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深海甲烷可燃冰分析仪

仪器信息网深海甲烷可燃冰分析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深海甲烷可燃冰分析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深海甲烷可燃冰分析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深海甲烷可燃冰分析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深海甲烷可燃冰分析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深海甲烷可燃冰分析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深海甲烷可燃冰分析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深海甲烷可燃冰分析仪相关的资讯

  • 仪器界沸腾了!可燃冰或能成为仪器市场的“蓝海”
    p & nbsp & nbsp & nbsp 整个5月,可以称得上是“可燃冰”月。据外媒报道,美国于12日宣布正在墨西哥湾开展“可燃冰”钻探研究,日本也于4日宣布从近海“可燃冰”中提取出了甲烷。5月18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对外宣布,5月10日起,我国从南海神狐海域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天然气水合物(也即可俗称的“可燃冰”)矿藏实现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这一消息让包括仪器界在内的不少中国人感到沸腾!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64c1bf22-6b1e-45a0-9c27-1e9196acd99b.jpg" title=" 189271705.jpg" / /p p   为什么大部分储存于海底的“可燃冰”能够引得当今世界上的大国们竞相研究它的开采手段呢?主要原因是“可燃冰”使得人类一下增加了很多能源来源,如果能低成本、高安全地商业开发出来,后期基本不需要再进行复杂的化工处理,相比原油/煤炭还需要裂解、建很多炼油厂要环保和省钱得多,而且燃烧后对环境的污染也非常小。 /p p   不过几乎和以往历次国家发布重大科技突破一样,此消息一出,引来各方发声。 /p p   一类声音认为,“从科学到技术创新要经历知其然(发现现象)、知其所以然(理论理解)、造其然(技术上可行)、利其然(经济上可行)的4个阶段。中国这次突破的意义,就是让利用‘可燃冰’达到了‘造其然’的阶段。” /p p   “这次中国之所以取得突破,就是因为把开采固体变成了开采气体,在原位通过降压把水合物中的甲烷释放出来,直接采甲烷,同时整个过程都保持可控,没有引发海底甲烷泄漏。” /p p   “‘可燃冰’的开采十分费劲,它深藏在高压低温的海底环境,一不小心,就容易造成海底滑坡。日本先于我国研究开采技术,却因泥沙堵塞管道问题解决不了,‘可燃冰’开采迟迟未能取得进展。虽然我国不是第一个发现‘可燃冰’的国家,也不是第一个开采出‘可燃冰’的,但我们之所以敢宣称是世界第一,是因为‘稳定开采’这四个字。” /p p   当然,也有另外一类声音:“此次使用的钻井技术,‘可燃冰’开采技术和钻井船舶都是常规技术和设备。这种用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技术和装备来开采“可燃冰”全世界所有大石油公司都会干,都能干。” /p p   “如果出现大面积海底甲烷气溢出,就会是生态灾难......” /p p   “有什么样的技术可以把‘可燃冰’融化后溢出的甲烷气盖在海底之下而不溢出海底呢?目前世界没有,中国也没有! ” /p p   此外,在关于“可燃冰”的报道中,还闹出了“50000公里”这样的乌龙。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报道中的乌龙助长了另外一个方向的舆论:认为中国这次试采完全没有意义,甚至是自欺欺人。 /p p   无论对于“可燃冰”是“扬”也罢,“抑”也罢,作为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的门户网站,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可燃冰”的探测技术。 /p p   据了解,深海可燃冰探测在技术上目前已经有了很大突破,然而仍存在价格昂贵(例如,“深海甲烷原位探测系统”其缆控机器人价格在4000万元/台以上)、整套探测装置非常复杂、探测能力有限、难以适应可燃冰分布特点的探测等一些问题。 /p p   不过,已经有技术专家正在着手开发新型深海可燃冰探测系统,其中包括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合肥奥义克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带头人丁厚本教授。丁厚本自1963年起从事国防科技工作 1986年至1991年,任核九院工学院院长 1991年7月,作为安徽引进的高科技人才回安徽合肥工作。 /p p   他主持研发的深海可燃冰探测系统,旨在提供一种基于γ射线康普顿背散射扫描技术的深海可燃冰探测器。据奥义克斯公司相关材料显示,它能直接、快捷、安全、准确地判断是否为可燃冰 且设备生产成本低,装置构造简单,容易操作。这一项目曾经在2016年首届四川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菁英大赛中获一等奖。 /p p   另据相关资料介绍,2011年,我国已在南海圈定25个“可燃冰”成矿区块,控制资源量达到41亿吨油当量。如果一个区块需要30套深海可燃冰探测仪,则共需750套探测仪,每套探测仪售价按200万元保守估算,750套共15亿元,并且尚有更多的成矿区块等待被发掘。因此,开发新型的“可燃冰”探测技术也具有潜在的商业价值。 /p
  • 海洋科技“划重点”:未来五年可燃冰开采、深海探测“大有可为”
    p   时隔两年,参与《“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制定的上海交通大学任平研究员终于盼来了“十三五”海洋科技发展顶层设计正式面世。日前,《规划》由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联合印发。 /p p   “海洋科技创新是提高海洋实力的战略支撑,是海洋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任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十三五”是落实建设海洋强国重大部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规划》在深入分析世界海洋科技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查找制约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在若干领域布局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进一步建设完善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p p    strong “十三五”有望实现万米下潜 /strong /p p   海洋强国战略的实现依赖于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能力的提升,而由于高压、低温、高温等极端环境条件的限制,深海技术与装备一直是国际海洋工程技术研究的难点和最前沿,也是制约我国实施深海战略的关键技术瓶颈。 /p p   任平告诉记者,深海潜水器是发展深海技术的引擎和集成平台,也是开展深海科学研究、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相关技术的进步将促进深海装备配套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 /p p   开展潜水器谱系化工程,这是《规划》提出的重要目标。“十三五”,我国将通过《深海技术与装备》专项的实施,形成3—5个国际前沿优势技术方向、10个以上核心装备系列产品,满足我国在深海领域的重大需求、为形成我国自主的深海产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p p   具体来说,包括开展深海空间站研制 全海深(最大工作深度11000米)潜水器研制及深海前沿关键技术研究,争取在“十三五”实现万米下潜 深海通用配套技术及1000—7000米级潜水器作业及应用能力示范 深远海核动力平台关键技术研发。 /p p   科技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我国将形成深海运载、探测装备谱系化和配套能力,提升深海作业支持能力以及深水油气和矿产资源开发方面的自主技术能力,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技术装备研发,带动整个国家装备制造能力的进步。 /p p    strong 形成可燃冰开采试验能力 /strong /p p   “海洋高技术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任平说,本世纪以来,在国家连续3个五年计划的支持下,我国的海洋科学和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在日趋激烈的海洋资源的争夺中,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亟待提高,特别是深海资源开发能力。 /p p   比如,在海洋油气开发方面,我国仍以300米以浅的海洋油气开发为主,尚未系统掌握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大量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核心技术与设备不得不依赖进口,核心技术不足已成为我国进军海外深水油气的重要瓶颈。在南极磷虾资源调查、捕捞、深度加工等诸多技术方面,我国与挪威、日本等国仍有至少20—30年的差距。目前国际海底矿产资源活动重点逐步由资源勘探向开发过渡,而我国尚不具备海底资源规模化开采技术。此外,生物基因资源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公海保护区建设等与资源有关的热点问题都需要有力的科技支撑。 /p p   为此,《规划》提出实施深水能源、矿产资源精细勘探与试采技术工程示范,实现核心技术和装备国产化,全面提升海洋资源自主开发能力,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p p   比如,开展海洋油气工程新概念、新技术研究,开发深水油气勘探核心技术和工程装备,结合“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重大专项,形成1500米到3000米深水油气资源自主开发能力 开展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成矿机理以及安全开采等基础问题研究,开发精确勘探和钻采试验技术与装备,形成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开采试验能力 开展大洋矿产成矿机理与分布规律等科学问题研究,开发高效勘探核心技术研究及深海采矿系统设计,研制集矿与输送装备,完成1000米海深集矿、输送等技术海上试验。 /p p    strong 实现大型深海探测装备共享 /strong /p p   该人士认为,《规划》一大亮点是,提出重点建设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和海洋技术创新平台,优化海洋科技创新基地布局。 /p p   如今我国深海探测与作业技术实现重大进展,在深海耐压舱、深海浮力材料、深海推进器、深海液压控制、深海通信与定位技术、深海机械手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取得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马”号4500米级遥控潜水器、“海燕”号深海滑翔机等一批重大成果。预计到“十三五”末,我国将是国际上拥有最多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国家。 /p p   在上述人士看来,这给管理者提出的新命题是如何通过共享机制实现资源最优化及高效应用,实现大型深海探测装备共享。 /p p   《规划》同时提出,要建立资源共享的机制,建立海洋科学观测数据、海洋微生物菌种/基因等资源的共享制度,推动科学观测、技术研发、产业培育、海洋管理等环节的相互融合,建立强有力海洋科技任务的一体化实施体系,建立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相适应、与海洋事业发展的重大工程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提高科研产出效率。 /p p   该人士表示,与陆地相比,海洋相关数据获取更难、成本更高,正因为如此,共享才显得更为必要。“比如美国的海洋科技创新之所以领先,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了有效的共享机制。” /p
  • 从大国可燃冰的开发博弈到可燃冰的开采技术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7年5月,几个大国都发出了有关可燃冰的消息。中国18日宣布在南海试采可燃冰成功。此前,美国于12日宣布正在墨西哥湾开展可燃冰钻探研究,日本也于4日宣布从近海可燃冰中提取出了甲烷。此前包括俄罗斯、加拿大、印度等国家已经加入了这个开采行列。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noimg/d7e78e9a-ab48-497d-af9c-7a47147be596.jpg" title=" 1.jpg" style=" width: 606px height: 82px " width=" 606" vspace=" 0" hspace=" 0" border=" 0" height=" 82"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可燃冰的优点 /strong /span /p p   什么是可燃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副研究员袁岚峰介绍,可燃冰的结构是甲烷为主的有机分子被包在水分子组成的“笼子”里,由于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所以其学名是天然气水合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d6819cd3-6d4f-44db-b5b5-e27a4d9b3142.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可燃冰的结构 /strong br/ /p p   它之所以被称作“可燃冰”,一方面是因为既含水又呈固体,看来像冰,另一方面,甲烷与水分子结合很弱,外界稍加扰动就可以让其分离出来,很容易点燃。 /p p   甲烷是清洁燃料,燃烧后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如果替代煤炭,将有助于解决空气污染问题。 /p p   可燃冰储量巨大,广泛分布于全球大洋海底、陆地冻土层和极地之下。有专家估计,其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碳总量的两倍。因此,可燃冰是一种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未来能源。 /p p   “目前全球生产模式主要依靠的传统化石能源总会耗尽,而可燃冰可能大大延长这个时间,为人类开发新能源提供缓冲。”袁岚峰说。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大国竞相探索 /span /strong /p p   可燃冰的优点吸引了全球大国竞相研究开采手段。 /p p   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12日宣布,正与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等机构合作,于5月在墨西哥湾深水区开展可燃冰开采研究,11日已经开始了一次钻探。 /p p   美国十分重视可燃冰研究,2000年曾通过《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与开发法案》。此后美国能源部多次拨款支持可燃冰研究,最近一次是在2016年9月,宣布投入380万美元支持6个新的可燃冰研究项目。开展本次钻探的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就是受支持的项目方之一。 /p p   日本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4日宣布,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成功从日本近海海底埋藏的可燃冰中提取出甲烷。此次试验开采海域位于爱知县和三重县附近的太平洋近海,估计该海域拥有的可燃冰储量达1.1万亿立方米,是日本天然气年消费量的约10倍。 /p p   这是日本第二次开采可燃冰。2013年,日本尝试过开采海底可燃冰并提取了甲烷,但由于海底砂流入开采井,试验仅6天就被迫中断。本次试验持续12天后也因出砂问题中断,未能完成原计划连续三四周稳定生产的目标,12天产气量只有3.5万立方米。 /p p   《日本经济新闻》19日说,日本希望在21世纪20年代开始可燃冰商业化项目,但现在看来还需要时间研发相应技术。日本资源能源厅石油天然气课长定光裕树表示,由于日本开采试验没有达到目标,可能不得不调整商业化的时间。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特殊国情加大开采难度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我国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以及被冻土带,根据粗略估算,其资源量分别为64.97*10 sup 12 /sup m sup 3 /sup 、3.38*10 sup 12 /sup m sup 3 /sup 、12.5*10 sup 12 /sup m sup 3 /sup 、2.8*10 sup 12 /sup m sup 3 /sup 。其中南海北部陆破的可燃冰资源量达185亿吨油当量,相当于南海深水勘探已探明的油气地质储备的6倍,达到我国陆上石油总量的50%。此外,在西沙海槽已初步圈出可燃冰分布面积5242平方千米,其资源估算达到4.1万亿立方米。而且在我国东海和台湾省海域也存在大量可燃冰。经过海内外专家学者多年探测研究证实中国台湾省西南面积约77000平方千米的海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可燃冰球。据科学家估算,远景资源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并且已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和青海省祁连山永久冻土带取得了可燃冰实物样品。 /span /span /p p   中国此次试采可燃冰成功,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截至18日,本次试采连续产气超过一周,最日高产量3.5万立方米,累计产气12万立方米。 /p p   但是可燃冰要商业化还有许多障碍,比如降低开采成本、降低环境影响等。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现阶段的开采技术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5b267c40-309e-4c34-945f-fd962351f0ab.jpg" title=" 2.jpg" style=" width: 496px height: 433px " width=" 496" vspace=" 0" hspace=" 0" border=" 0" height=" 433"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降压法开采原理 /strong br/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降压法是通过降低压力而使天然气水合物稳定的相平衡曲线移动,从而达到促使水合物分解的目的。一般是在水合物层之下的游离气聚集层中降低天然气压力或形成一个天然气空腔(可由热激发或化学试剂作用人为形成),使与天然气接触的水合物变得不稳定并且分解为天然气和水。在该方法中,由于没有额外的热量注人水合物开采层,分解所吸收的热量必须由周围物质提供,但是当水合物分解吸收的热量达到一定程度,水合物周围环境温度降低会抑制水合物的进一步分解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在气体全面分解过程中有利于控制开采气体的流量,适合于那些储藏中存在大量自由气体的水合物储层,是现有水合物开采技术中经济前景比较好的开采技术。 br/ /span /span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8c1160ce-86a8-4c95-b3eb-4b67c33ba6f1.jpg" title=" 3.jpg" style=" width: 493px height: 330px " width=" 493" vspace=" 0" hspace=" 0" border=" 0" height=" 33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综合法开采原理 /strong /p p   综合法是综合利用降压法和热开采技术的优点对天然气水合物进行有效开采。其具体方法是先用热激法分解天然气水合物,后用降压法提取游离气体。目前,这种方法已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推祟,已投产的俄罗斯Messoyakha气田和加拿大Mackensie气田均以该法为主要开采技术,其技术在国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br/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05/ueattachment/af556450-90e6-48f0-93cf-1eeee0ed2983.pdf" 新型洁净能源可燃冰的研究发展.pdf /a /p
  • 我国自主研发拉曼光谱探针助力南海首次发现裸露“可燃冰”
    p   日前,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执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关键区域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的航次中,船上搭载的“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携带我国自主研发的拉曼光谱探针,在我国南海海域首次发现了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并证实其为天然气水合物。这一成果形成的研究论文日前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地球化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球系统学》上在线发表。 /p p   据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课题负责人张鑫介绍,通过“发现”号无人潜水器携带的深海激光拉曼光谱探针,科考团队在我国南海约1100米的深海海底探测到两个站点存在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经拉曼光谱探针现场探测,证实其为标准的I型水合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50" height=" 276" title=" QQ截图20170925083353.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276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90eac4cc-7b2e-4455-88be-da8921bd2583.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据悉,“科学号”通过其配备的“发现”号无人潜水器携带自主研发的国际上首台可以直接插入天然气水合物的RiP拉曼光谱探针,在我国海域首次发现了裸露在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这也是在国际上首次使用原位拉曼光谱数据证实快速生成的天然气水合物并非单一的笼型结构,其内部其实存在大量的甲烷、硫化氢等自由气体。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50" height=" 421" title=" QQ截图20170925084236.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421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551c3e3d-f083-41df-83b4-b0f02884f980.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据介绍,2014年—2015年,利用长基线水下定位技术和深海超高清视频技术,科研人员在南海圈定了裸露在海底的疑似“可燃冰”精确水下位置,但苦于没有相关的原位探测技术,无法验证此猜想。2015-2016年,科研人员自主研发了世界首台可以直接插入高温热液喷口(450 oC)进行原位探测的系列化拉曼光谱探针,可对深海热液流体、冷泉流体、“可燃冰”和沉积物孔隙水进行原位化学成分分析,成为了本次发现的主要高技术手段。原位探测技术可以避免传统取样方式由于从深海海底到海面之间巨大的温度、压力等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的样品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已成为国际深海研究的热点。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整理自央视新闻、科技日报、青岛早报等) /p p & nbsp /p
  • 青海“可燃冰”如何发现?意义媲美大庆油田
    可燃冰   近日,青藏高原发现“可燃冰”的消息备受各方关注。这种“冰与火”奇妙结合的新型能源,是如何被发现的?为何在海拔高、自然环境严酷的青藏高原得以发现?它的发现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和曲折?又将带给人们怎样的希望和梦想?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能源危机下的“新希望”   2009年6月,在海拔4000多米的祁连山南缘,一簇火苗的燃烧,成为一个足以令亿万国人为之沸腾的消息:地质工作者在此成功钻获“可燃冰”样品,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可燃冰”的国家。   “可燃冰”,又叫“可燃水”、“气冰”、“固体瓦斯”,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它外表像冰,却遇火即燃,比人们平时使用的天然气更为纯净,使用方便、清洁无污染,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绿色能源,全球公认的尚未开发的最大新型能源。   “可燃冰”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资源量大。据科学家预测,“可燃冰”储量是现有天然气、煤炭、石油全球储量的两倍,是常规天然气的50倍。有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   据推算,目前已经发现的石油储备量还可用40年,天然气还可用70年,煤炭还可用190年,也正是如此,“后石油时代”用什么作为能源成了各国致力研究和勘探的问题。“可燃冰”的发现让陷入能源危机的人类看到了希望。   早在19世纪30年代,“可燃冰”即进入人类视野。1965年,苏联首次在西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发现“可燃冰”矿藏,并引起多国科学家关注。率先开始勘测研究的是日本,如今,已拥有7口钻井,属于领先水平。美国则从2000年起将“可燃冰”作为政府项目,与各大学和私营公司合作,进行勘测和实地研究。据称到目前为止,美国政府已花费超过1500万美元。另外,加拿大、印度、韩国、挪威等国也纷纷开始投入勘探项目。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可燃冰”的研究勘探。我国于2002年同时启动海域和陆域“可燃冰”的研究和勘探,于2007年在南海发现了“可燃冰”。   据介绍,我国“可燃冰”的资源潜力为803.44亿吨油当量,仅占全球资源量的0.4%。接近于我国常规石油资源量,约是我国常规天然气的2倍。   “不放过任何一个地质信息”   事实上,“可燃冰”在我国陆域的“现身”可以追溯到40多年前,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神奇能源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与人们擦肩而过。   青海省木里地区地势高耸,群山连绵。这里海拔4100米左右,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然而却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据了解,有多家地勘单位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这一带冻土区从事勘查时,就多次发现不明气体,但均未做进一步研究。   据“可燃冰”项目负责人之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青海煤炭地质105队队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文怀军介绍,这一带“可燃冰”的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2004年。这年11月,105队在这里进行煤炭勘查时,钻孔内开始涌出不明气体,点火燃烧,由于气体涌出量很大,影响到钻探施工,迫使这个钻孔因未见到可采煤层而报废。   但是地质人员并没有放过这一现象,那一瞬间,“可燃冰”这一名词在他们脑海中如灵光闪过。他们采集了这种气体进行分析,对涌气的孔段做了详实的记录,积累了可靠的原始地质资料。   地质工作者思考的是:这种气体和过去多次遇到的煤层气是否一样?抑或,它是一种新的尚不了解的物质?或者,它就是传说中的“可燃冰”?!他们期待着再次与这种神秘气体的相遇。   2006年5月,105队再次在这一地区进行煤炭勘查,又发现类似不明气体。地质人员细心观察发现,这种气体的涌出孔段不在煤层中,可以确定不是煤层气。那么它是什么呢?他们采样化验发现,这次发现气体的成分与前次大致接近。   之后,105队请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张永勤、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祝有海等权威专家就上述情况进行了交流、探讨,大家一致认为,该地区可能存在“可燃冰”。   2008年开始,105队与中国地质科学院资源所、勘探所共同合作开展《青藏高原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评价》项目。11月5日,首次发现含天然气水合物岩心段,这一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学术认定。   在此基础上,国土资源部2009年又部署了一批钻探实验井,6月再次钻获“可燃冰”实物样品,经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激光拉曼光谱仪检测,显示出标准的“可燃冰”特征光谱曲线。此后施工中均发现“可燃冰”。   从2004年发现疑似“可燃冰”,到2006年基本确定“可燃冰”的存在,再通过2008—2009年的工作,经钻探取得样品,通过测试证实了在高海拔冻土区存在“可燃冰”的事实。   文怀军分析说:木里地区“可燃冰”是煤层气的水合物。其成矿机理大致是:煤层气向上溢散,而上面有冻土层的覆盖,在高压、低温的条件下二者形成“可燃冰”。它的成分除了甲烷,还有少量乙烷、丙烷等气体,是一种“新型可燃冰”,非常值得研究。   “可燃冰”在青海的发现,为我国增加了一个重要的新矿种,对我国战略能源意义重大。更有专家认为,“可燃冰”的发现可媲美当年发现大庆油田。   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初略估算,我国陆域“可燃冰”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可供中国使用近90年,而青海省的储量约占其中的1/4。   克服高原极端天气条件   “在一定意义上,正是每一个地质工作人员在每一次的勘查中都坚持了‘对任何地质信息不放过’的认真工作态度,为‘可燃冰’发现奠定了基础。这一点来说,‘105队’木里项目组全体地质工作人员功不可没。”   文怀军感慨地说:“‘可燃冰’项目之所以能取得重大突破,不仅是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关心支持的结果,更是项目组成员及各协作单位团结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自2003年以来,105队一直奋战在木里地区,克服了高寒缺氧、气候条件极端恶劣且装备落后、缺少后勤保障、生产条件差的不利因素。白天在风雪交加中紧张的卸车、立塔,晚间围着火炉卧雪观天,苦等黎明,头痛、胸闷、气短、腿肿各种高山反应对他们已成家常便饭……   凭着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些高原地勘人不仅战胜了自然,也战胜了自我,被誉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高原铁军”。   说起这个,105队的当家人——队长文怀军有一肚子的苦水:“七八月都下雪,把帐篷都压塌了。”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下,来自各地的科学家、专业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齐心协力、不辱使命,用“小米加步枪”的干法,仅用较少的资金投入,成功实现了我国陆域“可燃冰”的重大发现,是一个典型的投入少、产出大的项目。   据了解,105队1950年建队,1965年从吉林省成建制调入青海。他们提交的各类煤炭资源储量高达38亿吨,占青海已探明储量的74%。长期的地质工作,使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基础地质资料,掌握了该地区的地层沉积和构造规律,同时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水平的各类技术人员,为“可燃冰”的重大发现提供了技术资料和队伍等多方面的保障。   青藏高原蕴藏神奇宝藏   青海之所以成为我国陆域“可燃冰”的首个“现身地”,与这里独特的地理地貌环境有密切关系。   首先,青海有着面积广、厚度较大的冻土带资源,为“可燃冰”的存在提供了地质条件。   其次,青海木里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可燃冰”的形成提供了可能的资源条件。   第三,青海木里的交通条件和后勤保障措施是我国大面积冻土带地区中条件较好的,这为“可燃冰”发现提供了有力支持。   文怀军说,青海木里煤田含“可燃冰”岩层段埋藏浅,只有130-300多米,这为“可燃冰”开采带来很大有利条件。并且这里的冻土层较薄,只有80-120米,也为将来的工程和科研带来极大便利。“‘可燃冰’的开发有望在这里取得突破。”   “不过,这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文怀军说,因为“可燃冰”开采面临的环保问题较为严峻,需要研究探索如何既能开发利用,又不伤害环境。特别是在生态脆弱的青藏高原。   神奇的大自然,蕴藏着奥秘无限,等待着人类的科学探索。探索无限,人类的希望也无限。
  • 青岛蓝色硅谷开建“可燃冰”实验室
    近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室在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鳌山卫工程选址地块开工建设。作为蓝色硅谷核心区建设的重点项目,该实验室包括天然气水合物(俗称&ldquo 可燃冰&rdquo )勘探模拟实验室和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实验室,一期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5037平方米,将打造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为我国战略新能源的进一步勘察和开发提供有力保障。   在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室建成使用之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也将随之由青岛市市南区福州路迁至蓝色硅谷。作为国内权威的天然气水合物模拟试验中心,该实验室的&ldquo 绝活&rdquo 就是检测钻探样品是否为&ldquo 可燃冰&rdquo 并确定其分子结构,并解决&ldquo 可燃冰&rdquo 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和相关理论。   作为调查、研究、开发新能源的大本营,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室的搬迁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ldquo 可燃冰&rdquo 研究领域的整体实力,为跻身国际&ldquo 可燃冰&rdquo 研究先进行列争取话语权。&ldquo 随着实验室面积的不断扩大,&lsquo 可燃冰&rsquo 的研究进程也会随之加快,在物理特性等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加快实地开采实验进程,直接为国家资源战略安全提供实验技术服务。&rdquo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东部基地建设办公室主任鲁静说,&ldquo 同时还有助于&lsquo 筑巢引凤&rsquo ,吸引更多人才入驻,争取5年~10年内发展一支人员精干、装备精良的具有较高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科研队伍,从而跻身国际天然气水合物领域的先进行列,为青岛蓝色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推动力量。&rdquo
  • 法国顶尖拓普安(TOP INDUSTRIE)致力于可燃冰实验设备的研究
    2017年5月18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宣布,我国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这是一个历史性突破! 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在全球分布非常广,资源量大,所以世界各国都在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和试开采工作,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度、法国都在科研攻关,国际竞争非常激烈。 当然法国顶尖拓普安(TOP INDUSTRIE)也不例外,公司长期致力于可燃冰相关实验设备的研究,现取得重大突破。法国顶尖拓普安(TOP INDUSTRIE)设计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实验模拟平台包括分集反应釜系统、温控系统、压控系统、高压实时相态分析系统,用于进行多孔介质中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生成特性与降压开采、热吞吐法开采、蒸汽辅助重力排水与蒸汽辅助反重力排水等方法的实验研究,运用视频监测及色谱分析的手段,监测水合物的形成和分解过程,为可燃冰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未来,法国顶尖拓普安(TOP INDUSTRIE)必将继续深入可燃冰相关实验设备的研究,开发新产品,改进已有产品,从而协助国家科研实现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同时缓解煤炭、石油等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一愿景。
  • 中国自主研发首个深海原位拉曼光谱实验室在南海实现常态化运行
    工作人员为仪器设备的吊装做准备工作。 吴涛 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简称“中科院海洋所”)7日发布消息称,经过近三年的试验验证,依托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套深海多通道拉曼光谱探测系统搭载深海坐底长期观测系统,该所研究团队在南海构建了中国首个深海原位拉曼光谱实验室,并实现了对冷泉(海底天然气渗漏)喷口流体、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动力学过程、冷泉生物群落的长期原位观测与现场实验。研究团队负责人、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张鑫表示,其团队自2008年开始使用拉曼光谱系统对深海热液、冷泉活动的理化环境进行相关研究。此次构建的深海原位光谱实验室实现了深海热液冷泉探测从“看一看”到“测一测”的跨越。科考船回收仪器设备。中科院海洋所供图张鑫介绍说,受成本限制,此前使用的基于ROV(遥控无人潜水器)等深潜器的单通道拉曼光谱探测系统,存在单点、间断探测等不足,无法适应深海热液冷泉不同喷口流体成分各异、非稳态的热液冷泉流体连续喷发等实际应用情景,因此需要一个针对深海热液冷泉活动理化环境开展坐底式的长时、连续、多点原位探测系统,实现对深海的长期原位观测与可控实验。张鑫说,作为深海原位光谱实验室的核心部件,由该团队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套深海多通道拉曼光谱探测系统,创新采用光学系统分时复用技术设计,通过光路切换开关,切换4个通道的拉曼探头与激光器、光谱仪等光学器件的光学通路,实现4个通道的拉曼探头对舱内关键光学器件的分时复用,进而实现对深海热液、冷泉系统中流体、固体、气体等不同相态目标物的长期原位监测。同时,该系统具备在线调试、离线自容模式,可根据深海目标物及探测环境的实际情况决定光谱探测参数、制作模板文件,且可实现自动开关机,并按照模板文件采集光谱,完成光谱采集后自动保存光谱,适应深海长期布放。据介绍,深海原位光谱实验室的搭建是在深海ROV的辅助下完成的,深海多通道拉曼光谱探测系统上4个通道的拉曼探头会被深海ROV放置在不同的探测区域,实现对深海热液冷泉物理化学环境进行长期原位观测。探测完毕后,将再次借助深海ROV收回探头,等待科考船对其完成回收。张鑫说:“深海热液喷口流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范围可达四千余公里。深海探测可辅助研究热液冷泉等极端环境对于海洋生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可探究生命是否起源于海洋等科学假说。”据悉,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等项目联合资助。目前,该深海原位拉曼光谱实验室已在中国南海实现了冷泉喷口流体中主要成分、天然气水合物与深海环境的耦合变化过程、冷泉生物群落内部甲烷氧化过程的长期原位探测与现场实验,并在深海冷泉、热液等区域常态化运行。
  • 我国在南海成功构建深海原位光谱实验室
    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团队成功研制了国际上首套深海多通道拉曼光谱探测系统(Multi-channel Raman insertion probes system, Multi-RiPs),并在我国南海冷泉区域成功构建了深海原位光谱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研发试验,研制出国际上首套深海多通道拉曼光谱探测系统,该系统通过激光产生的光谱,可以探测深海极端环境中物质的主要化学成分,例如探测可燃冰的结构与组成,并捕捉其相关动态规律和潜在联系。在此基础上,该科研团队在我国南海海域成功构建了首套深海原位光谱实验室,该实验室是一个无人实验室,相当于把地面实验室挪到了海底,并可在深海冷泉、热液等区域进行常态化运行,开展长期、连续、多点位的海底观测、数据采集和可控实验。用于研究深海热液、冷泉等对于海洋生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可用于探究生命是否起源于海洋等科学假说。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鑫介绍,该无人实验室系统最大可以耐受4500米的海底压力,囊括中国南海的大部分海域,未来可以布局在深海的热液区,研究深海的硫化物、矿物。这些资源可能是以后的战略金属资源,这套系统可以对这些物质的形成演化过程和机制进行相关的原位试验与研究。  多通道拉曼光谱探测系统关键光学器件布局图Mulit-RiPs搭载LOOP在热液区域进行原位实验与多目标物长期连续探测示意图Mulit-RiPs搭载LOOP在冷泉区域进行原位实验与多目标物长期连续探测示意图Mulit-RiPs搭载LOOP连续三年(a:2020年;b:2021年;c:2022年)布放于我国南海北部冷泉区域开展深海原位长期观测与现场实验
  • 厉害了我的国--国产成果获国际权威认可!
    p   据央视报导,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号考察船执行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期间,通过其配备的“发现”号无人潜水器携带自主研发的RiP拉曼光谱探针,在我国南海海域首次发现了裸露在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并证实其为标准的I型水合物。昨日,这一成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球系统学》在线发表,标志着其获得了国际权威认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6a5a6d46-e024-493c-9cd5-d3d24a1a7133.jpg" title=" 图片4.jpg" / /p p   我们的星球超过一半的区域被2000米以上的深海海水所覆盖。深海海底不但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金属结核、热液和硫化物等矿产资源,还存在着极端生命现象(深海生物基因资源),这些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战略价值。随着陆地能源的日趋紧张,深海探测与资源开发技术在海洋环境研究和深海资源的开发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谁先掌握了深海调查探测与资源开发的先进技术,谁就掌握了世纪海洋战略发展的主动权。 /p p   从19世纪末英国“挑战者号”第一次实现环球海洋科学考察以来,深海一直是国际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和孕育重大科学发现的摇篮。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强国高度重视“蓝海战略”,极大增加了对深海研究的投入。 /p p   受制于深海探测装备的落后,我国在深海探索与研究中长期处于“望洋兴叹”地步,与海洋大国地位不符。 /p p & nbsp 2000 年以前我国主要是围绕地质构造和海底矿产资源开展了部分勘查工作。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深海研究也逐步实现由单一资源调查(多金属结核)向探测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综合科学考察的战略性转变。2005 年我国首次在西南印度洋发现热液喷口,2007 年证实了天然气水合物在南海的大量存在并进而启动“南海深部过程演变计划”,以及后续启动的“973”计划“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热液成矿过程与硫化物矿区预测”、“典型弧后盆地热液活动及其成矿机理”等,推动了我国深海研究的发展。而“蛟龙”号7 000 m 载人深潜器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深海研究方面的实力提升。特别是,随着“科学”号海洋综合考察船的投入使用和中科院 A 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的实施,实现了我国深海大洋科考能力跨越式发展。 /p p   据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张鑫介绍,此次重要发现就是自2013年我国启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关键区域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五年以来,在深海冷泉和可燃冰原位探查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成果的集中体现。 /p p   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一般分布在深海沉积物或者大陆永久冻土中,而裸露在海底表面的可燃冰需要大量的深海冷泉流体作为气源,因此极难存在,在全球也鲜有报道。 /p p   2014年—2015年,利用长基线水下定位技术和深海超高清视频技术,我国科研人员在南海圈定了裸露在海底的疑似可燃冰精确水下位置,但苦于没有相关的原位探测技术,无法验证此猜想。2015年—2016年,我国科研人员自主研发了世界首台可以直接插入高温热液喷口(450℃)进行原位探测的系列化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RiP拉曼光谱探针 /span /strong ,成为我国南海海域首次发现了裸露在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发现的主要高技术手段。“有了这枚探针,我们无须取样,直接让‘发现’号水下机器人带着探针下海,就可以当场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探测出可燃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aabfdd5a-23cf-4609-9f8d-59d6f3a73418.jpg" title=" 图片2.png" / /p p   2016年9月,张鑫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领科考队员在我国南海约水深1100米处发现了两个站点存在裸露于海底的可燃冰,一个站点分布在冷泉化能极端生物群落中,成为这些生物的能量源,另一个站点位于一个活动的冷泉喷口内壁。而且,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使用原位拉曼光谱数据,证实快速生成的可燃冰并非单一的笼型结构,其内部存在大量的甲烷、硫化氢等自由气体。 /p p   原位拉曼分析是一种原位或远程分析样品的方法,无需把样品提取出来,也不需要把样品带到拉曼光谱仪所在现场。据了解,远程原位拉曼常常通过光纤来实现,由光纤把拉曼探头耦合到拉曼光谱仪上(可以距离分析点几百米远)。一束光纤用于把激光传输到样品上,另一束光纤则把样品的拉曼信号传到标准的拉曼光谱仪和探测系统。两束光纤都连接到一个小巧紧凑的拉曼探头上,探头把激光聚焦到样品上,并收集拉曼信号。 /p p   此次深海探测“可燃冰”使用的拉曼光谱原位定量探测系统(RiP系统)由中科院海洋所自主研制,依托深海ROV平台开展近海底原位探测,在突破激光拉曼光谱仪及探针等关键器件技术攻关后,进行了系统轻型化改造和双控制系统的升级。RIP系统采用的拉曼光谱具有非接触、无损并且可多组分同时探测的优点,尤其适用于深海热液喷口、海底冷泉等极端环境下的原位物质成分探测与分析。 /p p   再探海斗深渊,屡破世界纪录。我国南海“可燃冰’的探测发现证实,海斗深渊不再是中国科学家的禁区,中国科学家有能力在这一世界前沿科学领域开创性地开展科研工作,为人类科技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p
  • 致敬:古稀之年仍活跃在仪器研发界的老汉们
    六七十岁是一个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但是66岁的臧老汉、73岁的冯老汉、75岁的丁老汉却在古稀之年依然热衷于仪器研发,并且乐此不疲。不同于互联网研发的朝气蓬勃,仪器研发确实是一个“越老越吃香”的行当,但即便如此,一个人的研发热情能坚持到古稀之年,这对仪器研发是真爱啊!  下面就和大家聊聊上述三位平凡古稀老汉的那些不平凡的仪器研发事儿。臧老汉:66岁 研发重金属检测机技术  10多年前,臧建怀从一家电子研究所退休。他和两个志同道合的老伙伴,开办了一家无线电厂。那时候,他们了解到食品、化妆品出口检测需要专门检测金属的仪器,当时这种仪器只有日本和韩国有,一台机器的价格非常高。于是,萌生了研发金属检测仪器的想法。  为了完成这个心愿,三个年龄相当的退休老人做了细致的分工,一个人负责电路,一个人负责机械,另一个负责市场营销。臧建怀负责机械成品的组装。几年后,他们生产出第一台“扬州制造”的金属检测机。  臧建怀骄傲地讲:“那台机器的检测水平和进口机器不分上下。有一些食品生产企业得悉这个消息,先借去用,然后下决心买。”  陆续卖出几台机器后,臧建怀和老伙伴们,对机器进行不断开发和改进。他们生产出的检测机受到了食品、化妆品等行业的欢迎。  去年11月19日,臧建怀申请的重金属微量检测机被授予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专利证书上是这样说明背景技术的——“在食品、医药、化妆品及保健食品生产过程中,会意外掺入破损的刀片、针头和脱落的金属等杂物,造成金属残留物污染,金属残留物超过基准值时,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同时也会给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造成损害。  2016年年初,66岁的臧建怀先生,带着专利证书欲无偿转让这项专利技术,使这项技术得以批量生产,继续开发。臧建怀说:“我不想收技术转让费,只是想让这个产品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社会,为扬州做点贡献。”丁老汉:75岁 研发深海可燃冰探测仪  丁厚本,安徽合肥人,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依旧孜孜不倦的从事探测仪等仪器的设计研究。  丁老曾坦言,有多个好技术、好发明、好创新的项目,一直没实现产业化。“例如新型轻便式多功能微剂量医用CT机,具有适于野外现场使用、微剂量、小型轻便、高性价比等特点,有多项技术创新,实质是对现今的螺旋CT和常规CT的重大改革,非常适合县以下医院、乡镇医院、部队野战医院、急救车、体检中心等使用。从2001年设计至今已十多年,方案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超越,但时至今日仍无足够的资金实施。” 因此,他不顾很多人反对,先后参加了不少科技大赛。  值得一提的是,8月16日,75岁的丁老领衔研发的新型深海可燃冰探测系统开发项目在首届四川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菁英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获,引发了极大关注。  丁老研发的深海可燃冰探测系统,通过提供一种基于γ 射线康普顿背散射扫描-CBS技术的深海可燃冰探测仪,能直接、快捷、安全、准确地判断是否为可燃冰。而且设备生产成本低,装置构造简单、易操作,几秒钟即可检测到,非常安全,不会发生污染泄漏。冯老汉:73岁 研发加压薄层色谱仪  上海老人退休在家,日子一般都可以过得很滋润,和老邻居打打牌、下下棋,或是尽享天伦之乐。然而古稀之年的冯国利,似乎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他把大部分的退休时间,都投入了一个在国内逐渐边缘化甚至快要消失的行业——国产科学仪器的制造。  2003年冯国利退休后,曾经联系国外公司到国内合作生产加压薄层色谱仪,因外商开价太高而中断。但是我仍然没有放弃这方面的技术跟踪和资料收集工作。  2006年起,冯国利和其他两位老工程师一起,拿出退休金和亲戚朋友资助的几十万元,开始研制一种新型的色谱分析仪器,在实验样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经过五年时间的努力,终于研发成功国产第一台加压薄层色谱仪。  冯国利曾说,“如果说我接触加压薄层色谱仪是“机缘巧合” 那么我们的坚持则来自于两个年龄相加达150岁的科学仪器行业的老兵的信念和责任感,因为我可能是国内少数几个与进口加压薄层色谱仪有较多接触机会和收集积累相关技术资料较多的人,如果我们放弃了,那么国产加压薄层色谱仪的研发可能会推迟若干年。”  “我们两个党龄相加95年的老共产党员用自己的余热和正能量,为加压薄层色谱仪器的国产化道路铺下了第一块垫脚石,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在这条道路上铺路架桥,为提高我国的分析测试技术水平,推动科学仪器的国产化,而共同努力。”
  • 砥砺奋进,磐诺擎起分析检测仪器民族品牌大旗
    p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96197C1BA4664103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5B1BAFA93D12E3DE& playertype=2"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p br/ /p p /p p   气相色谱仪是一种专业的物质含量比例检测及分析仪器,广泛用于国防军工、石油化工、环境检测等领域。位于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的常州磐诺仪器有限公司,凭借优异的产品质量和“交钥匙”服务理念,仅仅用了8年时间,便成为“气相色谱整体服务供应商”,更成为国产气相色谱的“领头羊”。 /p p   日前,2018第十二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在常举行,主办方组织部分专家、仪器厂商走进常州磐诺仪器有限公司,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磐诺仪器负责人还在年会上分享了助力国家实验室南海深潜科考的整个过程。 /p p   去年5月13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96名参航人员顺利完成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科学考察任务,本次深潜的任务之一是获取多个专业海洋环境数据,磐诺为此次科考,提供了专业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案。 /p p    strong 常州磐诺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任: /strong /p p   检测部分主要是做它海水里面的气体,比如氢、氧气、氮、甲烷,当然包括南海整个区域的可燃冰的一个探测。通过这种色谱技术,我们可以快速地知道这个区域里面是不是有这种可燃冰。 /p p   从默默无名到攀上行业高峰,从几百万营收到销售过亿,磐诺人用了8年时间。回想创业之初,7个人的创业团队怀揣200万元,在上海张江租用3层小楼,开始了气相色谱仪国产化研发。当时,安捷伦、岛津等国外检测仪器品牌一直垄断我国检测仪器市场,行业迫切需要民族高端品牌来替代进口。于是,这个立志要“发展民族高端气相色谱分析检测仪器”的团队,面对实验室和市场之间的“鸿沟”,一次次地进行产品调整和改进。终于成功研发出第一代产品,并成功打入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当年就实现了100多套检测仪器的销售,促使国外同类产品价格下降近40%。 /p p    strong 常州磐诺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任: /strong /p p   从原来我们整个产品的第一代、第二代从百分之七八十的进口产品的一个元器件到后面的百分之五十到现在的将近百分之三十的进口元器件,将来可能全面去替代这种产品,那么摆脱国外的这种垄断或者是技术壁垒,我们也是很有信心。 /p p   2014年落户武进以来,磐诺相继推出了PGC—80在线气相色谱仪、PGC—86便携式非甲烷总烃气相色谱仪、A91高智能型气相色谱系统等,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环境检测、食品安全等诸多领域,陆续走进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航天集团、中石化等“国字号”。近3年,磐诺累计交付5000多台自主研发生产的中高端气相色谱仪,营收连续3年保持100%增速,逐渐成为行业内使用最广的民族品牌。 /p p    strong 常州大学城乡矿山研究院副院长孙富安: /strong /p p   相对于进口品牌来讲,它的价格优势很明显,然后它使用的灵敏度、稳定性上面完全可以达到我们的要求。 /p p   从扛起分析仪器民族品牌大旗,到快速缩小中国气相色谱技术与国际顶尖技术的差距、与国际巨头同台竞争,如今的磐诺有了更大的“野心”。总经理杨任透露,目前,磐诺的研发人员比重已超过50%,研究生以上学历占30%,自主研发上的实力已助力企业初步打开俄罗斯、以色列、伊朗等海外市场,未来,磐诺还将继续布局全球市场,努力成为中国色谱类分析检测仪器企业的全球领先者。 /p p   企业与企业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只有像磐诺仪器那样,追求自己的核心技术,扛起民族品牌的大旗,敢于和国际巨头竞争,才能避免在发展中受制于人。 /p p br/ /p
  • 230万!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深海基因库碳分析仪等专用设备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ZYZB2022-01-123项目名称:深海基因库碳分析仪等专用设备采购项目预算金额:230.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23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预算金额:230万元,本项目共四包,其中第一包95万元;第二包50万元;第三包30万元;第四包55万元。最高限价:230万元,其中第一包95万元;第二包50万元;第三包30万元;第四包55万元。序号设备名称数量分项控制价(万元)分包控制价(万元)分包情况1碳分析仪13595第一包2原子荧光光谱仪1253沉积物岩石粒度营养分析仪1354解剖镜(配成像系统)12050第二包5荧光显微镜(配成像系统)1306PCR仪13030第三包7-80℃冰箱22055第四包8液氮存储系统135合计9230230投标人的分包、分项报价都不允许超过以上控制价,否则视为无效投标。以上第一包到第三包可兼投兼中,第四包与前面三包兼投不兼中。合同履行期限:详见招标文件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 两院院士评:2020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腾讯集团发展研究办公室协办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2020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月20日在京揭晓。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高鸿钧、中国工程院秘书长陈建峰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分别宣读2020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两院院士评选的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分别是:  1.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科学研究启动  2.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北斗全球系统星座部署完成  3.深潜再传捷报,我国无人潜水器和载人潜水器均取得新突破  4.我国率先实现水平井钻采深海可燃冰  5.科学家找到小麦“癌症”克星  6.科学家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  7.科学家重现地球3亿多年生物多样性变化历史  8.我国最高参数“人造太阳”建成  9.科学家攻克20余年悬而未决的几何难题  10.机器学习模拟上亿原子:中美团队获2020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  两院院士评选的2020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分别是:  1.科学界完成迄今最全面癌症基因组分析  2.人造叶绿体研制成功  3.人工智能首次成功解析蛋白质结构  4.新型催化剂将二氧化碳变为甲烷  5.脑—机接口技术助瘫痪男子重获触觉  6.科研人员绘出迄今最大三维宇宙结构图  7.美研究人员在超高压下实现室温超导  8.“基因魔剪”首次直接用于人体试验  9.引力波探测器发现迄今最强黑洞合并事件  10.冷冻电镜技术突破原子分辨率障碍冷冻电镜揭示了去铁铁蛋白的原子细节。图源/PAUL EMSLEY
  • 昕甬智测甲烷分析仪:助力大气甲烷监测
    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油气甲烷减排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益凸显。甲烷作为全球气候变暖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全面控制其排放具有重大意义。研究显示,至2030年,全球甲烷排放量可通过现有技术削减57%,近四分之一的排放量可在不产生净成本的情况下消除,甲烷减排因此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油气甲烷监测技术的重要性 油气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排放量逐年上升,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显著影响。在我国,油气甲烷作为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与利用对国家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然而,在油气开采、输送和利用过程中,甲烷泄漏问题突出,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可能引发火灾、爆炸等安全隐患。因此,研究油气甲烷监测技术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障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在COP28会议上,解振华表示,最新发布的《行动方案》首次明确了中国重点领域甲烷排放的控制目标,这是我国第一份全面专门的甲烷排放控制政策性文件,对未来一段时间甲烷排放控制工作具有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的作用。这份文件不仅对进一步控制甲烷排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还将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行动方案》提出了加强甲烷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能源、农业、废物处理领域排放控制等八项重点任务。我国将在保障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推动甲烷排放控制取得更大成效。昕甬智测助力大气环境监测 在当前环境保护和气体监测的背景下,大气中甲烷的排放和浓度成为关注焦点。甲烷作为农业、工业和交通等领域的重要气体,其排放与环境质量和空气污染密切相关。为准确监测大气中甲烷浓度,以及更好地监测大气中温室气体的组分和浓度,宁波海尔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昕甬智测 HT8600大气甲烷激光开路分析仪与HT8840便携式多组分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仪。HT8600大气甲烷激光开路分析仪 采用量子级联激光吸收光谱技术(QCLAS),应用两面暴露在大气中的高反射率镜面对中红外激光进行多次反射,有效光程达数十米,测量目标气体对特征吸收峰处中红外激光能量的微弱吸收,通过对吸收峰光谱曲线的实时积分进行痕量气体的浓度反演。 HT8600大气甲烷激光开路分析仪的高频浓度分析特性,使之非常适合于微气象涡动相关(Eddy Covariance)测量技术,结合通量观测系统可准确定量不同生态系统和大气间甲烷的净交换通量。HT8840便携式多组分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仪 HT8840便携式多组分高精度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水/H2O)分析仪基于量子级联激光技术设计,利用气体分子在中远红外的“指纹”吸收谱,使用半导体量子级联激光器(QCL)作为光源,使激光通过中红外增强型光腔,被中红外光电探测器接收透射光并提取和分析透射光谱,准确反演获得目标温室气体成分的浓度,实现对目标温室气体分子的更精确、更及时、更科学的测量。 HT8840便携式多组分高精度温室气体在仪器箱内实现快速响应的温室气体测量,采用独立强吸收谱线,使其不受其他气体分子光谱的交叉干扰。该系列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能够可由太阳能或锂电池供电,实现温室气体浓度的定点或移动连续观测。总结 油气甲烷减排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用先进的激光光谱技术,可以实现大气中甲烷浓度的精准监测。这将有助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甲烷排放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措施,推动我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海尔欣昕甬智测会继续加大对油气甲烷监测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为全球气候治理和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 中科院海洋所在深海甲烷原位探测系统取得重大突破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张鑫博士作为第一完成人与美国MBARI (Monterey Bay Aquarium Research Institute) 研究所合作,成功研制出基于深海ROV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 缆控机器人的深海甲烷原位探测系统。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杂志,并在第一时间被《自然》和《科学》杂志同时进行了报道和评述。   利用该项技术,科研人员在世界上首次获得了深海沉积物中甲烷的原位真实浓度,是传统采样测试结果的10-20倍,从而证明甲烷不仅存在于天然气水合物中,而且更广泛地大量赋存于深海沉积物中。在ROV的视频监控下,系统将钛合金探针插入深海沉积物中,抽取沉积物孔隙水,并使用深海激光拉曼光谱仪原位获得孔隙水中的甲烷浓度。同时,该技术还可以原位获取深海沉积物中溶解的硫化氢气体、pH值和硫酸根等多种海洋化学参数。   著名天然气水合物专家Ross Chapman教授认为,该项技术是“昂贵却实用的”。相关研究成果已在2009年AGU秋季会议和2010 Ocean Sciences会议上作了会议报告,还将于今年6月在西班牙召开的OCEANS 2011会议和今年7月在英国召开的第七届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大会上作邀请报告,已经成为近期国际海洋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深海沉积物中蕴藏着丰富的甲烷气体,其与水分子结合可以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在全球甲烷循环和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是一种潜在的清洁能源,但一直缺乏有效的探测手段。   作为一种先进的海洋化学探测技术,该研究成果对于海洋地质和海洋化学研究中关注的沉积物海洋地球化学、天然气水合物原位探测和深海热液、冷泉生态系统研究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从海底取样(图片来源:MBARI)   张鑫在科研船上进行研究(图片来源:Nancy Barr/MBARI) 使用深海激光拉曼光谱仪原位获得孔隙水中的甲烷浓度(图片来源:张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 发布便携式甲烷/非甲烷总烃分析仪新品
    便携式甲烷/非甲烷总烃分析仪 ★性能特点 : 高度集成设计,前所未有的便携体验:①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选用微型氢气瓶等小型化或轻量化部件, 辅以高度集成设计,整机重量不到12Kg(含催化模块、氢气瓶等);②配置提手和双肩式专用背包,或拎或 背,轻松搞定。 2. 使用方便,操作简单:①大容量电池(45Ah)供电,现场无需市电供应;②内嵌大屏平板电脑(可取放)、 WI-FI通讯,人机交互界面友好,用户可通过平板电脑预置软件现场10m范围内操控仪器或取下平板、办公 室内读取数据。 3.测试效率高:①系统预热时间<5min;②采用新型催化剂,转化效率高(≥95%)、气路清扫速度快,支持 连续不间断测量;③双FID和自动化流路设计,分析周期2min。 4.全过程管控,测试结果精准:①自采样口到FID检测器全程高温(>120℃)伴热,最大限度避免高温高湿气 体场合下样品的冷凝损失;②采样管耐高温、防腐蚀,且内含过滤装置,有效过滤颗粒物,避免样品污染和 吸附;③自主研发的高精度EPC和FID检测器,控流精准。 5.数据处理功能强大:具备数据文件自动记录与存储、历史数据查询、再处理与打印功能;具备显示、设置系 统时间和时间标签功能;报表和报告功能。 6.持续工作时间长:60L氢气瓶和大容量电池支持仪器连续工作时间超过6h。 7.可扩展性:①用户根据需要适配伴热管线(规格:24V直流2m、220V交流3m和5m);②标气瓶和氢气瓶 可以重复充放,活性炭净化管和FID内的点火丝等耗材可以更换。创新点:1、一体化程度比较高,整机拿到现场就可以使用; 2、重量很轻,适合环境领域的现场检测; 3、界面已经汉化,触摸屏,很适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操作很方便; 便携式甲烷/非甲烷总烃分析仪
  • 端午节迎来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技成果令世界瞩目
    p & nbsp & nbsp & nbsp 今年端午节迎来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而人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因素。这个节日的设立,是对中国8100万科技工作者的关心与致敬。 /p p   科技创新与科研人员被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与此对应的是,中国迎来新一轮科研成果的“井喷”:天舟一号上太空送货加油、“蛟龙”号下探马里亚纳海沟、C919大型客机首飞、量子计算机问世、可燃冰试采成功??去年“科技三会”以来,我国一系列重大科研突破的集中亮相不仅极大提振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令全世界投来注视的目光。 /p p   对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俄罗斯齐奥尔科夫斯基航天研究院院士热列兹尼亚科夫评价说,这是中国航天向建设轨道空间站迈出的“巨大一步”,这在国际航天界也是一个令人瞩目的事件,“我们见证了另一位重要选手的崛起”。 /p p   对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至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六千米处,世界第一个下潜到地球最低点的美国海洋学家沃尔什表示,中国的深海探索正在推进人类对海洋、对地球的认知,这让人印象深刻。他还特别称赞了由中国上海海洋大学等机构打造的万米级“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项目。 /p p   沃尔什说:“他们的工作相当脚踏实地,先设计建造最有利于现阶段科研的着陆器和无人潜水器,然后才是万米级载人潜水器。我希望他们的探索工作富有成效,并预祝他们未来取得更大成功。” /p p   对于中国大客机C919首飞成功,美国研究航空市场的国际预测公司航空专家道格拉斯· 罗伊斯说:“中国希望在商用飞机领域追赶欧洲、美国,这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一步。”他还指出,如果C919能获得美国联邦航空局和欧盟航空安全局的适航认证,将是该项目的“巨大胜利”,也表明“中国的民航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p p   对于中国对南海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187个小时稳定产气,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说,南海蕴藏的可燃冰被认为对未来全球能源供应非常关键,而中国这一突破是漫长旅程迈出的第一步。墨西哥经济研究和教育中心能源问题专家胡安· 卡洛斯· 莫雷诺—布里德则认为,中国对可燃冰试采成功是在能源领域迈出的重大一步,这一突破显示出中国在科技进步领域的巨大投入。 /p p   随着走到世界前端的科技成果越来越多,中国在全球科技舞台日益令人瞩目。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始终怀着包容开放的心态,将国际合作与竞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方式将上述科研成果辐射至更多国家,实现共同发展。 /p p   根据本月25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增刊“2017中国自然指数”,中国近年来发表的论文总量在不断增加,由中国与国际学者合著的论文比例也在逐年上升。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到2016年,自然指数追踪的中国论文中,超过50%是由中国学者与国际同行合作完成的。 /p p   德新社在题为《巨大跨越:中国发射首艘货运飞船》的报道中援引澳大利亚航天专家莫里斯· 琼斯的话说,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进步为与中国展开空间合作的欧洲国家带来了新机会。他形容中德在空间领域的合作是“强劲和富有成效的”,并相信这种合作在未来还会加强。 /p p   在能源方面,面对世界环境恶化和部分新能源开发成本高昂等情况,莫雷诺—布里德指出,可燃冰开采未来或将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新的清洁能源选择,为一些受环境问题困扰的国家带去福音。对拉美国家和地区来说,这次试采成功在创新能源开发和打破技术壁垒等方面可能预示着良好前景。 /p
  • 众瑞仪器发布ZR-7220型 便携式甲烷非甲烷总烃分析仪新品
    ZR-7220型便携式甲烷非甲烷总烃分析仪产品简介:ZR-7220型便携式甲烷非甲烷总烃分析仪是我公司精心研制的用于非甲烷总烃监测的便携设备,采用色谱柱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进行检测的原理,配合采样烟枪、过滤系统并全程伴热的技术路线,避免出现颗粒物和冷凝水进入仪器,对“固定污染源中废气中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进行现场快速、准确检测,避免现场样品采集再到实验室分析的滞后性导致样品失真引起监测结果出现偏差。本仪器能够满足固定源有组织排放时高湿、颗粒物污染的工况下对废气中的NMHC进行测量,其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工厂、表面涂装行业、印染业、家具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制药业等行业的非甲烷总烃的现场监测,大气环境中非甲烷总烃的监测。 适用范围:l 固定源废气排放中非甲烷总烃的测定;l 烟气连续测量仪器准确度的评估和校准;l 其它可应用的场合。 执行标准: GB 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HJ/T 397-2007《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HJ 1012-2018 《环境空气和废气 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便携式监测仪技术 要求及检测方法》 HJ/T 38-2017 《固定污染源废气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 法》 DB11/T 1367-2016 《固定污染源废气甲烷/总烃/非甲烷总烃的测定便携式氢 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 技术特点:l 全流路EPC(电子压力控制器)设计,两定量环,一次进样自动测定总烃(THC)、甲烷(CH4)含量,测量精度高,无需人工干预; l 全程高温伴热,有效的避免高温高湿场合样品冷凝损失;l 主机进样口内置滤芯,可有效过滤颗粒物进入主机影响测试;l 配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柱箱模块、FID检测器模块、电器控制模块,关键部件带有恒温、减震装置,消除温度漂移,测量结果稳定可靠;l 单点校准和多点校准设计,内置多条校准曲线,根据NMHC测试高低浓度值跨度大小的不同选择所需的校准方式;l 测试数据可打印数据凭条,并输出PDF格式测试谱图;l 仪器状态动态显示,方便用户掌握仪器工作情况;l 采用进口隔膜阀,避免死体积及气体泄漏造成测试误差,使用寿命更长;l 管路为气相色谱专用不锈钢管,避免样管路本底值及吸附造成测试误差;l 样品分离采用填充色谱柱,预热时间小于30min,稳定更快;l 每2分钟可测出一组数据并保存测试数据,导出excel表格,选配大容量硬盘,数据无限存储;l 实时查询检测数据,标配蓝牙打印机(选配针式打印机),可按照选定的测试结果进行现场打印;l 采用高性能低功耗工控机,宽温高亮度彩色触摸屏,能够在恶劣工况下连续稳定运行;l 选配ZR-3062型一体式烟气流速湿度直读仪进行工况测量,也可手动输入工况信息。创新点:ZR-7220型便携式甲烷非甲烷总烃分析仪,采用色谱柱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进行检测的原理,配合采样烟管、过滤系统并全程伴热的技术路线,避免出现颗粒物和冷凝水进入仪器,对“固定污染源中废气中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进行现场快速、准确检测,避免现场样品采集再到实验室分析的滞后性导致样品失真引起监测结果出现偏差。 产品特点: 1、全流路EPC(电子压力控制器)设计,两定量环,一次进样自动测定总烃(THC)、甲烷(CH4)含量,测量精度高,无需人工干预; 2、全程高温伴热,有效的避免高温高湿场合样品冷凝损失; 3、配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柱箱模块、FID检测器模块、电器控制模块,关键部件带有恒温、减震装置,消除温度漂移,测量结果稳定可靠; 4、单点校准和多点校准设计,内置多条校准曲线,根据NMHC测试高低浓度值跨度大小的不同选择所需的校准方式。 ZR-7220型 便携式甲烷非甲烷总烃分析仪
  • 新品发布丨ZR-7220型甲烷非甲烷总烃分析仪
    ZR-7220型便携式甲烷非甲烷总烃分析仪产品简介:ZR-7220型便携式甲烷非甲烷总烃分析仪是我公司精心研制的用于非甲烷总烃监测的便携设备,采用色谱柱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进行检测的原理,配合采样烟枪、过滤系统并全程伴热的技术路线,避免出现颗粒物和冷凝水进入仪器,对“固定污染源中废气中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进行现场快速、准确检测,避免现场样品采集再到实验室分析的滞后性导致样品失真引起监测结果出现偏差。本仪器能够满足固定源有组织排放时高湿、颗粒物污染的工况下对废气中的NMHC进行测量,其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工厂、表面涂装行业、印染业、家具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制药业等行业的非甲烷总烃的现场监测,大气环境中非甲烷总烃的监测。 适用范围:l 固定源废气排放中非甲烷总烃的测定;l 烟气连续测量仪器准确度的评估和校准;l 其它可应用的场合。 执行标准: GB 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HJ/T 397-2007《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HJ 1012-2018 《环境空气和废气 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便携式监测仪技术 要求及检测方法》 HJ/T 38-2017 《固定污染源废气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 法》 DB11/T 1367-2016 《固定污染源废气甲烷/总烃/非甲烷总烃的测定便携式氢 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 技术特点:l 全流路EPC(电子压力控制器)设计,两定量环,一次进样自动测定总烃(THC)、甲烷(CH4)含量,测量精度高,无需人工干预;l 全程高温伴热,有效的避免高温高湿场合样品冷凝损失;l 主机进样口内置滤芯,可有效过滤颗粒物进入主机影响测试;l 配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柱箱模块、FID检测器模块、电器控制模块,关键部件带有恒温、减震装置,消除温度漂移,测量结果稳定可靠;l 单点校准和多点校准设计,内置多条校准曲线,根据NMHC测试高低浓度值跨度大小的不同选择所需的校准方式;l 测试数据可打印数据凭条,并输出PDF格式测试谱图;l 仪器状态动态显示,方便用户掌握仪器工作情况;l 采用进口隔膜阀,避免死体积及气体泄漏造成测试误差,使用寿命更长;l 管路为气相色谱专用不锈钢管,避免样管路本底值及吸附造成测试误差;l 样品分离采用填充色谱柱,预热时间小于30min,稳定更快;l 每2分钟可测出一组数据并保存测试数据,导出excel表格,选配大容量硬盘,数据无限存储;l 实时查询检测数据,标配蓝牙打印机(选配针式打印机),可按照选定的测试结果进行现场打印;l 采用高性能低功耗工控机,宽温高亮度彩色触摸屏,能够在恶劣工况下连续稳定运行;l 选配ZR-3062型一体式烟气流速湿度直读仪进行工况测量,也可手动输入工况信息。创新点:ZR-7220型便携式甲烷非甲烷总烃分析仪,采用色谱柱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进行检测的原理,配合采样烟管、过滤系统并全程伴热的技术路线,避免出现颗粒物和冷凝水进入仪器,对“固定污染源中废气中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进行现场快速、准确检测,避免现场样品采集再到实验室分析的滞后性导致样品失真引起监测结果出现偏差。 产品特点: 1、全流路EPC(电子压力控制器)设计,两定量环,一次进样自动测定总烃(THC)、甲烷(CH4)含量,测量精度高,无需人工干预; 2、全程高温伴热,有效的避免高温高湿场合样品冷凝损失; 3、配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柱箱模块、FID检测器模块、电器控制模块,关键部件带有恒温、减震装置,消除温度漂移,测量结果稳定可靠; 4、单点校准和多点校准设计,内置多条校准曲线,根据NMHC测试高低浓度值跨度大小的不同选择所需的校准方式。
  • 北京兴东达泰公司推出在线总碳氢/甲烷/非甲烷分析仪
    北京兴东达泰公司推出200型在线总碳氢/甲烷/非甲烷分析仪,200型在线分析仪的非甲烷分析采用独特的反吹色谱技术,大大缩短了非甲烷物质的柱&ldquo 洗出&rdquo 时间。细信息欢迎登陆我公司网站在&rdquo 仪器介绍&rdquo 中查询.
  • HT8600大气甲烷激光开路分析仪,助力中国甲烷排放控制新征程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加剧,甲烷排放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环境挑战之一。在应对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应运而生,为我国在甲烷排放控制方面制定了明确的战略和计划。甲烷排放形势严峻 甲烷,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具有增温潜势高、寿命短的特点,对全球变暖贡献率达25%,其贡献仅次于二氧化碳,与CO2相比,甲烷吸附热量能力更强,20年内的全球增温潜势(GWP)相当于CO2的84倍,100年内的GWP100为CO2的28倍,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 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和我国甲烷排放量分别为35580.13万吨、5567.61万吨,我国甲烷排放量占全球比重为15.65%。我国虽然在甲烷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统计监测基础、法规标准体系和技术管理能力等方面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 甲烷排放控制不仅关系到气候效益,还涉及到能源资源化利用、环境保护和生产安全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政策解读《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的出台旨在通过全面、有序的措施,提升我国在甲烷排放统计核算、监测监管等基础能力,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亮点解读:1) 指导思想明确: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减排与发展、安全的统一,引导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2) 工作原则清晰:统筹协调、夯实基础、分类施策、稳妥有序、防范风险,形成了科学而灵活的工作原则,旨在多方面推动甲烷排放控制工作。3) 主要目标明确:在“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逐步建立政策、技术、标准体系,提升相关基础能力,实现甲烷资源化利用和排放控制的积极进展。4) 重点任务突出:加强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推进能源、农业、垃圾和污水处理领域的甲烷排放控制,强化污染物与甲烷协同治理。5) 技术创新和监管加强:鼓励技术创新,推进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强对甲烷排放控制的监管,提高数据质量。海尔欣助力中国甲烷排放控制新征程 在这一重要的甲烷排放控制行动中,宁波海尔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昕甬智测”国产创新品牌HT8600大气甲烷激光开路分析仪,专门用于实时监测大气中甲烷气体的浓度,为环境监测和空气质量管理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仪器采用量子级联激光技术,应用两面暴露在大气中的高反射率镜面对中红外激光进行多次反射,有效光程达数十米,测量目标气体对特征吸收峰处中红外激光能量的微弱吸收,通过对吸收峰光谱曲线的实时积分进行痕量气体的浓度反演。开放式光腔,避免闭路仪器管道吸附问题造成的延迟,实现10Hz无损高频浓度输出,使检测更灵敏、响应更快速。 海尔欣自2004年创立以来,致力于量子级联激光技术的多领域应用,践行“光谱技术助力零碳地球”的企业使命,履行社会责任,在大气污染防治和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公司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我们认识到控制甲烷排放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在产品研发中注重可持续性,努力通过技术手段推动企业、行业的绿色发展。HT8600的产品设计、生产和售后服务等环节都考虑到了对环境的影响,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环保、更高效的解决方案。结语总的来说,《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HT8600大气甲烷激光开路分析仪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帮助各行业准确获取甲烷排放数据,为实现监测、核算和报告等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 Nutech发布Nutech 3000 便携式甲烷/非甲烷总烃分析仪新品
    【技术参数】检测方法:催化氧化+FID测量范围:0.1~10000ppm(CH4,C3H8等价)。检出限:≤0.07mg/m3(以碳计)转化效率:≥95%相对标准偏差:≤2% (CH4)测量精度:≤±0.2%线性误差:±2%(CH4)加标回收率:±20%分析时间:<2min 工作环境:温度:0℃~40℃;相对湿度:≤85%;大气压:(80~106)kPa电源电压:DC24V电源,可用AC(220±10%)V/(50±2%)Hz【性能特点】1、高度集成设计,前所未有的便携体验:①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选用微型氢气瓶等小型化或轻量化部件,辅以高度集成设计,整机重量不到12Kg(含催化模块、氢气瓶等);②配置提手和双肩式专用背包,或拎或背,轻松搞定。2、使用方便,操作简单:①大容量电池(【45】Ah)供电,现场无需市电供应;②内嵌大屏平板电脑(可取放)、WI-FI通讯,人机交互界面友好,用户可通过平板电脑预置软件现场【10】m范围内操控仪器或取下平板、办公室内读取数据;3、测试效率高:①系统预热时间小于【5】min;②采用新型催化剂,转化效率高(≥95%)、气路清扫速度快,支持连续不间断测量;③双FID和自动化流路设计,分析周期2min。4、全过程管控,测试结果精准:①自采样口到FID检测器全程高温(>120℃)伴热,最大限度避免高温高湿气体场合下样品的冷凝损失;②采样管耐高温、防腐蚀,且内含过滤装置,有效过滤颗粒物,避免样品污染和吸附;③自主研发的高精度EPC和FID检测器,控流精准5、数据处理功能强大:具备数据文件自动记录与存储、历史数据查询、再处理与打印功能;具备显示、设置系统时间和时间标签功能;报表和报告功能。6、持续工作时间长:60L氢气瓶和大容量电池支持仪器连续工作时间超过6h。7、可扩展性:①用户根据需要适配伴热管线(规格:24V直流2m、220V交流3m和5m);②标气瓶和氢气瓶可以重复充放,活性炭净化管和FID内的点火丝等耗材可以更换。创新点:1.Nutech 最新研发便携式甲烷/非甲烷总烃分析仪,外观新颖,整体重量仅约12KG; 2.全程高温伴热,加入新型催化剂,用于双FID设计,配有WI-FI通讯。 Nutech 3000 便携式甲烷/非甲烷总烃分析仪
  • Nutech发布Nutech 非甲烷总烃分析仪新品
    【主要用途】适用于环境空气/厂界中甲烷、非甲烷总烃的实验室分析(采样罐中的样品),满足《2019年地级及以上城市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方案》要求。【技术参数】检测方法:FID应答范围:除甲烷以外的全部气态有机化合物(非甲烷总烃),甲烷最低检出限:NMHC:0.5ppb;精密度:RSD<5% 准确度:±10%分析时间:<15min 进样口个数:1个(可扩展或连接自动进样器) 数据接口:4~20mA电流,0~5V直流,RS~232串口工作气体:99.999%N2(载气、补充气)、99.999%空气(助燃气)、99.999%H2(燃气)工作环境:温度:10℃~40℃;相对湿度:20%~90%电源电压:110V/60Hz或220V/50Hz±10%【性能特点】1、独创低温预浓缩技术,空气采样体积50ml~1000ml(可调),将非甲烷总烃的检出限降低至亚ppb级(普通FID对1ppm的空气有机物才有良好的响应),满足环境空气中低浓度或超低浓度NMHC的检测需求;2、独创复合性吸附填充体,辅以合适的流量、流速控制,有效预处理(脱水、分离非甲烷总烃和甲烷)并直接检测,测试数据大大优于一般气相色谱法和催化氧化差减法;3、专用FID(氢火焰离子)检测器,应答性好、线性范围宽,同时具备自动实时自检功能;4、与不同规格(1/3/6/15L)苏码罐无缝连接,并可扩展进样口或选配自动进样器,实现样品的自动连续进样分析;5、采用高精度MFC控流,精确掌控流量,有效保证测试结果精准度;6、操作简单,有效避免针筒注射等繁琐的人工操作及其可能产生的误差,降低分析者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7、PC控制,数据实时采集和传输,自动记录、存储,并支持报告或报表形式输出,具备历史数据(含图谱)查询和断电记忆功能。创新点:1.应答范围:除甲烷以外的全部气态有机化合物(非甲烷总烃),甲烷; 2.独创低温预浓缩技术,空气采样体积50ml~1000ml(可调); 3.独创复合性吸附填充体,辅以合适的流量、流速控制,有效预处理(脱水、分离非甲烷总烃和甲烷)并直接检测,测试数据大大优于一般气相色谱法和催化氧化差减法; 4.与不同规格(1/3/6/15L)苏码罐无缝连接,并可扩展进样口或选配自动进样器,实现样品的自动连续进样分析; 5.采用高精度MFC控流,精确掌控流量,有效保证测试结果精准度。 Nutech 非甲烷总烃分析仪
  • 孚禾发布Phxtec 200 Plus 便携式甲烷非甲烷总烃/苯系物分析仪新品
    Phxtec 200 Plus Micro GC便携式甲烷非甲烷总烃/苯系物分析仪 简介Phxtec 200 Plus Micro GC便携式甲烷非甲烷总烃/苯系物分析仪是一款高度集成的GC-FID气相色谱仪。区别于实验室/在线通用改造色谱或拼凑色谱,Phxtec 200 Plus Micro GC是基于先进的新一代微型气相色谱平台开发的专用仪器,是市场上仅有的一款体积小于13, 000cm3的便携式甲烷非甲烷/苯系物分析仪(包括气瓶电池),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比市场上同类产品体积更小、耗气更少、重量更轻、续航更长,因此更适合于便携应用。产品依据中国国家标准的预处理方法,采集待测样品气进入便携式气相色谱仪,经过定量环定量、通过阀切换进入色谱柱分离,总烃、甲烷或特征因子依次到达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检测,分别测定多组组分浓度。最后由内置处理器计算得出准确的总烃、甲烷、非甲烷总烃及苯系物特征因子数值,符合《HJ 1012-2018 环境空气和废气 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便携式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标准要求。 应用领域Phxtec 200 Plus Micro GC便携式甲烷非甲烷总烃/苯系物分析仪主要应用于固定污染源甲烷非甲烷总烃的现场比对测定和化工园区厂界中甲烷非甲烷总烃的现场检测,也可应用于汽车尾气排放检测,燃烧装置排放检测,油漆喷涂车间气体检测等。 产品特点1、 采用先进的新一代微型气相色谱技术,核心模块均为微型化设计,使得其在市场同类仪器中体积最小。其核心部分为微型GC-FID色谱分析模块,集成了进样、分离及检测所有功能,仪器尺寸为215(H)x178(W)x335(L)mm,体积仅为其他同类产品的50%。2、 微型电子气路控制(EPC)模块提供高达0.001psi的气路控制精度,并可对系统进行自动诊断如泄漏检查,提高仪器使用的可靠性和寿命。3、 高精度FID检测器提供高达30ppb的分析灵敏度,从容分析各种不同浓度的组分。4、 每个分析模块最多支持三个进样阀区,模块化设计可以迅速配置为多通道,一次进样同时测定所有组分。 5、 主控芯片采用新型高性能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进一步增强了运算性能。高度集成模块化设计易于增加分析通道、功能扩展和仪器维护。6、 可选内嵌式或分离式平板控制仪器。分离式屏幕可随意调节角度,更适合户外使用,有线连接避免现场恶劣环境对信号的干扰,相比无线连接更可靠和准确。7、 基于B/S架构的工作站适用于Windows、IOS、Android等各种操作系统的智能终端无线同步辅助控制,人机界面专为触摸应用设计,无需安装软件,自动更新版本。8、 通过Wi-Fi或4G联网后,可使用外部PDA、计算机、手机或平板等智能终端连接对仪器工作站进行操作。9、 通过Wi-Fi或4G联网后,使用工作站的远程诊断功能可以帮助维护、迅速排查故障,避免停机。10、内置多种环境传感器和GPS芯片,显示仪器当前环境温度、气压、经纬度和海拔等信息。11、内置电池通过BMS系统稳压输出给主机供电,自动检测和切换外部电源适配器或电池供电模式,并可设置电池低电量报警、强制自动关机等功能。主机底部可挂载外置电池仓用于采样探头供电,同时也可给主机内置电池充电。12、内置零级空气模块,使用环境空气为检测器提供源源不断的纯净助燃气。13、内置金属储氢模块,确保氢气使用更加安全。一次充气可以提供20小时的氢气续航能力,自动维护保养提高使用寿命。14、内置大容量高压载气气瓶,一次充气可以提供12小时的载气续航能力15、通过仪器后面板的电源或气路接口直接充电或充气,消除频繁拆装更换电池或高压气瓶带来的不便及安全隐患16、提手或背带设计,客户可以单人操作,完成进样、运行、分析和报告等所有操作,简单快捷。 微型EGC模块 微型FID检测器 主机工作站性能参数功能分析甲烷、总烃、非甲烷总烃、苯系物VOCs等尺寸215(H)x178(W)x335(L)mm整机重量≤9Kg(包括气瓶、电池)检测器高灵敏度FID检测器检测原理GC-FID,气相色谱分析温度控制最多4路,最高温度250℃,控制精度0.01℃电子气路控制最多4路,带温度压力补偿,压力控制精度0.001psi分析周期最小周期非甲烷总烃0.5min,苯系物2-10min可调线性范围0~20/50/150/500/5000/10000 mgC/m3(可定制) 最小检出限0.03 mgC/m3重复性≤0.5%准确度≤1%操作面板内嵌式或分离式平板电脑,同时支持其他无线终端如PDA、手机、电脑同步显示和控制电源BMS系统智能控制电源24V稳压输出,一次充电续航8小时气源内置固态储氢、空气除烃和高压气瓶,一次充气续航12小时充气接口1/8"Swagelok通信接口LAN,Wi-Fi,USB,AUX,4G探头最高温度200℃,电池、220V供电可选环境温度0~60℃环境湿度10~90%RH创新点:本产品基于先进的新一代微型气相色谱平台开发,区别于市场上几乎所有的拼凑色谱或改造色谱,独创的微型气相色谱技术将便携式甲烷非甲烷总烃/苯系物的产品体积缩小为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一半,完全解决了各类产品目前体大笨重、功耗高、续航能力差的缺点,更适合于便携应用。 1. 仪器尺寸为210(H)x178(W)x325(L)mm,体积仅为其他同类产品的40-50%,是市场上唯一一款体积小于15,000cm3的便携式甲烷非甲烷/苯系物分析仪(包括内置气瓶电池)。 2. 微型化色谱技术的应用使功耗和气体消耗大大减小,功耗仅120W,氢气、空气、载气续航均超过10个小时,参数指标均为领先。 3. 仪器集成度更高更紧凑,所有部件均微型化全内置处理,外部仅预留充电、充气接口,无需频繁更换气瓶;仪器工作站采用B/S架构,可采用多种控制终端操作,更加人性化。 Phxtec 200 Plus 便携式甲烷非甲烷总烃/苯系物分析仪
  • 97万!便携式非甲烷总烃分析仪等设备采购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3500]HHPM[GK]2021015-2 项目名称:实验室监测能力建设 采购方式:公开招标 预算金额:970000元 包1: 合同包预算金额:400000元 投标保证金:0元 采购需求:(包括但不限于标的的名称、数量、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等)品目号品目编码及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允许进口简要需求或要求品目预算(元)1-1A02100415-环境监测仪器及综合分析装置便携式非甲烷总烃分析仪1(项)否详见招标文件400000 合同履行期限: 合同签订后 (45 ) 天内交货 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包2: 合同包预算金额:120000元 投标保证金:0元 采购需求:(包括但不限于标的的名称、数量、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等)品目号品目编码及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允许进口简要需求或要求品目预算(元)2-1A02100415-环境监测仪器及综合分析装置原子吸收(火焰)1(项)否详见招标文件120000 合同履行期限: 合同签订后 (60 ) 天内交货 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包3: 合同包预算金额:200000元 投标保证金:0元 采购需求:(包括但不限于标的的名称、数量、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等)品目号品目编码及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允许进口简要需求或要求品目预算(元)3-1A02100415-环境监测仪器及综合分析装置在线监测无人船1(项)否详见招标文件200000 合同履行期限: 合同签订后 (60 ) 天内交货 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包4: 合同包预算金额:250000元 投标保证金:0元 采购需求:(包括但不限于标的的名称、数量、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等)品目号品目编码及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允许进口简要需求或要求品目预算(元)4-1A02100415-环境监测仪器及综合分析装置全自动固相萃取仪1(项)否详见招标文件250000 合同履行期限: 合同签订后 (60 ) 个日历日内交货 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 新品发布丨青岛众瑞ZR-7220A型便携式甲烷非甲烷总烃分析仪
    挥发性有机物作为烟雾细颗粒PM2.5和臭氧形成的重要前体物,不仅是引起光化学烟雾、灰霾复合污染等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对人体健康造成了极大伤害。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以及《2018年重点地区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方案》等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空气中VOCs的监测和治理工作已经刻不容缓,实施挥发性有机物的总量管控和监测预警需求已成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手段。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在2018年2月22日发布了《环境空气臭氧前体有机物手工监测技术要求(试行)》,专门针对臭氧前体有机物的采样进行了规定。2020年6月,为贯彻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 》(国发〔2018〕22号)有关要求,确保完成“十三五”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生态环境部制定了《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针对目前环境监测的相关政策标准和日益严峻的环境治理需求,青岛众瑞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现推出ZR-7220A型便携式甲烷非甲烷总烃分析仪。01产品概述ZR-7220A型便携式甲烷非甲烷总烃分析仪是我公司精心研制的用于非甲烷总烃监测的便携设备。分析仪采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FID)原理,仪器可快速、准确测量固定污染源废气与无组织排放中总烃、甲烷、非甲烷总烃等组分。其广泛应用于化工、涂装、印染、家具制造、汽车制造、制药等行业。02产品特点✔预热时间短,15-20min内完成预热,现场快速监测✔分析周期短,60s分析周期,快速捕捉污染变化✔配置大容量锂电池,超长续航✔固态储氢瓶,寿命长,使用安全✔检出限低,同时满足环境空气与固定污染源的现场快速监测03应用领域✔固定污染源和厂界的环境稽查与执法 ✔化工印染喷漆等企业的VOCs排放自查✔VOCs污染治理设施的效能评估✔挥发性有机物自动监测系统的现场比对验收✔燃烧装置尾气VOCs排放检测04执行标准面对未来,青岛众瑞将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市场,以科技求发展”的理念,聚焦核心科技,专注客户价值,成就员工,回报社会。用心做好仪器,不忘使命担当,让仪器连接世界,用检测创造美好!
  • “超级显微镜”——中国散裂中子源
    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是中国首台,世界第4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是国际前沿的高科技、多学科应用的大型研究平台。中国散裂中子源(图片来源: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 虽然,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继英国、美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四台散裂中子源,但是我国散裂中子源的功率却是英国的4倍,技术指标和综合性能进入国际同类装置先进行列,也意味着中国科学界对微观世界的进一步深入探索又增添了一个“利器”。 脉冲型散裂中子源,简单点来说,它就像一台“超级显微镜”,能在不对物质造成破坏的前提下“看穿”材料的微观结构。一个最直接的应用就是可以探明材料的“内伤”,在研究中子特性能力方面自然也杠杠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的靶站谱仪的靶心(图片来源: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 我们都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事物,所以后来基于对世界进一步探索的需求,科学家们发明了光学显微镜,接着又发明了分辨率更高,能够观察到更小细胞和病毒的电子显微镜。 在脉冲型散裂中子源发明之前,人们都习惯于用这两种显微镜去观察研究细菌、细胞等这些用肉眼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微观世界。 而脉冲型散裂中子源的能力比显微镜又更上一层,通过它观察到的世界也更微观,甚至能够绝对清晰地观察到植物根部的一滴水是如何通过动作一点一点地运输到枝叶上的。 脉冲型散裂中子源如何工作? 那脉冲型散裂中子源,为什么能这么细微地探测物质微观结构和运动呢? 其实中子是一种完全不带电荷的粒子,它不是利用X光进行同步辐射的。 每当物质的原子核和中子发生相互作用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中子都能够从中间直接穿过,还有些中子在打算穿过原子核时会被弹飞,出现方向偏离的情况。 这时脉冲型散裂中子源的谱仪就会发挥作用,及时捕捉到飞行轨迹,然后再反推出原子核的内部结构,方便科研人员进行研究。 比如科学家在做水下可燃冰研究的时候,因为深水下的压力太大,需要用很厚的容器壁,其中的氮、碳、氢等轻元素又相对不易捕捉,而能从中穿过,并且对这些轻元素敏感,可以让可燃冰结构清楚分辨出的就只有脉冲型散裂中子源了。 如今,我国脉冲型散裂中子源这种技术已经运用到了检测高铁飞机的安全性和治疗癌症等各方面。 除此之外,在如航空发动机、深海潜水器、高铁轮轴系统等大型工程部件残余应力和服役性能检测,以及半导体芯片、新能源锂电与储氢材料等材料检测上都有很大的作用。 截至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已经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国内外注册用户已超过3400人。 期待这台超级显微镜更多的成果!
  • 257万!广东省湛江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便携式甲烷非甲烷总烃分析仪等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GDFL2202A06N335项目名称:2022年广东省湛江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仪器设备购置项目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2,573,000.00元采购需求:合同包1(2022年广东省湛江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仪器设备购置项目):合同包预算金额:2,573,0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最高限价(元)1-1环境监测仪器及综合分析装置硫化物酸化吹气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50,000.00-1-2环境监测仪器及综合分析装置全自动样品快速研磨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48,000.00-1-3环境监测仪器及综合分析装置藻密度自动检测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700,000.00-1-4环境监测仪器及综合分析装置智能一体化蒸馏仪3(台)详见采购文件255,000.00-1-5环境监测仪器及综合分析装置便携式甲烷非甲烷总烃分析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400,000.00-1-6环境监测仪器及综合分析装置动态气体发生器(动态气体配气仪或动态气体稀释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140,000.00-1-7环境监测仪器及综合分析装置生物毒性检测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130,000.00-1-8环境监测仪器及综合分析装置走航式ADCP配套设备1(台)详见采购文件130,000.00-1-9环境监测仪器及综合分析装置动态校准系统(动态校准仪、零气发生器)1(台)详见采购文件240,000.00-1-10环境监测仪器及综合分析装置降水自动监测仪3(台)详见采购文件480,000.00-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30个日历日内内交付,交付后15日历日内完成仪器设备安装调试、试运行并通过验收。
  • 大方科技研发出车载激光甲烷分析仪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40752a10-d808-4814-ba0c-902528054dac.jpg" title=" 20170914103892679267.jpg" / /p p   2017年9月12日,北京大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大方科技”)委托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组织召开了“城镇生命线系统多方式动态监测和反演预警技术研究----基于TDLAS技术的高精准气体泄漏监测技术和设备研发”课题技术鉴定会。鉴定委员会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中国科学院、行业协会、高校、检测机构、企业等方面的11位专家组成,北京工业大学激光工程研究院的王璞院长担任鉴定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李菘担任副主任。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郑朝松副秘书长主持。 /p p   鉴定委员会听取了大方科技的“基于TDLAS技术的高精准气体泄漏监测技术和设备研发”课题汇报,审核了研制工作报告、测试报告、用户报告、查新报告、经济分析报告等资料,现场考察了成果实物-车载激光甲烷分析仪。 /p p   经质询、答疑和讨论,鉴定委员会专家肯定了该课题研究成果,最终一致同意通过该课题研究成果的技术鉴定。认为该课题研究成果提升了燃气泄漏检测技术水平,可有效保障城镇燃气管网安全运行,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推广应用前景。研制的技术和设备指标达到了课题任务书的要求,总体居国内领先水平。 /p p   大方科技最后表示,针对专家提出的课题成果转化和市场化建议,将尽快开展产品产业化和市场推广工作,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城市管网实时泄漏监测,服务于城市安全领域。 /p p   关于大方科技创始人周欣,仪器信息网此前曾转载过一篇报道,详情请见链接: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0802/225779.shtml" target=" _blank" title=" 不做“首席科学家”“千人计划”专家回国创办仪器公司"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不做“首席科学家”“千人计划”专家回国创办仪器公司 /span /a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