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光电转化效率测试装置

仪器信息网光电转化效率测试装置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光电转化效率测试装置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光电转化效率测试装置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光电转化效率测试装置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光电转化效率测试装置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光电转化效率测试装置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光电转化效率测试装置相关的解决方案。

光电转化效率测试装置相关的资讯

  • 总站PM2.5切割效率测试装置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p   PM2.5质量浓度监测的准确性高度依赖切割器的切割性能,怎样能证明所切割的是“PM2.5”广为公众关注。近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总站)联合中国计量院开展技术攻关,共同设计建设了多通道PM2.5切割效率测试计量标准装置”,并成功实现了测试的业务化应用。 /p p   我国环境保护标准《环境空气颗粒物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653-2013)及美国环保署等国际环境保护机构均要求PM2.5质量浓度监测仪器配套的切割器50%切割粒径(Da50)在(2.5± 0.2)μm范围内、捕集效率几何标准偏差σg在1.2± 0.1范围内,以保障监测目标物是符合定义的“PM2.5”。建设符合计量学量值溯源特性且能实现业务化应用的PM2.5切割效率测试装置,一直是大气环境监测研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总站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加强技术合作,共同设计建设了多通道PM2.5切割效率测试计量标准装置”,通过发生可溯源到我国计量基标准的标准空气动力学粒径的PSL粒子(GBW13642 ~ 13649),并采用气溶胶粒径谱仪对切割前后的PSL小球数量浓度进行测定,拟合反S型曲线,计算被测切割器Da50和σg。 /p p   经过反复设计修改、测试和优化,解决了大粒径粒子发生困难、上下游一致性不稳定等技术问题,总站于2020年初完成系统建设,并开展了系统稳定性、上下游一致性和多个旋风式切割器切割性能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套系统具有测试时间短(3小时内完成一次8粒径测试)、一致性好等优点。与单/多分散发生器发生氯化钾等粒子、飞行时间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测试等方法相比,该系统测试的动气动力学直径结果可通过标准粒子直接溯源到我国的计量基标准,具有计量溯源性完整的优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f34dd08d-2855-49f6-9b55-a775f9795507.jpg" title=" 图1.jpg" alt=" 图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某品牌旋风式切割器切割效率曲线图(Da50=2.52μm,σg16=1.14,σg84=1.21)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bcdb99b0-5d5e-44e2-99cc-72ea6de1c8ed.jpg" title=" 图2.jpg" alt=" 图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生态环境监测计量中心工程师开展装置调试与切割器测试 /span /p p   下一步,总站将依托该装置开展国家环境监测网常用中低流量PM2.5切割器性能测试工作,待相关计量技术规范发布后启动计量建标工作,并进一步研发多分散原理的切割效率测试装置和PM1切割性能测试方法。 /p p   PM2.5切割效率测试装置的成功研发和业务化应用,会为说清切割的是否是“PM2.5”起到关键作用,并将为设备生产商研制性能优良的切割器、监测部门使用合格的监测设备、监管部门查处使用影响PM2.5监测质量的切割装置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为提升环境空气监测网数据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p
  • 南开刷新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最高纪录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陈永胜教授领衔的团队在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研究中获突破性进展。他们设计和制备的具有高效、宽光谱吸收特性的叠层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和器件,实现了17.3%的光电转化效率,刷新了目前文献报道的有机/高分子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世界最高纪录。这一最新成果让有机太阳能电池距离产业化更近一步。美国东部时间8月9日下午,介绍该研究的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上。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62f3136a-548f-4a98-8fae-d391287a7e56.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柔性特征和本工作主要结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有机太阳能电池是解决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其在质轻、柔软、半透明、可大面积低成本印刷、环境友好等方面都远远优于传统太阳能电池,被认为是具有重大产业前景的新一代绿色能源技术。然而,实现高效率的太阳能电能转化是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的核心难题。而这一难题能否解决也直接决定着有机太阳能电池能否走出实验室、走进人类的实际生产生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243c9699-f8c4-4bb5-89cc-a57b9b15c3bc.jpg" title=" 2.jpg" /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近年来,虽然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获得了迅猛发展,实现了14%~15%的光电转化效率,但仍远远落后于其它主要以无机材料(如硅)为主的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主要原因在于,有机高分子材料本身较低的载流子迁移率限制了活性层厚度,因此太阳光不能够获得充分和有效的利用。”陈永胜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据介绍,叠层太阳能电池不仅可以克服上述难题,还可以充分发挥有机和高分子材料结构和性质优良的可调性特征,通过叠层电池中前后电池里活性材料互补的光吸收,更有效地利用太阳光,从而实现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54c72967-855b-4761-8dbd-15b23150ffa7.jpg" title=" 3.jpg" /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陈永胜教授团队与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丁黎明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叶轩立教授研究团队合作,首先利用半经验模型,从理论上预测了有机太阳能电池实际可以达到的最高效率和理想活性层材料的参数要求。在此基础上,他们以在可见光区域和近红外区域具有良好互补吸收的PBDB-T:F-M和PTB7-Th:O6T-4F:PC71BM分别作为前电池和后电池的活性层材料,采用成本低廉、与工业化生产兼容的溶液加工方法,制备得到了高效的有机太阳能垫层器件,获得了17.3%的验证效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该团队研究人员介绍,依据该工作提出的模型和设计原理,结合有机高分子材料结构的多样性和可调性,通过对材料和器件的进一步优化,非常有望获得和无机材料类似的能量转化效率,从而为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3a090dba-e3eb-4db6-9406-053ba9748a44.jpg" title=" 4.jpg" /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依据我们提出的半经验模型预测,有机太阳能电池(垫层)的最高转化效率理论上可以达到20%以上。本次工作中,我们同时也对电池的寿命进行了初步试验,发现166天实验后电池效率仅降低4%。未来,我们将继续设计新的材料,在进一步提高能量转化效率的同时,针对电池寿命问题进行系统的实验,争取让有机太阳能电池早日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陈永胜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据了解,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天津市科委和南开大学的项目支持。 /p p br/ /p
  • 山东着力推动大型科研仪器和中试装置开放共享 为产业升级和转型注入新动力
    8月1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山东加速推进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重大科技创新情况。推动大型科研仪器和中试装置开放共享,能够增加科技创新资源有效供给,减少仪器重复购置、闲置,便于企业链接会聚科技人才团队,降低企业创新成本。“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能够通过支付非常少的成本,共享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高效开展新产品研发、新技术验证,以此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产业升级和转型注入新的动力。”省科技厅副厅长梁恺龙说。据介绍,我省2005年启动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工作,搭建了山东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网,目前入网的价值10万元以上的仪器有1.8万多台,入网会员单位近4万家。近日,我省又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型科研仪器及中试装置开放共享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加力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和中试装置开放共享。《若干措施》提出要加大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力度,优化提升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网功能,到2026年年底,入网大型科研仪器达到3万台,仪器设备原值达250亿元,入网数量和仪器设备原值均达到全国前列。《若干措施》特别提出要强化使用单位支持激励,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通过共享大型科研仪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可以以创新券形式获得40%—60%的补助;对省内仪器资源无法满足需求,使用省外设备产生的费用,也可获得创新券补助。同时,将实现创新券“免申、即时”使用,针对后补助形式兑付创新券存在的流程较为繁琐、兑付周期长等问题,升级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创新券将以优惠券形式嵌入,实现直接抵扣,审核频次由“一月一审”变为“一单一审”,实现“免申即享”“即时兑付”,大幅提高创新券补助申领效率。《若干措施》提出,加强政策激励与管理。对开放共享程度高、服务质量好、用户评价高的设备供给方,省科技厅将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提高供给单位服务的积极性。同时,按照“应入网尽入网”的原则,推动各级财政资金购置的30万元以上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全部入网管理。据统计,我省大型科研仪器和中试装置主要集中在高校,高校拥有5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研仪器6614台,占全省的54.4%。“推进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市场化运营,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符合条件的服务收入不上缴国库,留归单位纳入预算管理。”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王永振说。在推进中试基地开放共享方面,我省将对省级中试示范基地每年开展绩效评价,根据其上年度对外开展中试服务绩效给予最高200万元奖补支持。梁恺龙介绍,《若干措施》提出鼓励中试设备开放共享,将系统梳理分散在高校院所、企业等各类单位的中试设备资源,对符合条件的中试设备资源纳入开放共享服务网管理,从机制上解决中试平台开放性不足,中小企业建不起、用不上的问题,打造“中试+”生态。“推动科研仪器共享对促进我省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是多维度的。”梁恺龙介绍,近5年来,我省享受科研仪器共享服务和创新券补助的中小微企业,有74%通过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1285家中小微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 合肥研究院在ITER大口径磁场耐受测试装置性能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电源及控制工程研究室高格、蒋力课题组博士后黄亚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大口径磁场耐受测试装置线圈偏移对性能影响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工业电力电子领域权威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上。托卡马克装置周围环境磁场对磁敏感设备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作用,不同强度的磁场会影响器件设备的正常工作。大口径磁场耐受测试装置作为能够解决强磁兼容测试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备受研究关注,该装置是由多组线圈组成的磁场发生系统,设计及安装过程中的线圈偏移会造成内部测试区域磁场性能的改变。为了研究线圈偏移与磁场性能的关系,科研人员针对3组线圈18个自由度的偏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了单、多个变量的影响情况,从磁场分布数据的规律改进了计算方法,完成了多参数下最大允许偏移的快速计算,同时搭建实验平台,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研究以大口径磁场耐受测试装置为对象,研究线圈偏移对磁场均匀性造成的误差。根据系统原理,通过坐标变换阐述了线圈偏移引起的磁场的计算方法;讨论了单线圈和两个线圈在不同位置和角度偏移组合下的磁场性能分布;最后在偏差变量较多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确定设备线圈允许偏移的合理方法。同时针对各种偏移,总结了允许偏移量和误差的公式,便于计算出所需误差的允许偏移量,为实际安装相关设备提供了理论依据。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和安徽省自然基金的支持。论文链接: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9896766 图1:托卡马克装置周围的磁场分布图2:大口径磁场耐受测试装置
  • 东胜创新电转化/电融合仪培训会将举办
    尊敬的东胜用户:   东胜创新一贯注重技术与服务,致力于向广大用户提供最新、最好的技术和全方位的服务。不仅要让用户买得好,还要让用户用得好。   为此为用户提供培训和交流的机会是我们做好服务的内容之一。转基因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环节,东胜创新从美国引进的BTX电转化、电融合仪代表着当今世界该领域的最高水平,其技术广泛应用于转基因的各个领域,被列为经典实验规程。   为了帮助广大BTX用户更好地用好BTX仪器,扩展更多的应用 也为了促进BTX用户间的交流,特此组织本次培训与经验交流会。   除安排主题培训活动外,我们还特别安排了经验交流环节,特邀经验丰富的用户与大家分享实验心得和研究思路,就热门话题进行讨论。   热忱欢迎广大BTX用户,到会参加培训和交流经验,促进共同提高。也欢迎已开展转基因研究或正准备要开展相关研究的老师与同学,到会交流。   特此通知!   北京东胜创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09年11月10日   培训讲师:Mrs. Robin Butler,美国Harvard Apparatus公司BTX产品专家   议程安排:   1) 用户培训阶段:“电转化、电融合技术和应用介绍及常见问题”,现场解答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2) 经验交流阶段:有经验的用户,介绍自己的实验心得和研究思路,提出热门话题,大家进行探讨交流。   时间和地点:   2009年11月19日下午——上海   2009年11月20日下午——北京   2009年11月23日上午——沈阳   积极参与鼓励:对于现场积极发言的用户,我们将提供小礼品一份,以示鼓励。   报名参会方式:感兴趣参会的用户,请与东胜创新各地办事处联系报名参会   上海:021-64814661,北京:010-51660023,沈阳:024-22814181   也可来电来邮总部咨询报名,电话:010-51663168-6204,联系人:闫小姐   信箱:marketing@eastwin.com.cn   东胜创新——生命科学产业的助推器,服务并推动生命科学产业的发展!   网址:www.eastwin.com.cn 客服热线:800-8108-897
  • Eppendorf Eporator 电转化仪全新上市
    Eppendorf 隆重推出全新的电转化仪Eporator,是细菌酵母高效转化的利器,您实验室电转化的最佳合作伙伴。让细菌和酵母&ldquo 华丽变身&rdquo ,Eporator 的独特特征和优异性能会让你的实验更加容易,结果更加漂亮! 新上市的Eporator仅需一键控制,简化操作步骤;彩色液晶显示窗,清晰观测界面;程序记忆键,快速存调参数;安全电路设计,保护仪器样品;高速USB接口,方便数据共享;外型小巧紧凑,便于移动安放。 抛却化学转化(热休克)的旧法,让Eporator高效处理您的细菌酵母,掌控自己的实验时间! 更多信息,请访问:www.eppendorf.cn
  • 北京倍辉科技携手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举办CUY21 EDIT II超级多模式细胞/活体基因电转化仪试用活动
    继2013年上半年在全国范围内举办CUY21 EDITII电转化仪的免费试用活动大获成功之后,应广大客户要求,我司于今年10月份开始,再次举办大规模的免费试用活动。这次携手单位包括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系统各所。截止至目前为止,已为客户演示实验多达50多次,覆盖细胞、活体种类多达30种之多,比上半年翻了一倍。此次演示实验大多是极难转染的细胞种类,如NIH/3T3、NG108-15、raw264.7、SSC、Sertoli、HepG-2、HEK293、N2a、A549、K41、LN229、PC3、LCL、CHO、NIT1、EAhy926,原代小鼠胚胎干细胞以及细胞系,原代小鼠β胰岛细胞团等。 试用活动覆盖多个学科领域。CUY21EDIT II对比脂质体转染,具有显著提高转染效率的特点;对比慢病毒转染,更是克服了对细胞产生毒性,进而影响后续实验开展的弊端。CUY21 EDITII独有的性能优点,特别是恒流转化模式,为那些极难转染的细胞另辟蹊径。 以下举例部分细胞转化效果图。随着试用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相信有更多用户能够体验到这款超级仪器带来的神奇转化效果。如需更多转化protocol或转化效果图,请联系我司各地办事处。 HepG-2细胞转染效率达近98%,存活率达98%(中国科学院动物所提供)NIT1小鼠胰岛瘤β细胞转化效率约达100%,存活率约100%(中国科学院遗传所提供) 极难转染的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stemcells,SSC)转化效率达50%小鼠胚胎干细胞细胞系转染效率达到75%中国科学院动物所提供上海同济大学提供 CUY21 EDIT II 超级多脉冲细胞-活体基因电转化仪 超强机器,超级性能----全球同步上市………… CUY21EDIT II超级多模式定电流活体/细胞基因电转化仪是日本BEX公司2012年10月发布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采用最先进的脉冲芯片控制技术,首次实现了恒电流输出转化,并可根据样品差异进行多脉冲选择。超强的脉冲模式,不需要特殊转染试剂即可高效神奇的转染难转细胞及活体。 关于BEX公司BEX公司成立于1990年,是活体转基因技术及细胞融合技术全球领导者。BEX研发制造在转基因领域最为著名的CUY21电转化仪以及LF系列细胞融合仪。BEX公司于1998年全球发布第一台CUY21EDIT专业活体基因转化仪,从此开创了活体基因转化的新时代,奠定了CUY21做为全球唯一公认的专业活体/细胞转基因仪器,已有2000余台CUY21全系列转化仪服务于全球科研工作者,发表于Nature,Cell及Science等顶级杂志的文献高达数百篇。 国内独家代理商:北京倍辉科技有限公司 www.bio-sun.com.cn info@bio-sun.com.cn
  • 华东理工自主研制界面光电分析装置 可用于超灵敏光电生物传感器构建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18580eb5-c78e-4baa-a5ae-f6bc8e181e94.jpg" title=" 149034298047758_meitu_5.jpg" /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对界面上电荷传输信息的精准获取,是深入认识生命活动与光电能量转化过程的基础,可应用在超灵敏光电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和敏化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提高等方面。 /p p   刚刚获得2016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功能化界面电荷传输过程中的电分析化学基础研究及其应用”项目,所研究的正是这一领域。 /p p   针对界面光电分析化学基础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与挑战,华东理工大学龙亿涛、花建丽、应佚伦、马巍、武文俊等老师,经过10年的努力,取得了多项成果:在研制界面光电分析装置上,通过设计与制备结构可控的光电分子,聚焦功能化动态界面电荷传输过程,发展了高时空分辨的“电化学—纳米光谱”单纳米粒子动态界面传感新方法,应用于纳米粒子界面电荷传输的动态、原位、实时、高通量分析 提出纳米孔道电化学限域效应,建立纳米孔道单分子界面分析技术,实现了对多尺度界面单分子动态结构研究,为功能化复杂界面电荷传输新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p p   据介绍,该获奖团队目前正在以筹建中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界面光电分析化学基础研究”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为依托,通过构建新型功能化动态界面,对单分子水平和单颗粒水平上的电荷传输机制进行探索。 /p p br/ /p
  • 北京卓立汉光推出太阳能薄膜电池专用测试系统
    随着地球能源的不断枯竭,太阳能越来越受到人类的重视,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研究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目前的太阳能光伏电池主要以晶体硅电池为主,但随着科学的进步,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效节能电池被开发使用,其中以薄膜电池为翘楚。薄膜电池以其高效、低耗、大面积电池等特点广泛受到人们的关注。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形态各异,结构也是多种多样,这对研究薄膜电池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在制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了解电池的转化效率等直观因素,为了更好的提高工艺制造出更高效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我们更要深入了解电池的内部光电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在众多因素当中IV特性曲线和量子效率曲线图无疑是重中之重。 图一:IV曲线图 图二:量子效率 量子效率:是指太阳能电池的电荷载流子数目与照射在太阳能电池表面一定能量的光子数目的比率。研究量子效率对了解电池内部光电转化有着重要意义。 早在2009年期间我公司在中科院张建民老师的带领下就研发试制了国内首台一体化自动测试量子效率系统,:SCS100测试系统。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国内外太阳能研究人士的青睐。随着在太阳能电池测试领域经验不断地积累,公司今年上半年又推出了全新一代产品,SCS10-FILM薄膜电池专用测试系统。 系统针对薄膜电池的特点,加入了单光源双路可调偏置光,最大输出能够达到一个太阳强度。为了适应薄膜电池的宽光谱,光谱测试范围覆盖了0.3~1.70μm光谱带,并编写了功能强大的测试软件,不仅实现了自动计算量子效率曲线,而且能够计算出电池的短路电流密度,更加方便了评估电池的整体效率。同时系统还实现了漫反射测试和量子效率测试同步测试的功能,更加准确的计算电池的内量子效率。 图三:系统整体图 先进的光源配置: 系统的测试光源由卤素灯和氙灯光源两种灯源构成,这样,补偿卤素灯在紫外区能量不足的问题,又能解决氙灯光源在近红外有很多尖锐波峰的问题,实现了整个测试范围内的光源光谱平滑,有效增加了洗系统的稳定性。 图四:普通卤素灯的光谱图 图五:普通氙灯的光谱图 独特的测试光路设计: 大部分的量子效率测试系统都受困于量子效率测试点和反射率测试点不能够实现位置的重复定位,导致两参数测试在不同位置,这对于均与性不是很高的样品或高精度测试的试验中影响很大,本系统通过独特的光纤输出反射聚焦结构实现了反射率和量子效率同时同地测量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带来的烦恼。通过聚焦反射光路,系统更能够大大降低色差对测试过程中带来的影响。由于太阳能电池的光谱测试范围宽,如果采用传统的投射聚焦方式进行测试,当测试到红外区时,因不同波长折射率不同的缘故聚焦光斑开始扩散,而红外区有是不可见的,因为会对测试带来极大的不确定因素。 强大的偏置光配置: 为了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我们可以扩展电池的光谱响应范围以接受更多的太阳能,从而提高转化率,因此多节电池孕育而生。然而测试多结电池要比普通电池复杂得多,我们不仅要考虑多结电池的最小限流问题,还要考虑电池的偏压测试问题,因此测试多结电池我们要配有功能强大的偏置光附件,既能够满足光谱范围的需求,又能够对光强的要求。我们设计的单光源双路可调偏置光正可满足多结电池的测试需求,偏置光不仅实现了两路光能够各自调节光强,同时根据测试电池的不同,可选配不同的滤光片。 功能全面高效的软件: 软件集量子效率测试、反射率测试、内量子效率测试三测试功能于一体,自动计算画图,强大的图表处理能力,方便用户修改、标记测试曲线。多种格式输出保证了用户处理数据的方便使用。一键式参数文件保存功能不仅方便存贮测试数据还能保留测试参数,方便分析实验。 图六:功能强大的图标管理功能 特点总结: 1、实现内外量子效率同步测试 2、双光源测试,契合IEC标准,提高测试准确性 3、双路可调偏置光,轻松实现三节电池测试 4、功能强大的测试软件
  • 扬州光电产品检测中心完成UL790光伏组件燃烧装置审核
    扬州光电产品检测中心完成UL790光伏组件燃烧装置审核及验收,目前已经投入使用。 通过此次审核认证,扬州光电产品检测中心已经具备了成套光伏产品的检测能力,弥补了在华东地区无该测试项目的空白,该中心已被认定为全国第一家获得CBTL国际认可的光伏检测国家实验室。通过此项国际认证后,包括扬州在内的中国光伏产品不出国门便可接受&ldquo 国际标准&rdquo 的质量技术检测,其获得的认证证书也将在国际范围内得到承认。 莫帝斯燃烧技术(中国)有限公司提供的UL790燃烧测试装置,完全可以满足UL790标准中各项检测项目,是目前开展该类测试项目的最佳选择。 www.firetester.cn
  • 谱育科技亮相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测试装备创新发展论坛
    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检验检测学会、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等共同承办的“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测试装备创新发展论坛”在湖南长沙圆满落幕。国内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仪器制造领先代表参与本次论坛及展览。谱育科技携全新质谱、光谱、色谱、前处理等自主创新研发成果亮相大会现场,聚焦高端科学仪器,探讨创新应用。谱育科技技术总工 姚继军博士受邀参会,分享了“国产质谱在常规检测和科研应用中的创新案例”,提到了仪器常规检测的效率、实时性、自动化水平等方面常遇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总结;并强调,在科研应用中,产品技术的创新和客户应用需求可相辅相成,助力国产质谱不断的优化迭代。谱育科技拥有科研创新和深度定制的能力,可解决通用仪器行业缺乏创新、满足不了行业个性化需求等难题。论坛当日,姚继军博士还参加了大会同期举办的 “测试装备创新发展”主题圆桌论坛,与政府部门领导、专家和企业代表们一起探讨了国内检测装备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共商发展战略,共倡科创中国的建设决心。秀国产质谱成果 EXPEC 本次论坛同期举办的成果展览活动上,谱育科技全方位展示了EXPEC 7350 三重四极杆ICP-MS、 EXPEC 5231 GC-MS/MS、EXPEC 5210 LC-MS/MS、EXPEC 790S超级微波消解仪、EXPEC 3500 便携GC-MS等自主创新的高端科学仪器,获得现场的专家老师、参会代表们的热切关注。获专家领导点赞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张玉奎院士以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湖南省分析测试协会、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的专家领导纷纷莅临谱育展台,对谱育在高端分析仪器领域实现的重大突破表示肯定,希望谱育可以坚持创新,积跬步以致千里,用更优质的产品在业内发挥带动作用,用更尖端的技术持续推动社会发展。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谱育科技将坚持“自主研发、
  • TOPAS发布FMS 375分级效率测试系统新品
    FMS-375分级效率测试系统是将TOPAS核心的设备集成于一体,用于测试气溶胶颗粒粒径和颗粒物浓度分析。能满足1:通过开关控制补气并实现自动气溶胶采样,2:具有两个稀释系统的气溶胶调节部分,3:配置精密的气溶胶粒径谱仪测试装置LAP-325. 二、仪器应用l 气溶胶颗粒物的粒径和分布特征分析:l 油雾分离器和过滤器的分级效率测试:在测试过程中,将含油雾的气溶胶送入到测试通道中,利用粒径谱仪对油雾分离器上下游的气溶胶进行分析测试,分离过滤效率通过上下游油雾颗粒浓度的比率进行计算。l 发动机测试台和其他试验测试台的搭建,如SPT-140l 可在超压或低压下操作l 自动控制和远程操作l 可移动 三、仪器规格参数l 采样流量:3L/minl 粒径测试范围:0.1L/minl 测试浓度范围:小于4*108cm3 l 气溶胶入口:外直径8mml 温度范围:最大120度l 入口压力范围:max 800mbarl 电源:110 … 240 V, 50 … 60 Hzl 压缩空气:4 bar≤p≤8 barl 通讯端口:USBl 尺寸:(w × h × d) 650 × 570 × 500 mml 重量:33 kg创新点:1.将粒径谱仪和颗粒物稀释器创新的集成于一体,可直接与采样点连接进入测试部分,直接得到颗粒物分级过滤效率结果值。 2.整体设计紧凑,配置带轮可移动的操作平台,便于测试,适用于不同的试验场所。 FMS 375分级效率测试系统
  • 量子点太阳能电池外量子效率首超100%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12月16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研制出一种新式的量子点太阳能电池,当其被太阳能光谱的高能区域发出的光子激活时,会产生外量子效率最高达114%的感光电流。发表于12月16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的这一最新研究为科学家们研制出第三代太阳能电池奠定了基础。   当光子入射到太阳能电池表面时,部分光子会激发光敏材料产生电子空穴对,形成感光电流,此时产生的电子数与入射光子数之比称为感光电流的外量子效率。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太阳能电池在太阳能光谱内光波的照射下,显示出超过100%的外量子效率。   现在,NREL团队首次在量子点太阳能电池上实现了这一点。他们在一个叠层量子点太阳能电池上获得了114%的外量子效率。该电池由具有减反光涂层的玻璃(其包含有一薄层透明的导体)、一层纳米结构的氧化锌、一层经过处理的硒化铅量子点以及薄薄一层用作电极的金组成。   太阳能光子产生超过100%外量子效率基于载子倍增(MEG)过程,借助这一过程,单个被吸收的高能光子能激发多个电子空穴对。NREL团队首次在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的感光电流内展示了MEG,科学家们可借此改善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研究结果显示,在模拟太阳光的照射下,新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高于4.5%。目前,这种太阳能电池还没有达到最优化,因此,其能源转化效率相对来说偏低。   与传统的太阳能电池相比,量子点太阳能电池内的MEG能将电池的理论热力能转化效率提高35% 量子点太阳能电池也可使用廉价且产量高的卷对卷制程制造而成 其另外一个优势是每单位面积的制造成本很低,科学家们将其称为第三代(下一代)太阳能电池。(记者 刘霞)   所谓第一代太阳能电池是指目前最常见的晶体硅电池,第二代是薄膜电池 第三代,则应该是具有更高转化效率的新型电池的总称。而让单个高能光子激发多个电子空穴对正是提高转化效率的途径之一。不过现有技术并不能有效分离、收集大量的电子空穴对,这也就是新电池转化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虽然现在看起来,让这么多自由电子白白溜走显得过于奢侈,但如此高的外量子效率还是让我们备受鼓舞——一旦突破电子空穴对收集的技术瓶颈,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将会翻开全新一页!
  • “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通过验收
    3月8日至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组织专家,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教育部推荐)“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进行验收。基金委副主任谢心澄、化学科学部主任杨学明线上参会,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杨俊林、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相关人员、项目验收组专家、项目四个承担单位负责人、项目组成员等5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分别由杨俊林和验收专家组组长主持。   谢心澄指出,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定位是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以科学目标为导向,资助对促进科学发展、探索自然规律和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科研仪器与核心部件的研制,以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建议专家在验收时重点考察仪器的原创性、研究目标的实现情况、仪器技术指标完成情况和指标的先进性,以及对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促进人才培养和推动学科发展所取得的作用。他强调,部门推荐项目验收通过后,基金委适时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后评估。因此,希望项目负责人加强后期管理,注重仪器的运行使用与开放共享,提高科研仪器的使用效率和水平,推动项目成果转化,为探索前沿和服务国家需求夯实技术基础。杨学明指出,过去5至10年,我国在化学领域批准建设的比较重大的科学装置对推动化学学科的发展非常重要,证明化学领域和物理领域的研究人员通过合作可以把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做好,证明我国在高端科学仪器研制方面具有很大的实力。厦门大学副校长江云宝代表项目四个承担单位发言。   专家组认真审阅了验收材料,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厦门大学孙世刚院士作的项目工作报告,以及监理组相关人员作的监理情况报告,并进行了质询和现场考察,听取了仪器测试组报告、财务组验收意见及档案组审核情况报告。经过讨论,专家组认为:项目达到了预期研制目标,符合验收要求,同意通过验收。   “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项目集厦门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和大连化物所的相关优势,建设了一套具有先进水平的波长连续可调、覆盖中红外到远红外波段的可调谐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以及基于红外自由电子激光为光源的固/气和固/液表界面反射吸收红外光谱实验线站、原子力显微红外光谱实验线站、和频光谱实验线站、光解离光谱实验线站和光激发光谱实验线站五条实验线站。各实验线站分别在四个参研单位研制,最终搬迁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集成,经调试、验收后开放运行,为化学、物理、材料以及生物医学等相关领域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和研发平台。   该项目的仪器研制历经8年,在项目团队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下,克服各种困难,建成了我国第一个覆盖中、远红外波段的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具体包括:开发了包含光波导效应的光场数值计算方法和程序,实现了加波导的自由电子激光振荡器的模拟;研发了2856MHz次谐波可调、高重频电子枪,实现了基于同一台电子加速器的中红外和远红外两套振荡器的运行;建成了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反射吸收光谱实验线站、上/下入射激发模式的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原子力显微镜实验线站和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分子反应散射实验线站。   该项目中,大连化物所江凌研究员团队负责研制了一套基于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的光解离光谱实验站,实现了金属化合物团簇的高灵敏红外光谱探测及结构表征,对诠释催化反应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 上海比朗公司首家推出“气体光催化装置”
    Bilon品牌自2007年推出以来,一直不断地进行着技术的改良,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着高品质的检测产品。继2010年7月推出Bilon光化学发反应仪,Bilon家族再度创新,于2011年8月,上海比朗公司首家荣耀推出BILON-R-BA型&ldquo 气体光催化装置&rdquo ,该装置系统由反应系统和分析系统组成。配合我公司生产的光化学反应仪可完成气体的在线反应。 气体光催化装置特征 气体光催化装置是一全密闭的反应器,其内部装有200mm*100mm大小,外部可调节高度的支撑块,测试样片放置在支撑块上。支撑块上方有一与其平行的光路窗口,反应器外部的紫外光通过此窗口照射到样片表面。通过调节支撑块的高度使得样片表面与窗口之间的距离大于5.0mm。反应气只能在样片表面和窗口之间通过。光路窗口材料可选用石英玻璃或硼玻璃。 样品的光催化性能测试是在连续流动反应装置中进行,反应装置由反应气供应、光源、光催化反应器组成。由于反应物浓度很低,因此构成装置的材料必须满足低吸附性呵抗紫外线的要求,测试装置原理图见下图。 产品详情请咨询:上海比朗仪器有限公司 www.sh-bilon.com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中春路988号7号楼5楼 Tel:021-52965995/52965969
  • 合肥研究院联合举办合肥大科学装置成果转化产业峰会
    9月17日下午,由合肥滨湖科学城管委会、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合肥大科学装置成果转化产业峰会在安徽创新馆开幕。本次峰会以“聚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主题,是2022年全国双创周合肥主会场活动之一。   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首席科学家李建刚,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吴劲松,合肥研究院院长刘建国,合肥研究院强磁场中心学术主任匡光力等出席开幕式。合肥市委常委袁飞致辞,合肥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杨伟主持。   开幕式上,刘建国介绍了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行总体情况以及大科学装置衍生技术转化代表性成果;虞爱华、李建刚、吴劲松、刘建国共同为“科创加工厂”、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揭牌。专题报告环节,李建刚院士和匡光力分别作磁约束可控核聚变装置研究及发展以及稳态强磁场装置研究进展专题报告。   项目签约环节,12个项目现场签约,同时线上发布59项转化交易成功项目,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额82.2亿元。其中,合肥研究院的玻璃烧接挂绑检测分选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曲率玻璃智能生成线研制、等离子体空气净化消杀技术、化学电离质谱仪开发、超广角激光扫描式眼底相机以及用于离轴积分腔系统中激光器的波长锁定装置及其锁定方法6个项目现场签约,成交金额超千万元。   9月18日上午,路演发布了8个大科学装置衍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其中,合肥研究院的基于固态技术的高可靠性微波源、高稳定性超导磁体、小型化大气环境监测红外激光雷达装备、金微球阵列检测芯片等7个项目进行了现场路演对接,吸引线上线下近百家企业参与,万余人收看直播,部分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会后,相关投资机构、企业、技术经纪人代表等参观了科学岛大科学装置。   合肥研究院智能所、科技促进发展处、科学中心处相关负责同志,合肥市直相关单位、庐阳区政府、安徽创新馆以及合肥都市圈科技局相关负责同志参加峰会。
  • 美研发病毒可将太阳能电池效率提高三成
    M13病毒可提高太阳能电池性能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4月26日在其网站上宣称,该校研究人员日前开发出了一种新技术,可通过一种名为“M13”的病毒将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近三成。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   先前的研究已经发现,碳纳米管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理想的情况下,碳纳米管会收集更多的电子,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表面积,从而产生更大的电流。但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该技术也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碳纳米管有两种,按功能可分为半导体类碳纳米管和导线类碳纳米管,两种纳米管不但在作用上不同,还容易发生聚集,从而严重影响转化效率。   研究人员经研究发现,M13病毒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种病毒长度为880纳米,结构简单易于操控,且对人体无害。M13病毒中的一种肽可使其附着在碳纳米管上,从而保证纳米管处于恰当的位置上,避免与其他碳纳米管发生黏连。每个病毒使用300个左右的蛋白质分子可以控制大约5到10个纳米管。实验显示,采用病毒结构的新型太阳能电池可将光电转化效率从普通太阳能电池的8%提高到10.6%,而新系统在重量上只增加了0.1%。   研究人员发现,除可固定碳纳米管外,M13病毒还会产生出二氧化钛,而二氧化钛颗粒可有效提高电子的传输效率。这种物质同样也是“格雷策尔电池”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格雷策尔电池”也被称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是通过模仿光合作用产生电能。其发明人瑞士洛桑联邦高等理工学院光子学和界面试验室主任迈克尔格雷策尔曾因该技术被授予芬兰2010年“千年技术奖”。此外,M13病毒还会让碳纳米管具有水溶性,使其在室温条件下可更方便地加入到太阳能电池板中,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研究人员称,关于两种碳纳米管在太阳能电池中具有不同效用的发现也是此次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此前还没有被实验证明过。半导体纳米管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性能,但导线类纳米管的作用却正好相反。该发现或有助于设计出更有效的纳米电池、压电材料或其他与电力相关的材料。   负责该项研究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安吉拉贝尔彻说,该技术还可以用来设计其他病毒增强型太阳能电池,包括量子点和有机太阳能电池。在提高普通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上该技术也有很大的潜力,不过这有赖于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 重庆:研制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工业CT等校准装置
    日前,重庆市印发《重庆市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提出了计量发展主要指标。其中明确指出,到2035年,计量装备国产化替代率要大于等于95%。《规划》强调要加快溯源技术及计量装备研究。重点面向先进制造、贸易结算、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医疗健康及养老、节能环保等领域开展溯源技术和计量装备研究,推动关键计量测试设备国产化。结合新一代数字技术应用,加强标准化、智能化、高精度计量器具的研制应用,提升重点领域计量装备国产化率以及国产计量装备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其中,在先进制造领域,重点开展微纳米几何特征参量计量、发动机复杂部件失效定量分析以及扫描电镜、多参数仪器设备、无线传感器等计量技术方法、装备和技术规范研究。《规划》提出要服务高端仪器仪表发展和精密制造,涉及五方面服务高端仪器仪表发展和精密制造重点工作。其中明确提出在高端通用计量检测装备方向,重点研发面向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高端通用计量检测装备,开发发动机运行试验平台性能评价系统,研制大齿轮多参量计量标准器具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工业CT等校准装置。《规划》原文如下:重庆市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防建设、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础,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为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夯实计量基础,提升计量能力和水平,全面开启全市计量事业发展新征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一、编制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计量工作,全市计量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计量基础建设、产业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已建成5个国家级计量检测中心,计量检定和校准服务项目超过2300项,强检计量器具检定覆盖率达到95%。计量整体能力实现西部领先,计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和国际单位制量子化变革给计量体系带来的全新挑战,我市高质量发展需求与计量供给不充分、不平衡、不全面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新技术领域计量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部分产业计量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区域间计量能力和水平差异较大,计量社会共治格局尚未实质性确立。推进计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计量基础研究,强化计量应用支撑,提升全市整体计量能力已成为提高全市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把计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升计量创新能力、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着力提升供给质量,为谱写全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科技引领、创新突破。强化科技创新对计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计量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兼顾区域、领域、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加快攻克计量领域“卡脖子”技术,加速计量测试装备研发和国产化替代,推动计量产学研协同创新,更好激发产业增长潜力,提高计量创新链整体效能。——坚持需求牵引、供需联动。把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计量工作的出发点,围绕计量供给不充分、不平衡、不全面问题,明确计量技术研究重点和计量服务发展方向,加强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强化计量服务支撑,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计量发展新机制。——坚持政府统筹、市场驱动。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加强政府对计量发展的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将政府调控重点放在系统培育产业健康生态、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计量机构在技术路线选择、服务领域布局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系统协同、融合共享。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积极性,着力完善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计量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着力发挥计量的技术服务保障作用,强化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协同服务和综合应用。坚持将融合发展贯穿始终,有序推动区域合作与国际交流,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计量发展新生态,合力开创计量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新一代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基本建立,计量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列,部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计量在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障高品质生活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协同推进计量工作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计量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充分激发计量技术机构科技创新活力,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和重点产业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完成一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方向性的基础理论和战略发展课题研究,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计量科技创新基地和先进测量实验室,搭建一批产业契合度高的计量科研服务和成果转化平台,加快推进全市计量技术能力提升。——计量服务保障效能日益提高。计量在全市重大战略中的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更加突出,计量测试服务能力基本覆盖重要产业发展领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研制一批专业计量测试装备,形成一批专用计量测试方法和技术规范,计量服务经济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体系日趋完善。——计量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实施一批计量基础能力提升重点工程,在计量标准体系建设、标准物质研制、机构能力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区域协同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加速计量基础再造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统筹推进锻长板强优势和补短板蓄后势,全面提高计量基础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计量监督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持续深化计量监管制度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计量监管体制,推动监管重点从管器具向管数据、管行为、管结果的全链条计量监管体制转变。强化计量技术规范制定修订,探索构建新型计量监管模式,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展望到2035年,全市计量科技创新水平与计量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计量整体能力跻身全国领先梯队。全面建成现代化计量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形成计量社会共治格局,区域计量能力高效协同发展。专栏1  计量发展主要指标序号指标名称2020年2025年2035年指标属性1主持及参与编制国家计量技术规范(项)61030预期性2编制地方计量技术规范(项)5780110预期性3主持及参与国家级计量科研项目(项)2510预期性4主持及参与省部级计量科研项目(项)62686预期性5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项)84710001200预期性6建成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个)026预期性7建成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个)0610预期性8建成国家级计量检测中心/站(个)568预期性9建成国家计量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个)014预期性10计量装备国产化替代率(%)80%≥85%≥90%预期性11强检项目建标覆盖率(%)78%≥85%≥95%预期性12强检计量器具检定覆盖率(%)95%≥96%≥98%约束性13主要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90%≥95%预期性三、强化计量科技研发能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四)强化计量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强计量战略发展和基础理论研究,创新计量应用技术。积极参与和推进“量子度量衡”计划,应对计量基准量子化变革,重点开展时间频率、力学、化学等计量技术研究及应用,形成一批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开展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精密测量技术的前瞻性研究。专栏2  强化计量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重点方向1.计量理论研究。重点开展计量战略发展研究,量和单位、不确定度理论模型研究应用、测量程序与有效性评价、可计量性设计、计量整体解决方案研究,计量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机理和效能评价研究。2.计量基础技术研究。持续开展力学计量、电磁学计量、化学计量等方面的计量基础技术研究。3.精密测量技术研究。重点开展高端数字测量技术、微纳米测量技术、图像识别测量技术、复杂几何测量技术、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和高端计量器件自主可控技术研究和应用。4.时间频率及传递技术研究。重点研究长距离超高精度激光时频传递技术、光纤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技术应用,满足下一代时频同步精度需求的基于量子纠缠的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五)加快溯源技术及计量装备研究。重点面向先进制造、贸易结算、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医疗健康及养老、节能环保等领域开展溯源技术和计量装备研究,推动关键计量测试设备国产化。结合新一代数字技术应用,加强标准化、智能化、高精度计量器具的研制应用,提升重点领域计量装备国产化率以及国产计量装备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专栏3  加快溯源技术及计量装备研究重点方向1.先进制造领域。重点开展微纳米几何特征参量计量、发动机复杂部件失效定量分析以及扫描电镜、多参数仪器设备、无线传感器等计量技术方法、装备和技术规范研究。2.贸易结算领域。重点开展天然气计量检测、电子衡器智能检定及防作弊监管、高速动态汽车衡检测等计量技术方法、装备和技术规范研究。3.新能源汽车领域。重点开展电动汽车充电桩、新能源汽车储供能、氢能源燃料电池、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等计量技术方法、装备和技术规范研究。4.医疗健康及养老领域。重点开展临床检验、医用诊断治疗、康复理疗、医疗环境监测、医疗器械安全监测等计量技术方法、装备和技术规范研究。5.节能环保领域。重点开展能源、气态污染物、能效水效、油气回收监测与检测等计量技术方法、装备和技术规范研究。(六)加强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创新发展远程和在线计量技术、复杂环境和极值量计量技术应用,加快开展数字化模拟测量、工况环境检测技术、直流电能计量技术、计量设备虚拟仿真技术、智能电网量测领域质量数据分析及评价关键技术等基础共性计量技术研究。加强智能化计量检测技术研究,强化涉及全市重点产业领域的多参数检测、在线检测、动态监测、远程监测、自动化检测等技术方法和计量仪器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增强快速检测能力。(七)优化计量科技创新生态。围绕国家战略和全市产业发展需求,针对汽车摩托车、仪器仪表、卫星导航、智能制造等领域,加快实施西部(重庆)科学城计量科技创新项目。发挥好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科创引领作用,加速整合社会计量资源,充分释放企业创新活力,开展多学科融合、多领域合作,鼓励联合申报计量科技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实施重大计量科技攻关项目。加大产学研用计量科技合作,推动计量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专栏4  优化计量科技创新生态重点工作1.强化计量央地合作。加强全市计量检测力量与国家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深度合作对接,力争在国家计量基标准建设和技术资源共享方面取得突破。2.完善计量科技合作平台。加强全市计量检测力量与各专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围绕时间频率、导航定位和5G/6G通信等领域共建科技合作平台。3.建立重点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全市计量检测力量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新能源、新材料、绿色节能等项目合作,促进成果转化,提升全市整体计量检测研发能力。4.服务众创空间平台。引导全市计量检测力量与各类众创空间展开合作,为入驻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计量测试专业技术服务,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四、提升产业计量服务水平,助力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八)服务制造业发展。实施全市制造业计量能力提升工程,夯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计量基础。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消费品、材料工业、生物医药等领域发展需求,搭建一批计量公共服务平台,聚焦全市制造业领域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难题,加强应用性、创新性、前瞻性计量测试技术和产业计量测试方法研究及专用装备研制,为“重庆制造”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的计量测试服务。实施制造业强基计量支撑计划,充分发挥计量对产业链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实现计量对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专业支撑、技术保障和创新服务。专栏5  服务制造业发展重点工作1.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软硬件产品中植入应用的计量服务需求,持续推动高带宽、低时延、大连接通信领域全产业链、全溯源周期的计量技术开发与测试装备研制,重点开展5G/6G通信、毫米波传输、关键元器件、大规模天线阵列、空间射频性能等测试方法研究和分析应用。2.汽车摩托车产业领域。围绕打造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换电模式示范城市、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充电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等安全与保障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开展电磁兼容领域量传溯源技术研究。开展新能源汽车电机能效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建设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完整评价体系及规范性计量测试平台等。3.装备制造产业领域。顺应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轨道交通、新能源、增材制造等领域装备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发展趋势,重点开展数字化精密测量、大尺寸及微纳米高精密测量、复杂几何型面测量等计量检测技术研究,持续完善装备制造计量服务能力。4.消费品产业领域。面向全市食品、特色纺织品、新兴消费品等领域消费升级需求,重点推动食品添加剂、有机化学品残留、包装材料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检测,以及消费品中生化计量、电离辐射计量等前沿性计量技术研究和相关标准物质的研制。5.材料工业产业领域。围绕全市增加高品质原材料供给和前沿材料工程化、产业化发展需求,重点开展面向绿色建材、化工材料等原材料,以及先进有色金属、石墨烯、气凝胶等新材料的前沿计量技术和关键特性参数计量标准研究。6.生物医药产业领域。面向全市居民健康管理、重大疾病发现、疫情防控保障等领域需求,持续推动远程医疗计量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重点开展精密医疗设备检测、植入材料检测和蛋白质计量、药物及疫苗研发生产计量、核酸计量溯源技术研究。(九)服务现代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计量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加大计量对现代物流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助力现代物流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服务我市建设国家级现代服务经济中心。专栏6  服务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工作1.现代物流业。推进物联网核心元器件计量标准体系建设,重点研制物联网感知装备动态特性在线测试仪器设备,研究冷链环境动态监控系统校准技术,提升测试效率和质量。2.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进面向研发设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方面的测试、检验等计量服务。重点发展在线检测计量,完善检验计量服务体系。3.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加快商贸、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计量标准制定和技术研发,加大计量标准的推广应用力度。(十)服务高端仪器仪表发展和精密制造。面向高端仪器仪表和精密制造产业计量检测需求,重点完善压力、流量、电磁、光学、化学等仪器仪表检测能力开发,拓宽仪器仪表检测服务范围,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自动化水平。开展高端仪器仪表产业服务行动,建设一批计量测试共享实验室,解决企业生产设施不完备、检测能力不足等问题。鼓励引导企业进行高端仪器仪表研发,拓展产品种类、扩大服务市场,在特色仪器仪表领域持续做大、做强、做响“重庆制造”品牌。专栏7  服务高端仪器仪表发展和精密制造重点工作1.高精度计量检测装备。重点研发面向卫星导航、环境监测、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高精度计量检测装备,建立集成原子时标标准装置、高精度多轴转台标准装置以及大流量风速风向、微小流量、微小容量、高精度称重传感器、车辆动态多参数测量仪等检测装置。2.高端通用计量检测装备。重点研发面向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高端通用计量检测装备,开发发动机运行试验平台性能评价系统,研制大齿轮多参量计量标准器具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工业CT等校准装置。3.面向高端应用的计量检测装备。重点研发面向智能制造、环境监测、安全防护等领域应用的计量检测装备,包括曲轴洛氏硬度测试系统、动态力值压力校准装置、大口径气体流速流量检测装置、自由曲面自动检测系统、多参数危险气体在线分析仪器等。4.传感器。重点开展面向环境监测、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的传感器检测能力研究,包括多维力值传感器、惯性运动参数传感器、动态称重传感器校准装置。5.特色仪器仪表。重点研发面向供水、供电、供气等基层民生计量保障领域的仪器仪表,持续提升智能水表、燃气表、流量计、加气机、热能表、焦度计、高压电能表等我市特色仪器仪表的全国市场占有率。(十一)服务“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加强计量与人工智能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产业数字化科研生产平台联动,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强化互联网与物联网领域计量服务,高水平服务“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研究智能基础设施计量测试技术,解决影响全市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计量技术难题。开展工业机器人机械系统、控制系统、驱动系统等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提升智能工业控制系统整体测量性能。推进计量检测大数据采集,拓展“工业互联网+计量”智能检测的市场应用。加强智能传感器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全面提升物联网感知装备质量水平。专栏8  服务“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重点工作1.人工智能领域。重点开展人工智能测试评价技术及标准化测试数据集的研究。重点推进计算机视觉、跨媒体感知、自主无人智能等人工智能核心计量检测技术、关键参数测量与测试验证、标准制定修订等工作。2.产业数字化领域。提高测量过程控制有效性,为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提供大数据支撑。重点推进数字技术典型示范应用场景,推动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和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在线监测计量体系建设。3.互联网领域。打造全频域、全时段、全要素的计量支撑能力,促进5G/6G、区块链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开展工业互联网物理信道、传输稳定性、功耗等参数的计量测试方法研究,提升数据传输可靠性。4.物联网领域。开展轻量级操作系统及测试技术研究,研究制定物联网感知装备测试标准和系统评价技术规范,开展测试评价。研制物联网感知装备动态特性在线测试仪器设备,提升测试效率和质量。(十二)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建立健全碳排放计量标准体系,推动地区和行业碳排放计量标准方法研究,依法开展碳排放关键计量测试,提升碳计量和碳汇计算技术支撑能力。推进全市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工作,强化结果运用,促进用能单位节能降耗、提质增效。拓展用能产品能效标识检测和能源平衡测试、能源审计等技术服务。加大能源资源和环境卫生计量数据的挖掘分析与利用,助力生态环境治理。进一步提高能源计量动态监控能力,强化计量测试技术在碳足迹、碳追踪中的应用。专栏9  服务碳达峰碳中和重点工作1.碳排放领域。加强“双碳”计量技术、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碳市场基础标准、重点领域碳减排标准体系和碳排放在线计量测试技术研究。组织质量法油流量标准装置、电动汽车充电桩远程在线检定装置的研发。2.能源领域。打造综合能源计量云平台,推进重庆市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建立能源资源计量数据采集、监测和分析系统。开展用能产品能效标识检测和能源平衡测试、能源审计等技术服务,重点研究能源高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节能减排等领域计量检测技术。推进清洁能源发电、储能及并网控制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加强电力碳足迹追溯、发输电能效提升以及特高压、清洁能源场景计量试验监测技术研究。3.环境监测领域。开展环境监测在线计量技术及装备、环境计量标准物质研究。加快用于水、土壤、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新一代智能监测装备集成开发。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环境监测类仪器的在线、便携、快速计量检测。重点提升环境、卫生领域污染物排放量监测能力,提升成品油、液化天然气、页岩气领域监测能力,助力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4.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开展温室气体标准物质研究,进行二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温室气体纯度定值,开展污染物颗粒尺寸定值及分布研究。(十三)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计量专业优势,围绕建设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城市交通系统、完善能源保障体系、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重大工程、重要装备、重点网络线路计量需求,开展交通一体化综合检测、监测设备量值溯源和保证技术研究,开展计量技术攻关与先进测量装备研发,持续提升计量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保障能力。专栏10  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作1.交通运输领域。重点推进高铁装备制造、机动车测速、道路交通称重等计量技术升级迭代。围绕国际大宗高价值产品贸易,加强“渝新欧”港口计量体系建设和互认。2.城市交通领域。重点推进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卫星导航及应用等技术,开展轨道交通、城市道路等智能城市交通系统涉及的信息、通信、传感器等计量检测技术研究,为城市交通领域节能减排统计与监测平台提供计量测试数据,实现对交通运输领域能耗数据的动态监测。3.能源资源领域。重点推进能源资源计量领域的计量装备研制,制定修订能效水效标识产品地方计量技术规范,创新能源资源计量检测技术手段,开展能源计量器具在线动态计量检测标准方法研究。4.水安全领域。重点推进城乡供水水源水质在线检测计量标准及计量技术研究,完善地表水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水量计量、水雨情遥测、城乡供水监测、供水管网漏损监测、重点水源地水质监测计量标准及计量体系,重点提升漏水控制、污水处理、防洪能力等方面的计量检测技术水平。5.新型基础设施领域。面向5G/6G、千兆光纤、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空间互联网和量子通信网等网络设施建设需要,开展互联立体网络体系计量技术及计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试验计量平台,打造一批复杂场景的应用试验计量基地。重点研发高精度守时系统,提供时间频率产品全产业链计量检测服务。6.自然资源监测领域。开展用于测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新一代地形地貌测量仪器校准溯源技术研究。五、夯实计量基础能力建设,服务高质量发展(十四)加强计量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国家计量标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部门(行业)计量标准、企事业单位计量标准为主体的层次分明、链条清晰的计量标准体系,确保量值传递溯源链条的完备性。加快推进各类计量标准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在重点领域新建一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提高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覆盖率。专栏11  加强计量标准体系建设重点工作1.国家计量标准。重点围绕保障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科技创新需要,立足我市时间频率、气体流量、卫星导航等优势计量专业,积极参与相关国家计量标准研究。2.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重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及计量应用需求,完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供给,加大关系民生和健康安全的相关产业计量标准建设力度,新建大长度、气体流量、膨胀法、真空等全市最高等级计量标准,填补西部地区相关领域量传溯源空白。3.部门(行业)计量标准。重点围绕部门(行业)发展需求,在能源、医化、理化、工业探伤、电力、水务等重点领域加强计量标准能力建设。4.企事业单位计量标准。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自主建立最高计量标准,加强计量标准能力建设,采用先进计量器具,提升生产工艺过程控制、产品质量升级的相关计量技术支撑能力。(十五)加大标准物质研制应用。加强标准物质研发应用的市场化培育,鼓励行业龙头企业、高校、技术机构、科研院所加大对标准物质的研发投入,加强对涉及生物医药、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重点领域的标准物质研发立项指导和知识产权政策扶持,大力支持公益性标准物质推广应用,提升标准物质质量控制、追溯管理能力。(十六)加快计量技术机构建设。持续加强计量技术机构体系和能力建设,推动计量技术机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强各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普惠性、基础性计量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技术资源配置,推动“一区两群”计量技术机构发展更加平衡充分。建立以国家级计量测试中心为龙头、市级计量测试中心为骨干、社会共建共享计量实验室为补充的全方位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培育一批规模效益好、创新能力强、具有产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计量测试机构。加强计量技术机构间的协同服务、协同创新,推动形成一批公共检测平台。专栏12  计量技术机构能力提升重点工作1.国家级计量测试中心。重点提升我市现有国家级计量测试中心技术能力水平。围绕服务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争取新获批筹建一批国家级计量测试中心。2.市级计量技术机构。重点提升市级法定计量机构技术能力,完善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区域法定计量机构保障能力。面向氢燃料电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数字监管、增材制造、石墨烯和医疗器械等领域建设一批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性能评价实验室。3.行业主管部门专业计量技术机构。负责部门行业计量标准建设与维护、专用计量技术与方法研究、专用计量器具的管理和使用。面向电力、水务、气象、地质勘测等领域开展行业内计量风险收集、评估、监测、预警,承担政府及行业指定的基础保障任务。(十七)加强计量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载体,加快计量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创新型团队建设。支持计量技术青年骨干参加国家级、市级重大科研项目和重点平台的研究、实验活动。实施计量专业技术人才提升行动,加快培养产业计量服务与民生计量保障需求的紧缺人才。推进注册计量师职业资格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职称、职业技能等级、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等制度有效衔接。探索建立首席计量师、首席工程师、首席研究员等聘任机制。(十八)完善企业计量体系。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计量检测和管理体系,通过分类指导,帮助企业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推动工业企业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计量管理人员与计量器具,加强对计量检测数据的收集、分析、应用和管理。发挥龙头企业和各类计量技术服务机构的引领带动作用,全面提升中小微企业计量管理能力。鼓励社会各方加强对企业计量发展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对企业新购置的计量器具,凡是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十九)推动计量交流合作。围绕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区域计量协同发展,持续深化计量服务区域合作,组建川渝产业计量技术联盟,建立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计量支撑体系,打造区域资源互补、市场信息互通、标准体系互认、市场发展互融、监管执法互联的服务平台。加强计量对外交流合作,推动计量领域高质量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家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计量援助和国际计量交流合作。六、加强计量监督管理,提升计量监管效能(二十)完善计量法规体系。积极推动计量地方性法规制定修订,完善相关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加快全市计量技术规范体系建设,加强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的研究制定,建成符合市情实际、满足产业需求的计量技术规范体系。成立重庆市计量专业技术委员会,负责全市计量技术规范制定修订、实施、评估和监督的全过程管理。探索建立计量技术规范的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鼓励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计量技术规范的制定修订和宣传推广。(二十一)深化计量监管制度改革。坚持一般监管与重点治理相结合,推动计量监管制度创新。推动企业内部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管理模式改革。探索实施智能计量器具实时监控、失准更换和监督抽查相结合的新型监管制度。推动对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项目量值准确性、可靠性计量评价,对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重大专项开展量值保障能力验证,推动对计量器具、测量软件、测量系统、测量平台开展综合计量评价。落实市场主体计量风险管控主体责任,强化计量风险防范意识,快速有效处置计量突发事件。(二十二)强化民生计量监督管理。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基层民生计量保障能力。面向精准医疗、体育健身、健康养老等民生领域,完善相关计量保障体系,夯实高品质生活的计量基础。围绕食品安全、贸易结算、卫生防护、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计量监管需求,加强计量器具强制检定能力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计量技术服务向“三农”领域延伸,持续提升乡村计量技术创新和服务供给水平,缩小计量领域公共服务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专栏13  民生计量监管重点工作1.民生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供水、供电、供气、通信、公共交通、物流配送、防灾避险等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民生计量保障,实现涉及民生领域重点强检项目全覆盖。加大现场计量检定校准装备配置,实现民生计量检定校准便利化。2.民生计量专项监督检查。持续开展加油(气)机、充电桩、出租车计价器、集贸市场(超市)衡器、民用“三表”和粮食市场在用计量器具等重点民生计量专项监督检查,加强对定量包装商品和商品过度包装的专项治理,维护市场公平公正秩序。3.计量惠民专项行动。组织计量技术机构进社区、进校园、进市场、进医院、进养老院,开展计量技术服务,打通计量惠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4.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行动。着力提升农村计量服务供给质量和效果,推动计量技术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加强粮食收储、农资销售、农产品收购等重点环节计量服务,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二十三)创新智慧计量监管模式。聚焦数字赋能,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模式,通过器具智能化、过程自动化、数据系统化,积极打造新型智慧计量体系。推广新型智慧计量监管模式,建立智慧计量监管平台和数据库。鼓励计量技术机构建立智能计量管理系统,推动设备的自动化、数字化改造,打造智慧计量实验室。推广智慧计量理念,推动企业开展计量检测装备的智能化升级改造,提升质量控制和智慧管理水平,服务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二十四)推进诚信计量分类监管。建立以经营者自我承诺为主、政府部门推动为辅、社会各界监督为补充的诚信计量管理模式。做好诚信计量建设规范宣传工作,在供水、供电、供气、成品油、验配眼镜等领域树立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诚信计量典型,在商业、服务业等领域全面开展诚信计量行动,强化市场经营主体责任,推动经营者开展诚信计量自我承诺。开展诚信计量示范活动,建立完善诚信计量信息公开机制。建立市场主体计量信用记录,推进计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落实。(二十五)加强计量执法体系建设。加强执法协作,建立健全查处重大计量违法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提升计量执法效果。加强计量作弊防控技术和查处技术研究,严厉打击计量作弊、缺斤短两、伪造数据、出具虚假计量证书和报告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计量业务监管和综合执法相衔接,加快信息共享,提升执法效率。加强计量执法队伍建设,提升计量执法装备水平。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大对计量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举报计量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奖励。(二十六)推动计量服务市场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力量,吸纳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法制计量工作,构建开放、多元的法制计量格局。大力发展计量校准、计量测试、产业计量等高技术服务新兴业态,培育和壮大专业化计量技术服务市场,持续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强化对高校、科研院所所属实验室及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在用仪器设备的计量溯源性要求,保障科研成果的有效性和测试结果的可信度。七、保障措施(二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计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规划实施全过程。建立重庆市计量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市计量工作,协调解决涉及全市计量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区县要高度重视计量工作,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和完善支持计量发展的实施细则和政策措施。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采取切实有力措施,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实。(二十八)加大政策支持。建立和完善财政保障机制,将公益性计量工作所需经费按规定纳入本级预算。发展改革、科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制定相应的投资、科技和人才保障支持政策。积极落实国家计量检定相关优惠政策,努力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专项、重点工程及试点示范项目。加大对计量技术突破、模式创新、成果转化等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计量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服务。(二十九)加强学科和文化建设。支持高校加强计量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将计量基础知识纳入公民基本科学素质培育体系,在义务教育中增加计量基础知识教育内容,参与开展计量线上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深入开展计量科普宣传,推动计量科普基地建设,在“世界计量日”“全国科普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加强对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及计量科学技术的宣传普及,提高全民计量科学素养。大力传播计量文化,积极开展计量先进典型和榜样选树,不断增强广大计量工作者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三十)加强协调联动。加强市政府有关部门与区县间计量工作的协调联动,统筹推进计量功能布局、政策扶持、应用示范等重点工作。探索组建全市计量智库,广泛吸纳高水平计量人才,研究趋势性、前瞻性重大计量问题,做好计量决策支撑和咨询服务。充分发挥学会协会、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的优势和作用,集聚各方资源和力量,努力构建统一协调、运行高效、资源共享、多元共治的计量工作格局。(三十一)狠抓评估落实。各区县、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落实规划的工作责任制,按照职责分工,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市市场监管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通过第三方评估等形式开展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总结评估,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发现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重要情况及时报告市政府。
  • NEPA21高效电转化未去除细胞壁的衣藻
    2013年最新发表的一篇文章报到了,使用电转方法(NEPA21高效基因转染系统)成功高效转化了未去除细胞壁的衣藻,为人们进行植物细胞的转化提供了新思路。 衣藻作为单细胞藻类,常被用于基础生命活动的研究,如光合作用,细胞周期调控以及细胞运动等。植物细胞转化前通常要去除细胞壁(或使用无细胞壁的突变株),比较费时,而突变株细胞往往比较脆弱,且不适于某些实验,如光合作用的测定等。 FIG. 2. (A) Colonies of hygromycin-resistant transformants plated on TAP agar medium containing 30 mg/mL hygromycin B. (B) Fluorescent signal of LCIBeGFP derived from transformants with the pTT1-LciB-GFP plasmid using NEPA21. Obvious ring fluorescence signals are present around the pyrenoid structure, as previously shown (12).Bar: 5 mm.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 without cell-wall removal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89172312005348
  • 321万!岛津等中标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2021年统购实验测试装备——001包: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一、项目编号:WKZB2111BJC300672/001(招标文件编号:WKZB2111BJC300672)二、项目名称: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2021年统购实验测试装备——001包: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三、中标(成交)信息供应商名称:北京麦尔泰克科技有限公司供应商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苑155号院内西楼308室中标(成交)金额:321.0000000(万元)四、主要标的信息序号 供应商名称 货物名称 货物品牌 货物型号 货物数量 货物单价(元)1 北京麦尔泰克科技有限公司 详见分项报价表 详见分项报价表 详见分项报价表 详见分项报价表 详见分项报价表
  • 光伏燃烧测试系统中标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
    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国家防火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下简称质检中心)是经公安部和原国家标准局批准建立,于1987年经原国家标准局正式验收并授权成为全国首批具有第三方公正性地位的、法定的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质检中心行政上受公安部消防局领导,检验业务上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和公安部消防局指导。质检中心成立二十多年来,特别注重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持续有效。按照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和国家认监委《国家产品质检中心授权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了国家认监委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每三年一次的实验室认可、资质认定和计量认证的"三合一"复评审、监督评审和扩项评审及国家认监委的专项监督。2003年通过了中国船级社的评审,被授权成为船用耐火材料与耐火构件等产品质量验证检验机构。中心的组织机构为一科一部四室,即技术管理科、技术发展部、办公室、防火建材检验室、耐火建筑构(配)件检验室、阻燃电缆及防火涂料检验室),拥有建筑面积15000多平方米的试验场馆,仪器设备200多台套, 固定资产5000余万元。 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质检中心已被国家认监委授权承担防火建筑材料及涂料、耐火建筑构(配)件、阻燃及耐火电缆、消防器材等四大类77余种产品的国家监督抽查、地方监督抽查、型式检验、仲裁检验、认证认可检验和委托检验等检验工作。质检中心除了承担检验任务外,还开展建筑材料燃烧性能、电线电缆燃烧性能、防火材料产品等标准的制定(修订)、检测技术的研究和检验设备的研究开发等工作。 今年莫帝斯燃烧技术中标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光伏组件燃烧测试系统项目,项目整体投资金额达到百万元,该测试装置为莫帝斯在全国首创,其检测设备技术能力获得了美国UL的技术认可。 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通过添置该测试装置,填补了之前测试的空白,并对经后的标准研究,新产品开发提供了有力保证!
  • 国内首台自主研发影像测试切换卡装置正式上市
    2017年2月15日,深圳市英迈吉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一台自主研发测试卡切换装置正式上市。这款设备研发历时半年,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大到整体的框架,小到一枚螺丝,都是由英迈吉独立设计完成,务求能够帮助客户高效完成测试工作。  英迈吉切换卡装置的背板采用铝制复合背板+铁质背板的组合,适用于安装各种测试图卡,通过手动滑动切换测试卡。背板分为大卡和小卡两种规格,大卡1.06X1.53米,小卡0.8X0.5米,尺寸可以根据需求定制。大卡背板采用铝质材料制作(也可以根据需求改用铁质背板),带有背胶的大测试卡可装裱于背板上,指数可放置8张4倍测试卡。小卡背板采用铁质材料制作,测试卡可吸附在上面,至少可放置3张两倍测试卡或一倍测试卡。  目前,在影像质量测试领域,国内大多测试仪器都要依赖进口。作为中国首家专业像质评测机构,英迈吉一直致力于填补国内在专业影像测试领域的技术和服务空白,包括测试仪器的研发和测试方案制定等等。此次,英迈吉研发的切换卡装置,填补了国内自主研发的切换卡装置的空白。  英迈吉CTO翟小鹏对这款切换卡装置也是倍感满意,他表示这款设备的效果已经达到了预期,能极大提高影像质量测试效率,节省时间。对于未来,翟小鹏表示这款设备只是个开始,未来英迈吉会推出更多自制的高品质产品。
  • 兰光微视频 ∣“火箭”般的制样速度,奥秘竟是这两个小装置
    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能“自动进样”的测厚仪小装置,“特殊定制”的酱料包的抗压试验仪,帮助用户改善了仪器的使用体验,提高了效率。在试样制取环节,用户也同样面临了“制样难”的困境,而这次,兰光工程师又开发出两个小装置——条形取样器和异形取样器。  测试项目的不同,决定了样品规格的差异。以兰光的阻隔系列仪器和力学系列仪器为例,根据相关标准规定,分别要求尺寸不同的圆形试样、方形试样、菱形试样、条形试样、哑铃状试样……意味着,大量制取试样,尤其是异形试样,将成为一项十分耗费人力和时间的工作。  兰光工程师灵思巧变,从“一次成型,批量剪裁”的简单理念出发,研制出两款非常高效的条形和异形试样制取的小装置。标准情况下,单次能制取条形试样11条,同时实现了复杂异形试样的一次取出。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还可以定制多种尺寸规格。  条形取样器和异形取样器分别采用了“连杆引导”和“导轨引导”切割移动方式,通过“弧面压紧”或“磁片压紧”的方式平铺固定试样,从而使制取的样品外形统一、尺寸准确、无毛刺飞边,满足后续测试的要求。  两款取样装置,结构紧凑小巧,占地面积仅为A4纸的1.4倍和1.72倍。无需外接电源和气源,使用方便。更考虑到取样的安全性,我们对刀片做了全面防护,为用户提供了高效且更加安全的取样体验。条形取样器异形取样器  Labthink,致力于通过包装检测技术提升和检测仪器研发帮助客户应对包装难题,助力包装相关产业的品质安全。
  • 400um光纤耦合千瓦半导体激光器
    成果名称 400um光纤耦合千瓦半导体激光器 单位名称 北京工业大学 联系人 李强 联系邮箱 ncltlq@bjut.edu.cn 成果成熟度 □研发阶段 &radic 已有样机 □通过小试 □通过中试 □可以量产 合作方式 &radic 技术转让 &radic 技术入股 &radic 合作开发 □其他 成果简介:   400&mu m光纤耦合千瓦半导体激光头实物图  400&mu m光纤耦合千瓦半导体激光器整机实物图 本项目研发的光纤耦合半导体激光器光纤耦合输出功率大于1000W,光束质量好,耦合光纤芯径400&mu m,光纤耦合效率大于96%,总的电光效率42.99%。样机集成激光模块、电源、冷却、控制等为一体,通过触摸屏实现激光器开关、输出功率设置、状态监测显示。激光器可以放置于机柜上方,也可以与机柜分离放置,适应科研应用及工业加工配合机床或者机械手的应用需求。产品化样机配备了用于激光焊接、激光熔覆的加工头,已进行了不锈钢等材料的激光焊接、激光熔覆加工应用。 本项目研发的高光束质量光纤耦合输出半导体激光器,采用标准的半导体阵列(10mm bar),避免采用特殊的半导体激光器所带来的器件成本增加;采用微光学元件对半导体阵列的发光单元重构、变换,单阵列输出功率高,组合阵列数减少,装配工艺相对简单,降低了制作成本;耦合传输光纤采用高功率石英传输光纤,提高激光器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满足推广应用的要求。 本项目创新点是采用标准的半导体阵列(10mm bar),通过微光学元件将阵列发光单元重构、变换的新方法,极大提高阵列的光束质量。本项目所研制的400&mu m光纤耦合千瓦激光器中,所使用的每一个半导体阵列都采用了该技术提高了光束质量,使得每个空间合束模块能够获得高功率、高光束质量的激光输出。 该项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半导体激光器的直接应用,而且在用于泵浦源应用时,可以提高泵浦激光的功率密度,可以为提高输出激光的功率和光束质量。可以预期的是,利用该项技术,在现有的400&mu m光纤耦合千瓦激光器的技术基础上,通过合束更多的激光波长,获得2000W,甚至更高的激光输出功率,为工业应用提供更高功率的激光源。而且该项技术应用于泵浦固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等方面,提高了泵浦光的功率密度,也为实现高性能的固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等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应用前景: 输出激光光强分布图 半导体激光器与其他传统的材料加工用大功率激光器如 CO2 激光器、YAG 激光器相比,具有体积小巧,结构紧凑,是灯泵 Nd:YAG 激光器的1/3,光电转化效率高,节省能源,无污染,系统稳定性高,寿命长,维护费用低的特点。 目前大功率光纤耦合半导体激光器用于激光熔覆、激光焊接在中国处于启动阶段,国产光纤耦合半导体激光器,只能将标准半导体阵列激光耦合入大芯径光纤(芯径600&mu m以上光纤),由于激光亮度低,只能用于金属材料的激光熔覆。而本项目研制的400um光纤耦合千瓦半导体激光器,由于光束质量好,可直接用于激光熔覆、激光焊接、切割等领域,代替国外产品。 本项目开发的千瓦级光纤耦合半导体激光器除了具有国内外的半导体激光亮度的基础指标外,还具有其它优点:1. 自主开发,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2.采用标准半导体阵列,使整体原材料成本降低20%-25%;3.空间合束组合模块后,进行偏振、波长合束的方法组合,使产业化中方便进行模块化工艺设计,适于大批量生产;4.采用微光学元件对光束进行整形,使装配难度及后端光纤耦合难度降低,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可附加多种功能,如指示光、光电探测器等,更灵活适应用于各种行业;5.多个半导体阵列模块可灵活组合,可方便为用户提供多种解决方案。 知识产权及项目获奖情况: 本项目开发的千瓦级光纤耦合半导体激光器受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资助,是自主开发产品,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 专利情况: (1)大功率固体激光高效率光纤耦合方法,专利号:CN101122659A (2)激光二极管电极连接装置,专利号:CN100527532C
  • 科技部:加快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12月29日,科技部公布《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共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快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未来网络试验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综合研究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还提出,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生物育种等重点领域,联合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关键标准,解决产业核心难题。除仪器设备领域的直接鼓励外,《规划》还指出,要“加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布局建设。鼓励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在科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和公共安全等领域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共建一批长三角实验室,支持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加快发展。“相关科研机构的建设也将促进仪器设备领域的大量采购。以下为规划详情: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规划纲要》,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制定本规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加强长三角区域创新一体化为主线,以“科创+产业”为引领,充分发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龙头带动作用,强化苏浙皖创新优势,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和协同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开放合作,着力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打造全国原始创新高地和高精尖产业承载区,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二)基本原则。坚持战略协同。立足区域创新资源禀赋,以“一体化”思维强化协同合作,着力强化政策衔接与联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区域一体化创新发展新格局。坚持高地共建。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健全共享合作机制,联合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构筑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坚持开放共赢。立足长三角地区创新特色,在更高水平、更广领域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集聚配置国际创新资源,塑造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坚持成果共享。推动优质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普惠共享,完善区域一体化技术转移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支撑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三)战略定位。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聚焦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和国家安全的重大创新需求,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创新载体,推动科技、产业、金融等方面要素的集聚、融合,塑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空间、新方向,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支撑形成强劲活跃增长极。原始创新动力源。围绕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依托,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强化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提高重大创新策源能力,推动长三角地区成为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融合创新示范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先行先试,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政策有效衔接,科技资源高效共享,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创新主体高效协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发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开放创新引领区。对接国际通行规则,优化开放合作服务环境,联合打造一批高水平开放创新平台,实施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提升集聚和使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成为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前沿和窗口。(四)发展目标。2025年,形成现代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共同体。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规划、政策的协同机制初步形成,制约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基本破除。涌现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创业投资企业家,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长三角地区合作发表的国际科技论文篇数达到2.5万篇,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35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3万件,长三角地区跨省域国内发明专利合作申请量达到3500件,跨省域专利转移数量超过1.5万件。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共同体。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成,集聚一批世界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各类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通,科技资源实现高水平开放共享,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大幅跃升,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的引领者、国际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世界科技强国和知识产权强国的战略支柱。二、协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统筹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共建一批长三角高水平创新基地。加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布局建设。鼓励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以下简称“三省一市”)在科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和公共安全等领域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共建一批长三角实验室,支持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加快发展。加快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围绕提升重点产业领域技术创新水平,打通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构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提升能够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技术创新策源能力。对标国际标准和通行规则,强化数据治理和标准建设,积极推动长三角科学数据中心建设。共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以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依托,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区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网络,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升级和联合建设,加快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未来网络试验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建设,谋划筹建生物医学大数据、系统生物学、纳米真空互联、作物表型组学、光子科学、新一代工业控制系统、智能计算等前沿领域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突破世界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取得重大原创突破提供有力支撑。(二)联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共同实施重大科技项目。鼓励三省一市立足优势学科和研究力量,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主动发起和联合承担若干个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围绕三省一市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大需求,创新组织管理机制,联合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加强三省一市科技计划的协调联动,建立统一的科技计划管理信息平台,促进科技报告和科技成果的信息共享。建立与科技创新区域协同攻关相适应的制度措施,完善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参与、有效协同的机制,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强强联合,面向产业创新需求,开展重大科技攻关。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生物育种等重点领域,联合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关键标准,解决产业核心难题。共同打造集成电路共性技术研发、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多中心协同的生物医学智能信息技术等公共平台。在智能计算、高端芯片、智能感知、脑机融合等重点领域加快布局,筹建类脑智能、智能计算、数字孪生、全维可定义网络等重大基础平台。联合实施科技成果惠民工程。聚焦公共安全、食品安全、民生保障、生态环境、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社会发展领域,优化区域科研力量布局,完善民生领域科研体系。加大民生领域科技投入,加强检测试剂、疫苗和生物药物、新型化学药物制剂研制,共同加强传染病防治药物、罕见病药物和高性能医疗设备研发,提高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研发水平和技术储备能力。建立公共安全应急技术平台,加快共性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三)协力提升现代化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创新协作。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等重点领域,建立跨区域、多模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一批长三角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聚焦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物联网、第三代半导体、新一代人工智能、细胞与免疫治疗等领域,努力实现技术群体性突破,支撑相关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示范基地,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长三角国际标准化协作平台,增强企业为主体的国际标准竞争力。支撑循环型产业发展。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依托,加强环境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的科技创新供给,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污水近零排放、固废资源化利用和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科技创新,开展整体技术方案与政策集成示范。积极推进绿色技术银行发展,推动在长三角地区布局建设绿色技术银行分行,打造跨区域的绿色技术协作平台和质量追溯体系。突破水—土—气协同治理和源头控制、清洁生产、末端治理与生态环境修复的成套核心技术群,协同构建循环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三、构建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环境(一)共塑一体化科技创新制度框架。加强三省一市科技创新规划的对接。建立长三角科技创新规划会商机制,共同对区域性科技创新目标、重点任务、资源布局、国际合作等进行协商和统筹。针对重点领域和重大科技问题,联合编制科技创新专项规划,逐步形成长三角地区科技协同创新规划体系。鼓励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系统推进长三角区域全面创新改革,在推动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方面先行探索经验。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跨区域认定制度,鼓励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跨区域合作和有序流动。鼓励三省一市共同设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券,支持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实现企业异地购买科技服务。建立科技创新人员柔性流动制度,深化区域科技交流与创新。共同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作风建设。探索建立长三角地区科技伦理协作委员会和科研诚信信息共享协作与联合惩戒机制,促进区域内科研诚信案件联合调查,集中开展科研诚信宣传教育培训,积极营造长三角地区良好的科研生态和舆论氛围。(二)促进创新主体高效协同。强化各类创新主体的协同和联动。支持长三角地区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依托“双一流”建设高校在集成电路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为高校和企业协同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提供支撑。充分发挥长三角高校协同创新联盟作用,整合高校优势科技资源,在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等方面形成联合攻关机制。建立长三角一流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智库联盟,逐步形成引领型智库网络。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牵头设立跨区域的新型研发机构。围绕产业创新链强化协同创新。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物联网、互联网等高端高新产业,建立完善区域产业创新链。以重大科技创新基地为载体,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强化产学研用各类创新主体的跨区域跨领域协作攻关,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全流程的产业创新链。发挥长三角资本市场优势,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和高端产业孵化扩增的金融体系,支持一批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三)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配置。依托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等机构,建设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利益分享机制,促进区域资源优势互补和高效利用。整合三省一市高校、科研机构、各类创新基地和专业化服务机构的科技创新资源,引入国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优质资源,形成科技资源数据池。不断完善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功能,完善财政奖补机制,支持成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机构联盟,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合理流动。加大各省市人才支持政策的协调力度,建立一体化人才保障服务标准,实行人才评价标准互认制度,促进科技人才在各省市之间健康有序流动。允许地方高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主开展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定。推动三省一市科技专家库共享共用,完善人才交流、合作和共享机制。构筑长三角地区科普工作协同发展体系,完善科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共同承办国家重大科普活动,进一步推进三省一市科普项目、展览、影视作品等优质科普资源交流共享。(四)联合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支撑能力。构建一体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打通原始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道,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建立健全成果转化项目资金共同投入、技术共同转化、利益共同分享机制。以长三角地区四个技术交易市场为枢纽,建立完善长三角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网络。依托三省一市现有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和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等活动,建立面向全球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转移、转让、授权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和科技成果交易中心。以上海闵行、江苏苏南、浙江国家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为引领,鼓励三省一市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发展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多渠道培养技术转移经理人,提高技术转移专业服务能力。推动高校、科研机构选派拥有科研成果、创新能力强的科研人员担任“科技专员”,深入企业开展技术转移和科普服务。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探索建立长三角跨省(市)联合授信机制,推动信贷资源流动,服务长三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引导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地方金融机构等,开发优质科技金融产品,开展天使投资、知识产权质押、科技贷款、科技保险等活动,为长三角创新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支持长三角发展“数据驱动”的科技金融模式,研究制定数据化科技融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建立促进科技创新的企业信用增进机制。共建长三角创业融资服务平台。加强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三省一市证监局的协作交流,依托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为长三角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多层次融资服务。支持长三角探索建立区域创新收益共享机制,鼓励设立产业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发挥科创板对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支持作用,鼓励符合条件的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企业到科创板上市融资。支持科技型上市公司做强做大,发挥高质量上市公司对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优化创业投资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生态环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业投资机构,吸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创投机构在长三角投资。(五)完善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体系。推动知识产权创造与合作。制定与长三角科技体制改革相配套的知识产权政策,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激励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高价值专利培育联合推进机制,加强长三角产业知识产权布局谋划,超前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加快大数据确权立法探索与实践,建立健全数据交易机制,鼓励基于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的场景开发利用,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在长三角跨省(市)联合授信机制下,推进跨区域的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协作。加强知识产权法规体系建设,统筹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推动长三角知识产权地方立法和实施机制更加配套。联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推行完善知识产权联合执法和跨地区执法协作的工作机制。加强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与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合肥等地知识产权法庭之间的合作交流,在三省一市高级人民法院建立的司法协作机制框架内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提供更高质量的司法服务和保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政府引导、多元参与的一体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加强长三角地区协作,强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建立长三角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跨行政区域的公共服务合作机制和知识产权信息共建共享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信息的有效传播利用。完善一体化的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普及。四、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一)一体化推进创新高地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制高点,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协同推动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共建多层次产业创新大平台,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研发高地。提升上海创新能级和国际化水平,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伐,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南京、杭州、合肥等区域中心城市创新能力,提升苏浙皖区域创新发展水平,与上海共同打造长三角科创圈,构筑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科技创新圈和创新城市群。强化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重要作用,统筹推进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发挥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作用,加强跨区域“双创”合作,联合共建国家级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双创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上海张江、苏南、杭州、宁波温州和合芜蚌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集群在重大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方面的示范带动效应,依托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人才等各方面创新要素汇聚融合、体系化发展,共同打造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主引擎。(二)联合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发挥G60科创走廊九城市的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先行先试一批重大创新政策,协同布局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和研发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加快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建设,支撑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共建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先进走廊、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走廊、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行走廊。(三)协力培育沿海沿江创新发展带。以上海为中心,沿海岸线向北、向南展开,分别打造北至南通、盐城、连云港的沪通港沿海创新发展翼和南至宁波、绍兴、舟山、台州、温州的沪甬温沿海创新发展翼。沪通港沿海创新发展翼重点协同推进先进制造、石油化工等领域共性技术研发和海洋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精品钢、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高端制造业,临港化工、能源和新能源、港航物流等产业发展,辐射带动苏北皖北创新发展。沪甬温沿海创新发展翼重点协同推进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海洋科技创新,开展沿沪宁杭合产业创新带研究,谋划建设沪杭甬湾区经济创新带,引领支撑高端制造、医药健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海洋服务业发展,打造生态绿色的海洋发展创新带,辐射带动浙江西南部衢州、丽水等地区创新发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沿江创新发展带,支持环太湖科技创新带发展,充分发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区位优势,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支撑跨江联动和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对长江中游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五、共同推进开放创新(一)共建多层次国际科技合作渠道。鼓励各类区域创新主体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和领域,积极开展多层次国际科技活动。支持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园区和企业在政府间科技合作联委会等机制下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提升合作层次与水平。鼓励具备优势技术的高校、科研机构在海外开展联合办学、开设分支机构、实施国际援助项目等,开展技术示范与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服务、联合研发等方面的合作。共同举办国际化、品牌性的展览展示与论坛活动。发挥三省一市华侨华商资本、人脉等资源优势,扩大民间交往、深化民心沟通。鼓励有关商会、产业联盟、企业等推进与国外有关组织和机构的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二)协同实施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围绕生命健康、资源环境、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集中优势资源,适时牵头和参与发起全脑神经联结图谱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际大科学工程。鼓励在生物医药、能源、先进材料、信息技术、空间天文与海洋等领域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吸引全球科学家力量,开展联合研究,突破重大科学难题。建立国际大科学计划组织运行、实施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新模式、新机制,通过有偿使用、知识产权共享等方式,吸引国际组织、国内外政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及社会团体等参与支持大科学计划建设、运营和管理。(三)加快聚集国际创新资源。汇聚国际一流研发机构。加强长三角地区“放管服”改革联动,打造国内最优营商环境,充分发挥长三角对外开放整体优势,大力吸引海外知名大学、研发机构、跨国公司等在长三角地区设立全球性或区域性研发中心,积极争取科技相关国际组织在长三角落户或设立分支机构。促进国际技术转移。加深与欧盟创新驿站等国际机构的合作,加强中以上海创新园、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中日(苏州)地区合作示范园、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中欧(无锡)生命科技创新产业园、中以常州创新园、杭州万向国际聚能城、中荷(嘉善)产业合作园、合肥国家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等合作园区建设,共享与国外技术转移机构的合作关系,开展国际技术转移服务,促进国际先进科技成果在长三角转化落地。加快聚集国际高端人才。加强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浦江创新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的国际化效应,打造全球高端科技人才集聚、交流与合作平台。加大国际人才招引政策支持力度,共享海外引才渠道,加强“二次引进”,推动国际人才认定互认、服务监管部门信息互换,提高国际人才综合服务水平,吸引和集聚全球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六、保障措施(一)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全过程,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领导下,建立健全国家有关部门与三省一市的协同联动机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科技部牵头设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统筹本规划实施,推进各项任务全面落实。(二)建立完善专家咨询机制。建立长三角科技创新专家咨询制度,开展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和决策咨询,为科技创新支撑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咨询建议。(三)优化支持方式。加大对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规划建设的支持力度,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示范引导作用。创新地方财政投入方式,加强对重大科技项目的联合资助,提升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率。(四)建立跟踪评估机制。建立健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指标体系。加强对规划实施、政策落实和项目建设情况的督促检查,定期对规划推进落实情况进行监测评估,确保规划取得预期成效。
  • 阳屹沃尔奇发布口罩颗粒物过滤效率测试仪新品
    设备名称:口罩颗粒物过滤速率测试仪 设备型号:YY8130 设备标准:GB/T 19083-2010、YY/T 0469-2011、GB/T 32610-2016、GB 2626-2019等一、产品图片二、符合标准: GB/T 19083-2010 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 5.4过滤效率 YY/T 0469-2011 医用外科口罩 5.6.2颗粒过滤效率 GB/T 32610-2016 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 附录A 过滤效率测试方法 GB 2626-2019 呼吸防护 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 6.3过滤效率 GB 19082-2009 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 5.7过滤效率 EN 1822-3:2012 EN 149-2001 EN 14683:2005 IEST-RP-CC021.1 NIOSH 42 CFR Part 84等三、产品参数:1、测试流量范围:0L/min~100L/min,精度2%2、气流通过的截面积为100cm23、阻力测试量程:0~250Pa,精度可达3Pa4、过滤效率测试范围:0~99.999%,分辨率0.001%5、测试粒径:0.3um6、气溶胶:氯化钠 7、发雾尘源: NaC18、测试时间:阻力单独测试5s,效率和阻力同时测试为 70s9、结构组成:进口气溶胶发生器,进口流量检测装置,进口颗粒物计数器 10、试样数量:1路11、电源:220V,50Hz,1KW12、外形尺寸:(800mm×700mm×1450mm)(长×宽×高)13、重量:约120Kg四、设备特点:1、 双粒子计数器 ,滤前、滤后同时检测(可选光度计法测量)2、0.3um, 0.5um, 1.0um, 2.5um, 5.0um, 10.0um粒径粒子过滤效率显示;3、配有7英寸触摸屏,检测结果直接显示于界面,用户可选择直接打印、导出或者保存;4、效率检测:采用进口品牌高精度尘埃粒子计数器,或光计度法粒子尝试计检测上下游粒子浓度,保证采样的准确,稳定;5、流量检测:系统测试流量主要由外部提供干燥洁净的压缩空气。内部有安装稳压稳流装置,保证检测流量的稳定性,并采用自动控制系统简单、快捷、稳定。6、阻力检测:滤材的阻力压差将通过其上下游测试仓的静压环来获取,并采用高精度进口品牌压差变送器,保证压差准确性及稳定性;7、操作简单:用户只需将试样放置于夹具中,按下按钮,调节测试流量后系统就会通过控制器自动测试阻力和效率,整个过程简单,快速、高效 五、随机配件:油雾发生器流量计压力传感器粒子计数器控制按钮触摸屏显示打印机紧急关闭/开启按钮真空泵流量控制阀和开/关开关创新点:1、 双粒子计数器 ,滤前、滤后同时检测(可选光度计法测量) 2、0.3um, 0.5um, 1.0um, 2.5um, 5.0um, 10.0um粒径粒子过滤效率显示; 3、配有7英寸触摸屏,检测结果直接显示于界面,用户可选择直接打印、导出或者保存; 4、效率检测:采用进口品牌高精度尘埃粒子计数器,或光计度法粒子尝试计检测上下游粒子浓度,保证采样的准确,稳定; 5、流量检测:系统测试流量主要由外部提供干燥洁净的压缩空气。内部有安装稳压稳流装置,保证检测流量的稳定性,并采用自动控制系统简单、快捷、稳定。 6、阻力检测:滤材的阻力压差将通过其上下游测试仓的静压环来获取,并采用高精度进口品牌压差变送器,保证压差准确性及稳定性; 7、操作简单:用户只需将试样放置于夹具中,按下按钮,调节测试流量后系统就会通过控制器自动测试阻力和效率,整个过程简单,快速、高效 口罩颗粒物过滤效率测试仪
  • 中国科学院包西昌&李永海研究团队,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达19%
    【有机太阳能电池优势与发展潜力】有机太阳能电池因其轻薄灵活的特性,被视为未来可应用于便携式及可穿戴设备的更佳能源选择。但是其能量转化效率一直是技术上的瓶颈。近日,中国科学院包西昌&李永海研究团队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已达19%,与传统无机太阳能电池仅有一、两个百分点的差距,被认为是有机太阳能电池商业化的重大突破。*本文使用Enlitech QE-R设备作为研究。【中国科学院实现转化效率19%突破】研究团队透过添加第三种“客体"材料,以及调整材料结构,大幅提升了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研究人员表示,透过优化客体材料的结晶度和组配位置,可以扩大吸收光谱、提高传输效率并捕捉更多阳光。将客体模块与受体材料结合后,实验室内的转化效率达到19%。【未来商业化应用展望与期待】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的突破性提升,使其商业化应用指日可待。相较于传统无机太阳能模块,有机太阳能的优势在于可印刷和柔性设计,可整合到建筑物或穿戴设备中。一旦量产化,将可大幅降低成本。业界期待有机太阳能电池能扮演绿色可持续能源的关键角色,并加速相关商业化产品的开发。图S1. PM6:LA1太阳能电池的較佳J-V图及相应的EQE曲线。图S19. 較佳二元和三元太阳能电池的EQE图。
  • 金义博公司成功将CO转化为二氧化碳装置应用于红外碳硫分析仪
    无锡市金义博仪器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将CO转化为CO2装置应用于红外碳硫分析仪。   上海材料研究所一行专家在鄢国强所长的带领下,于2010年5月考察无锡市金义博仪器科技有限公司,并对公司生产的红外碳硫分析仪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就C的测量方式上提出了将CO转化为CO2、SO2转化为 SO3并吸收SO3进行测量的设想。我公司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攻关,成功研制出CO转化为CO2、SO2转化为 SO3的装置并应用到公司生产的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成功推出了CS-8800C型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及CS-8810C型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原CS-8800型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及CS-8810型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两种型号仪器退出生产线。上海材料研究所率先使用我厂增加CO转化为CO2装置的红外碳硫分析仪,数据稳定可靠。   该装置应用到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上,**,彻底解决高碳分析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并成功去除SO2污染环境的影响。使仪器上升一个档次,与国外红外碳硫分析仪技术完全匹配。   CO转化为CO2的装置,在加热方式上成功利用热流管技术及脉冲加热技术,利用电脑直接进行温度设定及显示。控温精度高,脱机可自行进行温度控制。     鄢国强(左四)来我司考察      CO转化为CO2装置图     CS-8800C型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      CS-8810C型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
  • 合肥工业大学研发新型深紫外光电探测器 光谱选择性优异
    目前,我国深紫外光电探测技术由于受传统器件结构等限制,仍存在易受环境影响、光电性能较差、器件响应速度和信号利用率难以兼顾等问题。  近日,合肥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新型深紫外光电探测器,开创性地将透光性好、电子迁移率高且电阻率低的电子材料石墨烯和高质量β -氧化镓单晶片引入深紫外光电探测器中,并提出一种全新的器件MSM结构,实现了对半导体与金属电极接触性能的大幅提升。器件光谱响应分析结果表明,该器件具有优异的光谱选择性,在深紫外光区域响应非常明显。器件性能分析结果则显示,该器件能够在深紫外光区域的光电转化效率及探测率大幅度提升。该深紫外光电探测技术将在刑侦检测、电网安全监测、森林火灾告警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 惠州检测院两项科技成果通过验收
    6月20日,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惠州检测院顺利召开科研项目验收鉴定会。此次验收鉴定的项目分别是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科技项目“基于无线通讯的便携式井道壁自动测距装置”和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科技项目“智能快捷式电梯钢丝绳张力测试装置的研究”。验收鉴定委员会成员分别来自市场监管系统、院校和企业,共8名专家参加此次鉴定会。   “基于无线通讯的便携式井道壁自动测距装置”的原理是:采用激光传感器自动测量电梯轿厢与井道壁的距离,通过加速度传感器实时计算合成轿厢的位移,能够以实时曲线动态展示轿厢与井道壁距离,准确识别并标注井道壁距离超标的具体楼层、超标距离的延伸长度,大幅提高了轿厢与井道壁距离的检测效率。   “智能快捷式电梯钢丝绳张力测试装置的研究”的原理是:采用8个可滑动压力传感器,基于无线通讯方式将测量数据发送至手持终端实时显示,通过内置算法,自动判定检测结果,大幅提高了钢丝绳张力的检测效率。   在听取项目组的汇报后,验收鉴定委员会认真仔细地审阅了所有相关材料,并进行了充分答辩和讨论,最终对两个项目给予高度评价,一致通过两个科技项目的验收及鉴定。经委员会评议,两个科技成果达到国内行业较高水平,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前景,建议加强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   接下来,惠州检测院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技兴检”战略,继续推动检验相关的科研项目立项申报,积极推进惠州检测院科技项目的科研成果转化,以研促检,大力推进科研创新工作,不断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和综合实力。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