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近红外光谱仪工作原理

仪器信息网近红外光谱仪工作原理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近红外光谱仪工作原理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近红外光谱仪工作原理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近红外光谱仪工作原理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近红外光谱仪工作原理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近红外光谱仪工作原理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近红外光谱仪工作原理相关的解决方案。

近红外光谱仪工作原理相关的资讯

  • 中国近红外光谱分会苏沪工作站共同举办近红外光谱技术论坛
    2017年11月30日,中国近红外光谱分会苏沪工作站与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分子光谱协作组共同发起的近红外光谱技术论坛在华东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在中国近红外光谱分会苏沪工作站副主任、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分子光谱协作组组长杜一平教授团队和倪力军教授团队的精心组织下,由中国近红外光谱分会苏沪工作站、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分子光谱协作组、华东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和上海市功能性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必达泰克光电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铂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昊量光电设备有限公司和上海复享光学股份有限公司等六家近红外光谱厂商为本次论坛提供了支持。并在会上介绍它们有关近红外光谱的仪器研发和应用方面的最新发展情况。本次论坛云集了江浙沪等地近红外光谱分析检测领域的专家学者、仪器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以及从事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一大批专业人士,参会人员近百人。论坛邀请了本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包括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江苏大学陈斌教授、上海棱光公司蔡贵民高工、上海创和亿公司石超先生、大连达硕公司陈爱明先生,以及华东理工大学杜一平教授和倪力军教授。与会人员对本次论坛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会议期间整个报告厅座无虚席,气氛十分热烈。论坛由杜一平教授主持,他首先简要介绍了本次论坛的筹备情况和此次论坛期望达到的效果,并介绍了各赞助单位。 邵学广教授是近红外光谱和化学计量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他对整个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广泛而深入地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该技术的发展方向。他还详细介绍了他的课题组近年来利用近红外光谱的温度效应研究开发的新型分析检测技术和方法,为与会者展示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独特的魅力。陈斌教授从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的角度详细论述了仪器的发展现状,他还结合其课题组的工作介绍了近红外光谱与互联网技术携手实现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的工作,为人们展示了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在快速检测领域美好的应用前景。倪力军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天然产物领域近红外光谱技术+互联网共享的现状和展望,她重点介绍了她的课题组在中药、食品等行业应用近红外光谱实现产品和原料的快速鉴定和检测,以及在在线监测中的应用。她也非常看好互联网技术引入近红外光谱分析领域,认为这是今后近红外光谱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的兰树明经理介绍了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的研发状况,同时宣布其公司的IAS-5000产品已经正式上线,欢迎各位老师、学者参与免费试用。 石超先生对其单位多年来在近红外光谱对烟叶加工过程中质量稳定性评价方面的工作做了详细介绍。蔡贵民高工结合他十余年来研发近红外仪器的切身体会,详细报告了该类仪器开发的技术要点和难点,以及解决方案,对于仪器研发人员来说这个报告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陈爱明先生做了题为化学大数据分析的报告,从化学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开发和应用的角度探讨近红外光谱今后的发展方向。最后杜一平教授给大家做了“如何获得合理的近红外光谱模型”的报告,针对近红外光谱技术推广中的技术难点,即建立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建立这一主题,深入讨论了难点问题的本质、建模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等话题,并介绍了其课题组最新的解决方案。 为期一天的本次论坛,围绕近红外光谱这一主题,通过6位专家学者和5位仪器厂商代表带来的专业技术报告,从学术研究、应用研究、仪器研发等全方位地为与会者分享了近红外光谱领域的方方面面,集合了专家们在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以及仪器制造中的宝贵经验。报告以技术创新为亮点,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参加此次论坛受益匪浅。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是中国近红外光谱分会苏沪工作站在分子光谱技术交流上的又一次盛会,将有力地促进苏沪区域以及长三角一带分子光谱技术人员之间的技术交流。
  • CIS标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术语》制定工作组成立(附详细名单)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具有快速、原位、非破坏性等诸多优点,广泛应用于实验室分析、在线质量检测。同时,近红外分析仪器种类众多,且基于不同分光及检测原理,在多种行业或领域有程度不同的应用,存在着相关技术与仪器及应用名词术语标准欠缺,甚至同一技术与仪器的术语及其定义在不同应用时都不同,造成了仪器参数虚标及与应用效果不符,应用客户在仪器选择时面临标准不统一,验证成本高等诸多问题,极大影响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推广应用,进而制约我国国产近红外仪器产业的发展。为了规范近红外光谱仪器制造及应用,为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SCIS)经过评审,决定立项制定《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术语》团体标准。标准名称起草牵头单位标准号(暂定)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术语天津大学T/CIS 01001-XXXX11月7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发布通知,成立标准制定起草工作组,工作组名单如下:《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术语》标准工作组序号姓 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说明1李晨曦天津大学副教授/特聘研究员组长2褚小立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3陈孝敬温州大学教授 4田燕龙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产品总监/高级工程师 5张皋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总工/研究员 6徐晓轩南开大学副教授 7黄越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8李连山东大学副教授 9熊智新南京林业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副教授 10陈鑫郁常州工学院讲师 11王家俊云南中烟工业公司技术中心正高级工程师 12杨一北京工商大学副教授 13蔡贵民上海棱光副总经理/工程师 14王钧江苏国钥云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 15闫晓剑四川启睿克科技有限公司高级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 16陈斌江苏大学教授
  • 多向奔赴 近红外光谱拥抱智能化生产和生活 ——“近红外光谱拥抱智能化生产和生活”主题论坛暨“近红外光谱实战宝典”新书发布会成功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9月6日,“近红外光谱拥抱智能化生产和生活”主题论坛 暨“近红外光谱实战宝典”新书发布会于BCEIA2023同期(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成功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和仪器信息网联合举办,吸引150余位近红外行业的专家、用户、厂商等相关人员参加。 会议现场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技术、机器人、5G等先进技术的发展,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智能化生产方面的优势不断凸显,并在化工、制药等多个行业创造了客观的经济价值。同时,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以及应用的拓展,近红外光谱技术也正在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不断推进着智能化生活的发展方向。本次会议旨在展示近红外光谱在智能化生产和生活中的技术和应用进展,共同探讨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会议中,近红外光谱领域的专家及厂商代表分别围绕主题开展报告,分享了各自的研究进展及最新研发成果,让大家对近红外光谱在智能化生产与生活的作用和地位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多向奔赴下,近红外光谱技术前景可期!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褚小立教授级高工报告题目: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褚小立在报告中综述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在炼油工业、石化工业、可再生能源等多领域的应用进展。其展望道,便携现场应用和工业在线应用是现代光谱技术腾飞的坚强两翼;机器学习算法和人工智能算法是现代光谱技术腾飞的超强大脑;光谱数据库是现代光谱技术腾飞的动力源泉;快速、高效、安全、绿色是现代光谱技术腾飞的永久发动机。而对近红外技术而言,仪器微型化、标准化、算法的高效和维护方便、光谱数据库的扩充与共享,自感知、互联、分析、自学习、预测、决策、控制的智能工厂、智慧农业等都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奥谱天成(厦门)光电有限公司销售总监 张玉光报告题目:国产中短波红外光谱仪的研制及其应用奥谱天成以仪器生产国产化为目标,张玉光主要介绍了国产中短波近红外光谱仪器的研发与应用。报告首先对中短波近红外光谱仪的原理、内部构造与配置、性能指标等方面进行科普;然后,分别介绍了ATP8000、ATP8600、ATP8080、ATP8730、ATP7810、ATP7330等型号的产品及应用案例,并结合产品展现出奥谱天成对于仪器国产化的美好愿景。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质量主管 石文杰报告题目:近红外技术在植物提取物智能化生产中的应用石文杰先以辣椒为例,详细介绍植物提取物的概念及提取步骤;接着,以晨光生物的工作内容为例,分享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如植物提取物的辨别、生产中的水份在线监测和提纯工艺的优化等;最后,其指出近红外技术在植物提取物领域中还将不断提升应用水平、提高性价比、提升智能化水平。天津中医药大学 李文龙副研究员报告题目:从过程分析技术到药物智能制造21世纪是智能制造的世纪,中药智能制造是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报告中,李文龙详细介绍了过程分析(PAT)技术及在中药生产领域的应用,并以痰热清注射液和复方阿胶为例说明PAT是中药智能制造的关键,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不过,李文龙也指出,中药过程分析和智能制造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中国农业大学 杨增玲教授报告题目:近红外光谱传感技术在绿色循环农业中的应用研究杨增玲以自身科研经历为例,报告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进展。报告中,杨增玲介绍了新型粪肥多养分同步光谱速测技术的原理及数据库、光谱库的构建,该技术手段与传统养分测试方法相比具有时间快、操作简便、准确率高、成本低等优点。此外,她还介绍了光谱速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展现出光谱技术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实际应用价值。中国农业大学 孙红教授报告题目:土壤-作物近红外传感器开发及智慧农业应用孙红以感知、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智慧与智能为关键词,结合自己科研成果分享报告。报告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和人工智能相结合在智慧农业发展中应用,并详细介绍了其课题组在作物信息感知关键技术与装备及土壤信息感知关键技术与装备方面开展的一系列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仪器信息网 李亚辉报告结束后,论坛进入《近红外光谱实战宝典》新书发布会环节,各位编委共同为新书揭幕,并在现场进行了赠书活动。新书发布会之后,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还为参会代表安排了晚宴环节,给大家创造了再次交流的机会。各位代表就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深入沟通,并建言献策。
  • 近红外光谱苏沪工作站落户无锡高新区
    p   4月23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在锡举行理事会,来自国内外的150多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商近红外技术的研发进展与市场应用。会上宣布,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苏沪工作站落户无锡高新区。 /p p   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因其速度快、绿色环保等特点,能够最大程度实现品质控制。举例来说,消费者只需将所购买的农产品放置在仪器上,就可以在家里快速获得其成分含量及农残是否超标等信息。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岱琛介绍,去年底公司研发出的一款便携式谷物分析仪,仅3个多月的销售收入已达到2000万元,他非常看好这个行业的未来发展。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邵学广表示,无锡是感知中国中心所在地,期待这一新兴技术能和无锡的物联网产业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p p   据了解,此次成立的苏沪工作站旨在连接江苏、上海两地从事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仪器生产厂家、销售公司、院校科研单位及相关业务的单位和个人,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平台。 /p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广东工作站成立
    p   2017年12月10日,近红外光谱技术交流会暨近红外光谱分会广东工作站成立大会在广州顺利举行。近红外光谱分会顾问、中国科学院陈星旦院士,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袁洪福,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褚小立,副理事长刘慧颖、杨辉华,以及常务理事臧恒昌、卢启鹏、潘涛、刘燕德、倪力军、杨季冬、樊霞等近红外光谱专家学者、行业用户80余人出席此次活动。 /p p   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主办,近红外光谱分会广东工作站挂靠单位广东星创众谱仪器有限公司、暨南大学应用光谱实验室、广州讯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联合承办。会员单位黄埔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测中心、广东粤海饲料集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东药科大学、广州纺织服装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标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州优晨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广州六和饲料有限公司等支持举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1d7fca42-04c5-4da0-85b1-5af68cedfb3e.jpg" title=" image00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近红外光谱分会广东工作站成立大会现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6d1994f3-9e88-4d58-9b7e-a6257c245c30.jpg" title=" image00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参会嘉宾合影留念 /p p   授牌仪式环节,在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褚小立的主持下,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袁洪福和副理事长刘慧颖为近红外光谱分会广东工作站挂靠单位颁发牌匾:广东星创众谱仪器有限公司、暨南大学应用光谱实验室、广州讯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87a50a1d-4631-4333-81d9-dd0608c3b633.jpg" title=" image00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近红外光谱分会广东工作站授牌仪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24723b9e-8e4a-4bbb-831f-e0e8b873bbb7.jpg" title=" image00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褚小立教授主持会议 /p p   秉持着近红外光谱分会的良好学术交流传统,广东站揭牌仪式后进行近红外光谱技术交流会议。会议之初,近红外光谱分会常务理事臧恒昌对近红外光谱分会广东工作站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和衷心祝愿。 /p p   主题演讲环节,中国科学院陈星旦院士发表了题为“回望与希望”的讲话,陈院士对近红外广东工作站成立工作中各位领导的支持与重视表示感谢,希望在广东工作的近红外同仁们,同心协力,凝聚广东及周边地区从事近红外的力量,为大家提供一个近红外技术和应用的交流平台,促进近红外技术更快的发展。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袁洪福教授做了题为“现代光谱过程分析技术”的精彩报告,他也回顾了近红外光谱分会的发展历程,对近红外光谱分会广东工作站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提出希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d6221f9f-dc00-4995-99df-3fa9f79b51c8.jpg" title=" image01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科学院 陈星旦院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1f0c56a1-b353-49c3-8baa-b5c6ea055046.jpg" title=" image01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 袁洪福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d29e51b6-b44c-4f3a-97d7-f0db47baea35.jpg" title=" image01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近红外光谱分会常务理事 臧恒昌教授 /p p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樊霞博士、黄埔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主任苏彩珠高级工程师、华东交通大学刘燕德教授分别做了精彩的演讲。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efa6f9da-f051-4c9f-8fb1-01fcfb7e6761.jpg" title=" image01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樊霞博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9cc8e4c1-a3dc-4054-af18-9b0492ba30ad.jpg" title=" image01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黄埔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主任 苏彩珠高级工程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020a813a-4c33-4436-b565-c98983e3a96c.jpg" title=" image02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华东交通大学 刘燕德教授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a606cef1-3351-4aff-9138-a0327a93276d.jpg" title=" image007_meitu_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陈星旦院士、潘涛教授与参会专家进行交流 /p p   为更好地了解近红外技术在广东地区的应用,参会嘉宾到广东星创众谱仪器有限公司、广州讯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进行参观交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b53db194-c330-4df6-a63c-31f8398cc545.jpg" title=" image02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广东星创众谱仪器有限公司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3c5d880a-f654-4154-b194-bee83a482fe9.jpg" title=" image02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广州讯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ce492e15-bcc8-4fde-ae64-375c86274e33.jpg" title=" image02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 /p p br/ /p
  • 近红外光谱仪相关企业走访调研
    仪器信息网讯 作为“科学仪器自主创新政策保障体系研究”专项课题调研活动的一部分,2012年4月9日-11日,该课题调研组走访了江苏、上海两地的国内外近红外相关仪器厂商。   调研组成员包括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专业技术委员会的相关负责人,近红外光谱仪器研发专家以及应用方法开发的专家,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该课题具体负责人,业内专家等,如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执行副主任燕泽程、总后油料研究所刘慧颖研究员、浙江大学的戴连奎教授、江苏大学食品学院陈斌教授、华东理工学院倪力军教授、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褚小立博士、业内资深人士李云济博士、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杨丽及常静 同时仪器信息网亦参加了此次调研活动。 调研组部分成员 (上排从左至右分别是:燕泽程、刘慧颖、戴连奎; 下排从左至右分别是:陈斌、倪力军、褚小立)   “科学仪器自主创新政策保障体系研究”专项课题此次选择的调研对象包括:近红外光谱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即将进入或正在进入近红外光谱仪器领域的企业,以及国内外知名的近红外光谱仪器生产企业等。   在调研过程中,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执行副主任燕泽程向各企业介绍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基本情况,并指出,“作为一个立体式的服务平台,学会希望在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的杨丽、常静向各企业介绍了专项课题的设立背景和目的,“科学仪器自主创新政策保障体系研究”专项课题由科技部设立,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联合开展研究。为了推动2011年科技部、财政部首次设立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有效实施,此专项课题构建了相关政策保障体系,确保能够促进我国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江苏飞格光电:半导体激光器生产企业 人均产值高达200多万   江苏飞格光电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坐落于江苏镇江科技新城。江苏飞格光电拥有最先进的激光器技术和封装技术,主要经营光通信用半导体激光器组件、光发射/接收模块、光收发一体模块等,具备光器件、光模块的全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加工能力。经过3年的发展,目前江苏飞格光电年产值已达9000万,而其员工则不到40人,其人均产值高达200多万,是一家具有潜力的企业。 江苏飞格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詹敦平先生   江苏飞格光电主要产品之一的半导体激光器,可作为近红外光谱仪的光源。半导体激光器应用在光纤通信领域的波段是从760nm—2900nm,而近红外光谱(780—2526nm)区域与光通信用的光谱波段有很大的交集面,因此,半导体激光器在激光光谱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从分子光谱、等离子物理、高阶谐波产生的应用到大气污染的监测及癌症的诊断等。半导体激光器在光谱仪器中优势主要有可调谐性、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波长易调制性、高单色性、价格低且寿命长及高可靠性。780nm、850nm、980nm、1270—1610(20nm间隔)波长范围的半导体激光器可以直接应用到近红外光谱仪器上。   江苏惠通:国产基于MEMS技术近红外光谱仪将产业化   江苏惠通集团主要产品为遥控器、显像管插座、连接器、控制系统装置、其它电子产品五大类,专业开发生产遥控器已有十余年,拥有40条遥控器专业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4500万只。为飞利浦、东芝、夏普等国际知名公司及国内名牌厂家配套。 江苏惠通集团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龙涛先生   江苏惠通集团工程技术中心龙涛主任热情接待了前来调研的专家们,并介绍了公司研发中心的情况以及近红外光谱仪研发过程中的问题等。惠通几年前就开始研发近红外光谱仪技术,于2010年3月,该公司的《MEMS内嵌式、便携式智能红外光谱探测器研发》项目通过了验收。但是,该仪器的一致性、光学效率等性能的提高还需要时间解决。目前,该仪器正在多个应用单位使用,通过用户的反馈不断完善仪器技术,相信不久该产品将实现产业化。   集团拥有60多人的省级技术开发中心,用于生产的技术支持 同时又内建由30多人组成的电子产品研究中心,专门致力于尖端领先产品的研究开发,具有较强的自主研发RF产品及其它各类智能化产品的能力,包括近红外光谱仪、压电陶瓷触摸按键等的研发。   福斯:为客户提供世界上最好的专业的分析解决方案   1956年,Nils Foss先生在丹麦成立福斯公司。目前,公司在世界各地约有1155名员工,在四个国家建立了研究和开发中心、在四个国家设立了制造工厂、在20多个国家成立了销售和服务公司、世界各地拥有超过75个专用经销商。2011年福斯公司销售额约1.9亿欧元,98%的业务产生在丹麦以外。 福斯赛诺分析仪器(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 Rikard先生 福斯赛诺分析仪器(苏州)有限公司商务经理 田毅先生   在全球范围内,福斯公司有40000多个用户,几乎包括了所有食品和农业方面的前100强的跨国公司,和一些中小型的企业。全世界85%的牛奶生产、80%的粮食交易和75%的啤酒生产都是使用福斯的解决方案进行测试。   福斯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拥有超过200名的高级工程师和科学家组成的研发部门,每年将销售额的11%投资于产品创新和开发。在福斯公司研发部门中,有一个专门进行“概念设计”的团队——研发未来10年用户会用的技术 而且福斯公司新产品研发的流程控制严格,有效规避了研发风险 同时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还积极邀请了客户参与,保证了所开发的新产品能够满足客户需求。   上海棱光:步履艰难的国产近红外厂商   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由上海分析仪器总厂研究所的一部分改制而成,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研制光谱及其他分析仪器的历史。目前,公司共有员工60多人,年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其中出口量达18%。 上海棱光原总经理 吴树恩先生 上海棱光总经理 李兵先生   吴树恩先生介绍了一些上海棱光技术创新的例子,和专家一起分析探讨了其中成功、失败的原因。李兵先生介绍了上海棱光的发展概况。   上海棱光以勇于创新为企业精神,公司技术人员比例达70%,大学以上学历达到95%,技术开发人员在分光光度计领域都有着数十年的开发经验,研发力量雄厚,并与中国农大、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长期合作与开发关系。上海棱光还承担了上海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国家级火炬计划、国家创新基金、国家科技部攻关项目及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上海棱光主要产品有分子光谱仪器、物理光学仪器、生命科学仪器等,公司产品全部为拥有自主产权的新型仪器。目前,上海棱光根据国内行业及市场的需要,将主要精力集中于中高端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开发与应用。其中,F97系列荧光分光光度计代表了国内一流水平。近红外系列仪器是国家科技部“九五”攻关项目,已于2002年通过部级专家验收,自主开发研制,包括两项专利,其中S400为农产品品质快速测定仪,是针对农产品、种子、饲料工程等行业收购检测分析所用。   赛默飞:提供实验室、在线、手持式近红外光谱仪全线产品   赛默飞世尔科技年销售额120亿美元,员工约39000人。借助于Thermo Scientific、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 Lab Services三个首要品牌,赛默飞将创新技术、便捷采购方案和实验室运营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相结合,为客户、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   1982年,赛默飞在中国建立第一个销售办公室。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目前赛默飞在中国拥有1900名员工,服务于第一线的专业人员超过1000名 6家生产工厂,苏州在建的大规模工厂2012年也将投产 在北京和上海共设立了5个应用开发中心,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国内客户,并提供应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 位于上海的中国技术中心结合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 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等多个城市设有分公司或销售办公室,2012年还将在武汉、西安成立分公司。 赛默飞中国区市场传播总监 毛君玲女士 赛默飞中国区市场便携式光学分析销售经理 徐征宇先生   赛默飞近红外光谱仪产品和技术包括来自尼高力的研究型、在线型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产品,以及来自于Polychromix公司的手持式近红外光谱仪。Polychromix公司利用提供给NASA(美国宇航局)的MEMS技术,开发出了首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手持式近红外分析仪,应用于医药、海关、食品安全、农业、饲料、塑料回收、织物回收、以及烟草等行业,为使用者带来了方便快捷的检测方式。   海洋光学:创新20年 定位于Key Components Provider   1989年,Michael J.Morris博士获得了美国能源部资助项目——测量海水中酸度、颜色的变化。1992年Morris博士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型光纤光谱仪,创立了海洋光学公司。2004年海洋光学被豪迈集团收购。海洋光学加入豪迈集团后,制定了正确的市场战略和定位、完善了产品线、获得了充裕的资金和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等,市场快速扩张,保持了市场份额第一。海洋光学涉及到的技术和产品线包括光谱仪、化学传感器、度量仪器、光纤、薄膜及光学元件。至2011年,海洋光学在全球累积售出了180000套光纤光谱仪。 海洋光学亚洲分公司首席顾问 龚雅谦先生   2006年,海洋光学在上海成立亚洲分公司 2009年,成立了蔚海光学仪器公司,开始中国本地化生产和研发 2010年,部分产品线从美国转移到中国 2011年,海洋光学亚洲销售额比2006年增长了20倍,占全球的四分之一。海洋光学在上海主要生产组装光纤和部分光谱仪产品,并且已经开始为中国客户量身定做一系列解决方案。   海洋光学的愿景——Powered byOcean Optics,即公司主要发展方向是提供微型光纤光谱仪这个“心脏”。其大部分产品都隐藏在合作伙伴的环保仪器里面,因此大家很少能直接在市面上看到海洋光学的产品,就好像Intel的CPU一样。而其中也包括多款用于近红外光谱中的光学器件和可独立使用的近红外光谱仪。   在技术创新方面,近期,海洋光学投入10000美金设立创新奖“Blue Ocean”,“Blue Ocean”的设置旨在积聚创造性的创意和技术,激发有志之士发掘潜能改造世界,实现最终的市场商品化。Blue Ocean 奖项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的奖项发布旨在为新创意新技术的评估及开发提供资金,进行概念的考证。   瑞士步琪: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专业性与应用性   1939年,瑞士步琪公司创始人Walter Buchi先生创立了一间玻璃工厂,即瑞士步琪公司前身 1957年,瑞士步琪公司推出世界上首台旋转蒸发仪,有效地解决了化学实验室中有机溶液的快速回收问题,至今已经成为全球旋转蒸发技术的市场领导者 1961年,瑞士步琪公司推出凯氏定氮仪、熔点仪 1999年,瑞士步琪公司收购了瑞士布勒集团的分析技术部门,主要引入了近红外光谱仪产品线和整个技术团队。   2005年,瑞士步琪公司在中国成立子公司——步琦实验室设备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全面负责瑞士步琪公司在中国(含香港、澳门)的市场、销售及售后服务在内的一切业务。 步琦实验室设备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邱世章先生   目前,瑞士步琦近红外光谱仪主要有两款,如,2005年上市的NIRFlex N-500,2010年上市的IP 54防尘防水NIRMaster近红外以及2012年推出的IP65防尘防水的NIRMaster近红外。瑞士步琦近红外技术采用了专利的偏振干涉仪,将傅里叶变换近红外的抗震性提高了40倍 其NIRCal化学计量软件,可自动建模、评估模型优劣。   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发展探讨   在此次近红外光谱仪器相关厂商走访活动中,专家与厂商负责人通过深入交流,探讨了近红外光谱仪器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光源、探测器等工艺需要保障其稳定性、一致性、可靠性等 稳定且具有一致性的近红外光谱仪是标准化所要求的基础,同时模型传递方法的应用是以重复性极好的仪器设备为前提的   小型化、便携式、单一性专用仪器与通用性共同发展,未来可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相结合,发展专用仪器   近红外光谱技术对软件的维护较其他分析仪器的要求更多一些,所以,近红外光谱要发展,最终需要有用户企业组建应用团队   专注1~2个具体的应用领域,面不要太广,即选好用户   近红外光谱市场前景很好,但是需要培育,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   国产近红外光谱仪新产品开发中缺乏快捷的科技信息沟通、最新的元器件等   近红外光谱原理创新的难度大,其新产品技术的研发需要人力、技术的积累   应将更多的、有一定规模的国内仪器公司拉入近红外光谱领域   “做”仪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对市场需求、国家政策、标准、上下游企业、知识产权等需要深入了解、并且要与之相符合。
  • 《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技术通则》工作组成立(附详细名单)
    随着我国自主智能制造战略的实施,对具有多元分析用途的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迄今国内还没有近红外光谱仪器的性能测试与检定的国家标准方法。各家近红外光谱仪器厂商的测试方法均只针对自己生产的仪器性能,采用的方法和标准也不尽相同,致使不同厂商仪器的性能无法进行比较,仪器用户在采购、比较仪器时缺乏科学依据。此外,对于国内饲料、烟草、药厂等傅立叶变换近红外仪器应用较多的行业,急需该类仪器所对应的仪器标准,实现检验的标准化、规范化。  为了规范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的性能测定方法,确保仪器性能的可靠性,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SCIS)经过评审,决定立项制定《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技术通则》,项目申报单位为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20年12月10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发布关于拟立项(傅立叶变换近红外)CIS标准公示通告。  2021年2月25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网站发布信息信息,为了完成上述标准制定任务,特成立《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技术通则》标准工作组,14位专家组成员公布:《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技术通则》标准工作组序号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说明1高学军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组长2陈斌江苏大学教授3李胜天津九光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4邵学广南开大学教授5李晨曦天津大学博士后6尹利辉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主任药师7彭黔荣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教授8隋莉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9陆峰海军军医大学教授10张皋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1柯樱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12兰树明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13黄越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14毕一鸣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
  • 我国近红外光谱还依然“年轻” 未来大有可为——ACCSI2019近红外光谱发展论坛在青岛召开
    p   QY Research的最新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近红外光谱市场价值4.6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底,该市场将达5.6亿美元。未来几年,亚太地区有望成为增长最快的市场。对我国而言,现代近红外光谱的研究与应用起步相对较晚,1979年开始引入近红外光谱仪,而相应的课题研究在90年代前只属于初步的研究,涉及的领域也很少。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仪器、软件和应用等的发展,近红外光谱法才以高效和快速的特点异军突起,逐渐应用于农业、石化、制药和食品等多个领域。 /p p   虽然业界普遍认为,近年来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无论在研发还是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近红外光谱在中国有着非常大的市场前景。不过,由于应用拓展不足,相关的检测标准还不完善,模型建立、评价和修正有一定难度等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近红外光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p p   目前,近红外光谱的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如何?如何才能想用户之所想,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完善并推进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2019年4月19日,由ACCSI2019主办方仪器信息网和本届会议支持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合办的近红外光谱发展论坛在青岛召开。大会组委会安排了七个专家报告,深入解析近红外光谱的技术、标准、应用、仪器等关键问题,吸引了120余位代表出席,现场座无虚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不仅邀请了各大科研院所专家、厂商技术人员出席,还吸引了新希望六和、正大集团、亚太中慧、丰沃新农等很多青岛当地的用户参会,真正实现了专家、用户、企业“面对面”交流的效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1398.JPG" alt=" IMG_1398.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9584603b-5f4b-44f6-88ae-3cbfccbb181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1395.JPG" alt=" IMG_1395.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37751a21-c396-4d30-870b-bb71000bbb2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会议现场 /strong /p p   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山东工作站主任、山东大学臧恒昌教授主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1300.JPG" alt=" IMG_1300.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3be2f95c-c130-4199-86fe-260089f1a3b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山东工作站主任、山东大学臧恒昌教授主持会议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1242.JPG" alt=" IMG_1242.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78b3cbd6-bf15-4836-9466-6fc3fd76cae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袁洪福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近红外分析技术综述及发展讨论 /strong /p p   袁洪福从1800年Herschel发现近红外光讲起,介绍了近红外光谱的发展历史,回顾了在近红外光谱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一系列科学家,并对现如今成熟的光谱仪、多元分析软件、数据库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报告中,袁洪福还比较了欧美、韩国、巴西和中国四个国家的近红外光谱应用情况,他指出,相对于欧美成熟的应用阶段,目前中国正处于上升趋势。 /p p   袁洪福分析到,目前我国近红外分析技术已经为企业届所接受,特别是在饲料、大豆收购等领域上已经产生了经济效益,但是大家对近红外分析技术的理解还存在着偏差。袁洪福说,他对近红外有深厚的感情,他希望将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交到年轻人手里。对近红外光谱未来发展的思路,袁洪福给出了如下的建议:应用为牵引、硬件是基础、光谱标准化、建立数据库、建立标准方法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1308.JPG" alt=" IMG_1308.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ca65f15c-132e-4c84-a152-c29a64d40b5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南开大学教授 邵学广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近红外光谱仪器、方法与应用新进展 /strong /p p   从化学计量学走到近红外领域,邵学广在近红外领域的研究也有二十多年了。前十几年,邵学广主要在建模方法、建模样本、光谱预处理方面开展研究,最近七八年聚焦模型转移、微量成分分析、实际应用、仪器、大数据系统等。本次报告中,他从基础研究、化学计量学、仪器等多个方面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新进展。 /p p   邵学广说,在我国,相对于其他分析仪器,近红外光谱在科研领域的应用还比较少,加强基础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不过,这几年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据介绍,针对近红外灵敏度低这个缺点,邵学广申请了基金委的重点项目,通过为期五年的研究,目前溶液样品做到几十个纳克,固体样品做到微克。不仅如此,邵学广还提出了温控近红外光谱技术,与日本教授提出的水光谱组学不谋而合。据悉,未来,邵学广还计划与无锡迅杰光远合作开展基于“多元光学计算(MOC)”原理的仪器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1323.JPG" alt=" IMG_1323.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2c093967-5323-4784-9dfb-afd9eff3c4b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黄埔海关技术中心(原黄埔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技术服务中心)研究员 苏彩珠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方法的标准化概况和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strong /p p   在我国,标准对仪器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据苏彩珠介绍,整体上看,我国在近红外标准化方面的工作并不落后,特别是2000年之后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行标准中国55项,其中国家标准22个,行业标准19个,地方标准14个;国外54项,其中国际标准13个,发达国家20个,新兴市场国家14个,国际知名组织7个。 /p p   尽管如此,苏彩珠也指出,我国在标准化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标准覆盖学科和应用领域情况少;标准复评审计更新情况慢;现行标准需要专项培训等。针对此,苏彩珠也从科学技术研究计划和资金、行业专题专项培训、团体标准、分析方法标准化切入点、新时代形势下的技术特点等多个角度给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1371.JPG" alt=" IMG_1371.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50939f60-c7af-487d-943a-28259ddba30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近红外产品经理 李得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聚光科技近红外技术在粮油质检系统的应用 /strong /p p   据李得勇介绍,目前国产近红外仪器从层面上来讲,表面看起来简单,但深层次也有不少无奈,总体上来说重硬件,轻应用;从市场分布来说,国产近红外仪器的客户偏中、低端,以加工制造、现场快检为主,高端研究领域应用比较少;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国产近红外仪器的客户以企业、个体客户为主,国家质检体系占比略低,不过近些年增长速度很快。 /p p   科技仪器如何助力国家粮食安全现状?李得勇从增产和收储两个方面,以聚光科技近红外产品为例,分享了近红外技术在粮油质检系统中可以提供的解决方案。不过,李得勇也指出,针对粮油领域而言,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应用范围比较广,但应用深度一般较浅,缺乏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1373.JPG" alt=" IMG_1373.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62e06818-bb5e-43bd-8e1b-9369cdc6370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山东工作站副站长、新希望六和饲料股份有限公司近红外项目专员 隋莉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NIR光谱技术在饲料行业的应用分享 /strong /p p   本次会议中我们也特别请到了青岛当地典型用户单位新希望六和进行经验分享。据隋莉介绍,近红外光谱仪在饲料行业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特别是大型饲料企业接近全配置。报告中,隋莉还特别指出,从价值取向上来说,企业选择近红外仪器不是政策要求,是完全价值驱动的。对此,她还特别从分析时间缩短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对常规分析方法和近红外分析方法进行了对比。 /p p   基于多年仪器使用经验,隋莉深度挖掘了NIR应用的关键点,包括规范样品制备、设备维护、数据比对等细节;科学认知实验室分析水平、NIR预测能力;合理预期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并对方法进行不确定度分析;持续培训等,给现场用户很大的启发和借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1401.JPG" alt=" IMG_1401.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7218eb2d-9d36-4ecf-99f1-a9be55abab7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高级应用部经理 倪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在线近红外分析技术在智能化生产中的应用 /strong /p p   过程分析设备称得上整个生产过程的“眼睛”,可以协助生产线“看着”产品的外观特性和内部品质含量进行科学的调整。在线近红外过程分析技术就以其分析速度快,设备相对简单,非破坏性、多组分、多通道、同时检测等特征被广泛的应用在粮油加工、谷物分级、烟草加工、生物制药等领域。倪勇说,在线近红外仪器未来一定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发展潜力比实验室近红外仪器更加广阔。 /p p   报告中,倪勇分析了企业选购在线近红外仪器的利益驱动及企业对在线近红外分析仪的共通要求,并详细分享了DA7440产品在淀粉/发酵生产中的应用案例及仪器特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1424.JPG" alt=" IMG_1424.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33f82226-a248-4a26-bae0-93ea1a3ffbe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华东交通大学教授 刘燕德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水果光电检测技术及装备现状与未来 /strong /p p   据刘燕德介绍,目前我国水果行业很多还处在人工分选阶段,缺少水果内外品质快速无损检测方法和装备。报告中刘燕德特别介绍了意大利、新西兰、日本、荷兰、澳大利亚等的成功案例,同时也分享了国内水果光电检测与分选装备的研究现状。据悉,华东交通大学研制了基于漫透射检测原理的脐橙、蜜柚、苹果、梨等水果内部品质在线检测与分选装备,在江西、山东、重庆、广西、河北、广东等水果主产区推广应用,打造了晶心高糖苹果,赣南脐橙、梅州金柚等水果品牌。 /p p   最后,刘燕德还分析了水果光电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高精度、智能化、数字化、多元化、网络化、模型化等。此外,从新老设备的融合发展、内外品质同步分选、自动化包装、大数据应用和数据共享等方面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p p   本次近红外光谱发展论坛的各位专家的报告既梳理了技术的发展综述,也展现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方向,更重要的是,各位专家还点出了近红外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所在,并给出了切实的解决方案。 /p p   报告中,各位嘉宾对我国近红外光谱的现状和发展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袁洪福说,我国近红外光谱的应用正处于上升趋势;邵学广说,我国近红外光谱的基础研究亟待加强;苏彩珠说,2000年之后我国在近红外标准化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李德勇说,近些年国产近红外仪器在国家质检体系的占比增长很快;隋莉说,企业选择近红外仪器完全是价值驱动的;倪勇表示,在线近红外仪器未来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刘燕德也分享了我国水果光电检测技术及装备的新进展。所有这一切,正如主持人臧恒昌总结的,我国的近红外光谱还依然“年轻”,未来大有可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1350.JPG" alt=" IMG_1350.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527757c9-c608-4f53-a308-721962c75d9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 蒋士强研究员 /strong /p p   同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蒋士强研究员在听了大会报告和近红外光谱发展论坛之后,现场给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建议和期待,他说,人工智能、成像等技术对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未来发展或许有借鉴意义。 /p
  • 【近红外故事】王胜鹏:在学习与应用近红外光谱的路上飞奔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785c08d2-5453-479d-8fe5-48353c614b87.jpg" title=" 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 nbsp 王胜鹏 /strong /p p   我是河北唐山人,2007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所学专业为茶学。虽然是北方人,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却对茶学知识表现出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有了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念头,并在2007年顺利进入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进一步攻读茶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p p   记得有一天中午,我的导师张正竹教授把我叫了过去,让我先学习一下有关近红外光谱的茶叶文献,我也顺口就答应了下来。虽然答应的很快,但是我的脑子却是蒙的,完全是一片空白啊,当时第一个问题就蹦了出来,“近红外”是什么东东啊!我当时的窘境可以用“举目无亲”来形容,身边完全没有一个了解近红外的师兄或者师姐给于一点儿指导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慢慢的开始以陆婉珍院士的《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和严衍禄教授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原理与应用》为蓝本,系统的学习近红外的相关知识,此外,当时导师也购买了一台BRUKER MPA 型傅里叶近红外光谱仪,因此得到了BRUKER公司的周学秋老师和王小天工程师的帮助,开始慢慢地熟悉了仪器的操作,我的近红外光谱事业之路也算是踏出了第一步。 /p p   在2010年,通过导师的介绍,我结识了比利时新鲁汶天主教大学的阎守和老师,在当年的7月,她来到实验室给予了我一个月的近红外理论应用指导工作,并在当年的10月起,我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比利时访问学习工作,并在2011年1月底归国。由于在收购鲜叶时,茶叶收购人员主要应用感官方法判定茶鲜叶的质量,具有非常强的主观性,这种状况极易造成茶农和茶厂间的矛盾。为了较为客观的评价茶鲜叶质量,借助近红外光谱技术所具有的快速、无损和样品无需预处理等优点,在导师张正竹教授的指导下,我开始研究将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茶鲜叶质量的快速、无损分析方面的研究,开始了我的近红外事业之路的第二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87011ed7-3cc2-4daa-bac2-0e9e8a71b99c.jpg" title=" 2_副本.jpg" / /p p   通过采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品种、不同产地、不同嫩度的茶鲜叶样品,并测定了这些样品的内含化学成分含量,通过分析实验数据的内部关联关系,最终,我们得出了一个评价鲜叶质量的质量系数(Quality index,QI)关系式,建立的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也具有高稳健性,通过模型转移的方式,我们还研制了一台光栅型近红外光谱仪,用于黄山毛峰的鲜叶质量评价过程之中,这是我的近红外事业的关键一步,这也是我的博士论文主要内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ab4b7220-2e8b-4e05-ad52-79a209cc13fd.jpg" title=" 3_副本.jpg" / /p p   2012年7月博士毕业后,我应聘到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参加工作,主要从事茶叶加工/茶叶品质的近红外光谱快速无损分析方面的研究,并在2014年获批立项我所首个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这为我今后近红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也为我的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今后的路上,我将继续从事我的近红外光谱事业,并立志将近红外技术不断应用于茶行业之中。 /p p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近红外事业的引路人和热心人:我的导师张正竹教授,阎守和教授,胡工银工程师,周学秋老师,王小天工程师,熊智新教授,陆婉珍院士,严衍禄教授,褚小立老师等专家以及通过仪器信息网结识的一些好友,如肖雪,周帅,李军会,韩君,王在鑫等。 /p p   欢迎大家有时间来武汉做客! /p p   谢谢大家!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王胜鹏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6.9.24 /p
  • CIS标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术语》拟立项
    2023年9月18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发布关于拟立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术语)CIS标准的公示通告,拟制定标准是天津大学申报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术语》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具有快速、原位、非破坏性等诸多优点,广泛应用于实验室分析、在线质量检测,可实现多组分多通道同时测定各类样品的成分及含量,包括气体、液体、固态、粘稠体、涂层、粉末等。各种基于新原理、新器件的近红外光谱仪器层出不穷,在农牧、食品、化工、制药、烟草等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市场规模及应用需求强势增长的势头之下,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及仪器产业化与推广应用还面临不少问题:近红外分析仪器种类众多,并且基于不同分光及检测原理,相关技术与仪器及应用标准欠缺,典型行业/领域的应用示范不充分,甚至同一技术与仪器的术语及其定义都不同,造成了仪器参数虚标及与应用效果不符等问题;此外,应用客户在仪器选择方面面临标准不统一,验证成本高等问题,不同仪器分析结果差异较大,这些问题都在影响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推广应用,进而制约我国国产近红外仪器产业的发展。2013发布实施的GB/T 13966-2013《分析仪器术语》规定了分析仪器常用的基本术语、各类分析仪器有关方法、原理、仪器名称、零部件名称及性能特性量方面的术语和定义。但是,缺少与近红外光谱相关的术语及定义规范,无法涵盖各种新型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领域。2022年发布实施的T/CIS 17006-2022《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技术通则》规定了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正常工作条件、功能、技术指标、安全等的要求和试验方法,但是无法覆盖不同原理近红外光谱仪器,术语定义不够全面。为了规范近红外光谱仪器生产及应用,为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需要制定统一的术语定义标准。附件(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术语)CIS标准公示表.docx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高速发展——参加全国第九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心得体会
    北京工商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张倩 高翔 崔程(导师:吴静珠)2022年10月20~22日,为期三天的全国第九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在线上召开,此次会议全力展示了我国近红外光谱领域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及成果,增进了广大近红外光谱科技工作者和广大近红外分析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近红外光谱事业的发展。本次会议中外专家学者汇聚一堂,近3000人报名参会,会议规模再创新高。此次会议共安排了80余场报告,内容涵盖了化学计量学方法、仪器与测量附件、光谱成像与过程分析,以及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农业、食品、化工、制药等多个领域的应用进展,为参会人员呈现了一场既有深度亦有广度的学术盛宴。以下从多种角度介绍本次会议亮点及参加会议的心得体会。首次邀请国外学者进行汇报,扩充国际视角本次会议,不仅汇集了数十位近红外领域顶尖的国内专家,还邀请了四位国际知名教授、专家站在国际视角,现场分享近红外技术的最新发展。来自日本名古屋大学的Satoru Tsuchikawa教授带来了题为《State-of-Art NIR Imaging Research For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的报告,详细讲述近红外成像技术在农业和林业的研究进展;来自韩国汉阳大学的Hoeil Chung教授的报告题目为《Identification of gallbladder cancer through NIR analysis of bile and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microplastics captured in perfluorocarbon》,通过对于胆汁的近红外分析和定量检测来诊断胆囊癌,展现了近红外光谱在疾病筛查领域具有的广泛应用前景;来自西班牙Córdoba-UCO大学的Dolores Pérez-Marín教授分享了报告《Current Trends in The Use of NIRS Spectroscopy for The Control of Agrifood Products and Processes》,介绍了在农产品、食品品质和生产过程控制中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趋势;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分析化学和放射化学研究所所长Christian Wolfgang Huck教授针对微型光谱仪的现状与未来带来了题为《Present and Future of Miniaturized NIR-Spectrometers Combined with Challenging Data Management Strategies》的精彩汇报,介绍了近年来不同分光原理的微型光谱仪应用领域发展及智能化水平提升等趋势。数十位资深近红外专家相聚云端,现场分享最新的研究进展本次会议十余位在近红外检测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教授分享了自己从事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研究与实践十余年的经历、经验和心得体会,为青年学者进行后续的研究提供经验与启发。南开大学的邵学广教授结合近红外光谱分析的需求,简述近红外光谱分析中所涉及的化学计量学方法,阐述化学计量学对近红外光谱分析的作用和意义。化学计量学的核心是正确的使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进而从数据中获取与分析目标相关的信息,理解化学计量学方法的原理是保障正确使用的关键,邵教授通过将建模流程拆分,在数据集及评价、建模方法、模型评价与验证、模型监控等步骤中说明如何在近红外光谱分析实践中正确选择和使用化学计量学方法。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王家俊高工结合自己从事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烟叶原料、辅助材料质量控制与品质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的经验,从近红外光谱定量定性分析与标准、近红外光谱分析网络化与数据挖掘应用、天然样品高质量光谱的测量与参考数据测定、化学计量学方法应用和模型应用和维护五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实践体会,同时也展望了大数据时代近红外光谱技术网络化的应用前景,给青年学者提出希冀。华东理工大学的杜一平教授带来自己最新的研究进展,杜教授通过对低浓度组分检测的深度思考,从样品中浓度相关性的角度探讨NIR模型的本质。他提出当样品中存在与被测组分浓度具有相关性的组分时,模型可以“借助”这种关系提升模型性能,样品组成改变时,相关性组分对模型的影响可能影响到模型预测精度,该发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模型、变量选择结果、模型维护方法以及注意模型更新等。海南大学的云永欢副教授做了题为《我与近红外光谱的十年:从基础理论、方法开发到应用研究》的报告,将自己从开始接触近红外光谱到现在取得的成果和总结的经验精炼在20分钟内向大家进行了分享,给正在学习和进行近红外领域相关研究的在校研究生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聚焦近红外技术在食品安全、生物制药、化学化工等热门领域的最新应用本次会议不仅聚焦最新、最前沿的光谱技术,而且对食品安全、生物制药、生命科学、材料等目前最热门的应用领域进行深入探讨。近红外技术在水果分级检测中应用日趋广泛。来自北京市农林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的李江波研究员进行了题为《水果内部质量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与设备》的报告。针对近红外光在水果组织中传输存在多重散射和吸收,导致水果内部有效光谱信息难以准确、稳定获取的问题,建立了水果内部光传输特性分析系统,解析了近红外光在水果内部传输机理,提出了逐步切片结合最小二乘拟合的近红外光在水果组织中穿透深度分析法,保证了近红外光谱信号的可靠获取。湖南农业大学李跑教授利用近红外光对果皮穿透能力对柑橘品种、柑橘产地、柑橘霉变进行定性无损检测:对于不同品种的柑橘鉴别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Fisher线性判别模型(PCA-FLD)+6点平均光谱(赤道4点+顶部+底部)最终实现100%鉴别率,使用同样的方法对不同产地的柑橘进行鉴别,最终结果依然非常优秀;对于霉变柑橘检测,研究了不同波段(长短波段)柑橘近红外光谱对霉变模型的影响,并指出:在建模过程中发现短波近红外光虽然穿透性要强于长波近红外,但长波近红外光建模效果要优于短波近红外。在食品行业近红外技术的应用日渐成熟。福斯华(北京)科贸有限公司的应用专家杨海龙结合福斯华三款近红外光谱仪在肉类行业、谷物交易加工行业以及制糖行业的应用,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食品行业的应用进行了分享。温州大学的黄光造老师利用一类自编码器结合近红外光谱实现对奶粉中掺假的检测。四川长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刘浩工程师深入探讨了近红外光谱在白酒行业的应用: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实现对酒醅的快速检测,可为酿酒生产现场及时提供数据。通过组合不同预处理方法、预处理参数选择、PLS成份数建立定量模型,可以选择出酒醅的水分、酸度、淀粉、残糖的最佳建模方法;自主研发的光谱智能APP可以实现账号管理、光谱采集、光谱曲线绘制、云端模型调用和结果展示等功能。相较于传统实验室,其具有体积小巧、轻便、易携带等优点,非常适合对酿酒车间酒醅进行现场快速检测。近红外光谱在生物制药领域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随着制药技术的发展,药物连续化生产正在成为国际制药行业发展的趋势,来自山东大学的李连副研究员分享了报告《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在线应用研究探索》,以光谱稳定获取、光谱-物料实时对应、光谱模型建立等方面为着力突破点,重点介绍了山东大学药物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团队,应用NIRS在药物生产在线分析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及获得的研究成果。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吴晨璐进行了题为《多光谱数据融合用于双黄连口服液的质量检测》,该报告提出了一种基于紫外可见和近红外光谱的数据融合方法,以可溶性固含量和总黄酮为指标的用于检测双黄连口服液质量的方法。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龙若兰进行了题为《藏药五脉绿绒蒿提取过程中总黄酮含量的近红外在线检测》的报告,该研究以提升五脉绿绒蒿中总黄酮含量在线检测精度为目标,为中药材在线检测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路。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制药工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崔同灿进行了题为《草药NIRS指纹图谱转换为HPLC指纹图谱的可行性研究》。在草药的流通和使用的过程中不同批次的药材之间质量波动较大,该报告以菊花和天麻为例,研究不同校准转移方法实现NIRS指纹图谱转换为HPLC指纹图谱的适用性和可靠性。该研究探索了具有不同分析信号的不同类型仪器之间的校正转移的可行性,以期解决草药快速质量评价和成分含量预评估任务,为草药质量控制研究提供新的手段和思路。拉曼光谱成像、高光谱成像、微波频谱分析等多领域的光谱分析技术全面发展 此次会议交流不仅仅限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于其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的研究和应用等也展开了多组报告,对拉曼光谱成像、高光谱成像、微波频谱分析和介电光谱等领域的基础研究、理论创新、及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应用进行了介绍。来自武汉轻工大学的四位研究生分别基于拉曼光谱成像技术做了多种研究。肖晓枫同学以小龙虾为研究对象,模拟了微塑料在小龙虾体内的传递途径和累积过程,并利用拉曼成像结合图像处理用于识别和可视化不同小龙虾组织中的微塑料,基于此估计微塑料的污染水平。梅婷娜同学建立了一种基于拉曼成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高效方法,以同时识别滤袋在浸泡过程中释放出的各种MPs。吕静雯同学以大豆油、菜籽油和棕榈油为研究对象,模拟了油炸行业的煎炸过程,将拉曼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用于定量监测油炸过程中油的降解。徐梦婷同学通过拉曼峰强度建模成功地将山茶油与低价植物油和掺假山茶油区分开,预测成功率达95%以上,为山茶油鉴别提供一种可行方案。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龙园做了题为《拉曼高光谱用于玉米种子霉变筛选检测研究》的报告:将拉曼高光谱应用于玉米种子霉变样本筛选,结果表明基于竞争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结合胚面和非胚面权重比例为3:7构建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精度最佳,测试集精度可达90.63%。来自西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郭梦君做了题为《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结合随机森林的水中多环芳烃定量分析》的报告,报告表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结合RF可以实现水中多环芳烃的快速准确检测。随着微波电子学和微波测量技术的发展,微波频谱分析方法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快速无损测量技术。微波频谱分析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许多领域的水分含量测量,包括粮食作物、轻工业产品和建筑材料等。来自中国矿业大学的田军博士设计了一款煤炭水分含量智能测量系统,其将微波频谱分析与距离加权K近邻(DW-KNN)算法相结合,实现了煤炭水分含量的快速无损测量。广州星博科仪有限公司的创办人罗旭东针对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应用现状做了题为《高光谱实时分类技术在机器视觉中的应用和发展》的报告,介绍了针对高光谱成像技术三维成像数据,数据量巨大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在工业现场的实际应用。来自北京工商大学崔程同学在其报告《基于近红外高光谱成像的花生冻伤检测》中研究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对花生是否冻伤进行定性检测研究,采用四种变量选择方法CARS、SPA、VCPA-IRIV、VCPA-G在全谱范围内选择出与花生冻伤相关的特征波长,并按照每个波长变量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组合建立支持向量机模型,最终在保证一定判别准确率前提下筛选表征花生冻伤的特征波长,并通过光谱吸收峰解析花生冻伤光谱检测机理。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杨可博士和朱杰亮同学报告了使用介电光谱检测牛初乳中掺假的检测研究,介电光谱具有波长长、在乳中穿透深度大、散射影响小等优点,在非均质乳的在线检测中具有很大的潜力。杨可博士通过建立基于近红外光谱和介电光谱的初乳成熟乳含量定量鉴别模型来比较近红外光谱和介电光谱在定量鉴别掺假初乳中的性能。研究显示NIRS和DS均能清晰识别初乳中成熟乳的比例,但两种方法的识别特征完全不同。DS比NIRS能更好地预测初乳中成熟乳的掺假,在非均质液体食品的快速定量分析中具有良好的潜力;朱杰亮同学建立了一种基于介电光谱的成熟乳初乳掺假快速检测的新方法,利用合理的算法分析其影响因素和机理。多种最新检测仪器亮相,助力近红外光谱检测发展近红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离不开仪器技术的进步,本次会议得到了12家国内外知名仪器公司的大力支持,多家仪器企业也派出资深技术人员现场分享最新的产品和技术。来自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兰树明做了题为《颗粒样品NIR漫反射光谱提高采样精度方法的研究》的报告,介绍了一种颗粒样品提高采样精度的方法,研究漫反射光谱化学计量学结果与粒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一种大光斑侧照式混合光学采样方法,扫描全部样品的漫反射光谱信息,并将颗粒产生的随机光谱噪声通过简单的平均方法实现有效抑制,提高颗粒样品的分析精度,使颗粒样品无需粉碎能够得到高精度的分析结果。海洋光谱的晏彬彬分享了如何在科研和生产中选择适合的近红外光纤光谱仪,介绍了海洋光学多款新款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以大波段范围、高灵敏度、全谱波段信号优化为主要升级目标,有效的提升了仪器的稳定性,数据的可靠性。珀金埃尔默仪器公司的资深产品专员郁露也介绍了珀金埃尔默近(中)红外产品及应用进展。在大会组委会努力不懈的组织与全国近红外技术用户的热情参与下,第九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顺利闭幕。会议为国内外光谱科研工作者及专业技术人士提供一个持续、高效的沟通交流平台,促进了业内交流,提高了光谱研究及应用水平。会议不仅有国外专家的研究分享,还有国内从业数十年的资深专家传授经验,更有数位优秀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和在读学生在本次会议中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从了解、质疑,到认可,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实践,现在已经逐渐被各领域用户接受、认可,目前近红外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还处在迅速上升阶段。这不但得益于老一辈专家打下的坚实基础,更需要年轻学者和学生的不断进取。会议开幕式上获得第四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 的各位老师以及会议闭幕式评选的12位获得优秀青年报告奖的青年学者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术语》团体标准工作组成立暨标准内容讨论会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4年1月13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术语》团体标准工作组成立暨标准内容讨论会在常州召开,此次出席会议的共有20余位来自各个工作组成员单位的代表。会议现场近红外分析仪器种类众多,在多种行业或领域有程度不同的应用。当前近红外相关技术、仪器及应用名词术语标准欠缺,极大影响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推广应用,进而制约我国国产近红外仪器产业的发展。为了规范近红外光谱仪器制造及应用,为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经过评审,决定立项制定《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术语》团体标准,成立标准制定起草工作组。目前,根据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工作规范和项目准备,CIS团体标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术语》已经进入编制阶段。为保证标准编制工作的有序进行,此次会议主要讨论标准大纲及内容,确定分工与编制安排,并就标准制定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此次会议由天津大学副教授李晨曦主持。江苏大学陈斌教授对参会人员进行了介绍,对各单位大力支持近红外标准制定事业表达了感谢。常州工学院校长张兵向大家介绍了常州工学院发展概况及学院建设情况,希望可以与行业内各位专家积极开展项目合作,并向学院推荐相关人才等。天津大学副教授 李晨曦江苏大学教授 陈斌常州工学院校长 张兵接下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郭晓维、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褚小立、云南中烟工业公司技术中心正高级工程师王家俊及四川启睿克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闫晓剑分别进行了报告分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郭晓维报告题目:《团体标准及国际化》郭晓维认为标准编制工作应向国际化发展,视野放在全球,方向性和战略性的正确十分重要。在报告中,他首先强调了团体标准制定的重要性,通过数据显示,全国有35~36万个社团,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有8445家社团注册制定团体标准,发布了74240项团体标准。当前团体标准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要做什么样的标准化工作?他认为要从战略的层面作出规划和实施。其次,郭晓维向大家介绍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工作组在国际标准组织推进的项目,截至2023年7月,学会制定发布的标准有21项23版,已经国际化或正在国家推进的学会标准占学会已经发布标准总数的28%。最后,对于本次项目工作,郭晓维分享了会议的主要任务、目的、项目的经费原则等,以及感谢会员及非会员对学会标准化工作的支持。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褚小立报告题目:《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术语一些建议和想法》褚小立针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术语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想法。在会议中,他向大家积极推荐相关的专著、文献、标准和药典等,希望对标准制定有所启发。他建议术语内容要新旧结合、广度和深度结合,更加立体和系统化,使一线用户、科研人员、研究生等都能有所应用。他希望通过本次术语的标准制定工作,可以对之后的辞典/术语条目、光谱史的编撰、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标准制定等有所帮助。云南中烟工业公司技术中心正高级工程师 王家俊报告题目:《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术语》编写意见王家俊在会议中提出此次标准的制定要便于将来标准的升级和国际化,把不同学科专家提出的定义概念统一起来,向国际上有名的标准靠拢以及术语标准制定要结合实际应用的场景,编写出新名词、新定义、新术语,要结合近红外技术特点形成行业规范等一系列建议。四川启睿克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闫晓剑报告题目:《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标准努力的方向》闫晓剑对近红外相关产品进行了介绍,他分析了当前行业痛点与市场发展趋势,从MEMS技术、传感器芯片到光谱仪系列产品,进行了不同产品性能的比对,同时,他对长虹便携近红外检测、大型光谱仪检测、传统检测进行了优势比较,向大家分享了其公司产品在酿酒、粮食、烟草等行业的应用案例。会议讨论报告分享之后,李晨曦向术语标准工作组介绍了标准编制大纲及内容,工作组成员对初稿展开讨论。大家对关键的术语进行了补充完善,对部分技术指标的设定进行了纠正和取舍。为了确保标准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考虑到标准的普适性,大家对术语的概念内容进行了多方探讨。此外,各位专家对术语的结构、框架和范围,术语的应用场景,相关材料的引用等问题也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为保证标准制定后续工作的有序进行,标准初稿讨论之后,术语标准工作组也对后续工作计划进行了详细的部署。按照计划,术语标准工作组分为3个小组,分别为近红外光谱原理术语编制小组、近红外仪器术语编制小组和近红外分析方法术语编制小组,经过讨论确定、内部汇总、审阅、评审等系列工作后,预计2025年8月底前标准发布。参会人员合影留念附:标准工作组名单如下:
  • “天宫一号”里的近红外光谱仪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就是利用激光给分子进行“拍照”,用于分子的识别,因其应用领域广泛而成为世界各国军事、民用科研的尖端科目。在中国,一群勇于创新的科学家运用这项技术解决了在轨航天器有害气体检测难题,还把“驾驭”激光消除有害物质作为最新科研项目,使我国在自主控制激光这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的刘伟伟,就是这群科学家的领军人。  光谱仪搬进太空舱 宇航员生命安全更有保障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我国自主研发的“全光纤近红外光谱仪”就安放在这里。  “它能随时检测在轨航天器里的空气成分,当场获得检测结果,保障宇航员舱在内能够安全地活动并展开航天科学任务。”见到刘伟伟时,他正从实验室出来,虽然初次见面寒暄不多,可一说起自己和全课题组的科研成果,刘伟伟立马打开了话匣子。  “载人航天最重要的一项指标是保障航天员的舱内安全,其中有害气体的检测极为关键,如何及时发现有害气体,也一直是国际宇航界的难题。”刘伟伟团队研发的“全光纤近红外光谱仪”的原理就是用光学的手段对太空舱里空气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区分和分析判断,及时发现有害气体。  为什么太空舱里会产生有害气体呢?原来,“天宫一号”的太阳能电池翼、电源分系统的所有设备、导航与制导系统中6个控制力矩陀螺都在资源舱内,其中还包括飞行器的燃料。“设备的电线外皮材料受热,动力燃料、制冷剂等的泄漏都会导致舱内有害气体增加。”刘伟伟告诉北方网新媒体记者,“‘天宫一号’又是密闭空间,舱内如果出现有害气体不能及时发现的话,可能会直接威胁舱内人员的生命安全,后果不堪设想。”  “传统的方法是定时对空气进行采样检测,一般要几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得出结果,可是空气是随时在变化的,几个小时之后,成分就可能大不一样。”刘伟伟继续介绍,而光谱分析方法可以远程控制激光,完全不需要进入现场采样,也能当场获得检测结果,“如果真的发现有害气体,宇航员也能第一时间获得信息,与资源舱及时进行分离。这比传统的大气采样更及时更精确,也更能保障宇航员在舱内的安全。”
  • 快讯!第四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颁发!
    仪器信息网讯 2022年10月20日,全国第九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隆重开幕,会议首日近1700位网友报名参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褚小立博士主持开幕式,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北京化工大学袁洪福教授致辞。(报名请点击: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nir2022/)开幕式伊始,举行了第四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的颁奖仪式。“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由陆婉珍院士提议、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设立。在2015年9月召开的近红外光谱分会一届一次常务理事会上讨论通过了“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评选方法。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在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上颁奖。“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的设立是为了鼓励我国科技人员投身于近红外光谱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促进和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褚小立博士宣布获奖结果,第四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授予了徐可欣教授、杨辉华教授,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授予了王家俊教授级高工,陆婉珍近红外光谱青年奖授予兰树明总监、李连博士、 李江波博士、云永欢博士、杨敏博士。第四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获得者:徐可欣教授、杨辉华教授徐可欣教授徐可欣教授,自近红外光谱分会成立一直担任副理事长,长期活跃在本领域的人才培养和一线科研工作中,积极参与并为学会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科研工作集中在利用近红外光谱原理的成分测量、特别是人体血糖浓度的无创伤测量方法及仪器的研究。无创血糖测量在世界上至今仍未能成功地应用到临床。徐可欣教授在本领域有深厚的研究经验和原创的发明,比如发现了光从散射介质出射时因吸收和散射的综合作用、存在出射光对于血糖浓度变化不敏感点的现象,继而创新性地提出了以浮动基准测量原理为代表的多种原创性人体测量方法和技术。2000年至今在此领域就已经获得了21件授权的中国发明专利;创立了先阳科技、同阳科技等高技术企业。部分核心光谱类产品已超过2000台成功地应用于环保及工业领域的在线监测中,替代了进口产品。杨辉华教授杨辉华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曾任副秘书长。积极参与近红外光谱分会的筹建、成立和组织工作。承办2012年第四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多次参与组织召开学术交流年会、技术交流会、标准评审会。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作为学会理事,积极参与中国仪器学会组织的各项活动。自2005年以来,杨辉华教授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应用于近红外光谱分析,积极开展制药、药品、果品、化工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并取得一定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主持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重点研发项目2项、其它项目6项,横向课题20余项。培养近红外领域博士、硕士生20余名。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主持翻译近红外成像方面专著1部,授权发明6项,参与制订近红外领域国家标准1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指导的博士生获2021年近红外光谱分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第四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获奖者:王家俊教授级高工王家俊教授级高工王家俊,教授级高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标准化委员会红外光谱技术委员会委员。王家俊高工一直以来主要从事化学计量学、数据挖掘和中(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研究工作。热心学术交流,率先组建了近红外光谱分会云南专业委员会;为2018年第七届全国/第六届亚洲近红外光谱学术大会(昆明)的筹备和召开积极努力地做出自己的贡献;注重技术标准、规范的制订与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作为主要起草人,编写了多项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2020年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GB/T 29858);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通用建模标准的制定与应用推广,获2021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完成8项地厅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并获相应的科技进步奖;参编组编近红外专著3部。第四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青年奖”获奖者:兰树明总监、李连博士、 李江波博士、云永欢博士、杨敏博士。兰树明总监兰树明,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多年来致力于微型近红外光谱分析仪的产业化工作,先后带领团队研发了MEMS型傅里叶变换光谱仪,MEMS型数字曝光式光谱仪以及微型透射光栅型光谱仪。其中MEMS型数字曝光式光谱仪成功应用于便携式谷物分析仪、便携式油料分析仪以及在线式近红外光谱分析系统中。所带领团队开发的仪器在各领域累计应用用户超过2500家,其中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近红外谷物分析仪在性能和价格上独居优势,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使谷物收储行业享受到了近红外技术带来的便捷和创造的经济价值,为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民用化和普及化作出了实质贡献。李连博士李连,博士,山东大学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副研究员,药学院药物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山东大学未来计划学者。自2009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初识近红外光谱至今,一直潜心于近红外光谱的学习与探索,尤其是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在突破近红外光谱水溶液背景干扰大的研究方面,开展了以水光谱组学结合化学方法的解析策略研究,以水为探针,建立无标记的原位在线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实现了中药提取过程、中药制剂的质量可视化分析。同时,针对制药过程面临的模型建立应用问题,开展预处理装置研发、光谱实时对应分析、通用模型建模策略等研究,有效地推动了近红外光谱在线分析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1项、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基金1项,参与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山东省重大创新工程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发表科研论文15篇,参与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2项。多次在国内外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做报告,获得2019年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John Shenk Travel Grants,2021年The 4th Aquaphotomic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最佳墙报奖。李江波博士李江波,工学博士,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农产品品质和安全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及智能分选设备开发,研究受到多项国家级课题的资助,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30项。李江波博士重视研究和应用结合,科学研究面向行业需求。经过10年的技术攻关,他和团队一起研发成功了20余套水果品质智能分级设备,已在北京、浙江、重庆、山东等地推广应用,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水果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先后入选了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拔尖个人,获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八届青年科技奖。工作至今,五次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年度“优秀职工奖”,2021年被评为“建党100周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云永欢博士云永欢,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南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系主任。入选海南省拔尖人才和海南省科协青年英才创新计划。担任海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海南大学科研团队负责人。担任《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青年编委和《Biosensors》期刊客座编辑。主要从事化学计量学算法、热带特色农产品开发利用及质量安全检测研究。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等各类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TRAC-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5篇,其中1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近年来,在复杂分析体系化学建模的基本问题上开展了化学计量学算法及应用研究,理论上证明了量测变量空间中变量选择的必要性,基于集群分析思路发展了多个近红外光谱变量选择方法,其中iRF、IRIV和VCPA方法受到科研人员的高度认可与使用,被引用超100次,为推动近红外光谱领域发展做出了贡献。杨敏博士杨敏,博士、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近红外光谱成像分析技术在地质矿产中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国土部地质调查项目。十年以来,紧追国内外矿物近红外光谱分析的新理论、新方法,进行了独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创新。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SCI 8篇,Ei 3篇,核心6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2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3项。为地质调查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增添了一朵绚丽新花,使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矿产资源中的应用紧追国际前沿。全国第就届近红外光谱大会正在进行,报名请点击: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nir2022/
  • 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正式宣告成立
    经过三年多的用心筹备,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业委员会”)于2009年6月6日在北京青塔招待所召开了筹备和成立大会。中国科学院陆婉珍院士、金国藩院士、方家熊院士、科技部条财司马晋并处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闫成德理事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王顺昌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农业仪器应用技术分会蒋士强副理事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汪正范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严衍禄教授、清华大学罗国安教授、仪器信息网唐海霞总经理、《现代科学仪器》杂志胡柏顺主编等领导、嘉宾出席此次会议。来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生产厂商等相关单位的60余名业内人士到会。 大会现场   成立大会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刘长宽秘书长主持。会上,专业委员会袁洪福主任委员作了《专业委员会筹备工作报告》,包含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原理、特点、应用、发展历程等方面的介绍,说明了专业委员会今后工作重点:“组织开展近红外光谱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工作、近红外分析技术培训工作、近红外分析标准制定工作;结合重大社会需求,组织开展专项调研活动,为政府制定科学仪器发展战略提供建议;为政府、企业和用户提供近红外分析技术服务与咨询”。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刘长宽秘书长主持成立大会 袁洪福主任委员作《专业委员会筹备工作报告》   袁洪福主任委员认为:“近红外分析技术将在食品药品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将成为在线质量检测的主角,它的普及应用将显著提升工农业生产操作技术整体水平”。   刘长宽秘书长宣读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对专业委员会成立的批复。之后,现场领导及嘉宾为专业委员会主要组织成员颁发了聘书。 向专业委员会顾问颁发聘书 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颁发聘书 向专业委员会主要组织成员颁发聘书   陆婉珍院士、方家熊院士、金国藩院士、马晋并处长为专业委员会成立揭牌并致辞。作为我国最早在近红外光谱方面开展研究的专家之一、专业委员会成立的倡议者,陆婉珍院士在致辞中赞扬了后辈工作者的努力和付出,并对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表示欣慰。    为专业委员会成立揭牌(从左至右分别为:方家熊院士、金国藩院士、陆婉珍院士、马晋并处长)    科技部条财司马晋并处长致辞 中国科学院陆婉珍院士致辞 中国科学院方家熊院士讲话   闫成德理事长致辞时说:“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是顺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而成立的,为业内工作人员提供了技术交流平台,它的成立是我国近红外分析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牌。”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闫成德理事长致辞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王顺昌副理事长讲话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农业仪器应用技术分会蒋士强副理事长讲话   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韩东海教授宣读了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主席Peter Flinn、亚洲近红外光谱学会主席Ozaki等发来的贺信。    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韩东海教授宣读贺信   作为专业委员会团体委员代表,北京聚光世达科技有限公司姚建垣先生在讲话时提到:“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能推动中国近红外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我们会支持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向先进企业学习,做好客户服务这项关键工作,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近红外事业的发展。”    北京聚光世达科技有限公司姚建垣先生讲话   袁洪福主任委员主持了成立大会之前的筹备会议。会上讨论了专业委员会工作条例、专业委员会徽标等。    副主任委员褚小立高工主持讨论专业委员会工作条例    副秘书长杨辉华教授主持通过专业委员会徽标 专业委员会徽标:以专业委员会名称缩写CCNIRS为主要设计元素,融合了青花瓷及中国红等中国元素及光栅、光源、光波、光谱等近红外元素,总体来看,象征圆满、团聚、和谐    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刘慧颖高工介绍了专业委员会近期工作计划,包括:组织国内同仁参加2009年11月在泰国举行的国际近红外大会并在此申办2013年国际近红大会、筹备2010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亚洲近红外光谱会议和第三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开通专业委员会网站——中国近红外光谱信息网、组织全国范围内的近红外光谱技术基础培训。        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刘慧颖高工介绍专业委员会近期工作计划  华东理工大学杜一平教授汇报第二届亚洲近红外学术大会与第三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报告会筹备工作情况   本次大会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中结束。    参会人员合影
  • 2021红外/近红外光谱新品盘点:做适合应用场景的分析仪器
    随着应用需求的拓展,红外/近红外光谱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相较于高分辨率、成像等高性能指标,越来越多的仪器厂商将重点放在了实用上,从细节处着手,着重解决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据统计,申报仪器信息网2021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品评选”活动的红外/近红外光谱类仪器共计12台,其中红外光谱仪8台(含附件),近红外光谱仪4台。另外,还有7台基于红外/近红外光谱原理的专用化仪器。虽然红外光谱仪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但是其发展却从未停滞。随着应用需求的变化,红外光谱仪近年来的发展也呈现多样化。各大厂商相继在操作的灵活性、便捷性、智能化及兼容性等多方面入手,提升仪器的性能和使用体验。2021年度,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推出多台红外光谱新品,包括,研究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li20、双样品腔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Foli10-R-S、移动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li10 Plu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Foli10-R-T等。其中,研究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li20首次实现入光口/出光口多光路设计,光源和检测器自动切换,增加了科研的灵活性和扩展性。该产品全光谱的分辨率优于0.4cm-1,具备升级更高分辨率的能力;双样品腔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Foli10-R-S实现积分球漫透射及常规透/反射测量于一体。仪器可测量不同弧度的样品,可兼容不同反射角测量附件,可配置室温检测器和/或低温电制冷、低温液氮MCT检测器,双通道A/D采集自适应;移动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li10 Plus主机和平板可智能化充电,可实现户外即开即用。该产品的集成智能化红外特征峰峰位识别功能及多组分连续差减功能,可实现混合物的快速搜索,并可更换各类测量附件,一键式卡扣锁紧,适合不同应用场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Foli10-R-T,采用双样品腔双通道设计,相互独立且等效使用,并可同时实现2种大型红外附件的测试,可同时配置室温检测器和低温液氮MCT检测器,双通道A/D采集自适应,实现最快60K扫描速度。此外,天津港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650S在多重防潮设计和抗电磁干扰设计方面也进行了创新,产品采用了更大容量干燥剂筒结构设计,更优异的干涉仪和探测器防潮设计,大幅降低更换干燥剂的频率,有效保护红外光谱仪的光学系统和探测系统。作为一类比较成熟的仪器分析方法,红外光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制药、生物研究以及食品和饮料的终端用户中应用非常广泛。质量控制是中药评价的关键问题,而采用单一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无法适用于成分复杂的中药体系。应用现代仪器分析手段,建立于中药整体系统上的光谱量子指纹图谱技术是中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的新方法,特别FTIR红外光谱测定快速,指纹特征性强,是开展中药原料药物和中成药质量控制的简单易行方法。天津市能谱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中药红外量子指纹一致性评价系统(LZ9000FTIR)通过FTIR红外光谱法原理,对中药红外光谱指纹进行分析测试。该产品把连续光谱量子指纹化,它能按照官能团量子指纹特征峰类型对化合物进行官能团分类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对其准确分析进行评价,可揭示数据背后的质量变异而作为中药的质控依据,为建立中药红外量子指纹图谱提供大量特征信息数据。随着FTIR光谱仪器技术的不断进步,红外附件也在不断发展,从而促使红外光谱技术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比如,天津市能谱科技有限公司的珠宝漫反射附件 IRA-51是一款设计独特的仓外大样品漫反射附件产品,测量平台位于仓外,大尺寸样品可直接置于样品台上,完全摆脱了珠宝尺寸大小的局限;Specac的Arrow系列一次性ATR单次反射附件采用最新的Si芯片技术,是一款可抛弃型ATR样品盘,其采用可回收聚丙烯制成,专门用于污染、腐蚀、胶黏、强酸碱性样品。一次使用一片,即插即用,用完即可抛弃。作为一类实用型的分析方法,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创新也更多以更加适合应用场景为目的。仪器操作的简单便捷,让近红外光谱仪走入了更多的应用领域,得到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用户的认可,而小型化的产品设计给在线及系统集成提供了更多的便利。2021年度,福斯分析仪器公司推出了近红外多功能品质分析仪NIRS DS3,产品采用全新设计的操作软件ISIscan Nova,可预约定时开机,定时自检。新的软件系统将实时监控光源使用情况,并在预期寿命结束前500小时给出提醒,而且光源连接使用全新设计,无需任何工具即可徒手更换,更快更简便。海洋光学亚洲公司也推出了两款近红外光谱仪,其中高灵敏度NIRQuest+近红外光谱仪采用增强光学台和孔径设计,改善光谱仪的响应,实现更低的检测极限。同时,由于灵敏度的提升,积分时间缩短,从而降低了检测时间,在流水线或流动液体样品检测时具有很大优势;Flame-NIR+ 近红外光谱仪无移动部件,坚固耐用,可用于严苛环境。产品的小尺寸非常适合集成在手持系统中,并且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应用自行更换狭缝,来调整光谱仪的通光量及分辨率。任何一类仪器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针对不同行业或领域开发的专用化仪器不仅可以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而且可以提高通用仪器的利用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撑国家产业和科技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科学仪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从2021年度申报的红外/近红外光谱仪器新品来看,在气体和油品检测方面有多款新品推出。在气体检测方面,谱育科技的EXPEC 1900 傅里叶红外气体遥测仪将可见光成像+红外成像+化学成像三合一叠加显示。对比常规的可见成像+化学成像的图像显示,增加了红外成像的叠加显示。红外成像不仅可以在夜间提供视野支持,同时可利用红外热像显现检测区域内的高温污染云团、排口等,叠加显示于化学成像的图像上,可辅助研究污染气体云团的分布与扩散趋势。另外,产品采用了云台扫描与振镜扫描相结合的速扫描方式,提高扫描效率的同时,提升了检测区域的准确性;北京乐氏联创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9100FIR 傅里叶红外气体分析仪,这是一款便携式傅里叶变换红外气体分析仪,其采用PLS偏最小二乘法,高分辨率分析模式(1cm-1的分辨率),开放气体组分化学计量方法模型构建功能,适用于对各种排放气体进行现场在线分析,包括工业废气、锅炉烟气排放、焚烧炉排放,也可用于环境空气中无机气体、有机气体的快速应急检测;此外,常州亿通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也推出了红外一氧化碳气体分析仪(CO) ET-3015AF。在油品检测方面,深圳市德沃仪器有限公司推出了用于成品油检测的近红外光谱仪DW-NIR-PD。该仪器属于光栅扫描型,采用德州仪器的数字镜像整列微型近红外光谱仪InGaAs探测器。据悉,该产品收集了1000多份汽油和柴油的样品和数据,样品覆盖全国各地的大小炼油厂和检测机构的数据,并针对国内使用的油样自行开发近红外数据模型;此外上海昂林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全自动便携式红外测油仪OL1025,山东格林凯瑞精密仪器有限公司推出了新款含油量检测红外分光测油仪GL-7100,分别在仪器的便携性和智能化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 西南大学280.00万元采购红外光谱仪,近红外光谱仪
    html, body { -webkit-user-select: text } * { padding: 0 margin: 0 } .web-box { width: 100% text-align: center } .wenshang { margin: 0 auto width: 8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 20px 10px 0 10px } .wenshang h2 { display: block color: #90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bottom: 10px border-bottom: 1px dashed #ccc font-size: 16px } .site a { text-decoration: none } .content-box { text-align: left margin: 0 auto width: 80% margin-top: 25px text-indent: 2em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5px } .biaoge { margin: 0 auto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25px } .table_content { border-top: 1px solid #e0e0e0 border-left: 1px solid #e0e0e0 font-family: Arial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10px margin-left: 15px } .table_content tr td { line-height: 29px } .table_content .bg { background-color: #f6f6f6 } .table_content tr td { border-right: 1px solid #e0e0e0 border-bottom: 1px solid #e0e0e0 } .table-left { text-align: left padding-left: 20px } 详细信息 (AZF202300009)西南大学近红外光谱仪竞争性磋商公告 (2023年3月30日 磋商) 重庆市-北碚区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3-03-15 项目概况近红外光谱仪 采购项目的潜在供应商应在《中国政府采购网》(http://www.ccgp.gov.cn/)或西南大学采购与招投标管理中心网页(https://ecaigou.swu.edu.cn:30910/bid/index?redirect=%2F)获取采购文件,并于2023年03月30日 10点00分(北京时间)前提交响应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AZF202300009项目名称:近红外光谱仪采购方式:竞争性磋商预算金额:280.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28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 设备名称 数量 最高限价(万元) 采购标的对应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所属行业 成交人数量(名) 近红外光谱仪 1套 280 工业 1 注:1.供应商报价不得超过本项目 最高限价 ;2.以上采购项目内容的具体要求,见 第二篇 采购需求 ;3.本项目允许采购进口产品(指通过中国海关报关验放进入中国境内且产自关境外的产品)。 合同履行期限:自合同生效之日起至合同全部权利义务履行完毕之日止。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无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进口产品须提供生产制造商的经销授权函或具有授权权限的代理商对投标产品的授权,且需提供该代理商具有有效授权权限的相关证明文件,证明文件需能显示产品制造厂家对投标产品授权链条的完整性(进口产品制造商参与投标的,不需要提供该授权)。三、获取采购文件时间:2023年03月15日 至 2023年03月22日,每天上午9:00至12:00,下午12:0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中国政府采购网》(http://www.ccgp.gov.cn/)或西南大学采购与招投标管理中心网页(https://ecaigou.swu.edu.cn:30910/bid/index?redirect=%2F)方式:凡有意参加本项目磋商的供应商,请于 2023 年3月15日起在《中国政府采购网》(http://www.ccgp.gov.cn/)或西南大学采购与招投标管理中心网页(https://ecaigou.swu.edu.cn:30910/bid/index?redirect=%2F)网上下载本项目磋商文件、图纸(如果有)、补遗等磋商前公布的所有项目资料,无论供应商领取或下载与否,采购人和采购组织机构(采购代理机构)都视为供应商全部收到以上资料并全部知晓有关磋商过程和事宜,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供应商自行负责。售价:¥400.0 元(人民币)四、响应文件提交截止时间:2023年03月30日 10点00分(北京时间)地点: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西南大学文俊楼(南区行政楼)二楼采购与招投标管理中心开标1室(西南大学二号门内400米处)。五、开启时间:2023年03月30日 10点00分(北京时间)地点: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西南大学文俊楼(南区行政楼)二楼采购与招投标管理中心开标1室(西南大学二号门内400米处)。六、公告期限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3个工作日。七、其他补充事宜 八、凡对本次采购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西南大学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联系方式:柳老师 杨老师,023-68250945 68251032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中招国际招标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黄山大道中段53号5-1(双鱼A座5楼) 联系方式:秦佑琼、寿云凤、雷九红,023-68881331-9071、18502305170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柳老师 杨老师电 话: 023-68250945 68251032 × 扫码打开掌上仪信通App 查看联系方式 $('.clickModel').click(function () { $('.modelDiv').show() }) $('.closeModel').click(function () { $('.modelDiv').hide() })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红外光谱仪,近红外光谱仪 开标时间:2023-03-30 00:00 预算金额:280.00万元 采购单位:西南大学 采购联系人:点击查看 采购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中招国际招标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代理联系人:点击查看 代理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详细信息 (AZF202300009)西南大学近红外光谱仪竞争性磋商公告 (2023年3月30日 磋商) 重庆市-北碚区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3-03-15 项目概况近红外光谱仪 采购项目的潜在供应商应在《中国政府采购网》(http://www.ccgp.gov.cn/)或西南大学采购与招投标管理中心网页(https://ecaigou.swu.edu.cn:30910/bid/index?redirect=%2F)获取采购文件,并于2023年03月30日 10点00分(北京时间)前提交响应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AZF202300009项目名称:近红外光谱仪采购方式:竞争性磋商预算金额:280.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28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 设备名称 数量 最高限价(万元) 采购标的对应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所属行业 成交人数量(名) 近红外光谱仪 1套 280 工业 1 注:1.供应商报价不得超过本项目 最高限价 ;2.以上采购项目内容的具体要求,见 第二篇 采购需求 ;3.本项目允许采购进口产品(指通过中国海关报关验放进入中国境内且产自关境外的产品)。 合同履行期限:自合同生效之日起至合同全部权利义务履行完毕之日止。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无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进口产品须提供生产制造商的经销授权函或具有授权权限的代理商对投标产品的授权,且需提供该代理商具有有效授权权限的相关证明文件,证明文件需能显示产品制造厂家对投标产品授权链条的完整性(进口产品制造商参与投标的,不需要提供该授权)。三、获取采购文件时间:2023年03月15日 至 2023年03月22日,每天上午9:00至12:00,下午12:0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中国政府采购网》(http://www.ccgp.gov.cn/)或西南大学采购与招投标管理中心网页(https://ecaigou.swu.edu.cn:30910/bid/index?redirect=%2F)方式:凡有意参加本项目磋商的供应商,请于 2023 年3月15日起在《中国政府采购网》(http://www.ccgp.gov.cn/)或西南大学采购与招投标管理中心网页(https://ecaigou.swu.edu.cn:30910/bid/index?redirect=%2F)网上下载本项目磋商文件、图纸(如果有)、补遗等磋商前公布的所有项目资料,无论供应商领取或下载与否,采购人和采购组织机构(采购代理机构)都视为供应商全部收到以上资料并全部知晓有关磋商过程和事宜,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供应商自行负责。售价:¥400.0 元(人民币)四、响应文件提交截止时间:2023年03月30日 10点00分(北京时间)地点: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西南大学文俊楼(南区行政楼)二楼采购与招投标管理中心开标1室(西南大学二号门内400米处)。五、开启时间:2023年03月30日 10点00分(北京时间)地点: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西南大学文俊楼(南区行政楼)二楼采购与招投标管理中心开标1室(西南大学二号门内400米处)。六、公告期限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3个工作日。七、其他补充事宜 八、凡对本次采购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西南大学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联系方式:柳老师 杨老师,023-68250945 68251032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中招国际招标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黄山大道中段53号5-1(双鱼A座5楼) 联系方式:秦佑琼、寿云凤、雷九红,023-68881331-9071、18502305170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柳老师 杨老师电 话: 023-68250945 68251032
  • AOTF近红外光谱仪中国总代诚招省市级代理商
    AOTF近红外光谱仪诚招各省市代理 产品好 赚钱更容易——这是一个先帮您做了一半市场的产品——这是一个来自美国的太空技术——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加上一个经验丰富的您 济南金宏利实业有限公司是专业经营国内外先进检测仪器的综合销售服务的大型商贸公司,经过多年的历练,打造了一个强大的集技术咨询、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团队。2001年被美国BRIMROSE公司授权为AOTF/NIR产品中国区总代理,并设立技术支持中心。负责全国的仪器销售、技术支持服务。现面向全国诚招代理商,具体内容如下: 1. 技术背景现代近红外光谱(NIR)分析技术是近年来分析化学领域迅猛发展的高新分析技术,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分析专家的注目。近红外光谱是一种快速、无损、可实现多组分同时测定的分析技术。近红外技术根据分光原理的不同,分为五代分光技术,滤光片、光栅扫描、傅里叶变换、二极管阵列和声光可调滤光器(Acousto-optic tunable filter,简称AOTF)。由机械分光技术到声电分光技术,仪器的稳定性、可靠性、环境适应能力和安全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是近红外技术的巨大飞跃,是全球最先进的近红外分光技术。美国BRIMROSE公司作为美国休斯公司的子公司,是全球声光、光电技术以及AOTF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领域的领先者。BRIMROSE与美国宇航局(NASA)长期合作,先后投入超过6100万美元用于开发AOTF技术。利用声光可调滤光器(AOTF)技术,为工业及军事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最先进的解决方案。2001年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并在济南设立技术支持中心。 2. 市场前景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正在以产业链的方式应用于多个领域,如农业、石化、制药、食品和饲料等,它可以快速高效地测量样本中的化学组成和物化性质,成为农业、工矿企业和科研部门不可或缺的一种分析手段。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工业(尤其是大型流程工业)应用中的优势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迅速被应用到实验室快速分析、现场分析以及在线分析中,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些行业,近红外光谱技术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如生产工艺的改革)以及提高科学管理(如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已成为现代优化操作和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利润空间AOTF近红外光谱仪是最适合工业在线分析的设备。在工业大生产日趋自动化的大背景下,AOTF在线检测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为稳定产品质量,自动化控制提供技术支持,利润空间巨大。作为美国Brimrose公司在中国的总代理,我公司承诺为丰厚的利润空间,并提供全套售后服务支持! 4. 竞争优势AOTF近红外光谱仪,自2001年进入中国市场,我公司为推广该技术做了大量的宣传和推广工作。目前,我司已为烟草、医药、食品等领域提供了100多套解决方案,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获得国家专利23项,并获得大量科技成果。我司参加过国家烟草专卖局、发改委、科技部许多重大课题的研究和实施。2014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我公司拥有一批接受过专业培训、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随时掌握行业最新技术,承担项目的咨询、设计;有关仪器设备安装、调试以及系统集成等工作。目前该技术已经在国内的制药、烟草、高分子等领域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已经被市场广泛认可。 5. 诚招代理现面向全国诚招代理商,把握机遇,做市场的先知先觉者。人生比努力更重要的是选择,与时俱进是财富的源泉! 假如你想成为一个省级总代理:一、资质要求: 1、具有良好的合作意愿,始终以诚信经营为本 2、具有全省范围运作的实力及人脉资源 3、具有专业的销售团队二、公司支持 1、签订代理合同,保障在其区域内代理权的合法性、唯一性 2、享受总代理的产品提货价格及优先提货权 3、享受公司提供的全程的技术跟踪服务 4、所有的售后服务由我公司专业的技术团队来做 5、零成本产品易损易耗件供货价 欢迎广大有识之士加盟我公司。 审时度势,科学技永远是第一生产力!
  • 2010年近红外光谱技术培训班通知
    主办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   培训对象:(1)近红外光谱仪器用户   (2)对该技术感兴趣用户   (3)仪器开发商或代理商   (4)在校研究生   培训内容:   一、基础理论知识   (1)近红外光谱技术进展   (2)光谱理论基本知识(光谱产生的原理、近红外光谱的特点)   (3)化学计量学基本方法(光谱预处理、多元校正和模式识别)   (4)近红外光谱仪器及其维护   (5)近红外光谱的实验方法(样品处理、测量附件的选用、光谱采集条件的优化选择)   (6)近红外标准方法解析(AACC、ISO、ASTM等)   二、应用   (1)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含饲料等)   (2)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含酒类、果品、调味品、营养品和保健品等)   (3)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4)在烟草领域中的应用   (5)在石化领域中的应用(含化工、生物质能源等)   (6)其它领域   三、建模技巧提高与讨论   (1)校正集和验证集样本的选择   (2)校正参数的选择(主因子数等)   (3)模型评价参数与意义   (4)用户问题提出与讨论   主讲老师:   (1)陆婉珍院士、严衍禄教授,部分专题讲座、参与学员讨论。   (2)袁洪福教授(光谱理论与仪器原理、石化和化工生产过程检测)   (3)梁逸曾教授、褚小立博士(化学计量学基础理论与建模技巧)   (4)胡昌勤教授或冯艳春博士(医药、西药检测)   (5)李军会博士(农业、烟草检测)   (6)杨辉华教授(药品质量监测)   培训地点:北京总后青塔招待所(北京海淀区沙窝桥)   培训时间:2010年8月27~29日   培训证书: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颁发   培 训 费: 人民币1900元/人(含资料、教材、证书等费用),学生凭证件1500元/人 8月1日前报名每人优惠100元。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联系人:    刘慧颖 13910775473 邮箱:liuhy0008@yahoo.com.cn    褚小立 010-82368342,13501215398 邮箱:cxlyuli@sina.com 附件:2010年近红外光谱技术培训班--主讲老师介绍
  • 龚伟,一个热心于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的女科学家
    在2016年3月25日召开的全国第六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上,鉴于龚伟教授对近红外光谱技术国际沟通和交流所发挥的巨大贡献,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特授予龚伟教授国际交流贡献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领导为龚伟教授(中)颁奖  会议期间,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了龚伟教授,请她介绍了自己与国内近红外研究领域如何结缘、对国内近红外研究的建议,以及对于近红外光谱技术未来发展前景的看法。  仪器信息网: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国内近红外光谱研究人员和工作的?  龚伟:接触国内近红外光谱研究,是源于2007年的一次大学同学聚会。同学聚会时不免谈到各自所从事的工作,巧合的是,有一个当时在江西省赣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从事分析化学工作的同学廖燕燕,她听说我在做近红外光谱,就问我近红外光谱能不能用在纺织品检验?而我回答道,从原理上说应该可以,但是具体行不行要看到样品。  说干就干,聚会之后,廖艳艳就把尼龙、混纺、麻、丝绸、纯棉等多种类型的一共224个不同类型的布料寄给我。为了这个项目,我自费买了一台近红外仪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建立了模型。为了项目进一步明朗化,我在2008年回国帮老同学选仪器,并且第一次参加了全国近红外大会。  仪器信息网:您认为,国内的近红外光谱研究存在哪些问题?您的建议或忠告是?  龚伟:在2008年我第一次参加的全国近红外大会上,了解了国内研究人员所做的一些工作。因为我是做近红外应用的,对这方面感觉比较深。我觉得中国的近红外方向有些走偏了,纯理论研究较多。而近红外的理论跟中红外没有区别,只不过是波数或波段的不同,除了这个都一样,中红外有的在近红外光谱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点。所以,在听到相关报告时,我马上站起来表示反对。好朋友就是“吵”出来的,当时“吵”过的几个人都成为了我的好朋友。  2012年,我再次回国参加了在桂林召开的全国近红外大会,期间仍然不断地宣传自己的想法,欣慰的是一些比较敏感的研究人员对此有了些感受。中国近红外人员参加2012年PAT(过程分析)国际会议,这也是我建议的。因为PAT是近红外光谱的最强应用,国外已经轰轰烈烈的“搞”了很多年,国内却很少,我们一定要尽力赶上。  而这次来参会,我明显感觉到大家对近红外的应用更加感兴趣了。不过,从褚小立寄给我的很多中国光谱杂志中发现,国内近红外主要还是用在农业、中药领域,化工等领域的应用还很少。未来,我们应该扩大近红外的应用领域、多做些应用研究,如这次华中科技大学骆清铭教授的大会报告内容——近红外用于脑成像前沿研究。  仪器信息网:您对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发展有哪些建议?  龚伟:时间的向前是不可逆转的,用我们科学的语言来描绘,它是个矢量。近红外技术的发展也是随时代向前走的,也是不可逆转的。日夜突飞猛进的计算机的应用,眼前的手机的广泛使用更是让近红外技术走进了一个新天地。  经过多年发展,近红外仪器本身重量已经从几十公斤甚至上百公斤下降到只有几百公克。最近,国内已有用手机控制的小型近红外仪器, 重量只有十几克,可以做室外的活体测定了。2015 年的匹兹堡会议上,有三家仪器制造公司展出了只有手掌大的近红外仪器。一个是Texas Instrument已正式上市的DLP2010NIR,大小尺寸是:15.9 mm X 5.3mm X 4mm。还有就是B&WTEK公司的I-Spec Nano,手机大小。最后一个就是在中国市场已有销售的JDSU公司的斜面波长渐变型扫描光谱仪。  可见,近红外仪器的发展趋势是小型化,那么,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也应该紧跟这一发展趋势,向着小型化、移动化、单项应用等方向发展。精确度和准确度及波长范围等指标可能达不到实验室仪器的水平,但是在造价上却必须低到一个普通用户可以承受的程度,即价格不要超过五千元人民币,才能普及到农村乡镇一级的使用单位和老百姓家里。仪器类型方面,可以不必都去做光栅扫描、傅里叶变换型的仪器,而其他的如滤光片型的也有适合的应用方向。  采访编辑:刘丰秋  附录:  龚伟(Wei Hansen)教授,1977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化学系,1989年毕业于休斯敦大学化学系,获分析化学博士学位。先后就职于辉瑞、联合利华、英国帝国化学工业等国际多家知名大型化工公司,长期担任科研发展部门的负责人。据龚伟教授介绍,直到1990年进入联合利华担任近红外光谱技术项目经理时,她做的第一个项目是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肥皂中的丙三醇和水。之后,龚伟教授一直从事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油料化工行业及化妆品行业的应用研究。  龚伟教授自2008年开始,先后4次回国参加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并做大会报告。参加会议期间,龚伟教授积极与国内近红外光谱专家、学者和媒体进行沟通交流,将国外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经验介绍给中国同行,同时也深入了解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积极为国内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献计献策。龚伟教授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工业实验室管理经验丰富,在很短时间就得到国内同行的熟知和认可。  龚伟教授在国际上积极宣传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先后向NIR NEWS杂志推荐发表了国内5家近红外光谱研究团队介绍。2015年12月,在她的积极推荐下,国际知名近红外光谱期刊Journal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专门出版了中国专辑(China special issue)。龚伟教授多次邀请国外近红外光谱和现代过程分析技术方面的知名教授到中国讲学,让更多国外同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近红外光谱技术。不仅促进了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也让国际充分了解中国的研究和应用水平,认识到中国对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做出的贡献,起到了很好的沟通和交流作用。
  • SE&博世:近红外光谱黑科技助力智慧新生活
    刚结束不久的上海第18届家电及消费电子产品世界博览会(AWE 2019 ) 上,BSH德国博世展出了与芬兰Spectral Engines(以下简称SE)合作开发的近红外光谱黑科技产品X-Spect,此次跨界合作昭示着以往广泛应用于科学仪器行业的近红外光谱技术开始切实服务于民用领域。 自打博西家电(BSH 德国博世和西门子家电电器集团)在IFA2017展上带给全球观众一款概念性物质扫描仪——X-Spect起,该扫描仪的核心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也随之在家电市场上被更多人所认知。物质扫描仪这类黑科技产品经常出现在科幻作品中,它的神奇在于:只要你拿它对着食物扫一扫,就能知道食物营养成分含量如何,熟了没有;对着衣服扫一扫,就能知道用了什么布料,上面的脏东西是什么。两年前,由于技术限制,X-Spect尚处于概念产品,而BSH亦无销售计划。两年过去了,就在大家都以为它只是个概念的时候,近红外光谱技术却让这个概念在2019年落地了。 第18届家电及消费电子产品世界博览会(AWE 2019 ) 上,BSH展出了近红外光谱黑科技X—Spect,它由BSH与芬兰Spectral Engines(以下简称SE)两家公司合作开发,上海AWE 2019 BSH展位现场。X—Spect运用了近红外光谱原理,通过扫描材料表面不同的分子结构来分析不同物质的成分和含量。 X-Spect整体重量大概跟一部手机差不多,看X-Spect的反面,就可以看到核心部件——SE的近红外光谱扫描传感器,看外观尤其像手机内置摄像头。 借助SE近红外光谱扫描传感器,X-Spect可以轻松辨别包括红酒酒渍、咖啡渍,牛奶渍,口红残留,以及衣服表面残留的香水味等多种残留物。把 X-Spect 往衣服上扫一扫,只需短短几秒,就能判断出来污渍含有哪些成分,毕竟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核心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X-Spect的核心,是Spectral Engines开发的新型号NIRONE Sensor -X传感器。该产品设计基于NIRONE传感器,针对消费级应用和手持式材料分析设备的大批量生产要求,成本水平和可制造对性进行了优化。 除了NIR光谱传感器外,NIRONE Sensor X还集成RGB颜色传感器。NIRONE Sensor X给近红外应用的领域,提供了一个快捷、稳定、大批量和低价格的全新选择。 BSH和Spectral Engines的这次合作让我们看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的更多可能。或许我们可以期待,未来近红外光谱黑科技能够把越来越多过去的概念变成未来的新产品,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多便利,让人类真正踏入智慧生活领域。 作为SE公司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海能全权负责SE公司NIRONE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全线产品在中国区域的市场拓展、深度研发、模型开发以及技术支持。海能仪器期待对您近红外光谱的技术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 2021年红外/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培训第二轮通知(总第七期)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文件近学分字[2021] 第002号2021年红外/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培训通知(总第七期)(第二轮)  近年来,红外/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拓展,红外/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各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应众多红外/近红外光谱从业者的要求,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拟定举办第七期红外/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培训班,本次培训班培训内容由理论授课、实操培训和考核评定三个部分组成,对于培训考核通过的学员,颁发红外资质认定证书。  理论授课部分,计划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系统讲解中红外、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中红外、近红外光谱仪的基本组成和光谱仪的维护、应用操作、常用的采样技术,以及中红外、近红外光谱在复杂体系多组分分析中的应用等内容。  培训对象:红外/近红外光谱分析检测岗位相关技术人员  主办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  承办单位:仪器信息网(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培训内容时间课程内容授课老师课时情况授课方式6月24日上午光谱类现代过程分析技术的基础、创新与展望袁洪福2-3课时线上6月24日下午中红外、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实验技术与应用实践周学秋2-3课时线上6月25日上午中红外、近红外光谱在复杂体系多组分分析中的应用及建模算法与规范闵顺耕2-3课时线上6月25日下午中红外、近红外光谱仪器原理、构造特点、工程化实施与维护王 东2-3课时线上6月25日下午答疑与研讨主持人:褚小立、王家俊1-2课时线上实操线下  二、培训时间  线上培训:2021年6月24-25日  线下实操:2021年7月(为期1天,具体时间待定)  三、培训地点  培训采取网络在线授课(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和线下实操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线下实操培训地点:北京化工大学。  四、培训人数  50人以内  五、培训费用  培训费用为5800元/人(含开据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生的税费),由参训学员支付,不含实操实验的食宿和差旅费。  本次培训收款单位为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近红外光谱分会挂靠单位),并开具培训费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参训学员在培训期间的食宿费用自理。  收款信息为(请备注 红外/近红外培训 以及个人姓名、单位):  开户名称: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开户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金融街支行  银行账号:110904042310106  备注:在汇款备注上务必注明汇款单位、参会人的姓名,并注明“红外培训”。  六、报名方式  需要参加培训的人员请填写参会回执(见附件2),并将缴费凭证一并发送到: yej@instrument.com.cn  联系人:叶女士:18211196128 yej@instrument.com.cn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  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6月7日  附件1:2021年红外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培训第二轮通知(总第七期).pdf  附件2:红外-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培训回执-20210607.docx2021年红外/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培训通知(总第七期)单位名称详细地址联系人电 话Email是否已经缴费姓 名性别职 务手机/固定电话/Email  此回执,以及缴费凭证发至 yej@instrument.com.cn。
  • 《饲料的近红外光谱分析应用指南》征求意见
    日前,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文件,征求关于3项农业行业标准(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其中《饲料的近红外光谱分析应用指南》规定了饲料成分如水分、粗脂肪、粗蛋白、淀粉、粗纤维含量以及消化率等技术指标的近红外光谱分析应用指南。  与其他分析技术尤其是传统的实验室化学分析技术相比,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分析速度、检测成本、可同时检测多种理化性质、易操作性等主要检测性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全球饲料行业,NIR技术的优势已经获得了极大的认可和广泛的应用。据悉,在 ISO 12099:2010 Animal feeding stuffs, cereals and milled cereal products-Guidelin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metry 标准颁布之前,国际上的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饲料行业中并没有通行的、普适性的国际标准。2010年 6 月 15 日,ISO 12099 的颁布实施在动物饲料行业树立了行业公认的交流准则,从而让不同 NIRS 光谱用户实现了结果的互认与交流,该标准在 2017 年进行了修订(ISO 12099:2017)。  在饲料行业,我国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引进近红外饲料分析仪器,到 2002 年底,正式颁布了饲料行业近红外分析的国家标准 GB/T18868-2002《饲料中水分、粗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赖氨酸、蛋氨酸快速测定近红外光谱法》、2007 年颁布实施了 NY/T 1423-2007《鱼粉和反刍动物精料补充料中肉骨粉快速定性检测近红外反射光谱法》,2012 年颁布了地方标准 DB21/T 2048-2012《饲料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水分、钙、总磷、粗灰分、水溶性氯化物、氨基酸的测定 近红外光谱法》,2015年颁布了地方标准DB43/T 1065-2015《饲料中氯基酸的测定 近红外法》,2019年颁布了地方标准DB36/T 1127-2019《饲料中粗灰分、钙、总磷和氯化钠快速测定 近红外光谱法》,这些标准的颁布实施,标志着这项检测新技术在我国的饲料检测方面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虽然,国内许多大型饲料企业和科研院所均在饲料的 NIR检测软硬件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既促进了饲料行业的飞速发展,又提升了 NIR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但与飞速发展的 NIR饲料分析技术以及对应的国际标准方面的发展相比,我国针对 NIR技术在饲料检测方面的标准制订还有待完善,这对我国 NIR技术在饲料行业的全面、稳健、规范的发展形成了制约。故此,亟需推出针对饲料行业检测具有指导性质的、能适应 NIR检测技术发展态势的指南标准。  《饲料的近红外光谱分析应用指南》修改采用 ISO 12099:2017《动物饲料、谷物及谷物精制料的近红外光谱分析应用指南》。ISO 12099 为使用近红外光谱进行动物饲料的成分如水分、脂肪、蛋白、淀粉、粗纤维含量以及相关性能参数如消化率等的检测提供了综合性指南。ISO 12099 国际标准的引用,为各项技术环节提供了非常细致的指导基础,是后续开发和应用具体 NIRS 解决方案的重要基石。  作为促进仪器技术应用的有力手段,标准的推行对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国家标准信息查询系统检索,目前近红外相关的国家标准22项、行业标准31项,地方标准18项。相关标准的推出对于发展中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便于广大用户正确掌握和使用近红外光谱定性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粮油、饲料、水果、纺织品、乳制品等现场快速鉴定与相关行业产品的鉴别、溯源及判别问题,对促进中国近红外光谱快速分析技术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发布了GB/T 29858-2013《分子光谱多元校正定量分析通则》,2019年发布了GB/T 37969-2019《近红外光谱定性分析通则》。其中,《近红外光谱定性分析通则》规定了近红外光谱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用软件、仪器设备、光谱测量、样品、定性分析试验步骤、试验数据处理、试验报告等内容的通用要求,进一步完善了近红外分析技术的应用标准,使近红外定性分析的应用走向规范。在我国,大量的科研机构及企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并充分挖掘和利用着NIR分析的优势。不过,相对于近红外亟待拓展的领域,现有的标准还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应用需求。拿饲料为例,当前全球工业领域的质量管理,已提升到以“原料控制”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等预防性的质量控制和检验手段为主。要满足上述要求,须有快速、适宜现场及在线检测的检验手段作为支撑,而鉴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优势,相关标准的完善将进一步推动其在饲料领域的应用拓展。
  • 2010年全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培训班第二轮通知
    主办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   培训内容:   一、基础理论知识   (1)近红外光谱技术进展   (2)光谱理论基本知识(光谱产生的原理、近红外光谱的特点)   (3)化学计量学基本方法(光谱预处理、多元校正和模式识别)   (4)近红外光谱仪器及其维护   (5)近红外光谱的实验方法(样品处理、测量附件的选用、光谱采集条件   的优化选择)   (6)近红外标准方法解析(AACC、ISO、ASTM 等)   二、应用   (1)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含饲料等)   (2)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含酒类、果品、调味品、营养品和保健品等)   (3)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4)在烟草领域中的应用   (5)在石化领域中的应用(含化工、生物质能源等)   (6)其它领域   三、建模技巧提高与讨论   (1)校正集和验证集样本的选择   (2)校正参数的选择(主因子数等)   (3)模型评价参数与意义   (4)用户问题提出与讨论   培训地点:北京总后青塔招待所(北京海淀区沙窝桥)   培训时间:2010 年8 月27~29 日 26 日全天报到   培训证书: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颁发   培 训 费: 人民币1900 元/人(含资料、教材、证书等费用),学生凭证件1500   元/人。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2010 年全国近红外光谱培训班   联系人:   刘慧颖 13910775473 邮箱:liuhy0008@yahoo.com.cn   褚小立 010-82368342,13501215398 邮箱:cxlyuli@sina.com   培训费代收帐户:   银行汇款   开户行:中行总部基地支行   户 名:北京英贤仪器有限公司   账 号:822920963408091001   备注:汇款时请务必注明“近红外培训费”,汇款后请邮件或电话告知会务组,以便开据发票。   参会回执 姓 名 职 务 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 手 机 E-mail 房间预订 标间 间(288 元/天,含2 人早餐) 商务大床房 间(318元/天,含1 人早餐)   备注:为保证房间供应,请务必在 8 月20 日前提交房间预订回执,报名回执发邮件至联系人邮箱   2010 年全国近红外光谱培训班日程安排   (8 月26 日~8 月29 日) 时 间 主讲人 内 容 8 月26 日 全天报到 8 月 27 日 8:30~10:20 10:30~12:00 袁洪福教授 近红外光谱基本原理和分析基础知识 近红外光谱仪器类型、附件和基本维护、近 红外光谱标准方法介绍 12:00 午餐 13:30~15:30 15:50~17:30 褚小立高工 近红外光谱分析中常用的化学计量学方法 分析模型的建立过程与规范 18:00 晚餐 8 月28 日 8:30~9:50 10:00~11:00 11:10~12:00 褚小立高工 胡昌勤教授/ 冯艳春博士 梁逸曾教授 化学计量学方法在光谱分析领域中的最新 研究进展 近红外光谱在石油和化工等领域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在药品监督领域中的应用 12:00 午餐 13:30~15:00 15:10~16:30 16:30~17:30 李军会副教授 杨辉华教授 陆婉珍院士 严衍禄教授 近红外光谱农产品、烟草和食品中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专家答疑,集体合影 18:00 晚餐 8 月29 日 8:30~12:00 仪器应用工程师 仪器操作实验 介绍各种近红外仪器的性能、操作、分析模 型应用(上机实验)12:00 午餐 培训结束      交通路线   线路方案一:   适合于京外以及京内距离地铁或者车站较近参会人员   机场乘大巴到公主坟,然后转乘624 到南沙窝桥下车步行107 米即到。或者坐机场快轨到东直门乘2 号地铁换乘地铁1 号线,在五棵松站下,打的沿四环五分钟   到。   北京西站乘982 到南沙窝桥下车步行107 米即到 或者在北广场打的一直顺莲池路西行到沙窝桥西南角,约5 公里,十分钟到。   北京站乘728 然后转乘624 到南沙窝桥下车步行107 米即到 或者乘2 号线换乘地铁1 号线,在五棵松站下,打的沿四环五分钟到。   北京南站乘958 到到南沙窝桥下车步行107 米即到 或者乘地铁4 号地铁换乘到1 号线,在五棵松下,打的沿四环五分钟到。   路线方案二:   适合于北京市内直接到会场参会人员。   乘坐335 路624 路689 路736路740 内环740 外环[18 里店]740 外环[阜永路口西]952 区间952 路958 路959 路967 快车967 路981 路982 路983 支线996 路   运通115 线 到 青塔 下车步行102 米   乘坐624 路736 路740 内环740 外环[18 里店]740 外环[阜永路口西]913 路952区间952 路958 路959 路967 快车967 路981 临线快车981 路982 路983 支线   996 路运通115 线 到 南沙窝桥 下车步行107 米
  • 首届“创和亿杯全国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竞赛”活动总结及建议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举办的首届“创和亿杯全国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竞赛”成功举办,本网特邀请我国分析化学和化学计量学专家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本届竞赛的组织者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褚小立教授级高工,以及本届竞赛支持单位上海创和亿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张军工程师对本届竞赛进行评述,并对未来竞赛活动提出一些设想。  一、基本情况  开展近红外光谱建模竞赛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计划已久的一项工作,但因各种原因一直未举办,直到遇到这套建模数据。这套数据来源于真实的应用现场,是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器,采用漫反射方式测量烟草烟碱的数据集,样品数量多,烟碱浓度分布也相对较宽,具备较好的光谱与浓度定量统计意义。首次进行建模竞赛,选一套稳健的数据集至关重要。这套数据集的稳健之处在于建模算法(线性或非线性)对预测结果的影响较小,光谱变量选取方法影响较小,采用常规的预处理方法便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可以说,只要参赛者的建模步骤规范,具备基本的建模技巧,通过细心和耐心选择常用的建模算法(包括光谱预处理方法、波长选择方法和定量校正方法)及其参数,采用商品化的化学计量学软件,不需要自己编程,就可以得到优秀的成绩。  从来自70多个单位,100多名参赛者的结果来看,达到了这个基本目标,尤其是一些来自应用企业一线工程师的建模结果非常优秀,这是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落地的重要基础。本次比赛共收到109个模型的预测结果,通过对200个预测集光谱的预测结果与参考值之间的偏差,即MAE(平均绝对误差)和SEP(预测集均方根误差),进行计算,采用了二者的均值进行了模型评价。小于0.30的76个,小于0.25的54个,小于0.22的19个,本届的参赛模型大都具有较好的预测结果。  开展竞赛之前,近红外光谱分会曾小范围对这套数据组织了盲测,数据提供方(上海创和亿)也长时间在公司内部进行盲测,这次竞赛的最优结果已接近了前期盲测的最优值,但没有预想的“实质性”突破。在竞赛前,曾有预想出现“黑马”,把这套数据的MAE降低到0.15以下,把SEP降低到0.20以下,这一目标尚没有实现,希望有兴趣的同行,继续尝试新的建模策略和算法,进一步提高建模能力。  二、定量建模算法  多数参赛者的模型采用的建模方法是最常用的PLS回归,部分模型采用了SVM和神经网络等,神经网络方法还包括BP、CNN,但CNN方法的模型并不很多,与当前的人工智能研究热潮有点不符。当然与这套数据集的特点有很大关系,据了解有不少参赛者尝试了很多算法,但PLS效果好,所以只提交了PLS结果。也有采用自行提出的一些算法,预测结果也较好。  值得说明的是,PLS模型采用的算法和实现方式不尽相同,多数采用了普通的NIPALS和SIMPLS算法,也有人采用了MATLAB系统中的plsregression,或使用了Python scikit-learn包中的PLSRegression,也有采用商业化学计量学软件或仪器公司配套的软件。这些不同的计算方法会导致结果上稍有不同。  在模型参数的确定与模型验证方面,多数模型采用了各种形式的交叉验证,也有采用K-S分组的方式划分了验证集进行模型验证。不同验证方式的结果都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但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某些模型采用了不同的多种方式同时进行验证,但由于篇幅的限制,提交的报告中几乎没有系统的讨论。  校正集光谱的考察是建模的首要步骤,如奇异样本的识别与删除,但只有少数模型在建模前进行了数据的考察。模型的适用性考察几乎没有讨论,极少有人对预测集的奇异光谱给予关注。  三、光谱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处理是建模的关键步骤之一,本次参赛模型几乎全部采用了信号处理技术对光谱进行了散射校正和背景扣除处理,MSC、SNV、SG/CWT求导(1阶、2阶)等常用方法都得到了尝试。某些模型采用了光谱变量选择方法,如MC-UVE、CARS、SPA、波段选择(iPLS)等。对于这套竞赛数据,从预测结果来看,变量选择的作用没有得到体现。上述这些结果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合理性。漫反射光谱的散射校正一般认为是必要的,但背景信号是否对模型具有贡献一直没有得到确切答案。对于大多数校正集,当校正集光谱数量大于光谱变量数时,变量选择应该不再是影响模型准确性的关键因素,但变量选择对精简模型和提高模型的解释性等仍具有意义。  四、建议  此次建模比赛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对促进建模技术的交流与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很多专家和同行都建议把这项竞赛持续办下去。由于是首次进行建模比赛,还有许多值得提高改进的地方,例如,本次竞赛只把预测结果的“MAE”和“SEP”作为准确性评判标准,没有考虑界外样本的影响,也没有考虑预测值与参考值的相关性(散点图)、预测结果的相对偏差(包括除奇异点以外的最大偏差)等参数。另外,建议进一步完善参赛文档的完整性,例如建模方法的描述要尽量详细,从原理到计算过程和相关参数,保证模型的可重复性。建议以后竞赛对建模过程的描述赋予一定的权值(例如占20%),专家小组对此进行评审打分。此外,竞赛方式也有待进一步改进,目前是以个人的形式参赛,存在同一个研究小组多人(5人以上)同时参赛的情况,这是值得鼓励的,但如果其预测水平基本相当且都较为优秀,就会影响所有参赛者的排名,有失竞赛的公平性和多元化,如何规避有待商榷。建议采用初赛和复赛的方式进行,同时进一步提高竞赛的奖金,吸引更多行业高手参与。  一套合适的数据集是竞赛成功的关键,也是共同提升建模能力的重要生产资料,在此呼吁业内人士积极提供近红外光谱数据集,逐步形成中国近红外光谱竞赛集数据库,公开公布相关信息,供国内外同行开展相关研究工作长期下载使用。
  • 《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技术通则》团体标准工作组成立暨第一次讨论会在京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1年6月30日,《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技术通则》团体标准工作组成立大会暨第一次讨论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各个工作组成员单位的20余位代表出席。标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我国标准化改革创新的重要发展阶段,团体标准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SCIS)秘书长郭晓维在致辞中介绍说,从2014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就决定做标准化工作。2015年,作为团体标准制定首批试点单位,正式立项开始首批学会标准制定。到现在,不仅建立了标准化工作的规范和工作流程,还建立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标准专业技术委员会和超过130人的标准化工作专家库,一直走在标准建设的前列。目前为止,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已经发布10项标准,其中3项学会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的制修订项目,1个ASTM的新提案正在起草。《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技术通则》团体标准于2020年12月正式立项,项目申报单位为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21年2月25日,成立《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技术通则》标准工作组,并开始相关的工作。而本次会议的其中一项重要日程就是《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技术通则》团体标准工作组的线下成立仪式。工作组涉及的14家单位包括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大学、天津九光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海军军医大学、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几次线上与线下的会议,《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技术通则》团体标准的制定工作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目前,标准起草小组按照工作组各单位对标准初稿(草案)的返回意见对标准初稿(草案)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形成了《傅立叶变换变换近红外光谱仪技术通则》团体标准初稿。本次会议中,工作组组长、北分瑞利高级工程师高学军等分别对标准编写的前期工作和标准初稿内容进行了介绍。基于此,与会代表对标准初稿内容进行了讨论。鉴于标准的简洁性,与会代表建议将术语定义描述进一步简化,并对关键的术语进行补充完善;再次明确技术通则的定位,对部分技术指标的设定进行了取舍;确保标准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大家对本底光谱能量分布、100%线噪声、光谱分辨率等关键技术指标的计算方法、数值设置的合理性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考虑到标准的普适性,大家对标准物质的选择进行了多方意见征集,并对水蒸气、聚苯乙烯和“GBW(E)130550可见-近红外波长标准物质”的可行性方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此外,大家还对仪器工作条件及使用安全性的描述,相关标准的引用等问题也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为保证标准制定后续工作的有序进行,标准初稿讨论之后,大家也对下一步的工作计划进行了详细的部署。郭晓维指出,“我们的目的是做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标准,并用标准化相关工作助推行业发展。下一步要开启多种合作,将本项目标准效益最大化。”基于此,标准牵头单位北分瑞利总工程师武慧忠也再次明确了项目的分工和进度。按照计划,预计9月份进行征求意见稿的讨论,12月底前完成项目的所有工作。后记一直以来,标准都是仪器技术及应用拓展重要的推动力。对近红外光谱技术而言,近年来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关的应用标准也在不断的完善中。据国家标准信息查询系统,相关的应用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一共有69条,但迄今国内还没有近红外光谱仪器的性能测试与检定的国家标准方法。虽然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针对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的性能测定专门制定了《ASTM E 1994 General principles for technology of fourier transform near infrared spectrometer》,规定了两个不同水平的性能测试方法,以衡量实验室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的性能,但是该标准没有对仪器具体的性能指标、标志、包装和贮存等作出要求。长期以来,各家近红外光谱仪器厂商的测试方法均只针对自己生产的仪器性能,采用的方法和标准也不尽相同,致使不同厂商仪器的性能无法进行比较,仪器用户在采购、比较仪器时缺乏科学依据。《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技术通则》团体标准结合国内近红外仪器的实际情况,规定了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和贮存。该仪器标准制定发布后,不仅可以规范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生产厂家的生产检验标准,让各种检测方法的标准具备了可操作性,对仪器实际应用和行业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标准支撑,也为实验室的认证奠定了基础。而且,还可以促使国内外仪器评价指标标准的统一,特别是可以为相关的仪器招标项目提供切实的评价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与国际同类产品的整体竞争水平。
  •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应用
    p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方法(化学计量学)、新材料(光纤等)、新器件(检测器等)和新技术(计算机)的发展和出现,近红外光谱技术从光谱分析队列中吊车尾的位置迎头赶上,崭露头角。如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结合现代化学计量学方法的近红外光谱技术,已经成为工农业生产过程质量监控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分析手段之一,在农产品、食品、医药、石化等领域均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以炼油原料(原油)及石油化工产品为例,介绍近红外光谱在石油化工领域中的应用。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1. 何为石化产业 /strong /span /p p   石化是石油化学工业的简称,具体是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整个加工工业,其中也包含了原料开采的过程,即石油开采业、石油炼制业、石油化工业三大块。 /p p   石油化工加工工业主要包含炼油和化工品生产两大板块。炼油主要是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各类燃料油、化工原料等产品,主要包括石脑油、汽油、煤油、柴油、沥青、焦炭、润滑油、液化石油气等等 化工品生产主要指以部分炼油产品为原料,首先通过化学加工来生产以三烯(乙烯、丙烯、丁二烯)和三苯(苯、甲苯、二甲苯)为代表的基本化工原料,进而以这些基本化工原料生产多种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的过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9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c1ce16f0-ea11-4737-a4fb-0ff64b82f410.jpg" title=" 01.jpg" alt=" 01.jpg" width=" 500" height=" 39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石油炼制示意图(图片源于网络)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2. 近红外光谱在石油分析化学中的角色 /strong /span /p p   石油和天然气主体为碳氢化合物,各类石化产品的主体组成物质也均为碳氢化合物,外加少量含氧、含氮、含硫等元素的化合物,然而石化产品种类繁多且分子结构千变万化,因此石油分析化学的目标就是获得石油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石油分析测试是炼油科技与生产的眼睛,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炼油技术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纵观石油分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出其大致是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条主线是在原有的油品族组成和结构族组成分析基础上,通过当代更为先进的分离和检测方法,对油品的化学组成进行更为详细的表征,即油品的分子水平表征技术,其主要目的是为开发分子炼油新技术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以求索研发变革性的炼油新技术 另一条主线则是采用新的分析手段,快速甚至实时在线测定炼油工业过程各种物料的关键物化性质,即现代工业过程分析技术,其主要目的是为先进过程控制和优化技术提供更快、更全面的分析数据,从而实现炼油装置的平稳、优化运行。 /p p   分子光谱分析方法对于石化产品有机物结构非常敏感,中红外光谱、近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及核磁共振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在油品分析中均有较多的应用,但综合仪器稳定性、信号抗干扰能力、进样技术、工业应用成熟度等方面来看,对油品(包括原油、汽油、柴油和润滑油等)及化工品的快速和在线分析,近红外光谱是最实用、最适合工业过程控制的手段。在线近红外光谱已广泛应用于炼油领域,从原油调合、原油加工(原油蒸馏、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和烷基化等)到成品油(汽油、柴油)调合等整个生产环节,可为实时控制和优化系统提供原料、中间产物和最终产品的物化性质,为装置的平稳操作和优化生产提供准确的分析数据,在化工品生产领域同样得到广泛应用,该技术已成为衡量现代炼化企业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47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34f819e5-89f0-4ce7-a327-5714e36c7c91.jpg" title=" 02.jpg" alt=" 02.jpg" width=" 500" height=" 47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近红外在炼油厂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环节(黑点表示)及部分可分析的性质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3. 化学计量学与石油分析 /strong /span /p p   化学计量学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在上世纪80、90年代得到长足发展和应用。化学计量学利用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方法和手段对化学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解析,以最大限度获取有关物质的成分、结构及其他相关信息。石油组成极其复杂,需要多种近现代分析方法的量测数据进行表征,而将这些仪器的量测数据高效快速地转化为有用的特征信息,就得依靠各种化学计量学方法。 /p p   化学计量学内涵丰富,其内容几乎涵盖了化学量测的整个过程,在石油分析中,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多元分辨、多元校正和模式识别。其中多元分辨算法主要用于处理色质联用、全二维色谱等方法得出的多维数据,近红外光谱是二维分析方法,利用的化学计量学方法以多元校正和模式识为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27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34fd2736-185f-4150-98c9-54831f8b5e5c.jpg" title=" 03.jpg" alt=" 03.jpg" width=" 500" height=" 273"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用于石油分析的常见化学计量学方法 /strong /p p   尽管用于石油分析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很多,但绝大多数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实际应用其实不多。对于模式识别,不同类型样品,其最佳识别算法可能会不同,以汽油为例,有研究用九种算法对不同炼厂汽油近红外光谱进行分类,结果发现K-邻近算法(KNN)、概率神经网络(PNN)、支持向量机(SVM)三个算法分类效率最高,其他如线性判别分析(LDA)、SIMCA等算法则效果一般。 /p p   对于多元校正,偏最小二乘(PLS)是使用得最广泛的算法,某些非线性严重的性质也会用到人工神经网络(ANN)建模。以汽油性质预测为例,很多文献研究比对了包括PLS、ANN、多元线性回归(MCR)、支持向量机回归(SVR)在内的多种算法,最后综合模型准确性、稳健性来看,PLS往往是最优选择。当然也有例外,原油分析由于其特殊性,传统建模方法无法适用,因此国内外都针对原油的近红外光谱分析开发了独特算法。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4. 近红外对原油及石油产品的分析应用 /span /strong /p p strong   4.1 原油 /strong /p p   原油性质差异巨大,从开采、贸易、流通到最后的加工,各环节均需要对相关的原油性质进行评价,而现存的ASTM原油评价方法需要较长的分析时间及较大的工作量,在很多场合不能满足分析时效性,原油快评技术便应运而生,而近红外光谱技术由于测量方便、成本低、可用于现场或在线分析等优势成为首选。 /p p   目前通过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直接建立原油基本性质模型,主要包含密度、残炭、酸值、硫含量、氮含量、蜡含量、胶质含量、沥青质含量、实沸点蒸馏曲线(TBP)等性质。但原油评价不仅需要测定原油的基本性质,还需要测定原油各馏分油的物化性质,分析项目近百种,采用传统的多元校正方法逐个建立校正模型非常困难。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采用拓扑学原理建立的基于模式识别的近红外光谱油品分析技术,后来发展到利用该技术结合原油详细评价数据库,关联出原油评价所需的详评数据。该近红外光谱原油快速详评技术于近10年引进到国内,目前包括大连石化和金陵石化等多家炼厂都购买了该技术,用于原油调合及蒸馏工艺中。 /p p   2012年,我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RIPP)基于国内外有代表性的500余种原油,建立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油近红外光谱数据库,基于库光谱识别和拟合专利技术,开发了原油快评系统,近年来该系统不断完善,申请专利20余件,同样实现了原油各馏分详评数据的关联,形成了国产化的全套原油快速详评技术,预测准确性在传统分析方法的再现性要求之内,可在原油贸易、原油调合以及原油加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282e4ad4-60c0-48cd-b060-828f0c51fc0e.jpg" title=" 04.jpg" alt=" 04.jpg" width=" 5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RIPP原油快速评价技术流程示意图 /strong /p p   鉴于原油色深、粘稠等特性,近红外原油快评技术绝大部分为离线分析技术,法国TOPNIR公司的原油快评成套技术在国外有在线应用案例,国内石科院和南京富岛公司合作也具备原油在线快评的实施能力。目前国内还没有在线原油快评的实际应用,近期为配合智能炼厂建设,某些炼厂正进行常减压装置的实时优化(RTO)改造,RTO需要实时掌握进料性质,可能会引进原油在线快评技术。 /p p strong   4.2 石脑油 /strong /p p   石脑油由原油蒸馏或石油二次加工切取相应馏分而得,其主要成分是含5到11个碳原子的链烷烃、环烷烃或芳烃。石脑油是管式炉裂解制取乙烯、丙烯,催化重整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组分以及制取苯、甲苯和二甲苯的重要原料 也可以用于生产溶剂油或直接作为汽油产品的调合组分。 /p p   炼厂对石脑油采取“宜油则油,宜烯则烯,宜芳则芳”的利用原则,而每种利用方式对石脑油有不同的质量技术指标要求,其中石脑油的PIONA族组成(直链烷烃、支链烷烃、环烷烃、烯烃和芳烃)无论对哪种利用方式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指标。近红外光谱技术实现了石脑油PIONA族组成的在线快速分析,可为先进控制及优化系统提供物料的实时组成数据,且数据准确性和传统色谱分析方法基本相当。除PIONA族组成数据外,近红外还可分析石脑油密度、馏程、碳数分布、芳烃潜收率等性质,准确性满足工艺需求。理论上近红外光谱也可以测定更详细的基于碳数分布的PIONA组成,如C8直链烷烃、C9芳烃等等,但石脑油组成复杂,各碳数下不同类型化合物含量分布很不均匀,某些组分含量较低,需要采用一些专用的方法才能得到满意的预测结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研究报道利用近红外光谱和PLS建模预测石脑油详细烃族组成(部分)信息的精度,RMSEP和r2为模型验证集平均偏差及决定系数,Repro和r2max为实验室标准方法(色谱)重复性及决定系数 /span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9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1080fb76-a551-426d-8dd9-27f631113239.jpg" title=" 05.jpg" alt=" 05.jpg" width=" 600" height=" 39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英国石油公司(BP)最早将近红外光谱用于乙烯裂解装置原料石脑油的PIONA组成在线分析,燕山石化乙烯裂解装置于2007年首次采用了国产在线近红外光谱技术,如今国内多家炼厂乙烯或重整装置上都拥有近红外在线监测系统,用来实时监测石脑油原料或对应产品的物性参数。除了将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蒸汽裂解和催化重整装置进料的在线外,为合理利用石脑油资源,一些石化公司如韩国SK还建有石脑油优化自动调合装置,该装置将在线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调合组分和产品的PIONA组成、密度和馏程的分析,为优化石脑油调合实时提供数据,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p p strong   4.3 汽油、喷气燃料、柴油 /strong /p p   汽油、喷气燃料(航空煤油)、柴油是使用最广泛的三种石油燃料产品,三者主要依靠馏程(碳数)区分,从轻到重依次为汽煤柴油,有部分重叠。 /p p strong   4.3.1 汽油 /strong /p p   汽油是最常见的用量最大的轻质石油产品,主要成分为C4至C12的复杂烃类混合物。原油蒸馏、催化裂化、热裂化、加氢裂化、催化重整、焦化等炼油过程都产生汽油组分,但从这些装置直接生产的汽油组分,不单独作为发动机燃料,而是将其按一定比例调配,辅以添加剂,如以前的甲基叔丁基醚(MTBE)、如今普遍添加的乙醇组分等,调合成满足一定质量规格要求的商品汽油。 /p p   辛烷值是汽油最重要的质量指标,用于表征汽油的抗爆性,其分为研究法辛烷值(RON)和马达法辛烷值(MON),车用汽油牌号是按研究法辛烷值等级划分的,主要有92、95、98号,标号越高,抗爆性越好。传统辛烷值测定方法速度慢、成本高、所需试样量大(约400mL),而且不适合在线分析。辛烷值与化合物结构密切相关,早在1989年美国就有人利用近红外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方法建立了汽油辛烷值快速测定方法,从而掀起了近红外光谱在油品分析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热潮,至今近红外光谱测定汽油辛烷值仍旧是石化领域研究最广泛和深入的测试项目之一,目前成品汽油辛烷值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SEP在0.35辛烷值单位左右。 /p p   除辛烷值外,近红外光谱还可分析汽油密度、馏程、烯烃含量、芳烃含量、苯含量、氧含量、雷氏蒸气压等性质,其分析准确性满足各项汽油生产工艺以及调合工艺的需求。如今新建炼厂基本都使用管道自动调合工艺来进行汽油调合,原来使用罐调合方式的炼厂也慢慢在升级改造为管道调合方式,该方式对调合物料和产品的实时性质监测有较高的需求,在线近红外分析仪可实时、准确地为调合优化控制系统提供各种汽油组分和产品的多种关键物性。调合优化控制系统利用各种汽油组分之间的调合效应,实时优化计算出调合组分之间的相对比例,保证调合后的汽油产品满足质量规格要求,并使调合成本和质量过剩降低到最小。以在线近红外为主要特征的汽油优化调合系统最早于上世纪90年代在国际上出现,同时期我国兰炼、大连石化等炼厂对该技术进行了引进。至2005年,完全由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建成的含在线近红外分析系统的汽油优化调合系统在中石化广州分公司正式投产运行,当年就带来了上千万人民币的效益。目前新建炼厂如中科炼化、盛虹石化等均含有汽油管道调合建设项目,荆门石化、天津石化、山东汇丰石化等企业也正在进行或已完成对原有汽油调合系统的升级改造,以上项目全部采用了在线近红外分析系统。该系统运行方式一般是将调合前的各路组分汽油和调合后的成品汽油引入快速回路,经预处理后进入流通池进行光谱分析,最后返回原管线或进入回收罐,也有直接将探头插入管线无预处理直接测量的方式,目前主流还是引出式检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29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87440863-26c1-4a20-aa5a-b92b08875055.jpg" title=" 06.jpg" alt=" 06.jpg" width=" 500" height=" 295"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汽油调合在线近红外分析系统示意图 /strong /p p   在汽油调合过程中,近红外光谱不仅可用来实时分析组分油和成品油性质,还可用于调合配方的快速设计。研究表明,利用各组分油近红外光谱按一定比例计算出的成品油近红外光谱,和用光谱仪采集的由同种组分油按相同比例调合出的实际成品油的近红外光谱,二者相似度很高,经同一模型预测出的辛烷值也很接近,证明利用组分油近红外光谱和辛烷值数据,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调合比例,指导生产目标辛烷值成品汽油是可行的。该技术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一旦用于实际,可帮助炼厂生产调度人员方便快捷的设计调合配方,最大化提高调合效益,该技术对原油、石脑油等物料的调合同样适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26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b2b7b119-6dc7-4c9c-a9b2-583dbe41b7a4.jpg" title=" 07.jpg" alt=" 07.jpg" width=" 600" height=" 264"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研究报道的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汽油辛烷值模拟器,可通过组分油近红外光谱计算出调合配方及成品油近红外光谱,计算得到的光谱和根据该配方调合的成品油实际近红外光谱一致性较好,两幅光谱预测出的辛烷值也相近 /span /p p strong   4.3.2 喷气燃料 /strong /p p   喷气发动机燃料,又称航空涡轮燃料,是一种轻质石油产品,为透明液体,由直馏馏分、加氢裂化和加氢精制等组分及必要的添加剂调合而成。喷气燃料分宽馏分型(沸点范围约60~280℃)和煤油型(沸点范围约150~315℃)两大类,广泛用于各种喷气式飞机。我国喷气燃料分为5个牌号,其中3号喷气燃料是现行最常用的航空燃料。 /p p   冰点和芳烃含量是3号喷气燃料的重要质量控制指标,近红外光谱可对其快速测定,预测冰点SEP约为1.5℃,预测芳烃含量SEP约为1.5%,此外近红外光谱还可快速测定喷气燃料烯烃含量、密度、馏程、闪点、粘度等性质 。为实现战场环境下对军用燃料的快速质量鉴定,美国从90年代初就开始尝试用近红外光谱方法对包括喷气燃料在内的军用油品进行快速分析。几年后我国石科院、总后油料所等多家单位也陆续开展相关研究工作,针对我国的军用喷气燃料建立了近红外光谱快速分析方法。 /p p strong   4.3.3 柴油 /strong /p p   柴油分为轻柴油和重柴油,我们常说的车用柴油为轻柴油,按凝点分级,有5号、0号、—10号、—20号、—35号和—50号六个牌号,主要由直馏柴油、催化柴油及焦化柴油等调合组分经必要的加氢处理后按一定比例调配而成,主要包含10到24个碳原子的各族烃类化合物。 /p p   和辛烷值类似,十六烷值是表征柴油性能的重要指标,用来衡量燃料在压燃式发动机中的发火性能,其传统测定方法也存在和传统辛烷值测定方法同样的问题,而十六烷值也和化合物结构密切相关,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上就出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柴油十六烷值的应用,随后几年我国也开始了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行质量规范对柴油组成尤其是芳烃成分含量作了严格要求,近红外光谱也可用于柴油详细族组成的快速分析,可预测链烷烃、一环烷烃、二环烷烃、三环烷烃、总环烷烃、烷基苯、茚满、茚类、总单环芳烃、萘、萘类、苊烯类、总双环芳烃、总多环芳烃和总芳烃的含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5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484d4eee-581a-4209-8d4a-31bd99422cf4.jpg" title=" 08.jpg" alt=" 08.jpg" width=" 600" height=" 451"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石科院开发的柴油族组成近红外分析模型 /strong /p p   除了十六烷值和组成分析外,近红外光谱还可较为准确地分析柴油密度、折光指数、碳含量、氢含量、馏程、闪点、凝点和冷滤点等性质。随着烃类分子碳数及烃链长度的增加,近红外光谱对于结构变化的敏感度逐渐降低,因此分子量更大的柴油在某些和结构变化密切相关的性质分析准确性上要略逊于汽油,如馏程和十六烷值(相对于辛烷值)。柴油的闪点、凝点、冷滤点等物理性质与近红外光谱呈非线性响应,利用非线性校正方法如人工神经网络(ANN)得到的模型效果往往要优于常用的偏最小二乘(PLS)方法。柴油生产过程中一些性质如十六烷值、倾点、凝点等,会通过添加改进剂来改善,且添加量较低,往往在近红外光谱中无响应,因此,近红外光谱只能预测添加改进剂前的性质结果。在线近红外光谱同样可用于柴油调合中,由于柴油调合组分相对简单,且装置普及程度不如汽油调合,因此国内外柴油在线分析应用案例远少于汽油调合。 /p p strong   4.4 替代燃料 /strong /p p   为缓解我国石油资源匮乏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实现我国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需要发展内燃机替代清洁燃料以部分取代石油基燃料即汽油和柴油。替代燃料主要分为三大类,其中醇、醚、酯类等含氧燃料(主要包括甲醇、乙醇、二甲醚以及由植物油制取的生物柴油、生物航煤)为第一大类,但因热值相对低等原因往往和石油基燃料混兑,形成乙醇汽油、混合柴油等燃料。大量试验研究和成功实践都证明,乙醇作为汽车的代用燃料是完全可行的。目前,乙醇作为燃料应用在汽油机上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我国也正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乙醇汽油,乙醇添加比例一般为10%。生物混合柴油在世界范围内使用量正逐步增加,在美国、法国、巴西等国家应用较广泛,添加比例为5%-20%,国内目前应用不多。 /p p   近红外光谱可用于发酵生产燃料乙醇、酯化反应生产生物柴油的工艺过程。以生物柴油为例,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种类很多,包括植物油(草本植物油、木本植物油、水生植物油)、动物油(猪油、牛油、羊油、鱼油等)和工业、餐饮废油(动植物油或脂肪酸)等。不同油脂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在理化性质方面差异很大,决定生物柴油产品使用性能的指标有化学组成含量(脂肪酸甲酯、脂肪酸、甘油酯等)、运动粘度、酸值、碘值、闪点、冷滤点、十六烷值等等,近红外光谱可快速测定这些指标,有利于生物柴油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p p   乙醇、生物柴油等替代燃料各方面性能均和石油基燃料有差异,其渗入含量对于混合燃料的理化性能如热值、发动机腐蚀性、辛烷值、十六烷值等有显著影响,必须保持适当比例。因此,对于混合油品中替代燃料含量的准确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色谱和光谱技术都可满足分析需求,利用近红外光谱测定乙醇汽油中乙醇及甲醇含量或混合柴油中生物柴油含量的研究及应用有很多,研究报道乙醇和甲醇含量预测SEP能到0.3%,生物柴油含量预测SEP能到0.15%左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26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2382843e-7cd2-4f1f-ba33-d40718be105e.jpg" title=" 09.png" alt=" 09.png" width=" 600" height=" 261"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为适应现场快速检测,某研究利用改装的便携近红外光谱仪和多元线性回归-连续投影算法(MLR-SPA)测定混合柴油中生物柴油含量,a.通过反射挡板改为透反射模式,b.通过USB光源改为透射模式,c.按b图模式改装后采集的混合柴油光谱(此类光谱建模SEP=0.22%),d.台式近红外光谱仪采集的混合柴油光谱(此类光谱建模SEP=0.13%) /span /p p strong   4.5 重油 /strong /p p   重油通常是指原油经蒸馏提取柴油段以上馏分后剩下的残余物,碳数更高,分子量更大,具有颜色深,粘度大等特点,具体包括润滑油基础油、渣油、沥青等。 /p p   如今国家对润滑油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升,导致高品质润滑油基础油的需求增加,高品质基础油的生产工艺复杂,生产过程中需要及时获取VGO、加氢尾油和加氢基础油的组成、倾点和黏度指数分析数据,以指导工艺参数的调整,保证生产合格率。石科院在利用近红外光谱快速分析基础油原料与产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优化近红外光谱的谱图采集条件,选择合适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并优化分析模型,开发了基于近红外光谱预测VGO、加氢尾油和基础油性质和组成的成套分析技术,准确性满足标准方法规定的再现性要求 特别针对粘度指数和倾点这类和本身化学组成存在严重非线性关系的性质,开发了全新的数据校正方法,显著提高了预测准确性,目前粘度指数和倾点的预测准确性分别为2个黏度指数单位和2℃,该技术已应用于茂名石化润滑油调合项目近红外在线分析系统中。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润滑油基础油粘度指数预测结果(石科院近红外模型) /strong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93c055ba-3eb6-41e7-81f2-297b48821b13.jpg" title=" 10.png" alt=" 10.pn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 / /p p   四组分含量(饱和烃、芳烃、胶质、沥青质)是评价重油化学组成的重要指标,近红外光谱结合PLS可准确分析渣油四组分,采用高温进样附件,分析速度快,SEP在1.5%左右,相比传统色谱柱分离方法分析效率提高很多。此外还可分析渣油密度、馏程、粘度、残炭、碳含量、氢含量、硫含量、碱性氮含量、苯胺点等性质 分析沥青蜡含量、粘度、针入度、软化点、脆点等性质。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研究报道利用多块偏最小二乘(MB-PLS)和连续偏最小二乘(S-PLS)两种数据融合算法,将渣油近红外和中红外光谱结合起来建立四组分含量模型,预测结果整体优于只用一种光谱建模。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2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0293be9e-55f2-4313-953b-bcd492aa249e.jpg" title=" 11.png" alt=" 11.png" width=" 600" height=" 32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5. 近红外对化工品的分析 /span /strong /p p   以三烯三苯等基本化工原料,可生产约200种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塑料、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生产过程属于石油化工范畴,虽然这些化工品种类繁多,但相比于油品,其化学组成相对简单,且主体为含氢有机化合物,因此近红外光谱在该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p p   近红外光谱测定多元醇类化合物羟值就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技术,其中测定聚醚多元醇的羟值已形成ASTM标准方法,我国也有对应国标,羟基在近红外光谱区有丰富的信息,通过多元校正方法可以针对每一类多元醇产品建立优秀的分析模型,商品化的近红外羟值分析仪已出现多年。近红外光谱还可用来测定聚丙烯熔融指数、等规指数、乙烯基含量这三个重要的工艺控制指标,多年前我国就研制出了用于聚丙烯粉料和粒料快速分析的实验室型聚丙烯专用近红外分析仪,以及用于聚丙烯粉料的在线近红外分析仪。近红外光谱也可用于聚氯乙烯(PVC)树脂生产过程中水含量的监控,商品化的近红外在线挥发分分析仪适用于PVC粉、糊树脂等所含挥发分中水含量的在线监测和过程控制。在醋酸工业中,近红外光谱可用来测定醋酸、碘甲烷、碘离子、水及醋酸甲酯浓度,国内外均有较多的在线检测应用,保证了醋酸生产工艺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7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7ffa25b9-2176-459a-8da2-51da4513db86.jpg" title=" 12.jpg" alt=" 12.jpg" width=" 500" height=" 37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多元醇在近红外光谱区的特征吸收谱图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3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35395583-bc07-4c9e-a82a-8cc727831a0b.jpg" title=" 13.jpg" alt=" 13.jpg" width=" 500" height=" 336"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近红外光谱与化学滴定法测定多元醇羟值的相关图 /strong /p p   近红外光谱还可以测定多种聚合物中的叔胺值、酸值、水分含量等参数 实时监控高聚物合成反应过程中单体浓度、聚合物浓度、分子量和转化率,高聚物挤出前后样品化学组成等性质 结合可见光成像技术可对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PVC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废旧塑料进行现场快速或实时在线识别。此外近红外光谱还被用于丙烯氰用微生物法水合生成丙烯酰胺、甘油通过微生物法生成1,3-丙二醇、甲醇与碳四馏分合成甲基叔丁基醚(MTBE)等工艺过程。 br/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6. 结语 /strong /span /p p   石油化工领域的分析对象和项目繁多,传统分析方法大多耗时长、不环保、不利于在线分析,近年来国内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石化企业也逐步向“智能工厂”转型,力推先进控制和实时优化控制技术,特别需要在线分析技术及时可靠的提供原料和成品质量信息,基于此,近红外光谱因其自身特点和技术优势在石化行业大有用武之地,目前在国内外炼油化工企业应用广泛,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p p   但是,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近红外光谱在我国石化行业的普及性和投用率都有一定差距,其原因大致有两方面: /p p   首先是我国炼油行业原料和工艺变动较为频繁,导致各线产品化学组成变化频繁,进而导致近红外模型需要频繁维护,企业人员很少具备近红外维护技能,只能依靠售后服务,然而销售商往往不具备较强的模型维护能力,导致近红外分析系统停用。目前国内炼厂大都遇到此类问题,已经影响到行业整体对近红外光谱的认识,且这种情况不仅近红外技术存在,基于模型技术的低场核磁等技术同样存在。 /p p   其次是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目前在石化特别是炼油行业还没有相关标准(可能和炼油产品组成变化复杂导致近红外方法稳健性不够有关),导致炼厂质检和化验部门无规可循,不敢使用近红外光谱出具的数据,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近红外光谱在行业的推广。值得关注的是,近红外光谱在纺织品、烟草、粮食、饲料等领域已制定了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有关汽、柴油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方法的地方标准也已陆续发布。 /p p   要解决以上问题,除相关部门要加快标准制定以外,更重要的是加强石化行业对近红外的理解和认识,促使炼厂培养专业化人员,或者规范化维保程序,将近红外系统维保委托给专业公司,保证近红外分析系统投用率,现有系统用好了,产生效益了,普及率自然会增加。总之,近红外光谱在国内石化行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要出现井喷式的增长并发挥其应有的效果,需依靠经济发展水平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p p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参考文献: /span /strong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 徐春明, 杨朝合. 《石油炼制工程》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 褚小立. 《化学计量学方法与分子光谱分析技术》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陈瀑) /span /strong /p
  • 新书寄语|《近红外光谱实战宝典》新书发布会9月6日举办
    为了进一步展示近红外光谱在智能化生产和生活中的技术和应用进展,共同探讨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仪器信息网将于BCEIA2023同期(2023年9月6日,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联合举办“近红外光谱拥抱智能化生产和生活”主题论坛 ”。特别值得一提的,会议同期还将举办《近红外光谱实战宝典》新书发布会,报名预约并到场参会人员均有机会获赠《近红外光谱实战宝典》新书一本!主 办 方:近红外光谱分会、仪器信息网会议时间:2023年9月6日下午16:00-16:20专家报告结束后会议地址: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学术会议区W-102会议室1.新书简介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现代快速分析技术,本书采用理论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编写方式,阐述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原理、仪器结构、试验方法、实际应用,并针对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常见问题,给出实战性的解决方法,使读者能够抓住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的技巧和要点。全书共7章,包括概述、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测量附件与实验方法、在线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化学计量学方法与建模、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等。全书收集了200多个在近红外光谱实际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并作出了详细的解答。书 名:近红外光谱实战宝典作 者:仪器信息网组织编写,褚小立、李亚辉主编书 号:978-7-122-43133-2出 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3.3发 行:化学工业出版社定 价:88.00元购书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ykt/video/7405_0.html2.编者推荐本书的撰写模式是各章节首先系统、纲要性地介绍相关知识框架,然后通过问答的形式,以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实用性技术为重点,从使用者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问和解答,使读者能够抓住使用近红外光谱仪的技巧和要点。参与本书撰写的编者都是工作在近红外光谱研究、应用和技术推广一线的专家和学者,他们具有深厚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他们多年来通过刻苦钻研和勤于实践获得的宝贵经验与技巧。3.新书寄语张进 贵州医药大学黄越 中国农业大学孙通 浙江农林大学卞希慧 天津工业大学吴静珠 北京工商大学闫晓剑 四川长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周新奇 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附9月6日详细日程安排:期待您的参与!温馨提醒:“近红外光谱拥抱智能化生产和生活”主题论坛暨“近红外光谱实战宝典”新书发布会在BCEIA同期举办,参加该活动的各位老师还需要提前进行BCEIA预登记以顺利进入展会现场。预登记通道已开启,预登记即刻成为BCEIA VIP,并享有三重福利:1、会前免费获取专属胸牌及会议资料2、免费兑换午餐及饮用水3、京城20个网点的BCEIA班车免费乘坐马上扫描下方二维码预报名登记:或PC端点击链接预登记:http://t2.eainfor.com/T/p/103_5 或手机端点击链接预登记:http://t2.eainfor.com/T/w/103_5
  • 近红外光谱厂商齐聚第四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9月12-15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主办,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协办的全国第四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在桂林举行,来自近红外光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仪器用户等200多人参加了会议。仪器信息网作为支持媒体对本次会议进行了专题报道。   在本次会议中,国内外著名的近红外光谱仪生产商纷纷前来展示了本公司在近红外光谱分析中所能提供的仪器及解决方案。以下是本次展会中部分参展仪器厂商的展位照片。   同时,在本次会议上多家厂商做报告介绍了最新的近红外光谱仪器和技术,如赛默飞的《ThermoFisher近红外产品及其应用简介》;布鲁克的《最新产品及其应用介绍》;福斯的《近红外网络化技术及应用》;聚光科技的《近红外应用影响因素解析》;凯元盛世的《基于MEMS技术的Axsun近红外光谱仪》;JDSU的《线性可变滤光片近红外光谱仪》;珀金埃尔默的《近红外成像系统最新进展与行业应用》;济南金宏利的《AOTF近红外现代技术》。   另外,在本次会议中,布鲁克特别举办了招待晚宴,答谢广大用户的支持。 布鲁克招待晚宴
  • 2021年红外/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培训通知(总第七期)
    近年来,红外/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拓展,红外/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各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应众多红外/近红外光谱从业者的要求,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拟定举办第七期红外/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培训班,本次培训班培训内容由理论授课、实操培训和考核评定三个部分组成,对于培训考核通过的学员,颁发红外资质认定证书。  理论授课部分,计划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系统讲解中红外、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中红外、近红外光谱仪的基本组成和光谱仪的维护、应用操作、常用的采样技术(漫反射采样、ATR采样),以及中红外、近红外光谱在复杂体系多组分分析中的应用等内容。   本次培训对象:红外/近红外光谱分析检测岗位相关技术人员  一、培训内容课程内容授课老师课时情况授课方式近红外光谱快速分析技术袁洪福2-3课时线上中红外、近红外光谱仪的基本组成和光谱仪的维护王 东2-3课时线上中红外、近红外光谱仪的应用操作,常用的采样技术(漫反射采样、ATR采样)周学秋2-3课时线上中红外、近红外光谱在复杂体系多组分分析中的应用闵顺耕2-3课时线上实操线下  二、培训时间  2021年5月(详细时间另行通知)  三、培训地点  培训采取网络在线授课和线下实验实操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实验实操地点:北京化工大学。  四、培训人数  50人以内  五、培训费用  培训费用为5800元/人(含开据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生的税费),由参训学员支付,不含实操实验的食宿和差旅费。本次培训收款单位为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近红外光谱分会挂靠单位),并开具培训费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参训学员在培训期间的食宿费用自理。  收款信息为(请备注 红外/近红外培训 以及个人姓名):  开户名称: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开户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金融街支行  银行账号:110904042310106  备注:在汇款备注上务必注明汇款单位、参会人的姓名,并注明“红外培训”。  六、联系人  叶女士:18211196128;yej@instrument.com.cn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  2021年4月2021年红外/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培训通知(总第七期)单位名称详细地址联系人电 话Email是否已经缴费姓 名性别职 务手机/固定电话/Email  此回执,以及缴费凭证发至 yej@instrument.com.cn。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