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智能纳米检测仪

仪器信息网智能纳米检测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智能纳米检测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智能纳米检测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智能纳米检测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智能纳米检测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智能纳米检测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智能纳米检测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智能纳米检测仪相关的资讯

  • 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固态纳米孔基因检测仪工程样机苏州问世
    11月21日,苏州丽纳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第四代固态纳米孔基因检测仪工程样机发布会在花桥国际创新港举行。据悉,这是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固态纳米孔基因检测仪样机,作为生命科学研究工具及精准医疗进步的基石。丽纳芯首席技术官朱博士讲解新一代检测仪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飞速发展, 小型化、高速度、大通量的固态纳米孔基因检测芯片的制作已经实现,并使得检测芯片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近年来在业内被充分公认,低成本、规模化是固态纳米孔测序仪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丽纳芯作为苏州昆山高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公司,拥有纳米孔芯片的核心工艺、生产技术。据悉,丽纳芯作为中国首个固态纳米孔基因检测仪开创者,在2022年12月发布了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第四代固态纳米孔基因检测Lsmart-SP1原理样机。2023年3月发布了搭载Lsmart-SP1专有纳米孔芯片 Cell-231 以及配套试剂,研制了第二代Cell -241芯片,作为生命科学研究工具已应用到动物、植物、微生物、环境、人类以及临床等研究中。日前发布的Lsmart-SP1工程样机所对应的目标产品是一款Ipad 大小手持式纳米孔基因检测仪,无需扩增,便可以直接读取结果出具报告,将其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工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环境、人类、临床等研究以及临床医学包括肿瘤早筛、伴随诊断、病原微生物检测、疾病预后分析、基因测序等。一经商业化,可打破基因测序仪被国外垄断的局面,成为我国第一台高通量、高集成可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及临床医学的固态纳米孔基因检测仪。丽纳芯CEO谭博士表示:“丽纳芯开创了中国固态纳米孔基因检测高通量、集成化、低成本、小型化、移动式、超快速、检测灵敏性代入‘单分子识别’时代。丽纳芯作为国内第一个固态纳米孔基因检测商业化敢为人先的团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固态纳米孔基因检测仪首先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工具,在动物、微生物、植物、环境、人类、临床研究等发挥着高精尖的作用,其次在临床医疗领域包括有精准预防、早期筛查、精准诊断、癌症早筛、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临检快速报告等发挥巨大优势。”在发布会上,丽纳芯首席技术官朱博士对新一代检测仪工程样机的原理、系统构成、检测过程以及检测数据进行了讲解和展示,丽纳芯也共享阶段性数据。该样机能够以“基于电压反馈控制”方式,自动化地完成检测全过程。从现场演示情况来看,整个过程除加入待测样本之外,无需其他人工操作,具有非常高的自动化程度。中国乃至全球,生命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而生命经济的核心就是基因测序技术,国家级人群基因组学研究是精准医学的基石,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第一个人类的基因组,从1990年到2003年,由2000名科学家历时13年,花费38亿美金才完成,图谱中包含了人类染色体的近30亿个碱基对的核苷酸序列,由于高度重复的DNA块组成,当时技术的局限,这份图谱仍留下了约8%的空白区,这部分的测序难度非常大。1975年至今,基因测序技术已经发展到第四代,测序时间从13年缩短到5小时,测序金额从38亿美金降低到1000元人民币,自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各国纷纷推出国家级大规模人群基因组测序项目。以英国为例,2012年12月,英国启动10万人基因组计划,历时5年半的时间才完成7万多例全基因组测序。谭博士表示:“二代每台每天能完成60例个人全基因组测序,未来实现国家级大规模人群基因组测序,只需数百元、几小时、高集成、高通量即可完成人类全基因组测序应该不是梦想”。据了解,丽纳芯制定了三步走战略规划,第一步在已推出样机的框架基础上,研发团队进一步的优化开孔电流噪声,电流稳定性,数据分析算法,流体芯片开孔率等问题,将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即在2024年7月左右,推出面向生命科学研究市场的国内首款固态纳米孔基因检测仪产品。在此基础之上,再用两1-2年左右的时间,推出面向临床医学市场的高通量、高集成的检测仪,立足于清晰的技术路线,经过后续优化,仪器最终检测准确率可达到99%以上。突破将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成本降低至百元人民币左右,数小时内完成大规模检测全过程的目标。
  • 168万!华南理工大学纳米流式检测仪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GZZJ-ZFG-2023062项目名称:华南理工大学纳米流式检测仪采购项目预算金额:168.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168.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序号标的名称数量(单位)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具体详见采购需求)最高限价万元(人民币)1纳米流式检测仪1套主要用于:1、纳米颗粒粒径分布的高分辨快速表征;2、基于单颗粒计数的纳米颗粒浓度测定;3、纳米载药系统的多参数定量表征;4、生物纳米颗粒多参数生化功能同时分析。168本项目只允许采购本国产品。本项目采购标的所属行业为:工业合同履行期限:在合同签订后(45)天内完成供货、安装和调试并交付用户单位使用。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称:华南理工大学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联系方式:文老师020-87112962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称:广州中经招标有限公司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寺右一马路18号泰恒大厦14楼1409室联系方式:陈小姐、庄小姐 020-87385151、020-37639369、020-87371812、020-87372296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陈小姐、庄小姐电话:020-87385151
  • Vasco Kin原位纳米粒度监测仪强劲来袭
    Vasco Kin原位纳米粒度监测仪强劲来袭 “Vasco Kin原位纳米粒度监测仪”强劲来袭,北京海菲尔格科技有限公司Hiferg Technology全自动化在线监测家族再添新势力。法国CORDOUA Technology是一家致力于先进的纳米体系颗粒尺寸及Zeta电位表征的制造商,拥有独特的专利和创新的技术,与IFPEN法国石油学院,KIT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以及ICS查尔斯萨德龙学院等有紧密的合作,是全球非接触式原位监测和分析纳米尺寸材料的先进制造商。 “Vasco Kin原位纳米粒度监测仪”以广为熟知的DLS动态光散射技术为基石,集成了稳定的光学单元、灵敏的APD检测器和灵活的非浸入式探头,结合专用的分析软件和数学模型,开发出性能卓越的、针对各类纳米体系中颗粒尺寸的原位监测系统。“Vasco Kin原位纳米粒度监测仪”不但保持了传统DLS动态光散射仪器的高灵敏度(粒径范围0.5 nm ~ 10μm)和宽适应性(样品浓度1ppm ~ 40%,视样品而定),还开创性地采用了非接触远程式探头,将DLS技术带入原位过程监测的广泛应用场景,增加了创新的时间关联功能: &bull 时间分辨率:200 ms;&bull 时间切片,可选取监测曲线中的任意时间段进行粒径分析;&bull 高速原始数据采集,实时数据处理;数据可调用不同算法进行再分析&bull 流体动力学分析。相较于传统的实验室检测,“Vasco Kin原位纳米粒度监测仪”的原位过程监测具备众多优势:&bull 超低延时,无需频繁采样,原位监测纳米颗粒的变化过程;&bull 操作简便,非接触式远程式探头,无需批量稀释,无需样品预处理(视样品而定);&bull 适用于各种高温(500-1000度),低温,磁场,高压(100bar),超临界,流动相等应用的过程表征 和动力学监控&bull 方便快捷的和第三方设备连用,如反应釜,SAXS,SANS,HPLC,Microfluid Chip,NMR等…..&bull 测试灵活,可根据样品浓度及透光性调整工作距离和散射角;&bull 适用性好,配备背散射技术,原浓或深色的不透明样品同样适用;&bull 集成化程度高,无运动部件,减少维护,使用成本低;&bull 人性化设计,可更换探头,一机多能,一机多用。“Vasco Kin原位纳米粒度监测仪”可广泛应用于纳米级悬浮体系、各类脂质体、聚合物合成、结晶成核、纳米金属、原油萃取、凝胶质量改进、生物学研究和细胞分析等等,应用领域非常广泛。道达尔,赛诺菲,罗地亚、欧莱雅、CRPP、ENSPCI、INRS、陶氏化学、ARABLAB都是我们的用户。除了“Vasco Kin原位纳米粒度监测仪”外,法国CORDOUAN还提供如下实验室检测设备:&bull AMERIGOTM纳米粒径及Zeta电位分析仪 AMERIGOTM是一款创新的分析仪,用于表征纳米颗粒悬浮液的颗粒尺寸和Zeta电位。 粒度范围:0.5 nm~10 µ m Zeta电位范围:-500~500 mV 样品浓度范围:0.0001%~10%(w/%)&bull VASCOTM纳米粒径分析仪 VASCOTM是一款使用了专利背散射系统的纳米粒径分析仪,可测量无稀释的深色、原浓样品。 粒径范围:0.5 nm~10 µ m 样品浓度范围:0.0001%~40%(%vol)&bull WALLISTM Zeta电位分析仪 WALLISTM是一款基于LDE高级激光多普勒电泳技术的高分辨率Zeta电位分析仪,用于纳米颗粒和胶体的电荷表征,是研究胶体悬浮液的稳定性和纳米颗粒的电泳性能的理想工具。 Zeta电位范围:-500~500 mV 样品浓度范围:0.0001%~10%(w/%)
  • 190万!深圳高性能医疗器械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纳米流式检测仪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OITC-G220290088项目名称:深圳高性能医疗器械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纳米流式检测仪采购项目预算金额:190.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19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包号项目名称数量简要技术规格是否允许采购进口货物预算金额(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万元人民币)1纳米流式检测仪1套详见项目需求否190190 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的 60 个日历日内交货。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 我国POPs检测电学纳米器件研究获系列成果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所仿生功能材料与传感器件研究中心刘锦淮研究员、黄行九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检测电学纳米器件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新成果。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的化学物质,它具有毒性高、化学稳定性强等特点。传统检测方法复杂,检测仪器体积大、成本高,因而利用纳米材料独特的物理化学效应,研制具有现场实时检测功能的纳米传感器件,简化检测程序,降低成本,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基于纳米传感器件灵敏度与晶粒尺寸的相关效应,智能所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了纳米颗粒组装的多层多孔纳米结构二氧化锡(SnO2)空心球、SnO2/多壁碳纳米管纳米复合物和珊瑚状SnO2等纳米结构材料。基于上述独特结构纳米材料的传感器对艾氏剂、滴滴涕等POPs具有高的灵敏度和短的检测时间。   这作为一种新的POPs检测方法,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英国物理学会在其网站对智能所研究团队的工作作了特别报道。   为了进一步提高传感器对POPs的选择性,研究人员还将β-环糊精修饰到多壁碳纳米管上制作成电导式传感器,对多氯联苯具有非常好的选择性,相关成果已被英国《材料化学杂志》(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作为底封面文章发表。此外,研究人员利用多孔阳极氧化铝膜的强大负载能力,制作电容传感器对多氯联苯进行检测,发现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相关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纳米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百人计划”等项目的大力支持。
  • PerkinElmer食品中纳米颗粒检测方案亮相首届全国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仪器与应用学术大会
    2017年11月23日,“第一届全国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仪器与应用学术大会”在北京京仪大酒店开幕。此次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仪器与技术应用分会、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北京理化分析测试学会承办。本次会议围绕国内外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检测技术、食品行业所面临的政策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开展交流。 PerkinElmer作为大会赞助商,参与此次大会,并由PerkinElmer公司北方区技术支持经理姚继军博士带来了备受关注的食品中纳米颗粒检测方案。姚继军博士做报告随着纳米材料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也引发了越来越多针对其安全性的争议,目前对此的研究仍在起步阶段。环境领域的纳米颗粒可能会在植物体中迁移蓄积从而进入食物链,食品领域中纳米颗粒可能会通过人体的生物屏障,其在人体内蓄积会产生风险。因此目前很有必要对纳米颗粒在植物体中的迁移和在食品中的检测,从而对其风险进行评估。目前这也是研究的一个热点。 想更了解纳米颗粒在植物体中的迁移和在食品中的检测,请点击下载资料: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168/down_836005.htm关于珀金埃尔默:作为全球领先的科学仪器和服务提供商,珀金埃尔默公司致力于为创建更为健康的世界而不懈努力。我们的业务涉及环境健康、食品安全、生命科学、实验室服务和大数据信息化等领域。我们在全球拥有9000名专业技术人员,时刻准备着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帮助客户解决各项科学难题。我们在分析检测、医学成像、信息技术和一站式服务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深入的市场洞察力,可协助客户为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而不懈探索。2016年,珀金埃尔默年应收达21亿美元,为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为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一员,纽交所上市代号1-877-PKI-NYSE。 了解更多有关珀金埃尔默公司的信息,请访问全新上线的珀金埃尔默中文官方网站。珀金埃尔默中国:珀金埃尔默进入中国近40年,拥有员工约1200多人。公司亚太区总部位于上海,并在北京、成都、广州、沈阳、武汉、青岛、南京、西安、乌鲁木齐、昆明设有分公司,维修网点遍布全国各个省市。主要产品与服务包括环境健康、食品药品安全检测等所使用的分析仪器及学术机构或新药开发所需要的生命科学仪器。结合国内市场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为中国客户提供服务。了解更多有关珀金埃尔默中国的信息,可访问全新上线的珀金埃尔默中文官方网站。
  • 激光纳米诊断方法可以检测癌症早期病状
    俄罗斯西伯利亚科学分院热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通过研究,找到了一种激光纳米诊断方法,可通过对尿液的检测发现癌症的早期病状。   据研究人员介绍,该方法最早源于通过间接测量相关蛋白质的流体力学尺寸,分析血红细胞沉降速度的实验中。在此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借助于激光光谱仪测量蛋白质流体力学尺寸的方法,但不是用在对血浆的检测,而是用于尿液,因为纳米粒子能够适用于各种液体中。    通过采用激光光谱仪检测尿液中相关蛋白质流体力学尺寸的实验,研究人员发现了何种尺寸属于正常范围,何种尺寸预示着癌症病症的规律。这种诊断方法通过医 院的临床测试,准确率超过了85%。目前,研究人员已致力于研制适于民用的小型检测仪,未来该检测仪有望进入普通人家庭,成为一种适于广泛推广的癌症早期 检测技术,届时,人们在家中即可完成早期癌症病状的检测。
  • 纳米孔单分子检测技术新进展 有望大幅度降低DNA测序成本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DNA测序能够从血液或唾液中分析测定基因全序列,预测罹患多种疾病的可能性,同时可以帮助患者精准治疗。但目前的DNA测序技术,昂贵的价格让普通大众望其项背。寻找低成本、快速的DNA测序技术,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生物纳米孔单分子分析技术因其低成本、快速和无需荧光标记等优点被视为最具前景的DNA测序技术之一。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近期,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龙亿涛科研团队在生物纳米孔超灵敏单核苷酸分辨领域取得独创性突破,该研究成果以华东理工大学作为独立研究单位,于4月25日在《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纳米技术)发表了题为“Discrimination of oligonucleotides of different lengths with a wild-type aerolysin nanopore”的研究论文。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生物纳米孔单分子分析技术的原理是通过电场力驱动单链DNA穿过纳米尺寸的孔道,由于不同的脱氧核苷酸通过纳米孔道时产生了不同阻断程度和阻断时间的电流信号,由此可根据电流信号读出每条DNA序列上的碱基信息。但在实际实验过程中,单链DNA穿过纳米孔的速度极快(约1微秒/碱基),造成了的电流阻断信号极小(皮安级),阻碍了纳米孔测序技术发展。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基于自主研制的超低电流检测装置,龙亿涛课题组首次使用野生型且无任何修饰的Aerolysin(气单胞菌溶素)生物孔,将单链DNA的过孔速度降低了三个数量级(2.0毫秒/碱基),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电流检测的灵敏度,完成了对仅有单个碱基差异DNA分子的超灵敏识别,并实现了混合复杂体系的超灵敏检测和核酸外切酶“分步降解”单链DNA过程的实时观测。此外,该研究还通过改变检测体系的酸碱度,调节了气单胞菌溶素孔道内腔的电荷分布,同时结合单链DNA在孔内有效电荷数的计算,获得了纳米孔表/界面上电荷的分布信息,促进了对DNA与气单胞菌溶素孔道内腔表面氨基酸残基相互作用的深入理解。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据介绍,气单胞菌溶素来源于嗜水气单胞菌,主要存在于水生环境包括海水、湖泊、蓄水池和供水系统中,是一种天然的纳米蛋白孔,具有成本低、简单易得的特点。早在2006年,龙亿涛教授就发现气单胞菌溶素能够作为一种纳米蛋白孔,并具有实现高灵敏单分子检测的潜力。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曹婵,于2011年进入龙亿涛课题组以来一直从事生物纳米孔的相关研究,通过大量的实验尝试和经验积累,实现了气单胞菌溶素纳米通道的成功制备和单分子信号的获取。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这一独创性研究成果不仅进一步降低纳米孔单碱基分辨的成本,同时也将大大提高纳米孔DNA测序的精确度。”据龙亿涛介绍,未来,结合高带宽低噪音的电流检测仪器,气单胞菌溶素纳米孔有望实现单碱基直接分辨以及对DNA损伤的检测,这将大大推动DNA测序技术以及个性化医疗的发展。 /p p br/ /p
  • 纳米器件用于重金属检测获得新进展
    记者近日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智能所研究员刘锦淮等带领课题组,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分子间隙纳米器件检测重金属离子的新方法,实现了对汞离子的特异性电学敏感响应及检测,并结合理论模拟计算阐明了其敏感机制。相关成果近期发表于《科学报告》杂志。   研究人员通过在叉指微电极间组装填充谷胱甘肽分子层包覆的金纳米颗粒,间接实现了分子间隙纳米器件的构筑。该纳米器件对汞离子显示出高灵敏的电学响应,且表现出较低的检测下限。   理论模拟研究发现,其敏感机制主要在于:重金属离子桥连相邻的金纳米颗粒间谷胱甘肽分子形成络合物后,改变其前线轨道分布及能量,进而影响到纳米器件的电子输运性能。   相关专家认为,该研究可为设计具有特异性敏感响应的纳米器件提供新思路。
  • 水中砷快速检测纳米试剂盒研发成功
    近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所刘锦淮团队研制出一种纳米试剂盒,可快速检测水中砷含量。该试剂盒检测时间短,灵敏度高,安全性高。   砷是饮用水中主要的污染物之一,长期饮用含砷的水可导致慢性砷中毒,严重影响肌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饮水水质标准》中砷的限值为10ppb。   为有效控制砷污染,需要发展快速有效的砷检测方法。目前商用的砷检测试剂盒是在传统的砷斑法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存在测试时间长、操作步骤烦琐等不足,而且传统的砷斑法需要使用强酸试剂,安全性差,这也严重阻碍了其推广使用。   针对该难题,刘锦淮团队研制出了一种能快速检测水中砷含量的新型试剂——饮用水中砷快速检测纳米试剂盒。研究人员采用纳米结构材料替代常规检测试剂,使其在较为温和的条件下就能达到较高的反应活性,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并提高了检测灵敏度。与目前商用砷检测试剂盒相比,检测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小于10分钟,检测灵敏度低于5ppb。同时,由于反应条件较温和,无须采用强酸试剂,应用安全性大大提高。
  • 【赛纳斯】2022年国产拉曼检测仪器再踏征程
    2018年3月22日至今,中美贸易战已延续4年多,以美国为首的美西方有关国家对我国高科技技术、产业围堵、封杀,意图让中国只能沦为它们廉价低端产品的生产基地,只能重复陷入高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的低端产业,低利润值的黄昏行业。检测仪器作为发现数据的眼睛,执行操作的手脚,在工业控制领域在生活当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突破封锁,国家层面两大顶层纲领性文件接踵而来!双重利好政策助力国产仪器仪表发展,国产仪器仪表将迎来发展的“春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与《“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为打破这一现状,突破检测仪器被进口垄断的局面,国产检测仪器在面对挑战情况下,将加大检测仪器的研发投入,追求技术创新,突破技术壁垒,掌握核心技术,打造出稳定可靠的检测仪器,减少对进口产品的依赖、降低进口技术掣肘。勇踏潮头搏风浪厦门赛纳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科技型企业,坚持自主研发和产业深耕,基于壳层隔绝纳米粒子增强拉曼光谱技术为核心,为政府和行业客户不断提供创新应用开发及解决方案。为公安系统、海事系统、应急系统、海关稽查系统、卫生系统、渔业系统、食药系统、农业系统等提供高科技的现场快速检测执法设备及监管平台、检测服务等整体解决方案。尽管面对着来自进口品牌巨大压力,面对同行竞争的挑战。厦门赛纳斯对标国际领先,秉持“质量就是核心,创新就是灵魂”的理念,在质量和创新的道路上从未停止前进。坚持自主创新研发、独立知识产权赛纳斯科技与嘉庚创新实验室开展产学研合作,成立嘉庚创新实验室公共安全联合研究中心,并与国家毒 品实验室、福建省公安厅等部门建立联合实验室,通过便携式光谱仪和拉曼增强芯片的研发,将其应用在毒 品现场检测。截至到目前为止申请国际PCT发明专利、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达10余项,并承接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产拉曼检测仪新征程赛纳斯科技2013年作为产业化单位,切入拉曼检测仪行业,依托核心自主技术,逐渐开创便携检测、在线检测、移动检测、实验室自动化等项目,对标国际巨头助力国产化。目前针对传统毒 品、新精活类物质、麻醉类药品、精神类药品、危化品、爆炸物等检测,公司形成一系列快速检测产品。手持式痕量毒 品拉曼光谱仪SHINS-P700T手持式拉曼光谱仪SHINS-P1000手持式拉曼检测仪SHINS-785-Pro 科研型电化学拉曼光谱仪系统EC-Raman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国产仪器肩负着高端科学仪器国产化,推动科技进步的重任。赛纳斯科技作为一家植根于厦门的高科技企业,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重视履行社会责任,立足厦门大学深厚文化底蕴,继承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吸收借鉴先进企业优秀文化理念,将持续加大研发技术投入,保持创新动力,抓质量促生产,不断拓展创新应用与解决方案,用卓越的技术和严格的标准为行业、社会、国家创造价值,共同鉴证拉曼检测仪器国产化的新时代这一伟大进程。
  • Oxford Nanopore开发连接智能手机的纳米孔测序仪
    牛津纳米孔技术公司(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透露,正在开发一种连接智能手机使用的纳米孔传感器,用于DNA测序和其他应用中。公司还对其他研发中的新产品进行了介绍。另外,该公司成立了一家分公司,名为Genome Foundry,关注合成生物学的应用。  开发连接智能手机使用的纳米孔仪器SmidgIon  公司首席技术官Clive Brown透露,这款新型纳米孔仪器称作SmidgIon,正处于早期研发阶段,预计在2017年末可以投入使用。该产品同样将使用应用于MinIon和PromethIon仪器的核心纳米孔传感技术,但是该仪器将比MinIon更小,每个flow cell中有256个channel,可以连接到智能手机上或者其他低功率仪器上,用于感应DNA、RNA或蛋白质。  据公司透露,SmidgIon可应用于更加广泛的领域,包括疾病爆发中的病原体监测,分析环境样本或者农业样本,对于野生动植物或木材进行实时物种鉴定。  其他正在开发中的产品  Brown说,另一个处于早期研发阶段的产品称作Project Zumbador,该产品将生物学样本的核酸提取和文库制备结合到一个设备中,将在第三季度发布。  公司同时还在研发MinIon和PromethIon上直接进行RNA测序的kits,这项产品计划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提供给开发者。公司表示,该产品可利用adapter和马达蛋白控制RNA移位,指导RNA进入纳米孔。Oxford使用这种方法已经对来自人类鼻病毒的RNA进行了测序,并表示直接进行RNA测序可以检测到RNA上的甲基化修饰。  另外一个产品VolTrax是一款样本制备仪器,将在今年秋天提前供应给目前使用Oxford纳米孔测序平台的客户。公司表示,首批发布的仪器VolTrax将依附在一个小型USB仪器上,然后附着于MioIon或者PromethIon仪器上。  Oxford Nanopore同样还计划不久后实现MinKonw平台碱基识别软件的本地使用。  第一台PromethIon近期已经出货  Brown说,第一台PromethIon近期已经出货给客户了,他还展示了该平台的一些内部数据,共使用了48个flow cell,每个flow cell中含有3000个channel。使用R9试剂,每个纳米孔每秒测序250个碱基,准确率和小孔利用率都与MinIon一致。该系统目前的性能是运行48小时产生6.2Tb数据,将来会进一步增加至12.4Tb。根据Brown的报告,公司目前正在调试软件用于控制大型数据集的碱基实时识别,优化芯片表面化学试剂以及生产流程,并开发一种快速的碱基识别程序。  全部使用新型纳米孔R9  除此之外,Brown表示,Oxford Nanopore已经不再出售R7纳米孔的flow cell,现在已经全部替换成R9纳米孔的flow cell,R9即CsgG,最近得到比利时VIB研究所和伦敦大学学院授权。Brown补充道,新型的flow cell还整合了坚固的膜和一个更新的解旋酶马达蛋白。公司使用新的flow cell测序得到的最长读长为500kb,目前主要关注于提升通量和同聚物识别能力。  公司在一份声明中指出,R9系统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尤其是对于1D reads,这种reads仅读取DNA的一条链。新型碱基识别软件不同于以往的隐马尔可夫模型,它是基于神经网络模型,进一步提升了准确率。R9型flowcell测序时,每个纳米孔每秒测序250个碱基,而R7型每秒最多测定70个碱基,因此公司表示换用R9型flow cell后MinIon将产出更多的数据。Brown说,目前1D reads的准确率为90%,2Dreads准确率为95%。  与R9型flow cell配套,公司正在推出一种快速测序kit。用该kit建库只需要10分钟,而且使用的耗材比以前更少,MinIon运行开始后马上进行数据分析。公司声明中表示,目前许多早期客户正在测试这款快速测序kit,“它将很快推出市场。”  成立分公司Genome Foundry  Brown最后提到了Oxford Nanopore的一家新的分公司Genome Foundry,该公司旨在开发一种“用于合成生物学的MinIon”,使用专有的、非亚磷酰胺的DNA合成试剂。公司的目的是为了使用类似于VolTrax的仪器开发长链DNA分子。
  • 纳米流式检测技术,粒径表征媲美透射电镜——访厦门大学颜晓梅教授
    仪器信息网讯 厦门大学颜晓梅教授团队于2014年9月研制成功第一台纳米流式检测仪原型机,2015年10月第四代原型机研制成功,2016年1月中旬在北京计量科学研究院进行第一次试用,2016年6月第一代科研级纳米流式检测仪完美亮相CYTO 2016国际流式学术大会,2016年10月专业版软件NF Profession 1.0研发成功。纳米流式技术发展处于什么阶段?纳米流式技术成果商业化过程有哪些故事?国产仪器自主创新存在哪些痛点和不足?近期,仪器信息网在ACCSI2021现场特别采访了厦门大学颜晓梅教授,请她就上述问题进行了分享。三年实现快速成果转化,粒径表征媲美透射电镜目前,流式细胞仪在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等领域是重要的分析检测工具之一。据颜晓梅教授介绍,纳米流式检测技术是基于流式细胞技术,将检测下限推进到纳米尺度。颜晓梅教授团队首创性地结合瑞利散射和鞘流单分子荧光检测技术,研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流式检测技术,实现单个纳米颗粒(7-500 nm)以及外泌体、病毒、细菌、亚细胞器等天然生物纳米颗粒的粒径及其分布、颗粒浓度、和生物化学性状的高通量多参数同时表征。该技术的粒径表征分辨率媲美透射电镜,检测速率高达每分钟上万个颗粒,同时兼备电子显微镜难以实现的生物化学性状分析功能,填补了国际空白。项目团队积极推进技术产业化,成立了厦门福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仅用3年时间就将“纳米流式检测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中国智造”。 厦门福流生物 纳米流式检测仪点击查看参数详情科学仪器研发平台离不开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在采访中,颜晓梅教授强调了复合型科研人才的培养对于国产科学仪器的发展至关重要,科学仪器研制的过程通常是创新技术密集(光、声、电等技术)、管理复杂的活动,需要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尤其成果转化过程也需要金融、市场等背景支持。因此培养兼具科研、工程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国产科学仪器成果转化具有推动作用。提高纳米医药业核心竞争力,纳米流式未来可期据颜晓梅教授介绍,纳米流式检测技术不仅应用于传统的生命科学、临床医学领域,还在食品药品安全以及能源材料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并且纳米流式检测仪产业化项目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是纳米医药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据悉,厦门福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纳米流式检测仪目前已经出口到全球顶尖的医疗机构、科研单位和高科技企业,如梅奥诊所(Mayo Clinic,2018年全美排名榜首的医院)、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全球排名第一的肿瘤科研与临床研究机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外泌体诊断和治疗应用开发领军企业Codiak Biosciences公司、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欧陆第一理工大学)、诺和诺德(世界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瑞典哥德堡大学、德国马尔堡大学、悉尼大学、台湾大学、复旦大学等。
  • 碳纳米管技术首次检测出太赫兹光子
    光有X光、红外线、紫外线等很多种类,其中最受科学家关注的是“太赫兹光”。太赫兹光不仅能够观察无法看见的分子的运动,还可以用于癌症检查等,用途十分广泛。但迄今为止,人类对太赫兹光的检测以及产生这种光源都非常困难,属于未知领域。   光具有波和粒子两重特性。2006年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石桥研究小组利用“碳纳米管”的微小结构在世界上首次检测出太赫兹光子。   在天然原子中,围绕原子核的电子具有分散的能量。把电子封闭在直径数纳米的碳纳米管内,电子就会像在天然原子中一样具有能量,与所藏身的碳纳米管一起形成“人工原子”。改变纳米管的长度,电子能量的间隔会随之发生自由变化。   研究小组向“碳纳米管人工原子”照射太赫兹光,在液态氦温度环境下检测出了人工原子内的电子吸收太赫兹光等现象。这与爱因斯坦的“光电效果”是同一原理。   太赫兹波介于电磁波粒子特性极强的光和强电波之间的周波带,有利于生物体检测和环境诊断。目前对太赫兹波的光源和检测器的开发仍处于落后状态,这一研究成果对利用太赫兹波开发高敏感度检测仪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碳纳米管新功能量子纳米级设备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手段。
  • 这款新品亮相2021材料大会,迈入纳米颗粒检测“芯”时代
    2021年中国材料大会于7月8日-12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并同期举办第13届国际材质分析、实验室设备及质量控制博览会(简称Ciamite 2021),云集上百家知名科学仪器厂商。瑞芯智造(深圳)科技有限公司携NanocoulterⅠ纳米库尔特粒度仪精彩亮相,吸引众多参展嘉宾驻足咨询。NanocoulterⅠ纳米库尔特粒度仪NanocoulterⅠ纳米库尔特粒度仪基于库尔特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纳米库尔特技术,是一种单颗粒检测方法。即每个穿过孔的粒子在瞬间产生与粒子体积成比例的电流改变量,持续时间与粒子的速度成比例,从而与流体的流速成反比。通过微电流检测系统记录每个粒子的电脉冲信号,再经过智能分析软件计算,即可准确地得到样品颗粒浓度、粒径、zeta电位、形态等全方位的分析结果。纳米库尔特原理图瑞芯研发创业团队与欧洲顶级微纳加工平台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密切合作,通过纳米微加工技术实现了纳米孔基因测序的原理性突破,经过10余年微纳加工研发沉淀,已具备原子级别精度微加工能力。目前,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不同型号的芯片已经实现批量生产,助力颗粒检测准确性、重复性得到质的飞跃。NanocoulterⅠ纳米库尔特粒度仪则搭载先进的纳米孔芯片、超灵敏的微电流检测系统及精准的演算软件,集多种功能为一体,无需复杂操作,一次简单的上样即可得到颗粒的浓度、粒径、zeta电位、形态等全方位的数据。可广泛应用于病毒、蛋白质、细胞、细菌、乳糜颗粒、外泌体、高分子聚合物、荧光微球、磁珠颗粒、乳液等有机及无机颗粒的检测。在医疗诊断、生理生化研究、药物载体、染料与墨水化学、机械抛光、催化剂、金属颗粒、聚合物、化妆品、半导体、胶体等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NanocoulterⅠ纳米库尔特粒度仪具有以下显著优势:单颗粒检测单个颗粒经过纳米孔时产生电脉冲信号,颗粒粒径与脉冲峰峰值正相关,操作软件可看到每个颗粒产生的电脉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单颗粒检测。粒径宽分布样本分析记录每个过孔粒子产生的电脉冲,对于复杂的样本,能够准确得到全部颗粒的粒径分布信息,不存在大小颗粒互相影响的情况,最高分辨率可达10nm。准确浓度测量单个颗粒计数,直观准确的浓度测量,而非理论推算,准确度更高。液体活检病毒、外泌体、乳糜颗粒等生物样本可以在生理环境下进行测量。上样量少,测试不影响生物样本的活性,更适合科研使用。颗粒动力学分析独特的检测过程可视化功能,从而能够表征颗粒的动力学过程,如病毒的团聚、破裂,蛋白质的聚集,外泌体的破裂等等。Nanocoulter Ⅰ纳米库尔特粒度仪粒径检测范围广,不受颗粒种类的影响,且无需考虑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适用范围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微纳颗粒。其独特的颗粒表征性能,将加速纳米颗粒科研领域的芯时代。
  • 中科院发明砷的微纳米电化学检测新方法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所仿生功能材料与传感器件研究中心&ldquo 百人计划&rdquo 黄行九研究员和973首席科学家刘锦淮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研究人员在砷的微纳米电化学检测中取得新进展。   长期以来,地下水砷污染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ldquo 人类史上最大的危害&rdquo 。实现地下水环境中砷的痕量、高准确性、高选择性检测,是正确评估环境污染的关键所在,可为环境管理和规划、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近几年来,该课题组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探索纳米材料应用于电分析行为实现环境中无机砷的可行性检测。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调研、总结归纳,提出了自身对电分析技术检测无机砷的认识与理解。该研究成果也以综述形式发表在顶级分析化学杂志&mdash 《分析化学发展趋势》上。   近期,智能所科研人员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依托内蒙古托克托县兴旺庄村地下水为背景,通过简易方式构建了金丝微纳米结构电化学电极,从多方面系统研究了其应用于地下水砷的电化学检测问题,并讨论地下水无机离子及有机质分子对砷检测的影响规律,实现了复杂地下水环境中砷的高效准确灵敏检测,可针对大量监测点砷污染情况进行实时分析。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可实现高效稳定在线检测砷的方法。研究论文发表在环境类知名期刊《危险材料杂志》上。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科院&ldquo 引进海外杰出人才&rdquo 百人计划项目以及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方向项目等的支持。 金丝微纳结构电极实现复杂环境中As(III)的电化学检测
  • 我国科研人员开发出可精准检测与治疗癌症的纳米粒子
    5 月 7 日消息,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的周欣研究员团队利用肿瘤微环境与正常组织的差异,开发出了一种可智能识别肿瘤的模块化自组装纳米粒子 GQD NT。这是一种能够实现癌症精准检测与治疗的纳米粒子,可显著降低癌症检测治疗过量使用药物带来的副作用。这种纳米粒子通过在肿瘤中不断变形,延长了粒子内的药物在肿瘤中的驻留时间、增强了药物在肿瘤中的穿透性,以极低的药物剂量实现了癌症光动力疗法的长时磁共振成像检测与高效治疗。图源 Pixabay简单来说,药物过量是造成癌症检测与治疗副作用大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现有药物对病灶的靶向不足,难以富集于肿瘤区域,且在病灶部位停留时间短,需要进行大剂量注射以达到预期成像检测与治疗效果。这里提到的光动力疗法(PDT)是一种新兴的治疗癌症的疗法,因为所使用的光敏剂(PSs)只有在受光照射时才具有活性和毒性,并且具有高度的时空选择性。为了最大化其疗效,通常需要反复应用 PDT 来消融各种肿瘤。然而,由于不断的 PSs 注入导致总剂量过高,会引起严重的副作用。因此,研究人员研发出了一种基于酸度激活的石墨烯量子点纳米转化器 (GQD NT) 作为载体,用于实现长时间肿瘤成像和重复 PDT。在 Arg-Gly-Asp 肽的指导下,GQD NT 可主动靶向肿瘤组织,进而在肿瘤酸性中松弛、增大,从而有望在肿瘤中滞留较长时间。然后,GQD NT 会分解成小块,以更好的方式渗透进肿瘤中。在激光照射下,GQD NT 会产生温和的高温热疗效应,从而提高细胞膜渗透性,并促进 PSs 的摄取。最具突破性的是,制备好的 GQD NT 不仅“打开”了荧光 / 磁共振信号,而且实现了高效的重复 PDT。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开发了一种智能载体,通过编程变形增强了 PSs 在肿瘤内积累、保留和释放,从而克服了重复 PDT 中过度注射的障碍。图源 Pexels据称,GQD NT 可以使用十分简易的步骤将药物分子封装于其中,通过肿瘤微环境促发 GQD NT 变形,逐步提高药物在病灶部位的富集浓度。小鼠实验发现,GQD NT 在癌症检测中的造影剂使用量仅为现有临床技术的 6% 至 22%。在注射后 4 至 36 小时内,肿瘤部位的造影剂与正常组织对比度高,边界明显,极大延长了磁共振成像时间。团队基于 GQD NT 设计的光动力学治疗方法,单次光动力学治疗后,肿瘤体积下降 82%,两次光动力学治疗后,肿瘤被完全消融。在实验中,光敏药物的总剂量降至 1.76 至 3.50 微摩尔 / 千克的极低水平,与文献报道相比降低了 90%(单次治疗)至 95%(两次治疗),且所用的低剂量激光不会造成皮肤损伤,有望克服光动力学治疗中光敏药物过量的问题。
  • 北京纳米电子材料检测中心落户怀柔
    2月12日,北京纳米电子材料检测服务中心在怀柔区雁栖经济开发区正式启动运行,检测项目主要包括纳米材料分析、电子材料的可靠性、材料的失效分析与预防、半导体及相关领域检测分析等四大类。   据悉,检测中心采取创新合作共建模式,以中科纳通作为中心的发起者,提供场地和自有设备,同时负责中心的运营管理和市场拓展 国家纳米中心提供检测服务资质,制定纳米电子材料检测标准 开发区管委会担任共建平台的协调管理单位,并提供一部分检测设备 中科院电子所和微电子所等五家单位参与了建设。目前,检测中心已整合了大量高精尖的专业检测设备,具备检测纳米电子材料的物理、化学等方面性能的能力。   根据CCID数据预测,2014年中国新材料的测试服务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20亿元人民币,材料测试服务对产业链起着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检测服务中心作为雁栖开发区第一家材料测试领域的科技服务机构适时成立,也是国内第一家专注服务于印刷电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光伏产业的第一、第二、第三方的检验机构。   作为纳米电子行业检测技术最高权威机构,该检测中心扎根北京纳米科技产业园、支撑怀柔和北京的纳米科技发展,辐射全国纳米科技产业。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中国印刷电子材料行业,提供“专业化、市场化”检测认证服务,推动中国电子信息和光电产业的发展。通过不断努力争取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纳米电子检测中心。中心也是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纳米科技产业园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立和发展对促进园区纳米科技产业成果转化落地,提升雁栖开发区乃至整个怀柔区的科技服务能力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对开发区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产业,探索专业化、市场化园区服务模式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意义。
  • 新型纳米传感器实时监测单细胞间相互作用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7月18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科学家研发出了一种新技术,将纳米传感器“贴”在细胞膜表面,可实时监测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清晰度远超以往。这项创新技术能让科学家进一步理解复杂的细胞生物学、监测移植细胞的生长情况以及为疾病研发出有效的治疗方法。最新研究发表在7月17日出版的《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   研究中,科学家使用纳米技术将一个传感器“锚定”在单个细胞的细胞膜上,这使他们能准确实时地监测到细胞在微环境下的信号传导情况,以及移植细胞或组织的情况。之前的细胞信号传导传感器只能测量一组细胞的整体活动。进行这项研究的位于美国波士顿的布莱根妇女医院再生治疗中心主任杰弗瑞卡普表示,新技术让他们能以前所未有的空间和时间清晰度来实时监测单个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更清楚地洞悉细胞之间的信号传导细节以及细胞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所有这些对基础医学和药物研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表示,这种方法可被进一步精炼成一种工具,用来定期研究药物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有望用于未来的个性化医疗领域。卡普认为:“未来,医学专家在为病人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法之前,可以使用这项技术来测试某种药物对细胞和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让科学家们尤为感到兴奋的是,新技术可以实时追踪和监测移植细胞的“生活”环境,以前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哈佛医学院的免疫学家乌尔里奇艾德里安并没有参与该试验,但他表示:“最新研究朝着实时、高清晰度地侦察到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个目标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对新药研发和诊断具有深远意义。”
  • 重金属离子纳米检测技术取得新进展
    反应过程   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纳米产业的不断扩大,许多纳米材料不断地涌现出来。由于金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摩尔吸光系数和依靠距离可变的光学性质,它在化学、物理和生物等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其中可视化检测则是金纳米颗粒重要的应用之一。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天然产物研究中心邵华武研究员课题组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蒋兴宇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发展了一种用金纳米颗粒肉眼就可以检测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的新方法。其操作是首先把含有多巯基的木瓜蛋白酶吸附在金纳米颗粒上,该蛋白表面的一些功能团(如巯基、羧基和氨基等基团)可以识别一些重金属离子(汞离子、铅离子和铜离子),而这些离子的加入则可以使金纳米颗粒聚集,同时在此过程中溶液的颜色则会从红色变为紫色,根据这个现象我们用肉眼就可以直接检测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实验结果表明,检测灵敏度与金纳米颗粒的大小有关,较大的金纳米颗粒的检测灵敏度更高。该方法在水质监测中将具有潜在的应用。   该研究结果已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11, 26, 4064-4069)上发表。
  • 天美公司参加第二届全国纳米材料与结构、检测与表征研讨会
    2010年5月10日至12日,第二届全国纳米材料与结构、检测与表征研讨会今天在厦门大学开幕。天美(中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作为特约赞助商参加了此次盛会。本届研讨会由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纳米科学技术分会主办,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各大高校的纳米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材料的制备技术、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性能与机理研究、纳米材料应用与纳米器件、低成本纳米材料和器件的开发和产业化、纳米检测技术标准化等内容做专题报告。     谢思深、薛其坤、江雷和田中群等多位院士参加了会议,其中薛其坤院士和江雷院士先后作了专题报告。     薛其坤院士作“拓扑绝缘体薄膜的MBE生长与奇特性质”的报告   科技部从2006年开始的国家重大研究计划(973) “纳米标准物质和检测用纳米标准样品的可控合成、量产及微加工标准化研究”,由国家纳米中心、中科院物理所和微电子所联合负责,目前已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中科院微电子所的多位专家作了报告。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吴晓春研究员作“中国纳米标准物质/样品研究进展”的报告     中科院微电子所陈宝钦教授作“应用于电镜倍率校准的纳米尺度标准物质制造技术的研究”的报告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李红梅研究员作了“纳米检测技术标准化对计量技术的需求”的报告   中国的扫描电镜的倍率校准标样和计量方法的推出已为期不远,这将改变电镜倍率校准只有行业标准、标准样品只能进口的现状,这对国内纳米尺度的检测有重要意义。      多个报告中引用了日立S-4800场发射扫描电镜的图片,可见日立S-4800电镜在纳米界的应用十分广泛。
  • 关于举办“纳米检测技术方法及应用高级研修班”的通知
    关于举办纳米检测技术方法及应用高级研修班的通知(第二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各高校: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24年高级研修项目计划的通知》(人社厅函〔2024〕34号),由中国科学院人事局主办、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承办的纳米检测技术方法及应用高级研修班定于2024年9月9-13日在北京举办。欢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和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报名参加。具体通知如下:一、研修时间、地点研修时间:9月9-13日(9日报到)研修及报到地点: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11号)二、研修人员本次研修班主要针对全国高校、研究所中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及企业从事纳米科学技术相关领域研究的技术和研发人员,以自由注册为主,总研修人数100人左右。三、研修内容1. 电子显微技术及应用2. 纳米谱学检测技术及应用3. 纳米生物医学检测方法与技术4. 纳米器件加工与检测技术四、专家情况及授课方式研修班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半导体所、动物所、北医三院等单位的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和学者进行授课;以主题报告与互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五、其他事项(一)请参加研修的人员于9月7日前将报名回执表电子版发送至报名邮箱libin@nanoctr.cn。(二)研修人员应根据学习或工作实际,每人撰写一篇与研修内容相关的论文或交流材料,例如纳米检测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字数不限,于研修班结束前将电子版发送至邮箱libin@nanoctr.cn。(三)研修人员完成研修、经考核合格后,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颁发《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证书》。研修人员可凭姓名和身份证号登录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公共服务平台自行查询和打印证书,网址:zsgx.mohrss.gov.cn。(四)本次研修班不收取食宿费、培训费、资料费,研修人员往返交通费自理。联 系 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李老师 董老师联系电话:13651341582、13810973710附件:报名回执表.docx国家纳米科学中心2024年9月4日高级研修班日程安排日期时间研修内容专家信息9月9日学员报到(地点:国家纳米科学中心)9月10日9:00-9:20开班仪式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领导致词9:20-10:30 透射电镜技术报告一陈晓副研究员清华大学10:30-10:40茶歇10:40-11:50透射电镜技术报告二赵晓续研究员北京大学11:50-13:30午餐13:30-14:25SEM技术报告李春立高级工程师中科院微生物所14:25-15:20FIB技术报告乔祎高级工程师北京科技大学15:20-15:30茶歇15:30-16:25AFM技术报告程志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16:25-17:00实验室现场技术交流9月11日09:00-10:00电子束曝光及相关技术研究韩立研究员 中科院电工研究所10:00-11:00原子层沉积技术发展及应用屈芙蓉高级工程师 中科院微电子所11:00-12:00深硅、低温、浅硅等离子体刻蚀技术刘雯副研究员 中科院半导体所12:00-13:30午餐13:30-14:45实验室现场技术交流14:45-15:45基于VCSEL和超构表面的片上光束生成芯片及系统研究解意洋教授 北京工业大学15:45-16:45极限加工技术及其应用陈佩佩正高级工程师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16:45-17:00讨论与总结9月12日9:00-9:50时间门控拉曼的技术原理及其在纳米、生物等材料上的应用刘玉龙研究员中科院物理所9:50-10:40拉曼光谱和布里渊光谱的原理、仪器、和研究进展张俊研究员中科院半导体所10:50-12:00热重红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及应用章斐正高级工程师北京大学12:00-13:30午餐13:30-14:30原位CT技术在材料损伤失效机理研究中的应用王赢副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4:30-15:30X射线显微镜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王若涵教授北京林业大学15:30-15:45茶歇15:45-16:45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原理、方法刘广耀副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6:45-17:00讨论与总结9月13日09:00-10:00小动物心脏磁共振成像及应用夏睿副主任医师重庆医科大学10:00-11:00电镜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王亚林教授西湖大学11:00-12:00待定(肿瘤放射相关)杨瑞杰副研究员北医三院12:00-13:30午餐13:30-14:30实验室现场技术交流14:30-15:30待定(质谱相关)褚金芳正高级工程师中科院遗传所15:30-16:30待定(CT相关)周红章研究员中科院动物所16:30-16:50结业仪式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领导总结
  • 纳米孔技术悄然改变癌症早期检测——访宣泽生物Farzin Haque博士
    p   在人类与癌症的斗争中,有一半的胜利是得益于早期检测。而纳米技术的出现,又使得癌症的诊断更早更准确,并可用于治疗监测。宣泽生物作为全球第一家从事基于蛋白纳米孔道的单分子检测技术进行癌症超早期检测的公司,一直在积极地推动这一创新技术的临床应用。近日,生物探索有幸采访了公司首席科学家Farzin Haque博士,请他分享了致力于纳米技术的故事。 /p p    strong 1 与纳米技术结缘 /strong /p p   “纳米技术”的理念最早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曼所提出,1990年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纳米科学技术正式诞生。在短短二十几年里,作为最具突破的战略性前沿技术之一,纳米技术已经在材料、医疗、环境等领域引起颠覆性改变。 /p p   纳米技术的兴起,同样吸引了当时还在普渡大学读博士研究生的FarzinHaque。他一直想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于是2008年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便开始积极寻找纳米技术领域的职位,希望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在膜生物物理学上的专长。 /p p   恰逢此时,Farzin Haque留意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纳米医学发展中心,这个中心由RNA纳米技术的先驱郭培宣教授领导,是NIH仅有的七个致力于纳米技术医疗保健的研究中心之一。在顺利进入该中心后,Haque博士主要负责开发基于噬菌体Phi29马达通道的纳米孔系统,并应用于疾病诊断。之后,他又加入另一个由郭培宣教授领导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癌症纳米技术联盟资助的中心,开展用于药物递送的RNA纳米技术平台的研究。 /p p   在此期间,Farzin Haque博士取得了诸多科研突破,特别是设计了一系列功能强大的基于RNA的纳米传送平台,可以将治疗用的有效载荷(如siRNA,miRNA,核酶,化学治疗剂)靶向传递至癌细胞,并具有低毒性和高功效的特点。而在过去的十年中,虽然科学家们已经确立了多种候选癌症干预目标,但是在体内递送针对这些目标的治疗药物一直具有挑战性。 /p p    strong 2 从科研界向产业界的跨越 /strong /p p   虽然开发纳米孔平台超过8年时间,但想要将成熟的技术转化为临床,就必须得从实验室走出来。FarzinHaque博士很清楚这一点,于是2016年加入宣泽生物(pzbiology),公司使用的核心技术正是纳米孔平台。 /p p   如今,回想起这个决定,Haque博士笑着说,“这个决定对我来说很简单,我知道纳米孔技术的真正潜力。所以,当机会来临时,我很高兴加入宣泽来完成这项技术的临床转化。” /p p   在担任宣泽生物全球首席科学家的期间,Haque博士正式完成了从“科研界”向“产业界”的跨越。他说,“在学术界进行研究与在公司工作非常不一样。 学术研究往往是开放式的,而我之前更多的是从事纳米孔平台开发的基础方面的研究。在公司里,我们更专注于临床方面的转化,将推动技术走向临床应用。” /p p   Haque博士表示,宣泽目前进展基本按照计划稳步进行。公司在深圳拥有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在美国和深圳拥有强大的具有多学科研究背景的研发团队。我们共同制定了公司战略发展目标以及每一个发展里程碑,并努力不懈致力于产品的推出、优化、服务。 /p p   “研发并非个人,而是团队的合作。”这是Haque博士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体会,“而且作为创业公司,很难自己完成所有的事情,我们需要与世界各地的领先机构和公司建立了高效的合作关系。宣泽在过去的几年里,与英国的牛津纳米孔公司,意大利的Element,美国的俄亥俄州立大学,肯塔基大学和新泽西理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和中国四川大学等机构展开了深入的合作,并取得良好的进展。” /p p    strong 3 纳米医学领域主要的发展方向 /strong /p p   专访中,Farzin Haque博士结合自身从业经历,还分享了许多宝贵看法。 /p p   诸如,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代表了现代医学的一个新发展方向,而纳米医学领域应用非常广泛,有许多使用不同纳米材料的平台,我们应该如何去辨别?对此, Haque博士认为:“每个平台都有各自的优势和挑战。从诊断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开发出一种在单一平台上即可发现和筛选多种生物标志物的纳米技术方法。我们还需要开发出可以保留被捕获生物分子的完整性以便进行下游活性分析的纳米诊断设备。从治疗的角度来讲,我们需要看到纳米材料可以穿透生物屏障并在目标器官积聚,并具有最小的脱靶效应。我们需要开发具有生理触发的下一代‘智能’纳米系统。我们还需要开发可以用于癌症免疫治疗的纳米技术。” /p p   “我们的重点应该是将成熟的技术转化为临床,使得普通老百姓能够从中受益。”Farzin Haque博士反复强调,“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对纳米颗粒、纳米器件与生物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深入的了解,还要不断培养具有医学应用价值的纳米技术研究领域方面的人才。” /p p   另外,在Farzin Haque博士看来,2017年可以说是纳米医学领域的元年,这一年这个领域取得了诸多重大突破,特别是在纳米孔技术应用方面。他还给我们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是牛津纳米孔公司将其开发的便携式Minion装置用于人类基因组测序,这也意味着基于测序的个性化医学即将成为现实。纳米孔测序可以解决医疗保健中的若干关键需求,例如基因表达变化,以及在临床中以经济有效和快速的方式积累遗传突变数据。而纳米孔应用的另一新兴并发展迅速的领域,是通过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的检测诊断疾病。 /p p   值得一提的突破,还有就是将天然分泌的外泌体应用于疾病治疗。FarzinHaque博士说道,外泌体能够与细胞膜融合并以高效率将其装载物质递送到细胞中。然而,外泌体通常缺乏特异性的靶向能力,可以与许多细胞非特异性融合,因此该技术主要的挑战就是如何改造外泌体并应用于靶向治疗。最近,郭培宣教授团队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发表的文章展示了使用RNA纳米技术对外泌体进行再造并应用于癌症治疗。外泌体表面经由特异性的配体修饰,可以达到高效的肿瘤靶向和治疗性物质的递送,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p p   Farzin Haque认为,纳米孔癌症检测与基因测序、RNA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纳米医疗机器人等将是纳米医学领域主要的发展方向。 /p p   4 期待将宣泽打造成世界顶尖 /p p   作为全球第一家从事基于蛋白纳米孔道的单分子检测技术进行癌症超早期检测的公司,宣泽生物一直在积极推动创新技术的应用。相比于影像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基因检测等现有的癌症检测方法,基于蛋白纳米孔道的单分子检测技术有很多优势。Farzin Haque博士具体说道,“平台可以实现多指标联合实时检测,兼具低成本、无创伤、灵敏度高、特异性、可重复性好、易操作、便携式、实验时间短等优点。” /p p   同时,宣泽团队正在开发一系列具有高稳定性和高检测能力的纳米孔道平台,以及用于生物标志物检测的新型探针,现正在优化各处组件之间的链接工作,以及同时启动开发供临床使用的软件。Farzin Haque博士预计,2019年初将开始临床试验,然后在2020年初有望推出产品。 /p p   身为宣泽生物的全球首席科学家,Farzin Haque博士也给自己确定了研发“小目标”——首先开发出诊断设备并开始针对某一种癌症的临床试验,根据需要改进设备的高通量和准确性,并在此之后推出产品。然后,不久的将来扩展到其他类型癌症以及病毒、细菌和真菌疾病。前期宣泽的市场将主要集中在中国,之后再向美国和欧洲拓展。 /p p   Farzin Haque博士希望,宣泽能成为世界顶尖生物技术公司之一,聚焦于基于纳米技术的个性化诊断与治疗。尽管这个市场竞争将非常激烈,但他相信,宣泽的产品将为诊断领域带来革命性贡献。 /p
  • Science纳米孔测序助力端粒长度检测
    近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Carol W. Greider团队在Science发表了题为“Human telomere length is chromosome end–specific and conserved across individuals”的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纳米孔测序技术的端粒分析方法——Telomere Profiling,可以单核苷酸分辨率测量细胞中每个端粒的长度。Carol W. Greider曾与Elizabeth Blackburn、Jack Szostak以”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这一研究成果,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团队利用这一新方法对 147 个个体的染色体端粒长度进行分析,发现端粒中位长度为 4.7kb,但不同染色体端粒长度差异极大,平均值相差超6kb。特别地,这种染色体末端特异性端粒长度差异具有个体保守性,在出生时就已确定,随年龄增长也得以保持。这一发现对于理解端粒生物学、衰老过程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综上,Telomere Profiling方法易于实施、结果精确并且成本较低,可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将使探索端粒生物学的全新领域成为可能。文章发表在Science主要研究内容:1.纳米孔端粒分析准确且可重复报告端粒长度为确定人类端粒是否在所有染色体上保持共同的长度分布,或者特定的染色体末端是否保持自己独特的长度分布,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富集、分析端粒的方法Telomere Profiling:首先使用生物素化的寡核苷酸(TeloTag)标记端粒末端;随后用链霉亲和素分离标记的端粒,并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将其释放;最后通过牛津纳米孔技术(ONT)长读长测序方法对端粒进行测序。据悉,使用该方法检测每个样本的成本约为75美元。此外,研究团队还开发了新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来确定染色体末端特异性端粒长度。接下来,研究团队通过对0岁至90岁人群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进行了端粒分析,并将其与Southern印迹法、FlowFISH检测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经不同方法所检测的端粒长度高度一致,表明Telomere Profiling方法具有高度准确性及优异可重复性。此外,研究团队还通过检测7个样本的端粒长度来检测实验室间的差异性,确认了该方法的广泛适用性和可靠性。图1. 纳米孔技术进行端粒分析是准确和精确的2.端粒长度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已知端粒长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短,但先前方法无法在核苷酸分辨率上测量端粒长度。为检测端粒长度动态范围,研究团队使用Telomere Profiling对11个个体(0-84岁)的DNA样本进行分析,并根据端粒长度进行排序;通过Southern印迹法对相同的DNA进行测量,并将其作为验证。结果显示,Telomere Profiling预测了端粒长度的等级顺序,捕获了Southern印迹的动态范围,并测量端粒随年龄增长而缩短的情况,这对于理解衰老过程中的生物学变化至关重要。此外,Telomere Profiling还确定了端粒长度的第1、第10和第50百分位数。研究团队还将该方法与FlowFISH进行了比较,使用先前诊断为短端粒综合征的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的5μg存档DNA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IPF样本的整体端粒长度与FlowFISH测量结果相似,表明Telomere Profiling能够检测出患病个体,有望助力临床诊断和治疗。图2. 纳米孔端粒分析检测端粒长度随年龄的动态变化3.人类端粒具有染色体末端特异性长度和单倍型特异性长度差异为确定人类是否具有染色体末端特异性端粒长度,研究团队分析了来自二倍体HG002细胞系的端粒,从HG002细胞系中分离DNA,并对端粒进行测序,将平均总长度为16.4 kb的reads映射到HG002参考基因组中,共有77个染色体末端通过质量筛选。结果显示,每条染色体的末端表现出不同的端粒长度分布;端粒中位长度为 4.7kb,有66个端粒的长度分布与均值有显著差异,平均长度差异超过6kb。除染色体末端特异性长度外,一些端粒在母系和父系单倍型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人类端粒具有染色体末端特异性长度分布。图3. 染色体末端特异性端粒长度4.染色体特异性端粒长度在个体间是保守的研究团队将150个个体的端粒序列与最近发布的泛基因组中的亚端粒序列进行了比对,将300个单倍体基因组的全基因组序列与3个高质量单倍体参考T2T基因组CHM13、HG002母基因组和HG002父基因组的序列进行比对,以确定每个参考基因组中相同亚端粒的可重复性。在所有reads中,87%在泛基因组和CHM13中定位到相同的染色体末端,90%在泛基因组和HG002母系中定位到相同的染色体末端,88%在泛基因组和HG002父系中定位到相同的染色体末端。这些数据表明,经Telomere Profiling检测的reads均可映射到一个特定的泛基因组染色体图谱,具有很高的可信度。研究团队建立了相对平均端粒长度,分析了147个个体PBMC样本每个染色体末端端粒长度,并根据端粒的相对长度对染色体末端进行排序。结果显示,17p、20q和12p往往是群体中最短的端粒,而4q、12q和3p往往是最长的端粒。因此,虽然在单个个体中可以看到端粒长度的单倍型特异性差异,但在整个群体中,某些染色体末端更有可能比总体平均值短,而其他染色体末端更有可能比总体平均值长。研究团队还分析了不同年龄段的样本,在婴儿脐带血样本发现了同样的端粒长度差异,说明随着年龄增长,端粒长度普遍缩短,但长度差异保持不变。这些结果表明,个体端粒长度的差异是在出生时就已存在,且在不同个体间是保守的。图4. 染色体特异性端粒长度在人群中是保守的综上所述,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简单通用的端粒富集分析方法Telomere Profiling,并跨越了广泛的年龄范围,基于该方法发现了染色体特异性和单倍型特异性的端粒长度分布,其中一些端粒长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拓展了端粒长度的临床意义。综上,Telomere Profiling将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端粒生物学,并有望推动相关领域发展,从而有望找到治疗疾病的新方法。研究团队指出:“Telomere Profiling可使精确的端粒长度研究广泛应用于实验室、临床和药物发现工作中。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加强不同人群的检测,以证实某些染色体末端是否始终是最短的还是最长的。”原文链接:K. Karimian et al., Human telomere length is chromosome end–specific and conserved across individuals. Science (2024).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o0431
  • 生物纳米园公共检测中心获国家级认可
    近日,苏州工业园区专为生物医药产业打造的生物纳米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检测中心获得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成为了江苏省仅有的两个国家级生物医药公共技术平台之一。而获得CNAS认可,相当于加入了全球生物医药实验室的“WTO”:超过43个国家的相关实验室都将认可园区公共分析平台的数据结果。这也使得生物纳米园内的企业,足不出户即可获得全球认可的实验数据。   生物纳米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现有42名员工,其中博士19名、硕士10名。其中,创新生物医药平台以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要依托,国家863高技术生物和医药领域专家组组长詹启敏教授领衔,并由病毒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姬云博士为主要负责人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团队。而另一个子平台——纳米靶向药物传导技术平台则是以“药物传导之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罗伯特兰格教授为核心,拥有一支由6名博士、2名硕士组成的专业管理团队。   在完善硬件、专业化管理团队的同时,生物纳米园还为平台开设了一个便捷的服务窗口:建设ICT(信息与通信技术)服务平台。企业只需登陆网站,即可查询、预约一站式搞定。思坦维生物公司就充分尝到了覆盖产业链的公共技术平台带来的“甜头”:截至目前,公司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已使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700余次,其产品已进入到临床前研究阶段,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准。公司总经理周群敏表示,现在,在产品研发的每一个阶段都在使用园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估算下来,使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帮我们节省了上百万元资金。 ”   为了帮助企业甩掉“成长的烦恼”,近期生物纳米园还将启动建设扶持企业产业化发展的中试生产平台。
  • 二十年磨一“尺”,纳米时栅用时间测量空间
    国之大器,始于毫末。“现代热力学之父”开尔文有一条著名结论:“只有测量出来,才能制造出来。”没有精密的测量,就没有精密的产品,高水平的精密测量技术和精密仪器制造能力,是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必备条件。随着人类对世界的探索不断深入,被测对象不断延展,测量目的不断延伸,各种测量技术陆续登上历史舞台。时至今日,我们甚至可以做到以时间测量空间,这听起来也许很科幻,但绝不是天方夜谭。来自重庆的时栅团队基于我国精密测量技术发展现状,根据“时空转换”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以“时间测量空间”这一重要学术思想,并由此诞生了这把原创于中国的“精密尺子”——时栅技术,实现了我国精密位移测量技术及器件的自主可控。从1996年的尝试探索,到如今成功研发出可媲美高端光栅的第三代纳米时栅,二十年的厚积薄发,浸透了科技工作者对自主创新、中国精度的坚守,凝聚着他们闯关夺隘、奋楫笃行的勇气,展示着中国人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气神。从无到有,是“冲云破雾”的勇气担当在精密加工、工业测控(动态测量)领域,精密位移传感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智能制造之眼”,它的性能直接决定了加工制造环节的精度。定位精度高、可靠性好、使用方便的精密位移传感器在机床加工、检测仪表等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精密位移测量器件作为核心功能部件,长期被国外巨头们严格战略性封锁,进口传感器存在价格高、货期长、售后难的问题,我国精密位移测量领域面临多重困境,亟待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高端位移测量器件的国产替代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实现本领域的突破,必须依靠自主创新,需要变换研究思路,从原理上进行创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现从0到1的突破绝非易事,必得风雨兼程、劈波斩浪。面对种种困难,时栅团队迎难而上,瞄准科技前沿,勇攀高峰。没有案例可模仿,他们自己就做拓荒人;没有经验可借鉴,他们就负重前行;没有理论可参考,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时间测量空间”的重要原创学术思想,将梦想命名为“时栅位移测量技术”,突破了高端装备的精密位置检测难题,掌握了精密位移测量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工作者用责任、担当,用勤勉、实干,实现了从微米到纳米精度的跨越,开辟出了一条高端核心功能部件的国产化道路,让智能制造业卡脖子短板破局重生,走出了一条自主可控之路,使我国精密位移测量领域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局面。经过多年的沉淀和发展,时栅技术已发展成为我国智能制造领域的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重庆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成功申请国外专利12项、国内专利25项。时栅团队研讨图从有到优,是精益求精的创新追求时栅技术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创性成果,通过建立空间位移和时间基准之间的关系,发挥时间量是人类测量精度最高的物理量这一客观优势,利用时间上的时刻比较来实现位移测量,从而达到高精度的测量目的。可通俗理解为:在相对匀速运动的两个坐标系上互相观察对方,一方的位置之差(位移)表现为另一方观察到的时间之差。十年磨一剑,二十年磨一尺。时栅团队从1996年提出“时栅角度传感器”理念起,坚持自主研发道路,从第一代机械式时栅、第二代磁场式时栅到第三代电场式时栅(即“纳米时栅”),持续攻克“提高测量精度与增加测量范围的矛盾”“精度提高导致的误差溯源困难”与“突破光学衍射极限改善分辨力”三座技术大山,破解产品的可靠性、应用场景的多样化、市场的认可度等多只“拦路虎”,开发出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时栅位移传感器。纳米时栅到底有多精密?在我国最高法定计量机构—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两次现场测试结果和国家角度基准的比对结果显示,纳米时栅精度达到了惊人的±0.06角秒(1°等于3600角秒),精度水平已经达到了现有检测仪器水平的极限。在漫长的时光里,时栅团队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科学家精神,只争朝夕,在承载着责任与梦想的实验室,坚持不懈,让“精耕细作”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车间作业图从优到强,是全面提速的伟大跨越一粒种子的破土而生,需要合适的温度、湿度、环境以及优质胚胎。同样,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离不开人才、技术、资金、政策的支持和帮助。“将纳米时栅技术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光有美好的愿景是不够的,闯过了技术关,随之面对的就是应用关和市场关。纳米时栅项目总工程师王勇说,“2021年4月,通用技术集团和重庆理工大学共同成立了通用技术集团国测时栅科技有限公司,标志着纳米时栅成果正式开启转化应用、服务市场用户的新阶段。”现实和理想的距离,正一步步靠近。纳米时栅产业化进程全面提速,当纳米时栅技术在数控机床、半导体行业、计量检测等领域得到批量应用时,当一把中国的精密尺子解决了高精度位置检测难题时,所有人的艰辛和汗水化成两个字:值了!纳米时栅正在逐步填补国内高端精密位移测量领域空白,成为国内高端装备企业发展道路中的坚强后盾。2021年10月,“大量程纳米时栅位移测量技术及器件”作为35项代表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之一,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作为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第一典型案例参展,展示中国高端装备关键功能部件研发“智造”水平。时栅位移测量技术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走过万水千山,仍需跋山涉水。和时栅技术一样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创性成果不胜枚举。科研是一条严谨与浪漫并存的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蝶变跃升,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冲云破雾”的责任担当、精益求精的完美展现,更是他们沿着强国之路迎难而上、敢闯敢干的生动诠释,每一步脚印,都在书写、见证着一次次伟大的跨越。中国精度,央企智造。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无数的中国科研工作者和中国企业在方寸之间钻研、琢磨,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新突破,大步行进在中国精度的逐梦征程上。点击图片报名“精密测量与先进制造”主题网络研讨会
  • 10余种表征与检测技术荟萃一堂!第五届纳米材料网络会议日程公布,报名开启中
    纳米材料是纳米科技的基础和主要研究内容,而适合于纳米科技研究的仪器分析方法是纳米科技中必不可少的实验手段。纳米材料的表征与检测对纳米材料和纳米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基于此,仪器信息网将于2022年8月30-31日举办第五届纳米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网络会议,开设“能源与环境纳米材料”、“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纳米材料表征技术与设备研发(上)”、“纳米材料表征技术与设备研发(下)”4个专场,邀请20余位领域内专家,围绕纳米材料热点研究方向,从成分分析、形貌分析、粒度分析、结构分析以及表界面分析等主流分析和表征技术带来精彩报告。会议涉及热点研究方向:电极材料、医药材料、多铁/铁电材料、电子敏感材料、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会议包含主流表征与检测技术:冷冻电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扫描隧道能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仪、超分辨荧光成像、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发射、荧光单分子单粒子光谱、磁纳米粒子成像、拉曼光谱、X射线三维成像......为纳米材料工作者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线上学术与技术交流的平台,帮助大家迅速掌握纳米材料主流分析和表征技术,共同提高纳米材料研究及应用水平。(点击立即免费报名参会)会议日程第五届纳米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网络会议报告时间报告主题专家单位 职称8月30日:能源与环境纳米材料 专场09:00-09:30锂电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新方法制备及构效关系研究褚卫国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研究员09:30-10:00智能化设计场发射透射电镜JEM-F200功能介绍和材料表征实例胡伟伟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10:00-10:30透射电镜技术在电极材料研究中的应用杨贤锋华南理工大学 教授级高工10:30-11:00XPS表面分析技术纳米材料领域中的应用蔡斯琪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产品专员11:00-11:30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中的纳米沉淀相闫鹏飞北京工业大学 教授11:30-12:00电沉积快速制备新能源转化与存储关键电极材料严振华南开大学 副研究员8月30日:生物医用纳米材料 专场14:00-14:30CRISPR/Cas基因编辑递送系统研究巩长旸四川大学 研究员14:30-15:00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仪在生物医药材料领域的表征宁辉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 产品总监15:00-15:30纳米氧化铁介导神经核团磁刺激及潜在医学应用孙剑飞东南大学 研究员15:30-16:00基于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分子探针及可视化纳米递送系统开发张鹏飞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副研究员16:00-16:30基于多功能纳米复合结构的生物医学调控研究朱幸俊上海科技大学 研究员8月31日:纳米材料表征技术与设备研发(上) 专场09:00-09:30辐照敏感电池材料与界面结构解析王雪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09:30-10:00新一代智能化FE-SEM在材料领域的应用成华秋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10:00-10:30多铁/铁电材料局域结构及构效关系研究邓世清北京科技大学 副教授10:30-11:00日立FE-SEM新产品SU8600在纳米材料领域的应用高敞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 电镜市场部部长11:00-11:30iDPC-STEM应用于电子敏感材料的原子级成像申博渊苏州大学 特聘教授11:30-12:00接触式扫描隧道显微能谱方法的发展与应用薛加民上海科技大学 研究员8月31日:纳米材料表征技术与设备研发(下) 专场14:00-14:30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发射荧光系统及其纳米检测应用李耀群厦门大学 教授14:30-15:00纳米界面微观检测及光催化性能调控陈岚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研究员15:00-15:30单颗粒活性荧光测量技术张玉微广州大学 教授15:30-16:00多参数磁纳米粒子成像钟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副教授16:00-16:30氧化镓的拉曼、荧光特性及其飞秒激光加工徐宗伟天津大学 副教授16:30-17:00纳米X射线三维成像技术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王绍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高级工程师会议嘉宾扫码快速参会联系我们【参会咨询/合作】高老师 手机:+86 15574817041邮箱:gaolj@instrument.com.cn
  • 北京检验检疫局纳米生物检测技术平台初见规模
    近日,从北京检验检疫局传出的一则消息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截至目前,该局与国家纳米中心合作的11个纳米检测技术研究项目取得可喜成果,这标志着该局积极打造的纳米生物检测技术平台已初见规模。   纳米科学技术是当今最重要的新兴科学技术之一,纳米材料的特殊效应使其在检验检疫领域中有着极其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北京检验检疫局大处着眼,立足长效,在质检系统内率先开展了纳米科学技术研究。经过3年多努力,该局科研人员与国家纳米中心合作,在纳米材料应用于动植物检疫、食品检测技术的研究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究水平在系统内处于领先地位。   2009年7月8日,在北京检验检疫局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召开的“纳米生物检验检疫检测技术合作研讨会”上,北京检验检疫局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自2008年11月,双方签署了《关于加强纳米生物检测技术合作的协议》以来,两家单位从纳米生物检验检疫检测技术研究起步,积极开展科研合作:2009年北京检验检疫局主持的《高效检测炭疽杆菌纳米技术研究》等6个项目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科研计划立项,研究范围涉及卫生检疫、植物检疫、纺织品检验、食品检验等领域。今年该局在申请、申报新的科研立项工作中,将战略重点进一步放在了纳米科学技术方面,申请的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科研计划项目中,与纳米科学技术相关的项目达10余项。   随着纳米科学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纳米科学技术在检验检疫的应用研究将不断深入,研究范围将从动植物、食品、纺织品、卫生检疫等专业扩大到更多专业,如纳米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的研究、纳米功能性产品的检测等领域。   北京检验检疫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现有合作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将研究项目向深度、广度发展,为将来联合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奠定基础。
  • 儒翰基因完成数千万天使融资,布局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及生物大分子检测产品研发
    深圳市儒翰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儒翰基因 ")完成由力合科创创投领投的数千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融资所得将用于技术研发、设备采购和团队建设。此前,儒翰基因曾在 2019 年 12 月获得恒邦资本种子轮融资。儒翰基因融合生物工程和基因组学、半导体工艺技术、AI 大数据分析技术、微纳技术等最新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基因测序、纳米孔病毒检测等生物大分子检测相关设备。儒翰基因开发的环境生物安全监测系统已实现商业化应用,可自动化监测空气环境中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 40 余种病原微生物。实现了现场无人值守的病毒分析检测,全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助力疫情常态化防控,在海关口岸、机场、地铁站、学校、医院等相对封闭场所有着广泛的应用,市场空间巨大。对于获得本轮融资,儒翰基因创始人莫晖回应:感谢力合科创创投对团队的认可。接下来,儒翰基因继续以实现关键技术的 " 自主、安全、可控 " 为己任,在生物分子检测领域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基因科技在医疗健康和生命安全等领域的大众化应用,为 " 健康中国 " 做出贡献。对于投资儒翰基因,力合科创创投合伙人胡洋认可道:自动化基因检测行业是目前以及未来十分有潜力的领域之一。儒翰基因掌握固态纳米孔器件、微流控芯片、微小信号测量、AI 病毒和碱基判读算法等核心技术 , 解决生物纳米孔易变性、使用寿命短的痛点,获得了业界广泛认同。纳米孔基因测序仪项目和空气环境生物安全监测项目,迎合了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和政策趋势,具备紧迫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 蒙特利尔大学开发纳米器件提高癌症的治疗与监测
    这个装置表明的金纳米粒子改变检测仪器中光线的颜色。检测到的颜色反映了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图片:蒙特利尔大学   中国科技网10月27日报道(张微)甲氨蝶呤是一个常用但有潜在毒性的抗癌药物,蒙特利尔大学开发的一个小型设备可以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测量病人血液中的甲氨蝶呤。该设备与目前医院里正在使用的设备一样精确,但成本却是目前设备的十分之一。   这个纳米设备有一个光学系统,可以迅速判断病人使用甲氨蝶呤的最佳剂量,同时尽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这项研究在蒙特利尔大学化学系的Jean-Franç ois Masson 和Joelle Pelletier领导下完成。   甲氨蝶呤多年来一直用于治疗某些癌症及其他疾病,因为它能够阻止酶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这种酶活跃在DNA的合成前体,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繁殖。&ldquo 虽然在治疗癌症方面有效,但甲氨蝶呤也有剧毒,会损害患者的健康细胞,因此需要密切监控患者血清中的药物浓度并及时调整用药剂量。&rdquo Jean-Franç ois解释道。   &ldquo 直到现在,医院一直使用的监控装置是一个笨重,昂贵的平台,需要有经验的人员,因为需要操作许多样品&rdquo ,Masson说。   精度相同但比当前医院使用的设备便宜10倍的这个装置,包含了一个光学系统,使它能够迅速识别治疗癌症所需剂量的甲氨蝶呤,将药物副作用最小化。图片:蒙特利尔大学   &ldquo 新设备的测量精度与在蒙特利尔Maisonneuve Rosemont医院应用的设备进行了对比。测试结果是准确的,不仅测量准确,而且我们的设备,花了不到60秒就产生了结果,而现有设备用时30分钟。&rdquo Masson说。   除了实时产生结果,由Masson设计的设备小巧便携,只需要小样本的就可以进行检测化验。&ldquo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预见该设备放置在医生的办公室甚至在病人的床边,给病人最佳剂量的药物,使病人获得个性化的治疗,同时尽量减少并发症的风险。&rdquo Masson说。另一个非常大的好处是,&ldquo 传统设备需要投资约10万美元,新的移动设备可能会少十倍,成本约1万美元。&rdquo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