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盐雾仪技术标准

仪器信息网盐雾仪技术标准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盐雾仪技术标准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盐雾仪技术标准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盐雾仪技术标准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盐雾仪技术标准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盐雾仪技术标准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盐雾仪技术标准相关的解决方案。

盐雾仪技术标准相关的资讯

  • “十二五”技术标准专项规划意见征集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深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充分发挥技术标准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中的导向和保障作用,科技部会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及有关专家,在广泛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组织起草了《“十二五”技术标准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   现将《“十二五”技术标准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向社会征求意见。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如有修改意见和建议,请在2012年6月15日前,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反馈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对于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和参考,以便进一步完善专项规划。   联系电话:010-58881677、010-58881607   电子邮件:jhs_cgc@most.cn   附件:“十二五”技术标准专项规划   科技部发展计划司   二0一二年六月八日
  • “十三五”技术标准科技创新规划发布 强调支持团体标准
    p   日前,科技部、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印发《“十三五”技术标准科技创新规划》。《规划》中谈到,虽然“十二五”期间,在政策的引导和科技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取得显著成效,标准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但是,面对新形势与新需求,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重点领域标准供给能力有待提高,技术标准与科技、产业结合不够紧密,市场主体开展技术标准研制的动力不足、能力不强,标准化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发展政策环境需要优化 技术标准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以及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没有充分显现,技术标准的质量效益亟待提升。 /p p   “十三五”期间,将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政策制度优化完善为动力,激发技术标准创新活力,着力构建新型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发挥技术标准在淘汰落后产能、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技术标准研制与产业发展的互动支撑能力,助推加速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 着力健全技术标准创新服务体系,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p p   具体来说,有如下目标: /p p   研制技术标准成为科技计划的重要任务,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研制基础通用与公益、产业共性技术国家标准1000项以上,一些新兴和交叉领域标准水平领跑国际 研制国际标准200项以上,推动1000项以上中国标准被国外标准引用、转化,或被境外工程建设和产品采用,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多双边合作,以及推动中国技术、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重点领域和区域建设50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有效支撑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工作,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求的标准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建设50个国家级标准验证检验检测点,为标准技术方法和关键指标的确定提供技术支撑 培育形成一批重要的团体标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载体更加丰富、渠道更加通畅 培育一批以标准引领发展的创新型、先导型企业,企业技术标准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科技人员参与技术标准工作越来越普遍,企业技术标准工作人员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跨界、复合型和具有国际视野的标准化人才不断涌现。 /p p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中多次强调团体标准的重要地位: /p p   支持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依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建立和完善利益共建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机制措施,及时将创新技术和产品制定为联盟标准或团体标准,加快市场化推广。 /p p   支持有条件的社会团体积极承担创新性、引领性及交叉融合技术领域的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推荐专家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研制工作。积极推动团体标准纳入科技成果统计,将团体标准纳入科技和标准化奖励范畴。鼓励各地方、各部门在产业政策制定、政府采购、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方面引用具有自主创新技术和竞争优势的团体标准。建立团体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政府主导制定标准的机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产业发展需求,鼓励联盟、社会团体等与标准化专业机构加强合作,将实施效果良好的团体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推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应用。 /p p   鼓励社会团体建立健全团体标准中专利处置、管理、收益分配等制度措施,推动社会团体成员自有和共有专利融入团体标准,提升协作创新、全产业链创新效益和效率。 /p p   简化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制定程序,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快速承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需求。 /p p   详细内容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十三五”技术标准科技创新规划 /strong /p p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战略部署和政策规划,全面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健全科技与标准化互动支撑机制,引导科技、产业等各类资源积极参与技术标准研制与应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立健全新型技术标准体系,促进发展动力转换,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制定本规划。 /p p   一、形势与需求 /p p   “十二五”期间,在政策的引导和科技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取得显著成效,标准化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技术标准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对制定国际标准的贡献显著增加,科技和标准化互动支撑能力明显增强,技术标准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抓手。 /p p   进入“十三五”,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愈发明显,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产品更新步伐加快,技术创新和标准研制日益融合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利用技术、标准、专利等资源禀赋优势,加快创新布局,争夺标准制定主导权,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确立竞争新优势。 /p p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与经济的联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发展的质量效益。这些都对增强技术标准创新能力、增加标准有效供给、提升技术标准创新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实施标准战略,明确了技术标准创新发展的重点,要求进一步健全技术创新与标准化互动支撑机制,及时将先进技术转化为标准。 /p p   面对新形势与新需求,重点领域标准供给能力有待提高,技术标准与科技、产业结合不够紧密,市场主体开展技术标准研制的动力不足、能力不强,标准化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发展政策环境需要优化 技术标准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以及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没有充分显现,技术标准的质量效益亟待提升。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技术标准创新提出的需求,解决技术标准研制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强技术标准战略实施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创新工作机制和模式,增强技术标准有效供给。 /p p   二、总体要求 /p p   (一)指导思想 /p p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政策制度优化完善为动力,激发技术标准创新活力,着力构建新型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发挥技术标准在淘汰落后产能、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技术标准研制与产业发展的互动支撑能力,助推加速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 着力健全技术标准创新服务体系,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p p   (二)基本原则 /p p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全面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与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破除科技创新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的障碍,为技术标准创新发展提供动力 将创新置于技术标准发展的核心位置,以机制创新为抓手,以制度和模式创新为突破,发挥科技创新在技术标准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技术标准水平。 /p p   政府引导,协同推进。发挥政府在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中的引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完善政策环境,持续加强对基础通用与公益、产业共性技术标准研制的支持力度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地方的积极性,引导产学研用等各方面加大投入,推进创新性、引领性技术标准研制与应用。 /p p   立足国情,面向国际。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对技术标准工作提出的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着力补齐技术标准研制与应用短板,加速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进程 统筹技术标准“引进来”与“走出去”,加大优势特色领域国际标准研制力度,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及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提高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 /p p   (三)发展目标 /p p   到2020年,技术标准创新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技术标准研制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政府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科技创新与标准化协同推进、融合发展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技术标准战略实施更加深入人心,为促进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p p   ——研制技术标准成为科技计划的重要任务,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研制基础通用与公益、产业共性技术国家标准1000项以上,一些新兴和交叉领域标准水平领跑国际 /p p   ——研制国际标准200项以上,推动1000项以上中国标准被国外标准引用、转化,或被境外工程建设和产品采用,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多双边合作,以及推动中国技术、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p p   ——在重点领域和区域建设50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有效支撑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工作,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求的标准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p p   ——建设50个国家级标准验证检验检测点,为标准技术方法和关键指标的确定提供技术支撑 /p p   ——培育形成一批重要的团体标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载体更加丰富、渠道更加通畅 /p p   ——培育一批以标准引领发展的创新型、先导型企业,企业技术标准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p p   ——科技人员参与技术标准工作越来越普遍,企业技术标准工作人员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跨界、复合型和具有国际视野的标准化人才不断涌现。 /p p   三、以科技引领技术标准水平提升 /p p   (一)加强新兴和交叉领域技术标准研制 /p p   在现代农业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绿色服务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清洁高效能源技术、现代交通技术与装备、高效生物技术、现代食品制造技术、现代服务技术等创新活跃、技术融合度较高的领域,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同步部署产品和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化推广,通过技术标准加速创新技术和产品市场化进程、缩短产业化周期。 /p p   支持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依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建立和完善利益共建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机制措施,及时将创新技术和产品制定为联盟标准或团体标准,加快市场化推广。鼓励标准化技术组织和国内技术对口单位,在重要战略领域积极组织相关技术研发机构,主导提出或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际标准研制工作,通过标准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p p   (二)推动基础通用与公益和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优化升级 /p p   将研制形成技术标准作为具有市场应用前景、产业目标导向的科技计划项目的研究目标内容,加大科技计划对重要基础通用与公益和产业共性技术标准研制的支持力度,将先进适用科技创新成果融入技术标准,更新标准核心技术和关键指标,持续提升标准技术水平。围绕国家基础保障和治理能力提升对技术标准的需求,开展能源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卫生健康、重要领域安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技术标准研制工作,加快健全基础通用与公益技术标准体系,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国家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落实国家重大产业政策规划,加强农业、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共性技术标准研制,开展重要产业领域综合标准化研究,以标准水平提升引领和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p p   专栏1 基础通用与公益和产业共性技术标准研制 /p p   1. 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 /p p   研究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资源循环利用及能源与环境管理、环保服务、应对气候变化等标准 人类工效、图形符号、术语、元数据、标准数据、标准样品、统计方法等技术标准 消费品、特种设备、信息、交通、消防、海洋、危险化学品等领域通用标准 教育、文化、卫生健康、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信用、社会责任、品牌培育、质量追溯、防灾减灾等社会公益标准。 /p p   2. 产业共性技术标准 /p p   研究基础数据共享和交换、数字化协同、系统集成、过程控制、自动识别以及制造服务等智能制造标准 生态设计和评价、工艺及供应链等绿色制造标准 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制造装备等制造业共性标准 结构性材料、功能性材料等新材料标准 清洁能源、智能电网等新能源标准 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网络安全、新型显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 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科技服务、标准服务等服务业共性标准。 /p p   (三)加强技术标准研制过程中的科技支撑 /p p   强化科技资源对重要标准研制的技术支持。在基础通用与公益、产业共性技术标准和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以及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研制和实施过程中,开展国家级标准验证检验检测点建设,对标准的重要技术内容、指标、参数等进行试验验证和符合性测试,逐步建立完善重要技术标准的试验验证和符合性测试机制,增强技术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p p   四、以技术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p p   (一)加强对科技计划中研制技术标准的服务 /p p   鼓励和支持标准化技术组织(机构)积极参与科技计划中技术标准研制需求必要性、可行性的论证,结合标准体系、国内外现状等,为研制技术标准类型、性质、适用范围、主要内容等的确定提供咨询意见。标准研制任务确立后,标准化技术组织(机构)应积极配合科技计划研制技术标准任务的实施,组织开展标准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报批等工作。 /p p   标准化主管部门建立健全科技计划研制技术标准的快速立项程序,对前期已经充分论证并纳入科技计划研究任务的技术标准,简化立项程序、缩短立项周期。根据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实际需求,丰富技术标准形式,拓宽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和推广应用的渠道。依托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为有标准研制任务的科技计划承担单位提供国内外标准题录检索、强制性国家标准全文免费阅读、经授权的标准文本在线阅读等服务。 /p p   (二)推动科技计划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 /p p   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方法研究,研制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的指南,为科技计划成果转化为标准提供技术支撑。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试点,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效果的评估评价机制,健全科技计划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长效机制,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p p   (三)创新技术标准服务模式 /p p   加快培育发展标准化服务业。鼓励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培育发展第三方标准化服务,通过市场化运作,孵化出嵌入企业核心业务的技术标准战略咨询、标准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等专业化服务业态和模式,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技术标准的需求。 /p p   围绕落实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规划,加快建设区域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聚焦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对技术标准的需求,集聚标准化、科技创新及产业资源,打造涵盖技术标准研制与应用全过程、为广大企业特别是采用“四众”模式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标准创新服务的平台。 /p p   在国家重要政策规划提出的重点产业和优先发展领域,建设一批领域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着眼于新兴和交叉融合领域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对技术标准的需求,围绕创新链、产业链整合标准化资源,打造创新技术和产品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孵化器,及时制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技术标准。 /p p   五、培育中国标准国际竞争新优势 /p p   (一)提高我国对国际标准的技术贡献 /p p   加大科技计划对国际标准研制的支持力度,加强我国优势特色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国际标准研制的前瞻布局,持续开展国际国外技术标准、技术法规跟踪及其与我国技术标准的比对研究,及时将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和标准研制为国际标准。将国际标准化纳入国际科技合作重要内容,联合相关国家共同推动国际标准研制。 /p p   鼓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业协会(学会)等积极与国际、国外相关组织进行对接,组织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广泛参与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研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科研院所牵头建设以国际标准化工作为主的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通过市场化协作机制,构建产学研用共同参与的国际标准创新服务平台。鼓励企业结合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联合相关领域的科研机构和标准化专业机构等,将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以及企业标准研制为国际标准,提升中国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比重。 /p p   专栏2 重要领域国际标准研制 /p p   主导或参与信息通信与网络、深海、极地、空天等新领域国际标准研制,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技术、航空航天、高端制造装备等新兴产业领域,冶金、机械、电工、船舶等技术基础好的传统产业,以及农林、轻纺、有色金属、家电、中医药、食品及稀土、煤炭、工程建筑等我国优势特色领域,研制一批包含我国自主创新技术的国际标准。 /p p   (二)以科技创新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p p   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需求,依托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和境外工程建设,开展我国优势技术标准在境外的适用性技术研究,以及我国标准与目标国家标准的互认支撑技术研究,促进中国标准被国外标准引用和转化,或被境外工程建设和产品采用,助推我国技术、产品和服务“走出去”。鼓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业协会(学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等牵头组织,围绕重要贸易国家、区域设施联通和贸易畅通需求,开展基于我国创新技术的标准研制与应用合作,推动我国自主创新技术和标准的海外实际应用。 /p p   专栏3 中国标准“走出去”适用性技术研究 /p p   在钢铁、有色、铁路、公路、水运工程、石油天然气、民用核能、特色农产品等领域,配合我国海外工程服务开展中国标准境外适用性研究 在电力、汽车、航空航天、中医药、海洋工程等领域,推进实施综合标准化,提高全产业链标准水平,促进与国际标准整体接轨。 /p p   六、激发市场主体技术标准创新活力 /p p   (一)提升企业的技术标准创制能力 /p p   加强对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标准化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鼓励企业将技术标准工作纳入企业核心战略,围绕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推广,加强技术标准创制,厚植企业竞争优势。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标准化专业机构共同承担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研制任务。全面取消企业技术标准备案,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技术标准创新松绑。鼓励企业将自主研发的技术标准进行自我声明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基于第三方的企业技术标准水平、标准创新型企业评估评价机制和技术标准领跑者制度,逐步形成第三方机构实施、社会监督、市场选择和政府采信的技术创新、标准研制、产业升级协同发展的正循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提升,培育企业创新发展新动能。 /p p   (二)增强社会团体的技术标准创新活力 /p p   支持有条件的社会团体积极承担创新性、引领性及交叉融合技术领域的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推荐专家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研制工作。积极推动团体标准纳入科技成果统计,将团体标准纳入科技和标准化奖励范畴。鼓励各地方、各部门在产业政策制定、政府采购、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方面引用具有自主创新技术和竞争优势的团体标准。建立团体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政府主导制定标准的机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产业发展需求,鼓励联盟、社会团体等与标准化专业机构加强合作,将实施效果良好的团体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推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应用。 /p p   七、健全技术标准创新协同推进机制 /p p   (一)健全技术创新、专利保护与标准化互动支撑机制 /p p   加强科技主管部门、标准化主管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在战略、规划、政策制定等工作中的协作,对于产业化目标明确的科技计划、以技术为引领的产业和工程项目,同步部署技术标准研制工作。在科技计划、产业和工程项目实施中,强化项目承担单位与标准化技术组织(机构)的协作,推动科技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升级协同发展。将标准化专家纳入科技专家库和行业专家库,推动标准化专家库与科技专家库、行业专家库共建共享。探索建立科技信息资源与标准化信息资源对接和交汇机制,推进科技与标准化资源共建共享。 /p p   鼓励企业基于创新技术、专利,制定优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培育市场竞争优势。鼓励社会团体建立健全团体标准中专利处置、管理、收益分配等制度措施,推动社会团体成员自有和共有专利融入团体标准,提升协作创新、全产业链创新效益和效率。健全技术标准中涉及专利的管理措施,统筹协调好专利保护和技术标准研制工作。 /p p   (二)健全军民标准融合发展机制 /p p   建立健全军民标准通用化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加强军民标准规划、计划的协调对接。健全军民标准化技术组织融合发展机制,加强军民标准化技术组织合作与人员交流,推动军民融合重点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共建共管。完善军民标准双向转化和军民通用标准制修订制度措施,推动军方采用民用标准和军用标准转化为民用标准,加强军民通用标准制定和整合。建立完善军民标准信息共享机制,开展军民标准数字化和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p p   八、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p p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p p   充分发挥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作用,加强科技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与标准化主管部门的协调与沟通,研究本规划实施涉及的重大政策,对跨部门跨领域、存在重大争议技术标准的研制与实施进行协调。加强本规划与科技创新规划、行业发展规划实施的衔接,鼓励各行业制定实施支持技术标准创新的政策措施。 /p p   充分发挥各地方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作用,推动将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纳入地方政府重要工作内容,制定实施鼓励和支持技术标准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强地方科技管理部门、标准化管理部门与行业管理部门在技术标准创新方面的互动支持,对能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技术标准研制项目,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给予优先支持 对有技术标准需求的地方科技项目、产业项目和工程项目,地方标准化管理部门主动协调服务,推动相关标准立项与实施。 /p p   (二)加强新模式、新业态下技术标准发展路径研究 /p p   开展“互联网+”标准化研究,推动技术标准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加快构建适应互联网、物联网等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体系架构 开展“标准化+”研究,优化完善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生态文明、消费升级和公共服务等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更好发挥标准化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作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品质量提升 开展消费结构升级背景下技术标准创制模式研究,使技术标准研制、应用更好适应产品生产与服务个性化、定制化的发展趋势。 /p p   (三)健全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机制措施 /p p   推进实施《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实施中加强技术标准研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科技计划研制的技术标准快速立项通道。加快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建立国家级标准验证检验检测点,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技术标准机制。简化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制定程序,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快速承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需求。 /p p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p p   在科技计划实施中,为科研人员提供技术标准研制与应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一线科研人员积极参与技术标准研制活动,提升科研人员技术标准创新意识和能力。面向企业广泛开展技术标准知识宣传普及活动,鼓励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参与技术标准创新,鼓励企业专家牵头承担重要技术标准研制项目。依托科技计划和标准研制项目,支持科研人员广泛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活动,支持科研人员主动提出并主持国际标准制修订项目。 /p p   (五)完善技术标准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 /p p   科技计划专项经费主要支持具有战略意义、技术含量较高的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强制性标准、国际标准的研究,以及中国标准“走出去”适用性技术研究。对于实施效果好、技术引领和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的技术标准,以风险补偿、财政后补助和政府采购等方式予以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探索建立以研制技术标准作为无形资产进行融资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各方面共同投入技术标准研制。 /p
  • 《科技计划研制技术标准工作手册》发布
    为方便科技工作者更好承担或参与技术标准研制工作,提供技术标准基础知识、方法和工具服务,国家标准委会同科技部、质检总局组织编制了《科技计划研制技术标准工作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日前已正式发布,这也是落实《&ldquo 十二五&rdquo 技术标准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深化标准化与科技互动支撑的一项重要举措。   自&ldquo 十五&rdquo 时期国家提出并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以来,研制技术标准逐渐成为国家科技计划的重要目标任务,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承担或参与技术标准研制工作。为满足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需求,国家标准委会同科技部、质检总局组织编写了《手册》。《手册》分为基础篇、管理篇、程序篇和方法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比较系统的回答了科研人员在研制技术标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涉及到标准的内涵、标准化的作用、技术标准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我国标准化管理体制、科技计划研制技术标准的工作程序等内容。《手册》还列出了与研制技术标准相关的延伸阅读材料,以及标准化相关组织机构联系方式等标准化工作常用信息。广大科技工作者及社会各界均可从科技部、国家标准委官方网站和国家科技计划申报中心网站免费阅读并下载该《手册》。   下一步,国家标准委将与科技部联合开展技术标准知识培训,不断提高科技工作者标准化意识和水平,提升科技计划研制技术标准工作的有效性。   附件:《科技计划研制技术标准工作手册》.pdf
  • 绿色制造技术标准联盟日前正式成立
    2010年2月2日,由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下称“中心”)组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北京机电研究所、重庆大学等20余家单位共同发起的绿色制造技术标准联盟(下称“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由中心副主任邱城主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李冬茹处长、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院长李新亚到会并讲话。中心标准化研究所副所长丁红宇做了绿色制造技术标准联盟筹备工作总结报告,对近两年的联盟筹备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   据了解,联盟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和装备”重大项目成果为基础,由国内相关的研发单位、应用企业、标准化机构、行业协会以及检测、评定机构等共同发起,自愿组成。主要任务为:跟踪绿色制造技术发展前沿和国内外相关标准化动态,研究装备制造业绿色制造技术标准需求,开展共性问题和重点标准的前期研究和技术研讨工作 提出绿色制造技术标准体系、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标准化研究项目立项以及相关标准化方针和政策的建议 促进相关标准化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技术交流与标准协调工作,配合相关标准机构,组织联盟成员单位协助或参与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工作 组织开展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化技术交流活动,建立绿色制造技术标准平台,配合相关标准机构开展标准技术咨询、标准宣传与贯彻工作。   李新亚院长对联盟的成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指出,联盟的组建将进一步增强绿色制造技术联盟的整体实力,为统一绿色制造技术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表述,更好地开展绿色制造技术标准体系研究、标准制修订奠定了基础。在提升绿色制造技术的普及、应用和收效程度,保障绿色制造技术相关检测、评估评价与认定工作的规范化,促进绿色制造技术资源的共享与积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李院长表示,作为绿色制造技术创新联盟的成员,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将积极支持院直属企业加入绿色制造技术标准联盟,认真履行相应义务。   此次会议推选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李冬茹为理事长,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奚道云为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秘书长,重庆大学曹华军、上海交通大学陈铭为副秘书长。
  • 仪器仪表专业技术标准化工作启动
    仪器仪表专业技术标准化工作启动 &mdash &mdash &ldquo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rdquo 成立大会   仪器信息网讯 为了更好地开展标准化工作,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于2014年8月12日在京宣布正式成立&ldquo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rdquo ,并在当天召开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仪器信息网作为唯一的特邀媒体出席了会议。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现场   据了解,目前国际和发达国家的标准化工作团体主要是非政府组织,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美国仪表学会(ISA)、日本电器计测器工业会(JEMIMA)等。经过5年的酝酿筹备,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近日终于正式成立。其最主要的工作之一是希望能够实现自主独立地提出、制定、发布、实施和修订仪器仪表学科/专业的领域团体技术标准。   会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吴幼华表示:&ldquo 掌握了标准意味着掌握了话语权,标准问题对仪器仪表行业、企业和市场有着强烈的冲击,因此,仪器仪表行业对标准化工作有很强烈的呼吁。&rdquo 此时,&ldquo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的成立赶上了一个好时机。中央政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国标委2013年启动了团体标准研制试点项目,田世宏主任多次在讲话中强调培育发展社会团体标准的重要性。作为中国科协第二批试点工作的改革对象,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将以&lsquo 抓住机遇,主动争取;小步快跑,专业实施&rsquo 的方式开展标准制定和实施工作。&rdquo 吴幼华为张钟华院士颁发聘书 吴幼华为欧阳劲松颁发聘书   第一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共由58名委员组成,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院士任主任委员,中国计量科学院张钟华院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方向、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吴幼华、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研究所所长欧阳劲松等任副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郭晓维先生则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秘书处秘书长。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下设的专门委员会,工作范围涉及仪器仪表领域专业团体标准的制定、修订、统一审查、批准、编号、发布工作,并负责指导和推进仪器仪表领域专业团体标准的宣贯、教育、培训工作等。 吴幼华为郭晓维颁发聘书   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条例》和《标准制订、评审工作细则》进行了审议,同时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的近期工作进行了介绍。(撰稿:刘玉兰)   本网快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深化,将某些政府职能(例如:工业标准的制定)逐步转移到行业学会、协会或产业联盟去做是一个方向,也是与国际上的做法接轨的,本届政府在这方面也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的成立,也是国家标准化委员化在转移政府职能方面的又一个试点。   通过旁听委员们对《工作条例》和《标准制订、评审工作细则》的审议,笔者可以感觉到大家一致希望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保持独立性,通过自己扎实的工作,做出品牌,真正担负起协助政府机构减负的职责,而非仅仅做一些拾遗补缺的工作。   而未来,如果能够把标准的制定与建立起仪器仪表行业的&ldquo 市场准入制度&rdquo 有机地结合起来,减少恶性市场竞争,切实保护优秀的国产仪器仪表厂商和产品,那实在是善莫大焉了。当然,如果想要做到这一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如何协调不同行业协会、学会或产业联盟制定的同类标准之间的差异?是完全的竞争?还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以尽量减少厂商在不同标准间进行选择时的困惑,也是大家需要思考的问题。(主编当班)
  • 《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发布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工信厅科[2012]18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有关行业协会,部直属单位:   为贯彻《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国发〔2011〕47号),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工信部规〔2012〕211号)的工作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决定组织开展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工程,以专项方式整合优势资源,持续加大投入,系统解决产业发展急需的标准问题,全面提升标准对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等重点工作的支撑能力。   现将《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标准化工作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联系电话:010-68205240)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2012年9月20日   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为确保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有效实施,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落实“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以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为核心,以重要技术标准研制为重点,完善和优化工业和通信业技术标准体系,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标准,提升工业和通信业标准的整体水平和标准化工作的管理水平,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技术标准体系日趋完善。工业和通信业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优化,重点领域发展急需的、具有创新成果和国际水平的重要技术标准基本完善,行业标准标龄明显降低,主要工业产品质量标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标准体系的完备性、协调性、先进性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取得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重要技术标准和配套标准大量制定,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标准,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建立,重大技术标准实施效果显著,有效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标准化基础能力显著增强。标准化工作顶层设计有效加强,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支撑、引领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标准化管理体系完善、高效,信息服务水平和能力显著提升,人员队伍进一步壮大,保障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到“十二五”末期,制定800余项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技术标准,工业和通信业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优化,标准整体水平有效提升,标准化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标准成为支撑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武器。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服务产业发展需求   工程要紧密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需要,加强重要技术标准研制,不断完善、优化技术标准体系,提升标准技术水平,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标准支撑。   (二)注重提升标准技术水平   工程要集中优势资源,突破制约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工作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加大重要技术标准研制力度,加快标准修订速度,加大先进、适用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转化力度,着力提升标准技术水平。   (三)着力促进标准协调发展   工程要做好与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处理好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协调关系,构建科学、先进、和谐的技术标准体系。   四、主要任务   紧密围绕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的核心工作,加强标准化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标准,提升工业和通信业标准的整体技术水平和标准化工作的基础能力,实现“一个突破、两个提升”。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推进专项   紧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标准需求,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工作的关键环节,开展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1.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体系构建。以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标准体系,确保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开放性和协调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技术标准预先研究。对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关键材料、核心元器(部)件、关键工艺、装备与系统等重要技术标准,紧密结合技术研发的进展,及时开展标准预先研究工作,协调、优化关键技术指标,为标准制定奠定坚实基础。   3.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技术标准制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体系为指引,以标准预先研究成果为基础,产学研用联手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急需的、具有创新成果和国际水平的重要技术标准制定工作,总结、固化技术创新成果,引领技术、产业发展方向,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工作的关键环节。   4.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标准应用示范。加强与地方优势产业发展的结合,部省联手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标准应用示范,推动标准有效实施,充分发挥标准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5.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标准化推进。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引导有实力的企业、企业联盟或组织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标准化工作,推动自主技术标准加速走向国际,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标准化工作主动权,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标准技术水平提升专项   加大标准制定力度,加快标准制定速度,提升标准的技术水平,主要开展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完善工业和通信业技术标准体系。以工业和通信业的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和优化为核心,着眼“十二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需求,明确各行业领域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的方向、重点和规模,指导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工作科学发展。   2.重点领域重要技术标准研制。加强重点领域的重要技术标准预先研究和试验验证,加大力度开展电子电气、关键零部件、关键原材料等工业产品的可靠性、节能环保和能效标准,食品、化妆品、玩具等日用消费品的安全、卫生标准,显著提升标准技术水平,促进工业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3.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对比分析与转化。细分行业领域,深入开展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对比分析研究工作,明确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相比的差异、不足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快转化先进的、适用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迅速提升我国标准的技术水平,支撑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要。   4.行业标准复审与修订。坚持开展标龄满5年的行业标准复审工作,加快行业标准的修订速度,更新标准的技术要求,提升标准对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和支撑作用。   (三)标准化基础能力提升专项   针对标准化管理工作的目标、方法、措施等要素,主要开展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加强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针对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如重要技术标准研制管理、标准与知识产权的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标准应用示范、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标准化推进等,加强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以及标准化运行机制和管理手段研究,指导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建立标准化管理和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完善、优化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提升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效率。支持各地方、各行业的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发展,构建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网络,提升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加强标准化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专家队伍,培养熟悉专业技术、掌握标准化方法、精通国际标准制定规则与程序、外语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地方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标准化专业知识培训,提升标准化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加强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基础人才队伍建设。   五、进度安排   工程实施的总进度为2012—2015年。按照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可分为启动、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   (一)启动阶段   完成工程的总体方案,启动工程实施工作。   主要任务是提出工程的主要任务、分工和整体进度安排,提出工程实施的总体要求,发布工程的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   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推进专项、标准技术水平提升专项、标准化基础能力提升专项的各项具体工作任务。   主要任务是开展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工作,完善、优化技术标准体系,明确体系建设的重点和方向 结合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加强重要技术标准研制工作 成套成体系组织标准制修订工作,不断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提升标准技术水平 组织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标准应用示范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技术标准加速走向国际 开展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管理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培养,增强标准化基础能力。   (三)总结阶段   汇总各专项任务的工作成果,组织开展项目验收,以及全国性的经验交流活动,推广工程的成功经验。   主要任务是组织工程各项任务的验收工作,总结成功经验,挖掘典型案例 组织全国性的工程总结交流活动,推广工程的成功经验,推动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工程是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工作贯彻《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落实“重点突破、整体提升”思路的重大举措,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二)建立机制,加强检查   各有关单位要完善工程实施的工作机制,有效推动工作开展。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要加强本地区、本行业工程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每年年底要将相关情况向部(科技司)通报。   (三)加大投入,保障实施   各有关单位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做好工程实施与地方产业发展规划、行业发展战略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的衔接,多渠道加大人员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制度保障,务实有效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四)多方参与,企业主体   各有关单位要加强沟通和协作,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和作用,特别是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工程顺利实施。   附: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工程任务分解表.doc
  • 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实施中加强技术标准研制工作的指导意见
    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实施中加强技术标准研制工作的指导意见科技部、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实施中加强技术标准研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科发资[2016]30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委)、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计划单列市科技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各直属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各有关单位:  为全面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深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本《意见》所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以下简称“专项”)实施中进一步加强技术标准研制工作,强化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支撑,以科技创新提升技术标准水平,以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实施中加强技术标准研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技术标准(本《意见》中的技术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研制技术标准已成为科技研发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自《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以来,通过政策引导和科技计划持续支持,我国技术标准研制和应用取得显著成效,技术标准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新常态下,技术标准研制和科技创新同步趋势愈发明显,技术标准研制逐步嵌入到科技活动各个环节中,为科技成果快速进入市场、形成产业提供着重要支撑和保障。技术标准研制不仅关系科技计划实施成效,还关系科技创新效率。《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实施标准战略,要求健全技术创新、专利保护与标准化互动支撑机制。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有关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标准化工作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提高财政科研经费使用效益,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标准研制(包括技术标准制定和修订的研究,下同)工作,强化技术标准在科技创新中的导向和保障作用。  二、加强国家科技计划专项中研制技术标准的分类引导  专项项目(课题)中的标准研制任务应与标准化主管部门确定的标准体系(规划)相衔接协调。根据专项项目(课题)预期成果的应用范围和技术成熟度等特点,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可考虑研制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对于预期成果可以形成具有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应用前景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且相关领域国际标准存在空白或其方案优于现有国际标准的项目(课题),宜将研制国际标准作为研究任务 预期成果为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的项目(课题),宜将研制国家标准作为研究任务 预期成果涉及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满足社会经济管理基本要求的项目(课题),宜将研制强制性国家标准作为研究任务 在创新活跃、发展变化速度较快技术(产业)领域,预期成果技术方案不十分稳定、市场前景不明朗的项目(课题),可将研制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作为研究任务 预期成果为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且相关领域没有国家标准的项目(课题),宜将研制行业标准作为研究内容 预期成果相关领域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某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满足地方自然条件、民族风俗习惯的特殊技术要求,可以将研制地方标准作为研究内容。  三、在专项设立阶段统筹协调把握技术标准研制需求  对于应用导向比较明确的专项,在设立过程中应考虑技术标准研制任务或内容。涉及标准研制任务的专项,科技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标准化主管部门共同组织开展专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共同推荐技术领域和标准化领域专家参与。  四、在专项项目(课题)立项阶段明确技术标准研制任务和要求  有技术标准研制需求的专项,应将技术标准研究相关内容纳入项目(课题)申报指南 申报单位在项目(课题)申报书中应提出技术标准研究的具体目标、内容和预期成果 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管理专业机构(以下简称专业机构)在项目(课题)立项评审过程中,应注重发挥相关领域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化研究机构及标准化专家作用,为项目(课题)中标准研制任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咨询论证服务 项目(课题)任务书中应明确研究技术标准的数量、名称、标准类型以及推进的目标进度。  五、在专项项目(课题)实施阶段强化技术标准研制的要求与服务  在技术标准研制任务实施中,专业机构及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充分发挥前期参与专项设计、实施方案编制和指南编写标准化专家的技术咨询与评议作用 在标准关键技术和指标的评估、验证及确定中,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充分发挥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的作用 将修订标准作为研究任务的,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主动与原标准编制单位进行有效沟通 项目(课题)研究任务变更中涉及标准研制任务的,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提前就标准研制任务变更事项与相关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做好协调沟通,由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变更后标准的性质、类型、名称、适用范围、主要内容等提供咨询意见建议 对于强制性国家标准研制任务的变更,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征得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标准化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专项研制技术标准的快速立项程序,对前期已经充分论证并纳入专项研究任务的推荐性国家标准,争取将其立项周期压缩一半 对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可视其技术方案成熟度和市场应用前景,省略立项论证、公示等环节,予以优先和快速立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步伐 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为有标准研制任务的专项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开通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提供国内外标准题录检索、强制性国家标准全文免费阅读、经授权的标准文本在线阅读等服务 相关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应为标准研制任务承担单位提供标准制修订工作程序、方法的服务与指导。  六、在专项项目(课题)验收阶段把握技术标准研制任务完成情况  有技术标准研制任务的专项项目(课题),邀请相关领域标准化专家参加验收。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提供相关标准计划立项、征求意见、报批的文书,以及标准报批稿或标准文本等,作为标准研制任务验收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于标准中有首次应用的技术和指标,或技术指标与同层级现有标准规定不一致的,需附上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提供的标准中关键技术和指标的评估、验证报告。由于客观原因导致技术标准研制任务终止或延期的,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七、支持在研和已结题验收专项的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  科技主管部门和标准化主管部门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的工作机制,选择部分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试点,支持在研或已结题验收的专项项目(课题)产出应用前景广、市场需求大的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应用进程。  八、加强专项中研制技术标准的统计与应用  将专项研制技术标准纳入科技成果统计和科技报告,强化统计信息的公开共享。将技术标准研制任务完成情况作为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后续承担技术标准研究和制修订工作的重要依据。  九、加强技术标准人才培养和专家队伍建设  标准化主管部门会同科技主管部门和相关专项专业机构,为承担技术标准研制任务的项目(课题)承担者提供技术标准知识、工具和方法培训。支持承担技术标准研制任务的专家参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工作。在标准化试点示范、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评选表彰等工作中,优先支持技术标准研制任务完成出色的单位和团队。加强国家科技专家库和标准化专家库信息的交换共享。  十、鼓励地方制定配套政策措施  地方科技主管部门会同标准化及行业主管部门研究制定地方科技计划专项研究技术标准的支持政策,对有助于促进地方优势产业培育、集聚和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技术标准研究项目(课题),在科技计划专项项目(课题)和产业项目安排上给予优先支持。对有标准研制任务的科技计划专项,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应积极配合,做好标准立项、实施、应用推广等工作。在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技术升级等工作中,充分发挥科技计划专项项目(课题)形成的强制性技术标准的作用。鼓励将科技计划专项项目(课题)形成的技术标准作为政府采购和公开招投标的依据。  附件:主要名词解释说明  科技部 国家质量监督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检验检疫总局  2016年9月20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主要名词解释说明  标准性质:按照《标准化法》规定,标准根据法律效率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依据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涉及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满足社会经济管理基本要求,需要统一技术、管理和服务要求,应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法律法规对标准制定另有规定的,按现行法律法规执行。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医药卫生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行业标准和强制性地方标准,按现有模式管理。安全生产、公安、税务标准暂按现有模式管理。核、航天等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的军工领域行业标准,由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指为仍处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如变化较快的技术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提供指南或信息,供科研、设计、生产、使用和管理等有关人员参考使用而制定的标准文件。  标准化主管部门:包括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行业标准化主管部门、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简称国家标准委),是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的主管机构。行业标准化主管部门指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指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的标准化工作)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指由国家标准委、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或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批准设立,在一定专业领域内,分别在全国、行业或地方范围内从事标准化工作的技术组织。  标准制定阶段:指依据标准制定程序,将标准制定过程划分形成的区间段落。以制定国家标准为例,根据《国家标准制定程序的阶段划分及代码》规定,我国国家标准制定程序分为9个阶段,即预阶段、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审查阶段、批准阶段、出版阶段、复审阶段、废止阶段。  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指由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牵头建设,涵盖国家标准化、国际标准化、WTO/TBT/SPS、标准文献及全文等资源,为用户提供包括标准化信息检索、在线阅读、信息咨询等国内外标准化信息专业服务的资源平台。  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指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审议确定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主要从事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承担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管理工作的科技管理类事业单位或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
  • 两会声音:修改《疫苗管理法》 统一技术标准和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在两会期间提出了“关于修改《疫苗管理法》的议案”。《疫苗管理法》的进一步完善,能够为群众享受更安心、便捷、高效的疫苗接种服务提供条件。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  作为百姓特别关注的重点课题,疫苗安全是我国公共卫生的关键防线。新冠疫苗的诞生更让人们认识到疫苗的重大价值。此时提出修改完善《疫苗管理法》,将对我国未来的疫苗管理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疫苗管理法》需再优化 全流程可追溯存在完善空间  为保障疫苗质量和接种安全,我国于2019年颁布实施了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简称《疫苗管理法》),明确提出在全国实行疫苗全程电子追溯制度。为实现疫苗全流程数据可追溯,建立起全国疫苗电子追溯协同平台,整合疫苗生产、流通和预防接种全过程追溯信息,实现疫苗可追溯。  目前,各地区疫苗的供应信息尚未充分公开,市民们很难根据自身需要快速查询到当地疫苗接种服务点的疫苗种类、库存、预约情况等,使得各地疫苗接种门诊效率较低。  因此,我国疫苗安全管理与追溯方面的工作,仍有完善和提升的空间。议案中提出的“建议实行疫苗供给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疫苗接种预约系统”,有助于大幅降低管理成本,优化疫苗资源分配,实现高效合理利用,提升百姓接种体验,从而进一步实现全国疫苗全流程数据可追溯。  保障疫苗质量和接种安全 统一技术标准意义重大  基于现行的《疫苗管理法》,议案还包括“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疫苗存储及运输技术标准、借助物联网技术对当前疫苗存储及运输进行智能化升级”等内容。  疫苗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对温度等环境状态的要求较为严格。冷链设备内的疫苗状态如果缺乏监控和追溯,便难以保障疫苗的质量和有效性。记者了解到,疫苗法颁布后,部分城市已经通过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实现了门诊的智慧化升级。但是,现实中我国尚未为疫苗制度制定关于其储存、运输的全国性技术标准。由于缺乏更为细化的技术规范,部分地区的冷链管理技术水平还有待完善,这些都不利于保障疫苗的质量以及疫苗接种的安全性。  在疫苗储存、运输环节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对传统冷链设备进行物联网化升级,对保障百姓健康意义重大。一方面能够通过免疫规划有效对抗疾病传播,另一方面形成完整的疫苗接种反馈机制,提升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为民众健康保驾护航。  海尔生物助力疫苗接种智能化升级 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在贯彻《疫苗管理法》的进程中,已有不少地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多地政府通过积极建设智慧城市、构建智慧门诊的方式,不断升级百姓接种体验。  其中,以海尔“海乐苗”为代表的智慧接种方案,创新融合了物联网技术与低温存储技术,破解了百姓疫苗接种“最后一公里”追溯难题,为各地提供了构建智慧门诊、优化接种体验的全新思路与升级路径。目前,“海乐苗”智慧城市疫苗网已在青岛、深圳、广东省等28个省市,3000多家接种点落地应用,通过构建的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推动城市疫苗管理体系互联互通。  物联网技术在免疫接种方面的应用,颠覆了传统的疫苗接种模式,有效助力了疫苗接种智能化升级,推动了行业变革及创新。除了智慧门诊,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创新也被应用在保障偏远地区的免疫规划接种方面。作为我国免疫接种形式的补充,移动接种方案的落地是我国在智慧接种领域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我国在疫苗接种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由中国疾控中心并联海尔生物共创的移动智慧接种方案,运用物联网、5G、大数据等技术,有效解决了偏远地区接种难题。目前已应用于河南、新疆、内蒙古等偏远地区的免疫接种。  通过物联网技术对疫苗全流程进行创新改造,实现疫苗生产、储存、运输、预约、接种等全流程数据信息追溯,也将为我国后续进行新冠、流感等疫苗大规模接种提供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另外,在统一的技术体系平台下,全国各地的接种者信息实现标准化管理,对国家实现全流程免疫规划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面对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物联网技术对公共卫生安全水平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因此,一部在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方面更为完善的《疫苗管理法》,将成为保护公共卫生安全、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有力武器,对百姓健康意义重大。
  • 重点分析仪器测试技术标准项目专家组成立
    仪器信息网讯 2013年12月5日,北京中苑宾馆,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以下简称&ldquo 协会&rdquo )《重点分析仪器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制(II)》项目专家组成立大会召开。会议由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渝英女士主持,中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方向先生到会并致辞,协会汪正范研究员作了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标准化项目:《重点分析仪器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制》情况介绍。本次会议共有行业专家和专业生产厂商代表近50人到会。   协会张渝英秘书长   中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方向副主任   协会汪正范研究员为到会代表作了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标准化项目:《重点分析仪器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制》情况介绍。首先介绍了2009年《重点分析仪器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制(I)》中5个子项目的完成情况:(1)标准体系研究及建立,(2)开展质谱及质谱联用仪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 ,(3)开展原子荧光光谱仪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 ,(4)以紫外/可见光谱仪为基础的快速检测仪器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究,(5)分析仪器数据格式标准及通用接口标准研究。该项目已经提交了11份研究报告,提交了4项国家标准草案,并已获得国标委立项。   协会汪正范研究员   报告中还介绍了2013年《重点分析仪器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制(II)》项目中8个子项目的立项内容、承担单位、具体的考核指标。8个子项目是:分析仪器性能测试技术标准体系研究、质谱性能测试方法研究、&ldquo 液相色谱仪&rdquo 的性能测试方法研究、原子荧光光谱与液相色谱联用仪的性能测试方法、基于紫外可见光谱仪的快速检测仪器性能测试方法、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用空心阴极灯性能测试方法、离子色谱柱性能测试方法、原子荧光光度计和原子吸收光谱仪的数据格式。   为更好地完成2013年《重点分析仪器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制(II)》项目,特别对项目组织形式加以规范:   (1)项目的承担单位: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2)项目负责人:张渝英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3)项目办公室:汪正范、尹碧桃、赵羽   (3)按项目课题成立7个课题组,各课题承担单位成立工作组,明确负责人和联系人   (4)各课题承担单位成立专家组,指导工作   大会宣布成立7个课题组,8个课题分别由下述单位承担: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天津博纳艾杰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锐光仪器有限公司。   大会宣布成立4个项目专家组:高效液相色谱仪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专家组、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用空心阴极灯的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专家组、飞行时间质谱仪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专家组、离子色谱柱的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专家组。4个项目专家组共计47人,方向先生为项目组专家现场颁发聘书。  方向副主任为项目组专家颁发聘书   各课题组随后召开小组讨论会。会议中,讨论气氛热烈,通过讨论基本明确小组今后的工作内容和方向,初步拟定项目内分析仪器性能测试的项目,明确课题组每一个成员的任务和规范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工作交流形式。 小组讨论会   小组讨论会 小组讨论会 小组讨论会 小组讨论会
  • 中国纤维素乙醇技术标准正在制定
    全球最大的工业酶制剂生产商诺维信全球执行副总裁托马斯那奇昨日透露,中国国家标准委已经通过行业协会推进纤维素乙醇技术标准的制定。这无疑是加速中国纤维素乙醇商业化运营的一大利好消息。   那奇昨日在京面对媒体时介绍说,目前中国每年有7亿吨农业废弃物,其中2亿吨将用于纤维素乙醇的制造,若以1/5-1/4的转化比率来讲,中国将具备4000万-5000万吨的产能,但目前中国生物质能源却还处在“襁褓”阶段。专家则指出,2011年第三季度诺维信与中粮和中石化两大央企巨头在华合作运营的乙醇示范工厂能否展示足够商业化可行性才是关键,而标准的建立对大规模的投产更有推动作用和行业意义。
  • “地沟油”之殇:技术标准不能治本
    “地沟油”,这个本来应该在环卫工作中使用的名词,如今却更多跟老百姓的餐桌联系到了一起,让大家谈“油”色变。   “地沟油”快速检测定性能否做到?食用油标准检测的问题到底出在哪?记者试图寻找答案时却发现,如果将“板子”完全打在检测标准漏洞上,实则是冤。   从确保食品安全的角度说,检测和下游监管本应是最末端环节。仅从技术角度探讨“地沟油”对人体有多大危害以及是否再流回餐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业内专家也对《科学时报》记者呼吁,安全食品不是靠监管,更不是靠检测出来的。关键是要有一套完善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并配之以严格的究责制度。   检测难在哪?   有专家指出,由于“地沟油”检验具有很高的技术难度,国内外尚未建立起科学可行的检验方法,且检测标准尚不明确,这为监管带来了困难。   官方的回应似乎验证了这一说法,“地沟油”检验方法的出台正在途中。据新华社9月18日消息,按照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部署,卫生部正在组织相关单位和业内专家加快对相关技术机构研发的“地沟油”检验方法进行论证。   对此,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委员刘清珺对《科学时报》记者表示,所谓“地沟油”检测之难,其一是指现有的检测指标是针对可食用的植物油的,而“地沟油”从广义上是人们对回收利用的各类劣质油的统称,不可能事先对有问题的食品出台标准。   其二,符合标准的不一定不是“地沟油”。当前,食用油检测通常都是检测酸价、苯并芘、农药残留等9项指标。检测和造假永远是猫捉老鼠的游戏,如果仅检测这9项指标,不法分子经过有针对性的技术手段进行处理,即使是“地沟油”,也可能实现表面指标的合格。从科学上讲,即使没有发现有害物质,也不能说明受检合格样品中不存在新的或潜在有害物质,但却说明现有的检测指标对检测“地沟油”、打击食用油中的掺假行为已力不从心。   标准是把“双刃剑”   记者获悉,北京市就“地沟油”检测技术的研究工作早已展开。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地沟油”检测技术相关研究。该中心副研究员朗爽对本报记者表示,“地沟油”由于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其检测应由一系列的指标体系来确定。   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在筛查了“地沟油”可能涉及的80多个技术检测项目后,日前公布了包括多环芳烃、胆固醇、电导率和特定基因组成等4类能够排查“地沟油”的有效指标。   就检测标准而言,刘清珺介绍,检测和防范“地沟油”本身是有技术手段可循的,如:混入了动物性脂肪、在高温受热时会出现变化、植物性的油脂来源不是单一的、加工过程中会有电导率变化等。   但他更强调的是,各种食品的安全问题表明,检测标准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即使标准出台了,也应针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继续丰富完善标准,使制假售假者难以突破技术防控体系。   他还表示,标准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由于食品涉及的参数或添加物来源多种多样,标准只能涉及其中一部分,总会挂一漏万。另一方面,一旦确定了一部分指标,制假售假者就有了突破和绕过这个标准的“标杆”,就可以通过达到这一部分指标冒充合格产品。   出路在于建立食品安全责任体系   国家标准修订至少需要两年时间。在此背景下,食用油的安全如何确保?   刘清珺认为,快速检测只能作为威慑手段,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还在于责任体系和诚信体系的建立。一是应规范餐饮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使用的食用油来源,呼吁通过加强行业准入制度、完善市场责任体系以及健全企业诚信体系来治理 二是在国家严格管理的情况下,应该允许一些有规范的程序和技术、经验、数据积累且获得一定资质的技术仲裁和鉴定机构从事食品安全技术仲裁,而不是只拘泥于标准。   他再次强调,通过技术标准的制定和监管部门、检测机构的协同作战,能够把“地沟油”防范在食品供给体系之外,但这并不排除不法分子绕过这些标准继续牟取不当利益。技术标准需不断丰富和完善,但根本出路在于建立食品安全责任体系。   著名食品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也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更不是检测出来的。   朗爽表示,国外也有“地沟油”这一概念。不同的是,各国都有相应的严格管理措施。在日本,政府高价回收“地沟油”。美国在对家庭厨房废物处理后,废油会由统一的回收公司进行回收。德国更是每一桶泔水都备有“身份证”,从产出、回收到利用都严格记录在案。
  • 2020年我国将建成30-35个领域(专业)技术标准创新基地
    p   近日,国家标准委关于印发《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总体规划(2017-2020)》的通知。依据通知内容,到2020年,我国将构建起覆盖重点领域和区域、涵盖技术标准研制与应用全过程的创新服务平台,建成一批区域(综合)、领域(专业)和国际创新基地、形成若干可复制推广的创新基地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培育和孵化一批标志性的技术标准创新成果、优化创新基地发展环境、提升创新基地工作的能力水平。 br/ /p p   通知显示,2017年-2020年,我国将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带一路”国内沿线、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京津冀、东北等地区建成15-20个区域(综合)创新基地 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现代能源、重要消费品、生态文明和文化建设等领域,建成30-35个领域(专业)创新基地 围绕中国标准“走出去”和重要领域国际标准研制,建成5-10个国际创新基地。 /p p   其中,先进制造以工业强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增材制造、航空航天、海洋工程、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为重点 重要消费品以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产品、家居装饰装修产品、服装服饰产品、妇幼老年及残疾人用品、化妆品和日用化学品、文教体育休闲用品、传统文化产品、食品及相关产品领域为重点。 /p p   strong  附件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总体规划(2017-2020年) /strong /p p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以下简称创新基地)是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服务平台,是以标准化助推创新技术和产品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孵化器。依据《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管理办法(试行)》,为科学指导创新基地建设,做到统筹规划、总体推进和重点突破,支撑构建技术标准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适应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创新工作机制和模式,制定本规划。 /p p    strong 一、形势与需求 /strong /p p   进入“十三五”,国际经济和科技形势持续发生深刻变化,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加快,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愈发明显,新经济、新模式层出不穷。世界各国纷纷利用技术、标准、专利等资源禀赋优势,加快创新布局,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诸多新产业、新业态蕴含巨大发展潜力,经济新动能不断积聚,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提速,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p p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加快推进科技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升级的协同发展,以技术标准加速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发展的质量效益。然而,我国标准化工作还存在着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创新活力不足,标准缺乏有效供给等问题。通过创新基地建设,搭建标准化创新服务平台,将有效整合标准、科技、产业优势资源,发挥技术标准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中的作用,以更加高效、灵活、便捷的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标准化基础保障与技术支撑。 /p p    strong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与目标 /strong /p p   (一)指导思想 /p p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国家重大产业和区域发展战略政策实施,加快创新基地建设,强化工作机制和模式创新,构建适应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创新服务体系,有效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提升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效益。 /p p    strong (二)基本原则 /strong /p p   市场驱动。探索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基地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突出企业在技术标准研制与应用、需求和投入等方面的主体地位,调动市场各方面资源参与创新基地建设。 /p p   政策引导。加强创新基地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行业部门的引导作用,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健全支持创新基地发展的政策环境。 /p p   协作联动。加强各级政府之间、标准化与科技和产业等主管部门之间、政府与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之间的协作,强化标准化、科技、产业等资源的有效对接,充分吸纳政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参与创新基地建设。 /p p   长期运行。围绕支撑国家重大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战略,通过机制创新和优化整合现有优势资源,健全技术标准创新服务体系,形成能够内生增长、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创新生态圈。 /p p   动态调整。在技术标准创新需求旺盛的领域和区域先行先试,逐步健全创新基地运行管理和考核评估制度,结合运行效果优化创新基地布局,鼓励创新基地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调整运行模式,提升市场适应能力。 /p p    strong (三)总体目标 /strong /p p   到2020年,构建起覆盖重点领域和区域、涵盖技术标准研制与应用全过程的创新服务平台,培育形成一批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技术标准孵化器,初步建立满足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创新服务体系。 /p p   ——建成一批区域(综合)、领域(专业)和国际创新基地。 strong 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带一路”国内沿线、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京津冀、东北等地区建成15-20个区域(综合)创新基地 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现代能源、重要消费品、生态文明和文化建设等领域,建成30-35个领域(专业)创新基地 围绕中国标准“走出去”和重要领域国际标准研制,建成5-10个国际创新基地。 /strong /p p   ——形成若干可复制推广的创新基地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根据创新基地功能定位,以构建市场化的利益共建共享机制为核心,形成多种各具特色、机制灵活的运行机制 围绕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多种满足市场需求的服务模式。 /p p   ——培育和孵化一批标志性的技术标准创新成果。培育一批标准创新型企业 形成一批以技术标准为纽带,协同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联盟 培育一支既熟悉技术、产业和标准,又能满足创新基地市场化运作需要的人才队伍 创制一批独创性、引领性的技术标准。 /p p   ——优化创新基地发展环境、提升创新基地工作的能力水平。支持创新基地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措施基本建立 涵盖创新基地建设、运行全过程的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建成 标准化与技术创新结合更加紧密,标准对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与跨界融合发展的导向和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 创新基地带动标准化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 /p p   三、重点任务 /p p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标准化工作改革举措,支撑《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建设、《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重大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加快促进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协同发展,培育发展标准化服务业,服务“双创”和“四众”,重点围绕创新运行新机制、优化服务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厚植发展新基础等方面任务开展创新基地建设。 /p p   (一)创新运行新机制 /p p   适应我国标准体系由一元结构向二元结构转变的改革趋势,围绕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培育发展团体标准等带来的市场需求,探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基地市场化运行机制。鼓励产学研用等利益相关方以创新技术、知识产权、技术标准、资金或项目等形式入股,构建以利益共建共享为核心,开放、多元的治理结构和机制。健全技术标准创新资源整合机制措施,进一步集聚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标准化资源,构建适应创新基地发展需要的资源平台。 /p p   (二)优化服务新模式 /p p   依托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等手段,以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对技术标准的多样化需求为重点,加强区域或领域标准资源整理加工,为广大企业、社会公众提供标准化技术咨询、标准试验验证与符合性测试、标准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等专业服务。积极组织参与以应用为导向或产业化目标明确的科技计划的实施,为科技计划研制技术标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咨询论证,协助开展标准研制、产业化应用推广等方面的工作。加强标准化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因地制宜开展标准化科普工作,展示技术标准创新模式、典型经验和重要成果等。 /p p   (三)拓展发展新空间 /p p   构建和完善深度对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标准化工作模式,加速创新技术和产品市场化进程、缩短产业化周期,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在产业聚集度较高、技术创新活跃的区域和领域,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提供服务,形成一批独创性、引领性的技术标准。在新兴和我国优势特色领域,主导制定一批国际标准,提升我国相关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培育发展标准化服务业,提升标准化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能力水平。 /p p   (四)厚植发展新基础 /p p   推动各地方政府出台支持技术标准创新的鼓励政策,建立科技、产业、财政、税收、标准化等多部门协调工作机制。鼓励创新基地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与创新基地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基础支撑条件。加快建设创新基地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互通与共享,提升创新基地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鼓励创新基地探索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培育形成一支跨界、复合型和具有国际视野的标准化人才队伍。 /p p    strong 四、创新基地建设布局 /strong /p p   (一)区域(综合)创新基地 /p p   区域(综合)创新基地主要服务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重大改革创新举措的实施,重点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带一路”国内沿线、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京津冀、东北等地区进行布局。 /p p   1.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p p   根据已批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及区位特色开展创新基地建设,完善科技、标准与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加快培育优势特色领域技术标准,围绕创新链、产业链整合标准化资源,构建服务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标准服务平台,营造有利于促进技术标准创新的政策环境,促进高新技术和新兴领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示范区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 /p p   2. “一带一路”国内沿线地区 /p p   在“一带一路”国内沿线地区开展创新基地建设,更好发挥标准化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技术支撑作用,重点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开展标准化务实合作,大力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加快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助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全面服务构建“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新格局。 /p p   3.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 /p p   按照国家构建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通江达海、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长江经济带的总体要求,根据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的功能定位及区位特色,各有侧重推进创新基地建设。 /p p   上游区域创新基地建设侧重发挥标准化在保护和修复沿江生态、促进产业布局调整和集聚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深化内陆发展、统筹城乡规划、激发上游地区内需潜力等方面作用,服务上游区域现代化产业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和长江上游开放高地建设。 /p p   中游区域创新基地建设侧重发挥标准化在培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打造工程机械制造基地、增强干线航运能力、建设现代化航运中心等方面作用,服务中部地区崛起核心增长极培育及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建设。 /p p   下游区域创新基地建设侧重发挥标准化在建设国际化航运中心、打造现代化专业港口、形成区域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开展城市功能区转型试点、引导产业和区域同步融合发展等方面作用,服务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群,支撑资源节约型社会及环境友好型社会引领示范区建设。 /p p   4. 京津冀地区 /p p   根据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总体部署,依托京津冀城市群、首都经济圈及河北石保廊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创新基地建设,发挥标准化在建立先进制造、北方国际航运、金融创新运营、打造全国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建立三地要素交汇、产业融合、互动创新的空间载体和实践平台等方面作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并进一步促进京津冀地区辐射带动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发展。 /p p   5. 东北地区 /p p   结合国家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开展创新基地建设,发挥标准化在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激发区域内生动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先进装备制造业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强化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作用,促进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p p   (二)领域(专业)创新基地 /p p   领域(专业)创新基地主要服务于国家重大产业政策的落实,重点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现代能源、重要消费品、生态文明、文化建设等领域进行布局。 /p p   1. 现代农业领域 /p p   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发展方向,以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转移技术标准创新服务体系为目标,以促进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力转化为重点,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向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构建满足现代农业重点领域发展需要、覆盖全产业链的创新基地。 /p p   专栏1 现代农业领域 /p p   重点在休闲观光农业、文化创意农业、精准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生物农业以及信息农业等领域布局创新基地。 /p p   2. 先进制造领域 /p p   以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为方向,以提升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能力为目标,以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各相关领域的深度融合为重点,加速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构建满足先进制造重点领域发展、覆盖全产业链的创新基地。 /p p   专栏2 先进制造领域 /p p    strong 重点在工业强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增材制造、航空航天、海洋工程、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布局创新基地。 /strong /p p   3. 现代服务业领域 /p p   以现代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发展为方向,以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为目标,以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为重点,构建创新基地。 /p p   专栏3 现代服务业领域 /p p   重点在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现代物流服务、生物技术服务、创业孵化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现代金融服务、居民和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旅游服务、体育服务、文化服务、法律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等领域布局创新基地。 /p p   4. 现代能源领域 /p p   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清洁能源、推进能源绿色发展为发展方向,以建设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整合我国在智能电网、新能源与再生能源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加强能源安全技术、清洁能源技术、低碳能源技术、智慧能源技术、关键材料装备等领域标准研制与应用为重点,构建满足现代能源重点领域发展、覆盖全产业链的创新基地。 /p p   专栏4 现代能源领域 /p p   重点在高效智能电力系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核电、非常规油气、能源输送通道、能源储备设施、能源关键技术装备等领域布局创新基地。 /p p   5. 重要消费品领域 /p p   以深化消费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水平为发展方向,以推动消费和产业升级、扩大有效需求为目标,围绕消费需求旺盛、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般消费品领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企业主体作用,形成以创新助推标准制定、以标准实施促进质量提升、以质量升级推动品牌建设的良性循环,加大消费品标准供给力度,构建满足我国消费升级新需求的创新基地。 /p p   专栏5 重要消费品领域 /p p    strong 重点在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产品、家居装饰装修产品、服装服饰产品、妇幼老年及残疾人用品、化妆品和日用化学品、文教体育休闲用品、传统文化产品、食品及相关产品领域布局创新基地。 /strong /p p   6. 生态文明领域 /p p   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修复、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发展绿色环保产业为发展方向,以建设生态空间合理、产业绿色低碳、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优良、群众满意认可的生态文明体系为目标,以加强资源节约、节能低碳、循环利用、环境管理、生态保护和绿色消费标准化工作为重点,构建创新基地。 /p p   专栏6 生态文明领域 /p p   重点在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土地资源保护、水资源保护、地质和矿产资源保护、区域/园区/产业/企业等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环境管理与保护、节能低碳、生态保护、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等领域布局创新基地。 /p p   7. 文化建设领域 /p p   以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推进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切实提高文化服务质量水平与核心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发展方向,以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趋势、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以完善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为重点,构建创新基地。 /p p   专栏7 文化建设领域 /p p   重点在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新兴领域,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工艺美术、文物保护、广播电影电视、体育等传统领域布局创新基地。 /p p   (三)国际创新基地建设 /p p   围绕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和“一带一路”建设需求,以标准“走出去”助推我国企业走出去,搭建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平台,提升企业国际标准标准化工作能力和水平,从而有效提高产业国际合作水平与竞争力,在“一带一路”建设和“走出去”的重点领域,依托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国际创新基地。 /p p    strong 五、保障措施 /strong /p p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p p   成立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创新基地建设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按照创新基地总体布局统筹推进本区域、本领域创新基地建设工作,积极推动将创新基地建设纳入工作重点,加大协调力度,确保创新基地相关工作有序开展。 /p p   (二)加大标准化政策和信息支持力度 /p p   在申报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提出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建议和国际标准提案,推荐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备选项目等方面,对创新基地给予政策倾斜 给予创新基地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和创新基地信息服务平台相关权限,畅通创新基地获取标准化相关工作政策和文件的渠道。 /p p   (三)建立经费多元化投入模式 /p p   鼓励地方政府先期投入支持创新基地建设和运行,在创新基地办公场地、设施设备、人员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保障 鼓励创新基地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双创”、科技服务平台、标准化等方面专项的支持,适时引入社会资本,逐步形成市场化的创新基地运行模式。 /p p   (四)健全绩效评价和约束机制 /p p   根据《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完善相关考核评估制度,强化创新基地日常管理,加强对创新基地建设与运行的绩效考核,实施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创新基地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p p br/ /p
  • 科技部征集2012年度科技计划技术标准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部署和要求,落实《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科技部公开征集2012年度国家科技计划技术标准、认证认可领域备选项目。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集范围   备选项目征集主要围绕技术标准、认证认可领域的共性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集成应用示范。   二、备选项目推荐单位及要求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为备选项目推荐单位。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推荐数量原则上不超过15项   2、国务院其他各有关部门、各地方推荐数量原则上不超过2项。具体要求详见项目征集指南(附件一)。   3、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依托其所在法人单位申报,原则上不超过1项。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各地方审核推荐,不受推荐限额限制。请在推荐函中注明。   各推荐单位对所推荐项目推荐书的质量严格把关,并对其真实性等负责。   三、备选项目申报单位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一年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   各备选项目申报单位同一项目只能通过一个推荐单位申报一次。每位项目技术负责人限申报一项备选项目。   四、具体申报要求   申报单位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http://program.most.gov.cn/)进行注册备案后登陆申报系统,根据指南要求和申报内容,按格式填写推荐书。网上申报成功后,将网上生成的推荐书(电子版)打印3份(用A4纸,均为正本),加盖公章,装订成册。   涉密项目不得上网申报,须根据项目推荐书格式离线填写,打印装订3份。项目推荐书格式见附件二。   项目推荐书由推荐单位正式来函统一报送,不受理各申报单位的直接报送。项目推荐书纸质材料受理截止日期(材料到达时间):2011年7月25日下午16:00时。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上申报技术咨询   电话:010-88659000(中继线)   邮箱:program@most.cn   项目推荐书纸质材料送达地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5号(邮政编码:100862)   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   联系人:万廷彬 赵静   电话:010-58881668   附件: 1、2012年度国家科技计划技术标准、认证认可备选项目征集指南 2、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推荐书 原文请见:关于征集2012年度国家科技计划技术标准、认证认可备选项目的通知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技术标准认证认可领域项目公示
    为深入落实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确定的战略任务,科技部去年启动了2012年度国家科技计划的申报立项工作。按照《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办法》(国科发计[2011]430号),在各有关单位组织推荐的基础上,经视频答辩、专家咨询、可行性论证、项目查重等程序,凝练形成了2012年度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备选项目。这批备选项目将根据国家科技计划预算落实情况安排立项。   按照“竞争、公开、择优、问责”的计划组织实施原则,为进一步增加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透明度,现将2012年度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技术标准、认证认可领域备选项目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2012年3月5日—3月9日。   联系人:赵静 010-58881677   电子邮件:zhaoj@most.cn   附件:2012年度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技术标准、认证认可领域备选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承担单位 主要推荐单位 申报编号 1 典型用能系统和环保设备及产品评价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示范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浙江大学等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等 SQ2011JH19E00119SQ2011JH01E00056SQ2011JH02E00178SQ2011JH01E00177SQ2011JH14E00074SQ2011JH02E00016SQ2011JH19E00120SQ2011JH01E00231SQ2011JH19E00197SQ2011JH09E00095SQ2011JH19E00121SQ2011JH01E00156SQ2011JH09E00151SQ2011JH19E00122SQ2011JH04E00080SQ2011JH04E00188SQ2011JH08E00145SQ2011JH04E00045 2 生产性服务业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及应用示范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等 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安徽省科学技术厅、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深圳科学技术局、青岛市科学技术局等 SQ2011JH19E00123SQ2011JH07E00023SQ2011JH07E00154SQ2011JH19E00008SQ2011JH07E00104SQ2011JH07E00208SQ2011JH19E00125SQ2011JH02E00063SQ2011JH02E00229SQ2011JH11E00052SQ2011JH11E00094 3 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技术标准研究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等 教育部、民政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院、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安徽省科学技术厅、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青岛市科学技术局等 SQ2011JH19E00126SQ2011JH13E00026SQ2011JH13E00259SQ2011JH12E00237SQ2011JH07E00114SQ2011JH07E00221SQ2011JH12E00164SQ2011JH19E00215SQ2011JH19E00128SQ2011JH13E00224SQ2011JH14E00050SQ2011JH05E00172SQ2011JH05E00102SQ2011JH19E00129SQ2011JH07E00068SQ2011JH11E00168 4 支撑认证认可的评价分析、检测验证和有效性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 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北京鉴衡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认可技术研究所、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方圆标志认证集团产品认证有限公司、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等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宁波市科学技术局等 SQ2011JH02E00202SQ2011JH02E00043SQ2011JH07E00139SQ2011JH04E00021SQ2011JH04E00192SQ2011JH02E00044SQ2011JH13E00225SQ2011JH11E00194SQ2011JH07E00270SQ2011JH04E00209SQ2011JH04E00084SQ2011JH04E00166SQ2011JH04E00078SQ2011JH07E00173SQ2011JH13E00220
  • 美国欧盟联手推动 燃料电池技术标准国际化
    近日,欧盟联合研究中心同美国能源部阿尔贡国家实验室签署聚合物电解质燃料电池测试程序协议,标志着双方迈出了燃料电池技术标准国际化的第一步。近年来,全球燃料电池与燃料电池堆栈技术发展迅速,已展现出在道路交通电动汽车行业广泛应用的前景。协议的签署,有利于双方在燃料电池测试技术与测试方法上的相互协调与标准化,扩大双方间燃料电池技术的信息交流与数据交换,加速燃料电池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进程。   根据燃料电池国际专家组最新提供的研究报告,“从国际视角看燃料电池测试协议”显示,签署国际协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显而易见。目前,世界上燃料电池主要存在两大类性能测试方法和五大类负荷曲线,包括占空比的耐久性测试方法。其中,美国以动态应力测试法为主,而欧盟以新欧洲驾驶循环模拟汽车功率测试法为主。暂且不论不同测试方法提供的数据参数准确性与误差率,仅不同测试方法很可能导致的不同技术发展路线,包括国际间燃料电池技术参数的对比交换,必将造成延迟燃料电池技术商业化应用的严重后果。   双方代表在测试程序协议签字仪式后表示,欧盟美国将加强燃料电池这一战略能源新兴技术领域的科技合作,积极推动燃料电池技术标准的国际化。
  • 技术标准或成重大专项成果验收刚性指标
    当前传统的科技活动向创新活动转变,如何有效评价科技活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需要探索。在9月29日由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标准与科技评估高端研讨会”上,科技部副部长李萌指出,围绕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要大力加强科技评估的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工作。针对当前各评估机构工作基础、经验和能力不平衡,评估方法、质量不一的问题,要制定统一的评估规则和行为准则,构建好科技评估的基本制度和标准,加强规范发展。  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谷保中介绍,《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十三五”标准化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要求“加强标准与科技的互动,将重要标准的研制列入国家科技计划支持范围”,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进标准化战略实施。  对此,李萌指出,将进一步强化技术标准在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中的导向作用,提升科技评估的质量,加强结果应用,真正实现支撑决策和管理。  据悉,下一步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中,不但要求专项成果体现为重大技术系统、产品和工程等,还要将技术标准作为重要的刚性指标纳入到成果验收要求和考核体系中。  此次会议的议题是标准评估和科技评估标准化的融合发展,主要围绕项目评估、机构评估、经费评估、政策评估和标准评估等方面开展交流。来自全国各地的标准化与科技评估领域的专家学者、管理人员,两方面各90余名代表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 第十届全国微束分析技术标准宣贯会暨第五届全国电镜维护管理与教学论坛(第一轮通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束分析技术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不同实验室和机构之间微束分析的结果存在差异,给科学研究带来困扰。因此,微束分析技术标准化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推广标准化制、修定工作,不仅能提高科学实验工作效率,还促进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电子显微镜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微束分析仪器之一,可直接观察纳米级尺度结构,在科研和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电镜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微束分析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全国微束分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材料与试验标准化委员会FC98/TC03科学试验装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河南省电镜学会主办的“第十届全国微束分析技术标准宣贯会暨第五届全国电镜维护管理与教育教学论坛”将于2024年4月12日-15日在河南省开封市举行。届时将邀请业内专家做大会特邀报告,内容主要涉及微束分析技术标准化、电镜维护与实验室管理、实验技术教育教学、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等方面。欢迎全国从事微束分析、电镜技术、维护管理及教育培训的同仁到“八朝古都”开封共襄盛会。会议具体事宜通知如下:一、会议时间:2024年4月12日-15日二、会议地点: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中州颐和酒店三、会议组织机构:大会主席:赵江(全国微束分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杨勇骥(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理事长)大会副主席:高灵清 薛志勇 傅声雷 管铮大会秘书长:郭新勇大会副秘书长:王岩华 张康主办单位:全国微束分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中国材料与试验标准化委员会FC98/TC03科学试验装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河南省电镜学会承办单位:开封市人民政府 河南大学 河南化工技师学院协办单位:微束科技集团 国仪量子集团 动生科技集团 电子显微镜博物馆支持媒体:人民网 仪器信息网 百测网 开封网 开封日报 开封电视台四、会议主题(一)微束分析技术标准化宣贯(二)电镜维护与实验室管理(三)实验技术教育教学(四)大型仪器开放共享五、会议期间活动(暂定)(一)微束分析国家标准推介(二)“电镜人的史话”作品征集(详见附件1)(三)电子显微镜博物馆新馆参观(四)第三届电镜整机维护培训六、报名方式:方式一:登录会议官方网站(http://emmt.henufz.com/)报名;方式二:微信扫描“报名二维码”报名。七、会议费用:会议注册费1200元人民币/人,食宿及交通自理。八、会议联系人及联系方式联 系 人:王岩华 13683643797 (会议主题一)赵胜蓝 13298325853 (会议主题二、三、四及会务)邮 箱:microbeam@iccas.ac.cnmicrobeam_kf@126.com邮寄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金明校区)中州颐和酒店全国微束分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材料与试验标准化委员会FC98/TC03科学试验装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河南省电镜学会2024年1月15日报名二维码附件1:“电镜人的史话”作品征集活动一、活动目的电子显微镜(以下简称电镜)作为人类直接观察显微物质结构的有力工具,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全新的微观世界,其相关成果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为了收集电镜行业动人故事,留下电镜行业珍贵史料,纪念电镜人的巨大贡献,激励年轻人不忘初心、继往开来、自立自强,特举办此次“电镜人的史话”作品征集活动。二、活动内容我们邀请您分享与电镜相关的经历或故事。包括您在实验室里与电镜度过的日日夜夜、电镜帮助您解决过的科学难题、博物馆与您使用过电镜的故事、电镜与您的老师和同学等,我们期待您以独特的视角讲述那些不寻常的感人故事。三、活动要求本次活动征集作品分为文章、书画摄影、音视频、文创作品共四类:(一)文章类参选文章应契合活动主题,积极向上,感情真挚,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1、文章体裁不限,鼓励创新和多元化的表达方式;2、文档名称统一为“征文活动-文档题目-撰稿人姓名-单位”;文档格式:题目、小三、黑体;正文、小四,宋体,单倍行距;3、语句通顺、条理清晰、观点鲜明,字数不少于1500字(诗歌类作品除外);4、文章类作品请在投稿时提交 PDF 格式文档,并注明作者姓名、联系方式和所在单位。(二)书画摄影作品书画作品:书法作品尺寸不超过四尺宣纸(69cm×138cm);绘画作品包括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水粉画(丙烯画)以及各类综合性绘画等,尺寸均不超过对开(约53cm×76cm)。所有作品无需装裱,需另附PDF文档注明作品题目、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摄影作品:数码、胶片不限,作品仅接受电子文件,以图片文件提交,需大于3MB,格式为JPEG,保留EXIF信息,包含单幅作品和组照作品(组照作品每组不得超过6张照片)。提交图片时,应同时提交作品说明。作品仅可以对图片进行亮度,对比度、色彩饱和度、构图剪裁等简单后期处理,不得对原始画面的影像内容进行添加或删减。不接受电脑合成、电脑创意作品、添加水印以及修饰用边框。(三)音视频作品音频作品:音频诵读作品,体裁不限,可包含诗词、散文、小说、故事、歌曲等多种类型,鼓励原创。报送音频作品统一采用MP3格式,时长不超过5分钟,文件名为作品+署名,须提交音频原文。视频作品:祝福视频作品时长控制在1分钟以内,表达对电镜行业发展的切身体会;其他视频作品体裁不限,表达形式可丰富多样,如纪实类、剧情类、对话类等,内容鼓励由小及大、见微知著,切勿面面俱到,时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视频需横屏录制,画面清晰,声音清楚,文件格式为MP4,分辨率不低于1280×720。(四)文创设计作品文创作品包括文创产品、文创展板和图文卡片等。文创产品类提交产品实体照片和产品设计图,格式为PDF,文件小于50MB。文创展板和图文卡片类提交图片,格式为JPEG,竖版1476×2420px,分辨率150dpi,色彩模式RGB,文件小于50MB。四、活动时间即日起至2024年3月15日五、投稿方式请将作品以附件形式发送至邮箱(edu@emcn.com.cn),邮件主题请注明“电镜人的史话”作品征集活动。六、评选方式初选:由第十届全国微束分析技术标准宣贯会暨第五届全国电镜维护管理与教育教学论坛大会组委会组织专家对所有投稿作品进行初选,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优秀作品入围下一轮评比。终审:由大会组委会对入围作品进行终审,评选出最终获奖作品,并在本次会议上进行颁奖。七、奖项设置一等奖(1名):奖金2000元及证书;二等奖(5名):奖金1000元及证书;三等奖(10名):奖金500元及证书;优秀奖(50名):精美纪念品及证书。所有获奖作品将在电子显微镜博物馆永久收藏,优秀作品将被推荐至媒体发表。八、注意事项投稿作品须为原创,如涉及版权纠纷等法律问题,由作者自行承担,若有抄袭、剽窃等行为,一经查实,将取消参评资格;主办方有权对投稿作品进行修改、编辑和发布,不另付稿酬。对于获奖作品,主办方有权在相关媒体和平台上进行宣传和推广。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协助,请联系我们。参与本次征文活动即视为同意以上条款。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河南中镜科仪科技有限公司电子显微镜博物馆2024年1月15日
  • 北京141个技术标准项目获1200万元补助
    标准补助金“补”出新变化 北京市141个技术标准项目获1200万元补助   本报讯 (记者徐建华)从北京市质监局获悉,2011年北京市技术标准制修订补助项目评审结果近日揭晓:75家单位的141个技术标准制修订项目共计获得1200万元补助。   今年的技术标准制修订补助项目评审申报工作自2011年1月1日开始,至3月31日结束。全市共有103家单位申报了211个标准项目。经过形式审查、专业评审、终审等环节的评审以及市财政经费支持情况的核实,最终确定对75家单位的141个项目给予共计1200万元补助。   据了解,北京市技术标准制修订补助资金设立于2007年,由北京市财政局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设立。   5年来,共对295家单位的731项标准给予了5577.5万元补助。5年来,企业为主体参与制定的标准获得补助资金的比例由2007年的26.7%稳步提升至2011年的58%,涌现出了一批对提升产业化程度具有重要意义的标准项目。   5年来,地方标准在社会管理中的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日趋显现,地方标准获得补助资金的项目比例从2007年的18.8%增长至2011年的28.4%,在今年专家组重点推荐的27个标准项目中,有10项是地方标准,占重点项目总数的37%。   北京市质监局标准化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资助企业参与技术标准制修订的方式,不仅增强了北京市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能力,更促进了首都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升级。   今年共有12项国际标准获得了补助资金,显示出北京市一些有影响力的企业通过运用标准化的方法提升在国际标准中的话语权,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对服务业标准的不断扶持,则在传统的居民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的基础上,涌现出了一批金融服务业、物流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高端技术标准,使本市的服务产业不断向服务内涵知识化、服务标准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对加速服务技术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 日本拟对电安法技术标准省令进行全面修订
    根据日本目前的《电气用品安全法》(简称电安法),每个指定产品的安全标准(包括检测方法和设计规范)是由政府确定的。因此,这也导致在某些情况下安全标准很难对新技术和新产品作出迅速的反应。此外,随着国外制造产品的增加,日本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协调显得愈发重要。   考虑到这种情况,2013年2月25日,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产品安全课向WTO秘书处提交了第G/TBT/N/JPN/415号WTO/TBT通报,通报电安法下规定电气用品技术标准省令的修正案。该修正案的目的是为了使日本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相协调。该修正案拟于2013年4月15通过,并于2013年10月15日实施。   此次对规定电气用品技术标准的省令进行全面修订,包括:   l 澄清“安全原则”的概念   l 使用通用标准,如取消各个详细的安全标准,规定共同要求的安全水平   l 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全球协调。   此外,根据上面对电气用品技术标准省令的修订,还对《电器用品安全法×施行规则》以及解释电气用品技术标准省令的告示进行了必要的修订。
  • 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研制及技术标准规划发布
    6月29日,由国家电网公司编制的《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系统)研制规划》和《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规划》在京发布。作为《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的子规划,这两个规划的发布,是公司贯彻国家关于发展智能电网工作部署、推动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重大举措。   一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联合各方力量,围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目标,建立产学研用共同参与的创新工作体系,开展试点工程,进行重大专题研究,获得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推动我国智能电网发展走在世界前列。但由于智能电网在世界范围内是新生事物,我国现有关键设备(系统)对智能电网建设支撑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建立一个系统、完善、开放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已迫在眉睫。   《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系统)研制规划》在中国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包括7个技术领域、28个技术专题和137项关键设备的研制规划。该规划分析了目前国内外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的研制状况,针对“已有设备”、“在研设备”和“待研设备”,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策略,制定每一类设备的研究内容、目标和计划。该规划是关键设备研制工作的行动纲领,可作为科研、制造企业的设备研制指南,同时也可作为制定相关产业化发展规划的指导依据。   《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规划》在中国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包括8个专业分支、26个技术领域、92个标准系列的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明确了可以直接采用、需要修订、需要制定的智能电网技术标准。该规划是用于指导公司智能电网企业标准编制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和技术指南,也是我国智能电网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编制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   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栾军在发布会上说,智能电网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要尽快形成政府主导,行业组织、电力企业、制造厂商、研究机构、高校等相关单位密切合作,共同推动智能电网发展的良好局面。两个规划的发布,是各方面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的成果。公司将继续坚持开放、创新、合作、共赢的原则,推动智能电网创新发展。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发展智能电网必须坚持统一规划、标准先行。这两个规划对我国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的研制及相关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的制定,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并有利于促进和带动智能电网及相关领域与产业有序发展。
  • 事关流式细胞仪性能验证!国家卫健委发布《临床血液与体液检验基本技术标准》等4项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
    流式细胞术多次被提及,卫健委发布多个检验相关的重要文件今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发布了多个和检验相关的重要文件,包括1项《国家检验医学中心设置标准》和《临床化学检验基本技术标准》等4项行业标准。前者是我国国家级检验医学中心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后者是对所有层级检验医学实验室开展日常工作和进行科室建设与管理的基本要求,需要广大检验同仁关注、学习并了解这些内容。点击阅读:流式必备|免疫功能检测项目列入国家检验医学中心设置标准!现发布《临床化学检验基本技术标准》等4项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编号和名称如下:WS/T 804—2022     临床化学检验基本技术标准WS/T 805—2022     临床微生物检验基本技术标准WS/T 806—2022     临床血液与体液检验基本技术标准WS/T 807—2022     临床微生物培养、鉴定和药敏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上述标准自2023年5月1日起施行。特此通告。                              国家卫生健康委2022年11月2日这四项行业标准均是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临床检验标准专业委员会组织领域内知名专家精心编写、反复打磨制定的,对临床生化、临床微生物、临床血液与体液检验专业常用检验项目/检测技术的开展提出了标准化的要求,也是实验室应该遵守的基本要求。这4项标准将于2023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将成为相关实验室的建设、运行管理和认可评审的重要依据。其中【WS/T 806—2022 临床血液与体液检验基本技术标准】规定了医学实验室在临床血液与体液检验领域的基本技术要求,包括血液一般检验、血栓与 止血检验、流式细胞分析、体液检验常用检测项目的基本技术要求。 该标准适用于开展血液与体液检验的医学实验室。文中针对从事流式分析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求、对于流式细胞分析的常用检测项目中抗体选择要求、对流式细胞分析仪的性能验证内容等均做阐述。
  • 广州设技术标准研制专项资金带动企业投入近亿元
    专项资金激活“一潭死水”   广州市设立技术标准研制专项资金带动企业投入近亿元   “自2006年以来,广州市政府设立了技术标准研制专项资金,累计资助全市企事业单位标准研制资金1500万元,从而推动企业投入技术标准研制经费近亿元。此举使全市4年来主导和参与国家标准研制项目达251项,特别是今年比2006年增加了近9倍。”近日,谈起广州市技术标准战略取得的成效,该市质监局标准处处长袁玲认为,技术标准研制有效地促进了全市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话语权。   近年来,针对企业普遍存在的对制定技术标准积极性不高、资金投入有限的问题,广州市质监局积极推动市政府加大了对技术标准研制资金的投入,并设立专项资金。为利用好每年有限的专项资金,该局将经费主要投向科研院所和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提高了他们主导和参与国家标准研制的积极性。   通过专项资金的投入,促使一些科研院所加大了对技术标准研制的力度,取得的成果又极大地增强了自身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广州市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在广州市质监局的领导下,近几年参与完成了50多项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研制工作。特别是在食品安全标准方面,该院完成了农药残留、污染物、有害微生物等限量及检测方法标准和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及检测方法等30项标准的研制,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益。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自2006年以来参与相关领域标准制定、修订达160多项,在标准制定中,积极吸收企业参与达190多项次,扩大了该省企业在行业的地位和影响。   专项资金的投入,进一步推动了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从而调动了企业主导和参与标准研制的积极性。一些优秀企业通过参与行业标准化活动,不仅掌握了行业发展的主导权,而且在各自的产业中,保持着行业领先地位。作为我国改性塑料行业的龙头企业,几年来,广州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坚持以技术标准为主体、以管理标准为支撑、以工作标准为手段、以基础标准为载体的标准制定方针,先后主导起草了3项国家标准,并参与起草国家标准55项,使该公司出口拳头产品及其他改性塑料的出口产品退税率从原来的5%调高到13%,为提升本行业出口竞争力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广州飒特电力红外技术有限公司作为我国首家大型专业从事红外热像仪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在企业标准的基础上,主导完成了《工业检测型红外热像仪》国家标准的制定,标准所涉及的产品已在我国及日本、欧洲等申请专利达19项,该公司已连续多年产值过亿元。   有了专项资金的保障,广州市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获得了更有效的支撑。目前,全市企事业单位承担的国家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SC/WG)秘书处数量由2007年的23个增长至目前的38个,占全省数目的44%,并建立起了一支300余人的标准化专家库,初步形成了各领域、不同层次的标准化人才网络,为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立起了立体服务体系。
  • 珠海500万技术标准战略专项资金资助41家单位
    近期,经珠海市质监局评审发布,2009年度珠海市技术标准战略专项资金500万元共资助全市41家单位的95个项目,单项资助金额最高达58万元。   此次资助的41家单位包括格力、天威等龙头企业,资助的95个项目包括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联盟标准制修订50项,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30项,检测及标准化平台建设、标准化公共服务、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等11项,创建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4项,涉及电子电器、打印耗材、食品、农业、检验检疫、服务业等领域,单项资助金额最高达58万元。
  • 北京市设立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补助资金
    当听说自己公司牵头制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获得了政府的专项资金时,北京煜立晟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屈志红感到又意外又惊喜。   意外的是,本以为是分内工作的标准制定,居然能够获得政府专项资金的奖励和支持 惊喜的是,政府如此重视标准化工作,作为标准制定和实施主体的企业,以后在首都标准化工作方面可以有更大的作为。   作为中关村一家研发环保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北京煜立晟科技有限公司在垃圾处理方面有着独到的技术及丰富的经验。2009年,由其牵头制定的北京市地方标准《好氧降解法治理生活垃圾非卫生填埋场监测技术规范》和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降解治理的监测与检测》先后颁布实施。   从2007年开始,北京市专门出台一项举措,即由北京市财政局和北京市质监局一起,共同设立北京市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补助资金,对首都企事业单位参与制定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给予经费补助。   “设立北京市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补助资金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引导企业创制和采用先进技术标准,重点扶持重要标准研究项目,充分发挥技术标准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积极作用。”北京市质监局标准化处副处长钟锌章说,4年来,北京市先后有333家单位的745项标准获得了这个专项资金的补助。   据了解,北京市质监局每年都会对上一年度申报的标准制定修订情况进行审查,从而确定哪些标准有资格获得北京市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补助资金。为了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北京市制定了严格的工作程序,保证最后获得补助的单位和标准实至名归。   钟锌章告诉记者,对于各区县申报上来的候选标准,北京市质监局先要经过一次初审,依据已经设定的几十项指标,对这些标准进行认真仔细的甄别,只有符合要求的标准才会被受理。此外,北京市质监局还要对标准的内容进行筛查,通常这个阶段会有20%的标准不能获得通过。   成为候选标准之后,接着进行专业评审,该局分不同领域组建相应的专家组,每个专家组设立主审和复审。经专家组审完以后,还要拿到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专家组成员依据已经制定好的评分标准打分,依据得分高低进行排队。最后进行终审,只有所有的程序都能通过的单位和标准,才最后有资格获得专项资金的补助。对于获得补助资金金额的多少,一要看标准本身的质量,二要看标准背后的产业状况。   “一般来说,应用前景广阔、技术含量高且掌握核心技术、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等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的标准,获得通过的几率及获得的金额都会比较高。”钟锌章说:“对于已经拿过其他方面财政补助的标准,不会重复划拨补助资金。为了支撑支柱产业发展,还会对评审办法作出相应的调整。”   作为我国自主创新标准的典范,由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牵头制定的我国3G(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最初由于只是获得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一个成立于1998年的国际标准化机构)而非传统的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TU、IEC)的认可,未能获得专项资金的补助,但后来考虑到3GPP在业内的影响力,北京市及时调整了政策,使得该项标准成为能够获得补助的系列标准。   “实施补助资金政策,对提升北京市标准化工作整体水平、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促进了先进技术的产业化,引导企业以标准化抢占行业制高点。二是支持了产业机构的升级,推动了服务标准化工作向前迈进。三是以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关注焦点,鼓励和支持了一批本市重点工作急需的标准制定。四是标准的水平与影响力日渐提升,北京市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能力显著增强。”钟锌章说。   目前,北京市正积极研究建立鼓励和扶持标准化工作的长效机制,争取将标准制定修订补助资金设立为北京市的长期补助资金,以点带面,使补助资金带动更为广泛的标准化再投入,构建起标准化工作的良性运行机制,促进标准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 重磅!新冠疫苗国家技术标准发布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自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参与新冠疫苗的研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展,新冠病毒预防用疫苗终于进入了临床评价阶段。为指导我国新冠疫苗的临床研发,提供可参考的技术标准,8月14日,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部署下,药审中心组织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研发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mRNA疫苗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非临床有效性研究与评价技术要点(试行)》、《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临床评价指导原则(试行)》,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我国新冠疫苗的临床研发终于有了可参考的国家级技术标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据了解,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简称新冠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所致疾病(COVID-19)的创新型疫苗。 strong style=" text-indent: 2em "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研发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适用于灭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组疫苗、病毒载体类疫苗和DNA疫苗的研发; /span strong style=" text-indent: 2em "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mRNA疫苗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strong strong style=" text-indent: 2em "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主要针对非自我扩增型mRNA疫苗,对于自我扩增型mRNA疫苗、多组分mRNA疫苗在借鉴本指导原则时还需根据产品相关特点和属性开展相应研究。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指导原则中规定,新冠疫苗作为创新型疫苗,在考虑批准上市临床评价标准时,需要结合当时的 strong 疾病流行状况 /strong 、 strong 传播能力 /strong 、 strong 预防和治疗手段 /strong 、 strong 公共卫生需求 /strong 等综合考虑。新冠疫苗的保护效力应通过Ⅲ期临床保护效力试验进行评价。同时,还应对疫苗产品自身的安全性风险和接种带来的风险进行评估。如果疫苗有足够的保护效力,且具有可以接受的安全性,则具备获准上市的条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对于附条件批准上市的疫苗,上市后还应开展如下工作: /p p 1.对于使用临床试验期中分析数据的情形,上市后需继续完成Ⅲ期临床试验。 /p p 2.对于使用境外临床试验数据的情形,需在上市后按照相关要求开展必要的境内临床研究。 /p p strong 标准下载: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1& nbs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956157.shtml" target=" _blank" textvalue="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临床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临床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a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2& nbs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956158.shtml" target=" _blank" textvalue="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非临床 有效性研究与评价技术要点(试行)"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非临床 有效性研究与评价技术要点(试行) /a /p p 3& nbs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956156.shtml" target=" _blank"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研发技术 指导原则(试行) /a /p p 4& nbs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956155.shtml" target=" _blank"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mRNA疫苗药学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a /p p 5& nbs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956154.shtml" target=" _blank"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临床评价指导原则(试行) /a /p
  • 关注!首个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行业技术标准正式实施
    2021年12月22日,经国家能源局批准,电力行业标准《火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DL/T2376—2021)公开发布,并于2022年3月22日正式实施。该标准作为首个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行业技术标准,填补我国发电领域碳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行业标准空白,进一步完善了发电行业碳排放监测核算技术体系,从技术标准层面为我国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奠定了核心基础。发电行业作为全国碳市场首批纳入管控的重点行业,确保碳排放数据的准确可靠是全国碳市场有效规范运行的基础保障。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开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等典型问题案例,全面通报了发电行业控排企业碳排放核算数据弄虚作假的突出问题,同时也暴露出发电行业碳排放量核算法的不足。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作为发电行业碳排放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碳排放核算法的不足,可以作为发电行业碳排放量计量和校核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推进二氧化碳排放管理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  碳排放连续监测是国际通行做法。美国和欧盟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火电厂烟气CO2排放连续监测政策法规体系和实施细则。其中,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政策法规规定,受酸雨计划约束的火电机组(发电装机超过25MW的机组)需要根据40 CRF第75部分要求向EPA报告CO2排放量,燃煤和采用其他固体燃料的发电机组必须采用CEMS监测CO2;欧盟在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三阶段(2013-2020年)明确规定纳入碳市场的企业采用CEMS监测的碳排放量数据等同于核算法计算碳排放量数据。发电行业在2018年启动了碳排放连续监测技术标准制定的相关研究工作。  一、政府主导,行业协会与电力企业联合研究  2018年4月,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发函委托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开展发电行业碳排放权交易相关工作,其中包括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在碳排放监测领域的应用研究等课题研究。  中电联高度重视该项工作,牵头中国华能、中国大唐、中国华电、国家能源、国家电投、粤电等大型发电集团成立专项研究工作组,联合开展CEMS在碳排放监测领域应用研究,编制完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在碳排放监测领域应用研究》并报送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形成的观点和结论对促进我国发电行业碳市场建设具有参考意义和价值。  中国华电及其直属研究单位华电电科院在2017年自主设计建设了行业首个碳排放连续监测实验平台,主要研究烟气碳排放连续监测技术可行性、关键影响因素及相应监测参数不确定度分析,研究结果充分论证了烟气排放连续监测应用于火电厂二氧化碳排放监测的技术可行性和应用可行性,为现场技术示范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华电电科院自2018年底率先系统性开展示范电厂碳排放连续监测的现场研究工作,选定中国华电宁夏灵武、福建可门和江苏句容的4台机组作为示范机组,示范机组有代表性的覆盖不同装机容量、不同监测点位等情况,实现碳排放量实时、准确计量,深入推进碳排放连续监测技术的现场应用示范,为火电厂碳排放连续监测技术应用和标准制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支撑,国际经验,实体验证,规范制定  2019年6月,基于前期研究成果,中电联牵头成立标准编制组,组织开展《火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技术标准”)的编制工作,整体工作由中电联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研究中心承担,华电电科院作为唯一技术承担单位具体执行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技术标准调研阶段,为充分掌握国外内技术标准基本情况,编制组组建技术调研组赴美国、加拿大等地与设备厂家、火电企业和政府部门就碳排放在线检测技术开展调研和技术交流,对美国、欧盟温室气体监测政策法规开展了细致全面的梳理;并通过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形式对中国华电90多家火电厂的气态污染物CEMS、流速CMS和湿度CMS现状调研,掌握现有CEMS监测条件、监测技术应用以及运行维护管理现状,在此工作基础上确定标准重点研究内容。  技术标准编制阶段,以中国华电宁夏灵武、福建可门和江苏句容的4台典型机组作为示范,统筹推进CO2排放连续监测技术应用和现场施工工作,完成调试并开展数据监测,为标准现场验证测试提供了有利条件;结合现场示范电厂建设和相关领域专家的沟通交流,持续深化草案的完善工作,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标准初稿。  技术标准验证阶段,根据现场验证测试方案,选取3家典型电厂多台火电机组开展烟气二氧化碳浓度和烟气流速等监测设备关键技术性能指标和内容进行现场验证测试工作,研究确定各性能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初稿,形成中期汇报稿和编制说明。  技术标准评审和征求意见阶段,编制组先后组织两次召开专家评审会,征求意见过程中共收到146条意见建议,编制工作组对专家反馈意见逐条分析、评估和处理,并对标准文本和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修改完善,形成送审稿。  技术标准审查阶段,由电力行业环境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召开行业标准送审稿审查会,25名业内权威专家组成的审查委员会对标准进行了详细的质询和审议,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编制工作组根据专家意见和建议对标准文本和编制说明进行修改,形成报批稿。  技术标准报批阶段,经国家能源局批准,电力行业标准《火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于2021年12月22日公开发布,并于2022年3月22日正式实施。  三、统筹规划,科学推广  2021年生态环境部提出碳监测评估体系的建设任务,并于2021年10月24日正式启动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中电联以及中国华电、国家能源和上海电力等发电集团积极响应,主动参与,发电行业参与试点共计18家火电厂22台机组,以《火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DL/T2376—2021)为技术标准高质量推进碳监测试点工作。  中国华电选取10家火电厂12台机组作为试点机组,涉及的6家区域公司和10家试点企业作为试点具体落实现场实施;在技术路线上,按照全面性、代表性、可行性原则,科学选取10家火电企业的12台火电机组作为试点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工作,结合碳监测试点二氧化碳浓度和流速研究需求,将试点机组分为四类,针对不同类型试点机组,制定差异化的监测技术路线,开展不同二氧化碳浓度和烟气流速测量原理、进口和国产仪表性能对比研究;在工作方法上,按照“一厂一方案”的原则制定各试点企业技术方案,统一进行二氧化碳监测成套设备选型及采购,明确技术指标验收、运行维护、定期校准校验,核算法关键数据实测,监测数据定期报送要求,确保监测数据质量。  截至目前,在生态环境部统一部署和中电联指导下,发电行业参与试点的18家火电厂22台机组已全面开展数据的监测和分析工作,为发电行业碳排放连续监测技术推广应用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数据质量是全国碳排放管理以及碳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维护市场信用信心和国家政策公信力的底线和生命线,也是我国高质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核心。发电行业碳排放连续监测技术作为碳排放量计量的重要手段和核算法的重要补充,其技术标准的发布实施将有利于全面推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完善发电行业碳排放监测核算技术体系,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国家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发电行业的力量。
  • 美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研讨会召开
    由美国农业出口联盟和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检验检疫协会和四川省检验检疫局共同举办的美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培训研讨会9日-10日在成都举行,会上中美双方将讨论分享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中美双方的食品行业的科学家和食品加工企业建立了新的联系,双方可通过行业企业的加入,使用科学的原理来改进双方在食品安区领域的法规的执行,以确保消费者不受食品安全隐患的困扰。   美国农业出口联盟主席丹尼斯先生谈到:“我们很荣幸和中国政府的官员分享美国的食品安全体系结构,美国的企业如何跟政府一道努力促进食品安全。同时我们也希望学习中国的法律体系和新法律法规,以及中国政府如何来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中美两国的相关政府和食品生产企业、加工企业共同来分享确保食品安全的想法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让消费者得到最安全的食品。”   此次研讨会主要集中在乳制品,禽类和肉类(包括牛肉和猪肉)行业,为中美双方的专家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共同分享现行的食品安全标准与相关法规的执行。参会者还将就两国在食品安全体系结构方面可能进行的调整展开讨论。
  • 中国第一部机动车尾气治理技术标准问世
    随着国家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力度的加大,“机动车环保检测合格标志管理规定”的实施以及各地机动车尾气工况检测方法的推行,机动车尾气超标治理难题已成为越来越突出的矛盾。并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许多地区由于不能有效的帮助汽车用户解决尾气超标问题导致汽车用户与环保部门和检测机构产生很大矛盾,导致有些地区环保部门不得不降低检测标准以缓解矛盾,还导致有些地区检测机构弄虚作假。   在这种情况下,《机动车尾气超标治理技术规范》,中国第一部机动车尾气治理技术标准终于问世了。它是由北京龙泉绿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出,起草,并推广实施的企业标准,北京龙泉绿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长期致力于机动车尾气治理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的企业,它不仅创建了一系列汽油车,柴油车尾气超标治理技术和产品,同时还创建了一整套机动车尾气超标治理理论,它治理机动车尾气超标的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治理机动车尾气超标理论一书“环保发动机的排放控制”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机动车尾气超标治理技术规范》是集治理原理,治理人员,场地,产品要求,治理作业过程,治理工艺流程,治理方案确定,治理操作流程,治理竣工验收于一体的技术标准,通过在北京,山西,贵州等地区检测机构试运行已经取得很大成效,按标准对尾气超标机动车治理合格率可达99%,是目前解决机动车尾气超标治理难题最有效的方法。   推广《机动车尾气超标治理技术规范》可以有效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可以有效的缓解汽车用户与环保部门和检测机构之间的矛盾,大幅降低汽车用户治理尾气超标的成本,还可以为机动车治理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了更好的推广《机动车尾气超标治理技术规范》,北京龙泉绿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特别制定推广合作办法向合作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场站和机动车尾气治理企业提供以下支持:   1、免费向合作单位提供机动车尾气超标治理产品的资料,样品和实验用品。   2、帮助合作单位建立机动车尾气超标治理项目,提供全套的治理技术。   3、以特供价格向合作单位提供治理汽油车,柴油车尾气超标的产品。   4、对合作单位提供机动车尾气治理人员技术培训服务。
  • 《水质监测无人船安全作业技术标准》标准讨论会成功召开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无人船船载水质监测系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水质监测无人船安全作业技术标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标准讨论会成功召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2019年11月22日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09ca5e2a-a130-4feb-b56c-b0eddb892b8f.jpg" title=" image001.jpg" alt=" image00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参会代表合影 /p p   为了解决当前我国水环境监测领域无人船作业标准缺乏的现状,推动无人船这一新兴智能化平台在河湖管护领域的规范化应用,由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与中国水利企业协会联合立项的《无人船船载水质监测系统》《水质监测无人船安全作业技术标准》第一次标准讨论会于2019年11月22日在杭州召开。 /p p   本次讨论会由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与中国水利企业协会联合主办,青岛中质脱盐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承办,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大连海事大学无人驾驶船舶技术与系统协同创新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河海大学河长制研究与培训中心、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哈工大(威海)船海光电装备研究所、深圳市百纳生态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支持。 /p 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61px height: 49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70ae9ee9-a81b-4784-829f-f7352f3b5640.jpg" title=" image003.jpg" alt=" image003.jpg" width=" 661" height=" 493"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水利企业协会监事长陈庚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b1f1dca7-7722-4a3a-a4ed-067f6c97bbe2.jpg" title=" image005.jpg" alt=" image00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邓瑞德 /p p   中国水利企业协会监事长陈庚寅,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邓瑞德,海河流域北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罗阳,大连海事大学无人船研究院院长王国峰,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金久才教授等领导专家,以及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燕山大学、天津大学、云洲智能、中国水环境集团、中船重工七一五所、百纳生态研究院、重庆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南方测绘、上海华测、楚航测控、深圳智慧海洋、耀星航标、智慧航海、成都益清源、青岛中质脱盐等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单位的专家、技术骨干共计20余人参会。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6aab2cb4-3f2f-4d00-bb5f-cc87bd3489a1.jpg" title=" image007.jpg" alt=" image00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大连海事大学无人船研究院王国峰院长 /p p   会议由大连海事大学无人船研究院王国峰院长主持。首先,由中国水利企业协会陈庚寅监事长发表讲话。 /p p   陈庚寅监事长对国家标准政策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指出,标准代表着规则、话语权与产业制高点,标准化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速度与力量。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大力提升标准化能力。本次讨论的两项标准是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与中国水利企业协会首次联合立项,协会将严把立项关、审查关。希望在座专家集思广益,做好标准制定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2384ee2e-117a-4e5d-a023-ebeabfc52548.jpg" title=" image009.jpg" alt=" image00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青岛中质脱盐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总经理苑萍 /p p   随后,青岛中质脱盐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总经理苑萍标准编制工作进行了汇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32a97bc2-f1ce-4e83-8be7-293bf4536032.jpg" title=" image011.jpg" alt=" image01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邦建设集团深圳百纳生态研究院总工张玉昌博士对大会进行汇报,主题为“无人船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1edf1b90-ca5e-45f0-84e3-0c8ab61fd7fe.jpg" title=" image013.jpg" alt=" image01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所高级工程师陈学凯 /p p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所高级工程师陈学凯代表标准主编团队进行标准编制工作汇报。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69e4adf9-3e19-4525-b811-4490ac2fe42c.jpg" title=" image015.jpg" alt=" image01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所高级工程师曹峰 br/ /p p   标准讨论环节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所高级工程师曹峰主持。大会对《无人船船载水质监测系统》及《水质监测无人船安全作业技术标准》标准初稿进行了逐条讨论。各参会代表由水资源、水环境监管工作的具体需求出发,结合无人船巡查作业实际情况与对标准的技术参数、应用场景等相关内容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随后对标准的编写工作任务进行了安排,确定了标准编制工作的时间进度。 /p p   最后由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邓瑞德作总结。 /p p   邓瑞德理事长首先对到会专家表示感谢,并对参会人员,无人船属于新兴的检测方法与手段的搭载平台,必然有其不完善、不成熟的一面。希望编制人员在标准编制过程中不要追求面面俱到,以尽快解决标准缺失问题为先,尽快根据意见修改,加强交流合作,争取早日完成标准编写工作。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1395ec16-0bc9-4c59-afaa-0a8d893a3e48.jpg" title=" image017.jpg" alt=" image01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会议现场 /p p   标准制定工作联系人 /p p   青岛中质脱盐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p p   苑萍 /p p   18366223266 /p p   0532-80912156 /p p   lyndayuan@vip.163.com /p p br/ /p
  • 第二轮通知 | 第十届全国微束分析技术标准宣贯会暨第五届全国电镜维护管理与教学论坛
    第十届全国微束分析技术标准宣贯会暨第五届全国电镜维护管理与教学论坛第二轮通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束分析技术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不同实验室和机构之间微束分析的结果存在差异,给科学研究带来困扰。因此,微束分析技术标准化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推广标准化制、修定工作,不仅能提高科学实验工作效率,还促进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电子显微镜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微束分析仪器之一,可直接观察纳米级尺度结构,在科研和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电镜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微束分析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全国微束分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材料与试验标准化委员会FC98/TC03科学试验装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河南省电镜学会主办的“第十届全国微束分析技术标准宣贯会暨第五届全国电镜维护管理与教育教学论坛”将于2024年4月12日-15日在河南省开封市举行。届时将邀请业内专家做大会特邀报告,内容主要涉及微束分析技术标准化、电镜维护与实验室管理、实验技术教育教学、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等方面。欢迎全国从事微束分析、电镜技术、维护管理及教育培训的同仁到“八朝古都”开封共襄盛会。会议具体事宜通知如下:一、会议时间:2024年4月12日-15日二、会议地点: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中州颐和酒店三、会议组织机构:名誉主席:王海舟 院士大会主席:赵 江(全国微束分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杨勇骥(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理事长)大会副主席:高灵清(河南省电镜学会理事长)薛志勇(开封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傅声雷(河南大学副校长)李光勇(河南化工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大会秘书处:郭新勇、王岩华、刘红超、刘志勇、管 铮主办单位:全国微束分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材料与试验标准化委员会FC98/TC03科学试验装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河南省电镜学会承办单位:开封市人民政府河南大学河南省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 河南化工技师学院协办单位:微束科技集团动生科技集团电子显微镜博物馆支持媒体:人民网、仪器信息网、百测网、开封网、河南电视台、大河报、开封电视台、开封日报四、会议主题(一)微束分析技术标准化宣贯(二)电镜维护与实验室管理(三)实验技术教育教学(四)大型仪器开放共享五、会议日程六、会议期间活动(暂定)(一)微束分析国家标准推介(二)“电镜人的史话”主题征文(详见附件1)(三)电子显微镜博物馆新馆参观(四)第三届电镜整机维护培训七、报名方式:方式一:登录会议官方网站(http://emmt.henufz.com/)报名;方式二:微信扫描“报名二维码”报名。报名二维码八、会议费用:会议注册费1200元人民币/人,食宿及交通自理。九、会议联系人及联系方式联 系 人:王岩华 13683643797 (会议主题一)赵胜蓝 13298325853 (会议主题二、三、四及会务)邮 箱:microbeam@iccas.ac.cn microbeam_kf@126.com邮寄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金明校区)中州颐和酒店全国微束分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材料与试验标准化委员会FC98/TC03科学试验装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河南省电镜学会2024年3月2日附件1:“电镜人的史话”作品征集活动一、活动目的电子显微镜(以下简称电镜)作为人类直接观察显微物质结构的有力工具,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全新的微观世界,其相关成果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为了收集电镜行业动人故事,留下电镜行业珍贵史料,纪念电镜人的巨大贡献,激励年轻人不忘初心、继往开来、自立自强,特举办此次“电镜人的史话”作品征集活动。二、活动内容我们邀请您分享与电镜相关的经历或故事。包括您在实验室里与电镜度过的日日夜夜、电镜帮助您解决过的科学难题、博物馆与您使用过电镜的故事、电镜与您的老师和同学等,我们期待您以独特的视角讲述那些不寻常的感人故事。三、活动要求本次活动征集作品分为文章、书画摄影、音视频、文创作品共四类:(一)文章类参选文章应契合活动主题,积极向上,感情真挚,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1、文章体裁不限,鼓励创新和多元化的表达方式;2、文档名称统一为“征文活动-文档题目-撰稿人姓名-单位”;文档格式:题目、小三、黑体;正文、小四,宋体,单倍行距;3、语句通顺、条理清晰、观点鲜明,字数不少于1500字(诗歌类作品除外);4、文章类作品请在投稿时提交 PDF 格式文档,并注明作者姓名、联系方式和所在单位。(二)书画摄影作品书画作品:书法作品尺寸不超过四尺宣纸(69cm×138cm);绘画作品包括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水粉画(丙烯画)以及各类综合性绘画等,尺寸均不超过对开(约53cm×76cm)。所有作品无需装裱,需另附PDF文档注明作品题目、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摄影作品:数码、胶片不限,作品仅接受电子文件,以图片文件提交,需大于3MB,格式为JPEG,保留EXIF信息,包含单幅作品和组照作品(组照作品每组不得超过6张照片)。提交图片时,应同时提交作品说明。作品仅可以对图片进行亮度,对比度、色彩饱和度、构图剪裁等简单后期处理,不得对原始画面的影像内容进行添加或删减。不接受电脑合成、电脑创意作品、添加水印以及修饰用边框。(三)音视频作品音频作品:音频诵读作品,体裁不限,可包含诗词、散文、小说、故事、歌曲等多种类型,鼓励原创。报送音频作品统一采用MP3格式,时长不超过5分钟,文件名为作品+署名,须提交音频原文。视频作品:祝福视频作品时长控制在1分钟以内,表达对电镜行业发展的切身体会;其他视频作品体裁不限,表达形式可丰富多样,如纪实类、剧情类、对话类等,内容鼓励由小及大、见微知著,切勿面面俱到,时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视频需横屏录制,画面清晰,声音清楚,文件格式为MP4,分辨率不低于1280×720。(四)文创设计作品文创作品包括文创产品、文创展板和图文卡片等。文创产品类提交产品实体照片和产品设计图,格式为PDF,文件小于50MB。文创展板和图文卡片类提交图片,格式为JPEG,竖版1476×2420px,分辨率150dpi,色彩模式RGB,文件小于50MB。四、活动时间即日起至2024年3月15日五、投稿方式请将作品以附件形式发送至邮箱(edu@emcn.com.cn),邮件主题请注明“电镜人的史话”作品征集活动。六、评选方式初选:由第十届全国微束分析技术标准宣贯会暨第五届全国电镜维护管理与教育教学论坛大会组委会组织专家对所有投稿作品进行初选,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优秀作品入围下一轮评比。终审:由大会组委会对入围作品进行终审,评选出最终获奖作品,并在本次会议上进行颁奖。七、奖项设置一等奖(1名):奖金2000元及证书;二等奖(5名):奖金1000元及证书;三等奖(10名):奖金500元及证书;优秀奖(50名):精美纪念品及证书。所有获奖作品将在电子显微镜博物馆永久收藏,优秀作品将被推荐至媒体发表。八、注意事项投稿作品须为原创,如涉及版权纠纷等法律问题,由作者自行承担,若有抄袭、剽窃等行为,一经查实,将取消参评资格;主办方有权对投稿作品进行修改、编辑和发布,不另付稿酬。对于获奖作品,主办方有权在相关媒体和平台上进行宣传和推广。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协助,请联系我们。参与本次征文活动即视为同意以上条款。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河南中镜科仪科技有限公司电子显微镜博物馆2024年1月15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