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吸入毒性暴露系统

仪器信息网吸入毒性暴露系统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吸入毒性暴露系统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吸入毒性暴露系统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吸入毒性暴露系统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吸入毒性暴露系统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吸入毒性暴露系统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吸入毒性暴露系统相关的解决方案。

吸入毒性暴露系统相关的资讯

  • 2024年动物吸入雾化研究多次登上《Nature Communications》
    吸入雾化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其高效性、低副作用及易操作性。该技术通过雾化装置将药物转化为微小颗粒,使动物能够轻松吸入,直达病灶,从而快速发挥药效。同时,由于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减少了全身用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此外,雾化治疗操作简便,适用于多种呼吸道疾病,为精准医疗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治疗手段。2024年2月份,3月份,7月份多篇动物吸入雾化研究登上《Nature Communications》。(一)Inhalable cardiac targeting peptide modified nanomedicine prevents pressure overload heart failure in male mice本文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新型纳米药物设计:开发了一种心脏靶向肽(CTP)修饰的钙磷酸盐(CaP)纳米粒子,用于输送选择性PDE10A抑制剂TP-10,这是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设计。2. 靶向递药系统:通过CTP修饰,实现了药物在心力衰竭病理状态下对心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特异性靶向,提高了药物的心脏积累和治疗效果。3. 吸入式给药途径:利用吸入式给药方式,药物通过肺部快速吸收进入全身循环,提高了药物在心脏的积累速度和效率,这是一种非侵入性且有效的药物递送方法。4. 低剂量高效治疗:研究表明,低剂量的吸入药物(2.5 mg/kg/2天)就能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减少了长期治疗所需的药物剂量,可能降低副作用。5. 长期治疗的生物安全性:通过长期吸入治疗的生物安全性评估,证明了该纳米药物在肺部的安全性,为长期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6. 信号通路调节作用:揭示了TP-10@CaP-CTP纳米粒子通过cAMP/AMPK和cGMP/PKG信号通路对心肌细胞和心脏成纤维细胞的治疗作用,为心力衰竭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7. 心力衰竭治疗的新策略:这项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心力衰竭治疗策略,有望改善现有治疗方法的局限性,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和安全的治疗选择。(二)AAV-delivered muscone-induced transgene system for treating chronic diseases in mice via inhalation本文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新型基因治疗系统:开发了一种基于腺相关病毒(AAV)载体的基因治疗系统(AAVMUSE),利用小鼠嗅觉受体(MOR215-1)和合成的cAMP响应启动子(PCRE)来实现对治疗基因表达的控制。2. 嗅觉受体介导的基因表达调控:利用G蛋白偶联的小鼠嗅觉受体MOR215-1,通过与麝香酮(muscone)结合来激活cAMP信号通路,从而启动治疗基因的表达。这种方法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的基因表达调控手段。3. 吸入式给药方式:通过吸入麝香酮来远程、剂量依赖性地控制基因表达,这种方法避免了传统的注射给药方式,提供了一种更为便捷的治疗手段。4. 长期可控的基因表达:AAVMUSE系统能够在小鼠体内实现长达20周的基因表达控制,这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5. 治疗慢性疾病的应用:将AAVMUSE系统应用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和过敏性哮喘两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展示了其在实际疾病治疗中的潜力。6. 安全性和耐受性:研究表明,AAVMUSE系统在小鼠体内的基因表达调控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未引起显著的细胞毒性或免疫反应。7. 多细胞类型和器官的适用性:AAVMUSE系统在多种细胞类型(如肝细胞和肺细胞)和器官中均显示出有效的基因表达调控能力,表明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8. 治疗蛋白的动态调控:通过一次性注射AAVMUSE系统,结合吸入麝香酮,实现了治疗蛋白(如ΔhFGF21和ΔmIL-4)的动态调控,为精准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三)Inhalation of ACE2-expressing lung exosomes provides prophylactic protection against SARS-CoV-2本文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ACE2表达的肺外泌体(LSC-Exo):研究团队利用表达ACE2的肺球状细胞(LSC)衍生的外泌体作为预防性保护剂,通过吸入的方式提供针对SARS-CoV-2的保护。这是一种新颖的方法,利用人体自身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来对抗病毒感染。2. 吸入式给药:通过吸入LSC-Exo的方式,实现了药物在肺部的沉积和生物分布,这种方法模拟了病毒感染的自然途径,可能更有效地在病毒感染的初始阶段提供保护。3. 体外和体内实验的结合:研究不仅在体外细胞实验中验证了LSC-Exo对SARS-CoV-2的中和作用,还在小鼠和叙利亚仓鼠模型中进行了体内实验,证明了其在预防和治疗SARS-CoV-2感染中的有效性。4. 对多种SARS-CoV-2变种的中和作用:LSC-Exo不仅对原始SARS-CoV-2毒株有效,还对D614G和B.1.617.2(Delta)变种显示出中和作用,这表明其可能对现有和新出现的病毒变种具有广泛的保护效果。5. 减少病毒载量和肺损伤:在叙利亚仓鼠模型中,LSC-Exo治疗显著减少了SARS-CoV-2引起的疾病和病毒载量,减轻了肺部炎症和纤维化,这为COVID-19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6. 安全性评估:研究评估了LSC-Exo的长期安全性,未发现显著的免疫反应或副作用,这为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安全性数据。7. 潜在的临床应用:这项研究展示了LSC-Exo作为一种日常预防药物的潜力,可能简化针对多种SARS-CoV-2变种的抗病毒治疗策略。8. 分子机制的探索:通过RNA测序分析,研究揭示了LSC-Exo在减轻SARS-CoV-2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和氧化应激中的作用机制,为理解其治疗作用提供了分子层面的见解。2013年成立的北京元森凯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YSKD),其自主研制的动物雾化吸入给药系列装置(气管肺部直接递送喷雾针,口鼻式吸入暴露,全身雾化给药仪,粉尘/液体/烟气气溶胶发生器等)可以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许多人类疾病难以直接在人体上进行深入研究,因此科学家利用动物建立疾病模型,模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些模型不仅有助于揭示疾病的病因、病理机制,还为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可能。通过动物呼吸疾病模型,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和分析生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从而揭示生命的基本规律。新药研发过程中,动物实验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吸入型药物在进入临床试验前,需要在动物身上进行毒性测试、药效评估等,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动物吸入暴露实验还有助于确定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等关键参数。动物吸入暴露实验也被用于评估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例如,通过给动物暴露于特定的环境污染物中,观察其生理、生化及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可以推断这些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可能产生的危害。用户案例:中日医院呼吸病学研究中心/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等
  • 赵宇亮/陈春英/谷战军研究团队——人造纳米材料的毒性研究
    近几十年来,纳米材料或纳米产品在能源、航空航天、农业、工业、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得到了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然而近些年报道的纳米材料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造成的潜在负面影响引起了各界的担忧,这催生了“纳米毒理学”领域的诞生。该领域主要研究纳米材料或纳米产品在生命周期内对生物的不良健康影响,并进行安全性评估和风险管理,最终实现纳米材料的安全生产、使用和废弃。大量的基础毒理学研究和国际纳米技术标准表明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化学组分、尺寸、形状、表面化学、结晶度、溶解度、氧化还原电位等会广泛地影响纳米材料与生物体在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层次上的相互作用。因此,深入了解纳米材料的理化性质在介导不同水平纳米–生物相互作用中所扮演的角色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利于实现进行可靠的纳米毒性评估,也有助于设计更加安全的纳米产品。为此,赵宇亮/陈春英/谷战军团队在Particuology上发表综述文章,深入探讨了人造纳米材料的关键物理化学性质对诱发潜在生物毒性的影响。该文章首先概述了纳米材料如何在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上与生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讨论了尺寸、形状、化学性质、表面化学,以及上述理化性质所介导的纳米材料的团聚/聚集、生物冠形成和降解等行为对其毒理学特征的影响。另外,该文章还介绍了研究纳米–生物相互作用的主要分析方法、不同地区和/或国家目前对含纳米材料产品的监管和立法框架,提出了纳米毒理学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以期为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图1. 纳米材料的毒性相关特性及研究纳米–生物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器官、细胞、分子层面上的纳米-生物相互作用根据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人造纳米材料对人类的主要暴露方式包括肺部吸入、口服摄取、皮肤接触和静脉注射等。大多数经肺、胃肠和皮肤暴露的纳米产品会被滞留在暴露器官中并可能在被机体逐渐清除之前诱发毒性;只有少数局部暴露的纳米材料可能被吸收到血液和/或淋巴循环。由于缓慢的剂量率、独特的吸收途径和特殊生物冠的生成/演变,非静脉注射的纳米材料在体内分布更广泛、更均匀。相比之下,静脉注射纳米材料则更快地从血流中清除,并主要聚集在富含单核-吞噬系统(MPS)的器官,如肝脏和脾脏。此外,无论暴露途径如何,进入体循环的纳米材料可能通过血脑屏障、血睾丸屏障和胎盘屏障,并对这些器官造成影响。基于纳米材料的性质,其代谢和排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肾脏。综上,根据纳米材料的毒物动力学过程,可以推断肺、肠、肝、脾和肾是纳米材料的主要毒性靶点。 图2. 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纳米生物相互作用。(a) 毒物动力学(即纳米材料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b) 纳米材料的潜在毒性机制在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纳米材料可能粘附、切割、嵌入细胞膜而造成膜损伤,或被细胞内化而进入细胞。包括网格蛋白依赖、小窝蛋白依赖、非网格蛋白和非小窝蛋白依赖的内吞、微胞饮和吞噬在内的多种胞吞途径是纳米材料进入细胞的主要方式。不同的内化途径将进一步影响其在细胞内的定位、命运和下游的细胞毒性。纳米材料通过多种毒性机制发挥细胞毒性,本质上可归因于其对细胞组分和结构的氧化损伤和物理损伤。一方面,纳米材料可以通过促进活性氧(ROS)的生成、消耗细胞内抗氧化系统和/或干扰线粒体的功能而引起氧化应激,造成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分子的氧化损伤。另一方面,纳米材料可能会改变生物大分子的构像和功能,通过直接的生物物理相互作用干扰或破坏细胞。二者可能引起的下游事件包括:细胞膜渗漏、线粒体功能障碍、溶酶体膜通透性(LMP)、内质网应激、刺激或阻断涉及细胞增殖和死亡、细胞骨架破坏、基因毒性等信号通路,最终导致炎症反应、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死亡(凋亡、坏死、自噬、铁死亡和焦亡等)。影响纳米材料毒性的关键特性 本节作者重点讨论了经合组织成立人造纳米材料工作组提出的11种典型纳米材料(包括纳米氧化铈、纳米氧化锌、纳米二氧化钛、金纳米材料、银纳米材料、富勒烯、多壁碳纳米管、单壁碳纳米管、纳米粘土、二氧化硅、树状聚合物)的关键理化性质以及其所介导的团聚/聚集、形成生物冠和降解行为对不同水平纳米–生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化学组成纳米材料核心的化学本质决定了纳米材料的溶解性、催化活性、氧化还原能力、电离特性、与生物大分子的亲和性,从而决定了纳米材料的毒性及其机理。除了核心纳米材料的化学性质,表面涂层/接枝和元素掺杂等材料设计也会影响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特征。元素掺杂通过改变纳米材料的催化性能和溶解特性而影响其毒性。另外,纳米材料制备过程中的金属和杂质残留、内毒素污染等也是其生物毒性的潜在来源。粒径经肺、胃肠、皮肤暴露的纳米材料,其吸收行为表现出不同的尺寸依赖性。体循环中的纳米材料因其尺寸不同可能发生:快速经肾脏清除、被肝脾吞噬而积聚、经胆汁排泄或实现相对长的血液循环而遍布全身,可见其分布和排泄行为也受尺寸的影响。在细胞水平,尺寸是影响纳米材料内吞途径的重要因素。另外,尺寸直接影响纳米材料造成氧化应激和物理破坏的能力。形状纳米材料可以制成多种形状,如纳米球、纳米管、纳米棒、纳米线、纳米立方体、纳米片等。不同形状的纳米材料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毒代动力学行为、细胞摄取和毒性效应。这可能与形状影响纳米材料晶面暴露、催化性能、生物冠形成等有关。表面特性由于纳米生物相互作用通常发生在纳米–生物界面上,故而纳米材料的表面性质(特别是表面电荷、表面疏水性和表面原子/基团)对其吸收、分布、排泄、细胞摄取及毒性潜力等至关重要。这些表面特性通过综合影响纳米材料在生物介质中的分散性、所形成的生物冠、与细胞表面配体的亲和力、核心纳米材料的ROS生成能力和有毒离子释放程度等方面而发挥作用。影响纳米材料毒性的生物转化行为纳米材料由于其超高的表面能而极不稳定,倾向于发生系列转变以降低其表面活性。形成团聚体、表面吸附生物分子而形成生物冠、发生降解是其常见的降低表面能的方式。聚集状态本质上,团聚对纳米材料的毒物动力学、细胞摄取和毒性的影响可归因于纳米材料表观尺寸的增强。在人体暴露前形成聚集体可极大地减小经肺、肠、皮肤的吸收而降低系统暴露风险和毒性。然而,纳米材料一旦进入或在机体中形成聚集体,似乎具有很高的毒性潜力。在细胞水平,团聚状态可以改变原始纳米材料的细胞内化途径和摄取程度而产生复杂的影响。总之,团聚状态对最终纳米毒性的影响仍存在争议,需进一步讨论。生物冠的形成及演化生物冠的形成及演化高度依赖于初级纳米材料的理化性质(如尺寸、表面化学、形状等)及其周围生物环境。它会改变原始纳米材料的合成特性并赋予其全新的生物特性。生物冠在介导纳米生物的吸收、血液循环、分布、代谢、细胞摄取和毒性机制等多种相互作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纳米材料表面生物冠的形成可缓解其非特异性的毒害作用,这可能与生物冠抑制细胞摄取、减少ROS生成、降低团聚率、减轻有毒表面活性剂诱导的细胞毒性,减缓纳米材料溶解及释放有毒金属离子等有关;然而生物冠可能具有激活免疫而诱发炎症、改变基因表达、诱发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等负面影响。生物降解纳米材料暴露可能会经历恶劣的胃肠道环境、肝细胞微粒体酶、MPS系统的酸性富含氧化性物质和离子的溶酶体环境,这都将挑战纳米材料的完整性并促进其降解。根据降解程度和速率、完整纳米材料和降解产物的毒性潜力,生物降解对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特征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银纳米材料降解释放银离子已经被认为是其毒性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而二硫化钼纳米片降解产生的钼酸盐可以参与肝细胞的钼酶合成并提高其活性。吸入不可降解的碳纳米管会长时间聚集在肺部而诱发肉芽肿、肺泡炎和纤维化反应。纳米毒理学研究的分析方法 本小节作者首先从分子层面探讨了用于原位分析蛋白冠结构、组成、形成动力学的先进技术,接着在细胞层面介绍了用于可视化纳米材料摄取、转位、毒性作用的高分辨显微镜成像和质谱成像技术、以及基于流式的单细胞技术和多组学技术;最后,在器官层面概述了纳米材料的体内定量方法和活体成像技术用以研究纳米材料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图3. 针对不同水平纳米-生物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纳米产品的监管 现阶段,世界各国对含纳米材料产品的监管由现有的一般和特定行业的监管和立法体系覆盖。例如,不同领域纳米产品在欧盟的流通均须遵守the Registration, Evaluation, Authoriz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 regulations和the Classification, Labelling and Packaging Regulation regulations。此外,欧洲食品安全局、欧洲医药局、健康和消费者保护联合研究中心以及欧洲工作安全与健康机构等细分机构还出台了针对本领域纳米产品的监管办法和指导。另外,各国普遍认为纳米材料的风险评估应在个案基础之上,可能的风险与特定的纳米材料和特定的用途有关。比如,美国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以特定纳米产品作为重心,通过上市前审查和/或上市后监管系对其进行监管。FDA针对纳米材料的详细监管参见“FDA’s Approach to Regulation of Nanotechnology Products”。美国的环境保护署还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包括Toxic Substances Control Act, Federal Insecticide, Fungicide and Rodenticide Act, CleanAir Act, and Clean Water Act等对纳米材料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监管。虽然目前纳米材料与普通化学品有着相似的监管和立法框架,但几乎所有的监管机构都对纳米材料安全性评价的几乎每个阶段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并推出了指南或标准化。还有一些倡导者呼吁建立专门针对纳米材料的立法和监管框架。相信随着纳米材料风险评估的发展,对纳米材料的监管和立法将进一步完善。总结与展望 尽管纳米毒理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第一,确定纳米材料毒性与其理化特性之间的因果关系非常困难。为此,通过精细的材料设计和制造提供一个可在单变量水平控制的覆盖广泛毒理学相关性质的纳米材料库尤为紧迫。第二,有相当一部分的毒理学研究忽略了诱导纳米毒性的现实情况。在这方面,有必要避免内毒素污染、未纯化或分离的有毒催化剂/表面活性剂和剂量过大而造成的毒性。第三,针对纳米材料在生物环境中的动态转化,特别是非静脉注射给药的纳米材料所形成的生物冠,对其毒性的影响仍然十分匮乏。第四,基于多组学技术的系统毒理学手段对微小的生物分子改变的解读具有挑战性,很难获得纳米材料毒性机制的整体图像。幸运的是,上述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有望通过精细的实验设计、先进的原位分析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的发展来解决。这些努力将在纳米材料理化性质和纳米生物相互作用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带来重大突破,从而促进人造纳米材料的风险评估和管理,以及更好地设计生物兼容的新型纳米产品。
  • 北京慧荣和科技有限公司参加2020姑苏对话——吸入制剂论坛
    由中国医药包装协会主办,中国药学会制药工程专业委员会、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合作方共同举办的2020“姑苏对话”活动于2020年9月9日-11日在苏州独墅湖世尊酒店如期举行。北京慧荣和科技有限公司作为2020“姑苏对话”吸入制剂论坛的赞助商,对于吸入制剂论坛提供大力支持。   2020“姑苏对话”吸入制剂论坛是吸入制剂领域专业的研讨盛会,此次论坛主要议题包括主题一:我国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现状及吸入制剂的发展趋势;主题二:吸入制剂体内外一致性评价的策略与挑战;主题三:吸入制剂的临床研究关键技术级案例分析。 此次论坛,各位专家学者就以上主题进行了广泛的讲解分析与沟通交流。中国药学会制药工程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俞雄主持会议 中国药学会制药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药典委员金方:药政新法下中国吸入制剂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武汉工程大学教授、湖北省“百人”专家刘波:使用机制化模型进行体内外相关性研究——吸入制剂的生物豁免之路探索 四川普悦特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侯曙光:吸入仿制药:路在何方?慧荣和公司总经理郑劲林、研发部主管温占波和研发部工程师王欢参加本次大会,公司展出NGI、ACI与呼吸模拟器等相关产品,引来了相关药企、药物研发中心等多家单位、多位老师的参观与咨询,并就此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取得了非常积极有效的成果。公司一直以“打造世界一流吸入毒理设备”为愿景,积极与世界各地的科研机构和客户合作,助力气溶胶科学的发展,致力于人体吸入健康相关产品的研发,并积极倡导相关检测标准的提升。慧荣和致力于生产国际一流吸入领域相关仪器。包括小动物口鼻吸入暴露系统、大动物口鼻吸入暴露系统、全自动AMES实验仪、液体气溶胶发生器、粉尘气溶胶发生器、NGI与呼吸模拟器等多款仪器。我们期待与您携手共进,共同为人类更美好的气溶胶环境而努力!
  • 生态环境中心刘倩等成果:单颗粒质谱追踪大气颗粒物的体内暴露途经
    2024年7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倩等在基于机器学习辅助单颗粒质谱追踪大气超细颗粒物的体内暴露途径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In Vivo Exposure Pathways of Ambient Magnetite Nanoparticles Revealed by Machine Learning-Aided Single-Particle Mass Spectrometry”为题,在线发表于Nano Letters(DOI: 10.1021/acs.nanolett.4c01937)。  自然和人为来源的超细颗粒物是PM2.5的主要组分,被人体吸入后可能引发全身性的健康风险。然而,由于缺乏可靠的技术手段,这些超细颗粒物被吸入体内后的暴露途径和归趋仍不清楚,严重阻碍了对其健康危害机制的认识。本研究报道了一种无标记、机器学习辅助的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spICP-MS)方法,并利用小鼠模型揭示了大气磁性纳米颗粒(MNPs)从环境来源到体内转运和代谢的全暴露途径。  图1. 基于机器学习辅助单颗粒质谱追踪大气磁性纳米颗粒的体内暴露途径  本研究首次定量了超细颗粒物不同代谢途径的贡献。通常认为肝脏是纳米颗粒的主要代谢器官。然而,研究发现MNPs的代谢途径主要是脾脏(84.4%),其次是肝脏(11.4%)和肾脏(2.6%)。这表明,脾脏可能是体内一个被低估的超细颗粒物的代谢途径。  研究发现,吸入的超细颗粒物在不同器官间的转运改变了它们的粒径分布。通过机器学习可以预测不同来源的MNPs在体内暴露过程中关键节点(例如靶器官、生物屏障、循环系统等)的粒径分布,进一步揭示超细颗粒物在外暴露和内暴露之间的关联,阐明环境来源对其体内暴露途径的影响。  此外,该研究也为纳米毒理学研究和细颗粒健康效应研究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研究工具。  该文的通讯作者为刘倩研究员,第一作者为博士生张伟灿。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腾讯基金会等支持。  相关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4c01937
  • 美国将发布新法规防止化妆品有毒物质的暴露
    华盛顿21日消息,美国国会已做好充分准备,即将出台新的法律以弥补法律空缺,防止因化妆品而引起的癌症、出生缺陷、学习障碍以及因为日常用品引起的其他疾病。这也是美国70年来努力的成果。   美国国会议员对《2010年化妆品安全法案》(HR5786)进行了介绍,这意味这美国国会给予FDA权利,确保个人护理产品的安全无毒性。现行的法律通过于1938年,主要作用是对化妆品行业成分安全决策的准许。   议员Schakowsky表示,美国现行的化妆品法律已过时,制造商甚至不被要求在标签上注明产品的所有成分,导致消费者不了解暴露的有害物质。这项法案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根据化妆品安全运动的调查,美国人一天平均会使用10种个人护理产品,接触的暴露化学物质达126种(并不包括香水中的化学物质)。个人护理品中有毒物质暴露会通过空气、水、食物和其他消费品对人体产生影响。   该法案的主要作用为:   • 淘汰与癌症、出生缺陷、发育障碍相关的有害成分   • 创建一个以健康为基础的安全标准,涵盖对儿童、老人、工人和其他弱势群体的保护   • 弥补标签漏洞,要求在产品标签和公司网站上完全披露香水及美发产品的成分   • 要求向消费者告知有关产品含有不安全化学品的信息   • 要求数据共享,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测试,鼓励开发除动物试验外的其他方法   • 向FDA提供足够的资金,以保证其对化妆品行业的监督   • 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特别是对小型企业。
  • 健康中国2030|环境暴露与健康监测成效如何?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印发,强调了要建立覆盖污染源监测、环境质量监测、人群暴露监测和健康效应监测的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网络及风险评估体系。时间已过半,国家在环境暴露与健康研究方面的研究投入都获得哪些新突破呢?事实上,早在2014年,中科院便开展了“典型污染物的环境暴露与健康危害机制”专项(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专项”)研究,针对污染物环境暴露与机体损伤这一核心科学问题,在瞄准国际前沿的同时紧密结合我国实际,重点在污染物环境与人群暴露、污染物-生物分子作用及其对机体毒性作用路径的干扰机制和污染所致健康效应的可遗传与可继承性等学科前沿开展前瞻性研究。围绕该专项,一只专业的研究团队成立,他们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化学研究所、动物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及中国科学院大学。经多年潜心研究,加之色质谱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学者在典型污染物的环境暴露与健康危害机制、健康监测分析方法与手段创新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 (点图片免费报名会议,与专家0距离线上互动)环境暴露的主要监测对象是什么?环境暴露监测可分为外暴露和内暴露,根据小编在知网的不完全统计,近几年的研究方向多涉及氯化石蜡的外暴露和内暴露情况、砷污染区域的居民砷暴露水平与健康效应、二噁英等典型POPs的评价方法、有机硅化学品(硅氧烷)在环境介质中的排放、迁移与转化等。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的提出,新污染物也逐渐被纳入环境暴露监测的范畴。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的张庆华研究员,近年来进行了“新污染物人群内暴露与健康效应的关联研究”系列内容;以及该单位的周群芳研究员,研究方向锁定在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筛选检测技术”及相关研究。听一场精品会议,送一本好书!想了解环境暴露与健康监测,首推《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江桂斌、宋茂勇等著)这本经典书籍。该书主要介绍典型污染物的环境暴露与健康危害机制,以及针对环境与健康研究领域科学前沿而发展的新型研究手段和分析方法,反映了该研究领域近年来的新成果、新观点与研究方向。点击图片参会,来直播间,免费抽取,更有机会与更多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专家互动。
  • 雾化吸入式新冠疫苗来了!这些激光粒度仪厂商快人一步
    近日,在2021浦江创新论坛全体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薇透露,其团队与康希诺合作研发的吸入式重组新冠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已经获得了国家药监局扩大临床的批件,目前正在申请紧急使用授权。吸入式新冠疫苗,有何不同?雾化吸入式疫苗只需针剂疫苗的五分之一的剂量,且不用一瓶一瓶装,可有效解决疫苗瓶子的瓶颈问题。同时,减少疫苗用量意味着,1个剂量未来可以变成5个剂量,相当于在疫苗产能不变的情况下,实际供应量变成了原来的5倍,有望降低疫苗接种的成本,提高疫苗的可及性。所谓雾化吸入免疫,即采用雾化器将疫苗雾化成微小颗粒,通过呼吸吸入的方式进入呼吸道和肺部,从而激发黏膜免疫。吸入式疫苗就是通过口腔、鼻腔等黏膜部位给药,刺激鼻腔黏膜和呼吸道黏膜产生免疫反应的疫苗类型。相较注射式疫苗形成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吸入式疫苗还可形成黏膜免疫,这三重免疫是最理想的状态。新冠病毒的感染部位是人体的呼吸道黏膜系统,如果能够建立起呼吸道黏膜的免疫屏障,对于预防病毒传播感染,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控措施。粒度控制对吸入式疫苗免疫效果至关重要雾化吸入剂要发挥治疗作用,必须有效沉积到鼻腔或者呼吸道和肺部。雾化颗粒粒径是影响肺部沉积性能的主要因素,粒径的大小直接影响吸入颗粒在肺部沉积的位置和分布情况。对于吸入式新冠疫苗,需要控制其雾化形成的雾滴粒径大小,粒度测试是吸入式新冠疫苗研发和质量控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中国药典规定,吸入制剂中原料药物粒度大小通常应控制在10μm以下,其中大多数应在5μm以下;吸入制剂的雾滴(粒)大小,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采用合适的显微镜法或光阻、光散射及光衍射法进行测定。其中,激光衍射法具有测量速度快、粒级分级多,准确度和重复性好,且操作简便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粒度测试方法,是雾化吸入制剂研发和生产过程中进行快速的处方筛选、装置评价和质量控制的理想方法。吸入式新冠疫苗仍采用腺病毒载体的疫苗的生产路线,吸入式腺病毒载体疫苗与年初获得附条件批准上市的注射式腺病毒载体疫苗,在毒种、细胞库、原液生产工艺、制剂生产工艺、制剂配方等均相同。因此,吸入式新冠疫苗一旦获得使用授权,可立即进行大规模生产,助力全球疫情防控。而吸入式疫苗的大规模生产,也将为激光粒度仪生产厂商带来商机,激光粒度仪仪器厂商应抢占先机,乘势而为。吸入式雾化颗粒粒度表征解决方案近日,针对吸入式疫苗雾化颗粒粒度表征,多家激光粒度仪厂商纷纷推出详细解决方案,助力吸入式新冠疫苗研发。欢迎其他相关厂商补充完善。1、马尔文帕纳科马尔文帕纳科 Spraytec 实时高速喷雾粒度仪是专为鼻喷和吸入制剂设计的粒径分析仪。0.1-2000μm的超宽动态测量范围和最高10 kHz 超高采样频率,能够产生 100 微秒时间间隔的粒径大小分布,通过实时记录喷雾粒径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对雾化和分散的动态过程进行精确分析。Spraytec实时高速喷雾粒度仪2、德国新帕泰克 德国新帕泰克 HELOS & INHALER 激光衍射粒度仪,专门针对干粉吸入剂DPI、定量吸入气雾剂MDI、雾化吸入溶液Nebulizer、柔雾剂Soft mist和喷雾器分析开发的粒径分析仪。能够实现在 0.25 - 1750μm 范围内的粒度测量。采用新帕泰克专业的人工喉管以及泵系统完美连接,确保吸入测试条件符合要求,并且通过适配器可与各种不同的吸入装置适配,广泛应用于气雾剂装置的开发与评估、处方研究的粒度分析等。HELOS & INHALER 气雾激光粒度仪3、麦奇克AEROTRAC II 能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包括来自喷嘴的液滴、雾化器、杀虫剂、护肤液、加湿器、喷雾分离器、粉体涂料和不同的粉体。AEROTRAC II 光学系统的优势是具有非常宽的测量空间,并且提供多种类型的测量,提供不同的附件以适合不同客户的应用。Microtrac 喷雾粒度分析仪AEROTRAC II4、济南微纳颗粒济南微纳颗粒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开发的Winner311XP喷雾激光粒度分析仪能够对雾化液滴、烟雾、油雾等雾滴颗粒的粒度分布进行快速准确的测试分析并给出测试报告。Win311XP喷雾激光粒度仪是以Mie散射为原理,可以对各种小型喷雾装置进行测试,融和了济南微纳多种研发技术,外观小巧,能很好地对小型喷雾粒度进行测试,并实现数据的快速采集,能够可靠地在喷雾过程中实时连续测量雾化液滴的粒度分布,1分钟内即可完成测量,并提供详细的数据报告。能够有效指导生产厂家进行成品检验和科技研发。Winner311XP喷雾激光粒度分析仪更多请查看激光粒度仪专场: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470.html
  • 文献分享 | Orbitrap高分辨质谱技术在暴露组学中的应用
    文献分享篇 暴露组学是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侧重于分析和测量人类在一生中暴露于环境和生活方式因素的总体程度,以及这种暴露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其研究范围包括化学物质,污染物,辐射,饮食和体育锻炼等生活方式因素的暴露,以及可能影响健康和幸福的社会和经济因素。暴露组学研究旨在更好地理解环境暴露和人类健康结果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以预防和减轻与此类暴露有关的疾病负担。高分辨质谱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化学分析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暴露组学的相关领域研究中。 本次我们分享两篇应用Orbitrap进行暴露组学相关研究的文章。 文章一 探究食源性多酚化合物对于人体的暴露组学研究[1]Part.1研究背景质谱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流程由于其检测目标可涵盖机体内的全部内源性代谢物、饮食摄入物以及环境污染物而被广泛应用于暴露组相关物质的研究检测。基于上述流程所测得的生物样品数据中可含有上万个特征信号,虽然经过数据发掘和多数据库比对,很多与宿主、微生物代谢以及常见环境暴露因素(包括烟草、药品和环境污染物)的化合物可得到解析鉴定,但是数据中的大部分特征信号仍然为未知物,被称为“代谢组学暗物质”(metabolomics dark matter)。考虑到日常饮食中大量植物成分的存在,上述暗物质中极有可能包括大量植物化学成分及其在人体、肠道微生物体内代谢产生的代谢物。本文作者以多酚类物质为切入点,研究食源性植物化学物质在人体内暴露情况。 Part.2建立多酚类化合物谱图库研究人员总结归纳了常见蔬菜水果中的已知多酚类物质清单,并参考相关食品组学文章中采用质谱分析所检测到的多酚类物质,从而生成了目标化合物列表并收集到166种对照品。这些对照品包括57种苯甲酸、苯甲醛、苯环衍生物,12种肉桂酸,16种苯乙酸,11种苯丙酸,9种嘌呤衍生物,8种马尿酸,5种色氨酸-吲哚衍生物,3种吡啶甲酸,2种儿茶酚胺等。研究人员在Q Exactive HF-X高分辨液质联用系统上建立了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测试多酚类化合物对照品,建立谱图数据库。166种对照品中有151种化合物可被质谱检测到,其中90种可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同时被检测到。 Part.3检测尿液和血浆中的多酚类食源性代谢物研究人员由美国儿童健康暴露分析资源组织(Child Health Exposure Analysis Resource, CHEAR)获得参照尿液和血浆样本。经过蛋白沉淀处理后,直接用于液质联用分析。研究人员将代谢物鉴定结果分为三个等级:OL1(MS、RT和MS/MS匹配)、OL2a(MS和RT匹配)和OL2b(MS和MS/MS匹配)。最终,在人体尿液和血浆样本中检测到123种代谢物。Part.4总 结本文作者以多酚类化合物为例,描述了建立饮食暴露组数据库(Dietary Exposome Library, DEL)的流程方法。通过不断完善数据库,有望进一步提高体内生物样本中化合物的鉴定覆盖率,阐明饮食暴露对于机体的影响。 文章二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暴露组学与代谢组学研究[2]Part.1研究背景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作为罕见的胆汁淤积性肝病,由于对其病因认知不足,导致治疗手段有限、预后效果差。尤其是肝毒性以及其他影响代谢的环境物质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仍然缺乏研究。 本文作者应用暴露组学-代谢组学相结合的方式来揭示PSC和PBC的潜在致病因素。通过全暴露组关联分析(expos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EWAS)检测包括农药、添加剂、持续污染物等环境物质暴露,分析环境物质在PSC和PBC发生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全代谢组关联分析(metabol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MWAS)探究体内代谢途径在PSC和PBC疾病状态下的变化和差异。 Part.2全暴露组关联分析研究人员应用Q Excative GC Orbitrap 高分辨气质联用仪对病人、健康人的血浆样本中的环境物质进行非靶向分析。在数据处理方面,非靶向数据经过log2-转换、四分位差归一化处理,统计模型考虑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探究环境物质与PSC、PBC的关联。研究人员将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 FDR)限值设置为20%,筛选出54个与PSC相关的物质。作为差异排名前6位的物质,C-256通过NIST 2017数据库匹配,被鉴定为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芽根灵(terbucarb)。值得注意的是,在非靶向分析中,未找到与PCB相关的环境 物质。同时,研究人员还通过Q Excative GC Orbitrap 高分辨气质联用仪和Orbitrap Exploris系列高分辨液质联用仪对血浆中的环境物质进行了554种物质靶向分析。最终通过GC-HRMS和LC-HRMS分别检测到55种和71种环境物质。将P 0.05 作为差异物质筛选条件,分别发现12种和8种与PSC、PBC相关的环境物质。全代谢组关联分析研究人员在Orbitrap Exploris系列高分辨液质联用平台上,采用HILIC和反相色谱两种分离模式对80个PSC病人和40个健康人血浆样本中的内源性代谢物进行分析检测,分别检测到了11634个和9109个特征信号。其中,有1204个特征信号与PSC相关。对40个PBC病人和40个健康人血浆样本中内源性代谢物分析中,HILIC和反相色谱分离模式分别检测到了11729个和9294个特征信号,其中703个特征信号与疾病相关。经代谢通路识别分析发现,与健康人相比,PSC病人和PBC病人分别有27条和10条代谢通路中的代谢物含量发生显著上调,9条代谢通路在两种疾病条件下都发生变化,其中胆汁酸生物合成是两种疾病条件下变化最为明显的代谢通路。EWAS × MWAS研究人员通过网络分析检查环境物质与内源性代谢通路间的关联。在PSC和PBC两种疾病状态下,相互作用网络中分别生成了3个和2个聚类节点。其中,对于PSC分析最大的网络节点为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芽根灵,该节点涵盖大多数氨基酸相关通路、类花生酸代谢以及核酸代谢通路。总 结本文将高分辨液相质谱平台和高分辨质谱平台联用,对罕见肝病病人和健康人的血浆样本进行了暴露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揭示了外源性环境污染物对于胆汁淤积性肝病发生的影响。
  • 新污染物前沿合作系列(二)| 新型卤代多环芳烃(HPAHs)人体内暴露与健康效应关联性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庆华研究员课题组李英明研究员等人,与岛津中国创新中心合作开发人体血清中卤代多环芳烃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定量分析方法,应用于母体(PAHs)及卤代多环芳烃的人体内暴露与健康研究中并取得新进展,揭示了相关暴露人群血清中目标化合物的浓度水平、性别差异、累积趋势和健康风险。研究成果以“Parent and Halogena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the Serum of Coal-Fired Power Plant Workers: Levels, Sex Differences, Accumulation Trends, and Risks”为题,发表在环境领域国际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中科院JCR 1区,影响因子11.4)(DOI: 10.1021/acs.est.2c03099)。背景介绍多环芳烃 (PAHs)是一类众所周知且普遍存在的致癌物。伴随着燃料的燃烧过程,会产生一类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卤代多环芳烃 (HPAHs)。HPAHs是PAHs母环上一个或者多个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的化合物,包括氯代多环芳烃和溴代多环芳烃。相较于母体PAHs, HPAHs具有更强的持久性、毒性和生物累积性,而目前其在人体的内暴露水平和潜在的健康风险间的关联尚不清晰。燃煤电厂相关人员对于PAHs和HPAHs具有较高的暴露风险,其内暴露水平以及与健康指标的关联亟待研究(图1)。图1 燃煤电厂相关人员血清中HPAHs内暴露水平和体内累积及其与健康指标的关联研究研究内容本研究采用岛津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仪(GCMS-TQ8050 NX),建立了血清中16种多环芳烃和23种卤代多环芳烃的定量分析方法。实验结果发现超过80%的血清样本中均可检测到12种PAHs和8种氯代PAHs,以三环PAHs和一氯代HPAHs为主。燃煤电厂相关人员的血清HPAHs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图2),PAHs和HPAHs血清浓度随年龄和职业暴露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表明其在人体内的持续累积(图3)。图2 对照组和暴露组中男性与女性PAHs及HPAHs的血清浓度对比(a)和BaPeq(b)对比(C:对照组,E:暴露组;*: p 3 全部参与者(a, d)、男性(b, e)和女性(c, f)的∑12PAHs和∑8HPAHs血清浓度与年龄和职业暴露时间(年)的相关性此外,尽管男性和女性受试者的HPAHs血清浓度差异不显著,但HPAHs各单体与各项健康指标的相关性呈现出性别差异。男性的HPAHs各单体血清水平虽与肝功能指标均呈正相关,但不显著;3-氯菲(3-ClPhe)、9-氯菲(9-ClPhe)和7-氯苯并[a]蒽(7-ClBaA)与高血压和肺功能减退呈正相关(p 参考文献:[1] Zhao, C, et al. Ultrasensitive determination of 39 parent and emerging halogena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human serum. Analytical Methods. 2022, 14, (14), 1430-1438.[2] Zhao, C, et al.Parent and Halogena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the Serum of Coal-Fired Power Plant Workers: Levels, Sex Differences, Accumulation Trends, and Risk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2, 56, (17), 12431–12439.
  • 产品应用:Microtox 生物毒性测试技术在舱底污水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modern water microtox 生物毒性检测技术具有快速、简单、廉价等优点,已成为毒性测试领域研究的热点。在环境污染事件监测、饮用水安全保护和应急响应等领域的已成为常规应用,并已成为多个国家认可的官方标准,microtox 技术在废水出水毒性检测和钻井液检测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哥德堡大学与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团队为了调查在瑞典水域航行的大型客轮渡轮的舱底水对海洋环境的毒性。使用利用海洋细菌(vibrio fischeri)的microtox对处理前后七艘渡轮(a-g)舱底水进行了毒性测试(ss-en-iso 11348-3:2008)。结果表明,将发光细菌暴露于2.5-5%的舱底水稀释液中48小时发光抑制程度最大;在4个舱底水样品中,稀释度为5-10%时,死亡率较显著;ec50处于4.3%至52%的稀释度之间(table 2)。在microtox测试中对海洋细菌的毒性与舱底水样品中的化学成分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table 3)。表明具有低和中等碳原子的油馏分、pahs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毒性强弱的负相关性最强;而金属浓度与毒性之间未观测到有明显相关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油含量与毒性作用相关性较强。相关研究结果《toxicity of treated bilge water: the needfor revised regulatory control》已于近期发表在《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上。 Microtox 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厂的出水毒性检测。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环保署(nswepa)颁发的环境保护许可中,每个废水出水排放监测点必须定期取样并使用 microtox 技术进行急性毒性分析。与使用其他生物(网纹蚤、仔鱼)的系统相比,使用费氏弧菌的 microtox 技术检测时间更短,结果精确度和灵敏性更高,成本更低,是一种理想的废水整体毒性测试方案。Microtox® model 500(M500) 分析仪是一款用于实验室的毒性测试仪,带有温控和自动校准功能,用于急性毒性的分析。microtox® m500 采用生物发光检测技术,可对事故或人为导致的饮用水及废水污染紧急事件进行快速毒性检测。目前已有超过2400 台microtox® m500行销世界,已确定了microtox® m500作为快速毒性检测分析的行业标准的地位。 microtox fx 是一款简单快捷且灵敏度极高的便携式水质检测仪,专门为筛查急性毒性及三磷酸腺苷(atp)而设计。microtox fx 使用生物荧光技术,对饮用水污染及化学品进入水体等造成的紧急事件进行快速毒性检测。microtox fx 是使用 microtox® 技术进行毒性测定的便携仪器。
  • 紫金矿业污染事件暴露环保制度性缺陷
    2010年的7月,被认为是一个环保“黑色7月”:紫金矿业污染汀江 大连港油污不断扩散 南京栖霞路上的爆炸震动了半座城市 吉林永吉的7000只化工桶随波而下……这一切让环保部门有些措手不及。   当污染停止了扩散,善后工作稳步进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污染事件究竟是从环保体制的哪一个缝隙中钻出来的?尤其是7月初发生的紫金矿业污染事件,在国家环保系统的最高机构——环保部已经频频亮出红灯的情况下,灾难依旧发生。我们不得不问,是不是我们的环保体系太过脆弱   8月9日,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召开第四届七次董事会,会议一致通过:“将每年7月3日设为公司‘环境安全日’,将每年的7月设为公司的‘环境安全月’,同时在紫金山金铜矿设立‘73’事故警示碑,以时刻警示和反省。”   在此10天前,由国家安监总局、监察部和环保部共同组成的联合工作组抵达福建省上杭县,对紫金矿业污染事件进行核实了解。   到此,这场被福建省环保厅认定已达到“重大环境事件级别”的污染事故,或许即将收场。除了企业自身需要警示和最高级别的调查外,作为把掌着监管和审查大关的环保部门,是否更需要一场反思?   据了解,事件发生后,上杭县环保局局长陈军安被行政撤职处分,龙岩市环保局局长林联锦被责令辞职。然而,事故已经发生,影响已经形成,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事故发生前环保部门频频亮起的红灯,为何没能阻止那378万公斤鱼的死亡?   环保监管止不住企业污染   记者发现,在此次紫金矿业污水泄漏事故发生前的10余年间,紫金矿业频频爆发污染事件,尽管每一次污染都把紫金矿业推向风口浪尖,环保部门每一次都作出了监察、处罚的决定,但这个在当地名声并不太好的企业每一次都能破财消灾,平安度过,而“下一次”污染依旧接踵而至。7月3日爆发的污水泄漏事件,同样是在企业和环保部门的博弈之间,悄然发生。   据了解,紫金矿业继2003年在香港成功上市后,2008年,紫金矿业计划着要回归A股市场,但刚折回内地股市就遭遇了一道“环保坎”:当年1月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公司IPO申请申报文件的通知》,明确对保荐人提出,重污染行业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文件应当提供国家环保总局的核查意见,未取得相关意见的,不受理申请。   同年2月,环保总局首次发布了对37家上市公司的环保审查结果,紫金矿业因存在不良环境记录而成为首批“绿色证券”政策中10家未能通过或暂缓通过上市核查的公司。紫金矿业立刻对被查出问题的5家环保基础较差企业进行停产整顿,补办了环保手续,并承诺将尽快整改,最终才得以上市。   时隔两年后,为督促上市公司切实履行承诺,解决既有环境污染问题,环保部在今年上半年对2007年至2008年通过环保部环保核查的上市公司再次进行了督查,督查内容为这些公司承诺整改环保问题的完成情况。5月14日,环保部发布《关于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后督查情况的通报》,11家存在严重环保问题的上市企业被批评,紫金矿业因存在7项未按期完成整改的环保问题而名列榜首。在其7项未按期完成整改的问题中,就包括了紫金山铜矿。   通报批评后,环保部责成紫金矿业在6月25日前拿出整改方案,地方环保部门也应严加督查并上报相关情况。紫金矿业环保安全部总经理蓝选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早在去年11月,环保部华东环保督查中心督查人员就已到上杭县对矿区进行督查,并指出了一些问题,紫金矿业还在口头上提出了整改措施。   然而这一切正如环保部的通报所说:“这些公司环保守法意识淡漠,存在应付心态和侥幸心理,导致其所做的环保整改承诺成为一纸空文。”仅仅在一个多月后,紫金山铜矿9100立方米污水泄入汀江,造成378万公斤鱼死亡。   GDP冲动是个不老的话题   究竟是什么让紫金矿业在每次通报后如有神助,“顺利通关”?   据了解,上杭县财政局数据显示,2009年,紫金矿业对上杭全部财政收入贡献达到近60%。而据媒体曝光,上杭当地官员与紫金矿业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该县政界大部分退休官员,成为紫金矿业的抢夺对象,被委以闲职后,年薪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正因为紫金矿业贡献巨大,上杭县政府从一开始就在努力“报答”这份恩情。在紫金矿业上市之初,由于当时黄金价格低廉,上杭县委、县政府曾动用行政手段,要求下属各行政单位购买紫金矿业原始股。在紫金矿业每一次遭遇环保事件时,上杭县政府都及时地站出来收拾残局,正如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所称,“围墙内的事情,企业自己负责 (围墙)之外的事情,由政府负责。”以至于有媒体评价:“上杭就是紫金,紫金就是上杭。”   记者发现,这种GDP的诱惑绝不仅仅止于县一级。就在紫金矿业公开污染事件当天,7月13日,国家环保部在其网站上公布通知称,根据中国证监会和环保部的规定,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公司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文件中应当提供环保部的核查意见,未取得环保核查意见的不受理申请。但部分地方环保部门现场检查不够充分,对上市公司的环保后督查不够深入,极个别省级环保部门甚至违反分级核查管理规定,越权为企业出具上市环保核查意见,严重干扰了上市环保核查工作秩序。   据了解,近年来,环保部门也曾顶住各方压力,毅然地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刮起了“环保风暴”,一方面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对严重违法的企业实施挂牌督办 另一方面,开始进行制度上的创新,如对严重违法的地方以及企业集团实施“区域限批”等措施,将环境保护列入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等。然而,有环保人士分析称,在污染事件接二连三发生的今天,举措上的变更、做法上的创新都显得太过势单力薄,一场彻彻底底地环保制度变革似乎更让人期待,也更切合实际。   环保制度缺陷致难破“重围”   有环保人士告诉记者,我们应该思考这么几个问题:为何GDP冲动能够频频突破环保部门把掌的的大门,触碰到污染的底线?正如紫金污染事件,为何堂堂环保部竟对一个长期在污染黑名单上的企业无可奈何?“紫金矿业污染事件的发生,让中国环保制度上的漏洞暴露无遗”。   上杭,这个以重污染矿冶工业作为财政支柱的山区县,被认为一次次地演绎着中国环保的制度性失效,几成范本。   记者了解到,紫金事件并非这个小县城第一次引来国家最高环保机构的重视。早在去年10月份,上杭就因曝出中小学生血铅超标事件而备受瞩目。   与紫金矿业相似,血铅事件的污染源——华强电池厂在发生污染事件以前也曾被环保部门列为重点监测对象,并多次被检测出血铅超标排放问题。然而每一次环保部门下发的整改通知,都没有得到回应和落实。   “在县里的环评报告出来之后,环保部门曾要求地方政府将该电池厂300米以内的居民迁走,但至今没有落实。”龙岩市环保局一名官员在当时接受记者采访时面露难色,言语间还流露出许多无奈,“省里的专家组说,我们环保部门该做的已经做到了。”   在紫金污染事件发生后,上杭县环保部门一名知情人士也向媒体表露了心声:“紫金矿业自成立以来,污染事件就陆陆续续发生,环保局均曾前往检查执法,要求整改,但‘说了不算’。”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道出了其中的行政逻辑:“现在是环保部门负责监管,但是环保部门从属于地方政府,而非垂直于中央领导。所以这使得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相对不独立,不能将环境保护法和相关的法规落在实处。”   多名环保人士也都认为,在财权、行政权和执法权都控制于地方政府手中的现实制度下,实现横向监督太过艰难。有时环保部门还会流为“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的罪人,不仅在私下交往中受到排挤,在行政岗位的升迁上也容易受到限制。“‘不换脑筋就换人’,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逻辑了。”一名环保官员说。   早在2004年,时任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局长的陆新元就指出:“票子、位子都是地方给的,面对地方政府的压力和意志,怎么可能硬得起来?”“地方政府下设环保局,环保局在地方政府是儿子辈的,他给老子只是建议,不能要求老子去干什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我国环保体制上的硬伤,力推环境监察系统垂直管理。   如今,旨在加强环境执法监督工作、扭转环境执法工作遭遇地方干扰等不利局面的5大区域环保督查中心已经建成,但事实上,环保工作在地方上所受的限制仍未完全打破。   “现在的环境保护执法部门本身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没有人来监督,通过举报也只能举报给环保部门,环保部门如果不受理,那就没法受理了。所以,在这样一种体制下,环保部门如果是不作为,如果有腐败,就成了污染的漏洞了。”潘家华说。
  • 进展|气溶胶中关键毒性化学组分的内在关联机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122006、22188102)等资助下,复旦大学李庆教授和清华大学王书肖教授等课题组合作,提出以削减人群健康风险为导向的工业烟气治理策略。相关研究成果以“基于工业源气溶胶毒性效应实现以健康为导向的大气污染控制(Achieving health-oriented air pollution control requires integrating unequal toxicities of industrial particles)”为题,于2023年10月14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2089-6  空气污染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环境健康风险因素。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大气污染,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各国政府优先对火力发电行业实施了日趋严格的污染物浓度控制政策。然而,近年来学术界在质疑基于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控制标准是否能有效降低健康风险。如何有效控制大气污染排放源,以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一直是国际上面临的巨大挑战。  针对这一难题,该研究团队对我国重点工业源(包括钢铁、电力和水泥行业)产生的气溶胶开展系统研究,发现了工业源气溶胶的生物毒性差异,阐明了气溶胶中金属等关键毒性化学组分的内在关联机制(图1)。基于气溶胶毒性效应的量化参数,结合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空气质量模式、人群暴露模型与费效分析,阐释以削减“健康风险”为导向的大气污染调制机制(钢铁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相比于以削减气溶胶“质量浓度”为导向的机制(电力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可以更为有效的降低人群健康暴露风险(约5.4~8.2倍)。此外,若优先对气溶胶毒性效应更高的工业源开展超低排放(钢铁),能节约大量的经济成本(图2)。图1 钢铁厂(Iron and steel plants)、电厂(Power plants)和水泥厂(Cement plants)燃烧排放气溶胶(a)氧化应激效应(ROS)、(b)毒性金属组分以及(c)关键化学组分对ROS效应贡献比例解析(金属是工业源气溶胶的主导毒性成分)  图2 (a)我国工业大气污染基于“质量浓度”和“健康风险”减排策略的花费以及收益(2019年,超低排放削减的PM2.5排放量及基于ROS效应调控的排放量)的概念图 我国大陆区域电力行业(b)和钢铁行业(c)超低改造后的气溶胶基于ROS效应调控的人群暴露健康风险改善效果的分布情形  该研究基于对18个省/直辖市的82个实际工业排放源现场测量、关键毒性组分的化学甄别、生物毒性解析、空气质量模拟、暴露风险评估以及成本效益计算,突破了当前“基于PM2.5质量浓度”的大气污染控制政策,提出“基于PM2.5健康风险”的工业烟气污染治理思路,为建立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大气污染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 话说实验室第八期:实验室常见试剂、药品毒性及处理 3
    大家好,欢迎来到话说实验室!作为实验室人员常常会和实验室中的各种试剂、药品打交道,但是对于他们的毒性以及中毒后的应急处理方法,您又知道多少呢?今天我们将来讲讲在实验室中的氰化物、三氯化砷和农药(有机磷、有机氯)发生烧伤或中毒后的应急处理方法:氰化物按化学结构可分为无机氰化物和有机氰化物,后者变称腈类化合物,氰化物进入体内后,氰离子迅速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结合,阻碍其细胞色素还原为带二价铁的还的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使细胞不能得到足够的氧,造成"细胞内窒息"。急性中毒者动静脉血氧差可自正常的4%~5%降至1%~1.5%,故易致呼吸中枢麻痹,并造成死亡。 氰化物的烧伤处理:氰化钠、钾及氢氰酸等,先用大量水冲洗,冲洗后用3%硼酸水湿敷,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 氰化物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胸痛、胸闷、头晕、耳鸣、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瞳孔缩小或扩大、陈发性或强直性抽搐、昏迷,最后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其中毒处理为给予亚硝酸异戊酯和亚硝酸钠。现场或运送途中,可给患者吸入亚硝酸异戊酯0.2~0.4ml,每隔15~30秒至数分钟一次,不要超过5~6支,吸入至静注亚硝酸钠为止。30%亚硝酸钠10~20ml(6~12mg/kg),以2~3ml/分的速度静脉注射,然后在同一针头下给予25%硫代硫酸钠50ml,必要时1小时重复注射一次。注射时速度勿快,以免引起低血压。局部创面应先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然后用0.01%的高锰酸钾冲洗,再用5%硫代硫酸钠冲洗,应该注意的是亚硝酸钠及硫代硫酸钠对有机氰中毒无解毒作用,且亚硝酸钠本身对机体有损害作用。 三氯化砷发生中毒后的应急处理方法:先用水冲洗,再用25%氯化铵溶液湿敷,最后用2%二巯基丙醇软膏涂。农药(有机磷、有机氯)发生中毒后的应急处理方法:立即用小苏打或肥皂水洗涤,再用清水冲洗。但敌百虫禁用上述碱性液处理,因敌百虫遇碱后毒性反应大。在受上述灼伤后,若创面起水泡,均不宜把水泡挑破。 以上就是本期人和《话说实验室》的全部内容,我们将陆续为您推送各类精彩定评与文章,希望能给您的实验室生活带来些许帮助。更多详情欢迎来电咨询:400 820 0117同时欢迎点击我司网站 www.renhe.net 查询更多产品优惠信息扫描以下二维码或是添加微信号“renhesci”,加入人和科仪的微信平台,即刻成为人和大家庭中的一员。 现在加入更有好礼相送! 上海人和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虹漕路39号怡虹科技园区B座四楼(200233) 电话:021-6485 0099 传真:021-6485 7990 公司网址: www.renhe.net E-mail:info@renhesci.com 【上海人和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十数年一直致力于提升中国实验室生产力水平,从提供全球一流品质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到为客户度身定制系统的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通过专业、细致和全面的技术支持服务实现“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的承诺。主要代理品牌:DRAGONLAB、BROOKFIELD、GRABNER、EXAKT、ATAGO、ILMVAC、IKA、MIELE、MEMMERT、KOEHLER、SIEMENS、YAMATO等。】
  • 吸入式疫苗紧急申请中,粒度在药物设计中是何种角色?
    在昨日浦江创新论坛全体大会上,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表示,正在申请雾化吸入式新冠疫苗紧急使用。吸入式新冠疫苗的研发初衷是什么?对于吸入药物的设计,粒度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一、吸入式新冠疫苗 vs 注射式新冠疫苗据陈院士介绍,吸入式新冠疫苗可以:强化免疫状态注射式新冠疫苗形成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吸入式新冠疫苗还可形成黏膜免疫,这三重免疫是最理想的状态。减少药物剂量雾化吸入式疫苗只需针剂疫苗的五分之一的剂量。解决包装问题注射式新冠疫苗需要一瓶一瓶装,而雾化吸入式疫苗就可以解决目前疫苗瓶子的瓶颈问题。 二、吸入式新冠疫苗是如何作用的呢?雾化吸入治疗,是应用特制的吸入装置将药物以及溶剂,雾化成液体的微滴,吸入并沉积于各级气管、支气管、肺泡中,从而激发黏膜免疫。这种免疫是通过肌肉注射所不能带来的。通常,通过肌肉注射的新冠疫苗只能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此外,使用雾化吸入方式免疫是无痛的,且拥有更高的可及性。该治疗方法是一种方便的局部给药的方式,与其他全身给药方式相比,药物以微滴的形式输送至呼吸道,具有副作用小,起效迅速等优势。 三、雾化吸入药物的粒度设计要求雾化吸入治疗,药物在肺部沉积的区域主要取决于吸入气雾剂中颗粒(液滴)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颗粒的粒径分布须能达到设计要求,从而使药物能有效地沉积在肺部的目标靶位。一般认为粒径 0.5 -7μm的药物微粒才能到达肺部发挥药效,其中大多数应在 5μm 以下,以确保药物能有效沉积到肺部起效。如下图:目前吸入制剂粒径分布测量方法主要有多级撞击器和激光衍射法两种。因激光衍射法具有测量速度快、粒级分级多,且实验操作简便等优势,是雾化吸入制剂研发和生产过程中进行快速的装置筛选、处方研究和质量控制的理想方法。四、雾化颗粒的粒度表征技术 德国新帕泰克 HELOS & INHALER 激光衍射粒度仪,专门针对干粉吸入剂DPI、定量吸入气雾剂MDI、雾化吸入溶液Nebulizer、柔雾剂Soft mist和喷雾器分析开发的粒径分析仪。能够实现在 0.25 - 1750μm 范围内的粒度测量。 采用新帕泰克专业的人工喉管以及泵系统完美连接,确保吸入测试条件符合要求,并且通过适配器可与各种不同的吸入装置适配,广泛应用于气雾剂装置的开发与评估、处方研究的粒度分析等。HELOS & INHALER 气雾激光粒度仪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刘倩团队:人眼表面黑碳颗粒物检测及暴露风险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倩等在人眼表面黑碳颗粒物的检测及暴露风险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近日以“Detection of ambient black carbon in conjunctival sac washed fluid reveals ocular exposure risks of particulate pollution”为题,在线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DOI: 10.1021/acs.estlett.3c00388)。  大气细颗粒物影响人体健康的研究多集中于呼吸暴露途径。而眼睛作为长时间与空气直接接触的器官,其在环境暴露下的健康风险往往被忽视。研究人员选择黑碳颗粒物作为大气细颗粒物的代表性毒性组分,首次报道了非职业暴露人群眼表环境中黑碳颗粒物的直接检测和定量结果。(浓度范围为0.31 - 5.1 μg/mL,平均值0.95 μg/mL)。  图1 眼表环境中黑碳颗粒物的识别与检测流程  研究还揭示了一些日常暴露途径(如吸烟、通勤方式、生活区域等)对黑碳颗粒物在眼表沉积的影响。此外,结合临床检查结果,揭示了眼表环境中黑碳颗粒物的赋存与眼科指标及眼科疾病的关系,发现黑碳的赋存与干眼症发病显著相关。这表明黑碳颗粒物可以作为眼表的潜在暴露标志物,并用于提示和评价眼健康风险。  图2 黑碳未检出组与黑碳检出组的眼科指标比较  该工作由生态环境中心和北京协和医院合作完成,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中心博士生刘琳,通讯作者为刘倩研究员和北京协和医院龙琴主任医师。该研究得到了国家基金委“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重大研究计划、“大气霾化学”基础科学中心等项目的支持。  相关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estlett.3c00388
  • 生物打印肝脏模型评价药物的肝脏毒性研究
    背景介绍 药物性肝损伤(DILI)会影响肝脏代谢和解毒能力,但其根本机制仍有很多未知。为了准确和可再现地预测人的DILI,非常需要体外肝脏模型来替代昂贵和低通量的2D细胞培养系统、动物研究和芯片实验室模型。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droplet in droplet”(DID)生物打印方法,该方法可以产生用于肝毒性研究的生理相关肝脏模型。这些模型,或称微型肝脏,是用BIO X微滴打印包裹在ⅰ型胶原中的肝(HepG2和LX2 肝星状细胞)和非肝(HUVEC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制成的。培养7天后,将微型肝脏暴露于急性和高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或氟他胺,然后评估细胞活力、白蛋白分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和脂质积累的变化。微型肝脏ALT活性增加,白蛋白和脂质生成减少,表面这两种药物均有细胞毒性反应。这项研究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3D生物打印是一种可行的、可用于模拟肝组织和筛选特异性药物反应的中到高通量的解决方案。 材料和方法 细胞准备根据建议的方案培养两种肝细胞(HepG2和LX2)和一种非肝细胞(HUVEC)细胞系,并每3-4天传代一次。HepG2在含有谷氨酰胺的MEMα中生长,并补充1%丙酮酸钠(Gibco,Cat#11360070)和1%MEM非必需氨基酸溶液(Gibco,Cat-#11140050)。LX2细胞在IMDM(Gibco,Cat#12440053)中生长,HUVEC在EGM-2生长培养基(Lonza,Cat#CC-3156)中培养,并添加单体补充剂(Lonza,Cat#CC-4176)。所有培养基均添加10%的FBS(Gibco,16000044类)和1%的青霉素链霉素(Gibco,参考文献1509-70-063)。.生物墨水的制备和DID生物打印中和并制备3mg/mL浓度的Coll I bioink(CELLINK,SKU#IK4000002001)用于生物打印。以1:1:2(LX2:HUVEC:HepG2)的比例将5x106个细胞/毫升装入冷冻墨盒。在未经处理的96孔板(Thermo Fisher Scientific)中,使用BIO X(CELLINK,SKU#0000000 2222)上的液滴打印功能对微型肝脏进行生物打印。使用设置为8°C的温控打印头(TCPH,SKU#0000000 20346)将胶原液滴分配到设置为8°C–10°C的冷却打印床上。在第一轮液滴打印后,样品在37°C下培养3分钟,然后返回BIO X,使用相同参数进行第二轮液滴打印。在37°C条件下,将得到的封装液滴热交联20分钟,并为每个孔提供200微升混合培养基(25%IMDM+25%DMEM+50%MEM)。培养液每2-3天更新一次。药物处理和分析培养7天后,用不同浓度的APAP[0.1,0.5,1,5,10,25,50 mM](Abcam)或FLU[10,25,50,75,100,150,200µM](Selleckchem)处理微型肝脏72小时。采用比色溴甲酚绿(BCG)测定法(Sigma-Aldrich)、ALT活性测定法(BioVision)和活/死染色试剂盒(Invitrogen)分别检测白蛋白产生、肝损伤和细胞活力。所有分析均按照制造商的说明进行。 结论 胶原I中的细胞生长和球体形成胶原I中的细胞生长和球体形成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评估了Coll I bioink中的细胞生长、球体形成和迁移模式。到第2天,HepG2和LX2已紧密组装成小簇,HUVEC已拉长,形成同心网络(图1)。使用胶原蛋白作为支架可以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进行细胞重组、球体极化和细胞增殖(数据未显示)。此外,根据图1,很明显,细胞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渗透DILI模型,并可能在内部和外部液滴层之间迁移。生物打印微型肝脏的药物治疗和细胞毒性第10天的毒性评估结果表明,生物打印微型肝脏对APAP(图2A)和FLU(图2B)具有细胞毒性和剂量依赖性反应。这种肝功能下降表现为白蛋白分泌和脂质生成减少,ALT活性上调。同样明显的是,基于ALT活性的增加,两种药物的毒性剂量都会对细胞活力产生破坏性影响。后者在图3中尤为明显,其中活/死图像表明,在较高浓度的APAP或流感病毒下,细胞活力显著降低。药物治疗的动态细胞内反应研究了APAP和FLU如何调节细胞内脂肪含量。肝组织的ORO染色通常用于识别脂肪酸或药物引起的不同阶段纤维化或脂肪变性(Pingitore,2019)。在我们的研究中,经处理的微型肝脏的ORO染色显示,在高剂量药物处理的样本中,脂肪积累最小,而在未经处理或低剂量药物治疗的样本中,脂肪积累显著(图4A)。一种解释是APAP和FLU与脂质过氧化有关,其中毒性药物水平引起的氧化应激可能引发脂质降解和膜损伤(Behrends,2019)。图4B中未处理样品的详细观察提供了液滴模型中液滴的横截面图。这张图片显示了大量细胞向液滴外壳迁移并产生脂肪,可能表明存在营养和氧气梯度,并验证了细胞重组模式和胶原内的球体极化。▶ 作为2D细胞培养系统、动物研究和芯片实验室原型的可靠替代品,BIO X可作为中高通量工具,用于制作功能性3D生物打印肝脏模型,实现药物筛选和分析,并减轻药物消耗的成本。▶ CELLINK Coll I作为DID模型的支架,为模型提供了一个稳定、可调和高度相容的环境,且具有丰富的肝细胞重排和球体形成的结合位点。▶ 基于脂质过氧化、白蛋白分泌减少和ALT活性上调的证据,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DID微型肝脏具有功能性,并且对APAP和FLU具有剂量依赖性和细胞毒性反应。▶ DID模型允许组织层之间的细胞间相互作用,并为研究不同硬度层之间的迁移模式提供了独特的机会。未来的毒性研究可以采用该模型复制纤维化的各个阶段,或研究药物治疗后肝脏组织的再生能力。参考文献:1.Behrends, V., Giskeødegård, G. F., Bravo-Santano, N., Letek, M., & Keun, H. C. Acetaminophen cytotoxicity in HepG2 cells isassociated with a decoupling of glycolysis from the TCA cycle, loss of NADPH production, and suppression of anabolism. Archivesof Toxicology. 2019 93(2): 341–353. DOI: 10.1007/s00204-018-2371-0.2.Chen, M., Suzuki, A., Borlak, J., Andrade, R. J., & Lucena, M. I.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Interactions between drug properties andhost factors.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5 63: 503–514. DOI: 10.1016/j.jhep.2015.04.016.3.Pingitore, P., Sasidharan, K., Ekstrand, M., Prill, S., Lindén, D., & Romeo, S. Human multilineage 3D spheroids as a model of liversteatosis and fibro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9 20(7): 1629.
  • 双汇事件暴露食品安全漏洞 六种瘦肉精未入检测
    河南一些地方“瘦肉精”事件曝光后,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沁阳市,孟州市,温县,获嘉县四地展开拉网式排查,并对济源市当地的“双汇”冷鲜肉进行抽检,首次通报数据显示,“双汇”品牌部分冷鲜肉“瘦肉精”抽检呈阳性。   “对大部分肉制品来说,肥肉都是负累。”20日,一位从事肉类制品业务的联系人分析。这位联系人说,事件暴露出食品安全漏洞。首先,肉制品的产业链内部缺乏有效的自我监督机制。市民消费习惯是不喜欢肥肉,所以瘦肉率高对养殖方还是收购方都是好买卖。   据介绍,“瘦肉精”是一类药物的总称,这类药物实际上既不是兽药,也不是饲料添加剂,而是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主要有莱克多巴胺、盐酸克仑特罗等、沙丁胺醇、硫酸沙丁胺醇、硫酸特布他林、西巴特罗、盐酸多巴胺等7种。   该联系人指出虽然早在2002年国家监管部门就发布公告,明令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盐酸克仑特罗和莱克多巴胺等7种“瘦肉精”,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只检测盐酸克仑特罗,莱克多巴胺等没有纳入常规的检测。   一位权威消息人士证实,各地都会检测盐酸克仑特罗,但莱克多巴胺只有个别地方有检测,因为其检测成本高。“但在不法养殖户中,使用这两种瘦肉精的比例是差不多的。”   另外,记者20日从河南省济源市畜牧局获悉,此前济源双汇食品公司发现的19头“瘦肉精”疑似阳性生猪,目前17头已经得到确认,剩余2头排除。   截至目前,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仍处于停产整顿阶段。自17日宣布召回市场流通产品起,公司已召回肉制品2000多吨、冷鲜肉70多吨。
  • “化学污染物暴露评估技术研究”课题通过验收
    日前,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东南大学和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重大项目“化学污染物暴露评估技术研究”课题通过验收。验收专家组在听取课题组织实施情况汇报,审阅验收资料,进行质询后,一致认为:   该课题根据第4次中国总膳食研究,按12个省获得铅、镉等重金属污染物和氯丙醇、丙烯酰胺、二恶英的膳食暴露的点评估国家数据,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向联合国提交了我国履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公约成效评估的基础数据。   该课题建立了膳食暴露评估用的食物消费量数据库和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数据库,以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编码系统与代码为基础,建立了中国食品的分类和编码系统,补充完善了CAC编码系统中加工食品编码的不足使之适合于中国的食品分类,在中国食品编码与国际接轨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首次构建了符合中国居民膳食消费习惯的膳食暴露评估概率模型和食品编码,编制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中国膳食暴露评估模型软件(DEEMS),应用此软件,利用中国膳食暴露评估数据库,对我国食品中的一些重点化学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估研究,对我国代表性的重金属污染物、真菌毒素和农药残留物以及当前国际上新的热点污染物进行了较系统的暴露评估,填补了我国膳食暴露定量评估的空白。该技术成功地应用于2008年9月婴儿奶粉“三聚氰胺”污染事件的风险评估,为政府制定临时限量标准和开展风险交流提供了技术支持,为我国的食品风险管理者开展风险管理提供了重要信息。   该课题首次报道了我国1-10岁儿童铅膳食暴露评估结果和控制谷物铅最大残留限量对我国儿童膳食铅暴露的影响,进行了新的热点污染物,如氯丙醇、丙烯酰胺、二恶英类化合物暴露边界比研究等。这些工作为参与CAC国际标准起草提供了基础数据,并使中国行使话语权保护国家利益和公众健康提供了科学基础。课题组参与起草CAC国际标准7项,起草国家标准3项,并获得2007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
  • 约稿:激光衍射技术在吸入制剂研究中的应用
    1. 引言   通过吸入方式将药物直接输送到人体肺部,已是世界公认的治疗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最好方法,同时肺部及呼吸道也可作为一个通道,递送的药物通过气道表面进入人体血液系统,然后再进入到身体其他器官,达到全身作用的目的。然而影响药物在肺部及呼吸道沉积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气雾的粒度大小分布就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目前吸入制剂粒度大小测量最经典的方法还是惯性撞击器法,其利用不同大小的药物颗粒具有不同的动能,从而具有不同的动力学特征而将其分离,不但能够得到雾滴中不同大小的活性成分的绝对含量,而且也是美国药典和欧洲药典评价吸入制剂体外粒度分布推荐使用的方法。但惯性撞击器法本身也存在不足,比如测试比较麻烦,尤其是其洗涤干燥以及色谱分析过程,往往测试一个样品需要较长的时间,这在现代医药研发过程中就显得&lsquo 节奏&rsquo 偏慢,同时随着吸入制剂研究的发展,大家不但对揿次之间的稳定性有更高的要求,而且希望对于每一揿次的吸入或者喷射过程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而在这些方面,惯性撞击器法都略显不足,而激光衍射技术恰恰可以弥补。激光衍射技术是基于不同大小的颗粒其衍射光在空间分布的不同,利用米氏理论反演计算而获得颗粒体系的粒度分布,其本身快速无损的测试方式、对于喷雾细节的展现、以及快速比对的特点,使其在吸入制剂研究和筛选过程中大大提高研究效率,尤其是其本身可以跟惯性撞击器以及USP人工喉联合使用,大大拓展了其应用范围。本文将根据其特点选取一些剂型和领域就激光衍射技术的应用研究跟大家做一些沟通和介绍。   2. 鼻喷剂   近年来,通过鼻粘膜给药已被认为是一种药物能被快速高效吸收的给药方式,鼻粘膜细胞上有很多微细绒毛,因此大大增加了药物吸收的有效面积,粘膜细胞下有着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药物通过粘膜吸收后可直接进入体循环,此外,鼻腔内酶的代谢作用远远小于胃肠道,因此,鼻腔给药系统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比如,在肽类和蛋白质类药物的剂型研究领域。 图1. 马尔文喷雾粒度仪测试鼻喷剂粒度分布   在众多给药剂型中,喷雾剂是比较常见的剂型,仅通过雾化装置借助压缩空气产生的动力使药液雾化并喷出,由于其不含抛射剂,不使用耐压容器,目前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鼻喷剂研究过程中,对于鼻喷剂粒度分布大小有两个因素影响至关重要,即药物配方和喷射装置,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些模拟实验来看看激光衍射技术如何来体现这些影响因素。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激光衍射技术测量鼻喷剂的一个过程。图1为马尔文的喷雾粒度仪,两端竖起的装置分别为激光的发射端和接收端,其可以自由移动以调整空间位置,中间的装置为鼻喷的触发装置,通过该装置我们可以按需求设置不同的触发压力或者触发速度(也有用触发时间的),同时可以调整喷射角度,这样我们就可以灵活快速地调整测试参数。   测试完成后,激光粒度仪将会实时给出整个喷射过程的状态。图2为鼻喷剂一个揿次的数据。其中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粒径大小,几条不同颜色的曲线分别代表D10、D50、D90以及喷射浓度随喷射时间的变化。在整个0.16秒的喷射过程,可以被被分为三个阶段,0-0.02秒为触发阶段,此时颗粒喷出还不稳定,粒度迅速变小,浓度也迅速变低 0.02-0.09秒为稳定阶段,此时粒度分布数据趋于稳定 0.09-0.16秒为消散阶段,此时粒度分布变得极其不稳定,有大量大颗粒出现。激光衍射技术不但可以给出清晰的变化过程,而且可以给出整个测试过程或者每个阶段的平均粒径,图3给出每个阶段的平均粒度分布及粒径数据。 图2. 鼻喷剂一个揿次整个过程 图3. 鼻喷剂一个揿次三个阶段的分别的粒度分布及累计数据   从这也可以看出,初始阶段平均粒径在68微米左右,而稳定后粒径变小达到37微米,而消散阶段粒径进一步变大达到45微米左右。而图4则给出了连续4个揿次的喷射数据,这样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每个揿次的粒径变化、粒径平均值等,而且还可以方便快捷地看到其不同揿次间的数据变化及稳定性。 图4. 鼻喷剂4个揿次的喷射数据   图5为一款设计为50揿次的喷雾剂配方整个喷射周期内的粒径数据,从该数据可以看出,除第一揿次粒径偏大外,一直到60揿次数据都还是比较稳定,其中41揿次可能是由于操作失败造成喷射粒径明显变大,这样对于鼻喷剂以及罐体设计的喷射周期及稳定性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 图5. 一款设计为50揿次的鼻喷剂整个喷射周期内的粒径数据   除了看揿次间的稳定性,我们还可以观察不同配方、不同喷射泵以及不同喷射口径对于喷射粒径的影响。图6为同一鼻喷剂配方采用不同的喷射泵条件下的液滴粒径大小。 图6. 同一种鼻喷配方在两种不同泵条件下的喷射粒径影响   从该图可以看出,两种泵随着触发压力增大,液滴粒径都在显著减小,但相比之下,B泵对压力并不敏感,而A泵在压力比较低的时候,随着压力变化粒径会发生巨大变化,这些在泵体设计和选型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图7. 不同浓度的PVP对喷射粒径的影响(A泵)   当然药物配方对于喷射粒径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这里我们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观察结果。我们在同样的装置、同样的泵速条件下(40mm/S),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PVP水溶液来观察雾化效果,PVP浓度分别为0、0.25%、0.5%、1.0%以及1.5%。图7给出了五种配方下的喷雾中值粒径结果,从中可以看到,随着PVP浓度的增加,雾化的粒径逐渐变大,而且雾化稳定期越来越短,当PVP浓度达到1.5%时,基本已经无法找到稳定的雾化状态了。产生这样的原因可能是随着PVP浓度的增加导致雾化液粘度增加,从而导致雾化液滴粒径显著变大,但对于同样趋势的配方,我们更换了喷射泵B,结果见图8。 图8. 不同浓度的PVP对喷射粒径的影响(B泵) 图9. 孔径更小的喷嘴实验结果(B泵)   从该图可以看到,虽然随着PVP浓度增加粒度变大的趋势没有变,但喷雾稳定性明显增加,这也说明B泵提供的剪切力完全克服了雾化液粘度增加带来的波动。为了进一步考察影响喷雾粒径的影响因素,在保持图8的实验条件下,我们更换了更细的喷嘴观察雾化效果。图9展示了PVP浓度在0、0.5%和1.0%三种情况下,在更细的喷嘴下的雾化粒径结果,可以发现雾化液粒径分布显著变小,尤其是1.0%PVP浓度下,其雾化液滴中值粒径由200微米降到120微米左右。   3. Nebulizer喷雾剂   喷雾剂是指通过压缩空气驱动药液通过喷孔达到分散药物的给药剂型,其无需抛射剂、储罐容器无需加压、一般采取水性配方辅以固定的辅料等,同时对于吸入剂量较高的药物(比如诺华公司300mg妥布霉素)其雾化递送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再加上可以采取潮式呼吸的方式,因此目前喷雾剂广泛应用于医院急救室,特别是患哮喘或慢阻肺的儿童和老年患者。喷雾剂也是一个非常强调配方和雾化方式的剂型,换句话说,只有一个好的配方搭配以合适的雾化方式,才能够做出一款好的喷雾剂。当然由于呼吸的模式不同,可能也会对吸入雾滴粒径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就必须三方都要考虑到,即雾化配方、雾化方式以及呼吸模式等。   图10是马尔文喷雾粒度仪测试喷雾制剂的一个示意图。其中两边是激光的发射和接收端,紧贴中间的是一个吸入式样品池,模拟人的呼吸道,而上面白色的弯管为USP人工喉,而吸入式样品池下面是接泵或者呼吸装置,这样液雾通过上面人工喉进入激光测试区域,然后通过我们的吸入样品池被泵抽走。 图10. 马尔文喷雾粒度仪测试液雾示意图   图11是一个持续液雾雾化的粒径分布结果,图中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粒径大小,三种颜色的曲线分别为雾滴粒径的D10、D50以及D90,可以看到雾滴的粒径分布在长达10分钟的雾化时间内相对比较稳定。下面我们就将结合一些实验来考察影响雾化粒径的各种因素。我们知道,液雾雾化的方式较多,比如常见的喷射雾化、振动雾化或者超声雾化等,每种雾化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其中喷射雾化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其主要原理是通过一定速度的压缩空气携带药液通过狭小喷嘴而雾化,这时候压缩空气的流动速率就对雾化效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图12给出了同一喷嘴在不同空气流速下的雾化粒径结果。 图11. 持续的nebulizer雾化粒度测试结果 图12. 压缩空气流动速率对雾化粒径的影响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空气流速速率增大,雾化液滴的粒径参数D10、D50以及D90都呈下降趋势,当流速达到11L/min时,雾化粒径达到最小,随后空气流速进一步增大,其雾化粒径反而变大,这可能是流速太大导致部分大的液滴越过挡板造成的。   同时马尔文喷雾粒度仪可以跟呼吸模拟机相连使用,从而对雾化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图13给出了一个雾化系统在正弦呼吸模式下的雾化粒度结果,刚开始随着吸入速率逐渐增大,雾化液滴浓度迅速增加并趋于稳定,而雾化液滴粒径迅速减小然后缓慢增加,而当吸入速率逐渐变小时,雾化液浓度迅速衰减并且雾化液粒径开始显著增加并且很不稳定,这个数据也很好地体现了呼吸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图13. 某雾化系统在正弦呼吸模式下的雾化粒度结果 图14. 不同呼吸频率下的雾化液滴粒径结果   当然我们也可以改变呼吸的方式,比如保持相同的配方和管路结构,增加呼吸频率,观察呼吸方式对于雾化粒径的影响(图14)。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呼吸频率的增加,吸入时间也相应减少,同时吸入雾滴的流动速率也跟着增加,液滴粒径显著减小。   除了呼吸方式,雾液配方对于雾化粒径也会有显著的影响,图15给出了三种不同浓度的PVP溶液的雾化粒径结果。可以看出随着PVP的加入以及浓度的增加,其雾化粒径显著增加,这主要是由于PVP的加入增加了雾化液的粘度造成的。 图15. 不同浓度的PVP溶液雾化粒径结果 图16. 不同浓度的PVP溶液雾化吸入浓度的结果   同时图16给出了上述三种雾化液在吸入过程中雾液吸入浓度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PVP的加入以及浓度增加,吸入浓度明显变小,这也就意味着,要想达到相同的递送剂量,对于粘度较高的雾化液可能需要更长的吸入时间。   4. DPI干粉吸入剂   干粉吸入剂(DPI)又称吸入粉雾剂,是在定量吸入气雾剂的基础上,结合粉体输送工艺而发展起来的新剂型。它是将微粉化药物单独或与载体混合后,经特殊的给药装置,通过患者的主动吸入,使药物分散成雾状进入呼吸道,从而达到局部或者全身给药的目的。干粉吸入剂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比如无需氟利昂抛射剂,不存在大气污染问题 不含酒精、防腐剂等溶媒溶剂,减少对于喉部的刺激,同时也更加易于保存 不受药物溶解度限制,可以携带的剂量较高 固体剂型,尤其适合多肽和蛋白类药物。然而干粉吸入剂虽然不需要考虑溶解悬浮等问题,但由于粉体颗粒之间容易产生团聚,同时活性成分与辅料载体之间包覆或者相互作用因素也必须详细考量,这就对吸入装置有着更高的要求,换句话说,必须是合适的活性成分及载体,控制合适的颗粒大小,并配以合适的吸入装置,才能达到稳定安全的剂量输送。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用了两种不同的药物采取不同的吸入装置观察雾化效果。其中两种粉体药物分别为柳丁氨醇和布地奈德,表1给出了雾化细颗粒所占的比例。 表1. 两种粉体在不同的吸入装置下的细颗粒比例   其中可以看出,同一种物料在不同的吸入装置中分散效果差异非常大,比如布地奈德的细颗粒比例可以从14%变为63%。而如果单从粉体物性角度来说,布地奈德的分子表面能是柳丁氨醇的5倍以上,这意味着分散布地奈德的颗粒要比柳丁氨醇难得多,但我们看到最终结果却恰恰相反,布地奈德粉体分散的细颗粒更多,这也进一步说明粉体吸入分散并不是简单的按照其物理性质的规律进行的,因此如果要进行干粉吸入制剂的研究开发,就必须将粉体配方和吸入装置同时相互考量。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一个小的实验来看看粉体配方工艺、吸入装置以及吸入速率是如何影响雾化效果的。我们选了三种配方的粉体(见表2),第一种就是普通微粉化的乳糖粉体,第二种是微粉化的乳糖添加了5%的MgSt,采取实验室普通的混合设备加工,第三种同样是微粉化乳糖添加5%的MgSt,但采用的是高强度的混合设备混合(该技术由Vectura开发)。由于硬脂酸镁本身作为一个两性的物质,可以对微粉化的乳糖形成包覆结构,从而减少乳糖的团聚,但同时混合的方式和效率也将极大地影响乳糖的包裹效率和均匀程度,这也就直接导致粉体输送的复杂性。图17给出了纯的微粉乳糖在不同吸入速率下的粒径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吸入速率增大,其颗粒粒径明显减小,这说明虽然乳糖本身颗粒是比较小的,但由于细颗粒具有较强的团聚作用,因此随着吸入速率增加,剪切作用力增强,导致颗粒越来越小,但团聚情况依然明显。   表2. 三种不同配方及加工工艺的粉体 图17. 纯微粉化乳糖在不同吸入速率下的粒径分布 图18. 普通混合的乳糖+硬脂酸镁粉体在不同吸入速率下的粒径分布 图19. 采取高能混合的乳糖+硬脂酸镁粉体在不同吸入速率下的粒径分布   图18则给出了普通混合的乳糖+硬脂酸镁粉体在不同吸入速率下的粒径大小,相比较纯的乳糖,首先在低吸入速率条件下,其颗粒分散粒径更小,尤其是大颗粒方面显著减小,这说明硬脂酸镁的包裹从一定程度下减小了乳糖团聚,但随着吸入速率增大,其粒度变化不明显,而且团聚依旧非常明显,这说明硬脂酸镁的包裹并不均匀,换句话说其并没有形成单个乳糖颗粒表面的包裹,而是多个乳糖团聚颗粒被包裹,这样这些大的包裹颗粒并不会随着吸入速率增加而分散,因此就造成了在高流速下,其粒径反而要比纯乳糖的要大。但如果改善了加工方式,提高了硬脂酸镁的分散均匀性和包裹效率,实现了单个乳糖颗粒的包裹,则可大大改善其分散粒径。图19则是采取高能混合方式的粉体在不同吸入条件下的粒径结果,从图中可以发现其分散粒径大大减少,基本上都在20微米以下,而且其粒度分布对于吸入速率并不敏感,这些都说明乳糖的包裹效率和均匀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5. 激光衍射&撞击器连接 图20. 激光衍射粒度仪和安德森撞击器相连接   为了能够使激光衍射的测量条件跟碰撞法的测试条件一致,激光粒度仪还可以跟相关碰撞器相连接。图20是马尔文喷雾粒度仪跟安德森撞击器相连接的示意图,其中吸入制剂通过上面的人工喉进入到吸入样品池中进行粒度检测,然后通过下部的接口进入到撞击器中,由于是在同一通路中,大大提高了测试条件的匹配性,同时激光衍射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技术,其本身不会对通路中的液滴、雾滴造成任何影响,因而大大扩展了其应用性。   6. 总结   现在吸入制剂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不论是气雾、液雾还是粉雾,不论何种形式,粒度检测毫无疑问都是体外检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当前医药研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跟时间赛跑的一个过程,因此在研发期间如何能够快速对大量配方、喷射装置以及测试条件进行筛选和甄别就显得非常关键。而激光衍射技术恰恰具有快速无损的特性,同时其结果比对性又非常强,能够快速提供大量粒径检测的相关数据,为吸入制剂的研发和生产提供坚实的保障。   (作者:李雪冰,英国马尔文仪器公司激光衍射产品专家,负责激光衍射及颗粒图像等产品的技术支持。)   注: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读者参考。
  • 优卡丹被曝对儿童肝肾存在毒性 仁和卷入风暴眼
    1月24日、28日,仁和药业两度发布澄清公告,申明优卡丹严格按照国家药监局的标准进行生产销售,不存在质量问题,按说明书使用也不会引发儿童肝肾损害。   目前,金刚烷胺类儿童感冒药主要的两大品牌为优卡丹和好娃娃,华北制药(600812)、贵州百灵(002424)、葵花药业、先声药业等也有产品在售。“国家对于金刚烷胺类产品的规范也没有修订的迹象。”1月28日,医药业内权威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   从1月23日至今数日内,仁和药业当家产品优卡丹陷入风波中。有观点认为,优卡丹、好娃娃等氨酚烷胺类药物对儿童肝肾存在毒性,“1岁以下婴儿禁用,6岁以下儿童应慎用”。但市场上所售优卡丹并未在说明书中列明此信息。   “家有儿女,常备优卡丹”,一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却让宋丹丹深陷“代言门”。宋丹丹在微博上称:“由于个人无法确切了解及掌握药品质量,今后无论是否经药监部门的审批,我都将不会再代言任何药品类广告!”   事实上,在2012年5月,国家药监局下发通知,要求含盐酸金刚烷胺的非处方药修改说明书,规定1岁以下婴儿禁用。“市面上旧包装还没销售完,按规定也不需召回,但这却引发了误会。”上述医药界人士指出。   不过,对于仁和药业“1-12岁儿童放心使用,不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的说法,有医药企业负责人并不赞同:“1到12岁跨度很大,不同年龄的孩子对药品的耐受能力肯定不一样。优卡丹仅是简单将成人剂量减半,就给不同年龄儿童服用,这样是不科学的。”   业绩受损   优卡丹的通用名为小儿氨酚烷胺颗粒,主要用于治疗儿童感冒,“烷胺”即为金刚烷胺的简称。金刚烷胺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可能会影响孩子肾脏的发育。因此才有了“优卡丹毒害儿童肾脏”的说法。   金刚烷胺最初被用来治疗帕金森症,抑制运动神经,是一款成人用药。对于处在发育期的儿童,一旦服用量不当,的确存在一定的风险。除此之外,国内所售的小儿氨酚烷胺颗粒中还含有咖啡因。   2012年5月16日国家药监局下文,要求对盐酸金刚烷胺类非处方药修订说明书,规定1岁以下婴儿禁用。当时并未引发市场强烈反应。   上述权威人士表示:“药监局的这一做法是参考了国外标准,国内实际上并没有金刚烷胺的不良反应案例。出于谨慎考虑,做了这一修订。”   根据仁和药业披露的数据,2011年优卡丹销售收入为3.08亿元,占仁和2011年全年收入的13.95%。修改说明书后,仁和药业明确表示“对库存包装做了清理,停止采购老版包装材料”。   但市场上的在售旧款优卡丹并不受影响,仍能正常销售。因此买到旧款优卡丹的消费者认为仁和药业未进行修改,这才引发了舆论质疑。   仁和药业出示了中国非处方药协会的文件,该协会认为盐酸金刚烷胺类非处方药在国内已经使用20多年,优卡丹、好娃娃、葵花康宝等药品在长期临床使用中没有不良反应记录。   不过,上述医药界权威人士表示:“国外一般要求1岁以内禁用金刚烷胺类非处方药,1到6岁慎用。”而中国的药监部门并没有规定慎用的年龄范围,不得不说存在瑕疵。   仁和药业并未公布2012年优卡丹的销售情况,只是表示受到“铬超标”胶囊和说明书修改的影响,2012年公司旗下两大品牌可立克、优卡丹收入增速同比下滑。公司季报显示,2012年前三个季度,仁和药业的净利润分别为1.04亿元、0.71亿元和0.11亿元。   此次的旧事重提,可能将进一步影响仁和药业的业绩。1月28日,仁和药业副总裁郭利的电话始终处于转移呼叫之中,除了已经做出的两个公告,公司方面没有进一步的表态。   期待规范   “这个品种在国外是成人用的多,小儿不用”   “药监局的这一做法是参考了国外标准。出于谨慎考虑,做了这一修订。”   尽管仁和药业反复强调其产品的安全性,但是对于金刚烷胺类非处方药,业界都持比较保守的态度。   金刚烷胺具有较强的抗病毒功能,美国在1966年批准其用于治疗感冒。上述权威人士表示:“这个品种在国外是成人用的多,小儿不用。国内由于儿童用药比较缺乏,因此才一直在使用。”   还有一种声音认为,儿童感冒并不需要靠药物治疗。海南快克药业总经理何天立表示:“儿童的发育过程就是免疫机制生成的过程,一般感冒是可以自愈的。只要不发烧过度,儿童感冒并不必须吃药。”   2007年10月11日,美国消费者保健产品协会宣布,主动停售14种针对2岁以下儿童的非处方感冒药,包括扑热息痛、伪麻黄碱、右美沙芬和抗组胺类药物。   上述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内治疗儿童感冒的主流西药是氨酚黄那敏类和金刚烷胺类。由于无法进行临床试验,因此儿童金刚烷胺类药品用的是成人剂量减半。这一做法并不科学,0到12岁都是儿童,怎么能都用同样剂量?”   在美国,临床医生会将儿童分为2岁以下、2到6岁、6到12岁三个阶段进行给药,且通常不许服用非处方药。因此,该企业负责人认为,药监局应该进一步收集用药数据,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做出更详细的用药指导。   事实上,国家卫生部曾对儿童服用金刚烷胺类药物进行过类似指导。2005年国家卫生部将金刚烷胺推荐为禽流感治疗药物时,规定成人剂量每日100-200mg,儿童每日5mg/kg。但在实际使用中,优卡丹等产品很难严格按规范数据使用。   前述权威人士表示:“企业已经完全根据国家药监局的要求进行生产销售,如果要进一步增加用药警示,只有药监局才有这个权利。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家药监局还没有类似表态。”   目前,金刚烷胺类儿童感冒药国内仅有14家企业拥有生产批号。其竞争对手小儿氨酚黄那敏类感冒药则生产企业众多,较知名的生产企业有哈药集团、华润三九(000999)等。
  • 经常吃外卖的注意了,李兰娟院士团队最新研究,微塑料可导致肝毒性
    微/纳米塑料(MNPs)在人类肝脏中被检测到,并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风险。口服暴露于不可生物降解塑料衍生的微/纳米塑料可诱导小鼠肝脏毒性,鼻腔暴露于不可生物降解塑料会导致小鼠气道生态失调。然而,食源性和空气中可降解微/纳米塑料引起的肝毒性尚不清楚。近年来,科学家在人类的肠胃、肺部以及胎盘等多个器官中发现了MNPs;去年,来自首都医科大学的研究学者竟在与外部环境没有接触的器官「心脏及其周围组织」中监测到MNPs,说明MNPs的污染已达到了人体最深的解剖结构。按照重量估计,每人每周大约吃掉5g微塑料,相当于一张银行卡的重量!还真是活到老,吃塑料到老。微塑料在人体内的分布情况 李兰娟院士团队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上发表的文献“Polylactic acid micro/nanoplastic-induced hepatotoxicity:Investigating food and air sources via multi-omics”揭示了生物可降解聚乳酸微/纳米塑料的肝毒性作用。 本研究通过对接触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小鼠的肠道、粪便、鼻、肺、肝和血液样本的多组学分析,本研究揭示了生物可降解聚乳酸微/纳米塑料的肝毒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食源性和空气中的生物可降解聚乳酸微/纳米塑料都会损害肝功能,破坏血清抗氧化活性,并导致肝脏病理。食源性微/纳米塑料导致肠道微生物失调、肠道和血清的代谢改变以及肝脏转录组变化。空气传播的微/纳米塑料影响鼻和肺的微生物群,改变肺和血清代谢物,并破坏肝脏转录组。 本研究共纳入了60只雄性无特定病原体的癌症研究所小鼠,用聚乳酸(PLA)纳米塑料颗粒(NP,50纳米)和微塑料颗粒(MP,5毫米)处理小鼠:PLA NPs(50纳米)和MPs(5微米)。小鼠随机分配到六个组,即食物NP组(FQ)、食物MP组(FR)、食物对照组(FNC)、空气NP组(AQ)、空气MP组(AR)和空气对照组(ANC),每组10只。它们被饲养在22℃、光照/黑暗周期为12:12的环境中,持续7天以适应新环境。 在食源性MNP部分,FQ组、FR组和FNC组的小鼠每天分别口服100毫升含有0.2毫克NPs、0.2毫克MP和0毫克MNPs的无菌水。在麻醉小鼠以收集血液、肝脏、粪便和结肠之前,每天进行口服灌胃,持续六周。 在空气传播MNP部分,AQ组、AR组和ANC组的小鼠分别通过鼻腔给予10毫升含有0.03毫克NPs、0.03毫克MP和0毫克MNPs的无菌盐水。在麻醉小鼠以收集鼻腔组织、肺、肝脏和血液之前,每三天进行一次鼻腔暴露,持续42天。 进一步对血清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及抗氧化生物标志物(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对小鼠结肠肝脏组织学分析,对小鼠粪便、鼻腔和肺部样本提取DNA及转录组分析。图1: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生化参数和组织学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接触食物或空气纳米微塑料的小鼠转氨酶明显增高,食入纳米微塑料小鼠组的血清T-AOC水平降低。食入纳入微塑料小鼠肝脏中确定存在肝细胞肿胀、点状坏死、细胞空泡化和核固缩。鼻腔注入纳米微塑料小鼠组(AQ和AR组)除肝脏观察到上述变化外,肺部还观察到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和渗出物。 转录组学进一步分析提示食源性纳米微塑料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组成。食入纳米塑料组和食入微塑料组的细菌科中,毛螺菌科丰度最高,而食物对照组中最丰富的细菌科是乳杆菌科。 食物NP组(FQ)、食物MP组(FR)、食物对照组(FNC)之间的肠道代谢谱存在差异,食物NP组和食物MP组分别有752个和637个肠道代谢物发生改变。FQ组、FR组和FNC组的血清代谢谱之间食物NP组(FQ)、食物MP组(FR)、食物对照组(FNC)之间也存在差异,食物NP组和食物MP组共有832种和753种血清代谢物发生改变。图2:实验组和对照组肺微生物群的主要成分及多样性指标 食物NP组(FQ)、食物MP组(FR)和食物对照组(FNC)之间的肝脏转录组谱存在某些差异。食物NP组和食物MP组分别有307和262个肝脏差异表达基因(DEGs)发生改变。鼻腔注入纳米微塑料小鼠组(AQ、AR和ANC组)之间的肺部代谢谱存在差异。AQ和AR组分别升高了864和596种肺部代谢物。AQ、AR和ANC组之间的血清代谢谱也存在差异。AQ和AR组分别有503和664种血清代谢物发生改变。在食入纳米微塑料组中,显著上调的基因富集在炎症和氧化应激相关的通路中。而在鼻腔注入纳米微塑料小鼠组中,显著上调的基因则富集在炎症和代谢相关的通路中。
  • 微塑料和敌草隆对硅藻的毒性效应研究迎新进展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贺斌团队对微塑料和敌草隆对淡水及海洋硅藻的毒性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微塑料和敌草隆对淡水硅藻的单一和联合毒性均高于海洋硅藻。相关成果发表于《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该研究通过开展微宇宙实验,分析了微塑料和敌草隆对两种硅藻的单一及联合毒性。结果发现,两种硅藻的生长均受到微塑料和敌草隆的单独、联合毒性显著影响。研究显示,单一微塑料暴露对硅藻产生物理损伤,而单一敌草隆暴露诱导硅藻发生氧化应激反应;微塑料和敌草隆的联合毒性表现为拮抗效应,微塑料对敌草隆的吸附行为减轻了敌草隆对硅藻的细胞内损伤,敌草隆诱导的氧化应激减轻了微塑料对硅藻的物理损伤。该研究结果表明,微塑料和/或敌草隆对淡水硅藻(小环藻)的毒性效应均高于海洋硅藻(骨条藻),并且两种硅藻的毒性机制不同。该研究的相关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淡水和海洋环境中微塑料和敌草隆的毒性效应。上述研究得到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项目的支持。
  • 【瑞士步琦】喷雾干燥技术制备裸 siRNA 干粉吸入剂
    喷雾干燥技术制备裸 siRNA 干粉吸入剂自从 RNA 干扰(RNAi)在 20 多年前被发现以来,利用这种基因沉默机制来治疗疾病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小干扰 RNA(siRNA) 是一类双链 RNA 分子,长度为 20-25 个碱基对,类似于 miRNA,并且在 RNAi 途径内操作。它干扰了表达与互补的核苷酸序列的特定基因的转录后降解的 mRNA,从而防止翻译。因此它们可以被设计成沉默任何特定蛋白质的表达,通过 RNA 干扰沉默基因治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这已在动物和临床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siRNA 是一种亲水性、带负电荷的大分子,不能穿透生物膜,需要一个递送载体来促进细胞摄取,以便 siRNA 在细胞中发挥其基因沉默作用。在许多体内研究中,siRNA 与递送载体结合,并通过静脉给药,递送载体可保护 siRNA 免受核酸酶降解和血清蛋白结合。对于呼吸系统的局部效应,吸入是一种有利的给药途径。在酶活性最低的作用位点可以实现高药物浓度,其非侵入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并降低了总治疗成本。肺部给药带来的另一个吸引点是,可能不需要专门的给药载体,而且裸 siRNA 可获得令人满意的基因沉默效果,这一点已在一些研究中得到证实。但关于 siRNA 的研究中,使用液体气溶胶的研究相对较多,干粉可吸入制剂研究较为有限,本篇文献中科学家重点研究了将裸 siRNA 以及和不同分散载体如甘露醇和L-亮氨酸通过喷雾干燥进行制剂来考察 siRNA 制备干粉可吸入制剂的可能性。 1实验材料和方法表1 显示采用超纯水溶解制备甘露醇、L-亮氨酸、 HSDNA 和 siRNA 水溶液,所有溶液的总溶质浓度均为 1.5% w/v。仪器参数:BUCHI Mini Spray Dryer B-290 & B-296 形成闭环模式加热温度80℃,吸气率为90%(干燥气流约35m3/h),进料速率 1.4ml/min,雾化气体流量 742L/h。双流体喷嘴,喷冒孔径 1.5mm。料液进行雾化干燥,得到的干燥粉末通过旋风分离器收集到玻璃小瓶中,粉末样品收集后室温下保存在带硅胶的干燥器中。将各粉体通过凝胶阻滞试验、粒度检测、SEM、XPS、PXRD 和 HPLC 等方式进行物理化学表征。▲ BUCHI 喷雾干燥仪 B-290 & 296 2结果表2 通过激光衍射测量粉末的粒度,2% siRNA 的体积直径较大,范围为 2.6-8.0um,可见随着配方中 L-亮氨酸含量的增加,粉末的粒径减小。▲ BUCHI Mini Spray Dry B-290 & 296图1 采用凝胶阻滞试验检测喷雾干燥后 siRNA 的结构完整性。所有三种粉体中的 siRNA 均保持完整,喷雾干燥后未观察到降解。图2 采用 HPLC 色谱检测结果与凝胶阻滞测定结果一致,从喷雾干燥后造粒粉体中获得的 siRNA 光谱和喷雾干燥前的相应料液中获得的光谱几乎相同(峰重叠)。图3 通过 SEM 观察粉体形态,无亮氨酸粉末显示相对光滑的表面球形,随着亮氨酸的增加,颗粒表面变粗糙,球形变差。当含有甘露醇和L-亮氨酸等质量制剂时,颗粒坍缩,失去球形。 3结论在这项研究中,香港大学和悉尼大学的科学家首次使用喷雾干燥技术将 siRNA 的裸形式配制成可吸入的干粉。研究了 siRNA 与甘露醇和 L-亮氨酸共混合后进行喷雾干燥造粒,过去没有 siRNA 载量 >2% w/w 的吸入型 siRNA 粉剂(含递送载体)的报道。同时 siRNA 经喷雾干燥后,即使没有通常用于络合或封装保护的 siRNA 的递送载体,也能成功保持其完整性;siRNA 粉末呈结晶状,残余水分低,这是稳定配方的关键特征,但含水量都在 5%以下,说明喷雾干燥具有良好的工艺可行性。最后掺入 L-亮氨酸富集在颗粒表面,显著促进了粉末的分散性,改善了 siRNA 粉末的雾化效果。并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检测,结果表明,L-亮氨酸在颗粒表面富集,作为分散增强剂,能够有效促进粉末的分散。再检测的不同 siRNA 配方中,含 50% w/w L-亮氨酸的 siRNA 表现出最佳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其高发射分数(EF)约为 80%,适度的细颗粒分数(FPF)约为 45%,对于干粉吸入剂具有很好实际参考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凝胶阻滞试验和 HPLC 评估,成功地保留了 siRNA 的完整性,确保了药物的活性!使用瑞士步琦喷雾干燥技术,可以轻松获得 1-5um 粒径的粉末颗粒,同时瑞士步琦提供低温条件下温和干燥生物制剂样品的多种解决方案,全新喷雾干燥仪 S-300 具有样品温度多重监控和保护工艺设计,保护您的珍贵样品,如需咨询相关内容更多干燥产品信息,请联系我们! 4文献来源Inhaled powder formulation of naked siRNA using spray drying technology with L-leucine as dispersion enhancer
  • "双乐"橙汁杀菌门暴露中国检测标准低 国内仍在销售
    一位业界律师认为,据以往的经验,除了企业进行澄清声明外,还需要由政府机构或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以最终确定相关产品是否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1月16日,记者走访多家便利店和超市发现,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旗下的橙汁产品(美汁源和纯果乐)继续在市场中热销,部分超市甚至与碳酸饮料捆绑销售,打折促销。同时,超市工作人员对近期的“杀菌剂”事件也不知情。   1月14日,百事可乐公司宣布检测结果,该公司旗下的“纯果乐”橙汁含有痕量(即极少量)多菌灵(一种广谱性杀菌剂,对多种作物由真菌引起的病害有防治效果)。此前,百事可乐的最主要竞争对手可口可乐也发表声明,“经自我检测,发现有巴西种植户在橙子树上喷洒了美国禁止的杀菌剂。”   目前,两家公司坚称,产品不会导致健康安全问题。不过,对于企业的声明,有专家公开表示,相关的声明是单方面声明,属于企业行为,科学依据和可信度都有待提高。一位业界律师则认为,据以往的经验,除了企业进行澄清声明外,还需要由政府机构或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以最终确定相关产品是否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曝出杀菌剂事件   最先曝出“杀菌剂”的实际上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当地时间1月12日《纽约时报》援引FDA的话称,“当局接到一家果汁公司的报告,后者称在自己及竞争对手的果汁产品中发现了少量真菌剂。”   随后,可口可乐总公司主动“揽责”,并发表声明称,“作为一家负责任的公司,当发现巴西种植者给果树喷洒的一种杀真菌剂在美国并未经过注册时,公司就迅速通报了FDA。”   百事可乐总部的声明则称,对纯果乐的最新检测显示,从进口巴西橙汁中检出的多菌灵低于FDA提出的导致危险性浓度。百事还表示,将继续进行检测,严肃对待该事件。   据目前披露的最新资料,该杀菌剂是多菌灵,主要用于治理植物真菌。巴西农业部上周亦证实,其柑橘果园过去21年中一直使用杀真菌剂,来对抗常见的黑斑病。而在巴西,多菌灵并不被视为有害产品。值得注意的是,在百度百科的词条中,多菌灵被定义为“对人畜低毒,对鱼类毒性也低”。   但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环保专家董金狮公开表示,“多菌灵对人们的肝脏系统是有破坏作用的。严重的话,甚至可能会导致肝癌。”   “联想到中国市场,一旦相关产品真的对中国消费者健康产生问题,就可能涉嫌侵害消费者的生命权、健康权等民事权益,即违反了中国的《侵权责任法》,也违背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昨日,江苏明弘律师事务所吴俊锋律师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当然,作出上述判断的前提是要有充足的证据。”   中国市场不受影响?   尽管专家认为多菌灵可能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但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均表示,“不会导致健康安全问题。”可口可乐还强调,“在中国使用的橙汁均安全可靠,符合国家严格的原材料质量标准。”   “在世界各地产品中使用的橙汁都是安全可靠的。”可口可乐中国区新闻发言人王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请广大中国消费者放心,这个事件对中国的产品不会有任何影响。”   对于上述声明,董金狮并不认同。“如要真正进行声明,必须讲清,在中国销售的橙汁里面,有没有使用巴西橙,同时要提供检测数据,这种声明,更多只是为了照顾市场销售。”他表示。据了解,目前中国是巴西第四大橙汁进口国,数据显示,2011年,巴西向中国出口橙汁(66°糖度)5.3952万吨,占整个出口份额的4.67%。   新华社早前表示,多菌灵在巴西已使用超过20年,主要用于应对植物黑斑病,在巴西并不被视为有害。而在美国,多菌灵被限制用于颜料、纺织品或装饰性树种等非食物产品。   “虽然不能否认企业的诚意和声明的可信度,但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中国消费者需要有知情权,来对产品作出正确的判断。”吴俊锋说,“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同时,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售后服务等有关情况。”   吴俊锋认为,保险起见,可由官方部门或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产品进行监测,这样既能保证公司名誉,也能保证消费者的利益。   与此同时,两家公司出现的杀菌剂事件似乎并没有影响到产品的销售情况。记者昨日发现,在家乐福、联华等超市或大卖场,两家公司旗下的果汁产品继续被摆在了显眼位置进行促销。   中国检测标准待提高   在专家看来,此次事件还暴露了中国多菌灵检测标准有待提高的问题。根据美国环境保护局的标准,在美国市场,橙汁残渣里多菌灵的含量标准为80ppb(十亿分率)以下,欧盟的标准是200ppb,澳大利亚的标准甚至不超过10ppb。   而中国于2011年4月1日实施的《食品中多菌灵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显示,柑橘最大残留限量为5mg/kg,西瓜0.5mg/kg,韭菜2mg/kg。换算之后,柑橘残留量标准是5000ppb,高出欧美标准数百倍。   董金狮对此呼吁,应尽快完善中国的检测标准。他还建议提出备案制度,即确定有哪些果农到底使用了哪些杀菌剂或杀虫剂,同时,产业链中的食品生产企业本身,也需要对上游的原料提供企业进行考核。“这些举措都将从源头上保证消费者的利益。”吴俊锋表示。
  • 新药典观察 | 9306遗传毒性杂质控制指导原则解读
    截图来源:2020版《中国药典》 2020版《中国药典》已正式发布,在四部中新增“9306遗传毒性杂质控制指导原则”(以下简称9306指导原则),以适应当前国外内法规(如ICH M7)和化学药品遗传毒性杂质控制的实际需要。 概述遗传毒性杂质(genotoxic impurities, GTIs),又称基因毒性杂质。9306指导原则主要关注致突变机制的遗传毒性杂质。致突变性杂质(mutagenic impurities)指在较低水平也可直接引起DNA损伤,导致DNA突变,从而可能引发癌症的遗传毒性杂质。遗传毒性杂质和致突变性杂质的关系 9306指导原则包括危害评估方法、可接受摄入量(acceptable intake,AI)计算方法和限值制定方法。 9306指导原则不适用于:生物制品、中药和天然产物、已上市使用的辅料和包材等,但可参考其风险评估方式。 危害评估致突变性杂质的危害评估方法通过监管机构要求、数据库、文献、定量构效关系评估和遗传毒性试验等评估方法,参考ICH M7等相关分类方法,根据致突变和致癌风险危害程度将杂质分为5类。 遗传毒性杂质分类、控制方式和限度依据 可接受摄入量计算对于可接受摄入量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情况:1、基于化合物特异性风险评估的可接受摄入量适用于已知可接受摄入量或每日允许暴露量(permitted daily exposure,PDE),这几年热点关注的N-二甲基亚硝胺(NDMA),其AI值约为96 ng/d。2、基于毒理学关注阈值的可接受摄入量对于无毒理学研究数据的杂质,可根据毒理学关注阈值(threshold of toxicological concern,TTC)计算可接受摄入量,TTC为1.5μg/d。3、与给药周期相关的和多个致突变杂质的可接受摄入量。 杂质的可接受摄入量(μg/d)限值制定有了上述过程得到的可接受摄入量,就可根据药物的每日最大用量计算杂质限度,公式如下:在药品生产和药品标准提高及上市药品再评估过程中发现潜在遗传毒性杂质后,根据危害评估方法将杂质进行分类,然后计算杂质的可接受摄入量,结合生产工艺、检测方法、临床使用情况等制定合适的限值,也可采用公认的限值。 岛津 解决方案 岛津为药检机构、制药企业、研发机构、CRO/CDMO等提供完善的遗传毒性杂质检测方案,不限于沙坦类药物、替丁类药物、二甲双胍、磺酸盐类药物等。 遗传毒性杂质样本下载
  • 北大首次用酵母菌实现PM2.5毒性实时在线监测
    空气污染特别是PM2.5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北京大学课题组研究人员近期在此问题上取得跨学科进展,首次以荧光标记的酵母菌取代现有方法中的半导体传感器,实现了对PM2.5多方面毒性的实时在线监测。  据了解,目前对于大气颗粒物的毒性研究,大多采用离线的方式,不能及时知晓其毒性 而细胞染毒或动物暴露实验灵敏度偏低,一些健康效应不易检测到。在颗粒物致病机理方面,目前也存在类似“盲人摸象”的现象,不能够全方面地了解PM2.5的毒性机理。  受酵母菌相关研究的启发,由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要茂盛、物理学院副教授罗春雄领导的研究团队,集成利用空气采样、微流控、荧光蛋白标记的酵母菌以及单酵母菌蛋白荧光自动检测平台,用活体酵母菌替代传统半导体传感器,创建了大气PM2.5毒性实时在线监测系统。  要茂盛介绍,课题组先将PM2.5颗粒物采集到液体中,再将样品实时输送至放有酵母菌的芯片里。由于酵母菌会对来自颗粒物的刺激发生反应,通过用不同荧光蛋白标记酵母菌的所有基因,就可实时看到酵母菌的哪些基因对颗粒物的刺激发生了响应,就好像可“实时监测不同地区车辆行驶状况”。  目前,此项研究成果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课题组正在利用该体系对不同国家、地区颗粒物的毒性进行研究,同时也在筛查更多有响应的酵母菌蛋白,并研究其灵敏度、响应的毒性标定,以进一步揭示PM2.5对人体的具体致病毒性机制。
  • Winner311XP喷雾粒度仪助力雾化吸入式疫苗研发
    Winner311XP喷雾粒度仪助力雾化吸入式新冠疫苗研发截至6月16日,全球新冠确诊达到176303596例;死亡病例达到3820026例。现在成百上千万的确诊病例,数十上百万的死亡病例,在一条条的新闻报道前面,都成了冷冰冰的数字。看着它一天天的上涨,就仿佛急救室里,任你如何电击,也没有任何波澜的绿色线条,配着哔哔哔的仪器声,让人近乎窒息。幸运的是,我们生在中国。对于战胜新冠病毒疫情,除了治疗以外就是预防,研制有效的疫苗就是预防形式。6月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院士提到,其团队正在研究双非疫苗,即非注射、非冷链疫苗。我们都知道现在疫苗都是通过注射,但其实还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接种的,比如雾化吸入,其实雾化吸入疫苗早已经有过应用,比如流感疫苗就有注射、雾化吸入、鼻喷入等应用。吸入式疫苗是通过口腔、鼻腔等黏膜部位给药,刺激鼻腔黏膜和呼吸道黏膜产生免疫反应的疫苗类型,这种疫苗并非是新冠疫苗,在去年,流感疫苗就已经研发出鼻喷的疫苗剂型,通过鼻腔给药的方式让人体产生对流感病毒的免疫力。 鼻喷器也可以应用新冠疫苗方面 鼻喷疫苗使用的是“黏膜接种”技术。其中鼻喷流感疫苗早在2003年和2012年批准美国和欧盟这些发达国家就以批准使用,在全球范围内,鼻喷疫苗已经使用了数亿剂次,安全性已经得到了验证。下图装置为一种雾化给药装置,该装置由推杆,储液管,阻断器,伞状喷雾器,限位剂量器等零件组装而成。预期用途是将液体药剂转化为雾状粒子,并喷洒在人体表面组织(或器官)表面,使之充分接触,从而使给药效果大化。 鼻喷疫苗的优点 鼻腔给药雾化装置是一体化设计无污染风险;透气阻菌包装,微粒化喷头,药物快速吸收,无针无痛:伞状喷雾,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损伤、或刺激。准确给药,病人可自行用药;不需要无菌技术、静脉导管或其他侵入式装置;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简单易用、安全和方便;。 鼻喷疫苗产生效果的关键点 鼻喷式疫苗接种或者治疗给药最核心点是要让喷入鼻腔的雾化效果要好,而雾化效果的好坏关键点是:雾滴粒径、喷雾角、喷雾缕等指标。 有效雾化颗粒直径与其沉积部位的关系: 疫苗雾滴粒径大小和分布的重要性 雾化吸入治疗是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方法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雾化治疗一般采用雾化器将药液雾化成微小颗粒,使药物通过呼吸吸入的方式进入呼吸道和肺部,从而达到无痛和迅速有效治疗的目的。雾化的药物液滴的大小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效果。如果液滴大,雾化快,导致患者吸入过多的水蒸气,使呼吸道湿化,呼吸道内原先部分堵塞支气管的干稠分泌物吸收水分后膨胀,加大呼吸道阻力,可能会产生缺氧现象,且会使药液结成水珠挂在内腔壁上,对药物需求量大,造成浪费的现象,并且对于疾病雾化治疗的效果不佳。所以,雾化出来的粒度决定了雾化器的治疗效果和质量。 Winner311XP喷雾粒度仪的作用 济南微纳颗粒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开发的Winner311XP喷雾激光粒度分析仪能够对雾化液滴、烟雾、油雾等雾滴颗粒的粒度分布进行快速准确的测试分析并给出测试报告。Win311XP喷雾激光粒度仪是以Mie散射为原理,针对国家药典中对吸入型气雾剂、喷雾剂、粉雾剂等粒度要求而研发的台式喷雾激光粒度仪,可以对各种小型喷雾装置进行测试,融和了济南微纳多种研发技术,外观小巧,能很好地对小型喷雾粒度进行测试,并实现数据的快速采集,能够可靠地在喷雾过程中实时连续测量雾化液滴的粒度分布,1分钟内即可完成测量,并提供详细的数据报告。能够有效指导生产厂家进行成品检验和科技研发。 Winner311XP喷雾粒度仪采用了单光束平行光路和双镜头双阵列探测器技术,保证了不同角度散射光的采集。激光器发出的细窄光束,通过扩束镜进行会聚后发散,然后再通过一个准直透镜将出射光变成平行光,当平行光束通过测试区域时,由于雾滴的遮挡,光束向四周散射,由于不同粒度的颗粒的散射角度不同,我们在光路的前方以及上方设计了多个探测器来收集不同角度的散射光,之后探测器将接收到的光信号传输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计算,得出颗粒的粒度分布。Winner311XP喷雾粒度分析仪使用平行平晶来对平行光进行校准,并使用国家标样来对测试数据进行标定,能够很好地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Winner311XP喷雾粒度仪测试步骤: 1 开启Winner311XP,首次使用时需要验证光路是否为平行光,在测试区域放置一块平晶,观察通过平晶前后面反射后的两个光斑重叠区域是否存在明暗相间条纹,如果是,就证明是光束平行性较好,满足测试要求,否则就需调节光路。 2 联机测试,观察背景是否为稳定、均匀的能谱图,否则需要调节探测器,使其中心小孔位于主光汇聚位置,并保证透过小孔的出射光斑为圆形光斑。光路正常后测试背景,背景测试完毕后进入能谱测试界面。 3 组装某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雾化器,雾化杯里加入药液至刻度线,打开开关,预先雾化1-2分钟,使雾化气流稳定。 4 然后将雾化杯口对准winner311XP的测试区域,握住雾化杯,保持平稳,且保持每次测量时位置不变。当雾滴通过主光束时即开始数据采集,电脑开始显示采集到的能谱图,并在能谱图稳定后保存数据。 测试结果分析 由测试报告得出,该样品(雾化装置)的雾化粒径基本控制在10μm以内:D10值:小于2.587μm的粒径颗粒体积含量占全部颗粒的10%;D50值(中值粒径):该样品的所有粒径的颗粒中,大于4.135μm的颗粒占50%,小于4.135μm的颗粒也占50%;D90值:小于6.334μm的粒径颗粒体积含量占全部颗粒的90%;平均粒径:该样品雾化后雾滴颗粒的平均粒径是4.320μm; 结论: 雾化液滴的粒度、雾化夹角、雾化缕直接关系到雾化治疗的效果好坏,通过激光粒度测试技术(Winner311XP激光粒度分析仪)能够快速准确测试分析雾滴粒径分布,重现性1%,并详细给出特殊尺寸的雾滴的累积百分数;通过喷雾图像采集分析系统(Winner311- Imaging)能够快速准确的测量雾化夹角,是测试雾化器雾滴粒径分布的一项新技术;能够为雾化器厂商提供准确的数据来检验雾化器的性能。
  • 美国TSI SIDEPAK™ AM520 型个体暴露粉尘仪获得2017年度产品奖
    2017年10月, 美国明尼苏达州肖维尤 - 美国TSI公司很荣幸地宣布,SidePak™ 个体暴露粉尘仪荣获由 《职业健康与安全》 杂志(OH&S)评选出的2017年度产品奖。OH&S和一个独立的评委会将SidePak评选为工业卫生年度产品。TSI的 SidePak AM520型个体暴露粉尘仪 是一款小巧、可佩戴、具有数据记录功能的光散射激光光度计,能够提供工人呼吸区域内的粉尘、二氧化硅、烟、雾的实时读数。SidePak系列仪器可实现在制造业、铸造厂、建筑工地、化工厂、炼油厂、矿场和其它环境的个体气溶胶监测。可视声光报警器可对危险空气质量环境向佩戴者发出警报。SidePak的早期版本是 英国肺脏基金会研究 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个月,我们荣获国家安全理事会大会暨博览会2017年度产品奖,"TSI健康与安全全球产品经理Kevin Chase说,"SidePak几乎可应用于所有工业和服务机构,是呼吸性粉尘监测的利器,提供了有助于保护工人的实时暴露数据。对我们和许多客户来说,它是一款变革性产品。年度产品奖是那些一直热心关注我们最新一代粉尘监测产品的客户对我们工作的充分肯定。对此我们表示感谢,同时对于能够通过SidePak为员工的安全提供保障感到欣慰。"OH&S计划在十二月出版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杂志上公布2017年度产品奖获得者,如要查看所有类别的2017年度产品奖获得者,请在线访问 2017 年度新产品奖 页面。 所有入围产品均为2016年7月5日至2017年7月4日首次上市。关于TSI公司TSI公司的市场遍布全球,主要为客户提供调查、鉴定和解决测量难题的服务。作为设计和生产精密仪器的行业领导者,TSI公司与世界各地的研究所和客户合作,并制定涉及气溶胶科学、气流、室内空气质量、流体动力学和生物有害物的检测等方面的相关测量标准。TSI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并在欧洲和亚洲设立多处办事处,已成为一家全球性的跨国公司。每一天,我们的员工都专注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 全球首个灭活+雾化吸入式疫苗,临床试验结果出来了!
    9 月 18 日下午,陈薇院士团队徐俊杰研究员在杭州举办的中国药学大会上进行了题为「腺病毒载体疫苗的抗疫贡献与中国创新」的报告,在报告中首次披露了「2 针灭活+吸入」临床实验初步结果。  雾化吸入疫苗是什么原理?  我们先简单说一点关于雾化吸入疫苗的基础知识。  康希诺疫苗是腺病毒载体疫苗,用的是 5 型腺病毒载体(Ad5),搭载新冠病毒 S 蛋白的全长基因,这一点是大家比较了解的,国内也有一些朋友已经接种过康希诺疫苗了。  康希诺疫苗今年 2 月 25 日获批上市,截至今日,已经在国内外接种达数千万剂次。  下图是全球四个已获批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 同样一种疫苗,可以做成多种不同的接种形式。  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并非大家熟知的肌注式康希诺疫苗,而是雾化吸入式康希诺疫苗。  很多人听到雾化吸入,第一反应就是——不用打针。  其实在我个人看来,不用打针倒是雾化吸入疫苗比较次要的一个优势,毕竟现在几种肌注疫苗也并不麻烦,在胳膊上扎一针就完了,而雾化吸入毕竟第一次在国内应用,因此可能要在接种点医生培训上花费更多精力。  雾化吸入疫苗,最大的优势是在于诱导强大的黏膜免疫。  虽然传统的疫苗也可以诱导出高水平的 IgG 抗体,但是这些抗体主要在下呼吸道提供保护,在上呼吸道(比如鼻黏膜)提供的保护远不如 lgA 抗体。  雾化吸入疫苗可诱导黏膜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三重保护,由于接种后疫苗直接进入呼吸道,其诱导的 lgA 分布于鼻腔、咽喉、肺部等位置的黏膜,可以更好地抵御流感、新冠等呼吸道传播病毒的感染。 此外,呼吸道定植 T 细胞也是黏膜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产生细胞因子并主动清除呼吸道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因此,在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上预防感染和阻断传播,既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身边的人。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IgA 的产生时间远快于 IgG,在鼻吸入 3 天之后呼吸道黏膜就能快速生成 IgA。  按照现在主流两针法的灭活疫苗、mRNA 疫苗的研究结果,需要打完第二针 7~14 天,才能形成完全保护。  这对于需要快速形成免疫保护的地区来说,至关重要。  黏膜免疫:鼻喷还是吸入?  在康希诺雾化吸入疫苗正式开始临床试验前,研究人员就在探讨几个问题:黏膜免疫疫苗相对于肌注疫苗有何优势?为了形成黏膜免疫,到底是鼻喷还是吸入好?  动物实验结果告诉了我们答案。  在小鼠中,单次免疫后 10 周肺洗液,无论是真病毒中和抗体和假病毒中和抗体水平,黏膜免疫组都高于肌注组。  虽然两个组在小鼠肺洗液中均检测到了抗 S 蛋白特异性的 IgG 抗体,但抗 S 蛋白特异性的 IgA 抗体仅在黏膜免疫组中检出,也就是说,肌注的上呼吸道可能缺乏足够的 IgA 保护,更容易出现感染。  而在食蟹猴中,吸入仅使用鼻喷 1/4 的剂量,但在 2 剂免疫后,雾化吸入组产生了约 10 倍于鼻喷组的抗体水平。接种 3 天后肺洗液中检测 IgA 抗体水平,吸入组显著高于鼻喷组。 因此,在人体临床试验上,康希诺选择了雾化吸入的接种方式。  临床结果:异源序贯接种,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良好  我们再来看看这次的试验结果。  康希诺这次的临床试验,名为「雾化吸入异源序贯」,一共招募了 420 名志愿者,他们在 3~9 月前已经完成两剂灭活疫苗的接种。  这 420 名志愿者以 140 人为一组,分别为:  0.1mL 腺病毒载体疫苗组(低剂量雾化吸入)  0.2mL 腺病毒载体疫苗组(高剂量雾化吸入)  0.5mL 灭活疫苗(肌肉注射) 主要区别就是第三针接种的是原有的灭活,还是新的腺病毒载体疫苗。  根据会上报告的初步结果显示:康希诺雾化吸入疫苗用于异源序贯接种时,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良好。  安全性方面,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疲劳、发热和口干等。  免疫原性方面,以 0.1 或 0.2mL 雾化吸入剂量序贯接种后均可诱导高水平的 S-RBD IgG 抗体和 T 细胞反应。  在接种后第 21天,无论是哪个剂量的雾化吸入组,其 IgG 水平都远高于第三针打肌注灭活疫苗,两者的 IgG 滴度(4624 & 6175)分别是灭活第三针后(670)的 7~9 倍。在不同变异体的研究当中,雾化吸入序贯可获得针对原型株、Alpha、Beta、Gamma、Delta 株的高效中和抗体。  研究人员同时检测了接种后的细胞免疫应答,在序贯接种后均可诱导较强的细胞免疫,加强接种用雾化吸入比灭活疫苗更有优势,前者的几个关键的细胞免疫应答(IFN-γ、IL-2、IL-13)比后者高得多。  实际上,这不完全是雾化吸入的优势,更多是腺病毒载体疫苗本身的优势。  由于腺病毒载体疫苗更接近自然感染,有胞内过程,因此诱导的细胞免疫会通常比没有胞内过程的灭活疫苗强大很多。  整体来说,相较于加强接种使用灭活疫苗来说,使用康希诺雾化吸入疫苗进行异源序贯接种更有优势。  此外,根据研究人员另外一项已经发在medRxiv上的预印本论文,在使用康希诺肌注疫苗进行异源序贯接种时,同样展现出和雾化吸入相似的效果。  下面是 4 种不同的序贯接种方案最后一针 14 天后的中和抗体水平(活病毒)。  两针灭活+一针康希诺,197  两针灭活+一针灭活,34  一针灭活+一针康希诺,54  一针灭活+一针科兴,13  结果表明,接种第二剂灭活疫苗 3~6 个月后,使用腺病毒载体疫苗加强产生的中和水平比使用灭活疫苗高了 6 倍左右。  总体来说,三针的中和抗体水平优于两针,Th1 反应(检测 IFN-γ)更强,灭活+腺病毒载体的异源接种的这两个指标也优于纯灭活的同源接种。  写在最后  截至日前,已有至少 6 个国家和地区采用「异源序贯免疫」作为加强策略,均以 mRNA 疫苗或腺病毒载体疫苗作为加强针,用以加强完成 mRNA、腺病毒或灭活疫苗者。  从接种形式来说,康希诺的雾化吸入疫苗是目前最接近新冠病毒自然感染的,其在上下呼吸道诱导黏膜免疫是最大优势,这也是其他几种类型疫苗缺乏的。  不过,作为一种新型技术疫苗,康希诺的雾化吸入疫苗仍然也会遇到一些挑战,比如产能是否可以满足大规模序贯接种的要求,比如这种接种方式是否方便基层普及等等,这些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工艺的改进,在将来我们会获得更明确的答案。  随着像 Delta 这样的变异体出现,以及疫苗接种后中和抗体水平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加强接种成了摆在许多国家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还是之前说的那句话,无论何种新冠疫苗,最终的考核都是临床试验,尤其是真刀真枪的 III 期临床试验。  唯有更多的临床研究,才能更好指导疫苗的实际运用。
  • 美国EPA公布对丙烯酰胺的危害和毒理学审查结果
    据2010年3月22日消息,美国环保署(EPA)公布了关于丙烯酰胺的最新综合风险信息系统(IRIS)数据信息,包括与吸入物、口服、致癌性等有毒物质相关的最终风险评估审查。   需要注意的是,环保署公布的毒性物质丙烯酰胺的审查报告草案,是IRIS系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部分,同时联邦机构和白宫也对此发表了评论。审查报告的副本及在此审查期间收到的评论意见也包含在内。   丙烯酰胺的毒理学审查草案为危险识别和接触丙烯酰胺引发的有关慢性反应提供了科学支持和理论依据。   丙烯酰胺是一种用于聚丙烯酰胺聚合物生产中的化学物质。被用来净化水质、回收油料、土壤调节和作为稳定剂使用,同时也包括造纸、燃料承兑、纺织添加剂等其他用途。暴露在空气中的丙烯酰胺主要通过皮肤接触、粉尘等被人体吸入,也有可能通过饮用水吸入少量丙烯酰胺。   此外,毒理学审查草案表明,香烟烟雾(直接或间接吸收)是另外一种丙烯酰胺的暴露方式。在某些炸,烤,油炸及高温烹煮的食品中丙烯酰胺浓度也很高。   调查评估中还包括对于非癌症的慢性参考剂量(RfD)和慢性参考浓度(RfC)以及癌症风险的吸入单位和口腔系数。   一系列的审查评估已开始修订并决定参考同行及市民的意见。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