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红外机

仪器信息网红外机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红外机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红外机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红外机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红外机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红外机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红外机相关的解决方案。

红外机相关的资讯

  • 【我与近红外的故事】杨季冬:初识近红外 神奇峰叠嶂
    p strong 1、初识神奇/strong/pp  在读博时的主攻方向聚焦在分子光谱分析同时测定多组分的研究工作上,主要手段是荧光(FL)与共振瑞利散射光谱(RRS)分析技术。我曾做了很多同系物、相似物、同分异构体的同时测定的工作,以及后来专攻手性对映体不经分离而同时测定的研究。读博时我师从刘绍璞先生,研习RRS分析方法。这项有意思的工作非常满足我的好奇心,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灿烂朝阳、绚丽晚霞、蓝天白云、湛蓝大海等等都可以用瑞利散射(RS)去分析解释。可是在荧光分析仪上,共振瑞利散射(RRS)一直是令人讨厌的杂散光,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人Pasternack才把它用作为定量分析手段,随后刘绍璞先生又发展了二级散射(SOS)和倍频散射(FDS)等共振非线性散射(RNLS)分析技术,把RRS分析方法的研究推向了极致。为此我对分子光谱分析的研究保持了极大的兴趣,并激发集聚起我潜在的巨大能量。而在把RRS用于多组分同时测定的长期研究工作中,我一直很困惑的是RRS的灵敏度虽很高,但并不很快捷,且利用单一的RRS分析技术乏陈特异性和选择性。/pp  当我在查阅参考文献拓展其他分子光谱分析同时测定的工作之时,偶看到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参考文献,其中也有袁洪福、韩东海、梁逸曾、邵学广、吴海龙等老师的大作,更有国内近红外光谱研究的大师、令人钦佩的陆婉珍院士和严衍禄教授的经典著作。神奇的近红外光谱使我眼前一亮,它本身就是一种多种组分同时测定的快检方法。于是我订购了大量的近红外光谱分析的书籍,开始了废寢忘食的恶补近红外光谱基础知识。机缘巧合我就这样结识了近红外工作且深陷不能自拔。/pp  近红外光谱是神奇的,有人说近红外光谱就好似一锅粥,在我看来,它好似婉约飘逸的彩虹,风姿绰约述陈着它本身的曼妙和神奇。形同诗人观瀑布,疑是银河落九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f833d39d-e4ad-4f79-9b54-585a0719b2a6.jpg" title="图谱. 自建中成药多组分体系的近红外光谱图数据库.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图谱. 自建中成药多组分体系的近红外光谱图数据库/strong/pp  因为在近红外波段内若干X-H键的倍频与合频的共舞构成近红外光谱尤如远处的崇山峻岭,神奇峰叠嶂,美仑美奂。近红外光谱分析非同于常规的特征分析方法我们虽然找不到一个特征峰来入手作分析,也难怪这是人类最早发现的一段可见光外的光波段(1800年),却一直莫可奈何,无助于分析。现在有了化学计量学帮忙把近红外光谱的美与数学建模的妙,有机关联起来,于是演变成了一个让人无限推测暇想近乎完美的二次分析。/pp  正因为它是大量样本的多指标统计建模,从大数据中抽取有效信息,所以它不需要再作选择性实验,直接可得出定性定量的结果 正因为它是大量校正集样本的近红外光谱与经典方法测量的标准值相关联建模,所以它的分析精度直接依赖于经典方法,所以它不需要再作针对性的偏差分析 也正因为它是大量样本的多组分的可区分指标的统计建模,可以从相互重叠的信息中提取差异信息,所以它能够按模型进行混合物中多组分定性定量分析,也可以进行区分真伪或优劣的聚类分析鉴定。/pp  近红外光谱分析有独特的分析过程,由于是大量样本的统计建模后,须经内部校正和外部检测,得到精干的数学模型,能够做出快速、简便、准确、无损、清洁的分析,同时由于它的精干建模可搭载光纤的轻便,最适宜承载互联网加进行远程在线分析。/pp  正是近红外的这些不含糊的优势吸引了我,或许可以开辟一条多组分同时测定的便捷之路,于是我安排研究生和我一起着手近红外光谱分析的研究工作。后来我就开始招收近红外光谱分析方向的研究生,开始了饶有兴趣的新知识的学习研发和拓展,每一个假期带领我的研究生参加近红外光谱培训,于是我的团队开启了在近红外领域里的长途跋涉。终于在2008年我带领学生参加了全国近红外光谱第二届年会,学生杨琼带着我们的第一篇论文《近红外光谱法同时测定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和生化需氧量(BOD)》与会交流,获得了梁逸曾等老师的好评,得到优秀墙报奖鼓励,并得到了陆婉珍院士的赞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c239b545-2968-4877-ab1b-3c5a3e0c938e.jpg" title="10.jpg"//pp  这以后我们每届都参加国内的近红外光谱大会,也出席了在泰国、南非、法国和韩国等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在学术届广泛交流我们的研究成果。/pp  strong2、拓展关联/strong/pp  记得师从刘绍璞老师读博前,曾有同门师姐报道过两篇近红外光谱的研究论文,经查阅文献那实际是在近红外波段内的分光光度法测定白酒的纯度以及物理参数,尚未涉及近红外建模解决问题的实质进展的方法。而我所关注的是用近红外光谱建模的方法建立多组分体系同时快速检测的方法,在我看来这是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的特点,建模分析解决问题也是近红外光谱分析过程的特色和优势,也是我的兴趣所在。当然在短波长的近红外光谱中也是能找到分析特征峰的,这说明在短波近红外波段内是可以发展分光光度法分析,近年来报道近红外成像分析如雨后春笋、朝霞璀璨,也说明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尚有广阔的拓展空间。/pp  我们也注意到同样是散射分析方法,拉曼光谱(RS)与红外光谱(IR)有内在关联,RS与IR存在互补关系 而共振瑞利散射(RRS)与荧光(FL)确有内在关联,与荧光相互作用,存在能量转移和补偿。而在生物大分子参与作用的体系中,多有本源荧光,则多发生在近红外波段内,尤其是上转换荧光神奇地在红外、近红外、可见与紫外多个波段内的受激与发光的特异转换,这似乎在荧光或散射与近红外之间有一定的内涵关系,值得我们去探索,这样或许会更好地利用近红外光谱的分析作用和功能。/pp  目前,在我们的工作中,荧光散射与近红外的做法上是迥然不同的,但在我看来,它们彼此是内涵相通的。受神奇峰叠嶂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鼓舞,我一直在寻求两者之间融合。为此这使我愿意乐此不疲的探窥其中的奥秘和精华。于是我将每一届研究生都分为两组两个方向,而在多组分体系的同时测定的方法推进演变中,致力寻求高灵敏度与特效选择性的结合,或许在近红外波段内建塑荧光、散射方法的运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同样在生物大分子参与作用的体系中,多有近红外波段内的本源荧光,或许我们在这特定的波段范围内找到特效的区分方式,来仿生解决同时测定中较难的手性识别问题。因而我在申报第三项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上表述了“探索在近红外波段内利用荧光、散射方法仿生检测生命体中的手性环境”的设想。事实上这几年要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连续资助我们在这方面的探索工作。/pp strong 3、明确方向/strong/pp  实际上我们于2004年在长江师范学院建立起近红外光谱分析实验室,在市地两级政府和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资助下已逐步培育建设市级重点实验室。一直致力于近红外光谱、荧光、散射和化学发光等分子光谱分析,以及化学计量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攀登,并与太极集团和涪陵乌江榨菜集团合作,形成高校与企业结合的产学研一条龙研究体系,组建一支研究服务地方充满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团队,这得到重庆市科委、市教委的大力支持,在2010年获批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团队在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长期探索中,结合三峡库区和乌江流域资源丰富的地方特点,形成以下三个具有地域特色的研究方向:/pp  (1)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同时测定水环境中的多种监控指标/pp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具备多组分多指标同时检测、测定速度快、测试重现性好等优点开发水环境中多种监控指标的同时测定的研究。我们试验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多种分析手段开发了垃圾处理声渗滤液中多种组分如金属离子和有机多苯酚、酸类的快速监测。尤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建立同时测定垃圾渗滤液中的COD和BOD指标,经《理化检验.化学分册》、《JWARP》报道后得到国内外广泛的转录引用。这项工作在2010年得到重庆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的表彰。/pp  (2)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同时测定中成药中的多种活性成分/pp  在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的资助下,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各种天然药用植物进行品质和产地鉴定,以及对中成药的活性成分发展了快速检测。根据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特点,建立天然药用植物和中成药的多种活性成分与近红外光谱数据之间的数学关联模型,从而建立起其中多种组分的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的新方法。至今为止,我们已经建立了近红外光谱快速分析检测藿香正气液、黄芪精口服液、通天口服液等九种中成药口服液以及药丸、片剂的活性成分,对本地区盛产的黄莲、虎杖等二十多种地方天然药用植物进行品质和产地鉴定,同时开发集成了天然药用植物的近红外光谱谱图数据库。为进一步实现中药现代化的质量监控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对中药化学动力学和药理学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pp  (3)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同时测定榨菜品质的多种成分/pp  创新团队协同太极集团、涪陵榨菜集团,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地方农副产品如涪陵榨菜和山地烤烟品质进行分析测定,通过实验采集榨菜和烤烟品质指标的近红外光谱图数据,建立榨菜品质指标与近红外光谱数据之间的关联模型,建立对榨菜中多种指标的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的新方法,并开发近红外光谱分析测定榨菜品质的简便快速、在线及无损检测的实用技术。对享有中国榨菜之乡涪陵的榨菜做了深入的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评价涪陵榨菜品质、同时测定了涪陵榨菜中果胶和总糖的含量、快速鉴别涪陵榨菜品牌的研究。/pp  strong4、工作成就/strong/pp  自团队被批准为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以来,以《近红外光谱分析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的平台建设工作取得较大成果。主持完成了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快速无损在线检测中成药活性成分的研究》(CSTC, 2010AC5170)和重庆市教委攻关项目《近红外光谱快速在线检测榨菜品质的研究》(KJ101303),以及在研其它省部级项目和地方合作项目十余项。近年来在国内外发表近红外领域专业论文三十余篇,曾在泰国(2009年14届国际近红外学会)和南非(2011年15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两次国际学术会上交流论文。/pp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在融合荧光、散射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推进多组分体系同时测定的研究中取得长足的进展,受近红外光谱“神奇峰叠嶂”的启发,我们自主研发了“同原射线计量分析法”,并申报发明专利《谱峰完全重叠的双组分混合物同时测定的光谱分析方法》,解决了教科书中谱峰完全重叠的双组分混合物不能同时测定的岐见,也使我们在“不经分离而同时测定手性对映体”的研究有重大突破。之后我们又相继申报了《近红外光谱法同时测定废水中的COD和BOD指标》、《近红外光谱法测定农副食品中的无机盐》、《一种增氧缓释肥的制备和应用》、《一种利用污水处理产生的淤泥生产肥料的方法》等十一项发明专利,现已获授权八项 自2009年以来曾三次获重庆市、区两级政府科技进步奖项 培养近红外方向的硕士生6名,博士生2名,这些学生毕业后都继续从事近红外研究工作。与此同时,与国内外同行广泛交流,2009年在泰国参与14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2013年赴法国、2015年赴韩国参与两次国际学术会,并交流论文 国内每两年一届的近红外光谱学会都有大会交流文章,所带研究生的报展均获优秀奖。与此同时,创新团队也在发展壮大,近年来晋升高级职称多人。使团队切实形成了充满活力而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队伍。/pp strong 5、研究展望/strong/pp  目前,创新团队将继续发展对三峡库区生态的各种环境指标、区域天然植物的药用成分和地方农副产品质地检测的研究工作,并致力于更深入的与太极集团、涪陵乌江榨菜集团合作,力争尽快把近红外在线检测推广应用到制药和农副产品加工的生产线上。同时拓展近红外光谱的研究工作:①加强基础研究,攻克近红外光谱分析理论上的局限。如近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联,近红外光谱与其它光谱的联系,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其它分析技术的联用。这些研究工作的突破都有可能推进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更加完美和更为广泛的应用。②加强应用推广,促进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实际应用。结合我们已在环境监测分析、中成药活性成分分析和榨菜品质分析上做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我们期待把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实用技术真正推广到实际生产线上,要解决建立一些实际分析模式,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的优势,切实解决实际应用上的难题。③加强自主创新,开发和改进近红外光谱分析的硬软件。要加快推广近红外光谱分析应用,要发展普适的近红外光谱仪器和便携式分析仪器,以及对某些专门特殊的仪器的改进 建立适宜筛选各种算法的建模软件,建立普适的分析模型 研究改进适应各种分析对象的光谱采集手段。④近红外用于生命和生物科学的选择性分析,这是我的第三个自然科学基金的出发点。为探索生命体系中自然的手性匹配、手性降解和手性转化的选择性行为,及其自发的手性拆分和自聚集的手性复制的自然规律,以启迪人们对生命体系天然手性识别的新思维,这将破解手性均一化机制对生命进化的重要作用。为此本项目利用近红外波段内的吸收、荧光和散射光谱分析及其成像技术对生命体中的手性环境进行测量及其相关检测研究,建立近红外光谱检测生物大分子手性及其手性识别的新方法。前期研究已表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适宜生物活性分析,结合多种光谱分析拓展技术手段的优势,可作为探究生命体中手性环境的特效工具,检测生命体中的手性环境及其机制效能,或将有利于人类进一步窥见生命的奥秘,揭示手性起源,也有助于开启手性分析应用的广阔前景。/pp  回顾与展望,结识近红外,人生平添翼。驾驭新技术,学研任翱翔。感谢近红外领域里的前辈和同仁,有你们结伴同行真好!/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杨季冬 重庆三峡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pp style="text-align: right "二〇一七年三月三日 于重庆三峡学院 芳香居 成稿/ppbr//p
  • 等离激元“拉满”红外“技能”
    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通过检测分子内部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频率来确定物质分子结构从而鉴别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其“快速”、“无损”的特点,对研究生物分子的化学键和官能团十分有利,因此受到生物、化学等领域的广泛关注。不过,微米级别的红外光波长和纳米级别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微弱,成为红外光谱技术长期难以突破的限制。更重要的是,生物分子原位检测的水环境,是红外光谱最大的“忌讳”。  为此,来自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纳米中心)纳米光子材料与器件实验室(以下简称光子室)研究团队自主开发出一种石墨烯增强液相红外传感器,“拉满”红外光谱的“技能”。这一传感器不仅实现了在生理环境下原位识别纳米级蛋白质的振动指纹,还创新性地采用电学调控的方法有效消除了液相环境水信号干扰。  5月30日,这项研究成果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在线发表。石墨烯增强液相红外技术原理示意图及相关实验数据(研究团队供图)  红外光谱难题待解  在生物学研究中,蛋白质作为复杂的纳米级分子机器,其纳米蛋白冠界面、病毒蛋白结构域与受体的结合界面以及纳米药物靶向作用位点也都在纳米尺度。作为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杨晓霞告诉《中国科学报》:“开发具有纳米级分辨率的原位和非侵入性检测技术以了解生理环境中的生物界面和过程非常重要。”  许多研究者心目中,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物质鉴定的红外光谱技术备受期待。一束红外光通过某种物质,当物质分子中基团的振动/转动频率和红外光谱中的特定频率一样时,分子会吸收红外光的能量完成“跃迁”,该处波长的光就被物质吸收,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振动指纹”。这便是红外光谱技术用来鉴别化合物的基本原理。  然而,红外波长普遍在微米尺度,与纳米尺度的生物分子存在超过3个数量级的尺寸失配,导致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十分微弱。与此同时,水作为一种极性分子,强烈的红外吸收总是掩盖生物分子关键频段的振动指纹。  因此,如何克服信号微弱和水的干扰这两个“短板”成为红外光谱探测研究领域面临的大挑战。  石墨烯+等离激元  多年来,学者们想尽各种办法,希望用“增强”红外光谱的策略实现原位检测生物分子的目标。  作为导电材料上一种独特的物理现象,“等离激元”的应用被视为增强红外光谱的新方法之一。在等离激元现象中,入射光驱动材料中的自由电荷产生光频的集体振荡,形成的电磁模式可以“聚焦”和“放大”入射光的信号。  与此同时,2010年前后,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低维纳米材料,逐渐走进科研人员视野。石墨烯具有单原子层的厚度、高载流子迁移率、狄拉克电子特性以及电学可调的优势,是实现增强红外光谱的理想介质。  石墨烯+等离激元,会迸发出什么火花?过去已有研究证明,石墨烯等离激元在红外波段表现优异,其可以将90%的电磁场能量“圈定”在表面10纳米范围内,形成“热点”,处在热点区域的待测分子红外信号被有效放大。  但是,实际操作中,研究人员却遭遇新的困难。“石墨烯的特殊结构带来性能突破的同时,也使其等离激元效应容易遭受周围介电环境的强烈干扰。”最新发表论文一作、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博士生吴晨晨告诉《中国科学报》。  为解决石墨烯等离激元易受干扰的问题,2015年以来,纳米中心光子室研究团队通过对石墨烯纳米结构设计和等离激元调控规律研究,突破了基底介电环境干扰,已经实现了微量固相有机分子薄膜和有害气体分子的高灵敏检测,相关研究成果陆续在《自然-通讯》《先进材料》等期刊上发表。  想法变成现实  科研团队在攻克固相和气相分子检测之后,又对石墨烯等离激元进行了“新技能”开发,即液相分子检测。  吴晨晨介绍,消除水的干扰是生理环境中分子检测遇到的最大挑战。一方面,通过双电层对石墨烯进行电学调控可将等离激元热点外的背景信号原位扣除;另一方面,石墨烯的疏水表面可以有效吸附溶液中的蛋白质分子到其热点区域,并把水分子排除在热点区域以外,这两者协同作用,可有效放大蛋白质分子的红外信号。  这个想法看起来容易,想要真正做出一个实物却没那么简单。研究团队首先通过设计超薄透射红外液体流通池,保证了红外光在液体环境下的稳定光程和高透过率。然后,构筑了在生理环境中进行有效电学调控的石墨烯纳米结构。经过3年不懈努力,一种可调谐的石墨烯等离激元增强液相红外传感器终于出炉。  从一进入团队开始,吴晨晨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泡在这个实验上,辗转于微纳加工实验室和红外光谱实验室。“从红外液体流通池到传感器的电路设计,理论上看起来是能走通的,但是在微纳加工实验室制备完传感器,去测试红外光谱之后又发现没有预期的结果。”她说,“就这样反复失败,反复查阅文献、找老师们讨论、总结原因,重新设计、重新制备传感器。”当然,她也获得一个意外的收获,微纳加工技术得到大大精进。  实验证明,这一液相红外传感器在生理环境下,有效激发了可调谐的石墨烯等离激元响应,不仅成功抑制了水环境的信号干扰,还将光谱检测的灵敏度提高到了2纳米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验原位识别了纳米级蛋白质“酰胺I带”和“酰胺II带”的振动指纹,并成功监测了纳米蛋白质的氢氘质子交换过程。  “几乎从零起步,看着这个一步步研究出来的实实在在的技术,有很强烈的成就感。”吴晨晨坦承。  更令人期待的是,这种自主设计的可调谐石墨烯等离激元增强液相红外传感器作为可拆卸附件,可以兼容商用显微红外光谱仪的测量模式。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博士生吴晨晨为本文的第一作者,戴庆研究员和杨晓霞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 能给大米“定价”的近红外——对话日本静冈制机株式会社近红外工程师石津裕之
    p  strong仪器信息网讯/strong日本静冈制机株式会社(简称静冈制机公司),一家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大型农业机械制造公司,在加热器、农用机械等方面具有雄厚实力,同时也是近红外谷物粮食成分分析仪器专业制造商。/pp  早在本世纪之初,静冈制机就在日本先声夺人,开发出了面向市场的大米食味计。一炮走红之后,脚步并没有停下,2016年,静冈制机公司又推出了最新一代高精度近红外食味分析仪。这台食味计能在对大米的水分、蛋白质、直链淀粉、脂肪酸等成分精准测定的同时,更能够实时评定大米的食味值,大米好吃不好吃,由食味分析仪来一锤定音,为大米在流通环节中的“按质定价”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近日,这款产品的研发者、静冈公司近红外工程师石津裕之受中国农业大学韩东海教授邀请,到其实验室进行技术交流,仪器信息网编辑与他就近红外相关话题展开交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2b02c641-ee06-491c-bbd3-279435f45a6e.jpg" title="11_副本.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日本静冈制机株式会社近红外工程师石津裕之(左)与中国农业大学韩东海教授(右)/strong/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大获成功的第五代大米食味分析仪/strong/span/pp  石津裕之与近红外的结缘起始于1999年。当时日本农业大量施用氮肥,作物吸收不了被雨水冲刷到河里,造成环境污染,在此背景下,石津裕之开始从事近红外仪器研发工作,用于检测目标物中的氮元素含量。此后,他还参与了水果糖度检测仪器的开发,在近红外仪器研发领域积累大量经验。/pp  2004年,怀揣近红外仪器研发兴趣的石津裕之加入日本静冈制机株式会社,围绕大米和茶叶研发了系列近红外仪器设备,新一代高精度近红外食味分析仪就是成果之一。石津先生介绍到:“我们最新研发的是静冈制机公司第五代大米食味分析仪,产品在前四代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可测定大米中的淀粉、蛋白、脂肪等成分,最终依据食味给大米打分。日本依据品质给大米定价,仪器判定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大米定价。”/pp  作为一家主打大型农业机械的百年企业,近红外仪器在静冈制机公司的事业版图中占比仅为3%。但石津裕之表示:“近红外业务占比虽小,可仪器的附加值却很高。自公司第一代食味分析仪问世至今,台式仪器已售出400多台,便携式售出600多台,另外一款茶叶分析仪也有将近200台的销量。” 在日本生产大米食味分析仪的4家厂商中,也仅有静冈制机一家获得日本农林水产省和北海道设施协会的资质认定,这也是产品的核心竞争优势所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46f70368-651b-4d78-92d7-f0b013090f72.jpg" title="22_副本.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石津裕之与中国农业大学近红外团队进行技术交流/strong/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消除近红外仪器“台间差”是关键/strong/span/pp  从事近红外仪器研发的十几年间,石津裕之当然也经历过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攻关。当笔者询问在研发仪器时最看重什么时,他反复提到了“台间差”这个词。石津裕之表示:“大家都买了同一型号近红外仪器,检测同一批大米时候,稻农的仪器测得的数值是6.8,大米中间商的仪器也是测得6.8,到了销售成品米的超市的仪器那里,得出的结果却变成了7.0,这就提示有可能是仪器台间差造成的。在日本,数值相差0.1的大米价格上有可能差出几千日元,因此测量不仅要追求精度,也要注意同型号之间的台间差。”/pp  近红外仪器离散性大,如何消除每台仪器的台间差,这涉及到硬件开发、模型建立的环节,可以说是仪器研发的最大挑战。为消除台间差,石津裕之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最终摸索出了依靠经验经验和提高分辨率的解决方法。/pp  石津裕之拿光栅举例,光栅的角度控制对近红外而言非常关键,为对光栅实施更好的控制,石津裕之在研发的仪器底部增加了一个特殊装置以调整光栅角度,提高仪器分辨率。他补充说:“尽管各零部件都是从市场上买回来的,但在组装和结构设计方面却加上了自己的想法。”此外,增加特殊滤光片以消除波长漂移,严格把控仪器温度,也是石津裕之消除仪器台间差的诀窍。/pp  此外,石津裕之认为仪器设备的维护也十分重要,这一点在于引导用户规范操作。静冈制机公司每年都会给用户销售大量大米标准样品,用于仪器的日常校准,既规范了操作,又创造了盈利。/pp  交谈最后,笔者询问了石津裕之对近红外发展的预期,他表示:“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分析检测技术,未来对于近红外的需求肯定越来越多,而随着技术进步,仪器价格也将进一步降低。”/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3669352e-81b3-48dc-8703-38ffb706c9fd.jpg" title="33_副本.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韩东海教授代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赠送礼物/strong/pp  采访结束后,韩东海教授也就本次对话发表了感悟:/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在我们看到的专业新闻中,对于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报道屡见不鲜,而对企业一线专业人员的报道少之又少。受技术、资金、成本、市场和经验积累等方方面面的限制,国内的近红外发展之路必然是研制各种各样的专用近红外仪器。基于傅里叶变换原理的仪器能够解决台间差,但因其成本高,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而基于其他原理的仪器,如何消除台间差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借日本静冈制机公司的石津裕之工程师来京之际,在我的建议下,仪器信息网的刘丰秋编辑牺牲休息时间,专程来我校对他进行了专访。/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静冈制机的石津裕之工程师为了研制测量精度逼近化学检测精度的近红外食味分析仪采取了诸多特殊措施。除了上述报道的以外,还采用了光栅扫描结构而非CCD阵列 光谱预处理从不使用我们常用的一阶导和二阶导 蛋白质特征吸收波段选择了噪声较大的1000nm以上。这些看似非常规的做法,成为静冈制机取胜的法宝。更多细节因涉及企业秘密,不便披露。对石津工程师的采访虽然不能解答我们所有的问题,如能有些思路上的启迪和帮助,我们倍感荣幸。/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在与石津裕之工程师交流过程中,我的感悟是为了研制一台专用的近红外仪器,一是要充分了解物料的光物性、检测精度要求。二是对待检测成分进行标准物的光学特性实验,探讨特征吸收峰或波段。三是制定消除台间差、温度修正、校正波长漂移特殊措施。四是在满足检测要求的情况,考虑如何降低成本,设计仪器结构。总而言之,近红外应用符合细节决定一切的道理。/span/p
  • 红外学院|系统提升红外热成像技能的秘籍,尽在这里......
    时光飞逝,您的2021年余额已不足80天留给我们奋斗的时间不多啦想成为进阶红外热像师热像分析师的各行业技术人员本年度还有2次机会对专业技能进行提升赶快抓紧报名Teledyne FLIR的“明星课程”ITC红外培训ITC红外培训ITC红外培训,是全球一大红外技术培训和国际认证的提供者。凭借国际上最权威的红外培训课程,在全球30几个国家设有培训基地,遍布欧洲、中东、非洲、亚太和拉丁美洲等地,是一家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标准认证的培训中心。行业涉猎范围广ITC红外培训由于温度这个决定性的因素,测温工作在现代化社会中变得极其重要,菲力尔公司的热像设备在军事、安防、机械、电气、医疗、建筑、兽医等,甚至家用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因此ITC培训的范围非常广,几乎和温度相关的行业都覆盖。讲师经验技术牛ITC红外培训ITC讲师是在全球相关行业拥有丰富经验的培训人员和热像师,拥有ASNT、EPRI、EN、BINDT和ISO资质,他们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将带你更好地领悟红外世界!学业完成技能强ITC红外培训完成ITC培训后,你将获得以下技能:★ 提高解释热图的能力,利用测温数据的历史纪录做出趋势分析;★ 在创建红外检测报告时,学习使用最恰当的技术;★ 学会区分真正的热点和虚假的热点,以避免出现代价高昂的错误;★ 满足许多雇主和客户要求的认证、培训和质量标准;★ 结合热力学和红外电磁辐射的知识在各行各业中,更好地使用红外热像仪。证书到手未来棒ITC红外培训ITC红外培训,提供红外热成像所有领域的培训课程,以及国际认证与再认证,包括:ITC一级、ITC二级、ITC三级红外热像技术认证培训。ITC的一级和二级课程是基于美国无损检测学会的ANSI/ASNT CP-105 和CP-189的要求设立。完成所有培训课程要求和热成像实地作业后,学员将获得ITC国际认证证书及证书的身份卡片。2021可选课程ITC红外培训时间地点等级11/22-11/26上海一级12/27-12/31上海一级在日常工作中用热像仪助力检测定位问题是关键如何熟练掌握红外热像仪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快来参加Teledyne FLIR的明星课程ITC红外培训顺利毕业之后你就可以熟练掌握红外热成像知识全面提高工作效率与能力
  • SCIS标准项目《红外额温计》公示
    p  3月5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SCIS)发布关于(红外额温计)标准项目公示的通知(仪学秘字〖2020〗008号),公示期为发布之日起2周。项目申报单位为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仪器仪表自控系统检验测试所有限公司。br//pp  SCIS标准项目公示表内容显示,在使用过程中,多有反映红外额温计测量不准确,性能不稳定,影响准确判断体温的问题。产生上述问题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目前国内没有相应标准统一规范要求,不能用一致的规范检测产品性能,致使市场上红外额温计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监测验证无规。因此,急需制定红外额温计产品标准,规范产品的技术指标,明确红外体温计本身的测量准确度度和可靠性等关键技术性能,制定出控制产品技术要求、质量指标、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规范。/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关于(红外额温计)标准项目公示的通知(仪学秘字〖2020〗008号)/strong/pp  strong各相关单位:/strong/pp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我学会制定满足市场需求、反映先进专业技术水平、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团体标准。经过我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SCIS)的前期项目初审,拟制定目前防控疫情工作急需和产品市场亟待的标准项目如下:/pp  《红外额温计》(产品标准)/pp  (项目申报单位: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仪器仪表自控系统检验测试所有限公司)/pp  上述标准制定项目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等参见附件的《SCIS标准项目公示表》。/pp  现请各有关单位或个人,针对该标准制定项目有相关意见或建议,请按照该表格反馈给我会。同时,征集有意愿参加该标准制定,并且具有相关技术的单位参加该标准制定工作组。/pp  特此公示。公示期为发布之日起2周。/pp  联 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pp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锦秋国际大厦A座2303室/pp  电 话:86-10-82800385,传 真:86-10-82800485/pp  email: scis@cis.org.cn/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20年3月5日/pp  附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CIS标准项目公示表/strong/ptable border="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0" align="center"tbodytr class="firstRow"td width="158"p style="text-align:center "申请/建议项目名称(中文)/p/tdtd width="250" colspan="4"p style="text-align:center "红外额温计/p/tdtd width="179"p style="text-align:center "申请/建议项目 br/ 名称(英文)/p/tdtd width="2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Infrared forehead thermometer/p/td/trtrtd width="158"p style="text-align:center "制定或修订/p/tdtd width="131" colspan="2"p style="text-align:center "■制定/p/tdtd width="119" colspan="2"p style="text-align:center "□修订/p/tdtd width="179"p style="text-align:center "被修订标准编号/p/tdtd width="266"br//td/trtrtd width="158"p style="text-align:center "采标程度/p/tdtd width="67"p style="text-align:center "□IDT/p/tdtd width="89" colspan="2"p style="text-align:center "□MOD/p/tdtd width="95"p style="text-align:center "□NEQ/p/tdtd width="179"p style="text-align:center "采标编号/p/tdtd width="266"br//td/trtrtd width="158"p style="text-align:center "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名称 br/ (中文)/p/tdtd width="250" colspan="4"p style="text-align:center "无/p/tdtd width="179"p style="text-align:center "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名称 br/ (英文)/p/tdtd width="2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无/p/td/trtrtd width="158"p style="text-align:center "项目申报单位/p/tdtd width="694" colspan="6"p style="text-align:center "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有限公司 br/ 上海仪器仪表自控系统检验测试所有限公司/p/td/trtrtd width="158"p style="text-align:center "目的、意义或必要性/p/tdtd width="694" colspan="6"p style="text-align:center "体温测量的主要方式有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非接触式测量的代表方法是红外体温计测量,主要包括红外耳温计和红外额温计。 br/ 红外额温计是通过采集人体额头发出的红外热辐射被动感测出人体体温。与传统的接触式测体温相比较,红外额温计测量具有响应快、便捷、不与被测对象接触、不发生交叉感染、可用于动态检测等优点。因此,公共场所的人体非接触测温,或疫情监控时各种场合的人体非接触测温,红外额温计被大量使用。尤其是在诊断SARS、禽流感、甲型H1N1型、冠状病毒等具有发热症状的最初体温筛查环节,已经被广泛使用。尤其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流行期间,红外额温计作为重要的防疫产品,对具有发热症状的人群进行快速筛查,成为机场、车站、医院、社区、超市等公共场所优先选择的温度计,在防疫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r/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多有反映红外额温计测量不准确,性能不稳定,影响准确判断体温的问题。产生上述问题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目前国内没有相应标准统一规范要求,不能用一致的规范检测产品性能,致使市场上红外额温计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监测验证无规。因此,急需制定红外额温计产品标准,规范产品的技术指标,明确红外体温计本身的测量准确度度和可靠性等关键技术性能,制定出控制产品技术要求、质量指标、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规范。用标准促进红外额温计产品在整体质量和性能上的全面提升,建立产品质量监测的依据,保障红外额温计在市场上的应用可靠性,为防控疫情做出最实际的贡献!/pp style="text-align:center " /p/td/trtrtd width="158"p style="text-align:center "反馈意见/p/tdtd width="694" colspan="6"p style="text-align:center " /pp style="text-align:center " /pp style="text-align:center " /pp style="text-align:center " /pp style="text-align:center " /p/td/trtrtd width="158"p style="text-align:center "反馈意见单位/p/tdtd width="694" colspan="6"p style="text-align:center " /pp style="text-align:center " /pp style="text-align:center "(负责人签字、盖公章) br/ 年 月 日/p/td/trtrtd width="158"br//tdtd width="67"br//tdtd width="65"br//tdtd width="24"br//tdtd width="95"br//tdtd width="179"br//tdtdbr//td/tr/tbody/tablep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注:意见反馈可以填写此表后,可以通过电子邮箱或电话联系反馈给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电话:010-82800385 scis@cis.org.cn/span/ppbr//p
  • 美研制新型中红外激光二极管
    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了一种小型中红外激光二极管,其转换效率超过50%。有关报道称这一成果是量子级联激光器(QCL)研究的重大突破,使量子级联激光器向多个领域的实际应用,包括对危险化学品的远程探测,迈出了重要一步。相关研究成果刊发在最近的《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杂志网络版上。  量子级联激光器是一种发光机制异于传统半导体激光器的新型二极管激光器,根据量子力学原理设计,其发光波长可覆盖中红外区域。与传统的二极管激光器不同,量子级联激光器是单极器件,仅需电子即可运作,利用电子在一维量子化的导带间的跃迁来实现发光。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工业化开发,现代近红外(波长在1微米左右)激光二极管的转换效率已接近极值,而中红外(波长大于3微米)激光二极管却很难达到效率极值。先前的报道认为,即使冷却到低温状态,高效量子级联激光器的转换效率也不会高于40%。  美国西北大学量子器件研究中心(CQD)的研究人员通过优化激光器设备的材料质量,在量子级联激光器效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剔除了在低温条件下激光器操作中非必要的设计元素,研制出的新型激光器在温度冷却到40开尔文时,4.85微米波长光的转换效率达到了53%。  该研究小组的领导者、美国西北大学麦考密克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教授玛尼杰拉泽吉认为,这种高效激光器的问世是一个重大突破,这是科学家们首次使激光器发出的光能超过热能。她强调,激光器的转换效率突破50%这个门槛,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  报道称,提高转换效率依然是目前激光器研究的首要目标。而新型设备所展现的高效率,可大大扩展量子级联激光器的功率标定范围。最近的研究表明,伴随着量子级联激光器的广泛发展,单体脉冲激光器的输出功率已高达120瓦特,而在一年前,只有34瓦特。  该研究得到了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高效中红外激光器(EMIL)项目和美国海军研究所的共同资助。
  • 上海技物所:打造红外技术“梦平台”
    p  11月7日~8日,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先后在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进行工作调研。在国家重大工程任务研制现场进行实地调研时,白春礼指出,根据五中全会的部署,中科院要围绕“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目标,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好一批国家实验室,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pp  11月7日下午,白春礼一行轻车简行来到上海技物所,亲切问候了双休日仍坚守岗位的科研人员。上海技物所是我国红外技术与物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专业研究所。/pp  在技物所某厂房里,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团队正在忙碌着。上海技物所承担了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有效载荷总体和量子秘钥通信机、量子纠缠发射机载荷的研制等任务。上海技物所所长助理、量子卫星副总师舒嵘向白春礼一行详细介绍了各项任务的最新进展。/pp  白春礼表示:“将来我们要依靠量子卫星开展一系列科学实验,而保证有效载荷是关键,工程技术一定要保证有效载荷满足科学实验的要求。”在场科研人员一致表示,一定以严谨的态度完成任务要求。/pp  计划于2016年发射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是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首批确定的卫星之一,将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并建立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开展星地量子纠缠分发与地星量子隐形传态实验研究。/pp  上海技物所所长陆卫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未来研究所将以在红外光电技术领域实现科技强国为目标,围绕红外、光电探测系统技术,红外焦平面和红外、光电系统核心元部件,a title="" href="http://www.instrument.com.cn/zc/31.html" target="_self"红外/a基础物理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等领域进行“一三五”规划,并且对接“十三五”各项工作和实施红外技术创新研究院改革,着力打造红外技术“梦平台”。/pp  8日上午一早,白春礼一行便来到上海应物所嘉定园区,调研中科院先进核能创新研究院的筹备进展。该研究院承担着中科院“未来先进核裂变能—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先导专项,目标是发展固态和液态两类钍基熔盐堆。/pp  在先导专项的支持下,目前先进核能创新研究院已取得包括萃取分离、高端熔盐、镍基合金、核石墨、腐蚀控制、干法分离及氚控制等钍基熔盐堆核心技术的突破,基本建成钍铀循环、堆本体设计、熔盐回路、安全与许可等原型系统,为实验堆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pp  在实验室调研时,白春礼对堆用材料及其加工工艺的自主研发表示了关注,详细了解国外同类材料、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协同自主研发及其独创性、先进性的情况。在放射化学实验室,白春礼对于“热室”如何提供安全环境表示了关心。“热室”是钍基熔盐堆燃料处理技术研究的专用设施。科研人员向白春礼一行介绍了热室为保证安全采取的几项措施,如防止核物质泄漏的负压环境、安全性能较高的放射屏蔽及远程操作实验的机械手等。/pp  白春礼指出:“近年来,我国科研条件有了长足进步,我们要以追求卓越的创新自信、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充分利用我国科技创新的良好基础和历史机遇,挑战重大科学问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更多创新贡献。”/pp  调研中,白春礼向研究人员分享了关于建好国家实验室的思考。他指出:“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国家实验室的建设,这些国家实验室不仅学科齐全、体量大,还特别承担了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紧密相关的科技使命。”/pp  当前,中科院正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面向”“四个率先”要求,扎实推进“率先行动”计划。白春礼指出,应当贯彻实施好“一三五”规划,深入思考在做好分类改革的基础上如何建好国家实验室。“例如,包括先进核能创新研究院等单元在内的院内多家能源研究机构能够整合成国家实验室。”他说,“同时,中科院在空间科技方面学科布局完整、实力雄厚,可以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单元整合成瞄准国家空间科学领域前沿的国家实验室,红外技术就是其中之一。”/pp  科研人员纷纷表示,建好国家实验室是中科院作为国家科研机构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义不容辞的责任。br//p
  • 布鲁克推出HYPERION II研究级傅立叶变换红外和红外激光成像(QCL)显微镜
    HYPERION II是我们用于科研和开发的多功能傅立叶变换叶红外显微镜,具有灵活的附件,可以将红外激光成像(QCL)和傅立叶红外结合在一个仪器中。HYPERION II是红外显微镜领域的创新力量。它提供低至衍射极限的红外成像,并在ATR显微镜中设定基准。它首次将FT-IR和红外激光成像(ILIM)显微镜结合在一个设备中,提供了三种测量模式:透射、反射和ATR。HYPERION II 功能:μ-FT-IR 探测器的选择:宽,中,窄频段LN2-MCT,热电冷却 (TE) MCT。用于红外成像的焦平面阵列探测器(64 x 64 或 128 x 128 像素);通过激光红外成像模块(ILIM,激光等级1)实现可选QCL;物镜选择:3.5x/15x/36x/74x IR、20x ATR、15x GIR、4x/40x VIS;光谱范围扩展 - 从近红外线 (NIR) 到远红外线(FIR);光阑选择:手动刀口,孔径轮自动刀口。近红外的金属孔;附件和样品台的选择:宏程序红外成像配件、冷却/加热样品台、样品仓等;视觉/光学工具的选择:暗场照明、荧光照明、可见光偏振器、红外偏振器等。HYPERION II 提供:光谱和可见光图片的完美匹配。适用于任何测量模式(包括 ATR 成像);突破衍射极限的高灵敏度 FT-IR 显微镜和焦平面阵列(FPA)检测器成像。首次通过(可选)红外激光成像模块(ILIM,激光等级1)将FT-IR和QCL技术结合起来。所有测量模式下的红外激光成像(ATR、透射、反射)。专利相干降低技术为非人为处理的激光成像测试,无灵敏度或速度损失。高成像速度:0.1 毫米2每秒 (FPA,全频谱)6.4 毫米2每秒(ILIM,单波数)可选的TE-MCT探测器,用于在无液氮的情况下进行高空间分辨率和灵敏度的红外显微镜检测。发射光谱功能和可选光谱范围扩展。HYPERION II 应用领域:生命科学|细胞成像药物发射率研究(例如 LED)失效和原因分析刑侦微塑料工业研发聚合物和塑料表面表征半导体
  • 人体红外测温仪的科普小知识:不建议用工业检测红外温度计
    p style="margin: 0px 0px 14px padding: 0px font-weight: 400 font-size: 22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严峻,测量体温成为防控疫情的必要手段。人体红外测温仪因其非接触、效率高、使用方便的特点在人流密集的各交通关口、医院、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广泛用。/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color: rgb(255, 255, 255) background-color: rgb(255, 0, 0) font-size: 18px "strong分类/strong/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常用的人体红外测温仪可分为strong红外热成像体温快速筛检仪/strong和strong红外体温计/strong两类。/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红外热成像体温快速筛检仪/strong,可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进行大面积监测,自动跟踪、报警高温区域,与可见光视频配合,快速找出并追踪体温较高的人员。当红外热成像体温快速筛检仪集成人脸识别、手机探针等技术时,还能掌握体温较高人员的更多信息。/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红外体温计/strong又可分为strong红外耳温计/strong和strong红外额温计/strong,红外体温计设备简单、使用方便、价格实惠,应用,可实现对人员的依次、快速测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226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ecce79d9-ccc2-4895-9bf2-5799f71421f9.jpg" title="1.jpg" alt="1.jpg" width="450" height="226"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0, 0) font-size: 18px "strong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0, 0) text-indent: 2em color: rgb(255, 255, 255) "原理及测量方式/span/strong/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人体的热量会通过热辐射的形式散发到环境中,人体红外测温仪通过内置的传感器探测人体的热辐射,从而实现测量体温的目的。/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红外热成像体温快速筛检仪/strong利用红外测温技术对人体表面温度进行非接触式的快速测量,当被测温度达到或超过预设警示温度值时进行警示的仪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177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b0333c0b-9653-4df8-a095-286109107104.jpg" title="2.jpg" alt="2.jpg" width="500" height="177"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红外耳温计/strong是利用耳道和鼓膜与探测器间的红外辐射交换测量体温的仪器;测量的是人体耳部鼓膜部位,测量前应清理耳道,将探头深入耳孔内测量,须配备卫生耳套使用,避免多人使用交叉感染。/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71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295a4666-925d-41a1-ac5f-57341cfaad84.jpg" title="3.jpg" alt="3.jpg" width="450" height="371"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红外额温计/strong是利用皮肤与探测器间的红外辐射交换和适当的发射率修正测量皮肤温度的仪器。测量的是人体额头部位,将温度枪对准额心,如有汗水应擦干,与额头的距离建议在1-3厘米为佳。/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color: rgb(255, 255, 255) background-color: rgb(255, 0, 0) font-size: 18px "strong使用注意事项/strong/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红外测温的优点/strong:一是与被测对象不接触,在测体温时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感染;二是快速,通常测量时间小于1秒,一般不会超过2秒。因此十分适合于在发烧类疾病预防检测中应用。/pp style="text-indent: 2em "通常在人体温度37℃附近,红外热成像体温快速筛检仪的准确度能达到± 0.3℃,红外体温计能达到± 0.2℃。/pp style="text-indent: 2em "从测量准确度来说,红外耳温计测量准确度最高,红外额温计次之。但是,如果测量方法不正确,测量结果也会不准确。对于新购买的人体红外测温仪,或使用频繁以及对测量结果有怀疑时,应当对人体红外测温仪进行校准,以确定其修正值,则能尽量消除测温仪的系统误差。/pp style="text-indent: 2em "黑体辐射源可用于对人体红外温度仪的校准。其有效发射率、控温稳定度都有较高的要求。黑体温度通常采用铂电阻温度计或玻璃液体温度计等接触温度计测量,其温度与红外体温计测得值相比较以获得校准值。校准红外耳温计的黑体还需根据被检温度计的要求专门设计其开口形状和尺寸。/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0) "特别提示/span/strong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0) ":不建议将工业检测用红外温度计用于测量人体温度。/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工业检测用红外温度计通常测量范围下限可达-20℃~-30℃,上限从200℃~1000℃都有,测量范围较广,准确度较低,在人体温度附近一般不会优于± 1.0℃。因此仅从测量准确度的要求来看使用工业检测用红外温度计来测量人体温度是不太合适的。/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上海市计测院建有华东地区准确度最高、测量范围最广的红外温度计量标准,可及时为疫情防控提供人体红外测温仪的计量校准服务。/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264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bf6ca908-56a7-4a88-b161-1ef8293bbe55.jpg" title="4.jpg" alt="4.jpg" width="450" height="264"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0, 0) font-size: 18px "strong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0, 0) color: rgb(255, 255, 255) "使用小贴士/span/strong/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经校准后的红外测温仪均会提供校准温度点和修正值,供实际使用。/pp style="text-indent: 2em "以图中这只已经过校准的红外额温计为例,实际测温时,若显示数值为36.4℃,则实际数值应为36.4℃+0.2℃=36.6℃。/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207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e1e44478-d5a3-4a98-aa27-7b4487a37be2.jpg" title="5.jpg" alt="5.jpg" width="500" height="207" border="0" vspace="0"//pp style="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Arial Narrow" white-space: normal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br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pp style="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Arial Narrow" white-space: normal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strong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征稿活动:/strong“红外体温检测仪技术及相关应用”主题征稿活动进行中,一经入选,将在资讯栏目发布并支付一定稿酬,并择优邀请做线上专家报告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rgb(127, 127, 127) "(新冠病毒主题研讨会---红外体温检测仪检测技术与应用现状)/span。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抗“疫”!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rgb(0, 176, 240) "(投稿或自荐邮箱:yanglz@instrument.com.cn)/span/span/pp style="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Arial Narrow" white-space: normal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更多红外体温检测仪技术与应用相关资讯点击关注以下专题:/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hwcwy" target="_blank"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131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bde094f1-56cd-4cf3-9247-45585be2bf41.jpg" title="1920_420_1(1).jpg" alt="1920_420_1(1).jpg" width="600" height="131" border="0" vspace="0"//a/p
  • 【我与近红外的故事】陈星旦:我们与近红外光谱仪打了几十年交道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08f40a91-c813-4e8b-9c84-d50fdccd4a36.jpg" title="陈星旦院士.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陈星旦院士/strong/pp  长春光机所建所之初(1952年),就确定了光谱仪的研究方向。至1958年完成中型和大型摄谱仪研制后,王大珩先生提出光谱仪器自动化,要我去北京请教自动化所杨嘉墀先生。杨先生建议研制自动记录红外分光光度计。在此项目的牵引下,光机所开辟了一些新的技术领域。1963年红外光谱仪通过鉴定,1964年获国家科委、计委、经委联合颁发的工业新产品一等奖。此后,长春光机所相继开展了多类光谱仪器的研制。/pp  1980年代初,成立光谱仪器研究室。当时,近红外分析技术引起国内许多行业的重视,大量购进国外仪器。注意到这种情况,研究室开始招收研究生。在中国农科院吴秀琴女士的协助指导下,最早由研究生设计研制的实验装置,分析烟草的糖、油菜籽的油及小麦的蛋白质,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1,0.88,0.86。/pp  1989年,商业部按“七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近红外谷物品质分析仪研制”的要求,和我们签订研制两台仪器的协议,1991年在长春验收,用48份小麦粉,56份面粉,30份油菜籽预测,标准差均小于0.2%。/pp  1990年代期间,由四川省成都粮食储藏研究所出面组织,我们合作承担完成了“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饲料生产近红外快速分析检测技术的研究”及“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粮食品质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的研究与开发”。研制的仪器,得到粮食及饲料部门的认可。/pp  本世纪初的十多年,我们先后招收了十多位博士生及博士后,他们对茶叶、燃煤、人参、红枣及土壤等某些参数进行了近红外光谱分析并研制了相关仪器,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也开展了近红外无创伤血液成分检测等前沿性科研工作。/pp  总之,几十年来,我们承担过多项国家及地方的近红外项目。这些项目的本意是要制造产品在社会应用,但最后都是研制一两台通过鉴定就结题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相关部门没有持续支持的计划,课题组成员结题后就各奔东西了。也许当时的领导们不知道,从研制一两台样机到做成产品,是要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另外,也曾有一些企业家和我们商谈过合作。一开始,他们认识到近红外的市场潜力很大,愿意出资 但一知道投资不能短期内收回并赚钱,就退却了。/pp  2004年,我应聘去广州暨南大学工作(双聘),在那里建立了近红外光谱实验室,培养了近十名硕士、博士生。2013年,与广州市签订院士工作站协议。2014年注册成立以近红外光谱仪器为主要方向的公司,聘用了几位具有博士学位的科技骨干,开启了近红外光谱仪器研产结合的发展之路。2016年这个公司生产的仪器已经销售到多家饲料厂。在广东省的提倡和支持下,公司还成立了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保障产品研发,支持近红外光谱仪在产业化道路上开疆拓土。看来,我们和近红外光谱仪器打的几十年交道,要开花结果了。/pp  科研如同艺术创造,科研成果就是一种作品,比如一幅画、一件雕塑、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科研成果得到社会应用,也能获得自我欣赏或满足,这是我搞科研的兴趣所在。回顾我从事科研六十多年,经历了几起几落,在其它领域也有一些成果获得了认可。近红外应该是我科研事业的最后一部作品。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国产近红外仪器遍地开花,走向国际。近年国内形势利好,国产仪器上升趋势已成。近红外同仁应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加速核心元器件的自主化进程,谱写出国产仪器的新篇章。/p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 "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 "strong陈星旦 长春光机所/strong/p
  • 更小巧、更经济的近红外仪器——视频访国际近红外学会主席Tom Fearn
    p 2019年9月16-20日,两年一次的国际近红外大会(ICNIRS)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召开,吸引了来自36个国家的347位代表参加,其中参会的中国学者有30多位。与全球近红外发展相比,中国近红外学科的发展处在急剧上升的阶段,相关的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而且,经过了多年的摸索和沉淀,中国的近红外走过了从质疑到认可的过程,当前在饲料、烟草、石化、粮食等领域都得了很好的应用,并为用户创造了客观的经济价值。不仅如此,中国学者在近红外的前沿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pp 2021年,国际近红外大会将在北京举行,仪器信息网在会议期间特别采访了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主席Tom Fearn,请他谈谈本次国际近红外大会的亮点、目前近红外光谱技术和应用发展的现状、近红外仪器的发展趋势以及对2021年北京国际近红外大会的期待与寄语。/pp 视频采访如下:/pscript src="https://p.bokecc.com/player?vid=8DD13887AE62AE0C9C33DC5901307461&siteid=D9180EE599D5BD46&autoStart=false&width=600&height=490&playerid=5B1BAFA93D12E3DE&playertype=2"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pbr//p
  • 新华光:积极抢占红外元件市场,新年加班冲刺“开门红”
    “今年春节和往年一样,我们公司不停工、不停产,员工24小时轮值在岗。”1月17日,在湖北新华光信息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光)制造二部的厂房里,厂房里5台熔炉正在同时运作,工人们正有条不紊的在生产线上完成玻璃成型和检验包装工作,还有2台大修熔炉正在紧锣密鼓砌筑中,准备春节期间投产上线。新华光生产车间新华光制造二部副部长杨爱清介绍说:“公司熔炉经过技术革新,产能和品质均得到大幅提升,最新一代大熔炉的产能比过去小型熔炉平均提升46%,部门将实现‘三大三小+一条K9线’满负荷生产,月度光学玻璃产能可达270多吨,同比去年增长超过百分之四十。”在该公司镜头事业部的超净工房,员工展示了自动组装机的组装成果——10秒便可完成一次镜头的组装,一次性合格率达97%以上。“我们目前的产品主要运用在智能驾驶、安防、监控、投影机、数码相机,还有观望类的望远镜枪瞄上,以前做材料,现在我们要做产业链的延伸,更好地服务于终端客户。今年我们还计划投入建立更多的自动化线体去代替人工,进一步提高效率和产能。”新华光市场总监、镜头事业部部长吴克忠向记者这样介绍。据悉,新华光作为全球第四、国内第二大的光学材料科研生产基地,目前已成为日系索尼、松下、爱普生等国际品牌,国内海康、大华、艾睿、高德等知名大型企业的合作伙伴,产品广泛用于车载、3C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安防与医疗等领域,出口比例不断提高。近年来,新华光积极抢占红外元件市场,以高性能光学材料及先进元件技术改造为契机,于2022年5月成立镜头事业部,建立七条人工产线,一条自动产线,每月平均出厂1万多只红外镜头订单,主要应用智能驾驶、工业测温、红外观瞄、安防、智能家居、AR、VR镜头等领域,通过下游产业流向终端,对应到具体客户。经过一年多的发展,部门目前已完成100多款镜头的开发,规模也从成立之初的5人发展到现在50人的团队。新华光生产车间“光学玻璃市场旺盛,产品供不应求,例如用于智能手机外屏盖板高强度纳米微晶玻璃和智能驾驶汽车的摄像头和激光雷达的订单,近年的增量非常大。”吴克忠说。在模压产品的品控把关上,新华光确保产品高品质高成交量出厂。厂内37台模压机,产能可达到每月两百万片。“我们自主供应原材料,通过改变工艺方式,节省工序来减少预制件的成本。在模具设计方面,我们产品的面间偏芯控制在1.5微米,目前是国内领先的水平。”新华光营销管理部副部长覃胡超向记者详细介绍。从光学玻璃材料到终端产品成品,新华光着力推动产业链向下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值得一提的是,新华光作为主研单位编制完成了六项红外光学材料领域的检测以及产品的国家标准。其中,红外硫系玻璃条纹度、杂质和均匀性等3项国际标准获得ISO立项并最终定稿发布,在该领域处于国内国外相对领先的状态。覃胡超介绍说,目前公司生产经营稳健,订单不断增长也带动了盈利能力的稳步提升。2024年新华光将继续在光学科研领域精准发力,并不断向下延伸产业链,通过技术引领实现市场突破。关于湖北新华光信息材料有限公司湖北新华光信息材料有限公司是北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184)的全资子公司,是全球第四大光学玻璃生产企业。公司通过ISO9001:2015、ISO/TS 16949:2016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认证、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GB/T29490-2013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具有自营进出口权。公司年产无色光学玻璃材料5000吨,光学元件1.5亿件,红外光学玻璃5吨。产品全部实现环保化,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于投影机、视频监控、车载等消费电子、工业应用、光学器材、红外成像等领域,国际市场占有率达13%,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5%。
  • 飒特发布三款消费级红外热像产品
    4月28日,飒特红外“潮生活 红世界”发布会在上海举办。在本次发布会上,飒特发布了全新升级的2B2C双向驱动战略,C端消费品牌形象“飒小特”,并带来在三款最新成果:MinIR 256智能双摄热像仪、户外三防热成像手机卓越S1、医用级体温仪FTA-300。  飒特红外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打破红外产品价格较高、外形笨重的难题,让实用红外产品走入千家万户成为刚需。    热成像产品走向大众消费的里程碑  “2023年是红外发展的关键之年。”发布会现场,飒特红外副总经理吴京京分享了他对红外消费市场的观察,并详述飒特红外战略升级的思考。  吴京京表示,红外技术有三段必经之路:军用、民用、大众消费,上述战略符合飒特在十年前立下的目标:让红外技术走向千家万户日常生活。  飒特在发布会上启用全新面向消费端的品牌“飒小特”,意味着飒特红外技术正式将红外热成像设备引入大众家庭日常生活。  飒特红外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推动红外热成像产品从单纯的工业级应用,走向覆盖户外登山露营、健康检测、老人监控、宠物监控、安防监控、教育等大众消费领域。  家庭健康管理成红外应用刚需  在发布会上,还发布了三款消费级红外产品。这些产品均集智能轻便、造型美观、价格亲民、品质可靠、好玩实用等特点于一身,健康管理更成为应用的主打痛点。  第一款产品是整机重量只有375克的手持热成像仪MinIR 256。基于安卓系统的流畅性体验,MinIR 256可支持智能联网、在线分享、投屏、报警等功能,适用于检测小朋友、老人、宠物的体温,测量婴儿洗澡水、小孩辅食的温度等日常生活。  萨特红外还发布可代替水银体温计的电子测温产品:飒特医用级体温仪FTA-300。FTA-300不仅配备了高端超灵敏探测头,还采用了飒特专有的红外热像仪的测温算法及标定工艺,并通过智能环境温度补偿算法。和传统水银体温计相比,FTA-300不仅测温时间短,而且安全无害无辐射。  5G户外三防热成像手机,打破手机同质化红海  在当天发布会上,萨特红外首次面向全球推出的一款5G户外三防热成像手机卓越S1,该产品具备专业热像仪和高端智能手机双重属性。  飒特有关负责人表示,卓越S1不但可以应用于工业巡检、电力维修等工作测温场景,还能满足从户外露营、安保检测到家庭测温、健康管理等不同场景的需求。  “如今,红外行业的发展满足了红外产品普及所需的条件。”吴京京在当天发布会上表示。Maxtech International数据显示,2023年红外全球民用红外市场规模将超过76亿美元,近4年保持11%以上的增速。这意味着市场认知拐点已经来临,很多用户已经逐步认可和接受红外产品。  飒特红外总经理陈振鹏表示,红外行业正朝着多样化、智能化和便捷化的方向发展,飒特红外基于32年技术积累和对市场的深刻洞察,决定推出红外消费品,或许是一次大胆尝试。
  • 勇作“追光者”——高德红外摘“芯”记
    能见度不到100米的浓雾天气里,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通过机上红外探测系统,公安交管部门能清晰“看到”高架桥上缓行的车流,并有针对性地作出决策。在物理学中,凡是高于绝对零度的物质,都会依据温度的不同对外辐射电磁波。利用这一特性,红外探测技术成为突破人类视觉障碍探测物体的利器。高灵敏度、高可靠性、高分辨率的红外探测核心器件更是各国角逐的焦点。20多年来,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德红外”)从零起步、不等不靠、勇往直前,成功研制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红外探测器芯片。——十年磨一“芯”——位于武汉的中国光谷,新春开工正忙。高德红外终端生产线上,身穿静电服的工作人员正在调试一款观瞄型热成像夜视仪。透过生产线测试屏幕,只见影像正随温度变化,呈现出不同亮度和色块。2月28日,在高德红外智感科技民品生产线上,工作人员对红外热成像仪进行程序烧录。“你看,脸部整体高亮,但戴眼镜的地方就偏黑,这是因为散发的能量温度不同。”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介绍,红外探测器芯片可以把肉眼不可见的红外线,转化为光电信号和成像,帮助人们更好洞悉身边环境。“这款夜视仪很受户外爱好者青睐,很快将出口海外。”黄立(右三)与科研人员在高德红外生产调试车间忙碌(2020年2月11日摄)。作为红外行业领军企业,高德红外年产各类红外产品150多万台,销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民用热成像市场的占有率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二。这些放在十多年前,简直是难以想象。高德红外成立之初主要用进口芯片组装工业用红外测温仪。由于国外出口管制,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只能进口最低端的芯片,且数量少、价格高、交货周期长。“卖给你的芯片连售后都没有,你爱要不要。”黄立说,即便这样,2008年高德红外还是遭遇进口芯片断供。“芯片就是‘心脏’,没有它,企业的命运就掌握在别人手里,随时可能死亡。”黄立逐渐意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于是,高德红外开启了漫漫“追芯”路。“从零起步,任何一个技术难点都会让你‘卡壳’。”2009年入职高德红外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博士周文洪说,氧化钒是制造红外芯片的基本原料,它的配比及加工时的温度、气压等直接关系芯片性能。没有技术参考,科研人员只能“硬刚”,“耗时2年多、1000多次试验,相关问题才得以攻克。”缺技术,就翻遍资料文献寻找蛛丝马迹;缺设备,就借用外地专业院所机器开展样品研发;缺材料,就托人东挪西借,有一点用一点;缺资金,就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将上市募资全部用于研发……历经9年多时间、投资近20亿元、突破数百项技术难题和数千项工艺难关,高德红外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制冷单色百万像素红外探测器芯片于2017年成功面世,2018年实现量产。这一国产红外芯片的问世,直接将同类型进口产品价格拉低50%以上。——攀登无止境——走进高德红外产品展厅,几十款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红外探测器映入眼帘。它们有的只有指甲盖大小,却集成了传感器等重要设备;有的被厚重金属外壳包裹,可适应零下200摄氏度的极端工作环境;有的可装载在其他设备上,能够高灵敏度、全天候、全被动工作……这是2月28日在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展厅内拍摄的展品。一款款红外探测器,展示了高德红外的技术实力,更彰显着企业坚定自主创新、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决心。这是2月28日在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展厅内拍摄的展品。黄立介绍,高德红外在生产出单色百万像素红外探测器芯片时,少数国家已掌握双色百万像素红外探测器芯片技术,我国在此方面与之差距明显。红外芯片要实现从“单色”到“双色”突破,并非易事。高德红外芯片研发负责人刘斌介绍,红外芯片要通过读出电路,将光转化成电子后,采集放大并以视频格式输出。这需要电路与芯片互联互通。一个双色芯片有130多万个像素,每个像素都有一个焊点,要在蚕豆大小的芯片上制备如此密集的焊点并确保互联互通异常困难。刘斌说,焊接双色红外芯片的倒装焊接机精度要求在1微米以下,而当时国内只有3微米左右倒装焊接机,且无法进口高精度设备。高德红外研发人员只好不停地试验、总结、修改方案。最终,一举攻克了让130多万个像素点连通率达99.99%以上的微组装技术难题。从单色百万像素芯片到双色百万像素芯片,高德红外瞄准国际领先技术的脚步从未停歇。目前,该企业已搭建起非制冷探测器、制冷型碲镉汞及二类超晶格3条完全自主可控的批量生产线,具备多种型号探测器芯片的研制生产能力。公司核心器件技术水平已与西方国家第一梯队持平,并成功实现核心器件全面国产化。——融合再跨越——2月22日15时02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一架无人机在空中巡查发现,雄楚大道高架往关山大道方向的匝道有车辆因道路结冰陷车,导致拥堵。公安交管部门随即派出警力铲冰除雪,15时20分,道路恢复畅通。“这架无人机之所以如此精准,因为它有双‘高清红外眼睛’。”武汉市公安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借助实时回传的高清红外画面,指挥中心能够全天候掌握道路结冰、交通拥堵等路况信息,进行科学决策。正是因为中国自主红外芯片的突破,红外热成像技术才大范围普及。目前高德红外部分型号的红外芯片成本已降到几百元,随着红外核心芯片小型化、低成本、高可靠性、大批量生产的实现,红外科技产品迎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契机,也为千行百业的迭代更新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自动驾驶集成红外模块,可穿透黑暗、雨雾精准发现行人,保证驾驶安全;智能空调集成红外模块,可根据人员数量、方位、姿态调节风向风速,既节能又精准;电力线路检测整合红外模块,可更快发现温度异常和隐患,提高检测精度和效率……高德红外的探测器已被广泛应用于人体测温、工业测温、安防监控、消防救援、户外运动、自动驾驶等领域。2月28日,在高德红外智感科技民品生产线上,工作人员在操作设备对红外模组进行数据采集。当前,高德红外正全面打造红外“芯”平台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通过不同行业、企业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红外技术的规模化、多样化、普及化和消费化,共同打造红外生态圈。“有人跟我说,红外芯片研发是国家的事,民企没必要折腾,但事实证明,掌握核心技术,实现自立自强,每个人都义不容辞。”黄立说,正是由于坚持不懈地推进自主创新,高德红外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在高德红外园区中心花园里,镌刻着这样一句话,往来员工会不由自主地抬头看看。“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机遇,我们不能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不少员工如是说。
  • 创新应用 | 中红外激光排放控制新应用
    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TDLAS)具有测量不受背景气体干扰、测量准确性好、可靠性高等技术优势,已被公认为工业应用的首选测量技术,特别是其具有非侵入特性,从而在原位应用方面备受关注。随着近年激光吸收谱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量子级联激光器(QCL)、带间级联激光器(ICL)等小型激光器技术不断成熟,激光吸收光谱的输出波段从近红外到中远红外不断拓展。气体检测由传统的工业过程优化控制、废气源排放、燃烧诊断等领域扩展到环境微量气体检测。中红外光一般指波长从2.5um到25um的光谱区域,中红外基频指纹吸收谱具有吸收强、谱线宽且密集的特点。分子在中红外波段的吸收一般比近红外吸收高约2个数量级(或以上),所以在中红外光谱气体探测灵敏度比近红外光谱探测的灵敏度高很多。同时特殊气体,如有机分子、氮氧化物、烯烃类气体在中红外的吸收比近红外特征更强,下图为HITRAN数据库的空气常见气体吸收谱线;中红外基频指纹吸收强有利于痕量气体的高灵敏检测。LGT-3000激光气体分析仪LGT-3000激光气体分析仪是基于TDLAS技术开发的一款原位对穿正压防爆型仪表,可以原位测量O2、CO、CO2、NH3等气体含量。此外,LGT-3000可配置ICL激光模块,采用中红外光谱,达到更低的检测限,并且能检测在近红外没有吸收光谱的一些常见气体SO2、NO、NO2等。产品特点: ◆响应时间低至1s◆双屏显示,方便光路调节观察透过率信息◆正压防爆设计,可以在爆炸性场合1区和2区使用◆采用“单线光谱”技术,测量不受背景气体交叉干扰◆一体化结构方式,无运动部件,可靠性高,稳定性好◆原位测量,无需预处理系统,避免预处理采样吸附、堵塞和器件损坏等问题,降低运行成本应用领域:该系统广泛应用于硫磺回收、烟气脱硝、燃烧控制、合成氨等领域中。
  • 上海技物所持续拓展红外科学与技术的应用领域
    红外科技在事关人民生命安全的气象灾害监测、空间安全以及红外天文观测等领域具有核心作用,是国家重要战略技术之一。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技物所)自上世纪60年代起扎根红外光电,伴随着国家战略而发展,逐步成长为领域内“苍翠挺拔的一棵大树”,多项科技成果实现了对标国际领跑水平的重大突破。在国家重大工程牵引下锻炼并造就的研究所全创新链协同攻关能力,是滋养“大树”根深叶茂之本。这亦支撑着研究所始终紧盯“国家事”,自主发展、迭代创新,持续拓展红外科学与技术的应用领域。  为实现从以任务带学科的发展模式,到以高水平技术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上海技物所不仅要持之以恒坚守定位,更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勇于改革、善于创新。  一是强基础、提后劲,深根而固柢。以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为契机,瞄准国防安全、航天强国、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美丽中国”绿色发展、“双碳”战略等国家需求中制约核心能力提升的基础问题,我们调整基础研究学科布局,部署了以气象卫星对地观测技术为代表的“极限红外探测新体制”和“红外辐射精密测量”学科方向。聚焦辐射、光谱、偏振和时效等维度研究,提升探测极限能力,以引领天基红外探测发展;在天基光电溯源技术研究方向,着力为全球高时效红外精细化探测提供核心手段,形成国际独有的原创体系。同时布局“对称破缺诱导非线性红外光电转换”等包干制人才专项,鼓励优秀青年基础研究人才潜心致研。努力建设国际排名前三的红外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使得国家使命驱动下的红外物理前沿和光电系统实现创新深度融合,释放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滋养“大树”,使其持续焕发蓬勃生机。  二是强布局、重引领,枝繁且叶茂。“国家事”的时代性要求积极承担国家任务不仅要有预见性和继承性,更要有自主可控、自强自立的创新性。我们要在更前瞻的技术储备和载荷研发上开展体系性的系统布局:围绕太空安全、国土安全以及装备应用需求,部署关键技术攻关,策划红外与光电系统先行一步的技术发展;面向航天红外装备应用,努力提升焦平面探测器技术水平,探索红外探测器前沿研究,蓄力突破高精度、高灵敏、甚长波、多维探测器等关键技术;围绕下一代高精度、多维遥感信息获取、国土资源与环境保护等行业应用,布局天基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技术、大气辐射超光谱探测仪技术以及高光谱探测、偏振探测和辐射探测技术等,在体系性和完备性上先行一步。  三是强管理、练内功,潜心以致研。研究所在重大任务攻关中形成并演进的矩阵式科研管理模式,实现了强统筹下的高效管理。面对新形势,更要发挥管理优势,使得各类资源投入对科研发展呈现正效应,推动研究所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通过部署“面向红外芯片的光谱与界面功能关系研究的多尺度表征系统”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为高端红外芯片研究和核心技术应用提供创新原动力。我们加大了研究所自主部署项目的力度,同步扩大包干制覆盖范围;围绕技术创新链,设立青年PI(学术带头人)课题组群,实现分聚联动;以使命和问题为导向,持续完善研究所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系统工程等各类人员的考核与绩效管理。  推进研究所改革所做的努力和尝试,都在源源不断显现正效应,使红外学科发展充满了突破的潜能。在自主创新大有可为的时代召唤下,红外科技正加速释放创新魅力,必将大有作为。
  • 新型近红外发光二极管问世
    近日,郑州大学科研人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近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光机理和器件设计理念,并在国际上首次制备出GaN/Si纳米异质结构近红外发光二极管,为近红外发光二极管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新的可能。  红外技术在国防工业、地质探测、光纤通信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近红外发光二极管由于体积小、功耗低、稳定性高、寿命长等优点,成为新一代近红外光源的主导技术。  该项研究成果由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材料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新建研究组完成。该研究组长期从事硅基纳米半导体体系构建技术、性能研究和原型器件研制,在国内外相关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国际期刊《先进材料》上。审稿专家认为,“此项研究为硅基氮化镓近红外发光二极管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途径”。
  • “更快、更小、更强”——20届国际近红外大会纪实
    第二十届国际近红外光谱会议ICNIRS 2021于2021年10月17日至21日在中国北京召开。两年一届的近红外光谱奥林匹克盛会在全球疫情期间采取了网络在线会议的形式进行,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全球近红外学界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有幸作为此次国际近红外光谱会议筹备工作委员会的其中一员,我也亲身经历了大会筹备和召开的全部过程,感触良多,受益匪浅。虽然此次大会采用了网络会议的形式举行,但会议组织和筹备工作仍然非常复杂和庞大,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的领导和仪器信息网同仁的全力支持下,大会的各项工作得以有序的筹备和开展。事务繁多却井井有条,事无巨细亦稳步推进,身处其中感触颇深,感叹于一届国际盛会的幕后工作竟如此不易。科学研究日新月异,世界近红外光谱领域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次大会共分为8个主题,共有66个报告,111张墙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几乎所有的成果都各不相同,各有特色。突显了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在世界各行各业展示出蓬勃向上的应用趋势。作为研究近红外光谱应用的其中一员,于我而言概括之为“更快、更小、更强”——引申于奥林匹克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我理解其具体为,近红外光谱的普及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行业都出现了近红外光谱应用的累累硕果。其次是近红外光谱分析的速度越来越快,随着在线设备的不断迭代发展,采用更精密工艺的光学元器件和灵敏度更高的检测器的红外及近红外光谱设备能够更加快速地采集样品信息,更加迅速地传递到处理分析端,扫描分析速度不断加快。随着5G网络的发展,融合了数据快速传输的近红外光谱在未来社会的应用将不可估量。此外,大会还展示了众多近红外光谱传感设备的研究和应用,如Christian W. Huck 教授带来的报告“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trends in sensor miniaturization”,以及Arnaud Ducanchez教授的墙报“The AS7265x chipset as an alternative low-cost multispectral sensor for agricultural applications”。仪器设备的模块化和小型化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随着当今计算芯片不断下探至纳米级,装备高度集成化的光学元器件和计算芯片的光谱传感装置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生产监控、农业信息获取、生命健康表征等各行业。轻量化和小型化的光谱探测装置对于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和深空探测研究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发展亦是经历仪器由大至小的过程,由早期半间房大小的台式机型发展至手持便携机型,乃至光纤传输及传感元器模型,集成化的近红外光谱设备越来越小,却越来越强。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强大正随着仪器科学和化学计量学、计算化学的发展日益突显。此次大会设置了水光谱组学和理论与化学计量学专题,获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的投稿。近些年化学计量学的发展强有力地推动整个光谱分析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发展。广度在于近红外等振动光谱在获取化学信息的完整性上不断拓展,许多新的线性及非线性的模式识别技术应用到近红外光谱分析中并发挥了巨大的解析作用。深度在于随着高分辨光谱和近场光谱成像的快速发展,红外光谱对微观结构和低含量目标成分的分析更加需要化学计量学数据挖掘和拟合功能的辅助。近红外光谱和化学计量学就像两柄利剑,双剑合璧锋利无比,在检测分析世界中发挥着强大的应用潜力。第二十届近红外光谱大会已完美落下帷幕,这届大会就像他的主题一样“Sense the real change”,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近红外光谱对世界的改变。继往开来,共谱华章,让我们共同期待近红外光谱科技的广阔未来,相约ICNIRS 2023!相约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作者:中国农业大学 黄越)作者介绍:黄越,博士。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分会理事,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工业化产业分会副秘书长,北京食品学会现代营养健康检测专委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协会在线分析仪器分会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质量及安全性评价,食品智能化无损检测研究,中餐工业化及感官评价标准化研究。目前已发表SCI论文62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46篇。担任国家科技专家库评审,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专家评审,《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青年编委、《食品科学与工程》期刊编委。出版中英文专著6本,获得国际及国家发明专利5项。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6项,地市级科技项目3项,完成企业横向项目10余项,经费累计超过800万元。曾获中国产业研究青年学者百强,北京市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北京市通州区高端人才等奖项。
  • 高德红外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通过复核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了第五批和通过复核的第三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名单。第五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名单中,企业工业设计中心118个,工业设计企业4个;通过复核的第三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名单中,企业工业设计中心42个,工业设计企业4个。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被列入“通过复核的第三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名单”。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武汉光谷,是全球领先的红外热像仪专业研制厂商。2010年公司作为红外热像行业的领军企业成功在深圳主板上市(股票代码002414)。2017年12月,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在中国工业设计高峰论坛上被授牌“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 让红外技术激发建筑节能材料的无限潜能
    由于建筑美学及材料功能(如采光)需求,现代建筑中玻璃幕墙和窗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1,2]。然而,大面积透明玻璃的装配提高了建筑内外能量交换效率,加速建筑内部能量耗散。在部分发达国家,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几乎占总能源消耗的40%,其中,采暖和空调(HVAC)系统占了建筑能耗的一半。研究表明,大部分建筑能源通过玻璃幕墙和窗户耗散[3]。为了避免建筑内部空间能量耗散,以低辐射玻璃(Low-E glass)为代表的节能窗备受关注。低辐射玻璃或许对大众而言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词汇,但在建筑应用中,低辐射玻璃的使用可以达到“冬暖夏凉”效果,具有极佳的隔热、保温性能效果。常见的低辐射玻璃主要通过溅射技术在玻璃表面沉积金属银制备。在部分降低玻璃可见光透过率(约降低至75%~80%)的情况下,其表面金属银镀层能大大提高其中红外反射率(10μm 波长反射率约60%),并降低其辐射率,从而实现室内外能量交换隔绝。在低辐射材料的研发过程中,红外光谱分析能有效帮助研究人员测试、分析材料光学性能,并指导材料优化方向。近日,清华大学团队研发了一种基于一维金属银纳米线的新型低辐射玻璃。借助布鲁克VERTEX 70v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研究人员发现这种银纳米线低辐射玻璃具有高于传统低辐射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图1.a),和较高的中红外反射率(10μm 波长反射率约60%,图1.b)。在进一步优化和调控后,这种基于银纳米线的低辐射玻璃可以使建筑窗户在冬季向外辐射降低约30%(图2)。布鲁克VERTEX 70v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图1、普通玻璃(蓝线)和银纳米线低辐射玻璃(橙线)的可见光光谱(a)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b)图2、建筑物可见光照片及红外辐射照片,其中,银纳米线低辐射玻璃窗户在红外辐射照片中呈现低辐射(蓝色)状态科普知识:热传递的方式有三种,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为了减少建筑内部空间能量向外耗散(夏天室内制冷耗散,或冬天室内制暖耗散),我们必须同时实现对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抑制。玻璃的中空结构设计可以有效抑制建筑室内外热传导和对流,而辐射的抑制只能通过玻璃的表面修饰或改性来实现,即上文说的金属镀层。[1] T. E. Johnson, Butterworth Architecture, Boston (1991).[2] S. M. A. Durrani, E. E. Khawaja, A. M. Al-Shikri, M. F. Al-kuhaili, Energ. Buildings 36 (2004) 891-898.[3] S. Hoffmann, E. S. Lee, C. Clavero, Sol. Energ. Mat. Sol. C. 123 (2014) 65-80.[4] S. Lin, H. Y. Wang, X. N. Zhang, et al. Nano Energy 62 (2019) 111-116.
  • 中红外固体激光技术和应用论坛在上海举行
    2010年8月16日至17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由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承办的第158期东方科技论坛在上海沪杏科技图书馆成功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中红外固体激光技术和应用”,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范滇元院士担任论坛执行主席。来自国内外有关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界的知名学者约50位专家出席了会议。  上海市科委陈馨女士主持开幕式,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院士作为承办单位代表致欢迎辞,东方论坛理事会副秘书长、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处胡睦处长应邀出席并讲话。  方家熊院士、祝世宁院士、刘泽金教授、吕跃广研究员、陈卫标研究员等10余位专家学者针对中红外固体激光技术的应用需求、关键技术、发展趋势等重要问题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陈卫标研究员主持了最后的自由讨论,与会代表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了气氛热烈的探讨。经过广泛深入的交流,集思广益,范滇元院士在总结发言中凝练出中红外固体激光技术研究的共识和建议,包括若干重要发展方向和待突破的关键技术。     中红外固体激光技术在民用和国防领域均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次论坛的成功举行,将通过多学科交叉和融合,促进我所中红外固体激光相关研究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极大地推动我国中红外固体激光技术的未来发展,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整体竞争力。
  • PerkinElmer 三地举办红外新品发布暨多联机与红外成像技术交流会
    扩展更为无限的新款红外光谱产品 - Frontier! 拥有近七十年红外光谱制作历史的 PerkinElmer,今年隆重推出功能更为强大,扩展更为无限的新款红外光谱产品 - Frontier。该产品将为您提供广泛的升级空间,搭配各类附件可以满足不同测试需求;同时升级到 PerkinElmer 红外成像系统,将带给您当今最为专业的红外成像工具;当与 PerkinElmer 其他产品联用时,将迅捷提升您实验室的研究与分析水平。同时作为一家致力于人类与环境更加健康的全球领先仪器供应商,我们针对中国市场特点及未来需求开发了一系列分析工具,例如,全面满足润滑油标准检测需求的专业润滑油分析仪;生物柴油检测解决方案;中药快速检测分析仪等。这些分析工具均基于 PerkinElmer 近期刚刚推出的 Spectrum Two 便携式红外平台,平台在突出方便携带,坚固耐用的同时,更创新性的采用了无线控制系统,该系统集成了依照ASTM等要求建立的一系列标准方法,使得用户可以一键式完成检测。PerkinElmer 红外新品家族为了使得更多的科研工作者,企业质控专家近距离了解 PerkinElmer 红外新品的特点与应用方案,我们于5月24日至27日在中国最久负盛名的三个历史文化名城&mdash &mdash 南京,西安和成都举行了PerkinElmer 红外新产品的发布会,并同期举办了PerkinElmer 独有的多联机技术与红外成像技术用户交流会。与会专家学者与 PerkinElmer 工程师针对新仪器的特点以及我们在材料等领域的一系列解决方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由PerkinElmer工程师现场应用 Spectrum Two 为用户带来的样品进行了检测。发布会现场PerkinElmer 产品覆盖无机分析,分子光谱,色谱与热分析等各分析领域,因此我们具有独有的技术优势为材料分析等行业用户提供专业的多联机技术。现在我们已经成功的将 TG-IR,TG-MS,TG-IR-GCMS,DSC-Raman 等多仪器联机解决方案应用于国内用户,助力于客户深入开展材料分析研究工作。TG-GCMS 联用系统同时利用PerkinElmer光学技术的灵活性,我们可以随时将Frontier 升级到Spotlight 红外成像系统,该系统将轻松完成材料微观表面信息与化学成分组成同步采集工作,并能够直观显示出同质与异质区域,从而加速您材料表征分析的研究进度。Spotlight 红外成像系统 希望得到详细的会议资料与应用方案,请登录 PerkinElmer 主页注册索取。
  • 硅基近红外光电转换取得突破
    p  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陈沁课题组联合东南大学的王琦龙教授紧密合作,在低成本高效硅基热电子红外光电探测器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他们首先提出了Au纳米颗粒修饰Si金字塔结构的方案,实验证明他们制备的这些器件的性能与那些精心设计、成本高昂的Si基近红外光电探测器性能相当,有望应用在大规模热光伏电池和低成本红外检测中。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Nanotechnology期刊上。/pp  据悉,科研团队所采用的工艺十分简单:通过使用标准的各向异性化学湿蚀刻法来实现Si基金字塔的构建 然后在其表面溅射一层Au薄膜 接着通过快速热退火法形成修饰的金纳米颗粒 随后在金字塔那面通过磁控溅射沉积ITO薄膜,在另一面通过热蒸发沉积铝膜作为背电极 最后,样品通过铟锡焊接到芯片载体上,就完成了探测器的制作。/pp  他们发现金字塔表面增强了入射光子与Au纳米颗粒之间的耦合效应,因为这种金字塔表面减少了背反射光并使得光子在Au纳米颗粒内部多次反射,增加了入射光走的距离,而且Au纳米粒子的引入还使得器件的局部电磁场产生了增强,从而使光子可以被显著吸收,提高了光电转换量子效率。/pp  科研团队进一步采用了Au纳米颗粒—介质—金反射镜的结构,利用无序金属纳米颗粒的宽带高光学吸收和Au/TiO2/Si组成的全向肖特基结,在光学与电学两个方面同时入手提高光电转换的内外量子效率。这种密集的随机热点分布大大提升了光吸收与热电子发射的效率,光电响应度是目前最高结果之一,硅光电响应截止波长扩展到近2um,展示了有效的近红外硅基光电应用。/pp/p
  • 改革开放40周年暨中国近红外光谱发展史视频征集的通知
    p  strong各相关单位和理事:/strong/pp  国运系于国策,战略决定成败。40年前的春天,一次科学大会,开创了一个崭新时代。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勾勒出一幅中国未来发展的壮丽蓝图。科学春天的到来,打开了国门,用更为积极的心态去感知世界,也催动了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萌芽与迸发,更造就了今日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千花竞放,百舸争流。/pp  中国近红外光谱,顺应历史洪流,在机遇中诞生,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迈向未来。为了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历史没有真空,为了记录中国近红外光谱迁跃史,为了2021年国际近红外光谱会议中国近红外团队积累素材,中国近红外光谱学会拟向所有近红外相关从业者(近红外仪器生产厂商和用户)征集视频。/pp  视频相关事宜如下:/pp  1.视频应紧扣主题,导向积极向上,表现方式富于创意,语言生动活泼,用新时代的视角捕捉近红外光谱仪器时代变迁,用镜头语言记录近红外光谱带给中国的价值。/pp  2.具体选题内容可围绕在中国的近红外光谱仪器厂家的重要战略任务谈认识谈体会,围绕近红外光谱仪器新品性能参数变化,围绕“NIR在中国各领域的实际应用”阐述近红外人如何看、如何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新时代的NIR真得很酷、我的中国NIR梦,我最欣赏的NIR仪器是XX、一起告白近红外、晒晒这40年以来我用过的近红外、近红外仪器在中国的40年、我与近红外的小美好、反映近红外领域科研先锋人物,近红外领域时代楷模等重大先进典型的感人故事等。/pp  3.视频脚本将由视频制作团队与征集方共同完善,独立视频的版权归征集方厂家所有,完整版视频版权归中国近红外光谱学会所有。/pp  视频时长:1分钟以内短视频 或 1分钟以上5分钟以内宣传视频/pp  视频形式:实拍或者动画,形式不限/pp  视频用途:近红外光谱会议暖场播放,培训宣传插播,行业展会科普展播,二维码形式宣传册传播/pp  视频播出平台: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哔哩哔哩动画,抖音,腾讯微视,仪器信息网,指点网。/pp  分会拟与指点网视频制作团队合作开展这项活动,有意参加这项活动的单位或个人请与指点网联系。/pp  联系方式:/pp  联系人:包锞炜/pp  E-mail:kiwi.bao@zhidian.la/pp  微信:kiwicoco/pp  二维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d674a7a3-8722-47a1-b4be-811671d625ed.jpg" title="微信截图_20181229100357.jpg" alt="微信截图_20181229100357.jpg"//ppbr//pp  电话:15962329520/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18年12月28日/ppbr//p
  • InfraTec全新推出高清级便携式红外热像仪
    全新一代非制冷红外热像仪 VarioCAM HD采用了1024x768像素高清级长波非制冷微量热型焦平面探测器.通过我们的ORI光学分辨率提升技术,VarioCAM HD 输出更为清晰、详细的红外辐射图像达2048× 1536像素,并提供了 50mK的热分辨率(NETD)。VarioCAM HD 还是世界上第一款集成了激光测距仪,具有最佳温度校正、支持自动对焦和内置 GPS 模块的高清级便携式红外热像仪。坚固的5.6"TFT特大显示器和可倾式取景器方便本机操控和实时图像观看。包括无线和 GigE-Vision等多种工业级标准接口可选,容易实现远程操控和图像传输。我们还提供一系列经过优化设计和精确匹配的高质量红外镜头,以匹配各种各样的热成像应用。更多详情敬请洽询英福泰克(InfraTec)红外热像仪中国总代理-北京雅世恒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New thermal camera series VarioCAM High DefinitionFor the first time, mobile thermographic microbolometer cameras with a detector format of (1,024 x 768) IR pixels and therefore a 2.5 times higher resolution than previous high-class models are available with the VarioCAM HD, which is manufactured by the German manufacturer Jenoptik. Large test objects can be captured thermographically with unprecedented efficiency.With optomechanical Microscan function up to(2,048 x 1,536) IR pixelsDigital real time data interface GigE-Vision for high-speed image transmissionWide standard range for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Image storage of fast IR sequences on a SDHC cardLarge assortment of premium-quality full optics (f/1.0)Vision mixer and cross-fade feature, synchronous display of thermal and video images in real timeVoice recording and text annotationLi-ion battery technology, standard battery, operating time of up to 3 hoursWireless camera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via WLANComfortable control software with numerous measurement functionsSolid light metal housing (IP54) for harsh industrial applicationsEasy operation, diverse automatic functions。(详情请洽中国总代理-北京雅世恒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The stationary industrial models VarioCAM HD head are based on the same core technology as the mobile models of the thermographic
  • ATAGO无损非破坏(红外)糖度计知多少
    ATAGO提供可靠的光学和红外测试解决方案,应用覆盖食品,饮料,制药,化工及其他多种工业领域。如下是ATAGO无损非破坏(红外)糖度计的产品知识: Q:可测量哪种水果?A:苹果。未来规划(梨,番茄,桃子等等) Q:果皮颜色会影响测量结果吗?(红/绿苹果)A:不受颜色影响。 Q:水果生长过程中可以评定成熟度?A:可对水果进行全程种植监测。直接把仪器样品台贴合树上果实表面即可测出糖度,无需采摘。 Q:可否测量有关苹果加工类产品的糖度?A:可对水果进行全程种植监测。直接把仪器样品台贴合树上果实表面即可测出糖度,无需采摘。 Q:测量前需要对水果作哪些准备工作?A:无需切开果实,无需掰开,无需榨汁。 Q:可否测量有关苹果加工类产品的糖度?A:包装类产品可使用便携式糖度计PAL-O或者便携式糖酸一体机,详情可与ATAGO中国分公司联系。 Q:测量同一个果实出现不同数值?A:苹果糖度取决于日照时间和日照面积等因素,糖度读数只针对苹果与样品台接触面的数值。 Q:水果温度会影响测量吗?A:先让无损非破坏(红外)糖度计对水果温度适应片刻后方可测量。把仪器和水果放置在同一地方让其对周围环境温度适应片刻后方可测量。
  • 上海技物所红外感存算器件研究获进展
    7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胡伟达、苗金水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基于离子-电子耦合效应的感存算一体神经形态光电器件,通过模拟人类视觉感知方式,解决红外感知系统分立式架构带来的高延迟和高功耗问题,为大规模硬件集成以及神经形态视觉应用提供了可能。相关研究成果以Reconfigurable, non-volatile neuromorphic photovoltaics为题,在线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上。  当前,红外感知系统使用独立的传感、计算和存储单元来处理传感终端中产生的海量视觉数据。冗余数据在传感器、计算器和存储器组成的分立式架构系统内频繁传输会导致高延迟和高功耗。因此,亟需研制能够实现集传感、计算和存储功能于一体的感存算一体新型光电器件。人类视觉系统具有强大的视觉感知和信息处理能力,主要归功于视网膜对视觉信息的预处理以及大脑神经网络拥有高度并行计算和存储的功能。近年来,以此为启发,国内外科学家在传感器内计算以及感存算一体器件研制等方面相继开展了深入研究。  本研究通过在二端结构背靠背光伏探测器中引入硫空位,利用脉冲电压调控硫空位的空间分布,影响器件的空间电势。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和波谱仪表征结果显示,硫空位的空间分布对金属/半导体界面肖特基势垒的调节作用,实现了零偏下11个正/负光响应态的非易失可重构。本研究构筑了光响应率可重构的感存算一体器件,实现了神经形态硬件迈向大规模和多维度的关键技术突破。  研究工作得到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支持。
  • 关于电子行业标准《红外额温计通用规范》征求意见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20年第四批行业标准制修订和外文版项目计划安排,《红外额温计通用规范》(项目号:2020-1357T-SJ)由全国电子测量仪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目前该标准的起草组已完成行业标准征求意见稿的编制工作。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请各有关单位认真研究,填写“意见反馈表”,于2021年10月8日前,以电子邮件方式反馈给以下联系人。涉及修改重要技术指标时,应附上必要的技术数据。逾期未复函的按无异议处理。联系人:张珊电 话:010-64102261,15910556102电子邮件:zhangshan@cesi.cn附件1:行业标准《红外额温计通用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一)任务来源在临床医学场合,医生可以使用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等技术成熟、精度较高的接触式体温计对病人进行体温测量,判定病人的生理状态。而在火车站、机场、道路交通路口等公共交通枢纽,商场、超市、影院、图书馆等封闭场馆,写字楼、办公楼、学校、工厂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公园、街道、社区等相对开放的人员聚集区域等人群密集的场景下,开展疫情筛查与监测,则更需要借助电子红外额温计等非接触式电子体温计在达到减少交叉传染的同时实现监测和报警的作用。现行的红外体温测试设备国家相关较少,主要针对人工近距离检测和传统的发热筛查系统,标准体系严重缺失。国内仅有GB/T 19665-2005、GB/T 191946-2010、GB/T 21417.1-2008等电子红外体温测量设备产品标准,国际上也并无专门针对电子红外额温计的相关标准。而且因为国内标准制定年代较早,现有标准中对检测信息的数据化、智能化处理等重要内容缺失,已不适用于当前人员大范围流动的现实。因此,急需从产品通用要求、测量方法、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数据格式、接口、安全性、智能化等方面健全标准体系、加快关键标准制定,从而:1、提升红外体温测试设备质量,为第三方测试机构提供测试依据,完善市场准入和监管手段;2、提高红外体温测试设备筛查和检测结果的上传和分析效率,能够更有效地服务于体温检测和排查工作。《电子红外额温计通用规范》是2020年11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下达的电子行业标准计划,计划号为2020-1357T-SJ。本标准是新制定标准,属于工信部重点支持的防疫物资保障类行业标准,标准的完成年限为2022年12月。本标准的归口为全国电子测量仪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153),牵头单位为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二)标准起草单位本标准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天津九安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神州泰科科技有限公司、富泰捷科技发展(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迈泰生物医疗有限公司、上海烨映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威海神舟信息技术研究院、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山东卡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起草。(三)主要工作过程2020年7月,申请工信部行业标准立项。2020年11月30日,工信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0年第四批行业标准制修订和外文版项目计划的通知”,同意本标准立项,计划号为2020-1357T-SJ。2020年12月,组建了标准起草组,2021年1月,起草组进一步完善了标准内容和指标,形成了草案稿。2021年1月26日,起草组组织召开启动会,标准归口机构、编制组所有成员参加,并讨论草案稿,会后并修改进一步完善标准内容和指标,形成征求意见稿。2021年8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改完善。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主要内容的论据及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标准编制的原则和依据1、协调一致本标准为红外额温计的通用规范,由于目前国内没有额温计标准,已经发布的GB/T 19665-2005《电子红外成像人体表面测温仪通用规范》和GB/T 19146-2003《红外人体表面温度快速筛检仪通用技术条件》(正在修订),其中的技术内容已无法适应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需求。本标准通过规定红外额温计的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测性能、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产品类别,保障额温计的生产有标可依,进一步提升额温计的质量,为第三方测试机构提供测试依据,完善市场准入和监管手段。与现有标准协调一致。2、突出行业特征特性涵盖额温计制造业生产的全过程、全链条和全要素;3、全覆盖性标准中规定了红外额温计产品的通用技术要求,包括性能指标、试验要求等,内容涵盖市面上流通的各类红外额温计,实现了产品的全覆盖性。(二)标准主要内容本标准设置了九个章节和一个资料性附录,具体情况如下:本标准规定了红外额温计的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测性能、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产品类别等。标准第3章明确了红外额温计、黑体、体温、临床准确度、临床偏差、临床重复性、模式、校准模式、估算模式、探测器等术语。标准第4章规定了额温计的类别和基本组成。标准第5章规定了试验条件:试验的适用性、试验的环境条件、黑体。标准第6章规定了额温计的具体要求:涵盖了额温计的工作条件,自检、存储要求、抗跌落性、报警功能,温度测量性能,外观结构,尺寸和重量,模式,生物相容性,清洁、消毒和灭菌,探测器保护罩,电气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电磁兼容性、可靠性、单位切换、背光功能、蜂鸣提示灯要求。标准第7章针对额温计的功能及相关特性,规定了额温计的试验方法、试验步骤等。标准第8章规定了额温计的出厂检验规则和周期检验规则。标准第9章规定了标志、使用说明书、包装、运输和储存等。资料性附录-为确定临床准确度的试验,是为额温计在临床试验下获得临床准确度数据的程序,和如何计算在使用说明书上提供的准确度。三、标准适用范围说明本标准规定了红外额温计的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测性能、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产品类别等。本标准适用于通过探测器测量与被测对象额面之间的红外辐射交换和适当的修正值,输出显示身体某部位温度的的红外额温计(以下简称“额温计”)。该额温计通过测量额面的热辐射来显示被测对象的体温。四、知识产权情况说明本标准不涉及任何专利及知识产权问题。五、标准与其他国外先进标准之间的关系目前国际上尚未有国外现无电子红外额温计标准,欧盟和韩国、加拿大等国家现行的电子测温仪标准为《ISO 80601-2-56:2017体温检测用临床温度计的基本安全和必要性能的特殊要求》,美国现行的电测温仪标准为《E1965-98(2016)》,涵盖用于通过检测测量物和传感器间的热强度来确定温度间歇测量和检测患者温度的电子仪器和用于通过耳道散热检测主体内部温度的电子仪器。日本现有红外耳温仪标准《JIST 4207 红外耳温仪》,其不适用于非鼓膜附近的测温仪器。六、与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的协调性本标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与其他红外测温标准(GB/T 19665-2005《电子红外成像人体表面测温仪通用规范》和GB/T 19146-2003《红外人体表面温度快速筛检仪通用技术条件》)是协调一致,不存在任何抵触现象。七、国外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情况的说明。(只适用于强制性标准)。不适用。八、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不适用,本标准制定过程中无重大分歧意见。九、标准性质的建议建议作为行业标准发布。十、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本标准的技术内容是推荐性的。建议本标准在发布后即开始施。十一、替代或废止现行相关标准的建议不适用。十二、其它应予说明的事项无。《红外额温计通用规范》行业标准标准起草组2021年8月31日附件2:《《红外额温计通用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反馈
  • “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通过验收
    3月8日至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组织专家,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教育部推荐)“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进行验收。基金委副主任谢心澄、化学科学部主任杨学明线上参会,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杨俊林、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相关人员、项目验收组专家、项目四个承担单位负责人、项目组成员等5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分别由杨俊林和验收专家组组长主持。   谢心澄指出,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定位是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以科学目标为导向,资助对促进科学发展、探索自然规律和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科研仪器与核心部件的研制,以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建议专家在验收时重点考察仪器的原创性、研究目标的实现情况、仪器技术指标完成情况和指标的先进性,以及对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促进人才培养和推动学科发展所取得的作用。他强调,部门推荐项目验收通过后,基金委适时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后评估。因此,希望项目负责人加强后期管理,注重仪器的运行使用与开放共享,提高科研仪器的使用效率和水平,推动项目成果转化,为探索前沿和服务国家需求夯实技术基础。杨学明指出,过去5至10年,我国在化学领域批准建设的比较重大的科学装置对推动化学学科的发展非常重要,证明化学领域和物理领域的研究人员通过合作可以把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做好,证明我国在高端科学仪器研制方面具有很大的实力。厦门大学副校长江云宝代表项目四个承担单位发言。   专家组认真审阅了验收材料,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厦门大学孙世刚院士作的项目工作报告,以及监理组相关人员作的监理情况报告,并进行了质询和现场考察,听取了仪器测试组报告、财务组验收意见及档案组审核情况报告。经过讨论,专家组认为:项目达到了预期研制目标,符合验收要求,同意通过验收。   “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项目集厦门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和大连化物所的相关优势,建设了一套具有先进水平的波长连续可调、覆盖中红外到远红外波段的可调谐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以及基于红外自由电子激光为光源的固/气和固/液表界面反射吸收红外光谱实验线站、原子力显微红外光谱实验线站、和频光谱实验线站、光解离光谱实验线站和光激发光谱实验线站五条实验线站。各实验线站分别在四个参研单位研制,最终搬迁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集成,经调试、验收后开放运行,为化学、物理、材料以及生物医学等相关领域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和研发平台。   该项目的仪器研制历经8年,在项目团队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下,克服各种困难,建成了我国第一个覆盖中、远红外波段的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具体包括:开发了包含光波导效应的光场数值计算方法和程序,实现了加波导的自由电子激光振荡器的模拟;研发了2856MHz次谐波可调、高重频电子枪,实现了基于同一台电子加速器的中红外和远红外两套振荡器的运行;建成了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反射吸收光谱实验线站、上/下入射激发模式的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原子力显微镜实验线站和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分子反应散射实验线站。   该项目中,大连化物所江凌研究员团队负责研制了一套基于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的光解离光谱实验站,实现了金属化合物团簇的高灵敏红外光谱探测及结构表征,对诠释催化反应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 红外分光光度计等6个型式评价大纲印发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全国物理化学计量技术委员会、各有关单位:  根据质检总局《关于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实验室计量授权有关注意事项的通知》(质检量函[2006]59号)文件要求,我司委托吉林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的专家共同起草了红外分光光度计等6个型式评价大纲(内容见质检总局网站),现予以印发实施,指定作为全国统一的型式评价大纲。  当新的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或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包含上述型式评价大纲时,上述型式评价大纲将自行作废。  计量司  2013年7月9日  相关资料下载:  红外光度计型式评价大纲.doc  离子色谱仪型式评价大纲.doc  凝胶色谱仪型式评价大纲.doc  气相色谱型式评价大纲.doc  液相色谱型式评价大纲.doc  原子吸收型式评价大纲.doc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