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增效剂检测标准

仪器信息网增效剂检测标准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增效剂检测标准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增效剂检测标准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增效剂检测标准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增效剂检测标准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增效剂检测标准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增效剂检测标准相关的解决方案。

增效剂检测标准相关的资讯

  • 应用:添加增效剂对防治桃蚜的减量增效作用
    研究背景桃蚜是桃树上最常见的害虫,对桃树的正常生长和产量有巨大的影响,且其还是多种植物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氟啶虫酰胺是新型吡啶酰胺类化合物,对吡虫啉等新烟碱类产生抗性的蚜虫具有优异的防效。为了提高农药制剂的应用性能,进而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加入桶混增效剂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桶混增效剂可以通过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及减小药液喷洒在靶标表面的接触角来增加靶标与药液的接触面积,明显改善叶面的润湿、铺展、滞留和渗透等理化性能。从而增加防效,达到降低农药用量和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本文通过对七种不同增效剂与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水分散粒剂进行桶混,评价桶混后界面性能及其对桃蚜的防治效果,为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水分散粒剂的田间应用提供思路和参考。实验方法与仪器1.动态表面张力的测定动态表面张力是以时间为变量体现液体表面张力变化的一个物理量,用于评价液体运动特性。药液喷雾沉积的影响,通常可通过它们雾化效应和动态表面张力予以说明。目前在农药领域对于表面张力的关注,主要侧重于对药效的评价,通过药液动态表面张力的测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评价制剂的药效。本文采用KRÜ SS动态表面张力仪BP100进行动态表面张力测定。2.静态表面张力的测定静态表面张力是指表面活性剂在界面达到吸附平衡时的最低表面张力,是用来测定表面活性剂静态吸附性能的重要参考指标。表面活性剂一般通过在界面吸附来改变界面性能,故此检测静态表面张力对桶混增效剂的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悬滴法,通过德国KRÜ SS光学接触角测量仪DSA100对稀释药液进行静态表面张力测定,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实验所设温度为20±1℃。3.接触角、黏附张力及黏附功的测定接触角是表面科学的重要参数之一,表征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润湿性能。农药要发挥高的使用效率,首先要能在靶标物质上铺展和滞留,这就要求喷施的药液具有较好的润湿性,而接触角就是评价润湿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在20±1℃下,取药液滴于桃树叶片表面,利用KRÜ SS光学接触角测量仪DSA100测定20s时的平均接触角θ。并计算药液的黏附张力β和黏附功Wa。β=γcosθ (1)Wa=γ(cosθ+1)(2)式中:θ为液滴在叶片上的接触角,°;γ为药液的表面张力,mN/m。4.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桶混水分散粒剂制备增效剂1号~7号按照表1配制,将七种增效剂分别与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水分散粒剂按表2进行混配,分别考察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分散粒剂及其与增效剂桶混后的界面性能。表1 七种桶混增效剂配制方案 表2 七种增效剂与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水分散粒剂配比 结果与讨论1.动态表面张力动态表面张力能够反映药液表面张力随表面年龄的变化过程,可有效区分不同药液表面张力降低速率和效果,在评价田间施药喷雾效果中发挥重要作用。药液表面张力降低越快,越容易在有害生物表面润湿附着,起到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的作用。在(20±1)℃下,七种稀释药液的表面年龄与动态张力关系如图1所示。各增效剂与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水分散粒剂桶混稀释药液的表面张力均随表面年龄的增加而减小。其中,增效剂4号和7号助剂体系的表面张力降低速率最快,且降低效果最好,推测其药液的润湿铺展效果会更好。 图1 七种增效剂与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水分散粒剂桶混动态表面张力变化趋势。2.静态表面张力由表3可知,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水分散粒剂稀释8000倍时,药液的静态表面张力为70.94 mN/m,其与纯水的表面张力72.3 mN/m相近。当加入桶混增效剂后,表面张力为35.68~42.77 mN/m,显著低于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水分散粒剂,表明加入增效剂可以降低供试药剂的表面张力,改善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水分散粒剂药液对作物及靶标害虫表面疏水性蜡质层的亲和性,使药液更易润湿铺展。表3 七种桶混增效剂样品与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水分散粒剂桶混下的静态表面张力(20℃) 3.接触角、黏附张力及黏附功的测定七种桶混增效剂中,增效剂7号和增效剂4号桶混体系的接触角较小(表4),分别为22.8°和23.2°。因此,两者黏附张力较大,分别为39.43 mN/m和34.23 mN/m。然而,增效剂7号黏附功大于增效剂4号的黏附功,为82.20 mJ/m2。这一结果表明增效剂可通过降低药液的静态表面张力和减小药液接触角来增强药液在靶标部位的黏附,从而延长药液在叶片及靶标上的附着和持留时间,以减少药液流失。表4 七种桶混增效剂与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水分散粒剂桶混下的接触角、黏附张力及黏附功 结论一般农药制剂配方中只包含少量加工助剂,而这些助剂是针对农药的乳化性、悬浮性和润湿性等物理性状或指标而选择和优化的,其种类和含量并非根据靶标动植物而设计的。因此,只有添加桶混助剂才能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以极大的灵活性克服特定条件下影响药效的因素,最大程度地发挥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但不同种类桶混助剂增效作用机制不同,需要根据施药具体场景有针对性的添加。参考文献[1]李彦飞,冯泽腾,王国强,等.不同增效剂对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水分散粒剂防治桃蚜的减量增效作用[J].现代农药,2023,22(06):42-45+70.
  • 文献解读丨中国农业大学沈建忠团队在广谱抗菌增效剂研发上取得重要进展
    5月18日,微生物学顶级期刊Nature Micro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沈建忠院士团队题为“A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 adjuvant reverses multidrug resistant Gram-negative pathogens”的文章。该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广谱抗菌增效剂,能够恢复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合理用药和治疗多药耐药病原菌感染提供了新策略。15:42 2020/7/2 使用仪器:岛津LCMS-8045 抗菌药物的大规模、不合理使用加速了耐药性细菌的产生和传播,导致多种抗菌药物对细菌感染的疗效降低,甚至无效。为保障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案和寻找新型抗菌药物或抗菌增效剂势在必行。新型抗菌药物及替代物的研发成本高昂,周期长;相较于新药开发,提高现有抗菌药物的疗效,成本相对较低,且安全高效,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菌增效剂主要有两类,分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上市的磺胺增效剂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这两类增效剂均只能增强某一类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但随着多重耐药菌特别是革兰氏阴性耐药菌的广泛流行,由于其作用机制的单一性已导致这两类增效剂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凸显不足。 寻找新型广谱抗菌增效剂是提高现有抗菌药物疗效,延长其使用寿命的重要措施。在该研究中,首次报道了一种新型线性短链广谱抗菌增效剂SLAP-S25,可以提高多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如四环素、万古霉素、氧氟沙星、利福平和多粘菌素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以及其它耐药的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效果。研究表明SLAP-S25和多粘菌素联合应用恢复了10种不同的多粘菌素耐药革兰氏阴性菌对多粘菌素的敏感性,但对肺炎克雷伯菌则需采用SLAP-S25和其他种类抗菌药联用策略。同时,SLAP-S25和多粘菌素联合应用有效抑制了87株临床分离的多粘菌素耐药大肠杆菌的生长。此外,SLAP-S25不仅能恢复携带多粘菌素耐药基因mcr的革兰氏阴性菌对多粘菌素的敏感性,还能降低其用药量,为保障多粘菌素类药物作为抗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提供了新思路和技术支持。 图1 SLAP-S25增强多种抗菌药物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效果 通过构效关系分析揭示SLAP-S25的苯环侧链是其发挥作用的活性中心。发现SLAP-S25与革兰氏阴性菌外膜主要成分脂多糖(LPS)结合后破坏外膜完整性,导致外膜通透性增加。有趣的是,SLAP-S25与LPS的结合不受MCR酶修饰的影响。随后,SLAP-S25靶向识别细菌内膜的磷脂酰甘油(PG),推测其与PG头部基团的磷酸根结合,增加细菌内膜的通透性。SLAP-S25通过双重作用大大提高了革兰氏阴性菌内膜和外膜的通透性,促进多种抗菌药物在细菌的胞内累积,从而发挥增效作用。值得注意的是PG作为细菌内膜组分中普遍存在的膜磷脂分子,但在哺乳动物中含量很低。这进一步解释了SLAP-S25的高选择性和安全性,保障了低细胞毒性和溶血性,有较好的成药潜力。 图2 SLAP-S25靶向识别磷脂酰甘油(PG) 在三种动物感染模型,包括大蜡螟细菌感染模型,小鼠腹膜炎-败血症模型,小鼠腿部感染模型中,SLAP-S25与多粘菌素联合应用显著提高了多耐药大肠杆菌感染大蜡螟和小鼠的存活率,降低了小鼠心、肝、脾、肺、肾等脏器中的细菌载量。此外,在腿部感染模型中,SLAP-S25及多粘菌素联合应用也显著降低了小鼠腿部的细菌载量。 图3 SLAP-S25和多粘菌素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体内治疗效果 以上结果表明,SLAP-S25是一种新型抗菌增效剂的先导化合物,具有较理想的成药性。同时,新发现的药物作用靶点PG为活性分子筛选和新型抗菌药物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后续将围绕SLAP-S25的作用机制展开深入的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持,实现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病原菌感染的高效治疗。 图4 SLAP-S25作用机制示意图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宋玫蓉和刘源为共同第一作者,引进的“杰出人才”朱奎教授和沈建忠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22083、21861142006)和高层次引进人才科研启动经费等项目资助。 文献题目:《A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 adjuvant reverses multidrug resistant Gram-negative pathogens》使用仪器:岛津LCMS-8045第一作者:宋玫蓉、刘源共同通讯作者:朱奎、沈建忠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4-020-0723-z 声明1、文章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官网。2、本文不提供文献原文,如有需要请自行前往原文链接查看。3、所引用文献仅供读者研究和学习参考,不得用于其他营利性活动。
  • 提质增效,节能降本:百特在线颗粒级配智能监测系统
    日前,原材料工业司会同科技司、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及审查专家组就GB175《通用硅酸盐水泥》强制性国家标准修订工作召开标准技术审查会,经讨论审议,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标准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以及相关政策要求,建议修改完善后,尽快提请发布。有相关行业专家对水泥人网表示:预计《通用硅酸盐水泥》新标准实施后,我国水泥质量控制的水平会迎来新一轮的提高,其中,水泥粒度分布(颗粒级配)作为决定水泥性能的关键因素,其检测工作将会越来越严格。然而,当前仍有很多水泥厂采用人工取样与实验室检测的方法进行水泥生产过程质量控制,频繁的取样不仅耗费了化验员大量的工作时间,还因实验室化验结果的滞后性导致不合格水泥产出。为克服人工取样实验室检测的弊端,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丹东百特”)本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多年来不断加大科研投入,研制成功了BT-Online1在线激光粒度监测系统,为实时智能监测水泥颗粒级配提供了一个完美解决方案。据丹东百特相关技术人员介绍,BT-Online1在线激光粒度监测系统是一种应用于包括水泥等工业粉体生产线上的实时智能颗粒级配监测与控制系统。它采用激光散射技术测量粒度,通过自动取样技术实现智能测量、回收和数据处理,并向控制中心实时传输颗粒级配数据,并可通过DCS等系统控制生产设备,从而为水泥生产线提供 24 小时颗粒级配监测与控制。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检测,具有以下优越性能:自动取样与自动测试。BT-Online1在线激光粒度监测系统的取样器可直接插到水泥斜槽里或磨机出料口等处,通过负压直接将样品抽取到激光粒度仪进行测量,测量后的样品还能直接送回,从而实现自动、实时和零排放测试。实时控制功能。本系统除进行监测粒度外还具有控制功能。控制的方式是根据监测的颗粒级配数据传输到控制中心,通过DCS、OPC或4-20mA信号等方式,控制磨机、分级机参数,实现对设备闭环控制,从而达到了提质增效、节能降耗的目的。自动运行,无人值守。百特BT-Online1在线激光粒度监测系统直接安装到生产设备旁边,通过双气幕防镜头污染系统、抗干扰系统、不间断供电系统等,实现了长期、连续的粒度监测与控制,保证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免维护连续运行时间长达180天。可靠的采样系统。BT-Online1的采样系统采用了文丘里结构,通过多点取样以及防堵(反吹)设计,保证了测试的实时性、准确性和连续性。系统的综合性能。具有断电保护和气压异常保护功能,使系统在异常情况下能有序自动停止运行;电路和机械系统设有抗干扰功能,适应生产现场复杂的电磁环境;具有自动对中功能,保证测量系统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此外,值得一提的是,BT-Online1在线激光粒度监测系统具有高度的重复性和准确性。长时间连续运行的同时,自动对中系统使仪器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保证采样速度达3500次/秒,有效减少少数异常数据;68个探测器,使得无论样品是单峰、双峰还是多峰都能准确自动测试。同一样品不同时间段测试结果长时间运行的重复性系统的准确性优异的准确性、重复性和长期稳定性,使得BT-Online1在线激光粒度监测系统一经推出,便迅速得到了水泥等行业的瞩目和好评。目前BT-Online1在中建材、南方、海螺、金隅冀东、华润、华新、红狮、三峡、鲁中等多家水泥集团获得成功使用。并出口到德国、韩国、美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家和地区。如今,在国内水泥产能明显过剩的大背景下,降低水泥制造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是决定企业生存的两大秘籍。BT-Online1在线激光粒度监测系统是水泥企业提质增效的利器,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 ProFoss饲料在线检测,帮你降本增效!
    疫情影响,饲料原料生产及供应短缺,怎么办?因地制宜,扩大非常规原料使用;降本增效,饲料生产精细化控制。当然非常规原料的使用离不开福斯 DS2500 F为产品质量保驾护航那又如何解决饲料生产精细化的难题?这台“三无”产品绝对是您的不二选择!福斯 ProfossTM 在线饲料分析仪“无”时不测——产品信息秒Get◆ 安装在生产线上实时监测,每个结果的平均时间3-15秒(可按需设置)。◆ 在中控室里即可实时监控半成品的脂肪、蛋白和水分等指标。◆ 有效避免取样误差&样品制备误差&样品残留误差,大大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结果以直观的图形和数字显示,便于查看变化;结果超限还可声音报警,提醒及时处理。“无”所不容——轻松连接各系统◆ 易于集成,轻松连接到您的LIMS或ERP系统。◆ 与企业的PLC系统连接后,可实现一系列生产自动化控制。“无”坚不摧——仪器界的金刚狼◆防护等级 IP 69K (IEC国际电气委员会认证的最高等级,完全防止灰尘侵入的同时,可以承受高压水/水蒸气的清洗,设备仍可正常运转)。◆ 防爆认证IECEx(ATEX)◆ 真正的在线-无旁路-样品窗直接连接生产管道
  • 下周四直播!告诉您如何提质增效,满足供货上游的质量检测要求
    这是一个追求极致精度与效率的时代,每一次精准测量都关乎产品的质量与未来。海克斯康X-METRO经济型三坐标测量机凭借卓越的性能和亲民的价格,在一众产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广大中小企业的信赖之选,助力机械制造、汽车、航空航天、电子设备、模具制作等行业企业以质取胜、步步智胜!告诉您如何提质增效,满足供货上游的质量检测要求,下周四直播!演讲主题:X-METRO 经济型桥式三坐标测量机新品发布直播时间:7月25日 14:00主办单位:海克斯康会议亮点:1、成熟,优秀的结构设计2、多样化的探测系统,可兼顾触发和扫描测量 3、功能丰富,面向用户的成熟软件4、强大的服务体系,提供有效,及时的服务点击预约报名: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XdoX-METRO 桥式三坐标测量机,引入了海克斯康明星产品的经典设计,如全铝框架、精密三角横梁和整体燕尾式导轨等,在设计过程中广泛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的有限元分析原理和模块化设计原理,提高了整机空间结构的稳定性,降低了结构微形变、振动以及温度梯度变化对测量性能的影响。闭环式分布空气轴承设计优化了测量机各轴的机械运动 , 因此,整机系统在测量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重复性和系统长期的稳定性。精度优异优秀的传感器与精密机械结合,X-METRO的测量精度可达到微米级,完全满足行业加工与检测的精度要求;成本效益在保证高性能的同时,X-METRO有效控制了成本,让更多企业能够以亲民的价格享受到高精度的测量服务,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操作便捷PC-DMIS 以其友好的用户界面、全面涵盖国际通用标准的专业评价能力,为广大用户提供权威的测量结果及实用、便捷的操作性能,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点击预约报名: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XdoX-METRO 桥式三坐标测量机,可配备触发式或扫描式传感器和附件,提供灵活的测量方式和丰富探测能力,充分支持各种计量场景。扫描式测量系统HP-S-X1SHP-S-X1S测头系统兼容触发和扫描功能,支持单点测量、自定心测量和连续高速扫描测量模式,可完成各种复杂的测量任务,包括复杂轮廓和外形的扫描。HP-S-X1S结构紧凑,直径仅 30mm,允许探针总长度范围竖直方向在20-115mm,水平方向0-20mm之间。接触式测量系统HP-TMeHP-TMe 触发式传感器具备 5 方向测量能力,可以可靠地记录单个测量点,并提供卓越的测量精度和重复性,最大测针长度可达60mm,最小可兼容 0.3mm 直径测针。 HP-THDeHP-THDe 触发式传感器能够实现 X、Y 和 Z 方向的 6D 测量,适用于公差严格、高效率触发的测量需求。可携带最长达 100mm 的测针。加载新测针时,自适应触发器会自动调整参数,确保始终保持最佳的测量性能。点击预约报名: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XdoPC-DMIS软件完善的三维 CAD 模拟功能,可同步导入测量机、工件、夹具的数字化 CAD 模型,便于进行脱机编程及直观形象的模拟实际检测过程。可识别VDAFS、IGES、DXF、DWG、STEP、XYZIJK、STL 和 DES 格式的 CAD 文件;未知工件表面数据点云的采集,支持逆向工程。丰富强大的 CAD 应用功能:可同时导入多个 CAD 图形,建立相应的图层,按需检测所需尺寸;可实现基于 CAD 模型零件测量前的路径模拟和碰撞检测;任意选用曲线、曲面两种模式的 CAD 特征读取方式,灵活掌控任意复杂特征的测点分布,实现高效精准的“即点即测”。多样化场景应用X-METRO 三坐标测量机因其高精度和可靠性,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汽车、航空航天、电子设备、模具制作等多个行业。该设备能够对工件的尺寸、形状以及形位公差进行精确检测,确保零件的质量控制、外形测量和过程控制等关键任务的高效完成,从而提升产品的整体质量和生产效率。点击预约报名: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Xdo7月25日14:00X-METRO线上首秀直播欢迎预约观看
  • 提质增效、规范发展,2024年7月份有745份标准将实施
    提质增效、规范发展,2024年7月份有745份标准将实施随着7月的到来,一批新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开始实施,涵盖了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石油化工、轻工纺织等多个领域。这些新标准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相关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食品安全方面:《肉松质量通则》、《膨化食品质量通则》等多项食品质量标准开始实施,为相关食品的生产提供了明确的质量要求。《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管理规范》的实施将有助于规范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的操作,保障食品安全。除此之外还有使用拉曼光谱分析的系列《出口食品中农用化学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将实施。环境保护领域:《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等标准的实施,将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制鞋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有助于减少工业污染。化工塑料方面:《化学纤维 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为化学纤维中重金属检测提供新的方法。另外还有大量的化工试剂质量行业标准将实施,为化学试剂质量提供保障。冶金矿产方面:《镓基液态金属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铅、镉、汞、砷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系列标准为矿物等检测提供检测方法。此外,在医疗卫生、电力半导体、能源等领域也有多项新标准开始实施。这些标准的实施将对相关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推动产品质量提升和行业技术进步。具体2024年6月份主要新实施的标准如下:需要相关标准的,点击链接即可下载收藏↓农林牧渔食品标准(48份)GB/T 23968-2022肉松质量通则 GB/T 22699-2022膨化食品质量通则 GB/T 23969-2022肉干质量通则 GB/T 23586-2022酱卤肉制品质量通则 GB/T 23493-2022中式香肠质量通则 GB/T 20711-2022熏煮火腿质量通则 GB/T 23492-2022培根质量通则 GB/T 23970-2022卤蛋质量通则 GB/T 20712-2022火腿肠质量通则 GB/T 11856.2-2023烈性酒质量要求 第2部分:白兰地 GB/T 43559-2023蜂胶生产技术规范 SN/T 5742-2023鱼类及其制品中金枪鱼、鳕鱼和虹鳟鱼成分快速检测方法 PCR—试纸条法SN/T 5668-2023水禽圆环病毒感染检疫技术规范 SN/T 5644.10-2023出口食品中农用化学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 拉曼光谱法 第10部分:亚胺硫磷 SN/T 5644.9-2023出口食品中农用化学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 拉曼光谱法 第9部分:地虫硫磷 SN/T 5644.8-2023出口食品中农用化学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 拉曼光谱法 第8部分:三唑磷 SN/T 5644.7-2023出口食品中农用化学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 拉曼光谱法 第7部分:毒死蜱 SN/T 5644.6-2023出口食品中农用化学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 拉曼光谱法 第6部分:腈菌唑 SN/T 5644.5-2023出口食品中农用化学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 拉曼光谱法 第5部分:噻菌灵 SN/T 5644.4-2023出口食品中农用化学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 拉曼光谱法 第4部分:多菌灵 SN/T 5644.3-2023出口食品中农用化学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 拉曼光谱法 第3部分: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 SN/T 5644.2-2023出口食品中农用化学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 拉曼光谱法 第2部分:孔雀石绿和结晶紫 SN/T 5644.1-2023出口食品中农用化学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 拉曼光谱法 第1部分:总则SN/T 5326.4-2023进出口食品化妆品专业分析方法验证指南 第4部分:分子生物学方法 DB6108/T 88-2024休闲农业园区分类与评价规范 DB1529/T 1-2024飞播造林成效调查监测技术规范 DB42/T 1204-2024湖北省柑橘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第1部分: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 DB42/T 1104-2024机采棉生产技术规程 DB42/T 2246.3-2024实验用猫 第3部分:饲养与管理 DB42/T 2246.2-2024实验用猫 第2部分: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 DB42/T 2246.1-2024实验用猫 第1部分: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 DB42/T 2245.1-2024饲料中真菌毒素类物质的测定 第1部分:环匹阿尼酸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DB42/T 2244.1-2024西甜瓜设施栽培技术规程 第1部分:西瓜大棚吊蔓栽培 DB42/T 2243-2024猕猴桃采后贮藏技术规程 DB42/T 2242-2024水产品中羧甲基赖氨酸的测定 液相色谱法 DB42/T 2241-2024鱼腥草生产技术规程 DB42/T 2240-2024中药材连翘生产技术规程 DB42/T 2239-2024菜用桑生产技术规程 DB42/T 2238-2024萝卜地方品种提纯复壮技术规程 DB43/T 2991-2024水产养殖环境(水体、底泥)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DB43/T 2990-2024水产养殖环境(水体、底泥)中地西泮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DB 1401/T 20—2024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管理规范 DB5309/T 75-2024藜麦品种 滇宇藜6号 DB5309/T 74-2024藜麦品种 滇宇藜5号 DB31/T 1464-2024池塘温室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三茬轮养技术规程 DB36/T 1913-2023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绩效评估指南 DB36/T 1912-2023食品安全满意度监测指南 DB11/T 1992.5-2023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规范 第5部分:冷链即食食品环境环保(14份)GB/T 43871.1-2024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生态系统 第1部分:农田生态系统 GB/T 43678-2024生态系统评估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 GB/T 24021-2024环境管理 环境标志和声明 自我环境声明 (II型环境标志) GB/T 43743-2024工业回用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导则 GB/T 18916.13-2024工业用水定额 第13部分:乙烯和丙烯 GB/T 43517-2023物理环境的人类工效学 通过环境调查(物理量测量和人的主观评价)对环境进行评估 DB43/T 2957-2024水质 高氯酸盐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DB34/ 4809—2024制鞋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DB31/T 1466-2024土壤和地下水石油烃(C10_C40)中脂肪族和芳香族分类及分级测定 气相色谱法 DB42/T 2222-2024机械防烟排烟设施物联网系统技术规范 DB12/ 1302-2024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DB36/T 1932-2024环境空气 颗粒物的测定 β射线法 DB36/T 1931-2024固定污染源废气 流速在线监测 光闪烁法 DB36/T 1919-2023水质 无机元素的现场快速测定 便携式单波长激发-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 医药卫生标准(41份)GB/T 43641-2024生物学全同胞关系鉴定技术规范 GB/T 43642-2024法医学个体识别技术规范 GB/T 43640-2024听觉功能障碍法医临床鉴定技术规范 GB/T 43639-2024视觉功能障碍法医临床鉴定技术规范 GB/T 43650-2024野生动物及其制品DNA物种鉴定技术规程 GB/T 43459-2023洁净室及受控环境中细胞培养操作技术规范 GB/T 35594-2023医药包装用纸和纸板 GB/T 30130-2023胶版印刷纸 GB/Z 43468.1-2023残障人辅助技术系统和辅助器具 轮椅车系固和乘坐者约束系统 第1部分:一般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 19267.7-2023法庭科学 微量物证的理化检验 第7部分: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 21679-2023法庭科学 DNA数据库建设规范 GB/T 43576-2023口腔清洁护理用品 牙膏对去除外源性色斑效果的实验室测试方法 GB/T 43544-2023口腔清洁护理用品 牙膏对牙结石抑制率的实验室测试方法 GB/T 43628-2023空气中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鉴定方法 SN/T 5619.8-2023进出口医用防护用品安全项目技术规范 第8部分:无纺布 SN/T 5619.7-2023进出口医用防护用品安全项目技术规范 第7部分:防护帽 SN/T 5619.6-2023进出口医用防护用品安全项目技术规范 第6部分:手套 SN/T 5619.5-2023进出口医用防护用品安全项目技术规范 第5部分:一次性隔离衣 SN/T 5619.4-2023进出口医用防护用品安全项目技术规范 第4部分:防护服 SN/T 5619.3-2023进出口医用防护用品安全项目技术规范 第3部分:儿童口罩 SN/T 5619.2-2023进出口医用防护用品安全项目技术规范 第2部分:防护口罩 SN/T 5619.1-2023进出口医用防护用品安全项目技术规范 第1部分:通则 SN/T 5487-2023十足目虹彩病毒1感染检疫技术规范 SN/T 5665-2023鲁氏耶尔森氏菌检测技术规范 YY/T 1899-2023可吸收医疗器械植入后组织病理学样本制备与评价方法 YY/T 1897-2023纳米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遗传毒性试验 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微核试验 YY/T 1896-2023光谱辐射治疗设备波长范围界定方法 YY/T 1894-2023医用磁共振设备可靠性指标验证方法 YY/T 1884-2023固定式含铜宫内节育器 YY/T 1873-2023麻醉和呼吸设备 笑气吸入镇静镇痛装置 YY/T 1754.3-2023医疗器械临床前动物研究 第3部分:用于评价补片组织学反应与生物力学性能的动物腹壁切口疝模型 YY/T 1437-2023医疗器械 GB/T 42062应用指南 YY/T 0907-2023医用无针注射器 要求及试验方法 YY/T 0338-2023气管切开插管和接头 YY/T 1878-2023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装置数字化技术要求 YY/T 1869-2023探测器阵列剂量测量系统 性能和试验方法 YY/T 0793.1-2022血液透析和相关治疗用液体的制备和质量管理 第1部分:血液透析和相关治疗用水处理设备 YY/T 0299-2022医用超声耦合剂 DB43/T 2995-2024综合医院分级心理护理规范 DB42/T 2208.5-2024物理气相沉积多层硬质涂层的成分、结构及性能评价 GB/T 43599-2023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 机械式固井胶塞的测试与评价 SN/T 5574-2023
  • 聚势赋能 共赢未来|检验检测行业“降本增效”高峰论坛暨安谱实验27周年庆典圆满成功!
    为了深入探讨当前时代下检验检测行业所面临的困局以及趋势走向,提升企业核心经营能力。2024年9月13日,安谱实验举办了检验检测行业“降本增效”高峰论坛暨安谱实验27周年庆典,活动以“聚势赋能,共赢未来”为主题,旨在凝聚行业力量,共同探索实验室科学用品和服务领域的未来发展之路。在企业参观环节,来宾们在工作人员的细心引导下,走进了公司展厅、实验室以及旗下的子公司,对公司的发展历程、科研成就、质量管控以及市场展望等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亲眼见证了我们如何将成就客户的理念融入到每一个产品之中,感受到安谱实验在追求卓越道路上的不懈努力。领导致辞由安谱实验董事长夏敏勇先生发表致辞,夏敏勇先生表示安谱实验通过半年多的努力尝试,立足于自身实际,把品质与稳定作为“降本增效”的核心,实现降本增效的良性循环,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国检测试控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环境所所长王慧女士在安谱实验27周年庆典上致辞,她表示非常荣幸能够代表安谱实验的客户合作伙伴方在这里发言,她由衷地赞赏了安谱实验27年来的快速发展,并充分肯定了安谱实验在产品质量、服务、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期待安谱实验持续创新,为分析实验室仪器和试剂行业的进步做出更多贡献,打造成为一个全球知名的民族品牌。安谱实验营销总监施俊先生在欢迎致辞中详细描绘了会议现场的氛围,他向在座的各位传达了深切的期待,期望大家能够深入了解安谱实验的业务与文化,从而发现更多潜在的合作机遇,并共同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未来检验检测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众人的共同奋斗必将缔造更多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促进双方的持续进步与繁荣。创新技术与产品发布会此次新品发布会,安谱实验带来了涵盖标准品、气相&空气监测、液相色谱柱、固相萃取SPE、通用耗材、临床质谱非定值质控品及试剂盒定制服务、仪器分析用试剂和生化试剂、无机类化学试剂等多达8个类别的新产品。安谱实验27周年庆典新品资料.pdf专家报告面对市场竞争、利润压缩等挑战,如何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众多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安谱实验特邀四位嘉宾为大家带来降本增效专题演讲。上海安谱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刚先生,从试剂耗材供应商的角度出发,讲述了应当如何助力检验检测行业达成降本增效。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申屠献忠先生,表明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综合能力的直观体现并分享了在当前局势下,该如何打造TIC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伊利集团质量检测控制中心主任李翠枝女士,结合集团特色与行业特点,为大家分享了乳品行业检测耗材的选择和应用策略。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测试评价中心主任陈冬东女士,从产品认证的角度切入,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四位专家从各自的领域出发,令每位来宾都受益颇多,深切感受到当下检验检测行业的降本增效之路仍任重而道远,我们需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态度,在降本增效的道路上蹄疾步稳、行稳致远。检验检测行业“降本增效”高峰论坛庆典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检验检测行业“降本增效”高峰论坛。本次论坛围绕:质量和成本的平衡问题、进口替代、人效的问题以及智能化加持展开讨论,并邀请了多位业内老师及专家,出席进行分享。会议由李富娟女士主持,特约嘉宾:上海安谱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刚先生、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申屠献忠先生、伊利集团质量检测控制中心主任李翠枝女士和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测试评价中心科研与体系负责人余洋先生再次就降本增效展开激烈讨论,期间现场嘉宾也积极参与其中:安益谱精密仪器有限公司销售总监王志攀老师,结合自身客户案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要找准着力点、激发增长点,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深入开展降成本业务。上海牵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姜瀛洲老师,分享如何通过实验室数字化转型升级与赋能,提升实验室管理效率、优化业务流程并降低运营成本。上海烨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高鹏先生,深入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解决方案。科诺美CEO张欣老师,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重点从分析检测仪器与医疗诊断出发,分享了宝贵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在本次降本增效高峰论坛中,各位来宾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并表示将在未来的合作中凝聚智慧力量,在技术和管理上共同进步,携手共同探索降本增效的新途径、新方法,使检验检测行业真正迈向健康高质量发展之路。中秋趣味游园会同时,正值中秋佳节前夕,以月之圆,寄寓人团圆。安谱实验也贴心的为来宾们组织了中秋趣味游园会并设置了丰富多样的趣味活动和礼品,让所有的来宾一同体会传统佳节的热闹氛围,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二十七载奋斗路安谱实验八大成果一、安谱实验连续多年获得最具影响力国内耗材配件厂商,中国化学试剂行业十强企业,阿科玛和SGS集团的优秀供应商等行业及客户的多项认可。二、安谱实验荣获松江区质量金奖、上海市五一劳动奖、上海市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上海市品牌引领示范企业等几十项荣誉。三、取得多项认证证书,如:ISO17025、ISO17034、ISO17043等。四、与上海、南京、深圳海关、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等十多家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五、与上海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等十多家单位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六、通过了松江区和上海市多项科研项目,如同位素内标、功能吸附材料制备等。七、截至目前:安谱实验累计申请专利133件,已获授权专利63件(其中发明专利47件,实用新型15件,外观设计1件)。八、安谱实验多位员工荣获上海市技能大师、青年五四奖、五一劳动奖、科技技术三等奖等几十项荣誉。截至今天为止,安谱实验在耗材和仪器产品线方面,已经发布了十期的产品降价通知,共涉及1200个左右货号,其中SPE,空气监测和通用仪器产品线平均降幅在20-25%;样品瓶产品线,平均降幅15%;在化学品产品线方面,我们对500多个标准品的价格调整都达到了一半以上,统一调整到27元;首批色谱溶剂平均降幅在15%左右。在线直播 万人互动本次活动吸引了现场超过100+位嘉宾,同时通过微信视频号的直播,线上观众人数达到了1.1万+,无论是现场还是线上,气氛都异常热烈。安谱实验为此次活动交出了完美的答卷,坚守初心,迈向未来。本次检验检测行业的“降本增效”高峰论坛暨安谱实验27周年庆典圆满落幕。我们坚信,此次论坛将有效推动检验检测行业的整体水平提升,对行业的健康、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共同绘制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 节支降本始于心 提质增效践于行——安谱实验筑降本增效新篇章
    廿载春秋更迭,上海安谱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谱实验”)迎来了二十七周年华诞。安谱实验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CNW和Anpel两大自主品牌,处于中国实验室消耗品行业的前列。深耕制药、食品、环境、化工等行业,秉持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为政府、第三方检测、高校科研、各大生产企业等实验室,提供超100万种耗材产品、1亿货值现货供应的实验室耗材一站式服务。市场的风起云涌不断催生新的挑战与机遇,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安谱实验以创新为帆,以品质为舵,立足自身实际,将品质与稳定作为“降本增效”的核心,实现了降本增效的良性循环,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安谱实验总经理 吴刚更多降本增效行业新趋势、新实践、新方法,请关注9月13日“降本增效”高峰论坛暨安谱实验27周年庆典直播,扫描二维码预约 开源节流促发展 安谱实验通过全面优化成本结构、降低隐性成本等措施,多渠道并行发力,确保在控制成本的同时,维护产品品质与市场竞争力,达成开源节流、降本降耗,实现可持续的成本效益最大化。1、品质稳定。安谱实验在产品质控和生产流程规范建设上投入大量资源,确保每一批次的产品都能达到甚至超越国外同类产品的质量标准,让客户用更实惠的价格就能获得高品质的产品,从而实现成本的大幅降低。据统计,安谱实验的现有产品已帮助客户在同类产品成本上降低了30%以上,真正实现了“质优价廉”。2、规模效应。安谱实验充分利用规模效应与上游原料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推出大包装和经济型包装产品,并对相关产品进行全面价格调整和市场回馈活动,进一步降低客户的采购成本,平均降幅超过20%。安谱实验秉持成就客户的理念,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不忘携手广大客户共享成长的硕果,将成本降低的红利传递给每一位用户。安谱实验专属定制大包装系列产品3、创新研发。技术创新和研发突破是永恒的课题与挑战。安谱实验聚焦于吸附分离材料、同位素标记化学品及稀有化学品等关键领域,掌握制备关键共性技术,形成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产品,破局“卡脖子”难题,实现“进口替代”的突破,有效解决行业痛点,降低客户成本。4、优化结构。安谱实验不断优化成本结构,对不同类型的自有品牌产品进行全面的价格调整。通过供应链管理的优化、生产效率的提升、原料采购的议价等方式,促使产品的价格平均下降15%以上。 挖潜增效铸辉煌 随着时代的发展,分析检测行业也面临着数字化转型难、技术更新慢、标准化程度低、技术人才短缺等难题。针对行业与客户需求,安谱实验在增效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和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增效服务,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电商平台服务。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安谱实验紧跟浪潮,搭建高效电商平台——安谱云商。通过大数据、流程自动化等新技术,解决采购成本高、流程复杂等痛点,实现资源整合优化、提升交易效率、缩短采购周期,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降本增效。2、整体解决方案。研究市场动态,结合客户的实际需求,从技术创新到体系建设,全方位为客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这些方案覆盖了从实验设计、设备选型、试剂耗材采购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帮助客户快速筛选适配产品,减少客户方法开发和验证的成本,致力于成为客户最坚实的后盾。3、洞察客户需求。安谱实验以客户为中心,深刻洞察客户的需求,采用一站式选购服务模式,并通过定制化服务以及全方位的配套服务,在选购、解决方案、产品设计、功能配置、包装定制、高效物流、售后环节、技术培训、实验室管理咨询服务等各方面,以客户为中心,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不断优化服务,全方位达成客户需求。正值安谱实验华诞二十七周年之际,感谢所有风雨兼程、携手同行的朋友们。未来,安谱实验将继续秉承——勇于担责,成就客户的理念,围绕源头、机制、科技、管理等方面开拓降本增效“新路径”,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超前谋划,加快数字化转型,继续谱写属于安谱实验和广大客户的辉煌篇章,奏响企业降本增效的“最强音”。
  • 又一批温室气体监测点在路上!河南发布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方案
    为加强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统筹融合,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河南省日前发布《河南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两大具体目标,即到2025年底,全省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指标达到国家要求,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逐步建立以强度为主、总量为辅的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体系,减污降碳协同管理机制初步建立,统筹融合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到2030年前,全省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空气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减污降碳协同管理体系更加完善,能力显著提升,有力推动碳达峰目标实现。《方案》指出,突出协同增效。把减污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协同控制二氧化碳与污染物排放,协同推进适应气候变化与生态保护等工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碳达峰行动实施。有关协同推进碳排放交易市场部分,《方案》指出,要持续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核查。在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报告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以及,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市场。推进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将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纳入全国碳市场。此外,有关协同推进碳排放管理体系, 《方案》提到,要组织编制温室气体清单。实施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常态化,准确掌握全省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废弃物处理等领域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要健全完善碳排放管理平台,实现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统一采集、相互补充、交叉校核,为污染物与碳排放的监测、核查、执法提供数据支撑和管理工具;要健全完善环境统计体系,协同开展温室气体排放调查,并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与含氟气体生产、使用等专项统计调查。此外,《方案》特别提到,要开展温室气体监测试点,并逐步纳入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统筹实施。积极推进郑州市开展城市温室气体监测试点工作,建立信阳鸡公山、西峡伏牛山、郑州嵩山等3个大气科学观测高山站和洛阳栾川、信阳新县等2个环境空气背景站温室气体监测点,为提升更加全面的城市碳源汇监测水平和碳排放管理支撑能力做好前期准备。积极探索通过卫星遥感等手段,监测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与变化情况和土地覆盖(植被)类型与分布,支撑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详情参见:河南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两个确保”,落实“十大战略”,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加强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统筹融合,推动我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目标导向。围绕落实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加强顶层设计,着力解决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按照“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原则,协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强化统筹协调。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碳达峰、碳中和及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谋划、统一布置、统一实施、统一检查,正确处理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等关系,建立健全统筹融合的战略、规划、政策和行动体系。  突出协同增效。把减污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协同控制二氧化碳与污染物排放,协同推进适应气候变化与生态保护等工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碳达峰行动实施。  (三)目标指标  到2025年底,全省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指标达到国家要求,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逐步建立以强度为主、总量为辅的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体系,减污降碳协同管理机制初步建立,统筹融合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到2030年前,全省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空气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减污降碳协同管理体系更加完善,能力显著提升,有力推动碳达峰目标实现。  二、重点任务  (一)协同推进生态保护源头控制  1. 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充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要求,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作为硬约束落实到环境准入单元,建立差别化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推动涉“两高一低”项目有关行业专项发展规划和产业园总体规划依法开展规划环评,严格规划环评审查。在规划环评中开展碳排放评价试点,推动高耗能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和绿色低碳发展。(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政府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市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负责落实〔以下各项任务均需各地政府落实,不再一一列出〕)  2. 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严格落实“两高一低”项目会商联审机制,按照产能置换、“三线一单”、煤炭消费替代、区域污染物削减等政策要求,强化项目环评及“三同时”管理。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建、扩建“两高一低”项目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等应达到清洁生产先进水平。原则上严禁新增钢铁(不含短流程炼钢项目及钢铁压延加工)、电解铝、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传统煤化工、焦化、铝用碳素、砖瓦窑、铅锌冶炼等行业产能,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严控新增炼油产能。(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政府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探索实施碳排放影响评价。把碳排放评价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在环评文件中设置碳排放评价专章,开展碳排放量核算,落实区域和行业达峰行动方案、清洁能源替代、清洁运输、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等政策要求,推动实现碳排放作为建设项目环评管理的约束指标,建立碳排放源头控制机制。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初步建立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生态环境影响论证工作机制。(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政府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协同推进能源领域减污降碳  4. 大力推动煤电结构优化调整。优化煤电项目布局,推进煤电“以大代小”、“以新换旧”容量替代建设;在豫东、豫南等电力缺口较大地区有序建设大型先进支撑性和调节性煤电项目,在存在重大供热缺口的区域新建保障性民生热电项目。严格控制燃煤发电机组装机规模,禁止新建自备燃煤机组,淘汰20万千瓦及以下且设计寿命期满的纯凝燃煤机组,积极推进30万千瓦及以上热电联产电厂供热合理半径范围内的燃煤小机组(含自备电厂)和燃煤锅炉整合退出。稳步推进许昌、平顶山等城区煤电项目“退城进郊(园)”,加快推进洛阳市主城区内燃煤电厂基本“清零”。推动具备上网条件的现役自备燃煤机组纳入电网统一调度。(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政府国资委、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 积极支持新能源建设。积极推进风电、分布式光伏、生物质天然气等新能源建设,进一步提高太阳能、风能发电占比。支持豫北、豫东、豫中南、黄河两岸浅山丘等平价风电基地建设,集约高效开发风电基地。推动光伏利用与建筑一体化发展,推进能源供给体系清洁化低碳化。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厂区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推进发展氢能产业,加强氢能应用技术研发,培育氢能产储运用全产业链。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和地热能,推进郑州、开封、濮阳、周口4个千万平方米地热供暖规模化利用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陕电入豫建设,谋划布局第四条直流特高压输电通道,拓展外气入豫通道,扩大油品输入规模。统筹布局加油、加气、充(换)电、加氢等设施,示范推广氢电油气综合能源站。(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政府国资委、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 持续开展散煤治理。扩大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范围,支持豫东、豫南等市争取中央财政清洁取暖资金。按照“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原则,以乡镇为单元成片持续推进清洁取暖,落实电力、天然气保供和价格优惠补贴政策,有序稳步推进山区散煤清洁能源替代,平原地区散煤全部清零。全面淘汰35蒸吨/小时以下的燃煤锅炉及茶水炉、经营性炉灶等燃煤设施。持续加快供热管网建设,充分释放热电联产、工业余热等供热能力,淘汰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和散煤。支持利用光伏、地热、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满足建筑供热、制冷及生活热水等用能需求。依法将整体完成清洁取暖改造并稳定运行的地区划定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加强监督检查,防止散煤复烧。加快推进种植业及农副产品加工行业重点企业燃煤设施清洁化能源替代,积极推进平顶山、许昌、南阳等市烟叶烤房电代煤,推动南阳、三门峡、驻马店等市食用菌企业“双改”工作。(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政府国资委、省烟草公司、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协同推进工业领域减污降碳  7.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建设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支持钢铁、焦化、水泥等重点行业通过产能置换、装备大型化改造、重组整合,鼓励高炉—转炉长流程钢铁企业转型为电炉短流程炼钢工艺,引导钢铁、煤化工、水泥、铝加工、玻璃、耐火材料等行业实施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加快退出低端低效产能,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相关产业政策,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实施城市建成区高污染企业退城入园和敏感区域、水污染严重地区高污染企业优化布局,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制定方案,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严禁在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临岸一定范围内新建“两高一低”项目及相关产业园区。(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政府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8. 加大绿色环保企业支持力度。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广绿色设计,探索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产品分销以及回收处置利用全产业链绿色化,加快工业领域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综合利用全流程绿色发展。加快推行高能耗、高排放和资源型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逐步将碳排放指标纳入清洁生产审核,提升企业减污降碳效能。支持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煤炭、焦化、纺织、造纸、印染、机械等重点行业节能减碳改造和绿色低碳领域科技创新,推广应用重大绿色低碳零碳负碳示范技术,建设绿色低碳产业示范园区等。(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政府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9. 深化工业窑炉污染深度治理。统筹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与节能降碳行动。实施平板玻璃、耐火材料、有色金属冶炼、陶瓷、碳素、石灰、砖瓦窑等行业深度治理,鼓励支持现有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工业窑炉改用工业余热、电能、天然气等。支持以煤、石油焦、渣油、重油等为燃料的加热炉、热处理炉、干燥炉窑等基本改用工业余热、电能或天然气等;支持铸造(10吨/小时及以下)、岩棉等行业冲天炉改为燃气炉、电炉;支持陶瓷、石膏板、耐火材料等行业全面推广清洁能源替代。(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政府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0. 不断完善管理减排措施。推进钢铁、水泥、焦化等行业全工序、全流程、全时段超低排放改造,实行差别化电价水价政策。实施水泥、砖瓦窑企业常态化错峰生产。完善重污染天气预警、启动、响应、解除工作机制,针对不同治理水平和排放强度的工业企业,分类施策、精准减排,在重污染天气期间实行差异化环境管控措施,推动行业治理水平整体升级。绩效分级A级和引领性企业,可自主采取减排措施;B级及以下企业和非引领性企业,减排力度要达到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要求;对新兴产业、战略性产业以及保障民生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减排措施。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管理,加快使用含氢氯氟烃生产线改造,逐步淘汰氢氯氟烃使用。(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政府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协同推进交通领域减污降碳  11. 推动货运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发展公铁、铁水、空陆等联运模式,持续推进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积极加快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煤炭、矿石等大宗货物中长途运输推广使用铁路、水路或管道,中短途货物运输鼓励采用新能源车辆,城市货物运输主要采用新能源轻型物流车。钢铁、水泥行业新建置换项目应实现矿石皮带廊密闭运输,大宗物料产品清洁运输。全面实施重型车国六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第四阶段、船舶第二阶段排放标准。(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政府国资委、中铁集团郑州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2. 推动城市绿色货运配送。持续巩固深化安阳国家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建设成果,继续推进郑州、许昌、济源示范区国家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建设创建工作,总结推广郑州、洛阳全国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建设经验,加快许昌、濮阳、鹤壁、兰考省级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建设。在郑州市和洛阳市探索建立铁路外部集中输送、新能源车内部配送的城市绿色配送体系,推动建材、农副产品、轻工医药等生产生活物资公铁联运。(省交通运输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商务厅、省政府国资委、中铁集团郑州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3. 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货运车辆、内河航运船舶、铁路运输电气化清洁化改造,新增公交车、市政环卫车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全省新增或更新的城市物流配送、邮政用车、出租车、网约车、公务用车、渣土车、水泥罐车等原则上全部使用新能源车辆。扩大氢燃料车应用场景,在钢铁等行业开展试点示范。(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政府国资委、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协同推进其他领域减污降碳  14. 推进城乡建设领域协同增效。优化城镇布局,合理控制城镇建设总规模,加强建筑拆建管理,推动新建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积极推进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开展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示范,鼓励各地探索实践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恶臭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选择一批温室气体产生量大的填埋场开展升级改造。因地制宜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与改造,城市新区、新建项目全部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老城区结合旧城改造、积水点整治、黑臭水体治理、老旧小区改造和现有绿地功能品质提升等,积极实施海绵化改造。探索建立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将城镇雨洪排口纳入监测管理等日常监管。(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15. 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协同增效。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协同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节能减排与污染治理,推进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平顶山市、济源示范区2个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信阳市等13个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强种植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农膜污染治理行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有效控制农田、畜禽养殖等农业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强化污水、垃圾等集中处置设施环境管理,协同控制甲烷等温室气体。(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16. 推进水环境治理领域协同控制。实施河南省节水行动,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改造,加强再生水回用配套设施建设,实施城市中水回用工程,开展水效“领跑者”企业,围绕钢铁、石化化工、造纸、印染等行业,推动创建一批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示范企业,在石化化工、纺织、造纸等高耗水园区,推广示范一批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废水利用工程。开展污水资源化利用,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系统,推进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推广污水处理厂污泥沼气热电联产及水源热泵等热能利用技术。(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协同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17. 积极推进绿色循环经济。推广许昌“无废城市”建设经验,加快推进郑州、洛阳、南阳、三门峡、兰考等地“无废城市”建设,加强废钢、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有色金属、废玻璃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动尾矿、粉煤灰、冶炼废渣、煤矸石等工业固废替代建材原料。推进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型废弃物循环利用。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厨余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减少有机垃圾填埋。(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8. 加强生态环境修复。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推进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生态屏障增绿,加快建设沿黄河、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隋唐大运河及明清黄河故道、沿淮河等生态廊道,建设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持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与净化功能。加强城市生态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市生态廊道和生态缓冲带。逐步建立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湿地草地资源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等相关工作,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积极推进陆地生态系统、水资源等生态保护修复与适应气候变化协同增效,协调推动农业、林业、水利等领域以及城市、生态脆弱地区开展气候变化影响风险评估,实施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提升重点领域和地区的气候韧性。(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协同推进碳排放交易市场  19. 持续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核查。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组织年排放2.6万吨当量二氧化碳(或年消耗1万吨标煤)的电力、石化、化工、钢铁、建材、有色、造纸、航空的企业,在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报告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开展企业碳排放数据现场核查,摸清企业碳排放底数,实施动态管理,科学组织引导企业进行碳减排技术改造、实施减碳项目,持续降低企业碳排放强度。(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0. 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市场。按照全国碳市场建设统一部署安排,积极做好全国碳市场系统开户、配额分配、数据核查、清缴履约等工作,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企业减排成本。积极推进全省发电行业进入全国碳市场交易,并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支持省属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推进全省工业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推进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将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纳入全国碳市场。(省生态环境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协同推进碳排放管理体系  21. 组织编制温室气体清单。实施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常态化,准确掌握全省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废弃物处理等领域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为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提供科学支撑。(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农村厅、省统计局、省林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2. 健全完善碳排放管理平台。充分发挥排污许可制在碳排放管理中的载体与平台作用。在全国环境信息管理平台,推动建设项目环评申报和审批、排污许可证管理、温室气体排放报送集成统一,动态更新和跟踪掌握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交易状况,实现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统一采集、相互补充、交叉校核,为污染物与碳排放的监测、核查、执法提供数据支撑和管理工具。协同考虑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完善排污许可管理行业范围和分类管理要求。(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23. 健全完善环境统计体系。协同开展温室气体排放调查,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报表制度。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与含氟气体生产、使用等专项统计调查。研究将应对气候变化有关管理指标作为生态环境管理统计调查内容。推动建立常态化的应对气候变化基础数据获取渠道和部门会商机制,加强与能源消费统计工作的协调,提高数据时效性。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信息共享。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进一步扩展应对气候变化内容,探索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公报制度。(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协同推进试点示范活动开展  24. 开展温室气体监测试点。开展温室气体监测,逐步纳入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统筹实施。积极推进郑州市开展城市温室气体监测试点工作,建立信阳鸡公山、西峡伏牛山、郑州嵩山等3个大气科学观测高山站和洛阳栾川、信阳新县等2个环境空气背景站温室气体监测点,为提升更加全面的城市碳源汇监测水平和碳排放管理支撑能力做好前期准备。积极探索通过卫星遥感等手段,监测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与变化情况和土地覆盖(植被)类型与分布,支撑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林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5. 开展低碳试点示范活动。健全低碳试点评价体系,制定低碳试点申报评定工作方案。开展低碳试点县(市)、园区和企业创建,开展碳捕集封存利用和气候投融资低碳试点,加强低碳试点经验交流,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低碳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大型活动碳中和的实施。(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26. 推进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完善绿色产品推广机制。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商场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杜绝全社会浪费行动,推广绿色包装。引导公众优先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发挥党政机关与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引领示范作用。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绿色发展引领机制。(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事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协同推进执法督察考核建设  27. 推动监管执法统筹融合。加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数据报送、核查和配额清缴履约等监督管理工作,依法依规统一组织实施生态环境监管执法。鼓励企业公开温室气体排放相关信息,支持部分地区率先探索企业碳排放信息公开制度。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监管,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成效监测评估,增强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林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8. 加强督察考核统筹融合。把碳强度降低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探索碳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机制,将碳强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纳入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体系,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约谈,压紧压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责任,督促推动各地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 岛津水产品中三甲氧苄氨嘧啶残留的LCMSMS检测方案
    三甲氧苄氨嘧啶(TMP),是一种磺胺增效剂。常与多种抗生素合用,也可产生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可以成倍增加部分抗菌药的疗效。抗菌谱与磺胺药基本类似,但抗菌作用弱,且易产生耐药性。和磺胺类、四环素、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粘菌素等合用可以增强抗菌作用。 目前我国对磺胺类及其增效剂的使用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农业部NY 5034 - 2005中规定禽肉类产品中磺胺类总量不得超过100 &mu g/kg NY5070 - 2002 中规定磺胺类在水产品中总量不得超过100 &mu g/kg, 增效剂磺胺三甲氧苄氨嘧啶限量不得超过50 &mu g/kg 。日本肯定列表中将动物源性食品的最低限量定为20 &mu g/kg。《SN/T 2538-2010进出口动物源性食品中二甲氧苄氨嘧啶,三甲氧苄氨嘧啶和二甲氧甲基苄氨嘧啶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规定,三甲氧苄氨嘧啶的检测低限为5.0 &mu g/kg。 本方案建立了一种使用岛津超高效液相色谱仪LC-30A和三重四极杆质谱仪LCMS-8040联用快速测定水产品中三甲氧苄氨嘧啶的方法,供检测人员参考。水产品经处理后,用超高效液相色谱LC-30A分离,三重四极杆质谱仪LCMS-8040进行分析。三甲氧苄氨嘧啶在0.1-100 µ g/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93;对1 µ g/L、5 µ g/L和10 µ g/L三甲氧苄氨嘧啶标准溶液进行精密度实验,连续6次进样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在0.31%和3.95%以下,系统精密度良好。 岛津三重四极杆质谱仪系列 了解详情,请点击《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法测定水产品中的三甲氧苄氨嘧啶残留》。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an/ 。
  •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成功发射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再添利器
    4月16日2时16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发射升空。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的一颗科研卫星,生态环境部为该卫星牵头用户,卫星和运载火箭系统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抓总研制。   该卫星将在国际上实现CO2的主动激光探测和大气细颗粒物的主被动结合探测,能够对气态污染物、云和气溶胶以及水生态、自然生态等环境要素进行大范围、全天时综合监测,同时可支撑开展气象、农业农村等行业的遥感监测应用工作。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运行于705km的太阳同步轨道,星上搭载了大气探测激光雷达、高精度偏振扫描仪、多角度偏振成像仪、紫外高光谱大气成分探测仪及宽幅成像光谱仪等5台有效载荷,整星重量约2.8吨,设计寿命8年。其中,大气探测激光雷达在国际上采用双体制激光技术探测气溶胶和CO2,通过主动方式对大气CO2柱总量进行精细化探测,获取大范围、高精度的CO2浓度变化信息和气溶胶散射系数廓线、消光系数廓线、光学厚度、边界层高度等垂直分布信息,弥补以往被动观测的不足。高精度偏振扫描仪与多角度偏振成像仪联合观测可获取云和气溶胶多个角度的偏振信息,用于反演全球大气气溶胶和云的时空分布信息,观测幅宽大于1800km,此外,还可通过与大气探测激光雷达载荷的协同观测与应用,实现近地表细颗粒物的定量探测。紫外高光谱大气成分探测仪可获取O3、NO2和SO2等气态污染物浓度信息,幅宽大于2300km,具备每天一次的全球覆盖能力。宽幅成像光谱仪可获取光谱范围从可见光至长波红外(0.415-12μm)的陆表和大气多光谱信息,观测幅宽大于2300km,空间分辨率最高可达75m。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的成功发射,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CO2和大气污染物遥感监测能力。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实现全球范围CO2的主动激光高精度、全天时探测,探测精度达到优异水平,可为CO2分布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精准的遥感数据支撑;在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方面,具备对全球细颗粒物(PM2.5)、气态污染物、云和气溶胶的定量化遥感监测以及对工业排放、生物质燃烧等大气污染源的大范围、高动态遥感监测能力,可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和空气质量预报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在水环境遥感监测方面,可实现内陆大型水体水华、水质、水生植被以及近海海域赤潮、溢油、水质等的定量化遥感监测;在自然生态遥感监测方面,可实现生态系统关键参数的定量化遥感反演,为全国和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等业务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的成功发射,将为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部还将牵头组织研制发射高精度温室气体综合探测卫星,与大气环境监测卫星组网观测,进一步提升全球主要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遥感监测能力,为支撑国家“双碳”战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遥感监测数据支撑。
  • 普洛帝颗粒计数器助力油田增产增效
    普洛帝颗粒计数器在油田增产增效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对油田增产增效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在这一背景下,普洛帝颗粒计数器的引入成为了提升油田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关键手段。 普洛帝DPC-1511油气田回注水颗粒仪,作为一款高精度、高可靠性的仪器,契合了SY/T5329--2022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指标技术要求及分析方法中的相关规定。该仪器不仅满足了5.3.1颗粒计数测定的要求,同时也符合5.3.2激光粒度测定的技术标准。在颗粒计数测定方面,普洛帝DPC-1511油气田回注水颗粒仪采用了先进的激光散射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测定水样中的颗粒数量、大小及分布情况。其独特的算法和数据处理系统,确保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油藏注水水质监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而在激光粒度测定方面,普洛帝颗粒计数器同样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其高精度的激光粒度分析系统,能够准确测量颗粒的粒径分布,为油藏注水水质的精细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一功能的实现,不仅提高了水质监测的效率和精度,更为油藏的长期稳定开发提供了坚实保障。综上所述,普洛帝颗粒计数器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和精准的测量能力,完全符合SY/T5329--2022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指标技术要求及分析方法中的相关规定。它不仅为油藏注水水质的监测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更为整个石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普洛帝颗粒计数器以其高精度、高效率和高度自动化的特点,为油田增产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持。该设备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和分析油田水样中的颗粒物质,为油田生产过程中的水质监控和颗粒污染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实时监控水质状况,油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油田生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同时,普洛帝颗粒计数器还可以帮助油田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对颗粒物质的分析,油田可以更加精确地了解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和改进。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油田的生产效率,还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此外,普洛帝颗粒计数器的引入还有助于提升油田的环保形象。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油田生产过程中的环保问题也备受关注。普洛帝颗粒计数器通过精确检测和分析颗粒物质,有助于油田实现生产过程中的减排和降污,为油田的绿色发展贡献力量。总之,普洛帝颗粒计数器在提升油田增产增效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油田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还能够助力油田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双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普洛帝颗粒计数器将在油田增产增效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从四个维度理解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同时面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碳达峰碳中和两大战略任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已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因此,如何发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于促进绿色转型的总揽全局、牵引各方这一重要作用,是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深入理解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内涵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实现减污和降碳等多目标的“帕累托改进”或“帕累托最优”。具体需要从环境、经济、社会、国际四个维度理解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内涵。第一个维度是环境维度。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同根同源且相互作用,化石燃料燃烧不但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同时也产生PM2.5、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NOx)等大气污染物。这一维度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指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中减少其他局域污染物排放(例如SO2,NOx,CO,VOC及PM等),或者是在控制局域的污染物排放及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同时减少/吸收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的状态或效果。推动“双碳”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就属于这个范畴。国际上与环境维度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类似的词为“协同效应”或“协同效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协同效益/协同效应的概念,即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非气候效益。第二个维度是经济维度。这意味着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不仅是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环境效益的协同,也包括经济层面的协同增效。这里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无论是减污对降碳产生的协同效益还是降碳对减污产生的协同效益,都是附属效益,不用支付额外的成本,或者说是为同时实现两个目标节约了总成本;二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技术和产品属于国家政策鼓励的绿色低碳产业,也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开展环境产品和服务贸易,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三是实现减污和降碳都要求能源和经济结构调整因而可以扩大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总之,减污降碳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要降碳、减污,而且要扩绿、增长。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也指出,综合减少大气污染与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单独的那些政策相比,可以提供大幅度削减成本的潜力。第三个维度是社会维度。由于可以推动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从人体健康的角度看,可以减少患者人数、减少病假天数、减少急性或者慢性呼吸道疾病发生、增加预期寿命;从应对气候变化角度看,可以降低气候破坏风险,总之能降低社会支付和管理成本。我们所说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双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等,就包括社会维度和经济维度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内涵。第四个维度是国际维度。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我国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的工作和成就也是对全球的贡献,国际上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经验也可以为我国借鉴。我国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将直接减少全球的排放量;我国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帮助其他国家减污降碳,也会对全球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产生贡献;我国的减污降碳法律政策可以为减污降碳相关国际规则制定提供参考或发挥作用;国际环境公约之间的协同增效,例如《生物多样性公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之间的协同增效,也对我国国际环境履约产生影响。需要说明的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环境、经济、社会、国际四个维度不是彼此分离的,是相互关联和递进的关系。其中,环境维度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基础也是目标,在实现减污降碳环境协同效益的基础上产生经济和社会维度的协同,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更高目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国际维度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国际维度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反过来又会影响和促进环境维度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充分认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特点笔者认为,我国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正处于最好的机遇期,也是实现效果最好的时期。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我国发展阶段使然。与发达国家先解决了国内污染问题再应对气候变化两个发展阶段不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保护与发展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与此同时,近年来地球环境正面临气候变化威胁,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作为负责任大国,我国于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而且,应对气候变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这就决定了在这个阶段,我国既要减污,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改善,又要降碳,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打好坚实基础,二者缺一不可。“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进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新阶段,也是我国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阶段,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对发展的倒逼和牵引力将越来越强,生态环保在发展全局中的位置将越来越突出,发展与保护将深度融合,碳减排将成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第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将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包含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内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可以说,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已成为国家意志,而且也有比较具体的国家行动。我国已按下降碳加速键,将有力倒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推动绿色产业快速发展。此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还处于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地位。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就是要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第三,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将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减污与降碳融为一体,同频同效同路径,同时同步同目标,将形成更大合力,倒逼总量减排、源头减排、结构减排,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农业结构加快调整,实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从注重末端治理向更加注重源头预防和源头治理有效传导,从而牵引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绿色转型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 从提质增效趋于品牌溢价 环境监测市场潮涌不断
    p   无论是自发,还是利好频发,不难发现,近两三年来环保市场总容易形成风口级热点,诚如2016年的大气污染防治领域、2017年的黑臭水体治理,但总是热潮未及自动消退,新一轮契机即来,或为回归理性,或为趋于规范。那么下一个市场热点又是什么? /p p   环境监测产业链暖风又吹。“暖风”源自利好政策密集落地,也源自近千亿级市场规模带来的想象空间,环境监测或称为环保企业抢占的下一个风口。 /p p   政策红利在近年来早有迹象。两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截至明年,我国将全面完成国家监测站点及国控断面监测事权的上收工作,其中被重点强调的还有推广第三方专业公司托管运营。在水质监测方面,《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也明确提升城市饮用水源的监测能力,未来城市对景观河道的水质要求也将不断提高。 /p p   在土壤修复领域,“土十条”则以“摸清家底”的形式凸显土壤监测战略地位。具体至完成时间表:截至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2020年底前则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 /p p   2017环保督察开启无缝衔接新常态,令环保产业普遍进入增速调整和转型升级阶段。在环境监测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变革供给。从产业的整个链条来看,上游的制造端和下游的消费端分别在近两年来经历了大爆发,且均在今年受到了来自监管的规范。不少业内人士感叹,环境监测靠“薄利多销”的模式过去了,而处于成长期的品牌溢价,则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也符合顶层设计对节能环保经济的要求。 /p p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以来,资金端加速布局环境监测产业链趋势明显。包括聚光科技、先河环保、岛津、赛默飞、雪迪龙等行业翘楚都对环境监测中下游有所布局,而“小而美”企业,诸如南京科捷、申菱环境、天健创新也将环境监测作为重要业务推进。衍生而来,环境监测趋于明朗或称为2018年较为可期的趋势。 /p p   不过,环境监测早就不是环保企业间的竞争,核心企业本身,以及跨界者的加入令市场竞争激烈,且玩法多样。在业界人士看来,传统的玩法,比如围绕环境超强核心企业的环境监测综合服务,没啥变化。热闹的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利用PPP、第三方治理等模式,为更多的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提供系统化服务。 /p p   环境监测对吃好千亿市场这口蛋糕做出了更多本土化的尝试。业界普遍认为,未来环境监测产业可能会有两种形式。一是靠资源驱动,比如传统型业务综合平台 二是靠技术和资本实力驱动整合环境监测市场。可以预见的是,第二种难度大但更有价值。 /p p   有人说环境监测板块,就像水处理与固废处理板块,不一定是新启的业务,但恰逢“天时”,于是就可能成了热点。不过光有“天时”或许略显单薄,还要有“地利”从旁支撑,环境监测的“地利”可以说是转型期上下游企业需要寻找下一个市场风口,而近千亿级起的产业链走势所带来的想象空间无疑巨大,加之环保装备制造、环境治理精细化的发展,使其成为可能的热点。 /p p   不过,我们期待的是,有助环境治理提质增效的环境监测,从一开始,就能规范安稳地站上风口,不会大起大落。 /p
  • 注射剂中间体质量标准制定策略
    药物成品之前的都是中间体。根据产品特点及工艺情况,综合确定关键中间体,关键中间体需要制定质量标准,并检验控制。对于注射剂而言,关键中间体一般是指在配液罐中完成调配的药液。对于注射剂产品,一般会将性状、含量、pH值列为中间体检查项,参考成品的质量标准,将含量和pH值的限度收一收。但光是这样做就有些粗糙了,我们应该根据剂型的特点,产品的特点,有目的地设定中间体检查项,更好地做好产品的质量控制。一、性状对于无色溶液,一般简单地规定“无色澄明液体”即可。但对于有色溶液,特别是灭菌后颜色会加深的产品,建议中间体增加溶液颜色检查项。这样一旦成品颜色比正常情况要深,便于分析是配液工序还是灭菌工序发生的异常。有些冻干产品,随着药液储存时间的延长,溶液颜色也逐渐加深,而一旦冻干开始,颜色即不再变化。这类产品更应建立溶液颜色检查项,并以此检查项确定配液灌装工序的储存时限。基于中间体检查需要简单、快速的特点,一般对比色号即可,不建议使用溶液颜色测定仪。二、含量可以认为,制剂成品的含量控制限度即是药物可以在人体内起效的限度,低于这个限度,药效降低。而制定中间体含量标准的目的就是要保证含量在药品有效期内符合其质量标准。对于非常稳定的品种而言,假如成品的含量限度是90.0%-110.0%,那么中间体含量限度定在95.0%-105.0%即可;假如成品的含量限度是95.0%-105.0%,中间体含量限度可定在97.0%-103.0%。由于含量在效期内基本不会发生变化,中控范围只需能够包容检测方法产生的系统误差。对于储存期间含量逐渐下降的品种,中控含量限度除了要包容方法的误差外,还要包容含量降低的幅度。假如成品的含量限度是90.0%-110.0%,含量在效期内预期降低6%,检测误差不会超过2%,则中控限度应定为98.0%-102.0%。对于冻干产品,由于其标示量和水针不同,影响产品含量的还包括装量。灌装机总是有精度误差的,因此在制定中控含量标准时,还应考虑这一因素。下面用一张图表示某冻干产品制定中控含量限度的思路。 对于其他特殊情况,如采用半透性包材包装的注射剂,也应根据其特点制定做相应的调整。此外,由于尚未灌装的药液不存在标示量这一概念,注射剂的中控含量采用浓度表示(如4.8-5.2mg/ml)较为规范。为了方便理解,企业可以在内部文件中注明浓度对应的百分比。如4.8-5.2mg/ml(96.0-104.0%)。三、pH值大多数的注射剂都对pH值非常敏感,一般不能将成品的pH值标准简单收紧作为中控pH值范围。如硫酸阿托品注射液,中国药典规定pH3.5-5.5,但pH低于4时水解速度明显下降;又如氨茶碱注射液,USP规定pH8.0-9.0,但事实上pH低于8.5原料根本无法溶解。因此,一般以药物最适的pH值范围作为中控范围,同时注意不要触及成品pH值的上下限。四、渗透压摩尔浓度因为渗透压的检测方法非常简单快捷,所以建议成品有渗透压检测项的也在中间体制定,有时投料出现偏差能及时发现。所有的输液产品都会规定渗透压检查项,水针品种用法中包含有静脉推注给药方式的要进行渗透压检测。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产品,虽然给药方式是静脉推注,但并不等渗。如地西泮注射液和托拉塞米注射液,限于API溶解性或稳定性的原因,处方中加入了较大量的有机溶剂,形成高渗溶液。这类产品建议也增加渗透压检查项,对产品质量形成更有效的控制。五、有关物质一般终端灭菌的注射剂不需在中间体进行有关物质检测。对于极不稳定的某些产品,如易水解的冻干制剂,可在中控中加有关物质项。并以此验证配液和灌装的试产。六、抗氧剂按照要求,制剂产品放行标准应包括所含的抗氧剂的含量测试,以保证有足够的抗氧剂保留在制剂中,能在整个货架期和所拟的使用期间一直对制剂起到保护作用。 依据上述理念,亚硫酸盐这类属于还原剂的抗氧剂的含量还是非常有必要定在中控标准中的,因为配液及药液在配液罐放置过程中,亚硫酸盐即在被消耗。而依地酸二钠的含量不会发生变化,因此无需进行控制。EMA在《药品注册上市许可申请材料中对辅料的要求》(Guideline on Excipients in the dossier for application for marketing authorisation of a medicinal product)中也指出抗氧剂应提供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方法,但不适用于增效剂,如依地酸二钠。七、微生物负载对于注射剂的微生物负载,国内的GMP有很明确的规定,即:对于除菌过滤前非最终灭菌产品微生物的限度标准一般为:10CFU/100ml对于最终灭菌的无菌产品微生物的限度标准一般为:100CFU/100ml但对于微生物负载的取样位置,各企业却有不同的做法。有的企业会在配液罐中取,有的企业会在药液过0.45μm滤芯后取。后一种做法的依据是:GMP中规定最后一步除菌过滤前,料液的微生物含量应不大于 10CFU/100ml。但其实这样做是有些违背GMP理念的。在欧盟《药品、活性物质、辅料和内包材灭菌指南》中,有如下描述:In most situations, a limit of NMT 10 CFU/100 ml (TAMC) would be acceptable for bioburden testing. If a pre-filter is added as a precaution only and not because the unfiltered bulk solution has a higher bioburden, this limit is applicable also before the pre-filter and is strongly recommended from a GMP point of view. A bioburden limit of higher than 10CFU/100 ml before pre-filtration may be acceptable if this is due to starting material known to have inherent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In such cases, it should be demonstrated that the first filter is capable of achieving a bioburden of NMT 10 CFU/100 ml prior to the last filtration. Bioburden should be tested in a bulk sample of 100 ml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method. Other testing regimes to control bioburden at the defined level should be justified.翻译如下:大多数情况下不超过10 CFU/100 ml(TAMC)的限度对于生物负载测试是可接受的。如果仅作为预防措施添加预过滤器而不是因为未过滤溶液具有更高的生物负载,则此限度也适用于预过滤器,并且从GMP的角度强烈推荐。如果由于已知具有固有微生物污染的起始物料,则预过滤前的生物负载限度高10CFU/ 100ml是可接受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证明第一个过滤器能够在最后一次过滤之前达到不超过10CFU/100ml的生物负载。生物负载应在100ml的样品中进行测试,以确保该方法的灵敏度。其他在特定浓度控制生物负载的测试方案应该是合理的。 显然,欧盟是建议在配液罐中取样进行微生物负载检测的。GMP的一个核心理念即是“可控”。要知道即使药液微生物负载很大了,经过预过滤滤芯后也会有几个数量级的下降。数据虽然好看了,但焉知预过滤前未知的微生物负载会不会导致细菌内毒素的失控?有的营养性药物,浓度大,确实适合微生物生长,但如果确知微生物的种类,在可控的前提下进行预过滤,是可以接受的。八、细菌内毒素建议在配液罐中取药液进行检测,与中控含量检测同步进行。九、可见异物、不溶性微粒这两个检查项可以取药液过滤后的样品,取滤芯后或灌装初始样品,各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进行管理。不溶性微粒的中控标准制定必然是1ml药液含有多少微粒,而制剂成品的标准是每支样品中含有多少微粒。应注意换算关系,确保中控标准严于成品标准。
  • 生态环境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
    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落实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有关要求,对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出系统部署。  《方案》坚持突出协同增效、强化源头防控、优化技术路径、注重机制创新、鼓励先行先试的工作原则,提出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到2030年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等工作目标。《方案》聚焦6个主要方面提出重要任务举措。一是加强源头防控,包括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等内容。二是突出重点领域,围绕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生态建设等领域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三是优化环境治理,推进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四是开展模式创新,在区域、城市、产业园区、企业层面组织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五是强化支撑保障,重点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完善法规标准,加强协同管理,强化经济政策,提升基础能力。六是加强组织实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宣传教育、国际合作、考核督察等要求。  《方案》发布后,生态环境部将与有关部门积极协作配合,形成政策合力,统筹推进相关工作,同时指导各地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结合实际推动各项重点举措落地见效。
  • 提速增效 | 采用Alliance iS Bio HPLC System将药典SEC方法现代化
    如今,监管机构越来越关注分析方法生命周期的管理,如何将已有方法现代化,包括如何提升常规分析系统性能和色谱柱技术,是许多受监管实验室面临的挑战。对于制药实验室,虽然几年前验证的方法依然有效,但其实仍存在评估和改进的需求,因为追求更快、更稳健、更灵敏、更经济的技术替代始终是现代化实验室高效运营的关键。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沃特世推出了专用于生物制药实验室的新一代高效液相色谱系统Alliance™ iS Bio HPLC System。它采用生物惰性流路和MaxPeak™ HPS高性能表面技术,消除常规生物制药分析流程中金属敏感化合物的不可预测性,并且耐受苛刻的流动相条件,是生物分子分离分析的可靠伙伴。 图1.配置紫外检测器的Alliance iS Bio HPLC System。 本文中,我们将美国药典(USP)129通则中的SEC方法成功迁移到Alliance iS Bio HPLC System上,并评估了SEC方法现代化所带来的益处。结果表明,采用Alliance iS Bio HPLC System,不仅可以显著降低溶剂消耗、缩短方法运行时间,并且与传统HPLC系统相比,Alliance iS Bio还提高了对于聚集体、片段等杂质的分辨率和灵敏度。 方法亮点 药典SEC方法的现代化显著减少分析时间和流动相的消耗; Alliance iS Bio HPLC System的生物兼容性和生物惰性非常适合用于高离子强度流动相的SEC蛋白分析。 实验内容 美国药典USP 621通则中,允许修改各论中对于色谱流速、色谱柱规格和填料粒度,方便分析科学家在法规允许变更的框架下,充分运行现代HPLC技术来提高方法性能,而无需对调整后的方法进行重新验证。 首先,我们参照USP129通则体积排阻色谱法(SEC),采用5 μm填料的色谱柱,进行单抗的标准分析;而后,将该方法迁移至Alliance iS Bio HPLC System,并与传统HPLC系统进行结果比较,以评估方法水平;并且,我们在满足USP621的指导原则下,对该药典方法进行调整,并评估了与原系统相比,现代化方法在性能和通量方面的提升。 药典方法 现代化方法#1 现代化方法#2 LC系统 经典HPLC Alliance iS Bio HPLC Alliance iS Bio HPLC 色谱柱 BioSuite™ Diol (OH) Column, 250 Å, 5 μm, 7.8mm x 300 mm, (p/n: 186002165) XBridge™ Premier Protein SEC Column, 250 Å,2.5 μm, 7.8 x 150 mm, (p/n: 186009961) XBridge Premier Protein SEC Column, 250 Å,2.5 μm, 4.6 x 150 mm +eConnect, (p/n: 186009959RF) 进样体积 20 μL 10 μL 3.5 μL 流速 0.50 mL/min 1.00 mL/min 0.35 mL/min 流动相 0.20 M potassium phosphate and 0.25 M potassium chloride,pH 6.2 0.20 M potassium phosphate and 0.25 M potassium chloride,pH 6.2 0.20 M potassium phosphate and 0.25 M potassium chloride,pH 6.2 运行时间 30 min 7.5 min 7.5 min 色谱数据系统 Empower 3, FR4 Empower 3.8.0 Empower 3.8.0 表1.实验方法和条件。 结果讨论 方法迁移 使用Alliance iS Bio HPLC System配备的智能方法转移APP(iMTA),可简化方法转移过程。如图2所示,iMTA支持转换来自不同系统的方法,仅需几次点击,即可自动将泵、样品管理器、色谱柱管理器和检测器的关键参数转换为Alliance iS Bio HPLC System仪器方法,避免参数转移错误的风险,随后执行运行、保存方法,并生成方法转移文档用于数据追溯。 图2.iMTA支持无缝转移来自其他HPLC系统的方法条件,并将参数自动转换为Alliance iS Bio HPLC System的方法。 以USP129为标准,使用L59, 5-micron, 7.8 mm x 300 mm色谱柱在传统HPLC系统上运行方法,再用iMTA将方法迁移到Alliance iS Bio HPLC System上,如图3展示,两种系统的色谱结果具有一致性,均可满足药典系统适用性标准,但是在Alliance iS Bio上,我们观察到单体主峰和杂质峰之间的分辨率有所提升,显示出在现代化方法中使用低扩散的Alliance iS Bio HPLC System运行SEC方法的优势。 图3.A) SEC分离USP单抗分别在传统HPLC和Alliance iS Bio HPLC System上采用药典SEC方法分析单抗药物。B)两种仪器上n=7次进样的系统适用性结果。C)两种系统上低分子量杂质的回收率比较。 方法现代化 现代实验室面临提速增效和方法周期管理的挑战,需要在法规支持的框架下寻求方法调整和现代化。作为下一代高效液相色谱系统,Alliance iS Bio HPLC System创新的设计广泛兼容不同体系方法和色谱柱规格,助力提高方法通量和效率,以实现方法现代化的要求。 我们选用两种不同规格SEC色谱柱将USP129方法现代化,它们保持了与原始方法相同的柱效。图5显示了利用沃特世色谱柱计算器,可以快速有效地进行色谱柱参数缩放。 图5.沃特世色谱柱计算器用于缩放色谱柱方法参数,以保持长度与粒度比(L/dp)满足药典要求。 我们将Alliance iS Bio HPLC System的数据与传统HPLC系统在药典方法下产生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如图6和7所示,不同色谱柱和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我们可以根据特定的分析需求选择匹配的方法。 图6所示,在Alliance iS Bio HPLC System上,采用7.8 mm ID的SEC柱(蓝色谱图),可缩短4倍的方法运行时间,从30分钟到7.5分钟。同时,该方法具有三种方法中最高的分辨率,能够分辨出在传统HPLC系统上无法检测到的LMWS峰。结果表明在Alliance iS Bio HPLC System上运行7.8 mm ID的SEC方法具有更理想的分辨率,有助于有关物质的准确定量。 图6.在传统系统和Alliance iS Bio HPLC System上分离USP mAb 003参考标准品的对比结果。 在图7中,分析不同的USP mAb对照品,我们再次看到两种方法与药典方法具有一致的选择性。同时,在Alliance iS Bio HPLC System上采用4.6 mm ID的SEC柱(红色谱图),与药典方法相比,流动相和样品消耗可减少6倍。该方法为SEC分析提供了更低的运行成本,是降本增效的理想之选。 图7.在传统系统和Alliance iS Bio HPLC System上分离USP mAb 002参考标准品的对比结果。 结语 监管机构鼓励实验室通过采用现代技术取代传统技术,在分析工作流程中探索方法的现代化。实验结果表明,Alliance™ iS Bio HPLC System能够顺利地迁移药典SEC方法并将其现代化,以适应生物药实验室当前和未来的工作流程。将Alliance iS Bio HPLC System与XBridge Premier Protein SEC色谱柱结合使用,可以提高杂质分辨率,同时减少75%的分析时间和82.5%的流动相消耗。Alliance™ iS Bio HPLC System还配备智能方法转移APP,简化工作流程,顺利的建立稳健的方法,助力分析科学家在生物制药领域一展身手。 了解更多 原文链接: Modernizing Compendial SEC Methods for Biotherapeutics Using the Alliance™ iS Bio HPLC System | Waters 参考资料: 1. USP. Chromatography 621. In: USP-NF. Rockville, MD: USP Dec 1, 2022. 2. Analytical Procedures for Recombinant Therapeutic Monoclonal Antibodies. USP General Chapter 129. 2022. 3. Aggregation Analysis Using SE-HPLC and SE-UHPLC Methods in USP Chapter 129. USP Application Note. 2023. 4. Kizekai L, Shiner SJ, Lauber MA. Waters ACQUITY and XBridge Premier Protein SEC 250 Å Columns: A New Benchmark in Inert SEC Column Design. Waters Application Note. 2022. 720007493.
  • 《上海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发布,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据悉,近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上海市交通委、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上海市农业农村委、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和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印发《上海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落实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有关要求,对上海市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出系统部署。具体内容如下:上海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根据《中共上海市委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沪府发〔2022〕7号)以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环综合〔2022〕42号)相关工作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一、面临形势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同时面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碳达峰碳中和两大战略任务,“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实现了从补短板到提品质、从重点治理到综合整治、从重末端到全过程防控的转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也要看到,当前本市生态环境保护正处于新老问题交织叠加的复杂阶段,传统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碳达峰碳中和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传统污染物和碳排放高度同根同源的特征,减污降碳协同是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污染问题的战略路径,是降低减碳成本的有效手段,更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推动源头治理、促进绿色转型的总抓手,锚定美丽上海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科学把握污染防治和气候治理的整体性,以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为关键,以优化治理路径为重点,以政策协同、机制创新为手段,完善法规标准,强化科技支撑,全面提高环境治理综合效能,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二)工作原则突出协同增效。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强化目标协同、领域协同、任务协同、政策协同、监管协同,增强生态环境政策与能源产业等政策协同性,以碳达峰行动进一步深化环境治理,以环境治理助推高质量达峰。强化源头防控。紧盯环境污染物和碳排放主要源头,突出主要领域、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强化资源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优化技术路径。统筹气、水、土、固废、温室气体等领域减排要求,优化治理目标、治理工艺和技术路线,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增强污染防治与碳排放治理的协调性。注重机制创新。充分利用现有法律、法规、标准、政策体系和统计、监测、监管能力,完善管理制度、基础能力和市场机制,一体推进减污降碳,形成有效激励约束,有力支撑减污降碳目标任务落地实施。鼓励开拓创新。发挥各类主体积极性和创造力,创新管理方式,形成各具特色的典型做法和有效模式,加强推广应用,实现多层面、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协同增效原则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境重点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推动一批典型协同控制试点示范项目落地应用;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到2030年,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助力本市实现碳达峰目标;碳减排与空气质量稳定改善协同推进取得显著成效;水、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三、强化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协同增效 (一)能源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1. 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市内、市外并举,落实完成国家下达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推动可再生能源项目有序开发建设。2025年、2030年,全市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分别力争达到20%、25%左右。推进长江口外北部、长江口外南部、杭州湾以及深远海海域等四大海上风电基地建设,科学推进陆上风电建设,2025年、2030年,风电装机容量分别力争达到260万千瓦、500万千瓦。充分利用农业、园区、市政设施、公共机构、住宅等土地和场址资源,实施一批“光伏+”工程,2025年、2030年,光伏装机容量分别力争达到400万千瓦、700万千瓦。结合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新建一批生物质发电项目,到203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4万千瓦。大力争取新增外来清洁能源供应,进一步加大市外非化石能源电力的引入力度。加大氢能制、储、运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拓展氢能应用场景。(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绿化市容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各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优化调整化石能源结构严格控制煤炭消费。继续实施重点企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十四五”期间本市煤炭消费总量下降5%左右。在保障电力供应安全的前提下,“十四五”期间合理控制发电用煤,“十五五”期间进一步削减发电用煤。“十四五”期间推动宝武集团上海基地钢铁生产工艺加快从长流程向短流程转变,加大天然气喷吹替代的应用力度。推动实施吴泾、高桥地区整体转型,进一步压减石化化工行业煤炭消费。合理调控油气消费。保持石油消费处于合理区间,逐步调整汽油消费规模,大力推进低碳燃料替代传统燃油,提升终端燃油产品能效。提升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加快建设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推进上海液化天然气站线扩建等项目,完善天然气主干管网布局。2025年、2030年,天然气供应能力分别达到137亿立方米左右、165亿立方米左右。(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交通委、各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工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1.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重点区域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以产业升级推动金山整体转型,全面落实“两区一堡”战略定位,坚持化工产业向精细化、绿色化升级。以科技创新为宝山转型注入新动力,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面推进产城融合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继续推进桃浦、吴泾、高桥石化等重点区域整体转型,加快推进星火开发区环境整治和转型升级。打造先进高端产业集群。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构建先进制造体系,带动整体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资源局、市科委、各相关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推进工业绿色升级推动传统行业低碳升级。严禁钢铁行业新增产能,确保粗钢产量只减不增。大力推进钢铁生产工艺从长流程向短流程转变,到2030年,废钢比提升至30%。大力推进石化化工产业升级,提高低碳化原料比例,推动炼油向精细化工及化工新材料延伸。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实施节能降碳“百一”行动,力争平均年节约1%用能量。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力度,促进先进适用的工业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广应用。推进重点用能系统能效提升,实施电机、变压器等能效提升计划,开展重点用能系统节能改造和运行控制优化,提高风机、泵、压缩机等电机系统效率。(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全面促进清洁生产实施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工程,以清洁生产一级水平为标杆,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进化工、医药、集成电路等行业清洁生产全覆盖。到2025年,推动100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积极推进国家清洁生产审核模式创新试点工作,探索园区和行业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审核新模式。围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目标,推进朱家角工业园区清洁生产全覆盖。(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协同工艺过程减排推动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与碳减排协同增效。实施重点行业VOCS总量控制,优先采用源头替代和过程控制治理措施,大力推进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溶剂使用类行业,以及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行业低挥发性原辅料产品的源头替代,有条件的企业集群和园区探索建立VOCs集中式处理示范工程。鼓励采购使用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的产品。以含VOCS物料的储存、转移输送等排放环节为重点,采取设备与场所密闭、工艺改进、废气有效收集等措施减少无组织逸散,并通过在炼油、石化等行业严格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实现VOCS和温室气体的协同减排。推动VOCS末端治理措施选型时充分考虑碳排放影响,采用节能低碳技术方案。推动细颗粒物(PM2.5)和氮氧化物(NOX)污染防治与碳减排协同增效。将超低排放贯穿于钢铁行业生产全工序、全流程、全时段,持续挖掘节能降碳技术在治理过程中的应用潜力。推进工业炉窑深度治理。适时制定燃气轮机大气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推动电力领域大气污染物排放稳步下降。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管理。加快使用含氢氯氟烃生产线改造,逐步淘汰氢氯氟烃使用。(市生态环境局、市经济信息化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交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1. 优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结构持续推进货物运输结构调整,完善海空枢纽集疏运体系,推进货物“公转铁”“公转水”,到2025年,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不低于52%,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达到90万标准箱及以上。加快构建多模式轨道交通主导的交通设施功能体系,坚持公交优先战略,打造便捷舒适的慢行交通环境,持续提升城市绿色出行比例。到2025年,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重(不含步行)达到45%以上,中心城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市交通委、市发展改革委、市道路运输局、上海海事局、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加快道路交通能源结构转型积极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持续鼓励社会乘用车领域电动化推广,到2025年,个人新增购置车辆中纯电动汽车占比超过50%。公交车、巡游出租车新增或更新车辆原则上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环卫、邮政等公共领域,以及市内包车有适配车型的,新增或更新车辆原则上全部使用纯电动汽车或燃料电池汽车,到2035年,小客车纯电动车辆占比超过40%。在公交、客运、重型货运、环卫等领域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性示范应用,到202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各类加氢站超过70座,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总量突破10000辆。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结合自然条件和港口、机场、高速公路服务区、公交枢纽场站、轨道交通车辆基地能源需求,推进应用光伏发电、风光互补供电系统,加大氢能技术的示范应用。探索生物质燃料应用,鼓励生物柴油在交通领域推广应用。(市交通委、市道路运输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国资委、市绿化市容局、市邮政管理局、市机管局、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推动移动源污染防治与碳减排协同增效持续开展高污染柴油货车治理,持续削减移动源NOX排放量,协同降低碳排放量。以老旧车辆提前淘汰为重点,全面淘汰国三柴油货车,加快推进国四排放标准重型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推广零排放重型货车,有序开展中重型货车电动化、氢燃料等示范和商业化运营,开展零排放货车通道试点。加快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能源替代。对港口、机场和重点企业等场内机械,鼓励56kW以下中小功率机械通过“油改电”替代更新,加快推进港口作业机械和机场地勤设备“油改气”“油改电”,拓展清洁低碳能源在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应用场景,并开展氢能在非道路移动机械场景应用的可行性研究,推进相关标准制定。到2025年,港口新增和更新作业机械采用清洁能源或新能源,机场新增或更新场内设备/车辆采用新能源。全面实施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国四排放标准,研究推动在本市扩大高污染非道路移动机械禁止使用区,研究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补贴,开展国三非道路移动机械达标治理,研究非道路移动机械年检制度。(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委、市道路运输局、市公安局、市发展改革委、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农业农村委、市绿化市容局、市市场监管局、机场集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推动船舶港口、机场污染防治与碳减排协同增效持续提高船舶能效水平,加快发展电动内河船舶,新增环卫、轮渡、黄浦江游船、公务船等内河船舶原则上采用电力或液化天然气驱动,积极推广液化天然气燃料、生物质燃料以及探索氢、氨等新能源在远洋船舶中的应用。到2030年,主力运输船型新船设计能效水平在2020年基础上提高20%,液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动力船舶占比力争达到5%以上。加大B5生物柴油的推广应用力度,研究B10餐厨废弃油脂制生物柴油应用可行性,鼓励B10餐厨废弃油脂制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在内河船舶上使用。推进港作船等船舶结构调整,探索提前淘汰单壳油轮。进一步完善港口岸电扶持政策,到2025年,港口泊位配备岸电设备实现全覆盖,集装箱码头岸电设施使用率达到30%,邮轮码头岸电设施使用率和港作船舶岸电设施使用率力争达到100%。推进内河码头岸电标准化发展,研究制定内河船舶靠泊岸电使用规范。继续提高机场桥载电源使用率,持续推进远机位电源替代设施布局,到2025年,具备条件的机场地面辅助电源设施实现全覆盖。(市交通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经济信息化委、上海海事局、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城乡建设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1. 大力推广绿色建造推动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和全装修住宅,减少建设过程能源资源消耗。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大力推进建筑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根据国家标准执行建筑涂料、胶粘剂VOCs含量限值,引导企业在现有涂料、溶剂的使用环节开展低VOCs含量产品替代。完善文明施工标准和拆除作业规范,加强预湿和喷淋抑尘措施和施工现场封闭措施,控制建设扬尘污染。(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规划资源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发展建立建筑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量核算标准体系,量化各类建筑的可再生能源应用要求,建立配套的设计与验收管理体系。2022年起新建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工业厂房全部使用一种或多种可再生能源。鼓励采用与建筑一体化的可再生能源应用形式,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10%;到2030年,进一步提升到15%。加快部署“光伏+”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推进适宜的新建建筑安装光伏,2022年起新建政府机关、学校、工业厂房等建筑屋顶安装光伏的面积比例不低于50%,其他类型公共建筑不低于30%。推动既有工业厂房屋顶可利用面积安装光伏,到2025年,安装不少于100万千瓦;到2030年,实现应装尽装。推动建筑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创新示范,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探索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为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规划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机管局、市经济信息化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推动水环境和土壤污染治理与碳减排协同增效 (一)水环境治理领域协同控制开展工业节水专项行动,强化计划用水限额管理,持续推动工业重点用水企业节水技术改造,促进企业间水资源共享和水资源梯级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快推动城镇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以现有污水处理厂为基础,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再生水利用基础设施,拓展污水资源化利用范围和途径。推进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优化工艺流程,提高处理效率。鼓励污水处理厂采用高效水力输送、混合搅拌和鼓风曝气装置等高效低能耗设备。推广污水处理厂污泥沼气热电联产及水源热泵等热能利用技术。提高污泥处置和综合利用水平,结合污水厂新建、扩建工程,同步实施污泥干化焚烧设施建设,推进燃煤电厂污泥掺烧。因地制宜利用污水处理厂资源开发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开展城镇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碳排放测算,优化污水处理设施能耗和碳排放管理。选择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和模式,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强化设施运行维护,规范资源化利用方式。(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土壤污染治理领域协同控制启动新一轮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状况调查。工业用地以整体转型区域为重点,有序开展土壤治理修复,探索节能降耗修复技术路线。在涉深基坑工业污染地块探索试点“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农业用地落实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严格管控类耕地分类管理制度,强化受污染耕地的风险防控和安全利用。(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五、推动农业和生态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一)农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积极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地产农产品产量基本稳定,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开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基地建设,到2025年,农产品绿色生产基地覆盖率达到60%,绿色食品认证率达到30%以上。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进10万亩蔬菜绿色防控集成示范基地和2万亩蔬菜水肥一体化项目建设。加快老旧农机报废更新力度,推广先进适用的低碳节能农机装备。大力发展农业领域可再生能源,实施农业光伏专项工程。开展农业源大气污染物与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协同监测,研究氨(NH3)、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等减排技术,开展减排技术应用试点工作。(市农业农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生态建设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优化布局体系,稳步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增强碳汇能力。以近郊绿环、9条市域生态走廊、17条生态间隔带为市域生态骨架,聚焦重点结构性生态空间实施造林,“十四五”期间,净增森林面积24万亩以上,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9.5%以上。推进公园城市体系建设,到2025年,全市新建绿地5000公顷,其中公园绿地2500公顷。优化城市绿化树种,降低花粉污染和自然源VOCs排放,优先选择乡土树种。着力构建责任明晰、保障有力的湿地总量管控制度体系,确保湿地总量不减少。开展湿地系统修复,增强湿地储碳能力。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集中连片开展以街镇为单元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大力实施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持续提升海洋生态系统质量,探索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试点。(市绿化市容局、市规划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委、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六、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一)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加快探索钢铁、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路径。制定循环经济重点技术推广目录,支持企业采用固体废物减量化工艺技术。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大力推行适度点餐取餐,全面推行“光盘行动”。结合塑料污染治理相关工作,持续推进快递、外卖包装材料源头减量。继续推进净菜上市,减少农贸市场蔬菜废弃物产生量。积极发展共享经济,推动二手商品交易和流通。在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中,严格实施建筑拆迁管理制度,杜绝“大拆大建”。积极推广绿色低碳建材,推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落实建设单位建筑垃圾减量化的主体责任,将建筑垃圾减量化措施费用纳入工程概算。(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绿化市容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固体废物资源循环利用加快固废综合利用和技术创新,推动冶炼废渣、脱硫石膏、焚烧灰渣等大宗工业固废的高水平全量利用。推动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固体废弃物中转、贮存和预处理设施,探索推进重点园区率先实现“固废不出园”,并协同处置城市其他固体废弃物。统筹规划建设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基地,推进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和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型废物的分类利用和集中处置。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完善“点站场”三级回收体系。畅通玻璃等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管理制度和支持政策。推进市政污泥源头减量,压减填埋规模,推进资源化利用。鼓励符合标准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及制品在建筑工程和道路工程中应用,推动在土方平衡、林业用土、环境治理、烧结制品及回填等领域大量利用经处理后的建筑垃圾,完善建筑垃圾再生建材应用标准。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业薄膜回收处置,基本实现全量回收。支持种养结合与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和粮油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实现全覆盖。(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绿化市容局、市商务委、市农业农村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将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等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及无害化处置设施纳入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范围,保障设施用地和资金投入,到2025年,基本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固体废物处置体系。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资源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绿化市容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委、市水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七、利用生态环境源头防控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一)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1. 发挥“三线一单”协同管控作用立足减污降碳协同,逐步建立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充分发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环境准入约束作用。聚焦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调整,提出促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措施,将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纳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市生态环境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资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强化“两高一低”项目源头管控采取强有力措施,对“两高一低”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格控制新增项目,严禁新增行业产能已经饱和的“两高一低”项目,除涉及本市城市运行和产业发展安全保障、环保改造、再生资源利用和强链补链延链等项目外,原则上不得新建、扩建“两高一低”项目。实施市级联合评审机制,对经评审分析后确需新增的“两高一低”项目,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要求,严格实施节能、环评审查,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准入门槛。强化常态化节能环保监管执法,将“两高”企业纳入重点监管对象,加强日常监管。(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事前准入约束、排污许可事中事后监管优势,在重点行业排放源层面落实碳减排要求,推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建立完善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适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制
  • 农药减量增效的关键在于“粒度分布及其控制”——访中农立华农药应用研发中心主任张小军
    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有效防治病虫草害,保障粮食产量、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农药利用率低下,大部分通过径流、渗漏、飘移等流失,对环境、生物及人体健康构成威胁。为降低农药使用量同时提高利用率,自2015年以来,农业农村部深入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研究发现,农药制剂有效成分在喷施后形成的微粒粒度是影响药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合理控制粒度可充分发挥农药的药效潜能。为探究制剂粒度对农药施用效果的影响,近日,仪器信息网走进中农立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农药应用研发中心,与中心主任张小军博士进行了深入交流。中农立华农药应用研发中心主任 张小军博士10年间,中农立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不足10亿元发展到66.4亿元,从原药、联销、分装,延伸到制剂研发、应用技术、农药出口、植保机械… … 2019年,公司十周年高峰论坛上,面对环保高压、新《农药管理条例》、供给侧结构改革等给农化行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中农立华确立打造“科技立华、服务立华、绿色立华”以更好地服务三农。为落实科技创新战略,2020年10月,中农立华农药应用研发中心实验室落成,研发中心设有制剂研发、产品化学检测、残留化学检测实验室三个区域,致力于制剂技术、植物保护产品及分析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进一步促进公司各业务板块协同发展,为公司和行业提供更多技术支持与服务。中农立华农药应用研发中心主任 张小军博士主要从事农药制剂研发、分析及应用技术工作,从业经历近20年,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农药减量增效的关键在于“粒度分布及其控制”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著名小麦科学家Noman K. Borlang曾说过:“没有农药,人类将面临饥饿的危险。”据美国农业部和世界粮农组织测算,停止使用农药将导致作物产量降低30%,农产品价格提高50%-70%;农药使用可挽回全世界农作物总产量30%~40%的损失。农药是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质,在当下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可或缺。我国为农药原料药生产大国,但原料药并不能直接使用,消费者终端实际使用的是制剂,农药制剂行业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关注;近15~20年来,中国在环境友好的农药制剂方面的进步很大。中农立华自主研发30%二甲戊灵悬浮剂、46%氟啶∙啶虫脒水分散粒剂等产品深耕市场多年,获得良好口碑,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产品性能的精细化控制;此外,2020年6月由中农立华农药应用研发中心与天津立华牵头起草的《30%二甲戊灵悬浮剂》团体标准正式通过“CCPIA标准”委员会专家组评审,标准编号为T/CCPIA 046-2020。回顾我国农药发展历程,张小军说到:“我国农药研发及产业化取得了明显进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已成为继欧美、日本后,为数不多的具备农药创制能力的国家。聚焦农药制剂,研发水平进步则更快,我刚入行时,从业人员规模区区几百人,如今已超过5000人,为我国农药制剂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我国在水基化环境友好型农药制剂,如悬浮剂、悬乳剂、水乳剂以及水分散粒剂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在干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等新剂型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和应用案例。当然,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如研发体系不健全,精细化程度不够,系统研究人员欠缺,难以组建完整的研发团队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后需要完善的。”“我在全国制剂大会中提出,可控粒径对于制剂研发至关重要,也是衡量研发水平的重要体现。当前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提倡农药减量增效,大家开始关注制剂稀释后的界面性能,其实,液液、固液分散体系中有效成分的粒度对于制剂应用效果的影响也很大,粒度控制越小,比表面积越大,接触生物靶标越充分,防治效果越好。此外,针对一些低熔点化合物的制剂,粒度分布是判断其研发成功与否的关键。粒度控制可助力农药减量增效,也是未来农药制剂的发展方向之一。”张小军继续讲到。10多年的农药制剂研发检测和评价实践——静态光散射与图像颗粒分析技术粒径控制离不开粒度分析仪器的助力。张小军十余年间,先后使用过3台激光粒度仪和1台粒度粒形分析仪,均购自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目前实验室正在运行的是去年新购置的Bettersize2600激光粒度仪与BT-1600静态图像颗粒分析系统。据张小军介绍,他用过的这3台激光粒度仪体积逐渐减小,性能则不断提升;期间还到访过百特两次,见证了这家国产仪器厂商的成长,感触最深的是企业近十年的发展之快,近日,百特12台顶级激光粒度分布仪批量出口德国,性能得到国外用户的充分认可,更为其国际化进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农药制剂行业以应用技术为主,当初选购激光粒度仪时,操作人员比较关注仪器的重现性、数据可靠性、操作便利性、性价比几个重要指标。“同行交流是我们调研的主渠道,实践是检验仪器水平的重要标准。”张小军告诉笔者,“同大多数行业一样,在农药制剂细分领域,实验室在采购仪器时都会优先考虑进口品牌,但粒度分析产品不然。国产激光粒度仪在此领域占有率很高,尤其是百特的产品性价比高、售后服务到位、口碑好,所以值得信赖。另外,激光粒度仪的测试范围与准确度,以及不同剂型的通用性或者共用性,一台设备能否同时测定水溶性和油溶性的制剂、微米和纳米级的制剂等,都是研发人员关注的信息。经测试,百特的仪器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还可以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在日常使用过程中,针对不同粒径的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百特的激光粒度仪都能测定出科学可靠的数据,满足我们的评价要求;尤其结合图像分析仪,在评价低熔点、水溶性活性成分体系,以及颗粒长大、结晶等方面都能做出很好的判断,是农药制剂研发检测和评价中的利器。”实验人员正在操作Bettersize2600激光粒度仪(图左)与BT-1600静态图像颗粒分析系统(图右)好仪器是用户和仪器企业一起“用”出来的除激光粒度仪及部分实验室常用设备外,实验室鲜见国产品牌的影子,张小军对此感慨良多:“好仪器是用出来的。百特成立26年之久,但发展最快的阶段是近十年,因为其仪器使用者越来越多,反馈与建议随之增多,促使仪器性能反复改进并优化。同样,各行业要给予其他国产仪器试错的机会,帮助其成长。”采访最后,谈及对百特产品和服务的改进建议,张小军坚定地说:“几乎没有,他们已经做的很好了”,他沉思片刻又说:“既然有这样一个问题,我就提一点,希望百特能深入农药制剂研发和生产检测单位,实地调研交流,线上线下联动,加强与客户之间的互动,收集客户在仪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建议,及时了解并满足其最新需求,如此,百特的产品才能在农药制剂行业始终保持领先。”“百特是典型的‘专精特新’企业,小而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百特在董青云总经理的带领下取得了很多靓丽的成绩,他们有一支专业的队伍,其激光粒度仪在国内销量稳居第一。我相信国内其他检测仪器设备也会取得如此突破,解决一系列‘卡脖子’的问题。我从百特身上看到了希望,这就是民族制造业的希望和代表。”后记应用研发是整个农药研发中重要的一环,但技术研发枯燥、充满不确定性,张小军何以坚持如今?他告诉笔者,一是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取得成绩的喜悦与满足感只是动力,内心的喜欢才是坚持的源泉;二是拥有优秀的平台和团队,团队的融洽相处与共同的荣誉感是研发成功的保障;三是要有视野,不断学习、借鉴、思考、总结才能持续提升与进步。这也是一位研发人员的基本素养。
  • 瞄准前沿赛道,看美迪西如何让寡核苷酸药物研发“提质增效”
    美迪西是一家专业的生物医药临床前综合研发服务CRO,服务覆盖药物发现、药学研究及临床前研究的全过程,致力于为全球的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全方位的符合国内及国际申报标准的一站式新药研究服务。 图1.美迪西产业园(上海南汇分部)。 2020年前后,随着国外多款寡核苷酸药物成功获批上市,美迪西敏锐地意识到寡核苷酸药物的发展潜力并开始搭建自己的研发平台。在搭建过程中,美迪西在综合考虑了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及自身的使用习惯之后,选择从沃特世购置仪器、耗材及信息学软件,专门用于寡核苷酸药物的研究,目前已建立起成熟的寡核苷酸药物研发体系。分析技术助力寡核苷酸药物研发 “提质增效” 美迪西化学部副主任田宝泉说: 寡核苷酸药物研发中,分析检测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分离和质量控制在研发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制备型液相色谱提升纯化效率 美迪西化学分析部助理主任宋德奎负责寡核苷酸药物的纯化、分析方法开发与测试。为了改善寡核苷酸的峰回收率和峰形,宋德奎团队通过沃特世的制备型液相色谱LC Prep AutoPurification系统搭配ACQUITY UPLC OST C18色谱柱完成基于离子对试剂的反相色谱纯化。 图2.美迪西纯化分析实验室。 宋德奎主任介绍说: “ 寡核苷酸药物制备时容易产生N+1、N-1这类较难分离的杂质,因此对高压制备的分离度有很高的要求。常规来说,生物活性筛选对纯度的要求一般在85%-90%以上,而目前我们的回收率可以达到95%以上,远超行业的平均水平,这得益于Waters AutoPurification系统给予我们的性能保障。 ” Waters AutoPurification系统搭配了沃特世2545泵,其背压可以达到6,000psi,出色的耐高压性能完美满足了寡核苷酸制备的要求。宋德奎主任说:”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用甲醇体系实现更好的分离度。此外,由于2545泵的稳定性很好,保留时间稳定,我们可以利用白天工作时间制备样品并优化纯化方法,夜晚时再进行自动化样品纯化,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超高效液相色谱实现快速、高质量的分离 在完成纯化工作后,宋德奎团队会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测定样品纯度。 “ 之所以选用UPLC,是因为其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就达到对难分离杂质的分离要求,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保证了分离质量。 宋德奎 ”由于寡核苷酸药物结构特殊性,易与金属发生非特异性吸附。美迪西选择了Waters ACQUITY Premier UPLC系统,该系统采用MaxPeak高性能表面(HPS)技术,其接触样品的色谱表面惰性化处理非常适合用于改善寡核苷酸的分离和检测。 宋德奎主任说:“使用过程中,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它相较于传统UPLC系统的优越性 - 可以更好地减少残留、拖尾现象,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峰形和可重现的结果,节省了很多的时间成本。” 智能化的LC-MS系统搭配信息学平台赋能深度表征 寡核苷酸样品经过分离后,需要通过质谱做进一步鉴定和表征。宋德奎主任介绍说:“我们早前在建小分子药物分析平台的时候,就选择了沃特世的高分辨质谱BioAccord LC-MS高分辨质谱系统用于分子量表征。使用过程中发现,它出色的性能同样可以满足寡核苷酸药物分子量表征的需求。” 图3.宋德奎主任带领的化学分析团队使用高性能的Waters LC-MS系统进行寡核苷酸药物表征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BioAccord LC-MS系统支持自动执行校准设置和系统健康状态检查。 宋德奎主任表示: “ 这套智能化系统不仅为我们免去了手动校正的时间和工作量,而且很好地保障了数据的一致性,为我们提供了更准确、可靠的结果。 ” 该系统还搭载了waters_connect实验室信息学平台,可以为分析人员提供一整套简单易操作的工作流,包含分子量确认、去卷积等功能。分析人员只需按固定流程操作,就能获得想要的结果,并根据预设模板生成数据报告。 “最开始的时候,只有我们的分析人员在使用这套系统。而现在,我们的合成人员也能熟练地操作它了。它的简单易用让合成人员能够自行完成分析,更快地拿到结果,也使得分析人员能够从样品测试工作中解放出来,更专注解决复杂分析问题。”宋德奎主任说,“目前,这套设备基本每天24小时满负荷运转。” 高灵敏度液质联用技术缩短生物分析方法开发周期 生物分析是药物临床前DMPK研究的关键环节。美迪西药物代谢动力学部DMPK副主任万咪咪负责大分子早期药代动力学评价和代谢物鉴定。 “ 在非临床早期研究中,由于缺乏寡核苷酸药物相关代谢研究,液质联用(LC-MS)是寡核苷酸药物生物定量分析的首选方法,可避免未知代谢物对检测的干扰。另外,对于一些特殊的取材,如肝穿刺活检组织样品,有的时候只能拿到几个mg。面对如此少量的样品,必须要通过高灵敏度的仪器才能得到更可靠的分析结果。 万咪咪 ” 2022年初,美迪西专门采购了沃特世的ACQUITY Premier UPLC液相系统和Xevo TQ-XS三重四极杆质谱仪,用于寡核苷酸药物的生物样本定量分析。 万咪咪主任评价道:“我们团队在使用ACQUITY Premier UPLC系统后的明显感受是残留显著降低,而且它能提供更好的峰形、可重现的定量分析结果,以及灵敏度的显著提升,这些优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图4.美迪西药物代谢动力学部。 前沿分析技术加速寡核苷酸药物研发 实验室分析技术贯穿药物开发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迎合了实际需求的技术创新,也为寡核苷酸药物研发“加速跑”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 “ 作为CRO企业,我们以效率和质量赢得客户信任,助力客户快速推进研发管线,加速商业化进程。在先进、可靠的实验室技术的加持下,推动中国自主研发的药物早日实现商业化生产,这是我们美迪西一直以来的目标和使命。 田宝泉 ” 点击此处,查看完整客户案例。
  •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标准增加效益2500万
    由福建省计量院起草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通用技术条件》标准自实施以来,有效促进我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生产单位增产增效,产值从发布前的不到500万元/年增长到近3000万元/年,并带动全国70%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生产企业落户福建。   目前全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厂商共有30多家,落户福建的就有20多家。该标准出台后,山东等省的相关仪器采购招标均引用该标准作为主要技术指标,有效地保障了设备采购招标的公平性和中标仪器的产品质量。
  • 《河北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发布,推进大气、水、土壤环境治理
    为落实生态环境部等七部委《关于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的通知》(环综合〔2022〕42号),近日,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河北省发展改革委、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河北省交通运输厅、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河北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如下:河北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十届二次、三次全会部署要求,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科学把握污染防治和气候治理的整体性,以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为关键,以优化治理路径为重点,以政策协同、机制创新为手段,完善法规标准,强化科技支撑,全面提高环境治理综合效能,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二)工作原则突出协同增效。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强化目标协同、区域协同、领域协同、任务协同、政策协同、监管协同,增强生态环境政策与能源产业政策协同性,以碳达峰行动进一步深化环境治理,以环境治理助推高质量达峰。强化源头防控。聚焦环境污染物和碳排放高度同根同源的特征,紧盯主要源头,突出主要领域、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强化资源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优化技术路径。统筹气、水、土壤、固废、温室气体等领域减排要求,优化治理目标、治理工艺和技术路线,优先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强化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增强污染防治与碳排放治理的协调性。推进机制创新。充分利用现有法律、法规、标准、政策体系和统计、监测、监管能力,完善管理制度、基础能力和市场机制,一体推进减污降碳,形成有效激励约束,有力支撑减污降碳目标任务落地实施。鼓励先行先试。发挥基层积极性和创造力,创新管理方式,形成各具特色的典型做法和有效模式,加强推广应用,实现多层面、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省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结构优化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达到国家要求,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13%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达到国家要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3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达到77%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6.5%,森林蓄积量达到1.95亿立方米。到2030年,全省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助力实现碳达峰目标;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推进取得显著成效;水、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9%以上;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38%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2.20亿立方米。二、加强源头防控(四)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分类指导的政策体系,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要求,将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纳入“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分区管控体系。增强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对能源和产业布局的引导作用,落实国家以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和碳达峰目标为导向的产业准入及退出清单制度。加大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力度,加快推动重点区域、重点流域落后和过剩产能退出。构建绿色产业结构,引导重点行业向环境容量充足、扩散条件较好区域布局,提高集约化、循环化、现代化水平。依法加快城市建成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或关闭退出。(五)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审批要严格落实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三线一单”、环评审批、取水许可审批、节能审查以及污染物区域削减替代等要求,采取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提升高耗能项目能耗准入标准,能耗、物耗、水耗要达到清洁生产先进水平。持续加强产业集群环境治理,明确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落实项目准入类别要求,引导产业向“专精特新”转型。健全以环评制度为主体的环境准入体系,优化生态环境影响相关评价方法和准入要求,推进规划环评审查和项目环评审批联动,加快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严禁违规新增钢铁、焦化、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合理控制煤化工、煤制油气产能规模。(六)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统筹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能源供给体系清洁化低碳化和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有序推动抽水蓄能电站规划建设,推进“三个一批”工程,加快提升调节规模。打造冀北清洁能源基地和唐山、沧州、沿太行山光伏发电应用基地,压茬推进张家口、承德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项目建设。加大力度规划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提高现有输电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有序推动新型储能应用,深化“新能源+储能”发展机制。合理控制煤电规模,重点削减散煤等非电用煤,严禁新建自备燃煤机组,推动自备燃煤机组实施清洁能源替代,鼓励自备电厂转为公用电厂。巩固提升“气代煤电代煤”改造成果,健全农村清洁取暖财政补贴、气电保障、运维管理常态化保障机制。加大燃煤锅炉淘汰力度,新改扩建工业炉窑采用清洁低碳能源,有序推进工业燃煤和农业用煤天然气替代。到2025年,力争全省光伏发电装机总规模达到6000万千瓦,风电装机总规模达到4600万千瓦,煤炭消费量较2020年下降10%左右;“十五五”时期煤炭消费占比持续降低。(七)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和碳排放。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完善绿色产品推广机制,贯彻国家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健全能效、水效和环保标识制度。推广绿色包装,推动包装印刷减量化,减少印刷面积和颜色种类。深入开展全社会反对浪费行动,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和绿色出行等创建。倡导“光盘行动”。推动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和课程体系建设,培养绿色低碳行为习惯。引导公众优先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发挥公共机构特别是党政机关节能减排引领示范作用,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加快“碳普惠”试点推广,建立公众参与激励机制。开展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统计,建立完善绿色消费激励回馈机制,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产品。三、突出重点领域(八)推进工业领域协同增效。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探索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产品分销以及回收处置利用全产业链绿色化,加快工业领域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综合利用全流程绿色发展,培育打造一批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提高绿色制造效率和效益。推进工业节能和能效水平提升,加强节能审查事中事后监管。依法实施“双超双有高耗能”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开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鼓励企业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探索行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整体审核,推动一批重点企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到2025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左右。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升A晋B”行动,大力实施激励性绩效分级制度,到2025年,A级、B级企业数量达到3000家以上。严格执行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焦化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逐步减少独立烧结、热轧企业数量,全面淘汰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步进式烧结机和球团竖炉,推动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转型为电炉短流程炼钢,到2025年全省电炉钢达到5%-10%。引导未达到超低排放标准和能效基准水平的钢铁企业,对照标杆水平实施改造升级,到2025年全省钢铁企业全部达到环保绩效A级水平,能效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力争达到30%。水泥行业加快原燃料替代,石化行业加快推动减油增化,推广高效低碳技术,加快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动冶炼副产能源资源与建材、石化、化工行业深度耦合发展。鼓励重点行业企业探索采用多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技术工艺,开展协同创新。加快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加大工业领域推广应用力度。(九)推进交通运输协同增效。立足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建设,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公转铁”“公转水”,提高铁路、水运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例。深入实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开展集装箱运输、商品车滚装运输、全程冷链运输等多式联运试点示范创建。建设煤炭、钢铁、电力、焦化等大型工矿企业和重要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全省新建及迁建大宗货物运输量150万吨以上的企业,原则上同步规划建设铁路专用线、专用码头或管廊等。到2025年,沿海港口大宗货物绿色低碳集疏运比例达到85%以上。发展城市绿色配送体系,加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加快新能源车发展,逐步推动公共领域用车电动化,有序推动老旧车辆替换为新能源车辆、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探索开展中重型电动、燃料电池货车示范应用和商业化运营。到2025年,新能源中重型货车保有量达到3.5万辆,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加快淘汰老旧船舶,推动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船舶应用。加快港口供电设施建设,推动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到2025年,秦皇岛、唐山、黄骅港80%的5万吨级以上泊位(不含危化品泊位)具备岸电供应能力。(十)推进城乡建设协同增效。优化城镇布局,合理控制城镇建筑总规模,加强建筑拆建管理,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近零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实施全过程绿色低碳建造,大力推广绿色建材,推行装配式建筑及装配化装修。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推进雄安新区近零能耗建筑核心示范区建设,到2025年,全省累计建设近零能耗建筑面积约1350万平方米以上,城镇竣工绿色建筑占当年竣工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100%,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50%以上。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绿色改造,鼓励城镇老旧小区、农村危房等改造过程中同步实施建筑节能绿色改造,鼓励小规模、渐进式更新和微改造。推进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构建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推动节能绿色改造与清洁取暖同步实施,支持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满足建筑供热、制冷及生活热水等用能需求。合理控制城市照明能耗。积极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开展光储直柔一体化试点。开展乡村生态振兴示范村创建,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统筹考虑减污降碳要求,整体提升乡村绿色建设水平。(十一)推进农业领域协同增效。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协同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节能减排与污染治理。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强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优良品种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到2025年,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3%以上,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43%以上。加快老旧农机报废更新,健全报废回收拆解网络,完善更新补贴机制,推广先进适用的低碳节能农机装备。支持培育秸秆综合利用主体,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大气氨减排,加强源头防控,优化肥料、饲料结构。实施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分级管理,鼓励改进畜禽养殖和粪污处理工艺,到2025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严格水产养殖投入品管理,规范水产养殖尾水排放,以秦皇岛、唐山、沧州沿海3市高效渔业产业带为重点,加快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推进渔船渔机节能减排,鼓励建造使用新型节能环保渔船,持续淘汰老旧高耗能渔船。在农业领域大力推广生物质能、太阳能等绿色用能模式,加快农村取暖炊事、农业及农产品加工设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十二)推进生态建设协同增效。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深入实施北方防沙带、太行山燕山绿化、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建设、白洋淀上游规模化林场等重点工程,坚持乔灌草结合、封飞造并举,科学恢复林草植被。全面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保持总量不减,质量持续提高。持续实施“三化”草原治理工程。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落实不同生态功能区分级分区保护、修复、监管要求,强化河湖生态流量管理。加强土地利用变化管理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科学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科学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综合治理项目,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系统治理,推行森林、河流、湖泊、草原、湿地修养生息,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开展河湖、海洋生态修复,实施曹妃甸海草床和白洋淀、衡水湖、滦河口、滦南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燕山、太行山以及坝上地区等重点区域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完善白洋淀、衡水湖等重要湿地生物监测网络。加强白洋淀鸟类栖息地管理,推进鸟类调查监测,营造优良栖息环境,切实提升白洋淀鸟类多样性,打造“荷塘苇海、鸟类天堂”胜景。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完善城市绿色生态网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市生态廊道和生态缓冲带。优化城市绿化树种,降低花粉污染和自然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优先选择乡土树种。提升城市水体自然岸线保有率。开展生态改善、环境扩容、碳汇提升等实施效果综合评估,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与净化功能。四、优化环境治理(十三)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控制。巩固拓展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退后十”成果,统筹加强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开展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对标行动,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优化治理技术路线,加大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以及温室气体协同减排力度。一体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与节能降碳行动,巩固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成效,探索开展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改造提升工程试点。以石化、化工、涂装、医药、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实施原辅材料和产品源头替代、VOCs无组织排放和末端深度治理等提升改造工程。推进大气污染治理设备节能降耗,提高设备自动化智能化运行水平。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管理,加快使用含氢氯氟烃生产线改造,逐步淘汰氢氯氟烃使用。推进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协同治理。(十四)推进水环境治理协同控制。围绕白洋淀流域、京津水源涵养区、环渤海、冀中南、大运河等区域分区施策,探索建立治理、修复一体推进的水环境综合整治模式。大力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推进产业园区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实现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梯级利用和再生利用。深化节水型企业创建,在钢铁、石化化工、纺织印染、医药等行业创建一批节水标杆企业。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累计下降15%。构建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及再生水调蓄设施,对达标尾水和微污染河水进一步净化改善后,作为区域内生态、生产、生活补充用水。探索推广污水社区化分类处理和就地回用。建设资源能源标杆再生水厂。推进工业等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加强达标排放管理。推动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鼓励采用高效水力输送、混合搅拌和鼓风曝气装置等高效低能耗设备,推广厂区建设太阳能发电设施,推行污泥沼气热电联产及水源热泵等热能利用技术,鼓励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等协同处置污泥,提高污泥处置和综合利用水平。开展城镇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碳排放测算,优化污水处理设施能耗和碳排放管理。以资源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化为导向,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或分散式治理及就近利用。(十五)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协同控制。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结合留白增绿战略,合理规划污染地块土地用途,农药、化工等行业中重度污染地块优先规划用于拓展生态空间,降低修复能耗。推动严格管控类受污染耕地植树造林增汇,研究利用废弃矿山、采煤沉陷区受损土地、已封场垃圾填埋场、污染地块等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项目。以节能降耗为导向,鼓励绿色低碳修复,优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路线。以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基础化学原料制造、炼焦、专用化学品制造等行业企业为重点,优先采用污染阻隔、监测自然衰减等原位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推行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措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十六)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协同控制。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提升固体废物治理和综合利用水平。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形成雄安新区率先突破、各市梯次发展的“无废城市”集群。加快承德国家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以及唐山、邯郸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创建一批无废工业园区、无废企业,推动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冶炼渣等工业固废资源利用或替代建材生产原料,实现大宗工业固废贮存处置总量趋零增长。推进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型废弃物回收利用。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推广应用再制造共性关键技术,培育专业化再制造旧件回收企业,支持建设再制造产品交易平台。加快构建新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强化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监管。推进建筑垃圾源头减量,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强化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监督管理,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优化处理处置方式,加强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全域覆盖,实现全省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恶臭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推动垃圾填埋场填埋气收集和利用设施建设。有序开展已满填埋设施就地封场治理,推动填埋处理设施向新型功能区转变。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生物质多元化开发利用。禁止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添汞产品的非法生产,从源头减少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固体废物产生。五、开展模式创新(十七)开展区域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落实“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要求,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加强与京津减污降碳协同联动,强化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形成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区域产业体系和能源体系,助力实现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全面推进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筑牢首都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建设雄安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加强白洋淀全流域系统治理、协同治理,全面推行“六无”标准,探索流域治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模式,确保淀区水质稳定保持Ⅲ类,加快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沿海区域协同加强海洋环境治理和风险防控,严格用海管控,加大岸线、沿海湿地修复保护力度,增强海洋碳汇能力。支持大气污染重点传输通道城市开展区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试点,突出目标协同、措施协同、标准协同,整体优化空间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推进传统产业提升改造,构建绿色低碳工业体系。(十八)开展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以及温室气体减排,因地制宜开展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等示范创建,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要求,推进示范创建目标、路径、措施、效果协同,以雄安新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为带动,创新不同类型城市减污降碳推进机制。科学布局城市污水、垃圾、排涝等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构建城市绿色用能和绿色交通体系,在城市建设、生产生活各领域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实现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开展城市二氧化碳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试点示范,力争2030年前所有设区市实现“双达”。(十九)开展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鼓励各类产业园区根据自身主导产业和污染物、碳排放水平,积极探索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支持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试点园区建设。充分考虑园区企业产业链衔接、土地等资源能源集约节约利用,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建设集中供汽供热或清洁低碳能源中心,支持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系统等,促进园区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加大园区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力度,推广建设涉VOCs“绿岛”项目,开展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转运、利用处置试点,提升园区污染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二十)开展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建立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的政策激励机制和指标体系,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试点工作。聚焦低污染与低碳排放、节能与能效提升、节水与水效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领域,鼓励企业采取工艺改进、能源替代、节能提效、综合治理等措施实施绿色改造工程,实现生产过程中大气、水和固体废物等多种污染物以及温室气体大幅减排,推动污染物和碳排放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优选一批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行动,支持探索深度减污降碳路径,打造“双近零”排放标杆企业。六、强化支撑保障(二十一)加强协同技术研发应用。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基础研究和重点方向交叉研究,在大气污染防治、碳达峰碳中和等领域部署实施一批省级重点研发项目,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形成减污降碳领域战略科技力量。推进氢能冶金、二氧化碳合成化学品、炼化系统能量优化、低温室效应制冷剂替代、先进智能电网、储能、碳捕集与利用等技术研发应用,加快高效节能电机、大型光伏和风力发电机组、氢能制运储加、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智慧交通等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开展烟气超低排放与碳减排协同技术创新,开展水土保持措施碳汇效应研究。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提升减污降碳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和效率。加快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共性技术示范、制造、系统集成和产业化。加强碳排放等计量技术研究,建立健全计量测试服务体系。(二十二)完善减污降碳法规标准。推动将协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纳入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城乡规划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法规。完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制定火电、石灰、砖瓦、耐火材料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提升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标准。加快完善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标准。落实低碳产品标识制度。(二十三)加强减污降碳协同管理。探索统筹排污许可和碳排放管理,衔接减污降碳管理要求。在环境影响评价中逐步开展碳排放评价,探索增加减污降碳协同度评价内容。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严厉打击碳排放数据造假行为,强化日常监管,建立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履约制度,科学分配碳排放配额。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核查核算体系,开展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开展重点城市、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度评价研究,系统分析环境质量、应对气候变化与政策措施的协同增效程度,探索建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价指标体系。推动污染物和碳排放量大的企业开展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开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管理系统,纳入全省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平台,提高信息化水平。(二十四)强化减污降碳经济政策。加大对绿色低碳投资项目和协同技术应用的财政政策支持,按照生态环境领域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做好减污降碳相关必要经费保障。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全面落实绿色金融指引、能效信贷指引等制度,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对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以及三个领域协同的支持力度。落实有助于企业绿
  • 上海推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
    《上海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日前印发,对全市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出系统部署。《实施方案》明确了整体目标: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协同增效原则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境重点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推动一批典型协同控制试点示范项目落地应用;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实施方案》提出强化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协同增效、推动水环境和土壤污染治理与碳减排协同增效、推动农业和生态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利用生态环境源头防控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共五大举措。在强化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协同增效中,明确在能源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优化调整化石能源结构等。同时,在推动水环境和土壤污染治理与碳减排协同增效中,《实施方案》从“水环境治理领域协同控制、土壤污染治理领域协同控制”两方面提出具体举措。在推动农业和生态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中,提出“农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生态建设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中,提出“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固体废物资源循环利用、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在利用生态环境源头防控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中,提出“利用生态环境源头防控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实施方案》明确,将全面开展试点示范,通过开展超低能耗建筑集中示范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水乡客厅近零碳试点示范、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建设、氢能试点示范工程建设等,为新技术、新模式的落地推广应用提供样板。
  • 重庆推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 到2025年基本形成全市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工作格局
    近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重庆市交通局、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重庆市能源局联合印发了《重庆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碳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协同推进取得积极成效,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   到2030年,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助力实现碳达峰目标,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推进取得显著成效,水体、土壤、固体废物等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   加强源头防控协同增效   《方案》要求,加强源头防控协同增效,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简称“三线一单”)等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政策,研究建立以环境质量改善和碳达峰目标为导向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探索建立差异化减污降碳政策措施。   ◆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审批要严格落实国家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三线一单”、环评审批、取水许可审批、节能审查以及污染物区域替代削减等要求,采取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提升高耗能项目能耗准入标准,能耗、物耗、水耗要达到清洁生产先进水平。   ◆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统筹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能源供给体系清洁化、低碳化和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转型,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建好用活集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为一体的“碳惠通”平台,推动建立“电—碳”“车—碳”碳普惠机制。   ◆推广绿色包装,到2025年包装减量和绿色循环的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快递包装基本实现绿色转型。   推进重点领域协同增效   《方案》明确,重点推进工业、交通、城乡建设、农业、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协同增效。   在工业领域,推动高效低碳升级,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高耗能行业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深入推动清洁生产审核和改造,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4.5%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15%以上,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10%以上。   在交通领域,推动交通运输体系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多式联运发展水平,推动新增或更新的城市公共交通、出租、公务、环卫、邮政、城市物流配送车辆,铁路货场、机场车辆及3吨以下叉车、园林机械采用新能源。加快淘汰老旧车辆。强化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在城乡建设领域,推进产城融合,提高建成区基础设施使用效率,提高绿色建筑比例,稳步发展装配式建筑。稳妥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发展节能低碳农业大棚,推广节能环保灶具,提高农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水平。   在农业领域,推动现代山地特色农业集群发展,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水平,提升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协同推进畜牧业、渔业节能减排与污染治理。   在生态建设领域,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在绿色基础设施、森林和陆地生态系统保护及可持续管理、可持续农业等领域积极开展行动。到2025年,全市森林蓄积量不低于2.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至57%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保持在43%以上,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与净化功能。   推进环境治理协同增效   《方案》提出,要统筹推进环境治理协同增效,推动碳排放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一体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与节能降碳行动。   ◆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管理。   ◆推进水环境治理协同控制,统筹推进水环境治理与温室气体减排,构建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打造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示范污水处理厂。   ◆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协同控制,鼓励绿色低碳修复,探索利用废弃矿山、采煤沉陷区、已封场垃圾填埋场等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项目。   ◆强化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推动我市建设全国首批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到2025年,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70%以上。   严格评估考核督察   《方案》还要求强化政策协同增效,深化环评与碳评管理统筹,深入推进排污许可与碳排放协同管理,积极发挥市场交易机制作用,改革升级重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优化配额分配方式,合理划设基准线,强化履约监管。充分利用绿色财税金融政策工具,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做好减污降碳财政资金保障。完善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信用评价机制,严格执行《重庆市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协同提高碳排放权交易配额履约完成率。   同时,《方案》要求创新管理协同,完善减污降碳法规标准,创新协同管理制度,加强协同技术研发应用,统筹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提升减污降碳基础能力。   《方案》明确,要加强评估考核督察。完善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指标分解落实技术方法,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工作推进情况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推动将碳达峰碳中和及碳减排相关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等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 质检总局检验司:进口食品添加剂标准将放宽
    4月21日,质检总局正式发文,明确进口食品添加剂检验监管适用标准对暂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在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前,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仍然有效,可作为进口食品添加剂检验监管的适用标准。  依据2015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不得继续使用其它标准作为进口食品检验的适用标准。  检验检疫部门在执行过程中,陆续接到进口企业反映,由于部分产品尚无对应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严格执行新《食品安全法》要求无法进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进口贸易。  对此,检验检疫部门积极沟通国家卫计委、食药监总局等单位,争取其同意放宽相关适用标准要求。  除上述进口食品添加剂适用标准放宽外,2016年1月还明确在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前,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仍然有效,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及其监督管理应当按照现行相关标准执行。  深圳口岸是我国进口食品的主要口岸之一。2015年10月以来,深圳检验检疫局严格贯彻落实新《食品安全法》要求,截至2016年4月中旬,共监管深圳口岸进口食品30987批,151.23万吨,货值35.16亿美元,实验室检测83046项次,检出不合格187批次,主要不合格项目为大肠菌群、菌落总数及食品添加剂。对检出不合格食品,均严格做退运或销毁处理。  常用的食品添加剂有哪些?  (一) 防腐剂  防腐剂就是能够杀灭微生物或抑制其繁殖作用,减轻食品在生产、运输、销售等过程中因微生物而引起腐败的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不同。狭义的防腐剂主要指山梨酸、苯甲酸等直接加入食品中的化学物质 广义的防腐剂除包括狭义防腐剂所指的化合物质外,还包括那些通常认为是调味料而具有防腐作用的物质,如食盐、醋等,以及那些通常不直接加入食品,而在食品贮藏过程中应用的消毒剂和防腐剂等。作为食品添加剂应用的防腐剂是指为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存期,抑制食品中的微生物繁殖的物质,但在食品中具有同样作用的调味品如食盐、糖、醋、香辛料等不包括在内。食品容器消毒灭菌的消毒剂亦不在此列。常见的几种防腐剂:苯甲酸及其钠盐(目前食品工业中最常见的防腐剂之一,主要用于饮料等液体的防腐。在偏酸性的环境中,具有较广泛的抗菌谱。)  (二) 抗氧化剂  能防止或延缓食品成分氧化变质的食品添加剂称为抗氧化剂。抗氧化剂按溶解性可分为油溶性与水溶性抗氧化剂两类。按来源可分为天然的与人工合成的两类。抗氧化剂能够防止或延缓食品氧化反应的进行,但不能在食品发生氧化后使之复原。因此,抗氧化剂必须在氧化变质之前添加。抗氧化剂的用量一般很少(0.0025%-0.1%),但必须与食品充分混匀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另外,柠檬酸、酒石酸、磷酸及其衍生物均与抗氧化剂有协同作用,起到增效剂的效果。  (三) 酸味剂  酸味剂是以赋予食品酸味为主要目的的食品添加剂,它还有调节食品pH的作用。酸味剂分为有机酸和无机酸。食品中天然存在的主要有机酸包括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和乳酸等。目前,实际应用的酸味剂主要是这些有机酸。酸均有一定抗菌作用,尽管单独使用酸来抑制防腐所需浓度太大,并且会影响食品感官特性,因而难以实际应用。但是,以足够浓度的酸味剂与其他保藏方法并用,可以有效的延长食品的保存期。上述各种酸味剂虽然都可以参加人体内正常代谢,但受消费者可接受性的限制,食品中加入酸味剂的量不可过大。  (四) 着色剂  着色剂是使食品着色和改善食品色泽的食品添加剂,通常包括合成色素和食用天然色素两大类。食用合成色素主要是指化学方法所制得的有机色素。合成着色剂的着色能力强、色泽鲜艳、不易褪色、稳定性好、易溶解、易调色、成本低,但安全性较差。按化学结构又可分为偶氮类和非偶氮类两类。前者有苋菜红、柠檬黄等,后者有赤藓红和亮蓝等。油溶性偶氮类着色剂不溶于水,进入人体内不易被排出体外,毒性较大,目前基本不在使用。水溶性偶氮类着色剂较容易排出体外,毒性较低,目前世界各地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几乎全是水溶性的色素。  (五) 漂白剂和护色剂  漂白剂是破坏、抑制食品的发色因素,使其褪色或使食品免于变色的添加剂,分为氧化漂白剂及还原漂白剂两类。氧化漂白剂是通过其本身强烈的氧化作用使着色物质被氧化破坏,从而达到漂白的目的。还原漂白剂大都属于亚硫酸及其盐类,它们通过其所产生的SO2还原作用可使果蔬褪色。而氧化漂白剂主要指过氧化苯甲酰等面粉漂白剂,其他实际应用很少。漂白剂除可改善食品色泽外,还有抑制及抗氧化等作用,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甚广,可广泛应用于食品的保藏,如果蔬干制和糖制都要熏硫处理使其获得很好的 保藏性。  护色剂又称发色剂,是能与肉及肉制品中成色物质作用,使之在食品加工,保藏等过程中不致分解,破坏,呈现良好色泽的物质。这主要是由亚硝酸盐所产生的NO与肉类中的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结合,生成一种具有鲜艳红色的亚硝酸基肌红蛋白所致。硝酸盐则需在食品加工中被细菌还原生成亚硝酸盐后再起作用。亚硝酸盐是具有一定毒性,尤其可与胺类物质生成强致癌物亚硝胺,因而人们一直试图开发出某种适当的物质取而代之。亚硝酸盐除可护色外,还能抑制梭状芽孢杆菌为代表的腐败菌的繁殖,从而防止其产生毒素,阻止蛋白质的分解,特别是对于食物中的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具有抑制作用,抑制或延缓其产毒。此外,亚硝酸盐还具有增强肉制品风味的作用。迄今为止,尚未见到即能护色又能抑菌,又能增强肉制品的风味的替代品。为此,各国都在保证安全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控制亚硝酸盐的使用量。  (六) 乳化剂  乳化剂就是指添加于食品后可显著降低油水两相界面张力,使互不相溶的油和水形成稳定的乳浊液的食品添加剂。食品乳化剂是表面活性剂的一种,其分子结构的共同特点是分子两端不对称,一端是极性的亲水基,另一端是非极性的疏水剂。乳化剂从来源可分为天然和人工合成两大类。而按其在两相中所形成的乳化体系的性质又可分为水包油型和油包水型。  食品是含有水、蛋白质、糖、脂肪等成分的多相体系,食品中许多成分是互不相溶的,由于各组分混合不均匀,致使食品多相体系中各组分相互融合,形成稳定、均匀的形态,改善内部结构,简化和控制加工过程,提高食品质量的一类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常常使用食品乳化剂来达到乳化、分散、起酥、稳定、发泡或消泡等目的。此外,有的乳化剂还有改进食品风味、延长货架期等作用。  (七) 增稠剂  增稠剂是指改善食品的物理性质或组织状态,使食品黏滑适口的食品添加剂,也称增黏剂、胶凝剂、乳化稳定剂等。它们在加工食品中的作用是提供稠性、黏度、黏附力、凝胶形成能力、硬度、紧密度、稳定乳化及悬浊体等。由于增稠剂均属亲水性高分子化合物,可水化形成高黏度的均相液,故也称水溶胶、亲水胶体或食用胶。  使用增稠剂后可显著提高食品的粘稠度或形成凝胶,从而改变食品的物理性状,赋予食品黏润、适宜的口感,并兼有乳化、稳定或使其悬浮状态的作用。  增稠剂有60余种,品种很多,按来源可分为天然和人工合成增稠剂两类。多数天然增稠剂来自植物,也有来自动物和微生物的。来自植物的增稠剂有树胶、种子胶、海藻胶和其他植物胶,改性淀粉也被列为食品增稠剂。改性淀粉是一大类物质,由淀粉经不同工序处理后制得,如酸处理淀粉、碱处理淀粉和氧化淀粉等,它们在凝胶强度、流动性、颜色、透明度和稳定性等方面均不同。来自动物的有明胶、酪蛋白酸钠等,来自微生物的有黄原胶等。明胶、酪蛋白酸钠、改性面粉除有增稠作用外,还有一定营养价值、安全性高,应用较广。人工合成的增稠剂如羧甲基纤维素和聚丙烯酸钠等应用较广,安全性也较高。  (八) 稳定剂和凝固剂  稳定剂和凝固剂使食品结构稳定或使食品组织结构不变,增强黏性固形物的一类食品添加剂。常见的有各种钙盐,如氯化钙、乳化钙等。它能使可溶性果胶成为宁胶状果胶酸钙,以保持果蔬加工制品的脆度和硬度,防止果蔬软化。用低酯果胶可制造低糖果冻等。在豆腐生产过程中,则用盐卤、硫酸钙等蛋白凝固剂,来达到固化的目的。另外,金属离子螯合剂能与金属离子在 其分子内形成内环,使金属离子成为此环的一部分,从而形成稳定而又能溶解的复合物,消除了金属离子的有害作用,从而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最典型的螯合物是EDTA。  (九) 水分保持剂  水分保持剂用于保持食品的水分,属于品质改良剂,品种较多。我国允许使用的磷酸盐是一类具有多功能的水分保持剂,广泛应用于各种肉、蛋、水产品、乳制品、谷物制品、饮料、果蔬、油脂以及改性淀粉中中具有明显品质的作用。例如,磷酸盐可增加制品的持水性,减少加工时的原汁的流失,从而改善风味,提高出品率,并可延长贮藏期 防止水产品冷藏时蛋白质变性,保持嫩度,减少解冻损失 也可增加方便面的复水性 还可用于生产改性淀粉。食品加工中常用的磷酸盐、焦磷酸盐、聚磷酸盐和偏磷酸盐等。  延伸阅读:  《进口食品添加剂检验监管适用标准问题通知》原文:各直属检验检疫局  根据《食品安全法》和国务院、质检总局的相关文件要求,以及与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沟通情况,现将进口食品添加剂检验监管适用标准有关问题进一步明确如下:  一、在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前,现行的国家标准,即相关标准号中带“GB”字样的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仍然有效,可作为进口食品添加剂检验监管的适用标准。  二、对于暂无国家标准的进口食品添加剂,应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国办发﹝2011﹞20号)以及《关于印发的通知》(国质检食监﹝2011﹞241号)要求,有关企业或者行业组织可以依据有关规定向卫计委提出参照国际组织或相关国家标准指定产品标准的申请,各地检验检疫机构应严格按照卫计委指定标准进行检验。  质检总局检验司  2016年4月12日
  • 新西兰奶制品检出双氰胺 中国尚无限量标准
    中广网北京1月28日消息(记者郭淼)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全球最大乳制品出口国新西兰的奶制品被检出含低量双氰胺的消息,让很多国人特别是家长担心不已,因为中国是新西兰的海外最大奶制品出口市场,而目前中国市场上有大约80%的进口牛奶来自新西兰。   就在国人对三聚氰胺的阴影还没有完全消退时,双氰胺连日来又搅扰着大家的神经。据报道,去年9月,新西兰乳制品公司恒天然在对牛奶进行抽检时发现,有部分牛奶和奶粉中含有少量双氰胺化学残留物。经调查发现,大约有500个新西兰农场使用了含有双氰胺的化肥用于促进草的生长,因而导致牛奶和奶粉中出现双氰胺残留。   日前,新西兰第一产业部官员也证实了这一情况,但表示,这些残留物不会影响食品安全或导致健康问题。   恒天然是新西兰最大的乳制品公司,而中国也是恒天然在全球最大的市场。这一次事件会让"洋奶粉"从此走下中国的神坛吗?记者在山东淄博部分大型超市和母婴用品店发现,新西兰进口奶粉和新西兰奶源的奶粉都在正常销售,并未受到影响。在另外一家母婴用品专卖店,各类进口奶粉摆满了货架。当记者询问新西兰奶粉是否下架时,对方却表示,目前不但没有下架计划,近两天的销量反而一直不错。   销售人员:新西兰奶粉现在卖得很好。新西兰的奶源是最好的,这些事都是奶粉厂家炒作。现在都是进口卖得好,比如新西兰、澳大利亚的。   尽管销售人员信心满满,但对于经受过三聚氰胺风波的中国妈妈们,奶粉质量这根神经已经绷得紧紧的。   消费者吴女士:我们孩子从小喝的就是科瑞康的奶粉,当时考虑到新西兰奶粉奶源好、质量好,这个牌子没换过。没想到新西兰的奶粉也有质量问题,现在考虑是不是换换产地或者换换牌子。虽然报道上说对人体没什么伤害,但心里还是不踏实,现在也是在等国内检测,这几天也不敢再给他喝了。   尽管这一次新西兰奶粉事件影响面较大,但目前国内的一些进口厂商并没有停止销售来自新西兰的奶粉,多个商家肯定地表示,产品没问题。   厂商:无论外边有有怎么样的信息,只要它们能进到中国来,就说明奶粉没有问题,因为咱们国家的商品局会检验的。   可能大家对三鹿奶粉事件中的三聚氰胺较为熟悉,实际上,双氰胺正是用来制造三聚氰胺的生产原料之一。科学界对它定义是,双氰胺常见于肥料或农药中,毒性非常低,只有在高剂量的情况下才会对人体造成损伤。   由于双氰胺对于保护土壤环境和促进牧草生长有着明显的作用,在新西兰奶牛养殖采用放养方式的情况下,如果出现草木干旱,奶农往往会使用一些含双氰胺的肥料增强草木的抗旱性。同时,双氰胺也可以对草木中的有害物质进行中和。因此,这就导致了残留的药品进入奶牛体内,进而造成奶品质量的污染。   乳制品是新西兰的主要出口商品,其95%的乳制品用于出口,而中国是新西兰乳制品最大的出口市场。目前中国市场上进口的新西兰奶粉占到了中国总进口量的80%,而新西兰乳制品又占到了中国全进口婴幼儿食品的40%左右。涉嫌此事的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在国内更是有多个合作伙伴,包括雅培、美赞臣、雅士利、惠氏等品牌。恒天然集团事后称,产品中双氰胺的残留不到安全限值的1%。   但是截至目前,上述奶粉品牌对这次的事件一直保持沉默,这不禁让一些将新西兰奶源视同安全的妈妈们感到有些焦虑。这些残留少量双氰胺的新西兰奶粉到底对健康有没有危害?此次事件又会对乳制品行业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分析认为,由于不是奶粉加工过程当中蓄意添加,而是牧草使用了氮肥增效剂双氰胺导致,因此应该不会对健康构成危害。   朱毅:这一次大家对双氰胺的反应有点过度了。婴儿奶粉残留标准是不超过每毫克每千克,但是一年才施肥两次,每次施量占化肥氮肥氮总量的3%,再经过牛的代谢,最后进入奶粉,这个量肯定和蓄意添加的量差距很大。这是我估计的,目前还没有披露准确的数值,就是说它的残留量是非常微量的。   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认为,残留的双氰胺到底会不会影响健康还要看进一步的研究,但新西兰主动公开食品问题是行业自律的表现,也能确保其产品质量保持在高水平,这一点值得学习。   王丁棉:新西兰把检测结果公布,给消费者知情权,这本身不是坏事。但如果含量很高或者分析出来毒性很强,那就是另一个概念。不过目前对这种物品还处在风险评估阶段,把它定义为毒可能为时过早。新西兰奶业的行业自律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程度,而不是像国内有的企业,凡是出了食品安全事件就靠公关手段压住媒体等。   朱毅认为,这次的事件或将促进国家对双氰胺检测标准的出台,她建议可以采取双氰胺婴儿奶粉每公斤1毫克的限量值标准评估其安全风险。   朱毅: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对于可能会增加氮含量的物质,大家都觉得应该去检测,像章三氰胺一族的,单氰胺、双氰胺、三聚氰胺,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检测双氰胺,这次事件之后会促进其标准的制定,对它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限量标准。   朱毅同时提出,中国孩子家长过度依赖奶粉问题较为突出,这对孩子的成长发育并非益事。   朱毅:一岁以后的幼儿就没有必要喝那么多奶粉了,他们已经能够从饭菜中获得足够的营养来源,不必要过分依赖奶粉。现在也就只有中国人才吃那么多奶粉,尤其是二段成长奶粉、三段成长奶粉,5、6岁都不罢休,这种养育方式和思维模式需要改变。   据悉,国家质检总局已经紧急与新西兰相关部门取得了联系,要求对方尽快提供此次事件的详细信息,包括奶粉中检出双氰胺物质的含量,涉及的奶粉具体品牌、产地、批次等具体情况。广州、上海、天津等地的质检和海关部门正在约谈部分进口企业。   然而,普通消费者最迫切想要知道的还是这批受影响的奶制品到底有没有危害,在我国有没有销售等等。只有权威部门尽快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才能平息这场风波。
  • 2022年4月份将要实施的那些标准
    2022年4月份将要实施的标准2022年4月份将要实施的科学仪器及检测相关的国家标准仅有8条。但将要实施的行业标准较多,一共有99条,其中主要包括轻工、气象、环境、机械、化工、卫生医药等。另外还有20条与仪器及检测相关的团体标准也将实施。需要相关标准的,点击链接即可下载收藏↓国家标准GB/T 41072-2021 表面化学分析 电子能谱 紫外光电子能谱分析指南 GB/T 10782-2021 蜜饯质量通则 GB/T 19702-2021 体外诊断医疗器械 生物源性样品中量的测量 参考测量程序的表述和内容的要求 GB/T 10781.1-2021 白酒质量要求 第1部分:浓香型白酒 GB/T 39849-2021 无损检测仪器 超声衍射声时检测仪 性能测试方法 GB/T 39948-2021 食品热力杀菌设备热分布测试规程 GB/T 10781.11-2021 白酒质量要求 第11部分:馥郁香型白酒 GB/T 39945-2021 罐藏食品热穿透测试规程 行业标准交通标准JT/T 1386.10-2022 海事电子证照 第10部分:危险化学品水路运输从业资格证书 JT/T 316-2022 货运挂车产品质量检验评定方法 JT/T 1411-2022 天然气营运货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 气象标准QX/T 636—2022 气候资源评价 气候生态环境 QX/T 637—2022 气候预测检验 热带气旋 QX/T 638—2022 气候预测检验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 QX/T 639—2022 中国雨季监测指标 东北雨季 QX/T 640—2022 气象业务综合监视数据要求 QX/T 641—2022 称重式电线横向积冰自动观测仪 QX/T 642—2022 自动标准气压发生器技术要求 QX/T 643—2022 气象用水电解制氢设备操作规范 QX/T 644—2022 气象涉氢业务设施建设要求 QX/T 645—2022 风电机组测风资料质量审核与订正 QX/T 646—2022 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认定现场操作考核规范 QX/T 41—2022 空气质量预报 食品 轻工标准JJF 1070.3-2021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大米 QB/T 5636-2021 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食品行业 QB/T 2968-2021 口腔清洁护理用品 牙膏中锶含量测定的方法 QB/T 2623.10-2021 肥皂试验方法 肥皂中甘油含量的测定 QB/T 5638-2021 口腔清洁护理用品 牙膏中叶绿素铜钠盐含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QB/T 1915-2021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脂肪烷基三甲基卤化铵及脂肪烷基二甲基苄基卤化 铵 QB/T 5656-2021 油墨中苯类溶剂含量测定方法 QB/T 5637-2021 口腔清洁护理用品羟基磷灰石 牙膏用 QBT 5636-2021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食品行业(报批征求意见稿) 有色金属YS/T 3042-2021 氰化液化学分析方法 金量的测定 YS/T 3041.1-2021 火试金法测定金属矿石、精 矿及相应物料中银量的 校正方法 第 1 部分:全流程回收率法 YS/T 3041.2-2021 火试金法测定金属矿石、精 矿及相应物料中银量的校正 方法 第 2 部分:熔渣和灰 皿回收法 YS/T 3041.3-2021 火试金法测定金属矿石、精 矿及相应物料中银量的校正 方法 第 3 部分:熔渣回收 和灰吹校准法 环境标准HJ 1230—2021 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 技术指南 HJ 1189-2021 水质 28种有机磷农药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HJ 1190-2021 水质 灭菌生物指示物(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的鉴定 生物学检测法 HJ 1191-2021 水质 叠氮化物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 HJ 1192-2021 水质 9种烷基酚类化合物和双酚A的测定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 化工标准HG/T 5912-2021 导电胶粘剂 HG/T 5911-2021 LED 照明器件用加成型有机硅密封胶 HG/T 5913-2021 高分子防水卷材用热熔压敏胶粘剂 HG/T 5914-2021 无衬纸铝箔压敏胶粘带 HG/T 5915-2021 热成像银盐打印胶片 HG/T 5916-2021 照相化学品 防灰雾剂2,5-二羟基-5-甲基-3-(4-吗啉基)-2-环戊烯-1-酮 HG/T 5918-2021 电池用硫酸钴 HG/T 5919-2021 电池用硫酸镍 HG/T 5920-2021粗碳酸锰 HG/T 5931-2021 肥料增效剂 腐植酸 HG/T 5932-2021 肥料增效剂 海藻酸 HG/T 5933-2021 腐植酸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HG/T 5934-2021 黄腐酸中量元素肥料 HG/T 5935-2021 黄腐酸微量元素肥料 HG/T 5936-2021 腐植酸碳系数测定方法 HG/T 5937-2021 腐植酸与黄腐酸含量的快速 测定方法 HG-T 5938-2021 腐植酸肥料中氯离子含量的 测定自动电位滴定法 HG/T 5917-2021 黑白感光材料涂层溶解测定方法 HG/T 5921-2021 碳化法工业重铬酸钠 HG/T 2427-2021 肥料级氰氨化钙 HG/T 5939-2021 肥料级聚磷酸铵 HG/T 5941-2021 稳定同位素13C标记的辛酸 HG/T 5942-2021 稳定同位素15N标记的氨基 酸 HG/T 5943-2021 C.I.分散红152 HG/T 5944-2021 液体C.I.直接红254 HG/T 5945-2021 液体C.I.直接蓝290 HG/T 5909-2021 美罗培南合成催化剂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HG/T 5910-2021 双金属负载型聚醚多元醇合成催化剂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HG/T 4701-2021 电池用磷酸铁 HG/T 4133-2021 工业磷酸二氢铵 HG/T 4132-2021 工业磷酸氢二铵 HG/T 2568-2021 工业偏硅酸钠 HG/T 5922-2021 工业氰氨化钙 HG/T 5923-2021 化纤用二氧化钛 HG/T 5924-2021 废(污)水处理用生物膜载体 HG/T 3926-2021 水处理剂 2-羟基膦酰基乙酸(HPAA) HG/T 5925-2021 水处理用生物药剂 硝化菌剂 HG/T 5926-2021 水处理用生物药剂 反硝化菌剂 HG/T5927-2021 生物化学试剂 L-白氨酸(L-亮氨酸) HG/T 5928-2021 生物化学试剂 L-胱氨酸 HG/T 5929-2021 化学试剂 色谱用一水合庚 烷磺酸钠 HG/T 5930-2021 化学试剂 色谱用一水合辛烷磺酸钠 HG/T 5946-2021 1-(3-磺酸苯基)-3-甲基-5-吡唑酮 HG/T 5947-2021 1-(4-磺酸苯基)-3-甲基-5-吡唑酮 HG/T 5948-2021 1-(4-甲基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 HG/T 5949-2021 红色基KD(3-氨基-4-甲氧基-苯甲酰替苯胺) HG/T 5950-2021 色酚AS-IRG(4-氯-2,5-二甲氧基乙酰乙酰苯胺) HG/T 5951-2021 邻甲氧基乙酰乙酰苯胺 HG/T 5952-2021 邻氯乙酰乙酰苯胺 HG/T 5953-2021 纺织染整助剂 涤棉一浴皂洗剂 净洗效果的测定 HG/T 5954-2021 纺织染整助剂产品中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机械交通标准JB/T 14223-2021 无损检测仪器充电式交流磁轭探伤仪 JB/T 14155-2021 偏轴菲涅尔透镜 JB/T 14156-2021 投影光学非球面超短焦物镜 JB/T 14140-2021 食品机械 化糖设备 JB/T 14141-2021 食品机械 调配设备 JB/T 14142-2021 淀粉降解母粒生产线 JB/T 14144-2021 夹心软糖生产线 JB/T 14145-2021 全自动花色硬糖生产线 JB/T 4297-2021 泵产品涂漆 技术条件 JT/T 1393—2021 船舶压载水指示性分析取样与检测要求 卫生医药标准WS/T 787-2021 国家卫生信息资源分类与编码管理规范 WS/T 788—2021 国家卫生信息资源使用管理规范 WS/T 789—2021 血液产品标签与标识代码标准 YY/T 1416.5—2021 一次性使用人体静脉血样采集容器中添加剂量的测定方法 第5部分:甘氨酸 YY/T 1416.6—2021 一次性使用人体静脉血样采集容器中添加剂量的测定方法 第6部分:咪唑烷基脲 YY/T 1465.7—2021 医疗器械免疫原性评价方法 第7部分: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 YY/T 1735-2021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YY/T 1771-2021 弯曲-自由恢复法测试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相变温度 YY/T 1772-2021 外科植入物 电解液中电偶腐蚀试验方法 YY/T 1775.1-2021 可吸收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部分:可吸收植入物指南 YY/T 1776-2021 外科植入物聚乳酸材料中丙交酯单体含量的测定 团体标准DB12/T 3027-2022 液氨贮存使用单位环境风险防控技术规范 T/CSTM 00470-2022生物炭膨润土复合污水处理剂 T/CSTM 00469-2022 生物炭凹凸棒石土壤重金属钝化剂 T/CPCIF 0168-2021 水中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的快速检测试剂盒 T/GZSXH 02-2022 饮用天然泉水 T/CIESC 0033-2022 工业用四氢糠醇 T/CIESC 0032-2022 工业用丙二酸二乙酯 T/CIESC 0031-2022 工业用氰乙酸乙酯 T/CIESC 0030-2022 工业用N-乙基吡咯烷酮 T/CIESC 0029-2022 工业用原甲酸三乙酯 T/CIESC 0028-2022 工业用羟乙基甲基纤维素 T/CIESC 0027-2022 工业用乙基纤维素 T/JATEA 001-2022 农田地膜残留量调查与监测DB11/T 374-2021 水生动物疫病检测实验室管理规范 DB11/T 455-2021 动物疫病紧急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规范 DB11/T 456-2021 动物防疫员防护技术规范 DB11/T 1000.2-2021 企业产品标准编写导则 第2部分:主要技术内容 DB51/T 2874-2022 检验检测机构保护客户秘密实施指南 DBS33/ 3013-2022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酥饼生产卫生规范 DB31 2026-2021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预包装冷藏膳食生产经营卫生规范 Get√小技巧:在仪器信息网APP里,可以免费下载上述标准→↓扫码到APP免费下载目前仪器信息网资料库 有近70万篇资料,内容涉及检测标准、物质检测方法/仪器应用、仪器操作/仪器维护维修手册、色谱/质谱/光谱等谱图。资料库每月有近20万人访问,上万人下载资料,诚邀您分享手头上的资源,与人分享于己留香!
  • 温室气体排放或将纳入考核!厦门市发布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
    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实现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厦门市生态环境局日前印发《厦门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双碳”相关总体要求:到 2025 年,减污降碳协同推进格局基本形成,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重点领域结构优化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示范,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到 2030 年,减污降碳协同管理体系更加完善、能力显著提升,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逐渐成熟,有力推动碳达峰目标实现。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涉及到温室气体方面,《方案》提出:要鼓励重点行业企业探索多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技术工艺,积极推广节能新工艺、新技术,加强企业能源、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强化企业碳排放管理;强化清洁生产、氢能、新型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统筹考虑减污降碳工作要求,将各领域协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完成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生态环境相关考核。此外,《方案》提出推进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控制。优化治理路径,加大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以及温室气体协同减排力度;一体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与节能降碳行动,探索开展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改造提升工程试点;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管理,推进含氟温室气体和氧化亚氮排放控制,加快使用含氢氯氟烃生产线改造,逐步淘汰氢氯氟烃使用;推进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协同治理;并且,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恶臭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持续推进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能力建设。《方案》特别提到,要开展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于试点开展地面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监测,建设以二氧化碳为主的高精度温室气体在线观测和通量观测网,探索自上而下的碳排放量反演方法;要完善减污降碳法规标准,研究制定更加严格、更具前瞻性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等,推动制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的可行技术指南及相关技术规范;研究建立固定源污染物与碳排放核查协同管理制度,将温室气体清单企业纳入“双随机,一公开”库,实行一体化监管执法。《方案》原文: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等八部门关于印发《厦门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的通知(厦环联〔2022〕20号).pdf
  • 岛津推出乳制品中双氰胺的检测方案
    2013年1月24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MPI)宣布,该国牛奶和奶粉中发现存在低毒的化学物质双氰胺残留,新西兰政府已经下令禁止含有双氰胺的奶制品销售和出口。据报道,为了保持草场的肥沃,防止肥料的副产品硝酸盐流入河流和湖泊,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新西兰农民会在牧场喷洒双氰胺,由于牧草含有双氰胺,造成奶牛摄食牧草后,在牛奶中有残留。 双氰胺(英文名Dicyandiamide,缩写DICY或DCD),又名二聚氰胺、二氰二氨,是一种白色棱形结晶性粉末,可用作三聚氰胺生产原料及医药和染料中间体。作为化肥增效剂,双氰胺与氮肥配用时,能抑制亚硝酸菌、硝酸菌、脱氮菌活动,减少氮肥硝化、脱氮作用,提高氮肥利用率。 目前,国际和国内尚无关于食品中双氰胺的限量标准。 正因如此,消费者以及国际市场对于奶粉中检测出双氰胺残留都很难接受,即便含量很低。据了解,双氰胺的危害性比三聚氰胺要低,主要通过呼吸道、食道进入人体,对眼睛、皮肤产生刺激,属微毒或者低毒物质,不具备生殖、基因致癌等毒性,但在高剂量下,对人体有害。根据台湾食品药物管理局的公告,经动物急性毒性试验、重复性试验及慢性毒性试验结果,估算双氰胺之无不良反应剂量约为1000毫克每千克体重。本次事件中,双氰胺检出的含量远远低于这一剂量。 目前,双氰胺的检测并未作为食品的必检项目。查询相关文献了解到,检测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法、分光光度法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奶粉中的双氰胺,分析快速,灵敏度高,回收率好。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具备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同时MRM模式具备高选择性可以避免基质干扰。 长期以来,岛津公司一直关注国内外食品和药品安全,积极应对,及时提供全面、快速有效的整体解决方案。针对此次新西兰毒奶粉事件,岛津公司分析中心做出积极响应,快速开发出双氰胺检测的高效液相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方案,供相关用户参考。 了解详情,请点击《乳制品中双氰胺的检测方案》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an/ 。
  • 逆周期,共百年 | 奥豪斯助力降本增效
    夏天到了,花红柳绿,半年数据即将出炉,又到了提“降本增效”的季节。降本指标分解下来,神圣的学术殿 堂、严谨的科研高地,瞬间变身菜市场:便宜点,再便宜点儿,你不卖,门口二愣子还等着呢……忠于品质但是,咱敞开了说,您真相信这世界上有“平替”这回事儿?天上呱嗒掉下来一台符合要求的仪器,价格还少一个量级?降本增效,是真正的技术活。奥豪斯为您推荐一百多年来,奥豪斯始终追求,为客户提供最合适的仪器。通行全 球的认证体系,百年老店的信誉加持,降本增效这事儿,您可以信赖奥豪斯,而下面这些仪器,我们隆重推荐:EX225DZH/AD天平奥豪斯Explorer&trade 准微量系列天平是为实验室称量要求精确到十万分之一而设计的。Explorer&trade 系列准微量天平在不断创新的技术支持下,专业设计了高速一体化称量系统,确保了称量结果的准确性。在称量应用方面的功能设计也尤为突出,是一款不可多得的十万分之一准微量天平。MB120 水分分析仪水分测试从未如此简单和高效! 作为奥豪斯的旗舰产品,MB120快速水分仪配备了智能化方法开发功能,快速处理各种样品的常规和复杂测试且与烘箱数据保持同步。DEFENDERTM 5000I-DF52P Q1系列电子平台秤奥豪斯新款Defender 5000系列电子平台秤,整秤最 高6000e的检定分度;标配有碳钢喷塑框架,可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环境。秤体设计通过了专业机构的50万次疲劳加载测试,保证使用过程中坚固耐用,精确稳定。AB41PH 实验室pH计AB41PH实验室pH计设计时,不仅考虑可靠测量性能,还有良好的用户体验。i-Steward可确保重复性和测试精度,从而使您高枕无忧。6.5英寸LCD显示屏和触摸按键,使更改参数、设置和校准的操作与使用智能手机一样简单。FC5916R 多功能离心机Frontier&trade 5000MultiPro多功能离心机可选配不同转子和适配器,适合多种样品的离心分离,用户可根据实验进行个性化配置。共7款机型供选择,样品处理量从0.2ml到最 大4x750ml。功能涵盖几乎所有实验常见应用,如常规的实验室离心分离,检测和工业领域,且满足客户对静音和安全性的严格要求。GUARDIAN&trade 3000加热磁力搅拌器奥豪斯 Guardian&trade 3000 加热磁力搅拌器具有出色的持续高速搅拌和防温度过冲能力,多重安全设计,操控直观便捷,可满足不同的实验需求。该系列提供三种盘面尺寸,可选配温度探针,精确控制样品温度。ISICMBCDG冷冻恒温培养圆周式摇床创新设计的奥豪斯冷冻恒温培养摇床可降温至室温以下10℃,亦可升温至65℃用于培养生物样品,提供可靠、可重复的结果。所有型号均带易于读数、独立显示摇荡参数的触控式操作面板,且安全功能可保护样品及使用者的安全。坚固耐用的三偏心轴驱动及微处理器,实现可靠、稳定的摇荡动作。奥豪斯集团成立于1907年,拥有遍布各地的营销、研发和生产基地。通过不断为各地用户提供优质的称量产品与完善的应用方案,奥豪斯产品已遍及环保、疾控、食药、教学科研、食品、新能源和制药工业等各种应用领域,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与青睐。我们致力于提供符合各国安全、环境及质量体系的产品,涵盖电子天平、台秤、平台秤、案秤、摇床、台式离心机、加热磁力搅拌器、涡旋振荡器、干式金属浴、实验室升降台和电化学产品等。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