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

仪器信息网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相关的解决方案。

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相关的资讯

  • NgAgo最新成果:可抑制乙肝病毒复制 但非“基因编辑”
    p   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课题组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发表了关于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引发了科学界的强烈关注。然而,从一开始被认为是颠覆性的技术,到不久后大批科学家表示无法重复这一研究成果,现在,NgAgo是否具有“基因编辑”功能还是个大大的问号。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a76bae8c-3d73-47f3-80d8-0eee2c4a4cfa.jpg" title=" 1.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片来源:Nature Biotechnology /p p   关于这一事件的最新动向还停留在今年5月。5月9日,Nature Biotechnology(NBT)发布了一则“编辑部关切”。文中称,NBT的编辑注意到了读者们对有关NgAgo论文重复性的担忧。此前NBT杂志也发布了韩国、德国、美国三个小组的研究结果(http://dx.doi.org/10.1038/nbt.3753)。他们试图重复原始论文中关键的Figure 4中的结果。然而,没有一个小组在任何位点或任何条件下观察到任何由NgAgo诱导的突变。此外,另一个不同研究小组也在Protein & amp Cell杂志上报道了相似的结果(doi:10.1007/s13238-016-0343-9)。 /p p   NBT编辑部称,他们已经与原始论文的作者们进行联系。作者们正在调查研究结果缺乏重复性的潜在原因,并已被通知NBT会发表这则声明。一旦相关调查完成,NBT将会更新最新的进展。 /p p   同月20日,央视CCTV13《新闻调查》栏目用43分钟的长视频对截止到当时的事件发展过程和最新进展进行了报道。之后的两个月,鲜有关于这一事件的最新报道。 /p p    strong 最新成果:NgAgo可抑制乙肝病毒复制 /strong /p p   近日,小编注意到,一个中国研究团队发表了一项关于NgAgo的新成果。首先需要强调的是,该研究也未证实NgAgo的基因编辑功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bbafb9e8-b2b1-4908-9f3b-c160e1c6b44f.jpg" title=" 2.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片来源:Antiviral Research /p p   具体来说,7月11日,发表在Antiviral Research杂志上题为“NgAgo-gDNA system efficiently suppresses hepatitis B virus replication through accelerating decay of pregenomic RNA”的论文中,来自山东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NgAgo-gDNA系统能够通过促进pgRNA(pregenomic RNA)的降解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 /p p   该研究在结论中称,这一研究结果首次证明了NgAgo/gDNA在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方面的潜力。研究发现,抑制效果明显与gDNA靶向区域(gDNA targeting region)有关。此外,尽管HBsAg(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乙肝表面抗原)、HBeAg(hepatitis B e-antigen,乙型肝炎E抗原)和pgRNA的水平明显下降,但作者们未能检测到NgAgo的任何DNA编辑能力。最后,作者们证明,NgAgo/gDNA显著缩短了乙肝病毒pgRNA的半衰期。他们认为,这些结果为将NgAgo/gDNA系统用于控制病毒感染提供有趣的线索。 /p p    strong 前情回顾:基因敲低、切割RNA,反正就不是基因编辑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f9d1f115-4be5-4e50-bb36-67cfea0da86b.jpg" title=" 3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片来源:Cell Research /p p   事实上,关于NgAgo的“非基因编辑”功能,去年Cell Research 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也有报道。在这篇题为 NgAgo-based fabp11a gene knockdown causes eye developmental defects in zebrafish 的文章中,南通大学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刘东团队观察到,NgAgo 确实可以改变斑马鱼的表型,但这并非是通过基因编辑实现的。团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NgAgo 系统可以在不改变目标基因序列的情况下,对基因表达实现 knockdown(即下调其目标 mRNA 表达水平),且这可能与 NgAgo 的基因剪切活性没有关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c4f7edbf-20ab-4b59-a321-46f80c6d3b88.jpg" title=" 4.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片来源:BioRxiv /p p   此外,今年1月,在生命科学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来自韩国的一个研究小组发表的题为“DNA-dependent RNA cleavage by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的成果指出,NgAgo能作为一种DNA引导的核酸内切酶切割RNA,而不是DNA。这意味着NgAgo或许可以作为“RNA干扰”的一种工具发挥作用。 /p
  • 我国科学家揭秘乙肝感染的关键过程
    目前全球有超过3.5亿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是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发病原因。虽然已开发出有效的乙肝疫苗,但每年仍有近百万人死于乙肝和相关疾病,并伴随有同等数量的新增感染病例。早在40多年前,人类就发现了乙肝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及其卫星病毒丁型肝炎病毒(HDV)必须通过结合细胞表面受体分子来实现对宿主细胞的感染。因此,如能找到该受体,一直是全世界研究此问题的科学家几十年孜孜研究,却仍未解决的问题。   日前,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李文辉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发现了这一受体分子,并揭秘了乙肝感染的关键过程,这将为乙肝及其相关疾病提供有效的治疗靶点,为肝病治疗带来新希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11月13日的eLife杂志上,题为“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是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病毒功能性受体”。   为破解这一难题,李文辉博士及其团队从树鼩入手,开始了他们的探索之旅。树鼩是一种与灵长动物非常类似的小动物,也是除人类和黑猩猩以外,唯一能被乙肝病毒感染的物种。李文辉博士的团队首先绘制了一幅高质量的树鼩肝细胞基因表达图谱,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了这个数据库,再结合先进的纯化技术和高分辨质谱分析手段,他们发现,肝脏胆汁酸转运体(NTCP,牛磺胆酸钠cotransporting多肽)会与乙肝病毒包膜L蛋白的关键受体结合域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随后,在三种HBV/HDV易感型肝细胞中都进行了一系列基因敲除实验,证明NTCP的确是病毒受体。更重要的是,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通常情况下不表达NTCP,也不能被HBV感染。但如果在该细胞株中外源性表达人或树鼩的 NTCP后,则细胞可以被HBV感染。他们还鉴定出NTCP上关键的病毒结合区域。比如猴子的NTCP通常不能结合乙肝病毒,但只要突变其NTCP上一段极小的区域,就能使之变成有效的HBV受体。   国际评审专家认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HBV和HDV受体,NTCP的发现是该领域的一项巨大进步,对于病毒性肝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 中国科学家首获乙肝研究最高奖 揭示乙肝感染奥秘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11月12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教授李文辉博士,凭借其在推动乙肝科研和治疗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全球乙肝研究和治疗领域最高奖——巴鲁克· 布隆伯格奖。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巴鲁克· 布隆伯格奖是根据1976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得主巴鲁克· 布隆伯格博士的名字命名的,由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的乙肝基金会设立,旨在奖励对乙肝相关科研和治疗做出重要推动和显著贡献的个人,被誉为该领域的最高荣誉。该奖项在国际相关学术领域享有盛誉,此前,肝脏及器官移植开拓者、2012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得者托马斯· 斯塔茲尔博士,2020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的哈维· 阿尔特博士,以及美国肝病研究学会主席安娜· 洛克博士等,也曾获得该奖。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strong 发现病毒受体,揭示乙肝感染奥秘 /strong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李文辉2001年从协和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到美国哈佛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后担任讲师。2003年非典(SARS)爆发后,他和同事日夜奋战,在国际上第一个发现了SARS病毒的受体ACE2,在国际同行中引发轰动。2007年,李文辉回国加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开始聚焦乙肝和丁肝病毒的感染研究。经过5年的潜心攻关,他的团队终于发现了乙肝和丁肝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共同受体——NTCP(牛磺胆酸钠共转运蛋白)。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乙肝和丁肝病毒必须先与肝脏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结合,才能进入到宿主细胞内,实现对人体的感染。因此,找到病毒的受体,对于深入了解乙肝的感染机制、建立更好的体外和动物研究模型,以及研发出有效的新药,都至关重要。然而,寻找乙肝病毒的受体绝非易事。自巴鲁克· 布隆伯格在上世纪70年代发现乙肝病毒后,全球的科学家就前赴后继、寻找乙肝病毒感染人类肝脏的“金钥匙”。但是,40多年过去了,科学家们都一无所获。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李文辉团队终于在2012年11月找到了乙肝和丁肝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共同受体——NTCP。同年11月,相关论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后,立即在国际学术界引发轰动。肝病学界认为,该研究对乙肝基础和应用领域有重大和深远影响,将可能帮助乙肝治疗新药的发现而为乙肝病人造福。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strong 乙肝受体工作“激发了实现慢乙肝治愈的雄心” /strong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此次李文辉荣获巴鲁克· 布隆伯格奖,得到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多位国际同行的认可。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美国乙肝基金会主席、巴鲁克· 布隆伯格研究所共同创始人蒂莫· 布洛克博士认为:“(乙肝)领域高度认可和感谢李博士在乙肝受体研究上先驱性工作”,“李博士的工作位列领域内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中”。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国际公认的抗乙肝和丙肝病毒药物研发领袖——内森尼尔· 布朗博士说:“李文辉博士是一个特别好的选择。就像蒂姆· 布朗克指出的,乙肝病毒的受体这么多年都非常难捕捉到,而了解乙肝病毒的入侵机制除了能对乙肝病理生理学提供更加精确的理解之外,还能帮助人们发现新的潜在的治疗方法”。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strong 中国研发的乙肝新药曙光初现 /strong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乙肝病毒受体的发现,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李文辉的研究成果发表后,国际知名的乙肝研究机构和制药公司,都在采用他创建的研发技术体系开展后续研究和药物开发。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李文辉自己也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他和自己的夫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生物制品中心主任隋建华合作,多年来一直在潜心研发治疗乙肝的新药和新疗法。辛勤的汗水浇灌出希望的蓓蕾:他们开发的第一个乙肝候选药物为国际首创,于去年进入临床试验,目前进展顺利;其余多个相关候选创新药物,有的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有的已开始申报临床试验。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获得巴鲁克· 布隆伯格奖我感到非常荣幸,这个奖应该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分享。我和同事们会继续努力,争取在乙肝研究和药物研发上有新的突破。”得知获奖消息后,李文辉表示,很高兴受体发现上的工作能促进对乙肝感染的理解并催生新药的研发。 /p
  • Hepatology文章:揭示宿主内的小RNA参与乙肝病毒表达调控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可引起肝脏的急性和慢性炎症。急性感染一般表现为自限性肝炎,除爆发性肝炎外,对人体的危害较小;而慢性感染则与肝硬化(cirrhosis)和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密切相关。全球约有3.5亿的HBV携带者,最终发展为肝癌的比例高达25%,每年死于HBV相关肝癌的患者高达100多万。中国为HBV高度流行的国家,HBV感染是严重危害国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传染性疾病。   MicroRNA 是一类小的非编码RNA,可通过降解靶mRNA和抑制靶mRNA翻译等方式调控基因表达,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肿瘤的发生发展、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microRNA 参与了HCV病毒、HIV病毒、EB病毒、Plum pox病毒、CMV病毒、Kaposi' s 肉瘤相关病毒等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过程,调控宿主细胞与病毒的相互作用,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可能成为新的抗病毒治疗靶点。程京教授课题组、郭永副研究员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魏来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黄爱龙教授课题组合作,利用生物芯片平台结合功能研究发现miR-372/373这簇小RNA可通过调控宿主细胞的转录因子促进HBV表达。该研究通过将microRNA和转录因子这两类细胞内非常重要的调控因子相关联,为HBV表达调控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上述研究的博奥生物晶芯® 哺乳动物miRNA芯片服务与Real time RT-PCR服务在博奥生物有限公司完成。 原文摘要:   MicroRNAs-372/373 promote the expre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through the targeting of nuclear factor I/B MicroRNAs (miRNA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post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Recent evidence has indicated the pathological relevance of miRNA dysregulation in hepatitis virus infection however, the roles of microRNAs in the regul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expression are still largely unknown. In this study we identified that miR-373 was up-regulated in HBV-infected liver tissues and that the members of the miRs-371-372-373 (miRs-371-3) gene cluster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co-up-regulated in HBV-producing HepG2.2.15 cells. A positive in vivo association was identified between hepatic HBV DNA levels and the copy number variation of the miRs-371-3 gene cluster. The enhanced expression of miRs-372/373 stimulated the production of HBV proteins and HBV core-associated DNA in HepG2 cells transfected with 1.33HBV. Further, nuclear factor I/B (NFIB) was identified to be a direct functional target of miRs-372/373 by in silico algorithms andthis was subsequently confirmed by western blotting and 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s. Knockdown of NFIB by 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 promoted HBV expression, whereas rescue of NFIB attenuated the stimulation in the 1.3xHBV-transfected HepG2 cells. Conclusion: Our study revealed that miRNA (miRs-372/373) can promote HBV expression through a pathway involving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NFIB). This novel model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molecular basis in HBV and host interaction. 原文出处: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hep.24441/abstract jsessionid=6B0DBCF4745EF5CB4D33C995287182BA.d01t04
  • 国内首个!北大-亚辉龙联合研发出丁型肝炎检测试剂盒
    因为丁型肝炎核酸检测试剂,亚辉龙的名字再次登上了中国最顶尖专业杂志《中华检验医学杂志》!这一次的产品创新,是亚辉龙与北京大学庄辉院士科研团队的最新联合研究成果。5月14日,亚辉龙发布一篇题为《WHO最新指南|慢性乙肝患者的丁肝检测不容忽视》文章,透露出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官网发布的最新指南,慢性乙型肝炎(HBsAg阳性)患者可通过使用血清学检测总抗-HDV抗体,然后使用核酸检测(NAT)来检测HDV RNA以及在抗HDV阳性患者的活动性(病毒血症)感染来诊断丁型肝炎;二是宣布北大与亚辉龙联合研发的抗HDV IgG抗体检测试剂盒和HDV RNA核酸定量试剂盒相关成果已申请专利,正在注册当中。作为国内领先的体外诊断行业企业,亚辉龙在自身免疫、生殖健康、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肝病、心血管等诊断领域具有突出优势。经过多年深耕与创新,亚辉龙已拥有全面肝病检测套餐,涵盖肝纤、自免肝、乙肝、丙肝、肝癌等领域诊断项目19项。加上此次的两种丁肝检测试剂盒,该公司肝病检测领域再次扩大。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种缺陷型RNA病毒,需依赖于HBV等嗜肝DNA病毒进行复制与包装。HDV是迄今为止已知感染人类最小的病毒,有8种基因型,核苷酸序列之间的差异高达40%,我国主要流行的是HDV‑1型。与HBV单独感染比较,慢性HBV/HDV重叠感染会更快、更易进展为肝硬化、肝失代偿和肝细胞癌等不良结局,对患者生命安全具有较大威胁。可以说,丁肝病毒与乙肝病毒关联密切,乙肝病毒患者会有迫切的需求进行HDV筛查。随着研究推进和认知加深,全球对HDV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2024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新版《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预防、诊断、护理和治疗指南》,首次新增两项关于丁肝病毒检测内容,包括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立即自动检测HBV DNA,以提高慢性乙肝的诊断率和治疗率;以及对HBs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和丁肝高危人群,特别是在丁肝高流行率地区,立即自动检测丁肝抗体,丁肝抗体阳性者立即自动检测丁肝病毒核酸。此前世界卫生大会也曾通过“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决议,HBV感染筛查是减少乙肝危害的关键措施之一。扩大筛查范围,提高诊断率和治疗率的必要性不断提升。而丁肝依托于乙肝,且发病更加严重,丁肝检测试剂的研发愈发刻不容缓。相关研究分析表明,全球HDV感染者约1200万-7200万之间,而只有得到更好的检测才能更加深入地推进相关治疗。与此同时,新批准药物布尔韦肽(BLV)治疗慢性丁型肝炎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有了治疗药物,那么相对应的HDV核酸检测也要被“提上日程”。随着BLV最近在欧洲获得批准,对抗体和核酸的实验室检测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近期,北大-亚辉龙感染性疾病分子诊断联合实验室联合北京大学肝炎试剂研究中心等多家科研单位和临床医院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发表了《化学发光法丁型肝炎病毒IgG抗体检测试剂性能评价》、《国产丁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的性能评估和初步临床应用》两项研究,对亚辉龙HDV相关产品的性能进行了详细报道。经过研究认证,抗HDV IgG试剂(化学发光法)对临床样本检测的特异度和正确率均为100%,表现出与商品化试剂一致的符合率,可用于HBsAg阳性样本中抗HDV IgG的筛查。同时,HDV RNA定量检测试剂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广、特异性强、精密度好的优点,与国外的商品化试剂性能接近,同时适用于8种基因型HDV的定量检测。两项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对指导HDV感染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这也是亚辉龙即将推出的首款HDV分子诊断试剂,也意味着其产品平台即将加入一个新的领域。近年来,中国IVD行业发展非常迅速,在竞争进入白热化的现阶段,以亚辉龙为首的一批IVD企业清醒地意识到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产、学、研、用,才能更高效地完成体外诊断产品国产替代的目标。通过公开报道可以发现,亚辉龙非常重视研发,采用以自主研发为主、产学合作为辅的综合研发模式,充分整合公司内外部资源,形成系统化和规模化的研发机制。亚辉龙注重与高等院校、国内知名医疗机构及研究中心、国际体外诊断上下游企业等外部优质资源的合作,加强学术推广力度,为临床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仅公开的就有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院士团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院士团队、南方科技大学顾东风院士团队、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卢洪洲院长团队等。丁肝检测试剂盒也正是亚辉龙与行业专家产学研最新进展成果。2021年10月,亚辉龙与北京大学庄辉院士沈弢教授科研团队合作建立北大-亚辉龙感染性疾病分子诊断联合实验室,旨在为创建全球一流的传染性病毒学检测及相关评价技术,以解决病毒性传染病。在HDV检测方面,双方合作研发了抗HDV IgG抗体检测试剂盒及HDV RNA核酸定量检测试剂盒,相关成果已申请专利。目前,亚辉龙的抗HDV IgG抗体检测试剂盒、HDV RNA核酸定量试剂盒已取得相关的检验合格证,正在积极申报注册证。
  • 乙肝疫苗:大概率安全与小概率风险的思辨
    “儿子该打乙肝疫苗了,可是出了这样的事,我连要不要带他去打都好纠结啊!”看着推车里胖乎乎的儿子,想着还有几天就该为儿子接种第三针乙肝疫苗了,市民王女士一脸的忧虑。   连日来,随着媒体对婴幼儿疑似接种乙肝疫苗后死亡报道的持续升温,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和王女士一样纠结,“要不要为宝宝接种乙肝疫苗”成了一件令全家人苦恼的事情。   乙肝疫苗到底安全不安全?婴幼儿应不应该及时接种?接种前后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有关专家对此作出了解答。   我国使用的乙肝疫苗主要有三种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生物制品所研究员赵铠介绍,我国目前使用的乙肝疫苗主要有三种,都属于基因工程疫苗。一种是酿酒酵母疫苗,一种是汉逊酵母疫苗,还有一种是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表达的疫苗。与过去曾使用的血源疫苗相比,基因工程疫苗既能诱导机体产生针对乙肝的特异性抗体,又不会让受种者有感染的危险。   一位在某生物制药公司工作的博士后告诉记者,所谓“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指使用DNA重组生物技术,将乙肝病毒表达表面抗原的基因进行质粒构建,克隆进入酵母菌中,通过培养这种重组酵母菌来表达乙肝表面抗原亚单位生产出的疫苗。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的优点在于生产工艺实现了自动化,因此产量高,质量控制也更严格。由于生产过程中不含任何血液成分,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使用起来也更安全,注射后无严重的副作用。该博士后同时透露,“基因工程疫苗也不是万能的,接种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的人群中大约有10%—15%的人不能产生抗体或产生抗体的水平低”。   儿童感染人数22年减少近8000万   美国默克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生产商品化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的公司,其产品于1986年在德国上市。国产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主要有来自酵母表达和CHO细胞表达的两种系统,其中酵母表达系统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也是此次涉事的主要疫苗类型。   据赵铠介绍,酿酒酵母疫苗是我国1993年从美国默克公司全套工艺引进的,生产过程中对质量标准有严格要求,纯度都在99%以上。酿酒酵母疫苗于1996年在我国上市后,到现在大概有17年的时间。   12月24日,国家卫计委和国家食药监总局共同披露的一项数据显示,从2000年我国开始全面停用血源性乙肝疫苗改用基因工程乙肝疫苗至今,我国接种乙肝疫苗后死亡的疑似异常反应病例共上报188例。在这188例疑似病例中,仅有18例属于疫苗异常反应,未超出世卫组织的规定范围。   另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是:1992年乙肝血清学调查显示,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75%,同年,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了儿童计划免疫管理。2006年再次进行的乙肝血清学调查显示,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下降到了7.18%。据推算,1992年以来儿童感染乙肝病毒的人数减少了近8000万人,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减少了1900万人。   而台湾地区和广西龙湾地区分别进行的一项对比研究则发现,接种乙肝疫苗后,两个地区的肝癌发病率均显著下降。   “包括乙肝疫苗在内,总体上来说,疫苗是安全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表示,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经济和有效的手段。她认为,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远远小于不开展预防接种而造成的传染病传播的风险。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也表示,医学上有时不得不面对“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选择,接种疫苗虽然有风险,但这种风险已经被严格控制在了相当低的水平,发生的概率要远比不接种疫苗的风险小得多。拒绝疫苗,让孩子暴露在极大的患病风险中,才是不明智的做法。在欧洲,2005年以来,麻疹疫情就发生在奥地利、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和英国的未接种人群中。   进口疫苗并不优于国产疫苗   据介绍,我国的疫苗接种机制将疫苗分为了两类,包括乙肝疫苗在内的一类疫苗被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带有强制性,而二类疫苗则是公民自费并且自愿接种的其他疫苗。但这种划分不是绝对不变的,比如甲肝疫苗、麻腮风疫苗,在2007年以前都曾是二类疫苗,但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这两种疫苗都成了一类疫苗。   对于家长们来说,既然乙肝疫苗一定要接种,那如何才能将接种的风险减少到最低呢?市民王女士认为,定价较高的进口疫苗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对此,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医师王华庆却表示:不管是国内疫苗还是国外疫苗,对于这些疫苗质量的检定标准都是用的同样一把“尺子”。   王华庆介绍说,疫苗的防病效果一般有两种评价指标,最准确的指标是保护率,是指接种人群相对于未种人群实际发病率降低的比例。一般而言,抗体水平和抗体阳转率越高,则保护率越高。但在现实中,没有任何一种疫苗的保护率可以达到100%。“所有上市的疫苗都能达到相关的防病效果标准,只是在具体的抗体水平和阳转率的数字上可能有高低,但没必要过于夸大这种区别。”   而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对疫苗接种后异常反应的监测结果也显示,进口疫苗和国产疫苗在异常反应发生水平上也没有明显差别。   特殊情况下可以互换不同类型   由于“疫苗事件”的持续发酵,12月19日,国家卫计委和国家食药监总局共同做出了对深圳康泰生产的所有批次的乙肝疫苗全部暂停使用的决定。   深圳康泰生产乙肝疫苗用的载体是酿酒酵母,大连汉信用的却是汉逊酵母,还有一些企业生产的则是CHO疫苗。对需要接种乙肝疫苗的宝宝来说,第一针接种酿酒酵母疫苗,第二针或第三针接种其他类型疫苗,会不会导致不良反应率的增加?   对此,赵铠认为,不管宝宝之前使用的是汉逊酵母的乙肝疫苗,还是酿酒酵母的乙肝疫苗,或者是CHO的乙肝疫苗,一般情况下要求三针都用同一种疫苗,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互换。   赵铠解释到:“这是因为不管用哪种方式生产乙肝疫苗,只是用不同的载体表达的区别,最后的产品还是一样,都是表达的表面抗原,因此接种效果没有什么不同,但在用量上可能会有差异。比如利用汉逊酵母或者酿酒酵母生产的乙肝疫苗,用于母婴阻断的注射量是10微克,而用CHO生产的疫苗则需要用到20微克。”   接种乙肝疫苗需要注意禁忌症   每一种疫苗都有属于自己的接种禁忌,乙肝疫苗的接种禁忌又包括哪些呢?   贾继东告诉记者,其他国家对乙肝疫苗的接种禁忌除了过敏以外基本没有了,但我国从安全角度考虑做了一些规定,一般来说有急性疾病或者严重的慢性疾病,或者慢性疾病急性发作以及发热的时候是不宜接种的。   “另外,还有一些神经系统的疾病,比如癫痫和变性疾病,我们国家都作为了禁忌症。对于早产儿,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可以接种,我国出于安全考虑建议婴儿发育到一定程度再接种。但如果母亲是乙肝阳性则应该个案对待,需要分析评估是母亲对婴儿传播的风险大,还是注射疫苗的风险大。”贾继东提醒,“婴幼儿或者儿童在接种乙肝疫苗的时候,家长应该仔细地、客观地向医生介绍情况。如果有这些情况可以暂时缓一缓,以后再接种。”   贾继东认为,只要这些因素都注意到了,接种乙肝疫苗应该是很安全的。但他同时也特别提醒,“有些家长明知宝宝有接种禁忌症,但为了不耽误接种时间或为了减少麻烦而心存侥幸,接种前也不向医务人员主动说明情况,这样接种疫苗是十分危险的。”   贾继东告诉记者,接种乙肝疫苗最常见的反应是在注射部位有局部疼痛,几个小时后可以缓解,有的宝宝有硬结,但过一段时间也会消退。“真正比较严重的异常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发生率是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甚至更少。”他希望公众对疫苗,特别是乙肝疫苗保持信心。   接种乙肝疫苗后需留观半小时   武汉市某妇幼保健院医生周艳提醒,乙肝疫苗接种后不要马上回家,要在接种场所休息至少30分钟,观察宝宝的反应,一旦出现急性过敏反应,确保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周艳告诉记者,接种乙肝疫苗后出现局部红肿、疼痛、淋巴结肿大、发热等症状,但很快就消退,这属于正常的不适反应。但如果宝宝接种疫苗后出现以下反应,爸爸妈妈则需要提高警惕:局部红肿、疼痛、淋巴结肿大、发热等症状持续加重,且不见好转,应尽快去医院诊治。接种后如果发生荨麻疹、过敏性紫癜、血管神经性水肿,甚至休克等过敏反应时,一定要及时就诊,并看清疫苗成分。今后在接种含有该类引起过敏成分的疫苗时一定要慎重,最好不要再接种相同疫苗,如果需要接种相同成分的疫苗,一定要把宝宝的过敏情况反映给医生,由医生准备好抢救措施后再行接种。   “极个别儿童可能因接种疫苗造成肢体运动障碍、呼吸肌麻痹等严重问题,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由医务人员确定是否是由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周艳特别提醒宝宝的父母,“有时免疫功能反应强烈可能与体质较弱有关,但不能因此排除潜在疾病存在的可能性,需要医生在仔细检查后作出判断。” 文章转载自:科技日报
  • 科学家发现增强干扰素抗病毒效应新分子新机制
    p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团队日前发现,甲基转移酶分子SETD2能够显著增强干扰素的抗病毒效应,促进机体抵抗病毒能力,提高干扰素疗法清除乙肝病毒效果。该发现为抗病毒免疫应答效应机制提出了新观点,也为有效防治病毒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发表于新一期《细胞》杂志。 /p p   干扰素是机体抵抗病毒感染的关键性细胞因子,可通过激活免疫细胞内信号通路而诱导出一系列抗病毒效应分子,从而激活和维持免疫系统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目前临床治疗乙型肝炎的常用药物之一,然而其疗效有限,因此,揭示干扰素抗病毒效应的具体机制以寻找有效防治病毒感染的新型免疫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基金委、科技部973项目等资助下,曹雪涛院士与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陈坤博士以及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攻关,针对表观遗传机制参与免疫应答过程与免疫性疾病发生,而目前尚不清楚表观遗传分子如何调控干扰素抗病毒免疫功能这一重要科学问题,通过高通量RNA干扰筛选体系分析了700余种表观遗传酶分子在干扰素抑制乙肝病毒中的作用,发现了甲基转移酶分子SETD2对于干扰素抑制乙肝病毒复制至关重要。通过制备肝细胞特异性敲除SETD2基因小鼠模型的体内实验,证实SETD2能显著增强干扰素抑制乙肝病毒以及其他多种病毒复制的体内效应。机制研究表明,SETD2分子通过其甲基转移酶活性,直接催化干扰素关键性信号蛋白分子STAT1的第525位赖氨酸发生单甲基化修饰(STAT1-K525me1),从而促进干扰素效应信号的活化,诱导出更高水平的抗病毒蛋白,发挥更强抗病毒效应。 /p p   该研究揭示了甲基转移酶SETD2分子能够直接诱导干扰素信号蛋白分子的甲基化并促进干扰素抗病毒效应的重要功能,表明该发现丰富了人们对于机体抗病毒免疫调控机制的认识也为下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鉴于干扰素信号调控异常与炎症性疾病、慢性感染疾病发生发展等密切相关,该研究也为研发抗病毒、抗炎药物提供了潜在靶标,为干扰素临床应用方案的优化提供了新方向。 /p p /p
  • 青岛成立山东省首家基因检测中心
    9月4日上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青岛分中心在青岛市传染病医院挂牌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宏灏为青岛分中心揭牌。这是我省首家基因检测中心,将主要开展乙肝病毒耐药的临床医学研究,利用当今国内先进的基因检测技术为病人提供个体化诊疗依据。这也标志着青岛市肝病诊疗技术将再上新水平,跻身国内先进行列。   青岛市传染病医院此次牵手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开展技术协作,以提高肝病的诊治水平和综合救治能力,更好地为岛城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该项技术其灵敏度、准确度、敏感度均高出常规检测方法,可及时检测乙肝病毒相关基因突变状态,判断是否有耐药基因突变的发生,可早于临床耐药症状发生前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抗病毒治疗疗效,缩短抗病毒治疗疗程,对改善患者的愈后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 西藏首家临床基因扩增检测实验室通过国家技术验收
    p   & nbsp 日前,记者从自治区人民医院了解到,在中组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专家的帮助下,该院检验科临床基因扩增检测实验室顺利通过国家卫计委临检中心技术验收,本月21日,国家卫计委临检中心主任陈文祥教授将亲自为实验室颁发技术验收合格证书。这是西藏首家通过国家验收的临床基因扩增检测实验室。目前,该实验室已能开展乙肝病毒DNA检测、人乳头瘤病毒DNA检测,将根据临床需要进一步要开展其他检测。 /p p    strong 对照技术验收要求 /strong /p p    strong 提前逐条进行自我核查 /strong /p p   随着精准医学和个体化医疗的发展,临床基因扩增检测技术(PCR实验)已成为临床检验领域最热门的技术。该技术对于实验室的技术能力及管理要求极高,临床风险也较高,早在2002年,我国就颁布了《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办法》,并于2010年进行修订,规定,临床机构基因扩增实验室必须经过技术验收,合法开展相关检测业务。 /p p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副主任、“组团式”援藏专家邱玲教授介绍,2010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就已经开展相关检测,并筹备基因扩增检测实验室验收相关工作。为保证医疗安全,合法开展相关检测业务,2015年10月,在中组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专家的积极推进和指导下,该院检验科临床基因扩增检测实验室向国家卫计委临检中心正式递交验收申请,并对照技术验收的38条要求逐条进行自我核查,补充了大量性能验证实验、对设备进行校准、进一步完善了人员技术档案等。 /p p    strong 现场技术验收 /strong /p p strong   实验室达到内地同等水平 /strong /p p   据了解,日前,由国家卫计委临检中心主任陈文祥教授和重庆市临检中心主任廖璞教授组成的基因扩增检测实验室技术验收组对该实验室进行了现场验收。通过现场查看实验室布局、环境,核查各类文件及试验记录,审核现场操作过程及现场试验结果等,验收组一致认为,自治区人民医院基因扩增技术实验室已经达到了内地实验室同等水平,并在设备校准、性能验证等方面表现优异。最终,验收组确认实验室的各项管理要素及技术能力,宣布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基因扩增技术实验室顺 利通过现场技术验收。据国家卫计委临检中心获悉,目前专家组已经对整改条款进行确认,正式宣布该实验室通过技术验收,并将于本月21日,由卫计委临检中心 主任陈文祥教授亲自颁发技术验收合格证书。 /p p   据介绍,该实验室填补了我区该项领域的空白,对我区合法开展基因扩增检测业务,开展精准医学、个体化医学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邱玲透露,西藏自治区直属的临床检验中心也已正式获批成立,并挂靠自治区人民医院管理。 /p p    strong 根据临床需要 /strong /p p strong   将进一步扩大检测范围 /strong /p p   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刘治娟介绍,此前,该实验室已开展过乙肝病毒DNA检测、人乳头瘤病毒DNA检测(16型、18型)等检测工作,一周检测标本 70—80个。下一步,该实验室将根据临床需要扩大检测范围,进一步拓展基因扩增检测技术,并增加检测量,合法开展更多临床项目,为传染性疾病、肿瘤及慢性病等疾病进行诊疗服务,如开展丙肝病毒RNA定量检测、沙眼衣原体DNA检测、结核杆菌基因检测等。 /p p   相对传统检测方法,PCR检测更快速、更敏感也更精确。刘治娟举例,同样是结核病,如果采用病原学检测,仅结核杆菌培养就需要14天,而采用特定的基因扩增检测技术进行结核杆菌基因检测,一般只需要2小时的时间。 /p p   PCR检测如此快速,在进行乙肝病毒检测时,是否还需要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查呢?对此,刘治娟解释,乙肝五项检查的意义在于:检查是否感染乙肝及感染的具体情况,区分大三阳、小三阳,是用来判定是否感染乙肝或粗略估计病毒复制水平的初步检查,侧重于病情的诊断。而乙肝病毒PCR定量检测则为检测诊断提供了新手段,通过此项检测,可以指导选择对症药品,有效避免耐药和盲目用药 同时,可直接正确地测定体内病毒数目,有助于疗效的判定 还可以有效正确检测出乙肝 病毒是否变异,有助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侧重于治疗效果的检验。两项检查都是临床乙肝检查中不可或缺的检查项目,各有各的检查意义,应该区别对待,正确使用。 /p p br/ /p
  • 重磅!25年来首款乙肝疫苗获批上市
    p   乙型肝炎是一种极具传染性和潜在致命性的病毒,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大的影响力,全世界约有4亿人患有慢性乙肝,每年有超过78万人死于乙肝并发症,包括肝硬化和肝癌。乙肝没有治愈的方法,感染也在增加,乙肝病毒比艾滋病毒传染性高50到100倍。幸运的是,通过有效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乙肝。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建议因工作、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因素而容易感染乙肝病毒的高危人群接种疫苗。目前的乙肝疫苗需要在六个月内注射三次,但有近一半的成年人在一年内未能完成全部疫苗注射。如果有一款接种更便捷的疫苗,将能大大提高乙肝疫苗的有效接种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21f6eddf-b5ac-4c70-8889-ef21d04df8ae.jpg" / /p p   HEPLISAV-B是一款将乙肝表面抗原与Dynavax专有的Toll样受体(TLR)9激动剂相结合的成人乙肝疫苗,可增强免疫应答。它只需要在一个月内注射两次,在更短时间内以更少的注射次数完成乙肝疫苗接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2.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c745a92f-2a96-4967-8775-af629c396557.jpg" / /p p   此次HEPLISAV-B的获批是基于三项3期非劣效性试验的数据。这些试验共有近10000名接种了HEPLISAV-B的成年参与者,旨在比较在一个月内接种两次HEPLISAV-B和在六个月内接种三次Engerix-B的效果。来自最大的一项包含了6665名参与者的试验的结果显示,HEPLISAV-B的保护率为95%,显著高于Engerix-B的81%。在一个有961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亚组分析中,HEPLISAV-B的保护率达到90%,显著高于Engerix-B的65%。在所有三项试验中,最常见的局部反应是注射部位疼痛(23%-39%),最常见的全身反应是疲劳(11%-17%)和头痛(8%-17%)。 /p p   “因为感染率的增加,通过接种疫苗预防成人乙肝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预防医学教授William Schaffner博士说:“很多高风险成年人仍然没有对这种病毒有保护措施。具有更高保护率的双剂量疫苗与其它策略一起,也许能帮助我们更接近在美国消除乙肝这一公共健康问题的目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3.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cbaa3ed6-128b-4b42-a791-65b48faee3c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这款疫苗是Dynavax的主打产品(图片来源:Dynavax官方网站) /strong /p p   “HEPLISAV-B是Dynavax首个获得FDA批准的产品,展现了我们开发创新产品、并将它们从发现进展到商业化的能力,”Dynavax公司首席执行官Eddie Gray先生表示:“我们要感谢为研发HEPLISAV-B作出贡献的许多研究参与者和临床试验研究人员。我们期望这将成为公共卫生领域预防乙肝的重要工具,我们期待着临床医生及其成年患者能用上HEPLISAV-B。” /p p   HEPLISAV-B预计将于2018年第一季度在美国上市。我们期待这一接种更便捷的新型乙肝疫苗能为广大成年人提供有效保护。 /p p strong   参考资料: /strong /p p   [1] Dynavax Announces FDA Approval of HEPLISAV-B& #8482 for Prevention of Hepatitis B in Adults /p p   [2] Dynavax官方网站 /p p & nbsp /p
  • 中国首个针对乙肝治疗的细胞凋亡通路新靶点IAP抑制剂获批临床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48582be5-56f8-4909-b2e6-9897a64c3ce4.jpg" / /p p   APG-1387临床研究负责人、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副理事长、2017年亚太肝病研究学会(APASL)主席、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病中心主任侯金林教授评论道:“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乙肝的药物能非常有效的抑制病毒复制,但临床治愈率(即HBsAg消失)很低。因此,大多数乙肝患者需要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我对APG-1387治疗乙肝的新颖作用机制感到非常兴奋,期待与亚盛在APG-1387的临床试验合作中进一步验证其清除患者体内HBV感染的潜力。” /p p   APG-1387是亚盛医药自主设计开发的、具有全球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凋亡蛋白抑制因子(IAP)高效特异性抑制剂,主要通过模拟内源性Smac分子降解IAPs来诱导和加速细胞凋亡的进程。由南方医院肝病中心张小勇教授课题组完成的临床前研究发现,慢性乙肝患者肝内IAPs分子表达上调,导致HBV感染的肝细胞发生免疫逃避,不能被特异性T细胞杀伤。APG-1387治疗可有效抑制肝细胞中的IAPs表达,促进病毒特异性T细胞介导的HBV DNA和HBV表面抗原的消除,从而治愈慢性HBV感染。IAP抑制剂用于治疗乙肝病毒感染的优势在于,依靠特异性T细胞的识别能力,能优先杀死感染细胞而不影响健康细胞。 /p p   值得关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去年发布的《2017年全球肝炎报告》显示,全球感染乙肝或丙肝的人数已超过3.25亿,每年约有134万人因此丧生。在我国,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达到了9000万人左右,慢性乙肝患者有3000万人,得到治疗的仅有200万人,不足总数的1/10。根据研究与咨询公司GlobalData的数据,未来十年,中国仍将是最大的乙肝市场,且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预计到2020年我国乙肝用药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远期将达300亿。而目前市场上并未有完全能治愈乙肝的药物,用药需求巨大。 /p p   亚盛医药首席医学官翟一帆博士表示:“APG-1387在中国进入临床开发是我们执行全球开发战略中的关键一步,我们期待这个药能够为迫切需要更有效治疗药物的乙肝患者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p p   亚盛医药目前也在对APG-1387进行癌症的临床开发。此前,APG-1387在中国和澳大利亚均已完成针对晚期实体瘤的临床I期剂量爬坡试验。去年11月,APG-1387又获得了美国FDA新药临床试验批准,将与肿瘤免疫药物联合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恶性血液肿瘤。 /p p    strong 关于APG-1387 /strong /p p   APG-1387是亚盛医药设计开发的新型小分子细胞凋亡蛋白抑制因子(IAP)抑制剂。研究结果表明IAP蛋白高度表达可诱导肺癌、头颈部肿瘤、乳腺癌、胃肠癌、黑素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亚盛医药正在全球范围内开发APG-1387,已在中国和澳大利亚完成癌症的临床I期剂量爬坡试验。APG-1387也被用于治疗乙型肝炎,临床前研究表明APG-1387可显著降低HBV DNA和HBV表面抗原。 /p p   strong  关于乙型肝炎 /strong /p p   乙型肝炎是一种病毒感染,可以攻击肝脏,并可能引起急性和慢性疾病。乙型肝炎患者和HBV携带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HBV可通过母婴、血和血液制品、破损的皮肤黏膜及性接触传播。感染HBV后,由于受病毒因素、宿主因素等影响,会出现不同的结局和临床类型,后期可能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 /p p   strong  关于亚盛医药 /strong /p p   亚盛医药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处于临床阶段的新药研发企业,致力于在肿瘤、乙肝及与衰老相关的疾病等治疗领域开发创新药物。公司拥有自主研发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靶向药物设计平台及100多项国际发明专利。公司研发产品管线主要专注细胞凋亡路径关键蛋白的抑制剂,通过抑制BCL-2、IAP或MDM2-p53等,重启肿瘤细胞的凋亡程序 第二代和第三代的针对癌症治疗中出现的激酶突变体的抑制剂 与肿瘤治疗有密切相关性的表观遗传学靶点的抑制剂等。公司现有六个新药项目已进入到中国、美国及澳大利亚的I-II期临床开发阶段,其中包括APG-1252,一个新型、强效的BCL-2/BCL-xL双重抑制剂。 /p
  • 立菲达安:新型基因检测试剂盒即将获得CFDA认证
    立菲达安基于一代测序平台成功开发出HBV耐药、HCV分型、TB耐药三款检测试剂盒,目前已获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受理号,有望于2014年6月份通过审批,提供给中国广大医务工作者使用。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传染性疾病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因,感染HBV可引起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变。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据WHO报道,2013年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1.2亿人,慢性乙肝患者超过2000万人。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HBV药物为核苷(酸)类似物,患者需长期维持治疗。HBV在宿主体内感染以及抗病毒治疗的过程中易发生变异,随之出现耐药问题。耐药突变易引起肝病活动,甚至诱发重症肝炎。而且,突变发生后继续用药不仅会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造成资源浪费,还可能产生严重的流行病学危害。因此,动态监测乙肝病毒耐药突变对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合理用药及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据WHO报道,全球有1.7亿感染者,流行率约为3%。HCV感染后病情隐匿,50%~80%会转变成慢性肝炎,如不进行合理治疗,10~20年后有10~30%会发展成为肝硬化,1%~5%甚至会发展为肝癌,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HCV是一类球形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序列具有高度变异性。根据不同区域的基因序列变异情况,HCV分为6个基因型和80多种基因亚型。研究表明了解患者HCV基因型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及治疗周期。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简称结核杆菌)所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播,是我国重大传染病之一。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和链霉素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线抗结核药物,由于不合理用药等原因,我国的耐药患者高达28-41%。准确的耐药性检测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前提,也是结核防治的关键。   基因测序作为分子诊断的一个技术平台,是分子诊断技术最精确的方法,可应用于传染病耐药检测、肿瘤靶向用药指导、化疗药物毒性检测等。最小量的DNA起始样品,完成多个靶位的检测。配套有自动结果分析软件,帮助广大医务工作者轻松实现从样本到报告结果。   Life Technologies员工表示&ldquo 该技术检测结果具有准确、可靠等特点是基因检测公认的&ldquo 金标准&rdquo 。我们相信这一系列产品的上市将为中国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有力的帮助,同时给患者带来福音。&rdquo
  • 达安基因核酸检测盒市场推广还需看政策“脸色”
    达安基因12月15日公告,公司研制生产的血源筛查HBV、HCV、HIV-1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符合新药的有关规定,收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及《药品注册批件》,并获批准生产文号。   核酸检测试剂盒是替代病毒免疫学检测方法的产品。目前,血站要对献血者的血液病毒情况进行测试,核酸检测试剂盒提供了一种新的、更为先进的方法。据检测,核酸检测试剂盒能有效缩短检测窗口期、提高病毒检出率。据悉,国内目前申报三联核酸检测试剂盒的公司共有五六家,分别是罗氏、诺华、浩源生物、科华生物和达安基因等,均已获得了国家药监局的新药及生产批文。   HBV为乙肝病毒,HCV为丙肝病毒、HIV为艾滋病病毒。上述三种病毒在我国均有一定人群感染,尤其是乙肝感染者人数众多。有分析人士预测,核酸检测试剂盒推广后,市场规模可能达到8至10亿元。   据悉,核酸检测试剂盒主要运用于血站。酝酿多年的核酸血筛试点工作已于2010年年中启动,将到年底结束。试点规模并不大,范围局限于12个省市的15个中心血站,且试点血站也并未全面应用核酸血筛。   业内人士预计,核酸血筛全国推广会推迟至明年二季度或者明年年中开始,且推广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2012年整个核酸血筛市场的理论容量将达到10.4亿元,但最终进展如何,还需要看政策。也就是说,核酸检测试剂盒市场前景广阔,但市场推广进程还将受制于政策,短期对公司业绩贡献不大。
  • 岛津着手研发“新型冠状病毒基因检测试剂盒”,为实现高效快捷检测做贡献
    岛津制作所已经着手研发“新型冠状病毒基因检测试剂盒”,本试剂盒可省去从样品中提取RNA的工序,因此,能实现高效快捷节省人力的检测。现在,正在为早日确立月产能数万人份的供应体制而努力。 当前利用基因扩增法(PCR法)的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从鼻咽擦拭液等样品中提取RNA后进行提炼的工序不可或缺。人工提炼RNA的作业十分繁杂,约耗时30分钟,成为快速检测的一大障碍。我公司正在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无需对RNA进行提炼,只需将样品与前处理液混合在一起,添加RT-PCR※1用反应试剂,让其发生反应,就能判定是否有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基因检测试剂盒”是基于我公司独创的Ampdirect技术,遵循国立传染病研究所手册※2中的记载研发的。Ampdirect技术是一种“可解除蛋白质和多糖类等PCR阻碍物质的抑制作用,无需抽取、提炼DNA和RNA,即可将生物样品直接添加到PCR反应液中”的技术。目前,我公司已成功利用Ampdirect技术,研发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属、赤痢菌、诺瓦克病毒的检测试剂,并已投放市场,用于食品领域从业人员中的携带者筛查(化验大便)。今后,我们将在“实现检测省力化”、“缩短检测时间”、“降低检测成本”方面努力进行病原体检测试剂的研发,为防治传染病做贡献。 ※ 1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使用逆转录进行RNA扩增的手法。※ 2国立传染病研究所《病原体检测手册2019-nCoV》 注意:研发中的试剂为研究用试剂。未获得医药品医疗器械法规定的体外诊断用药的批准和认证。使用本试剂,需要具备用于基因扩增和检测的PCR装置及样品基因的操作技术,因此,未计划向个人和药店等零售店销售。Ampdirect技术的相关信息请参考:https://www.an.shimadzu.co.jp/bio/reagent/index.htm
  • “疫苗恐慌”代价大 乙肝发病率可能回潮
    监测显示,去年12月乙肝疫苗接种率下降30%。如再降,婴幼儿乙肝发病率可能回潮。   一问 国产疫苗质量过关吗   世卫官员称,中国疫苗质量不比国外差   记者:世卫官员称,中国疫苗质量不比国外差。他的说法有依据吗?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局长于竞进:从疫苗使用角度来讲,评判疫苗质量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疫苗对人体来讲是一个外来抗原,因个体差异,极个别的受种者会出现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很低,但不可避免。从目前监测结果看,我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率并不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范围,我们对国产疫苗是有信心的。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化监管司司长李国庆:我国疫苗监管体系在2011年已经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只有这个国家的疫苗监管体系经过评估之后,这个国家的疫苗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才有资格向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认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贾继东:在疫苗运输与保存的管理过程中,需要有专门的冷链设备。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项目,国家投入大量资金采购冷链设备保障农村落后地区的使用。疫苗和冷链管理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操作规范,这方面还未发现过问题。   记者:公众为何会产生“疫苗恐慌”?   贾继东:世界卫生组织网站免疫安全网页上明确提示:世界上没有能够保护每个接种者、并且对每个人都完全安全的“完美”疫苗 有效的疫苗(就是能够诱导保护性免疫的疫苗)也可能产生某些副反应,但这些副反应大多轻微且很快消失 绝大多数被怀疑与疫苗接种有关的不良事件实际上不是疫苗本身所致,许多仅仅是偶合事件。   本次疫苗安全事件实际是风险问题,并非疫苗质量问题。公众或许会有“零容忍”的想法,但事实上“零风险”不存在,风险只能被削减,但不能被消除。这方面需要各方努力提高公众的风险认知。   李国庆:我国这几年大幅度提高疫苗质量标准。实施新版的GMP极大促进了企业的生产质量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从疫苗研发、疫苗生产到监管整个系统,质量不断改进不断提高,这方面需要恢复公众对国产疫苗的信心。   二问 打疫苗会染上自闭症吗   疫苗不会导致疾病,不打会付出更大代价   记者:疫苗会导致自闭症或其他疾病吗?您怎样看“不打疫苗更健康”的说法?   贾继东:据世界卫生组织介绍,接种疫苗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健康措施之一,每年可预防200万—300万人口死亡。针对在民间和网络上流传的一些对疫苗的误解,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官方网站上进行了澄清。1998年的一项研究引发了人们对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与自闭症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的关切,这项研究后来被证实是严重错误的,发表该研究论文的杂志也对论文实施了撤回。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与自闭症之间存在关联。   不打疫苗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其实,疫苗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免疫反应与通过自然感染产生的免疫类似,但疫苗不会导致疾病,也不会使接种者受到潜在并发症的威胁。相比之下,通过天然感染获得免疫可能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记者:最近发生的乙肝疫苗事件对疫苗接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贾继东:中国疾控中心的最新调查发现,701名儿童家长中将近30%的家长对预防接种产生犹豫 另有20%左右的家长,不想带孩子去接种。卫计委对10个省份开展的监测则显示,2013年12月乙肝疫苗的接种率下降了30%,其他种类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下降了15%。可以想见,如果乙肝疫苗接种率持续降低,中国婴幼儿的乙肝感染率也可能出现回潮。截至目前,还缺乏根治乙肝的办法,目前医疗手段只能减少或延缓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   1974年,英国有报道称接种全细胞百日咳疫苗后发生36例神经系统反应,电视新闻持续报道导致接种工作中断,接种率从81%大幅下降到31%,百日咳疫情流行随之而来,发病率由接近1/10万上升至200/10万。受此影响,日本婴儿百日咳疫苗接种率从1974年的80%下降至1976年的10% 1979年日本百日咳疫情流行,出现1.3万余病例、41人死亡。   三问 打这么多疫苗有必要吗   新生儿接种疫苗,其实是跟疾病传染速度赛跑   记者:新生儿打这么多疫苗有没有必要?   于竞进:我国上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麻疹年平均发病率在十万分之一千左右。如果不实行接种,仅麻疹发病每年会在1000万例左右 没有实施疫苗接种前,每年脊灰的发病是2万—4万例,这些病例是终生不可恢复的残疾病例。通过接种疫苗,我国在1994年出现最后一个本土病例后,2000年实现了无脊灰目标。   贾继东:有句话说得好,好了伤疤忘了疼。由于免疫规划的推进,接种人口的增加,像白喉、麻疹等急性传染病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没有了急性传染病的切肤之痛,反而不能感受到预防接种的益处。传染病不只是某个人的事,而是全人群普遍易感。在疾病面前,不要想着“刀枪不入”,不感染疾病只是个别人的事。   新生儿接种疫苗,其实是疾病传染速度与抗体速度在赛跑。为什么新生儿要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呢?感染乙肝病毒越早,发生慢性乙肝的比例越高,新生儿时期感染更易成为慢性感染者(90%)。乙肝抗原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在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者,仅4%不能阻断母婴传播,但是在24小时之后才接种者20%不能阻断,两者相差5倍。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越早接种效果越好。这不但是我国的乙肝免疫策略,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免疫策略。   记者:打疫苗会出现什么不良反应?哪些人不应该打疫苗?   贾继东:最常见的反应是在注射部位有局部疼痛,几个小时可以缓解,有的有硬结过一段时间也会消退。真正比较严重的异常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发生率是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甚至更少。   世界卫生组织对疫苗的接种,除了过敏以外基本没有禁忌症。我国从安全角度考虑做了一些规定,一般来说有急性疾病或者严重的慢性疾病,或者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或者发热时,不是接种一定会加速这些疾病,只是希望避免出现问题。有一些神经系统的疾病,比如癫痫和变性疾病,国家作为禁忌症,除了这些都可以接种。对于早产儿,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是可以接种,我国出于安全考虑建议婴儿发育到一定程度再接种。如果母亲是乙肝阳性则应该个案分析,权衡利弊后决定。   【延伸阅读】   您愿意回到没有疫苗的年代吗   因为疫苗不良反应,就认为疫苗无用的人,可能很难想象在疫苗发明之前世界流行病的情况。   中国民间过去有 “孩子出过疹和痘,才算解了阎王扣”的说法。   国外情况也是如此。据估算,18世纪欧洲死于天花的人多达1.5亿,按30%病死率推断,感染过天花的人数高达5亿。18世纪,天花传到澳大利亚,杀死50%的当地原住民。   人类发明的第一个疫苗就是针对天花的牛痘疫苗。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牛痘疫苗绝非一种安全的疫苗,且不说其留下巨大的疤痕影响美观 如果接种时的剂量没掌握好,可能引发严重的感染,有些感染是致命的。可是相对于天花的恐怖威胁,牛痘疫苗的这些风险还是能够接受的。   发生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患儿及其家庭,的确应该得到更多关注与救助,但如果因为小概率的疫苗接种不良反应而批判疫苗无用,甚至拒绝接种疫苗,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公众更不愿意承受的疫病流行。 文章转载自:果壳网
  • 大连化物所提出基于功能化纸基比色传感器的病毒检测新策略
    近日,大连化物所化学传感器研究组(106组)冯亮研究员团队与蛋白质折叠化学生物学创新特区研究组(02T5组)刘宇研究员团队合作在病毒核酸快速检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团队发展了一种低成本、快速和便携式病毒检测策略,该策略依赖蛋白功能化修饰的纸基对荧光信号的生物正交富集,辅以实验室自制的微型DNA加热装置和手持荧光检测仪,可以实现对病毒核酸阴阳性的快速区分。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以及一些恒温扩增检测手段(RPA、LAMP等)在病毒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然而,其操作高度依赖昂贵的分析仪器和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极大阻碍了在发展中国家以及资源有限地区的应用。纸基比色传感器以其成本低廉,构建简单,检测快速等优势引起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本工作中,合作团队提出一种基于功能化纸基比色传感器的病毒检测新策略,通过在纸基上修饰以TR512多肽为核心的融合蛋白,创新性的将TR512多肽与Texas red荧光团之间的生物正交化学反应,转化为功能化纸基上的信号放大,并将该功能化纸基与自制的微型扩增加热装置和手持式荧光检测仪相结合,实现了对预扩增核酸溶液的生物正交富集,提高了检测灵敏度,极大缩短了检测周期。团队将该策略成功应用于不同的病毒核酸(HBV、ASFV、HPV16、HPV18等)阳性序列的检测中,以及乙肝病毒核酸(HBV)实际样品的检测中。   冯亮团队长期致力于传感器敏感膜的表界面调控及分析物分子的高效捕获研究,在纸基传感器快速检测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并部分取得了产业化应用: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固载显色底物,在纸纤维表面形成敏感薄膜,基于酶介导过氧化氢显色实现赭曲霉毒素的可视化检测(Anal. Chem.,2022;Biosens. Bioelectron.,2021);通过化学交联方式在纸纤维表面构建富含苯基的硅胶溶胶凝胶微孔通道,实现三氯杀螨醇农药残留的微量检测(Food Chem.,2022);通过物理包埋方法在纸纤维表面包埋显色剂形成三点纸基检测阵列,实现自来水中Cu2+,Fe2+,Cl-的同时快速检测(Sens. Actuators B: Chem.,2019)。   相关研究成果以“A Novel Virus Detection Strategy Enabled by TR512-Peptide-Based Bioorthogonal Capture and Enrichment of Preamplified Nucleic Acid”为题,发表在《分析化学》(Anal. Chem.)上。该工作的第一作者是106组博士研究生朱明珍。上述工作得到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等项目的资助。
  • "碟片实验室"问世 1hr完成基因检测
    图:何浩培(右一)表示,&ldquo 碟片实验室&rdquo 检测时不经人手,整个过程可在诊所完成 本报记者彩雯摄   成人手心大小的一张胶碟片,只需病人一滴血,便可完成整个实验室的检测程序,将繁复的基因检测或致敏原测试程序,简化为一个步骤。中文大学科研团队成功研发的&ldquo 碟片实验室&rdquo ,将原本需一星期的测试,缩短为一小时,病人可即场得知结果,除可方便医生为病人处方神经精神疾病药物前进行基因测试,避免药物过敏,也可用于检测癌症病人的致病基因,以便及早进行标靶治疗。   中文大学将在5月7至9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的&ldquo 香港国际医疗器材及用品展&rdquo 上,展出五个项目,当中一项为&ldquo 碟片实验室&rdquo ,该器械的主要部分为圆形胶片及电路板,胶片只有成人手心大小。中大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系何浩培教授指:&ldquo 仪器就是将基因检测等测验的过程,全部摆在一张特定的胶碟上。医生只需将病人的一滴血滴在碟片上,血液会随?高速转动的离心力,在碟片上的微细通道注入不同的小室,再由电路板控制各个小室的温度,使DNA扩增,并以荧光探针显示是否有化学反应。&rdquo   特制碟如微缩实验室   何教授表示,仪器最大的突破除了应用简单的离心力作用,让血液透过微细通道注入不同的小室外,还与胶碟相匹配製作了电子线路。&ldquo 电子线路能够为不同小室内的样本,制造加降温、光测试、电磁控制等不同测试需要的条件,相当于将整个实验室都摆上了这张胶碟上。&rdquo &ldquo 碟片实验室&rdquo 按照自动化程序作出分析后,透过无线信号将结果即时传送至医生的电脑或便携装置上,期间不经人手,只需一个步骤,整个过程可在诊所完成。   他指出,传统的基因测试或化验,需将病人的血液样本送往化验室,由技术人员添加试剂,利用大型仪器作DNA检测、基因分析等过程,得出化验报告再送至诊所,&ldquo 过程要以日计,可能延误治疗或延长住院时间&rdquo 。传统的基因测试成本在四、五千左右,而&ldquo 碟片实验室&rdquo 每个胶碟的成本价仅相当于CD碟片的成本价。&ldquo 碟片&rdquo 还可因应检测的不同需要&ldquo 量身定制&rdquo 。何浩培表示,团队现已製作了四种不同的&ldquo 碟片&rdquo 。   未来或可测H5N1   目前&ldquo 碟片实验室&rdquo 已经应用于逾百病例的血液检测。&ldquo 但相关的基因过敏测试需要一个星期时间,很多病人可能在这段时间内再次出现脑痫等症状发生。&rdquo 关教授指,团队利用&ldquo 碟片实验室&rdquo 对服用卡马西平的过百病例进行过敏测试,其准确率与传统的测试方式基本一样,可以取代现有的针对该药物的传统基因测试方式。研究团队现正研究使用&ldquo 碟片实验室&rdquo 作细菌及病毒检测的可行性,未来有机会应用于肺结核细菌、A型流感(H5N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肝病毒(HBV)等传染性致病体。
  • 如何选择新冠病毒基因组测序的方法和策略?
    高通量测序之于病毒基因组,在检测和研究中的意义和价值已得到广泛验证。但在开展具体的高通量测序工作时,可能会面临很多实际的操作问题,譬如:方法上选择宏基因组测序还是靶向测序?测序策略上选择多少数据量、何种读长?哪些测序平台的通量和数据量更能满足实验室检测要求?以新冠病毒为例,本文对高通量测序在检测和研究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与选择进行一一剖析。图1 在检测和研究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与选择测序目的:快速检测or序列组装?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和研究,可以实现快速检测以及病毒序列组装。测序目的不同,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策略:如需对qPCR检测呈阴性的疑似病例进行确诊,或对复合性感染、继发性感染等进行鉴别诊断,或对大量待测样本进行大规模筛查,可以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快速检测;如果需要实现病毒序列组装,以进行未知病原的检测、分析和研究,可以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更高深度更高覆盖度的测序,获得完整的病毒基因组序列。测序方法:宏基因组测序or靶向测序?对病毒基因组进行高通量测序,可以采取宏基因组测序或靶向测序(包括探针捕获测序和多重PCR扩增子测序)。不同的方法各有优势,可根据实际应用进行选择。图2 不同高通量测序方法的比较可供参考的建议如下:1. 对未知病原的发现及确认,首选宏基因组测序;2. 如需检测或研究样本中所有可能感染的微生物,比如诊断不明原因感染、混合感染、继发感染等,可以选择宏基因组测序;3. 如只需针对目的病毒进行检测,希望以较少的数据量获得目的病毒全长序列,可以选择靶向测序。测序数据量关于测序数据量,需结合具体的测序目的、测序方法、样本病毒载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通常,提高测序数据量,可以提高检测灵敏度,改善临床检测的阳性率。另外,提高测序数据量,可以提高数据覆盖度,病毒序列组装效果更好。以满足病毒基因组覆盖度95%,且单碱基深度10x为条件:如采用宏基因组测序,可根据使用的研究材料(即待检样本)的情况,选择测序数据量。病毒载量在104 copies/ml以上或qPCR定量CT值qPCR定量CT值在24.5~28.7范围的样本,推荐数据量为100Gb(PE100,500M reads)。对于病毒载量极低的样本(CT值>28.7),不建议使用宏基因组测序,可以采用多重PCR扩增子测序。如采用多重PCR扩增子测序,推荐数据量为5-20M。该方法也适用于病毒载量极低(<102copies/ml)的极端样本检测。注:推荐样本数据量仅供参考图3 基于测序方法及样本病毒载量的测序数据量选择测序读长如进行快速检测,可采用单端测序,推荐SE50/SE100读长,快速、经济;如需要进行病毒全长序列组装,建议使用双端测序,推荐PE100/PE150读长,测序数据质量高、Reads比对更好。图4 测序读长选择测序文库的处理针对病毒RNA测序,在文库制备过程中是否去除核糖体RNA(rRNA)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rRNA占总RNA的80%以上,去除人类rRNA可以提高有效数据利用率。同时也需要考虑样本情况:如果病毒核酸投入量低,以及放置时间久、降解严重的样本,去除rRNA可能会影响建库效果,可以选择不去rRNA,以提高建库成功率。图5 MGIEasy rRNA去除试剂盒测序平台的选择根据实验室样本规模,选择合适的测序平台。每个平台单次运行的样本数与测序方法、测序数据量相关。其中,宏基因组测序方法,一般以单个样本的数据通量100M reads为参考;多重PCR扩增子测序方法,以单个样本的数据通量>5M reads为参考。注1.以单个样本的数据通量100M reads为例;注2.以单个样本的数据通量>5M reads为例。图6 测序平台单次运行的样本数估算小贴士基于DNBSEQ平台的已发表文章目前,已有多篇基于DNBSEQ平台的新冠科研文章在Lancet、nature、Cell等顶级期刊获发。基于DNBSEQ平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助力新冠病毒科研攻关,得到了越来越多科研学者的认可。参考文献Multiple approaches for massively parallel sequencing of HCoV-19(SARS-CoV-2) genomes directly from clinical samples.
  • 中国:MERS病毒基因组测序已宣告完成
    6月10日信息显示,韩国目前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确诊病例为108人,死亡9人,死亡率在7%左右。韩国病例数仅次于沙特,列世界第二。近期MERS在韩国连续报告多例病例,被隔离人员一天增加百余人,超1300所学校停课,民众如临大敌。而中国广州也确诊了首例韩籍MERS患者,中国赴韩旅行团出现退团潮。   MERS致死率高于SARS   在首例MERS确诊病例入境中国的消息披露后,这个在公众眼中显得颇为神秘的病毒引起了诸多关注甚至担忧。   据悉,引发MERS的是一种冠状病毒,可能来自骆驼。其临床表现和非典(SARS)很相似,都会出现发烧、咳嗽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有时还会伴有肾衰竭。令人惊讶的是MERS致死率竟比SARS高,大约为37%,2003年SARS流行时致死率大概是10%,低于禽流感和埃博拉的热出血。幸运的是,目前MERS与SARS相比,流行强度仍然很弱。   中国疾控中心近日透露,该中心病毒病所与广东省及惠州市疾控中心合作,已完成我国首例MERS病例的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毒与当前中东地区MERS&mdash CoV(引起MERS的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株高度同源,根据遗传学相关分析初步推测,该毒株最终可能来源于中东地区的沙特阿拉伯。目前尚未发现与病毒传染性增强相关的明显证据,对于病毒基因组上少量基因变异和重组的生物学意义正在进一步分析。   专家介绍,通过检测、对比细菌或病毒的基因序列,可以追寻疫情发展的踪迹,破解细菌或病毒的性质、来源、传播力和毒力,从而找到有效的防控和治疗措施。   世卫在韩成立联合调查组   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近日表示,虽然韩国MERS疫情在医疗机构内扩散,导致确诊病例增多,但韩国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   陈冯富珍指出,韩国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医务工作者水平较高,因此能迅速掌握MERS疫情动态。她说,世卫组织和韩国政府携手成立的调查组,从6月9日起对韩国政府的MERS防控措施进行评估,还将研究新的防控措施。   对于有效应对MERS疫情的方法,陈冯富珍指出,民众不要轻信谣言,要正确认识疫情和防控信息。韩政府需要减少收治MERS患者的医院数,减少民众与MERS患者的接触几率,降低疫情扩散风险。   陈冯富珍表示,韩国病人在医院住院治疗时,其家属时常到病房探望。她认为,这可能是MERS疫情在韩国医院内迅速扩散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世卫组织认为,韩国不必因MERS疫情作为限制旅行或封锁边境,陈冯富珍指出,目前没有证据表明MERS疫情已经在韩国社区内迅速或广泛扩散。   就针对MERS病毒的疫苗研发情况,她表示,世卫组织没有直接参与传染病疫苗的研发工作,但部分疫苗已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世卫组织将积极鼓励研发机构开发针对MERS病毒的疫苗。   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目前尚无特效药和疫苗可以应对这种新型冠状病毒,不过,世卫组织呼吁大家不要恐慌,因为该病毒目前尚不具备持续人际传播能力。在个人防护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赴中东旅行时尽量避免与患病骆驼接触;进入骆驼棚、相关农场或市场的人,切记要在事后洗手;骆驼奶要加热饮用,骆驼肉也要烹熟再吃。   其次,勤洗手,避免用手直接触摸眼睛、鼻、口;外出时戴口罩,尽量避免密切接触有呼吸道感染症的人;老人及病人尤其要注意自身健康状况。   第三,旅行期间应注意保持均衡饮食,充足休息,不要过度劳累。尽量避免前往动物饲养、屠宰场所及野生动物栖息地。   第四,出现呼吸道异常症状要及时就医,打喷嚏、咳嗽或清洁鼻子后应彻底洗手。   第五,入境时有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状者,应主动说明并配合开展调查及相应医学检查。回国14天内,如果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当及时就医,就诊时应戴口罩并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医院。同时,主动告知近期旅行史,以便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   我国首例韩籍病患情况渐稳   据广东省卫生计生委6月9日通报,在广东境内的75名中东呼吸综合征密切接触者无人出现不适,近日可全部结束隔离观察。同时,广东5月29日发布的确诊患者已连续4天无发热,血液及咽拭子标本检测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核酸为阴性,病情逐渐稳定好转。   专家表示,目前,病人间中咳嗽,无明显咳痰,吸氧情况下无明显气促,胸片显示双肺仍然有炎症,渗出较前减少。病情整体趋于稳定,但仍需警惕合并感染及出现变化。治疗上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道疾病专家钟南山等专家组意见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赴惠州指导救治的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传染病专科主任邓西龙表示,如果目前的情况能够持续好转,大约两周病人可以出院。   针对韩国近期以来疫情有扩散趋势,钟南山说,从已有病例看,中东呼吸综合征致死率较高。韩国首例病患的传染性很强,目前多数确诊病例都是被其传染的,后续如果再出现更多传染病例,那就值得高度警惕。   钟南山表示,从现阶段所掌握的情况看,MERS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传染途径类似非典的喷嚏、飞沫传播,但通过空气传染的证据仍不充分。为此,做好输入性病例疫情防控,需要口岸部门和旅客两方面的共同努力。他说:&ldquo 各国来华人员应本着诚实负责的态度,入境时主动申报健康状况,不应该隐瞒任何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减少疫情在全球扩散传播的风险。&rdquo (MERS)
  • 纳米生物技术可监控病毒感染过程
    病毒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深刻认识和理解病毒感染过程及致病机制是病毒性疾病防治的重要基础。研究病毒感染过程通常基于荧光标记技术,但是常用的荧光蛋白及传统荧光染料往往容易发生光漂白,难以长时间动态跟踪整个感染过程。   在&ldquo 纳米研究&rdquo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支持下,围绕&ldquo 量子点标记技术研究病毒侵染过程及宿主应答&rdquo 项目,来自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长春应化所、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及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的专家,自2011年1月开始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据该项目首席科学家、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庞代文介绍,以半导体荧光量子点为代表的性能优异的纳米标记材料,可望克服现有荧光标记材料的不足,为实时动态跟踪病毒感染宿主细胞这一复杂的动态生物学过程提供新途径。   新型纳米标签   为了研究病毒感染过程,就需要荧光标记。一般来说,活细胞或活体示踪要求所用的荧光标记材料在复杂的生物环境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产生稳定、可靠的检测信号,才不会&ldquo 走丢&rdquo 或&ldquo 隐身&rdquo 。并且,还要求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对所标记对象的影响,以获取生命过程的真实信息。   &ldquo 也就是说,虽然身上贴了标签,但其本人并无察觉,心情依旧,行为如常。既然如此,就要求所选用的标记材料具有尽可能小的尺寸、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稳定性,能发出足够强的示踪信号。&rdquo 在庞代文看来,量子点就算得上这一类令人满意的&ldquo 标签&rdquo ,具有粒径小(通常可小至几纳米)、亮度高、光稳定性好等独特性能,且能实现多色同时标记,同时跟踪多个对象。   采用纳米标记技术,特别是量子点标记技术对病毒感染宿主过程进行诠释,将有望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科学诠释病毒致病机制。但是,如何精确控制材料的性质,制备出尺寸小且性质稳定的量子点,依然是该领域的一大难题。   此外,为了降低生物成像中背景信号的干扰、激发光对生物体的光毒性以及增加荧光的穿透深度,理想的标记材料应具有较长的激发波长,荧光发射波长也最好在近红外区且具有高的荧光强度。   基于此,武汉大学研究团队提出了&ldquo 在时间和空间上耦合活细胞内并无关联的生物化学反应途径&rdquo 合成纳米材料的&ldquo 时&mdash &mdash 空耦合&rdquo 调控合成新策略,利用活酵母细胞成功可控地合成出多色荧光量子点纳米标记材料,让细胞为科学家们做了一件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   他们将烦琐危险的化学操作演变为仅仅培养细胞,将通常在约300℃进行的合成演变为在30℃下的活细胞内完成,且不需要任何易燃、易爆、有毒溶剂。进而,他们又提出了&ldquo 准生物合成&rdquo 策略,利用细胞外的模拟体系成功合成出多种小粒径的近红外量子点,成功地化解了难题。   让病毒亮起来   庞代文告诉记者,病毒很小,若要监视其一举一动非常困难,如果是在复杂的生物背景之下,那更是一片漆黑。而荧光标记能让病毒亮起来,方便地实现跟踪。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肖庚富的团队制备出均一稳定的发光病毒样颗粒,并跟踪了其&ldquo 感染&rdquo 细胞的过程。他们还实现了量子点对艾滋病慢病毒(hiv)的标记,也能用量子点定点标记昆虫病毒内部的结构。   由于包膜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且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这一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关注。而包膜病毒结构较为复杂,通常由包膜、衣壳及核酸等构成。由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研究者们进行合作,利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杆状病毒包膜,核酸分子光开关钌的含氮杂环配合物在病毒复制过程中自然嵌入核酸中标记病毒核酸,成功实现了对病毒包膜和核酸的双重标记。   此外,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专家团队合作提出顺应自然的病毒的温和标记策略。他们利用细胞中胆碱磷脂自然的生物合成和代谢嵌入机制、病毒从宿主细胞膜获取磷脂成分形成包膜的生物学特点以及病毒核酸的&ldquo 复制嵌合&rdquo ,在病毒自然复制过程中实现了病毒核酸和包膜的双重标记(双重标记效率高达85%)。   &ldquo 这将有助于研究人员看到病毒感染过程中更多的行为细节。&rdquo 庞代文表示,量子点标记技术能让病毒持续变亮,为监测单个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的一举一动创造了条件。   看到病毒感染过程   病毒是严格寄生的微生物,寄生于宿主并借助宿主细胞完成自身&ldquo 繁衍&rdquo 。病毒在细胞中的感染由三个基本过程构成循环,即进入宿主细胞(侵染)、基因组复制/组装和出胞,并进一步感染其他细胞。   该循环是病毒维持繁衍生息的关键,而侵染是其中的首要步骤。基于量子点标记,武汉大学团队获取了病毒感染过程的实时动态信息,如病毒运动方向、路径、速率、&ldquo 扩散&rdquo 系数等,以及各种运动模式 研究了禽流感病毒在活细胞内的动态行为及机制,并对流感病毒侵染宿主细胞典型运动轨迹进行分析,发现病毒侵染过程错综复杂。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团队发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通过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跨膜,实现了病毒感染活细胞过程的高分辨、高灵敏、多维动态示踪,展示出纳米生物技术良好的应用前景。   最近,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团队研究出近红外量子点标记病毒感染活体动物的非侵入示踪技术 成功地长时间跟踪了禽流感h5n1假病毒对小鼠的感染过程。
  • AFM剖析类病毒颗粒以帮助抗击丙肝病毒
    丙肝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会导致慢性肝炎,甚至发展为癌症。针对丙肝病毒的疫苗尚未研发成功,而类病毒颗粒(Virus-Like Particle,VLP)因其无传染性的自我组装结构,成为了疫苗发开路线的潜力股之一。在这篇文献中,澳洲的研究者使用Cypher ES原子力显微镜,对四类丙肝类病毒颗粒进行了形貌表征和纳米力学测量,表征了它们的生物功能和纳米级机械性质等信息来研究HCV,提高这些纳米级颗粒的基础理解,是开发有效的丙型肝炎疫苗的基础工程。 实验目的与方案: 形貌扫描和机械性能表征都通过牛津仪器Cypher ES AFM,在缓冲液中进行,全程使用小振幅成像,以适应纳米级结构;此外,对每种类型的完整病毒样颗粒,研究者们测量了超过100条力曲线/每个颗粒。 Cypher ES具有特别设计的机械回路,实现了高空间分辨率、超低底噪声、以及精确的力控制及高灵敏度,可以对类病毒颗粒进行精准、无损的测量。同时,Cypher ES的封闭样品腔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溶液的挥发,保持缓冲液的离子浓度、pH、以及温度恒定,进一步确保了测量的重复性和准确性。系统自带的软件简化了弹性模量的模型拟合与计算,大大方便了力曲线分析处理。 结果与分析: 在本文中,作者们使用了多种方法来探测和压片类病毒颗粒,包括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这是第一次使用振幅调制(AM)-AFM和力谱对所有四种HCV VLPs(基因型1a,1b,2a和3a)进行形态和生物力学特征描述,揭示了这些粒子的表面形貌、粗糙度、电荷分布等特点。根据细胞进入实验测定,所有HCV VLPs都被认为是具有生物学功能,并且都装饰有类似于天然HCV的高甘露糖型N-连接糖,这是疫苗开发的基础。HCV颗粒是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的,类病毒颗粒的尺寸小于200nm,表面富含柔软的脂质。如图1所示,可以观察到HCV核心或包膜糖蛋白的一些结构组织细节,但就像袋子里的豆子一样。表面粗糙度的变化可能影响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病毒进入细胞的能力。此外,电荷分布也可能影响病毒与宿主细胞膜的结合能力。因此,了解HCV粒子的表面特性对于研究病毒的传播机制、疫苗设计和抗病毒药物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图1 上:展示了HCV病毒颗粒和VLPs的组装图解。将野生型HCV颗粒与VLPs中间截开,可以看到都具有E1/E2蛋白和脂质膜,但VLPs不含遗传物质。 下:通过AFM获得了不同表型的HCV的纳米尺度图像。VLP的几何特征以1b中的两个颗粒来突出显示。实验中观察到许多具有这种特征的颗粒,这里展示了表现出异质性、多形态表面形态的颗粒,以更准确地表示整个VLP制剂。标尺为50 nm。 对单个粒子进行原位形态成像和纳米机械性能测量,不仅指出不同基因型的粒子大小存在显著差异,而且所有基因型间的平均模量大小存在显著差异。如图2所示,VLPs的弹性模量在十几MPa的范围内,与其他报道的病毒或VLP相比,本文中的弹性模量相对较低;实际上这个结果与脂质体的模量类似,这可能是某些包膜病毒的特征。 图2 左:对测得的HCV VLP基因型进行粒度分析,统计直径分布。所有基因型都显示出大致正态分布,但尾部较长,代表有少量较大的颗粒。右:拟合压痕曲线测算弹性模量(E)。使用Hertz/Sneddon方法进行拟合的实验方案,为进行说明,测量了在硬云母表面上获得的数据(黑色线) 以及基因型1a的数据(蓝色圈)。最终得到了每个基因型的平均弹性模量。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丙型肝炎病毒类颗粒表面特性的详细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的现状和未来的研究方向。通过使用不同的探针和压力条件,研究人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粒子的表面特性,这对于理解病毒的传播方式、疫苗设计以及抗病毒药物的研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S. Collett, J. Torresi, L. Earnest-Silveira et al., Probing and pressing surfaces of hepatitis C virus-like particles.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45, 259 (2019). https://doi.org/10.1016/j.jcis.2019.03.022
  • 血站实验室检测能力有待提升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采供血机构实验室质量管理暨室间质量评价总结大会上,卫生部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由卫生部医政司组织、今年下半年即将展开的血站实验室督导检查,将一改过去血站系统“自查自纠”的模式,首次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技术支持,这标志着国家更加关注血站实验室检测技术水平的发展。   基本建起质控体系   人们对血站实验室知之甚少。事实上,这个默默无闻的部门对于控制经血传播疾病的传播、保障血液安全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我国有各级血站400余家,实验室检验是血站的核心业务。目前,这些血站开展的可经输血传播疾病检测项目有乙肝、丙肝、艾滋病和梅毒4种。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免疫室主任李金明告诉记者,通常,采血前对献血员的问询是血液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其后才是实验室检测。但由于问询具有随意性,在我国,实验室检测实际上已跃升为血液安全的第一道屏障。   据了解,我国的血站实验室建设起步较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据武汉市血液中心检验科主任孙立平介绍,在国家颁布血站系统统一的管理要求和技术标准之前,很多检验人员眼中的血液检测就是按照试剂操作说明书“出结果、发报告”。   为提高血液检测质量,卫生部于2006年相继颁布了《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开始搭建血站及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实验室管理职责、组织结构、体系文件、设备物料等到检测前、检测中、检测后过程管理及监控与持续改进都作了规范要求”。到2008年,各地采供血机构基本建立了符合要求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覆盖了血液检测全过程的管理,实验室的管理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检测技术仍有难点   近年来,血站实验室的检测能力不断提升。来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的数据显示,血站对处于低浓度水平的乙肝表面抗原检测能力,2004年比1999年提升了38.7% 目前,东部地区血站对艾滋病病毒抗体浓度为2Ncu/ml的阳性样本检测能力可达100%,东部与中西部地区血站检测能力没有显著差异。   然而,目前的技术水平与血液安全需求之间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近期发生的几起血液安全事件,就暴露出了对“窗口期”血液的检测盲点。   据李金明介绍,“窗口期”是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检测共同面临的一个技术瓶颈,它是指人群感染这三类病毒后到实验室能检出抗原抗体阳性结果之间的一段时间。在“窗口期”,病毒感染者的血液检测结果呈阴性,而受血者一旦输入“窗口期”血液则会造成感染。通常来讲,乙肝病毒检测的“窗口期”平均为56天,艾滋病为22天,而丙肝则长达82天。“窗口期”血液的检测困难为血液安全带来了隐患。   事实上,技术层面的血液安全挑战绝不只有“窗口期”。李金明告诉记者,检测方法的局限性也是面临的问题之一,比如,在对乙肝病毒变异的检测能力上,国内研发的试剂就有局限性。他说,乙肝的DNA病毒变异能力比其他DNA病毒要高10倍。有研究表明,1000个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人中,大概有7个会发生变异。怎样更好地做出变异体?这对我国乙肝诊断试剂的研发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诊断试剂的局限性还表现在灵敏度不够,当乙肝感染者的表面抗原含量较低时容易漏检。李金明说,目前国产乙肝诊断试剂的灵敏度跟进口试剂相比确实存在差距,而造成差距的原因在于国产试剂盒追求方法学简单、快速,从而导致测定方法的简便与测定效能间产生矛盾。   另外,新的可经输血传播的病原体如西尼罗河病毒、埃博拉病毒开始出现 丙肝抗原的复杂性也给试剂的研发、生产带来难度 我国乙肝病毒人群感染率比较高,血站对乙肝病毒只测一个表面抗原指标能否满足需求等,在血站实验室检测技术发展方面,尚有许多难题待解。   推行集中化检测阻力不小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主任申子瑜指出,想解决血站血液检测的技术难题,一要选择质量好的试剂盒,二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启用新的检测手段。比如,病毒核酸检测技术可以将乙肝的“窗口期”从56天缩短为30天,把艾滋病的“窗口期”从22天缩短为11天,把丙肝的“窗口期”从82天减至22天。   据孙立平介绍,深圳市血液中心从2007年开始运用核酸检测技术作为常规血液放行的标准,辽宁、天津、青岛也已将该技术作为研究性用途使用。但她同时指出,要在全国推行核酸检测,必须对血站实验室进行整合,推行集中化检测是未来的大方向。   目前,全国已有辽宁、福建、湖北、宁夏4个省区开展了集中化检测试点,但推行缓慢。武汉市血液中心作为湖北省的试点,已经开展了3年的集中化检测,与3家小血站签订协议。孙立平说,集中化检测从技术上来讲只需要解决标本的相关要求和报告的发送,然而真要展开工作,还有不小的阻力。   “从心态上说,承担集中化检测的血液中心有了更大的责任和风险,基层血站更不愿意看到自身业务萎缩。另外,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整体设置规划也很重要。”孙立平说。   孙立平呼吁,对于发生送检的血液标本和血袋交叉错误等问题,国家层面应对协议双方涉及的法律责任加以明确。
  • 多家知名机构联合发表病毒基因组测序“通用语”
    美国军队传染性疾病医疗研究中心(USAMRIID)牵头多家知名机构,在美国微生物学会旗下的mBio杂志上发布了病毒基因组测序的一系列标准,为从事病毒基因组测序的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通用&ldquo 语言&rdquo 。   文章的资深作者,USAMRIID的Gustavo Palacios博士介绍道,这些标准是多家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共同协作的结果,包括Broad研究所、J. Craig Venter研究所、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马里兰大学和Johns Hopkins大学。   &ldquo 我们让大家坐在一起,讨论出来一个有意义的结果,这是一个重要的成就,&rdquo 他解释道。   作者们指出,基因组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以DNA或RNA的形式编码。病毒基因组包括基因和一些非编码的DNA或RNA序列,含有病毒复制和传播所必需的信息。因此,确定这些序列可以获得宝贵的信息,可以应用于各种医学和科研领域。   &ldquo 多亏了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几乎所有的病毒研究方向都涉及了测序,包括分子流行病学、药物和疫苗开发、病毒的监控与诊断等等,&rdquo Palacios说。&ldquo 近来,不管是已测序的基因组还是正在投身测序的研究机构都在迅速增多。&rdquo   虽然有大量的病毒基因组正在被测序,但&ldquo 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框架,也没有通用的词汇来描述特定病毒基因组的&lsquo 完成&rsquo 程度,&rdquo 文章的第一作者,USAMRIID的Jason Ladner博士说。测序的完成程度,决定着基因组的下游应用,包括设计诊断产品、反向遗传系统以及开发治疗对策等。   研究团队希望能够通过五条标准来填补这样的空白,这些标准涵盖了完成病毒基因组的整个阶段,使用不依赖测序技术的简单条件规定了五个类别。   &ldquo 不同的测序技术可能会很快淘汰更新,因此我们这些标准没有关联任何特定的测序平台,可以长时间的使用下去,&rdquo Ladner解释道。   研究人员指出,这些基因组测序的新标准,为所有涉及病毒的研究领域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其分类法也可以被用在公共的序列数据库中。此外,联邦机构还可以根据这些标准,审批和调控与病毒有关的产品,例如诊断产品、疫苗和治疗药物。   文献来源:Standards for sequencing viral genomes in the era of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 H7N9病毒基因仍在演变
    据路透社报道,近日国际流感专家表示,H7N9病毒仍然可能在同其他病毒株交换基因,寻找令它变得更加强大的基因。如果基因交换成功,世界可能将面临致死性禽流感大流行的威胁,但是它也可能失败,然后不了了之。   据报道,这种病毒的不稳定性也引发有关是否H7N9可能对罗氏公司的达菲变得具有抗药性的疑问,对该病毒基因数据的分析已经表明这种可能性。   英国伦敦帝国学院流感病毒学家温迪.巴克莱(Wendy Barclay)说,即使我们手上只有三个基因序列,有证据显示,其中一个序列跟其他两个不太吻合。所以我们可能认为,这种病毒仍然在四处寻觅它喜欢的基因类型。   据报道,迄今为止来自于三名H7N9死亡感染者的样本的基因序列数据显示,H7N9病毒是所谓的"三重重组"病毒,混合了来自亚洲鸟类中发现的三种流感病毒基因。   研究人员在上周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对该病毒的来源进行了仔细分析。   研究人员称,迄今为止,这种病毒重组似乎发生在鸟类身上,而不是在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身上,这是一个稍微令人安心的迹象。这个过程可能将继续,并可能意味着距离病毒发现一种可以令它在鸟类迅速传播的形式还有一段距离。   据报道,最近的大流行病毒包括2009年爆发的H1N1"猪流感"病毒,是哺乳动物和鸟类流感的混合物。专家说这些杂种更可能症状轻微,因为哺乳动物流感倾向于让人类患病不如禽流感那么严重。   而纯粹的禽流感病毒,比如新的H7N9和自从2003年以来杀死622个患者当中371人的H5N1病毒,通常对人类更加致命。   据外媒报道,荷兰和中国的研究人员分析H7N9禽流感病毒后发现,病毒基因正在大范围传播,并出现基因变异。而且这种变异在未来可能继续,使得人传人的风险变大。   据报道,研究人员就基因数据进行分析,称该病毒的基因多样性程度,已与之前在禽类中大范围爆发的其它H7病毒株相仿。   荷兰国立公共卫生和环境研究所(RIVM)的病毒专家吉柏曼斯(MarionKoopmans)表示,我们采样研究来自中国的病毒,发现其基因多样性堪比数年前在荷兰大爆发的病毒,以及在意大利爆发过的病毒。   他说,这意味着H7N9将能传播更广,现在的重点是搞清楚如何传播。   从病毒的基因多样性看,该病毒有能力实现重复变异,因此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机率升高。   吉柏曼斯说,这种病毒传播也许是在鸟类之间、也许是在哺乳动物之间完成的,但现在还不清楚它跟哪些动物有关。   吉柏曼斯领导的团队将H7N9病毒数据与2003年在荷兰禽类和人类大规模爆发的H7N7病毒、以及1999和2000年在意大利禽类中大规模爆发的H7N1病毒作了比较。   研究报告指出,H7N9病毒肯定已经广泛传播,并达成了基因多样化。病毒已经完成了一些演变,且未来可能继续变异,升高大规模人际感染的风险。   中国流感专家和世界卫生组织则称,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该病毒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 《自然—生物技术》详细报道国内瀚海基因单分子测序系统
    瀚海基因董事长兼CEO贺建奎和GenoCare测序仪。图中绿色和黄色点代表核酸单色荧光标签,每个点代表一个单分子。(图片来源:Nature Biotechnology, Volume 34, Page 123-124, 2016)  去年10月,位于深圳的瀚海基因发布了一款应用于临床检测的高性价比测序仪原理样机GenoCare,完全无需扩增,可在单分子水平上直接读取未经修饰的原始DNA片段,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近日,Nature Biotechnology就此撰文进行报道,文章如下:  纵观整个基因测序产业链,处于上游的测序仪研发制造环节一直被Illumina、Thermo Fisher等测序巨头们所占据,然而,一家位于中国深圳的测序公司——瀚海基因,其研发的应用于临床检测的高性价比测序仪将给这些国外的测序巨头们带来潜在的威胁。去年10月,该公司发布了一款针对临床应用的单分子基因测序原理样机——GenoCare。此后,基因测序领域竞争持续升温。  在2016年1月旧金山举行的第34届JP摩根健康大会上,Illumina推出了主要针对临床的台式测序系统MiniSeq,并将于2016年第一季度开始销售。同时,由J.Craig Venter联合创办的位于圣地亚哥的测序公司Human Longevity也发布了他们的肿瘤测序项目,该项目包括正在研发的一系列产品,例如全生殖细胞系、肿瘤基因组及肿瘤全外显子组分析。  目前,瀚海基因着眼于中国市场。该公司继承并发展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专利技术。该技术最初由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Helicos Biosciences公司推向市场。Helicos测序公司由单分子测序领域泰斗级人物斯蒂芬?奎克(Stephen Quake)教授于2004年创办,并于2012年最终破产。贺建奎是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物理学及基因组学科学家,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瀚海基因的CEO。在奎克实验室完成博士后工作后,贺建奎回到中国创办了这家致力于临床诊断的基因测序公司。奎克现在担任这家公司的首席科学顾问。  瀚海基因的测序仪主要针对临床应用。GenoCare测序仪可在单分子水平上直接读取未经修饰的原始DNA片段。然而传统的测序仪则需要利用PCR技术对DNA进行扩增,同时还需要其他一些样品制备步骤,与之相比GenoCare测序仪是一个完全无需扩增的测序技术。该技术将光汇聚到DNA分子上,防止背景噪声对测序结果产生影响,进而实现了对单链DNA上微小信号的检测。尽管在全基因组测序通量上还不及Illumina和Thermo Fisher的测序平台,但是这项技术对患者特定病灶位点的基因测序而言,具有快速且价格低廉的特点,可使医生能够根据特定的突变来为患者制定和调整治疗策略。  “我真的很喜欢它。它与罗氏454、Ion和Illumina一样利用了传统的边合成边测序技术,但做到了单分子检测”,来自AxioMx公司的测序专家及生物技术企业家Michael Weiner对GenoCare测序仪这样称赞道。  随着整个人类基因组测序费用已经降到了1000美元,瀚海基因计划提供100美元的临床测序服务,并将其纳入中国的医保范围内。贺建奎说:“一旦我们降低了成本,并使其达到100美元,那么13亿中国人将能够把临床测序作为常规检验,从抽血到检测报告整个过程不到20个小时”。  该公司已经开展了与广东省内三家医院的早期合作。其试点项目有唐氏综合征和其它染色体三体的无创产前测试(染色体21、13和18三体) 以及包括50个癌症基因的panel和100种遗传疾病检测。目前,这些检测在市场上需要花费500美元甚至更多。2016年1月份,瀚海基因签约了第一个无创产前检测的客户——香港和美医疗,这是一家拥有30家妇幼医院的上市公司。  目前,测序服务商以及潜在的客户都处在等待和观望中。在国内拥有Illumina HiSeq X Ten全基因组测序平台的北京诺禾致源公司CEO李瑞强说:“无需PCR扩增,单分子测序可以避免测序偏差,但错误率高已被证明是一个挑战。省去PCR扩增的麻烦是非常重要的进步。但我们看到,Helicos失败了,PacBio和OxfordNanopore两个公司的产品测序错误率都很高。不过,我们还是很有兴趣,并希望看到瀚海基因的仪器走向市场。”  贺建奎强调目前他们正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他说:“我们通过1000X的测序来弥补单次错误率高的不足。从测序癌症基因与乙型肝炎病毒结果来看,我们的错误率已经接近Illumina和Thermo Fisher的水平。其中5X的测序准确性达到了100%。”中国正准备发布精准医疗计划。据说在未来15年预算在600亿元人民币(91亿美元)。该计划预计在今年春天正式启动,目前全国各大医院正在加紧建设精准医学中心。  贺建奎估计,中国的临床基因检测市场每年将有2000万的无创产前诊断,300万癌症panel基因检测,2000万遗传病检测,3000万癌症早期筛查,以及1000万乙肝病毒检测。他希望GenoCare能承担一半的检测任务。自2013成立以来,瀚海基因通过三轮融资和政府拨款已经获得了1.2亿元(约1830万美元)资金。他希望在2017年GenoCare可以经由绿色通道申报,通过中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审批。  Weiner说:“我不确定他们是否比Illumina更便宜。但是它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因而能填补偌大的基因测序市场中的一片空白。”贺建奎认为自己的公司是一个三代测序仪提供商,其竞争者主要来自纳米孔测序技术相关企业,如罗氏公司和Oxford Nanopore。”  李瑞强说:“有更多的选择对测序服务商来说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这是一个很热的领域,Thermo/Life Tech、Illumina、PacBio和Qiagen公司都推出了新的测序仪器。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技术,这样可以让用户针对特定的临床应用选择最适合他们的技术。”  原文作者:David Cyranoski  翻译:田新杰,李改玲,赵陆洋  原文来源:Nature Biotechnology, Volume 34, Page 123-124, 2016
  • 质谱流式技术在消化道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消化道相关病毒对人体健康产生重大威胁,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在中国有数量庞大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无论在潜伏期、急性期或慢性期,其血液都具有传染性。临床上主要通过注射乙肝疫苗来达到预防的目的。一旦感染乙肝,目前治疗方案主要有NUC治疗,而NUC治疗只能干扰DNA合成,并不能将乙肝病毒从患者体内清除,因此具有很高的反复性。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为一类致癌物。临床丙型肝炎病人50%可发展为慢性肝炎,甚至部分病人会导致肝硬及肝细胞癌。非常遗憾的是医学界尚未研制出有效预防丙肝的疫苗。因为丙肝病毒是RNA病毒,极易变异,研制疫苗的难度很大。质谱流式在这两种病毒方向的应用主要涉及到临床治疗方案的改善,疫苗的效价评估及潜在治疗靶点的探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消化道相关病毒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目前质谱流式在消化道相关病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轮状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三种病毒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轮状病毒( rotavirus)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常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发病高峰在秋季,故名婴儿秋季腹泻。B组轮状病毒可引起成人腹泻。轮状病毒领域目前已发表文献涉及到T细胞结合表位筛选和寻找轮状病毒特异性B细胞亚群。T细胞结合表位筛选利用新发现的质谱流式和MHC四聚体技术相结合,创建了一种高通量筛选的技术。该技术用金属标签替代四聚体上的荧光基团,进而可以用质谱流式进行检测,从根本上解决荧光串色问题,提升单次检测通道。加之他们用三金属组合的方式标记四聚体来取代传统单金属标记的方法,进一步增加筛选的通量,用10种金属就可以实现120种抗原肽的筛选。利用该方法,Newell等人对人体内轮状病毒的109个MHC四聚体上77个T细胞潜在结合位点进行筛选,在健康个体的血液中鉴定出6个限制于人白细胞抗原(HLA)-A *0201的T细胞表位。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还发现特异性结合轮状病毒VP3蛋白的T细胞具有独特的表型,并在肠道上皮中大量存在。轮状病毒相关B细胞研究中,Nair, N.等人在轮状病毒上标记金属离子,进而研究在肠道中特异性结合在轮状病毒VP6结构性蛋白的B细胞亚群特征,揭示肠道B细胞组成异质性及其与肠道分泌细胞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揭示出轮状病毒感染后抗原呈递及免疫反应特征,对于今后轮状病毒治疗及疫苗研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HBV相关研究涉及到感染进程及临床治疗两个方向。利用上述质谱流式和多肽-MHC四聚体技术的结合,Cheng, Y.等人对不同阶段HBV患者体内T细胞进行HBV基因组中HLA-A*1101限制性484种T细胞潜在结合位点进行了筛选,最终发现特异性结合HBV(pol387)和HBV(core169)表位的T细胞随着疾病发展呈现出明显分化和异质性。根据这些T细胞表型变化,作者绘制出HBV疾病进展图谱。如此深入的研究对于今后HBV感染阶段分型及治疗策略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临床治疗方面,Rivino, L.等人利用质谱流式探索HBV感染后NUC治疗停止治疗判定标准。发现患者体内是否存在功能性HBV-特异性T细胞亚群可作为慢性HBV患者停药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增加了肝细胞癌(HCC)的风险。但是,关于HBV相关HCC的免疫状况及其对有效癌症免疫疗法设计的影响知之甚少。Lim, C. J.等人利用免疫组化和质谱流式技术,对HBV相关的HCC和非病毒相关的HCC的免疫微环境进行了细致研究,找到HBV相关HCC的独特免疫亚群,结合患者预后信息,作者发现Treg与HCC的预后不良相关,而Trm与HCC的预后良好相关。这种深入的研究对今后HCC的治疗和免疫疗法的适当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HCV感染全球数以百万计的人,是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而针对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保护性疫苗仍未满足临床需求。已有成果利用质谱流式对新研发HCV疫苗疗效进行评价,单次实验可分析更多的免疫亚群反应。Doyle, E. H.等人用质谱流式对HCV感染后肝脏中的pDC功能进行分析,发现pDC是肝脏中唯一的单个核细胞,依旧具备多功能性,可大量分泌IFNα等多种细胞因子。可在今后治疗方案改善中作为潜在靶标。这些研究对于临床均具有重要的应用和指导意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人乳头瘤病毒(HPV)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HPV感染会引发的宫颈癌和口咽鳞状细胞癌。质谱流式对两种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研究发现。虽然是同一种病毒感染,但是由于组织类型的不同,其免疫微环境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这说明组织类型会显著影响肿瘤中的免疫渗透概况。这对治疗方案的调整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口咽鳞状细胞癌的可分为HPV阴性和HPV阳性。质谱流式对这两种类型患者的综合免疫亚群分析结合临床情况,发现患者肿瘤内存在I型HPV16特异性T细胞会提升其整体生存率,缩小肿瘤大小,减少淋巴结转移。并且会改变肿瘤微环境,使其呈现出响应标准治疗的特征。这些发现说明在口咽鳞状细胞癌中引入HPV16特异性T细胞会提升治疗效果。对临床治疗具有很大的启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小结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本文对质谱流式在消化道相关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方向的文献进行汇总,所列文献涉及到的应用方向如下:1、病毒感染T细胞识别表位筛选,2、疫苗评估,3、确定疾病分型标准,发现biomarker的研究。在这些应用方向,质谱流式的单细胞多通道检测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2013年开始兴起的技术——质谱流式与多肽-MHC四聚体技术相结合——在近两年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高水平成果。得益于质谱流式的单细胞多通道检测,利用该技术在筛选T细胞表位的同时,还可以对抗原特异的T细胞进行多参数的表型和功能分析;一次得到更多更准确的病毒特异性T细胞及抗原呈递信息,这对疫苗的研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疫苗研发和效价评估方面。疫苗注射后所引起的免疫反应也是全方面的。能够评估的免疫亚群越全面,对于效价的评估越准确。质谱流式在这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最开始的抗原表位筛查到注射疫苗后免疫反应的评估,质谱流式都可以大大提升覆盖度,使得研究更加快速,结果更加准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综上,质谱流式在:1、病毒感染T细胞识别表位筛选,2、疫苗评估,3、确定疾病分型标准,发现biomarker的研究领域都有着传统流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可助力研究人员在单次实验中拿到更多的信息,对免疫系统进行更加综合全面系统的评估。 /p p br/ /p
  • 首个猴痘病毒基因组序列公布,mRNA疫苗开始研发
    然而,近期猴痘开始在欧洲和北美地区传播,自5月初欧洲报告猴痘病例以来,截至5月24日,已有19个国家报告了131例猴痘确诊病例和106例疑似病例。英国的首例病例确诊前曾前往尼日利亚旅游,但许多新增的确诊病例并未去过那里,这说明猴痘病毒已经开始社区传播。世界卫生组织(WHO)表示,此次猴痘疫情虽不寻常,但仍可控。WHO 也表示将进一步召开会议,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应对猴痘疫情的建议。猴痘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毒,主要在动物中传播,但多年来一直在非洲一些国家流行,到目前为止,欧美出现的病例大体上与旅行直接相关。而近期,猴痘病毒正在非洲以外国家开始传播。2022年5月19日,葡萄牙里斯本国立卫生研究院的 João Paulo Gomes 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向 virological.org 上传了首个猴痘病毒基因组序列,该病毒提取自当地猴痘确诊病例,并使用了牛津纳米孔公司的 MinION 进行测序。猴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的正痘病毒属,是一种有包膜的双链 DNA 病毒,基因组大小约为190kb。猴痘病毒基因组序列的确定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其流行病学、感染源和传播模式,以及疫苗的研发。猴痘病毒电镜照片João Paulo Gomes 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还对猴痘病毒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此次欧美等地暴发的猴痘病毒属于西非进化支。目前猴痘病毒有两个进化支:西非进化支和中非进化支,其中中非进化支的死亡率高达10%,而西非进化支的死亡率约为1%。猴痘病毒系统发育分析系统发育分析还表明,此次疫情中传播的猴痘病毒与2018年和2019年从尼日利亚向英国、以色列和新加坡等几个国家传播的猴痘病毒关系最为密切。与此同时,世界领先的 mRNA 疫苗研发企业 Moderna 公司宣布将利用其 mRNA 疫苗研发平台开展猴痘 mRNA 疫苗的研发工作。Moderna 公司 Stéphane Bancel 表示,Moderna 在数字化、机器人和机器学习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下一次暴发新疫情,能够将开发一款新疫苗的时间减半,只需20天时间。此外,国内已经有多家企业发布了猴痘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可以快速检测出猴痘病毒。详情点击:猴痘或成为下一个“天花”?多家检测公司做出应对
  • 厦大牵头研制!全球首个戊型肝炎病毒抗原尿液检测试剂盒获批上市!
    25日,记者从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悉,近日,由厦门大学、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和万泰生物联合研制的戊型肝炎病毒抗原尿液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荧光免疫层析法)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该试剂为全球首个以尿液抗原为靶标的戊肝诊断试剂,填补了相关产品和技术空白,其临床评估结果显示检测准确度为98.58%,对全球戊肝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管理具有重大意义。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是全球范围内病毒性肝炎最主要的病原体之一。全球每年新发HEV感染2000万例,死亡44000例。在我国,戊肝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首要病因,其发病人数正逐年上升。慢性肝病患者、孕妇、老年人是HEV感染的高危人群。慢乙肝患者重叠感染HEV后,与未重叠感染HEV的患者相比,肝衰竭发生风险升高至10.9倍,死亡风险升高至8.54倍。有报道显示孕妇特别是妊娠晚期孕妇,感染HEV后的病死率高达15%~25%,且死胎率、早产率高。老年人感染HEV容易导致重型肝炎,占比达14%。我国现阶段戊肝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HEV IgM抗体检测(《戊型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2009),但仅依赖血清学检测指标难以判断是否为戊肝现症感染,因此亟需病原学检测方法。作为RNA病毒,HEV的核酸检测存在操作复杂、成本高、易污染等问题,因而未能大规模的推广和使用。HEV抗原检测虽然是更便捷的诊断手段,但此前的抗原试剂存在灵敏度不高、阳性周期短等问题。研究团队以尿液中pORF2抗原为靶标研制了全球首个HEV抗原尿液检测试剂盒,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将临床肝炎的诊断与治疗指导由血液或者粪便靶标转移至尿液中。据介绍,尿液抗原检测为戊肝临床诊断提供了最有效的手段。同时其采样简便、安全无创、检测快速,将极大提高戊肝临床诊断可及性和诊断效率,尤其是在戊肝主要流行的非洲、东南亚等发展中地区。该试剂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在戊肝诊断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为全球肝炎防治贡献了中国力量。据悉,该试剂近期将投入市场,未来将出现在医院、疾控中心等场所用于戊肝的快速精准诊断。
  • 权威回应|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次 15分钟核酸采样圈建设.....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6月9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做好核酸检测工作 抓好疫情防控有关情况。一起来看——没有发生疫情也没有输入风险的,查验核酸不应该成为常态聚集性疫情发生以后,要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科学确定核酸检测策略,划定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次,避免盲目地扩大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的范围,将受检的人员按照风险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开展核酸检测。封控区应该在24小时内完成首次核酸筛查,管控区要在48小时完成首次的全员核酸筛查。就是说在疫情发生以后,一定是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把核酸检测的人员、范围、频次统筹安排。中、高风险地区和封控区、管控区这些人员不得外出,但是疫情发生地的低风险地区和防范区确需出行的,需要持48小时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各地可以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进行调整。没有发生疫情,也没有输入风险的,查验核酸不应该成为一种常态。15分钟核酸采样圈要因时因势来确定是否建设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当中,像口岸城市、省会城市和千万级人口城市,由于疫情输入风险比较高,因此在这些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有利于为应检尽检和愿检尽检的人群提供更加便利和便捷的核酸检测服务;有利于提高疫情监测预警的敏感性,筑牢疫情预警发现的体系;也有利于更早地发现潜在风险,更快实施防控措施,避免出现大规模和爆发式的聚集性疫情。特别要强调的是,15分钟的核酸采样圈并不是要求所有城市都要建立,主要是集中在疫情输入风险比较高的,特别是人口多的大城市。是否要建设15分钟的核酸采样圈,以及我们检测的频次,主要是根据当地疫情发生发展的情况和防控工作的需要,要因时因势来确定,不能够搞“一刀切”。核酸检测是诊断的“金标准”,病毒变异对核酸检测的检出能力没有影响关于核酸检测,它是一个成熟的、国际通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以前我们检测关于病毒的病原体主要是依靠培养,我们通过染色、形态观察、生化试验、免疫试验等多种方法来进行鉴别。病毒培养时间很长,实验室有一些病原体很难培养,后来我们就有了核酸检测方法。核酸检测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在方法学上面可以达到百分之百。也就是说核酸检测的阳性结果等同于病原体培养的结果,成为诊断的“金标准”。不光是我们做新冠的病毒,像常见的病原体,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都是可以通过核酸检测方法来做诊断,同时做治疗的监测。我们做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用的核酸检测试剂针对新冠的双靶或者三靶基因,病毒变异在两到三个靶基因同时发生变异的可能性基本没有,所以病毒变异对核酸检测的检出能力没有什么影响。环境样本检出核酸阳性不代表有活病毒环境样本中检出核酸阳性不代表环境样本中一定有活病毒,如果鉴定是否有活病毒,一定要做细胞病毒分离,或者是敏感的小鼠进行病毒分离,来确定是否有活病毒。因为无论是死病毒还是活病毒在环境样本中,或者说咱们现在打的灭活新冠疫苗,它都含有核酸,做核酸检测都可以检出阳性,所以检出核酸阳性不代表它有活病毒,要综合研判。低风险地区、低风险人群没有必要进行频繁地核酸检测低风险地区、低风险人群,如长期居家人群,没有必要进行频繁地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的重点应该放在高风险人群和高风险岗位的工作人员,以及有疫情的地区。要及时公布核酸采样点的信息 及时反馈和更新检测结果要及时公布采样点的信息,可以通过官方网站、客户端、微信公众号还有公共服务的小程序等多种形式,要向社会公众,及时地公布采样点,以便于公众选择就近的点进行核酸采样。此外,我们还指导地方不断地建立和完善电子地图,并及时地更新,来方便群众查询和就近采样。要及时反馈和更新检测结果,检测机构完成检测以后,相关部门要及时将检测结果同步到健康码等平台,让公众能够尽快地查询到自己的检测结果。核酸检测采样拭子属于医疗器械,不是棉签,无毒无害采样拭子看起来像棉签,但是它不是棉签,它的材质是聚酯或者尼龙纤维,它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牙刷比较类似,牙刷的刷毛也是尼龙的,但是我们的采样拭子在做的过程中,是成百万个微小的纤维垂直均匀地覆盖在拭子柄端上面。我们在采样的时间,就像牙刷刷牙,但它是刷我们口腔里的咽后壁取细胞,再把采样拭子放到采样管里去,因为它用的是尼龙和聚酯,所以就很容易脱到保存液里面,后续就由实验室进行相关的检测。采样拭子是属于医疗器械,它的生产环境和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还有质量监管也有相关标准,我们一个产品最基本的标准就是无毒无害,还有采样拭子生产过程中间也不会产生有害的物质。大规模人群筛查,一般采用口咽拭子样本有下呼吸道的样本,像痰,有上呼吸道的样本,像鼻咽拭子、口咽拭子。在这些拭子的样本里,痰病毒含量最高,阳性检出率也最高,其次是鼻咽拭子,再就是口咽拭子。作为新冠病毒的感染者,早期的时候以干咳为主,痰不是唾液,很难获取。鼻咽拭子的采集对采样人员的操作水平要求很高,采样过程慢,尽管检出的阳性率高于咽拭子,但是一般不用于大部分人群筛查,可以用于隔离人群的采样。口咽拭子的采样比较简单,采样速度快,所以在大规模人群筛查的时候,我们一般采用口咽拭子,尽管它的检出率不如鼻咽拭子。作为肛拭子来说,我们不推荐,考虑被采者的不适感,还有肛拭子的低阳性检出率,不推荐采用肛拭子采样。核酸检测多次阴性后出现阳性有三种情况核酸检测连续多次阴性,最后出现阳性,绝大部分人是不会有的,但也有发生过,应该是这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这个人一开始是没有感染的,在后面某一个时间点感染,这时候感染以后检测是阳性。还有,正处于潜伏期的时候,我们的检测没有检测出来,发病以后就检测是阳性了。第三个方面,就是前面提到的,一开始的时候病毒尽管有了,载量达不到检测下限,这时候也是没有检测出来,但是载量一高以后,就检测出阳性。对于采取非法、强制性措施进行核酸检测的将要求有关地方及时整改纠正呼吁广大群众依法遵守疫情防控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积极配合开展做好核酸检测,履行好个人的防控义务,共同推动形成群防群控的良好社会氛围。对于采取非法的、强制性措施的地区、单位和作出决定的个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将要求有关地方及时整改纠正,也欢迎广大媒体朋友进行监督。
  • 【日程一览】基因治疗药物研究和研发 论坛
    2022年7月26日9:00-17:00,仪器信息网联合Cytiva将共同举办“2022转化医学系列讲座之基因治疗药物研究和研发新进展专场”,与您共同探讨基因治疗热门方向基因治疗药物、Cytiva基因治疗、CRISPR技术、RNA治疗、mRNA药物、器官靶向性脂质纳米颗粒及其相关基因治疗的新进展和新技术。大会亮点1. 专家从高校、研究院到生物公司,主题从方案制定到技术开发全覆盖2. 2大分会场:从科研到应用,国内外多种最新技术进展齐聚日程一览时间报告主题及嘉宾9:00基因冶疗药物研究与应用黄文林(广州达博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董事长)9:40Cytiva基因治疗解决方案杨旻晔(Cytiva 应用专家)10:20CRISPR技术开发与基因治疗王永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员)11:00RNA therapeutics Going beyond the liver: From gene silencing to gene editingDan Pier(Tel Aviv大学教授,实验室主任)14:00基因治疗乙肝病毒载体平台和根治乙肝王子元(湖景(苏州)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创始人 首席科学家)14:40基因治疗病毒载体层析纯化方案李颖(Cytiva 实验室级别AKTA产品专家)15:20mRNA 药物研发的一些新进展王鹏(南方科技大学 讲席教授 / 教授)16:00器官靶向性脂质纳米颗粒及其在mRNA递送中的应用邱敏(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 青年研究员)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