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网络化区域环境监测仪

仪器信息网网络化区域环境监测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网络化区域环境监测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网络化区域环境监测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网络化区域环境监测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网络化区域环境监测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网络化区域环境监测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网络化区域环境监测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网络化区域环境监测仪相关的资讯

  • 京津冀签署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协议:统一监测 协同治污
    2015年12月2日,京津冀三地环保部门正式签署了《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明确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以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协同治污等10个方面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协议的签署,意味着三地在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加快推进生态环保领域率先突破,共同打造京津冀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方面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协议明确了未来京津冀三地将率先从10项重点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突破。联合立法,在环境保护部领导下,共同编制《京津冀区域环境污染防治条例》。统一规划,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保规划》为统领,共同制定大气、水和固废等领域的专项规划,统筹区域污染治理。统一标准,建立区域协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逐步统一区域环境准入门槛。统一监测,在国家统一的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技术规范的指导下,共同研究确定统一的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共同构建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信息共享,建立三省(市)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共享环境质量、污染排放以及污染治理技术、政策等信息。协同治污,针对区域共性污染问题,协同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共同实施生态建设。联动执法,针对跨区域、跨流域的环境污染等区域性环境问题,集中时间,开展联动执法,共同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应急联动,针对跨区域的环境污染事件以及区域性、大范围的空气重污染,建立预警会商和应急联动工作机制。环评会商,针对可能对区域大气环境、水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重点行业规划、园区建设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环评会商。联合宣传,针对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政策、重要工作进展、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情况等开展联合宣传。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8700万完善国家区域站
    p   去年八月, a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title=" " target=" _self"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industry-S02.html"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环保 /strong /span /a 部发布文件《关于做好国家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子站建设的函》,要求在原有31个国家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子站(以下简称区域站)的基础上,将在重要省界、国界和大气环流通道上增设65个区域站,组成我国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p p   近日,仪器信息网从中国政府采购网获悉,国家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新建项目正式开始招标,此次招标共分为三包,金额8700万,其中8347万采购65套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仪器设备,353万购买数据传输审核、分析评价平台软件及升级改造及相关服务 ,且全部要求国产。 /p p   具体内容如下: /p p    strong 第一包: /strong /p p   中化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招标代理机构)受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招标人)的委托,就如下项目进行国内公开招标,邀请合格的投标人提交密封的投标文件。 /p p   1. 项目名称:国家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新建项目 /p p   2. 招标编号/包件号:0747-1661SITCA006/01 /p p   3. 招标人名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p p   4. 招标人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大羊坊8号院乙 /p p   5. 招标人联系方式:010-84949045 /p p   6. 本项目资金来源:中央财政资金 /p p   7. 本项目预算:人民币4531万元 /p p   8. 本次招标内容为: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仪器设备(北方,含数据采集传输设备)(具体见下表)及相关服务,具体需求详见“第四章技术要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2/insimg/ff4ccf97-41ab-4384-ae97-bbaca8be8efd.jpg" title=" 11.jpg" / /p p   投标人应对每包内所有内容投标,不得拆包。不允许采购进口产品。 /p p   9. 合格投标人的资格要求: /p p   (1) 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要求,包括: /p p   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p p   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p p   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须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p p   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p p   参加此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p p   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p p   (2) 投标人必须从中化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购买招标文件并登记备案。 /p p   10. 招标文件购买: /p p   (1) 发售时间:2016年2月4日至2016年2月25日,每天上午8:30至11:30时,下午13:30至16:30时(北京时间),节假日除外。 /p p   (2) 网络标书销售:登陆中化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网站 http://www.sinochemitc.com/zb,进入网络标书销售系统购买。购标人需先进行网上注册(免费),具体步骤请参考登陆页面的《使用手册》。 /p p   (3) 现场文件领取地点: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A2号中化大厦大堂西侧售标书处 /p p   (4) 标书发售联系人:王晓斌 /p p   (5) 联系方式:电话:400-819-0508传真:010-59368911 /p p   (6) 联系邮箱:wang_xb@sinochem.com /p p   (7) 文件售价:每包人民币壹仟伍佰元整(1500元)。如需邮寄加收100元邮寄费,招标文件售后不退。 /p p   11. 投标截止时间:所有投标文件应于2016年2月29日上午9:30时前递交至中化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A2号中化大厦)19层7号会议室。迟到的投标文件将被视为无效投标文件拒绝接收。 /p p   12. 投标人在开标前必须向招标代理机构交纳人民币90万元的投标保证金。 /p p   13. 开标时间及地点:兹定于2016年2月29日上午9:30时在中化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A2号中化大厦)19层7号会议室公开开标,届时请投标人派授权代表出席开标仪式。 /p p   14. 评标办法和标准:综合评分法,价格30分,商务18分,技术52分。 /p p   招标代理机构:中化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 /p p   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A2号中化大厦(邮编:100045) /p p   业务联系人:蔡培琳、黄凡 /p p   电话:010-59369328、59368935 /p p   传真:010-59369136 /p p   电子邮件:caipeilin@sinochem.com huangfan1@sinochem.com /p p   购买招标文件账号: /p p   户名:中化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 /p p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长安支行 /p p   账号(人民币):0200003319250001750 /p p    strong 第二包: /strong /p p   2. 招标编号/包件号:0747-1661SITCA006/02 /p p   7. 本项目预算:人民币3816万元 /p p   8. 本次招标内容为: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仪器设备(南方)(具体见下表)及相关服务,具体需求详见“第四章技术要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2/insimg/eaecabec-7f6c-44ed-83c8-386a416e4ae4.jpg" title=" QQ截图20160215093747.jpg" / /p p    strong 第三包: /strong /p p   2. 招标编号/包件号:0747-1661SITCA006/03 /p p   7. 本项目预算:人民币353万元 /p p   8. 本次招标内容为:数据传输审核、分析评价平台软件及升级改造及相关服务,具体需求详见“第四章技术要求”。 /p
  • 我国环境噪声市场潜力巨大 自动监测仪器市场前景可期
    p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声环境质量状况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环境噪声污染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 /p p  & nbsp & nbsp 日前,环保部发布了《2017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据报告显示,2016年相关部门共收到环境投诉119.0万件,其中噪声投诉52.2万件,占环境投诉总量的43.9%。环境噪声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休息。 p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环境噪声监测已具备了环境噪声常规监测的能力,但仍存诸多问题。 /p p   目前,我国现有的环境噪声监测主要包括声环境质量监测和噪声污染源监测。在声环境质量监测中,一般采取城市区域环境网格法进行噪声监测,这种监测方法要求在待监测区域设立100个以上的等边长有效监测网,监测网点设在网格中央,每个点测试10分钟。该监测方法工作量浩大,同时每个测监点的测试值由于采样时间短,随机性强,不能实际反映该监测点及城市的声环境状况,无法完全满足公众对环境噪声认知和关注的需求,也无法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p p   在噪声污染源监测中,噪声污染源监测不同于大气、水污染的监测,噪声空间分布是不连续的,受建筑物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只有采用多抽样法测量,才能较为真实的反映有一个区域的噪声平均污染水平。然而,由于目前的监测仪器都是便携式,需要监测人员到场,如此多的点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大多数噪声监测只停留在简单的数据获取阶段,而无暇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评价,导致我国环境噪声监测水平的滞后。 /p p   随着我国对声环境监测的重视以及《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噪声测量值修正》、《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结构传播固定设备噪声》等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对噪声监测技术提出了更加规范的操作性,对噪声监测仪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国噪声自动监测仪器的开发研制起步较晚,全国大部分噪声监测站的噪声自动监测仪器普遍存在着技术含量低、功能单一、稳定性和可靠性差等问题,噪声自动监测仪器急需更新换代,建设声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已是迫在眉睫的现实要求。 /p p   建设声环境自动监测系统,从目前人工监测为主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主的监测方向发展 由单一监测向一体化监测发展,监测手段多样化 将声环境的状态利用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有机结合构成现代化的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 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环境噪声监测技术与监测仪器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加速仪器国产化进程 加快制定噪声自动监测的相应法规,逐步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区域性的声环境自动化监测网络系统。 /p p   目前,我国环境噪声相关产业总产值约为132亿元,呈缓慢上涨趋势 专业从事噪声振动控制相关产业的企业约600家,从业人数不到2万人……环境噪声监测行业发展的后劲有待发掘。 /p p   在未来,构建一个自动化、网络化的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是声环境监测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构建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现代化的自动监测系统,是全面推进声环境自动监测站建设的重要一环。因此,声环境自动监测仪器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p /p
  • 把握网络化新机遇,推动怀柔科学仪器及传感器新发展——“网络化传感测试技术论坛”成功举办!
    把握工业互联网发展机遇,推动科学仪器及传感器发展迈向新台阶!7月22日,由中关村论坛组委会办公室指导,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主办,北京怀柔硬科技创新服务有限公司承办,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单位支持的2021雁栖湖科学仪器和传感器论坛(SISF 2021)同期网络化传感测试技术论坛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2021雁栖湖科学仪器和传感器论坛(SISF 2021)同期网络化传感测试技术论坛现场5G时代已然来临,网络成为产业要素重置和生态重构的基础架构,随之而来的测试、安全、存储、传输、数据处理等环节技术难题层出不穷。这是重点领域的必解题,也是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只有领先一步才能把握时代机遇,推动怀柔科学仪器及传感器新发展。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测试仪器首席科学家年夫顺主持本次论坛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测试仪器首席科学家年夫顺主持。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王雪,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教授Alessandro Ferrero,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马建峰及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芦翔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夏善红,英国利兹大学教授Robert Richardson,北京卓立汉光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市场销售总监张永强现场作主题报告,就网络化传感测试产业政策、行业现状和产业趋势角度展开全方位交流,一起探讨传感技术新趋势、推动科学仪器关键技术新发展。清华大学教授王雪清华大学教授王雪现场为我们分享了《智能感知与智能制造》主题报告,提到创新是引领智能制造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智能制造是以创新和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为主线,传感器在推动制造业发展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智能制造与传感器、信息技术三者相互融合将实现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新一代的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将是,人、机、物三者有机结合的过程。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教授Alessandro Ferrero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教授Alessandro Ferrero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现场为我们分享了《The role of metrology in the future human activities》主题报告,他指出,我们生活在大数据时代,可用的数据将会越来越多的用于决策制定。然而,评估数据可靠性是我们需要面对并解决的最大挑战。通过可向所有自主设备提供现场数据的传感设备,有助于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决策。同时,传感器的测量结果也将会越来越多的影响人类的行为。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芦翔副研究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马建峰和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芦翔副研究员为我们分享了《物联网安全技术的综合化趋势与安全性评估的挑战》主题报告,马建峰教授通过网络连接安全、网络数据安全和端系统安全3个角度剖析了无线网络安全的具体技术要点。援引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指出无线网络安全是最薄弱的环节,但它又是国家信息安全、数据保护、个人隐私等安全防护的关键。最后通过网络安全技术能够使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变得更加安全,是实现我们无线网络安全的最终技术基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夏善红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夏善红现场为我们分享了《传感器研究与应用》主题报告,通过“电学量的电场传感器”、“水环境监测的传感器系统”这两项实例研究介绍了传感器的研制与工作原理,并指出传感技术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并存。未来传感器技术发展要以应用为目标,实现科学技术从原理研究和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过渡发展。英国利兹大学教授Robert Richardson来自英国利兹大学“真实机器人”实验室的罗伯特理查森(Robert Richardson)教授的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现场为我们分享《面向弹性基础设施的机器人技术探索》(《Exploration robots towards resilient city infrastructure》)主题报告。罗伯特理查森教授通过举例展示“基础设施机器人”项目、“自愈城市”项目、“管道机器人”项目等研究成果,介绍了在使用视觉传感器的情况下,机器人在不同环境中对城市的贡献以及对人类获得帮助。北京卓立汉光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市场销售总监张永强北京卓立汉光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市场销售总监张永强现场为我们分享了《高光谱实时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主题报告,介绍了高光谱成像系统的一般原理,指出水质监测高光谱设备在地面监控系统以及无人机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并向大家展示了高光谱监测水质指标的应用案例。2021雁栖湖科学仪器和传感器论坛(SISF 2021)同期网络化传感测试技术论坛积极推动科学仪器及传感器产业创新、工艺创新、机制创新,旨在促进科学仪器及传感器新技术在企业中的实施和应用,为企业赋能、推产业转型、促行业升级的思想,加快科学仪器及传感器的前进步伐,增强市场竞争力,为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科学仪器及传感器建设做出更大贡献!怀柔概况怀柔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北依燕山山脉,南偎华北平原,全区总面积2122.8平方公里,距中心城区50公里,距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2公里。截至2019年底,怀柔区有12个镇、2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42.2万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确定怀柔区的功能定位是:首都北部重点生态保育和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服务国家对外交往的生态发展示范区;绿色创新引领的科技文化发展区。怀柔科学城怀柔科学城位于北京市东北部,规划范围100.9平方公里,以怀柔区为主,并拓展到密云区部分地区,是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之一,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联合批复的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
  • 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成效与展望
    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作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配套改革举措及“1+N”改革配套文件之一,成为了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纲领性文件[1]。《方案》印发后,生态环境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通过制定分工方案、实施计划等形式,细化任务、压实责任,协同推进改革任务落实。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扎实推进,为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基础支撑。本文对照《方案》提出的“全面设点,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任务与要求,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成效进行了客观评估,并对生态环境监测面临的形势与不足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针对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探索生态环境监测多手段融合应用模式、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智慧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当前及中长期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相关建议。1 建设成效 “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管理转向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推进水、气、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并实行环境质量目标责任制,强化履行目标责任的压力传导。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建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推动环境质量快速改善起到支撑作用[2-3]。1.1 支撑环境质量科学评估与考核排名 “十三五”时期,拓展优化了涵盖水、大气、土壤、噪声、辐射等环境质量要素的环境质量评价与考核网络,通过对环境质量现状的客观反映和科学评估,有力促进了各级党委政府践行生态文明,推动环境质量改善,也与国际接轨,实现环境履约和国际合作。1.1.1统一环境质量科学评价 “十三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未统计港澳台相关信息数据,下同)包括地表水监测断面约1.1万个、城市空气监测站点约5000个、土壤环境监测点位约8万个、声环境监测点位约8万个、辐射环境监测点位1500多个,在时空分布上对于不同的行政区域和监测对象趋向均衡,在支撑管理上实现了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与地级市、区县的协同与互补[4-5]。与欧美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的规模与精度更有优势。当前欧美发达国家及地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主要用于评价与科研[6-7]。而我国正处于推动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好转的关键时期,污染防治攻坚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在评价、科研的基础上还要用于考核,且支撑考核为任务重心。网络规模方面,以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为例,截至目前,美国用于评价的空气质量标准污染物监测网共有NO2监测站点462个、PM10监测站点877个、O3站点1295个、SO2监测站点707个、PM2.5监测站点1388个、CO监测站点272个;欧洲共有NO2监测站点3083个、PM10监测站点2882个、O3站点2070个、SO2监测站点1599个、PM2.5监测站点1327个、CO监测站点874个。相比而言,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规模远远大于欧美发达国家及地区。网格精度方面,以PM2.5监测为例,我国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平均每1920km2设置1个,其中深圳市实现一街一站,覆盖到了所有街区,而美国、欧盟分别平均每6750、33000km2设置1个;以土壤监测为例,法国、德国、瑞士分别布设了约2200个、830个、130个土壤质量监测点位,网络密度平均305、430、3170km2设置1个点位,我国平均1200km2设置1个点位。可以看出,我国环境空气及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密度远远高于欧美国家及地区,具有更强的代表性及科学性。1.1.2 支撑环境质量考核排名 建成大气与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评价监测网络,支撑了各级党委政府环境质量考核排名。国家层面,“十三五”时期建成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1436个,覆盖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主要建成区,建设区域环境空气站点96个、环境空气背景站点16个,形成城市-区域-背景相结合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设置了2767个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覆盖1366条重要河流和139座重要湖库,相比“十二五”时期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总数增加184%,满足国界、省界、市界、入海口等重要水体水质的监测评价需求。地方层面,各地积极构建省控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用于考核市县,其中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手工监测断面分别增至5286个和2904个,为地方党委政府环境质量考核压力传导提供数据基础。1.1.3提升自动监测预警水平 “十三五”时期,环境质量实时自动监测能力大幅增强,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从现状监测评价向预测预警跨越提升。国家空气监测站点自动监测率达100%,建成2549个国家地表水自动监测站,具备建站条件的国家地表水断面和长江经济带断面自动监测率达100%。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及地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自动化程度更高。以地表水环境监测为例,由于我国监测网络数据用于地方环境质量改善考核,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客观性尤为重要,因此我国“十三五”时期国家地表水断面自动监测率达90%以上,而美国及欧盟监测网络主要用于评价,分别每5a、18a开展一次调查,监测手段依然以手工为主。“十三五”时期我国积极推进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能力建设,向污染较重区县、重要水体和饮用水水源地延伸。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了2062个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站点,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1.2 适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新需求 我国现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已从单纯的污染物浓度监测向化学成分监测、二次污染物监测和传输通道监测等方向过渡,在说清环境质量状况的基础上,为生态环境管理政策制定与污染物源头及传输管控提供支撑,服务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1.2.1 开展颗粒物组分与光化学评估监测 国家层面,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开展大气颗粒物组分自动及手工监测,覆盖90个城市,共布设102个颗粒物组分自动监测站、99个手工采样点、38个激光雷达观测站及3台移动观测车。在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118项挥发性有机物监测,在7个城市开展光化学监测。地方层面,广东、山东、河北等省份共建设了849个颗粒物组分自动监测站、271个光化学监测点。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及地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业务化程度更高。我国监测数据在用于科学评价的基础上,直接用于指导地方政府改善环境质量,且将部分专项监测实现业务化运行,如颗粒物组分与光化学监测在发达国家或地区主要是以科研形式由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主导,而我国则是由政府部门主导,建立了常态化业务模式,直接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精准治污提供精细化技术支撑。1.2.2推进大气污染源解析 截至目前,全国共建成85个大气超级站,其中有35个已实现联网。国家层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中国科学院分别在北京、厦门等地建成大气环境监测超级站;地方层面,天津市、湖北省、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等陆续建成大气监测超级站,共同构建形成全国大气超级站联盟。通过开展多种类、多因子、复合型大气环境监测以及O3、NO2、SO2等污染物近地面和垂直浓度监测,实现对城市和区域复合污染及变化趋势综合分析,支撑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精准控污治污。1.3 开展民生重点领域监测 坚持“监测为民”,从保障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出发,以农村环境、饮用水源、“菜篮子”和“米袋子”基地为重点,关注民生重点领域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情况,增强人民群众对于生态环境监测认同感与获得感。1.3.1 开展饮用水及农村环境质量监测 对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2 856个县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重点乡镇集中式及农村“万人千吨”饮用水水源地开展水质监测,县级以上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率达到97.8%,自动监测率达到20.0%,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农村“万人千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5]。对417个必测和选测村庄开展农村环境空气、地表水、饮用水源和土壤等质量状况监测,重点开展6 666公顷及以上农田灌区和日处理20t及以上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监测。1.3.2 支撑履约成效评估和国际合作 为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义务,2015-2019年对青海湖、武夷山、长岛、长白山、神农架、清源、拉萨、六安、承德、武隆和丽江等11个背景点,重庆、武汉、南京和唐山等4个城市点,阳朔、日照和六安等3个农村点每年进行1~2次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监测;对其他6个背景点、2个近岸海域和2个湖泊等水体中全氟辛烷磺酸及其盐类进行了一轮观测。大气汞监测多以研究形式在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主要依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部和国际合作项目资助,先后在国内30余个地区开展了长期或短期研究。定期开展中俄跨界水体水质联合监测和中哈跨界河流水质联合监测,成为跨国界河流联合监测的典范,有力促进国家间的环保合作;参加中日韩沙尘暴技术交流,增进了三国在沙尘暴监测预警与空气污染评估等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开展东亚酸沉降监测,为减少和防治酸沉降危害提供决策依据,推动各国在酸沉降问题上的合作。1.4 积极拓展生态监测业务 依托卫星及无人机遥感监测、地面生态定位观测,建成多尺度、多类型、多手段、多单元天地一体化生态质量监测业务体系,实现全国、区域、省域、县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的系统评价以及动态监控[6]。1.4.1 大幅提升卫星遥感业务化能力 “十三五”期间,成功发射高分五号及环境二号卫星,实现2~3d覆盖一次全国的环境遥感监测能力。通过星载数据开展全国土地利用分布情况调查,构建监测植被覆盖度数据库和主要生态类型变化数据库[4]。利用国内外中高分辨率多源卫星遥感影像获取我国陆地范围林地、草地、水域、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等六大类26小类生态类型数据,积累我国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数据库。国家具备9套环境遥感监测无人机系统,开展生态状况核查与调查监测。部分省市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能力,18个省市具备省级无人机遥感监测能力,在突发环境事件响应、重点区域污染源排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4.2 初步建成覆盖典型生态系统的生态地面定位观测网 国家层面,生态地面监测工作已覆盖16个省份,涉及三江源、沽源、呼伦贝尔等27个区域,建成森林、草原、农田、城市、荒漠、河流、湖库、近岸海域(红树林)等其他各类生态质量监测站63个,其中森林、湿地、草地及荒漠、城市系统生态监测点分别为5、6、5、1个;地方层面,有21个省布设了生态质量地面监测点位,共计79个,为我国生态地面定位观测工作奠定坚实基础。1.4.3 开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质量监测 为配合中央财政落实生态转移支付,在全国开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监测,覆盖817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县域,涉及生态功能类型包括防风固沙类型82个、水土保持类型195个、水源涵养类型357个、生物多样性维护类型183个。建立由生态功能、生态结构、生态胁迫、环境质量、污染负荷为框架的定量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价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提供重要依据,惠及人口约1.2亿,累计转移支付资金超过4400亿元,服务生态保护、修复。1.4.4 建设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 截至目前,初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以全国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区域为重点,建立749个监测样区,设置11887个(条)样点(线),覆盖森林、草地、荒漠、湿地、农田和城市等代表性生态系统,布设400个覆盖7个省份的水生生物监测点位,以水生生物、鸟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蝴蝶为代表,开展生物多样性、生物残留、生物生长观察等多项观测。1.5 支撑生态环境监管与执法 建立基本满足污染源监管要求的监测技术体系,加强重点排污企业执法(监督性)监测,建设全国污染源监测数据管理与信息公开系统,支撑生态环境监管。1.5.1 规范排污单位自行监测 建立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源监测数据管理系统,2.3万家重点排污单位与国家平台联网,地方生态环境部门依法将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情况纳入日常监管及执法检查范围,推动重点排污单位落实污染源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主体责任。我国排污单位污染源自行监测大部分实现了以自动监测形式开展,且全面实现信息公开,重点排污单位监测信息直传国家平台,并定期组织开展重点行业自行监测质量专项检查及抽测,2019年对11760家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情况进行了联网检查,对540家排污单位开展了现场检查。而发达国家企业自行监测仍普遍以手工监测为主。1.5.2 强化环境执法监测 《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印发后,固定源环境管理正式进入排污许可制“一证式”管理模式,污染源监测实现数据应用范围新突破,尤其是执法(监督性)监测数据成为排污单位环境保护税征收的法定依据。2019年,全国各级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共对12671家重点废气排污单位开展执法(监督性)监测,抽测率83.5%;对18136家重点废水排污单位开展执法(监督性)监测,抽测率93%。目前全国范围内的30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建立了污染源监测信息公开平台,将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源监测信息及时公开。1.5.3 开展移动源监测 北京、上海等25个省市探索建设了路边空气监测站,上海、深圳、天津等地开展港口大气污染排放监测试点,其中北京市、上海市分别建成6个路边空气监测站。国-省-市三级机动车遥感监测平台正在陆续建设,其中省级平台除山西、陕西外的其他省份均已建成,市区级平台已建成93个,平台共接收处理1 700多万条数据,有效支撑了机动车环境监管。基本建成国-省-市三级联网的机动车定期排放检验机构监控平台,目前监控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5 475家(占全国6 140家的89.2%),已接收31个省份6 184个检验机构的9 679万条检验记录。2 形势与不足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2018年机构改革后赋予生态环境部统一生态环境监测评估职责,生态环境领域职能与任务逐步拓展;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绿色发展等新的任务与要求,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支撑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2.1 形势与需求2.1.1 应对气候变化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转变的新任务 面向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应对气候变化将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协同推进,积极降低碳排放强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为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新格局,亟需开展气候变化风险监测评估,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增强气候变化应对能力。2.1.2 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向纵深发展的新挑战 面对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大气污染防治将围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成渝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以及PM2.5与O3等重点污染物,深入推进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及多污染物协同控制[7]。而生态环境监测在颗粒物组分与VOCs协同监测、重点区域特征污染物监测、传输通量监测等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2.1.3水环境治理 “三水”统筹的新形势 “十四五”时期,水污染防治将坚持“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三水统筹理念,生态扩容与污染减排两手发力,稳步提升水生态环境[8]。这就要求地表水监测从环境质量监测向水生态环境监测转变,亟需构建水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开展水生生物监测、生态流量及污染通量监测,为稳步提升水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2.1.4生态监管不断强化带来的新需求 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赋予生态环境部生态资源监管者的职责与定位,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整体观,强化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管理、生态保护全过程统一监管[6]。这对生态质量监测体系提出了迫切需求,亟需建立与改革背景下生态监管职能相适应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和评价监管体系,为维护生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2.1.5环境监测监控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 当前仍处于污染防治“三期叠加”的重要阶段,面临的环境问题更加复杂多元,环境管理对环境监测监控一体化的精准支撑需求愈发强烈。为努力做到说清环境问题的污染来源和成因、各类污染源的排放情况、环境变化与产业结构、治理水平的相互关系、环境变化与资源能耗的相互影响,亟待加强生态环境质量与污染源关联分析能力、丰富监测服务产品,为精准治污、精准管控、精准执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9-10]。2.2 存在问题2.2.1 生态环境监测精细化支撑不足 随着污染防治向精准、科学、依法深入发展,生态环境监测能力难以满足精细化支撑要求。颗粒物组分与光化学监测站点较少,污染物来源与成因分析基础薄弱。水生态监测难以满足环境管理需求。健康风险评估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环境的迫切需求[11]。水质、噪声等领域监测自动化水平有待提升。遥感、微型传感器、智能实验室等新一代感知技术及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尚未在监测领域广泛应用。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和污染溯源、来源解析等监测数据深度挖掘水平有待提升。2.2.2 生态质量监测存在短板 生态环境监测与自然资源监测权责边界模糊,生态资源所有权和监管权行使操作方式没有达成共识,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统一规划机制尚未建立,网络监测范围和要素覆盖不全,监测与监管结合不紧密,缺乏生态质量监测数据的融合分析和综合评估。统一完善的生态质量监测技术体系尚未形成,监测指标、监测手段仍需丰富。全国生态质量监测能力严重不足,各级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能够独立开展生态质量监测工作的较少,尤其大多数中西部省份均不具备监测能力。2.2.3 污染源监测体系尚需完善 排污单位规范自行监测意识需继续深化,自行监测监管有待加强,部分企业通过“不正常运行”污染源自动监测设施的行为“打擦边球”,在影响监测数据质量的同时,逃避刑事和行政处罚。由于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数据的法律地位和证明作用尚未明确,直接导致多起企业“超排案”环境部门败诉。基层执法监测能力尚不能满足改革要求,农业面源及移动源监测亟待加强,环境监测监控一体化有待进一步推进。3 建议 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推动监测领域向生态与全球拓展;监测指标向环境健康和成因机理解析拓展;监测手段向天地一体、自动智能、科学精细、集成联动的方向发展,构建完善多元融合、高效获取的现代生态环境感知监测网络,实现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3.1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推动传统环境监测向生态环境监测发展。围绕陆海统筹、水岸联动、水土联通,强化地下水、海洋等环境监测及入河排污口、农业面源监测;围绕“三水统筹”“碳达峰碳中和”,开展水生态、温室气体监测试点,推动水生态环境系统提升、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协同控制,建立融合高精度、全方位、短周期卫星遥感监测和多类型、多层次、多指标地面调查监测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构建现代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网络。推动监测“规模化”向“高质量”跨越。围绕PM2.5与O3协同控制、污染成因和变化趋势分析,监测指标向通量、组分、形态、前体物拓展,如大气方面开展颗粒物组分、光化学评估、交通监控等监测,监测点位布设从均质化、规模化扩张向差异化、综合化布局转变,减少部分长期稳定达标的监测点位或监测指标,推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向精细化、多元化、智能化发展。3.2 探索生态环境监测多手段融合应用模式 推动生态环境监测多手段融合应用,推动实现多学科多技术融合、天空地一体化立体监测。以污染较重城市和污染传输通道为重点,开展大尺度PM2.5、O3、NO2、HCHO、CO等污染物水平分布和垂直浓度观测、移动监测、传感器或单指标监测,扩大全国超级站联盟,加强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机理研究,为区域联防联控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卫星遥感监测锁定高值区、走航雷达监测识别特征组分、地面监测精确定量的VOCs溯源监测模式。在重点污染河段率先开展入河排污口水质水量实时监测和上下游走航巡测,推动水污染溯源和“水岸联动”监测预警研究。重点流域、主要水系及重要水体开展水生生物环境DNA监测试点,推进新技术新手段应用。3.3 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智慧应用 利用区块链、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建设升级环境质量预测预警、污染溯源追因、环境容量分析及综合应用等模型或系统,加强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源监测监控数据信息关联分析和综合研判,实现监测、评估、监督、预警一体推进。建设生态环境全景决策系统,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成果“一张图”可视化应用。切实践行“监测为民、为民监测”要求,搭建亲民、便民、惠民的生态环境信息可视化展示窗口,广泛拓展群众关心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监测信息,运用人工智能、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可视化等技术,丰富创新可视化的展示模式,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人性化、更加友好的监测信息产品。4 结语 “十三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对照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新形势,尤其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新征程及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新任务、新要求,生态环境监测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应坚持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建设高效感知、深度挖掘的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体系,加快实现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为生态文明及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参考文献:[1]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56号)[EB/OL].[2] 柏仇勇, 赵岑. 中国生态环境监测40年改革发展与成效[J]. 中国环境管理, 2019(4): 30-33.BAI Qiuyong, ZHAO Cen.The Main Reform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40 Years of China [J].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9(4): 30-33.[3] 陈善荣. 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4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J]. 环境保护, 2018(20): 21-25.CHEN Shanrong. Review and Prospect of Chinese Eco-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the Past 40 Years [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8(20): 21-25.[4] 胡德胜, 王涛. 中美水质管理制度的比较研究[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6(5): 12-20.HU Desheng, WANG Tao. Comparative Study on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USA [J].Social Science Edition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16, 16(5): 12-20.[5] 刘庄, 刘爱萍, 庄巍,等. 每日最大污染负荷(TMDL)计划的借鉴意义与我国水污染总量控制管理流程[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32(1): 47-52.LIU Zhuang, LIU Aiping,ZHUANG Wei,et al. Use of TMDL for Reference and Flow-Chat of Management of Water Pollution Volume Contr
  • 河北保定安装600台检测仪器 实现环境监测网络全覆盖
    针对河北保定市严峻的空气质量形势,保定市日前成立大气污染精准监测监督指挥中心,配备网格化精准监控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安装近600套设备,助力保定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精准监测监督指挥中心采取24小时值班制度,通过电话、对讲、微信和纸质材料的方式直接联系相关点位责任区,做到“指令整点下达、排名每日发送”。监测系统平台每10分钟更新一次数据,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平台监测数据,实时记录各观测点位数据变化情况,对监测数据进行研判,针对污染情况进行整点推送。被通知人或单位需要马上到点位周边进行排查工作,并在三小时内将点位周边情况和处理措施反馈至指挥中心。指挥中心通过日志方式对当天情况进行文档记录。每天21时前,指挥中心将前一天20时至当天20时点位的监测数据进行排名,并将浓度高的前10名通过传真的方式发送至莲池区、竞秀区和高新区,以及徐水区、满城区和清苑区。各区需要在第二天17时之前将点位周边的排查情况和处理情况反馈至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进行相关档案整理和登记。  网格化精准监控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就是采用最新的微型化、小型化的组合监测技术,针对城市居民区、农村乡镇、重点工业企业、道路交通、建筑工地、区域边界、污染物传输通道等多种环境监测对象和监测参数,通过科学合理的“组合布点”,组成“群体式”协同监测网络和专业性的数据校准体系,达到环境监测网络全覆盖。常规空气站监测设备体积大、成本高、配套设备多,无法实现大面积推广,而网格化精准监测系统采用传感器技术和国家标准监测方法测量技术相结合,各网格间功能相辅相成 各种类型设备有效组合使用,建立完善的、专业性极强的数据校准体系,保证数据质量的准确可靠。  目前,保定市安装近600套设备,对重点污染源企业、工业集聚区、建筑工地、城中村、城区环路和主干道、交通路口等区域进行重点布设,实时掌握污染物的排放水平。同时,在城区近郊传输通道上建立区域传输观测点,用于该地区大气污染传输扩散研究,研判污染输送来源及传播过程。对于中心区及周边区进行整体管控,实现环境监测网络全覆盖。  据悉,监控系统应用以来,给管理监督工作带来很大便利,以往人员拉网式排查工作强度大、人员需求多,在指挥中心应用网格化监测系统后,可以及时准确锁定污染区域下达巡查指令。截至12月4日监控系统共计发布小时指令21条,日报排名涉及点位数量235个,反馈污染内容主要包括:工地施工、道路扬尘、散煤(劈柴)燃烧和其他污染。
  • 950万!广州市碳达峰、碳中和温室气体监测网络构建项目采购这些环境监测仪器
    中国政府采购网于2022年4月14日发布了广州市碳达峰、碳中和温室气体监测网络构建项目的招标公告,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计划采购两批环境监测仪器及综合分析装置,包括高精度二氧化碳(CO2)、高精度甲烷(CH4)、高精度一氧化碳(CO)、水气(H2O)监测设备、高精度氧化亚氮(N2O)监测设备及配套系统及配套系统,以及碳通量监测系统设备,用于郊区和城区温室气体监测网络构建。预算金额930万。潜在投标人应在2022年05月06日09时3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项目信息如下:项目编号:GZHJ-2022HW-01项目名称:广州市碳达峰、碳中和温室气体监测网络构建项目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9,300,000.00元采购需求:合同包1(温室气体监测网络构建(郊区点位建设及前期选点报告)):合同包预算金额:4,800,000.00元 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最高限价(元)1-1环境监测仪器及综合分析装置高精度二氧化碳(CO2)、高精度甲烷(CH4)、高精度一氧化碳(CO)、水气(H2O)监测设备及配套系统,碳通量监测系统设备1(批)详见采购文件4,800,000.00-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 180 日内完成供货、安装调试、验收并交付使用。合同包2(温室气体监测网络构建(城区点位建设、系统集成及数据分析)):合同包预算金额:4,500,0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最高限价(元)2-1环境监测仪器及综合分析装置高精度二氧化碳(CO2)、高精度甲烷(CH4)、高精度一氧化碳(CO)、水气(H2O)监测设备及配套系统,高精度氧化亚氮(N2O)监测设备及配套系统,碳通量监测系统设备1(批)详见采购文件4,500,000.00-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 180 日内完成供货、安装调试、验收并交付使用。
  • 北京将花1.1亿元用于升级大气环境监测网络
    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升级项目的预算经费为11526.87万元。  北京市地面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目前由35个子站组成,包括城市环境评价点、城市清洁对照点、区域北京传输点和交通污染监控点等四大类型,监测大气中的六项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PM10和PM2.5。  今年,北京市将新增30余个环境监测站点,总数将达60至70个。这意味着,北京市将在现有环境空气监测网络基础上,建设由四个子网络、一个移动系统组成的 “4+1”多功能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监测站点不仅在类型和数量上有所增加,在空间分布上,也将选择在山区、农村等地增加监测点,以完善监测网络。同时拟将在条件适宜的中学建设监测站点。目前部分站房已开始建设,监测设备已进入到验收阶段。
  • 甘肃将形成覆盖城乡的环境空气质量常规监测网络 在重点区域补充监测设备
    据悉,2022年,甘肃省细颗粒物(PM2.5)浓度均值为26微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为57微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率为90.2%,和2021年同比持平。7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5.9%。全省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声环境质量全部达标,核与辐射环境质量稳定可控。据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监测处处长徐全喜介绍,过去一年,甘肃持续巩固监测领域改革成果,优化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快推动监测能力水平提升,致力强化监测数据质量管理,推动全省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能力建设取得新进展。对全省95家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监测全过程监督管理,有效提升监测数据质量。组织完成山丹马场环境空气自动站及天水、定西、临夏3个大气颗粒物组分网自动站建设验收并投入运行,统筹推动7个市州12个国控空气站完成设备更新并分批启动比对监测。持续推进祁连山(11.850, 0.27, 2.33%)国家公园生态地面观测站、5个水质预警站、2个重点水源地水质综合监测站等规划项目建设。据了解,甘肃省下一步将持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环境空气质量常规监测网络。加强已建“大气颗粒物组分网自动监测能力建设项目”数据应用,力争“甘肃省挥发性有机物组分在线监测能力建设项目”落地实施,支撑PM2.5和O3协同控制监测能力提升。推动完成刘家峡、九甸峡两个重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综合监测站建设,逐步提升重点地级、县级饮用水水源地自动监测能力。同时,加快补齐监测能力短板。推进省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碳监VOCs、二氧化碳、氧化亚氮测能力提升,推动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环境空气质量背景站等重点区域开展温室气体自动监测,探索开展碳监测自动预警试点能力建设。在兰州、庆阳等重点区域补充自动监测设备。
  • 聚光科技中标环境监测总站2598.81万采购大单
    日前,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新建项目中标公示,聚光以2598.81万元中标包件2: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仪器设备(南方)。 为全面客观反映全国空气质量状况,进一步扩大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的覆盖面,了解区域间大气污染传输规律,经科学论证,环保部在原有31个国家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子站(以下简称区域站)的基础上,将在重要省界、国界和大气环流通道上增设65个区域站,组成我国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新建站点基本按南北区域进行划分,分为两个标段,其中第一包(北方)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北京、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等在内的15个省市共32个站点;第二包(南方)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5个省市共计33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监测参数包括常规六参数(SO2/NOx/CO/O3/PM10/PM2.5)、能见度、气象五参数、城市环境摄影系统等。 项目建设完成后,通过覆盖全面的国家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可在区域尺度上说清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提高“三区九群”区域空气质量预警预报能力。聚光通过参与该项目建设,将不断丰富积累环境监测业务的经验,开拓环境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在全国各省市的市场,巩固聚光在环境监测领域的领先地位。 相关解决方案链接: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312/s551873.htm
  • 环境监测仪器管理存在问题 未来解决建议分析
    p   近年来,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环境监测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发展需求,促使从人工采样、实验室分析不断向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环境监测仪器作为监测生态环境质量必备的机械设备,得到了快速发展。 /p p   不过,由于环境监测部门缺乏相应人力、财力,在环境监测仪器管理上存在很大问题,导致环境监测投资浪费严重,不利于环境监测仪器行业进步和成熟。 /p center img alt=" 环境监测仪器" src=" http://img3.qianzhan123.com/news/201707/13/20170713-03aa07059e042d04_600x5000.jpg" width=" 600" height=" 406" / /center p   据分析,环境监测仪器在管理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各地区环境监测水平差异大。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环境监测投入大,从业人员专业素质高,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先进 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环境监测投入不足,无法应对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从而影响整个环保工作的进程。 /p p   其次,盲目购买现象普遍,监测仪器利用率低。环境监测仪器的购置必须考虑实际情况,但为了追求设备的先进性,很多地区出现了盲目购买现象,导致仪器闲置,利用率相对不高。 /p p   第三,环境监测仪器的维护保养环节薄弱。仪器维护保养环节投入不够,将大大缩短监测仪器的使用寿命。一方面是因生产厂家不重视售后服务,忽视了后期的检测、维护、保护 另一方面是使用人员操作不合规,保养方式不合理。 /p p   最后,针对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少。环境监测设备的操作规范是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机器性能,因此很有必要对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不过,当前的环境监测部门并没有开展较多针对技术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致使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相对较低。 /p p   针对上述问题,今后要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令环境监测仪器真正发挥作用。具体来说,一是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平衡环境监测能力 二是合理购置仪器,提高监测仪器使用率,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 三是加强对仪器使用期间的维护保养,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四是完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提高监测站的工作效率,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p p   总的来说,加强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管理,才能更好地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数据,创造更好的环境效益。 /p
  • 未来5年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这些监测仪器/技术亟待创新
    日前,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未来5年,我国将加速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的数智化转型,创新监测手段,实施四大监测能力建设工程。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新发布的《意见》明确,我国将通过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技术,基本完成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智能化改造。未来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从采集、传输、处理到分析及应用,将基本实现全链条流程化、智能化,智慧监测全面推进。创新监测手段,离不开仪器技术的创新,《意见》中不仅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地方监测网点位布设等予以明确说明,还明确指出要加强相关技术融合与攻关,部分摘录如下:遏制数据造假 将建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监测手段在创新,监测数据的质量也将更加有保障。未来我国将建立覆盖全部生态环境监测活动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数据造假的行为也将得到有效遏制。实现这些目标,离不开环境监测基础能力的建设。我国将实施四大能力建设工程,分别是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构建、监测科技创新、强基层补短板和监测人才培养。预计用 5 年左右时间,在重点区域建成若干一体化监测示范区,推出 100 个左右监测现代化市县优秀案例,完成监测技术人员轮训。地方监测网点位布设重点向区县、乡镇、农村延伸国家监测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客观反映全国及重点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状况,满足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考核需要。地方监测网点位布设重点向区县、乡镇、农村延伸,覆盖百姓身边的中小河流和岸滩海湾,客观反映本地生态环境状况。各地严格按照统一的管理制度、 运行规范和质控要求运行管理监测网络,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加快实现乡镇监测站点全覆盖。实行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站点逐级备案,推动跨部门监测网络共建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卫星、航空、地基等遥感技术将加快融入监测体系目前我国立体监测网络还存在明显短板,长期以来,监测体系更多依赖地面监测站点,天、空监测能力比较欠缺。新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持续完善全要素、全地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天空地海全覆盖。将卫星、航空、地基等遥感监测更好融入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推动多技术手段融合组网,实现段一体化。探索建立跨介质、多指标监测站点,实现介质一体化。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区域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一体化监测试点。分批实施国家空气、地表水自动监测智能化改造推动监测网络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跨越。分批实施国家空气、地表水自动监测智能化改造,具备数据有效性自动审核、人员操作规范性智能识别、数据篡改报警留痕和风险预警人机交互能力。加大环境质量未达标和改善成效不稳固地区的监测强度,削减稳定达标区域监测规模。引导现场直读监测仪器小型化、集成化技术攻关,提高便携式监测仪器精度,提升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可靠性和防干扰性,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应用。加强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研究,实现卫星遥感与地面监测、传感器等多手段融合监测的一体化分析评价,支撑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三水”统筹、陆海统筹、水土协同、生态保护等管理需求。加强大数据、大模型技术应用,提高环境质量预测预报和环境风险监测预警水平。引导现场直读监测仪器小型化、集成化技术攻关,提高便携式监测仪器精度,提升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可靠性和防干扰性,支撑环境执法、应急、精细化管控等管理需求。推进机器视觉、声纹识别技术在生物多样性监测和噪声监测中的应用。加强污染物排放快速筛查、现场检测、 复杂指标评估等监测方法研发加速新技术标准化进程。明确监测网络、站房、设施智能化 改造技术要求,加快水质自动采样、自动实验室分析系统等先进技术与现行监测标准的衔接。加强污染物排放快速筛查、现场检测、 复杂指标评估等监测方法研发。优化监测标准管理机制,发挥部属单位、科研院所、省级监测机构技术优势和专家智库作用,组织开展监测标准预研究,强化重点急需领域监测标准体系建设。引导支持企业加强高新监测仪器自主研发提升装备自主化水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支持企业加强高新监测仪器自主研发,并推进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执法监测、应急监测中应用。建立新型监测技术装备跟踪与评估机制,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等共建监测装备研发与应用创新基地。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相关卫星立项、研制、发射及应用,加快形成全方位、高精度、短周期遥感监测能力。附件: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pdf
  • 环保部: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
    环境保护部文件 环发[2012]33号 关于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计划单列市环境保护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以下简称《意见》)、《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国发〔2011〕42号)(以下简称《规划》)和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全面实施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警体系,现就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是贯彻落实《意见》和《规划》的重要举措。推进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考核体系建设,优化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提高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水平,提升区域特征污染物监测能力,推进典型农村地区空气背景站或区域站建设,对于促使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状况,更加接近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是全面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的重要保障。开展对新增指标的监测评价,需要实施分析方法选取、仪器检定选型、设备购置安装、数据质量控制、专业人员培训、系统调试运行、监测数据分析、监测信息发布等一系列工作,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是保障上述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和前提。   (三)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是提高环境监测公共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良好的环境空气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为满足社会公众环境知情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检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应及时准确发布环境监测信息,尽快提升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   二、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   “十二五”期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建设先进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警体系为目标,整合国家大气背景监测网、农村监测网、酸沉降监测网、沙尘天气对大气环境影响监测网、温室气体试验监测等信息资源,增加监测指标,建立健全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点位管理制度,完善空气质量评价技术方法与信息发布机制。到2015年,建成布局合理、覆盖全面、功能齐全、指标完整、运行高效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三、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警体系   按照新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细颗粒物(PM2.5)、臭氧(O3)、一氧化碳(CO)等监测指标,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开展监测(所有国控点位,下同),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 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自2016年1月1日起,以上各地均按照新标准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并向社会逐点实时发布监测结果。   (一)加强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能力建设。按照上述时间要求,地级及以上城市应完善国家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点位,分步填平补齐相关监测仪器设备设施。在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设立必要的重金属污染物空气监测点位。各省、地市级监测站及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应建立健全数据传输与网络化监控平台,进一步加强各省区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的质量控制。   (二)加强区域环境空气监测系统能力建设。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辽宁中部、山东半岛、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海峡西岸、陕西关中、山西中北部、兰州白银和乌鲁木齐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新建区域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同时扩展31个现有农村环境空气监测子站功能,形成区域环境空气监测能力。   (三)加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空气监测能力建设。在现有能力的基础上,抓紧完善国家空气背景监测重点实验室的立体监测、区域预警平台、以及数据实时传输及发布系统等基础支撑体系。   四、加强组织协调,扎实推进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   (一)加强组织,协调推进。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编制本辖区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方案,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单位,做到有部署、有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各地建设方案应在2012年6月底之前报送我部。   (二)加大投入,保障资金。各级环保部门应积极协调同级财政部门,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和运行保障费用纳入各级公共财政预算。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建设所需资金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承担,除此之外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所需资金,由地方自筹资金解决。   (三)加强培训,提升水平。各级环保部门应根据新形势下环境管理的需要,制定监测人才培养规划,定期开展培训,以培养技能人才、专业拔尖人才、综合管理人才为重点,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为科学监测环境空气质量提供人才保障。   (四)定期评估,加强考核。各地应加强监督检查,建立项目实施定期调度机制,及时掌握情况,严格考核验收。在2013年年底和2015年年底,我部将分别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并公布实施情况。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三日   主题词:环保 空气 监测 能力 意见   抄送:国务院办公厅,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部内有关司局,各有关直属单位。
  • 环境监测仪器管理存在问题 未来解决建议分析
    p   近年来,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环境监测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发展需求,促使从人工采样、实验室分析不断向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环境监测仪器作为监测生态环境质量必备的机械设备,得到了快速发展。 /p p   不过,由于环境监测部门缺乏相应人力、财力,在环境监测仪器管理上存在很大问题,导致环境监测投资浪费严重,不利于环境监测仪器行业进步和成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50" height=" 304" title=" 1.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4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21e3c310-b89a-45c1-87a3-739303087c31.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环境监测仪器在管理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各地区环境监测水平差异大。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环境监测投入大,从业人员专业素质高,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先进 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环境监测投入不足,无法应对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从而影响整个环保工作的进程。 /p p   其次,盲目购买现象普遍,监测仪器利用率低。环境监测仪器的购置必须考虑实际情况,但为了追求设备的先进性,很多地区出现了盲目购买现象,导致仪器闲置,利用率相对不高。 /p p   第三,环境监测仪器的维护保养环节薄弱。仪器维护保养环节投入不够,将大大缩短监测仪器的使用寿命。一方面是因生产厂家不重视售后服务,忽视了后期的检测、维护、保护 另一方面是使用人员操作不合规,保养方式不合理。 /p p   最后,针对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少。环境监测设备的操作规范是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机器性能,因此很有必要对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不过,当前的环境监测部门并没有开展较多针对技术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致使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相对较低。 /p p   针对上述问题,今后要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令环境监测仪器真正发挥作用。具体来说,一是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平衡环境监测能力 二是合理购置仪器,提高监测仪器使用率,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三是加强对仪器使用期间的维护保养,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四是完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提高监测站的工作效率,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p p   总的来说,加强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管理,才能更好地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数据,创造更好的环境效益。 /p
  • 以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为引领,深化创新智慧监测内涵及应用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科技支撑,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江苏省环境监测系统在抓牢监测主线,扣紧重点工作的同时,坚持科技引领、科技创新,在向着现代化监测体系迈进的过程中,以“智慧,融合,创新”为发展方向,在监测感知、数据集成、分析关联、应用智能等方面狠下功夫,在推动传统监测向智慧监测转型升级方面持续发力,为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坚持争先创新,全面打造省域示范引领。以“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为抓手,推动监测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利用江苏省首艘近海生态环境监测执法船“中国环监苏001”积极拓展海洋在线监测、应急处置能力,利用船载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设备构建海上移动实验室,形成陆海统筹多源数据协同分析能力,为协同治理、陆海统筹战略贡献江苏力量。该船自2022年入列以来,已相继承担长江苏沪交界水域船舶溢油应急演习、长江口—杭州湾水域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等多项监测任务。   江苏作为工业大省,将持续在倒逼工业园区和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落后产能淘汰方面持续发力。利用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工作思路,构建并进一步完善以在线监控数据为依据的总量核算体系。以科学的监测,支撑生态环境管理,形成园区环境质量全方位监测能力,促进“测值测量、定值定量、用值用量”的科学、规范管理体系,探索走出江苏特色生态环境监测发展途径。截至目前,全省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化工园区(集中区)建成、联网236个上下游水站、349个上下风向大气标准站、360个VOCs站、6465个微站;共有3711家企业建成自动监控设施并实现数据联网。强化技术创新,着力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服务效能。技术是生态环境监测的根本,技术创新是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途径。充分利用技术创新手段,产出更高品质更加丰富的产品,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更精准治污方向。江苏省将大气PM2.5网格化系统及重点区域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监控系统相结合,利用卫星遥感、热点网格、物联网以及5G等技术,不断深入优化功能。PM2.5网格涵盖主要工业、扬尘、机动车源,及时发现网格点大气污染问题,分析主要来源。VOCs系统采用“网格化监测+固定站+走航观测”组合方式,实现了省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时段VOCs精准监测监控和预警溯源。技术手段的创新,为“精准管控、科学治污”提供了依据。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江苏省制定印发了《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提出了“两保两提”的新要求。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坚决扛起责任。在太湖流域率先构建流域层面通量监测体系,实现34个出入湖河流、16个引江口门、30个主要省市界及调水通道的通量监测能力,为说得清入湖通量提供支撑,推动水环境质量评价由单一浓度评价向浓度与通量综合评价转变。创新构建和绘制太湖流域主要污染物热图,融合多达13种数据源,利用热力分析技术,综合体现流域内工业、农业、生活等主要污染源,攻克水陆协同分析的技术难点,成为太湖流域精准施策的又一利器。   深化融合创新,全力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数字化转型。对照国家生态质量评价工作要求,江苏省重点围绕生态质量监测评价、陆地生态碳汇监测评估业务需求,基于卫星、无人机等智慧感知技术,建设生态遥感智慧分析系统,优先满足生态格局、生态功能、生态胁迫等类型指标测算评估功能。基于MODIS卫星数据及碳通量观测数据,建设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相关分量的本地化反演方法。以生态环境监测积累的多维度、细粒度、大范围的海量数据,推动监测数据分析挖掘与生态环境决策、监管、执法等业务贯通融合,强化数据应用,打造丰富的应用场景。   主导思路创新 持续推进前瞻性监测技术研究。江苏省始终把“建设科研型监测机构”作为发展方向,有效整合全省环境监测力量,联合科研院所,紧扣当前生态环境管理工作重点、聚焦人民群众关切的环境热点,创新持续开展37项环境热点问题前瞻性监测研究,着力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核心竞争力、全面服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率先持续开展土壤微塑料监测研究,推动建立全省土壤微塑料监测能力;针对异味扰民问题,开展嗅辨监测技术和体系研究,创新建立“嗅辩”制度。持续性的研究,为监测更好支撑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储备,为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生态环境监测业务数字化转型,就是以数字化技术应用为基础,以支撑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为核心,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价值,打造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于一体的智慧监测体系;江苏生态环境智慧监测是国家智慧监测体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为生态环境监测业务技术创新,推动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大格局,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贡献江苏力量,为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江苏支撑。
  • 环境保护部印发《关于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意见》
    环境保护部印发《关于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意见》 加快建设监测预警体系  目标是什么?   到2015年,建成布局合理、覆盖全面、功能齐全、指标完整、运行高效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具体怎么做?   加强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区域环境空气监测系统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空气监测能力建设   钱从哪里来?   各级环保部门积极协调同级财政部门,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和运行保障费用纳入各级公共财政预算 江苏省13个城市PM2.5数据提前到3月底公布,而按照原计划,这些城市将在今年7月公布。图为工作人员在南通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虹桥子站查看PM2.5监测设备。  CFP供图   环境保护部日前印发《关于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做出部署。   据了解,《意见》旨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家环境保护&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和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全面实施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警体系。   充分认识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的重要举措。推进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考核体系建设,优化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提高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水平,提升区域特征污染物监测能力,推进典型农村地区空气背景站或区域站建设,对于促使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状况,更加接近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是全面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的重要保障。开展对新增指标的监测评价,需要实施分析方法选取、仪器检定选型、设备购置安装、数据质量控制、专业人员培训、系统调试运行、监测数据分析、监测信息发布等一系列工作,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是保障上述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和前提。   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是提高环境监测公共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良好的环境空气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与健康息息相关。为满足社会公众环境知情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检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应及时准确发布环境监测信息,尽快提升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   《意见》提出了&ldquo 十二五&rdquo 期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建设先进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警体系为目标,整合国家大气背景监测网、农村监测网、酸沉降监测网、沙尘天气对大气环境影响监测网、温室气体试验监测等信息资源,增加监测指标,建立健全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点位管理制度,完善空气质量评价技术方法与信息发布机制。到2015年,建成布局合理、覆盖全面、功能齐全、指标完整、运行高效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加快建设先进的监测预警体系   《意见》指出,按照新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细颗粒物(PM2.5)、臭氧(O3)、一氧化碳(CO)等监测指标,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开展监测(所有国控点位,下同),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自2016年1月1日起,以上各地均按照新标准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并向社会逐点实时发布监测结果。   一要加强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能力建设。按照上述时间要求,地级及以上城市应完善国家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点位,分步填平补齐相关监测仪器设备设施。在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设立必要的重金属污染物空气监测点位。各省、地市级监测站及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应建立健全数据传输与网络化监控平台,进一步加强各省区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的质量控制。   二要加强区域环境空气监测系统能力建设。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辽宁中部、山东半岛、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海峡西岸、陕西关中、山西中北部、兰州白银和乌鲁木齐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新建区域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同时扩展31个现有农村环境空气监测子站功能,形成区域环境空气监测能力。   三要加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空气监测能力建设。在现有能力的基础上,抓紧完善国家空气背景监测重点实验室的立体监测、区域预警平台以及数据实时传输及发布系统等基础支撑体系。   加强组织协调,保障能力建设顺利推进   为保障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扎实推进,《意见》提出了4项保障措施:   一要加强组织,协调推进。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编制本辖区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方案,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单位,做到有部署、有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各地建设方案应在2012年6月底之前报送环境保护部。   二要加大投入,保障资金。各级环保部门应积极协调同级财政部门,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和运行保障费用纳入各级公共财政预算。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建设所需资金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承担,除此之外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所需资金,由地方自筹资金解决。   三要加强培训,提升水平。各级环保部门应根据新形势下环境管理的需要,制定监测人才培养规划,定期开展培训,以培养技能人才、专业拔尖人才、综合管理人才为重点,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为科学监测环境空气质量提供人才保障。   四要定期评估,加强考核。各地应加强监督检查,建立项目实施定期调度机制,及时掌握情况,严格考核验收。在2013年年底和2015年年底,环境保护部将分别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并公布实施情况。 来源:中国环境报
  • 青海省“天地一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初步建成
    2021年青海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5.6%,较2015年提高14.7个百分点;2021年青海省成为全国唯一河流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的省份,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出省境断面水质长期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西宁市、海西州、玉树州成功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司文轩表示,近年来,青海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青海“天地一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十年来,青海省印发实施了《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青海省生态环境部门组织制定并实施《青海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方案》《青海省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实施意见》《青海省“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序有力推进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十年间,在环境质量监测方面,青海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由49个增加到72个,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由76个增加到99个,其中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37个,布设地下水监测点27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点58个,声环境监测点469个,土壤监测点514个,辐射环境监测点位203个,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全面启动,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不断健全。在生态监测方面,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会同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林草、气象等部门,依托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在重点区域建成22个综合站点和1360个基础站点构成的地面监测网络,生态监测指标由9类147项增加到11类273项。通过持续优化生态环境监测站网体系建设,青海省“天地一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初步建成,实现对全省生态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和生态环境状况监测的全覆盖,为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提供有力监测技术支撑。通过“天地一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科学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成效,切实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系统加强全省生态环境综合监测能力建设,为协调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保障社会公众的环境知情权,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提供重要服务支撑。
  • 政协委员:完善环境监测网络 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如何有效地治理环境污染,促进经济与环境走上协调发展之路?全国政协委员张泽熙给出的答案是,建立高效的环境监测网络。   张泽熙认为,环境治理仍存在环境监测管理人员缺乏、被监管企业数量众多、环境监测管理方式和设备滞后以及污水、废气偷排、乱排等问题,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要依靠高效的环境监测网络。高效的环境监测网络可以使环保部门客观、准确、及时地掌握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动态变化情况,为治理决策提供全面、翔实的数据支撑,为环境执法提供重要依据,加大污染源监督管理力度,预防环境污染事故频发,在环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涉及设备制造、信息应用、环境保护等多个产业,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进一步促进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   张泽熙表示,当前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跨区域、跨流域监测的自动化、实时化程度较低;环境自动监测站点设置量小面窄,布局欠合理;设备国产化程度低,资金压力大;技术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与交换存在困难。   张泽熙建议,加强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以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我国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根据各省的规划和实际情况,统筹建设&ldquo 海、陆、空&rdquo (即水、土壤、空气)一体化的网络监测体系;以环境监测数据为支撑,建立相应的评估、考核网络;加大环境监测设备国产化替代工作推进力度,减少环境自动监测站建设资金压力;以统一标准加强环境监测信息的互联互通,出台统一的环境监测系统数据共享、对接规范性文件,并对后续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项目的技术指标进行统一指导和规范;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制定统一的网络技术标准,加强对现有设备及网络数据的分析和整合能力,以及不同监测设备间通讯网络配备与数据共享能力,进一步促进全国环境监测网络的规范建设和协同发展;建设&ldquo 后评估&rdquo 制度,对环境进行科学考核、科学治理。
  • 夯实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技术基础
    p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我国环境监测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确立了行动纲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具有鲜明的技术性要求,只有全面夯实技术基础,才能将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主要目标落到实处。 /p p   一、全面设点,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蕴含着对监测点位、内容、指标设计的科学性要求。 /p p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基石、耳目和哨兵。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还存在范围和要素覆盖不全的问题,与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技术支撑需求不相适应。《方案》提出了“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的要求,从技术层面做好落实,主要应该把握以下3点: /p p   一是全面优化监测点位。坚持长期固定点位与动态调整点位相结合,在保证监测数据连续、可比的基础上,保证点位布设与环境形势和环境管理需求变化相同步。在空气、地表水监测点位的覆盖范围上,向区县级行政区域延伸,人口密集、污染较重的县域优先布点。功能上全面满足环境质量评价、考核、预警要求,特别是满足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要求。 /p p   二是合理拓展工作内容。开展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重点关注重金属污染防治区域、污染场地及周边地区、菜篮子基地等土壤污染风险,掌握全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情况。在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开展大气污染物源解析和源清单编制的常态化工作,推进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监测。 /p p   三是科学设定监测指标。采用普测与选测相结合的方式,在重点地区开展人体感官指标、生物指标和对人体健康影响突出指标的监测。例如在城市水体中增加色度、嗅味指标,在重点流域开展水生生物群落监测、鱼类生长观测和生物毒性监测,强化重点行业工业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汞等重金属、总氮总磷、有毒有害物质监测与研究等。 /p p   二、全国联网,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体现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效能的内在要求。 /p p   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还存在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的问题。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也将推动环境监测工作模式和手段的根本性变革。主要应抓好以下3点: /p p   一是推进全国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和共享。按照统一的数据传输方法和统一的数据标准,将县、市、省、国家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获取的各类环境监测数据逐级联网。继续加大环境监测信息的公开力度,扩展数据公开范围,加强监测数据的共享,建设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发布与共享服务平台,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公开发布,提供相应的共享服务,提高环境监测的公共服务能力。 /p p   二是提升监测业务流程的信息化水平。推进国家环境监测网大数据平台建设,深化环境监测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应用,能够实时监控监测采样、逻辑辨别数据质量、分析处理海量数据、自动生成监测报告、实时发布相关信息、有效满足数据共享的大数据平台,实现环境数据标准化,业务管理一体化,污染源监控可视化,监测报告智能化,提高决策支撑水平。 /p p   三是深化监测数据资源开发与应用。制修订各要素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建立多因子、多要素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研究重点区域和流域的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分析。围绕区域和流域的热点环境问题,加强环境质量与污染源关联分析和原因分析,建立环境质量与污染排放、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影响因素相关分析的模型方法,研究环境质量变化驱动机制,判断环境质量发展趋势,预测潜在环境质量风险。 /p p   三、自动预警,科学引导环境管理与风险防范,强化了对环境监测的技术先导性要求。 /p p   自动预警概念的提出,目的在于扭转一段时期以来环保工作被动、事后、补救的局面,逐步走向主动、事前和预防。因此,必须下大力抓好以下工作: /p p   一是推进环境质量预报预警常态化。完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重点区域、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形成“国家、区域、省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业务体系。编制全国大气排放数值预报模式源清单,推进规范化空气质量数值预报国家模型研发与业务化应用,为逐步开展污染源追踪与环境治理效果评价奠定基础。 /p p   二是提升企业污染排放监控技术水平。构建全国重点排污单位监测数据传输网络和预警系统,建立排污单位监测数据与管理信息传输与交换机制,实现重点排污单位监测数据和管理信息的全国联网,建成污染源监测国家综合管理与分析预警平台,形成排污单位监测大数据管理与分析能力,实现污染自动预警、超排告警以及追踪定位。 /p p   三是强化环境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结合污染源分布和流域水质风险,研究建立水质预测预警模型,开展水质变化趋势预测和风险预警。建立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开发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识别系统,判别重点土壤环境质量风险区和主要污染指标,开展有针对性的特征污染物监测,防控土壤环境质量风险。完善环境风险源数据库和专家库,研究建立环境监测应急监测技术与决策支持系统。 /p p   四、依法追责,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联动机制,彰显了环境监测技术与环保核心业务相融合的理念。 /p p   依法追责是《方案》的一个亮点,旨在强化环境监测结果的应用,推动解决监测与监管结合不紧、监测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以提升环境监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p p   一是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可靠。按照统一标准、分级管理的要求,国家制定统一的环境监测技术标准,保证各级各类环境监测活动在统一的规则下进行。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国家环境监测网质量管理由国家负责,地方监测网质量管理由地方负责。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将研究建立国家环境监测网质量控制体系,通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标准化技术文件,对国家监测任务的各个环节和工作机构加以规范。制定国家网监测数据造假判定技术规则,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核查,严厉打击数据造假。 /p p   二是信息生产贴近需求。坚持为环境管理服务的宗旨,主动瞄准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和环境监管执法等环保核心业务需求,持续优化监测业务体系设计。将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指标设计、数据综合分析与环境质量考核、评估、预警紧密挂钩,加强环境监测需求与供给间的协调、反馈,不断提升环境监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p p   三是监测执法协同联动。建立监测与监管联动的“测管协同”机制,根据监察执法需要,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的执法性监督监测。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及时向同级环境监察部门通报监测结果 各级环境监察部门依托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开展执法监管,及时向同级监测部门通报执法检查计划并联合开展执法检查与监测,实现污染源同步监督监测与监察执法。 /p p   作者系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 /p
  • 2018年环境监测国家网区域质控工作全面启动
    p   根据《关于做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北、西南区域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通知》要求,由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四川省环境监测总站和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作为开展区域质控的中心(以下简称区域质控中心)。区域质控中心作为国家环境监测三级质控体系的组成部分,负责配合国家质控平台开展国家网质量控制工作,同时指导各地方监测网质量控制工作,有效保障环境监测数据质量。 /p p   3月,根据总站下发的《关于开展2018年度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臭氧量值溯源工作的通知》,华东、华南区域质控中心率先启动了对区域内各省级环境监测中心(站)臭氧校准仪(二级传递标准)的量值溯源工作,标志着2018年区域质控中心工作拉开帷幕。 /p p   5月,东北和华北区域质控中心协同助力青岛上合组织峰会O3监测数据质量保障工作。 /p p   7月, 6大区域质控中心环境空气监督核查能力建设项目验收,相应监督核查能力基本形成。在此基础上,经沟通讨论确定《2018年区域质控工作方案》,全面启动本年度区域质控工作。 /p p   本年度区域质控中心工作内容的设置以服务生态环境部重点工作为总体目标,紧密围绕重点区域、重要时段、重点项目开展:(1)国家网空气自动站的质控抽查、量值溯源传递 (2)参与地表水采测分离分析测站的监测质量监督检查、数据异常审核和地方投诉处理研讨 (3)协同开展重大活动保障质控活动 (4)围绕重点质控项目(如环境空气VOCs等)开展质控技术研究等。同时在工作中逐步建立区域质控工作机制。 /p p   六家区域质控中心将配合国家质控平台,开展第四季度区域内国家网城市空气自动站运维手工比对用采样滤膜的称量、发放 配合国家质控平台开展采测分离数据异常审核和地方投诉处理研讨,派员参加地表水采测分离分析测站的监测质量监督检查 配合国家质控平台开展2018年环境监测机构监督检查相关工作,参与编写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环境监测行业评审补充要求等。此外,东北区域质控中心还需开展:(1)对区域内按一定比例对每个省的国家网城市空气自动站开展颗粒物(含手工比对)自动监测质控抽查。(2)针对取暖季,开展区域内国家网城市空气自动站SO2质控核查。华北区域质控中心还需对区域内5个城市的10个国家网城市空气自动站开展SO2、NOx、CO和O3的自动监测质控核查。华东区域质控中心还需开展:(1)组织开展区域内重大活动保障质控活动。(2)组织区域内各省开展环境空气VOCs在线监测质控技术研究,根据各种技术手段及特点分别建立质控核查方法,形成核查作业指导书,探索提升空气自动站VOCs在线监测质控核查能力和水平。(3)对区域内各省级站臭氧校准仪(二级传递标准)进行量值传递。华南区域质控中心还需开展:(1)对区域内5%的国家网城市空气自动站开展臭氧自动监测专项质控核查。(2)对区域内各省级站臭氧校准仪(二级传递标准)进行量值传递。西北区域质控中心还需对区域内3%的国家网城市空气自动站开展SO2、NOx、CO、O3和颗粒物(含手工比对)自动监测质控抽查。西南区域质控中心还需对区域内3%的国家网城市空气自动站开展SO2、NOx、CO、O3和颗粒物(含手工比对)自动监测质控抽查。 /p p   本年度区域质控工作的开展将有效加强国家网双随机检查力度,着力解决影响监测数据质量的关键问题,力争为国家环境监测网数据质量的提升贡献力量。 /p
  • 陕西省建成三级环境监测网络
    p   4月19日,记者从省环保厅召开的全省环境监测发布会上获悉,陕西省已建成省市县三级环境监测网络,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p p   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环保部门所属的各级环境监测站共有114家,其中省级站1家,市级站11家,县级站102家。省级监测站监测能力达到14大类349项680个参数,市级监测站具备5大类到12大类140项左右的监测能力。全省监测系统实有人员2030人,其中省级监测站126人,市级监测站874人,县级监测站1030人,技术人员占比达到80%以上。 /p p   具体来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方面,全省已建成由169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组成的、覆盖13个市(区)122个县(市、区、新城和开发区)的天地一体化立体监测网络。同时,还建有27个酸雨监测点、4个沙尘暴自动监测点、1个温室气体自动站。2017年全省累计采集、加工、分析、上报有效数据1100万条左右,有效数据获取率达98%,是全国为数不多实现县县建成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开展县级空气质量排名及发布县级空气质量监测信息的省份。省监测站每天还对西北区域、全省13个市(区)开展空气质量72小时精细化预报和168小时潜势预报,为各级政府科学治霾、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以及公众健康生活提供技术服务。 /p p   水环境质量监测方面,全省82条河流、4座湖库上设置了181个手工监测断面,建成3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城市及县级城镇设置了15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手工监测点。监测数据用于全省的水环境质量考核评价、上下游补偿、河长制通报,还用于对各市(区)地表水现状和变化情况的排名发布以及水质预警。 /p p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面,全省初步建成了1036个点位组成的国控土壤质量监测网,点位覆盖92个县(区)。2017年完成了290个点位的样品采集、制备及分析工作,出具数据1.18万个。 /p p   此外,陕西省还在10个设区市及韩城市、杨凌示范区的建成区设置了1587个城市区域噪声监测点、77个功能区噪声监测点、444条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点,建成了由21个必测村庄组成的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网、41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监测网、428家重点排污单位监督性监测网、机动车尾气检测网及107个县(市、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遥感监测评估网,全年累计采集、分析、上报数据733万条左右,为全省环境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p
  • 今年国产环境监测仪器水平逐步提高 份额加大
    目前,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已形成门类品种比较齐全,布局较为合理,具有相当技术基础和生产规模的产业体系。从产品的科技水平分析,目前绝大部分中低端产品品种基本齐全,能够批量生产,且质量稳定。但在高端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国产监测设备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监测设备的市场结构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国家开始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实施方案之后,监测设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进口替代。2012年大约80%的监测设备是进口设备,而2013年下半年,国外的监测设备的市场份额已经低于国内设备。   国产监测设备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有三大原因。一是信息安全因素,支持监测设备国产化。环境数据均是无线传播的且监测设备逐步走向一体化模式,同时可监测到敏感信息,从信息安全角度考虑政府鼓励监测设备国产化。   二是本土龙头企业具有扩张的先发优势,比如技术储备和资金实力。环境监测的单一监测指标市场空间有限,国内龙头在经历了上市融资后,资金充裕,研发投入占比高,奠定了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具备扩张潜能。   三是第三方运维成国内企业竞争的蓝海。向第三方运维转型,是环境监测企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加大行业内分化的重要环节。   &ldquo 一方面国产设备性价比高,在符合监测性能达标的前提下,国家要求按照政策将优先选用国产指定设备 另一方面大气监测涉及到国家安全层面,因此政府采购对国产设备存在明显的倾向性。因此未来国外和国内厂商的市场占比将此消彼长,结构将有大的调整,预计2014年国产监测设备的市场份额将会达到80%。&rdquo 招商证券研究员侯鹏非常看好国产监测设备市场。   国产仪器设备行业需呈现新活力   据了解,当今自动化检测技术、安全仪表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这些技术的扩展,为仪器仪表行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我国目前的仪器仪表行业的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与可靠性低、创新能力差、国际市场竞争力低等。现今必须要在领域内注意科技发展、人才培养、应用与市场拓展等方面。这也是我国解决仪器仪表业难题,来共同推进行业未来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加大技术投入与创新力度,以适应未来高自动化与智能化趋势。通过不断提升技术与产品创新,进一步从中低端领域向高端领域发展,从而进一步与外企在市场上相抗衡。   逐步掌握高端产品核心技术   近年来,我国环保检测设备行业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企业运行体制不完善,趋同化倾向严重。众多中小企业蜂拥而上,缺乏技术缺乏资金,低水平重复的较多,仪器的质量和性能均不能与国外进口仪器抗衡。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短缺,低档产品供大于求。   应该说,我国企业的研发能力同国外企业仍有不小的差距,同时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也缺乏紧密合作的机制,科研成果不能快速实现产业化。政府对开发研制环境科学仪器的投资和风险投资也不足。   &ldquo 环保仪器仪表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在满足价格便宜、易于维护、运行稳定、适应恶劣环境等基础上,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由较窄领域监测向全方位领域监测的方向发展,由单纯的地面环境监测向与遥感环境监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rdquo 吴幼华说。   除此之外,不少专家建议加大科研投入,借助国家各种扶持政策,推进环境监测仪器的产业化和技术升级。同时促进监测仪器科研与生产结合,鼓励环境监测仪器生产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技术合作,加快环境监测技术的成果转化。   从企业层面来讲,要促进生产企业的重新组合,提高企业竞争力,加速高新技术产品的国产化进程。对国外已有先进的成套技术的监测仪器,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关键技术,合资生产,再逐步实现国产化。   政府层面要加大对环境监测仪器的监督管理加快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运营市场化机制与资质认证认可制度,消除运营市场混乱带来的负面影响。适时完善环境监测仪器的发展规划和技术政策,明确环境监测仪器发展方向,指导和规范环境监测仪器健康发展,避免企业盲从。   开发国产可靠监测设备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ldquo 大气细颗粒物化学成分在线监测设备研制与应用示范&rdquo 项目启动会日前在京召开。   &ldquo 项目针对近年来我国雾霾天气频发的现状,围绕复合型大气污染治理,将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气细颗粒物化学成分在线监测设备。填补国产仪器空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同时建立相关分析方法、技术标准和全过程质控体系,整体性提升仪器性能与品质,实现产业化,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依据。&rdquo 有关专家介绍说。   这一项目由中科天融(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ldquo 中科天融&rdquo )牵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为支撑单位 由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宇虹环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合作开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进行应用示范。   中科天融是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的三级子公司。业务范围涵盖污染源在线监测、空气质量监测、地表水质监测、重金属监测、环境预警与应急监测、能耗监控等产品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运营、服务等。
  • 我国粮食收储的数字化网络化的探讨研究
    2014年11月18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粮食收储近红外检测技术设备及组网研究开发”半程会议,在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顺利举行,该课题由国家粮 食局科学研究院主办,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财经大学作为课题参与单位协办,国家粮食局标准中心朱之光处长、河南省粮油检测中心尹成华主任、 浙江省粮油检测中心应胜建站长、四川省粮油检测中心肖青主任、中科软梁杰工程师等作为课题评审专家,参与了此次会议。“粮食收储近红外检测技术设备及组网研究开发”半程会议 会议现场 目前我国粮食产后收储环节品质数据检测数字化、网络化等关键技术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粮食收储近红外检测技术设备及组网研究开发项目就是以提高该技术水平为 突破口,以快速质量检测技术与装备、网络数字化支撑组网、我国主要原粮品种(水稻和小麦)收储质量快速检测技术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基于近红外技术、化学 计量学、网络技术的粮食收储质量快速检测装备与软件开发,为数字化收储提供数字化装备支撑; 以数据库技术、化学计量学等关键技术为支撑,着力开展我国水稻、小麦关键品质参数近红外检测模型与相关模型转移与模型校准技术的研究和示范,为粮食产后收储环节数字化检测提供范例。 通过上述研究与攻关示范的开展,最终将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设备、支撑网络和模型,进一步提高我国粮食收储的质量控制效率与水平。 聚光科技作为课题参与单位,承接了近红外快速检测装备的研发制造工作,主要负责开展光源、光谱仪、光谱扫描方式稳定性的研究,以满足粮食收储环节检测的需 要。开展光源标准化,光谱仪标准化,光谱扫描方式标准化,仪器操控标准化的研究,以满足定标和模型校准的需要。开展自动进样系统和出料系统的研究,保证系 统快速检测的需要。开展近红外快速检测仪器检测精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提高现场检测的精度和稳定性。研究近红外仪器的系统保护技术,保证仪器满足现场防尘、 抗震、防水等要求,满足粮食收储数据库的升级与更新、相关信息的发布和管理的需要。 研发粮食收储近红外组网软件,构建中心网络节点与分节点近红外组网体系,初步搭建近红外远程设备和模型校正、传递平台。各位与会专现场考察聚光科技近红外分析仪联网演示 专家组围绕以上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聚光生产的近红外装备进行了现场验证工作,主要从仪器的稳定性、重复性、准确性及近红外的组网体系进行了验 证,验证结果的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同时专家组也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期望,要求尽快建立基于我国稻谷和小麦的各种品质数据库和完备的近红外 模型;建立基于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粮食收储近红外组网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形成 3-5 个示范基地,同时建立起一只多学科的近红外技术研发和支撑团队,进一步提高我国粮食收储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
  • 国务院:积极培育生态环境监测市场 优先使用国产设备
    日前,国务院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通知中明确,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文件指出要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制度与保障体系,积极培育生态环境监测市场。开放服务性监测市场,鼓励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参与排污单位污染源自行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测设施运行维护、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清洁生产审核、企事业单位自主调查等环境监测活动。在基础公益性监测领域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包括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运行维护等。  此外,文件中还专门指出,鼓励国内科研部门和相关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推进监测仪器设备国产化 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优先使用国产设备,促进国产监测仪器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借鉴监测科技先进经验,提升我国技术创新能力。   原文如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5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已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15年7月26日  (此件公开发布)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存在范围和要素覆盖不全,建设规划、标准规范与信息发布不统一,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监测与监管结合不紧密,监测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影响了监测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政府公信力,必须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坚持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明晰事权、落实责任。依法明确各方生态环境监测事权,推进部门分工合作,强化监测质量监管,落实政府、企业、社会责任和权利。  健全制度、统筹规划。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统一规划布局监测网络。  科学监测、创新驱动。依靠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加强监测科研和综合分析,强化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先进装备与系统的应用,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综合集成、测管协同。推进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和共享,开展监测大数据分析,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有效联动。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二、全面设点,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四)建立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规划、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国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监测和评价,客观、准确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五)健全重点污染源监测制度。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确定的重点排污单位必须落实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的法定责任,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监测要求。国家重点监控排污单位要建设稳定运行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依法开展监督性监测,组织开展面源、移动源等监测与统计工作。  (六)加强生态监测系统建设。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生态遥感监测系统,研制、发射系列化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和环境卫星后续星并组网运行 加强无人机遥感监测和地面生态监测,实现对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等大范围、全天候监测。  三、全国联网,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  (七)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卫生、林业、气象、海洋等部门和单位获取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数据要实现有效集成、互联共享。国家和地方建立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共享与发布机制,重点排污单位要按照环境保护部门要求将自行监测结果及时上传。  (八)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加快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与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源开发与应用,开展大数据关联分析,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和执法提供数据支持。  (九)统一发布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依法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规范发布内容、流程、权限、渠道等,及时准确发布全国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及生态状况监测信息,提高政府环境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保障公众知情权。  四、自动预警,科学引导环境管理与风险防范  (十)加强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提高空气质量预报和污染预警水平,强化污染源追踪与解析。加强重要水体、水源地、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等水质监测与预报预警。加强土壤中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对人体健康危害大的污染物监测。提高辐射自动监测预警能力。  (十一)严密监控企业污染排放。完善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排放自动监测与异常报警机制,提高污染物超标排放、在线监测设备运行和重要核设施流出物异常等信息追踪、捕获与报警能力以及企业排污状况智能化监控水平。增强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与处置能力。  (十二)提升生态环境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能力。定期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对重要生态功能区人类干扰、生态破坏等活动进行监测、评估与预警。开展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新型特征污染物及危险废物等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事件应急监测能力。  五、依法追责,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联动机制  (十三)为考核问责提供技术支撑。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监测与评价结果,为考核问责地方政府落实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污染防治、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生态保护、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等职责任务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十四)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执法同步。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依法履行对排污单位的环境监管职责,依托污染源监测开展监管执法,建立监测与监管执法联动快速响应机制,根据污染物排放和自动报警信息,实施现场同步监测与执法。  (十五)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管。各级相关部门所属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设备运营维护机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和技术规范开展监测,健全并落实监测数据质量控制与管理制度,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环境保护部依法建立健全对不同类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及环境监测设备运营维护机构的监管制度,制定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规定。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大监测质量核查巡查力度,严肃查处故意违反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行为。党政领导干部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六、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制度与保障体系  (十六)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制定环境监测条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管理办法、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统一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生态、污染源、噪声、振动、辐射等监测布点、监测和评价技术标准规范,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修订完善。增强各部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确保排污单位、各类监测机构的监测活动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  (十七)明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主要承担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境执法监测、环境应急监测与预报预警等职能。环境保护部适度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准确掌握、客观评价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状况。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监管重心下移,加强对地方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管理。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相应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逐级承担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及环境应急监测等职能。  (十八)积极培育生态环境监测市场。开放服务性监测市场,鼓励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参与排污单位污染源自行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测设施运行维护、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清洁生产审核、企事业单位自主调查等环境监测活动。在基础公益性监测领域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包括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运行维护等。环境保护部要制定相关政策和办法,有序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制度化、规范化。  (十九)强化监测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环境监测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促进和鼓励高科技产品与技术手段在环境监测领域的推广应用。鼓励国内科研部门和相关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推进监测仪器设备国产化 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优先使用国产设备,促进国产监测仪器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借鉴监测科技先进经验,提升我国技术创新能力。  (二十)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综合能力。研究制定环境监测机构编制标准,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建设。加快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发展相关规划,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完善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重点加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卫星和无人机遥感监测、环境应急监测、核与辐射监测等能力建设,提高样品采集、实验室测试分析及现场快速分析测试能力。完善环境保护监测岗位津贴政策。根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将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重点保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组织领导,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各项任务。
  • 首个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标准颁布
    p   从天津市环保局获悉,首个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标准——《建筑类涂料与胶粘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限值标准》4月12日颁布,将于9月1日正式实施,适用于京津冀区域内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各类建筑类涂料与胶粘剂。 /p p   据悉,该标准主要明确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检验方法和检验规则。统一了涂料和胶粘剂产品包装标志,要求在京津冀区域内生产、销售所规定的产品,除原有产品说明外,需要在包装标志上补充标明产品类型和用途、产品所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及推荐的稀释溶剂和稀释量,进一步加强了涂料和胶粘剂产品包装的规范性。 /p p   据介绍,该标准由三地专家共同组成的编制组,在建材行业现场调研、京津冀主流建筑涂料和胶粘剂产品检测的基础上,最终编制完成。该标准的颁布实施,将促进区域内建筑涂料和胶黏剂产业升级,引导企业采用更环保与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原料,改进生产和施工工艺、开发环保型涂料配方和施工技术,有效降低建筑类涂料与胶粘剂使用过程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 /p
  • 四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发布,健全大气环境监测监控体系
    2023年12月,国务院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几年全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并部署了一系列重点任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结合四川实际,四川省政府印发《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及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减排目标。共设置8个版块29项重点任务,首先围绕深化产业、能源、交通三大结构优化调整,提出了13项重点任务,涉及严格环境准入、落后产能淘汰、能源绿色清洁化、运输结构优化、移动源清洁化等内容。其次,在面源精细化管理和多污染物减排两个版块中,列出了7项重点任务,涉及对扬尘、矿山、秸秆、餐饮油烟等排放源的管控,以及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恶臭污染物和氨等多项污染物的治理。最后,在机制建设、能力建设、政策标准体系建设三个版块中,列出了9项重点任务,涉及区域联防联控、重污染应对、监测执法、科技支撑和环境经济政策、标准等方面的内容。《实施方案》充分体现四川特色。针对四川省砖瓦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和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推动砖瓦行业兼并重组减量置换,提出重点城市压减40%产线的目标;针对烤烟、制茶污染问题,提出实施80%的“电烤烟”“电制茶”改造;综合考虑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气象条件、区域人口经济、传输通道影响等因素,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进行了优化调整,不再涉及乡镇单元的管控。强化 VOCs 全过程管控。开展低效失效 VOCs 处理设施排查整治。储罐使用低泄漏的呼吸阀、紧急泄压阀,定期开展密封性检测。汽车罐车推广使用密封式快速接头。污水处理场所高浓度有机废气要单独收集处理:含 VOCs 有机废水储罐、装置区集水井(池)有机废气要密闭收集处理。推动各市(州)和重点工业园区的泄漏检测与修复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加强非正常工况废气排放管控,企业开停工、检维修期间,及时收集处理退料、清洗、吹扫等作业产生的 VOCs 废气。企业不得将火炬燃烧装置作为日常大气污染处理设施。开展餐饮油烟、恶臭异味专项治理。拟开设餐饮服务单位的建筑应建设专用烟道。城市建成区产生油烟的餐饮服务单位应当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装置或采取等效措施,做好定期维护推动成都市等有条件的地区实施第三方运维管理、运行状态监控。因地制宜解决人民群众反映集中的油烟及恶臭异味扰民问题,投诉集中的工业园区、重点企业要安装运行在线监测系统。持续推进大气氨污染防治。鼓励重点区域开展大气氨排放控制试点,建立完善大气氨源排放清单。推广氮肥机械深施和低蛋白日粮技术。研究畜禽养殖场氨气等臭气治理措施,鼓励生猪、鸡等圈舍封闭管理,支持粪污输送、存储及处理设施封闭,加强废气收集和处理。加强氮肥、纯碱等行业大气氨排放治理及工业源烟气脱硫脱硝氨逃逸防控。健全大气环境监测监控体系。推进重点乡镇、重点工业园区空气自动站建设。地级及以上城市加强颗粒物和臭氧前体物溯源监测能力建设。重点城市加强机场、港口、铁路货场、物流园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公路等大气环境监测。加强大气环境监测系列卫星、航空、地基等遥感能力建设。加快建设通量观测站,提升气候变化监测能力。完善空气质量分级预报体系,加强区域预报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各级各类监测监控数据接入省级平台,加强数据分析研判能力。强化大气环境监管执法。动态更新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拓展非现场监管手段应用,强化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运行监管。提升执法监测能力,加快配备红外热成像仪、便携式氢火焰离子检测仪、手持式光离子化检测仪等装备。加强重点领域监督执法,对参与弄虚作假的排污单位和第三方机构、人员依法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研究VOCs 多源全过程控制及监测监管技术,开展园区以及水泥、钢铁等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协同路径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复杂地形下PM2.5与臭氧污染成因机理多污染物精准溯源、重点行业领域精细化管控、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及强化监管技术体系。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溯源科技创新平台。附1:四川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实施方案.pdf附2:仪器信息网于2024年9月25日至27日举办“第五届大气监测技术及应用”网络会议,聚焦大气监测的最新技术突破与应用实践,为全国范围内从事大气监测的专业人士构建一个互动、高效的学术与技术交流平台,第五届大气监测技术及应用网络会议_3i讲堂_仪器信息网: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dqjc2024/
  • 河北环境监测中心采购614台空气监测设备
    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建设项目二次公开招标公告   政府采购项目名称: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建设项目 采购项目标书编号:BOAOZB12211002   采购人名称: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采购人地址:石家庄市裕华区雅清街30号   采购人联系方式:0311-89253322   采购代理机构全称:河北博鳌招标代理有限公司   采购代理机构地址:石家庄市友谊南大街122号   采购代理机构联系方式:0311-83055139/5239转8095   采购内容: 序号 仪器 数量(台/套) 1 臭氧分析仪 61 2 一氧化碳分析仪 62 3 PM2.5分析仪 70 4 城市环境摄影系统 53 5 配套采样系统、机架、稳压电源等辅助设备 35 6 数据传输与网络化质控平台软硬件 65 7 二氧化碳分析仪 39 8 氮氧化物分析仪 40 9 可吸入颗粒物分析仪 41 10 气象仪(五参数) 34 11 质控设备(动态校准仪、零气发生器、标气、阀门等) 31 12 站房建设及改造 39 13 能见度监测仪 9 14 一级温度计 1 15 一级气压计 1 16 PM2.5手动手工比对检测仪 33   采购用途:环境监测   项目实施地点: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指定地点   供货时间:详见招标文件   简要技术要求/采购项目的性质:环境监测设备   投标人的资格要求: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资金人民币1000万元(含)以上   (2)投标方所投仪器需具备计量器具生产许可证或型式批准证书。其中PM2.5分析仪必须通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PM2.5自动监测仪器技术指标与要求》(试行)第一阶段比对测试仪器。其他分析仪器需通过EPA认证。  (3)若投标方为代理经销商,则必须提供仪器生产厂商或国内总代理针对此项目的授权书原件,同一品牌只接受一个投标商。   (4)投标方具备环保部颁发的环境空气或废气在线环境监测设备运营资质,并在河北省境内有注册的售后服务机构。(提供近一年的该机构完税证明)。   (5)投标商须具备省、市两级区域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实例。(以合同原件为准或公证后的复印件为准)。   (6)项目履约承诺: 投标商须承诺如果中标,则合同签订后,所有设备必须在15天内运到用户指定安装地点,30天内完成全部的现场安装、调试并投入试运行。   (7)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投标人报名时须携带:营业执照副本、投标人的资格要求中所须提供的上述资料、法定代表人授权书及被授权人身份证(以上资料应提供原件和加盖公章的复印件各一套)。   招标文件发售时间:2012年10月11日起,每天上午9:00-11:30,下午14:00-17:00。(北京时间,节假日除外)   招标文件发售地点:河北博鳌招标代理有限公司   招标文件发售方式:当面发售,售出不退。   招标文件售价:人民币2000元   投标截止时间:2012年10月31日9时00分   开标时间:2012年10月31日9时00分   开标地点:河北博鳌招标代理有限公司会议室   评标方法和标准:综合评分法   项目联系人:刘亮   联系方式:0311-83055039/139/239转8095   传真电话:0311-83055026   采购代理机构受理质疑电话:0311-83055026
  • 环保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仪器须采国产设备
    中国政府采购报消息 今后,用于针对PM2.5、SO2、NO2 等6 项指标的自动监测设备都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取性价比高的仪器设备,按政府采购有关要求采购国产设备。   环保部近日发布《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二阶段监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与去年5月印发的《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一阶段监测实施方案》相比,《实施方案》规定,承担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二阶段监测实施任务的地区应根据要求,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取性价比高的监测仪器设备,按政府采购有关要求采购国产设备。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实施工作,包括其仪器招标、采购、安装、调试和信息发布等由各省(区、市)环保主管部门组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制定相应技术要求,并进行技术指导。   此外,《实施方案》在具体实施安排中要求,今年 7 月底前,各省(区、市)环保主管部门负责完成辖区内第二阶段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城市所有监测点位仪器设备招标公示。8 月底前,完成第二阶段实施城市所有监测点位仪器设备招标工作。《实施方案》还要求,第二阶段实施城市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数据联网设备应与监测仪器同时招标、同时采购、同时安装运行。   据了解,《实施方案》的实施范围包括国家环保重点城市、模范城市在内共116个城市449个监测点位,并要求启动区域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共3个区域空气质量预警中心建设工作。据了解,2012年第一阶段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共74个城市496个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点位。   据悉,财政部下达的2013年中央支持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建设的二期项目资金,主要支持地级城市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新标准监测能力建设,县级环保模范城市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传输与网络化质控平台建设视情况予以补助。
  • 第十三届环保展环境监测仪器企业及产品集锦
    2013年7月23日-7月26日,由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承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 2013)于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目前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已引发全国上下的关注,同时也为环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但没有必须的环境监测技术及产品,就无从了解把握分析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状况,治理和防治污染也无从谈起,因此环境监测技术及产业至关重要。本次环保展,参展的环境监测仪器企业及相关技术产品的数量大大超过历次展会,也从侧面反映了目前环境监测技术及产品的重要性。现在我们将本次国际环保展中的主要环境监测仪器企业及产品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以飨读者。 聚光科技展位 聚光AAMS-100大气重金属在线分析仪   聚光科技作为国内上市仪器企业,本次环保展展出AAMS-100大气重金属在线分析仪、Colizer-2000大肠杆菌分析仪等多种大气、水质检测仪器,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怡文环境展位 怡文重金属水质监测仪系列   广州市怡文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出系列重金属水质监测仪,包括镉离子、总铬、总铅、总汞、总砷自动监测仪,该系列以小型化、模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特点。在本次环保展举办的环保产业新技术推介会上,怡文也就该系列产品的原理及特点应用等向与会专家及业内人士做了报告。 力合展位 力合环境应急监测车   力合科技展出多种水质监测仪器,及环境应急监测车。 崂应展位 崂应2034型环境空气重金属采样器等产品   青岛崂山应用技术研究所展出了多种大气、烟气采样及检测系统,包括崂应2034型环境空气重金属采样器等最新产品。2034型环境空气重金属采样器采用高负压无刷采样泵,其负载能力较强,可根据气压、温度自动计算累计采样体积,该仪器也可通过选配PM2.5采样头,实现对PM2.5颗粒物的采集。 天瑞展位 天瑞手持式XRF等产品   天瑞仪器也是国内知名的上市仪器企业,但此次并未展出水质监测及颗粒物在线监测等产品,仅展示环境重金属检测、有机污染物检测等产品,非常低调的表现令人联想起是否与近期的停牌和即将发生的收购有关,而卷入传言中的收购对象之一刚好也在此次的展馆之中。 朗石展位 朗石水质生物毒性分析产品   朗石公司展示出多种水质自动监测仪器和实验室检测设备,以及其主力的水质生物毒性分析产品。 哈希展位 哈希HMA系列重金属在线分析仪及多维矢量指纹识别水质预警系统等产品   哈希展出了多种针对不同应用下的水质检测仪器,如便携式多参数水质测定仪、多维矢量指纹识别水质预警系统等,HMA系列重金属在线分析仪新品此次也一同参展。 HORIBA展位 HORIBA脱硝烟气在线监测系统   HORIBA公司展示出多种水质、气体分析与监测仪器,包括脱硫与脱硝烟气在线监测系统、去年上市的大气污染成分分析仪、使用H-997或S-316萃取剂且配备溶剂再生器的红外测油仪等。 岛津展位 岛津产品展示   岛津除展出用于实验室污染物分析的LCMS-8040、GCMS-TQ8030等分析仪器,TOC-L、TOC-4200等在线监测仪器外,还展出了近期的新产品:采用重铬酸钾高温消解比色法的化学需氧量在线自动监测仪COD-4200,及新型烟气烟尘连续监测系统等。 赛默飞世尔展位 赛默飞世尔Partisol 2025i连续颗粒物采样器   赛默飞世尔科技展示出多种实验室及现场分析仪器,包括能精度测量液态或气态样品中总硫含量的SOLA II 在线总硫分析仪、测定环境空气滤膜上多种元素含量的ARL QUANT' X荧光能谱仪、Partisol 2025i连续颗粒物采样器等产品。 华夏科创展位 华夏科创水中油检测前处理设备   华夏科创公司携多种水质检测仪器仪器参展,包括COD速测仪、BOD测定仪、便携式重金属测定仪等产品,最新产品包括用于水中油成分检测的前处理设备,可同时处理8份样品,样品处理时间缩短为约30秒。 雪迪龙展位 雪迪龙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   雪迪龙公司也是国内上市仪器企业之一,此次展示了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等产品。 先河环保展位 先河环保展位及产品   上市仪器企业先河环保展出多种大气颗粒物监测系统及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武汉天虹展位 天虹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武汉天虹公司展示出多种气体采样及分析仪器,包括数种PM2.5连续自动监测仪器,其分别采用目前被认可的&beta 射线法及振荡天平法进行检测。 安控科技展位 安控科技水质在线监测仪器   安控科技展出重金属、COD、氨氮等多种水质在线监测仪器。 四方光电展位及产品   武汉四方光电公司展出气体分析仪、便携式烟气分析仪等产品。 百灵达展位 百灵达CT 12便携式水晶版浊度计   百灵达公司展出了采用组合式探头和自清洁系统的新型多参数水质探测器Micro 900,及CT 12便携式水晶版浊度计等新产品。 德图仪器展位及产品   德图仪器公司展出多种烟气监测及分析仪器。 AB SCIEX展位   AB SCIEX公司展示液质联用仪等产品技术。 连华科技展位 连华科技COD速测仪   连华科技展出全面的水质分析仪器,包括COD、BOD、氨氮、总磷、总氮、溶解氧测定仪等。 中节能六合天融环保展位 中科天融总铬在线自动分析仪   中节能六合天融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中科天融)展出系列烟气在线分析仪、水质在线自动重金属分析仪等环境监测仪器。 亚那科展位 亚那科公司水质分析仪等产品   亚那科公司展出水质分析仪、高纯气分析仪等产品。 滨松光子展位及产品   滨松光子此次参展没有展出水质分析类仪器,其展示产品以仪器的零部件为主,包括各种光源、传感器、图像传感器、光电倍增管等。 舒茨测控展位及产品   江苏舒茨测控设备有限公司展示出气体分析、烟气监测等方面的产品。 广州伊创展位及产品   伊创科技展出水质多参数在线分析仪、氨氮在线分析仪、重金属在线分析仪等水质监测仪器。 弗尔德莱驰展位及产品   弗尔德莱驰展出多种蠕动泵及注射泵产品。 华仪宏盛展位及产品   华仪宏盛公司展出手持式X荧光光谱仪及台式全谱直读光谱仪。 绿安公司展位及产品   厦门绿安公司展出使用伏安溶出法的水质重金属检测仪等产品。 蓝盾展位   安徽蓝盾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展出环境空气质量连续监测系统、大气颗粒物监测仪、烟尘在线监测仪等产品。 宇星科技展位 宇星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   宇星科技发展(深圳)有限公司展示了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水质多参数浮标监测系统等产品。 华时捷展位 华时捷重金属在线监测仪系列   长沙华时捷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展出其系列重金属在线监测仪,包括采用极谱法的总砷在线监测仪等。 富铭环科展位 富铭VOC环境快速检测车   杭州富铭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展出用于空气应急检测、污染物分析及污染溯源的VOC环境快速检测车,该检测车采用离子分子反应质谱(IMR-MS)技术,能够实现实时在线空气质量监测,其检出限达ppt级。 湖北方圆展位及产品   湖北方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了全系列室内空气检测仪器及低本底&alpha /&beta 测量仪。 武汉泰肯展位   武汉泰肯公司展示出环境空气颗粒物自动监测系统、激光雷达等大气监测仪器。 武汉分析仪器厂展位及产品   武汉分析仪器厂展出大气采样、烟尘分析等方面的产品。
  • 云南省发布“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强调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
    “十四五”时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五年。近日,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印发《云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主要阐明了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思路、主要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重大举措。《规划》提到要全面提升智慧化环境监管能力,全面建成现代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针对水生态环境、温室气体排放、大气环境、土壤污染、生物多样性和环境风险(包括危险废物、重金属污染、固体废物、放射性污染和新污染物等)等方面,《规划》提出了明确的治理和监管计划、目标,以及具体的举施,其中均提到要建立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提升监测能力建设,以及加强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针对温室气体排放,《规划》提到要开展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工作,编制省级和州(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利用地面监测、遥感等技术手段探索大尺度区域含氟温室气体和甲烷等排放监测。针对大气环境治理,《规划》提到以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控制为主线,大力推进重点行业VOCs治理,其中提到要强化移动源污染监管,以物流主要通道和柴油货车集中通行路段为重点,加强机动车污染治理遥感监测能力建设,并提出到2025年,新建水平式遥感监测设备12套、黑烟车抓拍设备15套,安装重型柴油货车远程排放监控车载终端系统(OBD)4.4万套。针对土壤污染防治,《规划》提出定期对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开展监督性监测,到2025年底前至少完成一轮土壤污染隐患排查。以有色金属矿采选和冶炼等行业为重点,鼓励企业绿色化提标改造。在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集中地区,执行颗粒物和镉等重点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强化矿山尾矿库环境监管,加大历史遗留固体废物排查整治力度,严防固体废物污染。《规划》在 “健全治理体系,推进环境治理体制机制现代化”中明确提出: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和加强生态环境科技支撑。具体内容如下: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1)健全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系。创新执法方式,加强在线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科技手段运用。2)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成覆盖云南全省国土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态环境智慧感知监测网络,推进全省各级各类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互联共享。优化调整省级空气、温室气体、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声等环境质量监测站点设置和指标项目,提升PM2.5与O3协同监测预警及污染溯源解析能力。提升污染源自动监控水平,推动重点排污单位自主安装自动监控设备。规范排污单位和各类开发区污染源自行监测监控,完善污染源执法监测机制,开展排污许可自行监测监督检查。开展新污染物等典型环境问题调查性和研究性监测,推进监测监管数据共享。3)强化地方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完善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管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推动改革全面落地见效。分级分类推进地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确保监测机构能力满足监管需要。其中重点提出建立健全与执法任务相配备的能力保障,完善保障生态环境监管执法用车、手持快速检测仪等执法设备,规范环境执法队伍着装等执法装备。探索“局队站”合一模式,将执法监测纳入综合行政执法体系。4)提升生态环境信息化水平。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精细化服务感知、精准化风险识别、网络化行动协作的“智慧环保”治理能力。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提升工程1.生态环境智慧感知监测能力建设工程。通过加密设置监测站点,更换老旧自动监测仪器和配套设备,开展非甲烷总烃、温室气体、颗粒物组分等指标自动监测等方式,优化完善全省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构建地表水自动监测网,建设部分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自动站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站,试点建设一批地下水自动监测站。以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络为基础,优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布设,规范背景点位、基础点位和风险点位例行监测,与普查有效衔接,形成土壤环境质量动态监测网络。部分地级城市及县城试点开展功能区环境噪声自动监测。补齐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及省厅驻各州(市)生态环境监测站业务用房与实验室基础能力,提升非区域中心的厅驻各州(市)监测站监测能力,拓展特征污染物监测能力。建立高黎贡山等一批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和监测样地(带)。2.生态环境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工程。2022年底前完成全省各级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的着装配发,争取利用1—2年时间基本配齐执法辅助装备。3.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工程。实现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与应用迁移上云。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扩展数据深度和广度,实现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数据集成整合与共享,协调生态环境部及省级跨部门数据融合和应用。建立并完善数据资源目录,构建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数据共享体系。深化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建设,强化服务支持能力。4.“智慧环保”应用系统建设工程。围绕决策科学化、监管精准化、服务便民化的理念,建设6大应用体系,即:问题发现体系、问题分析体系、问题解决体系、风险防控体系、决策支持体系、日常监管体系。搭建数据即服务的创新模式,提升生态环境纵向横向多部门多业务间的协同推进能力,实现以数据为核心的业务再造。5.信息安全保障工程。建立安全技术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基于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标准的网络安全体系和基于国产密码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保护、可信服务、安全审计的安全保护措施。加强生态环境科技支撑:1)提升生态环境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环保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2)开展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专项研究。组织开展高原湖泊污染治理、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滇南大气污染机理、细颗粒物与臭氧污染成因及协同控制、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等专项研究。强化大气、水、土壤等重点领域污染成因、多污染物复合效应、跨介质污染迁移等基础研究。开展新污染物监测、环境风险评估与治理管控、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重金属减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面源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等技术方法研究。支持生态、土壤、大气等监测预警网络系统研发。3)大力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实施绿色生态环境产业发展“两环境、三培育、五争取、十工程”计划。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业化骨干企业,扶持一批专特优精中小企业。鼓励节能环保企业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带动先进技术、装备、产能走出去。《规划》原文下载:《云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