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园林小气候观测站

仪器信息网园林小气候观测站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园林小气候观测站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园林小气候观测站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园林小气候观测站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园林小气候观测站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园林小气候观测站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园林小气候观测站相关的解决方案。

园林小气候观测站相关的资讯

  • 中国气象局已建成117个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
    12月1日上午,中国气象局举行12月新闻发布会,发布《2022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在会上介绍称,截至目前,中国气象局已建成117个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12月1日,中国气象局发布《2022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总第12期)》。张兴赢指出,温室气体减排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昨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在迪拜召开,本次大会将开展《巴黎协定》签署以来的首次全球盘点。11月15日中美双方发表了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两国元首在会谈中强调当下关键十年中美共同加快努力应对气候危机的重要性,未来全球将在气候变化的适应、减缓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合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与挑战。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公报指出,2022年全球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继续突破有仪器观测以来的历史纪录,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分别达到417.9±0.2 ppm、1923±2 ppb、335.8±0.1 ppb,相比2021年,2022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幅约2.2 ppm,大气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增幅分别达16 ppb和1.4 ppb。报告指出,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比工业化前平均水平高出50%,但其增长率略低于前一年和前十年的平均水平,这很可能是由于碳循环的自然、短期变化造成。尽管科学界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有广泛的了解,但关于碳循环以及海洋、陆地生物圈和多年冻土区的碳通量仍存在一定不确定因素。因此,今年6月第19届世界气象大会批准建立新的全球温室气体监测计划,把所有天基和地基观测系统以及建模和数据同化能力集中在一起,提供一个综合的、可操作的框架,以便能够说明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自然的源和汇,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的实施提供重要信息和支持。中国气象局非常高度重视温室气体监测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瓦里关建立了全球大气本体观测站,陆续建成了由1个全球大气本底站和6个区域大气本底站组成的大气本底观测站网。实现对《京都议定书》管控的7大类30余种温室气体观测,形成了观测-运行监控-维护标校-质量控制-应用分析等于一体的温室气体本底观测业务体系。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开展甲烷观测,2009年起逐步在其他区域本底站建立在线观测业务,积累了我国最长序列的高精度甲烷观测资料。“截至目前,中国气象局已建成117个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张兴赢称,为了进一步强化全球温室气体监测能力,2016年起,我国陆续发射了5颗具备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监测能力的卫星。“近日,也就是19号启动了面向碳盘点的下一代全球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项目。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的温室气体立体观测能力。”未来,中国气象局还将进一步提升观测能力,形成覆盖我国16个气候关键区并辐射全球主要纬度带的全要素温室气体本底观测骨干网。并计划于2025年发射风云3号气象卫星08星,这颗星将搭载更高性能的全球温室气体监测仪器。“下一步,我国将基于先进高精度的天空地一体化的全球温室气体观测数据,来支持和发展完善我国自主的全球碳源汇监测核校支撑系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顺利实现我国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提供科技支撑。”
  • 中国气象局首批10个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业务运行
    3月1日,通过业务运行准入,中国气象局首批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正式业务运行,将进一步增强我国气候变化监测评估能力,持续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成效科学评估与碳排放核算提供数据支撑。首批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包含山西、江苏、浙江、广东四省的10个台站,涉及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应用气象观测站(环境),均满足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的观测系统组成及性能要求等,并历经3个月试运行。此次业务准入工作持续近一年,并经过广泛调研和专家论证。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大气成分室高级工程师娄梦筠介绍,与此前的温室气体观测站相比,首批准入运行的台站多了一个限定词“高”——技术标准高,直接对标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计划(WMO GAW)及欧洲综合碳监测系统(ICOS)等温室气体监测指标。江西省对口指导组组长为台站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供图:江西省气象局业务运行及质量要求高,观测过程质量保证对标国家大气本底站,包括但不仅限于运行监控、数据质控、考核评估等多个关键环节,数据获取率和正确率参考国家大气本底站水平(≥95%)。观测系统及仪器精度高,能够实现对温室气体浓度的准确、精密测量,以及对温室气体超低浓度变化的灵敏监测。标气溯源等级高,统一溯源至气象部门最高计量标准,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度和可比性。业务准入门槛高,通过严格把关,首批申请业务运行准入台站仅四分之一通过评估。广东省探测中心举办业务准入培训班 供图:广东省气象局在业务运行准入过程中,专家发现部分台站使用的除水设备在运行期间对温室气体浓度存在一定影响。为此定期开展业务运行准入工作会,完善相关指标要求,排除影响数据质量的问题,保证业务运行台站观测数据的高质量。对口指导组现场指导、推进安徽省业务准入工作 供图:安徽省气象局作为首批入选台站,2012年建站的山西临汾国家基本气象站在温室气体观测方面积累了较好的长时间序列数据和经验。站长李乐乐说,下一步,台站将持续优化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业务运行工作,进一步摸清家底,助力减污降碳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未来,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将继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推进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的业务运行准入工作。据悉,中国气象局于2021年成立国家级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建成了我国碳中和行动有效性评估系统,并发布了我国首份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名录。下一步,气象部门将充分发挥现有温室气体观测站网与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构建覆盖我国主要城市和区域的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网,规范全国气象部门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的业务运行。
  • 河南首批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在平顶山试点
    经过前期的选址、土壤水分常数的测定等充足的准备工作,10月12~15日,由河南省气象局和市气象局共同筹建的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相继在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西滍村及各县(市)进行最后的仪器安装、调试。至此,该市7家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建设全部完成,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落后的人工土壤水分观测工作,标志着平顶山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服务全市粮食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该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伏牛山和黄淮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于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域,降水的年际变化及季节变化较大,加之受复杂地形、地貌的影响,干旱发生频繁,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多年来,气象部门始终把对为农业生产服务放在气象服务的第一位,通过高科技的技术手段,观天测雨,趋利避害,为我市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土壤水分观测是气象为农业服务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土壤水分的监测,就是通过连续的、定点的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掌握土壤墒情的动态变化,为农业生产服务提供第一手实况资料。但是,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在土壤水分观测设施和技术方面长期处于落后的人工操作状态,这不仅不能适应目前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需求。为此,由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共同研究开发了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经过前期的实验研究,目前已进入面对全国进行推广、安装阶段。根据中国气象局部署,河南省作为全国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建设试点省,要率先安装并投入业务化运行;平顶山市是先期试点单位之一。   这次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站建设,由中国气象局投资,河南省气象局和平顶山市气象局共同承建。首期分别在新华区、鲁山县、舞钢市等县(市、区)建立7个监测站,总投资约65万元。今后根据服务需求,还将逐渐增加观测点密度,扩大观测区域覆盖面,以便全面掌握全市各地土壤水分含量情况及土壤水分变化情况,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 湖南今年将建成29个大气负离子观测站
    9月21日,湖南省气象局举办大气负离子观测站网建设听证会,为大气负离子观测网建设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负离子常被人们称为“空气维生素”。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清新空气的负离子标准浓度为每立方厘米空气中不低于1000至1500个。   湖南省大气负离子观测站点从2011年开始第一期试点建设,目前已基本建成18个,到今年年底将建成共计29个,每个市州2个,另外省级1个。目前长沙市在岳麓山和暮云郊区建有两个观测站点,其中暮云郊区监测站点的大气负离子监测数据已在气象官方网站向社会公布。   就大气负离子观测站网第二期建设,湖南省气象局举办听证会。听证会特邀请了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和新闻媒体代表参加,并向社会广泛征集到了9位听证代表,其中有律师、教师、陪审员、个体经营户以及公司总经理等。   参与听证的代表建议,监测站除了建在城市区和景区,也要在城郊结合部和工业园区建设,同时希望利用好监测数据,广泛向社会公布。   在听证代表发言结束后,省气象局参会领导表示,将结合实际,对参会代表的意见进行认真汇总、整理、采纳,进一步对建设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其观测站网布局更科学。今后,在向社会公布大气负离子监测数据的同时,还将利用负离子与气象条件关系,开展负离子浓度气象条件预报,有效增加服务内容,满足我省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 抚顺建6个土壤水分观测站 以大数据信息服务三农
    11月16日,记者从抚顺市气象局获悉,该市已顺利完成了抚顺县后安镇、清原满族自治县大孤家镇和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3个新型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的建设任务。至此,全市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总数达到6个,观测站网布局更加合理,气象大数据信息将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此次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建设采用了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该观测仪由传感器、采集器、监测计算机、数据中心服务器四部分组成,能够实现对各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量、重量含水率、相对湿度、浅层地温、草温等要素的连续、自动观测,通过GPRS通信技术每小时上传一次数据资料。  与常规的土壤观测方式相比,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可在同一地点连续不间断测量,测量水分值的范围广、灵敏度高,设备仪器具有安装工程量小、不扰动土壤、易于维护、测量精度较高的特点。  目前,新建的3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顺利通过调试,投入试运行,标志着抚顺市土壤水分观测已步入了24小时不间断的全天候监控时代。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通过国家验收
    5月10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顺利通过国家验收。验收委员会认为,项目法人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和共建单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按期、全面、优质完成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建设任务,各项指标达到或优于批复的验收指标。LHAASO的1/4规模探测装置于2019年4月投入试运行,全规模探测装置于2021年7月投入试运行,整体性能可靠,具备长期稳定的科学运行能力。LHAASO充分利用特定地域4410米优越的高海拔条件和先进技术优势,成为目前世界上最灵敏的超高能伽马射线探测装置、世界上灵敏度最高的甚高能伽马射线源巡天普查望远镜,以及能量覆盖范围最宽的超高能宇宙线复合式立体测量系统。LHAASO的建成运行,使之成为目前国际粒子天体物理三大实验设施之一,对促进该领域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带动前沿交叉相关学科发展和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LHAASO是以宇宙线观测研究为核心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015年12月31日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立项,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承担建设,建设周期4年。LHAASO主体工程于2017年动工,于2021年全部完成建设,已先后通过由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工艺、建安、财务、设备资产和档案五个专业组验收。此次国家验收会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由中国科学院会同四川省组织,来自国家发改委、中咨公司、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的近20位专家出席了验收会。LHAASO位于四川省稻城县海子山,平均海拔4410米,占地面积约1.36平方公里,瞄准的是当今最重要的科学前沿课题——高能宇宙线起源问题。它由5216个电磁粒子探测器和1188个缪子探测器构成的一平方公里地面簇射粒子探测器阵列、78000平方米的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18台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等三大阵列组成。LHAASO首席科学家曹臻介绍,LHAASO项目团队通过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完成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首次在大视场成像切伦科夫望远镜中大规模使用新型硅光电管,改变了这类望远镜不能在月夜工作的传统观测模式,实现了有效观测时间的成倍增长;发展了基于“小白兔”技术、适应4000米以上高海拔野外工况的大面积、多节点、高精度时钟同步技术,远距离同步精度提升到0.2纳秒,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采用了国产20英寸超大型光电倍增管,将时间响应提高了3倍,观测阈能从3000亿电子伏降低到700亿电子伏,观测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海量数据获取技术上取得显著进步,发展并实现了“无触发”数据获取,对宇宙线事例实现“零死时间”观测;采用特殊的数据筛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无损压缩,实现从海子山到高能所的实时数据传输。基于其超高的探测灵敏度,LHAASO在初步运行期间已经取得多项突破性的重大科学成果。LHAASO在银河系内发现了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候选天体,并记录到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学”时代;精确测定了标准烛光蟹状星云的超高能段亮度,发现1千万亿电子伏伽马辐射,挑战理论极限。LHAASO在建设期间即开展观测,科学成果持续产出。截至目前,基于LHAASO项目发表的期刊论文累计约215篇、会议论文约156篇。LHAASO项目建设单位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建制化研究的优势,依托设施开展观测与理论研究,并面向国内外全面开放共享。目前,已有28个天体物理研究机构成为LHAASO的国际合作组成员单位。合作组利用LHAASO的观测数据开展粒子天体物理研究,同时进行宇宙学、天文学、粒子物理学等众多领域的基础研究。LHAASO将成为以中国为主、多国参与的国际宇宙线研究中心,借助高海拔伽马天文、宇宙线的观测优势,成为独具特色、综合开放的科学研究平台。曹臻介绍,中国的宇宙线实验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1954年,中国第一个高山宇宙线实验室在云南东川海拔3180米的高山建成;1989至2000年,在海拔4300米的西藏羊八井相继启动了中日合作ASγ实验、中意ARGO-YBJ实验;LHAASO是我国第三代高山宇宙线观测站,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粒子天体物理支柱性实验站之一,使我国在高能伽马射线天文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青岛土壤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通过验收
    p   近日,“青岛 a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title=" " target=" _self"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2006-T000-1-1-1.html"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土壤 /strong /span /a 腐蚀试验站建设及数据积累”专项暨“青岛土壤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示范站顺利通过了由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组织的专家验收。专家组由7位长期从事环境腐蚀的专家组成,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主任李晓刚任组长。 /p p   青岛土壤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经过2年的建设,现试验站面积2600平方米,拥有潮土和滨海盐土两种试验场地,并具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材料土壤环境连续原位检测设施 实验室具有电化学工作站、盐雾箱、老化试验机和微生物培养箱等多套大型仪器设备,具有CMA实验室计量认证资质项目78项 试验站工作人员多年从事材料腐蚀与防护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腐蚀防护检测能力。试验站目前可开展材料自然埋藏试验、材料腐蚀与环境因素动态监测、模拟加速实验等,承担国家材料土壤腐蚀和牺牲阳极监检测项目2项,获得的青岛地区典型土壤腐蚀数据填补了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在该地区的数据空白。 /p p   青岛土壤腐蚀试验站的顺利验收,标志着青岛已成为我国第一个同时具有大气、海水、土壤国家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的城市,国家材料环境腐蚀试验平台正向着立体化的方向迈进。与会专家对青岛试验站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为试验站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青岛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拥有国家级石油储备基地,青岛土壤腐蚀试验站应面向国家石油战略储备黄岛基地等工程建设,针对目前土壤腐蚀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积累数据的同时加强土壤微生物腐蚀、土壤室内外相关性等研究工作,为土壤腐蚀相关防腐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p
  • 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出炉 环保监测设备或受益
    据中国气象局网站消息,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行动纲领,《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日前出台。   消息显示,《规划》提出了强化生态建设的气象保障、防治水土流失、推进重点地区综合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下水资源以及森林、草原、荒漠、湿地与河湖、农田、城市、海洋七大生态系统等12项建设任务。此外,《规划》提出了三方面的生态建设气象保障重点工程建设:一是生态气象观测网络建设,改扩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城市等生态气象观测站,新增生态小气候观测站、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以及生态气象灾害移动调查系统,初步建成以实时资料为主的生态气象立体监测及数据传输网络 二是生态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生态气象综合监测评估预警指标体系,建立地面监测、卫星遥感数据存储及加工系统,建立生态气象综合业务平台及信息发布和共享系统,开展生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生态保护与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 三是生态服务型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在各重点生态区加强人工增雨(雪)和防雹作业,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建设气象作业指挥服务平台,健全生态服务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增加生态用水。   大同证券投资顾问张诚认为,环保监测已成为生态治理工作的先行目标。在此背景下,环保监测设备类公司有望率先受益,其次是土壤修复和生态保护类公司。
  • 自动雪深监测仪-一款保障公路行驶畅通的超声波雪深观测站2024实时更新/全+国+派+送
    自动雪深监测仪-一款保障公路行驶畅通的超声波雪深观测站2024实时更新/全+国+派+送【型号推荐:TH-XS1,云境天合厂家实时更新,厂区直接发货】自动雪深监测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超声波发射器发射超声波信号,信号遇到障碍物(如积雪)后反射回来,被接收器接收并计算出超声波信号的传播时间。由于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已知,因此可以通过计算传播时间来得出积雪的厚度。自动雪深监测仪的优势在于其高精度测量和实时数据传输。传统的雪深测量方法通常需要人工测量和记录数据,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测量结果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自动雪深监测仪则可以自动、连续地进行雪深测量,并将数据传输至控制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从而保障公路行驶的畅通。一、产品介绍天合环境推出的TH-XS1型自动雪深监测站,采用超声波原理对雪的识别与测量技术,克服其它传感器对雪无法识别的缺点,因此检测精度比较高,通过监测所在位置的距离,得出雪的厚度,分析出单位时间的降雪量,该设备是一种专业降雪观测仪器,为无人职守的自动雪深监测报警系统,也可实现多点网络监测,通过GPRS无线网络将各点监测数据汇集控制中心统一处理,可用于气象台站、港口码头、道路交通,航空,建筑,农业,水文水利等诸多领域。二、产品特点1、低功耗采集器:静态功耗小于50uA2、标配GPRS联网、支持扩展蓝牙、有线传输3、7寸安卓触屏,版本:4.4.2、四核Cortex&trade -A7,512M/4G4、支持modbus485传感器扩展5、太阳能充电管理MPPT自动功率点跟踪6、三米碳钢支架,两节对接7、短信报警,超限后向指定的手机上发送短信8、ABS材质防护箱,耐腐蚀、抗氧化,防水等级IP66三、系统组成超声波雪深传感器、主机、立杆支架、太阳能供电系统、云平台四、技术参数1、采集器供电接口:GX-12-3P插头,输入电压5V,带RS232输出Json数据格式,采集器供电:DC5V±0.5V峰值电流1A,2、传感器modbus、485接口:GX-12-4P插头,输出供电电压12V/1A,设备配置接口:GX-12-4P插头,输入电压5V3、太阳能供电、配置铅酸电池,可选配30W 20AH/50W 40AH/100W 100AH.充电控制器:150W,MPPT自动功率点跟踪,效率提高20%4、数据上传间隔:60s-65535s可调5、7寸安卓触屏,屏幕尺寸:1024*600 RGB LCD6、传感器技术参数 名 称 测量范围 分 辨 率 准 确 度 雪深100~2000mm 1mm1mm±0.2%风 速 0~30m/s 0.01m/s ±(0.1+0.03V)m/s 风 向 0~360°(16方向) 1/16 1.0m/s) 空气温度-40-80℃0.1℃±0.3℃(25℃)空气湿度0-100%RH0.10%±3%RH大气压力30-110Kpa0.01Kpa±0.02Kpa(相对)雨量 ≦4mm/min 0.01mm ±0.2mm 光照0-18.8W LUX1lux5%二氧化碳500-5000PPM1PPM±50PPM±读数的3%土壤温度 -40~80℃0.1℃±0.5℃土壤湿度 0-100%0.10%3%
  • 我国将新增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 实现气候系统关键观测区全覆盖
    近日,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在现有7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和即将建成的广东新丰国家大气本底站基础上,在胶东半岛、黄淮、四川盆地等区域选址新建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16个气候系统关键观测区国家大气本底站全覆盖。此举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增强大气本底观测能力和温室气体本底浓度联网观测能力,加快完善国家大气本底观测站网,提升关键大气成分长期观测能力,助力应对气候变化。大气本底站观测温室气体和大气臭氧等反应性气体、气溶胶、太阳辐射等数十个要素,其观测结果体现较大尺度大气不直接受人为污染影响且混合均匀之后的平均状况。作为较早开展该项观测业务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建立了“1(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6(北京上甸子、黑龙江龙凤山、浙江临安、湖北金沙、云南香格里拉和新疆阿克达拉区域大气本底站)”共7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形成国家级大气本底观测网络。“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结合气候系统关键观测区的观测要求,中国气象局将在环渤海陆海气、黄淮农田生态、四川盆地环境、锡林郭勒草原、敦煌沙漠陆面过程、青藏高原陆面与大气过程等8个综合观测区新增国家大气本底站。在这8个尚未开展大气本底观测的气候系统关键观测区内新建国家大气本底站,将实现每个气候系统关键观测区至少有一个国家大气本底站。这样的新增选址布局,由中国气象局依据中国气候观测系统(CCOS)实施方案布局要求,按照需求牵引、科学合理、着眼长远、统筹节约的原则展开。大气本底站站址选定工作要求严苛,一般选择在远离人类活动和污染源的地区,以最大限度“还原”大气的本来面目。中国气象局对站址气流三维轨迹计算分析、环境场遥感情况、站址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规划、土地使用及基础设施等明确了具体要求,组建了由气象探测中心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专家构成的实施组,并将邀请部分专家指导选址工作,以确保站址筛选、可行性观测试验等工作的科学性、严谨性。
  • 1343万!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地面观测站建设项目(仪器设备采购第一批次)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SSGH-ZYHJ-23-03项目名称: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地面观测站建设项目(仪器设备采购第一批次)预算金额:1343.10(万元)最高限价:1343.1(万元)采购需求:(详见招标文件第四章第二部分项目需求书;仪器设备参数具体详见招标文件第四章第二部分项目需求书,标注“▲”符号为核心产品)第一包:SO2自动监测仪2台,单项产品最高限价11(万元/台);NO2自动监测仪2台,单项产品最高限价12(万元/台);CO自动监测仪2台,单项产品最高限价13(万元/台);03自动监测仪2台,单项产品最高限价12(万元/台);▲PM10分析仪2台,单项产品最高限价16(万元/台);▲PM2.5分析仪2台,单项产品最高限价18(万元/台);温室气体(CO2、甲烷)自动监测系统1台,单项产品最高限价25(万元/台);多参数气体校准仪2台,单项产品最高限价16(万元/台);零气发生器2台,单项产品最高限价6(万元/台);气象仪(五参数)2台,单项产品最高限价2(万元/台);能见度仪2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3(万元/套);城市摄影系统2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2(万元/套);安护系统2个,单项产品最高限价1(万元/个);数据采集2台,单项产品最高限价0.5(万元/台);VPN加密设备2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3(万元/套);子站数据传输与网络化质控平台2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6(万元/套);采样系统2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0.9(万元/套);减压阀2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0.3(万元/套);空调4台,单项产品最高限价0.8(万元/台);本包最高限价273.60(万元)。第二包:蒸渗仪1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10(万元/套);▲大气温室气体总量观测仪1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300(万元/套);大气温室气体总量观测仪方舱1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7(万元/套);物候相机1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3(万元/套);红外触发相机动物观测系统3套(6台),单项产品最高限价1.5(万元/套);树干截流采集系统3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2(万元/套);热扩散式(TDP)植物茎秆液流仪3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8(万元/套);高清远距离瞭望系统1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1(万元/套);多光谱相机1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7(万元/套);无线物联网卡或无线网桥1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0.5(万元/套);便携式叶面积仪1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5(万元/套);数据处理、存储设备1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10(万元/套);工作台1台,单项产品最高限价0.5(万元/台);移动工作台1台,单项产品最高限价0.7(万元/台);安防系统1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3(万元/套);大屏及视频会议系统1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11(万元/套);机房配套设施1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18(万元/套);网络安全设备1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3(万元/套);多旋翼无人机系统1台,单项产品最高限价6(万元/台);大气环境监测系统1(大气环境监测模块)1台,单项产品最高限价10(万元/台);大气环境监测系统2(环境监测传感系统)1台,单项产品最高限价13(万元/台);双关云台1台,单项产品最高限价6(万元/台);气体采集模块1台,单项产品最高限价0.8(万元/台);风速风向监测模块1台,单项产品最高限价7(万元/台);无人机电池1台,单项产品最高限价1(万元/台);多旋翼无人机系统1台,单项产品最高限价3(万元/台);高清摄像头1台,单项产品最高限价1(万元/台);无人机电池1台,单项产品最高限价0.5(万元/台);样方地建设及调查1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14(万元/套);本包最高限价476.50(万元)。第三包:监测数据可视化管理系统1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300(万元/套);本包最高限价300(万元)。第四包(进口产品,专家已论证):▲森林梯度气象生态系统1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60(万元/套);▲涡动相关系统1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57(万元/套);土壤监测系统1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8(万元/套);区域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系统1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37(万元/套);NDVI归一化指数植被测量仪1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4(万元/套);CO2 和H2O浓度的廓线监测系统1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52(万元/套);固定式土壤二氧化碳监测系统1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6(万元/套);草地梯度气象生态系统1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22.5(万元/套);生长锥3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0.5(万元/套);便携光谱辐射计1套,单项产品最高限价45(万元/套);本包最高限价293(万元)。●注:1.投标人的单项产品报价不得超过招标文件对应的单项产品的最高限价;投标报价也不得超过本项目所投包的最高限价; 2.各投标人可就本项目上述两个包分别进行投标,各包需分别制作投标文件。但最多允许中标一个包,如同一投标人在两个包中同时被推荐为第一中标候选人,则授予中标金额最高的包,其他包的第二中标候选人为第一中标候选人,依次递补。合同履行期限:详见招标文件第四章第一部分商务要求三、交货要求。本项目(是/否)接受联合体投标:否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3-11-23至2023-11-29,每天上午00:00至12:00,下午12:00至23:59地点: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网在线免费方式:社会公众可通过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网免费下载或查阅招标采购文件。拟参与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潜在投标人需先在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网上注册,获取“用户名+密码+验证码”,以软认证方式登录;也可以用数字证书(CA)方式登录。这两种方式均可进行“我要投标”等后续工作(具体内容详见招标文件)。网上下载招标文件须知:社会公众在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网浏览公告并下载招标采购文件。(详见《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网》首页“下载中心”中“电子服务系统 v2.0 电子版操作说明”)。售价:0.0(元)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甘肃省张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地 址: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东北郊盛和路联系方式:0936-8278215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甘肃盛仕国恒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地 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中山路168号融创立方产业加速器8号工位联系方式:0931-8436186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曹学峰电 话:18793141706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采购一大批仪器设备
    2011年4-5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先后采购了一大批仪器,涉及单位有海口实验站、椰子研究所、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香料饮料研究所、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等,仪器信息网编辑将其中标与招标信息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项目名称 采购内容 中标厂商与金额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海口实验站2011年实验室 设备采购项目(第一批) 香蕉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利用实验室 仪器设备购置(国产设备部分) 海南继海科技有限公司 408,500.00元 香蕉生物学实验室维修与改造(二期) 实验台柜及通风系统设备购置 广州澳企实验室设计有限公司 1,249,510.00元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海口实验站2011年香蕉品质 改良实验室仪器设备购置 智能人工气候箱、倒置荧光显微镜 原子吸收光谱仪、微波消解系统 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正置显微镜 广东省中科进出口有限公司 1,953,000.00元 热带棕榈作物研究实验室 实验台柜、通风系统采购及安装 广州市福格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 846,890.00元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椰子研究所 2011年仪器设备采购项目 包1:抑菌圈自动测量分析仪等 海南四季春投资有限公司 843,000.00元 包2:基础型中央供水系统等 广州市华粤行仪器有限公司 490,000.00元 包3: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等 海南光威科技有限公司 1,192,000.00元包4:全气候箱 海口明艺贸易有限公司 1,193,000.00元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2011年仪器设备采购项目 包1:超临界萃取设备等 广东省中科进出口有限公司 1,979,500.00元 包2:全自动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等 广东省中科进出口有限公司 1,275,000.00元 包3:快速塑性计等 广州哲天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1,376,000.00元 包4:动态光散射仪等 海南继海科技有限公司 1,164,000.00元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香料饮料研究所 2011年仪器设备 采购项目(第一批) 人工气候箱、凝胶成像系统 高速冷冻离心机、昆虫四臂嗅觉仪 多功能酶标仪、超纯水系统、 PCR仪、溶解氧/电导率测定仪 田间小气候自动观测仪 海南言成实业有限公司 635,000.00元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海口实验站2011年香蕉 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利用 实验室仪器设备购置 叶绿素仪1台、二氧化碳培养箱1台 生物分析仪1台、真空离心浓缩仪1台 电穿孔仪细胞融合仪1台、PCR仪3台 凝胶成像系统2台、电泳操作系统2台 超声波破碎仪1台、杂交箱1台 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1台 超微量分光光度计1台 双模块冷却式恒稳混匀仪1台 招标中 预算金额:151万元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2011年仪器设备采购项目 (第一批) 气象观测站1台、超净工作台4台 小型水平电泳仪4台、控温摇床2台 小型蛋白质电泳槽1台、通风柜2台 中型垂直电泳仪及配套设备1台 酶标仪1台、电热恒温水浴锅3台 种子柜1台、分子杂交系统1台 掌上离心机7台、电子分析天平6台 超纯水系统3台、水下照度计1台 振动型金属浴4台、涡旋混合器4台 自动部份收集器4台、制冰机1台 磁力搅拌器2台、样品混匀仪4台 万向摇床1台、人工气候培养箱7台 低温冰箱4台、贮存式液氮罐1台、 生化培养箱1台、鼓风干燥箱1台 全温型大容量恒温振荡器1台、 -25℃低温冷冻储存箱3台、PH计3台 招标中 气象站1台、旋转蒸发仪2台、 真空转印仪1台、药品保存柜1台 移液器1台、高效液相色谱仪1台 全自动数码凝胶图像分析系统2台、
  • 河南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仪器投入运行
    日前,河南省首个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仪器在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业务运行。   据介绍,该仪器除了能对土壤墒情和农田小气候实时监测外,还可以获取冬小麦和夏玉米不同发育阶段的图像并通过网络传输至远程服务器。未来3年,河南气象部门将充分利用这套仪器在河南省开展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人工和自动化仪器对比观测试验,研究农作物的非接触式、非破坏性、近距离、全视角的发育期及长势、密度等自动化观测技术,为制定农业气象自动化仪器安装技术标准与农作物自动化观测规范积累资料。
  • 农业部再批复多个实验站建设项目 仪器购置费超千万
    p   近日,农业部官方网站公布了多个实验站建设项目的批复,项目建设总投资在4000万以上,项目建设期为1年或2年。 /p p   本批次公布的项目中主要建设内容就是相关仪器设备的购置,涉及的仪器设备包括质谱、色谱、固相萃取、PCR仪、拉曼光谱仪等分析测试仪器以及土壤水分分析仪、植物根系监测系统、田间小气候观测仪、冠层测量仪等农业专用仪器。预计农业系统在未来两年将会有不少于2000万明确的仪器采购提前公开。 /p p   详情如下: /p table border=" 1" cellspacing=" 0" cellpadding=" 0" width=" 600" tbody tr td valign=" top" width=" 160" p strong 项目 /strong /p /td td valign=" top" width=" 113" p strong 投资金额 /strong /p /td td valign=" top" width=" 228" p strong 仪器设备购置 /strong /p /td td valign=" top" width=" 89" p strong 建设周期 /strong /p /td /tr tr td valign=" top" width=" 160" p 《关于重新上报广东省兽药饲料质量检验所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华南)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函》(粤农计[2015]137号) /p /td td valign=" top" width=" 113" p 总投资632万元,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其中仪器设备购置费585万元 /span ,工程建设其他费29万元,预备费18万元。 /p /td td valign=" top" width=" 228" p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多维色谱质谱联用系统、全自动样品消化系统、全自动固相萃取系统、全自动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系统各1台(套),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硬件设备1套。 /p /td td valign=" top" width=" 89" p 2016-2017年 /p /td /tr tr td valign=" top" width=" 160" p 《西藏自治区农牧厅关于呈报〈2015年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藏农厅计〔2015〕3号) /p /td td valign=" top" width=" 113" p 总投资827万元 /p /td td valign=" top" width=" 228" p 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检测器、超高速冷冻离心机、全自动电泳仪、荧光PCR仪、遗传分析系统、高分辨率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超低温冰箱及冻存管理系统、人工气候箱等仪器设备各1台(套)。 /p /td td valign=" top" width=" 89" p 2016-2018年 /p /td /tr tr td valign=" top" width=" 160" p 《关于报送农业部东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函》(辽农(计)字〔2015〕4号) /p /td td valign=" top" width=" 113" p 总投资388万元 /p /td td valign=" top" width=" 228" p 细胞破碎仪、全自动化学分析仪、自动气象站、高精度冠层测温仪、蒸发蒸腾测量仪、植物生理生态监测系统、差分GPS定位系统、碳通量观测系统、多通道时域反射土壤湿度监测系统、土壤养分测定仪、冷冻干燥机、显微镜(带数码摄像系统)、叶面积仪、低温冰箱各1台(套) /p /td td valign=" top" width=" 89" p 2016-2018年 /p /td /tr tr td valign=" top" width=" 160" p 《关于报送农业部东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函》(辽农(计)字〔2015〕5号) /p /td td valign=" top" width=" 113" p 总投资842万元 /p /td td valign=" top" width=" 228" p 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同位素质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荧光PCR仪、遗传分析系统、生物大分子分析仪、样品种质等超低温保存系统、人工气候箱、植物光合测定系统、近红外分析仪、田间土壤呼吸监测系统、植物生理生态监测系统、全自动电泳系统各1台(套) /p /td td valign=" top" width=" 89" p 2016-2018年 /p /td /tr tr td valign=" top" width=" 160" p 《关于报送农业部东北设施园艺工程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函》(辽农(计)字〔2015〕6号) /p /td td valign=" top" width=" 113" p 总投资367万元 /p /td td valign=" top" width=" 228" p 自动气象站/田间小气候观测仪、全自动太阳分光光度计、土壤水分分析仪、差分GPS定位系统、多通道热流计各1台(套),购置物联网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购置田间施药机具、播种机各1台(套) /p /td td valign=" top" width=" 89" p 2016-2018年 /p /td /tr tr td valign=" top" width=" 160" p 《关于报送农业部东北玉米营养与施肥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项目可行研究报告的函》(辽农(计)字〔2015〕7号) /p /td td valign=" top" width=" 113" p 总投资381万元 /p /td td valign=" top" width=" 228" p 购置自动气象观测站、土壤团粒分析仪、便携式土壤呼吸测量系统、在线水质分析系统、高温消解仪、蒸渗仪、台式冷冻离心机、土壤水势测量系统、植物光谱分析仪、植物根系监测系统、土壤三相测定仪各1台(套) /p /td td valign=" top" width=" 89" p 2016-2018年 strong /strong /p /td /tr tr td valign=" top" width=" 160" p 《关于报送农业部东北地区(辽宁)果树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函》(辽农(计)字〔2015〕10号) /p /td td valign=" top" width=" 113" p 总投资416万元 /p /td td valign=" top" width=" 228" p 快速细胞破碎仪、冷冻干燥机、低温冰箱、台式冷冻离心机、显微镜、全自动化学分析仪、自动气象站、叶面积仪、高精度冠层测温仪、蒸发蒸腾测量系统、野外植物生理生态监控系统、差分GPS定位系统、碳通量观测系统、多通道TDR土壤监测系统、土壤养分速测仪、孢子捕捉仪、飞行磨系统、生物测定用喷雾塔、植物光合测定仪各1台(套) /p /td td valign=" top" width=" 89" p 2016-2018年 strong /strong /p /td /tr tr td valign=" top" width=" 160" p 《关于报送农业部沈阳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报告》(辽农(计)字〔2015〕210号) /p /td td valign=" top" width=" 113" p 总投资381万元 /p /td td valign=" top" width=" 228" p 冷冻干燥机、低温冰箱、显微镜、孢子捕捉仪、多通道TDR土壤监测系统、蒸发蒸腾测量系统、差分GPS定位系统、碳通量观测系统、高精度冠层测温仪、野外植物生理生态监控系统、自动气象站各1台(套) /p /td td valign=" top" width=" 89" p 2016-2018年 /p /td /tr /tbody /table p & nbsp /p
  • 中国气象局规范高精度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浓度自动观测系统建设
    中国气象局日前印发《高精度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浓度自动观测系统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期充分发挥气象资源优势,快速构建覆盖我国主要城市和区域的温室气体浓度高精度观测网,规范全国气象部门开展高精度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浓度及通量自动观测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指南》明确了现阶段高精度温室气体浓度与通量自动观测系统的基本观测要求,强调在布局时各地要统筹集约建设,确保测量准确度、精度等满足国家标准和技术指标要求,利用气象部门现有观测站网与资源优势,加强沟通协调、多元投入,快速构建覆盖我国主要城市和区域的温室气体浓度高精度观测网。《指南》建议在我国省会城市和重点城市,至少建设一个温室气体观测站;在区域气候代表性较好的高山气象站点,开展温室气体在线观测;在国家气候观象台、中国气象局野外科学试验基地中,选择有一定海拔高度、代表不同地球系统圈层下垫面特征的站点,开展温室气体浓度高精度观测和通量监测,以获得区分人为排放和自然碳汇作用的碳源、碳汇反演基础数据;宜选择部分具有较大区域代表性的站点,开展碳同位素观测,以获得区分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数据。“开展大气成分观测,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也是法律赋予气象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其中,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观测是气候与气候变化监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气成分观测预报预警服务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张晓春介绍。面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中国气象局于2021年组建了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并在全国数十个城市新建、改建温室气体观测站。《指南》作为气象部门开展温室气体观测的纲领性指导文件,不仅对未来站网建设做出系统性规划,也对已有站点的完善与优化给出具体指导。未来,气象部门将进一步加强温室气体观测业务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持续推进温室气体观测能力建设。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大气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本底浓度业务观测的部门,中国气象局从20世纪90年代初,率先在瓦里关大气本底站开展大气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本底浓度的长期业务化观测,积累了长序列的监测结果并获得国际认可。如今,在全国建立了以7个大气本底站为核心的全国温室气体观测网,以及较为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温室气体观测标准规范、运行保障、溯源标校等业务体系,主导编制、颁布的与温室气体观测相关的7项国家标准和7项气象行业标准,成为国内其他行业、部门和单位开展温室气体观测设备研发、组网监测等工作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 中国气象局:我国已初步形成天、空、地一体化温室气体立体观测能力
    “截至目前,中国气象局已经组建了包含60个地面观测站的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同时有3颗具备全球主要温室气体监测能力的卫星在轨运行,已初步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的温室气体立体观测能力。”1月9日,在中国气象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如是说。在此场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发布了《2021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21年,位于中国青海的瓦里关国家大气本底站观测到的二氧化碳浓度为417.0±0.2ppm、甲烷的浓度为1965±0.6ppb、氧化亚氮的浓度为335.1±0.1ppb,二氧化碳浓度较2020年增幅为2.5ppm,与全球增幅持平,甲烷浓度较2020年增幅约21ppb,略高于全球同期增幅。张兴赢在介绍《公报》时表示,中国气象局在世界气象组织(WMO)框架下,协调中国区域的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高精度观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气象局陆续建成了由1个全球大气本底站和6个区域大气本底站组成的大气本底观测站网,实现对《京都议定书》管控的7大类30余种温室气体观测,形成了观测——运行监控——维护标校——质量控制——应用分析等于一体的温室气体本底观测业务体系。张兴赢谈到,我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中国气象局作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服务"双碳"战略的重要科技支撑部门,在温室气体监测、评估、计量标准、碳源汇核算等领域不断发挥着自身优势和重要作用。下一步,中国气象局将如何进一步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对此,张兴赢表示,未来,中国气象局将进一步提升观测能力,形成覆盖我国16个气候关键区并辐射全球主要纬度带的全要素温室气体本底观测骨干网,不断提升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高精度、高密度的观测能力,进一步支撑碳源汇监测核校业务,为顺利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学监测支撑。
  • 我国三年内将布设1500套土壤水分观测仪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在河南郑州召开的2009年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建设工作会议上获悉,中国气象局拟用3年时间,在现有的1500个人工测墒点建成以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为主,以便携式土壤水分观测仪为辅的全国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网,以满足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和干旱监测服务的需求。老农业气象观测员眼中“一把尺子一杆秤,牙一咬、眼一瞪”的传统农业气象观测方式,将随着一批科技含量高、全自动化运行的现代观测仪器的使用而发生质的改变。   土壤水分贮存量及其土壤温度变化规律的监测,是农业气象、生态环境及水文环境监测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掌握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对农业生产、干旱监测预测和其他相关生态环境监测预测服务和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气象部门的干旱监测一直使用土钻和烘干的人工测量方法,观测频率为每月3次或6次。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我国干旱问题日益突出,干旱发生频次和程度明显增加,严重威胁农业生产,阻碍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特别是去冬今春河南、山东等地以及目前东北地区发生的严重干旱,使决策部门和公众对农业气象观测的自动化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建设一个疏密均匀且能有效监测干旱发生情况和作物生长实际土壤水分环境的全国土壤水分观测网,将可实现全国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和实时显示,实现单个站点的连续时间土壤水分变化监测,以及结合云图、降雨等气象资料,实现区域性干旱预警等功能。”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副司长胡雯说,“此举将达到及时监控农田干旱程度、科学灌溉和有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大大提高和改进农业气象观测水平和农业气象服务的能力,为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根据相关安排,中国气象局今年将首先在华北、黄淮地区冬小麦(资讯,行情)主产区和西南干旱易发区域优先开展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建设。同时,在31个省(市、区)每省配备3套便携式土壤水分观测仪,开展移动土壤水分观测试验示范。
  • 全球大气气溶胶-云-降水观测网络(GAONet)启动建设
    9月17日,以“全球环境变化与遥感”为主题的首届国际大气环境遥感学会(AERSS)年会在武汉开幕。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安光所承办了ANSO国际大气综合观测网络边会,边会宣布全球大气气溶胶-云-降水观测网络(Global Aerosol-Cloud-Precipitation Observation Network,简称GAONet)启动建设。   ANSO(“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成立于2018年,由中国科学院牵头、67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研机构、大学与国际组织共同组成。此前,在北半球的亚洲和亚欧交界处跨90°经度25°纬度,依托ANSO大气观测网,建设了5个大气观测站点,其观测设备均由安光所自主研制,包括小型气溶胶激光雷达、云量自动观测仪和降水天气现象仪等。在此基础上,GAONet计划延伸、拓展原有观测网络,以“垂直探测”和“网格化”为目标,在南美洲、印度洋群岛等地区建立新的观测站点,建设大气气溶胶-云-降水观测网络,服务于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研究,力图在更广的地理范围为全球气候变迁提供数据支撑。   ANSO国际大气综合观测网络边会上,来自亚欧美洲的多国专家学者分享了多份报告,较为全面的展现了ANSO大气观测网的技术应用、现有站点建设和运行,交流了在全球不同地区大气观测网的技术进展及应用等情况,总结了前一段时间在ANSO框架下建设跨国大气观测网的成果,进一步发起了建设GAONet的倡议。现场专家学者经热烈讨论,鼓掌通过建设GAONet的大会倡议,并同步成立GAONet委员会。   GAONet的建立,将为建立国际标准和规范,制定“一带一路”环境和外交政策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支撑。   本次国际大气环境遥感学会年会为期3天,来自亚欧美洲的16个国家的大气、环境、遥感、测绘、地理、光学、仪器等领域的近500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安光所学术所长刘文清院士、法国里尔大学Oleg Dubovik教授、韩国延世大学Jhoon Kim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关美宝教授、香港科技大学苏慧教授、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Daniel Rosenfeld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就大气环境遥感技术以及全球气候治理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 普洱:高精度地面温室气体监测站投入业务试运行
    6月1日,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国家基本气象站,一个高精度地面温室气体监测站投入业务试运行。该监测站可全天候高精度观测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浓度变化,还能开展风向、风速及风能资源观测。作为云南温室气体高精度观测站网的一部分,该监测站的观测数据全部并入全国温室气体观测网,为开展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传输通道和潜在源区等方向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提升气候变化监测评估能力,持续为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成效科学评估与碳排放核算提供支撑。
  • 云南首个城市热岛效应监测站网建成
    近日,云南省首个城市热岛效应监测站网在昆明主城区建成并投入运用,这不仅标志着昆明城市热岛效应强度评估研究工作正式启动,还将为昆明市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和2017年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提供更全面的决策性依据。   城市热岛现象即城区和郊区的温度差异,是反映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昆明市2017年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指标。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特征是城区气温明显高于郊区。引起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有多方面,如城市人口密集、建筑密布、各种消耗能量的设施不停地耗散大量的热能,高楼大厦林立,使城市中的气温、湿度及烟尘扩散与郊区截然不同,形成城市特有的城市气候,特别是气温和污染明显高于郊区。   昆明市主城区城市热岛效应监测站网建设按照&ldquo 四创两争&rdquo 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的城市热岛效应强度指标进行建设,更好地反映了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城市建设的最新成果。昆明市主城区城市热岛效应监测站网由昆明市气象局、昆明市创建办和昆明市园林绿化局共同出资,分别在昆明市月牙塘公园、圆通山公园和大观公园建设3套自动气象站,形成昆明城市热岛效应监测站网。观测内容包括气温、降水、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主城区城市热岛效应监测站网建成后,昆明市将进一步完善城市热岛效应动态监测机制,按年度发布城市热岛监测公报,跟踪研究昆明市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理和强度变化规律,推进城市组团规划设计、绿化隔离带设置及生态廊道建设,争取把昆明市城市热岛效应强度控制在2.5℃内。
  •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聚力攻坚温室气体观测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自主可控,观测精密——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观测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青年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为推动我国温室气体观测事业的发展而努力。紧紧围绕《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统筹规划,面向气象高质量发展对温室气体站网建设、能力提升和质量加强的业务服务要求,针对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决策部署,为精确评估我国减排成效并“摸清家底”,在精密观测和技术自主创新方面狠下功夫。创新团队由来自青海、浙江、广东、黑龙江等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以及复旦大学的20名青年组成。汇集了各单位的业务专业知识以及来自科研、高校、企业等优势资源,致力于温室气体观测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推动我国温室气体观测事业发展。该团队从我国温室气体观测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包括由于观测装备国产化不足限制大规模开展、二氧化碳/甲烷缺乏国家计量基准、观测主要在近地面垂直观测资料缺乏、温室气体浓度时空变化机制研究不够深入等,设立了四个方面共计12项任务,努力推动装备自主、计量可控、观测立体、数据可靠、服务有效。这些任务旨在解决现有观测体系存在的瓶颈,推动温室气体观测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为确保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创新团队依托于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中心,并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对温室气体基础设施和数据产品的要求,建立了高精度温室气体装备测试平台、运行监控和数据质控平台、标气管理和标准平台等业务信息化平台,为团队的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保障了观测装备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该团队在温室气体观测的立体化方法和技术上重点着力。为了弥补垂直观测资料相对较少这一不足,创新团队利用高山观测站和气象探空等平台,开展了大规模的垂直观测。以此成功获取了不同高度上的温室气体浓度和变化趋势数据,为气候模型和减排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针对观测装备的需求,该团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在光腔衰荡法国产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主机噪声降低技术取得新进展。针对国产光腔衰荡法国产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主机艾伦方差所示低频噪声较大的问题,使用多手段降低衰荡时间不确定度。采用三角环形腔极大提升有效光程,进而提升整体精度;通过抑制高阶模引入的拍频噪声,利用稳频技术压窄激光线宽等方法降低背景噪声,提升信噪比,降低探测不确定度。目前,已在两个大气本底站国产光腔衰荡法国产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主机开展观测试验。该团队完成了低干扰进气除水系统的集成、测试和应用示范。结合大气本底站业务运行和维修维护经验,采用低露点无尘压缩气源、无损渗透除湿干燥管、集成组装式电磁阀组、定制低泄率无油隔膜泵、小型化气体流量计、压力传感器等多项新技术、新装置,优化了气路结构设计,形成集成紧凑的预处理系统。目前,已在浙江省多个温室气体观测站开展应用示范。此外,该团队还完成基于小型无人机的园区观测试验预研工作。10月,在上海东滩湿地公园完成两个航次500米以下的温室气体垂直廓线研究,获得初步的甲烷浓度廓线。针对超级排放源园区,确定大致羽流分布和羽流横截面浓度分布,制定观测实验方法。该团队非常注重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为温室气体减排和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在温室气体观测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我国温室气体观测事业的发展,还为温室气体减排和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 大气研究观测站,布鲁克红外常相伴
    天虽入秋,比往年来的晚一些;因为全球变暖,还挺严重!从1901到2012年平均涨了1.5℃以上,按照这种形势,再过100年,夏天的美眉们应该穿的更清凉了吧~ 温室气体CO2和CH4的超量排放是主要原因,这个是全球共识。超量排放:物质是守恒的,藏在地底下的石油煤炭被利用燃烧后气体排放(Fossil fuel & industry),超过了陆地上光合作用吸收(Land sink)和海洋中光合作用吸收的量(Ocean sink),平衡被打破, 因此在大气中积累的温室气体逐渐增加。 这是全球大气中CO2的增长趋势 这是我国CO2的浓度分布图敲黑板 排都排了,总得知道全球不同地点的,不同大气层高度的,不同时间点大气中气体成分比例的变化。 这个时候监测的目标不局限在温室气体了,还有酸性气体,大气臭氧层等。 先气体采样再进行实验室仪器分析,实施监测自然方便,然而采集到的气体样品高度有限(几百米),而且无法连续采集。 野外监测站点具备连续采集的能力,然而采集的数据局限在所在地(经纬度和高度),且所监测气体的成分数量有限。鉴于各种原因,全球建立了多个气体监测网,基于红外技术的有如下:1. 地基中红外遥感监测网NDACC-IRWGNetwork for the Detection of Atmospheric Composition Change – Infrared Working Group(大气成分变化监测网——红外工作组),全球网点分布如下,中国暂时没有。采用Bruker IFS 125HR红外光谱仪,实验室搭建如下:2. 地基近红外遥感监测网TCCON全球网点如下,计划中有中国合肥的一个监测点,主要监测CO2, CH4, CO, N2O, H2O, HDO, HF, O2等气体。在全球范围内在工作的超过25个监测点,全部采用Bruker IFS 125HR 超高分辨率红外光谱仪。气体浓度含量从ppt到 ppm, 统统不在话下。Tip:气体的红外定性定量需要超高分辨,如下图,在极夜条件下,月光作为光源,分辨率设置到0.02cm-1得到的HNO3气体红外谱图。 3. 地基近红外遥感监测网COCCON相对于前面两个监测网,这里采用可移动,较低成本的光谱仪--Bruker EM27/SUN。这款皮实耐用的光谱仪,收到广泛的认可,全球的监测点已经超过了TCCON。相对于IFS 125HR,EM27/SUN监测的气体成分要少很多,当然,如果只关注具备C成分的气体, 那是绰绰有余的。一排排的设备在监测,服不服! 核心是Rocksolid干涉仪,真心稳! 不怕车震,多个地点奔波测试。不怕船震,随科考船到处环游世界。在草原上马震嘛,那肯定也不是问题啊。Tip:太阳光作为仪器的光源。回到原点,为什么是红外,而且必须是Bruker的?图中上半部分图谱在其他产品看来只会“乱花渐欲迷人眼”,实在看不懂; 对于Bruker红外来讲,却只是“浅草才能没马蹄”,实在没难度!
  • 张人禾院士:碳中和对气候和经济的影响亟待研究
    张人禾 复旦大学供图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各种极端天气频发,碳中和问题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碳中和问题因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而起。这些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包括少量甲烷和氧化亚氮等。研究大气与陆地、海洋间的碳循环及其介面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及地球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深入认识地球系统科学的关键,也是碳中和领域最前沿的科学挑战。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还造成高温、恶劣天气、空气污染等问题,造成人们产生过敏反应,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因此,我们要了解实现碳中和过程对气候变化、公众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和风险。实现碳中和的四个科学问题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1年全球风险报告》中,位列第一的风险是气候行动失败,第二是传染病,第三是生计危机……这些自然系统或社会系统的风险和危机并非孤立存在。比如,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而气候行动失败会关联所有其他危机。人类活动的碳排放最终会储存到大气、陆地或海洋系统中,但碳在各系统中的含量是不断变化的。大气、陆地、海洋三个系统之间存在碳交换过程,大气里的碳可以进入海洋或陆地中,同样,海陆之间的碳也能相互交换。因此,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有四个和大气科学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需要关注。一是要理解碳中和过程,知道大气中到底有多少碳,要认识气候变暖背景下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碳的变化,还要知道它们之间的碳循环过程;二是建立数值模型,建立海、陆、气耦合的大气温室气体数值模拟和数值预测模型系统。由于观测站点有限,仅靠观测无法知道碳在大气、海洋和陆地的精确分布、碳循环过程及其时间变化,因此需要建立数值模拟系统,实现海—陆—气过程与温室气体排放源、吸收汇、区域和全球温室气体变化、以及区域之间传输的准确测算并预测未来变化;三是建立大气、陆地、海洋界面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一体化观测系统,认识各圈层的相互作用,以及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四是建立社会经济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认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一体化动力学模型中实现双向耦合。碳中和不仅是自然系统的问题,和人类活动也密切关联。比如,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金融、保险、水资源、食品、农业、交通、运输、旅游、健康等社会经济系统密切相关。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紧密相连、相互作用,因此要通过动力学模型来刻画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和风险须弄清楚能源转型(实现以清洁能源为主)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问题之一。清洁能源中风能、太阳能都和大气状态有关,风能的产生取决于大气的状态(风速、风向等),太阳辐射也受大气中云和气溶胶等影响。因此,要更好地利用清洁能源,需要建立精细化大气数值模式,开展太阳辐射和风场预报。大气状况还涉及能源安全,比如,水利发电与大气降水密切相关,气温高低又影响能源消耗。此外,与大气科学有关的极端天气事件也对能源生产和供应产生重大影响。2022年夏季,中国东南部极端高温事件对电力供应造成极大考验;2008年1月,南方冰冻雨雪灾害天气,几乎使电力设施被毁;2021年2月美国东部的极冷天气让一些地区的电力、能源系统崩溃。因此,加强极端天气事件的成因和影响研究、提升预报预防能力,是保证能源安全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全球变暖不仅是气温变化问题,还涉及海洋温度、极端降水、冰川减少、海平面上升等,对自然环境产生一系列冲击。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能的影响有清晰认识,要考虑实现碳中和过程中,会带来怎样的自然环境变化,这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都至关重要。德国经济问题观察家弗里德黑姆施瓦茨(Friedhelm Schwarz)在《气候经济学》中指出,天气在全球4/5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在《斯特恩报告》中指出,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其严重程度不亚于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但碳中和过程所造成的气候变化对经济产生多大影响,有哪些风险,这些问题我们仍不清楚。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变暖对公众健康的影响上,实际上,社会经济发展与气候密切联系,碳中和过程导致的气候变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也亟待研究。以科学研究推动实现碳中和大气与陆地、海洋之间碳循环及,其介面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地球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是大气科学与其他学科的深度交叉,是深入认识地球系统科学的关键,也是涉及碳中和领域最前沿的科学挑战。对这些挑战,目前我们还给不出比较好的答案。但建立自然和社会经济耦合模型,不仅是科学制定和评估碳中和实现路径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数字设施。现在,数字地球建设已提上日程,上海也在建设数字化城市。自然和社会经济耦合模型将建立经济社会发展模型,将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数字化,这会成为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世界各国家都在进行减排和能源替代探索,因此我们更要知道这一过程对气候变化有什么影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健康有什么潜在风险,这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张人禾在“瞰见未来”2023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年论坛的演讲整理)
  • 首批国产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设备即将进场测试
    近日,第一批国产高精度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在线观测设备通过实验室测试,即将在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和浙江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开展稳定性、一致性、装备性能等外场观测测试。此举是中国气象局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加强高精尖装备研发和实施大气本底观测业务质量提升行动的具体举措。温室气体观测与分析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基础,长期、连续、准确的温室气体观测,有助于准确获得碳中和背景下主要温室气体变化,为评估碳中和行动有效性提供数据支撑。但长期以来,全球范围内高精度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在线观测设备被美国和欧洲少数国家所垄断。中国气象局针对这一领域发力,以“揭榜挂帅”等机制组织加快推进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设备自主研发进程,为观测站网国产化设备长期业务稳定运行打好基础。针对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设备研发中存在的关键指标参数和测试方法不统一、环境适应性测试和长期运行指标缺乏等问题,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成立创新团队,立足温室气体观测长期业务运行需求,对标国际先进的仪器标准和测量方法,建立了高精度二氧化碳甲烷观测设备系统性测试方法,制定了中国气象局装备许可重复性、精度、线性、准确性等13项关键指标及参数测试方法。2022年,中国气象局发布温室气体观测国产设备比对试验公告,已完成4种原理、7个型号国产设备已完成实验室测试,国产设备测试能力和专业性得到国内外厂家的认可,且形成了国内一流的温室气体在线观测设备测试平台和能力。聚焦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国产设备的核心技术,比如光腔恒温处理、波长漂移检查与纠正等,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对厂家进行深入技术指导,经过不断迭代优化,多款国产高精度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观测设备的探测精度、稳定性等指标明显提升,部分设备接近或达到同类进口设备水平,满足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计划的观测目标和可比性要求。此外,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深耕温室气体数据质量控制算法优化和研发,包括:新增9种质量控制算法,优化3种质量控制算法;数据质量控制在时间尺度上从小时级延伸至秒级;利用设备参数、气候态变化、离群异常、台站记录等信息诊断识别错误数据;基于十余年长序列数据统计分析,获取时间变率、气候极值等指标阈值,构建科学的数据质量控制指标;根据各区域源汇动态变化,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本底数据筛分方法,本底数据代表性更高。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还推进了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含卤温室气体在线观测设备以及温室气体前处理系统等设备国产化研发优化。未来,该中心将持续推进大气成分各类装备的国产化研发,改变业务观测设备由进口设备主导的局面,设备国产化率将大幅提升。
  • 我公司成功中标东太湖区域吴江气象生态观测站
    东太湖位于太湖的东南部,是太湖的主要出水通道,具有调蓄水量、泄洪排泄,及为上海、杭州、嘉兴及周边城市提供生活水源。 东太湖综合整治项目自2005年启动规划建设。首期投资近50亿,实施退渔还湖、疏浚清淤、退垦还湖和堤线调整等几大工程。几年来,逐步改善了东太湖水质和生态环境,实现东太湖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可持续发展。 但不可否认的是,东太湖水域还没有建立起足够的环境监测网络,不能为&ldquo 科学治太&rdquo 提供依据。为解决这一问题,经过现场勘查和科学论证,吴江市气象局决定在吴江庙港镇太湖生态湿地建立综合气象生态观测平台一座,该观测平台置距离下游水厂约2.2公里,占地约60平米,建成后可远程监测水质五参数、叶绿素,蓝绿藻,水体流速,气象参数以及不同水层的水质状况,并配有高清视频图像传输系统,可随时监测目标区域的水质,将为太湖水质监测测提供科学依据。 我公司有幸中标该项目,这也是我公司一直专注野外水质生态站(含浮标)市场,紧跟技术发展前沿,不断提升技术服务水平的必然结果。整个工程将于2月中旬动工兴建,预计在2011年4月底完成。2009年7月,上海泽铭公司已在阳澄湖水域建起两座固定剖面式水质气象生态监测平台,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成功运行、表现出色的一款多功能固定剖面式野外生态站。
  • 中国气象局印发通知加强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数据质量管理
    近日,中国气象局印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数据质量管理,保障全国温室气体监测评估业务开展,持续提升我国气候变化监测能力。通知从五个方面作出明确要求。一要升级完善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软件功能,确保温室气体观测数据格式标准统一。二要狠抓温室气体观测业务管理,分析评估台站观测业务中的探测环境、观测系统、标准溯源、业务运行、数据质量等,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进行整改。三要充分发挥国家级业务单位技术专家和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业务检查员作用,统筹开展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运行情况专项抽查工作。四要加强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数据质量监控和通报,定期对数据质量进行分析评估,国家级业务单位要做好观测业务技术支撑、数据收集传输处理和监测评估应用工作。五要建立和完善温室气体标准气体配置、标校溯源和量值传递方法、规范和标准,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优化温室气体观测标校工作。根据安排,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将把国家温室气体观测业务纳入实时监控和数据质量评估,并从今年9月起逐月发布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站数据质量月报。
  • 农业“千里眼”织密吴江区病虫害监测网
    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做好农作物病虫危害测报预警很关键。农业农村部在今年4月份印发《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各级农业农村部主管部门和植保机构根据作物种植结构和病虫害监测工作需要设立田间监测点,组建病虫害监测网络。面对传统测报的数据采集难、精度低、费时费力等不足,通过推动植保测报领域信息化与智能化,提升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快速响应能力尤为重要! 日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工业农村局联合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于吴江区的“四情”监测进行了一次“高科技”的系统化升级,通过在区域内布局农业“千里眼”解决了病虫防控难、预警反应慢的痛点问题,优先步入病虫害智能监测防控的快车道。借助农业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建设农业“四情”智能监测系统,结合气象、墒情、苗情等多个监测数据,高效精确地观测田间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目前,吴江区已经在全区范围内建设了9个智能监测点,实现了主要农作物病虫智能监测全覆盖。农业“四情”智能监测大数据平台农业“四情”智能监测站智能虫情测报灯孢子自动捕捉系统农田综合气象监测站 作物病害自动监测预警系统 其中位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农业“四情”智能监测站于2021年6月建设完成,由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助提供技术支持。农业“四情”智能监测系统由智能虫情测报灯、孢子自动捕捉系统、作物病害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农田综合气象监测站以及农业“四情”监测大数据平台组成。智能虫情测报灯以及孢子自动捕捉系统都是以物理方式对虫或是病菌孢子进行自动捕捉,并拍照上传至农业“四情”智能监测大数据平台,进行AI智能识别和数据分析。作物病害自动监测预警系统是通过对初始菌源量、田间环境因子的监测,经预测模型进行数据处理,预测病害发生情况。农田综合气象监测站则是对区域内的小气候进行实时监测,监测环境与病虫害之间的关系。整个农业“四情”智能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即是:将硬件设备的数据自动采集、传输与智能化管理功能集于一体,实现对于农田病虫害、土壤墒情、作物生长等情况的远程实时监控和自动预警,如同“千里眼”一般快速便捷,让农技人员随时就能通过“四情”智能监测大数据平台监测害虫种群发生趋势,进行科学防控。 农业“四情”智能监测系统,能够有效提高病虫害监测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减轻基层测报人员监测调查劳动强度,近年来在全国植保工作中应用越来越广。下一步,吴江区农技中心将会继续推进农作物病虫智能监测网络的建设,用好农业智能“千里眼”,切实提升重大病虫精准监测、及时预警、快速反应能力和科学防控水平,在农业防灾减灾和农产品稳产保供中进一步发挥“数字化”力量。
  • 青藏高原综合生态气象观测系统建成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更加精准科学依据
    近日,从西藏自治区气象局获悉,经过近三年努力,“一站多用、一网多能”的青藏高原综合生态气象观测系统已初步建成。青藏生态屏障区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空间载体,其生态脆弱、敏感。近年来,自治区气象局围绕“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加强气候变化观测、预估、服务业务技术体制建设,强化基础观测网络、科研基地等平台建设,统筹谋划构建青藏高原大气科学研究基地,大力推进高原生态气象监测体系建设。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累计行程超过10万公里,于今年6月15日完成了6个生态站、12个冰冻圈站、19个智能自动站的建设,高原重点区综合生态气象观测系统初步建成。该系统填补了平均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羌塘自然保护区、高原多类型典型冰川、江河源头综合生态气象监测空白。据介绍,该系统采用国内先进探测技术和成熟设计方案,大量使用防冻电缆、高精度传感器等设备,几乎全部配备北斗传输系统,增设10米至50米不同高度的风塔,以及辐射、土壤水分、冻土、GNSS测量系统、通量、自动雪深探测、有效光合、涡动、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观测设备,并在冰冻圈站首次增设径流量监测。今年还将在拉萨建立温室气体观测站,参与全国温室气体观测组网。该系统的建成,实现了常规气象观测与草原生态、通量梯度、冰川、冻土、积雪、径流量观测的有效融合,为开展青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天气气候形成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该系统的建成,为高原水汽通道、温室气体监测和森林生态保护、防沙治沙、水土涵养等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更加精准的科学依据。
  • Picarro | 杭州塔基甲烷观测网络估算全球变暖下废物处理产生的甲烷排放
    说到温室气体,大家熟知二氧化碳占比最大,而仅次于它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正是甲烷(CH4)。尽管甲烷在大气中的浓度比二氧化碳低得多,但它的温室效应却比二氧化碳高数十倍。这意味着每单位的甲烷会比二氧化碳更有效地捕获和保留地球表面的热量,加剧全球气温上升。据 《全球甲烷评估》报告表明,目前全球甲烷排放中有60%与能源开采、农业活动、废弃物处理这三类人类活动直接相关。人类主要聚集地——城市,主要的甲烷排放就是废弃物处理。国内的研究团队在杭州,通过塔基CH4观测网络进行了全球变暖下废物处理CH4排放的相关研究。大气中的甲烷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第二大人为因素。然而,从城市到全国尺度,其排放量、成分、时空变化等在很大程度上仍不确定。废物处理(包括固体废物填埋场、固体废物焚烧和污水)产生的CH4排放占城市人为CH4总排放量的50%以上,考虑到CH4排放因子(EFs)对基于生物过程的源(如废物处理)的高温敏感性,在不同全球变暖情景下估算未来CH4排放量时会出现较大差异。此外,温度与废物处理CH4排放之间的关系仅在少数特定地点进行了研究,缺乏整个城市的代表性。上述因素导致城市尺度CH4排放(尤其是来自废物处理)的评估存在不确定性,并且预测的变化仍未得到探索。本文通过杭州塔基CH4观测网络进行了全球变暖下废物处理CH4排放的相关研究。研究人员将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1月30日杭州3个塔基观测网络(临安大气本底观测站:30.30° N,119.72° E;138.6 m a.s.l.,Picarro G2401气体浓度分析仪,进气口高度53 m;大明山观测站:30.03° N,119.00° E;1485.0 m a.s.l.,Picarro G2401气体浓度分析仪,进气口高度10 m;杭州站::30.23° N,120.17° E;43.2 m a.s.l.,Picarro G2301气体浓度分析仪,进气口高度25 m)获取的每小时CH4浓度与WRF-STILT大气传输模型和贝叶斯反演方法相结合,以限制CH4排放清单。并建立月温度与反演后废物处理CH4排放之间的关系,以量化排放因子在所预测的不同全球变暖情景下的变化。测量系统(建议横屏查看)●使用真空泵经外径为10 mm的专用取样管线取样,以5 L/min的速度传送至仪器,环境空气从塔顶至仪器的停留时间小于 30 s。●样气首先通过泵前端的过滤器。其次,通过(泵之后)设置为1 atm表压的减压阀旁通,以释放多余的空气压力。●样气通过冷阱干燥以减少水汽影响。通过质量流量控制器将玻璃阱的流出气流设置为300 mL/min,略高于分析仪的流量需求,多余的气体通过一个不锈钢“T” 型三通接头排放至周围环境中,以确保传送入分析仪的样品处于接近环境气压的状态。●VICI 8 通多位阀切换工作标气/目标气体/样气。●使用充满压缩环境空气的校准气瓶作为目标气体 (T),定期检查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两个标气每6 h/12h测量一次,通过两点线性拟合校准CH4观测值。WRF-STILT大气传输模型:模拟CH4浓度,其中选择蒙古UUM,韩国TAP,日本RYO和YON,以及瓦里关5个NOAA CH4大气背景站作为潜在背景值。贝叶斯反演方法:约束模拟的CH4排放通量,优化模拟结果【结果】(a)杭州站,(b)临安站和(c)大明山站的模拟足迹年平均值;EDGAR v6.0清单中的(d)人为CH4排放总量,(e)废物处理CH4排放量;(f) 废物处理占人为CH4排放总量的比例杭州市每小时CH4浓度观测值和模拟值(反演前)(a)、模拟值(反演后)(b)对比;(c)杭州市日平均CH4浓度对比反演前后杭州市甲烷排放量对比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温度对垃圾填埋甲烷排放因子的影响【结论】1、模拟的CH4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偏差,主要是年和月尺度废物处理偏差所致。反演后的CH4排放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峰冬谷,主要是废物处理的贡献;2、先验清单中,杭州废物处理CH4年排放量为10.4×104t,反演后下降至5.5(±0.6)×104t,下降了47.1%。人为CH4排放总量(不包括农业土壤)从15.0×104t下降到9.6(±0.9)×104t,表明2021年全年高估了36.0%;临安站观测结果表明,浙江省或长三角地区的年CH4排放量被略微低估了7.0%;3、反演后,每月废物处理产生的CH4排放量与气温呈显著线性关系,温度升高10℃时排放量增加38%-50%;4、在RCP8.5、RCP6.0、RCP4.5和RCP2.6情景下,到本世纪末,杭州市废物处理CH4排放因子将分别增加17.6%、9.6%、5.6%和4.0%;5、整个中国的相对变化也显示出高度异质性,表明未来全国甲烷排放总量预测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6、建议在最近的CH4排放清单和未来的CH4排放预测中应耦合温度依赖性排放因子。
  • 温室气体监测能力建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关键——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与比科技术(Picarro) 联合举办“温室气体高精度监测研讨班”
    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是我国双碳战略的“十大行动”之一,其中包括:巩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生态系统固碳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但我国目前温室气体监测能力不足,亟需提升。为此,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比科技术(北京)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Picarro)于2024年8月19-20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为期两天的生态大讲堂“温室气体高精度监测技术及应用”高级研讨班。来自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清华大学、南京大学、Picarro公司、北京世纪朝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纪朝阳)等多家机构的18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做了学术报告和应用案例分享。会议现场基于光腔衰荡光谱技术的气体分析仪可以实现温室气体的高精度监测Picarro应用科学经理王杰在报告中提到,基于多项专利的光腔衰荡光谱(CRDS)技术,Picarro面向行业用户提供温室气体浓度分析仪、痕量气体浓度分析仪、稳定同位素分析仪和配套样品处理装置以及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凭借高精度、高质量的产品性能,Picarro分析仪被世界气象组织和欧洲综合碳观测系统等国际多个知名监测网络广泛采用并誉为温室气体监测的“黄金标准”。世纪朝阳的陈晓峰和涂坤萍在报告中提到,Picarro已开发了高塔温室气体监测的解决方案,包括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仪、样气采集及前处理系统、标校及控制系统和数据校准及处理软件。Picarro 温室气体监测产品温室气体高精度监测技术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大气本底监测、温室气体溯源和生态系统碳汇等领域我国生态环境部门、国家气象部门、科研院士和高校正积极建设温室气体高精度监测系统。根据清华大学林光辉、余龙飞、南京大学余倩、中国科学院许海等介绍,稳定同位素技术可以广泛用于CO2、CH4、N2O等温室气体源汇关系研究和源汇通量分析,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生态站方运霆、李发东、李跃林、郭跃东、徐海、王晓玥分享了温室气体监测在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与核算中的应用。这些应用研究不仅获取了大量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数据,深化了关键区域和生态系统温室气体碳源汇关系的理解,并产出了许多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研究结果。值得注意的是,青年科学家(包括博士后和博士生)成为该领域监测研究的主力军,成果喜人,受到与会人员的称赞和好评。Picarro 温室气体监测产品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与核算仍面临巨大挑战温室气体监测要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即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监测站和移动监测等多种手段,对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进行全方位的监测,要解决包括数据质量、数据整合、核算方法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根据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秘书长于秀波介绍,我国陆地碳汇“家底”不清,固碳潜力不清;陆地碳源/汇观测站点不够,精度不够;缺少CH4、N2O、NO等温室气体观测,缺少高塔CO2浓度观测,与遥感反演匹配困难等诸多问题。据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牛书丽介绍,生态系统碳汇评估方法主要有样地清查法、涡度相关法、模型模拟法和大气反演法等,这四类方式所估算生态系统碳汇结果相差很大,在碳汇核算上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另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蔡兆男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慧芳介绍,我们目前的温室气体高精度监测站点不够、布局不平衡且数据共享困难,尚难以有效支撑“自上而下”的全球“碳盘点需求”。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加强温室气体高精度监测能力建设,开展关键技术与方法的研发与应用,开展碳汇监测与核算的科技攻关,抢占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科技“制高点”。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秘书长 于秀波Picarro作为温室气体监测仪器领导者,积极推进本土化业务 Picarro环境业务全球副总裁Joel Avrunin也出席了本次活动并发表讲话。Joel提到,Picarro公司致力于本土化发展,为中国的双碳战略目标贡献力量。2023年,Picarro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比科技术(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其前身是美国比科公司北京代表处)。中国是Picarro极其重要的市场,因此我们十分关注来自中国用户的声音,加速实现本地化便是我们积极聆听客户需求并付诸实践的最好证明。 Joel还在发言中提到,目前Picarro正在积极参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的CO2、CH4、N2O等温室气体监测系统适用性检测认证,以进一步获得CCEP认证。此外,他还重点介绍了Picarro最新发布的升级版N2O、 CO的高精度分析仪PI5310,该分析仪具有高精度、性能更加稳定等优势,并于近日通过了欧洲综合碳观测系统的性能认证。Picarro环境业务全球副总裁 Joel Avrunin来自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有关部委的生态环境监测站、大气本底站、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Picarro用户等100余人参加了该研讨班。参加培训班的专家和人员深入交流了温室气体高精度监测的前沿技术及应用案例,收获满满, 践行了生态大讲堂“传播新知识、交流新思想、展示新成果”的宗旨。会议现场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