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紧凑制冷型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

仪器信息网紧凑制冷型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紧凑制冷型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紧凑制冷型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紧凑制冷型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紧凑制冷型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紧凑制冷型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紧凑制冷型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相关的解决方案。

紧凑制冷型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相关的资讯

  • 556万!福建中医药大学计划采购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3500]FJLQ[GK]2022097项目名称:福建中医药大学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采购项目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5,560,000.00元采购包1(福建中医药大学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采购项目的合同包1):采购包预算金额:5,560,000.00元采购包最高限价: 5,560,000.00元投标保证金: 0元采购需求:(包括但不限于标的的名称、数量、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等)品目号品目编码及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允许进口简要需求或要求品目预算(元)1-1A02109900-其他仪器仪表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1(套)是详见招标文件5,560,000.00本采购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合同履行期限:自合同生效之日起至合同约定的合同义务履行完毕。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采购包1:无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采购包1:(1)①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品目清单中的台式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平板式微型计算机,激光打印机,针式打印机,液晶显示器,制冷压缩机,空调机组,专用制冷、空调设备,镇流器,空调机,电热水器,普通照明用双端荧光灯,电视设备,视频设备,便器,水嘴等品目为政府强制采购的节能产品(具体品目以“★”标注),本次采购产品如有属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的,供应商所投产品必须符合《关于印发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品目清单的通知》(财库〔2019〕19号)附件中《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品目清单》规定,投标人须提供国家确定的认证机构出具的、处于有效期之内的节能产品认证证书复印件(若有附件,应至少提供附件中可体现所投产品页面的复印件),认证证书中的产品标准须符合《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品目清单》中对应品目的依据的标准。?②本次采购产品若有属强制3C认证的,投标人须承诺所投产品有3C认证证书并能在货物验收时提供3C认证证书(承诺函格式自拟)或在投标文件资格及资信证明部分中提供3C认证证书复印件。三、采购项目需要落实的政府采购政策进口产品:进口产品,适用于(合同包1)。节能产品:节能产品,适用于(合同包1),按照财库[2019]19号文所附品目清单执行。环境标志产品:环境标志产品,适用于(合同包1),按照财库[2019]18号文所附品目清单执行。信息安全产品:不适用信用记录:信用记录,适用于(合同包1)。四、获取招标文件时间: 2023-02-20 至 2023-03-03 ,(提供期限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每天上午00:00:00至12:00:00,下午12:00:00至23:59:59(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招标文件随同本项目招标公告一并发布;投标人应先在福建省政府采购网(zfcg.czt.fujian.gov.cn)免费申请账号在福建省政府采购网上公开信息系统按项目下载招标文件(请根据项目所在地,登录对应的(省本级/市级/区县))福建省政府采购网上公开信息系统操作),否则投标将被拒绝。方式:在线获取售价:免费五、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2023-03-17 09:00:00(北京时间)(自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不得少于20日)地点:福州市本级鼓楼区工业路523号福大怡山文化创意园北区3号楼101福建立勤招标代理有限公司1号开标室六、公告期限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七、其他补充事宜无八、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称:福建中医药大学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上街邱阳路1号联系方式:0591-22861016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如有)名称:福建立勤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工业路523号福大怡山文化创意园北区3号楼101联系方式:0591-63037996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刘丽花电话:0591-63037996网址: zfcg.czt.fujian.gov.cn开户名:福建立勤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福建立勤项目管理有限公司2023年02月20日
  • “超高时空分辨微型化双光子在体显微成像系统”专项取得重要成果
    p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超高时空分辨微型化双光子在体显微成像系统”(项目编号:31327901)的支持下,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动态成像中心、生命科学学院、工学院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组成跨学科团队,历经三年多的协同奋战,成功研制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并获取了小鼠在自由行为过程中大脑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活动清晰、稳定的图像。相关研究成果以“Fast high-resolution miniature two-photon microscopy for brain imaging in freely behaving mice”(高速高分辨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在小鼠自由行为中获取大脑图像)为题于5月29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Method上。相关技术文档同步发表在Protocol Exchange上,并已申请多项专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9523a7f7-b0b6-4b67-981d-b74805580c21.jpg" title=" 2017-06-14_09404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2.2g可佩戴式微型双光子显微镜 /p p   目前,各国脑科学计划的一个核心方向就是打造用于全景式解析脑连接图谱和功能动态图谱的研究工具。其中,如何打破尺度壁垒,整合微观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活动与大脑整体的活动和个体行为信息,是领域内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挑战。 /p p   新一代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体积小,重仅2.2克,适于佩戴在小动物头部颅窗上,实时记录数十个神经元、上千个神经突触的动态信号。在大型动物上,还可望实现多探头佩戴、多颅窗不同脑区的长时程观测。相比单光子激发,双光子激发具有良好的光学断层、更深的生物组织穿透等优势,其横向分辨率达到0.65μm,成像质量与商品化大型台式双光子荧光显微镜可相媲美,远优于目前领域内主导的、美国脑科学计划核心团队所研发的微型化宽场显微镜。采用双轴对称高速微机电系统转镜扫描技术,成像帧频已达40Hz(256*256像素),同时具备多区域随机扫描和每秒1万线的线扫描能力。 /p p   此外,采用自主设计可传导920nm飞秒激光的光子晶体光纤,该系统首次实现了微型双光子显微镜对脑科学领域最广泛应用的指示神经元活动的荧光探针(如GCaMP6)的有效利用。 同时采用柔性光纤束进行荧光信号的接收,解决了动物的活动和行为由于荧光传输光缆拖拽而受到干扰的难题。未来,与光遗传学技术的结合,可望在结构与功能成像的同时,精准地操控神经元和神经回路的活动。 /p p   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改变了在自由活动动物中观察细胞和亚细胞结构的方式,可用于在动物觅食、哺乳、跳台、打斗、嬉戏、睡眠等自然行为条件下,或者在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长时程观察神经突触、神经元、神经网络、远程连接的脑区等多尺度、多层次动态变化。 /p p   该成果在2016年底美国神经科学年会、2017年5月冷泉港亚洲脑科学专题会议上报告后,得到包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内外神经科学家的高度赞誉。冷泉港亚洲脑科学专题会议主席、美国著名神经科学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Alcino J Silva教授在评述中写道,“从任何一个标准来看,这款显微镜都代表了一项重大技术发明,必将改变我们在自由活动动物中观察细胞和亚细胞结构的方式。它所开启的大门,甚至超越了神经元和树突成像。系统神经生物学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通过对细胞群体中可辨识的细胞和亚细胞结构的复杂生物学事件进行成像观测,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进化所造就的大脑环路实现复杂行为的核心工程学原理。毫无疑问,这项非凡的发明让我们向着这一目标迈进了一步。” /p p   可以期待,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系统将为实现“分析脑、理解脑、模仿脑”的战略目标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p
  • 新一代蔡司紧凑型显微镜简化数字教学与日常实验工作
    1月24日是国际教育日,蔡司选在这一天,全球发布了Primostar 3,这是一款面向数字教学和常规实验的新一代紧凑型显微镜。适用于教学和实验室的日常工作,用于组织学、细胞生物学、植物学、食品微生物学等领域样品的显微观察和成像。蔡司Primostar 3简单易用、坚固耐用、即插即用,让学生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微观世界或专注于实验研究。 为您的应用和工作量身定制 蔡司Primostar 3 有固定配置的多个套装,您可以选择现成的配置组合,满足不同的教学和实验需求。比如,全科勒版套装包含了一系列巧妙和实用的功能,配备双光源,您可以在色彩丰富的30w的卤素灯和色温恒定、照明均匀的长寿命LED光源之间轻松切换,以适应不同的显微成像要求。另外,如果您再增加一个荧光模块,就可以将蔡司Primostar 3升级成一台LED荧光显微镜。植物榛子明场 放大倍数40x更丰富的数字化方案 蔡司Primostar 3可提供内置800万像素超清数码相机或其它外置数字化成像接口。通过成像应用程序蔡司 Labscope,可以轻松地将教室中的显微镜连接到同一个局域网内,让学生们一起讨论学习,并让高清拍摄、共享显微图像变得更方便快捷。蔡司Labscope教师管理软件模块有助于教师高效地管理和组织整个显微数码教室进行互动教学。凭借其出色的数字化功能,蔡司Primostar 3将为现代数字教学和远程教学定义新标准。 蔡司Primostar 3 HD组合套装占用空间小,易于储存 蔡司Primostar 3 人性化设计细致入微,其设计紧凑,占用空间小,更易于存储;机身背部设计了绕线架,当您使用完显微镜,可以将电缆整齐地缠绕在机身背部;还专门设计了搬运手柄,方便您移动、收纳显微镜;另外,蔡司Primostar 3选用坚固耐用的材质,即使经过长时间连续使用,所有的组件也能正常工作。所以,我们为这款显微镜提供长达5年的保修期。 免费索取《显微技术探秘》欢迎免费订阅Wiley系列特别版图书—《显微技术探秘》(共99页),数量有限,先到先得。识别二维码,免费索取图书
  • 德国Greateyes全新平台Alex!全帧、深度制冷CCD 相机
    全帧转移,深度制冷,高性能科研级CCD 相机全新平台ALEX,这是德国greateyes为您提供的新平台 ,适用于在VUV,EUV,软X射线和硬X射线范围中的光谱和成像应用。ALEX集成了先进的低噪声电子设备和超深冷却技术,同时保持了紧凑的相机设计。可以选择多种读出速度,以支持从50KHz到5 MHz的像素速率。真正的18bit AD转换允许利用CCD传感器的全部动态范围,以实现高性能和SNR。ALEX非常适合用于探测弱信号,这种情况下低的本底噪声是非常重要的。ALEX为您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下图是由Max Born Institute的成像和相干X射线小组与柏林Helmholtz-Zentrum(BESSY)的X射线显微术部门合作,使用ALEX得到的硅藻在软X射线显微镜下纳米图像。主要特点• 超低温半导体制冷系统(-100°)产生极低的暗电流来达到更佳检测限• 千兆以太网GigE 及 USB 3.0 数据接口您可选择本地或远程进行操作• 高达 98% 的量子效率灵敏的传感器适合弱光应用• 用户可选择增益在优信噪比和动态范围间平衡传感器• 快速读取速度可达5MHz高帧率搭配低噪声电子系统• 灵活的软件选项多种 软件或各类开发包 SDK可选光谱应用成像应用ALEXsALEXiEUV光刻技术软x射线光谱近边精细吸收光谱等离子体发射光谱高谐波光谱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X射线断层扫描成像傅里叶变换全息术X光透射成像相干衍射成像叠层衍射显微光谱成像掠入射小角度x射线散射典型型号ALEXs系列ALEX1024x256ALEX 2048x512芯片种类FIFI DDBI UV1BI DDFIBIBI UV1像素规格1024 × 2562048 × 512感光区域26.6 mm × 6.7 mm27.6 mm × 6.9 mm像素尺寸26 μm × 26 μm13.5 μm × 13.5 μm(图片为4096x4096)ALEXi系列ALEX 1024 x1024ALEX 2048x2048ALEX4096x4096芯片种类FIBI/BI DDBI UV1FIBI/BI DDBI UV1BIBI UV1像素规格1024 × 10242048 × 20484096 × 4096感光区域13.3 mm × 13.3 mm27.6 mm × 27.6 mm61.4 mm × 61.4 mm像素尺寸13 μm × 13 μm13.5 μm × 13.5 μm15 μm × 15 μm量子效率曲线★ 可选/定制配置 ★01不同型号法兰02芯片倾斜角度/突出03快门等机械配置04软件及SDK特殊开发客户发表文章不断在勤奋、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Greateyes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继发布适用于紫外-可见-近红外波段的全帧转移、深度制冷科研级CCD相机:ELSE系列和适用于在VUV,EUV,软X射线和硬X射线波段的全帧转移、深度制冷科研级CCD相机:Alex系列。同时我们相机在客户现场也表现卓越,仅仅在2020年初就主力了4片论文的发表。简要信息如下:1. Arikkatt, A., et al. "Spectral Investigation of Laser Plasma Sources for X-Ray Coherence Tomography." Acta Physica Polonica, A. 137.1 (2020).波兰军事科技大学光电子研究所的A. Arikkatt团队对于专用于X射线相干断层成像研究所的激光驱动高原子序数等离子源辐射的EUV和SXR光谱进行了研究。该源使用了4ns,650mj的激光器来驱动双气体靶的结构。坐着使用了三个光谱仪来表征1-70nm的辐射光谱:掠入射光谱仪用于测试1-5nm和10-70两个波、透射光栅光谱仪用于测试4-16nm波段。作者标定了光源适用于SXR和EUV相干断层层析实验的波段。整个实验装置非常紧凑,约1.5m*1.5m,非常适用于实验室环境。2. Varvarezos, Lazaros, et al. "Soft x-ray photoabsorption spectraof photoionized CH4 and CO2 plasmas." Journal of Physics B: Atomic, Molecular and Optical Physics 53.4 (2020): 045701.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和波兰军事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对中性甲烷和二氧化碳分子及它们的光电离等离子体的软X射线的吸收光谱进行了测量。SXR是激光驱动双气体靶产生的。在低的软X射线强度下,吸收光谱中只有与中性分子有关的特征。另一方面,随着辐射强度的增加,我们在光谱的低量一侧观察到新的吸收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中性和电离的分子、原子和原子离子等碎片对等离子体的吸收光谱有贡献。作者还提到,这是首次利用这种激光等离子体为基础的SXR源用于创建和探测分子等离子体。重点是确定片段种类和相应的转变。3. Wachulak, P., et al. "EXAFS of titanium L III edge using a compact laboratory system based on a laser-plasma soft X-ray source." Applied Physics B 126.1 (2020): 11.作者利用激光等离子体软x射线源建立的小型实验室系统,对钛在LIII吸收边缘附近的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光谱进行了研究。使用激光激发氪气/氦气双流充气靶等离子辐射源,其光谱范围优化为200 ~ 700 eV。在EXAFS研究中,宽的SXR谱和高的光子通量是必不可少的。实验装置保证了同时获取参考光谱和吸收光谱。用掠入射平场谱仪记录了它们的光谱。薄(200纳米厚)钛样品的吸收光谱揭示了EXAFS区域的特征,可以相当准确地测定原子间的径向距离。结果与基于光电子波函数散射的数值模拟输出及同步加速器源的数据吻合较好。这证实了这种光源,在标准的EXAFS方法中的适用性。4. Baumann, Jonas, et al. "Toroidal multilayer mirrors for laboratory soft X-ray grazing emission X-ray fluorescence."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91.1 (2020): 016102.作者报道了一种用应用于激光驱动等离子体(LPP)射线源的超环面多层膜镜片的设计,并对镜片进行了表征。将此种镜片与已有光源耦合后在热电掺杂金氧化铜纳米膜上实现了无扫描掠射x射线荧光测量。德国Greateyesgreateyes开发、生产并销售高性能科学相机。其作为精确探测器,被广泛应用于成像与谱学应用领域。同时,greateyes公司也生产用于太阳能产业的电致荧光与光致荧光检测系统。成立于2008年的greateyes,以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技术为基础,迅速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先进探测器生产企业。如今,其科研与工业客户群体已遍布多个国家。About us:北京众星联恒科技有限公司作为Greateyes公司中国区授权总代理商(EUV-SXR-X ray range),为中国客户提供Greateyes所有产品的售前咨询,销售及售后服务。我司始终致力于为广大科研用户提供专业的x射线产品及解决方案。
  • 基于“鲁棒-逆向” 设计的中红外超紧凑硫系光子集成器件的实现
    近日,浙江大学李尔平、林宏焘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鲁棒-逆向”设计方法,并首次实现中红外超紧凑硫系光子器件。新的设计方法避免了传统的中红外光子学器件设计钟一直依赖于基于直觉的缺陷,同时也解决了传统逆向设计方法所面临的对于工作条件和加工误差敏感的低鲁棒性劣势。相关工作以“Compact Mid-Infrared Chalcogenide Glass Photonic Devices Based on Robust-Inverse Design”为题发表于期刊Laser & Photonics Reviews。浙江大学信电学院博士生林晓斌为论文第一作者,李尔平教授和林宏焘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中红外集成光学器件在红外成像、化学、生物传感,光通信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而硫族化合物玻璃由于其极宽红外透明度、极高的非线性系数,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红外集成光子学的理想材料。传统的中红外硫系光子器件的设计依赖于规则的几何结构,停留在经验为主导的手工设计上。逆向设计能够使用更复杂的优化算法并自动搜索结构,虽然给器件的设计带来革命性地便利,但是也受限于优化时间过长、局部最优和低鲁棒性的缺点。而随着工作波长的增加和折射率的降低,相比于近红外的光学系统,硫系光子器件的发展受限于过大的器件尺寸和不完善的工艺体系。近年来,逆向设计方法在纳米光子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基于梯度的逆向设计方法虽然能够显著降低计算成本,但是由于优化问题往往是高度非凸,器件设计面临着局部最优的困境,设计的结果往往对于加工和工作条件敏感。在本文中,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逆向设计和鲁棒设计相融合,将加工误差、工作条件变化以概率密度函数的形式具现。通过在优化过程中引入扰动,在保证与传统逆向设计方法几乎相同优化时间的前提下,将器件设计的鲁棒性提升了十倍。图1. (a)“鲁棒-逆向”设计算法流程图;(b)”鲁棒-逆向”设计算法(红色区域)和逆向设计算法(蓝色区域)的鲁棒性分析对比图;(c)不同加工误差下鲁棒-逆向设计算法和逆向设计算法的器件性能对比。基于上述方法,研究团队展示了四种不同功能的超紧凑的中红外硫系光子器件:偏振分束器、波导偏振器、模式转换器件和波分解复用器。对于偏振分束器,团队实现了262 nm的宽带特性(消光比大于20 dB,插损小于1dB);对于波导偏振器件,团队展示了一个带宽为147 nm,消光比25.86 dB的器件设计;还实现了一种带宽为400nm的超宽度的中红外模式转换器件(插损小于1 dB)和一种连接近红外和中红外光波段的波分解复用器件(消光比大于20 dB;近红外:374nm;中红外:360 nm)。实验结果很好地证实了器件性能,同时也是上述该类型中红外硫系逆向设计器件地首次实现。图2. 中红外硫系光子器件结构示意图:(a)偏振分束器;(b) 波导偏振器;(c) 模式转换器件;(d) 波分解复用器该工作首次提出了一种“鲁棒-逆向”设计方法,并实验展示多种不同功能的中红外硫系光子学器件,不仅实现了极高的器件性能,同时保证了对于加工和材料误差的高鲁棒性,为中红外硫系光子器件的发展提供了一条通用的路径。此外,该方法适用于更多场景,有望在可重构器件、非线性光学、光计算等领域带来新的发展。该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基金等项目的资助。西湖大学李兰研究员、北京大学胡小永教授、宁波大学戴世勋研究员等老师给予了该工作极大的支持。
  • 布鲁克在2022年度ENC大会上展示新颖独特的紧凑型1.0 GHz NMR磁体
    布鲁克的创新技术支持客户大幅减少液氦消耗 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2022年4月25日报道。在2022年度的实验核磁共振大会(ENC 2022)上,布鲁克展示了一款新颖的紧凑型1.0 GHz核磁共振磁体,在4.2 K温度下运行,可用于单层标准实验室的结构生物学应用。布鲁克还为减少液氦消耗提供了创新和服务。布鲁克独特的紧凑型Ascend Evo 1.0 GHz磁体极大地减少了占地面积、重量和对天花板高度的要求,并将液氦消耗量大幅降低了三倍。 布鲁克近期的一项重大创新和技术更新,就是成功地对独特的单层1.0 GHz 4K NMR磁体进行了升场和蛋白质NMR测试,这款新产品名为Ascend Evo 1.0 GHz。它极大地减少了占地面积、重量和对天花板高度要求,并将液氦消耗量大幅减少三倍,从而让更多的结构生物学研究人员体会GHz级别NMR的超高分辨率和灵敏度。在本届ENC大会上,布鲁克展示了这一全新的、独特的技术奇迹所带来的优秀蛋白质1.0 GHz NMR数据。 Falko Busse博士,布鲁克BioSpin总裁“我们非常高兴地向大家展示世界上第一个单层1.0 GHz标腔4K核磁共振磁体。布鲁克始终致力于通过我们的最新创新减少液氦的消耗。” 全新的布鲁克Heliosmart Recovery回收解决方案,可用于收集已安装的NMR磁体中蒸发的氦气。 第二项创新是限量发行新的Heliosmart Recovery回收解决方案,这是一款紧凑的、易于安装的系统,可以改装后用于收集已安装的NMR磁体中蒸发的氦气。收集来的氦气储存在高压气瓶中,以供氦气的循环利用。Heliosmart Recovery回收系统可以收集多个NMR磁体的正常蒸发量,从而使典型的稳态回收率达到80%-85%。回收的高压氦气可以在本地或区域的氦气再液化设施中使用。 布鲁克还提供免费的LabScape远程监控服务,这可以让我们的专家主动监控磁体状况,并确定补加制冷剂的节点,从而提前安排。布鲁克还提供氦气补充服务,这是可选配的核磁共振维保协议中的一项。 关于布鲁克(Nasdaq: BRKR)布鲁克致力于支持科学家取得突破性的科学发现并开发新的应用以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布鲁克的高性能科技仪器以及高价值分析和诊断解决方案,让科学家能够在分子、细胞和微观层面上探索生命和材料的奥秘。通过和用户的紧密合作,布鲁克致力于科技创新、提升生产力并实现用户的成功。我们的业务领域包括生命科学分子研究、应用和药物应用、显微镜和纳米分析、工业应用、细胞生物学、临床前成像、临床表型组学、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及临床微生物学等。
  • 北大研制新一代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 重量仅2.2克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61f92578-2a77-4450-bae3-0909e6aa5712.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70604220236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程和平院士在发布会上介绍研究成果 /p p   历经3年多的协同奋战,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生命科学学院、工学院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组成跨学科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超高时空分辨微型化双光子在体显微成像系统》的支持下,成功研制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重量仅为2.2克。 /p p   原始论文于5月29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子刊Nature Methods(IF 25.3),相关技术文档同步发表于Protocol Exchange(DOI: 10.1038/protex.2017.048),并已申请多项专利。新一代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的成功研制是世界成像仪器领域的重大突破,为脑与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研究的推进提供了重要工具。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93671403-0d47-4f16-a918-f9e51a10842b.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7060422024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新闻发布会现场 /p p   据介绍,该科研团队通过这一微型显微镜获取了小鼠在自由行为过程中大脑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活动清晰、稳定的图像。该显微镜适于佩戴在小动物头部,可实时记录数十个神经元、上千个神经突触的动态信号。在大型动物上,还可望实现多探头佩戴、多颅窗不同脑区的长时程观测。 /p p   研究团队主要成员、北大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陈良怡说道:“这是我们第一次观察到自由活动状态下的小鼠是‘怎么想的’。通过这套新型显微镜,可以在自由活动的哺乳动物上对其神经活动进行更精准研究。” /p p   美国著名神经科学家阿尔西诺· 席尔瓦教授评论称:“从任何一个标准来看,这款显微镜都代表了一项重大技术发明,必将改变我们在自由活动动物中观察细胞和亚细胞结构的方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3180638f-621d-4745-b274-e1bea7ef57a2.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70604220248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程和平、陈良怡、王爱民、张云峰、宗伟健、吴润龙、李明立等研发团队成员在发布会上与听众交流 /p p   作为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的一个硕果,新一代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系统的成功研制彰显了北京大学在生物医学成像领域先期布局的前瞻性,锻炼了一支以年轻PI和硕博研究生为主体、具有学科交叉背景和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国智造”队伍。目前,该研发团队正在领衔建设“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参与即将启动的中国脑科学计划。可以期待,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系统将为实现“分析脑、理解脑、模仿脑”的战略目标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p p    strong 延伸阅读 /strong /p p   相比单光子激发,双光子激发具有良好的光学断层、更深的生物组织穿透等优势,其横向分辨率达到0.65μm。新一代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的成像质量可与商品化大型台式双光子荧光显微镜相媲美,远优于目前领域内主导的、美国脑科学计划核心团队所研发的微型化宽场显微镜。采用双轴对称高速微机电系统转镜扫描技术,成像帧频已达40Hz(256*256像素),同时具备多区域随机扫描和每秒1万线的线扫描能力。此外,采用自主设计可传导920nm飞秒激光的光子晶体光纤,该系统首次实现了微型双光子显微镜对脑科学领域最广泛应用的指示神经元活动的荧光探针(如GCaMP6)的有效利用。同时采用柔性光纤束进行荧光信号的接收,解决了动物的活动和行为由于荧光传输光缆拖拽而受到干扰的难题。未来,与光遗传学技术的结合,可望在结构与功能成像的同时,精准地操控神经元和神经回路的活动。 /p p   新一代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改变了在自由活动动物中观察细胞和亚细胞结构的方式,可用于在动物觅食、哺乳、跳台、打斗、嬉戏、睡眠等自然行为条件下,或者在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长时程观察神经突触、神经元、神经网络、远程连接的脑区等多尺度、多层次动态变化。 /p p   该成果在2016年底美国神经科学年会、2017年5月冷泉港亚洲脑科学专题会议上报告后,得到包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内外神经科学家的高度赞誉。 /p
  • 国产世界上最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研制成功
    3月16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制的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加速器束流经过能量选择系统与二四极铁、治疗头等传输系统到达系统治疗头,实现200MeV(兆电子伏)稳定质子束流从治疗室引出,这标志着国产世界上最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研制成功。质子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放疗技术,具有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小、患者恢复快的特点,是国际上先进的新型治疗肿瘤方法。因引进质子设备费用及运维成本高,国内缺乏质子治疗高端医疗装备,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质子治疗装备及推动产业化应用前景广泛。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质子治疗系统研发团队历经五年,依靠自主研发,先后突破部件研制、集成总装、系统联调测试等多项关键节点中的卡脖子技术。研制出目前世界上最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加速器并引出200MeV的质子束流,实现了紧凑型超导加速器技术的自主可控。该加速器超导磁体电流密度达到140A/mm2,是国内外同类装置磁体水平的3倍;静电电场达到170kV/cm国际最高应用水平;加速器实现3.0特斯拉最高场强;直径缩小25%,仅2.2米,总重不超过50吨。历经数月系统调试,实现治疗室束流引出,解决了高精度束流传输与精准适形治疗兼容性难题,掌握了高精准控制与精准定位技术。此外,完成国内首个超临界氦外冷却超导二极铁系统研发和小型化超导旋转系统设计,大幅度降低研制和建筑成本。近年来,合肥研究院和合肥市政府合作,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平台,成立合肥中科离子公司开展国产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的自主研发及推动质子高端医疗装备的产业化。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在建设运行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储备关键技术,加速推动大科学工程衍生技术落地生根,将超导、磁体、低温等技术应用于高端医疗装备产业,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服务“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和国家大健康产业发展。国产最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分布示意图国产最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加速器国产最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治疗室束流引出数据图国产最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治疗室
  • 1128万!清华大学大视野双光子显微镜和在体神经元双光子成像系统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编号:清设招第20230369号(TC23190EE)项目名称:清华大学大视野双光子显微镜采购项目预算金额:63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1)本次招标共1包:包号招标内容数量简要技术要求1大视野双光子显微镜1套详见采购需求本次招标、投标、评标均以包为单位,投标人须以包为单位进行投标,如有多包,可投一包或多包,但不得将一包中的内容拆分投标,不完整的投标将被拒绝。具体招标内容和要求,以本招标文件中商务、技术和服务的相应规定为准。(2)本项目接受进口产品投标。(3)本项目为非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的项目。(4)用途:在视野双光子显微镜主要用于在≥5 mm直径的大视场下对单个神经元进行亚细胞级分辨率、视频帧频的功能成像,实现对空间上分离但在功能上关联的大脑区域的在体功能成像。该设备被用于跟踪具有钙指示剂的神经元群以获取小动物活体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的钙成像结果、小鼠全脑功能性活动和分布成像、小鼠全脑范围内跨区成像等方向,尤其在研究跨脑区的活体动物脑皮层神经元活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合同履行期限:交付时间为合同签订后90日内。2.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项目编号:清设招第20230343号(TC23190EJ)项目名称:清华大学在体神经元双光子成像系统采购项目预算金额:498.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1)本次招标共1包:包号招标内容数量简要技术要求1在体神经元双光子成像系统1套详见采购需求本次招标、投标、评标均以包为单位,投标人须以包为单位进行投标,如有多包,可投一包或多包,但不得将一包中的内容拆分投标,不完整的投标将被拒绝。具体招标内容和要求,以本招标文件中商务、技术和服务的相应规定为准。(2)本项目不接受进口产品投标。(3)本项目为非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的项目。(4)用途:在体神经元双光子成像系统结合双光子成像技术和探头微型化设计,用于活体条件下长时间观察动物体内多个尺度、多层次的动态变化,以克服传统活体成像方式对动物的束缚压力、满足动物的自然行为需求如觅食、哺乳、休息等,以更真实地反映生物体内的生理动态过程。拟采购的设备在结合动物行为学特征研究活体动物的脑皮层神经元活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服务于活体动物脑皮层神经元活动和动物行为学机制方面的研究。合同履行期限:交付时间为合同签订后90日内。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3年12月29日 至 2024年01月08日,每天上午9:00至12:00,下午12:00至16: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http://www.365trade.com.cn方式:本项目标书发售期内,请供应商通过汇款方式购买标书。纸质版文件请至中招国际招标有限公司9层911A领取(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62号中关村资本大厦)。电子版招标文件请在线上获取,获取网址http://www.365trade.com.cn。(详见特别告知)售价:¥5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清华大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联系方式:肖老师,010-62780052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中招国际招标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62号中关村资本大厦            联系方式:张涵睿、陈思佳、蒋雪娜、邓嘉莹,010-61954121、4120、4122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张涵睿、陈思佳、蒋雪娜、邓嘉莹电 话:  010-61954121、4120、4122
  • 布鲁克成功安装世界首台紧凑型900兆ASCEND AEON 超导磁体
    2013年12月11日,布鲁克公司(纳斯达克:BRKR)今天宣布成功安装世界首台紧凑型、占用单楼层实验室、主动制冷900兆Ascend&trade Aeon超导磁体。用户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UCSD)。 此系统采用了Aeon 技术,在磁体设计中集成了先进的制冷技术,不再需要传统磁体那样定期补加液氦液氮。该系统可以为核磁共振 (NMR) 客户带来无与伦比的便利性。   Ascend&trade Aeon 900是一种不用液氮,使用氦再液化技术的超导磁体系统。它提供可以长期、放心的操作,无需用户维护。传统900兆的磁体需要占用两层实验室。凭借在超导材料、连接技术和磁体设计方面的进步,新的紧凑型Ascend&trade Aeon 900磁体可以放置在单层实验室。现在,研究人员可在有限的核磁共振 (NMR) 实验室空间里,受益于世界首台单楼层900兆磁体为固体核磁提供的高灵敏度和图谱分散特性。新磁体高度的降低以及最小的漏磁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选址灵活性,并降低核磁共振 (NMR) 实验室准备方面的成本。   布鲁克公司一直在应对潜在液氦短缺和液氦成本增加等问题。今年早些时候,布鲁克公司将此Aeon技术引入400-700兆核磁共振 (NMR) 磁体中,而现在引入到900兆核磁共振 (NMR) 磁体中。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购买了布鲁克公司带有AscendTM Aeon 900磁体的AVANCE &trade III HD NMR谱仪。该校生物医学技术研究中心将最先进的核磁共振技术用于蛋白质分子结构研究。   (编译:杨娟)
  • 中国首款“在体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二类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
    12月22日,由超维景公司自主研发的在体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获得江苏省二类创新医疗器械上市审批,其注册证编号为苏械注准20232061797,是中国首个基于双光子显微成像原理的医疗器械注册证。该产品用于医疗机构对体表上皮细胞及组织在体所成图像进行采集、储存、检索和显示,辅助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具有实时、在体、原位、无创、动态的优势。该成像系统通过双光子激发角蛋白、NAD(P)H/FAD、弹性纤维、胶原纤维、黑色素等物质的自发荧光或谐波信号,不仅实现对表皮和真皮组织的高分辨率三维层切扫描成像,还可辅助识别组织组分、辅助判断代谢功能等,为皮肤科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多模态成像的新范式。皮肤结构示意图超维景由北京大学程和平院士及北大团队始创于2016年,是一家专注于高端生命科学仪器和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维景的多学科交叉团队攻克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2017年成功研制仅2.2g的超高时空分辨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在国际上首次获取了小鼠在自由行为过程中大脑皮层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活动的动态图像,被 《Nature Methods》评为“2018年度方法”(无限制行为动物成像)。2023年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再发《Nature Methods》,首次实现小鼠“深脑成像”。空间站皮肤双光子显微镜成功在空间站运行,是全球首次实现双光子显微镜在轨正常运行、首次在轨观测到航天员细胞结构和代谢成分信息。超维景成功开发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型化多光子显微成像系统,目前超维景已实现核心部件全部国产自主可控,科学家与企业家组合的创业团队未来将在多光子科研和医疗领域开拓创新并将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中,成像技术至关重要,是推动生命科学进步的核心动力,生物医学发展的历史大半部是成像技术的发展史。进入新千年,脑科学研究成为热点,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我国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将以脑认知原理解析、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绘制、脑重大疾病机理与干预研究等方向作为重点。中国要做原创科学,必须要有自己的仪器。超维景曾表示作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典型公司,将以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将继续为我国的脑科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利用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成果来造福社会。
  • 深圳先进院等研发出新型无标记血管成像双光子显微系统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郑炜团队、北京大学教授施可彬团队合作,研制出首台短波长(520纳米)激发的双光子显微系统。该系统可用于毛细血管的高分辨率、无标记、无创活体成像,相关成果论文In vivo label-free two-photon excitation autofluorescence microscopy of microvasculature using a 520 nm femtosecond fiber laser发表在Optics Letters上。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对微血管网络在其自然环境中进行形态评估,为理解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缺血、癌症等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独特视角。目前,无需标记物的高分辨率三维成像技术的缺乏,限制了对微血管的体内研究。以往采用蓝宝石激光器(波长范围:700-1000纳米)作为光源的普通双光子显微系统给血管成像时,由于血管自身几乎不发荧光,需要提前在血管中注射荧光染料。近年来,科研人员发现红细胞在可见光飞秒激光激发下可发出微弱的自发荧光信号。但以往研究只能依赖蓝宝石激光器和光参量振荡及放大技术或光子晶体光纤(PCF)产生超连续谱这两种方法来获得可见光波段(400-700纳米)的飞秒光。这些方法存在激光器体积大,价格昂贵,结构复杂,易受环境影响等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该研究借助施可彬团队自行研制的520纳米高功率飞秒光纤激光器,采用短波长激发和荧光寿命成像相结合的技术,实现了毛细血管的无标记、活体、高分辨成像。整个双光子显微系统横向分辨率达到260纳米,纵向分辨率为1.3微米,在体成像深度可达200微米。该设备的研发将为后续血管相关的疾病机理研究与治疗策略探索提供重要工具。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a href=" https://www.osapublishing.org/ol/abstract.cfm?uri=ol-45-10-2704"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论文链接& nbsp /span /strong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aa10e0df-e883-46ef-ad83-b8c46ccd44d1.jpg" title=" 1.PNG" alt=" 1.PN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a)血红细胞和(b)毛细血管的无标记、高分辨成像结果 /span /strong /p
  • 北京大学李文哲博士: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应用心得
    生命科学研究过程离不开各类科学仪器的帮助,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话题:“生命科学技术平台经验分享” ,邀请高校、科研院所公共技术平台的老师分享技术心得和经验,方便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人员了解相关技术进展,学习仪器使用方法。本篇为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李文哲博士供稿。双光子吸收的理论概念是1931年由德裔美国物理学家Maria Göppert-Mayer在她的博士论文中提出。到1960年,激光器被发明出来后双光子吸收在实验上被验证,但是直到1990年第一台双光子荧光显微镜才被美国康奈尔大学的Denk、Strickler和Webb开发出来,Denk很快就将双光子显微镜用于神经元成像。1997年,美国科学家Svoboda利用双光子显微镜测量完整老鼠大脑的锥体神经元,并记录其感官刺激诱导树突钙离子动态,自此双光子显微镜的潜能开始完全凸显。时至今日,双光子显微系统在神经科学、肿瘤学、心脑血管及药物研究等领域有了极大的发展,近年来,光遗传光刺激也更多地和双光子技术结合,广泛地应用于清醒小动物领域。双光子成像的原理和优势特点双光子显微镜的基本原理是:在高光子密度的情况下,荧光分子可以同时吸收 2 个长波长的光子,在经过一个很短的所谓激发态寿命的时间后,发射出一个波长较短的光子;其效果和使用一个波长为长波长一半的光子去激发荧光分子是相同的。双光子激发需要很高的光子密度,为了不损伤细胞,双光子显微镜使用高能量锁模脉冲激光器。这种激光器发出的激光具有很高的峰值能量和很低的平均能量,其脉冲宽度只有 100 飞秒,而其周期可以达到 80至100兆赫兹。在使用高数值孔径的物镜将脉冲激光的光子聚焦时,物镜的焦点处的光子密度是最高的,双光子激发只发生在物镜的焦点上,所以双光子显微镜不需要共聚焦针孔,提高了荧光检测效率。图1.双光子激发原理(左)及双光子吸收现象(右)从双光子现象的原理,我们可以总结出双光子成像的特点及其相对于共聚焦成像的优势:1.光损伤小:由于双光子显微镜使用的是可见光或近红外光作为激发光源,这一波段的光对活体细胞和组织的光损伤小,适用于长时间的活体研究;2.穿透能力强:相对于紫外光,可见光和近红外光都具有更强的穿透能力(图2),因而受生物组织散射的影响更小,解决对生物组织中深层物质的层析成像研究问题,常规情况下,共聚焦的成像深度一般为100微米,双光子则能达到250到500微米,甚至超过1毫米;3.高分辨率:同时吸收两个光子意味只有高强度聚焦点处能被激发,由于双光子吸收截面很小,只有在焦平面很小的区域内可以激发出荧光,双光子吸收仅局限于焦点处的体积约为波长3次方的范围内;4.荧光收集率高:与共聚焦成像相比,双光子成像不需要光学滤波器(共焦针孔),这样就提高了对荧光的收集率;5.图像对比度高:由于双光子激光波长较长,瑞利散射产生的背景噪声只有单光子激发时的1/16,大大降低了散射的干扰(图2);6.避免组织自发荧光的干扰,获得较强的样品荧光:生物组织中的自发荧光物质的吸收波长一般在350-560nm范围内,采用近红外或红外波段的激光作为光源,能大大降低生物组织对激发光吸收(图2)。图2. 不同波长下的光穿透深度、光散射以及内源性物质对光的吸收情况基于以上优势,双光子显微镜自发明30年来,已成为较厚组织及活体动物显微成像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我们平台双光子显微镜常用的应用研究如,在神经科学领域用于脑神经和脑血管成像,通过开颅对麻醉小鼠完整V层锥体神经元和更深层的海马神经元的三维结构进行深层成像,对脑血管进行高速动态实时成像;在肿瘤研究中,对于肿瘤细胞及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行为进行成像;在药物研究中,对于药物在肿瘤或脏器中的靶向、释放及代谢等动力学行为进行实时可视化成像;得益于平台双光子显微镜双脉冲激光(一根700-1300nm可调激光,一根1040nm固定谱线激光)的配置,可进行双通道同时成像,特别是适用于比率型荧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如果利用一根激光作为刺激光源,可进行边刺激边成像实验。双光子显微成像的“搭档”双光子显微镜用于活体动物的原位显微成像,为保证实验动物在成像时保持稳定且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往往需要搭配一些辅助成像的设备或者配件。以下为我们常用的几种双光子成像辅助配件:1、可移动麻醉机进行双光子活体动物成像实验时,为保持动物处于稳定状态,需对其进行持续麻醉。吸入式麻醉起效快,麻醉效果稳定,麻醉的深度和维持时间易控制,麻醉撤离后动物复苏快,最重要的是其不会影响动物的生理指标,被认为是啮齿类动物最可靠的麻醉方式。异氟烷气体吸入式麻醉是目前国际惯用的麻醉方式,研究表明,异氟烷麻醉能维持动物的心率、血氧分压、血液pH等生理功能处于稳定状态,适合情况复杂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动物实验,包括对小动物进行连续成像。因此小动物可移动麻醉机是双光子显微成像实验中必不可少的辅助设备。本平台配备的小动物可移动麻醉机适用于大鼠、小鼠、豚鼠,可保证动物在成像的同时进行可控的持续麻醉。2、小动物成像视窗由于光吸收和光散射,目前双光子成像深度≤1 mm。因此对于活体动物器官的成像一般需手术暴露成像部位。众所周知,大多数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发生在较长时间内,需连续几天或更长时间内对同一只动物多次成像。因此对于双光子活体成像,待观察组织的暴露及固定技术非常重要。此外,正置双光子显微镜常用水镜,小鼠活体成像过程中会因稳定性不足发生抖动,造成样品与物镜间的水缺失,而活体动物自身的呼吸和心跳等影响因素也会造成成像焦面的丢失,一旦失焦,重新进行对焦十分耗时,大大影响成像的效率。基于以上问题,对于动物成像部位的维持与固定有非常高的要求,固定装置不能对动物有太大的损伤,既要保证能够得到清晰的图像,还要保证动物生命体征正常。目前已有多项研究通过构建和使用双光子活体成像窗口,实现对不同脏器进行固定和长期成像,其中脑部颅骨薄窗成像技术较为成熟,因其远离心脏的位置优势,前处理和固定相对较容易,结合荧光标记物已广泛应用于脑神经科学相关研究。腹部器官如肝脏、淋巴组织、肠、脾脏和肾等都很软且血管密布,由于解剖位置不同,缺乏可以固定成像窗的骨骼结构,给窗口适配器的固定增加了难度;而且腹部脏器普遍离心脏较近,拉伸距离有限,更需要较好的固定和麻醉来抵抗心跳造成的图像抖动。因此腹部器官的活体成像更具挑战性,固定适配器往往需根据具体实验自制或定制。3、气管插管工具及呼吸机对于小动物肺部成像或心脏成像,需对其进行开胸手术,为维持动物正常的生理活性,满足呼吸代谢的需求,一般借助呼吸机对其进行有节律的肺部供气。呼吸机的本质就是一种气体开关,控制系统通过对气体流路的控制而完成给实验动物肺部供气,保持实验动物生理活性的设备。而气管插管是呼吸机辅助呼吸的重要步骤,顺利的气管插管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气管插管(以下简称插管)是指将一特制的气管内导管经声门置入气管,进而打开小动物呼吸道,为气道通畅、通气供氧等提供最佳条件。气管插管推荐使用静脉留置针的套管,大鼠一般使用16-18G套管,小鼠一般使用22-24G套管。我们平台一般使用光纤辅助法经口插管,操作过程中先将动物固定到一个倾斜的平板上,光纤插入到气管插管中,然后利用这种带光源的气管插管在明视野条件下经口腔插入动物的气管,然后拔掉光纤,用专用的气泡接到气管插管中,吹泡检测是否气管插管到达需要的位置,如果确认插管到位,再将气管插管与呼吸机的Y型接口相连。光纤辅助法也是目前插管最快,成功率最高的方法,同时对动物的损伤小,对操作人员的技能要求低。国产双光子显微镜的现状和未来双光子显微镜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肿瘤研究、免疫学、病毒学、化学生物学等研究领域,在基础科研和临床前研究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一流的科研离不开一流的技术,但由于我国在显微镜行业起步较晚,当前我国高端双光子显微镜市场仍大多依赖进口,深度精密制造、光学核心部件设计及工艺严重制约产业升级,国内具备生产高端显微镜的企业屈指可数,必须承认的是国内厂商仍与国际高端水平有相当差距,在国际竞争中技术上处于相对劣势。我们平台的高端显微镜目前全部为进口品牌,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核心部件的严重的故障,涉及到需要连线国外厂家维修和维权非常不顺畅,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严重影响了科研进度,面对此困境,国产高端显微镜的自立自强迫在眉睫。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在国家科研仪器专项的支持下,我国科研仪器行业迅猛发展,特别是高端显微镜研制已渐入佳境,近几年更是研究出了有自己特点的高端双光子显微镜。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推出的“中科希莱”品牌高速双光子荧光显微镜深入研究并掌握了基于12kHz共振扫描器和磷砷化镓探测器的高速高灵敏度在体双光子成像技术,开发了专用于生物在体成像的高速高分辨双光子显微镜系统,实现了深表层和高速神经功能成像,并能与电生理、光遗传等常用生理仪器完全同步联合运作。目前产品已销售到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北京大学分子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等国内外多家高校及研究所。2017 年,北京大学程和平院士牵头研发的微型化双光子活体成像技术的出现,使目前最新神经科学需要的针对清醒动物的功能研究实验得以实现,其核心技术 2.2 克可佩戴式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在国际上首次获取了小鼠自由行为过程中大脑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活动清晰稳定的图像。该成果获得了中国科技部评选的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同时与其他自由运动成像技术被Nature Methods杂志评为2018年度方法——“无限制行为动物成像”。2021年,该团队在Nature Methods上报道了第二代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FHIRM-TPM 2.0,其成像视野是该团队于2017年发布的第一代微型化显微镜的7.8倍,同时具备三维成像能力,获取了小鼠在自由运动行为中大脑三维区域内上千个神经元清晰稳定的动态功能图像,并且实现了针对同一批神经元长达一个月的追踪记录。目前该技术已产品化并销往海内外,销售额过亿。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2月27日,该团队研制的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随神舟十五号进入太空,航天员乘组使用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开展在轨验证实验任务,成功获取航天员皮肤表皮及真皮浅层的三维图像,为未来开展航天员在轨健康监测研究提供了全新工具。近五年来,国产高端显微镜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飞速进步给了我们很多惊喜,也在逐渐努力打破当前被进口仪器垄断的市场格局。但由于我国显微镜行业起步较晚,发展缺乏技术沉淀,因此在核心部件设计、工艺及精密制造上仍与国外拥有百年历史的显微镜厂商有较大差距。未来,随着国内显微镜仪器行业新产品层出不穷,对光学元件组件加工技术(如光学玻璃非球面加工技术)、配套材料及高精度检测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将高端显微镜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以期真正实现高端显微镜的自主创新和国产替代。关于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生物影像平台在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专项和双一流学科建设经费的支持下,实验室建立了配套齐全、设备先进的大型仪器研究技术平台,设备总值约3.6亿元,按功能分为10个子平台,可为生物医学研究和新药研发提供全链条技术支持。其中,生物影像平台技术精专、设备一流、开放性强、是一个为科研人员提供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的多功能研究技术平台。生物影像平台拥有成熟的高内涵成像分析技术、STED/STORM/Airyscan超高分辨成像技术、共聚焦成像技术、双光子成像技术、多光谱全景组织切片成像及表型分析技术、小动物光学成像技术、多模式小动物光/超声成像技术等,同时平台集成了Imaris、Aivia、inForm、Nis-element、AutoQuant X3等多种智能图像处理分析软件,建立完备的图像分析工作站,获取大量基于图像的生物信息分析数据。平台成功建成从分子到细胞、组织、动物完整的生物成像及分析体系,已广泛应用于校内外的分子及细胞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疾病研究、原创药物研发及高通量药物筛选、新型纳米功能材料研究等领域。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和校级技术类开放课题,不断开发或拓展成像技术的应用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生物成像研究经验。本成像平台目前的研究方向及技术服务内容有:1. 核酸、蛋白、糖类等生物分子的成像及相互作用分析;2. 细胞生物学成像及细胞器的动态相互作用超高分辨成像与分析;3. STED、STORM、Airyscan超分辨成像技术;4. FRET、FRAP、TIRF等成像技术及分析;5. FLIM、FLIM-FRET、FCS成像及定量分析;6. 信号传导通路分析及分子定位分析;7. 细胞内药效学及药物动力学可视化评价;8. 组织病理切片制备、染色、免疫组化、多色免疫荧光;9. 组织切片全景扫描、多色免疫组化荧光成像与空间组学分析;10.双光子小动物活体原位细胞动态成像;11. 小动物活体光学/超声/光声成像及活体中的药效、药物动力学评价等。
  • 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研制十年路
    今年2月上旬,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使用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开展在轨验证实验任务并取得成功。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首次在航天飞行过程中,使用双光子显微镜获取航天员皮肤表皮及真皮浅层的三维图像。 在南京脑观象台投入使用的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成像系统。  “第三次双光子显微镜测试顺利结束!”  “无比完美!”  “这一次的曲线如此丝滑!”  ……  4月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教授程和平的微信对话框,被同事们发来的这些评论不断刷新。而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内,掌声此起彼伏。让大家欢欣鼓舞的,是中国空间站再次传来的好消息。  当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使用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进行成像测试。他们用探头轻轻掠过脸部和前臂,一旁的电子屏幕上立即显示出皮肤结构及细胞的三维分布影像。  这不是显微镜第一次在轨成像测试。今年2月上旬,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使用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开展在轨验证实验任务并取得成功。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首次在航天飞行过程中,使用双光子显微镜获取航天员皮肤表皮及真皮浅层的三维图像。  “如果能从这些图像中发现空间环境中人体变化规律,就更好了!”程和平捧着手机与记者分享这些科学图像时说。  只有了解程和平团队十年来经历的艰难曲折,才能体会这些图像的来之不易。2013年,程和平带领团队开启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研究时,“全世界都不看好”。  历经10年,该团队完成了从科研仪器技术创新,到技术产品化,再到技术服务平台化的跃迁。他们将中国带到全球大脑成像研究的前沿,让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在中国的高校院所、企业得到推广应用,为脑科学研究搭建起重要实验平台、提供了海量数据支持。  程和平希望,用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拓展人类对脑宇宙的认知疆域,为探索脑机接口原理、深化对大脑疾病机制的了解、推进药物研发开辟一片新天地。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在轨使用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视频截图)  一束光的启迪  意识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记忆是如何存储和恢复的……在世界各国的脑科学计划中,这些问题吸引着全球科学家们不断上下求索。  在2021年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发布的125个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中,有22个问题与脑科学相关。  双光子显微镜的出现,仿佛是照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束光。  1992年,程和平用世界上第二台双光子显微镜,首次实现了心肌线粒体成像。  “双光子显微镜,是用两个光子同时激发同一个荧光分子的光学成像技术。它具有天然的光学断层扫描效果,能看到的组织深度更深,成像的清晰度更高,像一个高性能的X光机。”程和平说,与单光子显微镜相比,双光子显微镜看得准、看得深、光损伤小。但传统的台式双光子显微镜非常笨重,足有房间那么大,所以只能观察头部固定的动物或者动物的脑切片。  研究一款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观察自由行走的小动物脑袋中的一颗颗神经元的动态变化,成为程和平藏在心底的一个梦想。  一个梦想的点燃,有时只需一个使命的召唤。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启动了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程和平带队申请了“超高时空分辨微型化双光子在体显微成像系统”项目。  那一年,美国启动“创新性神经技术推动的脑计划”,欧盟启动了旨在建立大型脑科学研究数据库和脑功能计算机模拟平台的“人脑计划”。  而此前,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已把“脑科学与认知”列入基础研究8个科学前沿问题之一。  “中国科学家只有用自己研发的观测仪器,做出原创性的脑科学成果,国际科学界才会认可。我们希望研制一款成像仪,率先让中国科学家用起来。用国外的仪器做研究,都是在别人建设的四梁八柱上做文章。”程和平用使命必达的决心来筹备项目的启动。  一场跨越山海的探索  想实现双光子显微镜在自由活动的动物体上的高清成像,必须为它“瘦身”。  然而,极大的技术难度,让团队一度面临质疑。程和平向科技日报记者坦言,7200万元的投入“相当于一吨百元大钞”,究竟能不能收获一个看得见的未来,大家当时心里很忐忑。“那时世界多国尝试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的研制,但都没有实质性突破,尝试十几次都无疾而终。”他说。  程和平所言非虚。2008年,瑞士有课题组公布了他们的微型双光子系统,仅重0.9克,并实现了大鼠在体钙成像信号。但其空间分辨率极低,也未实现真正的自由运动下的成像。  2009年,德国有课题组展示了它们的微型双光子系统,其理论分辨率接近大型的双光子显微镜。但其探头较重,扫描速度很慢。  程和平身后,有一支不同寻常的团队,团队中有人研究超快激光器,有人专攻高速电路,有人擅长图像处理,有人能做大数据分析……然而,研究起步阶段,团队中无人具备研制系统性科研设备的经验,技术路线也不确定。  “怎么办?只有一点点地认真做。”程和平给团队立下军令状。  在项目开始的前两年,大家争分夺秒地汲取多学科的营养。在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300平方米的大仪器联合实验室里,来自机械、光学、生物、电路等研究领域的师生汇聚在一起,交流切磋。每周六上午的集体学习,大家分享一周行业动态,介绍各自研究进展。同时,大量的国内外顶尖专家被邀请来作报告。  引进来的同时,团队也频频走出去。仅2014年,他们就涉足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西班牙。每去一个地方,大家都会在当天晚上写好总结,发给团队共同学习。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对航天员皮肤表层成像。  一场持续十年的攻关  2017年,团队终于迎来了振奋人心的进展。  在如今北京大学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备研发平台内,一个只有拇指大小、重约2.2克的显微镜探头,被珍藏在实验室深处——这是团队于2017年成功研制的第一台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的核心部件。  这台显微镜可以实现高时空分辨微型化成像,能实时记录数十个神经元、上千个神经突触动态信号。这些突破性的进展,使其入选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4年后,该团队推出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的2.0版本,其成像视野扩大到初代显微镜的7.8倍,同时具备三维成像能力,获取了小鼠在自由运动行为中大脑三维区域内上千个神经元清晰稳定的动态功能图像。  今年2月,团队又发布了他们研制的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该显微镜能直接透过大脑皮层和胼胝体,首次实现对自由行为中小鼠的大脑全皮层和海马神经元功能成像,神经元钙信号最大成像深度可达1.2毫米,血管成像深度可达1.4毫米。  致广大而尽精微。10年,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完成了从高清成像,向更广、更深成像的科研布局。然而,这在研制一款“大国重器”的探索之旅中,也许仅仅是开始。  2016年,当第一代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的研究即将“破土”时,一个声音再次在程和平脑海里回响,“如果投入‘一吨百元大钞’,只是交付3台显微镜,性价比太低了。应该先让中国科研院所、企业的实验室用起来,做出领先国际的研究,再向国际市场推广。”  让程和平下定决心办公司的,还有3年来培养起来的一支团队。“国家投入这么大,让我们长了一身本事,项目结题后如果团队散了就太可惜了。”程和平说。  办公司让研究成果产品化,成为程和平团队的共识。2016年,程和平团队创立了北京超维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超维景)。  一个新时代开启了。  一场自立自强的产业突围  当科学技术的光芒照进产业,不仅砥砺技术创新的成色,也可以点亮一片“暗夜”。要将高端精密科研仪器产品化,元器件的可靠性、稳定性必须过硬。  微型物镜,是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的关键核心零部件。团队核心成员、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吴润龙记得,最初做原理样机时,团队从国外一家公司进口微型物镜。  但当团队进入显微镜产品化阶段后,对方的发展战略也发生变化。“对方要求我们购买他们合作伙伴的单光子显微镜系统,物镜不再单独售卖,而这个系统的价格要100多万元。代价太大,我们不能被‘卡脖子’。”吴润龙说,自此,团队开始自行设计高数值孔径的微型物镜,并联合国内企业加工,在超维景进行装配和测试。  自胜者强。2018年,赵春竹到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做博士后研究,为助力物镜的自主研发按下了快进键。  “经过三代技术攻关,我们已经掌握了高端物镜的设计技术。但在自主设计、加工的基础上,还要形成高精度自主装配的流程和方法。微型物镜由多个镜片叠加而成,每片直径约3毫米,最初我们将所有的镜片一起装配完后,统一调试,但发现精度相差太大。后来,我们优化了装调工艺,每安装一片镜片,都用仪器检测光轴偏移量、焦距等参数。由于物镜直径太小,一开始,调整几微米的误差,都要耗时一两天。”赵春竹回忆,最艰难的时候,大家几乎绝望。但抱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大家几微米几微米地死磕,想办法迭代技术,最终攻克了高端微型物镜装配技术。  光纤是显微镜微型化的另一个瓶颈。团队成员、北大电子学院副教授王爱民设计了一款蜂窝状的空芯光子带隙光纤,让激光通过光纤传输到微型化探头的过程中,脉冲不发生畸变、能量几乎不损耗,以有效激发小动物体内的荧光分子。  但让王爱民措手不及的是,设计方案有了,国内却没有厂家能生产这种光纤。“我们最初找了一家外国公司订制。但一年后,这家公司提出翻番的价格,每米光纤的价格接近万元,仅光纤的成本就增加了几百万元。”他回忆说,团队被“逼上梁山”,转而联袂上海光机所的一位青年学者一起摸索加工工艺,进行国产化。  在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教授陈良怡看来,科研仪器国产化过程中的突围,也将带动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双向奔赴”。  “我们的论文发表后,很多技术被公开了,但很多人做重复实验时无法再现,是因为加工中有很多细节问题难以解决,这些细节在学术论文中也难以呈现。”陈良怡说,如果想将这款显微镜尽快用起来,就要将科研成果产品化,带动产业的发展。而产品化的过程,也促使他们思考,如何用成像技术推动神经科学、脑科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  目前,超维景研制的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已服务了150余家国内实验室,年平均销售额达5000万元。今年,公司还将拓展国际市场。  一项世界首创的应用  10年前项目启动时,程和平抱着“从幼儿园开始读一个博士学位”的心态,研制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  时光浩荡向前,多年的厉兵秣马是否能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团队将答卷写进宇宙苍穹。  2019年,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大力支持下,程和平团队、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李英贤团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冯丽爽团队联合相关企业及院所,组建了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项目团队,由程和平担任总负责人。  “中国要发展载人航天、要研究生命科学,太空是一个难得的实验室。在失重环境下,人体细胞是如何完成新陈代谢的,大脑的神经元又将发生什么变化,都是很好的研究课题。双光子显微镜成像深度深,可以帮助我们逐层扫描、分析航天员的细胞结构和代谢成分信息。”程和平说。  2022年9月,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研制成功。当年11月12日,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搭乘天舟五号货运飞船成功运抵中国空间站,成为世界首台进入太空的双光子显微镜。  今年2月上旬的一天,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终于开机。坐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看到航天员操作画面传回,程和平松了一口气:“终于成功了。”  消息传来,整个团队沸腾了。“这辈子能做这么一件事情,值了!”王爱民至今回忆起来仍激动不已。  鲜为人知的是,为了达到航天应用的标准,显微镜经历了一次次蜕变。  精密的显微镜,要能承受飞船发射时的剧烈振动,这要求它足够抗振。“最初,激光器的核心部件被振得粉碎。”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王俊杰记得,为了让显微镜“强健筋骨”,他们将激光器的核心部件设计为固态结构,以增强激光器的机械强度,同时在激光器外部增加了减震装置,相当于给其上了一层保险。  超维景的团队也参与进来。超维景超快激光事业部经理陈燕川介绍,他们将激光器核心部件置于-40℃至80℃的温度下循环试验,使部件在短期内反复承受极端高低温变化应力以及极端温度交替突变的影响,以排查隐患。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团队还制作多组关键部件样品,进行加量级、破坏性的振动冲击试验,保证显微镜能满足航天发射环境各种极端条件的挑战。  最终,团队实现了多项突破:首次在轨验证实验实现了世界上首次双光子显微镜在轨正常运行,国内首次实现飞秒激光器在轨正常运行,国际上首次在轨、在体观测航天员细胞结构和代谢成分信息。  一个梦想的启航  从突破理论研究瓶颈,到试水产业蓝海,再到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程和平团队将科技创新的底色写在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应用的跃迁中。如今,一个更宏大的构想正在渐次舒展。  在南京江北新区,成立近4年的北大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以下简称转化院),已搭建起高端脑成像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南京脑观象台”。后者可以提供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超灵敏结构光超分辨显微镜及高速三维扫描荧光成像系统等设备,帮助科研团队获得从大脑突触、神经元集群、神经环路,再到全脑水平的全景式脑功能成像。  科研团队的身后,还有一群人与他们并肩作战。  几乎每天,实验员陈雪莉都要为小鼠注入观测所需的荧光蛋白,对小鼠进行行为训练。  当她为小鼠戴上显微镜探头后,一旁的屏幕上会立即呈现出小鼠大脑的钙活动影像。  “脑观象台有一支技术团队。对于遴选通过的研究项目,技术团队会与科研团队一起制订实验计划,为学者们制备、训练小鼠,采集小鼠的脑活动成像数据,再将小鼠的行为学数据和脑活动数据匹配,供科研人员分析小鼠在表现出某种行为时,大脑发生了什么变化。”转化院副院长赵婷解释,脑观象台希望将学者们从繁琐高难的实验技术细节中解放出来,加速从理论设想到实验发现的进程。  凭借南京脑观象台成像技术的支持,科学家们已经开始收获惊喜、成果迭出:小鼠有喜新厌旧的行为,而孤独症小鼠却存在这一行为缺陷;清醒状态下小鼠癫痫发作时,神经元异常放电……  赵婷介绍,如今,脑观象台已经服务了100多家单位的180余个课题组,开机时间累计超过2万小时。脑观象台与江北新区联合发起的两期“探索计划”,也已累计支持48项课题研究。  十年春华秋实。一颗在未名湖畔种下的种子,如今正在千里之外的扬子江畔落地生根、开枝散叶,荫泽全国的脑科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  40多年前,少年程和平曾在他的笔记本上写下带有科幻色彩的理想——“做一款思维记录器”。  跨越万水千山,如今,理想照进现实,中国脑科学研究风华正茂。
  • 1340万!清华大学高通量全自动切片成像系统和双光子显微镜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编号:清设招第20230367号(TC23190EG)项目名称:清华大学高通量全自动切片成像系统采购项目预算金额:85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1)本次招标共1包:包号招标内容数量简要技术要求1高通量全自动切片成像系统2套详见采购需求本次招标、投标、评标均以包为单位,投标人须以包为单位进行投标,如有多包,可投一包或多包,但不得将一包中的内容拆分投标,不完整的投标将被拒绝。具体招标内容和要求,以本招标文件中商务、技术和服务的相应规定为准。(2)本项目不接受进口产品投标。(3)本项目为非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的项目。(4)用途:高通量全自动光学切片成像系统是一种基于机械切削的全脑成像系统,该系统利用成像系统对样本表面进行成像,利用切片机对塑性包埋的样本进行表面组织切除,继续对新的表面荧光成像,最终实现了轴向分辨率为1um的完整鼠脑数据集的采集。本次拟采购的高通量全自动光学切片成像系统将被应用于全脑皮层神经元胞体与投射结构的重建与功能机制方向的研究。合同履行期限:交付时间为合同签订后90日内。2.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项目编号:清设招第20230354号(TC23190EH)项目名称:清华大学双光子显微镜采购项目预算金额:49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1)本次招标共1包:包号招标内容数量简要技术要求1双光子显微镜1套详见采购需求本次招标、投标、评标均以包为单位,投标人须以包为单位进行投标,如有多包,可投一包或多包,但不得将一包中的内容拆分投标,不完整的投标将被拒绝。具体招标内容和要求,以本招标文件中商务、技术和服务的相应规定为准。(2)本项目接受进口产品投标。(3)本项目为非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的项目。(4)用途:双光子显微镜使用长波长超快飞秒脉冲激光激发标本,在焦点部位产生特异荧光,从而得到荧光信号标记的对象在生物标本的分布,可以将实验扩展到在体和毫米厚度样品水平,在活体情况下进行深层次的光学成像,用于分析不同小动物模型蛋白、细胞和组织器官水平的动态微观结构,监控生理生化活动及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其配备的光刺激模块可应用于光遗传学实验,双波长飞秒脉冲激光可用于同时进行光刺激和双光子成像。设备在研究活体动物的脑皮层神经元活动和形态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合同履行期限:交付时间为合同签订后90日内。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3年12月29日 至 2024年01月08日,每天上午9:00至12:00,下午12:00至16: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http://www.365trade.com.cn方式:本项目标书发售期内,请供应商通过汇款方式购买标书。纸质版文件请至中招国际招标有限公司9层911A领取(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62号中关村资本大厦)。电子版招标文件请在线上获取,获取网址http://www.365trade.com.cn。(详见特别告知)售价:¥5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清华大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联系方式:肖老师,010-62780052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中招国际招标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62号中关村资本大厦            联系方式:张涵睿、陈思佳、蒋雪娜、邓嘉莹,010-61954121、4120、4122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张涵睿、陈思佳、蒋雪娜、邓嘉莹电 话:  010-61954121、4120、4122
  • 超低温制冷技术将成为量子研究的“卡脖子”技术
    近年来,低维材料、超导材料、量子科技等已成为科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在日常生活上用不上超低温制冷技术,却在这些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相关研究创造了极端条件,推动了相关科技的进步。近日,由全国纳标委低维纳米结构与性能工作组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低维材料应用与标准研讨会(LDMAS2021)在北京西郊宾馆成功召开。在展会上,北京飞斯科科技有限公司的黄社松先生向我们介绍了超低温制冷技术的发展。氦是不可再生资源,无液氦制冷意义重大目前的超低温制冷技术离不开氦,但我国却是贫氦国家。据黄社松介绍,我国氦储量仅占全球2%左右,且开采难度大,目前我国还没有氦生产能力,氦气严重依赖于美国进口。虽然我国已通过资本注入等手段向卡塔尔等国家购买氦矿,但目前来讲氦还是不可再生资源,总量有限,如果不对其进行回收,在做完实验后会排入大气,现在无液氦系统传统替代氦气制冷已成为趋势。针对我国对无液氦制冷技术的需求,北京飞斯科科技有限公司在今年四月份推出了多功能高效闭环氦气循环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低温的真空环境,最低温度小于1.7k且完全无液氦。同时设备消除了冷头的震动,解决了目前商用4K制冷机普遍存在的振动较大问题,特别适用于一些对振动敏感的实验(如STM、SEM、AFM、ARPES、显微镜、红外、高能物理、高压物理、单光子探测、布里渊散射和离子阱等)。黄社松表示,飞斯科的这款产品目前在同类产品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虽然国际上仍有两家公司也有类似产品,但这些产品最低温度只能到3~4k,在两三年之内应该还不会有能匹敌该产品制冷效果的产品。此外,飞斯科还提供了相应的一些低温插件。黄社松先生还介绍了配套的ST-500显微型低温恒温器。恒温器采用低膨胀措施和低漂移设计,使样品振动水平降至纳米量级。采用新一代高效热交换器最低温度小于1.8K,可用作单量子点/单分子低温测试平台,紧凑型设计满足高倍放大的短焦距显微物镜要求,可与多数商用显微镜和Raman光谱仪匹配使用。黄社松透露,飞斯科推出的无液氦的多功能高效闭环氦气循环系统受到了用户的欢迎,目前已有20多套的订单在做。多功能高效闭环氦气循环系统国产稀释制冷机技术亟待突破除了已经实现商业化的多功能高效闭环氦气循环系统,飞斯科还在准备研发稀释制冷机。黄社松表示,消除震动和电磁噪音的稀释制冷机目前仍是空白,我们正在努力在做,但是时间比较长,不同于实验室研究产物,相关产品将直接推商业化。现在稀释制冷机的超低温制冷主要应用在量子领域、二维材料当中,这主要是由于量子本身是微观的效应,很容易受到干扰,而超低温可以将噪音降得很低。比如,对量子比特来讲,它最怕的就是温度,因为温度产生热耦合噪音,低温之后噪音就可以被极大的限制,使它成为孤立系统,这时它的退相干时间就会大大延长,量子比特才会成功,否则包括存储、读取、叠加等都需要时间。最近中关村一个创新论坛上,飞斯科的客户于海峰研究员也介绍了突破500ms退相干时间的成果,创造了世界纪录。不过目前稀释制冷机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一方面,稀释制冷机本身是有震动的,而且稀释制冷机制造难度大,再加上减震更难,所以大家先不考虑这个问题。另一方面,整机上的冷托有磁性会造成非常大的干扰,量子比特会大幅度无效。黄社松表示,应用分体式的创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厂家在做这些事情,飞斯科规划当中明年可以推出商用的机型,同时会以此为基础制造无震动、无磁性的稀释制冷机,虽然最后不一定成功,但是总是要做一些尝试。黄社松也向我们透露,稀释制冷机现在主流的还是500微瓦,明年飞斯科推出来也就是500微瓦,后年才能推出1毫瓦的,届时将采用新的设计,在理论上有望解决噪音和磁性震动等问题。氦三提纯技术已成为量子研究的“卡脖子”技术水有普通的水和重水,它们混合到一块是分不开的,但是氦三氦四不一样,液体的氦三和氦四在低温下在大约八九百mK的时候就会自动分开,自动分开的现象过程中会有所谓的制冷效应,其实这就是因为这两者复合在一起就会产生稀释效应,就会有降温效应,连续的补充和打破平衡,就使得混合液一直处于相分离状态,就实现了所谓的稀释制冷,这就是稀释制冷机的原理。值得注意的是,氦三是氦四的同位素,氦四实际上是天然的,在美国很多天然气矿里面有百分之几的氦四,但氦三却不是天然的,而是纯粹的人造的,但是在宇宙中氦三、氦四非常多,比如太阳中有大量的氦3、氦4,核聚变就是氕氘氚反应最后变成氦三和氦四。众所周知,月球存在很多氦三,实际上月球本身是没有氦三的,是因为太阳风上亿年日积月累把它吹到上面而形成,但月球上的资源开采不易。当前,稀释制冷机需要的氦三全部需要进口。现在氦三主要从氚中提取。我们国家不缺氦三,缺的是没有放射性的,不带氚的氦三。氦三无放射性,但氚是有放射性的,而只有俄罗斯和美国可以生产商业化的无放射性的氦三。目前来讲,我国还没有真正的把无放射性的氦三的提纯商业化,所以全进口且非常受美国管制。黄社松在采访中呼吁道,国家需要把无放射性氦三提纯技术提上日程,否则量子计算机的稀释制冷还没解决掉,氦三就没了,没有氦三我们就没法做稀释制冷。黄社松表示,实际上飞斯科稀释制冷机的研制已经准备了很多年,但闭关锁国是不行的,实际上有很多技术来自于先进的国家,这些技术不是我们讲我们憋着脑袋就能想出来的,真的很多需要全球联合。关于北京飞斯科北京飞斯科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于2007年,集国内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优秀人才,专门从事物理、化学和材料等领域的科学仪器研发、销售和技术咨询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飞斯科不仅提供各种低温强磁场设备,如低温和超低温 (He-3、DR)恒温器,超导磁体,ADR恒温器,热电型恒温器,红外杜瓦,液氦杜瓦,SQUID传感器、Bolometer探测器,低温控温仪,金刚石对顶砧、低温低噪音放大器等,而且提供多种测试系统,如低温电导率测试系统、低温霍耳效应测试系统、交流磁化率测试系统、低温强磁场高压物性测试系统、低温磁光测试系统、瞬态光电流/光电压测试系统、Seebeck测试系统、热输运测试系统、RRR测试系统和多路温度巡检系统等。
  • 宗伟健:新一代微型双光子荧光显微镜(多图)
    p   从石器时代原始部落的祭师对灵魂的崇拜,到中世纪后期哲人对大脑意识的产生溯源,到近代解刨学家发现井然有序的大脑功能分区,再到20世纪初Santiago Cajal得到了人类第一张清晰的大脑皮层神经元的照片,直至现在神经学家通过电生理,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等手段,在亚细胞,分子,基因水平对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神经科学(neurosciences)这一门古老的学科,直至今日,仍然是全世界投入最大,最活跃的科学研究领域之一。 /p p   限制科学家去理解和探索大脑的最主要因素是技术。每一次神经领域的重大突破,都是以技术的一次次革命与飞跃作为基础随之而来。19世纪末高尔基染色和尼斯染色技术的发明,使得单个神经元的结构得意完整清晰的呈现,并由现代神经学之父圣地亚哥· 拉蒙· 卡哈尔(Santiago Ramon y Cajal,1852-1934)总结并开创了神经元理论,至今仍是现代神经科学的基础。计算机体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经颅多普勒(TCD)、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无创性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对大脑整体水平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不断提高,并且对于大脑创伤和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利的参考工具。在实验神经科学领域,以模式动物作为研究对象,避免了把人作为研究对象在有创,改造等伦理方面的限制,使得更多的技术手段得以大显身手。其中包括电生理学方面,脑电图(EEG),多电极记录(MER),膜片钳技术(patch clamp)等技术的发明和有效使用,得以使科学家在亚微米空间尺度(单个神经突触连接),亚毫秒时间尺度(单次神经冲动电位)对神经元的功能进行研究。而最令人激动人心的是,近几年来蓬勃发展的光学显微成像技术,给实验神经科学带来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思路和成果。2008年钱永健等人由于荧光蛋白(GFP,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和使用,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是对荧光成像技术的一次巨大肯定和推动。光学成像本身具有高分辨率、高通量(高速)、非侵入、非毒性等特点,再与荧光蛋白以及荧光染料等标记物在细胞中的定位与表达技术相结合,使得科学家可以特异性的分辨生物体乃至细胞内部不同结构与成分,并且能够在生命体和细胞仍具有活性的状态下(活体状态)对其功能进行动态观察。这就使得荧光成像技术成为了无可替代的,生物学家现今最为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而随着近些年来各种新型的显微技术的出现,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microscopy),相干拉曼成像(CARS),超分辨率显微技术(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光片显微技术(lightsheet microscopy)等使得荧光显微镜的分辨率,速度,成像深度等进一步提高。 /p p   对于荧光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中应用,离不开双光子荧光显微镜(Two-photon Microscopy,简称TPM)1。目前,大多数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研究主要还是在离体培养的细胞体系中研究。然而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有所不同的是,大脑的功能研究的整体性和原位性显得更加关键:仅研究分离的神经元无法解释神经系统的功能和规律。换句话说,必须要求神经元处在其正常生存的大脑环境中才能使其正常运转。然而,大脑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器官。即使是小鼠的大脑皮层也有将近1mm的厚度,海马,丘脑等深脑区核团更是深达3-5mm2,而且并不透明,充满了数以亿计的神经元胞体和突触,此外还有丰富的血管,粘膜(脑膜),最外层还有厚厚的颅骨和头皮包裹。使用包括共聚焦显微镜在内的传统的荧光显微镜,由于被观测的信号会受到样本组织的散射和吸收,根本无法穿透如此深的组织进行成像。而双光子显微镜的发明,则为此类研究带来了希望。双光子显微镜特有的非线性光学特性,再加上其工作波长处在红外区域等特点,令其在生物体组织内的穿透深度大大提高3,使得双光子显微镜成为神经科学家进行活体神经成像最理想的工具。神经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本身很难被光学信号捕获,但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去极化会引起神经元Ca2+浓度的变化(钙内流现象)。科学家已经开发出多种Ca离子浓度的荧光探针,进而通过这种钙离子浓度的变化引起的荧光信号的变化来反映出神经活动。于是,双光子显微镜与在体的神经元Ca离子浓度指示剂标记技术相结合,碰撞出了耀眼的火花: 使得人们可以研究处于生理状态时的动物大脑内的神经元活动4。 /p p   大脑的最重要功能是对生物体的行为活动进行调控,而反过来,最能反应大脑工作状态的同样是生物体的行为活动。所以说,为了了解大脑,研究者不仅要求在体状态下对神经元进行高分辨率观测,而且也希望生物体在被观测的阶段里,能够进行正常的行为活动。所以,在成像技术不断地提高分辨率和速度等性能的同时,科学家们也在积极开改进和革这些成像技术手段,使其进行成像时尽可能小的限制被观测对象的行为活动,以求得到最接近生理状态下的数据。但是这一目标始终存在诸多的技术瓶颈: 以啮齿类动物(大鼠或小鼠)神经元的双光子钙成像为例。早些年由于动物身体运动产生的晃动剧烈,而当时双光子显微镜成像速度又很低,所以科学家只能在麻醉状态下对头部固定的动物进行成像。后来随着成像速度的提高,并且对开颅手术技术的很大改进,使得科学家可以在清醒状态下对动物的神经活动进行观察(仍然需要头部固定)。近些年来,随着基因改造技术的突飞猛进,通过病毒转染和转基因技术,在神经元内源性表达“基因编码类钙指示剂(genetically encoded calcium indicator, 简称GECI)”成为神经元钙成像的大趋势4。这种由神经元自身产生钙指示剂的方法与之前的钙染料技术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 信噪比提升了一个数量级 对神经元特异性好,可以区分不同的神经元类型 并且可以在大脑神经元内持续表达数月(病毒转染)甚至整个生命历程(转基因动物)。于是,大概10年前开始,科学家就开始利用双光子成像结合GECI技术对神经元的活动和结构变化进行长期的观测和追踪,从而对记忆的形成,神经元病变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其中,现在性能最好,使用最为广泛的GECI为绿色荧光钙调蛋白Gcamp家族4。目前已经改进到第六代,Gcamp6f,Gcamp6f已经成为神经成像里最受欢迎的指示剂之一。目前科学家最流行的对小动物行为过程中大脑活动进行成像的方法,是将虚拟现实与双光子成像相结合,在动物头部被固定的情况下,在其眼前制造影像,让动物认为自己处在”真实“的环境之中5。通过小鼠四肢在类似跑步机或者鼠标滚球上的运动来模拟其真实活动。以求达到研究神经元在动物行为中所起到的作用(如图1)。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e167bfbc-be4e-4b26-aa38-6f15b1fdca08.jpg" title=" 1.png" width=" 600" height=" 429"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29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1 双光子成像结合虚拟现实场景,对头部固定,身体活动的动物进行研究。图片来自 sup 5 /sup /p p   然而,这种虚拟现实加头部固定成像的方法,已经遭到许多科学家的质疑。人们认为,头部固定的动物在实验期间一直处在物理约束和情绪压力下,因此无法证明神经元对外界的响应在虚拟现实和自由探索下是等价的。更重要的是,许多社会行为,比如亲子护理,交配和战斗,都不能用头部固定的实验来研究。如何在动物自由活动的时候,直接对其神经元进行成像,是神经科学家还未能得到解决终极的诉求。 /p p   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是开发微型荧光显微镜直接固定在自由活动的动物身上,让动物“带着显微镜跑”6。这种尝试大概从20年前开始。起初,科学家只是将一根或几根光纤插到小鼠头上,用以激光导入和荧光信号采集。然而,这种方式而只是记录某个区域内信号的总和,不具有空间分辨率,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成像。在最近的十几年里,由于光学,电子,材料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研制真正意义上的微型显微镜。其中,微型单光子宽场显微镜(miniature wide-field microscope),由于其原理与结构相对简单,是目前人们主要尝试研制的微型显微镜技术。例如由Ghosh及其同事开发的显微镜,通过将小型LED光源,微型CCD和自聚焦透镜整合到一个小于25px3的框架之中,研制出了一个重量为1.9g的微型宽场显微镜。该技术被用于研究大脑海马区place cell等与记忆和本能相关的实验当中7。然而,宽场成像方式由于不能很好的对离焦区域的背景信号进行过滤,并且对光的散射敏感,所以其无法达到细胞分辨率。更难以对更精细的诸如树突,轴突,树突棘等结构进行观察。所以一直难以达到神经科学家满意。 /p p   于是,从大概15年前开始,世界上一些研究和开发双光子成像技术的研究组开始尝试将双光子显微镜这种在神经成像领域已经获得广泛应用的技术进行微型。然而,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课题组报道了他们在微型双光子显微镜研制方面的进展: 在2001年,Denk等的工作被认为是研制微型双光子显微镜的第一步8。然而,它仍然太过“巨大”(长7.5厘米,重25克),而且成像速度很慢(2 Hz 128x128的尺寸下速度为2 Hz, 512x512的尺寸下为0.5 Hz,如图2a)。之后,其他一些课题组相继报道了不同的微型双光子系统。 Helmchen课题组在2008年报道了他们的微型双光子系统,仅重0.9克9。它实现了512X512幅面下的8 fps的成像速度速度,并展示了利用该系统实现的大鼠在体钙成像信号。然而,从展示的效果来看,其空间分辨率极低,而且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运动下的成像(如图2b)。Mark Schnitzler课题组在2009年也发表了他们的微型双光子系统10。他们的系统首次使用了微机电扫描镜(MEMS)来进行扫描,并将Z聚焦模块集成在了探头之中(如图2c)。但是扫描频率仍然很低(400x135约为4Hz) 空间分辨率也远远达不到要求(横向1.29 μm,轴向10.3 μm)。这些方面限制了其在神经元细胞核亚细胞水平成像中的应用。 Kerr课题组在2009年展示了它们的系统11,跟之前的微型双光子显微镜相比较,由于应用了微型透镜组构成的微型物镜(NA达到了0.9),这套系统的空间分辨率更高。然而,这套探头的重量也随之提高(5.5g)。此外,由于其仍然使用振动光纤的方式来进行扫描,所以其成像速度仍然比较慢。(对于64x64为10.9Hz,对于理论上的512x512为1.25Hz)(如图2d)。此外,还有一个之前所有的微型双光子系统都没有解决的问题。由于微型双光子显微镜一般需要利用光纤将飞秒激光导入到探头之中,而光纤由于存在诸如色散、截至模式、导通带宽等一系列限制,所以某一款光纤一般只允许一定带宽(一般为几十纳米)和特定中心波长的光传播。那就需要在制作微型显微镜的时候,结合使用的荧光指示剂所需要的激光波长对光纤进行选择。但是,目前商业化的,可以用来进行飞秒光传输的空心光子晶体光纤(hollow-core Photonic Crystal Fiber, HC-PCF)种类非常有限。例如,全球最大的光子晶体光纤生产商NKT公司仅提供中心波长为800nm,1030nm,1300nm和1550nm的HC-PCF。所有现有的微型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都是基于这几款光纤所限定的中心波长进行开发的。但是很遗憾的是,本文上述所提到的目前最广泛使用的GcamP指示剂需要920 nm的激光进行激发。所以先前的所有微型双光子都不能对Gcamp进行有效的成像。这限制了微型双光子显微镜的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4c1d7c1d-53eb-4a41-96d0-98ecb5ebda8d.jpg" title=" 2.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2 微型双光子发展史上的几个典型工作。a、b、c、d分别选自参考文献 sup 8、9、10 /sup 和 sup 11 /sup /p p   之所以这些早期的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都无法得到真正的使用和推广,其原因在于,若要制造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微型双光子显微镜,比研制单光子微型显微镜复杂和困难的多得多。微型双光子显微镜需要需要解决如下几个关键技术难题: /p p   1 如何将飞秒激光有效的导入微型显微镜 /p p   2 如何在微型显微镜内进行扫描/图像重建 /p p   3 如何在微型显微镜中进行高质量的激光汇聚,高效激发双光子信号。 /p p   4 如何有效的对荧光信号进行收集 /p p   5 如何使整个系统在动物剧烈运动时仍保持稳定 /p p   6 在满足前5项条件下,重量是否足够轻,以致尽量小地对动物的活动造成影响 /p p   本文作者所在的课题组,是由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动态成像中心、生命科学学院、工学院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组成跨学科团队。我们在程和平院士的带领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超高时空分辨微型化双光子在体显微成像系统》的支持下,历经三年多的协同奋战,成功研制了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双光子荧光显微镜,并将其取名为FHIRM-TPM。原始论文于5月29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子刊Nature Methods (IF 25.3)12。在这项成果中,我们解决了上文所提及的早先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研制中存在的问题,获取了小鼠在自由行为过程中大脑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活动清晰、稳定的图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0418a0a6-f357-4e18-91b0-ef1c23d670bd.jpg" title=" 3.png" width=" 600" height=" 470"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7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3 FIRM-TPM示意图,来自 sup 12 /sup /p p   新一代微型双光子荧光显微镜体积小,重仅2.2克,适于佩戴在小型动物头部,通过颅窗实时记录数十个神经元、上千个神经突触的动态信号。在大型动物上,还可望实现多探头佩戴、多颅窗不同脑区的长时程观测。相比单光子激发,双光子激发具有良好的光学断层、更深的生物组织穿透等优势,所以成像质量远优于目前领域内主导的、美国脑科学计划核心团队所研发的微型化宽场显微镜。其横向分辨率达到0.65μm,与商品化大型台式双光子荧光显微镜可相媲美 采用双轴对称高速微机电系统转镜扫描技术,成像帧频已达40Hz(256*256像素),同时具备多区域随机扫描和每秒1万线的线扫描能力。最为重要的是,FHIRM-TPM克服了先前限微型双光子显微镜应用的两个障碍。首先,我们定制设计的HC-PCF为 920纳米飞秒激光脉冲提供了无畸变传输,这种改进让有效的激发例如Thy1-GFP和GCaMP-6f等常用荧光指示剂成为可能。第二,由于双光子点扫描显微镜的高空间分辨率和层切能力,安装到动物头上的微型双光子显微镜非常容易受到运动伪影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对整个系统进行了充分的优化:(a)使用柔软的新型光纤束SFB来使得动物运动引起的扭矩和拉拽力最小化,并不降低光子收集效率 (b)采用独立的可旋转连接器来连接光学探头上的光纤和电线,以使动物在自由探索期间线的扭曲和缠绕最小化 (c)使用高速成像以减少运动引起的帧内模糊。此外,我们在实验之前预先训练动物适应安装在其头骨上的微型显微镜,并滴加1.5%低熔点琼脂糖使其充满物镜和脑组织之间,这些措施都显著降低了探头与大脑之间的相对运动,进而改善了实验短期和长期的稳定性,于是实现了在动物进行包含大量身体和头部运动的行为学试验中中进行高分辨率成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0d8849db-62d7-4fdd-b7e0-4e572b3a1b03.jpg" title=" 4.png" width=" 600" height=" 437"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37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4 FIRM-TPM实物图,来自 sup 12 /sup /p p   树突棘活动是神经元信息处理的基本事件,利用台式双光子显微镜在头固定的动物上的研究表明单个神经细胞的不同树突棘可以被不同朝向的视觉刺激或不同强度频率的声音刺激所激活。FHIRM-TPM实现了与传统的大型的台式双光子显微镜相同的分辨率和光学层切能力。与微型宽场显微镜相比,FIRM-TPM的高空间分辨率,固有的光学切片能力和组织穿透能力以及相当的机械稳定性都是极有优势的。所以虽然通过微型宽场显微镜可以获得数百个神经元在细胞水平上的活动,但是我们的 FHIRM-TPM无疑提供了一个更加强大的工具,即在自由活动的动物中对更加基本的神经编码单位——树突棘的时空特性进行观测。它能够在对小鼠依次进行的行为学试验(例如悬尾,跳台,以及社交行为)的过程中长时间观察位大脑中的神经元胞体、树突和树突棘的活动。这些功能的展示充分证明了FHIRM-TPM具有良好的性能和稳定性。未来,与光遗传学技术的结合,可望在结构与功能成像的同时,精准地操控神经元和大脑神经回路的活动。微型双光子荧光显微镜整机性能十分稳定,可用于在动物觅食、跳台、打斗、嬉戏、睡眠等自然行为条件下,或者在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长时程观察神经突触、神经元、神经网络、远程连接的脑区等多尺度、多层次动态变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90a13003-d9fd-404d-8df3-64926f598012.jpg" title=" 5.png" width=" 600" height=" 283"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83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5 三种模式在结构学成像中的成像质量对比,来自 sup 12 /su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44bc19d8-0a51-4583-8784-2f9240ac1cdd.jpg" title=" 6.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6 FHIRM-TPM在三种不同的行为学范例对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进行成像,来自 sup 12 /sup /p p   从2001年Denk发表第一篇微型双光子显微镜的原型机以来,微型双光子显微镜的发展已经走过了15年的时间。15年的发展历程,微型双光子显微镜从最开始的25克笨重的身躯,只能在分离的组织中进行验证性的实验8到如今重量仅两点几克重,可以对自由活动的小鼠神经元进行树突棘级别的成像,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在看到这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至今为止,微型双光子显微镜还未像共聚焦显微镜或者是荧光光片显微镜一样被生物学家广泛认可和应用。而后者(光片显微镜)的发展时间更短(2008年Science的一篇文献一般被认为是现代荧光光片显微镜镜的开端13)。究其原因,除了技术本身的限制以外,整个研究领域的气氛和投入,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p p   纵观这15年来微型双光子显微镜的发展道路,开疆拓土者有之 改革创新者有之 另辟蹊径者有之 浑水摸鱼、指鹿为马者亦有之。然而遗憾的是,愿意心无旁骛、全情投入者鲜有之 有意愿和能力建立为这个研究的领域建立范式者亦鲜有之。而中国,在不久前在这个领域基本上属于完全的空白。更不要说什么领先世界。 /p p   然而令人十分兴奋的是,中国国家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在2014年正式将“超高时空分辨微型双光子在体显微成像系统”立项。以5年七千两百万人民币的研究经费对这一项“世界上做的还并不怎么好,中国基本没人做过”的技术进行攻关研发。这样的大力投入无疑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十足动力。而我也有幸在博士五年期间全程参与了这个项目的工作。从2012年来到该项目首席负责人程和平院士和陈良怡研究员的联合课题组至今,我见证了这个项目从无到有,团队从幼小稚嫩到壮大成熟的整个过程。如今,我们有了初步的成果,不仅让我们这样一支完全由中国本国科研工作者建立的团队在世界上处在了较为领先的位置,同时也把这个领域向前推动了一些,我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 /p p   该成果在2016年底美国神经科学年会、2017年5月冷泉港亚洲脑科学专题会议上报告后,得到包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内外神经科学家的高度赞誉。冷泉港亚洲脑科学专题会议主席、美国著名神经科学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Alcino J Silva教授在评述中写道,“从任何一个标准来看,这款显微镜都代表了一项重大技术发明,必将改变我们在自由活动动物中观察细胞和亚细胞结构的方式。它所开启的大门,甚至超越了神经元和树突成像。系统神经生物学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通过对细胞群体中可辨识的细胞和亚细胞结构的复杂生物学事件进行成像观测,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进化所造就的大脑环路实现复杂行为的核心工程学原理。毫无疑问,这项非凡的发明让我们向着这一目标迈进了一步。” /p p   1. Denk, W., Strickler, J. & amp Webb, W.Two-photon laser scanning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Science248, 73-76(1990). /p p   2. Gewin, V. A goldenage of brain exploration. PLoS Biol3, e24 (2005). /p p   3. Zipfel, W.R.,Williams, R.M. & amp Webb, W.W. Nonlinear magic: multiphoton microscopy in thebiosciences.Nat Biotechnol21, 1369-1377 (2003). /p p   4. Chen, T.W. et al.Ultrasensitive fluorescent proteins for imaging neuronal activity. Nature499, 295-300 (2013). /p p   5. Minderer, M.,Harvey, C.D., Donato, F. & amp Moser, E.I. Neuroscience: Virtual realityexplored. Nature533, 324-325 (2016). /p p   6. Hamel, E.J., Grewe,B.F., Parker, J.G. & amp Schnitzer, M.J. Cellular level brain imaging inbehaving mammals: an engineering approach. Neuron86, 140-159 (2015). /p p   7. Ghosh, K.K. et al.Miniaturized integration of a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Nat Methods8, 871-878(2011). /p p   8. Helmchen, F., Fee,M.S., Tank, D.W. & amp Denk, W. A Miniature Head-Mounted Two-Photon Microscope.Neuron31, 903-912 (2001). /p p   9. Engelbrecht, C.J.,Johnston, R.S., Seibel, E.J. & amp Helmchen, F. Ultra-compact fiber-optictwo-photon microscope for functional fluorescence imaging in vivo. Optics Express16, 5556 (2008). /p p   10. Piyawattanametha, W.et al. In vivo brain imaging using a portable 2.9 g two-photon microscope basedon a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scanning mirror. Optics Letters34, 2309(2009). /p p   11. Sawinski, J. et al.Visually evoked activity in cortical cells imaged in freely moving animal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Sciences106, 19557-19562(2009). /p p   12. Zong, W. et al. Fasthigh-resolution miniature two-photon microscopy for brain imaging in freelybehaving mice. Nat Methods (2017). /p p   13. Keller, P.J.,Schmidt, A.D., Wittbrodt, J. & amp Stelzer, E.H. Reconstruction of zebrafishearly embryonic development by scanned light sheet microscopy. Science322, 1065-1069 (2008). /p
  • 发布绝热退磁制冷机 绝热去磁制冷系统 ADR恒温器新品
    德国kiutra -绝热退磁制冷器 绝热去磁制冷器 ADR低温恒温系统kiutra结合了多级磁性制冷和闭环预冷功能,在无致冷剂下,可提供连续不断的开尔文至亚开尔文温度。 我们的冷却系统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式来生成非常低的温度,达到接近绝 对零值(–273.15°C):无危险且使用简单 我们的设备是全电气高度自动化。特别是它们不需要稀有且昂贵的液化气(低温剂),而是使用廉价的固体作为冷却介质。具有出色的温度精度和稳定性 由于采用了直接的电磁控制机构,因此可以以非常出色的稳定性和稳定性达到并保持温度设定点,从而获得更好的测量数据或性能结果。最小的基础设施和空间要求 电磁冷却解决方案以紧凑的方式构建,并且只需要最少的基础架构。如何工作磁性制冷是基于磁热效应的:当介质被磁化时,其磁矩会对齐,并且释放出磁化热。反之亦然,如果介质被消磁,其温度将下降。kiutra的冷却系统可以利用两种不同类型的磁制冷方法:单次绝热退磁制冷(ADR)如以上附图中示意性所示,磁制冷可用于产生短期冷却。从封闭式低温冷却器提供的初始基准温度开始(步骤1)首先,将合适的冷却介质磁化(步骤2)。然后,磁化热由低温冷却器消散(步骤3)。随后,冷却介质通过所谓的热开关进行热分离(步骤4),然后再消磁(步骤5)。在退磁过程中,冷却介质的温度下降。如果在磁场B降低到零之前达到设定点温度,则可以调节冷却功率以在一段时间内提供恒定温度,例如持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步骤6)。当磁场最终减小到零时,冷却过程停止(步骤7),介质再次加热到基本温度(步骤8)。等待一段时间后,可以重新启动该过程。3级电磁冷却系统中的连续ADR对于某些应用,单发冷却是不够的。对于这些应用,kiutra提供永 久冷却动力的无低温磁性热泵。这些系统基于多级磁制冷,其中几个磁制冷单元相互连接并控制温度稳定性,如上图所示。原理:在n个磁化冷却单元释放的热量是由第(n-1)个单元消散,等等...这确保了连接到样品台的最终冷却单元永远不会耗尽了磁场,因此可以永 久连续提供开尔文甚至亚开尔文温度。 kiutra的磁性制冷系统以高度模块化的组件提供单次和连续ADR。根据客户的特定需求,单次ADR系统可以升级为多级CADR恒温器。创新点:kiutra结合了多级磁性制冷和闭环预冷功能,在无致冷剂下,可提供连续不断的开尔文至亚开尔文温度。我们的冷却系统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式来生成非常低的温度,达到接近绝对零值(–273.15° C)。 绝热退磁制冷机 绝热去磁制冷系统 ADR恒温器
  • 517.5万!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采购项目
    项目概况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采购项目 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外大街10号庄胜广场中央办公楼北翼13A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03月22日 09点3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HCZB2022-005项目名称: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采购项目预算金额:517.5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名称、数量、简要技术需求如下:序号货物名称数量简要技术需求1▲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1套… … 3.2.3 配置高功率长寿命LED荧光光源;… … (详见招标文件第六章) 注:1.标注“▲”的,允许提供进口产品;未标注允许采购进口产品的,如投标人所投货物为进口产品,其投标无效。2.本项目共1个包,投标人只可投完整包,不允许将一包中的内容拆开进行投标。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乙方在收到甲方供货需求后4个月内完成供货。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 新一代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研制成功
    p   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程和平院士团队研制成功了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获取了小鼠自由行为过程中大脑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活动清晰、稳定的图像。 /p p   新一代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体积小,仅重2.2 克,适于佩戴在小动物头部颅窗上,实时记录数十个神经元、上千个神经突触的动态信号。在大型动物上,还可望实现多探头佩戴、多颅窗不同脑区的长时程观测。相比单光子激发,双光子激发具有良好的光学断层、更深的生物组织穿透等优势,其横向分辨率达到0.65μm,成像质量可与商品化大型台式双光子荧光显微镜相媲美,优于目前该领域内主导的、美国脑科学计划研发的微型化宽场显微镜。该显微镜采用双轴对称高速微机电系统转镜扫描技术,具备多区域随机扫描和每秒1 万线的线扫描能力,首次采用了微型双光子显微镜对脑科学领域最广泛应用的指示神经元活动的荧光探针(如GCaMP6)技术,解决了动物的活动和行为由于荧光传输光缆拖拽所干扰的难题。 /p p   相关成果于2017年5 月29 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子刊Nature Methods和Protocol Exchange,已申请多项专利。新一代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系统的成功研制彰显了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生物医学成像领域先期布局的前瞻性。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系统将为实现“分析脑、理解脑、模仿脑”的战略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p p /p
  • 紧凑型全固态半导体泵浦激光打标机研制成功
    近日,由长春新产业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研制成功的紧凑型全固态半导体泵浦激光打标机,倍受市场青睐。   激光打标是指利用激光束使打标表面物质气化或发生化学物理变化,从而显出刻蚀图形和文字的方式。与传统标记方式相比,激光打标技术具有标记速度快、字迹清晰永久、污染小、无磨损、操作方便、防伪能力强、可以做到高速自动化运行等优点,因此在工业领域逐渐从电加工进入光加工时代的今天,激光打标已被广泛应用到各种加工领域,包括五金制品、金属器皿、精密机械、汽车配件、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块、食品包装、刀具、礼品、钟表、电脑键盘等产品的表面,必将代替传统的标记工艺,给产品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市场上,激光打标机根据工作方式不同可分为灯泵YAG激光打标机、半导体侧泵激光打标机、半导体端泵激光打标机、光纤打标机等。其中,半导体端泵激光打标机不仅可以实现更为精细的打标效果,而且更加具有体积小、价格低的优势。   长春新产业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是依托中科院长春光机所设立的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1996年3月主要从事半导体泵浦全固态激光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全固态激光器产业化规模和产品技术水平近年来一直保持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产品遍布全球81个国家和地区,同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约为30%,国内市场占有率70%以上。紧凑型全固态半导体泵浦激光打标机的研制是公司依托原有半导体泵浦全固态激光器方面的技术优势,逐步实现对激光器下游产品的开发,进一步促进固体激光技术及其器件的应用发展,而且将带动晶体材料、半导体材料、光电器件工艺、加工领域的发展,其带来的直接效益和二次效益都会对国民经济和地区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该公司研制成功的紧凑型全固态半导体泵浦激光打标机,发光源采用半导体列阵,光光转换效率高 采用特殊耦合泵浦方式,光源结构更加紧凑 热耗损低,无需单独配备冷却系统,是目前国内同类产品中体积最小的设备。
  • ALCOR 920性能再次提升!脑科学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理想飞秒激光光源——Spark Lasers
    自Spark Lasers公司推出ALCOR 920系列920nm飞秒光纤激光器以来,该系列产品就成为脑科学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主要使用的光纤飞秒激光器。凭借其高功率、窄脉宽、高稳定性、免维护等特性,ALCOR 920不仅成为传统钛蓝宝石飞秒激光器的高性价比替代产品,也成为同类产品的市场引领者。 ALCOR 920采用了Spark Lasers最新的HPC® 技术(High Pulse Contrast),功率有了进一步提高,同时脉冲形状也得到了优化。与前一代产品相比,ALCOR 920-1的平均功率从之前的1W提高到了1.5W;ALCOR 920-2的平均功率从之前的2W提高到了2.5W。ALCOR 920-4仍提供高达4W的平均功率,是目前市面上920nm飞秒光纤激光器中输出光功率最高的产品。图1 ALCOR系列产品主要参数列表 飞秒激光器作为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对系统成像效果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果想要得到好的成像效果,应该怎么办呢?我们有方法:1. 选择高峰值功率的激光器由于双光子效应是与光子密度正相关的非线性效应,越高的峰值功率就意味着越多的荧光分子能够同时吸收两个光子到达激发态,并在跃迁至基态的过程中发出荧光,也就是说最终被探测器采集到的荧光信号也就越强,最终生成的图像亮度和对比度也就越高。峰值功率的计算方式可以由下面的公式计算得出:例如,标准款ALCOR 920-2的平均功率为2.5W,重复频率为80MHz,脉冲宽度为100fs,那么ALCOR 920-2的峰值功率就高达312.5kW。 假如有一款飞秒激光器脉冲宽度只能做到150fs,平均功率和重复频率却能和ALCOR 920-2一样,那么会有什么影响呢?我们通过计算可以得到,这款激光器的峰值功率仅有208kW,仅有ALCOR 920-2的66.6%,这也就意味着相应的荧光强度也会有很大幅度的降低。同样地,假如有另一款产品,脉冲宽度也能达到100fs,但是平均功率却比较低,那么其峰值功率也是比较低的。 图2 使用低脉冲质量的激光器和Spark Lasers的高质量脉冲激光器的最终图像对比 2. 使用色散预补偿得到最优化的脉冲宽度然而,拥有一台激光器只是搭建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的第一步。由于成像系统内部有很多光学元器件,如反射镜、滤光片、光强调制器、空间光调制器、分光棱镜、物镜等等,而这些光学元器件中的大部分都会引入正色散,导致飞秒脉冲激光到达测量点处的过程中发生展宽,即脉冲宽度变宽。在上面的计算中我们可以看出,脉冲宽度变宽会导致激光峰值功率的下降,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荧光光强,以至于最终的图像亮度和对比度会变差。 ALCOR 920系列在激光头内部集成了色散预补偿模块,可以在激光发射时就带有负色散,这些负色散可以在激光脉冲传播过程中和光学器件引入的正色散相互抵消,从而使得在测量点处,脉冲宽度能保持比较窄。 标准款ALCOR带有0~-60000fs2的大色散补偿范围,同时提供0~-90000fs2的超大色散补偿范围选配,可以满足大部分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对色散补偿要求,甚至是最复杂的系统。根据我们的经验,一般复杂程度的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对色散补偿的要求在-30000fs2~-50000fs2。3. 对功率进行调制和精确控制ALCOR 920可提供XSight选配模块,即集成化内置AOM模块,以满足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对激光实现光强的开/关调制或模拟调制来实现复杂的功能的需要。内置模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光学平台的空间以及在光路中调试外置调制器的时间精力,同时,该模块能够提供:超高精度光强调节(分辨率高达0.1%)高带宽模拟调制(0~1MHz)高速光开关(上升/下降沿关于昊量光电:上海昊量光电设备有限公司是光电产品专业代理商,产品包括各类激光器、光电调制器、光学测量设备、光学元件等,涉及应用涵盖了材料加工、光通讯、生物医疗、科学研究、国防、量子光学、生物显微、物联传感、激光制造等;可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设备安装,培训,硬件开发,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服务。
  • 小菲课堂|详细解读制冷型与非制冷型光学气体成像热像仪
    十多年来,FLIR光学气体成像(OGI)热像仪一直用来可视化各种气体泄漏。这些OGI热像仪的开发是为了“看到”各种气体,包括碳氢化合物、二氧化碳、六氟化硫、制冷剂、一氧化碳、氨等。FLIR OGI热像仪被应用于各行各业,包括减少排放、提高生产效率和确保安全的工作环境。与其他检测技术相比,OGI热像仪的一大优势是该技术能够在不中断工业过程的情况下精准定位气体泄漏部件。从历史上看,OGI热像仪一直采用制冷型红外探测器,与非制冷型红外探测器相比具有多个优势,但成本往往更高。非制冷型红外探测器技术的进步使得像FLIR OGI热像仪这样的制造商,能够为相关行业设计和开发成本较低的OGI解决方案。尽管成本较低,但与使用制冷型探测器的热像仪相比,使用非制冷型红外探测器的热像仪存在一定局限性。光学气体成像背后的科学在我们讨论OGI热像仪中制冷或非制冷探测器的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解释这项技术背后的理论。光学气体成像可以比作通过普通的摄像机进行观察,但操作员看到的是一股类似烟雾的气体喷出。如果没有OGI热像仪,这将是肉眼完全看不见的。为了能看到这种气体飘动,OGI热像仪使用了一种独特的光谱(依赖于波长)过滤方法,使它能够检测到特定的气体化合物。在制冷型探测器中,滤波器将允许通过探测器的辐射波长限制在一个非常窄的波段,称为带通,这种技术被称为光谱自适应。光谱自适应OGI热像仪利用某些分子的吸收特性,将它们在原生环境中可视化。热像仪焦平面阵列(FPAs)和光学系统专门调整到非常窄的光谱范围,通常在数百纳米左右,因此具有超选择性。只能检测到由窄带通滤波器分隔的红外区域中的被气体吸收的红外波段。大多数化合物的红外吸收特性取决于波长。氢、氧和氮等惰性气体无法直接成像。黄色区域显示了一个光谱滤波器,设计用于对应大部分背景红外能量将被甲烷吸收的波长范围。(图中横坐标代表波长,纵坐标代表甲烷气体的透射率)如果将OGI热像仪对准没有气体泄漏的场景,视野中的物体将通过热像仪的镜头和滤光片透射和反射红外辐射。如果物体和热像仪之间存在气体云,并且该气体吸收滤波器带通范围内的辐射,那么通过气体云到达探测器的辐射量将减少或增加。具体情况要看气体云与背景的关系,云与背景之间必须有一个辐射的对比。总而言之,让气体可见的关键是:气体必须吸收热像仪看到的波段中的红外辐射;气体云必须与背景形成辐射对比;气体云的表面温度必须与背景不同。此外,运动使气体云更容易可视化。熟悉光学气体成像相关的波长为了解决理解“制冷与非制冷”光学气体成像热像仪的挑战,您需要了解与光学气体成像相关的波长以及这些热像仪中使用的探测器。OGI热像仪的两个主要波长通常被称为中波(3到5微米)和长波(7到12微米)。在气体成像领域,这些区域也可以称为“功能区”和“指纹区”。在功能区,一个热像仪可以看到单一类别的更多气体,而许多单独的气体在指纹区有特定的吸收特征。几乎所有碳氢化合物气体都在FLIR GF320的过滤区域(黄色部分)吸收能量,但在长波或指纹区域(蓝色部分)有不同的吸收特征虽然许多气体在中波和长波区域都有吸收特性,但也有气体仅在一个红外波段发射和吸收。有些气体在中波而非长波光谱中发射和吸收(如一氧化碳/CO)和吸收,另一些仅在长波光谱中发射和吸收(如六氟化硫/SF6)。这些气体不属于指纹或功能区,通常指烃类气体。下面是CO和SF6气体的红外光谱图。制冷与非制冷型探测器制冷型OGI热像仪使用需要冷却到低温(约77K或-321°F)的量子探测器,可以是中波或长波探测器。检测功能区碳氢化合物气体(如甲烷)的中波热像仪通常在3-5μm(微米)范围内工作,并使用锑化铟(InSb)探测器。检测SF6等气体的制冷型长波热像仪在8-12μm范围内工作,可以使用量子阱红外光电探测器(QWIP)。制冷型OGI热像仪有一个集成了低温冷却器的成像传感器,其可以将传感器温度降低到低温。传感器温度的降低对于将探测器噪声降低到低于被成像场景的信号水平是必要的。制冷机运动部件的机械公差非常小,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磨损,氦气也会慢慢通过气体密封。最终,在运行1万至1.3万小时后,需要对冷却器进行重建。带有制冷探测器的热像仪有一个与探测器连接的滤波器。这种设计可以防止滤波器和探测器之间的任何杂散辐射交换,从而提高图像热灵敏度,进而会使光学气体成像仪更有效地可视化某些气体,甚至使OGI热像仪符合美国环保局的OOOOa或其他要求等监管标准。用制冷型热像仪拍摄墙上手印的图像和两分钟后再次拍摄的图像用非制冷型热像仪拍摄墙上手印的图像和两分钟后再次拍摄的图像非制冷OGI热像仪使用微测辐射热计探测器,不需要制冷探测器所需的额外零件。它们通常由氧化钒(VOx)或非晶硅(a-Si)制成,在7-14μm范围内具有响应性。它们比制冷型热像仪更容易制造,但热灵敏度或噪声等效温差(NETD)较差,这使得更难以可视化较小的气体泄漏。NETD是一个指标,表示热像仪可以探测的最小温度差异。上图显示了制冷和非制冷探测器灵敏度的差异。更好的NETD将使制冷型OGI热像仪检测气体的效果至少是非制冷的五倍。用于确定OGI热像仪检测气体效果的类似标准是噪声等效浓度长度(NECL),该标准确定在定义的拍摄距离上可以检测到多少气体。例如,用于甲烷检测的FLIR GF320制冷型OGI热像仪(3-5μm探测器)的NECL小于20 ppm*m,而非制冷型(7-14μm探测器)的NECL大于100 ppm*m。对于非制冷型的OGI热像仪,另一个需要考虑的是滤波器。有些热像仪没有在长波光谱中过滤,这意味着它们只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探测器,使用独特的分析来可视化气体。FLIR的高灵敏度模式(HSM)是利用软件和分析来增强气体可视化的热像仪示例。有些热像仪内部设置更有针对性的过滤器。这些滤波器可能与镜头有关,在探测器和镜头之间,以多种方式设计。使用非制冷过滤,由于限制到达热像仪探测器的辐射,您会失去热灵敏度。这将导致产生更高的NETD热灵敏度值,但可以提供与气体成像相关的更好图像。随着光谱滤波器宽度变窄以聚焦于特定气体时,来自场景的辐射减少,而探测器的噪声保持不变,来自滤波器的反射辐射增加。这会产生与气体成像相关的更高质量的图像,但会降低热像仪用于温度测量(辐射测量)的热灵敏度。当你使用冷滤镜时,比如制冷型OGI热像仪,这种现象就可以避免,因为反射的辐射量非常小。如何选择制冷与非制冷型OGI热像仪FLIR GF320甲烷和VOC检测用红外热像仪
  • 理化所在室温热声制冷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热驱动热声制冷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制冷技术,它基于可压缩性气体工质的往复运动与邻近固体壁面之间的复杂的热相互作用(热声效应)而工作。其中,热声发动机利用温差产生声波形式的机械功(声功),而热声制冷机则消耗声功产生温差泵热,即产生制冷效应。该技术一般采用惰性气体工质,没有机械运动部件或运动部件极少,因而具有工质环保、可靠性高以及紧凑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巨大应用前景的新一代制冷技术。然而截至目前,国内外报道的室温温区的热驱动热声制冷机的效率普遍较低,在空调制冷温区的热制冷系数(COP)通常不超过0.5,难与商业化的吸收式制冷技术相比(单效溴化锂-水吸收式制冷系统的COP在0.7左右,而双效系统的COP可达1.2)。因此,提高热驱动热声制冷系统的COP是当前实现其产业化应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理化所低温与制冷研究中心罗二仓研究员课题组从多场协同的原理出发,首次揭示了声场、温度场以及能流场互相耦合以及实现高效热声转换的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效的热驱动热声制冷工作流程,使得发动机和制冷机不仅实现了高效的行波声场转换,而且实现了不同加热温度下发动机中声功产生与制冷机中声功消耗的理想匹配,进而大幅度提高了系统的整机热制冷效率。实验中采用氦气作为工质时,当加热温度为450 °C时,在标准空调制冷工况下(环境温度35 °C,制冷温度7 °C)获得的COP达到1.12,制冷功率为2.53 kW。在相近的制冷工况下,该COP是以往报道同类型样机最高水平的2.7倍,并超过了现有吸附式和单效吸收式制冷技术的水平,可媲美部分双效吸收式制冷系统。理论预测当加热温度进一步提升至燃气燃烧的温度时(~700 °C),该系统可获得超越直燃型双效吸收式制冷系统的COP(1.5以上)。该研究为热声制冷技术的产业化进程迈出了关键一步。相关研究以A highly efficient heat-driven thermoacoustic cooling system为题发表在Cell旗下期刊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上,论文第一作者为理化所2021级直博生肖磊,通讯作者为理化所罗二仓研究员与吴张华高级工程师。图1. 新型热驱动热声制冷系统及其实验样机性能此外,相比氦气,氮气作为一种更常见、经济的工质,亦十分具有应用前景。采用氮气作为工质时,在标准空调制冷工况下该系统实验的COP仍能达到0.49,且展示出与氦气不同的工作特性。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如对系统结构尤其是回热器填料进行优化改进后,其COP还可大幅提升。相关研究以An efficient and eco-friendly heat-driven thermoacoustic refrigerator with bypass configuration为题发表在物理学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并被编辑选为亮点论文(Featured Article),且受到美国物理学联合会《科学之光》(AIP Scilight)的专访报道。论文第一作者为理化所2021级直博生肖磊,通讯作者为理化所罗二仓研究员与吴张华高级工程师,理化所为第一兼通讯作者单位。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以及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项目支持。图2. Scilight专访报道Cell Rep. Phys. Sci.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xcrp.2024.101815Appl. Phys. Lett.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63/5.0181579Scilight专访报道链接:https://doi.org/10.1063/10.0024392
  • 布鲁克成功验收两套全新紧凑型1.0GHz核磁系统,持续推进结构生物学研究
    2023年2月3日,瑞士费兰登报道。布鲁克今日宣布,提前于2022年底成功为客户安装两套全新紧凑型1.0GHz核磁共振波谱仪,用于结构分子生物学高级应用。这两套全新Ascend Evo 1.0 GHz核磁共振系统在4.2 K温度条件下运行,无需在液氦温度以下进行低温冷却,因而液氦消耗量比以前的1.0 GHz 2 K双层磁体低65%左右。此外,新型1.0 GHz核磁共振磁体对占地面积、重量和天花板高度的要求也显著降低,适用于大多数单层实验室。紧凑型系统更易于制造、选址和安装,从而能够在更短时间内完成验收。这两套紧凑型超高场核磁共振系统正在为功能结构分子生物学以及表型临床研究提供优秀的科学数据。这让科研人员得以深入研究蛋白质结构及复合物的结构细节、结合和动力学,从而开展基础细胞生物学和病理生物学研究。位于日本横滨的RIKEN生物系统动力学研究中心是首个收到Ascend Evo 1.0 GHz核磁共振系统的客户,该系统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即成功完成安装并通过验收。Ichio Shimada博士带领的RIKEN团队将使用GHz级NMR,研究溶液中生物分子的动态结构,并探索动态结构与生物功能或病理生物学之间的关系。Ichio Shimada教授表示:“这款全新Ascend Evo 1.0 GHz波谱仪在2022年底顺利完成交付和安装,这让我非常满意。在成功完成调试后的几周内,我们便开始收获第一批核磁共振研究结果。这套超高场GHz级核磁共振波谱仪拥有卓越的分辨率以及对15N和13C的高度灵敏的直接检测能力,为我们新启动的GPCR(G蛋白偶联受体)和RNA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这将支持并加强我们在结构生物学——尤其是动力学方面的研究。”2022年,西班牙奇异的科学和技术基础设施(ICTS)高场核磁共振网络(节点位于巴塞罗那、马德里和毕尔巴鄂)采购了两套1.0 GHz系统,并分别为其选址于巴塞罗那和毕尔巴鄂。这两套系统将保持开放,并将为西班牙新成立的结构生物学中心铺平道路。选址于巴塞罗那的Ascend Evo 1.0 GHz核磁共振波谱仪在不到6周时间内即成功完成安装,并已开始生成优秀数据。另一套1.0 GHz系统预计将于2023年夏季,交付给位于毕尔巴鄂的CIC bioGUNE。巴塞罗那大学生物核磁共振组组长Miquel Pons Valles教授和他的团队采用生物物理方法——尤其是核磁共振法,以及化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方法,来研究蛋白质的调节过程(其中,动力学分析对功能研究至关重要)。Ascend Evo 1.0 GHz NMR还将推进他们对功能非常重要的固有无序蛋白(IDP)的研究。布鲁克BioSpin集团总裁Falko Busse博士表示:“我们很高兴地宣布,这两套1.0 GHz核磁共振系统非常迅速地完成了交付并通过了客户的验收。这些维护要求低、结构紧凑且液氦消耗量低的核磁共振波谱仪将给越来越多的实验室带来GHz级核磁共振系统的助力。”
  • 显微镜用半导体制冷C接USB3.0 CCD相机-广州明慧
    MH系列双级半导体深度制冷温度可控C接口USB3.0 CCD相机显微镜制冷CCD相机MHC600-MC基本特性:MHC600-MC制冷ccd相机搭载了Sony ExView HAD CCD或HAD CCD等高性能图像传感器,针对传感器固有的热噪声,专门设计了高效制冷模块使得相机传感器的工作温度比环境温度低达-50度。针对低温结雾现象,设计了防结雾结构,确保传感器表面在低温情况下不会防结雾。MHC600-MC制冷ccd相机这一独有技术大大降低了图像噪声,保证了图像质量的获取。显微镜制冷CCD相机MHC600-MC的优势:基于SONY CCD传感器的科学级专业相机;双级专业设计的高性能TE冷却结构,结构灵巧,散热速度快;温度任意可控,超低噪声,最高达50度温度降幅 精巧防结雾结构,确保传感器在超低温度情况下传感器表面不会结雾;高速USB3.0接口,传输速度高达5Gbits/s,实现快速预览 Ultra-Fine颜色处理引擎,实现完美颜色再现能力;相机附送高级图像处理软件以实现对相机的控制与捕获图像的处理。软件触发或外部触发,支持视频同软件/硬件触发模式捕获单帧或多帧图像;支持长达1小时的精准曝光控制技术;IR-CUT双AR膜保护玻璃(可选);随相机提供高级视频与图像处理应用软件 提供Windows/Linux/macOS/Android多平台标准SDK。显微镜制冷CCD相机MHC600-MC可用于弱光或荧光图像的拍摄,其主要应用有:明场显微镜;暗场,微分干涉 (DIC) 显微镜;活体细胞成像,细胞或组织病理学检测,细胞学;缺陷分析,半导体检测,精密测量;微光荧光成像,GFP 或 RFP 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显微镜,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实时共聚焦显微镜,失效性分析,天体照相。
  • Cell |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开发新型双光子显微成像术,实现深层活体时空跨尺度观测
    双光子显微镜是对深层散射组织进行活体观测不可或缺的仪器,以其远超单光子显微成像的穿透深度而受到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广泛关注。然而,传统双光子显微成像的点扫描成像模式从根本上限制了其成像通量与三维感知速度,极易受复杂活体成像环境干扰,同时激发点巨大的瞬时光强会对活体生物样本造成持续性的非线性光损伤,导致高速三维成像时长严重受限,极大地制约了病理学、免疫学和脑科学的发展。2023年5月12日,清华大学戴琼海、吴嘉敏、祁海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 Cell 期刊发表了题为:Two-photon synthetic aperture microscopy for minimally invasive fast 3D imaging of native subcellular behaviors in deep tissue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提出了基于空间约束的多角度衍射编码,实现非相干光孔径合成;建立了双光子合成孔径显微术(Two-photon synthetic aperture microscopy,2pSAM),“化点为针”,通过多角度针状光束的扫描在实现高速三维感知的同时,将双光子成像光毒性降低了1000倍以上;融合了戴琼海院士团队2021年同样在 Cell 上所提出的数字自适应光学架构,具备高速多区域像差矫正能力,即使在恶劣复杂活体环境下依然保持近衍射极限的空间分辨率,并进一步提升了传统双光子成像的穿透深度。基于此,2pSAM能够在哺乳动物深层散射组织中非侵入式地观测大范围亚细胞级动态变化,将毫秒级三维连续观测时长从数分钟提高到数十小时,为系统性地研究大规模细胞在不同生理与病理状态下的交互作用打开了大门。交叉研究团队利用2pSAM在小鼠活体观测到了一系列新现象,包括急性脑损伤后脑组织内周的多细胞互作,神经元在超长时程连续观测下展现出对视觉刺激的表征稳定性与功能多样性,以及首次完整高速记录下了小鼠免疫反应过程中淋巴结生发中心的形成过程,为病理学、脑科学和免疫学的研究打开了新窗口。传统双光子显微镜使用“点扫描”的方案对三维样本进行扫描,类似于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由于双光子成像的非线性效应使其能够获得数倍于单光子成像的穿透深度。例如,双光子显微镜在小鼠大脑皮层的最大穿透深度可以达到1 mm。然而,这种点扫描方式严重限制了双光子显微镜的三维成像速度与数据通量,并且由于在聚焦点位置极大的瞬时光强带来了非常严重的非线性光损伤隐患。2pSAM采用了轴向景深拓展的“针扫描”方案,通过改变针状光束的不同倾角实现样本三维信息的多角度投影,类似CT一样实现快速三维成像;同时,受到雷达成像中合成孔径方法的启发,通过在像面处引入针孔所带来的空间衍射编码约束,实现了非相干光的孔径合成,将多角度信息融合为大数值孔径对应的高空间分辨率;进一步利用样本的时空连续性先验,有效避免了视角扫描带来的时间分辨率损失。这样一种全新的计算双光子成像架构,在保留双光子本身深层组织穿透能力的同时,将有效成像通量提升了三个数量级以上。图1. 双光子合成孔径显微术(2pSAM)系统图除此之外,样本引起的光学像差给显微成像带来的分辨率与信噪比损失十分严重,随着成像深度的增加这种降质尤为明显。目前双光子成像中的硬件自适应光学技术主要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1、成像系统复杂、成本高昂;2、有效校正视场有限,大视场多区域校正速度缓慢。2pSAM通过激发光编码获得了超精细的四维空间角度光场数据,能够使用数字自适应光学架构(DAO),无需在光学系统中增加额外的波前传感器或者空间调制器,就能实现信号采集与自适应像差校正的解耦,在后处理端完成大范围多区域自适应光学,显著提升在复杂成像环境中的空间分辨率与信噪比。图2. 双光子合成孔径显微术(2pSAM)结合数字自适应光学(DAO)与传统双光子显微镜(TPM)面对复杂成像条件下的结果对比。从左至右依次为:正常条件下拍摄,物镜校正环不匹配情况下拍摄,物镜为水镜且缺乏浸润水的情况下拍摄,物镜与样本之间增加散射胶带后进行拍摄长时间的激光照射会对活体样本产生严重的光毒性。研究团队发现,传统双光子显微成像由于使用飞秒激光激发与高NA会聚,在样本局部会产生巨大的瞬时光强,由此所产生的非线性光毒性在以往被极大地低估了,而一旦在长时程成像过程中,就会不断积累损伤从而影响细胞正常状态。与之对比,2pSAM化点为针,通过轴向景深拓展,在保持同样荧光激发效率的前提下,将瞬时峰值功率降低了1000倍,从而有效解决了非线性光损伤的问题。一方面能显著减少荧光探针的光漂白,对于同一类易淬灭染料,在同样激发光强下,传统双光子仅能拍摄几十个三维体,而2pSAM能够连续拍摄几十万个三维体而没有明显的信号衰减。除此之外,团队还对小鼠脑皮层中的小胶质细胞与脑损伤过程中的中性粒细胞进行了连续成像测试,发现即使使用较弱的光强,传统双光子显微成像在连续拍摄半小时以上时仍会导致大量细胞凋亡,而在2pSAM成像过程中细胞保持了正常的表型,并且相比于对照组结果无明显差异。团队通过一系列在体与离体实验充分证明了2pSAM能够将传统双光子成像的光毒性下降三个数量级以上,为长时程高速活体组织成像打开了新窗口。图3. 小鼠大脑急性开窗损伤后的皮层免疫细胞成像,TPM(左)与2pSAM(右)光漂白对比(GIF图)图4. 离体B细胞(GFP,蓝色通道)连续拍摄实验:使用PI标记细胞凋亡(红色通道),对比TPM(左)与2pSAM(右)的光毒性(GIF图)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GC)是次级淋巴器官中的动态组织区域,是被抗原激活后的B细胞在趋化作用引导下聚集形成的结构,也是产生高亲和力抗体及形成长期免疫记忆关键场所。但是由于GC形成的随机性和免疫细胞本身对光损伤的敏感性,完整的GC形成过程从未被高速长时间的清晰记录过。借助2pSAM,得以首次完整清晰地观测到了免疫反应下GC形成的全部过程。研究人员将带有荧光标记的抗原特异性B细胞回输到小鼠体内,随后将抗原接种到腹股沟附近以诱导引流淋巴结中生发中心的形成,并于免疫后90到110个小时内(生发中心未形成期),在大视场下持续地对淋巴结中抗原特异性B细胞的动态行为进行追踪,成功揭示了GC形成过程中B细胞的分裂增殖是GC形成的主因,辅助以周围活化B细胞的聚集。由于拍摄时长达十余小时,淋巴结本身会产生剧烈的形变,2pSAM通过多视角信息能够进行实时轴向聚焦位置反馈,实现自动对焦,有效避免了长时程拍摄过程中的样本漂移。 图5. 小鼠腹股沟淋巴结免疫反应后生发中心形成过程的完整观测和记录(GIF图)研究人员进一步借助2pSAM在患有创伤性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小鼠和正在接受视觉条纹刺激的GCaMP转基因小鼠进行脑皮层组织的细胞动态观测。在TBI小鼠受伤区域磨薄颅骨后观测到了外周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在浸润后与内周星形胶质细胞的相互作用,如通过直接接触定向产生迁移体(migrasome)来传递物质和信息。对GCaMP转基因小鼠开颅恢复2周后进行视觉上的条纹刺激,进一步证实了长达数小时内小鼠视觉皮层神经元钙信号对不同方向条纹选择性表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也通过长时程功能数据挖掘出了多种单细胞水平的神经响应类型,体现了神经元的功能多样性。这些现象对于传统双光子显微镜而言都极具挑战,特别是会由于光毒性本身导致会导致细胞异常表现,比如会导致神经元在长时程拍摄过程中响应强度不断下降。
  • 韦布望远镜同款黑科技!详解天霁ODS5-PRO超低温制冷技术
    北京时间2022年7月11日凌晨5点,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太空望远镜——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简称JWST)发布了第一张经过官方处理的科学图像。这张前所未有的清晰宇宙图像标志着人类对宇宙的观察进入了新的红外时代,也引起了人们对韦布空间望远镜的更多兴趣。韦布望远镜首张经过官方处理的科学图像 韦布空间望远镜经历了二十五年研发,耗资100多亿美元,是集人类多领域顶尖科技于一身的强大观测仪器。它的主要观测波段为红外,这是因为来自早期宇宙的光在经过百亿年的红移后,大部分已经变成了红外线。但观测红外线是件麻烦事,所有具有温度的物体都会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红外辐射就越强。为了观测到来自遥远宇宙深处的红外线,韦布的核心组件之一中红外成像仪(Mid-Infrared Instrument, MIRI)必须运行在低于7K(-266℃)的低温环境下,以抑制成像仪自身红外“噪音”的干扰,获得高质量的图片。这个温度甚至比韦布空间望远镜所在的空间温度(约36K)还要低30度,因此必须使用额外的制冷系统才能实现。 实现这样低的温度本身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韦布空间望远镜独自运行在距地球150万公里的L2拉格朗日点上。这套制冷系统还必须满足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振动低等一系列苛刻要求,才能保证韦布在十余年设计寿命内的稳定工作。韦布身上这套顶尖的制冷系统,便是被NASA工程师们称为“最强黑科技”的脉管式热声制冷系统。MIRI的超低温制冷装置 热声制冷是目前最先进的制冷方式之一,它利用热在弹性介质(常为高压惰性气体,如氦)中引起声学自激振荡的物理现象实现介质的压缩或膨胀,进而实现对热量的“搬运”达到制冷的效果。没看懂也没关系,总之与传统压缩机式制冷相比,热声制冷的优势在于装置结构非常紧凑,制冷效率高,并且几乎不需要机械运动部件,因此成为了韦布空间望远镜的不二选择。下面这张图就是韦布空间望远镜的脉管式热声制冷装置示意图,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一下。脉管式热声制冷装置示意图 “天霁”ODS5-PRO高精度环境空气破坏臭氧层物质(ODS)与含氟温室气体监测系统在对环境空气进行监测时,为了实现对四氟化碳、三氟化氮等痕量超低沸点(约-130℃)组分的有效捕集,制冷温度需要低于-200℃(73K)。这个温度虽然比韦布的7K高了不少,但也足以让空气液化了。为了满足在线监测系统对于可靠性的要求,“天霁”ODS5-PRO采用了和韦布空间望远镜同款的脉管式热声制冷系统。该系统极为小巧,却可以在10分钟内实现从室温到-200℃的急速制冷。相比于上一代压缩机制冷,该系统不需要外置压缩机和传统制冷剂,可集成在主机内部,且制冷效率高,可靠性好。“天霁”ODS5-PRO超低温制冷系统 脉管式热声制冷系统的应用,使“天霁”ODS5-PRO分析精度、工作效率和可靠性均得到了有效保障。该低温技术源自工程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低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真正的“中国创造”+“中国制造”。
  • 原子能院成功研制国内首台紧凑型加速器质谱仪
    近日,原子能院核物理研究所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紧凑型加速器质谱仪(AMS),标志着我国在高端核分析设备研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加速器质谱的高灵敏分析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紧凑型加速器质谱仪(图片来源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加速器质谱小型化、紧凑化是当前国内外加速器质谱研究的热点领域。经过近四年的努力探索,原子能院加速器质谱研究团队对紧凑型加速器质谱仪的核心难点——加速器紧凑化进行了创新研究,并突破高压馈入、气体输入、高压绝缘、间隙加速、气阻分布等系列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紧凑型串列加速器。其中,串列加速器长度仅为1米,大小为传统串列加速器1/3;整套谱仪占地面积约30平米,较传统同性能的AMS装置缩小2~3倍;可实现碳-14、铝-26、碘-129、铀-236等十余种核素的高效与高灵敏分析,相关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团队根据加速器质谱系统小型化和多核素高效、高灵敏分析的需求,对加速器质谱系统进行了物理与束流光学方面的优化设计,建成了紧凑型串列加速器质谱仪,有力提升了装置实用性和经济性。该加速器质谱仪综合了单极型、大气绝缘型加速器质谱仪的优点,具有结构更紧凑、性能更佳、可开展多核素测量等优势,传输效率和测量灵敏度均通过实验验证,可广泛应用于大气雾霾、海洋污染、生物医药、天体物理等研究领域。项目团队将继续深入开展加速器质谱仪的新装置、新技术研究,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端加速器质谱的国产化进程,并基于该装置开展多核素高灵敏分析与应用研究,积极拓展其在环境、物理、地质、生物、药学、天体等领域的应用。科普贴士加速器质谱(AMS)是综合加速器、核物理、质谱等学科为一体的现代核分析技术,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可实现极微量核素的高灵敏测定,具有其它技术无可比拟的灵敏度,因而可开展其它技术无法开展的工作,这些极微量核素发挥着“指纹”核素的功能,在许多领域发挥着独特作用,从而极大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AMS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如果从空间划分,可以分为3部分。上,可以研究天体演化、宇宙射线、太阳活动等;中,可以研究环境与气候变化、全球碳循环、地震与冰川历史、碳达峰、文物考古等;下,可以研究海洋环流、海洋资源、地下矿藏、地下水年龄等。如果从学科上来讲,AMS应用领域涉及地质、考古、环境、天体物理、生物医药、核物理等。基于AMS广阔的应用领域,国际上都在开展将传统的大型AMS装置转变成小型紧凑型AMS装置的研究工作,以降低成本并简化操作流程,从而满足更广的用户需求。原子能院在AMS装置国产化和小型化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也是国内唯一具备AMS装置研发能力的单位,相继研制成功了具有国际特色的单极型和大气绝缘型AMS装置,尤其是最近研制成功了紧凑型AMS装置,表明我国在AMS小型化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 DAVINCI+将搭载紧凑型紫外可见光成像光谱仪(CUVIS)飞往金星
    6月2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计划在2028-2030年间执行两项探索金星的任务,这是NASA时隔30年后再次对金星进行探测。NASA表示,这两个任务被分别称为“DAVINCI+”和“VERITAS”,内容包括研究金星的演化过程,并进一步了解金星的地质历史以及分析其与地球在发展方向上的不同。据悉,DAVINCI+将搭载紧凑型紫外可见光成像光谱仪(CUVIS),仪器将使用一种基于自由光学的新仪器对紫外线进行高分辨率的测量。而VERITAS将绘制金星表面的红外辐射图,并确定活火山是否将水蒸气释放至大气中,同时搭载深空原子钟-2,用这项技术产生的超精确时钟信号最终将有助于实现航天器的自主操纵,并加强无线电科学观测。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