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见惯未必真了解:移液器的正确使用与日常维护
实验室天天见的移液器,握在手里时那熟悉的触感,加液移液时一气呵成的操作,这个feel简直了,就是科研咖们的“倍爽儿”!越是最司空见惯的东西,未必就是我们最了解的。看似简单的移液器,却是陪伴科研咖们实验生涯最久的伴侣,值得我们去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和保养它,才可维持住这一份实验室的“长情”! 01 移液器正确使用01 量程调节 量程的设定原则:由大到小!当由小量程到大量程时:朝所需量程方向连贯旋转旋转到达超过所需量程1/3圈处回调到所需量程处Tips:正确的量程设定可以提高0.5%的移液准确性!IKA移液器具有量程安全锁,待调节到所需体积后,按下量程安全锁,体积即被锁定,在移液过程中可以有效防止量程“漂移”。02 安装吸头正确操作:移液器套柄用力下压并小幅度旋转即可错误操作:用力敲击吸头。(此方法会带来吸头损坏甚至移液器套柄磨损,从而影响其密封性)Tips:规范的移液操作可能带来0.1%到5%的移液误差,甚至更高! 03 润洗吸头 用同一样品对吸头进行润洗先吸取样品,然后排回样品池或废液槽润洗有助于提高吸头多次相同移液操作的一致性注意:高温或低温液体不要润洗吸头!Tips:润洗吸头可提高0.5%的移液准确性!04 吸液的正确操作保持平顺,控制好吸液速度过快的吸液速度,会导致:样品液进入套柄对活塞和密封圈造成损伤带入气雾造成样品交叉污染Tips:不正确的吸液速度会导致至少5%的准确性下降! IKA 移液器的机身重量很轻,适合于长时的移液操作。对于分相液体需要吸取特定层的样品时,必须控制好手速,缓慢释放移液轴,避免吸取到非特定层的物质。05 吸液的正确姿势 正确的吸头浸入角度错误的吸头浸入角度Tips:以正确角度进行吸液操作可提高0.5%的移液准确性 (微量程移液器可达 2.5%)06 排液先将排液按钮按至第一档(排液档),略作停顿以后,再按至第二档(吹液档)常规排液操作:沿容器内壁排液(常规)直接排入液面下在液面上方排液Tips:正确的排液技术提高1%的移液准确性!07 高黏及易产生气泡样品的移液策略反向移液技术:将排液按钮按至第二档将吸头浸入液面至少1mm,吸取液体排出液体时,将排液按钮按至第一档残存在吸头内的液体可以排出到原瓶或者弃掉 02 移液器的日常维护01 移液器归位当天用完应调回最大量程,放置于移液器支架或实验台挂钩上。02 移液器的清洁A. 外部清洁移液器外壳清洁,可先用日常清洁剂(肥皂液,洗洁精等)擦洗,然后用双蒸水擦净晾干即可。B. 内部清洁移液器内部清洁,先将移液器下半部分拆卸下来,其中塑料部件采用与外部清洁一致的方式即可;活塞清洁可用双蒸水(或先用异丙醇冲洗再用双蒸水洗净),晾干即可(需要涂密封油脂的移液器还需要涂上密封油脂)。Tips:移液器枪体密封部分,大多是免维护的,不能轻易拆卸。03 移液器的消毒灭菌A. 常规的高温高压灭菌处理用灭菌袋或牛皮纸等材料包装移液器灭菌部件,121°C,1BAR,20分钟,灭菌完毕室温下完全晾干后再组装。B. UV紫外照射进行表面灭菌消毒Tips:IKA的移液器允许整支消毒灭菌。实验者也可徒手拆卸开移液器的下半部分进行部分消毒灭菌的处理。04 移液器的气密性检查绝大部分移液器不准是由于移液器漏气造成,造成移液器漏气的原因很多,像吸头质量、吸头匹配性、吸头安装是否紧密、移液器本身漏气等。当怀疑移液器本身漏气时,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检查:A. 简单目视检测法(适合用户自行检测)取一个透明的容器,装上水,将需要测试的移液器装上吸头,吸上水。 如果是200ul以下的移液器,请将吸头浸入液面1-2毫米,静待20秒,观察吸头内部液面是否下降,如果下降了,就说明您手中的移液器出现了漏气的情况;如果是1000ul以上的移液器,请将吸头朝下悬垂20秒,观察是否有液体下滴,如果有,说明您手中的移液器也出现了漏气的情况 Tips:如移液器本身密封性不好,需更换活塞或密封圈。B. 专业压力泵检测需使用专业压力泵进行检测。 05 移液器校准需要在特定的环境条件(温度、湿度等)及具备相应硬件(如高精密度的天平)的实验室中进行,客户一般只能粗略进行自测(IKA的移液器上有一个校调按钮,若发现量程不准,可人工按下此按钮,进行移液器校调)。需严格校准则需由厂家进行校准。Tips:IKA 可为购买IKA移液器的客户提供校准服务(收费项目),出具符合CNAS要求的校准报告。 关于IKA IKA是工业和科研领域世界知名的实验室仪器设备, 分析仪器设备和加工技术制造商之一。总部位于德国施陶芬, IKA的产品和技术服务于超过160个国家的客户。公司拥有超过900多名员工, 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异的技术, 帮助客户获得成功。同时,IKA还与世界知名大学和科学家进行着密切的合作, 支持其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除了位于德国的总公司, IKA现在在美国, 中国, 马来西亚, 日本, 印度, 巴西, 韩国, 越南, 英国和波兰均设有独立运营的全资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