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提高采收率岩心驱替系统

仪器信息网提高采收率岩心驱替系统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提高采收率岩心驱替系统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提高采收率岩心驱替系统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提高采收率岩心驱替系统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提高采收率岩心驱替系统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提高采收率岩心驱替系统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提高采收率岩心驱替系统相关的解决方案。

提高采收率岩心驱替系统相关的资讯

  • 占据C位,扫描电镜在油气藏采收率技术提升中的主角光环
    2023年3月22日-24日,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采收率技术快速发展”为主题的“第六届全国油气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在安徽省合肥市顺利召开。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油田企业的专家骨干,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东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13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代表共计220余人参加会议。作为国产电镜的研发、生产代表性公司,聚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受邀出席会议,并展示了公司自主研发的高通量(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系列产品。大会现场从会议现场各位专家老师所做的报告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先进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与地质学、岩石物理学和油气田开发的深度融合,为能源行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工作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的数据支撑。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充分挖掘了地下深部大量岩心岩屑样品信息,研究储层岩石样品的结构组分、跨尺度的孔隙形态及分布,助力快速形成油气田高效开发过程中的新理论、新技术,对于控制石油的开采成本起到重要作用。聚束科技展位高通量(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成像基于电子束检测手段,具备更高的分辨力、放大倍率和景深,能够从纳米尺度上清晰观察到矿物的表面形貌特征和成分差异,可为科研专家提供矿物的微观形貌、结构构造、元素分布等极为有用的丰富信息。聚束科技的NavigatorSEM系列高通量(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基于高通量性能,实现了岩心样品表面大视域跨尺度的信息采集,形成地图集式的全景数据图像,帮助用户更全面完整地研究岩石样品。聚束科技高通量(场发射)扫描电镜拍摄页岩样品不同成分区域的微观形貌此外,聚束科技高通量(场发射)扫描电镜以其纳米级高分辨率快速采集的技术优势,被广泛的应用于各大含油气盆地页岩储集层样品的实验研究中,实现了对样品全尺度的孔隙、裂缝各类信息精准快速采集,充分揭示了微-纳米级尺度上各类型油气储集空间的发育特征。图像与数据质量得到了越来越多领域内研究人士的认可,并逐渐在油气勘探与开发领域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正如此次大会的主题所表达的,油气藏采收率提升技术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创新的深入驱动,聚束科技将继续加强科研创新,助力我国油气藏采收率技术的更快发展。【关于聚束】聚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北京。公司专注于科研及工业等领域应用的高通量、全自动化电子显微镜解决方案。具备独立设计和生产高端场发射电子显微镜系统能力并拥有全部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可以根据用户及行业需求定制化设计、生产专业用途电镜系统,结合高速图像大数据采集能力和AI大数据分析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纳米成像检测效率。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技术创新研发,用更为尖端的显微技术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电镜产品,为所有用户、技术专家们探索微观世界提供有力工具。
  • 采收率提高约10%,我国首套自主研发海底注水树投用
    我国首套自主研发的海底注水树6日在湛江海域投用,预计将为涠洲油田增产原油5万吨,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在助力老油田提质增效上迈出的新的一步。专家表示,随着时间推移,老油气田的采收率逐渐降低。特别是分布于浅海海域的在产油气田,因产层亏空,开采能量不足,需要依靠注水、注气等开采方式来提高采收率。随着油不断从海底地下开采出来,地下油层渗透性变差、地层压力不断降低,油往往无法自然流出,注水树就像是“注射器”,是连接地层深处的油层和平台水下注水管道装置,可以把能量注射到地层的“毛细血管”中,驱动油气向指定位置流动,增加油气采收率。注水树安装现场,作业人员做下入前设备调试(图片来源于科技日报)据中国海油湛江分公司项目经理颜帮川介绍,此次投用的注水树创新设计了液压对接衬套,解决立式注水树与油管挂定向对接等难题,同时,配合研发大直径隔水高压立管,解决自升式平台安装水下井口“水土不服”的问题,有效提高作业效率,验证了该国产装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相比国外同类型产品,重量降低40%,成本降低60%,能够普遍适用于浅水海域。“以我国北部湾海域为例,目前北部湾原油采收率普遍在20%至30%,此次海底注水树的投用可以提高目标产油层约10%的采收率。”中国海油湛江分公司副总工程师黄熠介绍说,在大面积推广后,可以促进海上老油田提质增效工作。
  • 邀请函:KRÜSS诚邀您参加中国石油第十届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年会
    会议信息本届年会主题为“技术迭代升级,增储上产提采,打造化学驱新质生产力”。年会将邀请相关院士,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长石油集团等单位领导和专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教授以大会主旨报告、主题报告、专题报告、论文报告、论文展板与产品展示等形式交流。热忱欢迎全国各油气田、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及相关单位领导、专家以及科技工作者积极参加交流。 KRÜ SS诚邀您参加 中国石油第十届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年会会议时间:2024.9.2 - 4会议地址:重庆融汇国际酒店典型应用三次采油(EOR)界面技术能用于提高油田开采效率 能够发现大量原油储备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同时伴有开采成本的不断增加。因此,提高现有原油储层产率的需求越来越大。储层内大部分油被截留在储层的多孔介质。为利用这些油,有必要采用三次采油的采收方法。我们的表界面科学仪器有助于提高这些方法的效率,从而降低成本。 化学驱法中的水油乳液形成 在化学驱法中,表面活性剂溶液被泵入储层,将油从层壁上洗掉,然后形成易被输送到表面的油-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为此,油和表面活性剂溶液之间的界面张力应低于10-3 mN/m。测量界面张力精确到10-6 mN/m是我们旋转滴界面张力仪 – SDT的强项。测量结果提供的信息有助于表面活性剂溶液改性,从而调整与每个特定油田内原油的界面张力。该仪器还监控界面张力的温度依赖性,鉴于石油储层和地球表面之间巨大温差,监控界面张力的温度依赖性是非常重要的。 表面活性剂表征 为了解三次采油中使用的表面活性剂特性,可使用更常见的表面张力测量技术,如威廉板法,对临界胶束浓度(CMC)进行全自动测定可用于描述表面活性剂的效率。 在油储层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测量 为进一步研发石油开采技术,在储层热力和压力条件下研究储层表面及其润湿是一个先决条件。我们的高压设备能用悬滴法进行符合需要的界面张力测量。而用同一设备测量接触角可提供有关原油和岩石间润湿和粘合作用的信息。 由于输送起泡石油所需的液体在输送过程中大量减少,可使用高压泡沫分析支持上述三次采油的方法。水力压裂原油和天然气储量开采的界面化学支持对三次采油和天然气开采时采用水力压裂法,液体被高压压入储集岩,并产生裂缝。前提条件为是液体对岩石的润湿性良好。我们的测量仪器可以测定此润湿性,并表征用于此目的的表面活性剂。测定表面活性剂的效果表面活性剂能降低压裂液体的表面张力,进而大幅提高对岩石的润湿性。我们的张力仪采用经典表面张力测量法,如环法或板法。此外,对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全自动测量可提供有关表面活性剂使用效果的信息,测定CMC可避免过量使用表面活性剂。储层条件下的表面张力和润湿我们的光学高压测量系统结合悬滴法可测量储层调节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的表面张力。在相同条件下的接触角测量是岩石润湿性的直接表征。
  • “云参观”中石油勘探开发院14个实验室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RIPED)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是中国石油面向全球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主要肩负全球油气业务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油气勘探开发重 大应用基础理论与技术研发、全球油气业务技术支持与生产技术服务、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等职责,综合科研实力在国内石油上游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研究院成立于1958年,先后经历了石油科学研究院、石油勘探开发规划研究院、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四个发展阶段,是中国石油面向全球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建院以来,研究院直接参与了中国大多数陆上油气田以及中国石油海外油气的勘探发现与开发建设,为中国石油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完善了完整配套的中国陆相石油地质与油气田开发理论技术体系,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600余项,在中国石油科技进步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造就了一批以16名院士为代表的国内外知名专家,打造了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拥有技术人员近2000人,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在中石油勘探院的官网上展示了: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页岩气研发(实验)中心、以及12个公司重点实验室,众多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为科研提供了坚实基础!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部于2008年4月批准建设的第一批36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以国家石油供应的需求为出发点,立足国内陆相沉积环境下、非均质严重的油藏特点,以油藏地质和油藏工程理论为指导,发展适合不同类型油藏的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并大力促进提高采收率技术的产学研结合,扩大现场应用规模,通过完全自主的技术创新形成生产力。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下分:油气藏形成与资源预测研究室,油气储层与渗流研究室,水驱提高采收率研究室,化学驱提高采收率实验室,热力采油研究室,CO2驱油与埋存中心以及综合管理办公室,另外在黑龙江大庆建立提高石油采收率试验基地,作为室内研究应用于油藏现场的试验平台。实验室拥有设备696台/套,其中大型仪器40余台/套(自主知识产权13台/套)和大型数值模拟软件10套;建成支撑油气形成与资源预测、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等方向的6个科研条件平台;总体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国家能源页岩气研发(实验)中心2010年7月14日,国家能源局下发了"国家能源局关于设立22个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的通知",正式批准设立"国家能源页岩气研发(实验)中心,于7月2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授牌,2010年8月20日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页岩气研发中心揭牌。在国家能源局的领导和支持下,依托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廊坊分院建设页岩气研发中心,立足于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攻关,产学研相结合,科研服务生产为建设原则,建设成为我国页岩气行业的科技研发(实验)中心、页岩气工程技术服务中心、页岩气人才知识培训中心和信息中心。国家能源页岩气研发(实验)中心下设勘探技术研发部、开发技术研发部、钻完井技术研发部、增产改造技术研发部以及综合管理部。这里又有哪些科研设备呢?公司重点实验室官网中共展示了12个公司重点实验室,分别是油气地球化学实验室、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盆地构造与油气成藏重点实验、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测井重点实验室、天然气成藏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油层物理与渗透力学、稠油开采重点实验室、采油采气重点实验室、油田化学重点实验室、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和非常规油气重点实验室。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KLPG)成立于1999年,是集团公司成立的第一个重点实验室。现有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同位素质谱仪、色谱-质谱仪、色谱-质谱-质谱仪、多功能显微镜、生烃排烃热模拟设备、加氢热模拟设备等大中型仪器设备20多台套,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色谱质谱实验室同位素质谱实验室气相色谱实验室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Qattro II 色谱-质谱-质谱仪DSQ II 气相色谱-色谱质谱仪MSSV-气相色谱-色谱质谱仪MAT 253 同位素质谱仪Delta V 同位素质谱仪黄金管热模拟装置油气生成与排驱物理模拟系统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是199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成立的首批重点实验室之一。现有储层成岩模拟系统、激光在线同位素质谱仪、电子探针、扫描电镜、X衍射仪、探地雷达、伽玛能谱仪、便携式矿石元素分析仪、阴极发光仪、显微镜、冷热台及沉积储层频谱成像软件、层序地层模拟软件等40台套实验分析软硬件设备,可满足储层实验新技术开发及市场服务的基本要求。储层成岩模拟系统激光-同位素质谱仪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盆地构造与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KLBSHA)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7年批准建设的重点实验室,从事成藏年代学分析、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设备共59台套,其中标志性设备2套。 盆地构造变形物理模拟设备 三维高温高压成藏物模设备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MM5400静态真空质谱计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成立,2010年正式试运行。拥有储层分析测试为主的实验设备30台,其中国际先进的实验设备12台,包括高温高压溶解动力学物理模拟装置、热电离同位素质谱仪、激光碳氧同位素仪、定制化工业CT和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等。高温高压溶解动力学物模装置(非标)热电离同位素质谱仪电子探针定制化工业CT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测井重点实验室设计并委托国际著名公司制造了高温高压岩石电学和毛细管压力联测系统、高温高压驱替状态核磁共振测量系统,这两套系统是标志性的非标实验 系统,均居国际领先水平。另有常温高压驱替岩电测量系统、孔隙度测量仪、渗透率测量仪、岩心制备等实验配套设备,可以开展高温高压全直径岩石电学、核磁共 振等实验参数的测量,对提高复杂储层测井处理解释和评价能力有重要意义。高温高压岩石电学和毛细管压力联测系统(RCS-763Z)高温高压驱替状态核磁共振测量系统目前天然气成藏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拥有大中型实验设备共56台套,新度系数接近0.7,仪器设备总体运行水平和使用率高。主要开展天然气系列分析、源岩生烃系列模拟、天然气成藏物理模拟、包裹体系列分析、储盖层评价、特殊气藏开发机理与储层渗流动态模拟实验研究。天然气组份及轻烃分析仪MAT253同位素质谱仪稀有气体同位素质谱仪天然气成藏模拟系统高温高压扩散系数测定仪全直径长岩心流动模拟实验装置油层物理与渗流力学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0年,各实验方法、模拟方法均达到国内领先,并与世界水平同步。长岩心驱替系统高温高压三维胶结物理模型 CT扫描系统地层条件下岩心分析系统高温高压多相流体渗流实验系统核磁共振仪目前,实验室拥有52台(套)先进的设备及软件,新度系数达到0.91,研究手段系列配套,性能指标高端先进,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稠油油藏高温相对渗透率装置加速绝热量热仪测试系统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同步分析系统高压注气模拟实验装置一维岩心驱替实验装置高温高压注蒸汽二维比例物理模拟实验系统高温高压注蒸汽三维比例物理模拟实验系统三维火驱实验装置采油采气重点实验室从2006年开始建设,共有仪器设备及软件65台(套),拥有调堵摸拟实验系统、油气藏地应力综合测试系统、套管损坏测试系统、转向均匀酸化模拟系统等多套特色和标志性装置,在五个研究方向上仪器设备基本配套、部分实验手段独有,可较长时间保持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调堵模拟实验装置油气藏地应力综合测试系统高温高压注蒸汽二维比例物理模拟实验系统油气生产优化与设计油田化学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工作是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油田生产需要,研究、开发各类新型实用的油田化学剂及其工业生产应用工艺技术,为集团公司及国内外油田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HAAKE MARS流变仪CaBER拉伸流变仪TX-500C旋转滴界面张力仪泡沫扫描仪动态接触角与表面张力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凝胶渗透色谱膜天平 显微镜界面流变仪激光粒度仪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Zeta电位仪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拥有各类实验设备200台(套),其中大型实验设备16套,其中包括导流能力测试系统、岩石力学实验系统、环境扫描电镜、高温高压流变仪、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实验仪、压裂液动态滤失与伤害实验仪。可从事压裂酸化多方面研究与实验测试。同时自主研发了可视化裂缝酸岩反应物模、可视化水平井管路液体流态大型物模、支撑剂气体和液体长期导流能力测试装置、均匀布酸模拟实验装置等设备。为原始创新填补了相关方面的空白,也为基础数据的产生和获得提供了新的手段。岩石力学实验系统支撑剂评价实验系统酸蚀裂缝导流实验系统2008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批准成立非常规油气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功能定位是:建设成集煤层气业务、油砂、油页岩业务、页岩气业务、水合物业务等于一体的一个综合性实验研究平台。原有仪器设备51台套,新引进设备26台套,其中标志性设备1台。煤层气成藏模拟仪X射线CT扫描显微镜小颗粒油页岩热灰干馏评价装置激光法导热分析仪近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里木河南部一万平方公里的富满地区,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新发现10亿吨级超深大油气区,这是中石油6年集中勘探的结果;在鄂尔多斯盆地长7石油勘探也获得重大成果,探明地质储量超10亿吨的页岩油整装大油田,成为我国目前探明储量规模最大的页岩油大油田,近三年来页岩油气领域接连获得重大发现和突破性成果。
  •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纽迈邀您赴约盛会!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纽迈邀您赴约盛会!第九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应用及发展国际论坛暨展览会 2016年11月21-23日 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展位号:3110会议解读: 作为分析仪器届的盛会,纽迈携石油能源、食品领域的多款低场核磁共振产品及应用方案亮相!如今,在线、实时的分析监控方法成为科研的必需,低场核磁共振设备搭配高温、低温、压力附件,并可与其他设备进行联用(微波干燥),各取所长,真正实现瞬时监控。石油能源领域在线分析 应用方案 ? 实现了驱替实验在线测试? 获取不同实验条件下(温度、驱替压差、围压、孔隙压力等)不同孔径大小孔隙的动用规律? 提高采收率研究中优势通道分析,探索驱替条件,驱替物质?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提供全过程可在线视化研究,多角度成像分析、对比等驱替过程,水峰增加油峰降低,接近1PV时,二者基本不变。整个过程,孔道中的油(油峰2)下降速度大于小孔隙中的油(油峰1),残余油存在于小孔隙中,很难被驱替出去。 从油驱水伪彩图图中可以看出驱替初期油进入岩心的过程较慢,在驱替50min后油从岩心边缘开始进入,这主要是环压以及压力差不够,可能导致一部分油从岩心顶部和底部溢出,因此在核磁共振图像中出现亮的区域。 ? 水泥等吸水/固化过程不同位置含水率的变化通过空间频率编码技术,可通过NMR技术测得空间上每一点的水分信号值及含量的变化,研究水泥固化过程的水分变化机理。 搭配低温高压附件核磁共振甲烷气吸附解析过程研究 低压下 (2 MPa), 煤优先吸附甲烷,吸附态甲烷含量最高,含有少量孔束缚甲烷,几乎没有自由态甲烷;随着压力增高,孔束缚甲烷和自由态甲烷逐渐增多;高压段,吸附态甲烷达到吸附饱和,含量几乎不再增加,自由态和孔束缚态甲烷持续增多。 搭配低温高压附件核磁共振甲烷气吸附解析过程研究 自由态甲烷(P3)和孔束缚甲烷(P2)随压力升高,呈线性增加,吸附态甲烷(P1)随着压力增加,甲烷含量先迅速增加,然后趋于稳定,呈类似的“兰氏方程”的变化趋势。食品研究在线分析 核磁共振在线微波干燥系统———灵敏、快速,干燥与检测的无缝对接? 先干燥,瞬时进样检测,真实反映干燥结束瞬时样品状态? 干燥过程食品品质的实时可视化观测 苣解冻过程冰晶的空间分布
  • 2017年第一展:纽迈分析即将首次亮相中国石油展(cippe)
    2017年第一展:纽迈分析即将首次亮相中国石油展(cippe) 导读: 春风十里帝都路,精彩展会看不停! 伴着2017年暖暖的春风,纽迈分析又开启了忙碌的展会生活,第一站当然选择我们的大帝都了,纽迈首次亮相全球最大石油展——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cippe)。时间: 2017年3月20-22日地点: 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展位号: W3馆3720展位 纽迈有礼本次展会,纽迈设有展台,将悉数带来诸如:高温高压核磁共振在线驱替、核磁共振页岩分析以及核磁共振纳米孔隙分析等仪器的相关资料,为石油、岩土领域的应用带来全面的应用解决方案,并将由专业产品工程师在3月20日13:30-14:30,一层西段W-101会议室做“低场核磁共振设备在石油石化领域的应用”的技术报告。 此外,新年第一展,纽迈当然有礼相送,光临纽迈展位即可免费获得精美礼品!应用解决方案一览无遗岩心分析孔隙度、孔径分布渗透率估算、含油/水饱和度岩心内部核磁共振成像页岩油气致密岩心核磁共振成像纳米孔径大小测试及分布岩石、水泥等的固化过程(分层含水率)岩心内部裂缝生成演化可视化力学损伤规律及机理研究三轴压缩损伤规律研究油气勘探开发T2分布、T2截止值自由流体及束缚水孔隙流体识别油气成藏研究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煤层气煤粉吸附解吸气/水润湿性、驱替研究煤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渗流测试煤中多态甲烷识别及甲烷吸附能力测试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与分解机理研究形成过程的快慢、颗粒大小及分布情况外界条件对水合物形成过程的影响研究水合物稳定分解技术研究还应用在岩土工程及海绵城市的建设中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起的先进技术,在海绵城市研究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可以进行水分状态研究、含水定量测试、水分迁徙研究、孔隙结构探究等研究测试,包括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一些高校已经采用了这项技术。为此,纽迈分析联合多个高校和科研单位成立了“海绵城市实验室低场核磁技术应用中心” 推荐仪器纽迈客户分布地图国内装机量近300台,遍布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单位等。 春风十里好时节,赶紧和纽迈约起来~~~ 小编按: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远远大于以上所列,如果您对以上应用或产品感兴趣或想要了解更多,您可以直接给小编留言,小编期待您的参与
  • 中科院武汉岩土所杨春和院士团队与西南科技大学等《Energy》:天然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的3D打印与流体
    流体在岩石孔隙中的运移规律及其流固耦合效应是地下油气储备与开发的核心科学问题,也是导致不同工程灾害或工程难题的重要因素。精确表征岩石微观孔隙结构,揭示微观孔隙结构与流体输运特性的内在关联,是开展深部岩体相关工程研究的基础。近期,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的宋睿副研究员、刘建军研究员、杨春和研究员联合西南科技大学的汪尧博士等人提出了一种利用3D打印和微CT成像技术实现致密砂岩复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和多相流体输运特性的可视化研究方法。研究团队利用新型的面投影微立体光刻技术(PμSL,nanoArch S130,摩方精密)实现了致密砂岩孔隙模型的原位尺度打印(~2μm光学分辨率),再现了致密砂岩复杂孔隙系统的三维拓扑结构特征与空间连通性。研究人员对比分析了3DP岩心与数字岩心(DRP)模拟得到的孔径分布(PSD)、孔隙度和绝对渗透率的差异;同时结合原位CT成像技术开展了3DP岩心可视化CO2驱油实验,并与实验基准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成果为定量表征岩石复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中多相流体输运机制提供了新的工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论文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知识创新专项(基础研究)和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相关研究成果以“3D Printing of natural sandstone at pore scale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micro-structure and single/two-phase flow properties”为题发表在《Energy》期刊上。图1. 基于CT图像与面投影微立体光刻技术的致密砂岩微观孔隙结构提取与3D打印制备流程(a)天然致密砂岩的微CT扫描;(b)数字图像处理与岩心重建;(c)面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成型该研究中所采用的天然岩心样本为海相致密砂岩。通过从原始岩心中钻取直径约为5mm的小岩心柱塞样本,利用蔡司Xradia MICROXCT-400三维成像系统进行微CT扫描成像,获取天然岩心孔隙结构的微CT图像(如图1a所示),并将其用于孔隙空间提取、数字岩心重建与模拟(如图1b);然后,基于数字图像处理转化为3D打印通用的.stl文件,利用BMF公司的面投影微立体光刻成型技术完成孔隙模型的3D打印(如图1c所示)。图2. 3D打印岩心与天然岩心微观孔隙结构的对比分析(a)基于偏光显微镜和CT成像得3DP岩心孔隙结构表征;(b)基于图像校准的3DP岩心与原始岩心孔隙结构拓扑形态特征的对比分析;(c)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的计算与分析为表征3D打印岩心在复刻天然岩心孔隙结构特征方面的准确性,该团队分别采用偏光显微镜和微CT成像对3DP岩心的2D/3D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定量表征(如图2a所示)。基于团队自行开发的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型重建技术,分别研究了3DP岩心孔隙分布特征,并与天然样品的实验室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DP岩心和原始样品的PSD分布总体上一致(如图2c所示)。在对3DP岩心和原始岩心CT图像手动校准的基础上,团队采用开源图像处理软件(Fijiyama)中的块匹配算法(Block-Matching Algorithm)实现了3DP岩心CT图像与原始样品CT图像的自动配准,并作为后续分析的基准数据(如图2b所示)。结果表明,3DP岩心与原始岩心孔隙特征吻合较好,验证了3DP岩心在微米尺度下再现岩石微观结构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团队以分割的微CT图像为数据蓝本,引入峰值信噪比(peak signal-to-noise ratio, PSNR)和结构相似性指数度量(structural similarity index measure, SSIM)两个关键参数对3DP岩心孔隙结构特征进行表征,以量化3DP岩心与原始岩心孔隙结构的保真度(如图2c所示)。PSNR用于衡量相同空间位置上孔隙特征参数(大小和坐标位置)的绝对误差。SSIM用于测量两个图像之间的相似性,用于评估相应位置上的孔隙是否由3D打印机识别。计算结果表明:本文中3DP岩心的PSNR值介于[9.010,14.983]之间,其SSIM值介于[0.870,0.925]之间。大多数孔隙特征被打印识别,但一些孔隙并不在原始尺寸或位置上。由于后处理过程中,样品近端部的液体树脂更容易被去除,因此顶/底部结构的打印精度优于其他部分,显示出更高的SSIM值。图3. 基于原位CT成像的微观可视化多相渗流试验(a)团队自行设计的用于原位CT成像的微观可视化渗流试验系统;(b)3DP岩心饱和油状态(上部)和CO2驱油后(下部)3DP岩心中油相分布的微CT图像;(c)CO2驱油后3DP岩心中CO2分布及对应的孔隙网络模型,以及3DP岩心和原始岩心中残余油相原位润湿角计算结果的对比在3DP岩心与原始岩心孔隙结构特征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团队针对3DP岩心的流体输运特性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利用自行设计的基于原位微CT成像的可视化渗流试验系统分别进行了3DP岩心的饱和油和CO2驱油试验(如图3a所示)。分别采集了饱和油状态与驱替完成时3DP岩心的微CT图像(如图3b所示)。为了消除不同扫描阶段样品放置的人为误差,研究人员对获取的CT图像也进行了手动校准和图像配准操作。分析结果表明:注入CO2气体主要沿孔隙中部流动,导致颗粒表面出现大规模残余油。考虑到制备3DP岩心使用的HTL树脂是强油湿性,残余油相优先附着到固体表面。当注入流体发生突破时,样品中会留下很大部分以油膜形式分布的残余油。在油湿性岩心中,毛细管压力是注入CO2的阻力,导致大量残留油块被毛管力卡断在小孔中。此外,研究团队对3DP岩心和原始岩心的原位接触角进行了计算与对比分析,讨论了微观润湿性在残余流体捕获机制中的影响(如图3c所示),并进一步提取了CO2驱替后3DP岩心的孔隙网络模型,对驱替过程中CO2气体的主要渗流通道以及微观赋存状态进行了讨论与分析。结果表明,注入气体主要沿3DP岩心的左侧分布,注入CO2沿优先通道突破,与剩余油分布一致。考虑到注入CO2的操作压力低于最小混相压力,驱替过程为不混相气-液流,界面张力和注入流体粘度的降低有助于提高波及效率和采收率。(如图3c所示)。
  • 喜报---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多功能化学驱机理研究平台项目圆满完成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提高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21年3月启动的多功能化学驱机理研究平台项目历经中标、采购、安装调试等多个环节后于2021年年底圆满验收完成。多功能化学驱机理研究平台项目是针对化学驱发展及油藏对象转变的重大技术需求而集成创新研制出的一套驱油机理研究系统,包括微观可视化驱油系统、双声悬浮液滴相互作用系统和跨膜压强测量系统三个测量系统。这套系统可以实现不同化学驱体系在不同特征油藏孔隙中的可视化流动规律评价、液滴无接触操控及相互作用测试、微纳孔隙中原油启动方式的表征等测量功能。微观可视化驱油系统跨膜压强测量系统微观可视化驱油系统和跨膜压强测量系统由我司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厦门大学的相关专家通力合作、系统集成而成,这两套系统得到了提高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认可和好评,也标志着东方德菲公司的设备系统集成业务进入了成熟阶段。双声悬浮液滴相互作用系统 双声悬浮液滴相互作用系统由德国BOROSA Acoustic Levitation公司研发生产,是目前世界首台声悬浮液滴相互作用测量系统,这不仅为中国的三次采油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而且将三次采油的基础科学研究提高到了新的世界水平。 东方德菲将继续秉承“Leading by Professional”的理念,一如既往地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服务和高质量的仪器。
  • 一颗赛艇!一颗赛艇!纽迈分析传来捷报!
    一颗赛艇!一颗赛艇!纽迈分析传来捷报!2017伊始,我们辛勤的“牛马哥”(Niumager)传来了令人“一颗赛艇”(Exciting )的好消息: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范宜仁教授、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测井与遥感研究所周灿灿所长和纽迈分析杨培强总经理牵头联合开发的成果“致密碎屑岩储层核磁共振测井新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12月6日,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公示了2016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的授奖单位及项目。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范宜仁教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测井与遥感研究所周灿灿所长、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杨培强总经理牵头共同完成的成果“致密碎屑岩储层核磁共振测井新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从数以百计的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成为了那难能可贵的1/17。作为“牛马哥”的一员,小编兴奋到内心有100头小鹿在乱撞。为什么咱们的成果能够脱颖而出呢?(以下小编将用数据告诉你,这个项目的高“逼格”(Big))。该成果已在中石化和中石油多个油田得到了推广应用。据不完全统计,该项目成果已经指导的核磁测井解释与储层评价的井数已多达1500余口,核磁测井资料的信噪比整体提高了2.6倍、储层参数计算精度提高10%,流体识别符合率提高27.8%,有效提高了测井解释精度和油气采收率,发现了大批未动用、难动用的致密碎屑岩油气藏,成效显著。纽迈分析研制的高精度系列化岩心核磁测量系统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联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得到广泛应用,共计61套,填补了国产仪器在低场核磁共振仪器领域的空白。该成果发展的核磁测井理论及技术,深化了核磁测井资料在致密碎屑岩储层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具有完全知识产权,在能源勘探与开发中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次获奖充分说明了企业只有和客户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共赢这里小编要由衷的感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领导、教授和同学们,没有他们不断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需求,纽迈分析的技术就没办法走到今天,感谢他们多年来的不断鞭策。只要坚持“牛马哥”精神,纽迈前途一片光明希望咱们的“牛马哥”们能够继续发扬“勤奋刻苦、执着坚定、敢于担当”的牛马哥精神,为纽迈分析继续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佳绩。到时候小编一定再次为大家“普大喜奔,摇旗呐喊”。最后,感谢纽迈分析新老客户对牛马哥的“不离不弃”,感谢大家给予牛马哥的每一次机会,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牛马哥的包容、体谅和耐心。牛马哥们一定用200%的努力来回报各位新老客户的大力支持。您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国产仪器有未来,中国科技才会有未来,让我们一起携手,共铸辉煌。附录项目成员名单:范宜仁、周灿灿、葛新民、胡法龙、李潮流、邓少贵杨培强、吴 飞、李长喜、张英力、邢东辉、范卓颖
  • 中国地质科学院202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出炉:涉及光谱一项
    3月2日,在中国地质科学院2024年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中国地质科学院202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正式公布。其中,涉及X射线荧光光谱仪科技进展成果一项。中国地质科学院202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成果序号成果名称牵头单位主要完成人1西藏陆相火山岩区发现首例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陈伟、唐菊兴、宋扬等2大数据研究范式揭示岩浆深部物源时空演化及其成矿制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王涛、童英、郭磊等3青藏高原大型地震断裂带的变形机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李海兵、王焕、张蕾等4华南地壳架构控制关键金属成矿系统的形成和就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张智宇、侯增谦、吕庆田等5西藏南部新生代东西向伸展作用的深部岩浆作用响应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曾令森、高利娥、胡古月等6柴达木盆地卤水钾盐迁聚规律与找矿新突破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张永生、侯献华、郑绵平等7CNX-808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研发与产业化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邓赛文、陶迪、李松等8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与利用场地多尺度精细评价方法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部)何庆成、李采、郭朝斌9华北燕辽大火成岩省和哥伦比亚超大陆巨型裂谷系及其资源效应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张拴宏、赵越、杨振宇等10“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揭示全球化学元素分布循环规律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王学求、张必敏、周建等中国地质科学院202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成果简介一、西藏陆相火山区发现首例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1.创新应用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理论,集成遥感高光谱、化探、物探等技术方法手段,首次在西藏多旋回火山深覆盖区发现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鑫龙金矿(矿体视厚度达55米,真厚度约10.5米,平均品位17.97g/t)。2.在外围发现郎美拉中硫型金矿以及鑫龙东铜、茶仑铅银等矿点,证实了该地区存在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成矿系统,为后续西藏陆相火山岩区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找矿突破提供重要支撑。二、大数据研究范式揭示岩浆深部物源时空演化及其成矿制约1.创建国内首个岩浆岩数据库及研究平台,核心数据和平台功能在某些方面已优于国际已有数据库。2.编制发布了全球岩浆岩图、亚洲岩浆岩图、深时岩浆岩图等。3.探索创新“数据+编图+研究”三位一体的研究范式,构建了亚洲花岗岩时空演化格架,提出亚洲大陆3种方式、5阶段的聚合模式;通过全球8个典型造山带同位素数据分析与填图,揭示其深部物质架构,量化显生宙巨量地壳生长及其成矿制约,提出造山带分类和物质造山带新概念,丰富地壳生长理论。4成果突显了新的研究范式在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方面的重要作用。成果发表于 Nature旗下的 Commun. Earth Environ.及 Natl. Sci. Rev.、Geology、Earth Sci. Rev.、GRL、GR等期刊。三、青藏高原大型地震断裂带的变形机制1.首次发现大地震可在地壳浅部含水断层泥中发生熔融作用;确定了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带晚三叠世逆冲-左行走滑的大地震活动,揭示了汶川茂县断裂带存在大地震活动和还原性孕震环境,并确定了新生代时期存在三期不同构造变形阶段,提供了青藏高原东缘不存在下地壳流机制的新证据;发现强震频发的鲜水河断裂带具有长期蠕滑变形行为,提出深部流体促进弱断层局部强化从而诱发地震的新机制。2.评审专家认为成果改变了传统观点,在断层动力学方面提供了新见解,为完善断裂作用理论做出有益贡献。3.成果提高了对大型断裂带变形作用和强震发生机制的认识,为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服务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4.成果发表在《Geology》《Tectonics》《Earth-Science Reviews》《Geophysics》《Gondwana Research》等刊物上。四、华南地壳架构控制关键金属成矿系统的形成和就位1.聚焦华南陆块,首次开展了大陆尺度的中酸性岩浆岩锆石Hf同位素填图,重新界定了板块及成矿带的边界和重要矿床的空间归属。结合地震波速层析成像结果,刻画了华南陆块呈现新生、古老和再造地壳并置的空间架构,认为新生地壳和再造地壳均形成于元古代和中生代多阶段的不同动力学背景下。与花岗岩相关的W–Sn–Nb–Ta和REE矿床产于再造地壳域,多阶段的地壳改造和中生代地壳高温熔融事件导致这些关键金属元素被释放到壳源岩浆中。与W–Sn矿床相比,REE矿床主要产于有较多新生幔源物质注入的强改造地壳块体中。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Cu–Au矿床产于富Cu的新生地壳域,而火山岩型U矿和斑岩/层控型Ag–Pb–Zn成矿系统却更多的产于古老地壳域及其边缘。依据构造–岩浆活动史和地壳属性,研究认为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和南岭以北的三角区是W–Sn–Nb–Ta矿床的勘查远景区,而云开地体是Cu–Au矿床勘查的有利靶区。2.此项研究示范性证明,同位素填图技术方法在刻画地壳物质架构和金属矿床形成、就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发表在《Geology》国际地学刊物上。五、西藏南部新生代东西向伸展作用的深部岩浆作用响应1.发现了喜马拉雅造山带首例中新世幔源碳酸质岩浆岩;确定了最老的~30Ma钾镁煌斑岩;揭示了藏南岩石圈顺次部分熔融作用。这些新发现限定了藏南裂谷系的启动不晚于~30Ma,为检验喜马拉雅构造演化与深熔作用的耦合关系提供了关键证据,为解译世界上陆内伸展作用过程中岩石圈深部熔融的精细模式提供了典型实例。2.研究成果发表在《Chemical Geology》《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和《Lithos》等国际主流刊物上。六、柴达木盆地卤水钾盐迁聚规律与找矿新突破1.通过古气候、古构造和Sr同位素物源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北部上新世-早更新世古盐湖沉积的含钾盐岩,由反冲构造推至阿尔金山上,再经淋滤溶解形成的含钾卤水储集在阿尔金山麓带砂砾层中,创新完善了“承袭式”成钾理论。2.通过地震剖面解译识别出黑北凹地深部赋存巨厚的砂砾型储卤层,资源所钾盐团队会同柴综院实施“探采一体化”柴钾1井,探获下更新统1021.95m巨厚优质松散砂砾储卤层、稳定涌水量8586m3/d、氯化钾平均含量0.53%的高产工业品位卤水钾矿。大浪滩-黑北凹地有望形成继察尔汗、罗布泊之后中国第3个亿吨级大型钾盐资源基地。3.指挥中心西宁中心创新应用盐湖“反S型”迁聚规律,拓展了马海盐湖老矿区外围找矿新空间。七、CNX-808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研发与产业化1.创造性地提出并实现了波谱、能谱和元素分布分析一体化功能。2.首次实现了高端X射线仪器国产化和产业化,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打破了国外高端XRF仪器的长期垄断,可完全替代进口产品,促进了中国高端分析仪器的发展。产品具有制样简单、精度高、绿色环保、能同时进行多元素快速分析等特点,可满足地质调查、钢铁、建材、矿山、新材料等分析领域的需求,实现了Be-U,0.0001%-100%的宽范围无机元素测试。现已成功实现产业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3.研究成果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2023年BCEIA金奖。八、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与利用场地多尺度精细评价方法1.针对咸水层、枯竭油气藏为封存目标的场地,从封存容量及可注入性、盖层封闭性及封存安全、场地建设影响及经济性三个方面,创新了统一的、分阶段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场地选址指标体系,兼具科学性与易操作性,牵头编制形成《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场地评价指标体系》国家标准(报批稿)。2.构建了场地封存性能多尺度评价方法,通过分子-孔隙-岩心-场地多尺度静态-动态综合评价技术体系,有效克服了前期评价与工程实际存在较大误差的难题,研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规模数值模拟软件GPSFLOW,实现了千万级网格规模高效、精细评价,进一步揭示了二氧化碳多场耦合作用下的运移规律,为注入方案设计、实时监测和预测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应用于低渗油气藏驱替提高采收率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结合我国油气藏实际地质条件,在重大工程场地开展二氧化碳注入与驱替提高采收率试验,提出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同优化方案,有效指导实际工程,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地质科技支撑。九、华北燕辽大火成岩省和哥伦比亚超大陆巨型裂谷系及其资源效应1.在华北克拉通新识别出一个侵位于13.2亿年并由大规模辉绿岩床群构成的燕辽大火成岩省。2.确定华北燕辽与北澳代理姆大火成岩省是被大陆裂解分割开的同一个大火成岩省,建立了华北与北澳克拉通在哥伦比亚超大陆中18~13亿年的长期连接关系。3.首次提出晚前寒武纪全球性黑色页岩系与大火成岩省可能有时空及成因联系,并可作为地层断代标志,为晚前寒武纪地质年代表划分及界限年龄限定提供了新思路。4.首次厘定了哥伦比亚超大陆中形成于14~13亿年,长度15000千米的巨型裂谷系,提出该裂谷系是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的重要标志,并控制了世界典型超大型稀土矿床的形成,具有较好的稀土及金属成矿潜力。5.成果发表在《EPSL》《Geology》《PR》和《科学通报》等刊物。十、“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揭示全球化学元素分布循环规律1.实施“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 提出元素大范围迁移和循环理论,制订国际标准6 份;建立覆盖全球1/3陆地面积的地球化学基准网,制作第一张《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图》,揭示全球关键化学元素分布规律;建立首个化学属性“数字地球”,实现科学数据大众化应用。2.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委员会主席 David Smith 认为“中国地球化学基准图对科学界具有持久价值,对实现戈尔德施密特厘定地球化学元素分布规律愿景具有重要贡献”。“化学地球”大数据平台受广泛关注,网站点击量达670万次。3.成果涵盖与战略资源、生态环境、全球变化和绿色发展等有关的60个关键元素地球化学基准图,为全球战略资源成矿物质背景、全球土壤碳基准与碳循环、全球重金属风险状况、绿色土地分布等提供了权威科学数据。
  • 加拿大研究人员开发出测量油藏中液体和岩石相互作用的新方法
    p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地质学家开发出一种测量极小尺度下水和其它液体以及非常规油藏中岩石相互作用的新技术。他们利用微量注射系统和实时成像技术,第一次在微尺度水平上精确测量液体-岩石间被称为“润湿性”的相互作用。这一研究提高了对润湿性在油藏中如何变化的理解,有助于优化碳氢化合物的采收过程,并能带来提取非常规油气的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低渗透性油藏的微润湿性实验的实时成像》(Live Imaging of Micro-Wettability Experiments Performed for Low-Permeability Oil Reservoirs)发表在《自然· 科学报告》杂志上。 /p p   正确理解润湿性是优化采收石油和天然气包括非常规油气或“稠密”油藏的关键,因为岩石的低渗透性减少了石油和天然气流动的路径。最新成像技术的发展能够将岩石空隙结构和稠密油藏的组成放在亚微米尺度上进行分析。获得的相关信息用于孔喉尺度模型,可预测重要的油藏特性如渗透性(岩石通过孔和缝隙传输液体的能力)。 /p p   目前,各公司仍然在相对宏观的尺度上(毫米量级)将水滴、油滴或其它液滴置于岩芯的表面来测量润湿性,但这种宏观测量方法无法准确反映微观尺度上润湿性随岩石组分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在结合孔喉模型预测岩石中的多相流时会带来误导的结果。 /p p   该研究团队在微观尺度上用三种方法来测量来自萨斯喀彻温省生产稠油的油藏中岩芯样本的润湿性。第一种方法通过冷却和加热过程对蒸馏水的微液滴在岩石样本中凝结和蒸发进行成像。第二种方法让岩石样本吸入水或油,低温冻结后,然后再进行X光成像。第三种也是最具创新性的方法是在岩石样本的精确位置微注射纳升量级的水,控制液体流经微细管——一个比针头还要细的通道。 /p p   研究人员利用卡尔加里大学的一个环境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E-FESEM)捕捉使用这三种方法获得的实时视频图像。这种实时成像技术能够让研究人员确定精确的点来测量液体和岩石表面的接触角度。成像还能让研究人员测量岩石吸入液体的速度,这对利用水力压裂法提高非常规油气的采收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评估注入液体对油藏特性变化的影响。 /p p   研究团队的下一步工作是设计能够改变油藏岩石微润湿性的包含纳米颗粒或聚合物的液体。这将允许研究人员采用适合岩石类型的液体控制润湿性来提高稠密油气的采收率。 /p p br/ /p
  • QSense发布QSense High Pressure 高压石英晶体微天平新品
    QSense® High Pressure高压石英晶体微天平专业研究高压条件下油岩界面的相互作用,可以实时了解真实高压条件下,石油组分、驱油添加剂和其他相关化学物质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为您的研究提供了一整套的解决方案。即使是微小的改变,也能对您的工作产生极大的影响,而将您的决定建立在分析科学的基础上,则会增加成功的机会。借助QSense® High Pressure高压模块,我们希望能充分激发您的想象力,通过实验测试、分析讨论和方法优化以得到更好的结果。QSense® High Pressure高压石英晶体微天平是一款可模拟现实高压反应条件的石英晶体微天平分析设备。压力设置高至200Bar,温度设置高至150℃。您也可以对仪器参数进行个性化定制,以满足特定的实验需求。高压石英晶体微天平由高温样品台、高压流动池、高压泵、液体处理单元和电子单元组成 QSense® High Pressure高压石英晶体微天平——专家之选您比我们更了解您的研究领域。然而,无论是努力提高石油产量,防止管道的污染,还是为发动机寻找适合的润滑添加剂,充分地了解反应过程都极具价值。通过提高对油岩界面相互作用的理解,您或许能在未来做出更明智的决定。QSense® High Pressure高压石英晶体微天平——强有力的研究工具QCM-D是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的简称。该技术可记录石英晶体芯片的振荡频率和耗散的变化,为在纳米尺度上研究分子与表面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使用QSense® 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分析仪,您可以实时跟踪表面上发生的质量、厚度和结构物理特性等变化。QSense® 检测得到的质量吸附/脱附量以及反应速率 模拟现实高压反应条件不同的反应条件下进行的测试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而这就是我们开发QSense® 高压石英晶体微天平的驱动力。我们可提供芯片表面定制,以满足您的不同实验需求。基于QCM-D的检测结果,您可实时根据界面反应得出结论,并对反应流程进行优化。1. 在高压和高温的条件下进行QCM-D实验2. 根据您的特定需求选择芯片的材质和涂层3. 使用不同的有机溶剂和样品,筛选实验方案选择QSense® High Pressure高压石英晶体微天平的三个理由:1. 基于对结果至关重要的表面相互作用过程信息做出更明智的决定2. 从表面材料、化学反应、压力和温度等方面模拟真实的反应条件3. 为您的实验室装备一套高灵敏度的科学分析工具QSense® High Pressure高压石英晶体微天平的典型应用领域:石油开采从地下油藏或沥青砂中提取石油需要仔细考虑工艺条件。通过运用科学的分析可找到优化的方法。提高原油采收率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使用可以改变注入水的粘度和岩石的润湿性,从而更好地溶解矿物中的石油。测量矿物芯片表面上聚合物或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和释放的原油,可以优化采收液组成并提高原油采收率。使用较少的表面活性剂可以提供更环保的解决方案并降低成本。沥青提取从油砂中提取沥青非常困难。可以使用涂有沥青的二氧化硅芯片模拟油砂并对沥青的释放过程进行分析。通过研究沥青的脱附情况,找出优化的pH和温度条件,进而尽可能地提高采收率。管道流动保障管道污染和堵塞是一个代价高昂的问题。通常通过添加化学物质对管道流动进行保障。防止污垢沉积检测污垢形成的过程,寻找方法或添加剂以减少污垢沉积。使用碳钢芯片模拟管道表面,研究不同条件下原油/沥青质的吸附和释放,进而找出优化的化学成分、表面材料、压力和温度。燃料和润滑油润滑油被广泛用于控制摩擦和增加运动部件的使用寿命。润滑油溶液由各种具有表面活性的化学物质组成。优化发动机润滑油了解表面活性化学物质的吸附性质是找到平衡润滑剂的关键。利用不锈钢芯片研究燃料和润滑油添加剂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实时观察吸附情况,寻找化学物质间的微妙平衡,从而优化润滑油的性能。QSense® High Pressure高压石英晶体微天平的技术参数:芯片和样品处理系统工作温度a4 – 150 °C, 由软件控制,精度为 ± 0.02 °C工作压力90 – 200 bar (与交替蠕动泵联用,也可在常压下工作)芯片数量1芯片表面超过50种标准材料,包括金属、氧化物、碳化物和聚合物例如:金、二氧化硅、不锈钢SS2343 & SS2348、氧化铁、高岭石等其他材料如钢和矿物,可根据客户要求定制测量特性时间分辨率,1个频率 100 个数据点/秒液相质量灵敏度b电子单元参数电源和频率100 / 115-120 / 220 / 230-240 V AC, 50-60 Hz电源应正确接地软件和电脑要求数据采集软件 (QSoft)USB 2.0, Windows XP 或更高版本数据分析软件(QSense Dfind)操作系统:64位Windows 7 SP1, 8, 8.1, 10或更高版本显示器分辨率: 1366×768像素内存:4 GB数据输入/输出格式Excel, BMP, JPG, WMF, GIF, PCX, PNG, TXT尺寸和重量高 (cm)宽 (cm)长 (cm)重量 (kg)电子单元1836219样品池89112高压阀门和控制面板685050ca 30HPLC 泵14264210 a 温度的稳定性取决于环境变化对样品池升温或冷却的影响。如果附近有气流或热源使室温变化超过±1℃,则可能无法达到系统设定的温度稳定性。b 通过标准的QSense® 流动模块采集数据 (单频模式下每5秒采集一个数据点,假定Sauerbrey关系是有效的)。当QSense® 高压系统芯片背面存在液体时,灵敏度会降低。以上技术参数仅对此配置有效。所有技术指标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创新点:1. 市面上所有其他类似产品均无法实现压力控制和高温控制。 2. 高温高压测试是石油工业真是生产场景模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此产品第一次实现了此情景的界面实时跟踪表征。 QSense High Pressure 高压石英晶体微天平
  • ISCO泵-探索新能源概念
    01 概述全球经济严重依赖于能源,能源供应我们的食物生产、建造我们的家园并驱动我们的交通工具。没有能源,我们所熟悉的许多事物将会停止运转。随着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经历快速经济增长,能源需求以及化石燃料的成本持续上升。为了满足这一增长的需求,开发替代能源来源变得越来越重要。研究与开发对于此过程至关重要,需要最高等级的设备来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Teledyne ISCO 注塞泵是开发替代燃料的绝佳工具,从实验室规模到试验工厂都能派上用场。能源来源或用于燃料和化学品的原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传统的和非传统的。传统能源来源是通过现有技术获得的,例如石油(原油)、煤炭和天然气,而非传统来源则需要更新和/或更复杂的技术,通常需要更大的投资。非传统能源过去在成本上不具备竞争力,但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涨,现在可能成为一种可行的替代品。非传统能源来源包括:&bull 页岩油(美国)&bull 油砂/重油(委内瑞拉-加拿大)&bull 生物质(任何植物或动物材料)&bull 甲烷水合物替代性或非传统燃料可以从任何传统来源中提取,例如煤炭,而不是石油。然而,这一术语通常更多地用于指代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可再生燃料,如生物质。可再生燃料包括:&bull 乙醇&bull 生物柴油&bull 非化石甲烷&bull 氢气02 石油(原油)自 1858 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石油泉首次钻探油井以来,石油的使用已大大扩展。如今,90% 的车辆使用的燃料都源自石油,全球的需求预计还将上升,这将给石油生产带来更大的压力。油井的生产寿命在达到某个高点后会开始下降。在这一点上,可以采用如增强型石油回收(EOR)等技术来维持石油生产水平。评估可能的技术需要复制油藏条件(如温度和压力)进行测试。这种称为岩心驱替的测试,能确定岩石对各种流体的渗透性,并需要使用高性能注射泵等精密设备。 我们每天使用的物品都来自常规和非常规石油。世界对原油的依赖远远超出汽油和其他燃料等更明显的需求。来自石油的其他产品包括许多药物和软膏、塑料、化妆品和洗涤剂。橡胶制品、防腐剂、密封剂和铺路材料也来自石油。世界的石油供应以及我们获取石油的能力,对这些以及其他许多日常产品的成本和可用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03 油页岩油页岩含有干酪根,一种沉积岩中发现的复杂有机化合物混合物,从中可以提取液态烃。干酪根不是原油,但可以被加工成原油替代品,或称为合成原油(syncrude),然后进一步加工成常用的石油产品。这一过程本身需要能源投入,这影响了其与原油的成本竞争力。油页岩矿床遍布全球,但世界上已知储量的 64% 集中在美国。随着世界能源价格上涨,油页岩将受到更多关注。04 细砂油砂主要位于加拿大和委内瑞拉,由类似糖浆的石油(沥青)组成,其开采和加工难度远大于传统石油。因此,需要采用非常规技术进行提取,如露天开采和原位开采。最常见的原位过程涉及用蒸汽加热沥青,降低粘度,使其能以更传统的方式被泵送出来。提取后,必须将沥青升级为较轻的合成原油,以便通过标准管道运输并进一步精炼。由于技术上更具挑战性、能源密集度更高,因此成本也更高,使得油砂成为一种非常规石油来源。05 煤炭煤炭满足了全球 25% 的能源需求,尤其是电力生成方面。不幸的是,它也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按照目前的消耗率,世界的煤炭储量可以持续超过预计的 150 年。世界上超过 50% 的煤炭储量位于美国、俄罗斯、中国和印度。拥有超过 25% 的可开采煤炭,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储备。除了作为主要的热能和发电能源外,煤炭还有许多其他潜在用途。例如,煤炭是替代原油产品如化学品、汽油和柴油燃料的一种可行原料。将煤炭转化为其他产品使用的最常见过程是煤制液体(CTL)和气化(合成气)。CTL 创造了一种合成原油,可以通过传统方式进一步加工。合成气,也称为水煤气,可以直接替代天然气,或通过费托合成过程进一步加工成其他燃料、化学品或塑料。尽管煤炭目前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但目前正在进行研究,通过从发电厂或转化过程中捕获二氧化碳,并将其封存在地质构造中来减少这些排放。由于在转化过程中二氧化碳始终被包含,因此移除相对容易,从而成本效率高。全球范围内,采用减排/封存技术的公司可以通过税收节省和/或减排积分来抵消其成本。然后,二氧化碳可以被封存或用作提高石油或天然气采收率的技术,这具有双重好处,即提高采收率和进一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煤制液体煤制液体(CTL)可以是一种直接技术,使用溶剂在热量和压力下溶解粉状煤炭,从而创造出一种合成原油,这种原油可以进一步加工成燃料和化学品。合成原油具有使用现有炼油厂和分配系统的潜力优势。06 天然气天然气主要由 70-90% 的甲烷组成,用于发电厂、家庭供暖、运输和塑料制造。天然气通常位于油田中,提供了部分石油位移压力。非常规天然气典型情况下,非常规天然气包括那些不使用先进技术难以开采的沉积物。非常规天然气包括:&bull 深层气(深度在15,000英尺或以下的沉积物)&bull 致密气(被限制在不透水的地质构造中,如非多孔岩石)&bull 含气页岩&bull 煤层甲烷&bull 甲烷水合物煤层煤层通常包含被困的天然气,这些气体曾经通过焚烧处理,但现在有许多用途。甲烷水合物甲烷水合物由被困在冰冻水晶体中的甲烷(天然气)组成。它们存在于海底沉积物中,以及加拿大和俄罗斯的永久冻土区域。也被称为“燃烧的冰”,如果能够开发出恢复这种能源的方法,这个潜在的燃料来源可能为世界提供大量的能源。07 合成气气化是一种将含碳原料(如煤或生物质)转化为合成气的过程,合成气由一氧化碳和氢气组成。合成气,曾被称为“水煤气”,在 20 世纪 50 年代前的美国和 70 年代的英国常被用于烹饪和供暖。与天然气相似,合成气可以直接用作相对清洁的燃料,或通过费托催化转化过程进一步加工成液体形式。煤或生物质的气化是通过以下吸热“水煤气”反应实现的:C + H2O → H2 + CO合成气的形成也可能是天然气转化为氢气的中间步骤:CH4 + H2O → CO + 3H2除了 CO 和 H2,合成气还可能含有二氧化碳和氮气,因此必须进一步净化才能用于生产化学品和燃料。一氧化碳和 H2 可以加工成甲醇和其他化学品。液态气化的一个缺点是,净化和转化过程能源密集,因此涉及额外的成本,以转化为燃料。费托合成过程费托合成过程涉及一氧化碳的氢还原反应,通过催化化学反应将气化得到的合成气转化为各种液态烃:(2n+1)H2 + nCO → CnH(2n+2) + nH2O(其中n是正整数)这些液态烃随后可以进一步加工成合成油或燃料。生物质气化(BG)与费托合成(FT)过程的结合因其在生产可再生生物燃料方面的巨大潜力而备受关注。08 乙醇乙醇,或称谷物酒精,主要用作燃料或燃料添加剂。乙醇通过特定类型的酵母发酵生产,这些酵母将糖代谢为乙醇和二氧化碳,反应如下:C6H12O6 → 2 CH3CH2OH + 2 CO2在巴西,大多数乙醇由甘蔗制成,而在美国,乙醇由玉米制成,玉米也是一种相对供应不足的食品。目前,正在研究从木质纤维素生产乙醇,木质纤维素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这种类型的乙醇,称为纤维素乙醇,可以由非食品来源生产,如柳枝稷和木屑。09 甲醇甲醇可以是各种化学和燃料产品的原料。它也可以直接用作燃料或作为汽油添加剂,类似于乙醇。目前,大多数甲醇是由化石燃料(如煤和天然气)衍生的合成气生产的。它也可以很容易地扩展到非常规来源,如油砂、油页岩、煤层甲烷、致密气、甲烷水合物和生物质。通过以下反应,生物质替代方案将使甲醇成为一种可再生资源:生物质 → 合成气(CO,H2)→ CH3OH10 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一种通过将植物油或动物脂肪化学转化为脂肪酸甲酯(酯交换)制成的生物燃料,可以单独使用或与传统柴油混合使用。虽然生产生物柴油有几种方法,但最常见的是涉及甲醇和氢氧化钠的间歇过程:特别是在美国和加拿大,生物柴油最常见的标准是ASTM D6751。符合性测试通常需要气相色谱仪。11 甘油生物柴油的广泛使用导致了全球甘油过剩,甘油是植物油酯交换反应的一种副产品。甘油有许多常见用途,包括化妆品、药品、食品和饮料、溶剂、肥皂、润滑剂和纺织品。然而,正在进行研究以确定其他用途,如氢气和乙醇生产以及燃料添加剂。甘油的其他转化方法包括:氧化、氢化、氢解、醚化和缩合。12 热解/加氢作用在生物燃料行业,脂肪酸甲酯必须转化为碳氢化合物,以便更好地与现有炼油厂基础设施相兼容。热解是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加热和分解有机材料的过程。快速热解,涉及非常快速的加热,是这个过程的更高效版本。碳氧键分解成更热力学稳定的二氧化碳,从而产生碳氢化合物。热解相比气化的一个优势是它需要较少的热量,因此能量消耗更少。一个缺点是高水分含量,必须在进一步处理前去除。加氢是指分子氢的催化反应,以去除氧键,从而产生碳氢化合物。这两个过程都产生了最终结果为更简单的化合物,然后可以进一步精炼成可再生的生物燃料,以及精细化学品和脂肪。引用1)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2008.2) OilSands Discovery Centre. “The Oil Sands Story.” Feb.20083) Hagenbaugh, Barbara. June 2006 “High Cost of Oil CouldPut Many Jobs at Risk.” USA Today. June 2008.
  • 东方德菲新品推荐---微观可视化驱油工作站
    化学驱油技术是一项比较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高分子化学、油田化学、地质、油藏等多个学科,比注水开发研究要复杂的多, 针对微观可视化驱油机理研究问题,北京东方德菲仪器有限公司与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提高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研发生产了系统集成型可视化驱油系统,即VMF100微观可视化驱油工作站。 VMF100微观可视化驱油工作站,通过可视化的微流控技术,记录和分析驱替液在微纳尺度通道芯片中的驱油过程。VMF100是定量描述不同化学驱油体系微观驱油机理的实验工作站,高效识别剩余油,并表征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的渗流特征,VMF100工作站具有高集成化、高操控精度、芯片多样化、 分析可视化等特点,是微观驱油机理研究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微观可视化驱油工作站由原油注入系统、驱替液压力注入系统、压力监测系统、芯片密封系统、微纳孔道芯片,微观视频系统、操作分析软件组成。该工作站可以完美记录和控制饱和油及驱替的动态过程,评价剩余油再启动能力,并分析剩余油的渗流特征。 微观可视化驱油工作站的功能 1、精密控制和记录饱和油的动态过程原油注入系统采用精密注射泵恒流控制模式,将原油注入微孔道芯片内形成饱和油。微观视频系统可以记录整个饱和油的动态过程。如下图2、精密控制和记录驱油的动态过程驱替液注入系统采用压力恒流模式,将驱替液注入饱和油芯片形成动态驱替。微观视频系统可以详细记录整个驱替的动态过程,如下图:3、剩余油分类识别统计剩余油识别分类统计软件可以定量处理石英芯片的驱替实验视频以及 数值模拟水驱油实验视频,分析整个实验过程中各种类型(膜状流、滴状流、柱状流、多孔状和簇状流)剩余油的数量、面积分布随含水饱和度的变化情况等,结果数据可做进一步处理。 VMF100的性能指标:1.原油注入系统驱动方式:微步进处理器驱动设置方式:彩色LED触屏设置注射范围:0.5ul-50ml直接推力:16kg流速范围:1.28pl/min-88.28ml/min稳定精度:0.05%最小推进速度:0.18um/min2.驱替液注入系统驱动方式:压力驱动方式压力流量设置方式:软件程序控制及本机独立控制压力流量显示方式:彩色LED显示屏通道数量:双通道或三通道zuida压力:200Bar流速范围:7.5nl/min-5ml/min流速精度:7.5nl/min3.压力监测系统压力传感器:全氟油压力传感器压力数据显示及输出:实时显示/输出压力数据压力测量范围:0-115PSI压力测量精度:0.0007PSI4.芯片密封系统密封方式:强磁性密封zuida耐压:500PSI密封尺寸:1/16 peek 管密封5.微纳孔道芯片芯片材质:石英玻璃刻蚀方式:湿法刻蚀模型类别:仿真均质模型、非均质裂缝模型、平行通道模型、环道模型模型尺寸:1.5cm×1.5cm ,可根据客户要求定制孔道尺寸:20um×7um ,可根据客户要求定制芯片尺寸:6cm ×6cm6.显微视频系统主机:体式显微镜采集系统:2000万像素彩色CMOS相机放大范围:3.75×-67.5×工作距离:71mm物镜:0.5平场复消色差物镜光源:LED光源实验平台:强磁实验台7.系统集成1)内置部件:流量剂专用支架流量池专用通孔压力监测系统安装板内置多孔电源2)外置部件:仪器箱体配有24寸触控电脑8.软件功能1)基础功能-剩余油分析:视频记录饱和油的动态过程视频记录驱油的动态过程实时记录驱油压力的动态变化分析不同类型剩余油的数量分布分析不同类型剩余油的面积分布2)拓展功能1-孔道参数:孔道配位数分布孔道孔喉比分布孔道等效半径分布孔道最窄半径分布3)拓展功能2-微观接触角:自动识别微观孔道接触角孔道微观接触角概率密度曲线
  • 2012年第二批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计划公布
    关于下达2012年第二批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计划的通知   各国家计量认证行业评审组:   根据各国家计量认证行业评审组报送的计划,经审核,现批准134家机构列入2012年第二批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计划。本次评审计划要求在2012年12月底之前完成,请各行业评审组按照有关工作要求认真落实。   附件:2012年第二批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计划 序号 实验室名称 评审类型 地点 所属评审组 备注 1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 复查评审 郑州 农业   2 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复查评审 杭州 农业   3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沈阳) 复查评审 沈阳 农业   4 农业部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天津) 复查评审 天津 农业   5 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 复查评审 北京 农业   6 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 复查评审 济南 农业   7 农业部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乌鲁木齐) 扩项评审 乌鲁木齐 农业   8 国土资源部呼和浩特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 复查评审 呼和浩特 国土资源   9 国土资源部华北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 复查评审 天津 国土资源   10 国土资源部郑州矿产资源利用评价中心 复查评审 郑州 国土资源   11 国土资源部南宁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 复查评审 南宁 国土资源   12 国土资源部太原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 复查评审 太原 国土资源   13 国土资源部西安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 复查评审 西安 国土资源   14 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实验检测中心 复查评审 青岛 国土资源   15 国土资源部青岛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复查评审 青岛 国土资源   16 国土资源部广州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 复查评审 广州 国土资源   17 国土资源部郑州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 复查评审 郑州 国土资源   18 国土资源部西宁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 复查评审 西宁 国土资源   19 国土资源部放射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 复查评审 韶关 国土资源   20 国土资源部贵阳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 复查评审 贵阳 国土资源   21 国土资源部地球化学勘查监督检测中心 复查评审 廊坊 国土资源   22 国土资源部杭州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 复查评审 杭州 国土资源   23 国土资源部福州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 复查评审 福州 国土资源   24 国土资源部武汉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 复查评审 武汉 国土资源   25 国土资源部中南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 复查评审 武汉 国土资源   26 国土资源部重庆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 扩项评审 重庆 国土资源   27 国家海洋计量站 复查评审 天津 海洋   28 国家海洋计量站青岛分站 复查评审 青岛 海洋   29 国家海洋计量站上海分站 复查评审 上海 海洋   30 国家海洋计量站广州分站 复查评审 广州 海洋   31 国家海洋局厦门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扩项评审 厦门 海洋   32 电力工业宁夏发电用煤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复查评审 银川 电力   33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心试验室 复查评审 都江堰 电力   34 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复查评审 北京 高校   35 东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复查评审 南京 高校   36 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复查评审 北京 高校   37 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教学仪器设备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复查评审 北京 高校   38 武汉大学测试中心 复查评审 武汉 高校   39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复查评审 北京 高校 资质认定和实验室认可(以下简称“二合一”) 4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实验中心 复查评审 合肥 高校   41 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复查评审 上海 高校   42 苏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复查评审 苏州 高校   43 安徽大学现代实验技术中心 复查评审 合肥 高校   44 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复查评审 南京 高校 二合一 45 扬州大学测试中心 复查评审 扬州 高校   46 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 复查评审 北京 高校 二合一 47 兰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复查评审 兰州 高校   48 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珠海监测站扩项评审 珠海 供排水水质   49 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西宁监测站 复查评审 西宁 供排水水质   50 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重庆监测站 复查评审 重庆 供排水水质   51 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大连监测站 复查评审 大连 供排水水质   52 杭州市城市排水监测站 扩项评审 杭州 供排水水质 二合一 53 核工业新疆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复查评审 乌鲁木齐 国防   54 核工业无损检测中心 复查评审 上海 国防 二合一 55 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检测试验中心 复查评审 西宁 国防 二合一 56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O三所 复查评审 北京 国防 二合一 57 中国船舶工业船用辅助机电设备性能及环境试验检测中心 复查评审 上海 国防 二合一 58 东华理工学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 复查评审 抚州 国防 二合一 59 国家轻工业化妆品洗涤用品质量监督检测北京站 复查评审 北京 轻工   60 国家轻工业家用电器质量监督检测哈尔滨站 复查评审 哈尔滨 轻工   61 国家轻工业家用电器质量监督检测沈阳站 复查评审 沈阳 轻工   62 国家轻工业三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北京) 复查评审 北京 轻工   63 国家轻工业香料洗涤用品质量监督检测天津站 复查评审 天津 轻工   64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家具质量监督检测深圳站 复查评审 深圳 轻工 二合一 65 国家轻工业鞋类皮革毛皮制品质量监督上海站 复查评审 上海 轻工 二合一 66 国家轻工业鞋类皮革毛皮制品质量监督北京站 复查评审 北京 轻工 二合一 67 国家轻工业黄酒产品质量监督杭州站 复查评审 杭州 轻工 二合一 68 国家轻工业香料化妆品洗涤用品质量监督杭州站 复查评审 杭州 轻工 二合一 69 中国商业联合会饲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 复查评审 哈尔滨 商贸   70 中国商业联合会金属材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天津) 复查评审 天津 商贸   71 中国商业联合会燃料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通) 复查评审 南通 商贸 二合一 72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金属材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 复查评审 上海 商贸   73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燃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西安) 复查评审 西安 商贸   74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节能减排检测中心 扩项评审 天津 石油 7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复查评审 吉林 石油   7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石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复查评审 兰州 石油   7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复查评审 大连 石油  78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分析实验中心 复查评审 成都 石油   79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 复查评审 大庆 石油   80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天然气研究院气田开发化学实验室 复查评审 成都 石油   8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研究所岩心实验室 复查评审 北京 石油   82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质试验室 复查评审 大庆 石油 83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实验室 复查评审 大庆 石油   8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石油地质中心实验室 复查评审 乌鲁木齐 石油   85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研究所相态实验室 复查评审 北京 石油   86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地球化学实验室 复查评审 北京 石油   87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 复查评审 青岛 石油   88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查地球化学实验室 复查评审 合肥 石油   8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质量检测站 复查评审 新疆轮台 石油   9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环保监测总站 扩项评审 濮阳 石油 二合一  91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中游水环境监测中心 复查评审 武汉 水利   92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荆江水环境监测中心 复查评审 荆州 水利   93 黄河中游水环境监测中心 复查评审晋中 水利   94 海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 复查评审 天津 水利   95 珠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 复查评审 广州 水利   96 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 复查评审 长春 水利   97 黑龙江省水环境监测中心 复查评审 哈尔滨 水利   98 天津市水环境监测中心 复查评审 天津 水利   99 河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 复查评审 石家庄 水利   100 山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 复查评审 太原 水利   101 山东省水环境监测中心 复查评审 济南 水利   102 广东省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 复查评审 广州 水利   103 浙江省水资源监测中心 复查评审 杭州 水利   104 四川省水环境监测中心 复查评审 成都 水利   105 秦皇岛市引青工程水质监测中心 复查评审 秦皇岛 水利   106 水利部长江科学院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复查评审 武汉 水利   107 水利部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实验中心 复查评审 武汉 水利   108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复查评审 天津 水利   109 水利部灌排设备检测中心 复查评审 北京 水利   110 水利部大坝安全监测中心 复查评审 南京 水利   111 水利部节水灌溉设备质量检测中心 复查评审 新乡 水利   112 水利部水工金属结构安全监测中心 复查评审 南京 水利   113 水利部水利机械质量检验测试中心 复查评审 杭州 水利   114 河海大学实验中心 复查评审 南京 水利   115 水利部天津勘测设计研究院岩土工程技术中心 复查评审 天津 水利   116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心试验室 扩项评审 广州 水利   117 成都军区联勤部药品仪器检验所 扩项评审 成都 卫生   118 沈阳军区联勤部药品仪器检验所 扩项评审 沈阳 卫生   119 北京军区联系勤部药品仪器检验所 复查评审 北京 卫生   120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复查评审 兰州 卫生 二合一 121 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复查评审 长春 卫生 二合一 12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复查评审 乌鲁木齐 卫生 二合一 123 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复查评审 西安 卫生 二合一 124 宁夏回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复查评审 银川 卫生 二合一 125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广州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复查评审 广州 供销   126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郑州棉花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复查评审 郑州 供销   127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郑州棉麻加工机械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复查评审 郑州 供销   128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兰州化肥农药农膜商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复查评审 兰州 供销   129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复查评审 南京 供销   130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nb, sp 复查评审 昆明 供销   131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轻金属加工材质检站 复查评审 哈尔滨 有色金属   132 总后勤部青藏兵站部油料技术监督室 复查评审 西宁 军用油料 二合一 13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节能技术评价中心 扩项评审 大庆 节能   134 宝钢工程质量监督站检测中心 扩项评审 上海 分析测试与冶金     二〇一二年七月二十六日
  • FLIR光学气体成像热像仪,总有一款适合你~
    相信菲粉们都知道,FLIR光学气体成像热像仪(OGI)能够帮助您在无需关闭系统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安全地检测出甲烷、六氟化硫等数百种工业气体。它是如何做到的呢?今天就来给大家详细述说下~可视化“隐藏”气体,避免千万损失大型装置拥有数以千计的接头和配件需要定期检查,但事实上只有很小一部分组件会发生泄漏。使用传统的“嗅探器”进行测试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可能将检测人员置于危险的环境中。光学气体成像热像仪给予您发现不可见气体逃逸问题的超凡能力,因此您能够比使用嗅探器更快速、更可靠地发现气体泄漏。借助GF系列热像仪,您能够发现并记录导致产量和收入损失、罚款和安全风险的气体泄漏。从天然气开采到石油化工作业和发电,各公司通过在其泄漏检测和维修(LDAR)计划中使用FLIR光学气体成像技术,每年节约价值超过1000万美元的产量损失。追本溯源,杜绝泄漏FLIR GF系列光学气体成像热像仪能够快速、精确、安全地检测天然气、VOCs、SF6 、制冷剂、氨气和CO2等泄漏,无需关闭系统或接触部件。肉眼不可见的气体泄漏在透过光学气体热像仪观察时呈烟雾状,可从较远距离发现,及时修补泄漏。借助FLIR GF系列光学气体成像热像仪,您可以从安全距离处快速扫描大片区域、检测难以接触的接头和组件、检查油罐的泄漏情况和液位、利用温度测量功能检查机电系统的故障、以及进行环境监察,督促企业遵守环境法规。OGI产品大全,pick你的爱FLIR光学气体热像仪包括FLIR GF77、G300a、GFx320、GF620、GF320、GF300、GF306、GF304、 GF343、 GF346等,不同型号侧重检测不同气体,今天小菲就带大家通过气体梳理一下FLIR GF系列光学气体成像热像仪吧~想要了解产品详细信息,请点击产品名称甲烷和碳氢化合物FLIR GF77:它是FLIR推出的非制冷型红外热像仪,可实时显示甲烷排放,实现更快、更高效的气体泄漏检测。GF77热像仪完美适用于:• 油气田、炼油厂、石化厂• 燃气公司• 天然气发电厂• 天然气供应链沿线的企业FLIR G300a :它是一款制冷型固定式热像仪,可检测对环境有害的甲烷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泄漏。它使用户能够连续监测难以进入的偏僻或危险区域中的装置,因此检测人员可以立即采取措施修复危险或代价高昂的泄漏问题。G300a热像仪完美适用于:• 炼油厂• 天然气处理厂• 海上平台• 化学/石油化工联合装置• 生物气发电厂• 石化厂FLIR GFx320、FLIR GF620、FLIR GF320、FLIR GF300:它们是制冷型OGI热像仪,经滤波后可检测石油和天然气石化炼油、化工生产、运输和处理设施中的甲烷和碳氢化合物泄漏。经验证,它们符合美国环保局的OOOOa甲烷法规中定义的灵敏度标准,并且因每幅记录的热图像都标注GPS数据而符合报告要求。GFx320和GF620完美适用于:• 海上平台• 液化天然气运输码头• 炼油厂• 天然气井口和天然气处理厂• 压缩机站• 生物气发电厂六氟化硫与氨FLIR GF306:它可用于检测高压断路器绝缘的六氟化硫(SF6)以及有毒气体和肥料的无水氨(NH3)。通过检测和维修SF6泄漏,能源生产商能够有效避免代价高昂的断路器损坏,同时还能保护环境。GF306热像仪完美适用于:• 公用事业• 氨厂• 工业制冷系统• 化工厂轻松发现SF6泄漏制冷剂FLIR GF304:它可在无需中断运营的情况下检测制冷剂气体泄漏。大部分现代制冷剂都是含氟有机化合物,虽然它们不会消耗臭氧层,但是一些混合物中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GF304热像仪完美适用于:• 食品生产、存储和零售行业• 汽车生产及维修行业• 空调系统• 医药生产、运输和存储行业二氧化碳FLIR GF343:它让您快速、准确地发现CO2泄漏,无论该气体是生产工艺的副产物,或者是提高石油采收率项目的一部分,还是用作氢气的示踪气体。可靠的非接触式CO2检测使工厂能够在设备仍联网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检测,避免非计划停机。该方法既能确保安全运营,同时还可向碳中和捕捉以及存储方向发展。GF343热像仪完美适用于:• 提高石油采收率项目• 氢冷发电机• 碳捕集系统• 乙醇生产商• 工业气密性测试一氧化碳FLIR GF346:它可以从安全距离处可视化无色无味一氧化碳(CO)的泄漏。从排泄烟道和通风管道泄漏的一氧化碳有致命危险,特别是如果泄漏发生在密闭区域中。GF346能够快速扫描大片区域,从数米之外准确检测到极微小的泄漏,从而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性,保护环境。GF346热像仪完美适用于:• 钢铁工业• 大宗化学品制造• 包装系统• 石油化学工业FLIR Systems不仅设计了各种类型的产品,还提供了品类齐全的附件,用以定制适合各种成像和测量应用的热像仪。从一系列型号齐全的镜头、液晶显示屏到远程控制装置,皆可用于定制热像仪,以更好适合您的具体应用。FLIR光学气体成像热像仪(OGI)帮助您检测各种泄漏的气体FLIR还将不断设计新的产品和附件满足您更多的需求各位菲粉们可留言告知#你最想要的OGI产品#小菲没准帮你实现愿望哦~
  •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发展与应用论坛圆满召开,科技创新推动纽迈走向全球领先品牌
    仪器信息网讯 4月19日,在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4)上,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发展与应用论坛在苏州狮山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的主办方为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核磁共振仪器专家组、仪器信息网。论坛汇聚了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前景。其中,多位业界学者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分享了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主持人:燕军博士(苏州纽迈分析博士后工作站站长/苏州泰纽测试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向红姚叶锋(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报告题目: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一些应用姚叶峰研究员分享到,低场核磁虽然场强低,但是能力不低,可以做很多高场核磁做不了的事情。第一,可研究高分子材料非晶/结晶界面的精细相的结构变化,可以通过自旋扩散过程,实现对固体聚乙烯中非晶/结晶界面相信号的选择性观测。第二,还可以通过1H NMR区分出与无机材料有不同相互作用的材料。第三,低场核磁还可以观测高分子交联密度。高分子网络结构缺乏有效观测手段,相对于流变技术,通过1H CPMG研究高分子缠结和交联。变回波1H CPMG序列克服传统CPMG的缺点。第四,1H DQ NMR可观测高分子缠结。姚博士指出,核磁共振技术在高分子结构分析和检测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还有更多应用有待开发,而且,低场核磁共振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以特定应用为导向:便携、易用、灵敏。朱峰(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副主任/助理研究员)报告题目: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非常规油气储层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朱峰博士阐述了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非常规油气藏勘探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提高采收率、降低开采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朱博士表示,针对实验室泥页岩二维核磁共振定量分析,优选谱图划分方案,对泥页岩中油、水同时实现快速无损定量评价,应用在四川盆地侏罗系等页岩含油性评价中,和现有油、水定量方法结果具有较好的可对比性。应用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替与NMR组合的实验方法评价页岩油可动性,并结合地化参数初步建立了相关可动性评价指标。张通博士(安徽理工大学副教授)报告题目:考虑原位应力对油饱和煤中动态孔隙-裂缝演变和多相渗流影响的实验研究张通博士分享到,煤层气的产出涉及气体在多尺度孔裂隙结构裂隙中的解吸、传输和迁移,以及气/液两相流体与孔裂隙结构相互作用等影响。在这项研究中,基于自行开发的LF-NMR三轴加载系统,对饱油煤中的孔隙-裂隙演变和气-液流动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横向弛豫谱(T 2)和核磁共振成像(NMRI)分析了应力扰动下的动态裂隙孔隙发育和气-液两相流体迁移与分布特征。这些发现为煤层气排水领域的模型开发和工程实践提供了基本参考。徐吉钊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报告题目: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煤矿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现有煤体孔隙表征手段有压汞法、N2/CO2吸附法、SEM、CT扫描和核磁共振NMR等,在可重复性、样本尺寸、测孔范围、测试精度和测试时间等方面各有特点。NMR更好地适用于较大尺寸试样的孔隙表征,且具有测试速度快、精度高、定量无损的优势。弛豫信号与H质子含量的定量关系可反映岩石孔隙度、渗透率和润湿性等徐博士还分享了七个测试案例,比如,甲烷吸附及注气置换吸附: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动态监测甲烷在煤样中的运移和分布,相较于传统体积法,对甲烷吸附/解吸的测试更加精细。受仪器测试精度影响,部分弛豫时间0.1ms的吸附甲烷不被检测到 煤中的原始水分信号会对测试结果产生干扰 当甲烷信号量较少时,核磁成像精度受限。徐博士还列举了一些应用展望:(1)二维核磁共振在流体识别方面独具优势,通过二维核磁共振提升对含瓦斯、水煤的流体识别。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核磁数据深度分析是测井领域的研究热点,值得在煤物性表征方面推广,提高数据的精确度和分析效率。(2)目前大多数的核磁测试都是常温常压条件,煤样不受载,与深部煤层的高温高压环境相差较远,测试结果必然存在较大误差 对低场核磁共振分析仪配套温压加载、流体注入装置和电磁兼容设计,通过实时测试与成像动态监测煤样在三轴应力、高温条件下致裂损伤过程的孔隙结构演化,实现煤体内部流体运移可视化。(3)煤矿井下有大量的钻孔,取钻屑简单方便,利用钻屑和煤心T₂谱的相似性,取合适粒径的钻屑在煤矿现场进行快速测试,可以获取大量丰富的煤层物理性质信息。(4)开发微型核磁共振分析仪,在煤矿井下对钻屑进行快速测试分析,甚至在煤层钻孔中实时采集水或者瓦斯分布信息。赵新礼博士(常州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讲师)报告题目:基于分层核磁技术的多孔介质精细化表征及重构建模方法研究赵博士介绍到,核磁测试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地实现对多孔介质储集和渗流特性信息的捕捉,其中SE-SPI(Spin-Echo SPI)序列将岩心划分为多层,并通过编码方式获取各层的T2分布谱。赵博士利用spatially resolved T2 distributions measurement,结合分形统计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用于重构多孔介质的精细化表征建模方法。通过REV-LBM对重构的精细化多孔介质模型进行了相关的流动模拟,模拟结果证明了这一新方法生成的多孔介质模型能够在较小的误差范围内复现出原始样品的宏观储集和渗流参数,这一误差远远小于现有数字岩心技术重构模型所产生的误差。新的多孔介质精细化表征及重构建模方法大大缩短了现有多孔介质重构方法(图像分析及数字岩心)的实验测试周期,降低了相应的实验成本。此外,由于新方法依托于核磁测试技术,因而操作简便,易于实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吴飞(苏州纽迈分析仪器研发经理)报告题目:多孔介质核磁共振岩石物理技术发展现状最后,吴飞博士作为企业代表,在会上详细梳理了NMR测井仪器发展时间线。从他的分享中可以看到,2001年,核磁钻井仪就已经出现,2008年,纽迈科技开始商业化推广国产MicroMR系列NMR岩心分析仪,2017年,纽迈科技新一代NMR岩心分析仪开始商业化销售。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学术交流,也为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线上线下与会者纷纷提问,显示对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及其应用场景和前景的浓厚兴趣,此次论坛将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其独特魅力,在各个领域给科研和应用者带来更多惊喜和福祉。论坛主办方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简介:纽迈成立于2003年,专注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开发及应用推广,具备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卓越的生产服务水平和完备成熟的运营体系,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纽迈分析独立自主开发的多款低场核磁共振仪器打破了国外进口设备的垄断,已成功的应用于能源岩土、食品农业、生命科学、材料与教学等领域,获得业界的一致认可,取得多项国家奖项和资质认证。据悉,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目前真正投入巨资来展开研发的,不是布鲁克,也不是牛津,而是纽迈科技。纽迈公司产品在与强大有力的对手竞争的时候,主要依靠性价比来获取竞争优势,根据用户需求定制产品,能够及时提供原厂级的现场快速维修,并人性化地提供用户应用培训服务,与进口仪器价格差异不大的同类型仪器,通过多提供用户一些分析测试应用功能,增强仪器的功能,由此提高性价比以获取竞争优势;目前纽迈的愿景是成为低场核磁共振领域全球领先的品牌。拓展阅读:祝贺!纽迈分析仪器董事长杨培强荣获“2023年度科学仪器行业研发特别贡献奖”,2024年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40418/714362.shtml以“磁共振+”敲开工业市场大门——视频访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培强,2019年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0513/485103.shtml纽迈分析与低场核磁技术的“共振”——访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培强,2018年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80628/466646.shtml
  • 沈平平蒲慕明施一公获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11月1日上午在福州开幕。开幕式上,2010年“求是科技基金会”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揭晓,能源专家沈平平、生物学家蒲慕明和施一公获得此项荣誉。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认为,沈平平领导的团队实现了产学研的密切结合,在第一期973项目的支持下,首先用分子试剂理念研制出了用表面全自动高温高压油层物理系统,形成了一整套化学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理论技术体系,在大庆油田开展了大规模的化学区实验,为大庆油田化学区年产原油1300多万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第二期的973项目支持下,在中国首次建立了适合中国油藏特点的二氧化碳、地质安全埋藏评价体系,发展了二氧化碳与原油埋藏理论,在吉林油田建立了世界第二个二氧化碳地质埋藏和提高采收率的示范区,二氧化碳埋藏率提高了10万吨。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剧增,石油和天然气对国外资源的依赖不断增长,提高我国原油天然气的勘探、生产、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要求。沈平平领导的团队在这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国际上得到高度评价。   蒲慕明在神经生物学的研究中发明和发展了一系列新理论技术,创造了神经生长中对导向分子的反映,并阐明了神经生长进行方向决策时细胞类的信号传导机制。在过去20年发现了神经营养因子可以调节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也对神经信号的时间信息存储机制进行了定量的分析。这些工作对理解神经环路的发育机制,大脑如何储存长时间记忆以及如何修复脑神经损伤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施一公主要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其抗癌药物的专利在美国进入临床实验,从2007年以来,他领导的清华大学研究组在膜蛋白结构与功能以及生物大分子研究中连续取得重大进展,2009年首次在世界上成功解析了细胞凋亡小体的高分裂与空间三维结构,该结构挑战并打破了学术界的传统解释,对研究细胞凋亡发生的机理有重大影响。2009-2010年,该研究组首次在世界上成功解析了氨基酸反向专用蛋白的原子结构和复合物结构,这两项工作对破解一大类膜转运蛋白的转运机理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   本年度,求是科技基金会还设有求是研究生奖学金,奖励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南大学的优秀博士研究生 IAS Qiu Shi Foundation Members,捐设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两个华裔研究学者名额。   “求是科技基金会”由查济民先生及家族于1994年在香港创立。“求是”之名,是查先生根据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而取的。基金会之主要目的是通过奖助在科技领域上有成就的中国学者,推动国家的科技研究工作。
  • 2023年全国油气勘探开发十大标志性成果
    一、全国油气产量当量创历史新高  2023年,国内油气产量当量超过3.9亿吨,连续7年保持千万吨级快速增长势头,年均增幅达1170万吨油当量,形成新的产量增长高峰期。  原油产量达2.08亿吨,同比增产300万吨以上,较2018年大幅增产近1900万吨,国内原油2亿吨长期稳产的基本盘进一步夯实。海洋原油大幅上产成为关键增量,产量突破6200万吨,连续四年占全国石油增产量的60%以上。页岩油勘探开发稳步推进,新疆吉木萨尔、大庆古龙、胜利济阳3个国家级示范区及庆城页岩油田加快建设,苏北溱潼凹陷多井型试验取得商业突破,页岩油产量突破400万吨再创新高。陆上深层-超深层勘探开发持续获得重大发现,高效建成多个深层大油田,2023年产量1180万吨,我国已成为全球陆上6000米以深超深层油气领域引领者。  天然气产量达2300亿立方米,连续7年保持百亿立方米增产势头。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三大盆地是增产主阵地,2018年以来增产量占全国天然气总增产量的70%。非常规天然气产量突破960亿立方米,占天然气总产量的43%,成为天然气增储上产重要增长极。其中,致密气夯实鄂尔多斯、四川两大资源阵地,产量稳步增长,全年产量超600亿立方米;页岩气新区新领域获重要发现,中深层生产基地不断巩固,深层持续突破,全年产量250亿立方米;煤层气稳步推进中浅层滚动勘探开发,深层实现重大突破,全年生产煤层气超110亿立方米。二、塔里木盆地深地工程成功打造增储上产大场面  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持续发力,塔北西部寒武系取得系列重大油气发现,富满、顺北、博孜-大北等主力油气田快速上产,油气增储上产向地球深部进军步伐不断加快。  塔北西部寒武系新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两口风险探井托探1、雄探1井分别在5700、6700米井段获得高产,取得库车南斜坡寒武系陆相油气勘探重要突破,迎来塔北西部上寒武统白云岩海相油气首次发现,落实亿吨级规模油气藏,证实了库车南斜坡多目的层系巨大的勘探潜力,开辟了塔里木盆地新的十亿吨级战略接替领域。托探1井 寒武系勘探获重大突破  富满、顺北超深层大油气田勘探开发持续推进。富满油田持续深化油藏富集规律认识,加快推进集中建产、规模上产,全年油气产量当量快速增长至400万吨,年均增长76万吨。顺北油气田锚定富油气区集中部署,高效落实了两条亿吨级油气富集主干条带,新增油气探明储量2564万吨、675亿立方米,全年油气产量127万吨、22亿立方米。其中,顺北84斜井刷新亚洲最深商业油气藏记录至垂深8937米,跃进3-3XC完钻井深达9432米,刷新亚洲最深井斜深和超深层钻井水平位移两项纪录。富满油田快速建产现场  博孜-大北超深层大气田加快产建节奏,先后攻克清洁完井、井完整性、高压长距离混输等关键工程技术瓶颈,天然气百亿立方米上产踏点运行,克深气田“控-调-排”协同治水保稳产,库车地区超深层天然气产量达180亿立方米。三、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再获新突破  我国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持续发力,通过创新成盆成凹机制、油气成藏模式认识,在渤海海域、南海深水领域再获亿吨级油气勘探新发现,开辟深水、深层、隐蔽油气藏、盆缘凹陷等勘探新领域,支撑海洋强国建设能力进一步增强。  渤海南部发现全球最大太古界变质岩渤中26-6油田,渤海湾负向潜山钻获最高日产油气325吨、33万立方米,累计探明和控制地质储量超2亿吨油当量。渤海浅层秦皇岛27-3油田明下段测试喜获高产,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超过1亿吨。南海东部深水获亿吨级油气发现,珠江口盆地开平南油田钻获日产超千吨高产油流井,累计探明地质储量超1亿吨油当量。开平南油田勘探作业平台现场  渤海首个大型整装千亿立方米渤中19-6凝析气田一期开发项目顺利投产,气田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2000亿立方米、凝析油地质储量超2亿立方米,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安装及生产运营,海上深层潜山油气藏开发迈入新阶段。渤海亿吨级油田群垦利6-1油田群全面投产,日产原油突破8000吨,当年贡献原油增量245万吨。近年来,渤南、陆丰、流花、恩平等油气田群成为海上油气产量增长点,我国海上已建成渤海3000万吨级、南海东部2000万吨级两个大型油气生产基地。渤中19-6凝析气田渤海亿吨级油田群垦利6-1油田群四、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重要突破  页岩油气国家级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新区新领域不断获得重要发现,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非常规油气产量持续增长,成为全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支撑。  (一)页岩油产量突破400万吨再创新高  新疆吉木萨尔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发展建立咸化湖盆页岩油富集模式,通过技术和管理双向发力,“黄金靶体”钻遇率从43.4%提升至83.6%,资源动用程度由50%提高至89%,钻井、压裂引入市场化竞争模式,单井综合投资降至4500万元。2023年页岩油产量63.5万吨,实现了效益建产。新疆吉木萨尔陆相页岩油示范区  胜利济阳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实现“五个洼陷、三种岩相、两套层系、多种类型”的全面突破,博兴、渤南多类型页岩油取得重大突破,牛庄洼陷顺利投产,22口井累产油过万吨,3口井过3万吨,新增页岩油三级储量超9亿吨,年产量突破30万吨。胜利济阳陆相页岩油示范区  大庆古龙页岩油示范区建设形成了以“精确甜点预测与靶层优选、立体开发井网设计与排采制度优化、水平井优快钻完井、缝控体积改造2.0”为核心的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体系,单井初始产量提高46%,单井EUR提高17%,落实探明地质储量超2亿吨。大庆古龙页岩油产区  长庆庆城油田加大长7页岩油研究攻关力度,围绕新类型纹层型页岩油开展试验,5口水平井压裂试油均获成功。创新布井模式,形成了“短闷、强排、控采”全生命周期技术,开发效果稳步提升,储量动用程度由50%提升到85%。2023年页岩油产量207万吨,连续五年保持30万吨增长。  (二)页岩气发展向深层跨越,突破迈进新层系  页岩气国家级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长宁-威远页岩气田精细划分开发单元,针对性制定调整措施,钻获威215、自208等一批评价井,展示外围区良好潜力,有力支撑长宁-威远区块全年稳产超95亿立方米。涪陵页岩气田立体开发提高采收率技术持续提升,焦石坝区块形成“中北区三层立体开发、南区中上部气层联合开发”模式,有利区采收率最高可达44.6%,实现储量效益动用,年产量超85亿立方米。  页岩气持续纵深发展,积极探索新区新层系。随着中国石化的金石103井、中国石油的资201、威页1井先后在寒武系筇竹寺组地层获高产工业气流,揭开寒武系超深层页岩气万亿级规模增储的新阵地。普光二叠系大隆组海相深层页岩气部署实施的雷页1HF井,完钻井深5880米,率先在四川盆地实现二叠系深层页岩气勘探重大突破,评价落实资源量1727亿立方米。红星二叠系茅四段、吴二段千亿立方米规模增储阵地进一步落实,培育形成“两层楼”勘探新场面。川东北普光二叠系大隆组雷页1HF井  (三)煤层气突破深度禁区实现重要突破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突破煤层气勘探开发地质理论“深度禁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大宁-吉县、神府、大牛地等区块均获重要进展,深层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超3000亿立方米,成为我国非常规天然气重要突破点。  大宁-吉县地区深层煤层气先导试验年产量超10亿立方米。部署实施的风险探井纳林1H、佳煤2H井均获高产,纳林河-米脂北地区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254亿立方米,大吉-石楼地区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108亿立方米,落实了国内首个深层煤层气万亿立方米大气区。大宁-吉县地区深层煤层气田  神府地区探明千亿立方米深层煤层气田。通过创新深煤层成藏机理认识、储层改造和差异化排采工艺,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发现神府深层煤层气田,探明地质储量超1100亿立方米,展示盆地东缘深部煤层气藏勘探开发广阔前景。神府气田深深层煤层气现场  大牛地煤层气田落实千亿方资源潜力。部署实施的深层煤层气阳煤1HF井压裂试获日产10.4万立方米,实现2800米深层煤层气重大突破,新增预测储量1226亿立方米,进一步证实大牛地气田富集高产规律和深层煤层气资源潜力。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中石化阳煤1HF井五、老油区深挖潜再次刷新我国陆上原油产量里程碑  大庆、胜利等老油区深化精细勘探开发,强化大幅提高采收率技术攻关应用,开发态势持续向好,原油累计产量再次刷新记录,到达重要节点。  大庆油田狠抓新一轮精细油藏描述、水驱精准挖潜和三次采油提质提效,连续9年保持3000万吨稳产,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5亿吨,占全国陆上原油总产量的36%。通过创新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助推三次采油产量累计突破3亿吨,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三次采油研发生产基地。得益于特高含水后期精准油藏描述、调整及化学驱技术的高效应用,油田开发形势持续向好,主力油田标定采收率持续攀升达到48.2%。  胜利油田打造海上、低渗、页岩油等产量增长点,连续7年稳产2340万吨以上,累计生产原油超13亿吨,占全国陆上原油总产量的19%。持续攻关低品位未动用储量效益建产模式,大力推广特高含水期精细注水调整技术,创新形成低渗油藏压驱注水开发技术,攻关突破海上、高温高盐、稠油油藏化学驱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其中海上埕岛老油田应用新型二元复合驱油技术,大幅提高采收率14.2%,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六、四川盆地天然气千亿方生产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四川盆地聚焦天然气战略突破和规模增储上产,针对川中古隆起海相多层系、老区气田、川南页岩气、陆相致密气等领域,推动勘探开发多点开花,天然气年产量突破660亿立方米,“天然气大庆”产能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四川盆地川中地区茅口组多层系天然气勘探获重要发现  常规天然气形成盆地震旦系潜力区、二三叠系新区、老气田三大常规气稳产上产新局面。德阳-安岳大兴场地区大探1井灯影组获高产工业气流,开辟了震旦系规模增储新阵地;合川-潼南地区、八角场-南充地区茅口组获多项重要发现,展现超3000亿立方米规模勘探大场面;首个特高含硫整装大气田铁山坡气田建成产能超13亿立方米,进一步掌握高含硫气藏安全清洁高效开发核心技术。  致密气在川西合兴场、巴中气田落实千亿立方米探明储量,高效规模建产。川西合兴场深层须家河组9口致密气井试获高产,探明地质储量1330亿立方米,年产气快速突破10亿立方米。四川盆地北部侏罗系凉高山组致密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巴中1HF井首次在凉高山组河道砂岩试获日产超百吨稳定油气流,评价落实超亿吨资源量。川北侏罗系巴中1HF井七、12000米钻机助力万米科探“双子星”鸣笛开钻  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是目前我国油气资源最丰富的两大盆地,也是未来油气发现的重要潜力区域。经反复地质论证,伴随我国自主研发的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研制成功,两口万米科探井先后在塔里木、四川盆地鸣笛开钻,开启我国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地下万米“长征”,助推我国油气资源探索发现迈入“中国深度”。  2023年5月,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开钻,设计井深11100米,面临特深、超高温、超高压、超重载荷、高应力等多因素地质挑战,预计钻井周期457天,该井立足科学探索与预探发现双重定位,寻找万米超深层战略接替领域。2023年7月,四川盆地第一口万米深井——深地川科1井开钻,设计井深10520米,7项工程难度指标位居世界第一,该井旨在揭示万米深部地层岩石和流体物理化学特征,验证工程技术装备适应性,探索川西北万米超深层灯影组含气性。深地塔科1井顺北油气田-亚洲陆上垂深最深千吨井——顺北84斜井  两口万米井均装备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套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进行作业,通过创新研发耐220摄氏度超高温工作液、五开井身结构等技术,在钻井技术、装备制造、工程材料等多领域实现突破,为我国深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提供装备保障,成功打造油气领域国之重器。八、旋转导向高端钻井技术装备实现跨越发展  旋转地质导向钻井系统作为油气勘探开发工程保障的核心利器,长期为国外垄断。经过多年自主攻关,目前我国已研发形成系列产品并成功应用于钻井作业,我国高端钻井技术装备实现跨越发展。  “璇玑”系统实现海上规模化应用,累计作业超1600井次,进尺超150万米,一次入井成功率达95%。“璇玑”2.0运用最新一代井下控制算法,集成垂直钻井、防托压、稳斜等多项智能模式,采用双活塞独立液压模块,配合新一代液压驱动电路,系统功耗明显下降、导向力输出大幅提升,为国产自研设备高难度定向井作业应用开创新局面。“璇玑”系统  CG STEER-150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和寿命进一步提升,研制了高温高造斜旋转地质导向钻井系统样机,形成了“导向模块结构设计与制造”等六项关键核心技术,各项指标迈入前列。在川渝、长庆等地区的页岩油气、致密油气完成超230口井全井段导向作业,累计进尺36.6万米,自主生产率94.9%,实现了旋导工具国产化有效替代。  经纬旋转地质导向系统突破静态推靠模式下高造斜率、高可靠性、精准轨迹控制等9项核心技术,国产化率94.5%,累计应用百余口井、进尺近20万米,助力胜利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和川渝页岩气勘探发现。九、深水油气工程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取得重大突破  海洋油气工程装备瞄准发展需求,坚持自主创新,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攻克自主设计、建造、海上安装等技术难题,推动我国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研制取得重大突破。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海洋石油122”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完成主体建造,相对传统船型,具有体积小、储油效率大幅提高、抵御恶劣海况能力强等优势。与国际上同等规模的圆筒型FPSO相比建设周期缩短一半,船体主尺寸精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填补国内多项海洋工程行业技术空白,有效推动我国更多深水油田高效开发。“海洋石油122”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建设完工。“海基二号”导管架总高338米,总重达3.7万吨,均刷新亚洲纪录,将与“海洋石油122”共同服役于我国首个深水油田流花11-1/4-1油田,标志我国海洋深水油气装备设计建造能力实现稳步提升。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  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地震勘探拖揽采集装备“海经”系统,顺利完成3000米以深超深水海域油气勘探作业,通过现场数据处理,成功完成首张由我国自主装备测绘的3000米深水三维地质勘探图,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全套海洋地震勘探拖缆采集装备的国家。海洋地震勘探拖揽采集装备“海经”系统  十、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立足统筹推进油气供应安全和绿色发展,油气开发企业在切实做好稳油增气、提升油气资源自主保障能力的基础上,加快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步伐,在推动传统油气生产向综合能源开发利用和新材料制造基地转型发展,持续推动能源、生产供应结构转型升级等领域涌现出一批亮点成果。  胜利油田建成油气领域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源网荷储一体化能源系统。立足油田清洁用能需求,建立包含清洁供能体系、多源互联电网、柔性生产负荷、多元储能系统在内的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能源管控平台,已建430兆瓦光伏、4.2亿千瓦时自发绿电全量消纳,有效支撑胜利油田生产用电绿电占比突破17%,年节约标煤29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73万吨,开启了全产业链“控能、降本、增绿、减碳、提效”新实践。胜利油田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能源系统  吐哈油田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投运。围绕油田绿电需求,依托油区太阳能资源,大力开展清洁替代,利用油田电网建成120兆瓦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每年为油田提供清洁电能2.27亿千瓦时,全部自消纳,将油田总用能中新能源占比提高到21%,年节约标煤6.9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3.1万吨,探索构建油气光电储高度融合、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路径。  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成功并入文昌油田群电网,正式为海上油气田输送绿电。投产后,年均发电量将达2200万千瓦时,全部用于油田群生产,每年可节约燃料近1000万立方米天然气,年减排二氧化碳2.2万吨。平台工作海域距海岸线100公里以上,水深超过100米,为我国风电开发从浅海走向深远海作出积极探索。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
  • 中石化微生物采油重点实验室挂牌
    7月3日,中石化微生物采油重点实验室在胜利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挂牌成立。中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发展部副主任张永刚、胜利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毕义泉为实验室揭牌并讲话,胜利油田首席高级专家王增林主持挂牌仪式。   会议宣读了《关于命名第二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的通知》,聘任王增林担任技术委员会主任,采油院院长郭雄华为管理委员会主任。毕义泉为有关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相关专家颁发特聘专家聘书和技术委员会会员聘书。   截至目前,胜利油田共有中石化化学驱提高石油采收率、钻井院随钻测控和采油院微生物采油三所中石化重点实验室。   胜利采油院微生物实验室于1999年成立,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微生物采油实验室,共承担包括5项国家级在内的科研课题35项,是中石化集团公司评审通过的第二批重点实验室。   张永刚充分肯定了胜利油田多年来对微生物采油和工业化应用的推动成果,并要求胜利油田加强对微生物采油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支持,按照国家级实验室的要求规范化管理,高水平运作。   毕义泉指出,微生物采油是进入油田后期开发增油的一种重要手段,胜利油田将一如既往地加强投入,为提高采收率和采油污水处理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 预算1.32亿元!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近期大批仪器采购意向
    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发布29项仪器设备采购意向,预算总额达1.32亿元,涉及高温高压岩石物理声-电-核磁联测综合实验系统、超高温压钻井液流变仪、超高温超高压高含酸性气体油气PVT测试仪、深层油气藏储层改造物理模拟实验系统等,预计采购时间为2024年10~12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4年10~12月仪器设备采购意向汇总表序号采购项目需求概况预算金额/万元采购时间1高温高压岩石物理声-电-核磁联测综合实验系统设备主要用于深层油气岩石物理参数原位监测,揭示高温高压环境、复杂地质条件孔隙-流体岩石物理响应机理,为流体成像和储层评价提供依据。系统包括声学、电学和核磁测量三大模块,实现声、电、核磁同时测量,以及波场、电磁场、放射性等的大型模拟计算,能够模拟深层-超深层下的高温度、压力环境,复现多物理场耦合的复杂情况。通过获得数据理解温压条件孔隙-流体相互作用多物理场响应机制,支撑深层油气地球物理探测。10102024年12月2超高温压钻井液流变仪可实现零下20至高温320℃、0-220MPa条件下的钻井液、压裂液、完井液等液体样品的流变性测量,并且可以实时连续测试CO2等气体与钻井液、完井液样品反应导致的粘度变化特性。1502024年11月3超高温超高压高含酸性气体油气PVT测试仪实现超高温(300℃)、超高压(200MPa)、高含酸性气体(H2S含量10%)油气的PVT相态测试。2002024年11月4深层油气藏储层改造物理模拟实验系统--模块1: 井筒-射孔-动态扩展裂缝全耦合压裂材料评价与工艺优化模块水力压裂是实现深层、超深层、特深层油气高效开发的核心利器。高温、高压、高盐、高应力“四超”条件下,水力压裂改造体积有限、调控难。支撑剂铺置效果差、回流严重,裂缝导流能力低,亟待攻关支撑剂运移铺置机理和回流机制,建立全尺度裂缝有效加砂工艺方法和压后返排制度优化方法。实验研究是解决上述难题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内外尚缺乏考虑井筒-射孔和裂缝耦合、考虑裂缝动态扩展的大型可视化材料评价装置。实现压裂材料(压裂液、支撑剂、暂堵球/剂等)在井筒、射孔和动态扩展裂缝中的流动及运移模拟,评价压裂液性能及压裂材料的运移封堵特征,推动深部储层压裂改造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设备功能:可开展闭合压力作用下动态扩展复杂裂缝中的颗粒可视化运移实验、井筒-射孔-裂缝耦合的暂堵球/剂运移封堵实验,并具备相应的数据采集及检测功能。4852024年12月5深层油气藏储层改造物理模拟实验系统--模块2: 深层酸化动态模拟与工艺评价模块酸化是实现深层、超深层油气高效开发的重要方法,深层高温(240℃)、高压(70MPa)、高应力(围压100MPa)下,酸液易失稳、失能、失效,酸蚀效果差,亟待明确酸液与深层岩石-流体间相互作用机制,研发新型工作液体系,创建储层酸化增产改造设计方法。拟购置深层酸化动态模拟与工艺评价模块,实现深层高温(240℃)、高压(70MPa)、高应力(围压100MPa)下的岩石蠕变特性、酸蚀过程中岩心孔隙结构变化的动态精细监测、反应/非反应流体储层渗流多维度实时成像,推动深层酸化酸压理论与技术取得显著突破。 设备功能:高温(240℃)、高压(70 MPa)、高应力(围压100 MPa)下酸液流动反应过程模拟监测。多场作用下酸蚀轨迹动态扩展的实时监测与蠕变特性的精细表征。4702024年12月6深层油气藏储层改造物理模拟实验系统--模块3: 压裂液渗流与返排模拟评价模块深层、超深层条件下,压裂液易失稳、失能、失效,储层伤害严重。亟待明确改造工作液与深层岩石-流体间相互作用机制,研发新型工作液体系。升级体积压裂工艺和裂缝监测方法(示踪剂)。为此拟购置压裂液渗流与返排模拟评价模块。实现深层高温(240℃)、高压(70MPa)、高应力(围压100MPa)下的压裂液渗流过程中岩心孔隙结构变化的动态精细监测,压后返排过程中的支撑剂及示踪剂返排模拟。 设备功能:高温(240℃)、高压(70 MPa)、高应力(围压100 MPa)下压裂液渗流模拟及动态监测。压裂液返排及支撑剂回流实验,示踪剂返排特征实验,并具备相应的数据采集及检测功能。4652024年12月7CVA径向波速各向异性测量装置地应力是影响深部储层压裂改造的关键因素,开展深层地应力预测方法研究,能够为深层油气高效低成本勘探开发提供有力的方法支撑。地应力叠前地震预测具有预测范围广、横向连续性强等独特优势,是实现深层地应力横向预测的重要手段。孔隙压力是影响地应力的重要因素,常规孔隙压力预测方法欠缺对有效应力的敏感性分析,难以适应深层复杂条件。深部储层多表现出介质复杂、孔隙压力高、地质构造复杂等特征,地应力受多重因素影响,现有地应力地震预测方法无法满足深部储层地应力预测的精度需求。如何考虑深层多因素影响,开展适应深部储层复杂条件的地应力地震预测方法?因此,拟购置“CVA径向波速各向异性测量装置”,用于岩石地应力测试,测量岩心不同角度和高度的P波和S波波速,自动确定岩石主应力方向,分析地层压力敏感指示因子及地震数据的定量表征关系,为地应力地震预测提供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实验数据支撑,提高深部储层地应力预测的精度和可靠性。设备建成后可以形成一套CVA径向波速各向异性测量与地应力测试装置,该装置可在不同温压条件下开展岩石地应力测试,即通过测量岩心试样在不同角度和高度时的P波和S波波速,从而确定岩石上的主应力方向。2002024年11月8DSA差应变测量装置(岩石三轴仪)深层地震信号弱、信噪比低、储层参数预测多解性强的复杂地球物理特征,导致利用地震数据挖掘深部油气储层的非均质和各向异性信息难度大,主要表现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裂缝、多重孔隙及流固非线性耦合效应更加复杂,高温高压条件下深层岩石物理性质、流固非线性耦合效应及地震响应规律不明确;现有地层压力地震预测技术主要是通过弹性模量及各向异性参数来间接反映深部油气储层地层压力信息,欠缺考虑针对性的地层压力敏感指示因子及地震数据定量表征关系,始终缺少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物理测试的实验数据支撑,难以稳定预测深部油气储层地层压力信息。因此,拟购置“DSA差应变测量装置(岩石三轴仪)”,主要用于测试受压条件下的立方体岩石试件,以确定其原位应力状态、裂缝孔隙分布及裂缝方位特性分析、三轴应变状态、数据智能分析、应力诱导裂缝的研究等,奠定深部储层压力预测的物理基础。该项设备建成“DSA差应变测量装置”,可以实现测试受压条件下的立方体岩石试件,以确定其原位应力状态、裂缝孔隙分布特性及裂缝方位特性分析、三轴应变状态、数据智能分析、应力诱导裂缝的研究等,主要面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物理、资源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工程、材料物理、力学等多学科,推动多领域多学科生态群建设。2002024年11月9多通道分布式声传感仪器仪器用于深油气储层流体识别和微弱地震信号的探测,该仪器具备多通道实时同步探测、高空间分辨率、宽频带测量的优势,可弥补深层储层探测精度不足、流体识别不准确等缺陷,对于提升地球物理探测精度、强化油气勘探能力有着重大实际意义。仪器可开展多通道地震信号的实时同步测量,压制本征仪器噪声,提升地震资料平直。其标距长度任意可调,可针对不同尺度的勘探目标按需改变空间分辨率,增强深层储层流体识别精度。1952024年11月10储层流体流动电磁震一体化实时动态监测仿真实验系统系统可用于直观深入理解储层流体流动电、磁、震多中地球物理信息传播过程,进行全面和规律性实验,提升动态监测精度,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深层油气储层流体流动地球物理动态监测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特别是对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意义。该系统包含储层流体流动仿真模拟、电磁震多参数一体化同步动态监测功能、地面和井中立体化联合测试实验功能,可实现储层流体地球物理多元多分量信息高精度同步探测,解决单一方法监测的局限性和多解性难题,全面提升深部储层流体地球物理动态监测精度。3222024年11月11多维核磁共振测井高温高压测试系统主要用于深层油气岩心多维核磁共振探测,弥补国内岩心核磁仪器难以匹配核磁测井仪器的难题,发展核磁共振测井探测技术,解决深层油气储层评价及流体识别等问题。系统由核磁共振主磁体和梯度单元、核磁共振谱仪及序列编辑器、温度压力模拟装置与流体注入系统和多维核磁共振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组成。系统可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对岩心进行原位测试,以获得与测井设备接近的实验条件,用于核磁共振脉冲序列及信号采集方法开发、兼容模拟核磁共振测井和实验室条件开展T2、T1、T1-T2、T2-D、T1-T2-D等多维核磁共振测量。2302024年11月12黄金管热模拟系统用于深层-超深层油气生成模拟,满足我国主要沉积盆地深-超深层的温压模拟需求,解决古老烃源岩形成与潜力评价、深层油气来源与相态模拟及有机质生氢气潜力评价等关键问题,建设国内领先的深层-超深层实验模拟平台。 拟采购可以实现多种升温速率的黄金管热模拟系统,最高模拟温度应在700摄氏度以上。1502024年10月13立式连续波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深层的典型特点是高温高压,这种背景下,自由基反应可能是干酪根、烃类、孔隙水和矿物等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之间相互作用的的重要途径。干酪根和原油热演化、原油炼化过程中,自由基反应可能充当了重要角色,但目前校内缺少原位检测自由基的设备,限制了相关化学作用过程和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是研究物质中未成对电子状态的重要工具,可精确、快速地测定物质原子或分子中所含的未成对电子,并探索其周围环境的结构特性和动态信息。是目前唯一能够直接检测含有未成对电子的设备,定性和定量直接检测自由基、过渡金属离子、稀土金属离子、杂质、缺陷、空位等,无损原位检测,可搭建原位变温、光催化、电催化等实验,对样品无伤害,实现高灵敏度检测。能够为高温高压化学反应过程提供直接支撑。2702024年10月14深层油藏温压条件下剩余油表征系统用于深层油藏温压条件下真实岩样、多种驱替方式、可视与多信息采集一体化剩余油物理模拟,弥补深层油藏剩余油表征设备的空白,解决开发中后期深层油藏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与赋存规律问题,是深层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理论基础研究以及前沿性科技创新研究的必备实验装置。设备由高温高压驱替模块、地质信息采集分析模块、模型可视化模块及相关配套模块组成,可模拟深层温压环境真实岩样剩余油形成过程,突破高温高压条件,实现真实岩样的剩余油动态可视化观测与多信息实时采集,开展剩余油形成过程表征与机理探索,为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3402024年10月15变温压深层储层流体超声波探测系统目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相关团队在深层储层地球物理识别与智能预测理论方面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其中深层流体识别方面,国内最早提出“岩石物理驱动下地震流体识别”理念,利用地震数据解决深层流体识别等问题;但缺少相应物理模拟及实验硬件支撑,开展储层流体地震物理模拟实验,在物理模拟实验的基础上推动地震勘探理论的发展。深层储层流体是五维地震方位信息差异的重要基础,流体识别的地震实验室模拟分析现仅限于数值模拟分析,尚无物理模拟分析,为更深入的刻画深层储层流体与五维地震之间的理论机理,攻克地震勘探如何识别流体这一关键科学难题,亟需建设变温压储层流体地震波反射探测装置。目前国内外尚无类似的变温压储层流体超声波反射探测装置,大多数是常温常压、无法进行流体驱替。设备建成后可以形成一套专门面向深部储层非均质流体、孔裂隙结构的变温压储层流体超声波反射探测装置,为深部储层地球物理预测与流体识别提供高精尖设备基础,全面提升面向深部油气储层地震流体识别领域的国际竞争力。3002024年10月16高温高压岩石物理与岩石力学多参数测量系统深部裂缝型储层因其具有复杂裂缝系统、多重孔隙空间、流固耦合及岩性多样化等地质条件,且存在深层地震信号弱、信噪比低、储层参数预测多解性强的复杂地球物理特征,导致利用地震数据挖掘深部油气储层的非均质和各向异性信息难度大,主要表现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裂缝、多重孔隙及流固非线性耦合效应更加复杂,缺乏描述深部油气储层强非均质性、各向异性等特征的微观物理机制,高温高压条件下深层岩石物理性质、流固非线性耦合效应及地震响应规律不明确;现有地层压力地震预测技术主要是通过弹性模量及各向异性参数来间接反映深部油气储层地层压力信息,欠缺考虑针对性的地层压力敏感指示因子及地震数据定量表征关系,始终缺少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物理测试的实验数据支撑,难以稳定预测深部油气储层地层压力信息。仪器是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试验系统,同时230℃、200 MPa下高温高压试验、高温高压声波-电阻率联测试验、高温高压条件下声波-电阻率-渗透率联测试验、高温高压声波-电阻率-力学参数联测试验。模拟环境:最高温度不低于230℃;最高围压不低于200MPa,最高轴压不低于500MPa(针对试样尺寸为Ф25mm×50mm),最高孔压为140MPa。该试验系统可实现高温高压条件下声-电联测功能,其中:声波纵、横波及全波列可同时采集,数量分别为1个和2个,电阻率可实现不同频率下(0.01Hz~100kHz)测量;可实现高温高压条件下声-电-渗联测;可实现高温高压条件下声-电-力学联测。6002024年11月17深层强动载改造岩石动力学模拟实验系统目前国内外尚缺乏考虑高应力(100 MPa)、高破裂强度(120 MPa)条件下强动载冲击改造实验系统,制约了深部储层改造基础理论进步和工艺创新。拟采购深层强动载改造岩石动力学模拟实验系统,可实现深层高应力(100MPa)、高破裂强度(120MPa)条件下强动载冲击破岩过程模拟,助力深层油气藏压裂配套工艺进步。 设备功能:评价井下工具在不同角度液体环境下耐压、耐温性能。实现强动载冲击条件下岩石应变动态变化的跟踪测试,评价致裂前后岩石渗透性变化,表征致裂模式及形态。4902024年12月18沉积地形精细定量扫描系统本系统包含两个子设备,分别为激光雷达扫描仪和激光坐标投影设备,应用于沉积物理模拟实验和地层地貌学物理实验中的地形精细检测。该系统要能够在多角度和复杂三维表面上投射精确的网格线和坐标,能够高精度地、定量检测沉积物的分布和形态变化,提供准确的实验数据支持,可用于构建精细的地质结构模型,展示沉积物的空间分布和沉积环境的变化,为沉积过程和地质历史研究提供重要依据。1302024年11月192024年10月
  • 低场核磁技术:油气专家手中的“听诊器”与“手术刀”
    低场核磁技术:油气专家手中的“听诊器”与“手术刀”[导读] 如何唤醒更多的油气资源?如何做好油气储层的增产改造与保护评价?核磁共振作为一种先进的分析手段,在其中能发挥哪些作用?有研究显示,人的一生中仅衣食住行就要消耗8469千克石油。石油天然气作为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不仅关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非凡意义。经过长达百年的开采,油气资源的开发难度不断加大,勘探对象也逐渐从常规转向非常规、从陆地转向海洋、从浅层浅水转向深层深水,对相关技术及装备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唤醒更多的油气资源?如何做好油气储层的增产改造与保护评价?核磁共振作为一种先进的分析手段,在其中能发挥哪些作用?带着疑问,仪器信息网近日采访了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唐洪明教授,以及西南石油大学副校长郭建春教授团队的赖杰博士。基于低场核磁,对油气储层“望闻问切” 油气藏,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我们认知的石油天然气通常从这类圈闭中采集得出,因此油气藏又被称为储存油气的天然“仓库”。地壳中的油气藏可分为常规和非常规两大类型,近年来随着非常规油气的不断发现和研究探索的不断深入,建立在常规油气藏研究基础上的传统石油地质学理论和方法越来越难以适应油气勘探开发新形势的需要,众多学者将兴趣点放到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储层的研究中,而这也是唐洪明教授的研究方向之一。西南石油大学唐洪明教授唐洪明,西南石油大学教授,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兼职研究员,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要从事油气储层损害机理与保护技术、非常规油气储层评价、开发地质学等领域的研究。2000年以来唐洪明教授先后主持、主研国家自然基金等5项,国家油气重大专项3项、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项。其中《川南海相页岩气开发气藏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等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海上油田含聚污水回注技术研究与应用》等获省部级二等奖4项 授权发明专利10项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近20篇。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油气层保护技术是唐洪明教授主攻研究方向之一,该技术是个系统工程,从油气藏钻开到开发枯竭的各个环节需要实施储层保护。核心是利用各种技术,保持或者提高储层孔隙的渗流能力,实现油气藏高效持续、科学开发,降低成本,延长油气田开发寿命,提高油气采收率。据唐洪明教授介绍,原西南石油学院张绍槐院长、中国工程院罗平亚院士等专家是该技术的奠基人、开创者,经过一批专家学者的辛勤耕耘和传承,油气层保护已成为西南石油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在国内外处于领xian水平。受老一辈专家鼓舞和以及对研究方向的好奇,1989年西南石油学院本科毕业的他毅然选择了加入油气保护技术的研究大团队,从此开启了整整30年的研究生涯。30年来,唐洪明教授在钻井、注水、修井过程中储层保护技术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组建的研究团队能够将油气地质与石油工程有机结合,将储层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储层地质学等知识高度融合,解决石油工程中的技术难题,建立的储层保护与评价方法在中海油渤海、中石油新疆油田和塔里木油田等矿场得到了应用与推广,取得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唐洪明教授参观四川威远的中国页岩气第一井唐洪明教授的另一研究重点即开篇提到的非常规储层地质学研究,例如针对页岩气、致密油等,开展非常规优质储层控制因素研究,包括沉积、建模、成岩作用、非均质性、孔隙结构、可动流体饱和度等研究。随着研究探索的不断深入,这一部分就需要引入核磁共振设备。唐洪明教授团队基于核磁共振的成果(节选)唐洪明教授回忆说:“早年读研究生时我就对核磁共振设备有所耳闻,但当时设备以进口为主,价格昂贵,我对核磁的印象也一直停留在记忆中。后来随着非常规油气逐渐成为油气行业主角,低场核磁技术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文献越来越多,拥有一台核磁共振仪器也成了我和团队的梦想。”大口径核磁共振成像分析仪 MacroMR12-150H-I“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资助地方高校进行配套设备采购,唐洪明教授通过多方了解,接触到了纽迈的低场核磁设备。经过多方论证,团队zui终购入纽迈的MacroMR12-150H-I的大口径核磁共振成像分析仪,利用T2谱分析测试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孔隙度、孔喉分布等参数,同时利用成像技术表征微观驱油、长期水驱孔隙结构、裂缝闭合规律等研究。相比其他分析方法,唐洪明教授认为低场核磁技术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它能够原位、定量表征储层驱替过程中的流体分布、孔隙结构等参数变化,同时对岩心没有破坏性,很多岩心可以重复使用,对研究成果的重现性奠定了基础。”与纽迈合作的过程中,公司经常在线指导、定期指派工程师上门维护也给唐洪明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够保证设备长期有效运行,我认为这是一个公司做大、做强的担当与责任”。唐洪明教授补充说:“从国内外文献报道看,核磁共振已经成为研究非常规油气储层,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手段。未来几年,在致密油、页岩气等非常储层地质特征研究、渗流机理、外流体与对岩石矿物反应机理、自吸与返排机理等方面有所突破,期待低场核磁技术在这些领域也能给我们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随着研发能力的不断进步,纽迈也开发了许多具有新功能的核磁共振设备,未来在经费和场地允许的情况下,唐洪明教授团队还有计划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基于低场核磁,为油气储层“活血通脉” 另一位受访者赖杰博士师从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郭建春教授。郭建春教授带领的课题组主要从事油气储层增产改造技术研究,重点围绕岩石、工作液、支撑剂三者之间的物理化学作用开展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在深层非均质碳酸盐岩转向酸压技术、深层超高温储层压裂技术、水平井压裂缝网渗流与精细分段技术、支撑剂对流沉降规律与高效铺置技术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作为课题组的一员,赖杰博士主要关注碳酸盐岩储层酸化工作液体系和工艺技术的研究。赖杰博士解释说:“碳酸盐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碳酸钙镁,所谓‘酸化’可以理解成是把空白盐酸、胶凝酸、转向酸等不同酸液体系注入到岩石内部孔隙空间,酸液溶蚀掉部分岩石,扩大孔隙空间,从而增强石油、天然气从地底流出的能力,提高油气开采效率的过程。”酸化是油气储层增产增注的重要措施之一,碳酸盐岩中碳酸钙和碳酸钙镁的总含量通常超过90%,换句话说,大部分岩石组分都能被注入的酸液溶蚀,然而这并非研究者想要达到的zui佳状态。“我们希望酸液既能溶蚀部分岩石,扩大孔隙空间,足以让油气流到地面,又不至于产生过度溶蚀,导致岩石过于疏松而被压碎、垮塌,丧失流动通道。”酸岩反应前(左图)、后(右图)岩样端面图既要保证有序流动,又要维持岩石自身孔隙结构的完整性,就需要对酸岩反应前后岩石孔隙结构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要揭示岩石在微观尺度上的孔隙结构特征,除了高压压汞、气体吸附、场发射电镜、CT扫描等传统方法,还有现在常用的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因储层岩样的孔隙较小、孔隙空间分布非均质性很强,相比之下核磁共振技术具有无损检测、在线实时观测、测试效率高等特点,更能直观、准确地把握岩样整体的孔隙结构特征。“高压压汞、场发射电镜等方法会对测试岩样造成破坏,而开展了核磁共振测试的岩样还可以重复利用,这就保证了不同实验结果间较高的对比度。随着加温加压等配套设备的补齐,核磁共振仪器能还原地下高温高压环境,便于研究人员依据室内实验结果指导现场作业。” 目前,国内外采用核磁共振技术系统开展酸化研究的团队屈指可数,借助于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引进的MacroMR12-150HTHP-I高温高压渗流可视化分析与成像系统,郭建春教授课题组正在这方面开展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工作。但由于现有研究和应用相对较少,研究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意料之外的问题,对仪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赖杰博士举例说:“酸液与碳酸盐岩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的钙离子、镁离子导电产生新磁场,会对原有磁场形成干扰。酸液对金属容器、管线等也会造成腐蚀,因此要求仪器整体必须具备耐酸腐蚀性能。”针对这些新问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正和纽迈分析仪器公司保持积极沟通,商讨解决方案,开启了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新模式。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MacroMR12-150HTHP-I高温高压渗流可视化分析与成像系统[来源:仪器信息网]
  • “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工作先进集体及个人推荐名单公示
    按照科技部《关于推荐“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名单的通知》要求,经研究,现将拟推荐名单公示如下:   1.“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12人)   冯长春 北京大学   康克军 清华大学   吴建平 清华大学   武维华 中国农业大学   陈建峰 北京化工大学   郭东明 大连理工大学   闻玉梅 复旦大学   尤肖虎 东南大学   徐之海 浙江大学   管华诗 中国海洋大学   李亮 华中科技大学   钟掘 中南大学   2.“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12所高校)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天津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东南大学   浙江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大学   四川大学   兰州大学   3. “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25个团队)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   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沈阳)   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平台   核磁共振找水仪研发与应用团队   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开发与服务团队   温室气体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资源化利用及地下埋存研究团队   光电功能晶体结构性能、分子设计、微结构设计与制备过程研究团队   聚烯烃的多重结构及其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团队   数字化制造基础研究团队   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的物理实现研究团队   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及其相关技术平台的完善和应用研究团队   畜禽重要细菌病基因工程疫苗研究与创制团队   食品非热加工技术与设备研发团队   大宗发酵产品先进发酵工艺技术研发团队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系统与装备研究、集成和应用研发团队   公示期自2010年12月6日起至2010年12月10日。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公示的推荐名单持有异议,均可向教育部科技司署名提出。匿名异议恕不受理。   联系电话:010-66096358 010-66097382   传 真:010-66020784   Email:zouhui@moe.edu.cn
  • MGD磁导向钻井技术,通过多种测量仪器实现地下“厘米级”导航
    太空对接不易,入地连通更难。工程技术研究院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MGD磁导向钻井技术,利用井下探管实时检测人工磁场或井下落鱼的磁场分布特征,将测量的微弱磁信号采集、处理,利用定位算法模型及工程解释软件,给出钻头与目标靶点的相对距离、相对方位和相对井斜。在明确相对位置关系后,调整井眼轨迹走向,最终实现井眼空间位置的“厘米级”高精度导航。定向井技术是当今世界石油勘探开发领域最先进的钻井技术之一。它是应用特殊井下工具、测量仪器和工艺技术有效控制地下井眼轨迹,使钻头沿着特定方向钻达预定目标的常规钻井工艺技术。随着全球油气田开发的深入推进,通过复杂井型建立油气通道,已成为提高单井产量、提高采收率、降低综合成本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尤其是在煤炭地下气化、超稠油开采、中低熟页岩油原位开发等需要精确定位邻井位置的情况下,最终以U型井、平行井、小井距水平井簇、立体井网等复杂井型完钻,解决其高精度“测、定、导”一体化关键技术难题。该技术起源于美国,最初是为了实现对井喷失控井进行压井作业而开发的一项技术,后又衍生出有源和无源两大类型多种型号的精确磁导向技术与配套工具。近年来,MGD磁导向钻井技术被规模化应用,源于该技术具备以下几个方面优势。精准对接是建设U型“地下锅炉”的基础。U型井是由一口水平井与直井连通构成的井组,在煤层气开采中可实现水平井排水和直井采气;在煤炭地下气化中可实现可控后退式点火;在地热开发中可实现取热不取水。与压裂、射孔相比,井眼对接是最直接、有效的连通方式。精密平行是搭建水平井“地下炼厂”的关键。平行井是由2口以上相互平行的水平井构成的井组,在超稠油SAGD开发中,可降黏提采50%以上;在低熟页岩油原位转化中,有希望动用潜力巨大的页岩油资源;与常规水平井相比,水平段间距的精密度提高了99.7%(千米水平段井间误差由10米左右降至0.3米以内)。精确导钻是敷设非开挖“地下管网”的前提。非开挖是在入土和出土小面积开挖情况下,敷设、更换和修复各种地下管线的施工新技术,不会破坏绿地、植被、建筑物,不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与传统开挖施工相比,施工速度可提高60%,综合成本可降低40%,入土和出土点偏差±1米。老井精细处置是保障“地下粮仓”密封完整的核心。救援井是在发生井下复杂、通道丢失时通过伴行跟踪实现目标井重入的一种技术,尤其适用于解决精细处置储气库疑难老井封堵、老油田涌水冒油、井喷失控等问题,筑牢油气安全环保第二道防线。MGD磁导向钻井技术已在储气库、地热、稠油等六大领域实现了规模化工业应用,累计推广了近500口井,创造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数十亿元。该技术解决了储气库复杂老井“封天窗”技术难题,使老井封堵作业成本下降90%,并为国内首座海上储气库冀东油田南堡1号储气库、辽河储气库群等重大工程提供了支撑利器。2023年,该技术支撑了中国石油深层U型地热井、国防管道铺设、重大塌陷救援等10余个重点项目,创造了2810米最深储层千米对接、2520米非开挖穿越等13项国内纪录。“十四五”期间,该技术有望在中低熟页岩油原位开发、煤炭地下气化、老油田提高采收率、干热岩开发等多个领域实现推广应用,助力构建“地下炼厂”“地下锅炉”等新能源开发新模式。面向未来,MGD磁导向钻井技术将接续研发,实现提档升级,推动磁导向技术与工具向着谱系化、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具备万米深井井喷救援能力,并积极开拓丛式井网防碰、疑难复杂老井一体化处置、大埋深定向钻等新领域新业务,为超深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干热岩采热储能耦合开采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提供关键核心技术支撑。(本文作者系工程技术研究院非常规油气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正高级工程师)
  • CCUS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
    3月9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利用大型油气藏埋存二氧化碳关键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京举行。“利用大型油气藏埋存二氧化碳关键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项目的设立,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也是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要部署。项目将全面梳理和总结利用大型油气藏埋存二氧化碳的技术经验,形成关键技术标准,进一步明确在油气藏埋存二氧化碳中的标准化工作重点,为推动二氧化碳埋存技术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该项目属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重点专项(简称NQI专项),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牵头承担。这也是中国石油第二个获批的NQI专项项目。牵头该项目,体现了中国石油在推进“双碳”目标中的积极作为和践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使命担当。下一步,中国石油将依托提高油气采收率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二氧化碳驱油驱气与封存技术研发(实验)中心等高端实验平台,开展驱油埋存、压裂埋存、埋存监测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大型油气藏埋存二氧化碳关键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并在吉林油田、长庆油田等4家油气田企业开展矿场验证,推动中国石油成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领域的技术创新者、标准制定者、产业引领者。NQI专项由科技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有关部委共同研究提出,旨在对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四大国家质量技术基础进行一体化设计和系统性攻关,是国家实现质量强国、科技强国、健康中国等重大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 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联合印发《“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
    4月2日,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引领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支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推动化石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开发利用;促进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规划》围绕先进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高效核能、绿色高效化石能源开发利用、能源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明确了以下五项重点任务 :(一)先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聚焦大规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发更高效、更经济、更可靠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以及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先进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支撑可再生能源产业高质量开发利用;攻克高效氢气制备、储运、加注和燃料电池关键技术,推动氢能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1. 水能发电技术(1)水电基地可再生能源协同开发运行关键技术(2)水电工程健康诊断、升级改造和灾害防控技术2. 风力发电技术(3)深远海域海上风电开发及超大型海上风机技术(4)退役风电机组回收与再利用技术3. 太阳能发电及利用技术(5)新型光伏系统及关键部件技术(6)高效钙钛矿电池制备与产业化生产技术(7)高效低成本光伏电池技术(8)光伏组件回收处理与再利用技术(9)太阳能热发电与综合利用技术4. 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利用技术(10)生物质能转化与利用技术(11)地热能开发与利用技术(12)海洋能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5. 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13)氢气制备关键技术(14)氢气储运关键技术(15)氢气加注关键技术(16)燃料电池设备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17)氢安全防控及氢气品质保障技术(二)新型电力系统及其支撑技术加快战略性、前瞻性电网核心技术攻关,支撑建设适应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电源友好并网、源网荷双向互动、智能高效的先进电网;突破能量型、功率型等储能本体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满足能源系统不同应用场景储能发展需要。1. 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友好并网的先进电网技术(1)新能源发电并网及主动支撑技术(2)电力系统仿真分析及安全高效运行技术(3)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灵活规划运行技术(4)新型直流输电装备技术(5)新型柔性输配电装备技术(6)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集成设计及运行技术(7)大容量远海风电友好送出技术2. 储能技术(8)能量型/容量型储能技术装备及系统集成技术(9)功率型/备用型储能技术装备与系统集成技术(10)储能电池共性关键技术(11)大型变速抽水蓄能及海水抽水蓄能关键技术(12)分布式储能与分布式电源协同聚合技术(三)安全高效核能技术围绕提升核电技术装备水平及项目经济性,开展三代核电关键技术优化研究,支撑建立标准化型号和型号谱系;加强战略性、前瞻性核能技术创新,开展小型模块化反应堆、(超)高温气冷堆、熔盐堆等新一代先进核能系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核电站长期运行、延寿等关键技术研究,推进核能全产业链上下游可持续发展。1. 核电优化升级技术(1)三代核电技术型号优化升级(2)核能综合利用技术2.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技术(3)小型智能模块化反应堆技术(4)小型供热堆技术(5)浮动堆技术(6)移动式反应堆技术3. 新一代核电技术(7)(超)高温气冷堆技术(8)钍基熔盐堆技术4. 全产业链上下游可持续支撑技术(9)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关键技术(10)核电机组长期运行及延寿技术(11)核电科技创新重大基础设施支撑技术(四)绿色高效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聚焦增强油气安全保障能力,有效支撑油气勘探开发和天然气产供销体系建设,开展纳米驱油、CO2驱油、精细化勘探、智能化注采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低渗透老油田、高含水油田以及深层油气等陆上常规油气的采收率和储量动用率;推动深层页岩气、非海相非常规天然气、页岩油和油页岩勘探开发技术攻关,研发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及脱水净化技术装备;突破输运、炼化领域关键瓶颈技术,提升油气高效输运技术能力,完善下游炼 化高端产品研发体系。聚焦煤炭绿色智能开采、重大灾害防控、分质分级转化、污染物控制等重大需求,形成煤炭绿色智能高效开发利用技术体系。研发一批更高效率、更加灵活、更低排放的煤基发电技术,巩固煤电技术领先地位。突破燃气轮机设计、试验、制造、运维检修等瓶颈技术,提升燃气发电技术水平。1. 油气安全保障供应技术——陆上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1)低渗透老油田大幅提高采收率技术(2)高含水油田精细化/智能化分层注采技术(3)深层油气勘探目标精准描述和评价技术——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4)深层页岩气开发技术(5)非海相非常规天然气开发技术(6)陆相中高成熟度页岩油勘探开发技术(7)中低成熟度页岩油和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技术(8)地下原位煤气化技术(9)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技术及装备——油气工程技术(10)地震探测智能化节点采集技术与装备(11)超高温高压测井与远探测测井技术与装备(12)抗高温抗盐环保型井筒工作液与智能化复杂地层窄安全密度窗口承压堵漏技术 (13)高效压裂改造技术与大功率电动压裂装备(14)地下储气库建库工程技术——管输技术(15)新一代大输量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关键技术与装备——炼化技术(16)特种专用橡胶技术(17)高端润滑油脂技术(18)分子炼油与分子转化平台技术2. 煤炭清洁低碳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煤炭绿色智能开采技术(19)煤矿智能开采关键技术与装备(20)煤炭绿色开采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21)煤矿重大灾害及粉尘智能监控预警与防控技术(22)煤炭及共伴生资源综合开发技术——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23)煤炭精准智能化洗选加工技术(24)新型柔性气化和煤与有机废弃物协同气化技术(25)煤制油工艺升级及产品高端化技术(26)低阶煤分质利用关键技术(27)煤转化过程中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先进燃煤发电技术(28)先进高参数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29)高效超低排放循环流化床锅炉发电技术(30)超临界CO2(S-CO2)发电技术(31)整体煤气化蒸汽燃气联合循环发电(IGCC)及燃料电池发电(IGFC)系统集成优化技术(32)高效低成本的CO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33)老旧煤电机组延寿及灵活高效改造技术(34)燃煤电厂节能环保、灵活性提升及耦合生物质发电等改造技术3. 燃气发电技术(35)燃气轮机非常规燃料燃烧技术(36)中小型燃气轮机关键技术(37)重型燃气轮机关键技术(五)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能源融合发展,开展能源领域用智能传感和智能量测、特种机器人、数字孪生,以及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化、智能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推动煤炭、油气、电厂、电网等传统行业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开展各种能源厂站和区域智慧能源系统集成试点示范,引领能源产业转型升级。1. 基础共性技术(1)智能传感与智能量测技术(2)特种智能机器人技术(3)能源装备数字孪生技术(4)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5)能源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6)能源物联网技2. 行业智能升级技术(7)油气田与炼化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技术(8)水电数字化智能化技术(9)风电机组与风电场数字化智能化技(10)光伏发电数字化智能化技(11)电网智能调度运行控制与智能运维技术(12)核电数字化智能化技术(13)煤矿数字化智能化技术(14)火电厂数字化智能化技3. 智慧系统集成与综合能源服务技术(15)区域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关键技术(16)多元用户友好智能供需互动技术附件:“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pdf
  • 兰化所分离分析科学技术研究部主任蒋生祥病逝
    据悉,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蒋生祥研究员于2013年12月3日17时8分在兰州因病逝世,享年60岁。蒋生祥研究员的追悼会将于2013年12月5日6点50分在兰州华林山殡仪馆举行。   蒋生祥,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分离分析科学技术研究部主任。   1978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所工作 1997年受聘为研究员 2001年起, 任首席研究员 2009年起, 受聘为二级研究员 1994年获得硕士导师资格 1997年获得博士导师资格 2005年受聘为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 2006年获得北京市教师资格证 1994-1998年, 任液相色谱组组长 1999-2000年, 任分离分析和应用波普研究室主任 2001-2002年, 任西北天然药物研究发展中心主任 2002-2006年, 任甘肃省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6年-至今, 任分离分析科学技术研究部主任 2003-2006年,任中药研究发展联合实验室主任(兰化所-定西市) 2007年-至今, 任油田化学基础研究联合实验室秘书(兰化所-胜利油田) 2000年起, 任国家基金委分析化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2002年起, 任《色谱》期刊编委 2006年起, 任《分析化学》期刊编委 2007年起, 任中国色谱学会理事 2007年起, 受聘为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技术专家 1999-2006年, 任甘肃省化学会理事。   从事分析化学研究工作30余年,研究领域色谱学及相关技术,研究方向油田化学基础、天然药物化学和代谢组学,主要研究工作有:①油田分析,为我国油田油藏研究、油田开发、强化采油建立了一整套油田原生物和油田化学剂分析新方法,并在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等获得应用和好评 采用现代分离分析和化学表征新技术,开展化学驱油构效关系、活性剂加合增效作用、化学剂吸附及规律等研究工作 ②新型色谱填料和色谱柱研究,研制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的系列高纯全多孔球形硅胶,达到了公斤级生产 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键合固定相研究,合成出了正相色谱填料、反相色谱填料、离子色谱填料等系列键合固定相 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开展核-壳型全多孔球形填料基质、新型化学键合色谱填料、毛细管色谱填充柱、聚合物修饰毛细管电泳柱、低流失交联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等研究工作 相关研究工作在J. Chromatagr. A期刊上发表,2002~2007年度单篇被引用率排国际前50名(ELSEVIER证书) ③天然药物化学研究,针对西部天然药物中的生物碱、黄酮类组分,研制分子识别分离材料,采用现代分离分析与表征手段,开展纯化技术、多指标质控方法和活性表征等研究工作 中药新药&ldquo 康尔肾&rdquo 研究获国家新药临床研究批件(批件号:2007L05192) ④代谢组学研究,采用色谱、GC/MS、LC/MS、CE/MS、NMR等技术,开展药物代谢组学、重大疾病代谢组学与预警研究 现开展色谱及模式识别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诊断研究(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主要参加和承担过&ldquo 七五&rdquo -&ldquo 九五&rdquo 国家攻关项目子课题、国家&ldquo 攀登B&rdquo 项目子课题、&ldquo 973&rdquo 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75041,20527005)、中科院&ldquo 重要方向性项目&rdquo (西部民族药资源标准化研究, KGCX2-SW-213-08)、中油公司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大型企业委托项目和甘肃省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能力建设项目。目前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775084,20975105)、中科院&ldquo 西部行动计划&rdquo 项目(当归中药新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KGCX2-SW-508)、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性能色谱分离材料和色谱柱的研制08-10),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课题11&ldquo 高温高盐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rdquo (2008ZX05011)中的子专题(原油与驱油体系构效关系研究,2008ZX05011-002-03)(另为&ldquo 2008ZX05011-006-06&rdquo 和&ldquo 2008ZX05011-002-04&rdquo 子专题联系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课题10&ldquo 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rdquo (09-10年)中的子专题(新型调驱剂构效关系研究2008ZX05010-004)和多项油田委托项目。   在上述的研究工作中培养研究生30多名,发表论文200余篇,合作著书2部,申请国家专利8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研究工作中曾任高效液相色谱组组长,分离分析和应用波谱研究室主任,甘肃省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首席研究员,中科院创新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首席研究员、甘肃省化学会理事。现任分离分析科学技术部主任、二级研究员、首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色谱学会理事,《色谱》杂志编委, 《分析化学》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析化学专业基金审评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受聘为新疆油田公司技术专家。
  • 邀请函:KRÜSS诚邀您参加2024中国油气开发技术年会
    会议信息“十四五”期间,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始终坚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升到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指示精神,不断加大国内油气开发力度,坚持常非并举、海陆并重,加快推动储量动用,提高老油气田采收率,加大新区产能建立力度;积极扩大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力度,多举措促进增储上产,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了促进油气企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高效开发,强化核心关键技术与装备攻关,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中国石油学会、中国石油油气和新能源分公司、中国石化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勘探开发部定于2024年4月10日-12日在北京市联合召开“2024中国油气开发技术年会暨油气开发新成果及新技术展示会”。KRÜ SS诚邀您参加2024中国油气开发技术年会会议时间:2024.4.10 - 12会议地址:中石油科技交流中心典型应用三次采油(EOR)界面技术能用于提高油田开采效率 能够发现大量原油储备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同时伴有开采成本的不断增加。因此,提高现有原油储层产率的需求越来越大。储层内大部分油被截留在储层的多孔介质。为利用这些油,有必要采用三次采油的采收方法。我们的表界面科学仪器有助于提高这些方法的效率,从而降低成本。 化学驱法中的水油乳液形成 在化学驱法中,表面活性剂溶液被泵入储层,将油从层壁上洗掉,然后形成易被输送到表面的油-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为此,油和表面活性剂溶液之间的界面张力应低于10-3 mN/m。测量界面张力精确到10-6 mN/m是我们旋转滴界面张力仪– SDT的强项。测量结果提供的信息有助于表面活性剂溶液改性,从而调整与每个特定油田内原油的界面张力。该仪器还监控界面张力的温度依赖性,鉴于石油储层和地球表面之间巨大温差,监控界面张力的温度依赖性是非常重要的。 表面活性剂表征 为了解三次采油中使用的表面活性剂特性,可使用更常见的表面张力测量技术,如威廉板法,对临界胶束浓度(CMC)进行全自动测定可用于描述表面活性剂的效率。 在油储层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测量 为进一步研发石油开采技术,在储层热力和压力条件下研究储层表面及其润湿是一个先决条件。我们的高压设备能用悬滴法进行符合需要的界面张力测量。而用同一设备测量接触角可提供有关原油和岩石间润湿和粘合作用的信息。 由于输送起泡石油所需的液体在输送过程中大量减少,可使用高压泡沫分析支持上述三次采油的方法。水力压裂原油和天然气储量开采的界面化学支持对三次采油和天然气开采时采用水力压裂法,液体被高压压入储集岩,并产生裂缝。前提条件为是液体对岩石的润湿性良好。我们的测量仪器可以测定此润湿性,并表征用于此目的的表面活性剂。测定表面活性剂的效果表面活性剂能降低压裂液体的表面张力,进而大幅提高对岩石的润湿性。我们的张力仪采用经典表面张力测量法,如环法或板法。此外,对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全自动测量可提供有关表面活性剂使用效果的信息,测定CMC可避免过量使用表面活性剂。储层条件下的表面张力和润湿我们的光学高压测量系统结合悬滴法可测量储层调节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的表面张力。在相同条件下的接触角测量是岩石润湿性的直接表征。
  • 低场核磁技术:油气专家手中的“听诊器”与“手术刀”——访西南石油大学唐洪明教授、赖杰博士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有研究显示,人的一生中仅衣食住行就要消耗8469千克石油。石油天然气作为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不仅关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非凡意义。经过长达百年的开采,油气资源的开发难度不断加大,勘探对象也逐渐从常规转向非常规、从陆地转向海洋、从浅层浅水转向深层深水,对相关技术及装备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唤醒更多的油气资源?如何做好油气储层的增产改造与保护评价?核磁共振作为一种先进的分析手段,在其中能发挥哪些作用?带着疑问,仪器信息网近日采访了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唐洪明教授,以及西南石油大学副校长郭建春教授团队的赖杰博士。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font-size: 18px " strong   基于低场核磁,对油气储层“望闻问切” /strong /span /p p   油气藏,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我们认知的石油天然气通常从这类圈闭中采集得出,因此油气藏又被称为储存油气的天然“仓库”。地壳中的油气藏可分为常规和非常规两大类型,近年来随着非常规油气的不断发现和研究探索的不断深入,建立在常规油气藏研究基础上的传统石油地质学理论和方法越来越难以适应油气勘探开发新形势的需要,众多学者将兴趣点放到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储层的研究中,而这也是唐洪明教授的研究方向之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f67c157a-d57e-49b6-b242-6a366b93e222.jpg" title=" 西南石油大学唐洪明教授_副本.jpg" alt=" 西南石油大学唐洪明教授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西南石油大学唐洪明教授 /strong /p p   唐洪明,西南石油大学教授,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兼职研究员,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要从事油气储层损害机理与保护技术、非常规油气储层评价、开发地质学等领域的研究。2000年以来唐洪明教授先后主持、主研国家自然基金等5项,国家油气重大专项3项、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项。其中《川南海相页岩气开发气藏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等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海上油田含聚污水回注技术研究与应用》等获省部级二等奖4项 授权发明专利10项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近20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97f506a4-a949-4a3c-b08f-ce07cc85b32c.jpg" title=" 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_副本.jpg" alt=" 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strong /p p   油气层保护技术是唐洪明教授主攻研究方向之一,该技术是个系统工程,从油气藏钻开到开发枯竭的各个环节需要实施储层保护。核心是利用各种技术,保持或者提高储层孔隙的渗流能力,实现油气藏高效持续、科学开发,降低成本,延长油气田开发寿命,最大限度提高油气采收率。据唐洪明教授介绍,原西南石油学院张绍槐院长、中国工程院罗平亚院士等专家是该技术的奠基人、开创者,经过一批专家学者的辛勤耕耘和传承,油气层保护已成为西南石油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 /p p   受老一辈专家鼓舞和以及对研究方向的好奇,1989年西南石油学院本科毕业的他毅然选择了加入油气保护技术的研究大团队,从此开启了整整30年的研究生涯。30年来,唐洪明教授在钻井、注水、修井过程中储层保护技术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组建的研究团队能够将油气地质与石油工程有机结合,将储层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储层地质学等知识高度融合,解决石油工程中的技术难题,建立的储层保护与评价方法在中海油渤海、中石油新疆油田和塔里木油田等矿场得到了应用与推广,取得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399d492d-a1c2-47fb-87cc-29af29899c83.jpg" title=" 唐洪明教授参与勘探开发的位于四川威远的中国页岩气第一井:威201井_副本.jpg" alt=" 唐洪明教授参与勘探开发的位于四川威远的中国页岩气第一井:威201井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唐洪明教授参观四川威远的中国页岩气第一井 /strong /p p   唐洪明教授的另一研究重点即开篇提到的非常规储层地质学研究,例如针对页岩气、致密油等,开展非常规优质储层控制因素研究,包括沉积、建模、成岩作用、非均质性、孔隙结构、可动流体饱和度等研究。随着研究探索的不断深入,这一部分就需要引入核磁共振设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baf27b44-6044-498d-9c10-f81eb99e3ae0.jpg" title=" 唐洪明教授团队基于核磁共振的成果(节选).png" alt=" 唐洪明教授团队基于核磁共振的成果(节选).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唐洪明教授团队基于核磁共振的成果(节选) /strong /p p   唐洪明教授回忆说:“早年读研究生时我就对核磁共振设备有所耳闻,但当时设备以进口为主,价格昂贵,我对核磁的印象也一直停留在记忆中。后来随着非常规油气逐渐成为油气行业主角,低场核磁技术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文献越来越多,拥有一台核磁共振仪器也成了我和团队的梦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22bf5cb5-2375-41ae-a27b-bd70409a8d65.jpg" title=" 大口径核磁共振成像分析仪 MacroMR12-150H-I_副本.jpg" alt=" 大口径核磁共振成像分析仪 MacroMR12-150H-I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大口径核磁共振成像分析仪 MacroMR12-150H-I /strong /p p   “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资助地方高校进行配套设备采购,唐洪明教授通过多方了解,接触到了纽迈的低场核磁设备。经过多方论证,团队最终购入纽迈的MacroMR12-150H-I的大口径核磁共振成像分析仪,利用T2谱分析测试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孔隙度、孔喉分布等参数,同时利用成像技术表征微观驱油、长期水驱孔隙结构、裂缝闭合规律等研究。 /p p   相比其他分析方法,唐洪明教授认为低场核磁技术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它能够原位、定量表征储层驱替过程中的流体分布、孔隙结构等参数变化,同时对岩心没有破坏性,很多岩心可以重复使用,对研究成果的重现性奠定了基础。”与纽迈合作的过程中,公司经常在线指导、定期指派工程师上门维护也给唐洪明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够保证设备长期有效运行,我认为这是一个公司做大、做强的担当与责任”。 /p p   唐洪明教授补充说:“从国内外文献报道看,核磁共振已经成为研究非常规油气储层,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手段。未来几年,在致密油、页岩气等非常储层地质特征研究、渗流机理、外流体与对岩石矿物反应机理、自吸与返排机理等方面有所突破,期待低场核磁技术在这些领域也能给我们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随着研发能力的不断进步,纽迈也开发了许多具有新功能的核磁共振设备,未来在经费和场地允许的情况下,唐洪明教授团队还有计划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font-size: 18px " strong   基于低场核磁,为油气储层“活血通脉” /strong /span /p p   另一位受访者赖杰博士师从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郭建春教授。郭建春教授带领的课题组主要从事油气储层增产改造技术研究,重点围绕岩石、工作液、支撑剂三者之间的物理化学作用开展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在深层非均质碳酸盐岩转向酸压技术、深层超高温储层压裂技术、水平井压裂缝网渗流与精细分段技术、支撑剂对流沉降规律与高效铺置技术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 /p p   作为课题组的一员,赖杰博士主要关注碳酸盐岩储层酸化工作液体系和工艺技术的研究。赖杰博士解释说:“碳酸盐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碳酸钙镁,所谓‘酸化’可以理解成是把空白盐酸、胶凝酸、转向酸等不同酸液体系注入到岩石内部孔隙空间,酸液溶蚀掉部分岩石,扩大孔隙空间,从而增强石油、天然气从地底流出的能力,提高油气开采效率的过程。” /p p   酸化是油气储层增产增注的重要措施之一,碳酸盐岩中碳酸钙和碳酸钙镁的总含量通常超过90%,换句话说,大部分岩石组分都能被注入的酸液溶蚀,然而这并非研究者想要达到的最佳状态。“我们希望酸液既能溶蚀部分岩石,扩大孔隙空间,足以让油气流到地面,又不至于产生过度溶蚀,导致岩石过于疏松而被压碎、垮塌,丧失流动通道。”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fcb0cc3b-e946-4a1f-a6b4-7ff4862466de.jpg" title=" 酸岩反应前(左图)、后(右图)岩样端面图.png" alt=" 酸岩反应前(左图)、后(右图)岩样端面图.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酸岩反应前(左图)、后(右图)岩样端面图 /strong /p p   既要保证有序流动,又要维持岩石自身孔隙结构的完整性,就需要对酸岩反应前后岩石孔隙结构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要揭示岩石在微观尺度上的孔隙结构特征,除了高压压汞、气体吸附、场发射电镜、CT扫描等传统方法,还有现在常用的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因储层岩样的孔隙较小、孔隙空间分布非均质性很强,相比之下核磁共振技术具有无损检测、在线实时观测、测试效率高等特点,更能直观、准确地把握岩样整体的孔隙结构特征。“高压压汞、场发射电镜等方法会对测试岩样造成破坏,而开展了核磁共振测试的岩样还可以重复利用,这就保证了不同实验结果间较高的对比度。随着加温加压等配套设备的补齐,核磁共振仪器能还原地下高温高压环境,便于研究人员依据室内实验结果指导现场作业。” /p p   目前,国内外采用核磁共振技术系统开展酸化研究的团队屈指可数,借助于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引进的MacroMR12-150HTHP-I高温高压渗流可视化分析与成像系统,郭建春教授课题组正在这方面开展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工作。 /p p   但由于现有研究和应用相对较少,研究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意料之外的问题,对仪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赖杰博士举例说:“酸液与碳酸盐岩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的钙离子、镁离子导电产生新磁场,会对原有磁场形成干扰。酸液对金属容器、管线等也会造成腐蚀,因此要求仪器整体必须具备耐酸腐蚀性能。”针对这些新问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正和纽迈分析仪器公司保持积极沟通,商讨解决方案,开启了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新模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12a6853b-d262-4293-8c03-97615e184db3.jpg" title="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MacroMR12-150HTHP-I高温高压渗流可视化分析与成像系统_副本.jpg" alt="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MacroMR12-150HTHP-I高温高压渗流可视化分析与成像系统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MacroMR12-150HTHP-I高温高压渗流可视化分析与成像系统 /strong /p
  • 美国麦克公司仪器在CO2温室气体贮存中的应用
    能源的需求导致矿物燃料的消耗大大增加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排放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收集不仅仅对大气中存在二氧化碳的采集和安全存储,也包括排放的二氧化碳。自从京都议定书签署以来,对燃烧气体排放问题已经得到了极大关注. 许多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管理办法,包括低碳能源(例如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科学家们也开始寻求提高能源转换效率的方法,这样使用较少的矿物燃料就可满足相同能量输出需要。然而,尽管有希望,目前这些选择对矿物燃料的需求和使用影响相对较小。矿物燃料继续提供世界大部分能源消耗。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选择替代能源的落后,全球经济仍然依赖矿物燃料且其相对较低的成本和高获得性,意味着矿物燃料的使用将可能持续数十年。因此,目前有很多科研力量致力于寻找有效的方法,降低大气中和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将二氧化碳收集在地表深处,可成为安全存储二氧化碳的长期解决方案。该方法基本思路为将捕获的二氧化碳压缩成液态灌注到多孔的深地质层,将二氧化碳液体密封在非渗透性的封盖层下。美国天然气多年存储经验,通过灌注二氧化碳,原油采收率的提高 (EOR),煤层气回收率的提高(ECBM),和向盐水地质构造层注入酸性气体为支持了这种想法。 尽管在理论上这些地层在存储人类产生的二氧化碳有潜应用,但据估计,若要有显著减少,每年必须收集超过1亿公吨二氧化碳。很多影响因素,在决定和全面实施合适存储位置之前,必须仔细研究。例如适当的工程设计和监测,地质力学过程需要仔细考虑。科学家们需要合适的研究表征方法,以帮助确定作为贮存地点的地质资料 自从1962年以来,美国麦克仪器公司的表面积和孔隙度分析仪,成为潜在的二氧化碳封存地点研究所需要的关键测量分析工具。表面积分析仪和压汞仪被用来作为必要的工具,来表征地质二氧化碳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的细粒度沉积岩的密封和流体传输性质空体积测量有助于预测地层的容量。美国麦克仪器公司的 AutoPore 压汞仪可用来测量储层岩内部样品的密封能力和孔吼比。 美国麦克仪器公司的ASAP2020比表面和孔隙度分析仪以及压汞仪的数据结合,可以完善流体传输实验。这些实验有助于揭示样品传输性质和密封效率中的显著变化同样也是测量煤的微孔和介孔分布的理想工具,因此也为ECBM研究的提供有效信息。 美国麦克仪器公司的ASAP 2050 扩展压力吸附仪 和Particulate Systems旗下HPVA-100 高压容量法物理吸附仪是研究高压下二氧化碳存储能力的理想工具。 ASAP 2050可测量从真空至10 bar的吸附量。HPVA 可达到100 or 200 bar。 ASAP 2050 和 HPVA 可在真实条件下评价材料。 国际政府在科学界的帮助下,必须找到一个方法来消除大气层中由于矿物燃料炭烧产生的过多的二氧化碳。初步数据表明,在地质结构封存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前途的解决办法。存储大量的二氧化碳目标部分依赖于每个地层的物理特性的研究数据。美国麦克仪器公司的创新的技术和材料的表征仪器已经成为二氧化碳存储研究重要测量工具。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www.micromeritics.com.cn或者拨打咨询电话400-630-2202.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