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野外在线观测系统

仪器信息网野外在线观测系统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野外在线观测系统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野外在线观测系统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野外在线观测系统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野外在线观测系统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野外在线观测系统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野外在线观测系统相关的解决方案。

野外在线观测系统相关的资讯

  • 美国LI-COR涡度相关野外观测技术研讨班在京举行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9月14-16日,由基因有限公司农业环境科学部暨北京力高泰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美国LI-COR公司涡度相关野外观测技术研讨班在京举行。本次研讨班内容主要涉及碳通量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最新进展,各种碳通量仪器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EddyPro软件使用,相关数据分析处理方法等内容。150余位来自环境、生态、农业、地理、林业等领域的LI-COR产品用户参加了此次活动。 研讨会现场 基因有限公司农业环境科学部暨北京力高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政先生主持活动   基因有限公司特别邀请到了美国LI-COR公司应用科学家Dave Johnson博士、Liukang Xu(徐六康)博士和Jiahong Li(李加宏)博士作为主讲人。三位专家分别介绍了美国LI-COR公司概况及产品线情况、涡度相关理论、涡度相关系统的设计与规划等内容。他们在报告中介绍到:   目前,全球碳循环研究方面的主要仪器LI-7500/A、LI-8100/A等均由美国LI-COR公司研发生产,其为生态、农业、林业、环境、气象和海洋等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9年LI-COR公司正式发布开路式高频甲烷分析仪——LI-7700,从而,真正实现了甲烷的涡度相关野外观测。   与此同时,LI-COR公司改进和升级了涡度相关系统二氧化碳/水汽开路分析器LI-7500A以及高频闭路二氧化碳/水汽分析器LI-7200,作为涡度相关系统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的数据补充。2011年LI-COR公司正式推出了EddyPro免费软件,便于广大研究者更准确、便捷的分析涡度相关研究中的各项数据,极大的方便了研究者的使用。 美国LI-COR公司应用科学家Dave Johnson博士 美国LI-COR公司应用科学家Liukang Xu(徐六康)博士 美国LI-COR公司应用科学家Jiahong Li(李加宏)博士   本次培训还设置了现场操作环节,三位专家现场演示了LI-COR涡度相关系统的安装方法、校准方法、数据处理软件的安装方法,并现场指导用户如何处理、分析原始数据,到场用户反应热烈。 现场交流与演示   附录:北京力高泰科技有限公司   http://ecotek.instrument.com.cn/   http://www.ecotek.com.cn/
  • 青岛土壤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通过验收
    p   近日,“青岛 a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title=" " target=" _self"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2006-T000-1-1-1.html"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土壤 /strong /span /a 腐蚀试验站建设及数据积累”专项暨“青岛土壤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示范站顺利通过了由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组织的专家验收。专家组由7位长期从事环境腐蚀的专家组成,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主任李晓刚任组长。 /p p   青岛土壤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经过2年的建设,现试验站面积2600平方米,拥有潮土和滨海盐土两种试验场地,并具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材料土壤环境连续原位检测设施 实验室具有电化学工作站、盐雾箱、老化试验机和微生物培养箱等多套大型仪器设备,具有CMA实验室计量认证资质项目78项 试验站工作人员多年从事材料腐蚀与防护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腐蚀防护检测能力。试验站目前可开展材料自然埋藏试验、材料腐蚀与环境因素动态监测、模拟加速实验等,承担国家材料土壤腐蚀和牺牲阳极监检测项目2项,获得的青岛地区典型土壤腐蚀数据填补了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在该地区的数据空白。 /p p   青岛土壤腐蚀试验站的顺利验收,标志着青岛已成为我国第一个同时具有大气、海水、土壤国家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的城市,国家材料环境腐蚀试验平台正向着立体化的方向迈进。与会专家对青岛试验站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为试验站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青岛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拥有国家级石油储备基地,青岛土壤腐蚀试验站应面向国家石油战略储备黄岛基地等工程建设,针对目前土壤腐蚀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积累数据的同时加强土壤微生物腐蚀、土壤室内外相关性等研究工作,为土壤腐蚀相关防腐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p
  • 理加联合参加雅鲁藏布江中游自然资源西藏自治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揭牌仪式
    2024年07月1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在西藏拉萨举办了雅鲁藏布江中游自然资源西藏自治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雅江站”)的揭牌仪式,并召开了首次学术委员会会议。雅江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中心联合河海大学、西藏农牧学院等单位,于2020年开始建设的野外观测研究站。过去数年里,相关单位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及其主要支流拉萨河、尼洋河、雅砻河等流域布局野外监测站点37处,实现了对冰川、冻土、河流、湖泊、植被、土壤等自然资源的实时监测及传输,为西藏的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提供数据支撑。雅江站主要立足多圈层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效应的典型区和天然实验室——雅鲁藏布江流域,聚焦多圈层作用的自然资源变化过程与径流效应,开展大气、冰川、冻土、河流、湖泊、草原、森林、土壤及地下水等多圈层自然资源的观测与地理国情监测,旨在获取各类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变化过程等长时序数据,研究自然资源的变化规律与驱动机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揭牌仪式上,雅江站学委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崔鹏院士发表视频致辞,希望雅江站进一步凝练观测研究方向,聚焦雅江中游自然资源要素的演变及机制,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加联合)应邀参与了本次揭牌仪式。在会议现场,理加联合设立了展台,展示了公司的监测方案。同时,理加联合吴森分享了题为“涡动通量观测研究进展循环与生态系统多要素研究方法简介”的报告。此外,理加联合的技术人员也借此机会与参会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了各种技术问题和应用场景。 此次会议的圆满成功,不仅为雅江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推动西藏乃至全国的自然资源科学研究与生态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理加联合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化科研创新与合作交流,为西藏的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
  • 中药提取过程近红外在线检测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吉林省科技厅主持召开吉林敖东"中药提取过程近红外光谱在线质量监控系统"科技成果鉴定会,与会专家指出,吉林敖东在中药提取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在中药口服液体制剂生产技术上走在了全国、全世界前列。   中药采购受时间和地域差别而难以标准化,中药成份量化和质量综合检测一直是中药走向世界的瓶颈。据了解,敖东制药与清华大学主持的"近红外在线检测项目",经罗国安教授带领的项目组的创新科研,历时五年,最终攻克了从"检测"到"检控"的难关,首次实现将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中药口服液提取过程的在线质量监控。申请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3项。   鉴定专家组在听取项目组汇报和答辩后,进行了现场考察,在鉴定意见中指出"敖东药业对液体制剂品的二次开发,代表了当今中国液体制剂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指纹图谱技术的应用,为口服液产品质量控制提供了国际认可的技术标准。"
  • 科技部:批建甘肃甘南草原生态系统等69个国家野外站
    11日,科技部官网公布《关于批准建设甘肃甘南草原生态系统等69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通知》,经部门(地方)推荐和专家咨询,科技部决定批准“甘肃甘南草原生态系统”等69个野外站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国家野外站”)。这69个国家野外站依托相应单位而建,比如,依托兰州大学建设甘肃甘南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依托东北师范大学建设吉林松嫩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依托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建设西藏羊八井高海拔电气安全与电磁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记者获悉,国家野外站是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野外站面向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依据我国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布规律布局建设,经过多年发展,获取了大量第一手定位观测数据,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锻炼培养了大批野外科技工作者,促进了相关学科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附件:批准建设的69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名单序号国家野外站名称依托单位主管部门1甘肃甘南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兰州大学教育部、甘肃省科学技术厅2吉林松嫩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东北师范大学教育部3江苏南京长三角大气过程与环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南京大学教育部、江苏省科学技术厅4福建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厦门大学教育部、福建省科学技术厅5上海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部6甘肃庆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兰州大学教育部、甘肃省科学技术厅7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8河北曲周农业绿色发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9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部10陕西神木侵蚀与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育部11广西平果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12海南南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13北极黄河地球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14江苏东海大陆深孔地壳活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15河北沧州平原区地下水与地面沉降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16广东大湾区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环境部17北京大杜社公路材料腐蚀与工程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交通运输部18青海花石峡冻土公路工程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青海省交通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19广东港珠澳大桥材料腐蚀与工程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交通运输部20内蒙古阴山北麓草原生态水文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21山西寿阳旱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部22云南大理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农业农村部23海南儋州热带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24山东长岛近海渔业资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25江苏南京水稻种质资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南京农业大学28河南黄河小浪底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林草局29陕西秦岭大熊猫金丝猴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关于征集《近红外在线仪器设备产品手册》内容的通知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strong 各相关单位: /strong /p p   为推动“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引导NIR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技术与人才服务,按照“合作发展、协作共赢”的原则,联合各相关单位、业内相关专家,组建 “NIR技术服务平台”,设立“NIR云课堂微信公众号”,旨在突破现有组织机制,充分发挥人才汇聚和科技服务优势,把创新要素引向基层、引向企业,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与企业创新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形成科技经济融合常态化对接服务机制。 /p p   NIR技术服务平台应各用户单位的需求,组织近红外光谱专家、专业技术人员、仪器供应商联袂编撰《近红外在线仪器设备产品手册》。该手册将面向从事近红外光谱工作的研发、生产、应用和管理的技术人员、大专院校专业师生,系统全面地介绍国内外在线近红外技术及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特征、性能指标、使用与维护要点以及最新研究成果,为业内人员学习掌握应用近红外技术及仪器设备,提供有价值的技术资料。 /p p   《近红外在线仪器设备产品手册》共分三个部分内容: /p p   第一部分:供应商简介,包括供应商简介、LOGO、产品介绍、联系方式等 /p p   第二部分:近红外在线仪器设备应用案例,包括:仪器的原理、结构特点、技术指标及仪器的使用、维护保养技术和注意事项 /p p   第三部分:仪器的性能指标及参数列表或者宣传页,可采用仪器图片和现场图片等形式。 /p p   欢迎业内专业技术人员对该手册的编撰提出建议,同时请参与技术服务团的相关单位根据手册汇编要求,于2020年 8月底前提交相关材料 。 /p p   联系人:刘慧颖 电话:13910775473 (微信同) 邮箱:lhy0008@sina.cn /p p   刘继红 电话:13611289072 (微信同)邮箱:r-well@163.com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NIR技术服务平台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20年7月12日 /p p   附件:《近红外在线仪器设备产品手册》相关说明 /p p   一、征稿截止日期:2020年 8月底。 /p p   二、第一版发行量:1000册,视情况发行第二版,第三版。 /p p   三、发行对象:从事近红外工作的研发、生产、应用和管理的技术人员,大专院校师生。 /p p   四、稿件要求:见《近红外在线仪器设备产品手册》内容通知。 /p p   五、收费方式: /p p   1)一个版面费用为1000元,每个版面800-1000字,不足一个版面的按照一个版面计算。 /p p   2)参与单位赠送5本《近红外在线仪器设备产品手册》。 /p p   六、彩色宣传页 /p table border=" 1" cellspacing=" 0" cellpadding=" 0" width=" 605" align=" center"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66"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版面 /p /td td width=" 66"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封底 /p /td td width=" 66"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封二 /p /td td width=" 9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封二对页 /p /td td width=" 66"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封三 /p /td td width=" 8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封三对页 /p /td td width=" 8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彩色插页 /p /td /tr tr td width=" 66"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价格 /p /td td width=" 66"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6000 /p /td td width=" 66"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6000 /p /td td width=" 9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6000 /p /td td width=" 66"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5000 /p /td td width=" 8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5000 /p /td td width=" 8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3000 /p /td /tr /tbody /table p   宣传页文件格式及要求: br/ /p p   (1)提供高分辨率的PDF、JPG或TIF文件,分辨率300 dpi,所有需为CMYK四分色,所有字体嵌入。 /p p   (2) 所有宣传页图片须留有6mm的出血,请提供PC或MAC格式的文件、光盘、FTP地址以供下载 /p p   (3)尺寸:170* 240 mm(未加出血尺寸) /p p   (4)宣传页内容必须实事求是,真实可靠,不得违法国家规定。 /p p   七、报名事项 /p p   请各相关单位于2020年 8月底前发送资料到lhy0008@sina.cn邮箱。确定后签订正式协议,签订协议后10个工作日请相关单位将费用打到如下帐户: /p p   开户名称:北京中仪普众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p p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幸福街支行东安街分理处 /p p   开户账号:0200097309000054427 /p p   联行号:102100000474 银行地址:北京丰台区丰体南路8号 /p p br/ /p
  • 我国首个水下观测网水质在线监测系统问世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此时此刻某个水源的水质情况如何?可以不需要原来的取样、化验、分析滞后的书面报告了,有关部门和关注水质情况的人们只要登录电脑,或打开手机APP就能实时得到有效数据。4月16日,国内第一个水下观测网水质在线监测系统通过鉴定。据悉,这项新技术打破了国际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据介绍,提供这项高新技术的是中天科技海缆有限公司四名博士组成的专家团队,他们联合浙江大学的专家教授经过较长时间的攻关,终于成功地应用于长江流域的水下观测水质在线监测。据郭朝阳博士介绍,这项系统技术应用起来十分方便,提供的监测数据具有实时、稳定、连续、可靠的优越。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由于世界性水危机,地表水和地下水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日益恶化,于是人们对水质监测的神经特别敏感。一项水质报告显示,中国29个重点城市中,只有15个城市中的20项饮用水指标全部合格,约占抽检城市的52% 而14个城市存在一项或多项指标不合格。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据了解,长期以来,我国对水质监测方式停留在传统取样和浮标监测,实时性和可靠性低,而且不能够真正达到原位监测的目的,较为先进的监测系统基本都依赖进口。而中天科技海缆研发的水下观测网集成多种声学、图像、物理、化学、生物等传感观测设备,布设在重要水源底部,进行长期连续、实时、原位观测,并能将原始数据和解算后的参数信息发送至各种信息终端,对饮用水安全和水环境保护有重要的民生价值。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中天科技海缆总经理薛建凌表示,开发具有民生和经济价值的水下观测网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对饮用水安全进行全方位的检测和预警,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也为公司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并能够带动海光缆,海工器件等配套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该项目组织者杨华勇博士表示,这一系统的研制成功,有效提高监测参数的原位性、实时性和可靠性,同时也为其它应用场合,包括海洋观测、水质水文研究等提供了基础研制条件,将为我国饮用水源监测在内的环保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p p br/ /p
  • 九光科技在线近红外在次钠塔应用介绍
    九光科技在线近红外在次钠塔应用介绍1、 应用背景氯气有毒且具有强腐蚀性,工艺中使用NaOH来吸收废气,随着液碱的消耗,根据NaOH和NaCIO的含量来判定及时补充新的碱液和次氯酸钠溶液的的排除。通过在线检测实时监控NaOH和NaCIO含量,更及时的进行工艺调整,自动倒槽,大大降低劳动强度,减少浪费,提高生产效率。二、安装方案图1、安装示意图图2、现场安装照片2、 应用效果图3、样品原始光谱图检测参数模型主成分数相关系数SEP游离碱30.9980.070有效氯30.9970.075 图4、游离碱模型 图5、有效氯模型 图6、游离碱误差分布图 图7、有效氯误差分布图说明:从建模效果来看,游离碱和有效氯线性关系明确,游离碱相关性0.998,SEP 0.070,实际应用中约68%的样品误差在0.070%内,约95%的样品误差在0.14%内。有效氯相关性0.997,SEP 0.075. 实际应用中约68%的样品误差在0.075%内,约95%的样品误差在0.15%内。 3、 结论与展望1、 次氯酸钠生产过程中应用在线近红外检测游离碱和有效氯可减少取样频次,及时判断生产终点,及时倒槽,提高生产效率,助力自动化升级。2、 除了次氯酸钠生产外,其它工艺生产中也用常常用液碱来吸收尾气氯气,也可使用在线近红外来检测碱液浓度,及时补充新碱液,避免浪费。
  • 中药制药过程关键工艺阶段近红外在线监测研究
    2016年4月1日,聚光科技一站式智慧实验室作为协办单位盛装出席了2016广州国际分析测试及实验室设备展览会暨技术研讨会,并成功邀请到广东药科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博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中国中药协会中药品种开发与培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肖雪博士做研究报告。 肖雪博士在药品质量控制论坛上做研究报告 在2016广州药品质量控制论坛上,肖雪博士对“中药制药过程关键工艺阶段近红外在线监测研究”做了详细的报告,报告指出:“中药制药过程一般包括提取、浓缩、精制、配制、制剂等步骤,每个环节都对中药制剂的最终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目前,中药生产多手动操作,部分生产线上了自动化系统,对生产过程的参数进行主要控制,缺乏对生产过程关键性质的在线检测”。报告中提到:“近红外由于其明显的优势,非常适用于中药制药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其研究团队针对数个中药品种的提取、柱层析、混配、干燥等关键工艺开展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在线应用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红外光谱在线分析的优点: 分析速度快(毫秒、秒级); 样品基本不需预处理、操作简单; 无浪费、无污染,可非接触测量; 一次光谱扫描可测定多种成分和指标; 分析结果的统计准确度逼近标准方法; 工业上可以做到实时监控。中药质量控制的在线模式: NIR快速检测,适于inline、online分析; 相同的NIR光谱反映相同的化学成分及含量,NIR光谱用于中药质量定性定量分析,起到类似指纹图谱质量控制(包含多指标成分定量技术)的作用; NIR在线光谱结合智能计算技术可对多个指标成分的含量进行实时预测,对生产工艺进行在线诊断,及检测一些综合量如总氮、以及一些物理量如密度等,其检测范围比单纯的色谱分析更为广泛。 近红外光谱技术(NIR)是“多快好省”的绿色分析技术,是中药质量在线分析、智能控制的仪器基础。 SupNIR-1000系列便携式近红外分析仪是针对现场快速检测而设计的一款便携式分析仪,结构紧凑、体积小、内置充电电池、大容量存储设备和液晶显示模块。 SupNIR-2600系列快速油料品质分析仪是基于透射的测样方式,波长覆盖1000-1800nm。在石油行业、流通质检和科学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SupNIR-2700系列多功能饲料/油料/谷物分析仪是基于漫反射的测样方式,波长范围覆盖1000-2500nm。在饲料生产、油料加工、谷物收购、育种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SupNIR-3000系列独创的光源平移技术,使得全盘扫描成为现实,无死角的样品检测。仪器检测校准准确度、重复性和再现性,满足《GB/T 24895-2010粮油检验 近红外分析定标模型验证和网络管理与维护通用规则》。 SupNIR-4000系列在线近红外分析仪适用于工业过程实时检测,波长范围覆盖1000-2500nm,以液体样品为测量对象,内置多通道光开关、恒温控制系统和液晶显示模块,实现多个测量点的检测。更多产品信息可关注聚光科技一站式智慧实验室!http://www.fpi-inc.com/jgzt/product.php?20/127
  • 中国气象局规范高精度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浓度自动观测系统建设
    中国气象局日前印发《高精度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浓度自动观测系统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期充分发挥气象资源优势,快速构建覆盖我国主要城市和区域的温室气体浓度高精度观测网,规范全国气象部门开展高精度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浓度及通量自动观测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指南》明确了现阶段高精度温室气体浓度与通量自动观测系统的基本观测要求,强调在布局时各地要统筹集约建设,确保测量准确度、精度等满足国家标准和技术指标要求,利用气象部门现有观测站网与资源优势,加强沟通协调、多元投入,快速构建覆盖我国主要城市和区域的温室气体浓度高精度观测网。《指南》建议在我国省会城市和重点城市,至少建设一个温室气体观测站;在区域气候代表性较好的高山气象站点,开展温室气体在线观测;在国家气候观象台、中国气象局野外科学试验基地中,选择有一定海拔高度、代表不同地球系统圈层下垫面特征的站点,开展温室气体浓度高精度观测和通量监测,以获得区分人为排放和自然碳汇作用的碳源、碳汇反演基础数据;宜选择部分具有较大区域代表性的站点,开展碳同位素观测,以获得区分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数据。“开展大气成分观测,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也是法律赋予气象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其中,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观测是气候与气候变化监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气成分观测预报预警服务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张晓春介绍。面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中国气象局于2021年组建了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并在全国数十个城市新建、改建温室气体观测站。《指南》作为气象部门开展温室气体观测的纲领性指导文件,不仅对未来站网建设做出系统性规划,也对已有站点的完善与优化给出具体指导。未来,气象部门将进一步加强温室气体观测业务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持续推进温室气体观测能力建设。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大气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本底浓度业务观测的部门,中国气象局从20世纪90年代初,率先在瓦里关大气本底站开展大气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本底浓度的长期业务化观测,积累了长序列的监测结果并获得国际认可。如今,在全国建立了以7个大气本底站为核心的全国温室气体观测网,以及较为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温室气体观测标准规范、运行保障、溯源标校等业务体系,主导编制、颁布的与温室气体观测相关的7项国家标准和7项气象行业标准,成为国内其他行业、部门和单位开展温室气体观测设备研发、组网监测等工作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 我国建成首套近地面沙尘观测系统
    地面50米范围内是沙尘暴发展变化最为剧烈的区域,绿洲防护林可以减少70%的沙尘水平通量,消减风速30.5%—52.9%,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网对沙尘暴的阻截作用非常显著。这是甘肃民勤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经过5年的观测研究获取的一组结论,该站研发的“0—50米近地面沙尘观测系统”为沙尘暴灾害防治和荒漠绿洲防护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这套系统由“风沙流流量监测仪”等6种自主知识产权的沙尘暴观测系统和风沙流观测仪器组成。科研人员对民勤地区沙漠、沙漠—绿洲过渡带和绿洲3种地貌的气象、沙尘、环境、土壤、植被等进行了全面监测,系统开展了沙尘暴演变过程中风场结构与变化特征、沙尘通量、气溶胶浓度、降尘结构与时空变化、不同防护体系对沙尘暴过程的影响等多方面的研究,开创了中小尺度范围沙尘空间结构新学科领域。   “以前我国沙尘暴主要由气象部门靠卫星和激光雷达高空监测,50米以下地面条件是雷达监测的盲区,更是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项目组负责人赵明介绍说,这套系统为沙尘污染预测预报和防沙固沙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解决了世界范围内沙尘暴的研究难题,在探索荒漠生态微观演变、干旱区经济模式、沙区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民勤县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北部,石洋河流域下游,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是全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其生态状况关乎河西走廊绿洲和祁连山冰川的稳定,对黄河流域、河套平原乃至华北地区的气候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晓静等专家认为,这套系统改进和完善了近地面沙尘天气野外监测研究方法,建立的风沙流定位观测数据库和沙尘样品档案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研究空白。
  • 空气监测: 臭氧前体物的野外全自动在线监测
    臭氧前体物的野外全自动在线监测 PerkinElmer 与美国国家环保局(US EPA)成功合作案例---无需液氮、无需人员照看、24小时连续监测、化合物测量范围更宽、更高灵敏度的全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臭氧前体物(C2-C12 VOCs)分析解决方案 在美国,1970 年的清洁空气法赋予了环保署(EPA)保护空气清洁和保障公众健康的责任。1990年,在传统的六项环境空气监测指标基础上加入了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监测。VOCs、羰基类化合物(carbonyls)以及氮氧化物(NOx)是地面臭氧生成的前体物,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地区,它们都以低至ppb 级别的浓度存在于环境空气中。在美国这些项目的测试是通过光化合物评估监测站(PAMS)来实施的。全球范围内也有一些其他类似机构进行这样的工作。例如,欧洲现在就在遵循联合国欧洲经济局有关控制VOCs 排放的协议。 在我国,即将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将增设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并将该指标纳入空气质量的日常评价。作为臭氧前体物及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挥发性有机物(VOCs)无疑将在&ldquo 十二五&rdquo 期间倍加重视。2011年12月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中已明确提出要求开展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废气监测,并将对 VOCs 相关重点行业如石化、有机化工、合成材料、化学原料药、塑料、设备涂装、电子元器件、电子电器产品、包装印刷等行业进行重点监管。 PerkinElmer 作为全球著名分析仪器供应商,从1955年率先推出全球第一套商用气相色谱仪以来,已屡创多项业内关键第一,如第一套全自动热脱附分析仪、第一套自动进样器、第一根毛细管色谱柱、第一套FID/NPD检测器、第一套GC/MS等。对于臭氧前体物分析,现可提供从样品前处理到分析结果的整体解决方案 方案特点 完全满足美国环保局(U.S.EPA)《臭氧前体物采样和分析技术支持文件》EPA/600-R-98/161 允许无人操作双柱同时分析 中心切割技术产生平行色谱图增大产出和色谱分离效果 1小时间隔采样 采样与色谱分析同时进行 系统自动校准 完整的数据处理 可选择热脱附系统、气相色谱和数据处理的远程软件控制 无需冷却剂操作 一家供应商提供全部分析方案包 配备中心切割设备及双FID检测器的 Clarus 气相色谱仪 和配备联机进样附件 TurboMatrix 热脱附仪 TotalChrom 和 Turbomatrix 远程控制软件 Swafer 中心切割设备 注:双柱分离5ppb 臭氧前体物(C2-C12 VOCs)标准物质典型色谱分析图 PerkinElmer 典型客户郊外臭氧前体物在线监测监测站照片 请点击查阅相关应用文章
  • 【瑞士步琦】实时趋势检测,在线近红外在毛油检测中的解决方案
    在线近红外在毛油检测中的解决方案在油脂工业中,以压榨法、浸出法或者其他方法制取得到的未经精炼的植物油脂,称为粗脂肪,俗称毛油。毛油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此外,还存在水分,胶溶性杂质和脂溶性杂质等多种非甘油三酯的成分,因此,为了提高油脂食用的安全性和储藏稳定性,需要将毛油送去精炼厂进行油脂精炼,除去油脂中的杂质。由于杂质的种类和含量随制油原料的品种、产地、制油方法、储藏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油脂精炼之前要了解毛油的质量参数,从而采取相应的工艺措施,以便最大限度的降低能耗和油脂的损失。游离脂肪酸是一种脂溶性杂质,含量过高,会影响油脂的风味,加速中性油的水解酸败,导致油脂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削弱,必须尽力除去。为了能够快速及时的了解毛油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工艺参数,BUCHI NIR-Online ® (在线近红外) 制定了完善的解决方案,在毛油进入精炼车间后,可持续提供精确的测量值,在控制室中可清晰显示实时趋势,方便操作。 1设备及附件选取特定的测量附件流通池 X-cell,确保毛油在流通池内平稳的流动,降低测量的误差。主机探头采用固定光栅型近红外,无可移动部件,检测速度快,适用于工业生产车间。现场安装图如图3 所示。图1 主机探头图2 流通池图3 现场安装图 2采集样品采集样品,建立酸价的定标模型,预测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酸价模型如下图所示。▲ 酸价化学值和近红外预测值的散点图从图中可看出酸价定标模型的化学值和预测值有很好的相关性,验证集相关系数达 R2 到 0.975,验证集偏差 SECV 为 0.10,模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预测效果如下图所示。▲ 未知样酸价化学值和预测值的比较 3总结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线检测毛油中酸价的含量,可实时的为生产提供数据,优化工艺参数,助力油脂精炼。
  • 中科院青藏所用红外系统观测纳木错湖面温度
    人民网科技频道讯 在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中国冰冻圈卫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及系统开发”(项目编号:GYHY(QX)2007- 6-18)的湖冰专项的支持下,青藏高原所科研人员在纳木错成功安装了IRR-P红外温度数据采集系统,积极开展湖面温度观测。  据科研人员介绍,这套红外温度数据采集系统,采用适于野外观测的SI-111 高精度红外温度传感器(波长范围: 8-14 μm),并与CR1000数据采集器连接,设定采集数据的时间间隔后,采用太阳能板供电,保障了在野外条件下进行不间断的数据测量。该红外数采系统为长期湖面温度、湖冰变化、蒸散发遥感反演等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为青藏高原冰川-湖泊以及水文过程变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 “结合软测量技术的汽油质量指标近红外在线分析系统”课题通过验
    由浙江大学承担的“结合软测量技术的汽油质量指标近红外(NIR)在线分析系统”通过863计划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主题专家组组织的验收。 为有效地解决炼油过程中汽油成品或组份油的质量检测问题,该课题基于NIR光谱分析数据,将小波变换与光谱归一化技术应用于光谱数据的预处理中,减少了荧光背景干扰和高频噪声对分析精度的影响,提高了光谱数据的信噪比。针对目前NIR光谱定量分析中常用的偏最小二乘算法的局限性,把支持向量计算法应用于NIR光谱的非线性定量分析,显著地提高了分析精度。研究人员还提出了一种基于NIR光谱的汽油牌号快速识别方法,通过主元分析提取汽油NIR光谱的主元信息,应用相似分类算法建立了不同汽油牌号汽油样本的分类模型,再利用这些模型实现对未知汽油样本有效的快速分类。 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课题组开发研制了新一代实验室用低成本汽油质量指标快速测定仪,并已成功应用于中国石化集团杭州炼油厂、清江炼油厂等单位,受到了用户的好评。同时,还开发研制了在线自清洗NIR光纤探头与相应的自动采样系统,提高了在线分析系统的连续运行能力,并成功研制了汽油质量指标在线NIR分析仪样机系统。该样机已成功地应用于中国石化上海高桥分公司炼油企业部连续重整装置。
  • 会议通知 | 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第三轮通知)
    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时间:2023年8月29日参会方式:线上承办单位主办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国家创新联盟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协办方: 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美国Picarro公司01 背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一直扮演着重要的碳汇角色,巩固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是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对于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源汇功能、量级、分布、动态和驱动因素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就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准确观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基于单一方法的观测通常存在着观测要素单一和尺度单一等问题,且可能受到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和误差的影响而建立多方法的立体联合观测,如将SIF遥感、涡度相关法、箱式法和通量梯度法、同位素观测技术等观测方法相结合。一方面,各方法之间可以相互验证,提高观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各方法之间又可以相互补充,可用来建立多源、多尺度、多要素的综合监测数据集。进而,可以更全面和综合地评估生态系统碳通量,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更有效地制定减排增汇策略,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为了推动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的发展,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拟定于2023年8月29日召开“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此次交流会将以线上的形式进行。02 会议目的面向广大科研人员,开展“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SIF、湍流涡动通量、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和相关同位素通量等要素的观测方法、基础理论、数据分析和应用研究进展等方面的技术交流和培训,促进不同学科领域学者间的交流,提升野外生态台站的综合观测技术水平。03 会议内容1)生态系统碳源汇观测技术的基础理论与方法2)生态系统碳源汇观测技术的前沿科学问题3)生态系统碳源汇观测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04 会议日程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张宇清 教授北京林业大学9:00~9:05致辞孙宝宇 总经理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9:05~9:10致辞周金星 教授北京林业大学9:10~9:50喀斯特区岩溶碳汇及其动态过程初探周文君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9:50~10:30云南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温室气体研究10:30~10:40休息时间巩晓颖 教授福建师范大学10:40~11:20气体交换和同位素联合测定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严堇纾 应用科学家美国Picarro公司11:20~12:00CRDS激光光谱技术在大气科学与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休息时间肖薇 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3:30~14:10长三角典型水体温室气体通量和蒸发研究进展胡中民 教授海南大学14:10~14:50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异特征与驱动机制郑宁 应用科学家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14:50~15:30涡动通量研究最新进展及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方法简介15:30~15:40休息时间高添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15:40~16:20基于科尔塔群的复杂地形下森林碳通量监测研究(初步进展)李鹏 教授西安理工大学16:20~17:00陕西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评估与监测关键技术孙宝宇 总经理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17:00~17:40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立体监测方案及实践05 会议时间、形式1.会议时间:2023年8月29日2.会议形式:网络线上直播06 注意事项本次研讨会不收取费用。07 报名方式关注“理加联合”微信公众号,回复“碳中和”08 专家一览周金星 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周金星,男,汉族,水土保持工程教研室主任。任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CTERN) 云南建水生态站站长、教育部林业生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石漠化监测与综合治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国家林草局“百千万人才工程”省“中国水土保持青年科部级人选、“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技奖”“北林学者”杰出青年。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国家专利9项、国家新品种11项、行业标准5项。著作7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团队被授予“西南地区困难立地生态修复”国家创新团队称号。研究领域:水士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工程。周文君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周文君,现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全球变化研究组工作,副研究员,硕导。研究方向为全球变化生态学:以森林与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氮水过程为研究对象,结合微生物生态学,稳定同位素生态学、生态学、土壤生态学等学科,开展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与农田碳氮过程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的机制研究;秉持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理念,开展植物源生物质材料的应用效应与机理的研究,打造高效可循环农业模式;响应乡村振兴与绿色农业建设的号召,进行农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评估,并开展农业减氮土壤固碳研究,已在水稻的降镉减氮、土壤增汇提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将为森林、农业生态系统的碳达峰与碳中和和乡村振兴的推进提供科学数据支撑。主持参与国家自然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资金、中科院、中外合作项目,国家973,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宜春5511工程项目等共20余项。已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巩晓颖 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巩晓颖,研究员,博导,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百人计划获得者。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态学和稳定同位素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在New Phytologist,Plant Cell & Environment等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担任中国生态学会稳定同位素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创业创新领军人才(B类引进高层次人才)、SCI 期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编委、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客座编辑和《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编委,以及十余个专业期刊的审稿人。严堇纾 应用科学家;美国Picarro公司严堇纾博士毕业于华盛顿大学地球化学专业,现任Picarro的应用科学家。在国际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环境气体和同位素领域具有丰富的实验设计、方法开发、仪器操作和维护、数据收集和校准以及学术/技术写作等经验。肖薇 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肖薇,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耶鲁大学联合培养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长期从事陆地碳水循环和气候变化领域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在《Nature Geoscience》、《Global Change Biology》和《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共120余篇;出版专著3部。现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稳定同位素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同位素分委员会委员,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并担任江苏省“333人才”领军型人才团队负责人,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和“江苏省科技创新十大女杰”,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中国气象学会大气成果基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五)、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十大科学进展(排名第一)。胡中民 教授;海南大学海南大学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团队负责人。从事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研究。长期以来,借助长期定位监测、野外控制实验、模型模拟以及遥感观测等多种技术手段,从不同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揭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如固碳与水分消耗)和结构(系统转变)的影响,在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影响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前沿SCI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200,含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Ecology Letters,Global Change Biology,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Journal of Climate, Journal of Hydrology等生态学与地学主流期刊论文。曾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生态学会青年科技奖等荣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等项目10余项。高添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高添,博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辽宁省陆地生态系统碳中和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遥感专业委员会委员,负责辽宁清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尔塔群”(森林碳通量研究平台)的全面工作。主要从事森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观测、遥感模拟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等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第一/通讯作者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Atmospheric Measurement Techniques, Ecohydrology等期刊发论文13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A类)专题等10余项。获2019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李鹏 教授;西安理工大学李鹏,博士,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旱区⽣ 态⽔ ⽂ 与灾害防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 利学会⾬ ⽔ 利⽤ 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 壤学会⼟ 壤侵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 经济学会资源⽣ 态专委会副主任。主要从事流域泥沙与⽔ ⼟ 保持⽣ 态修复等⽅ ⾯ 研究⼯ 作。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SCI收录17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 然科学基⾦ 等国家与省部级项⽬ 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 等奖和陕西省科学技术⼀ 等奖等国家与省部级技术奖励10余项;获陕西省中⻘ 年科技创新领军⼈ 才和陕西省⻘ 年科技奖。
  • 第二届陆地生态系统多尺度/多要素观测技术研讨会第一轮通知
    一、背景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土壤-大气界面、植被-大气界面等为代表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以土壤温室气体监测、稳定同位素、涡动通量、高光谱成像以及无人机为代表的新一代生态系统观测技术迅速成熟,大数据背景下的整合生态学研究针对陆地生态系统实时监测和动态评估的需求,需要运用新的观测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为了更好地开展生态系统的长时序动态监测,建立多源、多尺度、多要素的综合监测数据集,推动新技术在生态系统观测中的运用,由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办、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二届陆地生态系统多尺度/多要素观测技术研讨会定于2020年9月25日以网络会议的形式召开。二、会议目的面向生态观测研究人员,开展以多要素观测中基础理论、仪器组成、设备安装、数据质控、分析应用及研究进展等方面为主的多要素技术与方法交流和培训,培养野外生态观测研究队伍,提升野外台站的观测技术水平。三、会议内容1、 生态系统观测方面前沿的科学问题2、 多要素观测新技术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3、 多要素观测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四、会议时间、形式1. 会议时间:2020年9月25日2. 会议形式:网络线上直播五、其他注意事项1、本次研讨会不收取费用。六、组织单位主办单位: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单位: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七、报名注册扫描二维码,回复“报名”填写表单即可报名截止日期与时间:2020年9月24日12:00时
  • 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第一轮通知)
    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时间:2023年8月29日参会方式:线上承办单位主办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国家创新联盟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协办方: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美国Picarro公司01 背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一直扮演着重要的碳汇角色,巩固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是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对于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源汇功能、量级、分布、动态和驱动因素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就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准确观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基于单一方法的观测通常存在着观测要素单一和尺度单一等问题,且可能受到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和误差的影响而建立多方法的立体联合观测,如将SIF遥感、涡度相关法、箱式法和通量梯度法、同位素观测技术等观测方法相结合。一方面,各方法之间可以相互验证,提高观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各方法之间又可以相互补充,可用来建立多源、多尺度、多要素的综合监测数据集。进而,可以更全面和综合地评估生态系统碳通量,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更有效地制定减排增汇策略,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为了推动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的发展,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拟定于2023年8月29日召开“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此次交流会将以线上的形式进行。02 会议目的面向广大科研人员,开展“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SIF、湍流涡动通量、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和相关同位素通量等要素的观测方法、基础理论、数据分析和应用研究进展等方面的技术交流和培训,促进不同学科领域学者间的交流,提升野外生态台站的综合观测技术水平。03 会议内容1)生态系统碳源汇观测技术的基础理论与方法2)生态系统碳源汇观测技术的前沿科学问题3)生态系统碳源汇观测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04 会议日程会议特邀专家与报告信息,将于第二轮通知发布,敬请关注。05 会议时间、形式1.会议时间:2023年8月29日2.会议形式:网络线上直播06 注意事项本次研讨会不收取费用。07 报名方式关注“理加联合”微信公众号,回复“碳中和”
  • 会议日程 | 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
    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理加云学堂(第十期)会议时间:2021年9月7日(星期二)参会方式:网络线上直播01 背景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由此产生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影响日渐深重。2021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我们应对气候变暖的国际行动的一部分。面对碳中和的需求,减排(减少CO2排放)和增汇(增加CO2吸收)是两条根本的途径,我们应在尽可能减排的同时大力采取增汇措施。以SIF植被遥感、湍流涡动通量、多通道土壤呼吸等为代表的天空地一体化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撑。为更好地开展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长时序动态监测,建立多源、多尺度、多要素的综合监测数据集,推动新技术在碳中和背景下天空地一体化温室气体观测系统中的运用。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9月7日以网络会议的形式召开“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02 会议目的面向广大科研人员,开展碳中和背景下SIF植被遥感、湍流涡动通量、多通道土壤呼吸等监测技术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数据分析和应用研究进展等多方面为主的技术交流和培训,促进不同学科领域学者间的交流,提升野外生态台站的观测技术水平。03 会议内容1.天空地一体化温室气体观测技术前沿的科学问题2.天空地一体化温室气体观测技术的基础理论与方法3.天空地一体化温室气体观测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进展04 会议日程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上午孙宝宇 总经理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9:00~9:05致辞旭日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9:05~9:45高寒生态系统氮循环与气候变化魏达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9:45~10:25基于观测的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10:25~10:30休息时间汪金松 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0:30~11:10增温对高寒草甸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张欣 博士内蒙古农业大学11:10~11:50基于碳同位素分析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碳释放主要途径及其成因孙宝宇 总经理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11:50~12:10生态系统碳循环测量技术及应用介绍休息时间下午郑宁 博士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13:30~14:10温室气体通量观测及其研究进展邵长亮 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14:10~14:50蒙古高原通量观测原文文 博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14:50~15:30华北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观测研究15:30~15:40休息时间(互动环节)张晓春正高级工程师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15:40~16:20GB/T 34286-2017《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测量 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法》GB/T 34287-2017《温室气体 甲烷测量 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法》内容简介吕洪刚高级工程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16:20~17:00中国近海大气温室气体观测与分析丰怀泽植被遥感工程师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17:00~17:30SIF:不止于空中的通量塔05 会议时间、形式1.会议时间:2021年9月7日(星期二)2.会议形式:网络线上直播06 注意事项本次研讨会不收取费用。
  • 生态系统碳源碳汇观测技术与学术交流会(第一轮通知)
    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碳源碳汇观测技术与学术交流会第一轮通知理加云学堂(第十三期)会议时间:2022年9月6日(星期二)参会方式:网络线上直播01 会议背景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人类的影响也日益严重。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碳达峰”和“碳中和”于2021年两会上被提出,并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暖的国际行动的一部分。减排(减少CO2排放)和增汇(增加CO2吸收)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两条根本途径,生态系统作为自然界的主要碳汇,增强其碳汇功能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但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源、碳汇功能、量级、分布、动态和驱动因素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就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准确观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SIF植被遥感、湍流涡动通量和多通道土壤呼吸等为代表的天空地一体化碳源、碳汇监测技术,可以为生态系统碳通量监测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同时有助于更好地开展长时序动态监测,建立多源、多尺度、多要素的综合监测数据集,推进我们对不同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的认识。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将于2022年9月6日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召开“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碳源碳汇观测技术与学术交流会”。02 会议目的面向广大科研人员,开展“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SIF植被遥感、湍流涡动通量、多通道土壤呼吸等监测技术以及数据综汇及管理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数据分析和应用研究进展等方面的技术交流和培训,促进不同学科领域学者间的交流,提升野外生态台站的综合观测技术水平。03 会议内容🔸生态系统碳源碳汇观测技术的基础理论与新方法;🔸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的前沿科学问题;🔸生态系统碳源碳汇观测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04 会议日程会议特邀专家与报告信息,将于第二轮通知发布,敬请关注。05 注意事项本次研讨会不收取费用。06 会议时间及形式会议时间:2022年9月6日会议形式:网络线上直播07 报名方式关注微信公众号“理加联合”,回复“报名”,填写表单即可我们将根据报名人数来选择对应的网络直播方式08 联系我们BeijingLICA (工作人员微信号)添加工作人员微信,邀请您进入此次会议交流群
  • 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观测理论与技术交流研讨会暨SERVIRST第十期通量技术交流活动
    01背景通量观测是定量描述土壤-植被-大气间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的基础。涡度相关技术作为直接测量植被冠层与大气间能量与物质交换通量的技术手段,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国际通用的通量观测标准方法。随着涡度相关技术在全球碳水循环研究中的广泛应用,长期连续的通量观测正在为准确评价生态系统碳固持能力、水分和能量平衡状况、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区域和全球尺度模型的优化与验证、极端事件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和机制理解途径。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环境中心立足第三极,联动南北极,研究三极极端环境多圈层物质与能量循环过程及其与气候环境变化的耦合机制,揭示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关键过程、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涡动相关是陆地生态系统下垫面碳水通量研究的主要技术,实际应用中需要专业的理论基础,理想数据获取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不断提升野外通量观测和研究的能力,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环境中心联合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定于2023年3月10日在兰州举办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观测理论与技术交流研讨会。02交流目的面向广大通量观测研究人员,开展以涡动相关、大孔径闪烁仪等方法为代表的通量观测研究中的基础理论、仪器组成、设备安装运维、数据分析处理及应用等方面的技术与方法交流,提升野外台站的观测技术水平。03交流内容1.熟悉涡动相关的气象学基础理论与仪器测量原理;2.掌握涡动相关数据的处理、质量评价及分析应用;3.交流不同尺度和方法的通量观测研究新进展;4.讲解涡动相关仪、大孔径闪烁仪等的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方法;5.多站点观测网络的数据综汇与站点运维;04交流方式1.基础理论讲述2.专题形式讲解3.数据处理实践4.设备现场操作5.问题讨论答疑05交流时间及地点1.交流时间:2023年3月10日2.交流地点:兰州萃英大酒店(兰州大学会议中心)802会议室3.交流方式:现场与线上相结合06其他注意事项本次交流不收取费用,并提供材料和交流期间的午餐券,其它餐食和住宿请自理;07日程安排奖品一览08组织单位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环境中心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09联系人刘军志:liujunzhi@lzu.edu.cn阚颖欣:kanyingxin@li-ca.com;1391012401210报名方式此次交流培训为线下+线上同时进行,可在报名表中进行选择报名方式微信搜索关注“理加联合”公众号,回复“报名”,填写报名表单即可
  • 会议通知 | 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第二轮通知)
    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时间:2023年8月29日参会方式:线上承办单位主办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国家创新联盟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协办方: 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美国Picarro公司01 背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一直扮演着重要的碳汇角色,巩固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是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对于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源汇功能、量级、分布、动态和驱动因素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就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准确观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基于单一方法的观测通常存在着观测要素单一和尺度单一等问题,且可能受到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和误差的影响而建立多方法的立体联合观测,如将SIF遥感、涡度相关法、箱式法和通量梯度法、同位素观测技术等观测方法相结合。一方面,各方法之间可以相互验证,提高观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各方法之间又可以相互补充,可用来建立多源、多尺度、多要素的综合监测数据集。进而,可以更全面和综合地评估生态系统碳通量,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更有效地制定减排增汇策略,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为了推动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的发展,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拟定于2023年8月29日召开“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此次交流会将以线上的形式进行。02 会议目的面向广大科研人员,开展“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SIF、湍流涡动通量、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和相关同位素通量等要素的观测方法、基础理论、数据分析和应用研究进展等方面的技术交流和培训,促进不同学科领域学者间的交流,提升野外生态台站的综合观测技术水平。03 会议内容1)生态系统碳源汇观测技术的基础理论与方法2)生态系统碳源汇观测技术的前沿科学问题3)生态系统碳源汇观测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04 会议日程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张宇清 教授北京林业大学9:00~9:05致辞孙宝宇 总经理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9:05~9:10致辞周金星 教授北京林业大学9:10~9:50喀斯特区岩溶碳汇及其动态过程初探周文君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9:50~10:30云南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温室气体研究10:30~10:40休息时间巩晓颖 教授福建师范大学10:40~11:20气体交换和同位素联合测定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严堇纾 应用科学家美国Picarro公司11:20~12:00CRDS激光光谱技术在大气科学与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休息时间肖薇 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3:30~14:10长三角典型水体温室气体通量和蒸发研究进展胡中民 教授海南大学14:10~14:50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异特征与驱动机制郑宁 应用科学家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14:50~15:30涡动通量研究最新进展及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方法简介15:30~15:40休息时间高添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15:40~16:20基于科尔塔群的复杂地形下森林碳通量监测研究(初步进展)李鹏 教授西安理工大学16:20~17:00陕西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评估与监测关键技术孙宝宇 总经理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17:00~17:40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立体监测方案及实践05 会议时间、形式1.会议时间:2023年8月29日2.会议形式:网络线上直播06 注意事项本次研讨会不收取费用。07 报名方式关注“理加联合”微信公众号,回复“碳中和”
  • 支持观测装备国产化,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出炉
    2月28日,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部和中国科学院三部门联合发布了《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在形势和需求中指出,高精度观测仪器自主研发能力不强,气象观测智能化水平落后,空基、海基气象观测能力薄弱,非传统观测起步晚、发展慢,多源综合数据的获取和完备度亟待加强,资料同化技术落后。《规划》提出了九个重点领域和优先方向,分别为气象观测技术和方法、数据分析技术、天气气候机理研究和科学试验、地球系统模式、数字化预报技术和方法、气象服务技术和方法、人工影响天气理论和技术、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气象保障以及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技术。《规划》部署了四个重大气象科技创新工程,包括气象大数据科学工程、国产超算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地球系统模式工程和观测装备国产化工程。针对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提出了七项具体措施,分别为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优化气象科技创新主体布局、构建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基础支撑平台建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积极参与全球气象科学治理和加强气象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值得注意的是,《规划》在气象观测技术和方法中指出,着眼多源观测数据的获取,开展新型探测设备和观测方法研究。研究面向地球系统的协同观测关键技术,实现对大气和其他圈层要素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提高对典型灾害性天气系统的实时、立体、精密观测的技术能力。提升协同观测技术水平。开展非传统观测应用技术研究。完善气象观测技术和方法标准体系。在观测装备国产化工程中,《规划》提出,研发地面、高空和大气成分高精度国产化传感器;研制基于国产芯片,具备超低功耗、声光电物理信号一体化测量处理能力的气象专用系统级模组;研究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及相关扫描 28 技术、观测模式和定标技术;研制基于拉曼散射、差分吸收、多普勒效应等原理的激光雷达,突破激光器等核心部件国产化难题;研究基于毫米波、地波、太赫兹和量子技术的新制式气象雷达; 研制基于北斗导航的探空、水汽及反演应用的观测系统;研制基于北斗导航的短基线闪电通道精细化定位系统和超长基线的全球闪电定位系统;研制基于机载平台的空基气象载荷;研制大气成分、生态环境高精度观测装备、在线监测技术和标定技术;研究高海拔、酷热、台风、强辐射、重污染等极端恶劣环境的装备适应性技术和工艺;研制适应特殊自然环境和特殊用途的特种气象观测装备。通过工程实施,到2025年,综合探测能力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全球监测能力进一步提升;非传统观测数据的收集应用能力大幅提升;气象装备国产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到 2035 年,气象综合观测整体技术自主可控,我国成为气象装备强国。在加强科技基础支撑平台建设中,《规划》提出要推进科技基础支撑平台开放共享,提高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利用率;加强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建设,在关键区域建设一批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原文链接:中国气象局 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 关于印发《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 (2021 - 2035年)》的通知
  • 基于新一代含卤气体高精度监测系统在上甸子站的在线观测研究及华北地区排放量的估算应用
    含卤气体主要包括氟氯碳化物(CFCs)、哈龙(Halons)、四氯化碳(CCl4)、甲基氯仿(CH3CCl3)、甲基溴(CH3Br)、氟氯烃(HCFCs)、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物(PFCs)、三氟化氮(NF3)、六氟化硫(SF6)等臭氧消耗物质和温室气体。2019年,含卤气体的辐射强迫达到0.41 W/m2,相当于CO2辐射强迫的19%。考虑到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它们极低的大气环境浓度(ppt量级),对于含卤气体连续的高精度观测非常重要且难度极大。中国北部地区人口密集,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氟化工、电解铝和氯碱工业生产基地之一,是含卤气体排放的重点地区,因此对于北部地区的四类F-gases(HFCs、PFCs、SF6和NF3)的排放估算也十分必要。本研究利用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在线监测系统天霁 ODS5-pro系统,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在北京上甸子大气本底站对36种含卤气体进行了连续的高精度监测,并对观测数据进一步筛分,得到了36种含卤气体的本底浓度和污染浓度,讨论了含卤气体抬升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最后,根据观测数据结合种间相关法估算了2020-2021年中国北部地区HCFCs和F-gases的排放量,并将结果与全球排放量进行了比较,揭示了中国北部地区HCFCs和F-gases对全球排放的贡献。天霁ODS5-Pro系统由在线采样模块、分析系统、标气、辅助气组(氦气+氮气)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其中分析系统由自组装的冷凝预浓缩模块和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模块组成。该系统在完成设计、组装和测试后,在北京上甸子大气本底站针对背景大气开展了为期1年(2020.10-2021.9)的实地观测试验;实现了36种含卤气体的有效分离和长期高精度监测,具体为大气浓度大于100ppt物种的精度约0.5%,大气浓度20-100 ppt物种的精度为0.5%~1%,大气浓度1~20 ppt物种的精度为1%~4%;大气浓度为0.1~1 ppt物种的精度为4%~9%。系统的准确度优于±0.5 %,检出限优于0.5 ppt。此外,天霁ODS5-pro系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Medusa GC-MS系统进行了同期比对实验。将两套系统间隔70 分钟以内的数据进行配对后,两套系统绝大部分物质的浓度偏差<3%,表现出良好的监测一致性,验证了天霁ODS5-pro系统的监测可靠性。表1 上甸子站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含卤气体的背景浓度和污染浓度所有35种含卤气体有25%-81%的有效数据被筛分为背景浓度。对于大多数已经被《蒙特利尔议定书》淘汰的物质(CFCs、哈龙和CH3CCl3), 59%-81%的测量结果被筛分为背景浓度。然而CCl4显示出高频率的污染事件,只有40%的测量结果被筛分为背景浓度。本研究中所有HCFCs的背景浓度数据量仅占总数据量的比例为27%-29%,反映出其在中国逐步淘汰过程中持续而强烈的排放。对于HFC-32、HFC-125、HFC-134a和HFC-227ea来说,其背景浓度数据量占比为27%-33%。此外,包括CH2Cl2、CHCl3和PCE在内的短寿命卤代烃(定义为在大气中寿命少于6个月的物质)的污染事件经常发生,其中背景浓度数据占比为25%-31%。在所有测量的含卤气体中,CH2Cl2的背景浓度数据量占比最低。图1 典型含卤气体大气抬升浓度间的相关性,以相关系数r表示,*表示两种物质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CFCs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关性较低,因为主要CFCs的污染浓度数据量占比仅为19%-25%,其相对背景浓度的抬升不到10%(表1)。HCFCs和HFCs的抬升浓度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反映出其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和消费,因此存在大量的人为排放。HFC-32与HFC-125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94。这一结果与之前Li et al.(2011) 和Kim et al.(2010)报道的低相关性不同。他们认为HFC-32和HFC-125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逸散排放。本研究发现的强相关性证实了主要用作HCFC-22替代品的混合制冷剂R410A(HFC-32与HFC-125 质量比1:1)在中国房间空调得到了广泛使用。R410A的人为生产和消费已经成为HFC-32和HFC-125的主要排放源。此外,HFC-143a广泛存在于R404A和R507A的混合制冷剂中,因此与HFC-32和HFC-125的相关性较强,分别为0.70和0.76。在中国,HFC-23主要作为HCFC-22的工业生产过程副产物而排放。同样的,PFC-318主要在以HCFC-22为原料的四氟乙烯和其他含氟化学品的生产过程中产生和排放。HFC-23和PFC-318的抬升浓度相关性很强,为0.80,这暗示了它们均主要来源于与HCFC-22相关的氟化工行业的排放。氯甲烷类(包括CH3Cl、CH2Cl2、CHCl3和CCl4)与HCFCs和HFCs的抬升浓度相关性相对较强。在中国,氯甲烷类在各种工业过程中排放,其主要用作氟化学品生产的原料以及在人口稠密和工业化地区被广泛用作溶剂。本研究得出的相对较高的相关性可归因于工业区域氯甲烷类、HCFCs和HFCs排放的同源性。图2 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上甸子站观测对含卤气体排放的敏感性表2 利用种间相关法估算的2020-2021年中国北部地区F-gases和HCFCs的排放量aHCFC-22的排放量为数值反演法获得图3 (a)F-gases和(b)F-gases和HCFCs中各物质的CO2当量(CO2-eq)排放的占比表3 2020-2021年中国北部地区CO2-eq排放量以及对2020年全球含卤气体排放量的贡献排放敏感性分析结果(图2)表明,上甸子站的观测对中国北部地区12个省份的排放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因此,采用种间相关法,以HCFC-22和CO为参考物估算了中国北部地区F-gases和HCFCs的排放量。结果表明,2020-2021年中国北部地区F-gases的CO2-eq排放量达到181±18 Tg /yr。在估算的四类F-gases中,SF6的CO2-eq排放量的占比最高(24%),其次是HFC-23(22%)、HFC-125(17%)、HFC-134a(13%)、NF3(10%)、CF4(5.9%)、HFC-143a(3.9%)、HFC-32(3.4%)和HFC-152a(0.2%)。如果将HCFCs的排放纳入其中,HCFC-22由于其巨大的实物吨排放量而贡献F-gases和HCFCs总CO2-eq排放量的42%,接近一半。因此,进一步减少HCFCs的排放将有助于臭氧层的恢复,并对减缓气候变化起到积极作用。与全球排放量进行比较后发现,仅中国北部地区的NF3、SF6和HCFCs的占全球排放的比例就高达20-40%,表明中国整个地区上述物质的排放量可能占全球排放的一半以上。因此,中国减缓NF3、SF6和HCFCs的排放将对全球的减排进程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北部地区有意生产的HFCs的排放量占全球排放的比例较低(<15%),而工业副产物HFC-23的贡献比例相对较高,为19%。文章信息研究成果以“In Situ Observations of Halogenated Gases at the Shangdianzi Background Station and Emission Estimates for Northern China”为题已在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期刊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博士生伊丽颖为文章的第一作者,复旦大学姚波研究员和北京大学许伟光工程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0214502)的支持。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3c00695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1. Li, S. Kim, J. Kim, K. R., et al., Emissions of Halogenated Compounds in East Asia Determined from Measurements at Jeju Island, Korea. Environ. Sci. Technol. 2011, 45, (13), 5668-5675.2. Kim, J. Li, S. Kim, K. R., et al., Regional atmospheric emissions determined from measurements at Jeju Island, Korea: Halogenated compounds from China. Geophys. Res. Lett. 2010, 37, L12801.
  • 祝贺ChinaFLUX第十一次通量观测理论与技术培训在西宁成功举办
    2016年7月18日-20日,ChinaFLUX第11次通量观测理论与技术培训在西宁青海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本届培训的主题为“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与研究应用”,围绕通量基本理论与仪器配置、数据质控与处理、长期通量观测研究实践及通量观测研究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四个方面展开专题报告和综合讨论。此次培训由中国通量观测研究联盟(ChinaFLUX)、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研究站、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美国Campbell公司和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来自中科院各相关研究院所、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国际竹藤中心、国家气候中心、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广西植物所、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青海省海北牧业气象试验站、青海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40多个单位近150名老师和同学参加了会议。7月18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温学发研究员主持了会议开幕式,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胜功研究员、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刘峰贵教授、青海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李英年研究员为本次会议致辞,预祝大会圆满成功。接下来,进入大会培训主题报告阶段。在“通量观测的基本理论与仪器配置”这个专题中,来自美国Campbell公司的周新华博士为与会学者培训了“涡度相关通量测定应用技术的理论依据”,周新华博士讲解了“痕量气体通量的定义和能量平衡方程、痕量气体通量传输的流体物理描述及其测定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假设”,“实际操作中由于仪器、人为和环境影响所带来的问题,以及应对的操作实践与理论方法”,使得从事通量研究工作的老师和同学们深受启发。接着,来自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王介民研究员为与会学者分享了地表通量观测的多种方法,并汇报了HiWATER 生态水文遥感实验最新进展。之后,美国Campbell公司的Sasha Ivans博士为与会学者介绍了涡动协方差通量观测仪器的最新进展。最后,温学发研究员以千烟洲为例,介绍了森林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方法。 在晚宴现场,理加联合总经理孙宝宇先生和美国Campbell 公司Sasha Ivans博士发表了致辞,欢迎前来参加培训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共同举杯,预祝ChinaFLUX培训圆满成功。7月19日,进入大会培训的第二个专题“数据质控与处理”,王介民研究员为与会学者讲解了“通量观测的质量与代表性评价”;周新华博士为与会学者培训了通量数据的在线计算与校正方法,其中,重点介绍了EasyFlux-DL软件与使用方法,EasyFlux-DL软件可以实现通量野外测定及即时在线数据计算和修正,这为科研学者修正通量数据提供了很大便利。在大会第三个专题“长期通量观测研究实践“中,李英年研究员以海北站为例,为与会学者分享了草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曹生奎教授介绍了青海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CO2和水汽通量耦合关系研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伟博士分享了太湖湖-气通量综合观测研究方法。大会第四个专题为“通量观测研究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在这个专题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雷明副研究员做了题目为”CO2通量数据插补与拆分的常用方法“的报告;温学发研究员为与会学者介绍了稳定同位素红外光谱技术在碳水循环中的应用;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晓波博士向与会学者汇报了全自动多通道土壤CO2、CH4和N2O通量协同观测装置研制的最新进展,这一研究已经成功申请“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通过研制“全自动多通道土壤CO2,CH4,N2O通量协同观测装置”,使得实现多参数温室气体同时,同步连续监测成为可能。为建立中国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协同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CORE)的设想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最后,来自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王介民研究员为培训中积极互动的学员颁发了奖励奖品;温学发研究员、周新华博士和Sasha博士给每位参加培训的学员颁发了培训合格证书。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在会场设立了技术咨询台,解答老师和同学在仪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展出了美国Campbell CPEC200闭路涡动相关系统、美国ASD便携式地物光谱仪FieldSpec4、美国ASD手持式全波段地物光谱QualitySpec、美国LGR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UGGA、美国Thermofisher便携式颗粒物监测仪pDR-1500。 7月20日,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研究站组织了海北站考察活动。 此次培训,使ChinaFLUX成员了解了通量观测的新技术机器应用和发展趋势,掌握了通量数据质量评价和控制的方法,加强了ChinaFLUX成员间的沟通交流。众多高校和其他科研单位人员踊跃参会,充分说明了ChinaFLUX在国内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提升,ChinaFLUX的成立极大地填补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和植被类型上的不足,将进一步增强我国通量观测研究的实力。同时,通过参加此次培训,理加联合更加清楚的了解了通量观测用户的需求,我们作为生态环境仪器的专业供应商和服务商,在不断引进国外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同时,也会不断加强内部商务运营、技术支持、售后服务和研发团队的建设, 持续的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更强大的技术支持和更便捷的售后服务。关于理加联合 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加联合)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专业的生态环境仪器供应商和技术服务商,主要产品涵盖稳定性同位素测定、痕量气体测量、地物光谱测量、水化学分析、野外便携和长期监测分析仪器。 作为生态仪器技术服务提供商,理加联合不但提供一般性的电话支持,走访支持,而且定期的举办技术服务周,保障操作人员对于仪器的了解和掌握,不定期地与用户交流,介绍仪器的最新应用,为用户提供仪器操作技巧。 主要代理产品 美国LGR公司激光痕量气体和稳定同位素分析仪 美国ASD公司地物光谱仪 意大利AMS集团全自动化学分析仪和流动分析仪 美国CSI公司闭路涡度相关和大气廓线测量系统 美国Resonon公司高光谱成像光谱仪 美国ThermoFisher Scientific公司气体分析及颗粒物监测产品系列美国Agilent公司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 NASA碳监测系统BlueFlux行动——Picarro助力红树林蓝碳通量的多尺度观测
    NASA碳监测系统BlueFlux行动——Picarro助力红树林蓝碳通量的多尺度观测江苏海兰达尔 2023-06-09 12:24 发表于江苏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01/2022.09.27.50975301蓝碳和红树林蓝碳是气候缓解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该战略旨在通过沿海和开放海洋碳封存以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在全球范围内,蓝碳有助于《巴黎协定》目标的达成,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远低于2℃以内,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从蓝碳的角度来看,红树林生态系统非常有意义,因为它们是地球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净初级生产力(NPP)在1000~2000gCm-2yr-1。虽然它们只占地球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但为全球NPP贡献了约210TgCyr-1。这些碳中的大部分储存在生物中或封存在土壤沉积物中,根据最近的激光雷达和雷达测量估计,红树林的总碳储量约为5.03PgC。这些碳储量只集中在几个关键的生物地理区域,例如,有10个国家占总碳储量的70%以上,这就意味着在国家范围内,红树林碳管理可以在国家层面制定的缓解气候变化策略上发挥重要作用。02BlueFlux行动2020年,美国航空航天局碳监测系统(NASA CMS)为建立BlueFlux行动提供了支持,目的是开发原型CO2和CH4产品以了解红树林的修复和保护情况。BlueFlux野外观测行动旨在提供横跨佛罗里达南部和加勒比地区的CO2和CH4通量的综合测量,重点是红树林系统,它们的季节性动态,以及邻近的生态系统,比如广阔的锯草沼泽以及其中的树木“岛屿”。这些通量测量覆盖了从“健康”的红树林到近期受到干扰和濒死的红树林“鬼森林”,来帮助了解在损失和恢复过程中碳通量的任何方向性变化。BlueFlux将有助于量化蓝碳如何减缓气候变化,并帮助减少红树林碳循环时空成分的不确定性。BlueFlux行动的目标示意图现场地面和飞机测量的目标区域在美国境内,在佛罗里达南部的核心地区,对碳储量和通量进行测量,以了解物种、干扰、水文和气候梯度如何解释通量变化。该行动计划在2022~2024年间进行6次现场观测,测量手段包括:1)对生态系统结构、物种以及腔室通量的地面测量,2)高塔通量测量,3)飞机测量,4)卫星遥感。墨西哥湾研究区域03地面测量:土壤和植被通量的腔室测量2022年3月,BlueFlux的第一次现场行动在大沼泽地国家公园进行,分别对两个高度退化和两个完整/再生的森林场地的树木,根系和土壤CO2和CH4通量进行了测量。根据植物的形态以及土壤沉积物成分的不同使用了不同的气室,CO2和CH4浓度的测量使用Picarro G4301 GasScouter 移动气体分析仪,测量频率为1Hz。静态气室法测量生态系统成分通量的示意图以及相应气室设计的照片04地面测量:水化学为了捕捉佛罗里达大沼泽地红树林水域的水-空气温室气体交换及其变化,于2022年3月进行了一项为期3天的空间调查,方法为驾驶一艘游艇从库特湾出发,沿乔河到鲨鱼河再到塔彭湾,然后返回,同时测量pH值,水温,盐度,CO2、CH4和N2O浓度以及CO2和CH4稳定同位素。地表水样从约0.5米深处连续泵送到由“淋浴头”平衡器组成的船载装置,该平衡器通过闭合空气回路连接到两台气体分析仪,Picarro G2201-i和Picarro G2308。使用校准的多参数探测器每分钟测量一次地表水电导率(EC)、溶解氧(DO)、温度、pH和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同时定期收集过滤的无菌离散样品,并在耶鲁大学实验室内用于分光光度计pH、溶解无机碳(DIC)和总碱度(Talk)的测量。05机载涡流协方差通量测量:CARAFE机载涡流协方差(AEC)是一种公认的用于量化痕量气体和能量的地表-大气交换的技术。当与小波变换相结合时,AEC可以表征模型相关尺度(1-100km)下通量的空间梯度,是对地面观测数据很好的一种补充。Blueflux AEC观测采用了动态航空公司驾驶的配备气象和微量气体传感器的Beechcraft King Air A90飞机,并进行了CArbon大气通量实验(CARAFE)。由Aventech公司的AIMMS-20测量系统提供10 Hz的3D风速、空气温度、飞机位置和飞机方位(俯仰/翻转/偏航)观测。该系统包括一个用于气象测量的探测器(安装在左翼下方),该探测器与高分辨率差分GPS和惯性导航系统相结合。环境空气通过安装在右翼下方的进气口进行采样,并通过(机翼中的)聚四氟乙烯管传输到机舱中的两台气体分析仪。其中Picarro G2401-m机载专用气体浓度分析仪提供0.5Hz的CO2、CH4、H2O和CO测量值,而Picarro G2311-f双模式高精度气体分析仪提供10Hz的CO2和CH4测量值。G2401-m包含用于机载操作的专用压力控制系统,因此可对气体摩尔分数进行精准测量,而G2311-f可提供AEC所需的快速时间响应。CO2和CH4的干空气摩尔分数在实验室中使用NOAA WMO的压缩标准气体进行两点校准。下图为2022年4月进行的航测飞行轨迹,这些飞行测量重点关注佛罗里达南部和东部的沿海红树林植被,同时也包括一些内陆森林和湿地。每次飞行时间在2.5~4.5小时,典型的海拔高度为地平面以上100m,偶尔会进入到混合层(200-800m),以确定垂直通量散度和修正。在100米的高度,预计通量足迹大约为5000米宽,对于5~10m s-1的典型表面风速,50%的通量在1000米内,90%在5000米内。CO2的通量范围在0~-40μmol m-2 s-1,CH4的通量范围在0~200μmol m-2 s-1。总的来说,在4月的野外航测中,锯草的甲烷通量似乎更高,红树林的二氧化碳吸收量更大,接下来的飞行测量将继续探索季节和年际变化。BlueFlux AEC航测的飞行路线06预期结果目前“蓝碳”评估的不足之一是,人们考虑了碳存储量,但往往忽略了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可能会极大地影响(积极或消极)这些生态系统的总体净辐射强迫效应。红树林是潮间带生态系统,虽然这些生态系统是净自养的,但小海湾和沉积物通常是大气中CO2和CH4的来源,也可以作为N2O的源或汇。沿着潮汐高度梯度(从小海湾到森林盆地),红树林覆盖率、物种多样性和沉积物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导致温室气体通量的空间变异性很大。红树林温室气体通量的站点间变化会进一步受到各种其他因素的驱动,包括区域气候、水文、地貌、物理化学、生物,生物地球化学和人为因素等。BlueFlux行动旨在收集红树林结构和温室气体通量多尺度测量的详细信息,利用激光雷达或雷达等手段,掌握森林结构和地形信息,捕捉土壤、水文和扰动梯度。网格化碳通量产品将为评估过去二十年温室气体通量的趋势及其空间模式提供基础,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气候以及极端气候的出现。编辑人:陆文涛审核人:史恒霖
  • Resonon野外高光谱测量系统简介
    Resonon野外高光谱测量系统可与Resonon的任何高光谱成像仪一起使用,涵盖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光谱范围。 价格合理、结构紧凑、坚固耐用,图像质量卓越。
  • 原生态“PRI-ECO & CFERN森林生态连清监测技术野外培训大篷车”走进长白山
    如何量化的评价林业生态建设的成果,是推进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及保护的首要问题。目前,森林生态连清,已成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等森林生态状况观测与清查的关键技术。在吉林长白山举办“森林生态连清监测技术野外培训班”,其重要意义显得尤为突出。由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及PRI-ECO生态监测技术中美联合实验室主办,露水河林业局与长白森经局协办,2016年7月11日到15日,“PRI-ECO&CFERN森林生态连清监测技术野外培训大篷车”走进长白山。 来自中国林科院、中国林科院院省科技合作办公室、吉林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吉林长白山西坡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吉林松江源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露水河林业局、长白森经局、北京普瑞亿科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市林业局、上海市林业总站、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呼伦贝尔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赤峰市旺业甸实验林场、赤峰市林业局、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淅川县林业局、宁波市林业局、宁波市林特科技推广中心、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甘肃省林业厅生态办、黑河市林业科学院、江西农业大学、贵州省林业厅、贵州省林科院等26个单位的五十多位科技人员参加了大篷车走进长白山培训活动,现场反响热烈。 吉林长白山森林生态站任军研究员,做了题为“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标准化评估”的报告。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任军研究员介绍了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定义,进行生态评估的背景,国内外进展和现状及评估方法。依据《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Y/T 1606-2003)和《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LY-T 1952-2011)等获得的数据,将吉林省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各项概念化的指标转化为数字化指标,以价值量的方式评估森林生态效益。 上海市林业局戴咏梅处长,做了题为“上海城市森林特点及生态监测布局与功能”的报告,重点阐述了如何根据上海自然、社会经济和城市林业特点,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以上海市地势地貌指标、土壤指标、植被指标、生态功能区指标为基础分类依据,通过图层叠置分析,采取“典型抽样”的方法,提出了上海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的布局及其功能。 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孙拖焕副院长,做了题为“山西省森林生态监测的特点与布局”的报告,介绍了山西省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网络发展进程、布局方法以及划分依据。 吉林长白山西坡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杨慧主任,介绍了生态站的研究方向与定位,强调要加强研究平台建设,加快基础研究步伐,注重开放合作与交流。 吉林松江源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管清成副站长,介绍了森林资源调查的方法,长白山地区森林调查进展,同时对完善森林保护体系的措施与可持续经营对策和与会科技工作者交换了意见。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中美联合实验室主任张光辉博士,做了题为“森林生态站标准化建设与硬件配置技术”的报告,报告以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的水、土、气、生四大板块的内容为主线,分类介绍了森林生态站建设所需的各种观测仪器设备,着重就目前国内外主流观测仪器设备的技术更新、设备更替和生态监测未来所需的设备功能和性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会议期间,大篷车参会人员考察了长白山西坡站,参观了露水河林业局国家红松良种基地、红松科技馆,科技馆工作人员为大家介绍了红松的起源、培育发展过程,以及露水河林业局30多年来的红松科研成果。 露水河林业局座落于长白山西北麓,素有“红松之乡”的美誉。2013年,露水河林业局建成我国首个森林生态连清技术示范地,露水河林业局森林生态连清与价值评估,是国内首次将森林连清技术应用到林业工作管理实践中,也是国内第一次紧密结合林业局尺度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并与林业局二类调查成果同时发布的生态连清与价值评估。这为开展森林资源核算和绿色经济评价服务,推动森林资源清查工作从侧重森林面积、林木蓄积量的监测,向兼顾林木资源与生态状况、公众效益监测并重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森林资源清查工作更好地满足建设生态文明制度的需要。 “PRI-ECO & CFERN森林生态连清监测技术野外培训大篷车”,作为公益性的培训活动,通过现场面对面的传帮带方式,与多种级别和形式的生态站进行高效互动,提升生态站野外监测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继而提升森林生态连清标准化观测能力,使CFERN作为全球范围内国家尺度最大的生态观测网络,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贡献。
  • 应用案例 | HT8850成功应用于常熟生态实验站全自动多通道土壤通量观测系统
    项目名称:全自动多通道土壤通量观测系统项目地点:常熟生态实验站项目时间:2024年3月 项目背景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迫在眉睫的环境挑战之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据估计,这三种气体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接近80%。其中,土壤释放的温室气体占比相当显著:约有5%~20%的二氧化碳、15%~30%的甲烷以及80%~90%的氧化亚氮来自土壤,而农田土壤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了解和监测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变化对于制定有效的环境政策和气候行动方案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准确的温室气体测量数据,以便更好地评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减排措施。为应对这一挑战,常熟生态实验站启动了全自动多通道土壤通量观测系统项目,宁波海尔欣昕甬智测为此项目提供了HT8850便携式多组分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仪,通过精确的温室气体测量,为气候变化研究和减排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仪器介绍 HT8850便携式多组分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仪宁波海尔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昕甬智测HT8850便携式多组分温室气体分析仪。这款仪器基于量子级联激光(QCL)技术,能够精确测量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和水(H2O)等温室气体的浓度,采用独立强吸收谱线,使其不受其他气体分子光谱的交叉干扰。该气体分析仪能够可由太阳能或锂电池供电,实现温室气体浓度的定点或移动连续观测。 产品特点: 1. 多组分:目标种类: CO2, CH4, N2O, H2O采用中红外波段,独立强吸收谱线,无交叉干扰,使测量更精准。 2.便携性:高强度ABS材料箱体设计,防水耐用易携带,在仪器箱内实现快速响应的高精度测量。 3.可靠性:气体分子的强吸收信号,不需要超长光腔,使光腔结构更稳定,数据更可靠。 4.灵活性:可用于定点或车载走航连续自动检测,突破检测环境局限。 应用案例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户外实验塔里木大学双循环土壤呼吸观察系统项目在甘肃兰州完成野外安装 海尔欣昕甬智测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工作。未来,公司将继续致力于研发更先进的气体分析技术,为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贡献更多力量。
  • “PRI-ECO&CFERN森林生态连清监测技术野外培训大篷车”走进南阳
    2016年10月17-20日,由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PRI-ECO生态监测技术中美联合实验室、南阳市林业局主办,淅川县林业局、桐柏县林业局承办,“PRI-ECO&CFERN森林生态连清监测技术野外培训大篷车”走进南阳。来自河南省林业厅、河南省林科院、湖北红安县、河南省森林生态站、南阳市林业局、南阳市直林业系统、南阳县区林业局、北京普瑞亿科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100余人参与了此次活动。10月18日,大篷车首先开进淅川县,举办了森林生态连清关键技术培训,现场反应热烈。我国森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首席科学家,森林生态连清体系的提出者和设计师王兵研究员主持了开班仪式,并做了题为“森林氧吧功能监测与人类福祉”的报告,就林业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森林氧吧-空气维生素的供给者、森林的治污减霾功能进行了系统的讲解,阐述了提高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有效途径。PRI-ECO生态监测技术中美联合实验室主任张光辉做了题为“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规范——森林生态站建设监测技术硬件发展”的报告,报告以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的水、土、气、生四大板块的内容为主线,分类介绍了森林生态站建设所需的各种观测仪器设备,着重就目前国内外主流观测仪器设备的技术更新、设备更替和生态监测未来所需的设备功能和性能。河南省省级生态建成网络负责人、河南省林科院李良厚研究员做了题为“河南省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网络的建设现状及进展”的报告,指出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主要自然类型区的森林生态观测研究站网,取得全省主要自然类型区森林生态环境的大数据,推进了全省林业生态效益评估工作。作为大篷车的主题活动,10月19-20日,王兵研究员主持进行了森林氧吧探测活动。分别对淅川县毛堂乡龙山生态站、丹江大观园、丹江库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桐柏县淮河源进行了负氧离子探测。其中毛堂乡龙山生态站负氧离子监测瞬时值为2700个/cm3,丹江大观园龟寿瀑旁负氧离子监测瞬时值达20100个/cm3,丹江库区行船上负氧离子监测瞬时值达9050个/cm3,渠首闸门处负氧离子监测瞬时值峰值达8500个/cm3,桐柏县淮河源森林生态效益监测点负氧离子含量为5500个/cm3。此外,王兵研究员等专家对河南省淮河源森林生态效益监测站建设进行现场指导,就生态效益监测站的建设规范、软硬件配置、数据传输等进行详细讲解,并表示将给予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争取早日建成,为淮河源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PRI-ECO&CFERN森林生态连清监测技术野外培训大篷车”,作为公益性的培训活动,通过现场面对面的传帮带方式,与多种级别和形式的生态站进行高效互动,提升生态站野外监测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继而提升森林生态连清标准化观测能力,使CFERN作为全球范围内国家尺度单一生态系统类型数量最多的生态观测网络,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贡献。 关于北京普瑞亿科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普瑞亿科科技有限公司以经营稳定性和放射性同位素分析仪、超痕量气体分析仪、环境气象观测系统、元素分析仪等仪器设备为主,兼顾自主创新研发,致力于为广大用户提供先进仪器设备和成套解决方案的综合性企业。公司在温室气体研究、同位素分析、食品掺假和溯源分析、痕量气体检测、元素分析、气象观测、应急响应、军事防御、城市安全等领域开展工作。 北京普瑞亿科科技有限公司已与多家国际著名厂商签订独家代理协议,负责其产品在中国区的推广、销售、维修和技术支持等服务。主要包括以激光稳定性同位素分析仪和超痕量气体仪而著称的美国Picarro公司,以提供高品质民用航空和军事气象站解决方案而著称的美国Coastal公司,以提供中尺度土壤含水量测量系统而著称的美国Hydroinnova公司,以提供最高精确度绝对碳含量测量而著称的美国UIC公司,以基于零空白自动取样技术的高品质微型元素分析仪而著称的意大利NC Technologies公司,以提供多用途光谱分析系统解决方案而著称的德国Tec5公司;同时与美国PerkinElmer公司,美国ThermoFisher公司等进行深度合作,并与波兰Easy Test ,美国2B,美国Apollo SciTech等公司达成合作共识。 更多详情请关注北京普瑞亿科科技有限公司官网:www.pri-eco.com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