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ESA®活体基因导入仪是目前国内唯一获准进入人体临床试验的活体电穿孔基因导入装置,系上海交通大学国家“863”成果转化项目,由上海塔瑞莎公司进一步深度开发,其独具的特异性技术参数可以显著提高DNA、RNA等核酸及蛋白、化学小分子物质的导入效率,增强基因表达水平及免疫反应。有别于传统基因导入装置,本产品高效、安全、便携且易于操作,特别适合于动物模型中的活体基因导入研究。(最新发表文章:Jingying Zhou, Allen K.L. Cheung,Zhiwei Chen, et al. PD1-based DNA vaccine amplifies HIV-1 GAG-specific CD8+ Tcells in mice. J Clin Invest.2013, doi:10.1172/JCI64704影响因子:15.43Jingying Zhou, Allen K.L. Cheung,Zhiwei Chen, et al. Potentiating Functional Antigen-specific CD8+ T CellImmunity by a Novel PD1 Isoform-based Fusion DNA Vaccine. Molecular Therapy ,2013, doi:10.1038/mt.2013.63)影响因子:7.04公司简介:上海塔瑞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坐落于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高科技园区的高科技企业,专注于电脉冲导入技术平台开发近15年,与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国内外顶尖科研单位开展了广泛合作,先后申请和获得专利等知识产权近40项,获得“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及“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基金”等资助。产品已广泛应用于HIV、HBV、结核、流感、肿瘤、糖尿病等多领域的动物、人类疾病防治研究。
上世纪九十年代,基因疗法首次用于治疗“重度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至今已经进行了两千余例的人体试验。早期临床试验表明,基因疗法在治疗白血病、血友病、地中海贫血、帕金森症、阿尔茨海默病等上效果显着,甚至能够令盲人重获光明。而更多的动物模型试验显示,基因治疗大有根治更多顽疾的可能。2012年5月《科学·转化医学》杂志发表的论文,对逾十年基因治疗受试者的血液样本进行分析,得出结论——“T细胞遗传修饰是一种安全的基因疗法”。这或许能部分消解近年来人们对于基因疗法的过度疑虑。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布希曼教授(Frederic D. Bushman)为研究基因疗法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接受基因治疗的HIV阳性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这些患者在1998—2005年间分别接受了一次或数次“T细胞免疫重建”。这种基因治疗是采用传统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将嵌合抗原受体基因导入患者体内,该嵌合抗原受体能引导机体的免疫系统杀伤HIV感染的细胞。布希曼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在接受基因治疗十年后,导入外源基因依然能够发挥治疗效果。数据显示,该基因疗法的半衰期可达16年,这表明该基因疗法在患者体内的有效作用时间可达十余年。说不定,基因疗法真的是未来我们的唯一救星呢。
常用的基因转染技术是将外源基因导入靶细胞需要一定的载体和导入方法,基因转技术则是将纯化的含有靶基因的质粒DNA送入细胞内,并在细胞内表达。转染方法有多种,根据不同的细胞,贴壁或悬浮细所可选用不同的方法,其目的是要达到设置转染效率,影响转染产率的因素有多种,包括转染方法、操作技术、质粒DNA的纯度、靶细胞的生长状态等,下面重点介绍向几种常用的转染技术:被用于作靶基因转染的细胞,其生长状态如何,将直接决定了基因转染效率。如为贴壁生长的细胞,一般要求在转染前一日,必需应用胰酶处理成单细胞悬液,重新接种于培养皿或瓶,细胞密度以铺满培养器皿的60%为宜,转染当日,在转染前4小时换一将近新鲜培养液。对于悬浮细胞,也需在转染前4小时换一次新鲜培养液。用于转染的质粒DNA必须无蛋白质,无RNA和其了化学物质的污染,OD260/280比值应在1.8以上。应用酚-氯仿抽提法制备的质粒DNA一般难以达到此标准,目前大多采用进口的术提取纯化试剂盒。具体的基因转染技术有鳞酸钙介导的转染法、DEAE葡聚糖介导转染法、脂质体介导转染法及电击基因转导尘等。靶基因被导入细胞后,一般在转染后48小时,靶基因即在细胞内表达。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48小时后即可进行靶基因表达的检测等实验。如若建立稳定的细胞系,则可对靶细胞进行筛选,根据不同基因载体中所含有的抗性标志选用相应的药物,最常用的直核表达基因载体的标志物有潮霉素(hygromycin)和新霉素(neomycin)。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制取: 用限制性内切酶直接对基因组DNA进行部分酶切,产生一系列大小不等的DNA片段。那里面含有一种或几种遗传信息的全套遗传密码。获取目的基因是基因工程操作的关键。基因工程的原料就是目的基因。所谓目的基因,是指已被或欲被分离、改造、扩增和表达的特定基因或DNA片段,能编码某一产物或某一性状。目前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反向转录法、内切酶切割分离法和人工合成法. 第二步:基因载体的选取: 用人工方法,取得目的基因的适宜的载体,即质粒(一种环状双链DNA)或病毒。载体一般带有必要的标志基因,以便进行检测。 基因克隆载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a.具有能使外源DNA片段组入的克隆位点。 b.能携带外源DNA进入受体细胞,或游离在细胞质中进行自我复制,或整合到染色体DNA上随染色体DNA的复制而复制。 c.必须具有选择标记,承载外源DNA的载体进入受体细胞后,以便筛选克隆子。http://learn.gxtc.edu.cn/NCourse/swjs/gene/Images/bz1.jpg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点击放大) 第三步:DNA的体外重组: 即用人工方法,让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相结合,首先要用限制性内切酶和其他一些酶类,切割或修饰载体DNA和目的基因,然后用连接酶将两者连接起来,使目的基因插入载体内,形成重组DNA分子。这些工作都在生物体外进行,所以基因工程操作又叫体外DNA重组。 第四步:DNA重组体导入受体细胞: 将外源DNA片段与载体DNA连接形成DNA重组体,即重组DNA。 这种重组体连接的方法主要有: 粘性末端连接法:应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载体和外源DNA分子,可产生相同的粘性末端(接口处的碱基互补),进一步用DNA连接酶将断口连好,即可获得重组DNA分子。http://learn.gxtc.edu.cn/NCourse/swjs/gene/Images/zhuru.jpgDNA重组体导入受体细胞 钝性末端连接法:用化学合成法或逆转录法得到的外源DNA片段,均为钝性末端,这种末端也可以用特殊的连接酶连接,但效率太低。通常需要用人工方法加上粘性末端,再进行连接。第五步:受体细胞的繁殖扩增: 含重组DNA的活受体细胞,再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并进行繁殖和扩增,使得重组DNA分子在受体细胞内的拷贝数大量增加。 第六步:克隆子的筛选和鉴定: 受体细胞经转化(传染)或传导处理后,真正获得目的基因并能有效表达的克隆子一般来说只是一小部分,而绝大部分仍是原来的受体细胞,或者是不含目的基因的克隆子。为了从处理后的大量受体细胞中分离出真正的克隆子,需要对克隆子进行筛选和鉴定。 第七步:目的基因的表达。
作者:丁香园网友Docofsoul《每日科学》2011年9月1日报道——由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Yaakov Benenson教授与麻省理工Ron Weiss教授率领的研究小组成功地将生物“计算机”诊断网络导入人类细胞。该网络有识别某些肿瘤细胞的能力,利用五种肿瘤特异性分子因子的逻辑组合,进而触发肿瘤细胞毁灭过程。http://img1.jiansuo.net/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1/09/04/1315042501_small.jpg细胞微机布线图:所有五种因子必须处于相应的正确状态,由此触发细胞死亡(图片来源:y Benenson Y. 教授 R. Weis教授)开发活体细胞内运作的生物电脑,是ETH苏黎世分院合成生物学教授Yaakov (Kobi) Benenson孜孜以求的目标,其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倾注于此。他想建立既能侦测细胞生存状况、又能在细胞异常时对相应信息进行处理以提供合适的治疗响应的生物微机。目前,通过与麻省理工教授Ron Weiss以及团队成员(包括博士后学者Zhen Xie 与 Liliana Wroblewska、博士生Laura Prochazka)合作,他向这一目标迈出了重大一步。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于《Science》(见本文所附参考文献),论文介绍了一种多基因合成“电路”;此电路负责鉴别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继而进一步摧毁肿瘤细胞。其工作方式是:对细胞内五种肿瘤特异性分子因子及其出现频率进行抽样与综合;只有当所有这些因子在细胞内同时出现时,该电路才会作出正识别响应。这种方式使得侦测肿瘤的准确率非常高。研究者希望这一成果能够为高特异性抗癌治疗奠定基础。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破坏本研究对实验室培养的两种类型人类细胞进行了基因网络测试:海拉细胞(子宫颈癌细胞)与正常细胞。当基因生物微机被导入这两种不同的细胞类型时,只有海拉细胞被摧毁,而正常细胞则安然无恙。当然,取得这一结果需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首先必须找出海拉细胞特有的分子组合。Benenson及其他小组成员在属于小RNA分子(MicroRNA或miRNA)这一类化合物的分子中找,终于确认其中一个miRNA组合(或者说“可识别属性”)只有海拉细胞才有,其它健康细胞类型内则不存在。发现这种可识别属性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任务。人体内既存在250种不同的健康细胞类型,此外也存在为数众多的肿瘤细胞的变异型(其中数百种可作实验室培养)。但miRNA多样性则更是不让须眉花样繁多,人类细胞中已得以描述的即达500到1000不同种类。Benenson指出:“每种健康或病损细胞类型都有其不同的miRNA分子处于开放或关闭状态。”可识别肿瘤属性中的五种因子确立一种miRNA“可识别属性”与发现一组症状以可靠诊断一种疾病有所不同。教授说:“一种症状,比如说发热吧,不可能由此概括出一种疾病。医生获得的信息越多,其诊断才越可靠。” 一年半前他从哈佛大学到ETH后,研究小组找到了几种因子,可由此可靠地将海拉细胞从所有其它健康细胞中鉴别出;结果表明,仅仅五种特定miRNA的组合(其中某些以高水平出现,某些则以极低水平出现)就足以将海拉细胞从其混迹的健康细胞中揪出来。与微机运作相似的网络Benenson介绍说:“这些miRNA因子在细胞内进行逻辑代数运算;该生物微机运用诸如‘与’与‘非’等逻辑操作将这些因子进行组合,并且,当全部因子的整体运算结果为逻辑‘真’值时,只产生所需要的结果——那就是细胞死亡。” 确实,研究者已经能够显示该网络在活体细胞内可以非常稳定地运作,可正确组合所有细胞内因子并给出正确的诊断。Benenson认为,这一成果代表该领域的一项重大成就。动物模型与基因疗法该研究小组想在下一步在合适的动物模型上测试该细胞计算方法,以期在未来创建诊断与治疗工具。这听起来可能象科幻小说,但Benenson相信其可行性;不过,仍有不少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如何有效、安全地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胞?这种DNA递送在目前情况下颇具挑战性。尤其是,该方法需要将外源基因暂时而不是永久导入细胞。现有的病毒导入法或化学导入法均未充分开发,需要进一步完善。Benenson说:“为人类提供一种功能完善的治疗方法还非常遥远。不过这一工作是重要的第一步,显示了单一细胞水平上这样一种选择性诊断方法具有可行性。”参考文献:1. Z. Xie, L. Wroblewska, L. Prochazka, R. Weiss, Y. Benenson. Multi-Input RNAi-Based Logic Circuit for Identification of Specific Cancer Cells. Science, 2011; 333 (6047): 1307 DOI: 10.1126/science.1205527
转基因生物在联合国公约《生物安全议定书》上,各个国家全部都接受的一个概念,称做“改性活生物体” Living Modified Organisms ,简称 LMOs ,或者叫“遗传饰变生物”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 GMOs 。 LMOs 或 GMOs 就是指凭借现代生物技术获得的遗传材料新异组合的活生物体。实际上就是将外源 DNA 导入生物体基因组,引起了遗传改变,改变了遗传组成的生物,就是转基因生物。 这里强调活生物体,活体就是能够遗传或者复制遗传材料的生物实体。比如说种子就是一个活体。现代生物技术主要是讲试管核酸技术, DNA 重组或者核酸导入细胞或细胞器,或者是超分类学科的细胞融合,这就是现代生物技术。 转基因食品是转基因生物的产品或者加工品,它可以是活体的,也可以是非活体的。比如说转基因动植物直接产品,转基因的油菜籽,转基因的番茄,还有一些大豆油、大豆,包括豆腐。这些转基因食品主要来源于植物性的转基因生物。目前市场上的转基因动物还不多,几乎没有商业化的生产,主要是转基因的植物。转基因植物从 1996 年开始大面积的推广。 目前全世界转基因的生物的种植,主要集中在四个国家。其中美国与阿根廷两个国家占了 90% ,还有加拿大与中国。这四个国家加在一起占了 99% 。在作物方面主要集中在四种作物。其中大豆与玉米占了 80% ,加上棉花、油菜加在一起达到 99% 。当然,商业化生产已经有几十种转基因的植物,比较大的有小麦、水稻,转基因的鱼等,这些都还有待于环境释放,还没有正式的批准,但是作为转基因的作物品种,都是已经成功了的。 从转的基因来讲,具有三个特性。一个是耐除草剂的基因。耐除草剂的基因占了 77% ,主要是用于大豆 -- Roundup Ready ,中文叫农达。农达实际上就是一种除草剂,草甘膦。转了这种基因以后,使用草甘膦除草剂的时候,所有其它杂草都死,就大豆不死。因此可以省功。此外,抗虫的基因占 15% ,主要是抗虫玉米,抗虫棉花。比如中国种的抗虫棉,可以抗棉铃虫,把一种抗虫的基因转到棉花里面,棉花就能够表达毒性的蛋白质,虫子吃了以后可以致死。另外还有一种双价的,所谓双价就是既耐除草剂又抗虫的,大约占 8% 。 所有这些转基因作物的来源,主要来源于美国的孟山都公司,还有先正达公司,阿凡迪斯公司,这三家公司比较大。其中孟山都公司提供了 91% 的转基因植物的品种。美国也是一个最大的转基因生物释放、生产的国家,它每年要批准 1000 多个商业化申请。 从 80 年代末期以后,国际社会对这方面比较关注。 1992 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开的联合国高峰会议,通过了一个叫做《 21 世纪议程》,提出了要重视发展中国家,对环境无害化生物技术的应用。因为发展中国家没有能力来处理转基因的技术。包括一些转基因生物的引进,引进以后,万一发生了环境灾害,它没有能力来处理。所以发展中国家特别关注。因此, 1992 年在高峰会议上通过了一个公约,这个公约就叫《生物多样性公约》。在《生物多样性公约》里面的第 8 条、第 19 条都提到,要各个国家制定能够管制、管理和控制生物技术改变、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以及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活生物体在释放当中产生的风险,公约里面特别强调了要制定一项议定书。目前这个《议定书》有 103 个国家签署了,有 46 个国家已经批准加入,等到 50 个国家批准的时候,这个《议定书》就要生效。中国也在批准手续进行当中。《议定书》的焦点就是关于要控制越境转移,转基因生物出口到另外一个国家,需要进口的国家同意,才能够进口。另外,对进口的转基因生物要进行风险评估、风险管理,还要进行标识,还要提供资料,将这方面涉及的所有的有关资料都要提供给进口的国家。还包括责任与赔偿,发生环境灾害或者对人体健康产生危险以后要有个说法,国家之间要有一个协议,如何进行赔偿。
我国自1996年开始由一个纯大豆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每年从美洲国家进出口约300多万吨的大豆,其中可能包括从美国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因此,我们的餐桌上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以这种大豆为原料的转基因大豆食品。那么,转基因大豆食品是否安全呢? 对于转基因植物作为食品时的安全性问题,国际经济互助开发组织(OECD)制定了关于各国进行转基因技术利用指南。该指南认为,如果导入基因产生的蛋白质经确认是安全的,或者是转基因作物和原作物在成分、形态、生态上没有特殊的变化的话,就可以认为转基因作物在安全性上和原作物是同等的,即“实质等同性(SE)”原则。 再次,标志基因的扩散问题。一般说来,DNA的摄取量很低,很快在胃和肠内被消化。因此,转基因操作标识用的抗卡那霉素基因也不可能进入人体细胞。另外,抗卡那霉素基因向肠内细菌转移的概率也是极其低的,约10-17。再说,我们每天摄入体内的抗卡那霉素微生物约有1.2×106个。此外,人们还担心人类从前没有食用过转基因食物而引起蛋白质过敏反应。但用动物进行的急性、亚急性实验表明,即使摄取量相当于人日常摄取量的1500倍到50万倍也没有危害。
北京时间11月2日消息,据美国媒体报道,你可曾见过会发光的哺乳动物、不怕猫的老鼠、吐出蜘蛛丝的山羊?这么神奇的动物不可能在自然界中存在,但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其他动物的基因注入某种动物的DNA之内,各种神奇古怪的动物变纷纷涌现。科学家创造出所谓的“转基因动物”来研究疾病治疗、制造自然物质和拓展科研领域。 转基因技术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性状的可遗传修饰。转基因动物就是基因组中含有外源基因的动物。通过生长素基因、多产基因、促卵素基因、高泌乳量基因、瘦肉型基因、角蛋白基因、抗寄生虫基因、抗病毒基因等基因转移,可能育成生长周期短、产仔、生蛋多、泌乳量高或抗病性强的动物,目前转基因技术已在牛、羊、猪、鸡、鱼等家养动物中取得一定成果。 由于前景莫测,转基因物种培植被各国法规严格控制,要求研究者制作出的动物必须具有可证实的科研和医学价值。动物研究本身就充满争议,2009年5月份的美国民意测验显示有43%的民众认为在动物身上进行医学研究“在道义上是不可接受的”。尽管如此,转基因动物涵盖了来自各个动物种群的物种,它们在对抗疾病和改善环境方面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 以下是科学家“制造”出的最神奇、最古怪的10种转基因动物。1、荧光鼠[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1/200911021325_179855_1607864_3.jpg[/img][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1/200911021327_179856_1607864_3.jpg[/img][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1/200911021329_179857_1607864_3.jpg[/img]科研人员取白色小鼠3.5天胎龄的囊胚,体外注射8-12个转染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黑色小鼠胚胎干细胞,其中受精卵的直径为70纳米、注射开口20纳米、注射进去的胚胎干细胞直径也为20纳米。在特制的荧光体视显微镜下看到,阳性小鼠的皮肤、脑部、肺部发出绿色荧光,可观察胚胎干细胞发育走向、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表达嵌合过程,并提供绿色荧光蛋白作为动物实验示踪剂的有效性、安全性的研究证据;阴性小鼠不发荧光。在自然光下,阳性小鼠因为是黑、白小鼠的嵌合体,头顶有一团黑毛;正常小鼠则是纯白色。荧光鼠脑细胞的图片传遍世界各地,从“福利客”超市的宣传海报到“自然”杂志的封面。这些五彩斑斓的脑细胞是单个的神经元,鲜艳的色彩帮助科学家将它们区分开来。英国哈佛大学的杰夫-里奇曼为首的科研小组在实验鼠的基因组中导入水母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使其在紫色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绿色荧光。这种绿色荧光基因对小鼠无害,只起到标记作用。
转基因的好处与危害 我就在从事转基因作物种子的销售,不过只是棉花。我来谈谈对转基因农作物的好处与危害的看法。 转基因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增产,减少农药用量,农民增收节支,改善生态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食用转基因农作物并不会造成人体的变异,那种声称会造成变异的纯属不懂生物学的人胡说。食物进入人体后都是要分解为基本的营养分子: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矿物质、葡萄糖等,所谓的“转基因”肯定也会分解成为核苷酸,根本 不可能造成人体的变异。 食用目前的转Bt农作物中毒也是不太可能的,Bt毒蛋白的毒性只是针对虫子的,对人体没有毒性,Bt毒蛋白甚至可以直接吃,我自己绝对敢吃。 但是,转基因的危害可能也是非常巨大的,难以预计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体的危害。不会变异,不会中毒并非意味没有危害,最可能的危害在于有些基因表达的物质对部分人群可能会造成过 敏,就像蚕蛹、虾等食物造成过敏一样。问题是如果对蚕蛹、虾过敏可以不吃它们,而对转基因水稻过敏恐怕以后就没有选择的余 地了,因为转基因是会扩散污染的!由于转基因的扩散污染,今天中国实际非转基因的棉花已经寥寥无几了!! 另外,有些基因表达的物质如胰蛋白酶抑制剂CpTI是一种反营养物质,可能降低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使用这种转基因食品可能 造成营养不良。如果今后有些无良的科研人员导入某些基因,也不排除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 2、生态灾难。转基因研究实际时间还不长,生命科学中的很多问题还不清楚,很难估计应用后的最终结果。由于转基因作物对某类昆虫的毒杀、抑制,很可能造成生态失衡。打农药只是一时,而转基因作物是长期不间断地释放杀虫物质,很容易诱导昆虫超强的耐药性。事实证明,尽管应用仅有不到10年时间,但由于中国推广的不规范(绝大多数农民根本没有设置目标昆虫避难所,没有落实转基因安全控制措施)目前棉铃虫对Bt棉花的抗性已大大加强。 3、农民收入反而降低。转基因水稻的应用一定会导致全世界对中国食品安全性空前的质疑,中国农产品价格可能下滑。加上昆虫产生的超强耐药性,反而最终增加农药用量,农民收入反而可能因此降低。 所以,没有充分论证前,转基因农作物大规模推广应用是一种急功近利、饮鸩止渴的行为。这种教训在药品上并不鲜见。例如 :治疗妊娠呕吐反应的药物“反应停”(沙利度胺)最早于1956年在原西德上市,临床疗效明显,因此迅速流行于欧洲、亚洲(以日 本为主)、北美、拉丁美洲。到1960年左右,上述国家突然发现许多新生儿的上肢、下肢特别短小,甚至没有臂部和腿部,手脚支 接连在身体上,其形状酷似“海豹”部分新生儿还伴有心脏和消化道畸形、多发性神经炎等。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大量的动物实 验证明这种“海豹肢畸形”是由于患儿的母亲在妊娠期间服用沙利度胺所引起。这就是著名的“沙利度胺不良反应事件”。 贾士荣所谓“科学在现有的水平上认为是安全的,就是安全的。”,“汽车说”之类的说法是极不负责任的,张启发默认未通过安评的转基因水稻悄悄推广,都是缺乏科学道德的表现。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5/201005192313_219600_1641058_3.jpg[/img]你见过长着大眼睛六条腿的西瓜,长得又像鸟又像老鼠的怪物吗?今天上午,当2010中国科协学术报告会现场大屏幕上出现这样两张照片时,现场发出一阵惊愕的叫声。事实上,这样的图片最近一段时间在网上已经疯传。转基因是天使还是魔鬼?转基因的食品安不安全?越来越多的公众对此充满疑惑,忧心忡忡。“实际上这是在渲染转基因的恐怖。”中国科协学术报告会报告主讲人、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如是阐释。[b]转基因古已有之[/b]什么是转基因?专业的定义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将外源基因转移到受体生物钟,使之产生定向的、稳定遗传的改变,也就是使得新的受体生物获得新的性状。这样的专业定义也许会让普通公众感觉有如云山雾罩。但事实上,转基因古已有之,自然界随处可见。林敏举例,一棵树长瘤子,是由于农杆菌转基因造成的,劳动人民在很早的时候就利用了这种转基因现象。以玉米的起源为例,玉米起源于墨西哥,通过一代代的杂交优选才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品种,“可以这样说,(很多事物)都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是基因转移的产物。”林敏说。一个经典的故事是,上个世纪90年代,棉铃虫出现,整个棉花产业面临灭顶之灾。常规的育种方法已经无能为力。转基因技术此时横空出世:科学家将一些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构建了载体,通过花粉管法导入法转移到一个不抗虫的棉花里。这样,人类就得到了用常规方法无法获得的抗虫棉花。
2010年11月26日下午4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教授应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邀请,进行一场公开的学术讲座,在提问阶段突然遭到听众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质疑。一个中年女子在会场高喊,随后,会场秩序大乱,这场讲座中断。 有着中国“转基因水稻王”之称的张启发教授在讲座中受到围攻,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也让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问题和商业推广再起波澜。事后,面对舆论的质疑,张启发院士特意委托该校生物科学传媒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就记者提问作了回答。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中应用以来,一直存在着生态安全、食品安全、人类健康等诸多争论。多年来,争论双方都列举了大量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但都无法说服对方。http://img.antpedia.com/attachments/2010/12/37643_201012211018011.jpg 技术:与杂交没有本质差异? 广州日报:这一事件还是源于人们对于转基因水稻安全性的质疑,水稻转基因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技术? 中心:转基因技术是指用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的技术。转基因的过程,大概类似电脑系统的打补丁的过程,是对现有系统的优化和升级。打了补丁,windows系统仍然是 windows而不会变成其他。同样,经过转基因技术改造的物种仍然是原来的物种。 广州日报:转基因技术与杂交技术有何区别? 中心:育种过程实际上是创造变异和选择变异的过程,转基因技术是创造变异的现代技术,它与常规的诱变、杂交没有本质的差异;转基因育种与常规育种也没有本质的差异。杂交育种通过杂交实现基因的转移,这种方法只能让各种基因“批量”转移,无法实现有用的基因的定向转移。为了减少连锁累赘,杂交育种需要多次杂交和自交,因此,杂交育种过程相当漫长。而转基因技术先将具有抗虫、抗旱、抗逆境、控制产量、控制生长期等功能的优良基因“剪切”下来,再“粘贴”到要改良的作物的DNA双螺旋链条上。这种技术可以定向、精准改良生物,有效缩短了育种周期,并使安全性大大提高。 研发:极为慎重严格? 广州日报:学校转基因水稻最新的研究成果如何? 中心:此次,农业部向我校发放了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的安全证书。证书签发日期为2009年8月17日,有效期5年,适用地为湖北。这两个品系还需要取得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种子经营许可证后方可商业化种植。 广州日报:这两种转基因水稻的研究过程是怎样的? 中心:两个品系的研发工作从1995年开始,1999年成果通过了农业部的鉴定。经安委会安全评价和农业部批准,我们就转基因水稻分别于1999年~2000年开展了中间试验、2001年~2002年开展了环境释放、2003年~2004年开展了生产性试验,2004年申请转基因水稻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除我们提供的技术资料外,根据安委会的评价意见,2004年~2008年,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机构对转基因水稻的目标性状进行了检测验证,后又对分子特征、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的部分指标进行了复核检测。 从开始研发到2009年颁发生产应用安全证书,整个过程长达近15年,跨越两个世纪。其中,成果完成仅用了4年,而包括安全性试验在内的各种试验就用了11年。这表明科学家和国家对转基因水稻的研发极为慎重,管理极为严格。但同时,我们认为,如此漫长的试验、审查过程并不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不利于最新的科技成果尽快造福社会、造福人类。 广州日报:学校的研究转基因水稻有哪些特点? 中心:转基因粮食作物产业化是科技发展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多年的实践和研究表明,抗虫转基因的作物可以大量减少农药使用量,减少碳排放,提高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大幅度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环境问题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市场:不会一统天下? 广州日报:转基因水稻会“一统天下”而剥夺消费者的选择权吗?
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公布之后,许多人都认为[url=http://baike.baidu.com/view/94966.htm]基因治疗[/url]癌症的梦想就要实现了。然而,我国基因药物发展前景却不容乐观,以我国制药业滞后发展的现状,将使我国基因药物处于“难产”状态。从建国到现在,完全由我国自主开发的新药微乎其微,整个制药业以仿制国外药物为主。而基因药物又不同于常规药物,我国如果不提高自己的制药技术,通过仿制,将很难使生产出的基因药物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基因药物具有很高的选择性。一种基因药物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人种,不同人种的基因存在较多差别。暂且不说白人、黑人、黄种人之间的基因差别,就连我国南方人和北方人都存在基因差异。例如镰刀形贫血病在黄种人中发现很少,但在白人和黑人中发病率很高,原因是白人和黑人体内有一种寄生虫,患镰刀形贫血症能使患者体内产生一种抗体,从而抵御寄生虫。因此,这种治疗镰刀形贫血症的基因药物只能给白人和黑人服用。 另外,不同的生活环境也需要不同的基因药物。如人们最渴望用基因治疗的癌症,也有环境特性:肝癌在亚洲发病率较高,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是中国人多发的顽症,而直肠癌则是美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因此,环境也是研制基因药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如果我国制药业仍然以仿制为生,那么到时候,基因药物不但不能治病,反而要变成生命“杀手”了,后果将会不堪设想。目前,我国制药行业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制药技术,争取生产出适合我国人们使用的基因药物。1,概念 科学家发现,人类的很多先天性疾病是由于缺乏与之相应的基因造成的,而靠现在一般的药物很难治愈,如将正常人的正常基因片段导入到动物体内,让这种基因在哺乳动物体内表达,就可从该动物分泌的乳汁或者其他组织提取获得具有活性的基因药物,用于治疗该基因缺损造成的疾病。这种通过转基因动物获取药物的方法称为动物药厂。 动物药厂改变了人们对药厂的印象。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牧场。在这里,成群的转基因牛羊在绿色的草地上吃草,表面看,它们与普通牛羊没有差异,然而,它们体内分泌的乳汁是能给人类治病的药品,这些产乳量高的动物,就相当于一座大型的药物工厂,以它们廉价的乳汁,为人类提供着大量的所需要的珍贵药物。 ■2,经济意义 据专家预测,下世纪疾病的基因治疗将大规模地从试验进入临床应用。届时,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药物将大量问世,[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54542.htm]生物制药[/url]业将成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高科技产业之一。生物高技术医药工业虽具有强投资、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但一经产业化就会带来高额利润,与传统医药产业相比、动物药厂更具有投资少、效益高、无公害等优点。 医学遗传家曾益滔介绍,做细菌基因工程需要很大的车间发酵;做细胞工程药物也需要很多昂贵的设备来培养细胞,而若用转基因动物,就只要饲养,动物乳汁便可源源不断地产出药品。 现在研制一种新药,一般需要20年——30年,即使科技再发展,也很难低于10年——15年,转基因羊周期一般是18周,牛也只需2年——3年,而效益更是惊人。如荷兰金发马公司用转基因牛生产的一种乳铁蛋白,制成奶粉具有转铁、抗菌等功能,预计每年这一营养奶粉销售额是50亿美元。 1998年2月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试验成功的转基因山羊所表达的“凝血因子”如进入工业生产也将具有惊人的产值。据美国资料统计,过去凝血因子Ⅶ都是从献血的血源中提取的,全美国这方面的病人一年需求约为120g左右,这120g得从120万升的血浆中提取,以每人献血200ml计,就需要600万个献血者提供血浆。若改用转基因牛来生产,只需1.2头牛产的牛乳即可满足。 转基因动物带来的这场生物医药革命,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使人们传统的医疗方式发生变化,人们可以一边喝着鲜美的牛奶,一边达到了治病的目的,这个质的变化不能不令人心动。
事件一:7月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法令,禁止在俄境内种植转基因作物、养殖转基因动物、生产转基因食品,并禁止俄罗斯进口转基因食品,违者将处以罚款。=======================================================================事件二:7月2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一项有关转基因食品销售的法律,要求生产商在食品包装上标注其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从而让消费者“买得明白”。======================================================================= 美俄两个超级大国在转基因领域的大动作,代表着一个趋势,那就是政府部门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会越来越严格,立法越来越完善,因此对检测的技术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那么目前国内转基因发展现状,转基因成分的检测技术都有哪些,依据什么原理,准确度怎么样呢,就由小编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统计报道,目前国内共批准60项转基因作物事件,分别为转基因玉米17项、转基因阿根廷油菜12项、转基因大豆10项、转基因棉花10项、转基因西红柿3项、转基因水稻2项、转基因杨树2项及转基因甜椒、转基因甜菜、转基因矮牵牛花和转基因木瓜各1项。转基因技术的核心是对物种遗传物质进行人为改造,导入外源基因,从而获得预期的目的性状。因此可以通过检测材料中是否含有外源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目的基因(抗虫、抗除草剂、抗病和抗逆等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来判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目前国内外对转基因成分的检测从原理上可以分为两类,基于外源蛋白靶标检测和基于外源核酸成分检测。基于外源蛋白靶标的检测技术主要是以免疫分析技术为基础,利用转基因作物产生的特定的外源蛋白与抗体的特异性识别进行检测和定量的技术。常见的基于外源蛋白靶标的转基因检测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技术、免疫层析试纸条技术及蛋白质芯片技术(Protein chip)等。ELISA方法和免疫层析试纸条法快速准确,但仅可检测一种目标蛋白,而蛋白质芯片可通过设计不同的探针阵列和特定的检测方法,使一次反应同时检测多个蛋白,具有通量高、微型且自动化等优点,但背景信号高、蛋白质活性难以长久保持。蛋白质检测方法往往不能检测加工食品,而且受目的蛋白质在转基因作物中的表达部位、表达时间及环境等的影响,限制了其应用。而核酸成分,尤其是DNA,因其稳定性好,在加工过程中不易降解,被广泛用于转基因检测中。基于外源核酸成分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 PCR 技术、恒温扩增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PCR技术已经成为转基因作物及产品日常检测工作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国内以及国际发布的食品和饲料中转基因产品的检测标准方法大都采用的PCR技术原理,应用普通PCR方法或实时荧光定量PCR可以对检测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在此基础上,新的PCR技术如巢式和半巢式 PCR、多重 PCR、PCR-免疫层析等技术也成功应用于转基因成分的检测中。同 PCR 检测技术相比,恒温扩增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等温高效、操作简单、耗时较短、产物易检测及设备要求低等优势, 在快速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前景。基因芯片综合了 PCR 技术和分子杂交的优点,可用于一种转基因作物中多个基因的平行检测或对多种转基因作物进行同时检测,其快速简便、自动化、微型化、高通量、准确度高等优点,使其在转基因作物检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数字 PCR 是一种基于单分子 PCR 的对DNA分子直接计数的绝对定量方法,不需要标准品作为参考,融合了定量 PCR的准确性及基因芯片的高通量,因此有望成为绝对定量新标准,也有潜力解决转基因检测通量和劳力成本的问题。目前, 国内外针对转基因成分的检测主要以DNA为检测对象的核酸扩增检测技术为主,但是却面临着两大挑战:1、Talen和CRISPR等基因组编辑技术在转基因研发中的应用;2、加工技术水平和加工精度的提高, 导致DNA的提取难度加大,提取质量下降。但是我们相信,正是在这些挑战的激励下,我们的检测技术会不断地发展,检测人员的水平也会不断地提高。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以重组DNA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是21世纪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之一。以转基因植物为先导的现代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对于我国农业、农村和国民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经过1980年以来20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已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但与美欧先进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对转基因技术及食品安全性的认识方面尤其如此。本文拟对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评价做一简单介绍。 一、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 在介绍转基因食品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基因和转基因技术。基因(DNA) 是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结构和功能单位。DNA是脱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缩写,它编码各种遗传信息,产生不同的蛋白质。转基因技术主要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和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方法把重组DNA分子导入生物体的技术。应用转基因技术构建的生物称为转基因生物,包括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微生物。因此,通俗地讲,转基因食品就是用转基因生物生产和加工的食品。与转基因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相适应,转基因食品也可以进一步分为转基因植物食品、动物食品和微生物食品。 以上三类转基因食品中,发展最快的是转基因植物食品。虽然中国、美国和加拿大都有快速生长的转基因鱼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迄今为止,全世界还没有转基因动物食品批准上市。在国外,将转基因细菌和真菌生产的酶用于食品生产和加工已经比较普遍了,但是用于面包、啤酒、酸奶等食品和饮料的转基因酵母菌和其他微生物还没有获准进入市场应用。因此,目前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基本上只有转基因植物食品。 自1983 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作物(烟草和马铃薯)问世以来,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1994年延熟保鲜转基因番茄在美国批准上市,从1996年开始,转基因作物商品化应用进入迅猛发展时期,2000年全球种植面积达到4,420万公顷,2001年在有激烈争议的情况下种植面积仍比上年增加19%,达到 5,260万公顷。其中,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为3,330万公顷,占转基因作物总面积的63%;其次为玉米,980万公顷,占转基因作物总面积的19%;面积较大的还有棉花和油菜。种植的国家有13个,其中美国、阿根廷、加拿大分列前3位。各国已获准上市的转基因作物品种已达100多个(次),仅美国即达 53个(次),包括番茄、大豆、玉米、棉花、油菜、水稻、马铃薯、西葫芦、番木瓜、甜菜、菊苣、亚麻等12种作物。由转基因作物生产加工 的转基因食品和食品成分已达4000余种。其中,以大豆和玉米为原料的占90%以上。1997[size=4
国内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由来已久,恐慌抵触情绪长期在民间发酵。25日,2011国际食品安全博士论坛分论坛"转基因作物与食品安全"上,一众权威学者就这一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专家们一致认为,加强公众科普是消除恐慌最有效的办法。 美国是转基因食品消费大国 人们都知道美国是转基因作物种植大国,但在国内鲜有人知道美国同时也是转基因食品的消费大国。一直以来,一种影响很广的民间流言说"美国人自己是不吃转基因食品的".一种阴谋论更由此衍生,认为"美国是在'蓄意'将转基因农产品大量出口给中国". 农业部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北京)分子检测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许文涛副教授介绍,美国国内销售的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已经超过5000种。老百姓平时吃的许多品牌的面包、薯片、蛋糕、番茄酱、鲜食木瓜、酸奶、奶酪等或多或少都含有转基因成分。 据美国农业部2011年6月30日公布的数据,美国国内种植的88%的玉米、90%的棉花、94%的大豆,都是转基因品种。而2005年美国大豆的41%、玉米的17.5%用于出口,其余都用于国内消费。日本连续多年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进口国、第三大大豆进口国。2010年日本进口了1434.3万吨美国玉米、234.7万吨美国大豆,其中大部分是转基因品种。 油脂中没有转基因成分 中国科学院植物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刘春明研究员介绍,其实转基因与杂交一样都是通过基因转移培育具优良性状的改良作物,区别在于杂交是"批量"转移,而转基因技术可以做到精确的单个基因转移。 据介绍,目前全球主要应用的转基因大豆品种是孟山都公司的抗农达大豆。草甘磷是全球广泛使用的高效、安全的经典除草剂,因为它是通过干扰植物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导致其死亡,而人类自身并不合成芳香族氨基酸,也就不会受到干扰。由于大豆生长初期易生杂草,必须使用除草剂,科学家一直想找到一种抗除草剂的基因导入大豆。1992年,科学家从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农杆菌中找到了一种抗除草剂的蛋白(带有CP4 EPSPS基因),成功培育出抗农达大豆。 "基因的载体是蛋白,它不在蛋白以外的物质成分中。中国老百姓普遍对转基因食用油存在抵触,是因为不了解转基因的原理。虽然食用油以转基因大豆为原料,但选用的是大豆的油脂成分,而非蛋白成分,因此食用油里面根本没有转基因成分。"专家指出。 农业部发布《明白纸》释疑 公众对转基因食品持续的质疑和忧虑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农业部日前发布了《转基因明白纸》称,"通过安全评价并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 致力于转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研究的中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西班牙国家研究院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英国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博士后邱德义表示,我国建立了完整的、与国际接轨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对转基因产品的研发进行严格的全程管理。农业部专门设置了转基因安全委员会,转基因产品食用和环境安全性要经过科学严格的评价,才能生产运用。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日益成熟,各国都陆续开放接纳多种转基因作物品种,目前种植遍及29个国家。"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测中心(上海)主任唐雪明说,"中国出于谨慎,迄今只批准了少数几个转基因品种在国内播种。并且与欧盟一样,强制要求以转基因作物为原料的食品做出标识,美国则是自愿标识。" 许文涛表示,人们日常摄入的食物丰富多样,转基因食品只占很低的比例,而每种生物中蛋白质的种类非常多,转基因蛋白的含量相当少,如玉米中低于0.01%,大豆中1/80000,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很小。 "转基因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国家有必要加大投入强化公众科普,消除因缺乏了解造成的恐慌。"中国保健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郝利民呼吁。(记者 周照 北京报道)
一直以来,有一个问题困缚初着用JADE的人,这个问题就是数据的导入问题。如果数据本身是一些知名厂家的仪器测量的,数据格式为RAW,JADE是可以导入的。但是,有些数据经人倒来倒去,有的是TXT,有的是CSV等等。但就是导入不了JADE。我最近看到几个数据是这样的:是纯文本文件。文件头部有若干行为非数据行。数据行有三列,基本第三世界列为行序号,其余两列分别为角度和强度。数据尾部有非数据行或多余空行。我这样做:1 用记事本打开,去掉头,尾那些多余的行。2 进入EXCEL,选择“打开”,导入数据,在EXCEL中显示为三列(不能直接打开,直接打开后把数据当作一列了)。3 删除第1列(序号列)。4 选择第1列,设置数据为数值类型,小位2位。5 把两列设置成靠左对齐。6 在前面增加1行,在第1列中输入“123456789”,即设置第1列宽度为9个字符。7 另存为“空格分隔”格式的文件。这种文件的扩展名为PRN。8 修改文件名为TXT类型。9 用JADE打开。注:我的JADE导入格式为:第1行为文件名或无所谓的字符。数据从第2行开始为数据。角度1-8列,强度10列,10宽。分隔符为NONE。
300 kbDNA片段。http://img.dxycdn.com/trademd/upload/asset/meeting/2013/08/27/A1377590386.gif 2. 噬菌体PI载体和PACPI噬菌体与噬菌体一样,外有蛋白质壳。内含相当大的(110~115 kb)线性DNA,并在体外包装于PI壳内。PI进入宿主细胞后环化,扩增。1994年,有人将PI和F因子克隆结合产生PI人工染色体克隆系统-----PAC。3. 酵母人工染色体(yeast artificial chromosome, YAC)YAC 的主要功能成份有三:(1)着丝粒:mitosis姊妹染色单体和减I同源染色体分离之必需。(2)端粒:保护染色体末端免受核酸酶的侵袭。(3)自主复制序列(ARS)元件:是染色体自主复制的复制起点。构建YAC需要4个短序列:2个端粒,着丝粒,ARS元件,与外源DNA连接成线性DNA分子,导入酵母细胞克隆。三、DNA重组与分子克隆化为获得所需的基因或特异序列,需从细胞中分离得到目的基因与载体DNA重组,并用适当方法在宿主细胞中表达,扩增得到大量相同的DNA片段,称为DNA克隆,亦称分子克隆。
近日,云南大学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所特聘教授顾秀林表示,已经占到中国大豆使用量80%以上的进口转基因大豆,其进口检测审批程序存在缺陷。顾秀林的上述表述再次将“转基因危害”摆在公众面前。“媒体都说转基因食品吃了不好,我们家买油基本上都选非转基因的。”《投资者报》记者日前在家乐福北京某超市随机询问几位食用油的购买者时,一位略显富态的中年妇女表示,“最好别吃大豆油,花生油比较好。”而货架一旁忙碌的促销员则使劲吆喝自己的产品非转基因,营养价值高,记者以顾客身份上前询问,发现该促销人员无法解释清楚为什么非转基因油更安全、健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首席科学家黎志康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目前公众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知识知之太少,存在各种各样的误解。“就拿大豆油来说,我们食用的主要是油脂,而转基因性状表现为蛋白质,所以原料是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对于大豆油来说没有任何区别。”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国的转基因水稻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受困于负面舆论的影响,迟迟不能够商业化。业内人士估算,如果我国不进行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推广,就相当于每年放弃了200亿元的收入。被妖魔化的转基因食品据了解,反转基因调门最高的是乌有之乡等网站,他们呼吁拒绝“帝国主义转基因食品及种子的入侵”,并将转基因食品的输入视为“一场无硝烟、不流血的生物战争”。这种反对的声浪越来越意识形态化,已经脱离了科技与产业的范畴。记者发现,顾秀林对于孟山都公司的质疑同样由来已久。一位熟悉她的媒体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耐人寻味的是,作为顾准之女的她却经常活跃在乌有之乡。面对妖魔化转基因食品的言论,黎志康教授向记者详细地做了澄清。黎志康认为,首先,对于转基因技术只有真正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少数人懂得是怎么回事,大多数人包括一些其他领域的专家都知之甚少,比如说转基因水稻中导入的BT蛋白,它是仅对于鳞翅目害虫有毒的,进入人的消化器官后,会像普通蛋白一样,消化成氨基酸或短肽等等通过小肠吸收了,而且BT农药作为可以使用在“绿色食品”生产中的生物农药已经被使用多年。其次,各国对转基因的态度不一也被作为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证据,尤其是因为欧洲对转基因食品监管得非常严格。黎志康表示,欧洲国家的粮食原本比较富余,转基因作物就显得可有可无,而这种对转基因技术的质疑,实际上成为欧洲建立农产品贸易壁垒的有效工具。此外,就是一些环保组织和食品企业的不恰当宣传,比如一些食用油企业打非转基因概念,让老百姓以为更安全,健康,实际上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原料榨出的油根本无区别。绿色和平是知名环保公益组织,其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方立锋长期关注转基因议题。他在5月30日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并不反对转基因农作物领域的研究,我们坚决反对的是大规模商用化生产,因为目前转基因食品不能完全排除对人体有害的风险。”对于社会上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极端抵制态度和一些夸大其词的谣言,方立锋也并不认可,不过他认为至少代表了一部分人群的态度。“我们在欧洲以及中国的调查显示,60%以上的人群不能接受转基因食品。”为此他们专门制作了一份《避免转基因食品指南》,每年发布一次,列出乳制品、果汁饮料、休闲食品等多个领域承诺不使用转基因食品原料的企业名单。黎志康在记者提到绿色和平组织时直摇头,强烈表示不愿意看他们的东西。“科技是中性的,我们通常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滥用这种技术确实会给人类带来严重危害,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使用它。”黎志康表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朱祯教授接受《投资者报》采访时也强调,“转基因技术如同其他科学,没有绝对安全之说,但是在能检测到和可预测的范围内是安全的。”中国转基因技术已经落后尽管伴随着持续不断的争议,但是,近年来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国际农业应用服务组织(ISAAA)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从1983年第一例转基因植物诞生,经过1996年转基因作物大规模推广,2011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6亿公顷,比2010年增加了8%,大约占全球耕地面积的10%。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由最初的6个增加到29个。其中,美国是绝对的种植大户,占全球种植面积的43%,中国仅排名第六,且主要集中在种植转基因抗虫棉上。“现在再不重视,将来要吃大亏。”黎志康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他目前并不直接从事转基因领域的研究,但了解转基因技术。他告诉记者,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中国曾经在转基因作物研究领域吃过大亏。“1994年以前,我国一直是大豆的出口国,由于没有及时跟进转基因大豆技术,现在严重依赖进口,每年进口大豆5400万吨,80%是转基因大豆,失去了自主定价权。”据了解,目前大豆的主要生产国是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除了中国其他三个国家都采用了转基因大豆,其中美国和阿根廷,97%的面积已经都种了转基因大豆,经济效益十分巨大。投资者报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对于转基因技术态度相当积极。据了解,巴西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连续4年呈现两位数的同比增幅,增长率位居全球第一。2011年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030万公顷,相比2010年增加了20%,目前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并成为为数不多的自主研发转基因产品进入商业化生产的发展中国家。这无疑让中国政府感到不小的压力。2006年中国政府通过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确定为未来15年力争取得突破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200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种子行业里最大的央企中国种子集团公司并入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成为其全资子公司。靠上中化集团这棵大树,曾让外界对于中种集团在最炙手可热的转基因育种领域寄予厚望。“我国有8000多家种子企业,做育种的不到100家,绝大多数只能称之为销售公司。”黎志康告诉本报记者,“中种集团可能是国内转基因水稻育种研发能力最强的大型央企。”据了解,中种集团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研发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63”于2009年12月获得农业部首次发放的关于转基因粮食作物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当时各方一致认为,转基因水稻商品化种植应该是两三年间的事。然而转基因水稻至今未被许可商业化生产。近日,中种集团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共同研制出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声称将大幅提高种子真实性检测准确性,提高育种效率。近年来,“原来一个品种平均8到10年的育种周期,现在只要3到5年就可完成。”不久之前,中种集团立项投资50多亿元建设国家级种子生命科技中心,采用基因等高技术手段,依靠商业化育种模式,加快育种进程。记者日前联系中种集团战略规划部,询问转基因水稻商业化进展,工作人员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透露,不过该公职人员表示,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进程完全得看国家的政策许可,目前他们只是在做研发工作。
请教各位高手,我的能谱仪是德国热电的,型号VANTAGE,今天准备做能谱时,发现能谱主机导入图像指示灯不亮,也无法进行图像导入,更无法做点扫描,请问各位高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谢谢各位大侠了.
自人类耕作以来,就在探索有效防除杂草的途径。草甘膦,因能在结构上阻断植物体内芳香族氨基酸生物合成,导致杂草和作物死亡,有效控制危害最严重78种杂草中的76种,而占据着农药销售榜的首位。 科学家梦想将抗草甘膦基因导入作物中,获得抗草甘膦的转基因作物。抗除草剂,便成为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后,最具优势的性状之一。 这些特性首先增加了作物的产量。“种植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可采用窄行间距方法,比如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的行间距能从76厘米缩小到33厘米或更小。”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介绍说,从1996年以来,美国采用窄行间距方式使大豆增产35%。 此外,种植的抗除草剂转基因农作物在使用除草剂后,对田间作物的残留物无需进行处理,减少了劳动力的数量和力度。据了解,如果每年种植抗草甘膦转基因玉米1000万亩,平均每亩可减少除草用工3个,每年可减少3000万劳动工作日。同时,因为每亩玉米增产30—50公斤,农民每亩可增收50—100元。 2011年,全球耐除草剂性状的转基因农作物占到总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59%。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美国孟山都等公司在投巨资开展基因研究和开发的同时,申请并获得了上百项与草甘膦抗性相关基因的专利。目前推广的抗草甘膦作物品种中,有69.2%由孟山都研成。 我国每年因杂草引起损失约占粮食总产的10%。但由于抗草甘膦基因长期开发的欠缺,始终没有商业化生产的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品种。突出跨国公司的垄断,成为紧迫的使命。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小组临危受命,与北京大学等研究单位密切合作,开始了自主创新抗除草剂转基因农作物的研发之路。 中国科学家采取3条技术路线齐头并进的方法:首先利用我国极其丰富的污染环境微生物基因资源优势,建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菌株库、功能基因库和分子酶库。另一方面,建立环境基因组学技术、功能基因组学分析技术、高通量表达筛选技术以及高水平技术等先进技术进行集成。同时,完善极端污染土壤微生物样品的DNA免培养分离技术及功能基因筛选平台,以及草甘膦抗性基因作为筛选标记的基因表达和功能鉴定的真核筛选系统。 通过努力,结构新颖、功能明确、草甘膦抗性显著的EPSP合成酶基因诞生。这是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抗草甘膦基因,同时获得了国内发明专利和美国专利。 其中,G2-EPSPS基因作为研究组从免培养技术构建的群落水平DNA库中分离鉴定的第一个抗草甘膦基因,成为草甘膦抗性最强、酶活最高的基因之一。 “经试验,G2-EPSPS基因的结构新颖,在核酸水平上与已见报道的EPSP合成酶编码基因无任何同源性,与孟山都公司专利报道的根癌农杆菌CP4的同源性为24.53%,且不含有专利保护序列和突变位点。在酶学水平上G2-EPSPS基因草甘膦耐受性高于孟山都公司的CP4-EPSPS基因,是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育种价值的新型抗草甘膦基因。”林敏强调说。 该小组同时与国内众多研究机构以及北京奥瑞金种业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展了转G2-EPSPS基因玉米、棉花、油菜、水稻、大豆和小麦等的研发工作。 从2010年开始,经过北京、海南两地连续三代试验,奥瑞金研究人员发现转基因玉米在田间生产上能稳定耐受使用剂量5倍的草甘膦。模拟农民喷施除草剂的方法后,也发现转基因玉米在能耐8倍的草甘瞵。研究人员在北京、海南两地的两个生长季节,对转基因玉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与非转基因受体玉米相比,转基因玉米除耐草甘膦目标性状以外,其他农艺性状等均与非转基因受体玉米没有差异。 同时,对进入生产性试验的抗草甘膦转基因玉米的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研究小组委托国家认可的两家检测机构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分别进行试验。 “2009年迈出了产业化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我们与种业公司签订了基因独家使用和共同推进产业化协议。利用本发明专利所保护的EPSP合成酶基因培育出转基因抗草甘膦玉米,进行了转基因生物安全的中间试验和环境释放试验,于2012年获得农业部批准,进入生产性试验阶段,这也是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应用的关键阶段,如能在今后两年内获得生物安全评价的安全证书,3—5年内获得品种审定并实现商品化生产,将有利于打破跨国公司在抗除草剂转基因产业上的垄断。”林敏说。
题记:看到大家讨论分辨转基因食物的方法?可信度多大呢?(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30902/4943086/),一时兴起,一篇小文,供大家参考!转基因大豆产品对我国生物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的研究目前,世界黄大豆生产和贸易的总体格 局是面积稳步增加、总产显著提高、贸易日趋活跃,如2004年总产量为2.1332亿t、黄大豆总贸易量(进口)为5,664.7万t、金额123 亿美 元。世界黄大豆生产主要集中于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和印度,2003 年5大主产国黄大豆收获面积达到7,60514万hm2,占当年世界黄大豆种植面积的91.0%。美 国孟山都(Monsanto) 公司在1994年研究出商品名为Roundup Ready Soybean (RR黄大豆)的转入抗除草剂 (Roundup,草甘膦)基因的黄大豆新品种,并于1996 年开始大面积商业化生产。此后,由于成本和现代田间操作的需求,转基因黄大豆的推广面积迅速扩大。2001年全球种植面积已达3,330万hm2,占全世界黄大豆种植面积7,200万hm2的46%。,而且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近 年来,中国国内黄大豆消费需求迅速增长,国产黄大豆远远不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同时,转基因作物种植大国的黄大豆销售在欧、日、韩等国遇到了阻力,出口市场转向了发展中国家,造成我国进口转基因黄大豆及加工品的数量持续上升。中国2002年进口黄大豆1,131万吨,2003年达2,074万吨,2004 年为2,023万吨,已超过我国的1,600万吨年产量,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大豆进口国,我国正成为世界上越来越重要的转基因农产品进口国。一、黄大豆与转基因黄大豆的发展趋势大 豆的起源认为是由原产中国的乌苏里大豆演生而来,中国古名“菽”。(“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毛泽东《到韶山》)。常分为黄豆、黑豆、黑皮青豆、青仁乌豆等。在中国栽培并用作食物及药物已有5000年历史。大豆的种子含17%的油和63%的粗粉,其中50%是蛋白质,不含淀粉,大豆是豆科植 物中最富有营养而又易于消化的食物,是蛋白质最丰富最廉价的来源。在今日世界上许多地方是人和动物的主要食物。大 豆,隶属于真核域,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豆目,豆科,蝶形花亚科,大豆属,大豆。约10种,分布于东半球温带和热带地区,我国有7种,南北 均产之,其中大豆G.soja(L. )Sieb. etzucc.各地广为栽植,东北尤盛,变种多至30余个,一年生草本,是重要的油料、食用和饲料作 物。大豆植株直立,有分枝,高度从几厘米到2米以上。自花授粉,花白色或微带紫色。种子为黄、绿、褐、黑或双色。每个荚果内含1至4粒种子。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9/201309051113_462504_1782539_3.jpg大豆是一年生豆科植物,其种子也称为大豆(大家习惯将黄皮黄子叶的黄大豆称为“大豆”)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成为世界大豆生产大国,巴西和中国次之。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9/201309051118_462505_1782539_3.jpg1.1 转基因黄大豆的重点研究领域由 于明显的经济利益驱动和分子生物学的进步,转基因黄大豆的重点研究领域为:改良脂肪酸、氨基酸成分,提高营养价值;降低植酸磷含量、降低水苏糖的含量;增加蔗糖含量和甜度,提高可消化性,改善适口性;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高价值蛋白药物;对非生物逆境如干旱、盐渍、低温、紫外线辐射、恶劣条件的耐性,抗虫 病害等特性。1.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分 子标记辅助选择(MAS) 已成为黄大豆育种中的重要手段。已在黄大豆的20 个连锁群中发现了1,845 个连锁标记,总遗传距离为2,527cM。主 要方法包括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APD(随机扩增DNA多态性)、AFL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SSR(简单重复序列)、SNP(单一核甘酸多态性)等。其中,SSR 为广泛采用的遗传标记,SNP是新一代的遗传标记,其应用正日益受到重视。分 子标记辅助育种(MAB) 在黄大豆抗病虫育种上也得到了成功应用。在黄大豆常见的十几种主要等病虫害中均已找到了一些与抗性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并运用于抗源筛选及后代选择上。在非生物逆境抗性方面,如抗旱、耐盐碱等的分子标记,产量及重要品质性状的QTL定位也已取得显著进展。1.3 转基因育种应用前景虽 然目前的转基因黄大豆品种主要是Monsanto公司的RR黄大豆,但AgrEvo公司的抗草丁膦黄大豆等其它品种的转基因黄大豆在国外均已有不同面积商品化种植;在品质改良方面也取得许多新进展,美国已育成了不含Kunitz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新品种并投入商业化生产,DuPont公司的低水平抗营养因 子、高斑鸠菊酸和蓖麻油酸含量的黄大豆新品系已获得成功;豆油品质改良成功的高酸和低酸转基因品种黄大豆已商业化种植,其中3.5%低棕榈酸转基因黄大豆 油于1997年已获准在美国市场销售;高蛋氨酸转玉米纯溶蛋白基因的转基因黄大豆的实验前景也是乐观的,中国将γ-生育酚甲基转移酶基因导入黄大豆已获成 功。高产育种是最重要的黄大豆育种目标之一。近年来,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培育广适应性品种选育工作和耐逆育种品种,如耐旱、盐碱、湿、热、低温、缺铁性黄化、耐贮藏性和抗乍荚性、抗种子机械损伤等特性的育种研究获得一定成效。改善皂苷、异黄酮含量的育种和共生固氮也提上日程。[size=12.
我想把仪器的宽化曲线FWHM导入到Jade 5.0中来尝试拟合以及求颗粒的大小,但是我只是看到Jade软件本身带的几个选项,没有找到自己导入的地方,有人遇到这个问题吗?谢谢帮助!!
怎样把液相色谱仪的数据导入original里面进行作图?谢谢!
各位大侠,本人新手,现在有在同步辐射上做的聚乙烯的数据,希望可以导入到JADE中,学习了网上的帖子,把数据进行了转换(ConvX),在JADE中也可以打开,可是打开后整个图形向左侧偏移,辐射波长是0.13714nm。不知怎么回事?希望高手指教。
简介 仪器将物导入和中频按摩溶为一体,调制中频电流能促进皮肤电阻下降,扩张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具有消炎、消肿、镇痛、疏通经络、松解粘连,调节和改善局部循环的作用对治疗外伤性癫痫有特效。作用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止痛作用。 减缓外伤性癫痫发作。适应 主要用于治疗外伤性癫痫、原发性癫痫的癫痫疾病,以及神经根水肿、软组织挫伤、炎症、肢体麻木、肩周炎、腰肌劳损、关节扭伤、风湿性关节炎等症;在按摩状态下,对骨折愈合、疤痕粘连等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
基因测序仪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和技术手段来确定DNA或RNA的核苷酸序列。测序过程中,待测的核酸样本首先会被打断成较小的片段,并通过复制或其他方式准备成适合测序的形式。随后,这些片段会在测序仪内经历多个步骤的扩增和测序反应,每一步都涉及到特定的酶促反应,使得每一个核苷酸的添加都能被检测到。现代测序技术,如高通量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能够在一次运行中平行处理成千上万甚至数百万个DNA分子的测序,通过光学系统捕捉荧光标记或其他信号的变化,最终由计算机软件分析这些信号,拼接出完整的序列信息。这一过程极大地提高了测序的速度和效率,降低了成本,使大规模的基因组研究成为可能。
现代生物技术,又称生物工程,是利用生物有机体(从微生物直至高等动物)或其组成部分(器官、组织、细胞等)发展新工艺或新产品的一种科学技术体系。 生物工程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发酵工程等5个部分。以重组DNA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创立和发展,为生命科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所提供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极大地促进了传统生物学科如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医学等的发展。同时,生物技术目前也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学、农业及环保等领域,为这些行业带来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仅20余年,但它在生命科学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这仅仅是个开始,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仍方兴未艾。基因工程即重组DNA技术,是指对不同生物的遗传基因,根据人们的意愿,进行基因的切割、拼接和重新组合,再转入生物体内,产生出人们所期望的产物,或创造出具有新的遗传特征的生物类型。世界上第一批重组DNA分子诞生于1972年,次年几种不同来源的DNA分子装入载体后被转入到大肠杆菌中表达,标志着基因工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基因工程彻底改变了传统生物科技的被动状态,使得人们可以克服物种间的遗传障碍,定向培养或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新的生命形态,以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蛋白质工程也称“第二代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主要包括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了解蛋白质的DNA编码序列、蛋白质的分离纯化、蛋白质的序列分析和结构功能分析、蛋白质结晶和蛋白质的力学分析、蛋白质的DNA突变改造等过程。蛋白质工程为改造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找到了新途径,推动了蛋白质和酶的研究,为工业和医药用蛋白质(包括酶)的实用化开拓了美妙的前景。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细胞工程是利用细胞的全能性,采用组织与细胞培养技术对动、植物进行修饰,为人类提供优良品种和保存濒危珍稀物种。细胞工程主要包括体细胞融合、核移植、细胞器摄取和染色体片段重组等。体细胞融合是指两个不同种类的细胞,加上融合剂,在一定条件下,彼此融合成杂交细胞,使来自两个亲本细胞的基因有可能都被表达,从而打破了远缘生物不能杂交的屏障,提供了创造新物种的可能。细胞核移植对动物优良杂交种的无性繁殖具有重要的意义。克隆技术便是细胞核移植的一个最为典型的应用。细胞器的摄取主要是指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摄取。如用白化型原生质体摄取正常的叶绿体,进而发育成正常的绿色植物;用抗药型草履虫的线粒体植入其他草履虫细胞,使后者获得抗药性。染色体片段重组是利用染色体替换来改变生物遗传特性,如利用染色体的易位、缺体等方法,获得新的染色体组合。酶是生物体内的一种具有新陈代谢催化剂作用的特殊蛋白质,它们可特定地促成某个反应而自身却不参与反应,并具备反应效率高、反应条件温、反应产物污染小、能耗低以及反应易于控制等优点。酶工程即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在一定的生物反应器中,将相应的原料转化成所需的产品。酶工程是现代酶学理论与化工技术的交叉技术,它的应用主要集中于食品工业、轻工业和医药工业等领域。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定性状,通过现代工程技术,在生物的反应器中生产有用物质的一种技术系统。当前的医用和农用抗生素绝大部分是发酵的产品,此外发酵工程产品还包括氨基酸、工业用酶等,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味精、维生素B2等也是发酵工程的产品。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基因工程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取得符合人们的要求的DNA片段,这种DNA片段被称为“目的基因”;二是将目的基因与质粒或病毒DNA连接成重组DNA(质粒和病毒DNA称作载体);三是把重组DNA引入某种细胞(称为受体细胞);四是把目的基因能表达的受体细胞挑选出来。DNA分子很小,其直径只有20埃,约相当于五百万分之一厘米,在它们身上进行“手术”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基因工程实际上是一种“超级显微工程”,对DNA的切割、缝合与转运,必须有特殊的工具。首先,要把所需基因——目的基因从供体DNA长链中准确地剪切下来。1968年,沃纳·阿尔伯博士、丹尼尔·内森斯博士和汉密尔·史密斯博士第一次从大肠杆菌中提取出了限制性内切酶能够在DNA上寻找特定的“切点”,认准后将DNA分子的双链交错地切断。人们把这种限制性内切酶称为“分子剪刀”。这种“分子剪刀”可以完整地切下个别基因。自70年代以来,人们已经分离提取了400多种“分子剪刀”,其中许多“分子剪刀”的特定识别切点已被弄清。有了形形色色的“分子剪刀”,人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DNA分子长链的切割了。由于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阿尔伯、史密斯和内森斯共享1978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DNA的分子链切开后,还得缝接起来以完成基因的拼接。1976年,科学在5个实验室里几乎同时发现并提取出一种酶,这种酶可以将两个DNA片段连接起来,修复好DNA链的断裂口。1974年以后,科学界正式肯定了这一发现,并把这种酶叫作DNA连接酶。从此,DNA连接酶就成了名符其实的“缝合”基因的“分子针线”。只要在用同一种“分子剪刀”剪切的两种DNA碎片中加上“分子针线”,就会把两种DNA片段重新连接起来。把“拼接”好的DNA分子运送到受体细胞中去,必须寻找一种分子小、能自由进出细胞,而且在装载了外来的DNA片段后仍能照样复制的运载体。基因的理想运载工具是病毒和噬菌体,病毒不仅在同种生物之间,甚至可以在人和兔培养细菌细胞转移。还有一种理想的载体是质粒。质粒能自由进出细菌细胞,当用“分子剪刀”把它切开,再给它安装上一段外来的DNA片段后,它依然如故地能自我复制。因此,它是一种理想的运载体。有了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及运载体,进行基因工程就如可以愿以偿了。把目的基因装在运载体上,运载体将目的基因运到受体细胞是基因工程的最后一步。一般情况下,转化成功率为百万分之一。为此,遗传工程师们创造了低温条件下用氯化钙处理受体细胞和增加重组DNA浓度的办法来提高转化率。采用氯化钙处理后,能增大体细胞的细胞壁透性,从而使杂种DNA分子更容易进入。目的基因的导入过程是肉眼看不到的。因此,要知道导入是否成功,事先应找到特定的标志。例如我们用一种经过改造的抗四环素质粒PSC100作载体,将一种基因移入自身无抗性的大肠杆菌时,如果基因移入后大肠杆菌不能被四环素杀死,就说明转入获得成功了。 目的基因:所谓目的基因就是我们想要的基因片段,它在生物体内能表达产生所要蛋白产物。生物界的基因有上亿个,多数存在于染色体上,少数存在于细胞质中。取得目的基因的办法是用“分子剪刀”剪切供体DNA分子,把它切成一些比基因略长的片段,然后再从中找出包含所需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到目前为止,人们用这种方法已分离出40种大肠杆菌蛋白质基因、鸡的组蛋白基因等。另一种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是人工合成。随着技术的进步,已有用于自动测定DNA顺序的专门仪器和自动合成DNA仪器。还有一种基因合成方法是模板合成。基因工作指令的传递是按照“DNA-RNA-蛋白质”这一方向进行的,相反的信息传递即由RNA-DNA也存在。基因模板合成法就是先以信使RNA为模板,反向转录出一条DNA单链,再以互补的方式加倍成DNA双链。用这种方法人们已先后合成了家兔、鸭和人的珠蛋白基因、羽毛角蛋白基因等。载体:目的基因片段很难直接转入生物体细胞,而且由于它自身常无DNA复制所需信息,在细胞分裂时不能复制给子细胞,就会丢失,所以人们要把它连在一些能独立于细胞染色体之外复制的DNA片段上,这些DNA片段就叫载体。常用的载体有质粒和病毒。当然载体还有其它作用,如促进目的基因转化、表达等。人们对天然质粒及病毒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如加上耐药性基因片段等,提高基因的转化、筛选、表达效率。限制性内切酶: 在细菌内存在的一类能识别并水解外源DNA限制性内切酶,它具有极好的专一性,能识别DNA上的特定位点,将DNA的两条链都切断,形成粘性末端或平末端。DNA经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产生的具有碱基互补单链的末端称为粘性末端。限制性内切酶的生物学功能在于降解外面侵入的DNA而不降解自身细胞的中的DNA,因自身DNA的酶切位点经修饰酶的甲基化修饰而受到保护。限制性内切酶较为稳定,常用的约100多种,并已大多转化为商品。限制性内切酶在分析染色体结构、制作DNA的限制酶图谱、测定较长DNA序列以及基因的分离、基因的体外重组等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酶。
关键词:Gj-1000高压气体基因枪目的:Gj-1000高压气体基因枪的正确使用酵母基因枪转化一 钨粉的制备1. 60mg(w)放在离心管中加入无水乙醇,用超声波粉碎机至手感温度发烫;2. 1000r/min离心10s,去掉上清液;3. 加1ml无水乙醇,漩涡振荡3~5分钟;4. 静止1分钟;5. 1000r/min离心10s,去掉上清液;6. 加1ml消毒蒸馏水,旋涡振荡,离心沉淀,弃掉上清液;7. 重复(6)三次;8. 在沉淀的金粉或钨粉中加入50%甘油,浓度为60mg(钨粉)/ml。二 DNA子弹的制作1. 振荡50%甘油中的钨粉,使之成为悬浮液;2. 取50μl的悬浮液于离心管中(此管可以打6枪,根据实验样品的多少与分成几个小管);3. 取一个小管在液体上的壁处用加样器加入5~10μl的质粒DNA(浓度为1μg/μl),振荡30s,再在小管壁上加入20μl亚精胺(0.1M),振荡30s。边振荡便加入50μlCaCl2溶液(2.5M),漩涡振荡30s~1min,之后静置1min,重复(漩涡振荡30s~1min,之后静置1min)5次左右,冰上静止30min,15000r/min离心10s,弃掉上清液;4. 加入150μl70%的乙醇,吹打一下沉淀,若沉淀均匀散开,则离心(3000r/min 10s),弃掉上清液,加入无水乙醇,进入第(5)步操作。若吹打不散,则用超声波振散,条件为,加70%的乙醇600μl,功率200W,超声波作用1s,4~6次,然后离心,弃掉上清液;5. 加入250μl无水乙醇,不破坏沉淀,静置1min,离心(1000r/min 10s)弃掉上清液;6. 加入大于60μl无水乙醇振荡使成为悬浮液,如悬浮良好,可将此悬浮液用加样器取10μl分别滴在钢膜上,共可加样在6片钢膜上。这样平均每片钢膜为:0.5mg钨粉,0.8μgDNA(以5μl质粒DNA计,质粒多一些效果会好一点)。三 实验前的准备1. 75%的已醇对枪室,样品圆筒室及气体加速管包括封口螺母进行消毒灭菌;2. 将可破裂圆膜在100%乙醇中浸泡15min消毒,然后再无菌条件下干燥:钢膜则在121℃高温消毒20min后烘干(也可用75%乙醇消毒);3. 清洁高压管道,在新装基因枪或重新移动位置时,连接高压气体钢瓶与压力调节阀、表系统的的高压管道的一端接口,另一端先不与基因枪的接口相连,握住此端朝向地面,使钢瓶放气(小流量)冲洗此管1~2s,再连接到基因枪上;4. 消毒操作工具。四 操作步骤1. 打开气体瓶阀,调节压力使发射压力达到试验工作要求的范围;2. 开动真空泵;3. 选择所需压力的爆破膜(100MP),将它放在钢膜螺母的内圆孔的台肩上,将钢膜螺母旋在储气仓螺口上,用球形扳手将螺母旋紧 ,确保不漏气;4. 将涂有DNA微粒的钢膜的放在钢膜架上,等干后用镊子夹起放在弹膜架的圆孔中(带有微粒的一面朝下),旋紧钢膜封口螺母;5. 用镊子将涂有待转化酵母的YPD平板放入基因枪样品架上,此样品架可在样品室内选择合适的位置(4.5cm);6. 将已装上DNA的弹膜座装在已装好样品的样品室,安装方法:将手柄往下移并旋转至卡住,这样发射腔筒下平面与升降座上平面之间扩大了空间,可将将样品室与弹膜座放在升降底座上,当手柄放开后,样品室上升,是三件体结合在一起,件与件之间都有密封圈密封;7. 按下真空开关,真空泵开始工作,真空表指示针指示真空下降,当真空度达到0.085~0095Mpa时,即可按高压触发按钮向储气仓内充气,(若真空抽不上,可能三件体没有合上,可移动一下三件体),同时观察高压气体监测表的的压力值。在达到爆破膜的爆破压力时,瞬间产生一个气体冲击波轰击钢膜,同时钢膜表面的微弹(包覆DNA微粒)通过垫网继续高速飞行射入靶细胞;8. 关闭真空按钮,按下真空释放钮,使系统卸荷并将样品取出。这样一次基因导入试验完毕;9. 按下手柄,取出样品室与弹膜座,从样品室的样品皿座上取出样品皿,盖上盖子,编号记录实验内容及条件;10. 从弹膜座圆孔穴中取出钢膜,接着拧下封口螺母,从圆孔台肩上取出已穿孔的爆破膜;11. 从步骤3开始重复操作,完成所有的样品处理;12. 关机:枪用完后应关闭氦气瓶阀,并在真空泵仍处在工作状态,按下高压触发开关是氦气压解除。关闭电源总开关。从插座上拔下电源线插头;13. 实验完毕后进行整理清洁工作。一般用75%的乙醇清洗。
在很多的人才网都可以直接导入个人简历,但仪器网不行。要自行一项一项填写,相当浪费时间;
检测报告是否一定要导入设备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