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地震数据采集系统

仪器信息网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相关的解决方案。

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相关的资讯

  • 日本福岛核电站仪器故障 未及时录得地震数据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在22日召开的原子能规制委员会会议上透露,2020年设置在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反应堆厂房的2套地震仪发生故障,但未采取迅速修理等措施,导致没能记录下2021年2月13日发生的地震摇晃数据。资料图:当地时间2月14日,日本福岛县Nihonmatsu市,一处因地震损毁的山路。当地时间2月13日晚,福岛县附近海域发生7.3级强震。据报道,福岛、宫城两县观测到震度6强(日本标准)的地震已过去1周多,但东电在记者会等场合完全未说明故障事实。2020年3月,规制委指出,发生堆芯熔化和氢气爆炸的1至4号机组中,确认地震数据,对日益老化的3、4号机组厂房很重要。东电表示,将在当时运用的5、6号机组地震仪外,追加设置,当月在3号机组反应堆厂房5楼和1楼的2处,设置了地震仪。据东电介绍,1楼的1套地震仪2020年7月被暴雨淹没;10月,5楼的1套地震仪发生了测量数据出现噪音的故障。2021年2月22日,东电负责人在记者会上就修理延迟的理由解释说:“分析出现噪音的原因花费了较长时间。”对于未对外说明的原因,其表示“因为是将其定位为试验设置”。规制委会议上,东电方面解释称:“未能收集到重要数据,这是应反省之处”,与会专家纷纷批评“未做好危机管理”等。
  • 广域实时精密定位系统捕获芦山地震信号
    北京时间4月20日8点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   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利用“广域实时精密定位系统”成功捕获芦山地震信号。图中显示的是四川天全GNSS观测站(SCTQ)在地震期间的水平运动曲线和水平运动速度曲线。该测站为“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观测站,位于震中的西部,距震中约33公里,观测站建设在基岩上,地震造成的最大振幅为2-3cm。   “广域实时精密定位系统”是“十一五”国家863计划支持完成的重点科研成果,该系统以广域差分和精密单点定位技术为基础,集成先进GNSS实时数据处理、互联网和卫星通信等技术,可实现全国范围厘米级到分米级的实时精密定位服务。该项研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精密农业、交通运输、空中交通管理、国土资源调查、物联网、精确位置服务等重要领域,使其向信息化、服务型结构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
  • 我国自主研发“地震感知报警系统” 提前10秒感知地震
    4月28日,由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的“地震感知报警系统”科技成果鉴定会在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来自中国地震、建筑、电力电子与工程控制领域的专家一致认为,该系统可以提前10秒感知地震信息,为震前逃生和自救赢得宝贵时间。   据悉,该系统由中国民企前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鉴定委员会由中国地震局全国地震灾害评估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工程动力灾变”重大科学计划指导专家组副组长杜修力等7位专家组成,并认定:该项目对于减灾防灾具有积极的作用,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河北省科技厅科技信息情报所科技查新认定,在国内外文献中未见报道。   据介绍,该系统由地震感知工作站、地震应急救生器和城市地震信息收集统计分析中心三部分构成。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壳厚度及震源深浅不同,可提前10—30秒感知地震信息,并自动报警提醒逃生。按照覆盖面的需要,地震感知工作站可区别家庭、小区、城市等各种范围进行装备。   在随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秦皇岛前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忠林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透露,该企业研发的家用地震感知报警仪、地震应急救生器即将投放市场。地震应急救生器是集手机充电、广播、切割安全带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救生器。一个家庭配备一个地震应急救生器,只需要人民币400到500元。   此外,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电梯地震监测系统”同时通过专家鉴定。此系统基于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研发,由电梯地震监测仪和电梯地震监测网两部分构成,采用角度自动智能判断技术及同城网络式地震信息综合分析技术,具有地震信息快速网络自动播报功能。经河北省科技厅科技信息情报所科技认定,在国内外也属首创。
  • 2013年MTS地震台STEX Pro软件用户培训
    2013年7月底,上海,烈日骄阳,如火如荼,为期三天的MTS地震台 STEX Pro软件用户培训在同济大学拉开了序幕,尽管酷暑难当,来自全国各地共计20名MTS地震台系统使用人员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地震台试验技术新应用。 本次培训旨在向MTS地震台用户提供新软件的操作培训,并搭建客户交流的平台。MTS 地震台试验高级应用工程师Tim Zappia先生回顾了MTS在地震台试验的发展及与世界著名土木结构试验机构的合作历程,并代表MTS感谢同济大学对本次培训的支持。来自同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广州大学的四位老师和大家分享了运用MTS地震台进行土木结构试验的经验与心得。随后的两天时间里,MTS中国公司模拟试验咨询专家金峰先生介绍了MTS地震台迭代理论及方法、试验新工具STEX Pro软件的设置、数据采集、建模、仿真,并进行了实际上机演练。 7月31日下午,参加培训的各位用户参观了位于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的多功能振动台试验室。MTS系统公司于2007年6月中标并于同年12月份签订供货合同,向该实验室提供四台阵高保真地震模拟系统。多功能振动台试验室于2011年底完成试验室建设和设备安装。由两个实验区域组成,即多点振动台实验区域和地锚和反力墙实验区域:振动台系统具有4个6m x 4m 三自由度双向地震台,每个地震台可以在两条长度分别为30m和70m的地沟结构中任意移动、组合,试验总能力可以高达200吨,完成各种类型的桥梁、大型建筑结构件的抗震工程研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实验能力最强的振动台实验系统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四台联动地震台试验系统,将为桥梁工程、房屋和空间结构工程、地下结构工程和生命线工程提供一个世界领先的振动和地震模拟实验平台。自2012年底完成终验收后,已承接了一系列的国家级重点项目的试验,实现对重大桥梁工程地震灾变合理有效控制,提升我国重大桥梁工程防灾减灾能力。如今年三月份对泰州长江公路三塔双跨钢箱梁悬索桥进行的多塔连跨悬索结构地震反应试验。 试验室主管杨澄宇教授对MTS试验系统的高性能运作和完善高校的技术团队支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也将成为MTS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动力。2013年7月底,上海,烈日骄阳,如火如荼,为期三天的MTS地震台 STEX Pro软件用户培训在同济大学拉开了序幕,尽管酷暑难当,来自全国各地共计20名MTS地震台系统使用人员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地震台试验技术新应用。
  • 海洋地震-电磁一体化探测技术及设备顺利完成海试
    7月5日,记者从南科大获悉,南科大海洋地震-电磁探测系统研发团队已于近日在南海北部珠江口海域开展了海上试验,凭借最新研制的地震-电磁一体化探测系统和地震-电磁联合反演软件,率先成功完成了4个测点地震-电磁一体化数据采集。 探测系统样机及主要研发人员 南科大供图经过三年的潜心攻关,南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系主任陈晓非、何展翔带领海洋地震-电磁探测系统研发团队,研制出地震-电磁一体化探测系统和地震-电磁联合反演软件,可为深海目标提供“B超+CT”联合的多参数探测。与传统海洋勘探方法相比,一次性探测获得的数据和效率均提高了2.5倍,能够有效识别含油气目标,消除非唯一性和多解性,为今后海洋资源和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技术。 试验现场 南科大供图据了解,目前研究团队已申报专利20余项、登记软件2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具备完全知识产权的仪器样机2套。团队将继续加快系统和软件的研发和完善,在未来几年里对南海资源及深部热点目标进行科学攻关,探索海底构造演化、资源分布规律,推动我国海洋科学和资源勘探开发事业。
  • SUNS试验设备数据采集系统顺利通过CNAS性能评定
    2012 年11月16日-17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简称CNAS)专家组一行分别来到深圳三思纵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及上海分公司,依照 &ldquo JJF 1103-2003 万能试验机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评定&rdquo 的国家标准,运用公正、科学、准确的方法,对我司生产的试验机产品计算机采集系统进行 了综合性能评定,这标志着我司自主研发的试验机产品数据采集系统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为做好评定工作,深圳总部由电拉事业部总经理陈跃龙和运营部总监董舫等相关人员全程陪同专家组完成评定;上海分公司成立了由质量部总监王俊峰组织,董事长李清太协同技术副总经理刘亚东牵头的专项小组,携相关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协同配合完成专家组工作。 在深圳总部,两位专家主要针对应用新标准GB\T 228-2010之后的产品升级进行性能验证以及标准内容指导。我司技术人员向两位专家介绍了新产品的外观及性能方面的优化和升级,并在专家的现场指导 下,完成了不同试样的现场测定。在新标准的学习会议中,两位专家详细讲解了有关新标准GB\T 228-2010运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及难点,并耐心解答了工程师们的问题。 在上海分公司,专家组一行参观了我司生产车间环境,并全程查看了我司产品出厂检验流程,过程中QA人员按&ldquo GBT 228.1-2010 金属材料 拉伸 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rdquo 为专家演示试验机在试验过程中的伺服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采集系统的工作流程,并提供了试验结果的原始数据供专家再次深入分析。 此次评定,CNAS专家组也为我司生产的试验机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促进公司发展、产品的进步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注: 专家组一行两人分别为&mdash &mdash 国家钢铁材料测试中心、钢铁研究总院计量中心、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材料性能工作组秘书长、全国力值、硬度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周巍松主任及王春华教授。
  • 北京延庆采购地震监测专用仪器,预算达650万元
    3月12日,北京延庆地区地震监测能力提升项目-流动观测仪器设备购置地震专用仪器采购项目发布采购需求,该项目预算650万元,采购宽频带地震计、一体化短周期地震仪等。  项目名称:北京延庆地区地震监测能力提升项目-流动观测仪器设备购置地震专用仪器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PXM2020_055202_000018-JH001-XM001  采购需求:包号采购内容计量单位数量本包预算(万元)本包最高限价(万元)是否允许采购进口产品是否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简要技术要求1宽频带地震计台(套)43330301否是观测三个分量地动速度,按照EW、NS、UD输出三个分量信号;高端截止频率≥40Hz;灵敏度误差≤3%。三通道数据采集器台(套) 43输入通道数3,分辨力≥24bit。2一体化短周期地震仪套43230215否是传感器类型:速度型力平衡电子反馈,UD、EW和NS三分向输出;频带范围:2s—50Hz (-3dB)。3流动观测实时数据传输设备台(套)439073.10否是工业级32位通信处理器;数据网络:支持电信5G/4G,联通5G/4G、移动5G/4G、LTE/3G/PPPOE/DHCP/静态地址等连接方式。智能型流动供电设备台(套) 43便携式可提拉机箱设计,一体化高度集成,配备与地震仪、交直流供电、通信等相关接口;内置交流和太阳能双路充电输入系统。  合同履行期限:自合同签订之日起至项目结束。  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开标时间:2021年04月02日 09:00(北京时间) 其他补充事宜及项目详情见此链接
  • 2013年MTS地震台STEX Pro软件用户培训班举办
    2013年7月底,上海,烈日骄阳,如火如荼,为期三天的MTS地震台 STEX Pro软件用户培训在同济大学拉开了序幕,尽管酷暑难当,来自全国各地共计20名MTS地震台系统使用人员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地震台试验技术新应用。   本次培训旨在向MTS地震台用户提供新软件的操作培训,并搭建客户交流的平台。MTS 地震台试验高级应用工程师Tim Zappia先生回顾了MTS在地震台试验的发展及与世界著名土木结构试验机构的合作历程,并代表MTS感谢同济大学对本次培训的支持。来自同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广州大学的四位老师和大家分享了运用MTS地震台进行土木结构试验的经验与心得。随后的两天时间里,MTS中国公司模拟试验咨询专家金峰先生介绍了MTS地震台迭代理论及方法、试验新工具STEX Pro软件的设置、数据采集、建模、仿真,并进行了实际上机演练。   7月31日下午,参加培训的各位用户参观了位于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的多功能振动台试验室。MTS系统公司于2007年6月中标并于同年12月份签订供货合同,向该实验室提供四台阵高保真地震模拟系统。多功能振动台试验室于2011年底完成试验室建设和设备安装。由两个实验区域组成,即多点振动台实验区域和地锚和反力墙实验区域:振动台系统具有4个6m x 4m 三自由度双向地震台,每个地震台可以在两条长度分别为30m和70m的地沟结构中任意移动、组合,试验总能力可以高达200吨,完成各种类型的桥梁、大型建筑结构件的抗震工程研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实验能力最强的振动台实验系统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四台联动地震台试验系统,将为桥梁工程、房屋和空间结构工程、地下结构工程和生命线工程提供一个世界领先的振动和地震模拟实验平台。自2012年底完成终验收后,已承接了一系列的国家级重点项目的试验,实现对重大桥梁工程地震灾变合理有效控制,提升我国重大桥梁工程防灾减灾能力。如今年三月份对泰州长江公路三塔双跨钢箱梁悬索桥进行的多塔连跨悬索结构地震反应试验。 试验室主管杨澄宇教授对MTS试验系统的高性能运作和完善高校的技术团队支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也将成为MTS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动力。
  • 成都建成世界最大地震预警系统 价值1.6亿元
    记者3月18日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获悉,该所已建成覆盖面积40万平方公里的地震预警系统。该系统超过日本地震预警系统所覆盖的37.7万平方公里,成为世界最大地震预警系统。   据了解,该地震预警系统包括布设在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等8个省市部分区域的1213台地震监测仪器、预警中心,以及通过多种方式的信息发布和接收,总价值1.6亿元。该系统可为覆盖区域及其周边的8000万人和高铁、地铁、化工、核电等生命线工程提供地震预警服务。   截至目前,该系统已经过1200余次实际地震检验,并成功预警了2013年2月19日云南巧家的破坏性地震,表明在汶川灾区发展的技术已用于中国其它地区的防震减灾。
  • 川西地区首个微地震地面监测项目启动
    4月25日,由西南物探245队承担的“微地震地面监测”试验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是川西地区进行的首个微地震地面监测项目。   该项目是针对新26#压裂作业进行的试验性监测项目,以详细了解井中压裂造成的微地震地面监测在新26#区域的适用性。   目前,该队已经完成对主要技术人员的微地震监测基本原理及操作方的系统培训工作和监测采集地震仪器的年检及道一致性检测工作,正进行野外点位实测及设备铺设工作。
  • 科技部紧急部署芦山地震灾区遥感数据获取与共享相关工作
    4月20日8点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半小时,科技部领导立即部署指示,紧急启动灾区遥感数据获取与共享工作,为中央有关部门、地方抗震救灾提供科技支撑。   为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会同高新司迅速启动国家空间数据获取与应用应急协同体系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简称蓄水池应急平台)以及科技部与总参谋部军民遥感信息应急交流机制,积极协调相关资源,组织获取灾区遥感数据并汇交至蓄水池应急平台,及时向各部门和地方提供遥感数据支持。为提高地震灾情遥感数据获取与使用效率,建立了面向各有关部委和地方的灾区遥感数据获取工作快讯即时发布制度,及时通报灾区遥感数据获取情况,截止发稿为止已发布了12期快讯,为灾区数据获取及服务等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信息沟通桥梁。   地震灾害发生当天,蓄水池应急平台已经汇聚了资源三号、资源一号02C、环境卫星、实践九号等卫星的灾区遥感卫星数据和高分辨率无人机遥感数据。国家遥感中心按照协调、指挥、分发、汇集原则,协调全国遥感力量投入灾区背景数据获取、灾情监测等有关工作。中测新图(北京)遥感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中国航空遥感服务公司、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京市遥感信息研究所等多家单位提供了重点区域的灾前遥感数据,并快速获取了灾后卫星与航空遥感数据,积极参与数据共享服务工作,中科院光电研究院为蓄水池应急平台开展了大量技术支撑和服务工作,通过国家遥感中心两小时更新一次的快讯简报,为中央和有关部门及时了解灾区现有遥感数据情况提供了有力保障。
  • 中国科大在微波精密测量、海洋地震勘探和大气数值模拟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在微波精密测量、海洋地震勘探和大气数值模拟方面取得多项科技研发成果。基于里德堡原子的微波测量实现精密探测!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史保森、丁冬生课题组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聚焦量子模拟和量子精密测量科学研究,实现了基于里德堡原子多频率微波的精密探测,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具有较大电偶极矩的里德堡原子作为微波测量体系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但多频率微波在原子中会引起复杂干涉模式,从而严重干扰信号接收与识别,这是基于里德堡原子的微波测量领域的诸多难题之一。因此,该成果对原子分子光物理学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且该成果提出的是在不求解主方程的情况下有效探测多频率微波电场的方案,且在硬件上没有太高要求即可实现较高精度,为精密测量领域与神经网络交叉结合提供了重要参考,在通信、雷达探测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高精度深水油气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装备成功应用于我国海洋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打破了国际技术封锁和价格垄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曹平副教授团队,把在先进加速器、对撞机等大科学装置研究和建设上积累的先进的电子学测量技术和方法,应用于海洋石油勘探的重大国民经济领域,并与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了高精度深水油气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装备。油气勘探是整个石油工业的基础和先导,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战略安全。然而我国油气勘探,尤其是海洋油气勘探,所用的几乎全是进口装备,进口装备贵且在重要技术上对我国进行了限制,严重阻碍了我国勘探技术的发展。研究团队攻克了超长距离一体化精密采集传输、大覆盖范围多缆全局精确同步、可扩展的海量数据实时读出、水下电缆高可靠作业支撑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难题,这套装备具备高密度采集、宽覆盖超长缆作业和可靠的海上作业等特点,可分辨相差1600万倍的信号,总探测覆盖面积达十几平方公里,精密采集通道规模达数万道,与国际水平相比,该装备的同步技术指标要高20倍,传输能力高1倍,下潜深度也突破了国外的沉放深度限制。新研发填补了国内外大气数值模拟的空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团队基于新一代国产神威超算平台,研发了包含大气成分演变过程的全球高分辨率非静力平衡大气数值模式iAMAS,在大规模数据读写速度、并行计算效率、规模可扩展性、运行时效性等多个方面填补了国内外大气数值模拟的空白。
  • 从大量数据到大数据,King’s SDMS仪器数据采集及科学数据管理系统的应用
    对于实验室或检测机构,仪器设备是所有业务开展的基础,数据则是核心命脉,而传统的仪器设备原始数据收集方式,效率低耗时长、操作流程不规范、不易保存与查找、错误率高、易篡改等成了制约检测机构持续高速发展的瓶颈和弊端,这严重影响了实验数据的质量和实验室工作效率。 为适应当今的实验室数据化应用与分析,青软青之提供了King’s SDMS 仪器数据采集及科学数据管理系统,旨在满足检测领域对仪器设备数据自动采集和应用的全方位需求。系统通过构建智能数据解析服务中心,让各类仪器设备数据协议的繁杂简单化、标准化,为数据使用方提供规范的统一的目标数据,让整个数据采集过程更便捷、更高效、更准确、更安全。 从大量数据到大数据 检测数据是检测机构的血液,如何做到对实验得到的大量过程、结果数据高效的收集、分析、存储,从而形成统一的、结构化的数据以便使用呢?又如何让这个过程变得自动、便捷、可靠呢?King’s SDMS 仪器数据采集及科学数据管理系统的应用在以下方面得到了切实提升: 1、采集实验室设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数据,如:可读文件、数据库等,也包括可交互的通讯接口数据,如:串口(RS-232)、网口(TCP-IP)等。 2、提升检测数据准确性:确保分析任务符合质量规范,并通过系统自动采集仪器输出数据,以避免人为因素对数据的影响,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全流程可追溯:实验数据在自动采集系统中得到全程记录和存储(含检测项目、检测结果,仪器名称、使用时间,使用人等信息),最终生成快捷,真实,完整的原始数据,为检测报告提供可追溯依据。 4、为分散的数据收集点,系统提供统一数据采集接入接口,全面覆盖所有数据源,解决了需要采集多种数据源时依赖多个平台或者工具来完成数据分散的挑战。 5、格式化收集到的原始数据,为LIMS或第三方提供查询服务。数据格式根据实验类型不同,大致可分为,实验数据、标物数据、称量数据等。 实验室设备现状及解决办法 纵观检测行业,仪器设备数量之多、种类之繁,即使是针对同一项目进行检测的仪器设备,由于制造商的不同所输出的数据也千差万别,如此造就了仪器设备数据采集实施难度加大、费用居高不下的局面。为此,King’s SDMS 仪器数据采集及科学数据管理系统提供多种采集方式支持,以满足不同仪器的数据采集需求。 Ø 文档型采集 支持word、excel、pdf、TXT、CSV等任何可读文件。 Ø 串口型采集 支持RS232、485、422等。 Ø 网络API采集 通过调用设备厂商提供的API接口,从设备上直接获取数据并实现自动化采集和存储,支持Restfull Api、webser-vice、RPC等。 Ø 设备直采 直接从设备获取数据,可定制与设备直接通讯,主动采集数据。 Ø 设备主动推送 系统提供身份认证和数据接收接口后三方设备可主动推送数据,无需人工干预,实现数据同步和更新。 King’s SDMS 仪器数据采集及科学数据管理系统具有完备的数据及业务交互功能,可独立运行也可与LIMS、ELN等现有业务系统,以及其他第三方行业专业系统灵活整合。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可轻松完成集团型及多实验室联合运营场景运营支撑。
  • 有了校准平台,氡观测仪预测地震更准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c4daea1a-4bfe-48df-b7dd-8713187b4c4f.jpg" title=" 2.jpg" / & nbsp & nbsp & nbsp /p p & nbsp & nbsp 近日,科技日报实习记者随全国人大常委会防震减灾法执法检查小组赴江西考察,参观了2016年建成的地震行业首个氡平台。该平台由氡观测仪校准实验室和氡观测仪检测(比测)实验室两部分组成,分别设在江西省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和九江地震台。校准实验室以东华理工大学自主研制的氡室为检定装置,配备国际认可的PQ2000PRO作为传递溯源仪器,向上溯源至中国计量院的国家一级氡计量基准,向下传递到各观测点。检测实验室有氡平台团队自主设计的水气综合处理系统、豁免级测氡仪校准器、高低温湿热箱和步入式恒温恒湿箱等一整套检测系统。 /p p & nbsp & nbsp 记者了解到,校准实验室和比测基地在2017年专家验收过程中得到肯定。但这个系统的设计方案最初遭遇的几乎都是质疑:“建立一个这样的检测平台,在地震局系统尤其是地下流体学科还是首次,技术难度及工程难度非常大。” /p p br/ /p p 数百台测氡仪监测数据参差不齐 /p p & nbsp & nbsp 氡气是一种惰性气体。研究发现,地震前岩石中氡值会有明显变化,就此可对地壳活动作出研判。“假设地震前地下裂隙发生错动挤压,地下水随之冒上来,我们取出地下水,再使水中的氡气脱离并对氡值进行测量,最终可预测地震。”九江地震台负责人肖健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氡观测仪的原理。 /p p & nbsp & nbsp 氡观测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地震监测手段之一,也是我国地震观测台网中最重要的测项之一。目前,我国地震前兆氡观测网有300多个氡测点,测氡仪数百台。地震行业氡观测仪主要采用固体氡源进行校准,其观测数据在监测区域地球物理场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固体氡源属国家严格监管的放射类源,存在运输不便、操作严格等问题,造成氡观测仪无法实现全国统一校准,严重影响观测资料质量。“地震行业监测仪器一直面临设备老化、稳定性和可靠性较差的问题,观测的数据都不准确,谈何地震预测呢?”肖健称,“由于监测仪器标准不统一,A地区测出的氡气含量100Bq/L可能跟B地区测出的50Bq/L是一回事。测出的数据应该形成一张氡观测网,能在标准一致的前提下相互比对,不然观测就没有意义。” /p p & nbsp & nbsp 仪器稳定可靠是获取准确数据的第一步,进而为地壳活动的研判提供依据。我国环保部门、国土资源部门、核工业等建有满足本行业需求的氡观测技术检测平台及相关标准氡室,主要服务于大气、环境、地表水或铀矿探测等非连续氡观测设备的检测与校准。而地震行业氡仪器主要是对深层地下水(或温泉)、断裂带气体等氡浓度连续观测,具有浓度高、量值变化范围宽、样品湿度大等特点,行业外氡室难以满足地震氡观测台网高精度氡仪器的校准需要。因此地震行业需要开展各类测氡仪器的中试、入网性能检测、脱气装置效能检验等工作,统一观测仪器的标准。 /p p br/ /p p 职能好比汽车质检中心 /p p & nbsp & nbsp 肖健告诉记者,检测平台负责给仪器质量把关。“我们的职能好比汽车质量检测中心,目的在于检测氡观测仪有没有毛病。”如果被测试的仪器与标准仪器数据统一,就能发往全国。同时,检测平台也对与标准仪器存在相对差的观测仪进行校准。经过校准和比测,仪器所测出的数据就变得稳定、可靠。此外,仪器有生老病死,老化仪器维修后也要进行检测和校准。 /p p & nbsp & nbsp 据悉,九江地震监测氡观测仪器检测平台的地下自流水系统能满足监测、检测、生活三种用水需求,且互不干扰。其中,监测用水直接通过井管底部接出,供地下流体监测设备使用,数据实时传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检测用水从井管上部导水口流入恒流装置,在稳流区经过三次缓流后液面基本稳定,最后进入供水区,通过三路水管接到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和实验。恒流装置稳流后多余的水流入储水箱,供台站生活使用。 /p p & nbsp & nbsp 九江地震台工程师黄仁桂称:“作为完整的观测系统,地震氡观测由观测仪器、恒流、脱气、集气装置等构成,每个环节都会对观测数据产生影响。” /p p & nbsp & nbsp “检测平台目前检测的内容包括检测准确度、设备可靠性、环境适应性。”黄仁桂介绍道,人通过验血检查身体的异常,氡观测仪器则通过观察水氡来监测地壳异常。工程师李雨泽称,他们设定了三个氡的浓度值,待水流稳定后进行氡测量。通过在三种浓度间切换来测量氡检测仪器的响应时间,响应速度太慢就要维修或被淘汰。 /p p br/ /p
  • 惊叹!地震竟已可精确预测,用的竟是扫描电镜?
    地幔岩石中的晶体缺陷对地震活动至关重要,电子背散射衍射图可提供了下一次地震何时何地发生的线索。英国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已经表明,来自地球表面深处的岩石晶体中的微观缺陷在大地震后地面如何缓慢移动和重置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来自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 Ricardo Lebensohn 及其同事使用电子背散射衍射 (EBSD) 绘制了受到极端类似地幔的压力和温度的岩石晶体中的缺陷和周围应力的图谱。结果表明,地球表面在地震后沉降以及在重复事件之前储存应力的方式最终可以追溯到这些晶体缺陷。“晶体缺陷和应力非常小,我们只能用最新的显微镜技术观察它们,”Lebensohn 的同事,来自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的 David Wallis 博士说。“但很明显,它们可以显著影响岩石移动的深度,甚至决定下一次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通过了解这些晶体缺陷如何影响地球上地幔中的岩石,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解释地震后地面运动的测量结果,这些测量结果提供了压力在哪里积聚的信息,以及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位置。 缺陷和地震为了研究岩石晶体应力,Lebensohn 及其同事将橄榄石晶体(上地幔最常见的成分)置于一系列压力和温度下,以复制地球表面以下100公里的条件。研究人员使用配备牛津仪器 AZtec 采集软件和 NordlysNano 探测器的两台场发射扫描电镜对岩石晶体进行了研究,并使用高角分辨率 ESD 绘制了位错缺陷和晶内应力图。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这些结果揭示了上地幔中的热岩石如何神秘地从地震后几乎像糖浆一样流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又厚又迟钝。粘度的这种变化将应力传递回上方地壳中寒冷而脆性的岩石——这种应力会累积到下一次地震。几何必要位错的密度和应力异质性 a 根据 HR-EBSD 测量的晶格旋转估计的几何必要位错密度b 通过减去每个晶粒内的平均值而归一化的 σ12 样品 MN1 和 San382t 是单晶,而所有其他样品都是聚集体“我们早就知道微尺度过程是控制地震的关键因素,但很难足够详细地观察这些微小的特征,”沃利斯说。 “多亏了最先进的显微镜,我们已经能够观察到炽热深岩的晶体框架,并追踪这些微小缺陷的真正重要性。”结果还表明,位错会产生应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应力会在位错中累积,导致岩石变得更加粘稠。直到现在,人们一直认为这种粘度的增加是由于晶体相互竞争的推拉,而不是由晶体内的微观缺陷和相关的应力场引起的。研究人员希望将他们的工作应用于改进地震危险地图,这些地图通常用于南加州等构造活跃地区,以估计下一次地震发生的地点。目前的模型只考虑了断层带上更直接的变化,没有考虑在地球深处流动的岩石中的逐渐应力变化。Wallis 还计划与乌得勒支大学的同事合作,将他们新的实验室限制应用于 2004 年印度尼西亚发生危险地震和 2011 年日本地震后的地面运动模型。每一次都引发了海啸并导致数万人丧生。“如果你能了解这些深层岩石的流动速度有多快,以及在断层带不同区域之间传递应力需要多长时间,那么我们可能能够更好地预测下一次地震将在何时何地发生,”沃利斯说。文章源自 Nature Communications.(编译:符斌 北京中实国金国际实验室能力验证研究中心研究员)
  • 中国科大研制出勘探拖缆采集工程化样机
    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消息,该校已成功研制出海洋石油地震勘探拖缆采集工程化样机。在科技部组织的国家863重点项目“深水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验收会上,中国科大展示了该工程化样机探查得到的蓬莱19-3油田地震剖面图,获得了验收专家的充分肯定。样机由中国科大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宋克柱课题组自主研制完成。   地震勘探采集技术是地质勘探,尤其油气、煤田资源勘探领域的核心技术。科技部围绕该技术组织了数十项863课题,如高精度地震数字采集系统、地震勘探采集系统等。2002年,中国科大就承担了“十五”863子课题“时移地震数据采集与记录系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分辨、高精度、大容量的海洋物探数据采集与记录系统的实验样机。作为该课题的延续,2007年,中国科大又承担了“十一五”863子课题“高精度地震拖缆采集系统工程化样机研制”。其任务是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油藏地震监测系统,实现目标油田在开发过程中储层剩余油分布的动态监测,从而为优化油田开发方案和海洋油藏勘探提供准确数据。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科大研制出了海洋石油地震勘探拖缆采集工程化样机,实现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高分辨勘探的关键技术。该工程化样机于 2009年11月在渤海成功进行了三维海试,随后于2009年12月装配在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的“滨海521”物探船上进行海上物探作业。   2011年蓬莱19-3油田漏油事故发生后,该工程化样机随“滨海521”物探船进行地质勘探,采集到了蓬莱19-3油田高精度、高分辨的地震资料,为准确定位漏油位置和分析事故原因提供了地质剖面关键数据,为挽回环境和经济的巨额损失做出了重要贡献。
  • 云南研制天文地动仪 望破解地震预测难题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正在秘密研究“天文地动仪”,这种仪器有望破解千年地震难题——提前预测地震的到来……   多功能经纬仪原理   (1)本项目研制的多功能天文经纬仪,是一种用于观测恒星位置的望远镜,恒星离地球非常遥远,它们在天空中的位置固定不变。    处于地面某一位置的望远镜,在正常情况下,地球引力g是垂直向下的,望远镜中有个水银盘,水银面的垂直方向与引力平行指向天顶,望远镜在固定时刻观测到某一恒星在天顶位置A出现。    当地下地震孕育区M受到周围应力作用,导致物质密度反常,引力方向偏移到f方向,使望远镜中的水银面指向天顶的方向发生偏移,望远镜在固定时刻观测到某一恒星在天顶的位置偏移到B,我们就可以获得偏转角θ。      在一定区域内设置多个望远镜,在地下某一区域M的物质密度发生改变时,它会导致多个望远镜的水银面方向产生偏移,通过观测某一恒星在固定时刻的位置,可以测量引力的偏转角α和β,从而可算出密度异常区的位置。地震孕育区通常存在物质密度异常,引起地面的重力异常,该仪器能够探测产生一定程度重力异常的区域,为地震专家和政府决策提供重要信息。   (2)该仪器还能测定瞬时天文大气折射,建立多方位大气折射实测模型。由于以记录电磁波传播时间为基本数据的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包括卫星激光测距、全球定位系统GPS和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VLBI,都受到大气折射延迟的影响,目前仅能用理论模型或经验模型作修正,导致测量距离的误差比较大。利用多功能天文经纬仪,建立天文大气折射实测模型,转换建立起大气折射延迟实测模型,它将能使距离的测量精度接近于理论精度水平。另外,研制的仪器在航天发射和国防上也有应用价值,用该仪器和相应的测量方法可以为卫星发射和导弹基地建立本地大气折射实测模型,提高卫星发射和导弹制导系统的时间、方向和定位精度。   去年以来,王建成就一直带着一个科研小组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投入到一项秘密研究课题中。   王建成是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副台长。与此前的一些研究目的不同,这次虽然同样是“看天”,但最终却是为了“探地”。   当发现甘肃舟曲1000多人死于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汶川“512”地震震松了舟曲山体时,王建成心中又增添了些许沉重:“我们现在希望少受外界干扰,静心和高效地研制仪器,使仪器尽快应用和推广。”王建成所说的仪器,正是他们一年多来潜心研究、能通过寻找和监测地下物质密度的异常变化,为预测地震提供有效信息的“多功能经纬仪”。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在1700年前神秘失踪,今天,云南天文专家正尝试利用一种叫做“多功能经纬仪”的仪器,用天文观测的方法对地震进行精确预报。   可以想见,这种“天文地动仪”一旦研制成功,将会是人类对抗自然灾害的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   现实   上天容易入地难   众所周知,地震预测是全世界公认的难题,预测地震的仪器都具有“不可入性”,由于地震专家不能直接观测地球内部,以致对地震的孕育过程和影响这一过程的种种因素缺乏观测数据。   市防震减灾局副局长靳树才介绍,一般而言,地震的震源都在地下十多公里以下,有的深达几百公里,依托现有的技术水平,要打钻下去,直接观测,基本不可能。现阶段,地震预测主要依靠电磁波、磁辐射、地下水化学分析、放射性元素、大地倾斜、重力变化等,通过综合分析各种数据来作预报。但这些数据与地震的关系都是间接的,同时受干扰因素较多。如对地下水的观察,不仅要了解地下水变化的原因,还要了解地下水所处的构造部位、水的补给源、正常动态、可能引起水位变化的降雨及工业用水、农田灌水、气候变化、季节变化、补给源变化等干扰因素,以至引起地震发生的变化量非常小,不具有独特性,很容易淹没在其它干扰因素中,要将它们有效甄别提取出来,难度很大。   有人说汶川地震前青蛙曾有异常行为。靳树才说,动物的异常行为和地震有关联,但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青蛙行为异常完全有可能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更何况,青蛙不会告诉你将会在哪里、什么时间、发生几级地震。   “我们需的是准确、科学的预报。”靳树才说。   启发   东汉“地动仪”带来灵感   1800多年前,在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经过长年研究,张衡发明了一个测报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据史书记载,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有点像一个酒坛,四围刻铸着八条龙,龙头向八个方向伸着。每条龙的嘴里含了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个铜制的蛤蟆,对准龙嘴张着嘴。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给人发出地震的警报。   汉顺帝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动仪的一个龙机突然发动,吐出了铜球,掉进了那个蟾蜍的嘴里。当时在京师(洛阳)的人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地震的迹象,于是有人开始议论纷纷,责怪地动仪不灵验。没过几天,陇西(今甘肃省天水地区)有人飞马来报,证实那里前几天确实发生了地震,于是人们开始对张衡的高超技术极为信服。陇西距洛阳有一千多里,地动仪标示无误,说明它的测震灵敏度是比较高的。   遗憾的是,凝聚中华民族智慧的地动仪没有保存下来,1700多年前,地动仪神秘消失。   “应该可以用天文观测的技术和仪器来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度。”祖先的智慧、先进的科技启发和驱动着云南天文学家投入到了看似不可能的“天文地动仪”研制中。   原理   精准把脉重力变化   据了解,虽然地震孕律具有很大的复杂性,但通过研究,世界各国专家普遍认为地震孕育区受多种应力的作用,积累大量能量,引起周围重力变化。监测到重力变化,就能发现地下能量的异常聚集,地震部门现在已经能用重力仪测出重力变化大小,但却测不出重力方向。   王建成介绍,“多功能经纬仪”这一项目是通过云南天文台独创的低纬子午环的观测原理和仪器误差测量方法,研制出一架达到高精度要求的小型、轻便、全自动的“多功能天文经纬仪”样机。这种“多功能经纬仪”本来是天文上用于精确观测恒星位置变化的望远镜,而恒星位置变化是重力变化的一面“镜子”,如果同时启动多台“多功能经纬仪”监测,就能测量出重力方向,由此寻找和监测到引起重力变化的源头,为地震专家预测地震提供可靠信息。   2009年1月24日和2010年2月4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等领导在连续两次专程登门拜访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在昆的院士时,都对我国恒星物理研究专家、云南天文台黄润乾院士以及云南天文台副台长、项目组长王建成介绍的多功能经纬仪项目研究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和极大地支持。   王建成表示,项目已开始总体方案设计和研讨,今年10月底完成总体设计和论证,项目研究组正排除一切干扰,不舍昼夜、严谨高效地加紧研制,计划2011年底验收,力争早日投入应用和推广。他透露,明年底样机研制成功后,即可建立多台测量仪组成的监测网,布置到我省地震断裂带周围,寻找和监测地下物质密度的异常变化区域,通过监测地下物质密度的异常变化,为预测地震提供新的有效信息。   希望   能像预测台风一样预测地震   靳树才表示,感谢其他行业专家对地震预测的关注,为地震预报献计献策,身体力行地做研制工作。   他认为“多功能经纬仪”项目是符合科学规律的,但同时,他对引起地下重力变化的力量是否就足够使地表发生形变表示不确定。因为使地表发生形变的因素也很多,比如说重型货车经过时,在路边就能感到颠簸,这就是一种形变,重型货车对路面产生的压力都远远大于重力变化的力量。所以,这对地震观测条件提出了高要求,要尽量避开环境和人为干扰,而选择环境比较安静、工农业生产干扰小、无环境污染的地区。仪器具体安装位置要选择地质条件较好的岩石,而不是松软的土层,尽量减少干扰因素。   对未来能够准确预报地震,靳树才充满了信心,他说, 地震预测具有时代性。虽然很难,但随着人类科技进步,终有一天能解决。“退回200年前,台风的预测也只能凭经验,而现在什么时候登陆,在哪里登陆,都已在人类的严密监控下,因为我们有了卫星。”他说。   至于“多功能经纬仪”,靳树才也充满期待:“仪器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现在尚不能确定。待仪器研制成功后,我们将成立专门研究小组,总结规律性东西,认真观测,积累经验,在实践中提出改进建议。”
  • 感知海底2万里 新设备助力海底地震探测
    p & nbs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news.sciencenet.cn/upload/news/images/2017/7/20177241010489020.jpg" width=" 500" height=" 382" / /center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Jerry Paros发明的石英传感器,将把海底监测的精确度提高到1厘米。 /p p   家住华盛顿州的Jerry Paros担心大地震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威胁着邻居和自家。因为美国西海岸正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但与其他数百万干着急的人不同,Paros尝试用实际行动抵御风险。他的公司发明了用于地震监测的石英传感器。该传感器最初用于化石能源开采等行业,现在,Paros打算用它帮助全世界免遭自然灾害的影响。 /p p   现年79岁的Paros在办公室展示了他的发明:在一个排球大小的金属架内部,传感器通过上下移动感应大气压力的微小变化,甚至开关门造成的气压变化都能被它捕捉到。在海底,该设备能感应水压的变化,从而推测海底深处的震动。 /p p   Paros希望打造一个海洋地震预警系统。他向华盛顿大学捐赠了200万美元资金,与大学科研人员在太平洋西北海岸海域进行测试。日本和智利等许多沿海国家也在研究海底地壳活动监测技术,安装测试各种传感设备。 /p p   多年来,海底的断层运动一直让地球物理学家感到棘手,地球70%的表面被水覆盖,标准探测工具在海洋环境中毫无作用。Paros创造的传感器让无计可施的地球物理学家第一次有机会探测海底活动。这些传感器网络可以揭示哪些海底断层是无害的,哪些有可能在为下一次大地震积攒能量。 /p p   “它将帮助我们定位活动区域,这正是我们此前办不到的事。”华盛顿大学海洋学家Emily Roland说。 /p p   沉睡的巨人 /p p   当Paros于1970年迁来华盛顿州时,他并不了解西北太平洋沿岸地震频发的危险。 /p p   该地区有记录以来最大的地震发生在1949年4月13日。当时,华盛顿州奥林匹亚市发生了7.1级地震。但从1980年代开始,研究人员发现南起加州北至英属哥伦比亚,北美洲整个西海岸都面临着9级强震和大海啸的威胁。危险根源来自距海岸50公里远的海洋底部,这个位置下面正是板块交界处。 /p p   卡斯卡迪亚俯冲带长达1000公里,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海底俯冲带曾导致有记录以来的多次超级地震,其中包括1960年的智利9.5级大地震。1700年,卡斯卡迪亚发生海底强震,估计强度达到9级,地震引起的海啸让北美沿岸深受重创,太洋另一端的日本也受到波及。 /p p   卡斯卡迪亚俯冲带就像一颗定时炸弹让科学家提心吊胆。谁也不知道下次地震什么时候到来,可能是明天,也可能是数世纪以后。目前,科学家监测了其他俯冲带的地质活动,并通过监测小型地震的模式评估未来强震的风险。 /p p   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地震专家Kelin Wang称,卡斯卡迪亚俯冲带通常十分平静,近年来只检测到很少几次轻微震动,暗示该地区的板块运动处于平静期。这使得卡斯卡迪亚成为一个沉睡的巨人,同时也是一个危险的巨人——波特兰和西雅图等城市的命脉把握在它手上。 /p p   在陆地上,工程师可以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跟踪细微的地质运动迹象,包括火山爆发前山体周围地面的隆起,或者石块沿地质断层滑动,例如加州的圣安地列斯断层。但在海底进行地质运动监测则困难且昂贵。直到近几年,得益于监测工具和部署方式的创新,海底测量学才逐渐赶上陆地测量水平。 /p p   从新西兰、日本再到智利,各国的地球物理学家都在试图了解长期地质运动的风险,并在地震和海啸发生之初及时发布警报。大部分此类工作都基于政府资助建立的海底传感器网络,另外也有少部分由Paros这样的私人出资建造。Paros在俄勒冈州沿岸的海域安装了6个石英压力传感器,监测卡斯卡迪亚俯冲带运动状况。 /p p   科学家根据地表GPS测量得出了两个不同的卡斯卡迪亚俯冲带运动模型。其中一个显示,下降板块的活动十分缓慢,在整个过程中释放出压力。另一个认为,两个板块被锁定在一起,产生了压力积聚的危险。 /p p   释放压力 /p p   人们无法仅通过陆基仪器判断这两个模型正确与否。“我们不知道板块锁定到了什么程度,所以才需要海上测量。陆基测量已经不够用了。” Wang说。 /p p   海洋学家时常在卡斯卡迪亚海底安装监测仪器,但只能“撒撒胡椒面”。华盛顿大学和加州斯克利布斯海洋研究所联合组建的科研团队正尝试建立一个能够在时间维度上测量海底运动的系统,并从中评估威胁的性质。Paros的石英传感器在这项工作中扮演关键角色。 /p p   Paros在50年前就开始研发能够测量加速度、压力变化和温度等物理因素的石英传感器。其部署在海底的传感器能测量其上的水压变化,在纠正了波浪和潮汐带来的干扰之后,海洋学家能将海底的上下移动精确到1厘米。 /p p   Paros的公司是制造海洋压力传感器的公司之一。而他自己具有商业和科研的双重背景,现在已与当地的地球物理学家打成一片。华盛顿大学海洋地球物理学家William Wilcock表示:“Paros喜欢与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工作者进行互动,一心一意达成目标。” /p p   早在1983年,Paros的传感器就参与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啸观测系统,对太平洋地区的海洋运动进行监测。2004年印尼发生大海啸,他向华盛顿大学捐赠100万美元促进传感器网络的研发。在这笔捐赠以及2012年的另一笔100万美元捐款的帮助下,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和测试新一代海底压力传感器。研究人员将搜集到的数据与数学模型进行对比,有望在十年内对海底断层状况得出结论。 /p p   不过,即便是最好的压力传感器,也只能揭示海底板块上下维度的运动,而无法检测到水平方向的位移。研究者使用另一种手段弥补这一不足。 /p p   科学家在海底以两三公里的间隔放置转换器。每隔差不多1年,科学家就测定转换器的准确位置信息。通过计算信通过海水的时间,研究者可以判断与上次测量时相比,海底是否发生了水平移动。 /p p   倾听运动的声音 /p p   目前,这种海底声学测距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世界各地。德国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在2015年为智利沿岸俯冲带上安装了这样一个传感器网络,帮助智利政府监测地震威胁。日本海岸警卫队每年会投入几个月的时间收集自数十个国家海岸线上的数据。而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地球物理学家David Chadwell尝试使用自动航行的机器收集数据以减轻运行成本。 /p p   为了解卡斯卡迪亚俯冲带隐藏的实际危险,地球需理学家需要部署多种工具,包括地震仪以及分别用于海洋和陆地的大地测量仪器。关于仪器放置的位置以及如何得到最佳数据,侧重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和那些专注地震、海啸预警的研究者之间存在分歧。而华盛顿大学希望新的网络能够同时满足这两个群体的需要。 /p p   “我们需要也能够让这些科学设备服务多种目的,例如增进科学知识和监测灾害。”华盛顿大学地震学家Heidi Houston说。 /p p   目前,卡斯卡迪亚俯冲带已有两个基本监测系统。海洋观测计划电缆阵列用一条长达900公里的线缆往返连接俄勒冈州海岸和一处海底火山。在加拿大那边,加拿大海洋网络有一条长度类似的线缆连接到海底俯冲带。两条线缆在布线沿途都连接有各种测量仪器。 /p p   而新方案的规模要比现有方案大的多,更类似于去年完工的日本DONET-2海底监测项目。日本横滨大陆海洋科学与技术局天文台副主任Katsuyoshi Kawaguchi表示,DONET-2骨干线缆长达500千米,沿途连接29个独立监测点。 /p p   此外,日本目前正在建设第二个规模更大的海底监测项目,计划铺设5700千米的海底线缆,连接150个监测点。这两个观测系统的数据将汇入日本全国地震和海啸预警系统。 /p p   未来某天,Paros或许能看到他的传感器遍布卡斯卡迪亚海域,成为自然灾害监测网络的一部分。近日,华盛顿大学的工程师在加州蒙特利湾的一个小型有线海底监测站部署了一套新传感器,并将在那里对传感器进行数月测试。 /p p   “我一直在做西西弗斯式的事,试图将巨石推向山顶。” Paros说。“我只是想播下种子证明这是可行的,同时希望政府认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公众安全议题。” /p /p
  • 数字化次声监测或为地震监测提供新手段
    4月23日,记者从成都理工大学获悉,由该校&ldquo 长江学者&rdquo 教授许强所带领的滑坡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数字化次声监测仪,在20日早测试过程中意外捕捉到了芦山地震所产生的次声波信号。经分析,发现本次地震产生的次声波到达该校的时间为08:02:52,较地震部门报道的主震起始时间延迟约6秒。   该仪器主要功能是探测岩石破裂过程中所释放出的次声波信号,并用于滑坡、崩塌的现场观测与早期预警研究。根据对芦山地震主震及多次余震的次声波监测数据逐个识别与分析,通过次声波最大振幅与地震震级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地震震级与最大振幅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据此可直接通过次声波监测结果来估算地震震级。   许强表示,该团队将进一步利用芦山地震以后的余震监测数据,对地震震级和最大振幅关系式进行修正和完善,同时将次声波观测数据与地震监测数据进行深入系统的对比分析,试图从次声波中找到崩塌、滑坡、地震的早期识别标志。   地震发生时,除会产生沿固体介质(地壳)传播的地震波外,也会产生由空气传播的声波。次声波是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因次声波具有很强的穿透性,且大气对其吸收很少,它可传播很远的距离。这一特点可用于远距离观测崩塌、滑坡、地震等岩石破裂现象,并实施早期预警。
  • 光学显微镜、电镜用于地震灾区石棉粉尘检测
    2013年4月20日上午八时零二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地区发生7.0级地震,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科技部紧急研究部署四川雅安地震抗震救灾科技工作,并在科技部门户网站发布抗震救灾实用技术手册,供地震灾区选用。在抗震救灾实用技术手册中,发布了地震灾区石棉粉尘检测技术。具体信息如下:   灾后各灾区的损坏建筑的清理、拆除、重建工作非常繁重,在这个过程中,粉尘的污染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很多建筑使用了或多或少的石棉材料,由此产生的石棉粉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本手册内容为针对石棉粉尘的分析监测技术和使用了石棉材料的建筑物的拆解及石棉废弃物的安全处理处置操作技术,以备地震灾区在工作中参照采用。   地震灾区使用了石棉材料的建筑物的安全拆解及石棉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应遵循专人按章操作,严密防护,安全、妥善贮存运送,指定地点集中处置,在整个过程中均设立明显示警标志,确保在拆解、处理处置过程及处置后的环境安全的原则。在工作过程中,要针对工作现场及周边进行石棉纤维污染的监测,防止造成污染,确保人体健康。   石棉纤维的检测方法有多种,主要有光学显微镜法、电镜法、X-射线衍射法等。其中光学显微镜法原理简单、所使用光学显微镜较为常见。而电镜法则准确度比较高,可以检测出较为细小的石棉纤维颗粒。   一.固体样品的检测   可参照HJ/T 206-2005《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无石棉建筑制品》的分析方法。主要方法如下:   1.样品的采集   固体材料中石棉检测工作的样品采集方法如下。   在材料的不同部位取下样品若干块,取样量约50-200克左右。   2.样品的预处理   1)被测样品中有机物质的去除。采用高温烘烤方法,在马弗炉中在400-500℃的温度下加热2小时左右,除去被测样品中的有机物质。   2)块状样品的粉碎。采用机械手段进行破碎和研墨至粉末状。(若使用破碎机,粉碎时间不要太长。不然会造成石棉纤维成为细小颗粒,无法辨别)   3)纤维束状和絮状样品。用剪子剪碎后,可用研钵稍做研磨,以使缠绕成团的纤维和过粗的纤维束可以分离舒展。或用镊子等工具从边缘剥离少许。   4)将粉碎或研磨好的样品进行充分的混匀待用。   3.样品的分析   采用光学显微镜法分析参照HJ/T 206-2005《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无石棉建筑制品》。   采用扫描电镜检测参照ISO 14966-2002《环境空气—无机纤维颗粒计数浓度的测定—扫描电子显微镜法》。   二.空气样品中石棉纤维的检测   1.光学显微镜法   样品采集就是将含石棉尘的空气抽取通过采样滤膜,石棉尘于滤膜上透明固定后,在相衬显微镜下计数,根据所采气体体积计算出每立方厘米气体中的石棉尘的根数。   采样及测定方法参照HJ/T41-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石棉尘的测定-镜检法》。   2.扫描电镜法   样品采集及测定可参照ISO 14966-2002《环境空气—无机纤维颗粒计数浓度的测定—扫描电子显微镜法》。   样品采集时可使用适用于扫描电镜观测的0.2微米或者0.4微米孔径的核孔膜。采样流量5-10L/min.。采样时间根据粉尘污染情况确定,以不造成颗粒物重叠为宜。   参照ISO 14966-2002 标准,在2000倍下进行观察和计数,计数规则参照上述标准。   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 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   联系地址: 北京朝阳区育慧南路1号 邮编:100029   联系人: 董树屏   联系电话:13601358418   e-mail: yrhuang@cneac.com   石棉的定义及可能含有石棉材料的建筑材料   石棉定义:石棉主要有两类,一类指属于蛇纹岩类的纤维状矿物硅酸盐,即温石棉(白石棉) 另一类是指闪石类纤维状矿物硅酸盐,即阳起石、铁石棉(棕石棉、镁铁闪石-铁闪石)、直闪石、青石棉(蓝石棉)、和透闪石。   石棉粉尘是指环境中悬浮在空中的石棉微粒。直径小于3微米,长度与直径之比大于3,纤维测量长度大于5微米的石棉纤维对人体的危害最大。   我国建筑材料中使用的主要是温石棉。可能含有石棉材料的建筑材料包括:石棉水泥瓦,钢丝网石棉水泥波瓦,石棉水泥平板,TR建筑平板,石棉硅酸钙板,石棉水泥管,石棉纱、线,石棉绳,石棉布,石棉带,热绝缘石棉纸,衬垫石棉纸、板,保温石棉板,泡沫石棉,石棉衣著,石棉被等。在这些材料中水泥制品比较坚固稳定,而保温石棉板、绝缘材料、泡沫石棉的材料较为松散易碎,更易于进入空气中造成污染。
  • 7900万!西南交通大学拟单一来源采购MTS可移动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系统
    近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一则“教育部西南交通大学单一来源采购可移动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系统征求意见公示”。根据公示内容,西南交通大学可移动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系统采购项目采用单一来源方式采购,预算金额为7900万元(人民币),拟由供应商MTS Systems Corporation(地址:14000 Technology Drive Eden Prairie, MN 55344 USA)提供(或承担)。三位专业人员已针对该项目单一来源采购方式进行论证:
  • 黑龙江防震“十三五”:10分钟完成仪器地震烈度速报
    11月8日,从《黑龙江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印发实施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省政府批准同意,《黑龙江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已正式发布实施。《规划》要求,在“十三五”期间,全省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0级,3分钟内完成地震自动速报,10分钟内完成仪器地震烈度速报,全省火山地震监测能力达到 0.5级。  加强监测组建区域监测台网  据介绍,黑龙江省有20余条活动断裂,40多个地震潜在震源区,一处深源地震区,两处火山区,存在发生破坏性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地质构造背景。近年来,我省及周边地区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和强有感地震,对我省造成了较大影响。《规划》针对我省中俄边境地区地震监测能力不足的现状,谋划了“中俄边境城市监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绥芬河市、抚远市、大兴安岭地区增加监测手段,开展数据共享,组建区域地震监测台网,提升地震监测能力。《规划》还针对农村民居地震安全薄弱的现状,制定“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服务工程”,将全省28个贫困县与新兴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危房及棚户区改造等工程融合实施,加快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  震后救援2小时内驰援灾区  《规划》设定了我省防震减灾总体发展目标,并分别明确了防震减灾工作中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三个方面的详细指标。一是全省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0 级,3分钟内完成地震自动速报,10分钟内完成仪器地震烈度速报,全省火山地震监测能力达到0.5级 二是完成我省依兰-舒兰、密山-敦化等主要活断裂基础探测。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100%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全省建成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50个,省级示范市县5个,示范学校50所。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宣传受众率达到70%以上 三是建成省级地震应急处置系统,重点监视区实现与省级处置系统联动。震后1小时内提供震灾快速评估结果,2小时内救援队伍能赶赴灾区开展救援,12小时内灾民得到基本生活安置。全社会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普及率达到70%。
  • 雅安地震科技部推移动实验室应用
    2013年4月20日上午八时零二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地区发生7.0级地震,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科技部紧急研究部署四川雅安地震抗震救灾科技工作,并在科技部门户网站发布抗震救灾实用技术手册,供地震灾区选用。在抗震救灾实用技术手册中,就食品安全移动检测实验室做了介绍。具体信息如下:   食品安全移动检测实验室及示范   一、 技术描述   食品安全监测车(专利号:Z03153271)研制过程中为了实现固定实验室的功能,又可以实现移动到现场检测的目的,对涉及到食品安全检测移动实验室(专利技术)的双路精密稳压供电系统(专利技术)、实验室上下水(专利技术)、排风换气(专利技术)、安全防护系统、车内实验室布局、专用样品处理材料(专利技术)、减震技术(专利技术)及相关的实验室设备等进行了科学的、小型化、集成化、高稳定性等设计,申请并获得8项专利,其中有两项发明专利,并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   该移动实验室的全部设计按照检测实验室的各项技术要求,于2003年10月向国家实验室合格评定中心申请该移动实验室作为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技术研究所综合检测中心的扩项,并获得认证资质,具有开展现场检测并出具报告的能力。   食品安全移动检测实验室以实现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检测需求为设计目标,以苛刻的实验外环境(如:田边、农产品收购现场、集贸市场、偏远地区)为工作地点,其实验室的各项技术指标在历次的现场应用中接受了考验,达到了设计要求。   移动检测实验室中配备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是集检测方法、器材、试剂、检测试纸与光反射传感器联用、微型检测仪组合为一体的携带方便、科学合理、便于现场展开检验的小型检测装备。该装备分为I型、II型 外型设计得体(铝合金材质外科,掀开提箱式)、大小适宜(52.5cm×37.1cm×17.5cm)、防震耐摔、携带方便(4kg)、检测方法灵敏(检出限0.005-3.0g/kg)、快速(15秒-30分钟)、操作简便,非常适合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过程中食品卫生快速检测的需要。箱内储物盒的设计不但容量大、而且内备检测试剂可根据当地食品安全的具体检测物和污染物随意搭配组合。检测项目可针对地震灾区各种复杂的食品种类及食物链中容易发生问题的关键性环节。   该移动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和检测设备配置如下:   (一)检测项目主要有:   1、 食品微生物检测   2、 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   3、 食品添加剂检测   4、 重金属检测   5、 部分掺假作假食品检测等   (二)应用的检测技术有:   1、 色谱定性定量检测技术(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   2、 光谱定性定量检测技术(分光光度法)   3、 酶联免疫学速测技术(胶体金试纸条、免疫试剂盒)   4、 集成式水质、食品质量安全速测技术   5、 微生物速测试纸片(各种菌类)   (三)配置的检测仪器及设备:   1、检测仪器部分   (1) 便携式气相色谱仪(GC/ECD/NPD/FID)   (2) 便携式液相色谱仪(HPLC/UVD/FLD)   (3) 便携式酶标仪   (4) 手持式胶体金速测仪   (5) 便携式分光光度计   (6) 水质、食品速测集成检测仪   2、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   3、常见食物中毒快检箱   4、样品处理设备部分   (7) 便携式高压灭菌锅   (8) 车载式超静工作台   (9) 便携式培养箱   (10) 离心机   (11) 氮气浓缩仪   (12) 电子天平   (13) 液体混合器   (14) 样品粉碎机   (15) 样品磨   (16) 各种玻璃器皿   (17) 移液器、加液器等各种实验室用工具   二、 技术来源   国家“十五”食品安全重大专项课题(2001BAK02A00)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食品安全关键技术(2006BAK02A00)。   三、 联系单位   1、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食品安全研究所 储晓刚 13601387626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吴永宁 13911049472   3、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 高志贤 13302003295   4、中国农业大学 沈建忠 13901040625   四、 典型工程   1、 参加2005年12月松花江苯污染事件沿江实施现场监测,历时21天。受2005年11月13日发生的吉林石化双苯厂爆炸的影响,松花江水域水体遭到苯和硝基苯的严重污染。松花江水严重污染影响了沿江两岸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当时情况非常紧急,污染带不断的向下游移动,水污染情况不明,沿江下游的水污染检测能力有限甚至不具备检测的条件,这时国家质检总局的领导急灾区所急,立即派遣这辆科技部“十五”食品安全重大专项研究成果――食品安全监测车昼夜兼程前往黑龙江哈尔滨并沿江而下实时监测水体污染情况,为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和重要的依据。历时21天在零下32度的极其恶劣条件下开展水体污染监测工作,行程一千多公里,完成了全部的检测和监测任务,特别是在开始阶段,在污染团快速流向下游的紧急情况下,这辆监测车及时准确地出具数据,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数据和技术支撑。在佳木斯工作期间,受到了时任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的亲切接见和表彰,这辆食品安全监测车的到来,在社会上引起了相当强烈的反响,对当地人民群众的情绪起到了安抚作用,人民相信政府、相信政府派来的工作队。这辆监测车出具的数据与后期多个检测机构出具的数据对比中是非常准确的。与固定实验室的比对一致,甚至有几次还优于参加检测的固定实验室。这次现场检测说明了:   1) 食品安全移动检测实验室可以在非常低的温度下工作   2) 食品安全移动检测实验室的检测数据可靠准确,完全可与固定实验室的检测结果相比对   3) 食品安全移动检测实验室的质量可靠,在长途运行后可以立即开展工作   4) 食品安全移动检测实验室的抗震、供电、通风等功能设计科学合理   2、 参加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特大地震现场食品安全现场检测,支援灾区保障食品安全。历时23天。   这次受质检总局和中国检科院的派遣参加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的食品及饮用瓶装水和桶装水的检测工作,虽然准备时间非常仓促,但是由于有4年多的实际应用和技术储备,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装备上必备实验材料就从北京出发,一路昼夜兼程,并在沿途的郑州和西安补充实验材料、食品及药品,经过28小时的长途跋涉,赶到了第一站广元市。广元是受灾较重的城市,距离青川很近,救灾队员在一块较为宽敞的场地开始准备实验、调试仪器,然后测试瓶装水的各项指标,同时也开展了其他项目所用仪器的调试。调试结果表明,在经历1900多公里路途颠簸,食品安全移动检测实验室上的所有仪器和设备全部没有受到影响!这也又一次充分证明在监测车研制中的减震设计的有效性,其获得的实用新型专利的名副其实。之后,这辆监测车又转战眉山、德阳、绵竹、都江堰、什邡等受灾严重的地区,出色地完成了当地政府安排的检测工作。检测食品和饮用水的品种有:瓶装饮用水、桶装饮用水、盐渍菜、牛奶、肉制品等,检测项目有:微生物4项、残留农药10种、重金属5项、水质全项13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及残留17项,检测项目种类完全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   3、 参加每年“3.15”现场免费检测服务。累计15天(2004年——2008年)。   4、 参加2007年和2008黑龙江省“春蕾行动”食品安全质量行动现场检测和质量检测大比武活动。累计约60天。   5、 食品安全检测移动实验室中配备的食品安全快速检验箱通过在日常卫生监督监测、社会保障食堂(包括食堂、超市等公共场所)、和军委首长视察军区部队、“神州三号”、“神州四号”、“神州五号”等大型活动的饮食卫生保障中进行了多次现场应用,受到应用人员和首长的一致好评。   五、 适用范围   可在地震、洪灾、冰雪等自然灾害、重大食品安全突发、中毒事件、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以及大面积水体污染等野外现场开展快速检测,在停电断水条件下连续工作8-12小时。主要检测项目如下。   1、 食品中化学物质   农药: 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去虫菊酯等   兽药: 盐酸克伦特罗、氯霉素等   食品添加剂:亚硝酸盐、色素、山梨酸等   重金属:铅、镉、汞等   2、 霉菌毒素   黄曲霉毒素B1、赭曲霉毒素A、赭曲霉毒素B和玉米赤霉烯酮等   3、 食品微生物   霍乱弧菌O1和沙门菌等   4、 水质检测(定性、半定量速测)   5、 食品质量速测(定性及半定量速测)
  • 从台湾花莲地震看国内生命探测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insimg/50383bd3-9631-4c36-8e97-f788418efd04.jpg" title=" 1.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5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5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日本搜救队带生命探测仪器进入花莲 /strong /p p   近日,各大媒体纷纷头版头条报道了台湾花莲地震的受灾和救援情况,台湾当局婉拒大陆却接受日本援助,刺痛人心的理由竟是因为日本有“高阶探测仪”,并且日本在应对地震灾害救援这方面是最专业的!台媒称,经确认,日本救援队这次带到花莲的是Lifesensor公司生产的电磁波人命探查装置(LS-RR03)。其实大陆也有采购这台仪器,并且经历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我国的地震救援水平不论是在人员的组织管理还是生命探测技术的研发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p p   生命探测器探测幸存者是将心跳、脉搏、呼吸等能够代表生命信息的信号转换为其它能量形式进行显示,如声波、电波、红外辐射等。本文分别对声波振动、雷达、红外和气体几种生命探测器的探测原理及其现状进行了分析。其中声波振动生命探测器、雷达生命探测器和红外生命探测器是目前技术成熟、应用广泛的几种生命探测器,而气体生命探测器的技术还不成熟,仍处于研发阶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insimg/bf4be9e9-d1eb-4935-928e-e78494f6f9a8.jpg" title=" 2.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108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108"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生命探测仪原理框图 br/ /strong /p p strong 1.声波振动生命探测器 /strong br/ /p p   声波振动生命探测器探测生命信息主要是通过探测被困幸存者的呼救、心跳等声音信号对幸存者进行定位。在探测时声音传感器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电信号经过前放、陷波、滤波处理后将信号放大送入监视耳机,然后通过营救人员监听被困者发出的各种声音。营救人员通过监听到的被困者发出的声音对被困者进行定位,进而采取相应的营救措施对其进行营救。声波振动生命探测器起源于法国的一种振动耳机,这种耳机是利用测声定位技术生产,后来英国救援人员在1985 年墨西哥地震中应用这种生命探测器进行探测救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声波振动生命探测器在国内研究起步较晚。在“十五”期间,成都理工大学相关的研究人员成功研制了声波振动生命探测仪,并将其应用在抗震救灾中,并取得了较好的表现。在2005 年成都市发生的“8.12”楼房垮塌事故中,由于救援人员采用了声波振动生命探测仪,为被压埋人员的搜索定位提供了宝贵的时间,从而及时抢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br/   声波振动生命探测器能有效地探测出震后废墟中幸存者的位置,为救援工作提供更多的时间。多道动态显示,实时地监测异常振动信号是声波振动生命探测器的主要特点。声波振动生命探测仪探测幸存者信息可实现快速搜索,而且这种生命探测轻便、价格低廉。 /p p strong 2.雷达生命探测仪 /strong br/   雷达生命探测仪是基于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制成的。雷达生命探测器探测生命信息时是通过一个发送/接收天线发射电磁信号,信号穿过废墟碎片传播到幸存者所处的位置,将幸存者肢体动作的信息通过相位调制的方式加载在电磁信号上,然后穿透废墟返回地面被天线接收。在天线接收到的信号中包含有被困幸存者当时的信息,营救人员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判断进而得出幸存者的状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营救。美国的Georsia 技术研究所在雷达式生命探测技术研究方面有较大成果,该研究所首次提出了雷达生命信号监测( radar vital signal monitoring,RVSM) 的概念,这对于雷达式生命探测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Georsia 研究所前后相继制作出了用于军用的调频雷达和抛物面式天线结构雷达式的生命特征监视仪,前者在1992 年就已经作为RVSM 装备在战场上使用,用于判定一个受伤军人在陆军医护兵冒生命危险抢救之前是否还是活着的,而后者则在1996 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被用于研究射击和射箭运动员的呼吸与心跳对射击准确度的影响,这也是RVSM 首次引起公众注意。而作为比较,我国在雷达生命探测技术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 /p p   在国家重点培养和大力支持下,我国第一部非接触雷达式穿墙生命探测仪在2004 年诞生于第四军医大学。在非接触雷达式生命探测技术方面做了相应的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还有武警工程学院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非接触式生命探测技术进行研究并制做出相应的产品的青岛电气有限公司和西安必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10 年4 月,由湖南华诺星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出的警用超宽带雷达式生命探测仪顺利通过国家地震局的测验,并在之后发生的玉树地震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br/   雷达生命探测器的特点: 可以穿透数米甚至数十米的石块或混凝土障碍物对废墟下的幸存者进行探测 对于废墟下的幸存者,只要还有呼吸、心跳等能够代表生命信息的生理特征,就可以被探测器探测到,无论幸存者是处于运动状态还是静止状态。但是,外界环境和操作者操作仪器时所带来的背景噪声对检测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 /p p strong 3.红外生命探测器 /strong br/   任何物体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时都会产生辐射,人也不例外。经研究表明: 正常情况下( 人体体温在37℃时) ,人体红外辐射能量较集中的中心波长为9.4μm 人体皮肤的红外辐射范围为3~50 μm,其中,8~14 μm 占全部人体辐射能量的46%,这个波段是设计人体红外探测仪的一个重要技术参数。红外生命探测仪探器探测人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探测人体发出的热辐射,并将探测到的热辐射信息以图像的形式显示在屏幕上,为工作者提供被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的信息。通过使用这种仪器,使救援人员对被困生命体的精确位置和周围情况一目了然,可在地震发生后的黑暗环境中探测被埋在废墟中的生命,但同时在应用这种仪器探测生命信息时容易受到周围温度的影响。 br/   红外生命探测技术的研究比较早。美国德克萨兰仪器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经过近一年的探索,首次研发出了应用于军事领域的红外成像装置—红外寻视系统( FLIR) 。20 世纪60 年代早期,瑞典AGA 公司研制成功第二代红外成像装置,该装置在红外寻视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测温的功能,称之为红外热像仪 几经改进, 1988 年推出的全功能热像仪,将温度的测量、修改、分析、图像采集、存储合于一体,仪器的功能、精度和可靠性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004 年,俄罗斯莫斯科同立大学研究成功了一种亚毫米波热成像仪。目前应用较多的红外生命探测仪是美国名为M271328 的红外生命探测仪,这种红外生命探测器方便轻巧实用。红外生命探测器不仅可以用来探测震后废墟下幸存者的状况,还可以应用在煤矿的开采方面。在煤矿开采方面可以进行温度的测量煤层在不同温度下的分布情况。 br/   红外生命探测器的主要特点是能够在黑暗的环境中对废墟下的幸存者进行生命探测,而且由于红外生命探测器探测生命采用的是红外成像的方式,能够将被困者的状况进行清晰地显示,这对于生命救援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此外,红外生命探测仪探测生命信息的方式是非接触测量,探测范围最高可达几十米,价格较低,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地震救援设备。 /p p strong 4.气体生命探测器 /strong br/   气体生命探测器是将气体探测技术应用在生命探测方面。地震灾害发生后,被掩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所处的空间非常狭小,而且与外界空气之间的流动交换比较慢,造成在该空间内人体新陈代谢释放出来的气体不易散发出去,造成气体在空间内的富集,影响空间内气体浓度的比例。空间内气体浓度的变化与人体的新陈代谢密切相关,因而,通过探测该空间内气体的浓度信息就可以从中推断出在该空间内幸存者的信息。这种生命探测器探测生命信息时是探测气体的浓度信息,并对探测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就可以得出废墟下幸存者的状况。 br/   气体生命探测器集合了气体传感技术和光纤传感技术,是光纤技术在气体探测方面的重要应用。这种生命探测器测量灵敏度高、气体鉴别能力强、响应快,而且对温度、湿度等环境干扰的抵抗能力强。这种生命探测器曾经在汶川地震中的日本救援队中出现过一次,还未广泛应用于震后现场救援工作中。 /p p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每种生命探测器都有了一定的进展,现在生命探测器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探测精度和探测速度的提高以及探测设备的可操作性和便携性这几方面,而对于不同种类的生命探测器也是各不相同的。 /p p   到目前为止,声波振动生命探测器和雷达生命探测器以及红外生命探测器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而且已经广泛应用在灾后现场的救援之中。声波振动生命探测器缺点主要体现在信号经由废墟传播到地面上的时候会有很大的衰减,严重影响探测的灵敏度,而且救援现场中大量噪声信号的干扰也会对探测的准确性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声波振动生命探测器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不断提高探测的灵敏性和准确性这两方面。 /p p   雷达生命探测器的发展方向也是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在硬件方面,即要不断缩小探测仪器的体积以提高设备的便携性 另一方面,要对探测方法不断进行改进,从而能够对幸存者进行更准确的定位并识别出在废墟下幸存者的具体人数,为救援工作提供帮助。红外生命探测器的技术比较成熟,其缺点主要体现在应用设备进行探测时需要探测人员佩戴笨重的探测设备,身上负重大,不利于行动,因此,研发一种适用于红外生命探测器的机器人对于红外生命探测器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 /p p   气体生命探测器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生命探测器,到目前为止气体生命探测器的成品还不是很多。虽然这种生命探测器发展的比较缓慢,但是,这种生命探测器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气体生命探测器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气体探测技术的发展,但是,它的发展又比气体探测的发展更广阔。气体探测器的探测精度与光源的选取密切相关,除了探测仪器的可靠性、实用性和便携性以外,光源是气体生命探测器发展突破的重要因素。 br/   随着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会有更先进的生命探测技术问世,现有的生命探测技术也将日臻完善,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 /p
  • 我国首个地震监测氡观测仪检定与检测平台将落户江西
    建设江西省应急救援训练基地  29日,记者从省发改委获悉,《江西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我省将建设全国首个地震监测氡观测仪检定与检测平台,地震速报信息公众覆盖率将达80%,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普及率将达80%。  地震速报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80%  据悉,《江西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提出一系列具体目标,我省将在全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赣江新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地震烈度速报台网覆盖全省,提供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为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提供地震预警和紧急处置服务。地震速报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80%。  此外,11个设区市建成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并与省级地震应急指挥平台互联互通。地震灾情获取研判和辅助决策能力显著提高,震后1小时内提供震灾预评估结果,2小时内提供初步人员伤亡、房屋破坏信息和辅助决策建议,5天内完成灾区地震烈度评定。5级以上地震发生后,救援力量能在8小时内覆盖灾区。  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 《江西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提出,全民防震减灾素质显著提升,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体系、技术平台不断完善,回应社会关切及时有效,示范创建措施更加完善,科普宣教产品更为丰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普及率达到80%。  我省将提升地震震害防御基础能力,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制定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部门合作机制。深入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推进纳入干部培训、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创建防震减灾示范城市、示范社区等。广泛开展地震紧急疏散演练,提高公众抗御地震风险意识和技能。  同时,推进防震减灾文化建设,积极主动将防震减灾文化融入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村镇社区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建立防震减灾文化推广网络平台。  建设全国首个地震监测氡观测仪检定与检测平台  “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实施江西省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江西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升级。升级省级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技术平台,研发地震警报信息快速发布和预警信息接收系统,联网接入江西省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系统,为高铁、电力、燃气等重大工程和生命线工程提供地震预警信息。  实施江西地震台网升级,优化台网布局,增补测项,升级地震观测系统,建设深井综合观测系统,建设矿震监测台网,建设区域综合台站和片区运维保障中心,建设全国首个地震监测氡观测仪检定与检测平台。  建设江西省应急救援训练基地  此外,我省将实施震害防御基础工程,开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赣江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和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等基础工作,建设城乡震害防御风险数据库和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提供精细化、实用性的风险信息服务。  同时,建设江西省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建设典型震害结构及次生灾害模拟训练场地。建设户外训练场地、多媒体教室、多功能会议厅和学员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在线注册和训练服务管理系统。每个设区市至少建成1处国标Ⅱ类以上应急避难场所。
  • 2102万!浙江省地震局巨灾防范工程项目观测系统建设专业仪器设备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ZJ-2460428项目名称:浙江省巨灾防范工程项目观测系统建设专业仪器设备采购项目预算金额:2102.31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标项一标项名称:绝对重力仪设备数量:1套预算金额(元):4000000.00简要规格描述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用途:绝对重力仪1套。具体以招标文件第三部分采购需求为准,供应商可点击本公告下方“浏览采购文件”查看采购需求。备注:标项二标项名称:宽频带地震计等设备数量:1批预算金额(元):4394000.00简要规格描述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用途:含宽频带地震计、加速度计、井下宽频带地震计、井下宽频带地震计安装涉及摆线及配件等其他、宽频带地震计(小型一体式)、烈度计、六通道数采等。具体以招标文件第三部分采购需求为准,供应商可点击本公告下方“浏览采购文件”查看采购需求。备注: 标项三标项名称:北斗接收机等设备数量:1批预算金额(元):2170000.00简要规格描述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用途:含气象仪(北斗接收机)、气象三要素观测仪、扼流圈天线、北斗接收机等。具体以招标文件第三部分采购需求为准,供应商可点击本公告下方“浏览采购文件”查看采购需求。备注: 标项四标项名称:水位仪、水温仪等设备数量:1批预算金额(元):1221500.00简要规格描述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用途:含地应变仪(钻孔体积、新钻井)、水位电子测钟、便携式电子水位计、便携式高精度温度计、流量计、水位仪、水温仪。具体以招标文件第三部分采购需求为准,供应商可点击本公告下方“浏览采购文件”查看采购需求。备注: 标项五标项名称:相对连续重力仪等设备数量:1批预算金额(元):2540000.00简要规格描述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用途:含倾斜仪(洞体摆式)、倾斜仪(洞体水管)、地应变仪(洞体伸缩)、相对连续重力仪等。具体以招标文件第三部分采购需求为准,供应商可点击本公告下方“浏览采购文件”查看采购需求。备注: 标项六标项名称:便携式离子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设备数量:1批预算金额(元):3509600.00简要规格描述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用途:含便携式PH计、便携式测汞仪、便携式电导率仪、便携式氦分析仪、便携式离子色谱仪、便携式气相色谱仪、测氡仪(人工)、超纯水机、纯水仪、实验室色谱分析组件(含万分之一天平、移液枪、超声清洗机等)、水的氢氧同位素分析仪、地球化学分析辅助设备、流速计、高精度标准测氡仪、高精度水汞仪、井下电视等。具体以招标文件第三部分采购需求为准,供应商可点击本公告下方“浏览采购文件”查看采购需求。备注: 标项七标项名称:寻北仪等设备数量:1批预算金额(元):614000.00简要规格描述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用途:含寻北仪、异常核实通用装备包、便携式振动测量仪等。具体以招标文件第三部分采购需求为准,供应商可点击本公告下方“浏览采购文件”查看采购需求。备注: 标项八标项名称:磁通门磁力仪、磁通门经纬仪等设备数量:1批预算金额(元):1001000.00简要规格描述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用途:含电磁背景干扰测试仪、电缆故障综合测试仪、地电场仪、地电阻率仪、磁通门磁力仪、磁通门经纬仪、感应式磁力仪、质子磁力仪等。具体以招标文件第三部分采购需求为准,供应商可点击本公告下方“浏览采购文件”查看采购需求。备注: 标项九标项名称: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离子色谱仪(实验室)等数量:1批预算金额(元):1573000.00简要规格描述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用途:含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离子色谱仪(实验室)等。具体以招标文件第三部分采购需求为准,供应商可点击本公告下方“浏览采购文件”查看采购需求。合同履行期限:标项1,45日历天内完成供货、90日历天内完成安装调试测试以及验收;标项2,45日历天内完成供货、90日历天内完成安装调试测试以及验收;标项3,45日历天内完成供货、90日历天内完成软硬件调试和25个台站的设备安装测试以及验收;标项4,45日历天内完成供货,90日历天内完成安装调试测试以及验收。标项5,45日历天内完成供货、90日历天内完成安装调试测试以及验收;标项6,45日历天内完成供货与安装,90日历天内完成安装调试测试以及验收;标项7,45日历天内完成供货与安装,90日历天内完成安装调试测试以及验收;标项8,45日历天内完成供货,90日历天内完成安装调试测试以及验收;标项9,45日历天内完成供货与安装,90日历天内完成安装调试测试以及验收。本项目( 接受 )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4年04月30日 至 2024年05月22日,每天上午8:00至14:00,下午12:00至21: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政采云平台(https://www.zcygov.cn/)方式:供应商登录政采云平台https://www.zcygov.cn/在线申请获取采购文件(进入“项目采购”应用,在获取采购文件菜单中选择项目,申请获取采购文件)。售价:¥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浙江省地震局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古荡湾塘苗路7号        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询问):田沛迪 项目联系方式(询问):0571-86472028 质疑联系人:骆天天 质疑联系方式:0571-86472038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浙江国际招投标有限公司            地 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文三路90号1号楼3楼            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询问):董福利 项目联系方式(询问):0571-81061818 质疑联系人:周峰 质疑联系方式:0571-81061837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董福利电 话:  0571-81061818
  • 863计划成果在青海玉树地震灾情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在“十一五”期间针对重大自然灾害监测,在新型传感器研制、航空遥感平台建设、遥感数据共享平台和遥感数据处理技术方面布置了一系列课题进行攻关,以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的遥感灾害监测系统。尤其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针对地震灾情遥感监测需求,安排了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承担“重大自然灾害遥感快速响应系统”和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承担“灾害应急遥感监测与灾情信息快速提取技术”等两项快速反应课题。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地震,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破坏。灾情发生后,科技部部领导高度重视,迅速指挥启动应急工作机制。科技部在第一时间成立了地震灾情遥感监测工作组,并组织有关单位成立地震灾情遥感监测专家组,紧急部署地震灾情遥感监测和评估工作。在玉树地震灾情遥感监测中,863计划研究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14日下午3时,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立即对地震灾区进行了航空调查,获取了0.4米分辨率的航空遥感图像,并迅速进行了数据共享和灾情解译以及报送工作。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也于地震当天迅速成立了遥感监测组,对从北京市遥感信息研究所、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和北京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等获得的航天航空遥感图像进行灾情解译分析。国家测绘局于地震当天即调动两架无人机前往地震灾区,于15日获取了灾区的航空遥感影像。另外863计划成果“机载双波段干涉雷达系统”在地震灾害监测中也得到了应用。各单位获取的数据和遥感图像灾情解译结果在上报国务院应急办以及各部门的同时也在网上公布。   http://chzt.sbsm.gov.cn/article/szzt/tenyskzjz/chjzxw/201004/20100400064696.shtml   http://www.ceode.cas.cn/xwdt/ttxw/201004/t20100417_2824634.html
  • 天津大学牵头建设世界最大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3b43fd2d-1e29-415a-897c-2f97db925cbf.jpg" title=" 1.jpg" / & nbsp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近日,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该大科学装置建成后,将成为目前世界最大、功能最强的重大工程抗震模拟研究设施,这对于保障土木、水利、海洋、交通等重大工程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从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向减轻地震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该设施由天津大学牵头在天津建设,总投资预计超过15亿元人民币,也是迄今为止在天津建设的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的建设可望对我国工程科技进步做出重要贡献,为确保重大工程安全发挥重要作用。伴随着人类科技进步和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高层建筑、跨海大桥、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超长隧道、海底管线、海上风电、海上平台、大型核电等重大工程越来越多。这些重大工程的抗震安全对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提出了迫切需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谢礼立研究员指出,工程结构的失效和倒塌是造成地震中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发展受阻的最重要的原因,搞清工程结构的抗震薄弱环节,提升其抵御地震破坏的能力是最根本措施。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f9c1fea7-d5a8-4482-bf5e-f93e36ef6799.jpg" title=" 2.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大跨桥梁水下振动台台阵波流耦合试验现场效果图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地震模拟振动台是开展抗震模拟研究的有效试验平台。目前国内外已有的地震模拟振动台由于规模较小或实验功能单一(不能同时模拟地震与其它多种灾害荷载的作用),已经不能满足一旦地震时确保工程安全和正常服役的需要。天津大学牵头建设的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将建设尺寸和载重量更大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能同时模拟地震与水下波流耦合作用的振动台台阵试验装置。该设施建成后,可大幅提升我国工程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该装置将建设在崭新的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内,总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建设周期为5年。据项目首席科学家、天津大学校长钟登华院士介绍,该设施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三大系统:地震工程模拟试验系统、高性能计算与智能仿真系统、试验配套与共享系统;该系统的建设涉及众多领域和多学科交叉,如:水利工程、土木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精密仪器科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防灾安全等多个学科领域。天津大学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实力雄厚,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具有丰富的科研设施建设管理经验,可为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2974ac49-8534-4365-b78b-33cbd7da5860.jpg" title=" 3.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大型水坝-库水-岩体大型振动台试验效果图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大科学装置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创新潜力。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继贵州天眼(FAST)、广东散裂中子源、上海光源线站等之后的又一“国之重器”,建成后将对全世界开放,实行设施、数据、成果共享,可以吸引世界上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来这里共同工作,为科学技术发展做出贡献。 /p p br/ /p
  • 卫星雷达观测揭示地震后滑坡的动态加速和恢复
    山体滑坡作为全球常见的自然地质灾害,每年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滑坡可以由地震、火山、降雨或人类活动所触发,其中由地震触发滑坡导致的人员伤亡尤为严重,特别是在地震活跃地区。目前,大量研究集中于地震期间快速倒塌的同震滑坡和在余震或降雨作用下失稳的震后滑坡,这些滑坡地表变化显著,较为容易探测。“然而,在地震影响下,加速运动而非直接失稳的滑坡常常被忽视,因为它们与失稳崩塌的滑坡相比,地面变化很小,探测难度大。这些地震加速滑坡受地震长期效应影响,在震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可能维持加速运动。” 长安大学教授李振洪如是讲述。“而它们的长期连续运动会对地面或人造基础设施产生持续破坏,并有可能未来发展成灾难性滑坡。”近年来,李振洪团队联合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Stefano Utili和意大利米兰比可卡大学教授Giovanni Crosta和Paolo Frattini对地震加速滑坡进行深入研究。他们使用2014-2020年共6年的哨兵-1卫星雷达观测数据,采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时间序列技术,系统探测2016-2017年意大利中部地震序列所诱发的地震加速滑坡。通过对探测到的819个地震加速滑坡进行空间和统计分析,发现地震加速滑坡不依赖强烈地面震动或者断层上盘效应触发,即使微弱的地震地面震动也会触发滑坡加速,这一特征与受强地震动控制的同震滑坡存在显著不同。他们同时还发现滑坡大小是地震加速滑坡的重要调节因素,规模较大的滑坡比小滑坡更容易发生震后加速。此外,该研究揭示了地震加速滑坡的三个震后速度演化阶段:加速、稳定和恢复阶段;这种从激活走向恢复的阶段性演变可能是由地震能量的逐渐衰减或地震所产生的微裂缝的闭合所控制的。上述研究成果于11月29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通讯作者为长安大学教授李振洪,共同第一作者为博士宋闯和教授余琛。该项研究首次实现了地震加速滑坡的广域探测,并揭示了滑坡对地震效应的长期反应特征。项目合作者中科院院士彭建兵教授评论说: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地震引发的滑坡风险,包括同震滑坡失稳和震后滑坡动态,对于地震活动区的滑坡灾害长期评估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 投资上亿元 上海将建国内最大地震实验台
    今年,上海将开建国内最大的地震实验台,整个实验室预计在2010年竣工。届时,桥梁等大型建筑的模型都可放置在实验台上,接受模拟地震波的检验。这是记者前天从第36期院士沙龙上获知的消息。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专家范立础院士透露,该实验室将落户嘉定,总投资为1亿元左右,它对本市和我国强震区建筑抗震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地震试验台也叫地震模拟振动台,实验台的四周装有多个油泵,只要让油泵振动,台面就会晃动起来,让台上的建筑模型受到“地震”的考验。科研人员输入地震波数据后,油泵的振动会根据各个数据在不同方向,以各种频率振动,从而使“地震”与输入的地震波吻合。范立础院士告诉记者,同济大学现拥有地震实验台,但规模还不够大,此次开建的国内最大地震实验台是教育部 “985”二期平台项目,计划投资5000万元建设实验台,整个实验室的投资在1亿元左右。科研人员可以在台上放置跨度很大的桥梁模型,把两个按比例缩小的主桥墩和两个辅桥墩分别设置在4个振动台上,随后制造各种破坏程度的“地震”,检测这座桥的抗震能力。   专家表示,通过地震实验台的模拟地震,可以找出大型建筑的设计弱点,让设计师强化相应结构,为本市和国内的大型工程加一道“抗震险”。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