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色谱上保留时间计算方法

仪器信息网色谱上保留时间计算方法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色谱上保留时间计算方法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色谱上保留时间计算方法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色谱上保留时间计算方法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色谱上保留时间计算方法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色谱上保留时间计算方法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色谱上保留时间计算方法相关的解决方案。

色谱上保留时间计算方法相关的论坛

  • 【共享】-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计算方法

    [b]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计算方法[/b]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用高压输液泵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经进样阀注入供试品,由流动相带入柱内,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依次进入检测器,色谱信号由记录仪或积分仪记录。 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 所用的仪器为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柱的填料和流动相的组分应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常用的色谱柱填料有硅胶和化学键合硅胶。后者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最为常用,辛基键合硅胶次之,氰基或氨基键合硅胶也有使用;离子交换填料,用于离子交换色谱;凝胶或玻璃微球等,用于分子排阻色谱等。注样量一般为数微升。除另有规定外,柱温为室温,检测器为紫外吸收检测器。 在用紫外吸收检测器时,所用流动相应符合紫外分光光度法(附录Ⅳ A)项下对溶剂的要求。 正文中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条件除固定相种类、流动相组分、检测器类型不得任意改变外,其余如色谱柱内径、长度、固定相牌号、载体粒度、流动相流速、混合流动相各组分的比例、柱温、进样量、检测器的灵敏度等,均可适当改变, 以适应具体品种并达到系统适用性试验的要求。一般色谱图约于20分钟内记录完毕。 2.系统适用性试验 按各品种项下要求对仪器进行适用性试验,即用规定的对照品对仪器进行试验和调整,应达到规定的要求;或规定分析状态下色谱柱的最小理论板数、分离度和拖尾因子. (1) 色谱柱的理论板数(n) 在选定的条件下,注入供试品溶液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内标物质溶液,记录色谱图,量出供试品主成分或内标物质峰的保留时间t(以分钟或长度计,下同,但应取相同单位)和半高峰宽(W),按n=5.54(t/W)计算色谱柱的理论板数,如果测得理论板数低于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最小理论板数,应改变色谱柱的某些条件(如柱长、载体性能、色谱柱充填的优劣等),使理论板数达到要求。 (2) 分离度 定量分析时,为便于准确测量,要求定量峰与其他峰或内标峰之间有较好的分离度。分离度(R)的计算公式为: 2(t-t) R= ──W+W 式中 t为相邻两峰中后一峰的保留时间; t为相邻两峰中前一峰的保留时间; W及W为此相邻两峰的峰宽。 除另外有规定外,分离度应大于1.5。 (3) 拖尾因子 为保证测量精度,特别当采用峰高法测量时,应检查待测峰的拖尾因子(T)是否符合各品种项下的规定,或不同浓度进样的校正因子误差是否符合要求。拖尾因子计算公式为: W T=────── 2d 式中 W为0.05峰高处的峰宽; d为峰极大至峰前沿之间的距离。 除另有规定外,T应在0.95~1.05间。 也可按各品种校正因子测定项下,配制相当于80%、100%和120%的对照品溶液,加入规定量的内标溶液,配成三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注样3次,计算平均校正因子,其相对标准偏差应不大于2.0%。 3.测定法 定量测定时,可根据样品的具体情况采用峰面积法或峰高法。但用归一法或内标法测定杂质总量时,须采用峰面积法。 (1) 面积归一化法 测定供试品(或经衍生化处理的供试品)中各杂质及杂质的总量限度采用不加校正因子的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杂质峰面积及其总和,并求出占总峰面积的百分率。但溶剂峰不计算在内。色谱图的记录时间应根据各品种所含杂质的保留时间决定,除另有规定外,可为该品种项下主成分保留时间的倍数。 (2) 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当杂质峰面积与成分峰面积相差悬殊时,采用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在测定前,先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杂质限度,将供试品稀释成一定浓度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进样,调节检测器的灵敏度或进样量,使对照溶液中的主成分色谱峰面积满足准确测量要求。然后取供试品溶液,进样,记录时间,除另有规定外,应为主成分保留时间的倍数。根据测得的供试品溶液的各杂质峰面积及其总和并和对照溶液主成分的峰面积比较,计算杂质限度。 (3) 内标法测定供试品中杂质的总量限度 采用不加校正因子的峰面积法。取供试品,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配制不含内标物质的供试品溶液,注入仪器,记录色谱图I 再配制含有内标物质的供试品溶液,在同样的条件下注样,记录色谱图Ⅱ。记录的时间除另有规定外,应为该品种项下规定的内标峰保留时间的倍数,色谱图上内标峰高应为记录仪满标度的30%以上,否则应调整注样量或检测器灵敏度。 如果色谱图Ⅰ中没有与色谱图Ⅱ上内标峰保留时间相同的杂质峰,则色谱图Ⅱ中各杂质峰面积之和应小于内标物质峰面积(溶剂峰不计在内)。如果色谱图Ⅰ中有与色谱图Ⅱ上内标物质峰保留时间相同的杂质峰,应将色谱图Ⅱ上的内标物质峰面积减去色谱图Ⅰ中此杂质峰面积,即为内标物质峰的校正面积;色谱图Ⅱ中各杂质峰总面积加色谱图Ⅰ中此杂峰面积,即为各杂质峰的校正总面积,各杂质峰的校正总面积应小于内标物质峰的校正面积。 (4) 内标法加校正因子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或主成分含量 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精密称(量)取对照品和内标物质,分别配成溶液,精密量取各溶液,配成校正因子测定用的对照溶液,取一定量注入仪器,记录色谱图,测量对照品和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按下式计算校正因子: A/m 校正因子(f)=─ A/m 式中 A为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A为对照品的峰面积或峰高; m为加入内标物质的量; m为加入对照品的量。 再取各品种项下含有内标物质的供试品溶液,注入仪器,记录色谱图,测量供试品(或其杂质)峰和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按下式计算含量:A 含量(m)=f×──A/m 式中 A为供试品(或其杂质)峰面积或峰高;m为供试品(或其杂质)的量; f、A和m的意义同上。 当配制校正因子测定用的对照溶液和含有内标物质的供试品溶液使用同一份内标物质溶液时,则配制内标物质溶液不必精密称(量)取。 (5) 外标法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或主成分含量,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精密称(量)取对照品和供试品,配制成溶液,分别精密取一定量,注入仪器,记录色谱图,测量对照品和供试品待测成分的峰面积(或峰高),按下式计算含量:A 含量(m)=m×── A 式中各符号意义同上由于微量注射器不易精确控制进样量,当采用外标法测定供试品中某杂质或主成分含量时,以定量环进样为好。来源:分析化学网。[em61]

  • 【转帖】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计算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计算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用高压输液泵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经进样阀注入供试品,由流动相带入柱内,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依次进入检测器,色谱信号由记录仪或积分仪记录。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所用的仪器为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柱的填料和流动相的组分应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常用的色谱柱填料有硅胶和化学键合硅胶。后者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最为常用,辛基键合硅胶次之,氰基或氨基键合硅胶也有使用;离子交换填料,用于离子交换色谱;凝胶或玻璃微球等,用于分子排阻色谱等。注样量一般为数微升。除另有规定外,柱温为室温,检测器为紫外吸收检测器。在用紫外吸收检测器时,所用流动相应符合紫外分光光度法(附录Ⅳ A)项下对溶剂的要求。正文中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条件除固定相种类、流动相组分、检测器类型不得任意改变外,其余如色谱柱内径、长度、固定相牌号、载体粒度、流动相流速、混合流动相各组分的比例、柱温、进样量、检测器的灵敏度等,均可适当改变,以适应具体品种并达到系统适用性试验的要求。一般色谱图约于20分钟内记录完毕。2.系统适用性试验按各品种项下要求对仪器进行适用性试验,即用规定的对照品对仪器进行试验和调整,应达到规定的要求;或规定分析状态下色谱柱的最小理论板数、分离度和拖尾因子.(1) 色谱柱的理论板数(n)在选定的条件下,注入供试品溶液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内标物质溶液,记录色谱图,量出供试品主成分或内标物质峰的保留时间t(以分钟或长度计,下同,但应取相同单位)和半高峰宽(W),按n=5.54(t/W)计算色谱柱的理论板数,如果测得理论板数低于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最小理论板数,应改变色谱柱的某些条件(如柱长、载体性能、色谱柱充填的优劣等),使理论板数达到要求。(2) 分离度定量分析时,为便于准确测量,要求定量峰与其他峰或内标峰之间有较好的分离度。分离度(R)的计算公式为: 2(t-t) R= ──W+W 式中 t为相邻两峰中后一峰的保留时间; t为相邻两峰中前一峰的保留时间; W及W为此相邻两峰的峰宽。 除另外有规定外,分离度应大于1.5。(3) 拖尾因子 为保证测量精度,特别当采用峰高法测量时,应检查待测峰的拖尾因子(T)是否符合各品种项下的规定,或不同浓度进样的校正因子误差是否符合要求。拖尾因子计算公式为: W T=────── 2d 式中 W为0.05峰高处的峰宽; d为峰极大至峰前沿之间的距离。 除另有规定外,T应在0.95~1.05间。 也可按各品种校正因子测定项下,配制相当于80%、100%和120%的对照品溶液,加入规定量的内标溶液,配成三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注样3次,计算平均校正因子,其相对标准偏差应不大于2.0%。3.测定法 定量测定时,可根据样品的具体情况采用峰面积法或峰高法。但用归一法或内标法测定杂质总量时,须采用峰面积法。 (1) 面积归一化法 测定供试品(或经衍生化处理的供试品)中各杂质及杂质的总量限度采用不加校正因子的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杂质峰面积及其总和,并求出占总峰面积的百分率。但溶剂峰不计算在内。色谱图的记录时间应根据各品种所含杂质的保留时间决定,除另有规定外,可为该品种项下主成分保留时间的倍数。(2) 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当杂质峰面积与成分峰面积相差悬殊时,采用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在测定前,先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杂质限度,将供试品稀释成一定浓度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进样,调节检测器的灵敏度或进样量,使对照溶液中的主成分色谱峰面积满足准确测量要求。然后取供试品溶液,进样,记录时间,除另有规定外,应为主成分保留时间的倍数。根据测得的供试品溶液的各杂质峰面积及其总和并和对照溶液主成分的峰面积比较,计算杂质限度。(3) 内标法测定供试品中杂质的总量限度采用不加校正因子的峰面积法。取供试品,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配制不含内标物质的供试品溶液,注入仪器,记录色谱图I 再配制含有内标物质的供试品溶液,在同样的条件下注样,记录色谱图Ⅱ。记录的时间除另有规定外,应为该品种项下规定的内标峰保留时间的倍数,色谱图上内标峰高应为记录仪满标度的30%以上,否则应调整注样量或检测器灵敏度。如果色谱图Ⅰ中没有与色谱图Ⅱ上内标峰保留时间相同的杂质峰,则色谱图Ⅱ中各杂质峰面积之和应小于内标物质峰面积(溶剂峰不计在内)。如果色谱图Ⅰ中有与色谱图Ⅱ上内标物质峰保留时间相同的杂质峰,应将色谱图Ⅱ上的内标物质峰面积减去色谱图Ⅰ中此杂质峰面积,即为内标物质峰的校正面积;色谱图Ⅱ中各杂质峰总面积加色谱图Ⅰ中此杂峰面积,即为各杂质峰的校正总面积,各杂质峰的校正总面积应小于内标物质峰的校正面积。(4) 内标法加校正因子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或主成分含量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精密称(量)取对照品和内标物质,分别配成溶液,精密量取各溶液,配成校正因子测定用的对照溶液,取一定量注入仪器,记录色谱图,测量对照品和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按下式计算校正因子: A/m 校正因子(f)=─ A/m 式中 A为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A为对照品的峰面积或峰高; m为加入内标物质的量; m为加入对照品的量。再取各品种项下含有内标物质的供试品溶液,注入仪器,记录色谱图,测量供试品(或其杂质)峰和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按下式计算含量:A 含量(m)=f×──A/m 式中 A为供试品(或其杂质)峰面积或峰高;m为供试品(或其杂质)的量; f、A和m的意义同上。当配制校正因子测定用的对照溶液和含有内标物质的供试品溶液使用同一份内标物质溶液时,则配制内标物质溶液不必精密称(量)取。(5) 外标法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或主成分含量,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精密称(量)取对照品和供试品,配制成溶液,分别精密取一定量,注入仪器,记录色谱图,测量对照品和供试品待测成分的峰面积(或峰高),按下式计算含量:A 含量(m)=m×── A 式中各符号意义同上由于微量注射器不易精确控制进样量,当采用外标法测定供试品中某杂质或主成分含量时,以定量环进样为好。来源:分析化学网。

  • 【求助】急。。!!关于分析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和在液相色谱上的保留问题

    关于分析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和在液相色谱上的保留问题:最近遇到一个比较郁闷的问题:PDA混标全扫描时,有一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是225,保留时间是6.8min.在我做实际样品的时候,保留时间基本可以对上(相差0.02min),但是最大吸收波长却变成241,不知是何原因。。?望高手指教。混标用的是20%甲醇水溶液溶的,实际样品也是用20%甲醇水溶液,进样量和梯度都一样。

  • XRF曲线建立如何选择“净面积”或者“纯元素拟合”的强度计算方法?

    比如说银合金的一条曲线。测量Ag、Zn、Cu、Ni这四种元素。在强度计算方法里,银、镍元素的计算就是选择“净面积”而铜和锌则选择“纯元素拟合”我不是很懂这俩个的区别是说因为在谱上银的边界很好确定,所以就直接选择净面积的计算方法? 而锌和铜则比较接近,所以用纯元素拟合?那如果是银和镉,是不是银也要换成“纯元素拟合”?希望各位可以指导下。不甚感激!

  • 【讨论】相对保留时间

    大家好!我有个问题不明白,想请教一下各位版友。相对保留时间的计算方法我已经看过,但是不明白死时间是空气的保留时间吗?我用的是FID检测器,第一个峰是溶剂峰,怎么算相对保留时间呢?将一标准物质(内标物)与被定性物质一起进色谱分析,然后将被定性物的保留时间除以标准物质的保留时间,得到相对保留时间,请问可以这样计算吗?

  • 丹参中丹参酮类的行列计算方法

    求助:丹参中丹参酮类的行列计算方法?先要计算出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的保留时间?还是直接用丹参酮IIA的峰面积乘以校正因子来计算3个成分的含量?

  • 【资料】排除色谱保留时间故障的方法

    保留时间不重现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既保留时间漂移和保留时间波动。前者是指保留时间仅沿单方向发生变化,而后者指保留时间无固定规律的波动。将此两种情况区分开来对找到问题的原因往往很有帮助。如,保留时间的漂移往往由柱老化引起;而柱老化不可能引起保留时间的无规律波动。事实上,保留时间漂移的多半原因是不同机理的色谱柱老化,如固定相流失(例如通过水解),色谱柱污染(由样品或流动相所致)等。保留时间漂移的几种最常见的原因如下:  一色谱柱平衡  如果我们观察到保留时间漂移,首先应考虑色谱柱是否已用流动相完全平衡。通常平衡需要10-20柱体积的流动相,但如果在流动相中加入少量添加剂(如离子对试剂)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平衡色谱柱。  流动相污染也可能是原因之一。溶于流动相中的少量污染物可能慢慢富集到色谱柱上,从而造成保留时间的漂移。应注意:水是很容易污染的流动相成分。  二固定相稳定性  固定相的稳定性都是有限的,即使在推荐的PH范围内使用,固定相也会慢慢水解。例如,硅胶基质在pH为4时水解稳定性最好。水解速度与流动相类型和配体有关。双官能团配体和三官能团配体比单官能团配体的键合相要稳定;长链键合相比短链键合相稳定;烷基键合相比氰基键合相稳定的多。  经常清洗色谱柱亦会加速色谱柱固定相的水解。其他硅胶基质键合相在水溶液环境中也可以发生水解,如氨基键合相等  三色谱柱污染  保留时间漂移的另一个常见原因是色谱柱污染。HPLC色谱柱是非常有效的吸附性过滤器,它可以过滤并吸附流动相携带的任何物质。污染源可以是:流动相本身,流动相容器,连接管、泵、进样器和仪器密封垫,以及样品等。通常通过实验可判断污染的来源。  样品中如果存在色谱柱上保留很强的组分,就可能是使保留时间漂移的潜在根源。些根源通常是样品基质。如:配药中的赋形剂,生化样品(如血清)中的蛋白及类脂类化合物,食品样品中的淀粉,环境水样中的腐殖酸等。通常样品中的强保留组分具有较高的分子量,在此情况下,保留时间漂移的同时或其后会有反压的增加。可以通过使用固相提取(SPE)等样品前处理方法来去除样品基质的影响。  避免色谱柱污染最简单的方法是防患于未然。相比之下,找到问题的所在并设计有效的清洗步骤以去除污染物要困难的多。通常使用在给定色谱条件下的强溶剂,但并非所有污染物都可以在流动相中溶解。如THF可去除反相色谱柱中的许多污染物,但蛋白在THF中就不能溶解。DMSO常常用于去除反相色谱柱中的蛋白。  使用保护柱是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反冲色谱柱仅是不得已时采用的办法。  四流动相组成  流动相组成的缓慢变化也是保留时间漂移的常见原因。如流动相中易挥发组分的挥发及循环使用流动相等。  五疏水坍塌  当小孔径、端基封口良好的反相填料色谱柱使用接近100%的水为流动相时,有时会发生分离突然丧失及被分析物质保留明显降低或完全不保留的现象,这就是疏水坍塌。此现象是由流动相不浸润固定相表面而致。挽救的办法实现用含大量有机组分的流动相浸润固定相,再用高水含量的流动相进行平衡。由是色谱柱长期储存也会发生此现象。使用内嵌极性基团的反相色谱柱(如WatersSymmetryShieldRP色谱柱)或非端基封口的色谱柱(如WatersResolve色谱柱)也可避免发生坍塌。

  • 【资料】排除色谱保留时间故障的方法

    保留时间不重现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既保留时间漂移和保留时间波动。前者是指保留时间仅沿单方向发生变化,而后者指保留时间无固定规律的波动。将此两种情况区分开来对找到问题的原因往往很有帮助。如,保留时间的漂移往往由柱老化引起;而柱老化不可能引起保留时间的无规律波动。事实上,保留时间漂移的多半原因是不同机理的色谱柱老化,如固定相流失(例如通过水解),色谱柱污染(由样品或流动相所致)等。保留时间漂移的几种最常见的原因如下:  一色谱柱平衡  如果我们观察到保留时间漂移,首先应考虑色谱柱是否已用流动相完全平衡。通常平衡需要10-20柱体积的流动相,但如果在流动相中加入少量添加剂(如离子对试剂)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平衡色谱柱。  流动相污染也可能是原因之一。溶于流动相中的少量污染物可能慢慢富集到色谱柱上,从而造成保留时间的漂移。应注意:水是很容易污染的流动相成分。  二固定相稳定性  固定相的稳定性都是有限的,即使在推荐的PH范围内使用,固定相也会慢慢水解。例如,硅胶基质在pH为4时水解稳定性最好。水解速度与流动相类型和配体有关。双官能团配体和三官能团配体比单官能团配体的键合相要稳定;长链键合相比短链键合相稳定;烷基键合相比氰基键合相稳定的多。  经常清洗色谱柱亦会加速色谱柱固定相的水解。其他硅胶基质键合相在水溶液环境中也可以发生水解,如氨基键合相等  三色谱柱污染  保留时间漂移的另一个常见原因是色谱柱污染。HPLC色谱柱是非常有效的吸附性过滤器,它可以过滤并吸附流动相携带的任何物质。污染源可以是:流动相本身,流动相容器,连接管、泵、进样器和仪器密封垫,以及样品等。通常通过实验可判断污染的来源。  样品中如果存在色谱柱上保留很强的组分,就可能是使保留时间漂移的潜在根源。些根源通常是样品基质。如:配药中的赋形剂,生化样品(如血清)中的蛋白及类脂类化合物,食品样品中的淀粉,环境水样中的腐殖酸等。通常样品中的强保留组分具有较高的分子量,在此情况下,保留时间漂移的同时或其后会有反压的增加。可以通过使用固相提取(SPE)等样品前处理方法来去除样品基质的影响。  避免色谱柱污染最简单的方法是防患于未然。相比之下,找到问题的所在并设计有效的清洗步骤以去除污染物要困难的多。通常使用在给定色谱条件下的强溶剂,但并非所有污染物都可以在流动相中溶解。如THF可去除反相色谱柱中的许多污染物,但蛋白在THF中就不能溶解。DMSO常常用于去除反相色谱柱中的蛋白。  使用保护柱是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反冲色谱柱仅是不得已时采用的办法。  四流动相组成  流动相组成的缓慢变化也是保留时间漂移的常见原因。如流动相中易挥发组分的挥发及循环使用流动相等。  五疏水坍塌  当小孔径、端基封口良好的反相填料色谱柱使用接近100%的水为流动相时,有时会发生分离突然丧失及被分析物质保留明显降低或完全不保留的现象,这就是疏水坍塌。此现象是由流动相不浸润固定相表面而致。挽救的办法实现用含大量有机组分的流动相浸润固定相,再用高水含量的流动相进行平衡。由是色谱柱长期储存也会发生此现象。使用内嵌极性基团的反相色谱柱(如WatersSymmetryShieldRP色谱柱)或非端基封口的色谱柱(如WatersResolve色谱柱)也可避免发生坍塌。

  • 【原创】色谱检出限计算方法

    方法检出限的测定必须包括该分析方法中涉及的所有样品测试步骤。 1. 根据下述原则之一,并结合经验,估计检出限:(a) 相应于3-5倍仪器信/噪比的浓度值; (b) 将分析物配在空白水中,用仪器重复测定值标准偏差的3倍所对应的浓度值;(c) 标准曲线在低浓度端的折点(灵敏度明显变化之处);2. 空白水(试剂水)中应尽可能不含待测分析物,或其中的待测物、干扰物低于方法检出限。3. (a) 若用空白加标的方式作方法检出限,将分析物加到空白水中配置一个标准浓度样,该浓度值是估计的方法检出限值的1-5倍。然后进行步骤4。(b) 若方法检出限在实际样品基体中作出,则分析样品,若测定值在估计检出限的3-5倍范围内,则进行步骤4;若测定值低于估计检出限,则需要在样品中加入已知量的待测物,使得待测物的浓度在估计检出限的3-5倍范围内;若测定值高于5倍的估计检出限,则需重新选择另一个具有同样基体、但浓度水平较低的实际样品。4. 按照样品分析的全部步骤,最少分析7次样品,用所得的结果来计算方法检出限,如果需要作空白测定来计算分析物的测定结果,则每个样品均要作分别的空白测定,在相应的样品测定值中减去平均空白测定值。 5. 计算平行测定的标准偏差: 6. 计算方法检出限 MDL=S×t(n-1,0.99)(如果连续分析7个样品,在99%的置信区间,t(6,0.99)=3.143) 其中:S为平行测定的标准偏差, t(n-1,0.99)为置信度为99%、自由度为n-1时的t值。n为重复分析的样品数t值表测定次数自由度 (n-1)t(n-1,0.99)763.143872.998982.8961092.82111102.76416152.60221202.52826252.48531302.45761602.3907. 方法检出限合理性判定一般要求加标样品测定平均值与计算出的方法检出限比值在3~5之间的化合物数目要大于50%,小于1和大于20的化合物数目要小于10%,这说明用于测定MDL的初次加标样品浓度比较合适。对于初次加标样品测定平均值与MDL比值不在3~5之间的化合物,要增加或减少浓度,重新进行平行分析,直至比值在3~5之间。选择比值在3~5之间的MDL作为该化合物的MDL。八、色谱、色谱/质谱法分析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定量下限1.参考美国EPA方法,可将5~10倍的检出限作为方法定量下限2.也可以将曲线最低一点浓度作为估计定量下限。

  • 保留指数与文献上对照总是不一致

    保留指数与文献上对照总是不一致

    各位前辈们好,我最近在做鸡精调味料的风味挥发物,目前计算各物质的保留指数时,与文献上总是不一致,例如:正庚醛 816 文献894; 2,6二甲基吡嗪 832 文献889;苯甲醛 916 文献961。 文献上的保留指数是在这个网站上找的:https://webbook.nist.gov/chemistry/色谱柱是:HP-5MS程序升温条件:进样口温度:250°C;程序升温:50 °C 保持 5min,以 2 °C/min升至 90 °C 保持 5min,再以 10 °C/min 升至 230 °C;载气:氦气;流量:1mL/min;进样方式:不分流进样。计算方法是:RI=100n+100[logtR(X)-logtR(n)]/[logtR(n+1)-logtR(n)]我是直接用保留时间计算的,没有用调整保留时间,可能是这个原因吗,求各位前辈指点迷津。

  • 磺胺其中两项在色谱柱的保留时间一样,不能分离。

    求助各位大神,在岛津的[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液质[/color][/url]上跑的磺胺对甲氧嘧啶和磺胺甲氧哒嗪在C18的色谱柱上保留时间一样完全分不开,尝试了降低有机相的浓度,还是不行。在质谱上也只有一个峰。怎么才能将两种化合物分离开呢?

  • 【论坛版面页】出勤率计算方法变更

    【论坛版面页】出勤率计算方法变更

    各位版主和专家一直在纠结这个出勤率的计算及累计等问题,先就规则进行了调整,如下:考勤率:表示截止到昨天23点59分的最近30天的出勤率,在线1小时以上即认为在线一天,计算方法为:出勤率=(近30天的已出勤天数)/30注意事项:1、新的计算规则下,今天的在线时间,将会改变明天的出勤率;2、增加您的在线时长:系统会每5分钟统计一次,只要您在5分钟内有看帖、回帖或者刷新页面的动作,就会被计入在线时间,且一天之内的所以时间可以累加在一起;3、个人在线时间详细记录只保留40天,如发现自己计算的在线时间与系统不一致,请及时联系我!个人详细在线时间查询:http://www.instrument.com.cn/vip/Score.asp?ActionType=20~~~~~~~~~~~~~~~~~~~~~~~~~~~~~~~~~~~~~~~~~~~~~~~~~~~~~~~~~~~~~~~~~~~~~~~ 最近还有几个小变动:1、增加了版主附件验证提醒:当您打开版面页时,页面右下角会出现提示框,提示您验证新附件,显示5秒后会自动消失,刷新页面会再次出现;2、本版当天的发帖情况,版主可以在版主管理,点击除了子版维护、版规管理外,其他任何管理功能,都会出现本版今日发帖情况,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1/201511051424_572375_2648817_3.jpg普通用户可以在所有版面页面查看:http://bbs.instrument.com.cn/bbs_nav.asp

  • 色谱保留时间

    保留时间不重现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既保留时间漂移和保留时间波动。前者是指保留时间仅沿单方向发生变化,而后者指保留时间无固定规律的波动。将此两种情况区分开来对找到问题的原因往往很有帮助。如,保留时间的漂移往往由柱老化引起;而柱老化不可能引起保留时间的无规律波动。事实上,保留时间漂移的多半原因是不同机理的色谱柱老化,如固定相流失(例如通过水解),色谱柱污染(由样品或流动相所致)等。保留时间漂移的几种最常见的原因如下:   一色谱柱平衡   如果我们观察到保留时间漂移,首先应考虑色谱柱是否已用流动相完全平衡。通常平衡需要10-20个柱体积的流动相,但如果在流动相中加入少量添加剂(如离子对试剂)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平衡色谱柱。   流动相污染也可能是原因之一。溶于流动相中的少量污染物可能慢慢富集到色谱柱上,从而造成保留时间的漂移。应注意:水是很容易污染的流动相成分。   二固定相稳定性   固定相的稳定性都是有限的,即使在推荐的PH范围内使用,固定相也会慢慢水解。例如,硅胶基质在pH4时水解稳定性最好。水解速度与流动相类型和配体有关。双官能团配体和三官能团配体比单官能团配体的键合相要稳定;长链键合相比短链键合相稳定;烷基键合相比氰基键合相稳定的多。   经常清洗色谱柱亦会加速色谱柱固定相的水解。其他硅胶基质键合相在水溶液环境中也可以发生水解,如氨基键合相等。   三色谱柱污染   保留时间漂移的另一个常见原因是色谱柱污染。HPLC色谱柱是非常有效的吸附性过滤器,它可以过滤并吸附流动相携带的任何物质。污染源可以是:流动相本身,流动相容器,连接管、泵、进样器和仪器密封垫,以及样品等。通常通过实验可判断污染的来源。   样品中如果存在色谱柱上保留很强的组分,就可能是使保留时间漂移的潜在根源。这些根源通常是样品基质。如:配药中的赋形剂,生化样品(如血清)中的蛋白及类脂类化合物,食品样品中的淀粉,环境水样中的腐殖酸等。通常样品中的强保留组分具有较高的分子量,在此情况下,保留时间漂移的同时或其后会有反压的增加。可以通过使用固相提取(SPE)等样品前处理方法来去除样品基质的影响。   避免色谱柱污染最简单的方法是防患于未然。相比之下,找到问题的所在并设计有效的清洗步骤以去除污染物要困难的多。通常使用在给定色谱条件下的强溶剂,但并非所有污染物都可以在流动相中溶解。如THF可去除反相色谱柱中的许多污染物,但蛋白在THF中就不能溶解。DMSO常常用于去除反相色谱柱中的蛋白。   使用保护柱是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反冲色谱柱仅是不得已时采用的办法。   四流动相组成   流动相组成的缓慢变化也是保留时间漂移的常见原因。如流动相中易挥发组分的挥发及循环使用流动相等。   五疏水坍塌   当小孔径、端基封口良好的反相填料色谱柱使用接近100%的水为流动相时,有时会发生分离突然丧失及被分析物质保留明显降低或完全不保留的现象,这就是疏水坍塌。此现象是由流动相不浸润固定相表面而致。挽救的办法实现用含大量有机组分的流动相浸润固定相,再用高水含量的流动相进行平衡。由是色谱柱长期储存也会发生此现象。使用内嵌极性基团的反相色谱柱(如WatersSymmetryShieldRP色谱柱)或非端基封口的色谱柱(如WatersResolve色谱柱)也可避免发生坍塌。

  • 色谱峰保留时间变化常见原因和解决方法

    确定色谱峰保留时间不稳定的原因首先需要找出变化的模式。保留时间在多次进样间随机变化 建议首先检查泵和溶剂混合装置。校验泵是否工作正常,可以用量筒和秒表来测量流速。校验流动相组成没有变化,可以在流动相中加入跟踪剂来观察基线的变化。如果流动相组成是稳定的,基线也应该很稳定。如果流动相组成有变化,你会观察到基线的相应变化。举例说明,如果你使用反相条件,UV检测器,可以在有机相溶剂中加入0.1%的丙酮,监测254 nm下的基线变化。另一种方法也可以,你需要人工配制流动相,然后通过溶剂混合装置。如果保留时间的变化消失了,问题就出在溶剂混合装置上。一天之内的进样保留时间一致,但是不同天数之间的保留时间变化 这种情况下,仪器本身不太可能有问题。保留时间变化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流动相组成的变化。在反相色谱中,保留因子k和流动相中有机溶剂的体积含量成指数关系。根据经验,如果有机溶剂含量误差1%,那么保留时间的变化在5%到15%之间,典型情况在10%左右。建议仔细称量有机溶剂,最好的配制流动相方法是用质量称量代替体积称量。 此外,流动相如何脱气也可能导致保留时间的变化。最好的脱气方法是使用真空超声脱气大约一分钟左右,这会最大程度的减少溶剂蒸汽的挥发。另一个方法是用氦气流喷射,在流动相被氦气平衡后,氦气流必须被关闭,否则氦气会带走溶剂蒸汽,溶剂的组成会由于蒸发而发生变化。 如果样品组成是离子状态或者离子化的,那么控制流动相的pH值非常重要。小到0.1单位的pH变化会导致保留时间漂移10%左右。所以准确测量pH值并保证pH仪被很好地的校准。在反相色谱中,随着流动相pH值的升高,酸保留时间会减少,碱的保留时间会增加。 化学老师常说“缓冲溶液之所以被称为缓冲溶液,因为它是用来缓冲pH 值的。如果它做不到,那就不能称之为缓冲溶液”。举个例子,醋酸铵溶液只是醋酸铵溶液,醋酸缓冲液包括醋酸根离子和醋酸,如果它们的当量相同,此时的pH值就是醋酸缓冲溶液的pK值4.75。缓冲溶液在它的pK值上有最大的缓冲能力。色谱峰保留时间朝同一个方向漂移 如果所有色谱峰的保留时间都朝同一个方向漂移,很可能是温度原因所致。根据经验,每℃的变化导致保留时间变化大约1%到2%左右。在通常情况下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许多地方空调和暖气在周末的时候会关闭,然后会出现样品在周末的保留时间会和平时不一样。使用柱温箱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个问题。其它原因 在反相色谱中,如果分析离子或离子化的样品,保留时间会受到缓冲溶液的离子强度的影响,但是影响会很小,通常可以忽略不计。典型的状况是缓冲液的摩尔数改变20%,保留时间变化约1%。由于缓冲液组分通常是称量的,那么大的误差是不会发生的。 在离子对色谱中,离子对试剂的浓度会影响离子化样品的保留。与离子对试剂电荷相反的分析物保留时间会增加,相同电荷的保留时间减少,中性化合物基本不受影响。在低浓度下,例如小于5 mM/L,样品组分保留时间的变化受与离子对试剂浓度影响,与离子对试剂的浓度成正比。在高浓度离子对试剂下,例如10 mM/L左右,填料表面被离子对试剂饱和,那么试剂浓度的改变不会对样品保留时间有明显的影响。这是在方法开发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你需要把方法做到不受任一个变量的影响,那就应该那么做。 在正相色谱中,保留时间对流动相中极性组分的浓度非常敏感。这个组分无论是你需要还是不需要的,通常是指水。水含量的变化会导致保留时间的变化,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是使用半饱和的非极性溶剂,例如正己烷或二氯甲烷。为了达到半饱和状态,通常需要往一定体积的溶剂中加一些水,搅拌一段时间使其饱和,然后把它和等体积的“干燥”溶剂混合。通过这个过程,理论上能让你在使用含水非极性溶剂时得到比较好的重现性,避免保留时间的漂移。

  • [视频]抑制电流的计算方法

    这里讲一下电解自再生膜抑制器抑制电流的计算方法其它类型的抑制器无需加电流无需计算[color=#ffffff]#青岛睿谱分析仪器有限公司#WLK-8抑制器#RPIC2017[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3p][color=#3333ff]离子色谱仪[/color][/url]#[/color]

  • 气相色谱仪检测限的计算方法

    问大家一下FID检测器的检测限的计算公式,国标要求是十六烷或者甲烷标气都可以做检测限,我在用甲烷标气的时候,换算有点懵,大家帮我分析一下,噪声20uv,进样量1ml。 标气浓度20ppm. 响应面积84133。 大家帮我列一下具体公式,计算方法,

  • 高效液相色谱 噪声的手工计算方法

    [color=#444444]一直使用的HPLC仪器为日立primaide型号,给安装工程师打过电话说是仪器本身测定的噪声比实际偏差太大,高达几十倍[/color][img=,absmiddle]http://muchongimg.xmcimg.com/data/emuch_bbs_images/smilies/cry.gif[/img][img=,absmiddle]http://muchongimg.xmcimg.com/data/emuch_bbs_images/smilies/mad.gif[/img][color=#444444],所以需要手工计算。但一直不知道手工计算方法,还有就是以信噪比为3时检测限的计算方法[/color][img=,absmiddle]http://muchongimg.xmcimg.com/data/emuch_bbs_images/smilies/work.gif[/img][color=#444444]。看了很多文献没找到确切方法[/color][color=#444444],在此跪求大神!!![/color]

  • 有关物质检查相对校正因子计算方法

    【讨论目的】现在的有关物质检查几乎都涉及到了特定杂质的检查,采用校正因子计算特定杂质越来越普遍,园子里面也很多战友讨论了很多。但是一定还有跟我一样对此问题存疑的战友,或许过去认为已了解的战友也存在不够准确的认识。【提出讨论】所提出讨论的问题也许你觉得很简单无聊,但非常希望你能参加讨论给出你的看法①现在问到你,校正因子计算公式,你如何回答?②为什么我们能看到的文献都是按公式(1)所得校正因子(如果是用这个公式,在计算时不能将杂质峰面积乘以校正因子,而是除以校正因子?)③我们是不是把校正因子和响应因子搞混淆了,校正因子与响应因子的倒数关系,是通过什么得到的?④中国药典中的规定和公式说明存在误导?带着这些问题,就查找到的信息汇总说明:1、公认的公式??查了很多资料,包括园里讨论的,包括药检所老师所写文章,几乎大家说到相对校正因子的计算方法都为:F=(A杂/C杂)/(A样/C样) 公式(1)这个公式在我所查到资料里可以认为是最普遍公认的公式2、中国药典的规定中国药典“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中规定计算方法:色谱图上各杂质的峰面积,分别乘以相应的校正因子后与对照溶液主成分的峰面积比较,计算各杂质含量。这里规定的“校正因子”计算方法是按内标法校正因子:F=(A内标/C内标)/(A对照/C对照) 公式(2)根据公式(2),我们直接把内标换成杂质,即得到与上面的公式(1)一样的公式,即认为是杂质斜率与主成分斜率的比值,得下面公式(3)F= 杂质斜率/ 供试品斜率 公式(3)药典规定用F乘以杂质峰面积,假设通过该公式计算的校正因子是1.5,则说明杂质峰的响应值要大于主成分,如果在计算时再将杂质峰面积乘以1.5,结果正确吗?那这个公式对吗?3、公式推导 假设响应因子为k,则有k=A/m(单位质量的物质相当于多少峰面积),令杂质k杂=A杂/m杂,主成分k样=A样/m样,则主成分中杂质含量w=m杂/m样*100%,即有:w=(A杂/k杂)/(A样/k样)*100%=(k样/k杂)*(A杂/A样)*100% 公式(4)根据药典,理论上,加校正因子以自身对照法计算杂质含量的公式简易表示应是:w=F * A杂/ A对 公式(5)由公式(4)(5)两式可知,计算杂质时加入的校正因子F:F=k样/k杂=(A样/C样)/(A杂/C杂) 公式(6)4、公式(6)和公式(1)的区别倒数关系,相对响应因子(RRF)与校正因子F的关系如下:F=1/RRF= Slope 主峰/ Slope imp 公式(7)其中:Slope imp是指对应杂质的斜率,Slope 主峰是指主峰的斜率。5、对中国药典的看法①药典中对有关物质计算方法中的校正因子的描述,也许是拐了一个弯,对于我这种没脑子的人来讲容易误导而绕进去出不来。药典中公式对针对内标法测含量设计,不适用于杂质计算。②药典中对“校正因子”的描述与色谱类专业书籍的不符,我所查到的是:校正因子= C/A 公式(8)响应因子= A/C 公式(9)

  • 图谱上看不到非晶态的峰就无法计算结晶度吗?

    有些样品由于晶粒小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导致衍射峰宽化,而非晶峰可能隐藏于这些宽峰的下面。于是,图谱上看不到20-30度的漫散峰能够计算结晶度吗?对于TOPAS似乎是,假如看不到非晶态的峰,则标峰时无法标出--没有非晶态的peak phase--计算不出结晶度。而按照这种途径拟合出来的Rwp值通常也很正常。对于JADE,我彻底混乱了...扣背景多少,平滑与否,这些都会影响拟合结构,有时能拟出非晶峰,有时不能,所以同一个图谱不同人常常算出差距很大的结晶度。使我常常怀疑这方法到底可靠否。于是发帖求助。

  • 【转帖】药典液相色谱方法的调整

    药典液相色谱方法的调整 • 根据药典附录“液相色谱法”规定,可调整适当参数 ---调整目的:满足系统适用性的要求 ---系统适用性的要求 ---HPLC方法调整的考虑因素 05版药典的系统适用性要求1、理论塔板数: ----反映整个色谱系统的状态 填料状态 管线连接 ----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主要是峰宽取值方法不同 不同计算方法计算结果有差异 ----影响因素: 被测组分的保留时间、进样量等 积分参数 系统死体积 测定色谱方法、样品与计算方法保持恒定,以便比较 05版药典的系统适用性要求 2、分离度: ---影响因素: * 影响柱效的因素 色谱柱尺寸 填料性能 进样量 * 影响分离选择性的因素 流动相组成 色谱柱品牌 柱温 * 柱外体积 ---有不同的计算方法,结果有差异 05版药典的系统适用性要求3、重复性(进样精密度): * 外标法:对照品溶液(n:5) 峰面积RSD:2.0% * 内标法:相当于80%,100%,120%的对照品溶液,加入规定量内标 溶液,分别至少进样2次,计算平均校正因子([font=Times New Roman

  • 色谱峰保留时间变化常见原因和解决方法

    保留时间在多次进样间随机变化建议首先检查泵和溶剂混合装置。校验泵是否工作正常,可以用量筒和秒表来测量流速。校验流动相组成没有变化,可以在流动相中加入跟踪剂来观察基线的变化。如果流动相组成是稳定的,基线也应该很稳定。如果流动相组成有变化,你会观察到基线的相应变化。举例说明,如果你使用反相条件,UV检测器,可以在有机相溶剂中加入0.1%的丙酮,监测254 nm下的基线变化。另一种方法也可以,你需要人工配制流动相,然后通过溶剂混合装置。如果保留时间的变化消失了,问题就出在溶剂混合装置上。一天之内的进样保留时间一致,但是不同天数之间的保留时间变化这种情况下,仪器本身不太可能有问题。保留时间变化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流动相组成的变化。在反相色谱中,保留因子k和流动相中有机溶剂的体积含量成指数关系。根据经验,如果有机溶剂含量误差1%,那么保留时间的变化在5%到15%之间,典型情况在10%左右。建议仔细称量有机溶剂,最好的配制流动相方法是用质量称量代替体积称量。此外,流动相如何脱气也可能导致保留时间的变化。最好的脱气方法是使用真空超声脱气大约一分钟左右,这会最大程度的减少溶剂蒸汽的挥发。另一个方法是用氦气流喷射,在流动相被氦气平衡后,氦气流必须被关闭,否则氦气会带走溶剂蒸汽,溶剂的组成会由于蒸发而发生变化。如果样品组成是离子状态或者离子化的,那么控制流动相的pH值非常重要。小到0.1单位的pH变化会导致保留时间漂移10%左右。所以准确测量pH值并保证pH仪被很好地的校准。在反相色谱中,随着流动相pH值的升高,酸保留时间会减少,碱的保留时间会增加。化学老师常说“缓冲溶液之所以被称为缓冲溶液,因为它是用来缓冲pH 值的。如果它做不到,那就不能称之为缓冲溶液”。举个例子,醋酸铵溶液只是醋酸铵溶液,醋酸缓冲液包括醋酸根离子和醋酸,如果它们的当量相同,此时的pH值就是醋酸缓冲溶液的pK值4.75。缓冲溶液在它的pK值上有最大的缓冲能力。色谱峰保留时间朝同一个方向漂移如果所有色谱峰的保留时间都朝同一个方向漂移,很可能是温度原因所致。根据经验,每℃的变化导致保留时间变化大约1%到2%左右。在通常情况下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许多地方空调和暖气在周末的时候会关闭,然后会出现样品在周末的保留时间会和平时不一样。使用柱温箱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个问题。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