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科学级影像矫正光栅仪

仪器信息网科学级影像矫正光栅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科学级影像矫正光栅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科学级影像矫正光栅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科学级影像矫正光栅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科学级影像矫正光栅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科学级影像矫正光栅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科学级影像矫正光栅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科学级影像矫正光栅仪相关的资讯

  • 1250万!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快速双光子深层扫描显微镜和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像差矫正光电子显微镜采购项目
    一、项目一(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HCZB2024-114项目名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快速双光子深层扫描显微镜采购项目预算金额:7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名称、数量、简要技术需求如下:序号货物名称数量简要技术需求1▲快速双光子深层扫描显微镜1台……1.5 全新抗氧化扫描银镜: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有更好的反射效率,尤其在近红外波段处比传统的铝镀膜增加约25%以上的反射效率。……(详见招标文件第六章)1.标注“▲”的,允许提供进口产品;未标注允许采购进口产品的,如投标人所投货物为进口产品,其投标无效。2.本项目共1个包,投标人只可投完整包,不允许将一包中的内容拆开进行投标。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4个月内完成供货(进口免税产品为签订外贸合同后)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4年09月29日 至 2024年10月11日,每天上午9:30至11:30,下午14:0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外大街10号庄胜广场中央办公楼北翼19层方式:现场领购。招标文件售后不退。获取招标文件需携带以下资料:1.经办人员需携带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适用于法定代表人的,加盖投标人公章)或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适用于非法定代表人的,授权内容需包含其办理本项目购买招标文件等手续,加盖投标人公章、法定代表人签字或盖章),个人有效身份证明文件(居民身份证、护照、军人身份证件、驾驶证其中一项)原件及复印件或扫描件(加盖投标人公章)。2.如自然人投标的,上述资料仅需签字或盖章即可。售价:¥3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科学园路七号        联系方式:郭老师,010-80726688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华诚博远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外大街10号庄胜广场中央办公楼北翼19层            联系方式:刘天泽 18500706692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刘天泽电 话:  18500706692二、项目二(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AOMC-2024-117项目名称:像差矫正光电子显微镜采购项目预算金额:55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55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详见原公告合同履行期限:签订合同且中标人收到预付款后 365 天(日历日)内交货。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4年09月30日 至 2024年10月11日,每天上午8:30至12:00,下午13:3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https://biddingholdings.sustech.edu.cn/shows/56/714.html方式:详见原公告售价:¥3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槟榔道3号深港国际科技园        联系方式:万老师 15721317949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深圳市南科大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地 址:深圳市南山区学苑大道1001号南山智园A7栋11楼            联系方式:王老师0755-88012180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赵老师电 话:  0755-88012182
  • 中国科学家发现新冠病毒mRNA合成、基因组复制矫正等分子机制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至今已造成全球1.4亿人感染和300余万人死亡。随着疫情进展,突变病毒株不断出现,对中和抗体和疫苗的防护效果提出了严重挑战,迫切需要针对各型突变株中高度保守的转录复制过程开展深入研究,阐明关键药物靶点的工作机制,发现能够有效应对各种突变株的抗病毒药物。 新冠病毒是目前已知RNA病毒中基因组最大的一种病毒(约30 kb),其基因组编码了一系列非结构蛋白,并按照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顺序,形成复杂的超分子蛋白质机器“转录复制复合体”(RTC),负责病毒转录复制的核心过程,包含了众多保守的抗病毒药物设计的关键靶点。由于基因组极大,同时聚合酶复制保守性较差,新冠病毒进化出一种独特的“复制矫正”(proofreading)机制,利用转录复制复合体中关键的nsp14蛋白对复制过程进行矫正,一旦发现聚合酶合成了错误配对的碱基,立刻通过nsp14具有的外切核酸酶(ExoN)将错误碱基处理掉,保证复制的准确进行,这也是病毒逃逸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关键途径。同时,nsp14是一个独特的双功能蛋白,除负责复制矫正的外切核酸酶外,还拥有一个N7甲基化酶(N7-MTase),负责mRNA加帽过程关键的第三步催化反应。复制矫正和加帽过程如何进行,特别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生化过程如何在一个nsp14蛋白中协同作用,是20多年来冠状病毒研究领域中最关键的几个“未解之谜”之一。 2021年5月24日,清华大学饶子和院士、娄智勇教授团队与上科大高岩博士合作在Cell发表研究论文Cryo-EM Structure of an Extended SARS-CoV-2 Repl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 Complex Reveals an Intermediate State in Cap Synthesis,解析了新冠病毒超分子蛋白质机器“转录复制复合体”关键状态的三维结构,揭示了病毒mRNA加帽、基因组复制矫正、逃逸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分子机制。这是该团队在新冠病毒转录复制复合体研究中,继在Science、Cell等期刊上连续发表4项成果后的又一重要工作。 新冠疫情爆发后,清华大学饶子和院士、娄智勇教授团队针对新冠病毒转录复制机制开展的深入研究,先后阐明了“核心转录复制复合体”(C-RTC)[1]、“延伸转录复制复合体”(E-RTC)[2]和“加帽中间态转录复制复合体”[Cap(-1)’-RTC][3]的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成功解析了Cap(-1)’-RTC与nsp10/nsp14形成的超级复合体Cap(0)-RTC的三维结构(图1)。 图1 新冠病毒Cap(0)-RTC的工作机制 在该复合体中,nsp9蛋白发挥了“适配器”(adaptor)的作用,通过与nsp14蛋白相互作用,将nsp10/nsp14复合体招募到Cap(-1)’-RTC中,从而利用nsp14的N7甲基化酶结构域完成mRNA加帽过程的第三步关键反应。尤为重要的是,研究团队发现Cap(0)-RTC在溶液状态下会形成稳定的同源二聚体。在二聚体中,解旋酶nsp13通过其1B结构域的重大构象变化,引导模板核酸链反向移动,引发产物链backtracking机制,从而将产物链3’末端传输至另一Cap(0)-RTC的nsp14外切核酸酶结构域的反应中心,完成错配碱基的矫正过程(图2)。 图2新冠病毒复制矫正的in trans backtracking机制 这一发现所提出的in trans backtracking的复制矫正机制,与真核/原核细胞RNA聚合酶Pol II的复制矫正机制具有一定的类似性,表明作为基因组最复杂的RNA病毒,新冠病毒的转录复制过程已与高等生物具有一定的类似性,阐明了冠状病毒研究领域20多年来悬而未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同时,复制矫正机制是新冠病毒逃逸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如瑞德西韦)的关键机制,一旦核苷类药物被加入RNA产物链中,即会被病毒的复制矫正过程去除,从而丧失抑制活性,目前仅有NHC及其衍生物可以逃逸该过程。该成果也将对未来进一步优化和发展新型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提供关键的结构基础。 该成果的获得得益于研究团队在冠状病毒转录复制领域中17年多的长期积累。自新冠疫情发生后,研究团队系统研究了新冠病毒转录复制过程,阐明了关键药物靶点蛋白主蛋白酶Mpro和转录复制复合体多个状态三维结构,为认识病毒的生命过程、发展高效抗病毒药物提供了关键信息,先后在Nature[4]、Science[1]、Cell上[3,5]和Nature Communications[2]上发表系列研究论文,是国际上抗新冠药物靶点研究中最为系统、引用最多的工作之一。 清华大学饶子和院士、娄智勇教授/ChangJiang学者特聘教授和上海科技大学的高岩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清华大学医学院和生命学院的闫利明博士、杨云翔博士,以及博士生李明宇、张盈、郑礼涛、葛基、黄雨岑、刘震宇为共同第一作者。 专家点评(一)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非典”到“新冠”,科学依靠坚守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和改造自然的知识源泉,需要科学家长期的坚守和耕耘。 自2003年“非典”开始,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全球已经出现了3次由冠状病毒导致的传染病。尤其是此次新冠疫情,在全球已经造成超过1亿多人感染,而且随着疫情发展,突变病毒不断出现,一些已有的中和抗体不能很好的中和突变病毒,部分疫苗针对突变病毒的保护效果也有一定程度下降。深入认识病毒的生命周期,开发能够有效应对各种突变病毒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抗疫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目前针对新冠病毒的抗病毒药物研究,主要针对的是病毒转录复制过程的关键靶点蛋白,如蛋白酶和聚合酶等。针对这两个靶点的抑制剂已有相当数量的进入临床实验,例如瑞德西韦(Remdesivir)等。以瑞德西韦为代表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主要作用于病毒的聚合酶,在被掺入产物核酸链后,阻断病毒核酸的合成,进而抑制病毒的转录复制过程。然而,在此类抑制剂进入临床研究后,其抗病毒效果与预期有一定差距。除药物代谢等问题外,冠状病毒通过特有的“复制矫正”(proofreading)机制逃逸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抑制,可能是此类抗病毒药物抑制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仅有NHC及其衍生物能够躲避病毒复制矫正机制的干扰。对这个机制开展深入研究,将为今后发展广谱、高效的抗冠状病毒药物提供关键的科学信息。 子和教授及其团队在新冠疫情爆发后,针对新冠病毒转录复制机制开展了系统研究,先后阐明了“核心转录复制复合体”(C-RTC)[1]、“延伸转录复制复合体”(E-RTC)[2]和“加帽中间态转录复制复合体”[Cap(-1)’-RTC][3]的工作机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他们又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组装成含有形式复制矫正功能的nsp14蛋白的超分子机器Cap(0)-RTC。通过结构分析,他们发现在Cap(0)-RTC形成的同源二聚体中,解旋酶通过自身构象改变,引导模板核酸链反向移动,引发产物链“回溯”(backtracking)机制,进而将产物链3’末端传输至另一Cap(0)-RTC的nsp14外切核酸酶结构域的反应中心。复制矫正机制是新冠病毒逃逸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关键机制,一旦核苷类药物被加入RNA产物链中,在其被聚合酶感知为“错配碱基”后,立刻会被病毒的复制矫正过程去除,从而丧失抑制活性。他们的研究工作,为我们生动展现了这一过程的可能机制。复制矫正的回溯机制,是从低等到高等生物细胞保证基因复制准确性的重要机制,但在病毒中以往还没有发现此类机制。这一研究成果不但发现病毒中的类似机制,是认识生命进化的重要成果,而且为进一步优化和发展新型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提供了关键的结构基础。 子和教授自2003年SARS爆发后,就一直在冠状病毒转录复制机制研究领域开展工作,至今已坚持了18年。2003年SARS疫情爆发期间,我当时即已了解子和教授在SARS病毒的一系列成果,智勇教授那时才刚刚开始博士阶段的学习。子和教授的研究组在国际上率先解析了SARS-CoV主蛋白酶的三维结构[6],并研发了一系列高效抑制剂[7],他们当时在转录复制复合体上的研究[8]至今仍被国际同行认为是冠状病毒转录复制复合体机制研究的“开篇之作”。这些积累,为新冠疫情爆发后他们在新冠病毒基础研究中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阐明新冠病毒主蛋白酶和转录复制复合体多个状态的三维结构,为认识该病毒的生命过程、发展高效抗病毒药物提供了关键信息,先后在Nature[4]、Science[1]、Cell[3,5]和Nature Communications[2]上发表系列研究论文,是国际上抗新冠药物靶点研究中最为系统、引用最多的工作之一。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总结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强调要有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18年来,子和教授的团队中有100多人先后参与冠状病毒研究,累计发表50余篇研究论文,引用超过6000余次,均篇引用超过100次,一批早期参与的俊彦陆续成长为国家科研骨干。科学依靠坚守,子和教授团队在冠状病毒的奋斗历程,对科学家精神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 专家点评(二) 康乐(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结构生物学角度认识新冠病毒的转录复制机制 新冠病毒造成的疫情,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面对的最大的一次公共卫生事件,深入研究病毒生命周期的分子机制,是认识病毒特征、研发抗病毒手段的关键所在。新冠病毒非常特殊,它的基因组是目前已知RNA病毒中基因组最大的一种,其生命过程所涉及的分子机制也非常复杂。新冠病毒通过两个机制保证蛋白质翻译和相对准确的转录复制过程,一是要在病毒mRNA前端加上一个帽结构(cap),用于维持mRNA的稳定性和蛋白翻译的有效进行;二是通过一个独特的“复制矫正”(proofreading)机制,对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实施控制,一旦发现核酸中的错配碱基,随时进行修正。病毒转录复制复合体上的nsp14蛋白参与了这两个关键过程,可通过其C端的N7甲基化酶完成mRNA加帽过程的第三步催化反应,同时还可通过其N端的外切核酸酶完成复制矫正过程。这一现象在“非典”病毒(SARS-CoV)即已发现,但20年来一直无法回答两个截然不同的过程如何由一个蛋白来协同执行,是冠状病毒研究领域中多年来关注的核心基础生物学问题之一。 清华大学饶子和教授、娄智勇教授团队与上海科技大学合作在Cell发表的这一工作,解析了两种不同状态的“Cap(0)转录复制复合体”Cap(0)-RTC的三维结构,发现在转录复制复合体中,病毒编码的nsp9蛋白发挥了“适配器”(adaptor)的作用,将nsp10/nsp14形成的复合体招募到聚合酶上,与聚合酶上的NiRAN结构域共同形成一个“共转录加帽复合体”(Co-transcriptional Capping Complex, CCC),展示了mRNA加帽过程中,mRNA 5’端在多个关键酶分子之间的传输路径,第一次明确揭示了基因组超大的RNA病毒是如何将以聚合酶为中心的“延伸复合体”(Elongation Complex, EC)与“加帽复合体”连接起来。更加重要的是,他们在研究中发现Cap(0)转录复制复合体在溶液状态下会形成稳定的同源二聚体,通过深入研究该二聚体的结构,提出了冠状病毒复制矫正中称之为反式回溯(in trans backtracking)的机制。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二聚体中,一个Cap(0)转录复制复合体的聚合酶催化中心与另一个Cap(0)转录复制复合体的nsp14外切核酸酶结构域催化中心相对,使合成的产物RNA 3’末端能够通过回溯的方式传输到nsp14外切核酸酶结构域进行加工。同时,他们还发现解旋酶nsp13的1B结构域发生了重大构象变化,并通过与模板核酸链的作用,引导模板核酸链反向移动,引发产物链回溯机制。值得指出的是,通过回溯的方式进行复制矫正,在真核/原核细胞中广泛存在,但是在病毒中还是第一次观察到此类机制。虽然该过程与真核/原核细胞Pol II转录过程的复制矫正机制具有一定类似性,但在Pol II的研究中,并未观测到蛋白具有巨大的构象变化,因而Pol II中回溯的驱动力也不是十分明确,而该工作表明解旋酶通过构象变化提供了回溯的驱动力,为深入理解这一基础生物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的范例。
  • 中智科仪“匠人”精神打造国产仪器—— 5/10,000,000,000秒的”逐光者”
    “王教授,实在抱歉,因全球供应链滞后,咱们去年购买的进口货物还在排期生产,发货时间无法确定。”“李教授,您咨询的这款产品因受进出口贸易管制,我们很抱歉无法为您提供。”……国际形式、市场环境及技术垄断处处限制着我国光电领域科学研究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鞭挞着国产仪器快速崛起。从0到1,重新定义中国光电科技速度2016年,一群扎根光电领域十余年的行业“老人”集结于北京并以北京为主营中心,依托西安及昆山两大研发基地创立中智科仪(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开启新型光电探测技术的国产自研路。中智科仪始终秉承国产自研、锐意进取的精神,以科研需求为核心,依托精准的探测技术、在产品研发上追求两个物理极限:1. 极限灵敏度:单光子成像技术通过对光电子的高增益放大以及高精度单光子识别算法,中智科仪的单光子相机可完全消除读出电路的噪声,并准确识别每一个被探测到的光子,一次达到物理探测的灵敏度极限-单光子探测。2. 超快时间探测:10皮秒同步精度,500皮秒光学快门中智科仪自主研发的高速皮秒快门驱动和同步时序控制器,可实现短至500皮秒的光学快门以及10皮秒同步精度,满足多种超快时间分辨成像以及光谱实验的极端要求,甚至可以轻松抓拍光速的飞行轨迹。“逐光者”也由此而来。众所周知,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米/秒,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光的传播过程,即使是高速相机也无法拍摄到。但如果传播时间足够短,光在有限时间内传播的空间距离就会大大减少,观察光的传播过程也就变得可能。随着超窄光学快门的时间分辨探测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直接捕捉并观察光的传播过程已成为现实。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可以让大家更好理解500皮秒的光学快门:准备一台脉宽为1纳秒的脉冲激光器、一个带有4块反射镜的小水缸、光学快门为500皮秒的逐光IsCMOS时间分辨像增强相机,将水缸中充满水,并在水中撒上一些散射颗粒,通过相机和激光器以皮秒级精度精确同步,在不断增加相机和激光器之间延迟时间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激光束在不同位置的图像,将其保存为视频,这样,大家就能够看到激光束在水中的传播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逐光“。精益求精,勇担国产仪器建造“工匠”创立至今,中智科仪始终高度注重科研原动力的投入,由多名博士和硕士组成的高素质研发团队长期致力于高性能、高品质、高可靠性科学解决方案的摸索。中智科仪不仅以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要求,更是以超越国际标准,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方案为目标。经年沉淀,中智科仪已陆续攻破多项核心技术,开发落地相应商品化产品。公司匠心打磨皮秒/纳秒时间分辨像增强相机以及皮秒时间分辨单光子相机等产品,不仅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更是以超越国际标准为目标填补我国在超快及时间分辨领域的空白。公司发展历程:核心技术:1. 皮秒/纳秒高速快门驱动;2. 皮秒精度同步时序控制 3. 增益控制及单光子探测;4. 像增强器与sCMOS耦合工艺;5. 微型窄脉宽低抖动纳秒/皮秒激光模组。科学级产品:逐光IsCMOS像增强相机,采用高量子效率低噪声的第二代Hi-QE以及第三代GaAs像增强器,针对皮秒时间分辨光谱及成像实验优化设计,光学门宽短至500皮秒;采用1600×1088分辨率相机芯片,全分辨率帧速高达98幅/秒;内置皮秒精度的多通道同步时序控制器,由SmartCapture软件进行可视化时序设置。该相机已广泛应用于片状激光诱导荧光(PLIF)燃烧诊断、等离子成像及光谱诊断、激光诱导击穿等离子光谱(LIBS)、距离选通成像、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等前沿研究。逐光系列2DSPC单光子计数相机,采用了最先进的单光子计数技术,光子计数相机是一种能够准确识别单个光子的二维成像探测器。170万像素的二维阵列同时探测并记录到达探测单元内的所有单光子事件,借助实时光子识别算法,将电子学带来的读出噪声及暗噪声完全去除,获得高信噪比光子空间分布信息。该相机广泛应用于单光子探测、离子阱荧光成像、自发参量下转换、量子光联成像、时间门控拉曼、远程拉曼等前沿研究。得益于纳秒级高速电子快门及皮秒级高精度时序控制,2DSPC相机可以通过同步触发捕获精准时刻的光子信号,2DSPC单光子计数相机是目前市场上最先进的单光子成像设备之一。逐光系列MF分幅相机,最多可采用8台逐光IsCMOS相机配合孔径分光系统,以超高帧频记录不可重复的实验过程,是爆炸、高速撞击、等离子和燃烧诊断等实验中不可或缺的成像设备,同时具备高时间和高空间分辨率。EyeiTS系列高速像增强模组,通过内置的单层和双层像增强器实现高达103-106倍以上光学增益,该模组在科学级相机应用中,配合科学及CCD,CMOS和EMCCD相机,可实现单光子级探测能力;在高速相机应用中,特有Hi-QE系列高量子效率光阴极,在紫外和蓝光优化波段,其量子效率可达30%以上,实现高灵敏度的高速成像。2023年,中智科仪自主研发的PicoSpec系列皮秒门控单光子光谱仪由影像校正光栅光谱仪和逐光2DSPC时间分辨单光子相机组成。影像校正光栅光谱仪具有高光谱分辨率,宽光谱测量范围等特点;逐光2DSPC时间分辨单光子相机具有超窄光学门宽和超高增益,可实现单光子探测灵敏度,皮秒级超短光学快门以及单光子计数采集等优势;二者完美结合使得PicoSpec皮秒门控单光子光谱仪兼具超高光谱分辨率和超高灵敏光谱采集效率,可实现时间分辨光谱(固定延时采样模式和可变延时采样模式),单光子计数,“零”噪声连续采集,多通道光谱采集等多种光谱工作模式,非常适合光子稀少的应用场景,比如拉曼光谱(气体拉曼,火焰拉曼,高压拉曼,高温拉曼以及远程拉曼)、微流体、实时化学过程监测、实时医疗诊断等。孜孜以求,逐光者的民族使命8年间,中智研发团队始终聆听客户的声音,为满足我国科研领域多元化的需求,相继迭代发布新型产品,优化逐光IsCMOS时间分辨像增强相机的时序扫描功能,提升高速电学驱动的效率,增加离子阱量子计算的智能降噪模式和质心算法,更新迭代数十个版本的SmartCapture软件等。每一步升级的背后都承载着成千上百次研究者及科学家真实有效的实践测试。用数据说话是中智科仪的创新及研发的态度。截至至今,中智科仪自研产品已获得相关专利十余项,并在超过百余家高校及研究院所成功交付,以成熟稳定的性能支持数十个重点项目的具体实施,已然成为众多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首选合作伙伴。2022年,中智科仪荣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证书,这份荣誉是对中智科仪在创新实力、研发能力、技术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充分肯定。中智科仪将继续紧扣极限灵敏度和超快时间探测两个维度进行新产品研发,相信不久的将来,拥有更快的单光子计数频率的单光子计数相机以及高达50%量子效率的GaAsP的像增强相机将会面市。“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2023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的发言不断敲击着每位中智人的初心。自主创新道路,收获与挑战并行,科学家们和合作伙伴的高度认可更加坚定了中智科仪的信心和决心。未来,中智科仪(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将持续秉承着专注、专业、严谨和敬业的精神,以研发、市场、销售、客户服务四位一体的高标准体系,努力保持领先优势,矢志成为全球卓越的光电科技公司,致力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在“科技兴国”的道路上为中国科研贡献力量。
  • 鑫图光电首次参展,展出“科学级CMOS相机”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9月24~26日,第七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 2014)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   福州鑫图光电有限公司过去一直参加的是国内外光电展会,此次是第一次参加慕尼黑生化分析展,首次向科学仪器设备用户展示其科学影像产品,为用户带来全新的成像选择与用户体验,期待通过展会能够结识更多的专家用户和经销商,更期待其前沿产品能为广大科学影像用户打开一扇全新的数字成像大门,促进科学探索的发展以及企业与用户的相互交流。   此次鑫图光电带来了&ldquo 科学级CMOS相机&rdquo 。科学级CMOS相机被称为将取代CCD,EMCCD的下一代成像设备,将被广泛应用在微弱发光、显微镜成像、航天空间、军事、医学等众多领域。鑫图光电推出的首台&ldquo 科学级CMOS相机&rdquo 多项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例如最宽的93dB动态范围,探测极限4个光子,感光面积2英寸,并采用USB3.0高速输出,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科学级CMOS相机。 鑫图展会现场   2014年上半年,鑫图光电销售业绩增长了40%,超过了预期目标。上半年推出的Truechrome彩色科学相机色彩还原优异,成为HDMI彩色相机的行业领导者。另外,鑫图光电同期还成功参加了美国西部光电展SPIE,并随科技部代表团访问以色列,并与以方签署了科技合作意向。   未来鑫图光电将专注于科学成像行业,希望借助科学级CMOS相机的技术优势成为全球科学成像行业领导者。同时,鑫图光电组建了&ldquo 前沿实验室、研究组、硬件开发组、软件项目组、工程化组、工艺质量&rdquo 等模块化研发团队,让这些模块能够自行拆装拼接,迭代开发,以持续挑战欧美顶级科学影像设备制造商。参照国际竞争对手,鑫图光电的研发速度是很快的,因此鑫图对未来长期的良好发展充满信心。
  • 重磅!HORIBA衍射光栅荣登诺贝尔博物馆
    近日,HORIBA有限责任公司宣布,由其集团公司HORIBA France SAS开发的衍射光栅荣登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博物馆,对此,HORIBA感到非常荣幸。HORIBA衍射光栅因Gérard Albert Mourou教授的推荐而获此殊荣。Gérard Albert Mourou教授是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他长期使用HORIBA的衍射光栅来提高激光的性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当被问到自己会为诺贝尔博物馆提供哪件展品以纪念他获得这一殊荣时,Mourou教授选择了他实验室里使用的HORIBA衍射光栅。HORIBA集团对于自己的产品能够在诺贝尔博物馆展出感到非常荣幸,并重申了HORIBA坚持为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服务、为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而服务的决心。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Mourou教授与HORIBA法国公司的衍射光栅合影关于Mourou教授的研究工作和HORIBA的衍射光栅20世纪80年代,一种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辐射超高功率输出激光的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而使这一概念真正转为实际应用技术的是啁啾脉冲放大 (chirped pulse amplification, CPA)[1]技术。早在1985年,Mourou教授就发表了有关CPA技术的相关论文,这是一种利用衍射光栅拉伸超短激光脉冲的技术[2],即激光脉冲经光学放大器放大后,再用衍射光栅对脉冲宽度进行压缩,之后,这一技术不断推广并得到广泛应用,Mourou教授也凭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其实当时的衍射光栅并不能承受很强的辐射通量,放大器在受到强发光通量照射时容易被损坏。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当时的Jobin Yvon SAS(HORIBA集团公司,现为HORIBA France SAS)主动迎接挑战,致力于提高衍射光栅对强发光通量的使用耐久性。到20世纪90年代,经过不懈的努力和钻研,HORIBA法国公司终实现了衍射光栅的大幅改进,使其可承受激光强度提高了1000倍。诺贝尔博物馆展出的衍射光栅HORIBA法国的衍射光栅使激光技术的多种应用成为可能眼科治疗:脉冲激光可以精准产生小的辐射光斑并且不影响到周围组织。这一特性使飞秒激光眼角膜屈光手术变得流行起来[3],它将眼科手术的风险降到低,这项技术已经矫正了数百万人的视力。医疗应用:高强度激光用于质子束治疗,可将质子加速到几百兆电子伏(MeV)[4],使其可以透过人体组织用于肿瘤治疗。放射性废物处理:超强激光能够显著缩短长寿命原子的寿命,使核废料放射性持续时间降低,快速消除核废料的放射性,从而实现放射性核废物的快速安全处理。关于诺贝尔博物馆诺贝尔博物馆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老城格拉斯坦,这座博物馆陈列展示了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奖得主的历史,以及诺贝尔奖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信息。为了纪念诺贝尔奖100周年,该馆翻修了前证券交易所大楼的一部分。瑞典皇家科学院是这栋大楼的租户,于2001年春天开放。每年,诺贝尔奖得主都会在该博物馆展出永久展品。从2001年开始,他们都会在博物馆咖啡厅的椅子下面签上自己的名字。诺贝尔博物馆(图片来源于网络)关于HORIBA France SASHORIBA Jobin YvonSAS(现为HORIBA France SAS)创立于1819年,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公司为尖端科技领域的客户提供光栅、拉曼光谱仪、荧光光谱仪、X射线荧光分析仪等光学分析仪器。这些仪器在专门领域也有很高的普及率,包括不同国家科研院所和大学的研究和发展机构。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宇航局和世界上其它先进的研究机构都在使用HORIBA公司的衍射光栅和光谱仪,这些事实充分证明了HORIBA技术的可靠性。注释 [1] 一项由低功率激光获得高强度超短脉冲激光的技术。[2] 在短时间内产生的宽度恒定的电磁波信号[3] 1飞秒=千万亿分之一秒[4] 电子伏特(electron volt , eV)是单个电子为1伏特的电压加速后所获得的能量,1 MeV = 1,000,000 eV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HORIBA Scientific 致力于为科研及工业用户提供先进的检测和分析工具及解决方案,如:光学光谱、分子光谱、元素分析、材料表征及表面分析等先进检测技术,旗下Jobin Yvon 光学光谱技术拥有200年的发展历史。今天HORIBA 的高品质科学仪器已经成为全球科研、各行业研发及质量控制的首选。
  • 3D扫描+3D打印技术,开启骨科微创精准矫正手术“私人定制”时代
    数字科技的发展,正在不断改变医疗治疗手段。作为一种新兴的前沿技术,3D数字化为骨科医生新型治疗方式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以其高效、准确的特征,助力开启骨科微创精准矫正手术“私人定制”时代。本期,小编将分享一则来自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案例——在三维扫描和3D打印导板辅助下,实现胫骨后倾畸形微创三维精准矫正。该案例由丁焕文教授带领的医疗团队进行诊断及手术,树蚁医疗团队进行数字化设计,先临三维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下肢准确三维数据的获取。◆案例背景◆“医生伯伯,我老是被同学说腿怪怪的。”在广州第一人民医院9岁小李妹妹对医生这样说道。据患者家属描述,2016年9月小李妹妹因夹伤所致右下肢膝关节骨折,彼时当地医院对其进行了固定手术。但术后却逐步出现右下肢畸形,且越来越严重以致步态异常。小李妹妹的腿部状况;X线片在丁焕文教授的安排下小李妹妹进行X线片、CT、MR等传统影像检查,患儿X线片和CT扫描二维断面图像均发现患者右膝有严重后倾畸形改变。于是,拿到CT数据的树蚁智能数字精准外科云服务系统团队使用建模软件对患者的全下肢进行了精准分离式三维重建,对小李妹妹重建后的患处进行了解剖方位对齐和多方位的精准三维测量,发现小李妹妹因为骨骺外伤和多年肢体畸形原因,右下肢短缩明显,达41mm。临床诊断:右膝部畸形1. 矢状面畸形:胫骨平台后倾26.4736°2. 额状面畸形:内翻6°3. 右下肢短缩畸形(41mm)◆手术三维设计方案◆41mm不是一个很短的距离,在手术中,不能一次性撑开和简单的运用钢板解决问题。因此,树蚁团队第一时间为小李妹妹进行了手术三维规划,运用基于人体解剖学、树蚁Z字截骨新方案为基础,确定截骨位、截骨线。确定“Z”形截骨线,确定胫骨近端及远端辅助右胫骨截骨导板设计并匹配、3D虚拟场景构建与树蚁系统云端显示明确患情后,丁焕文教授带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研究团队制定了以下治疗计划:选用数字化3D打印技术辅助下行右胫骨远端精准截骨矫形、外固定+术后缓慢撑开延长术。三维模拟手术效果(树蚁系统云端数据)◆3D数字化技术应用◆术前,为了手术可以准确无误的进行,丁教授使用先临三维白光三维扫描技术——EinScan Pro 2X Plus多功能手持三维扫描仪对患者腿部进行扫描,为截骨设计了专用的手术辅助Z字截骨导板,并使用CAD设计和3D打印技术,精准定制手术导板和个性化外固定架,让手术导板能够更准确的贴合患肢,提高外固定置钉精准度,防止截骨位置发生偏差,达成微创截骨,帮助患者避免再次手术。腿部3D扫描过程腿部彩色3D扫描数据高精度3D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优势:EinScan Pro 2X Plus多功能手持三维扫描仪采用非接触式白光扫描技术,扫描幅面大,细节完善,精度高,单幅精度最高可达0.04mm,因此可以无创、快速高效地获取患者腿部表面的高品质数据,形成相应的3D文件,以进行CAD设计及数据存档。术中,为了将设计的置钉定位导板安装妥帖,丁教授利用扫描所获取的3D数据在电脑上进行畸形状态评估、辅助手术导板快速匹配和精准安放。同时,术后可将3D数据用于评估畸形矫形手术效果和引导术后矫形过程。辅助导板3D扫描术中皮外导板使用情况三维预后良好(树蚁系统云端数据)◆未来可期◆小李妹妹术后三天借助拐杖落地行走术后为了更加确保疗效,丁教授常规安排了小李妹妹进行了X线片、CT扫描等术后评估检测,证实小李妹妹右下肢的力线完全正常,手术效果良好。先临三维提供了下肢外观白光三维扫描,辅助术前导板定制设计、术中导板精准安放、术后评估效果及引导矫正。借助于高精度3D数字化技术,这样一台复杂疑难下肢畸形矫正手术得以精准、安全和轻松解决。丁焕文教授: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教授、人体解剖教研室主任,临床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二附属医院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现学术任职为SICOT数字骨科学会常委、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材料临床试验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数字骨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3D打印骨科学组委员等。树蚁医疗:丁教授基于自身21年研究数字化精准骨科,依靠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虚拟应用解剖与外科手术虚拟仿真研究中心、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积累了众多数字化手术使用案例后成立的一个技术转化型医疗服务公司。*图文信息来源于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丁焕文教授团队 树蚁医疗团队
  •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借助智能数字技术实现下肢复杂畸形微创、三维精准矫正
    下肢畸形临床较常见,患者不仅下肢功能受到严重限制,晚期还会造成关节退变引起骨关节炎。而且影响患者外观和步态异常等造成患者心理压力、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因此需要早诊断、早治疗。21岁的钱小姐,正值花样年华却遭受此病痛烦扰,由于双下肢的严重畸形,且已错过最佳诊疗时机,不少医院同行都表示束手无策,不敢妄下决断。但是钱小姐经介绍找到了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教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外科丁焕文主任医师,在计算机技术、3D打印、虚拟仿真、XR技术以及白光三维扫描等医工结合高新技术的配合运用之下,解决了钱小姐的人生厄运,为她开启了美好的全新人生篇章。钱小姐治疗过程中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了临床决策和手术具体实施。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辅助完成了手术导板、个性化外固定支架和钙磷基植入体3D打印。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虚拟解剖应用研究团队辅助进行了手术虚拟仿真,完善和优化了手术方案。诺曼数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辅助完成了手术三维设计、手术导板三维设计和医学3D模型平面三维渲染显示。广州联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采用XR技术进行了患者畸形状态、手术方案、手术效果预测等3D显示,辅助医患沟通、病例讨论和术前讨论过程。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辅助进行了术前、术中、术后下肢外观白光三维扫描,术前白光扫描了解下肢畸形状态,术中白光扫描引导手术导板精准安放,术后白光扫描评估患者下肢畸形矫正情况和引导矫形过程。治疗经过病例简介:21岁女性。因双下肢畸形、跛行步态7年余就诊。体查:患者身高148cm,双下肢严重畸形,左侧明显(图1)。右膝关节屈曲挛缩,右膝活动度120°-25°-0°。2019年10月行左股骨、胫骨截骨矫形+术后缓慢撑开延长术(图2)。2020年11月23日行右股骨、胫骨微创截骨三维精准矫形+外固定术(图3)。术后1年余左股骨、胫骨正侧位片显示左股骨延长区域愈合、胫骨延长区域有明显骨痂生长(图4),左下肢延长12cm,遗留左小腿外旋畸形,(图5),采用3D打印个性化外固定支架非手术矫正(图6)。新兴科技助力诊疗,术前精准定量诊断树蚁智能数字精准外科云服务系统团队在获得患者CT数据之后即刻进行了三维重建(图7),借助3D虚拟模型,更细致了解患肢在三维层面的畸形程度。同时对下肢的解剖参数精确测量,建立了以下三维数字化定量精准诊断:1.右下肢严重畸形:①双股骨前倾角增大1.7144°②右股骨远端关节面后倾32.2495°③右股骨远端内翻股骨角88.3453°④右胫骨远端外翻,胫骨角92.1646°⑤右胫骨扭转角减少-3.6716°⑥右下肢短缩畸形。2.左下肢矫形术后明确患情后丁焕文教授带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研究团队制定了以下治疗计划:1.右股骨、胫骨微创截骨三维精准矫形外固定+术后缓慢撑开延长术2.左小腿个性化外固定架更换遗留外“八”字畸形矫正术手术三维设计和虚拟仿真优化手术方案为更好的解决钱小姐右下肢畸形、短缩问题,丁焕文教授带领树蚁智能数字精准外科研究团队开始紧锣密鼓的进行手术三维规划,由于右下肢存在不同程度的短缩、外翻畸形和股骨远端关节面后倾造成膝关节不能伸直等问题,丁焕文教授团队在左下肢矫正基础上再次对右下肢进行个性化手术三维设计,依次从右股骨头对齐、确定右股骨髁上截骨位置,将股骨进行矫形(图8-9),包括恢复了股骨远端的前倾角和后倾角,同时对远端内翻畸形等进行进行全方位精准矫正。完成右股骨矫形之后,进一步对右胫骨进行三维精准截骨矫形设计,包括截骨位置的选择,矫正恢复下肢力线(图10),再利用CAD软件进行外固定架置钉与截骨导板的设计与3D打印制作(图11)。最后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虚拟解剖应用研究团队进行了双下肢畸形三维精准矫形手术虚拟仿真,优化和完善了手术方案。VR科技术前引热议所有术前准备妥当之后在手术当日交班现场,丁焕文教授还拿出了一项吸引眼球的新兴科技,那就是虚拟仿真技术,丁焕文教授与树蚁精准外科云辅助系统、广州联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攻关建立了医学3D模型XR显示系统,一排VR眼镜摆在交班室的会议桌上,各位医生护士争相观看,在该系统辅助下VR远程显示病变状态、手术方案和手术效果等。在VR眼镜系统里镶嵌了钱小姐完整的手术设计过程,借助VR眼镜进行了一次完美的术前讨论。(图12)白光扫描术中放异彩术中为了将设计的置钉定位导板安装妥帖,丁教授使用先临三维白光三维扫描技术——EinScan Pro 2X Plus多功能手持三维扫描仪对患者腿部进行扫描(图13),EinScan Pro 2X Plus采用非接触式白光扫描技术,扫描幅面大,细节精度高,因此可以无创、快速高效的获取患者腿部表面高精数据(图14),形成相应的文件。然后利用3D数据在电脑上进行畸形状态评估、术中辅助手术导板快速匹配和精准安放,评估术后畸形矫形手术效果和引导术后矫形过程。术中AR配准引导手术导板精准定位为了进一步验证术中导板与体表的贴合位置,丁焕文教授术中放置手术导板后将正侧位外观照片网上传送给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李彬教授实验室,进行手术导板术中AR即时配准(图15),通过这种跨越空间的远程交流,进一步体现了创新科技的优越性,进行了远程医疗创新形式的探索,也成功让手术导板能够更准确的贴合患肢,提高了外固定置钉精准度,防止截骨位置发生偏差。个性化手术导板引导完成微创截骨与三维精准矫形手术在王迎军院士领衔的国家人体组织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赵娜如教授、刁静静博士等辅助下,完成了个性化磷酸钙可再生修复体、手术导板和个性化外固定架的CAD设计和3D打印。借助这一系列新兴科技手段,钱小姐的手术按时顺利完成,导板引导外固定螺针(图16)准确打入股骨与胫骨,截骨位置选择十分准确,通过短于2cm的小切口完成微创截骨,安装外固定架后完成矫形。遗留部分畸形采用个性化外固定架非手术矫正(图17)。术后三维评估针对左下肢术后残留的外”八“字畸形和轻微小腿向内成角畸形(图18),CAD设计和3D打印个性化外固定进行非手术矫正,使患者避免了再次手术(图19)。就这样一台复杂疑难下肢畸形矫正手术得以精准、安全和轻松解决。外固定架矫形成功,下肢延长未来可期在手术完成的第二天钱小姐精神状态良好,还在麻醉中的双下肢也没有丝毫不适。进行术后的X线片与CT扫面以及三维重建评估,都提示下肢矫形效果很好。为了下肢功能更好康复,指导、鼓励其积极进行床边、床旁运动。身高148cm的患者术后摇身一变成为160cm的窈窕淑女。术后三维评估患者双下肢解剖参数完全恢复(图20)。END文章源自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丁焕文教授团队
  • 2788万!FEI Electron Optics B.V.中标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球差矫正透射电子显微镜采购项目
    一、项目编号:OITC-G240270056(招标文件编号:OITC-G240270056)二、项目名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球差矫正透射电子显微镜采购项目三、中标(成交)信息供应商名称:建发(北京)有限公司供应商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43号12层43-(12)1201室中标(成交)金额:2788.5948000(万元)四、主要标的信息序号 供应商名称 货物名称 货物品牌 货物型号 货物数量 货物单价(元) 1 建发(北京)有限公司 球差矫正透射电子显微镜 FEI Electron Optics B.V. Spectra 300 1套 US$3,880,000.00 五、凡对本次公告内容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联系方式:李金华, 010-82998323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东方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丹棱街1号互联网金融中心20层            联系方式:窦志超、王琪 010-68290523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窦志超、王琪电 话:  010-68290523
  • greateyes科学级超高分辨CCD新品上市
    国际知名先进探测器生产企业greateyes正式发布了一款科学级超高分辨CCD相机(GE-S),用于红外到X射线区域进行光谱分析及成像。该款相机运用最新技术,为用户提供了大动态范围下亚像素分辨的能力。与标准的科学级CCD相比,科学级超高分辨CCD相机有着更好的空间及光谱分辨能力。 为了对超分辨的性能进行评价,我们将科学级超高分辨CCD(型号:GE-S 1024 1024 BI UV1)安装到光学显微镜上。通过显微镜的点扩散函数远远小于CCD的像素尺寸,来检测探测器的真实的亚像素分辨能力。上图显示了分辨率测试卡(1951 USAF)的图像由三个条状组成。图1为CCD获取的标准图像,图2为设置亚像素尺寸的一组4x4单独阵获取的超高分辨图像,图3作为参考显示了插值图像。从以上图中可看出,超高分辨图像与标准图像和插值图像相比,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同时,我们可以通过选取的线的强度分布,清楚看到真实的亚像素分辨能力。图1-3中的白线显示了选取的区域。可实现的亚像素探测器分辨能力被确定为1.6倍,通过优化实验布局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greateyes科学级超高分辨CCD之所以在大动态范围下,还能达到亚像素的分辨能力,得益于在图像传感器和制冷元件后方集成了一个非常紧凑的X-Y位移装置。基于期望达到的空间分辨能力,通过软件用户可选择预定义的测量顺序。例如,2 x 2的图像子集下,最终图像尺寸增至相机图像传感器的4倍。软件采集2 x 2 = 4帧顺序图,每帧下传感器在x与y方向上移动亚像素微米级的距离。并通过算法将各帧图像合成最终的超分辨图像。 超分辨图像的获取与单个图像的获取一样简单。所有其他性能参数与greateyes科学级CCD相同。见下表。 成立于2008年的greateyes,是以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技术为基础,迅速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先进探测器生产企业。如今,其科研与工业客户群体已遍布多个国家。greateyes开发、生产并销售高性能科学相机。其作为精确探测器,被广泛应用于成像与谱学应用领域。同时,greateyes公司也生产用于太阳能产业的电致荧光与光致荧光检测系统。greateyes科学级CCD以其超低的读出噪声、极高的量子化效率、极低的暗电流以及超高的动态范围而闻名。超高的动态范围相应要求具有极高的满井容量的大像元,因而其空间分辨能力十分有限。而最新型的greateyes科学级超分辨CCD集成了超分辨技术从而实现亚像素分辨能力。其实现过程是通过亚像素微米范围内探测器的移动,同时抓取不同图像生成具有较高分辨的图像。整个图像采集过程实现了全自动化。全新的产品,独一无二的超高分辨技术,让greateyes再一次成为业界人士关注的品牌。作为国际知名的先进探测器生产企业,greateyes为客户提供全球最高端最具性价比的探测器,北京众星联恒致力于成为中国最优秀的专业技术服务团队,为中国地区客户提供一流的本地服务和技术支持。
  • 2900万!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双球差矫正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场发射透射电镜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0873-2201HW3L0547项目名称: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双球差矫正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场发射透射电镜采购项目预算金额:290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1.本次招标共1包:包号名称数量预算金额(人民币万元)是否接受进口产品投标1双球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镜1台2900是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1台是 本次招标、投标、评标均以包为单位,投标人须以包为单位进行投标,如有多包,可投一包或多包,但不得拆包,不完整的投标将被拒绝。本项目为非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本项目所属行业为工业。2.招标内容及用途:用于教学科研以上货物及服务的供应、运输、安装调试、培训及售后服务具体招标内容和要求,以本招标文件中商务、技术和服务的相应规定为准。3.需要落实的政府采购政策:本项目落实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支持监狱企业发展、促进残疾人就业等政府采购政策。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之日起至质保期满结束。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 海洋光学推出新款科学级模块化光谱仪
    美国时间6月10日消息,世界领先光传感解决方案提供商美国海洋光学公司(Ocean Optics)近日推出最新的科学级模块化光谱仪QE65 Pro。该装置灵敏度有所增强,极具低杂散光性能,为荧光、拉曼光谱和DNA测序光谱带来了极佳性能。   据悉,该QE65 Pro光谱仪的新型光学元件能为更大的吞吐量和更高的灵敏度提供更有效的控制。其设计促进了较宽温度范围的光谱仪波长稳定性,超低抖动触发与其它设备实现了准确同步。   为了进一步调整仪器的应用需求,用户可实地重新配置可更换的狭缝。通过简单地改变狭缝,用户可以更精确地平衡光学分辨率和吞吐量需求,实现采用单一多用仪获得高度精确的结果。
  • 1900万!东北大学300kV球差矫正透射电子显微镜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DDZK202202项目名称:300kV球差矫正透射电子显微镜(进口)预算金额:190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300kV球差矫正透射电子显微镜,可实现原子级透射成像(TEM)和扫描透射成像(STEM), 通过球差矫正器,透射成像分辨率≤70pm,扫描透射成像分辨率≤60pm。球差矫正透射电子显微镜配备具有原子级分辨能力的电制冷能谱仪EDS,可进行原子级尺寸的点、线、面的定性定量分析。数量:1套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360日内交货。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 1200万!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聚光镜球差矫正透射电子显微镜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0873-2201HW3L0546项目名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聚光镜球差矫正透射电子显微镜采购项目预算金额:120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1.本次招标共1包:包号名称数量预算金额(人民币万元)是否接受进口产品投标1聚光镜球差矫正透射电子显微镜1台1200是 本次招标、投标、评标均以包为单位,投标人须以包为单位进行投标,如有多包,可投一包或多包,但不得拆包,不完整的投标将被拒绝。本项目为非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本项目所属行业为工业。2.招标内容及用途:用于教学科研以上货物及服务的供应、运输、安装调试、培训及售后服务具体招标内容和要求,以本招标文件中商务、技术和服务的相应规定为准。3.需要落实的政府采购政策:本项目落实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支持监狱企业发展、促进残疾人就业等政府采购政策。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之日起至质保期满结束。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 1360万!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聚光镜球差矫正透射电子显微镜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0873-2201HW3L0255项目名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聚光镜球差矫正透射电子显微镜采购项目预算金额:136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1.本次招标共1包:包号名称数量预算金额(人民币万元)是否接受进口产品投标1聚光镜球差矫正透射电子显微镜1台1360是 本次招标、投标、评标均以包为单位,投标人须以包为单位进行投标,如有多包,可投一包或多包,但不得拆包,不完整的投标将被拒绝。本项目为非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本项目所属行业为工业。2.招标内容及用途:用于教学科研以上货物及服务的供应、运输、安装调试、培训及售后服务具体招标内容和要求,以本招标文件中商务、技术和服务的相应规定为准。3.需要落实的政府采购政策:本项目落实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支持监狱企业发展、促进残疾人就业等政府采购政策。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之日起至质保期满结束。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 春季新品上市!Teledyne FLIR推出X858x和X698x系列高速高分辨率科学级热像仪
    好消息!好消息!好消息!Teledyne FLIR又双叒发新品啦~本次推出的是科研级用热像仪系列FLIR X858x系列和FLIR X698x系列新上市的它们有哪些过人之处呢?让小菲为您一一道来~FLIR X858x系列和FLIR X698x系列红外热像仪,是专门面向科学家和工程师而设计。借助它,用户可以捕捉到快速/高速事件的细节图像,以便进行准确的红外分析,自定义测量目标辐射数据,检测复合材料、太阳能电池和电子产品里的失效点。超高分辨率,捕捉细节FLIR X858x系列科学级高清红外热像仪FLIR X858x系列科学级高清红外热像仪的分辨率高达1280 x 1024,其是极高速冲击试验的应力场热分布图的数据采集或其他材料研究试验中非常有力的工具。功能强悍,保障数据FLIR X858x系列热像仪能直接以181Hz的捕捉频率(子窗口模式下可达6,000 Hz)记录长达15分钟的1280x1024分辨率的数据至标配512GB SSD,并且采用热插拔SSD,可快速从热像仪中删除敏感数据,同时还可保存多达34秒的全高清分辨率数据至机载RAM内存,零丢帧,这样就可以保障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高级过滤,满足需求FLIR X858x系列热像仪搭载自动滤镜识别功能,能确保滤镜和温度标定文件关联正确无误;还提供自定义冷滤镜选项,优化热像仪系统,可满足特别应用需求;还能通过操作方便的四孔位电动滤镜轮,快速切换滤镜;在现场即可安装/拆除光谱或中性密度滤镜,大幅提升热像仪灵活性。总之,FLIR X858x系列热像仪可提高热像仪的图像质量,满足各项具体应用需求。FLIR X8580系列热像仪FLIR X8580 SLS系列热像仪FLIR X858x系列热像仪还分为中波红外热像仪(FLIR X8580系列)和长波红外热像仪(FLIR X8580 SLS系列),其中,带有长波应变超晶格探测器的FLIR X8580 SLS系列热像仪,拥有更短的成像曝光时间和更宽的温度动态范围,能帮助研究人员准确捕捉整个高速事件中的每个动态细节。帧速快,数据共享FLIR X698x系列科学级高速红外热像仪FLIR X698x系列是一款超快的高灵敏度科学级红外热像仪,其采集帧速可达1004 Hz,子窗口模式下可达29,134 Hz,是FLIR目前最快的采集帧速,在超高速冲击试验或其他材料研究中,可以用于应力的红外呈现,能帮助研究人员捕捉快速移动物体的每个细节动作或快速的温度变化情况。触发同步,数据一致FLIR X698x系列热像仪可使用外部记录触发器或在特定IRIG-B时间,启动机载数据记录功能;还能控制何时获得一帧图像或将此帧图像同步至其他设备;而且其使用TSPI精确级别的IRIG-B时间戳,可以使图像捕捉时间与其他数据保持一致。搭配多个软件,安全传输数据FLIR X698x系列热像仪拍摄的红外数据通过FLIR Research Studio软件的高级分析功能,可快速进行关键决策;用户通过FLIR Science Camera SDK可将热像仪功能和记录功能与第三方软件集成;借助FLIR 免费提供的Research Studio Player软件可在本地分析共享数据,还可以通过GigE、Camera Link 和 CoaXPress® 高速流式传输14位数据,从SSD直接远程回放或传输记录的数据,便于实验数据的分享与留存,与同事密切协同工作。FLIR X6980系列热像仪FLIR X6980 SLS系列热像仪FLIR X698x系列热像仪还分为中波红外热像仪(FLIR X6980系列)和长波红外热像仪(FLIR X6980 SLS系列),其中
  • 要科学,不要战争 —— HORIBA光栅助力航天事业
    2015年9月3日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虽然战争已过去这么久,但带给人类的伤害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如果把这些战争资源用于科学研究,人类的前途将不可限量。” 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Jobin Yvon光谱技术)作为全球少数具有航天级光栅制造能力的厂家,在过去20年中一直与美国宇航局、欧洲宇航局、中国航天单位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并将全力支持未来的航天项目。 还记得这张萌翻众人的冥王星高清“大头照”吗?这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新视野”号探测器近距离拍摄的画面。为了这次邂逅,“新视野”足足等待了九年。形似“短锹”的探测器 “新视野号”是NASA在2006年1月19日发射的一艘探测器,它从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发射升空,外形像一把短锹,其中锹把是它的核电站,锹身是探测器本体,锹身上顶着的大锅则是它的天线。探测器本体为三角形,大小相当于一架钢琴。 HORIBA光栅"Inside" “新视野号”共携带了7台重30千克的科学仪器,其中光学设备有3台。分别是:远程勘测成像仪(LORRI)、可见-红外成像光谱仪(Ralph)、紫外成像光谱仪(Alice),分别拍摄可见光、红外和紫外图片。另外4台仪器分别是:太阳风测量仪(SWAP)、无线电科学实验仪(REX)、能量粒子谱仪(PEPSSI)、学生尘埃计数器(SDC),分别用于测量冥王星附近和表面的太阳风、大气、能量粒子和尘埃。 其中Alice中采用了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Jobin Yvon光谱技术)航天级光栅。下一站,柯伊伯 在完成对冥王星及其卫星的飞越考察后,“新视野号”将在2017~2020年探测柯伊伯带的其它天体。 在经历了10年的太空之旅,HORIBA的航天级光栅依然拥有出色的性能,它将继续伴随“新视野号”遨游太空,并给人类带来更多的惊喜!关注我们HORIBA光谱学院:www.horibaopticalschool.com邮箱:info-sci.cn@horiba.com微信二维码:
  • “卓立造,中国芯”卓立汉光重磅发布十余款仪器新品
    仪器信息网讯 2024年1月26日, “卓立造,中国芯”——2024年度新品发布会暨卓立汉光25周年系列活动(第一辑)在北辰五洲皇冠国际酒店召开。100余位专家、用户及卓立汉光的相关领导、技术专家等出席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活动在仪器信息网3i讲堂、视频号等多渠道全球同步直播。据不完全统计,超万人次线上参与,引发热烈讨论与交流。新品发布会现场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志涛致辞苏州惟光探真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刘争晖致辞卓立汉光成立于1999年,以精密位移控制以及光谱仪模块和光谱仪系统为核心,并且为广大的科研和工业客户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卓立汉光总经理张志涛在致辞中讲到:“今年是卓立汉光成立的25周年,非常感谢在过去的发展历程当中,所有客户对卓立汉光的支持与帮助,以及所有员工对卓立汉光的贡献。未来我们将会继续加大在技术研发和市场应用端的投入,实现卓立汉光下一个腾飞的25年。”苏州惟光探真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争晖在致辞中谈到了国产仪器目前面临的问题,并就国产科学仪器如何发展壮大与大家进行了探讨。其介绍说,“国产仪器要发展壮大就要欢迎竞争和内卷,关注核心技术,关注软件和应用体验等。”此外,致辞中,刘争晖还就科学仪器转移转化的方式谈了自己的看法。重磅新品揭幕据张志涛介绍,本次发布会推出了十余款新品,主要分成两大类,核心配件及应用系统。其中,核心配件重点突破关键技术,为客户及卓立汉光自身系统开发提供基础保障。比如 Hipers 光谱仪,实现了全球领先的光谱成像效果,将在科研及生命科学应用发挥重大作用;应用系统以解决客户需求为目的,提供最终解决方案。比如高光谱系列智能一体机,实现数据的收集、分析、输出的一体化设计,方便客户使用。接下来的会议日程依次为大家揭晓了本次发布会的新产品和相关解决方案,包括HiperS-320i全焦面影像校正光栅单色仪/光栅光谱仪、Image-λ-RT系列可见-近红外高光谱相机、FI-RIR便携式红外拉曼一体机、2μm 掺铥光纤激光器、高能量连续可调衰减器、TL-900 热释光测试系统、T-lab系列通用型条纹相机、可见光分幅相机、CS系列30mm笼式组件、无线温振传感器等,并在现场进行了真机展示。一直以来,卓立汉光深耕科学仪器行业,而此次新品的集中发布就特别彰显了科学仪器的“中国力量”!据介绍,本次发布会推出的HiperS-320i全焦面影像校正光栅单色仪/光栅光谱仪、Image-λ-RT系列可见-近红外高光谱相机等已经实现国产替代,甚至超越国外品牌。Image-λ-RT系列可见-近红外高光谱相机(左)、HiperS-320i全焦面影像校正光栅单色仪/光栅光谱仪(右)第一排:Omni-λ300s”影像谱王”光栅光谱仪/光谱仪(左)、FI-RIR便携式红外拉曼一体机(右);第二排:超快时间分辨光谱测试系统(左)、超快高速成像-分幅相机(右)第一排:GaiaSmart系列高光谱成像仪(左)、高光谱激光雷达热红外一体机-GaiaSky-Lidar(中)、无人机载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系统GaiaSky-Fluo(右);第二排: 像素级控光影像整机(左)、高能量连续可变偏振分光器(中)、CS系列30mm笼式组件(右)第一排:无线分体式温振传感器VA350_ICP(左)、无线温振传感器VA325(中)、NB-loT无线温振传感器VA525(右);第二排:无线网关BS910、BS913(左)、VT108无线温湿度监控器和VT112温湿度监控终端(中)、全自动微区光电系统(右)第一排:北京必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经理 邱航(左)、无锡必创测控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及研发负责人 姚先华(右);第二排:北京清智元视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胡成洋(左)、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光谱应用专家 覃冰(右)北京必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经理邱航分享了设备状态监测产品及解决方案;无锡必创测控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及研发负责人姚先华介绍了实验室冷链安全监测产品及方案;北京清智元视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胡成洋对新品“像素级控光影像整机”—MetaCam进行详细讲解;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光谱应用专家覃冰对TL-900热释光测试系统和基于振镜的FLIM系统进行详细介绍。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光谱应用专家 吴京航(左)、湖北众韦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蔡梦豪(中)、江苏双利合谱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永强(右)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光谱应用专家吴京航介绍了超快时间分辨光谱与高速成像产品;湖北众韦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蔡梦豪分享了全自动微区光电系统;江苏双利合谱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永强详细讲解了多种类高光谱智能一体机系统。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佟飞(左)、无锡中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 王旭(中)、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激光产品服务部总经理 张瑞宝(右)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佟飞介绍了全焦面影像校正光谱仪;无锡中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王旭介绍了2μm波段光纤激光器新品;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激光产品服务部总经理张瑞宝分享了高能量连续可调衰减器。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工业分析仪器事业部总经理 李敏(左)、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光机机械工程师 曹佳宝(中)、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光色测量事业部总经理 韩莉(右)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工业分析仪器事业部总经理李敏讲解了便携式红外-拉曼检测系统;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光机机械工程师曹佳宝讲解了CS系列30mm笼式结构组件;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光色测量事业部总经理韩莉带来了发光材料及器件光色电综合测试方案。相关新产品的详细特点和性能优势请查看仪器信息网的视频回放。北京大学副研究员 洪浩(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贞(中)、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 夏呈辉(右)除了优秀产品重磅推出与技术干货倾情分享外,本次活动还诚邀业内重要专家现场分享,共话光电新品与未来。其中,北京大学副研究员洪浩以《二维材料界面非线性光学调控》为题进行报告分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张贞以《复杂界面分子结构非线性光谱研究》为题展开讨论;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夏呈辉进行《多功能半导体铜基疏化物纳米晶体的精准制备及光电性质研究》的主题报告。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销售经理 刘沫主持活动合影留念25年的积累、25年的沉淀,25年的风雨兼程,卓立汉光在国产替代的道路上砥砺前行。25周年,也必将是一个新起点,就像张志涛在致辞中介绍的:2024年不光是卓立汉光成立25周年的重要时刻,也将定义为卓立汉光进军国际市场、打造国际知名品牌的元年。据悉,本次发布会是卓立汉光25周年庆典的一个开端,后面将展开卓立25周年的质量万里行回馈客户活动、逐梦光电﹣卓立汉光25周年特别用户研讨会、贯穿全年度的线上名师讲堂活动、线下区域性的用户交流活动等一系列的市场宣传和客户回馈活动,敬请期待!虎啸龙吟展宏图,2024甲辰龙年是卓立汉光的25周年,也是卓立汉光和仪器信息网携手同行的16年,更是品牌合作伙伴加深合作的新一年,期待双方强强联手,合作共赢!活动直播过程中,仪器信息网的3i讲堂和视频号分别为参会代表准备了有奖问答、红包雨等系列惊喜,现场氛围热烈非凡,更多精彩内容请查看:
  • 医用光学显微镜的应用有哪些注意
    首先介绍一下医用光学显微镜,它在很多的校园里用于教学科学研究,它的结构非常的匀称,显微镜的即体非常的稳定和刚性,整体上下是一体化结构,在电压方面,可以自我适应110伏特-220伏特的电压,无限远无应力物镜,提供像质更好,它能够提供给使用者非常清晰非常美观的微观世界。而且它的偏光载物台是专业的金属设置,转动、操作舒适,可以任意旋转,使用是非常方便的。  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主要包括物镜、目镜、反光镜和聚光器四个部件。广义的说也包括照明光源、滤光器、盖玻片和载玻片等。  (一)、物镜  物镜是决定显微镜性能的zui重要部件,安装在物镜转换器上,接近被观察的物体,故叫做物镜或接物镜。  1、物镜的分类  物镜根据使用条件的不同可分为干燥物镜和浸液物镜;其中浸液物镜又可分为水浸物镜和油浸物镜(常用放大倍数为90—100倍)。  根据放大倍数的不同可分为 低倍物镜(10倍以下)、中倍物镜(20倍左右)高倍物镜(40—65倍)。  根据像差矫正情况,分为消色差物镜(常用,能矫正光谱中两种色光的色差的物镜)和复色差物镜(能矫正光谱中三种色光的色差的物镜,价格贵,使用少)。(所谓象差是指所成的像与原物在形状上的差别;色差是指所成的像与原物在颜色上的差别)  (消除色差(当不同波长的光线通过透镜的时候,它们折射的方向略有不同,这导致了成像质量的下降)  2、物镜的主要参数:  物镜主要参数包括:放大倍数、数值孔径和工作距离。  ①、放大倍数是指眼睛看到像的大小与对应标本大小的比值。它指的是长度的比值而不是面积的比值。例:放大倍数为100×,指的是长度是1μm的标本,放大后像的长度是100μm,要是以面积计算,则放大了10,000倍。  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②、数值孔径也叫镜口率,简写N• A 或A,是物镜和聚光器的主要参数,与显微镜的分辨力成正比。干燥物镜的数值孔径为0.05-0.95,油浸物镜(香柏油)的数值孔径为1.25。  ③、工作距离是指当所观察的标本zui清楚时物镜的前端透镜下面到标本的盖玻片上面的距离。物镜的工作距离与物镜的焦距有关,物镜的焦距越长,放大倍数越低,其工作距离越长。例:10倍物镜上标有10/0.25和160/0.17,其中10为物镜的放大倍数;0.25为数值孔径;160为镜筒长度(单位mm);0.17为盖玻片的标准厚度(单位 mm)。10倍物镜有效工作距离为6.5mm,40倍物镜有效工作距离为0.48mm 。  3、物镜的作用是将标本作*次放大,它是决定显微镜性能的zui重要的部件——分辨力的高低。  分辨力也叫分辨率或分辨本领。分辨力的大小是用分辨距离(所能分辨开的两个物点间的zui小距离)的数值来表示的。在明视距离(25cm)之处,正常人眼所能看清相距0.073mm的两个物点,这个0.073mm的数值,即为正常人眼的分辨距离。显微镜的分辨距离越小,即表示它的分辨力越高,也就是表示它的性能越好。  显微镜的分辨力的大小由物镜的分辨力来决定的,而物镜的分辨力又是由它的数值孔径和照明光线的波长决定的。  那么医用光学显微镜到底在哪些领域有所应用呢?适合电子、地质、矿产、冶金、化工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在这些行业领域中,用于观察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的物资,例如金属陶瓷、集成块、印刷电路板、液晶板、薄膜、纤维、镀涂层以及其它非鑫属材料,除此之外,也适合医药、农林、*、学校、科研部门作观察分析用。透反射式矿相显微镜不仅能实时观察动态图像,还能将所需要的图片进行编辑、保存和打印。透反射式矿相显微镜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细胞学、组织学、药物化学等研究工作。如果医用光学显微镜物象不在视野中心,可移动玻片,将所要观察的部位调到视野范围内。(注意移动玻片的方向与视野物象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如果视野内的亮度不合适,可通过调整光圈的大小来调节,如果在调节焦距时,镜台下降已超过工作距离(5.40mm)而未见到物象,说明此次操作失败,则应重新操作,切不可心急而盲目地上升镜台。
  • 突破产业瓶颈 |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光栅型近红外分析仪’项目通过综合验收
    2020年9月17日,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光栅型近红外分析仪及共用模型开发与应用(2014YQ470377)”综合验收会议在北京举行。验收会议由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主持,项目负责人、谱育科技总经理韩双来 进行项目汇报,陈吉文教授为组长的综合验收专家组分别对项目验收材料、项目目标完成情况、项目考核指标完成情况、项目成果应用推广和发挥作用、工程化与产业化情况等进行了验收。经过听取汇报、资料审查、视频连线考察、现场仪器演示和质询,专家组就项目相关情况进行深入讨论,一致认为该项目验收材料齐全,整体符合验收要求,研究成果达到任务书中各项考核指标,完成工程化,实现了产业化,一致同意通过综合验收。 项目背景 本项目由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谱育科技”)研发团队承担了该项目的仪器研发及产业化工作,该项目参与单位还有中科院半导体所、浙江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粮食与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江西出入境综合技术中心。本项目针对我国原有近红外光谱仪器存在的严重制约产业发展的三个核心问题进行技术攻关:1. “一致性不佳、稳定性不足”等问题,不足以支持仪器间的模型转移“通用”;2. 建模资源分散、数据不足、模型不成熟;3. 没有实现组网应用,不能共享数据及模型资源。 课题内容 1+2+3+6,突破产业发展瓶颈1. 本项目重点开展光栅扫描型近红外光谱仪稳定性、可靠性和一致性研究,攻克核心技术难关,构建近红外仪器稳定可靠的硬件基础;重点开展仿生分析算法研究和模型传递算法研究,通过仿生识别模型等创新设计,构建近红外仪器软件基础。2. 本项目研制开发便携式、实验室和在线型 三种制式的近红外分析仪,结合粮食、饲料、肉类、酒类、药品、纺织品等六个领域的重大需求,开发建立适应我国样品特征的成熟应用模型,实现模型传递,研制系列化近红外专用仪器,并建立年产能1000台套的近红外分析仪生产线。 应用成果 3年研发 + 3年产业化,研发团队经过联合攻关,攻克了三维标准化(波长、光度、分辨率)、双模式自校正等技术难关,扎实打牢仪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基础,掌握了适应近红外规模应用的数据处理、多仪器间同时模型传递共用的算法;研制了便携式、实验室和在线式三大系列近红外光谱分析系统;实现了模型转移,构建了可联网应用的国产通用近红外分析仪器。在粮食、饲料、肉类、药品、酒类、纺织品等行业,成功开发了基于国内样品的适应于光栅型近红外分析仪的成熟共用模型,形成了系列化近红外专用仪器,并得以大面积推广应用。目前,已有近6000套近红外光谱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油料榨油、纺织、工业、制药等行业,累计实现销售额超过12000万,其中在面粉加工、粮食会检等领域达到了30-40%的市场占有量,实现了近红外产品完全国产替代,推动了我国近红外产业规模倍增发展,促进了我国高端分析仪器行业技术水平的进步。 十年---承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发及产业化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谱育科技”)创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浙江杭州,是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聚光科技”)旗下自孵化子公司,专注于重大科学仪器研发和产业化创新应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以技术创新实现分析检测及监测的现场化、自动化、智能化,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科学仪器制造商,实现科学仪器“中国梦”。公司拥有顶尖技术专家和450余人研发团队,承载十五年的重大科学仪器研发积淀,承担了近二十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及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工作,掌握了较完整的质谱、色谱、光谱、理化等分析检测技术平台及气体、液体、固体等进样前处理技术平台,研制了实验室分析、现场化分析(便携、在线、移动)、自动化分析等一系列技术领先的产品组合,在工业分析、环境监测、临床医疗、生命科学、食品药品、安全应急等领域为全球用户提供全方位、专用化的科学分析解决方案。
  • 美科学家发明血迹鉴别新技术
    近期出版的《分析化学》期刊发表了美国南加州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迈克尔迈里克(Michael Myrick)研究小组的系列文章,介绍了该小组发明的“多模式红外热成像”(Multimode imaging in the thermal infrared)技术,该技术能够鉴定人眼看不到的血迹。   目前,犯罪现场的血迹鉴定多采用“鲁米诺”法,但该方法存在一些弊端。首先,鲁米诺本身是有毒物质 其次,它会稀释血迹致使DNA无法回收 此外,它还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产生。而“多模式红外热成像”技术则可克服这些弊端。   为此,迈里克小组研制出一种摄像机。这种摄像机可利用红外光脉冲波“照亮”人眼看不见的斑迹,并在数秒内捕捉数百张图像,其中一些是通过特殊的过滤器拍摄得到 这种过滤器可阻挡特定波长,从而鉴别出某些物质,比如血液——即使是将其稀释100倍也可检测到。   研究人员称该技术可检测对比任何表面污迹,并有望应用于犯罪现场侦查。
  • “中国创造”的典范:多光栅折叠光谱——访复旦大学陈良尧教授
    2006年,国际两家光电子杂志Laser Focus World和Photonics Spectra的编辑曾分别主动在世界技术新闻专栏中特别介绍了复旦大学陈良尧教授课题组研发的多光栅二维折叠光谱技术,认为该技术的创新原理和方法将能够被拓广并应用于更具挑战性的高效率光谱获取和分析领域,以及推广到中远红外光谱分析领域。   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的资深光学科学家袁海林教授也曾评论到,&ldquo 采用多光栅结构对成像光谱进行高密度折叠,在很宽的光谱区内实现高分辨率、快速和长时间可靠测量,将会成为现代光谱仪设计中一个主流技术和发展趋势&rdquo 。   究竟是怎样的技术让国内外一片赞誉之声?为了寻求答案,近日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了多光栅折叠光谱仪技术的研究者&mdash &mdash 复旦大学陈良尧教授。 复旦大学 陈良尧教授   &ldquo 原理性创新&rdquo   光谱分析仪器在科学研究和工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满足应用需求,国际上已经发展了各种类型的光谱分析原理和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采用棱镜和光栅等光学色散元件,结合高灵敏度探测器对各种光谱(如反射、透射、吸收、散射、椭圆、荧光、拉曼等光谱)进行测量和分析。但受到光电探测器光谱响应、光栅色散和机械扫描等因素的制约,只能被迫在光谱工作区宽度、分辨率和速度等参数之间做出妥协,从而严重影响和限制了其在许多重要领域的应用。这是国际学术和产业界长期未能解决的瓶颈和难题。   &ldquo 传统的光栅光谱仪需要使用机械装置对色散元件进行位移和旋转,这将限制测量速度的提高,而且机械转动部件的定位精度低,可靠性差,容易在操作过程中发生故障 另外,由于国内机械加工水平所限,使得国产光栅光谱仪的机械部件精度和可靠性不高,从而影响了光谱仪的整体性能水平,&rdquo 陈良尧说,&ldquo 另外,一块光栅难以覆盖全光谱范围,衍射效率为非均匀性分布,在其光谱衍射工作区的两端效率较低,影响了仪器的信噪比质量。&rdquo   在长期的光谱分析研究中,为克服传统仪器的这两方面局限性困难是陈良尧当初决定研发&ldquo 多光栅折叠光谱分析仪&rdquo 的原因,他希望能够研制出一种没有任何移动部件、光谱工作区宽、测量速度快的光谱仪。基于这一想法,陈良尧于90年代末开始&ldquo 多光栅折叠光谱分析仪&rdquo 的研制。&ldquo 这是原理和方法的创新,并非是&lsquo 阳春白雪&rsquo ,它的物理概念清楚,技术可靠,易于普及推广,只不过很多人没朝这方面去想。&rdquo   但是,当前光谱仪技术可以说是非常成熟了,再要尝试原理性创新,可能并不像陈良尧说的那么容易。在10多年时间的持续研究努力中,陈良尧教授经历了很多,如最初虽有设想,但缺少研究经费支持,在市场上也买不到现成的关键元器件,业内对这类极具应用前景的新原理和新技术的认识也不统一等等。不过,&ldquo 梅花香自苦寒来&rdquo ,2012年,最终实现的研究成果被选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ldquo 十一五&rdquo 优秀成果。至今已经推出了多种可供实用的样机,集成组合的光栅数也由最初的3块增加到了10块。日前,陈良尧教授的&ldquo 极高密度二维折叠光谱成像装置&rdquo 课题入选了2014年高校自然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已研制完成的二维折叠光谱分析仪的整体外形图,250mm焦距,优于0.1nm光谱分辨率,全谱测量时间小于0.1s,重约8.9公斤。   多光栅折叠光谱仪采用了时间并联模式的快速光谱信号获取的新原理和方法,利用二维面阵探测器的优点,在一台光谱仪中,同时满足宽光谱区、高分辨率和快速测量的三项关键功能要求。在10光栅二维折叠光谱分析仪中,是将具有不同闪耀角和色散特性的10块子构成一个光栅阵列,克服了面阵CCD信号接受面的张角限制,在200-1000nm光谱区将一维约276mm光谱探测区的近2万个光谱数据点进行二维10重折叠,快速成像在二维面阵探测器的焦平面上。由于无任何机械位移部件,使得最小的光谱获取时间仅受限制于将光谱从CCD传输到数据存储器件所需要的时间,实现了全光谱高精度快速测量和分析。   &ldquo 所有用到光谱测量分析的地方都可以用&rdquo   &ldquo 多光栅光谱是通用型光谱仪,所有用到光谱测量分析的地方都可以用,如可以应用于食品环境等领域的科研与日常检测,而且未来完全可能替代常见的紫外、红外等光谱分析仪器。&rdquo 陈良尧对多光栅光谱仪的应用前景非常乐观,&ldquo 随着高性能低成本面阵光电探测器的普及,二维折叠光谱将成为主流光谱分析技术在更多领域实现推广应用。&rdquo   &ldquo 而且,由于改进了传统光谱仪的一些不足,使得该仪器可以用于一些极端条件检测。&rdquo 例如:由于无任何机械转动部件,多光栅光谱仪的全谱扫描速度最快能达几毫秒至数十毫秒,所以在清华大学等离子体实验室中,能利用它在真空条件下对等离子体原子谱线进行原位全谱检测分析,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对各种原子态谱线进行比较分析,获得较为可靠的实验数据和结果。&ldquo 并且,等离子体实验室还希望通过合作,研究该技术在真空紫外条件下的应用。&rdquo   多光栅光谱仪既可以作为一种标准配置的光谱仪独立使用,也可以成为一个载体&mdash &mdash 作为光谱分析仪器的核心部件,可以极大简化分析仪器的结构。&ldquo 光谱仪是光谱分析仪器的&lsquo 心脏&rsquo ,目前很多国产光学分析仪器采用的还都是传统扫描型光谱仪,如果多光栅光谱仪能够得到普及,将会显著促进国产光谱仪器的更新换代。&rdquo   &ldquo 探测器技术与成本亟待突破&rdquo   &ldquo 目前在10光栅集成的仪器中,使用的是美国PI公司的CCD面阵探测器,单价在7万美元左右。高性能光电探测器依然是限制我国先进光谱分析技术发展的瓶颈,也是成本无法降下来、难于大规模普及的主要原因。&rdquo 不过,陈良尧也高兴地说到,已有国内企业正从海外引进新一代CMOS光电传感器技术,&ldquo 我们将会成为他们产品的第一批实验室用户。&rdquo   另一个关键元件&mdash &mdash 光栅则可以根据具体需求,既可以购买进口产品,也可以选择国内生产的。&ldquo 我们已经在国内找到一家企业,可以研制和生产出我们所需的光栅和其他光学器件。&rdquo   对于下一步研发方向,陈良尧介绍到,&ldquo 当前最重要的是把研究项目做好,并努力将这一技术应用到不同领域 另外,组合的多光栅模块本身也可以成为一个产品,现在的组合光栅的方位角还需要人工调试,未来希望能够采用自动化激光准直技术,研制出已被封装好、不需要调节的光栅组,用户拿到手里可以直接使用。组合的光栅数也有可能进一步增大,由现在的3-10光栅增至40-50块光栅的组合,满足更高精度的光谱分析需求。&rdquo   经过持续的研究努力,多光栅光谱仪已能够被实际应用。据介绍,除了面阵探测器国内目前还做不出来,其它重要部件都实现了在自己的实验室或在国内找到企业进行加工生产。说到这里,显现出了陈良尧教授比较独特的研究态度和模式,陈良尧将项目研究经费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改造实验室环境,如在高性能光学仪器研究中,将购买高精度数控机床,用于仪器核心零部件的高品质研制和加工,保证质量,这在目前中国大学的实验室还比较少,对此,陈良尧说,&ldquo 这么做一方面是希望提高科学仪器的研究水平和效率,掌握核心技术,另一方面也十分需要培养研究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不仅进行原理和方法创新,还需要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在学生时期就有能力亲手把这些仪器做出来,可靠实现创新科学仪器的各种新功能,在这方面与发达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在培养学生具有硬科学技术研究能力方面的差距还比较大。&rdquo   &ldquo 由于高性能探测器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不利于大范围普及,目前仅根据一些用户需求进行定制,需要不断解决问题,让用户满意,建立良好的声誉,&rdquo 陈良尧说到。   后记   据了解,在陈良尧教授的研究成果2003年正式发表后,2007年在美国Light Smyth公司的广告中也出现了采用4种不同光栅结构参数组合的二维折叠光谱分析技术。而关于这一中国自主创新原理和技术的产业化途径,陈良尧无奈的说到,&ldquo 产业化的路还会比较长。&rdquo 究其原因,一是关键部件技术的局限,另外国家的支持政策等也是重要原因。就像采访最后陈良尧所说的,&ldquo 希望能够获得国家较高强度的产业化应用研究项目的支持,并与工业界的合作伙伴一起,使得这项技术被产业化,促进我国高性能光谱分析仪器的进步和发展,将会在国际上有自己的地位,产生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好的光谱仪。&rdquo   编辑:刘丰秋
  • 南京天光所研制泰国阶梯光栅光纤光谱仪完成装调出光
    2014年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一行7人赴泰国国家天文台(Thai National Observatory,TNO)进行泰国中色散阶梯光栅光纤光谱仪(MRES)的现场安装,经过2周多的紧张工作,顺利完成光谱仪光、机、电的调试及和望远镜的联调,并对泰国运行人员进行了全面培训,与泰方人员一起进行了试观测和性能测试。   2012年建成的泰国国家天文台,建有口径2.4米的全自动反射望远镜&mdash &mdash 泰国国家望远镜(Thai National Telescope,TNT)。TNT装备有各种成像探测器,为拓展科学目标,TNO委托南京天光所为TNT研制了中色散阶梯光栅光纤光谱仪(MRES),2014年5月份进行了出厂验收,10月份进行现场安装和测试观测。   泰国中色散阶梯光栅光纤光谱仪光谱分辨率R为15000,波长覆盖为390nm~890nm,通光效率好于30%。装调测试中对于V波段13.8星等的天体(USNOA2-1200-00955)进行了试观测,一小时曝光观测的信噪比好于100。该光谱仪是我国自主研制出口的第一台专业天文观测研究用光谱仪。   2014年10月24号MRES出光后泰方和中方工作人员合影   与望远镜接口耐焦单元的现场安装和测试   MRES出光光谱
  • 大型高精度衍射光栅刻划机:把光谱看得更通透
    科研人员在为光栅检测做准备工作。 罗浩摄(资料图片)  在1毫米距离里划出6000道刻槽,且槽型均匀,这意味着在20公里的刻距内,刻槽间距误差小于一根头发丝的千分之一。这正是不久前,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制的“大型高精度衍射光栅刻划机”达到的刻划精度。  走进长春光机所实验室,项目组科技人员向记者介绍了一块银灰色、近似不透明“玻璃窗”的光栅,它是这套“精密机械之王”的杰作,也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精度中阶梯光栅。打造这台“精密机械之王”的,正是长春光机所光栅刻划机老中青三代研制项目组。  光栅是分析万物光谱信息的“芯片”,应用遍及海陆空、吃穿用  人类如何通过光认识世界?项目负责人、长春光机所研究员唐玉国说,人类借助光认知世界有两种方式:一是光学成像,二是光谱分析。光学成像可以看到物质世界的形状、尺寸等外在信息 地球上所知的元素及其它们的化合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光谱线,光谱分析可以获得物质成分信息,帮助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  但要“抓”住光谱信息并不容易。日常生活中的光,是由红、橙、黄、绿等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而单色光才能更好地记录下物质的光谱信息。光栅是一种非常精密的光学元件,它的神奇在于,它能从复色光中解析、提取出单色光。  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看到光栅,但其实它的作用无处不在。“人们去医院抽血检验,原理就是依靠光谱仪器里的光栅,来实现观察血液里的成分是否符合健康标准。”项目组成员、长春光机所研究员巴音贺希格说,“简单地说,光谱分析需要光谱仪器,光栅之于光谱分析的作用,就如芯片之于计算机,是核心和‘大脑’。”  与血液检查原理类似,分析不同物质的光谱,可以探查出农药残留、钢材质量、爆炸物特性等许多重要信息。唐玉国表示,光栅的价值不限于光谱仪,其应用“遍及农轻重、海陆空、吃穿用等各行各业。既能看天,也能看地、看人”。在天文观测中,通过光谱测量得到天体的组成及其与地球的距离,从而揭示宇宙诞生及演化规律 在光通信领域,光栅的分光作用使得不同波长的光能够携带信息顺着光纤飞入千家万户̷̷  通常,光栅性能越强,能分析出的物质成分就更精细。光栅面积越大,集光率和分辨本领就越高 光栅的精度越高,信噪比就越高。2009年,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启动光栅刻划系统研制工作,一开始就瞄准世界领先水平,攻克光栅同时“做大”和“做精”的难题。  “精密机械之王”成功刻划出了400毫米×500毫米的大面积中阶梯光栅,标志着我国大面积光栅制造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这一块光栅有多强?唐玉国说,最有经验的油漆工能辨别出1000多种色彩的微妙变化,而光栅理论上能够分辨出超过4亿种,可谓世界上感知色彩的最强利器。  光栅刻划机是制作光栅的母机,“做大”“做精”光栅是世界性难题  以防尘服武装,再经风淋室除尘,记者才得以获准进入实验室。这里有一套精密的环境保障系统,要求在30天内温差控制在± 0.01℃之内。  项目组成员、长春光机所研究员齐向东参与了光栅刻划机的设计、研制、调试等全过程,并长期在一线担任指挥。他说,这台仪器对环境要求极为严苛,气温、气压、空气成分等哪怕极其微小的变化,在纳米的尺度下,也可能带来巨大的刻划误差。  对环境的苛刻要求源自光栅刻划机自身的高精度。它由上千个元件、部件精妙配合而成,几乎所有关键部件冲击世界极限水平。加工装调精度难、运行保障环境要求之高,前所未有。  丝杠、蜗轮、导轨是刻划系统“三大件”,项目启动之时,国内现有机床技术根本达不到精度要求,研究组不得不采取土办法——手磨加工。  丝杠被誉为刻划机的“心脏”,其精度水平直接影响整机性能。国内不能造,国外买不到,已经退休的80岁高龄老专家张泰返聘回所,并亲自上阵,带领青年团队不分昼夜加工和检测。历时近1年时间,终于研磨出这根丝杠。这也是目前世界上精度最高、行程最长的三角螺纹丝杠。  用同样的方法,项目组费时6个月加工出蜗轮,8个月加工出V形导轨。这些具有亚微米、纳米量级的关键器件,都是科研人员用双手研磨出来的。此外,项目组成员为了攻克金刚石刻划刀、光栅镀膜等技术难题,也屡屡实验、研磨、调整,方才达到了光栅刻划机的要求。“有一次,项目组去外面交流。一握手,对方都说,你们的手不像科学家,倒像工人。”巴音贺希格回忆。  立项之初,研制计划时间是三年半,但由于整个过程比预料困难太多,前后花费了近8年,成为“严重耽搁的项目”。“研制期间,我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往往‘按下葫芦又起了瓢’,好不容易攻克一个困难,新的问题又立马出现。”齐向东说,科研人员不停地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有时候甚至要推翻之前花了很长时间建立起来的假设,否定自己重新开始。“这8年中,我曾多次感到绝望,以为进行不下去了。大光栅通过验收时,又觉得一切都很值得。”  这项成果使我国在光栅领域不再受制于人,并将精密机械加工技术推向世界前沿  国际上掌握光栅研制技术的国家很少,大面积高精度光栅是科技强国竞争的焦点。在此之前,只有美国能够制作300毫米以上中阶梯光栅。  大面积、高精度光栅刻划机的成功研制,使我国战略高技术领域所需的光栅不再受制于人,还将我国精密机械加工技术推向了世界前沿。  “我们这一代科研人员做出这台机器,离不开长春光机所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只是属于摘桃子的人,没有前辈的积累,没有青年梯队人才的付出,都不可能完成这项艰巨任务,是老中青三代人的结晶。”齐向东感慨。  1959年,长春光机所自主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光栅刻划机和第一块光栅。项目期间,我国第一代光栅刻划机的领军人、机械刻划光栅创始人梁浩明回到长春光机所,在重要问题上给出了指导意见 带领团队手工研磨丝杠等精密零部件的张泰先生,也是我国第一台光栅刻划机研制的参与者 已经退休的郝德阜研究员参与了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目前,我国第一台光栅刻划机依然没有“退休”。半个多世纪前,仅仅借助少量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梁浩明等人开始了光栅刻划机的研制工作。没有专门设计的计算机软件,设计人员就靠手工绘制来画图 没有数控机床,科研人员就靠双手打磨加工零部件,精度甚至比当今数控机床加工还要高。  上世纪80年代,长春光机所计划研制高精度大面积光栅刻划机,由于资金等种种限制,项目搁浅,我国遗憾地错失了追赶光栅制造强国的机会,制造大光栅也成为我国光栅人的梦想。  “我们有信心,也有信念能够完成项目。长春光机所具有数十年的技术积累,此外,现代精密仪器加工技艺水平更高,技术条件更好。老一辈在物质匮乏年代都能够制造出精度非凡的光栅刻划机,我们有条件也有责任把新一代刻划机做好。”齐向东说。  八年磨一剑,项目组研制的这套大型高精度光栅刻划系统,攻克18项关键技术,取得9项创新性成果。  让唐玉国欣喜的是,经过光栅刻划机项目历练,一批青年人才成长起来了,关键技术得到有效传承。他还说,研制成功并不是刻划机的重点,未来项目组还将从“精稳快新”四个方面对它进行持续改进和技术升级、提升性能,使其在满足国家重大科研对大光栅需求的同时,始终保持国际领先。
  • 在屏幕保护玻璃上“写入”光栅,为智能手机增加光谱仪功能
    智能手机自1993年推出以来,已成为全球广泛使用并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电子设备。多年来,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以及新的传感器及其功能的加持,智能手机集成平台不断发展。智能手机正在取代摄像机、照相机、闹钟、手表、全球定位系统(GPS)、日历、计算器、闪光灯等等过去常见的设备,变得像一台可以上网的小型计算机一样强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作用,也凸显了智能手机在快速向大范围人群分发应用的能力。光子学是丰富智能手机功能并提高其潜力的极具前景的技术。全球主要智能手机制造商已经将新的光子传感器集成到了一些最新款的高端产品上,例如,面向增强现实(AR)应用的激光雷达(LiDAR),或者用于采集实时血氧水平和心率的脉搏血氧计等。与此同时,许多研究小组正在积极利用现有板载传感器或开发新的传感器,在智能手机上创建新的功能。利用智能手机摄像头及算法的显微镜系统,已被证明可以计数白细胞或红细胞,以用于血样分析以及寄生虫、细菌和病毒的检测;还可以通过RGB摄像头评估蓝色和绿色光谱成分的比率来检测血糖水平;采用Mie扩散法还可以测量水的浊度水平;还有报道基于呼吸中酒精含量而造成的蒸发率差异的光学式酒精测试仪等。然而,这些新的功能通常需要添加占用空间的附加组件。对于尺寸敏感的智能手机来说,空间限制问题值得关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Lapointe等研究人员提出了在手机屏幕前作为保护层的750 μm厚的康宁大猩猩玻璃上蚀刻光子器件的想法。借助1030 nm飞秒(fs)激光直接写入,他们展示了在1550 nm波长0.053 dB/cm的低损耗单模波导。他们还展示了一种基于玻璃表面倏逝场相互作用损耗的折射率(RI)测量装置。Davis等研究人员在1996年介绍一种玻璃材料的飞秒激光功能化。该工艺利用多光子吸收或隧道电离等非线性效应来引起折射率的永久变化。折射率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和写入条件,并受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例如色心形成、玻璃基质的结构变化或导致密度变化的热效应等等。在高重复率下还存在一种特殊的热积累机制,会导致较大的焦外折射率变化。继Lapointe等人的研究,研究人员对通过飞秒激光改性的保护玻璃层机械性能的完整性进行了研究,发现飞秒激光写入对玻璃强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同一项研究表明,通过减少写入所需的光子数量(减少波长),折射率变化可以增加一个数量级。据麦姆斯咨询介绍,近期,加拿大蒙特利尔理工学院工程物理系的Jean-Sébastien Boisvert及其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Fs laser written volume Raman–Nath grating for integrated spectrometer on smartphone”的论文,研究人员首先展示了一种没有热量积累的新写入方式,可以实现具有正折射率变化的高分辨率精细写入点。正折射率变化对于波导写入特别重要,而小折射率变化区域,对于写入具有精细周期的光栅至关重要。正如研究人员在两种不同的玻璃中所展示的那样,这种机制并不局限于个别玻璃。智能手机集成光谱仪原理示意图在该研究中,飞秒激光写入采用了来自Light Conversion的8W Pharos激光系统,该系统具有250 fs脉冲长度。激光器被耦合到Orpheus OPA以将频率加倍,从原来的1030 nm到515 nm。利用50倍Olympus PLAN 0.65数值孔径(NA)显微镜物镜聚焦飞秒激光脉冲,并将样品置于由AEROTECH 3200控制器控制的3轴写入系统上。使用脉冲选择器来控制激光器的重复频率以节省脉冲能量。激光的偏振与写入方向平行。所使用的写入速度在0.1~100 mm/s之间,脉冲能量在82~825 nJ之间。用于写入的玻璃有两种类型:康宁大猩猩玻璃(一种用于保护多媒体屏幕设备的碱性铝硅酸盐玻璃)和钢化铝硅酸盐玻璃(来自Bodyguardz的一种通用屏幕保护玻璃层)。两种玻璃以101 kHz重复率不同写入速度时,飞秒激光曝光下诱导集成折射率剖面断层扫描变化的演变采用这种新颖的写入技术,研究人员展示了在智能手机摄像头前以拉曼纳斯机制运行的体相光栅(VRNG),以获得一种集成的智能手机光谱仪。其关键是产生一个弱VRNG,不会显著改变相机的传统功能,但在暴露于强光照射时会产生光谱。(a)写入钢化玻璃的VRNG,置于智能手机前置摄像头前;(b)如果没有明亮的光源,光栅不会影响相机拍摄的日光成像质量,但如果有明亮的光线靠近光栅或在弱光环境中拍摄则会出现衍射光谱在热积累范围之外,两种玻璃都发现了一种产生正折射率变化的新写入方式。对于这两种玻璃,都发现了这种无热累积写入机制的上限阈值,重复率分别小于150 kHz和101 kHz,光通量分别为8.7 × 106 J/m²和1.4 × 107 J/m²。将尺寸为0.5 × 3 mm²、间距为3 μm的弱VRNG放置在三星Galaxy S21 FE智能手机前,以使用第二衍射级记录光谱。该光谱仪覆盖了401-700 nm的可见光波段,探测器分辨率为0.4 nm/pixel,光学分辨率为3 nm。利用该光谱仪测定了水中有机激光染料Rhodamine 6G的浓度检测限为0.5 mg/L。这一概念验证为现场吸收光谱法快速收集信息铺平了道路。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3-40909-9
  • 中国首颗碳卫星成功发射 大面积光栅让“地球体检师”想测就测
    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科院声像中心 任晖摄  我国二氧化碳监测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浓度已上升到2500万年以来的最高值,且依然呈上升趋势,地表温度也在逐年升高。温室效应正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精确监视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状况已成为有效开展气候变化研究和应对的迫切要求。阿拉斯加冰川过去30年消融的景象,图片来自网络  本次发射的碳卫星作为我国首颗用于监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科学实验卫星,围绕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全球性重大问题,以大气二氧化碳遥感监测为切入点,利用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测仪、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等探测设备,通过地面数据接收、处理与验证系统,定期获取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图,大气二氧化碳反演精度将优于4ppm,使我国在大气二氧化碳监测方面跻身国际前列。  碳卫星是国家科技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升我国全球二氧化碳监测能力部署的一项重大任务。通过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立项实施。由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负责工程总体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负责卫星系统,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制有效载荷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负责地面数据接收处理与二氧化碳反演验证系统的研制、建设和运行。  负责本次发射任务的为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本次发射还搭载发射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自主安排研制的1颗高分辨率微纳卫星和2颗高光谱微纳卫星。  小卫星肩负大使命工作人员在低温实验室进行仪器调试,图片来自网络  22日凌晨3时22分,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它成为巡游在地球上空700公里的第三位全球二氧化碳“体检师”。碳卫星将在宇宙中跳起“华尔兹舞步”,不断变换观测模式,完成对全球二氧化碳的监测,并借助模式同化和反演技术,最终形成全球碳排放情况的“体检报告”。  “小卫星肩负大使命。”国家遥感中心总工程师李加洪说。监测全球二氧化碳分布情况,这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采取的积极行动,也体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而且,“知己知彼”,才能在全球气候谈判中掌握主动权,发出“中国声音”。  二氧化碳浓度监测,不是想测就能测  二氧化碳浓度监测,不是你想测,想测就能测。目前为止,只有美国和日本发射了自己的碳卫星。美国OCO-2卫星,图片来自网络  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本就非常低。碳卫星总设计师尹增山介绍,从2011年到2016年年底,经过近六年研制,我国碳卫星探测精度达到了优于4ppm(百万分比浓度)。也就是说,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超过百万分之四时,碳载荷就会发现。  如何发现?实际上,碳卫星对二氧化碳浓度采用的是“间接测量”法。大气在太阳光照射下,二氧化碳分子会呈现光谱吸收特性,碳卫星通过精细测量其光谱吸收线,可以反演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  但这根线非常窄。要获取高精度的大气吸收光谱,就要依靠碳卫星的主载荷——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测仪。二氧化碳探测仪核心的技术指标和难点就是要同时实现高光谱分辨率和高辐射分辨率,这就如同检查人的指纹,普通仪器只看得到纹理,而二氧化碳探测仪可以把指纹放大一百倍,精细测量每条指纹的宽度和深度。  “要达到这么精细的分辨率,必须要有大面积光栅。”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究员郑玉权告诉记者,为突破这项关键技术,科研人员从最基础的制造全息光栅所需的高精度曝光系统研究出发,一点点攻克技术难关,最终在碳化硅基底上制造出高精度衍射光栅,并在航空校飞试验中进行了验证。  碳卫星探测仪上的大面积衍射光栅,能够探测2.06µm、1.6µm、0.76µm三个大气吸收光谱通道,最高分辨率达到0.04nm,这样的分辨率,在国内光谱仪器的研制上也尚属首次。  说起研制过程,郑玉权感慨颇多。六年的载荷研制,是预研攻关和工程实施的结合。他们从“无”到“有”,实现技术突破 又迎头赶上,比肩国际先进水平。“反正,遇到问题的彷徨、解决问题的艰辛和最终找到答案的欢乐,我们全尝遍了。”  碳卫星上的“配角”  将为研究雾霾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碳卫星上的“配角”——云与气溶胶探测仪也不可小觑。气溶胶,通俗点说,就是大气中的尘埃。探测仪可以帮忙排除探测时云和气溶胶的影响,提升二氧化碳探测数据的可靠性。碳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杨忠东表示,从设计能力上来讲,这款探测仪可以为研究雾霾提供重要数据支撑。碳卫星载荷系统,图片来自网络  “碳卫星本身,就肩负着‘创新’使命。”李加洪说。作为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碳卫星身上,至少有四项大胆的技术创新——大面积光栅、多模式定标、敏捷姿态调控以及复杂的反演验证系统。“我们碳卫星的整体水平,比日本的还要高。虽是‘后发’,但我们已经实现了‘并跑’。”  技术上的卓越,并非这颗碳卫星的唯一追求。在大约半年的在轨测试之后,碳卫星将正式开始两年半的工作——让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到碗里来。“我们将按照应用需求,对后期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共享和服务。”李加洪透露,科技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局已经制定了碳卫星数据管理办法。碳卫星数据将加载到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向国内各类用户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在国际合作方面,这些数据也会向地球观测组织(GEO)共享,这也是中国对GEO的实质贡献。  “一颗卫星远远不够。”不过,让杨忠东欣慰的是,六年来,他们不仅收获了这颗卫星,还了解和掌握了二氧化碳高精度遥感监测仪器的制备过程。“要满足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我们还要更多碳卫星。”第一颗有了,后续的,也就不再遥远。
  • 南通智能感知院:高精密凸面闪耀光栅、高光谱等多项成果凸显 市场可期
    在满足目前各种应用需求的前提下,光谱分析仪器和方法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不论是分子光谱还是原子光谱都涌现了一系列创新的成果,特别是拉曼光谱、近红外光谱、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太赫兹、超快光谱、荧光相关光谱、高光谱等相关技术彰显了极具诱惑的市场活力,引领着行业发展的方向。第十二届光谱网络会议(iCS 2023)中,近50位专家报告充分彰显了光谱创新潜力,纷纷展示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从仪器整机到关键部件;从系统集成到方法开发;从大型科研仪器,到用于现场的便携、手持设备;从实验室检测设备,到过程分析技术……为了更好的展示这些创新成果,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专家、用户、厂商之间的合作交流,会议主办方特别策划《光谱创新成果“闪耀”iCS2023》网络专题成果展,集中展示本次光谱会凸显的创新成果,包括但不限于仪器、部件、技术、方法、应用等。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简称“感知院”)坐落于风景秀美的紫琅湖畔,依托星载高光谱团队,结合南通创新人才培养、高科技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于2019年11月1日揭牌成立,设置有数十个专业实验室,拥有5位院士和多位国家级专家组成的人才队伍,以光机电核心元部件、规模化光电探测系统、集群化商业卫星为主要发展方向,推动南通光电及航天产业发展。感知院充分发挥专家团队多年在红外、高光谱等成像探测感知领域的技术优势和航空航天有效载荷方面雄厚的研发积累,在南通建立高光谱遥感产业发展基地。在光机电核心组部件、规模化光电仪器研发和集群化商业卫星领域,补齐南通航天全产业链中的“载荷、数据”两个重要环节,促进航天遥感产业中光谱类载荷及数据的规模化制造与获取。聚焦“智能感知”领域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及产业转化,探索科研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感知探测及其配套技术、材料、部件、应用数据、软件与设备的研发等相关服务,推动光电感知和遥感技术的产业转化,进行相关学科研究生培养、继续教育与学术交流,支撑国家航天产业和空天信息技术规模化发展。以光栅微纳部件、精密光机、数字化光电仪器制造、天空地一体化即时探测、遥感大数据处理应用等核心部件和技术的研发为主,集聚多方资源,构建核心软硬件、数据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全链路光电仪器研发、数据收集中心和智能遥感云服务平台,形成面向终端客户不同层级的“共建、共享、共用”智能遥感产业体系。以智能化微光/红外感知组件、微小型制冷机、精密测角装置等核心部件的研发为基础,发挥红外探测技术优势,研制高性能可迭代的“云台+嵌入式+红外/微光仪器+自动处理提取+远程传输操控”系列高端产品。应用于边防管控、城市监控、森林火灾监控、夜间生态监测、油气泄漏监控、智能预警探测等领域,开拓智能安防市场,构建面向系统应用的智能安防产业体系。一、成果简介成果一:高精密凸面闪耀光栅成像光谱仪将成像技术和光谱技术结合在一起,可同时获取目标物体的空间信息和光谱信息,具有高分辨率、测量范围广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于地质观测、矿物识别、水体水质监测、土壤土质监测、农作物长势与病虫害监测、碳排放监测、植被覆盖、环境污染监测、灾害应急监测等行业领域。分光系统是成像光谱仪的关键部件,直接决定了光谱仪的结构与性能。成像光谱仪的光谱分辨率越高,对地物的分辨能力就越强;当光谱分辨率需要细分到“纳米”量级时,基于多刻槽衍射效应的凸面光栅分光的难度急剧增大,然而高性能凸面光栅的制备技术受制于国外,严重制约我国自主星载高光谱相机的发展。为解决该技术瓶颈,感知院项目团队开展了:电子束抗蚀剂涂布、槽形角度变化及低深宽比槽形控制技术、高精度光栅槽形不同介质转移技术、均匀性金属反射膜镀膜技术、高精度检测等核心技术研究攻关,填补了电子束凸面光栅国内技术空白,与同类型的进口光栅比较,性能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面型加工精度及部分波段衍射效率等指标优于进口光栅,实现了可见光/红外宽谱段高精密凸面光栅制备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握。目前已经制备了一系列凸面/凹面光栅,已经应用到星载、机载、手持设备上。成果二:轻小型制冷机在红外光电载荷中,核心红外探测器件及光学系统需要工作于低温环境下,需要针对整个仪器及其关键部件进行科学的热规划、热设计和热实施,提升仪器性能,保障仪器可靠工作。因此,低温制冷机、高效传热元件及以此为基础的载荷仪器热管理系统是当代先进红外仪器载荷应用的核心支撑技术。特别是随着商业航天的蓬勃发展,卫星载荷趋于小型化、模块化、标准化,要求服务于商业小卫星的红外光电系统朝着低成本、紧凑化方向发展,亟需低温制冷机向着小型化、规模化、通用化方向予以发展。同时,低温集成技术是降低红外光学系统背景噪声、提高探测灵敏度的重要保障;也是红外探测仪器核心竞争力之一。感知院在产业化需求的牵引及其技术孵化下,突破了轻小型制冷机核心关键技术,形成制冷机数字化设计仿真分析平台,实现轻小型、超低温制冷机样机及制造工艺规范。开发了轻小型线性斯特林制冷机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全周期免维护的超高可靠性,冷指接口标准化设计、集成式耦合结构,通用性强,热流密度高、温差小、能耗极低,适应性好等优点。目前已逐步实现产品规模化生产,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能有效支撑红外光电载荷产业化发展!成果三:光电芯片模组红外探测器和光学镜头组成的红外光电探测系统可以突破人类视觉局限,能在完全黑暗、烟雾、粉尘等环境下观测物体,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工作,广泛应用在军事和民用的诸多领域。探测器模组是高端红外光电探测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直接决定了探测系统的结构和性能。相较于非制冷型探测器模组,制冷型探测器模组在探测物体信号时具有灵敏度更高、精度更高、误差更小、检测温度范围更广的优势。近几年我国的红外产品市场发展很快,但由于核心器件(如制冷型探测器)一定程度上依靠进口,价格、质量和维护等因素严重地制约了国内红外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广泛推广,远不能适应国内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感知院基于上海技物所成熟的红外技术,以院内的VOC气体检测、中海油等项目所需的高性能制冷型长波红外机芯为设计输入,开展长波红外探测器组件项目的研发,旨在打破国外对红外技术垄断局面,解决国外进口限制、价格高昂、供货周期无法保证等问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高性能制冷型红外机芯国产自主和批量化生产。成果四:遥感大数据处理随着遥感数据在空间、时间、光谱和辐射等维度的分辨率越来越高,数据类型越来越丰富,海量数据呈井喷式爆发增长。另一方面,虽然全球尺度的遥感大数据设施蓬勃兴起,但是面向区域发展的区域高分辨遥感大数据设施和服务体系较为缺乏,严重制约遥感信息与社会经济数据的综合利用程度,导致相关产业链不够完善,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当前遥感大数据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遥感大数据设施的缺位,二是遥感数据吞吐速度、处理能力、算法效率与精度稳定性等瓶颈问题。这两方面均为当今区域遥感大数据建设中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感知院遥感大数据处理系统对遥感数据进行横向光谱偏差处理,盲元判别与修复、Etalon效应测试与处理、非均匀性校正和低信噪比波段的降噪处理,利用大气校正辐射计定标及数据处理联合应用技术对日数据预处理、对地数据预处理、大气参数反演,遥感应用复查等等一系列处理流程,生产出横向光谱偏差、盲元修复率、相对辐射校正精度的数据产品。目前已研制出相对辐射校正、盲元判别和修复、光谱横向偏差校正等核心算法一套;研制出GF-5星高光谱数据从L0到L1级产品生产软件一套;成果五:高端光电探测系统现有的自主国产高端仪器无法实现行业对高精度定量化遥感的需求,目前民用高光谱设备或核心部组件绝大多数都是进口产品,全面自主可控的高端仪器研发和需求是当下行业相关单位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感知院研制出的高精度、高性能、轻小型机载轻型高光谱相机,可模块化组装,适用于低空/高空,轻型/大型飞机高光谱遥感作业,可选择机上定标装置、惯导、嵌入式数采终端,并具有良好的温适性;研制出的多功能地物快筛扫描仪,采用高精密凸面闪耀光栅、光谱纯度高、畸变小、信噪比高、光源稳定无杂光干扰、分辨率高、数据精准;协同启东光电遥感中心自主研发出高精准、高性能、定标、反演、照明、测距一体专业级全反射波段手持式光谱仪,内置激光测距模块,实时显示被测物体观测范围,具备快速自定标及反演、终端互联远程支撑、超长待机功能;研制出多模态、大动态微光红外监测相机,可应用于边防哨所、口岸海岸、各种重要区域。二、产业化探索经过三年多的发展,感知院已在高精密光栅、红外探测器、轻小型成像光谱仪、微小型低温制冷机、微光夜视红外系统、遥感大数据等核心组部件仪器与遥感数据处理方面,形成了系列产品。1.高精密闪耀光栅产品方面,具备球面闪耀光栅产品自主研发能力,突破国外进口元器件的“卡脖子”技术,掌握自主的核心工艺控制方法。目前承担众多国家项目及课题,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凸面光栅课题、静止轨道全谱段卫星凸面光栅研制、产业化凹面光栅项目、核工业研究院凸面光栅项目、环保部生态环境检测凸面光栅项目。所研制光栅涉及可见、近红外、短/中/长波红外、甚长波红外,刻线密度覆盖十几线至一千多线。在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以及相关航天工程单位牵引下,持续开展高精密光栅的国产化、低成本化制备技术研究和星载凸面光栅产品研制,预计未来三年产品销售额可达到1.2亿元至1.8亿元。2.微小型制冷机方面,形成不同应用场景下微型斯特林制冷机系列产品(例如:WS50090微型斯特林制冷机、WS100080微型斯特林制冷机等产品),突破了轻小型制冷机关键研制技术,形成了微小型制冷机规模化研制能力。未来3-5年,预计市场销售可达到8000万元—1.2亿元。在已有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基础上,开展相关规模化、低成本化制造技术研究,在不断扩大红外探测微型制冷机市场需求的同时,将先进仪器热管理技术逐步推广到医疗低温冷箱领域,以及大数据中心散热节能减排领域,为碳中和碳达峰、绿色低碳数字经济提供技术支撑。至2025年,完成研制轻小型斯特林制冷机产品化定型、工艺体系建立,市场销售额不少于3000万元/年;至2030年,打通制冷机上下游产业应用,实现商业化推广,形成轻小型制冷机组件、热管、散热模组等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市场销售额不少于1.5亿元/年。3.光谱仪产品方面,感知院先后与国家、省、地方等40多家单位形成了广泛的技术研发和市场合作关系,如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上海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等。目前已达到覆盖太阳辐射波段(可见、近红外、短波)的高光谱相机及软件算法的自主研发能力。未来3-5年,结合重点示范区域高光谱探测仪系统的需求,逐步扩大应用场景,拓展和实现后期全国范围内600-1000个典型区域的实地应用,相关产品的产能提升到400-500套/年的规模化生产,年销售额达1.2-1.5亿元以上,从行业应用产品转向民用高光谱产品,实现产品的规模化、批量化生产,向年销售3-4亿元迈进。4.商业遥感卫星方面,积极推动航天遥感商业卫星的整体规划和研制工作,协同江苏高分产业联盟和相关单位,积极争取实现1-2颗遥感商业卫星的研制及发射工作,通过有效获取和分析数据,重点服务江苏省和南通遥感应用及大数据等相关领域和单位,逐渐推行航天遥感商业产业链在南通当地的宏观/微观形式集聚。未来,感知院将持续推进批量化和低成本化,持续开展相关技术创新,持续扩大光电遥感仪器产能,持续拓展核心技术服务领域,实现从政府行业部门牵引式应用扩大到民品市场普适性应用,争取实现产品销售和市场达到4亿。商业遥感卫星方面,持续推进和实现星空地一体化、遥感大数据的全面服务和应用,并以行业应用为基石,实现百余颗航天遥感商业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满足天级重访周期的全方位遥感数据覆盖,打造遥感大数据服务云平台,凝聚国内乃至国际遥感相关领域专家和团队,有效推动和实现航天遥感产业集聚,全面实现全国各省市、核心国企(例如北大荒集团、银河航天)、政府资本、民营资本等不同领域的联盟合作和分工协作,助力和推动航天遥感大产业的落地,切实提升南通百亿级光电产业集群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争取实现产品业务体量15-30亿元。三、未来研究计划最看好的光谱技术是高光谱成像技术。高光谱成像就是收集并识别物质光谱指纹的技术,是以精细的光谱分辨率表征物质不同光谱吸收或发射特征的重要探测手段,是人类实现从“看到”到“识别”物质的得力“探针”。这些“探针”对不同光线波长的感知程度可细微到“纳米”级,能够帮助人类从一公里外看到米粒大小物体上的300多种颜色,而人眼能看到的颜色一般只有7种。与可见光相比,高光谱技术增大了波段幅宽的同时,减小了光谱弯曲畸变、提升了探测灵敏度,已经在水体水质监测、大气排放、探物找矿等领域实现了精细化分辨和大覆盖范围的业务化实用化的应用。未来感知院重点主攻方向如下:1.微纳光栅领域,未来三年内,计划将凸面光栅应用由太阳反射波段扩展至地球辐射波段,即拓展至紫外和甚长波红外波段;同时突破人工智能AR设备的核心元件“波导光栅”的研制工艺,缩短波导光栅元件的定制周期,完成小型AR样机的研制,实现AR设备数字化生产。2.制冷机领域,未来三年内,建立制冷机设计多物理场耦合的联合仿真模型,进一步改进微型杜瓦封装技术,建设低成本、批量化制冷机中试工艺线;至2025年持续进行技术突破,完成研制轻小型斯特林制冷机产品化定型、批量生产。在上述基础上,引入3D增材制造等新型工艺技术,建立通用标准件库、在线质量监测、柔性自动化装配等批量化制造工艺规范,实现低成本轻小型制冷机研制生产线,进一步实现产业化,形成轻小型制冷机组件产品规模化生产。3.探测器领域,将成熟的星载探测器技术进一步向民用化、市场化、规模化转化,突破探测器驱动及信息获取电路模块化设计关键技术;开发高性能、低功耗、低噪声、大动态范围、轻小型探测器模组,形成特有的多功能、多系列“拳头”产品,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形成批量化生产能力。4.遥感数据处理领域,在现有基础上,搭建由高性能服务器和高容量存储设备组成的基础设施,系统数据运算能力每秒可达到1560万亿次,数据存储能力达到PB级。开展天空地一体化遥感大数据处理算法和应用软件的研发,攻克多源数据高精度配准难题,攻克遥感大数据高效训练与算法提升关键技术。在未来5年内形成面向行业大众的遥感云服务平台,形成多个行业的业务化应用示范。5.高端光电探测系统领域,在已开发出的光电探测系统基础上,采用“销售一代,预研一代”的推广模式,专注于自主迭代升级的技术研究,开展多模态一体化技术、多模信息融合、大动态范围自适应以及模块化设计的研究,建立系统全链路数字化孪生模型,为已有的用户提供各类增值迭代服务,不断拓展潜在应用领域。四、合作需求希望与多方合作:1.光谱仪的各组部件供应商(包括元器件、机械加工件、镜头、整机组装定标调试等厂商);2.遥感数据应用团队(农业土壤有机质氮磷钾、杂草、水质检测)联合开发面向农业、水质监测、环保方向的应用示范平台;3.面向土壤应用、水质检测、环保检测等研发团队开展高光谱设备的租赁合作;4.创投类和科技创新类基金的支持。(联系人:李先生 17712225916)附:专家简介和团队介绍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形成了院士领衔指导发展。形成多位院士(业内具有崇高的威望和影响力的匡定波、童庆禧、薛永祺、沈学础、褚君浩等院士)和顶尖专家领衔的高层次、高水平专业人才团队。专业覆盖遥感技术、光电仪器、微纳光学、微电子、电子信息、机械结构、制冷工程,计算机和数据处理等与光电遥感技术及应用相关的学科领域。专家团队具有多年丰富的机载/星载多光谱、高光谱及红外相机的研制经验,在国际上率先解决了星载高光谱成像载荷难以同时兼顾宽谱、宽幅、高光谱分辨率和高探测灵敏度的技术难题,打破国外在核心关键技术上的长期封锁,性能指标国际领先,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国家相关行业部门、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以及国外相关知名机构。匡定波: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特别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红外及遥感专家,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是我国红外与遥感技术的领路人,他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成就开创了中国红外应用及遥感技术领域的新纪元。童庆禧: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特别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合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遥感技术与应用专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遥感技术应用领域的最早开拓者之一。长期致力于气候学、太阳辐射和地物遥感波谱特征研究。薛永祺: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技术发展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红外和遥感技术专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空间主动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致力于多光谱和成像光谱技术研究,为中国建立机载实用遥感系统提供了多种先进的遥感手段,并推动了中国遥感技术的应用。先后研制成功多光谱扫描仪、成像光谱仪、超光谱成像仪。沈学础: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学术发展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大学理学院名誉院长,国际巴登奖评定委员会委员和多个国际杂志编委。主要从事固体光谱和固体光谱实验方法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褚君浩: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产业发展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SCI期刊《红外与毫米波学报》主编,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和上海虹口区科协主席等职。长期从事红外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开展了用于红外探测器的窄禁带半导体碲镉汞(HgCdTe)和铁电薄膜的材料物理和器件研究。刘银年: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遥感应用协会高光谱遥感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十大科技英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是我国星载高光谱遥感载荷的主要开拓者,先后主持了国家级重大项目10余项,是多个国家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带领团队率先突破了国际上光谱成像难以同时兼顾宽谱、宽幅、高光谱分辨率和高探测灵敏度的技术瓶颈,建立了星载光谱成像载荷技术研发体系,研制出国际上首台星载宽谱宽幅高光谱相机,实现了国际上4颗高光谱卫星在轨组网观测,技术水平大幅领先国际在轨和在研的同类载荷,推动了水体土壤微克量级大范围探测、数百万平方公里以上矿物填图、复杂地物精细识别、甲烷点源排放精准监测等一系列重大应用难题的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IEEE GRSM》和《Science Advances》等国际顶级期刊。孙德新: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执行院长/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遥感应用协会高光谱遥感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长期致力于红外高光谱光电遥感技术的研究,在空间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成像技术、光电信息处理等方面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先后负责或参与完成了红外及高光谱载荷研制相关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及型号任务十余项。环境减灾二号A/B卫星主任设计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静止轨道全谱段高光谱探测技术”项目负责人。陈效双: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学术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微纳光电子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领域为红外光学,微纳光子学,人工量子结构和量子操控,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重点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础重大和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吴亦农: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空间制冷技术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空间低温制冷机研发、制造和应用,以及制冷装置可靠性和长寿命技术、空间载荷低温系统集成和热管理技术等研究。负责并完成四十余项航天预研及工程型号任务,以及国家重大专项中的制冷器研制及载荷热管理技术服务项目。陈永平: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微电子技术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硅基光电器件的研究,在CMOS图像传感器、PN/APD光电传感器、CMOS与红外MEMS集成器件等方面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先后主持完成航天遥感用系列化硅基光电传感器研制、硅基光电子前沿研究、红外MEMS关键技术研发等十余项国家级重点项目。现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超大规模红外MEMS组件”项目负责人、首席科学家。尹忠海: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人工智能首席专家。高光谱遥感与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遥感影像、自组织网络及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项目近20项。曾任卫星地面分发系统数字指纹追踪子系统的主任设计师,建立了遥感影像数据分发的追踪机制;主持了国家重点型号项目数据链分系统的总体设计工作,形成跨代新体制下的网络架构,设计了高效分簇管控机制和传输协议并予以实现;为国家973项目课题负责人、总师组主要成员,面向事件驱动的“激励与响应”机理,提出了用于复杂事件处理的事件代数系统,相关成果应用于不同场景集群系统的智能涌现和逻辑控制建模。此外,感知院已形成高层次人才占比达80%的研发团队。其中,全职人员53人,外部专家34人。
  • 长春光机所高端全息光栅重大仪器专项启动
    3月2日上午,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高端全息光栅研发”项目在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召开启动会。   该项目由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牵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公司等另外6家单位共同参与,目标是研发出高端光谱仪器的核心部件——高端全息光栅,建立集全息光栅设计、制造、检验于一体的开发平台,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全息光栅制造技术。此外,项目还将针对光谱分析市场中对光栅的特殊需求,开发低杂散光光栅、特种面型光栅等11种光栅,并在5家光谱分析仪器企业和1家高校中进行应用示范及产业化推广,从而推动我国光栅制造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及产业级研究成果的涌现。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光栅技术研究始于1958年,是我国第一批光栅刻划机和第一块衍射光栅的诞生地。经过50余年的努力,光栅设计、制造、复制和检测等技术日臻完善。2011年8月,依托长春光机所筹建的“国家光栅制造与应用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现场评估,进一步推动了长春光机所在光栅研制及光谱仪器开发和工程化方面的发展。
  • 当LIGA技术与光栅法X射线 相衬成像相遇
    LIGA 是德文制版术Lithographie,电铸成形Galvanoformung 和注塑Abformung 的缩写。自20世纪80年代德国卡尔斯鲁厄原子核研究所为制造微喷嘴创立LIGA技术以来,对其感兴趣的国家日益增多,德、日、美相继投人巨资进行开发研究。该技术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三维微细加工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传统微细加工方法相比,用LIGA技术进行超微细加工有如下特点: 1可制造有较大深宽比的微结构。2取材广泛,可以是金属、陶瓷、聚合物、玻璃等。3可制作任意复杂图形结构,精度高。4 可重复复制,符合工业上大批量生产要求,成本低。LIGA的基本工艺流程如下:x射线掩模制作(Mask):首先用电子束或激光对薄光刻胶进行初次曝光,制成初级掩膜,然后经过显影、电镀等工艺步骤制成初级微结构掩膜板(此掩膜板本质上已经是一个高度较低的微结构)。对于高深宽比微结构,需要进一步制备额外的高深宽比掩膜板。x射线光刻(Lithographie):借助上述的初级微结构掩膜板,在厚光刻胶上用X射线进行曝光,然后经过显影、电镀等工艺步骤制成中级微结构掩膜板。由于同步辐射设备KARA(原ANKA)提供的平行x射线束,可确保高纵横比和光滑的侧壁。电镀(Galvanoformung):将上述步骤获得的光刻胶模具置于金属电镀液中进行电镀,即可实现高纵横比、高精度结构的金属零件。聚合物成型(Abformung):为了复制聚合物基板上的精密结构,可以使用上述工艺制作注塑和热压花用的模镶件。这允许实现精确复制的微聚合物结构。因此LIGA工艺制造的微结构聚合物和金属零件在x射线光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在在科研机构和工业领域,尤其在光栅法X相衬成像领域有广泛应用。 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和传统的X射线吸收成像相比,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能够为轻元素样品提供高得多的衬度,特别适合用于对软组织和轻元素构成的样品进行成像。目前,主要的5类相衬成像方式中,大部分对光源的相干性要求极高,只能在同步辐射光源或者借助微焦点X射线源实现。而光栅法相衬成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在实验室实施相衬成像实验的主流技术路线。但是,高深宽比和大视场光栅的制作一直是困扰研究人员的一个痛点,LIGA技术的出现及成熟,使得制作此类的光栅的制作变得更加的容易、可靠及更好的控制成本。此实验方法的布局及结果如下:1. 日本東北大学-百生研究室 G1 相位光栅周期4.37μm,NiG2吸收光栅周期2.4μm,Au能量25Kev光源微聚焦X射线源管电压40KV管电流120μA昆虫标本成像结果:上文中提到德国卡尔斯鲁厄是LIGA技术的发源地,科学研究是为了窥探世界的本质及发展规律,新技术的诞生最终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状态。德国Microworks 公司成立于 2007年, 是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微技术研究所 (IMT) 衍生的子公司。通过使用X 射线和激光LIGA技术,能为广大科研用户提供高度定制化的透射光栅和微结构方案,在光栅法相衬成像领域,具有很好的口碑。典型产品如下: 展示Microworks如何制作X射线光学元件 典型规格范例设计能量强度光栅(周期/高度)Pi相位光栅(周期/高度)8keV设计能量2.4μm/30μm4.65μ/2.8μm25keV设计能量2.4μm/50μm4.39μm/8.8μm40keV设计能量2.4μm/80μm4.2μm/14.1μm100keV设计能量(定制化需求)4.8μm/220μm
  • 玩光谱的你知道什么是全息平场光栅吗?
    光栅是光谱仪器中的一个重要元器件,它就是光谱仪器的眼睛,它具有色散(分光)和成像的功能。目前光栅在摄谱仪、扫描单色仪、直读光谱仪等广泛使用,目前使用的传统凹面光栅相差偏大, 随着CCD等平面阵列探测器在光谱仪测量设备中的广泛使用,要求分光成像系统形成的光谱像位于同一平面上,科学家们面对这一需求,研发出全新的全息技术,全息平场光栅孕育而生。全息光栅的特点为:(1)无鬼线(传统机刻光栅的光谱中会出现一些不真实的谱线),杂散光极小;(2)分辨率高,由于全息技术使光栅刻线总数大幅度增加,因此色散率、分辨率也大幅度得到提高,此特点对兼顾平场和提高分辨率方面效果显著。当波长范围较宽时,传统帕邢-龙格凹面光栅很难兼顾平场和高分辨率的要求,利用全息记录技术获得的平场光栅(变间距曲线槽凹面光栅),具有校正像差能力,与传统机刻光栅相比,在像差、信噪比和成本方面更具优势,全新的全息平场光栅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赛默飞世尔科技是检测领域的世界领导者。它为全球客户提供的优质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试剂耗材及创新的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赛默飞世尔在直读火花光谱仪行业拥有超过80年的经验,最近在高端台式直读火花光谱仪3460/4460之后,赛默飞世尔科技利用平场光栅(变间距曲线槽凹面光栅)技术又推出一款全新的全谱直读火花光谱仪ARL easySpark 1160。ARL easySpark 1160全谱直读火花光谱仪可快速的对固体金属样品进行分析。无论从痕量元素,还是到高浓度的元素,它都能准确、可靠的分析。赛默飞世尔在行业内多年的积累,针对有大量金属分析需求的冶炼行业和实验室,设计了这款全新的、更具性价比的全谱直读火花光谱仪,可满足客户在冶炼、汽车、航空航天、铸造等众多行业的生产需求。关于朗铎科技朗铎科技,全球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中国区域战略合作伙伴。作为工业检测分析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我们致力于为中国客户提供全球高品质的分析仪器、专业的应用技术支持、优质的售后服务等系统解决方案。朗铎科技是赛默飞世尔尼通(Niton)手持式光谱仪在合金/地矿行业的中国区总经销商,也是Niton中国区售后服务及技术支持唯一授权服务商,同时也是赛默飞世尔arl全谱直读光谱仪的中国区总经销商。目前朗铎科技主要产品包括手持式合金光谱仪、手持式矿石光谱仪、全谱直读光谱仪等系列产品。关于赛默飞世尔ARL赛默飞世尔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纽约证交所代码:tmo,以下简称赛默飞),全球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导者。ARL是赛默飞旗下品牌,1934年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火花直读光谱仪,80多年来,ARL以其良好的操控性、稳定性、可靠性和耐用性,引领了直读光谱仪行业潮流,其尖端技术和卓越信誉让arl直读光谱产品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均居世界同类产品前列。目前全球各大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客户都选择ARL作为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控制的主要手段,中国各大钢铁、有色、科研院所都是ARL的忠实用户。
  • 重大仪器专项“高端全息光栅研发”项目完成初步验收
    p   2017年9月1日,由中科院条财局在长春组织召开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高端全息光栅研发”项目初步验收会顺利通过。会议听取了长春光机所做的“项目研制工作报告”和各参与单位做的子任务情况汇报,并进行了质疑讨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00" height=" 376" title=" 1.jp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76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247fd012-fa79-48d2-aa28-be5abdcbf9b8.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00" height=" 376" title=" 2.jp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76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faf91127-d523-4835-be24-06df8026fd88.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随后对项目研制的光栅和仪器设备进行了现场测试验收。 /p p   在“高端全息光栅研发”项目立项之前,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制的全息光栅产品已成功用于国内外多家光谱仪器企业的各种类型光谱仪器。但是,在技术实力方面和国外同行差距较大,高端光谱仪器急需的高端全息光栅仍未完全实现自主知识产权,部分产品需要进口,并且价格比较昂贵,阻碍了光谱仪器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进程。 /p p   本项目立项目标是研发出高端光谱仪器的核心部件-高端全息光栅:①建立集全息光栅设计、制造、检验于一体的开发平台 ②开发光谱分析市场中急需的光栅,形成一定产业化规模,满足我国光谱分析仪器行业的需求,并打开国际市场 ③将研制的光栅在光谱分析仪器企业中进行应用示范及产业化推广,通过高端全息光栅自主创新带动我国高端光谱分析仪器自主创新,完善我国光谱分析仪器产业链,引领和拉动整个光谱分析仪器行业向纵深发展,并辐射带动光谱分析技术向更多应用领域拓展,进一步增强我国对外经济交往中的主动权。 /p p   本项目的实施使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处境,突破了国外技术壁垒。项目研制了低杂散光光栅、高分辨本领光栅、特种面型光栅、体全息光栅等11种全息光栅。在5家光谱分析仪器公司进行应用示范及产业化推广,开发了5类新型光谱分析仪器,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化规模,减低了成本,满足了我国光谱分析仪器行业的需求,填补了国内该类产品的空白,拉低了国外同类产品在华售价,部分光谱仪出口国外。研发的极紫外软X射线单色器已在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中使用,增强了我国光谱定标能力,为“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二期工程”提供了科技支撑。 /p p /p p /p p /p p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