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射线生物学辐照器

仪器信息网射线生物学辐照器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射线生物学辐照器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射线生物学辐照器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射线生物学辐照器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射线生物学辐照器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射线生物学辐照器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射线生物学辐照器相关的解决方案。

射线生物学辐照器相关的资讯

  • 184万!重庆大学X射线辐照仪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CQU-SS-HW-2023-008项目名称:重庆大学X射线辐照仪采购预算金额:184.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184.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序号产品名称(设备名称)※数量单位备注1X射线辐照仪1台本项目经批准可以采购进口产品合同履行期限:中标人应在采购合同签订后90日内交货,交货后30日完成安装调试。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重庆大学X射线辐照仪采购-招标文件(定稿).docx
  • 安捷伦科技推出用于结构生物学应用的新一代 X 射线衍射仪
    安捷伦科技推出用于结构生物学应用的新一代 X 射线衍射仪 2012 年 7 月 30日,北京&mdash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 A)在波士顿召开的美国晶体学协会年会上发布了 GV1000 X 射线单晶衍射仪。 这一革命性的新一代仪器将用于收集生物大分子晶体样品的高质量衍射数据。 GV1000 配备了体积紧凑且高亮度的 X 射线源,采用创新的梯度真空技术,使得该款仪器不仅稳定可靠,而且使用简单。 GV1000 结合了安捷伦高精度四圆测角仪以及高性能 CCD 检测器,是满足现代大分子晶体学实验室极具挑战性需求的理想解决方案。 大分子晶体学是研究蛋白质和核酸分子(这两种物质是生物体的重要成分)原子级别结构的学科。 在制药行业的新药研发中,这门学科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安捷伦 X 射线衍射产品线总经理 Leigh Rees 博士说:&ldquo 有了 GV1000,我们可以将产品系列扩展到高端的蛋白质晶体学中。 相比于竞争产品-旋转阳极系统,梯度真空系统GV1000具有许多显著优势,终将成为应用于蛋白质晶体学和其它晶体学研究的尖端实验室系统。&rdquo GV1000 是安捷伦正在扩展的 X 射线晶体学产品系列中性能最高的单波长系统。 GV1000的研发得益于安捷伦为所有X 射线单晶衍射应用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的专业技术。 安捷伦所有用于 X 射线晶体测量仪器的主要部件的设计和制造都有 20 年以上的历史。 要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 www.agilent.com/lifesciences/GV1000 。 关于安捷伦科技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 A)是全球领先的测量公司,同时也是化学分析、生命科学、电子和通信领域的技术领导者。 公司的 20,000 名员工为 100 多个国家的客户提供服务。 在 2011 财政年度,安捷伦的业务净收入为66 亿美元。要了解安捷伦科技的信息,请访问:www.agilent.com.cn 。
  • 施一公Cell综述:X射线晶体学技术和结构生物学的历史与现状
    X射线晶体学技术是人们了解原子世界的利器,人们通过这一技术获得了许多重要的生物学结构。在晶体学技术百年诞辰之际,Cell杂志发表了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的前沿文章。这篇综述性文章全面介绍了X射线晶体学技术和结构生物学的历史和现状,读者现在可以在Cell网站免费获取全文。   1914年,德国科学家Max von Laue因为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发现直接催生了X射线晶体学。从那以后,研究者们用这一衍射技术解析了大量复杂分子的晶体结构,从简单的矿物、高科技材料(如石墨烯)到病毒等生物学结构。   自1957年确定了肌红蛋白的结构以来,X射线晶体学技术就成为了结构生物学的重要工具,为人们不断揭示生命的奥秘。这一技术不仅增进了我们对细胞的认识,还大大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   这篇文章首先从结构生物学的角度,回顾了X射线晶体学技术的发展简史。随后,施一公教授以蛋白激酶和膜整合蛋白为例,阐述了结构生物学的发展和现状,探讨了技术发展带来的影响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作者简介:   施一公,世界着名的结构生物学家,美国双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讲席教授。   2008年2月至今,受聘清华大学教授 2009年9月28日起,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获2010年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2013年4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3年12月19日,施一公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4月2日,施一公获爱明诺夫奖,成为获此奖项的第一位中国人。该奖为国际知名奖项,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发。   主要科研领域与方向:主要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集中于肿瘤抑制因子和细胞凋亡调节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与重大疾病相关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推荐阅读   英文全文下载:A Glimpse of Structural Biology throughX-Ray Crystallography
  • 专家:标准线内辐照食品不影响人体健康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41分报道,河南开封杞县放射性物质钴60事件,一个多月来成为新闻热点,同时也把"辐照技术"这个陌生的专业字眼带到了公众面前。辐照--辐射的辐,照亮的照。这两个字的结合本属于核辐射的范围,可是如今,辐照这个词已经和我们吃的食品联系在了一起,于是产生了一个更新的名词:辐照食品。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自己吃的食品哪些可能就是被辐照过的? 辐照技术主要用于灭菌   辐照食品,是指用一种辐射加工技术,运用γ-射线的照射对食品进行加工处理,在强大的理化和生物效应下,对食品进行杀虫、灭菌、保持营养品质和延长保质期的特殊食物。   生活中究竟哪些食品是辐照食品?从干果果脯到水果蔬菜、从大蒜到辣椒粉、还有饭桌上的熟肉,冰箱里的冻虾仁,方便面里的调料,甚至是调理身体的中药丸,他们都有可能是辐照食品。   由于辐照食品要达到的灭菌效果,需要有放射源,所以当很多人知道自己吃下的中药丸、辣椒粉、甚至大蒜都是这种食品时,表现出的惊讶和后怕可想而知。于是不禁有人要问,为什么一定要用放射性物质进行食品的灭菌,甚至像中药丸这样的药品也要加入其中。一位长期从事中药生产管理的业内人士介绍了其中的缘由:“其实外人很陌生,干这个工作的人并不陌生。中药材本身从地下挖出来通过人的加工,在这个过程当中他有很多的细菌在里面,包括大肠杆菌和很多的杂菌。这些东西通过粉粹通过清洗晾干烘干,打成粉。打成粉以后装上袋子,送到农科所进行钴60灭菌。这在过去是不存在的,过去用硫磺熏,这样去一些虫子,不让他发霉变质。这个粉子钴60灭完以后回到工厂再加工成蜜丸,蜜丸(中药丸)蜡封以后装上盒,再重新装箱以后整箱的再去一次钴60,往往这样出来的产品没有菌了,到现在还是用这种方法。”   各国的辐照食品标准不一   世界上第一家商业食品辐照工厂1991年就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注册。截至目前,世界上42个国家正式批准了240多种辐照食品的标准。有些国家则严格禁止辐照食品。   在我国,目前大约有近百种辐照食品通过了鉴定,已经有28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50多个辐照装置,专业的大型辐照工厂也已经达到了80-100家左右。2005年我国全年辐照食品产量就已达到世界辐照食品总量的三分之一,堪称辐照食品产量大国。   专家:标准线内的辐照食品安全   但是,河南钴60事件让辐照技术的应用范围浮出水面,也让人们的心提了起来。放射性物质辐照过的东西,人吃了到底安全不安全?下面我们就来连线中国疾病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罗雪云教授:   主持人:从您的研究来看,我们想知道,辐照食品到底对我们身体健康有没有危害呢?   罗雪云:实际上这个辐照食品,世界各国对它的安全性都非常的关注。刚刚是提到了美国,从1955年就开始研究它的安全性,做一般的要求,辐照食品要求进行两种动物经过两年的实验研究,包括它的疾病毒性,致癌性、致畸性和致多变性,还有它的生长实验,一共要做4代甚至7到8代的动物实验,所以从动物实验上来讲是这样的,我们国家从50年代就开始进行了辐照食品的毒性研究,70年代在国家科委组织领导下,在全国范围内,比如说北京、上海、天津、四川、河南、山东、广东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特别要提出来的就是我们卫生部组织先后在刚刚我们提到的那些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大量的人体实验,事实实验,就是吃辐照食品,一共做了将近450个人,试用时间从7周到15周。就是吃了一个50天到三个半月,吃的辐照食品的品种一共有35种,辐照食品占膳食食品的19%到70%,在做实验的期间,大米可以吃到一斤每天,就是辐照过的大米,所以那么进行了包括血液生化、还有染色体分析、肝肾的扫描进行了全项目的检验,都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所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根据世界各国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所以他们认为,得到的结论是10个kGy以下的产品,不需要再做毒理学的安全性评价,我们国家定的辐照的剂量,辐照食品的标准都在10个kGy以下,比如说肉、熟肉都是在8个kGy。   主持人:就是说在标准线以下的都是属于安全的?   罗雪云:对。   主持人:去商场,到超市,我们究竟怎样才能辨别出哪些食品是经过了辐照?   主持人:由于经过了辐照的食物口味基本不会改变,感观上也与一般食品没什么两样,仅凭肉眼您可能无法分清辐照食品与非辐照食品。所以,国家强制规定,经电离照射后的食品,必须在包装上加贴标识和中文解释。但现实是有令不行,我们发现,绝大部分辐照食品并没有加贴标识明示。所以,我们在提示大家购物时关注包装上辐照标志的同时,也要提醒广大商家别忘了在您的产品上亮出"辐照食品"的身份!
  • 业内人士再揭方便面“辐照”内幕
    本报率先独家爆出的统一和康师傅两大方便面品牌陷入“辐照门”事件后,在社会上引起高度关注。近日,有业内人士向本报进一步透露,食品辐照存在比较严重的安全问题和管理漏洞,在境内外市场,一些方便面在执行双重市场标准 而那么多企业热衷用辐照杀菌,主要是被“逼良为娼”,因为相关食品的卫生标准“太苛刻”。   方便面辐照:   “远不止统一和康师傅”   日前本报曾报道统一和康师傅两大方便面品牌,都存在料包用放射线杀菌(简称辐照)而不在外包装上标识的情况。近日,一位自称曾经在食品企业工作过的人士阿峰(化名)主动联系本报记者,表示愿意提供更多关于食品辐照的情况。据他称,方便面料包辐照在行业内已经不是秘密,“国内方便面料包(香辛料)基本上都经过辐照处理,范围之广令人咂舌,远远不止统一和康师傅两个品牌”。   为什么要辐照?“香辛料在制作过程中很容易被细菌污染,比如将辣椒加工成辣椒粉的制作过程。虽然通过加热也可以杀菌消毒,但是这样一来味道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国内几乎所有香辛料生产企业都选择以辐照这种方式来消毒杀菌。”阿峰说。   事实上,记者浏览了国内多家辐照中心的网站,发现所有中心所提供的食品辐照范围远远不止方便面的调料包。比如,许多中心资料都提及,大蒜、洋葱、土豆等蔬菜可通过辐照抑制发芽延长贮存期,然而市面上这类蔬菜却也没有任何相关标识,是否有经过辐照也成了一个谜。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辐照技术正大行其道。据阿峰透露,前几年各地辐照中心提供的食品辐照服务价格都非常便宜,每一吨只需要200元,后来由于越来越多企业有此需求,使得价格一度飙升至每吨1000元。   国内一些监管部门   没有专用检测仪   阿峰还表示,早在2004年、2005年前后,不少国产食品尤其是方便面在出口欧盟等地的时候已尝到了辐照的“苦头”,由于被检出经过了辐照而又未依法标识,被要求召回产品。   据了解,欧盟对辐照食品管理非常严厉,在全球范围内只认可5家辐照中心提供的服务,同时立法要求辐照食品标识。其对进口食品也必须进行辐照检测,检测结果在700单位以下的放行,700-5000单位之间的进一步检验,超过5000单位以上的立即要求企业或经销商进行召回。   中国市场上的产品怎么样?记者另从有关渠道了解到,2004年有机构曾对广州市场出售的方便面产品所做的检测,所有产品的脱水菜包、汤包和粉包都检出经过辐照(但均未在外包装上进行标识),其中检测数据最高的超过900万单位,差不多超过欧盟标准1800倍!   记者也在爱尔兰食品安全管理局网站上查到,2005年该局曾在一批未标识“辐照”的方便面蔬菜包、汤包或料包中检出辐照残留。“黑名单”上有产地为中国的“统一”(Presi-dent)和“统一100”(President Unif-100)、韩国生产的“农心”(Nong Shim)、香港地区生产的“日清”(Nissin)等。   阿峰进一步解释,大多数方便面企业都是从外面买回胡椒粉、辣椒粉、姜粉等调味料单品回厂里混合加工成调料包,然而这些调味料往往在进厂前都已经过辐照。“很多企业自己没有辐照食品检测仪,根本没办法知道哪些经过辐照。但这也不能完全怪企业,因为现在除了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之外,连其它监管部门都还没有配有专用的检测仪,根本没办法对市场进行监管,企业自然也不会忌惮。”而且,国内虽有《辐照食品卫生标准》等法规,但其中仅规定“平均吸收剂量不得大于10kGy”,而并没有列出具体的检测手段和检测标准,这也给监管带来难度。   正因为如此,部分方便面企业开始采取“双重标准”,出口海外的产品专门找一些非辐照的食品原料,而在国内销售的产品则照用不误。然而最让人担忧的是,现在国内市场上到底有多少食品经过了辐照,由于缺乏专业的检测手段,根本无从得知。   企业为何对辐照趋之若鹜:   标准太严“逼良为娼”?   记者留意到,所有允许对食品进行辐照加工处理的国家和地区,都规定必须对辐照食品进行明确标注。比如,香港地区规定,所有储存辐照食物的容器均须清晰用英文大楷列明“IR-RADIATED”或“TREATED WITH IONIZ-ING RADIATION”及用中文列明“辐照食品”, 违法最高罚款50000美元及监禁6个月。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也都要求对辐照食品应在包装或容器上按规定进行标识。   即使是在辐照食品比较普遍的美国,也严格要求在产品包装上加贴国际辐射标志“radura”标识,和注明“经辐照处理”的字样。由于监管严厉,大多数食品企业不到万不得已,都不会使用辐照技术。然而,为何国内企业却对辐照趋之若鹜?   有企业人士则认为,方便面料包之所以成为最普遍使用辐照的食品,与强制性国家标准《方便面卫生标准》(GB17400—2003)中对大肠菌群的要求不无关系。标准要求,方便面(面块+调料)大肠菌群必须≤150(MPN/100g),而国外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等,对“即食食品”(ready-to-eat food)的相关标准中,对肠杆菌科这一近似指标的要求则将≤10000(CFU/100g)定为“满意”。   “国外的标准和国内的标准差太远。正因为国内标准太严苛,而香辛料又偏不宜加热杀菌,所以辐照就是最好的办法。哪怕想要做到无菌都可以,只需加强辐射。”该人士指出,一方面标准限制太死,但另一方面监管又不到位,所以才导致了如今大量“隐形”辐照方便面料包存在的局面,形成“逼良为娼”的局面。   -小链接   何谓辐照食品?   辐照食品是利用钴-60等放射源产生的伽玛射线,或是电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来进行加工、处理过的食品。由于电离辐射在食品中会产生辐射化学和辐射生物学效应,因此,辐照可达到抑制发芽、推迟成熟、杀虫灭菌等目的。本报6月29日在A4版独家率先报道的《“辐照食品”为何遮遮掩掩?》,披露了以统一、康师傅两大方便面料包为代表的一批食品虽经过辐照却又未依法标注,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并被各地媒体广泛转载。(本报率先独家爆出的统一和康师傅两大方便面品牌陷入“辐照门”事件后,在社会上引起高度关注。近日,有业内人士向本报进一步透露,食品辐照存在比较严重的安全问题和管理漏洞,在境内外市场,一些方便面在执行双重市场标准 而那么多企业热衷用辐照杀菌,主要是被“逼良为娼”,因为相关食品的卫生标准“太苛刻”。
  • 辐照食品:身在“辐”中不知“辐”
    虽然公众尚且懵懂,辐照食品在中国的规模增长却十分快速。   辐照食品,一个曾经讳莫如深的话题,随着日本的核危机再度引发了公众的关注。   在大家还尚未对其有足够了解的时候,辐照食品在中国的增长已然十分快速。截至2010年,我国辐照食品总量已经达20万吨以上,约占世界辐照食品的一半。   身在“辐”中不知“辐”,这是我们目前大多数人的现状。与之伴随的,却是在对高剂量辐照食品安全性存疑的情况下,我国辐照食品标准和监管的缺失。   “在郑州,如果问同位素研究所在哪里,没几个人知道,可只要一提‘激光大蒜’,大家都知道。”   “激光大蒜”是农民们给辐照大蒜起的俗名。“最红火的时候,从我们单位门口开始,装大蒜的卡车停在马路边,一辆接一辆,足足能排上两三公里的队,交警还得过来维持秩序。”   四月底,在北京举行的一个辐照食品技术论坛上,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军这样描述大蒜车队的“盛况”。   身在“辐”中不知“辐”   “我们照了很多,但是大家都不知道。”   在这个论坛上,这句话被包括朱军在内的多位辐照食品专家反复提及。   辐照食品,曾经是个讳莫如深的话题。   2009年夏天,从几家知名品牌方便面的调料包“辐照门”事件,到河南杞县的钴-60事件,辐照这一在食品行业应用多年的技术浮出水面,并引起热议。   但没过多久,辐照食品的话题在媒体上渐渐淡去。   此次日本的核危机让民众对“辐射”高度敏感,同时对于辐照食品也再度关注。   在国内一个大型母婴网站上,一位母亲提到了辐照食品话题。她觉得自己在日本核危机后,更迫切地想知道——“这个辐射,跟那个辐射是一样的吗?”   后面跟贴的二十来人中,不乏对辐照食品有所了解者,但更多的人则是表示惊讶——“晕,只听说过防腐剂,没想到还有射线!”   在“辐照门”事件发生近两年后,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辐照食品为何物。记者在超市的食品柜台翻找,除了方便面,还很难看到其他辐照食品有标识。   虽然公众尚且懵懂,辐照食品在中国的规模增长却十分快速。   “我国绝对是世界辐照食品第一大国。”江苏省农科院原子能所研究员赵永富说。据统计,截至2010年,我国辐照食品总量已经达20万吨以上,约占世界辐照食品的一半。   赵永富还透露,我国相关部门和机构正在努力推动我国食品辐照加工产业的发展,计划在“十二五”期间使辐照食品增长3~4倍。   食品辐照技术是利用钴-60、铯-137等放射源产生的伽马射线,或加速器产生的10MeV以下的高能电子束,对食品和农副产品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其中,钴-60辐照装置还是主要装备,目前全世界运行的大型装置250多座,总装源能力约3亿居里。   中国在其中所占比例很大。   此前我国曾批准6类辐照食品卫生标准和17项辐照食品工艺标准。“现在每年涉及的食品产值应该超过300亿元。”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辐射加工专业委员会主任赵文彦告诉《科学时报》。   据了解,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批准了食品辐照技术的应用。食品辐照技术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发芽,杀虫灭菌,改善品质,保鲜耐贮。   由于射线穿透力强,辐照技术的一大好处是无须打开包装,既方便快捷,又可避免二次污染。   对于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杀菌灭虫方式,很多人将信将疑。   江苏瑞迪生科技公司业务经理汪昌保讲了这样一件事情:   一位第一次合作的客户送货时留了个心眼,在包装上做了记号。结果收货时他发现记号完全没被动过,他马上质疑:“你们是不是根本没有给我们的产品杀菌?”   汪昌保给他作了解释。但是,这个客户还是不放心,拿了一部分回去做储藏实验,发现的确有效果,这才相信了汪昌保的话。   正如与会的多位专家所说,我们其实是身在“辐”中不知“辐”。   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大蒜,日常我们所用到的香辛料和脱水蔬菜调味品,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经过辐照的。这些食品容易带有微生物和害虫,传统的加热杀菌工艺会使香气挥发,具有冷处理特色的辐照技术因此体现出优势。   据赵永富介绍,我国现在香辛料和脱水蔬菜的辐照量大概为10万吨左右,占世界辐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约占我国辐照食品一半的产量。   而小食品近年来在辐照食品行业异军突起,几乎与香辛料平起平坐。泡椒凤爪是个典型的例子。赵永富介绍说,如不添加防腐剂,凤爪只能存放2~3天,而采用辐照技术可以使保质期延长到1~6个月。现在仅四川省每年泡椒凤爪辐照处理量就达到了1万吨以上。   此外,冷冻食品、白酒等都是辐照技术覆盖较多的领域。   辐照食品就像烤红薯?   “大家把食品辐照和原子弹联系在一起。其实,这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朱军说。   严建民、高美须等专家撰文指出,辐照处理食品时,射线透过不锈钢管壁照射到食品上,食品接受到的是射线的能量,而不是放射性物质,受辐照的食品皆严密包装,因此食品不可能直接沾染上辐射物质。   另外,从理论上讲,要使食品中的组成元素在辐照后诱发放射性,需要10MeV以上的能量。在此能量范围内,即使使用高辐照剂量,它们所生成的同位素的寿命也很短,放射性仅为食品天然放射性的15万分之一至20万分之一。钴-60的伽马射线平均能量为1.25MeV,铯-137的伽马射线能量仅有0.66MeV,远低于产生感生射线的能量阈值。因此,辐照食品本身不会产生感生放射性。而10MeV以上的食品辐照源能量是禁止的,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诱发放射性的问题。   “其实,对辐照食品安全所作的研究是全世界时间最长、成果最多的项目之一,曾经长达几十年,有30个国家分工做实验。”北京三强核力辐射公司总经理王传祯强调。   中国学者也曾经对世界食品辐照界作出重大贡献。1982~1985年在大量动物试验的基础上,我国组织了382人的辐照食品综合人体试食试验。结果表明,食用吸收剂量在10kGy以下的辐照食品对人体无异常影响,从而结束了由印度学者引发的长达10年之久的淋巴多倍体辐照改变之争。   而早在1980年,FAO(联合国粮农组织)/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WHO(联合国世卫组织)联合专家委员会便作出结论:任何食品总体平均吸收剂量高达10kGy,没有毒理学的危害,不再要求做毒理学试验,同时在营养学和微生物方面也是安全的。   几乎每位专家谈及辐照食品安全时都会引用这个结论。   朱军则认为1980年的这个结论其实根本不用再提。“因为1997年上述委员会又提出,没有必要设定食品辐照剂量的上限。1999年该委员会作出结论:超过10kGy剂量的辐照食品也是卫生安全的。”   北京市射线应用研究中心分析检测中心主任胡金惠介绍了她前些天刚刚拿到的欧洲食品安全局关于辐照食品的推荐意见。该机构下属的两个小组去年对辐照食品的安全进行了调查总结。一个小组负责调查辐照食品的微生物安全和杀菌效率,另一个小组负责调查辐照食品的化学安全。   最后,前者得出如下观点:在辐照食品中,经过辐照的微生物不会给消费者带来新的风险。后者的观点是,食品经过辐照会产生新的化学物质,但这些化学物质主要是碳氢化合物、2-烷基环丁酮、乙醛等,这些物质在其他食品加工中也会产生,不是辐照处理独有的。而且,在辐照过程中这些物质产生的量低于热处理中产生的量。   食品工程博士、知名的科普作者云无心曾这样类比:吃辐射污染的食物,就像把着火的食物吃到嘴里,而且它到了肚子里还在燃烧 而辐照食品,则像精心烤好的红薯,可以安心享用。   “我们行业内的人士要坦然地面对公众,没有什么好怕的。”王传祯在会上发言时声音洪亮地说。   高剂量辐照仍存风险   但是,与王传祯的理直气壮不一样,他的同行中还是有一些人觉得这个话题“敏感”,面对《科学时报》记者的采访非常谨慎。   有报道指出,辐照食品没有那么“美”。   胡金惠分析上述标准和欧洲的调查结果指出,该机构除了对辐照食品安全表示肯定外,其实也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即使有的食品被批准可以辐照,也不一定需要照。“要充分考察食品的微生物数量和状态,不应事先设定剂量和品种。”   她直言,一些专家笼统地说“辐照不会改变食品性状”是不对的。“辐照对于食品来说,肯定还是会产生影响的。我曾经辐照过牛奶,很快就凝固了。所以某种食品是否可以辐照、多大剂量都需要研究。”   朱军说,同为粮食,小麦及面粉、稻谷、杂粮的最高耐受剂量就各不相同。1 kGy以上辐照后的小麦及面粉,黏度值显著下降。稻谷超过0.5 kGy的辐照以后,口感发生明显变化。而0.8 kGy辐照对玉米渣、高粱米、燕麦片等的黏度产生明显影响。   据朱军介绍,目前,对于送到他们单位辐照的食品,一般都是根据国家标准,结合产品的含菌量、生产工艺、品种特点来确定合适剂量。他们也在这方面作了很多研究。但同时他也有几分无奈地表示:“国外一般都是食品厂商来提供剂量数据,而国内全都是由辐照厂来提供剂量。”   “其实作为辐照厂,我关注的是辐照工艺本身。至于辐照后产品品质、成分是否变化,这事应该由食品厂操心。”朱军说。   他举例说,因为原来只会传统的消毒方法,产量受限,河南的大豆蛋白产量曾经在全国排名第三。使用辐照技术后,现在河南的大豆蛋白产量跃居全国第二。但是,食品厂商对于剂量这件事情基本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   “我跟食品厂商的人开玩笑,说你这大豆蛋白照完后,还是不是大豆蛋白?他说‘我不管,我只管还有没有细菌’。”朱军说。“还有的食品厂家不讲道理,其实用不着那么大的剂量,但他跟你说‘我就是要无菌’。我们也没有办法。”   朱军的话印证了有的专家的观点:“由于辐照具有很好的灭菌效果,加大剂量的话微生物含量甚至可以减至0,而且灭菌时间也能大大缩短,因此很多企业甚至放松了对中间过程的卫生控制,细菌病毒严重超标的产品拉去辐照一下‘达标’,辐照的剂量也远远超过国际标准。这如何能够保证食品和药品的安全呢?”   在本次论坛上,记者也听到一些厂家和研究人员谈到,辐照过后,产品包装变色。“这瓶子都变色了,里面的东西还能吃吗?”有人质疑说。   汪昌保给出的解释是:玻璃瓶变色是因为内含的硅元素辐射后容易变色。如果塑料包装含有氯元素,也可能因为辐照发光变色。但只要剂量合适,变色过一段时间会褪下去。他个人认为“这些变化的物质不会从包装中逸出到食品中”。   不过,王传祯指出,对含水量高的食品高剂量辐照,有产生自由基的危险倾向。   进入标准、法律真空?   “现在辐照食品基本上是想照就照。”多位专家说。   2004年到2006年两年时间内,我国出口食品先后10次被欧盟通报存在有非法辐照问题。这是由于欧盟对于食品辐照的装置具有非常严格的审批程序。欧盟之外共有5个国家的10座辐照装置获欧盟批准。但是,辐照食品大国中国不在获批之列。因此,我国对出口欧盟的食品不得进行辐照处理。   胡金惠多年从事食品和医疗用品辐照法规制度、质量体系的研究,她认为这与我国食品辐照行业标准缺乏和监管不严有关,“还无法达到欧盟的要求”。   和其他食品安全问题一样,辐照食品的监管仍然采取中国特色的分段管理:卫生部负责辐照食品安全性评估,制定有关标准、目录和检验方法。环境保护部负责辐照装置单位辐射安全许可和监督管理、辐照人员资格和培训管理。质检总局负责规范辐照食品标签管理,对辐照食品及原料进行监督管理。   1986年卫生部发布了《辐照食品卫生管理暂行规定》,随后这个规定被1996年卫生部颁布的47号令《辐照食品卫生管理办法》替代。但在监管层面上,《管理办法》没有罚则,而是规定依《食品卫生法》相关罚则条文进行处罚。而2009年6月1日,《食品卫生法》被废止,《管理办法》的罚则也随之失去依据,相关部门无法对不标识辐照食品的企业进行处罚。   “现在,卫生部的官方网站显示《辐照食品卫生管理办法》也已废止。”胡金惠说。记者了解到,这是今年1月10日的卫生部公告。   2001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发布《食品辐照通用技术要求》,作出了很多规定。“但这个标准仅是推荐性标准,在我国的食品辐照加工中并没有广泛使用,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胡金惠说。   那么,我国的食品辐照现在是否进入标准和法律真空?   农业部辐照产品质检中心常务副主任哈益明说,相应的标准和法规已经在制订中。   哈益明对于一些媒体报道食品行业滥用辐射持保留态度。他告诉《科学时报》,实际上辐照厂生产建设投资不小,辐照成本也不低。“我估计每吨至少在千元以上。对于食品企业,一般来说还是能不辐照就不辐照。”   胡金惠则指出,目前对于辐照食品使用剂量的事后检测,定量分析检测手段还比较缺乏。哈益明表示:“方法是有,但的确比较复杂。”   辐照食品标识是大势所趋   在公众对辐照食品的认知方面,辐照食品是否标识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国内国外,有关此问题的争论并没平息,支持者认为消费者有知情权,辐照处理的食品必须标明 反对者认为既然经多年的研究被承认是一种安全的、物理的食品加工技术,就像热加工一样,那就没必要进行标识,标识不利于辐照食品的发展。   “归根结底,还是食品商家和生产厂家担心消费者对辐照食品标识产生误解,不愿进行标识。”一位专家说。   辐照食品不进行标注,是否违法?   哈益明告诉《科学时报》,对于预包装食品的辐照标识,是有强制要求的。“但是的确没有相应的执行细则。”   与他的说法不同,胡金惠表示,现在辐照食品是否标识已经没有法规约束。朱军也谈到标识“并非行业强制要求”。   不过,大多数接受《科学时报》采访的专家都表示,辐照食品进行标识是大势所趋。   朱军对公众逐步接受辐照食品很有信心。   “2009年的辐照门事件,刚开始时对我们的行业打击非常大。一个星期之内,所有的仓库的东西都被拉空了。客户都害怕。”朱军说。   “比较幸运的是,食品行业协会联合出了文。给客户看了以后,再过一个星期,客户又都回来了。”   朱军认为“辐照门”事件不是一件坏事。“让大家敢说了。以前企业都不敢说自己的产品是辐照过的。现在我们河南很多企业都主动打辐照标识。”   同“辐照门”一样,赵文彦认为,日本核事故引起全民对辐射空前关注“并不是坏事”,他告诉《科学时报》:“短期内有不好影响,但长期看起来是好事,可以推动大家了解辐照概念。大家慢慢会接受,就像河南民众已经渐渐接受‘激光大蒜’一样。”
  •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如何检测鉴定辐照?EPR技术在辐照领域应用广泛
    近日,日本无视国际社会的强烈质疑和反对,单方面强行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引发了全社会对可能到来的放射性污染物的担忧。据了解,核污水中含有多种放射性元素,如氚、锶、钴和碘等,由于生物富集效应,这些放射性污染物最终可能会随着各类海产品进入人们的口中。航拍福岛第一核电站排海口附近画面。图片来源:央视新闻EPR技术与辐照检测在日常生活中,可控、低剂量的辐照具有广泛应用,例如食品辐照、中药辐照、医疗器械辐照。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食品或药品是否被放射性物质辐照?被辐射的剂量有多大?在国标中,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就是重要的检测方法之一。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亦称“电子自旋共振”(ESR),长期以来被用作研究辐射效应的定量工具,相关标准有ISO/ASTM 51607,GB/T 16639-2008等。EPR谱仪的工作原理是测量可变磁场中特定共振频率下未配对电子的能级跃迁。电离辐射可在许多形式的物质中产生自由基,比如丙氨酸CH3CH(NH2)COOH会形成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可以被EPR光谱仪定量地检测出来。EPR技术与核应急医疗核技术作为一种高科技技术,已应用到工业、医学、军事等领域,但是人类利用核能技术的同时也增加了核事故、辐射事故等潜在威胁。2011年3月11日的福岛核事故与昨日日本福岛排放核污水事件,再一次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在核事故发生后,快速有效的剂量重建可以对人群的受照水平进行筛查,从而进行合理有效的医学应急处理。核事故产生的电离辐射除了使受照者的骨髓、胃肠系统损伤外,还会诱导身体的钙化组织、角质层产生自由基,而且在这些组织中的自由基远比在其它生物组织中的自由基寿命长,如在常温下,电离辐射产生的CO2-自由基在牙齿化石中能存活107年。基于此,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可检测电离辐射诱导产生的自由基,作为一种成熟的辐射剂量测定技术,可在较短时间内(≤10 min)得到吸收完成生物样品的剂量测量与重建。EPR技术的优势现有研究表明EPR在牙齿、指甲和头发等生物样品的辐射剂量重建中应用广泛,此外在其它物品的附属物上的剂量重建也有一定应用。例如EPR技术可以对口腔内未处理过的牙齿样本进行测量,这使在体辐射剂量评估成为可能。其优势在于可以适用于急性辐射损伤人员的快速剂量估算,并可以适用于“潜在显著照射”(≥2.0 Gy)。目前,EPR在不同样品的辐射剂量重建中的准确性仍需进一步研究。EPR技术与食品辐照食品辐照是利用电离辐照(60Co 或137Cs 放射源产生的γ射线、电子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或5 MeV以下的X 射线)对食品或其他农副产品进行加工处理。由于射线具有穿透力强的特点,可以在不破坏农产品原包装的情况下直接进行辐照加工处理,从而达到杀虫灭菌、防止霉变、延缓成熟和抑制发芽的目的。《辐照食品通用标准》中规定辐照处理的安全剂量在10 kGy以下,这也是各国长期以来在进行食品辐照处理中所遵循的安全剂量。高于10 kGy的剂量可以完全杀菌,产品需要再进行气密性处理防止再次污染,并在常温下存储。欧洲联盟(欧盟)指令明确规定,辐照食品以及含有辐照成分的食品(无论其百分比如何)都必须贴上辐照标签。国际食品辐照符号“radura”为了更好地加强辐照食品的规范管理,选择一种合适的辐照食品的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食品在电离辐射作用下会使得内部化合物的共价键发生均裂而产生大量自由基,辐照食品的物理检测方法主要检测在辐照食品产生的自由基或者被固体物质俘获的电子,在不产生自由基和激发电子的前提下估计辐照吸收的剂量。基于此,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就是强有力的检测手段。EPR技术能依靠检测辐照产生的长寿命自由基来对辐照食品进行鉴定,是被欧盟认可的检测辐照食品的有效方法,并有根据各种辐照食品制定的相关标准。辐照食品相关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如下: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辐照食品鉴定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法》,针对于含骨类动物食品,当 g1=2.002±0.001,g2=1.998±0.001时,可判定样品经过辐照处理(g1和g2分别指示EPR图谱上出现的不对称信号)。当g=2.005±0.001时,无法判定样品是否经过辐照处理。下图所示为国家标准GB 31642-2016中的某猪排在辐照前后的EPR波谱对比图。(a)未辐照猪排的EPR波谱图,(b)辐照1.0 kGy猪排的EPR波谱图(选自国家标准GB 31642-2016)EPR技术与中药辐照中药辐照加工是核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与食品辐照加工类似,均利用电离辐射射线与物质作用产生的物理效应、化学效应和生物效应达到杀虫灭菌、防止霉变、保持营养品质及延长货架期等目的。自从辐照灭菌法被纳入国家药典,辐照灭菌法就快速成为了我国中药原药材、饮片、辅料、中成药制剂生产企业的青睐对象。目前,针对辐照后的中药及其制剂进行检测的规范方法仅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于2015年公布的《中药辐照灭菌技术指导原则》,其中使用的检测技术是参考辐照食品的光释光法和热释光检测方法。而EPR技术是检测辐照后产生的长寿命自由基的有效方法,并且操作简单、检测迅速、具有较高重现性,值得在中药辐照检测领域做检测技术的补充推广。下图所示为某中草药在辐照前后的EPR波谱对比图。某中草药在辐照前后的EPR波谱对比图EPR技术与辐照剂量鉴定EPR技术可检测丙氨酸剂量计(辐照剂量标准品)中的丙氨酸自由基,从而有效鉴定其所受辐照剂量。如:辐照厂商可使用丙氨酸剂量计对辐照剂量进行质控鉴定 医院放射科或辐照站工作人员可长期随身配置丙氨酸剂量计,使用EPR检测长期所受辐照剂量,研究该行业职业病与辐照关系,为职业病防治奠定基础。根据国家标准《使用丙氨酸-EPR剂量测量系统的标准方法》(GB/T 16639-2008),丙氨酸-EPR剂量测量系统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吸收剂量测量方法,依赖于丙氨酸晶体受电离辐射照射后产生的特有的稳定自由基。用EPR波谱法测量自由基的浓度是一种非破坏性的分析方法。丙氨酸剂量计能反复测读,可用于剂量档案保存。丙氨酸剂量计辐照6 kGy吸收剂量的EPR波谱丙氨酸EPR剂量测量系统可作为参考标准和传递标准。也可作为辐射应用中(包括:医疗保健产品和药品的灭菌消毒、食品辐照、聚合物改性、医学治疗和材料的辐射损伤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剂量测量系统。国仪量子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国仪量子目前已推出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商用化的X波段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全系列产品:X波段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100、X波段连续波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200-Plus、台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200M;并向前沿高端技术的高频谱仪进军,研发出了W波段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W900。在化学、环境、材料物理、生物医疗、食品、工业领域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应用。国仪量子电子顺磁共振系列产品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享汪洋大海!EPR技术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辐射效应的手段,但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需要全人类共同守护!本文作者:国仪量子
  • 奥龙射线:一家既“老”又“新”的仪器企业
    丹东,这座地处中国海岸线最北端起点的美丽东北之城,是我国重要的射线工业基地。早在1965年,这里就生产出第一台X射线工业探伤机,填补了我国大型X射线探伤机工业的空白,结束了国内X射线探伤机完全依靠进口的历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里不仅成为射线仪器生产厂商的集中地,也行成了一批射线仪器行业技术力量雄厚、综合实力突出的知名企业。丹东奥龙射线仪器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龙射线”),便是坐落于此的一家集射线仪器研发、制造、检测服务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奥龙射线成立于2003年,前身可追溯到丹东工业射线仪器厂,在继承中国射线基地优良研制传统的同时,也树立了不断创新的发展宗旨。奥龙射线风貌传承近六十年射线仪器研制历史国内第一台X射线工业探伤机诞生于奥龙射线的前身,奥龙射线很好的传承了中国射线仪器的研制历史。2003年,奥龙射线注册成立。2013年,奥龙射线顺利完成集团化改造。十年间,奥龙射线实现高速发展,连续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辽宁名牌产品”称号,成立了“辽宁省企业技术中心”、“辽宁省射线仪器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工业CT仪器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研发中心。2014年到2015年,由于受整体宏观经济不利因素的影响,加之自身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产品技术研发投入大幅增加等原因,奥龙射线的收益水平曾经历过下滑。在一系列调整措施下,2017年,奥龙射线的营收实现历史新高,资产总额更是达到两亿八千万元,此外,一个占地三十亩、建筑面积一万五千平方米的现代化科研和生产基地初步形成。2018年,奥龙射线与中国科学院陈和生院士共同建立的“丹东奥龙射线技术及装备院士专家工作站”被授予国家模范院士专家工作站称号。2021年,奥龙射线以其在无损检测领域的突出成就和卓越能力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至今,奥龙射线已成为销售收入过亿元、年创利税千万元的规模企业,并成为美国GE的合作伙伴,旗下拥有上海奥龙星迪、丹东奥龙电子、奥龙检测服务、丹东奥龙中科传感技术四个子公司。可以说,奥龙射线是X射线仪器和材料试验仪器的开发商和产品制造商,也是X射线检测解决方案的服务商。以持续创新驱动企业发展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奥龙射线深谙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从2004年起,奥龙射线每年均有不少于两项技术成果通过辽宁省科技成果鉴定和新产品投产鉴定,在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的基础上,还获得了不同级别的政府奖励。2005年和2007年,奥龙射线研发的“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和“微焦点X射线检测仪”先后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2014年,奥龙射线作为牵头单位与多家院校单位合作的“多模式X射线层析成像分析仪研发与应用”项目被科技部列为重点扶持项目并获得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7年,奥龙射线作为合作单位参与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X射线三维分层成像仪”项目。2021年,奥龙射线承担的“单视角工业CT智能在线检测装备研制”项目获得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2022年,奥龙射线通过“揭榜挂帅”的形式揭榜了国家发改委高端仪器设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以研制国产高精度X射线衍射仪为目标,重点解决关键核心部件“卡脖子”问题。奥龙射线 工业CT无损检测系统(设备管电压20kV~450kV,焦点尺寸0.4mm~1mm,密度分辨率0.5%,采用三维立体图像的形式,可清晰、准确、直观地展示被检测物体的内部结构、组成、材质及缺损状况,解决了传统X射线在线检测系统无法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实时成像检测的技术难题。)奥龙射线 多功能X射线智能在线检测系统(系统分辨率25Lp/cm~40Lp/cm、50Lp/cm~60Lp/cm,系统灵敏度0.8%~1.5%,管电压20kV~450kV,管电流0mA~20mA,采用智能识别技术及数字成像方式,实现了不同类别产品的在线无损检测。)自成立以来,奥龙射线已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55项,其中发明专利52项。共转化研发成果50余项,参与制订了7项国家标准,成立了省级研发中心3个,承担国家、省级项目专项十余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二十余项,21项产品通过省级科技成果及新产品鉴定。当前,奥龙射线的产品主要分为X射线探伤仪器和X射线分析仪器两大系列,包括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X射线工业CT、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辐照仪及绿色通道检测系统等,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兵器工业、机械制造、汽车部件、化工、电力、管道、公共安全、科研院所等领域。此外,奥龙射线在立足工业领域的同时,积极拓展生命科学领域并取得成效。新推出的生物学CT,最初用于小工业件检测,奥龙射线进行技术改革,提高分辨率至2μm,成功将其延伸用于生命科学研究。据悉,凭借较高的性价比、较好的售后服务等优势,奥龙射线的生命科学业务已有出色的业绩。奥龙射线 生物学CT奥龙射线生物学CT应用领域介绍奥龙射线,一家传承近六十年射线仪器研制历史的老牌企业,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开拓新产品和新应用领域,产值从百万元增长至上亿元。近年来,我国愈加重视“国产仪器”,颁发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奥龙射线正凭借自身实力乘势而上,朝着“国际一流射线仪器企业”大步迈进!
  • “钴60事件”引出“辐照”食品之惑
    “钴60事件”引出“辐照”食品之惑   辐照,一种新的灭菌保鲜技术,粮、蔬、果、肉、调味品、中药等领域均已应用,我国相关食品产量已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 然而,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辐照”一词还相当陌生——   新闻背景   河南杞县“钴60事件”   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利民辐照中心于1997年成立,业务是用钴60放射源对方便面调料包、辣椒粉等进行辐照灭菌。放射源通常被放在墙壁厚达2米的水井辐照室内,用时提出,用完放回。   2009年6月7日,中心辐照装置运行时货物意外倒塌,导致放射源保护罩倾斜,钴60放射源被卡住,无法回到水井中。   6月14日15时,由于放射源的长时间照射,接受辐照加工的辣椒粉自燃。24时,火势得到控制。   7月12日开封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相关情况:安全无事,正在处理。   7月16日环保部发布通告,卡源事故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7月17日有谣传称辐照中心钴60将爆炸,致使许多群众逃离家乡,前往附近县市“避难”。当地政府随后召开新闻发布会,专家出面辟谣,警方抓获5名造谣者。大部分群众返回家中。   怎样让大蒜不生芽、中药丸不生虫、方便面调料包不变质?   答案之一是——进行辐照。   从6月7日,装有钴60的放射源无法正常回到铅井内,到目前仍未公布此次故障最终解除的确定时间——河南杞县利民辐照中心不但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成为了新闻热点,也把“辐照技术”这个陌生的专业字眼带到了公众面前。   随着辐照技术的应用范围浮出水面,人们不禁发问,我们日常食用的哪些食品是经过了辐照的?放射性物质辐照过的东西人吃了安全吗?   中国辐照食品已占全球总量1/3   北京消费者李先生在浏览河南杞县利民辐照中心“钴60事件”新闻的时候,发现了一个以前他从来没有注意过的现象,那就是,钴60照射的物品竟然包括自己日常吃的辣椒粉。   “一个县不仅有存放放射性物质的辐照厂,而且竟然辐照辣椒粉、大蒜、甚至方便面的调料包,而我和我周围的人竟然都是第一次知道。”李先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那我除了要关心辐射源的管理会不会出问题以外,可能更要关注那些被辐照的食品对我是不是安全了。可是我查了很多资料,却很难有一个很清晰的答案。”   媒体资料显示,在河南开封,杞县是第一人口大县,同时也是地域大县和农业大县,盛产大蒜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花生、大蒜、棉花等农作物在保存一段时间后会发芽和易生虫等,其产品在国内市场一度受到很大冲击。1997年,民营企业“杞县利民辐照厂”投入运行。该企业的“辐照作业”,主要就是对大蒜、花生、棉花、方便面调料包、辣椒粉、中药材等进行辐照灭菌。   “能够长期保存并且不希望发生变化的食品,目前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辐照技术进行处理了。”现已退休的中国疾病控制中心辐射安全所(原卫生部工业卫生试验所)原所长王作元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比如大蒜,辐照以后就不会发芽了,而且保存的时间要长得多 我们现在吃的中药丸也很少看到长虫子的现象。要获得这些成果,一个重要的技术应用就是辐照技术。”   据王作元介绍,食品辐照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灭菌保鲜技术。它是一种辐射加工技术,运用γ-射线的照射对食品进行加工处理,在能量的传递和转移过程中,产生强大的理化效应和生物效应,从而达到杀虫、灭菌、保持营养品质及风味和延长货架期的目的。   “食品辐照以其减少农产品和食品损失,提高食品安全质量,控制食源性疾病等独特技术优势,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成为21世纪保证食品安全尤其是固态食品安全的有效措施之一。”王作元说。   目前,我国约有近百种辐照食品通过了鉴定,早在1998年之前国家就已颁布批准了粮食、蔬菜、水果、肉及肉制品、干果、调味品等6大类固态辐照食品的卫生标准,在28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50多个商业化规模的辐照装置。“目前类似的辐照厂已经越建越多,而源量为30万居里以上的大型辐照单位也已达到80—100家左右。”王作元说。   另据中国核农学会早前的调查显示,2005年我国辐照食品产量就已达到14.5万吨,占世界辐照食品总量的36%,产值达到35亿元。   但是,几乎很少有消费者知道,自己吃的食品可能就是被辐照过的。   辐照食品安全与否有争论   “辐照食品对人类的健康是否有影响,就像转基因食品一样在世界上是有争议的。”王作元介绍说,“因为我们只能用动物或者离体细胞做实验,所以到底辐照食品对人体有什么样的影响,研究起来还很困难。”据悉,目前辐照研究能够依据的还是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以后的研究结果。所以尽管第一个商业食品辐照工厂在1991年就已经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开业,但截止到目前,世界上只有42个国家正式批准了240多种辐照食品的标准。有些国家则严格禁止辐照食品。   “欧盟对辐照食品持相当严格和谨慎的态度。”来自河南相关科研院所的一位专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说,欧盟有关食品辐照的指令有两个,即“离子照射处理的食品”的框架指令1999/2/EC和执行指令1999/3/EC。   “第一个指令规定了实施辐照处理的总体概念和技术要求,辐照食品的标示和辐照设施的授权等有关要求,包括‘必须具有合理的技术要求,没有健康危害,有利于消费者’ ‘不作为替代卫生措施的手段’ ‘所有经辐照的食品或含有辐照食品成分的必须在食品标签上标明’等内容。第二个指令规定在欧盟允许辐照的食品,目前只允许辐照处理药草、香料和植物调味料一类物质。”这位专家对记者介绍说。   “日本北海道的土豆辐照设施是世界上较早的商业化运行的辐照设施,但日本除了在1972年批准土豆辐照抑制发芽外,一直没有批准其他食品的辐照处理。”该专家说,“我们国家的辐照厂却批了很多。”   “辐射育种是当前的研究课题之一。”王作元告诉记者,“比如我们把蔬菜种子带到外太空,宇宙线的辐射要比地面强得多,经过宇宙线辐照的外太空种子种出来的蔬菜都超级大,比如黄瓜,都能长到人的胳膊那样粗。而太空蔬菜我们已经食用了很多年。”   “有些食品经过辐照以后是能够鉴别出来的。”王作元说,“比如白砂糖,辐照过的就会发亮光。但现在仍未大面积推广。”   “辐照过的食品或者药品的确发生了化学性质的改变。”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从事药品加工工艺研究的专业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对辐照技术的关注已经有10年之久,担忧溢于言表。“近年来我发现很多药厂在盲目地使用钴60来灭菌,食品行业也尤为突出,但是这种方法使用不当可能会产生辐解产物,要么造成食物营养素的破坏,要么造成药物的有效成分破坏,抗病毒能力降低。”   该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关于辐解产物的研究工作国内外还不多,但是在有限的研究中,大量检测和临床显示,使用不当产生的辐解产物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危害,“比如辐照过的青霉素钾会引起摄用的小白鼠罹患癌症,所以美国已经严禁辐照技术应用于液体药物。”据他介绍,因为滥用辐照灭菌,国内的一些厂商和部分出口产品已经多次受到欧盟、日本、美国等国家和组织的警告、退货等处理。   “有意思的是,目前我国辐照企业的钴60大部分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他们一边把钴60推销给我们,一边又退我们的货,不能不令我们深思。”该人士说。   辐照食品标识为何有令不行   1980年,国际辐照食品联合专家委员会确认“为贮存的目的,任何食物受到10kGy(放射性计量单位)以下的辐照,不再需要进行毒理学方面的检测”。1983年,FAO(世界粮农组织)与WHO(世卫组织)的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正式颁发了《辐照食品通用法规》,为各国辐照食品卫生法规的制订提供了依据。   我国也出台了关于辐照技术的很多文件,如卫生部1996年4月5日颁布了《辐照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规定辐照食品必须严格控制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和限定的剂量标准内,如超出允许范围,须事先提出申请,待批准后方可进行生产。我国还规定,从1998年6月1日起,辐照食品必须在其最小外包装上贴有规定的辐照标识,凡未贴标识的辐照食品一律不准进入国内市场。   “遗憾的是目前从未见过该法律的执行。药品辐照更是无人管理。”上述从事药品加工工艺研究的人士告诉记者,“药品的辐照目前并无法律的允许。但是我国目前的辐照厂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基本都包含了此项目,并且几乎每天都在照。甚至一些乡镇都会有辐照厂存在。”   相对于企业来说,由于辐射穿透力极强,尤其是γ-射线,因此无须打开包装,可直接照射整体包装物品。操作简便,速度快,比较经济。这也成为了不少生产食品和药品的厂家乐于采用钴60灭菌的原因所在。   “由于辐照具有很好的灭菌效果,加大剂量的话微生物含量可以减至0,而且灭菌时间也能大大缩短,因此很多企业甚至放松了对中间过程的卫生控制,细菌病毒严重超标的产品拉去辐照一下‘达标’,辐照的剂量也远远超过国际标准。”上述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如何科学地确定辐射剂量曾经是个有争议的题目。各个国家之间,对允许的剂量标准也有不同的看法,而我们的一些辐照厂和食品药品生产企业却为了减低成本任意加大辐照剂量,已3倍或5倍地超过国际剂量的最高标准,这如何能够保证食品和药品的安全呢?”   “辐照技术应用于商业化运作并不是一件坏事,问题是我们目前对它的监管到位了吗?”该人士说,“不科学辐照,甚至违法辐照比较突出,很难在我国市场上看到有标识的辐照食品??这些不仅让消费者的知情权得不到保护,给消费者的安全埋下隐患,同时也会对一些合法经营的企业造成不公平。”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辐射安全所原所长王作元:   “我国放射事故发生率高出美国20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放射线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学和科学研究等领域,为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辐射安全所原所长王作元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但是如果大的对人体极易造成危害的放射源要是管理不好或设备失灵的话,就会造成操作人员伤亡,对周围百姓造成极大的心理影响。”   在王作元看来,大部分的辐射事故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设备连锁装置带病运行,操作人员不按规范操作、放射物质在运输、保管、储存过程中疏忽大意发生丢失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放射事故发生率,美国每年、每万枚放射源约为0.25次,而我国约为5.6次,要比美国高出20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王作元说。   “河南钴60事件既有设备带病运行的因素,也有人员操作失当的因素,更有对事故发生后处理不力的因素,因此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比如夜里2点发生的事故,没有当夜进行处理,反而在层层汇报的等待中发生了越来越棘手的情况。对信息总不能作出正面的回答,加上人们基本防护知识的缺乏,自然都会引起人们的恐慌。”   针对人们的谈辐射色变,王作元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大可不必过于恐慌。很多时候事故本身没有那么大,但是受心理因素的影响,事故就被成倍地放大了”   “关于辐射产生的效应分为两大块。”王作元说,“一是确定性效应,只有超过一定剂量值才会发生,后果可能是眼晶体混浊、明显口腔溃疡、掉头发、皮肤烧伤、脑型、肠型放射病,甚至死亡等。另一种是随机性效应,主要指的是癌症发病率的增加。受到照射的人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病,有一定概率,接受的辐射剂量越大,概率越高。所以,人接受的辐射剂量越小越好,或者说,尽量不要接受没有必要的辐射,”   据王作元介绍,目前国内核事故医学应急的相关培训每年都在进行,“但是相关的应急医务人员还是太少,甚至国内的大多数三甲医院都缺乏具有核事故医学处理知识的人员。如果每个省都能有1-2家医院能够处理核事故造成的人员伤害,那么很多损失就可以避免了。”   “中国目前正在大力发展核电站,而建核电站的地方大都是工业最发达、用电量最大、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发生或大或小的事故都会引起周边群众的恐慌。”王作元告诉记者,“核电站反应堆事故会释放出大量的放射性碘。因此对周围居民的碘预防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目前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普及这样的知识,并且能够在事故发生之前就做好准备。比如稳定碘片的生产、储存、更新、发放等工作都要事前安排好。很多时候,未雨绸缪才是我们目前最应该做的事。”王作元说。
  • EDAX公司2008年X射线能谱仪成都培训班通知
    尊敬的各位女士、先生: EDAX公司是国际上能谱仪(Energy Dispersive X-ray Microanalysis)、电子背散射衍射(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和微聚焦X-射线荧光能谱仪(Micro X-ray Fluorescence systems)技术的领先者。EDAX公司生产、销售和服务于高品质的产品和系统,应用于半导体、金属以及地质学、生物学、材料学和陶瓷等主要领域。 自1962年成立以来,EDAX公司利用其知识和专有技术,研发了超灵敏硅辐照传感器、数字电路和专用应用软件,促进了研究、发展和工业应用的进展。 EDAX公司现在是AMETEK集团公司的材料分析部。AMETEK集团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电子仪器和电动马达的制造商,年销售额超过18亿美圆。 为了提高用户使用能谱的能力,以及考虑到一些公司人员的更新,增加用户之间的交流,EDAX公司拟于2008年10月20至10月24日,在四川省成都市西南交通大学,举办EDAX公司GENESIS能谱仪用户培训班。届时EDAX公司将派出技术人员进行讲授并解答技术问题。本基本培训内容如下: 1. 能谱仪的原理、使用、操作及维护。 2. 谱线分析,元素的定性、定量分析,以及提高分析准确性的有关技术问题。 3. 元素的面分布、线扫描及其它可选软件的使用。 培训课程安排见附页。 注意:参加培训班的食宿及差旅费自理。我们将协助各位联系住宿地。请在10月15日以前回电话、传真、E-mail 或将回执寄至我公司北京办公室李宜增女士收,电话、地址及邮编请见页脚(E-mail:yi.zeng.li@ametek.com.cn,手机:13601288716)。 成都地区EDAX公司联系人:陈杰,电话:028-68758111,手机:13880831139。 会议地点:镜湖宾馆会议室。上机地点: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学院。 外地用户可于10月20日在酒店报到,当地用户可于10月21日在会议室报到。 此致 AMETEK公司北京代表处EDAX部门 2008年9月18日
  • 欧盟食品安全局评估食品辐照的安全性
    2011年4月6日,欧盟食品安全局发布公告,专家组更新了关于食品辐照安全性的科学建议。在此份提交给欧盟决策者的综合性建议当中,欧盟食品安全局生物性危害专家组(BIOHAZ Panel)主要关注辐照的功效及其微生物安全性,食品接触材料、酶、调味料和加工助剂专家组(CEF Panel)主要关注食品辐照所形成的一些化学物质的安全风险。   专家们认为,对消费者而言,使用食品辐照的方法不存在微生物学的风险。专家们指出食品辐照虽然效果很好,但是也不能单一的依靠该方法,而是应该将其作为多种降低食品中病原菌方法中的一种。他们表示辐照应该属于以保护消费者健康为目的的食品安全综合管理程序的一部分,这个管理程序还包括良好农业、生产和卫生规范。   专家们指出食品经过辐照后生成的大多数物质在其他食品加工过程中也会产生,如食品加热处理等,且生成物的含量水平也是相当的。   专家们特别声明,目前欧洲范围内,经辐照处理的食物的量非常少。目前仅有的关于辐照食品可能不利于健康的证据为:最近有研究,报道了猫在专一饲喂经高剂量辐照过的猫粮后,会出现神经系统问题,但该现象目前也仅在猫这种动物身上发现。而该研究中关于神经系统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影响机制目前均尚不清楚,因此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评估该这些实验和人体健康的相关性。   专家组认为关于辐照食品和辐照剂量的决定不仅应考虑食品的种类,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条件:如关注的微生物种类,需要将微生物减少何水平,食物的状态(是否生鲜?冷冻?干制?),食物的脂肪或蛋白质含量等。专家组同时表示关于哪些食品允许进行辐照处理的决议也应该考虑如今所消费食物的多样性,如一些快餐食品等。
  • 辐照食品-单细胞凝胶电泳法 国标审定
    受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委托,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9年1月8日在石家庄组织召开了《辐照食品的鉴定——单细胞凝胶电泳法(筛选法)》国家标准审定会。审定会专家组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河北省分子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国家农副产品及果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农业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各位专家组成。   该标准由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研究起草。专家组认真听取了标准起草小组关于标准起草过程的介绍,对标准的具体技术内容、文本格式逐条进行了审查,经充分的讨论和质询,提出了修改意见,并形成了如下结论:   1、该标准提交的材料齐全、数据详实可靠,编写格式符合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   2、该标准是根据国内外辐照食品检测需要,参照欧盟 BS EN 13784:2002标准,在实验条件摸索和方法验证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而制定。   3、该标准技术内容先进,能满足国内对含DNA辐照食品的快速筛选要求,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九芝堂等药企存在重复辐照操作 超标辐照或致癌
    作为一种灭菌保鲜技术,“辐照”通常用于食品、药品等行业。近期,记者调查了解到,国内大部分中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及部分药品制剂均可采用辐照方法进行灭菌处理,特别是对一些不耐高温、成分易挥发的原料、制剂、辅料、药材等非常适用。但由于行业管理较为混乱,重复辐照、大剂量辐照的情况较为突出。国内多家上市药企存在重复辐照操作。   记者采访中了解,由于辐照具有很好的灭菌效果,而且灭菌时间短,因此重复辐照、大剂量辐照的现象屡见不鲜。3月底就曾有媒体报道称,“九芝堂和千金药业等公司也有药品在湖南辐照中心辐照。”   中南大学教授陈玉详介绍,辐照说白一点就是一种核辐射技术,其“好”“坏”皆杀,不但杀死了病菌,也杀了对人类身体健康有益的分子,破坏了食物的营养结构,导致DNA损伤,所以在国际上一直存在争议。而重复辐照、超标准使用辐照剂量等乱辐照,对人的身体损害极大,或造成核物质残留,可引发癌症、青光眼。
  • FDA修订动物饲料及宠物食品辐照杀菌规例
    为了对利益相关方提出的食品添加剂请愿书做出回应,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修订了动物饲料和宠物食品辐照杀菌规例,为家禽饲料和宠物食品原料辐照杀菌过程中电子束和X射线源的安全使用提供规范。   FDA已确定可用的数据为电子束和X射线源用于此项用途建立了安全性和功用性,该举动不会对人类环境造成明显的单独或累积影响。   用作辐照杀菌目的的电离辐射仅限于:(一)来自密封钴-60或铯-137的伽马射线 (二)产生于机械源的电子,能量水平不超过1000万电子伏(electron volts) (三)产生于机械源的X射线,能量不超过500万电子伏,除非规例允许 或(四)产生于机械源的X射线,使用钽或黄金作为目标材料,使用能量不超过750万电子伏。
  • 结构生物学领域迎来“不结晶”革命
    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并且所有技术问题都得到解决,冷冻电镜确实会成为一种占据统治地位的技术,而不仅仅是第一选择。  在英国剑桥市一座钢结构建筑深处的地下室里,一场大规模的“叛乱”正在上演。  一个约3米高的庞大金属箱正通过消失在屋顶上的橙色粗电缆,静悄悄地发射兆兆字节的数据。这是全球最先进的冷冻电子显微镜之一:一台利用电子束为冷冻的生物分子成像并揭秘其分子形状的设备。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LMB)结构生物学家Sjors Scheres像个矮子一样站在这台价值500万英镑(合770万美元)的设备旁边介绍说,这台显微镜非常敏感,以至于一个叫喊声就能毁掉试验。  在全球实验室中,类似这样的冷冻电镜正影响着结构生物学领域。过去3年里,它们揭示了制造蛋白的核糖体细节,而这些发现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表于顶级期刊。结构生物学家们毫不夸张地认为,他们的领域正处于一场革命当中:冷冻电镜能快速创建那些抗拒X射线结晶学和其他方法的分子的高分辨率模型。与此同时,利用此前技术获得诺贝尔奖的实验室正争先恐后地学习这种“新贵”方法。  挑战“王者”  当1973年生物学家Richard Henderson到LMB研究一种被称为菌视紫红质的蛋白时,利用光能量推动质子穿过细胞膜的X射线结晶学是毫无疑问的“王者”。Henderson和他的同事Nigel Unwin利用这种蛋白制成二维晶体,但它们并不适合X射线衍射。因此,两人决定尝试电子显微镜。  当时,电子显微镜用于研究被重金属染色剂处理过的病毒或组织切片。一束电子被射向样品,其中挣脱开来的电子被探测到并用于描绘它们所撞入的材料结构。这种方法产生了烟草病菌的首幅清晰图像,但染色剂使观察单个蛋白变得困难,更不用说X射线所能揭示的原子水平上的细节。  在一个关键步骤中,当Henderson和 Unwin利用电子显微镜对菌视紫红质的晶片进行成像时,他们省略了染色剂,相反把晶体放在金属网格上,以便使蛋白凸显出来。“你能看到蛋白中的原子。”和Unwin在1975年发表了菌视紫红质结构的Henderson介绍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细胞生物学家David Agard表示,“这就是说,利用电子显微镜研究蛋白结构将成为可能。”  冷冻电镜领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得到发展。一个关键进步是将液态乙烷用于瞬间冻结溶液中的蛋白并使其保持静止。不过,通常情况下,这种技术仍然只能将蛋白结构解析到10埃(1埃相当于1纳米的十分之一)的分辨率——与X射线晶体学超过4埃的模型相比并没有竞争力,并且远远无法满足将这些结构用于药物设计的要求。当诸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资助者把上亿美元投资到野心勃勃的晶体学项目时,对冷冻电镜的资助远远落后于此。  1997年,当Henderson参加关于3D电子显微镜的年度高登研究会议时,一位同事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颇有挑衅意味的声明:冷冻电镜是一种“小生境”方法,不可能取代X射线晶体学。不过,Henderson能看到一个不同的未来,并且在随后的演讲中进行了反驳。“当时我说,我们应当让冷冻电镜在全球统治所有结构学方法。”他回忆道。  革命从此开始  此后第二年,Henderson、Agard和其他冷冻电镜的狂热支持者有条不紊地实现了各种技术改善,尤其是找到了感知电子的更好方法。在数码相机风靡世界很久之后,很多电子显微镜专家仍然偏好过时的胶片,因为它能比数字传感器更高效地记录电子。不过,和显微镜生产厂商一道,研究人员开发出远超胶片和数码相机探测器的新一代直接电子探测器。  这些从2012年左右获得应用的探测器,能以每秒几十帧的速率捕捉单一分子的速射图像。与此同时,诸如Scheres等研究人员编写了复杂的软件程序,将上千幅2D图像转变成在很多情况下可与晶体学解析的分子图像质量相媲美的3D模型。  冷冻电镜适合能忍受电子轰击而不会四处晃动的稳定、大型分子,因此通常由几十个蛋白制成的分子机器是很好的目标。而研究证明,没有什么比由RNA相互缠绕支撑的核糖体更加合适了。通过X射线晶体学解析核糖体结构的方法,让3位化学家获得了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过去几年里,不同的研究团队迅速发表了来自众多生物体的核糖体冷冻电镜结构,包括首个人类核糖体高分辨率模型。在由分享了2009年诺贝尔奖的Venki Ramakrishnan领导的LMB实验室,X射线晶体学在很大程度上变得无人问津。他认为,对于大型分子来说,“冷冻电镜将大幅取代晶体学技术的预测是可靠的”。  今年5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结构生物学家John Rubinstein和他的同事利用约10万幅冷冻电镜图像,创建了一种名为V-ATPase、形状类似转子的酶的“分子影片”。V-ATPase通过燃烧三磷酸腺苷(ATP)推动质子进出细胞液泡。“我们看到的是一切事情都在灵活进行。”Rubinstein说,“它在弯曲、扭动和变形。”在他看来,这种酶的灵活性能帮助其高效传递ATP释放的能量。  统治结构生物学领域  像任何新兴领域一样,冷冻电镜领域也有着成长的烦恼。一些专家担心,竞相利用此项技术的研究人员会产生有问题的结果。2013年发表的一种艾滋病病毒表面蛋白的结构,便受到科学家的质疑。他们认为,用于构建模型的图像是白噪声。从那以后,虽然其他团队产生的X射线和冷冻电镜模型对原始模型提出了挑战,但这些研究人员一直坚守他们的成果。  今年6月,在高登会议上,想要更多质量控制的研究人员通过一项决议,督促各期刊为审稿人提供关于冷冻电镜结构如何被创建的细节资料。  成本也会减缓此项技术的扩散。据Scheres估算,LMB每天花费约3000英镑运行其冷冻电镜设备,还要加上1000英镑的电费。大部分电费是由储存和处理图像所需的计算机产生的。“对于很多实验室来说,这是一项很高的开支。”  为了让冷冻电镜的使用更加便利,一些资助者建立了研究人员能预定时间的共享设备。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在其弗吉尼亚州珍利亚农场校区运营着一个对HHMI资助的研究人员开放的冷冻电镜实验室。在英国,由政府和惠康基金会资助的一台全国性冷冻电镜设备,今年在牛津附近的迪德科特开始运行。“人们想要了解冷冻电镜,已成为当下的一股浪潮。”帮助建立上述设备的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结构生物学家Helen Saibil表示。  追赶这一浪潮的还有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生物物理学家Rod MacKinnon。他因确定了特定离子通道的晶体结构而共同分享了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但如今却在深入研究冷冻电镜。“我正处在学习曲线的陡坡上,而这总是令我兴奋不已。”MacKinnon希望利用冷冻电镜研究离子通道是如何打开和关闭的。  当Henderson在1997年反驳说冷冻电镜将统治结构生物学世界时,他或许是在口是心非。但将近20年以后,他的预言已不像当时看上去的那么夸张。“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并且所有技术问题都得到解决,冷冻电镜确实会成为一种占据统治地位的技术,而不仅仅是第一选择。”Henderson说,“我们或许已经成功了一半。”
  • 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晶片级器件辐照 及辐射效应参数提取设备”顺利验收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5月26日,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组织专家对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承担的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晶片级器件辐照及辐射效应参数提取设备”进行了验收。 /p p   验收专家组现场考核了仪器设备的技术指标,认真听取了项目工作报告,经质询和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设备同时实现了晶片级器件辐照试验、器件特性参数在线提取功能,在国内率先突破了晶片级器件加电偏置辐照技术,为器件辐射效应精确建模、商用代工线的抗辐射性能评估提供了有效的测试手段 研制的设备可适用不同种类器件的辐照,具有结构一体化、操作自动化的特点,全部技术指标均达到或优于预期目标。之前国内由于不具备适用于器件辐射效应提参建模的试验平台,无法在器件设计、流片阶段给出加固建议,评估抗辐射性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研发成本,延长了生产周期。该设备突破了这一技术瓶颈,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内空白,为晶片级器件辐照、提参提供试验条件,形成面向抗辐射器件研制全过程的辐射效应试验评估、提参建模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元器件设计加固工艺的发展提供试验技术支撑。 /p p   该设备已成功应用于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中电集团44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长光辰芯光电公司等单位的微纳MOS器件、CCD器件、CMOS图像传感器、半导体射频电路的辐射效应评估验证,获得了用户的高度认可,为国产抗辐射器件的研制与试验评估提供了有效的试验手段。 /p p br/ /p
  • 波兰科学家利用X射线技术实现阿秒内化学反应测量
    化学和生物学的核心是持续数万亿分之一秒的现象。它们无处不在。直到最近世界上才开始尝试记录它们的真实路径,结果好坏参半。然而,克拉科夫的科学家已经证明,可以构建一个进入阿物理学领域的新窗口,描绘了一幅有前景的蓝图。  阿秒现象可以用SwissFEL(这张照片展示了它的研究站Alvra)这样的自由电子激光器来研究。X射线计时技术分析激光脉冲与样品相互作用前后的形状,有可能提供这些现象的最准确图像。图片来源:IFJ PAN/Paul Scherrer Institut/SwissFEL Alvra  无论是在细胞深处还是试管内,涉及原子和分子中电子排列变化的化学过程发生得很快。它们的频率和重要性符合科学家的兴趣,他们长期以来一直试图追踪它们随时间的演变。  当前的X射线技术旨在观察持续阿秒(万亿分之一秒)的过程,对所用辐射束的特性提出了巨大的要求。  根据位于克拉科夫的波兰科学院核物理研究所(IFJ PAN)的一群科学家提出的一种新测量方法,这种情况预计在未来几年会有所改善。  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器(XFEL)使追踪过程进展的速度与原子与分子结合的速度一样快成为可能。由于其尺寸和施工成本,这些设备仅在世界各地的少数场所使用。它们产生的超短X射线脉冲仅持续几飞秒。  XFEL激光中心使用的两种主要测量方法是X射线光谱和X射线衍射。前者研究与样品相互作用时辐射光谱的变化,而后者研究X射线如何在样品上散射。  这两种方法都有相似的缺点:它们不可能看到比脉冲持续时间短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在汉堡附近使用欧洲XFEL激光器时,迄今为止最快的过程持续了5飞秒。  几飞秒并不是很长,但这仍然不是阿物理学的世界。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转向了计时技术,即一种分析脉冲如何随时间改变形状的技术。我们从理论上证明,这种方法可以成功地用于超短X射线脉冲,以获得与样品相互作用前后脉冲形状变化的信息。  ——Wojciech Blachucki博士,第一作者,波兰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  本文证明了测量超短激光脉冲的时间结构,即获取脉冲形状信息是可行的。即使在XFELs技术发展的当前阶段,该技术也能够从阿物理学领域推断现象。  如果激光脉冲持续20飞秒,并且关于其时间结构的信息可以在100点内重建,那么可以设想检测在20/100=1/5飞秒(即200阿秒)的时间发生的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时间分辨率可能小于1飞秒,但激光束的强度必须大大降低。这种技术有一系列负面后果。  辐照样品所需的时间增加到了数小时,这使得实际实验进行变得困难。这种限制在X射线时差仪中不存在,它通过采用一种灵敏的方法来确定辐射脉冲的时间结构,从而消除了对辐射脉冲的需要。  投入使用后,现有的激光中心可能会将一部分工作时间用于其他组织(如工业)的阿秒测量。  尽管如此,X射线测时术成为一种典型的研究方法还需要几年时间。证明与样品相互作用前后激光脉冲的平均持续时间不同,将是实现该技术的第一步。  这将是对基于克拉科夫的物理学家技术准确性的实验验证。研究人员只会在后期阶段更详细地重建与材料接触前后的脉冲时间结构。  我们提出的测量技术不仅限于自由电子激光器,而且具有普遍性。因此,它也可以成功地用于产生超短X射线脉冲的其他光源,例如位于布拉格附近的极光基础设施。  ——波兰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Jakub Szlachetko博士  来自斯德哥尔摩(KTH皇家理工学院)、乌普萨拉(乌普萨拉大学)、维利根(保罗舍勒研究所)、舍内菲尔德(欧洲XFEL股份有限公司)和华沙(波兰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IFJ PAN)的科学家为IFJ PAN的研究做出了贡献。这项研究得到了波兰国家科学中心的资助。期刊参考:Błachucki. W., et al., (2022) Approaching the Attosecond Frontier of Dynamics in Matter with the Concept of X-ray Chronoscopy. Applied Sciences. doi.org/10.3390/app12031721.
  • 新西兰对辐照食品提出标签要求
    近日,新西兰食品安全局对在新西兰销售的经辐照的,或含有辐照成分或组件的食品提出了新要求:   • 销售经过辐照的食品必须持有辐照食品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食品标准法典标准1.5.3规定的许可证。   • 食品必须符合法典中的标签要求(特别是标准1.5.3-辐照食品中的要求)   • 对于进口新鲜农产品,允许辐照,但是必须遵守有关该食品相应的生物进口卫生标准。新西兰初级产业部(MPI)负责生物进口卫生标准的制定。   所有经过辐照,或含有辐照成分或组件的食品,必须标记或有标签显示或附着相关声明其已接受电离辐射。   该标签要求适用于从进口到新西兰到销售给消费者这两个时间点内所有的包装食品。   如果该食品通常不要求贴有标签,那么强制性标签声明必须在销售时显示或另附标签。   虽然要求进行标记与安全原因无关,但进行辐照标签给消费者提供了选择。   标签上的语句没有规定,例如:   • “进行电离辐射处理”   • “辐照(食品名称)”   除了强制性标签,还可使用辐照的国际性符号 文章转载自:浙江检验检疫局
  • 结构生物学:我们用一百年改变了什么?
    在近代生物学发展史上,有一个问题逐渐占据了科学家的视野:蛋白质、核酸、多糖… … 这些构成生命活动基础的大分子的微观结构是什么样的?解决这个问题满足的不仅仅是科学家们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对结构的认知将极大地帮助人类在分子层面理解复杂的生命活动,并据此设计出阻止或加强其作用的药物,特别是基于蛋白质结构的药物研发。我们现在知道目前解析生物大分子结构的主流实验手段是X射线晶体学和冷冻电镜,而AI又与这两种手段相辅相成。但在生物学发展早期,我们只能推测大分子的成分,窥见它们精巧而严密的运作机制,但对它们的结构细节一无所知,而结构的未知又影响了人类理解它们的功能。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曼曾经半开玩笑地说:“许多基础的生物问题是非常容易解决的:只要能看到它们就行!"然而观测这些微小的分子以及它们那更加微小和复杂的空间结构谈何容易,实际上,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也不能称得上完全解决。但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并最终形成了结构生物学。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故事,但也不乏有趣之处。01X射线晶体学的得与失1895年,威廉伦琴发现了X射线。这种具有穿透性的电磁波是19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发现之一,对许多领域和学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我们直接来看X射线是如何影响甚至可以说奠定了近代结构生物学的发展的。简单来说,人们发现极细的X射线流在穿过化合物晶体后,会在照相板呈现出一些具有规律的衍射图案,这些衍射图案是否有可能反映出了晶体的原子排列规律呢?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通过数学规则,利用X射线衍射图案来推算晶体中原子排列的方法。这一技术,使得制备晶体→X射线衍射→推算结构的解析大分子结构的方式成为可能,X射线晶体学的时代开启了。X射线解析蛋白质结构的首例突破是在1960年。约翰与他的同事马克斯佩鲁兹””解析了第一个蛋白质——抹香鲸肌红蛋白的三维结构。与今天科学家们能解析的蛋白结构相比,肌红蛋白的结构较为简单,仅由8条α螺旋组成,且没有4级结构。但在当时,所有人都知道,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了。蛋白质的折叠方式与空间构象对于蛋白质的功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掌握了蛋白的三维结构,就掌握了开启和关闭蛋白功能的钥匙。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一个又一个重要的蛋白质结构被解析出来,核糖体、肌动蛋白、ATP酶、氧化还原酶、RNA聚合酶… … 结构生物学的黄金时期一直持续到本世纪,以至于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杰科恩伯格后来说“2007年至2019年,当我为Nature杂志工作时,我们经常对结构生物学论文的数量开玩笑:似乎每周都有一个新的、重要的蛋白质结构发表。”X射线晶体学并非完美,它的缺陷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来。首先,想要获得一个相对完整的模型,就要获得分辨率足够高的能够得到清晰的X射线“照片”的蛋白晶体,另外,一次X射线穿透获得的是晶体某一角度的衍射图案,这对于计算蛋白质三维结构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角度的几百张甚至成千上万张照片才能构建出一个蛋白质三维结构的雏形,并通过建模和修正得到最终的成品“模型”。这期间的工作量特别是数学部分无疑是巨大的,即使有计算机和更好的X射线设备的辅助计算,X射线晶体学仍然很耗时。还有一个问题是,一些类型的蛋白质被证明很难或不可能结晶,如何进行对于此类蛋白三维结构的探索呢?02冷冻电镜与传统的常温电镜不同,冷冻电镜通过将样品冷冻在一层非晶体的玻璃态冰膜中然后在低温下用电镜成像观察,从而得到结构。这个方法无疑不再对蛋白晶体有硬性要求,可以最大可能的观察到生物大分子的自然状态下。并且,由于样品制备时使用了瞬时冷冻的技术,与X射线晶体衍射学相比,冷冻电镜技术可以瞬时的捕捉到同个样品在不同状态下的近生理构象。不过,虽然这项技术发明得很早,但起初只能对于病毒等较大或具有高度对称性的结构进行解析。因为电镜用于轰击样品的电子具有高能量,无论是生物样品本身还是仪器都难以承受长时间的轰击,而有限次数的曝光得到的图像偏差过大,难以用于精细的结构生物学领域。为了降低电子对样品的损伤,冷冻电镜在低温下,采用了低剂量的图像采集方案,增强图像的信噪比。而近年来,直接电子检测相机的研发和飞速发展的图像处理算法的应用,使得冷冻电镜的分辨率得到了飞跃式的提升,这次分辨率的极大提升,被称为“第一次分辨率革命”。另一方面,随着电镜本身的技术发展,目前已经可以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观察到原子分辨率的信息,在300 kV冷冻电镜的帮助下,水分子的氢氧原子清晰可见,这就是近年来震撼了冷冻电镜学界的“第二次分辨率革命”。另外,200 kV的冷冻电镜也已经以高分辨解析、多功能用途而广泛安装使用。近年来,冷冻电镜逐渐成为了生物大分子解析的主流手段之一,但是一台冷冻电镜高昂的价格令许多科研工作者或药企研发人员望而却步。而为了使更多的科研工作者能在分辨率革命中受利,在诺贝尔化学奖得主Richard Henderson的呼吁和推动之下,更为“接地气”的100 kV冷冻电镜也被研发出来。100 kV的电镜打破了对于高电压的需求,在电镜整体设计上和相机选择上都以最高性价比的方案进行整合,相比之下较低的价格,使得100 kV的冷冻电镜成为了一台人人都有机会使用的冷冻电镜。03AI的未来?我们在文章最初说过,研究蛋白质和其他大分子的结构是为了了解其功能,并最终转化为改善人类健康和生命质量的应用成果。为了这个目标,科学家们利用X-射线晶体学和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一个又一个蛋白的结构,而在无数量变的积累背后,是否有一项科学家们追求的质变存在呢?1965年,《生物化学年鉴》说"人们甚至希望有一天可以完全从氨基酸序列中推断出构象。"1972年,克里斯蒂安安芬森在诺贝尔奖演讲中说:"我们对序列和三维结构之间相关性的大量数据积累,加上多肽链折叠的能量学理论的日益成熟,预测蛋白质构象的想法越来越现实了。"利用氨基酸序列直接预测蛋白空间构象是结构生物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们很早就有的渴望。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在实验室中用X射线或者冷冻电镜解析蛋白质结构,但科学家们并不会把“将一切存在的蛋白质用X-射线或者电子束打一遍”作为最终目标,掌握规律才是人类在科学探索中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而AI的发展引出了这一目标成为现实的可能。经过深度学习的算法已经可以做到通过与已知结构的蛋白序列进行比较来预测目的蛋白的结构。尽管要真正解析未知蛋白的结构还言之过早,但诸如AlphaFold2等软件也的确为结构生物学的研究带来了不少便利。通过AlphaFold2等计算模拟的方法,与以冷冻电镜为代表的实验结构生物学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为生物大分子结构解析,特别是药物发现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助力。04Structure Based Drug Design (SBDD)随着结构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药物靶标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的了解越来越深入,逐渐形成了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策略,Structure Based Drug Design (SBDD)。1995年,罗氏基于SBDD开发了蛋白酶抑制剂Saquinavir,其抗逆转录病毒的功效可以配合其他药物治疗艾滋病。也使得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策略的潜力得到证实。之后,各类抗病毒、抗肿瘤、炎症等新药研发成功。时至今日,对靶标结构的认知和功能的预测几乎成为创新药开发中绕不过去的一环,以近年大热的难成药靶点KRAS为例,安进公司通过KRAS G12C突变体的GTP结合位点“口袋”研发出了首款抑制剂,而这只是结构生物学在药物开发中发挥基础作用的无数案例的一个。有越来越多的例子证明,结构中一些亚纳米级别的微小细节变化,为最终的药物成功与否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相信在未来,技术的发展将带人类进一步认知生命活动中那微小而浩瀚,精密且复杂的分子世界,并为药物研发和疾病攻克带来更多启发和帮助。
  • 第一届放射治疗及其生物学基础国际研讨会日程安排
    p   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adiation Therapeutics and Biology(isRTB-2017) /p p   第一届放射治疗及其生物学基础国际研讨会 /p p   第一届放射治疗及其生物学基础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adiation Therapeutics and Biology, isRTB-2017)将于2017年10月30日-11月1日在深圳大学召开。放射治疗及其生物学基础国际研讨会是由深圳大学医学部、日本京都大学放射生物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深圳肿瘤医院、罗格斯大学放射肿瘤系、深圳大学卡尔森国际肿瘤中心和肿瘤干细胞免疫疗法创新团队(深圳市孔雀团队)共同主办,北京遍吉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天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办,旨在推动肿瘤放射学及其生物学基础的研究进展,为我国学者和国际主流研究机构提供交流平台。 /p p   ★ /p p   主办单位 /p p   深圳大学医学部 /p p   日本京都大学放射生物学中心 /p p   中国医学科学院深圳肿瘤医院 /p p   罗格斯大学放射肿瘤系 /p p   深圳大学卡尔森国际肿瘤中心 /p p   肿瘤干细胞免疫疗法创新团队(深圳市孔雀团队) /p p   承办单位 /p p   北京遍吉科技有限公司 /p p   上海天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p p   媒体支持 /p p   仪器信息网 中国生物器材网 中国生物技术网 来宝网 生物360 /p p   序说DNA Speaking 科学网 活动家 今日科学 /p p   艾会网 全球医学会展网 生物探索 生技网 /p p   样本库第一资讯 科学秀 /p p   ★大会共同主席 /p p   朱卫国:深圳大学医学部主任、医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 /p p   王绿化:中国医学科学院深圳肿瘤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主席。 /p p   Bruce Haffty:新泽西罗格斯肿瘤研究所放射肿瘤学系教授,美国放射肿瘤治疗学会前任主席。 /p p   Dennis Carson: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组部顶尖千人,深圳大学卡尔森国际肿瘤中心主任。 /p p   大会组织者 /p p   许兴智:深圳大学医学部特聘教授,深圳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p p   原田浩:京都大学放射线生物研究中心教授。 /p p   任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 /p p   Sharda Kohli:罗格斯大学罗伯特· 乌德· 约翰逊医学院放射肿瘤系行政主任。 /p p   主旨报告嘉宾 /p p   Bruce Haffty:医学博士,教授新泽西罗格斯肿瘤研究所放射肿瘤学系教授,美国放射肿瘤治疗学会前任主席。 /p p   王绿化:医学博士,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深圳肿瘤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主席。 /p p   Thomas Kipps:医学博士,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穆尔斯癌症中心教授。 /p p   李晔雄:医学博士,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前任主席。 /p p   报告嘉宾 /p p   Tetsuo Akimoto (Japan) /p p   Edouard Azzam (USA) /p p   Shen Fu (China) /p p   Chandan Guha (USA) /p p   Hiroshi Harada (Japan) /p p   Jun Ma (China) /p p   Masahiko Miura (Japan) /p p   Kiyoshi Miyagawa (Japan) /p p   Rahul Parikh (USA) /p p   Atsushi Shibata (Japan) /p p   Minoru Takata (Japan) /p p   Ye Tian (China) /p p   Fen Xia (USA) /p p   Daxin Zhang (China) /p p   Shichuang Zhang (China) /p p   Hai-Qiang Mai (China) /p p   会议概况1、会议时间:2017年10月30日-2017年11月1日 /p p   报到时间:10月30日全天 /p p   2、会议地点:深圳大学科技楼报告厅 2 /p p   报到地点:深圳圣淘沙酒店-桃园店 /p p   地址:桃园路与南光路交汇处田厦国际中心金牛广场B座 /p p   电话:0755-26039888 /p p   http://ty.sentosahotel.cn/ /p p   墙报要求 /p p   主题: Intrinsic radiation sensitivity of cancer stem cells. Tumor-host interaction and immunological modulation of radiation therapy. Effects of high LET radiation and therapy. Radiation-induced DNA damage and repair. Tumor hypoxia and regrowth in radiation therapy. Molecularly targeted modulators of radiotherapy. /p p   本次会议采用英文投稿,将从提交的摘要中选出3篇做口头报告,会议期间将评选5篇给予奖励($200/篇)。 /p p   1. 注册并支付会议注册费后方可提交摘要, 每人仅限一篇,但可作为另一摘要的共同作者。 /p p   2. MS Word排版(A4, Times New Roman,页边距3cm,1.5倍行距),500字以内,包括标题,作者,单位和致谢(如果有的话),标题16号字、作者单位等10号字、摘要12号字。 /p p   3. 摘要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qiuwy1006@szu.edu.cn,1-2个工作日内回复确认,如超过3天仍未收到确认,请尽快联系该邮箱。 /p p   4. 挑选工作将在摘要提交后2-3周进行,届时将会以电子邮件通知是否被选中参加口头报告或墙报展示。 /p p   5. 注意:参与者需自行打印墙报。墙报尺寸A0。 /p p   墙报递交截止时间:2017年10月15日 /p p   会议费用 1. 会议注册费 /p p   (1)提前注册(2017年10月15日以前) /p p   学生和博士后代表:1000元 其他参会代表:1500元 /p p   (2)现场注册(2017年10月30日至31日08:30) /p p   学生和博士后代表:1200元 其他参会代表:1700元 /p p   (3)会议注册网址 /p p   http://med.szu.edu.cn/webform2.aspx?workcategoryid=2& amp customformid=105 /p p   2、住宿费 /p p   会务组将为9月30日之前注册的人员提供酒店预定服务,费用自理。 /p p   仅限深圳新桃园酒店(桃园店) /p p   地址:深圳南山区桃园东路10号 /p p   电话:0755-26493388 /p p   具体申请流程请参考会议网站: /p p   http://med.szu.edu.cn/Category_566/Index.aspx。 /p p   3、缴费方式 /p p   (1)银行汇款 /p p   账户名:上海天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p p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桂平路支行 /p p   账号:1001014809000009969 /p p   (2)线上支付(微信扫码支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noimg/f756b918-20a6-4e96-adc2-d5ead76d59e7.jpg" title=" 640.webp (1).jpg" / /p p   (3)现场缴费 /p p   (备注:付款时请注明“isRTB2017 +姓名”) /p p br/ /p
  • 英国食品标准署:辐照像微波炉加热一样安全
    辐照食品的安全性近来引起广泛关注,英国食品标准署就此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辐照食品是安全的,就像用微波炉加热饭菜一样安全。   英国食品标准署官员乔迪拜福德说,食品标准署认为辐照食品是安全的,这一结论不仅得到了英国上议院一个专门委员会的调查证实,还被世界许多权威机构所承认,如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等。   拜福德解释说,辐照食品是指那些经过射线照射杀菌的食品,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杀菌手段。在辐照过程中,食品中的细菌会直接吸收部分射线能量而被杀死。同时,食品也会吸收能量并产生一种短暂存在的“自由基”,它可以杀死细菌等微生物,有助于食品保鲜。   英国目前批准用于辐照食品的放射源是钴60,允许的7类辐照食品是水果、蔬菜、谷物、块茎类、香料类、鱼类和禽类。拜福德说,有些国家批准的辐照食品种类更多,英国食品标准署也在今年早些时候举行过一次磋商会,探讨是否需要增加辐照食品的种类,但食品工业并没有表现出相关兴趣。   英国食品标准署同时强调,虽然辐照食品不是一个安全问题,却是一个涉及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的问题。英国所有的辐照食品都必须在标签上加以明确说明,如果餐馆中使用了辐照过的调味料,也必须在菜单等处加以说明。英国食品标准署会开展各种检查,以确保食品行业遵守相关规范。
  • Nature:走向整合的结构生物学技术
    从一类技术角度来说,直接和间接获得诺贝尔奖的技术非结构生物学莫属。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耕耘,这一技术现在到了快速收割的季节。现在代表结构生物学技术的多种技术正在走向整合,但整合技术仍然需要进一步推动和推广。   上世纪50年代,开文迪许实验室M.Perutz J.Kendrew用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获得了球蛋白结构。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的应用,使人们可在晶体水平研究大分子的结构,在分子原子基础上解释了大分子。1962年,Waston和 Crick因基于结构生物学技术的研究结果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M.Pertt和J.Kendrew获得了同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60-70年代,开文迪许实验室又发展了电子晶体学技术,研究对象主要是有序、对称性高的生物体系,如二维晶体和高对称性三维晶体。70-80年代,多维核磁共振波谱学使研究水溶液中生物大分子成为可能,溶液中生物大分子更接近于生理状态。   80年代,冷冻电子显微镜出现,这种技术不仅能够研究生物大分子在晶体状态和溶液状态的结构,且能够研究研究复杂大分子体系和超分子体系,如核糖体、病毒、溶酶体和线粒体等。   杂交或整合方法把多种结构生物学方法结合在一起,大大推动了结构生物学的研究。荧光能量共振转移(FRET)是20世纪初发现的,随着绿色荧光蛋白应用技术的发展,FRET已经成为检测活体中生物大分子纳米级距离和纳米级距离变化的有力工具,在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细胞生理研究、免疫分析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通过快速冷冻的方法进行固定的,克服了因化学固定、染色、金属镀膜等过程对样品构象的影响,更加接近样品的生活状态。研究对象非常广泛,包括病毒、膜蛋白、肌丝、蛋白质核苷酸复合体、亚细胞器等等。所研究的生物样品既可具有二维晶体结构,也可是非晶体。由于对于样品分子量没有限制,突破了X-射线晶体学只能研究三维晶体样品和核磁共振波谱学只能研究小分子量样品的限制。计算机技术则可以将各种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可以获得接近真实的三维分子模拟数据。   现在结构生物学研究越来越多地依赖这种整合技术。2012年加州大学Andrej Sali等解析了26S蛋白酶体的结构。这种结构在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神经细胞都存在异常。现在科学家正利用这种结构作为模型开发能调节蛋白酶体活性的药物。今年另外一个小组利用整合技术分析决定感染细胞的艾滋病蛋白结构,利用这种结构开发治疗艾滋病的药物。整合技术也被用在解析核糖体结构。核糖体是细胞制造蛋白质的细胞器,是实现基因表达的关键机构。   目前的蛋白数据库存在一些问题,如这些数据主要依靠晶体结构数据,缺乏对其他相关数据的整合,这一问题给结构生物学领域提出要求应该大力推动整合技术的发展。10月6-7日,由4个机构组织了一次整合结构生物学培训班,以推动结构生物学技术的扩展和引领大家将结构和疾病结合起来研究。   参加学习的大部分学员都支持应该采用标准模式描述多方面的数据,这有利于其他学者整合和利用这些数据。但由于结构数据往往十分巨大,如何有效储存和获取这些数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会议结束时达成一项共识,将申请经费构建一种&ldquo 分子机器&rdquo 数据库中心。   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家Jan Ellenberg说,获取全部分子结构的数据是结构生物学的目标,这个愿望或许能在10或20年后实现。   原文检索:   Ewen Callaway. Data bank struggles as protein imaging ups its game. Nature, 22 October 2014 doi:10.1038/514416a
  • 两位诺奖得主回忆结构生物学发展史
    转载自Knowable Magazine "Structural biology: How proteins got their close-up"前言从细菌到人类,所有的生物都由细胞组成。细胞由四种大型生物分子构成:碳水化合物、脂肪、核酸(即DNA和RNA)和蛋白质。这些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到肉眼无法观测,甚至用光学显微镜也难以成像。因此,尽管19世纪的科学家们知晓这些"隐形"分子的存在,也能够通过实验找出它们的化学成分,但科学家们却看不到它们:这些分子结构的任何细节始终是个谜题。这就是今天的主题:这些"隐形"分子是如何在20世纪被人们成功观测到的。 "许多基础的生物问题是非常容易解决的:只要能看到它们就行!" —理查德• 费曼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故事:关于开发能够解析生物分子结构的工具和技术,以及对这些分子结构的解析如何使我们能够理解它们的功能,并设计出阻止或加强其作用的药物。为了讲述这个故事,我们将重点放在蛋白质上:这些大分子参与了我们身体中几乎所有的化学过程:它们解读遗传密码、催化化学反应、并充当我们细胞的守门员。蛋白质由名为氨基酸的小分子链构成。了解这些链如何折叠成三维结构至关重要,因为正是蛋白质的三维形态决定了它们的功能。若要创建一个准确的蛋白质三维模型,我们需要知道组成该蛋白质的所有氨基酸中的所有原子在空间中的排列。 我们无法看到原子,因为它们比可见光的波长还要小。 为了探测这些原子,我们需要一种波长更短且穿透性极佳的波:这种波使我们能够同时对蛋白质内部和外部的原子进行观测。因此,今天的故事开始于德国的维尔茨堡大学城。在那里,伦琴发现了X射线。X射线的发现那是1895年,威廉• 伦琴正在实验室里工作。像他那一代的许多物理学家一样,他正在做阴极射线的实验:在一个叫做克鲁克司管的设备中产生的电子流。但与他同时代的人不同的是,伦琴注意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离克鲁克司管相当远的一个屏幕在发光。伦琴认为,那个屏幕太远了,发光绝不可能是由阴极射线引起的。在接下来的几周里,他研究了这种发光的荧光,并意识到他发现了一种能够穿透固体物体的新型射线。 就在圣诞节前,他把他的妻子带到实验室,给她的手拍了一张照片。 在照片中,她的血肉消失了,但骨头和戒指都清晰可见。威廉• 伦琴因发现X射线于1901年获首届诺贝尔物理奖关于他的发现,伦琴写了一份的报告。1896年初,一份英文译本发表了在《自然》杂志上。"我们看到,一些剂能够穿透对紫外线、阳光或弧光不透明的黑色纸板。所以,研究其他物体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同一个剂穿透是很有意义的。"该报告继续说道:"厚的木块仍然是透明的。两三厘米厚的松木板只吸收了很少的光线。一块15毫米厚的铝板仍然能够让X射线通过,但大大减少了发出的荧光。"伦琴的发现立即产生了影响。在几个月内,医生们就开始用X射线来拍摄骨折。人们为X射线写诗,奇妙的X射线也成为各大展览中的热点。1901年,伦琴因其发现被授予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本故事中授予科学家们的众多诺贝尔奖中的第一个。与此同时,在实验室里,物理学家们对X射线的性质感到困惑。它们究竟是波还是粒子?另一位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 冯• 劳厄推断,如果X射线是波,那么它们的波长可能与晶体中原子之间的规则空间相似,从而提供一种破译晶体结构的方法。马克斯• 冯• 劳厄因发现晶体中X射线的衍射现象获得19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断,它启蒙了X射线晶体学的发展,这种技术最终将使科学家们能够弄清蛋白质结晶的结构,但走到这一步却花了几十年。起初,X射线晶体学被应用于更小的分子。而在这之前,弄清楚该技术的原理也花费了很长的时间。X射线晶体学时代1912年夏天,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威廉• 亨利• 布拉格和他的儿子,另一位物理学家劳伦斯• 布拉格在英国的海边度假时听闻了冯• 劳厄的一个讲座。 假期结束后,父子俩回到他们的大学,思考晶体对X射线的衍射问题。那年晚些时候,老布拉格给《自然》杂志写信。 他首先描述了通过发射X射线获得的显著效果。"...细小的X射线流在通过晶体后并被发射到照相板时,有了显著效果。在照相板上发现了一种奇怪的斑点排列,其中一些斑点与中心斑点相距甚远,以至于它们必须被解释为大角度的散射....."这些是被晶体中的原子散射的X射线,在胶片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斑点图案。"这些斑点的位置似乎取决于简单的数字关系,以及晶体对入射流的呈现方式。我发现,当晶体(锌闪石)被放置到入射光线平行于晶体中立方体的边缘时,斑点的位置可以通过以下简单规则预测。假设原子以矩形方式排列,相邻原子产生的斑点距离为NA,其中A是相邻原子之间的距离,而N是一个整数......"闪锌矿的X射线衍射照片布拉格父子找到的数学规则提供了一种解释X射线产生的衍射图案的方法,从而揭示了晶体中原子的排列。老布拉格设计了一种新的、更强大的方法来进行X射线衍射,发明了一种叫做X射线光谱仪的仪器。1914年,冯• 劳埃因其工作获得了诺贝尔奖。第二年,布拉格父子也得到了诺贝尔奖。当时只有25岁的小布拉格目前仍是最年轻的诺贝尔奖科学得主。布拉格父子的布拉格定律使科学家能够解析各种晶体的原子结构获1915年诺贝尔物理奖起初,布拉格的方法被应用于简单物质,如食盐、苯和糖分子,揭示了它们结构的秘密。许多科学家对像蛋白质结构这样复杂的东西能否用这种方法解析持怀疑态度。1936年,《生物化学年度评论》中讨论了X射线研究的进展。DOI: 10.1146/annurev.bi.05.070136.000431"对于像糖和氨基酸这样的晶体物质,晶体内分子和原子的排列是能被完全解析的;但对于像多糖和蛋白质这样的物质,其中原子的排列不太规则,同时缺乏共同的晶体外观,我们不能指望完全解析它们。"但几年后,即1939年,有人提出了一个更乐观的观点:作者指出,像X射线晶体学这样的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生物学。 当作者考虑到各种可能性时,他似乎相当兴奋。DOI: 10.1146/annurev.bi.08.070139.000553"生物学迅速成为了一门分子科学,站在物理学和化学的肩膀上,生物学的前景广阔,人们迫切地想知道生物学会将人类带向何方。生物分子的结构成为了学界的主流追求。这些分子中最重要的是蛋白质,而蛋白质的结构解析也是最激动人心的。"为了解决蛋白质问题,需要取得一些进展:寻找更好的蛋白质结晶方法,并用新的数学方法解析X射线的衍射图案;以及用计算机计算数据。 英国剑桥的科学家们正致力于应对所有这些挑战。1953年,X射线晶体学获得了巨大突破:它被用于解析一个极其重要的结构, 并不是蛋白质,而是DNA,詹姆斯• 沃森、弗朗西斯• 克里克和莫里斯• 威尔金斯为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因解析DNA分子结构,以及一些相关研究获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得主约翰• 肯德鲁是沃森和克里克在剑桥的同事,作为一位非常积极的研究人员,他下决心解析肌红蛋白的结构。 肌红蛋白是在肌肉中储存氧的蛋白质。肯德鲁选择它的原因是尺寸:肌红蛋白并不大。 他的首要任务是培育适合被X射线解析的晶体。在尝试对马、鼠海豚、海豹、海豚、企鹅、乌龟和鲤鱼的肌红蛋白进行结晶后,他终于成功地培育出从抹香鲸肉中提取的肌红蛋白的美丽晶体。 鲸鱼肌肉细胞内部的含氧肌红蛋白(红色)以及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纤维(黄色和棕色)。大量的蛋白质结构现在已经被确定,这是一个曾经无法想象的成就--为生命的生物化学提供了关键的见解,也为新型药物设计和其他发明提供了素材。与此同时,肯德鲁的同事马克斯• 佩鲁兹开发了一种向蛋白质分子添加"重"原子的技术。这些重原子并不会改变蛋白质的结构,但它们为比较不同角度的X射线照片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经过多年的工作,肯德鲁仍然不知道肌红蛋白中每一个原子的精确位置,但他拥有了足够的信息,使得他可以制作一个蛋白质的三维模型。 这个模型并不像DNA的双螺旋那样漂亮;它看起来更像一根扭曲的香肠。马克斯• 佩鲁兹(左)与约翰• 肯德鲁(右),因发现血红蛋白分子结构获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肯德鲁和他的肌红蛋白3D模型就在这个时候,理查德• 亨德森加入了这个小组。直到今天,亨德森仍然在剑桥从事蛋白质结构解析的工作,并以开拓新技术而闻名,我们稍后将听到这些技术。但那时他刚刚毕业,正在寻找一个博士生职位。他还记得从爱丁堡到剑桥参观实验室的情景:理查德• 亨德森(右)冷冻电镜三位开创者之一于201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理查德• 亨德森: "他们有一个开放日,也就是星期六上午,他们周末居然也在工作!而在我去过的其他实验室,科学家都回家了,积极性也不够高。所以我当时就想:“哦,这是个非常好的实验室”。亨德森加入了这个勤奋的剑桥团队。这项工作虽令人激动,但进展极慢。理查德• 亨德森: "在1959年,他们以非常高的分辨率得到了肌红蛋白的结构,1960年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之后的五年没有任何其他结构被发表,直到伦敦的皇家研究所发表了溶菌酶。然后在那之后,又过了三年才有了第三个结构。"难以相信科学家们花了这么久的时间,为什么进展如此缓慢?一开始,X射线晶体学家研究的小分子包含不到50个原子,例如苯和糖环。相比之下,肌红蛋白,一种相对较小的蛋白质,包含了超过1000个原子。为了弄清这么多原子的位置,科学家不得不拍摄数百张X光照片,测量每张照片中每个光点的强度,并进行繁琐的计算。这是一个对数据处理的巨大挑战。理查德• 亨德森:"在我的博士论文中,我拍摄了大约300张这样的照片,一开始我必须亲自测量它们:我得把胶片放在胶片扫描仪里,一束光沿着一排斑点移动,然后每隔三分钟,就能得到一张印有痕迹的纸,上面可能有40个斑点。这时我需要用尺子在纸上测量斑点被衍射的强度,然后再把这个数字打到电脑纸上。而这仅仅是一排斑点的工作量。"这是非常耗费时间的。研究人员逐渐渴望如何将这一过程的一部分自动化。他们发明了自动的X射线探测器和仪器,以加快斑点的测量。约翰• 肯德鲁意识到,解析一个结构所需的计算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幸运的是,剑桥大学数学实验室刚刚建成了第一批具有存储程序的电子计算机。它们被称为EDSAC,肯德鲁便学习了如何为它们编程。随着更强大的计算机的出现,X射线晶体学家们开始使用借助计算进行结构解析。亨德森回忆说,在20世纪60年代,他们前往伦敦,使用帝国学院的IBM 7090。剑桥大学的团队每天可以使用这台计算机1个小时。最早的两台IBM7090之一理查德• 亨德森 :"于是,每天下午4点,一辆出租车就来了,带着一批研究人员和一箱箱打包好的电脑卡,送到剑桥的火车站。她们上了去伦敦的火车,上了地铁,在南肯辛顿站和帝国学院之间的隧道里带着所有这些沉重的盒子走上大约有一公里。然后从晚上7点到8点,剑桥大学的MRC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操作程序的人大多数是被招募的年轻女性,在当时被我们称为 "计算机女孩",她们现在都是大师了。在当时,她们做的极其完美:数据会被打印好并带回来。第二天早上9点,每个研究员都会检视他们前一天的数据,并为下午4点的寄送工作做好准备"。罗莎琳• 富兰克林“DNA之母”世界公认的名誉诺奖得主难怪这是个缓慢的工作! 女士们不仅要携带着成箱的数据穿越伦敦,她们还要抽出时间去做X射线晶体学解析。在伦敦国王学院,罗莎琳• 富兰克林制作了DNA的X射线衍射图案。她的照片使沃森和克里克能够制作他们著名的模型。 在牛津,多萝西• 霍奇金解决了青霉素的结构,后来又研究了其他重要的医学分子,包括维生素B12和胰岛素。她于196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该领域的另一个诺贝尔奖!多萝西• 霍奇金因解析青霉素、维生素B12等结构获1964年诺贝尔化学奖随着更多计算机的出现和计算能力的提高,更多的结构被解决了。计算机的持续进步是另一个主题,我们将回到这里。对结构生物学这一新领域的兴奋之情日渐高昂。一些科学家认为,最终他们甚至不需要X射线晶体学便能弄清蛋白质的结构。"人们甚至希望有一天可以完全从氨基酸序列中推断出构象。"那是在1965年在《生物化学年鉴》上被提出的。 当时的想法是,如果你知道展开的蛋白质链中的氨基酸序列,那么通过遵循原子和分子如何相互作用的简单规则,你可以算出蛋白质链将如何折叠起来。DOI: 10.1146/annurev.bi.34.070165.001335化学家克里斯蒂安• 安芬森在1972年的诺贝尔奖演讲中重复了这一主张。"我们对序列和三维结构之间相关性的大量数据积累,加上多肽链折叠的能量学理论的日益成熟,预测蛋白质构象的想法越来越现实了。"这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想法。 如果可以用蛋白质折叠的规则对计算机进行编程,并输入氨基酸序列,那么结构可能在几天而不是几年内得到解决,为昂贵和耗时的实验方法提供一个替代方案。克里斯蒂安• 安芬森因对核糖核酸酶的研究获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但现在还不行。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生物学家首先必须通过使用和改进X射线晶体学来解决更多蛋白质的结构。并通过发明新的方法来观察蛋白质。而这项工作将产生更多的诺贝尔奖。在1999年的最后几周,生物化学家罗杰• 科恩伯格终于抵达了他十多年工作的顶点:他在斯坦福同步辐射实验室成功解析出他一直在研究的蛋白质的结构。罗杰• 科恩伯格因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所作的研究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罗杰• 科恩伯格: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远远不清楚是否可以做到。当然,这是让我们从也许永远不会成功的恐惧中解脱出来的原因,也是对最终结果感到振奋的原因。"科恩伯格和他的团队已经解决了RNA聚合酶的结构。 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并且得到了另一个诺贝尔奖的认可。罗杰• 科恩伯格: "在我们解析这个结构的时候还是20年前,但迄今为止,这依然是通过X射线衍射法研究的最大和最具挑战性的结构。"RNA聚合酶可以说是生物学中最重要的蛋白质。 这是一个挑战,因为它不是一个单一的蛋白质。该团队研究了来自酵母的RNA聚合酶,它实际上是由12种蛋白质组成的。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有活动部件的分子机器。罗杰• 科恩伯格:"RNA聚合酶实际上是在读取遗传信息。因此,它负责决定哪些信息将被储存在基因组的DNA中,以指导每个生物的活动能力。简单如病毒,或复杂如人类,没有生物体不依赖RNA聚合酶而生存。"为了解决RNA聚合酶的结构,科恩伯格和他的团队花了数年时间,为他们的蛋白质寻找合适的晶体和 "重 "原子。但这还不够。他们还需要更强烈的X射线束。罗杰• 科恩伯格: "X射线衍射的方法依赖于结构中各个原子的X射线光子散射--原子数量越多,为此必须记录的散射光子数量就越大。 如果光束强度太低,光子的数量就太少了,获得的信息也会因此不足。使用强度较高的光束,可以检测和记录更多的原子"。这一难题的解决方案便是同步加速器。同步加速器是一种粒子加速器,它以极高的速度推动电子束,这些高速电子发出的X射线比传统的X射线要亮几百万倍。它本质上是伦琴发现X射线时使用的克鲁克司管的一个升级版本。来自同步加速器的高强度X射线和不断提高的计算机能力相结合,使得像科恩伯格这样的科学家能够解决更复杂的蛋白质结构。2007年至2019年,当我在《自然》杂志工作时,我们经常对结构生物学论文的数量开玩笑:似乎每周都有一个新的、重要的蛋白质结构发表。但这是有限制的。X射线晶体学仍然很耗时,尽管不像早期那样耗时。 而且一些类型的蛋白质被证明很难或不可能结晶。冷冻电镜时代在世纪之交,一种新的技术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或者说,一种新的技术让科学家们对蛋白质有了新的认识。 该技术不使用X射线,而使用电子束。 这就是所谓的冷冻电镜。称之为冷冻,是因为蛋白质样品会被冻结。理查德• 亨德森是最早使用该技术的人之一。ThermoFisher Krios G4 冷冻透射电镜理查德• 亨德森: "当你照射任何东西时,无论是用X射线还是电子,除了得到一个美丽的图像外,分子实际上在被破坏,在一定的曝光后,分子已经失去了它的结构,所以在不得不因照射次数太多而停止之前,能得到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因为样品已经失活了。而事实证明,对于同样数量的有用信息,电子所造成的损害要比X射线小一千倍。"对于冷冻电镜,蛋白质不需要是一个晶体。相反,它被从细胞中分离出来,然后冷冻到液氮温度或以下。 冷冻有助于保护蛋白质免受辐射损害。亨德森将该技术应用于嵌入细胞膜的蛋白质。事实证明,这些大型蛋白质复合物极难通过X射线晶体学进行研究。 冷冻电镜变得非常流行。 在2000年代,科学家们谈到了一场 "冷冻电镜革命",许多人从X射线晶体学转向了这种新的、更快的技术。2017年,理查德-亨德森被授予诺贝尔奖。与X射线晶体学一样,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冷冻电镜成为一个更强大的工具,使更多的数据能够更快地被分析出来。罗杰• 科恩伯格:"我们不能低估计算能力的非凡进步所做出的贡献。从这个角度来看,就RNA聚合酶而言,当我们在1999年底记录RNA聚合酶的X射线衍射以解决其结构时,需要在制造商提供给我们的特制计算机上进行一个多月的计算。今天,同样的计算可以在几分钟内在一台笔记本电脑上完成"。计算机一直是X射线晶体学和冷冻电镜成功的关键。 现在我们是否可以完全摒弃这些实验技术,而仅仅使用计算能力来预测蛋白质的结构?还记得克里斯蒂安• 安芬森在其诺贝尔演讲中提出的挑战吗?"...使预测蛋白质构象的想法更加现实。"AlphaFold的盛大登场为了预测一串氨基酸将如何折叠起来,科学家们使用了一个叫做"自由能"的概念。自由能使蛋白质不稳定。我们的想法是,氨基酸将以这样一种方式折叠起来,以使自由能最小化。理查德• 亨德森: "你可以通过能量最小化来做结构,最多可达60或70个氨基酸。所以美国西雅图的大卫• 贝克小组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但是一旦你想尝试1000个氨基酸左右的蛋白质,答案就会迅速变得遥不可及。"因此,这项技术对于弄清一个蛋白质的一小部分,也许是一个重要的侧链,是有效的。但是对于有数百或数千个氨基酸的整个蛋白质,科学家们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他们并不是要求计算机从第一原理中找出结构,而是利用已知的蛋白质结构数据库训练一种算法。 这就是谷歌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最近所做的,他们的蛋白质预测算法AlphaFold在2020年的一次比赛中超过了所有其他的算法。罗杰• 科恩伯格:"AlphaFold的基础确实来自于蛋白质结晶学的悠久历史和它的巨大成功,以及已经解析并存入蛋白质数据库的巨量的结构。AlphaFold的不同之处可能在于,其公司背景下大量的人工智能专家,这远远超出了任何个人学术研究者所能做到的,他们所拥有的计算能力,来自于分布在全球各地的顶级计算中心。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除了将他们所拥有的资源用于解决一个经过充分研究的、现在看来已经解决的问题之外,也没做太多贡献嘛。科恩伯格当然认识到像AlphaFold这样的蛋白质预测程序在预测非常多的蛋白质结构方面的潜力,包括那些以前没有被解决的蛋白质。罗杰• 科恩伯格: "而如果预测的数量足够多,那么AlphaFold对生命科学,尤其是生物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 81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详解(理化检测、微生物检验、辐照食品鉴定)
    1月9日傍晚,卫计委发布了127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涉及到多个类别,食品580将各个标准的替代情况及主要变化分为两部分。此部分为理化检测、微生物检验、辐照食品鉴定类,共涉及81项标准。  微生物检验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共发布15项。  GB 4789.1-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总则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GB4789.1-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总则》  主要变化:  增加了附录A,微生物实验室常规检验用品和设备 —修改了实验室基本要求  修改了样品的采集  修改了检验  修改了检验后样品的处理  删除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GB 4789.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GB4789.2-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  GB 4789.3-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GB4789.3-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GBT4789.32-2002《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的快速检测》和SNT0169-2010《进出口食品中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检测方法》大肠菌群计数部分。  主要变化:  增加了检验原理  修改了适用范围  修改了典型菌落的形态描述  修改了第二法平板菌落数的选择  修改了第二法证实试验  修改了第二法平板计数的报告  GB 4789.4-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GB4789.4-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SN0170-1992《出口食品沙门氏菌属(包括亚利桑那菌)检验方法》、SNT2552.5-2010《乳及乳制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第5部分:沙门氏菌检验》。  主要变化:  修改了检测流程和血清学检测操作程序  修改了附录A 和附录B  GB 4789.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GBT4789.6-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  主要变化: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缩略语  增加了血清学试验中H 抗原鉴定  增加了PCR确认试验  增加了附录A  修改了设备和材料  修改了培养基和试剂  修改了检验程序  修改了血清学试验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所包括的O 抗原群  删除了肠毒素试验  GB 4789.10-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GB4789.10-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SNT0172-2010《进出口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方法》、SNT2154-2008《进出口食品中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检测方法 兔血浆纤维蛋白原琼脂培养基技术》  主要变化:  试验用增菌液统一为7.5%氯化钠肉汤  GB 4789.1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GBT4789.12-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  主要变化:  增加了PCR鉴定方法  增加了结果与报告  增加了附录A  修改了设备和材料  修改了培养基和试剂  修改了检验程序  规范了样品制备过程  修改了操作步骤中增菌和分离培养部分试验方法  GB 4789.1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常见产毒霉菌的形态学鉴定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GBT4789.16-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常见产毒霉菌的鉴定》  主要变化:  增加了检验程序  增加了黑曲霉、炭黑曲霉、棒曲霉、红曲霉等产毒菌种  修改了标准名称  修改了设备和材料  修改了培养基和试剂  修改了各菌种形态描述  修改了附录A  删除了黄绿青霉、岛青霉、皱褶青霉、产紫青霉、红青霉等菌种  删除检索表原附录B、附录C、附录D  GB 4789.30-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GB4789.30-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  主要变化:  增加了“第二法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平板计数法”  增加了“第三法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MPN 计数法”  修改了范围  GB 4789.34-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双歧杆菌检验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GB4789.34-2012《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双歧杆菌的鉴定》  主要变化:  增加了双歧杆菌的计数方法  增加了MRS培养基  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  修改了附录B为可选项  GB 4789.35-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乳酸菌检验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GB4789.35-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乳酸菌检验》、SNT1941.1-2007《进出口食品中乳酸菌检验方法 第1部分:分离与计数方法》  主要变化:  增加了乳酸菌总数计数培养条件的选择及结果说明  修改了改良MRS培养基成分  修改了平板计数的接种方法和接种量  GB 4789.3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埃希氏菌O157H7NM检验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GBT4789.36-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NM 检验》  主要变化:  修改了标准的范围  修改了设备和材料  修改了培养基和生化反应的文字描述  删除“第二法免疫磁珠捕获法的原理”  删除“第三法全自动酶联荧光免疫分析仪筛选法”  删除“第四法全自动病原菌检测系统筛选法”  GB 4789.40-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克罗诺杆菌属(阪崎肠杆菌)检验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GB4789.40-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阪崎肠杆菌检验》、SNT1632.1-2013《出口奶粉中阪崎肠杆菌(克罗诺杆菌属)检验方法 第1部分:分离与计数》。  主要变化:  修改了可疑菌落的挑取数量  GB 4789.4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诺如病毒检验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SNT1635-2005《贝类中诺沃克病毒检测方法 普通RT-PCR方法和实时荧光RTPCR方法》。  主要变化:  标准检测范围从“贝类”扩增为“食品”  修改“操作步骤”  增加“质量控制要求”,可参见附录C  删除“普通RT-PCR方法”  GB 4789.43-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微生物源酶制剂抗菌活性的测定  实施日期:2017-6-23  新发布  食品通用理化检测  此次共发布52项食品通用理化检测标准。   GB 5009.5-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 GB5009. 5-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GBT14489.2-2008《粮油检验植物油料粗蛋白质的测定》、GBT15673-2009 《食用菌中粗蛋白含量的测定》、GBT5511-2008《谷物和豆类 氮含量测定和粗蛋白质含量计算 凯氏法》、GBT9695.11-2008《肉与肉制品 氮含量测定》和 GBT9823-2008《粮油检验 植物油料饼粕总含氮量的测定》  主要变化:  增加附录 A 蛋白质折算系数。  GB 5009.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脂肪的测定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 GBT5009. 6-2003《食品中脂肪的测定》、GBT9695. 1-2008 《肉与肉制品 游离脂肪含量测定》、GB5413.3 -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脂肪的测定》、GBT9695.7-2008《肉与肉制品 总脂肪含量测定》、GBT14772-2008《食品中粗脂肪的测定》、GBT5512-2008《粮油检验 粮食中粗脂肪含量测定》、GBT15674-2009 《食用菌中粗脂肪含量的测定》、GBT22427. 3-2008 《淀粉总脂肪测定》、GBT10359-2008《油料饼粕 含油量的测定 第1部分:己烷(或石油醚)提取法》  主要变化:  修改了肉制品、淀粉的酸水解及抽提步骤  增加了碱水解法、盖勃法  GB 5009.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的测定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 GBT5009.8-2008《食品中蔗糖的测定》、 GBT18932.22-2003 《蜂蜜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检测法》、GBT22221-2008《食品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主要变化:  增加了部分样品前处理  GB 5009.9-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淀粉的测定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 GBT5009.9-2008 《食品中淀粉的测定》、GBT5514-2008 《粮油检验 粮食、油料中淀粉含量测定》、GBT9695.14-2008 《肉制品 淀粉含量测定》  主要变化:  增加了低含量样品测定操作  增加了试剂空白测定  修改了第一法中的计算公式  增加了第三法 肉制品中淀粉含量测定  GB 5009.2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测定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GBT5009.22-2003《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 的测定》、GBT5009.23-2006《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测定》、GB5009.2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1和B1的测定》、GBT23212-2008《牛奶和奶粉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的测定 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GBT18979-2003《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光度法》、SN0339-1995《出口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检验方法》、SNT1664-2005《牛奶和奶粉中黄曲霉毒素M1、B1、B2、G1、G2含量的测定》、SNT1101-2002《进出口油籽及粮谷中黄曲霉毒素的检验方法》、SN0637-1997《出口油籽、坚果及坚果制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验方法 液相色谱法》、SNT1736-2006《进出口蜂蜜中黄曲霉毒素的检验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NYT1286-2007《花生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主要变化:  根据GB2761—2011的要求,增加了方法的适用范围  增加了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为第一法  增加了高效液相色谱-柱前衍生法为第二法  增加了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法为第三法  修改了酶联免疫法,并将方法名称更改为酶联免疫吸附筛查法  增加了免疫亲和柱以及酶联免疫试剂盒质量判定要求与方法  修改了测定组分为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化合物  GB 5009.24-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族的测定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 GB5413.37-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乳和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的测定》、GB5009.2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1和B1的测定》、 GBT23212-2008《牛奶和奶粉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检测法》和 SNT1664-2005《牛奶和奶粉中黄曲霉毒素 M1、B1、B2、 G1、G2含量的测定》  主要变化:  增加了方法适用范围   增加了对黄曲霉毒素 M 2 的检测   修改了酶联免疫法,并修改第三法名称为酶联免疫吸附筛查法   修改了液相色谱 - 质谱联用法   修改了液相色谱法的前处理方法   删除了免疫层析净化荧光分光度法。  GB 5009.25-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杂色曲霉素的测定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 GBT5009. 25-2003 《植物性食品中杂色曲霉素的测定》和SNT2483-2010《进出口粮谷中柄曲霉素含量检测方法 液相色谱法》  主要变化:  增加了液相色谱 - 串联质谱法  增加了液相色谱法  GB 5009.2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N-亚硝胺类化合物的测定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GBT5009.26-2003 《食品中N-亚硝胺类的测定》  主要变化:  将原方法中的填充色谱柱修改为毛细管色谱柱  将原方法中的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仪修改为气相色谱质谱仪  GB 5009.27-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苯并(a)芘的测定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 GBT5009.27-2003 《食品中苯并(a)芘的测定》、GBT22509-2008 《动植物油脂苯并(a )芘的测定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SCT3041-2008《水产品中苯并( a )芘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和 NYT1666-2008 《肉制品中苯并( a )芘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主要变化:  修改了方法的适用范围  修改了样品前处理方法  删除了荧光分光光度法与目测比色法  GB 5009.2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苯甲酸、山梨酸和糖精钠的测定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 GBT5009.29-2003《食品中山梨酸、苯甲酸的测定》和 GBT5009.28-2003《食品中糖精钠的测定》、GBT23495-2009 《食品中苯甲酸、山梨酸和糖精钠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GB21703-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乳和乳制品中苯甲酸和山梨酸的测定》、SNT2012-2007《进出口食醋中苯甲酸、山梨酸的检测方法 液相色谱法》、SBT10389-2004《肉与肉制品中山梨酸的测定》  主要变化:  增加了“多点校正”方法制作标准曲线  修改了样品前处理方法  删除了气相色谱法中填充柱色谱柱分离的内容  增加了气相色谱法中毛细管色谱柱分离的内容  GB 5009.3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9种抗氧化剂的测定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 GBT5009.32-2003 《油脂中没食子酸丙酯(PG)的测定》和 GBT23373-2009 《食品中抗氧化剂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与叔丁基对苯二酚( TBHQ)的测定》  主要变化:  增加了抗氧化剂的种类  增加了方法的适用范围  增加了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GB 5009.33-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 替 GB5009.33-2010 《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NYT1375-2007《植物产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NYT1279-2007 《蔬菜、水果中硝酸盐的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 SNT3151-2012 《出口食品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主要变化:  合并原第二法、第三法为第二法  增加了蔬菜、水果中硝酸盐的测定的紫外分光光度法  GB 5009.3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氰化物的测定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 GBT5009.36-2003 《粮食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的 4.4 氰化物、 GB/T5009.48-2003《蒸馏酒与配制酒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的 4.7 氰化物和 GBT8538-2008《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的4.45氰化物  GB 5009.8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维生素A、D、E的测定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 GBT5009.82-2003《食品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测定》、GB5413.9-2010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 A、D、E的测定》、GBT9695.26-2008 《肉与肉制品 维生素A 含量测定》、GBT9695.30-2008 《肉与肉制品 维生素E含量测定》、NYT1598-2008 《食用植物油中维生素E组分和含量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主要变化:  增加了“食品中维生素 E 的测定 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增加了“食品中维生素 D 的测定 液相色谱 - 串联质谱法”  增加了“食品中维生素 D 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修改了“食品中维生素 A 和维生素 E 的测定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修改了维生素 E 异构体的反相色谱分离条件,可同时分离测定 4 种生育酚异构体  删除了苯并芘内标定量法,改用外标法定量  删除了“比色法”测定维生素 A  GB 5009.83-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胡萝卜素的测定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 GB5413.35-2010《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β -胡萝卜素的测定》、GBT5009.83-2003 《食品中胡萝卜素的测定》和 NYT82.15-1988 《果汁测定方法β -胡萝卜素的测定》  主要变化:  增加了普通食品的前处理方法  增加了需要区分 α - 胡萝卜素、β - 胡萝卜素的色谱条件  修改了胡萝卜素的结果表达  GB 5009.85-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维生素B2的测定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GBT5009.85-2003 《食品中核黄素的测定》、GBT9695.28-2008 《肉与肉制品维生素B2 含量测定》、GBT7629-2008 《谷物中维生素 B2 测定》和 GB5413.12-2010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B2的测定》  主要变化:  增加了高效液相色谱法  删除了微生物法  GB 5009.87-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磷的测定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 GBT5009.87-2003 《食品中磷的测定》、GB5413.22-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磷的测定》、GBT22427.11-2008 《淀粉及其衍生物磷总含量测定》、GBT9695. 4 -2009 《肉与肉制品 总磷含量测定》、GBT18932.11-2002 《蜂蜜中钾、磷、铁、钙、锌、铝、钠、镁、硼、锰、铜、钡、钛、钒、镍、钴、铬含量的测定方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 )法》、GBT23375-2009 《蔬菜及其制品中铜、铁、锌、钙、镁、磷的测定》、NYT1018-2006 《蔬菜及其制品中磷的测定》、NYT1738-2009 《农作物及其产品中磷含量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SNT0446-1995《出口乳制品中磷的检验方法》、SNT0801.2-2011《进出口动植物油脂 第 2 部分:含磷量检测方法》中磷的测定方法。  主要变化:  删除重量法  GB 5009.89-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烟酸和烟酰胺的测定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 GBT5009.89-2003 《食品中烟酸的测定》、 GB5413.15-2010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种烟酸和烟酰胺的测定》和GBT9695.25-2008 《肉与肉制品 维生素PP含量测定》  主要变化:  调整了试剂顺序和格式  修改并细化了适用于不同食品种类的前处理方法(第一法)  增加了标准溶液浓度校正方法(第二法)  重新评估了检出限,增加了定量限  GB 5009.90-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铁的测定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 GB5413.21-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钙、铁、锌、钠、钾、镁、铜和锰的测定》、GBT23375-2009 《蔬菜及其制品中铜、铁、锌、钙、镁、磷的测定》、GBT5009.90-2003《食品中铁、镁、锰的测定》、GBT14609-2008 《粮油检测 谷物及其制品中铜、铁、锰、锌、钙、镁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GBT18932.12-2002 《蜂蜜中钾、钠、钙、镁、锌、铁、铜、锰、铬、铅、镉含量的测定方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GBT9695.3-2009 《肉与肉制品 铁含量测定》、NYT1201-2006 《蔬菜及其制品中铜、铁、锌的测定》中铁含量测定方法  主要变化:  增加了微波消解、压力罐消解和干法消解  增加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增加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删除分光光度法  GB 5009.9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钙的测定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 GBT5009.92-2003 《食品中钙的测定》、GB5413.21-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钙、铁、锌、钠、钾、镁、铜和锰的测定》、GBT23375-2009 《蔬菜及其制品中铜、铁、锌、钙、镁、磷的测定》、GBT14609-2008 《粮油检验 谷物及其制品中铜、铁、锰、锌、钙、镁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GBT14610- 2008 《粮油检验谷物及制品中钙的测定》、GBT9695.13-2009 《肉与肉制品 钙含量测定》和 NY82.19-1988 《果汁测定方法 钙和镁的测定》中钙的测定方法  主要变化:  增加了微波消解、压力罐消解  修改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和 EDTA 滴定法  增加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增加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GB 5009.9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赭曲霉毒素A的测定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 GBT23502-2009 《食品中赭曲霉毒素A的测定 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GBT25220-2010 《粮油检验 粮食中赭曲霉毒素A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光度法》、GBT5009.96-2003 《谷物和大豆中赭曲霉毒素A的测定》、SNT1746-2006 《进出口大豆、油菜籽和食用植物油中赭曲霉毒素A的检验方法》、SNT1940-2007 《进出口食品中赭曲霉毒素A的测定方法》和 SN0211-1993 《出口粮谷中棕曲霉毒素A的检验方法》  主要变化:  增加了第三法免疫亲和层析净化液相色谱 - 串联质谱法和第四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增加了适用范围并优化了提取方法  删除了免疫亲和柱层析净化荧光光度法  GB 5009.111-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及其乙酰化衍生物的测定  实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况:代替GB/T5009.111-2003《谷物及其制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测定》、GB/T23503-2009《食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测定 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SN/T1571-2005《进出口粮谷中呕吐毒素检验方法 液相色谱法》。  主要变化:  增加了方法的适用范围  增加了食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乙酰化衍生物的测定  增加了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 基于光电晶体管架构的X射线直接探测器研发成功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先进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材料界面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佳团队,中科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黄维团队,以及深圳先进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合作,首次将具有内部信号增益效应的异质结光电晶体管用于X射线直接探测器,实现了超灵敏、超低辐射剂量、超高成像分辨的X射线直接探测。相关研究成果以Ultrathin and Ultrasensitive Direct X-ray Detector Based on Heterojunction Phototransistors为题,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当前,X射线直接探测器多采用反向偏置二极管结构(图1a)。这类器件普遍缺乏内部信号增益效应或增益较低,这意味着没有足够的信号补偿方案来补充载流子复合过程中湮灭的电子-空穴对。因此,这类设备的光-电转化效率较低,且需要使用高质量和高度均匀的X射线光电导材料(Photoconductor)以保证有效的电子-空穴的产生和传输,这对探测器性能的进一步提升设定了难以突破的上限,也增加了材料、器件制备的复杂性和成本。   科研团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Advanced Materials, 31,1900763,2019),提出异质结X射线光电晶体管(Heterojunction X-ray Phototransistor)这一新型器件概念,首次将具有内部信号增益效应的异质结光电晶体管引入X射线直接探测。光电晶体管是三电极型光电探测器,其沟道载流子密度可通过调控栅压和入射光子进行有效调制,从而结合了晶体管和光电导的综合增益效应,如图1b所示。将这种高增益机制引入X射线探测器可以对光生电流进行放大,并使外量子效率远超过100%,进而实现超灵敏的X射线直接探测。本工作中,研究团队设计了由钙钛矿光电导材料与有机半导体沟道材料组成的异质结光电晶体管,实现了高效的X射线吸收,获得了快速的载流子再注入与循环,导致高效的载流子产生、输运与巨大的信号增益效应,使X射线直接探测灵敏度达到109μCGyair-1cm-2(图2c),最低可检测剂量率低至1 nGyair s-1。同时,探测器具有较高的成像分辨率(图2e)——X射线成像调制传递函数(MTF)在20%值下显示每毫米11.2线对(lp mm-1),成像分辨率高于目前基于CsI:Tl的X射线探测器。   高增益异质结X射线光电晶体管为高性能X射线直接探测与成像开辟了新机遇,并体现出超灵敏、超低检测限、高成像分辨率、轻量、柔性(图2d)、低成本等优点,在医学影像、工业检测、安检安防、科学设备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成果将激发科研人员开发各种高增益器件以实现直接探测不同类型高能辐射的研究动力。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等的资助。图1.a、传统X射线探测器中,间接探测(左)使用闪烁体材料与光电二极管可见光探测器相互集成,X射线通过闪烁体材料转换为可见光,可见光由光电二极管探测器探测;直接探测(右)使用如非晶硒等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吸收X射线后直接产生电子-孔穴对,在半导体材料上施加高电场,分离和收集电子-空穴对;b、X射线光电晶体管结构,异质结中电子-空穴对产生(1)、分离(2)、电子捕获/空穴注入(3)和空穴再循环(4)产生高增益效应的过程图示图2.a、X射线光电晶体管器件结构;b、X射线探测的时间响应;c、X射线辐照下探测器灵敏度随栅压的变化关系;d、柔性X射线光电晶体管器件;e、金属光栅的光学显微照片(上)与X射线成像图(下),scale-bar为200微米;f、X射线光电晶体管的MTF曲线
  • 技术线上论坛| 6月9日《如何利用He+离子辐照技术增强自旋电子学器件在原子尺度上的性能》
    [报告简介]法国Spin-Ion Technologies公司(中文注册名——旋离科技® )开发了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样品处理技术——对已制备的器件进行He+离子辐照,该技术可以在原子尺度上调控并提升磁性薄膜的磁性能。运用轻离子技术,通过低能量转移,可实现原子间替换的控制。其核心是改变微观结构来调控相应的磁学性质。该技术也可以在不需要物理刻蚀的条件下,通过掩模实现磁特性的横向调制。在本次报告中,将会展示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利用离子辐射来优化下一代自旋电子器件的性能提供了解决方案,包括控制界面各向异性、磁化、DMI、增强畴壁和斯格明子移动,降低SOT器件的临界电流和降低自旋转矩纳米振荡器(STNO)的线宽。报告将展示新的设备“Helium-S® ” 是如何实施上述的技术方案,这是一台体型小巧且快速的He+离子束工具,它能够在1英寸的晶片上提供1-30 keV的离子能量。[直播入口]您可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QuantumDesign官方视频号,届时观看直播,无需注册!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刻观看直播![报告时间]2022 年 6月 9 日 15:30—16:30 [主讲人介绍]Dafiné Ravelosona博士,致力于实验凝聚态物理的研究,目前是法国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研发总监,在巴黎萨克雷大学的“法国巴黎纳米科学与技术中心(C2N)”担任副总监并负责管理纳米电子学部门。他在具有垂直各向异性的磁性薄膜和器件中的畴壁动力学和自旋输运方面,以及使用离子辐照的磁性材料加工和自旋电子器件方面拥有超过20年的研究经验。同时,他也是两家初创公司的创始人,包括2017年成立的Spin-Ion Technologies公司(中文注册名——旋离科技® ),他担任CEO-CTO,该公司正在研发一种基于离子束的新型加工工艺,用以提高MRAM材料的结构性能。在这些年间,Dafiné Ravelosona博士共获得了大约10个创新奖项。 Dafiné Ravelosona博士于1995年在巴黎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2004至2005年间,他受邀成为硅谷的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HGST)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期间,他个展示了用化电流切换垂直纳米磁体这一技术。技术线上论坛:https://qd-china.com/zh/n/2004111065734
  • 卫生部:食用辐照食品不会致癌
    据新华社电 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食品安全评估预警处处长李泰然4日指出,应用规定剂量辐照的食品是安全的。   李泰然说,国际上数十年的辐照食品安全性试验表明,食用辐照食品对生长、繁殖、寿命无不良影响,且无致癌、致畸、致突变性。至今尚未发现因辐照产生的有害物质。中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在食品加工处理中应用辐照技术,较早广泛使用的就是调料包,因为如果不经过辐照处理,其中的微生物指标很难达标。   根据规定,辐照食品在包装上必须贴有卫生部制定的辐照食品标志。同时,从事食品辐照加工的单位必须取得食品卫生许可、新研制辐照食品品种的审批等内容。   另据了解,卫生部已将《辐照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列入修订计划,废除其中与《食品安全法》不一致的内容,明确辐照食品风险评估制度。   新闻背景   “杞人忧钴”群众“避难”   6月7日,开封市杞县利民辐照中心辐照装置运行时货物意外倒塌,导致钴60放射源被卡住,无法安全放置。6月14日,由于长时间照射,接受辐照加工的辣椒粉自燃。   7月12日开封市政府召开发布会通报相关情况。   7月17日有谣传称辐照中心钴60将爆炸,致使许多群众逃离家乡,外出“避难”。当地政府随后召开新闻发布会,专家出面辟谣,大部分群众返家。
  • X射线检查的新标杆!多功能X射线检查设备
    前言当前产品的功能愈加丰富,对精度要求也逐步提高,所以出货检查和故障失效分析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从外观到内部,这些检查对于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十分重要。 对从外观无法检测到的内部结构检测,X射线检查设备十分有效。使用X射线辐照检查对象,并将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形成图像,能够非破坏地进行检测。 与传统设备相比,岛津最新的Xslicer SMX-1010 系列微焦点X射线检查设备的图像质量和可操作性实现了显著提升。 图1Xslicer SMX-1010外观图 优势• 新的HDR过滤器特性使观察不同厚度和材料的对象更容易• 利用新的图像处理和高分辨率探测器在宽视野内清晰的透视图像• 快速和简单的三维分析与新的改进的CT操作 Xslicer SMX-1010特点 Xslicer SMX-1010主要规格 表1. 主要规格 1、能够获取高画质图像的设备• 搭载150万像素新型X射线检出器,可获得高分辨率图像。• 标配HDR功能。即使工件的厚度与材质不同,一次拍摄即可获得对比度清晰的图像,从而提高气泡等缺陷的可视性。 2、大幅缩短检查时间• 操作性能大幅度提升,简化从工件更换到观察的流程。• 可通过提升检出器的读取速度与载物台的移动速度,大幅削减生产节拍中的检查时间。 3、集3D分析的多样化功能为一体• 使用选配的CT功能,不仅可进行透视检查,还可进行三维分析。较准作业实现自动化,任何人都可轻松完成CT拍摄。• 全景拍摄功能,最大可获取3200万像素X射线透视图像,一张图片即可完成基板等整件大工件的检查。 Xslicer SMX-1010系列机拍摄的透视图 1、HDR高对比度透视片式电阻的透视图像如图2所示。经过HDR功能处理后,图像中焊料内部的空洞很明显。通过HDR功能处理,可以在同一张图片中以高对比度同时观察到透明度好和差的部分。 图2 实装板上片式电阻透视图左图:无HDR效果 右图:HDR效果 此外,使用铝线的功率IC的透视图如图3所示。周围的密封树脂和铝线由于比重接近,对比度低,原本使用X射线不易观察,但通过HDR处理,清晰可见。 图3 功率IC透视图像——铝线左图:整体图 右图:局部放大图 2、探测器倾斜的透视观察将探测器倾斜,进行透视观察。图4为BGA的斜透视图像,图5为通孔的斜透视图像。在BGA的斜透视图像中,可以看到一个结构异常的焊球。 图4 BGA的倾斜透视图像 图5 通孔倾斜透视图像 3、高分辨率探测器在高配机型中使用300万像素的高分辨率探测器,可以晰度地观察产品的内部结构。 图6为铝压铸件透视图,图7为GFRP透视图。压铸件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内部砂眼。此外,GFRP可以精细地观察纤维的趋向。 图6 小型铝压铸件透视图像 图7 GFRP透视图像 自动运行功能自动连续透视拍摄功能(教学功能和步进功能)减轻了作业员的负担,缩短了检查时间。下图是教学功能示意。图8为教学功能检查结果画面和透视图像。教学功能是自动拍摄预先登记的检查点的功能。作业员可以通过选择每个检查位置的OK(●),NG(●)和保留(●),将有缺陷的点位反馈到制造部门。 图8-A 教学功能检查结果画面8-B 2号检查点 8-C 3号检查点8-D 5号检查点 8-E 7号检查点 选购项:CT3维分析功能CT功能可用于观察复杂的内部结构并解析内部缺陷,而透视图像无法满足3维分析的要求。 XslicerSMX-1010可通过加装CT单元,进行三维分析。 图9为QFP封装IC的三维显示图像(左图)和放大的断面图像(右)*1。图9 QFP封装IC左图:无HDR效果 右图:HDR效果 图10为USB插头的三维效果图像(左图)和端子的角度测量结果(右图)*1。测量端子弯曲角度,可以将其与设计值进行比较。 图10 USB插头左图:无HDR效果 右图:HDR效果 图11为树脂插头的断面图像(左图)和缺陷分析结果(右图)*1。如果空洞作为缺陷,红色代表大尺寸,蓝色代表小尺寸。 图11 树脂插头左图:无HDR效果 右图:HDR效果 总结岛津最新的Xslicer SMX-1010系列微焦点X射线检查设备,使用高分辨率探测器和HDR处理可获取高品质图像。简单易用的UI和人性化设计使每位操作员都在轻松操作的同时,降低了检查作业量。 利用CT的三维观察,可以无损地分析被检查物体内部的复杂结构。 现在的产品,功能逐渐加强,结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X射线检查成为安全性和可靠性必不可少的检测手段。 岛津Xslicer SMX-1010可以用于与产品质量相关的生产环节! 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冷冻电子显微学与结构生物学
    冷冻电子显微学近年来在电子显微镜的硬件设备及结构解析的软件算法等方面取得了多个重要的技术突破, 正在成为结构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 为越来越多的生物学研究者所重视. 冷冻电子显微学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它所具备的一些独特优势和发展方向, 同时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 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促进.   近期来自清华大学生科院的王宏伟发文介绍了冷冻电子显微学的研究现状及面临的技术挑战, 并提出未来可能实现结构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不同尺度的研究在冷冻电子显微学技术上融合的新方法.   结构生物学是 20 世纪后半叶, 尤其是在 80~9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重要学科. 通过对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及其复合体)的三维空间结构的测定, 结构生物学可以在微观尺度上精确地描述复杂生物大分子的形状, 原子与分子组合方式, 及其表面带电、亲疏水等物理性质, 从而为生物大分子发挥生物学功能的机理提供关键的解释. 进入 21 世纪以来, 结构生物学研究的技术手段日益成熟, 在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各个分支领域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至今为止, 国际蛋白质结构数据库中的结构数据已经超过 100000, 其中绝大部分结构由 X 射线晶体学及核磁共振波谱学解析而来.   近年来, 技术的进步使得结构生物学新的研究手段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2013 年 12 月份发表在Nature 上的利用冷冻电子显微学解析获得 TRPV1 原子分辨率结构的两篇文章, 在结构生物学领域造成了巨大的反响.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程亦凡研究组与 Julius 研究组合作, 利用冷冻电子显微学技术首次获得了 300 kD膜蛋白 TRPV1的 3.4 Å 分辨率的三维结构, 并建立了该分子的原子模型.   其实在过去的几年间, 已经有若干工作报道了利用冷冻电子显微学解析病毒、蛋白酶体复合物、核糖体等近原子分辨率模型. 这些工作的里程碑式意义在于: 高分辨率结构解析过程不需要生长三维晶体, 样品用量非常少, 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同时获得多个复合体状态的三维结构. 短短一年里, 冷冻电子显微学技术作为直接解析生物大分子原子分辨率结构的技术手段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事实上, 电子显微学是结构生物学研究中的老兵. 该技术自从 20 世纪 50~60 年代以来, 一直在研究细胞、 亚细胞及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研究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揭示了很多重要的细胞内精细结构. 在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方面, 该技术采取与 X 射线晶体学及核磁共振波谱学迥然不同的原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逐渐建立了成熟的图像处理及分析算法, 成为结构研究的一种独特技术手段. 近 10 年来, 该领域的日臻成熟以及科研团队的扩大更快地催生了冷冻电子显微学成像技术与结构解析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自从 2008 年以来, 冷冻电子显微学已经连续获得多种生物大分子复合体的原子分辨率结构, 而且高分辨率结构的解析速度正在呈现迅速上涨的趋势。   冷冻电子显微学从 20 世纪中叶开始, 经历了 80年代到 90 年代的技术方法建立时期, 21 世纪初的技术成熟期, 在过去的两年里发生了革命性的技术进步, 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结构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者如何抓住这个契机, 如何尽快适应新的局面, 掌握新的技术, 充分发挥该技术的优势从而更加更深入地研究生命现象, 将是未来几年里的一个主题. 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等众多领域的研究者们必将在未来冷冻电子显微学的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成为该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与成熟的重要力量.   冷冻电子显微学领域研究者们则需要以主动开放的态度吸引其他领域研究者的合作, 并积极迎接来自更多领域研究者的挑战, 保持并发展自己的技术特长, 站在技术发展的制高点上选准研究方向, 始终在冷冻电子显微学的技术前沿上开疆拓土.   原文检索:   王宏伟. 冷冻电子显微学在结构生物学研究中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 2014, 44: 1020&ndash 1028   Wang H W.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 of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in structural biology. SCIENTIA SINICA Vitae, 2014, 44: 1020&ndash 1028 doi: 0.1360/052014-140
  • 科学家辐照缺陷影响热离子发电器件石墨烯电极功函数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所在辐照缺陷影响热离子发电器件石墨烯电极功函数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材料薄膜领域期刊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上。   石墨烯作为微型堆热离子发电器件电极涂层材料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能够显著提升电极表面的电子发射能力。热离子发电器件在服役过程中,电极材料将面临高能粒子的辐照作用,早期的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表明,在石墨烯内部辐照诱导的缺陷类型主要是Stone-Wales缺陷、掺杂缺陷和碳空位等。缺陷的产生将会影响电极间隙内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在石墨烯表面的吸附性质,进而改变石墨烯涂层的电子发射性能(功函数)。   针对上述问题,科研人员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在原子尺度上研究了缺陷石墨烯表面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吸附和迁移行为。研究结果表明:(1)石墨烯表面缺陷位点作为陷阱对金属原子具有捕获作用,Stone-Wales缺陷和碳空位缺陷附近的金属原子扩散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在掺杂B或O的石墨烯表面,金属原子迁移势垒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2)Stone-Wales缺陷、碳空位缺陷及掺杂石墨烯的表面功函数均显著增加,电子发射能力明显降低,这主要归因于电偶极子形成概率的降低以及金属内聚能的增加。本研究工作为石墨烯涂层材料在反应堆热离子发电器件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上述研究工作理论计算部分在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完成。图1 热离子能量转换示意图图2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在原始和含氧缺陷石墨烯表面的迁移行为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