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导航仪技术标准

仪器信息网导航仪技术标准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导航仪技术标准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导航仪技术标准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导航仪技术标准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导航仪技术标准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导航仪技术标准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导航仪技术标准相关的解决方案。

导航仪技术标准相关的资讯

  • 导航产品亦需警惕辐射超标
    汽车导航仪也要小心辐射问题。(图文无关)   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汽车GPS导航产品检测结果 12企业产品不合格   汽车导航仪常会出现地图错误、死机、搜不到卫星信号等问题,但人们可能不知道还有辐射问题。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对国内81批次汽车GPS导航产品的检测结果,12家企业被检出的不合格导航产品中,有11家企业的产品出现辐射超标情况,而不合格产品全部出自广东厂家。记者走访市场发现,被检出的不合格导航产品中,有的在佛山市场销量还不错。   重磅:导航产品不合格,主要因辐射超标   国家质检总局日前抽查了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湖南、广东等6个省、直辖市81家企业生产的81批次汽车GPS导航产品,根据相关要求对汽车GPS导航产品的系统定位精度、位置更新率、捕获、效率、车辆定位及地图匹配功能、地图显示功能、目标检索功能、路线计算功能、路线引导功能、地图数据库、数据通信接口、高温工作、高温贮存、低温工作、低温贮存、振动、安全性、电源端子骚扰电压/电源端子干扰电压、辐射骚扰/辐射干扰场强等19个项目进行了检验。抽查的合格率约为85%,抽查发现有12批次产品不符合标准规定,涉及到辐射骚扰/辐射干扰场强、电源端子骚扰电压/电源端子干扰电压项目(具体抽查结果见附表)。记者看到,12批次被检不合格产品全部出自广东。并且,12批次产品中,11家企业的产品为辐射超标。   车主:导航仪辐射超标,闻所未闻   有专业人士说,“辐射骚扰不合格的导航产品会影响车载电子产品的正常使用,也会干扰其它电子设备,尤其影响一些病人的生命维持电子设备,像心脏病人安装的起搏器等。GPS导航的辐射与手机类似,其辐射强度相当于一部通话中的手机。” 不过,很多车主在受访时表示,对导航辐射超标的问题闻所未闻。南海一位此前经历过某美系车型“辐射门”事件的车主告诉记者,如果不是原车导航,他选导航仪的话首先看导航效果,然后看价格合不合适,“具体有没有辐射看不到,也说不清。”   还有车主提到,其汽车导航开启时,经常短时间会出现手机信号不稳的情况,但不知道是否与导航仪的辐射有关,“从没往那方面想,以后还是要注意,特别是家里有孕妇的时候。”   提醒:导航仪还存在不少问题   据了解,导航仪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三大方面。其中,GPS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定位精度低,灵敏度差,信号经常丢失,无法导航。同时,各品牌导航仪所装载的运行软件不同,也经常出现各种问题。   相关认证机构的调查还显示,有的导航软件编制不合理,经常令司机绕道行驶 另外,有的导航软件缺少路径重算功能,致使一旦偏离预定路线,导航仪就只会不停重复“请调头”,而不会进行路径重算,并最终导致死机。   市场:部分品牌佛山常见,有的还销售不错   记者随机走访了禅城、南海部分汽车用品店和专门销售车载导航的网点。在12家被检出不合格产品的导航品牌中,不少在佛山市场有售,有的品牌还被作为主打导航品牌。有商家告知,好像不合格的主要都是一些中小品牌的导航产品,比较出名的像欧华,据其所知卖得还不错。   据其介绍,导航仪生产技术并不高端,生产厂家中小规模的居多,质量参差不齐,价格相差巨大。而且现在外置导航设备很多人已开始在网上购买了。   另外,有的不合格产品型号看起来像专为部分车型配置。记者为此询问了相关车型品牌的部分4S店。有4S店认为,即使是某些车型专用导航仪出现问题,也不一定和汽车生产厂家有关。一是不少导航品牌都设计有专车专用导航设备,但非汽车厂家原装导航 二是有的车型导航设备非出厂时所带,不少为4S店自行联系提供,消费者选配。
  • 民航局新颁布六项安检设备技术标准
    日前,民航局正式颁布实施六项安检设备技术标准,主要涉及手提行李CT爆炸物探测安检设备、毫米波人体成像安检设备以及痕量爆炸物探测安检设备,为持续提升安检核心查控能力注入更强科技支撑力。在手提行李安检方面,民航局制订了CT爆炸物探测安检设备验收标准。2022年,民航局研究出台了手提行李CT爆炸物探测安检设备鉴定标准,并正式引入该类技术安检设备。其成像清晰度高、探测定位准的特点,以及三维立体扫描成像、对爆炸物实现自动探测报警的功能,显著提升了安检效率。特别是在AI技术加持下,该类设备能够持续学习和进步,成为目前全球安保领域主推应用的旅客随身行李安检设备。截至2024年1月,中国已有5家机场的23台设备投入旅客安检现场使用。按照民航安检设备管理规定,此次出台的验收标准,统一规范了新设备验收检测的评估方法和手段,能够确保所有新设备上线运行技术稳定、状态最佳。同时,随着计算机算力和AI图像识别技术迅猛发展,民航局结合中国民航安检工作实际应用状况,对2018年发布实施的毫米波人体成像安检设备鉴定标准、验收标准及相关测试程序进行了修订。修订内容包括提升设备技术特别是关键性能指标,对核心风险查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创新性增加脚部金属探测功能,进一步契合行业安全需求;重视旅客使用体验,进一步优化设备使用流程和配套措施。三项标准的修订将进一步强化民航旅客人身安检工作的安全保障力,推动全系统加快毫米波设备的配备使用,为旅客人身安检模式持续优化创新奠定坚实基础。此外,民航局还完成了痕量爆炸物探测安检设备定检标准制订和测试程序的修订工作。这两项标准的实施,标志安检全系统正式启动在用痕量爆炸物探测安检设备定期检测工作。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在用设备的技术性能运行管理,加快老旧设备的淘汰进程,提升安检在痕量爆炸物探测技术和硬件保障方面的整体实力。同时,也将进一步完善此类技术设备的管理体系,使设备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均有据可依、风险可控。下一步,民航局将加快推动更多高新技术设备在民航领域广泛应用,进一步构建完善的安检设备管理体系,确保中国民航安检技术查控能力始终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 高光谱成像等技术纳入“地球观测与导航”重大专项申报指南
    2月19日,科技部发布“地球观测与导航”等10项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通知。“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围绕新机理新体制先进遥感探测技术、空间辐射测量基准与传递定标技术、高性能空天一体化组网监测系统技术、地球系统科学与区域监测遥感应用技术、导航定位新机理与新方法、导航与位置服务核心技术、全球位置框架与位置服务网技术体系、城市群经济区域与城镇化建设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示范、重点区域与应急响应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示范等9个方向,共部署45个重点任务。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启动7个方向15个重点任务的部署,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 本项目涉及技术包含“关键技术攻关类”、“关键技术攻关类与应用示范类”、“基础前沿类”、“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类”等几大类,列入关键技术攻关类的有:静止轨道高分辨率轻型成像相机系统技术、静止轨道全谱段高光谱探测技术、大气辐射超光谱探测技术、超敏捷动中成像集成验证技术、基于分布式可重构航天遥感技术、面向遥感应用的微纳卫星平台载荷一体化技术。全文如下: “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按照《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及《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精神,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的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启动该专项2016年度项目部署,并发布本指南。本专项围绕新机理新体制先进遥感探测技术、空间辐射测量基准与传递定标技术、高性能空天一体化组网监测系统技术、地球系统科学与区域监测遥感应用技术、导航定位新机理与新方法、导航与位置服务核心技术、全球位置框架与位置服务网技术体系、城市群经济区域与城镇化建设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示范、重点区域与应急响应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示范等9个方向,共部署45个重点任务。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启动7个方向15个重点任务的部署,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针对重点任务中的研究内容,以项目为单位进行申报。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承担单位原则上不超过5个。本专项2016年部署项目的申报指南如下:1.“新机理新体制先进遥感探测技术”方向1.1静止轨道高分辨率轻型成像相机系统技术(关键技术攻关类)研究内容:面向同时兼顾高空间分辨率、高时效观测能力的各类区域性监测任务要求,开展不低于2.5m分辨率的静止轨道光学相机系统技术研究,包括基于天地一体化的静止轨道空间轻型相机系统总体技术、相机自适应光学检测与控制技术、静止轨道高分辨率相机稳像技术等研究;完成全尺寸地面原理样机的研制,对关键技术进行地面试验验证,为发展静止轨道高分辨率光学卫星提供技术支撑,服务于我国高分辨率海陆安全监测、突发灾害探测等重大应用需求。考核指标:实现静止轨道不低于2.5m空间分辨率的全色对地成像和不低于5m分辨率的多光谱对地成像,实现单帧幅宽不小于100km×100km,成像质量MTF×SNR优于5(太阳高度角20° 、地面反射率0.05)。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2项1.2 静止轨道全谱段高光谱探测技术(关键技术攻关类)研究内容:针对防灾减灾、环境、农业、林业、海洋、气象和资源等领域高光谱遥感的应用需求,开展静止轨道高光谱成像技术研究,突破全谱段高光谱高灵敏探测、大口径低温光学集成装调、超大规模高灵敏度面阵红外探测器组件、高精度定标与反演等关键技术,形成波段范围覆盖紫外至长波红外的全谱段高光谱成像原理样机系统,为静止轨道高光谱探测技术及应用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考核指标:研制空间分辨率不低于25m(紫外至近红外波段)、50m(短波红外至中波红外波段)、100m(长波红外波段),波段范围0.3μ m~12.5μ m,光谱分辨率不低于0.01λ 、波段可编程,单帧幅宽不小于400km的高光谱成像原理样机系统。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3项1.3 大气辐射超光谱探测技术(关键技术攻关类)研究内容:针对大气痕量气体的临边和天底超光谱探测需求,开展大气辐射超光谱探测仪总体技术研究,进行指标体系和总体方案设计;开展高效率干涉成像技术研究,实现高性能干涉仪的设计和装调,突破高精度高稳定性机构控制技术、激光计量技术;开展低温光学和系统制冷技术研究;开展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仪高精度定标技术研究;研制大气辐射超光谱探测仪工程样机;突破数据预处理和气体反演技术,开发数据处理软件系统。考核指标:谱段:3.2μ m~15.4μ m;光谱分辨率不低于1.25px-1(天底)、0.375px-1(临边);空间分辨率(@705km)不低于0.5km×5km(天底)、2.3km×23km(临边);幅宽不低于5.3km×8.5km(天底)、37km×23km(临边);辐射测量精度:0.3K;光谱定标精度:0.2px-1;信噪比不低于30:1。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2项1.4 超敏捷动中成像集成验证技术(关键技术攻关类)研究内容:面向高分辨率、高效率、高价值对地观测卫星发展需求,开展超敏捷、动中成像技术攻关。完成动中成像模式的总体设计;完成高分辨率相机成像质量保证技术攻关,确保实现图像的高辐射质量和高几何质量;完成姿态快速机动并稳定控制技术攻关、动中成像高平稳姿态控制技术攻关,开发相关的核心控制部件并完成系统闭环验证;构建动中成像集成验证系统,模拟在轨动中成像过程,进行姿态机动与相机成像集成试验验证。考核指标:相机角分辨率:优于0.5μ rad;姿态机动速度:绕任意轴机动25° 并稳定时间不超过10s;最大角速度不低于6° /s;最大角加速度:不低于1.5° /s2;动中成像过程姿态稳定度优于5×10—4 ° /s(三轴,3σ );系统在轨传函:≥ 0.1(Nyquist频率);图像目标定位精度:常规推扫优于5m,动中成像优于30m(星下点,无控制点)。实施年限:3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2.“高性能空天一体化组网监测系统技术”方向2.1 基于分布式可重构航天遥感技术(关键技术攻关类)研究内容:面向应急遥感等迫切任务需求,开展基于分布式可重构航天器的智能遥感技术与方法研究;开展航天器空间分布方式、可重构方法与遥感技术的关联性研究。开展凝视、推扫、视频与多星组网的多种成像模式相结合研究;研究空间多航天器空间遥感探测系统的分布式测量方法、通信组网与数据共享机制;研究快速自动合成与高精度定位以及分布式航天器组网系统技术。开展具有实时姿态、位置、时间和自标定等综合信息能力的智能化载荷系统标准研究;形成标准化的分布式姿态测量与控制模块,网络化通信与数据共享模块,高精度遥感模块三大核心能力。考核指标:完成6~8颗分布式可重构卫星试验样机,实现分布式可重构卫星集群姿态测量、通信、测控和成像功能验证,完成分布式可重构遥感卫星网络演示系统;姿态测量与控制模块,总重量小于1kg,实现三轴姿态测量精度优于10″ ,角速度测量精度优于0.001° /s,角度控制精度优于0.02° 。数据通信与共享模块重量小于1kg,功耗小于1W,其包括星间通信数率大于30Kbps,距离大于20km,星地数据通信包括测控与数传,其中测控数据率上下行均大于30Kpbs,数传大于10Mpbs。高精度载荷模块重量小于5kg,对地分辨率优于4m,幅宽大于8km;系统具有自主成像的能力,无控制点图像定位精度优于100m,通过半物理仿真演示验证在全球任意地点达到在2小时内实现快速重访。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3项2.2 面向遥感应用的微纳卫星平台载荷一体化技术(关键技术攻关类)研究内容:面向多尺度实时敏捷全球覆盖的需求,开展20kg量级卫星的平台载荷一体化总体技术研究;构建标准化的微纳型遥感载荷单元与微纳型姿态测量控制单元,能源流单元和信息流单元。开展面向微纳型遥感卫星在轨遥感参数自标定和互标定技术研究,并通过地面演示验证;研究部署地球空间环境探测传感器微型化与集成设计技术,如空间大气、粒子辐射、电磁场、微重力等探测。突破探测微传感器关键技术,及其与微纳星微平台一体化设计和集成技术。建立低成本货架式微纳型遥感卫星技术体制;开展基于商业器件的批量化微纳卫星遥感系统的建造技术、标准化模块、载荷的集成、测试方法研究;完善微纳型遥感卫星的建造规范,为未来实现百颗量级微纳卫星遥感编队奠定技术基础。考核指标:完成20kg量级一体化微纳型遥感卫星系统以及相应的演示验证。完成微纳型遥感卫星的姿态标准化单元,完成微纳型遥感卫星的能源系统标准化单元,实现整星功耗大于20W的能源有效分配和电源系统的可靠性;对信息流标准化单元,基于商业器件实现遥感信息、测控信息、数据传输等的信息流统一处理。通过地面演示验证微纳型遥感卫星在轨载荷单元与姿态参数的互标定精度优于2,载荷系统的内部自标定精度优于0.2。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2项3.“地球系统科学与区域监测遥感应用技术”方向3.1 基于国产遥感卫星的典型要素提取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研究并建立全球多尺度典型要素标准体系和全球典型要素信息提取技术规范;研究国产低—中—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无场几何定标与验证技术、大规模境外多源遥感数据高精度协同处理技术;研究全球典型要素自动识别、快速提取与定量遥感技术,研究全球典型要素的增量更新技术;研究毫米级全球历元地球参考框架(ETRF)构建关键技术;形成典型要素协同生产技术体系,开展地表特征、资源、环境、矿产、生态、减灾典型要素信息提取示范应用。考核指标:标准体系覆盖全球多尺度数字正射影像(DOM)、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地表模型(DSM)、地形核心要素、水体、湿地、人造地表、耕地、冰川和永久积雪、森林、草地、灌木地、裸地、矿产开发地、碳酸盐岩区、盐碱地、石漠及荒漠化地等典型要素,满足10m~20m地表覆盖分类要求;信息提取技术能够支持我国主要自主卫星数据产品的快速处理,典型要素提取自动化程度达到80%以上,精度达到像元和亚像元级;全球尺度DOM数据产品分辨率优于2.5m、DEM数据产品分辨率优于10m、无控平面和高程精度优于5m、地形核心要素矢量数据产品精度不低于1:5万;境外重点区域DOM数据产品分辨率优于1m、DEM数据产品分辨率优于5m、无控平面精度优于3m、无控高程精度优于2m、地形核心要素矢量数据产品精度不低于1:1万;水体、湿地、人造地表、耕地、冰川和永久积雪、森林、草地、灌木地、裸地、矿产开发地、碳酸盐岩区、盐碱地、石漠及荒漠化地等要素数据产品分辨率达到10m~20m、要素信息提取准确率不低于85%;建立毫米级全球历元地球参考框架技术体系。生产全球3~5个典型区域的要素信息产品。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结合3.2 地球资源环境动态监测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全球典型区域资源、能源、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的监测指标体系,研究任务驱动的多源国产卫星协同立体监测、预警、应急调查技术,研究面向环境要素应急与监测耦合遥感观测技术,研究天地联合多时空尺度监测数据在线融合处理及协同分析技术,研究基于多源多时相卫星影像的全球尺度及典型区域地表覆盖、自然灾害、资源能源开采环境、生态环境等标志性特征的高可信变化检测、分析评价、模拟预测技术;研究天地联合多时空尺度近地空间环境监测关键技术;形成地球资源环境动态监测技术体系,开展相关领域的应用示范。考核指标:监测指标体系覆盖全球典型区域资源、能源、生态与健康环境、自然灾害动态变化要素与特征,满足资源环境动态监测要求;高价值时敏目标监测精度优于90%、虚警率小于5%;实现至少15类遥感载荷的多源数据融合与协同处理;对重大基础设施的形变监测精度优于3mm/年,形变时间序列监测精度优于4mm;具备资源与环境要素的年度监测能力,全球尺度产品空间分辨率不低于30m、重点区域产品空间分辨率不低于10m;全球典型区域自然灾害、资源能源开采地、湿地和森林等生态环境敏感因子的变化检测准确度大于85%;动态观测数据驱动的典型自然灾害实时模拟精度达到85%、时效性高于亚小时;天地联合监测区域尺度200km~1000km,获取空间环境信息要素不少于4类,数据处理周期不超过2小时。选择3~5个领域开展应用示范。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 :鼓励产学研结合4.“导航定位新机理与新方法”方向4.1 高精度原子自旋陀螺仪技术(基础前沿类)研究内容:针对海洋资源勘探对水下探测器长航时高精度导航技术需求,开展高精度原子自旋陀螺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及关键技术攻关,研制原理样机;同时,探索面向便携式自主导航的金刚石色心原子陀螺的理论与方法,研制原理验证样机。考核指标:探索导航定位新机理与新方法,并研制两类高性能原子自旋陀螺样机:(1)高精度原子自旋陀螺原理样机,实现漂移优于0.0001° /h;(2)金刚石色心原子陀螺原理验证样机,实现漂移优于10° /h。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4.2 海洋大地测量基准与海洋导航新技术(基础前沿类)研究内容:面向海洋资源环境探测、水下导航定位的应用需求,研究海底大地测量基准建立和陆海基准的无缝连接技术,构建陆海(含海底)一致的、连续动态的海洋区域高精度大地测量基准和位置服务系统,包括高程基准(大地水准面);研究水下参考框架点建设与维护和陆海大地水准面无缝连接等技术方法;完成水下方舱设计、标校和测试方案论证与试验;研究海洋(水面、水下)融合导航技术和重力匹配导航技术,研制海底信标、重力和惯性定位相融合的水下综合导航设备。考核指标:海底大地控制点坐标精度优于± 0.5m;1×1海洋重力异常图精度优于± 3~5mGal;大地水准面精度优于125px。最大工作水深不小于3000m。水下定位精度优于± 10m;实时重力测量处理精度优于± 3mGal。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5.“导航与位置服务核心技术”方向5.1 协同精密定位技术(基础前沿与关键技术攻关类)研究内容:面向大众用户对室内外无缝定位服务的需求,研究高可靠性、高可扩展性的协同精密定位服务平台架构;联合通信与卫星导航技术,建立协同定位平台和A—GNSS服务技术体系;以云计算、云存储技术为基础,突破海量基准站实时观测数据安全管理及精密定位增强信息分布式处理技术;开展基于通信、卫星导航等多源协同定位关键技术研究;突破面向大众应用的高性能、低成本协同精密终端关键技术;开展云平台精密定位信息安全及基于性能分级服务关键技术研究;联合多卫星系统、全球覆盖地面基准站网及地面通信网络,研制面向大众用户的协同精密定位关键器件和自主可控的协同精密定位服务平台,开展应用示范。考核指标:能够实时处理联合全球和我国的GNSS基准站数据,处理能力不少于2000个站;实现秒级更新的卫星轨道、钟差及相关参数联合处理,满足亚纳秒至毫秒级精度的授时服务,以及毫米级至亚米级的定位服务;大众用户室外定位精度优于0.5m,授时精度优于1ns;形成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建议,平台服务用户能力不少于1千万,每日定位处理能力不少于100亿次。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5.2 室内混合智能定位与室内GIS技术(关键技术攻关类)研究内容:围绕室内复杂环境智能定位与多体系位置自适应和应用服务等关键科学问题,面向大型复杂公共场所的安全监控与预警和应急救援与管理等重大应用需求,研究开发基于地面基站的无线定位或室内特征匹配等混合智能室内定位技术,通过导航电文的精确坐标定位数据、室内多种无线通讯信号、室内特征的位置信息等,构建大范围高精度室内混合定位示范系统,开发新型的核心芯片,研制室内GIS软件。重点研究以下关键技术:无线定位信号载波频率及导航电文播发协议,室内特征获取与计算;地面基站及无线广播发射机关键技术;接收机核心芯片(射频前端及接收机基带信号SoC芯片)关键技术;接收机基带信号处理及定位、室内特征匹配与定位算法;室内定位接收机开发,室内GIS研制,室内位置服务应用系统构建。考核指标:室内定位精度优于1m;室内图像匹配精度达到亚像素;建立室内定位示范系统,定位区域可以覆盖大型城市,复杂建筑群广场面积达到50万平米以上,超大型机场日客流量超过20万;完成室内定位系统基准站研发和室内定位接收机核心芯片及算法的开发、室内特征匹配与室内GIS研制;形成室内无线定位技术国家标准建议,核心理论方法论文不少于3篇,自主核心专利不少于10项。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3项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结合,鼓励配套支持经费 5.3 全空间信息系统与智能设施管理(基础前沿类)研究内容:围绕人机物混合的三元世界的全测度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探索多元空间协同表达与时空基准、全尺度空间数据模型、设施信息标准化模型等理论方法,攻克多尺度多模态大数据归一化、多元空间数据分析模型与态模型耦合、全空间信息符号化表达与可视化等前沿核心技术,研制具有原始创新、世界领先的全空间信息系统原型,构建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示范应用系统,促进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创新发展。考核指标:理论上原始创新,核心理论方法的标志性论文不少于50篇,自主核心专利不少于20项;新型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算法不少于100种,实时动态可视化三角面片超过100万量级,GB级空间数据可视化速度优于秒级;研制适用国内大城市公用设施管理的示范系统,示范验证系统可管理物件超过百万件。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结合6. 全球位置框架与位置服务网技术体系6.1 广域航空安全监控技术及应用(关键技术攻关类)研究内容:面向应对运输航空突发安全事件和管控通用航空安全风险的需求,研究基于自主PNT资源和通信资源的广域航空安全监测网技术架构、航空器飞行动态信息一致性/完好性/安全性保障与风险评估技术;研究星基自动相关监视和多照射源低空监视等全空域航空器高精度定位技术;研究高风险航迹追踪识别与风险预警技术;研究北斗机载设备检测与适航评估技术;研制构建功能性验证系统,针对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开展验证性应用示范工作;为建立广域航空安全监控网、提升国家空域安全监控能力进行技术探索与储备。考核指标:建立具备全球覆盖能力的全空域航空安全监视及风险预警实验平台、具备模拟北斗最低性能及高精度增强模拟等能力的实验平台,搭建广域航空安全监控网功能验证系统,形成广域航空安全监视网技术架构和技术规范。航空器运行风险识别符合ICAO DOC4444要求,告警位置信息不低于1次/min;北斗机载设备安全评估符合SAE ARP4761和CAR25.1309要求;监视航空器数量大于1000架,监视数据更新时间小于10s,三维位置精度优于2m、三维速度精度优于0.1m/s、时间精度优于20ns(95%置信度);3000m及以下非合作目标监视范围不小于120 km×120 km,水平定位精度优于50m,矢量速度精度优于1m/s,数据更新率不低于1次/s。实施年限:4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7. 重点区域与应急响应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示范7.1 区域协同遥感监测与应急服务技术体系(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研究区域应急响应空天地组网遥感监测应急服务体制机制,研究应用机理并确立应用需求和技术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卫星普查观测、浮空器定点观测、长航时无人机巡航观测、轻小型无人机重点观测、地面移动终端信息实时采集的空天地一体化协同观测和应用系统总体技术;突破区域空间应急信息链构建、突发事件空间信息聚合分析、应急决策支持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建区域应急响应空间信息服务规范标准,构建“一带一路”、边境口岸等重点敏感区域的突发事件应急服务系统,以重点区域和典型突发事件为案例,开展规范、技术体系与系统集成方案的应用示范。考核指标:形成完整的空天地组网遥感监测应急服务运行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支撑重点区域观测信息获取实现优于小时量级的覆盖频度、突发事件响应时间优于2小时能力,协同观测至少包括亚米级高分卫星遥感、低空遥感与地面移动终端等3类监测手段,实现分米级移动信息采集;完成应急服务演示系统研制,系统应具备满足应用部门功能与性能需求的应急响应指挥、信息获取、资源规划部署、调度、应急信息获取与管理、综合分析与信息产品生成、应急决策等能力;应用示范应包括“一带一路”沿线相关边境口岸、敏感地区城镇以及境外重点区域,构建至少1个区域空间信息服务与应急指挥示范平台。实施年限:3年拟支持项目数:2项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结合
  • 广州计量院深入南方卫星导航仪器公司调研交流
    近日,广州计量院(GIMT)工程师一行参加了南方测绘仪器公司调研活动,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在相关产业领域进行的前沿技术研究及其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对《广州市关于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中相关内容的补充或者建议等内容。 调研会上,南方测绘李耀忠经理介绍了南方测绘仪器公司作为国产测绘仪器的领头羊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了目前在计量数字化、信息化等方面的需求。广州计量院(GIMT)的工程师对企业提出的需求和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解答和讨论,并探讨了在新型测绘仪器标准制修订方面和测量仪器检测场地方面进行合作的可能性。
  • 一文了解我国科学家主导发起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
    近日,由我国科学家主导、发起,并得到国内外科学界广泛响应和支持的国际大科学计划(Proteomic navigator of the human body,又称π-HuB)的执行总部在广东智慧医学国际研究院正式揭牌。这是继2001年人类基因组草图完成发表后,破解人体构造“天书”的另一个国际科学计划,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为该计划首席科学家。该计划旨在绘制人类全生命周期、全球性重大疾病及代表性膳食模式、生存环境的蛋白质组图谱,解析人类蛋白质组构成原理和演变的规律,探索生物医学大数据从信息知识到智慧的路径,实现人体蛋白质组定位系统的精确空间定位、准确状态定性和人体从非健康状态到健康状态的精准导航。  什么是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  提起蛋白质,大家并不陌生。不过“蛋白质组”一词却鲜有人了解。其实,蝴蝶由卵变虫、成蛹、再破茧成蝶,幕后“操盘者”并非基因组,而是蛋白质组。  过去人们认为,只要绘制出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就能了解疾病的根源,但是却发现基因组并不如预期那样能够揭示人类生、老、病、死的全部秘密,如何解读这本“天书”成为一大难题。  “生,源于基因组 命,却一定由蛋白质组决定。只有蛋白质组才能根本阐释生命。”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认为。基因组序列只是提供了一维遗传信息,而更复杂的多维信息发生在蛋白质组层面,因此想要解密基因组,必须先系统认识蛋白质组。π-HuB计划就是这样一个旨在绘制人类全生命周期、全球性重大疾病及代表性膳食模式、生存环境的蛋白质组图谱的计划。  那么,何谓“导航”?π-HuB计划将致力于解析人类蛋白质组构成原理和演变的规律,探索生物医学大数据从信息知识到智慧的路径,实现人体蛋白质组定位系统的精确空间定位、准确状态定性和人体从非健康状态到健康状态的精准导航。这项大科学研究将为人类健康管理、科学养生以及疾病精准防控诊治提供全新理论、技术和方法。该计划将为人类带来什么?贺福初院士主要从事蛋白质组学、精准医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早在2002年,他的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蛋白质组学研究“两谱”“两图”“三库”的科学目标和行动策略,领衔完成了国际首个人类器官(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建成了该领域领先国际水平的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并联合国内数十家基础研究和临床团队协作完成了中国人体蛋白质组研究等大型科学项目。2020年经国家科技部遴选评审立项,π-HuB计划成为首个生物医药领域国家大科学计划培育项目。  根据广州会议上公开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计划白皮书2.0,在未来30年,π-HuB计划将投入数十亿元人民币,以实现三大目标:  1、绘制人体蛋白质组结构空间参比图谱,按照人体构成层次,绘制从单分子到蛋白质复合体,细胞到组织到器官的各层级蛋白质组构成图谱   2、阐明人体蛋白质组状态空间参比图谱,追踪人体从受精卵发育成胎儿,直到衰老的生命全周期过程中,不同膳食模式、不同环境因素、体内不同微生物类型和不同疾病状态下的蛋白质组图谱的动态变化。  3、建立人体蛋白质组导航系统,整合蛋白质组学数据和其他人类组学数据构建元人体数字模型,利用人体蛋白质组在状态空间中定位,对健康状态进行判定,进而实现对疾病风险的预判和早期疾病诊断,和制定最佳治疗干预措施。早在2002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蛋白质组学研究“两谱”“两图”“三库”的科学目标和行动策略,领衔完成了国际首个人类器官(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在国家“863”、“973”和重点研发专项的共同支持下,贺福初团队联合国内数十家基础研究和临床团队协作完成了中国人体蛋白质组研究等大型科学项目,并提出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精准医学理念。贺福初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围绕中国学者发起的国际大科学计划——“人体蛋白质组导航计划”,对其未来的发展目标,以及对我们解读生命密码的帮助等进行解读。至于为何要发起这样一个国际大科学计划,贺福初表示,大科学计划是强国的重要引擎,“当一个国家成为全球科学中心时,它将迅速成长为世界顶级强国”。问:贺院士,我国学者发起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计划”是一项大科学计划,为什么您要积极推进我国的大科学计划呢?贺福初:在2016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我国明确提出了在2050年要建成全球科学中心,这是作为全球科技强国非常重要的标志。对科学发展史的研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当一个国家成为全球科学中心时,它将迅速成长为世界顶级强国。比如,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的法国、19世纪初期到20世纪初期的德国。判断现代大国的强盛与否,首先要看它能否成为全球科学中心,能否发动技术革命。20世纪初,在欧洲大陆爆发世界大战时,美国吸引了全球大量的顶级科学家赴美研究,迅速成长为全球科学中心,发展出一系列突破性技术。而在崛起的过程中,美国相继发动了多个大科学计划,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些大科学计划是美国发展为世界第一强国的重要引擎,也在科学史上开启了真正的大科学计划时代,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篇章。问:我们知道蛋白质组学比基因组更为复杂,您和很多中国学者很早就在这一领域布局研究,如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具体的情况请您介绍一下。贺福初:大科学计划需要调动全国甚至全球的科技力量,通过协作式的联合科学攻关,达成计划的既定科学目标,这种模式可以带来国家科技力量的迅速腾飞。医务工作者最熟悉的大科学计划或许就是人类基因组计划了,它全面推动了遗传学研究、疾病机制研究和药物靶标发现,为精准医学计划奠定了雄厚基础,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人类基因组计划绘制了一部人类生命密码的“天书”,但如何解读这本“天书”,成为当时科学家更加关注的问题。最终在人类基因组图谱完成之际,一批基因组学学者不约而同地向蛋白质组学发出呼唤:“用蛋白质组学解读基因组这部‘天书’。”于是,“人类蛋白质组计划(HPP)”应运而生。的确,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相比,蛋白质组计划会更为复杂。因为同一个体不同器官、同一器官不同细胞的基因组是相同的,蛋白质组却可以千差万别。因此,尽管大家都知道要向蛋白质组寻找答案,但对于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如何推进,各国学者莫衷一是。在2002年,由我国领衔、全球11个国家参与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Human Liver Proteome Project,HLPP)”正式启动。该计划是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启动的第一个人体组织器官的蛋白质组计划,也是中国科学家倡导和领衔的第一个国际大型合作计划。最终,我们鉴定了超过1万种人类肝脏蛋白质,并利用这些数据对肝脏生理功能进行了系统解读,为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全面展开发挥了示范作用。2014年,在“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科技部启动了“中国人蛋白质组计划(CNHPP)”重点专项。如今,在人体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我国的科研水平已领先世界。问:贺院士,您提出的“π-HuB”计划是下一个新的目标吗?您对它有什么期许吗?贺福初:随着这种数据驱动而非假设驱动研究的积累,多维动态而非一维静态数据的丰富,人体细胞与内外环境间信息的集成,将在更高层次获得对人类个体、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的全新认知,推动智慧医学的到来。基于这些,我们提出了“人体蛋白质组导航计划”。该计划的愿景是在全球统一的技术标准与数据共享模式下,全人类共同探索人类未知前沿,揭示宇宙中最复杂物质系统——“人体”的蛋白质组谱系及其构成原理与演变规律,系统阐释人类发育、衰老及重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并依此制订覆盖人类生命全周期的精准防控、诊治、康养策略,开创智慧医学新范式,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
  • 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为肿瘤手术“导航”
    2013年,美国哈佛医学院教授John V Frangioni提出,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帮助,未来十年将在肿瘤术中极具应用前景。在中国,MI从实验室走进手术室,已然让这一设想成为现实。   近一百年来,人类获取癌症信息的方法不断创新:从上个世纪初的X射线到70年代的CT,再到本世纪初的核磁共振(MRI),借助这些设备,人们对癌细胞不仅看得到还看得清,更能看得准。   创新无止境。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自动化所)研发的光学分子影像手术导航系统(MI),让我们不仅对癌细胞&ldquo 看得早&rdquo ,而且与以上三种手段不同的是,MI能在手术中从分子层面精准定位癌细胞,为医生&ldquo 导航&rdquo 。   &ldquo 其貌不扬&rdquo 的MI   &ldquo 这是第一代光学分子影像手术导航系统,那是现在最新的产品化样机。&rdquo 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坤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了新老几代MI设备。MI看上去&ldquo 其貌不扬&rdquo :普通的液晶显示屏、支架、镜头、可以移动的箱体,外观&ldquo 温和谦逊&rdquo ,不如核磁共振等医疗设备看着威风。   其实,MI极具内涵和实力。&ldquo 最新的MI设备已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等国内多家医院开展临床应用。&rdquo 王坤说。无论是术中肝癌微小肿瘤灶的检测,还是乳腺癌、胃癌、前哨淋巴结精确定位手术,MI都大显身手。   目前手术仍是治疗癌症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对于肿瘤边界的精确定位却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及科研人员。通常,医生凭借经验对肿瘤组织进行切除,如果少切可能会造成复发,而多切又会对患者造成伤害。&ldquo 所以,一种术中提供客观肿瘤边界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rdquo 王坤说。   MI是国内成功研制的首台肿瘤术中早期精准定位的临床检测设备。问世不到3年时间,它已成功诊治百余例肿瘤患者,并实现了光学分子影像技术在临床应用的重大突破。   手术室来了&ldquo 新伙伴&rdquo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教授在2009年世界分子影像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到:术中客观的肿瘤边界信息获取为手术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这也是对分子影像导航技术广泛应用的进一步肯定。   分子影像导航技术是如何在人体内实现的?自动化所助理研究员迟崇巍解释说,当人体病灶发生病变之后,肿瘤细胞外部会产生某些蛋白靶或酶分子的靶标。人们通过注射一种带有荧光或者核素标记的分子探针,通过配体、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实现探针在体内的自动寻靶,这样便可通过影像学设备实现在体成像,从而反映出体内肿瘤变化情况。   2012年,迟崇巍跟随该所研究员田捷开始研究分子影像。那时,他们带着第一台光学分子影像手术导航系统走出中科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来到汕头大学肿瘤医院。第一台不怎么&ldquo 漂亮&rdquo 的MI设备成了手术室里的新家伙。   根据《新英格兰》杂志的报道,对于乳腺癌I期和II期的病人来说,如果早期发现并实施治疗,其5年期生存率可以达到80%以上。临床操作规范指南明确指出,乳腺癌早期(I期或者II期)腋窝淋巴结阴性的病人必须实施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ldquo 我们研发的MI设备,能够在术中客观显示肿瘤及其他病灶的边界信息,这为临床医生手术治疗提供了有效帮助。&rdquo 迟崇巍说,他们对22例乳腺癌早期患者前哨淋巴结进行精确手术导航切除实验。这组实验数据与组织病理金标准进行验证,检出率为100%,同时病人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随着技术进一步发展,通过光学分子影像手术导航方法一方面可以在术中对乳腺癌肿瘤及微小转移灶进行应用,同时可以实现对乳腺癌不同亚型进行术中分子分型,达到术中实时病理的目的 另一方面该方法不仅可以应用在乳腺癌上,同时还可以在肝癌、肺癌、胃癌等多种癌症上进行应用,实现不同肿瘤的分子影像技术应用突破。   走出实验室练就&ldquo 铁骨&rdquo   创新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需要一个团队长时间积累与探索,MI正是如此。它不仅集光学、物理学、计算机等学科知识于一体,走出实验室后,还要有一副经得起临床测试的&ldquo 铮铮铁骨&rdquo 。   最初到汕大医院手术室,MI开始有点&ldquo 水土不服&rdquo 。&ldquo 能否将无影灯关闭一会?能否给手术室配上遮光窗帘?&rdquo 迟崇巍的要求让手术室里的医护人员感到有些为难。   这是因为MI需要采集荧光,而荧光的光强只有自然光的千分之一。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铅房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可以非常方便地采集荧光,但在手术室中受各种光源影响,采集起来却不容易。   之后,田捷团队与医生、护士不断沟通,终于得到了他们的理解与支持。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员精进技术手段,克服了这一难题。   另一个研发难题是算法。通过对光学分子影像手术导航系统理论及方法的基础研究,自动化所科研人员研发出基于生物组织特异性的高阶近似数学模型和快速动态成像算法,并建立较为完整的、系统的光学分子影像手术导航数据融合方法。前期研发的系统样机已获得国家药监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合格检测报告,验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此外,MI还选用了更先进的荧光染料。他们结合新的分子荧光染料&mdash &mdash 吲哚菁绿(ICG)的特性,在手术过程中提供实时的荧光图像和彩色图像。在实际临床试验过程中,注射ICG3分钟左右,医生便可以看到前哨淋巴结的位置。这样,医生根据MI的引导进行精确定位,准确切除前哨淋巴结组织。切除后,医生还可以根据荧光反馈判断是否有荧光残余、是否达到准确切除的目的。   不断精进的MI现在是多家医院手术室里的利器:301医院的大夫可以利用MI进行分子影像术中肝门部胆管癌的精确检测 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医生可以利用该设备进行肝癌门静脉癌栓方面的检测 珠江医院的医生借助MI开展术中肝硬化微小肿瘤灶检测 西京医院的医生使用这种设备进行胃癌术中前哨淋巴结活检精确定位手术。
  • “十三五”技术标准科技创新规划发布 强调支持团体标准
    p   日前,科技部、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印发《“十三五”技术标准科技创新规划》。《规划》中谈到,虽然“十二五”期间,在政策的引导和科技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取得显著成效,标准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但是,面对新形势与新需求,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重点领域标准供给能力有待提高,技术标准与科技、产业结合不够紧密,市场主体开展技术标准研制的动力不足、能力不强,标准化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发展政策环境需要优化 技术标准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以及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没有充分显现,技术标准的质量效益亟待提升。 /p p   “十三五”期间,将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政策制度优化完善为动力,激发技术标准创新活力,着力构建新型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发挥技术标准在淘汰落后产能、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技术标准研制与产业发展的互动支撑能力,助推加速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 着力健全技术标准创新服务体系,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p p   具体来说,有如下目标: /p p   研制技术标准成为科技计划的重要任务,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研制基础通用与公益、产业共性技术国家标准1000项以上,一些新兴和交叉领域标准水平领跑国际 研制国际标准200项以上,推动1000项以上中国标准被国外标准引用、转化,或被境外工程建设和产品采用,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多双边合作,以及推动中国技术、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重点领域和区域建设50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有效支撑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工作,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求的标准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建设50个国家级标准验证检验检测点,为标准技术方法和关键指标的确定提供技术支撑 培育形成一批重要的团体标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载体更加丰富、渠道更加通畅 培育一批以标准引领发展的创新型、先导型企业,企业技术标准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科技人员参与技术标准工作越来越普遍,企业技术标准工作人员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跨界、复合型和具有国际视野的标准化人才不断涌现。 /p p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中多次强调团体标准的重要地位: /p p   支持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依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建立和完善利益共建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机制措施,及时将创新技术和产品制定为联盟标准或团体标准,加快市场化推广。 /p p   支持有条件的社会团体积极承担创新性、引领性及交叉融合技术领域的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推荐专家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研制工作。积极推动团体标准纳入科技成果统计,将团体标准纳入科技和标准化奖励范畴。鼓励各地方、各部门在产业政策制定、政府采购、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方面引用具有自主创新技术和竞争优势的团体标准。建立团体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政府主导制定标准的机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产业发展需求,鼓励联盟、社会团体等与标准化专业机构加强合作,将实施效果良好的团体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推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应用。 /p p   鼓励社会团体建立健全团体标准中专利处置、管理、收益分配等制度措施,推动社会团体成员自有和共有专利融入团体标准,提升协作创新、全产业链创新效益和效率。 /p p   简化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制定程序,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快速承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需求。 /p p   详细内容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十三五”技术标准科技创新规划 /strong /p p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战略部署和政策规划,全面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健全科技与标准化互动支撑机制,引导科技、产业等各类资源积极参与技术标准研制与应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立健全新型技术标准体系,促进发展动力转换,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制定本规划。 /p p   一、形势与需求 /p p   “十二五”期间,在政策的引导和科技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取得显著成效,标准化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技术标准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对制定国际标准的贡献显著增加,科技和标准化互动支撑能力明显增强,技术标准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抓手。 /p p   进入“十三五”,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愈发明显,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产品更新步伐加快,技术创新和标准研制日益融合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利用技术、标准、专利等资源禀赋优势,加快创新布局,争夺标准制定主导权,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确立竞争新优势。 /p p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与经济的联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发展的质量效益。这些都对增强技术标准创新能力、增加标准有效供给、提升技术标准创新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实施标准战略,明确了技术标准创新发展的重点,要求进一步健全技术创新与标准化互动支撑机制,及时将先进技术转化为标准。 /p p   面对新形势与新需求,重点领域标准供给能力有待提高,技术标准与科技、产业结合不够紧密,市场主体开展技术标准研制的动力不足、能力不强,标准化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发展政策环境需要优化 技术标准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以及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没有充分显现,技术标准的质量效益亟待提升。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技术标准创新提出的需求,解决技术标准研制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强技术标准战略实施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创新工作机制和模式,增强技术标准有效供给。 /p p   二、总体要求 /p p   (一)指导思想 /p p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政策制度优化完善为动力,激发技术标准创新活力,着力构建新型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发挥技术标准在淘汰落后产能、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技术标准研制与产业发展的互动支撑能力,助推加速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 着力健全技术标准创新服务体系,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p p   (二)基本原则 /p p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全面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与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破除科技创新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的障碍,为技术标准创新发展提供动力 将创新置于技术标准发展的核心位置,以机制创新为抓手,以制度和模式创新为突破,发挥科技创新在技术标准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技术标准水平。 /p p   政府引导,协同推进。发挥政府在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中的引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完善政策环境,持续加强对基础通用与公益、产业共性技术标准研制的支持力度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地方的积极性,引导产学研用等各方面加大投入,推进创新性、引领性技术标准研制与应用。 /p p   立足国情,面向国际。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对技术标准工作提出的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着力补齐技术标准研制与应用短板,加速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进程 统筹技术标准“引进来”与“走出去”,加大优势特色领域国际标准研制力度,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及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提高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 /p p   (三)发展目标 /p p   到2020年,技术标准创新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技术标准研制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政府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科技创新与标准化协同推进、融合发展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技术标准战略实施更加深入人心,为促进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p p   ——研制技术标准成为科技计划的重要任务,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研制基础通用与公益、产业共性技术国家标准1000项以上,一些新兴和交叉领域标准水平领跑国际 /p p   ——研制国际标准200项以上,推动1000项以上中国标准被国外标准引用、转化,或被境外工程建设和产品采用,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多双边合作,以及推动中国技术、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p p   ——在重点领域和区域建设50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有效支撑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工作,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求的标准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p p   ——建设50个国家级标准验证检验检测点,为标准技术方法和关键指标的确定提供技术支撑 /p p   ——培育形成一批重要的团体标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载体更加丰富、渠道更加通畅 /p p   ——培育一批以标准引领发展的创新型、先导型企业,企业技术标准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p p   ——科技人员参与技术标准工作越来越普遍,企业技术标准工作人员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跨界、复合型和具有国际视野的标准化人才不断涌现。 /p p   三、以科技引领技术标准水平提升 /p p   (一)加强新兴和交叉领域技术标准研制 /p p   在现代农业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绿色服务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清洁高效能源技术、现代交通技术与装备、高效生物技术、现代食品制造技术、现代服务技术等创新活跃、技术融合度较高的领域,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同步部署产品和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化推广,通过技术标准加速创新技术和产品市场化进程、缩短产业化周期。 /p p   支持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依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建立和完善利益共建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机制措施,及时将创新技术和产品制定为联盟标准或团体标准,加快市场化推广。鼓励标准化技术组织和国内技术对口单位,在重要战略领域积极组织相关技术研发机构,主导提出或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际标准研制工作,通过标准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p p   (二)推动基础通用与公益和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优化升级 /p p   将研制形成技术标准作为具有市场应用前景、产业目标导向的科技计划项目的研究目标内容,加大科技计划对重要基础通用与公益和产业共性技术标准研制的支持力度,将先进适用科技创新成果融入技术标准,更新标准核心技术和关键指标,持续提升标准技术水平。围绕国家基础保障和治理能力提升对技术标准的需求,开展能源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卫生健康、重要领域安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技术标准研制工作,加快健全基础通用与公益技术标准体系,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国家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落实国家重大产业政策规划,加强农业、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共性技术标准研制,开展重要产业领域综合标准化研究,以标准水平提升引领和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p p   专栏1 基础通用与公益和产业共性技术标准研制 /p p   1. 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 /p p   研究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资源循环利用及能源与环境管理、环保服务、应对气候变化等标准 人类工效、图形符号、术语、元数据、标准数据、标准样品、统计方法等技术标准 消费品、特种设备、信息、交通、消防、海洋、危险化学品等领域通用标准 教育、文化、卫生健康、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信用、社会责任、品牌培育、质量追溯、防灾减灾等社会公益标准。 /p p   2. 产业共性技术标准 /p p   研究基础数据共享和交换、数字化协同、系统集成、过程控制、自动识别以及制造服务等智能制造标准 生态设计和评价、工艺及供应链等绿色制造标准 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制造装备等制造业共性标准 结构性材料、功能性材料等新材料标准 清洁能源、智能电网等新能源标准 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网络安全、新型显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 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科技服务、标准服务等服务业共性标准。 /p p   (三)加强技术标准研制过程中的科技支撑 /p p   强化科技资源对重要标准研制的技术支持。在基础通用与公益、产业共性技术标准和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以及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研制和实施过程中,开展国家级标准验证检验检测点建设,对标准的重要技术内容、指标、参数等进行试验验证和符合性测试,逐步建立完善重要技术标准的试验验证和符合性测试机制,增强技术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p p   四、以技术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p p   (一)加强对科技计划中研制技术标准的服务 /p p   鼓励和支持标准化技术组织(机构)积极参与科技计划中技术标准研制需求必要性、可行性的论证,结合标准体系、国内外现状等,为研制技术标准类型、性质、适用范围、主要内容等的确定提供咨询意见。标准研制任务确立后,标准化技术组织(机构)应积极配合科技计划研制技术标准任务的实施,组织开展标准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报批等工作。 /p p   标准化主管部门建立健全科技计划研制技术标准的快速立项程序,对前期已经充分论证并纳入科技计划研究任务的技术标准,简化立项程序、缩短立项周期。根据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实际需求,丰富技术标准形式,拓宽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和推广应用的渠道。依托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为有标准研制任务的科技计划承担单位提供国内外标准题录检索、强制性国家标准全文免费阅读、经授权的标准文本在线阅读等服务。 /p p   (二)推动科技计划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 /p p   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方法研究,研制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的指南,为科技计划成果转化为标准提供技术支撑。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试点,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效果的评估评价机制,健全科技计划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长效机制,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p p   (三)创新技术标准服务模式 /p p   加快培育发展标准化服务业。鼓励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培育发展第三方标准化服务,通过市场化运作,孵化出嵌入企业核心业务的技术标准战略咨询、标准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等专业化服务业态和模式,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技术标准的需求。 /p p   围绕落实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规划,加快建设区域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聚焦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对技术标准的需求,集聚标准化、科技创新及产业资源,打造涵盖技术标准研制与应用全过程、为广大企业特别是采用“四众”模式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标准创新服务的平台。 /p p   在国家重要政策规划提出的重点产业和优先发展领域,建设一批领域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着眼于新兴和交叉融合领域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对技术标准的需求,围绕创新链、产业链整合标准化资源,打造创新技术和产品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孵化器,及时制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技术标准。 /p p   五、培育中国标准国际竞争新优势 /p p   (一)提高我国对国际标准的技术贡献 /p p   加大科技计划对国际标准研制的支持力度,加强我国优势特色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国际标准研制的前瞻布局,持续开展国际国外技术标准、技术法规跟踪及其与我国技术标准的比对研究,及时将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和标准研制为国际标准。将国际标准化纳入国际科技合作重要内容,联合相关国家共同推动国际标准研制。 /p p   鼓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业协会(学会)等积极与国际、国外相关组织进行对接,组织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广泛参与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研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科研院所牵头建设以国际标准化工作为主的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通过市场化协作机制,构建产学研用共同参与的国际标准创新服务平台。鼓励企业结合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联合相关领域的科研机构和标准化专业机构等,将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以及企业标准研制为国际标准,提升中国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比重。 /p p   专栏2 重要领域国际标准研制 /p p   主导或参与信息通信与网络、深海、极地、空天等新领域国际标准研制,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技术、航空航天、高端制造装备等新兴产业领域,冶金、机械、电工、船舶等技术基础好的传统产业,以及农林、轻纺、有色金属、家电、中医药、食品及稀土、煤炭、工程建筑等我国优势特色领域,研制一批包含我国自主创新技术的国际标准。 /p p   (二)以科技创新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p p   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需求,依托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和境外工程建设,开展我国优势技术标准在境外的适用性技术研究,以及我国标准与目标国家标准的互认支撑技术研究,促进中国标准被国外标准引用和转化,或被境外工程建设和产品采用,助推我国技术、产品和服务“走出去”。鼓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业协会(学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等牵头组织,围绕重要贸易国家、区域设施联通和贸易畅通需求,开展基于我国创新技术的标准研制与应用合作,推动我国自主创新技术和标准的海外实际应用。 /p p   专栏3 中国标准“走出去”适用性技术研究 /p p   在钢铁、有色、铁路、公路、水运工程、石油天然气、民用核能、特色农产品等领域,配合我国海外工程服务开展中国标准境外适用性研究 在电力、汽车、航空航天、中医药、海洋工程等领域,推进实施综合标准化,提高全产业链标准水平,促进与国际标准整体接轨。 /p p   六、激发市场主体技术标准创新活力 /p p   (一)提升企业的技术标准创制能力 /p p   加强对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标准化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鼓励企业将技术标准工作纳入企业核心战略,围绕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推广,加强技术标准创制,厚植企业竞争优势。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标准化专业机构共同承担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研制任务。全面取消企业技术标准备案,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技术标准创新松绑。鼓励企业将自主研发的技术标准进行自我声明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基于第三方的企业技术标准水平、标准创新型企业评估评价机制和技术标准领跑者制度,逐步形成第三方机构实施、社会监督、市场选择和政府采信的技术创新、标准研制、产业升级协同发展的正循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提升,培育企业创新发展新动能。 /p p   (二)增强社会团体的技术标准创新活力 /p p   支持有条件的社会团体积极承担创新性、引领性及交叉融合技术领域的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推荐专家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研制工作。积极推动团体标准纳入科技成果统计,将团体标准纳入科技和标准化奖励范畴。鼓励各地方、各部门在产业政策制定、政府采购、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方面引用具有自主创新技术和竞争优势的团体标准。建立团体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政府主导制定标准的机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产业发展需求,鼓励联盟、社会团体等与标准化专业机构加强合作,将实施效果良好的团体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推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应用。 /p p   七、健全技术标准创新协同推进机制 /p p   (一)健全技术创新、专利保护与标准化互动支撑机制 /p p   加强科技主管部门、标准化主管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在战略、规划、政策制定等工作中的协作,对于产业化目标明确的科技计划、以技术为引领的产业和工程项目,同步部署技术标准研制工作。在科技计划、产业和工程项目实施中,强化项目承担单位与标准化技术组织(机构)的协作,推动科技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升级协同发展。将标准化专家纳入科技专家库和行业专家库,推动标准化专家库与科技专家库、行业专家库共建共享。探索建立科技信息资源与标准化信息资源对接和交汇机制,推进科技与标准化资源共建共享。 /p p   鼓励企业基于创新技术、专利,制定优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培育市场竞争优势。鼓励社会团体建立健全团体标准中专利处置、管理、收益分配等制度措施,推动社会团体成员自有和共有专利融入团体标准,提升协作创新、全产业链创新效益和效率。健全技术标准中涉及专利的管理措施,统筹协调好专利保护和技术标准研制工作。 /p p   (二)健全军民标准融合发展机制 /p p   建立健全军民标准通用化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加强军民标准规划、计划的协调对接。健全军民标准化技术组织融合发展机制,加强军民标准化技术组织合作与人员交流,推动军民融合重点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共建共管。完善军民标准双向转化和军民通用标准制修订制度措施,推动军方采用民用标准和军用标准转化为民用标准,加强军民通用标准制定和整合。建立完善军民标准信息共享机制,开展军民标准数字化和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p p   八、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p p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p p   充分发挥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作用,加强科技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与标准化主管部门的协调与沟通,研究本规划实施涉及的重大政策,对跨部门跨领域、存在重大争议技术标准的研制与实施进行协调。加强本规划与科技创新规划、行业发展规划实施的衔接,鼓励各行业制定实施支持技术标准创新的政策措施。 /p p   充分发挥各地方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作用,推动将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纳入地方政府重要工作内容,制定实施鼓励和支持技术标准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强地方科技管理部门、标准化管理部门与行业管理部门在技术标准创新方面的互动支持,对能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技术标准研制项目,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给予优先支持 对有技术标准需求的地方科技项目、产业项目和工程项目,地方标准化管理部门主动协调服务,推动相关标准立项与实施。 /p p   (二)加强新模式、新业态下技术标准发展路径研究 /p p   开展“互联网+”标准化研究,推动技术标准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加快构建适应互联网、物联网等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体系架构 开展“标准化+”研究,优化完善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生态文明、消费升级和公共服务等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更好发挥标准化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作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品质量提升 开展消费结构升级背景下技术标准创制模式研究,使技术标准研制、应用更好适应产品生产与服务个性化、定制化的发展趋势。 /p p   (三)健全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机制措施 /p p   推进实施《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实施中加强技术标准研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科技计划研制的技术标准快速立项通道。加快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建立国家级标准验证检验检测点,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技术标准机制。简化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制定程序,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快速承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需求。 /p p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p p   在科技计划实施中,为科研人员提供技术标准研制与应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一线科研人员积极参与技术标准研制活动,提升科研人员技术标准创新意识和能力。面向企业广泛开展技术标准知识宣传普及活动,鼓励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参与技术标准创新,鼓励企业专家牵头承担重要技术标准研制项目。依托科技计划和标准研制项目,支持科研人员广泛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活动,支持科研人员主动提出并主持国际标准制修订项目。 /p p   (五)完善技术标准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 /p p   科技计划专项经费主要支持具有战略意义、技术含量较高的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强制性标准、国际标准的研究,以及中国标准“走出去”适用性技术研究。对于实施效果好、技术引领和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的技术标准,以风险补偿、财政后补助和政府采购等方式予以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探索建立以研制技术标准作为无形资产进行融资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各方面共同投入技术标准研制。 /p
  • 2020年我国将建成30-35个领域(专业)技术标准创新基地
    p   近日,国家标准委关于印发《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总体规划(2017-2020)》的通知。依据通知内容,到2020年,我国将构建起覆盖重点领域和区域、涵盖技术标准研制与应用全过程的创新服务平台,建成一批区域(综合)、领域(专业)和国际创新基地、形成若干可复制推广的创新基地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培育和孵化一批标志性的技术标准创新成果、优化创新基地发展环境、提升创新基地工作的能力水平。 br/ /p p   通知显示,2017年-2020年,我国将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带一路”国内沿线、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京津冀、东北等地区建成15-20个区域(综合)创新基地 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现代能源、重要消费品、生态文明和文化建设等领域,建成30-35个领域(专业)创新基地 围绕中国标准“走出去”和重要领域国际标准研制,建成5-10个国际创新基地。 /p p   其中,先进制造以工业强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增材制造、航空航天、海洋工程、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为重点 重要消费品以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产品、家居装饰装修产品、服装服饰产品、妇幼老年及残疾人用品、化妆品和日用化学品、文教体育休闲用品、传统文化产品、食品及相关产品领域为重点。 /p p   strong  附件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总体规划(2017-2020年) /strong /p p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以下简称创新基地)是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服务平台,是以标准化助推创新技术和产品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孵化器。依据《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管理办法(试行)》,为科学指导创新基地建设,做到统筹规划、总体推进和重点突破,支撑构建技术标准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适应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创新工作机制和模式,制定本规划。 /p p    strong 一、形势与需求 /strong /p p   进入“十三五”,国际经济和科技形势持续发生深刻变化,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加快,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愈发明显,新经济、新模式层出不穷。世界各国纷纷利用技术、标准、专利等资源禀赋优势,加快创新布局,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诸多新产业、新业态蕴含巨大发展潜力,经济新动能不断积聚,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提速,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p p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加快推进科技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升级的协同发展,以技术标准加速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发展的质量效益。然而,我国标准化工作还存在着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创新活力不足,标准缺乏有效供给等问题。通过创新基地建设,搭建标准化创新服务平台,将有效整合标准、科技、产业优势资源,发挥技术标准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中的作用,以更加高效、灵活、便捷的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标准化基础保障与技术支撑。 /p p    strong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与目标 /strong /p p   (一)指导思想 /p p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国家重大产业和区域发展战略政策实施,加快创新基地建设,强化工作机制和模式创新,构建适应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创新服务体系,有效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提升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效益。 /p p    strong (二)基本原则 /strong /p p   市场驱动。探索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基地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突出企业在技术标准研制与应用、需求和投入等方面的主体地位,调动市场各方面资源参与创新基地建设。 /p p   政策引导。加强创新基地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行业部门的引导作用,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健全支持创新基地发展的政策环境。 /p p   协作联动。加强各级政府之间、标准化与科技和产业等主管部门之间、政府与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之间的协作,强化标准化、科技、产业等资源的有效对接,充分吸纳政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参与创新基地建设。 /p p   长期运行。围绕支撑国家重大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战略,通过机制创新和优化整合现有优势资源,健全技术标准创新服务体系,形成能够内生增长、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创新生态圈。 /p p   动态调整。在技术标准创新需求旺盛的领域和区域先行先试,逐步健全创新基地运行管理和考核评估制度,结合运行效果优化创新基地布局,鼓励创新基地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调整运行模式,提升市场适应能力。 /p p    strong (三)总体目标 /strong /p p   到2020年,构建起覆盖重点领域和区域、涵盖技术标准研制与应用全过程的创新服务平台,培育形成一批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技术标准孵化器,初步建立满足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创新服务体系。 /p p   ——建成一批区域(综合)、领域(专业)和国际创新基地。 strong 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带一路”国内沿线、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京津冀、东北等地区建成15-20个区域(综合)创新基地 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现代能源、重要消费品、生态文明和文化建设等领域,建成30-35个领域(专业)创新基地 围绕中国标准“走出去”和重要领域国际标准研制,建成5-10个国际创新基地。 /strong /p p   ——形成若干可复制推广的创新基地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根据创新基地功能定位,以构建市场化的利益共建共享机制为核心,形成多种各具特色、机制灵活的运行机制 围绕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多种满足市场需求的服务模式。 /p p   ——培育和孵化一批标志性的技术标准创新成果。培育一批标准创新型企业 形成一批以技术标准为纽带,协同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联盟 培育一支既熟悉技术、产业和标准,又能满足创新基地市场化运作需要的人才队伍 创制一批独创性、引领性的技术标准。 /p p   ——优化创新基地发展环境、提升创新基地工作的能力水平。支持创新基地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措施基本建立 涵盖创新基地建设、运行全过程的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建成 标准化与技术创新结合更加紧密,标准对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与跨界融合发展的导向和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 创新基地带动标准化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 /p p   三、重点任务 /p p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标准化工作改革举措,支撑《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建设、《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重大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加快促进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协同发展,培育发展标准化服务业,服务“双创”和“四众”,重点围绕创新运行新机制、优化服务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厚植发展新基础等方面任务开展创新基地建设。 /p p   (一)创新运行新机制 /p p   适应我国标准体系由一元结构向二元结构转变的改革趋势,围绕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培育发展团体标准等带来的市场需求,探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基地市场化运行机制。鼓励产学研用等利益相关方以创新技术、知识产权、技术标准、资金或项目等形式入股,构建以利益共建共享为核心,开放、多元的治理结构和机制。健全技术标准创新资源整合机制措施,进一步集聚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标准化资源,构建适应创新基地发展需要的资源平台。 /p p   (二)优化服务新模式 /p p   依托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等手段,以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对技术标准的多样化需求为重点,加强区域或领域标准资源整理加工,为广大企业、社会公众提供标准化技术咨询、标准试验验证与符合性测试、标准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等专业服务。积极组织参与以应用为导向或产业化目标明确的科技计划的实施,为科技计划研制技术标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咨询论证,协助开展标准研制、产业化应用推广等方面的工作。加强标准化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因地制宜开展标准化科普工作,展示技术标准创新模式、典型经验和重要成果等。 /p p   (三)拓展发展新空间 /p p   构建和完善深度对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标准化工作模式,加速创新技术和产品市场化进程、缩短产业化周期,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在产业聚集度较高、技术创新活跃的区域和领域,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提供服务,形成一批独创性、引领性的技术标准。在新兴和我国优势特色领域,主导制定一批国际标准,提升我国相关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培育发展标准化服务业,提升标准化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能力水平。 /p p   (四)厚植发展新基础 /p p   推动各地方政府出台支持技术标准创新的鼓励政策,建立科技、产业、财政、税收、标准化等多部门协调工作机制。鼓励创新基地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与创新基地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基础支撑条件。加快建设创新基地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互通与共享,提升创新基地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鼓励创新基地探索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培育形成一支跨界、复合型和具有国际视野的标准化人才队伍。 /p p    strong 四、创新基地建设布局 /strong /p p   (一)区域(综合)创新基地 /p p   区域(综合)创新基地主要服务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重大改革创新举措的实施,重点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带一路”国内沿线、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京津冀、东北等地区进行布局。 /p p   1.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p p   根据已批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及区位特色开展创新基地建设,完善科技、标准与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加快培育优势特色领域技术标准,围绕创新链、产业链整合标准化资源,构建服务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标准服务平台,营造有利于促进技术标准创新的政策环境,促进高新技术和新兴领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示范区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 /p p   2. “一带一路”国内沿线地区 /p p   在“一带一路”国内沿线地区开展创新基地建设,更好发挥标准化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技术支撑作用,重点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开展标准化务实合作,大力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加快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助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全面服务构建“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新格局。 /p p   3.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 /p p   按照国家构建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通江达海、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长江经济带的总体要求,根据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的功能定位及区位特色,各有侧重推进创新基地建设。 /p p   上游区域创新基地建设侧重发挥标准化在保护和修复沿江生态、促进产业布局调整和集聚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深化内陆发展、统筹城乡规划、激发上游地区内需潜力等方面作用,服务上游区域现代化产业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和长江上游开放高地建设。 /p p   中游区域创新基地建设侧重发挥标准化在培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打造工程机械制造基地、增强干线航运能力、建设现代化航运中心等方面作用,服务中部地区崛起核心增长极培育及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建设。 /p p   下游区域创新基地建设侧重发挥标准化在建设国际化航运中心、打造现代化专业港口、形成区域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开展城市功能区转型试点、引导产业和区域同步融合发展等方面作用,服务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群,支撑资源节约型社会及环境友好型社会引领示范区建设。 /p p   4. 京津冀地区 /p p   根据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总体部署,依托京津冀城市群、首都经济圈及河北石保廊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创新基地建设,发挥标准化在建立先进制造、北方国际航运、金融创新运营、打造全国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建立三地要素交汇、产业融合、互动创新的空间载体和实践平台等方面作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并进一步促进京津冀地区辐射带动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发展。 /p p   5. 东北地区 /p p   结合国家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开展创新基地建设,发挥标准化在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激发区域内生动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先进装备制造业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强化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作用,促进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p p   (二)领域(专业)创新基地 /p p   领域(专业)创新基地主要服务于国家重大产业政策的落实,重点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现代能源、重要消费品、生态文明、文化建设等领域进行布局。 /p p   1. 现代农业领域 /p p   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发展方向,以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转移技术标准创新服务体系为目标,以促进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力转化为重点,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向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构建满足现代农业重点领域发展需要、覆盖全产业链的创新基地。 /p p   专栏1 现代农业领域 /p p   重点在休闲观光农业、文化创意农业、精准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生物农业以及信息农业等领域布局创新基地。 /p p   2. 先进制造领域 /p p   以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为方向,以提升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能力为目标,以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各相关领域的深度融合为重点,加速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构建满足先进制造重点领域发展、覆盖全产业链的创新基地。 /p p   专栏2 先进制造领域 /p p    strong 重点在工业强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增材制造、航空航天、海洋工程、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布局创新基地。 /strong /p p   3. 现代服务业领域 /p p   以现代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发展为方向,以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为目标,以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为重点,构建创新基地。 /p p   专栏3 现代服务业领域 /p p   重点在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现代物流服务、生物技术服务、创业孵化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现代金融服务、居民和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旅游服务、体育服务、文化服务、法律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等领域布局创新基地。 /p p   4. 现代能源领域 /p p   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清洁能源、推进能源绿色发展为发展方向,以建设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整合我国在智能电网、新能源与再生能源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加强能源安全技术、清洁能源技术、低碳能源技术、智慧能源技术、关键材料装备等领域标准研制与应用为重点,构建满足现代能源重点领域发展、覆盖全产业链的创新基地。 /p p   专栏4 现代能源领域 /p p   重点在高效智能电力系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核电、非常规油气、能源输送通道、能源储备设施、能源关键技术装备等领域布局创新基地。 /p p   5. 重要消费品领域 /p p   以深化消费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水平为发展方向,以推动消费和产业升级、扩大有效需求为目标,围绕消费需求旺盛、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般消费品领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企业主体作用,形成以创新助推标准制定、以标准实施促进质量提升、以质量升级推动品牌建设的良性循环,加大消费品标准供给力度,构建满足我国消费升级新需求的创新基地。 /p p   专栏5 重要消费品领域 /p p    strong 重点在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产品、家居装饰装修产品、服装服饰产品、妇幼老年及残疾人用品、化妆品和日用化学品、文教体育休闲用品、传统文化产品、食品及相关产品领域布局创新基地。 /strong /p p   6. 生态文明领域 /p p   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修复、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发展绿色环保产业为发展方向,以建设生态空间合理、产业绿色低碳、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优良、群众满意认可的生态文明体系为目标,以加强资源节约、节能低碳、循环利用、环境管理、生态保护和绿色消费标准化工作为重点,构建创新基地。 /p p   专栏6 生态文明领域 /p p   重点在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土地资源保护、水资源保护、地质和矿产资源保护、区域/园区/产业/企业等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环境管理与保护、节能低碳、生态保护、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等领域布局创新基地。 /p p   7. 文化建设领域 /p p   以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推进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切实提高文化服务质量水平与核心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发展方向,以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趋势、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以完善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为重点,构建创新基地。 /p p   专栏7 文化建设领域 /p p   重点在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新兴领域,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工艺美术、文物保护、广播电影电视、体育等传统领域布局创新基地。 /p p   (三)国际创新基地建设 /p p   围绕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和“一带一路”建设需求,以标准“走出去”助推我国企业走出去,搭建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平台,提升企业国际标准标准化工作能力和水平,从而有效提高产业国际合作水平与竞争力,在“一带一路”建设和“走出去”的重点领域,依托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国际创新基地。 /p p    strong 五、保障措施 /strong /p p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p p   成立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创新基地建设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按照创新基地总体布局统筹推进本区域、本领域创新基地建设工作,积极推动将创新基地建设纳入工作重点,加大协调力度,确保创新基地相关工作有序开展。 /p p   (二)加大标准化政策和信息支持力度 /p p   在申报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提出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建议和国际标准提案,推荐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备选项目等方面,对创新基地给予政策倾斜 给予创新基地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和创新基地信息服务平台相关权限,畅通创新基地获取标准化相关工作政策和文件的渠道。 /p p   (三)建立经费多元化投入模式 /p p   鼓励地方政府先期投入支持创新基地建设和运行,在创新基地办公场地、设施设备、人员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保障 鼓励创新基地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双创”、科技服务平台、标准化等方面专项的支持,适时引入社会资本,逐步形成市场化的创新基地运行模式。 /p p   (四)健全绩效评价和约束机制 /p p   根据《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完善相关考核评估制度,强化创新基地日常管理,加强对创新基地建设与运行的绩效考核,实施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创新基地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p p br/ /p
  • 两会声音:修改《疫苗管理法》 统一技术标准和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在两会期间提出了“关于修改《疫苗管理法》的议案”。《疫苗管理法》的进一步完善,能够为群众享受更安心、便捷、高效的疫苗接种服务提供条件。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  作为百姓特别关注的重点课题,疫苗安全是我国公共卫生的关键防线。新冠疫苗的诞生更让人们认识到疫苗的重大价值。此时提出修改完善《疫苗管理法》,将对我国未来的疫苗管理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疫苗管理法》需再优化 全流程可追溯存在完善空间  为保障疫苗质量和接种安全,我国于2019年颁布实施了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简称《疫苗管理法》),明确提出在全国实行疫苗全程电子追溯制度。为实现疫苗全流程数据可追溯,建立起全国疫苗电子追溯协同平台,整合疫苗生产、流通和预防接种全过程追溯信息,实现疫苗可追溯。  目前,各地区疫苗的供应信息尚未充分公开,市民们很难根据自身需要快速查询到当地疫苗接种服务点的疫苗种类、库存、预约情况等,使得各地疫苗接种门诊效率较低。  因此,我国疫苗安全管理与追溯方面的工作,仍有完善和提升的空间。议案中提出的“建议实行疫苗供给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疫苗接种预约系统”,有助于大幅降低管理成本,优化疫苗资源分配,实现高效合理利用,提升百姓接种体验,从而进一步实现全国疫苗全流程数据可追溯。  保障疫苗质量和接种安全 统一技术标准意义重大  基于现行的《疫苗管理法》,议案还包括“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疫苗存储及运输技术标准、借助物联网技术对当前疫苗存储及运输进行智能化升级”等内容。  疫苗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对温度等环境状态的要求较为严格。冷链设备内的疫苗状态如果缺乏监控和追溯,便难以保障疫苗的质量和有效性。记者了解到,疫苗法颁布后,部分城市已经通过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实现了门诊的智慧化升级。但是,现实中我国尚未为疫苗制度制定关于其储存、运输的全国性技术标准。由于缺乏更为细化的技术规范,部分地区的冷链管理技术水平还有待完善,这些都不利于保障疫苗的质量以及疫苗接种的安全性。  在疫苗储存、运输环节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对传统冷链设备进行物联网化升级,对保障百姓健康意义重大。一方面能够通过免疫规划有效对抗疾病传播,另一方面形成完整的疫苗接种反馈机制,提升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为民众健康保驾护航。  海尔生物助力疫苗接种智能化升级 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在贯彻《疫苗管理法》的进程中,已有不少地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多地政府通过积极建设智慧城市、构建智慧门诊的方式,不断升级百姓接种体验。  其中,以海尔“海乐苗”为代表的智慧接种方案,创新融合了物联网技术与低温存储技术,破解了百姓疫苗接种“最后一公里”追溯难题,为各地提供了构建智慧门诊、优化接种体验的全新思路与升级路径。目前,“海乐苗”智慧城市疫苗网已在青岛、深圳、广东省等28个省市,3000多家接种点落地应用,通过构建的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推动城市疫苗管理体系互联互通。  物联网技术在免疫接种方面的应用,颠覆了传统的疫苗接种模式,有效助力了疫苗接种智能化升级,推动了行业变革及创新。除了智慧门诊,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创新也被应用在保障偏远地区的免疫规划接种方面。作为我国免疫接种形式的补充,移动接种方案的落地是我国在智慧接种领域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我国在疫苗接种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由中国疾控中心并联海尔生物共创的移动智慧接种方案,运用物联网、5G、大数据等技术,有效解决了偏远地区接种难题。目前已应用于河南、新疆、内蒙古等偏远地区的免疫接种。  通过物联网技术对疫苗全流程进行创新改造,实现疫苗生产、储存、运输、预约、接种等全流程数据信息追溯,也将为我国后续进行新冠、流感等疫苗大规模接种提供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另外,在统一的技术体系平台下,全国各地的接种者信息实现标准化管理,对国家实现全流程免疫规划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面对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物联网技术对公共卫生安全水平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因此,一部在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方面更为完善的《疫苗管理法》,将成为保护公共卫生安全、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有力武器,对百姓健康意义重大。
  • 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实施中加强技术标准研制工作的指导意见
    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实施中加强技术标准研制工作的指导意见科技部、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实施中加强技术标准研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科发资[2016]30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委)、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计划单列市科技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各直属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各有关单位:  为全面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深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本《意见》所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以下简称“专项”)实施中进一步加强技术标准研制工作,强化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支撑,以科技创新提升技术标准水平,以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实施中加强技术标准研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技术标准(本《意见》中的技术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研制技术标准已成为科技研发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自《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以来,通过政策引导和科技计划持续支持,我国技术标准研制和应用取得显著成效,技术标准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新常态下,技术标准研制和科技创新同步趋势愈发明显,技术标准研制逐步嵌入到科技活动各个环节中,为科技成果快速进入市场、形成产业提供着重要支撑和保障。技术标准研制不仅关系科技计划实施成效,还关系科技创新效率。《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实施标准战略,要求健全技术创新、专利保护与标准化互动支撑机制。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有关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标准化工作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提高财政科研经费使用效益,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标准研制(包括技术标准制定和修订的研究,下同)工作,强化技术标准在科技创新中的导向和保障作用。  二、加强国家科技计划专项中研制技术标准的分类引导  专项项目(课题)中的标准研制任务应与标准化主管部门确定的标准体系(规划)相衔接协调。根据专项项目(课题)预期成果的应用范围和技术成熟度等特点,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可考虑研制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对于预期成果可以形成具有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应用前景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且相关领域国际标准存在空白或其方案优于现有国际标准的项目(课题),宜将研制国际标准作为研究任务 预期成果为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的项目(课题),宜将研制国家标准作为研究任务 预期成果涉及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满足社会经济管理基本要求的项目(课题),宜将研制强制性国家标准作为研究任务 在创新活跃、发展变化速度较快技术(产业)领域,预期成果技术方案不十分稳定、市场前景不明朗的项目(课题),可将研制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作为研究任务 预期成果为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且相关领域没有国家标准的项目(课题),宜将研制行业标准作为研究内容 预期成果相关领域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某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满足地方自然条件、民族风俗习惯的特殊技术要求,可以将研制地方标准作为研究内容。  三、在专项设立阶段统筹协调把握技术标准研制需求  对于应用导向比较明确的专项,在设立过程中应考虑技术标准研制任务或内容。涉及标准研制任务的专项,科技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标准化主管部门共同组织开展专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共同推荐技术领域和标准化领域专家参与。  四、在专项项目(课题)立项阶段明确技术标准研制任务和要求  有技术标准研制需求的专项,应将技术标准研究相关内容纳入项目(课题)申报指南 申报单位在项目(课题)申报书中应提出技术标准研究的具体目标、内容和预期成果 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管理专业机构(以下简称专业机构)在项目(课题)立项评审过程中,应注重发挥相关领域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化研究机构及标准化专家作用,为项目(课题)中标准研制任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咨询论证服务 项目(课题)任务书中应明确研究技术标准的数量、名称、标准类型以及推进的目标进度。  五、在专项项目(课题)实施阶段强化技术标准研制的要求与服务  在技术标准研制任务实施中,专业机构及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充分发挥前期参与专项设计、实施方案编制和指南编写标准化专家的技术咨询与评议作用 在标准关键技术和指标的评估、验证及确定中,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充分发挥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的作用 将修订标准作为研究任务的,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主动与原标准编制单位进行有效沟通 项目(课题)研究任务变更中涉及标准研制任务的,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提前就标准研制任务变更事项与相关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做好协调沟通,由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变更后标准的性质、类型、名称、适用范围、主要内容等提供咨询意见建议 对于强制性国家标准研制任务的变更,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征得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标准化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专项研制技术标准的快速立项程序,对前期已经充分论证并纳入专项研究任务的推荐性国家标准,争取将其立项周期压缩一半 对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可视其技术方案成熟度和市场应用前景,省略立项论证、公示等环节,予以优先和快速立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步伐 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为有标准研制任务的专项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开通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提供国内外标准题录检索、强制性国家标准全文免费阅读、经授权的标准文本在线阅读等服务 相关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应为标准研制任务承担单位提供标准制修订工作程序、方法的服务与指导。  六、在专项项目(课题)验收阶段把握技术标准研制任务完成情况  有技术标准研制任务的专项项目(课题),邀请相关领域标准化专家参加验收。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提供相关标准计划立项、征求意见、报批的文书,以及标准报批稿或标准文本等,作为标准研制任务验收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于标准中有首次应用的技术和指标,或技术指标与同层级现有标准规定不一致的,需附上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提供的标准中关键技术和指标的评估、验证报告。由于客观原因导致技术标准研制任务终止或延期的,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七、支持在研和已结题验收专项的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  科技主管部门和标准化主管部门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的工作机制,选择部分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试点,支持在研或已结题验收的专项项目(课题)产出应用前景广、市场需求大的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应用进程。  八、加强专项中研制技术标准的统计与应用  将专项研制技术标准纳入科技成果统计和科技报告,强化统计信息的公开共享。将技术标准研制任务完成情况作为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后续承担技术标准研究和制修订工作的重要依据。  九、加强技术标准人才培养和专家队伍建设  标准化主管部门会同科技主管部门和相关专项专业机构,为承担技术标准研制任务的项目(课题)承担者提供技术标准知识、工具和方法培训。支持承担技术标准研制任务的专家参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工作。在标准化试点示范、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评选表彰等工作中,优先支持技术标准研制任务完成出色的单位和团队。加强国家科技专家库和标准化专家库信息的交换共享。  十、鼓励地方制定配套政策措施  地方科技主管部门会同标准化及行业主管部门研究制定地方科技计划专项研究技术标准的支持政策,对有助于促进地方优势产业培育、集聚和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技术标准研究项目(课题),在科技计划专项项目(课题)和产业项目安排上给予优先支持。对有标准研制任务的科技计划专项,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应积极配合,做好标准立项、实施、应用推广等工作。在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技术升级等工作中,充分发挥科技计划专项项目(课题)形成的强制性技术标准的作用。鼓励将科技计划专项项目(课题)形成的技术标准作为政府采购和公开招投标的依据。  附件:主要名词解释说明  科技部 国家质量监督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检验检疫总局  2016年9月20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主要名词解释说明  标准性质:按照《标准化法》规定,标准根据法律效率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依据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涉及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满足社会经济管理基本要求,需要统一技术、管理和服务要求,应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法律法规对标准制定另有规定的,按现行法律法规执行。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医药卫生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行业标准和强制性地方标准,按现有模式管理。安全生产、公安、税务标准暂按现有模式管理。核、航天等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的军工领域行业标准,由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指为仍处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如变化较快的技术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提供指南或信息,供科研、设计、生产、使用和管理等有关人员参考使用而制定的标准文件。  标准化主管部门:包括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行业标准化主管部门、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简称国家标准委),是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的主管机构。行业标准化主管部门指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指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的标准化工作)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指由国家标准委、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或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批准设立,在一定专业领域内,分别在全国、行业或地方范围内从事标准化工作的技术组织。  标准制定阶段:指依据标准制定程序,将标准制定过程划分形成的区间段落。以制定国家标准为例,根据《国家标准制定程序的阶段划分及代码》规定,我国国家标准制定程序分为9个阶段,即预阶段、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审查阶段、批准阶段、出版阶段、复审阶段、废止阶段。  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指由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牵头建设,涵盖国家标准化、国际标准化、WTO/TBT/SPS、标准文献及全文等资源,为用户提供包括标准化信息检索、在线阅读、信息咨询等国内外标准化信息专业服务的资源平台。  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指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审议确定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主要从事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承担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管理工作的科技管理类事业单位或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
  • 国内首个矿用导航技术实验室正式建成
    10月3日,国内首个矿用导航技术实验室在中国煤科太原研究院正式建成。作为煤矿采掘机械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子实验室,该实验室加快了行业高端导航技术与装备的研发与应用。煤矿采掘工艺复杂,工作面环境多变,少人化、无人化采掘工作面的建立一直是矿山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方向,其中自动导航定位技术是制约采掘装备智能化发展的主要“卡脖子”环节。十多年来,中国煤科太原研究院潜心研究矿用导航定位方法,积极参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间的学术交流,与澳大利亚研究机构同时在两个同类工作面同步完成掘进工作面基于惯性导航系统的采掘装备全工况对比定位试验,试验结果取得预期效果。同时,加速开展自主研发工作,持续不断进行科研攻关和工业性试验,成功突破了导航定位关键技术的工程化应用难题,实现掘锚机规划截割,助力快掘系统实现月进尺3088米的世界纪录。基于导航定位技术,操作人员可以远离巷道迎头,在高效掘进的同时确保作业安全和职业健康。目前,经多轮迭代形成的系列矿用导航产品,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技术水平。矿用导航技术实验室的建成,拓宽了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科研创新领域,增强了矿用导航技术在系统级和核心部件级动静态特性测试能力,提高了矿用导航产品在工程应用中的可靠性。
  • 《水质监测无人船安全作业技术标准》标准讨论会成功召开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无人船船载水质监测系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水质监测无人船安全作业技术标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标准讨论会成功召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2019年11月22日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09ca5e2a-a130-4feb-b56c-b0eddb892b8f.jpg" title=" image001.jpg" alt=" image00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参会代表合影 /p p   为了解决当前我国水环境监测领域无人船作业标准缺乏的现状,推动无人船这一新兴智能化平台在河湖管护领域的规范化应用,由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与中国水利企业协会联合立项的《无人船船载水质监测系统》《水质监测无人船安全作业技术标准》第一次标准讨论会于2019年11月22日在杭州召开。 /p p   本次讨论会由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与中国水利企业协会联合主办,青岛中质脱盐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承办,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大连海事大学无人驾驶船舶技术与系统协同创新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河海大学河长制研究与培训中心、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哈工大(威海)船海光电装备研究所、深圳市百纳生态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支持。 /p 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61px height: 49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70ae9ee9-a81b-4784-829f-f7352f3b5640.jpg" title=" image003.jpg" alt=" image003.jpg" width=" 661" height=" 493"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水利企业协会监事长陈庚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b1f1dca7-7722-4a3a-a4ed-067f6c97bbe2.jpg" title=" image005.jpg" alt=" image00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邓瑞德 /p p   中国水利企业协会监事长陈庚寅,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邓瑞德,海河流域北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罗阳,大连海事大学无人船研究院院长王国峰,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金久才教授等领导专家,以及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燕山大学、天津大学、云洲智能、中国水环境集团、中船重工七一五所、百纳生态研究院、重庆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南方测绘、上海华测、楚航测控、深圳智慧海洋、耀星航标、智慧航海、成都益清源、青岛中质脱盐等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单位的专家、技术骨干共计20余人参会。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6aab2cb4-3f2f-4d00-bb5f-cc87bd3489a1.jpg" title=" image007.jpg" alt=" image00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大连海事大学无人船研究院王国峰院长 /p p   会议由大连海事大学无人船研究院王国峰院长主持。首先,由中国水利企业协会陈庚寅监事长发表讲话。 /p p   陈庚寅监事长对国家标准政策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指出,标准代表着规则、话语权与产业制高点,标准化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速度与力量。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大力提升标准化能力。本次讨论的两项标准是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与中国水利企业协会首次联合立项,协会将严把立项关、审查关。希望在座专家集思广益,做好标准制定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2384ee2e-117a-4e5d-a023-ebeabfc52548.jpg" title=" image009.jpg" alt=" image00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青岛中质脱盐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总经理苑萍 /p p   随后,青岛中质脱盐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总经理苑萍标准编制工作进行了汇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32a97bc2-f1ce-4e83-8be7-293bf4536032.jpg" title=" image011.jpg" alt=" image01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邦建设集团深圳百纳生态研究院总工张玉昌博士对大会进行汇报,主题为“无人船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1edf1b90-ca5e-45f0-84e3-0c8ab61fd7fe.jpg" title=" image013.jpg" alt=" image01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所高级工程师陈学凯 /p p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所高级工程师陈学凯代表标准主编团队进行标准编制工作汇报。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69e4adf9-3e19-4525-b811-4490ac2fe42c.jpg" title=" image015.jpg" alt=" image01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所高级工程师曹峰 br/ /p p   标准讨论环节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所高级工程师曹峰主持。大会对《无人船船载水质监测系统》及《水质监测无人船安全作业技术标准》标准初稿进行了逐条讨论。各参会代表由水资源、水环境监管工作的具体需求出发,结合无人船巡查作业实际情况与对标准的技术参数、应用场景等相关内容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随后对标准的编写工作任务进行了安排,确定了标准编制工作的时间进度。 /p p   最后由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邓瑞德作总结。 /p p   邓瑞德理事长首先对到会专家表示感谢,并对参会人员,无人船属于新兴的检测方法与手段的搭载平台,必然有其不完善、不成熟的一面。希望编制人员在标准编制过程中不要追求面面俱到,以尽快解决标准缺失问题为先,尽快根据意见修改,加强交流合作,争取早日完成标准编写工作。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1395ec16-0bc9-4c59-afaa-0a8d893a3e48.jpg" title=" image017.jpg" alt=" image01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会议现场 /p p   标准制定工作联系人 /p p   青岛中质脱盐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p p   苑萍 /p p   18366223266 /p p   0532-80912156 /p p   lyndayuan@vip.163.com /p p br/ /p
  • 第四届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换届方案公示
    关于第四届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换届及组成方案进行公示的通知各有关单位: 第四届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9)拟由43名委员组成,赵宇亮任主任委员,高思田、葛广路、张维旭、席广成任副主任委员,高洁任委员兼秘书长,秘书处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承担。 现将第四届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换届及组成方案面向社会,截止时间为2023年04月06日。 2023年03月06日 附表:第四届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名单序号委员会职务姓名工作单位1主任委员赵宇亮国家纳米科学中心2副主任委员高思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3副主任委员葛广路国家纳米中心标准检测重点实验室4副主任委员张维旭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5副主任委员席广成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6委员兼秘书长高洁国家纳米科学中心7委员白本锋清华大学8委员陈林森苏州苏大维格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委员陈鲁海上海金相环境科技有限公司10委员陈晓红北京化工大学11委员戴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12委员丁荣泰州巨纳新能源有限公司13委员方哲宇北京大学14委员高峡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15委员顾宁南京大学16委员龚林吉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17委员韩立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18委员黄卫东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19委员孔令涌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委员康永印纳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1委员李力北京海岸鸿蒙标准物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22委员李平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3委员李润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24委员李兆军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5委员倪振华东南大学26委员宁辉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27委员庞代文南开大学28委员任玲玲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29委员孙洁林上海交通大学30委员宋志棠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31委员王益群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32委员王远航深圳市飞墨科技有限公司33委员谢黎明国家纳米中心标准检测重点实验室34委员夏洋嘉兴科民电子设备技术有限公司35委员许海燕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36委员徐健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37委员杨勇骥上海市显微学学会38委员余方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公司39委员于明州中国计量大学40委员曾毅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41委员朱建荣苏州市计量测试院42委员朱君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43委员周素红北京粉体技术协会
  • 重点分析仪器测试技术标准项目专家组成立
    仪器信息网讯 2013年12月5日,北京中苑宾馆,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以下简称&ldquo 协会&rdquo )《重点分析仪器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制(II)》项目专家组成立大会召开。会议由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渝英女士主持,中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方向先生到会并致辞,协会汪正范研究员作了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标准化项目:《重点分析仪器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制》情况介绍。本次会议共有行业专家和专业生产厂商代表近50人到会。   协会张渝英秘书长   中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方向副主任   协会汪正范研究员为到会代表作了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标准化项目:《重点分析仪器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制》情况介绍。首先介绍了2009年《重点分析仪器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制(I)》中5个子项目的完成情况:(1)标准体系研究及建立,(2)开展质谱及质谱联用仪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 ,(3)开展原子荧光光谱仪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 ,(4)以紫外/可见光谱仪为基础的快速检测仪器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究,(5)分析仪器数据格式标准及通用接口标准研究。该项目已经提交了11份研究报告,提交了4项国家标准草案,并已获得国标委立项。   协会汪正范研究员   报告中还介绍了2013年《重点分析仪器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制(II)》项目中8个子项目的立项内容、承担单位、具体的考核指标。8个子项目是:分析仪器性能测试技术标准体系研究、质谱性能测试方法研究、&ldquo 液相色谱仪&rdquo 的性能测试方法研究、原子荧光光谱与液相色谱联用仪的性能测试方法、基于紫外可见光谱仪的快速检测仪器性能测试方法、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用空心阴极灯性能测试方法、离子色谱柱性能测试方法、原子荧光光度计和原子吸收光谱仪的数据格式。   为更好地完成2013年《重点分析仪器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制(II)》项目,特别对项目组织形式加以规范:   (1)项目的承担单位: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2)项目负责人:张渝英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3)项目办公室:汪正范、尹碧桃、赵羽   (3)按项目课题成立7个课题组,各课题承担单位成立工作组,明确负责人和联系人   (4)各课题承担单位成立专家组,指导工作   大会宣布成立7个课题组,8个课题分别由下述单位承担: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天津博纳艾杰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锐光仪器有限公司。   大会宣布成立4个项目专家组:高效液相色谱仪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专家组、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用空心阴极灯的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专家组、飞行时间质谱仪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专家组、离子色谱柱的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专家组。4个项目专家组共计47人,方向先生为项目组专家现场颁发聘书。  方向副主任为项目组专家颁发聘书   各课题组随后召开小组讨论会。会议中,讨论气氛热烈,通过讨论基本明确小组今后的工作内容和方向,初步拟定项目内分析仪器性能测试的项目,明确课题组每一个成员的任务和规范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工作交流形式。 小组讨论会   小组讨论会 小组讨论会 小组讨论会 小组讨论会
  • 《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发布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工信厅科[2012]18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有关行业协会,部直属单位:   为贯彻《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国发〔2011〕47号),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工信部规〔2012〕211号)的工作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决定组织开展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工程,以专项方式整合优势资源,持续加大投入,系统解决产业发展急需的标准问题,全面提升标准对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等重点工作的支撑能力。   现将《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标准化工作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联系电话:010-68205240)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2012年9月20日   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为确保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有效实施,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落实“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以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为核心,以重要技术标准研制为重点,完善和优化工业和通信业技术标准体系,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标准,提升工业和通信业标准的整体水平和标准化工作的管理水平,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技术标准体系日趋完善。工业和通信业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优化,重点领域发展急需的、具有创新成果和国际水平的重要技术标准基本完善,行业标准标龄明显降低,主要工业产品质量标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标准体系的完备性、协调性、先进性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取得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重要技术标准和配套标准大量制定,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标准,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建立,重大技术标准实施效果显著,有效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标准化基础能力显著增强。标准化工作顶层设计有效加强,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支撑、引领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标准化管理体系完善、高效,信息服务水平和能力显著提升,人员队伍进一步壮大,保障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到“十二五”末期,制定800余项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技术标准,工业和通信业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优化,标准整体水平有效提升,标准化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标准成为支撑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武器。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服务产业发展需求   工程要紧密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需要,加强重要技术标准研制,不断完善、优化技术标准体系,提升标准技术水平,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标准支撑。   (二)注重提升标准技术水平   工程要集中优势资源,突破制约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工作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加大重要技术标准研制力度,加快标准修订速度,加大先进、适用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转化力度,着力提升标准技术水平。   (三)着力促进标准协调发展   工程要做好与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处理好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协调关系,构建科学、先进、和谐的技术标准体系。   四、主要任务   紧密围绕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的核心工作,加强标准化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标准,提升工业和通信业标准的整体技术水平和标准化工作的基础能力,实现“一个突破、两个提升”。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推进专项   紧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标准需求,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工作的关键环节,开展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1.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体系构建。以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标准体系,确保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开放性和协调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技术标准预先研究。对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关键材料、核心元器(部)件、关键工艺、装备与系统等重要技术标准,紧密结合技术研发的进展,及时开展标准预先研究工作,协调、优化关键技术指标,为标准制定奠定坚实基础。   3.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技术标准制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体系为指引,以标准预先研究成果为基础,产学研用联手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急需的、具有创新成果和国际水平的重要技术标准制定工作,总结、固化技术创新成果,引领技术、产业发展方向,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工作的关键环节。   4.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标准应用示范。加强与地方优势产业发展的结合,部省联手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标准应用示范,推动标准有效实施,充分发挥标准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5.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标准化推进。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引导有实力的企业、企业联盟或组织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标准化工作,推动自主技术标准加速走向国际,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标准化工作主动权,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标准技术水平提升专项   加大标准制定力度,加快标准制定速度,提升标准的技术水平,主要开展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完善工业和通信业技术标准体系。以工业和通信业的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和优化为核心,着眼“十二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需求,明确各行业领域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的方向、重点和规模,指导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工作科学发展。   2.重点领域重要技术标准研制。加强重点领域的重要技术标准预先研究和试验验证,加大力度开展电子电气、关键零部件、关键原材料等工业产品的可靠性、节能环保和能效标准,食品、化妆品、玩具等日用消费品的安全、卫生标准,显著提升标准技术水平,促进工业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3.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对比分析与转化。细分行业领域,深入开展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对比分析研究工作,明确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相比的差异、不足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快转化先进的、适用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迅速提升我国标准的技术水平,支撑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要。   4.行业标准复审与修订。坚持开展标龄满5年的行业标准复审工作,加快行业标准的修订速度,更新标准的技术要求,提升标准对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和支撑作用。   (三)标准化基础能力提升专项   针对标准化管理工作的目标、方法、措施等要素,主要开展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加强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针对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如重要技术标准研制管理、标准与知识产权的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标准应用示范、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标准化推进等,加强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以及标准化运行机制和管理手段研究,指导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建立标准化管理和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完善、优化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提升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效率。支持各地方、各行业的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发展,构建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网络,提升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加强标准化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专家队伍,培养熟悉专业技术、掌握标准化方法、精通国际标准制定规则与程序、外语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地方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标准化专业知识培训,提升标准化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加强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基础人才队伍建设。   五、进度安排   工程实施的总进度为2012—2015年。按照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可分为启动、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   (一)启动阶段   完成工程的总体方案,启动工程实施工作。   主要任务是提出工程的主要任务、分工和整体进度安排,提出工程实施的总体要求,发布工程的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   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推进专项、标准技术水平提升专项、标准化基础能力提升专项的各项具体工作任务。   主要任务是开展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工作,完善、优化技术标准体系,明确体系建设的重点和方向 结合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加强重要技术标准研制工作 成套成体系组织标准制修订工作,不断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提升标准技术水平 组织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标准应用示范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技术标准加速走向国际 开展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管理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培养,增强标准化基础能力。   (三)总结阶段   汇总各专项任务的工作成果,组织开展项目验收,以及全国性的经验交流活动,推广工程的成功经验。   主要任务是组织工程各项任务的验收工作,总结成功经验,挖掘典型案例 组织全国性的工程总结交流活动,推广工程的成功经验,推动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工程是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工作贯彻《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落实“重点突破、整体提升”思路的重大举措,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二)建立机制,加强检查   各有关单位要完善工程实施的工作机制,有效推动工作开展。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要加强本地区、本行业工程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每年年底要将相关情况向部(科技司)通报。   (三)加大投入,保障实施   各有关单位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做好工程实施与地方产业发展规划、行业发展战略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的衔接,多渠道加大人员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制度保障,务实有效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四)多方参与,企业主体   各有关单位要加强沟通和协作,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和作用,特别是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工程顺利实施。   附: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工程任务分解表.doc
  • 《科技计划研制技术标准工作手册》发布
    为方便科技工作者更好承担或参与技术标准研制工作,提供技术标准基础知识、方法和工具服务,国家标准委会同科技部、质检总局组织编制了《科技计划研制技术标准工作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日前已正式发布,这也是落实《&ldquo 十二五&rdquo 技术标准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深化标准化与科技互动支撑的一项重要举措。   自&ldquo 十五&rdquo 时期国家提出并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以来,研制技术标准逐渐成为国家科技计划的重要目标任务,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承担或参与技术标准研制工作。为满足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需求,国家标准委会同科技部、质检总局组织编写了《手册》。《手册》分为基础篇、管理篇、程序篇和方法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比较系统的回答了科研人员在研制技术标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涉及到标准的内涵、标准化的作用、技术标准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我国标准化管理体制、科技计划研制技术标准的工作程序等内容。《手册》还列出了与研制技术标准相关的延伸阅读材料,以及标准化相关组织机构联系方式等标准化工作常用信息。广大科技工作者及社会各界均可从科技部、国家标准委官方网站和国家科技计划申报中心网站免费阅读并下载该《手册》。   下一步,国家标准委将与科技部联合开展技术标准知识培训,不断提高科技工作者标准化意识和水平,提升科技计划研制技术标准工作的有效性。   附件:《科技计划研制技术标准工作手册》.pdf
  • 国家级北斗卫星导航产品检测机构成立
    国家通信导航与北斗卫星应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6日在石家庄市挂牌,该中心由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成立。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测绘导航局和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批准该研究所成立&ldquo 北斗卫星导航产品质量检测中心&rdquo 。这标志着我国首个国家级北斗卫星导航产品检测机构成立。   据了解,两个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在国家认监委和总参测绘导航局指导下,制定北斗卫星导航及卫星应用标准 研究北斗卫星导航设备检测方法和测试技术 开展北斗卫星导航产品检测认证 提升北斗卫星导航产品质量,推动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发展 向行业主管部门、政府有关部门及广大消费者提供产品质量信息。   两个中心的成立将有利于北斗导航应用普及,尽早发挥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使用效能 帮助提升北斗导航产品质量,增强北斗导航核心竞争力 有利于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推动北斗导航的应用与国际接轨。
  • 北京141个技术标准项目获1200万元补助
    标准补助金“补”出新变化 北京市141个技术标准项目获1200万元补助   本报讯 (记者徐建华)从北京市质监局获悉,2011年北京市技术标准制修订补助项目评审结果近日揭晓:75家单位的141个技术标准制修订项目共计获得1200万元补助。   今年的技术标准制修订补助项目评审申报工作自2011年1月1日开始,至3月31日结束。全市共有103家单位申报了211个标准项目。经过形式审查、专业评审、终审等环节的评审以及市财政经费支持情况的核实,最终确定对75家单位的141个项目给予共计1200万元补助。   据了解,北京市技术标准制修订补助资金设立于2007年,由北京市财政局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设立。   5年来,共对295家单位的731项标准给予了5577.5万元补助。5年来,企业为主体参与制定的标准获得补助资金的比例由2007年的26.7%稳步提升至2011年的58%,涌现出了一批对提升产业化程度具有重要意义的标准项目。   5年来,地方标准在社会管理中的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日趋显现,地方标准获得补助资金的项目比例从2007年的18.8%增长至2011年的28.4%,在今年专家组重点推荐的27个标准项目中,有10项是地方标准,占重点项目总数的37%。   北京市质监局标准化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资助企业参与技术标准制修订的方式,不仅增强了北京市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能力,更促进了首都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升级。   今年共有12项国际标准获得了补助资金,显示出北京市一些有影响力的企业通过运用标准化的方法提升在国际标准中的话语权,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对服务业标准的不断扶持,则在传统的居民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的基础上,涌现出了一批金融服务业、物流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高端技术标准,使本市的服务产业不断向服务内涵知识化、服务标准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对加速服务技术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 中国纤维素乙醇技术标准正在制定
    全球最大的工业酶制剂生产商诺维信全球执行副总裁托马斯那奇昨日透露,中国国家标准委已经通过行业协会推进纤维素乙醇技术标准的制定。这无疑是加速中国纤维素乙醇商业化运营的一大利好消息。   那奇昨日在京面对媒体时介绍说,目前中国每年有7亿吨农业废弃物,其中2亿吨将用于纤维素乙醇的制造,若以1/5-1/4的转化比率来讲,中国将具备4000万-5000万吨的产能,但目前中国生物质能源却还处在“襁褓”阶段。专家则指出,2011年第三季度诺维信与中粮和中石化两大央企巨头在华合作运营的乙醇示范工厂能否展示足够商业化可行性才是关键,而标准的建立对大规模的投产更有推动作用和行业意义。
  • 绿色制造技术标准联盟日前正式成立
    2010年2月2日,由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下称“中心”)组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北京机电研究所、重庆大学等20余家单位共同发起的绿色制造技术标准联盟(下称“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由中心副主任邱城主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李冬茹处长、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院长李新亚到会并讲话。中心标准化研究所副所长丁红宇做了绿色制造技术标准联盟筹备工作总结报告,对近两年的联盟筹备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   据了解,联盟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和装备”重大项目成果为基础,由国内相关的研发单位、应用企业、标准化机构、行业协会以及检测、评定机构等共同发起,自愿组成。主要任务为:跟踪绿色制造技术发展前沿和国内外相关标准化动态,研究装备制造业绿色制造技术标准需求,开展共性问题和重点标准的前期研究和技术研讨工作 提出绿色制造技术标准体系、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标准化研究项目立项以及相关标准化方针和政策的建议 促进相关标准化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技术交流与标准协调工作,配合相关标准机构,组织联盟成员单位协助或参与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工作 组织开展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化技术交流活动,建立绿色制造技术标准平台,配合相关标准机构开展标准技术咨询、标准宣传与贯彻工作。   李新亚院长对联盟的成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指出,联盟的组建将进一步增强绿色制造技术联盟的整体实力,为统一绿色制造技术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表述,更好地开展绿色制造技术标准体系研究、标准制修订奠定了基础。在提升绿色制造技术的普及、应用和收效程度,保障绿色制造技术相关检测、评估评价与认定工作的规范化,促进绿色制造技术资源的共享与积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李院长表示,作为绿色制造技术创新联盟的成员,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将积极支持院直属企业加入绿色制造技术标准联盟,认真履行相应义务。   此次会议推选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李冬茹为理事长,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奚道云为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秘书长,重庆大学曹华军、上海交通大学陈铭为副秘书长。
  • “十二五”技术标准专项规划意见征集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深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充分发挥技术标准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中的导向和保障作用,科技部会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及有关专家,在广泛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组织起草了《“十二五”技术标准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   现将《“十二五”技术标准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向社会征求意见。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如有修改意见和建议,请在2012年6月15日前,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反馈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对于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和参考,以便进一步完善专项规划。   联系电话:010-58881677、010-58881607   电子邮件:jhs_cgc@most.cn   附件:“十二五”技术标准专项规划   科技部发展计划司   二0一二年六月八日
  • 日本拟对电安法技术标准省令进行全面修订
    根据日本目前的《电气用品安全法》(简称电安法),每个指定产品的安全标准(包括检测方法和设计规范)是由政府确定的。因此,这也导致在某些情况下安全标准很难对新技术和新产品作出迅速的反应。此外,随着国外制造产品的增加,日本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协调显得愈发重要。   考虑到这种情况,2013年2月25日,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产品安全课向WTO秘书处提交了第G/TBT/N/JPN/415号WTO/TBT通报,通报电安法下规定电气用品技术标准省令的修正案。该修正案的目的是为了使日本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相协调。该修正案拟于2013年4月15通过,并于2013年10月15日实施。   此次对规定电气用品技术标准的省令进行全面修订,包括:   l 澄清“安全原则”的概念   l 使用通用标准,如取消各个详细的安全标准,规定共同要求的安全水平   l 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全球协调。   此外,根据上面对电气用品技术标准省令的修订,还对《电器用品安全法×施行规则》以及解释电气用品技术标准省令的告示进行了必要的修订。
  • 中国2015年前建起北斗导航检测认证体系
    新华网北京8月3日电 解放军总参谋部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3日在北京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中国将用3年时间建立起一个“法规配套、标准统一、布局合理、军民结合”的“北斗”导航检测认证体系,以期全面提升“北斗”导航定位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确保“北斗”导航系统运行安全。   “北斗”导航定位系统是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并计划在2012年年底正式开通服务。截至目前,“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已经有11颗卫星在轨运行,拥有12万军民用户。到2020年前,“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卫星数量将达到30颗以上,导航定位范围也将由区域拓展到全球,其设计性能将与美国第三代GPS导航定位系统相当。   据总参测绘导航局介绍,随着“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建设发展,“北斗”导航应用即将迎来“规模化、社会化、产业化、国际化”的重大历史机遇,也对“北斗”产品的检测认证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军地双方签署的协议,中国将在2015年前完成“北斗”导航产品标准、民用服务资质等法规体系建设,形成权威、统一的标准体系。同时在北京建设1个国家级检测中心,在全国按区域建设7个区域级授权检测中心,加快推动“北斗”导航检测认证进入国家认证认可体系,相关检测标准进入国家标准系列。   相关负责人称,尽快建立起“北斗”导航检测认证体系,既是“北斗”系统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具体举措,也对创建“北斗”品牌,加速推进“北斗”产品的产业化、标准化起到重要作用。
  • 博日科技参与制定《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筑技术标准》
    关于生物安全实验室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将实验室分为一级( Biosafety Level 1,BSL-1)、二级( BSL-2)、三级( BSL-3)、四级( BSL-4)。其中一级生物安全防护最低,四级最高。大部分医院的检验科是BSL-2 实验室(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这类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按照实验室是否具备机械通风系统,将 BSL-2 实验室分为普通型 BSL-2 实验室、加强型 BSL-2 实验室。在普通型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基础上,通过机械通风系统等措施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要求的实验室就是加强型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公共卫生和健康体系的完善,实验室能力建设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筑技术标准》对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建筑结构、装修、暖通、给水排水、气体供应、电气及智能化、消防、节能、设备与配置、检测验收、运维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编制,建立了我国首个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筑技术标准,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引导性。《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设技术标准》参编单位该标准由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室建设发展分会牵头,组织包括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陕西农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杭州博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辽宁克力爱尔生物实验室工程有限公司、广州科劳斯实验室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武汉博菲特实验室装备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起草制定。旨在确定应用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形成高度系统整合的加强型生物安全建设支撑体系。同时积极落实国家对生物系统建设要求相关部署安排,引领行业建设发展作出一定贡献。标准和规范的建立,必定是一条漫长的路。多年来,博日科技一直积极参与各类标准制定,推动行业在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上更加健康、蓬勃发展。# 2010年 #博日科技就受邀参与制定了PCR仪中国医药行业标准。2021年,博日科技主动肩负头部品牌责任,3月参与制定PCR实验室行业标准制定,7月参与制定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国家标准的起草,9月参与制定耗材系列团体标准制订,鼎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3月,参加PCR实验室行业标准发布座谈会7月,参加PCR仪国家标准工作组第四次会议9月,参加耗材行业标准制定关于博日科技公司博日科技公司是国内领先的生命科学与医学诊断产品提供商,是中国PCR行业的领军者与开拓者之一,为中国首批获得荧光定量PCR设备注册证的公司之一,现已发展成为拥有多技术平台、多产品线的分子检测综合供应商,开发并量产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仪、全自动核酸纯化仪、基因扩增仪、核酸纯化试剂、各类PCR检测试剂、标准PCR检验实验室、移动PCR检验实验室、样本保存液、耗材、原料等多类产品,形成了“仪器+试剂+耗材+原料”的生态系统,战略性覆盖PCR整个产业价值链。该公司专业从事分子检测系列化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致力于为临床及非临床客户提供分子检测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
  • 仪器仪表专业技术标准化工作启动
    仪器仪表专业技术标准化工作启动 &mdash &mdash &ldquo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rdquo 成立大会   仪器信息网讯 为了更好地开展标准化工作,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于2014年8月12日在京宣布正式成立&ldquo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rdquo ,并在当天召开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仪器信息网作为唯一的特邀媒体出席了会议。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现场   据了解,目前国际和发达国家的标准化工作团体主要是非政府组织,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美国仪表学会(ISA)、日本电器计测器工业会(JEMIMA)等。经过5年的酝酿筹备,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近日终于正式成立。其最主要的工作之一是希望能够实现自主独立地提出、制定、发布、实施和修订仪器仪表学科/专业的领域团体技术标准。   会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吴幼华表示:&ldquo 掌握了标准意味着掌握了话语权,标准问题对仪器仪表行业、企业和市场有着强烈的冲击,因此,仪器仪表行业对标准化工作有很强烈的呼吁。&rdquo 此时,&ldquo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的成立赶上了一个好时机。中央政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国标委2013年启动了团体标准研制试点项目,田世宏主任多次在讲话中强调培育发展社会团体标准的重要性。作为中国科协第二批试点工作的改革对象,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将以&lsquo 抓住机遇,主动争取;小步快跑,专业实施&rsquo 的方式开展标准制定和实施工作。&rdquo 吴幼华为张钟华院士颁发聘书 吴幼华为欧阳劲松颁发聘书   第一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共由58名委员组成,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院士任主任委员,中国计量科学院张钟华院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方向、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吴幼华、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研究所所长欧阳劲松等任副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郭晓维先生则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秘书处秘书长。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下设的专门委员会,工作范围涉及仪器仪表领域专业团体标准的制定、修订、统一审查、批准、编号、发布工作,并负责指导和推进仪器仪表领域专业团体标准的宣贯、教育、培训工作等。 吴幼华为郭晓维颁发聘书   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条例》和《标准制订、评审工作细则》进行了审议,同时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的近期工作进行了介绍。(撰稿:刘玉兰)   本网快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深化,将某些政府职能(例如:工业标准的制定)逐步转移到行业学会、协会或产业联盟去做是一个方向,也是与国际上的做法接轨的,本届政府在这方面也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的成立,也是国家标准化委员化在转移政府职能方面的又一个试点。   通过旁听委员们对《工作条例》和《标准制订、评审工作细则》的审议,笔者可以感觉到大家一致希望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保持独立性,通过自己扎实的工作,做出品牌,真正担负起协助政府机构减负的职责,而非仅仅做一些拾遗补缺的工作。   而未来,如果能够把标准的制定与建立起仪器仪表行业的&ldquo 市场准入制度&rdquo 有机地结合起来,减少恶性市场竞争,切实保护优秀的国产仪器仪表厂商和产品,那实在是善莫大焉了。当然,如果想要做到这一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如何协调不同行业协会、学会或产业联盟制定的同类标准之间的差异?是完全的竞争?还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以尽量减少厂商在不同标准间进行选择时的困惑,也是大家需要思考的问题。(主编当班)
  • 重磅!新冠疫苗国家技术标准发布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自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参与新冠疫苗的研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展,新冠病毒预防用疫苗终于进入了临床评价阶段。为指导我国新冠疫苗的临床研发,提供可参考的技术标准,8月14日,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部署下,药审中心组织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研发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mRNA疫苗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非临床有效性研究与评价技术要点(试行)》、《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临床评价指导原则(试行)》,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我国新冠疫苗的临床研发终于有了可参考的国家级技术标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据了解,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简称新冠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所致疾病(COVID-19)的创新型疫苗。 strong style=" text-indent: 2em "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研发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适用于灭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组疫苗、病毒载体类疫苗和DNA疫苗的研发; /span strong style=" text-indent: 2em "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mRNA疫苗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strong strong style=" text-indent: 2em "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主要针对非自我扩增型mRNA疫苗,对于自我扩增型mRNA疫苗、多组分mRNA疫苗在借鉴本指导原则时还需根据产品相关特点和属性开展相应研究。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指导原则中规定,新冠疫苗作为创新型疫苗,在考虑批准上市临床评价标准时,需要结合当时的 strong 疾病流行状况 /strong 、 strong 传播能力 /strong 、 strong 预防和治疗手段 /strong 、 strong 公共卫生需求 /strong 等综合考虑。新冠疫苗的保护效力应通过Ⅲ期临床保护效力试验进行评价。同时,还应对疫苗产品自身的安全性风险和接种带来的风险进行评估。如果疫苗有足够的保护效力,且具有可以接受的安全性,则具备获准上市的条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对于附条件批准上市的疫苗,上市后还应开展如下工作: /p p 1.对于使用临床试验期中分析数据的情形,上市后需继续完成Ⅲ期临床试验。 /p p 2.对于使用境外临床试验数据的情形,需在上市后按照相关要求开展必要的境内临床研究。 /p p strong 标准下载: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1& nbs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956157.shtml" target=" _blank" textvalue="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临床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临床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a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2& nbs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956158.shtml" target=" _blank" textvalue="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非临床 有效性研究与评价技术要点(试行)"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非临床 有效性研究与评价技术要点(试行) /a /p p 3& nbs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956156.shtml" target=" _blank"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研发技术 指导原则(试行) /a /p p 4& nbs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956155.shtml" target=" _blank"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mRNA疫苗药学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a /p p 5& nbs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956154.shtml" target=" _blank"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临床评价指导原则(试行) /a /p
  • 用磁场做导航 纳米机器人精准搏杀肿瘤细胞
    团队用靶向给药微纳米机器人在小鼠身上做了实验。他们用了乳腺癌细胞种植的皮下肿瘤模型,对30只小鼠跟踪了30天。团队发现,这种方法对小鼠肿瘤确有靶向杀伤作用,且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影响最小。  上映于1966年的科幻电影《神奇旅程》,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为给一名科学家实行高难度血管手术,5名医生被缩小成头发丝大小,置于针筒中,注射进他体内。5人驾驶着“潜艇”,躲过了免疫细胞的攻击,一路乘风破浪,成功完成任务。  50多年过去,当初的幻想,已经部分成为了现实。微纳米医疗机器人,就被认为是一种颇具前途的智能给药平台,目前被广泛用于肿瘤的靶向治疗。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卓越百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冯林课题组,研究出了一种新的更为智能的肿瘤靶向机器人。它有了伪装,还有了导航,能够在磁场的驱动下,精准抵达战场,投掷杀伤肿瘤的弹药。  让巨噬细胞吞下纳米药物,变身微纳米机器人  让纳米机器人装载药物,到达指定地点,定向治疗炎症或清除肿瘤,这是医学纳米技术的终极目标之一。但传统微纳米机器人在人体内的运动,其实靠的是分子之间的结合力,这是一种“被动靶向”,难免脱靶。“就好比我们知道,人群中具有某种特质的两类人可能会碰上。但茫茫人海中你最后碰上的是不是想要的人,其实要打一个问号。”冯林说。  而且,也如当初那部电影里所展示的,被注射进人体内的纳米机器人,稍有不慎,就会遭到兢兢业业工作的免疫细胞的攻击。  能不能让这类医疗机器人更为安全且精准地到达要去的地方?  2016年从日本回国后,冯林就一直思考这个问题。在北航机器人所的支持下,冯林和陈华伟老师合作申请获批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机器人重大项目“靶向给药微纳米机器人”。在一次讨论中,陈华伟问可不可以让活细胞作为载体。这句看似很随意的提问提醒了冯林:直接让活的细胞吞进载药纳米颗粒变身微纳米机器人行不行?  他们想到了巨噬细胞——这是一种喜欢吞食并处理异物的细胞。  合适的载体和“伪装”找到了,接下来,就是设计机器人的“导航系统”。  磁性纳米颗粒可以由磁场来控制,药物释放可以利用红外或者超声波。几乎是从零开始,冯林团队自行设计了复合磁控系统。他们从电子线圈开始设计,一点点调整、摸索技术参数。磁性纳米颗粒进入小鼠体内后,通过这套系统,他们可以在体外对其行走路径进行高精度控制。  再接下来,就是让磁性纳米颗粒装载药物,并让它在合适地点,通过合适方式,释放药物。  这款机器人其实设计有许多层。在阿霉素外层,是聚乙二醇,一种具有良好水溶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再外一层,是吲哚菁绿,它是药物研究中常用的荧光标记物,帮助科研人员判断机器人所在的位置。最后他们还包裹了一层脂质体,它具有非常高的生物相容性。  团队还为机器人设计了一个开关——近场红外光。近红外光穿透表层皮肤,磁性纳米颗粒吸收光线,产生热量,会释放出阿霉素。  如此一来,纳米机器人基本实现“指哪打哪”的效果。  “接收指令,执行指令,完成任务,在我们做机械的人眼中,具备这些能力的,才是智能的机器人。”冯林说。  团队用靶向给药微纳米机器人在小鼠身上做了实验。他们用了乳腺癌细胞种植的皮下肿瘤模型,对30只小鼠跟踪了30天。团队发现,这种方法对小鼠肿瘤确有靶向杀伤作用,且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影响最小。  9月,纳米科学领域权威期刊《小》(Small)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在机械学院,他们建立生物医学实验室  冯林的团队中,有好几个医学生物专业出身的博士。在他的机械实验室里,还有一块专门区域,用来做生物医学实验。  所以,你能看到这样一个略显奇特的景象——实验室里,有各类机械模型,有专业级的显微镜,以及小白鼠。  去采访时,由于已经结束了上一轮的实验,小白鼠所剩不多,正在笼子里踱来踱去,安度余生。  冯林是“80后”,本科学的电子信息工程,硕士专业是生物机器人,博士留学日本名古屋大学,跟着导师新井史人教授一头扎进了更为微观的世界——微纳米机器人。  回国后,冯林来到北航,获得北航“卓越百人”,加入了机械学院张德远老师领导的仿生与微纳系统研究所,之后又得到北京市“科技新星”资助。北航提倡“医工结合”,冯林也被聘入了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中心,更深入地进入到医疗机器人领域。  “不能只是炒概念,说纳米机器人未来能如何如何。”冯林一直存着这个念头,就是要真正把纳米机器人打入体内,真正杀死体内的肿瘤细胞。  就在不久前,冯林指导的学生团队凭借Medcreate磁悬浮胶囊机器人在第七届中国国际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本科生创意组全国第五名。  它用到的技术,也是“复合场磁控”。  这是一款主动可控高速图像传输型胶囊机器人,能对胃部等大体积消化道器官进行全方位无死角视频探查。胶囊机器人可以悬浮运动,无需改变患者体位,就能完成整个胃部的覆盖式检查。  冯林为学生取得的成绩高兴,但他也知道,要完善各类治疗型的微纳米机器人,还“路漫漫其修远兮”。  从小鼠到人体,从试验到临床,还需要一步步完善和摸索,这并非坦途。“你要舍得花一辈子的时间。”冯林说。
  • 中国第一部机动车尾气治理技术标准问世
    随着国家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力度的加大,“机动车环保检测合格标志管理规定”的实施以及各地机动车尾气工况检测方法的推行,机动车尾气超标治理难题已成为越来越突出的矛盾。并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许多地区由于不能有效的帮助汽车用户解决尾气超标问题导致汽车用户与环保部门和检测机构产生很大矛盾,导致有些地区环保部门不得不降低检测标准以缓解矛盾,还导致有些地区检测机构弄虚作假。   在这种情况下,《机动车尾气超标治理技术规范》,中国第一部机动车尾气治理技术标准终于问世了。它是由北京龙泉绿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出,起草,并推广实施的企业标准,北京龙泉绿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长期致力于机动车尾气治理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的企业,它不仅创建了一系列汽油车,柴油车尾气超标治理技术和产品,同时还创建了一整套机动车尾气超标治理理论,它治理机动车尾气超标的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治理机动车尾气超标理论一书“环保发动机的排放控制”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机动车尾气超标治理技术规范》是集治理原理,治理人员,场地,产品要求,治理作业过程,治理工艺流程,治理方案确定,治理操作流程,治理竣工验收于一体的技术标准,通过在北京,山西,贵州等地区检测机构试运行已经取得很大成效,按标准对尾气超标机动车治理合格率可达99%,是目前解决机动车尾气超标治理难题最有效的方法。   推广《机动车尾气超标治理技术规范》可以有效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可以有效的缓解汽车用户与环保部门和检测机构之间的矛盾,大幅降低汽车用户治理尾气超标的成本,还可以为机动车治理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了更好的推广《机动车尾气超标治理技术规范》,北京龙泉绿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特别制定推广合作办法向合作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场站和机动车尾气治理企业提供以下支持:   1、免费向合作单位提供机动车尾气超标治理产品的资料,样品和实验用品。   2、帮助合作单位建立机动车尾气超标治理项目,提供全套的治理技术。   3、以特供价格向合作单位提供治理汽油车,柴油车尾气超标的产品。   4、对合作单位提供机动车尾气治理人员技术培训服务。
  • 技术标准或成重大专项成果验收刚性指标
    当前传统的科技活动向创新活动转变,如何有效评价科技活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需要探索。在9月29日由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标准与科技评估高端研讨会”上,科技部副部长李萌指出,围绕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要大力加强科技评估的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工作。针对当前各评估机构工作基础、经验和能力不平衡,评估方法、质量不一的问题,要制定统一的评估规则和行为准则,构建好科技评估的基本制度和标准,加强规范发展。  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谷保中介绍,《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十三五”标准化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要求“加强标准与科技的互动,将重要标准的研制列入国家科技计划支持范围”,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进标准化战略实施。  对此,李萌指出,将进一步强化技术标准在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中的导向作用,提升科技评估的质量,加强结果应用,真正实现支撑决策和管理。  据悉,下一步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中,不但要求专项成果体现为重大技术系统、产品和工程等,还要将技术标准作为重要的刚性指标纳入到成果验收要求和考核体系中。  此次会议的议题是标准评估和科技评估标准化的融合发展,主要围绕项目评估、机构评估、经费评估、政策评估和标准评估等方面开展交流。来自全国各地的标准化与科技评估领域的专家学者、管理人员,两方面各90余名代表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 我国第一本《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通过审查
    日前,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的我国第一本《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送审稿)通过审查。审查委员会认为,该标准作为我国第一本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的国家标准,明确规范了钢结构现场检测方法,具体内容充实、重点突出,技术指标合理,可操作性强,技术上有所创新,总体上达到了国际水平。审查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对该标准的审查。

厂商最新资讯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