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新能源汽车电池包测试系统

仪器信息网新能源汽车电池包测试系统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新能源汽车电池包测试系统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新能源汽车电池包测试系统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包测试系统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新能源汽车电池包测试系统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新能源汽车电池包测试系统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新能源汽车电池包测试系统相关的解决方案。

新能源汽车电池包测试系统相关的资讯

  • 破解“新能源汽车自燃”困局,锂电池安全性测试必不可少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仪器信息网讯/span/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 据不完全统计,2019上半年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发生了18起。4月21日晚,上海徐汇一小区地下车库发生火情,一辆特斯拉Model S型汽车在静止停车状态底盘冒烟,烟雾在6秒种内迅速扩散并有可见火苗窜出;今年4至6月,蔚来旗下车型ES8连续出现三起冒烟、起火事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针对起火车辆开展了现场调查等工作。/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00px height: 185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d08f23a8-2c2e-42e1-aed2-a3d31acf7998.jpg" title="1.jpg" alt="1.jpg" width="300" height="185"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 times="" new=""特斯拉Model S型汽车事发现场/span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font-size: 14px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00px height: 217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e0d00669-acc8-4821-b8b4-b27d3d3773bb.jpg" title="2.jpg" alt="2.jpg" width="300" height="217" border="0" vspace="0"//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font-size: 14px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 font-size:=""西安蔚来ES8维修期间燃烧现场/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font-size: 14px "/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召回数据显示,近一个月,连续发布3起新能源汽车召回,召回事件的原因均为动力电池安全隐患。(1)6月27日,蔚来汽车召回;(2)7月4日,南京金龙召回;(3)7月12日,北汽新能源汽车召回。2019年1-7月新能源汽车共累计发生9起召回事件,电池原因导致的新能源汽车召回案例共有3起,涉及6217辆新能源汽车,占召回新能源汽车总量的21%。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 font-size:=""(注:召回信息由仪器信息网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开召回信息统计整理,统计范围为2019年1月至7月,与相关机构发布数据或略有出入,仅供参考。)/span/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 font-size:=""/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近1个月3起电池引发的新能源汽车召回事件/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869b6692-6f0f-4fe6-8c94-f6f84176f724.jpg" title="捕获.PNG" alt="捕获.PNG"//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从召回公告上可以看到,接连出现新能源汽车自燃,自燃主因与动力电池密切相关;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及其相关测试成为公众关心的话题。相关企业必将对新能源汽车电池检测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以消除动力电池安全隐患,重新树立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的信心。仪器信息网了解到,目前,新能源汽车电池检测的国家标准总计6项,包含动力电池性能、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和试验方法:/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GB/T 31484-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GB/T 31485-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GB/T 31486-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GB/T 31467.1-2015《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第1部分:高功率应用测试规程》/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GB/T 31467.2-2015《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第2部分:高能量应用测试规程》/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GB/T 31467.3-2015《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第3部分:安全性要求与测试方法》/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根据以上国家标准文件,仪器信息网整理出动力电池安全性测试针刺、跌落、高低温等13项主要测试项目及涉及的测试设备,以资参考:/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针刺/挤压测试——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302340.htm" target="_self"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0, 112, 192)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电池针刺挤压试验机/span/a:通过对电池进行挤压或使用钢针垂直电池表面穿刺锂电池,以检测电池是否起火、爆炸等。/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 跌落测试——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917.html" target="_self"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0, 112, 192)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电池跌落试验机/span/a:测试电池从不同高度,不同角度自由落体跌落在不同材质的跌落底板上,检测电池的安全性能。/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热滥用测试——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302101.htm" target="_self"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0, 112, 192)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热滥用试验箱/span/a:主要用于电池安全性能检测中炉热试验、加热测试等。/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 高低温测试——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617.html" target="_self"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0, 112, 192)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防爆高低温试验箱/span/a:测试电池的耐高温、耐低温、高低温交变等性能试验。/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高低温冲击测试——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622.html" target="_self"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0, 112, 192)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冷热冲击试验箱/span/a:测试电池经极高温及极低温连续环境下冲击测试后的热胀冷缩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或物理伤害。/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高空低压测试——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302406.htm" target="_self"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0, 112, 192)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低气压试验箱/span/a:模拟电池包在高海拔低气压的状况,观察电池包的安全性能。/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盐渍测试——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320262.htm" target="_self"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0, 112, 192)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海水浸泡试验箱/span/a:用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耐海水浸泡测试。/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极端温度快速变化测试——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315537.htm" target="_self"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0, 112, 192)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快速温变试验箱/span/a:用于电池在高低温交变湿热环境下贮存、运输、使用时的适应性试验。/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实际环境工况测试——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620.html" target="_self"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0, 112, 192)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三综合试验箱/span/a: 用于电池作高低温、湿热例行试验、耐寒试验、低温存储,以便对试验中拟定环境条件下的性能、行为作出分析及评估。/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PACK环境模拟测试——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272885.htm" target="_self"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0, 112, 192)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步入式高低温防爆仓/span/a:PACK交流内阻和安全保护测试。/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盐雾腐蚀测试——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616.html" target="_self"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0, 112, 192)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复合盐雾试验箱/span/a:用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耐盐雾性能测试。/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淋雨/水浸测试——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625.html" target="_self"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0, 112, 192)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淋雨试验箱/span/a:检测电池的防水性能。/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 times="" new=""◆户外沙尘测试——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623.html" target="_self"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0, 112, 192)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砂尘试验箱/span/a:用于检验电池在砂尘环境中的使用、贮存、运输的性能。/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br//pp /ppbr//p
  • 新能源汽车充电事故频发?FLIR A70守好电池出厂质量“第一关”
    近年来因省钱、环保等特点新能源汽车成为不少人的新选择但是你知道吗?如果充电不当其非常有可能发生火灾!源于网络,侵删8月29日下午,厦门思明区槟榔东里一辆新能源汽车,充电时发生起火,据公共场所视频显示,下午1点08分,这辆停放在充电站内,正在充电的汽车,突然发出两声异响。紧接着,车底便伴着浓烟蹿出一阵火光。汽车电池起火原因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由多个电池串联叠置组成。一个典型的电池组大约有96个电池,充电到4.2V的锂离子电池而言,这样的电池组可产生超过400V的总电压。当电池之间存在不正确的机械连接时,就可能导致高电阻、电源损失甚至电池起火。新能源汽车电池由多个电池串联叠置组成然而,检查每个电池之间的机械连接可能很困难。可见光相机检查系统可用于验证组件是否处于正确位置和方向,但无法验证连接的电气连续性。此外,连接器的表面是反光的,这给照明和相机的放置带来了挑战。根据行业规定,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商通常需要保存每次验证和生产线结束测试的性能历史记录。这要求他们需要借助精确和可重复的测量工具,以便能够快速比较得出的测试数据,来确定电池趋势和潜在问题。如果连接不良导致破坏性火灾,该数据也可用于辩护诉讼。红外热像仪全天候监测电池随着热成像技术的推广,制造商使用红外热像仪检查电气系统的历史由来已久。这些热像仪可用于检测由不良或松动的电气连接引起的电阻增加而引起的温度升高。它们还可以帮助识别其他潜在问题,比如负载不稳定、电路过载、绝缘性能下降或电线损坏等。如果需要7*24小时全天候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测,可以选择FLIR固定安装式红外热像仪,它可以轻松集成到新能源汽车制造的许多自动化过程中。使用FLIR Bridge Pro与现有基础设施或CMMS软件的连接提供了附加价值并提高了可用性。FLIR BridgeFLIR Bridge是一个工业物联网(IIoT)边缘网关,在一个集线器中收集热数据和传感器数据,还允许制造商将热数据传输简化为首选软件。Bridge有助于将热数据与其他传感器数据和序列号信息集成,因此可以标记有问题的连接,以便进行评估和可能的维修。所有这些都可以减少车辆中的不良连接,提供更多的信息,并为我们的车辆提供更安全的电池。热像仪不仅可以识别热点,还可以输出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精确温度信息。这使得终端用户可以灵活地监控电池连接的大小和类型。根据电池组的物理尺寸、连接位置以及热像仪的安装位置,还可以实现单个热像仪同时检查多个连接。FLIR A70智能传感器热像仪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和测试过程中使用FLIR红外热像仪,可提高电池组和电缆连接完整性的置信水平。比如FLIR A70这样的智能传感器固定安装式热像仪可以识别更多的潜在松动连接,从而减少电池系统的线路末端故障。FLIR A70热像仪监控电池组测试FLIR A50/A70智能传感器热像仪非常适合需要机载分析和警报功能,用于状态监测和早期火灾探测应用的用户。FLIR A50/A70热像仪搭载Wi-Fi、集成可见光镜头和ONVIF S兼容选项,其机身小巧方便集成,是一款灵活可配置的解决方案,可以满足众多行业客户的独特自动化需求。A50/A70热像仪可以帮助企业保护资产,提高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延长设备正常运行时间并降低维护成本。说到新能源汽车,就离不开充电的问题电池质量是保障安全充电的根本因此广大制造商们一定要在电池出厂前严格监测,确保电池质量在保障动力电池安全性的方面FLIR有多款产品均可守护电池的安全FLIR A系列智能传感器热像仪可作为“安全卫士”全天候监测生产过程FLIR T500系列热像仪可精准定位电池内部的微小故障
  • 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电池质量决定优胜劣汰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环境污染压力的增大等众多因素影响,各国政府都陆续出台了对燃油车的相关限制,和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大力扶持。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7年新能源乘用车全年累计销量57.8万辆,同比增长72%。其中,纯电动乘用车销量46.8万辆,同比增长82.1%;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销量11.1万辆,同比增长39.4%。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前景看似一片光明,但对于车企来说,这块蛋糕越做越大,越来越难分。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优胜劣汰。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池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车辆的综合表现。目前,市面上的新能源车采用的电池种类各不相同,比如: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镍氢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提高续航里程、增加电池寿命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在电池的生产过程中水分的高低对电池的质量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目前市场上电池水分测定的技术方法最常用的是加热失重法和卡尔费休法,由于锂电池行业所测样品含水量极低,加热失重法水分测定仪的精度达不到,所以最准确的方法是采用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卡式加热炉来进行检测。 仪器与分析原理检测设备:AKF-BT2015C锂电池专用水分测定仪分析原理:样品用卡氏加热炉专用密封进样小瓶装载,用顶空瓶连接器密闭后进入加热槽中,样品中的水分(还可能有其他挥发性的溶剂)以蒸气的形式完全释放,通过干燥载气(如干燥的空气或者氮气)由顶空瓶经加热伴管路转移到KF滴定杯中,然后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进行检测并显示测量数据。
  • 《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发布(附全文)
    p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质检总局、能源局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为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探索技术经济性强、资源环境友好的多元化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模式,推动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质检总局、能源局将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以下为具体内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trong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strong/pp  为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探索技术经济性强、资源环境友好的多元化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模式,推动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制定本方案。/pp  一、总体要求/pp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践行新发展理念,选择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基础好、区域带动性强、有积极性的地区开展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以市场为主导,充分发挥汽车生产、电池生产和综合利用企业主体作用,探索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市场化商业运作模式,完善相关标准,突破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高效再生利用产业发展瓶颈,建设示范工程,为建立科学完善的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制度提供实践支撑。/pp  到2020年,建立完善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探索形成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创新商业合作模式。建设若干再生利用示范生产线,建设一批退役动力蓄电池高效回收、高值利用的先进示范项目,培育一批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标杆企业,研发推广一批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关键技术,发布一批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相关技术标准,研究提出促进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措施。/pp  二、试点内容/pp  (一)构建回收利用体系/pp  充分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由汽车生产企业、电池生产企业、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与综合利用企业等通过多种形式,合作共建、共用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渠道。鼓励试点地区与周边区域合作开展废旧动力蓄电池的集中回收和规范化综合利用,提高回收利用效率。坚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建立动力蓄电池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节点可控的溯源机制,对动力蓄电池实施全过程信息管理,实现动力蓄电池安全妥善回收、贮存、移交和处置。/pp  (二)探索多样化商业模式/pp  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作用,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密切合作,以满足市场需求和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建立稳定的商业运营模式,推动形成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规模化市场。加强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在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中的应用,建设商业化服务平台,构建第三方评估体系,探索线上线下动力蓄电池残值交易等新型商业模式。/pp  (三)推动先进技术创新与应用/pp  鼓励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生产企业在产品开发阶段优化产品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的设计 开展废旧动力蓄电池余能检测、残值评估、快速分选和重组利用、安全管理等梯次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鼓励在余能检测、残值评估等阶段适当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 开展废旧动力蓄电池有价元素高效提取、材料性能修复、残余物质无害化处置等再生利用先进技术的研发攻关。同时,形成一系列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推动废旧动力蓄电池无害化、规范化、高值化利用。/pp  (四)建立完善政策激励机制/pp  鼓励试点地区将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工作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推动绿色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及举措,研究支持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措施,探索促进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相关政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pp  三、组织实施与管理/pp  (一)试点范围/pp  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区域等选择部分地区,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以试点地区为中心,向周边区域辐射。支持中国铁塔公司等企业结合各地区试点工作,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开展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示范工程建设。/pp  (二)实施年限/pp  试点工作实施年限原则上不超过2年。/pp  (三)方案编制与申报/p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可自愿申报,会同相关部门按照《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编制指南》(见附件)组织编制本地区试点实施方案,并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铁塔公司等结合本企业特点和目标,自行编制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报工业和信息化部。/pp  (四)审核确定/pp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质检总局、能源局组织专家对申报的实施方案进行论证,确定试点地区,并对实施方案进行备案。/pp  (五)实施管理/pp  试点地区按照试点工作总体要求,积极指导和督促相关企业开展试点工作,进行阶段性评估、经验总结,加强试点工作的过程管理和优化调整。/pp  (六)总结评估/pp  试点工作结束后,试点地区对试点完成情况进行总结,中国铁塔公司等企业对示范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质检总局、能源局组织试点验收和示范工程评估,总结试点示范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pp  四、保障措施/pp  (一)加强组织领导/pp  试点地区应高度重视试点工作,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按照试点方案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计划,确定各项任务分工,落实责任,确保试点目标任务按期完成。/pp  (二)加大政策扶持/pp  试点地区应加强资源整合,积极协调利用现有政策措施和资金渠道,加大对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支持中国铁塔公司等优势企业联合设立产业基金,加强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pp  (三)强化能力建设/pp  国家建立统一的溯源管理平台,对试点地区动力蓄电池全生命周期实现信息溯源管理,支撑试点工作科学开展和阶段性评估。发挥行业协会、骨干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各方面优势,搭建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交流平台,促进试点地区产学研用合作,建立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联合攻关和推广应用机制。/pp  (四)加强宣传推广/pp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作用,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增强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意识。试点地区应在网站上公布本地区试点企业名单和相关信息,积极引导公众参与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p
  • 蔡司《新能源汽车电池质量保证白皮书》:工业检测助推动力电池高质量发展
    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迈入新阶段,市场呈现多元化趋势,产品不断升级与创新。在此竞争环境下,动力电池企业成为关键角色,致力于提高电池性能、安全性和降低成本,以满足市场需求。加强质量管控成为动力电池企业提升竞争力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近日,蔡司正式发布《新能源汽车电池质量保证白皮书》,该报告通过趋势解读、技术解析和未来挑战等方面,解析了动力电池企业如何运用质量控制手段来实现技术创新和降本增效,并从"更高性能、更高安全、更优成本"三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工业检测在动力电池研发和生产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白皮书首先从电芯入手,分析多种检测维度,如何通过探索电池材料和结构,提高电池性能,推动新能源汽车电池基础研究取得更大突破。一、对新型电芯的探索,永无止境动力电池产品的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倍率性能、经久耐用和更低成本,是决定其是否能取得市场成功的关键因素。竞争打法的全面升级,意味着在"性能"、"安全性"、"成本"这三 个方面的全面升级。电池企业都想在这些关键因素上表现优异,这就需要超过同行的质量控制手段。首先就要在研发环节,充分了解和控制电池相关材料的特性,选择良好的材料。材料从根本上决定着电池性能。通过改进材料提高电池性能、优化电池老化机制、应用新型材料、改变电芯结构是电芯研发的主要方向。例如,材料体系方面,采用新型材料体系(高镍正极、硅基负极、锂金属负极、固态电解质等),提高单体能量密度;或者研制出磷酸锰铁锂,探索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应用,降低成本;或者加快固态电池的研发进程,使电池性能更高,更耐久。电芯形状方面,方形电池,尤其是LFP短刀兼顾性能、集成与制造,成为主流企业的优选方案之一;大圆柱电池也是热门方向,特斯拉和宝马均已提出具体的实施规划。快充技术方面,多家主机厂开始导入800V高电压平台,并联合电池企业推出2C~4C快充方案。材料的改性、新型材料的研制、电芯结构的设计,往往多策并举,促成电池的升级和创新。诸如,从2020年到现在,由特斯拉开局,国内电池企业共同推进的大圆柱电池拥有极其独特的杀手锏:1. 由于采用钢壳的圆柱外壳以及定向泄压技术,电芯本身的束缚力比较均匀,有效抑制膨胀,为电池包的整体安全提供第一层的有力保障。这也使大圆柱电池在材料上的探索更加大胆,当下高比能路线下的主流用材,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在大圆柱电池上的使用更为广泛。2. 全极耳设计,电池直接从正极/负极上的集流体引出电流,成倍增大电流传导面积,缩短电流传导距离,从而大幅降低电池内阻,提高充放电峰值功率。对于更低成本的锰铁锂电池体系,宁德时代的M3P电池将在第三季度搭载于特斯拉国产Model 3改款车型。网络不断有消息指出M3P电池就是LFMP磷酸锰铁锂电池。宁德时代则在调研中表示,准确说来,M3P不是磷酸锰铁锂,还包含其他金属元素——该公司将其称为"磷酸盐体系的三元"。容百科技在8月10日的全球化战略发布会上指出,其LFMP率先实现了73产品(锰铁比)大批量供货,并以此为基推进LFMP与三元的复合产品M6P以及下一代工艺产品。他们认为,到2030年,广义的三元材料和磷酸盐仍旧占据主体,三元里面的高镍材料、磷酸盐里面锰铁锂以及钠电都会迎来非常高速的增长。另一方面,行业也需要支持更高倍率的动力电池。这就需要电池企业在加强电池热管理的同时,还要从电池材料(尤其是负极材料的选择和微观结构的设计)、电极设计、电池形状等出发,降低内阻、加强散热,提高电池的倍率性能。目前已有多个企业推出快充电池方案。欣旺达在今年上海车展着重推出其闪充电池,在核心材料上部署了专有技术,自主设计闪充硅材料技术、高安全中镍正极和新型硅基体系电解液技术等关键技术,支持电动汽车10分钟可从20%充至80%SOC,让充电像加油一样快。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电池企业为大众剖析"高性能"、"高安全"、"低成本"电池新品之时,"自研"、"微观"、"纳米级包覆"、"掺杂"、"原位固态化技术"等关键词频频闪现,为主流电池材料进行改性之外,加速LFMP、固态电池等新类型电池的应用。以近年火热的LMFP为例,该类型电池原存在导电性能、倍率性能以及循环性能较差等问题,但随着碳包覆、纳米化、离子掺杂等改性技术的进步,其电化学性能得以改善。甚至,目前企业正在研究将LFMP或NCM组合使用,兼具低成本、高安全性及高能量密度的优势。蔚来使用的150kW半固态电池,由卫蓝新能源提供,采用了原位固态化技术。该技术是通过注液保持良好的电解质与电极材料的原子级接触,之后将液体电解质部分或全部转换为固体电解质,这样的好处是能够做到原子尺度的结合,而不是宏观的把电极材料和固态电解质压在一起。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充分展现出电池基础研发人的耐心值和创造力,犹如炉火纯青的雕刻家,对微观结构有着清晰的掌握,将每一个微小的纹路都打磨得精雕细琢。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更优秀的动力电池产品离不开更高效有力的检测工具。材料的微观结构表征是电芯研发的关键,目前多种材料表征方法被推出并得到广泛应用。在研发环节,工程师利用光学显微镜、X 射线显微镜、3D 检测来观察电极材料,检测电极缺陷并分析电池失效原理。还可观察材料的粒径尺寸、各种成分的配比及分布情况等,加深研发人员的认识和理解。这些都可以在提高研发效率的同时更好的改善电池性能,进而为材料、工艺的改进提供依据。三、电池材料的二维显微成像和表征光学显微镜利用光学原理对物体进行放大,最早成型于 17 世纪。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与可见光的波长(390~780nm)有关,其最大放大倍数可达 1000 多倍,实现微米级别分辨率,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在动力电池研发中,光学显微镜可用来观察电极结构,检测电极缺陷并分析电池失效原理、观察锂枝晶的生长行为等,进而为材料、工艺的改进提供依据。不过,由于受制于可见光的波长,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有限,无法实现对更微观结构的观测,而电子显微镜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电子显微镜最早由英国物理学家卢卡斯于 1931 年发明,利用电子束代替光束,最大放大倍数可达 300 万倍,实现纳米级别分辨率。由于电子显微镜具备更高的分辨率,在电池研发中,搭配不同的探头,可以得到多维度的信息(成分、表征信息,粒度尺寸,配料占比等),实现对正负极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及隔膜等更微观结构的检测(观察材料的形貌、分布状态、粒径大小、存在的缺陷等)。常用的观察样品表面形貌的电子显微镜是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由于具备高分辨率,SEM 能清楚地反映和记录材料的表面形貌特征,因此成为表征材料形貌最为便捷的手段之一。配合氩离子抛光技术(又称 CP 截面抛光技术),SEM可以完成对样品内部结构微观特征的观察和分析。这也是目前最有效的制备锂电池材料极片解剖截面的制样方式。SEM还可以用来观测电池颗粒循环老化的情况。目前,经分析发现,颗粒碎裂表征成为学者改善正极材料性能的切入点。四、电池检测:从 2D 走向 3D传统的检测手段通常局限在 2D 平面,但 2D 图像会有局部偏差(比如,制备样品时刚好切到没有问题的部位),3D 图像可以更好的表征材料结构,使检测结果更为直观,有助于加深研发人员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研发效率的同时更好的改善电池性能。在不对电池进行拆解的情况下,通过 X 射线显微镜可以对电池内部特定区域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实现样品的 3D 无损成像,分辨电极颗粒与孔隙、隔膜与空气等,可以大大简化流程,节省时间。高分辨率显微 CT 可以实现电池内部结构的三维可视化,解决因拆卸等原因造成的内部结构二次损伤等难题,清晰地展示出电池内部的真实情况。在此,X 射线显微镜技术得到应用。当前,CT 成像的精度进入亚微米阶段,可以对电池材料及孔隙进行分析检测。在 X 射线显微镜的基础上,蔡司推出了可以实现随时间(4D)变化的微观结构演化表征方法。利用空间分辨率可达 50nm、体素尺寸低至 16nm 的真正的纳米级三维 X 射线成像,可以获得更多信息,识别更微小的细节特征。目前,X 射线显微镜可达到最高 50nm 级别的分辨率,当需要研究更高分辨率的细节时,则需要用到新一代聚焦离子束(FIB)技术。FIB 利用高强度聚焦离子束(通常为镓离子)对材料进行纳米加工,配合扫描电镜(SEM),可同时实现对样品的加工和观察。目前,蔡司和赛默飞都推出了聚焦离子束显微镜。蔡司双束电镜 Crossbeam 系列结合了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 (FESEM) 的出色成像和分析性能和 FIB 的优异加工能力,无论是用于多用户实验平台还是科研或工业实验室,利用 Crossbeam 系列模块化的平台设计理念,都可基于自身需求随时升级仪器系统(例如使用Laser+FIB 进行大规模材料加工)。在加工、成像或是实现三维重构分析时,Crossbeam 系列将大大提升 FIB 的应用效率。当需要分析各种成分的分布,需要模拟仿真,需要看到内部结构时,FIB 可以依托低电压成像,能扫描更多 3D 细节,可以做多种测试,令研发工作成效更高。五、电池的原位测试和多技术关联应用无论是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还是 X 射线显微镜和工业 CT,不同的测试手段各具优势,适用于不同的场景。但一种检测手段常常无法完全表征材料属性。所以,行业将不同的测试设备协同应用,实现多手段的关联,则可以在测试中得到多维度的信息,使结果更为直观。早期,多手段关联的出发点,是以不同分辨率来观察被测对象的需求。例如,CT和X 射线显微镜可以无损探测,但分辨率相对较低,因此,初看材料时,就可以利用二者先观看形貌特征。扫描电镜具有更高分辨率,例如蔡司以扫描电镜为基础,推出 FIB-SEM 产品,可以实现高分辨率(3nm)的 3D 成像。如此,利用 CT→X 射线显微镜→ FIB-SEM,选定区域并逐级放大,就可以得到更为全面和精确的信息,同时可以实现快速定位,使检测更为高效。电子显微镜上设有多个拓展口,来添加不同的探头。但在电池研发中,配备的 SE、BSE 和 EDX 探测器,不足以完全表征材料的属性。尤其在样品尺寸大的情况下,不容易聚焦到同一特定颗粒。拉曼探头则可以帮助分析分子结构与组成,界面结构等。但一般情况下,拉曼电子显微镜是独立分开的。因此,如果能对同一被测对象使用BSE、EDS 和拉曼,拍摄三重图像的重叠信息,就能实现原位多角度分析。显微镜厂商在做如上努力。如德国 WITec、捷克 Tescan、蔡司等推出了 RISE 系统,可以实现拉曼成像与 SEM 等技术的联合应用,通过电池表面形貌(SEM)、元素分布(EDS)与电极材料分子组成信息(Raman 图谱)结合,实现材料的原位多角度分析,了解电池状态以及不同位置材料的形貌、元素和分子组成,进而评价电池性能。材料测试通常伴随制样过程,由于 FIB-SEM 需要对同一个样品进行多次制样测试来构建 3D 图像,采用常规制样方法需要消耗很长时间。为解决这个问题,蔡司提出了一组非常巧妙的联合方案。首先,可以用 Versa 大视野范围、无损情况下得到 3D 成像,发现可疑位置。然后,为了对可疑位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需要剖切到指定位置。使用 Fs-laser 飞秒激光可以实现样品高速率切割(107μm3/sec),进行快速粗制样,迅速完成样品深处的分析,同时不影响 FIB-SEM的高性能和高分辨率。最后,再用 FIB 精细抛光,并拍照分析。通过 Versa、FIB-SEM 和 Fs-laser 的联合应用,实现对检测对象的快速定位和制样,使检测更为简单快捷,帮助研发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 六部委联合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工业和信息化部 科技部 环境保护部 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交通运输部 商务部 质检总局 能源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工信部联节〔2018〕43号/pp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科技、环保、交通、商务、质检、能源主管部门,各有关单位:/pp  为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规范行业发展,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保障安全,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质检总局、能源局联合制定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工业和信息化部/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科学技术部/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环境保护部/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交通运输部/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商务部/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国家能源局/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18年1月26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strong/pp  一、总则/pp  第一条 为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规范行业发展,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要求,制定本办法。/pp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台湾、香港、澳门地区除外)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以下简称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相关管理。/pp  第三条 在生产、使用、利用、贮存及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废旧动力蓄电池应按照本办法要求回收处理。/pp  第四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科技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质检总局、能源局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进行管理和监督。/pp  第五条 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相关企业在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各环节履行相应责任,保障动力蓄电池的有效利用和环保处置。坚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遵循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作用。/pp  第六条 国家支持开展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引导产学研协作,鼓励开展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推动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模式创新。/pp  二、设计、生产及回收责任/pp  第七条 动力蓄电池生产企业应采用标准化、通用性及易拆解的产品结构设计,协商开放动力蓄电池控制系统接口和通讯协议等利于回收利用的相关信息,对动力蓄电池固定部件进行可拆卸、易回收利用设计。材料有害物质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尽可能使用再生材料。新能源汽车设计开发应遵循易拆卸原则,以利于动力蓄电池安全、环保拆卸。/pp  第八条 电池生产企业应及时向汽车生产企业等提供动力蓄电池拆解及贮存技术信息,必要时提供技术培训。汽车生产企业应符合国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相关规定,主动公开动力蓄电池拆卸、拆解及贮存技术信息说明以及动力蓄电池的种类、所含有毒有害成分含量、回收措施等信息。/pp  第九条 电池生产企业应与汽车生产企业协同,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对所生产动力蓄电池进行编码,汽车生产企业应记录新能源汽车及其动力蓄电池编码对应信息。电池生产企业、汽车生产企业应及时通过溯源信息系统上传动力蓄电池编码及新能源汽车相关信息。/pp  电池生产企业及汽车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报废的动力蓄电池应移交至回收服务网点或综合利用企业。/pp  第十条 汽车生产企业应委托新能源汽车销售商等通过溯源信息系统记录新能源汽车及所有人溯源信息,并在汽车用户手册中明确动力蓄电池回收要求与程序等相关信息。/pp  第十一条 汽车生产企业应建立维修服务网络,满足新能源汽车所有人的维修需求,并依法向社会公开动力蓄电池维修、更换等技术信息。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机构、电池租赁等运营企业应在动力蓄电池维修、拆卸和更换时核实新能源汽车所有人信息,按照维修手册及贮存等技术信息要求对动力蓄电池进行维修、拆卸和更换,规范贮存,将废旧动力蓄电池移交至回收服务网点,不得移交其他单位或个人。/pp  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机构、电池租赁等运营企业应在溯源信息系统中建立动力蓄电池编码与新能源汽车的动态联系。/pp  第十二条 汽车生产企业应建立动力蓄电池回收渠道,负责回收新能源汽车使用及报废后产生的废旧动力蓄电池。/pp  (一)汽车生产企业应建立回收服务网点,负责收集废旧动力蓄电池,集中贮存并移交至与其协议合作的相关企业。/pp  回收服务网点应遵循便于移交、收集、贮存、运输的原则,符合当地城市规划及消防、环保、安全部门的有关规定,在营业场所显著位置标注提示性信息。/pp  (二)鼓励汽车生产企业、电池生产企业、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与综合利用企业等通过多种形式,合作共建、共用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渠道。/pp  (三)鼓励汽车生产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为新能源汽车所有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回收服务,通过回购、以旧换新、给予补贴等措施,提高其移交废旧动力蓄电池的积极性。/pp  第十三条 汽车生产企业与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等合作,共享动力蓄电池拆卸和贮存技术、回收服务网点以及报废新能源汽车回收等信息。回收服务网点应跟踪本区域内新能源汽车报废回收情况,可通过回收或回购等方式收集报废新能源汽车上拆卸下的动力蓄电池。/pp  报废新能源汽车回收拆解,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要求。/pp  第十四条 新能源汽车所有人在动力蓄电池需维修更换时,应将新能源汽车送至具备相应能力的售后服务机构进行动力蓄电池维修更换 在新能源汽车达到报废要求时,应将其送至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拆卸动力蓄电池。动力蓄电池所有人(电池租赁等运营企业)应将废旧动力蓄电池移交至回收服务网点。废旧动力蓄电池移交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私自拆卸、拆解动力蓄电池,由此导致环境污染或安全事故的,应承担相应责任。/pp  第十五条 废旧动力蓄电池的收集可参照《废蓄电池回收管理规范》(WB/T 1061-2016)等国家有关标准要求,按照材料类别和危险程度,对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分类收集和标识,应使用安全可靠的器具包装以防有害物质渗漏和扩散。/pp  第十六条 废旧动力蓄电池的贮存可参照《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境保护部公告2016年第82号)、《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2016)等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及标准要求。/pp  第十七条 动力蓄电池及废旧动力蓄电池包装运输应尽量保证其结构完整,属于危险货物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规定进行包装运输,可参照《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境保护部公告2016年第82号)、《废蓄电池回收管理规范》(WB/T 1061-2016)等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及标准要求。/pp  三、综合利用/pp  第十八条 鼓励电池生产企业与综合利用企业合作,在保证安全可控前提下,按照先梯次利用后再生利用原则,对废旧动力蓄电池开展多层次、多用途的合理利用,降低综合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综合利用水平与经济效益,并保障不可利用残余物的环保处置。/pp  第十九条 综合利用企业应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6年第6号)的规模、装备和工艺等要求,鼓励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及装备,开展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pp  第二十条 梯次利用企业应遵循国家有关政策及标准等要求,按照汽车生产企业提供的拆解技术信息,对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分类重组利用,并对梯次利用电池产品进行编码。/pp  梯次利用企业应回收梯次利用电池产品生产、检测、使用等过程中产生的废旧动力蓄电池,集中贮存并移交至再生利用企业。/pp  第二十一条 梯次利用电池产品应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及标准等要求,对不符合该要求的梯次利用电池产品不得生产、销售。/pp  第二十二条 再生利用企业应遵循国家有关政策及标准等要求,按照汽车生产企业提供的拆解技术信息规范拆解,开展再生利用 对废旧动力蓄电池再生利用后的其他不可利用残余物,依据国家环保法规、政策及标准等有关规定进行环保无害化处置。/pp  四、监督管理/pp  第二十三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研究制定拆卸、包装运输、余能检测、梯次利用、材料回收、安全环保等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标准,建立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标准体系。/pp  第二十四条 建立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上传制度,汽车生产企业应定期通过溯源信息系统上传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等信息,并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pp  第二十五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负责建立统一的溯源信息系统,会同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动力蓄电池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节点可控。/pp  第二十六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对梯次利用电池产品实施管理,加强对梯次利用企业的指导,规范梯次利用企业产品,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pp  第二十七条 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产业基金,研究探索动力蓄电池残值交易等市场化模式,促进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pp  第二十八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质检总局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通过责令企业限期整改、暂停企业强制性认证证书、公开企业履责信息、行业规范条件申报及公告管理等措施,对有关企业落实本办法有关规定实施监督管理。/pp  第二十九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pp  五、附则/pp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商科技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质检总局、能源局负责解释。/pp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8年8月1日施行。/pp  附录/pp  术语和定义/pp  一、动力蓄电池: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提供能量的蓄电池,由蓄电池包(组)及蓄电池管理系统组成,包括锂离子动力蓄电池、金属氢化物/镍动力蓄电池等,不含铅酸蓄电池。/pp  二、废旧动力蓄电池是指:/pp  (一) 经使用后剩余容量或充放电性能无法保障新能源汽车正常行驶,或因其他原因拆卸后不再使用的动力蓄电池 /pp  (二) 报废新能源汽车上的动力蓄电池 /pp  (三) 经梯次利用后报废的动力蓄电池 /pp  (四) 电池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报废的动力蓄电池 /pp  (五) 其他需回收利用的动力蓄电池。/pp  以上废旧动力蓄电池包括废旧的蓄电池包、蓄电池模块和单体蓄电池。/pp  三、回收:废旧动力蓄电池收集、分类、贮存和运输的过程总称。/pp  四、拆卸:将动力蓄电池从新能源汽车上拆下的过程。/pp  五、拆解:对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逐级拆分,直至拆出单体蓄电池的过程。/pp  六、贮存:废旧动力蓄电池收集、运输、梯次利用、再生利用过程中的存放行为,包括暂时贮存和区域集中贮存。/pp  七、利用: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后的再利用,包括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pp  八、梯次利用:将废旧动力蓄电池(或其中的蓄电池包/蓄电池模块/单体蓄电池)应用到其他领域的过程,可以一级利用也可以多级利用。/pp  九、再生利用:对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拆解、破碎、分离、提纯、冶炼等处理,进行资源化利用的过程。/pp  十、汽车生产企业:获得《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新能源汽车进口商。/pp  十一、电池生产企业:国内动力蓄电池生产企业和动力蓄电池进口商。/pp  十二、回收服务网点:汽车生产企业在本企业新能源汽车销售的行政区域(至少地级)内,通过自建、共建、授权等方式建立的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机构。/pp  十三、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取得资质认定,从事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经营业务的企业。/pp  十四、综合利用企业:是指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要求的废旧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企业或再生利用企业。/pp  十五、梯次利用企业:即梯次利用电池产品生产企业,是指对废旧动力蓄电池(或其中的蓄电池包/蓄电池模块/单体蓄电池)进行必要的检测、分类、拆解和重组,使其可应用至其他领域的企业。/pp  十六、再生利用企业:是指对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拆解、破碎、分离、提纯、冶炼等处理,实现资源再生利用、原材料回收利用等的企业。/ppbr//p
  • 工信部:推进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
    p  记者25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工信部将推进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pp  为推进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促进区域协作,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高云虎近日带队前往江苏省、浙江省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工作调研,并在浙江省衢州市组织召开了长三角地区工作座谈会,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参加调研活动及会议。/pp  座谈会上,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三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分别介绍了工作进展情况,并就下一步加快区域合作提出了思路和建议。/pp  高云虎指出,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对于保障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要统筹谋划,加快推进试点方案制定及实施各项工作。一是加强区域协作,打破区域和行业界限,加强跨区域产业合作,将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工作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工作的亮点。二是加快构建回收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监督作用,促进汽车生产企业全面落实生产者责任,建立回收渠道,加强与电池生产、综合利用等企业合作,通过多种形式构建跨行业联合共同体。三是加强产业布局,重点抓好“两头”,即前端回收和后端再利用及无害化处置,鼓励梯次利用企业创新发展,严格控制湿法冶炼企业的规模和布点。四是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利用现有财税等支持政策,鼓励企业持续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做好技术储备,进一步提升企业环保水平,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实现产业绿色发展。/ppbr//p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电池相关评审专家名单公布
    p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18年度申报项目答辩评审专家名单公告/pp  根据“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18年度申报项目评审工作安排,兹定于2018年3月21日至25日召开项目答辩评审会。此次评审采用视频答辩评审方式,评审项目分为8个组,评审专家统一从国家科技专家库中抽取产生,共136人。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文件精神,现将答辩评审专家名单予以公布(见附件)。/pp  专项联系方式: 010-68104492、68104462/pp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pp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18年度申报项目答辩评审专家名单/ppstrong组1 电池组/strong/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序号 专家姓名 所在单位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1 王力臻 郑州轻工业学院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2 夏诗忠 骆驼集团蓄电池研究院有限公司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3 韩 炜 吉林大学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4 戴汝泉 山东交通学院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5 陈贵锋 河北工业大学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6 刘孝伟 超威电源有限公司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7 赵春明 天津易鼎丰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8 彭庆丰 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9 高新宝 万向集团公司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10 方建华 合肥国科新能股权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11 李书利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12 徐世伟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13 侯红军 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14 戴国群 广东省中山市世豹新能源有限公司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15 胡广志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16 韩竞科 江苏博强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17 胡永明 湖北大学/span /ppstrong组4 燃料电池组/strong/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序号 专家姓名 所在单位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1 唐军柯 山东东岳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2 孙俊才 大连海事大学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3 乔锦丽 东华大学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4 徐宇曦 复旦大学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5 董 辉 上海攀业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6 邵敏华 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7 刘建国 南京大学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8 赵瑞昌 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9 张启俭 辽宁工业大学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10 陈 克 北京市特种设备检测中心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11 孙 力 北方工业大学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12 毛恩荣 中国农业大学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13 苑丁丁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14 韩永杰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15 王驰伟 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16 张明路 河北工业大学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17 何广利 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span /ppbr//p
  • 特斯拉/比亚迪/理想/小鹏…新能源汽车测试网络会议参会名单公布
    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逐步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新能源汽车在迅速普及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安全问题,特别是电池安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新能源汽车整个产业链的安身立命之本。为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水平 ,仪器信息网将于2023年3月15-17日举办第五届“汽车检测技术”网络会议,联合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特设新能源汽车测试专场。(文末附部分报名企业名单)点击图片直达会议报名页面会议特邀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北汽新能源、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等产业界资深工程师,以及北大、北理工、北工大等学术界专家学者,围绕动力电池安全研究与测试、动力电池材料检测分析等分享主题报告。此外,来自徕卡、仪景通、飞纳电镜、牛津仪器、日本电子等知名仪器厂商的应用工程师也将分享各品牌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解决方案。部分报告预告如下(点击报名)   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 马天翼《基于典型失效行为的动力电池安全测试》(点击报名)马天翼博士为中汽中心动力电池领域首席专家,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测试评价技术研发工作。本次报告中,马天翼博士将介绍动力电池的安全性测试技术,并从材料、电芯、系统等不同层级出发,基于动力电池的典型失效模式,分析当前动力电池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基于动力电池的多工况、全生命周期动态评价理念,对动力电池的失效分析方法进行介绍。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经理 朱阳阳《动力电池热安全研究》(点击报名)朱阳阳经理2014年毕业于化工大学,有9年动力锂离子电池开发经验,先后开发近10款动力电芯和3个电池系统,主要从事电芯型号设计及失效分析,长期参与动力车辆安全失效分析工作,对电池安全分析有丰富经验。本次报告中,朱阳阳经理将介绍目前动力电池热安全标准及防护要求,并对安全防护设计理念进行分析,为系统热防护安全提供支持。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检测事业部系统安全实验室负责人 余章龙《锂离子电池燃烧特性及灭火技术研究与开发》(点击报名)余章龙2011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并加入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现任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检测事业部系统安全实验室负责人,先后从事锂离子电池材料开发和锂离子电池及电池系统安全检测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Materials letters、Chemistry select等杂志上发表文章10余篇。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研究锂离子电池燃烧特性是建立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评价方法和评估锂离子电池火灾的重要依据。本次会议中余章龙博士将着力介绍锂离子电池燃烧特性分析研究方法和结果,结合电池&电池包热失控扩散火灾风险,探讨锂离子电池灭火技术。北京大学助理教授 李彪《“富锂富镍”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构建》(点击报名)李彪教授为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重点聚焦于理解高比容量电极材料的反应机制和电荷转移过程。迄今为止共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Chemistry、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和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专著或章节2部,申请和授权专利5项。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以及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目前对锂离子电池高能量密度正极材料的探索主要集中在所谓的“富锂”或“高镍”氧化物上。然而,实际应用中两者都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富锂材料虽然具有较高的比容量(接近300 mA h g-1), 但是阴离子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导致其具有较大的电压滞后和电压衰退。高镍层状氧化物材料具有较高的充放电电位和容量,然而其循环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较差,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本次报告中,李彪教授将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以获得“富锂富镍”氧化物,来追求更实用的高能量密度正极,从而为未来的锂离子电池高能量密度正极材料的设计开辟新的可能性。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经理 宋冉冉《动力电池材料检测分析》(点击报名)宋冉冉博士2014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入职北汽新能源,现为北汽电芯材料研发工程师。具有8年锂电池材料研发经验,对电芯材料合成制备、表征、电化学原理、材料前瞻技术等有较深入的研究。牵头电芯技术项目立项、负责电芯原材料选型及体系开发工作。本次报告中,宋冉冉博士将主要介绍动力电池材料选型评测和材料分析。北京工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石照耀《电动汽车齿轮测试技术》(点击报名)石照耀教授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机械工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齿轮行业科技领军人物,北京市战略科技人才;国际标准化组织齿轮标准委员会(ISO/ TC60)委员,国际机构学与机械科学联合会(IFToMM)中国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机械量测试仪器分会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齿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致力于精密测试技术和齿轮工程研究,在测试技术与仪器、精度理论与标准、微小齿轮与精密传动、精密机械和微小制造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在重大装备上获得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推动了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次、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次、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次、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2019年中国好设计金奖。电动汽车对齿轮传动噪声要求很严,其齿轮设计、制造呈现出新特点。同时,电动汽车齿轮测量正改变传统齿轮测量的内涵。本次报告中,石照耀教授在论述电动汽车齿轮特点及其对齿轮测量要求的基础上,将剖析电动汽车齿轮测量与测试的关系,介绍电动汽车齿轮测量的方法与手段,分析波度误差的价值,重点讲解基于齿轮测量的齿轮性能预报方法,包括傅里叶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副研究员 林倪《基于实车运行大数据的动力电池安全特征数据采集与应用》(点击报名)林倪副研究员为工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助理教授、特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2年至2017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于艾诺丝集团公司宾夕法尼亚总部工作将近3年,主要从事锂电池与铅酸电池电池组管理系统方面的工作,参加了艾诺丝与AVL的合作项目,项目资金1700万美元,相关产品在亚马逊数据中心储能系统和长滩港口自动化车辆中得到应用。现于北京理工大学孙逢春院士团队,新能源汽车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任北京理工大学助理教授,特别副研究员,所在团队承担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建设及运营工作,获“十三五”优秀科技团队称号。个人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一项,参与申报一项,入选科技部“火炬计划”青年高层次人才项目。动力电池热失控是新能源汽车着火事故的主要原因,实现动力电池热失控有效防控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研究热点和重点之一。本次报告中,林倪副研究员主要讨论以新能源汽车运行大数据为驱动,开展热失控风险预测的方法以及早期预警策略研究,成果将有效抑制动力电池热失控导致的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推动和促进产业发展,助力解决新能源汽车“安全焦虑”问题。新能源汽车测试离不开各类分析检测仪器的助力。除了精彩的专家报告之外,徕卡显微系统(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应用工程师姚永朋、仪景通光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高级产品经理吴丹霞、复纳科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刘晓龙、牛津仪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高级应用科学家徐宁安、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应用工程师张元也将在本会场分享其产品在汽车行业的应用案例。徕卡显微系统(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应用工程师 姚永朋《徕卡新能源汽车显微镜解决方案》(点击报名)仪景通光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高级产品经理 吴丹霞《光学显微镜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应用》(点击报名)复纳科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产品经理 刘晓龙《飞纳电镜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清洁度、微观分析、原子层包覆等)》(点击报名)牛津仪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高级应用科学家 徐宁安《牛津仪器在锂电池材料分析中的应用》(点击报名)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应用工程师 张元《真空环境下使用冷冻CP进行电池材料的截面制备》(点击报名)以上仅是部分报告嘉宾的分享预告,更多精彩内容请查看会议页面: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automobile2023/ 附部分报名单位单位职位类型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检测/分析理想汽车其他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检测/分析小鹏汽车研发/生产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研发/生产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研发/生产中国一汽科研一汽奔腾检测/分析江铃研发/生产中国重汽研发/生产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其他陕汽检测/分析福田戴姆勒其他重庆睿蓝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其他陕西建科方圆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其他天津一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技术管理坤泰车辆系统(常州)有限公司检测/分析西安德仕汽车零部件质量控制(QC/QA)西安欧德橡塑技术有限公司质量控制(QC/QA)宁波远景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其他大连创新齿轮箱技术管理鞍钢蒂森克虏伯汽车钢研发/生产宁波材料所科研马勒汽车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其他现代汽车科研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其他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检测/分析吉利汽车有限公司质量控制(QC/QA)东风日产其他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质量控制(QC/QA)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其他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检测/分析红岩汽车技术管理上海金发科技研发/生产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检测/分析蜂巢能源检测/分析南通瑞翔新材料有限公司其他山东圣阳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检测/分析有研广东新材料研究院检测/分析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其他国汽轻量化(江苏)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其他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检测/分析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检测/分析清华大学教师天津大学教师北京大学教师华中科技大学教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教师
  • 关注绿色科技,瑞士万通参展“电池技术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论坛”
    2018年1月13日-14日,由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材料专业委员会举办的“电池技术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论坛”在美丽的惠州西湖顺利召开。 本次论坛主题为“供需协同与技术升级”,围绕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政策进行研讨和交流,旨在促进产学研结合、产业链协同创新。报告内容涉及电池智能制造方案、电池回收与可持续发展、燃料电池开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充电桩行业规划发展等多个方向。瑞士万通携旗下Autolab品牌参加了此次会议。大会开幕式现场 大会开幕式上,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峰为大会致开幕词。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江分别作主题报告。本次会议分为大会报告和两个分论坛举行,分论坛主题为“锂离子电池发展论坛”和“下一代动力电池发展论坛”。会议期间,共有3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带来了50余场专题报告。瑞士万通展台 会场外,瑞士万通设立了展台,吸引了众多学者前来交流讨论,不少专家对我们的仪器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关于Metrohm Autolab三十多年来,Metrohm Autolab恒电位/恒电流仪在品质,可靠性和耐用性方面,已经成为电化学领域的标杆!我们致力于为从事电化学研究的用户,提供最前沿的仪器,控制软件,附件和应用方案 。Metrohm Autolab为满足电化学研究的需要,提供一系列仪器,包括紧凑型,经济型仪器,灵活的模块化系统,以及可以同时测定多个样品的多通道工作站。
  • 新能源汽车引领下年更新159条标准——2021汽车材料及零部件测试标准盘点
    2021年可谓标准“元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将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作为重要任务之一,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机器人等领域关键技术标准,推动产业变革。我国是汽车产销第一大国,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已成为支撑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回顾过去这一年,我国批准发布大量汽车标准,本文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主流团体标准进行了简要盘点,以飨读者。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种,强制性标准主要包括汽车的安全性标准、汽车排放物的控制标准、汽车操声限制标准、汽车燃油消耗量限制标准等。2021年,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归口管理的国家标准共58项。序号标准号标准名称发布日期实施日期1GB 17675-2021汽车转向系 基本要求2021/2/202022/1/12GB 19578-2021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2021/2/202021/7/13GB 26512-2021商用车驾驶室乘员保护2021/2/202022/1/14GB/T 39851.2-2021道路车辆 基于控制器局域网的诊断通信 第2部分:传输层协议和网络层服务2021/3/92021/10/15GB/T 39895-2021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 标识规范2021/3/92021/10/16GB/T 39897-2021车内非金属部件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检测方法2021/3/92021/10/17GB/T 39896-2021厢式货车系列型谱2021/3/92021/10/18GB/T 32694-2021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乘用车 技术条件2021/3/92021/10/19GB/T 26779-2021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加氢口2021/3/92021/10/110GB/T 19753-2021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2021/3/92021/10/111GB/T 19237-2021汽车用压缩天然气加气机2021/3/92021/10/112GB/T 18386.1-2021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 第1部分:轻型汽车2021/3/92021/10/113GB/T 39901-2021乘用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2021/3/92021/10/114GB/T 39899-2021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技术规范 自动变速器2021/3/92021/10/115GB 9656-2021机动车玻璃安全技术规范2021/4/302023/1/116GB 40164-2021汽车和挂车 制动器用零部件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2021/4/302022/1/117GB/T 40032-2021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2021/4/302021/11/118GB/T 31498-2021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2021/8/192022/3/119GB/T 40432-2021电动汽车用传导式车载充电机2021/8/192022/3/120GB/T 40494-2021机动车产品使用说明书2021/8/192022/3/121GB/T 40499-2021重型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通用条件2021/8/192022/3/122GB/T 40501-2021轻型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通用条件2021/8/192022/3/123GB/T 40509-2021汽车转向中心区操纵性过渡特性试验方法2021/8/192022/3/124GB/T 40507-2021乘用车 自由转向特性 转向脉冲开环试验方法2021/8/192022/3/125GB/T 40512-2021汽车整车大气暴露试验方法2021/8/192022/3/126GB/T 40521.1-2021乘用车紧急变线试验车道 第1部分:双移线2021/8/192022/3/127GB/T 40521.2-2021乘用车紧急变线试验车道 第2部分:避障2021/8/192022/3/128GB/T 38146.3-2021中国汽车行驶工况 第3部分:发动机2021/8/192022/3/129GB/T 40429-2021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2021/8/192022/3/130GB/T 24347-2021电动汽车DC/DC变换器2021/8/192022/3/131GB/T 40428-2021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2021/8/192022/3/132GB/T 34015.4-2021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梯次利用 第4部分:梯次利用产品标识2021/8/192022/3/133GB/T 40433-2021电动汽车用混合电源技术要求2021/8/192022/3/134GB/T 40430-2021道路车辆 基于控制器局域网的诊断通信 符号集2021/8/192022/3/135GB/T 34015.3-2021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梯次利用 第3部分:梯次利用要求2021/8/192022/3/136GB/T 14172-2021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静侧倾稳定性台架试验方法2021/8/192022/3/137GB/T 40822-2021道路车辆 统一的诊断服务2021/10/112022/5/138GB/T 40861-2021汽车信息安全通用技术要求2021/10/112022/5/139GB/T 5334-2021乘用车 车轮 弯曲和径向疲劳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2021/10/112022/5/140GB/T 39851.3-2021道路车辆 基于控制器局域网的诊断通信 第3部分:排放相关系统的需求2021/10/112022/5/141GB/T 33598.3-2021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再生利用 第3部分:放电规范2021/10/112022/5/142GB/T 38775.7-2021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第7部分:互操作性要求及测试 车辆端2021/10/112022/5/143GB/T 12678-2021汽车可靠性行驶试验方法2021/10/112022/5/144GB/T 27840-2021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测量方法2021/10/112022/5/145GB/T 19754-2021重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2021/10/112022/5/146GB/T 40712-2021多用途货车通用技术条件2021/10/112022/5/147GB/T 40711.2-2021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节能效果评价方法 第2部分:怠速起停系统2021/10/112022/5/148GB/T 38775.5-2021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第5部分: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2021/10/112022/5/149GB/T 40578-2021轻型汽车多工况行驶车外噪声测量方法2021/10/112022/5/150GB/T 12535-2021汽车起动性能试验方法2021/10/112022/5/151GB/T 40625-2021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室内测量方法2021/10/112022/5/152GB/T 5909-2021商用车 车轮 弯曲和径向疲劳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2021/10/112022/5/153GB/T 40711.3-2021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节能效果评价方法 第3部分:汽车空调2021/10/112022/5/154GB/T 39037.1-2021用于海上滚装船运输的道路车辆的系固点与系固设施布置 通用要求 第1部分:商用车和汽车列车(不包括半挂车)2021/10/112022/5/155GB/T 40711.4-2021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节能效果评价方法 第4部分:制动能量回收系统2021/10/112022/5/156GB/T 40855-2021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信息安全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2021/10/112022/5/157GB/T 40857-2021汽车网关信息安全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2021/10/112022/5/158GB/T 40856-2021车载信息交互系统信息安全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2021/10/112022/5/1行业标准汽车行业标准主要包括汽车整车、发动机及各大总成的性能要求、技术条件等表明产品本身质量水平的标准。2021年,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归口管理的行业标准共9项。序号标准号标准名称发布日期实施日期1QC/T 1149-2021大件运输专用车辆2021/5/172021/10/11QC/T 1152-2021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用DC/DC变换器技术条件2021/8/212022/2/12QC/T 1153-2021汽车紧固连接螺栓轴力测试 超声波压电陶瓷片法2021/8/212022/2/13QC/T 1154-2021汽车微电机用换向器2021/8/212022/2/14QC/T 1155-2021汽车用USB功率电源适配器2021/8/212022/2/15QC/T 1156-2021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单体拆解技术规范2021/8/212022/2/16QC/T 271-2021微型货车防雨密封性试验方法2021/8/212022/2/17QC/T 550-2021汽车用蜂鸣器2021/8/212022/2/18QC/T 62-2021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减震器2021/8/212022/2/19QC/T 942-2021汽车材料中六价铬的检测方法2021/8/212022/2/1团体标准本文仅整理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CSAE)批准发布的团体标准,共92项。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标准化工作最早始于2006年,2014年入选首批团体标准试点单位。以下标准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序号标准号标准名称发布日期1T/CSAE 172-2021电动乘用车剩余里程准确度评价试验方法2021/2/262T/CSAE 173-2021基于道路载荷谱的汽车用户使用与试验场试验相关性分析评价规程2021/3/293T/CSAE 174-2021汽车产品可靠性增长开发指南2021/3/294T/CSAE 175-2021汽车可靠性设计的用户定义方法2021/3/295T/CSAE 176-2021电动汽车电驱动总成噪声品质测试评价规范2021/3/296T/CSAE 177-2021电动汽车车载控制器软件功能测试规范2021/4/127T/CSAE 179-2021汽车用高韧性热镀铝硅合金镀层热冲压钢板技术要求2021/4/128T/CSAE 180-2021轻型汽车道路行驶工况2021/4/129T/CSAE 40-2021乘用车塑料前端框架技术条件2021/4/1210T/CSAE 178-2021电动汽车高压连接器技术条件2021/5/1311T/CSAE 181-2021汽车室内润滑脂气味测试及评价方法2021/5/1312T/CSAE 182-2021汽油机油低速早燃性能测试方法2021/5/1313T/CSAE 184-2021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健康状态评价指标及估算误差试验方法2021/5/1314T/CSAE 185-2021自动驾驶地图采集要素模型与交换格式2021/5/1315T/CSAE 186-2021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箱火灾用气体防控装置2021/5/1316T/CSAE 183-2021燃料电池堆及系统基本性能试验方法2021/6/1117T/CSAE 75.2-2021汽车防锈包装规程 第2部分:动力总成及其主要零部件2021/6/1118T/CSAE 191-2021全球典型地区气候环境老化严酷度分级2021/6/1119T/CSAE 192-2021汽车零部件电镀和涂装实验室 通用技术要求2021/6/1120T/CSAE 193-2021汽车用自攻螺钉在热塑性塑料上拧紧扭矩性能试验方法2021/6/1121T/CSAE 192-2021汽车零部件电镀和涂装实验室 通用技术要求2021/6/1122T/CSAE 191-2021全球典型地区气候环境老化严酷度分级2021/6/1123T/CSAE 192-2021汽车零部件电镀和涂装实验室 通用技术要求2021/6/1124T/CSAE 193-2021汽车用自攻螺钉在热塑性塑料上拧紧扭矩性能试验方法2021/6/1125T/CSAE 194-2021汽车外饰件用PVD涂层技术条件2021/6/1126T/CSAE 195-2021铝合金底盘件加速腐蚀试验及评价方法2021/6/1127T/CSAE 196-2021整车海运外观腐蚀模拟试验及评价方法2021/6/1128T/CSAE 197-2021乘用车镁合金车轮耐蚀性能试验方法2021/6/3029T/CSAE 198-2021汽车用高强韧类高真空压铸铝合金材料技术条件2021/6/3030T/CSAE 199-2021汽车用高真空压铸铝合金减振器支座技术条件2021/6/3031T/CSAE 200-2021汽车用铝合金直锻工艺轮毂技术条件2021/6/3032T/CSAE 201-2021汽车用薄钢板冲压极限减薄率测试方法2021/6/3033T/CSAE 202-2021汽车用铝及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技术条件2021/6/3034T/CSAE 203-2021汽车用铝与铝合金流钻铆接技术条件2021/6/3035T/CSAE 204-2021汽车用中低强度钢与铝自冲铆接一般技术要求2021/6/3036T/CSAE 205-2021乘用车镁合金前端框架技术条件2021/6/3037T/CSAE 206-2021汽车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高应变速率层间剪切强度试验方法2021/6/3038T/CSAE 207-2021汽车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高应变速率拉伸试验方法2021/6/3039T/CSAE 208-2021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地板用环氧树脂技术条件2021/6/3040T/CSAE 209-2021热固性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前机舱盖板技术条件2021/6/3041T/CSAE 210-2021连续碳纤维增强热固性复合材料汽车前防撞梁铺层设计方法2021/6/3042T/CSAE 211-2021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共享安全要求2021/7/1543T/CSAE 212-2021智能网联汽车场景数据图像标注要求及方法2021/7/1544T/CSAE 213-2021智能网联汽车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标注要求及方法2021/7/1545T/CSAE 187-2021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离心式空气压缩机性能试验方法2021/7/2346T/CSAE 188-2021 轻型汽油车用耐压力燃油系统排放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2021/7/2347 T/CSAE 190.1-2021汽车用轮毂电动轮总成 术语2021/7/2348T/CSAE 190.2-2021汽车用轮毂电动轮总成 技术条件2021/7/2349T/CSAE 190.3-2021汽车用轮毂电动轮总成 试验方法2021/7/2350T/CSAE 190.4-2021汽车用轮毂电动轮总成 可靠性试验方法2021/7/2351T/CSAE 214-2021动力锂离子电池梯次利用储能电站火灾风险评估指南2021/8/2652T/CSAE 215-2021动力锂离子电池梯次利用储能电站火灾应急预案编制指南2021/8/2653T/CSAE 216-2021动力锂离子电池梯次利用储能系统火灾防控装置性能要求与试验方法2021/8/2654T/CSAE 217-2021动力锂离子电池梯次利用储能系统消防安全技术条件2021/8/2655T/CSAE 218-2021轻型汽油车用耐压力燃油箱特殊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2021/8/2656T/CSAE 221-2021SP、GF-6汽油机油2021/8/2657T/CSAE 11.1-2021商用车润滑导则 第1部分:发动机润滑油的选用(修订)2021/8/2658T/CSAE 11.2-2021商用车润滑导则 第2部分:变速器和驱动桥润滑油的选用(修订)2021/8/2659T/CSAE 11.3-2021商用车润滑导则 第3部分:润滑脂的选用(修订)2021/8/2660T/CSAE 11.4-2021商用车润滑导则 第4部分:特种液的的选用(修订)2021/8/2661T/CSAE 25.1-2021乘用车润滑导则 第1部分:发动机润滑油的选用(修订)2021/8/2662T/CSAE 25.2-2021乘用车润滑导则 第2部分:传动系统润滑油的选用(修订)2021/8/2663T/CSAE 25.3-2021乘用车润滑导则 第3部分:特种液的的选用(修订)2021/8/2664T/CSAE 219-2021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外部短路试验方法2021/9/2465T/CSAE 220-2021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蓄电池荷电状态和健康状态估计误差联合测试方法2021/9/2466T/CSAE 222-2021纯电动乘用车车规级芯片一般要求2021/9/2467T/CSAE 223-2021纯电动乘用车控制芯片功能安全要求及测试方法2021/9/2468T/CSAE 224-2021纯电动乘用车通讯芯片功能安全要求及测试方法2021/9/2469T/CSAE 225-2021纯电动乘用车控制芯片功能环境试验方法2021/9/2470T/CSAE 226-2021纯电动乘用车通讯芯片功能环境试验方法2021/9/2471T/CSAE 227-2021纯电动乘用车控制芯片整车环境舱试验方法2021/9/2472T/CSAE 228-2021纯电动乘用车通讯芯片整车环境舱试验方法2021/9/2473T/CSAE 229-2021纯电动乘用车控制芯片整车道路试验方法2021/9/2474T/CSAE 230-2021纯电动乘用车通讯芯片整车道路试验方法2021/9/2475T/CSAE 189-2021电动汽车高压屏蔽线缆及连接器表面转移阻抗测试方法2021/10/2676T/CSAE 231-2021智能网联汽车电磁抗扰性能技术要求与测试评价方法2021/10/2677T/CSAE 232-2021电动汽车碳化硅电机控制器效率测试方法2021/10/2678T/CSAE 233-2021汽车用金属材料圆棒室温高应变速率拉伸试验方法2021/10/2679T/CSAE 234-2021智能网联汽车 线控转向及制动系统数据接口要求2021/10/2680 T/CSAE 235-2021 电动汽车出行碳减排核算方法2021/11/1181 T/CSAE 236-202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 台架可靠性试验方法2021/11/3082 T/CSAE 237-2021 重型汽车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测试技术规范2021/11/3083T/CSAE 243.1-2021道路运输车辆主动安全智能防控系统 第1部分 平台技术要求2021/12/2284T/CSAE 243.2-2021道路运输车辆主动安全智能防控系统 第2部分 通讯协议要求2021/12/2285T/CSAE 243.3-2021道路运输车辆主动安全智能防控系统 第3部分 终端技术要求2021/12/2286 T/CSAE 238-2021汽车正投影面积测量方法2021/12/3087T/CSAE 239-2021汽车整车道路行驶风噪试验方法2021/12/3088T/CSAE 240-2021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退役技术条件2021/12/3089 T/CSAE 241-2021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剩余寿命评估导则2021/12/3090T/CSAE 242-2021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车用动力蓄电池2021/12/3091T/CSAE 244-2021纯电动乘用车底部抗碰撞能力要求及试验方法2021/12/3092 T/CSAE 245-2021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通用规范2021/12/30
  • 能源汽车电池及控制技术实验室设备采购项目招标
    一、项目基本情况1.1项目编号:ZHGX-2022-0141.2项目名称:新能源汽车电池及控制技术实验室设备采购项目1.3最高限价:人民币大写壹佰零柒万伍仟元整(¥:1075000.00) 1.4招标内容:序号货物名称参考品牌数量单位技术参数及性能、配置1计算工作站戴尔/惠普/华硕2台图形工作站,至强W-2245★处理器/3.9G 8核/★64G内存/512G固态+2T/显卡RTX5000-16G。2新能源电池包检测仪元征/欧维德/天威1套新能源电池包专用诊断设备,覆盖95%以上主流新能源汽车品牌;电池包检测功能强大、诊断精准度高,媲美专检;创新支持通过快充口检测电池包,定制开发电池包接口专用接头;配备iSmartEV BOX诊断盒,且主机与诊断盒采用Wi-Fi通讯,在传输速率、诊断距离、抗干扰等方面远优于传统蓝牙;支持CAN FD、DOIP等主流诊断协议;支持通用的大部分物理接口,如:USB Type C、USB Type A等;★2.0GHz八核处理器,★4G内存+128G存储;安卓7.1操作系统,10.1英寸高清触摸屏;可通过OBD接口、快充口、专用电池包测试线、跳线四种方式进行电池包检测;可读取电池包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电池包SOC及SOH、电池包当前温度及电压、电池包单体电压及单体温度、电池包故障码等,快速定位电池包问题;支持检测亿能、科列、国新、宁德时代等多品牌电池包诊断。诊断功能支持新能源车型全系统、全功能快速诊断、读取故障码、清除故障码、读取数据流、动作测试等。主机参数:显示屏 10.1英寸(1920x 1200)CPU 高通 2.0GHz八核内存 4GB存储 128GB系统 安卓7.1通讯 支持双Wi-Fi模块、蓝牙摄像头 前置800万像素,后置1300万像素接口 TypeA、TypeC电池 3.8V/9360mAH聚合物锂电池尺寸 318x 40.5x 246.5(mm)… … … … … … 具体内容详见招标文件。二、投标人的资格要求:2.1国内注册,经营范围满足本次招标内容的投标人;2.2 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为同一个人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投标人,存在相互参股关系、高级管理人员(股东、监事、经理)相互兼任情况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投标人,只接受其中先提交投标文件的投标人参加投标,不接受其他投标人参加投标;2.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等9部门 《关于在招标投标活动中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通知》(法〔2016〕285号)规定,投标人不得为失信被执行人【以评标阶段通过“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查询的结果为准】;2.4至投标截止日,投标人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实际控制人、拟委任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近三年内无行贿记录【行贿记录起始时间为生效刑事判决书、刑事裁定书落款时间,以评标阶段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站(https://wenshu.court.gov.cn/)查询结果为准】;2.5 投标人的投标标的如果涉及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和著作等)使用,投标人应在投标文件中提供相关知识产权的权属证明或合法使用证明复印;2.6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三.招标文件的获取3.1 凡有意参加投标者,请于 2022年 4 月 21 日至 2022 年 4 月 27 日,每日上午 9:00 时至12:00时,下午14:30时至 17:00 时(北京时间,下同), 持单位介绍信、授权委托书原件和委托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委托代理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以上资料为复印件或打印件的,必须加盖公章)到 南宁市青秀区东葛路163号绿地中央广场B1栋9层(上海正弘建设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 购买招标文件。3.2招标文件每套售价 300 元,售后不退。3.3邮购招标文件的,需另加手续费(含邮费) 50元。招标人在收到3.1条款要求的全部报名资料和邮购款(含手续费)后 1个工作日 内寄送。招标文件价款及邮费以单位名义交纳到以下银行账户,转账时必须备注本项目的项目编号。开户名称:上海正弘建设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开户银行:广西北部湾银行南宁市嘉宾支行银行账号:0804 0120 9000 7555嘉宾支行行号:313611008044四、投标文件的递交4.1投标文件递交的截止时间(投标截止时间,下同)为 2022 年5月12日 15 时 00 分,地点为南宁市青秀区东葛路163号绿地中央广场B1栋9层(上海正弘建设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开标厅)。4.2递交方4.2.1采用现场递交的,需遵守以下规定:投标文件递交起止时间:2022年5月12日 14 时 00 分至 15时 00 分(北京时间)。投标人应在投标文件递交起止时间内,将投标文件密封送达投标地点,未在规定时间内送达或者未按照招标文件要求密封的投标文件,将予以拒收。4.2.2采用邮寄方式递交的,需遵守以下规定:(1)投标文件必须在投标截止时间前送达。招标代理机构工作人员签收邮寄包裹的时间即为投标文件的送达时间,且须交由招标代理机构当面签收,逾期送达的投标文件无效。逾期送达的,后果由投标人自行承(2)投标人应充分预留投标文件邮寄、送达所需要的时间。为确保疫情防控期间邮寄包裹能及时送达,应选择邮寄运送时间有保障的快递公司寄送投标文件。(3)投标人在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装订、密封好投标文件后,应使用不透明、防水的邮寄袋(或箱)再次包裹已密封好的投标文件,并在邮寄袋(或箱)上注明投标人全称、项目名称、项目编号、开标时间、投标人代表人(姓名、身份证号码、移动电话和电子邮箱)等内容,如投标文件在运送过程中发生破损、受潮等情况,后果由投标人自行承担。(4)招标代理机构工作人员在收到投标文件的邮寄包裹时,确认无误接收完成后,第一时间按照投标人在邮寄包裹上所预留的电子邮箱告知投标文件收件情况,请投标人务必确保所预留的电子邮箱的有效性,并注意查收邮件。(5)投标文件邮寄地址:南宁市青秀区东葛路163号绿地中央广场B1栋9层(上海正弘建设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 收件人:覃江激 联系电话:13507713314、17776658009、0771-20266294.3逾期送达的或者未送达指定地点的投标文件,招标人不予受理。五、发布公告的媒介本次招标公告同时在采购与招标网(https://www.chinabidding.cn/)、南宁学院(www.nnxy.cn)、上海正弘建设工程顾问有限公司(www.zhenghong.net.cn)网上发布。六、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招标人信息招标人:南宁学院地 址:广西南宁市邕宁区龙亭路8号联系人:王老师联系方式:0771-59008152.招标代理机构信息招标代理机构:上海正弘建设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地 址: 南宁市青秀区东葛路163号绿地中央广场B1栋9层邮 编: 530022 联 系 人: 陈琴 电 话: 0771-2026629、17776658009 传 真: 0771-2026628电 子 邮 箱:zhgxfgs@163.com开 户 银 行: 广西北部湾银行南宁市嘉宾支行 账 号: 0804 0120 9000 7555 招标人:南宁学院 招标代理机构:上海正弘建设工程顾问有限公司2022 年4月21日
  • 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申报指南:拟6个技术方向启动19个任务
    2月1日,科技部发布“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本次征求意见重点针对指南方向提出的目标指标和相关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先进性等方面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专家,认真研究收到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相关重点专项的项目申报指南。征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将不再反馈和回复。征求意见时间为2021年2月1日至2021年2月21日,修改意见请于2月21日24点之前发至电子邮箱gxs_njc@most.cn。附件:“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pdf关于“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稿中提到,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坚持纯电驱动发展战略,夯实产业基础研发能力,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突破产业链核心瓶颈技术,实现关键环节自主可控,形成一批国际前瞻和领先的科技成果,巩固我国新能源汽车先发优势和规模领先优势,并逐步建立技术优势。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21年度指南拟在能源动力、电驱系统、智能驾驶、车网融合、支撑技术、 整车平台6个技术方向,启动19个指南任务。1.能源动力1.1 全固态金属锂电池技术(基础研究)研究内容:全固态电池中电极(正极、负极)与固体电解质界面稳定化与自修复机制;微结构固态复合正极(含活性材料、电解质、电子导电介质等)中电子、离子的输运特性;具有导电骨架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和固态电池中界面/结构对锂沉积形态的影响;超薄高离子电导率固体电解质层制备技术及面离子输运均匀性、机械强度、与正负极界面兼容性;新型电池结构、干法电极、新型电解质层制备方法及封装方式;电池内部温度/力学/电化学场以及失效破坏等实验表征技术及固态电池综合评价方法。1.2 高安全、全气候动力电池系统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动力电池低温环境充放电性能衰减的电化学机理,研究加热方式、加热策略对电池安全、电池寿命的影响机制,研发动力电池系统无损极速加热新结构、新方法及其加热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全气候环境条件下动力电池系统安全充放电方法和控制管理技术,极端低温和高温条件下的耐候性,研发全气候电池系统技术;研究动力电池可靠性与车载振动、环境温度、动态载荷等交变应力的耦合关系及其疲劳损伤规律,高挤压强度下的安全性防护方法,电池系统故障诊断、安全评估与预警方法;研究动力电池系统热失控爆炸当量估计方法、热失控扩展路径及特性、热失控延缓和阻断控制机制;研发基于以上关键技术的高安全、全气候的新结构动力电池及动力电池系统。1.3 车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开发(基础研究)研究内容:针对不同燃料场景需求的车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研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关键部件、电堆、系统设计及集成技术,主要包括:优化电极微观结构,研究高性能高可靠长方形电池结构设计及可控制备技术;优化连接体结构及流场设计,开发低成本连接体加工及涂层致密化技术;开发一致性长寿命电堆组装技术,形成电堆批量制造能力;研发不同燃料处理技术及关键部件;开发不同燃料场景应用的SOFC冷热电联供系统,研究与SOFC耦合的快速启动响应技术,提出效率优化与冷热电管控策略。1.4 高密度大容量气氢车载储供系统设计及关键部件研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针对燃料电池重型车辆长途续航需求,研究车载储氢瓶、车载储氢系统设计、制造和检测技术,研究不同工况下大容量储氢的释放和泄露规律,研制车载70MPa大容量IV型瓶、集成瓶阀、储氢系统调压阀组、储氢系统控制器、氢气泄漏探测传感器等,形成高压力、大容量车载储氢系统。针对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供氢需求,研究大流量、高动态等复杂工况条件下供氢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研制氢气流量控制阀组、循环引射器、机械循环泵等核心部件。针对燃料电池重型车辆快速加注需求,研究加氢口预冷高压大流量气氢在车载系统中的扩散、增压、升温等规律, 获得稳定匹配与安全阈值控制技术,定义各部位材质循环加载要求、车载储氢系统受氢口与加氢枪的机械接口方式,开发面向高可靠、高安全的氢燃料快速加注操作流程、接插连接规范及通信协议。2.电驱系统2.1 基于新材料和新器件的电驱动系统技术(基础研究)研究内容:研究基于铜合金和铜/纳米管等复合材料的高性能超级铜线及电机绕组制备技术,探索大电流 SiC MOSFET芯片载流子输运性能高温骤降机理和抑制栅介质界面缺陷等可靠性增强方法,研究超低杂散参数/高效散热的SiC模块与组件协同优化技术,实现材料与器件优化。研究SiC电驱动系统新结构、多物理场集成和全域高效控制方法,研究SiC电驱动系统电磁兼容特性及抑制方法,解决SiC电 驱动系统在高密度集成和高效控制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展新型电驱系统技术测试与分析,完成电驱系统前沿技术对标评价;开展车用服役条件下电驱系统功率器件、电机绝缘和轴承等系统致命故障检测、诊断和预测方法研究,形成电驱系统健康管理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2.2 高性能轮毂电机及总成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高密度轮毂电机:研究高密度轮毂电机的电磁机热声等多物理场协同设计与仿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转矩脉动抑制、噪声抑制和可靠性与耐久性验证方法,开发轮毂电机的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技术(包括冷却结构、动密封等)。轮毂驱动系统集成:突破轮毂电机与制动、转向和悬架系统深度集成与转矩矢量分配技术难题,实现轮毂电机系统性能、功率密度和转矩密度的持续提升,为全新电动化底盘开发和产业化提供核心零部件支撑。2.3 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及高效机电耦合技术(共性关 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结构优化、高压喷射、高压缩比、高效燃烧、电动气门、低摩擦和低噪声等混合动力发动机技术,开发出热效率高、排放好的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研究新型构型、一体化机电集成、高效传动、高效热管理、动态控制和低噪声等机电耦合技术,开发出高效率、高集成、低成本的机电耦合变速箱。研究结构集成优化、动态协同控制、高压安全管理、测试验证等混动总成技术,实现总成高效和高可靠性。搭载专用动力电池,通过整车高效优化控制实现整车级行业领先动力和能耗指标。3.智能驾驶3.1 多域电子电气信息架构(EEI)技术(基础研究)研究内容:构建基于服务的车路云网一体化集中式电子电气信息架构,研究高内聚、低耦合架构技术,探索车辆终端、边缘节点和云平台算力分配技术和通用应用开发架构,形成域内、域间、车云标准接口,实现软件模块复用以及整车软件管理;研究C-V2X和车载网络融合的新型架构底层软件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车载以太网和时间敏感网络等通信技术,设计高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软件信息系统构架,构建数据远程分析、诊断、调校与升级一体化技术平台;研究电子电气架构安全冗余技术,基于多维度安全设计方法,构建故障检测、主动重构控制及可靠高效的多层纵深防御体系;研究电子电气架构评估与实时性仿真分析技术,建立多层级、一体化电子电气架构测试验证体系,搭建车路云网一体化集中式电子电气信息架构测试平台;研究电子电气信息架构集成应用,实现技术应用与示范。3.2 学习型自动驾驶系统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人车路广义系统的多尺度场景理解技术,开发交通参与者的长时域行为预测系统;自动驾驶感知-决策 -控制功能在线进化学习技术,研发模型与数据联合驱动的高效迭代求解算法,开发通用的建模、优化与分析软件;研究自动驾驶系统的高实时车载计算装置,包括低功耗异构计算架构、分布式高效任务管理、策略模型压缩/编译/部署等关键技术;研制多维驾驶性能分析系统与训练平台,包括边缘场景的自然驾驶数据库、以安全性为核心的驾驶性能评估模型、支持虚拟交通场景的半实物在环训练等;开发自动驾驶系统学习功能集成与测试验证技术,包括符合车规级标准的开发方法及测试流程,功能优化、故障诊断、远程监控、人机交互等辅助模块,以及封闭测试场和开放示范道路的试验。3.3 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认知技术,包括结合系统开发“V”字流程的正向危害分析、风险辨识以及机器学习算法不确定性及可解释性研究,构建预期功能安全量化评估模型;研究预期功能安全实时防护技术,构建预期功能安全实时监测与防护系统;研究降低预期功能安全风险的机器学习成长系统关键技术,包括面向自动驾驶机器学习成长平台的数据系统以及面向大数据的预期功能安全高性能云计算技术;研究人机交互的预期功能安全关键技术,包括车内外人机交互的预期功能安全防护技术及其功能模拟技术;研究预期功能安全场景库建设及测试评价技术,包括场景库测评优先子集和覆盖梯度研究、搭建预期功能安全仿真测试模型,研究预期功能安全量化与测试评价技术,建立预期功能安全试验验证规范及标准。4.车网融合4.1 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CPS)技术(基础研究)研究内容:面向车路云网的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通信与系统动力学融合构型建模技术,研究异构可组合模型形式化表达和模块化开发技术,建立系统设计模型库;研究智能汽车和智能交通系统高效协同的体系架构框架构建技术,突破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架构设计和构型优化关键技术,建立系统需求、功能、逻辑和物理架构;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并发组件设计技术,研发可溯源连续传递数据库,建立系统云协作总体设计软件工具;研究实验系统评估和验证 技术,研发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在环半实物试验装置及测试案例集;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应用实现技术,研究建立智能汽车与智能交通系统协同的示范平台。4.2 高精度自动驾驶动态地图与北斗卫星融合定位技术 (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支持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动态地图模型与架构,研究面向中国道路特点、支持增量更新与扩展的地图数据模型,建立动静态、变分辨率地图数据的表达与存储机制;研究面向量产车众包数据的地图在线更新技术,研究地图数据实时加密与偏转技术;研究基于地图感知容器的网联汽车协同感知技术,建立车-路-云网联信息的多源融合机制;研究车规级北斗定位芯片与车载多源定位终端技术,构建基于北斗及其增强系统的车载定位、导航、授时一体化系统, 研究融合视觉、惯导与地图的智能全息组合主动定位技术;研究自动驾驶地图与定位系统的车载软硬件集成技术。4.3 自动驾驶仿真及数字孪生测试评价工具链(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人-车-路-环”耦合的高保真建模仿真技术, 研究高精度传感器、动力学、环境建模技术和强耦合机制, 研发支撑L3及以上自动驾驶实时仿真软件;融合自动驾驶场景及交通流特征的云端仿真技术,研究包含中国自动驾驶事故场景特性的宏微观一体化交通流建模与加速测试技术, 开发场景批量生成与高并发大规模云计算测试平台;车-云-场协同的自动驾驶在线加速测试评估技术,研究基于交通流的驾驶员行为、自动驾驶车辆行为的云端协同与场地孪生连续测评技术;多车协同的整车交通在环数字孪生技术,研制高灵敏的驱动、制动、转向一体化整车级系统平台,研究“人-车-路-环”实时模拟与虚实融合交互集成测试技术;自动驾驶测试评价平台及工具链,研究驾驶智能性评级、缺陷自动识别与安全性能认证技术,构建标准化的工具软件及硬件平台。5.支撑技术5.1 汽车电控单元关键工具链开发(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发汽车电控单元模块级软件建模工具,实现基于模型的软件设计功能;研发汽车电控单元软件测试验证工具,实现软件测试验证的流程标准化、接口统一化、测试自动化;研发汽车电控单元软硬件集成测试与标定工具, 实现电控软硬件功性能的在线优化;研发车辆通讯总线仿真与测试工具,实现对车辆通讯总线的功能测试和性能优化;开发基于云技术的汽车电控单元设计仿真平台与模型库,实现自主工具链的云端并行计算技术。5.2 关键车规级芯片的测试技术和评价体系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车规控制、通讯、计算、安全、存储芯片在车载使用要求下的可靠性、电磁兼容性测试技术,设计开发基于FPGA半实物平台和芯片实物平台的车规芯片功能安全测试用例库及测试技术;针对智能驾驶使用要求,研究车规计算芯片的算力、能耗测试技术;针对网联驾驶使用要求,研究车规信息安全芯片基于国密算法安全保证能力的信息安全测试技术;搭建车规车规控制、通讯、计算、安全、存储芯片测试平台,建立其在车载使用要求下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5.3 车载储能系统安全评估技术与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多场景全工况多因素耦合下电池系统安全性损伤机理、演变规律及评价技术,研究电池系统热失控热扩散评价技术,研究电池系统失效致灾危害评估技术,研究电池系统使用寿命与安全耦合机制与规律,建立动力电池多维度安全性评价体系和标准;研究动力电池系统高频失效行为的孕育演化机制和复现评估技术,研究车端感知、线下检测、云端数据协同的在役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风险评估技术;开发智能无损检测装备及软件。 研究多场景多因素耦合下车载氢系统失效机理、失效模式及定量化安全评估技术;研究车载氢系统失效危害评估技术,建立车载氢系统多维度安全性评价体系;研究氢气泄露可视化检测技术,研究车载氢系统微量氢泄漏检测技术;研究车载氢系统安全风险在线监测方法。5.4 高效协同充换电关键技术及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车-桩(站)-云多层级充电物理信息网体系架构,大数据驱动的安全高效充电管理与控制技术,研发车桩(站)互联互通实时数据交互平台;研究基于新能源汽车运行应用大数据的充电负荷时空多维度预测方法,充换电设施网点布局与站点构型规划方法;研究车-桩-云协同信息服务的运营管理与决策理论方法,用户行为识别与充电设施状态感知协同的车群充电规划方法与引导技术;研究快换站多型号动力电池包融合存储、识别和充电技术,快换电池包标准化技术,多车型、多型号电池包识别和匹配技术,研发可多车型共用动力电池快换设备;研究多功率等级兼容的无线双向充放电技术,研发大功率、高效率、智能适配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备。6.整车平台6.1 纯电动客车/乘用车高效高环境适应动力平台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极寒环境整车低能耗自保温技术,高温高湿环境下动力平台高效冷却技术、高绝缘和高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多应用场景的电驱动系统、动力电池系统内部温度预测方法、温控回路智能高效控制技术;研究电驱动、动力电池以及乘员舱热管理系统间的能耗耦合机理,研究高效智能化热管理控制技术,研发多热源协同智能高效一体化热管理系统;研究多阀门多通道多冷却回路一体化、压缩机低温可靠性、可变制冷剂充注量等空调技术,研发低温高效热泵空调系统;研究基于功能域的动力平台高效集中式控制技术、基于大数据的整车能量管理优化标定技术,研发基于自主核心芯片的多合一高压集成控制器和网联化整车综合控制系统,研发高环境适应动力系统平台和专用化底盘。6.2 智能电动重载车辆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应用)研究内容:开发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一体化平台架构, 研究重载车辆的整车物理结构与电驱动系统、智能驾驶系统间的耦合机理与设计方法;开发面向恶劣环境的重载车辆智能驾驶系统,研究多尘、颠簸等场景下大盲区多源传感器融合感知技术,研究强振动、重载荷等条件下车辆故障诊断及导向安全智能决策技术,研究连续大长坡、大幅变载荷等工况下车辆纵横向协调控制技术;面向复杂工况的重载车辆大功率智能电驱动系统开发,构建面向重载车辆的主辅一体式永磁电机驱动系统拓扑结构,研究多态湿滑大坡道下自适应力矩分配与预测型智能控制技术;开发面向多场景作业的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仿真验证平台,研究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的硬件在环仿真与编组作业模拟技术;开展露天矿山等典型场景下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的无人化协同作业示范应用。
  • 这21项检测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准入门槛!
    近日,我国发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对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者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的生产企业和产品,实施准入和监督管理,该项工作由工信部统一管理。根据新规,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准入要求,将从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审查。而新能源汽车产品则需要根据相应的国家标准进行21项专项检验检测。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详情见下表:序号检验项目标准名称标准号备注1储能装置(单体、模块)电动汽车用锌空气电池GB/T18333.2-20156.2.4、6.3.490° 倾倒试验对水系电解液蓄电池暂不执行。车用超级电容器QC/T741-2014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GB/T31484-20156.5工况循环寿命结合整车可靠性标准进行考核。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GB/T31485-20156.2.8、6.3.8针刺试验暂不执行。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T31486-2015储能装置(电池包)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第3部分:安全性要求与测试方法GB/T31467.3-2015对于由车体包覆并构成电池包箱体的,要带箱体/车体测试;电池包或系统尺寸较大,无法进行台架安装测试时,可进行子系统测试。2电机及控制器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第1部分:技术条件GB/T18488.1-20155.6.7电磁兼容性结合GB/T18387-2008电磁兼容考核;5.7可靠性试验结合整车可靠性进行考核;附录A不执行。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第2部分:试验方法GB/T18488.2-201510可靠性试验、9.7电磁兼容性暂不执行。3电动汽车安全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1部分:车载可充电储能系统(REESS)GB/T18384.1-20155.1.2(除乘用车和N1类车辆外的其他汽车)绝缘电阻测试条件,可在室温条件下进行;5.2污染度暂不执行;5.3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物质排放暂不执行。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2部分:操作安全和故障防护GB/T18384.2-20156用户手册涉及项目暂不执行;8紧急响应涉及项目暂不执行。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3部分:人员触电防护GB/T18384.3-20156.3.3电容耦合暂不执行;7.2B(除乘用车和N1类车辆外的其他汽车)绝缘电阻测试条件,可在室温条件下进行;9用户手册涉及项目暂不执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要求GB/T24549-20094电磁场辐射电动车辆的电磁场发射强度的限值和测量方法,宽带,9kHz~30MHzGB/T18387-20085电动汽车操纵件电动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GB/T4094.2-20056电动汽车仪表电动汽车用仪表GB/T19836-20054.2电磁兼容试验结合GB/T18387-2008标准的方法和要求进行。7能耗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GB/T18386-2005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GB/T19753-2013重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GB/T19754-20158电动汽车除霜除雾电动汽车风窗玻璃除霜除雾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T24552-20095.1.1除霜试验环境温度对于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为-10℃。9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GB/T28382-201210燃料电池发动机燃料电池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GB/T24554-200911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加氢口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加氢口GB/T26779-201112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载氢系统技术要求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载氢系统技术要求GB/T26990-2011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载氢系统试验方法GB/T29126-201213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20234.1-2015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2部分:交流充电接口GB/T20234.2-2015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GB/T20234.3-201514通信协议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GB/T27930-201515碰撞后安全要求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GB/T31498-2015采用B级电压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应符合本标准规定。16超级电容电动城市客车超级电容电动城市客车QC/T838-20105.1.3.1绝缘、5.2.1高压电器设备及布线、5.3低压电器设备及电路设施暂不执行。17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GB/T32694-201618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车载终端GB/T32960.2-2016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3部分:通讯协议及数据格式GB/T32960.3-201619定型试验电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GB/T18388-20054.1.2、4.1.3电动车除霜除雾结合GB/T24552-2009标准的方法和要求考核。4.3可靠性行驶对于纯电动乘用车按照GB/T28382-2012标准4.9可靠性要求考核。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GB/T19750-2005超级电容电动城市客车定型试验规程QC/T925-2013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GB/T18385-2005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GB/T19752-20059.7混合动力模式下的30分钟最高车速暂不执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最高车速试验方法GB/T26991-2011附1: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原文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2017年1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39号公布,根据2020年7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54号公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修订。)第一条为了落实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规范新能源汽车生产活动,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以下简称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其生产在境内使用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活动,适用本规定。第三条本规定所称汽车,是指《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国家标准(GB/T3730.1-2001)第2.1款所规定的汽车整车(完整车辆)及底盘(非完整车辆),不包括整车整备质量超过400千克的三轮车辆。本规定所称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者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第四条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实施全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的准入和监督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的日常监督管理,并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实施准入管理相关工作。第五条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及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二)申请人是已取得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准入的汽车生产企业,或者是已按照国家有关投资管理规定完成投资项目手续的新建汽车生产企业。汽车生产企业跨产品类别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也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投资管理规定完成投资项目手续。(三)具备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所必需的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符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见附件1,以下简称《准入审查要求》)。具备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定条件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在企业集团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承担相应监管责任的前提下,其下属企业(包括下属子公司及分公司)的准入条件予以简化,适用《企业集团下属企业的准入审查要求》(见附件2)。(四)符合相同类别的常规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管理规则。第六条汽车生产企业在已列入《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以下简称《公告》)的新能源汽车整车或者底盘基础上改装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改装未影响到底盘、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和控制系统的,不需要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第七条申请准入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二)符合《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见附件3),以及相同类别的常规汽车产品相关标准。(三)经国家认定的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四)符合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定的安全技术条件。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标准制修订情况,及时调整《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的有关内容,并在施行前向社会公布。第八条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的,应当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交以下材料:(一)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的文件。(二)《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申请书》(见附件4)及相关证明材料。(三)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以及根据国家有关投资管理规定办理投资项目手续的文件。中外合资企业还应当提交中外股东持股比例证明。第九条申请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的,应当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交以下材料:(一)新能源汽车产品主要技术参数表(见附件5)。(二)检测机构出具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报告。(三)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第十条工业和信息化部收到准入申请后,对于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予以受理,并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20个工作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第十一条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组织专家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申请进行技术审查,审查方式包括现场审查、资料审查。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立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家库,从中选取专家组成审查组。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技术审查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规定第十条规定的期限内。第十二条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的,如已按照相同类别的常规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管理规则通过了审查的,免予审查《准入审查要求》中的相关要求。第十三条检测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规定开展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工作,不得擅自变更检测要求。第十四条通过审查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公告》发布。不符合本规定所规定的条件、标准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工业和信息化部不予列入《公告》。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公告》载明的许可要求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第十五条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当加强管理、规范使用新能源汽车产品出厂合格证,确保出厂合格证及其信息与实际产品唯一对应、保持一致。第十六条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新能源汽车产品售后服务承诺制度。售后服务承诺应当包括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保证承诺、售后服务项目及内容、备件提供及质量保证期限、售后服务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反馈、零部件(如电池)回收,出现产品质量、安全、环保等严重问题时的应对措施以及索赔处理等内容,并在本企业网站上向社会发布。第十七条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新能源汽车产品运行安全状态监测平台,按照与新能源汽车产品用户的协议,对已销售的全部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运行安全状态进行监测。企业监测平台应当与地方和国家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监测平台对接。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妥善保管新能源汽车产品运行安全状态信息,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不得监测与产品运行安全状态无关的信息。第十八条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当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为每一辆新能源汽车产品建立档案,跟踪记录汽车使用、维护、维修情况,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信息管理,跟踪记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情况。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当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技术状况、故障及主要问题等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编写年度报告(见附件6)。年度报告应当在新能源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内存档备查。第十九条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申请准入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类别或者动力系统(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等)与已列入《公告》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不同的,或者增加、变更生产地址的,应当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交本规定第八条所列的材料,原则上应当进行现场审查。取得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或者燃料电池汽车产品准入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申请相同类别的纯电动汽车产品准入的,只进行资料审查。第二十条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当持续满足《准入审查要求》和生产一致性等相关规定,确保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保障体系正常运行。第二十一条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发现新能源汽车产品存在安全、环保、节能等严重问题的,应当立即停止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并及时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和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报告。第二十二条工业和信息化部应当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准入审查要求》保持情况、生产一致性情况和监测平台运行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检查方式包括资料审查、实地核查、市场抽样和性能检测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情况、监测平台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有《准入审查要求》所列要求发生重大变化、生产管理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产品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以及违法行为等的,应当及时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报告。第二十三条对于停止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24个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予以特别公示。经特别公示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恢复生产之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应当对其保持《准入审查要求》的情况进行核查。第二十四条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立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信用数据库,将企业违反生产一致性要求、申请材料弄虚作假、行政处罚等情况列入信用数据库。第二十五条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不能保持《准入审查要求》,存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隐患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应当责令其停止生产、销售活动,并责令立即改正。第二十六条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破产或者自愿终止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应当撤销、注销其相应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准入。第二十七条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不予受理或者不予准入,并给予警告,申请人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准入。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应当撤销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准入,申请人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准入。第二十八条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擅自生产、销售未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第二十九条本规定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2009年6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工产业〔2009〕第44号)同时废止。本规定施行前公布的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附2:企业集团下属企业的准入审查要求.docx附3:新能源汽车产品主要技术参数表.docx附4:新能源汽车年度报告.docx附5: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doc附6: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docx附7: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申请书.doc
  • 国家电动汽车电池及充电系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落户光明科学城 光明照耀未来 “超充之城”建设再提速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光明科学城的国家电动汽车电池及充电系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中心内一派繁忙而有序的工作景象映入眼帘。300台套计量测试装备,可开展500余项计量参数测试,这里集中了最尖端的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正致力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步入其中,一个大型的环境模拟实验室映入眼帘,这里的温度、湿度甚至气压都可以根据需要精准调控到极寒酷暑等各种极限环境条件。一旁,一辆崭新的电动汽车正在严苛环境下接受考验,技术人员密切监控着车辆电池在高低温循环中的充放电性能表现,以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而在另一侧的精密计量区域,一组工程师正利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对一块块锂电池模块进行细致入微的检测。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成立国家电动汽车电池及充电系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该中心选址深圳光明,是电动汽车电池及充电系统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产业计量中心。中心是光明科学城入驻的科研平台之一,在建设期间,围绕电动汽车电池及充电领域深入开展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承担国家、省级科研项目27项,制定了国家及地方标准35项,制定国家计量检定规程、规范6项。在电动汽车充电桩远程计量、充电站能耗计量测试、充电桩安全敏感参数计量测试等领域产出一批首创成果,填补行业空白。  落户光明促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计量测试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与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息息相关,作为鼓励类产业被列入国家科技服务业。  为充分发挥计量测试在服务和支撑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提升电动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深圳市依托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正式成立国家电动汽车电池及充电系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中心)。  为何落户深圳光明?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院长刘铁东告诉记者,国家中心的成立恰逢光明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的大好时机,光明科学城是世界级大型开放原始创新策源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前沿阵地,布局建设了一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和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其中包含了国家电动汽车电池及充电系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光明已成为大湾区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布局最集中、创新动能汇聚最迅速、综合创新投入力度最大的区域。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城是光明区最闪亮的名片,2023年光明科学城规划布局的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在建和运营数达到20个。全社会研发投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7.1%,创新动能愈加澎湃。  刘铁东表示,国家中心的成立不仅为光明增添了又一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也为光明区在新能源汽车、电化学储能、新型电池材料等领域提供国家级一站式的计量测试支撑,将有力促进光明区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与光明区相关高校、企业、研究机构充分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世界一流科学城的建设。  国家中心重点针对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中的计量测试难点和需求,构建完备的计量测试体系,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并具有前瞻性的计量测试技术服务,着力解决产业当中“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的痛点、难点。  标准引领打造“超充服务”新标杆  4月1日起,深圳市正式实施《电动汽车超级充电设备分级评价规范》和《电动汽车集中式公共充电站设计规范》(以下统称“深圳超充标准”),这两项标准是全国首个超充设备分级评价和超级充电站设计的地方标准。  “深圳超充标准”在行业内率先提出“超级充电设备”“全液冷超充设备”等术语定义,并明确超充设备单枪额定功率不低于480kW。光明区发展改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光明区抢抓这一标准带来的市场机遇,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建设世界一流 “超充之城”的工作部署,结合新能源汽车产业、超级快速充电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城市规划、人口分布等实际情况,重点围绕商业综合体、市政公园、大型景区、公共机构、高铁站、公交场站、高速服务(停车)区合理布局超充站点,满足市民充电需求,同时谋划打造若干光储充检和车网互动一体化示范项目,推动充电设施接入深圳市电力充储放一张网,助力深圳市打造坚强电网。  步入光明区长圳南北停车区的全液冷超充站,一种未来科技气息扑面而来。这处占地广阔的充电站坐落在繁忙的高速公路两侧,犹如一个新能源汽车的能量补给绿洲,镶嵌在快速流动的交通线之中。  这个超充站是全市首座高速服务区全液冷超充站,实现1秒1公里的超快速充电速率,创新的冷却方式确保了即便在高强度连续充电下,充电桩也能保持稳定高效的性能,大大减少了充电过程中的热损耗,为市民提供极速的充电服务,切实缓解市民旅程焦虑。  宽敞舒适的休息区内,司机们一边通过智能屏幕实时查看车辆充电进度,一边感受着这份便捷与科技带来的出行变革。司机陈先生告诉记者,光明科学城不仅追求硬件设施的卓越,更关注用户体验的极致,超充站配备先进的液冷快充技术,只需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让电动汽车“满血复活”。  打造“超充服务”新标杆,截至目前,光明区已建成超充站24座,在建及前期项目15个。2024年,光明区将继续围绕打造世界一流“超充之城”的工作目标,依托光明区停车场资源等,发动充电设施企业投资建设超充站,至2024年底累计达到73座超充站、新增8700个普通充电桩。  绿色发展 “超充之城”跑出加速度  在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光明科学城,一幅描绘未来智慧生活的“超充之城”蓝图正在细腻绘就。  光明区以其前瞻性视野和坚定决心,积极投身于绿色产业的发展,并在此过程中扮演着“超充之城”建设的重要角色,二者相互赋能,共同描绘出一幅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画卷。  光明区扎实推进超充设施建设,组织华为、星星充电、前海奥特迅、特来电等充电设施行业头部企业研究探讨超充站建设有关要点,形成《超级快速充电设施选址建设有关要求》,指导各街道、各部门完成两批次100余处超充初步选址;组织充电设施行业头部企业与各街道、各部门建立沟通联系渠道,政府部门会同充电设施企业开展选址踏勘、评估工作,促成一批项目合作;定期组织超充建设调度会,协调解决用地性质、租期、用电报装等问题,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光明区在推动“超充之城”建设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技术迭代升级和服务模式创新。目前已拥有新能源领域规上企业250余家,聚集了贝特瑞、欣旺达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越来越多的优质绿色企业、产业纷至沓来。  去年,世界500强企业法国威立雅环境集团粤港澳大湾区总部,正式落户光明科学城。未来,光明科学城将凭借威立雅在减污降碳、资源回收、数字化能源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和知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早日实现“双碳”目标,进一步推动城市智慧能源管理建设。  今年,国家电动汽车电池及充电系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落户光明,集聚了电动汽车计量测试领域领先的技术、人才、装备与资质,致力搭建开放、共享的公共技术平台,通过政产学研联动,在智能网联汽车、新型电池、新能源、测量人工智能、高端仪器仪表研发等领域协同创新,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计量测试高地。  政策方面,光明区陆续出台“8+5”产业集群专项政策、 “1151”产业空间政策、行业发展和人才政策,光明区还将在深圳市出台的《支持电化学储能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区级电化学储能、光伏储能充电等新能源领域专项扶持政策,驱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同时,在马田街道打造平方公里级的新能源新型产业社区,将光明科学城全域打造成为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示范场景。  光明照耀未来。光明区还将继续发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融合发展优势,重点围绕新型储能、光伏、氢能等领域强势布局,朝着建设世界一流“超充之城”和新能源产业集聚区目标稳步迈进。
  • 新能源汽车相关检测仪器将出现新的需求
    p  近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发布《2019年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要点突出抓好重点急需标准的研究与制修订工作,主要内容涉及3个部分:优化标准体系,推动标准创新发展 研究重点领域,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强化国际参与,提升国际影响力。要点在5个重点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做出详细描述,涉及安全、能耗、电磁兼容、充电、电池回收等几十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要点中特别强调,将采取多项工作和措施,提升这些标准的国际影响力,支撑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法规的协调推进。/pp  同时,仪器信息网编辑也注意到,5月20日,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和政策研究项目在京发布《中国传统燃油车退出时间表研究》报告 综合中国汽车业发展及排放目标,对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进行了分析,提出中国有望在2050年以前实现传统燃油车的全面退出。其中,一级城市私家车将在2030年实现全面新能源化,而全国范围内的全面退出将在2040年。/pp  综合可见,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速度有望进一步加快;随着这些标准的制定和颁布实施,相关的检测市场和检测仪器市场有望呈爆发性增长。/ppbr//pp strong 附录:/strong《2019年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pp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部署,切实把握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持续优化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突出抓好重点急需标准的研究与制修订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组织全国汽标委编制了2019年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主要内容如下:/pp  一、优化标准体系,推动标准创新发展/pp  1.持续优化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建立新能源汽车强制性和推荐性国家标准相协调的体系框架,加快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标准子体系建设,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编制为契机,深入研究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通信等融合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完善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pp  2.及时更新电动汽车标准化路线图。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实际需求,结合在研标准项目进展情况,适时修订《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路线图》,保持时效性、科学性和准确性,持续发挥路线图对标准体系的基础支撑作用。/pp  二、研究重点领域,满足产业发展需求/pp  1.电动汽车安全领域:完成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充电连接安全和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功能安全等标准的征求意见 完成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标准的技术审查。开展《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电动客车安全要求》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宣贯实施。/pp  2.电动汽车能耗领域:结合中国工况及乘用车第五阶段燃料消耗量标准的研究成果,完成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和续驶里程、混合动力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技术条件等标准的征求意见,开展增程式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标准的预研工作。/pp  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领域:完成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标准的技术审查,加强低温起动性能、能量消耗量及续驶里程试验方法等标准的试验验证,加快车载氢系统、加氢口、加氢枪、加氢通信协议等标准的制修订,开展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标准的预研工作。/pp  4.充电设施及加氢系统领域:完成传导式车载充电机、充电耦合系统电磁兼容等标准的技术审查,启动无线充电系统及互操作性、车辆传导放电要求等标准的制定。基于对大功率传导充电技术的研究,推进充电连接装置通用要求、电动客车接触式充电系统等标准的制修订工作。/pp  5.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领域:完成动力电池的材料回收要求、包装运输规范、拆卸要求、梯次利用要求等标准的报批工作,完成汽车用废旧动力单体电池拆解技术规范的技术审查,加快推进放电规范和梯次利用产品标识等标准的制定,开展回收拆解指导手册和可梯次利用设计指南等标准的预研和立项工作。/pp  三、强化国际参与,提升国际影响力/pp  1.深入参与全球技术法规制定。履行联合国世界车辆协调论坛(WP29)框架下的电动汽车安全(EVS)、电动汽车与环境(EVE)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HFCV)等法规制定工作组副主席职责,继续深入参与电动汽车安全第二阶段、混合动力汽车功率测试方法等全球技术法规的研究与验证工作,组织并承办好第六次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工作组会议。/pp  2.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系统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框架下电动汽车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协调工作,积极组织召开国际标准注册专家会议,组织研提国际标准提案,不断加大我国在电动汽车传导充电、无线充电机以及电动摩托车等相关国际标准的参与力度。/pp  3.持续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利用已经建立的中欧、中德、中法、中日等双边合作机制以及APEC、“一带一路”等多边交流平台,继续加强在电动汽车安全、能耗、关键部件及充电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测试验证工作,支撑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法规的协调推进。/ppbr//p
  • “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拟拨5.08亿支持14项任务
    4月27日,科学技术部发布“新能源汽车”等一系列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2022 年度指南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分步实施、重点突出的原则, 围绕能源动力、电驱系统、智能驾驶、车网融合、支撑技术、整车平台 6 个技术方向,按照基础研究类和共性关键技术类,拟部署 14 项指南任务,拟安排国拨经费 5.08 亿元。其中,围绕新体系动力电 池技术方向,拟部署 2 个青年科学家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不超过 800 万元,每个项目不超过 400 万元。围绕自进化学习型自动驾驶系统关键技术、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实时防护及测试验证技术方向,拟部署 2 个青年科学家课题,每个课题不超过 300 万元。原则上基础研究项目和青年科学家项目不要求配套经费,共性关键技术项目要求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 2:1。项目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 1.1)的研究方向申报。除特殊说明外,每个项目拟支持数为 1~2 项,实施周期不超过 3 年。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必须涵盖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基础研究类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 4 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 6 家,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 5 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 10 家。项目设 1 名负责人,每个课题设 1 名负责人。 青年科学家项目不再下设课题,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 3 家。青年科学家项目设 1 名项目负责人,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年龄要求,男性应为 1984 年 1 月 1 日以后出生,女性应为 1982 年 1 月 1 日以后出生。原则上团队其他参与人员年龄要求同上。 项目下设青年科学家课题的,青年科学家课题负责人及参与人员年龄要求,与青年科学家项目一致。 指南中“拟支持数为 1~2 项”是指:在同一研究方向下,当出现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前两位评价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时,可同时支持这 2 个项目。2 个项目将采取分两个阶段支持 的方式。第一阶段完成后将对 2 个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1. 能源动力 1.1 新体系动力电池技术(基础研究,含青年科学家项目)研究内容:研发下一代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与关键技术,包括新型高容量储锂电极材料的设计与低成本化制备方法,电极反应的电荷补偿、耦合机制和动力学提升技术,材料、电极的结构演化与稳定化策略,不燃性电解液、耐高温耐高电压隔膜的设计与应用技术,高面容量电极设计与制备方法;开展新体系电池的前瞻性研究,包括电池反应新原理与新机制,电极新材料与电池新结构,电极反应动力学调控机制与改善策略,电池性能衰退机 制与稳定化策略。1.2 固液混合态高比能锂离子电池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高性能混合态电解质体系及高容量电极材料,正负极效率调控新原理和新技术;开发基于模型的极片/电池设计技术、极片/电池制造新工艺及新装备,研究内置传感器集成技术和高精度状态估计新方法;发展原位/实时表征新技术,研究失效机制和性能改进策略、热失控机理和防范机制,建立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开展配套应用和考核验证。1.3 无钴动力电池及梯次应用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无钴低成本材料设计与制备,高强度隔膜和功能电解液开发;多孔电极结构和表界面的离子传输模型构建;适应于梯次利用的全新结构动力电池及系统设计与制造;研究多场景复杂工况下动力电池动态、快速、无损检测技术以及电池电性能与安全性能的演变规律,建立电池全生命周期性能评价方法和退役电池残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动力电池梯级利用的指标和表征参数的健康阈值和安全阈值,建立退役电池梯次应用技术规范。1.4 乘用车用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电堆及发动机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发动机先进构型设计和匹配及系统仿真技术研究;研发适用于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空压机、氢气循环系统等核心部件,以及先进热管理技术和低温快速启动技术;研究多维传感智能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技术, 基于乘用车路谱的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测试评价及整车集成技术。 研究燃料电池发动机功率密度以及启动特性、稳态特性、动态响应特性等重要性能参数测试方法,并研究制定相关国家标准或指导性技术文件;研究乘用车燃料电池发动机批量化制造的装备技 术,形成批量化生产能力。 开展动态工况下电堆特性研究,采用高功率和高功率密度电堆架构与零部件的正向设计方法,研发适应高温低湿条件运行的 高性能、高动态响应膜电极技术,研发适应高电流密度的流场结 构、超薄低成本双极板技术,开发提高电堆一致性、可靠性以及装配效率的集成设计和密封设计方法,集成研发的催化剂、质子 膜、炭纸或扩散层、极板基材,研制燃料电池电堆,提出材料改进需求,形成批量化生产能力。1.5 商用车用大功率长寿命燃料电池电堆及发动机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适用于重载车辆的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的高效长寿命供氢、供气、水热管理、DC/DC 等核心部件;研究重载车辆用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多功率模块控制技术;研究重载车辆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匹配与集成及系统仿真技术;开展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低温冷启动、环境适应性(高低温、高海拔)、电 磁兼容(EMC)等测试与评价方法研究,建立重载车辆燃料电池 发动机的快速测评规范。研究涵盖初始加载方法、循环工况加载方法、性能复测方法以及气密性和绝缘电阻复测方法,以及燃料电池发动机经耐久试验后的电压衰减、功率衰减、效率衰减等评价指标,并研究制定相关国家标准或指导性技术文件; 研究长寿命电堆的膜电极、双极板及其匹配技术,研究大功率电堆的高可靠集成和控制技术,研发电堆的长寿命控制策略和电堆高效运行操作边界设计方法及加速测试验证技术; 研究重载车辆燃料电池电堆及发动机批量化制造的装备技术,形成批量化生产能力。2. 电驱系统 2.1 先进驱动电机研发(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开发驱动电机关键材料、零部件和驱动电机,具体包括:轻稀土或少(无)重稀土永磁体,低损耗高强度定转子铁芯,宽温变高速轴承,电磁线,高槽满率低交流电阻定子绕组, 高可靠绝缘系统及其高温耐电晕、高导热、兼容油冷介质的绝缘材料;开展电机性能、质量、成本平衡的关键设计技术,提升功率密度与效率和抑制振动噪声的优化设计,开展高效冷却技术与生产制造工艺研究等,开发高性价比车用电机并实现整车应用。2.2 先进电机控制器研发(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元器件关键技术及工艺和先进电机控制器关键技术的研发,具体包括:开发车规级碳化硅(SiC)功率芯片、 加压烧结封装和耐高温封装材料、高容积比耐高温电容器设计与封装技术以及电容膜;突破基于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 应管(SiC MOSFET)的电机控制器多物理场集成、驱动电机系 统高性能转矩控制、电磁兼容、振动噪声抑制控制和功能安全等 技术,开发基于高密度高能效 SiC 电机控制器,实现整车应用。3. 智能驾驶 3.1 自进化学习型自动驾驶系统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含青年科学家课题)研究内容:研究人车路广义系统的多尺度场景理解技术,开发交通参与者的长时域行为预测系统;研究自动驾驶感知—决策 —控制功能在线进化学习技术,研发模型与数据联合驱动的高效迭代求解算法,开发通用的建模、优化与分析软件;研究自动驾驶系统的高实时车载计算装置,包括低功耗异构计算架构、分布式高效任务管理、策略模型压缩/编译/部署等关键技术;研制多维驾驶性能训练平台,包括基于边缘场景的自然驾驶数据库、以安全性为核心的驾驶性能评估模型和支持虚拟交通场景的半实物在环训练等;开发自动驾驶系统学习功能集成与测试验证技术, 包括测试流程、功能优化、故障诊断、远程监控、人机交互等辅助模块。3.2 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实时防护及测试验证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含青年科学家课题) 研究内容:研究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认知技术,包括与场景理解紧密相关的感知认知和决策规划等系统的性能局限分析技术、结合系统正向开发流程的危害分析及风险评估技术,构建面向智能汽车的预期功能安全量化评估模型;研究人机交互的预期功能安全关键技术,包括车内外人机交互的预期功能安全防护技术及其功能模拟技术;研究预期功能安全实时防护技术,构建基于车路云协同的预期功能安全实时监测与防护系统;研究降低预 期功能安全风险的机器学习成长系统关键技术,包括面向自动驾驶机器学习成长平台的数据系统以及面向大数据的预期功能安全高性能云计算技术;研究预期功能安全场景库建设及测试评价技术,包括场景库测评优先子集和覆盖梯度研究、搭建预期功能安全仿真测试模型,研究预期功能安全量化与测试评价技术,建立预期功能安全试验验证规范及标准。3.3 智能线控底盘平台及冗余控制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满足自动驾驶、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的线控底盘平台系统的电子电气架构、高带宽实时通讯协议与技术;研究线控底盘的智能协同控制技术,包括不同典型场景(常规、越 野、极限)多余度底盘的非线性动态响应特性、多自由度动力学建模与解算方法、底盘集中信息处理方法、底盘全局状态识别方法、多执行系统协同与多目标优化的底盘智能控制算法;研究底盘失效运行技术,包括底盘系统失效模式、主冗切换及降级处理机制,底盘系统中的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的冗余设计,电控单元软硬件冗余设计,线控多执行系统协同容错控制技术;研究满足自动驾驶车辆需求的多余度线控执行系统集成优化技术,包括线控制动(如电机伺服助力、电磁阀)、线控转向(如六相电机、集 成电控动力单元)的关键部件技术;研制以底盘域控制器为核心的模块化、轻量化、集成化多余度线控底盘平台,形成智能线控底盘平台设计、建模、仿真和测评工具链,建立线控底盘平台多场景复杂工况、车云端结合的测试方法和评价体系。4. 车网融合 4.1 智能汽车云控平台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车路云一体化云控平台架构,包括分析智能交通系统对边缘、区域、中心三级平台的需求,明确平台体系的迭代演进路线,构建平台逻辑架构和物理架构;研究云控基础硬件系统关键技术,包括边缘云智能运算硬件,车路云一体化通信及控制单元,非理想条件下的车路云信息交互及计算可靠支持技术;研究云控基础软件关键技术,包括车路云协同决策的多任务并行技术,车群控制协同及交通动态协同云控仿真技术,云端融合感知技术;研究面向高级别自动驾驶的车路云协同决策与控制技术,包括多层级群智决策机制,受限信息环境下车路云协同决策和规划方法,基于混合计算模式的边缘云协同技术;研究云控与非云控车辆混合交通云端优化技术,包括混合交通系统建模方法,云控性能随云控车辆渗透率变化的演化规律,不同渗透率下的混合交通系统云端优化技术;研究云控平台测试技术,包括建立多维度测试评价体系,覆盖车、路、云端的测试用例,测试评价规范和标准。5. 支撑技术5.1 智能汽车开发验证技术及装备(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典型交通参与者(含车辆、行人、非机动车 等)物理反射特性,研究高精度、高动态实时驱动控制技术,研发标准软体目标物及运动控制平台;研究抗信号干扰、耐碰撞的室内外高精度融合定位测量与驾驶机器人横纵向动态控制技术, 研发室内外多场景高精度运动参数测量系统与自动驾驶测试机器 人;研究多源传感数据高带宽、低延时、高同步采集与回注技术, 研究基于海量原始数据的自动驾驶算法测评技术,研发自动驾驶高保真数据采集回注与分析评价仪器;研究支持视觉、听觉、触觉的人机交互测试技术,研究智能座舱主客观量化评价方法,研发智能座舱集成测评系统。5.2 智能汽车场景库应用与多维测试评价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面向智能汽车通用功能设计运行域的场景库测试用例生成应用技术,建立基于不同来源场景库的场景分布和场景显著性分析方法,构建符合统一格式的基准测试场景库,提出驾驶场景评级理论方法和场景评价限值;研究光照、降雨、大雾等典型气象和复杂动静态交通流数字—物理融合模拟试验技术,开展模拟仿真技术拟真度研究,支持智能汽车整车及系统的安全性能测试;研究智能汽车信道衰落、电磁干扰等中国道路无 线环境物理模拟技术,基于智能汽车功能激活条件与失效表征分析,开发复杂无线环境下智能驾驶可靠性测试技术;研究面向网联车辆典型智能驾驶功能的封闭场地测试评价技术,研究智能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周期与场景覆盖度关联模型,提出智能汽车开放道路测试方法,开发高效率测试数据分析及评价工具集;集成融合气象、交通流、无线环境等多维复杂环境条件和封闭场地、开放道路等组合测试手段的智能汽车多维测试评价技术体系,研究制定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6. 整车平台6.1 电动载货车多材料底盘结构轻量化关键技术开发(共性 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突破电动载货车底盘与动力电池系统一体化全新构架集成设计技术;攻克电动载货车全铝车架纵、横梁断面多工况联合拓扑优化设计、车架疲劳寿命高精度预测与评价关键技术; 开发 2.0 吉帕高应力变截面钢板弹簧、低成本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板簧、热固性碳纤维复合材料传动轴、多材料电池箱设计制造关键技术;攻克电动载货车底盘系统超厚板异种材料连接接头高精度数值仿真、性能评价及耐蚀性处理核心技术;研发电动载货车混合材料底盘高精度、数字化全自动仿真预测软件及验证平台。“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pdf“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形式审查条件要求.pdf
  • “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申报指南:拟安排8.6亿元启动18个项目
    5月11日,科学技术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等“十四五”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四五”规划,坚持“四个面向”总要求,积极探索“揭榜挂帅”等科技管理改革举措,全面提升科研投入绩效。“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坚持纯电驱动发展战略,夯实产业基础研发能力,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突破产业链核心瓶颈技术,实现关键环节自主可控,形成一批国际前瞻和领先的科技成果,巩固我国新能源汽车先发优势和规模领先优势,并逐步建立技术优势。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21年度指南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分步实施、重点突出的原则,围绕能源动力、电驱系统、智能驾驶、车网融合、支撑技术、整车平台6个技术方向,按照基础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示范应用,拟启动18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8.6亿元。其中,围绕全固态金属锂电池技术方向,拟部署不超过3个青年科学家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不超过1500万元,每个项目500万元。原则上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示范应用类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2:1。1. 能源动力1.1 全固态金属锂电池技术(基础前沿技术,含青年科学家项目)研究内容:全固态电池中电极(正极、负极)与固体电解质界面稳定化与自修复机制;微结构固态复合正极(含活性材料、 电解质、电子导电介质等)中电子、离子的输运特性;具有导电骨架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和固态电池中界面/结构对锂沉积形态的影响;超薄高离子电导率固体电解质层制备技术及面离子输运均匀性、机械强度、与正负极界面兼容性;新型电池结构、干法电极、新型电解质层制备方法及封装方式;电池内部温度/力学/电 化学场以及失效破坏等实验表征技术及固态电池综合评价方法。考核指标:固态复合正极比容量>400mAh/g;复合金属锂负极比容量>1500mAh/g;固体电解质厚度<15μm,室温电导率>1mS/cm,锂离子迁移数>0.8;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容量>10Ah,比能量>600Wh/kg,循环寿命≥500 次。有关说明:支持一般项目的同时,并行支持不超过3个不同技术路线(互相之间、与一般项目之间技术路线均明显不同)的青年科学家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5年。1.2 车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内容:针对不同燃料场景需求的车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研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关键部件、电堆、系统设计及集成技术,主要包括:优化电极微观结构,研究高性能、高可靠电池结构设计及可控制备技术;优化连接体材料及结构,开发低成本连接体加工及涂层致密化技术;开发高一致性、长寿命电堆组装技术,形成千瓦级电堆批量制造能力;研发氢气、天然气、醇类等不同燃料处理技术及关键部件;集成不同燃料应用 场景的SOFC系统,研究系统快速启动响应技术,研究系统在模拟行驶工况下的应用安全。考核指标:建立车用SOFC关键部件、电堆与系统技术及理论体系。完成高性能、高可靠电池的结构设计和验证,电流密度 ≥300mA/cm2条件下,电压衰减≤4‰/千小时(运行时间≥1000h);形成低成本金属连接体及涂层材料加工工艺,连接体高温服役5000h,ASR≤30mΩ‧cm2;掌握SOFC电堆组装技术,单电堆功率≥1.0kW,电堆功率密度≥1.0kW/L,电效率≥60%;完 成氢气、天然气以及醇类等为燃料的SOFC系统开发,额定发电功率≥50kW,启动3分钟达50%输出功率,发电效率≥55%(DC,LHV),建立系统安全性能评价体系。有关说明:实施周期不超过 5 年。1.3 高密度大容量气氢车载储供系统设计及关键部件研制 (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针对燃料电池重型车辆长途续航需求,研究车载储氢瓶、车载储氢系统设计、制造和检测技术,研究不同工况下大容量储氢的释放和泄露规律,研制车载70MPa大容量IV型瓶、集成瓶阀、储氢系统调压阀组、储氢系统控制器、氢气泄漏探测传感器等,形成高压力、大容量车载储氢系统。针对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供氢需求,研究大流量、高动态等复杂工况条件下供氢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研制氢气流量控制阀组、循环引射器、机械循环泵等核心部件。针对燃料电池重型车辆快速加注需求,研究加氢口预冷高压大流量气氢在车载系统中的扩散、增压、升温等规律,获得稳定匹配与安全阈值控制技术,定义各部位材质循环加载要求、车载储氢系统受氢口与加氢枪的机械接口方式,开发面向高可靠、高安全的氢燃料快速加注操作流程、接插连接规范及通信协议。考核指标:车载70MPa大容量IV型瓶储氢系统有效储氢质量≥32kg,氢气泄漏率≤10mL/h,供氢能力≥7g/s,系统服役寿命≥10年;形成相应气瓶与瓶阀的自主知识产权及产品标准,制 定系统零部件、总体结构、集成设计等安全设计准则。其中,70MPa氢Ⅳ型瓶满足T/CATSI 02007—2020要求、容积≥400L,单瓶质量储氢密度≥6.8wt%,单位储氢能力碳纤维使用量<10.7kg/kg H2;集成瓶阀设计压力≥70MPa,内置电磁阀寿命≥50000次, 瓶阀功耗≤8W,瓶阀质量≤1.2kg,瓶阀集成电磁开关装置、过流量装置、超温超压泄放装置(TPRD)、温度检测装置和手动操作装置;调压阀组循环寿命≥50000次,输出压力波动范围10~15%,波动持续时间≤10s,输出流量≥7g/s,质量≤1.2kg;车载氢系统控制器具备独立加氢模式、红外通讯、6路以上氢安 全检测通道,具备加氢状态控制与停车氢安全巡检策略;加氢口及加氢枪加注速率≥7.2kg/min,加氢口使用寿命≥20000次,加 注过程瓶内气温≤85℃。大流量氢气流量控制阀组最大喷射流量≥7g/s(阀组流量),内外氢气泄露率≤0.3mL/h@30bar,耐久性: 喷射阀开闭次数不小于4亿次(比例电磁阀全开闭次数不小于500万次);大流量氢循环引射器压升≥50kPa,引射比≥2.2,电堆功率覆盖范围60~400kW;大流量氢气循环泵系统压升≥50kPa(采用氢气混合气体,循环流量≥3000slpm,氢气浓度≥90%),功耗≤1.5kW,效率≥46%,噪音≤70dB,寿命≥20000h。建立快速加注机械接口标准、通信协议和加注操作规范,并形成标准送审稿;加注协议标准符合国际通用需求。2. 电驱系统2.1 基于新材料和新器件的电驱动系统技术(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内容:在电驱动系统集成与控制方面,研究SiC电驱动系统新结构、多物理场集成和全域高效控制方法,研究SiC电驱动系 统电磁兼容特性及抑制方法,解决SiC电驱动系统在高密度集成和高效控制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展新型电驱系统技术测试与分析,完成电驱系统前沿技术对标评价;开展车用服役条件下电驱系统功率器件、电机绝缘和轴承等系统致命故障检测、诊断和预测方法研究,形成电驱系统健康管理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在新材料与新器件方面,研究高性能超级铜线(包括但不限于基于铜合金和铜/纳米管等复合材料的高性能超级铜线)及电机绕组制备技术,探索大电流SiC MOSFET芯片载流子输运性能高温骤降机理和抑制栅介质界面缺陷等可靠性增强方法,研究超低杂散参数/高效散热的SiC模 块与组件协同优化技术,实现材料与器件优化。考核指标:超级铜线在20℃的电阻率≤1.90×10-8Ωm,180℃的电阻率≤2.57×10-8Ωm,并应用于高性能电机样机;1200V SiC MOSFET单芯片通流能力≥ 250A@150℃,导通压降≤2.5V@250A/150℃,最高结温250℃ , 阈值电压偏移≤0.1V@150℃;SiC电机控制器峰值功率体积密度≥70kW/L@峰值功率300kW,EMC 达CISPR等级4要求;提交电驱系统产品对标测试与技术分析报告共5份,每年样本量2套,提交电驱系统健康管理标准规范1项。有关说明:实施周期不超过5年。2.2 高性能轮毂电机及总成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在高性能轮毂电机及总成方面,突破轮毂电机与制动、转向和悬架系统深度集成与转矩矢量分配技术难题,实现轮毂电机系统性能、功率密度和转矩密度的持续提升,为全新电动化底盘开发和产业化提供核心零部件支撑;在高密度轮毂电机方面,研究高密度轮毂电机的电磁机热声等多物理场协同设计与仿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转矩脉动抑制、噪声抑制和可靠性与耐久性验证方法,开发轮毂电机的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技 术(包括冷却结构、动密封等)。考核指标:轮毂电机总成30s峰值转矩重量比≥20N∙m/kg;轮毂电机总成系统最高效率≥92%,系统CLTC工况综合使用效率≥80%;轮毂电机在额定转速点(额定转矩转折点),1米噪声总声压级≤72dB(A),防护等级不低于IP68,冲击振动标准不低于传统轮毂指标,电磁兼容性能满足Class4级及以上,轮毂电机总成产品实现装车运行。形成可靠性与耐久性测试规范。2.3 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及高效机电耦合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高效清洁燃烧(包括但不限于新型喷射、高EGR率、新型点火、高压缩比、可变机构技术等)结构优化、高效热管理、高效后处理、先进控制策略、低摩擦和低噪声等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技术,开发出热效率高、排放好的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研究新型构型、一体化机电集成、高效传动、高效热管理、动态控制和低噪声等机电耦合技术,开发出高效率、高集成、低成本的机电耦合变速箱。研究先进混动控制系统、高效混动控制策略、混动专用电机及电池、高压安全管理、测试验证等混动总成技术,实现总成高效和高可靠性,通过整车高效优化控制实现整车级行业领先动力和能耗指标。考核指标:专用发动机最高热效率≥45%,整车排放满足国六b+RDE;机电耦合系统机械传动效率≥95%,机电耦合系统综合效率≥85%(注:WLTC工况电平衡工况下的发电和驱动的加权综合效率);产品可靠性及寿命满足整车要求,实现装车运行。所搭载的整车0~100km/h加速时间≤7s,A级车在电量维持模式下油耗≤0.0018×(CM-1415)+3.8L/100km。混合动力专用高效发动机在额定功率下,1米噪声总声压级≤90dB(A);机电耦合系统在其基速点(转矩转折点),1米噪声总声压级≤78dB(A), 完成产品公告的量产车。3. 智能驾驶3.1 多域电子电气信息架构(EEI)技术(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内容:构建基于服务的车路云网一体化集中式电子电气信息架构,探索高内聚、低耦合架构新形式,研究混合关键级任务调度与分配机理,建立域内、域间高可靠软件动态资源共享协议,探索车辆终端、边缘节点和云平台算力分配技术和通用应用开发架构,形成域内、域间、车云标准接口,实现软件模块复用以及整车软件管理;研究C-V2X和车载网络融合的新型架构底层软件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车载以太网和时间敏感网络等通信机制,设计高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软件信息系统构架,构建数据远程分析、诊断、调校与升级一体化技术平台;研究电子电气架构安全冗余体系,基于多维度安全设计方法,构建故障检测、主动重构控制及可靠高效的多层纵深防御体系;研究电子电气架构评估与实时性仿真分析技术,建立多层级、一体化电子电气架构测试验证体系,搭建车路云网一体化集中式电子电气信息架构测试平台;研究电子电气信息架构集成应用,实现技术应用与示范。考核指标:架构支持车路云一体化协同的高级别自动驾驶系统,可实现软硬件独立和域间协同计算,架构支持算力集中的弹性中央计算平台和分布区域管理控制器实现整车软件定义功能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化软硬件接口≥400 个,接口包括:智能化传感器接口,原子服务接口,车—云标准接口和车与路侧设备接口等,标准接口支持2种以上的操作系统。电子电气架构一体化技术平台支持C-V2X信息交互,车辆相关软件升级时间≤20分钟,车载网络通讯速率可达10Gbit/s,时间敏感业务流转发时延小于50微秒,时间同步精度小于20纳秒。具有高可靠的冗余防失效机制,形成架构冗余设计准则和预期功能安全的解决方案。满足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电磁安全要求,通过GB/T 18387和GB 34660标准 测试。建立信息安全纵深防御设计准则和防护策略。形成整车电子电气架构仿真、评估、优化和测试验证评价体系。在2家以上整车企业获得应用,完成相关技术标准或草案 3 项。有关说明:实施周期不超过5年。3.2 学习型自动驾驶系统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人车路广义系统的多尺度场景理解技术,开发交通参与者的长时域行为预测系统;自动驾驶感知—决策—控制功能在线进化学习技术,研发模型与数据联合驱动的高效迭代求解算法,开发通用的建模、优化与分析软件;研究自动驾驶系统的高实时车载计算装置,包括低功耗异构计算架构、分布式高效任务管理、策略模型压缩/编译/部署等关键技术;研制多维驾驶性能分析系统与训练平台,包括边缘场景的自然驾驶数据库、 以安全性为核心的驾驶性能评估模型、支持虚拟交通场景的半实物在环训练等;开发自动驾驶系统学习功能集成与测试验证技术,包括符合车规级标准的开发方法及测试流程,功能优化、故障诊断、远程监控、人机交互等辅助模块,以及封闭测试场和开放示范道路的试验。考核指标:典型交通参与者行为预测时域不少于5s,长时域 轨迹预测误差≤0.6m(横向)和≤2m(纵向);支持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功能的自我进化训练,涵盖典型道路场景≥5类和交通参与者≥4类,在线学习系统的更新周期≤30min;车载计算装置运行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算法模块时,单位功耗算力≥2Tops/W,主要功能模块平均延迟150ms;边缘场景的自然驾驶 样本片段≥1万个,边缘场景类型≥80类,自动驾驶性能评估模 型的准确性≥90%;训练平台支持≥100个交通节点虚拟交通场景,支持不少于20辆实车的封闭测试场或开放示范道路的验证; 制定国家/行业标准≥3项。3.3 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认知技术,包括与场景理解紧密相关的感知认知和决策规划等系统的性能局限分析技术、结合系统正向开发流程的危害分析及风险评估技术,构建面向智能汽车的预期功能安全量化评估模型;研究预期功能安全实时防护技术,构建预期功能安全实时监测与防护系统;研究降低预期功能安全风险的机器学习成长系统关键技术,包括面向自动驾驶机器学习成长平台的数据系统以及面向大数据的预期功能安 全高性能云计算技术;研究人机交互的预期功能安全关键技术,包括车内外人机交互的预期功能安全防护技术及其功能模拟技术;研究预期功能安全场景库建设及测试评价技术,包括场景库测评优先子集和覆盖梯度研究、搭建预期功能安全仿真测试模型,研究预期功能安全量化与测试评价技术,建立预期功能安全试验验证规范及标准。考核目标:开发预期功能安全实时防护系统一套,实现预期功能安全的实时保障,并在不少于20个边缘场景下进行技术验证;搭建面向大数据的数字孪生高性能云计算平台1套;开发自动驾驶系统预期功能安全分析、仿真测评和管理工具软件1套;开发有条件自动驾驶及以上级别的智能网联汽车预期功能安全测试案例库1套,测试用例≥300条;搭建预期功能安全实车测试平台1个;完成≥100万公里实车道路数据采集,构建预期功能安全场景≥1000个;完成预期功能安全量化开发及测试评价体系标准或草案1项。4. 车网融合4.1 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CPS)技术(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内容:面向智能汽车与信息通信及智能交通一体化,建立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基础理论,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架构体系构建、分析与构型优化方法;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理融合机理,解构系统要素功能间协同机制与耦合规律,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建模方法;研究智能网联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开放性、涌现性和演进性特性,研究智能网联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重构设计与系统工程方法;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 理系统测试验证与量化评估方法,建立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关键指标体系;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协同实现方法,构建典型参考系统以及系统确认方法。考核指标:建立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架构、特性分析、建模、设计、评估、验证、协同实现、系统确认与系统工程方法; 架构体系包含设计分析维度≥7个;总系统架构包含系统需求定义≥2000项,系统功能、逻辑和物理架构要素不少于4500个; 系统建模工具原型可支持不少于4个类别的模型融合;系统设计工具原型可支持不少于7个维度的系统全生命周期重构设计考量,且可支持不少于50个用户端的数据库并发访问修改和唯一设计版本溯源;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关键指标体系包含不少于7个维度的量化关键指标且总数不少于50个;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典型参考系统原型的可支持不少于16类智能汽车运行场景和不少于3000项测试用例的测试验证;完成相关理论著作不少于3项,技术指南或路线图不少于3项,完成系统工程应用手册1套。有关说明:实施周期不超过5年。4.2 高精度自动驾驶动态地图与北斗卫星融合定位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支持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动态地图模型与架构,研究面向中国道路特点、支持增量更新与扩展的地图数据模型,建立动静态、变分辨率地图数据的表达与存储机制;研究面向量产车众包数据的地图在线更新技术,研究地图数据实时加密与偏转技术;研究基于地图感知容器的网联汽车协同感知技术,建立车—路—云网联信息的多源融合机制;研究车规级北斗定位芯片与车载多源定位终端技术,构建基于北斗及其增强系统的车 载定位、导航、授时一体化系统,研究融合视觉、惯导与地图的智能全息组合主动定位技术;研究自动驾驶地图与定位系统的车载软硬件集成技术。考核指标:地图模型支持动静态多层数据调用,包括自动驾驶感知与决策的应用接口协议,地图覆盖公里数≥1万公里;高精度地图每100米相对误差≤15厘米,基于专业采集车地图更新 准确率≥99%,基于众包数据地图更新准确率≥90%;超视距无盲区感知检测准确率≥90%,动态信息传输延迟≤1秒;基于车载北斗卫星定位终端,多源信息融合实现高精度定位,试验场条件下,静态高精度增强定位误差≤1厘米,动态高精度增强定位误差≤10厘米,有卫星信号覆盖的常规城市综合路况下,动态高精度增强定位误差≤20厘米;支持具备车路协同感知功能的高精 度地图示范区域2个以上,完成相关技术标准或草案≥5项。4.3 自动驾驶仿真及数字孪生测试评价工具链(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人—车—路—环”耦合的高保真建模仿真技术, 研究高精度传感器、动力学、环境建模技术和强耦合机制,研发支撑L3及以上自动驾驶实时仿真软件;融合自动驾驶场景及交通流特征的云端仿真技术,研究包含中国自动驾驶事故场景特性的宏微观一体化交通流建模与加速测试技术,开发场景批量生成与高并发大规模云计算测试平台;车—云—场协同的自动驾驶在线加速测试评估技术,研究基于交通流的驾驶员行为、自动驾驶车辆行为的云端协同与场地孪生连续测评技术;多车协同的整车交通在环数字孪生技术,研制高灵敏的驱动、制动、转向一体化整车级系统平台,研究“人—车—路—环”实时模拟与虚实融合交互集成测试技术;自动驾驶测试评价平台及工具链,研究驾驶智能性评级、缺陷自动识别与安全性能认证技术,构建标准化的工具软件及硬件平台。考核指标:高精度自动驾驶仿真软件的极限工况动力学模拟精度≥90%;开放道路自动驾驶事故场景案例≥1000例;云控平台数据规模支持PB级,仿真任务执行成功率≥99.9%,达到10000个/分钟用例生成速率及 10000个/小时用例测试速率;数字孪生测试系统支持车速200km/h,最大制动强度10m/s2,最大转向角 40°;数字孪生支持虚、实传感器信号叠加;工具链支持L3级以上自动驾驶全流程测试,完成相关技术标准或草案不少于2项, 服务自动驾驶车型不少于20个。5. 支撑技术5.1 汽车电控单元关键工具链开发(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发汽车电控单元模块级软件建模工具,实现基于模型的软件设计功能;研发汽车电控单元软件测试验证工具,实现软件测试验证的流程标准化、接口统一化、测试自动化;研发汽车电控单元软硬件集成测试与标定工具,实现电控软硬件功性能的在线优化;研发车辆通讯总线仿真与测试工具,实现对车辆通讯总线的功能测试和性能优化;开发基于云技术的汽车电控单元设计仿真平台与模型库,实现自主工具链的云端并行计算技术。考核指标:汽车电控单元软件开发及验证的关键工具链能够满足V型开发流程,研制覆盖软件建模、软硬件测试、通讯总线仿真与测试等环节的关键工具不少于4种;汽车电控单元模块级软件建模工具能够支持系统图形化建模、连续与离散仿真、状态机建模等不少于3项的基本功能;汽车电控单元软件测试验证工具支持图形化测试用例搭建、支持自定义测试用例库、测试用例库及测试计划统一管理等不少于3项基本功能;汽车电控单元软 硬件集成测试与标定工具能够支持不少于2种类型标定协议,支持用户可定制的图形标定界面,支持标定数据的记录以及刷写等 不少于3项基本功能;车辆通讯总线仿真与测试工具支持总线监测分析、总线激励、诊断服务等不少于3项基本功能;自主开发工具的云上服务平台实现云端用户登录不少于1000人次/12个月,工具链包含的云端模型库中有效模型数量不少于50个。5.2 关键车规级芯片的测试技术和评价体系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车规控制、通讯、计算、安全、存储芯片在车载使用要求下的可靠性、电磁兼容性测试技术,设计开发基于FPGA半实物平台和芯片实物平台的车规芯片功能安全测试用例库及测试技术;针对智能驾驶使用要求,研究车规计算芯片的算力、能耗测试技术;针对网联驾驶使用要求,研究车规信息安全芯片基于国密算法安全保证能力的信息安全测试技术;搭建车规控制、通讯、计算、安全、存储芯片测试平台,建立其在车载使用要求下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考核指标:搭建支持多样本(≥20个)同步试验、试验温度范围-40~250℃、湿度相对湿度65%、压力≥15psig(磅/平方英寸)的环境应力试验系统,以及可施加电源(电压范围0~20V且分辨率10mV)偏置的寿命试验系统;搭建EMC测试环境,支持传导干扰(20Hz~108MHz)、辐射干扰(20Hz~40GHz)、HBM_ESD(10kV)、电源间断跌落实验(时间≤1ms);搭建支持1024数字通道资源,5G通讯速率,激励电压范围-0.5~+1.5V且分辨率为10μV的ATE测试系统;开发车规计算芯片测试系统,支持GPU/AI 等多种架构车规计算芯片在不同系统配置下(内核可配置、主频测试精度最小100MHz)的算力测试(范围覆盖 5~20TFlops、5~300Tops)及能耗测试(最高精度0.1W);设计开发支持车规芯片半实物和实物芯片的功能安全测试系统,测试范围覆盖车规计算芯片的总线、存储、DDR、时钟、IO、中断等硬件模块及底层软件,完成1~2款芯片功能安全测试用例开发至少1000条;开 发车规信息安全芯片国密算法(SM1~SM4)检测系统,支持被测芯片≥5000次/秒签名验签测试,开发支持置信度(ɑ值0.02~0.05) 任意定义且不少于4个真随机源任意开关的随机数据采集及随机性水平的测试平台,开发信息安全测试用例(包含安全攻击用例)至少100条;在车规芯片测试方面形成5项以上标准提案。5.3 车载储能系统安全评估技术与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多场景全工况多因素耦合下电池系统安全性损伤机理、演变规律及评价技术,研究电池系统热失控热扩散评价技术,研究电池系统失效致灾危害评估技术,研究电池系统使用寿命与安全耦合机制与规律,建立动力电池多维度安全性评价体系和标准;研究动力电池系统高频失效行为的孕育演化机制和复现评估技 术,研究车端感知、线下检测、云端数据协同的在役动力电池系统 安全性风险评估技术;开发智能无损检测装备及软件。研究多场景多因素耦合下车载氢系统失效机理、失效模式及定量化安全评估技术;研究车载氢系统失效危害评估技术,建立 车载氢系统多维度安全性评价体系;研究氢气泄露可视化检测技 术,研究车载氢系统微量氢泄漏检测技术;研究车载氢系统安全风险在线监测方法。考核指标:建立动力电池多维度安全性评价体系和装备;开发在役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智能无损检测系统不少于2套,测试准确度不低于90%;搭建车载氢系统安全性定量化评价体系和在线监测系统,在商用车和乘用车上进行应用验证,在线监测系统安全响应时间小于1秒;车载氢系统微量泄漏检测精度高于50ppm;车载氢系统严重泄漏预判准确率>95%;形成5项以上动力电池系统和车载氢系统安全性评价相关标准提案。5.4 高效协同充换电关键技术及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车—桩(站)—云多层级充电物理信息网体系架构,大数据驱动的安全高效充电管理与控制技术,研发车桩(站)互联互通实时数据交互平台;研究基于用户行为识别与充电设施状态感知协同的充电负荷时空多维度预测方法,充换电设施网点布局与站点构型规划方法;研究车—桩—云协同信息服务的运营管理与决策理论方法,用户行为识别与充电设施状态感知协同的车群充电规划方法与引导技术;研究快换站多型号动力电 池包融合存储、识别和充电技术,快换电池包标准化技术,多车型、多型号电池包识别和匹配技术,研发可多车型共用动力电池快换设备;研究多功率等级兼容的无线双向充放电技术,研发大功率、高效率、智能适配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备。考核指标:建成车桩数据交互平台,实现跨平台车桩数据互联互通,跨平台的数据互通与调用平均响应时间≤1s,高并发服务能力≥200万个,接入充电桩≥100万个,车≥100万台,车型≥100个,抗DDoS攻击能力≥200G/s;数据传输可靠性>99.95%, 信息安全通过三级等保评测;构建城市公共充换电场站建设规划模型和技术规范;充电桩利用率提高≥30%,车辆充电等待时间降低≥30%;快换电池系统兼容电池包类型≥3种,可更换车型≥3个,电池更换时间≤90s;无线充放电系统双向功率≥30kW, 工作间隙≥20cm,输出电压范围 DC250-900V,10%到 100%负载 范围内系统效率≥92%,最高效率≥94%,满足多车型互操作性, 实现3个以上车型搭载验证。6. 整车平台6.1 纯电动客车/乘用车高效高环境适应动力平台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极寒环境整车低能耗自保温技术,高温高湿环境下动力平台高效冷却技术、高绝缘和高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多应用场景的电驱动系统、动力电池系统内部温度预测方法、温控回路智能高效控制技术;研究电驱动、动力电池以及乘员舱热管理系统间的能耗耦合机理,研究高效智能化热管理控制技术,研发多热源协同智能高效一体化热管理系统;研究多阀门多通道多冷却回路一体化、压缩机低温可靠性、可变制冷剂充注量等空 调技术,研发低温高效热泵空调系统;研究基于功能域的动力平台高效集中式控制技术、基于大数据的整车能量管理优化标定技术,研发基于自主核心芯片的多合一高压集成控制器和网联化整车综合控制系统,研发高环境适应动力系统平台和专用化底盘。考核指标:12米纯电动客车:整车能耗≤52kWh/100km (CHTC工况);全气候(环境温度范围覆盖-30~+55℃)续驶里程≥300km(CHTC 工况);-30℃环境下,车辆续驶里程不低于常温续驶里程的 85%,车辆冷启动时间≤8min,空调制热功率≥14kW,COP≥1.3。55℃环境下,空调制冷功率≥22kW,COP≥ 1.7;研制车型≥2个,30分钟最高车速≥100km/h,0~50km/h 加速时间≤15s,最大爬坡度≥25%,实现百辆级验证应用。B级乘用车:整车能耗≤14kWh/100km(CLTC工况);全气候(环境温度范围覆盖-30~+55℃)续驶里程≥500km(CLTC工 况);-30℃环境下车辆续驶里程不低于常温续驶里程的85%,车 辆冷启动时间≤5min,空调制热功率≥4kW,COP≥1.3。55℃环境温度下,空调制冷功率≥7.5kW,COP≥1.7;研制车型≥2个,最高车速≥180km/h;0~100km/h加速时间≤4s,满载最大爬坡度≥30%;实现千辆级验证应用。6.2 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应用)研究内容:开发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一体化平台架构,研究重载车辆的整车物理结构与电驱动系统、智能驾驶系统间的耦合机理与设计方法;开发面向恶劣环境的重载车辆智能驾驶系统, 研究颠簸路面大盲区多源传感器融合感知技术,研究强振动、重载荷等条件下车辆故障诊断及导向安全智能决策技术,研究大幅变载荷工况下车辆纵横向协调控制技术;面向复杂工况的重载车辆大功率智能电驱动系统开发,构建面向重载车辆的新型驱动系统拓扑结构,研究湿滑坡道下自适应力矩分配与预测型智能控制技术;开发面向多场景作业的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仿真验证平台,研究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的硬件在环仿真与编组作业模拟技术;开展典型场景下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的无人化协同作业示范 应用。考核指标:开发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的整车平台原理样机1套;小尺寸(0.5m×0.5m×0.5m)障碍物检测距离≥100m,距离检测误差≤0.3m,重载车辆在100吨及以上载重条件下停靠控制误差≤0.5m,可实现16%坡道的坡停坡起;开发自主可控的电驱动系统,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特定场景与工况下综合能效提升20%,在 1km/h车速下仍可有效电制动;开发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仿真验证平台1套;在典型场景下开展不少于50台100吨及以上载重车辆的无人化协同作业示范运行,并稳定运行1年以上,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平均能耗降低 15%;形成相关技术标准或草案1项。附件:“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pdf揭榜挂帅榜单.pdf形式审查条件.pdf编制专家名单.pdf
  • 新能源汽车爆炸频发?FLIR TG275助你提前检测,规避风险!
    上海实施最严外地牌照限行政策自2020年11月2日起,每日7时至20时,上海部分主要高架路、大桥以及隧道道路禁止悬挂外省市机动车号牌的小客车、使用临时行驶车号牌的小客车、未载客的出租小客车及实习期驾驶员驾驶的小客车通行(周六、周日和全体公民放假日除外)。随着上海实施最严外地牌照限行政策或将引起新能源车抢购潮 但新能源汽车爆炸事故时有发生8月20日,一辆北汽新能源汽车在充电站充电时发生爆炸新能源汽车充电时容易发生爆炸那么车主的权益该如何保证呢?今天小菲就给大家介绍一款汽车诊断专用红外热像仪——FLIR TG275它是专为希望加速诊断过程和避免问题未被检测的汽车养护和维修技术员设计汽车维修技师的真实使用感受FLIR TG275是如何征服这些技师们的呢?小菲详细为你解读下吧~迅速找到问题的根源借助FLIR TG275,汽车维修技师能透过引擎盖,及时“看见”座舱内或车上诸多常见问题的根源。其工作测温范围为-25°C至+ 550°C,从冷空调到高温排气管或制动转子,轴承、涡轮增压器、差速器、冷却液系统、电气元件和电动汽车电池系统,用高精度、高能效的激光瞄准目标区域,确保组件测量准确无误,只需几秒即可完成检测,发现问题。点测温热像仪FLIR TG275是配备FLIR多光谱动态成像(MSX)技术的点测温热像仪,搭配专利双摄像头技术,加上19,200的红外图像分辨率,让其可以生成更清晰、更容易理解的图像。汽修检测人员可以轻松存储这些图像,从发现潜在故障到确认问题已修复,而且它还配备蓝牙低功耗(BLE)无线技术,该技术可轻松将图像转移到移动设备上,使用FLIR Tools生成专业报告,这样就可以将检修过程一一向客户展示,从而打消顾客的疑虑。坚固耐用,适用各款车型FLIR这款TG275采用坚固耐用的设计,IP54级防护封装可有效杜绝灰尘和水的侵害,完全可以胜任各种专业工作环境,无论是柴油卡车发动机还是建筑设备上的液压系统,均可轻松完成任务。其检测对象不局限于传统汽车。如今的新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采用复杂的电池系统,充电或放电时,系统产生热量,从坏电池到断线,所有问题都可能导致部分电池无法正常工作,这些电池与工作正常的电池有着不同的热特征,因此很容易被TG275捕捉到。FLIR TG275还配有LED灯和激光指示器,用于指示被测表面的大小和面积,为温度测量作业提供指导。FLIR TG275经济实惠、简单易用,是解决电池、继电器、开关、排气歧管、空调冷凝器、传动系部件等相关问题的理想选择。新能源汽车行业前景大好,但安全隐患问题也要及时排查,避免造成更大的危险!
  • “两会”汽车领域提案:聚焦“碳中和”目标 发展新能源汽车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汽车产业,依然是今年热议的焦点之一。国内汽车市场开始由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同时,在新技术浪潮下,中国汽车产业也从处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的新阶段。汽车领域代表就新形势下行业如何发展提出诸多提案,其中,“碳中和”目标下的新能源汽车如何发展成为被重点关注的领域;同时,推动汽车芯片国产化、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亦成为高频词。一、新能源汽车吉利集团李书福:中汽数据测算,2019年我国交通行业碳排放在12亿吨左右,其中商用车保有量仅占我国汽车保有量的12%左右,却制造了道路交通碳排放的56%。根据《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0》数据,2019年全国货车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排放分别占汽车排放总量的83.5%、90.1%。汽车行业要实现碳排放达峰及排放污染物治理,货车的电动化势在必行。换电模式为货车电动化提供了可行的能量补给方式,国家也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推动货车的电动化及换电模式示范运行,但目前货车电动化仍面临车辆最大总质量、整车长度等法规方面的障碍。针对货车电动化级重卡换电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建议对原标准GB1589-2016《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中质量及长度限值作补充规定。上汽集团陈虹:氢能源作为脱碳和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已经成了当下很多国家关注的重点。但是,目前氢能产业在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等各个环节发展受制于当前法规政策的种种限制。为此,陈虹建议:一是从国家层面尽快形成统一的中国氢能战略规划。二是在氢能管理政策法规层面有所突破。三是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管理的减排项目范围和碳交易的试点范围,将工业副产氢提纯、可再生能源制氢及加氢站项目纳入减排项目范围,以进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高绿色制氢项目受益范围,引导社会对于绿色制氢项目的投资积极性。四是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对使用绿氢(可再生能源产生的氢能)进行一定时期的专项补贴。长城汽车王凤英: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及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我国需发展车用氢能产业,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规模,提高可再生能源制氢比例,以加快推进低碳减排。但我国氢能产业战略导向尚不明朗,支持政策尚不完善,加氢站管理缺位,车用氢能供给体系尚不健全,关键材料和零部件自主化能力还不足,整车制造及氢气价格过高导致产业化进程受阻。为支撑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示范应用,我国亟需解决产业发展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此外,王凤英还建议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她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车企转型共识,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从产业、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发展规律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快全球化发展,有利于抢先占领全球化用户心智,改变汽车产业国际分工格局,提升国际竞争力。二、车用芯片长安汽车朱华荣:由于汽车核心芯片主要依赖进口,随着国际局势风云变化、全球半导体原材料和产能日益紧张、新冠疫情对供应链影响等,汽车芯片存在随时断供风险,且将成为阶段性和结构性问题长期存在,汽车芯片逐渐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中的主要‘卡脖子’环节。朱华荣表示,在保证产业链稳定供应基础上,建议国家出台积极政策来推动汽车芯片国产化,维护汽车供应链安全。具体包括,设立汽车产业核心芯片及生产设备国产化重大专项;强化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支持主机厂在整车开发过程中与国内汽车芯片商尽早开展汽车芯片定制化研发;加强行业标准制定等。广汽集团曾庆洪:中国汽车要强国应先“强芯”,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解决芯片问题,加强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建设,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两个不动摇,分别解决长期和短期问题。奇瑞汽车尹同跃:突破车载芯片“卡脖子”技术,应强化产业生态融合。他建议,明确车载芯片国产化率发展目标,加大芯片产业链建设、重点扶持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从标准、规范、人才、技术层面给予芯片行业、零部件行业与整车以支持;在产业链生态上给与政策鼓励以及资金支持,推动芯片生态与部件生态、整车生态融合发展。上汽集团陈虹:单靠市场一股力量很难推动车规级芯片国产化,需要形成政府牵头,整车企业联合,针对头部芯片企业开展重点扶持的策略。他建议,在消费级芯片企业的扶持政策基础上,加大对车规级芯片行业的扶持力度,使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愿意用、敢于用、主动用”。同时,制定车规级芯片“两步走”的顶层设计路线,实现车规级芯片企业从外部到内部的动力转换。三、智能网联汽车广汽集团曾庆洪:现行交通安全法规是基于完全由人驾驶的车辆而设立的,智能驾驶汽车实际应用仍面临许多合法性难题;同时,还存在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缺乏操作指引,各地测试牌照没有形成互认机制,测试时间和资金成本高;受制于道路基础设施限制和车与外部信息交互(V2X)设备的装配率低,智能网联汽车暂时只能着重发展“单车智能”的技术路线方向,网联化发展进程较慢等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法律法规要走在前面。曾庆洪建议,要尽快完善现行交通安全法规,确认“机器驾驶人”的法律主体资格;加快自动驾驶相关技术标准的编制和发布;完善现行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相关政策法规等。长城汽车王凤英:在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中,产品管理、交通管理、责任界定、保险监管、网络安全管理、地理信息管理等方面的部分规定,不能完全适用于智能网联汽车,存在一些制约智能网联汽车商用化落地的“矛盾点”和可能触发潜在风险的“空白点”。王凤英建议,加快形成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法律法规制修订工作;处理好科技进步与法律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奇瑞汽车尹同跃:近年我国C-V2X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各示范区场景、设备、方案的不同特点,作为主机厂端推进多场景应用会付出多重的准入及通讯协议匹配投入。因此,尹同跃建议,建立国家级测试示范区测试车辆上路准入结果互认机制;各国家级测试示范区使用统一的C-V2X通讯技术;国家层面推进车企上市新车具备嵌入式的蜂窝连接功能;建立芯片底层交互标准;鼓励地方建立C-V2X应用示范区,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支持。此外,在促进L3级自动驾驶技术落地方面,尹同跃认为,L3级别自动驾驶应在低速场景下积极探索、先行先试,通过低速场景行驶里程,积累自动驾驶工况,为高速自动驾驶做技术储备等。四、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分析与测试评价网络大会我国是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汽车产业可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起中流砥柱作用,尤其是汽车轻量化、新能源汽车发展是大势所趋,对于节能减排有着积极意义。同时,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 (LCA)可以对汽车全生命周期所产生的物耗、能耗与排放进行系统分析与科学评估。基于此,仪器信息网将于2021年3月16-17日组织召开第三届“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分析与测试评价技术”网络会议,特设汽车零部件测试技术、汽车新材料测试技术、新能源汽车测试技术、汽车全生命周期评价4个分会场。本次会议为期2天,20余位报告人将于云端为我们带来一场关于汽车测试评价技术的行业盛会!目前,一汽、重汽、比亚迪、蔚来、广汽、上汽、东风、福特、福田、华晨等知名车企,首钢、包钢、本钢、武钢、东北特钢等各大钢厂已报名,剩余免费名额不足100席,报名从速!无需下载报名软件与付费,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报名链接即可免费报名。一键报名: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car2021/
  • 实地案例|新能源汽车研发企业的真实反馈:为何选择FLIR自动化热像仪
    从2023年初特斯拉官宣降价,问界、小鹏、蔚来、沃尔沃等品牌纷纷跟进开始,到3月湖北省掀起汽车补贴高潮,众多品牌争相“蹭热度”,这一轮汽车“降价潮”持续到如今,终于渐渐波澜平息。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汽车行业的主力军,优越的性能和舒适的用车体验将越来越成为消费者的购车首选考虑因素。消费者在选购新能源汽车时,对比汽车品牌、续航能力、用车体验的同时,汽车质量是考虑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对于涉及到人身安全的质量情况,新能源汽车制造厂及其供应商在研发和质量控制过程,都采用了大量的检测技术和设备来实现对汽车的各个部件的研发与试验。今天就来介绍下FLIR A615/A655sc自动化在线红外热像仪产品在新能源汽车研发过程中的“妙用”。FLIR A615动力电池热失效失控实验新能源汽车的电动机、动力电池、电控系统为核心三部件,合称为三电系统,也是实验检测的重点。下面来给大家介绍下电动车辆国家工程试验室(上海中心)动力电池热失效失控试验流程:动力电池企业会在特别的实验室里进行检测,通过各种模拟实际情况来进行破坏实验。实验的目的主要是研究各种极端情况下电池被破坏时产生的危险状况或者爆炸影响,从而优化防护或者电池设计。下图为电动车辆国家工程试验室(上海中心)选用FLIR A615对动力电池系统进行电池安全测试过程的试验,通过试验来模拟和验证极端条件下的电池状态,为整体安全和电池设计安装优化做准备。搭配了护罩的FLIR A615相关案例分享:电池被刺爆破的瞬间,FLIR高速热像仪精准收集各项热数据!电控系统的IGBT设计IGBT是一台新能源汽车的控制核心和大脑,其技术门槛非常高,一般以毫米间距承受数千伏高压,以亚微米精细结构承受数千安培电流。因此其研发单位一般使用可搭载显微镜头的FLIR A615/A655s红外热像仪,以较高的工作频率(产品支持50Hz@640×480,100Hz@640×480,200Hz@640×240)来记录IGBT工作过程中的发热情况,从而对其安全性和热控工作进行辅助设计。上汽某汽车功率半导体公司是国内新能源汽车IGBT的主要供应商,其实验室采用FLIR A615红外热像仪搭配50μm镜头,对功率器件在模拟实车工作情况下的发热情况进行记录,优化了对温控的设计,完善了车载条件下的产品安全性。热像仪在新能源汽车研发过程中的其他应用车身轻量化设计新能源汽车为了增加续航,其车身轻量化设计也是非常关键的。江苏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就使用FLIR A615进行铸造开模过程的测试和温度控制,从而保证产品的开模温度的均衡性,为产品的良好品质和材料均整度奠定了良好基础。磨具开模图车身底盘焊接质量动力电池大都安装在底盘上,对电池的承载和防止刮擦磕碰的危险也非常重要,因此车身电池承载部分的生产加工也非常重要,某汽车零部件的主要供应商就选用FLIR A615热像仪对车身底盘电池承载部分进行焊接质量控制,有效地保证了焊接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电池承载更安全、更有保证。轮胎耐久性实验目前绝大多数新能源汽车都有里程焦虑和充电时间的问题,因此续航能力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现在的新能源车一般都不设计备胎,因此轮胎的安全性试验就非常关键。某轮胎公司选用FLIR A615红外热像仪对轮胎模拟加速和高速运动过程中的轮胎台面温度分布情况进行测试。该企业使用FLIR A655sc对轮胎模拟耐久试验条件下,轮胎的温度异常情况进行监测和研究。通过对轮胎运行过程台面温度及温度分布的观测和记录,对轮胎的行程安全性、耐久性有了更加可视化的数据保证,对轮胎的质量控制和设计优化起到非常大的帮助。汽车通用设备的研发上海某汽车集团及其供应商,在不同品牌汽车的车辆实验中,使用FLIR A615和A655sc对转向盘加热、空调系统设计、安全气囊、车内温度耐受性,玻璃加热除霜,车灯研发等方面做了多维度、长时间、精细化的试验,对产品品质、整车的质量提升、产品组件的可靠性等实现了强有力的保证。玻璃加热除霜车内温度耐受性车灯研发,时长00:06安全气囊起爆试验,时长00:17转向盘加热试验FLIR A615/A655sc是易于控制、经济实惠且小巧便携的红外热像仪,非常适用于状态监控、过程控制/质量保证及火灾预防以及研发监测等。以上就是这两款产品在新能源汽车研发过程中,各个部件优化与提升的实验过程 。FLIR热像仪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都能帮助工程师和制造商提供有效的帮助。其中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部件,其安全性是车辆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动力电池设计方面有需要的菲粉们小菲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5月16-18日菲力尔携E96/T500/A400/A700等多款高精红外热像仪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参加2023国际电池博览会展位号:6GT027届时小伙伴们可以来到菲力尔展台亲手试用FLIR这几款产品
  • 与上海汽车科创平台合作,阿泰可为新能源行业再添环试设备
    当前,在国家对新能源行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领域迅速发展,各车企相继进入新能源汽车研发行列,其中,氢燃料电池成为各车企重点投入研发的项目。自“碳达峰、碳中和”提出以来,由于具备“零排放、零污染、无噪音、补充燃料快、续航能力强”等五大优势,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再次乘风而起,市场热度显著升温。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占全球能源需求的18%,市场规模可达到2.5万亿美元。随着氢能市场的爆发,氢燃料电池检测服务也更趋活跃。上海智能新能源汽车科创功能平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汽车科创平台”),是上海市科技“四梁八柱”战略部署首批规划确定在汽车领域唯一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公司,近日与合肥科威尔电源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选购重庆阿泰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泰可”)环境试验设备,将充分发挥三方在氢燃料电池测试方面的资源优势,推进开发制约行业产业化发展的核心测试方法、技术和装置,共建测试能力,助力国家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协同发展。阿泰可是国内专业从事气候环境试验设备的首家上市公司。在燃料电池方面,其早在2014年就专门设立了事业部门展开深入研发。经过长期的探索,已经推出整车高低温环境模拟试验箱、温湿度交变模拟试验箱、高度(低气压)环境模拟试验箱等。并因为设备综合性能优异,参数指标突出而备受市场青睐。此次与上海汽车科创平台合作,阿泰可参照传统汽车环境可靠性试验方法,充分考虑燃料电池汽车特点,采用多物理场耦合核心控制算法解决温度控制问题,提高了温度试验的准确性。另外,阿泰可环境试验设备还具有与国内若干知名测试台架商在数据信息上交互的能力,确保测试性能、安全性能以及数据的准确性。其中,测试台架数据信息交互能力与安全性体现在:1)环境试验系统与测试台架安全性能策略,提高整个试验系统的安全性;2)自动灭火系统、环境试验系统测试台架、试验场地安全性能策略,实现无人值守全系统安全保护;3)环境试验系统试验参数与测试数据同时查看、同时记录,提高操作性与可追溯性;4)设备控制系统与燃料电池台架系统通信联动功能。值得一提的是,阿泰可已率先研发出了目前最大的100立方氢燃料电池专用试验仓,满足功率300KW的燃料电池发动机环境模拟。为确保安全性,该试验仓配备了火警中央控制系统和灭火联动系统,具备领先的安全矩阵联动反应功能(安全矩阵联动系统由火警探测系统、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系统、火警中央控制系统、警示系统、灭火系统五大系统组成),根据各级报警状况,各级系统安全矩阵实施联动反应。同时,该试验仓还具备防爆与排风控制功能。 现今,燃料电池行业开始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在产业走向规模化的上升期,针对燃料电池及其相关零部件的检测和设备也将迎来需求量激增的机遇。阿泰可与上海汽车科创平台的合作,将为推动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上增添更多的活力。
  • 五部委: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建设(汽车行业大会明日首播)
    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如火如荼,已经成为行业宠儿。日前,比亚迪宣布停产燃油车,专注新能源电动汽车。而汽车测试,是守护新能源汽车安全的关键一步。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五部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企业安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安全保障体系,严格生产质量管控,提高动力电池安全水平等。详见:五部门发文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体系建设为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测试评价技术进步,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仪器信息网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材料分会,将于2022年4月13-14日召开第四届“汽车检测技术”网络大会,特设“新能源汽车测试技术”会场,会期1天,共11个主题报告。点击页面直达报名页面“新能源汽车测试技术”会场特邀上海汽检(国家新能源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庆车检院、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宁德时代、中车集团资深工程师,浙江大学、长安大学专家学者及知名仪器厂商应用专家,围绕动力电池安全性测试、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测评等主题展开分享,干货满满~会议时间:4月13-14日会议地点:Online(家、办公室、餐厅里、公交地铁上)日程安排:日期上午下午4月13日零部件失效分析零部件测试技术4月14日新能源汽车测试技术(上)新能源汽车测试技术(下)免费报名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automobile2022/免费报名参会会议赞助:15718850776(微信同号)刘老师大会日程(更多精彩详见报名页)报告时间报告题目报告人4月13日上午 零部件失效分析09:00-09:30机械传动零部件失效诊断技术研究及其制造设计的改进应用潘安霞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09:30-10:00扫描电镜在汽车零部件检测中的应用沈宁北京欧波同光学技术有限公司10:00-10:30高强度零部件延迟开裂问题探讨唐刚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10:30-11:00电子探针在汽车材料分析中的应用崔会杰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11:00-11:30清洁度检测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张鹏北京普瑞赛司仪器有限公司11:30-12:00汽车发动机曲轴失效分析——失效分析数据库案例简要冯继军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工艺研究所4月13日下午 零部件测试技术14:00-14:30检验分析报告中的图片表达问题探讨刘柯军汽车工程学会材料分会理化及失效专业委员会14:30-15:00汽车零部件清洁度测试技术谢宇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15:00-15:30用于ADAS的高精度车载影像模组内参标定技术邵双运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15:30-16:00轮胎检测技术发展新动向苍飞飞国家橡胶轮胎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6:00-16:30车内空气污染检测技术—HJ/T400标准解读胡玢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4月14日上午 新能源汽车测试技术(上)09:00-9:30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测评技术研究谢先宇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9:30-10:00电池电机测试/验证领域数据采集吴楠基恩士(中国)有限公司1000-10:30驱动电机系统测试标准与技术吴诗宇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10:30-11:00新能源电池的金相制备案例分享柳文鹏标乐中国11:00-11:30动力电池安全性测试技术马天翼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4月14日下午 新能源汽车测试技术(下)14:00-14:30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年检政策体系研究探讨陈轶嵩长安大学14:30-15:00牛津仪器显微分析技术在锂离子电池材料中的应用徐宁安牛津仪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15:00-15:30锂电池异物分析方法及案例分享张亮宁德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15:30-16:00全自动扫描电镜在锂电金属异物分析中的应用刘晓龙复纳科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16:00-16:30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OBC)与充电桩电源新技术王正仕浙江大学16:30-17:00数字射线成像(DR)及工业CT检测技术在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上的应用郑小康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报告嘉宾赞助单位会议讨论群
  • 欧阳明高院士: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阶段、新挑战与新路径
    近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2)在北京举行。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发表演讲。欧阳院士从电池材料与技术创新、底盘技术创新、充电与能源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出发,为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一、电池材料与技术创新欧阳明高院士认为,此轮碳酸锂价格高增的原因主要源于去年以来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飞速增长,在电池和材料领域产生了递进式需求放大效应,整体与2016~2018年的锂资源价格上涨原因基本相同,但相较于前一轮波动,此轮叠加疫情影响,价格波动幅度更大一些。近年来,动力电池行业如果用、两个关键词来形容,一个是“扩”,疯狂的扩产;第二个是“涨”,疯狂的涨价。“扩”,基于终端市场需求的高歌猛进,国内诸如宁德时代、比亚迪、中航锂电、蜂巢能源、国轩高科等多家锂电池企业积极布产,“我国电池产能预计在2023年达至1.5TWh,2025年达到3TWh,可乐观估计至2025年国内电池年需求量/年出货量约在1.2TWh,届时大概率会出现周期性的产能过剩。”欧阳明高院士认为。关于“涨”,自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原材料价格逐渐走高,进入2021年更是如此。作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主要原材料,碳酸锂价格现阶段售价更是已超过每吨50万元,过去一年上涨了十余倍。对此,欧阳明高院士分析指出,供给端产能释放延迟也是造成碳酸锂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典型矿石生产的碳酸锂产能释放周期需要3-5年,卤水提锂产能的释放周期则为6-8年。而对于需求端,他认为,虽然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的驱动力将长期存在,但由恐慌性库存储备带来的锂资源需求放大是暂时的。随着伴随碳酸锂供应能力提升及开采量提升,电池回收产业逐渐壮大,预计2-3年后,锂资源将恢复供需平衡。但同时,他也表示,考虑到全球贸易环境恶化,以及由战争引发的镍价炒作,为了供应安全,政府应打击囤积居奇,抑制价格短期的大幅波动,以免对新能源汽车今年的销量造成重大影响。同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同一场合亦表示相似观点,他指出,当前动力电池原材料大幅涨价问题需要高度关注,认真研究解决。辛国斌提到,将适度加快国内资源开发进度,坚决打击囤积居奇、投机炒作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强化协作,共赢发展,推动关键原材料价格回归理性。二、底盘技术创新欧阳明高在会上提出,中国的新造车势力最需要防控的竞争对手将来可能会来自美国,除了特斯拉,现在又出现了一批滑板底盘的公司、智能汽车的公司、固态电池的公司,都是来自美国的创新企业,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面临的最大的技术挑战。他介绍说,电动汽车的底盘平台在快速地迭代,从刚开始的改装车,完全是燃油车底盘,到进一步地优化,到出现电动车的专用底盘,比如大众的e—golf,然后到C2V,比如特斯拉比较典型。现在最具突破性的就是滑板底盘,对于滑板底盘的出现有两条技术路线,第一条技术路线是传统车厂更多采用改进型技术路线,继续用承载式车身。但是新造车势力更多采用的是变革型技术路线,一旦滑板底盘就用非承载式底盘,像美国的两个公司Rivlan,市值近千亿美金,所以我们最需要防控的或者是竞争对手将来可能会来自美国,除了特斯拉,现在又出现了一批滑板底盘的公司、智能汽车的公司、固态电池的公司都来自美国的创新企业,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面临的最大的技术挑战。他表示,滑板底盘跟C2V不一样,是非承载式车身,电池包与底盘一体化,集成式驱动系统,包括五大核心技术,他提到其中的CTC技术及驱动系统。CTC有两种方案,一种是电池包整体的吊装进入底盘,就是C2V。另一种是直接在底盘集成,没有上面承载式的框架了。这样一来,真正的C2C就没办法换电了,国内已经有些开发动态,比如宁德时代2025年要推出CTC。另外一个重点是驱动系统。欧阳明高介绍说,驱动系统首先需要控制整个驱动系统的高度,驱动系统要高度集成化、轻量化、小型化。所以,就算是集中驱动,也得三合一,这是必须的。另外,分布式驱动。现在大量采用分布式驱动来做滑板底盘,比方说双电机、三电机。现在三电机又开始出现集中电机和轮边电机,还有直接用轮边电机。分布式驱动又有好几种方式,最终的颠覆性是用轮毂电机,轮毂电机会给整个底盘的自动驱动转向带来更加革命性的变化,国外现在开发所谓的e—corner,所有的都在驱动、悬架、制动、转向都靠轮毂电机,四个轮子一块板,上面放车架,这是颠覆性的,国外很多厂家在研发,清华也在做轮毂电机,我们现在轮毂电机在大功率摩托车和商用车上尤其是军用车都已经开始使用。我们现在用大功率的摩托车是100个千瓦,我们用这个做滑板底盘。欧阳明高谈到这种底盘的好处:第一,空间和能量增加。第二,驱动、制动都靠轮毂电机。第三,灵活,原地打转,各种各样的功能。第四,更好地支持全自动驾驶,这是全自动驾驶非常贴切的一种电动化底盘。三、充电与能源技术创新欧阳明高谈到电动车续航不足、充电缓慢的问题,他说,现在充电方面的问题是慢充普及率跟不上市场的增长速度。长途出行的临时补电速度太慢,排队时间长,抱怨电动车变成“电动爹”。大量电动汽车无序充电带来城市供电的负荷问题,必须进行有序充电。另外,电动车现有的充电标准不大适应新的需求,现在充电需求越来越丰富,比如要350千瓦大功率快充,5分钟200公里收车,这是将来需要的,是高速公路长途旅行应急必须要的。此外,还有国际贸易的统一需求,因为现在大量出口,要跟国际标准统一。欧阳明高表示,有两个战略性的技术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充电系统:第一,有序充电与车网互动。V2G是指单向有序充电,比如把充电放在后半夜低谷。V2G就是可以反向地供电,可充可放。可以供局域网,可以供大电网。V2X就是车跟车可以供电,跟楼宇可以供电,负载紧急供电、家庭备用电源等等,各种各样的以车为核心能源互联网。“我们实现V2G的前提就是在电动车停止运行的时候要通过双向充电桩跟电网连接,任何时候停下来必须要联上才有这个功能,不联上就没这个功能。如果用换电,车载电池储能功能就没法发挥。”他说。他表示,发挥车网互动需要用户、企业、地方政府共同参与构建能源互联网平台,三方都有收益,用户可以通过波峰、波谷的电价来实现收益。有很多企业会来进行聚合,政府通过调控,通过收税,把燃油税变成电税,它也可以取得收益,当然我们还可以共同来推动新能源发展的绿色的效率。既有经济收益,也有社会效益。“关键是如何把亿万辆的车聚合起来,这是一个问题,聚合是一个典型的市场问题,我们要建的是一个‘炒电’的股市,我们每辆车就是一个散户,我们来供需撮合入市交易,我们的聚合商就是证券公司,这是一个纯粹市场化的行为。”对此,他表示,中间层的是聚合商干的事,主要是互联网平台、信息平台。现在储能分三个侧:用户侧、电网侧、发电侧,而车网互动是三个侧都可以发挥作用。欧阳明高预估,从无序充电到有序充电,到车家互动,到车辆跟微网互动,最后到大电网互动,今后五年是孕育突破期,关键是要完善有序充电的相关标准、配套机制、运营模式,还有技术标准化相关准备工作,在电动车占比高的重点区域实现V2G商业试点。“我们现在在深圳准备进行试点,那边的占有率比较高,城市管理人员的水平也比较高,已经开始准备对V2G进行补贴,我们希望在北京、上海都可以来做这件事。”第二是快充与快换。一个方面是慢充遍地都是,进行车网互动。另一个方面是干线要快充快换,“没有快充快换,方便性不行”。会上还提到了卡车电动化问题。欧阳明高指出,换电模式是重卡电动化的主要产业化路径,工信部已经开始重卡换电示范工程,已推出13个换电模式试点城市,预测今年换电重卡销量将达到2~3万台。为换电重卡快速可持续增长,覆盖全国的互换互联的换电服务网络是必要条件;中国电动重卡换电联盟在换电重卡互换性标准方面参与和主导多项汽标和国标的修制定,并有望在今年对换电重卡标准进行修订。欧阳明高提出,快充跟快换互补,要建设的是电动汽车时代的加油站,把现有的加油站、休息区进行改造,改造成光、储、充、换一体化互补型智慧能源系统,重点是卡车快换,快换的电池给轿车快充,因为卡车快换电池是很多的,由光伏给它充电,轿车350千瓦是很难从电网充电,电网是受不了的,350千瓦必须要储能,储能主要来自两种方式,一种是专门用电池;另外一种是卡车的电池,他透露,已经同壳牌合作建设了全球第一个综合示范平台。第四届“汽车检测技术”网络大会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仪器信息网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材料分会,将于4月13-14日组织举办第四届“汽车检测技术”网络大会,设置新能源汽车测试技术会场,为汽车产业链用户搭建一个即时、高效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推动我国汽车测试行业健康发展,助力汽车产业持续提升安全性、可靠性、耐久性及高质量制造。免费报名: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automobile2022/扫码免费报名参会会议赞助:15718850776(微信同号)刘老师大会日程(更多精彩详见报名页)部分专家阵容部分报名用户单位职务西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供应链经理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主管工程师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测试工程师吉利工程师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金属材料工程师万都(北京)汽车部件研究开发中心研究员斯凯孚(上海)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失效分析工程师北京丰台区质检站主任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主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副教授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系长一汽解放商用车开发院员工山东中兴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技术部长中国重汽质量管理长安汽车主任工程师保定市东政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技术负责人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试验工程师Garrett motionMPE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深圳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深圳材料分析测试工程师天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珠海广通汽车有限公司主任黄埔海关技术中心实验室主任温馨提示1、本会议免费,报名成功,通过审核后您将收到通知;填写不完整或填写内容敷衍将不予审核。2、通过审核后,会议当天您将收到短信提醒。点击短信链接,输入报名手机号,即可参会。3、扫码加入“汽车检测技术交流群”,实时了解会议动向、进一步技术交流。 扫码加入会议交流群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项标准立项,涉及新能源汽车等
    2022年6月9日-17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标准部组织了本年度第二次标准集中审查系列会议。本次审查会按照专业方向分10个会场进行,对32项标准项目提案进行了立项论证,来自行业企业320名技术专家参与研讨。最终23项标准项目通过审查,列入2022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标准研制计划。通过立项审查的标准项目清单序号标准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技术领域1  《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全链数据采集技术规范》金振华新能源汽车2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燃料电池堆耐久性试验方法》王晓兵3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燃料电池堆台架试验方法》冀雪峰4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耐久性行驶试验方法》郭 婷王 丹5  《纯电动汽车热系统高低温能量消耗 台架试验方法》付 宇6  《车载时间敏感网络通讯芯片功能和性能要求》王小兴智能网联汽车7  《车载时间敏感网络中间件通用要求》朱海龙8  《车路协同路侧基础设施 总体技术要求》王井伟9  《车路协同路侧基础设施 信息安全技术要求》王井伟王翔宇10  《智能网联汽车 城市道路场景无人化测试 场地试验方法及要求》王井伟孙宫昊11  《智能网联汽车整车移动通信性能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郭迪军邓文山12  《城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李晓龙13  《车路协同 智能决策道路 第1部分:定义与分级标准》郝若辰14  《车路协同 智能决策道路 第2部分:系统总体架构及应用》郝若辰15  《重型车OBD和NOx控制系统整车检验方法》任烁今汽车整车试验16  《越野汽车高温地区适应性试验方法》龙孝康17  《乘用车越野性能评测方法》郭 强18  《汽车用金属材料断裂应变测试方法》张钧萍汽车材料应用及轻量化19  《乘用车车身用铝合金挤压型材》韩志勇20  《汽车用2000MPa级热成形钢质量评价指南》季春红21  《汽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车门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高 聪22  《乘用车典型零部件轻量化系数计算方法》刘 波23  《乘用车电动尾翼》车全武汽车零部件接下来,牵头单位将在CSAE标准信息平台正式组建标准起草工作组,欢迎大家加入!
  • 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高端激光粒度分析仪持续爆发增长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2021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经济运行指标,前十个月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256.6万辆,同比累计增长175.3%;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254.2万辆,同比累计增长176.6% 。产、销数量均创历史新高,下面来看具体数据: (图片来源: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网站) 从汽车种类来看,新能源乘用车是增长的主要来源,说明随着新能源汽车性能、价格的优化及充电设施的完善,新能源汽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的认可,从而促使新能源乘用车走进千家万户,产销出现跳跃式上涨。其中,纯电动乘用车产、销同比累计增长分别达到205.2%和201.0%, 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产、销同比累计增长分别达到124.6%和144.5%。回顾新能源汽车行业近三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广大从业者更深刻地认识到央妈断奶的智慧与果敢:“扶优扶强”让一大批有技术、善管理、懂市场的企业脱颖而出,在退补、疫情、原材料价格上涨、芯片供应紧张、限电等多重困难夹击下,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在短暂的调整后再次迎来了快速增长。原本2019年6月份开始的新能汽车补贴大幅退坡让新能源汽车行业首次出现负增长,2020年初爆发地新冠疫情叠加影响更让新能源汽车行业雪上加霜。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第1季度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下滑60.2%和56.4%。但仅仅半年之后,自2020年7月开始,新能源汽车产、销均超过上年同期,并一直持续爆发增长到今天的水平。图片来源: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网站从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来看,从今年3月份起,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均超过了20万辆,从8月份开始月度销量均超过30万辆,即使剩下的11、12月份产销出现一定波动,新能源汽车全年产销突破300万辆也是大概率事件。新能源汽车的产、销两旺必然拉动动力电池快速增长,据高工锂电(GGII)统计,2021年前9个月,国内动力电池装机电量累计92GWh,同比累计上升169.1%,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累计47.1GWh,占总装车量51.2%,同比累计上升99.5%;LFP电池装车量累计44.8GWh,占总装车量48.7%,同比累计上升332%。同时,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国内动力及储能电池投扩产项目总投资超过5000亿元,粗略估算扩产规划超1.4TWh。随着磷酸铁锂电池的成功逆袭,在德方纳米、邦普、富临精工、湖北万润等磷酸铁锂专业生产厂家纷纷扩大产能的同时,还不断向磷酸铁锂原材料产业延伸;同时,万华化学、新洋丰、川金诺、川发龙蟒、川恒股份、龙佰集团、中核钛白、安纳达、司尔特、湖北宜化等一大批传统化工企业纷纷跨界强势涌入磷酸铁锂产业。据高工锂电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达到30.8万吨,同比增长302.6%,据不完全统计,前三季度国内合计新扩增磷酸铁锂材料超过250万吨。而这些正在或即将扩产的锂电及材料项目已经带来了强劲的激光粒度分析仪市场需求,并且有望持续爆发增长。电池材料的粒度分布是锂电行业的一项重要质控指标,它影响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充放电性能、循环性能、安全性能以及生产工艺等,因此,电池材料及电芯生产企业普遍选用高效的激光粒度分析仪作为电池材料粒度分布检测工具。但什么样的激光粒度分析仪才能真正得到锂电行业市场的青睐呢?根据近几年锂电行业激光粒度分析仪购买需求的统计分析,高端激光粒度分析仪越来越得到行业的青睐。锂电行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行业资源逐步向头部企业倾斜,新增产能大多数来自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力神、中航锂电、亿纬锂能等头部企业,这些新增产能在选择检测分析仪器往往参考原厂配置,甚至选择更高端配置,所以,高端激光粒度分析仪将在这些新增产能中获得更多市场机遇。而一款好的激光粒度分析仪不仅应该具有宽广的测试范围和良好的易操作性,还应保证测试结果具有良好的真实性、重现性和对细微的粒度差异具有足够的分辨能力。从欧美克仪器近几年的市场销售情况来看,大多电芯及材料企业选择了欧美克的Topsizer和TopsizerPlus两款高端仪器。这两款仪器不仅具有宽广的测试范围和全测试范围内高灵敏度,而且具有很高的自动化程度,大大降低了测试结果对人为因素的依赖程度。Topsizer激光粒度分析仪Topsizer Plus激光粒度分析仪在锂电行业,需要检测粒度分布电池材料包括正极材料、前驱体材料、负极材料、导电添加剂、隔膜材料、电解质等等,种类繁多,粒度分布范围比较宽,小到纳米级,大到毫米级,因此,理想的测试范围应当尽量覆盖所有电池材料的整个测试粒径分布范围。测试结果的真实性是指测试结果能够反映颗粒的真实大小,尽管不规则颗粒的粒度测量不宜引用“准确性”这一指标,但这并不意味着测量结果可以漫无边际地乱给。测试结果的真实性是激光粒度分析仪最根本的分析性能,如果没有测试结果的真实性做基础,仪器的重复性、重现性等其它性能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测试结果的重现性是指将同一批样品多次取样的测试结果的重复误差,误差越小,表示重现性越好。重现性的好坏取决于仪器获取光能分布数据的稳定性、对杂散光的控制能力、对中精确度、光源和背景的稳定性、进样器的分散性能等。只有具备良好重现性的仪器才能对测试样品的粒度分布进行基本可靠的评价,有利于对连续生产或同一规格的不同产品的质量一致性进行把控。激光粒度分析仪的分辨能力指的是仪器对样品不同粒径颗粒的测量分辨能力以及对给定粒度等级中颗粒含量的微小变化识别的灵敏程度。一般来说,除了影响重现性的因素外,散射光能分布角度和光强的获取,低背景噪声的光学电子设计,高精度的模数转换及反演计算水平都对仪器的分辨能力有较大影响。具备高分辨能力的仪器才能准确识别测试样品及其各组分的细微粒径变化,对于电池材料中异常的少量大颗粒,及少量的离群细颗粒的准确测量和定量尤其重要。Topsizer对含有极少量细颗粒的负极材料样品的检测激光粒度分析仪的易操作性是指操作简单、故障率低、易于日常维护保养等。如果仪器的易操作性不高,不同人员对同一样品测试得出不同的结果,那么,即使有良好的测试性能,也不能高效满足用户的测试需求。作为深耕新能源行业的粒度检测与控制技术专家,欧美克仪器秉承思百吉集团“赢之有道”的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为行业用户提供高效的粒度解决方案,不断满足行业创新发展需求,助力中国新能源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1】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21年10月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2】沈兴志,珠海欧美克仪器有限公司,高性能激光粒度分析仪在电池材料测试中的应用。【3】珠海欧美克仪器有限公司,激光粒度分析仪在锂离子电池行业中的应用。【4】高工锂电,2021高工年会聚焦(14):动力电池产业2021“战局”。
  • 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2022—2030年)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2—2030年)的通知渝府发〔2022〕38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现将《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2—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重庆市人民政府  2022年8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2—2030年)为推动我市汽车产业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国办发〔2020〕39号)、《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2—2030年。一、发展趋势和现状当前,新一代科技革命驱动汽车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终端转变,促使汽车产业与互联网、信息通信、能源等行业深度融合,并加速向新能源化和智能网联化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从发展趋势来看,纯电动、增程式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是未来汽车动力系统的主要技术路线。汽车软件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和价值将越来越成为汽车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以单车智能实现高度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将逐步向“车、路、网、云、图”一体协同发展。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推动汽车智能网联化的重要基础,智能网联将赋能新能源汽车比传统汽车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从国内形势来看,全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关的新能源、大数据、电子信息等资源正加速向国内集聚,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市场渗透率持续快速攀升,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40%以上;到2030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市场主流。从我市形势来看,重庆是全国主要汽车生产基地之一,传统汽车产业已形成“1+10+1000”优势集群,正加快向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转型升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增长迅速,“大小三电”(电控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电池,电制动、电转向、电空调)等核心配套已有较好基础,具有西部地区最为完整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我市拥有复杂的山地地形交通场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测试、应用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正加快推进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国家电动汽车换电模式示范城市、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三大应用场景建设。在机械、电子、材料、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备较好产业基础和丰富资源。拥有适合于人才宜居宜业的产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支持政策。总体看,我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仍面临档次不高、规模不大、配套不强等问题。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服务国家战略,加快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向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发展,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智能网联创新应用、汽车软件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及服务等核心领域,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关键技术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融合发展为重点,以特色园区为载体,形成特色鲜明、相对完整、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打造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努力建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二)基本原则。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引导作用,完善产业政策,规范产业发展秩序,推动产业协调发展。创新驱动,重点突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技术、管理、体制和模式等创新,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发展。跨界融合,协同推进。推动汽车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交通、人工智能等领域跨界融合,推进研发、制造和服务一体化发展,注重整车与零部件协同发展,突出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创新业态模式,构建新型产业生态。统筹布局,集群发展。进一步优化汽车产业布局,构建市级层面统筹推进、各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特色发展的产业格局,着力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向集群发展转型提升。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加强“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促进国际国内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绿色转型,低碳发展。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探索汽车产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路径,推动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三)发展愿景。到2025年,初步形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雏形,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国比重达到10%以上。打造一批全国领先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和品牌、引育一批关键零部件企业、创建一批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搭建一批应用场景,基本形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新生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全国,并具有一定国际辐射能力。到2030年,建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全国的占比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达到全球一流水平。打造1—2家全球一流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品牌;聚集一批先进的零部件企业,形成全球一流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生态;引育一批具有突出创新实力的研发机构,打造全球一流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体系;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宜居宜业环境,建成全球一流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建设全球一流的基础设施,打造全球一流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体验之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具备较强的国际辐射能力。三、重点任务(一)提升整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化水平。1.持续扩大生产规模。根据国家政策导向,继续加强优质项目招商引资,聚集更多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支持我市整车企业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加快推动新项目建成投产、新产品投放上量、新品牌发展壮大,进一步加大市场拓展力度,持续扩大产销规模。2.全面加快向新能源动力转型。加快推动以化石燃料为动力的传统汽车制造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升级,落实国家汽车新能源化的相关技术路线。乘用车重点发展纯电动、增程式混合动力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商用车重点发展纯电动、增程式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3.提升汽车智能网联水平。推动整车企业坚持软硬件协同攻关,提升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实现组合驾驶辅助、有条件自动驾驶向高度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升级。鼓励企业积极探索发展飞行汽车。4.提升企业研发能力。支持整车企业实施软件定义汽车研发策略,与信息通讯技术(ICT)、互联网等行业公司跨界协同,大力提升集成控制水平和正向开发能力。鼓励整车企业研发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关键技术,开发先进适用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研发投入达到全国领先水平。5.强化标准引领作用。支持整车企业建立健全企业自主的研发、制造、质量、服务等技术和管理标准,打造企业标准竞争优势。支持整车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相关标准制定,争取将企业标准转化为行业标准。6.建立新型“整车—零部件”合作关系。发挥整车企业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开放配套市场,吸引零部件企业集聚。推动零部件企业根据整车企业需求,提升同步开发能力,积极开展超前研发。支持整车企业深化与核心供应商在研发、技术、产品、资本等层面的协同,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打造全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平台和品牌。专栏1 加快突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技术新能源方向。以纯电动汽车、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技术创新方向,加快研发新一代模块化高性能整车平台,攻关纯电动汽车底盘一体化设计、多能源动力系统集成技术,突破整车智能能量管理控制、轻量化、低摩阻等共性节能技术,提升电池管理、充电连接、结构设计等安全技术水平,提高新能源汽车整车综合性能。智能网联方向。研发复杂环境融合感知、智能网联决策与控制、信息物理系统架构设计等关键技术,突破车载智能计算平台、高精度地图与定位、车辆与车外其他设备间的无线通信、线控执行系统等核心技术。(二)完善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体系。1.壮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聚焦“大小三电”关键零部件及基础原材料,加快重大项目引育、产业化落地,做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构建中高端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链。2.培育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产业。引育车规级芯片、传感器、雷达等核心零部件企业,提升感知、决策、交互、执行等关键总成配套能力,形成可满足高度自动驾驶需求的零部件供应链。支持ICT零部件企业积极融入汽车行业,发展“汽车+信息通讯”融通的新型零部件企业。3.推动传统零部件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实施传统零部件体系再造工程,支持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发挥自身优势,转型生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支持重点零部件企业申报国家级和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等称号,打造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专栏2加快突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关键技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突破高集成度电池、电池包封装、电池管理控制等技术,加快下一代电芯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探索新一代车用电机驱动系统解决方案,研发高效高密度、多合一电驱电机等技术及产品,突破高压平台架构关键技术。加强燃料电池系统短板攻关,加快高可靠燃料电池电堆及其关键材料研发。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突破高算力车载芯片、低成本高性能激光雷达、4D成像毫米波雷达、车载摄像头等复杂环境感知产品技术,加强车机系统、车载大屏、抬头显示等技术研究,推进车载网关、车载智能网联终端(T—BOX)等车用通信产品研发。传统零部件转型升级。加快高效增程式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发动机技术以及高效率集成电驱动系统研发,突破高效节能热管理、电制动、电转向等技术,开展高性能镁铝合金、高强度钢、碳纤维复材等关键材料产业化应用,突破热成形、激光拼焊、边缘软化等材料加工工艺技术。(三)加快推进自动驾驶及车联网创新应用。1.建设技术研发创新体系。加快基础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突破自动驾驶及车联网关键核心技术。推动车联网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打造高度自动驾驶功能的技术支撑体系,推进智能化与网联化深度融合,实现车路云一体化协同发展。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推动自动驾驶及车联网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2.推动自动驾驶及车联网规模化应用。推动自动驾驶和车联网应用场景统一规划、建设、运营。持续推进重庆(两江新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打造车路云协同创新样板区。统筹推进全市自动驾驶政策先行区建设,率先开展无人驾驶汽车商业化运营,支持在渝开展首创性、全球化、特色鲜明的运营示范项目,实现自动驾驶汽车和车联网场景大规模应用,打造全球领先的应用示范区。3.推进自动驾驶及车联网数据应用。支持建设和扩容各类综合、专业车路云网图数据中心,促进各类数据平台互联互通,推动道路基础设施、通信基站、车联网平台和应用服务等信息交互与数据共享。推进智慧出行、智能调度、先进感知监测等系统综合应用,探索数据商业化应用模式,提升智慧交通建设管理水平。引育一批高精度地图、数据分析、出行服务、金融保险等领域数据服务企业,持续提升数据应用和增值服务能力。专栏3 加快突破智能网联关键技术突破新型电子电气架构、多车型适配的标准化硬件平台、智能网联汽车操作系统、智能驾驶算法、智能座舱等车端关键技术。突破高可靠、低时延的多源信息融合边缘计算技术,长时域、高可信的多目标识别与跟踪等路端关键技术,以及混合交通情况下的多层级群智决策与控制等车路协同关键技术。强化边云协同与动态交通大数据赋能研究,保障基础平台充分发挥跨域融合、分层解耦、分级共享的支撑作用。重点突破蜂窝车联网(C—V2X)单播组播、业务连续性、规模化运维等关键技术。推进高精度地图和北斗高精度定位、超宽带室内定位及相关新型定位定姿技术深度融合。(四)加快培育汽车软件与人工智能产业。1.积极培育关键软件。鼓励整车企业承担汽车软件领域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加强智能座舱、视觉算法、操作系统、自动驾驶等技术研发,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鼓励整车企业打造应用生态,推进定位导航、远程车控等车载应用集聚发展。大力发展基于空中下载技术(OTA)的增值服务。发展工业软件,提升汽车智能制造水平。2.推动人工智能在汽车领域应用。鼓励加强算法研究,建设公共算法服务平台,构建从研发到应用的算法生态。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云控基础平台建设,实现人、车、路、环境的数据融合,提升车辆对动态交通环境的数据感知能力。通过交通基础设施之间的数据互联与协同,实现从局部到整体的行车策略优化。3.加快基础硬件产业化突破。以整车需求为牵引,聚焦车规级芯片,重点支持设计、制造、封装和材料项目建设。加快高算力车规级芯片的研发、应用,推动高性能车载计算平台发展。积极引育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智能传感器产业。大力发展T—BOX项目,推进T—BOX装配应用。专栏4 加快突破汽车软件与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汽车软件。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操作系统、整车分布式硬件抽象与虚拟化、高可信运行环境、编译工具、车载容器、中间件等底层核心技术攻关,加强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智能云控平台、OTA等关键软件产品研发,突破汽车研发设计软件、生产控制软件、业务管理软件等工业软件技术。汽车人工智能。加快智能座舱芯片、自动驾驶芯片、毫米波雷达、微波雷达、激光传感器、导航传感器等基础硬件研发,推进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类脑智能计算、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生物特征识别等关键技术攻关,实现复杂环境下的智能视觉感知、多传感器融合、决策规划及控制等技术突破。(五)加快打造体验之都。1.丰富试车场测试体验。提升现有汽车试验场在智能网联、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测试水平,支持新建汽车试验场按照自动驾驶封闭测试场地的有关标准开展建设,为自动驾驶和车联网的开发、测试、验证提供全面服务。2.提升道路智能化体验。基于重庆复杂山地、高温气候的条件特征,在主要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部署感知、联网、交互、计算设备,加快现有道路网联化改造,实现蜂窝车联网基本覆盖,形成城市级的智能化道路环境,打造全国最具特色、最为丰富的车路协同体验场景。3.打造汽车文化赛事体验。整合汽车消费、试乘试驾汽车服务等主要功能,融合旅游地产、商务办公、文化体验、餐饮住宿、购物休闲等配套服务,建设汽车主题公园。支持举办国际汽车论坛、国际汽车赛事等,提升产业发展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4.提升充换电加氢服务体验。推动充换电加氢综合能源站与新零售业态融合共建,创新商业模式,重新定义用户体验及充换电加氢生态,打造多元化服务业态共生的充换电加氢服务生态圈。5.优化新兴技术应用体验。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广泛应用,加快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与能源、交通、金融等行业深度融合,提升汽车改装、二手车交易等传统汽车后服务市场的数字化水平,发展汽车健康管理等新业态,构建模式创新的体验场景。专栏5 加快突破各类场景体验支撑技术充分依托现有数字经济产业园、协同创新区等创新平台,坚持软硬件协同攻关,突破新型电子电气架构、多源传感信息融合感知、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车用无线通信网络、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等共性交叉技术,持续加强自主学习控制、边缘计算、大数据分析、类脑计算、机器视觉、语音识别等核心技术研究与攻关。(六)加快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建设。1.加强规划布局。加快制定完善充换电站、加氢站、储能设施、泊车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规划和实施意见,加强政府引导,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协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2.推进“三网”融合。通过在能源互联、交通电气化及数字化等方面统筹规划、协同建设和高效运营,推动能源网、交通网、信息网平台融合、数据互通,形成广泛互联、开放共享的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体系。3.加快充换电和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高速公路、乡村场镇、停车场站、居民小区等区域充电设施全覆盖。鼓励建设综合能源站,布局新一代800伏以上大功率高压充电站,持续提升成渝“电走廊”充电能力,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合理、智能高效”的充电服务网络。推进国家电动汽车换电模式示范城市建设,加速换电站布局,推动换电标准化、共享化,形成与换电汽车推广应用相匹配、适度超前、区县全覆盖的换电网络。创建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支持重点区县在园区、高速公路服务区、港口等示范区域布局建设加氢站,扩容成渝“氢走廊”,提升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的支撑能力。专栏6 加快突破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关键技术加快有序充电、反向补能、化工余热与废气资源高效制氢等关键技术突破,提升优化大功率充电,储氢、运氢与加氢,一体化大功率氢燃料电池系统技术。开展新一代废旧动力电池自动智能化拆解技术研发。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智慧电力系统,发展车网互动等储能技术。加快智慧车库系统改造建设,推广代客泊车技术应用。(七)构建全面高效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安全体系。1.强化安全监管。全面落实企业负责、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安全生产机制,强化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强对充换电和加氢设施建设和运营单位的安全监管。支持汽车整车和汽车软件企业提升系统安全防护能力,完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鼓励行业组织加强技术交流,指导企业不断提升安全水平。2.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聚焦车规级芯片、应用开发软件等“卡脖子”环节,加快提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配套能力。支持整车企业加强与核心供应商的利益协同,加快零部件配套体系集聚发展,适当扩大核心零部件的应急仓储规模,建立极端情况下供应链备份预案,确保维持正常生产能力。四、重点工程(一)实施科技创新工程。1.打造重要创新载体。引导重点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完善和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培育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加快建设国家车联网信息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氢能动力工程研究中心、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5G融合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鼓励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级技术创新项目,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2.加强关键人才引育。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加快引进和培养软件架构师、车规级芯片设计师、卓越工程师等紧缺高级人才,以及汽车软件、轻量化和电池原材料等基础研发人才。鼓励高校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推进汽车与计算机、软件、新材料等跨学科建设,加快建设重庆高等工程师学院。孵化科技型初创企业、创新团队,培育领军型、成长型、初创型企业家。3.提升创新转化能力。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形成更为紧密的合作创新关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创新和专利技术转移转化运作机制。完善市、区两级企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立企业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发展企业与科技创新机构的融合发展平台,提升专项服务能力,为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机构创新成果转化提供精准高效服务。(二)实施智能制造工程。1.加快提升智能制造基础能力。加快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等关键环节实施数字化改造,建设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信息系统,加大数字化装备应用力度,提升企业关键环节数字化水平。支持整车企业搭建智能制造平台,助推企业间产能共享,提升全市汽车整车产能利用率。2.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推动企业信息系统与生产设备互联互通,开展系统间集成应用。鼓励龙头企业建设“一链一网一平台”,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数据协同网络,建设供应链协同等应用服务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支持“5G+”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智能工厂等创新应用示范项目,鼓励企业创建全球灯塔工厂,打造创新示范标杆。(三)实施质量提升工程。1.提升质量控制能力。推进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质量监测、成本控制、营销服务等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实施质量提升计划,以全面提高服务水平为突破口,以降低汽车故障率和稳定达标排放为目标,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建设汽车质量评估体系,持续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能力。2.加强品牌培育和产权保护。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品牌内涵设计和推广工作,提高品牌竞争力和品牌价值。加强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查处违法侵权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充分发挥宣传媒体的舆论正向引导作用,助力企业提升品牌影响力。3.增强质量服务能力。发挥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在测试评价、研发验证等领域的技术资源优势,完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四)实施绿色低碳工程。1.打造标杆示范企业。支持重点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汽车产品生态设计评价标准制定。在汽车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回收等环节,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打造行业绿色发展的标杆示范企业。2.加快建设零碳工厂。支持企业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建设工厂储能、利用的内循环体系,加快低碳工艺应用,严格污染物排放管控,提升污水、废气、废料的处理和回收利用水平,建设零碳工厂。3.开展产品再制造。支持企业围绕车辆制造的全生命周期,扩大可再生、轻量化材料使用规模。采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开展零部件再制造示范试点。加强旧件回收、制造及检测管控,建立循环再生体系。4.发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鼓励开展废旧动力电池安全梯次利用。支持电池产业链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开展新一代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和自动智能化拆解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五)实施融合发展工程。1.推动与物流运输业加快融合。支持整车企业充分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物流需求,进一步优化提升运输效率,与物流企业建立互利共赢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推动双方设施设备衔接、业务流程协同,标准规范、信息资源等关键环节深度融合。2.推动国内国际市场加快融合。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企业加强国内国际交流合作。持续引进优质整车、零部件、研发、测试、应用、运营、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企业。支持企业利用市外优质人才资源设立研发中心,加强出口目标国相关标准、认证、检验监管等制度研究,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推动产品出口逐步向品牌及技术输出等价值链高端环节转移。3.推动与智慧出行加快融合。深化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构建智慧出行服务平台。建立完善全程电子化、智能化的出行服务体系,探索推进自动驾驶客运出行服务,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慧出行服务生态。4.推动与金融保险业加快融合。支持整车企业抢抓市场机遇,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购车、用车、修车、卖车等环节,发展汽车金融、汽车租赁、汽车保险等业务。加快扩大市场参与主体范围,推动绿色信贷创新,鼓励企业持有电池、储能设施、充电桩等资产,探索绿色资产融资新模式。五、保障措施(一)强化统筹协调。建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召集人的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协调机制,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定期向市政府专题汇报。市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发展工作专班负责统筹相关单位,推动落实具体工作。(二)加强人才保障。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强化行业主管部门服务保障,用好用实“鸿雁计划”“重庆英才计划”等人才政策,研究完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专项政策。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结对发展,推动职业教育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和引导高校进行学科调整和新工科建设,培养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行业急需人才。(三)强化金融支持。加强政银企合作,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建立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推介机制,做大直接融资规模。发挥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设立汽车行业专项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中长期贷款投放额度。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推动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四)加大政策扶持。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委、市大数据发展局等部门要从部门专项资金中安排预算,支持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市经济信息委加强政策统筹,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重大项目按照“一企一策”“一项目一政策”给予支持。鼓励重点区县制定相应的专项支持政策。(五)打造宣传平台。持续办好重庆国际车展、自动驾驶挑战赛等品牌活动,策划举办全球性、全国性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专业会议。围绕我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成果等,积极开展新闻发布、企业走访等宣传活动,支持企业开展产品发布、试乘试驾等推广活动,积极营造我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六)加强招商引资。市经济信息委加强招商统筹,市招商投资局做好招商服务协调工作,市级有关部门要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作为重要任务,按职能分工加快推动落实。重点区县要根据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情况,建立专业招商团队,全力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市、区两级加强联动,提高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招商引资效率和水平。(七)创建特色园区。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和开发区积极创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园区,打造形成“1”个整车、“N”个配套的“1+N”园区体系,强化示范带动,优化空间布局,形成区域联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 五部门发文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体系建设,仪器人应关注这些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企业安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新能源汽车企业和有关单位要加强质量管控,积极提高在线检测能力,产品下线时按照标准要求开展涉水抽检、路试抽检,并重点开展整车绝缘、充放电、淋雨等测试。全文如下: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公安部办公厅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 应急管理部办公厅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企业安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厅联通装〔2022〕1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公安厅(局)、交通运输厅(局、委)、应急管理厅(局)、市场监管局(厅、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消防救援总队,新能源汽车企业和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国办发〔2020〕39号),进一步压实新能源汽车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安全保障体系,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指导新能源汽车企业加快构建系统、科学、规范的安全体系,全面增强企业在安全管理机制、产品质量、运行监测、售后服务、事故响应处置、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水平,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二、完善安全管理机制(一)强化组织保障。企业要明确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的负责部门,统筹推进本企业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严格落实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相关业务部门的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完善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行监测、售后服务、事故响应处置、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度规范。(二)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企业建立完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开展质量安全、网络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和相关技能。三、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三)规范产品安全性设计。企业要制定产品安全性设计指导文件,并根据已销售车辆暴露的安全问题持续修订完善。安全性设计指导文件可细分为整车级、系统级、零部件级,包含但不限于整车功能安全、动力电池安全、使用操控安全、充换电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等。(四)强化供应商管理。企业要对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整车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供应商提出明确的产品安全指标要求,制定供应商质量体系评价制度,强化供应商评估。鼓励关键零部件供应商积极配合开放与产品安全、质量分析等相关的必要数据协议。(五)严格生产质量管控。企业要建立完备的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合理设置安全质量监控节点,积极提高在线检测能力。产品下线时按照标准要求开展涉水抽检、路试抽检,并重点开展整车绝缘、充放电、淋雨等测试,检测数据存档期限不低于产品预期生命周期。(六)提高动力电池安全水平。企业要积极与动力电池供应商开展设计协同,持续优化整车与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匹配以及热管理策略,明确动力电池使用安全边界,提高动力电池在碰撞、振动、挤压、浸水、充放电异常等状态下的安全防护能力。鼓励企业研究应用热失控实时监测预警装置和早期抑制及灭火措施。四、提高监测平台效能(七)开展运行安全状态监测。企业要落实安全监测主体责任,自建或委托第三方建立新能源汽车产品运行安全状态监测平台(简称企业监测平台)。企业要按照与新能源汽车产品用户的协议,对已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运行安全状态进行监测,并按照相关标准要求上传监测数据,确保上传数据的及时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监测数据不得违法违规使用。(八)强化运行数据分析挖掘。鼓励企业加强对车辆运行数据的分析挖掘,梳理具有规律性、普遍性的安全问题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持续优化产品在不同场景下的安全性能。鼓励积极研究应用先进安全预警方法,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预警能力。(九)建立隐患车辆排查机制。鼓励企业加强车辆运行安全状态隐患排查,及时跟踪和确认长时间离线车辆的安全状态,妥善处理大面积聚集停放、频繁报警等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五、优化售后服务能力(十)加强服务网点建设。企业要合理布局售后服务网点和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专用检测工具与设备,提升服务人员安全服务意识,确保各服务网点具有必要的售后服务和应急处理能力。各服务网点要设置独立的动力电池检测维修区域,落实防火分隔措施,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十一)优化维护保养服务。鼓励企业细化产品维护保养项目,及时通知用户进行维护保养,在维修保养时加强关键零部件的质量检测,并结合车辆使用年限、行驶里程、故障报警信息等开展安全隐患抽样检测,及时发现产品安全隐患并妥善处理。同时,企业要依法公开其生产车型的有关维修技术信息。(十二)引导消费者合理使用车辆。鼓励企业通过驾乘操作规范手册、视频等方式,引导消费者培养良好的用车养车习惯。明确告知消费者安全注意事项,指导消费者熟悉电池安全使用边界、车辆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及发生起火燃烧等事故的常见征象等,掌握逃生自救技能,妥善应对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建立完善客户档案制度,确保及时精准确定缺陷汽车产品范围。六、加强事故响应处置(十三)完善应急响应服务。企业要建立完善不同车型及不同使用场景的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方法和预案,建立“7×24小时”全天候事故应急响应通道,明确告知消费者应急报警方式,及时、准确接收用户报警信息,并进行记录和妥善处理,积极降低事故损失。(十四)深化事故调查分析。企业要加强事故报告和深化调查分析,当车辆发生起火燃烧、涉嫌失控等安全事故时,应及时上报并积极配合开展事故调查,深入研判事故原因,按照相关要求及时、完整、准确提交车辆事故相关数据、事故分析报告。(十五)开展问题分析改进。企业要重点管控单车型或同产品技术平台重复出现的同类事故,并开展深度调查和原因分析。其中,因设计或系统性原因导致的车辆事故,要对相应车型采取改进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因操作不当导致的车辆事故,应制定专项培训计划,并在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予以告知、培训。(十六)履行召回法定义务。企业要加强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等缺陷线索的收集和调查分析,如实向相关部门报告调查分析结果。对于确认存在缺陷的产品,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销售,并主动实施召回,切实履行召回法定义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七、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十七)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企业要依法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车联网卡实名登记、汽车产品安全漏洞管理等要求。对车辆网络安全状态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网络攻击、入侵等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十八)强化数据安全保护。企业要切实履行数据安全保护义务,建立健全全流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数据安全。企业要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处理活动,以及数据出境安全管理。(十九)落实个人信息安全防护。企业要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制定内部管理和操作规程,对个人信息实行分类管理,并采取相应的加密、去标识化等安全技术措施,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以及个人信息泄露、篡改、丢失。八、组织实施(二十)加强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企业要提高安全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按照本意见加快建立健全企业安全体系,提高产品安全保障能力。各零部件供应商、售后服务等相关企业要协同做好安全体系建设工作,共同提高新能源汽车安全保障能力。(二十一)强化统筹协调。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应急管理部、市场监管总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加强信息共享和事中事后监管。对于发生重大或典型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企业,将依法依规采取约谈、公开通报、责令限期整改等措施。各地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际,指导企业按照意见精神做好落实,依法依规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共同做好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工作。(二十二)营造良好氛围。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和技术支撑作用。鼓励行业组织研究建立新能源汽车企业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积极宣扬先进典型,适时曝光负面案例。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为新能源汽车安全发展营造良好氛围。附件:企业监测平台建设指南.pdf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2022年3月29日
  • 湖南出台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最高补助5000万
    近日,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南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支持产业创新发展、产业做大做强、示范应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政策措施》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展测试、检测服务及标准制订。支持道路机动车辆产品准入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对成功取得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资质的机构,给予1000万元一次性奖励;支持产业标准制订,鼓励省内企业和机构在新能源汽车(含智能网联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等领域积极开展技术、测试、检测和安全等标准制订,对主导制订并获批发布具有开创性水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湖南省地方标准的单位,每项分别给予3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10万元一次性奖励;支持开展道路测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主体按照省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相关管理办法获得测试资格的,按照单车运营测试里程给予不高于2元/公里的补助,单个运营测试主体年度补助总额不超过300万元。《政策措施》原文如下: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部署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有关要求,顺应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变革趋势,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实施以下政策。    一、支持产业创新发展    1.支持新车型研发、引进。对汽车生产企业在省内研发并生产的新能源乘用车、整车类客车、货车、专用车及改装类客车新车型,进入工业和信息化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后一年内销量分别达到2000辆、100辆、100辆、100辆的,按照乘用车每个车型500万元,其他种类每个车型150万元给予研发生产企业一次性奖励,单个企业单类(按乘用车、整车类客车、货车、专用车及改装类客车分类)产品奖励最高不超1000万元(乘用车奖励最高不超2000万元)。对汽车生产企业从集团引进并在省内生产的新能源乘用车、整车类客车、货车、专用车及改装类客车新车型,进入工业和信息化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后一年内销量分别达到4000辆、200辆、150辆、150辆的,按照乘用车每个车型200万元,其他种类每个车型100万元给予引进生产企业一次性奖励,单个企业单类产品(按乘用车、整车类客车、货车、专用车及改装类客车分类)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乘用车奖励最高不超1000万元)。对氢燃料电池汽车,获得奖励销量要求降低为对应车型类别的10%,奖励标准不变。对车辆达到国家标准《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定义的3级及以上驾驶自动化功能的,奖励标准在上述基础上提升20%,奖励最高额度不变。    2.支持创新能力提升。鼓励整车生产企业提升在省内的研发创新能力,对在省内新建研发中心(含现有研发中心扩建项目)、并在省内实际具备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集成技术、共性技术研发能力且整车产能利用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整车生产企业,项目总投资超过2亿元的,按项目实际设备、设施投入的10%予以支持,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支持道路机动车辆产品准入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对成功取得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资质的机构,给予1000万元一次性奖励。    3.支持产业标准制订。鼓励省内企业和机构在新能源汽车(含智能网联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等领域积极开展技术、测试、检测和安全等标准制订,对主导制订并获批发布具有开创性水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湖南省地方标准的单位,每项分别给予3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1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参与制订并获批发布具有开创性水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单位(限1家,按制订单位排名先后取靠前1家),每项分别给予60万元、20万元、10万元一次性奖励。    4.支持创新发明。鼓励开展新能源汽车相关发明专利布局,对在本省申请且在政策实施期内获得新能源汽车(含智能网联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等相关领域发明专利授权的企业和机构,达到20件、50件、100件的分别给予累计50万元、150万元、300万元的奖励。    二、支持产业做大做强    5.支持总部项目落户。鼓励具有较强实力优势整车生产企业进一步加大在湖南的产业布局,对将全国性总部或区域性总部项目落户湖南的,或按国家产业政策在湖南整合利用闲置产能的,按“一事一议”方式予以重点支持。    6.支持汽车产销规模提升。鼓励汽车生产企业提高产品品质,提升产销量和产能利用率。对在本省生产且进入工业和信息化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的新能源乘用车、整车类客车、货车、专用车及改装类客车年销量分别不低于10000辆、2000辆、1000辆、600辆,且车型所属类别产能利用率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的,按照相关产品销售额的0.5%给予奖励,单个企业单类产品(按乘用车、整车类客车、货车、专用车及改装类客车分类)奖励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乘用车奖励最高不超2000万元)。    7.支持发展关键核心零部件产业。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以及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充换电设备研发生产。在本省生产并被纳入省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配套件清单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含车规级芯片)相关产品,企业年度销售额合计超过1000万元且同比增量超过50万元的,按相应产品年销售额增量的10%给予奖励,单个企业年度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在本省生产并被纳入省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配套件清单的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充(换)电成套设备,年度销售额合计超过1亿元且同比增量超过500万元的,按相应产品年销售额增量的5%给予奖励,单个企业年度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三、支持示范应用    8.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多场景示范。重点推动自动驾驶出租车、智慧公交、智慧物流、智慧环卫、智慧配送、智慧巡逻,以及矿卡、港口物流等智能网联汽车典型应用场景的开发和示范应用,探索建立新商业模式。每年对一批示范效果好的优秀场景,根据应用车辆及场景项目建设投资情况,给予单个场景不超过500万元的奖励。    9.支持开展道路测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主体按照省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相关管理办法获得测试资格的,按照单车运营测试里程给予不高于2元/公里的补助,单个运营测试主体年度补助总额不超过300万元。    10.支持数据平台建设。支持建设新能源汽车(含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平台,为全省新能源汽车(含智能网联汽车)提供监测管理服务的,按具体提供服务情况按年度给予不超过100万元的补助。    四、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对2021-2023年期间备案新建且运营时长不少于3个月、未获得过财政建设奖补的省内社会公共快速充电设施(单桩单枪的,每桩额定功率不小于60千瓦;单桩多枪、单堆多枪的,每枪平均功率不小于60千瓦)实施奖补。2021年执行足额奖补标准,2022年、2023年分别按照5%、10%的退坡比例执行奖补。    11.支持市州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位于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范围内的充电设施,按200元/千瓦的标准给予建设奖补;位于衡阳市、郴州市、永州市、娄底市、邵阳市、岳阳市、常德市和益阳市范围内的充电设施,按260元/千瓦的标准给予建设奖补;位于怀化市、张家界市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范围内的充电设施,按320元/千瓦的标准给予建设奖补。(以上奖补范围不含国省县乡道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    12.支持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位于省内高速公路服务区范围内的充电设施,按400元/千瓦的标准给予建设奖补。    13.支持国省县乡道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对纳入《湖南省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布局规划》范围内的服务区、停车区、收费站和养护工班等场站充电基础设施,按320元/千瓦的标准给予建设奖补。    14.支持其他领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全省充电设施智能服务管理平台建设运营,支持省直党政机关有效推行充电设施建设。    五、附则    15.本政策措施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湖南省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奖补政策》同时废止。    16.文中所指汽车生产企业包括乘用车、货车、整车类客车、改装类客车、专用车生产企业;整车生产企业包括乘用车、货车、整车类客车生产企业。    17.政策具体操作以申报通知为准。
  • 即刻预约 | 与行业领袖共话新能源汽车“三电”质量保证
    引领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三场变革的新能源汽车,近年来在中国的发展可谓“一骑绝尘”,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九年位居全球第一。如何将新能源汽车产业提升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成为产业链企业共同思考的问题。5月20日第25个“世界计量日”之际,“蔡司,‘质’敬明天” ZEISS Quality Innovation Days中国场线上峰会将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主题日开场。来自LG新能源、格劳博、斯柯达等知名企业及机构的行业领袖与技术专家将围绕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和趋势,以“三电”为主要话题,通过主题演讲、经验交流、技术分享探讨助力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质量解决方案。一键报名参会: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zeiss240520/贴合行业内生需求,助新能源汽车提“质”蔡司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一站式质量保证解决方案,覆盖动力电池、电驱动、控制器、底盘、车身、热管理和内外饰七大模块和氢燃料电池。在当天直播中,蔡司产品专家将详解针对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行业趋势的质量控制解决方案。在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安全、性能、续航里程和生命周期等诸多要素中,动力电池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极片是电池电芯的基本组成部分,在生产中,电池电极片需要通过模切和分条形成对应尺寸,这个过程中的关键质量要求是符合切割尺寸,并且不出现褶皱、脱粉、毛刺等现象,否则将影响电池性能,增加内部短路的风险,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问题。蔡司数码显微镜毛刺检测解决方案有丰富的产品组合,可完成不同尺寸电极片的检测任务。所使用的光学数码显微镜最高分辨率可达0.7μm,兼顾大视场;在软件配合下,缺陷识别算法一致性高,检测重复性好,整个检测流程可自动完成,效率出色。在2024北京车展上,众多国内外车企都带来了配备空气悬架系统的新能源车型。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以及自主品牌高端化的双重推动下,曾经应用于豪华汽车品牌的空气悬挂系统迎来下探契机。制造商需要对空气悬挂系统的核心部件皮囊和总成进行无损检测,发现内部密封圈翻折错位和异物夹杂,还要把控上气装置密封焊接质量和皮囊固定后的质量状态和内部构件的装配关系。蔡司的工业CT可以对皮囊单件实现无损检测,从而检测尼龙的间距以及角度,判断内部尼龙是否断裂,也能对总成件的密封状态和装配进行无损检测。让三电检测“既能看得清,又能测得准”传统燃油车时代,汽车最重要的三大组成部分是发动机、底盘和变速箱。新能源汽车时代,衡量车辆性能的关键部件发生改变,对于电动车,电池、电机和电控组成的三电系统成为影响车辆性能的核心。三电系统的精度和缺陷控制是制造商共同的痛点,蔡司通过既能看得清,又能测得准的无损解决方案帮助制造商解决挑战。电池是电动车的“心脏”,关于动力电池的竞争是性能、安全性和成本的全面竞争。从电池的材料和结构研发,到原料加工、电极生产、电芯生产,再到模组组装,蔡司质量解决方案贯穿电池生产全过程,而不仅仅是抽检中。诸如工业显微镜分析电池材料和结构,X射线和CT设备发现电池单元和模块等密集部件中隐藏的缺陷,三坐标测量机和三维光学测量机保障电池托盘尺寸等。新能源汽车电机内部的扁铜线、叠片、定子、转子和驱动轴部件,有各自不同的质量关键点。制造商对产品检测的精度和无损要求日益提升,很多电机带有表面半透明涂层,要在不喷粉的前提下采集到涂层厚度;为避免实际装配后发现问题再破坏拆解的情况,密封和散热等配套产品要进行虚拟装配检测,等等。从光学和接触式组合测量、光学全尺寸线边测量、 光学尺寸检验到CT无损检测,蔡司质量解决方案产品线齐全且几乎所有设备都带有精度保证,满足客户对精度和清晰度的双重要求。蔡司工业质量解决方案新能源汽车行业全球负责人陈涛先生表示,蔡司以中国客户为出发,密切关注行业技术趋势发展,潜心研究客户研发与生产流程中的质量需求,成功开发了超过80个细分应用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提升质量与效率并降低成本,赋能中国客户从本土走向全球。目前全球领先的整车制造企业与“三电”(电池、电驱、电控)等客户中超过80%信任并选择了蔡司的解决方案。蔡司必将继续努力为全球汽车电动化和高质量转型贡献价值,与客户共创美好未来。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参与5月20日“蔡司,‘质’敬明天” 新能源汽车行业主题日。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正重塑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蔡司期待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管理者和质量、研发、生产等领域的专业人士线上相聚,共同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