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农业遥感用多相机

仪器信息网农业遥感用多相机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农业遥感用多相机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农业遥感用多相机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农业遥感用多相机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农业遥感用多相机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农业遥感用多相机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农业遥感用多相机相关的解决方案。

农业遥感用多相机相关的资讯

  • 黑龙江省再添3家中科院科学家工作室 涉及农业遥感监测
    近日,黑龙江省科技厅公布了2023年第一批新备案的3家黑龙江省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工作室,均来自农业领域。中科院的“最强大脑”与龙江黑土特色紧密结合,将推动黑龙江省在寒地早粳稻分子育种、农业遥感监测、延长玉米深加工产品产业链等领域开展开创性研究,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此次新备案的3家科学家工作室分别是依托省农科院绥化分院建立的中国科学院方军寒地早粳稻遗传资源改良工作室,依托黑龙江伊品新材料有限公司建立的中国科学院温廷益合成生物学工作室,依托齐齐哈尔市依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立的中国科学院吴骅农业遥感工作室。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方军说,建立中国科学院寒地早粳稻遗传资源改良工作室,可以支持绥化分院进行寒地早粳稻遗传资源改良工作,精准挖掘早粳稻有利基因,筛选出一批重要资源,并进行保护、利用,进一步丰富寒地粳稻育种的亲本遗传资源和优异基因资源,完善寒地水稻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体系,加快黑龙江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的培育。   “温廷益研究员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合成机制、菌种创新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我们合作已久,通过他的技术研发和指导,伊品新材料以玉米为原料,生产尼龙56切片新产品,有效延长了玉米深加工产业链。产品在新能源汽车和民用丝领域得到推广。”黑龙江伊品新材料有限公司新材料研发负责人郭小炜介绍,“此次成立工作室后,双方将深入挖掘和开拓戊二胺和尼龙5x在民用纺织、工程塑料、特种聚氨酯、水性涂料等领域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吴骅农业遥感工作室则依靠吴骅及其团队的技术力量,获取黑土卫星与无人机多模态遥感数据、作物生长状况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建立遥感监测模型。为开展黑土保育与养护、提升农业信息化与智慧化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黑龙江省对外科技合作中心(黑龙江省院士工作服务中心)副主任冉东升介绍,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共有中科院科学家工作室88家,通过科研技术联合攻关,推动了一批中科院高端科技成果在黑龙江省落地转化,培养了高水平科技人才,推动了黑龙江省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
  • 农业农村部:《食用菌中粗多糖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等74项农业行业标准发布
    《畜禽品种(配套系) 澳洲白羊种羊》等74项标准业经专家审定通过,现批准发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自2023年8月1日起实施。标准编号和名称见附件。该批标准文本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可于发布之日起2个月后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http://www.aqsc.org)查阅。特此公告。附件:《畜禽品种(配套系) 澳洲白羊种羊》等74项农业行业标准目录农业农村部2023年4月11日相关标准如下:序号标准编号及标准名称代替标准号1NY/T 129-2023 饲料原料 棉籽饼NY/T 129-19892NY/T 1676-2023 食用菌中粗多糖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NY/T 1676-20083NY/T 2316-2023 苹果品质评价技术规范NY/T 2316-20134NY/T 4326-2023 畜禽品种(配套系)澳洲白羊种羊5NY/T 4327-2023 茭白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6NY/T 4328-2023 牛蛙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7NY/T 4329-2023 叶酸生物营养强化鸡蛋生产技术规程8NY/T 4330-2023 辣椒制品分类及术语9NY/T 4331-2023 加工用辣椒原料通用要求10NY/T 4332-2023 木薯粉加工技术规范11NY/T 4333-2023 脱水黄花菜加工技术规范12NY/T 4334-2023 速冻西兰花加工技术规程13NY/T 4335-2023 根茎类蔬菜加工预处理技术规范14NY/T 4336-2023 脱水双孢蘑菇产品分级与检验规程15NY/T 4337-2023 果蔬汁(浆)及其饮料超高压加工技术规范16NY/T 4338-2023 苜蓿干草调制技术规范17NY/T 4339-2023 铁生物营养强化小麦18NY/T 4340-2023 锌生物营养强化小麦19NY/T 4341-2023 叶酸生物营养强化玉米20NY/T 4342-2023 叶酸生物营养强化鸡蛋21NY/T 4343-2023 黑果枸杞等级规格22NY/T 4344-2023 羊肚菌等级规格23NY/T 4345-2023 猴头菇干品等级规格24NY/T 4346-2023 榆黄蘑等级规格25NY/T 4347-2023 饲料添加剂 丁酸梭菌26NY/T 4348-2023 混合型饲料添加剂 抗氧化剂通用要求27NY/T 4349-2023 耕地投入品安全性监测评价通则28NY/T 4350-2023 大米中2-乙酰基-1-吡咯啉的测定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29NY/T 4351-2023 大蒜及其制品中水溶性有机硫化合物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30NY/T 4352-2023 浆果类水果中花青苷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31NY/T 4353-2023 蔬菜中甲基硒代半胱氨酸、硒代蛋氨酸和硒代半胱氨酸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32NY/T 4354-2023 禽蛋中卵磷脂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33NY/T 4355-2023 农产品及其制品中嘌呤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34NY/T 4356-2023 植物源性食品中甜菜碱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35NY/T 4357-2023 植物源性食品中叶绿素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36NY/T 4358-2023 植物源性食品中抗性淀粉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37NY/T 4359-2023 饲料中16种多环芳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38NY/T 4360-2023 饲料中链霉素、双氢链霉素和卡那霉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39NY/T 4361-2023 饲料添加剂 α-半乳糖苷酶活力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40NY/T 4362-2023 饲料添加剂 角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41NY/T 4363-2023 畜禽固体粪污中铜、锌、砷、铬、镉、铅汞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42NY/T 4364-2023 畜禽固体粪污中139种药物残留的测定 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43NY/T 4365-2023 蓖麻收获机 作业质量44NY/T 4366-2023 撒肥机 作业质量45NY/T 4367-2023 自走式植保机械 封闭驾驶室 质量评价技术规范46NY/T 4368-2023 设施种植园区 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设计规范47NY/T 4369-2023 水肥一体机性能测试方法48NY/T 4370-2023 农业遥感术语 种植业49NY/T 4371-2023 大豆供需平衡表编制规范50NY/T 4372-2023 食用油籽和食用植物油供需平衡表编制规范51NY/T 4373-2023 面向主粮作物农情遥感监测田间植株样品采集与测量52NY/T 4374-2023 农业机械远程服务与管理平台技术要求53NY/T 4375-2023 一体化土壤水分自动监测仪技术要求54NY/T 4376-2023 农业农村遥感监测数据库规范55NY/T 4377-2023 农业遥感调查通用技术 农作物雹灾监测技术规范56NY/T 4378-2023 农业遥感调查通用技术 农作物干旱监测技术规范57NY/T 4379-2023 农业遥感调查通用技术 农作物倒伏监测技术规范58NY/T 4380.1-2023 农业遥感调查通用技术 农作物估产监测技术规范 第1部分:马铃薯59SC/T 1135.8-2023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 第8部分:稻鲤:(平原型)60SC/T 1168-2023 鳊61SC/T 1169-2023 西太公鱼62SC/T 1170-2023 梭鲈63SC/T 1171-2023 斑鳜64SC/T 1172-2023 黑脊倒刺鲃65SC/T 1174-2023 乌鳢人工繁育技术规范66SC/T 2001-2023 卤虫卵SC/T 2001-200667SC/T 3058-2023 金枪鱼冷藏、冻藏操作规程68SC/T 3059-2023 海捕虾船上冷藏、冻藏操作规程69SC/T 3060-2023 鳕鱼品种的鉴定 实时荧光PCR法70SC/T 3061-2023 冻虾加工技术规程71SC/T 4018-2023 海水养殖围栏术语、分类与标记72SC/T 6106-2023 鱼类养殖精准投饲系统通用技术要求73SC/T 9443-2023 放流鱼类物理标记技术规程74SC/T 9444-2023 水产养殖水体中氨氮的测定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
  • 农业生产情况的遥感监测:机遇与挑战
    利用遥感方法,可以对地面上的农作物生长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监测和分析。所获得的作物信息有助于粮食安全早期预警,为作物种植管理和贸易决策提供有效支撑。然而在技术层面上,如何用定量和客观的方法来提升农情监测信息的可靠性,仍然极富挑战。在近期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的综述文章中,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对地观测组织全球农业监测旗舰计划(GEOGLAM)联合主席吴炳方研究员团队(以下简称CropWatch团队),联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比利时法兰德斯技术研究院、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和俄罗斯科学院空间研究所的相关研究人员系统总结了遥感农情监测中作物长势、面积、产量等信息的监测方法,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提升农情信息定量化的实现途径和解决地面数据制约农情监测的众源数据方案,并主张发布农情信息需要避免利益冲突。监测作物长势在现有的农情监测系统中,常使用植被指数来评价大区域尺度下作物的综合生长活力,并通过对植被指数当前值与历史值的差异比较,来评价作物长势的好坏。然而,年际间的物候变化、作物轮作休耕现象,以及植被指数饱和等问题,均会导致作物长势监测信息的偏差。因此,作者指出,在作物长势监测时,需要结合物候差异、轮作和休耕等信息对作物长势信息进行订正,以降低作物长势监测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如何将遥感监测得到的长势信息转化为作物的苗情等级,还缺乏统一的标准,作物长势评估的定量化方法也尚待建立。监测胁迫信息干旱、病虫害等胁迫因素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对其进行监测有利于及时发出预警和指导农业生产管理。在旱情监测领域,目前用于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监测的指标不胜枚举,但是部分旱情指数混淆了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的表征意义——事实上,通过适当的农田管理措施,如灌溉等,可有效缓解气象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将二者混淆不利于对真实旱情的把握。因此,对于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需要研制不同的监测指标。另一方面,干旱指标划分的旱情严重程度与作物实际受旱程度存在偏差,如何将干旱指数反映的旱情转化为作物的实际受旱程度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在病虫害监测方面,虽然已有众多遥感指标用于对病虫害的胁迫程度进行表征,但是这些指标都依赖先验知识来确定病虫害的类型。高光谱数据可以反映叶片生化成分及其变化,是养分胁迫和病虫害胁迫监测的有效数据源。然而当前高光谱卫星时间分辨率低、幅宽窄,在大区域业务化监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需要发展高时间分频率、专注于养分胁迫和病虫害敏感谱段的传感器,以提升养分胁迫和病虫害遥感监测的能力。监测作物产量作物产量预测是农情遥感监测的核心内容,也是用户最关注的农情信息。要完成这一预测,需要通过遥感监测掌握两类信息:特定作物的种植面积,以及该种作物的单产。要了解某种作物的种植面积,首先需要在遥感数据中实现作物分类。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自动分类方法的逐渐应用,作物分类方法也日臻完善,为全球尺度的作物分类制图提供了可能。然而当前方法都高度依赖地面调查样本,当样本量不足时,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未来,还需要发展不依赖样本的结构化作物精准识别方法,如CropWatch团队研制的水稻“淹水期-移栽期”光学植被指数和微波后向散射系数显著变化相耦合的方法,实现了南亚和东南亚10m水田的精准提取。此外,还应当发展完善分类模型中的时间和空间迁移学习方法,以减少作物分类模型对地面数据的依赖性。融合水稻关键物候期光学植被指数和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强度变化的东南亚和南亚的10m分辨率水稻分布图在种植结构复杂的区域,作物精准识别仍面临挑战,不可能一味通过提高卫星遥感数据的分辨率来实现大范围作物分布的提取。而将遥感监测获得的耕地种植成数与众源数据监测的作物分类成数相结合,可以更为高效可行地解决农田破碎区、作物种植结构复杂区的作物种植面积监测难题,可以满足全球作物种植面积监测时效性高等运行化的需求。作物单产监测则是农情遥感监测的难点。当前的作物单产预测方法可以归纳为:①基于农气信息、关键植被指数和微波特性的统计回归方法;②基于作物生长过程的物理模型法;③生物量和收获系数结合的半经验法;④以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为主的数据驱动的预测方法。作物单产预测模型(a.统计回归法,b.生物量与收获指数法,c.作物生长模型,d.数据驱动方法)然而,由于影响作物单产的要素众多,且要素之间相互关联,产量的形成和波动涉及复杂的生物、物理和化学过程,导致作物单产预测仍然是当前农情监测的最薄弱环节,原因是目前所使用的参数、指标和方法并不能完全解释作物单产的决定因素。未来,还需要发展新的传感器来预测作物单产,特别是在光学、微波、热红外监测的基础上,开展作物几何结构的观测,发展新的作物单产预测方法。农情监测:挑战与机遇在农情监测领域,实地观测数据和区域专家知识的缺乏,会显著降低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导致相关决策的误判。实地观测数据因费时、费力、可获得性差,一直制约着农情监测的发展。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其内嵌的传感器越来越丰富,众源大数据有望弥补地面调查数据不足的问题。CropWatch团队基于智能手机开发的GVG众源信息采集APP,通过耦合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了带有位置标签的作物类型、灌溉类型信息的高效感知;同时通过融合计算机视觉方法,发展了可用于作物单产快速采集的技术,通过计算穗数、每穗的籽粒数和千粒重等参数,实现了小麦/水稻单产的无损化精确观测,显著提升了地面调查数据的采集效率。基于智能手机、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的小麦单产无损获取此外,虽然卫星观测数据美丽又客观,但是通过专家分析得到的信息往往包含利益导向。因此,综述作者明确主张发布农情信息需要避免利益冲突,用户也需要使用不同的信息源以避免无意识地被误导。为了减少农情监测的主观影响,CropWatch团队允许用户参与到农情监测信息分析的全过程,最大程度的确保了结果的客观性和透明度,避免了信息的偏差对决策的干扰。当然,最好的方式是用户有自己的农情监测系统。但受开发和维护成本以及技术的限制,这对大多数用户来说都很难实现。为此CropWatch以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方式开放了所有组件和功能供用户调用。莫桑比克农业和农村发展部通过调用相关功能,实现了整个国家的农情监测。这一实践被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评为2020年最佳农村解决方案之一,也是2022年联合国“南南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案例。上述成果得到了科技部政府间国际合作重点项目“GEOGLAM框架下的先进农情监测方法”和中科院地球大数据A类先导专项课题“一带一路资源调查与评估”等项目的支持。
  • 农业农村部发布74项行业标准 多项与检验检测方法有关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664号公告,公告称,《畜禽品种(配套系) 澳洲白羊种羊》等74项标准业经专家审定通过,现批准发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自2023年8月1日起实施。  该批标准文本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可于发布之日起2个月后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http://www.aqsc.org)查阅。 本次发布的74项农业标准中有70项为首次制定,标准内容包含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农产品分类及术语、等级规格、检验检测方法和遥感监测系列标准等。74项标准中有18项为检验检测相关标准,检测方法涉及的仪器有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实时荧光 PCR等。遥感监测系列标准也将于8月1日实施,如NY / T 4373-2023《面向主粮作物农情遥感监测田间植株样品采集与测量》、NY/T4376-2023《农业农村遥感监测数据库规范》、NY/T4377-2023《农业遥感调查通用技术农作物雹灾监测技术规范》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pdf
  • 2018年高光谱遥感技术应用研讨会通知
    2018.05.14~15 北京 第二轮通知高光谱遥感技术能够有效探测和精细识别观测目标的光谱特性,对遥感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和应用迅猛发展,高光谱遥感的相关研究逐步向更高层次的光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多维集成方向发展,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并广泛应用于遥感科学、辐射定标、农业遥感、环境遥感、林业监测、地质勘查、土壤遥感、水体遥感、大气科学、材料研究以及伪装识别等众多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在解决高光谱遥感信息机理、图像处理和多学科应用中的世界性难题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开创了高光谱遥感在农业、地矿、环境、文物保护等多领域的成功应用,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赞誉,也使得我国在国际高光谱遥感学科发展方面始终处于国际前沿,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SOC公司和SEI公司是全球优秀的光谱测量设备领导者,与美国NASA、NIST、JPL、LMT、DOD、U.S.Navy等世界一流遥感相关单位有数十年的合作,在业界获得了高度认可。北京安洲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美国SOC公司和美国SEI 公司在中国区的总代理和技术服务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美国SEI公司、美国SOC公司,合作举办2018年度高光谱遥感技术交流培训及应用研讨会,旨在探讨高光谱技术的多元应用方向和热点,提升广大科研人员的光谱测量和光谱数据处理水平,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一个业界同行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会议期间,我们将发布并展示最新的SEI高端产品,指导高光谱仪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使用技巧、数据处理与分析、高光谱技术的应用以及最新的技术进展;同时,还有高光谱领域的专家为大家做应用专题报告,以促进不同领域学者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借鉴。 一、会议主办方: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美国SEI公司、美国Esri公司北京安洲科技有限公司二、会议时间:2018年5月14日-15日 三、会议地点: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奥运园区A501四、专家报告报告时间报告题目报告人5月14日 全天9:00-9:45作物长势与病虫害监测黄文江 研究员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9:45-10:30SEI最新产品发布与展示Maurice A. KashdanHead of Marketing/SPECTRAL EVOLUTION10:30-10:50茶歇(合影)10:50-11:50高光谱遥感环境污染监测研究进展田庆久 教授南京大学11:50-12:00仪器体验Maurice A. KashdanHead of Marketing/SPECTRAL EVOLUTION12:00-13:40午餐及午休13:40-14:40遥感指数设计新探索陈晋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14:40-15:25作物表型遥感技术研究进展杨贵军 北京农林科学院15:25-15:40茶歇15:40-16:25高光谱遥感预处理方法研究高海亮 研究员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16:25-17:00多源遥感数据获取与实践方墨人 经理北京安洲科技有限公司17:00-17:30ENVI高光谱处理最新进展和应用 邓书斌Esri中国遥感事业部5月15日 上午9:00-9:45测绘地物波谱本底数据库研究进展肖青 研究员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9:45-10:30植被光谱知识库与植被参量遥感定量反演柳钦火 研究员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10:15-10:30茶歇10:30-11:00仪器演示与操作培训吴瑞强 技术工程师北京安洲科技有限公司五、会议联系人:邮箱:service@azup.com.cn 六、参会须知1. 签到:8:30开始,参会人员签到,我们可以提供参会确认函,以便报销使用。2. 食宿安排 :免费提供5月14日午餐;其他食宿自理。七、参会登记表单位及部门电话 /手机姓名邮箱参会人数兴趣与方向是否需要午餐14日 是 否需解决的问题如有请填写注:1.请在5.10日前提交至service@azup.com.cn,以便安排会场。
  • 高光谱遥感技术 给土壤做“CT扫描”
    在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之下,农业升级的核心价值不在于人或技术,而是土地价值。土地的平整与否、集约程度,决定着机械化应用比例。标准化生产程度越高,越能提升土地生产效率,降低农户生产成本。也因此,先进的管理方式或技术手段所要做的是,去发掘出土地的最大价值。麦飞科技利用遥感技术,辅助农业生产,包括帮助农户精准施肥打药、农田病虫害探测防治、产量预测等软硬件一体化技术。麦飞科技通过高光谱遥感监测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农田病虫害的实时精准探测,农药喷洒的精准控制,极大改善了因农户仅凭经验而导致的农药过量喷洒问题。利用农业遥感技术,通过监测土壤性质、农作物的生产过程,面向种粮大户、合作社、农场、粮食品牌商等,售卖一套技术解决方案。“相当于是对农田做了一次CT扫描,形成一张农田热力图谱,告诉农户不同农田位置生产参数的好与坏,例如病虫害的分布位置和分布轻重程度。如果农户想追加施肥,根据农作物的长势差异和茎叶含氮量的指标高低,在农田不同位置进行差异化施肥方案。”麦飞科技创始人宫华泽介绍道,这背后的核心逻辑是帮农户优化种植成本、生成利润。想了解高光谱更多信息,请关注仪器信息网“第十一届光谱网络会议(简称iCS2022)”,7月22日高光谱专场(光谱新技术与新方法三)。麦飞科技是一家拥有国际化技术背景、互联网基因、专注于智慧农业领域的AI大数据公司。公司创始于2016年。核心技术源于中科院遥感所十余年的创新科研积累。公司初创成员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阿里巴巴、甲骨文、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欧洲空中客车集团等国内外知名团队。
  • 美国SOC与我司在国家遥感中心举办高光谱成像交流会
    美国SOC公司与我司合作,在国家遥感中心精准农业应用业务部、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遥感技术部举办高光谱成像技术交流会。此次来访的Michael先生介绍了SOC公司在高光谱成像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并就SOC公司的SOC700系列高光谱成像光谱仪与参会专家进行了详细的技术交流。  国家遥感中心精准农业应用业务部、遥感技术部主要业务与研究方向包括:植被定量遥感机理研究、农业遥感应用、生态遥感应用、农业立体污染监测等。本次会议有多位专家与学生参加,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  SOC710VP便携式可见-近红外成像光谱仪的光谱范围为400-1000nm,在精准农业、林业、矿业、环境科学和海洋学等应用领域内,都是非常理想的高光谱成像系统;SOC710VP具有高性能、超便携、坚固耐用等特点;12-bit动态范围的CCD和精确的出厂标定保证了高质量光谱数据的获取。由于全新的设计,不需要沉重耗电的扫描云台,重量仅3公斤,可以安装在三脚架上进行测量,非常便于野外实验。  美国Surface Optics Corporation(SOC)成立于1978年,专门从事表面光学特征研究和表面光学仪器的开发。在过去三十多年里SOC一直和政府和军事部门进行测量合作,并开发了一个广泛的用于各种材料的光学测量数据库。SOC的主要客户有NASA、Air Force、Army、Navy、Boeing-MD、Lockheed-Martin。SOC的实验室光学仪器和高光谱分析工具已经获得卓越的国际声誉。
  • “高分五号”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使我国高光谱遥感技术再上新台阶
    p  2018年5月9日,北京时间2时28分,我国在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高分五号”高光谱卫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承担研制卫星红外地平仪(已在入轨初期成功捕获地球)和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pp  作为“高分五号”卫星六大主载荷之一,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是国际首台同时兼顾宽覆盖和宽谱段的高光谱相机,对复杂地物、环境具有突出的识别和分类能力。它可同时获取观测对象的几何、辐射和光谱信息,并以足够高的光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辐射分辨率,定量获取观测目标的构造和成份等信息,同时获取观测路径上大气等相关信息,实现对陆地表面高光谱、高空间、高辐射分辨率成像光谱观测。/pp  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以高光谱的方式实现对地优于30米空间分辨率的连续成像,它具有330个光谱通道,比一般成像相机多了近百倍 其光谱覆盖可见光至短波红外的2100纳米范围宽度,比一般相机宽了近9倍 特别是同时实现的60公里高光谱成像幅宽,将极大提高对全球陆地环境生态资源的探测能力。与国际上经典的高光谱相机相比,该载荷幅宽提高8倍,光谱数增加近百个,信噪比提升近4倍 与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际上当前发展的高光谱相机比较,其综合性能和主要技术指标可保持5年以上的国际领先水平。/pp  上海技物所创新性地提出基于视场倍增远心成像和凸面光栅大平场度低畸变分光的高光谱成像方案,历经10年时间,突破了小F数大视场低畸变远心成像,大平场度超低畸变精细分光、在轨高精度光谱辐射定标、大规模高帧频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等关键技术,完成高光谱相机的原型样机、工程样机、鉴定产品、发射产品的研制。相机入轨后,将有力提升我国在环境、生态、资源、农业、林业等多个领域遥感监测方面的能力,有效服务“美丽中国”建设,使我国高光谱遥感技术再上新台阶,走在国际前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39eacb35-8a94-47c6-87c3-a8a96b880be2.jpg" title="微信图片_20180510094457.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卫星发射现场br//ppbr//p
  • 如何校准遥感相机
    大多数遥感相机本质上是内置复杂软件的高质量电子数码相机。许多还具有光谱成像功能,允许它们同时在多个光谱带中对场景进行成像。 这些相机性能可以在地面上通过光学校准来验证并增强。 积分球均匀源用于此校准,可提供:用于大型遥感定标应用的孔径为一米的积分球均匀光源。Labsphere 独特的系统利用精密测量技术来满足遥感相机校准的苛刻要求。均匀的辐亮度已知的、稳定的光谱特性具有时间稳定性不改变光谱特性的辐亮度可调性已知的辐亮度均匀的辐亮度精心设计的积分球均匀光源,当从积分球外观察时,呈现出几乎完美均匀的辐亮度——均匀性优于 1%。 当这样的光源校准相机时,相机的输出通常不会那么均匀,主要是因为探测器阵列的像素之间的不均匀性。 但是,这些影响是恒定的,可以通过软件进行校正。时间稳定性通过选择稳定的卤钨灯和稳定的电流控制电源,均匀光源积分球的辐亮度非常恒定。 此外,很容易在积分球上安装一个探测器,该探测器监测相机“看到”的相同辐亮度,因此辐亮度的任何变化,例如由相机的反射光引起的变化,都很容易识别和量化。已知辐亮度相机设计人员了解地面的照明条件以及所观察场景的预期反射系数范围。 因此,他们设计相机以拍摄特定范围的辐亮度水平。 积分球均匀光源可以验证相机是否按照设计对特定的辐亮度水平做出响应。已知、稳定的光谱特征由于许多遥感相机具有光谱成像能力,并且响应过程中都存在光谱变化,因此了解校准光源的光谱分布非常重要。 使用稳定的灯和电源意味着可以在实验室中测量积分球输出,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该光谱特性。 此外,可以使用多个滤光片的监测检测器或者监测光谱仪,连续验证光谱特性。亮度可调通过在积分球中安装多个灯,可以输出多个级别的均匀、稳定的辐亮度。实际上,通过使用附带可变光阑的外部灯以及选择合适功率的内部灯,积分球可以调整到从零到最大的任何亮度水平。一个监测探测器可以连续地检查和报告辐亮度。通过采用积分球光源,摄像机可以在整个动态范围内进行测试。
  • 智慧农业团队在多尺度稻叶瘟敏感光谱指数构建及遥感监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农学院智慧农业团队在国际顶级遥感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发表了题为“A disease-specific spectral index tracks Magnaporthe oryzaeinfection in paddy rice from ground to space”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他们在多尺度稻叶瘟敏感光谱指数构建,以及小农户田块稻叶瘟发生时空动态遥感监测方面的重要进展。稻瘟病(Magnaporthe oryzae)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最具破坏性的真菌病害。现有的稻叶瘟发病信息主要通过田间调查来获取,这种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存在代表性差等弊端,难以满足大范围稻瘟病高时效高精度监测的需求。构建适用于叶片和冠层尺度的稻叶瘟敏感光谱指数,对于遏制病害蔓延、病害定损评估、早期病害预测预警至关重要。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基于机器学习或统计模型的单一尺度稻叶瘟识别和病情指数估算,缺乏对稻叶瘟高度敏感、可适用于叶片(个体)和冠层尺度(群体)的光谱指数。该研究综合分析了从单叶到冠层尺度稻叶瘟侵染引起的光谱响应(图1),基于单波段可分性和特异性光谱响应规律创建了一对稻叶瘟敏感植被指数(RIce Blast Indices, RIBIs),进一步通过光谱指数波段优化方法确定了三波段具体位置(R665, R753和R1102)。利用叶片、近地面冠层和卫星平台获取的多年多试验点实测数据,系统评价了RIBIs在不同尺度对稻叶瘟病害严重程度的估算能力。结果表明,在叶片尺度RIBIred对感染和健康样本的识别表现出最高的分类精度(图2),而在冠层尺度RIBInir则表现出与病情指数最高的相关性(图3)。图1. 稻叶瘟侵染下不同病害严重程度的水稻光谱反射率。A. 单叶尺度不同接种后天数(Days after inoculation, DAI);B. 近地面冠层尺度不同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 DI)。图2. RIBIs与传统光谱植被指数在温室(2018和2019)和自然条件下(2020)对健康与感病叶片分类精度的比较。RBVI:前人研究中对稻叶瘟较敏感的植被指数,SVI:类似RIBI的植被指数,TBVI:传统三波段植被指数,OD:其他类型病害指数,CW:叶绿素及水分敏感植被指数。图3. RIBInir和传统指数NDVI在近地面(A和C)及卫星尺度(B和D)与稻叶瘟病情指数DI的相关性。不同颜色散点代表在不同时期和试验点获取的样本。该研究进一步对Sentinel-2卫星影像提取的RIBInir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和热点分析发现,在时间维度上,基于RIBInir的时间序列能准确追踪小农户田块中稻叶瘟的爆发与恢复态势,而传统植被指数NDVI对自然条件下稻瘟病发生过程的敏感性更差(图4)。空间维度上,RIBInir对稻叶瘟发生区域的刻画更加准确,稻叶瘟时空动态传播规律的与实地调查一致性更好(图5),卫星影像分析结果中表征病害恢复的绿色像素与呈现恢复趋势的黑色调查点吻合度更高。该研究构建了适用于叶片和冠层尺度的稻叶瘟敏感光谱指数,显著提高了对多尺度稻叶瘟发生的识别精度和对病情指数的估算能力;首次提出了基于光谱指数图的小农户田块稻叶瘟爆发热点识别思路,为基于卫星遥感的稻叶瘟传播概率等级划分和病害流行风险评估奠定基础。图4.试验区(以江苏省淮安市唐曹村为例)Sentinel-2影像植被指数的时间序列结果比较(A. RIBInir B. NDVI)。红色星号表示不同水平下的显著性差异。图5.两个典型研究区卫星影像RIBInir和NDVI的热点分析结果(左:江苏省淮安市唐曹村;右:江苏省淮安市太平村)。黑色点代表实地调查点。该研究由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完成,农学院博士研究生田龙为论文第一作者,程涛教授为通讯作者。据了解,智慧农业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以及现代作物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的资助下,瞄准作物病虫害高时效高精度监测预警难题,持续开展了多年温室与田间试验,近两年连续在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上发表稻叶瘟光谱监测机理与方法方面的创新成果,对于作物病虫害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预警和作物绿色智慧生产具有重要价值。
  • “高分辨率CCD遥感相机”项目荣获国防科技一等奖
    12月30日,2011年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出席会议并作讲话。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局局长陈求发作工作报告。会议表彰了2010年在国防科学技术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分辨率CCD遥感相机”项目荣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  高分辨率遥感相机是遥感卫星的主载荷,主要用于获取目标的高分辨率、高清晰图像,为资源勘察、环境监测、城市规划、防震减灾和空间科学试验服务。西安光机所科研人员坚持自主创新,潜心攻关、奋勇拼搏,突破了长焦距非球面光学系统及相机对空间环境的适应性、CCD高分辨率推扫成像和高速、实时、低噪声视频信号处理等关键技术,终于研制成功星载长焦距高分辨率CCD遥感相机,填补了国内空白。相关获得的图像清晰、层次丰富、像质优良。它是我国卫星遥感有效载荷研发的重大突破,对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大意义。
  • 蒋士强: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学仪器
    发展生态农业、节水农业、旱地农业、精细农业和植物保护,对科学仪器的需求很大。培育优质、高效、高产、高抗的农、牧、渔、林业新品种,同样离不开科学仪器。  &ldquo 农业须分析测试和检控的对象极广泛,从农产品到应追溯的动植物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投入品,从动植物群体、个体到细胞、基因、分子,从有机到无机,从常量到痕量,从监测到模拟甚至创造特定的生态环境,对象多是生物体,而且使用条件在环境更恶劣的田间、现场。&rdquo 近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农业仪器应用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蒋士强,在参加2015中国科学仪器及实验室技术高峰论坛时,接受了《中国科学报》记者的采访。  据悉,《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从2006年开始实施建设,第一期投入约60亿元,第二期规划投入约70亿元,其中约65%用于仪器设备购置。  &ldquo 农药和兽药及渔药残留、有毒有害元素、致病菌、生物毒素、非法添加物、过量添加剂及转基因农产品已成为世人极为关注的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rdquo 蒋士强说。  据介绍,农药残留可依化学组分和结构划分为: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除草剂类和农药等残留,而兽药和渔药残留大致分15类。  &ldquo 发展生态农业、节水农业、旱地农业、精细农业和植物保护,对科学仪器的需求也很大。&rdquo 蒋士强告诉记者。  当今紧迫的问题是治理土壤中重金属、农残和有害化合物污染。环保部通报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草案,其中《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适用于农田、果园、茶园、牧草地,如对镉限值按照土壤ph条件细化为四档,收严了铅、六六六、滴滴涕的限值,增加了总锰、总钴等10项污染物选测项目,更新了监测规范。这些都将对科学仪器提出新的需求。  &ldquo 另外,我国缺水、干旱地区约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56%。病虫灾害时有发生。&rdquo 蒋士强表示。为及时监测,研究对策,需要一系列农业专用的科学仪器,如有效光合作用辐射仪,红外遥测叶面/植被/地表面温度计、农用小型气象站以及农业遥感、遥测,地面农作物生态和病虫害灾情多光谱摄像和图象分析系统等。未来还将出现农、牧、水产业现场检测、分析、决策和控制系统。  &ldquo 互联网+&rdquo 的概念已异军突起,互联网正与各行业结合,推向一个新时代。现代化农业也必然是农业加互联网,即互联网将贯穿于农环、生产投入品、生产过程、产后各环节的监控和交流及互动。  同时,培育优质、高效、高产、高抗的农、牧、渔、林业新品种中同样离不开对科学仪器。  蒋士强说,良种是农业发展的核心,无论是以遗传学为基础的传统杂交、多倍或单倍体、诱变育种,还是以基因导入、转基因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生物技术育种,首先要采用一系列仪器对种质资源的品质进行分析和筛选。  &ldquo 农业生物技术是一项新技术,也是一个新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现在全球农业转基因的技术研发态势是非常强劲的,发达国家全力抢占技术制高点,我们更应有一席之地,抢占制高点,充分运用生物技术,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的农、林、牧、渔优良基因资源,快速、定向地培育良种,必将是我国农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优质、高效、高产、高抗的技术支撑。&rdquo 蒋士强说。
  • 农业农村部新增75家学科群重点实验室(附名单)
    农业农村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经研究,农业农村部决定增补一批学科群重点实验室,共75家,涉及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学科群、现代农业装备学科群、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农业遥感学科群、耕地保育学科群等。详情如下: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农业农村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部属相关单位,各有关单位:  农业农村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经研究,我部决定增补一批学科群重点实验室。现将组织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领域  重点突出高效育种、耕地保育、智能装备、绿色生产等领域,新增一批重点实验室(名单详见附件1)。  二、申报条件和要求  (一)此次新增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为涉农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其中,综合性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一般为中央级涉农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  (二)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应坚持“四个面向”,在本学科领域内具备组织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以及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的能力,是业界公认的国内权威。  (三)专业性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特色优势明显,具备组织开展农业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的能力,可以为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依托单位应拥有一支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具有良好的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条件与环境。  (五)依托单位应具备完备的科研设施,有相对集中的实验用房,能够保证实验室运行经费,具有相应的技术支撑和后勤保障等,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六)已在学科群内建设了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原则上不再参与该学科群重点实验室申报。  三、申报方式  申报单位需报送申报书电子版和纸质版,具体要求如下。  (一)申报书填写  申报单位进入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http://njtg.nercita.org.cn/user/index.shtml),点击“农业农村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申报”,下载申报书(格式见附件2),按要求填写。  (二)申报书审核  申报单位将申报书纸质版报送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签字盖章。  (三)申报书报送  1.申报单位将申报书电子版(Excel文本、带签章的PDF文件)提交至管理用户,由管理用户进行汇总。  2.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管理用户登录账户(账户为BA开头),进入“实验室申报”板块,点击“申报管理”,报送申报书。  3.申报单位于2021年12月17日前(以寄送时间为准),将1份签字盖章的纸质版申报书寄送至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  4.管理用户说明。省属涉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的管理用户为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具体联系其科教处)。中央级涉农科研单位、农业农村部直属单位、教育部部属涉农高等院校等单位的管理用户为本单位,需联系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开通账号。  四、联系方式  (一)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  联 系 人:杨国辉  联系电话:010–59192916  (二)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  联 系 人:王蕊  联系电话:010–59199379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 编:100122  (三)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技术支持单位)  联 系 人:李冬莉  联系电话:010–51503738  附件:附件1新增农业农村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名单.xls  附件2农业农村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申报书.xls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2021年12月8日新增农业农村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名单
  • 人工智能赋能农业,开启数字化新征程
    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渗透在医疗、教育、金融等众多领域,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也不例外,近年来,农业被评为最具前景的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应用场景之一。在我国,农业人工智能的应用主要涉及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农作物图像分析和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农业大数据分析、算法模型构建等。其中,图像分析技术的应用有农作物根-茎-叶-种子的表型分析测量、农作物长势识别、杂草识别、病虫害识别、果蔬品质检测以及自动采摘等方面;大数据分析与算法模型构建的应用有农作物病害预测、虫害预测、墒情预测、产量预测、价格预测、专家系统等,能够对农作物的生产链进行实时的监管控制,从而提升作物的产出量和品质。伴随着农业领域多元性数据的存在与大量理解力问题的出现,单一机器学习技术已经难以解决。作为一家深研农业十余年的现代化企业,托普云农将前沿信息技术与农业专业深度融合,通过传统图像处理与最新深度学习等技术,构建起针对农业的多维混合算法模型,并使用积累多年的农业数据样本进行训练学习,满足当前多元化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需要,并深受业内关注。其中图像处理主要是对图像进行分割、前景提取、获取关键信息等,深度学习主要包括目标检测和图像分类等对目标进行识别分析。农业病虫害目标识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热点之一。托普云农通过大量数据样本对已构建好的算法模型进行训练学习,利用训练后的目标检测算法模型对各作物的病虫害进行识别,根据识别的病虫害数量对病虫害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与预警;根据识别的病虫害的种类给出病虫害档案,包括病虫危害情况、病虫害特征、病虫害原因、防治措施等。历经近十年的研究实践,托普云农已有60TB约2000多万张图库,15万张精选样本库,每月增量达3TB。目前已覆盖包括草地贪夜蛾、大螟、二化螟、稻飞虱等国家一二类农作物主要虫害109种的识别,病害识别覆盖小麦、玉米、水稻等6种农作物,涵盖赤霉病、灰斑病、稻瘟病等在内59种病害,平均识别一张图片3s左右,为粮食安全、生态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植物表型研究在作物育种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托普云农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农作物根-茎-叶-种等器官进行特征提取与降维、目标分割与定位、高精度图像识别与检测,现已实现了对玉米珠型、作物株高、剑叶夹角、籽粒果穗考种、作物形态测量、叶面积分析、亩穗数测量等的多个作物表型识别与测量。大数据分析与算法模型构建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另一重要应用。托普云农通过监督机器学习算法,从大规模数据集中训练出墒情预测、作物病虫害预测、作物生长等模型,搭建成作物生长管理系统,由此为作物生产进行规划与管理;通过海量图像数据的积累以及高精度的目标检测和样本分类技术的应用,对病虫害分布及时自动感知,对虫害首发期、爆发期的有效预警预测;通过对传感器数据与视觉数据的分析以及统计模型的应用,进而预测作物产量。此外,托普云农的人工智能技术还应用于果实成熟期禁止打药监测等农事作业行为识别;烟火识别;文字识别以及人脸、动物、车辆、农机等集成第三方生态识别领域……有效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提高农业农村领域网格化治理能力,提升乡村居民幸福感。随着对人工智能的利用不断深入,农业生产管理与科研领域也展现出更多新的变革。在江苏海门的高标准农田里,从选种耕种、土壤成分监测、农田灌溉用水分析、病虫害识别预警、农业环境监测到农业专家系统、作物采收管理、产量预测、品质检验等全过程动态管理,极大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和劳动效率,藏粮于地更藏粮于技。在乔司农业产业示范园里,通过对数据资源的采集、整合、分析,打造全域数字孪生、智慧农机系统、遥感监测系统、农情监测系统、种植管理系统、智能灌溉系统,形成了生产、预测、防控等全要素智能化管理,带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江西湘东的数字种业园区里,结合科研和产业需求,建设现代化种业基地,打造智慧种业服务平台,涵盖6大应用场景,从育种、制种、种子检验、加工、仓储、流通等各环节强化信息监测以及溯源管理,探索水稻生长标准模型,创新园区服务体系,保障优质种业发展。在浙江古林的数字农田里,利用北斗导航、物联网、农业遥感、机器视觉等技术手段,打造农机高精度自动作业与导航系统、大田精细化生产灌溉管理系统、“天空地”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并在超过1万亩的规模化种植基地进行集成示范,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产业应用模式,为更多水稻产区提供种植推广示范样板。当前,以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加速融合,现代农业、服务业领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未来,在各种农业人工智能设备工作中,数据上“云”更便捷;在农业生产中,全要素数据采集汇聚、智能决策分析、精准作业指导和操控,节本降耗、提质增效、环境友好、生态安全;在农业科研中,基地管理、数据采集、数据挖掘分析更加便捷、智能,研发更加高效,目标更加精准。虽然现代农业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慧农业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 国内首个高光谱遥感卫星大数据共享平台!我国在遥感卫星数据共享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
    小编从西安发布了解到,中科西光航天发布了包括国内首个高光谱卫星大数据共享平台和国内首颗商业化双碳监测卫星在内的两项科技创新成果,标志着我国在遥感卫星数据共享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今年,中科西光航天将推出自主研发的XIGUANG-004星(甲烷监测卫星)、XIGUANG-005星(精细化农业卫星)、XIGUANG-006星(矿产监测卫星)、XIGUANG-007(高分辨率精准农业卫星)等具备国内同量级最强指标的高光谱遥感卫星,不断突破高光谱遥感卫星在各类新兴领域的创新应用,实现我国高光谱遥感卫星指标的全面突破。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唯一一家从事星座运营、卫星研制、载荷定制、数据开发全产业链的商业航天公司,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全自主研发高光谱卫星星座的商业航天公司,全力打造我国最大最全、最好用实用、成本最低的高光谱遥感卫星星座,是国内遥感星座里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图源西安中科西光航天公司官网公司创造了国内商业航天同时期发展速度最快、同比数据价值最高、同类型应用能力最强的多项奇迹,初步形成了面向环保、农林、海洋、地质、环境、智慧城市等方面的数据服务能力,是西安市知名的商业航天企业。中科西光航天拥有国内最大、最全的高光谱遥感星座108星遥感星座;向全球用户提供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全天候卫星遥感大数据服务和卫星应用系统解决方案;现已成功发射的两颗高光谱卫星均为国内首次在百公斤级卫星上搭载高光谱成像仪,也是国内率先布局双碳业务板块的商业航天公司。
  • SOC公司与安洲在中国农科院国家遥感中心举办高光谱成像交流会
    美国SOC公司Mike先生于2012年5月与安洲科技共同在中国农科院区划所、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研究部、国家遥感中心农业应用部举办了高光谱成像技术交流会。此次来访的Michael先生介绍了SOC公司在高光谱成像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并就SOC公司的SOC700系列高光谱成像光谱仪与参会专家进行了详细的技术交流。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研究专家陈仲新主任主持会议。会后陈主任对SOC公司的高光谱成像产品非常满意,表达了与我司合作的意愿。  SOC710VP便携式可见-近红外成像光谱仪的光谱范围为400-1000nm。在精准农业、林业、矿业、环境科学和海洋学等应用领域内,都是非常理想的高光谱成像系统。SOC710VP具有高性能、超便携、坚固耐用等特点;12-bit动态范围的CCD和精确的标定保证了高质量光谱数据的获取。由于全新的设计,SOC710不需要沉重耗电的扫描云台,重量仅3公斤,可以安装在三脚架上进行测量,非常便于野外实验。会场图片:   美国Surface Optics Corporation(SOC)成立于1978年,专门从事表面光学特征研究和表面光学仪器的开发。在过去三十多年里SOC一直和政府和军事部门进行测量合作,并开发了一个广泛的用于各种材料的光学测量数据库。SOC的主要客户有NASA、Air Force、Army、Navy、Boeing-MD、Lockheed-Martin。SOC的实验室光学仪器和高光谱分析工具已经获得卓越的国际声誉。
  • 国家大科学装置航空遥感系统助力“黑土粮仓”科技会战
    4月26日至5月4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联合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16家单位,开展了为期9天的黑土地天空地一体化综合观测试验。   本次试验是在中科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先导专项支持下实施的天空地一体化立体协同观测试验。国家大科学装置航空遥感系统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承担了区域高分辨率多源遥感数据获取、天空地真实性传递验证等关键任务。为确保任务的高效完成,航空遥感系统充分发挥多载荷协同观测的优势和能力,综合集成了国产新一代多光谱光学相机、高光谱相机、多维度合成孔径雷达等多型航空遥感载荷,完成了共计4个架次的多个飞行高度的多载荷综合协同观测,光学覆盖了可见、近红外、短波红外等频谱,几何分辨率优于0.3m、光谱分辨率优于5nm,微波覆盖了P、L、S、C、X、Ka等多个波段,几何分辨率为0.3~1m,为黑土示范区全方位、多频谱、高精度、定量化监测以及试验的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次试验获取的高空间/高光谱分辨率航空多模态数据,将用于示范区的农耕区基础地形分析、土壤理化参数遥感反演、土壤遥感精细制图、耕地质量关键要素定量监测等研究,为黑土地耕地质量与土壤健康状况诊断、水土流失防控与小流域综合治理、黑土区精细化处方图制作等提供科学数据与技术支撑,助力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今年7月,该航空遥感系统还将继续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于作物生长茂盛期开展多个架次的多载荷高精度综合协同观测,助力专项对示范区土壤、作物、生态、耕地质量等的全方面监测,为“黑土粮仓”三江示范区时空精准多要素立体监测技术体系的构建、现代农业分区施策技术与分类发展模式的形成以及示范模式应用成效的监测评估等提供强信息技术支持和基础设施保障。
  • 我国碳汇监测将进入天基遥感时代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在太空中进行在轨测试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以下简称“碳星”),以模型形式与公众见面。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以下简称五院)遥感卫星总体部抓总研制的“碳星”,是世界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遥感卫星,它将使我国碳汇监测进入天基遥感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五院遥感卫星总体部卫星总设计师曹海翊对科技日报记者说,“我们的‘碳星’,就是森林碳汇监测的一把好手,通过监测森林的固碳能力,来监测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完成情况,服务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为了将碳汇监测系统搬上太空,五院研制团队历经10年攻关,实现多项创新。紧扣时代脉搏造“碳星”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曹海翊陷入了思考:“如果我们能研制一颗观测绿水青山的卫星,那也是为建设美丽中国作贡献了。”正巧那一年五院拿到“星载激光雷达总体技术”课题。激光雷达是卫星用来测量与地面物体距离的重要手段之一,项目团队决定攻克激光雷达测量森林高度难题,为中国研制首颗林业遥感卫星。为了做足功课,曹海翊带着项目团队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林业科学院、东北林业大学等单位学习研究林业知识。一番“求学”下来,她发现,林业遥感的需求不仅仅是给大树量身高那么简单。当时,碳汇概念已经流行,这是衡量森林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碳汇监测需要森林调查员跋山涉水,深入山林中实地进行树高和树木胸径测量,耗时耗力不说,还受到各种环境限制。曹海翊认为,可以用天基遥感手段解决这个问题。经过近两年深入研究,研制团队提出“激光器+相机”的主被动联合观测方案雏形,计划将光学遥感卫星的影像特长与激光雷达测高技术相结合,帮助我国林业部门实现碳汇监测跨越升级。2015年,“美丽中国建设”被纳入我国“十三五”规划。同年,“碳星”正式启动研制。“这颗卫星的研制是紧扣着时代脉搏跳动的。”五院遥感卫星总体部卫星总指挥王祥说。用匠心打造精品对星载激光雷达,研制团队有一定技术经验。在曹海翊作为总设计师、当时正在研制的资源三号02星和高分七号卫星上,均搭载了激光测高仪载荷。但“碳星”多波束激光雷达的配置指标面临着更高要求。五院“碳星”总体主任设计师黄缙举例说:“激光脉冲的发射频次,在其他卫星上是每秒钟打几个点。而森林树高参差不齐,测点密度越高,测量数据就越全面精确。”研制团队通过计算不同测点密度下的数据反演精度,经过近半年仿真分析,确定了5波束40赫兹重频的激光雷达方案。也就是说,“碳星”的激光雷达载荷共有5个测距激光器,每个激光器的发射频次达每秒40次,共具备每秒发射测量激光200次的能力。“这相当于把我国星载激光雷达的指标提升了一代。”黄缙说。如何让相机在碳汇监测中最大化发挥作用,也是新问题。“如果用传统卫星遥感方式去俯视,只能看到一棵树的面积。而如果沿着卫星运行轨迹从不同角度观测,则可以看出这棵树的体积、冠幅的几何形态,并探测它的反射特性,推算其茂密程度。”曹海翊说。因此,研制团队将相机方案定为“多角度、多光谱”遥感相机,并通过近一年的成像仿真实验,确定了0°、±19°、±41°共5个角度,能够使大气对于观测图像质量的影响最小化,同时满足现阶段林业遥感观测需求。此后,研制团队又从总体设计上提出新增超光谱探测仪和多角度偏振成像仪,用于探测叶绿素荧光和大气气溶胶。曹海翊介绍说,“碳星”集多种载荷于一身,在同一时刻、同一位置开展观测,数据相互的耦合度更好,观测结果更真实准确,这样的效果是多颗单一载荷卫星难以比拟的。从“纸上开花”到“落地生根”2017年,“碳星”的研制终于从“纸上开花”到“落地生根”——卫星正式批复立项。进入工程化研制阶段的“碳星”,面临的首要问题却是“减肥”。4种载荷虽然让它拥有强大的功能,但也使它“超重”了100公斤,超出了火箭运载能力。卫星上每个零件都有用,怎么减?研制团队用了“狠招”。黄缙说,当时大家把载荷全部拆散,变成零部件逐一称重,列出长长的清单,然后跟同类零件对比,看更换零件或采用轻量化材料能减轻多少。在结构方面,研制团队对卫星布局进行了调整优化,一些附属结构能共用就共用、能省掉就省掉。终于,他们在确保应用效果的前提下,帮助“碳星”顺利通过“体重关”,甚至在发射时,火箭还能顺便搭载2颗小卫星。复杂的载荷也给卫星热控设计带来了麻烦。“碳星”的多波束激光雷达是目前功耗最大的星载激光器组合体,最大功率达1600多瓦,但需要维持在20℃左右的工作环境,常规散热方式无法满足。同时,“碳星”围绕地球南北两极运行,约90分钟飞一圈,其中有60分钟在“阳照区”、30分钟在“阴影区”,这使其表面在一个半小时内最大温差达到±90℃。而在它内部,载荷要发挥最佳性能,温度变化需控制在0.5℃以内。既要给“碳星”“穿棉袄”,又要为它“装空调”,研制团队为此煞费苦心。通过一系列创新设计,他们终于攻克了这些难题。如果说,此前我国遥感卫星是“看”地面、描述地面,“碳星”则实现了更深刻地描述物体物理属性。“这是遥感卫星从几何特性定量化探测向辐射特性定量化探测的跨越。”谈起“碳星”的意义,曹海翊自豪地说,“它不仅能服务于美丽中国建设,还将为我国在‘双碳’战略中获得更多话语权提供支撑!”
  • 高光谱相机的CMOS探测器丨纵向1082个像元与224个光谱通道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很多朋友问:SPECIM FX10高光谱相机采用面阵CMOS探测器,为1312 x1082 Pixels,224个光谱通道数,采用推扫式成像,那探测器的纵向1082像元与224个光谱通道之间为什么不成比例,或者224个通道的光谱信息是如何被1082个像元所感知?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高光谱相机的工作原理: 目标物的反射光通过镜头收集并通过狭缝增强准直照射到分光元件上(透射光栅),经分光元件在垂直方向按光谱色散,经分光元件后成像在CMOS探测器上。探测器的水平方向平行于狭缝,称空间维(1312 个像元或光敏元),每一行水平光敏元上是一个光谱波段下的像;探测器的垂直方向(1082个像元或光敏元)是色散方向,复色光经过分光元件(透射光栅)分光后,被色散分离成为单色光,通过成像系统,投射在探测器的垂直方向上,并成为按波长大小依次排列的光谱图,称光谱维(224个光谱通道)。 那探测器的纵向1082像元与224个光谱通道之间为什么不成比例,或者224个通道的光谱信息是如何被1082个像元所感知?实际上进入高光谱相机的光不会分散在探测器上整个的纵向1082个像元上,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224个光谱通道(波段)。 这意味着在可用的 1082 个像元中,真正使用的只有224个。 高光谱成像技术是基于非常多窄波段的影像数据技术,它将成像技术与光谱技术相结合,探测目标的二维几何空间及一维光谱信息,获取高光谱分辨率的连续、窄波段的图像数据。 所谓高光谱图像就是在光谱维度上进行了细致的分割,不仅仅是传统所谓的黑、白或R、G、B通道,而是多达几百个通道,例如:SPECIM FX10高光谱相机可以把400nm-1000nm的光谱范围分为224个通道。因此,通过高光谱相机获取到的是一个数据立方,不仅有图像信息,并且在光谱维度上进行展开获得几百个谱段信息。结果不仅可以获得图像上每个点的光谱数据,还可以获得任一个谱段下的图像信息。 高光谱成像技术的这种“全光谱”功能让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场景中每一个可分辨的空间位置上的多达几百个光谱信号,每种物质都有其特有的光谱信息(光谱指纹)。因此高光谱成像的应用场景很丰富,其中包括:食品安全、农作物健康监测(植物表型分析)、工业检测、无人机载高光谱成像分析、矿物勘探、农业遥感、环境监测、艺术品鉴别;显示屏光学性能检测、印刷品色差测量、中西药质量控制等;以及塑料分选、黑色塑料分选、垃圾分类、工业分选、矿石分选等按物品材质进行识别分拣。
  • 理加联合参加第二十届中国遥感大会
    2016年8月10日-12日,第二十届中国遥感大会在深圳会展中心成功举办,中国遥感大会是大型全国性遥感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会议涵盖遥感及相关领域,已经成为我国在遥感科技领域最具权威的综合性学术活动。大会由中国遥感委员会主办,中国遥感应用协会、深圳市人民政府特别支持,中科遥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科遥感(深圳)卫星应用创新研究院、深圳大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承办,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亚洲遥感协会(AARS)、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国际协办,中国遥感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共同协办,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 在会上,理加联合展出了美国ASD地物光谱仪产品家族和美国Resonon高光谱成像仪Pika L,不少专家学者纷纷来理加联合展台参观、咨询。1. 美国ASD地物光谱仪产品家族:美国ASD便携式地物光谱仪FieldSpec4: 波长范围350~2500nm,光谱分辨率可达6nm,应用其发表的文献已经超过万篇,是遥感及相关领域最权威的测量设备和工作标准。美国ASD手持式地物光谱仪HandHeld2:波长范围325~1075nm,采用超便携设计,提供非破坏性和非接触性的快速准确测量,非常适用于一类及二类水体遥感研究。美国ASD手持式全波段地物光谱仪QualitySpec Trek:波长范围350~2500nm,速度更快,数据更精确,操作更简单,可以用中文进行操作。2. 美国Resonon高光谱成像仪Pika L:重量轻至0.6Kg,操作简便,低杂散光,低失真,高信噪比,图像项质量极佳,是无人机载高光谱成像的理想选择。 同时,理加联合市场总监朱湘宁先生为与会专家学者讲解了“地物反射光谱测量新方法”,传统的野外工作往往局限于天气,很多时候要等待很多天才会等到好的天气,为了解决这个现实问题,ASD推出了双光束光谱同步测量系统,系统由2台FieldSpec地物光谱仪,1套Dual同步测量软件组成,实现了参考白板和目标物数据在完全一样的光照条件下同步测量和收集,改变了测量工作方式,提供更为准确便捷的测量方法,极大地促进了科学家们的工作效率,在野外条件下能够得到最佳测量效果,其效果胜于在实验室里采用积分球,赢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青睐。关于理加联合 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加联合)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专业的生态环境仪器供应商和技术服务商,主要产品涵盖稳定性同位素测定、痕量气体测量、地物光谱测量、水化学分析、野外便携和长期监测分析仪器。 理加联合先后为国内的权威研究机构、著名大学和政府监测部门提供了大量国际领先水平的仪器。公司先后获得了多项“211”工程,“985”工程,水利部“948”项目、农业部“学科群”项目、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 (CFERN)的大额订单。这既是用户对我们的支持和厚爱,也是对我们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给予的认可和肯定。主要代理产品美国LGR公司激光痕量气体和稳定同位素分析仪美国ASD公司地物光谱仪意大利AMS集团全自动化学分析仪和流动分析仪美国CSI公司闭路涡度相关和大气廓线测量系统美国Resonon公司高光谱成像光谱仪美国ThermoFisher Scientific公司气体分析及颗粒物监测产品系列美国Agilent公司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 太空中多了一颗“碳星” 我国碳汇监测将进入天基遥感时代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在太空中进行在轨测试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以下简称“碳星”),以模型形式与公众见面。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以下简称五院)遥感卫星总体部抓总研制的“碳星”,是世界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遥感卫星,它将使我国碳汇监测进入天基遥感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五院遥感卫星总体部卫星总设计师曹海翊对科技日报记者说,“我们的‘碳星’,就是森林碳汇监测的一把好手,通过监测森林的固碳能力,来监测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完成情况,服务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为了将碳汇监测系统搬上太空,五院研制团队历经10年攻关,实现多项创新。紧扣时代脉搏造“碳星”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曹海翊陷入了思考:“如果我们能研制一颗观测绿水青山的卫星,那也是为建设美丽中国作贡献了。”正巧那一年五院拿到“星载激光雷达总体技术”课题。激光雷达是卫星用来测量与地面物体距离的重要手段之一,项目团队决定攻克激光雷达测量森林高度难题,为中国研制首颗林业遥感卫星。为了做足功课,曹海翊带着项目团队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林业科学院、东北林业大学等单位学习研究林业知识。一番“求学”下来,她发现,林业遥感的需求不仅仅是给大树量身高那么简单。当时,碳汇概念已经流行,这是衡量森林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碳汇监测需要森林调查员跋山涉水,深入山林中实地进行树高和树木胸径测量,耗时耗力不说,还受到各种环境限制。曹海翊认为,可以用天基遥感手段解决这个问题。经过近两年深入研究,研制团队提出“激光器+相机”的主被动联合观测方案雏形,计划将光学遥感卫星的影像特长与激光雷达测高技术相结合,帮助我国林业部门实现碳汇监测跨越升级。2015年,“美丽中国建设”被纳入我国“十三五”规划。同年,“碳星”正式启动研制。“这颗卫星的研制是紧扣着时代脉搏跳动的。”五院遥感卫星总体部卫星总指挥王祥说。用匠心打造精品对星载激光雷达,研制团队有一定技术经验。在曹海翊作为总设计师、当时正在研制的资源三号02星和高分七号卫星上,均搭载了激光测高仪载荷。但“碳星”多波束激光雷达的配置指标面临着更高要求。五院“碳星”总体主任设计师黄缙举例说:“激光脉冲的发射频次,在其他卫星上是每秒钟打几个点。而森林树高参差不齐,测点密度越高,测量数据就越全面精确。”研制团队通过计算不同测点密度下的数据反演精度,经过近半年仿真分析,确定了5波束40赫兹重频的激光雷达方案。也就是说,“碳星”的激光雷达载荷共有5个测距激光器,每个激光器的发射频次达每秒40次,共具备每秒发射测量激光200次的能力。“这相当于把我国星载激光雷达的指标提升了一代。”黄缙说。如何让相机在碳汇监测中最大化发挥作用,也是新问题。“如果用传统卫星遥感方式去俯视,只能看到一棵树的面积。而如果沿着卫星运行轨迹从不同角度观测,则可以看出这棵树的体积、冠幅的几何形态,并探测它的反射特性,推算其茂密程度。”曹海翊说。因此,研制团队将相机方案定为“多角度、多光谱”遥感相机,并通过近一年的成像仿真实验,确定了0°、±19°、±41°共5个角度,能够使大气对于观测图像质量的影响最小化,同时满足现阶段林业遥感观测需求。此后,研制团队又从总体设计上提出新增超光谱探测仪和多角度偏振成像仪,用于探测叶绿素荧光和大气气溶胶。曹海翊介绍说,“碳星”集多种载荷于一身,在同一时刻、同一位置开展观测,数据相互的耦合度更好,观测结果更真实准确,这样的效果是多颗单一载荷卫星难以比拟的。从“纸上开花”到“落地生根”2017年,“碳星”的研制终于从“纸上开花”到“落地生根”——卫星正式批复立项。进入工程化研制阶段的“碳星”,面临的首要问题却是“减肥”。4种载荷虽然让它拥有强大的功能,但也使它“超重”了100公斤,超出了火箭运载能力。卫星上每个零件都有用,怎么减?研制团队用了“狠招”。黄缙说,当时大家把载荷全部拆散,变成零部件逐一称重,列出长长的清单,然后跟同类零件对比,看更换零件或采用轻量化材料能减轻多少。在结构方面,研制团队对卫星布局进行了调整优化,一些附属结构能共用就共用、能省掉就省掉。终于,他们在确保应用效果的前提下,帮助“碳星”顺利通过“体重关”,甚至在发射时,火箭还能顺便搭载2颗小卫星。复杂的载荷也给卫星热控设计带来了麻烦。“碳星”的多波束激光雷达是目前功耗最大的星载激光器组合体,最大功率达1600多瓦,但需要维持在20℃左右的工作环境,常规散热方式无法满足。同时,“碳星”围绕地球南北两极运行,约90分钟飞一圈,其中有60分钟在“阳照区”、30分钟在“阴影区”,这使其表面在一个半小时内最大温差达到±90℃。而在它内部,载荷要发挥最佳性能,温度变化需控制在0.5℃以内。既要给“碳星”“穿棉袄”,又要为它“装空调”,研制团队为此煞费苦心。通过一系列创新设计,他们终于攻克了这些难题。如果说,此前我国遥感卫星是“看”地面、描述地面,“碳星”则实现了更深刻地描述物体物理属性。“这是遥感卫星从几何特性定量化探测向辐射特性定量化探测的跨越。”谈起“碳星”的意义,曹海翊自豪地说,“它不仅能服务于美丽中国建设,还将为我国在‘双碳’战略中获得更多话语权提供支撑!”
  • 265万!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智慧农业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购置(第一批)
    项目编号:GZGK23P007A0024Z项目名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智慧农业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购置(第一批)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2,650,000.00元采购需求:合同包1(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第一批)):合同包预算金额:2,650,0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1-1工业机器人室内复合型多功能机器人1(套)详见采购文件220,000.001-2光谱遥感仪器高光谱成像仪1(套)详见采购文件260,000.001-3光谱遥感仪器近红外高光谱成像仪1(套)详见采购文件460,000.001-4测绘仪器测绘无人机1(套)详见采购文件80,000.001-5其他分析仪器声呐1(套)详见采购文件120,000.001-6其他分析仪器塔式图形工作站1(套)详见采购文件120,000.001-7特殊照相机小型高速相机1(套)详见采购文件70,000.001-8特殊照相机高速相机1(套)详见采购文件400,000.001-9金属材料试验机万能材料试验机1(套)详见采购文件60,000.001-10金属材料试验机电动振动试验系统1(套)详见采购文件730,000.001-11种植施肥机械新能源农业智能无人打药机1(套)详见采购文件70,000.001-12拖拉机超短车身拖拉机1(套)详见采购文件60,000.00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合同履行期限:见“标的提供时间”要求。
  • 2011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创新团队名单公布
    2011年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评选工作已经结束。为增强评选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现将评选产生的5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10个工作日(自2011年11月16日算起)。如有异议,可在公示期内向农业部人事劳动司、科技教育司反映。反映问题要真实客观、实事求是,反映人需用真实姓名并提供联系方式。不受理其他方式和匿名意见。  联系人:农业部人事劳动司 丁力洪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魏 锴  电话:010-591933235919301659193301(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南里11号(100125)  附件:2011年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名单编号姓名工作单位团队名称所在学科群所在实验室名称1邢永忠华中农业大学作物产量遗传创新团队01 农业基因组学学科群农业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武汉)2林 敏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农业功能基因组学创新团队01 农业基因组学学科群农业部农业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北京)3戴陆园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及周边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创新团队02 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学科群农业部西南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4张学勇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要农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新团队02 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学科群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5胡培松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品质遗传改良创新团队03 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农业部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6马有志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分子育种创新团队04 麦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农业部麦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7刘建军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小麦遗传育种创新团队04 麦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农业部黄淮北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8番兴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云南省玉米遗传育种创新团队05 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农业部热带亚热带玉米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9陈绍江中国农业大学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创新团队05 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农业部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10金黎平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薯类作物生物学和遗传育种研究创新团队06 薯类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农业部薯类作物生物学和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11李 艳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创新团队07 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农业部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12韩天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发育生物学与广适应育种创新团队07 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农业部北京大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13李保成新疆农垦科学院西北内陆棉区棉花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08 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农业部西北内陆棉区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14李付广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转基因研究与应用创新团队08 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农业部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15王汉中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菜遗传改良创新团队09 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16刘继红华中农业大学柑橘抗逆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利用团队10 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学科群农业部华中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17郭安平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基因工程与生物安全创新团队11 热带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学科群农业部热带作物生物学及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18黄华孙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橡胶树遗传育种创新团队11 热带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学科群农业部橡胶树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19杨 宁中国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创新团队12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群农业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室20黄路生江西农业大学种猪生物技术创新科研团队12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群农业部种猪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21杨德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鱼类生物学与保护工程创新团队13 淡水渔业与种质资源利用学科群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22杨 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罗非鱼产业技术研究创新团队13 淡水渔业与种质资源利用学科群农业部淡水渔业与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23陈剑平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病毒与病害防控生物技术创新团队14 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学科群农业部植保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24吴孔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粮棉作物重大害虫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创新团队14 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学科群农业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25涂长春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特种动物生物制剂创制创新团队15 兽用药物与兽医生物技术学科群农业部特种动物生物制剂创制重点实验室26王笑梅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禽免疫抑制病研究创新团队15 兽用药物与兽医生物技术学科群农业部兽用药物与兽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27杨汉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分子病毒学与免疫学创新团队16 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学科群农业部动物流行病学与人畜共患病重点实验室28朱兴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动物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研究创新团队16 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学科群农业部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29金显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创新团队17 海洋渔业与可持续发展学科群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30江世贵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创新团队17 海洋渔业与可持续发展学科群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31孙 明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农药资源开发和新产品创制创新团队18 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学科群农业部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32徐应明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农区污染环境修复研究创新团队19 农业环境学科群农业部产地环境质量重点实验室33梅旭荣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气候变化与农业防灾减损创新团队19 农业环境学科群农业部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34徐国华南京农业大学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物学创新团队20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群农业部长江中下游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35周 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肥料养分高效利用创新团队20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群农业部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36吴普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节水农业技术与装备创新团队22 作物高效用水学科群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重点实验室37严昌荣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旱地作物水分生产力创新团队22 作物高效用水学科群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38邓 宇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创新团队23 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学科群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39呙于明中国农业大学鸡的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创新团队24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学科群农业部饲料安全与生物学效价重点实验室40李少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生理生态创新团队25 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学科群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41李培武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生物毒素研究创新团队26 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群农业部生物毒素检测重点实验室42杨曙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创新团队26 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群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43李来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水产品加工团队27 农产品加工学科群农业部水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44王 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产品加工技术与工程创新团队27 农产品加工学科群农业部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45韩鲁佳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质装备技术创新团队28 现代农业装备学科群农业部土壤-机器-植物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46赵春江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精准农业创新团队29 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47周清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遥感创新团队29 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48许世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信息智能预警与服务技术创新团队29 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农业部农业信息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49李保明中国农业大学设施农业工程工艺与环境控制创新团队30 设施农业工程学科群农业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50朱松明浙江大学设施农业装备与智能调控创新团队30 设施农业工程学科群农业部设施农业装备与信息化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人事劳动司  二O一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 易科泰受邀参展农业传感器暨2021年智能农业国际学术会议
    2021年5月20日-22日“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农业传感器 暨2021年智能农业国际学术会议”在天津召开,参会的国内外专家围绕农业传感器、农业人工智能、农业机器人、精准农业与智慧农场等主题做精彩汇报,易科泰(西安)遥感技术研发中心受邀参展此次会议,并与参会专家就光谱成像和遥感技术在智慧农业领域的应用做深入交流。西安易科泰光谱成像与无人机遥感技术研究中心,基于自主研发平台技术(包括专业遥感无人机、PTS(Plant-To-Sensor)技术、STP(Sensor-To-Plant)技术)和国际先进光谱成像传感器技术,为智慧农业、作物表型成像分析、作物生理生态、遗传育种、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全面解决方案。Ecodrone高通量无人机遥感平台-Ecodrone UAS-4轻便型无人机遥感平台,可搭载多光谱成像、Thermo-RGB成像传感器-Ecodrone UAS-8无人机遥感平台,可搭载一体式高光谱成像-红外热成像等-Ecodrone UAS-8 Pro,高负载、长续航,可搭载AisaKestrel高分辨率大视野高光谱成像等PhenoTron实验室/温室表型成像与种质资源检测分析平台PhenoTron-HT作物表型分析与种质资源检测平台,高通量高光谱成像与红外热成像分析PhenoTron-HF作物表型分析与种质资源检测平台,一站式、高通量高光谱成像、叶绿素荧光成像与多光谱荧光成像分析PhenoTron-RS作物表型成像分析平台,Plant phenotyping from shoots to roots,客户定制作物根系-植株表型分析PhenoPlot 温室/大田作物表型分析平台-PhenoPlot轻便型表型分析系统,ready-to-go,具备俯视和侧式旋转两种平台-PhenoPlot移动式、固定式表型分析平台,适配多场景温室或大田智慧农业应用-PhenoPlot-XYZ双轨悬浮轨道式表型分析平台,可选配SoilTron© 小型蒸渗仪、自动浇灌系统等-Thermo-RGB红外热成像与RGB成像融合分析技术,可精准分析冠层阳光照射叶片、阴影叶片及土壤温度信息、覆盖度、绿度指数等信息
  • 国内首台高光谱遥感无人机扬州造 可监测米粒大的害虫和PM2.5
    用于搭载轻型航空高光谱成像仪的无人机解析图  未来,用无人机搭载高精度的小型航空高光谱仪,只需要无人机在天空中转一圈,PM2.5超标的区域就会在电脑上显示出来;林地内米粒小的害虫在无人机的火眼金睛下,也无处躲藏。  近日,记者从市科技部门了解到,在此次第二届江苏科技创业大赛扬州赛区的参赛项目中,扬州一家企业研发的国内首台&ldquo 高精度小型航空高光谱遥感&rdquo 项目颇为引人注目。据了解,此项目已经进入了调试阶段,预计在两年内形成产业化。  1  功能强大  高光谱成像,远胜普通航拍设备   如果企业偷偷排放污水,用无人机加上普通的航拍设备,只能拍摄到海水的深浅,即使采集到航拍图片,靠肉眼也很难分辨污染或者灾害情况。江苏优图空间信息 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传荣告诉记者,光是分波段的,通过高光谱成像遥感系统,能够准确地拍摄到污染的区域,还能对污染的范围进行动态的监测。  据了解,在有人驾驶的飞机中,应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已经较为成熟。&ldquo 但是天气因素对有人大型飞机的起落以及飞行的影响很大,而无人机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rdquo 杨传荣表示,随着我国低空管制逐渐开放,无人机搭载高光谱成像仪检测环境、发现病虫害极有优势。  &ldquo 在轻型航空高光谱成像遥感系统项目上,国外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rdquo 杨传荣表示,国外高光谱仪的售价一般在1000万-2000万元,价格昂贵。而目前,我国在高光谱仪研究方面起步较晚积累较少。  2  国内首家  无人机翼长达3米,两翼可拆卸  2013年,江苏优图空间信息科技公司成立。2013年9月开始,为了实现高光谱成像无人机技术的自主研发,公司开始了项目的研究,至2014年年初产品原型基本形成,&ldquo 已经在山东、扬州等地进行了试飞。&rdquo   &ldquo 这一项目的研发难点,就在于无人机的载重在25公斤左右。&rdquo 杨传荣表示,目前国内高光谱仪的重量较重,因此导致无法搭载。&ldquo 中科院遥感所张立福博士将高光谱成像相关技术带到扬州。&rdquo 杨传荣说,目前扬州公司负责无人机的研发和高光谱搭载工作,北京的生产基地负责智能探测系统的研发,共同研发高光谱成像遥感无人机。&ldquo 通过模块的缩小,现在整套设备重量约为10公斤。&rdquo 杨传荣表示,未来还计划缩减到5公斤左右。  记者在该公司看到,这架无人机翼展长达3米,两翼可拆卸,可搭载25公斤的重物。据悉,机身内置高清数码相机及高光谱仪,能工作8小时。  3  填补空白  售价只有国外同类产品20%-30%  &ldquo 这是国内首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光谱成像遥感无人机,填补了国内的空白。&rdquo 杨传荣介绍说,目前该款产品的售价只有国内同类产品的20%-30%。  &ldquo 测绘行业常常需要用到无人机采集地理信息,拥有无人机资源对于一个测绘企业来说至关重要。&rdquo 杨传荣指着公司内展开后翼达到3米的无人机告诉记者,这个就是用于搭载高光谱成像仪器的。   为了能让成像效果更好,杨传荣表示,在高光谱仪上,还搭载了电子增强型的EMCCD制冷探测器,光谱的分辨率和信噪比大大提高。&ldquo 这就意味着在高空拍摄 的照片,即使放大40倍后,照片仍然十分清晰。&rdquo 杨传荣表示,而传统的设备放大10-20倍后就比较模糊了。&ldquo 无人机对于搭载重量要求苛刻,公司正在逐步 优化高光谱仪重量。&rdquo   4  应用广泛  纳米级害虫、  PM2.5超标都能监测  杨传荣介绍,高光谱遥感成像无人机比一般用于测绘的无人机更高端。&ldquo 目前,这台无人机已经将智能探测器和高光谱仪进行融合。&rdquo 能够在几百米的高空,准确捕捉到比米粒还小,仅5纳米大小的病虫害。  &ldquo 绿色的植物可见光为绿色,但是当其感染病虫害后,通过高光谱捕捉到的不可见光通过软件系统进行处理后,再分析光谱状况,就能分析病虫害的严重程度。&rdquo 杨传荣说,一般来说,通过颜色表示,当出现红色,就表示病虫害严重。  不仅如此,无人机还可以用于海洋污染动态监测。通过24小时不间断拍摄,电脑能够形成动态画面,显示污染源。  据悉,高光谱成像无人机将在两年内形成产业化,5年销售百台。对于市场前景,杨传荣表示应用前景广泛,适用于精准农业、遥感研究、环境监测、海岸研究等领域。
  • 武大学生完成遥感卫星“启明星一号”首次在轨定标及光谱辐射验证
    日前,武汉大学发射的学生卫星“启明星一号”完成了第一次在轨辐射定标工作,结果表明,“启明星一号”的绝对辐射定标系数精度非常出色,完全满足定量化应用需求。这也显示,“启明星一号”目前工作状态良好。据悉,自2022年3月1日首次开机成像以来,“启明星一号”已经获取了三百万平方公里质量优良的影像数据。为了进一步推进“启明星一号”的定量化应用,由张斯卿、代志雄、李政灿、田思铭、李幸静、谭文芳等同学组成的学生团队开展了卫星在轨相对及绝对辐射定标工作。学生团队在工作中。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供图“用一把尺子量物件,首先这把尺子本身得是准的”,12月6日晚,在连线采访中,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巫兆聪教授向记者打比方说,卫星在轨辐射定标就是要让卫星测量光谱能量的“尺子”尽量和地面上的光谱仪一样精准。巫兆聪解释说,卫星上天之前在实验室里会对搭载的相机、雷达等遥感测绘仪器进行校准,但卫星上天后,温度、振动、湿度等各种环境会发生很大变化,相机、雷达等遥感仪器的工作状态也随之改变,所以卫星上天以后,需对这些仪器重新测量校准,就是卫星在轨定标。一般卫星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在轨定标一次,理论上定标频次越密越好,这样任何微小的工作状态变化就能够很快被发现。据悉,此次在轨定标,武大学生团队利用一组地面定标场影像(包括法国、纳米比亚、中国和美国等地的定标场)和在线发布的地面辐射数据,对“启明星一号”上搭载的主载荷——轻小型谱段连续可调高光谱成像仪(简称为CCTFS)的光谱辐射进行验证。“地面定标场有标准的辐射能量,在轨定标就是通过这些数据对卫星辐射能量转换成图像的关系式做一个校准。”巫兆聪介绍说,“这次在轨定标,从命令卫星测量定标场,到传输数据,再到对回传的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完成定标计算,全部是学生团队自己完成。”“启明星一号”发布的世界各地定标场高光谱图像。定标工作完成后,卫星传回新的定标场数据,进一步验证了CCTFS绝对辐射定标系数的精度,完全满足遥感定量化应用的需求。据悉,后续,学生团队还将不断提供CCTFS整个寿命期间的在轨辐射定标,对在轨绝对辐射定标系数进行检核与验证,也将持续开展地面真实性检验、基于水体对象的在轨定标等多项科研活动,不断推进“启明星一号”在水体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光污染监测和自然资源调查等多个领域的应用。
  • 安洲科技参加第十九届中国遥感大会
    9月23日-26日,2014第十九届中国遥感大会在西安召开。中国遥感大会是由中国遥感委员会主办的大型全国性遥感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会议涵盖遥感、学术活动。本届大会由中国遥感委员会、中国宇航学会主办,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中国宇航学会空间遥感专业委员会、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光学遥感专业委员会等单位承办。本届大会主题为“遥感—精确感知,服务社会,和谐发展”。本届大会组织召开了学术交流会议、遥感主题论坛、遥感科技创新展、中国遥感影像艺术展、遥感西安科普文化周等活动。本届大会参会单位160余家,参会人数近千人。 北京安洲科技有限公司应邀参加了本届大会。与会期间,安洲科技分别展示了德国Cubert公司 UHD185机载高速成像光谱仪、美国SOC公司710VP便携式高光谱成像光谱仪、美国SEI公司SR3500便携式全光谱光纤光谱仪等一系列产品。UHD185机载高速成像光谱仪是目前高速成像光谱仪的最轻版本,综合了高速相机的易用性及高光谱精度为一体。通过这款光谱仪,可以最简便地得到高光谱图像,而不需要IMU及后期数据校正,实现了快速光谱成像而不需要扫描装置,安洲科技公司集成研发的UAS无人机系统巡航能力强、安全系数高,吸引了多位专家学者驻足观看。SOC710VP便携式可见-近红外成像光谱仪具有内置扫描、便携式设计、分辨率精度高、可以满足360°任意角度测量、软件操作简单的优点。SEI公司SR3500便携式全光谱光纤光谱仪适用于遥感测量、农作物监测、森林研究到工业照明测量、海洋学研究和矿物勘察的各方面应用。软件操作简单方便、功能强大,可用做测量辐射度、光谱反射率和光谱透过率。安洲科技公司的产品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安洲科技技术人员分别就专家学者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公司产品与服务理念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 安洲科技参加第九届 SPIE 亚太遥感大会
    10月13-17日,第九届 SPIE 亚太遥感大会在中国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大会主题为“地球系统遥感和环境健康监测”。大会主题多聚焦于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生态资源保护以及亚太地区的特殊问题,其议题涵盖遥感理论方法、反演技术、多源遥感融合、数据同化以及各领域应用的最新进展。目前,该会议已在中国、美国、印度、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举行,会议规模与学术报告水平逐年提升。本届大会将极大地推动遥感技术在我国乃至亚太地区环境与气候领域的深入应用,为全球科学家及青年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更好地突显中国科学家在世界遥感与空间信息领域的重要作用。 北京安洲科技有限公司应邀参加了本届大会。与会期间,安洲科技分别展示了德国Cubert公司 UHD185机载高速成像光谱仪、美国SOC公司710VP便携式高光谱成像光谱仪、美国SEI公司SR3500便携式全光谱光纤光谱仪等一系列产品。UHD185机载高速成像光谱仪是目前高速成像光谱仪的最轻版本,综合了高速相机的易用性及高光谱精度为一体。通过这款光谱仪,可以最简便地得到高光谱图像,而不需要IMU及后期数据校正,实现了快速光谱成像而不需要扫描装置。SOC710VP便携式可见-近红外成像光谱仪具有内置扫描、便携式设计、分辨率精度高、可以满足360°任意角度测量、软件操作简单的优点。SEI公司SR3500便携式全光谱光纤光谱仪适用于遥感测量、农作物监测、森林研究到工业照明测量、海洋学研究和矿物勘察的各方面应用。软件操作简单方便、功能强大,可用做测量辐射度、光谱反射率和光谱透过率。安洲科技公司产品引起了广大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安洲科技技术人员分别就专家学者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公司产品与服务理念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 理加联合参加2024 年遥感地面观测联盟年度会议
    2024 年 4 月 20 日-21 日,遥感地面观测联盟年度会议在中国科学院河北怀来遥感综合试验站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定量遥感专委会、遥感地面观测联盟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河北怀来遥感综合试验站、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办。近年来我国建设了大量遥感地面观测场点,形成了多个观测网络,有力支撑了遥感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促进了遥感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遥感地面观测联盟年度会议的召开,旨在更好地研讨并促进我国遥感地面观测场建设和遥感观测的发展。来自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单位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会议,共同探讨我国遥感观测事业的发展,分享了在遥感技术研究与应用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展望。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加联合)作为参展单位之一,携带公司相关遥感产品亮相会议现场,详细的介绍和专业的技术讲解受到了与会专家和学者的高度关注。会议期间,理加联合的郑宁博士作报告《基于光谱技术的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立体监测方案及实践》,详细介绍了理加联合在高光谱遥感技术方面的突破性成果。郑博士的报告不仅展示了理加联合在遥感技术领域的专业实力,也为在场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手段。通过此次会议,各位专家学者和行业同仁之间的交流探讨无疑将推动遥感地面观测技术的发展,为相关领域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并为未来的合作与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拓展,理加联合将继续致力于科技创新,在未来的研究和产品开发中更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和科技前沿,助力遥感事业的发展。
  • 易科泰参加YellowScan激光雷达无人机遥感亚太合作伙伴交流会
    2024年3月19日-21日,北京易科泰生态技术公司作为法国YellowScan在中国的重要合作伙伴,参加了在泰国苏梅岛举办的2024年度激光雷达APAC亚太地区合作伙伴交流会,易科泰公司光谱成像与无人机遥感事业部经理吕敬敬和技术工程师彭丽晓出席会议。 会议期间,易科泰公司技术工程师彭丽晓应邀进行了“Ecodrone All-in-One UAV Remote Sensing Solution Features and Application Examples” 的主题演讲,讲解了以易科泰自主研发无人机平台为基础的一体式高光谱-激光雷达-红外热成像无人机遥感系统在农林领域的应用,赢得了全体与会人员的广泛关注,进一步提升了Ecodrone无人机遥感品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YellowScan公司团队围绕LiDAR产品的发展历史、主要特色、应用场景以及LiDAR的市场竞争等关键议题发表演讲,对主推的测深LiDAR Navigator、空陆双用LiDAR Ultra3-OEM等产品进行了飞行演示,基于采集到的数据介绍了CloudStation软件特色及操作流程,也对不同LiDAR产品的点云效果进行了对比,并与包括易科泰在内的亚太区合作伙伴共同探讨LiDAR产品市场的重点发展领域及未来营销的主要方向。 易科泰公司作为长期致力于“生态-农业-健康”领域的科技公司,特别是在农林业、生态监测等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是YellowScan在该领域重要的合作伙伴,公司基于光谱成像与无人机遥感技术研究中心(西安)强大的创新应用技术及研发集成经验,利用自主研发的Ecodrone系列无人机平台,结合YellowScan先进的LiDAR技术及国际先进的高光谱成像、Thermo-RGB成像等多传感器技术,为精准农业研究、森林植被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水深地形测量、地质矿产勘查、航空测绘等低空遥感应用领域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 未来我们将与YellowScan等多名优秀厂家紧密合作、共同创新,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技术水平,为广大客户提供精准高效的产品方案,可访问易科泰官网查看公司主营产品,欢迎与我们合作。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