合风险形势会商研判,提升多灾种、灾害链风险综合监测评估预警能力。加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建立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诱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统一规划和分级分类管理,推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省应急管理厅、各有关涉灾行业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省气象局等有关部门配合)2.加强灾害防治工程网络建设聚焦灾害敏感领域及敏感区域,强化主要灾害防治措施,探索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AR等智能化技术在气候防灾减灾领域的应用。增强自然灾害综合治理能力。加强气候灾害多发地区和灾害风险未来可能发生显著变化区域的综合治理,实施防汛抗旱能力建设工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森林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自然灾害防治工程,降低自然灾害损失。完善灾害防治智慧化载体。完善“数算一体”的“天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实施分布式气象服务数据后台和省级业务系统“云+端”升级改造建设工程。推进建设气象灾害风险模拟系统,实施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推广人工防雹作业新模式,优化现代化人影信息业务系统,建立完善松花江上游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示范区。(省应急管理厅、省政数局、省气象局、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3.增强自然灾害应急能力以自然灾害的应急保障为目的,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提升应急指挥及救援能力,织密自然灾害应急协同网站,不断增强自然灾害应急能力。完善实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应急指挥机构,强化多灾种、专业化训练演练,提高极端条件下综合救援能力。实施省、市、县三级应急物资储备库设施新建和改造工程,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完善自然灾害应急协同机制。建立健全跨省(区)飞机增雨作业协调和流域水文气象业务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区域内飞机增雨作业协同保障和流域内水文气象信息共享应用及防汛抗洪联防联控,全面提升区域人工增雨抗旱、降低森林草原火险、防雹和流域防洪服务能力。(省应急管理厅、各有关涉灾行业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省气象局、省水利厅、省林草局、省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配合)(九)适应气候变化试点示范行动根据我省气候特征、资源特点、区域布局、产业发展、城市功能等因素,开展各具特色的适应气候变化试点示范,探索和推广有效的经验做法,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1.创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加强城市面对气候灾害的响应与管理,提升城市应急保障服务能力。实施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建设工程,建立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针对强降水、高温、干旱、台风、冰冻、雾霾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开展城市建设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修改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设计、建设及运营标准,健全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管理体系。推进城市生命线系统、居民健康等重大领域适应性工程建设,支持各地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构建“源头减排、管渠匹配、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省生态环境厅、省住建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气象局、省交通运输厅、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创建气候智慧型农业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创建气候智慧型农业示范试点,强化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及农业有害生物区域性预警与防控。开展干旱、洪涝、冷害等灾害的动态监测。选育和推广抗逆广适农作物品种。推广培肥改土、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农业高效节水等适应性技术,优化灌溉系统和方式,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省农业农村厅、省气象局、省科技厅、省水利厅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3.创建气候适应型特色示范区加快推进气候适应型产业园示范园区建设,提升敏感二三产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积极推进我省产业园区、开发区创建气候适应型产业示范园区,开展园区适应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引导各类产业园区实施生产工艺、能源设施、生产车间等方面改造升级,优化园区产业链和生产组织模式,探索适应型产业园区管理模式。(省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4.创建综合减灾示范试点围绕城市、城镇、社区等载体,提升气候灾害综合减灾能力,积极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试点。实施综合减灾示范区建设工程,建立完善防灾减灾工作制度,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修订完善各类灾害预案,建设重点易灾区监测预警系统。开展防灾减灾救灾业务培训、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各类灾害应急演练,优化应急物资管理制度,提升应急保障综合能力。(省应急管理厅、省气象局、各有关涉灾行业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省卫健委等有关部门配合)(十)适应气候变化治理能力提升行动落实适应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相关政策与制度,形成有效适应气候变化体制机制,完善适应气候变化相关领域投融资机制,推动适应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协同发展,提升适应气候变化意识,不断加强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1.健全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法规及制度体系加强气候适应型政策法规及制度建设,制定《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吉林省关于有效落实适应气候变化行动若干政策意见》、《吉林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适应气候各级管理体制,规范和加强地方各级政府的机构建设。落实国家有关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推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工作。(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林草局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创建适应气候变化相关领域投融资机制创建我省适应气候变化特色投融资机制,实施气候适应型投融资机制建设工程,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国家和地方气候投融资项目库。积极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创建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设立适应气候变化发展基金,创新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参与农业、交通、建筑、海绵城市等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投资。(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农业农村厅、省交通运输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配合)3.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协同建立健全适应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协同机制。加强适应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协同,协同推进适应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相关减排目标与任务。强化适应气候变化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制度协同,制定完善的适应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生态相关制度协同治理机制,推动在统一政策规划标准制定、统一监测评估、统一监督执法、统一督察问责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省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一)适应气候变化重大工程和试点示范项目鼓励省内各地区、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基础,推进适应气候变化重大工程及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切实增强全省各地、有关领域的适应气候变化韧性。1.实施适应气候变化重大工程根据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实际需求,聚焦防范化解敏感脆弱领域、区域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对、适应气候变化理念意识提升等重点工作,谋划和组织实施适应气候变化重大工程,重点实施吉林省气象观测站网工程、吉林省气象雷达工程、吉林省海洋气象综合保障工程二期、吉林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吉林省中西部供水工程、吉林省东部两条大江治理二期工程、吉林省查干湖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长白山森林保护修复综合治理项目等工程,适时谋划并争取实施吉林省风能太阳能监测预测能力、吉林省老龙口水库数字孪生水利工程等。(省气象局、省水利厅、省林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等有关部门配合)2.实施适应气候变化试点示范项目聚焦提升水资源、生态系统、城市生命线及重大基础设施等高风险区域、领域,积极开展和深化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工作,发挥示范引领带头作用,大力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重点实施气候变化数据集建设(农业、极端天气特征值)、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预估系统、吉林省气候要素精细化网格预测技术研究等试点示范项目,适时谋划并争取实施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和风险研究(西部生态脆弱区、长白山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对气象灾害影响机理研究、气候可行性论证综合业务系统、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过程监测评估业务能力建设、城市气候风险动态评估系统、长春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等试点示范项目。(省气象局、省水利厅、省林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等有关部门配合)四、实施保障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协调,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最大程度激发各类主体落实气候适应行动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全面适应气候变化的积极氛围。(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适应气候变化协调工作机制,形成适应气候变化政策行动合力。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有关部门共同建立相关工作机制、实施相关省级管理、开展相关协调和推进及配合等工作,各市(州)级政府负责组织本地区实施本方案中各项有关工作,共同建立健全气候系统观测、影响风险评估、综合适应行动、效果评估反馈的工作体系。(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二)推动工作落实按照国家要求落实吉林省适应气候变化成效阶段评估工作,每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期结束时组织开展实施情况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优化省级行动方案。按照国家及省有关要求适时调度、总结并上报本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相关工作的阶段进展情况。(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三)拓展交流合作强化与发达地区、毗邻省(市、区)的合作,深化气候变化科学数据共享与技术交流合作,探索建立东北区域气象服务联合体,加强气候风险和自然灾害联防联控。深化在气候变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适应协同等领域的合作。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创新国际交流,积极融入和服务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省生态环境厅、省科技厅、省气象局、省水利厅、省应急管理厅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强化宣传引导鼓励建设适应气候变化科普教育网络平台,编制科普读物、挂图或音像制品,依托世界气象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生物多样性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全国生态日、吉林黑土地保护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适应气候变化有关宣传和科普活动。鼓励培育和建设适应气候变化教育宣传活动基地,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交流与宣传,有效提高公民适应气候变化意识。依托专业机构和相关高等院校,建立专家团队和工作支撑团队,开展适应气候变化有关业务培训等工作。(省气象局、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应急管理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科技厅、省文旅厅、省生态环境厅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 【世界环境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3)》

    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应急管理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国家能源局、国家疾控局综合司,中国气象局、国家林草局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  为梳理总结《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印发以来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进展和成效,增进各方面对适应工作的了解,持续推进各层级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我们组织编制了[url=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406/W020240607336959617723.pdf]《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3)》[/url]。现印发给你单位,供参考。[align=right]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align][align=right]  2024年6月2日[/align]  (此件社会公开)

  • 气象环境自动监测站环境数据在线传递

    气象环境自动监测站环境数据在线传递

    气象环境自动监测站环境数据在线传递气象环境自动监测站就是指在某个地域依据必须,基本建设的可以全自动检测好几个因素,不用人工控制,就能全自动转化成报文格式,定时执行向中心站传送检测统计数据的气象站,是填补室内空间地区上气候检测统计数据空白页的关键。气象环境自动监测站由气象传感器、微电脑气象数据采集仪、电源、通风罩、全天候防护箱和气象观测支架、通讯模块等部分构成。能够用于对风速、风向、雨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太阳辐射、土壤温度、土壤湿度、蒸发量、大气压力等十几个气象要素进行全天候现场监测。可以通过专业配套的数据采集通讯线与计算机进行连接,将数据传输到气象计算机气象数据库中,用于统计分析和处理各项数据。[img=气象环境自动监测站,400,4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0/202210240859394852_5338_4136176_3.jpg!w690x690.jpg[/img]气象环境自动监测站用以对风频、风力、降雨量、平均气温、空气湿度、气压、太阳辐射量、地温、土壤含水量等9个气象要素开展全天当场检测,是气象站的1个关键构成。具备手机上气候短消息作用,能够根据多种多样通信与气候中心电子计算机开展通信,将气候传输数据到气候中心电子计算机气候数据库查询中,用以数据分析和解决。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color=#3333ff]气相[/color][/url]对湿度范畴0~99.9%精密度:±3%像素:01%可重复性:<5﹪輸出值PM25和臭氧已变为在我国头等大事检验和急待治理的关键空气污染源。[img=气象环境自动监测站,400,4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0/202210240900355283_6991_4136176_3.jpg!w690x690.jpg[/img]

  •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全面加强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管理的通知 (沪环气候〔2023〕37号)

    各有关单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于2021年7月16日启动上线。根据《[url=http://law.foodmate.net/show-206360.html]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url]》(部令第19号)、《[url=http://law.foodmate.net/show-212810.html]关于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数据质量监督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url]》(环办气候函〔2021〕491号)、《[url=http://law.foodmate.net/show-216185.html]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url]》(环办气候函〔2022〕111号)等文件要求,为加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管理工作,强化全国碳市场数据监督管理,现将相关要求通知如下:一、工作目的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生态环境系统碳市场数据管理相关能力建设,建立碳市场数据质量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常态化监管执法工作机制,切实提升数据质量。二、工作内容(一)确认重点监管对象市生态环境局气候处按照生态环境部的有关规定,逐年确定本市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以下简称重点排放单位)名录(2022年度名录见附件1),向生态环境部报告,并向社会公开。(二)组织信息化存证重点排放单位按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发电设施(2022年修订版)》要求,在每月结束后的40日内,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对元素碳含量等参数进行检测,并通过全国碳市场一体化监管服务平台对相关台账和原始记录进行存证。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所涉数据的原始记录和管理台账应当至少保存5年,鼓励有条件的重点排放单位探索开展自动化存证。(三)落实常态化执法检查将碳市场数据质量管理纳入年度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各区生态环境局组织执法及监测等机构对辖区内重点排放单位进行常态化执法检查,督促企业落实整改发现的问题。市生态环境局气候处、执法处组织市环境执法总队等单位对市管重点排放单位进行联合执法检查,并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对各区重点排放单位进行抽查。检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名单的准确性;月报和支撑材料的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真实性;企业数据质量控制计划的有效性;燃料消耗量、热值、元素碳含量等实测参数在采样、制样、送样、化验检测、核算等环节的规范性;检测报告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有关原始材料、煤样等保存时限是否合规;投诉举报情况;上级部门转办交办有关问题线索的查实情况等。详见《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数据质量技术审核工作表》《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数据质量执法监督检查工作表》(附件2、3)。(四)做好日常管理和信息报送各区生态环境局每季度将监管执法情况报市生态环境局。市生态环境局执法处汇总执法检查情况,于每季度后5天内抄送气候处。市生态环境局气候处会执法处及时分析重点排放单位数据填报情况,跟踪各区工作完成情况,对重点问题进行监督指导,形成季度日常监管执行情况报告,并于每季度后15天内向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报告。(五)切实做好碳排放报告质量专项监督帮扶问题整改市生态环境局执法处牵头负责,切实做好对生态环境部碳排放报告质量监督帮扶发现问题的核实、处置、整改和上报工作,加大对重点排放单位及相关机构的监管力度。坚持依法依规处置,对违法违规问题,按照法定程序立案、调查取证并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按照问题性质和情节严重程度,分级分类督促整改,将问题一盯到底,核实整改情况,确保问题整改到位。对涉及其他部门监管职责的违法违规问题线索及时移送相关部门处理,并依法依规实施失信联合惩戒。及时将相关问题整改落实情况上报生态环境部。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生态环境局成立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工作专班,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气候处、执法处、环评处、监测处、大气处、法规处、办公室、市环境执法总队、市减污降碳中心负责同志为成员。建立碳市场排放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机制,加强对重点排放单位、核查技术服务机构、咨询机构、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由气候处牵头做好全国碳市场数据管理的综合协调工作,环评处、监测处、大气处、法规处、办公室各司其职,从源头准入、在线监测管理、大气污染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强化信息公开等方面加强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创新管理机制探索,执法处会市环境执法总队负责组织加强执法检查,把好最后一道关。市减污降碳中心负责相关支撑工作。(二)严格落实整改针对生态环境部和市生态环境局在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过程中通报的典型案例,各区生态环境局应进一步核实并督促整改。将被通报的重点排放单位列为日常监管的重点对象,对查实的有关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从严处罚。(三)强化能力建设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应结合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和核查工作的实际需要,充实碳排放监督管理和执法队伍力量。组织开展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相关能力建设,由市生态环境局气候处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执法处落实执法相关工作部署。推动加快健全完善企业内部碳排放管理制度,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多源数据比对,识别异常数据,增强监管针对性。附件:1. 上海市纳入2022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录2. 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数据质量技术审核工作表3. 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数据质量执法监督检查工作表[align=right]上海市生态环境局[/align][align=right]2023年2月20日[/align]附件1上海市纳入2022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table=595][tr][td=1,1,51]序号[/td][td=1,1,416]单位名称[/td][td=1,1,128]所属区域范围[/td][/tr][tr][td=1,1,51]1[/td][td=1,1,416]上海外高桥发电有限责任公司[/td][td=1,1,128]浦东新区[/td][/tr][tr][td=1,1,51]2[/td][td=1,1,416]上海申能临港燃机发电有限公司[/td][td=1,1,128]临港新片区[/td][/tr][tr][td=1,1,51]3[/td][td=1,1,416]上海外高桥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td][td=1,1,128]浦东新区[/td][/tr][tr][td=1,1,51]4[/td][td=1,1,416]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td][td=1,1,128]浦东新区[/td][/tr][tr][td=1,1,51]5[/td][td=1,1,416]中国石化上海高桥石油化工有限公司[/td][td=1,1,128]浦东新区[/td][/tr][tr][td=1,1,51]6[/td][td=1,1,416]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吴泾热电厂[/td][td=1,1,128]闵行区[/td][/tr][tr][td=1,1,51]7[/td][td=1,1,416]上海吴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td][td=1,1,128]闵行区[/td][/tr][tr][td=1,1,51]8[/td][td=1,1,416]上海吴泾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td][td=1,1,128]闵行区[/td][/tr][tr][td=1,1,51]9[/td][td=1,1,416]上海华电闵行能源有限公司[/td][td=1,1,128]闵行区[/td][/tr][tr][td=1,1,51]10[/td][td=1,1,416]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洞口第一电厂[/td][td=1,1,128]宝山区[/td][/tr][tr][td=1,1,51]11[/td][td=1,1,416]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td][td=1,1,128]宝山区[/td][/tr][tr][td=1,1,51]12[/td][td=1,1,416]华能上海石洞口发电有限责任公司[/td][td=1,1,128]宝山区[/td][/tr][tr][td=1,1,51]13[/td][td=1,1,416]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罗泾燃机发电厂[/td][td=1,1,128]宝山区[/td][/tr][tr][td=1,1,51]14[/td][td=1,1,416]华能上海燃机发电有限责任公司[/td][td=1,1,128]宝山区[/td][/tr][tr][td=1,1,51]15[/td][td=1,1,416]上海东冠纸业有限公司[/td][td=1,1,128]金山区[/td][/tr][tr][td=1,1,51]16[/td][td=1,1,416]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td][td=1,1,128]市管[/td][/tr][tr][td=1,1,51]17[/td][td=1,1,416]上海漕泾热电有限责任公司[/td][td=1,1,128]化工区[/td][/tr][tr][td=1,1,51]18[/td][td=1,1,416]上海上电漕泾发电有限公司[/td][td=1,1,128]化工区[/td][/tr][tr][td=1,1,51]19[/td][td=1,1,416]上海奉贤燃机发电有限公司[/td][td=1,1,128]奉贤区[/td][/tr][tr][td=1,1,51]20[/td][td=1,1,416]上海申能奉贤热电有限公司[/td][td=1,1,128]奉贤区[/td][/tr][tr][td=1,1,51]21[/td][td=1,1,416]上海华电奉贤热电有限公司[/td][td=1,1,128]奉贤区[/td][/tr][tr][td=1,1,51]22[/td][td=1,1,416]上海长兴岛热电有限责任公司[/td][td=1,1,128]崇明区[/td][/tr][tr][td=1,1,51]23[/td][td=1,1,416]上海申能崇明发电有限公司[/td][td=1,1,128]崇明区[/td][/tr][/table][font=&][color=#333333][/color][/font]附件2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数据质量技术审核工作表[table=765][tr][td=2,1,281]单位名称[/td][td=1,1,128] [/td][td=1,1,179]统一社会信用代码[/td][td=2,1,177] [/td][/tr][tr][td=2,1,281]单位地址[/td][td] [/td][td=1,1,179]排污许可证编号[/td][td=2,1] [/td][/tr][tr][td=2,1,281]技术审核单位[/td][td] [/td][td=1,1,179]审核日期[/td][td=2,1] [/td][/tr][tr][td=2,1,281]技术审核责任人[/td][td] [/td][td=1,1,179]联系方式[/td][td=2,1] [/td][/tr][tr][td=2,1,281]机组基本情况[/td][td=4,1,484](燃料类型、装机容量、数量)[/td][/tr][tr][td=6,5,765]工作依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发电设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 发电设施》国家最新文件要求等[/td][/tr][tr][/tr][tr][/tr][tr][/tr][tr][/tr][tr][td=1,2,51]序号[/td][td=1,2,230]主要参数[/td][td=2,2,307]关注重点[/td][td=2,2,177]技术审核结论(说明审核情况,或“是/否”)[/td][/tr][tr][/tr][tr][td=1,2,51]1[/td][td=1,2,230]提交情况[/td][td=2,1,307]1.1 重点排放单位是否在每个月结束之后的40个自然日内提交了碳排放报告月报[/td][td=2,1] [/td][/tr][tr][td=2,1,307]1.2 重点排放单位是否按要求完整上传信息化存证资料[/td][td=2,1] [/td][/tr][tr][td=1,2,51]2[/td][td=1,2,230]基本情况[/td][td=2,1,307]2.1 表1信息是否与企业营业执照、排污许可证等资料信息一致[/td][td=2,1] [/td][/tr][tr][td=2,1,307]2.2 表2信息是否与企业机组运行规程、排污许可证等资料信息一致[/td][td=2,1] [/td][/tr][tr][td=1,5,51]3[/td][td=1,5,230]化石燃料情况[/td][td=2,1,307]3.1 燃料消耗量数据获取的口径,a)生产系统记录的计量数据;b)购销存台账中的消耗量数据;[/td][td=2,1] [/td][/tr][tr][td=2,1,307]3.2燃料消耗量统计口径是否基本满足指南要求[/td][td=2,1] [/td][/tr][tr][td=2,1,307]3.3是否上传每日/每月消耗量原始记录或台帐(盖章扫描件)[/td][td=2,1] [/td][/tr][tr][td=2,1,307]3.4是否上传月度燃料购销存记录(盖章扫描件)[/td][td=2,1] [/td][/tr][tr][td=2,1,307]3.5燃料相关参数,如煤种、煤炭购入量、煤炭来源(产地、煤矿名称)是否与原始记录/台帐一致[/td][td=2,1] [/td][/tr][tr][td=1,10,51]4[/td][td=1,10,230]化石燃料元素碳含量[/td][td=2,1,307]4.1 对于委外检测元素碳含量,是否上传存证有资质的外部检测机构/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td][td=2,1] [/td][/tr][tr][td=2,1,307]4.2 检测机构是否与备案数据质量控制计划一致[/td][td=2,1] [/td][/tr][tr][td=2,1,307]4.3 检测报告是否加盖CMA或CNAS章[/td][td=2,1] [/td][/tr][tr][td=2,1,307]4.4 对于燃煤元素碳含量委外检测[/td][td=2,1] [/td][/tr][tr][td=2,1,307] 4.4.1 检测报告项目是否包含元素碳含量、低位发热量、氢含量、全硫、水分等参数的检测结果[/td][td=2,1] [/td][/tr][tr][td=2,1,307] 4.4.2是否在每次样品采集之后40个自然日内完成该样品检测并出具报告[/td][td=2,1] [/td][/tr][tr][td=2,1,307]4.5收到基元素碳含量是否按符合指南要求的公式和口径换算[/td][td=2,1] [/td][/tr][tr][td=2,1,307]4.6 收到基元素碳含换式公式涉及全水分、内水是否为企业每日自测值的月度加权平均值[/td][td=2,1] [/td][/tr][tr][td=2,1,307]4.7核算引用的碳空干基或碳干燥基是否与检测报告值一致[/td][td=2,1] [/td][/tr][tr][td=2,1,307]4.8收到基元素碳含量是否按规定保留四位小数[/td][td=2,1] [/td][/tr][tr][td=1,7,51]5[/td][td=1,7,230]生产数据情况[/td][td=2,1,307]5.1对于发电量等生产数据,是否上传每月电量原始台帐记录(盖章扫描件)[/td][td=2,1] [/td][/tr][tr][td=2,1,307]5.2对于发电量、供热量、运行小时、负荷出力系数等生产数据,是否上传每月电厂技术经济报表或生产报表(盖章扫描件)[/td][td=2,1] [/td][/tr][tr][td=2,1,307]5.3热量的单位换算是否按符合指南要求的公式换算[/td][td=2,1] [/td][/tr][tr][td=2,1,307]5.4对于运行小时数和负荷(出力)系数,是否提供体现计算过程的Excel表[/td][td=2,1] [/td][/tr][tr][td=2,1,307]5.5供热比、发电煤(气)耗、供热煤(气)耗、发电碳排放强度、供热碳排放强度、上网电量是否提供每月生产报表、台账记录和Excel计算表[/td][td=2,1] [/td][/tr][tr][td=2,1,307]5.6运行小时是否保留两位小数[/td][td=2,1] [/td][/tr][tr][td=2,1,307]5.7负荷(出力)系数是否保留两位小数[/td][td=2,1] [/td][/tr][tr][td=1,1,51]6[/td][td=1,1,230]其它发现情况及其说明[/td][td=4,1] [/td][/tr][tr][td=1,1,51]7[/td][td=1,1,230]月度数据及材料技术审核发现问题需提交现场核实的情况[/td][td=4,1] [/td][/tr][tr][td=2,1,281]审核责任人(签名、日期):[/td][td=4,1] [/td][/tr][/table][font=&][color=#333333][/color][/font]附件3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数据质量执法监督检查工作表[table=765][tr][td=2,1,281]单位名称[/td][td=1,1,128] [/td][td=1,1,179]统一社会信用代码[/td][td=2,1,177] [/td][/tr][tr][td=2,1,281]单位地址[/td][td] [/td][td=1,1,179]排污许可证编号[/td][td=2,1] [/td][/tr][tr][td=2,1,281]单位联系人[/td][td] [/td][td=1,1,179]单位联系人联系方式[/td][td=2,1] [/td][/tr][tr][td=2,1,281]检查工作组组长[/td][td] [/td][td=1,1,179]检查组组长联系方式[/td][td=2,1] [/td][/tr][tr][td=2,1,281]检查组成员[/td][td] [/td][td=1,1,179]现场检查日期[/td][td=2,1] [/td][/tr][tr][td=2,1,281]机组基本情况[/td][td=4,1,484](燃料类型、装机容量、数量)[/td][/tr][tr][td=6,5,765]工作依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发电设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 发电设施》国家最新文件要求等[/td][/tr][tr][/tr][tr][/tr][tr][/tr][tr][/tr][tr][td=1,2,51]序号[/td][td=1,2,230]主要参数[/td][td=2,2,307]关注重点[/td][td=2,1,177]监督检查结论[/td][/tr][tr][td=2,1,177](说明检查情况,或“是/否”)[/td][/tr][tr][td=1,3,51]1[/td][td=1,3,230]基本信息[/td][td=2,1,307]1.1 重点排放单位营业执照、电力业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等信息是否变化[/td][td=2,1] [/td][/tr][tr][td=2,1,307]1.2 重点排放单位发电、供热生产设施情况是否发生变化[/td][td=2,1] [/td][/tr][tr][td=2,1,307]1.3是否定期对计量器具、监测设备、测量仪表等进行定期维护和校准,并记录存档[/td][td=2,1] [/td][/tr][tr][td=1,4,51]2[/td][td=1,4,230]化石燃料情况[/td][td=2,1,307]2.1企业是否做到每月一次皮带秤实煤或循环链码校验;或至少每季度对皮带秤进行实煤计量比对[/td][td=2,1] [/td][/tr][tr][td=2,1,307]2.2查阅燃料消耗量原始记录或台帐,核对煤种、煤炭购入量、煤炭来源(产地、煤矿名称)等参数是否与系统上传电子版材料一致[/td][td=2,1] [/td][/tr][tr][td=2,1,307]2.3查阅每日/每班次燃料检测记录或煤质分析原始记录或有资质的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是否与系统上传电子版材料一致。[/td][td=2,1] [/td][/tr][tr][td=2,1,307]2.4对于燃煤电厂,每日或每班入炉煤日综合煤样是否留存两个月备查[/td][td=2,1] [/td][/tr][tr][td=1,4,51]3[/td][td=1,4,230]化石燃料元素碳含量[/td][td=2,1,307]3.1查阅检测报告原件是否与系统上传电子版一致;检测报告是否加盖CMA或CNAS章[/td][td=2,1] [/td][/tr][tr][td=2,1,307]3.2检测委托单记录的送样名称、克重、日期等是否与检测报告记录信息一致[/td][td=2,1] [/td][/tr][tr][td=2,1,307]3.3查阅月缩分煤样混合工作记录,确认混合质量是否正比于入炉煤煤量[/td][td=2,1] [/td][/tr][tr][td=2,1,307]3.4月缩分煤样是否留存一年备查 [/td][td=2,1] [/td][/tr][tr][td=1,1,51]4[/td][td=1,1,230]购入使用电电力情况[/td][td=2,1,307]查阅购入使用电力发票,发票量是否与报告购入使用电量数值是否一致,若有差异是否合理。[/td][td=2,1] [/td][/tr][tr][td=1,4,51]5[/td][td=1,4,230]生产数据情况[/td][td=2,1,307]5.1查阅每月发电量、上网电量等台账及其原始记录是否与系统报告数据一致[/td][td=2,3] [/td][/tr][tr][td=2,1,307]5.2查阅每月供热量台账及其原始记录是否与系统报告数据一致[/td][/tr][tr][td=2,1,307]5.3查阅每月电厂技术经济表或生产报表是否与系统上传电子版一致[/td][/tr][tr][td=2,1,307]5.4查阅运行小时原始台帐及其原始记录是否与系统报告数据一致[/td][td=2,1] [/td][/tr][tr][td=1,1,51]6[/td][td=1,1,230]台帐资料留存[/td][td=2,1,307]涉及碳排放核算的所有相关资料是否安排留存5年以上(有无相关内部管理文档规定)[/td][td=2,1] [/td][/tr][tr][td=1,3,51]7[/td][td=1,3,230]咨询机构情况[/td][td=2,1,307]6.1 是否委托咨询机构开展碳排放报告编制、数据质量控制等相关工作(无论是否直接付费)[/td][td=2,1] [/td][/tr][tr][td=2,1,307]6.2 咨询机构名称[/td][td=2,1] [/td][/tr][tr][td=2,1,307]6.3 咨询机构联系人及联系方式[/td][td=2,1] [/td][/tr][tr][td=1,1,51]8[/td][td=1,1,230]月度数据及材料技术审核发现问题现场核实情况[/td][td=4,1] [/td][/tr][tr][td=2,1,281]监督检查工作组成员(签名、日期):[/td][td=4,1] [/td][/tr][/table]

  • 国检集团牵头的《绿色建材检测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用气候舱通用技术条件》标准正式启动

    近日,由国检集团联合山东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东莞市升微机电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主编的CECS标准《绿色建材检测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用气候舱通用技术条件》启动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东莞召开。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材料分会秘书长王立群出席会议。国检集团认证评价中心副总经理马丽萍、第一检验认证院副院长丁建军,以及来自科研院所、检验机构、行业企业的10余名专家代表参加会议。[align=center][img=国检集团牵头的《绿色建材检测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用气候舱通用技术条件》标准正式启动.jpg,600,449]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wycimg/5104cbcb-8559-4b8b-9e05-422de4793e4f.jpg[/img][/align]会议讨论了标准立项背景与意义、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检测用气候舱领域的发展现状、标准编制思路、技术指标体系设计以及标准编制工作分工和计划等事项。与会代表一致表示将齐心聚力群策群力扎实做好标准编制工作。“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是衡量绿色建材产品的关键绿色属性,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一致性、可比性与复现性是支撑绿色建材产品认证科学规范实施、保障绿色建材产品质量的关键要义,而检测用气候舱质量则是影响此目标实现的基础环节。本标准的编制旨在为气候舱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质检、计量、仲裁等提供指导性依据,使气候舱市场进一步秩序化、规范化,实现健康、良性发展。欲了解更多,点击进入[url=https://www.woyaoce.cn/member/T133313/][color=red] 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color][/url][size=14px][color=#707d8a][ 来源:CTC国检集团绿色发展 ][/color][/size][size=14px][color=#707d8a][i]编辑:张圣斌[/i][/color][/size]

  • 【我们不一YOUNG】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

    [font=&][color=#666666]在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凸显,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公共健康和全球环境治理。然而,当前监测存在监测方案不合理、监管评价机制不健全、监测设备较为落后和监测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等问题。为提高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应采取一系列对策,包括强化监测方案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完善监管评价机制、推动监测设备更新升级、提升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机制,以及强化质量控制体系建设。这些对策有助于提高监测数据的可信度,确保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为科学研究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环境治理。[/color][/font]

  • 气象环境监测系统智慧气象观测站

    气象环境监测系统智慧气象观测站

    气象环境监测系统智慧气象观测站气象环境监测系统是为区域环境内气象数据监测而设计的,可以用来实时测量生态环境和气象环境因子,为区域环境内的实时天气状况和生态舒适度指标等气象数据提供准确、系统的资料。气象环境监测系统可同时测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向、风速、雨量、大气压力、太阳辐射、负氧离子、氧气浓度、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噪声等气象环境要素,还能对生态环境内的紫外线、酸雨、生态环境等进行监测,而且根据用户选配情况,还可以通过LED显示屏及时发布气象服务信息、气象大风、暴雨等预警信息。[img=气象环境监测系统,400,4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6/202206080935535561_9333_4136176_3.jpg!w690x690.jpg[/img]气象环境监测系统和其他气象站设备一样可以实现环境气象监测功能,实时测量记录风速风向、温度湿度、雨量气压等气象要素信息,通过气象要素的监测来判断气候数据信息变化。气象环境监测系统监测气象要素需要放置在四周空旷的地方,周围不能有太高的建筑物遮挡,这样可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另外,气象站本身设备比较精密,使用过程中尽量少移动仪器位置,不能粗暴的使用,而且尽量不要在设备上涂画。为了保证气象环境监测系统监测数据的稳定和准确,应该定期对气象站进行维护和保养,保持仪器表面整洁,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现监测数据不准确,及时和厂家联系,切不可自己私自拆卸设备。[img=气象环境监测系统,400,4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6/202206080936092679_3036_4136176_3.jpg!w690x690.jpg[/img]

  • 【转帖】全球变暖使大气气候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和威胁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全球变暖,有些国家将受到严重影响和威胁,这些国家在2010哥本哈根峰会之前举行了一个论坛,各诉苦衷,让我们看看气候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首当前,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之首就是: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较高的温度可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将升高6厘米,因而将使一些海岸地区被淹没。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到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使气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这些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和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

  • 氙灯老化试验箱模拟环境气候实力强大

    氙灯老化试验箱模拟环境气候实力强大

    [b] [url=http://www.meryou.cn/html/products/nqhl/47.html]氙灯老化试验箱[/url][/b]可分为风冷式氙灯耐候老化试验箱、水冷式氙灯老化试验箱和台式氙灯耐气候老化试验箱,是模拟阳光、雨水和露水对材料造成的危害的最佳环境试验设备,试验结果可用于改善材料质量、延长材料使用寿命研究的参考。 [b]氙灯老化试验箱[/b]选用能模拟全阳光光谱的氙弧灯来再现不同环境下存在的破坏性光波;耐候试验箱可以为科研、产品开发和质量控制提供相应的环境模拟和加速试验,可用于新材料的选择、改进现有材料或者评估材料组成变化后耐用性的变化等试验;适用于塑料、橡胶、涂料、油墨、纸张、药品、食品、化妆品、纺织品、汽车零部件、包装材料、建筑材料、电子电工产品等。[align=center][img=,420,400]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7/201707271138_01_2936678_3.jpg[/img][/align] [b]氙灯老化试验箱[/b]是一种综合气候装置,除进行气候老化试验外,还可进行高分材料的耐旋光性测试,即高分子材料暴露于模拟透过玻璃的日光光谱,是人造光源下评价材料的耐旋光性能。从光能、温度这几种主要气候因素进行模拟和强化的试验。 试验箱利用氙灯模拟阳光照射的效果,利用冷凝湿气模拟雨水和露水,被测材料放置在一定温度下的光照和潮气交替的循环程序中进行测试,用数天或数周的时间即可重现户外数月乃至数年出现的危害。 同时,设备对温度和湿度较宽的调试范畴供调试,淋雨接纳独立循环体系,在必要时可以在淋雨的供水源处参加有害气体物质。转变样架冷却水温,可以调解样品外貌的凝露量及试样外貌温度,因此,氙灯试验箱可做多因素耐天气的组合试验。

  • 【讨论】世界环境日:追寻全球气候变暖背后的原因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工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经过了低温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人们开始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如果不采取行动,人类付出的代价将更为沉重   2008年,“老天”不开眼。   1月中旬到2月上旬,我国南方地区连续遭受四次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过程袭击,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   “地公”更不开眼。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5月2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穆虹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可以肯定的是,地震灾害预计造成的损失将成倍于年初雪灾造成的损失。”   就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几天,北京一份科学类刊物的编辑给记者发来一份邮件,上面有一句关键性的话:“国内外的一些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地震、潮汐等与全球气候变化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在2008年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国家环保部一位官员称:“在经历了冰冻雨雪与地震灾害之后,人们应该更加理解节能减排、生态文明与低碳经济的深刻含义及紧迫性。”   变暖的世界带来更多的危机   “南方多个地区近期遭受低温冰冻灾害,这肯定是一次大的极端天气事件。”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分会气候变化与能源项目主任陈冬梅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极地气象研究室主任陆龙骅也对本报记者解释说:“气候变化与整个大气环流有关。全球变暖后,极端天气事件有可能增加。”   统计表明,1980~2005年期间,全世界发生的7500次自然灾害夺去了超过200万人的生命,造成了约1.2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大约90%的自然灾害、72.5%的伤亡人数、75%的经济损失都是干旱、洪水、热带气旋、高温热浪、低温冷害、泥石流、森林火灾等与天气气候有关的灾害引起,或者与气象条件直接相关的流行病和病虫害引起。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副主任徐影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下垫面温度偏高,不稳定能量变大。她表示,根据科学研究,气候变暖是造成全球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   那么,气候变化又是如何引发地震的呢?科学家们至少找到了两个方面的理由:5月10日,长春科技大学教授杨学祥发表了一篇题为《2004~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的文章。文章证实,从1955年以后,用近代仪器观测到,地球自转加速度约每四年就有一次突然的变化。平缓的变化可能是由地幔与地核的角动量交换,但突然变化主要是由于风和潮汐引起的。   这种突然的变化不仅与最强和较强潮汐相对应,而且与1952年、1957年、1960年、1964年4场特大地震相对应。   一些地质学家也开始发现: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冰河融化会释放地壳里被压抑的能量,从而引发剧烈的地质变化,导致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等地质灾难发生。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地质学家帕特里克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用大拇指挤压足球,当拇指对足球的压力去除后,足球将回弹而恢复其本来的形状。地球的组成结构非常黏稠,所以它的回弹速度很缓慢。   帕特里克认为,厚厚的冰河的重量给地球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冰河的重量对地震起到了抑制作用,而一旦冰河融化,地震就将因此被引发。而随着全球变暖,地球两极的冰河正在消融。帕特里克预计,气候变暖将为地球带来许多地震。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去年公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目前,由于人类上述活动所导致的三大危害已经十分明显:第一,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使人类受到宇宙射线等的侵害大大加剧,各种癌变、病变不断增加,甚至婴儿的早期发育都令人担忧;第二,温室气体的迅速排放与地表植被的迅速减少形成强烈反差,使地表温度不断增加,地表能量不断提高,海平面不断上涨,气候怪异难料,沙尘暴、飓风等灾害能量与数量不断升级;第三,由于垃圾的大量焚烧,剧毒化学物质的大量排放,甚至在人类活动很少的两极地区都难以幸免,人类与哺乳动物的生育能力都在明显下降。   中国生态地理大格局正遭受威胁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前的几个月,一群科学家聚集在成都,担心的正是气候变化与地质灾害的问题。   1月17日至18日,中国山地科学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当时就有专家提出,我国山地脆弱亟待保育。几个月后的5月12日,一场特大地质灾害恰恰发生在山地之间。   据介绍,我国山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70%,是世界第一山地大国。目前山区面积占陆域总面积的69.4%,近半数人口的生存依赖于山地。全国2852个行政县中有1424个在山区,536个民族县中有520个在山区,90%以上的森林和水能资源、54%的耕地、50%以上的草地、76%的湖泊集中在山区。   山地决定地球表层格局与演化。在亚洲,喜马拉雅山脉极大地改变了东亚地理格局与气候格局,是世界范围山地垂直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相互作用、过程复杂的地理区域,也是长江、恒河等大河的发源地,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和水资源。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导致青藏高原山脉群的形成,不仅塑造了陆域三大阶梯地势格局,还相应地形成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域,奠定了中国生态地理大格局。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影响下,山地系统正在受到巨大影响。”成都山地所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崔鹏介绍,人类活动导致流域涵养能力下降,径流变化加剧,山洪危害日益扩大。   由于我国山地处在季风作用的强烈交互带上,其脆弱性极为明显,加上滑坡、泥石流、山洪等山地灾害的强烈影响,流域生态退化现象十分突出,也直接威胁山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安全。   与此同时,在人口大量聚集和极端天气事件双重作用下,城市特别是一些中心城市也在劫难逃。   在各大城市中,建筑和交通是用能增长的主要领域。中国城镇既有建筑约170亿平方米,且以每年10亿平方米的速度增加。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截至2007年6月已超1.5亿辆。另外,当前城镇人均能耗约为农村的3倍多,每年近千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也导致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   今年年初的低温冰冻灾害,恰恰是南方诸多中心城市受到了重创。“人们应该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陈冬梅对记者说,这种方式就是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   环境友好重在人与自然和谐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Kick the habit!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为呼应这一主题,展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办好绿色奥运的决心和行动,环境保护部结合今年环境保护工作的中心任务,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它的内涵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环资司节约处处长吕文斌说。   2008年上半年,抗击冰雪、抗震救灾成为最强音。灾难过后,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走低碳发展的道路,仍将是中国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因为这是中国自身内在发展的需求。   统计数字表明,近50年来,我国GDP增长10多倍(不变价),而矿产资源消耗增长40多倍;我国目前的综合能源效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是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左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5%至25%;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耗能高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至3倍。   2001年,我国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甚至比印度高出59%,是巴西的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出的固体废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目前,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分别是欧盟国家的9倍和8倍。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工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陈冬梅认为,气候变化对企业而言,意味着业务或运作方式的变化。企业不仅要关注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政策变化、突发气候事件、企业声誉及法律风险,更要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创新机会,比如低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新产业的开发。   据介绍,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采取价格、税务、法规或技术推广等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一些嗅觉灵敏的公司也开始行动,参与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行动当中。比如,IBM公司在1998至2004年间就将温室气体年均排放量降低了5.7%,不仅提高了公司声誉,也节约能源成本1.15亿美元。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经过了低温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人们开始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如果不采取行动,人类付出的代价将更为沉重。

  • 环境监测又添新利器

    环境监测又添新利器

    2019年3月21日,国防科工局在北京组织召开高分五号、六号卫星在轨投入使用仪式。这标志着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高分五号和六号两颗卫星正式投入使用。生态环境部是高分五号卫星的牵头主用户,副部长刘华出席仪式并讲话,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代表生态环境部签署高分五号卫星投入使用证书。[img=,550,41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3/201903241830364971_7024_1634717_3.jpg!w550x412.jpg[/img][b]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刘华在仪式上讲话[/b][img=,550,41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3/201903241831320111_7153_1634717_3.jpg!w550x412.jpg[/img] [b]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签署[/b][img=,550,41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3/201903241831565273_4748_1634717_3.jpg!w550x412.jpg[/img] [b]高分五号卫星投入使用证书[/b] 高分五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光谱分辨率最高、定量化要求最高、探测手段最多的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该卫星由国防科工局、财政部2012年批复立项,于2018年5月9日成功发射。2019年2月22日,生态环境部组织完成卫星工程在轨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卫星工作稳定,星地系统工作正常、匹配良好,卫星、运载、发射、测控、地面系统均达到工程研制总要求。 高分五号卫星的发射和投入使用,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的具体举措。高分五号卫星的正式交付,将填补国产卫星无法有效探测区域大气污染气体的空白,对于动态监测我国大气中气溶胶、细颗粒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等的污染状况,打赢蓝天保卫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可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及温室气体减排工作提供可靠的二氧化碳、甲烷等遥感数据支撑。此外,在叶绿素、悬浮物、透明度、水温、蓝藻水华、海冰等水环境监测方面,以及植被覆盖、矿产开发、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状况监测方面,它也可发挥重要作用,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能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 国家环境监测事权上收进行时

    “十二五”以来,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加强中央本级环境监测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及运行保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作为中央本级环境监测机构,近年来在众多急、难、险、重环境监测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眼下,总站正积极执行“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工作。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事权上收意味着什么?今后的环境监测如何使数据“保真”?带着疑问,《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11月25日来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采访了这里的多位专家。国家环境监测能力大提升 11月25日上午,《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立水桥附近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总站如往常一样一派忙碌景象:环境监测车早早地出门执行任务;检查队伍出发进行“飞行检查”(事先不通知被检查方);总站大楼顶层的颗粒物监测实验室,持续监测着PM2.5、PM10和其他气态污染物的实时浓度;大楼4层的生物实验室、气相质谱实验室、原子光谱室里,工作人员聚精会神地操作着各种让人叫不出名目的仪器、试剂,分析各类监测数据……环境监测,被称为环保工作的“哨兵”“耳目”。环保部直属事业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承担着国家的环境监测任务,是全国环境监测的技术中心、网络中心、数据中心、质控中心和培训中心。 在总站会议室里,综合室主任罗海江首先向《环境与生活》介绍了我国环境监测的总体情况:全国环境监测网络由2800多个监测站和近6万多人的监测队伍组成;监测对象涵盖空气、水、噪声、土壤、近岸海域等多方面;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网和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网基本建成,土壤环境监测网正在紧锣密鼓推进。罗主任表示,全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进步明显。在资金投入上,“十一五”期间,环境监测中央本级支出(指经立法机关批准,按照财政支出分级管理原则,中央财政用于中央部门的支出)为5.27亿元。到“十二五”,相应投入已达到16.15亿元。“地方投入的增速可能比国家投入更快。论装备,国内外先进的仪器设备在省级监测站以上都有,部分地市站装备也不错,但中西部地区装备能力依然有待提高。从测得出、测得准的角度看,‘十二五’期间硬件保障能力提升较大。”总站多个处室的专家还为《环境与生活》解析了监测能力提升的具体表现。 大气监测数据直传防修改。大气室负责城市空气质量、背景站空气质量、酸雨、温室气体和沙尘影响等的监测。大气室高级工程师郑皓皓告诉《环境与生活》,“十二五”大气监测的重点工作是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经过2012年~2014年全国空气自动监测能力建设,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1436个站点,均实现了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要求的基本项目监测,即全自动实时监测6项污染物(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这是‘十二五’相比‘十一五’的本质飞跃。它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对原本已开展空气监测但只监测PM10、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老三项的城市,完善了监测指标;二是让原来少数偏远地区只有手工监测能力的城市,也具备了自动监测能力。” 郑皓皓强调,现在的监测数据通过统一的数据采集软件,从监测点实时传输到市级、省级监测站和总站,一点三发,无任何停留和转接。不管仪器是什么品牌,数据算法一致,保证各站之间采集的数据具有可比性。“以前不直传,数据在产生和处理中可能因为计算方式不同、人为修改而出现误差,现在任何人都没有修改的机会,在管理上也是大飞跃。” 眼下总站正在建设国家空气质量背景监测站。他解释,“背景站的位置要能代表该气候区无人为干扰的本底空气质量。它的数据很敏感,污染物浓度是微克级的波动。它往往设在人为活动干扰少的地方,方圆50公里内没有大污染源,如东北大兴安岭、西藏纳木错、新疆阿勒泰、广东南岭、海南五指山、福建武夷山、湖北神农架……” 郑皓皓介绍,空气监测还有区域站,多设在省市边界,属于城市站和背景站的过渡区域,主要作用是判断和分析污染物的区域特征及区域间传输,现有31个,作用尚有限,新的区域站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区域站数量将达到96个。3类站点布局成一张大网,监测污染物的影响范围和污染过程等。“城市站和区域站的设备基本一样,而背景站因为污染物浓度量级低,比如PM2.5的浓度常年都在10微克/立方米以下,监测设备的精度比城市站和区域站高10倍左右。”

  • 人工气候环境“三防”试验设备

    湿热、盐雾、霉菌是三种社会生活三大防护气候,一直以来都在想法设法克服。盐水喷雾试验机是一种主要利用盐雾试验设备所创造的人工模拟盐雾环境条件来考核产品或金属材料耐腐蚀性能的环境试验。为人工气候环境“三防”(湿热、盐雾、霉菌)试验设备之一,是研究机械、国防工业、轻工电子、仪表等行业各种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的一种重要试验设备。  是一种主要利用盐雾试验设备所创造的人工模拟盐雾环境条件来考核产品或金属材料耐腐蚀性能的环境试验。它分为二大类,一类为天然环境暴露试验,另一类为人工加速模拟盐雾环境试验。人工模拟盐雾环境试验是利用一种具有一定容积空间的试验设备——盐雾试验箱,在其容积空间内用人工的方法,造成盐雾环境来对产品的耐盐雾腐蚀性能质量进行考核。它与天然环境相比,其盐雾环境的氯化物的盐浓度,可以是一般天然环境盐雾含量的几倍或几十倍,使腐蚀速度大大提高,对产品进行盐雾试验,得出结果的时间也大大缩短。如在天然暴露环境下对某产品样品进行试验,待其腐蚀可能要1年,而在人工模拟盐雾环境条件下试验,只要24小时,即可得到相似的结果。 盐水喷雾试验机主要材料:(A)试验室:采PVC9(德国)灰色耐冲击板,厚度5m/m,耐温可达到80℃.  (B)恒温水槽:采PVC(德国)灰色耐冲击板,厚度5m/m,并附自动水位控制器,免除人工加水之不便。             (C)试验室上盖:采用透明压克力(台湾)。厚度5mm.      (D)试药补充桶:隐藏式附水位表,采PVC灰色耐冲击板,厚度(E) 试验室篮架:采PVC灰色耐冲击板,可自由调整试验角度15o及30o角,V型支物架4个,支物棒6个.        (F)饱和空气桶:以SUS#304不锈钢板制成,厚度2m/m,并附自动水位控制器,免除人工加水不便。              盐水喷雾试验机特点   1.整台采P.V.C板制,内部采用先进的环带立体补强技术,结构强实,永不变形。    2.试验室以五面加温方式加温,可确实掌握试验室内之均温性(±0.1℃).    3.喷嘴:采用伯努特定理吸取盐水而雾化,将使雾气扩散速度加倍,并自然落于试片上,其落雾量差可控制于±0.3ml/80c㎡h。    4.饱合空气采用亨利定律,予以加热加湿,并提供试验室所需之湿度。   5.温度为直接影响腐蚀速率之先决条件,本公司采用P.I.D方式之温度控制器,控制误差±0.5℃以内。    6.唯一采用试液过低之预警设备,当试液只够再进行5小时之喷雾,蜂鸣器将通知使用者进行补充,以确保连续喷雾之试验。    7.采全侦测系统,故障发生时,自动停机后故障指示灯亮。

  • 领跑于涂料行业的紫外光耐气候试验箱

    油漆是一种能牢固覆盖在物体表面,起保护、装饰、标志和其他特殊用途的化学混合物涂料。属于有机化工高分子材料,所形成的涂膜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类型。按照现代通行的化工产品的分类,涂料属于精细化工产品。现代的涂料正在逐步成为一类多功能性的工程材料,是化学工业中的一个重要行业。但是当油漆暴露在强烈的太阳光下,潮湿、高温、黑暗的环境中时。油漆又会有怎样的一种变化。紫外光耐气候试验箱都能一一解紫外光耐气候试验箱可模拟自然气候中的紫外、雨淋、高温、高湿、凝露、黑暗等环境条件,通过重现这些条件,合并成一个循环,并让它自动执行完成循环次数。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来检测油漆的可靠性。防止油漆在未干情况下燃烧。大大减少了安全危害。同时也促进了涂料行业的技术突飞猛进。可以说涂料行业的兴起,紫外光耐气候试验箱可是功不可没。

  • 【转帖】联合国第十届特别理事会暨全球环境部长论坛指出 发展绿色经济应对气候变化

    国际 2008-02-22   本报2月22日讯 2月20~22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李干杰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在摩纳哥召开的联合国环境署第10届特别理事会暨全球环境部长论坛。   本届特理会和部长论坛主要有两个议题,一是全球化与环境:筹集资金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二是加强国际环境管理,推动联合国改革。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给大会发来贺信,祝贺大会顺利召开,并呼吁各国发展绿色经济,将环境保护全面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主流中,采取战略措施推动巴厘岛路线图,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发表了政策咨文,就全球环境状况、筹集资金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加强国际环境管理、推动联合国环境署改革等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并介绍了联合国环境署中期发展战略,提出了联合国环境署的战略目标、优先领域和战略措施。   2月20日是部长级会议讨论的第一天,主要议题是筹集资金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特别是国家政策如何促进私营部门的投资。中国代表团在就上述议题作发言时指出,气候变化作为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全球性问题,事关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是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紧迫任务。根据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发达国家应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应扩大现有资金机制的规模和来源,并按巴厘岛路线图的规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资金支持。政府公共部门、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援助机构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主要投资者,地方企业和金融部门是应对气候变化融资的基础和重要力量,促进私营企业为气候变化投资需要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和激励机制。   中国代表团还在环境署中期战略、化学品管理、全球环境展望等议题下作了发言,阐述了中国的原则立场和所做的努力。 来源:中国环境报

  • 气象自动监测系统区域环境观测站

    气象自动监测系统区域环境观测站

    气象自动监测系统区域环境观测站气象自动监测系统可以实时探测气温、湿度、气压、风速、风向、降雨量、紫外线、辐射等气象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实时观测气象数据。下面介绍下气象自动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硬件基本配置、观测的主要地面气象要素和技术特点。气象自动监测系统具有对不同区域气候的观测功能。气象站的基本构造包括气象自动监测系统、气象站主机、控制台、专业气象数据采集软件组成。气象自动监测系统通过不同的传感器采集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数据采集完成后通过网络统传输到气象服务器上,再经气象采集软件处理各项数据,观测的实时气温、气压、风向、风速等气象数据通过专业气象软件传出,并在气象站主机上自观显示各项气象要素值,不同气象自动监测系统点所观测的气象数据可以通过网络上传让更多的人及时了解天气变化情况。气象自动监测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城市环境监测、风力发电、气象监测、桥梁隧道、航海船舶、航空机场等领域,无需现场维护何校准。超声波探头顶盖隐藏式设计,避免雨雪干扰,避免探头突出而影响风速。 ASA材质耐腐蚀性强,适合野外环境。一体式设计磨损小、使用寿命长、响应速度快。[img=气象自动监测系统,400,4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4/202204290906375353_2689_4136176_3.jpg!w690x690.jpg[/img]气象自动监测系统是按照气象WMO组织气象观测标准,研究而开发生产的多要素自动观测站。可监测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雨量、土壤温湿度等常规气象要素,具有自动记录、超限报警和数据通讯等功能。自动观测站由气象传感器,气象数据记录仪,气象环境监测软件三部分组成。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旅游、科研、气象等城市环境监测和其它专业领域。气象自动监测系统功能特点:1、低功耗采集器:静态功耗小于50uA2、GPRS联网、支持扩展RJ45联网3、支持扩展传感器远传,30km以内lora透传,30km以外物联网卡传输4、支持LED屏显示z大兼容32768px5、支持扩展安卓屏显示、存储、扩展安卓屏支持2G数据存储、U盘数据导出6、支持modbus485传感器扩展7、太阳能充电管理MPPT自动功率点跟踪8、可选配2000mah-24Ah蓄电池9、配套物联网数据展示、存储、分析平台[img=气象自动监测系统,400,4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4/202204290907023512_4838_4136176_3.jpg!w690x690.jpg[/img]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