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新能源汽车电池模拟器

仪器信息网新能源汽车电池模拟器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新能源汽车电池模拟器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新能源汽车电池模拟器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模拟器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新能源汽车电池模拟器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新能源汽车电池模拟器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新能源汽车电池模拟器相关的解决方案。

新能源汽车电池模拟器相关的资讯

  • 破解“新能源汽车自燃”困局,锂电池安全性测试必不可少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仪器信息网讯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据不完全统计,2019上半年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发生了18起。4月21日晚,上海徐汇一小区地下车库发生火情,一辆特斯拉Model S型汽车在静止停车状态底盘冒烟,烟雾在6秒种内迅速扩散并有可见火苗窜出;今年4至6月,蔚来旗下车型ES8连续出现三起冒烟、起火事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针对起火车辆开展了现场调查等工作。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00px height: 18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d08f23a8-2c2e-42e1-aed2-a3d31acf7998.jpg" title=" 1.jpg" alt=" 1.jpg" width=" 300" height=" 185"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特斯拉Model S型汽车事发现场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font-size: 14px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00px height: 21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e0d00669-acc8-4821-b8b4-b27d3d3773bb.jpg" title=" 2.jpg" alt=" 2.jpg" width=" 300" height=" 217" border=" 0" vspace=" 0" /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font-size: 14px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font-size:=" " 西安蔚来ES8维修期间燃烧现场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font-size: 14px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召回数据显示,近一个月,连续发布3起新能源汽车召回,召回事件的原因均为动力电池安全隐患。(1)6月27日,蔚来汽车召回;(2)7月4日,南京金龙召回;(3)7月12日,北汽新能源汽车召回。2019年1-7月新能源汽车共累计发生9起召回事件,电池原因导致的新能源汽车召回案例共有3起,涉及6217辆新能源汽车,占召回新能源汽车总量的21%。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font-size:=" " (注:召回信息由仪器信息网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开召回信息统计整理,统计范围为2019年1月至7月,与相关机构发布数据或略有出入,仅供参考。) /span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font-size:="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近1个月3起电池引发的新能源汽车召回事件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869b6692-6f0f-4fe6-8c94-f6f84176f724.jpg" title=" 捕获.PNG" alt=" 捕获.PN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从召回公告上可以看到,接连出现新能源汽车自燃,自燃主因与动力电池密切相关;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及其相关测试成为公众关心的话题。相关企业必将对新能源汽车电池检测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以消除动力电池安全隐患,重新树立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的信心。仪器信息网了解到,目前,新能源汽车电池检测的国家标准总计6项,包含动力电池性能、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和试验方法: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GB/T 31484-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GB/T 31485-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GB/T 31486-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GB/T 31467.1-2015《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第1部分:高功率应用测试规程》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GB/T 31467.2-2015《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第2部分:高能量应用测试规程》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GB/T 31467.3-2015《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第3部分:安全性要求与测试方法》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根据以上国家标准文件,仪器信息网整理出动力电池安全性测试针刺、跌落、高低温等13项主要测试项目及涉及的测试设备,以资参考: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针刺/挤压测试——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302340.htm" target=" _self"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电池针刺挤压试验机 /span /a :通过对电池进行挤压或使用钢针垂直电池表面穿刺锂电池,以检测电池是否起火、爆炸等。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 跌落测试——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917.html" target=" _self"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电池跌落试验机 /span /a :测试电池从不同高度,不同角度自由落体跌落在不同材质的跌落底板上,检测电池的安全性能。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热滥用测试——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302101.htm" target=" _self"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热滥用试验箱 /span /a :主要用于电池安全性能检测中炉热试验、加热测试等。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 高低温测试——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617.html" target=" _self"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防爆高低温试验箱 /span /a :测试电池的耐高温、耐低温、高低温交变等性能试验。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高低温冲击测试——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622.html" target=" _self"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冷热冲击试验箱 /span /a :测试电池经极高温及极低温连续环境下冲击测试后的热胀冷缩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或物理伤害。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高空低压测试——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302406.htm" target=" _self"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低气压试验箱 /span /a :模拟电池包在高海拔低气压的状况,观察电池包的安全性能。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盐渍测试——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320262.htm" target=" _self"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海水浸泡试验箱 /span /a :用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耐海水浸泡测试。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极端温度快速变化测试——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315537.htm" target=" _self"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快速温变试验箱 /span /a :用于电池在高低温交变湿热环境下贮存、运输、使用时的适应性试验。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实际环境工况测试——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620.html" target=" _self"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三综合试验箱 /span /a :& nbsp 用于电池作高低温、湿热例行试验、耐寒试验、低温存储,以便对试验中拟定环境条件下的性能、行为作出分析及评估。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PACK环境模拟测试——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272885.htm" target=" _self"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步入式高低温防爆仓 /span /a :PACK交流内阻和安全保护测试。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盐雾腐蚀测试——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616.html" target=" _self"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复合盐雾试验箱 /span /a :用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耐盐雾性能测试。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淋雨/水浸测试——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625.html" target=" _self"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淋雨试验箱 /span /a :检测电池的防水性能。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户外沙尘测试——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623.html" target=" _self"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砂尘试验箱 /span /a :用于检验电池在砂尘环境中的使用、贮存、运输的性能。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br/ /p p & nbsp /p p br/ /p
  • 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电池质量决定优胜劣汰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环境污染压力的增大等众多因素影响,各国政府都陆续出台了对燃油车的相关限制,和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大力扶持。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7年新能源乘用车全年累计销量57.8万辆,同比增长72%。其中,纯电动乘用车销量46.8万辆,同比增长82.1%;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销量11.1万辆,同比增长39.4%。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前景看似一片光明,但对于车企来说,这块蛋糕越做越大,越来越难分。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优胜劣汰。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池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车辆的综合表现。目前,市面上的新能源车采用的电池种类各不相同,比如: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镍氢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提高续航里程、增加电池寿命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在电池的生产过程中水分的高低对电池的质量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目前市场上电池水分测定的技术方法最常用的是加热失重法和卡尔费休法,由于锂电池行业所测样品含水量极低,加热失重法水分测定仪的精度达不到,所以最准确的方法是采用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卡式加热炉来进行检测。 仪器与分析原理检测设备:AKF-BT2015C锂电池专用水分测定仪分析原理:样品用卡氏加热炉专用密封进样小瓶装载,用顶空瓶连接器密闭后进入加热槽中,样品中的水分(还可能有其他挥发性的溶剂)以蒸气的形式完全释放,通过干燥载气(如干燥的空气或者氮气)由顶空瓶经加热伴管路转移到KF滴定杯中,然后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进行检测并显示测量数据。
  • 蔡司《新能源汽车电池质量保证白皮书》:工业检测助推动力电池高质量发展
    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迈入新阶段,市场呈现多元化趋势,产品不断升级与创新。在此竞争环境下,动力电池企业成为关键角色,致力于提高电池性能、安全性和降低成本,以满足市场需求。加强质量管控成为动力电池企业提升竞争力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近日,蔡司正式发布《新能源汽车电池质量保证白皮书》,该报告通过趋势解读、技术解析和未来挑战等方面,解析了动力电池企业如何运用质量控制手段来实现技术创新和降本增效,并从"更高性能、更高安全、更优成本"三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工业检测在动力电池研发和生产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白皮书首先从电芯入手,分析多种检测维度,如何通过探索电池材料和结构,提高电池性能,推动新能源汽车电池基础研究取得更大突破。一、对新型电芯的探索,永无止境动力电池产品的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倍率性能、经久耐用和更低成本,是决定其是否能取得市场成功的关键因素。竞争打法的全面升级,意味着在"性能"、"安全性"、"成本"这三 个方面的全面升级。电池企业都想在这些关键因素上表现优异,这就需要超过同行的质量控制手段。首先就要在研发环节,充分了解和控制电池相关材料的特性,选择良好的材料。材料从根本上决定着电池性能。通过改进材料提高电池性能、优化电池老化机制、应用新型材料、改变电芯结构是电芯研发的主要方向。例如,材料体系方面,采用新型材料体系(高镍正极、硅基负极、锂金属负极、固态电解质等),提高单体能量密度;或者研制出磷酸锰铁锂,探索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应用,降低成本;或者加快固态电池的研发进程,使电池性能更高,更耐久。电芯形状方面,方形电池,尤其是LFP短刀兼顾性能、集成与制造,成为主流企业的优选方案之一;大圆柱电池也是热门方向,特斯拉和宝马均已提出具体的实施规划。快充技术方面,多家主机厂开始导入800V高电压平台,并联合电池企业推出2C~4C快充方案。材料的改性、新型材料的研制、电芯结构的设计,往往多策并举,促成电池的升级和创新。诸如,从2020年到现在,由特斯拉开局,国内电池企业共同推进的大圆柱电池拥有极其独特的杀手锏:1. 由于采用钢壳的圆柱外壳以及定向泄压技术,电芯本身的束缚力比较均匀,有效抑制膨胀,为电池包的整体安全提供第一层的有力保障。这也使大圆柱电池在材料上的探索更加大胆,当下高比能路线下的主流用材,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在大圆柱电池上的使用更为广泛。2. 全极耳设计,电池直接从正极/负极上的集流体引出电流,成倍增大电流传导面积,缩短电流传导距离,从而大幅降低电池内阻,提高充放电峰值功率。对于更低成本的锰铁锂电池体系,宁德时代的M3P电池将在第三季度搭载于特斯拉国产Model 3改款车型。网络不断有消息指出M3P电池就是LFMP磷酸锰铁锂电池。宁德时代则在调研中表示,准确说来,M3P不是磷酸锰铁锂,还包含其他金属元素——该公司将其称为"磷酸盐体系的三元"。容百科技在8月10日的全球化战略发布会上指出,其LFMP率先实现了73产品(锰铁比)大批量供货,并以此为基推进LFMP与三元的复合产品M6P以及下一代工艺产品。他们认为,到2030年,广义的三元材料和磷酸盐仍旧占据主体,三元里面的高镍材料、磷酸盐里面锰铁锂以及钠电都会迎来非常高速的增长。另一方面,行业也需要支持更高倍率的动力电池。这就需要电池企业在加强电池热管理的同时,还要从电池材料(尤其是负极材料的选择和微观结构的设计)、电极设计、电池形状等出发,降低内阻、加强散热,提高电池的倍率性能。目前已有多个企业推出快充电池方案。欣旺达在今年上海车展着重推出其闪充电池,在核心材料上部署了专有技术,自主设计闪充硅材料技术、高安全中镍正极和新型硅基体系电解液技术等关键技术,支持电动汽车10分钟可从20%充至80%SOC,让充电像加油一样快。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电池企业为大众剖析"高性能"、"高安全"、"低成本"电池新品之时,"自研"、"微观"、"纳米级包覆"、"掺杂"、"原位固态化技术"等关键词频频闪现,为主流电池材料进行改性之外,加速LFMP、固态电池等新类型电池的应用。以近年火热的LMFP为例,该类型电池原存在导电性能、倍率性能以及循环性能较差等问题,但随着碳包覆、纳米化、离子掺杂等改性技术的进步,其电化学性能得以改善。甚至,目前企业正在研究将LFMP或NCM组合使用,兼具低成本、高安全性及高能量密度的优势。蔚来使用的150kW半固态电池,由卫蓝新能源提供,采用了原位固态化技术。该技术是通过注液保持良好的电解质与电极材料的原子级接触,之后将液体电解质部分或全部转换为固体电解质,这样的好处是能够做到原子尺度的结合,而不是宏观的把电极材料和固态电解质压在一起。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充分展现出电池基础研发人的耐心值和创造力,犹如炉火纯青的雕刻家,对微观结构有着清晰的掌握,将每一个微小的纹路都打磨得精雕细琢。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更优秀的动力电池产品离不开更高效有力的检测工具。材料的微观结构表征是电芯研发的关键,目前多种材料表征方法被推出并得到广泛应用。在研发环节,工程师利用光学显微镜、X 射线显微镜、3D 检测来观察电极材料,检测电极缺陷并分析电池失效原理。还可观察材料的粒径尺寸、各种成分的配比及分布情况等,加深研发人员的认识和理解。这些都可以在提高研发效率的同时更好的改善电池性能,进而为材料、工艺的改进提供依据。三、电池材料的二维显微成像和表征光学显微镜利用光学原理对物体进行放大,最早成型于 17 世纪。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与可见光的波长(390~780nm)有关,其最大放大倍数可达 1000 多倍,实现微米级别分辨率,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在动力电池研发中,光学显微镜可用来观察电极结构,检测电极缺陷并分析电池失效原理、观察锂枝晶的生长行为等,进而为材料、工艺的改进提供依据。不过,由于受制于可见光的波长,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有限,无法实现对更微观结构的观测,而电子显微镜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电子显微镜最早由英国物理学家卢卡斯于 1931 年发明,利用电子束代替光束,最大放大倍数可达 300 万倍,实现纳米级别分辨率。由于电子显微镜具备更高的分辨率,在电池研发中,搭配不同的探头,可以得到多维度的信息(成分、表征信息,粒度尺寸,配料占比等),实现对正负极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及隔膜等更微观结构的检测(观察材料的形貌、分布状态、粒径大小、存在的缺陷等)。常用的观察样品表面形貌的电子显微镜是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由于具备高分辨率,SEM 能清楚地反映和记录材料的表面形貌特征,因此成为表征材料形貌最为便捷的手段之一。配合氩离子抛光技术(又称 CP 截面抛光技术),SEM可以完成对样品内部结构微观特征的观察和分析。这也是目前最有效的制备锂电池材料极片解剖截面的制样方式。SEM还可以用来观测电池颗粒循环老化的情况。目前,经分析发现,颗粒碎裂表征成为学者改善正极材料性能的切入点。四、电池检测:从 2D 走向 3D传统的检测手段通常局限在 2D 平面,但 2D 图像会有局部偏差(比如,制备样品时刚好切到没有问题的部位),3D 图像可以更好的表征材料结构,使检测结果更为直观,有助于加深研发人员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研发效率的同时更好的改善电池性能。在不对电池进行拆解的情况下,通过 X 射线显微镜可以对电池内部特定区域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实现样品的 3D 无损成像,分辨电极颗粒与孔隙、隔膜与空气等,可以大大简化流程,节省时间。高分辨率显微 CT 可以实现电池内部结构的三维可视化,解决因拆卸等原因造成的内部结构二次损伤等难题,清晰地展示出电池内部的真实情况。在此,X 射线显微镜技术得到应用。当前,CT 成像的精度进入亚微米阶段,可以对电池材料及孔隙进行分析检测。在 X 射线显微镜的基础上,蔡司推出了可以实现随时间(4D)变化的微观结构演化表征方法。利用空间分辨率可达 50nm、体素尺寸低至 16nm 的真正的纳米级三维 X 射线成像,可以获得更多信息,识别更微小的细节特征。目前,X 射线显微镜可达到最高 50nm 级别的分辨率,当需要研究更高分辨率的细节时,则需要用到新一代聚焦离子束(FIB)技术。FIB 利用高强度聚焦离子束(通常为镓离子)对材料进行纳米加工,配合扫描电镜(SEM),可同时实现对样品的加工和观察。目前,蔡司和赛默飞都推出了聚焦离子束显微镜。蔡司双束电镜 Crossbeam 系列结合了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 (FESEM) 的出色成像和分析性能和 FIB 的优异加工能力,无论是用于多用户实验平台还是科研或工业实验室,利用 Crossbeam 系列模块化的平台设计理念,都可基于自身需求随时升级仪器系统(例如使用Laser+FIB 进行大规模材料加工)。在加工、成像或是实现三维重构分析时,Crossbeam 系列将大大提升 FIB 的应用效率。当需要分析各种成分的分布,需要模拟仿真,需要看到内部结构时,FIB 可以依托低电压成像,能扫描更多 3D 细节,可以做多种测试,令研发工作成效更高。五、电池的原位测试和多技术关联应用无论是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还是 X 射线显微镜和工业 CT,不同的测试手段各具优势,适用于不同的场景。但一种检测手段常常无法完全表征材料属性。所以,行业将不同的测试设备协同应用,实现多手段的关联,则可以在测试中得到多维度的信息,使结果更为直观。早期,多手段关联的出发点,是以不同分辨率来观察被测对象的需求。例如,CT和X 射线显微镜可以无损探测,但分辨率相对较低,因此,初看材料时,就可以利用二者先观看形貌特征。扫描电镜具有更高分辨率,例如蔡司以扫描电镜为基础,推出 FIB-SEM 产品,可以实现高分辨率(3nm)的 3D 成像。如此,利用 CT→X 射线显微镜→ FIB-SEM,选定区域并逐级放大,就可以得到更为全面和精确的信息,同时可以实现快速定位,使检测更为高效。电子显微镜上设有多个拓展口,来添加不同的探头。但在电池研发中,配备的 SE、BSE 和 EDX 探测器,不足以完全表征材料的属性。尤其在样品尺寸大的情况下,不容易聚焦到同一特定颗粒。拉曼探头则可以帮助分析分子结构与组成,界面结构等。但一般情况下,拉曼电子显微镜是独立分开的。因此,如果能对同一被测对象使用BSE、EDS 和拉曼,拍摄三重图像的重叠信息,就能实现原位多角度分析。显微镜厂商在做如上努力。如德国 WITec、捷克 Tescan、蔡司等推出了 RISE 系统,可以实现拉曼成像与 SEM 等技术的联合应用,通过电池表面形貌(SEM)、元素分布(EDS)与电极材料分子组成信息(Raman 图谱)结合,实现材料的原位多角度分析,了解电池状态以及不同位置材料的形貌、元素和分子组成,进而评价电池性能。材料测试通常伴随制样过程,由于 FIB-SEM 需要对同一个样品进行多次制样测试来构建 3D 图像,采用常规制样方法需要消耗很长时间。为解决这个问题,蔡司提出了一组非常巧妙的联合方案。首先,可以用 Versa 大视野范围、无损情况下得到 3D 成像,发现可疑位置。然后,为了对可疑位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需要剖切到指定位置。使用 Fs-laser 飞秒激光可以实现样品高速率切割(107μm3/sec),进行快速粗制样,迅速完成样品深处的分析,同时不影响 FIB-SEM的高性能和高分辨率。最后,再用 FIB 精细抛光,并拍照分析。通过 Versa、FIB-SEM 和 Fs-laser 的联合应用,实现对检测对象的快速定位和制样,使检测更为简单快捷,帮助研发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 《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发布(附全文)
    p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质检总局、能源局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为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探索技术经济性强、资源环境友好的多元化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模式,推动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质检总局、能源局将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以下为具体内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 /strong /p p   为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探索技术经济性强、资源环境友好的多元化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模式,推动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制定本方案。 /p p   一、总体要求 /p p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践行新发展理念,选择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基础好、区域带动性强、有积极性的地区开展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以市场为主导,充分发挥汽车生产、电池生产和综合利用企业主体作用,探索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市场化商业运作模式,完善相关标准,突破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高效再生利用产业发展瓶颈,建设示范工程,为建立科学完善的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制度提供实践支撑。 /p p   到2020年,建立完善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探索形成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创新商业合作模式。建设若干再生利用示范生产线,建设一批退役动力蓄电池高效回收、高值利用的先进示范项目,培育一批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标杆企业,研发推广一批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关键技术,发布一批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相关技术标准,研究提出促进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措施。 /p p   二、试点内容 /p p   (一)构建回收利用体系 /p p   充分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由汽车生产企业、电池生产企业、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与综合利用企业等通过多种形式,合作共建、共用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渠道。鼓励试点地区与周边区域合作开展废旧动力蓄电池的集中回收和规范化综合利用,提高回收利用效率。坚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建立动力蓄电池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节点可控的溯源机制,对动力蓄电池实施全过程信息管理,实现动力蓄电池安全妥善回收、贮存、移交和处置。 /p p   (二)探索多样化商业模式 /p p   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作用,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密切合作,以满足市场需求和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建立稳定的商业运营模式,推动形成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规模化市场。加强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在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中的应用,建设商业化服务平台,构建第三方评估体系,探索线上线下动力蓄电池残值交易等新型商业模式。 /p p   (三)推动先进技术创新与应用 /p p   鼓励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生产企业在产品开发阶段优化产品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的设计 开展废旧动力蓄电池余能检测、残值评估、快速分选和重组利用、安全管理等梯次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鼓励在余能检测、残值评估等阶段适当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 开展废旧动力蓄电池有价元素高效提取、材料性能修复、残余物质无害化处置等再生利用先进技术的研发攻关。同时,形成一系列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推动废旧动力蓄电池无害化、规范化、高值化利用。 /p p   (四)建立完善政策激励机制 /p p   鼓励试点地区将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工作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推动绿色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及举措,研究支持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措施,探索促进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相关政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 /p p   三、组织实施与管理 /p p   (一)试点范围 /p p   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区域等选择部分地区,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以试点地区为中心,向周边区域辐射。支持中国铁塔公司等企业结合各地区试点工作,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开展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示范工程建设。 /p p   (二)实施年限 /p p   试点工作实施年限原则上不超过2年。 /p p   (三)方案编制与申报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可自愿申报,会同相关部门按照《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编制指南》(见附件)组织编制本地区试点实施方案,并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铁塔公司等结合本企业特点和目标,自行编制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报工业和信息化部。 /p p   (四)审核确定 /p p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质检总局、能源局组织专家对申报的实施方案进行论证,确定试点地区,并对实施方案进行备案。 /p p   (五)实施管理 /p p   试点地区按照试点工作总体要求,积极指导和督促相关企业开展试点工作,进行阶段性评估、经验总结,加强试点工作的过程管理和优化调整。 /p p   (六)总结评估 /p p   试点工作结束后,试点地区对试点完成情况进行总结,中国铁塔公司等企业对示范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质检总局、能源局组织试点验收和示范工程评估,总结试点示范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p p   四、保障措施 /p p   (一)加强组织领导 /p p   试点地区应高度重视试点工作,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按照试点方案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计划,确定各项任务分工,落实责任,确保试点目标任务按期完成。 /p p   (二)加大政策扶持 /p p   试点地区应加强资源整合,积极协调利用现有政策措施和资金渠道,加大对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支持中国铁塔公司等优势企业联合设立产业基金,加强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 /p p   (三)强化能力建设 /p p   国家建立统一的溯源管理平台,对试点地区动力蓄电池全生命周期实现信息溯源管理,支撑试点工作科学开展和阶段性评估。发挥行业协会、骨干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各方面优势,搭建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交流平台,促进试点地区产学研用合作,建立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联合攻关和推广应用机制。 /p p   (四)加强宣传推广 /p p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作用,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增强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意识。试点地区应在网站上公布本地区试点企业名单和相关信息,积极引导公众参与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 /p
  • 新能源汽车充电事故频发?FLIR A70守好电池出厂质量“第一关”
    近年来因省钱、环保等特点新能源汽车成为不少人的新选择但是你知道吗?如果充电不当其非常有可能发生火灾!源于网络,侵删8月29日下午,厦门思明区槟榔东里一辆新能源汽车,充电时发生起火,据公共场所视频显示,下午1点08分,这辆停放在充电站内,正在充电的汽车,突然发出两声异响。紧接着,车底便伴着浓烟蹿出一阵火光。汽车电池起火原因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由多个电池串联叠置组成。一个典型的电池组大约有96个电池,充电到4.2V的锂离子电池而言,这样的电池组可产生超过400V的总电压。当电池之间存在不正确的机械连接时,就可能导致高电阻、电源损失甚至电池起火。新能源汽车电池由多个电池串联叠置组成然而,检查每个电池之间的机械连接可能很困难。可见光相机检查系统可用于验证组件是否处于正确位置和方向,但无法验证连接的电气连续性。此外,连接器的表面是反光的,这给照明和相机的放置带来了挑战。根据行业规定,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商通常需要保存每次验证和生产线结束测试的性能历史记录。这要求他们需要借助精确和可重复的测量工具,以便能够快速比较得出的测试数据,来确定电池趋势和潜在问题。如果连接不良导致破坏性火灾,该数据也可用于辩护诉讼。红外热像仪全天候监测电池随着热成像技术的推广,制造商使用红外热像仪检查电气系统的历史由来已久。这些热像仪可用于检测由不良或松动的电气连接引起的电阻增加而引起的温度升高。它们还可以帮助识别其他潜在问题,比如负载不稳定、电路过载、绝缘性能下降或电线损坏等。如果需要7*24小时全天候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测,可以选择FLIR固定安装式红外热像仪,它可以轻松集成到新能源汽车制造的许多自动化过程中。使用FLIR Bridge Pro与现有基础设施或CMMS软件的连接提供了附加价值并提高了可用性。FLIR BridgeFLIR Bridge是一个工业物联网(IIoT)边缘网关,在一个集线器中收集热数据和传感器数据,还允许制造商将热数据传输简化为首选软件。Bridge有助于将热数据与其他传感器数据和序列号信息集成,因此可以标记有问题的连接,以便进行评估和可能的维修。所有这些都可以减少车辆中的不良连接,提供更多的信息,并为我们的车辆提供更安全的电池。热像仪不仅可以识别热点,还可以输出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精确温度信息。这使得终端用户可以灵活地监控电池连接的大小和类型。根据电池组的物理尺寸、连接位置以及热像仪的安装位置,还可以实现单个热像仪同时检查多个连接。FLIR A70智能传感器热像仪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和测试过程中使用FLIR红外热像仪,可提高电池组和电缆连接完整性的置信水平。比如FLIR A70这样的智能传感器固定安装式热像仪可以识别更多的潜在松动连接,从而减少电池系统的线路末端故障。FLIR A70热像仪监控电池组测试FLIR A50/A70智能传感器热像仪非常适合需要机载分析和警报功能,用于状态监测和早期火灾探测应用的用户。FLIR A50/A70热像仪搭载Wi-Fi、集成可见光镜头和ONVIF S兼容选项,其机身小巧方便集成,是一款灵活可配置的解决方案,可以满足众多行业客户的独特自动化需求。A50/A70热像仪可以帮助企业保护资产,提高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延长设备正常运行时间并降低维护成本。说到新能源汽车,就离不开充电的问题电池质量是保障安全充电的根本因此广大制造商们一定要在电池出厂前严格监测,确保电池质量在保障动力电池安全性的方面FLIR有多款产品均可守护电池的安全FLIR A系列智能传感器热像仪可作为“安全卫士”全天候监测生产过程FLIR T500系列热像仪可精准定位电池内部的微小故障
  • 工信部:推进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
    p   记者25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工信部将推进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 /p p   为推进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促进区域协作,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高云虎近日带队前往江苏省、浙江省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工作调研,并在浙江省衢州市组织召开了长三角地区工作座谈会,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参加调研活动及会议。 /p p   座谈会上,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三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分别介绍了工作进展情况,并就下一步加快区域合作提出了思路和建议。 /p p   高云虎指出,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对于保障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要统筹谋划,加快推进试点方案制定及实施各项工作。一是加强区域协作,打破区域和行业界限,加强跨区域产业合作,将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工作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工作的亮点。二是加快构建回收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监督作用,促进汽车生产企业全面落实生产者责任,建立回收渠道,加强与电池生产、综合利用等企业合作,通过多种形式构建跨行业联合共同体。三是加强产业布局,重点抓好“两头”,即前端回收和后端再利用及无害化处置,鼓励梯次利用企业创新发展,严格控制湿法冶炼企业的规模和布点。四是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利用现有财税等支持政策,鼓励企业持续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做好技术储备,进一步提升企业环保水平,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实现产业绿色发展。 /p p br/ /p
  • 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申报指南:拟6个技术方向启动19个任务
    2月1日,科技部发布“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本次征求意见重点针对指南方向提出的目标指标和相关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先进性等方面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专家,认真研究收到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相关重点专项的项目申报指南。征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将不再反馈和回复。征求意见时间为2021年2月1日至2021年2月21日,修改意见请于2月21日24点之前发至电子邮箱gxs_njc@most.cn。附件:“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pdf关于“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稿中提到,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坚持纯电驱动发展战略,夯实产业基础研发能力,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突破产业链核心瓶颈技术,实现关键环节自主可控,形成一批国际前瞻和领先的科技成果,巩固我国新能源汽车先发优势和规模领先优势,并逐步建立技术优势。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21年度指南拟在能源动力、电驱系统、智能驾驶、车网融合、支撑技术、 整车平台6个技术方向,启动19个指南任务。1.能源动力1.1 全固态金属锂电池技术(基础研究)研究内容:全固态电池中电极(正极、负极)与固体电解质界面稳定化与自修复机制;微结构固态复合正极(含活性材料、电解质、电子导电介质等)中电子、离子的输运特性;具有导电骨架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和固态电池中界面/结构对锂沉积形态的影响;超薄高离子电导率固体电解质层制备技术及面离子输运均匀性、机械强度、与正负极界面兼容性;新型电池结构、干法电极、新型电解质层制备方法及封装方式;电池内部温度/力学/电化学场以及失效破坏等实验表征技术及固态电池综合评价方法。1.2 高安全、全气候动力电池系统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动力电池低温环境充放电性能衰减的电化学机理,研究加热方式、加热策略对电池安全、电池寿命的影响机制,研发动力电池系统无损极速加热新结构、新方法及其加热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全气候环境条件下动力电池系统安全充放电方法和控制管理技术,极端低温和高温条件下的耐候性,研发全气候电池系统技术;研究动力电池可靠性与车载振动、环境温度、动态载荷等交变应力的耦合关系及其疲劳损伤规律,高挤压强度下的安全性防护方法,电池系统故障诊断、安全评估与预警方法;研究动力电池系统热失控爆炸当量估计方法、热失控扩展路径及特性、热失控延缓和阻断控制机制;研发基于以上关键技术的高安全、全气候的新结构动力电池及动力电池系统。1.3 车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开发(基础研究)研究内容:针对不同燃料场景需求的车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研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关键部件、电堆、系统设计及集成技术,主要包括:优化电极微观结构,研究高性能高可靠长方形电池结构设计及可控制备技术;优化连接体结构及流场设计,开发低成本连接体加工及涂层致密化技术;开发一致性长寿命电堆组装技术,形成电堆批量制造能力;研发不同燃料处理技术及关键部件;开发不同燃料场景应用的SOFC冷热电联供系统,研究与SOFC耦合的快速启动响应技术,提出效率优化与冷热电管控策略。1.4 高密度大容量气氢车载储供系统设计及关键部件研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针对燃料电池重型车辆长途续航需求,研究车载储氢瓶、车载储氢系统设计、制造和检测技术,研究不同工况下大容量储氢的释放和泄露规律,研制车载70MPa大容量IV型瓶、集成瓶阀、储氢系统调压阀组、储氢系统控制器、氢气泄漏探测传感器等,形成高压力、大容量车载储氢系统。针对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供氢需求,研究大流量、高动态等复杂工况条件下供氢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研制氢气流量控制阀组、循环引射器、机械循环泵等核心部件。针对燃料电池重型车辆快速加注需求,研究加氢口预冷高压大流量气氢在车载系统中的扩散、增压、升温等规律, 获得稳定匹配与安全阈值控制技术,定义各部位材质循环加载要求、车载储氢系统受氢口与加氢枪的机械接口方式,开发面向高可靠、高安全的氢燃料快速加注操作流程、接插连接规范及通信协议。2.电驱系统2.1 基于新材料和新器件的电驱动系统技术(基础研究)研究内容:研究基于铜合金和铜/纳米管等复合材料的高性能超级铜线及电机绕组制备技术,探索大电流 SiC MOSFET芯片载流子输运性能高温骤降机理和抑制栅介质界面缺陷等可靠性增强方法,研究超低杂散参数/高效散热的SiC模块与组件协同优化技术,实现材料与器件优化。研究SiC电驱动系统新结构、多物理场集成和全域高效控制方法,研究SiC电驱动系统电磁兼容特性及抑制方法,解决SiC电驱动系统在高密度集成和高效控制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展新型电驱系统技术测试与分析,完成电驱系统前沿技术对标评价;开展车用服役条件下电驱系统功率器件、电机绝缘和轴承等系统致命故障检测、诊断和预测方法研究,形成电驱系统健康管理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2.2 高性能轮毂电机及总成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高密度轮毂电机:研究高密度轮毂电机的电磁机热声等多物理场协同设计与仿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转矩脉动抑制、噪声抑制和可靠性与耐久性验证方法,开发轮毂电机的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技术(包括冷却结构、动密封等)。轮毂驱动系统集成:突破轮毂电机与制动、转向和悬架系统深度集成与转矩矢量分配技术难题,实现轮毂电机系统性能、功率密度和转矩密度的持续提升,为全新电动化底盘开发和产业化提供核心零部件支撑。2.3 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及高效机电耦合技术(共性关 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结构优化、高压喷射、高压缩比、高效燃烧、电动气门、低摩擦和低噪声等混合动力发动机技术,开发出热效率高、排放好的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研究新型构型、一体化机电集成、高效传动、高效热管理、动态控制和低噪声等机电耦合技术,开发出高效率、高集成、低成本的机电耦合变速箱。研究结构集成优化、动态协同控制、高压安全管理、测试验证等混动总成技术,实现总成高效和高可靠性。搭载专用动力电池,通过整车高效优化控制实现整车级行业领先动力和能耗指标。3.智能驾驶3.1 多域电子电气信息架构(EEI)技术(基础研究)研究内容:构建基于服务的车路云网一体化集中式电子电气信息架构,研究高内聚、低耦合架构技术,探索车辆终端、边缘节点和云平台算力分配技术和通用应用开发架构,形成域内、域间、车云标准接口,实现软件模块复用以及整车软件管理;研究C-V2X和车载网络融合的新型架构底层软件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车载以太网和时间敏感网络等通信技术,设计高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软件信息系统构架,构建数据远程分析、诊断、调校与升级一体化技术平台;研究电子电气架构安全冗余技术,基于多维度安全设计方法,构建故障检测、主动重构控制及可靠高效的多层纵深防御体系;研究电子电气架构评估与实时性仿真分析技术,建立多层级、一体化电子电气架构测试验证体系,搭建车路云网一体化集中式电子电气信息架构测试平台;研究电子电气信息架构集成应用,实现技术应用与示范。3.2 学习型自动驾驶系统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人车路广义系统的多尺度场景理解技术,开发交通参与者的长时域行为预测系统;自动驾驶感知-决策 -控制功能在线进化学习技术,研发模型与数据联合驱动的高效迭代求解算法,开发通用的建模、优化与分析软件;研究自动驾驶系统的高实时车载计算装置,包括低功耗异构计算架构、分布式高效任务管理、策略模型压缩/编译/部署等关键技术;研制多维驾驶性能分析系统与训练平台,包括边缘场景的自然驾驶数据库、以安全性为核心的驾驶性能评估模型、支持虚拟交通场景的半实物在环训练等;开发自动驾驶系统学习功能集成与测试验证技术,包括符合车规级标准的开发方法及测试流程,功能优化、故障诊断、远程监控、人机交互等辅助模块,以及封闭测试场和开放示范道路的试验。3.3 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认知技术,包括结合系统开发“V”字流程的正向危害分析、风险辨识以及机器学习算法不确定性及可解释性研究,构建预期功能安全量化评估模型;研究预期功能安全实时防护技术,构建预期功能安全实时监测与防护系统;研究降低预期功能安全风险的机器学习成长系统关键技术,包括面向自动驾驶机器学习成长平台的数据系统以及面向大数据的预期功能安全高性能云计算技术;研究人机交互的预期功能安全关键技术,包括车内外人机交互的预期功能安全防护技术及其功能模拟技术;研究预期功能安全场景库建设及测试评价技术,包括场景库测评优先子集和覆盖梯度研究、搭建预期功能安全仿真测试模型,研究预期功能安全量化与测试评价技术,建立预期功能安全试验验证规范及标准。4.车网融合4.1 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CPS)技术(基础研究)研究内容:面向车路云网的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通信与系统动力学融合构型建模技术,研究异构可组合模型形式化表达和模块化开发技术,建立系统设计模型库;研究智能汽车和智能交通系统高效协同的体系架构框架构建技术,突破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架构设计和构型优化关键技术,建立系统需求、功能、逻辑和物理架构;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并发组件设计技术,研发可溯源连续传递数据库,建立系统云协作总体设计软件工具;研究实验系统评估和验证 技术,研发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在环半实物试验装置及测试案例集;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应用实现技术,研究建立智能汽车与智能交通系统协同的示范平台。4.2 高精度自动驾驶动态地图与北斗卫星融合定位技术 (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支持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动态地图模型与架构,研究面向中国道路特点、支持增量更新与扩展的地图数据模型,建立动静态、变分辨率地图数据的表达与存储机制;研究面向量产车众包数据的地图在线更新技术,研究地图数据实时加密与偏转技术;研究基于地图感知容器的网联汽车协同感知技术,建立车-路-云网联信息的多源融合机制;研究车规级北斗定位芯片与车载多源定位终端技术,构建基于北斗及其增强系统的车载定位、导航、授时一体化系统, 研究融合视觉、惯导与地图的智能全息组合主动定位技术;研究自动驾驶地图与定位系统的车载软硬件集成技术。4.3 自动驾驶仿真及数字孪生测试评价工具链(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人-车-路-环”耦合的高保真建模仿真技术, 研究高精度传感器、动力学、环境建模技术和强耦合机制, 研发支撑L3及以上自动驾驶实时仿真软件;融合自动驾驶场景及交通流特征的云端仿真技术,研究包含中国自动驾驶事故场景特性的宏微观一体化交通流建模与加速测试技术, 开发场景批量生成与高并发大规模云计算测试平台;车-云-场协同的自动驾驶在线加速测试评估技术,研究基于交通流的驾驶员行为、自动驾驶车辆行为的云端协同与场地孪生连续测评技术;多车协同的整车交通在环数字孪生技术,研制高灵敏的驱动、制动、转向一体化整车级系统平台,研究“人-车-路-环”实时模拟与虚实融合交互集成测试技术;自动驾驶测试评价平台及工具链,研究驾驶智能性评级、缺陷自动识别与安全性能认证技术,构建标准化的工具软件及硬件平台。5.支撑技术5.1 汽车电控单元关键工具链开发(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发汽车电控单元模块级软件建模工具,实现基于模型的软件设计功能;研发汽车电控单元软件测试验证工具,实现软件测试验证的流程标准化、接口统一化、测试自动化;研发汽车电控单元软硬件集成测试与标定工具, 实现电控软硬件功性能的在线优化;研发车辆通讯总线仿真与测试工具,实现对车辆通讯总线的功能测试和性能优化;开发基于云技术的汽车电控单元设计仿真平台与模型库,实现自主工具链的云端并行计算技术。5.2 关键车规级芯片的测试技术和评价体系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车规控制、通讯、计算、安全、存储芯片在车载使用要求下的可靠性、电磁兼容性测试技术,设计开发基于FPGA半实物平台和芯片实物平台的车规芯片功能安全测试用例库及测试技术;针对智能驾驶使用要求,研究车规计算芯片的算力、能耗测试技术;针对网联驾驶使用要求,研究车规信息安全芯片基于国密算法安全保证能力的信息安全测试技术;搭建车规车规控制、通讯、计算、安全、存储芯片测试平台,建立其在车载使用要求下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5.3 车载储能系统安全评估技术与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多场景全工况多因素耦合下电池系统安全性损伤机理、演变规律及评价技术,研究电池系统热失控热扩散评价技术,研究电池系统失效致灾危害评估技术,研究电池系统使用寿命与安全耦合机制与规律,建立动力电池多维度安全性评价体系和标准;研究动力电池系统高频失效行为的孕育演化机制和复现评估技术,研究车端感知、线下检测、云端数据协同的在役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风险评估技术;开发智能无损检测装备及软件。 研究多场景多因素耦合下车载氢系统失效机理、失效模式及定量化安全评估技术;研究车载氢系统失效危害评估技术,建立车载氢系统多维度安全性评价体系;研究氢气泄露可视化检测技术,研究车载氢系统微量氢泄漏检测技术;研究车载氢系统安全风险在线监测方法。5.4 高效协同充换电关键技术及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车-桩(站)-云多层级充电物理信息网体系架构,大数据驱动的安全高效充电管理与控制技术,研发车桩(站)互联互通实时数据交互平台;研究基于新能源汽车运行应用大数据的充电负荷时空多维度预测方法,充换电设施网点布局与站点构型规划方法;研究车-桩-云协同信息服务的运营管理与决策理论方法,用户行为识别与充电设施状态感知协同的车群充电规划方法与引导技术;研究快换站多型号动力电池包融合存储、识别和充电技术,快换电池包标准化技术,多车型、多型号电池包识别和匹配技术,研发可多车型共用动力电池快换设备;研究多功率等级兼容的无线双向充放电技术,研发大功率、高效率、智能适配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备。6.整车平台6.1 纯电动客车/乘用车高效高环境适应动力平台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极寒环境整车低能耗自保温技术,高温高湿环境下动力平台高效冷却技术、高绝缘和高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多应用场景的电驱动系统、动力电池系统内部温度预测方法、温控回路智能高效控制技术;研究电驱动、动力电池以及乘员舱热管理系统间的能耗耦合机理,研究高效智能化热管理控制技术,研发多热源协同智能高效一体化热管理系统;研究多阀门多通道多冷却回路一体化、压缩机低温可靠性、可变制冷剂充注量等空调技术,研发低温高效热泵空调系统;研究基于功能域的动力平台高效集中式控制技术、基于大数据的整车能量管理优化标定技术,研发基于自主核心芯片的多合一高压集成控制器和网联化整车综合控制系统,研发高环境适应动力系统平台和专用化底盘。6.2 智能电动重载车辆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应用)研究内容:开发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一体化平台架构, 研究重载车辆的整车物理结构与电驱动系统、智能驾驶系统间的耦合机理与设计方法;开发面向恶劣环境的重载车辆智能驾驶系统,研究多尘、颠簸等场景下大盲区多源传感器融合感知技术,研究强振动、重载荷等条件下车辆故障诊断及导向安全智能决策技术,研究连续大长坡、大幅变载荷等工况下车辆纵横向协调控制技术;面向复杂工况的重载车辆大功率智能电驱动系统开发,构建面向重载车辆的主辅一体式永磁电机驱动系统拓扑结构,研究多态湿滑大坡道下自适应力矩分配与预测型智能控制技术;开发面向多场景作业的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仿真验证平台,研究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的硬件在环仿真与编组作业模拟技术;开展露天矿山等典型场景下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的无人化协同作业示范应用。
  • “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拟拨5.08亿支持14项任务
    4月27日,科学技术部发布“新能源汽车”等一系列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2022 年度指南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分步实施、重点突出的原则, 围绕能源动力、电驱系统、智能驾驶、车网融合、支撑技术、整车平台 6 个技术方向,按照基础研究类和共性关键技术类,拟部署 14 项指南任务,拟安排国拨经费 5.08 亿元。其中,围绕新体系动力电 池技术方向,拟部署 2 个青年科学家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不超过 800 万元,每个项目不超过 400 万元。围绕自进化学习型自动驾驶系统关键技术、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实时防护及测试验证技术方向,拟部署 2 个青年科学家课题,每个课题不超过 300 万元。原则上基础研究项目和青年科学家项目不要求配套经费,共性关键技术项目要求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 2:1。项目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 1.1)的研究方向申报。除特殊说明外,每个项目拟支持数为 1~2 项,实施周期不超过 3 年。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必须涵盖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基础研究类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 4 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 6 家,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 5 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 10 家。项目设 1 名负责人,每个课题设 1 名负责人。 青年科学家项目不再下设课题,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 3 家。青年科学家项目设 1 名项目负责人,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年龄要求,男性应为 1984 年 1 月 1 日以后出生,女性应为 1982 年 1 月 1 日以后出生。原则上团队其他参与人员年龄要求同上。 项目下设青年科学家课题的,青年科学家课题负责人及参与人员年龄要求,与青年科学家项目一致。 指南中“拟支持数为 1~2 项”是指:在同一研究方向下,当出现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前两位评价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时,可同时支持这 2 个项目。2 个项目将采取分两个阶段支持 的方式。第一阶段完成后将对 2 个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1. 能源动力 1.1 新体系动力电池技术(基础研究,含青年科学家项目)研究内容:研发下一代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与关键技术,包括新型高容量储锂电极材料的设计与低成本化制备方法,电极反应的电荷补偿、耦合机制和动力学提升技术,材料、电极的结构演化与稳定化策略,不燃性电解液、耐高温耐高电压隔膜的设计与应用技术,高面容量电极设计与制备方法;开展新体系电池的前瞻性研究,包括电池反应新原理与新机制,电极新材料与电池新结构,电极反应动力学调控机制与改善策略,电池性能衰退机 制与稳定化策略。1.2 固液混合态高比能锂离子电池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高性能混合态电解质体系及高容量电极材料,正负极效率调控新原理和新技术;开发基于模型的极片/电池设计技术、极片/电池制造新工艺及新装备,研究内置传感器集成技术和高精度状态估计新方法;发展原位/实时表征新技术,研究失效机制和性能改进策略、热失控机理和防范机制,建立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开展配套应用和考核验证。1.3 无钴动力电池及梯次应用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无钴低成本材料设计与制备,高强度隔膜和功能电解液开发;多孔电极结构和表界面的离子传输模型构建;适应于梯次利用的全新结构动力电池及系统设计与制造;研究多场景复杂工况下动力电池动态、快速、无损检测技术以及电池电性能与安全性能的演变规律,建立电池全生命周期性能评价方法和退役电池残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动力电池梯级利用的指标和表征参数的健康阈值和安全阈值,建立退役电池梯次应用技术规范。1.4 乘用车用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电堆及发动机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发动机先进构型设计和匹配及系统仿真技术研究;研发适用于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空压机、氢气循环系统等核心部件,以及先进热管理技术和低温快速启动技术;研究多维传感智能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技术, 基于乘用车路谱的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测试评价及整车集成技术。 研究燃料电池发动机功率密度以及启动特性、稳态特性、动态响应特性等重要性能参数测试方法,并研究制定相关国家标准或指导性技术文件;研究乘用车燃料电池发动机批量化制造的装备技 术,形成批量化生产能力。 开展动态工况下电堆特性研究,采用高功率和高功率密度电堆架构与零部件的正向设计方法,研发适应高温低湿条件运行的 高性能、高动态响应膜电极技术,研发适应高电流密度的流场结 构、超薄低成本双极板技术,开发提高电堆一致性、可靠性以及装配效率的集成设计和密封设计方法,集成研发的催化剂、质子 膜、炭纸或扩散层、极板基材,研制燃料电池电堆,提出材料改进需求,形成批量化生产能力。1.5 商用车用大功率长寿命燃料电池电堆及发动机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适用于重载车辆的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的高效长寿命供氢、供气、水热管理、DC/DC 等核心部件;研究重载车辆用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多功率模块控制技术;研究重载车辆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匹配与集成及系统仿真技术;开展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低温冷启动、环境适应性(高低温、高海拔)、电 磁兼容(EMC)等测试与评价方法研究,建立重载车辆燃料电池 发动机的快速测评规范。研究涵盖初始加载方法、循环工况加载方法、性能复测方法以及气密性和绝缘电阻复测方法,以及燃料电池发动机经耐久试验后的电压衰减、功率衰减、效率衰减等评价指标,并研究制定相关国家标准或指导性技术文件; 研究长寿命电堆的膜电极、双极板及其匹配技术,研究大功率电堆的高可靠集成和控制技术,研发电堆的长寿命控制策略和电堆高效运行操作边界设计方法及加速测试验证技术; 研究重载车辆燃料电池电堆及发动机批量化制造的装备技术,形成批量化生产能力。2. 电驱系统 2.1 先进驱动电机研发(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开发驱动电机关键材料、零部件和驱动电机,具体包括:轻稀土或少(无)重稀土永磁体,低损耗高强度定转子铁芯,宽温变高速轴承,电磁线,高槽满率低交流电阻定子绕组, 高可靠绝缘系统及其高温耐电晕、高导热、兼容油冷介质的绝缘材料;开展电机性能、质量、成本平衡的关键设计技术,提升功率密度与效率和抑制振动噪声的优化设计,开展高效冷却技术与生产制造工艺研究等,开发高性价比车用电机并实现整车应用。2.2 先进电机控制器研发(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元器件关键技术及工艺和先进电机控制器关键技术的研发,具体包括:开发车规级碳化硅(SiC)功率芯片、 加压烧结封装和耐高温封装材料、高容积比耐高温电容器设计与封装技术以及电容膜;突破基于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 应管(SiC MOSFET)的电机控制器多物理场集成、驱动电机系 统高性能转矩控制、电磁兼容、振动噪声抑制控制和功能安全等 技术,开发基于高密度高能效 SiC 电机控制器,实现整车应用。3. 智能驾驶 3.1 自进化学习型自动驾驶系统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含青年科学家课题)研究内容:研究人车路广义系统的多尺度场景理解技术,开发交通参与者的长时域行为预测系统;研究自动驾驶感知—决策 —控制功能在线进化学习技术,研发模型与数据联合驱动的高效迭代求解算法,开发通用的建模、优化与分析软件;研究自动驾驶系统的高实时车载计算装置,包括低功耗异构计算架构、分布式高效任务管理、策略模型压缩/编译/部署等关键技术;研制多维驾驶性能训练平台,包括基于边缘场景的自然驾驶数据库、以安全性为核心的驾驶性能评估模型和支持虚拟交通场景的半实物在环训练等;开发自动驾驶系统学习功能集成与测试验证技术, 包括测试流程、功能优化、故障诊断、远程监控、人机交互等辅助模块。3.2 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实时防护及测试验证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含青年科学家课题) 研究内容:研究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认知技术,包括与场景理解紧密相关的感知认知和决策规划等系统的性能局限分析技术、结合系统正向开发流程的危害分析及风险评估技术,构建面向智能汽车的预期功能安全量化评估模型;研究人机交互的预期功能安全关键技术,包括车内外人机交互的预期功能安全防护技术及其功能模拟技术;研究预期功能安全实时防护技术,构建基于车路云协同的预期功能安全实时监测与防护系统;研究降低预 期功能安全风险的机器学习成长系统关键技术,包括面向自动驾驶机器学习成长平台的数据系统以及面向大数据的预期功能安全高性能云计算技术;研究预期功能安全场景库建设及测试评价技术,包括场景库测评优先子集和覆盖梯度研究、搭建预期功能安全仿真测试模型,研究预期功能安全量化与测试评价技术,建立预期功能安全试验验证规范及标准。3.3 智能线控底盘平台及冗余控制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满足自动驾驶、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的线控底盘平台系统的电子电气架构、高带宽实时通讯协议与技术;研究线控底盘的智能协同控制技术,包括不同典型场景(常规、越 野、极限)多余度底盘的非线性动态响应特性、多自由度动力学建模与解算方法、底盘集中信息处理方法、底盘全局状态识别方法、多执行系统协同与多目标优化的底盘智能控制算法;研究底盘失效运行技术,包括底盘系统失效模式、主冗切换及降级处理机制,底盘系统中的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的冗余设计,电控单元软硬件冗余设计,线控多执行系统协同容错控制技术;研究满足自动驾驶车辆需求的多余度线控执行系统集成优化技术,包括线控制动(如电机伺服助力、电磁阀)、线控转向(如六相电机、集 成电控动力单元)的关键部件技术;研制以底盘域控制器为核心的模块化、轻量化、集成化多余度线控底盘平台,形成智能线控底盘平台设计、建模、仿真和测评工具链,建立线控底盘平台多场景复杂工况、车云端结合的测试方法和评价体系。4. 车网融合 4.1 智能汽车云控平台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车路云一体化云控平台架构,包括分析智能交通系统对边缘、区域、中心三级平台的需求,明确平台体系的迭代演进路线,构建平台逻辑架构和物理架构;研究云控基础硬件系统关键技术,包括边缘云智能运算硬件,车路云一体化通信及控制单元,非理想条件下的车路云信息交互及计算可靠支持技术;研究云控基础软件关键技术,包括车路云协同决策的多任务并行技术,车群控制协同及交通动态协同云控仿真技术,云端融合感知技术;研究面向高级别自动驾驶的车路云协同决策与控制技术,包括多层级群智决策机制,受限信息环境下车路云协同决策和规划方法,基于混合计算模式的边缘云协同技术;研究云控与非云控车辆混合交通云端优化技术,包括混合交通系统建模方法,云控性能随云控车辆渗透率变化的演化规律,不同渗透率下的混合交通系统云端优化技术;研究云控平台测试技术,包括建立多维度测试评价体系,覆盖车、路、云端的测试用例,测试评价规范和标准。5. 支撑技术5.1 智能汽车开发验证技术及装备(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典型交通参与者(含车辆、行人、非机动车 等)物理反射特性,研究高精度、高动态实时驱动控制技术,研发标准软体目标物及运动控制平台;研究抗信号干扰、耐碰撞的室内外高精度融合定位测量与驾驶机器人横纵向动态控制技术, 研发室内外多场景高精度运动参数测量系统与自动驾驶测试机器 人;研究多源传感数据高带宽、低延时、高同步采集与回注技术, 研究基于海量原始数据的自动驾驶算法测评技术,研发自动驾驶高保真数据采集回注与分析评价仪器;研究支持视觉、听觉、触觉的人机交互测试技术,研究智能座舱主客观量化评价方法,研发智能座舱集成测评系统。5.2 智能汽车场景库应用与多维测试评价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面向智能汽车通用功能设计运行域的场景库测试用例生成应用技术,建立基于不同来源场景库的场景分布和场景显著性分析方法,构建符合统一格式的基准测试场景库,提出驾驶场景评级理论方法和场景评价限值;研究光照、降雨、大雾等典型气象和复杂动静态交通流数字—物理融合模拟试验技术,开展模拟仿真技术拟真度研究,支持智能汽车整车及系统的安全性能测试;研究智能汽车信道衰落、电磁干扰等中国道路无 线环境物理模拟技术,基于智能汽车功能激活条件与失效表征分析,开发复杂无线环境下智能驾驶可靠性测试技术;研究面向网联车辆典型智能驾驶功能的封闭场地测试评价技术,研究智能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周期与场景覆盖度关联模型,提出智能汽车开放道路测试方法,开发高效率测试数据分析及评价工具集;集成融合气象、交通流、无线环境等多维复杂环境条件和封闭场地、开放道路等组合测试手段的智能汽车多维测试评价技术体系,研究制定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6. 整车平台6.1 电动载货车多材料底盘结构轻量化关键技术开发(共性 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突破电动载货车底盘与动力电池系统一体化全新构架集成设计技术;攻克电动载货车全铝车架纵、横梁断面多工况联合拓扑优化设计、车架疲劳寿命高精度预测与评价关键技术; 开发 2.0 吉帕高应力变截面钢板弹簧、低成本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板簧、热固性碳纤维复合材料传动轴、多材料电池箱设计制造关键技术;攻克电动载货车底盘系统超厚板异种材料连接接头高精度数值仿真、性能评价及耐蚀性处理核心技术;研发电动载货车混合材料底盘高精度、数字化全自动仿真预测软件及验证平台。“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pdf“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形式审查条件要求.pdf
  • “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申报指南:拟安排8.6亿元启动18个项目
    5月11日,科学技术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等“十四五”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四五”规划,坚持“四个面向”总要求,积极探索“揭榜挂帅”等科技管理改革举措,全面提升科研投入绩效。“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坚持纯电驱动发展战略,夯实产业基础研发能力,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突破产业链核心瓶颈技术,实现关键环节自主可控,形成一批国际前瞻和领先的科技成果,巩固我国新能源汽车先发优势和规模领先优势,并逐步建立技术优势。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21年度指南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分步实施、重点突出的原则,围绕能源动力、电驱系统、智能驾驶、车网融合、支撑技术、整车平台6个技术方向,按照基础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示范应用,拟启动18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8.6亿元。其中,围绕全固态金属锂电池技术方向,拟部署不超过3个青年科学家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不超过1500万元,每个项目500万元。原则上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示范应用类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2:1。1. 能源动力1.1 全固态金属锂电池技术(基础前沿技术,含青年科学家项目)研究内容:全固态电池中电极(正极、负极)与固体电解质界面稳定化与自修复机制;微结构固态复合正极(含活性材料、 电解质、电子导电介质等)中电子、离子的输运特性;具有导电骨架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和固态电池中界面/结构对锂沉积形态的影响;超薄高离子电导率固体电解质层制备技术及面离子输运均匀性、机械强度、与正负极界面兼容性;新型电池结构、干法电极、新型电解质层制备方法及封装方式;电池内部温度/力学/电 化学场以及失效破坏等实验表征技术及固态电池综合评价方法。考核指标:固态复合正极比容量>400mAh/g;复合金属锂负极比容量>1500mAh/g;固体电解质厚度<15μm,室温电导率>1mS/cm,锂离子迁移数>0.8;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容量>10Ah,比能量>600Wh/kg,循环寿命≥500 次。有关说明:支持一般项目的同时,并行支持不超过3个不同技术路线(互相之间、与一般项目之间技术路线均明显不同)的青年科学家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5年。1.2 车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内容:针对不同燃料场景需求的车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研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关键部件、电堆、系统设计及集成技术,主要包括:优化电极微观结构,研究高性能、高可靠电池结构设计及可控制备技术;优化连接体材料及结构,开发低成本连接体加工及涂层致密化技术;开发高一致性、长寿命电堆组装技术,形成千瓦级电堆批量制造能力;研发氢气、天然气、醇类等不同燃料处理技术及关键部件;集成不同燃料应用 场景的SOFC系统,研究系统快速启动响应技术,研究系统在模拟行驶工况下的应用安全。考核指标:建立车用SOFC关键部件、电堆与系统技术及理论体系。完成高性能、高可靠电池的结构设计和验证,电流密度 ≥300mA/cm2条件下,电压衰减≤4‰/千小时(运行时间≥1000h);形成低成本金属连接体及涂层材料加工工艺,连接体高温服役5000h,ASR≤30mΩ‧cm2;掌握SOFC电堆组装技术,单电堆功率≥1.0kW,电堆功率密度≥1.0kW/L,电效率≥60%;完 成氢气、天然气以及醇类等为燃料的SOFC系统开发,额定发电功率≥50kW,启动3分钟达50%输出功率,发电效率≥55%(DC,LHV),建立系统安全性能评价体系。有关说明:实施周期不超过 5 年。1.3 高密度大容量气氢车载储供系统设计及关键部件研制 (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针对燃料电池重型车辆长途续航需求,研究车载储氢瓶、车载储氢系统设计、制造和检测技术,研究不同工况下大容量储氢的释放和泄露规律,研制车载70MPa大容量IV型瓶、集成瓶阀、储氢系统调压阀组、储氢系统控制器、氢气泄漏探测传感器等,形成高压力、大容量车载储氢系统。针对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供氢需求,研究大流量、高动态等复杂工况条件下供氢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研制氢气流量控制阀组、循环引射器、机械循环泵等核心部件。针对燃料电池重型车辆快速加注需求,研究加氢口预冷高压大流量气氢在车载系统中的扩散、增压、升温等规律,获得稳定匹配与安全阈值控制技术,定义各部位材质循环加载要求、车载储氢系统受氢口与加氢枪的机械接口方式,开发面向高可靠、高安全的氢燃料快速加注操作流程、接插连接规范及通信协议。考核指标:车载70MPa大容量IV型瓶储氢系统有效储氢质量≥32kg,氢气泄漏率≤10mL/h,供氢能力≥7g/s,系统服役寿命≥10年;形成相应气瓶与瓶阀的自主知识产权及产品标准,制 定系统零部件、总体结构、集成设计等安全设计准则。其中,70MPa氢Ⅳ型瓶满足T/CATSI 02007—2020要求、容积≥400L,单瓶质量储氢密度≥6.8wt%,单位储氢能力碳纤维使用量<10.7kg/kg H2;集成瓶阀设计压力≥70MPa,内置电磁阀寿命≥50000次, 瓶阀功耗≤8W,瓶阀质量≤1.2kg,瓶阀集成电磁开关装置、过流量装置、超温超压泄放装置(TPRD)、温度检测装置和手动操作装置;调压阀组循环寿命≥50000次,输出压力波动范围10~15%,波动持续时间≤10s,输出流量≥7g/s,质量≤1.2kg;车载氢系统控制器具备独立加氢模式、红外通讯、6路以上氢安 全检测通道,具备加氢状态控制与停车氢安全巡检策略;加氢口及加氢枪加注速率≥7.2kg/min,加氢口使用寿命≥20000次,加 注过程瓶内气温≤85℃。大流量氢气流量控制阀组最大喷射流量≥7g/s(阀组流量),内外氢气泄露率≤0.3mL/h@30bar,耐久性: 喷射阀开闭次数不小于4亿次(比例电磁阀全开闭次数不小于500万次);大流量氢循环引射器压升≥50kPa,引射比≥2.2,电堆功率覆盖范围60~400kW;大流量氢气循环泵系统压升≥50kPa(采用氢气混合气体,循环流量≥3000slpm,氢气浓度≥90%),功耗≤1.5kW,效率≥46%,噪音≤70dB,寿命≥20000h。建立快速加注机械接口标准、通信协议和加注操作规范,并形成标准送审稿;加注协议标准符合国际通用需求。2. 电驱系统2.1 基于新材料和新器件的电驱动系统技术(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内容:在电驱动系统集成与控制方面,研究SiC电驱动系统新结构、多物理场集成和全域高效控制方法,研究SiC电驱动系 统电磁兼容特性及抑制方法,解决SiC电驱动系统在高密度集成和高效控制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展新型电驱系统技术测试与分析,完成电驱系统前沿技术对标评价;开展车用服役条件下电驱系统功率器件、电机绝缘和轴承等系统致命故障检测、诊断和预测方法研究,形成电驱系统健康管理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在新材料与新器件方面,研究高性能超级铜线(包括但不限于基于铜合金和铜/纳米管等复合材料的高性能超级铜线)及电机绕组制备技术,探索大电流SiC MOSFET芯片载流子输运性能高温骤降机理和抑制栅介质界面缺陷等可靠性增强方法,研究超低杂散参数/高效散热的SiC模 块与组件协同优化技术,实现材料与器件优化。考核指标:超级铜线在20℃的电阻率≤1.90×10-8Ωm,180℃的电阻率≤2.57×10-8Ωm,并应用于高性能电机样机;1200V SiC MOSFET单芯片通流能力≥ 250A@150℃,导通压降≤2.5V@250A/150℃,最高结温250℃ , 阈值电压偏移≤0.1V@150℃;SiC电机控制器峰值功率体积密度≥70kW/L@峰值功率300kW,EMC 达CISPR等级4要求;提交电驱系统产品对标测试与技术分析报告共5份,每年样本量2套,提交电驱系统健康管理标准规范1项。有关说明:实施周期不超过5年。2.2 高性能轮毂电机及总成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在高性能轮毂电机及总成方面,突破轮毂电机与制动、转向和悬架系统深度集成与转矩矢量分配技术难题,实现轮毂电机系统性能、功率密度和转矩密度的持续提升,为全新电动化底盘开发和产业化提供核心零部件支撑;在高密度轮毂电机方面,研究高密度轮毂电机的电磁机热声等多物理场协同设计与仿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转矩脉动抑制、噪声抑制和可靠性与耐久性验证方法,开发轮毂电机的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技 术(包括冷却结构、动密封等)。考核指标:轮毂电机总成30s峰值转矩重量比≥20N∙m/kg;轮毂电机总成系统最高效率≥92%,系统CLTC工况综合使用效率≥80%;轮毂电机在额定转速点(额定转矩转折点),1米噪声总声压级≤72dB(A),防护等级不低于IP68,冲击振动标准不低于传统轮毂指标,电磁兼容性能满足Class4级及以上,轮毂电机总成产品实现装车运行。形成可靠性与耐久性测试规范。2.3 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及高效机电耦合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高效清洁燃烧(包括但不限于新型喷射、高EGR率、新型点火、高压缩比、可变机构技术等)结构优化、高效热管理、高效后处理、先进控制策略、低摩擦和低噪声等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技术,开发出热效率高、排放好的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研究新型构型、一体化机电集成、高效传动、高效热管理、动态控制和低噪声等机电耦合技术,开发出高效率、高集成、低成本的机电耦合变速箱。研究先进混动控制系统、高效混动控制策略、混动专用电机及电池、高压安全管理、测试验证等混动总成技术,实现总成高效和高可靠性,通过整车高效优化控制实现整车级行业领先动力和能耗指标。考核指标:专用发动机最高热效率≥45%,整车排放满足国六b+RDE;机电耦合系统机械传动效率≥95%,机电耦合系统综合效率≥85%(注:WLTC工况电平衡工况下的发电和驱动的加权综合效率);产品可靠性及寿命满足整车要求,实现装车运行。所搭载的整车0~100km/h加速时间≤7s,A级车在电量维持模式下油耗≤0.0018×(CM-1415)+3.8L/100km。混合动力专用高效发动机在额定功率下,1米噪声总声压级≤90dB(A);机电耦合系统在其基速点(转矩转折点),1米噪声总声压级≤78dB(A), 完成产品公告的量产车。3. 智能驾驶3.1 多域电子电气信息架构(EEI)技术(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内容:构建基于服务的车路云网一体化集中式电子电气信息架构,探索高内聚、低耦合架构新形式,研究混合关键级任务调度与分配机理,建立域内、域间高可靠软件动态资源共享协议,探索车辆终端、边缘节点和云平台算力分配技术和通用应用开发架构,形成域内、域间、车云标准接口,实现软件模块复用以及整车软件管理;研究C-V2X和车载网络融合的新型架构底层软件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车载以太网和时间敏感网络等通信机制,设计高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软件信息系统构架,构建数据远程分析、诊断、调校与升级一体化技术平台;研究电子电气架构安全冗余体系,基于多维度安全设计方法,构建故障检测、主动重构控制及可靠高效的多层纵深防御体系;研究电子电气架构评估与实时性仿真分析技术,建立多层级、一体化电子电气架构测试验证体系,搭建车路云网一体化集中式电子电气信息架构测试平台;研究电子电气信息架构集成应用,实现技术应用与示范。考核指标:架构支持车路云一体化协同的高级别自动驾驶系统,可实现软硬件独立和域间协同计算,架构支持算力集中的弹性中央计算平台和分布区域管理控制器实现整车软件定义功能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化软硬件接口≥400 个,接口包括:智能化传感器接口,原子服务接口,车—云标准接口和车与路侧设备接口等,标准接口支持2种以上的操作系统。电子电气架构一体化技术平台支持C-V2X信息交互,车辆相关软件升级时间≤20分钟,车载网络通讯速率可达10Gbit/s,时间敏感业务流转发时延小于50微秒,时间同步精度小于20纳秒。具有高可靠的冗余防失效机制,形成架构冗余设计准则和预期功能安全的解决方案。满足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电磁安全要求,通过GB/T 18387和GB 34660标准 测试。建立信息安全纵深防御设计准则和防护策略。形成整车电子电气架构仿真、评估、优化和测试验证评价体系。在2家以上整车企业获得应用,完成相关技术标准或草案 3 项。有关说明:实施周期不超过5年。3.2 学习型自动驾驶系统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人车路广义系统的多尺度场景理解技术,开发交通参与者的长时域行为预测系统;自动驾驶感知—决策—控制功能在线进化学习技术,研发模型与数据联合驱动的高效迭代求解算法,开发通用的建模、优化与分析软件;研究自动驾驶系统的高实时车载计算装置,包括低功耗异构计算架构、分布式高效任务管理、策略模型压缩/编译/部署等关键技术;研制多维驾驶性能分析系统与训练平台,包括边缘场景的自然驾驶数据库、 以安全性为核心的驾驶性能评估模型、支持虚拟交通场景的半实物在环训练等;开发自动驾驶系统学习功能集成与测试验证技术,包括符合车规级标准的开发方法及测试流程,功能优化、故障诊断、远程监控、人机交互等辅助模块,以及封闭测试场和开放示范道路的试验。考核指标:典型交通参与者行为预测时域不少于5s,长时域 轨迹预测误差≤0.6m(横向)和≤2m(纵向);支持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功能的自我进化训练,涵盖典型道路场景≥5类和交通参与者≥4类,在线学习系统的更新周期≤30min;车载计算装置运行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算法模块时,单位功耗算力≥2Tops/W,主要功能模块平均延迟150ms;边缘场景的自然驾驶 样本片段≥1万个,边缘场景类型≥80类,自动驾驶性能评估模 型的准确性≥90%;训练平台支持≥100个交通节点虚拟交通场景,支持不少于20辆实车的封闭测试场或开放示范道路的验证; 制定国家/行业标准≥3项。3.3 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认知技术,包括与场景理解紧密相关的感知认知和决策规划等系统的性能局限分析技术、结合系统正向开发流程的危害分析及风险评估技术,构建面向智能汽车的预期功能安全量化评估模型;研究预期功能安全实时防护技术,构建预期功能安全实时监测与防护系统;研究降低预期功能安全风险的机器学习成长系统关键技术,包括面向自动驾驶机器学习成长平台的数据系统以及面向大数据的预期功能安 全高性能云计算技术;研究人机交互的预期功能安全关键技术,包括车内外人机交互的预期功能安全防护技术及其功能模拟技术;研究预期功能安全场景库建设及测试评价技术,包括场景库测评优先子集和覆盖梯度研究、搭建预期功能安全仿真测试模型,研究预期功能安全量化与测试评价技术,建立预期功能安全试验验证规范及标准。考核目标:开发预期功能安全实时防护系统一套,实现预期功能安全的实时保障,并在不少于20个边缘场景下进行技术验证;搭建面向大数据的数字孪生高性能云计算平台1套;开发自动驾驶系统预期功能安全分析、仿真测评和管理工具软件1套;开发有条件自动驾驶及以上级别的智能网联汽车预期功能安全测试案例库1套,测试用例≥300条;搭建预期功能安全实车测试平台1个;完成≥100万公里实车道路数据采集,构建预期功能安全场景≥1000个;完成预期功能安全量化开发及测试评价体系标准或草案1项。4. 车网融合4.1 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CPS)技术(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内容:面向智能汽车与信息通信及智能交通一体化,建立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基础理论,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架构体系构建、分析与构型优化方法;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理融合机理,解构系统要素功能间协同机制与耦合规律,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建模方法;研究智能网联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开放性、涌现性和演进性特性,研究智能网联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重构设计与系统工程方法;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 理系统测试验证与量化评估方法,建立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关键指标体系;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协同实现方法,构建典型参考系统以及系统确认方法。考核指标:建立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架构、特性分析、建模、设计、评估、验证、协同实现、系统确认与系统工程方法; 架构体系包含设计分析维度≥7个;总系统架构包含系统需求定义≥2000项,系统功能、逻辑和物理架构要素不少于4500个; 系统建模工具原型可支持不少于4个类别的模型融合;系统设计工具原型可支持不少于7个维度的系统全生命周期重构设计考量,且可支持不少于50个用户端的数据库并发访问修改和唯一设计版本溯源;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关键指标体系包含不少于7个维度的量化关键指标且总数不少于50个;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典型参考系统原型的可支持不少于16类智能汽车运行场景和不少于3000项测试用例的测试验证;完成相关理论著作不少于3项,技术指南或路线图不少于3项,完成系统工程应用手册1套。有关说明:实施周期不超过5年。4.2 高精度自动驾驶动态地图与北斗卫星融合定位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支持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动态地图模型与架构,研究面向中国道路特点、支持增量更新与扩展的地图数据模型,建立动静态、变分辨率地图数据的表达与存储机制;研究面向量产车众包数据的地图在线更新技术,研究地图数据实时加密与偏转技术;研究基于地图感知容器的网联汽车协同感知技术,建立车—路—云网联信息的多源融合机制;研究车规级北斗定位芯片与车载多源定位终端技术,构建基于北斗及其增强系统的车 载定位、导航、授时一体化系统,研究融合视觉、惯导与地图的智能全息组合主动定位技术;研究自动驾驶地图与定位系统的车载软硬件集成技术。考核指标:地图模型支持动静态多层数据调用,包括自动驾驶感知与决策的应用接口协议,地图覆盖公里数≥1万公里;高精度地图每100米相对误差≤15厘米,基于专业采集车地图更新 准确率≥99%,基于众包数据地图更新准确率≥90%;超视距无盲区感知检测准确率≥90%,动态信息传输延迟≤1秒;基于车载北斗卫星定位终端,多源信息融合实现高精度定位,试验场条件下,静态高精度增强定位误差≤1厘米,动态高精度增强定位误差≤10厘米,有卫星信号覆盖的常规城市综合路况下,动态高精度增强定位误差≤20厘米;支持具备车路协同感知功能的高精 度地图示范区域2个以上,完成相关技术标准或草案≥5项。4.3 自动驾驶仿真及数字孪生测试评价工具链(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人—车—路—环”耦合的高保真建模仿真技术, 研究高精度传感器、动力学、环境建模技术和强耦合机制,研发支撑L3及以上自动驾驶实时仿真软件;融合自动驾驶场景及交通流特征的云端仿真技术,研究包含中国自动驾驶事故场景特性的宏微观一体化交通流建模与加速测试技术,开发场景批量生成与高并发大规模云计算测试平台;车—云—场协同的自动驾驶在线加速测试评估技术,研究基于交通流的驾驶员行为、自动驾驶车辆行为的云端协同与场地孪生连续测评技术;多车协同的整车交通在环数字孪生技术,研制高灵敏的驱动、制动、转向一体化整车级系统平台,研究“人—车—路—环”实时模拟与虚实融合交互集成测试技术;自动驾驶测试评价平台及工具链,研究驾驶智能性评级、缺陷自动识别与安全性能认证技术,构建标准化的工具软件及硬件平台。考核指标:高精度自动驾驶仿真软件的极限工况动力学模拟精度≥90%;开放道路自动驾驶事故场景案例≥1000例;云控平台数据规模支持PB级,仿真任务执行成功率≥99.9%,达到10000个/分钟用例生成速率及 10000个/小时用例测试速率;数字孪生测试系统支持车速200km/h,最大制动强度10m/s2,最大转向角 40°;数字孪生支持虚、实传感器信号叠加;工具链支持L3级以上自动驾驶全流程测试,完成相关技术标准或草案不少于2项, 服务自动驾驶车型不少于20个。5. 支撑技术5.1 汽车电控单元关键工具链开发(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发汽车电控单元模块级软件建模工具,实现基于模型的软件设计功能;研发汽车电控单元软件测试验证工具,实现软件测试验证的流程标准化、接口统一化、测试自动化;研发汽车电控单元软硬件集成测试与标定工具,实现电控软硬件功性能的在线优化;研发车辆通讯总线仿真与测试工具,实现对车辆通讯总线的功能测试和性能优化;开发基于云技术的汽车电控单元设计仿真平台与模型库,实现自主工具链的云端并行计算技术。考核指标:汽车电控单元软件开发及验证的关键工具链能够满足V型开发流程,研制覆盖软件建模、软硬件测试、通讯总线仿真与测试等环节的关键工具不少于4种;汽车电控单元模块级软件建模工具能够支持系统图形化建模、连续与离散仿真、状态机建模等不少于3项的基本功能;汽车电控单元软件测试验证工具支持图形化测试用例搭建、支持自定义测试用例库、测试用例库及测试计划统一管理等不少于3项基本功能;汽车电控单元软 硬件集成测试与标定工具能够支持不少于2种类型标定协议,支持用户可定制的图形标定界面,支持标定数据的记录以及刷写等 不少于3项基本功能;车辆通讯总线仿真与测试工具支持总线监测分析、总线激励、诊断服务等不少于3项基本功能;自主开发工具的云上服务平台实现云端用户登录不少于1000人次/12个月,工具链包含的云端模型库中有效模型数量不少于50个。5.2 关键车规级芯片的测试技术和评价体系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车规控制、通讯、计算、安全、存储芯片在车载使用要求下的可靠性、电磁兼容性测试技术,设计开发基于FPGA半实物平台和芯片实物平台的车规芯片功能安全测试用例库及测试技术;针对智能驾驶使用要求,研究车规计算芯片的算力、能耗测试技术;针对网联驾驶使用要求,研究车规信息安全芯片基于国密算法安全保证能力的信息安全测试技术;搭建车规控制、通讯、计算、安全、存储芯片测试平台,建立其在车载使用要求下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考核指标:搭建支持多样本(≥20个)同步试验、试验温度范围-40~250℃、湿度相对湿度65%、压力≥15psig(磅/平方英寸)的环境应力试验系统,以及可施加电源(电压范围0~20V且分辨率10mV)偏置的寿命试验系统;搭建EMC测试环境,支持传导干扰(20Hz~108MHz)、辐射干扰(20Hz~40GHz)、HBM_ESD(10kV)、电源间断跌落实验(时间≤1ms);搭建支持1024数字通道资源,5G通讯速率,激励电压范围-0.5~+1.5V且分辨率为10μV的ATE测试系统;开发车规计算芯片测试系统,支持GPU/AI 等多种架构车规计算芯片在不同系统配置下(内核可配置、主频测试精度最小100MHz)的算力测试(范围覆盖 5~20TFlops、5~300Tops)及能耗测试(最高精度0.1W);设计开发支持车规芯片半实物和实物芯片的功能安全测试系统,测试范围覆盖车规计算芯片的总线、存储、DDR、时钟、IO、中断等硬件模块及底层软件,完成1~2款芯片功能安全测试用例开发至少1000条;开 发车规信息安全芯片国密算法(SM1~SM4)检测系统,支持被测芯片≥5000次/秒签名验签测试,开发支持置信度(ɑ值0.02~0.05) 任意定义且不少于4个真随机源任意开关的随机数据采集及随机性水平的测试平台,开发信息安全测试用例(包含安全攻击用例)至少100条;在车规芯片测试方面形成5项以上标准提案。5.3 车载储能系统安全评估技术与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多场景全工况多因素耦合下电池系统安全性损伤机理、演变规律及评价技术,研究电池系统热失控热扩散评价技术,研究电池系统失效致灾危害评估技术,研究电池系统使用寿命与安全耦合机制与规律,建立动力电池多维度安全性评价体系和标准;研究动力电池系统高频失效行为的孕育演化机制和复现评估技 术,研究车端感知、线下检测、云端数据协同的在役动力电池系统 安全性风险评估技术;开发智能无损检测装备及软件。研究多场景多因素耦合下车载氢系统失效机理、失效模式及定量化安全评估技术;研究车载氢系统失效危害评估技术,建立 车载氢系统多维度安全性评价体系;研究氢气泄露可视化检测技 术,研究车载氢系统微量氢泄漏检测技术;研究车载氢系统安全风险在线监测方法。考核指标:建立动力电池多维度安全性评价体系和装备;开发在役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智能无损检测系统不少于2套,测试准确度不低于90%;搭建车载氢系统安全性定量化评价体系和在线监测系统,在商用车和乘用车上进行应用验证,在线监测系统安全响应时间小于1秒;车载氢系统微量泄漏检测精度高于50ppm;车载氢系统严重泄漏预判准确率>95%;形成5项以上动力电池系统和车载氢系统安全性评价相关标准提案。5.4 高效协同充换电关键技术及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车—桩(站)—云多层级充电物理信息网体系架构,大数据驱动的安全高效充电管理与控制技术,研发车桩(站)互联互通实时数据交互平台;研究基于用户行为识别与充电设施状态感知协同的充电负荷时空多维度预测方法,充换电设施网点布局与站点构型规划方法;研究车—桩—云协同信息服务的运营管理与决策理论方法,用户行为识别与充电设施状态感知协同的车群充电规划方法与引导技术;研究快换站多型号动力电 池包融合存储、识别和充电技术,快换电池包标准化技术,多车型、多型号电池包识别和匹配技术,研发可多车型共用动力电池快换设备;研究多功率等级兼容的无线双向充放电技术,研发大功率、高效率、智能适配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备。考核指标:建成车桩数据交互平台,实现跨平台车桩数据互联互通,跨平台的数据互通与调用平均响应时间≤1s,高并发服务能力≥200万个,接入充电桩≥100万个,车≥100万台,车型≥100个,抗DDoS攻击能力≥200G/s;数据传输可靠性>99.95%, 信息安全通过三级等保评测;构建城市公共充换电场站建设规划模型和技术规范;充电桩利用率提高≥30%,车辆充电等待时间降低≥30%;快换电池系统兼容电池包类型≥3种,可更换车型≥3个,电池更换时间≤90s;无线充放电系统双向功率≥30kW, 工作间隙≥20cm,输出电压范围 DC250-900V,10%到 100%负载 范围内系统效率≥92%,最高效率≥94%,满足多车型互操作性, 实现3个以上车型搭载验证。6. 整车平台6.1 纯电动客车/乘用车高效高环境适应动力平台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极寒环境整车低能耗自保温技术,高温高湿环境下动力平台高效冷却技术、高绝缘和高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多应用场景的电驱动系统、动力电池系统内部温度预测方法、温控回路智能高效控制技术;研究电驱动、动力电池以及乘员舱热管理系统间的能耗耦合机理,研究高效智能化热管理控制技术,研发多热源协同智能高效一体化热管理系统;研究多阀门多通道多冷却回路一体化、压缩机低温可靠性、可变制冷剂充注量等空 调技术,研发低温高效热泵空调系统;研究基于功能域的动力平台高效集中式控制技术、基于大数据的整车能量管理优化标定技术,研发基于自主核心芯片的多合一高压集成控制器和网联化整车综合控制系统,研发高环境适应动力系统平台和专用化底盘。考核指标:12米纯电动客车:整车能耗≤52kWh/100km (CHTC工况);全气候(环境温度范围覆盖-30~+55℃)续驶里程≥300km(CHTC 工况);-30℃环境下,车辆续驶里程不低于常温续驶里程的 85%,车辆冷启动时间≤8min,空调制热功率≥14kW,COP≥1.3。55℃环境下,空调制冷功率≥22kW,COP≥ 1.7;研制车型≥2个,30分钟最高车速≥100km/h,0~50km/h 加速时间≤15s,最大爬坡度≥25%,实现百辆级验证应用。B级乘用车:整车能耗≤14kWh/100km(CLTC工况);全气候(环境温度范围覆盖-30~+55℃)续驶里程≥500km(CLTC工 况);-30℃环境下车辆续驶里程不低于常温续驶里程的85%,车 辆冷启动时间≤5min,空调制热功率≥4kW,COP≥1.3。55℃环境温度下,空调制冷功率≥7.5kW,COP≥1.7;研制车型≥2个,最高车速≥180km/h;0~100km/h加速时间≤4s,满载最大爬坡度≥30%;实现千辆级验证应用。6.2 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应用)研究内容:开发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一体化平台架构,研究重载车辆的整车物理结构与电驱动系统、智能驾驶系统间的耦合机理与设计方法;开发面向恶劣环境的重载车辆智能驾驶系统, 研究颠簸路面大盲区多源传感器融合感知技术,研究强振动、重载荷等条件下车辆故障诊断及导向安全智能决策技术,研究大幅变载荷工况下车辆纵横向协调控制技术;面向复杂工况的重载车辆大功率智能电驱动系统开发,构建面向重载车辆的新型驱动系统拓扑结构,研究湿滑坡道下自适应力矩分配与预测型智能控制技术;开发面向多场景作业的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仿真验证平台,研究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的硬件在环仿真与编组作业模拟技术;开展典型场景下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的无人化协同作业示范 应用。考核指标:开发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的整车平台原理样机1套;小尺寸(0.5m×0.5m×0.5m)障碍物检测距离≥100m,距离检测误差≤0.3m,重载车辆在100吨及以上载重条件下停靠控制误差≤0.5m,可实现16%坡道的坡停坡起;开发自主可控的电驱动系统,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特定场景与工况下综合能效提升20%,在 1km/h车速下仍可有效电制动;开发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仿真验证平台1套;在典型场景下开展不少于50台100吨及以上载重车辆的无人化协同作业示范运行,并稳定运行1年以上,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平均能耗降低 15%;形成相关技术标准或草案1项。附件:“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pdf揭榜挂帅榜单.pdf形式审查条件.pdf编制专家名单.pdf
  • 新品上市|涂料管道模拟方案---剪切应力模拟器
    剪切应力模拟器polyshear----模拟液体涂料和油漆的剪切效应在涂装车间或喷涂线上,涂料需从不同口径、不同排布的管道、减压器和泵中输送。此过程中会产生剪切力,这些剪切力可能会导致涂料的降解,变质,粘度和色彩的改变。通过使用德国orontec公司生产的polyshear剪切应力模拟器,可以判断某种涂料原料是否会在输送管道和搅拌中产生问题,降低风险。德国orontec公司制造的polyshear剪切应力模拟器可模拟合理测试时间中的剪切应力。包括与工业环境相关联的涂料管道。剪切应力模拟器polyshear仅使用确定的剪切力元件,装置体积小巧且有优秀的重复性。剪切应力模拟器polyshear客户剪切应力模拟器polyshear广泛运用在涂料,汽车油漆,以及工业喷涂线等领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部分客户如下:polyshear剪切应力模拟器工作原理---泵跟剪切应力元件是剪切应力两个重要影响因素油漆在喷漆车间的管道中循环时,会在管道内的各种元件流动,在剪切力的作用下发生粘度和颜色改变,从而造成喷涂时的质量问题。使用剪切应力模拟器,可以重现这过程,为进料检验,产品优化提供快速有效的方法。☞ 泵以活塞泵为例,如下图所示,剪切应力总是发生在重要部位上(直径最小的位置),剪切率可以达到15000 1/s。以齿轮泵为例,如下图所示,剪切应力总是发生在重要部分上(齿轮口边缘),剪切率可以达到10000 1/s。☞ 剪切应力元件德国orontec的剪切应力模拟器中有个重要的剪切应力元件,可以模拟涂料在管道中受到的压力情况,如下图左所示,关闭剪切应力元件上的膜时引起的压力变化。压力的变化会改变流速,如下图右所示,剪切应力元件上膜关闭后,流速为0.12kg/s。剪切应力元件也可以很好的模拟涂料在管道中受到的剪切率,如下图所示,剪切应力元件可以达到大于10000 1/s的剪切率。涂料的颜色受到剪切应力的影响,如下图所示,在泵的作用下,涂料颗粒大小的分布发生了变化,因此模拟涂料在管道中受到的剪切应力,可以帮助客户对进料进行检验。剪切应力模拟器polyshear的基础模块由一个小机动柜组成,只需一个6条的压力线即可运行。喷涂材料充满小罐(1l)后,在泵的作用下通过剪切应力元件流动。其循环流动次数与涂装输送管道有良好的相关性,且相关性已被研究证明。在测试过程中或在测试后,都可以检测样品的粘性和颜色(使用液体涂料色浆测色系统lcm),由此可得出剪切应力与材料降解的相关性。与此同时,在基础模块上可额外添加额外的配件,例如有自动停功能的循环次数计数器、温度传感器。此外,还有另一型号可测试5升样品,此型号可装在手推车上并可以移到如喷涂机器人等装置上。剪切应力模拟器polyshear特点✔专为实验室研制,机动性强且占用空间小。✔涂料测试量仅为1l✔高重复性与与重现性✔与工业喷涂线有优秀的关联性(例如automotive oem paint shops)✔较短的循环周期✔模块化安装,基础模块可以通过更高级的在线测量传感器扩展✔可实现与模拟软件相结合✔可与lcm液体测色系统实现无缝联接✔德国fraunhofer ifam, bremen开发并获得专利剪切应力模拟器polyshear基础型号内部结构说明剪切应力模拟器polyshear基础型号技术参数材质不锈钢外壳和连接器用于测试观察和控制的玻璃窗尺寸长: 400 mm,宽: 660 mm,高: 640 mm重量约56kg压力锅体积约1 l最大压力输入6 bar最大材料压力21 bar泵比约3.5:1翁开尔是德国ORONTEC中国总代理,欢迎咨询剪切应力模拟器更多产品信息和技术应用
  • 实地案例|新能源汽车研发企业的真实反馈:为何选择FLIR自动化热像仪
    从2023年初特斯拉官宣降价,问界、小鹏、蔚来、沃尔沃等品牌纷纷跟进开始,到3月湖北省掀起汽车补贴高潮,众多品牌争相“蹭热度”,这一轮汽车“降价潮”持续到如今,终于渐渐波澜平息。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汽车行业的主力军,优越的性能和舒适的用车体验将越来越成为消费者的购车首选考虑因素。消费者在选购新能源汽车时,对比汽车品牌、续航能力、用车体验的同时,汽车质量是考虑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对于涉及到人身安全的质量情况,新能源汽车制造厂及其供应商在研发和质量控制过程,都采用了大量的检测技术和设备来实现对汽车的各个部件的研发与试验。今天就来介绍下FLIR A615/A655sc自动化在线红外热像仪产品在新能源汽车研发过程中的“妙用”。FLIR A615动力电池热失效失控实验新能源汽车的电动机、动力电池、电控系统为核心三部件,合称为三电系统,也是实验检测的重点。下面来给大家介绍下电动车辆国家工程试验室(上海中心)动力电池热失效失控试验流程:动力电池企业会在特别的实验室里进行检测,通过各种模拟实际情况来进行破坏实验。实验的目的主要是研究各种极端情况下电池被破坏时产生的危险状况或者爆炸影响,从而优化防护或者电池设计。下图为电动车辆国家工程试验室(上海中心)选用FLIR A615对动力电池系统进行电池安全测试过程的试验,通过试验来模拟和验证极端条件下的电池状态,为整体安全和电池设计安装优化做准备。搭配了护罩的FLIR A615相关案例分享:电池被刺爆破的瞬间,FLIR高速热像仪精准收集各项热数据!电控系统的IGBT设计IGBT是一台新能源汽车的控制核心和大脑,其技术门槛非常高,一般以毫米间距承受数千伏高压,以亚微米精细结构承受数千安培电流。因此其研发单位一般使用可搭载显微镜头的FLIR A615/A655s红外热像仪,以较高的工作频率(产品支持50Hz@640×480,100Hz@640×480,200Hz@640×240)来记录IGBT工作过程中的发热情况,从而对其安全性和热控工作进行辅助设计。上汽某汽车功率半导体公司是国内新能源汽车IGBT的主要供应商,其实验室采用FLIR A615红外热像仪搭配50μm镜头,对功率器件在模拟实车工作情况下的发热情况进行记录,优化了对温控的设计,完善了车载条件下的产品安全性。热像仪在新能源汽车研发过程中的其他应用车身轻量化设计新能源汽车为了增加续航,其车身轻量化设计也是非常关键的。江苏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就使用FLIR A615进行铸造开模过程的测试和温度控制,从而保证产品的开模温度的均衡性,为产品的良好品质和材料均整度奠定了良好基础。磨具开模图车身底盘焊接质量动力电池大都安装在底盘上,对电池的承载和防止刮擦磕碰的危险也非常重要,因此车身电池承载部分的生产加工也非常重要,某汽车零部件的主要供应商就选用FLIR A615热像仪对车身底盘电池承载部分进行焊接质量控制,有效地保证了焊接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电池承载更安全、更有保证。轮胎耐久性实验目前绝大多数新能源汽车都有里程焦虑和充电时间的问题,因此续航能力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现在的新能源车一般都不设计备胎,因此轮胎的安全性试验就非常关键。某轮胎公司选用FLIR A615红外热像仪对轮胎模拟加速和高速运动过程中的轮胎台面温度分布情况进行测试。该企业使用FLIR A655sc对轮胎模拟耐久试验条件下,轮胎的温度异常情况进行监测和研究。通过对轮胎运行过程台面温度及温度分布的观测和记录,对轮胎的行程安全性、耐久性有了更加可视化的数据保证,对轮胎的质量控制和设计优化起到非常大的帮助。汽车通用设备的研发上海某汽车集团及其供应商,在不同品牌汽车的车辆实验中,使用FLIR A615和A655sc对转向盘加热、空调系统设计、安全气囊、车内温度耐受性,玻璃加热除霜,车灯研发等方面做了多维度、长时间、精细化的试验,对产品品质、整车的质量提升、产品组件的可靠性等实现了强有力的保证。玻璃加热除霜车内温度耐受性车灯研发,时长00:06安全气囊起爆试验,时长00:17转向盘加热试验FLIR A615/A655sc是易于控制、经济实惠且小巧便携的红外热像仪,非常适用于状态监控、过程控制/质量保证及火灾预防以及研发监测等。以上就是这两款产品在新能源汽车研发过程中,各个部件优化与提升的实验过程 。FLIR热像仪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都能帮助工程师和制造商提供有效的帮助。其中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部件,其安全性是车辆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动力电池设计方面有需要的菲粉们小菲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5月16-18日菲力尔携E96/T500/A400/A700等多款高精红外热像仪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参加2023国际电池博览会展位号:6GT027届时小伙伴们可以来到菲力尔展台亲手试用FLIR这几款产品
  • 迎利好!《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公开征求意见
    为加强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管理,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我们修订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如有意见或建议,请于2024年8月29日前反馈至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电话:010-68205363传真:010-68205337电子邮箱:zyzhly@miit.gov.cn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2024年8月14日征求意见稿中对企业布局与项目选址、厂区条件、设施设备、技术工艺、溯源能力、资源利用、能源消耗、产品质量、环境保护等提出要求。其中多次提到仪器设备,在梯次利用企业要求中提到“应具备废旧动力电池拆分的技术手段和能力,配备吊装、绝缘测试、焊点铣削、切割、清洗等设备……”“应具备检测动力电池性能指标的技术手段和能力,配备充放电测试、电压内阻测试等设备……”“应具备拆分电池自动化重组和梯次产品质量检验的技术手段和能力,配备机械辅助搬运、激光焊接、高低温试验、短路测试、激光打码或喷码等设备,对拆分后的电池进行二次组装形成梯次产品,并对梯次产品的质量、安全等性能进行检验……”在再生利用企业要求中提到“具备废旧动力电池安全拆解机械化作业平台及工艺,配备放电、自动化破碎、分选等设备,鼓励采用精细化、智能化拆解设备……”“积极开展针对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再生利用技术、设备、工艺的研发和应用……”等全文如下: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 年本)(征求意见稿)一、总则(一)为加强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管理,提高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订本规范条件。(二)本规范条件中的综合利用是指对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进行多层次、多用途的合理利用过程,主要包括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1.梯次利用是指对废旧动力电池进行检测、分类、拆分、重组等处理,制造符合有关标准的梯次利用电池产品(以下简称梯次产品),使其可应用至其他领域的过程。2.再生利用是指对废旧动力电池进行拆解、破碎、分选、冶炼(或材料修复)等处理,进行资源化利用的过程。(三)本规范条件中的综合利用企业(以下简称企业)是指开展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或再生利用业务的企业。(四)本规范条件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已建成投产的综合利用企业。本规范条件是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规范发展的引导性文件,不具有行政审批的前置性和强制性。二、企业布局与项目选址(一)企业应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所在地区城乡建设规划、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及规划环评、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要求,其施工建设应满足规范化设计要求。(二)企业布局应当与本企业废旧动力电池处理规模相适应。(三)企业不得位于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划确定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湿地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四)新建综合利用企业应按要求进入开发区、工业园区等产业园区,建设用地应为工业用地(新型产业用地除外)。已经建成投用和在建的综合利用企业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应在 2 年内搬迁。三、综合利用能力(一)通用要求企业应依据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对废旧动力电池进行综合利用。厂区条件、设施设备、技术工艺、溯源能力、资源利用、能源消耗等应满足以下要求:1.土地使用手续合法(如土地为租用,租用合同续存期限不少于 10 年),厂区面积、作业场地面积应与企业综合利用能力相适应,作业场地满足硬化、防渗漏、耐腐蚀等要求。2.应选择生产自动化程度高、能耗低、环保水平和资源利用水平先进的生产设施设备,采用节能、节水、环保、清洁、高效、智能的先进适用技术与工艺。3.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的企业应按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管理有关要求建立溯源系统,具备信息化溯源能力并开展溯源工作,将溯源信息及时准确地上传至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4.应设立专门的废旧动力电池贮存场地,配备红外热成像监控、烟雾报警等安全防护设施。5.对于综合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应采取相应措施实现合理回收和规范处理。6.应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要求开展项目节能评估,建立用能考核制度,配备必要的能源(电、天然气、水等)计量器具。加强对运输、拆卸、储存、拆解、检测、利用等各环节的能耗管控,降低综合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工艺废水循环利用率应达 90%以上。7.每年用于研发及工艺改进的费用不低于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业务收入的 3%。鼓励企业申报省级及以上独立研发机构、工程实验室、技术中心或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二)梯次利用企业要求1.应核实废旧动力电池来源,确保用于梯次利用的废旧动力电池来自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2.应具备废旧动力电池拆分的技术手段和能力,配备吊装、绝缘测试、焊点铣削、切割、清洗等设备,按照《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拆解规范》(GB/T 33598)要求进行电池包(组)和模块的拆解,并将拆分后的零部件分类存放。3.应具备检测动力电池性能指标的技术手段和能力,配备充放电测试、电压内阻测试等设备,开展电池状态评估,按照《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梯次利用 第 3 部分:梯次利用要求》(GB/T 34015.3)判定其是否满足梯次利用要求。4.应具备拆分电池自动化重组和梯次产品质量检验的技术手段和能力,配备机械辅助搬运、激光焊接、高低温试验、短路测试、激光打码或喷码等设备,对拆分后的电池进行二次组装形成梯次产品,并对梯次产品的质量、安全等性能进行检验,梯次产品需符合所在领域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强制性标准。5.应按照《汽车动力电池编码规则》(GB/T 34014)及锂电池编码规则有关政策和国家标准要求对梯次产品进行重新编码,保留并不得损毁或遮挡原动力电池编码。在产品显著位置贴示符合《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梯次利用 第 4部分:梯次利用产品标识》(GB/T 34015.4)要求的梯次产品标识。6.应具有关键技术或主要产品的技术发明专利或 3 项以上实用新型专利。年梯次利用的废旧动力电池量应不低于实际废旧动力电池回收量的 60%(其中利用量和回收量均按重量计算)。7.应承担本企业生产销售的梯次产品的保修和售后服务,并在产品使用说明或其他随附文件中提示使用防护、运行监控、检查维护、报废回收等有关注意事项及要求。8.应承担梯次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责任。自建或与用户共建梯次产品在线监测平台,监测产品运行状态和流向。(三)再生利用企业要求1.具备废旧动力电池安全拆解机械化作业平台及工艺,配备放电、自动化破碎、分选等设备,鼓励采用精细化、智能化拆解设备,按照《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再生利用 第3部分:放电规范》(GB/T 33598.3)、《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单体拆解技术规范》(QC/T 1156)要求对废旧动力电池进行放电、拆解、破碎及分选。若企业具备带电处理技术,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带电处理。2.具备产业化应用的湿法、火法或材料修复等工艺,可实现元素提取或材料修复,对电子元器件、金属、石墨、塑料、橡胶、隔膜、电解液等零部件和材料可合理回收和规范处理,具有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以及对不可利用残余物的规范处置方案。再生利用企业应当兼顾处理电动自行车废锂离子电池等。3.积极开展针对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再生利用技术、设备、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努力提高废旧动力电池再生利用水平,通过冶炼或材料修复等方式保障主要有价金属得到有效提取回收。其中,铜、铝回收率应不低于 98%,破碎分离后的电极粉料回收率不低于 98%,杂质铝含量低于1%,杂质铜含量低于 1%;冶炼过程锂回收率应不低于 90%,镍、钴、锰回收率不低于 98%,稀土等其他主要有价金属综合回收率不低于 97%,氟固化率不低于 99.5%,碳酸锂生产综合能耗低于 2200 千克标准煤/吨;采用材料修复工艺的,回收利用的材料质量之和占原动力电池所含目标材料质量之和的比重应不低于 99%。四、产品质量(一)企业应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和配备专职质量管理人员,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编制岗位操作守则、工作流程,明确人员岗位职责、工作权限,配备经检定合格、符合使用期限的相应检验、检测设备,建立产品可追溯、责任可追究的质量保障机制,并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二)梯次产品应符合所应用领域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标准要求,经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检验合格,并通过相应的强制认证、市场准入或行政许可等。梯次产品不得用于电动自行车领域。鼓励企业制定和执行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产品技术标准或规范。(三)再生利用的产品应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并经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检验合格。所采用的标准包括但不限于:《电池级碳酸锂》(YS/T 582)、《无水氯化锂》(GB/T 10575)、《氟化锂》(GB/T 22666)、《单水氢氧化锂》(GB/T 8766)、《电池用硫酸钴》(HG/T 5918)、《精制氯化钴》(GB/T 26525)、《电池用硫酸镍》(HG/T5919)、《电池用硫酸锰》(HG/T 4823)、《硫酸镍钴锰》(HG/T 6238)、《镍钴锰三元素复合氧化物》(GB/T 26029)、《镍钴锰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GB/T 26300)、《磷酸铁锂》(YS/T 1027)、《再生磷酸铁》(HG/T 6262)等。五、环境保护(一)企业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按照环境保护“三同时”要求建设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并在建设项目竣工后组织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验收通过后方可投入生产。企业应按照《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和《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废弃资源加工工业》(HJ 1034)等有关管理规定和标准要求取得排污许可证或排污登记表,并按照排污许可规定排放污染物。(二)企业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履行环境保护义务,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建立健全企业环境管理制度,并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1.配备具有耐腐蚀、坚固、防火、绝缘特性的专用分类收集储存设施,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设施。贮存设施的建设、管理应根据废物的危险特性满足《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等要求。2.在综合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属于危险废物的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3.在再生利用过程中的污染控制技术要求、污染物排放控制与环境监测要求、运行环境管理要求应符合《废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试行)》(HJ 1186)等标准规定,并按照有关要求对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自动监测。4.噪声应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要求,并对产生噪声的主要设备采取基础减振和消声及隔声措施,具体标准应根据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类别执行。(三)纳入环境信息依法披露企业名单的再生利用企业,应按照《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依法披露环境信息,健全企业相关管理制度。(四)再生利用企业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定期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并通过评估验收。(五)企业应设有专职环保管理人员和完善的环保制度,建立环境保护监测制度并制定监测方案,在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六、安全生产和人身健康(一)企业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条件和职业病危害防护条件符合有关标准、规定,依法履行各项安全生产行政许可手续。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职业危害防治条件,对作业环境的粉尘、噪声等进行有效治理,符合国家卫生标准,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消防设备和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并按规定限期达标。(二)企业安全设施和职业危害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企业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投入生产和使用前,应依法实施审查、验收。(三)企业运输或委托其他单位运输废旧动力电池的,应对承运单位的主体资格和技术能力进行核实,确保运输管理符合《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管理规范 第 1 部分:包装运输》(GB/T 38698.1)等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四)企业应具有健全的安全生产、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建立职工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培训制度和安全生产、职业卫生检查制度,并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五)企业作业环境应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 1 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 2 部分:物理因素》(GBZ 2.2)要求。(六)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标准化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近三年内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七、社会责任和职业教育(一)企业外购废旧动力电池及废料(如废极片、废电芯、废粉末及浆料、边角料等)作为原料的,应加强供应商管理,确保原料来源合法、供应方的加工过程符合安全和环保要求。(二)企业的用工制度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三)鼓励企业建立电池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完善的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体系,对废旧动力电池来源、主要参数(类型、容量、产品编码等)、拆解检测、资源利用、产品流向及废弃物处置措施等进行有效跟踪和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四)鼓励企业建立职业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及职工教育档案,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生产工人等应定期接受培训和考核,特种作业人员应具备相应资格(如电工证等),做到持证上岗。八、监督管理(一)规范条件的申请、审核及公告1.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对符合本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予以公告,并对符合本规范条件的企业实行动态管理。2.企业可依据本规范条件自愿申请公告。申请企业需编制《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公告申请书》(见附 1),通过“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管理平台”提供相关材料,并对申请材料的完整真实性负责并承担相应责任。企业申报时应投产 1 年及以上。3.《规范条件》公告的申请工作以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为申请主体。集团公司或母公司旗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需要单独申请。4.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接收本地区相关企业的申请,并按本规范条件要求对申报企业进行核实,提出具体审核意见,将符合本规范条件要求的企业申请材料和审核意见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5.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审核意见,组织专家对企业申请材料进行复审和现场核查。对符合本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进行公示,无异议的予以公告。(二)公告企业的动态管理1.进入公告名单的企业要按照本规范条件的要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且应在每年第一季度结束前通过“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管理平台”上年度的提交《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执行情况和企业发展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年度报告》,见附 2)。2.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对列入公告名单的当地企业进行监督检查,督促企业规范各项管理,加快技术改造,并将监督检查结果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3.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鼓励社会各界对企业规范情况进行监督。任何单位或个人发现申请公告企业或已公告企业有不符合本规范条件有关规定的,可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投诉或举报。4.已公告企业应在企业名称、经营范围及其他与本规范条件相关的情况发生变化时,向所在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提出变更申请,在发生变化 1 年内补充必要的证明材料,由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相关机构和专家验收核实后,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对验收意见进行核实,对仍符合本规范条件的,予以公告。5.已公告企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企业所在地的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1 年内整改不到位的,经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报请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其从公告名单中撤销:(1)不能保持符合本规范条件要求的;(2)不按要求提交《年度报告》的;(3)报送的相关材料或生产经营有弄虚作假行为的;(4)拒绝接受监督检查或监督检查不合格的;(5)主体生产设备连续 2 年关停或开工负荷不足 10%的。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环保等事故,或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行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其从公告名单中撤销。拟撤销公告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提前告知有关企业。听取企业的陈述和申辩。被撤销公告的企业,原则上自整改完成之日起,2 年后方可重新提出申请。6.支持国家或地方相关管理部门依据本规范条件制定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九、附则(一)本规范条件涉及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行业政策若进行修订,按修订后的规定执行。(二)本规范条件自 2024 年 月 日起施行,《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19 年本)》《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2019 年本)》(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 2019 年第59 号)同时废止。(三)本规范条件实施前已取得公告的综合利用企业,应在本办法实施后 1 年内达到本办法要求,并补充必要的证明材料,由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相关机构和专家验收核实后,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四)本规范条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
  • 六部委联合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工业和信息化部 科技部 环境保护部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交通运输部 商务部 质检总局 能源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工信部联节〔2018〕43号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科技、环保、交通、商务、质检、能源主管部门,各有关单位: /p p   为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规范行业发展,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保障安全,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质检总局、能源局联合制定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工业和信息化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科学技术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环境保护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交通运输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商务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国家能源局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8年1月26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 /strong /p p   一、总则 /p p   第一条 为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规范行业发展,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要求,制定本办法。 /p p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台湾、香港、澳门地区除外)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以下简称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相关管理。 /p p   第三条 在生产、使用、利用、贮存及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废旧动力蓄电池应按照本办法要求回收处理。 /p p   第四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科技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质检总局、能源局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进行管理和监督。 /p p   第五条 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相关企业在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各环节履行相应责任,保障动力蓄电池的有效利用和环保处置。坚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遵循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p p   第六条 国家支持开展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引导产学研协作,鼓励开展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推动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模式创新。 /p p   二、设计、生产及回收责任 /p p   第七条 动力蓄电池生产企业应采用标准化、通用性及易拆解的产品结构设计,协商开放动力蓄电池控制系统接口和通讯协议等利于回收利用的相关信息,对动力蓄电池固定部件进行可拆卸、易回收利用设计。材料有害物质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尽可能使用再生材料。新能源汽车设计开发应遵循易拆卸原则,以利于动力蓄电池安全、环保拆卸。 /p p   第八条 电池生产企业应及时向汽车生产企业等提供动力蓄电池拆解及贮存技术信息,必要时提供技术培训。汽车生产企业应符合国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相关规定,主动公开动力蓄电池拆卸、拆解及贮存技术信息说明以及动力蓄电池的种类、所含有毒有害成分含量、回收措施等信息。 /p p   第九条 电池生产企业应与汽车生产企业协同,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对所生产动力蓄电池进行编码,汽车生产企业应记录新能源汽车及其动力蓄电池编码对应信息。电池生产企业、汽车生产企业应及时通过溯源信息系统上传动力蓄电池编码及新能源汽车相关信息。 /p p   电池生产企业及汽车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报废的动力蓄电池应移交至回收服务网点或综合利用企业。 /p p   第十条 汽车生产企业应委托新能源汽车销售商等通过溯源信息系统记录新能源汽车及所有人溯源信息,并在汽车用户手册中明确动力蓄电池回收要求与程序等相关信息。 /p p   第十一条 汽车生产企业应建立维修服务网络,满足新能源汽车所有人的维修需求,并依法向社会公开动力蓄电池维修、更换等技术信息。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机构、电池租赁等运营企业应在动力蓄电池维修、拆卸和更换时核实新能源汽车所有人信息,按照维修手册及贮存等技术信息要求对动力蓄电池进行维修、拆卸和更换,规范贮存,将废旧动力蓄电池移交至回收服务网点,不得移交其他单位或个人。 /p p   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机构、电池租赁等运营企业应在溯源信息系统中建立动力蓄电池编码与新能源汽车的动态联系。 /p p   第十二条 汽车生产企业应建立动力蓄电池回收渠道,负责回收新能源汽车使用及报废后产生的废旧动力蓄电池。 /p p   (一)汽车生产企业应建立回收服务网点,负责收集废旧动力蓄电池,集中贮存并移交至与其协议合作的相关企业。 /p p   回收服务网点应遵循便于移交、收集、贮存、运输的原则,符合当地城市规划及消防、环保、安全部门的有关规定,在营业场所显著位置标注提示性信息。 /p p   (二)鼓励汽车生产企业、电池生产企业、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与综合利用企业等通过多种形式,合作共建、共用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渠道。 /p p   (三)鼓励汽车生产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为新能源汽车所有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回收服务,通过回购、以旧换新、给予补贴等措施,提高其移交废旧动力蓄电池的积极性。 /p p   第十三条 汽车生产企业与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等合作,共享动力蓄电池拆卸和贮存技术、回收服务网点以及报废新能源汽车回收等信息。回收服务网点应跟踪本区域内新能源汽车报废回收情况,可通过回收或回购等方式收集报废新能源汽车上拆卸下的动力蓄电池。 /p p   报废新能源汽车回收拆解,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要求。 /p p   第十四条 新能源汽车所有人在动力蓄电池需维修更换时,应将新能源汽车送至具备相应能力的售后服务机构进行动力蓄电池维修更换 在新能源汽车达到报废要求时,应将其送至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拆卸动力蓄电池。动力蓄电池所有人(电池租赁等运营企业)应将废旧动力蓄电池移交至回收服务网点。废旧动力蓄电池移交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私自拆卸、拆解动力蓄电池,由此导致环境污染或安全事故的,应承担相应责任。 /p p   第十五条 废旧动力蓄电池的收集可参照《废蓄电池回收管理规范》(WB/T 1061-2016)等国家有关标准要求,按照材料类别和危险程度,对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分类收集和标识,应使用安全可靠的器具包装以防有害物质渗漏和扩散。 /p p   第十六条 废旧动力蓄电池的贮存可参照《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境保护部公告2016年第82号)、《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2016)等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及标准要求。 /p p   第十七条 动力蓄电池及废旧动力蓄电池包装运输应尽量保证其结构完整,属于危险货物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规定进行包装运输,可参照《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境保护部公告2016年第82号)、《废蓄电池回收管理规范》(WB/T 1061-2016)等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及标准要求。 /p p   三、综合利用 /p p   第十八条 鼓励电池生产企业与综合利用企业合作,在保证安全可控前提下,按照先梯次利用后再生利用原则,对废旧动力蓄电池开展多层次、多用途的合理利用,降低综合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综合利用水平与经济效益,并保障不可利用残余物的环保处置。 /p p   第十九条 综合利用企业应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6年第6号)的规模、装备和工艺等要求,鼓励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及装备,开展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 /p p   第二十条 梯次利用企业应遵循国家有关政策及标准等要求,按照汽车生产企业提供的拆解技术信息,对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分类重组利用,并对梯次利用电池产品进行编码。 /p p   梯次利用企业应回收梯次利用电池产品生产、检测、使用等过程中产生的废旧动力蓄电池,集中贮存并移交至再生利用企业。 /p p   第二十一条 梯次利用电池产品应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及标准等要求,对不符合该要求的梯次利用电池产品不得生产、销售。 /p p   第二十二条 再生利用企业应遵循国家有关政策及标准等要求,按照汽车生产企业提供的拆解技术信息规范拆解,开展再生利用 对废旧动力蓄电池再生利用后的其他不可利用残余物,依据国家环保法规、政策及标准等有关规定进行环保无害化处置。 /p p   四、监督管理 /p p   第二十三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研究制定拆卸、包装运输、余能检测、梯次利用、材料回收、安全环保等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标准,建立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标准体系。 /p p   第二十四条 建立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上传制度,汽车生产企业应定期通过溯源信息系统上传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等信息,并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 /p p   第二十五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负责建立统一的溯源信息系统,会同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动力蓄电池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节点可控。 /p p   第二十六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对梯次利用电池产品实施管理,加强对梯次利用企业的指导,规范梯次利用企业产品,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 /p p   第二十七条 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产业基金,研究探索动力蓄电池残值交易等市场化模式,促进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 /p p   第二十八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质检总局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通过责令企业限期整改、暂停企业强制性认证证书、公开企业履责信息、行业规范条件申报及公告管理等措施,对有关企业落实本办法有关规定实施监督管理。 /p p   第二十九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 /p p   五、附则 /p p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商科技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质检总局、能源局负责解释。 /p p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8年8月1日施行。 /p p   附录 /p p   术语和定义 /p p   一、动力蓄电池: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提供能量的蓄电池,由蓄电池包(组)及蓄电池管理系统组成,包括锂离子动力蓄电池、金属氢化物/镍动力蓄电池等,不含铅酸蓄电池。 /p p   二、废旧动力蓄电池是指: /p p   (一) 经使用后剩余容量或充放电性能无法保障新能源汽车正常行驶,或因其他原因拆卸后不再使用的动力蓄电池 /p p   (二) 报废新能源汽车上的动力蓄电池 /p p   (三) 经梯次利用后报废的动力蓄电池 /p p   (四) 电池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报废的动力蓄电池 /p p   (五) 其他需回收利用的动力蓄电池。 /p p   以上废旧动力蓄电池包括废旧的蓄电池包、蓄电池模块和单体蓄电池。 /p p   三、回收:废旧动力蓄电池收集、分类、贮存和运输的过程总称。 /p p   四、拆卸:将动力蓄电池从新能源汽车上拆下的过程。 /p p   五、拆解:对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逐级拆分,直至拆出单体蓄电池的过程。 /p p   六、贮存:废旧动力蓄电池收集、运输、梯次利用、再生利用过程中的存放行为,包括暂时贮存和区域集中贮存。 /p p   七、利用: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后的再利用,包括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 /p p   八、梯次利用:将废旧动力蓄电池(或其中的蓄电池包/蓄电池模块/单体蓄电池)应用到其他领域的过程,可以一级利用也可以多级利用。 /p p   九、再生利用:对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拆解、破碎、分离、提纯、冶炼等处理,进行资源化利用的过程。 /p p   十、汽车生产企业:获得《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新能源汽车进口商。 /p p   十一、电池生产企业:国内动力蓄电池生产企业和动力蓄电池进口商。 /p p   十二、回收服务网点:汽车生产企业在本企业新能源汽车销售的行政区域(至少地级)内,通过自建、共建、授权等方式建立的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机构。 /p p   十三、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取得资质认定,从事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经营业务的企业。 /p p   十四、综合利用企业:是指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要求的废旧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企业或再生利用企业。 /p p   十五、梯次利用企业:即梯次利用电池产品生产企业,是指对废旧动力蓄电池(或其中的蓄电池包/蓄电池模块/单体蓄电池)进行必要的检测、分类、拆解和重组,使其可应用至其他领域的企业。 /p p   十六、再生利用企业:是指对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拆解、破碎、分离、提纯、冶炼等处理,实现资源再生利用、原材料回收利用等的企业。 /p p br/ /p
  • 选购LED光源太阳光模拟器你应该知道的3件事!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正在蓬勃成长。为了测试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需要使用太阳光模拟器进行室内模拟。LED光源由于具备节能、寿命长等优点,已成为太阳光模拟器的主流灯源之一。但在应用时,LED灯源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限制。本文将讨论LED太阳光模拟器在测试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时的优劣分析。什么是LED?LED (Light Emitting Diode) 是一种二极管照明装置,它能把电能转换成光能。是由一个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当电流流过时可发出光。所发之光的颜色可以是红、黄、绿、蓝或白色,是根据不同的半导体材料而定。优点包括高效率、长寿命、节能省电、可调光、快速发亮,绿色环保。因此,LED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照明、显示器和通信系统等领域。LED (Light Emitting Diode) 光源本身拥有许多优点,其中相当著名的特点如下:高效率:转换能效高,目前研发上可以转换85% 的电能为光能。寿命长:寿命非常长,在结温保持在25度的条件下,通常可以达到10,000 小时以上。节能省电:比传统灯具更省电,能减少80% 的能源消耗。可调光:LED 光源可以调节亮度,可以根据环境需求适当调整。快速发亮:点亮速度非常快,在开关时不需要等待时间。环保:LED 产品不含有毒物质,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将LED作为太阳光模拟器灯源又有什么优点?根据LED灯源的特性,太阳光模拟器制造商通常会强调使用LED灯作为太阳光模拟器灯源有下列7点优势:色温可调: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调整色温,用以模拟不同的日照情况。可控性高:可以根据不同的模拟需求,进行亮度和色温的调整。省电:耗电比传统的灯具灯源更低。环保:LED灯源不含有毒物质,对环境无害。寿命较长:LED光源的宣称寿命非常长,可以标榜可达10,000 小时以上,但前提是结温(Junction Temperature)恒定在25°C的条件下应用广泛:可用于各种植物照明、人工智能研究、光学研究、生物研究、摄影棚照明等领域可以模拟多种天气状态,如晴天,阴天等。但LED灯真的这么好吗?长效寿命的定义与迷思LED寿命是指在特定温度条件与特定电流条件下,维持发光亮度至少70%时间的时间。其计算方式是以发光二极管的发光亮度衰减到剩原始亮度的70%,所需经历的时间为作为衡量标准,然而测试实验通常用多个灯泡为一组的实验中进行,当同组平均一半以上数量的LED灯光亮度衰减到70%的时候,其平均时间就是该LED灯泡群体的平均寿命,但寿命长度实验通常是在特定安排的理想使用环境条件下所量测评估的,例如必须控制温度、电流、环境等。常见的控制条件有在结温(Junction Temperature) 25°C下,2 mA特定电流条件下,进行发光强度与时间的寿命监控等等。换言之,一旦使用的环境条件不符该LED灯在实验室量测标准条件,将会大幅影响寿命。用LED作为光伏用太阳模拟器灯源不好吗?实际缺点与潜在问题理论上,更高的驱动电流会增加光输出。但伴随而来的是会增加耗损功率且在最终造成光输出和效率的损失。此外,较高的温度也会导致LED 的正向电压降低,从而使恒流源的耗损功率更高。因此同样地,LED 的主波长、光输出和正向电压相互影响,如下方所列。 (参考资料: NEWARK )光输出与电参数和热参数之间的关系电、热、光,三种要素均会影响LED 的输出特性。图2.解释了光输出与电参数和热参数之间的关联。容易热衰竭的LED灯--光输出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据文献指出,AlInGaP 四元LED 对热相当敏感,我们可以从实验中了解,白光 LED 的光通量要保持80%,其结温就必须保持在 100°C 以下。而在琥珀色的LED,输出光通量也明显随着结温的升高而急剧下降。上图为结温与光通量的关系。容易随着温度变脸的LED灯----主波长(颜色变化)随温度变化TJ 增加波长或颜色会偏移,LED的主波长取决于结温,我们可以在下列附表中看到依颜色划分的1瓦高亮度的典型值,表中可很明显发现,琥珀色是相当敏感的,因为它会移动 0.09nm/°C。所以我们假设室内照明的环境情境,室温范围为10 至 40 摄氏度,那么在 30 摄氏度的温度范围内,琥珀色的主波长偏移为2.7 纳米 (40 - 10 * 0.09)。场面越热,LED越Down----正向电压随温度降低使用LED的研究人员不能不知道,当温度升高时,VF 降低 2mV/°C,虽然 LED 串联连接时,因为它驱动恒流,所以VF 变化应该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是如果LED是并联,VF就会随着温度升高而下降,导致电流增加。随着电流增加,TJ 就随之继续增加,导致 VF 更进一步下降,不断交互影响,直至达到平衡。反之,随着低温 VF 增加,就导致电流下降,这可能使得在恒压操作LED灯的环境下难以获得所需的固定光度。热到不想动的LED----寿命随温度降低LED 的可靠性是结温的直接函数,较高的结温往往会缩短LED 的使用寿命。而IES LM-80-08 是一项标准,规范了LED 制造商和照明制造商如何测试LED 组件,用以确定其随时间推移变化的发光性能。而LED 的 L70 寿命就是定义了LED 输出流明在25°C条件下,从100% 降低到70% 所经历的时间(如下图)。LM-80-08 报告用于预测各种温度和驱动电流操作环境下的LED 流明维持率。下图解释了L70寿命与结温之间的关系。据观察,LED 寿命随着结温的升高而降低,在85°C下,LED 寿命均小于1200小时。(参考资料: MDPI)The attained total radiant flux maintenance results of the mid-power blue LEDs, sorted by case temperature and forward current.LM-80-08 报告:中功率蓝色 LED在各外壳温度与正向电流下的LED 流明维持率。(参考资料: MDPI)
  • 与上海汽车科创平台合作,阿泰可为新能源行业再添环试设备
    当前,在国家对新能源行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领域迅速发展,各车企相继进入新能源汽车研发行列,其中,氢燃料电池成为各车企重点投入研发的项目。自“碳达峰、碳中和”提出以来,由于具备“零排放、零污染、无噪音、补充燃料快、续航能力强”等五大优势,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再次乘风而起,市场热度显著升温。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占全球能源需求的18%,市场规模可达到2.5万亿美元。随着氢能市场的爆发,氢燃料电池检测服务也更趋活跃。上海智能新能源汽车科创功能平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汽车科创平台”),是上海市科技“四梁八柱”战略部署首批规划确定在汽车领域唯一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公司,近日与合肥科威尔电源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选购重庆阿泰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泰可”)环境试验设备,将充分发挥三方在氢燃料电池测试方面的资源优势,推进开发制约行业产业化发展的核心测试方法、技术和装置,共建测试能力,助力国家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协同发展。阿泰可是国内专业从事气候环境试验设备的首家上市公司。在燃料电池方面,其早在2014年就专门设立了事业部门展开深入研发。经过长期的探索,已经推出整车高低温环境模拟试验箱、温湿度交变模拟试验箱、高度(低气压)环境模拟试验箱等。并因为设备综合性能优异,参数指标突出而备受市场青睐。此次与上海汽车科创平台合作,阿泰可参照传统汽车环境可靠性试验方法,充分考虑燃料电池汽车特点,采用多物理场耦合核心控制算法解决温度控制问题,提高了温度试验的准确性。另外,阿泰可环境试验设备还具有与国内若干知名测试台架商在数据信息上交互的能力,确保测试性能、安全性能以及数据的准确性。其中,测试台架数据信息交互能力与安全性体现在:1)环境试验系统与测试台架安全性能策略,提高整个试验系统的安全性;2)自动灭火系统、环境试验系统测试台架、试验场地安全性能策略,实现无人值守全系统安全保护;3)环境试验系统试验参数与测试数据同时查看、同时记录,提高操作性与可追溯性;4)设备控制系统与燃料电池台架系统通信联动功能。值得一提的是,阿泰可已率先研发出了目前最大的100立方氢燃料电池专用试验仓,满足功率300KW的燃料电池发动机环境模拟。为确保安全性,该试验仓配备了火警中央控制系统和灭火联动系统,具备领先的安全矩阵联动反应功能(安全矩阵联动系统由火警探测系统、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系统、火警中央控制系统、警示系统、灭火系统五大系统组成),根据各级报警状况,各级系统安全矩阵实施联动反应。同时,该试验仓还具备防爆与排风控制功能。 现今,燃料电池行业开始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在产业走向规模化的上升期,针对燃料电池及其相关零部件的检测和设备也将迎来需求量激增的机遇。阿泰可与上海汽车科创平台的合作,将为推动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上增添更多的活力。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电池相关评审专家名单公布
    p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18年度申报项目答辩评审专家名单公告 /p p   根据“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18年度申报项目评审工作安排,兹定于2018年3月21日至25日召开项目答辩评审会。此次评审采用视频答辩评审方式,评审项目分为8个组,评审专家统一从国家科技专家库中抽取产生,共136人。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文件精神,现将答辩评审专家名单予以公布(见附件)。 /p p   专项联系方式: 010-68104492、68104462 /p p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 /p p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18年度申报项目答辩评审专家名单 /p p strong 组1 电池组 /strong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序号 & nbsp & nbsp 专家姓名 & nbsp & nbsp 所在单位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 & nbsp & nbsp 王力臻 & nbsp & nbsp 郑州轻工业学院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 & nbsp & nbsp 夏诗忠 & nbsp & nbsp 骆驼集团蓄电池研究院有限公司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3 & nbsp & nbsp 韩& nbsp & nbsp 炜 & nbsp & nbsp 吉林大学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4 & nbsp & nbsp 戴汝泉 & nbsp & nbsp 山东交通学院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5 & nbsp & nbsp 陈贵锋 & nbsp & nbsp 河北工业大学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6 & nbsp & nbsp 刘孝伟 & nbsp & nbsp 超威电源有限公司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7 & nbsp & nbsp 赵春明 & nbsp & nbsp 天津易鼎丰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8 & nbsp & nbsp 彭庆丰 & nbsp & nbsp 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9 & nbsp & nbsp 高新宝 & nbsp & nbsp 万向集团公司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0 & nbsp & nbsp 方建华 & nbsp & nbsp 合肥国科新能股权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1 & nbsp & nbsp 李书利 & nbsp & nbsp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2 & nbsp & nbsp 徐世伟 & nbsp & nbsp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3 & nbsp & nbsp 侯红军 & nbsp & nbsp 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4 & nbsp & nbsp 戴国群 & nbsp & nbsp 广东省中山市世豹新能源有限公司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5 & nbsp & nbsp 胡广志 & nbsp & nbsp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6 & nbsp & nbsp 韩竞科 & nbsp & nbsp 江苏博强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7 & nbsp & nbsp 胡永明 & nbsp & nbsp 湖北大学 /span & nbsp & nbsp /p p strong 组4 燃料电池组 /strong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序号 & nbsp & nbsp 专家姓名 & nbsp & nbsp 所在单位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 & nbsp & nbsp 唐军柯 & nbsp & nbsp 山东东岳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 & nbsp & nbsp 孙俊才 & nbsp & nbsp 大连海事大学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3 & nbsp & nbsp 乔锦丽 & nbsp & nbsp 东华大学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4 & nbsp & nbsp 徐宇曦 & nbsp & nbsp 复旦大学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5 & nbsp & nbsp 董& nbsp 辉 & nbsp & nbsp 上海攀业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6 & nbsp & nbsp 邵敏华 & nbsp & nbsp 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7 & nbsp & nbsp 刘建国 & nbsp & nbsp 南京大学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8 & nbsp & nbsp 赵瑞昌 & nbsp & nbsp 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9 & nbsp & nbsp 张启俭 & nbsp & nbsp 辽宁工业大学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0 & nbsp & nbsp 陈& nbsp 克 & nbsp & nbsp 北京市特种设备检测中心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1 & nbsp & nbsp 孙& nbsp 力 & nbsp & nbsp 北方工业大学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2 & nbsp & nbsp 毛恩荣 & nbsp & nbsp 中国农业大学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3 & nbsp & nbsp 苑丁丁 & nbsp & nbsp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4 & nbsp & nbsp 韩永杰 & nbsp & nbsp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5 & nbsp & nbsp 王驰伟 & nbsp & nbsp 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6 & nbsp & nbsp 张明路 & nbsp & nbsp 河北工业大学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7 & nbsp & nbsp 何广利 & nbsp & nbsp 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 /span & nbsp & nbsp /p p br/ /p
  • 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提升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运输服务和安全保障能力的若干措施》
    9月19日,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商务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提升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运输服务和安全保障能力的若干措施》(下称:《措施》)。对强化动力锂电池源头安全监管、增强动力锂电池综合运输服务效率、提升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管控能力、健全完善动力锂电池运输标准规则、提升动力锂电池国际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作了明确规定。其中,针对锂电池行业规范管理,提出要加快修订《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提升动力锂电池本质安全水平。发布实施《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和《锂离子电池行业公告管理办法(2024年本)》,强化锂电池安全和质量管理相关要求。在运输条件检测管理中提到,要落实新出厂电池通过联合国《试验和标准手册》第3部分第38.3节(以下简称UN38.3)各项试验要求,并在运输前将UN38.3等试验简介提交给承运人。此外,《措施》中明确了动力锂电池在铁路运输中的要求,提出要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铁路安全运输条件,明确货物范围、检测要求、包装要求、集装箱技术条件、场站技术条件、运输组织要求、作业和管理要求等。在具备条件的场站开展动力锂电池铁路试运。研究推进动力锂电池国际铁路联运。全文如下:关于加快提升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运输服务和安全保障能力的若干措施动力锂电池是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提升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运输服务和安全保障能力,促进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安全、便捷、高效运输,切实增强新能源汽车和动力锂电池产业竞争力,为服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运输服务和保障,制定以下政策措施。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聚焦强化动力锂电池本质安全、增强综合运输服务效率、提升运输安全管控能力、推动国际供应链提质增效,统筹谋划、综合部署,力争到2027年,动力锂电池运输的堵点卡点进一步打通,运输效率稳步提升,综合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运输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升,保障新能源汽车及动力锂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为更好服务外贸“新三样”,全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二、强化动力锂电池源头安全监管1.加强锂电池行业规范管理。加快修订《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完善动力锂电池安全技术要求,明确动力锂电池热失控安全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提升动力锂电池本质安全水平。发布实施《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和《锂离子电池行业公告管理办法(2024年本)》,强化锂电池安全和质量管理相关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2.强化动力锂电池运输条件检测管理。督促指导动力锂电池生产企业严格执行危险货物运输相关法规要求,落实新出厂电池通过联合国《试验和标准手册》第3部分第38.3节(以下简称UN38.3)各项试验要求,并在运输前将UN38.3等试验简介提交给承运人。贯彻实施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余能监测、包装运输等标准,严格执行托运条件和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国铁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3.制定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分级管理要求。制定出台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分级管理要求,明确不同运输等级动力锂电池托运条件核验、承运要求、运输通行要求、运输管控措施等。(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国铁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增强动力锂电池综合运输服务效率4.加快推进动力锂电池铁路运输。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铁路安全运输条件,明确货物范围、检测要求、包装要求、集装箱技术条件、场站技术条件、运输组织要求、作业和管理要求等。在具备条件的场站开展动力锂电池铁路试运。研究推进动力锂电池国际铁路联运。(国铁集团、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按职责分工负责)5.提升运输服务保障能力。研究规划动力锂电池运输常备通行线路及临时停放地点,确保通行安全。优化船舶载运动力锂电池进出港申报手续,提升船舶进出港和货物周转效率。推动开展船舶载运动力锂电池通过三峡船闸可行性研究,研究推进动力锂电池先行通过“翻坝”转运,降低运输成本。研究出台动力锂电池航空运输技术实施方案,按照国际民航组织《危险物品安全航空运输技术细则》细化评估内容、优化操作程序、强化保障措施,进一步提升航空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民航局按职责分工负责)6.加强运输保障能力动态评估。指导动力锂电池生产基地所在省级交通运输、工业和信息化部门,铁路监督管理机构以及铁路局集团公司,建立动力锂电池运输能力供需对接和动态评估机制,定期对运输需求进行综合评估,及时优化调整运输供给。(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铁路局、国铁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四、提升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管控能力7.加强动力锂电池运输监管。指导各地交通运输、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督促动力锂电池生产、维修、回收企业按标准要求妥善包装、委托具有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资质企业承运动力锂电池,严格落实动力锂电池装载查验和记录制度。指导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依法查处违法运输动力锂电池行为。(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按职责分工负责)8.探索运输过程安全监测技术应用。结合运输方式特点和应急处置流程,开展动力锂电池运输环节热失控报警机制、安全监测技术研究。根据不同运输方式特点,综合考虑安全检测技术应用场景、技术运用可靠性及后续处置流程合理性,推广应用智能视频监控报警、热失控预报警技术。(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国铁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9.加强安全管理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编制出台《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操作指南》《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运输应急处置手册》,明确动力锂电池运输、装卸、中转等环节操作要求、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处置方法。指导运输企业依法依规按需配备应急救援装备和个人防护用品,强化从业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交通运输部、应急管理部、公安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国家消防救援局、国铁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10.加快推进动力锂电池运输防护装备研发应用。加快推进“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防护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形成高性能、低成本、轻量化、系列化运输安全防护装备,在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领域推广应用。加快研发适合动力锂电池多式联运的集装箱载具,提升安全防护能力,出台配套政策,优化集装箱装运动力锂电池多式联运条件。(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国铁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健全完善动力锂电池运输标准规则11.制定发布动力锂电池运输标准规则。加快落实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运输标准研制重点任务计划,推动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及多式联运技术要求、锂电池铁路运输技术要求、船舶载运锂电池安全技术要求等标准出台。加快修订发布《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结构要求》(GB 21668),研究明确纯电动货车可运输的危险货物类别。(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按职责分工负责)12.建立动力锂电池运输国际规则国内实施机制。加快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 规章范本》等国际规则在国内转化实施,进一步强化国际规则和国内规则对接。(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按职责分工负责)13.推进动力锂电池运输技术规则国际化。充分发挥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专家委员会和铁路合作组织、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等平台作用,积极参与动力锂电池国际运输规则和标准制定。(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国铁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六、提升动力锂电池国际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14.加强动力锂电池运输双多边合作。加快研究加入《危险货物国际道路运输公约》(ADR),加快推动与部分国家建立动力锂电池运输国际规则快速实施双边机制,畅通中欧动力锂电池国际道路运输通道。(交通运输部负责)15.培育动力锂电池运输龙头企业。组织开展动力锂电池运输龙头企业培育行动,支持运输企业对标国际一流,积极拓展动力锂电池国际供应链服务,整合海外运输、仓储等物流资源,提升动力锂电池国际供应链服务保障能力。支持交通物流和动力锂电池生产企业高效衔接、深度融合,推进物流链供应链一体化融合发展。(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 关注绿色科技,瑞士万通参展“电池技术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论坛”
    2018年1月13日-14日,由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材料专业委员会举办的“电池技术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论坛”在美丽的惠州西湖顺利召开。 本次论坛主题为“供需协同与技术升级”,围绕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政策进行研讨和交流,旨在促进产学研结合、产业链协同创新。报告内容涉及电池智能制造方案、电池回收与可持续发展、燃料电池开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充电桩行业规划发展等多个方向。瑞士万通携旗下Autolab品牌参加了此次会议。大会开幕式现场 大会开幕式上,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峰为大会致开幕词。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江分别作主题报告。本次会议分为大会报告和两个分论坛举行,分论坛主题为“锂离子电池发展论坛”和“下一代动力电池发展论坛”。会议期间,共有3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带来了50余场专题报告。瑞士万通展台 会场外,瑞士万通设立了展台,吸引了众多学者前来交流讨论,不少专家对我们的仪器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关于Metrohm Autolab三十多年来,Metrohm Autolab恒电位/恒电流仪在品质,可靠性和耐用性方面,已经成为电化学领域的标杆!我们致力于为从事电化学研究的用户,提供最前沿的仪器,控制软件,附件和应用方案 。Metrohm Autolab为满足电化学研究的需要,提供一系列仪器,包括紧凑型,经济型仪器,灵活的模块化系统,以及可以同时测定多个样品的多通道工作站。
  • 能源汽车电池及控制技术实验室设备采购项目招标
    一、项目基本情况1.1项目编号:ZHGX-2022-0141.2项目名称:新能源汽车电池及控制技术实验室设备采购项目1.3最高限价:人民币大写壹佰零柒万伍仟元整(¥:1075000.00) 1.4招标内容:序号货物名称参考品牌数量单位技术参数及性能、配置1计算工作站戴尔/惠普/华硕2台图形工作站,至强W-2245★处理器/3.9G 8核/★64G内存/512G固态+2T/显卡RTX5000-16G。2新能源电池包检测仪元征/欧维德/天威1套新能源电池包专用诊断设备,覆盖95%以上主流新能源汽车品牌;电池包检测功能强大、诊断精准度高,媲美专检;创新支持通过快充口检测电池包,定制开发电池包接口专用接头;配备iSmartEV BOX诊断盒,且主机与诊断盒采用Wi-Fi通讯,在传输速率、诊断距离、抗干扰等方面远优于传统蓝牙;支持CAN FD、DOIP等主流诊断协议;支持通用的大部分物理接口,如:USB Type C、USB Type A等;★2.0GHz八核处理器,★4G内存+128G存储;安卓7.1操作系统,10.1英寸高清触摸屏;可通过OBD接口、快充口、专用电池包测试线、跳线四种方式进行电池包检测;可读取电池包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电池包SOC及SOH、电池包当前温度及电压、电池包单体电压及单体温度、电池包故障码等,快速定位电池包问题;支持检测亿能、科列、国新、宁德时代等多品牌电池包诊断。诊断功能支持新能源车型全系统、全功能快速诊断、读取故障码、清除故障码、读取数据流、动作测试等。主机参数:显示屏 10.1英寸(1920x 1200)CPU 高通 2.0GHz八核内存 4GB存储 128GB系统 安卓7.1通讯 支持双Wi-Fi模块、蓝牙摄像头 前置800万像素,后置1300万像素接口 TypeA、TypeC电池 3.8V/9360mAH聚合物锂电池尺寸 318x 40.5x 246.5(mm)… … … … … … 具体内容详见招标文件。二、投标人的资格要求:2.1国内注册,经营范围满足本次招标内容的投标人;2.2 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为同一个人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投标人,存在相互参股关系、高级管理人员(股东、监事、经理)相互兼任情况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投标人,只接受其中先提交投标文件的投标人参加投标,不接受其他投标人参加投标;2.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等9部门 《关于在招标投标活动中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通知》(法〔2016〕285号)规定,投标人不得为失信被执行人【以评标阶段通过“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查询的结果为准】;2.4至投标截止日,投标人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实际控制人、拟委任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近三年内无行贿记录【行贿记录起始时间为生效刑事判决书、刑事裁定书落款时间,以评标阶段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站(https://wenshu.court.gov.cn/)查询结果为准】;2.5 投标人的投标标的如果涉及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和著作等)使用,投标人应在投标文件中提供相关知识产权的权属证明或合法使用证明复印;2.6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三.招标文件的获取3.1 凡有意参加投标者,请于 2022年 4 月 21 日至 2022 年 4 月 27 日,每日上午 9:00 时至12:00时,下午14:30时至 17:00 时(北京时间,下同), 持单位介绍信、授权委托书原件和委托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委托代理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以上资料为复印件或打印件的,必须加盖公章)到 南宁市青秀区东葛路163号绿地中央广场B1栋9层(上海正弘建设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 购买招标文件。3.2招标文件每套售价 300 元,售后不退。3.3邮购招标文件的,需另加手续费(含邮费) 50元。招标人在收到3.1条款要求的全部报名资料和邮购款(含手续费)后 1个工作日 内寄送。招标文件价款及邮费以单位名义交纳到以下银行账户,转账时必须备注本项目的项目编号。开户名称:上海正弘建设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开户银行:广西北部湾银行南宁市嘉宾支行银行账号:0804 0120 9000 7555嘉宾支行行号:313611008044四、投标文件的递交4.1投标文件递交的截止时间(投标截止时间,下同)为 2022 年5月12日 15 时 00 分,地点为南宁市青秀区东葛路163号绿地中央广场B1栋9层(上海正弘建设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开标厅)。4.2递交方4.2.1采用现场递交的,需遵守以下规定:投标文件递交起止时间:2022年5月12日 14 时 00 分至 15时 00 分(北京时间)。投标人应在投标文件递交起止时间内,将投标文件密封送达投标地点,未在规定时间内送达或者未按照招标文件要求密封的投标文件,将予以拒收。4.2.2采用邮寄方式递交的,需遵守以下规定:(1)投标文件必须在投标截止时间前送达。招标代理机构工作人员签收邮寄包裹的时间即为投标文件的送达时间,且须交由招标代理机构当面签收,逾期送达的投标文件无效。逾期送达的,后果由投标人自行承(2)投标人应充分预留投标文件邮寄、送达所需要的时间。为确保疫情防控期间邮寄包裹能及时送达,应选择邮寄运送时间有保障的快递公司寄送投标文件。(3)投标人在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装订、密封好投标文件后,应使用不透明、防水的邮寄袋(或箱)再次包裹已密封好的投标文件,并在邮寄袋(或箱)上注明投标人全称、项目名称、项目编号、开标时间、投标人代表人(姓名、身份证号码、移动电话和电子邮箱)等内容,如投标文件在运送过程中发生破损、受潮等情况,后果由投标人自行承担。(4)招标代理机构工作人员在收到投标文件的邮寄包裹时,确认无误接收完成后,第一时间按照投标人在邮寄包裹上所预留的电子邮箱告知投标文件收件情况,请投标人务必确保所预留的电子邮箱的有效性,并注意查收邮件。(5)投标文件邮寄地址:南宁市青秀区东葛路163号绿地中央广场B1栋9层(上海正弘建设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 收件人:覃江激 联系电话:13507713314、17776658009、0771-20266294.3逾期送达的或者未送达指定地点的投标文件,招标人不予受理。五、发布公告的媒介本次招标公告同时在采购与招标网(https://www.chinabidding.cn/)、南宁学院(www.nnxy.cn)、上海正弘建设工程顾问有限公司(www.zhenghong.net.cn)网上发布。六、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招标人信息招标人:南宁学院地 址:广西南宁市邕宁区龙亭路8号联系人:王老师联系方式:0771-59008152.招标代理机构信息招标代理机构:上海正弘建设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地 址: 南宁市青秀区东葛路163号绿地中央广场B1栋9层邮 编: 530022 联 系 人: 陈琴 电 话: 0771-2026629、17776658009 传 真: 0771-2026628电 子 邮 箱:zhgxfgs@163.com开 户 银 行: 广西北部湾银行南宁市嘉宾支行 账 号: 0804 0120 9000 7555 招标人:南宁学院 招标代理机构:上海正弘建设工程顾问有限公司2022 年4月21日
  • MTS 发布新模拟器——地下设施和管道的守护者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全球知名高性能试验机和传感器供应商MTS系统公司于9月25日宣布,已开发出一种独特的土壤-结构相互作用模拟器,该模拟器可在地下基础设施的保护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这一全新的系统将首先亮相于于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新国家地下基础设施(NBIF)中,用以研究土壤位移和地面移动对地下设施、管道以及地下结构的影响。沉降和变形常使土壤发生位移,形成地下空洞和不稳定断裂区域,由此而产生的压力对埋在地下的管道施加了巨大的作用力,造成地下管道失效、泄漏和破裂的潜在风险,如果破裂的管道是天然气管道或石油管道,那很有可能将对人类、野生动物和财产带来极其严重的危害。运用MTS的这一新模拟系统,伯明翰大学大学将能够更好地研究复杂的土体变形过程及其对地下结构的影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这个巨大的模拟系统有一个5× 10米的可移动地板,可以埋在地下5米深的设计复杂的坑内。可移动地板的运动依靠50个MTS DuraGlide制动器提供动力,额外的地面制动器将可以控制土壤的运动,并在尺度模型和全尺度试验中模拟灰岩坑等地面位移。据悉,伯明翰大学计划在未来利用这一革命性的新系统来改进管道检测和评估的地球物理遥感技术。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MTS总裁兼CEO Jeffrey Graves博士接受采访时表示:“基础设施老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用MTS这一新模拟系统来开发的土壤稳定解决方案将对保护看不见的地下基础设施大有裨益,让建筑物和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更加安全。”他告诉记者,这一模拟系统是MTS在众多应用领域成功经验的高度结晶。融合了汽车设计和构造、地震研究、航空航天多通道控制等各个维度的先进技术手段。伯明翰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 nbsp Nigel Cassidy教授补充说:“MTS在液压试验机等领域积累了大量专业知识和经验,我们很高兴能与他们合作,共建这一创新性的新设施。” /p
  • 即刻预约 | 与行业领袖共话新能源汽车“三电”质量保证
    引领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三场变革的新能源汽车,近年来在中国的发展可谓“一骑绝尘”,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九年位居全球第一。如何将新能源汽车产业提升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成为产业链企业共同思考的问题。5月20日第25个“世界计量日”之际,“蔡司,‘质’敬明天” ZEISS Quality Innovation Days中国场线上峰会将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主题日开场。来自LG新能源、格劳博、斯柯达等知名企业及机构的行业领袖与技术专家将围绕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和趋势,以“三电”为主要话题,通过主题演讲、经验交流、技术分享探讨助力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质量解决方案。一键报名参会: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zeiss240520/贴合行业内生需求,助新能源汽车提“质”蔡司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一站式质量保证解决方案,覆盖动力电池、电驱动、控制器、底盘、车身、热管理和内外饰七大模块和氢燃料电池。在当天直播中,蔡司产品专家将详解针对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行业趋势的质量控制解决方案。在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安全、性能、续航里程和生命周期等诸多要素中,动力电池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极片是电池电芯的基本组成部分,在生产中,电池电极片需要通过模切和分条形成对应尺寸,这个过程中的关键质量要求是符合切割尺寸,并且不出现褶皱、脱粉、毛刺等现象,否则将影响电池性能,增加内部短路的风险,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问题。蔡司数码显微镜毛刺检测解决方案有丰富的产品组合,可完成不同尺寸电极片的检测任务。所使用的光学数码显微镜最高分辨率可达0.7μm,兼顾大视场;在软件配合下,缺陷识别算法一致性高,检测重复性好,整个检测流程可自动完成,效率出色。在2024北京车展上,众多国内外车企都带来了配备空气悬架系统的新能源车型。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以及自主品牌高端化的双重推动下,曾经应用于豪华汽车品牌的空气悬挂系统迎来下探契机。制造商需要对空气悬挂系统的核心部件皮囊和总成进行无损检测,发现内部密封圈翻折错位和异物夹杂,还要把控上气装置密封焊接质量和皮囊固定后的质量状态和内部构件的装配关系。蔡司的工业CT可以对皮囊单件实现无损检测,从而检测尼龙的间距以及角度,判断内部尼龙是否断裂,也能对总成件的密封状态和装配进行无损检测。让三电检测“既能看得清,又能测得准”传统燃油车时代,汽车最重要的三大组成部分是发动机、底盘和变速箱。新能源汽车时代,衡量车辆性能的关键部件发生改变,对于电动车,电池、电机和电控组成的三电系统成为影响车辆性能的核心。三电系统的精度和缺陷控制是制造商共同的痛点,蔡司通过既能看得清,又能测得准的无损解决方案帮助制造商解决挑战。电池是电动车的“心脏”,关于动力电池的竞争是性能、安全性和成本的全面竞争。从电池的材料和结构研发,到原料加工、电极生产、电芯生产,再到模组组装,蔡司质量解决方案贯穿电池生产全过程,而不仅仅是抽检中。诸如工业显微镜分析电池材料和结构,X射线和CT设备发现电池单元和模块等密集部件中隐藏的缺陷,三坐标测量机和三维光学测量机保障电池托盘尺寸等。新能源汽车电机内部的扁铜线、叠片、定子、转子和驱动轴部件,有各自不同的质量关键点。制造商对产品检测的精度和无损要求日益提升,很多电机带有表面半透明涂层,要在不喷粉的前提下采集到涂层厚度;为避免实际装配后发现问题再破坏拆解的情况,密封和散热等配套产品要进行虚拟装配检测,等等。从光学和接触式组合测量、光学全尺寸线边测量、 光学尺寸检验到CT无损检测,蔡司质量解决方案产品线齐全且几乎所有设备都带有精度保证,满足客户对精度和清晰度的双重要求。蔡司工业质量解决方案新能源汽车行业全球负责人陈涛先生表示,蔡司以中国客户为出发,密切关注行业技术趋势发展,潜心研究客户研发与生产流程中的质量需求,成功开发了超过80个细分应用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提升质量与效率并降低成本,赋能中国客户从本土走向全球。目前全球领先的整车制造企业与“三电”(电池、电驱、电控)等客户中超过80%信任并选择了蔡司的解决方案。蔡司必将继续努力为全球汽车电动化和高质量转型贡献价值,与客户共创美好未来。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参与5月20日“蔡司,‘质’敬明天” 新能源汽车行业主题日。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正重塑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蔡司期待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管理者和质量、研发、生产等领域的专业人士线上相聚,共同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
  • 《浙江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发布!之量科技助力产业发展
    近日,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厅、省科技厅印发《浙江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明确,浙江将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智造高地和有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引领区。《行动方案》提出,充分利用省重点研发计划政策,落实财政科技经费超1亿元,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开展新能源汽车领域科技创新。同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对传统汽车企业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提升中长期贷款占比。《行动方案》将于2023年3月1日起施行,对专注锂电池研发的科研院所及汽车企业而言,正是蓄势增长的好时机。之量科技提供全方位的锂电池实验室测试方案,精准助力锂电池热安全和热管理的技术研究,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解决方案一:锂电池热管理参数测试本方案主要满足不同工况下的电芯充放电产热、比热容、导热系数等测试需求,能够为BTMS热管理系统设计与仿真提供全面、准确和可靠的关键热物性参数,助力高性能电池系统开发。产品包括:3D热物性分析仪、两状态法热参数测试仪、大型电池绝热量热仪、小型电池绝热量热仪、电池等温量热仪。解决方案二:锂电池产气爆炸特性测试本方案主要用于评价电池热失控产气和其他喷发物质的爆炸特性,测定爆炸极限、最大爆炸压力、爆炸指数和气体燃烧速率等重要参数,全面评估电池产气致灾危害,同时满足UL9540A等检测标准。产品包括:多相高温高压爆炸极限测定仪、气体燃烧速率测试仪、爆炸极限试验仪。解决方案三:锂电池产气成分在线分析本方案主要用于模拟程序控温下的锂电池热失控过程,并对电池产气进行实时采集和在线成分分析,帮助研发人员研究热失控不同阶段产气成分的演变历程。产品包括:大型电池绝热量热仪、小型电池绝热量热仪、定容燃烧弹、气相色谱。解决方案四:锂电池热安全特征参数测试本方案主要满足在热、电、机械等多种滥用条件下进行电芯热安全测试,测定电芯自放热起始温度、热失控起始温度、最大温升速率、热失控孕育时间等表征电芯热稳定性的特征参数。产品包括:大型电池绝热量热仪、小型电池绝热量热仪。解决方案五:锂电池材料安全性评估本方案主要用于表征电池材料的热稳定性和安全性,可测定电池材料热分解特性参数、电解液闪点和蒸气压等。产品包括:绝热加速量热仪、DSC差式扫描量热仪、微量连续闭口闪点仪、微量蒸气压测定仪。
  • 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共识发布
    8月25-28日,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北京、海南两地召开,受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委托,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科技委员会联合主席赵福全于28日在北京发布了《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共识》。“共识”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广泛凝聚与会各方观点与智慧,为加快推进碳中和愿景目标下的汽车产业全面电动化转型、深化全球合作进一步明晰了方向路径,将为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新的重要指引。“共识”指出,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突破全面市场化拐点,各方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加快开发包括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燃料电池等多元化汽车产品,营造良好的政策及应用环境,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共识”强调,商用车是全球汽车产业碳减排的重点与难点,各方将进一步加强氢能燃料电池、纯电动、零碳燃料等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积极探索低碳零碳商用车市场化推广路径,持续加速商用车电动化进程,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共识”呼吁,各方要加强电池、芯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科技创新与全球合作,不断优化供应链的资源配置,加强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新生态。“共识”提出,各方将加强各国汽车产业碳管理体系的协同,共同研究包括动力电池在内的碳足迹评价方法,推动碳排放数据的互通、互认与互享。“共识”指出,各方将积极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的大联合、大协同,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努力构建安全、高效、低碳、智能、愉悦的新出行生态。“共识”认为,人才是支撑产业变革的根本,各方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新型汽车人才的培养模式,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吸引更多人才投身汽车产业,为产业创新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共识”倡议,共同发起成立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国际科技合作组织,汇集全球优势资源,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深入推进交流合作,共享机遇、共应挑战,共创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全文如下:2022年8月,全球汽车产业主要相关方再次聚首,共议碳中和愿景下的全面电动化与全球合作,与会各方达成以下共识:一、坚定推进汽车产业全面电动化转型。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突破全面市场化拐点,与会各方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加快开发包括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燃料电池等多元化汽车产品,营造良好的政策及应用环境,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二、加速推进商用车绿色低碳发展。商用车是全球汽车产业碳减排的重点与难点,与会各方将进一步加强氢能燃料电池、纯电动、零碳燃料等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积极探索低碳零碳商用车市场化推广路径,持续加速商用车电动化进程,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三、着力构建安全稳定的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与会各方一致认为要加强电池、芯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科技创新与全球合作,不断优化供应链的资源配置,加强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新生态。四、加强汽车产业碳管理体系协同。加快迈向碳中和是全球汽车产业共同的愿景目标,产品碳足迹已成为产业关注的热点,与会各方将加强各国汽车产业碳管理体系的协同,共同研究包括动力电池在内的碳足迹评价方法,推动碳排放数据的互通、互认与互享。五、充分发挥汽车与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深度融合的协同效益。与会各方将积极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的大联合、大协同,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努力构建安全、高效、低碳、智能、愉悦的新出行生态。六、加强新型汽车人才培养。人才是支撑产业变革的根本,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亟需跨学科、跨产业的综合型人才,与会各方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新型汽车人才的培养模式,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吸引更多人才投身汽车产业,为产业创新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加强全球合作、推动全面电动化转型是汽车产业应对气候变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与会各方倡议发起成立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国际科技合作组织,汇集全球优势资源,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深入推进交流合作,共享机遇、共应挑战,共创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2022年8月
  • 发展新能源汽车,助力“双碳”落地见效
    3月19日,中国新能源汽车大数据2023年产业大会在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会议中心召开。此次大会的主题为“智电新引擎蝶变新能源”,大会由一场主论坛和“新能源汽车安全体系建设”“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应用”两场分论坛组成。新能源汽车低碳环保、动力性能强,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中的重要一步。要加强政策支持引导,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等,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安全、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推动节能减排,助力全面实现“双碳”目标。  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倡导绿色低碳出行。2022年,我国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879亿元,同比增长92.6%,新能源汽车产销实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7%和93.4%。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新车销量中新能源汽车占比由2021年的1/8增至2022年的1/4,新车销售中每4辆车就有1辆新能源汽车,政策资金引导作用成效显著。下一步,要持续推广车购税免征政策等系列税费支持政策 出台运营补贴、通行路权、用电优惠、低碳排放区等支持政策,大力提高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交、出租、环卫、邮政快递、城市物流配送等领域应用比例 继续扩大二手车的流通,推进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活动。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推行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  加快核心技术攻关,为新能源汽车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汽车是一个典型的集成技术,需要多个层次、多个领域的通力合作,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是动力电池,要加快动力电池存储容量技术研发,促进新能源汽车充电效率和续航能力获得更大突破,鼓励无线充电、智能充电、大功率充电的技术创新 加快动力电池安全防控技术攻关,提升动力电池热失控报警、安全防护、低温适应等性能水平 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研发,突破单车感知决策、车路协同、人机共驾、以及各类信息安全威胁等若干核心关键技术,推动新能源汽车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等,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目前,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存在短板,急需合理布局充电设施,提速建设充电站、充电桩。比如扩容升级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加快居住社区、停车场、加油站、公路沿线、客货运枢纽、郊区乡镇等建立充电站、充电桩,帮助解决充电桩不足、充电难、充电慢等问题。优化充电桩安全等级、操作界面,进一步提升充电桩使用率。同时,还要加强充电设施运维管理,完善充电车位管理配套措施,处理好充电车位被占用的情况。通过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等,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率,促进汽车产业节能减排,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举措。发展新能源汽车,打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新模式,为交通领域清洁低碳转型、落实“双碳”目标助力。
  • 新能源汽车的“双碳”使命要靠这些——
    汽车行业的低碳发展,对于落实“双碳”战略具有战略意义。新能源、智能化的发展也为中国汽车产业换道超车、跻身国际一流水平提供了重要机遇。十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汽车保有量从2012年的1.2亿辆增长到3.1亿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稳居世界第一。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汽车产业链非常长,涉及多领域交叉融合,汽车产业的低碳发展将推进整条产业链的低碳化进程,在减碳方面产生协同效应。9月11日下午,“海河零碳论坛周末沙龙”如约通过新金融传媒视频号及腾讯会议进行了线上直播,来自全国各地的双碳行业人士齐聚直播间,共同探讨“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研究”。本次论坛沙龙在天津海河教育园区管委会指导下,由南开大学产城发展校友会碳中和专委会、碳中和研究院、绿色金融中心、双碳产业投资家俱乐部、天创资本主办;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先进高分子材料技术研究所、元宇宙与碳中和研究院、山东省多能互补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办;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天津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天津市滨海新区环境创新研究院、南开大学循环经济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天津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天津市企业家协会、天津全球成长型企业协会、天津市中小企业经济发展协会、滨海—中关村双碳联盟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新金融传媒、凤凰网等多家机构支持。“双碳”目标的提出 对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是一个发展良机 但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和新的课题张铜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双碳”背景下,交通行业减碳压力较大,将极大促进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动力电池产业面临较快发展机遇;电池生命周期碳排放,决定了不同国家、地区、不同企业的动力电池具有不同的低碳竞争力;动力电池将面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重要课题。动力电池标准将更加重视环境、能源、资源效益的提升,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标准框架;动力电池标准将着重加强动力电池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和碳减排技术标准化;建立汽车生命周期各阶段主体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碳限额(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品);动力电池标准将更加重视循环经济发展效益,通过生产端使用再生材料拉动报废端再生水平;动力电池标准将加强使用环节的能耗水平管控,提升电动车辆的能效;动力电池标准将构建生命周期管理的智能化标准体系,通过电子标识等技术开展生命周期溯源。在“双碳”背景下 汽车电动化过程中会有新风险出现赵明楠中汽数据有限公司生态业务部绿色低碳研究室主任汽车电动化过程中的新风险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供应链风险,地方政府的减碳和经济指标双压力会直接影响属地工业企业。二是资源风险,全面电动化进程中,全球关键资源供给与需求矛盾将不断出现,锂在中短期供给无法满足需求,理想情景2037年供需平衡;镍在理想情景下供给始终可以满足需求;钴在理想情景下2058年供给可满足需求。三是成本风险,在“双碳”目标下,降碳资源(电池材料、绿色能源、低碳材料等)需求剧增,然而市场供应能力却压力剧增,导致相关资源成本上涨。四是合规风险,国内“两个角度,四种措施”的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政策体系逐步推进。五是市场竞争风险,从发达国家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来看,消费者普遍未必会因为低碳消费观而购买更低碳的汽车,但无一例外都喜欢“指责”开高端汽车的消费者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因此走高端路线的纯电动汽车将不得不面对低碳消费观对自己潜在客户的负面影响,这也可以解释目前全球汽车行业减碳动作最大的都是高端车品牌。汽车行业该如何演好“双碳”目标下的新角色?构建绿色低碳采购体系,储备绿色低碳优秀供应商,设定针对高风险产品或工艺的能耗/碳排放水平线采购要求;构建自身关键资源闭环体系,保证资源稳定供给,提前建立资源闭环体系,一方面保证循环资源供应,应对电池材料资源短缺,另一方面确保汽车产品循环材料使用率,应对循环材料使用比例方面的法规;引进碳金融手段,对冲成本上升风险;“心中有数”,“合理规划”,规避合规风险,基于未来不同时间节点国内外碳排放管控力度,从市场需求、工厂及供应链、产品对标三个角度,评估宏观政策管理趋势,做好减排规划,抢占市场,应对风险,提升产品竞争力;根据所选减排目标的不同,可以输出单一方案或多项方案,汽车全价值链低碳成果总结能够全方位展示企业绿色低碳努力成果,提升企业及产品品牌效益。供应链成员的ESG行为缺失 会导致企业生产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张木泽中汽数据有限公司生态业务部绿色低碳研究室工程师ESG是英文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和Governance(公司治理)的缩写,是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而非财务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自2019年以来,我国ESG相关政策文件紧锣密鼓,涉及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各个方面,不断促进我国ESG发展。ESG在对企业自身行为提出约束的同时,更考量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汽车行业ESG现存四大问题。一是汽车行业与现行传统ESG体系不兼容。当前国内外传统ESG指标体系种类繁杂,垂直行业属性不足。同时传统ESG体系也无法针对汽车行业特征如产业链覆盖面广、智能网联化发展做出适应性调整。二是信息传递难以从单线模式走向网络化,导致ESG数据可靠性不足。每一级厂商ESG的评级需依靠上游供应商提供的信息和数据,这就导致目前ESG信息传递链多为从上游至下游的依次递归。对于整车厂或其他靠近下游的供应商而言,难以跨级获取全产业链的ESG信息,易导致对全产业链把握出现偏差,影响企业决策。三是信息收发重复性工作多,效率低。当前ESG信息收集任务分发机制无法保证每一级中的每一家企业ESG信息收集模板、统计指标完全相同,做不到准确、高效地收集分析产业链中的ESG信息。当产业链ESG信息收集模板、统计分析指标无法统一时,会造成下级供应商向多家上级供应商提供的信息存在偏差、时间截面不同、数据质量低等问题。四是ESG培训机制缺乏。ESG工作推广的一大难题是企业对ESG理念的认知、重视和资源投入不足。ESG培训机制的缺乏导致企业从理念、实际操作层面存在较大阻碍,并难以培养出企业ESG管理人员。我们要选择的赛道 要有一个超大容量的市场 新能源汽车就是这样一个赛道程伟天创资本合伙人投行部负责人我们要选择的赛道要有一个超大容量的市场,新能源汽车就是这样一个赛道。我国在这个产业中拥有最大最长的供应链体系,又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一旦这个市场开始发生产业升级的现象,就意味着这是一个拥有万亿级市场的赛道。我们为什么选择投资新能源汽车行业?首先,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是一国制造能力的综合体现,欧美国家在经济腾飞的过程中,汽车工业也伴随着飞速增长。其次,新能源汽车行业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第三,新能源汽车行业是一个能有效结合能源革命和信息革命的有效支点,汽车电动化是能源革命的主战场,汽车智能化是信息革命的主战场。最后,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存在弯道超车的可能性,我们通过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重塑了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和生态,使得我国能够抢占先机。关于海河零碳论坛2022年“海河零碳论坛”由南开大学产城发展校友会碳中和专委会碳中和研究院等单位主办,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天津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天津市滨海新区环境创新研究院、南开大学循环经济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天津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天津市企业家协会、天津全球成长型企业协会、天津市中小企业经济发展协会、新金融传媒等多家机构支持。2022年“海河零碳论坛”致力于构建多元、开放的交流与合作平台。论坛以主旨演讲、行业聚焦、成果展示、深度分享等形式全面展示双碳战略目标下的实践成果,探寻“双碳”背景下经济转型和产业创新路径,打造“双碳”全产业链共生赋能平台,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共创绿色零碳未来。“海河零碳论坛”计划每年春季和秋季举办两次线下和线上结合的论坛,同时每周的周末都会安排固定时间举办线上沙龙交流活动。全力打造一个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国内交流平台。9月18日下午2:30,“海河零碳论坛周末沙龙”邀请到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氢能产业发展局、氢能发展促进中心协助指导,携众多行业精英为大家带来分享《天津氢能产业发展与实践》,敬请持续关注!
  • Bruel & Kjaer 5128型高频头和躯干模拟器问世
    5128型高频头和躯干模拟器问世全新“小绿人” Bruel & Kjaer的全新高频头和躯干模拟器已问世。 它解决了可听声范围内逼真、精确和可重复的声学测量需求。 为了满足越来越高的手机音频品质需求,以及耳机在通信及娱乐中的日益普及,我们的电信/音频团队开发了5128型高频头和躯干模拟器(HATS)。 高频HATS解决了可听声范围内逼真、精确和可重复的声学测量需求。人工头还提供大面积的硅胶围绕耳廓,以实现头戴式耳机的完美密封。高频HATS将音频性能测量的频率范围扩展到比目前市场上的头和躯干模拟器更高的频率范围。此外,人工头的结构更易接近内部组件。 高频HATS具有真实人耳结构的耳道,可在整个频率范围内实现正确的声阻抗并通过传感器电子数据表(TEDS)提供耳模拟器相关的校准信息。通过精确地复现人耳的音频响应,高频HATS可以前所未有的精确度提供高达20 kHz的音频测试。此外,口模拟器的性能也得到提高,可提供12 kHz及以上的均衡输出。这显著提高了智能设备及其配件的音频性能的主、客观评估之间的相关性,确保了新产品在市场上的先进地位,缩短了开发时间。 请访问Bruel & Kjaer官方网站,查询有关5128型高频头和躯干模拟器的详细信息。 关于Bruel & KjaerBruel & Kjaer是先进的声学与振动测量系统制造商和供应商。我们帮助客户测量和管理其产品与环境中的声音与振动质量。我们关注的领域包括航空航天、太空、国防、汽车、地面交通、机场环境、城市环境、电信和音频。我们的声学与振动设备系列包括声级计、传声器、加速度计、适调放大器、校准器、噪声与振动分析仪和PULSE软件。我们还设计和制造LDS系列振动测试系统,以及完整的机场和环境监测系统:WebTrak,ANOMS,NoiseOffice和Noise Sentinel。全面了解我们的解决方案、系统和产品,请访问我们的官方网站。Bruel & Kjaer是总部位于英国的思百吉集团旗下的子公司。思百吉集团2016年销售额达13亿英镑,集团的4个业务板块在全球共有大约7,500名员工。
  • 油价上涨加速新能源行业的发展,该如何保障动力电池的安全性?
    进入2022年之后汽油价格的上涨让很多朋友感到“心痛”调皮的网友甚至戏称要把汽车当废铁卖掉以此来调侃油价上涨的压力油价的急剧上涨势必会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而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部件也是汽车的动力来源其安全性是车辆安全性的一个非常重要指标因此对于电池的检测要十分严格!电池安全性测试:flir高速红外热像仪动力电池因其能量密度高,充放电电流大,因此在新能源汽车使用过程中电池在充放电、夏季高温、碰撞刮擦的时候非常容易起火燃烧甚至爆炸,对财产甚至人的生命安全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所以对汽车动力电池的验证和检测过程是极其严苛的,汽车动力电池包会针对挤压、震动、内部加压、喷水、火烧、腐蚀、浸泡等多种极端工况进行实验验证,确保在装车之后的使用过程中动力电池的安全方面可以万无一失。用flir高速热成像记录的电池针刺测试动力电池在验证和检测过程中,任何模拟极端工况造成动力电池破坏的开始都是伴随着热的发生、积聚以及传导,因此使用红外热像仪来监测动力电池的破坏性实验,是一种非常有效地观察、记录、分析动力电池破坏过程的方式。案例分析:电池被刺爆破的瞬间,flir高速热像仪收集各项热数据!电池故障定位:flir t500系列新能源电动汽车在充电的时候会发现其有发热的现象,一般情况下的发热是正常现象,而异常发热很有可能会使电池容量降低、缩短电池寿命,因此我们要定时检测动力电池充电时的状况,确保电池的持久性和安全性!flir t500监测发热的电池元件, 定位接触不良的热点flir t500系列热像仪配备高达464 x 348(161,472)像素的红外分辨率,内置先进的测量工具,借助由强大的msx® 、ultramax® 和专利型自适应滤波算法支持的flir vision processing™ 技术,确保生成的热图像具有良好的清晰度,让用户能够更快捷地发现和诊断动力电池中存在的问题。配备标准24˚镜头和微距模式的flir t500系列专业红外热像仪可以轻松达到71µm的光斑尺寸,且无需更换镜头。在此条件下,该系列热像仪能够针对尺寸为1.6mm×0.8mm的电池中的微小零部件进行精确的温度测量以及红外热成像。目前flir t560是我们的主推款产品,备货充足,可“闪电”供货哦~电池研发与设计:flir a系列热像仪动力电池在研发的过程中,需要对产品性能做出快速评估,这样才能够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和费用,提高研发效率。电池生产商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以及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特斯拉、比亚迪等都在动力电池的研发和检测过程中使用了flir热像仪。通过模拟极端工况下对电池的破坏性实验,工程师获得了电池的失效方式、破坏程度以及危险程度,为研发、设计、生产、改进新型电池,以及新能源汽车提供了有效的帮助。某电池的破坏燃烧在动力电池研发和设计的过程中,小菲建议可以选择flir a系列红外热像仪来监控电池研发过程,比如flir a50/a70研发套件,可提供数千个温度测量点,是经济实惠的即用型解决方案,适合用于概念验证电子检测和研发的热成像分析。还有flir a400/a700 系列科研套件,其为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提供了一套精简的准确温度测量解决方案,搭配自带的flir research studio软件轻松查看、采集和分析数据,可为动力电池的研发快速获取和分析红外测量结果。负荷状态下的电池管理系统在新能源汽车的检测中,还可以利用flir ex系列热像仪对汽车各项设备异常升温点进行检测,其紧凑小巧,可全自动调焦或免调焦,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还可以使用flir vs290红外视频内窥镜套件,对汽车中难以触及的狭窄区域进行检测。
  • “两会”汽车领域提案:聚焦“碳中和”目标 发展新能源汽车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汽车产业,依然是今年热议的焦点之一。国内汽车市场开始由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同时,在新技术浪潮下,中国汽车产业也从处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的新阶段。汽车领域代表就新形势下行业如何发展提出诸多提案,其中,“碳中和”目标下的新能源汽车如何发展成为被重点关注的领域;同时,推动汽车芯片国产化、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亦成为高频词。一、新能源汽车吉利集团李书福:中汽数据测算,2019年我国交通行业碳排放在12亿吨左右,其中商用车保有量仅占我国汽车保有量的12%左右,却制造了道路交通碳排放的56%。根据《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0》数据,2019年全国货车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排放分别占汽车排放总量的83.5%、90.1%。汽车行业要实现碳排放达峰及排放污染物治理,货车的电动化势在必行。换电模式为货车电动化提供了可行的能量补给方式,国家也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推动货车的电动化及换电模式示范运行,但目前货车电动化仍面临车辆最大总质量、整车长度等法规方面的障碍。针对货车电动化级重卡换电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建议对原标准GB1589-2016《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中质量及长度限值作补充规定。上汽集团陈虹:氢能源作为脱碳和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已经成了当下很多国家关注的重点。但是,目前氢能产业在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等各个环节发展受制于当前法规政策的种种限制。为此,陈虹建议:一是从国家层面尽快形成统一的中国氢能战略规划。二是在氢能管理政策法规层面有所突破。三是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管理的减排项目范围和碳交易的试点范围,将工业副产氢提纯、可再生能源制氢及加氢站项目纳入减排项目范围,以进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高绿色制氢项目受益范围,引导社会对于绿色制氢项目的投资积极性。四是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对使用绿氢(可再生能源产生的氢能)进行一定时期的专项补贴。长城汽车王凤英: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及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我国需发展车用氢能产业,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规模,提高可再生能源制氢比例,以加快推进低碳减排。但我国氢能产业战略导向尚不明朗,支持政策尚不完善,加氢站管理缺位,车用氢能供给体系尚不健全,关键材料和零部件自主化能力还不足,整车制造及氢气价格过高导致产业化进程受阻。为支撑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示范应用,我国亟需解决产业发展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此外,王凤英还建议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她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车企转型共识,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从产业、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发展规律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快全球化发展,有利于抢先占领全球化用户心智,改变汽车产业国际分工格局,提升国际竞争力。二、车用芯片长安汽车朱华荣:由于汽车核心芯片主要依赖进口,随着国际局势风云变化、全球半导体原材料和产能日益紧张、新冠疫情对供应链影响等,汽车芯片存在随时断供风险,且将成为阶段性和结构性问题长期存在,汽车芯片逐渐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中的主要‘卡脖子’环节。朱华荣表示,在保证产业链稳定供应基础上,建议国家出台积极政策来推动汽车芯片国产化,维护汽车供应链安全。具体包括,设立汽车产业核心芯片及生产设备国产化重大专项;强化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支持主机厂在整车开发过程中与国内汽车芯片商尽早开展汽车芯片定制化研发;加强行业标准制定等。广汽集团曾庆洪:中国汽车要强国应先“强芯”,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解决芯片问题,加强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建设,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两个不动摇,分别解决长期和短期问题。奇瑞汽车尹同跃:突破车载芯片“卡脖子”技术,应强化产业生态融合。他建议,明确车载芯片国产化率发展目标,加大芯片产业链建设、重点扶持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从标准、规范、人才、技术层面给予芯片行业、零部件行业与整车以支持;在产业链生态上给与政策鼓励以及资金支持,推动芯片生态与部件生态、整车生态融合发展。上汽集团陈虹:单靠市场一股力量很难推动车规级芯片国产化,需要形成政府牵头,整车企业联合,针对头部芯片企业开展重点扶持的策略。他建议,在消费级芯片企业的扶持政策基础上,加大对车规级芯片行业的扶持力度,使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愿意用、敢于用、主动用”。同时,制定车规级芯片“两步走”的顶层设计路线,实现车规级芯片企业从外部到内部的动力转换。三、智能网联汽车广汽集团曾庆洪:现行交通安全法规是基于完全由人驾驶的车辆而设立的,智能驾驶汽车实际应用仍面临许多合法性难题;同时,还存在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缺乏操作指引,各地测试牌照没有形成互认机制,测试时间和资金成本高;受制于道路基础设施限制和车与外部信息交互(V2X)设备的装配率低,智能网联汽车暂时只能着重发展“单车智能”的技术路线方向,网联化发展进程较慢等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法律法规要走在前面。曾庆洪建议,要尽快完善现行交通安全法规,确认“机器驾驶人”的法律主体资格;加快自动驾驶相关技术标准的编制和发布;完善现行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相关政策法规等。长城汽车王凤英:在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中,产品管理、交通管理、责任界定、保险监管、网络安全管理、地理信息管理等方面的部分规定,不能完全适用于智能网联汽车,存在一些制约智能网联汽车商用化落地的“矛盾点”和可能触发潜在风险的“空白点”。王凤英建议,加快形成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法律法规制修订工作;处理好科技进步与法律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奇瑞汽车尹同跃:近年我国C-V2X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各示范区场景、设备、方案的不同特点,作为主机厂端推进多场景应用会付出多重的准入及通讯协议匹配投入。因此,尹同跃建议,建立国家级测试示范区测试车辆上路准入结果互认机制;各国家级测试示范区使用统一的C-V2X通讯技术;国家层面推进车企上市新车具备嵌入式的蜂窝连接功能;建立芯片底层交互标准;鼓励地方建立C-V2X应用示范区,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支持。此外,在促进L3级自动驾驶技术落地方面,尹同跃认为,L3级别自动驾驶应在低速场景下积极探索、先行先试,通过低速场景行驶里程,积累自动驾驶工况,为高速自动驾驶做技术储备等。四、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分析与测试评价网络大会我国是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汽车产业可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起中流砥柱作用,尤其是汽车轻量化、新能源汽车发展是大势所趋,对于节能减排有着积极意义。同时,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 (LCA)可以对汽车全生命周期所产生的物耗、能耗与排放进行系统分析与科学评估。基于此,仪器信息网将于2021年3月16-17日组织召开第三届“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分析与测试评价技术”网络会议,特设汽车零部件测试技术、汽车新材料测试技术、新能源汽车测试技术、汽车全生命周期评价4个分会场。本次会议为期2天,20余位报告人将于云端为我们带来一场关于汽车测试评价技术的行业盛会!目前,一汽、重汽、比亚迪、蔚来、广汽、上汽、东风、福特、福田、华晨等知名车企,首钢、包钢、本钢、武钢、东北特钢等各大钢厂已报名,剩余免费名额不足100席,报名从速!无需下载报名软件与付费,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报名链接即可免费报名。一键报名: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car2021/
  • 新能源车电池报废高峰来袭!百亿回收市场背后黑产调查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北汽新能源、广汽三菱等45家企业已设立了3204个回收服务网点,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中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高的地区,实行废旧动力蓄电池有偿回收。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一场轰轰烈烈的动力电池“退役潮”,已经近在眼前。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与之相对应的,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回收问题。招商证券认为,按照动力电池4-6年使用寿命测算,2014年产动力电池在去年开始批量进入报废期,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产生约24万吨的退役锂离子电池,2022年将产生53万吨退役锂离子电池。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两年内将迎百亿市场空间。”招商证券指出。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为此,今年以来,包括四川、湖南等多地都发布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试点方案。7月30日,两地也分别成立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联盟,这是继广东、江苏、甘肃等省份之后,又一批成立产业联盟的地区。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目前看来,动力电池回收正规化之路,仍然“道阻且长”。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退役高峰期将至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近年来,很多人都因购车成本低、补贴力度大,加入新能源车队的行列之中。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我是去年5月花42000元买的新能源汽车,因为是纯电动的,不仅环保,而且还比较省钱。可能很多买新车的人都会担心电池的寿命和续航能力,但经销商可以质保到6到8年,总体来说还是很划算的。”李飞(化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201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58.32万辆,与2014年相比增长169.48%。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09万辆,与2015年相比增长86.9%。2017年,这一数据继续增长,保有量达153万辆。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261万辆。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现在报废的高峰已经来了,到底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这么大的报废量,我觉得到目前来看还不是那么的乐观。包括比亚迪、北汽的这些汽车厂,他们并不是在开始做新能源车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考虑到了电池回收,可能是随着整个车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或者是已经上生产线了,才想到了后面电池的回收。既然起步慢,所以发展也是相对滞后的。”E20研究院固废产业研究中心负责人潘功博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从现有退役电池数量、种类及分布地区情况来看,退役电池主要集中在深圳、合肥、北京等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较大的城市。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但从企业回收情况来看,当前回收的动力蓄电池中,新能源汽车退役电池仍然较少,主要来源于研发试验和生产制造产生的废旧动力蓄电池。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严控 “黑回收”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动力蓄电池大量退役后,未经妥善的处置和进行价值最大化利用,不仅威胁公共安全,造成难以逆转的环境污染,还浪费宝贵的有价金属资源。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工信部组织编写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动力蓄电池累计配套量超过 131GWh,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在配套类型上,磷酸铁锂、三元电池分别占比约54%、40%。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目前,动力电池的回收主要分为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两个循环过程,且动力电池的回收循环从梯次利用开始。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梯次利用未来将主要以基站通信与储能应用为主,从磷酸铁锂与三元电池的属性看,磷酸铁锂更适合梯次利用。梯次利用电池回购价格约为新电池的30%,2018年磷酸铁锂电池组价格在1.1-1.2 元/Wh 左右,计算梯次利用电池回购价格在0.33-0.36 元/Wh 左右。退役磷酸铁锂电池除了在价格上优势外,与铅酸电池相比,在安全环保、循环寿命、能量密度上都仍有优势。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拆解回收是指对已经完全报废的动力电池进行破碎、拆解和冶炼等,实现镍钴锂等资源的回收利用。三元电池由于富含丰富的有价金属,通常直接拆解回收。三元材料电池中镍 12.1%,钴 3%,锂的平均含量为 1.9%,显著高于我国开发利用的锂矿。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广汽新能源的一位市场销售经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电池回收的市场不小。“回收的企业也会越来越多,电池成本越来越低。”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但是,必须警惕黑回收产业链。“不正规的回收危害极大。这些回收会用很粗暴的方式拆解,只拿走最有价值那部分,剩下的部分不会花成本去处理,对环境的危害是巨大的。只有正规化的企业,我们才能管控它对环境的污染或者二次污染。所以说,不光是回收利用的问题,其实也是一个处理的问题。”潘功说。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建立厂商负责制?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怎么办?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据潘功介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一条路径是生产电池的厂家牵头回收,他们也是最了解技术的。其次是新能源汽车车厂在做新能源电池回收。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出现问题之后,一般都是电池制造公司派人来维修和回收。”一位北京新能源4S店的员工介绍。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据工信部调研报告,北汽新能源、广汽三菱等45家企业已设立了3204个回收服务网点,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中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高的地区,实行废旧动力蓄电池有偿回收,客户将废旧动力蓄电池送至指定回收服务店后,由回收服务网点对废旧电池进行评估,并进行现场作价回收。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用户手册中同时说明动力蓄电池所有人将废旧动力蓄电池移交给其他无资质的单位或个人,私自拆卸、拆解,以及由此导致环境污染或安全事故的,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从海外的模式看,许多国家也普遍要求生产企业为回收责任人。由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此前在铅酸电池、消费锂电池等的回收起步较早,形成了由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承担电池回收主要责任的生产者责任衍生机制,配套政策体系相对完善。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新能源汽车电池报废政府要监督,保证流入正规的渠道去。只要这个关键地方卡住了,自然就进入到了正规的资源回收利用的循环,问题就不大。而其他的部件,比如说汽车大的钢架,这些东西其实对环境的危害并不那么大。最主要的核心就是电池,这才是真正的危害最大的。”潘功强调。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多方齐发力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一些不符合规范的企业,有可能会成为阻挡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行业发展的巨石。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为此,2018年7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公示了《符合& lt 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 gt 企业名单(第一批)》,在一定程度上对回收行业进行规范。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同在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新能源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构建回收利用管理机制,推动建立回收利用体系,明确了溯源信息的采集要求,对各环节企业主体履行回收利用溯源责任作出规定,并建设了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同时,各地区加快建立区域回收体系,采取措施推动回收利用工作。继广东省政府、京津冀三地政府、浙江省政府之后,今年四川、湖南政府也发布《四川省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方案》《湖南省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引导省内 新能源汽车退役报废动力蓄电池进入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此外,1月10日,深圳发布《深圳市 2018 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共包含三类补贴政策。根据补贴标准,对于在深圳销售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包括本地生产企业和外地生产企业在深圳授权的法人销售企业,应按20 元/千瓦时的标准专项计提动力蓄电池回收处理资金。对按要求计提了动力蓄电池回收处理资金的,按经审计确定的金额的50%对企业给予补贴,补贴资金应专项用于动力蓄电池回收。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为什么大部分的电池回收利用行业从业者,都是电池企业和新能源汽车生产商?其实他们都是生产者责任制延伸的甲方,你产生的你都得处理。所以对他们进行管控,会更好的去回收利用。除了管控以外,补贴可能会让大家都愿意来做回收利用,但补贴一定是不可持续的。至少对企业来讲,一定需要独立于补贴之外的来积极核算。”潘功说。 /span /p p br/ /p
  • 五部委: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建设(汽车行业大会明日首播)
    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如火如荼,已经成为行业宠儿。日前,比亚迪宣布停产燃油车,专注新能源电动汽车。而汽车测试,是守护新能源汽车安全的关键一步。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五部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企业安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安全保障体系,严格生产质量管控,提高动力电池安全水平等。详见:五部门发文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体系建设为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测试评价技术进步,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仪器信息网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材料分会,将于2022年4月13-14日召开第四届“汽车检测技术”网络大会,特设“新能源汽车测试技术”会场,会期1天,共11个主题报告。点击页面直达报名页面“新能源汽车测试技术”会场特邀上海汽检(国家新能源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庆车检院、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宁德时代、中车集团资深工程师,浙江大学、长安大学专家学者及知名仪器厂商应用专家,围绕动力电池安全性测试、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测评等主题展开分享,干货满满~会议时间:4月13-14日会议地点:Online(家、办公室、餐厅里、公交地铁上)日程安排:日期上午下午4月13日零部件失效分析零部件测试技术4月14日新能源汽车测试技术(上)新能源汽车测试技术(下)免费报名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automobile2022/免费报名参会会议赞助:15718850776(微信同号)刘老师大会日程(更多精彩详见报名页)报告时间报告题目报告人4月13日上午 零部件失效分析09:00-09:30机械传动零部件失效诊断技术研究及其制造设计的改进应用潘安霞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09:30-10:00扫描电镜在汽车零部件检测中的应用沈宁北京欧波同光学技术有限公司10:00-10:30高强度零部件延迟开裂问题探讨唐刚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10:30-11:00电子探针在汽车材料分析中的应用崔会杰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11:00-11:30清洁度检测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张鹏北京普瑞赛司仪器有限公司11:30-12:00汽车发动机曲轴失效分析——失效分析数据库案例简要冯继军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工艺研究所4月13日下午 零部件测试技术14:00-14:30检验分析报告中的图片表达问题探讨刘柯军汽车工程学会材料分会理化及失效专业委员会14:30-15:00汽车零部件清洁度测试技术谢宇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15:00-15:30用于ADAS的高精度车载影像模组内参标定技术邵双运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15:30-16:00轮胎检测技术发展新动向苍飞飞国家橡胶轮胎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6:00-16:30车内空气污染检测技术—HJ/T400标准解读胡玢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4月14日上午 新能源汽车测试技术(上)09:00-9:30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测评技术研究谢先宇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9:30-10:00电池电机测试/验证领域数据采集吴楠基恩士(中国)有限公司1000-10:30驱动电机系统测试标准与技术吴诗宇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10:30-11:00新能源电池的金相制备案例分享柳文鹏标乐中国11:00-11:30动力电池安全性测试技术马天翼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4月14日下午 新能源汽车测试技术(下)14:00-14:30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年检政策体系研究探讨陈轶嵩长安大学14:30-15:00牛津仪器显微分析技术在锂离子电池材料中的应用徐宁安牛津仪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15:00-15:30锂电池异物分析方法及案例分享张亮宁德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15:30-16:00全自动扫描电镜在锂电金属异物分析中的应用刘晓龙复纳科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16:00-16:30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OBC)与充电桩电源新技术王正仕浙江大学16:30-17:00数字射线成像(DR)及工业CT检测技术在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上的应用郑小康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报告嘉宾赞助单位会议讨论群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