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电光缆故障探测仪

仪器信息网电光缆故障探测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电光缆故障探测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电光缆故障探测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电光缆故障探测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电光缆故障探测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电光缆故障探测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电光缆故障探测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电光缆故障探测仪相关的资讯

  • 因探测仪器再现漏洞 NASA暂停火星探测计划
    p   据英国路透社12月22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当天表示,由于主要探测仪器出现漏洞,原定于明年3月发射的“洞察”号火星探测卫星计划将暂停。这给这项备受期待的火星内部研究计划带来了不确定性。 /p p   据报道,“洞察”号探测卫星旨在帮助科学家们了解包括地球在内的岩质行星的构成。该计划的取消引发了关于未来研究工作的质疑,因为距离下一次地球和火星连线还剩26个月的时间。 /p p   NASA将在未来两个月评估维修故障仪器的办法。该仪器是由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CNES)提供的一种敏感地震探测仪。它可以检测到微小的震动,其传感器位于真空球体内。自8月份起,该仪器就一直受到一系列漏洞的干扰。工程师们认为他们已经解决了之前出现的故障,但在21日的测试中又发现了出现另一处漏洞。 /p p   NASA科学任务理事会副会长约翰· 格伦斯菲尔德在接受采访时说: “我们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并解决漏洞,但仍希望能在明年3月份发射。” /p p   报道称,预算限制可能是决定NASA是否要继续该计划的一大原因。NASA行星科学部主任吉姆· 格林告诉记者,“洞察”号任务的花费,包括发射和数据分析,已从最初的4.25亿美元已上升至目前的6.75亿美元。迄今为止,NASA在该项目上共投资5.25亿美元,其中包括从联合发射联盟公司购买的一枚“阿特拉斯5号”运载火箭。 /p
  • 综述:可变冷光阑红外探测器研究进展和关键技术分析
    为了进一步提高红外变焦光学系统的性能,兼顾其空间分辨率和灵敏度的要求,基于可变冷光阑技术的制冷型变F数红外探测器需求迫切。相较于传统的红外变焦光学系统,变F数红外变焦光学系统可在大视场和小视场切换时保持分辨率和灵敏度的平衡,提高光学系统的孔径利用率,进而缩小光学系统的径向尺寸,有利于红外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提升和小型化设计。昆明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对变F数与变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概述了国内外在可变冷光阑红外探测器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主流技术路线的关键技术难点进行了分析。相关研究内容以“可变冷光阑红外探测器研究进展和关键技术分析”为题发表在《红外技术》期刊上。变焦和变F数的关系变焦光学系统的理论依据:光学系统的焦距是一项重要的设计指标,其关系到系统的视场角、空间分辨率等关键性能。变F数与变焦的关系:为了理清变焦与变F数的关系,首先对传统的红外变焦系统进行分析。传统变焦系统中,探测器的F数是固定不变的,而光学系统(为方便讨论,将冷屏作为光学系统的一部分)的F数则分以下几种情况:① 假设系统在最长焦距时入瞳尺寸与物镜尺寸相等:该种情况下,光学系统的F数由最长焦距和物镜尺寸的比值决定,此时冷屏开口即为系统的孔径光阑。在系统由最长焦距切换到短焦状态时,孔径光阑及其尺寸均保持不变,入瞳由原来占满整个物镜逐步等比例缩小。由F数的公式可知,此时光学系统的F数保持不变。如图1所示,探测器的F数固定不变,为F/3,在长焦窄视场时,通光孔径被完全利用,见图中浅蓝色部分;当系统切换至短焦大视场状态时,通光孔径大幅减小,见图1中深蓝色部分。图1 传统变焦红外光学系统的孔径利用率示意图② 假设系统在最短焦距时入瞳尺寸与物镜尺寸相等:该种情况下,系统的F数由最短焦距和物镜尺寸的比值决定。在系统由短焦向长焦切换时,由于物镜尺寸固定,孔径光阑不再是冷屏开口,物镜边框成为了新的孔径光阑,也就是说此时虽然焦距在变大,但是入瞳直径保持不变,使得光学系统的F数逐步增加,并大于探测器的F数,造成冷屏效率的下降。如图2所示,光学系统的F数为F/6,探测器的F数为F/3,光学系统的F数大于探测器,光学系统自身产生的红外辐射大量的进入焦平面,大幅增加系统的NETD,干扰成像。图2 25%冷屏效率系统的辐射示意图实际的变焦光学系统设计时,往往是上述两种情况的平衡,通常不会只考虑某一个状态的性能。而对于变F数光学系统来说,在设计时保证系统在各个焦距下的孔径光阑均为探测器冷光阑,则当系统由长焦变换到短焦时,通过等比例增大冷光阑尺寸,可保证入瞳尺寸保持不变,通光孔径被充分利用,如图3所示。图3 变F数红外光学系统的孔径利用率示意图当系统由短焦变为长焦时,变F数光学系统可以通过等比例减小探测器冷光阑开口尺寸,使得探测器的F数变大,从而保持100%的冷屏效率,避免系统自身的杂散辐射进入焦平面,如图4所示。图4 100%冷屏效率系统的辐射示意图变焦光学系统可兼顾大视场搜索目标和极小视场识别目标的需求,但是由于探测器的F数固定不变,因此要么不能充分利用通光孔径,要么引入大量杂散辐射,不能达到最佳的成像质量。而变F数光学系统则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因此理论上,凡是红外变焦光学系统应用的场合,变F数光学系统均可应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变冷光阑红外探测器的研究进展可变冷光阑的优势可变冷光阑红外探测器技术是目前实现变F数红外系统的重要技术路线。相对于温阑来说,其具有以下几个优势:F数调节范围大且可连续调节。为了解决温阑自身及反射的杂散辐射对成像的影响问题,通常做成球面温阑,这使得F数调节范围小,通常只有两个F数可以选择,或者只能在某两个接近的F数之间进行调节,而可变冷光阑红外探测器可实现系统F数的连续可调,且调节范围较大。可降低系统的复杂度。在传统变焦光学系统中增加温阑设计,将大幅增加光学系统的复杂度和成本。而采用可变冷光阑红外探测器,只需针对探测器杜瓦封装结构进行设计和装配,可大幅降低系统的复杂度。可提升系统的灵敏度。长春光机所的常松涛等人研究了球面温阑对中波640×512(15 μm)红外探测器的NETD的影响,假设球面温阑的温度为20℃,球面温阑的发射率为0.01,当温阑发生0.5℃的温度变化时,温阑引入的NETD达到3.6 mK,虽然引入的NETD很小,但也接近目前探测器本身的NETD。而采用可变冷光阑探测器的方法,引入的NETD可进一步降低。可变冷光阑红外探测器的研究进展国外研究进展:美国弹道导弹防御局(BMDO)在2000年为高空观测系统(HALO)进行更新时设计了一个双波段红外分光系统。如图5所示,该系统在中波和长波的焦平面前端分别设置滤光片转盘,每个转盘上可放置5片不同带通的滤光片以及一片用于背景测试的空白片。美国OKSI公司的Nahum Gat等人先后开发了两套中继光学系统,如图6所示。2013年Nahum Gat等人提出了与杜瓦集成封装的内置式可变冷光阑结构,该结构相较于外置可变冷光阑结构来说结构紧凑,如图7所示。2014年,雷神公司的Jeffrey和Eric等人在Nahum Gat的基础上改进了刀片虹膜式的可变冷光阑结构,其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雷神公司的第三代前视红外系统是可变冷光阑探测器技术的集大成者。其冷光阑结构如图9所示。此外,雷神公司将中长双波段探测器芯片、双F数可变冷光阑、制冷机、制冷机驱动电路、成像控制电路、冷光阑控制电路等均集成为一个前视红外系统,该系统的体积和重量相对于第二代长波标准先进杜瓦组件(SADA Ⅱ)来说反而更小。包含中长双波段探测器芯片、双F数可变冷光阑、制冷机、成像控制电路、冷光控制电路等均在内的第三代前视红外系统的组成以及实物如图10所示。图5 HALO的双色红外系统图6 带可变冷光阑的真空密封结构和外置可变光阑与滤光片转盘的集成结构图7 刀片虹膜式可变冷光阑图8 双稳态螺线管驱动的可变冷光阑示意图图9 雷神公司可变冷光阑杜瓦俯视图图10 第三代前视红外系统的主要组成部件及系统的实物图国内研究进展:国内对基于可变冷光阑的变F数红外探测器研究较少。上海技物所于2001年发明了一种带可变冷光阑功能的用于红外探测器芯片中测的杜瓦(如图11所示),上海技物所的可变冷光阑结构用于芯片的中测筛选,对结构的小型化以及制冷时间、制冷量的要求不高,因此不适合正式的红外探测器。2014年长春光机所发明了一种与滤光片转盘相似的可变光阑机构(如图12所示)。在光学系统设计方面,613所于2017年设计了可以匹配不同F数探测器的中波大视场光学系统;中电科11所于2022年设计了F/2和F/4可调的变F数光学系统。图11 用于中测杜瓦的可变冷光阑图12 可变式的固定光阑目前国内对于可变冷光阑红外探测器的研究较少,相关产品不够成熟;国外也只有美国雷神公司对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目前产品已进行小批量试制。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对比,可以发现雷神公司采用的与杜瓦集成封装的内置式可变冷光阑是实现变F数红外探测器的可行的技术路线。该技术路线有如下几点优势:1)集成度高:针对640×480(20 μm)的芯片封装,雷神公司的探测器体积和重量甚至还略小于SADA II探测器;2)可靠性高:可变冷光阑在制冷状态下可进行1万次的开合运动,在非制冷状态下可进行10万次的开合运动;3)功耗低:由于可变冷光阑机构与杜瓦进行集成封装,无需单独为其再配备制冷机,因此功耗不大于75 W,且常温降温时间小于10 min;4)响应时间快:虽然雷神的报道中没有明确说明F数的切换时间,但是根据其使用的压电电机的特性,F数的切换时间可满足光学系统视场切换时间的要求。可变冷光阑红外探测器的关键技术采用刀片虹膜式的可变冷光阑结构,并将其与杜瓦进行集成封装,存在以下关键技术:1)可变冷光阑杜瓦的整体设计技术可变冷光阑杜瓦与传统的固定光阑杜瓦在设计上有很大的不同,需从整体设计上来保证功能的实现。主要需考虑整体结构设计、光阑片的设计、驱动方式的选择、结构的温度控制、整体装配集成、小型化以及可靠性等多方面的技术。2)可变冷光阑精密装配技术可变冷光阑涉及到光阑片的精密装调、驱动电机的隔热装配以及整体结构的精密封装等装配步骤,由于其结构比传统冷屏结构复杂得多,且存在运动部件,其装配更加困难。而光阑片的装配精度关系到运动机构的长期可靠性以及运动过程中的摩擦力,同时影响驱动功率的大小;而驱动电机的装配精度关系到光阑片的受力均匀性以及温控效果;整体结构的装配精度关系到成像的质量。因此需从设计和工艺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保证其装配精度及长期可靠性。3)微型电机设计和制造技术对于可变冷光阑来说,压电陶瓷电机是一种比较适合的驱动方式。压电陶瓷电机单位体积下的力矩较大,没有电磁干扰,具有断电自锁功能。一方面,为了缩小可变冷光阑红外探测器的体积,压电陶瓷电机的体积必须很小,另一方面,光阑片的运动阻力要求压电电机的力矩不能过小。因此需通过电机结构设计优化、高性能压电陶瓷的制造、电机制造工艺的改进等多个方面实现小型化大力矩电机的研制,将杜瓦的体积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4)杜瓦热固耦合设计技术可变冷光阑由于引入了复杂的运动机构,冷头热质量大幅增加,因此,需从结构设计以及材料选择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和考虑,减小杜瓦热质量,解决快速制冷的问题。此外,可变冷光阑通过电机与杜瓦外壳热连接,需通过结构设计减小杜瓦的漏热。最后,光阑片之间通过叠加的方式互相贴合,热阻很大,需减小光阑片之间以及光阑片与冷屏之间的热阻,从而使光阑片温度降低至不影响焦平面成像的水平。5)可变冷光阑运动控制技术探测器的F数由冷光阑的开口尺寸决定,因此需精确控制冷光阑的运动,从而精确控制探测器的F数。压电陶瓷电机具有断电自锁的功能,即电机断电后可变冷光阑将立即停止运动,停在断电瞬间的位置,因此在控制方面只需要考虑可变冷光阑运动的反馈问题即可,这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小型化位置传感器,并结合可变冷光阑的结构设计,将传感器安装固定在合适的位置。6)光阑片表面镀膜技术光阑片表面需进行镀膜处理,膜层需满足摩擦系数小、耐磨以及反射率低3个条件。摩擦系数小可以减小光阑片之间的摩擦力,减小压电电机的力矩需求,有利于电机的小型化;耐磨性高则有利于可变冷光阑机构的可靠性,防止出现膜层脱落干扰成像的现象;反射率低则可以防止芯片的冷反射。结论这项研究从变焦和变F数的关系出发,阐述了变F数光学系统的优势。与传统的变焦光学系统相比,具有可变F数功能的变焦光学系统可兼顾系统的空间分辨率和灵敏度需求,提高系统的孔径利用率,有利于成像质量的提升和系统的小型化。对可变冷光阑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发现雷神公司的内置刀片虹膜式可变冷光阑是可行性高、性能优异的技术路线,并对该技术路线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对可变冷光阑红外探测器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参考。论文信息:http://hwjs.nvir.cn/cn/article/id/7222d189-ab24-490d-9bd9-98f665c31ed1
  • 设计核辐射探测仪 成都人赢百万大奖
    8月3日,首届天府宝岛工业设计大赛评选出的500多件优秀作品在四川科技馆展出,展出作品涉及电子信息产品类、时尚类、医疗科学类等等。在昨晚的颁奖典礼上,成都参赛者罗挽澜的“MT.S1手持探测仪”从1658项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大赛“特别表彰奖”,奖金总额高达100万元。   手持探测仪“笑”到最后   在众多作品中,来自成都某设计公司的罗挽澜,以其“MT.S1手持探测仪”获得大赛“特别表彰奖”。昨晚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的颁奖典礼上,罗挽澜获得了20万的直接奖励与80万的创业基金。“MT.S1手持探测仪”是一种专业的探测设备,从外观上看,它像一台小型摄像机,主要由机身、手柄、 LED屏幕组成。罗挽澜介绍,该仪器主要用于探测放射性物质的数量,如核辐射等。罗挽澜透露,所获得的奖金将用于探测仪投入生产的基金:“希望能早日把这项设计提供给需要它的单位。”   此外,99项参赛作品分别获得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与优秀奖。在9项获一等奖的作品中,1项来自韩国、4项来自中国台湾、2项来自四川,另2项来自国内其他省份。   设计大赛将每年举办一次   除优秀作品展示外,工业设计高峰论坛也是天府宝岛工业设计大赛最后一站的重头戏。除分享自身对工业设计的看法与理念之外,多位专家还对中国工业设计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作为大赛的主办方之一,台湾工业总会秘书长蔡练生对大赛作了总结与评价:“这次大赛是两岸交流的新形式,两岸在工业设计方面各有各的优势,一起交流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他认为四川有很多优秀的工业设计者,这次大赛为设计者和生产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这不是终点,我们的大赛还将继续办下去。”蔡练生说。   四川工业信息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刘志平透露,以后天府宝岛工业设计大赛将每年举办一次,明年的比赛将从年初开始启动。
  • 武汉凡谷承担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双频全数字高频海洋探测仪”通过考核
    p   2017年7月26日至2017年10月15日,武汉凡谷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194,股票简称:武汉凡谷)在科鉴可靠性实验室支撑下,完成了承担的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双频全数字高频海洋探测仪开发及应用》(任务编号:2013YQ160793)规定的可靠性指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最低可接受值MTBF≥10000小时的考核。 /p p   科鉴可靠性实验室向武汉凡谷交付了《双频全数字高频海洋探测仪可靠性指标考核大纲》、《双频全数字高频海洋探测仪现场运行试验报告》、《双频全数字高频海洋探测仪实验室试验报告》、《双频全数字高频海洋探测仪可靠性指标评估报告》等4份成果材料,并授予了武汉凡谷科鉴可靠性实验室颁发的可靠性试验证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f2b057a5-cffe-4bc7-b878-52e412526c39.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38px " title=" 1.jpg" width=" 600" height=" 438"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87303780-daee-470a-b869-c33fcaf4001a.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51px " title=" 2.jpg" width=" 600" height=" 451"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 /p p   下面我们进一步分享武汉凡谷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可靠性指标第三方考核工作中的技术方法和知识经验,便于更多的项目单位开展可靠性工作。 /p p    strong 1.1 考核大纲制定 /strong /p p   科鉴可靠性实验室依据武汉凡谷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任务书,参照《GJB 899A-2009 可靠性鉴定和验收试验》、《GJB/Z 299C-2006 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手册》、《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可靠性工作指南》和产品说明书,支撑武汉凡谷编写了《双频全数字高频海洋探测仪(以下简称“海洋探测仪”)可靠性指标考核大纲》,确认其可靠性指标是否满足任务书规定的MTBF≥10000h的要求。 /p p   考虑到海洋探测仪可靠性指标高,所需考核时间长的情况,科鉴可靠性实验室发挥可靠性专业技术优势,采用了现场运行试验和实验室加速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武汉凡谷提供的共计7套样机进行考核。 /p p    strong 1.2 统计方案 /strong /p p   本次考核,为了缩短考核时间,选取了高风险统计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c842c629-31e7-4a13-be5f-38c41ac5d5b1.jpg" title=" 3.jpg" width=" 600" height=" 137"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137px " / /p p   根据考核方案,双频全数字高频海洋探测仪可靠性指标考核的总有效试验时间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T=1.204× 10000=12040(小时) /p p   其中,常温工作部分由现场使用考核代替,高温工作部分在采取实验室加速试验进行。其中,现场试验时间约占总考核时间的40%,初步计划为4800小时 实验室加速试验等效时间约占总考核时间的60%,初步计划为7240小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现场运行考核与实验室加速试验等效时间可进行适当调整,但要求满足总考核时间12040小时的要求。 /p p    strong 1.3 加速建模 /strong /p p   大纲不但考虑充分利用现场运行时间帮助武汉凡谷减轻专项可靠性指标考核所需积累的时间,而且科鉴可靠性实验室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帮助武汉凡谷针对实验室试验部分采取了加速试验工程技术方法,通过提高温度应力(55℃)实现加速,采用基于可靠性模型的加速建模方法获得整机加速因子为5.7倍(相对于典型良好使用环境25℃),实验室加速试验等效现场运行时间7240小时,根据加速因子可计算出实际加速试验所需的时间不低于1270.2小时,即可完成实验室试验部分考核。 /p p   考虑到武汉凡谷的海洋探测仪为典型电子设备,由各种元器件组成,元器件失效率简化为基本失效率和温度系数函数的乘积为表达,实际上温度应力系数中隐含这加速模型,采用现代理论加速模型方法,并利用各类元器件的激活能参数,这样能够更加简洁和快速地计算出元器件在典型工作环境和加速工作环境下的失效率,从而快速评估出元器件的加速系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8b662ba9-10d7-413a-9721-7042de0c5e2b.jpg" title=" 4.jpg" width=" 600" height=" 148"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148px " / /p p   对于一个元器件,其加速应力下的失效率可以表达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040a10ed-3923-4e8e-870f-9416e171cc9e.jpg" title=" 5.jpg" width=" 600" height=" 70"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70px " / /p p   将每一个元器件的失效率带入整机模型,则可以进一步推算出整机加速因子: /p p   电子类整机加速建模流程方法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f528ab84-3d2e-4959-aa2b-4292c84c009c.jpg" title=" 7.jpg" width=" 600" height=" 619"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619px " / /p p    strong (1)现场运行试验 /strong /p p   2017年07月26日至2017年10月16日,广东科鉴检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对武汉凡谷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双频全数字高频海洋探测仪进行了可靠性指标考核现场运行试验,试验按照 “双频全数字高频海洋探测仪可靠性指标考核大纲”的要求进行,本次试验投入样机型号为OSMAR-SD,投入4台样机编号分别为D2000702002、D2000710010、D2000704004、D2000707007,分别放置在湛江南三、湛江徐闻、湛江吴川、湛江龙海天。 /p p   本次投入试验的4套样机现场运行累积有效试验时间达到5001.36台时。在试验前、中、后分别对试验样机进行了检查并记录,检查和记录频次为48小时一次,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各样机均保持正常工作并经检测合格,未发生责任故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148d57b9-ba73-4849-905f-9986688636db.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25px " title=" 8.jpg" width=" 600" height=" 225"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7d48fa5d-ae49-417a-b138-aadbb9b7085b.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16px " title=" 9.jpg" width=" 600" height=" 216"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14ab9c02-7f69-4832-a299-819a22ab3ff1.jpg" style=" " title=" 1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8 可靠性指标考核实验室运行试验结论 /p p    strong (2)实验室加速试验 /strong /p p   2017年09年23日至2017年10月12日,广东科鉴检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对武汉凡谷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双频全数字高频海洋探测仪进行了可靠性指标考核实验室试验,试验按照“双频全数字高频海洋探测仪可靠性指标考核大纲”的要求进行。本次试验投入样机型号为OSMAR-SD,投入3台样机编号分别为D2000701001、D2000701006、D2000701008。 /p p   本次投入试验3台样机均在55℃加速试验条件下进行了454.5小时试验,共累积有效试验时间为1363.5小时, 根据试验大纲预估出的加速试验环境55℃相对于正常使用环境25℃下的加速因子为5.7倍,因此等效常规试验时间为7771.95小时。在试验前、中、后分别对试验样机进行了检查并记录,检查和记录的频次为12小时1次,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各样机均保持正常工作并经检测合格,未发生责任故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063c36d3-f8a5-4a57-9dd5-d2d9b00767ea.jpg" title=" 11.jpg" width=" 600" height=" 465"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65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9 实验室试验照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7d260597-e308-45fe-8a1f-c87193cd1d7d.jpg" title=" 12.jpg" width=" 600" height=" 300"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0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d4abdcd1-84c1-4ef7-b798-9f269fd7c234.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175px " title=" 13.jpg" width=" 600" height=" 175"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1f02f6b3-c2eb-47db-8683-62012e724339.jpg" style=" " title=" 1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10 可靠性指标考核实验室试验结论 /p p    strong (3)可靠性指标评估 /strong /p p   2017年7月26日至2017年10月15日,广东科鉴检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对武汉凡谷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双频全数字高频海洋探测仪进行了可靠性指标考核,考核按照《双频全数字高频海洋探测仪可靠性指标考核大纲》要求进行,采用现场运行试验和实验室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p p   现场运行试验自2017年07年26日至2017年10月16日完成,投入样机型号为OSMAR-SD,投入4台样机编号分别为D2000702002、D2000710010、D2000704004、D2000707007,分别放置在湛江南三、湛江徐闻、湛江吴川、湛江龙海天。4套样机现场运行累积有效试验时间达到5001.36小时,未发生责任故障。 /p p   实验室试验自2017年09年23日至2017年10月12日完成,投入样机型号为OSMAR-SD,投入3台样机编号分别为D2000701001、D2000701006、D2000701008,3台样机均在55℃加速试验条件下进行了454.5小时试验,共累积有效试验时间为1363.5小时,根据试验大纲预估出的加速试验环境55℃相对于正常使用环境25℃下的加速因子为5.7倍,实验室加速试验等效常规试验时间为7771.95小时,未发生责任故障。 /p p   本次可靠性指标考核现场运行试验和实验室试验共累积有效试验时间为12773.31小时,满足大纲规定的12040小时的要求,未发生责任故障,计算得出样机平均故障间隔时间的最低可接受值θL≥10609.30小时,双频全数字高频海洋探测仪受试样机满足任务书规定的MTBF≥10000小时的指标要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243f9ef8-8843-4c05-8d1a-2c885925839e.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53px " title=" 15.jpg" width=" 600" height=" 353"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6526233d-a1ea-49e0-900a-faa9c2953ce4.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00px " title=" 16.jpg" width=" 600" height=" 300"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 /p
  • 中性原子探测仪:国际首次在月表探测中性原子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从中国研制第一颗科学卫星——双星计划开始,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科学家就和瑞典空间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有了首度合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时隔十数年,在嫦娥四号国际载荷工作中,两位老朋友再度联手,研制出国际上首个可以在月表直接探测中性原子的仪器——中性原子探测仪。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月球是一个天然的实验室,太阳风和月表的相互作用,可以类比到其他的行星体上,对未来的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中方首席专家、中科院空间中心研究员张爱兵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太阳风吹呀吹 中性原子飞呀飞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太阳风是一种跟空气流动很相似的“风”,只不过它吹的不是气体分子,而是太阳上层大气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由于太阳风中的粒子会干扰通讯系统,它一直让人类倍感恐慌。2006年12月13日,一次太阳风暴曾经对我国短波无线电通信造成严重影响,使得广州、海南、重庆通信中断达3小时之久。好莱坞大片《2012》《末日预言》等也曾展现过人类对于太阳风袭击地球的恐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这种恐惧同时也演化成了科学家的研究方向,在没有磁场、大气保护层的“月球实验室”里,他们决定近距离且直观地看一看太阳风与月球表面的作用机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最早,人们以为太阳风里的离子和电子是被月表吸收了,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科研人员发现,太阳风离子打到月表后,会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粒子里,有一部分仍然是离子状态,还有一部分则获得了电子,从离子状态变成了原子状态,成为中性原子。”张爱兵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与此同时,就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太阳风里的高速粒子打到月球表面后,也会将月球表面物质溅射起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最终,溅射出的中性原子也会因为拥有一定的速度和能量,出现‘逃逸’,形成月球的外逸层。”张爱兵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除此之外,太阳风和月表作用会对月球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是科学家希望探索的内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有科学家猜测,太阳风里的氢离子和月表的氧相击,可能会产生水,月球上的水可能与太阳风打到月球表面有一些关系,虽然这还不是一个定论,这也是我们想要搞清楚的内容。”张爱兵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创造探月新历史 首次月表直接探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这次,嫦娥四号上搭载的中性原子探测仪,主要目标就是在月表上测量太阳风和月表相互作用之后产生的中性原子,包括太阳风本身的离子获得电子后产生的中性原子,和月球表面被溅射出的中性原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印度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月神一号”曾经搭载过中性原子成像仪,但和其他探月卫星一样,都是在环月轨道上对中性原子进行探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我们这次要做的是在月表巡视区直接测量中性原子,可以说是人类探月史上首次在月表开展中性原子探测。以往的探测就好像是用肉眼看中性原子,这次,我们是拿着放大镜近距离、仔细地看。”张爱兵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过去人类在环月轨道对中性原子的探测,曾发现了一些超出预期的现象,留下了一些未解之谜,例如,人们发现中性原子和太阳风在密度、速度比率上没有直接关系等,而这些谜题也为此次探测指出了方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这次我们在月表可以进行实地观测,随着月球车在月表移动到不同位置,可以观测到月表不同的地形地貌,进而观测到太阳风与月表相互作用的不同过程,有望解决过去遗留的类似科学问题。”张爱兵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碰撞与交流中 航天文化再度对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作为搭载在嫦娥四号巡视器上的国际载荷,中性原子探测仪由瑞典空间物理所负责研制,中国科学家参与设备的性能测试及交付后的相关工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张爱兵介绍,中国与瑞典在科学卫星载荷上,已经有了很长的合作历史。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最开始的合作是在中欧合作研制的我国第一颗空间科学卫星——双星计划时。双星计划中有一台测量地球轨道环境下中性原子情况的中性原子探测仪,就是由中国科学家和瑞典科学家合作完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09年,中国发起的“萤火一号”火星探测计划中,中国科学家与瑞典科学家再度合作,双方分别研制其中一个载荷的一部分,然后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载荷包,用于测量火星离子和电子的情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此外,在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中,中国科学家和瑞典科学家也曾联手完成一些预先研究项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由于双方合作次数比较多,所以在嫦娥四号的合作上非常顺利。”张爱兵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当然,尽管顺利,但合作中难免会有碰撞和交流,“新的合作加深了两国航天文化的交流。”张爱兵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按照中方的相关规范,中方在国际载荷接管复查过程中要确保接口安全,包括接口设计和元器件等的安全,不能影响其他载荷的工作,更不能影响嫦娥四号整体任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一开始对方不能理解,但是通过交流,他们还是按照我们的要求做了相关工作,并把相关资料提供给中方。此次合作再一次体现了我国航天精益求精的作风,而这样的工作作风也让瑞典科学家十分认可中国科学家的工作。”张爱兵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未来,中国和瑞典将共同利用科学数据开展科学研究,为此,中方已经组织了专门的科学家团队。“双方将会协同工作,共同利用好这台仪器的科研数据。”张爱兵说。 /p
  • 金属探测仪首用于高考安检
    30日上午,广州市副市长贡儿珍带队视察高考考点,包括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市环保局、市交委、市水务局、市卫生局、市城管局、市保密局、市气象局、市应急办、市招考办、广州供电局等十六部门联合对广州市部分高考考场进行考前准备工作检查。今年广州58个考点首次启用“金属探测仪”,这仪器到底长啥样?30日记者一探究竟。记者获悉,由于该仪器的使用,今年高考,各科均提前30分钟进场。   入场检查:金属探测仪防带手机入考场   “嘟嘟嘟……随着仪器在身上轻轻一扫,考生身上的所有金属物件,手机、钥匙包、衣扣、甚至女姓的纹胸扣均一一现形”这是昨日记者在广雅中学考场看到的一幕。   今年广东省各大高考试室首次启用金属探测仪检查广州市58个考点将全面实施,此举是防止考生作弊,并对误带手机入场的“大头虾”考生起到提醒警示作用。但这个仪器究竟长啥样?探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需要多长时间?考生和家长疑虑重重。昨日记者一探究竟。   在广雅中学考场,记者看到,所谓“金属探测仪”是类似于机场地铁的安检仪器的“长棒子”。金属探测仪究竟怎样发挥“威力”?市招办负责人现场演示一番。   只见被检查者需双手张开伸直,让金属探测仪在身上游走,一旦发现金属物品,它就会发出“嘟嘟嘟……”的信号声,即便手机等金属物均无所遁形。   市招办负责人表示,由于女生的内衣上的金属扣也会有所反映,高考考场检则将尽显人性化,所有考点安排女监考员检查,避免考生因身体接触而发生不必要的尴尬和误会。“有机场安检经验的人就会知道,这其实跟机场的金属探测仪检测差不多。”   广雅中学负责人向记者证实,该考点已经培训了44名考务人员专门负责金属深测仪检查工作,出于人性化考虑,工作人员都是女士。   每位考生检查耗时6秒   记者获悉,金属探测仪检查,每位考生只需花6秒钟就可以搞定,一试室30名考生约需2分钟,绝不会耽误考生的考试。尽管如此,考试部门依然作出规定,今年高考各科,所有科目均提前30分钟进场,这意味着,除语文外,其它各科进场时间均提前了5分钟。   这种探测行为会不会给原本心情就紧张的考生带来更大压力?市招办负责人就强调,“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是每个考生和家长的愿望,如果考生都能诚信考试,就不会有压力的感觉。所以不但不会给考生增添压力,反而会让他们吃下定心丸,保证公平考试。”
  • 黑洞追踪者:伽马暴偏振探测仪
    在宇宙深处,像黑洞这样的神秘天体一直吸引着大量的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的目光,但是目前能够很好观测这种星体的手段并不多。  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携带的一台天文观测设备,就有可能在这一领域获得突破,它就是伽马暴偏振探测仪。  这台设备叫做伽马射线暴偏振探测仪,它的任务是对宇宙当中的伽马射线暴进行探测。在宇宙中,只有温度极高、密度极高、磁场极强的星体里,才可能产生这种射线,因此它的存在可能就是黑洞留下的痕迹。  伽马暴偏振探测仪首席科学家 张双南研究员:因为伽马射线暴,伽马射线的产生,是从极端相对论性的喷流里面产生的,这种极端相对论性的喷流,它的速度接近光速,这是在黑洞附近,或者是在中子星附近,极端的引力场里面所产生出来的。  在过去,对伽马射线的测量只能测到它的能量,方向,和时间等信息,但是这一次,天宫二号要从全新的领域来探寻这种宇宙中的神秘射线,这就是伽马射线的偏振信息。那么什么是偏振呢?这其实是电磁波,也就是光的一种特性。  伽马暴偏振探测仪首席科学家 张双南研究员:如果我们到海边,我们看到海面,白茫茫的一片,因为从海面来的这种光的偏振的,如果戴上偏振的镜子之后,我们就能够看到海面上的波浪,看得比较清楚。  同样伽马射线的偏振特性里,也记录了产生它的星体的结构甚至磁场的形态信息。解读这些信息,很可能让我们对黑洞有新的认识。所以天宫二号携带的这台伽马射线偏振探测仪就是要以独特的设计,对伽马暴的偏振性质进行系统性地高精度测量,填补这个国际天文研究的空白。  伽马暴偏振探测仪首席科学家 张双南研究员:它是一种特殊的天文望远镜,它实际上是由1600个,对伽马射线光子敏感的器件组成的,通过分析伽马射线在这1600个敏感器件上的信号分布,我们最终来推算伽马射线的偏振性质。  为了打造这个探索宇宙秘密的特殊望远镜,来自瑞士和波兰的科学家也参与到了它的研制当中,这也成了天宫二号上所携带的唯一一台国际合作的科学设备,因此,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对这次任务充满期待。  伽马暴偏振探测仪首席科学家 张双南研究员:我们希望这台仪器设计的灵敏度比国际上已有的,专门用于伽马射线暴偏振的仪器的灵敏度提高至少十倍,所以无论是从它的灵敏度和它的精度两方面来讲我们这个仪器都是最好的。
  • 生命探测仪——废墟中的希望
    说到生命探测仪,就不得不说地震,这个沉重的话题虽然好像离我们十分遥远,但是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几乎任何一个时间,都有地方发生地震。过去13年的汶川地震,在大家的印象中已经慢慢淡去,但对于经历过灾难的人来说,是一辈子难以磨灭的印记。而面对这种巨大的自然灾难,生命探测仪就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可以救人于危难中。生命探测仪是一种安全救生装备,它是美国的物理学家大卫席思研发的,对于灾难中的搜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实生命探测仪是一个统称,具体根据探测范围和手法的不同,还可以分为红外探测、雷达探测、光学探测、声波振动探测和其他先进类探测。很不幸的是几乎每一种我们都听说过,尤其是雷达探测和红外探测。红外生命探测,需要被探测的物体体温在绝对零度以上,那么什么是绝对零度呢?和我们知道的0℃不同,绝对零度象征着极度的寒冷,换算下来大概相当于-273.15℃。也就是红外探测在我们日常的温度下都可以探测到生命。并且能够不畏条件的恶劣,不受干扰。雷达探测仪就又先进很多,相比于红外探测仪只能感受体温,雷达探测仪可以通过监测人体生命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微动,从微动中得到心跳、呼吸等信息,再利用电磁波反射原理进行探测。不仅不受温湿度控制,噪音和地形也同样奈何不了它,稳定性好、准确率高。如果可以,没有人愿意认识这些探测仪,可灾难是无法避免的,我们现代的先进科学仪器,就是为了在自然灾难面前可以做到先知先觉和挽救更多生命。是我们的自救工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对于这类重大灾难,一定可以做到准确的预测和躲避。
  • 我国研发出新型生命探测仪
    我国新型生命探测仪 最大生命探测范围达20米   在地震、泥石流等灾害面前快速准确搜寻到被掩埋的生命信号,第一时间挽救生命是世界各国抗灾救援工作的技术难题之一。7月21日,湖南省公安消防总队和湖南华诺星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警用超宽带雷达式生命探测仪”在长沙市通过科技成果鉴定。主持鉴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等专家认为,该成果性能良好,最大生命探测范围可达20米,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近年来,我国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许多被深埋在瓦砾、混凝土中的群众,由于无法被救援人员及时准确发现而丧失了宝贵的求生机会。为有效突破这一技术难关,2009年初,公安部消防局正式下达了“警用超宽带雷达式生命探测仪”重点攻关科研项目,在湖南省公安消防总队的主持下,由湖南华诺星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组织技术力量进行研发。   据了解,该成果采用新体制的超宽带雷达技术,先后攻克了高稳定度纳秒脉冲源、波形保真超宽带脉冲时域收发天线、超宽带脉冲时域波束扫描、合成成像算法、射频抑制与抗强噪声算法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充分利用超宽带脉冲电磁波所具有的强穿透性、高分辨率等特性,提出了在复杂环境下人体心肺运动等微弱信号检测算法,来实现对火场、建筑物废墟、地震救灾等高危场所强噪声背景下生命体的快速有效探测与定位。经测试,“警用超宽带雷达式生命探测仪”可有效检测 20米范围内人体的肢体运动、心跳、呼吸等活动,为快速搜寻被困群众生命提供可靠数据。   今年4月,该设备顺利通过国家地震局地震模拟环境测试试验。随后,在玉树地震救援任务中,救援人员使用该设备成功探测、救援出多名群众。
  • 湖南雷达式生命探测仪通过鉴定
    日前,经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为组长的专家鉴定委员会鉴定,由湖南省研制的 “警用超宽带雷达式生命探测仪”正式通过国家科技成果鉴定。   在重大灾害面前,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掩埋在瓦砾、混凝土等废墟中的生命信号,最大限度地挽救被困群众的生命,一直是灾难救援工作的技术难题之一。2009年初,公安部消防局下达了“警用超宽带雷达式生命探测仪”重点攻关科研项目,由湖南省消防总队和湖南华诺星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制。针对目前音频、光学、红外等几种生命探测仪存在的一些主要技术缺陷,研究人员先后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采用新体制的超宽带雷达技术,实现生命体的快速搜索与精确定位。测试结果表明,该设备可有效检测到20米范围内人体的肢体活动以及心跳、呼吸等活动。   据了解,该设备于今年4月已顺利通过国家地震局地震模拟环境测试试验。随后,在玉树地震救援任务中,救人员使用该设备成功探测、救出多名群众。专家认为,该设备在技术上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 研究生利用激光遥感制作实时监测雾霾探测仪
    历经连续多天的雾霾天气,北京终于拨霾见日,大快人心。然而,民众对空气质量的担忧恐慌情绪,却不会像雾霾一样散去。面对日益紧迫的雾霾问题,除了戴上防霾口罩,我们又能做些什么?......雾霾之下,没有看客,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你知道吗?西安的一群大学生为我们做了一个良好的表率。  前不久,西安理工大研究生代晨昱和同学们发明了一款便携式雾霾空间分布激光探测仪,可以实时监测大气污染物的仪器,打破了传统环保部门测量大气污染物的方法,将激光遥感技术应用到了雾霾监测领域。据悉,该仪器还荣获了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一等奖。  打破陈规 用激光遥感监测领域  目前,相关部门监测大气污染物主要采用的是直接称重、多点监测、人工取样等方法,上述方法都仅是单点测量。例如直接称重法,是抽取等量空气将污染物停留在过滤膜上,直接称其重量,计算单位体积中的污染物浓度。而多点监测需要架设许多仪器,不仅耗时耗力,还不具有实时性。因为大气是流动的,往往当工作人员把仪器上的数据整理出来时,污染源的位置、雾霾污染的空间分布等已经发生了变化。  实际上,城市每个区域的PM2.5数值都不一样,而且数据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让代晨昱萌生了用专业知识发明一种可以实时监测大气污染物的仪器的想法。经过近两年努力,他和同学们完成了设计发明工作。探测仪弥补了现有雾霾探测仪无法进行大面积探测的缺陷,大大拓展了探测距离。这款仪器的夜间探测距离为10-20 km,白天探测距离为5-8km。  探测仪整体系统主要由激光发射系统、光学接收系统、光电探测系统、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及三维扫描控制系统五部分组成。代晨昱解释,这套系统主要运用了光散射和光测距两大原理。由激光发射系统发出脉冲激光进入大气,激光与大气中的雾霾颗粒发生散射后,由光学接收系统接收后向散射回波信号,再由光电探测系统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最后由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利用模拟探测方式完成数据采集与处理。  实时监测,雾霾无处逃遁  这款便携式雾霾空间分布激光探测仪,相较于单点测量,扩大了探测范围,还可对污染源的位置、污染程度、污染物的扩散方式及传播途径进行实时监测,继而对雾霾污染的出现提前预警,使有关部门前移工作关口,采取应对措施缓解污染问题。弥补了现有雾霾探测仪无法进行大面积探测的缺陷,大大拓展了探测距离。这款仪器的夜间探测距离为10-20 km,白天探测距离为5-8km。  以城区面积约为860余平方公里的西安市为例,实验表明,4-6台探测仪就可以实现整个西安市区的覆盖探测,工作效率着实提升了不少。  代晨昱表示,这款仪器可以与现有的颗粒物监测仪器设备配合工作,不仅可以弥补现有仪器的缺陷,配合工作后测试出来的结果精度更高。他们也期待可以和有关单位部门、企业合作,为治污减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年轻的大学生也懂得要以己之力,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身为地理信息行业的从业者,手握各种地理空间技术,在这场休戚与共的雾霾反击战中,也应多思考,多行动,多出力,守护苍穹之下的那片蓝天。
  • 美国“信使”携多种探测仪器观测水星
    美国“信使”号水星探测器按计划将于3月29日从水星轨道传回首张图片。从4月4日起,它将正式展开对水星的观测,以确定水星表面成分,探测水星的神秘磁场以及水星极地区域永久阴影部分是否存在冰。   2011年3月17日,经过15分钟的近水星制动,减速后的“信使”号被水星捕获,进入近水星距离200千米、远水星距离15193千米、周期12小时的水星椭圆轨道,对水星进行为期一年的探测工作。   有人说,水星名不副实,因为它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表面温度很高,所以上面根本没有水。但也有人认为,在水星极地阳光永远照不到的阴暗陨石坑深处,很可能存在水冰沉积物。   由于水星离太阳很近,因此在地面观测它和用飞行器探测它都十分困难,至今只有美国的“水手10号”和“信使”号探测器探测过水星,其中1973年11月 3日发射的“水手10号”探测器也仅以掠过的方式探测过水星,故无法对水星进行长期、全面和详细的了解。经过多年研制,第一颗水星探测卫星“信使”号终于在2004年8月3日升空。它耗资4.46亿美元,发射质量1100千克,其中600千克为燃料,体积与大型办公桌相近。   水星上太阳的亮度比在地球上高出11倍,表面温度可达450摄氏度,所以设计“信使”号的关键是如何应对这样的高温环境。为此,“信使”号装有先进的大型遮阳罩,能使探测器的温度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此外,它还有许多特点,如两翼由数千个小“镜子”组成,其中2/3的“镜子”用于反射水星附近的强烈阳光,剩下的“镜子”用于将阳光转化成电能 各重要系统都有备份 使用现成的部件和标准的数据界面 采用“近地小行星交会”小行星探测器子系统设计等。   “信使”号此行有六大任务:水星具有何种磁场特征?为什么水星的密度那样高?水星具有何种地质形成过程?水星核具有怎样的构成和形态?水星两极的异常物质是什么?水星表面有哪些不稳定物质对其外大气层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信使”号携带了磁力计、伽马射线与中子光谱仪、X射线光谱仪、水星大气与表面成分光谱仪、高能粒子与等离子体光谱仪、水星双重成像系统和水星激光高度计等共7台科学探测仪器。   “信使”号当初升空后没有直奔水星,而是借助地球、金星和水星的引力飞行6年半后才进入水星轨道。其间,它一次飞越地球(2005年7月)、两次飞越金星(2006年10月和 2007年6月)、三次飞越水星(2008年1月、2008年10月和2009年9月),最终于今年3月17日进入环水星轨道。每次借力飞行都可以改变 “信使”号轨道的形状、尺寸、倾角和速度,最终巧妙地把“信使”号从绕太阳的轨道送入环水星的轨道。“信使”号在三次飞越水星的过程中收获了大量成果。例如,绘制了水星表面的详细状况,勘测了这颗行星的构成成分、地磁环境以及稀薄的大气层等多种特征。   目前,美国航天局计划将“信使”号探测器的服役期延长一年,但未来能延长多久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 中国自主研发的超灵敏炸药探测仪产业化
    中科院相关院所与江苏省无锡市13日就超灵敏炸药探测仪技术转让一事签约,意味着由中科院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我国自主研发的超灵敏炸药探测仪正式开始产业化进程。   超灵敏炸药探测仪是我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高新技术产品,使用分子印迹荧光聚合物传感技术识别炸药。技术研发人、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程建功介绍说,重量仅为1.2公斤的超灵敏炸药探测仪采用荧光聚合物传感技术,比国内一般探测仪速度至少快10倍,发现炸药只需5至8秒,且不污染环境,对使用者无辐射无副作用。这一技术的发明,使我国成为除美国外第二个拥有该项技术的国家。   专家表示,该仪器能够模仿警犬,通过识别爆炸物挥发的气味嗅出隐藏的爆炸物或残留在被检测对象表面的炸药痕迹,灵敏度达到0.1ppt,也就是说探测器能检出10万亿个空气分子中存在的1个炸药分子。这甚至比训练有素的警犬还要敏感一个数量级。这一技术对于提高我国公共安全事业中安检防爆的灵敏度和准确率,有着重要意义。   签约仪式上,无锡市政府表示,将在半年内建成生产线,完成探测仪的工程化设计,实现规模化生产。
  • “盗墓贼”七千元购买探测仪器 向工商举报是假货
    —位东北“消费者”日前向洪山工商部门举报:他们家乡附近有许多古墓,为避免藏在地下的金银财宝生锈腐烂,他想通过科学方法,让地下宝藏早日见光,变废为宝。通过网上搜索,他发现武汉先锋世纪电子仪器公司正在卖—种“地下金银探测器”:可通过直观的3D图像,探测地层结构内的空穴、墓穴、木箱等,并能清晰显示地下2030米所埋的金、银、铜等目标物 尤其是在夜间,也可轻易探测墓穴内的金币、银元、项链等小型物体,还配有探测墓穴的相关图片。   他看到广告信以为真,感觉发财的机会就要来了,就花7000多元网购了—台,可使用时什么都显示不出来。洪山工商入员接到举报后,来到珞喻路 727号东谷银座B902号,对被投诉的武汉先锋世纪电子仪器公司进行调查,发现该公司对外宣称“2000年成立”,是—家“集团公司”,是“国内探测仪器最早的研发生产销售企业” “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盛地质检测研究所等国内领先物探科研机构,保持有良好的研发与合作关系” “在2008年的四川抗震救灾中,应邀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专业咨询”等。   其所卖产品有探测棒、像地雷探测器—样的盘式探测仪等,还有配套的音频耳机和3D成像的视频眼镜等等,可用于考古研究、找寻宝藏、野外探宝等。   经工商入员调查,武汉先锋世纪电子仪器公司并非“集团公司”,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时间是2007年9月,也没证据可以证明,该公司是国内最早探测仪器研发和生产企业,而所谓的与“中国地大”和“长盛”等单位有研发与合作关系,也只是与这些单位的个入有私交而已。在四川大地震时,并未“应邀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专业咨询”。只是法定代表入在抗震救灾期间,与抗震救灾指挥部有关入员有过电话交流。   该公司销售的金属探测器,均没有中文标识,没有产品名称、生产厂名及厂址等信息。在网站上所展示的产品,有90%以上从来没有购进或销售过。   目前,工商部门正在依法进—步调查金属探测器的来龙去脉。   按照我国规定:传世文物、祖传文物可收藏、拍卖。地下、水下出土、出水的文物归国家所有,其中包括私入宅基地下出土的文物。
  • 日本用塑料瓶研制辐射探测仪
    日本研究人员利用回收饮料瓶的塑料制成能够测知辐射的传感器,可用于辐射探测仪,有望让成本下降90%。   京都大学助理教授中村秀人(音译)与帝人公司合作研究,设计出一种以PET材料制成的传感器,可用于制造小型辐射探测仪和较大型号的辐射值读数测量仪。   PET,即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广泛用于塑料饮料瓶。研究人员利用饮料瓶制成一种塑料树脂,发现这种材料遭到辐射时会发出荧光,且强度好、柔韧、成本低,可用作辐射探测仪中的传感器。   当前,日本市场上传感器原材料大多从法国圣戈班公司进口,价格较贵。   帝人公司公关部估计,传感器售价大约1万日元(约合130美元),比市场现有产品便宜九成,最早会在下个月供应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   帝人公司销售主管石井彻(音译)告诉路透社记者,“我们的目标是在9月底制成最终成品”、即辐射探测仪,9月、10月供政府部门和企业试用,随后逐渐供应公众。   日本东北部3月地震和海啸后,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不少民众争相购买辐射探测装置。
  • 隆重推出:地下水流速流向探测仪
    我公司隆重推出AquaVISION地下水流速流向探测仪。AquaVISION地下水流速流向探测仪通过采用专有的硬件和AquaLITE软件来完成测量地下水实时流速、流 向和粒子尺寸的艰巨任务。 AquaVISION地下水流速流向探测系统可以在具体的深度区间里准确确定地下水流速、流向和粒子尺寸。它可以在持续数小时的时间里,每分钟产生数以千计的、具有统计可靠性的数据 欢迎光临我们的网上展位了解产品的详细信息!
  • 高光谱探测仪国产化 我们在路上——访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修连存研究员
    星载成像光谱仪、机载成像光谱仪、无人机(飞艇)成像光谱仪、地面便携式地物波谱仪、地下岩心扫描仪构成了对地立体探测技术手段。相比通用分析仪器,这些名词似乎不是那么熟悉,但是它们却广泛应用于地质、环保、农业、林业和海洋领域,特别是在地质勘察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国家、部门和地调专项支持下,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研发了除星载以外的所有仪器,大部分仪器实现了成果转化,为地质科研和找矿提供了有力支撑,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什么是高光谱仪器?我国在高光谱探测仪的研发过程中都取得了哪些成果?与国外的技术还有哪些差距?这里,仪器信息网特别邀请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修连存研究员给大家一一解答。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修连存研究员  从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到南京中地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修连存研究员一直致力于仪器研制、实验测试方法的开发及地质勘查技术的研究,至今已主持各类调查与研究项目数十项。现主要承担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机载成像光谱仪》和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岩心光谱扫描仪研发与产业化》的研究。  在多年国产仪器开发和推广的过程中,修连存研究员不仅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X射线衍射仪,推动了国产化仪器的发展 而且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并推广便携式近红外矿物分析仪,其中部分产品已出口,为我国地质勘查技术提供了新的方法,提高了经济效益。  “国产高光谱探测仪约占20%市场份额“  仪器信息网:什么是高光谱技术?  修连存:通常在可见光-短波近红外(400nm-2500nm)范围内,低于100波段称为多光谱,大于100波段称为高光谱,大于1000波段称为超光谱。随着技术发展,目前已经能够做到上千波段。波段越多,被测物质信息含量越多,但数据质量越下降,因此,根据需求来确定波段数非常必要,可以尽量提高信噪比。  目前,我国高光谱仪与国外相比,主要差距还是数据质量,但经过多年来的努力,这种差距逐渐缩小,有的仪器数据质量已经超过国外同类产品。  仪器信息网:目前普遍应用的高光谱对地探测技术都包括哪些?  修连存:目前高光谱对地探测技术包括卫星载荷的多光谱和高光谱成像仪、机载高光谱成像仪、无人机微型成像高光谱仪、地面地物波谱仪和地下岩心光谱扫描仪等,以上这些仪器构成了高光谱遥感对地立体探测系统,广泛应用在地质、环境、海洋、农业、林业和城市生态等领域。  仪器信息网:以上技术中,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占比情况如何?  修连存:目前,我国高光谱仪器大部分依赖进口,特别是一些短波近红外和热红外成像设备对我国禁运。现阶段,国产高光谱探测仪器约占20%市场份额。当然,随着仪器的成熟和国家政策的改革,这一比例会逐年提高。  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在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支持下成功地研制了机载成像光谱仪、微型成像光谱仪、地物波谱仪、岩心光谱扫描仪和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除机载成像光谱仪样机外,其它仪器均进行了产品化,并成功进入了市场。  多项成果落地开花 填补国内空白  仪器信息网:能否分享一下国产高光谱探测仪的研发历程?都取得了哪些成果?  修连存: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第一台用于矿物分析的PIMA仪(便携式短波红外矿物分析仪)在澳大利亚诞生,它的诞生,打破了传统的地质矿物分析方法,实现了矿物分析定量化,从而带来了地质研究和地质找矿技术的革命。矿物分析仪在地质领域的主要应用包括矿物识别、蚀变矿物填图、钻孔和隧道(平硐)编录、成矿作用的指示、成矿潜力评价、采矿中的品位控制和辅助遥感图片的判别等。  2004年,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立项研制便携式近红外矿物分析仪,2006年完成样机研制,2008年实现产品化,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目前已发展到第四代产品   2009年和2012年,在国土资源部公益基金和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支持下,于2014年研制成功宽谱段地物波谱仪、岩心光谱扫描仪,2015年研制成功微型成像光谱仪,并实现产品化,进入市场销售   2009年,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支持下,于2014年研制成功机载成像光谱仪样机,并在新疆哈密进行了试飞,验证了仪器性能和指标,为后续产品化打下了基础。  上述仪器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降低了采购成本,实现了技术推广,推动了高光谱探测技术的发展。  仪器信息网:是什么原因或者契机促使您选择国产高光谱探测仪研发这样的课题?都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未来有哪些研发计划?  修连存:我从长春地质学院仪器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地质行业工作,从事过实验测试,进口仪器计算机升级改造和国家十五公关项目“X射线衍射仪研制”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技术。  200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仪器研制中心成立。中心的主要目标是依托自身人才和技术优势,研制适应广泛的分析仪器,开展仪器的推广应用,培养人才。当时,根据地质需求,结合实际调研,我们发现高光谱对地观测技术在国外刚刚兴起,国内还是空白,市场前景广阔,经过十几年来的探索,终于为我国高光谱探测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同时还采取国内外技术联合方式建立了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发展我国的高光谱事业。目前,我们已成功研制了机载成像高光谱仪、无人机小型成像高光谱仪、地物波谱仪、地下岩心扫描仪和矿物光谱分析专家系统,并进行了高光谱信息提取方法研究和技术应用示范。  未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仪器研制中心将在完善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热红外波段(7um-14um)系列高光谱仪,同时开展相应的技术方法研究,拓展高光谱对地探测技术的范围。  仪器信息网: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成立南京中地仪器有限公司?目前主营业务有哪些?  修连存: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仪器研制中心成立后,首次研制成功的是便携式近红外矿物分析仪。为了尽快实现成果产业化,2005年南京中地仪器有限公司成立。通过公司平台对成果进行工程化设计,实现了生产、销售和服务一条龙,搭建了产学研用平台,实现产品优化和换代。  尽管由于体制机制的问题,也曾出现过一些波折,但是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针指导下,在国家成果转化法推出的背景下,公司机制还是坚持下来了。目前公司产品有无人机微型成像高光谱仪、便携式近红外矿物分析仪、地面地物波谱仪、地下岩心光谱扫描仪和矿物光谱分析专家系统软件,这些仪器只有南京中地仪器有限公司生产,国内还没有其它机构和厂家生产销售(其它所售产品几乎都是代理国外厂家生产的产品),特别是便携式近红外矿物分析仪在国内外实现了独家生产,产品销往国内外。  总体来说,我们依托公司平台,通过产学研结合,打破了体制障碍,较好地解决了成果转化问题,建立了这一行业高科技产业链,打造了光谱对地探测仪器系列产品。同时,经过多年来的技术推广,我们的产品和技术也得到了地质工作者的认可,为地质科研和找矿提供了有力支撑,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宽谱段地物波谱仪 便携近红外矿物分析仪 VNIR 微型成像光谱仪 SWIR 微型成像光谱仪 岩心光谱扫描仪 机载成像高光谱仪  便携近红外矿物分析仪已达到或超过国外水平  仪器信息网:相对于进口产品,目前国产高光谱探测仪的技术水平如何?  修连存: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国家科研投入的增加,国产高光谱探测仪器技术指标与国外技术指标的差距越来越小,比如我们生产的便携式近红外矿物分析仪、微型成像光谱仪和岩心光谱扫描仪等的技术指标已经达到或超过国外水平。相对来说,其它仪器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数据质量还有待提高,这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仪器信息网:您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并推广便携式近红外矿物分析仪,请介绍一下技术优势以及目前的应用和销售情况?下一步的研发计划?  修连存:目前便携式近红外矿物分析仪国际上只有南京中地仪器有限公司独家生产,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销往澳大利亚、加拿大、缅甸、印尼和蒙古等国。  该仪器采用T型分光技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等特点,仪器配有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可实现野外和室内现场检测,实现岩石无损定性和定量分析,还可用于珠宝鉴定和药品原材料检测。此外,该仪器已经申请了国家专利。  仪器信息网:国产高光谱探测仪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修连存:高光谱探测仪是一种高科技产品,涉及到光学、机械、电子、软件、技术方法和应用等学科,以往注重硬件研究,忽视了技术方法和应用,造成了仪器研制成功之后不知怎样应用的尴尬局面。  我的体会是:仪器硬件和应用方法各占50%比例,以满足需求为条件,以提高数据质量为主线,避免片面追求指标而无法应用的情况发生。  一个国产仪器开发者的心声  仪器信息网:当前,国产仪器与进口仪器的差距大家有目共睹,为此也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相关探讨,特别是在成果转化方面一直有诸多叹息。作为一位一直致力于国产仪器开发的科研工作者,您对国产仪器的现状有什么样的评价?在成果转化方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修连存:目前国产仪器发展迅速,但是仍在低端仪器徘徊,高端仪器依赖进口,用户喜欢购买进口仪器,这就需要国家政策强力引导。  另外,科研成果与生产对接严重脱节,缺乏资本运作机制,最近国家出台了成果转换法,解决了科研成果转化体制机制问题,但还需要单位领导克服旧观念,真正落实到位,同时改变科技人员评价机制,从发表论文和获奖档次作为考核指标,转变为绩效考核,真正实现创新和成果转化。  仪器信息网:在国产仪器研发和推广的道路中必然需要克服很多困难,您是如何做到的?想必您一定有很多切身体会,可否给大家分享一些,与大家共勉?  修连存:首先认准市场,市场是决定仪器研发和推广成败的关键,没有市场的仪器是无法发展前途的;另外就是持之以恒,保持团队稳定,给团队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合理的待遇;再就是利益共享,共同发展。合影撰稿编辑:叶建
  • 在校大学生发明“红外线”能见度探测仪
    越来越多的雾霾天,真让南京的天空越来越暗,城市视野也越来越模糊。   雾霾对出行及公众的身体健康都是极大的损害,雾霾来临时,我们如何监测?雾霾来临前,能不能提前预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的本科生王成芳近期研发出了雾霾天气的智能探测仪,它不仅能准确&ldquo 读&rdquo 出雾霾天南京人的&ldquo 视力&rdquo 情况,而且还能够分辨出一场雾霾天来临时,能见度的极速下降,究竟有多少是雾粒子在起作用,有多少是霾粒子在起作用。这为大范围实时监测雾霾天气提供了可行性。   雾霾监测预报有难度   在气象预报领域,雾霾提前预报一直是个难点,气象专家介绍说,雾霾在气象学上区别很大,虽然它们都会造成低能见度的状态,但是实际上除了湿度条件以外,雾霾的构成是非常复杂的,比如,由于气溶胶污染物浓度较高会造成霾,而它的成分是非常复杂的,在我们头顶的天空中,气溶胶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有机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黑炭、重金属,还有一些其他元素。同时,数值预报需要考虑的条件和因素也很多,包括能见度等的监测、预报难度比较大。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专家告诉记者,其实能见度监测仪的研究也是近些年才开始应用的,以前在中国雾霾的能见度监测,其实靠的都不是仪器,靠的都是气象预报员的双眼和经验,他们一般来说都把气象台远处的一些标志性的建筑或山体作为标的物,靠雾霾天气中能看到远处的什么景象来大致&ldquo 估摸&rdquo 出能见度的情况,因此还是存在一些人工误差的,而且也没有办法大范围、全覆盖地探测一个区域的能见度。   两只红外眼睛测出能见度   经过几年的研制,王成芳自主研发能见度探测仪成功。记者看到,能见度探仪器有一只相对而视的&ldquo 眼睛&rdquo ,王成芳告诉记者,这两只眼睛都安装有&ldquo 红外线&rdquo 装置,它们共同捕捉两个红外线&ldquo 眼睛&rdquo 之间的团空气,然后利用红外装置&ldquo 透视&rdquo 其中的污染物粒子的粒径大小,成分,而对于空气中的污染物粒子的消光系数进行精确测量,从而能够精确推算出我们肉眼能够看到的精确的能见度。   王成芳说,这个能见度探测仪的一个好处是,不仅能够取代人眼直接探测灰暗的天空究竟能看多远,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分清南京模模糊糊的天空究竟是由什么样的颗粒物在起决定性作用。   记者了解到,目前研发出来的能见度实时监控装备,在终端可以实时显示能见度信息与能见度-时间曲线,这将为气象专家提供清晰具体的预报信息。
  • 高精度温室气体综合探测卫星紫外高光谱大气成分探测仪正样交付
    紫外高光谱大气成分探测仪11月4日,高精度温室气体综合探测卫星(DQ-2)紫外高光谱大气成分探测仪(EMI-NL)通过了航天八院环境卫星项目办组织的正样交付验收评审。紫外高光谱大气成分探测仪(EMI-NL)是国产第三代超光谱大气痕量气体监测载荷,拥有独立的天底与临边观测模块,能获取大气痕量气体高空间分辨率水平分布与垂直廓线,主要用于定量监测全球和区域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臭氧(O3)和甲醛(HCHO)等痕量污染气体成分的分布和变化,用以分析人类活动排放和自然排放过程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EMI-NL载荷性能指标大幅提升,天底对地空间分辨率达到7*7平方公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增加了临边同步观测模式,临边切高分辨率为2公里。该载荷具备公里级别的空间分辨率、天底临边同步双模式同步观测,对辨识污染源位置、量化点/面源排放通量、研判区域间相互影响等具有重要作用。经讨论,评审专家组认为紫外高光谱大气成分探测仪(EMI-NL)正样产品按照正样研制技术流程完成了所有研制工作,经测试、试验,功能、性能满足任务书要求;研制过程质量受控,未发生质量问题;文档资料齐全,符合《八院卫星型号产品交付验收实施要求》,同意通过评审。DQ-2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中规划的业务星,具有主被动方式结合获取高光谱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温室气体、污染气体及气溶胶等大气环境要素的遥感检测能力。DQ-2卫星共配置五台有效载荷,其中紫外高光谱大气成分探测仪(EMI-NL)、云和气溶胶成像仪(CAPC)分别由安光所环境光学中心和光学遥感中心承担研制任务。正样验收评审会
  • 公交司机发明微声探测仪 可检测车是否漏气
    邵师傅发明的微声探测仪   天然气公交车如果路上发生漏气将很危险,可是检测起来又很困难,有了微声探测仪就轻松多了。记者近日了解到,为了检测天然气泄漏情况,公交驾驶员邵明德师傅发明了一种微声探测仪。   “这是话筒探头,将探头放在燃油管路上,如果有天然气泄漏就会有‘嗤嗤’的声音,”6月7日,在公交20路队,驾驶员邵明德给记者试验了他的新发明微声探测仪,其中探头是驻极体话筒,话筒通上线,插入经过改造的收音机,“这个收音机经过改造就有了放大器的功能,通过这个放大器和耳机,话筒所收到的‘嗤嗤’天然气泄漏的声音就能听到了”。同时,为了夜间使用这套设备,邵师傅还在探头处装有LED灯,一通上电LED 灯还挺亮的。   “由于路颠和管线老化,难免会出现管线天然气泄漏情况。”据邵师傅说,自从2007年开上天然气汽车后,他就发现天然气管线有些时候发生泄漏,但是检测起来很麻烦,要在车的燃油管路上涂抹肥皂水试验是否漏气,从那时起他就在琢磨如何检测天然气泄漏问题,最终发明了微声探测仪。
  • 空间中心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成功监测雾霾天气
    1月7日至16日和1月28日至31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持续出现雾霾天气。由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自主研制的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利用吸收性气溶胶指数AAI(The Absorbing Aerosol Index)成功对雾霾进行监测。中国气象局正是利用该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实现了对雾霾事件的全过程监测。图1和图2为1月29至30日的雾霾监测情况。   由于雾霾的发生时常伴随着云等亮背景信息,因此利用可见光光学遥感卫星准确的监测雾霾具有较大的困难。风云三号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具有实时、大范围雾霾环境监测能力,相对于地面监测,卫星AAI指数可以监测连续空间分布的雾霾天气及其移动发展趋势,在空间覆盖方面具有优势,为雾霾的空间分布研究提供实时、大范围观测资料。该技术即将被中国气象局纳入雾霾天气业务监测运行系统。   AAI值的大小与大气中对紫外线具有吸收作用的气溶胶含量密切相关。普通云或者冰雪AAI指数很小甚至是负值,而雾霾对紫外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AAI指数会明显增大,因此通过AAI可以很好地克服云或冰雪的影响,对雾霾进行监测。 图1 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雾霾监测图像2013年1月29日10:15(北京时)   图2 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雾霾监测图像2013年1月30日10:15(北京时)
  • 小菲课堂|FLIR SI124巧用超声波找故障,深扒其检测原理
    超声波因其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因此被广泛应用到医学、军事、工业、农业等中。最近FLIR的新品FLIR SI124就是专门用于可视化显示空气压缩系统的加压泄漏和高压电气设备的局部放电问题的工业声波成像仪,那么它是如何做到的呢?何为超声波?• 超声波技术是使用高频声波来检测并找出机械、电气和流体系统中通常无法识别的潜在故障;• 接收由空气传播和固体结构传播的超声波探测仪器,可以探测由操作设备、局部放电和气体泄漏产生的高频声波;• 这些声波的频率范围一般从20kHz到100kHz,而这个频率段的声波是我们人耳听力所无法感知的; 超声波探测仪器通过一种称为外差法的处理过程,将超声波频率通过电子转换到可听到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通过耳机可以听到超声波,并在显示面板上观察超声波的强度和分贝水平。超声波及其设备的优势超声波和超声波设备的基本优点有:• 超声波的传播是有方向性的;• 超声波可以精确指向发声位置;• 超声波可对即将发生的机械故障提供早期预警;• 超声波设备可以用在嘈杂的环境中;• 超声波设备支持并且加强了其他的PDM技术(产品数据管理技术),或者它们本身就可以创建设置维护程序。使用超声波仪器检测可以尽早发现潜在故障,因此非常适合电气故障检测(局放测试和电晕测试等)和机械故障检测(旋转的机械设备和皮带、轴承和传送带等),以及气体泄漏的排查(压缩空气、蒸汽系统和天然气等)。FLIR SI124工业声波成像仪FLIR Si124是一款简单易用的智能成像系统,借助这款轻便的单手操作声波成像仪设备,公共事业、制造业和工程类专业从业人员可以轻松发现效能损失问题和潜在故障,其速度比传统方法快10倍。探测频率FLIR Si124接收频率范围是2kHz至31kHz,次频率段是泄漏最容易被探测的区间段,涵盖了可听声和超声波,可以过滤工业环境中常见的背景噪声,生成精确的声像。124个麦克风FLIR Si124内置124个麦克风,其通过使用多个麦克风来提高超声成像整体麦克风的信噪比,并且更多的麦克风意味着更远的探测距离。更多麦克风也意味着改进了设备能更精确找出声源的具体位置。超声波图像FLIR Si124可以生成精确的声像,并且可将声像实时叠加在可见光数码图像上,使用户可以准确地查明声音来源、区分问题。当大型机械、电气等设备出现细微故障时肉眼很难发现并且传统检测方法繁琐因此使用工业声波成像仪是个不错的选择FLIR SI124能让我们准确直观的看到故障点并且它还能发现气体泄漏真正做到了“一机多用”
  • 基于拉曼光谱学的新激光探测仪能“听”出脑内癌细胞
    在脑外科手术中,医生的眼睛在显示屏和病人间来回穿梭会影响他们的专注力。据《新科学家》杂志网站11月7日报道,英国几个大学和医院的科学家合作开发出一种激光探测仪,能把脑细胞光谱信号转换成音频,让医生通过“听”来辨别癌细胞与健康细胞。新技术能帮助医生更快速、更安全地完成脑外科手术。  新激光探测仪在去年研发基础上改进而成。之前的探测仪也能帮助医生辨别脑内癌细胞所在区域,但只能通过显示屏可视化呈现。而新探测仪能将图谱信号转换成音频信号,使医生能“听”出脑内癌细胞,从而将眼睛集中于手术切除部位。参与研究的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的马修贝克表示,新技术能精准地发出信号指导,让医生“目不转睛”地专注于手术。  激光探测仪的工作原理基于拉曼光谱学,可向脑细胞发出激光,并对反射回来的光谱进行分析,形成一个类似细胞指纹的光谱图。光谱图的形状能告诉医生所照射细胞是否癌变。研究团队这次为探测仪安装了一套全新的音频信号软件,该软件能够捕获图谱信号的重要特征,并将这些信号特征转换成声音。  初步检测结果表明,只用耳听,医生依靠激光检测仪辨别出健康细胞和癌变细胞的准确率高达70%。贝克表示,虽然比看光谱信号90%的准确率要低,但他们有信心通过改进继续提高。  对脑癌患者来说,癌变细胞未清除干净会留下复发和转移隐患,而切除健康细胞,神经功能又会受到损害,造成严重的副作用。下一步,他们将争取早日对激光检测仪进行临床试验,以帮助医生尽量将癌变脑细胞清除干净,又不会切除健康细胞。
  • “高灵敏度手持式拉曼光谱探测仪制造”项目通过验收
    p   1月23日,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刘吉平教授主持的中央在京高校重大成果转化项目“高灵敏度手持式拉曼光谱探测仪制造”顺利通过结题验收。刘吉平代表项目组从项目立项背景、项目实施、科研创新、转化应用等情况向与会专家进行详细汇报,并现场展示了手持拉曼光谱探测仪,项目成果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a4762005-11a1-49d4-a7b7-8868c39547c3.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12923294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上图 第五代拉曼光谱探测仪样机及其应用 /p p   该项目于2014年获得北京市教委中央在京高校重大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的支持。刘吉平率领团队经过近4年技术攻关,研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技术与装备。研制的探测仪整机具有重量轻、便携性好等优点,能够快速完成爆炸物、胶体物质、毒品、有毒气体和粉末的探测,可广泛用于地铁、机场、国家机关等重要场所和重大活动的安检。 /p p   通过与北京华泰诺安探测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推进产业化进程,已经建立了一套年产2000台的生产装配线,应用前景广阔。先后向公安、海关一线提供拉曼光谱探测仪1600余台,从2016年8月至今,该项目成果已在北京地铁4号线安检中得到应用,并完成了十九大、“一带一路”峰会、厦门金砖国家会议等重大活动的安保任务,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p
  • 防灾减灾:生命探测仪、无人机等科技手段挑大梁
    5月12日,我们将迎来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研发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应用于防灾减灾领域,一大批科技含量极高的防灾减灾设备投入实战。地震预测、火灾救援、台风预报……在灾害来临的紧要关头,一批“黑科技”冲在最前线,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避免、减轻了灾害对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有力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卫星监测地震降低震灾损失地震是我国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同时我国也是世界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球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7次,其中4次发生在我国。从过去的“震时救灾”到当前的“综合减灾”,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防御、地震应急救援构筑了我国综合减灾三大体系,正在尽可能将震灾损失降到最低。地震预测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其中一大困难在于现有技术手段很难探知从震源到地表的全过程。虽然人类目前仍然无法深入地球的“内心”,但当我们从太空望向地球时,观察、研究其磁场的变化情况或许将为地震预测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在近期举办的第35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张衡一号”卫星计划首席科学家兼工程副总设计师申旭辉,介绍了2018年发射的我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天基观测平台首颗卫星“张衡一号”在轨运行5年取得的进展。5年时间里,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已经观测到全球约60次7级以上地震、近600次6级以上地震、数万次5级地震。“我们发现,高达80%的6级以上地震在发生前半个月有明显前兆信号,较多出现在震前一周左右。通常卫星探测到的前兆信号不会出现在震中的正上方,往往偏离震中几百公里。”申旭辉介绍道。卫星监测突破了传统地震科学研究的限制,电磁波可以从地下到太空跨圈层传播。统计数据表明,空间电磁扰动与地震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科学家通过卫星可以将电磁观测范围拓宽至全球尺度。从震例观测、收集的角度来讲,“天上一年等于地面二三十年”。卫星监测可以让科学家开展大样本统计研究,为检验各种方法和模型提供了基础。“张衡一号”能够发挥空间对地观测的大动态、宽视角、全天候优势,通过获取全球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观测数据,对中国及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弥补地面观测的不足,开辟了探索地震监测预测新途径。不过,申旭辉也坦言,目前大量前兆信号都是在地震发生后通过数据回溯找出来的,只有少量数据是提前发现的,这是因为数据处理非常复杂,在有限的人力和计算能力条件下无法对全球数据做到实时跟踪。申旭辉表示,现有空间卫星技术手段还无法实现时间、地点、强度三要素具备的精确地震预报,要想真正实现地震预报不能单靠一颗卫星,还要依赖地震学、电磁学、大地测量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多手段相结合。探测仪“能摸会闻”搜救废墟被困人员在2022年4月发生的长沙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中,一款由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和中南大学联合研发的基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雷达的人体目标辨识与定位装备和多模融合生命探测仪大显身手。救援人员利用MIMO雷达人体目标辨识与定位装备,成功探测到3名被困人员的具体位置,为后续精准救援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救援人员借助多模融合生命探测仪,通过视频系统深入到废墟缝隙中,确定了2名幸存者的被困位置及周围环境,帮助救援人员科学决策、精准施救。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震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两款新型生命探测装备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复杂灾害条件下生命搜救装备研究与应用示范”的最新成果。基于MIMO雷达的人体目标辨识与定位装备具有探测距离远、定位精度高、识别数量多的功能特点,可以准确搜索定位废墟下被困人员位置,实现多个目标的三维定位,降低误报率,提高探测结果的置信概率,使灾害救援现场搜救效能得到显著提升。多模融合生命探测仪则能够综合利用多种传感器对废墟内被困人员进行探测,并将雷达回波、图像和声音等信息无线传输到手持终端进行综合判断分析,其可有效克服单一传感器探测的技术缺陷,提高生命搜救效率。不只“耳聪目明”,有的新型生命探测设备还“能摸会闻”。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陶虎团队受星鼻鼹鼠“触嗅融合”感知启发,将嗅觉、触觉传感器与机器学习算法融合,研发出了“触嗅一体仿生智能机械手”(以下简称智能机械手)。该装置可以在人体被瓦砾石堆覆盖的场景下,协助开展应急救援。在模拟救援中,智能机械手对包括人体在内的11种典型物体进行了识别,准确率达96.9%。智能机械手内部的触觉传感器通过接触抚摸感知压力的变化,采集物体的硬度、轮廓和局部的样貌信息。智能机械手的嗅觉传感器中装有特定的气敏材料,它们在接触特定气体后会产生电阻变化。特定的气体组合又代表特定的物质,例如硫化氢、氨气等就是人体的特有气味。救援人员只需让智能机械手进行触摸,结合传感器采集信息,智能机械手就能够快速判断出被救人员的位置。该研究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刘孟玮表示,模拟环境的测试已证明智能机械手具备实战能力。一旦出现紧急灾害,智能机械手即可投入救援。目前智能机械手已经具备基础的仿生和传感器功能,相关研究团队还将深化研究,通过进一步提升传感器性能和精进算法,智能机械手未来还能够敏锐地捕捉人体的脉搏,进而判断其生命体征。给台风“做CT”提升气象预报能力台风是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强热带气旋,台风活动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大多数台风发生在夏秋季节。台风带来的主要灾害有暴雨、大风和风暴潮等。作为一个多台风影响的国家,几乎年年夏天,我国沿海省份的群众都会紧张地关注着台风动向,相关部门也严阵以待。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莲头半岛东南方6.5公里外的海上,矗立着一座铁塔,这是我国首个海洋气象综合观测平台——博贺海洋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海上综合观测平台。这里是我国观测台风的最佳地点之一。近年来,该试验基地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海洋灾害性天气研究最重要的野外观测试验基地,为认识和理解台风、海雾和冬春季海上大风等天气过程的边界层过程和致灾机理,积累了一批宝贵的实测数据,在台风预测、海洋灾害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海洋气象观测研究组首席黄健介绍,台风本质上是在海上生成的超大涡旋,当台风快要登陆时,利用观测平台上先进的海洋气象观测设备,可以给台风“做一个综合CT扫描”,从而得到关于台风的一些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来优化现有台风预报模型的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进一步提升数值模式对台风路径和强度的预报能力,为防治台风带来的次生灾害提供参考。目前,依托该平台,相关研究团队已经进行登陆台风观测试验研究29项,包括威马逊、天鸽、暹芭等。不仅如此,基地还首次对华南沿海海雾开展综合观测试验,迄今共观测到30多个典型华南海雾。无人机“天降神兵”迅速控制森林火情5月5日,四川攀枝花东区弄弄坪街道高峰社区后山发生森林火灾。经过救援人员两天两夜的扑救,明火已于5月7日凌晨被扑灭。每年我国都会发生多起森林火灾,给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胁。仅今年4月,全国已发生森林火灾56起,而森林火灾的消防救援一直是世界性难题。“森林火灾往往发生在干旱、气温较高的季节,且具有火势大、扩散快、点多面广的特点。而且不少森林火灾发生在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极大增加了灭火的危险性。”中国低空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无人机产业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孙永生此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无人机可以帮助解决森林消防中“盲区多、危险性强”等问题。此前在北京延庆区的一场森林防火实战演练中,无人机应急救援团队率先用无人机飞达消防员无法到达之地,化作“天降神兵”,展开全面无死角侦察。其搭载的多种摄像头实时对灾害现场进行画面直播,观察灾害现场情况。无人机一旦发现燃点,迅速报出准确坐标,并绘出火场3D态势图,辅助决策者进行指挥调度,快速执行精准救援计划。森林消防对无人机的基本要求是发现早、反应快、决策准、效果实。森林火灾的起因往往是复杂的,不同的火情需要针对性的灭火方案和灭火设备。无人机可以装载多种类型的灭火剂,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使用。航天科工仿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无人机灭火系统设计师杨兴光表示,对于森林消防来说,单一的无人机由于载重、处理能力等限制,难以直接有效扑灭火灾。为了消除隐患,将火灾尽量遏制在初生阶段,通过采用无人机蜂群战术,将智能算法注入无人机群,形成层次化布局、协同作战,能够大大提升森林火灾的灭火效能。
  • 中国赴日救援队带核辐射探测仪 喝水吃饭自给
    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检查器材   自身安全 探测仪遇辐射就响   据介绍,本次赴日本救援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共有15名队员,来自中国地震局、某部工兵团和武警总医院。大部分队员都参加过汶川、玉树、海地、巴基斯坦等多次国内外地震救援,具有丰富的救援经验。“他们都是行业里的佼佼者,有搜救装备方面的专家,有专门培训救援队员的教官,有参加过多次救灾行动的医生,他们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自身素质上都是拔尖的。”徐勇介绍说,救援队携带搜索、营救、医疗和后勤等近4吨装备。搜索装备包括物理的红外线搜索仪、声波搜索仪、电磁波生命探测仪和光学生命探测仪等 救援装备是常规的破拆减震和切割装备 医疗装备主要用于急救 后勤装备则包括睡袋、面包、饼干、矿泉水等。   “在应对核泄漏危险方面,中国国家救援队也做了一定预防方案,并带有核辐射探测仪器。”徐勇告诉记者,“这种仪器一碰到核辐射就会响,并且还会显示有多大的剂量,一旦达到一定程度的剂量,队员们就会采取相关防护手段。”   据了解,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10年来,先后成功开展了阿尔及利亚、伊朗、印尼、巴基斯坦、海地、汶川、玉树、舟曲等15次18批国内外救援行动,成功救出60名幸存者,医治4万余名伤病灾民,但“这10年来,只在汶川地震救援时,有一位队员从废墟中救人时遭受到轻微的骨折,此外并无其他伤亡情况。”白玉说,这是因为这些救援队员平时严格进行各种训练。
  • 非放射性电离源-爆炸物探测仪研究取得新进展
    基于离子迁移谱技术(IMS)研制的爆炸物探测仪是一种高灵敏的爆炸品的检测仪,可以在几秒内完成对邮件、包裹等物品内隐匿爆炸物品的检测,该技术为各级安全保卫机构提供了良好的检测手段,并被成功用于军队及机场安检的爆炸物检测。   目前,国内外离子迁移谱爆炸物探测仪多用放射性63Ni源作为电离源,但63Ni源的放射性限制了其在公共场所的推广应用。最近,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海洋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基于商用的真空紫外光灯(波长为123.6 nm)研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双极性电离源(UVRI),该电离源在正、负离子两种模式下均具有较好的电离效率。在负离子模式下,UVRI-IMS对PETN、ANFO、DINA、RDX等爆炸物的电离效率均高于传统63Ni离子迁移谱,对PETN的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45pg,高出63Ni离子迁移谱5倍左右;此外,该模式下UVRI-IMS对SO2、H2S、CO2等化合物也具有较高的电离效率。通过对电离机理的研究,发现这主要归因于紫外光引发的光化学反应产生了大量臭氧分子,最终形成了高浓度的新型试剂离子O3-(H2O)n。在正离子模式下,该电离源可以实现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软电离,便于谱图的解析。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提高爆炸物探测仪的灵敏度以及爆炸物探测仪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成果以研究性论文形式被刊登在近期发表的《美国分析化学》(Anal. Chem., 2010, 82 (10), pp 4151–4157, DOI: 10.1021/ac100342y)杂志上。
  • 我国自主研发的紫外臭氧垂直探测仪“超期服役”运转正常
    p   设计寿命为3年的中国首台投入运行的紫外臭氧垂直探测仪已在太空过完“她”的5周岁生日。目前,该载荷各项系统均运转正常、工作稳定,“她”将随风云三号B星继续在太空“超期服役”,为中国环境监测、气候预报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数据。 /p p   紫外臭氧垂直探测仪(SBUS)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制,于2010年11月5日搭载风云三号气象卫星B星发射升空。2010年11月11日,仪器开机,完成在轨测试后即投入业务运行。 /p p   该探测仪在中国气象卫星上首次获得830km高度处地外太阳/大气紫外光谱数据,经反演获得全球大气臭氧垂直廓线产品,应用于监测全球大气不同高度层的臭氧分布及其变化,为评估人类活动对大气臭氧分布的影响及气候模式计算等提供基础数据,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水平跨入国际先进行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大气臭氧探测的面貌,使中国航天紫外遥感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如2011年春季,北极地区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臭氧损耗事件。中国气象局利用SBUS监测了此次臭氧低值事件发生、发展、消亡的具体变化过程。这是中国第一次利用国产卫星监测到的全球大气臭氧重大异常变化。 /p p   截至目前,该载荷已在轨正常运行5年,超过3年设计工作寿命的要求。SBUS在轨超期服役的稳定表现,体现中国在空间精密光谱遥感仪器研制方面的技术水平,对后续研制长寿命、高精度的卫星载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技术基础。 /p
  • 合肥研究院研制新一代离子迁移谱爆炸物探测仪
    近日,法国巴黎市区公共场所发生系列恐怖袭击,造成129人死亡、352人受伤。据巴黎官方介绍,自杀式炸弹所用材料为三过氧化三丙酮(TATP),这种自制爆炸物也是2005年造成52人死亡、700多人受伤的伦敦地铁爆炸案主角。  据介绍,TATP为白色晶体,轻微摩擦或温度稍高就会爆炸:一个TATP分子可以产生四个气体分子,在不到一秒钟内,几百克的固态TATP能产生成百上千升气体,形成无火焰爆炸。由于TATP不含硝基,因此,不能被硝基炸药探测器检出,这给爆炸物安检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早在2008年,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医学物理中心光谱质谱研究室就研制出了非放射源离子迁移谱爆炸物探测仪,该仪器不但可以检测常规硝基炸药,而且能检测自制炸药TATP。  最近,该部门研制的新一代离子迁移谱爆炸物探测仪,已通过了高低温、高温高湿、震动冲击、放电试验、电磁兼容、软件测评、性能对比等第三方的测试,将为公共安全面临的挑战提供先进技术支撑。此外,光谱质谱研究室在2008年将质子转移反应质谱PTR-MS率先用于炸药的探测,也实现了对痕量炸药TATP的快速检测。
  • 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高功率纳秒激光器及精密探测仪器研制”通过验收
    7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牵头承担的国家重大装备研制项目“高功率纳秒激光器及精密探测仪器研制”通过验收。验收会由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组织,成立了由姜会林院士、罗毅院士、江碧涛院士等13位技术、财务、档案专家组成的验收专家组,罗毅院士任组长。会上,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总体报告、空间碎片探测应用示范汇报、汤姆逊散射诊断应用示范汇报、技术测试情况报告、财务验收情况报告、档案验收情况报告,审查了相关文档资料,通过视频了解仪器设备运行情况。经质询和讨论,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完成了项目实施方案规定的全部任务,实现了仪器的全部技术指标,达到了预期目标;研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攻克了高功率纳秒激光器、远距离空间碎片激光探测和高精度等离子体汤姆逊散射诊断等关键技术;项目研制的两类激光器、空间碎片探测仪器和汤姆逊散射诊断仪器指标先进、为国家急需,意义重大。专家组同意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由空天院牵头,参研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和北京国科世纪激光技术有限公司。研制过程中项目团队突破了高稳定单频种子源、大口径侧泵模块、大尺寸板条模块、相位共轭镜、高损伤阈值膜层和自适应光学等核心技术与器件工艺,基于大口径棒状放大器和大尺寸板条放大器分别研制了100Hz/3.3J/9.1ns/1.83DL和200Hz/5.2J/11.8ns/2.3DL两类高功率纳秒激光器。已经申请89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获得授权46项,相关技术完全自主可控,国产化率达95%以上。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利用空天院提供的100Hz/3.3J激光器,成功研制了空间碎片探测仪器,在云南天文台开展了1000km空间碎片探测技术研究,在轨道高度1075km*1050km上(斜距1274.3-2080.8km)首次实现了直径36 cm的小目标激光探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利用空天院提供的200Hz/5.2J激光器,成功研制了汤姆逊散射诊断仪器,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反场箍缩磁约束聚变试验装置上开展了等离子体温度诊断技术研究,实现了空间分辨率5mm、时间分辨率5ms、等离子体密度下限10^13/cm^3的等离子体温度诊断。验收会前期,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分别组织专家完成了100Hz激光器及空间碎片探测仪器技术验收、200Hz激光器及汤姆逊散射诊断仪器技术验收以及项目整体技术验收、财务验收和档案验收。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