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植物生理生态系统

仪器信息网植物生理生态系统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植物生理生态系统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植物生理生态系统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植物生理生态系统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植物生理生态系统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植物生理生态系统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植物生理生态系统相关的解决方案。

植物生理生态系统相关的资讯

  • 生态系统可抵消部分化石燃料碳排放
    p   国际社会公认,当前气候变化主要是由CO sub 2 /sub 浓度升高造成的。而减缓CO sub 2 /sub 浓度升高的主要途径一是节能减排,二是调节自然生态系统固碳。前者效果明显,而后者的作用依然在探索之中。中国科学家通过5年持续观察研究得出结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2001年—2010年期间平均年固碳2.01亿吨,相当于抵消了同期中国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美国科学院院刊》以专辑形式发表了该项目的7篇研究论文。 /p p   当今世界范围最大的野外调查项目 /p p   陆地生态系统可以通过植被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大量CO sub 2 /sub 。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是减缓大气CO sub 2 /sub 浓度升高最为经济可行和环境友好的途径。2011年初,中科院启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专项,下设“生态系统固碳”研究,力图通过对中国各类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固碳能力进行系统调查和观测,揭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特征、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国家政策的固碳效应。 /p p   项目首席科学家之一方精云院士说,来自中科院及高校、部委所属35个研究院所的350多名科研人员,按照专项统一的实验设计和调查方法,系统调查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草地、灌丛、农田)碳储量及其分布,调查样方17000多个、累计采集各类植物和土壤样品超过60万份。“这是当今世界范围最大的野外调查项目,为研究中国植被生产力、碳收支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宏观格局提供了大量野外实测数据,也为我国国土资源规划、保护与利用等提供了重要的本底数据。” /p p   生态工程和秸秆还田均固碳 /p p   自2015年开始,科研人员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打破课题间壁垒、实现数据完全共享,在凝练出若干个重大科学问题的基础上,对所有采集数据,统一汇总整理,统一控制数据质量、统一数据挖掘,从多个层面系统深入地分析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驱动因素以及相应的生态系统功能,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重大成果。 /p p   中国科学家的代表性成果包括:1.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一直扮演着重要的碳汇角色。在2001年—2010年期间,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固碳2.01亿吨,相当于抵消了同期中国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 其中,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是固碳主体,贡献了约80%的固碳量,而农田和灌丛生态系统分别贡献了12%和8%的固碳量,草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2.首次在国家尺度上通过直接证据证明人类有效干预能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例如,我国重大生态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草工程,以及长江和珠江防护林工程等)和秸秆还田管理措施的实施,分别贡献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总量的36.8%(7400万吨)和9.9%(2000万吨) 3.首次在国家尺度上开展了群落层次的植物化学计量学研究,验证了生态系统生产力与植物养分储量间的正相关关系,揭示了植物氮磷元素的生产效率 4.首次揭示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土壤碳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证实了增加生物多样性不仅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而且可以增加土壤的碳储量。 /p p   审稿人对成果高度评价 /p p   对于中国科学家的论文,美国科学院院士InderM. Verma认为:“该专辑主题不仅在科学上,而且在社会领域都非常重要,应该会在世界上引起广泛的兴趣和产生重大的影响。”“论文为证实生态恢复工程对中国碳汇的影响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p p   另一位审稿人指出:“该研究非常重要。论文提供的翔实、独特的数据库将有助于地理学家、生物地球化学家、植物生态学家、生态生理学家、模型学家在大尺度范围上验证一些以往在小尺度上得到的假说。” /p p   有国内专家指出,这项研究成果也从科学角度有力地宣示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成就,不仅提供了人类干预促进生态系统碳吸收的新见解,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p
  • 会议通知 | 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第三轮通知)
    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时间:2023年8月29日参会方式:线上承办单位主办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国家创新联盟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协办方: 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美国Picarro公司01 背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一直扮演着重要的碳汇角色,巩固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是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对于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源汇功能、量级、分布、动态和驱动因素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就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准确观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基于单一方法的观测通常存在着观测要素单一和尺度单一等问题,且可能受到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和误差的影响而建立多方法的立体联合观测,如将SIF遥感、涡度相关法、箱式法和通量梯度法、同位素观测技术等观测方法相结合。一方面,各方法之间可以相互验证,提高观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各方法之间又可以相互补充,可用来建立多源、多尺度、多要素的综合监测数据集。进而,可以更全面和综合地评估生态系统碳通量,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更有效地制定减排增汇策略,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为了推动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的发展,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拟定于2023年8月29日召开“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此次交流会将以线上的形式进行。02 会议目的面向广大科研人员,开展“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SIF、湍流涡动通量、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和相关同位素通量等要素的观测方法、基础理论、数据分析和应用研究进展等方面的技术交流和培训,促进不同学科领域学者间的交流,提升野外生态台站的综合观测技术水平。03 会议内容1)生态系统碳源汇观测技术的基础理论与方法2)生态系统碳源汇观测技术的前沿科学问题3)生态系统碳源汇观测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04 会议日程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张宇清 教授北京林业大学9:00~9:05致辞孙宝宇 总经理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9:05~9:10致辞周金星 教授北京林业大学9:10~9:50喀斯特区岩溶碳汇及其动态过程初探周文君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9:50~10:30云南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温室气体研究10:30~10:40休息时间巩晓颖 教授福建师范大学10:40~11:20气体交换和同位素联合测定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严堇纾 应用科学家美国Picarro公司11:20~12:00CRDS激光光谱技术在大气科学与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休息时间肖薇 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3:30~14:10长三角典型水体温室气体通量和蒸发研究进展胡中民 教授海南大学14:10~14:50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异特征与驱动机制郑宁 应用科学家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14:50~15:30涡动通量研究最新进展及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方法简介15:30~15:40休息时间高添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15:40~16:20基于科尔塔群的复杂地形下森林碳通量监测研究(初步进展)李鹏 教授西安理工大学16:20~17:00陕西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评估与监测关键技术孙宝宇 总经理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17:00~17:40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立体监测方案及实践05 会议时间、形式1.会议时间:2023年8月29日2.会议形式:网络线上直播06 注意事项本次研讨会不收取费用。07 报名方式关注“理加联合”微信公众号,回复“碳中和”08 专家一览周金星 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周金星,男,汉族,水土保持工程教研室主任。任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CTERN) 云南建水生态站站长、教育部林业生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石漠化监测与综合治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国家林草局“百千万人才工程”省“中国水土保持青年科部级人选、“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技奖”“北林学者”杰出青年。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国家专利9项、国家新品种11项、行业标准5项。著作7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团队被授予“西南地区困难立地生态修复”国家创新团队称号。研究领域:水士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工程。周文君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周文君,现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全球变化研究组工作,副研究员,硕导。研究方向为全球变化生态学:以森林与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氮水过程为研究对象,结合微生物生态学,稳定同位素生态学、生态学、土壤生态学等学科,开展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与农田碳氮过程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的机制研究;秉持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理念,开展植物源生物质材料的应用效应与机理的研究,打造高效可循环农业模式;响应乡村振兴与绿色农业建设的号召,进行农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评估,并开展农业减氮土壤固碳研究,已在水稻的降镉减氮、土壤增汇提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将为森林、农业生态系统的碳达峰与碳中和和乡村振兴的推进提供科学数据支撑。主持参与国家自然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资金、中科院、中外合作项目,国家973,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宜春5511工程项目等共20余项。已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巩晓颖 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巩晓颖,研究员,博导,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百人计划获得者。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态学和稳定同位素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在New Phytologist,Plant Cell & Environment等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担任中国生态学会稳定同位素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创业创新领军人才(B类引进高层次人才)、SCI 期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编委、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客座编辑和《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编委,以及十余个专业期刊的审稿人。严堇纾 应用科学家;美国Picarro公司严堇纾博士毕业于华盛顿大学地球化学专业,现任Picarro的应用科学家。在国际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环境气体和同位素领域具有丰富的实验设计、方法开发、仪器操作和维护、数据收集和校准以及学术/技术写作等经验。肖薇 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肖薇,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耶鲁大学联合培养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长期从事陆地碳水循环和气候变化领域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在《Nature Geoscience》、《Global Change Biology》和《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共120余篇;出版专著3部。现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稳定同位素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同位素分委员会委员,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并担任江苏省“333人才”领军型人才团队负责人,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和“江苏省科技创新十大女杰”,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中国气象学会大气成果基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五)、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十大科学进展(排名第一)。胡中民 教授;海南大学海南大学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团队负责人。从事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研究。长期以来,借助长期定位监测、野外控制实验、模型模拟以及遥感观测等多种技术手段,从不同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揭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如固碳与水分消耗)和结构(系统转变)的影响,在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影响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前沿SCI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200,含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Ecology Letters,Global Change Biology,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Journal of Climate, Journal of Hydrology等生态学与地学主流期刊论文。曾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生态学会青年科技奖等荣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等项目10余项。高添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高添,博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辽宁省陆地生态系统碳中和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遥感专业委员会委员,负责辽宁清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尔塔群”(森林碳通量研究平台)的全面工作。主要从事森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观测、遥感模拟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等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第一/通讯作者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Atmospheric Measurement Techniques, Ecohydrology等期刊发论文13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A类)专题等10余项。获2019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李鹏 教授;西安理工大学李鹏,博士,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旱区⽣ 态⽔ ⽂ 与灾害防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 利学会⾬ ⽔ 利⽤ 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 壤学会⼟ 壤侵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 经济学会资源⽣ 态专委会副主任。主要从事流域泥沙与⽔ ⼟ 保持⽣ 态修复等⽅ ⾯ 研究⼯ 作。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SCI收录17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 然科学基⾦ 等国家与省部级项⽬ 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 等奖和陕西省科学技术⼀ 等奖等国家与省部级技术奖励10余项;获陕西省中⻘ 年科技创新领军⼈ 才和陕西省⻘ 年科技奖。
  • Picarro | 淡水沉积物中的微塑料影响主要生物扰动者在生态系统功能中的作用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它们主要来源于塑料制品的磨损、降解和破碎,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微塑料广泛分布在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中,对水环境会造成污染,也可被水生生物摄取,进而在食物链中传递,最终影响到人类健康。此外,微塑料还可能影响浮游动物的摄食、生长和繁殖,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针对微塑料是否会影响生物扰动活动,国外的一组团队展开了研究。淡水沉积物中的微塑料影响主要生物扰动者在生态系统功能中的作用微塑料(粒径≤5mm)是塑料废物中的一部分,会通过沿海径流和河流进入到海洋。根据其密度差异,或漂浮在水中或进入沉积物中。沉积物-水界面是水中生物主要活动区,通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在生态系统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主要由微生物活动驱动,而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扰动作用明显,可凭借进食、排泄、推土、掘穴以及建造洞穴、土堆和坑等行为影响各界面间的养分动态及微生物过程。但目前尚不清楚微塑料的存在是否会影响生物扰动者在沉积物中的生理和活动。基于此,为填补研究空白,国外的一组研究团队在法国东南部Lone des Pê cheurs河床收集沉积物,过筛后,于-20℃储存以杀死微生物。然后测量了沉积物样品的颗粒物粒径分布、总有机碳(TOC)和总氮含量(TN)。将沉积物和微塑料在玻璃瓶中混合以形成4个微塑料浓度(0 颗粒物/kg沉积物干物质(对照);700 颗粒物/kg沉积物干物质(低);7000 颗粒物/kg沉积物干物质(中);70000 颗粒物/kg沉积物干物质(高))。水丝蚓在淡水底栖生物栖息地的生物地球化学和生态学中具有关键作用,选择其作为生物扰动者进行研究。试验共8个处理(4个微塑料浓度×有无水丝蚓),5次重复。沉积物和微塑料混合一周后转移到2L玻璃培养瓶中,然后上覆10 cm合成淡水,将180个长度为1-3 cm的水丝蚓放入培养瓶中,进行77天培养试验。在试验最后4周,分析了水丝蚓的生物扰动活动(沉积物重建和生物灌溉)和地球化学过程(CO2、CH4(Picarro G2201-i同位素和气体浓度分析仪)和养分通量)。试验结束时(77天),确定每种处理下水丝蚓的存活率,并将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来评估其生理状态(能量储存和氧化应激),另一部分用来确定水丝蚓摄入的微塑料数量。旨在评估微塑料对水丝蚓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实验期间不同天数所分析参数示意图。【结果】其中一个培养瓶中CH4(A)、CO2(B)、N-NO3-(C)、N-NO2-(D)、N-NH4+(E)和P-PO43-(F)浓度时间变化示例。水柱中测量的CO2(A)和N-NOx(N-NO3&minus + N-NO2&minus )通量(B)。【结论】虽然没有死亡,但在暴露于中等微塑料浓度(7000 颗粒物/kg沉积物干物质)后,水丝蚓对氧化应激有显著反应。与此同时,通过沉积物重建能力和促进沉积物-水界面的水交换通量进行评估,发现水丝蚓生物扰动活动减少。因此,在微塑料存在的情况下,水丝蚓对有机质矿化和养分通量的贡献显著降低。该研究表明,环境中的微塑料浓度通过减少水丝蚓的生物扰动活动,对沉积物-水界面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产生影响。
  • 1395万!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植物水分和沙尘监测类仪器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NMGZZ-172-2024024项目名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植物水分和沙尘监测类仪器购置项目预算金额:1295.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1295.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高精度水势控制组件、高精度内外水势测量组件、双向泵系统、土壤水分温度电导率三参数传感器、蒸渗软件、土壤水势传感器、溶液自动取样模块、产流仪模块、空气温湿度仪、土壤水分监测系统、地下水水位自动监测仪、树干液流观测系统、气象站、台站数据信息在线采集系统、数据存储处理展示系统(具体内容详见设备清单)。合同履行期限:签订合同后60日历天内完成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4年07月12日 至 2024年07月18日,每天上午9:00至12:00,下午15:00至18: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巴彦淖尔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http://ggzyjy.bynr.gov.cn)方式:;电子版(PDF或者word)版请到http://ggzyjy.bynr.gov.cn网站的交易信息栏目下载,专有格式(BMZF)招标文件请登录交易平台会员系统的“领取招标节点”下载。售价:¥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     地址:磴口县巴彦高勒镇团结路        联系方式:苏先生13947893308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内蒙古九正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地 址: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王府花园南门商业楼1号三楼            联系方式:安全15374805949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苏先生电 话:  13947893308
  • “全球变化下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观测与预警”青年科学家项目启动
    5月31日,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全球变化下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观测与预警”青年科学家项目启动会在北京召开。   该项目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2022年度资助项目。项目依托植物所,联合南京农业大学、厦门大学,汇集国内从事森林结构及功能性状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研究的优势力量,聚焦我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通过样方调查、联网观测、多源遥感观测、模型模拟等多种手段,阐明森林生态系统关键结构与功能性状的耦合机制、空间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拟未来气候变化下我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变化趋势。   会上,植物所、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项目二处、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地球与资源处相关负责人分别致辞。   项目负责人介绍了项目的整体情况,重点汇报了项目的实施方案及已经取得的进展。项目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贵瑞建议应加强各任务间的联系与协作,更好地为国家“碳中和”战略提供支撑。专家组成员在肯定项目实施方案与前期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从结合目前森林台站网络的观测体系优化实验方案、聚焦具体的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深入挖掘观测与模型间的联系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前身为1928年创建的静生生物调查所和1929年成立的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1950年合并为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1953年改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研究所以整合植物生物学为学科定位,以植物对环境适应的生物学基础为主要研究方向,以绿色高效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国家需求为重要研究领域,重点在植物系统发育重建和进化、陆地植被/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资源植物分子与发育生物学、植物信号转导与代谢组学、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开展系统的研究。
  • 会议通知 | 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第二轮通知)
    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时间:2023年8月29日参会方式:线上承办单位主办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国家创新联盟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协办方: 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美国Picarro公司01 背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一直扮演着重要的碳汇角色,巩固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是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对于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源汇功能、量级、分布、动态和驱动因素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就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准确观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基于单一方法的观测通常存在着观测要素单一和尺度单一等问题,且可能受到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和误差的影响而建立多方法的立体联合观测,如将SIF遥感、涡度相关法、箱式法和通量梯度法、同位素观测技术等观测方法相结合。一方面,各方法之间可以相互验证,提高观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各方法之间又可以相互补充,可用来建立多源、多尺度、多要素的综合监测数据集。进而,可以更全面和综合地评估生态系统碳通量,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更有效地制定减排增汇策略,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为了推动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的发展,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拟定于2023年8月29日召开“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此次交流会将以线上的形式进行。02 会议目的面向广大科研人员,开展“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SIF、湍流涡动通量、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和相关同位素通量等要素的观测方法、基础理论、数据分析和应用研究进展等方面的技术交流和培训,促进不同学科领域学者间的交流,提升野外生态台站的综合观测技术水平。03 会议内容1)生态系统碳源汇观测技术的基础理论与方法2)生态系统碳源汇观测技术的前沿科学问题3)生态系统碳源汇观测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04 会议日程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张宇清 教授北京林业大学9:00~9:05致辞孙宝宇 总经理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9:05~9:10致辞周金星 教授北京林业大学9:10~9:50喀斯特区岩溶碳汇及其动态过程初探周文君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9:50~10:30云南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温室气体研究10:30~10:40休息时间巩晓颖 教授福建师范大学10:40~11:20气体交换和同位素联合测定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严堇纾 应用科学家美国Picarro公司11:20~12:00CRDS激光光谱技术在大气科学与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休息时间肖薇 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3:30~14:10长三角典型水体温室气体通量和蒸发研究进展胡中民 教授海南大学14:10~14:50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异特征与驱动机制郑宁 应用科学家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14:50~15:30涡动通量研究最新进展及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方法简介15:30~15:40休息时间高添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15:40~16:20基于科尔塔群的复杂地形下森林碳通量监测研究(初步进展)李鹏 教授西安理工大学16:20~17:00陕西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评估与监测关键技术孙宝宇 总经理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17:00~17:40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立体监测方案及实践05 会议时间、形式1.会议时间:2023年8月29日2.会议形式:网络线上直播06 注意事项本次研讨会不收取费用。07 报名方式关注“理加联合”微信公众号,回复“碳中和”
  • 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圆满成功
    2023年8月29日,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在线上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天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北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学校的近600名专家学者及业务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8月29日9:00会议正式开始,首先,北京林业大学张宇清教授为会议致开幕词,表达了对理加联合和各位参会专家的感谢,以及对本次会议的期许。随之,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孙宝宇总经理为会议致开幕辞,欢迎前来参会的各位老师,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在上午的报告中,北京林业大学周金星 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周文君 副研究员、华福建师范大学巩晓颖 教授、美国Picarro公司严堇纾 应用科学家分别介绍了喀斯特区岩溶碳汇及其动态过程初探、云南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温室气体研究、气体交换和同位素联合测定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CRDS激光光谱技术在大气科学与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在下午的报告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肖薇 教授、海南大学胡中民 教授、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郑宁 应用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高添 研究员、西安理工大学李鹏 教授、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孙宝宇 总经理分别就长三角典型水体温室气体通量和蒸发研究进展、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异特征与驱动机制、涡动通量研究最新进展及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方法简介、基于科尔塔群的复杂地形下森林碳通量监测研究(初步进展)、陕西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评估与监测关键技术、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立体监测方案及实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介绍。注:高添老师和李鹏老师的研究内容尚未发表,PPT内容及视频录屏暂不分享本次交流会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采用线上直播形式,各位老师通过共享屏幕、语音及文字对话等方式,进行报告分享和问题答疑,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此次线上会议还有直播抽奖环节,共抽取特等奖(1名)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7名)特别奖(9名)没有填写地址的同学请尽快到公众号后台联系我们哦!此次会议可以分享的PPT我们会在公众号内逐步进行推送,请大家时刻关注。会议的视频回放请移至理加联合公众号查看。通过此次交流会的学习和交流,相信各位老师、同学对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及应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如您有任何需要,欢迎随时联系我们,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将竭诚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服务。
  • 理加联合应邀出席森林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机制国际研讨会
    2017年10月13日-14日,森林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机制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esponse and Feedback of Forest Ecosystem Carbon, Nitrogen and Water Cycles to Climate Change)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隆重召开。本次国际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办,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协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挪威、日本、泰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共100余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大会由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梁乃申研究员主持,会议主席版纳植物园主任陈进研究员和英国爱丁堡大学John Grace教授分别致欢迎辞。 作为国内专业的生态环境仪器供应商和技术服务商,应主办方盛情邀请,理加联合在会场设立了技术服务展台,为科研学者介绍了应用于碳氮水循环领域的最新产品和服务,以海报的形式展示了LGR CO2同位素分析仪、LGR N2O同位素分析仪、Campbell CPEC200闭路涡动相关通量测量系统,讲解了仪器操作技巧,分享了仪器应用案例,博得与会学者的一致好评。 本次会议,加强了碳氮水循环研究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理加联合参会代表也与科研学者深入的探讨了如何让仪器在科研监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在科研领域获得更精准的测量数据,我们会一如既往的为科研学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售后服务,为您的科研事业保驾护航。关于理加联合: 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理加联合)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专业的生态环境仪器供应商和技术服务商,主要产品涵盖稳定性同位素测定、痕量气体测量、地物光谱测量、水化学分析、野外便携和长期监测分析仪器。 理加公司先后为国内的权威研究机构、著名大学和政府监测部门提供了大量国际领先水平的仪器。公司先后获得了多项“211”工程,“985”工程,水利部“948”项目、农业部“学科群”项目、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 (CFERN)的大额订单。这既是用户对我们的支持和厚爱,也是对我们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给予的认可和肯定。 主要代理产品: 美国LGR公司激光痕量气体和稳定性同位素分析仪 美国ASD公司地物光谱仪 意大利AMS集团全自动化学分析仪和流动分析仪 美国CSI公司涡动相关、大气廓线测量系统 美国Resonon公司高光谱成像仪 美国ThermoFisher Scientific公司气体分析及颗粒物监测产品系列 美国Agilent公司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加拿大Itres公司高光谱成像仪
  • 生态环境部发布《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技术指南》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要完善绿色发展标准化保障,持续优化生态系统建设和保护标准。2022年,为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更好发挥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市场监管总局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国市监标技发〔2022〕64号),在生态领域提出要完善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标准体系,明确指出要开展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标准制定。同年5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开展2022年度第二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环办法规函〔2022〕205号),将《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技术指南》列入2022年第二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项目。项目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起草完成, 协作单位为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组织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技术指南》,现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24年7月21日。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的技术方法和评价标准。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规定了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的技术流程、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稳定性分级等主要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以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域作为基本单元的区域陆域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其他一定地理 空间单元范围内的陆域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可参照本标准执行。附:征求意见单位名单.pdf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pdf《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
  • Picarro | 火烧对北极生态系统CO2,CH4和N2O交换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北极气温上升超过全球平均气温的两倍,且在2100年以前,可能会增加2-8℃。近年来野火频繁发生和蔓延,它以不同的方式干扰着生态系统,包括破坏地上和地下植物生物量以及通过改变C、N和P有效性改变土壤性质。在高纬度地区苔原火灾的频率和范围与气候条件有关,火灾事件的增加与夏季变干变暖有关。气候变化会改变北极无冰区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和大气之间CH4,CO2和N2O的交换。大约一半的全球土壤C沉积在北极中,气候变化和野火增加会导致大量C释放到大气中,影响全球C收支,导致气候正反馈。同时也有研究表明,野火会导致排水良好的针叶林土壤中CH4吸收速率增加。然而,野火对苔原生态系统C和N循环的短期和长期影响理解匮乏,且尚不清楚野火对苔原生态系统土壤CH4,CO2和N2O通量的影响。基于此,在本文中,来自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团队于2017-2019年在西格陵兰岛凯凯塔苏瓦克岛(69°16′N,53°27'W)南端的Blæ sedalen原位调查了环境和增温条件下实验火烧对CO2,CH4(Picarro G4301)和N2O通量的影响。作者同时收集了气温和降水数据。燃烧过程中测量和记录了2和5 cm深度的土壤温度。2017年8月,2018年7月和2019年7月采集0-5 cm土壤,分析了其总和可溶性C、N和P。分析了2017年样品的pH和C:N比。提取潮湿土壤中的水溶液,过滤,测量其NO3--N,NH4+-N和PO43--P。主要研究目的为(1)量化实验火烧后即时和短期净CO2,CH4和N2O交换率,(2)确定生态系统净GHG交换过程的限制因素,(3)测试土壤理化条件的时间变化和净GHG交换率之间的关系,以及(4)量化气候增温下,火烧对净GHG交换率的影响。【结果】2017-2019年试验期间,火烧前后的气体通量(a)NEE,(b) GEP,(c)ER,(d)CH4和(e)N2O。2018-2019年原位土壤吸收率和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a)以及原位ER率和土壤温度之间的关系(b)。【结论】该文研究了实验火烧对北极生态系统GHG交换的即时和短期影响。整个研究期间,火烧地上植被,该区会转变为CO2源。在燃烧区,净CO2释放增加主要与光合活性与ER立即增加有关。即使与增温相结合,尽管OTCs显著提高了1℃,燃烧区光合活性和生态系统呼吸均无增加。虽然实验和相对低强度的火烧对地面是一种破坏力,但火烧后对地下性质和季节与年际过程变化的影响有限,这是由天气条件驱动的。因此,在排水良好的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低强度火烧对地下相关温室气体过程(如CH4和N2O的消耗和产生)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总之,环境和增温条件下土壤对CH4净吸收的变化主要受土壤含水量控制。火烧对植被的破坏和随后的无机N冲刷并没有对普遍较低的N2O排放产生假设的刺激作用,但火烧后N2O通量立即显著下降。然而,在过去的1年和2年里,无论有无增温,N2O通量都没有受到火烧的影响。在排水良好的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以CO2当量通量计算的总GHG收支强调了火烧后CO2排放的主要贡献。因此,典型火烧长期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植物恢复的速度及其对CO2的吸收。在本研究中,作者研究了具有浅有机层的排水良好的苔原中典型火烧的影响。许多野火会造成轻度和高度严重燃烧区,特别是在泥炭形成较深的生态系统中,这可能会对净温室气体收支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高强度火烧对北极苔原以及其他北极生态系统三种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 华大智造发布“智一汇”线上信息共享平台,打造“软硬件”结合的数智化生态系统
    2023年5月28日,在第二十届中国国际检验医学暨输血仪器试剂博览会(CACLP)上,华大智造重磅发布“智一汇”线上信息共享平台,该平台一站式提供基于华大智造工具平台的应用领域方案展示,汇聚华大智造全线产品与适配的第三方产品,通过丰富终端用户的选择,推动应用场景及领域的拓展。这是国内基因测序行业首个凝聚生态的信息共享平台,是华大智造打造数智化生态系统的又一坚实步伐,协同合作与打包应用将达到新的高度。智一享,汇百家“智一汇”线上信息共享平台按照不同应用领域展示基于华大智造工具平台的全流程产品组合,汇聚与DNBSEQ测序平台适配的第三方产品,从仪器设备、试剂耗材到分析软件,为终端用户提供多样化的应用方案,涵盖科学研究、临床医学、新兴应用等众多场景需求。一直以来,为了真正能把工具用活、把应用走广,华大智造提供互动式服务支持,与生态伙伴共同进行基于DNBSEQ测序平台的应用合作及开发。“智一汇”线上信息共享平台能够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与共享,融合多领域的产品、技术和经验,促进华大智造工具平台与第三方产品的适配,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操作性强的一站式产品组合。目前,全球超20家第三方品牌的近50款产品将入驻“智一汇”线上信息共享平台,平台的中国站在当日同步上线。罗氏诊断、优圣康、瑞因迈拓、冰缘医疗、吉因加、IDT 埃德特等6家首批入驻的生态伙伴代表,在会议现场共同见证了该平台的发布及上线。未来,华大智造也将面向全球市场规划上线“智一汇”线上信息共享平台更多的区域站点,并持续引入第三方品牌及产品。打造数智化生态系统华大智造围绕“存读算用”已完成基因测序仪、自动化、生物样本库、BIT等产品的高中低通量全覆盖,实现为行业提供生命科技核心工具。为了助力行业发展从工具到生态的跃迁,华大智造致力于打造“软硬件”结合的数智化生态系统,此前已推出智惠实验室系统。智惠实验室系统融合IOT、柔性机器人等工具,利用华大智造在生命数字化领域拥有的丰富经验和创新技术,为用户提供多场景、多应用的全流程实验室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工具。基于实际需求和使用场景,智惠实验室可以为每个用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组合,在高效兼容用户的存量设备,同时充分整合第三方设备的,打造生命科学“硬件”的数智化生态系统。华大智造为提升一站式产品组合的使用体验,基于智惠实验室的设备物联交互功能,开发了实验应用APP打包部署方案。实验应用APP整合不同应用领域的实验室操作流程,将从样本到报告全流程实验SOP整合成独立的APP。用户通过安装特定的实验应用APP,实现实验全流程操作说明书、设备运行脚本、信息系统代码整合等实验工序便捷部署,打造生命科学“软件”的数智化生态系统。如此,华大智造通过整合“智一汇”线上信息共享平台、实验室应用APP部署软件、智惠实验室系统,构建了一个“软硬件”结合的、开放的、灵活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科学数智化生态系统,助力生命科学产业步入生态发展的新阶段。从左至右:华大智造业务拓展中心总监林思远、IDT埃德特市场部负责人傅赟彬、优圣康总经理兼首席科学家喻德华、罗氏诊断生命科学资深市场总监田志强、华大智造中国区新业务负责人朱威、吉因加行业与海外业务线负责人张陆诚、瑞因迈拓CTO李少川、冰缘医疗CEO浦浩、瑞因迈拓CEO张旭、华大智造中国区产品市场总监雷莹田志强|生命科学部资深市场总监罗氏诊断“华大智造不断自主创新,引领国产测序仪革命,推动了测序在科研和医学领域的应用,助力基因科技普惠。本次“智一汇”线上信息共享平台发布,罗氏诊断作为首批入驻的生态合作伙伴,期待与华大智造共同推动基因检测行业发展,携手共筑生命健康新生态!”喻德华 | 总经理兼首席科学家优圣康“华大智造的智惠实验室让基因检测效率大幅提升,极大促进了生命科学产业发展。本次发布的“智一汇”线上信息共享平台,势必进一步赋能基因检测行业。优圣康作为首批入驻的生态合作伙伴,将共同发挥该平台全流程产品整合的优势,让肿瘤精准基因检测惠及更多患者。”李少川 | CTO瑞因迈拓“期待华大智造“智一汇”线上信息共享平台成为产业新融合生态圈的领军表率,带领上下游合作伙伴一起提供更优质、专业的技术和服务,让更广大的用户体验到该平台整合上下游资源的魅力,让感染诊断变得更精准、更简单!”浦浩 | CEO冰缘医疗“冰缘医疗携手华大智造“智一汇”线上信息共享平台,期待智享测序,靶向专一,汇聚医检!一起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精准普惠!”张陆诚 | 行业与海外业务线负责人吉因加“吉因加一直以来,作为华大智造紧密的合作伙伴,致力于向国内和海外客户提供基于DNBSEQ平台的快速可落地的肿瘤和病原整体解决方案;“智一汇”线上信息共享平台的发布,将建立高效的生态模式。我们希望和华大智造一道,为提高全球医疗水平做出积极贡献!”傅赟彬 | 市场部负责人IDT埃德特“IDT埃德特愿与华大智造携手共进,完善在华大智造测序平台上的适配方案,打造涵盖高通量测序从文库构建到靶向捕获的全流程方案。“智一汇”线上信息共享平台的发布,顺应数字化发展新趋势,整合生态圈中的优质、全面的产品组合,提供便捷、高效的应对方案。愿IDT与华大智造共同汇聚各方力量,“智”造美好未来。”本次CACLP,华大智造还携全套生命科技核心工具亮相,包括日前刷新通量和单例成本纪录的超高通量测序仪DNBSEQ-T20×2、DNBSEQ-T7、DNBSEQ-G99、DNBSEQ-E25等多款基因测序仪,实验室自动化产品线的多款产品如DNBelab-D4数字化样本制备系统、MGISP-Smart 8自动化样本制备系统,以及MGICLab-LT超低温自动化生物样本库、智惠实验室等新业务产品。同时,华大智造介绍了其融资租赁业务,为需要采购设备或进行产品升级的下游用户提供一个减少现金流压力的可选路径,让生命科技核心工具赋能更多用户。另外,华大智造展台上亮相的AR融合展示技术也吸引了众多参展观众。通过AR技术方式,观众可以直接在平板电脑就能查看多款测序仪和自动化设备,并进行立体模拟操作演示,仿佛亲临测序实验室,与华大智造最新的生命科学核心工具实现即时互动。截至2022年12月31日,华大智造业务遍及六大洲超过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服务累计超过2000个用户。华大智造始终致力于成为“生命科技核心工具缔造者”,专注于通过自主研发为行业提供实时、全景、全生命周期的生命数字化设备和系统。以创新为驱动,开放合作、赋能下游生态,加速应用场景扩容,深化全球市场布局。华大智造希望通过持续的创新与合作,凝聚行业生态的力量,让工具真正实现赋能,为推动行业发展和技术突破提供更多助力,为地球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 北京理加联合应邀出席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第24次工作会议
    2017年12月14日至15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第24次工作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承办。会议邀请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和地球科学学部、国家林业局生态定位观测网络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辽宁省科技厅、沈阳市科技局等相关部委、地方科技部门负责人,以及CERN各生态站站长和中心主任、科研人员共计260余人参加会议。应主办方邀请,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理加联合)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在会场设立了产品、技术咨询台,在展示产品的同时向参会的专家学者们详细介绍了产品操作注意事项及应用技巧。在会上,我们向参会老师介绍了如下产品:LGR MGGA 超便携温室气体分析仪:MGGA可以实时、连续、同时测CH4、CO2和H2O的浓度,能耗低至35 w,重量轻至5.4 kg,可以在任意地点测量,特别适用于土壤通量研究、合规性监测、空气质量研究、天然气泄漏检测及其它野外研究工作。SF-3000 土壤气体通量测量系统:为解决土壤气体通量的时空变异性,LICA 最新研发SF-3000 多通道全自动土壤气体通量测量系统。SF-3000 可以与各种气体分析仪,以及各气态类稳定性同位素分析仪连接使用,测量多种气体的土壤通量;还可以实现多个通量箱顺序切换依次测量,通量箱内浓度能自动恢复至背景值,对多点土壤气体通量进行长期、连续监测。另外,理加联合借鉴了市场上的同类产品的优点,结合多年的经验,经过长期测试验证,SF-3000 拥有极佳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适合野外长期使用。ASD FieldSpec 4 HR NG:在短波近红外波段拥有6nm 的光谱分辨率,为了满足下一代高光谱成像系统(如:AVRISNG、HySpex ODIN-1024)的严格要求而设计,更高分辨率的高光谱仪器可以协助用户提高遥感分类应用的精度,识别更多之前无法从高光谱图像中获取的点像元信息。ASD HH2 手持式地物光谱仪(325—1075 nm):HH2采用便携式设计,可以对被测物体提供非破坏和非接触式的快速准确测量,特别适用于植物光谱学、植物与土壤营养关系、一类及二类水体遥感研究。本次会议,参会老师们围绕农田、森林、草原与荒漠、湿地生态系统过程与变化等主题展开了讨论,不但增强了从事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领域学者们的沟通,也令理加联合更深入的了解了生态系统领域研究的需求,我们会一如既往的为科研学者们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为我国和亚洲地区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理加联合: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理加联合)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专业的生态环境仪器供应商和技术服务商,主要产品涵盖稳定性同位素测定、痕量气体测量、地物光谱测量、水化学分析、野外便携和长期监测分析仪器。理加公司先后为国内的权威研究机构、著名大学和政府监测部门提供了大量国际领先水平的仪器。公司先后获得了多项“211”工程,“985”工程,水利部“948”项目、农业部“学科群”项目、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 (CFERN)的大额订单。这既是用户对我们的支持和厚爱,也是对我们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给予的认可和肯定。 主要代理产品:美国LGR公司激光痕量气体和稳定性同位素分析仪美国ASD公司地物光谱仪意大利AMS集团全自动化学分析仪和流动分析仪美国CSI公司涡动相关、大气廓线测量系统美国Resonon公司高光谱成像仪美国ThermoFisher Scientific公司气体分析及颗粒物监测产品系列美国Agilent公司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加拿大Itres公司高光谱成像仪
  • 海南省出台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试点工作方案
    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日前出台《海南省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试点工作方案(2022-2024年)》(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围绕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资源的调查、评估、保护和修复,以试点项目为抓手,切实巩固和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碳汇,探索海洋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创新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发展模式和途径。《方案》明确,全面推进海南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试点工作,到2024年,基本摸清全省重要红树林、海草床、海藻场等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底数,开发碳汇试点项目5个,探索新型碳汇项目2项。通过试点工作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新模式,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参与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作用,形成可借鉴的生态系统碳汇管理模式,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管理水平,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协同发展,以点带面促进海南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增汇工作的全面科学发展。《方案》强调,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试点。通过提升海洋碳汇生态系统质量,修复退化海岸带生境,促进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实施人工修复措施,探索海洋生态系统增汇有效方式。充分利用“蓝色海湾”项目和海岸带生态修复项目等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基础,探索海洋生态修复后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途径,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社区共建共管机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等探索海洋碳汇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长效管理模式。将开展陵水黎安海草床、红树林生态系统碳汇试点项目,琼海沙美内海红树林生态系统碳汇试点项目,三亚红树林、珊瑚礁生态系统碳汇试点项目,昌江珠碧江河口红树林生态系统碳汇试点项目,文昌八门湾红树林生态系统碳汇试点项目。
  •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十八次工作会议召开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十八次工作会议暨生态系统固碳机制、速率、潜力研讨会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十八次工作会议暨生态系统固碳机制、速率、潜力研讨会于2011年6月18~22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大厦会议中心成功召开。 AMS FRANCE及其北方区总代理加联合科技作为大会的主要赞助商,参加了此次盛会,并展出了AMS最先进的全自动间断化学分析仪Smartchem200。这款仪器也被众多的中科院系统和众多知名高校研究院用户使用和认可,如中科院地理所,遗传所,寒旱所,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中国农科院,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等。 北京理加总经理李晓波博士和市场经理朱湘宁在现场耐心解答参观者的提问。
  •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十八次工作会议召开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十八次工作会议暨生态系统固碳机制、速率、潜力研讨会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十八次工作会议暨生态系统固碳机制、速率、潜力研讨会于2011年6月18~22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大厦会议中心成功召开。 AMS FRANCE及其北方区总代理加联合科技作为大会的主要赞助商,参加了此次盛会,并展出了AMS最先进的全自动间断化学分析仪Smartchem200。这款仪器也被众多的中科院系统和众多知名高校研究院用户使用和认可,如中科院地理所,遗传所,寒旱所,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中国农科院,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等。 北京理加总经理李晓波博士和市场经理朱湘宁在现场耐心解答参观者的提问。
  • 西藏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呼吸与甲烷通量的流域尺度格局及控制因素
    生态系统呼吸(Re)和甲烷(CH4)通量是两个重要的土壤-大气碳交换过程,已经在局地尺度上得到充分记录。然而,在流域尺度上,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这些过程的空间格局和控制因素尚不清楚。基于此,为了填补研究空白,在本研究中,来自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和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青藏高原风火山(34°40′-34°46′ N和92°50′–92°62′ E;4580-5410 m a.s.l.;图1a)测量了两个生长季节(2017年和2018年)不同坡向(北向(阴坡)和南向(阳坡))和不同海拔(低、中和高坡位)的生态系统呼吸(Re)和CH4通量,旨在阐明青藏高原草地流域尺度的Re和CH4通量模式并量化生物和非生物因子调节Re和CH4通量的相对贡献。作者利用LGR UGGA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PS-3000便携式土壤呼吸系统(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SC-11便携式呼吸室(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于2017年和2018年生长季节(6-12月)每30天测量一次Re和CH4通量。同时,还测量了土壤温度、体积含水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土壤有机质、pH、土壤全氮、土壤容重、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土壤蔗糖酶活性、NH4+-N和NO3--N浓度。 图1 西藏高寒草地研究区和样地位置。(a)青藏高原植被类型图显示了研究区位置。(b)2个沟谷的2个坡向的3个海拔位置的18个研究地块。(c)山坡上的高寒草甸。(d)阳坡低坡位的高寒沼泽草甸。【结果】微生物因子对高寒草地流域Re空间变异具有控制作用。在高海拔阴坡位置,较低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了土壤微生物活性,从而抑制了Re的产生。作者发现高寒草地是大气CH4的净汇,流域内平均CH4通量率表现出很大的空间变异性,范围为-1.6~-10.48μg CH4 m-2 h-1。土壤体积含水量的空间变异解释了流域内76%的CH4通量变异。作者认为在高寒草地流域,永冻层对水文状况的影响可能会增加土壤水分(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充水孔隙空间)的空间变异性,通常在Re和CH4吸收受到抑制的低坡位形成排水不良的地貌。结果强调了地形和永冻层通过对生物物理化学因子的影响间接影响着Re和CH4通量。作者建议在地球系统模型中应重视青藏高原草地流域尺度上Re和CH4通量的空间变异性,尤其是CH4通量随海拔位置的变异性。 图2 两个生长季节生态系统呼吸(Re)速率(a-c)和CH4通量(d-f)及其范围(g和h)的季节性变化。 图3生态系统呼吸(Re)和生物物理化学因子之间的关系。 图4 变异划分分析(a)和结构方程模型(b)研究了驱动因素对生态系统呼吸(Re)的多变量影响。图(a)中,ST代表土壤温度,SOM代表土壤有机质。图(b)中,实线箭头表示显著相关(P<0.05);虚线箭头表示无显著相关(P>0.05);箭头宽度与关系强度成正比。多层矩形表示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的第一成分;土壤有机质包括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全氮(STN),微生物因子包括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和蔗糖酶活性。 图5 CH4通量率和土壤温度(a)、土壤体积含水量(b)、充水孔隙度、NH4+-N(d)和NO3—N(e)之间的关系。【结论】为期两年的西藏高寒草地野外研究发现,由于流域内沟壑斜坡沿线的土壤水分差异,海拔位置显著影响CH4通量。在流域尺度上,生物和微生物因子相互作用影响Re,微生物因子对Re具有直接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山坡水文中永冻层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这可能会改变高寒草地的碳交换,尤其是考虑到低坡CH4净吸收率弱于其他坡位。这些发现对于估算西藏多年冻土区山地的碳交换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山地覆盖了青藏高原约60.58%的区域,忽视流域尺度Re和CH4通量的空间变异性可能会误导对碳交换的评估。因此,作者建议在地球系统模式中应该考虑流域尺度Re和CH4通量的空间变异性,以改进对西藏高寒草地碳交换的评估。请点击如下链接,下载原文:西藏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呼吸与甲烷通量的流域尺度格局及控制因素
  • 珀金埃尔默加入埃森哲生命科学生态系统 推动药物发现与科研创新
    致力于以创新技术打造更健康世界的全球技术领导企业珀金埃尔默,日前在2019生物-IT世界研讨与展览会上宣布正式加入埃森哲的开放式合作伙伴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旨在促进解决方案提供商、软件供应商和生命科学企业之间更高效的合作,以加快药物发现,改善患者健康。 该生态系统是埃森哲基于云技术的信息研究平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专注于提高药物开发过程的生产力和效率,推进创新。埃森哲目前正与包括珀金埃尔默在内的多家组织以及独立软件供应商合作,将其技术和内容集成到埃森哲研究平台中。 加入该生命科学生态系统与珀金埃尔默致力于提供先进的信息解决方案战略高度一致。珀金埃尔默旨在通过先进的信息解决方案,帮助研究人员在数量、类型和复杂程度不断增加的科学大数据中更快速、更轻松地聚焦关键性发现。 珀金埃尔默正努力使其信息解决方案与埃森哲的综合生态系统相兼容,并将首先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电子实验室记录本,应用于高效的实验数据整理与共享;TIBCO® Spotfire® 软件,应用于研究和临床分析的数据可视化;ChemDraw® 软件,基于化学分析和工作流的领先应用程序。此外,为先导物发现和转化医学等研究提供先进分析的珀金埃尔默Signals™ 解决方案,也计划在未来进入埃森哲生态系统平台中。 珀金埃尔默Informatics部门总经理David Wang说:“当今,制药公司面临着庞大的、相互隔离的数据,这些数据很难获取,维护成本高,如果没有高效的处理手段,我们很可能会与那些能够推动新疗法的真知失之交臂。一些高瞻远瞩的生命科学组织正在以数字化和大数据集成的方式,去重构、简化和提高其研究能力。这些是实验室信息化技术所能做到的,我们很高兴成为目前加入埃森哲生态系统中最大的仪器和信息学解决方案提供商。” 埃森哲生命科学业务的总经理Joe Donahue说:“珀金埃尔默是一家领先的实验室仪器和信息学解决方案供应商,我们欢迎珀金埃尔默加入埃森哲的开放式合作伙伴生态系统,将他们的能力整合到我们基于云计算的研发平台中,为客户带来裨益。我们期待与珀金埃尔默合作,帮助我们共同的客户从数据中汲取洞察,推动科学发现,最终为患者带来福音。” 关于珀金埃尔默珀金埃尔默致力于为创建更健康的世界而持续创新。我们为诊断、生命科学、食品及应用市场推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助力科学家、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解决最棘手的科学和医疗难题。凭借深厚的市场了解和技术专长,我们助力客户更早地获得更准确的洞见。在全球,我们拥有1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于150多个国家,时刻专注于帮助客户打造更健康的家庭,改善人类生活质量。2018年,珀金埃尔默年营收达到约28亿美元,为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一员,纽交所上市代号1-877-PKI-NYSE。欲了解更多,请访问www.perkinelmer.com.cn
  • 监测前沿交流 | 高风险的微污染物——多重人为胁迫增加了大型城市淡水生态系统的风险
    第一作者:陈苗通讯作者:金小伟、徐建通讯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图片摘要成果简介近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金小伟教授级高工团队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徐建研究员团队合作在环境领域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Micropollutants but high risks: Human multiple stressors increase risks of freshwater ecosystems at the megacity-scale”的研究论文。该文研究了大型城市(北京市)淡水生态系统中包含农药、PPCPs、非法药物和工业化学品在内的133种微污染物对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的生态风险,考查了不同空间尺度土地利用对生态风险的影响,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了多重胁迫对微污染物生态风险的效应,定量了人类活动和气候条件对微污染物风险效应的相对权重。该结果说明淡水生态系统中微污染物的生态风险不可忽略,气候、土地利用、水文条件等因素均会影响微污染物的生态风险,在进行水域管理时必须综合考虑多重胁迫因素。引言人类世以来,淡水生态系统越来越多的受到人类活动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气候变化、水文调节、土地利用和化学污染物是威胁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因素。同时,随着土地利用和城市化的加剧,许多淡水生态系统正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功能改变。除土地利用外,水环境中的有机微污染物也因其普遍分布和潜在的生态风险而引起广泛关注,长期接触微污染物会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重大风险。在流域尺度的自然环境中,多种复杂的胁迫因素相互作用,对淡水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很难确定其主要驱动因素。已知有机污染物与城市、耕地等人类土地利用有关,然而,以前的研究侧重于定性探索,缺乏对土地利用与多种微污染物暴露模式或生态风险之间的定量研究。以往对流域微污染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暴露、毒性和潜在生态风险。部分研究侧重于单一类别微污染物或某类污染物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定性关系,而忽略了土地利用的多尺度影响。先前的研究没有确定土地利用和气候条件对多类型微污染物风险效应的相对权重。本研究主要关注大型城市淡水系统中微污染物的分布模式、生态风险及其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效应,特别是土地利用的多尺度效应及多重胁迫的影响,以期为流域尺度水域治理和管控提供有效的保护策略。图文导读微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图1 北京市地表水中13类微污染物的浓度(a,*:P枯水期;c,e.平水期),不同字母表示显著差异(P有机磷酸酯(OPEs)抗病毒药(ANVIs),枯水期平均浓度分别为483、225和150 ngL−1。不同行政区域和河流中微污染物的分布和相对组成不同。南部区域的浓度明显高于北部区域,这与人类活动和污水处理厂分布显著相关。微污染物的生态风险图2 不同类别微污染物对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造成风险的比例(a.枯水期,b.平水期)。根据平均浓度(c)和最大浓度(d)确定的优控污染物(TUs1)在平水期,96.7%、100%和100%区域的藻类、无脊椎动物和鱼类受微污染物的慢性影响,这一比例高于枯水期(分别为41.7%、98.3%和100%)。在平水期,8.3%、33.3%和1.7%区域的藻类、无脊椎动物和鱼类处于高风险,而枯水期的比例分别为11.7%、3.3%和0%。有机磷农药(OPPs,杀虫剂)、三嗪类农药(TPs,除草剂)和OPEs占鱼类、藻类和无脊椎动物风险的最大比例,在枯水期分别占47.9%、46.6%和 56.5%。与平水期相比,不同的是拟除虫菊酯对鱼类风险的占比最大(图2a-2b)。这些结果表明,微污染物是威胁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根据微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对其生态风险进行排序(图2c-2d)。18种微污染物被确定为优控污染物,其中高风险和中风险分别有7种和11种。TU分别为445.9、300和182.4的λ-氯氟氰菊酯、六嗪酮和磷酸三(2-乙基己基)酯(TEHP)的风险最大,验证了农药和OPEs的潜在风险。此外,敌敌畏、吡虫啉、毒死蜱和三(1-氯-2-丙基)磷酸酯(TCPP)表现出较高的环境风险。该优控清单有助于管理和控制北京市甚至其他类似大型城市地表水中的微污染物。不同空间尺度土地利用对生态风险的影响图3 枯水期(a、b和c)和平水期(d、e和f)河岸带不同尺度(0.1~15km)内耕地、不透水表面和植被地与藻类、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生态风险的关系研究了不同空间尺度土地利用对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慢性风险的影响(图3)。当河岸带缓冲区分别超过5 km和2 km时,耕地对无脊椎动物和藻类的慢性风险有显著影响(p)(图3b和3c),平水期影响最大的是缓冲区范围分别为1 km、2 km和5 km(图3e)。对于植被地,所有尺度缓冲区的土地利用(宽度为0.1 km的缓冲区除外)对慢性风险表现出显著的负效应(p和3f)。河岸带缓冲区中大于2 km的土地利用类型对三类水生生物的慢性风险有显著影响,表明太宽泛的河岸带缓冲区范围并不能解释当地的污染状况。在规划土地利用策略时,必须考虑最佳河岸带缓冲区,这有利于以较低成本获得理想的生态效益。图4 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的气候条件和人类土地利用对藻类、无脊椎动物和鱼类慢性风险的直接和间接效应(a)及相应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系数(b)利用SEM确定了人类土地利用和气候条件对三种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生态风险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图4,χ2=14.784,df=17,CFI=1,RMSEA=0.000)。人类土地利用对水质参数(WQPs)和新污染物浓度有显著的正效应,尤其是对NH3-N(标准化路径系数β = 0.40, Pβ = 0.87, Pβ=0.91,PP种优控污染物,该清单可能有助于大型城市的微污染物管理和控制。不同空间尺度土地利用对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的慢性风险效应不同,其结果对规划土地利用管理和流域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多重胁迫因素,包括气候条件、污染排放,尤其是人类土地利用,影响着微污染物的生态风险。在控制流域内的微污染物时,有必要同时考虑这些多重因素。然而,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影响,它与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在短期内不明显。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多地关注微污染物与长期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淡水生态系统中多重压力源的相互作用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重视这些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本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
  • 上海海洋大学成立海洋生态系统与环境实验室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系统与环境实验室于7月5日挂牌成立。该实验室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陈长胜领衔,以全球和近岸海洋生态物理与生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为研究重点,研发海洋数值模拟技术,培养一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一流的科研团队,为海洋环境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据了解,该实验室采用国际前沿合作的创新模式,与路易斯安那大学教授李春雁、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教授季如宝等国际物理海洋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合作,旨在成为国内海洋生态系统与环境研究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 八项标准!生态环境部发布《生物多样性(陆域生态系统)遥感调查技术指南(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等八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意见的通知。
    近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关于公开征求《生物多样性(陆域生态系统)遥感调查技术指南(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等八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意见的通知。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管理,我部在前期征求意见基础上,组织修改形成《生物多样性(陆域生态系统)遥感调查技术指南(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等八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现再次公开征求意见。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可登录我部网站(http://www.mee.gov.cn/)“意见征集”栏目检索查阅。八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分别为: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技术指南、转基因植物环境释放的生态风险评估导则、抗虫转基因植物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外来入侵植物对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影响评估技术导则、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观测固定样地的设置、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红外相机技术、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设标准、海洋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标准。(详情见附件)征求意见单位名单.pdf生物多样性(陆域生态系统)遥感调查技术指南(第二次征求意见稿).pdf《生物多样性(陆域生态系统)遥感调查技术指南(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转基因植物环境释放的生态风险评估导则(试行)(第二次征求意见稿).pdf《转基因植物环境释放的生态风险评估导则(试行)(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pdf抗虫转基因植物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第二次征求意见稿).pdf《抗虫转基因植物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pdf外来入侵植物对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影响评估技术导则(第二次征求意见稿).pdf《外来入侵植物对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影响评估技术导则(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观测固定样地的设置(第二次征求意见稿).pdf《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观测固定样地的设置(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红外相机技术(第二次征求意见稿).pdf《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红外相机技术(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设标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pdf《海洋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标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海洋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标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pdf《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设标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
  • 用户之声 | 涉及超深海生态系统的微塑料污染调查
    我们采访了纽卡斯尔大学的Alan Jamieson博士,他目前正在从事环境领域的开发和应用工作,尤其是海洋微塑料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调查。 Q:Jamieson博士,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接受采访。首先请您介绍一下目前的研究内容。以及,请谈谈您至今为止的发现和成果。 我目前主要在对海洋的最深处,即6000米以上深度的“超深海区域”进行探究。海洋的最深处存在着巨大的海沟,在不久之前,我们还对它几乎一无所知。我们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了解各种海沟中的超深海生物的生态、栖息地和其间的关联。至今为止,我们成功调查了9处海沟,其中包括地球的最深处。在调查中,我们成功收集了众多甲壳类端足目生物的样本。   数年前,在调查海洋最深处受到的人类影响时,我们在最深处的样本中发现了极高残留性的有机污染物质(PCB和PBDE)。这一事实非常令人震惊,全球各界也通过媒体表达了重大的关注。当时有很多人问道,这是否表示超深海区域的生物也会摄取到塑料。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担忧,也成为了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我们通过与岛津公司的合作发现,在最深处的6个海沟里,众多超深海生物都在摄取塑料。此外,我们与位于英国米尔顿凯恩斯的Shimadzu UK合作,对样本材料进行了成功的分析。   我之所以会有将塑料作为海洋最深处的研究材料的想法,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我只是单纯地想要展现人类的活动范围,并动摇大家对于“陆地和海面附近的活动不会对深海造成影响”这样的认知。“只要看不见就不用在意”的想法实在是太天真了。只要是进入了海洋的东西,最终都会沉入海底。因为除了沉底以外无处可去,它们就会不断累积。其次,我想要评估它们对尚未探明的生态系统的影响。在这方面,我最担心的是失去调查这些生态系统原本状态的机会。这些生态系统已经被污染了,之后才成为调查的对象。(A)Hirondellea gigas,(B)Hirondellea dubia,(C)Eurythenes gryllus Q:请谈谈您选择和岛津合作的原因。   这个课题和我们通常开展的研究不同,因此我们最初是处于几乎一窍不通的状态。我们本打算利用化学系的FTIR设备来分析微小的纤维原料,但很快就发现它并不适合这种用途。我们大学是岛津产品常年的顾客和用户,于是经由本校技术人员的介绍,我接触了岛津的业务负责人Dan Parnaby先生,并询问了岛津技术所能起到的作用。Dan非常的亲切,并向我介绍了在米尔顿凯恩斯镇任职的Bob Keighley先生。我们谈论了即将开展的研究事项,我还向Bob提出要求,希望他能展示岛津的技术实力。此后,我们就决定在这个项目上展开合作。此外,Sky News对“Ocean Rescue”活动表达了其参与此项调查的强烈意愿,因此我们邀请其拍摄团队来到岛津的设施场地,对调查过程进行了现场拍摄。   岛津对这个项目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为了得到互相有益的结果而通力合作。 Q:本公司的设备起到了哪些作用呢?   在位于英国米尔顿凯恩斯的Shimadzu UK Limited的实验室中,我们使用了连接有红外显微镜(AIM-9000)的傅立叶变换分光光度计(FTIR,IRTracer-100)。我们对每一根纤维进行手动提取,将其放到FTIR的反射载玻片上,通过反射法进行测量,或者用金刚石池压紧纤维之后通过透射法进行测量。尤其是在透射法方面,我们得到了非常可靠的结果。我们用岛津显微镜自带的大视野相机观察了纤维,确定了需要进一步调查的地方。此外,我们使用了宽带MCT(碲镉汞)检测器,在透射模式和反射模式(在约20秒内进行50次扫描)下进行了测量。我们扫描了各根纤维上的3个点,并与岛津材料谱库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寻找与之相同或类似的材料。对于结构罕见的纤维,我们又进一步对多处进行了扫描,确认了其化学成分。对于设备的优良操控性和得出结果的速度,我们都感到非常惊叹。Shimadzu UK Limited实验室安装的红外显微镜(AIM-9000)(右)以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IR Tracer-100)(左) Q:最后,请谈谈您对分析设备和测量器械供应商的期望。   关于此类技术的发展和用途,希望各厂商能向研究人员提供相关的信息。尤其是对于FTIR显微镜测量等特定的技术,我非常希望了解相关的最新信息。非常感谢您今天接受采访。我们今后也将竭尽全力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 关于Jamieson博士的研究内容,详情参见此处。 Shimadzu Journal Vol.7「Microplastics and synthetic particles ingested by deep-sea amphipods in six of the deepest marine ecosystems on Earth」
  • 海尔欣昕甬智测受邀参加中国生态大讲堂“2023年生态系统变化监测技术精品培训班” 专题讨论
    2023年生态系统变化监测技术精品培训班将于6月12-15日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进行。该培训班由中国科学院人事局资助(科发人函字〔2023〕22号),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生态系统监测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涉及学科面广、专业性强、技术更新快、数据质量要求高。因此,生态监测人员应具备基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及时更新。本次培训班针对国家生态系统变化监测的需求,面向各类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保护地等的监测技术人员,开展各类生态系统及生态要素监测指标、技术与方法培训,以期提升生态站与保护地等的监测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以国际生态系统监测最新进展、各类生态系统要素监测技术与规范、各类生态系统综合监测技术与规范、生态系统监测数据的管理与共享为主要议题,以重点内容讲授、专题研讨、测试评估为培训方式。其中,宁波海尔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受邀参加专题研讨。总经理王胤博士将针对公司品牌“昕甬智测”HT8800系列便携式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仪,分享题为A portable, high-precision optical analyzer based on hybrid laser absorption cell for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s of N2O, CH4 and CO2 fluxes from soils(基于混合激光吸收池的便携式高精度光学分析仪,可同时测量土壤中的N2O、CH4和CO2通量)的案例应用与相关成果。该项目由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宁波海尔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宁波诺丁汉大学联合研究。相关成果也在EGU2023中进行口头论述。【相关案例】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户外现场实验(点击查看)
  • 会议日程 | 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
    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理加云学堂(第十期)会议时间:2021年9月7日(星期二)参会方式:网络线上直播01 背景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由此产生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影响日渐深重。2021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我们应对气候变暖的国际行动的一部分。面对碳中和的需求,减排(减少CO2排放)和增汇(增加CO2吸收)是两条根本的途径,我们应在尽可能减排的同时大力采取增汇措施。以SIF植被遥感、湍流涡动通量、多通道土壤呼吸等为代表的天空地一体化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撑。为更好地开展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长时序动态监测,建立多源、多尺度、多要素的综合监测数据集,推动新技术在碳中和背景下天空地一体化温室气体观测系统中的运用。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9月7日以网络会议的形式召开“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02 会议目的面向广大科研人员,开展碳中和背景下SIF植被遥感、湍流涡动通量、多通道土壤呼吸等监测技术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数据分析和应用研究进展等多方面为主的技术交流和培训,促进不同学科领域学者间的交流,提升野外生态台站的观测技术水平。03 会议内容1.天空地一体化温室气体观测技术前沿的科学问题2.天空地一体化温室气体观测技术的基础理论与方法3.天空地一体化温室气体观测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进展04 会议日程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上午孙宝宇 总经理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9:00~9:05致辞旭日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9:05~9:45高寒生态系统氮循环与气候变化魏达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9:45~10:25基于观测的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10:25~10:30休息时间汪金松 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0:30~11:10增温对高寒草甸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张欣 博士内蒙古农业大学11:10~11:50基于碳同位素分析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碳释放主要途径及其成因孙宝宇 总经理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11:50~12:10生态系统碳循环测量技术及应用介绍休息时间下午郑宁 博士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13:30~14:10温室气体通量观测及其研究进展邵长亮 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14:10~14:50蒙古高原通量观测原文文 博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14:50~15:30华北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观测研究15:30~15:40休息时间(互动环节)张晓春正高级工程师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15:40~16:20GB/T 34286-2017《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测量 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法》GB/T 34287-2017《温室气体 甲烷测量 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法》内容简介吕洪刚高级工程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16:20~17:00中国近海大气温室气体观测与分析丰怀泽植被遥感工程师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17:00~17:30SIF:不止于空中的通量塔05 会议时间、形式1.会议时间:2021年9月7日(星期二)2.会议形式:网络线上直播06 注意事项本次研讨会不收取费用。
  • 生态环境部公开征求《生物多样性(陆域生态系统)遥感调查技术指南(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等八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管理,我部在前期征求意见基础上,组织修改形成《生物多样性(陆域生态系统)遥感调查技术指南(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等八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现再次公开征求意见。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可登录我部网站(http://www.mee.gov.cn/)“意见征集”栏目检索查阅。  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均可提出意见和建议。有关意见和建议请书面反馈我部,电子版材料请同时发至联系人邮箱。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23年10月28日。  联系人: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李圆圆  电话:(010)65645434  传真:(010)65645436  邮箱:shengwuchu@mee.gov.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2号  邮编:100006  附件:  1.征求意见单位名单  2.生物多样性(陆域生态系统)遥感调查技术指南(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3.《生物多样性(陆域生态系统)遥感调查技术指南(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4.转基因植物环境释放的生态风险评估导则(试行)(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5.《转基因植物环境释放的生态风险评估导则(试行)(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6.抗虫转基因植物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7.《抗虫转基因植物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8.外来入侵植物对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影响评估技术导则(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9.《外来入侵植物对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影响评估技术导则(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10.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观测固定样地的设置(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11.《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观测固定样地的设置(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12.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红外相机技术(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13.《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红外相机技术(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14.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设标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15.《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设标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16.海洋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标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17.《海洋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标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  2023年9月26日  (此件社会公开)
  • 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第一轮通知)
    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时间:2023年8月29日参会方式:线上承办单位主办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国家创新联盟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协办方: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美国Picarro公司01 背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一直扮演着重要的碳汇角色,巩固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是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对于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源汇功能、量级、分布、动态和驱动因素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就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准确观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基于单一方法的观测通常存在着观测要素单一和尺度单一等问题,且可能受到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和误差的影响而建立多方法的立体联合观测,如将SIF遥感、涡度相关法、箱式法和通量梯度法、同位素观测技术等观测方法相结合。一方面,各方法之间可以相互验证,提高观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各方法之间又可以相互补充,可用来建立多源、多尺度、多要素的综合监测数据集。进而,可以更全面和综合地评估生态系统碳通量,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更有效地制定减排增汇策略,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为了推动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的发展,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拟定于2023年8月29日召开“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此次交流会将以线上的形式进行。02 会议目的面向广大科研人员,开展“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SIF、湍流涡动通量、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和相关同位素通量等要素的观测方法、基础理论、数据分析和应用研究进展等方面的技术交流和培训,促进不同学科领域学者间的交流,提升野外生态台站的综合观测技术水平。03 会议内容1)生态系统碳源汇观测技术的基础理论与方法2)生态系统碳源汇观测技术的前沿科学问题3)生态系统碳源汇观测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04 会议日程会议特邀专家与报告信息,将于第二轮通知发布,敬请关注。05 会议时间、形式1.会议时间:2023年8月29日2.会议形式:网络线上直播06 注意事项本次研讨会不收取费用。07 报名方式关注“理加联合”微信公众号,回复“碳中和”
  • 祝贺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圆满成功!
    2021年9月7日,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在线上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林科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西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新疆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近200余个单位的专家学者及业务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直播间访问次数达5000余次。9月7日9:00会议开始,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孙宝宇总经理为会议致开幕辞,欢迎前来参会的各位老师,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在上午的报告中,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旭日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魏达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汪金松 博士、内蒙古农业大学张欣 博士、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孙宝宇 总经理分别介绍了高寒生态系统氮循环与气候变化、基于观测的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增温对高寒草甸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基于碳同位素分析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碳释放主要途径及其成因、生态系统碳循环测量技术及应用介绍。在下午的报告中,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郑宁 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邵长亮 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原文文 博士、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张晓春 正高级工程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吕洪刚 高级工程师、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丰怀泽 植被遥感工程师分别就温室气体通量观测及其研究进展、蒙古高原通量观测、华北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观测研究、GB/T 34286-2017《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测量 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法》GB/T 34287-2017《温室气体 甲烷测量 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法》内容简介、中国近海大气温室气体观测与分析、SIF:不止于空中的通量塔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介绍。本次交流会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采用线上直播形式,各位老师通过共享屏幕、语音及文字对话等方式,快速进行问题答疑。培训过程中大家专心听讲,面对其中的难点,积极参与线上交流,学习氛围良好,互动热烈。此次线上会议还有直播抽奖环节,共抽取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由此产生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影响日渐深重。2021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我们应对气候变暖的国际行动的一部分。面对碳中和的需求,减排(减少CO2排放)和增汇(增加CO2吸收)是两条根本的途径,我们应在尽可能减排的同时大力采取增汇措施。相信通过此次交流会的学习,参会的老师和同学对SIF植被遥感、湍流涡动通量、多通道土壤呼吸等为代表的天空地一体化温室气体监测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如您有任何需要,欢迎随时联系我们,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将竭诚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服务。
  • 249万!内蒙古七老图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仪器设备采购(进口设备)
    项目编号:CFZCKQS-C-H-220009项目名称:内蒙古七老图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仪器设备采购(进口设备)采购方式:竞争性磋商预算金额:2,490,000.00元采购需求:合同包1(其他仪器仪表):合同包预算金额:2,490,0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最高限价(元)1-1其他仪器仪表插针式植物茎流计1(套)详见采购文件150,000.00-1-2其他仪器仪表稳态气孔计1(台)详见采购文件50,000.00-1-3其他仪器仪表便携式叶面积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140,000.00-1-4其他仪器仪表植物生长测量系统1(套)详见采购文件190,000.00-1-5其他仪器仪表植物冠层图像分析系统1(套)详见采购文件180,000.00-1-6其他仪器仪表全自动凯氏定氮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420,000.00-1-7其他仪器仪表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测量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440,000.00-1-8其他仪器仪表土壤碳排放测定系统1(套)详见采购文件350,000.00-1-9其他仪器仪表连续流动分析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570,000.00-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合同履行期限:自合同签订日期起30日历天
  • 生态系统碳源碳汇观测技术与学术交流会(第一轮通知)
    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碳源碳汇观测技术与学术交流会第一轮通知理加云学堂(第十三期)会议时间:2022年9月6日(星期二)参会方式:网络线上直播01 会议背景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人类的影响也日益严重。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碳达峰”和“碳中和”于2021年两会上被提出,并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暖的国际行动的一部分。减排(减少CO2排放)和增汇(增加CO2吸收)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两条根本途径,生态系统作为自然界的主要碳汇,增强其碳汇功能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但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源、碳汇功能、量级、分布、动态和驱动因素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就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准确观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SIF植被遥感、湍流涡动通量和多通道土壤呼吸等为代表的天空地一体化碳源、碳汇监测技术,可以为生态系统碳通量监测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同时有助于更好地开展长时序动态监测,建立多源、多尺度、多要素的综合监测数据集,推进我们对不同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的认识。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将于2022年9月6日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召开“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碳源碳汇观测技术与学术交流会”。02 会议目的面向广大科研人员,开展“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SIF植被遥感、湍流涡动通量、多通道土壤呼吸等监测技术以及数据综汇及管理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数据分析和应用研究进展等方面的技术交流和培训,促进不同学科领域学者间的交流,提升野外生态台站的综合观测技术水平。03 会议内容🔸生态系统碳源碳汇观测技术的基础理论与新方法;🔸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的前沿科学问题;🔸生态系统碳源碳汇观测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04 会议日程会议特邀专家与报告信息,将于第二轮通知发布,敬请关注。05 注意事项本次研讨会不收取费用。06 会议时间及形式会议时间:2022年9月6日会议形式:网络线上直播07 报名方式关注微信公众号“理加联合”,回复“报名”,填写表单即可我们将根据报名人数来选择对应的网络直播方式08 联系我们BeijingLICA (工作人员微信号)添加工作人员微信,邀请您进入此次会议交流群
  • 理加联合参加2023年生态系统变化监测技术精品培训班
    6月12-15日,2023年生态系统变化监测技术精品培训班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顺利举办。本次培训班由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培训从国际生态系统监测最新进展、各类生态系统要素监测技术与规范、各类生态系统综合监测技术与规范、生态系统监测数据的管理与共享四个方面展开,多名授课专家到场进行了一场兼具前瞻性和实用性的内容培训。应主办方邀请,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参加本次培训班,并设立展台,展示产品及其信息,吸引了大量的专家学员前来参观咨询。同时,孙宝宇总经理在会上作报告“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立体监测方案及实践”,分享了土壤温室气体通量检测系统、水碳通量监测系统等相关产品,精彩的报告赢得了现场培训专家和学员的广泛好评。会议的最后,举办方组织了“最受欢迎的十台(套)仪器评选”活动,由培训班的学员现场投票评选。活动结束,我们以全场最高票位列榜首,夺得最受欢迎的十台(套)仪器评选的第一名。这标志着行业内对我们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领域所做成就的肯定,也预示着公司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此次获奖结果,体现了理加联合在环境监测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我们提供的产品与解决方案能有效应对生态环境变化,并获得行业内专业用户的广泛青睐与信赖。我们将积极加强与行业内专业机构和科研人员的交流合作,深入分析行业动态与需求,不断优化技术视野和解决方案,加速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我们相信,在专家团队和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司一定能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为科学研究提供更为全面与精准的技术手段。2023年生态系统变化监测技术精品培训班的开展,为评价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生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依据,也给检测人员和相关科技公司提供了学习机会,对于生态环境的科技化监测和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 理加联合参加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二十六次工作会议
    2024年8月28-30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26次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该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科技基础能力局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主办,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主要承办。会议主要围绕生态系统观测与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壤、水、碳、氮”等关键生态参数的研究,探讨生态监测技术的发展、数据管理以及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生态系统研究的能力。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988年开始筹建,经过2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步现形成了一个由42个生态站、5个学科分中心和1个综合研究中心构成的生态网络体系,已经成为我国野外科学观测、科学实验和科技示范的重要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目前,CERN已是中国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的骨干成员,也是与美国长期生态研究网络(LTER Network)和英国环境变化网络(ECN)齐名的世界三大国家级生态网络之一,在引领我国和亚洲地区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国际公认科技贡献,在全球地球观测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次会议主旨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各成员单位和各台站对水、土、气、生四大要素的监测过程中,新设备、新技术和室内相关分析仪器的更新、发展和应用情况的了解。应主办方邀请北京理加联合参加此次盛会。现场我司工作人员详细的向参会人员展示了最新的水、土、气、生四大要素的监测设备与应用介绍。本次会议通过与各位同行业者的深入交流,公司进一步加强了在水、土、气、生四大要素的监测设备和技术的宝贵经验,并获得了关于前沿技术和行业趋势的宝贵见解。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