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移液枪国际标准

仪器信息网移液枪国际标准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移液枪国际标准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移液枪国际标准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移液枪国际标准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移液枪国际标准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移液枪国际标准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移液枪国际标准相关的解决方案。

移液枪国际标准相关的资讯

  • 国际乳业联盟和国际标准组织开发三聚氰胺检测新标准
    近日,国际乳业联盟(IDF)和国际标准组织(ISO)已经开发了一种新的检测标准,用来检测液体奶、奶粉产品和婴儿配方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成分。   鉴于两年前在中国发生的影响了数千名儿童的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危机,这个新的标准主要用来阻止掺入了次级品的牛奶供应进入市场。新标准对样品、检测程序和样品的检测结果及表现给予建议,因此被称为“ LC-MS/MS的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的定量测定指南。”   消费者信任   国际乳业联盟主席Richard Doyle说:“这项等待已久的文件会有助于增强乳品产业的消费者信心。它会确保经检测的牛奶及其派生品、生产商、制造商以及管理机构都可以用它阻止接下来的危险发生。”近来这项新标准作为一篇技术性报告被发表了,期待这个文件最终成为一项完备的国际标准。   项目领导Steve Holroyd 和 Thierry Delatour 都是新西兰人,他们说,这项技术大体上对乳制品生产商和供应商、乳品和婴儿配方乳品制造商、管理检测机构、设备供应商和食品产业都是很有用的。   来自国际乳业联盟的发言称:“2008年的三聚氰胺案件使人们开始关注通过实行整合后的管理链原则检测牛奶的终端供应商掺假的系统检测方法。三聚氰胺案件表明要将强有力的程序和系统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根据新的检测标准,国际乳业联盟建立了一个专门管理供应商乳品真实性的项目。国际乳业联盟称:“来自其他地区的多种方法技术近来也会发挥作用。这些方法被整合优化后,为了管理供应者牛奶的真实性,也应该提供一个灵活的方法抵制系统掺假。”   牛奶掺假   这个项目会以指南的方式提供包括工具、程序和方法在内的检测牛奶掺假的方法论。指南会鉴定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方法一起使用的方法来抵制系统或大范围的供应商牛奶掺假,被称作“维持供应商牛奶真实性:评估、阻止和管理。”   按照组织的说法,“这个指南和技术标准的联合使用会再次巩固消费者对牛奶产业保证安全营养产品的信心。”明年初将会见到项目组公布的结论。
  • 中国牵头!首项液流电池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日前,“固定式液流电池2-1:性能通用条件及测试方法”正式颁布,这是我国在该领域牵头制定的首项国际标准,标志着我国液流电池技术水平得到了国际同行认可。标准由 span style=" " 中科院 /span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储能技术研究部和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牵头制定,液流电池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将在推进我国液流电池产业化和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发挥重要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f3c8926b-1bf6-4226-95f5-8a519906b621.jpg" title=" u=1626377183,2483016138& amp fm=214& amp gp=0.jpg" alt=" u=1626377183,2483016138& amp fm=214& amp gp=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4年,以大连化物所储能技术研究部研究员张华民为主任委员的国家能源行业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首次向国际电工委员会建议由我国制定液流电池性能通用条件及测试方法国际标准。经国际电工委员会/二次电池及电池组技术委员会(IEC/TC21)各国成员投票,该提议得到批准,并由IEC/TC21与燃料电池技术委员会共同组织的液流电池联合工作组组织制定此标准。该标准还得到了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的联合。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该标准先后通过项目提案、工作草案、委员会草案、询问、最终国际标准稿等阶段,历时近6年得以正式发布。此次正式发布的首批液流电池国际标准共3项,其余两项为:欧洲牵头起草的“固定式液流电池1:术语及通用要求”标准和日本牵头起草的“固定式液流电池2-2:安全要求”标准。 /span /p
  • 我国实木地板国际标准提案可望通过国际标准立项
    8月2日在京召开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木材技术委员会第六届木材标准化科学与实践国际会议,就最新的国际木材标准化科学与实践工作进行交流。同时召开的ISO木材技术委员会第九届年会,提出国际标准立项建议和确定相关国际标准立项,并讨论已立项的国际标准内容。其中,已被ISO木材技术委员会批准的由我国于2009年提出的《实木地板》国际标准提案,可望在这次年会上立项。   据介绍,我国在林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全球林业资源的最新评估显示,在全球年均减少森林667万公顷的情况下,我国年均增加森林面积400公顷。今年前5个月,全国林业总产值达7375亿元,全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364.1亿美元,木质家具出口额59亿美元,木制品出口额14.4亿美元,胶合板出口额12.5亿美元。林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标准化的推动,也对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已有23个全国性的林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林业国家标准300多项,行业标准800多项,这些标准为规范森林产业的发展,保障林产品质量安全,便利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木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了ISO木材技术委员会木制品工作组召集人的任务,承担了《木材抗冲击弯曲强度测定》《木材硬度测定》和《木材抗冲击压痕测定》3项国际标准的修订任务。我国还在人造板领域负责起草了《细木工板》国际标准,在新品种保护领域负责起草牡丹、山茶属、丁香属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等3项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国际标准。
  • 中石化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实质突破
    从今年6月21日至25日召开的美国材料与测试协会(ASTM International) “D02-石油产品和润滑油和D16-芳烃及相关化学品技术委员会的标准工作会议”中获悉,中国石化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中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由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负责起草的ASTM D7504-09标准顺利发布, “精对苯二甲酸(PTA)系列标准”的起草动议获得技术委员会批准,标准制定工作正式启动 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的张育红高级工程师获得了ASTM D16委员会颁发的“标准起草杰出服务奖”,同时当选为D16.02分技术委员会主席。   成立于1898年的ASTM International是著名的国际性标准制定组织,ASTM标准是目前最具权威性的国际标准之一,已被125个国家的技术法规引用,并在国际贸易质量条款的制定中起到重要的标准依据作用。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于2005年5月正式加入ASTM分技术委员会组织,并代表中国石化参与了多项石化产品的ASTM标准化活动,取得了重要进展。今年颁布的ASTM D7504-09标准“气相色谱有效碳数法测定单环芳烃纯度和杂质的标准试验方法”是重要的芳烃产品标准,该标准于2008年6月完成起草,采用了先进的有效碳数校正面积归一化法,使芳烃产品的测试操作更为简便,测试误差大大降低,受到了有关标准专家的积极评价,被多项产品标准引用。本次会议决定将根据该标准对其他芳烃产品标准进行修订或替代,并拓展该标准的应用范围。   制定“工业精对苯二甲酸ASTM系列标准”对化工及化纤行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精对苯二甲酸(PTA)作为生产聚酯及下游产品重要原料,全球产量和贸易量巨大,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PTA的国际标准颁布,给PTA产品生产和贸易带来了极大不便。我国作为聚酯大国,主导制定PTA国际标准无疑对支撑我国相关产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007年6月,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首次提出了建议起草“工业精对苯二甲酸(PTA)ASTM系列标准”动议,并通过两年来的技术准备,形成了标准起草的思路和方案,经D16委员会讨论决定成立PTA工作组,由中国石化负责率先开展PTA系列标准的其中两项单项标准的起草工作, 并首次推举来自中国石化的技术人员担任分技术委员会主席,负责芳烃氧化物类产品标准的技术管理工作,重点负责推进PTA系列标准的起草工作。全套PTA标准完成后将包括近10项产品及方法标准,将成为D16委员会中最为重要的系列标准之一。   标准化工作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标志之一,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作为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化分会秘书处的承担单位和石化基本有机原料标准的归口单位,为我国的石油化工国标、企标的制标和采标等标准化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及今后,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将工作目标拓展到国际标准化领域,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化的系列工作,跟踪和研究国际石油化工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发展趋势,为中国石化生产经营的战略发展提供标准化技术支撑 同时加强与生产企业和销售单位的紧密结合,为企业生产和产品销售提供服务,并力争将中国自主的优势技术及产品转化为国际标准,为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国石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 我国理应主导制订中医国际标准
    中医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近年来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上升。但一些国家却“捷足先登”,通过相关国际标准的研究制订,将中医药“去中国化”,如称其为“东方医学”、“东亚医学”等。   加快中医药国际标准化进程已被列为国家战略。日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正式落户上海,标志着我国开始把握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的主导权,中医药从“国家标准”迈向“国际标准”获得了可喜突破。   潜移默化提升文化认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总量跻身世界前列的同时,“软实力”也日益增强。在中华文化提升全球影响力过程中,中医药堪称一大法宝。   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主任沈远东教授说,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现代医学无法完全解决健康问题,传统医学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2008年世卫组织北京宣言发布,呼吁各国政府将传统医学纳入国家卫生体系。   作为传统医学的代表,中医药“简、便、验、廉”,广受欢迎。在世界各地,中医诊室、中医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针灸、中草药的“神奇”功效也得到普遍认可。   “文化认同往往源于直接的日常生活”。中医药直接服务于健康,很多外国朋友就是从中医药开始接触中国文化,继而又对中医药所依托的独特理论和哲学思想产生了兴趣和喜爱。   “被异化”屡有发生   中医药在国际上的推广应用,却因为“标准化”未跟上,而面临不少阻碍,甚至造成了负面影响。   一些国家和地区自行举办的中医培训机构,缺乏相关资质,一些人仅“学”了几个月的皮毛,就开设中医诊室自称“中医”,乱用中医诊法、滥用中草药的现象不少。如某国进口中药原料“附子”,所谓“中医师”却不懂附子有轻微毒性,必须经过规范的泡制,而是因其有“温阳”功效直接让病人服用 还有某国治疗肺炎时大量用小柴胡,结果均酿成严重后果。   “中医有完备的理论基础,强调辨证施治,中药也讲究多种药剂配伍、互补,对使用量有严格规定。由于缺乏统一权威的国际标准,一些地方不正确地使用中医诊法和药物,造成不良后果,脏水最后却泼在了中医药身上。”沈远东说。   另一方面,一些国家看到了中医药的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争取对针灸、中药、基础术语等国际标准制订的主导权。在此过程中,“非中国化”甚至“去中国化”的倾向屡有抬头。如某医疗组织给穴位命名,既不是音译也非意译,而是简单地“编号”,所谓“1号穴、2号穴”,完全背离中医的经络学说和“辨经取穴”的理念。又如一些国家在制订的标准中,将以中医药为母体和主体的传统医学体系命名为“东方医学”、“东亚医学”,中医药的原创性和民族特点在这种大而化之的命名中消失了。   面对中医药的种种被“异化”现象,由我国主导制订国际标准,已刻不容缓。   掌握标准的“话语权”   有专家指出:“中医药不同于冰箱、手机等,国际标准的制订不仅与经济利益有关,而是攸关中国文化精华的传承和民族自豪感的发扬,中国理应发挥主导作用,掌握根本的话语权。”同时,只有依托中国悠长丰厚的中医药传统、环境和资源,制订的国际标准才可能精确地体现中医药精髓,对中医国际化起到正本清源、去芜存菁的作用。   据介绍,“十一五”规划中,积极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建设已被列入了国家战略。去年9月,有“技术领域联合国”之称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通过我国提案,成立了传统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并由我国承担秘书处工作。日前,位于上海的秘书处已经启动工作,积极筹备将于今年6月在我国举行的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大会。“我国现有27项中医药国家标准、209项行业标准,秘书处将从中选择已经成熟的,利用合理程序推进为国际标准。”秘书处工作人员说。   标准化与中医强调个性化治疗的传统是否冲突?沈远东表示,祖国传统医学要在继承中创新发展,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是必由之路,而标准化则是这一结合的基础。同时,自主制订国际公认的标准,可使我国中药出口从过去以原料、半成品为主,转为高附加值的成品出口,对相关的产业是一个重大的利好。
  • 我国规划中药标准 将主导国际标准制订
    《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13日公布,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药品安全的独立规划。按照规划,到“十二五”末,药品标准和药品质量大幅提高,药品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药品安全保障能力整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药品安全水平和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满意度显著提升。   规划精目标、高标准、重接轨、强监管,亮点突出、特点鲜明。   规划提出,将从6个方面提供保障,促进规划顺利实施。其中包括,全面落实药品安全责任,建立从业人员诚信档案,对严重违规和失信的企业和从业人员实行行业禁入。   中药标准主导国际标准制订   规划从5个方面精炼地提出“十二五”期间的规划目标,即到“十二五”末:   ——全部化学药品、生物制品标准达到或接近国际标准,中药标准主导国际标准制订。医疗器械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达到90%以上。   ——2007年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前批准生产的仿制药中,国家基本药物和临床常用药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药品生产100%符合2010年修订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 无菌和植入医疗器械生产100%符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   ——药品经营100%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   ——新开办零售药店均配备执业药师。2015年零售药店和医院药房全部实现营业时有执业药师指导合理用药。   6500个药品标准提高   规划指出,要全面提高国家药品标准,实施国家药品标准提高行动计划。参照国际标准,优先提高基本药物及高风险药品的质量标准。提高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与炮制规范。药品生产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达不到国家标准的,一律不得生产、销售和使用。   规划明确,提高药品标准包括:完成6500个药品标准提高工作,其中化学药2500个、中成药2800个、生物制品200个、中药材350个、中药饮片650个。提高139个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标准,制订100个常用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标准。提高132个药用辅料标准,制订200个药用辅料标准。   规划首次明确提出,全面提高仿制药质量。对2007年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施行前批准的仿制药,分期分批与被仿制药进行质量一致性评价,其中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临床常用的仿制药在2015年前完成,未通过质量一致性评价的不予再注册,注销其药品批准证明文件。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按《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要求,将其生产的仿制药与被仿制药进行全面对比研究,作为申报再注册的依据。   安全保障能力与国际接轨   规划多次强调与国际接轨,从标准到工艺,从研制到生产,从监管到合作,可谓任重道远。   规划指出,到“十二五”末,药品安全保障能力整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十二五”时期,人民群众对药品的安全性、可及性要求不断提高。要加强药品安全工作,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我国能够出口到国外的制剂还很有限,更多的是原料药出口。“十二五”期间,要促进与国际组织、发达国家的检查互认。如,在研制环节,完善药品研制规范,制修订药品研制技术指导原则和数据管理标准,促进数据国际互认。在生产环节,加强进口药品监管,建立健全境外检查工作机制和规范,探索建立出口药品监管制度。对医疗器械要建立和完善进出口医疗器械分类管理、出入境验证和风险管理制度。在监管能力上,加强与国际组织、国外监管机构和民间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监管经验,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   药店法人须有执业药师资格   规划强调,要强化包括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的全过程质量监管。   ——研制环节,鼓励罕见病用药和儿童适宜剂型研发。   ——生产环节,加强经常性检查,严肃查处违规企业。   ——流通环节,鼓励药品生产企业直接配送,并与药品零售机构直接结算。提高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准入门槛,完善退出机制。建立健全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协调机制。   ——使用环节,自2012年开始,新开办的零售药店必须配备执业药师 到“十二五”末,所有零售药店法人或主要管理者必须具备执业药师资格,所有零售药店和医院药房营业时有执业药师指导合理用药,逾期达不到要求的,取消售药资格。   同时,规划提出,完善覆盖全品种、全过程、可追溯的药品电子监管体系。推进国家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建设,整合信息资源,统一信息标准,提高共享水平,鼓励有关部门以及企业信息化系统与国家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对接。
  • 中国已牵头制定四项粮食国际标准
    “目前,我国已牵头制定《小麦规格》《玉米规格》等4项国际标准,并正在制定《谷物储存技术指南》等5项国际标准项目,可以说,我国已成为粮食国际标准体系的重要建设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标准质量中心主任王耀鹏介绍。  日前,由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联合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1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粮食质量安全宣传日主会场活动在重庆举行,主题为“强化粮食标准引领和质量监管,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作为粮食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我国粮食标准化工作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与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一道,认真抓好粮食质量安全工作,粮食标准化工作取得新突破。2020年制定、修订了33项粮油标准,申请立项25项国家标准,下达48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标准引领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王耀鹏向记者举例:“《大米》国家标准通过加工精度指标调整,现在的总出米率大约提高了1.25%,促进了节粮减损。另外,我们首次组织开展粮油产品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发布了30家企业的48项企业标准为‘领跑者’,有效推动了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要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据介绍,针对小麦、稻谷等主要粮食品种,全国每年累计监测样品数量超过40万份,对储存环节粮食每年组织开展库存粮食质量监测抽检,严把出入库粮食质量关。与此同时,全国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王耀鹏表示,“十三五”期间累计检验粮食样品超过250万份,为贯彻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强化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守护好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梁彦表示,“十四五”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坚持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监管,组织制定、修订并实施粮油相关标准,强化粮食质量检测、监测,充分发挥各级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在保障粮食质量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次活动集中展示了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及粮食行业近年来在强化粮食标准化和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建设、开加快粮油标准制修订、促进粮食标准国际交流合作、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测、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同时,通过现场发放科普手册、专家讲解粮食检验技术、重庆地方特色粮油产品展示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市民宣传普及食品安全和粮食质量安全知识,呼吁广大消费者增强粮食质量安全意识,安全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收到了良好效果。
  • 我国化学药品标准5年将达到或接近国际标准
    药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和公共安全问题。国务院今天(2月14日)出台的《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经过今后5年的努力,我国全部化学药品、生物制品标准要达到或接近国际标准,中药标准主导国际标准制定,医疗器械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达到90%以上。   提高6500个药品标准   根据《规划》,我国将全面提高国家药品标准,完成6500个药品标准提高工作。其中,化学药2500个、中成药2800个、生物制品200个、中药材350个、中药饮片650个。提高139个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标准,制订100个常用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标准。提高132个药用辅料标准,制订200个药用辅料标准。   同时,要完善医疗器械标准:完成医用电气设备标准150项、无源医疗器械产品标准250项、诊断试剂类产品标准100项。完成对医用电气设备通用安全性标准(第三版)、电磁兼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完善标准物质研究工作机制,研制15项医疗器械标准物质。   《规划》还要求,2007年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施行前批准生产的仿制药中,国家基本药物和临床常用药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药品生产100%符合2010年修订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 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100%符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 药品经营100%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   在实施国家药品标准提高行动计划中,参照国际标准,优先提高基本药物及高风险药品的质量标准。提高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与炮制规范。   在实施国家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计划中,优先提高医疗器械基础通用标准,提高高风险产品及市场使用量大产品的标准。加强医疗器械检测技术和方法研究,增强标准的科学性。加快医疗器械标准物质研究和参考测量实验室建设。   就全面提高仿制药质量,对2007年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施行前批准的仿制药,分期分批与被仿制药进行质量一致性评价,其中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临床常用的仿制药在2015年前完成,未通过质量一致性评价的不予再注册,注销其药品批准证明文件。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按《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要求,将其生产的仿制药与被仿制药进行全面对比研究,作为申报再注册的依据。   《规划》提出,健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管理体系。制(修)订药品、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健全药品、医疗器械标准制定、修订、发布、实施、废止程序,建立标准评估、淘汰机制。加强医疗器械标准管理机构建设。建立政府主导,企业、检验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标准提高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提升质量标准。   增强药品检验能力   《规划》要求,到“十二五”末,省级药检机构、口岸药检机构具备依据法定标准对化学药品和中药的全项检验能力,市级药检机构具备85%以上项目的检验能力。强化生物制品批签发检验能力,授权部分省级药检机构承担生物制品批签发任务,被授权的机构必须具备授权品种的独立全项检验能力。开展药品关键检验技术、药品快速检验技术和补充检验技术研究,搭建检验技术共享平台。   提高医疗器械检测能力,重点提高植入性医疗器械等高风险产品和电气安全、电磁兼容、生物安全性的检测能力。加强医疗器械检测机构资格认可和监督评审,建立退出机制。到“十二五”末,国家级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具备对所有归口产品的检测能力,省级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具备对95%以上常用医疗器械的检测能力。   完善药品抽验工作机制,扩大抽验覆盖面和抽验品种范围,增加抽验频次。药品抽验必须做到检验标准、检验程序公开,检验结果及时公告。对抽验不合格产品,及时依法处置。   健全药品上市再评价制   《规划》要求健全药品上市后再评价制度。开展药品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价,重点加强基本药物、中药注射剂、高风险药品的安全性评价。完善药品再评价的技术支撑体系。经再评价认定疗效不确切、存在严重不良反应、风险大于临床效益危及公众健康的药品,一律注销药品批准证明文件。建立医疗器械再评价制度,组织开展高风险医疗器械再评价工作。   同时,加强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健全重点监测与日常监测相结合的监测机制,强化对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评价与预警。完善药品安全新闻发布制度,及时发布药品安全预警信息。加强特殊药品滥用监测。完善监测网络和制度,建立敏感人群用药调查监测机制,为特殊药品监管提供技术服务和保障。   落实药品安全责任   《规划》要求按照“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要求,进一步健全药品安全责任体系。   企业要切实履行药品安全主体责任,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质量管理规范,禁止不合格药品出厂、销售,及时召回问题药品和退市药品。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建立从业人员诚信档案,对严重违规和失信的企业和从业人员实行行业禁入。   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加强对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的全过程监管,监督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质量规范生产、销售药品,监测药品不良反应,及时进行风险提示,严格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用药安全。   地方各级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药品安全工作,将药品安全列入政府考核测评体系,建立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各级药品监管机构和农村药品监督网络,确保药品监管机构依法独立开展工作。
  • 燃料电池车国际标准将采用日本方案
    日本、美国和欧盟等33个国家和地区本周将在有关燃料电池车安全性的国际标准方面采用日本方案。日系车厂商有望按日本国内性能参数进行出口。日本政府将简化行驶实验申请手续,以促进丰田和日产汽车等厂商的开发。为了抢占有望在10年内将扩大至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886亿元)的全球市场份额,日本厂商将发起攻势。   燃料电池车利用燃料电池促使氧和氢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力,以此驱动马达并作为汽车驱动力。行驶期间的尾气排放为零,在新一代汽车中,环保性能最高。有分析认为,与纯电动汽车(EV)相比,燃料电池车行驶距离将会更长。然而,在推进燃料电池车普及的过程中,制订防止氢爆炸的安全标准一直是一个课题。   此前,联合国发布的燃料电池车的安全标准的最终方案中大部分采纳了日本的提案。6月24~28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工作组会议上,各国将正式达成协议。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也将对此表示支持。   在日本方案成为国际标准后,日本厂商将无需为配合出口目的地要求而改变性能参数。丰田表示,“如果国际标准得以明确,将更容易建立量产体制”。各公司为了配合燃料电池车普及,计划将在2010年前曾为每辆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29万元)的售价降至5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1.4万元)左右,日本政府也将通过放宽限制来推动燃料电池车的普及。在公共道路上实施行驶实验需要获得日本国土交通大臣的批准,今后申请时间将从8周缩短至6周,这将推动汽车厂商的技术革新。
  •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ISO/TC229国际标准工作会议
    承担并主导国际标准制定是我国国际标准领域尤其是前沿科技领域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为了将我国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科技标准提升为国际标准,实现我国利益最大化,我院承担了ISO/NP 11931-2《纳米碳酸钙 第2部分》和ISO/NP 11937-2《纳米二氧化钛 第2部分》两项国际标准项目研制工作。鉴于我院邹明强博士曾主持完成并发布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 2041-2008《纳米氧化钛测定方法》、SN/T 2043-2008《纳米碳酸钙测定方法》”而具备的相关研究基础,经ISO/TC229纳米材料技术规范工作组(WG4)秘书处与我院沟通并报经ISO/TC229投票通过,确定我院为上述两项国际标准项目牵头单位,并任命邹明强博士为项目负责人(Project leader)。   目前,标准研制工作进展顺利。根据(2009)国质检外批字第629号任务批件,我院组团派邹明强和羊富强两人于2009年10月16-23日参加了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举行的ISO/TC229国际标准工作会议。本次会议与第73届IEC会议联合召开,来自50多个国12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前我院研究人员进行了认真准备,基于大量实验研究、企业走访调研和文献检索,在深入细致研究和综合分析整理基础上,于会前一个月提交了相关标准最新版本,网上公示广泛征集世界各国的意见或建议。会上,我院代表对各国意见或建议进行了逐条解释和答辩。经各国专家充分讨论,对标准研制形成了进一步改进的指导意见。下次ISO/TC229标准工作会议将于2010年5月在荷兰举行。
  • 王老吉携手瑞士SGS启动凉茶国际标准研究
    民族广播网广州6月13日消息 继王老吉去年6月启动凉茶国家标准的研究之后,今天(13日),在由中国中药协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主办、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诺贝尔奖得主携手SGS启动王老吉凉茶国际标准研究暨王老吉凉茶国家863计划最新科研成果发布会”上,广药集团下属广州医药研究总院院长、诺贝尔奖得主、有“伟哥之父”之称的穆拉德博士代表广药集团正式与瑞士SGS签约,双方将开展凉茶国际标准的研究,为我国凉茶产业的国际化建立基础。除此之外,在本次发布会上,广东省疾控中心还正式对外公布国家863课题功能性食品安全评价研究项目关于王老吉凉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王老吉凉茶具有延长动物寿命的作用。在发布会上,穆拉德转化医学中心与王老吉正式签约,将在美国的核心实验室开展王老吉凉茶作用机理研究。   广药集团研究总院院长穆拉德博士代表广药集团与SGS(瑞士通用公证行香港通用公证行有限公司)就“王老吉凉茶植物饮料国际标准研究项目”进行了签约。据悉,该研究项目将以欧盟、北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对药用植物的质控标准为参照,按照FDA、EPA、USDA等机构公布的食品安全要求,运用高效液相色谱、DNA指纹鉴定等现代化分析方法对王老吉凉茶的原材料、产品包材、产品所含的所有成分的种类与数量等进行全面分析,以制度凉茶国际标准。   本次携手瑞士SGS,王老吉全球率先启动凉茶国际标准研究,现场专家一致认为该研究将揭开王老吉凉茶预防上火的神秘面纱:通过所有成分种类与数量的分析,解开王老吉凉茶“神奇密码”,提高王老吉凉茶质控技术含量,使其能有效地说明和保证产品质量,并使王老吉凉茶为世界所认同和接受,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质量保证。其次在凉茶国际化中抢占主动:凉茶等植物饮料未来或将是国内外快消巨头大鳄的兵家必争之地,国际标准研究不但有助于世界认识凉茶,加速凉茶饮料国际化进程,而且还可通过申请国际专利等方式在国际化竞争中抢占主动。穆拉德也表示,开展凉茶国际标准的探索性研究势在必行,作为广药集团研究总院院长,他为能够担纲本次凉茶国际标准研究而深感荣幸。   本次发布会上,广东省疾控中心公布的国家国家863课题功能性食品研究项目对王老吉凉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据广东省疾控中心副主任杨杏芬教授介绍,王老吉凉茶产品于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与国家安全性权威机构——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承担了国家863课题功能性食品安全评价因子研究项目,课题组参照美国FDA标准的要求,通过对576只老鼠样本为期2年的安全性试验,初步发现王老吉凉茶实验组的大鼠存活率优于对照品,显示王老吉凉茶具有延长动物寿命的作用。与此同时,按照功能性食品的人体食用规程开展相关研究,初步发现受试者的肝肾功能、血脂分型、血常规等体检指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情绪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目前该课题组正在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将逐步完整王老吉凉茶食用安全性证据链。
  • 我国撰写“小麦印度腥黑穗病”国际标准
    2010年4月,深圳检验检疫局动植中心章桂明研究员参与制定的“小麦印度腥黑穗病Tilletia indica”国际标准(草案)完成编写工作,在南京通过了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南京农业大学、辽宁省农科院等7位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简称IPPC)及国际知名专家的审议,出色地完成了标准起草阶段的工作。该标准草案现已提交IPPC诊断方法技术小组进一步审议。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危及小麦生产,是影响国际贸易的世界性检疫病害,迄今已有40余个国家将其列为检疫性病害。该病害对不同地理气候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可通过种传、土传和气传等多种传播途径,且存活力很强,在土壤中存活多年,甚至在经加工的面粉中冬孢子仍可保持活力,一旦传入将难以根除。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该病害的检疫工作,不遗余力地投入,建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检测方法,希望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有力地位。   深圳检验检疫局章桂明研究员长期从事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研究工作。10年来,他先后完成了“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与近似种的形态学比较”、“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及其近似种分子系统发育”、“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和黑麦草腥黑粉菌常规PCR和双重PCR检测方法”等9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出版了《植物病原真菌检测方法平台的建立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和黑麦草腥黑粉菌检测方法研究》专著一部。   基于深厚的科研积淀和学术影响力,2007年章桂明研究员接受IPPC的邀请,参与“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检疫”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同时接受此项工作的还有英国中央实验室和澳大利亚农林业部的两位专家。在标准草案起草过程中,章桂明对标准的结构设计、内容编排、文字处理,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特别是在该国际标准中应用了其研究成果中的两套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实时荧光检测引物和探针”和一个“单个孢子直接破壁方法”专利,首次将代表中国的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检测方法———未萌发冬孢子检测方法,写入了国际标准。
  • 中国建化工行业第一个ISO 争得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
    11月25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塑料技术委员会(ISO/TC61)秘书处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成都举行。这是ISO/TC61首次落户中国,也是我国化工行业第一个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我国争取塑料行业国际标准制定的“话语权”,提升我国塑料产业创新能力和推动塑料及相关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具有战略意义。   据国家标准化技术管理委员会(国标委)国际部主任张琳介绍,ISO/TC61上届秘书处设在美国,今年到期。德国、俄罗斯和中国均申请承担此项工作,最终我国塑料产业的快速发展得到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认可,ISO同意将秘书处设在中国,经国标委同意该秘书处挂靠在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蓝晨光院院长曹先军告诉CCIN记者,我国塑料产业正处于大发展时期,近3年每年均以10%以上的速度发展。目前,我国已制(修)订塑料行业国家标准300余项,国际标准制定也于今年实现了零的突破。9月在泰国召开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年会上,我国制定的聚烯烃材料稀溶液黏数测定标准被正式批准为国际标准,聚乙烯模塑和挤出材料标准修订经讨论同意立项。   曹先军表示,该秘书处将利用ISO/TC61这个平台,加强中国与ISO/TC61各成员国的交流与合作。“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开展新型材料,特别是工程材料、专用材料及相关产品标准的制定、修订和技术交流。把标准制定与科研成果转化结合起来,加快建立与国际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配套、与先进技术标准相衔接的塑料和相关产品的标准体系,促进我国塑料产业的技术、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用标准促进塑料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使我国真正成为塑料及相关产品国际标准化的参与者、主导者和受益者,实现“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标准”的跨越。   据了解,ISO/TC61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中重要的标准技术委员会,由72个国家成员组成,秘书处主要负责塑料术语、通用方法、热塑性塑料产品、热固性塑料产品、塑料制品、泡沫塑料、增强塑料纤维产品等塑料及相关产品的国际标准编制、修订工作,现已制定塑料国际标准625项。
  • 我国两项ISO国际标准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2009年6月12日,ISO/TC 229纳米技术会议第8次会议在美国西雅图召开,鉴于当时甲型H1N1流感疫情蔓延的严重态势,大会决定中国代表团以电话会议方式参加本次会议。   大会确定了我院邹明强博士作为第四工作组PG1,PG2,PG4和PG5的项目负责人(leader),对邹博士提出的关于ISO/NP 11937-2《纳米二氧化钛 第2部分》和ISO/NP 11931-2《纳米碳酸钙 第2部分》两项国际标准的顶层设计形成共识。由于未能到场参会,关于邹博士提出的标准研制工作进展报告由执行主席Dr. Ensor代为介绍。报告总结了前一段时间的工作,详细叙述了标准制定过程中所进行的科学实验及成果,同时提出今后工作的重点以及标准制定的战略构想。与会各国代表积极参与讨论并互动,其中部分国家代表结合国内工业生产情况,提供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建议,这对我国以后国际标准制定工作起到了积极借鉴作用。   会后ISO委员会致函通知ISO/TC 229纳米技术会议第9次会议将于今年10月下旬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举行。
  • 检科院纳米材料国际标准取得实质成果
    由我院承担的两项国际标准新项目ISO /TS 11931-1《纳米碳酸钙 第一部分 表征与测量》和ISO/TS 11937-1《纳米二氧化钛 第一部分 表征与测量》,经过3个月的国际投票,于2011年9月16日获得ISO/TC229国际纳米技术委员会通过,目前进入出版发布前的国际标准最终草案阶段即FDTS(Final Draf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阶段。  我院于2009年4月开始承担上述两项ISO国际标准新工作项目,由邹明强博士任项目负责人(Project leader)。在我院院领导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下,在项目研制组和中国代表团各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反复征求和充分参考世界各成员国的意见和建议,并经过严谨科学实验,系统补充、修改和完善,这两项国际标准研制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历经美国西雅图会议(2009年6月8-12日)、以色列特拉维夫会议(2009年10月18-23日)和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会议(2010年5月15-23日)等ISO/TC229/GW4工作组会议的系统讨论和协商,两项国际标准工作组草案的基本框架和主要技术内容得以确定;于2010年12月6-10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ISO/TC229/GW4第6次工作组会议,经激烈讨论得到绝大多数成员国支持,成功推进到委员会草案即CD(Committee Draft)阶段;于2011年5月16-20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ISO/TC229/GW4第7次工作组会议经努力为我国这两项标准会议投票通过奠定了基础;最近,根据圣彼得堡会议决议经进一步完善所形成的标准草案,经国际投票获得委员会通过。目前,项目工作组正针对各国反馈意见进行分析和整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标准草案,以备下次ISO/TC229国际标准工作会议讨论,直至标准最终发布实施。  该两项国际标准研制工作得到了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ISO/TC229/WG4纳米材料技术规范工作组秘书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9)和纳米材料分技术委员会(SAC/TC279/SC1)以及国内同行专家的大力支持,正式发布后将大力提升我国在前沿纳米科技领域国际标准制定的话语权。
  • 助推产业走出去,红外热成像国际标准再获突破
    近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ISO 18251-2:2023《无损检测 红外热成像 第2部分:系统和设备的综合性能测试方法》。这是继2017年中国首项红外热成像国际标准ISO 18251-1:2017《无损检测 红外热成像 第1部分:系统和设备的特性》发布实施后,由我国主持制定的第2项红外热成像ISO国际标准。这两项红外热成像国际标准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在红外热成像检测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新发布的国际标准ISO 18251-2:2023《无损检测 红外热成像 第2部分:系统和设备的综合性能测试方法》由中国牵头制定,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沈功田研究员团队主持、上海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与制定。红外热成像仪是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测量目标物体的红外辐射,经过光电转换、信号处理等手段,将目标物体的热分布数据转换成视频图像的设备。最为人所熟知的红外热成像仪如红外测温仪。其实红外热成像设备在电力工业、钢铁工业、电子工业、石油化工、建筑、航空航天和医学等领域已被广泛使用。比如对化工企业高空污染源和罐区顶部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远距离检测检查,红外热成像设备可以提供温度测量和热状态分析,为执法人员远距离、无接触现场执法检提供便利;又如,在医学领域,红外热成像仪可以通过热成像诊断系统采集人体红外辐射,最后转换成不同颜色的图像,从而反映疼痛的性质、程度、范围。红外热成像检测作为一种新型非接触式的检测手段,具有无损、远距离检测、检测面积大、速度快、在线检测等优点。国际上一直缺乏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仪器和设备的标准。ISO 18251-1:2017和ISO 18251-2:2023的发布实施正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ISO 18251-1:2017给出了无损检测用红外热成像系统与设备关键部件和整机的性能参数描述和指标要求。在此基础上ISO 18251-2:2023对红外热成像设备和系统综合性能参数的标准测试方法作出了规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2021年全球除军用红外热成像设备市场规模达62.32亿美元。而在全球十强红外热成像设备制造厂商中,中国厂商已占据四席,合计占比约44%。这两项国际标准的发布,充分彰显了我国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国际先进性,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在红外热成像检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为我国生产的红外热成像检测仪器和设备走向国际市场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 国际标准化组织与国家标准委签署国际标准化人才合作培训备忘录
    2008年12月12日,国家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纪正昆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秘书长阿兰 布莱登先生在京签署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合作培训备忘录》。   根据备忘录的安排,2009年至2011年,国家标准委将与ISO中央秘书处合作,共同对中国承担ISO的技术委员会和分委员会主席、秘书,中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重点专家和ISO中国国家委员会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申报和管理国际标准制修订项目的规定、程序和技巧,国际标准起草的原则、程序、要求,国际标准化组织IT工具的使用方法,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展战略及重要政策等。   纪正昆主任作为ISO理事会和战略常务委员会成员,还与阿兰 布莱登先生就《ISO 2011-2015年战略计划》交换了意见。纪正昆主任表示中国将积极参与ISO下一个5年战略规划的制定工作,并希望ISO能够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等国际事务中进一步发挥作用,希望ISO中央秘书处能够更多地考虑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支持,尽快开发和推广更有效的电子工具,以降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副主任石保权参加了签字仪式和会谈。
  • 国际标准化组织包装与环境大会将在京举行
    201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22/SC4大会和包装与环境标准化论坛将于5月31日至6月4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我国第一次举办的国际包装标准化大会,也是我国首次举办的国际包装与环境标准化论坛。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世界各国对于包装和环境的充分关注。包装标准化既关系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又关系到消除国际贸易的障碍。在全球关注低碳经济的今天,此次大会意义非凡,因而大会的主题“发展ISO标准,保护人类环境,消除贸易障碍,推进低碳经济”更加引起国内外各界人士的重视。   国家标准化委员会(SAC)作为ISO/TC122/SC4大会的承办部门和包装与环境标准化论坛的主办部门。大会将邀请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环保部、商务部、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医药管理局等政府主管部门和国内有关包装机构、企业、科研院所、专家等出席大会。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相关委员会、欧盟包装与环境组织及CEN包装标准委员会、各国有关包装和标准化机构、企业等80余位专家专程来华参会。   国内外专家将在大会上就包装和包装废弃物ISO标准使用要求与包装减量化、重复使用、循环利用、能量回收、化学回收等专题发表演讲。演讲内容涉及到包装资源化和废弃物再利用技术 可持续包装解决方案 环保包装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出口包装技术性贸易措施 食品包装安全与卫生 环保包装标准与合格评定 包装工业清洁生产等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国际著名的包装研发机构和国内外一些知名企业代表,介绍各种环保包装产品和包装再利用的重要技术及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   参会代表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标准、环保、质检、设计、包装材料生产加工、包装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物流、外贸等有关机构和企业 包装使用企业,如食品、饮料、乳品、啤酒、医药、电器等世界500强和中国上市公司等将参加大会。与会人员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蕴含着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市场。大会期间,同时参加世界包装大会、世界包装论坛和6月2日北京国际包装博览会开幕式。   此次大会是一次国内外包装与环境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全球性大会,也是充满商机的国际盛会。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22/SC4包装与环境技术委员会的各国代表将就国际包装与环境标准化进行研讨并提出国际标准草案。   中国的包装与环境标准化是在分析研究国际包装法令和包装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起草并颁布了GB16716《包装废弃物处理与利用通则》系列标准和GB18455《包装回收标志》等国家标准。目的在于消除国际贸易障碍,指导和规范企业包装行为,使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管理和再利用实施标准化运作,以此成为了中国开展包装与环境标准化工作的基础。基于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的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着眼点,以“包装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包装与环境标准化的宗旨。   中国已颁布和即将颁布的有关包装和包装废弃物的国家标准近10项,已完成和正在起草的标准8项。正在开展的标准化研究课题包括《包装资源化和废弃物再利用标准化研究》、《包装及其危害物质控制的研究和标准制定》、《环保包装标准体系的研究》等国家重点科技项目。   中国出口商品包装研究所(CEPI)在包装与环境标准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的重视和认可,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批准,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22/SC4包装与环境技术委员会中国国际秘书处和国内技术对口单位并已P成员身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增强了我国在国际标准制订方面的话语权。此次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22/SC4大会和包装与环境标准化国际论坛的召开,必然加快我国包装与环境标准的研发工作。   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的委托,中国出口商品包装研究所(CEPI)协办此次ISO/TC122/SC4大会,并同中包包装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CPIPC)、国家包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济南)(SDQI)承办包装与环境标准化国际论坛。有关详情请查阅 http://www.cepi-china.com、http://www.cpipc.org.cn。
  • 我国电动车标准将成国际标准参考
    记者近日从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获悉,《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电动汽车充电站通用要求》、《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与非车载充电机之间的通信协议》和《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4项标准,前不久顺利通过审查成为电动车国家标准。截至目前,我国制定并发布了新能源汽车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计42项,其中22项已列为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的专项检验标准。   据专家介绍,继上述4项标准成为国家标准之后,不久我国还将有《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加氢口》、《车载氢系统技术条件》、《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最高车速试验方法》和《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氢消耗量测量方法》等新能源汽车标准陆续出台。专家表示,关于电动车的充电站、充电接口和通讯协议,目前国际标准也在制定当中,但由于进程比中国国家标准速度慢,中国国标将成为相关国际标准的重要参考。
  • 两部门:推动食品添加剂等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据发改委网站消息,近日,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印发《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进一步健全标准体系,推动食品添加剂等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引导企业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严格落实国家“去产能”有关政策,依法加快淘汰污染严重、能耗水耗超标的落后产能,提高冷链物流效率和水平。  《意见》提出,“十二五”期间,食品工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但食品工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与人民群众期望尚存差距。源头污染问题突出,部分食用农产品存在超标使用农兽药和滥用添加剂现象,食品冷链物流建设滞后,食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二是高品质食品有效供给不足。随着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消费者对食品的方便性、营养化和安全水平更加关注,但高品质食品供应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难以很好适应消费变化,消费者信赖的自主知名品牌不多。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食品工业基础研究薄弱,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加工技术储备不足。重大技术和高端装备依赖进口,自主研发水平较低。  四是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部分行业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不高,部分产品单位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仍然较高,节能减排压力加大。  《意见》指出,今后一个时期,食品工业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食品跨国集团加快全球布局,不断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对我国食品产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和挑战。另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各种国际贸易协定的签订,对外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有利于我国食品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一方面增长预期放缓,人力、土地、环境资源保护等综合成本不断上升,食品工业保持高速发展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食品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对食品的营养与健康要求更高,品牌意识不断增强,食品工业发展模式将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意见》提出主要目标,到2020年,食品工业规模化、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预期年均增长7%左右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两化”融合水平显著提升,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取得突出成效,能耗、水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进一步下降。  《意见》提出五项主要任务:一是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 三是强化创新驱动,加快“两化”融合 四是统筹国内国外,扩大开放合作 五是增强监管能力,提高安全水平。  其中,《意见》提出,积极推进传统主食及中式菜肴工业化、规模化生产,深入发掘地方特色食品和中华传统食品。进一步健全标准体系,加快推进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清理整合,开展重点品种和领域的标准制(修)订,推动食品添加剂等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引导企业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搭建基于标识解析等技术的质量追溯信息化平台,形成上下游产业食品质量安全可查询可控制可追究的追溯体系和责任机制。严格落实国家“去产能”有关政策,依法加快淘汰污染严重、能耗水耗超标的落后产能。健全食品冷链物流建设和运行标准,提高冷链物流效率和水平。支持骨干食品企业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 全过程可追溯。  《意见》指出,紧密结合“一带一路”战略,鼓励食品企业采取设立境外办事处和技术中心等多种方式“走出去”,支持加工企业到海外建立粮油、乳制品、肉制品等重要食品原料基地。结合食品工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引进国外食品工业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制造技术和装备,鼓励外资进入营养健康食品制造、天然食品添加剂开发生产、食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领域,合作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适度扩大优质食品进口,优化食品及原料进口结构,满足不断升级的食品消费需求。  完善食品安全“黑名单”、“红名单”制度,对列入 “黑名单”的企业给予严厉惩罚和重点监管,列入“红名单”的企业给予国家优惠政策的优先和重点支持,形成失信联合惩戒、守信联合激励机制。  《意见》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专利、产品标识、商业秘密等方面侵权假冒的打击力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依法确定收费范围,规范服务收费行为,合理降低经营性服务收费标准,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
  • CFDA:国产疫苗部分指标优于国际标准
    p   脱离冷链的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industry-S22.html" target=" _self" title=" "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疫苗 /strong /span /a 是否安全?我国疫苗管理体系与国际是否相同?国产疫苗与进口疫苗质量有无差别?针对社会关心的疫苗安全问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26日发布科普知识予以回应。 /p p    strong 问题1 脱离冷链的疫苗是否安全有效? /strong /p p   疫苗短期内脱离冷链一般不会产生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问题 /p p   食药监总局指出,从法律层面讲,疫苗必须在冷链条件下运输储存,脱离冷链条件进行运输储存是严重的违法行为,行为本身是不可容忍的。从科学层面讲,疫苗短期内脱离冷链一般不会产生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问题。这有赖于疫苗在上市前要经过苛刻的稳定性试验和挑战试验。 /p p   稳定性试验,即一种疫苗在批准上市前,要经过长期稳定性试验来确定疫苗有效期。按有关技术的要求,在稳定性试验要求的基础上至少要减掉6个月,才能作为疫苗的有效期。比如一个药物说明书上规定有效期为两年,实际经稳定性试验验证的时间一定要超过两年半。 /p p   挑战试验,是一种在极端条件下的热稳定性试验,将不同的疫苗,在37摄氏度高温条件下放置1—4周。如果储存1—4周,疫苗质量符合标准,才可以出厂。 /p p    strong 问题2 我国的疫苗管理体系与国际有区别吗 /strong /p p   中国疫苗质量管理体系符合国际标准? /p p   食药监总局表示,根据世卫组织国家疫苗管理体系评估要求,在完善的疫苗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国家疫苗监督管理涵盖了6项职能:上市许可、上市后监管(包括接种后不良反应监测)、批签发、实验室管理、监管检查和临床试验监管,覆盖了从疫苗研发到使用的各个环节。2011年中国首次通过世卫组织国家疫苗管理体系评估,意味着中国疫苗质量管理体系符合国际标准。随着我国疫苗管理体系成熟度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我国于2014年顺利通过了该体系的复评估。 /p p   据介绍,通过世卫组织疫苗管理体系评估也是疫苗生产企业申请世卫组织疫苗预认证获得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疫苗采购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和华兰生物生产的流感疫苗已通过疫苗预认证,纳入联合国采购计划。 /p p    strong 问题3 国产与进口疫苗质量有区别吗? /strong /p p   质量标准可比肩国际水平,有些指标优于国际标准 /p p   据食药监总局介绍,所有上市疫苗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药监部门颁布的国家药品标准。在我国上市的药品,无论国产或进口制品,在其有效期内各项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均不得低于药典要求。多年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疫苗生产国和使用国,在疫苗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方面不断积累经验,疫苗质量标准不断提高,可以比肩国际水平,有些指标甚至优于国际标准,如疫苗安全性检测项目。 /p p   2013年,经过世卫组织专家组严格考评,中国成为世卫组织生物制品标准化和评价合作中心,更深入地参与到国际生物制品标准的制定工作中,对我国疫苗质量标准的进一步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p p    strong 问题4 疫苗上市后国家还会检查吗? /strong /p p   药品监管部门定期组织上市后监督抽验 /p p   食药监总局指出,疫苗上市后还要面对随机抽验。药品监管部门对包括疫苗在内的生物制品定期组织上市后监督抽验,即从市场流通环节抽取样品,检验疫苗质量。从多年的疫苗批签发和上市后监督抽验情况可见,我国上市疫苗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稳定可控的。 /p p br/ /p
  • 标准 | ISO发布多项国际标准
    ISO发布关于更好的商务旅行管理风险最新国际标准与所有旅行一样,工作相关的旅行在COVID-19疫情席卷世界、各地交通陷入停顿之际急剧减少。但是现在,随着人们重新开始出行,去年发生的戏剧性事件凸显了为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好准备的重要性。ISO刚刚发布的一项新标准为各类组织提供了如何管理旅行风险的指南,包括在发生事故时可采取的措施。ISO 31030《旅行风险管理——组织指南》提供了评估与旅行相关的风险因素指南,以及如何制定解决和沟通这些风险因素的计划。该项标准涵盖目的地和旅行安排的预先规划和风险评估、安全和信息安全预防措施、旅行物流面临的挑战、应急响应等。制定该项标准的专家组召集人凯文迈尔斯(Kevin Myers)表示:“ISO 31030不仅使组织能够以全面的方式保护其员工在旅行时的安全,而且还表明这些与风险相关的决策有可靠的信息依据。旅行风险因目的地、政治或健康状况等因素而有很大差异,而且目前没有一套规则适用于每个目的地或每个旅行者。ISO 31030是一个关键工具,可帮助任何类型的组织制定可行而全面的计划,以涵盖所有目的地并确保员工在出行时的安全。”ISO 31030是由 ISO/TC 262“风险管理”技术委员会制定,其秘书处是由ISO的英国成员BSI承担。ISO发布关于动态标志的最新国际标准在高速公路和公共建筑等多样且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使用动态标志对于即时提供最新的相关信息非常重要。因此,为了保证有效,动态标志需要高度可见、安全且可供所有人使用,为此,ISO刚刚发布了一项关于动态标志的标准。ISO 23456-1《物理环境中的动态标志-第1部分:一般要求》为确保此类标志的人体工学正确性提供了国际认可的规范,包括可见性、视觉图像安全性和可访问性。该标准考虑了标志随环境变化的性质,例如光照度和人员密度。该指南对设备制造商和内容创建者都非常有用,它提供了一个发展技术的平台。 ISO 23456-1 是由ISO/TC 159“人体工效学”技术委员会的分委员会—SC 5“物理环境人类工效学”分技术委员会制定的。ISO/TC 159/SC 5的秘书处是由 ISO的英国成员BSI承担。ISO发布数字货币新标准随着比特币等去中心化加密货币的普及,越来越需要一种通用语言来促进其安全使用。刚刚发布的新国际标准ISO 24165则能确保数字代币标识符(Digital token identifiers,DTIs)发挥这一作用。ISO 24165-1:2021《数字代币标识符(DTI) 注册、分配和结构? 第1部分:注册和分配方法》(Digital token identifier (DTI) – Registration, assignment and structure?– Part 1: Method for registration and assignment),规定了数字代币的随机、唯一及长度固定的标识符的分配和生成方法,以响应符合特定应用指南的注册请求。作为ISO 24165-1:2021的补充,ISO 24165-2:2021《数字代币标识符(DTI) 注册、分配和结构 第2部分:注册数据元素》(Digital token identifier (DTI) – Registration, assignment and structure – Part 2: Data elements for registration),规定了注册记录中数据元素,并用于建立根据ISO 24165-1方法分配的数字代币和标识符之间的1:1关系。编制ISO 24165的专家组主席多米尼克坦纳(Dominique Tanner)表示,由于没有唯一识别代币的标准,也没有管理机构,该行业最终出现了许多重复的代币。“例如,比特币传统上被认定为BTC,但XBT也开始被使用”。“用户需要一个随机的、唯一的、明确的、公开可用的且长度固定的数字代币标识符。ISO 24165正好能满足这一需求。”该标准将由其注册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电子交易软件公司(Etrading Software)负责在其网站上发布和维护数字代码标识符。ISO 24165的第1部分和第2部分由ISO/TC 68金融服务标委会的SC 8金融服务参考数据分标委会制定。ISO/TC 68/SC 8的秘书处由ISO的瑞士成员—瑞士标准协会(SNV)承担。
  • 农业照明论坛在北京召开 开启国际标准规划新征程
    p   2019年3月28日,为准确把握我国农业照明发展现状、产业标准化需求,更好地组织举办今年4月25日在中国召开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植物照明首次国际标准会议,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指导,全国照明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中国照明学会农业照明专业委员会主办,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承办的农业照明论坛在北京顺利召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IEC联络处徐全平副处长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照明学会秘书长窦林平、国家节能中心仇帅等嘉宾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重点企业等单位的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上午的会议由全国照明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标准室主任张德保主持,下午会议由标准室技术负责人张伟博士主持。 br/ /p p   会议由全国照明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24)秘书长华树明致欢迎辞。华秘书长对行业专家领导、业界同仁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增进通力协作,把握智慧农业的发展契机,发挥我国照明产业优势,稳步推进相关标准体系的对接建设。 /p p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IEC联络处徐全平副处长作了大会主旨讲话。徐副处长介绍了国标委开展国际标准化的工作现状和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并结合2019年重点工作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对于全国照明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标准体系建设、主动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等方面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对于近日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NLTC)张伟博士当选IEC TC34植物照明咨询顾问组首任主席表示祝贺,希望照明标委会借2019年主办IEC第83届大会及相关活动契机发出更多中国声音,展示我国的科研技术实力,在引导照明产业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374d7bba-a250-4a46-ad7e-d3e0a01c42db.jpg" title="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IEC联络处徐全平副处长.jpg" alt="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IEC联络处徐全平副处长.jpg" width=" 403" height=" 227" style=" width: 403px height: 227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IEC联络处徐全平副处长 /p p   中国照明学会秘书长窦林平在致辞中表示,我国节能照明光源发展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农业照明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需要通过农业产业链从业者深入交流合作,更好地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产业升级。国家节能中心仇帅老师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国家节能中心在NLTC、农业相关组织的大力支持下承担的LED照明在农业应用的研究概况,并介绍了存在的有关技术薄弱、标准缺失、缺乏品牌等问题。 /p p   会议邀请5位行业专家作了专题报告,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标准室技术负责人张伟博士带来题为《从植物照明谈国际标准与产业发展》的专题报告,介绍IEC TC34国际标准化的研究领域体系结构以及IEC TC34/AG15今明两年将完成的国际标准化任务时间规划,为IEC标准服务产业发展的作用提供了新思路。中国之光网& amp 农业照明网总编洪兵作了《农业照明的市场应用》报告,介绍了国内外农业领域人工照明的市场化运行情况。华南农业大学刘厚诚教授带来《光质对植物生长与品质的影响》的专题报告,介绍了补光灯应用的光生物学基础及研究进展。欧司朗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亚太区标准化高级经理张俊斌带来《农业光照标准化——美国中国相关信息、初步想法》报告,介绍了主要标准的评价方法,对于农业照明标准化体系给出建议。昕诺飞农业照明事业部高级经理田科蒙带来《飞利浦园艺LED产品介绍及案例分享》报告,介绍了飞利浦照明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合作开发模式、主要产品类型及商业化案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491e44fd-a693-4f13-bdaf-4bfcf9533d17.jpg" title=" 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标准技术负责人张伟.jpg" alt=" 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标准技术负责人张伟.jpg" width=" 384" height=" 262" style=" width: 384px height: 262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标准技术负责人张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55290287-3383-4e54-a0bb-6af126f36c35.jpg" title=" 中国之光网& amp 农业照明网总编洪兵.jpg" alt=" 中国之光网& amp 农业照明网总编洪兵.jpg" width=" 390" height=" 291" style=" width: 390px height: 291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之光网& amp 农业照明网总编洪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6aa9f762-4d01-473e-9bbe-a2f449eb72e6.jpg" title=" 华南农业大学刘厚诚教授.jpg" alt=" 华南农业大学刘厚诚教授.jpg" width=" 396" height=" 300" style=" width: 396px height: 30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华南农业大学刘厚诚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5f2931fc-cfbd-4ce5-be12-f241c53bb7b2.jpg" title=" 欧司朗标准化高级经理张俊斌.jpg" alt=" 欧司朗标准化高级经理张俊斌.jpg" width=" 394" height=" 295" style=" width: 394px height: 295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欧司朗标准化高级经理张俊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0235151a-d90d-4c64-a022-e9e5783595d8.jpg" title=" 飞利浦照明高级经理田科蒙.jpg" alt=" 飞利浦照明高级经理田科蒙.jpg" width=" 396" height=" 298" style=" width: 396px height: 298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飞利浦照明高级经理田科蒙 /p p   在产业技术及标准技术研讨会环节,参会代表们踊跃发言,围绕光质生物学的研究现状、植物照明产品技术的推广普及、行业痛点、标准化布局领域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心得,对于植物照明标准化工作方向及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5c17a3f4-acab-4593-872b-d85ff9e97909.jpg" style=" width: 389px height: 292px " title=" 宝贵的建议1.jpg" width=" 389" height=" 292"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49ba5bbb-d603-4ac1-a42f-58ee7de90c4e.jpg" style=" width: 389px height: 293px " title=" 宝贵的建议2.jpg" width=" 389" height=" 293" / /p p   据了解,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简称“NLTC”)成立于1975年,是我国照明行业从事检测技术研究、标准开发和各种检测服务的国家技术服务中心。NLTC始终坚持“标准服务产业发展”的信条和原则开展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通过识别产业发展的具体问题和标准化诉求,着力研制能够解决问题、具有实用价值的标准。NLTC自2011年派专家系统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熟悉照明行业国际标准、标准体系情况,具有良好的照明行业国际标准制修订组织和管理经验,主导及参与完成了多项照明全体系标准制定、战略规划类工作。目前由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牵头制定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已经发布2份,正在牵头制定3份IEC国际标准,其中IEC 63116和IEC 63117是国际上首批智能照明国际标准项目,目前已经进入CD阶段(征求意见稿阶段)。NLTC在技术领域突破、活动参与上逐步建立了较好的工作基础,与国际国内标准化管理部门及组织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取得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高度认可和信任。2017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中央办公室正式授予NLTC张伟博士“IEC 1906奖”,以表彰其在IEC标准化工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p p   随着农业照明产品技术不断更新进步,为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在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的强力推动下,国际电工委员会照明技术委员会(IEC TC34)于2019年2月正式成立植物照明咨询顾问组(AG15,英文名称Horticultural lighting),首次开启植物照明相关的IEC标准规划工作,并由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标准室技术负责人张伟博士担任主席。IEC TC34/AG15的成立对于全球植物照明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标志着我国在植物照明国际标准制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IEC植物照明标准的制定实施将引领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高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目前,IEC TC34/AG15正在启动专家征集程序,欢迎国内在植物照明领域有深入理解和见解的企业机构专家学者参加本咨询顾问组,共同致力植物照明国际标准化工作。咨询顾问组将于2019年4月25日在中国北京召开首次植物照明国际会议。 /p p br/ /p
  • 国际标准化组织拟修订部分家具测定方法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拟出台家具表面耐湿热和耐干热测定的方法标准的修订稿   截至2012年11月,有关家具表面试验的现行国际标准共有4项。分别是:   ISO 4211: 1979家具 表面抗冷液体性能的评定   ISO 4211-2: 1993家具表面试验第2部分: 耐湿热性能的评定   ISO 4211-3: 1993家具表面试验第3部分: 耐干热性能的评定   ISO 4211-4: 1998家具表面试验第4部分: 耐冲击性评估   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家具技术委员会试验方法分技术委员会(ISO/TC 136/SC 1)正着手重新修订上述其中2项标准,ISO 4211-2: 1993和ISO 4211-3: 1993。标准的修订工作已进行到40.60阶段,即关闭了对国际标准草案版标准的投票。ISO官网上已发布了这2项标准的国际标准草案版,ISO/DIS 4211-2和ISO/DIS 4211-3,预计明年将正式出台实施,届时,将取代1993年版的2项标准。   ISO 4211-2规定了家具表面耐湿热测定的方法。ISO 4211-3规定了家具表面耐干热测定的方法。这2项标准均适用于所有经涂饰处理的家具的固化表面,不考虑材料 均不适用于皮革涂层和涂饰织物的涂层。这2项标准的试验均可以在涂饰后的家具上进行,但通常是在试验样板上进行,样板大小应足够满足试验要求,并且采用与涂饰家具相同的材料和涂饰方法。   我国国家标准GB/T 4893.2-2005和GB/T 4893.3-2005分别非等效采用了国际标准ISO 4211-2: 1993和ISO 4211-2: 1993。相关家具企业应密切关注这2项国际标准的修订进程。
  • 移液管or移液枪,到底如何选择?
    移液管和移液枪是生化实验操作中的基本组件,是常用的量取液体的仪器。两者经常被拿来比较,如两者的精确度和适用性等问题。今天我们通过对比,和大家一起探讨下移液管和移液器的区别及优劣。移液管和移液枪知识 01移液管、移液枪的定义移液管是用来准确移取一定体积的溶液的量器,一般为经过专门校准的玻璃或透明塑料管,用来装准确体积的指定流体。移液管分为单标线移液管和刻度移液管,单标线移液管又称胖度移液管,刻度移液管则指具有刻度的直线玻璃管,通常也称吸量管。移液枪是移液器的一种,常用于实验室少量或微量液体的移取,可以说是移液管的“升级”版,根据不同标准划分,比如按工作原理可分为空气置换移液器与正向置换移液器,按调节刻度方式可将其分为手动式移液器和电动式移液器。02移液管、移液枪的原理移液管为简单的物理结构,一般为玻璃材质,以刻度确定体积。标定对应体积的对应刻度时,对应体积的蒸馏水对应的质量是一定的,如果吸液后排出的蒸馏水的质量是“正确的”,代表吸液后排出蒸馏水的体积是“正确的(达到了标称值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以内)”,那么吸液时蒸馏水所在凹液面的切点所代表的吸液体积是“正确的”,这个点也就是相应体积的刻度所在。一旦这个点确定了,就物理地确定了移液管内部的容积,这个容积之后几乎不随外部因素,比如液体密度,气压等因素变化而变化。通常意义上的移液枪为空气活塞式移液器,当移动移液按钮时,内部的活塞位置发生变化,进而产生负压,从而将液体吸入吸头内。吸液体积的确定是由内外压差和一系列其他的因素决定的,但是主要决定因素是内外压差。当标定时,如果吸取的蒸馏水排出后的质量是“正确的”(称重法),代表吸液后排出的蒸馏水的体积是“正确的(达到了标称值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以内)”,那么代表了吸液的体积是“正确的”。因此,用蒸馏水确定了一把移液器的移液体积时,实际确定的是移液器内外压差以及一系列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正好能够吸取正确体积的蒸馏水。03移液管、移液枪的量程根据国家标准,胖度移液管标称容量范围:1-100ml,常用的有5,10,25,和50mL等规格。刻度移液管的标称容量范围0.1-50ml,常用的有1,2,5和10mL等规格。一般情况下,移液管和吸量管所移取的体积可准确到0.01mL。根据《JJG646-2006移液器检定规程》介绍,移液枪的标称容量范围从1 ul-10000 ul。从量程范围来看,移液管和移液枪有重叠,但移液枪的测量范围更小,现在有些微小容量移液器能够计量到0.1 ul,适用要求较高的实验活动。知识小结首先,从使用的舒适性来说,移液枪完胜移液管。现在的手持式移液枪,其外观设计中,已越来越多地采用了人体工程学原理,使得移液枪使用起来更为方便,更显人性化。其次,从计量准确度来说,移液枪的准确度,已经远远高于移液管。现在的微小容量移液枪,已经能够计量到0.1微升级,完全能够代替移液管从事要求严格的实验活动。事实上,对于很多要求较高的实验活动,移液管的准确度是无法达到要求的。这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移液管一般采用玻璃材质,而玻璃的导热系数高于移液枪的塑料壳体,也就是说,这个外界的温度,将直接传递给移液管内的液体,从而导致其体积的改变;其二,因为移液管自身的玻璃管壁存在一个厚度,而玻璃又无法完全避免因光线在玻璃内传输过程中的折射,因此,从移液管外表面观测到的液体高度与实际液体高度存在差异。而这两点,因为移液枪的不同设计,从而得到几乎完全避免。再次,移液枪对使用人员的技术要求,远低于移液管对使用人员的技术要求。移液枪的准确度。包括精确度,对使用人员的要求不高,只要你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手法,即便是没有经验的操作人员,也能做到精确计量。而移液管则不行,有经验的人员和无经验人员的操作结果误差较大。相比之下,使用移液枪的工作效率远胜于移液管,尤其在多通道和电子移液器问世后,工作效率更是得到大幅提高。当然,移液枪在带来如此多的益处同时,也有不足之处,如价格要比移液管高。因此,对于具体的实验活动来说,应根据实验时间、要求来据实选择,但总的来说,移液器已经具备生化实验室取代移液管的能力!
  • “国际标准研制”课题全面启动
    从2009年3月13日在广东省珠海市召开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专项“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中的“国际标准研制”课题启动会上获悉,到2010年年底前,我国将主导完成30~40项国际标准的研制任务,具体包括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业、基础公益、检测方法等领域86项国际标准。这将成为我国实现从国际标准本地化到国家标准国际化的关键一步。   据课题负责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基础标准化研究所副所长柳成洋介绍,该课题是强化我国主导制定国际标准的能力,巩固我国优势技术和产业,争夺国际贸易主动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我国企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需求。这项研究将通过深入挖掘对我国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并在技术上具有相对国际优势的重点领域,开展国际标准研制工作。   据介绍,这项研究的课题立项经过了扎实的前期调研工作,并通过网络公开征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任务的评审遵循优中选优的原则,即紧密结合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我国具有相对优势和特色的领域,优选出能够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支撑优势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国际标准研制项目。同时,在组织和技术上有保障并有一定资金配套支持的国际标准研制任务也得到优先考虑。   本课题最终确定了33项国际标准研制任务,共计86项标准,涉及信息与通信、装备制造业、基础公益及关键检测方法等领域。其中,信息与通信领域,涉及信息技术资源共享协同服务、办公软件文档格式规范、射频连接器、数字家电网络控制平台等41项重要技术内容;装备制造业领域涉及不用洗衣粉洗衣机、舾装与甲板机械、电子束电热装置安全与实验,以及先进钢铁、纳米产品等14项重要技术内容 基础公益领域涉及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检测和校准、无障碍设计、制备小麦标准样品等31项重要技术内容。按照国际标准的程序,预计其中的20~25项达到批准阶段或出版阶段,10~15项在现有研究阶段的基础上前进两个阶段。   据柳成洋介绍,这项课题还将提交4份研究报告,包括国际标准技术突破领域选择方法研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国际标准方法研究、国际标准研制各阶段推进方法研究、国际标准技术信息动态跟踪方法研究。还将在共性技术领域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为国际标准的潜力分析模型,国际标准技术突破领域选择模型,研究国际标准推进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国际标准技术信息的动态跟踪方法。和具体的某一项国际标准相比,这些研究可能不会引起更多的关注,作用也不会很直接,但可以为我国的国际标准研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据悉,参与这项研究的单位,除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外,还包括11家科研院所、11家企业、3家检测机构、两个协会和5个高校。具体项目负责人由企业、科研院所以及高校专家共同组成。这项研究将通过国际标准研制、专题研讨、论坛等活动,培养一支国际标准化高端人才队伍。
  • 太阳镜检测方法国际标准采纳中国意见
    太阳镜检测方法国际标准采纳中国意见 可为全国质检机构和企业节约检测设备购置费数亿元 7月21日,全国个体防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眼面部防护分委会接到来自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太阳镜测量方法标准工作组的电子邮件,内容是该工作组已将我国提出的测量方法写入ISO太阳镜检测方法国际标准中。 据眼面部防护分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王莉茹介绍,今年5月底召开的ISO眼面部防护分技术委员会2010年年会的一个主要议题,是对太阳镜检测方法国际标准委员会稿的投票结果进行讨论,一旦讨论通过,这项标准将成为国际标准草案,而从国际标准草案到正式的国际标准就只有程序性的工作了。由来自国内科研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的13名专家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在这次会议上再次提出我国观点,经过反复激烈的讨论,会议最终同意将焦度计作为测量方法写入太阳镜检测方法国际标准中。 据了解,我国是太阳镜生产、使用和进出口大国,占世界太阳镜总产量的40%,年出口额为6~7亿美元,而焦度计是国内企业和质监系统用来检测眼镜片和太阳镜光度的主要设备。现行ISO焦度计标准就是由王莉茹作为ISO标准工作组召集人组织修订的。全国除台湾以外的所有省、市质监部门都开展了眼镜质量检测工作,省会所在城市至少有两家配备两台或两台以上焦度计的眼镜产品质检机构,其他城市及发达地区大部分县级市至少有配备一台焦度计的检测机构。大的眼镜生产企业有的甚至配备10多台焦度计。目前,一台焦度计的售价最高为3万元,而由欧洲制造、并写入国际标准的望远镜法测量装置售价至少15万元。按原国际标准规定,太阳镜的测量方法只推荐望远镜法,而不使用焦度计。如果这样,全国质监部门、太阳镜生产企业都不得不再重新购买新的检测设备以满足国际标准的要求,这将给中国市场造成至少几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而国外设备制造商则可以因此赚取巨大利润。另外一个隐忧是,假如太阳镜的测量方法只推荐望远镜法,国产太阳镜在出口欧美时将再次遭遇技术壁垒。 按照年会达成的意见,这项标准将于今年年底成为国际标准草案。由于承办本次会议的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全国个体防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眼面部防护分委会,充分而详尽地阐述了将焦度计作为测量方法写入国际标准的理由,得到来自11个国家40余名代表的认可。按ISO的惯例,目前太阳镜测量方法国际标准的委员会稿成为国际标准草案已成定局。另外,本次年会还采纳了中国、澳大利亚等成员国提出的应对防护镜散射光的概念及检测方法保持统一的意见和建议。
  • 国际标准制定提速 中药“正名”尚需时日
    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上海,表明我国开始把握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国际标准的制定应结合中医药传统理论和现代技术的长处,并充分借鉴我国现有标准的成果,从而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   近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上海,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工作正式启动。这表明中医药标准化向前推进了一步,而且我国开始把握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将因此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机遇。“占据国际标准战略制高点关系到巨大的利益得失,将决定我国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市场部刘旻博士表示。   有助“正名” 路途仍遥远   目前,中药在大多数国家只能作为保健食品或食品添加剂使用,而没有合法的药品身份。产业界人士一直希望能为中药“正名”,此次国际标准的制定或许是一个机遇。   刘旻表示,以非常严格的食品标准衡量中药,肯定会出现部分产品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将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创造有利条件。东阿阿胶副总经理尤金花也认为,通过国际标准的制定将逐步改变中药在大多数国家只能作为保健食品或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局面,虽然要走的路还很长。   天江药业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王建国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有一定的难度,中药如果作为药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必须遵守药品的准入规则,而药品市场的进入门槛很高。从药物化学分析的角度看,中药成分的多样性、复杂性是研究中的难点,短期难以有所突破。哈药集团中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英新的看法是,中药在功能主治和用药指导方面主要依据中医药理论,无法用西医理论说明中药的有效性,因此上述局面短期很难有所改变。   两条路线相互结合   在我国中药产业界有两条路线,一是遵照传统的中医药理论进行生产,一则仿照化学药或生物药的模式进行研发,在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应如何处理这两条路线的关系?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都认为,两条路线应该相互结合、补充,根据不同中药的特点加以选择。   “应该两条路线并举。”王英新认为,中医药理论的形成已有几千年历史,很多中成药品种的有效性早已获得临床医患的认同。由于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大部分中药制剂很难引入现代制药技术,因此保留传统的中药制造技术是必要的。同时,必须对传统中药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将现代先进的制药理念和技术引入中药制药领域,使中药制剂现代化。   刘旻认为,中药现代化是指以广义上的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为基础,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中药。中药现代化的模式有几种,但普遍认为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现代中药模式才是真正的中药现代化模式。“化学药模式和植物药模式可能对中医药理论的发展促进不大,但其工艺先进、疗效可靠、有市场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了医药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对整个中医药事业以及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在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的过程中,对于中药现代化模式的抉择,我们不仅要‘古为今用’,而且要‘洋为中用’,应将化学药模式和植物药模式积极吸纳进来”。   王建国建议,目前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可行的阶段性评价体系和粗放的标准平台,而重中之重是建立这一评价体系和标准平台的指导思想。他认为,两条路线相互借鉴,才能使中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现有标准融合   目前,我国中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均有独立标准,比如种植源头的GAP标准、提取标准GEP、生产标准GMP、销售终端的GSP标准等,但它们彼此分离,因此有观点认为应站在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建立一整套涵盖各环节的标准。   王英新认为,GAP、GMP、GSP等已贯穿中药制药过程,形成较为系统的管理规范,进一步完善这一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尤金花也表示,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探索,比如中药的原料对中药的生产和产品质量至关重要,可以考虑将GAP和GMP结合起来制定统一的标准。   从另一个层面说,据了解,我国现在已经有27项中医药国家标准和209项行业标准,不同的地区也有一些不同的规范。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人员表示,该秘书处将从中选择已经成熟的标准,利用合理程序推荐为国际标准。对此,尤金花认为,首先应该使我国的这些标准和规范统一为国家标准和规范,再逐步完善提高,上升为国际标准。   刘旻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必不可少。一是多方合作,整体推进。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以及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国际标准化体系建设中的职责和作用,站在国家的高度,加强协调合作,确保建设工作的有序、高效和整体推进。广大中药企业和研究机构应积极参与,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研制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推动中医药国际标准认证,以促进中医药走出国门服务世界。二是强化实施,注重实效。通过完善强化管理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标准实施监督和信息反馈机制,提升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形成标准制定、标准实施、标准修订的良性闭环运行系统。   王英新表示,如果能使我国的中医药国家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对中医药发展以及走向世界均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目前中医药在国家标准方面尚存较多的欠缺和不足,主要是基础研究薄弱,应努力加强基础研究工作,用现代技术充分解释其生物特性。
  • 国际标准制定提速 中药“正名”尚需时日
    近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上海,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工作正式启动。这表明中医药标准化向前推进了一步,而且我国开始把握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国际标准的制定应结合中医药传统理论和现代技术的长处,并充分借鉴我国现有标准的成果,从而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将因此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机遇。“占据国际标准战略制高点关系到巨大的利益得失,将决定我国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市场部刘旻博士表示。   有助“正名” 路途仍遥远   目前,中药在大多数国家只能作为保健食品或食品添加剂使用,而没有合法的药品身份。产业界人士一直希望能为中药“正名”,此次国际标准的制定或许是一个机遇。   刘旻表示,以非常严格的食品标准衡量中药,肯定会出现部分产品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将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创造有利条件。东阿阿胶副总经理尤金花也认为,通过国际标准的制定将逐步改变中药在大多数国家只能作为保健食品或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局面,虽然要走的路还很长。   天江药业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王建国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有一定的难度,中药如果作为药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必须遵守药品的准入规则,而药品市场的进入门槛很高。从药物化学分析的角度看,中药成分的多样性、复杂性是研究中的难点,短期难以有所突破。哈药集团中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英新的看法是,中药在功能主治和用药指导方面主要依据中医药理论,无法用西医理论说明中药的有效性,因此上述局面短期很难有所改变。   两条路线相互结合   在我国中药产业界有两条路线,一是遵照传统的中医药理论进行生产,一则仿照化学药或生物药的模式进行研发,在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应如何处理这两条路线的关系?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都认为,两条路线应该相互结合、补充,根据不同中药的特点加以选择。   “应该两条路线并举。”王英新认为,中医药理论的形成已有几千年历史,很多中成药品种的有效性早已获得临床医患的认同。由于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大部分中药制剂很难引入现代制药技术,因此保留传统的中药制造技术是必要的。同时,必须对传统中药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将现代先进的制药理念和技术引入中药制药领域,使中药制剂现代化。   刘旻认为,中药现代化是指以广义上的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为基础,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中药。中药现代化的模式有几种,但普遍认为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现代中药模式才是真正的中药现代化模式。“化学药模式和植物药模式可能对中医药理论的发展促进不大,但其工艺先进、疗效可靠、有市场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了医药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对整个中医药事业以及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在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的过程中,对于中药现代化模式的抉择,我们不仅要‘古为今用’,而且要‘洋为中用’,应将化学药模式和植物药模式积极吸纳进来”。   王建国建议,目前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可行的阶段性评价体系和粗放的标准平台,而重中之重是建立这一评价体系和标准平台的指导思想。他认为,两条路线相互借鉴,才能使中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现有标准融合   目前,我国中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均有独立标准,比如种植源头的GAP标准、提取标准GEP、生产标准GMP、销售终端的GSP标准等,但它们彼此分离,因此有观点认为应站在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建立一整套涵盖各环节的标准。   王英新认为,GAP、GMP、GSP等已贯穿中药制药过程,形成较为系统的管理规范,进一步完善这一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尤金花也表示,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探索,比如中药的原料对中药的生产和产品质量至关重要,可以考虑将GAP和GMP结合起来制定统一的标准。   从另一个层面说,据了解,我国现在已经有27项中医药国家标准和209项行业标准,不同的地区也有一些不同的规范。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人员表示,该秘书处将从中选择已经成熟的标准,利用合理程序推荐为国际标准。对此,尤金花认为,首先应该使我国的这些标准和规范统一为国家标准和规范,再逐步完善提高,上升为国际标准。   刘旻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必不可少。一是多方合作,整体推进。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以及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国际标准化体系建设中的职责和作用,站在国家的高度,加强协调合作,确保建设工作的有序、高效和整体推进。广大中药企业和研究机构应积极参与,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研制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推动中医药国际标准认证,以促进中医药走出国门服务世界。二是强化实施,注重实效。通过完善强化管理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标准实施监督和信息反馈机制,提升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形成标准制定、标准实施、标准修订的良性闭环运行系统。   王英新表示,如果能使我国的中医药国家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对中医药发展以及走向世界均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目前中医药在国家标准方面尚存较多的欠缺和不足,主要是基础研究薄弱,应努力加强基础研究工作,用现代技术充分解释其生物特性。 新闻延伸:   中药国际化需要先保护好药材   我国中药材资源的供应危机和质量下降近年来已经引起广泛关注,究其原因在于开采过度,而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出口。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市场部刘旻博士介绍,目前我国的中药材年需求量约70万吨,其中出口达30万吨左右,出口种类和出口数量呈快速增长势头。大量宝贵的中药材直接出口国外或提取后出口,在国外经过简单加工包装,不但占领了国际市场,而且大量返销到我国市场。与此同时,中药材价格上涨过快,给中药产业发展带来压力,比如2009年金银花选货采购价格由2008年的每千克95元上涨到每千克400元以上,给国内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   国际标准的制定有利于中药的出口,那么会不会因此加大中药材的需求甚至加重中药材的过度开发?天江药业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王建国认为,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将有助于提升中医药的质量,目前以种植、养殖为主的中药材会出现短暂的调整期,但长期来看,实施规模化养殖、种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药材资源短缺问题。   一些中药材资源几近枯竭,拯救和保护中药材已经刻不容缓。刘旻建议,将中药材列为国家战略性资源,加强保护、研发和合理利用,对珍稀濒危中药材进行人工培育,促进资源恢复 对中药材资源进行普查,加强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建设 严格控制中药材资源的开采量,根据稀缺程度,对中药材和提取物出口进行严格限制,满足国内需求后才可出口,对稀缺品种禁止出口。同时,大力推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对重点中药品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医保目录品种所涉及的药材进行大范围规范化、规模化种植,保证中药材的可持续供给,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中医药文化成标准博弈关键   近日,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我国,标志着我国开始把握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不过,日本、韩国也是其成员国,而且他们在国际中药市场上占据着大部分份额,影响力不容小觑。   日本、韩国对中药的研究借助于科技进步,其优势在于科学基础理论、技术设备以及严谨缜密的思维方式,他们为中医药研究打开了现代化的大门,但缺乏基础理论的指导。   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市场部刘旻博士表示,在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我们要有实质性的参与。第一,加大企业自身的技术积累和研发实力。第二,要培养一支稳定的标准研究专家队伍。这些专家既要懂技术又要熟悉国际标准的相关规则,同时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第三,政府的推动作用要加强。要由原来的政府“包办”标准向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标准研究体系转变。政府一方面要推动企业提高对标准研究战略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在协调与其他国家的利益关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东阿阿胶副总经理尤金花表示,要提升我国中医药标准研究的能力和实力,出台政策和措施整合国内资源,鼓励中药大企业和中医药研究机构强强联合,扩大我国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过程中的影响力。此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特别是仪器,逐步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研究,研究过程要结合中医药理论,力争将中药多成分、多途径和多部位的“系统特色”体现在国际标准中。   所谓的“系统特色”就是中医药文化,而中医药文化的推广对中药的国际化进程具有不容低估的作用。东阿阿胶国际贸易总监孟宪清曾向记者表示,在目前西方国家不了解中医药理论的情况下,中药国际化应该有意识地进行中医药文化宣传。天江药业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王建国表示,在制定国际标准的过程中,中医药理论、文化、经验的影响力不可不重视,丢了这个根本,再好的标准也与中医药无缘。   刘旻认为,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推广自己的学术。中医药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界发展,而且正是由于它与现代科学的异质,才有了独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基础。   尤金花表示,中医药国际标准应该涵盖整个中医药产业,包括医疗机构、教育机构设立等,在国际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更重要的是突出中医药理论以及中药的疗效、特色和优势。   关于中医药文化推广,刘旻建议:中医临床要将疗效显著的方剂通过标准化要求推向世界 中医教学要加速培养国际化人才和帮助国外中医教育发展 中药要完成品种的规范、命名的统一以及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问题的解决 中医药学术团体要及时了解世界信息,迅速铺路搭桥 卫生行政特别是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加强政府间对话,促进各国关于中医药法律法规的诞生。
  • 中关村国际标准大厦挂牌成立
    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揭牌   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首都创新资源平台)、中关村国际标准大厦揭牌仪式12月31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北京市市长郭金龙等出席。   为进一步发挥中关村科教智力资源和人才密集优势,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促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央企业、民营企业和政府协同创新,北京市政府会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相关部门,共同组建首都创新资源平台,采取特事特办、一条龙服务,落实国务院同意的各项先行先试改革政策。   平台下设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审批联席会议办公室、科技金融工作组、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和应用推广工作组等6个具体办事机构,负责落实示范区建设的各项重大决策,对跨层级审批和跨部门审批加强协调和督办。   首都创新资源平台将重点推进6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机制,支持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二是健全科技与资本对接机制,开展符合科技创新创业企业特点的科技金融创新,建立并完善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 三是完善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服务工作机制,建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支撑体系 四是推动中关村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应用 五是构建政策先行先试对接工作机制 六是建立规划建设服务工作机制,加快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实施。   本报北京12月31日电(记者向杰)中关村航空科技园奠基仪式,今天在中航工业北京青云航空仪表有限公司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北京市市长郭金龙,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林左鸣出席仪式。   据悉,中关村航空科技园项目利用中航工业青云公司现有土地资源,将采用三期滚动开发,建设周期为5年,占地面积约17.6万平方米,计划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位于海淀中关村中心区南侧,距离中关村商务商贸核心地段约1公里。   该项目将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良好研发环境,定位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全球研发总部和国际交流中心,倾力建造“一个中心三个平台”,即航空科技研究中心、航空电子研发平台、技术交流合作平台、成果孵化产业平台。   园区建成5年后,全区企业将形成500亿元以上的经济规模总量,进而带动其他配套产业和行业超过1000亿元量级的经济产出,真正成为中关村地区万亿产业增长极的重要战略引擎。   中关村国际标准大厦揭牌 21家技术机构进驻   落实合作备忘录内容形成聚集和辐射效应   中关村国际标准大厦揭牌   刘淇郭金龙出席仪式并揭牌李士祥出席赵凤桐介绍大厦情况苟仲文主持   一座吸引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机构、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21家技术机构进驻的中关村国际标准大厦,2010年12月31日在京揭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和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出席仪式并揭牌。北京市委常委兼市委秘书长李士祥出席仪式,市委常委赵凤桐介绍中关村国际标准大厦情况,揭牌仪式由北京市副市长苟仲文主持。   赵凤桐表示,建设中关村国际标准大厦,是落实2010年12月9日国家质检总局与北京市政府签署的《推进北京质量首善之区建设合作备忘录》的重点工作之一。   据介绍,设立中关村国际标准大厦,是推动中关村示范区标准创新试点工作的重要项目。该项目发挥北京作为首都在标准创制、检测认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和人才资源优势,利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政策,吸引国际国内标准、检测、认证权威性服务机构进驻,形成要素聚集,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企业产品研发和生产,创建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服务机制,为企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撑,为出口贸易提供标准化、检测、认证方面的绿色通道,打造中关村标准“聚集地”。   中关村国际标准大厦建成后,将坚持“面向社会与市场接轨、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通过吸引国际标准化组织在中关村发展,加强中关村企业、产业技术联盟和行业组织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战略合作。以促进先进技术标准化、创新成果产业化为核心,突出抓好科技研发、成果产业化与技术标准同步发展,使中关村成为世界先进技术标准创制和应用的引领辐射区,形成标准化服务的聚集和辐射效应。   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在京有18个。国家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京有253家、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在京有239家,占全国总数的半数以上。   国家质检总局有关司局,中央有关单位,北京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北京市中关村管委会各园区有关负责人和部分企业代表参加揭牌仪式。《中国质量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