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绿色能源试验箱

仪器信息网绿色能源试验箱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绿色能源试验箱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绿色能源试验箱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绿色能源试验箱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绿色能源试验箱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绿色能源试验箱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绿色能源试验箱相关的解决方案。

绿色能源试验箱相关的资讯

  • 天祥与华为携手 主攻新能源绿色通信方案
    日前,第三方质量与安全服务机构Intertek天祥集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深圳合作举办了新能源交流研讨会,详细解读了世界主要市场针对太阳能、风能产品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法规等内容。这一研讨会的举行被认为是华为将强力打造其新能源绿色通信解决方案的信号,同时也代表着双方合作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Intertek自2006年起正式与华为展开合作,为其提供从有害物质测试、非洲各国出口认证、北美安全认证ETL、CB报告、FCC认证、到美洲 NEBS (Network Equipment Building System) 认证及欧洲ErP、生命周期评估的全面质量安全服务,华为亦于2010年6月正式加入Intertek革命性的数据认可“卫星计划”,并成为其在华南地区最高级别的卫星实验室。   近年来,为了实现通信行业的节能减排,推动绿色通信产业的发展,华为对产品进行全流程节能减排管理,推行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开展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形成了绿色站点、绿色机房、绿色能源等端到端的绿色通信方案。其中华为推出业界领先的微电网(Micro-Grid Energy System)混合能源解决方案PowerCube,为通信站点提供“风不停、日不落、油不干、电不断”的不间断能源供给。   华为能源与基础设施产品线副总裁方良周称:“华为一贯倡导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探索在能源高效转换和利用方面的创新突破,我们最新设立的太阳能及风能技术实验室,就是希望能够通过研发新的产品和技术,更多地把绿色能源应用到通信行业中,为客户带来最大价值。”   据悉,作为美国劳工部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局认可的国家实验室、加拿大标准委员会认可的测试机构和认证机构及欧盟公告机构,拥有多家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EE认可实验室CBTL的Intertek,是业内领先的新能源产品测试与认证第三方机构,在国内拥有强大本地化服务能力。其设在上海的太阳能产品实验室是国内第一家全项目测试实验室和CBTL,可提供CB测试报告、北美ETL标志、欧洲CE标识、日本JET认证、 PV GAP标识、欧洲补贴资格测试、金太阳认证等在内的完整解决方案。 “Intertek在风能领域同样具有卓越的服务能力,” Intertek天祥集团商用及电子电气亚太区副总裁林青先生表示,“我们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创新和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并以自身的专业经验和技术,帮助客户实现产品和企业升级。而我们一贯坚持的‘一次测试、同行全球’的服务承诺,也使众多客户收益,帮助其实现了尽快上市和成本优化的目标。作为华为的合作伙伴,我们将不遗余力地帮助其在太阳能及风能领域的产品和体系增值,实现‘绿色通信’的美好愿景。”
  • 成都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技术研发中心揭牌
    2月19日,成都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技术研发中心揭牌,同时与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组建联合光伏研究实验室,在先进薄膜太阳能电池科技进步和产业化进程科技研发方面建立合作关系。   该中心挂靠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是该所承担的国家“千人计划”重点建设项目,下设联合光伏研究实验室、绿色有机材料实验室、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材料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将在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技术研究领域开展前沿性的技术研究。该中心在绿色能源方面拥有多项国家级和世界级专利。
  • 恒温恒湿试验箱这样才能做到绿色环保
    恒温恒湿试验箱是由调温和增湿两部分组成,通过箱体内顶部的旋转风扇,将空气输送到箱体来满足气体循环、均衡箱体内的温湿度,再由箱体里的温湿度传感器收集的数据,传到温湿度控制器进行编程处理,然后下达调温湿指令,通过空气增热单、冷凝管以及水槽内加热蒸发系统的共同完成。通过箱体内置温度的传感器,收集数据,经过温度控制器来调节,然后接通空气加热系统来达成加热温度或者调节冷却电磁阀来降低箱体内的温度,以达到控制所需要的温度和湿度。  在现在的生活中,“低碳”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也很流行,这样不仅能够让生活更加美好,也能更好的节约生产成本,下面就介绍一些常用的节电小窍门,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一定要时刻检查恒温恒湿试验箱密封条的密封性,如果密封条出现变形,就会影响设备箱门关闭的缝闭程度,造成冷气外漏,从而加大耗电量。假如变形很严重,应该要及时维修更换。  2、设备摆放的位置:要把设备放置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还要避免阳光照射、远离热源,并且摆放时设备顶部左右两侧及背部都要留有适合的空间,这样可以利于设备的散热。因为设备的周围环境温度高将增加耗电量。  3、该设备在使用有一段时间后,都会产生冰霜,如果不能定期化霜,那么就会导致制冷效果受到影响,而且耗电量也会随着增加,甚至压缩机还很容易损坏。因此,每当看到冰霜的厚度大于七厘米时,就应该要进行化霜。  4、要经常注意为恒温恒湿试验箱“洗洗澡”,压缩机和冷凝器的表面每隔两到三个月清洁一次,积尘越多、散热的效果就会越差,耗电也会跟着越大,在清洁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关闭电源,用湿布擦干净就可以了。  5、每次拉开设备箱门时,就会有冷气外露、热气进入,这样就必须得再运转压缩机制冷。因此,在放置和取样品时,要可能的减少开门次数和时间,开门和关门动作还要快,开门角度应小点。  以上是恒温恒湿试验箱低碳环保的小窍门,希望你阅读完后有很大的帮助,如还想了解更多相关设备的信息,可收藏或关注本站哦!谢谢阅读!
  •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在“双碳”目标正式提出两周年之际,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双碳”工作取得良好开局。我国在努力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11月23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主办,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协办的“2022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在坚持低碳发展的同时,如何保障能源安全,支持经济发展,是今年的重要议题。本次会议主题为绿色低碳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挑战艰巨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介绍,2021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8%,比2005年下降50.8%,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12年的68.5%下降至56%,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6%,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装机稳居世界首位,成功启动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收官,有效发挥了市场机制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激励约束作用。低碳和适应气候变化相关试点示范不断推进,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持续提高,全社会低碳意识不断提升,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为《巴黎协定》达成、生效和顺利实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杜祥琬表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减排幅度大、转型任务重、时间窗口紧。我国突出的问题是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综合效率偏低,而且我国从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预留了三十年左右的时间,明显短于发达国家的五十年到七十年,所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转型,绿色低碳转型要速度更快、力度更大,挑战也更为艰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近年来,我国的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首位、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国家能源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已突破7亿千瓦,约相当于31个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28%以上。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推动化石能源比重逐步降低。截至去年底,包括风电、太阳能、水电等在内的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已达47%,历史上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这样的此消彼长,充分显示了我国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迈出的坚实步伐。儿童投资基金会中国区副首代刘强表示,未来5-10年是尽早实现碳达峰、防止高碳锁定的关键时期,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增长、能源安全、社会公平等多种要素,不断识别和解决能源转型中的关键问题,提出经济和技术可行的解决方案,加快推动清洁能源的规模化利用,加强能源供应测和需求侧的互动,以构建更有韧性的新型能源体系,实现转型和发展的双赢。杜祥琬表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能源低碳转型的资源基础是丰厚的。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并与化石能源协调互补,先立后破,是我国能源的战略方向。低碳转型与能源安全并行不悖,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利用是我国自己可以掌控的,不依赖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幻,有利于能源体系的独立性和安全性。实现双碳目标是顺应绿色发展时代潮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双碳目标的实现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科学的转型过程,需要深度的管理创新、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和企业参与,要保持战略定力。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在“1+N”政策体系的规划指导下,我国陆续对煤电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目标,明确未来煤电发展需要兼顾低碳减排和安全保供的双重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表示,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是能源革命的中心任务,同时也需要应对零碳电力供给与用电需求的季节差、大比例风光电导致日内逐时的供需差等问题。“能源革命应保证进程中满足能源供给和经济增长的需求,先立后破,只有建立起可靠的新能源供给才能停掉原系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零碳热力系统的建设不仅不会影响制造业,还会带动大量新型产业,像电动车、充电桩、电力电子、热变换器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等,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江亿表示。江亿表示,低碳发展实际是一场能源革命,要把现在的燃煤燃油燃气这些化石能源为主体的碳基能源系统转为零碳能源系统,可再生能源为主。零碳能源系统可以看得见的是水电、核电、风电、光电,风电光电是广义的,各种方式的,加上生物质能,未来主要的一次能源来源就都是电力而不是燃料了。因此,未来的能源结构和用能方式,应努力实现全面电气化,尽可能利用电力替代燃料。这当中最核心的任务是农村新能源系统的建设,因为它既是零碳燃料的提供者,还是新型分布式自律式发电的先遣尝试,所以应该是中国能源革命的始发地。把握煤电转型合理路径在双碳目标的大幕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电力产业的发展趋势,而煤电未来发展的定位也将发生重大转变。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袁家海介绍了他的团队与NRDC合作的《“双碳”目标下五大发电集团发电业务低碳转型研究》的主要发现。袁家海表示,就中国的国情而言,我们的煤电不是简单的退出或者关停,它存在煤电业务自身转型优化,新能源业务高质量增长以及二者融合发展这三个层面的重点内容,这也是发电企业探索电力业务转型的主要出发点和主要抓手。需要在明确区域煤电功能角色定位的基础之上,从严控增量、改造存量和科学减量,三个量的角度去把握煤电转型的合理路径。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蒋丽萍表示,在近期转型方面,不管是企业转型还是技术转型,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减少发电用煤。所以,近期的重点还是要继续提高电厂的发电能效,同时需要持续加强煤电厂灵活性改造。远期来看,在提升跟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运行的互动能力方面,需要做好用户侧的需求响应能力的挖掘,以及用好新的储能技术。燃煤机组的存在价值,不再主要体现为能量的提供者,而是查余补缺、托底保供。目前看,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至少在碳达峰前后),一旦出现长时间周期及跨季节性的风能太阳能出力不足的情况时,能及时顶上的可能还只能是燃煤机组。为有效支持煤电转型,需要在市场机制及系统运行管理机制方面进行变革,尤其需要进一步细化电力市场产品,体现各类技术或市场主体在保障电力安全稳定运行及可靠供应方面的贡献与价值。北京京能能源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梅东升表示,目前煤电三改联动在国内可行相对成熟,但还存在一些应用和实施上的困难。如存量机组提效升级改造上就涉及煤电整个系统诸多设备和材料升级,投资较大。再有就是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建议要和储能结合起来,如果没有储能技术的融入,灵活调节能力和范围也会受限。另外,煤电绿色转型除了自身转型更需要同风光水等其他清洁能源结合起来,实现多能互补融合发展。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煤炭煤电应该是典型的中国问题,需要政府和企业一起解决煤炭退出和煤电退出问题。如何退出不仅仅关系到政府,关系到老百姓,涉及电价的问题,保障供电的问题,还涉及到企业。煤电机组接下来的技术以灵活性改造这条路径为主,政府政策应从灵活性改造这一点政策上发力,保证灵活性改造最终还有钱赚。煤电系统的退出,应该以利用小时数的逐步降低来实现。政府政策要从现在就要考虑低利用小时电力企业的生存问题,要确保在碳中和进程当中煤电发挥它的作用,同时又让它有生存的空间。
  • 能源化工行业的碳排放克星——三大新技术引领绿色未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阶段,但随着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那种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在“双碳”目标下,新质生产力被赋予了“绿色”的时代底色,将发展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促进产业经济绿色转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共识。国际能源署发布《2022年二氧化碳排放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能源消耗和工业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了0.9%,达到368亿吨,其中,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了4.23亿吨,工业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1.02亿吨。碳达峰、碳中和道阻且长,目前全球各国仍在寻找碳减排路径上的“最优解”。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当前,能源化工行业急需发展新质生产力,摆脱传统减碳路径,找到更高效能、更高质量的绿色低碳之路。新减碳路径一: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碳捕集与封存(简称CCS)技术的新发展,即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继而投入新的生产过程,实现循环再利用,而不是简单地封存;与CCS相比,CCUS可以将二氧化碳资源化,产生经济效益,更具有现实操作性。我国碳减排时间紧、强度大,化石能源占比高,因此必须采用组合技术保障目标实现,同时,在与新能源优化组合方面,CCUS可以使化石能源与新能源实现竞合关系,化石能源+CCUS与新能源互补,可为经济社会发展、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支撑。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及碳减排工作的推进,CCUS技术研发和部署受到高度重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有望形成具有技术经济性的新兴产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油气田开发地质与开发工程专家李阳提出,CCUS是工业行业深度减碳的必然选择,是新型能源系统的支点技术,是有效降低减碳成本的重要技术手段。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预计到2050年,钢铁行业采取工艺改进、效率提升、能源和原料替代等常规减排方案后,仍然剩余34%的碳排放量,就算氢能直接还原铁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剩余碳排放量也超过8%;水泥行业采取常规减排方案后,仍剩余48%的碳排放量。CCUS正是这些行业深度减碳的必然选择。CCUS技术在“双碳”进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李阳表示,要从消费侧入手,分析碳排放特征,依据国家能源和产业发展战略,建立能源、产业及CCUS 之间的交互关系模型,构建CCUS固碳的计算方法,评价CCUS在实现碳中和中的贡献。根据目前技术发展情况,预计到2050年,CCUS减排贡献将达到10亿吨/年,减排10%~15%。中国石化较早地开展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究与示范,目前已进入全技术链研发和大规模示范阶段。整体研究思路是围绕捕集、输送、利用、封存和安全性5个维度进行系统性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一是形成三种主要排放源捕集技术,并进行了示范应用,技术水平与国际同步,具备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二是形成了低渗透、高含水油藏驱油及封存技术,这两类油藏是我国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二氧化碳驱油技术解决了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注不进、采不出”难题,有效推进了增储上产;高含水老油田占全国总产油量的60%以上,二氧化碳具有“透水替油”作用,可有效驱替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延长油田的生命周期。通过近年来的攻关,已形成了二氧化碳驱油封存的配套技术,并建立了碳封存潜力评价及减碳核查、全生命周期安全评价技术,实现了增油与封存的“双赢”。据研究,我国适合二氧化碳驱油地质储量近200亿吨,可以增加原油产量超过20亿吨,封存二氧化碳超过100亿吨,在增产原油保障国家油气供给安全的同时,也实现了二氧化碳的封存。这些增产的原油在其开采、加工、利用和运输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小于封存的,因此可以说是“绿油”。三是二氧化碳矿化转化技术,具有多种应用场景,既可以对固废处理利用,又可以进行特殊资源提取,在实现碳减排的同时,实现固废资源化利用和高值化产品生产。中国石化在普光气田开发了二氧化碳矿化磷石膏技术,将普光气田产生的尾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磷石膏进行反应,转化为碳酸钙和硫基复合肥,实现磷石膏中钙、硫资源的高值化回收利用。新减碳路径二:生物制造技术化石能源的利用大大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但其大量使用带来的资源、能源与环境危机,正向人类社会发起新的挑战,人们期待未来将有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及生活方式的变革。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应汉杰提出,发展“阳光经济”(生物经济)是缓解人类社会危机的重要解决方案,生物技术成为继信息技术之后各国竞相发展的新型战略产业技术。近年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聚焦生物制造产业,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布局生物制造技术产业。欧盟的《工业生物技术远景规划》提出,到2030年,生物基原料将替代6%~10%的化工原料,30%~60%的精细化学品将由生物基获得。美国的《生物质技术路线图》指出,到2030年生物基产品将替代25%的有机化学品和20%的化石燃料。相比通过碳捕集等方法对二氧化碳直接利用,生物制造则是通过生物质间接利用二氧化碳,以碳利用、碳减排、碳置换、碳汇聚的方式降低碳排放量,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加高质量的物质基础和生存环境,推动“农业工业化、产业绿色化”,促进新业态向绿色、高效、高值化方向发展。根据世界经合组织(OECD)的统计,2018年全球大约3%的化学品来自生物制造,预计2030年约35%的碳基化学品和其他工业产品来自生物制造,2060年将达到50%以上。应汉杰表示,生物制造将为化学品和材料的绿色制造开辟新的原料和路线,赋能传统化工产品及生产过程转型升级,有利于碳中和。例如,“三烯三苯”是传统工业中重要的基础原料,可通过生物制造过程获得。而生物反应过程中的乳酸、糠醛、琥珀酸、衣康酸、丙烯酸、己内酰胺等平台化合物,可衍生大量石化下游产品。乙烯是产量最大的基本化工原料,是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目前全球主要生物基聚乙烯生产商,例如巴西的Braskem、美国的杜邦、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日本的三菱等,逐步开设了生物乙烯工厂及制备生物基聚乙烯的生产工艺。相比传统化学工艺,甘蔗—乙烯技术可减少约60%的能耗和40%的温室气体排放;生物基1,4-丁二醇(BDO)可减少超过70%的温室气体排放;纤维素基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甚至超过90%。生物乙烯大规模生产的成功,为乙烯的制造提供了新的可再生原料和新的生产方法,为传统化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有希望的样板。新减碳路径三:大规模可再生能源 制氢及高效储氢技术“双碳”目标下,氢能是实现石油化工行业深度脱碳的必然选择。相关机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氢气需求量在3300万吨左右,其中超过2800万吨用于石油化工行业。当前我国氢气主要来自化石能源,64%来自煤制氢、14%来自天然气制氢,粗略测算,生产2800万吨氢气需要排放近5亿吨二氧化碳。通过合理的方式推动“绿氢替代灰氢”(可再生能源分解水制氢替代化石能源制氢),可大幅降低行业碳排放量,进而收到固碳甚至负碳排放效果。绿氢是通过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分解水制取,生产过程中基本不产生温室气体,其产业链条上游连接着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下游应用在化工、冶金、交通等产业,对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绿色转型起到重要作用。8月30日,我国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直接制绿氢项目——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全面建成投产。该项目是国内首次规模化利用光伏制氢的重大项目,电解水制氢能力2万吨/年、储氢能力21万标准立方米、输氢能力2.8万标准立方米/小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5万吨。该项目生产的绿氢全部供应塔河炼化,用于替代炼油加工中使用的天然气制氢,实现现代油品加工与绿氢耦合低碳发展,使我国绿氢工业化规模应用实现零的突破。面对可再生波动电源制氢的技术难题,中国石化通过自主开发绿电制氢配置优化软件,将电控设备与制氢设备同步响应匹配,实现了“荷随源动”,大幅提升了对波动的适应性,项目还形成了一套集合预测光伏发电、电氢耦合自动化控制工艺包创新性技术,可根据光伏发电情况,预测产氢量和外输量,实现制、储、输的自动计算和控制,全流程全天候自适应低成本安稳运行,实现“智能生产”。此外,该项目先后完成了万吨级电解水制氢工艺与工程成套技术、绿氢储运工艺技术、晶闸管整流技术、智能控制系统研发等创新成果。目前,氢的储存运输是制约氢能发展的关键瓶颈。当前全球严重缺乏高效安全的氢储运技术,导致前端氢产能过剩、后端氢供应不足,且绿氢占比低。氢难以常温常压储存,一般使用高压气态储氢或是低温液态储氢,难以解决本质安全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潘复生提出,镁基储能材料具有资源储量丰富、成本低和安全性能高、环境友好的优势,是极具潜力的新一代储能材料。一旦技术实现产业化突破,市场潜力可达万亿美元以上。目前,我国在镁基储能材料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前沿。镁是所有固态储氢材料中储氢密度最高的金属材料,理论上的储氢密度可达气态氢密度的1000倍、液态氢的1.5倍。同时,由于镁储氢是常温常压,可大幅降低成本,且安全性也远高于高压气态和液态储氢。然而,目前镁基固态储氢材料面临热力学稳定性、动力学性能、循环吸放氢性能等多方面问题。如何设计材料成分、改变反应路径、显著降低反应温度、探索出高性能储氢材料成分;如何促进氢的解离、扩散、结合,增强反应动力学性能,提高吸放氢速率;如何提高材料与氢相互作用后,材料本身化学组成与性质的稳定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 1541万!东北平原农业绿色低碳重点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230001]GFCG[GK]20240002项目名称:东北平原农业绿色低碳重点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采购项目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15,410,000.00元采购需求:合同包1(东北平原农业绿色低碳重点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采购(包一)):合同包预算金额:3,305,0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最高限价(元)1-1空调机组第一包10(台)详见采购文件70,000.00-1-2其他分析仪器第一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515,000.00-1-3其他分析仪器第一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180,000.00-1-4其他仪器仪表第一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50,000.00-1-5其他仪器仪表第一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88,000.00-1-6其他分析仪器第一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496,000.00-1-7其他仪器仪表第一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54,000.00-1-8试验箱及气候环境试验设备第一包4(台)详见采购文件132,000.00-1-9离心机第一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50,000.00-1-10其他仪器仪表第一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80,000.00-1-11其他仪器仪表第一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50,000.00-1-12其他仪器仪表第一包2(台)详见采购文件250,000.00-1-13色谱仪第一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750,000.00-1-14其他仪器仪表第一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540,000.00-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90日。合同包2(东北平原农业绿色低碳重点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采购(包二)):合同包预算金额:4,068,0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最高限价(元)2-1其他分析仪器第二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630,000.00-2-2其他分析仪器第二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200,000.00-2-3其他分析仪器第二包3(台)详见采购文件153,000.00-2-4显微镜第二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680,000.00-2-5其他仪器仪表第二包3(台)详见采购文件180,000.00-2-6其他仪器仪表第二包2(台)详见采购文件220,000.00-2-7其他仪器仪表第二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550,000.00-2-8其他分析仪器第二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485,000.00-2-9其他分析仪器第二包2(台)详见采购文件970,000.00-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90日。合同包3(东北平原农业绿色低碳重点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采购(包三)):合同包预算金额:4,270,0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最高限价(元)3-1其他仪器仪表第三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1,290,000.00-3-2环境监测仪器及综合分析装置第三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310,000.00-3-3环境监测仪器及综合分析装置第三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610,000.00-3-4其他仪器仪表第三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1,290,000.00-3-5其他仪器仪表第三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250,000.00-3-6色谱仪第三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250,000.00-3-7其他制冷空调设备第三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270,000.00-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90日。合同包4(东北平原农业绿色低碳重点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采购(包四)):合同包预算金额:1,881,0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最高限价(元)4-1试验箱及气候环境试验设备第四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85,000.00-4-2其他仪器仪表第四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95,000.00-4-3显微镜第四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386,000.00-4-4环境监测仪器及综合分析装置第四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440,000.00-4-5其他仪器仪表第四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385,000.00-4-6其他仪器仪表第四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130,000.00-4-7其他仪器仪表第四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360,000.00-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90日。合同包5(东北平原农业绿色低碳重点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采购(包五)):合同包预算金额:1,886,0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最高限价(元)5-1其他仪器仪表第五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130,000.00-5-2其他仪器仪表第五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100,000.00-5-3其他分析仪器第五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280,000.00-5-4其他仪器仪表第五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65,000.00-5-5其他分析仪器第五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228,000.00-5-6显微镜第五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59,000.00-5-7其他仪器仪表第五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210,000.00-5-8化学原料药加工机械第五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124,000.00-5-9其他仪器仪表第五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300,000.00-5-10其他仪器仪表第五包1(台)详见采购文件390,000.00-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90日。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 2024年06月04日 至 2024年06月11日 ,每天上午 00:00:00 至 12:00:00 ,下午 12:00:00 至 23:59:59 (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公告期内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黑龙江省政府采购管理平台(http://hljcg.hlj.gov.cn/),选择“交易执行-应标-项目投标”,在“未参与项目”列表中选择需要参与的项目,确认参与后即可方式:在线获取售价: 免费获取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区新风路5号联系方式:0459-6813666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称:宜国发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群力第四大道399号汇智广场中楼401室联系方式:0451-84211281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刘婷婷、杨洋、王铭启电话:0451-84211281
  • 天美公司携手日立高新举办“绿色能源利用及检测研讨会”
    绿色能源是现代工业及金融投资的一个热点,它涵盖了光伏,锂电,风电及LED等领域,日立集团及日立高新技术全球应用中心在这些领域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2011年8月30日、31日,天美公司携手日立高新技术分别在上海华亭宾馆和广州白云宾馆举办了“绿色能源利用及检测研讨会”。共计约80位来自企业和大学的行业专家参与了此次研讨会。大会特别邀请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的沈文忠教授和深圳贝特瑞研究院的黄友元院长就时下热议话题做大会报告。日立高新技术高端分析仪器部部长今田先生用流利的中文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致辞,表达了日立高新对特邀嘉宾及与会代表的谢意,肯定了日立高新和天美公司合作十五年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日立高新技术全球应用中心的专家Horigome Jun先生和Dan Yukari女士分别作了引人入胜的精彩报告。 图片一. 研讨会现场,与会代表 图片二.今田先生致开幕致辞 研讨会由天美(中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副总裁夏奕生先生主持。夏总感谢了日立公司在与天美公司合作15年以来对天美一如既往的支持,并且希望双方的合作会越来越愉快,对中国的分析仪器市场的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图片三. 夏奕生先生主持会议 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沈文忠教授介绍了国内外太阳能技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资料指明该技术越来越多的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大量新技术层出不穷。沈教授也挑选了一些目前的研究热点进行详细解说,并指出各种高科技检测仪器是开展此种研究的基础。科研的发展离不开仪器技术的推动。 图片四. 沈文忠教授作报告 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友元博士对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了一个应用性很强的报告。黄博士对于锂离子电池的行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向大家介绍了电池负极材料的选择标准以及石墨类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他对于锂离子电池的未来的预测是,锂离子电池将成为正在启动的电动汽车的主流动力。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对现有技术的突破和降低成本的挑战。 图片五. 黄友元博士作报 针对目前大家比较关心的新能源问题,来自日立全球应用中心的Horigome Jun先生特别介绍了日立U-4100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在新能源领域特别是太阳能方面的应用。报告中U-4100的一系列精彩附件让人目不暇接。例如,U-4100的可变角绝对反射附件可以用在随着入射角改变的反射率和透过率测量上,可以模拟透明导电膜电极在白天和四季时间改变时,由于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导致的透过率改变情况。又如,用于太阳能电池上的超白印花玻璃由于表面具有特殊的纹理结构,可以捕获更多的能量。这种表面必须满足光扩散和高透光率的要求,但是由于漫透射的发生,测量透过率时会有一些能量损失。日立公司专门为印花玻璃的透过率测量设计了透射夹具,利用透射夹具使样品能够紧密贴合积分球入口,可以得到可信度更高的透过率结果。 Horigome Jun先生在作完报告后还与客户进行了交流互动,与客户探讨了在U-4100仪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作了详细的解答。 图片六. Horigome Jun先生作报告 最后日立全球应用中心电镜部的Dan Yukari女士向大家介绍了SEM在锂电池行业的最新应用,详细介绍了日立全新推出的高端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U8000系列。此系列场发射电镜拥有卓越的高分辨率、选择接收多种信号的功能,对不导电样品的观测表现出色。同时,通过搭配手套箱,空气隔离转移盒等附件,SU8000系列场发射扫描电镜可以实现样品的原始状态观察。比如,针对锂离子电池材料容易被氧化的问题,日立高科设计了空气隔离转移盒,这种检测附件及方法正是锂电池行业检测正负极材料所需要的。 檀紫女士介绍了电镜样品前处理的精密加工方式,日立IM4000采用离子研磨的方式,消除传统加工方法对样品的损害和污染。此设备对失效分析及品质控制的行业提供了可靠的做样方法,受到国内相当多客户的关注。 图片七. Dan Yukari女士作报告与会代表的会议资料包括了日立高新技术分析仪器概览,及由天美公司编辑的光伏,锂电和LED行业通讯。会后的调查也显示,与会代表对这次会议的评价很高,大家对这个研讨会的内容非常满意。研讨会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通过与厂家、专家和同行之间的学习和交流,让大家受益匪浅。 供稿:原剑,覃冰
  • 国家能源局: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撑
    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源发展既要保障安全,也要推进转型。在10月17日举办的二十大新闻中心第一场记者招待会上,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京东表示,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近十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能源的消耗强度累计下降了26.4%。“我们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这条路我们越走越宽阔,越走信心越坚定。”任京东说。非化石能源保持跃升发展的势头。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已经突破了11亿千瓦,比十年前增长了近3倍,占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的比重超过30%。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的规模和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去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6%,比2012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已经占到全世界的将近四分之一。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成效显著。煤炭消费的比重已经降至56%,比2012年降低了12.5个百分点,近十年年均下降1.4个百分点,是历史上下降最快的时期。实施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程,90%以上的煤电机组达到与天然气发电相当的排放水平。持续升级成品油质量,车用汽柴油的质量标准已经全面提升至国六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科技创新驱动作用越来越强。建成投产白鹤滩水电、“华龙一号”核电等一批全球领先的战略工程。建立了完备的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电动汽车充电和加氢网络。“下一步,我们按照党的二十大要求,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定不移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任京东说。具体来讲,重点包括: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推进煤电“三改联动”,“十四五”期间计划改造规模合计6亿千瓦左右,扎实推动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的技术示范应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大力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水电、核电重大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着力推动电网主动适应大规模集中式新能源和量大面广的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大力推动终端用能转型升级,加强重点用能领域节能降碳,积极推进电能替代,力争到2025年电能占终端用能的比重达到30%。
  • 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发改能源〔2022〕20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中央企业,有关行业协会:  能源生产和消费相关活动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大力推动能源领域碳减排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以及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围绕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现有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治理方式等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需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有关要求,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从国情实际出发,统筹发展与安全、稳增长和调结构,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科学有序推动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处理好转型各阶段不同能源品种之间的互补、协调、替代关系,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统筹推进全国及各地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坚持保障安全、有序转型。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先立后破,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转型中的风险识别和管控。在加快形成清洁低碳能源可靠供应能力基础上,逐步对化石能源进行安全可靠替代。  ——坚持创新驱动、集约高效。完善能源领域创新体系和激励机制,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贯彻节约优先方针,着力降低单位产出资源消耗和碳排放,增强能源系统运行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公平开放、有效竞争的能源市场体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市场监管等方面加强引导,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基本建立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框架,形成比较完善的政策、标准、市场和监管体系,构建以能耗“双控”和非化石能源目标制度为引领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机制。到2030年,基本建立完整的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基本制度和政策体系,形成非化石能源既基本满足能源需求增量又规模化替代化石能源存量、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全面增强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  二、完善国家能源战略和规划实施的协同推进机制  (四)强化能源战略和规划的引导约束作用。以国家能源战略为导向,强化国家能源规划的统领作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国家能源规划部署和当地实际制定本地区能源规划,明确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目标和任务,在规划编制及实施中加强各能源品种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区域之间的协同互济,整体提高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供应安全保障水平。加强能源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健全规划动态调整机制。  (五)建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监测评价机制。重点监测评价各地区能耗强度、能源消费总量、非化石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能源消费碳排放系数等指标,评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相关机制、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实际效果。完善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考核机制,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年度计划及能源规划等确定的能源相关约束性指标,强化相关考核。鼓励各地区通过区域协作或开展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交易等方式,满足国家规定的可再生能源消费最低比重等指标要求。  (六)健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组织协调机制。国家能源委员会统筹协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相关战略、发展规划、行动方案和政策体系等。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能源安全与发展协调机制,协调开展跨省跨区电力、油气等能源输送通道及储备等基础设施和安全体系建设,加强能源领域规划、重大工程与国土空间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衔接,及时研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按年度建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安全保障重大政策实施、重大工程建设台账,完善督导协调机制。  三、完善引导绿色能源消费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七)完善能耗“双控”和非化石能源目标制度。坚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强化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管理,有效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合理确定各地区能耗强度降低目标,加强能耗“双控”政策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衔接。逐步建立能源领域碳排放控制机制。制修订重点用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组织对重点用能企业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研究制定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方法。统筹考虑各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状况、开发利用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将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总量及最低比重目标科学分解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推动地方建立健全用能预算管理制度,探索开展能耗产出效益评价。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用能权交易市场、绿色电力交易市场。  (八)建立健全绿色能源消费促进机制。推进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建设,建立绿色能源消费认证机制,推动各类社会组织采信认证结果。建立电能替代推广机制,通过完善相关标准等加强对电能替代的技术指导。完善和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促进绿色电力消费。鼓励全社会优先使用绿色能源和采购绿色产品及服务,公共机构应当作出表率。各地区应结合本地实际,采用先进能效和绿色能源消费标准,大力宣传节能及绿色消费理念,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高水平绿色能源消费示范建设,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用能。  (九)完善工业领域绿色能源消费支持政策。引导工业企业开展清洁能源替代,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率先形成低碳、零碳能源消费模式。鼓励建设绿色用能产业园区和企业,发展工业绿色微电网,支持在自有场所开发利用清洁低碳能源,建设分布式清洁能源和智慧能源系统,对余热余压余气等综合利用发电减免交叉补贴和系统备用费,完善支持自发自用分布式清洁能源发电的价格政策。在符合电力规划布局和电网安全运行条件的前提下,鼓励通过创新电力输送及运行方式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项目就近向产业园区或企业供电,鼓励产业园区或企业通过电力市场购买绿色电力。鼓励新兴重点用能领域以绿色能源为主满足用能需求并对余热余压余气等进行充分利用。  (十)完善建筑绿色用能和清洁取暖政策。提升建筑节能标准,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推进和支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推广使用绿色建材,健全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制度。完善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标准,鼓励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支持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建设可再生能源建筑供能系统。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和供热设施智能化建设,鼓励按热量收费,鼓励电供暖企业和用户通过电力市场获得低谷时段低价电力,综合运用峰谷电价、居民阶梯电价和输配电价机制等予以支持。落实好支持北方地区农村冬季清洁取暖的供气价格政策。  (十一)完善交通运输领域能源清洁替代政策。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行绿色低碳交通设施装备。推行大容量电气化公共交通和电动、氢能、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完善充换电、加氢、加气(LNG)站点布局及服务设施,降低交通运输领域清洁能源用能成本。对交通供能场站布局和建设在土地空间等方面予以支持,开展多能融合交通供能场站建设,推进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能量互动试点示范,推动车桩、船岸协同发展。对利用铁路沿线、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建设新能源设施的,鼓励对同一省级区域内的项目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核准(备案)。  四、建立绿色低碳为导向的能源开发利用新机制  (十二)建立清洁低碳能源资源普查和信息共享机制。结合资源禀赋、土地用途、生态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等情况,以市(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全面开展全国清洁低碳能源资源详细勘查和综合评价,精准识别可开发清洁低碳能源资源并进行数据整合,完善并动态更新全国清洁低碳能源资源数据库。加强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衔接,及时将各类清洁低碳能源资源分布等空间信息纳入同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并以适当方式与地方各级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等共享。提高可再生能源相关气象观测、资源评价以及预测预报技术能力,为可再生能源资源普查、项目开发和电力系统运行提供支撑。构建国家能源基础信息及共享平台,整合能源全产业链信息,推动能源领域数字经济发展。  (十三)推动构建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对区域内现有煤电机组进行升级改造,探索建立送受两端协同为新能源电力输送提供调节的机制,支持新能源电力能建尽建、能并尽并、能发尽发。各地区按照国家能源战略和规划及分领域规划,统筹考虑本地区能源需求和清洁低碳能源资源等情况,在省级能源规划总体框架下,指导并组织制定市(县)级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区域能源供应相关实施方案。各地区应当统筹考虑本地区能源需求及可开发资源量等,按就近原则优先开发利用本地清洁低碳能源资源,根据需要积极引入区域外的清洁低碳能源,形成优先通过清洁低碳能源满足新增用能需求并逐渐替代存量化石能源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鼓励各地区建设多能互补、就近平衡、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系统。  (十四)创新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机制。在农村地区优先支持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以及沼气发电等生物质能发电接入电网,电网企业等应当优先收购其发电量。鼓励利用农村地区适宜分散开发风电、光伏发电的土地,探索统一规划、分散布局、农企合作、利益共享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经营模式。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专业化企业共同投资经营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加大对农村电网建设的支持力度,组织电网企业完善农村电网。加强农村电网技术、运行和电力交易方式创新,支持新能源电力就近交易,为农村公益性和生活用能以及乡村振兴相关产业提供低成本绿色能源。完善规模化沼气、生物天然气、成型燃料等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开发利用扶持政策和保障机制。  (十五)建立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的国土空间管理机制。围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统筹考虑清洁低碳能源开发以及能源输送、储存等基础设施用地用海需求。完善能源项目建设用地分类指导政策,调整优化可再生能源开发用地用海要求,制定利用沙漠、戈壁、荒漠土地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的土地支持政策,完善核电、抽水蓄能厂(场)址保护制度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予以保障,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考虑输电通道、油气管道走廊用地需求,建立健全土地相关信息共享与协同管理机制。严格依法规范能源开发涉地(涉海)税费征收。符合条件的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可按规定申请减免海域使用金。鼓励在风电等新能源开发建设中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  五、完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运行机制  (十六)加强新型电力系统顶层设计。推动电力来源清洁化和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适应新能源电力发展需要制定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鼓励各类企业等主体积极参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对现有电力系统进行绿色低碳发展适应性评估,在电网架构、电源结构、源网荷储协调、数字化智能化运行控制等方面提升技术和优化系统。加强新型电力系统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制定新型电力系统相关标准。推动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电力系统融合发展,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构建智慧能源体系。加强新型电力系统技术体系建设,开展相关技术试点和区域示范。  (十七)完善适应可再生能源局域深度利用和广域输送的电网体系。整体优化输电网络和电力系统运行,提升对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输送和消纳能力。通过电源配置和运行优化调整尽可能增加存量输电通道输送可再生能源电量,明确最低比重指标并进行考核。统筹布局以送出可再生能源电力为主的大型电力基地,在省级电网及以上范围优化配置调节性资源。完善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间协议与电力市场相结合的可再生能源电力输送和消纳协同机制,加强省际、区域间电网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跨省跨区电价形成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在更大范围消纳。大力推进高比例容纳分布式新能源电力的智能配电网建设,鼓励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和微电网。电网企业应提升新能源电力接纳能力,动态公布经营区域内可接纳新能源电力的容量信息并提供查询服务,依法依规将符合规划和安全生产条件的新能源发电项目和分布式发电项目接入电网,做到应并尽并。  (十八)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市场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加快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推动重点区域电力现货市场试点运行,完善电力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交易有机衔接机制,探索容量市场交易机制,深化输配电等重点领域改革,通过市场化方式促进电力绿色低碳发展。完善有利于可再生能源优先利用的电力交易机制,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鼓励新能源发电主体与电力用户或售电公司等签订长期购售电协议。支持微电网、分布式电源、储能和负荷聚合商等新兴市场主体独立参与电力交易。积极推进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支持分布式发电(含电储能、电动车船等)与同一配电网内的电力用户通过电力交易平台就近进行交易,电网企业(含增量配电网企业)提供输电、计量和交易结算等技术支持,完善支持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的价格政策及市场规则。完善支持储能应用的电价政策。  (十九)完善灵活性电源建设和运行机制。全面实施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完善煤电机组最小出力技术标准,科学核定煤电机组深度调峰能力;因地制宜建设既满足电力运行调峰需要、又对天然气消费季节差具有调节作用的天然气“双调峰”电站;积极推动流域控制性调节水库建设和常规水电站扩机增容,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探索中小型抽水蓄能技术应用,推行梯级水电储能;发挥太阳能热发电的调节作用,开展废弃矿井改造储能等新型储能项目研究示范,逐步扩大新型储能应用。全面推进企业自备电厂参与电力系统调节,鼓励工业企业发挥自备电厂调节能力就近利用新能源。完善支持灵活性煤电机组、天然气调峰机组、水电、太阳能热发电和储能等调节性电源运行的价格补偿机制。鼓励新能源发电基地提升自主调节能力,探索一体化参与电力系统运行。完善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更好发挥相关设施调节作用。  (二十)完善电力需求响应机制。推动电力需求响应市场化建设,推动将需求侧可调节资源纳入电力电量平衡,发挥需求侧资源削峰填谷、促进电力供需平衡和适应新能源电力运行的作用。拓宽电力需求响应实施范围,通过多种方式挖掘各类需求侧资源并组织其参与需求响应,支持用户侧储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分布式发电等用户侧可调节资源,以及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运营商、综合能源服务商等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和系统运行调节。明确用户侧储能安全发展的标准要求,加强安全监管。加快推进需求响应市场化建设,探索建立以市场为主的需求响应补偿机制。全面调查评价需求响应资源并建立分级分类清单,形成动态的需求响应资源库。  (二十一)探索建立区域综合能源服务机制。探索同一市场主体运营集供电、供热(供冷)、供气为一体的多能互补、多能联供区域综合能源系统,鼓励地方采取招标等竞争性方式选择区域综合能源服务投资经营主体。鼓励增量配电网通过拓展区域内分布式清洁能源、接纳区域外可再生能源等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公共电网企业、燃气供应企业应为综合能源服务运营企业提供可靠能源供应,并做好配套设施运行衔接。鼓励提升智慧能源协同服务水平,强化共性技术的平台化服务及商业模式创新,充分依托已有设施,在确保能源数据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加强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六、完善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机制  (二十二)完善煤炭清洁开发利用政策。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按照能源不同发展阶段,发挥好煤炭在能源供应保障中的基础作用。建立煤矿绿色发展长效机制,优化煤炭产能布局,加大煤矿“上大压小、增优汰劣”力度,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制定矿井优化系统支持政策,完善绿色智能煤矿建设标准体系,健全煤矿智能化技术、装备、人才发展支持政策体系。完善煤矸石、矿井水、煤矿井下抽采瓦斯等资源综合利用及矿区生态治理与修复支持政策,加大力度支持煤矿充填开采技术推广应用,鼓励利用废弃矿区开展新能源及储能项目开发建设。依法依规加快办理绿色智能煤矿等优质产能和保供煤矿的环保、用地、核准、采矿等相关手续。科学评估煤炭企业产量减少和关闭退出的影响,研究完善煤炭企业退出和转型发展以及从业人员安置等扶持政策。  (二十三)完善煤电清洁高效转型政策。在电力安全保供的前提下,统筹协调有序控煤减煤,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按照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保供需要,加强煤电机组与非化石能源发电、天然气发电及储能的整体协同。推进煤电机组节能提效、超低排放升级改造,根据能源发展和安全保供需要合理建设先进煤电机组。充分挖掘现有大型热电联产企业供热潜力,鼓励在合理供热半径内的存量凝汽式煤电机组实施热电联产改造,在允许燃煤供热的区域鼓励建设燃煤背压供热机组,探索开展煤电机组抽汽蓄能改造。有序推动落后煤电机组关停整合,加大燃煤锅炉淘汰力度。原则上不新增企业燃煤自备电厂,推动燃煤自备机组公平承担社会责任,加大燃煤自备机组节能减排力度。支持利用退役火电机组的既有厂址和相关设施建设新型储能设施或改造为同步调相机。完善火电领域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和试验示范项目支持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2022年1月30日
  • 《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发布,为全球绿色发展注入“中国动力”(附全文)
    8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进行能源转型的背景、主要措施和历史性成就。立足于高质量发展,中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与此同时,中国的能源转型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持续深化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积极做全球能源转型的推动者,携手各国共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中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转型的领导者”“中国正迅速将其庞大的经济朝着更环保的方向转型”……国际舆论称赞中国能源转型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白皮书》指出,中国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3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能源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广泛形成,非化石能源加速向主体能源迈进,新型电力系统为能源转型提供坚强支撑,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全面建成,能源利用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成为主体能源,支撑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能源转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需要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指引下稳中求进、久久为功。附全文:中国的能源转型(2024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新时代中国能源转型之路  (一)能源转型是必由之路  (二)坚定不移加快能源转型  (三)中国能源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二、厚植能源绿色消费的底色  (一)强化节能降碳制度约束  (二)推动重点领域节能提效  (三)培育绿色能源消费新模式  三、加快构建能源供给新体系  (一)推动非化石能源高质量发展  (二)促进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协同发展(三)提升能源系统韧性  四、大力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  (一)健全能源科技创新体系  (二)加快能源转型科技创新  (三)打造能源产业升级新增长点  五、推进能源治理现代化  (一)构建公平开放、有效竞争的能源市场  (二)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  (三)加强能源转型法治保障  六、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中国为全球绿色发展提供新动能  (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  (三)共同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前言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工业革命以来,化石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但也产生资源枯竭、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冲突等问题。加快能源转型发展,实现能源永续利用,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为世界经济提供不竭动力,已成为各国共识。新中国成立75年来,能源事业加快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能源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新时代能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顺应全球发展大势、适应时代要求的能源转型之路。中国的能源转型,立足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能源保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的能源转型,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节约高效、绿色普惠的能源消费新模式,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的能源转型,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深化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积极做全球能源转型的推动者,携手各国共建可持续能源的未来。中国尊重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符合国情的转型路径,以公平、公正、有序方式推进能源转型。为全面介绍十年来中国能源转型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分享中国能源转型的实践做法,发布本白皮书。一、新时代中国能源转型之路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绿色低碳、数智化、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不同,如何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转型既是共同的目标,也是面临的难题。中国提出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能源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回答了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展现了中国之治、大国担当。(一)能源转型是必由之路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人与自然互动的重要方面。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往往伴随着能源开发利用方式的变革、主体能源的更替。经过长期发展,中国建立了煤、油、气、核、水、风、光等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澎湃动力。当前,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人均用能水平不高,工业化、城镇化尚未完成,未来一段时间能源需求仍将增长;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资源环境约束长期存在。应对这些困难挑战,根本要靠能源转型。中国的能源转型,注重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转换能源发展动力,推动主体能源从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更替,这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迫切需要;是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要;是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中国推进能源转型,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也不是能不能做,而是必须做。(二)坚定不移加快能源转型中国顺应全球能源发展大势,坚定不移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着眼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能源发展方式逐步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适应时代要求的能源转型之路。中国的能源转型,坚持以下理念原则:——坚持人民至上。能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提升全社会能源普遍服务水平,为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清洁可靠的用能保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绿色低碳。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能源转型是关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能源转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目标。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充分用好一克煤、一滴油、一度电,不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以绿色低碳为导向,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构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坚持立足国情。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立足国内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补足能源储备调节短板,发挥化石能源兜底保障作用,有效应对能源安全风险挑战。——坚持创新引领。创新是打开能源转型之门的“金钥匙”。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能源技术、产业、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新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成为带动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深化能源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坚持开放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扩大能源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构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共赢新模式。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变革,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均衡普惠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三)中国能源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年来,在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中国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全面提升,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效支撑了美丽中国建设。中国能源转型推动清洁能源发展驶入快车道。2023年,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6.4%,较2013年提高10.9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累计下降12.1个百分点。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9.2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7亿千瓦,占发电装机总量的58.2%。清洁能源发电量约3.8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比重为39.7%,比2013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左右。十年来,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增量一半以上,中国能源含“绿”量不断提升。中国能源转型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源饭碗越端越牢,一次能源生产能力十年增长了35%,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十年来,能源领域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约39万亿元,显著拉动了上下游产业链及相关产业的投资增长。一系列能源领域重大工程建成投产,建立起完备的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新能源、水电、核电、输变电、新型储能等领域技术创新加快,推动清洁能源产业成长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支柱。中国能源转型保障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十年来,能源供需保持平衡,能源价格总体平稳,14亿多人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国人均生活用电量从约500千瓦时增长到接近1000千瓦时,翻了一番,天然气用户达5.6亿人,在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价中“获得电力”指标排名上升到第12位。能源产业全面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中央预算内总投资超千亿元,带动地方和企业加大资金投入,2015年历史性解决全国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农村地区户用光伏规模达到1.2亿千瓦,涉及农户超过550万户,每年可为农户增收11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约200万个。不断满足群众绿色用能需求,2023年底,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近80%,全国充电基础设施从不到10万台增加到近860万台。中国能源转型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十年来,煤电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3克标准煤/千瓦时,先进机组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水平与天然气发电机组限值相当。2013-2023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26%。持续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成品油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国燃煤锅炉减少80%以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基本完成平原地区冬季取暖散煤替代。能源资源实现绿色集约化开发,绿色开发技术广泛应用,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沙漠、戈壁、荒漠及采煤沉陷区推广“光伏+”生态修复新模式。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54%,重污染天数下降了83%,有效支撑了美丽中国建设。中国能源转型为全球能源转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重要贡献。2023年中国能源转型投资达6760亿美元,是全球能源转型投资最多的国家。十年来,中国向全球提供优质的清洁能源产品和服务,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推动新能源技术快速迭代,有力促进全球风电、光伏成本大幅下降。中国持续扩大开放合作,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核电、水电、新能源等一大批标志性项目接连建成投产,2023年出口风电光伏产品助力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8.1亿吨。中国新能源产业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了突出贡献。二、厚植能源绿色消费的底色绿色是生态文明的底色。中国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方式转型,着力转变对能源资源的路径依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强化节能降碳制度约束始终坚持节能优先方针,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在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下功夫。用好能耗双控指挥棒。实施能耗双控是中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性安排。中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将能耗强度下降作为约束性指标,并推动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十年来,中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大力发展节能降碳技术和产业,全面提高能源效率,能耗强度持续下降,累计节约能源消费约14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0亿吨。构建立体化节能管理体系。深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节能监察等制度体系,明确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管理要求,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提升各主体节能提效内生动力。发挥税收、金融等政策杠杆作用,引导全社会加大节能提效投入力度。创新市场化节能方式。强化能效标准标识管理制度,不断推动节能领域标准制修订,以标准引领各环节各领域节能提效。截至2023年底,共计发布能耗限额、产品能效等国家标准335项,能效标识覆盖5大用能领域44类用能产品。积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机制,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2023年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比2013年翻了一番。(二)推动重点领域节能提效节能提效要啃“硬骨头”。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作为全社会能源消耗的主体,是节能提效工作的“基本盘”。通过全面实施节能标准、推广先进能效产品、淘汰落后产能,重点领域能效水平持续提升。深挖工业领域节能潜力。工业企业是节能提效的重中之重,持续推动工业领域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技术改造,积极推动生产工艺革新、流程再造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组织重点企业提升用能精细化管理水平。十年来,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36%,钢铁、电解铝、水泥、玻璃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平均降幅达9%以上。推广绿色节能建筑。中国正处于全球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中,为避免形成高碳锁定效应,中国强化新建建筑节能标准要求,稳步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快发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截至2023年底,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达326.8亿平方米,节能建筑占城镇既有建筑面积比例超过64%,较2013年提升了近30个百分点,累计建成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超过4370万平方米。全方位构建清洁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物流、出行需求不断增加,交通用能还将持续增长。中国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提高铁路、水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深入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构建完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在城市客运领域推广应用新能源车辆。机动车排放标准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运输能耗强度不断下降,2023年铁路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较2013年下降约19%。大力发展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完善加氢、加气站点布局及服务设施。截至2023年底,累计建成充电基础设施近860万台,加氢站超过450座。建设节约型公共机构。制定《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公共机构创建活动,推广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推动公共机构终端用能电气化,倡导绿色办公、绿色出行,优先采购绿色节能产品。截至2023年底,90%县级及以上机关单位建成节约型机关,创建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5114家。2023年全国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较2013年下降20.4%。(三)培育绿色能源消费新模式中国积极引导全社会优先使用绿色能源,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促进可再生能源消费。实施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设定年度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目标,并监测评价其完成情况。建立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制度,将绿色电力证书作为用能单位消费绿色电力的唯一凭证和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将绿电消费作为评价、认证和标识绿色产品的重要依据和内容,鼓励全社会优先使用绿色能源和采购绿色产品服务,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形成低碳零碳的能源消费模式。2022年北京冬奥会、2023年杭州亚运会均实现100%使用绿色电力。促进终端用能电气化低碳化。工业领域以生产加热、烘干、蒸汽供应等环节为重点,实施高温热泵、电加热等电能替代,推动化工、冶金领域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应用。建筑领域广泛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电炊事等,积极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推动以电力、天然气、生物质、地热、工业余热等清洁低碳能源替代燃煤供暖,2023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近80%。交通运输领域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提升铁路电气化水平,推行船舶、飞机靠港使用岸电。截至2023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2040万辆,全国铁路电气化比例达73.8%。全社会终端用能电气化率达28%,十年来电气化水平提升约7个百分点。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节能降碳是一场贯穿整个社会的全民行动。中国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推动全民持续提升节约意识。加大绿色低碳产品推广力度,组织开展全国生态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全面普及节能理念和节能知识。鼓励公众绿色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组织109个城市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其中考核达标城市97个,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以上。三、加快构建能源供给新体系中国立足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把握好新能源和传统能源协调平衡,在保障能源可靠供应的同时推动能源转型。大力提升非化石能源的可靠替代能力,发挥化石能源支撑调节作用,加快构建多元清洁、安全韧性的能源供给新体系。(一)推动非化石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推动风电、光伏发电跃升发展。中国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风电、光伏发电成为清洁能源的主力军。有序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以库布其、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为重点,规划建设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推进海上风电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累计装机规模达3728万千瓦。积极推进分布式新能源发展,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推广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光伏+农业”新模式,打开了农村新能源发展的广阔空间。截至2023年底,中国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分别达4.41亿千瓦、6.09亿千瓦,合计较10年前增长了10倍。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超过2.5亿千瓦,占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40%以上。因地制宜开发水电。科学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有序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和大型水电站升级改造。截至2023年底,常规水电装机容量达3.7亿千瓦。稳步推进小水电绿色改造和现代化提升,截至2023年底,近4000座小水电完成改造升级,生态综合效益显著提升。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核电是优质高效的清洁能源。中国始终将核安全作为核电发展的生命线,坚持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最严格的标准发展核电,在运核电机组长期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沿海核电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代表“中国名片”的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首批机组陆续投运,“国和一号”示范工程正在建设,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技术商业电站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建成投运。核能清洁供暖、供热等综合利用取得突破,核能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截至2023年底,在运核电装机容量5691万千瓦,是2013年底的3.9倍;在运在建总装机容量10033万千瓦。推动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发展。因地制宜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利用,稳步发展农林生物质发电、沼气发电和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截至2023年底,生物质发电累计装机容量4414万千瓦。因地制宜推广生物质能清洁取暖,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等发展生物天然气。有序推广应用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清洁液体燃料。中深层地热开发取得新突破,建成一批以地热能为主的集中供暖项目。海洋能规模化利用取得积极进展。(二)促进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协同发展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是互补、替代关系,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同时,也要发挥好传统能源支撑和兜底保障作用,推动新能源和传统能源协同发展。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建立煤矿绿色发展长效机制,建设安全智能绿色现代化煤矿,实施矿区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十年来,全国原煤入洗率、矿井水综合利用率、土地复垦率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加强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和安全利用,瓦斯抽采利用对安全生产、资源利用、生态环保的综合效益不断显现。十年来,累计淘汰煤电落后产能超过1亿千瓦。积极推进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截至2023年底,95%以上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50%以上煤电机组具备深度调峰能力,电力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减少超过90%。推动油气绿色转型发展。原油年产量稳定在2亿吨左右,天然气年产量连续七年增长超百亿立方米。推动绿色油气田建设,大力推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建设“近零”排放油气田示范区。推进石油炼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可再生能源制氢、二氧化碳加氢制备化工产品等研发应用。科学规划、整体有序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工作,分阶段实现从国Ⅲ到国Ⅵ的“三连升”,成品油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用不到1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近30年的成品油质量升级之路。推动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协同发展。推动传统能源产业向综合能源系统转型,在资源富集地稳步实施风光水(储)一体化、风光火(储)一体化建设。在煤矿工业场地、采煤沉陷区、电厂闲置空地、油气矿区等区域建设新能源发电项目,通过开发海上风电为油气平台提供绿色电力,为传统能源生产开发、加工转换提供清洁用能。探索氢能管道输送,在传统加油站、加气站建设油气电氢一体化综合交通能源服务站。(三)提升能源系统韧性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和电力负荷特性变化,能源电力系统运行面临更多不确定性,亟须增强系统灵活调节能力,不断提升能源系统安全运行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能源管网互联互通。为加强资源优化配置,中国加快建设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的能源网络基础设施,提升能源大范围远距离输送能力。形成“西电东送”北、中、南三大通道的跨省跨区输电格局,输电能力约3亿千瓦,建成20条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不断完善区域电网主网架,形成以若干区域电网为主体、区域间有效互联的电网格局。基本形成油气“全国一张网”,油气资源优化配置和互济互保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23年底,全国长输油气管网总里程约19万公里,其中原油管道3.3万公里、成品油管道3.3万公里、天然气管道12.4万公里。提升能源储备应急能力。进一步健全以企业储备为主体、政府储备为补充、产品储备与产能储备有机结合的煤炭储备体系。逐步形成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战略储备与商业储备并举的石油储备体系。加快构建地方政府、供气企业、管输企业、城镇燃气企业各负其责的多层次天然气储气调峰体系。十年来,中国天然气储气能力实现翻番式增长。加强能源应急能力建设,建立预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完善演练制度和应急调度机制,增强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能力。提升能源系统调节能力。深入实施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合理布局天然气调峰电站,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推进新型储能多元化发展。截至2023年底,具备灵活调节能力的火电装机容量近7亿千瓦,抽水蓄能装机容量5094万千瓦,新型储能规模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强化网间互补互济能力,挖掘可调节负荷、车网互动等需求侧响应能力。
  • 2025年底前,建成100座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
    2023年12月11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首次明确了“2025年建成100座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而2024年7月3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了《关于开展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遴选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采取“遴选一批、新改扩建一批”的方式,2025年底前,建成100座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通知》明确,采取“遴选一批、新改扩建一批”的方式确定标杆厂。遴选在前,先打个样;新改扩建类的为第二批,对标遴选出的标杆厂的相关指标和经验做法,提出建设内容、预期成效和实施计划。也就是说,以实际运行成效好作为最重要的指挥棒,而不是脱离实际设定标准。《通知》明确了评估标杆主要考察的方向,即“水质、节能、降碳、资源利用、环境友好、系统协调”。想要申报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的,要合理设定出水标准。根据受纳水体水质状况、环境容量、污水水质等要素,统筹考虑能耗、药耗增加,因地制宜确定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避免过度提标。根据再生水用户的实际需求,合理确定再生水处理标准。《通知》指出,在申报绿色低碳标杆厂时,需要简述污水收集效能提升情况,包括加强污水管网建设与改造,污水处理厂进水污染物浓度达到一定水平,减少溢流污染及污水传输过程中污染物外渗。同时,《通知》明确,对于申报参加遴选的污水处理厂,近一年进水BOD浓度达到100毫克/升以上或近3年增幅不低于10毫克/升。同时《通知》鼓励开展服务范围内“厂—网—河(湖)”一体化专业化运行维护,建立污水处理服务费与污水处理厂进水污染物浓度、污染物削减量、出水水质、污泥无害化稳定化处理效果挂钩的按效付费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遴选工作的通知 发改办环资〔2024〕53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设局、建委、水务局),海南省水务厅:为落实《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发改环资〔2023〕1714号),拟遴选建设一批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1、 工作思路采取“遴选一批、新改扩建一批”的方式,2025年底前,建成100座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推动污水处理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遴选一批。在已经建成、运行良好的污水处理厂中,围绕水质、节能、降碳、资源利用、环境友好、系统协调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评选出一批代表性标杆厂。新改扩建一批。对标遴选出的标杆厂相关指标和经验做法,结合中央预算内投资、大规模设备更新等工作,鼓励支持新建、改建、扩建一批污水处理厂并同步完善配套管网,提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效能,降低能耗物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促进能源资源综合回收利用。动态管理。对遴选的绿色低碳标杆厂开展复核,对新改扩建的污水处理标杆厂项目按期组织验收。能够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总结推广经验做法;不符合标杆要求的,及时调整退出。根据绿色低碳标杆厂运行情况,健全完善相关标准,推动污水处理行业绿色低碳水平持续提升。二、组织程序(一)标杆厂遴选1.编制方案。各地组织相关部门根据拟参评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情况,编制《XX污水处理厂参评绿色低碳标杆厂申请报告》(附件1),并附近2年污水处理厂运行基础数据和证明材料。申报参加遴选的污水处理厂,要求日处理量20000立方米以上,近一年进水BOD浓度达到100毫克/升以上或近三年增幅不低于10毫克/升,出水水质达标率、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均达到100%。2.组织推荐。省级发展改革委会同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认真履行审核程序后择优推荐,并将推荐材料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东、中部地区各省(区、市)推荐数量不超过10个,其它省(区、市)推荐数量不超过6个。申报截止时间为2024年7月11日。推荐材料应包括推荐文件、汇总表(附件3)、各拟参评污水处理厂的申请报告及证明材料(一式两份,并附电子版光盘)。3.评审确认。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对参评污水处理厂进行评选,并公示确认。根据评审和公示结果,发布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名单,并发布标杆厂相关指标和主要做法举措。(二)对标新改扩建各地可组织相关部门,对标已公布的绿色低碳标杆厂建设运行指标,借鉴相关经验做法,按需谋划新建高标准污水处理厂,或对具备改扩建基础条件的污水处理厂实施改造。新改扩建项目应编制《XX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方案》(附件2),经省级发展改革委会同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审核后择优推荐,并将推荐材料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推荐的新改扩建项目,应确保2025年底前完工。各省(区、市)推荐数量不超过10个,申报时间后续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对各地申报的绿色低碳标杆厂新改扩建项目组织评审,对符合条件的,通过污染治理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给予支持。对已获评绿色低碳标杆厂所在市(县)报送的新改扩建项目,在评审时予以适当倾斜。三、工作要求地方各级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形成工作合力,确保绿色低碳标杆厂遴选建设工作取得实效。各省级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对推荐材料严格把关,确保报送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强化绿色低碳标杆厂的动态管理,及时组织开展复核评价,总结宣传推广标杆厂建设和管理经验做法,通过绿色低碳标杆厂遴选建设工作,推动污水处理行业绿色低碳水平持续提升。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 刘睿瑾 010-68505846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建司) 王腾旭 010-58934352附件:XX污水处理厂参评绿色低碳标杆厂申请报告.pdfXX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方案.pdfXX省(区、市)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申报汇总表.pdf
  • 扬州瘦西湖使用绿色能源 “零碳景区”年可减碳3000吨
    走进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景区,光伏伞、光伏路灯、光伏座椅、智能垃圾桶、光伏厕所等诸多光伏储能产品分外亮眼。使用绿色节能材料,用绿色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减少消耗——这些都是“零碳景区”的生动实践。“光伏伞顶部是太阳能电池,下部配有LED灯,可提供日常照明服务。”扬州市生态环境局综合处负责人介绍,光伏座椅依托于太阳能发电系统、储能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具有无线充电功能,可为游客提供充电服务。“手机放置于光伏座椅的充电标志上,即刻进入充电模式。”此外,景区内安装的智能垃圾桶,可对垃圾储量进行实时监测,减少环卫车出动频次,有效降低能耗。绿色低碳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在碳减排的大背景下,景区生态底色更为亮眼。借助于“零碳景区”建设,瘦西湖景区目前一年可减少碳排放3000吨左右。据了解,廋西湖景区还将致力打造“零碳生态+能效服务+沉浸互动”的功能,通过引导公众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的每一个环节选择低碳的方式,让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近年来,扬州市加快建立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起草《扬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编制《美丽扬州建设实施规划》。全市着眼从推动能源消费低碳化、产业低碳化、城乡低碳化并推动森林碳汇水平提升,多项低碳举措并进,以青绿为笔绘扬州美好生态未来。今年,扬州市还将加快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开展零碳低碳示范园区、企业、社区建设。
  • 第二届ZFIC中国新能源、绿色展交会在京举行
    由北京电源行业协会主办,中发电子展示中心承办的第二届ZFIC中国新能源、绿色展交会于2013年3月27日,在中发新电子市场一层开幕。   第二届ZFIC中国新能源、绿色展交会开幕仪式   在展交会启动仪式上,北京电源协会秘书长孙京伟先生、中发电子市场中心旗下的元器件交易网副总裁王利明先生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们在讲话鼓励电源生产企业加快科技创新,研发和生产出科技含量更高、性能更好的绿色环保产品,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   本次电源展共吸引了包括南孚电源、常州大华、上海衡孚、北京大华在内的近三十家品牌电源厂商及经销商出席,展会期间各厂家各显神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市场推广及有奖销售活动,积极与消费者进行互动。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本次展交会为期三天,将于3月29日结束,有购物需求的消费者及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可以前往展交会现场,相信您必能乘兴而来,满意而去。
  •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化物所所长刘中民:聚焦“双碳”目标 寻找更绿色的能源
    “这一年,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正在稳步有序推进,在顶层设计和政策执行等层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近日,刚刚参加完中科院“双碳”行动计划领导小组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是刘中民近年来持续关注的重点课题。刘中民等5位委员提出的《关于跨领域建立碳中和重大科技专项的提案》获评全国政协2021年度好提案。他在提案中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跨领域综合交叉的碳中和重大科技专项,发挥国家体制优势,超越领域限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形成全面支撑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体系,推动我国能源体系及工业结构全面升级。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多年致力于洁净能源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他带领团队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技术支撑世界首套甲醇制烯烃工业化装置建设,为国家创造了数千亿元规模的战略新兴产业,获得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截至目前,他牵头研制的甲醇制烯烃技术已技术许可2050万吨/年烯烃产能。从2018年任政协委员至今,他每年的提案也都是跟能源有关:2019年,他建议以科技创新促进国家能源新体系构建,尽快推动能源领域国家实验室落地;2020年,他建议在典型区域集中开展多能融合示范,如以陕西省榆林市为试点,创建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能源富集地区对国家能源安全的保障作用;他还在当年的另一份提案中建议,将能源革命的重要指标以约束性指标或者预期性指标的方式纳入国家及省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实质推进能源革命。刘中民说:“科研当报国,作为科技工作者,我做的工作是找到代替石油的生产方式,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战略的长远需求。作为政协委员,更多的是一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希望我的提案对推动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有所帮助。”刘中民的提案也正在成为现实。2019年,大连化物所联合中科院内部能源领域优势力量,牵头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洁净能源创新院),刘中民任院长。近年来,洁净能源创新院高度关注陕西、山东、河南等典型化工产业富集地区,在这些区域统筹部署多能融合相关技术先行先试,促进技术迭代,积累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新体系构建。过去一年,聚焦“双碳”目标,刘中民还积极推进本单位与中科院其他科研单位合作,希望基于中科院能源领域科技布局与进展,探讨各能源领域碳减排技术路径,以多能融合破除各类能源及各种行业间的技术壁垒、体制障碍,以区域示范形成低碳发展新格局。“‘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今年两会,我继续聚焦‘双碳’目标建言献策,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革命作出贡献,助力绿色发展之路走得更远更好。”刘中民说。
  • 引领氢能未来-ASD为绿色能源领域发展提供多种技术和应用
    作为专注于超痕量气体分析领域的高科技公司,加拿大ASD凭借为氢燃料电池用氢质量分析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引领了氢能产业未来,成为氢能产业气体痕量杂质分析的市场领导者!公司历经4年的研发和布局,氢能产品质量监控在灵敏度和精确度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随即此技术方案被推向亚洲、欧洲和美国等多个高端市场。当成功与中石化、中石油等高端用户紧密合作,同时顺利成为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燃料电池用氢在线检测指定供应商时,公司的市场发展达到了一个新高度。8月22-26日ASD参加了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的 Achema 贸易展,展示了专业的产品并与绿色能源市场的部分龙头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Achema 还为美国企业集团 Process Insights 提供了一个展示其氢能分析系统的机会,而该分析系统由我司提供支持。 左起:Yves Gamache(首席执行官)、André Lamontagne(总裁)、Marc-Antoine Langevin(应用经理)基于 ASDevices 技术的 Process Insights 氢能解决方案公司总裁André Lamontagne表示:“氢能经济的繁荣让我们在正确的时间来对了正确的地方! 氢能检测目前是一个高级别的优先项目,加拿大和德国最近宣布的合作就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已经通过提供多种成熟的分析方案证明了我们在这一领域的优秀能力。”公司CEO Yves Gamache表示:“我们的成功将我们推向全新高度,并为加拿大在该领域提升了知名度和能力。 加拿大以研发强国着称,这是我们创新精神的又一典范。”得益于行业领先的技术,ASD公司现在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浪潮中,而我们的技术不仅用于氢能市场,还用于飞速发展的半导体/电子市场。目前ASD公司已经成为从上海到英国等世界各地知名计量机构的首选合作伙伴。
  • “科学仪器优秀新品”和“年度绿色仪器”评选即将开始
    仪器信息网讯 经过1年的筹备,2013年度&ldquo 科学仪器优秀新品&rdquo 和&ldquo 绿色仪器&rdquo 评选即将开始。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250家国内外仪器厂商,通过仪器信息网新品栏目发布了500多台2013年度上市的仪器新品,届时将有1/3数量的仪器进入入围名单,参与角逐&ldquo 2013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rdquo 。同时,有27家仪器厂商申报了42台具有节能减排效果的仪器参加&ldquo 绿色仪器&rdquo 的评选。   新品申报最新情况   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评选活动自2006年起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该活动自推出以来,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国内外仪器厂商以及相关媒体的关注和重视 申报仪器新品数量和仪器种类也在逐年增加(图1),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500家仪器厂商累计申报了超过3000多台最新上市的仪器新品。   图1,历届科学仪器优秀新品申报、入围、评选情况   本次发布的2013年度上市新品主要类别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位列前三名的分别是化学分析仪器(色谱、质谱、光谱、X射线、元素分析、电化学等)、实验室常用设备(清洗、分离、纯化、制样、混合、粉碎、恒温、合成等)和物性测试仪器及设备(粒度、热分析、流变、试验机、表界面、测厚仪、无损检测等) 分别占31.8%、21.4%和14.3%。环境监测仪器、生命科学仪器及设备、行业专用仪器和光学仪器及设备(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光学测量仪等)分别占10.2%、8.6%、5.2%、3.8%。   图2,2013年度申报仪器新品类型分布情况   本次申报新品的详细分类分布情况,排名在前十位的分别为光谱、色谱、气体检测仪、水质分析仪、质谱、制冷设备、恒温/加热/干燥设备、环境试验箱、电化学仪器和环境监测仪器 其中,色谱、质谱、光谱超过了1/4。   通常,各大仪器厂商通过参加各种展会和举办研讨会来发布最新上市的产品。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仪器厂商选择通过互联网发布新产品和参加每年一度的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的评选,以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让专家和用户迅速了解该产品。例如,帕纳科、安捷伦、江苏天瑞等著名仪器厂商都曾经通过仪器信息网举办了大型新品发布会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绿色仪器申报最新情况   为了保护我们的环境和实验室人员的身体健康、节约成本、加强仪器厂商设计、生产低碳环保产品的理念,倡导广大用户使用低碳环保的仪器产品,仪器信息网联合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共同评选出&ldquo 年绿色仪器&rdquo 。该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在前三届中,共有287台具有绿色、低碳的效果的仪器参与评选,12台仪器获奖,该奖项作为仪器仪表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唯一奖项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本次申报绿色仪器类别分布情况见图3,申报最多的是化学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和环境监测类仪器,其中化学分析仪器和实验室设备超过了70%。从近两届获奖的绿色仪器看,能耗较高和24小时运转的仪器设备,如质谱、消解设备、实验箱、通风设备以及环境监测设备等,这类仪器通过改进设计可以显著节能减排,而一些本身能耗较低,如光谱仪、光学显微镜、电化学设备等,如果想通过改进设计来改善能耗比较困难。 图3,2013年度申报绿色仪器类型分布情况   参与评选2013年度&ldquo 科学仪器优秀新品&rdquo 和&ldquo 绿色仪器&rdquo 的申报工作进入了最后阶段,评选结果将在4月18日的&ldquo 2014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rdquo (ACCSI2014)上公布。为了保证评审结果的客观和公正性,评审组特别邀请了60余位业内资深的专家进行网下和网上综合评议,优秀新品和绿色仪器的入围名单会在仪器信息网显要位置进行为期10的公示,接受广大用户的和仪器厂商的监督。   新品申报注意事项:   点击&ldquo 2013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品评选办法&rdquo ,了解评选详情   点击&ldquo 2013年度绿色仪器评选办法&rdquo ,了解评选详情。   点击查看&ldquo 已经申报的仪器新品&rdquo   网上申报材料截止日期:2014年2月22日   书面材料邮寄截止日期:2014年2月28日   邮寄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28号普天科技园B座418室   收件人:仪器信息网 新品评审组   邮编:100088   咨询电话:010-51654077-8032 刘先生   传真:010-82051730   电子信箱:xinpin@instrument.com.cn
  • 绿色搭建托起绿色盛会环博会向参展企业发起“绿色搭建倡议”
    p   展览开幕前几天忙碌搭建,展厅里狼籍不堪,垃圾成堆,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甲醛胶水味道,甚至在开幕期间观众都能闻到 展览结束时大规模拆装,大量的展台用材无法处理,被当成垃圾或焚烧或填埋,既造成物质浪费又污染环境……行业盛会的举办,除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之而来的还有巨大的能源消耗。 /p p   去年11月,由中国最高领导人“亲自谋划、亲自提出、亲自部署推动”的上海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据介绍,进博会在此次的布展工作中大力推进绿色展位,“展商所有的材料模块化、构建化,基本都采用环保型材料,可循环利用。” /p p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示,延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绿色办展理念,减少展会现场各污染物的产生,切实保护各参展、参观人员的健康,亚洲旗舰环保展—— 第20届中国环博会向参展企业发出“绿色搭建,绿色盛会”倡议,实践「绿色展览」理念,用「绿色搭建」让环保展更环保。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绿 色 搭建 倡 议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 第20届中国环博会 ) /strong /p p   本次环博会期间,主办方倡议各展商使用“绿色搭建”理念来搭建及装修展位,包括: /p p   1、在展览搭建工作中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包括对场地和人的影响,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过度使用。 /p p   2、在展览施工中尽可能多地使用可再生性材料,鼓励对新材料、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使用。 /p p   3、施工应尽量多地使用“可再利用和可循环利用的材料”。 /p p   4、减少展台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包括减少使用对人的健康有害的物质,使用无害材料、节能、减少污染和废弃物。 /p p   按照相关规定,大会主办方指定的搭建图纸审核单位有权对各展台的“环保性”予以审核,如发现展位结构或使用材料不符合“绿色搭建”的有关理念,有权要求该参展商进行整改、或重新提交搭建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特此倡议!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环博会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贸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9年1月21日 /p p strong   环境友好,浪费减少 /strong /p p   绿色搭建提倡用最少材料实现展台功能,用环保材料替代传统展材,以及环保展具的重复循环使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d859dcaf-3177-49ac-a25e-91d78aeb8e4c.jpg" title=" image001.png" alt=" image001.png" width=" 415" height=" 310" style=" width: 415px height: 310px " / /p p   例如:作为建筑主体,五金展材在工厂完成生产和预安装,现场只要做模块化拼装和构件化使用即可。就像「玩乐高」一样简便,搭建和拆展过程变得有序可控、高效快捷,且保证了在施工过程中不产生灰尘、噪音、有毒有害气体及废弃物等污染。 /p p   类似「绿色展位」大面积应用将帮助整个社会节约生态成本,让展位搭建也可以绿色可持续,真正做到「环境友好、绿色发展」。 /p p    strong 绿色搭建也可以很好看 /strong /p p   那么,「绿色搭建」会不会导致展馆最终呈现的样子千篇一律、乏善可陈? /p p   设计师说了,不用担心!绿色搭建+创意=更多可能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4594c5e1-eb42-4139-a661-5f1a25dafc41.jpg" title=" image003.png" alt=" image003.png" width=" 441" height=" 328" style=" width: 441px height: 328px " / /p p   铝合金框+ 广告布 /p p   近看是很普通的搭建材料 /p p   但通过投影设备,白色幕布呈现丰富效果 /p p   快速组装,成本低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15bc4611-d1d6-4923-a62a-260588d31c05.jpg" title=" image005.png" alt=" image005.png" width=" 445" height=" 335" style=" width: 445px height: 335px " / /p p   金属框架+ 防火线帘 /p p   避免了繁杂搭建 /p p   满足展示和洽谈的双重需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0c2016cb-2d73-4362-84d9-93fa8945e34c.jpg" title=" image007.png" alt=" image007.png" width=" 412" height=" 352" style=" width: 412px height: 352px " / /p p   巧用吊幅,替代墙体,效果更出彩 /p p   找绿色搭建商看这里 /p p   主办方已贴心地筛选出4家具有多年展会施工经验、熟悉展馆各项安全管理规定,具有一定规模的搭建商为本届环博会设计出了一些性价比较高的绿色搭建方案供各参展商选用。 /p p   · 中贸展览工程(上海)有限公司 /p p   中贸展览工程(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全球品牌创意营销的专业性展示服务公司。公司依托自身固有的海内外资源优势,构建核心团队以及产业链一体化服务,致力于光地展位设计搭建、展团设计搭建、展馆展厅设计、品牌活动策划,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综合展示解决方案。 /p p   公司隶属于上海中贸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简称:中贸博览),中贸博览创办于2000年,同年创办“中国环博会”。 /p p   特点: /p p   模块化、轻便化、无工具化、高性价比、欧美效果 /p p   1.高端展装 /p p   荣获欧洲展装世界工业设计奖的展览系统,全球销量第一品牌 /p p   2.效果保障 /p p   模块化标准快速的安装流程,完全1:1比例还原设计稿,展台所见即所得. /p p   3.绿色环保 /p p   无毒害无粉尘材料,搭建拆除无垃圾产生,参展接待客户环境清新.为绿色环保展会首选展台搭建系统材料 /p p   联系方式: /p p   地址:上海市枫林路388号枫林国际大厦A楼17层 /p p   联系人:张俊 / 江南 /p p   手机:13918178990 / 13818226158 /p p   电话:021-23521028 / 23521198 /p p   电子邮件:zhangjun@zhongmao.com.cn /p p   jiangnan@zhongmao.com.cn /p p   · 上海宜展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p p   宜展经营理念致力于推行绿色木结构环保特装。 布展全程100%回收,更简单更轻松、更便捷、更环保! “好的设计,是极简的。展览,是用来生动体验展品的。” /p p   我们线下以上海为中心向全国铺设仓储服务网点,线上宜展小程序直接选购超值的展台用品,服务于全球展商。 /p p   宜展创始人于2001年从事会展行业, 2011年研发木结构绿色环保展台, 2017年获得金山区政府认可取得环评认证。现位于金山工业园区,绿色创新研发基地10000平。现有固定员工60人。 工厂引进了德国展览设备及技术,在提升客户展台品质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展台的成本。现代化的机械数控木工车间保证了展台的质量和效率。 /p p   联系方式: /p p   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路3855号如日商务园11号楼305室 /p p   联系人: 邹敏18918965058 王根生18018656066 /p p   电话/Tel:021-50580765 /p p   邮箱/Email:396817299@qq.com /p p   · 纳奇展览工程(上海)有限公司 /p p   纳奇展览工程(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品牌创意营销的专业性展示服务公司。项目涉及全球临展、展厅道具、营销策划、数字营销等。经过多年的开拓与发展,顺利荣获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首届指定服务商、展览工程一级资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资质,为众多世界500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业务范围遍及全球,为加强我们纵横市场的实力会在高竞争价格优势、高效集约的物流成本上持续努力。纳奇在各地区设有近60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生产基地,创意营销员工约120 人,总部设在广州,并在上海、北京、成都分别设有分支机构,在美洲、欧洲、东南亚、中东、南非等40多个国家均有稳定合作商。凭借我们高水准的策划力、创意水平、高品质的制作施工、专业的执行力以及运营维护已在全球建设了优质产业链供应网、为客户提供全球一体化综合展示解决方案。 /p p   公司具有一流的设计创意团队和施工工艺,在德国、广州成立了纳奇全球创意中心,并与复旦大学、中国美院、南艺等院校强强联合,致力于打造领先的创意服务机构。因为具备了行之有效的创意与服务理念,我们赢得了业界和客户的高度赞誉。本着创意为先、科技为基、服务为本的经营宗旨为客户提供耳目一新的综合展示营销解决方案。纳奇展览在每一个阶段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并始终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创新型服务机构,我们承诺并以实际行动,在创新、创意和卓越服务方面发挥最高水平。 /p p   特点: /p p   Respect(尊重原则):尊重自然的理念和思维的方式。在展览工作中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包括对场地和人的影响,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过度使用。 /p p   Renew(使用可再生材料和新材料): 在展览施工中尽可能多地使用可再生性材料,鼓励对新材料、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使用。 /p p   Reuse(可再利用的材料):施工应尽量多地使用“可再利用的材料”。 /p p   Recycle(可循环利用的材料):施工应尽量多地使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 /p p   Reduce(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减少展位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包括减少使用对人的健康有害的物质,使用无害材料、节能、减少污染和废弃物。 /p p   Remember(加强记忆和教育):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在展览工作中,对参与展览会的单位或个人采用教育方式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环保意识。 /p p   联系方式: /p p   上海市周浦国际商务中心F栋18F(周康路28号) /p p   联系人:吴青松 /p p   手机:18321172717 /p p   电话:021-60486956 /p p   邮箱:mike@nq-expo.com /p p   · 上海启星美术装潢有限公司 /p p   上海启星美术装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业务范围是展厅及展览会展示、主场服务等专业展览公司,集设计、制作、搭建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企业 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及专业的施工团队。 /p p   多年来公司秉承“七心”的服务理念,坚持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致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公司具有丰富经验创意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强的专业设计、项目管理的精英团队。公司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均设有展览制作基地。每年为数百家企业提供专业全方位一站式服务。上海启星美术装潢有限公司是上海会展行业协会优秀成员之一,绿色会展联盟企业之一。 /p p   特点: /p p   启星秉承绿色环保理念,以七心:工匠心、创造心、科技心、敏捷心、共创心、责任心、环保心为准则,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创意,构建完美执行的小精专团队。启星在环保理念下,专注材料和结构的研发应用,力求与每一位商业伙伴共同打造绿色健康发展的会展之路。 /p p   联系方式: /p p   浦锦路2049号万科VMO-37-302,303 /p p   联系人:包鹏飞,张奚 /p p   手机:18017765365/ 13761544262 /p p   电话: 021 64295939 / 58354845 /p p   邮件: service.ieexpo@key-sun.com /p p br/ /p
  • 京仪集团3项成果入选“北京绿色产业项目库”
    近日,北京市绿色产业发展促进会发布70项技术产品和应用案例列入“北京绿色产业项目库”,经过专家多轮筛选,京仪集团3项产品和应用案例成功入选。京仪大气公司“大气网格化微站监测设备”及“怀柔区大气光化学污染精准调控综合解决方案项目”,京仪北方公司“非接触式无源无线‘电碳耗’传感器及‘碳中和’能源管理系统”,分别在环境监测、绿色智能领域积极助力北京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京仪大气公司大气网格化微站监测设备是为率先践行“双碳”战略,积极推进碳排放低成本规模化监测而研发设计的可用于环境空气、温室气体等多污染物协同一体化监测的高集成度传感监测设备,其成本低、体积小,易于维护,应用场景广泛,内置温湿度补偿模型算法,支持远程校准,存储大、可汇集海量监测数据,为行业开展规模化多污染物高集成监测提供重要参考。京仪大气公司怀柔区大气光化学污染精准调控综合解决方案项目主要针对当前臭氧、温室气体及VOCs等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构建大气VOCs及温室气体综合立体化智能监测网络,同时搭建基于大数据的大气VOCs监测监管预警智慧系统平台,建立线上线下智能联动的一体化管控机制体制的创新模式,大大提升政府环境监管能力,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有效改善,助推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京仪北方公司“非接触式无源无线‘电碳耗’传感器及‘碳中和’能源管理系统”凭借实施成本低、免停业停产损失、精细化能源管理、全息监测高耗能设备等方面具备的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便捷化等领先技术优势,以及在各应用场景有效试挂运行,稳定呈现出产品卓越的性能、成熟的落地条件和可广泛适配推广应用的突出亮点。成功入选“北京绿色产业项目库”是对京仪集团综合实力、技术水平的又一次肯定。京仪集团将继续肩负“高端制造、绿色发展”使命,把自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和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作为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努力实现“双碳”新赛道上的高速发展,助力城市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 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第二届中国实验室绿色技术国际报告会圆满落幕
    2021年4月15日,第二届中国实验室绿色技术国际报告会在鹭岛厦门隆重开幕,今年是我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开局之年,为了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十九届五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讨论稿)》的精神,践行我国向世界做出的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承诺,本次会议邀请了全国各地相关领域专家共济一堂共同分享、探讨实验室绿色技术。 岛津作为拥有146年历史的优秀分析仪器领域仪器厂家,始终紧跟时代发展趋势,致力于发展实验室绿色技术。岛津全程参与本次会议,并详细介绍了岛津的实验室绿色技术方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刘长宽副理事长 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刘长宽副理事长致辞,他表示,本次会议主要是两方面内容:①实验室绿色技术,②分析测试协(学)会战略联盟的工作会议。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协会新成立了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绿色技术对于产品标准化非常重要,这次会议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与更多建议,把行业标准化工作做得更好。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作了《分析仪器促进科研创新》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作了《生命科学中的化学》的报告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毛兰群研究员作了《脑化学分析与检测》 毛兰群研究员报告中的微透析取样离体分析中,对岛津的HPLC技术表示了充分肯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绿色技术委员会刘成雁教授作了《化学检测实验室绿色发展路径分析》 刘成雁教授在报告中提及了岛津的绿色采购标准、产品环保对策、环境减负指南等。 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殷桃 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殷桃发表了《岛津绿色分析技术进展》。从环境友好、资源友好、智能高效三个维度介绍了岛津在分析技术和前处理技术的最新进展。报告中介绍了Nexera UC、DPiMS-8060、EDX自动化系统、全自动拉力机系统等仪器相关的绿色分析技术,反响强烈。会后,较多用户来到展台咨询了相关仪器。 本次会议,岛津还荣获了“第二届中国实验室绿色技术杰出贡献奖”。
  • 第三届中国实验室绿色技术国际报告会开幕
    冉冉晨雾重,晖晖冬日微。12月6日上午,第三届中国实验室绿色技术国际报告会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隆重开幕。  中国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江桂斌,中国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高技术发展促进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博士后任福君教授,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刘成雁教授等顶级专家,萍乡市委副书记、市长熊运浪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分析测试领域的专家学者、分析仪器上下游企业代表近200人共同见证中国分析测试领域的盛会。  创新思想驱动仪器设备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江桂斌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说,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发展成就巨大,但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仍然存在。科学仪器装置创新围绕解决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服务国家标准、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三大方面开展研究,是国家大力支持的朝阳产业,发展潜力无比巨大,政府企业、科研院校都将在其中大有可为,也应大有所为,更必将大有所成。  “分析仪器是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萍乡重点支持发展的一条产业链。”开幕式上,熊运浪表示,当前萍乡正处于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关键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希望与会代表更多关注、了解、投资萍乡,以萍乡为桥梁、以报告会为纽带,增加联系交流、扩大产业合作,共同促进中国分析仪器产业健康发展。  安源工业底蕴深厚,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开幕式上,安源区委书记李水清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安源区的发展历程:近年来,安源区主攻新能源、陶瓷新材料及节能环保、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服装家居、食品等6条重点产业链,全力打造“材料加工和装备制造”2个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建设了喜临门智能家居产业园、伯乐智能装备产业园、赣湘分析仪器数字产业园等专业化、特色化产业平台。目前赣湘分析仪器数字产业园汇聚了安徽色谱仪器有限公司、成都奥普乐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天钊色谱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上下游企业,正朝努力建成中部地区高端分析仪器专精特新企业集聚示范产业园而奋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开幕式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刘成雁教授代表活动主办单位向为此次活动顺利成功举办的各个组织协会、各级政府、各方工作人员表示感谢。他说,此次活动的代表来自全国16个省2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分布面广、代表广泛,必将促进中国分析仪器产业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第三届中国实验室绿色技术国际报告会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绿色技术专家组、国产科学仪器设备应用示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方法研究会科学工具专业委员会、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北京市绿色产业发展促进会、江西省计量协会、中共萍乡市安源区委员会、萍乡市安源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共萍乡市安源区五陂镇委员会、萍乡市安源区五陂镇人民政府等单位承办。  此次报告会持续三天,相继开展大会报告、分会报告、圆桌会议、党建观摩等活动,并考察赣湘分析仪器数字产业园。活动进行期间,安源区人民政府还于开幕式当天下午在位于五陂镇的赣湘分析仪器产业园举行现场招商推介会,为推动赣湘分析仪器数字产业园建设,政企研将多方共同奔赴。  开幕式由萍乡市安源区委副书记、区长邱伟主持。
  • 日程安排│第三届中国实验室绿色技术国际报告会
    为了更好地服务我国高质量发展,深入践行习总书记的五大发展理念,着力培育我国分析测试领域的新质生产力,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倡导,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绿色技术专家组发起并联合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格林莱伯(北京)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等单位,在中共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委员会、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兹定于2023年12月5日至9日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举办“第三届中国实验室绿色技术国际报告会”。本次会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著名分析化学家张玉奎教授;中国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任福君研究员等的大力支持,将与会并做大会报告;国际相关知名企业专家代表、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亦到会作大会报告;会议还将安排四个分论坛报告会和圆桌会议,交流探讨我国绿色实验室建设、绿色实验室管理技术、绿色实验方法研究、绿色仪器设备及试剂耗材等等科学技术热点问题。同期还将举办“全国分析测试协(学)会创新战略联盟工作会议”,交流地方分析测试工作创新发展经验,共同促进我国分析测试事业的健康发展。一、主办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绿色技术专家组国产科学仪器设备应用示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创新方法研究会科学工具专业委员会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北京市绿色产业发展促进会江西省计量协会中共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委员会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人民政府二、支持单位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三、承办单位萍乡市安源区人民政府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格林莱伯(北京)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江西国量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省天钊色谱科技有限公司四、大会主席刘成雁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驻会主持工作副理事长 教授大会副主席李水清 中共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委员会 书记邱 伟 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委副书记 区长陈江韩 中国广州测试中心 主任 研究员鞠福龙 黑龙江省分析测试学会 常务理事 研究员张经华 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 理事长 研究员刘建华 山东省分析测试协会 理事长 研究员莫为民 浙江省分析测试协会 理事长 教授万益群 江西省计量协会 理事长 研究员李 全 天津市分析测试协会 秘书长 高级工程师冯焕民 北京市绿色产业发展促进会 秘书长游庆华 上海市浦东医院病理科 主任委 员(按姓氏拼音排序)陈 钢 陈龙胜 陈清明 崔志杰 曹以刚 陈忠伟 戴 军 杜 渝 段忆翔 郭 爱 郭鹏然 桂三刚 郭晓河 关亚风 高忠民 韩凤兰 何素芳 金米聪 柯昌荣 刘长宽 刘春侠 凌贵城 李 红 李 健 罗 晋 卢俊锋 刘建华林建海 李 鲤 李 璐 李慕春 李 宁 李 全 罗新辉 李沿飞 毛逢春 马兰凤 梅儒鸿 马天斌 莫卫民 潘函舜钱荣 任 伟 冉文清 石 健 宋良辉 商 榆 唐二军 吴爱华 王 海 王 静 王建国 王 琦 王 晓 汪雨 万益群 许舒雯 徐永权 杨国武 闫 峻 杨 辉 叶开富 游庆华 杨 熙 张长洋 张 锋 张国宝 赵厚民 张金生 赵 坤 曾 莉 卓尚军 郑绍珍 曾 伟 张维祥 张绣尧 赵智勇五、大会组织委员会主任谢 晖 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人民政府 副区长副主任桂三刚 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 秘书长李红 辽宁省分析测试协会 理事长卢俊锋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 副秘书长王建国 徐州淮海生命科学产业技术研究院 院长吴建发 江西省天钊色谱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六、分论坛1、绿色医学检验实验室论坛2、绿色标准品及绿色试剂论坛3、全国分析测试协(学会)战略联盟创新工作论坛4、绿色分析方法与绿色分析仪器设备论坛七、参会人员1、全国分析测试中心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2、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检验检测机构以及相关领域和行业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3、国内外从事分析测试、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验室职业健康研究、仪器设备、装备研究、标准品及试剂与生产制造企业等工作的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4、医院病理检验和医学检测实验室管理及科研人员;全国各地方分析测试协(学)会负责人、全国地方分析测试机构负责人及科研人员八、会务须知1、会议时间:2023年12月5日—9日会期五天(12月5日全天报到)2、地 点:萍乡市凯光美爵酒店 地 址: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凯光大道凯光新天地生态区内向北500米3、交通信息:A.到达长沙后,由长沙南站(每天多班)乘高铁27分钟到达萍乡北站即可;B.长沙黄花机场至长沙南站有磁浮快线及地铁均可到达。4、会议报名:请参会代表于11月20日前注册报名。注册报名链接:https://app9ohymdi41272.h5.xiaoeknow.com/p/decorate/page/eyJpZCI6IjQ1Nzk1NzAifQ5、会议注册A.注册费:1800元/人;2023年11月15日前注册优惠价:1500元/人;B.现场支持公务卡、微信、支付宝缴费。6、缴费信息A.银行汇款:户 名: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开户银行:华夏银行北京紫竹桥支行账 号:4043200001801900001154备 注:汇款注明“绿色技术会议+参会学者姓名”7、会务组联系方式1.朱凌云 13717666003(微信同步)电话:010-68722460 邮箱:lhxhls@126.com2.梁莹莹 13401114774(微信同步)电话:010-88517114 邮箱:lhxhls@126.com大会详细日程如下:第三届中国实验室绿色技术国际报告会日程天 数日 期时 间安 排第一天12月5日(星期二)08:30-22:00全天报到第二天12月6日(星期三)08:30-09:00大会开幕式09:00-12:00大会报告12:00-14:00午餐/休息14:00-17:30绿色医学检验实验室论坛14:00-17:30绿色试剂、标准品及前处理技术论坛14:00-17:30全国分析测试战略联盟创新工作论坛14:00-17:30绿色分析仪器与绿色分析方法论坛第三天12月7日(星期四)08:30-12:00大会报告12:00-14:00午餐/休息14:00-17:00分组交流19:00-20:00科学仪器设备企业圆桌会议第四天12月8日(星期五)09:00-12:00党建活动12:00-14:00午餐/休息14:00-17:00考察科学仪器产业园第五天12月9日(星期六)会议结束第三届中国实验室绿色技术国际报告会大会报告安排2023年12月6日(星期三) 上午 08:30-12:00 地点:会议中心二楼 萍水厅顺序时 间报告题目/报告人主持人:刘长宽108:30-09:00开幕及致词(萍乡市领导、大会主席)萍乡市科学仪器产业政策发布(萍乡市政府)209:00-09:30题目:环境中新污染物分析技术(暂定)报告人:江桂斌 院士 中国科学院环境生态研究中心 309:30-10:00题目:创新文化与创新生态建设报告人:任福君 研究员 中国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高技术发展促进会副理事长410:00-10:30题目:化学检测领域绿色实验室建设指南研究报告人:刘成雁 教授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10:30-10:50茶 歇主持人:张经华510:50-11:10题目:实验室安全理念建立与实践报告人:张新祥 教授 北京大学实验室管理部611:10-11:30题目:高纯非导体材料纯度分析方法探索报告人:邢 志 教授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711:30-12:00题目:食品检测技术发展:绿色、快速与精准报告人:张 峰 研究员 中国检验检疫研究科学院首席专家12:00-14:00午餐/休息注:具体日程以会议当天通知为准第三届中国实验室绿色技术国际报告会大会报告安排2023年12月7日(星期四) 上午08:30-11:50 地点:会议中心二楼 萍水厅时 间报告题目/报告人主持人:陈江韩108:30-08:50题目:新型样品前处理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报告人:万益群 教授 南昌大学江西省计量协会会长208:50-09:10题目:食品中化学危害因子非靶向筛查的样品前处理报告人:孔德明 教授 南开大学化学院309:10-09:30题目:建设地方特色测试体系,服务萍乡经济社会发展报告人:杨 明 博士 萍乡学院分析测试中心409:30-09:50题目:珀金埃尔默助力智慧实验室建设报告人:刘秋丽 渠道部经理 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09:50-10:10茶 歇主持人:刘成雁510:10-10:30题目:智能化绿色实验室的应用场景及系统性评估报告人:游庆华 主任医师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 610:30-10:50题目:精细化工行业中的绿色智能制造报告人:杨国欣 CTO 欧世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710:50-11:10题目:数字化转型推动化学试剂生产高质量发展报告人:宋金链 总经理 天津康科德科技公司811:10-11:30题目:浅谈分析仪器中的绿色技术报告人:关亚风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911:30-11:50题目:分析仪器研发中的绿色技术与应用报告人:段忆翔教授 四川大学11:50-14:00午餐/休息注:具体日程以会议当天通知为准第三届中国实验室绿色技术国际报告会绿色分析仪器与绿色分析方法论坛安排2023年12月6日(星期三) 下午 地点:待定顺序时 间报告题目/报告人主持人:邱洪灯114:00-14:20题目:浅析食品中高毒氰化物的快检方法及仪器研究进展报告人:赵友全 副教授 天津大学214:20-14:40题目:低场核磁-绿色分析技术报告人:吕永涛 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314:40-15:00题目:绿色分析技术在生活饮用水检验方法标准中的应用报告人:张岚 研究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15:00-15:20题目:海光绿色高效汞分析技术及应用报告人: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515:20-15:40题目:基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绿色样品前处理技术在食品与环境检测中的应用报告人:宋大千 教授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15:40-16:00茶 歇主持人:赵友全616:00-16:20题目:低共熔溶剂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报告人:邱洪灯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716:20-16:40题目:分析仪器在绿色环保领域的应用报告人:杨子育 市场部应用工程师 天美仪拓实验室设备(上海)有限公司816:40-17:00题目:高端制造,绿色发展,红炉点雪,气相万千报告人:李旭阳 气相色谱仪售前产品经理 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917:00-17:20题目:新能源(氢能)发展中的分析技术需求报告人:徐广通 教授 中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18:00晚 宴注:具体日程以会议当天通知为准第三届中国实验室绿色技术国际报告会绿色试剂、标准品及前处理技术论坛安排2023年12月6日(星期三) 下午 地点:待定 顺序时 间报告题目/报告人主持人: 高峡114:00-14:20题目:文字标准中的标准品与实物标准概述报告人:张经华 研究员 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理事长 214:20-14:40 题目:绿色分析技术进展报告人: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314:40-15:00题目:绿色稳定同位素标准方向报告人:雷 雯 正高级工程师 上海化工研究院415:00-15:20题目:生活饮用水的绿色检测技术报告人:赵海青 高级产品经理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515:20-15:40题目:绿色相关标准物质研究趋势报告人:张庆合 研究员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15:40-16:00茶 歇主持人:张庆合616:00-16:20题目:国产标准品与试剂协同发展报告人:张磊 博士 天津阿尔塔科技有限公司716:20-16:40题目: 如何多快好省地进行样品前处理报告人: 韩可 样品前处理事业部产品经理 苏州艾捷博雅科技有限公司816:40-17:00题目:自动化样品前处理助力实验室绿色发展报告人:韦玮 产品技术主管 睿科集团(厦门)股份有限公司917:00-17:20题目:塑料全生命周期评价关键分析测试设备和技术报告人:高峡 研究员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18:00晚 餐注:具体日程以会议当天通知为准第三届中国实验室绿色技术国际报告会全国分析测试战略联盟创新工作论坛安排2023年12月6日(星期三) 下午 地点:待定顺序时 间报告题目/报告人主持人:刘建华、莫为民114:00-14:20题目: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工作介绍报告人:尹碧桃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组织部部长214:20-14:40题目: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绿色技术专家组工作介绍报告人:吴爱华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秘书长3报告人:李 全 天津市分析测试协会秘书长 917:00-17:40讨论交流18:00晚 餐
  • 探索台式恒温恒湿试验箱能提倡节能低碳生活?
    台式恒温恒湿试验箱能做到节能低碳生活吗?现代的生活,低碳已成了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这样不但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满,也能节约生活的成本。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讲一讲该设备的节能小技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很大的帮助。  1、设备摆设的位置:要将设备放在阴凉通风的场地,以免阳光照射,远隔有热源的空间,并且摆设时仪器的四周围都要留有适当的空间,这样便于散热,因为该设备的周围环境太过高会将消耗它的耗电量。  2、必须要时刻查看台式恒温恒湿试验箱密封胶条的密闭性,要是密封胶条有变形的情况,那将会造成在关闭箱门时合缝的程度,导致冷气泄漏,从而加大耗电量。如果胶条是变形得很严重,那就对其进行及时更换。  3、该设备在长期使用后,会出现一些结冰情况,如果不能定期对它化冰,那将会影响冷却的效果,并且耗电量也会跟着加大,甚至还会很容易造成压缩机的损坏,因此,每次看到冰霜的厚度大于7cm时,那就要对其进行化霜的工作了。  4、设备在试验时,你每开一次箱门,就会有冷气往外流以及热气往里进,这样一来就又要运行压缩机来进行冷却才行,所以,在存取样品时,要尽可能的减少开关门的次数和时间,并且动作也要麻利,还有一点就是开箱门的角度要尽可能的小点。  5、还要经常给台式恒温恒湿试验箱洗个澡,压缩机和冷凝器的表面每三个月要清洗一次,要是累积灰尘太多,散热的效果会跟着越差,耗电量也会随着越大,切记在清洗时必须要切断开关电源,用湿布擦干净便可。  林频仪器为台式恒温恒湿试验箱提倡绿色低碳环保的节能良好设计,希望能给广大的用户带来方便及节能生活,让节能成为流行的时尚,让我们在节能的生活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
  • 四川财政打开政策“工具箱” 绿色采购等措施支持碳达峰碳中和
    近日,财政厅印发《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打开财政支持“双碳”工作的政策“工具箱”,构建有利于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实施意见》明确,重点支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节能降碳增效和资源节约利用、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推动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生态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完善绿色低碳市场体系建设等8个方面。在支持方式上,政策“工具箱”将充分打开。《实施意见》提出综合运用财政资金引导、税收调节、多元化投入、政府绿色采购等政策措施做好财政保障工作。财政资金引导方面,统筹安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级投资基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聚焦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推动企业有效投资超过万亿元,着力培育30—50家重点企业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税收调节方面,全面落实好现行环境保护税、消费税、车船税、车辆购置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法律法规政策中有利于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针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多元化投入方面,整合优化省级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设立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争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更多投资省内项目。对绿色信贷年度新增贷款额全省排名靠前的银行机构,以及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投资项目提供配套贷款的银行机构,省级财政将给予适当奖励。政府绿色采购方面,加大新能源汽车政府采购力度,全省新增和更新的公务用车原则上采购新能源汽车(特殊地区、特殊用途除外),优先采购提供新能源汽车的租赁服务。
  • 创新是高低温试验箱突破瓶颈的关键
    在21世纪中,各行业的发展速度都已取得很大的突破性发展,而因高低温试验箱作为环境试验设备行业中发展最好的设备之一,所以在21世纪中该设备是是经济爆发的工业时代,且越来越多的产品被搬进了实验室。随着电力、通信、煤矿、航空、质检、科研、高校等领域对对检测设备需求量的逐渐增加,国产高低温试验箱不论是从数目上还是质量上都满足了各个领域的需求,并带动了环式行业、机械行业的发展。针对此类现象,专业人士对环境试验设备产业做了以下剖析:一方面是大家对需求的转变:另一方面,低碳环保、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成为中国的国策,呈现了一批高速开展的新型财产。 虽然目前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但是其科学技术及国民经济等都在逐年提升当中,而这就使得对于各行业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且越来越精密,这就需要用到高技术、高性能、高品质性的低气压试验机。 尽管高低温试验箱的发展速度在国内有了很大的突破,但仍旧不能与发达国家的设备相媲美,并且仍属于中低档设备,但是尽管如此,该设备生产企业仍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可以自给自足并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可是高端产品不论是生产技术还是生产规模都与国外企业有较大的差距,国外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垄断了我国高端产品市场,使得该设备行业处于被动的尴尬局面。要想摆脱这种局面,除了技术创新别无他法。在保证中低端产品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把目标朝向高端产品市场,加大科技投入和自主研发力度,掌握核心技术,突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赢得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从而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 相聚萍乡!第三届中国实验室绿色技术国际报告会隆重召开
    12月6日,第三届中国实验室绿色技术国际报告会暨安源区赣湘分析仪器数字产业园招商推介会于江西省萍乡市隆重开幕。近两百位分析测试领域管理人员、专家学者、仪器企业代表以及萍乡市领导等齐聚一堂,交流实验室绿色技术创新研究,推动分析仪器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本届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绿色技术专家组、国产科学仪器设备应用示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方法研究会科学工具专业委员会、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北京市绿色产业发展促进会、江西省计量协会、中共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委员会、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政府主办,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检验检测学会测试装备分会支持,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格林莱伯(北京)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江西国量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省天钊色谱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安源区委副书记、区长邱伟主持开幕式。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刘成雁教授,安源区委书记李水清,中国科学院环境生态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萍乡市委副书记、市长熊运浪分别致辞。安源区委副书记、区长邱伟主持开幕式刘成雁教授致辞刘成雁教授首先对会议的成功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对各位嘉宾的莅临致以热烈的欢迎,并对在此会议中付出辛苦劳动的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讲到,2019年,首届中国实验室绿色技术国际报告会在丹东举办,今年是第三届,开到了萍乡市安源区,有来自全国16个省、2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的代表们参会,分布面广泛。正如毛主席在谈到安源工作时曾提到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实验室绿色技术国际报告会的“火种”在鸭绿江畔“点燃”,现聚集在萍乡安源,也必将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安源区委书记李水清致辞安源区委书记李水清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安源区的发展情况。安源是萍乡市的中心城区,区位优势突出,配套设施和服务齐全,在萍乡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工业强区,主攻新能源、陶瓷新材料及节能环保、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服装家居、食品等6条重点产业链,全力打造“材料加工和装备制造”2个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建设了喜临门智能家居产业园、伯乐智能装备产业园、赣湘分析仪器数字产业园等专业化、特色化产业平台。目前,赣湘分析仪器数字产业园汇聚了安徽色谱仪器有限公司、成都奥普乐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天钊色谱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上下游企业,正朝建成中部地区高端分析仪器专精特新企业集聚示范产业园而努力奋斗。江桂斌院士致辞江桂斌院士讲到,分析测试行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推动,我国分析仪器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并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国民市场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当前我们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环境治理等,需要分析仪器技术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希望各位嘉宾通过本次会议进行深入交流,为推动我国分析仪器产业发展贡献力量。萍乡市委副书记、市长熊运浪致辞分析仪器是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萍乡重点支持发展的一条产业链。萍乡市委副书记、市长熊运浪表示,当前萍乡正处于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关键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希望与会代表更多关注、了解、投资萍乡,以萍乡为桥梁、以报告会为纽带,增加联系交流、扩大产业合作,共同促进中国分析仪器产业健康发展。开幕式后,进入大会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环境生态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北京科技大学科技与文明研究中心、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任福君教授,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刘成雁教授,北京大学张新祥教授,清华大学邢志教授,中国检验检疫研究科学院副所长许秀丽博士等依次带来精彩报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刘长宽秘书长、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协会理事长张经华研究员担任主持。刘长宽秘书长主持会议张经华理事长主持会议江桂斌院士作《分析测试仪器的创新与社会需求》主题报告,从创新驱动仪器研制发展、新污染物风险评估仪器两点展开阐述,并提出国产分析仪器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期望。刘成雁教授作《化学检测领域绿色实验室建设指南研究》主题报告,介绍了国外绿色实验室建设情况,对我国化学检测领域实验室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绿色实验室建设关键点分析与解决方案。任福君教授作大会报告:《关于创新文化与创新生态建设的几点思考》张新祥教授作大会报告:《实验室技术安全理念的建立与实践——安全文化的建立》邢志教授作大会报告:《高纯非导体材料纯度分析方法探索》许秀丽博士作大会报告:《食品检测技术发展:绿色、快速与精准》本次会议为期3天,除大会报告外,还安排了“绿色试剂、标准品及前处理技术论坛”、“绿色医学检验实验室论坛”、“绿色分析仪器与绿色分析方法论坛”、“全国分析测试战略联盟创新工作论坛”4个分论坛,进一步探讨我国绿色实验室建设、绿色实验室管理技术、绿色实验方法研究、绿色仪器设备及试剂耗材等热点问题;设置了赣湘分析仪器数字产业园现场推介会和实地考察活动,助推萍乡分析仪器产业建设。分论坛掠影此外,会议期间举行仪器展览,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天津阿尔塔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科林分析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海能未来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美墨尔特(上海)贸易有限公司、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睿科集团(厦门)股份有限公司、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天美仪拓实验室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上海伍丰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等几十家国内外仪器厂商亮相。展商一览
  •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海光以创新推动绿色实验技术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为了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分析测试及检验检测全产业链相关领域和行业推行安全、环保、节能、健康、节约资源和美丽生态建设的绿色发展理念,2021年4月15日,第二届中国实验室绿色技术国际报告会在福建厦门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各领域测试中心管理人员、科技人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检验检测机构、行业企事业单位等代表百余人出席了会议,上千人在线观看直播。  此次会议的主题为“加强实验室绿色技术研究与推广,助力人类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会上多位中科院院士、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实验室检测样品绿色制备技术与设备、绿色分析测试方法与技术应用、检测检验实验室绿色建设与管理等开展学术交流。在会议同期举办的国内外绿色分析仪器与设备、绿色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的展示与交流活动中,海光公司展出了HGF-V系列原子荧光光度计及新款形态分析仪,吸引了众多专家代表前来参观交流。会议期间,还对推动我国实验室绿色发展做出贡献的新产品、新技术企业及工作者予以表彰。海光荣获“优秀贡献奖”,该奖项的获得意味着广大专家及用户对海光公司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创新推动绿色实验技术发展的充分肯定。  海光此次展出的智能化原子荧光及形态分析仪,均采用绿色环保设计理念,集合多项核心技术。采用高度集成的流路设计,减少了试剂的消耗和废液的产生 采用程序控制低温点火设计,由原来的炉丝始终点亮改为仅点亮数秒,大大降低了用电的消耗 采用三维集成流路系统,简化了管路的复杂程度,进一步缩短了连接管路,减少了生产物料的消耗 采用小流量气体控制,节约了实验气体的消耗 采用整机一体式的设计方式,结构紧凑,减小整机所占据的空间 采用静音设计,避免了噪声对使用者的伤害 采用钣金框架和无铅电路板,均为绿色环保材料 其中的免调灯筒还可回收再利用 还可配备环保型废液收集器,外置式尾气净化系统,大大降低了废气废液对环境的污染。  今后,海光仪器将结合当下绿色发展理念,继续坚持创新发展道路,助力各领域实验工作者,一如既往为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为推动绿色实验室发展与建设贡献力量。
  • 绿色技术助冰岛快速走向碳中和
    在冰岛海利希地热发电站附近的一个小型网格球形穹顶内,充满二氧化碳的水正被泵入数百米深的多孔玄武岩中,二氧化碳会与岩石中的金属发生反应,变成碳酸盐,二氧化碳将安全地封存数千年。这一项目是助力冰岛实现碳中和的方式之一。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在近日的报道中指出,冰岛正在开发一系列技术,帮助其在2040年实现碳中和,这些技术也可以帮助其他国家走向“绿色”。电力几乎全来自可再生能源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冰岛比其他国家走得更远。20世纪30年代,冰岛开始开发地热能,第一个项目是为首都雷克雅未克的游泳池、学校和医院提供热水。上世纪70年代,冰岛政府加快了地热发电和水力发电的发展步伐。如今冰岛的电力几乎完全来自可再生能源,其中约70%来自水力发电,30%来自地热发电,成为少数几个实现绿色电力供应的国家之一。此外,冰岛近90%的供暖来自地热发电厂的热水,只有少数独立建筑仍使用燃油锅炉。这使冰岛遥遥领先于欧盟其他国家,欧盟平均仅23%的供暖和制冷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鉴于目前地缘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可再生能源带来的好处也进一步凸显。能源成本飙升给许多地方的居民和企业带来沉重打击,但在冰岛,能源成本仍然很低。冰岛廉价的绿色能源吸引了数据中心等企业源源不断地到来。通过使用可再生电力运行数据中心或生产产品,然后销往国外,冰岛正有效地向世界其他地区出口其绿色能源。不过,冰岛仍在多大程度上扩大可再生能源生产以支持工业展开辩论。尽管冰岛还有大量电力可供利用,但最好的地热地点位于风景如画的景区。交通领域能源转型乘风破浪在冰岛,交通绿色化被称为继电力和供暖之后的第三次能源转型。对于汽车来说,要实现这一点相对简单。冰岛人均电动汽车销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挪威。而且,冰岛将于2030年停止销售汽油和柴油汽车。国内航班的“绿色”转型之路也高歌猛进。2022年,冰岛航空公司测试了一架小型电动飞机,并在考虑购买30座混合动力飞机。绿色转型面临较大问题的是冰岛庞大的捕鱼船队。实现绿色船队的一种方法是改用可再生甲醇。2012年,冰岛“国际碳回收(CRI)”公司建造了第一座可再生甲醇工厂。这座小型示范工厂通过裂解水来制造氢气,然后将其与来自地热发电厂的少量二氧化碳(由热水带来)结合,制成“e-乙醇”。去年,CRI在中国启动了首个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转化为甲醇的商业规模的工厂,该工厂将把焦炉煤气中的氢气和石灰窑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年产量能达到11万吨。CRI估计,该工厂每年将减少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该公司已在中国建设第二座工厂。二氧化碳地下安全存储在CRI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时,CarbFix公司则致力于将二氧化碳安全储存在地下。他们的想法是:将二氧化碳注入地下400—800米深处,溶解在水中后会与钙、镁、铁等元素产生化学反应,形成碳酸盐。试验结果表明,超过95%的二氧化碳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转化成了碳酸盐,这甚至好于最乐观的预测。和传统技术手段相比,这种方法减少了环境风险和气体逸出的风险,可使二氧化碳以稳定又安全的形式封存。该公司的目标是,到2031年,每年注入300万吨二氧化碳,并希望在世界各地找到合适地点推广该工艺。其中一些二氧化碳甚至可从空气中直接提取。事实上,科学家已经小范围进行了相关试验。就在距离海利希地热发电站几百米远的地方,有一排看起来像巨大空调的装置。这是瑞士Climeworks公司的直接空气捕获试点工厂,该工厂由地热发电厂供电,并将捕获的二氧化碳输送至CarbFix,泵送至地下进行矿化。据悉,Climeworks目前正计划建造一座更大的工厂。
  • 创新的无管绿色通风柜在罗彻斯特大学化学实验室的应用
    面临的难题:罗彻斯特大学正在重新包装自身并想扩大生源,特别是科学机械专业的生源。校长明白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提高这个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虽然历届毕业生对这个学校的评价都很高,但是陈旧落后的实验设施是阻碍生源的最主要原因。目前的化学实验室虽然已经更新了一些常规实验设备,但是在工作环境和空间上仍然没有任何改进。在这狭小的房间里放满了长长的实验台面,四周是一面面颜色单调的墙。这种设计虽然很实用,但并没有达到所谓的国家现代实验室标准。 虽然预算充足,但是时间和空间都很有限。校方希望能将新实验室打造成未来新型实验室建设的模板。因此,需要找寻一个在可持续性使用设计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建筑师,让化学学院的老师们与建筑师一起讨论设计新实验室的方案。建于1960年的哈钦森会堂可建成2265平方英尺的实验室,但是它的通风设施不完善。而通风柜是实验室的核心设施,会堂的通风设施不能满足传统的外排通风柜的排风要求,这就要求校方寻找新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新技术既要保证人员的安全同时稳定性要好,要能被称的上"绿色&rdquo 的技术。 新型实验室需要满足以下四点要求: . 工作环境的安全性 . 可持续性发展 . 节能环保 . 节约成本 解决方案:贝格曼建筑公司最先调研了这种新兴的绿色通风柜技术,而依拉勃® 公司则是这一技术的发明者,这两者对彼此都很熟悉。依拉勃开发的这种绿色通风技术是一种覆盖面广,独立且不受管道工程限制的过滤系统。配备这种过滤技术的通风柜可随实验室改造的需求任意移动或者重复组装,并且这种通风柜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省能耗,因为该过滤技术具有注册专利的过滤模块,可随时随地满足因实验要求的改变而需更换的过滤器。依拉勃® 绿色通风柜技术的核心是突破性的耐多碳TM 过滤器,该过滤器可以过滤多达98%的化学品,这些化学品在几乎所有常规实验室都会使用到。剩余的2%化学品属于无毒或者几乎不会在实验室用到的品种。 过滤模块有2层相同的过滤器叠放在一起,中间配置了过滤器饱和报警器。当主过滤器达到饱和时,外泄的气体分子会被检测到并被第二层过滤器吸附,同时,报警器会发出警报,主动将这一信息发送到用户的电脑或者手机上。这种配置的通风柜适用于单独或者混合的液体,固体,碱和溶剂实验。选配项HEPA过滤模块可用于吸附粉尘,这样的配置使得实验的应用和操作更灵活广泛更安全。这种通风柜不需要实验室有补风设备,从而节省了空调能耗。该通风柜装有"G-guard软件,可实时监测过滤效率,并可有效报警,提醒相关情况。 由于新实验室引进使用这种通风柜,每年为大学节省了上千美元的空调费并为学校赢得了36000美元的纽约州"能源研究与发展"的政府补助费用。 环保,安全,节能,这些无管道净气型通风柜的优点是未来专业实验室发展的新趋势。 图为重新设计和装修后的罗彻斯特大学化学实验室,配备了依拉勃® 绿飞蝴TM过滤技术
  • 莱伯泰科合成实验室解决方案带您步入绿色化学新时代
    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科学水平的提升速度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问题永远是相互缠绕的矛盾话题。然而科学发展是永远不可能停滞不前的,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最实用的科学手段,其研究内容遍布材料、能源、环保、生命科学等各个领域,在社会文明发展与人类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化学领域中的化学合成是化学工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化学合成的登台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生活水平,但同时传统合成工艺过程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合成实验室的发展也即将随着时代需求的提升而蜕变升华——绿色化学将是有机合成未来的着陆方向!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environmentally benign chemistry)、环境友好化学(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hemistry)、清洁化学(clean chemistry),即减少或消除危险物质的使用和产生的化学产品和工艺的设计。绿色化学可减少或杜绝有害物质的使用或产生,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化学原料、试剂、溶剂和产品的危害,从源头上减少污染,贯穿化学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设计、制造、使用和最终处置。绿色化学与污染形成后进行处理(也称为修复)不同,从一开始就阻止了有害物质的产生,这不仅可从根本上减少化学合成过程中给环境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污染,还可以避免接触工艺的操作人员受到健康危害,从而大大提高环境和人员的双重安全保障。因此,合成实验室向绿色化学方向发展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世界上很多国家已把“化学的绿色化”作为新世纪化学进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美国环保局定期举办绿色化学评选,对于 2022 年的评选,有一个新类别是表彰可以防止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绿色化学技术。那如何提高化合物筛选效率,节能减排,提高产率?如何找到最优的连续反应条件,实现流动化学?如何减少反应时间,提高反应效率,使难反应的体系获得产物?如何在这些化学合成过程中实现绿色化学呢?莱伯泰科合成实验室设备解决方案已走在了绿色化学的前端,为客户解决了从基础合成加热装置,搅拌装置,到分离浓缩纯化全方位的产品。此外,微波合成仪和高通量反应平台,具有节省反应时间,提高反应效率,实现固态合成和节约原料,高通量筛选工艺,多条件平行反应,流动化学反应等特点,是实现碳中和、绿色化学的利器。部分详细解决方案如下所列:一、高通量反应平台有机合成主要是合成天然界已经有的但数量很少的或者天然界没有的物质。其中很重要一个领域就是药物合成。合成药物大大扩充了市场上的药品储备量,解决了药品来源不足、成本较高和环境资源破坏的问题。通过改变有机物的内部结构的方式合成新药物能针对性的“对症下药”,有机化学药物合成为人类生存生活提供了更健康的生活保障。新药研发过程需要大量的合成反应筛选活性化合物,因此高通量反应平台应运而生。LabTech高通量反应平台该设备可以用于多种应用,如:1、合成反应筛选:通过平行测试开发新的化合物, 在一台设备上提供 10 种单独的反应器,设置不同的温度曲线。同时可以配置气体保护,磁力搅拌等附件。2、溶解度测试:对不同溶剂和温度下的药物化合物质量控制,优化合成放大过程的反应参数,同时集成浊度测量。3、化合物晶型研究:可实现高通量的10种不同的温度曲线,自动控制饱和温度,优化化合物晶体生长。优势:① 该设备选用半导体制冷和加热,使用了高能效的精密部件,实现急速加热和降温,保证合成反应高效进行。② 可视化方法编辑,通过USB将操作曲线导入和导出,并且对接LIMS系统,实现数据电子化。③ 实时参数显示,一目了然,尽收眼底。高通量反应平台大大提高了化合物筛选、合成的效率,是高通量合成实验室的必备法宝。高通量反应平台使用较小的反应体系,节省溶剂和材料消耗,连续反应配置可以实现流动化学合成,为绿色化学提供了实用工具。二、微波合成微波是由电场与磁场组成的电磁波,电磁能辐射是以粒子或波的形式由原子内部从高能状态向低能状态的跃迁而发出的。低能电磁辐射,如微波(MW)、无线电、TV,都是以长波形式出现。微波是指频率为300 MHz~300 GHz、波长在1 mm~1 m之间的电磁波。微波合成技术已经在化学工业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微波合成可分为无机合成与有机合成。在无机合成方面,微波主要用于烧结、燃烧合成和水热合成。Milestone公司自1988年开始生产微波化学平台至今已有30年历史。其开创了高压微波化学的时代,并不断地把新技术引进微波化学领域。Milestone公司良好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解决在样品前处理领域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与挑战,成为当今世界上著名的微波化学产品供应商。莱伯泰科提供自由灵活的多种功能组合:莱伯泰科微波合成优势: 微波大腔积,保证安全缓冲空间,同时可以容纳多达1.5L的液体反应体积和2.7L固体反应体积。 强大的微波功率,双磁控管总功率1900W。 良好的微波均匀性,楔形微波散射器技术,保证了微波的均匀性。 符合CFR21 Part11的,友好交互控制软件,内置存储多种控制方法曲线,可与LIMS连接上传数据。微波合成的应用文章:1.《电化学专业杂志Electrochimica Aca》的一篇题为《类富勒烯金属硫族化物的超快微波纳米制造》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rep22503,由太原理工大学罗居杰老师和奥本大学的张新宇教授合作发表应用固态微波法成功制备了一种高性能的NiO/MnO2@graphite电极材料。张新宇教授应用纳米结构的导电聚合物为先驱体,在空气,无溶剂的条件下,快速(3-5分钟)成功地制备了纳米碳材料(Zhang et al, Chem. Comm. 2006, 2477)。随后,该课题组又对碳纳米管的生长机制做了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碳纳米管制备方法:Poptube Approach (Liu et al, Chem. Comm. 2011, 9912-9914)。并在接续的工作中,成功地把固态微波法延伸到制备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纳米复合材料领域。2016年,该课题组通过微波法合成了富勒烯状的金属硫族化合物 (Liu et al, Sci. Rep. 2016, 6, 22503)。2.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赖建平教授通过微波合成部分碳化的导电MOF负载Ru用于高效析氢反应Chem. Eng. J. (2021).https://doi.org/10.1016/j.cej.2021.133247。3.侯晓红教授在,国际学术期刊《Anal. Chim. Acta》,发表标题为“Facile in situ microwave synthesis of Fe3O4@MIL-100(Fe) exhibiting enhanced dual enzyme mimetic activities forcolorimetric glutathione sensing” DOI: 10.1016/j.aca.2021.338825通过微波辅助方法在20分钟内原位快速合成Fe3O4@MIL-100(Fe)纳米酶。4.安徽工业大学郑睿教授,发表在《金属功能材料》上的,《微波快速合成碲掺杂方钴矿及其性能研究》采用微波快速合成得到晶粒尺寸1-10μm,结构致密,晶粒均匀的样品。5.法国科学家Halima Sassi,微波合成法制备Al-Fe柱撑粘土催化剂《Wastewater treatment by catalytic wet air oxidation process over Al-Fepillared clays synthesized using microwave irradiation》Front. Environ. Sci. Eng. 2017, 12(1): 2。综上,微波合成在微波辅助水合阳离子反应、固相合成催化剂、金属配合物、电池等领域拥有非常广泛的前景。微波合成可加快反应速度,提高产率,节省能源和原料,实现绿色化学的目标。
  • 高麦——助力2022年绿色冬奥
    清洁能源,绿色未来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能源结构的转型和替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氢气作为清洁能源,具有储量丰富、热值高、零污染、可存储、来源广泛等优点,有望在推动能源转型及提高能源系统灵活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作为世界第一产氢大国,中国正在大力推动氢能开发应用的进程。为助力绿色冬奥,据张家口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行期间,张家口赛区将投入655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而北京高麦则与全球知名能源供应商签订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检测项目,为冬奥赛事提供交通保障服务。张家口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运营数量全国领先,离不开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的保障。特别是加氢站需要保证氢气不被污染,氢气中的杂质分析是氢燃料电池用氢品质控制的重要部分。加氢站对氢气纯度的要求如果其中某项参数过高,会对燃料电池寿命造成致命影响 : 硫化物和卤化物在生成酸性物质后会对燃料电池内部结构产生腐蚀导致氢燃料电池不可逆的结构损坏硫和一氧化碳由于与催化剂铂的亲和力比氢更强,其占据催化剂的活性位点后不易移除,导致催化剂铂没有足够的活性位点将氢催化分解为质子和电子,去完成氢燃料电池后续的反应,使氢燃料电池的输出功率下降且难以恢复有试验资料显示,氢气中总硫含量超过10ppb,一氧化碳含量超过0.5ppm,氢燃料电池的性能就会受到不可逆的显著影响高麦在线氢气纯度分析解决方案高麦为国家“双碳”目标落地提供全方位多维度技术支撑,提供完善的气体分析解决方案,携手各方共促绿色高质量发展。01gm 5900 did 气相色谱仪用于检测氢气中的氧、氩、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乙炔等杂质痕量检测仪器性能:氦放电离子化检测器(did),无选择性、无辐射、用途广检测器灵敏度高:<5 ppb(ch4)检测器线性好:>106快捷操作:人机交互界面,可通过彩色触摸屏直接控制仪器的运行如上图:实际数据结果,did对于甲烷在3个不同范围的线性表现02gm-210 在线总硫分析仪仪器性能:检测限<5ppb线性>103自动校验、结果分析、信号输出等功能可实现无人值守,连续分析03midac i-系列ftir光谱仪--在线实时测定甲酸 、甲醛及氨含量仪器性能:配置midac的专利“干涉仪”可同时分析多种化合物组分,从ppb级别到百分比水平带有通讯自动预警和自动化多点采样系统高麦除提供以上在线实时监测仪器外,为增进加氢站的安全,可提供防爆分析小屋,将仪器集成化到一个系统内,方便操作人员工作以外,同时为工作人员的安全提供了保障。04高麦防爆分析小屋--为您全程提供安全保障性能参数:防爆等级:隔爆型exdⅱb t1~exdⅱc t6,制作等级根据用户要求而定分析室内浓度超标时声光报警防护等级:≥ip56内部管线均采用ep级不锈钢洁净管焊接或者vcr连接出厂前严格进行五项测试(保压、测漏、水分、氧分、颗粒)高麦 成立于1935年,在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设有技术、研发中心,生产、组装工厂、客户运营中心,逐步形成以北京为总部,在武汉、杭州,日照,台湾等地分别设立技术研发和客户运营中心的生态网络,全方位的为中国乃至全球客户 打造专属的气体行业解决方案。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