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科学数据资源整合与决策辅助支持系统

仪器信息网科学数据资源整合与决策辅助支持系统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科学数据资源整合与决策辅助支持系统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科学数据资源整合与决策辅助支持系统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科学数据资源整合与决策辅助支持系统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科学数据资源整合与决策辅助支持系统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科学数据资源整合与决策辅助支持系统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科学数据资源整合与决策辅助支持系统相关的解决方案。

科学数据资源整合与决策辅助支持系统相关的资讯

  • 聚焦颗粒物来源解析,先河环保推出颗粒物粒径监测与溯源决策支持系统
    2021年,生态环境部发布《“十四五”全国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能力建设方案》(环办监测函[2021]218号),该方案强调:“十四五”期间将按照“国家负责统一规范和联网、地方负责建设和运维”的模式,进一步加强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控制监测能力建设。同时,方案中特别提到,要“以交通、工业园区和排污单位为重点开展污染源专项监测,组建和完善全国协同控制监测网络,掌握PM2.5与O3的主要来源、浓度水平、生成机理、传输规律等,更好支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可以说,对颗粒物进行全天候、全方位、全粒径的监测溯源是后续精准治理必不可少的步骤。仪器信息网获悉,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先河环保)推出颗粒物粒径监测与溯源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可有效支撑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本次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2023)上,先河环保携颗粒物粒径监测与溯源决策支持系统亮相。展会期间,先河环保总裁助理、生态环境物联网与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潘本锋接受了仪器信息网的独家采访。先河环保总裁助理、生态环境物联网与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潘本锋仪器信息网:从2022年各地区陆续发布“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几乎都提到:要加强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针对该热点,先河环保在产品层面有的解决方案?潘本锋:目前,颗粒物和臭氧是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也是目前大气环境治理的重点与难点。而国家提出的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具体来说,就是要落实“问题、时间、区域、对象、措施”五个精准要求,进而实现污染物的精准监测及溯源解析,为制定城市大气污染控制对策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因此,围绕大气颗粒物污染的精准溯源、科学研判、依法治理,先河环保推出了颗粒物粒径监测与溯源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可有效支撑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图解颗粒物粒径监测与溯源决策支持系统仪器信息网:该产品(颗粒物粒径监测与溯源决策支持系统)与传统的空气监测类产品有何不同?在研发设计与技术创新上,有何亮点和突破?潘本锋:颗粒物粒径监测与溯源决策支持系统是对颗粒物进行全天候、全方位、全粒径的颗粒物监测溯源。这套系统基于颗粒物监测数据,结合源解析算法,对颗粒物分粒径进行实时源解析、及时预警和精准溯源,实现数据的统一收集、统一展示和统一分析。也就是说,这套系统能够协助我们快速确定颗粒物的来源,比如颗粒物是来自于机动车?还是工地扬尘?或是来自于生活源或工业源?类似这样的粒径溯源会为我们下一步的治理提供信息,指导各地开展精细化管控,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国家提供可靠和技术与数据支撑。系统采取“一张网、一中心、四应用”的总体架构,布局科学合理,让人一目了然。其中,“一张网”统筹粒径监测、走航监测等各种基础数据;“一中心”集成各源各类大气环境数据资源,实现数据采集汇聚、数据计算研发、数据存储共享、数据资产管理,为数据应用提供服务;“四应用”囊括了实时监测、粒径分析、颗粒物来源解析以及粒径与空气质量关联分析四大模块,实现精准溯源,助力颗粒物污染高效、并持续地改善。目前,这套平台系统已取得软件著作权。仪器信息网:依托这套系统,先河环保能够为各地的颗粒物污染管控带来哪些具体的帮助?潘本锋:依托这一系统,可以为各地大气颗粒物污染管控提供三方面的帮助:一是帮助各地政府构建颗粒物粒径监测网。这套系统通过高精度粒径监测站与微型站的组合方式,以粒径移动监测作为固定站补充,帮助各地政府全面掌握各区域粒径分布与污染来源。粒径监测网可以覆盖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点、区域预警、道路、工业园区等,实现对区域颗粒物数据的全天候、全方位、全粒径的动态立体监测与评估,为环境颗粒物监管提供数据支撑。环保展上展出高精度粒径监测站与微型站二是协助建设颗粒物粒径监测与溯源决策支持平台。通过建设智慧平台,可实时展示各监测设备状态及监测浓度,并对粒径段数据、粒径分布及变化趋势、粒径浓度变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这便于我们掌握道路扬尘、施工扬尘、固定燃烧源、机动车和工艺过程源等对本地颗粒物污染的贡献,实现对PM10和PM2.5的实时源解析溯源。三是实现颗粒物粒径溯源分析研判服务。依托颗粒物粒径监测与溯源决策支持平台,融合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及其他专业数据资源,我们提供的颗粒物粒径数据溯源分析研判服务可为政府部门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信息和科学、高效的管控建议,以实现颗粒物污染精准溯源。仪器信息网:目前该系统是否已经进入市场应用阶段,效果怎样?潘本锋:目前,颗粒物粒径监测与溯源决策支持系统已经推向市场,特别是在扬尘精细化治理领域取得了较好的管控效果。目前,先河环保已在河南、河北、山西等区域安排了试点。比如在河北某试点,我们利用粒径谱监测仪、颗粒物粒径溯源解析车等对当地PM10进行来源解析,结果显示,这座城市的扬尘源(道路尘、施工尘)为第一大贡献源,且夜间4μm—10μm大粒径段颗粒物浓度显著高于白天。为此,先河环保专家组协助政府开展常态化、高标准的扬尘源针对性管控,同时狠抓重点时段,强化夜间粗颗粒管控,提出了许多管控建议。比如,进一步强化施工工地治理、采取道路清洗湿扫、严格重点运输车辆扬尘管控等措施。经过几天的综合整治,该试点扬尘污染控制效果明显,扬尘污染数据及大粒径段污染占比下降明显。仪器信息网:立足十四五,展望未来,先河环保将在哪些领域进一步加强布局?潘本锋:步入十四五以来,先河环保紧抓“高质量发展与技术创新”,并积极布局下一步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规划。我们力争将科技创新有效转变为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应用创新,驱动公司技术和高质量发展共同进步。当前,“双碳”是各地政府关注的重点,先河环保围绕国家降碳、减污、扩绿等目标,持续推动生态环境和“双碳”全产业链业务,并将整合生态环境监测、监管和治理全产业链的创新资源,紧扣以生态大脑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环境治理体系,加快构建生态环境的产业创新。我们将持续构建高效、精准、专业的现代化治理体系,不断推进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业务的创新与深耕,协助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区域经济协调绿色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生态环境产业做大做强。先河环保展台后记:本次,先河环保还带来了水生态、污水治理、交通污染监测、温室气体监测等众多明星产品,覆盖了多个领域。潘本锋特别介绍到,随着大家对“双碳”愈发加大关注,先河环保在未来还会在温室气体方面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并推出新的产品。比如本次带来的XHCRDS100P高精度温室气体在线监测系统可以对大气环境中的温室气体(CO2,CO,H2O,CH4)进行精准实时监测。预知该系统详情,请持续关注仪器信息网有关环保展温室气体监测领域的后续报道。
  • 资源整合历史机遇期,益世科生物“双循环” 战略助力提升中国生命科学工具全球竞争力
    这两年,生物医药市场快速发展、疫情中上游供应链价值凸显、港交所 18A 上市规则出台等众多因素驱动下,生命科学工具从隐形的行业卖水人,变成了聚光灯下的朝阳市场,已有数百亿资金涌入。对于中国生命科学工具(包含设备仪器、耗材和试剂等)近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益世科生物董事长兼 CEO 林向前有切身感受。林向前在生命科学市场扎根 20 余年,经历了中国生命科学工具行业从起步到蓬勃发展的全周期,“市场已经迎来爆发期,规模成倍增长”,他评论道。不可否认,生命科学工具是当下动荡的市场中相对确定的一个板块,市场需求旺盛,现金流稳定。但是,当我们把观察的视角拉长,可以发现这也是一个市场高度分化的领域,细分领域众多,存在天花板不高,企业难以拓展边界,长期成长性不足的问题。可以预见,资源整合、出海将是未来趋势。益世科生物已在核心生命科学工具、辅助生殖相关医疗设备及耗材、制药生产设备及生物加工工具三大业务线上打造了独特优势,已经覆盖超过 100 个国家和地区、完成 10 多亿人民币的A 轮融资,公司率先看到了生命科学工具资源整合,供应链出海的机会,提出了“双循环”战略。公司一面加大中国投资,推动生产本土化,响应进口替代,一面积极寻求行业整合机会,协同中国企业共同发展,增强中国企业国际影响力。近期,动脉网和益世科生物林向前进行了对话,试图剖析公司“双循环”战略的前瞻性,了解在全球生命科学工具发展机遇期,益世科生物如何构建“双循环”战略,利用其“平台型企业”的优势助力中国生命科学工具产业弯道超车。生命科学工具细分领域天花板低,资源整合是趋势2020 年 5 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首次提出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强调要加快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方面修炼内功,加大进口替代,激励国内发展,一方面加大开放,拓展国际市场。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论述,“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已成为近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中国生命科学工具行业的发展现状,非常契合国家“双循环”发展的思路。首先,下游创新药、疫苗市场蓬勃发展,海外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增加,中低端生命科学工具的进口替代进程已经较为成熟,在一些细分板块竞争力迅速上升,但高端仪器、一次性耗材、试剂等领域还存在进口企业垄断现象,中国急需高端优质的生命科学工具。其次,生命科学工具行业细分领域多,多数企业都是聚焦某个细分领域,小而美发展。但大部分细分领域天花板不高,无法支撑起上市公司。企业有急切的资源整合,以及出海需求。简单来说,结合中国生命科学工具行业对内加快进口替代,对外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需求,中国市场存在着很大的资源整合机会,资源整合、出海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参考海外生命科学工具巨头的发展路径,赛默飞、丹纳赫都是早期通过频繁的并购、资源整合,不断补齐产品线,国际化发展,最终独步天下。遗憾的是,中国生命科学工具行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尚且不具备实现资源整合、出海的平台能力。动脉网注意到,海外华人企业益世科生物拥有强大的国内外并购整合能力,与和国际接轨的益世科生物商业系统。益世科生物预计能够带领国内企业,让加入益世科生物大生态的公司,共同成长为全球生命科学领域巨头企业。现在,针对中国生命科学工具资源整合、出海的需求,益世科生物正在践行“双循环”战略。内外循环,加速国内优秀产品出海,引进海外前沿技术要明确的是,实现中国生命科学工具资源整合、出海必须要有一个主心骨作为引领者。为什么益世科生物有能力成为主心骨?原因有三。一是强大的渠道能力,益世科生物 1978 年成立,服务已经覆盖超过 100 个国家和地区,设立近30 个子公司,进行全球销售、市场营销并提供售后服务。二是全球客户认可度,益世科生物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根据灼识咨询的行业研究报告,2021 年,益世科生物的生物安全柜的销售收入全球第二。另外,公司在辅助生殖仪器领域是全球为数不多的供应商,其中延时培养箱的销售收入全球前三。三是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和在中国市场的深厚沉淀,益世科生物是一家全球性企业,在全球业务运营、并购整合等方面积累了数十年经验。中国是益世科生物重要的主战场之一,目前,林向前已经举家搬迁到中国,长居上海,既能够灵活贴近中国市场的真实需求,又兼具全球视野。基于“双循环”战略,益世科生物正作为中国与海外的纽带,将海外的前沿产品引进来,让中国有竞争力的产品走出去。具体来说,在内循环上,益世科生物依托全球资源,不断引进海外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实现国产化。公司已经收购丹麦辅助生殖仪器软件公司 Evidence Solution,并将其整合到其辅助生殖医疗设备的产品线中。Evidence Solution 的软件系统可对辅助生殖治疗进行全过程监测,叠加到益世科生物现有产品可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管理,实现辅助生殖治疗全周期的智能化见证。同时,益世科生物正在加大中国本土团队规模,在苏州太仓已有 2 万平米的生产基地,目前还在加大投资,包括将其制药工具部门落地到中国,同时正在江苏苏州落地 9500 平米的工厂,生产细胞耗材、生物工艺上下游设备及生物工艺一次性耗材等,通过一系列举措加大生命科学工具国产化,将优秀的产品提供给中国市场,加快高端产品国产化。在外循环方面,益世科生物为中国生命科学上游企业搭建了一个出海平台。例如,2021 年,公司完成了对东蕴医疗近千万美元的战略投资,通过整合双方资源,加快布局辅助生殖仪器、培养基及耗材等领域全面布局辅助生殖医疗器械领域,提供全流程的辅助生殖产品解决方案。此外,林向前还推出了“体内体外”循环战略,通过剥离出体外的生物医药孵化平台成功孵化了 Carmine、科镁信(Carcell)、科镁联(Cargene)、PairX Bio、Nuevocor 等多家创新药公司,实现了上下游联动。依托“双循环”、“体内体外”循环战略,正在提升中国生命科学产业在全球的影响力。红利期后,生命科学工具,将迈入资源整合阶段中国生命科学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首先是寂寂无名阶段,行业关注度不高,融资较为困难,人才也相对缺乏,有部分企业精耕细作,默默成长为细分领域的领头羊。之后是随着中国生物技术发展如火如荼、进口替代浪潮轰轰烈烈,客户需求集中迸发,生命科学工具获得了充足的发展红利。随着新冠催化剂效应递减,生物医药寒冬持续,生命科学工具将进入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一些细分领域的天花板越来越明显,企业发展受限,需要报团取暖,资源整合、出海成为企业间的差异化竞争要素。中国生命科学工具市场即将迎来资源整合的历史机遇期。接下来,益世科生物将继续践行“双循环”战略,与国内外企业广泛合作,打造生命科学工具行业生态,提升中国生命科学工具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为下游客户提供更加完整的解决方案。
  • 大气污染防治精准网格化决策支持系统入围中国创业大赛决赛
    2016年11月4日,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行业总决赛在古城西安隆重开幕。包括天津智易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八家入围推荐企业和两支优秀队伍将代表天津赛区参决赛。历年来创新创业大赛秉承政府引导、公益支持、市场机制的模式,在有关部委高度关心指导下,各地方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和国家高新区的积极配合下,银行、创投、媒体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发展成为目前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质量最好、影响最广的双创赛事。此次新能源节能环保行业全国总决赛汇聚了一批优秀的行业创新创业企业和团队,展现出一场精彩绝伦的创业盛宴。本次比赛,天津智易时代参赛项目为《空气质量污染防治精准网格化决策支持系统》,主要针对于目前极为严重的大气污染现象提供解决方案,为政府的治理管控提供信息化决策支持。参赛项目从政策背景、市场需求发展作为切入点,从系统核心功能和智能监测设备、商业运营分析和战略布局规划等方面,详细的阐述了针对现有环境状况监测的整体解决方案。智易时代成立于2013年6月,2015年正式启动环保监测项目并专注于环保行业,在此次大赛中由于企业规模和财务营收等条件限制,并未取得最终决赛的入场券,但是其项目的创新理念和务实求知的态度获取了专家评审的高度认可,行业专家也对目前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其独到的理解和建议。附:项目介绍展示:
  • 中科天融辅助政府推进水环境污染防治决策——水环境监测整体解决方案
    水环境监测整体解决方案随着工业发展、城镇化提速以及人口数量的增长,使我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水环境形势。如何针对水环境进行有效的管控,降低水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的危害,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鉴于此,中科天融公司制定了一整套水环境监测整体解决方案,旨在协助各级政府部门推进区域水环境污染防治,防范水环境风险,推动区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提升。 一、方案概述  中科天融(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根据当前我国水环境监管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完善,最终推出水环境监测整体解决方案。方案涵盖规划咨询、水环境监测网络搭建、预报预警、运营维护等服务,为各级政府开展水污染防治、监管提供决策支持。 业务范围业务模式 水环境监测应用示意图 二、方案架构  方案采用四层架构体系,即监测感知层、网络传输层、云数据中心和应用服务层。数据经水环境感知设备采集后,通过信息传输层网格上传到环保云计算平台,通过环保云平台和大数据计算,可以对水环境进行质量分析评价,总量控制,生态补偿核算,并为预测预警,应急响应等环保决策提供大数据支持。 三、方案核心 四、监测感知层  水质监测感知层是以在线自动分析仪器为核心,运用现代传感器技术、自动测量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相关的专用分析软件和通讯网络所组成的一个综合性的在线自动监测系统。 水质监测设备产品线五、云数据中心  环境监测云数据中心,主要包括基础硬件设备、数据中心及云计算中心。水质自动监测站采集的监测基础数据通过网络模块连接数据中心,数据中心连接云计算中心,通过云计算的方式,进行数据中心的整合,实现虚拟数据中心的动态扩展、系统整合、资源的调配、批量部署和统一管理,可实现对监测数据的准确评估,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可以为环境监管部门对于环境事件的联动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对水环境防治、预测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平台展示 六、应用服务-辅助决策  水环境监测信息管理平台是基于水环境监测基础数据库设计和开发,满足业务部门、信息部门、领导层、普通群众不同需求,形成完整的信息管理链条,辅助水环境监测日常管理,服务市、区(县)两级水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工作平台。该平台的主要功能涉及监测站点、监测数据发布,水质达标情况查询统计,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总量控制管理,水环境预测预警,生态补偿管理,环境应急决策,通过上述功能的整合可以实现水环境监测综合业务管理与辅助决策。
  • 福建开展食品安全检测资源整合试点工作
    日前,福建省经贸委、食品安全办、财政厅印发了《福建省2013年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工作方案》,部署开展2013年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项目申报工作。   根据《方案》,各设区市要建设具有较强检验检测能力的跨县(市、区)的区域性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建立临近县(市、区)可以共享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同时要建设县域内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明显提升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综合实力,实现统一利用人员设备,统一计划安排检验任务,统一归口管理检验经费,共享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信息。2个或2个以上具备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相关资质的检测机构之间进行整合兼并,建设成1家具有较大规模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提升检验检测能力。   据了解,对于有效开展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整合项目,政府决定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奖励。 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福建省食安办 福建省财政厅关于开展2013年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工作的通知 各设区市(除厦门市)经贸委(商贸局)、食安办、财政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经发局、食安办、财政金融局:   为进一步推动全省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通过整合提高总体检验检测能力,更好地为当地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和消费者提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服务。现将《福建省2013年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本辖区内有关单位积极申报。申报材料要求一式3份,于截止日前分别报送省经贸委(省食安办)2份和省财政厅1份。   联系人:省经贸委(食安办):伍伟民,电话:0591-87728011   省财政厅企业处:张芸源,电话:0591-87097583   福建省经贸委 福建省食安办 福建省财政厅   2013年7月12日 福建省2013年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工作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18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见》(闽政〔2012〕53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2013年全省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闽政办〔2013〕28号)精神,经研究决定,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2013年有效开展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整合项目给予奖励。   一、申报范围   (一)设区市政府或政府部门主导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整合项目。由设区市政府或政府部门主导,对本辖区内不相隶属的有关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进行实质性整合,建设具有较强检验检测能力的跨县(市、区)的区域性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建立临近县(市、区)可以共享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二)县级政府或政府部门主导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整合项目。由县(市、区)政府或政府部门主导,对本辖区内不相隶属的各类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进行实质性整合,建设县域内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明显提升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综合实力,实现统一利用人员设备,统一计划安排检验任务,统一归口管理检验经费,共享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信息。   (三)食品安全检测机构自主开展的机构整合项目。2个或2个以上具备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相关资质的检测机构之间进行整合兼并,实现人、财、物的完全合并,整合后建设成1家具有较大规模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检验检测能力比原有机构有较大提升。整合前的机构有1家或多家相关资质注销。   二、申报材料   (一)申请报告。上述第(一)、(二)种类型项目,由同级经贸(食安)、财政部门联合提出申请,同时应当随附当地政府出具的予以支持的函。第(三)类项目由为主开展整合的机构提出申请。   (二)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应包括现有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的总体情况、整合方式、整合后达到的目标、整合进度安排等。第(一)、(二)类实施方案应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第(三)类项目整合方案材料必须包含相关机构的资质材料。   三、申报程序   县级政府或政府部门主导的项目由县(市、区)经贸部门(食安办)和财政部门联合向设区市经贸部门(食安办)、财政部门提出申请,经设区市经贸部门(食安办)、财政部门审核后择优向省经贸委(食安办)、省财政厅申报 设区市政府或政府部门主导的项目由设区市经贸部门(食安办)和财政部门联合向省经贸委(食安办)、省财政厅申报 食品安全检测机构自主开展的机构整合项目由进行整合的各机构联合向所在地经贸部门(食安办)、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并由所在地经贸部门(食安办)、财政部门审核后上报省经贸委(食安办)、省财政厅。   每个设区市(含平潭综合实验区)可推荐1-2个项目。申报截止日期为2013年7月31日。已列入2012年食品安全检测资源整合项目的今年不再重复申报。   四、项目验收   (一)项目建设完成后由建设单位通过设区市经贸部门(食安办)、财政局向省经贸委(食安办)、省财政厅提出验收申请,由省经贸委(食安办)会同省财政厅组织验收通过后将奖励资金下达整合后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   奖励资金主要用于整合后检验检测机构购置检测设备及设施建设。   (二)项目申请验收时应提供以下材料:   1.项目验收申请。   2.整合后检验检测机构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及相关资质证书复印件 被整合机构注销证明材料。   3.项目建设完成情况总结,包括整合前后对比情况、检测能力提升和检测量增加、项目投入后产生的效益等情况。   4.相关佐证材料,包括2013年以来设备采购、设施建设支出发票等凭证,人员、资产整合移交手续等。
  • 北京:市场运作破解科技资源整合难题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资源一直存在着运营管理成本高而使用效率低的难题,这直接影响着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我们急需一种“伤筋不动骨”的改革方式,来实现科技资源的深度整合。近年来,北京市科委建立的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为北京科技资源的整合及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它用较低的成本,高效实现了科技资源的深度整合,并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动员力。   在推进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中,北京市科委通过科学合理的市场化制度安排,实践出促进首都科技资源向社会对外开放共享的“北京模式”。这一模式的实践,打造出首都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研发实验服务舰队”,有效解决科技资源条块分割、开放共享困难的问题,提高了科技资源的利用率,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探索思路和实践方向。   破科技资源之“冰”   北京拥有十分丰富的科技资源,高校院所也比较集中。长期以来,这些科技资源存在封闭、分散、闲置甚至使用不合理的现象,缺乏有效整合和利用。首都科技条件平台通过建立网络化的科技资源开放服务体系和研发实验服务基地,有效解决了科技资源条块分割、利用率低和开放共享困难的难题。   北京市科委结合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发展领域的要求,采取行业分类聚集的方式,首批建立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和能源环保四大领域平台,由北京市科委下属的4个专业中心管理,包括76个成员单位,开放部分科技资源。领域平台主要针对产业共性问题,将企业需求按产业分类进行整合,把以往分散独立的科技资源连接起来,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同时,北京市科委首批联合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移动北京公司等12家开放科技资源过亿元且条件成熟的高校院所和大型企业以协议的形式共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各基地对本单位与科研教学有关的所有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提出每年可开放的资源量,用3年时间全部实现向社会开放共享,解决了科技资源整体开放的问题。   中科院在北京有41家研究所,总科技资源量38亿元,其中可开放资源量20亿元,涉及20家研究所,2009年已促使13家研究所价值14.1亿元的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其余可开放的科技资源3年内将全部实现向社会开放。此外,企业的科技资源也纳入到整合开放范围当中,中国移动北京公司拿出价值10个亿的资源,参与到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中,并首次向全社会开放,为电子信息领域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服务。   通过搭建领域平台和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北京市科委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了科技中介机构、高校院所、企业之间的有效互动。2009年,北京市科委投入5800万元,撬动了76.3亿元科技资源,促使264个国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3112台(套)仪器设备向全社会开放。这些科技资源占科技部中央在北京科技资源调研量的40%。   破体制机制之“冰”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通过创新机制体制,引入专业服务机构作为核心运营与服务载体,解决了对开放科技资源进行市场化运营和服务的问题。   高校院所授权一家在本工作体系范围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公司化运作且具有运营服务能力的专业服务机构作为研发实验服务基地的核心运营载体,一手托资源,一手托市场,发挥连接社会需求和科技资源服务的纽带作用,实现科技资源的市场化运营服务,探索科技体制改革的新路径。   中科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的专业服务机构“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以前只是其内部挂牌单位,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业法人机构。在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大力推动下,该中心已注册为企业法人,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基地建设的法人问题,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市场运营能力的专业服务机构,为进一步实现基地规范化管理和市场化运营铺平了道路。   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是中国建材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授权运营的专业服务机构。该中心在经营模式上进行大胆创新和探索,加快了企业改制、区域扩张战略和资源整合力度,在2009年引入风险投资,完成公司改制,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明确产权关系,进一步完善了法人治理机构,构建了现代企业制度,并计划上市。   高校院所在不改变现有科技体制的框架下,对内部开放科技资源的管理与运营进行改革,采用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手段,实现开放科技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开放科技资源的所有权和日常管理工作仍属于高校院所。高校院所通过与研发实验服务基地专业服务机构签署协议,将开放科技资源的经营权授权给他们。专业服务机构作为研发实验服务基地通过专业化的服务团队,充分发挥整合资源、调动资源、挖掘市场需求、对接服务及深度研发实验服务五方面的作用,对开放的科技资源进行市场化运营,并通过建立合理的工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与高校院所对接,解决了高校院所开放科技资源服务市场化问题。   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和引导下,各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和领域平台逐步实现了科技资源开放的工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两个突破。也就是说各基地摒弃原有单一零散的开放模式,由校方(院方)、管理部门、实验室、服务机构共同组成工作团队,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合理分配市场收益,解决了基地内部制度建设问题。比如北方工业大学的实验室在接收对外服务项目时,学校只收取5%的管理费用,剩下的费用像实验人员费、水电费、材料费等等都由课题组自由支配,并纳入学校教师晋级和职称考评体系。   “目前各基地的经费来源有政府政策、单位投入和市场挣钱三个渠道。”北京市科委条件财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们采取这些措施,就是要建立政府退出机制,实现市场化运营长效机制。   破科技人才之“冰”   “在科研方面,我们不仅从社会上找到了新的科研渠道,同时又提高了个人收入。”很多科技人员纷纷表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建立让他们有机会接触社会,从市场上找到了创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高校院所的设备管理人才多数为本校教师或科研人员。他们承担着一些国家课题项目,但是从市场渠道获得课题的机会却很少。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有效破“冰”,实现了科技人才的合理利用。通过条件平台,企业的需求和技术项目有机会进入高校院所,解决了其缺乏科研设备和人才资源的难题。另一方面,企业的实际需求进入高校院所,给这些科技人才提供了接触社会、发现新课题的机会。他们可以利用已有的科研设备和自己的专业技术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既提高了科研设备的使用率,又实现了自我发展。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超级计算中心是一家提供超级计算服务及技术支持的支撑服务单位,以前只面向中科院内部提供计算服务。通过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该中心拓宽服务领域,开始面向社会企业提供服务。中心研究人员为企业及时提供技术咨询并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帮助企业进行研发,同时通过接触社会企业,提高了自身的能力水平,实现了自我价值。2009年,该中心与浪潮集团以“院企结合”的方式,整合中科院在超级计算机领域的应用开发技术和浪潮集团的高性能系统技术,将科研机构的应用经验、技术资源纳入产业化范畴,推进高性能计算机的高效普及。中心为浪潮公司高性能服务器业务提供各应用方向的技术支持方案,以及包括系统运行管理、软件应用及设计优化等在内的技术支持服务,提高企业的应用软件开发及服务能力,帮助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用户解决目前存在的高性能计算系统应用成本过高、软件开发滞后、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   破管理模式之“冰”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采取新型组织结构和网络服务体系,其组织结构由总平台、基地、领域平台和成员单位组成 网络服务体系则包括各级领导、科研人员、技术支撑人员、联络员和工作人员组成的工作团队。这样的管理模式解决了条件平台涉及单位多、管理分散,统筹协调难的问题 实现了聚集效应,对开放的科学设备采取统一对外形象 培养了一支从事条件平台经营管理与服务的队伍。   北京市科委通过政策引导、协议约束和机制带动,除与各成员单位签署合同外,还强化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内部管理和运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各成员单位实行绩效考评,规定各单位每年开放设备的数量,使高校的资源得以真正利用。同时,12家基地和领域平台全部出台红头文件,有自己的管理办法和措施进行规范管理。   “北京模式”的成功实践,实现了市场化的制度设计,取得了多方共赢的效果,有效破解了科技资源、体制机制、科技人才和管理模式的难题。下一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将进一步完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工作机制和市场化运营机制,提升专业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同时加强与科技金融的结合,有效支撑国家和北京市的科技重大专项,成为支撑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支撑企业自主创新与产业发展、支撑国家和北京市科技重大专项的重要平台。
  • 全国首批30个县级食品检测资源整合试点名单公布
    据仪器信息网编辑获悉,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全国首批30个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县名单,30个首批试点名单中包括9家区域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和21家一般检验机构。   对于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项目,根据不同试点类型、不同试点地区,中央投资采取定额补助方式给予支持,不足部分需由地方政府承担。   根据下述已公布信息估算,此次全国首批30个县级食品检测资源整合试点项目的总投资将超过2亿元。   区域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   区域食品药品检验中心建设资金为1400万元,实验室面积按1500平方米考虑,仪器设备按800万元考虑。区域性食品药品检验中心建成后,将为多个县提供检验服务,国家不再支持服务覆盖的县域内建设新的食品检验机构。   据仪器信息网不完全统计,山西省古交市,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甘肃敦煌市,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江西省瑞金市及赣州龙南县等成为9个区域性检测中心试点。   湖南省攸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核定规模投资14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900万元,地区配套解决500万元。   甘肃省敦煌市区域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项目总投资14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100万元,地方政府投资300万元。   江西省赣州市瑞金、龙南两个区域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项目获批建设资金近3000万元。   县级食品检测资源整合试点县   据仪器信息网不完全统计,山东省邹城、寿光、沂水3个县(市),云南省瑞丽市等2个县(市)、湖北省黄冈武穴市等2个县(市)、浙江省三门、临海和德清县3个县(市)、内蒙古呼伦贝尔扎兰屯市被纳入首批21个县(市)试点范围。   山东省邹城、寿光、沂水3个县(市)试点分别获得中央财政将补助400万元用于实验室改造、仪器设备购置。   云南省瑞丽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核定项目经费800万元,其中340万元用于筹建850平方米实验室,460万元用于仪器设备购置和信息化建设。   湖北省黄冈武穴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将在2015年获得中央财政补助500万元用于实验室改造、仪器设备购置和信息化建设。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将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补助经费400万元,用于实验室改造、仪器设备购置和信息化建设。 编辑:刘玉兰
  • 小菲课堂|借助FLIR决策辅助型热像仪,为现代火灾救援“抢”时间
    红外热像仪对消防的意义●●红外热像仪的普及让消防事业受益良多,其中搜救、灭火和彻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这主要得益于红外热像仪(TIC)的合理使用。随着这些工具的质量和性价比的不断提高,认识到对决策辅助型红外热像仪的需求,首先要从了解消防员在火场面对的挑战开始,今天小菲就来给大家详细解说下~现代建筑闪燃仅需4分钟在进入火场内部时,热防护最为重要,当今消防员的个人防护装备(PPE)与以往相比要精良得多。早期的消防服还未采用现在的高科技纤维,这促使NASA和美国消防局启动了“Project FIRES” ,这个计划的目的是为建筑消防员提供更好的保护,它最终促成了NFPA 1971标准的制定。材料科学的发展给消防事业带来了高性能、方便行动的个人防护装备,但是,现代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又给消防员带来了新的危险。Project FIRES和NFPA 1971为今天的高性能个人防护装备铺平了道路现代建筑火灾的燃烧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合成材料和开放式楼面格局在住宅建筑中的普及,令火势的蔓延速度大幅加快。现代房间能够在4分钟之内“闪燃”,而在旧式建筑中需要30分钟,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以往,住户有平均17分钟的逃生时间,而如今他们只有4分钟的时间从窗户逃生。高级红外热像仪无法发挥应有的功效尽管配备了精良的SCBA(空气呼吸器)和三层个人防护装备,现在的消防员依旧不可以完全依赖于防护装备。住宅火灾蔓延速度快的特点和对高性能个人防护装备的盲目信任可能会成为一对非常危险的组合。当今防护服的高度热防护可能会导致室内消防员无法及时发现热损伤。在火情瞬息万变、防护装备随时可能失效的情况下,消防员必须了解现代火灾的特性,并且能够快速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与材料科学的发展一样,技术创新也在推动消防事业的发展。红外热像仪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许多火场任务的效率,例如范围估测、热点识别、搜救和危险探测。这些早期应用大多集中在识别场景中的异常,红外热像仪基本功能的使用通常并不需要经过正式的培训。现在的消防员所面对的是古往今来最危险的建筑火灾,个人防护装备随时可能失效,高级红外热像仪所发挥的功效与笨拙、低分辨率的旧式热像仪一样,这样的做法无疑预示着失败。消防工作中使用的热像仪必须不断革新进步,以满足或超出当代火灾环境的要求。量化温度数据能够提供更好的情景感知,用于“可行/不可行”决策FLIR K65——决策辅助型红外热像仪消防员要充分利用来自高性能红外热像仪的量化数据,例如符合NFPA标准的FLIR K65,它能帮助消防员在室内消防任务中做出关键决策,将温度数据转译为不同的热量颜色,从而提供更好的情景感知和理解。热像仪提供的信息能够辅助更安全的“Go/No Go” 决策的制定和更准确的流量布置,很多时候,简单的观念,例如识别高、低灵敏度模式之间的差别,将会决定结果是拯救生命还是犯下惨痛的错误。红外热像仪在低灵敏度模式下会调整色盘以区分高温(通常高达1200˚F(649℃))和低温,较低但仍具危险性的温度会以灰色调显示。例如,在低灵敏度红外成像模式下,受困者身体温度与其周围环境温度的差别可能会不太明显。除了SAR(搜救)工作,决策辅助型红外成像能够帮助现场救急人员可靠预测火情走势、行进方向、对流风险和灼伤风险。FLIR红外热像仪还有态势感知型红外热像仪,想要详细了解二者区别的小伙伴可以猛戳这里:小菲课堂|消防用红外热像仪,态势感知型or决策辅助型该怎么选?系统学习,做正确决策"实习培训能够帮助消防员利用可靠的温度数据补足在火灾特性方面的认知。"红外热像仪,是时候充分发挥它们的全部潜能了!
  • 我国启动第二批县级食品安全检测资源整合试点工作
    仪器信息网编辑近日获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开展第二批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工作的通知》(食药监办〔2015〕28号),这预示着国家第二批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即将开始。   据仪器信息网不完全统计,目前,甘肃省、湖北省、山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纷纷按照上述通知精神,召开了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项目工作会议,会上解读了国家第二批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相关文件,正全力做好第二批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推荐工作。   2014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全国首批30个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县名单。据悉,首批名单中包括9家区域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和21家一般检验机构,仪器信息网编辑根据已公布信息估算,全国首批30个县级食品检测资源整合试点项目的总投资超过了2亿元。[点击查看首批名单] 编辑:刘玉兰
  •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在京正式开通运营
    9月25日下午,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门户网站“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在北京正式开通运营,以此为标志,中国科技资源已初步形成跨部门、跨区域、多层次共享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启恒、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科技部部长万钢、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共同启动“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   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九月二十五日说,几年来,中国已建设一批重要的科技条件资源共享平台,初步形成跨部门、跨区域、多层次的科技资源整合共享体系,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支持和基础条件资源保障。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门户网站“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当天下午在北京正式开通运营,万钢讲话时作上述表示。他说,“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整合了行业、部门和地方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信息,既是中国科技条件资源信息汇集交流中心和信息发布与成果展示窗口,也是科技资源管理决策的支持系统和中外科技资源信息交流的枢纽,希望它能够成为科研工作者手边的工具,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更多便利。   国务委员刘延东发来贺信称,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运用现代新技术,加快实现资源的信息化、网络化,有利于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集聚了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优质资源和成果,面向全社会开放服务,必将为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 力扬:将优秀资源整合在一个平台 为用户打造整体解决方案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5年10月27-30日,第十六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及展览会(BCEIA 2015)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多家业内知名仪器厂商携带最新产品盛装亮相。 /p p   作为此次展会的战略合作媒体,仪器信息网在此次展会现场视频采访了多家知名的国内外仪器厂商,共同记录了全球科学仪器行业的技术创新及应用进展。 /p p   力扬企业有限公司在BCEIA2015展会上举办了高效实验室科技活动,据销售总监陆高宏介绍,本次高效实验室科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向国内用户推广一些国外成熟的产品,同时将国外的优秀资源整合在力扬这个平台上,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定制产品。最终目的是为用户打造整体的全方位解决方案,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p p   另外,此次展会上,力扬也带来了溶出仪、薄层色谱-质谱联用接口、超临界流体色谱制备系统等很多国外企业的优秀产品。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B896D79C2F1E2D639C33DC5901307461& amp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mp autoStart=true& amp width=600& amp height=490& amp playerid=621F7722C6B7BD4E& amp playertype=1"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的建设与整合”通过验收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的建设与整合”顺利通过验收   近期,根据科技部《关于开展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国科发计[2009] 267号)的要求,科技部条财司组织专家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的建设与整合”进行了验收。科技部条财司、计划司、 教育部科技司等单位领导参加了验收会议。   项目总负责人清华大学吴澄院士代表项目组做验收总结报告,汇报了项目基本情况、实施进展、项目取得的成果和社会效益、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以及未来工作设想。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区域协作共用网、总装备部第二十九基地代表部分子项目对大型科学仪器跨区域共享、大型试验装置军民共建共享等的建设情况、运行服务及取得的成果进行了介绍。   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执行情况报告,审阅了相关文档。经过质询,对项目的完成情况、共享服务成果、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经费执行情况进行了详细检查。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组完成了合同要求的各项任务,达到了考核指标,宣布项目通过验收。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的建设与整合”项目自2005年底批准实施以来,在科技部、教育部和财政部的共同组织下,在中国科学院、总装备部等多个部门,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等地方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的积极支持配合下,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该项目通过加强总体和顶层设计,明确了全国各地建设方案 合理划分了区域,协调了入网资源利益关系 制定推广了标准规范,促进了资源整合 研究制定了共享机制制度,有效支撑了开放服务。建立起了全国区域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初步实现了跨区域、跨部门的资源整合,大幅度提高了科学仪器设备利用率,为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 小菲课堂|消防用红外热像仪,态势感知型or决策辅助型该怎么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消防工作中,红外热像仪(TIC)的应用十分普遍!无论是之前比空气呼吸器还沉重的昂贵旧式热像仪,还是如今高性价比的手持式红外热像仪,它们的功效都是显而易见的。红外热像仪可以让你穿透烟雾、快速找到受困者、定位过热点等,因此红外热像仪是消防任务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每个红外热像仪的作用还是略有不同的,在您未来的工作中,确定是需要态势感知型红外热像仪还是决策辅助型红外热像仪,这有助于找到与您相适合的可靠、关乎生命安全的工具。态势感知型红外热像仪如果您参加攻坚型室内消防任务,需要进行搜救或灭火。其中难点是能见度差、条件变化快,脱离队伍可能意味着完全失去视野和方向,失去视野的后果不堪设想。所幸态势感知型红外热像仪是危险情况下的“救命稻草”,它是一种结构紧凑、经济实惠的工具,设计用于帮助您快速找到方向、发现受困者并逃离火场。FLIR K2便携式红外热像仪FLIR K2性能可靠、坚固耐用,质量轻盈的它可轻松系到消防衣上,采用简洁的单按钮控制,即使戴着厚厚的手套也能轻松操作。FLIR K2可经受从距离混凝土地面2米高处跌落,防水级别达IP67,能在高达260℃的温度下满负荷工作(3分钟)。尽管较低的分辨率和较慢的刷新速率使态势感知型红外热像仪不适用于分析火灾特性和做出可行/不可行决策,但它坚固耐用、配备完善,能够在需要快速疏散时帮助您恢复视野。决策辅助型红外热像仪当您在消防救援中需要做出决策时,无论是外部指挥还是近距离监测建筑物内部状况,您做出的每一个决策都是经过精细计算的,您掌握的信息越多越能提前预测,避免伤亡。FLIR K65高级红外热像仪FLIR K65是一款功能丰富的高级红外热像仪,是有严格NFPA® 合规要求用户的理想选择。FLIR K65配有全密封式连接器和安全电池,旨在完全符合涵盖热像仪易用性、图像质量和耐久性的NFPA 1801-2018消防标准。因此,高分辨率和高帧率的需求使策略型红外热像仪成为消防领队和决策制定者的高效工具。更大、更清晰的显示屏和灵敏的红外探测器能够采集建筑物内部的重要细节、及时发现热点,甚至能够发现对流气流。经过适当的培训,您将能够利用决策辅助型红外热像仪自信地做出明智的重大任务决策。态势感知型红外热像仪和决策辅助型红外热像仪都有各自的用途。在理想情况下,每支消防队伍都应是一台决策辅助型红外热像仪在前,多台态势感知型红外热像仪在后。对红外热像仪进行利用,取决于您对其预期用途的了解。态势感知型红外热像仪将会在您最需要的时候提供开阔视野;决策辅助型红外热像仪能够帮助您安全、高效地应对现代建筑火灾。那么,你想好选择哪一款了吗?
  • 全部进口仪器 鹤庆县县级食安检测资源整合试点项目采购结果公示
    p   近日,大理州鹤庆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院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项目仪器设备采购项目招标评标结果在中国政府采购网进行公示。公示内容显示,此次中标的仪器品牌包括安捷伦、岛津、赛默飞、梅特勒-托利多等,中标总金额为564.3878万元。 br/ /p p   公示内容显示,此次采购的仪器包括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微波消解仪、显微镜等,在仪器设备名称后均标注“进口”,其中,安捷伦的1290-6460液质联用仪、岛津的LC-2040液相色谱仪以及Thermo Fisher Trace1310气相色谱仪分别中标。 /p p   部分评标内容如下: /p p   采购项目名称:大理州鹤庆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院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项目仪器设备采购项目 /p p   采购项目编号:ZZHWDL1712-GH001 /p p   主要中标内容: /p table border=" 1" cellspacing=" 0" cellpadding=" 0" width=" 600" align=" center"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25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trong 设备名称 /strong /p /td td width=" 20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trong 品牌型号 /strong /p /td td width=" 4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trong 数量 /strong /p /td td width=" 11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trong 单价(元) /strong /p /td /tr tr td width=" 622" colspan=" 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包 /p /td /tr tr td width=" 25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进口) /p /td td width=" 20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美国安捷伦 1290-6460 /p /td td width=" 4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 /p /td td width=" 11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2243000.00 /p /td /tr tr td width=" 622" colspan=" 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B包 /p /td /tr tr td width=" 25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高效液相色谱仪(进口) /p /td td width=" 20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岛津 LC-2040 /p /td td width=" 4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 /p /td td width=" 11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550000.00 /p /td /tr tr td width=" 25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原子吸收光谱仪(进口) /p /td td width=" 20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岛津 AA-7000 /p /td td width=" 4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 /p /td td width=" 11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490000.00 /p /td /tr tr td width=" 25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微波消解仪(进口) /p /td td width=" 20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迈尔斯通 Ethos UP /p /td td width=" 4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 /p /td td width=" 11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370000.00 /p /td /tr tr td width=" 25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显微镜(进口) /p /td td width=" 20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尼康 E200 /p /td td width=" 4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 /p /td td width=" 11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00000.00 /p /td /tr tr td width=" 25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电位滴定仪(进口) /p /td td width=" 20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梅特勒 G20S /p /td td width=" 4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 /p /td td width=" 11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80000.00 /p /td /tr tr td width=" 622" colspan=" 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C包 /p /td /tr tr td width=" 25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气相色谱仪(进口) /p /td td width=" 20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Thermo Fisher & nbsp & nbsp Trace1310 /p /td td width=" 4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 /p /td td width=" 11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745000.00 /p /td /tr tr td width=" 25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气相色谱质谱仪联用仪(进口) /p /td td width=" 20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Thermo Fisher ISQ & nbsp & nbsp QD300 /p /td td width=" 4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 /p /td td width=" 11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908000.00 /p /td /tr tr td width=" 25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精密天平(进口) /p /td td width=" 20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美国奥豪斯 EX125DZH /p /td td width=" 4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 /p /td td width=" 11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39888.00 /p /td /tr tr td width=" 25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精密天平(进口) /p /td td width=" 20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美国奥豪斯 CP214 /p /td td width=" 4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 /p /td td width=" 11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7990.00 /p /td /tr /tbody /table p br/ /p
  • 北京市科研院整合科技资源为首都公共安全提供强力支撑
    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到奥运会、国庆阅兵等大型事件的多项应急处理预案……在北京这座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从容、高效地完成一系列重大活动后,面对北京市科研院此间提供的百余项关于首都公共安全领域的科研成果,北京市有关部门和业界作出了“北京市科研院在公共安全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的判断。   北京市科研院是北京市属的多学科、综合性、跨行业的大型科技研发机构,也是全国最大的地方科学研究院。进入21世纪以来,该院提出了“北京有地位、中国有特色、世界有影响”的发展目标,并将为北京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选择。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北京正在成为全球政治和经济多种重大机遇的交汇点。而一个良好的城市公共安全环境,无疑是北京市能否出色承担多重角色的前提。   “公共安全”是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而形成的新兴科学研究领域。2006年1月国务院通过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理论研究和一些国家的实践表明,多学科交叉解决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是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的主要途径。   为此,北京市科研院从2001年即开始引导、整合旗下的各科研机构,从各自的专业领域为提升北京市的公共安全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经过10年的研发实践,该院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已广泛用于北京市的建设与发展中。   由该院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完成的“地铁人员疏散计算机仿真模拟与安全评价技术”研究课题,建立了地铁系统安全评价量化指标体系,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了地铁运行中,成为北京市地铁实现安全运营的标准之一。此外,该所开展的“北京市交通噪声污染状况及噪声敏感建筑物调查”项目研究,是北京市有史以来进行的首次大规模噪声调查,为系统了解北京城市交通噪声污染状况、制定交通噪声控制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于2008年在全国率先开展的机场噪声控制方案与工程技术研究,使我国城市机场的噪声影响控制工作开始与国际接轨。   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开展了北京“经济、能源、环境、安全系统的模拟与动态分析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等课题研究,首创了一整套定性评价指标,该指标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和衡量城市运行安全的现实状况。这一成果在奥运会期间,为监控城市安全运营提供了决策依据。   该院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通过开展食品检测方法、食品抽样模型、食品可追溯监控体系、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等专业领域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北京食品安全领域的领头军。通过推动检测服务的多元化发展,检测市场从食品安全检测拓展到电子产品安全检测、环境检测和材料检测,检测参数由原来不足300个增加到近1200个。在三鹿奶粉引发的三聚氰胺事件中,受市工商局、食品安全办委托,为蒙牛、三元等大型乳制品企业进行检测服务,先后检测5000多个样品,对保障乳制品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有效提高公共安全领域的研发能力,北京市科研院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3年投入1亿多元,建设了一批在公益科技、产业技术等方面特色明显、优势相对突出的重点实验室。目前,该院以公共安全领域的可持续研发为主要方向,以国家环保部批准组建的“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技术中心”为标志,构成了功能相对完善的研发平台和支撑体系。即1个创新资源整合平台:首都公共安全研究中心 1个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工程中心 8个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北京城市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危险源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公共安全重点实验室、城市运行与管理重点实验室、产品质量安全与创新方法重点实验室、环境微生物资源应用重点实验室、公共计算重点实验室、环境噪声与振动重点实验室、职业安全健康重点实验室。
  • 利用成像光谱仪进行温室气体监测,以支持科学的碳排放决策和行动
    一台最先进的成像光谱仪将被用于测量温室气体(包括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其在被运送到美国旧金山Planet Labs洁净室进行测试与调整之后,将于近期安排发射任务。该成像光谱仪将使非营利组织Carbon Mapper能够精确定位和测量太空中的温室气体来源。该成像光谱仪可以监测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该科学仪器由美国宇航局(NASA)位于南加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设计和建造,将成为非营利性组织Carbon Mapper领导的一项收集温室气体点源排放数据工作的一部分。该成像光谱仪是围绕为NASA机载活动和太空任务开发的技术而构建的,将提供有关“超级排放源(super-emitters)”的目标数据。“Carbon Mapper coalition”是一个公私合作项目,由Carbon Mapper组织及其合作伙伴领导,包括喷气推进实验室、Planet Labs、美国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落基山研究所(Rocky Mountain Institute)、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和亚利桑那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该科学仪器是一种先进的成像光谱仪,可以测量地球表面反射并被地球大气中的气体吸收的数百个波长的光。不同的气体(包括甲烷和二氧化碳)吸收不同波长的光,留下的光就是成像光谱仪可以识别的光谱“指纹”。这些肉眼看不见的红外光谱“指纹”可以表明和量化大量温室气体排放的情况。在离开喷气推进实验室之前,该成像光谱仪经过了一系列关键测试,以确保它能够承受发射的严酷和太空的恶劣条件。工程师们让光谱仪经受了类似于火箭进入轨道时所承受的强烈振动,以及它在太空真空中所经历的极端温度。此外,还使用甲烷样本来测试位于喷气推进实验室真空室中的完整仪器的性能——该成像光谱仪产生了清晰的甲烷光谱“指纹”。根据在成像光谱仪测试期间采集的数据生成的甲烷光谱“指纹”(来源:喷气推进实验室)“我们很高兴看到记录的甲烷光谱特征数据。这对于即将进行的太空监测来说是个好兆头!”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仪器科学家罗伯特格林(Robert Green)说道。“这次交付对我们来说是非常令人兴奋的一步,因为我们的团队现在可以开始卫星集成的最后阶段。”Planet Labs新任务高级总监杰夫吉多(Jeff Guido)表示,“这一里程碑是政府、慈善事业和行业以创新方式发挥彼此优势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潜力的卓越能力的绝佳范例。”该成像光谱仪是Carbon Mapper更广泛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部分,旨在调查全球甲烷和二氧化碳的点源排放。Planet Labs正在与喷气推进实验室合作建造第二台成像光谱仪,相关研发团队将继续并肩工作,以提供新的温室气体监测功能。关于Carbon MapperCarbon Mapper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致力于促进及时采取行动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使命是通过在设施规模上提供精确、及时且可访问的数据来填补新兴的全球甲烷和二氧化碳监测系统生态系统的空白,以支持基于科学的决策和行动。该组织正在领导碳测绘卫星的开发,并得到由Planet Labs、喷气推进实验室、美国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亚利桑那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RMI组成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支持,相关资金来自High Tide Foundation、Bloomberg Philanthropies、格兰瑟姆环境保护基金会,以及其它慈善捐助者。
  • 我国先进半导体材料及辅助材料发展战略研究
    先进半导体材料是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新的战略高地。当前,美国及其伙伴国将一些关键材料、生产装备列入管制清单,危及我国半导体产业和相关工业体系的安全。实现我国先进半导体材料、辅助材料、关键技术、重要装备等的自主可控刻不容缓。  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0年第5期发表《中国先进半导体材料及辅助材料发展战略研究》。文章在分析全球半导体材料及辅助材料研发与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客观分析我国半导体材料及辅助材料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构建半导体材料及辅助材料体系化发展、上下游协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制定了面向2025年和2035年的发展目标。  同时,要推动先进半导体材料及辅助材料重大工程建设。最后,从坚持政策推动,企业和机构主导,整合国内优势资源 把握“超越摩尔”的历史机遇,布局下一代集成电路技术 构建创新链,进行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前言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全球半导体材料出现了三次突破性的发展进程。第一代半导体材料Si和Ge奠定了计算机、网络和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基础,第二代半导体材料砷化镓(GaAs)和磷化铟(InP)奠定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基础。  目前正在快速发展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SiC)、氮化镓(GaN)、氧化镓(Ga2O3)、氮化铝(AlN)、金刚石(C)等,主要面向新一代电力电子、微波射频和光电子应用,在新一代移动通信、新能源并网、智能电网、高速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消费类电子、新一代显示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新的战略高地。  我国的半导体材料和器件,长期依赖进口,其中高性能芯片完全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问题突出。除芯片设计与制造能力薄弱外,半导体单晶硅和大量辅助材料的国产化水平不足,进口依赖程度较高,如在电子气体、光刻胶和抛光材料等3种典型辅助材料领域,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分别仅占30%、10%、10%,亟需提升我国半导体关键原辅材料的自主保障能力。  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和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出现,将对全球先进半导体材料和辅助材料供应链安全与产业链分工产生持续影响。目前,美国及其伙伴国将一些关键材料、生产装备列入管制清单,危及我国半导体产业和相关工业体系的安全。因此,实现先进半导体材料、辅助材料、关键技术、重要装备等的自主可控刻不容缓。  当然,随着以SiC、GaN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和产业发展,未来高质量SiC单晶衬底及其同质/异质外延材料、大尺寸Si上GaN外延材料将在光电子、电力电子和微波/射频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新一代半导体材料领域,我国已经具备良好的产业化基础。  新的半导体材料体系的出现,是一次与发达国家同台竞争的极佳机会,及时把握这一历史机遇,通过整合优质资源、突破核心技术、打造本土产业链,以期实现新一代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  二、全球半导体材料及辅助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发展现状  1. 国外研发与产业发展现状  在半导体 Si 晶圆领域,全球约有 94% 的市场份额由少数企业占据,如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胜高科技株式会社、环球晶圆股份有限公司、德国世创(Siltronic)公司和韩国海力士(SK Siltron)公司。在半绝缘 GaAs 单晶及其外延材料领域,全球约有 95% 的市场份额来自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弗莱贝格化合物材料公司和美国晶体技术(AXT)有限公司。  在 GaN 体单晶材料领域,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日立电线株式会社、古河机械金属株式会社和三菱化学控股集团等的代表性企业可批量提供 2~3 in(1 in=2.54 cm)GaN 体单晶材料,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85% 以上,同时,这几家企业还可提供小批量 4 in GaN 体单晶材料。  尽管我国已成为白光 LED 芯片及半导体照明灯具的生产大国,但在 LED 外延材料生产及其芯片制备技术方面较为薄弱,70% 以上的核心专利技术由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掌握,如汽车前灯等高端应用所需的功率型白光 LED 芯片主要是由美国流明(Lumileds)公司提供。  目前,SiC 单晶衬底领域形成了美国、欧洲、日本三方垄断的局面。其中,全球最大的 SiC 单晶供应商是美国科锐公司,占 85% 以上的全球市场份额。  在集成电路辅助材料方面,光刻胶的市场集中度非常高,少数企业基本垄断了全球光刻胶市场,代表性的企业有日本合成橡胶株式会社(JSR)、东京应化工业株式会社、住友化学株式会社、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罗门哈斯公司等。  在掩膜版方面,美国福尼克斯(Photronics)公司、日本印刷(DNP)株式会社、日本凸版印刷(Toppan)株式会社三家公司占据了全球 80% 以上的市场份额。在集成电路用抛光液方面,市场主要由美国卡博特(Cabot Microelectronics)公司、荷兰阿克苏诺贝尔公司、德国拜耳公司、日本富士美株式会社等企业垄断,占据了全球 90% 以上的市场份额。  2. 国内研发及产业发展现状  到目前为止,在晶圆制造方面,我国新增 8 in 硅片设计产能将超过 3.5×106 片/月,新增 12 in 硅片设计产能将接近 5×106片/月,芯片制造能力达到全球的 30% 左右。  依托宽禁带半导体 GaN 和 SiC 材料的发展,我国在衬底单晶生长、外延材料等方面已具有了较强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竞争力,蓝宝石基 GaN 外延材料已形成具有 7000 亿市场规模的半导体照明产业,Si 基 GaN 外延材料开始在快充产品中应用 4 in SiC 高纯半绝缘和导电衬底及其异质(GaN)外延和同质(SiC)外延材料已实现量产,分别在微波射频和电力电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光纤通信技术的推动下,我国在 GaAs 单晶及外延材料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为近红外激光器以及光纤通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光刻胶方面,我国的代表性生产企业有北京科华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苏州瑞红电子化学品有限公司和潍坊星泰克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已经批量用于集成电路制造领域。目前已经实现量产的是 G/I 线光刻胶,正逐步通过芯片企业认证并开始小批量生产 KrF 光刻胶,2020 年 ArF 光刻胶能取得突破并完成认证。但是,国内尚未具备极紫外光刻(EUV)和电子束光刻胶的研发与生产能力,亟需突破。  在超净高纯试剂方面,上海新阳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超纯电镀硫酸铜电镀液已进入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的量产工艺制程,浙江凯圣氟化学有限公司生产的高纯氢氟酸已通过多条 8 in 和 12 in 生产线的认证并供货,苏州晶瑞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钛钨蚀刻液已实现进口替代。  经过多年努力,国产电子气体也取得明显突破,WF6、C2F6、AsH3、PH3 等气体品种已大批量应用于国内 8 in 生产线,Cl2、HCl、HF、N2O 等一批产品正在 8~12 in 生产线进行应用验证,部分品种的激光气体也开始供应国内晶圆制造企业。  在化学机械抛光(CMP)材料方面,国内企业研发的铜/铜阻挡层抛光液已进入国内外多家集成电路制造企业的最新技术节点制程 三维(3D)硅通孔(TSV)抛光液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钨抛光液逐步开始供应全球各大晶圆制造企业 CMP 垫、修整盘也进入评价验证阶段。  我国靶材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以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有研亿金新材料有限公司为代表,实现了半导体行业用全系列高纯金属材料、溅射靶材和蒸发膜材的产业化,包括 Ta、 Cu、Ti、Co、Al、Ni、Au、Ag、Pt、Ru 及其合金。其中,超高纯金属 Ta、Cu 等溅射靶材已成功通过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考核,在 14 nm / 16 nm 技术节点的生产线实现了批量应用,在 10 nm / 7 nm 技术节点进行评价试用。  总体而言,近年来我国半导体产业基础化学品产业取得了较大进展,伴随着国内对集成电路和半导体产业的高度关注,在晶圆制造、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光刻胶、超净高纯试剂、电子气体、CMP 材料、靶材等方面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与高速发展的产业需求相比,仍存在整体生产能力较弱、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未得到根本改变,亟需进一步突破。  三、我国先进半导体材料及辅助材料的发展思路与目标  1. 发展思路  为促进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我国先进半导体材料及辅助材料今后的发展思路为:构建梯次发展的半导体材料体系,每一个材料体系做到单晶、外延、芯片工艺、封装等上下游协同,不断创新,推动先进半导体材料及其辅助材料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成体系发展。自半导体材料诞生以来,从 Si、Ge 到 GaAs、InP,再到 SiC、GaN,可以看出,半导体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都是围绕主要材料制备、器件工艺需要和芯片来进行的,并逐渐发展为一个完整的材料体系。基于此,在不断完善我国 Si 基材料体系的同时,要及时把握各种新型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的机会,构建自主可控的新型半导体材料体系。  第二,上下游协同发展。半导体产业链包含原材料、单晶生长和外延、芯片设计与制备工艺、封测与应用以及支撑各环节的核心装备与关键零部件等环节,产业链长且各环节工艺复杂,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最终的器件性能不达标。因此,要以提供满足应用需求的器件为目标,通过上下游协同发展实现全产业链的整体技术突破。  第三,可持续发展。在实施追赶战略的同时,我国先进半导体材料及辅助材料的发展还需要把握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在不断积累已有技术经验的同时,关注新的材料体系、芯片结构和工艺的发展变化,积极探索与创新,确保可持续发展。  2. 发展目标  2025 年发展目标  我国半导体材料及辅助材料 2025 年的发展目标是:核心半导体材料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相关产品满足产业链的安全供应需要,建立起全产业链能力,解除关键行业的“卡脖子”问题。  (1)集成电路用半导体材料  加强 12 in Si 单晶及其外延材料的技术研究,逐步扩大国产材料的市场应用份额。实现 8 in Si 材料国内市场的完全自主供应,确保 12 in 单晶 Si 及其外延材料产能及市场占有率,同时发展更大尺寸单晶 Si 及其外延材料的制造技术,确保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功率器件用半导体材料  抓住 Si 基电力电子器件产业转移的契机,做大电力电子器件的产业规模,加紧推进 SiC、GaN 电力电子器件产业化。实现 6 in 无微管缺陷 SiC 单晶的产业化制造,并突破 8 in 无微管缺陷 SiC 单晶制造瓶颈 实现 8 in Si 基 GaN 电力电子器件产业化,突破 12 in Si 基 GaN 材料关键技术,Si 基 GaN 电力电子器件满足消费类电子、数据中心服务器电源、工业电源和电动汽车对高效电源管理的更高需求。  实现 6 in 半绝缘 GaAs 单晶衬底和 6 in 半绝缘 SiC 单晶衬底的自主供货,确保射频 / 微波器件用 GaAs 和 GaN 材料相关产业链的供应安全 突破 6 in GaAs 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外延材料的量产制造,达到“开盒即用”的技术水平 突破 6 in 半绝缘 SiC 衬底上 GaN HEMT 外延材料的生长和器件技术,为未来雷达、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进一步提高 6 in InP 衬底抛光片的质量,扩大产能,并掌握毫米波器件所需外延材料的量产技术,达到“开盒即用”的技术水平,为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相关毫米波系统(如汽车防撞雷达、车间互连与通信系统)的产业链供应安全提供材料支持。实现 2 in 金刚石自支撑材料和 2 in Ga2O3 单晶衬底的量产,解决金刚石的 n 型掺杂和 Ga2O3 的 p 型掺杂问题。  (3)发光器件用半导体材料  应重视基于 GaN 的照明用发光器件以及基于 GaAs、InP 的光纤通信用半导体激光器,适当兼顾激光投影显示对 GaN 可见光激光器以及消毒杀菌用 GaN 紫外发光二极管,尤其是深紫外发光器件的发展 积极推动应用于显示领域的 Mini LED 和 Micro LED 技术产业化。  (4)光电探测材料  重点发展对特种光波长产生响应的光电探测器件、具有超快响应特性的光电探测器件以及超高灵敏的光电探测器件(单光子探测为超高灵敏光电探测的极限要求)。实现 GaN 紫外探测材料的完全自主保障,实现大尺寸 CdZnTe 单晶材料、HgCdTe 外延材料、GaAs / AlGaAs 量子阱材料、GaAs / InSb Ⅱ类超晶格材料的产业化,实现短波、中波红外探测器件及焦平面成像芯片的技术突破,突破长波红外探测材料、器件和成像芯片的发展,满足 100 万像素长波红外焦平面成像芯片以及 16 μm 甚长波红外探测器件的研制需要。保障超快响应光电探测器件及材料的供应链安全,满足我国高速光网的建设需要。  (5)半导体产业制造/封装工艺和材料  国产光刻胶、超高纯化学试剂及电子气体主要品种的市场应用占有率达到 30% 左右,实现特种品种的产业化认证,实现进口产品的部分替代,形成全品种、全系列产业能力。其中,KrF 光刻胶实现批量生产,ArF 光刻胶完成认证并进行小批量生产,突破高端光刻胶所需的树脂主体材料、光敏剂、抗反射涂层(ARC)等的关键技术。0.25 μm 到 0.18 μm 掩膜版实现完全自主可控,高档高纯石英掩膜基板突破关键技术。  在抛光材料方面,进一步推进主要品种材料进入生产线。其中,Cu 及其阻挡层抛光液、TSV 抛光液和 Si 的粗抛液等全面进入 8 in 和 12 in 芯片生产线,市场份额从目前的 5% 提升至 50% 针对硅片的精抛和化合物半导体抛光,14 nm 及以下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工艺抛光,Co、Rb 等金属互联材料和浅槽隔离(STI)工艺抛光等所需的抛光液,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并小批量生产。  CMP 垫(聚亚氨脂)产品在 8 in 和 12 in CMP 工艺中通过应用评估,实现产品供货。另一方面,针对金刚石、Ga2O3、AlN 为代表的新兴半导体材料加工需要,开发特种品种的抛光材料,并获得试用认证,形成初步产业能力。  需大力发展大板级扇出(Fan Out)、TSV / 玻璃通孔(TGV)等新型封装工艺。开发出适用于 SiC、GaN、Ga2O3、金刚石等材料,满足高温、高压、高频和大功率需求的封装材料和工艺。  全面发展新型、更高熔点温度的软钎料技术 开发高效、低成本瞬时液相扩散连接技术、低温烧结低温连接工艺技术,解决好银电化学迁移问题 突破具有良好导热和高温可靠性的封装基板材料技术,包括 AlN 和 Si3N4 及其他具备良好导热和高温可靠性的封装基板材料,突破活性金属钎焊在陶瓷材料上覆盖金属的陶瓷覆铜板(DBC)技术,解决陶瓷与金属的连接问题。突破新型制冷底板及与热沉连接技术,大幅度降低功率模块热阻,提升性能。  2035 年发展目标  我国半导体材料及辅助材料 2035 年的发展目标是:半导体材料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产业水平完全满足产业链供应安全的需要。  (1)集成电路用半导体材料  具备 18 in 单晶 Si 材料量产能力,完成 5 nm / 3 nm 节点集成电路材料的量产技术储备,突破关键装备技术,掌握材料批量生产技术,打通器件制造的全流程关键节点技术。  (2)功率和高频器件用半导体材料  实现 SiC、GaN、AlN、Ga2O3、金刚石等单晶材料的产业化制造。具体包括:6 in GaN 单晶衬底、 8 in SiC 单晶衬底、6 in AlN 单晶衬底、4 in 金刚石单晶衬底、6 in / 8 in Ga2O3 单晶衬底,确保整个功率和高频半导体产业多层次发展的技术需求 实现 8 in高质量SiC衬底上GaN HEMT外延材料的量产。解决金刚石的 n 型掺杂和 Ga2O3 的 p 型掺杂及其制备工艺难题,为下一代更高性能功率和高频半导体器件的产业化及大范围推广应用做好技术储备。  (3)发光器件用半导体材料  实现 AlN 单晶衬底上高 Al 组分 AlGaN 外延材料的产业化制造,突破深紫外发光国产器件制造技术,并实现产业化。  (4)光电探测材料  满足 1000 万像素长波红外焦平面成像芯片的研制需要,突破 18~20 μm 甚长波红外探测器件技术。  (5)半导体产业制造/封装工艺和材料  对于常规品种的光刻胶、超高纯化学试剂及电子气体,国产材料的市场占有率达到 50% 以上 对于特种品种的光刻胶、超高纯化学试剂及电子气体,国产材料的市场占有率达到 30% 左右,形成全品种、全系列产品的供应产业链。  在抛光材料方面,国产常规品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 50% 为满足金刚石、Ga2O3、AlN 等新兴半导体材料加工需要所开发的特种抛光材料,国产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 30%。  四、推动先进半导体材料及辅助材料重大工程建设  1. 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及装备自主可控工程  需求与必要性  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及装备是影响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集成电路关键材料自主可控能力差,对先进集成电路发展需求极为迫切。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和现实需求的推动下,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金服”结合,着力实施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及装备自主可控工程迫在眉睫。  为此,需着重加强两方面建设:一是人才队伍建设,包括设置集成电路人才专项基金,加大核心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度 加强具有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高校支持,进行集成电路人才的可持续培养。二是稳定的资金供给。硅片制造属于重资产产业,产品验证周期长,周期性特点明显,约每 5 年一个周期,因此要对发展重点进行谨慎判断。  工程目标  通过本工程的实施,加强集成电路关键材料的产业化能力和可持续研发能力,扩大集成电路材料人才培养规模、丰富人才层次体系,主要的集成电路材料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产业水平基本满足产业链供应安全的需要,建立起全产业链供货能力,解除关键行业的“卡脖子”隐忧。  提升 12 in Si 单晶及其外延材料的技术水平,以满足并进入主流代工厂 14 nm 及以下工艺节点为目标,在确保集成电路产业链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国产材料的市场份额。  18 in Si 单晶及其外延材料研究,重点突破 18 in 单晶 Si 及其外延材料的制造技术,确保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 TSV、TGV 等新型 3D 集成技术研究,完成后硅时代集成电路的技术路线筛选,在掌握其材料制备技术的同时,打通后硅时代集成电路的全产业链技术,确保 2035 年后,我国在后硅时代集成电路领域的产业技术水平和关键行业的供应链安全。  实现 12 in 及以下大尺寸 Si 单晶生长设备及大尺寸晶圆的加工设备自主可控 开发 18 in 单晶 Si 生长设备,为 18 in 单晶 Si 研制和产业化提供装备支持。  工程任务  在大硅片方面,结合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发展需求背景,在国家集成电路专项科技计划资助的基础上,一方面,提升常规 12 in 高品质(满足 14 nm 工艺)硅片的制造能力,在 2025 年确保国内实现量产供应,同时打开国际市场,满足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建设 12 in SOI(绝缘衬底上的 Si)、射频微波用大尺寸高阻硅(HR-Si)衬底的生产能力 同时对 18 in Si 衬底进行技术储备,实现集成电路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在集成电路辅助材料方面,针对品种多、用量小、生产工艺稳定性差等问题,建立若干集成电路辅助材料工程中心,兼顾市场规律和产业供应链安全两方面因素,不断强化自主保障意识,优先实现量大面广的关键品种的全产业链自主保障,如G 线、I 线、ArF 光刻胶及配套试剂、Cu 及其阻挡层抛光液、TSV 抛光液、Si 粗抛液、60 nm 及 90 nm 以上制程产品的掩膜版等,确保产业供应链的相对安全。  对标集成电路先进制程,开发 ArF、 EUV 和电子束光刻胶,高档高纯石英掩膜基板、掩膜保护膜,以及 Si 片精抛和化合物半导体抛光液, 14 nm 以下 FinFET 工艺和 Co、Rb 等金属互联材料、 STI 等抛光液,为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及产业支持。  在半导体关键设备方面,对国产品牌还需进行产业链及政策的重点培育。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项目(02 专项)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对装备与材料、工艺一体化的研制,通过国产化装备验证平台,开展对装备可靠性和工艺稳定性的验证与考核,加速开展高端装备研制。总之,在解决有无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做大做强的问题。  在人才培养方面,半导体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约我国半导体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设置半导体人才专项基金,加大核心人才引进力度 加快建设微电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保障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SiC 和 GaN 半导体材料、辅助材料、工艺及装备验证平台  需求与必要性  经过近 10 年的发展,我国基本建立了以 SiC 和 GaN 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工艺和装备产业体系。该类材料紧密围绕光电子、新能源、 5G 等热点应用,在未来 5 年内将迎来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机遇。  然而,同第一代半导体产业类似,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如产业链各环节所用的关键装备、仪器、耗材等多为进口,尚未实现技术、装备的自主可控,增加了产业供应链的不安全性 国产化装备、仪器、耗材难以与产业应用对接,不利于产业生态和各环节的健康发展 进口材料和装备一次性投入和后续维护价格昂贵等。为此,需要建立化合物半导体材料、辅助材料、工艺和装备国产化验证平台。  工程目标  建立 SiC 和 GaN 半导体材料生长、加工、芯片工艺和封装检测公共验证平台,实现 6 in / 8 in SiC 单晶衬底和外延材料生长的批量生产,国产化率达到 70% 6 in SiC 上 GaN 外延材料与高功率射频器件和 8 in Si 上 GaN 外延材料与功率器件实现量产,国产化率达到 70% 部分 6 in / 8 in 材料生长及加工装备、配套原材料和零部件实现国产化批量替代,装备国产化率达到 70%。  工程任务  化合物半导体材料、辅助材料、工艺和装备国产化验证平台的工程任务主要包括:晶体材料生长设备及其辅助原材料、零部件验证,晶体材料切、磨、抛加工材料与设备验证,芯片工艺装备、工艺流程、原辅料与关键零部件验证,封装与检测装备、流程、原辅料与关键零部件验证。  加强前瞻性技术人才团队培养,围绕半导体材料研究前沿方向,组建技术人才团队。积极引进产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同时加快建设和发展职业培训教育,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产业技术队伍整体素质,完善面向半导体材料产业的人才服务体系。  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创新国际合作模式。鼓励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国外设立半导体研发机构,并开展与国外半导体企业、科研院校的研发合作。支持国内企业和机构并购境外半导体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和产业联盟,拓展国际合作渠道,提升国际资源整合能力,实现国际化经营。  在国内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国际技术合作、技术转移、成果孵化、成果产业化、科技服务等有特色的国际合作区域,吸引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机构以独资或合资方式在国内建立高水平的研发中心、生产中心和运营中心,以此带动国内行业和企业对接国际资源。
  • 姚纳新:聚光科技坚持自主创新和优势资源整合
    2014年4月18日,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的“达沃斯论坛”——2014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4)在北京召开。本届年会特别举办了“国产科学仪器发展论坛”,邀请了来自政府、仪器企业、科研院所的专家。会议现场 作为本次论坛的特约嘉宾,聚光CEO姚纳新向大家分享了国产分析仪器的发展现状、分享了聚光的成长历程、收购并购经验以及公司的舰队群模式,受到了业内同行和专家的高度赞赏和一致认同。 聚光科技CEO姚纳新  自2002年成立以来,12年的时间,聚光科技就成长为年合同额超过10亿元的仪器企业。聚光科技首席执行官姚纳新说,聚光科技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坚持自主创新,从激光在线气体分析仪到现在的实验室分析仪器,聚光科技一直不断地研发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另一方面就是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一个企业如果在技术和产品、人才团队、市场渠道这三个方面中任一方面独具优势,聚光科技都感兴趣。姚纳新说:“这种整合其实是一个共赢的过程,整合后我们一般都会继续保持原企业的团队,我们所要做的是帮助他们将公司做的更规范、给予资金支持、帮他们拓展市场等。”  姚纳新表示:“由于仪器仪表行业的特点,聚光科技选择了舰队群式的组织结构,我们要争取在每一个细分领域都能做到业内第一,能够打破国外的垄断,取代国外产品,这是聚光科技的目标,也是中国科学仪器企业的使命。”
  • 全国首家实验室“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上线
    从在津举办的第十一期东丽湖论坛上获悉,天津东丽区五大创新服务平台之一的全国首个实验室定制化服务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东丽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昨日正式上线。该平台整合了高校研发、仪器制造、仪器服务供需、仪器辅助配套等全产业链环节。以撮合科学仪器服务为基础、助推国产科学仪器的研发升级与市场推广、协助高校原始研发并建立行业标准、带动科技服务业信息化智能化升级。伴随科学仪器资源的互联网化服务,充分释放市场的科技创新潜力。  据了解,该平台是由东丽区政府牵头、天津大学技术支持,德信致安(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建设运维的“互联网+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一直以来,全国部分大专院校实验室及科研机构所引进或研发的不少实验器材都面临着闲置率较高、科研使用率低、科研价值无法体现的问题。另一部分科研院所却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缺少科研设备,难以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于此同时,社会企业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需求量与日俱增。因此,对于科学仪器服务的供需双方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该平台的上线,将覆盖仪器服务机构的现有资源,同时扩容国内仪器研发与生产企业,为国产仪器开拓高端应用市场提供渠道。仪器设施通过互联网平台予以展现,使更多资金匮乏的科技型企业可以获得更贴合的服务,同时科研院所还可形成专属“科研资源社群”,借助平台资源完成更大的科研课题。此外,以往科学仪器互联网平台仅具备信息查询功能与服务撮合功能,缺乏针对科学仪器的定制化服务体系,该平台除具备信息发布与索引功能,还可对服务端与需求端做到定制化服务,如实验室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试剂耗材供应、仪器维修保养等,从线上线下全维度提升科技产业发展。  据介绍,该平台以科技资源一站式检索为枢纽,涵盖仪器服务、检测服务、咨询服务、数据服务、培训服务5大服务项目,重点建立面向科研工作者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昨日,记者登陆该平台官方看到,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该平台科学仪器初步已达到800余台,拥有技术服务1000多项,科研人才现已有200余人,加盟机构已注入102家。据介绍,随着平台的日益完善,机构的不断加盟,平台预计在今年6月份将突破上万台仪器及服务项目,进而为实验室、科研等机构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高新仪器及服务。在网站首页中,记者看到,平台提供服务库、仪器库、机构库三个资源库。其中在服务库中,已推出包括计量检测、食品检测、生命科学、材料检测、环境检测等6大项检测服务 在仪器库中,则包含了生命科学仪器、环境检测仪器、分析仪器、物性测试仪器等6大仪器库服务 而在机构库中,记者注意到,目前已有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瀚盟生物、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津市基础医学研究中心等全国知名行业科研机构入驻该平台。“目前,平台已吸引不少来自天津、河北、北京的科研机构入驻,将全面助推京津冀科研领域的合作发展,为三地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及企业搭建合作、交流的桥梁,使得三地产学研合作日异深化。”该平台搭建运营机构——德信致安(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康表示。  “科学仪器设备的检测质量、共享水平及开放服务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计划,至今年中旬,通过平台加盟的大型科学仪器开机率与共享率提升至领先水平,仪器服务平台与企业对接数量超过3万家,充分降低企业研发及成果转化成本,满足科技企业用户及机构对于互联网+科学仪器的创新使用和大数据分析的需求,拉动区内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关键技术企业在现有数量规模上翻一番。未来,我们还将以整合服务为枢纽,着力营造互联网线上服务平台与线下定制化精密仪器服务的有机结合。其中,线下服务涵盖实验室智能化管理系统、仪器运维保养、试剂耗材供应等,对实验流程、数据集成解析、仪器监控等环节实现多维度智能化定制服务,满足实验室信息化管理需求 为仪器设备提供全方位的维护、维修、应用、供给等运行保障服务。打造互联网+科技资源整合服务创新商业模式。”杜康告诉记者。
  • 詹启敏:未来大数据会对医疗做出精准决策
    p   6月3日上午,由北京常春藤医学高端人才联盟、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中国行为法学会养生保健行为研究会主办,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协办的2017北京常春藤医学高端人才联盟健康产业论坛正式开幕。本次论坛的议题是“医疗大数据的现在和未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c67742ec-7be4-4be8-8707-0094e827797b.jpg" title=" 201706061346185182_副本.jpg" / /p p   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讲述了他对大数据与现代医学的理解。 /p p   演讲全文如下(有删减): /p p   发言人:詹启敏 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p p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来参加第三届常春藤的健康产业大会。今天的主题是大数据,全世界都在关注大数据,而大数据也是中国健康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根据会议主题,我想从科技创新、精准医学、大数据三个方面来谈一下我对健康大数据的一些感想。 /p p   实际上今天所谈的健康是一个大健康的概念,首先,应该关注全生命周期,全民族覆盖,也就是从生命形成的第一天起一直到灵魂关怀,这就是大健康发展战略。 /p p   其次,大健康战略要关注健康全过程,从一个人的健康到他的亚健康、出现疾病高危因素、疾病前的症状、疾病的管理、康复和养老等健康的全程观念。 /p p   再次,大健康的策略要关注健康管理,要关注个人健康、家庭健康、事业健康、医院健康。今天中国一带一路以及中国的国际战略让医疗领域还要关注全球健康。 /p p   大健康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从2015年开始,中央审改小组启动一批国家重大工程,要解决三个95%的问题,第一个目前我国临床药物95%以上都是国外知识产权 第二是现在大型的医疗装备95%都是国外的 第三是现在一个疾病来了,怎么治?临床标准指南95%是国外的。 /p p   我国卫生健康事业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医学科学研究、疾病的预警和监控、临床治疗以及健康管理和服务。健康大数据不是简单的收集过程,都暗含着科学的思维,同时还要研究产生这些数据的标准,数据的分析、伦理、安全等。更重要的是,以大数据为代表的科学研究,需要与社区健康需求紧密整合,这是大数据产生的主要来源——从临床和社区的问题或需求入手,进行转化研究,形成科学成果,在通过新的干预手段和管理措施,或者新的分子标记物和早期诊断方法等,回馈到服务临床和社区健康服务中去。 /p p   过去的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在维持,这种方式不可持续,所以我国一直在寻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根据战略的研究,我国已经确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就是健康经济。目前健康经济对于我国的贡献约为百分之七点几,发达国家一般在12%以上,美国是24%,所以我国健康经济推动我国总体发展仍存在很大的空间。 /p p   之所以说精准医学是健康大数据的源泉,是因为精准医学将一般信息的分析包括家庭信息、遗传信息、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与蛋白质组、基因组、代谢组、微生物组、分子影像、分子应用等多数据的信息精准整合在一起,所以有了精准的医疗,给健康医疗数据提供大量的、高质量的、结构化的数据。 /p p   人群发生的所有疾病,即使是一个资历很深的专家从医60年活到80岁,从医80年要活100多岁,但是对于整个临学来讲,我们看到的病是非常一线的。就像我们看的一个病不太清楚,我们所做的就是现在不行的话我们进行专家会诊,本院的专家会诊不行,我们请国际的专家会诊。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p p   医生遇到不清楚的病情,目前能做的是上网查资料,无法解决时要进行本院专家会诊,甚至国际专家会诊。但是未来的智能医学数据库中会存在几百万、几千万、上亿万份的病例,包括从来没有见到过的疑难杂症,而且运算速度很快,随时为医生诊治提供线索。在知识量和判断速度方面,人都是无法与大数据库相比拟的,因此未来大数据会对医疗做出精准的决策。 /p p   这不是替代,而是为医生做出精准的医疗方案发挥重要的科技支撑。因此大数据是一个支撑,为精准医学数据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像“惠民工程”,“大病不出县”等。智能医学支持国家的战略,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家重大的战略,未来智能医学是推动中国发展,支撑中国健康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39588880-d0cc-49c0-b2e8-477832527758.jpg" title=" 201706061346466824_副本.jpg" / /p p   大数据为精准医学提供重要的支撑,精准医学可以提供海量优质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人工技术,可以促进精准医学的发展,最终实现精准医学服务于健康的目的。总结而言,完整的临床信息、多种形式的分析数据以及分子影像、分子病理、临床药物等数据,最后汇总形成大数据,它给医疗提供一个支撑,实现个性化的治疗,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降低费用,这也就是我国医改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支撑我国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支撑伟大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p
  • 【招聘】先河集团高级人才需求信息
    一、 集团公司介绍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137)成立于1996年,是集环境监测、治理、运营服务与生态环境咨询服务为一体的集团化公司。公司于2010年11月在创业板上市,是行业内首家上市公司。目前,公司总资产17亿元,员工近千人,下辖14家子公司和三个研发中心(北京);业务涵盖生态环境监测装备、运维服务、社会化检测、环境大数据分析及决策支持服务、VOCs治理以及民用净化六大领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未来我们将秉承"周审天地、关怀万物"理念,在做强做大的航程中,全力以赴打造一个让用户满意、社会尊重、员工自豪的民族品牌!二、 高级人才招聘岗位序号所属单位岗位岗位职责招聘要求工作地点1集团公司研发总监/副总监(各1人)1、研究、分析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制定技术与产品发展规划,组织实施;2、主持新技术与新产品的总体设计,组织项目开发及发布管理,指导解决技术问题;3、组织科研课题申报、开发、验收等;4、负责研发团队管理与能力建设;5、统筹并指导公司下设国内、外研发机构的管理工作。1、仪器、测量、电气、光学、物理学或化学等理工科专业,熟悉仪器仪表开发原理及技术,海外留学归国博士优先;2、有5年以上分析仪器、在线仪器、过程仪器或医疗仪器等项目研发管理经验;3、精于研发项目管理,担任过80人以上研发团队的管理工作;4、熟练掌握英语;5、有大型或国际化仪器研制企业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熟悉环保行业者优先。【薪资待遇】优秀适岗者60-100万年薪石家庄2集团公司市场部副部长(1人)1.协助主管领导制定公司市场战略规划,负责制定年度部门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品牌建设、市场推广、公关、营销活动等具体工作;2. 组织市场调研、评估客户需求,指导销售团队投标方案;3.研究行业发展趋势及国内外同行,进行市场预测及情报分析,为公司决策提供依据;4协助主管领导制定公关策略与事件营销方案;5.管理市场团队,并负责销售团队能力发展。1. 本科以上学历,环境类、理工科或市场类专业优先,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者优先;2. 环境仪器行业或分析仪器行业或环保行业5年以上工作经验,其中2年以上同行业市场管理职位工作经验;3.熟悉环保监测行业发展趋势,具有敏感的商业和市场意识,具有优秀的资源整合能力和业务推进能力;4.熟练阅读英语。石家庄3集团公司高级环境研究员(源解析)(1人)1、负责大气污染在线源解析系统团队的建设和组织、系统研究开发或引进,包括在线源解析技术方案的制定与组织实施;2、指导研发人员完成相关软件的开发,售前技术咨询以及具体项目的实施、管理、管控;3、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组织实施。1、环境、大气物理、气象或统计相关专业,博士以上学历,海外归国博士优先;2、掌握大气污染扩散理论,熟悉主要的源解析模型(CMB、PMF等),对模型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应用;3、引入实时数据、利用模型工具,建立源解析模型系统;对模型产品进行加工;对模型产品进行检验,生成数据报告;4、熟悉计算机集群技术和Linux系统,掌握Fortran、Shell、Python等编程语言。北京石家庄4集团公司高级环境研究员(预警预报)(1人)1、负责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及决策支持系统团队的建设和组织、系统的研究开发或引进;2、负责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及决策支持系统技术方案的制定;3、指导研发部门完成相关软件的开发,售前技术咨询以及具体项目的实施;4、使用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及决策支持系统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1、环境、大气物理、气象或统计相关专业,博士以上学历,海外归国博士优先;2、掌握大气污染理论,熟悉主流的空气质量预报模型(CMAQ、CAMx、WRF-Chem、NAQPMS、OPQA等、,对模型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应用;3、引入实时数据、利用模型工具,建立源解析模型系统;对模型产品进行加工;对模型产品进行检验,生成数据报告;4、熟悉计算机集群技术和Linux系统,掌握Fortran、Shell、Python等编程语言。北京石家庄5集团公司大数据算法工程师(1人)1、负责大数据数学建模、算法优化设计和开发;2、负责基于大数据体系的数据分析平台设计和开发;3、对海量业务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挖掘数据行为特征及规律,为决策提供业务分析及数据支持。1、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历,有海外留学经历者优先;2、至少3年以上数据分析、建模、大数据分析相关开发经验;3、熟练掌握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常用的算法(神经网络算法经验优先、,能够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独立建模,算法优化及模型验证;4、熟练掌握一门开发语言(如:C#、Java、R),C#语言优先考虑。石家庄6集团公司产品经理(大气/水质)(4人)1、全面负责大气/水质产品开发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控制;2、负责产品项目研发资金的执行,推行项目的全过程管理;3、负责产品的标准化提出需求和计划,报总监审核和论证;负责产品的标准化工作的执行;4、负责项目团队建设以及项目中经验的积累和新人培养。1、硕士及以上学历,光学、电子信息、精密仪器、环境相关专业;2、5年以上环境监测类产品研发经验;有2年以上大气/水质产品经理经验;3、熟悉环境监测领域相关技术及产业发展趋势,了解国家政策和用户需求;4、熟悉大气或水质产品国内外产品的技术应用情况和市场应用效果; 有系统集成项目经验优先考虑。石家庄7广州市科迪隆科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大数据中心副主任(1人)1、负责带领数据中心团队进行环境质量大数据分析及污染防治方案拟定工作;2、负责与客户进行技术交流。 1、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大气科学等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2、熟练主流的空气质量分析模型,具有大气污染方向科研经验、相关工作经验优先;3、对外沟通和交流能力强。广州市海珠区琶洲8广州市科迪隆科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市场部副部长(1人)1.负责制定品牌建设、市场推广、策划、产品方案,组织并实施公关、营销活动策划等具体工作;2. 组织市场调研、评估客户需求,指导销售团队投标方案;3.研究区域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对手发展态势,进行市场预测及情报分析,为公司决策提供依据;4、协助完成集团公司有关市场建设与品牌推广等各项工作任务。1. 本科以上学历,环境类、理工科或市场类专业优先;2. 环境仪器行业或分析仪器行业或环保行业3年以上工作经验,其中2年以上同行业市场管理职位工作经验;3.熟悉环保监测行业发展趋势,具有敏感的商业和市场意识,具有优秀的资源整合能力和业务推进能力; 广州市海珠区琶洲9河北先河正源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司RTO/RCO技术负责人(2人)1、负责有机废气治理工程项目工艺流程的选择(RTO、RCO),设计方案的制订及图纸的绘制;2、指导并协助现场做好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及验收等相关工作;3、根据需要及时提供技术支持;4、具有项目现场管理和运行管理的能力,能指导设备运行投产,编制系统、产品操作手册。1、本科及以上学历,化工、环境类相关专业;2、3年以上RTO/RCO催化燃烧有机废气治理方案设计、安装调试、管理等相关工作经验,熟悉有机废气处理工作原理、方法和工艺流程; 3、熟练CAD绘图,熟悉有机废气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国标、行业技术规范;4、工作思路清晰,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可以适应出差。石家庄10河北先河正态环境检测有限公司技术总工(2人)1、参与重大项目和计划决策,负责技术工作和质量管理工作,指导实验分析部及现场监测部完成检测分析工作;2.负责制订实验室的人员培训计划,组织实施人员学习技术业务知识,提高检测水平;3、组织编写实验室专业范围内的技术规范、检测细则;4、负责检查各类检验报告,编写与质量分析小结及各种汇总表,确保其准确性、可靠性;5、建立有关规章制度,负责组织好环境条件、仪器设备,安全和清洁等工作,确保实验室各项事务的正常运转,对出现的各类突发事项进行应急处理。1、本科及以上学历,检验、环保相关专业,中高级职称; 2、熟悉环境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3、熟悉实验室、检验机构的管理运作;4、熟悉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5、有丰富的环境相关现场检测、实验室管理经验;6、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石家庄三、联系我们集团招聘联系人:杜部长: 联系电话:0311-85323925 微信:977055605 手机:18132688199姜女士: 联系电话:0311-67300762 微信:jl306454191 邮箱:xhrs@sailhero.com.cn地址: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新区湘江道251号科迪隆招聘联系人:叶女士 邮箱:yyr.gcb@ kedilong.com 手机:13660056141旷女士 邮箱:kuangwenjun@kedilong.com 手机:13078822040地址:广州市海珠区琶洲
  • 十分钟就能锁定污染区域——保定成立大气污染精准监测监督指挥中心
    雾霾来袭,科技治污势在必行!《中国环境报》2016年12月19日06版头条,报道了先河环保开发的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精准监控及决策支持系统,通过保定市政府的充分运作和资源整合,正式成立并运行“保定市大气污染精准监测监督指挥中心”,为河北省首家。中心的成立必将为该市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有力的工具和抓手。◆中环报记者张铭贤 600余套小微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覆盖全城区,仅用10分钟时间就能锁定污染区域。日前,河北省保定市大气污染精准监测监督指挥中心成立并运行,这在省内尚属首家,可大大提高保定市城区发现、处置空气污染源的工作效率。 如何精细定位污染源?600余套监测设备布点整个城区12月12日,在保定市大气污染精准监测监督指挥中心内,大屏幕上密密麻麻显示着各色圆点。“绿色、黄色的小圆点说明这个布点范围内空气质量为优良,橙色、红色、紫色等颜色的圆点则标志着这一区域空气质量污染,可能存在污染源,需要及时进行排查。”工作人员介绍说,每一个圆点,都对应着一套设置在保定城区的小微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据了解,保定全市范围内总共有600余套这样的设备,分布在城区的大街小巷,实现了环境监测网络对城区的全覆盖。在城区的重点污染源企业、工业集聚区、建筑工地、城中村、城区环路和主干道、交通路口等区域,还进行了重点布设。同时,在城区近郊污染物传输通道上还建立了区域传输观测点,可研判污染物输送来源及传播过程。据介绍,常规空气质量监测设备体积大、成本高、安装条件复杂,无法实现大面积推广。保定市采用最新的分布式小微型传感器技术,建立起空气污染网格化精准监测系统。这些小微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虽然功能没有传统监测站全面,但通过网格化组合精准监测技术,可以实时掌握城区每一处地点污染物的排放水平。相比以往拉网式排查空气污染源工作强度大、人员需求多,工作人员借助网格化精准监测系统,轻点鼠标就可锁定空气污染区域,工作效率成倍提高。如何协调处置污染源?问题点位3小时反馈“从近一个月的运行情况看,保定市大气污染精准监测系统的灵敏性还是非常高的。我们这些监测设备一般布点在距离地面两米左右的空中,不管是路面清扫不到位、工地施工的扬尘污染,还是街头烧烤油烟、燃煤排放,都可实时捕捉到污染指数的变化。”指挥中心负责人陈振辉介绍说,“一次,保定市华电二校区的PM2.5达到了800多,指挥中心马上与莲池区政府协调,发出指令,派人赶到现场调查。原来一市民在距离监测点不远的位置抽烟,工作人员令此市民把烟灭掉,几分钟之后,PM2.5的数值就降下来了。”“指挥中心采取24小时值班制度,通过电话、对讲、微信等方式直接联系相关点位的责任区或人。”陈振辉介绍说,“在监测系统的平台上,每10分钟更新一次数据,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平台的监测数据,实时记录各观测点位数据的变化情况,对监测数据进行研判挖掘,并针对污染情况进行整点推送。被通知人或单位需要马上到点位周边进行排查工作,并在3小时内将点位周边情况和处理措施反馈至指挥中心。指挥中心通过日志的方式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文档记录。”污染浓度高如何处置?每天通报排名靠后点位并跟进督查保定市大气污染精准监测系统的投入运行不仅对突发的环境污染事件实现了精准控制,对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也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每天21时前,指挥中心将前一天20时至当天20时城区内部和区域传输点位的监测数据进行排名,并将浓度高的前10名通过传真的方式发送至城区内莲池区、竞秀区和高新区,以及城区外的徐水区、满城区和清苑区。各区需要在第二天17时之前将点位周边的排查情况和处理情况反馈至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进行相关档案的整理和登记。”陈振辉介绍说,“保定市大气办要求我们‘排名每日发送’,目的就是督促各区加大治理力度。同时对长期排名靠后的点位,我们还将进行跟踪督查,并将督查情况及时以文字形式汇报至指挥中心。”据了解,保定市大气污染精准监测系统应用以来,给现场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以往人员拉网式排查工作强度大、人员需求多,在指挥中心应用网格化监测系统后,可以及时准确地锁定污染区域,并下达巡查指令。从11月20日成立到12月8日,共计发布小时指令25条,日报排名涉及点位数量235个,现场负责人反馈的污染内容主要包括工地施工、道路扬尘、散煤(劈柴)燃烧和其他等污染。
  • 湖北发布食药监管体制改革意见 将整合检测资源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根据《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18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为确保全省食品药品监管改革工作上下联动、协同推进和平稳运行,现就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ldquo 三个代表&rdquo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食品药品安全为目标,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整合监管职能和机构为重点,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优化资源配置、减少监管环节、明确部门责任,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充实和加强基层监管力量,建立一体化、广覆盖、专业化、高效率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进一步提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水平。   (二)总体要求。   1.整合资源,理顺关系。按照权责一致的要求,整合食品药品监管职能、机构、队伍和技术资源,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强化和落实监管责任,着力解决食品药品监管职责交叉和监管空白并存的矛盾,实现全程监管无缝衔接。   2.突出重点,加强基层。合理布局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资源,推动工作重心下移,重点加强农村、街道、城乡结合部等薄弱地区监管能力建设,构建上下贯通、相互衔接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提高基层监管工作水平。   3.科学规划,精干高效。按照盘活资源、挖掘潜力的要求,合理配备和充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人员力量,促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队伍、信息、监测、检验、科技等资源共享和统筹利用,避免重复建设。   4.分级负责,分步实施。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分级分步组织实施,各监管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序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   二、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整合监管职能和机构。为了减少监管环节,保证上下协调联动,防范系统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市(州)、县(市、区)政府原则上参照省政府整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职能和机构的模式,结合本地实际,将原食品安全办、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和药品管理职能、商务部门酒类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能进行整合,组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作为本级政府的工作部门,对食品药品实行集中统一监管,同时承担本级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具体工作。地方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领导班子由同级地方党委管理,主要负责人的任免须事先征求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意见,业务上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   (二)整合监管力量。将各级质监部门涉及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的人员、编制和相关经费,各级工商部门及其基层派出机构涉及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的人员、编制和相关经费,划转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卫生部门尚未划转的涉及食品卫生许可、餐饮业、食堂等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和保健食品、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的人员、编制划转落实到位,确保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足够力量和资源有效履行职责。   (三)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在整合原食品药品监管、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现有食品药品监管力量基础上,组建食品药品监管执法机构,其中,市和中心城区原则上不重复设立执法机构。根据食品药品监管执法工作需要,吸纳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加强监管执法人员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规范执法行为和监管工作流程,加强监管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监管效能评价机制,提升科学监管水平。进一步健全风险监测、检验检测和产品追溯等技术支撑,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化建设,建立信息技术支撑平台,逐步实施食品药品全品种、全过程电子监管。各级政府要加大食品药品监管投入,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人员、公用经费和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监督抽检、电子监管等必需的工作经费全额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予以保障 按照国家规定的配备标准尽快配齐执法装备和检验检测仪器,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基础设施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重点民生工程加快建设,切实改善监管执法条件,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能力。   (四)整合技术资源。按照&ldquo 提高现有能力水平、按责按需、填平补齐、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rdquo 的要求,整合卫生、质监、工商、农业等部门技术资源,科学规划食品药品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市(州)要将有关部门涉及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机构、人员、装备和相关经费划转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条件的市(州)整合资源建立综合性的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全面整合县(市、区)有关部门检验检测资源,建立综合性的公共检验检测中心,作为同级政府的直属事业单位,推动各类检验检测人员和设备的统筹使用,检验经费的统一归口管理,检验建设项目的统筹规划安排,检验任务的统一部署实施,提高检验检测整体水平。通过政策引导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保证食品药品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需要,促进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发展。   (五)健全基层管理体系。按照&ldquo 关口前移、重心下移&rdquo 的要求,充实基层监管力量,配备必要的技术装备,填补基层监管执法空白,确保食品和药品监管能力在监管资源整合中都得到加强,加快形成食品药品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体系。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在乡镇(街道)或按区域设立食品药品监管派出机构,监管执法人员数量根据所在乡镇(街道)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等因素配备,人员编制从市县行政事业编制总量及省以下有关垂直管理部门行政事业编制总额内调剂划转,不新增人员编制。按乡镇(街道)设立的,人口5万人以下的,人员编制4&mdash 6名 人口5万人以上的,人员编制6&mdash 8名 按区域设立的,人员编制6&mdash 8名。在农村行政村和城镇社区配备食品药品监管协管员,承担协助执法、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宣传引导等职责,可聘请村干部、社区网格管理员担任,并按照规定给予一定的工作补助。密切食品药品监管协管员与监管执法队伍的衔接配合,全面推进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网格化监管。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支持农贸市场检验检测站建设,补助检验检测经费。   (六)强化行业自律作用。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加快推进食品医药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等社会组织与行政机关脱钩,使其真正成为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主体。坚持积极引导发展、严格依法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食品医药行业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促进健康有序发展。   三、落实监管责任   (一)地方政府负总责。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对本地区食品药品安全负总责的要求,在省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切实抓好本地区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做好生猪定点屠宰监督管理职责调整工作,确保职能、机构、队伍、装备等及时划转到位,配套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各项工作有序衔接。要加强组织协调,强化保障措施,落实经费保障,实现社会共治。   (二)监管部门履职尽责。要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预警监测,严密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农业部门要加强畜禽屠宰环节、生鲜乳收购环节质量安全和有关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强化源头治理,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加强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环节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各地可参照省政府有关部门对食用农产品监管职责分工方式,按照无缝衔接的原则,合理划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农业部门的监管边界,建立食品安全追溯机制,切实做好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与批发市场准入管理的衔接。卫生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标准、风险评估等相关工作。各级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要切实履行监督、指导、协调职能,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完善政府、企业、社会齐抓共管的综合监管措施。建立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制,强化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第一责任人意识和诚信意识,督促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细化并落实主体责任。   (三)相关部门各负其责。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相关部门要积极做好有关工作,形成监管部门之间密切协作的联动机制。质监部门要加强食品定量包装、食品包装材料、容器、食品生产经营工具等食品相关产品生产加工的监督管理。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要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质量检验和监督管理。工商部门要加强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活动的监督检查,严惩违法广告行为。住建部门要督促建筑工地食堂落实食品安全管理规定,城管部门要做好食品摊贩等监管执法工作。粮食部门要加强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中粮食质量及原粮卫生的监督检查。各级公安机关要加大对食品药品犯罪案件的侦办力度,设立食品药品违法犯罪侦查机构,建立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工作衔接机制,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活动。   四、确保改革有序推进   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是重大的民生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社会关注度高,各方面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期待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务必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积极稳妥推进,切实取得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成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负责。食品药品日常监管任务繁重,要尽可能缩短改革过渡期。市(州)、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原则上分别于2013年9月底和年底前完成。   (二)确保平稳过渡。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改革过渡期间的监管职责落实工作,防止出现监管空档。改革过渡期间,食品安全各环节的监管责任和药品监管责任仍由原系统承担,并按既定部署做好相关工作。严禁改革期间相互推诿、相互扯皮、不按要求履行职责。对不认真履责、监管不到位,出现失职、渎职行为,以及发生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要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各有关部门要顾全大局,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人、财、物的划转工作。市(州)、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有关职责调整、机构整合、人员编制和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划转等问题,由省编委另行发文规定。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实现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平稳过渡。   (三)严肃工作纪律。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机构编制、人事、财经纪律,严禁在体制改革过程中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突击提拔干部、突击花钱,严防国有资产流失。对违反规定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各级监察机关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对违法违纪行为,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四)加强宣传指导。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食品药品安全形势和政策,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改革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重大措施,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全社会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良好舆论环境。省编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及时掌握和研究解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协调指导、督促检查,为改革创造良好条件。
  • 敞开式等离子体辅助激光解吸质谱成像系统的构建和应用
    成果名称 敞开式等离子体辅助激光解吸质谱成像系统的构建和应用 单位名称 北京大学 联系人 马靖 联系邮箱 mj@labpku.com 成果成熟度 &radic 研发阶段 □原理样机 □通过小试 □通过中试 □可以量产 成果简介: 质谱成像已经成为了质谱领域的研究热点,特别是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应用广泛,成为了病理学、生物化学以及制药分析等领域的强有力工具,具有非常广泛的发展前景。鉴于我国在质谱成像领域的研究基础较为薄弱,本项目拟从研究平台的搭建入手,开展等离子体辅助激光解析质谱成像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利用DART、多波长激光以及三维移动平台搭建质谱成像研究平台,提高分辨率,为实际研究奠定基础。2)开发适用于成像平台的数据处理软件,并逐步改进和优化。3)探讨新型基质在质谱成像系统中的作用,以提高质谱成像检测结果。4)利用搭建的质谱成像研究平台,进行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相关样品组织的小分子目标物成像研究。 目前,项目按照计划顺利进行。完成质谱成像平台的搭建和测试工作。将DART、多波长激光以及三维移动平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质谱成像技术平台,采用三维移动样品台自动控制样品分析位点, 质谱成像软件将样品位置和质谱数据整合在一起,可以绘出二维图像。并且改进激光仪器,提高激光的分辨率以提高质谱成像的分辨率。 应用前景: 质谱成像已经成为了质谱领域的研究热点,特别是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应用广泛,成为了病理学、生物化学以及制药分析等领域的强有力工具,具有非常广泛的发展前景。
  • 整合优势资源 铸造民族精品--访汪尔康院士和西安瑞迈周起设总经理
    前言:长春应化所汪尔康院士与西安瑞迈合作研制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MPI-A型),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科学仪器研制与开发》子项目。MPI-A在国际上首次将毛细管电泳分离和电化学发光检测性能完美结合,比相关领域通常应用的进口“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分析仪”大大降低了成本。目前,该仪器已应用于药物、医学等方面的科学分析工作。日前,汪院士在百忙中接受本网的邀请,以文字稿件形式详细阐述了该款产品的技术优势,随后笔者又邀请西安瑞迈公司周起设经理(以下简称“周总”)谈谈该款产品的市场推广和国产仪器行业的发展问题。此篇专访中,专家与厂商联手为国产优秀产品宣传造势,同时也为国内仪器行业的资源整合献计献策,以飨读者。 汪尔康院士 Instrument:您与西安瑞迈合作研制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将毛细管电泳分离和电化学发光检测性能完美结合,请您具体介绍其具体性能? 汪院士:电化学发光检测是近几年发展迅速的毛细管电泳分析中的一种新型检测方法,它将毛细管的分离技术与电化学发光检测相结合,可在临床分析及医药、病毒、免疫等科学试验中大大简化分析的技术难度,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系结合毛细管电泳(CE)分离和电化学发光(ECL)检测于一体的多测试界面、多分析参数、多控制部件系统集成仪器。这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与西安瑞迈公司合作首创的一种现代分离分析仪器。它可同时对被测样品实现毛细管电泳在线分离、电化学发光实时检测,并同步显示化学发光信号、电化学电位扫描信号、电化学电极电流信号及毛细管电泳电流信号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电化学分析仪,提供电化学发光分析所需的恒电位、循环伏安及线性扫描信号发生器及电化学电流检测器; (2)数控毛细管电泳高压电源,提供电泳分离所需高压,可按照程序对电动进样时间及高压、分析过程时间与高压进行独立控制; (3)多功能化学发光分析仪,由CE-ECL多功能检测池和化学发光检测器构成。CE-ECL多功能检测池成功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及化学发光三种不同方法的检测组会在一起,实现了三种检测方法的有机结合;化学发光检测器可进行流动注射化学发光、静态注射化学发光、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微芯片化学发光等各种发光检测。 Instrument:请问该仪器的关键技术是什么,取得了哪些突破性的成就,获得了哪些专利? 汪院士:我们瞄准电化学发光、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及电化学检测的前沿研究领域,在检测系统设计、电极化学修饰、电化学发光试剂的固定化、整体仪器的开发和芯片系统制作取得主要成果如下: (1)建立了方便易用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电化学的检测平台,基于该平台,对药物、环境污染物、生物分子等进行检测,并应用到临床样本等实际体系的分析,推动了该项技术的发展; (2)将化学修饰电极技术引入毛细管电化学检测,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选择性及电极的稳定性; (3)建立了多种电化学发光试剂的固定化技术,避免了繁琐的试剂引入操作,提高了信号的稳定性,并首次将该技术用于毛细管电泳分析;制作了腐蚀接头的电化学光检测器,有效抑制了电泳高压对检测的干扰;利用平行催化的电化学发光、电化学双检测技术扩大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的应用范围;对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中的场放大效应进行研究,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4)首次研制出商品化的整体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经中科院组织的鉴定会评价为“国际首创”,该仪器已成功投放市场,为该项研究的推广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5)建立了新型的芯片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电化学检测系统,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已申请专利15项(其中3项已授权): (1)建立电化学发光及电化学检测方法,设计制作了相应的检测池:毛细管电泳柱端喷壁安培检测池(专利号:97214642.3)、分离式电化学发光流动池(专利号:00241245.4)、喷壁式电化学发光流动池(专利号:00241246.2)、毛细管电泳柱端电化学发光检测池(专利号:01133351.0,已授权)、毛细管电泳与流动注射通用型电化学发光流通检测池(专利号:02123900.2,已授权); (2)在电化学检测发光方法中,为提高检测灵敏度、减少干扰,提出多种电化学发光检测器的制备方法: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制备方法(专利号:01120534.2)、毛细管电泳固体电化学发光检测器(专利号:02116453.3)、纳米金颗粒修饰的固体电化学发光检测器(专利号:02116460.6)、腐蚀接头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装置(专利号:200310115835.3)、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物膜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制备方法(专利号:200410010765.x)、合成含有三联吡啶钌的微米及纳米粒子的方法(专利号:200510017158.0)、一种在电化学电极表面固定三联吡啶钌的方法(专利号:200510017159.5) (3)建立了芯片毛细管电泳-电化学、电化学发光检测系统:电化学检测-微流控芯片及制作方法和再生方法(专利号:03145053.9,已授权)、集成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芯片的制备方法(专利号:200310115822.6)、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装置(专利号:200510016556.0)。 Instrument: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与相关领域通常应用的进口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分析仪及其它同类仪器有哪些优势? 汪院士:毛细管电泳分析中应用较普遍的检测方法有紫外可见光谱、激光诱导荧光以及质谱方法。紫外方法灵敏度低,激光诱导荧光以及质谱方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但是检测时往往需要进行化学衍生,且仪器设备较昂贵。电化学发光检测的优点是灵敏度高、成本低、检测对象广泛,应用潜力巨大。将该方法与高特异性的免疫技术相结合,发展起来的免疫电化学发光技术,则有着选择性好、检测限低的优势,在基础科学研究、临床诊断等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免疫电化学发光技术的应用面大、市场广阔,但目前相关的专利技术等一直把持在国外大型公司手中,所生产的专用仪器及相配套的试剂盒价格昂贵(仪器的价值高达18万美元,每检测一个样品实际消耗费用2美元),日常使用及维护成本均很高。 我们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商品化的整体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价格大概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十分之一,被中科院组织的的鉴定会评价为“国际首创”, 可实现CE-ECL的在线分离,实时检测,操作灵活,软件功能齐全,为该项研究的推广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Instrument: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可用于哪些实际应用领域?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国内外此技术发展历程及前景? 汪院士: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可用于药物、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及核酸检测分析 可应用于蛋白质分离检测、免疫及DNA分析以及细胞组分测定等。研究蛋白质分子之间或与其他分子如临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质折叠现象、构象转化等,对深入探讨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而有关DNA的损伤及其修复等科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了解一些基因性疾病的致病原因并寻求可能的治疗手段,此外,利用DNA适配子特异识别生物分子甚至癌细胞等特点,可对特定目标进行专一标记及分析测定;单细胞分析如原位监测细胞受激释放及其代谢凋亡等,有助于我们在细胞层次上深入了解生命现象及其本质,并通过细胞与药物作用研究来初步筛选某些临床药物;利用抗体与抗原或亲和素与生物素的特异作用,可以实现目标物的靶向标记。 在国内外,关于蛋白质、DNA、细胞及免疫分析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如日中天,与此同时,相应的分析仪器的研发和应用也得到了大力发展。Ru(bpy)32+ 电化学发光(ECL)在以上分析领域的基础研究也得到大力发展,建立了相应的活化、标记、分离和检测技术并取得广泛的应用。但国际上仅有少数几家公司在生产电化学发光仪及开发相关试剂,其中,美国IGEN公司率先推出Origen Analyzer系列的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此类仪器是在Origen磁微球免疫标记技术基础上,结合流动注射分析方法,将电化学发光方法应用于免疫分析领域,然而,该仪器无法有效分离样品,只适合研究纯化后的样品,而且价格昂贵,每台18万美元,其备用件及消耗件如电化学发光探针等的总价格也近10万美元;德国宝灵曼公司也推出了Elecsys系列的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该仪器采用了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链酶亲和素与生物素间接包被及间接性抗体等技术,由于这种仪器同样采用了流动进样装置,因此仍存在样品分离等问题。Roche公司分别于1998年和2003年先后收购了宝灵曼公司和IGEN公司,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器及其配套试剂的生产厂商;最近,Roche公司推出1010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该仪器的分析特点与前两种仪器基本类似,仍采用流动注射和磁微球技术。以上这些电化学发光仪,均在样品分离纯化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分析手段单一,并且无法进一步进行微型化,很难从根本上满足目前我们在基础科学尤其是生命科学分析等研究领域的科研需要。我们研制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CE-ECL),是国际上的首台这类仪器。把先进的分离方法与先进的检测技术结合成为整体的智能化分离与分析仪器,在国际上是首创。中科院组织的鉴定会评价为“国际首创”,而且价格较低,可实现CE-ECL的在线分离,实时检测,操作灵活。今后的研究工作将侧重于具有实际生物分析应用前景、功能全面的微型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和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器。 Instrument:请介绍您与西安瑞迈的合作过程,您如何将科研成果顺利的推向市场的呢? 汪院士:由于在测试方法上我们的科研小组作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加之仪器设计较为成功,与西安瑞迈紧密合作,在成果鉴定之后短短一年内就销售了30台/套,销售产值达300万元。但是随着销售数量的增长和使用对象的不同,要商品化质量是关键,产研紧密结合,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整体系统各项设计,分别从微电极系统、化学发光单元、电化学分析系统以及毛细管电泳高压电源等方面进行了改进,使仪器系统测试效果大大提高。并且在产品产业化和实际销售过程中,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派生出了一系列基于CE-ECL技术的系列产品,如:多参数化学发光联用仪器系列、化学发光及荧光分析检测仪系列、进样器系列、化学发光检测器系列等。到目前为止,MPI-A型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在产业化完成之后,取得了相当良好的经济效益,并初步建立了销售网络。迄今为止,该仪器(包括科研原型样机和商品化仪器)已销往全国各地,受到了用户单位的一致好评,已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大学等重点院校作为教学仪器和科研仪器购置。据统计数据显示,因是国际首创,该仪器在国内销售市场独据份额,其生产总值已达1000多万,实际完成销售额达900多万,其中仅MPI-A/B型已实际销售66台/套,产值约800万;另有三十多台已被一些用户单位预定。实践证明我们与西安瑞迈公司产研结合是很成功的,我们从一开始研制到样机成功进行转化为商品,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始终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推动这类分析仪器的发展。 Instrument:请问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自推向市场来,已经被哪些国内外科研机构选用,关于该产品近期有哪些好消息(如国家部门和权威机构的肯定)呢?是否有国际化推广的计划? 周总: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分析检测仪自2004年正式投产以来,由于其独特的分析功能而受到了众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欢迎,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排名前100名的理工科院校中有近90%的院校已经购买此仪器,有些院校甚至购买了近10台,其中包括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化学所、电子所、过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也相继购买了此仪器。此外,还有国外的一些科研机构也在询问购买事宜。该仪器目前已列为科技部仪器产业化示范项目产品。 Instrument:您认为目前国内科学仪器的研发和生产主要面临哪些困难?您对科研工作者与厂商加强合作及促进国内科技成果产业化有哪些建议? 周总:目前国内分析仪器行业发展势头迅猛,有些产品已经占据了国内主要市场,但在高端仪器领域,国外产品仍占有主要地位。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化分析仪器更是如此。分析仪器由于产品开发存在投入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和市场风险大的问题,因此仅由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独立开发高水平的分析仪器难度很大。一方面企业不可能建立完全用于基础研究的实验室,另一方面所开发的仪器如果没有相关测试方法的配套很难进入市场。因此,采用院企结合、校企结合研发新型分析仪器是一种将产品尽快进入市场的理想方法。西安瑞迈公司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汪尔康院士、董绍俊院士等知名专家的合作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此外,企业应能多与所研制产品的行业顶级专家沟通,听取他们的宝贵经验;西安瑞迈分析仪器公司所研发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仪器中所涉及的许多关键技术都得益于与其相关领域的专家指导。如电化学领域的汪尔康院士,化学发光领域的章竹君教授及弱电流检测领域的陶国安教授等,他们都对仪器的研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分析仪器研发对技术综合性要求很高,研发人员不但需要有很强的本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很宽的知识面和很强的技术贯穿能力,但受目前国内教育体制的限制,很难直接聘到相关人才,大多需要企业对其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因此,如何在此期间使研发队伍相对稳定,是较为困难的事情。 此外,由于分析仪器尤其是创新型仪器研发费用较高,而这部分费用却无法抵扣相应税费,导致纳税额偏高,使企业投入研发的热情受到很大影响。建议相关部门能够针对技术研发比重较大的创新型企业以税收优惠支持。 Instrument:面对国外仪器厂商的强势竞争和并购热潮,请问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国产仪器研发和生产能力,振兴民族科研能力和民族科研工业? 周总:1。国内仪器开发厂商必须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力度,避免互相仿造,竞相降低产品价格,使自己逐渐丧失研发能力。 2.要努力打造品牌产品,努力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避免片面追求不实用的技术指标和表面功能,在中低档产品上占领国内主要市场,进而逐渐缩小高档分析仪器与国外产品的差距,逐步改变国外产品占据国内大部分市场的局面。 3.要改变国内分析仪器厂家规模偏小,单一厂家产品种类繁多的问题,鼓励企业做精做强具有自己优势的产品。 4.鼓励企业按行业划分进行集团化重组和并购,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企业集团。 采访后记:汪院士和周总分别从技术和市场这两方面,阐述了MPI-A的技术优势和推出过程,也给众多的国内同行来自成功案例的启迪: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整合优势资源,需要专家、厂商、政府部门等多方紧密合作。 MPI-A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相关信息请登陆: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665/C12035.htm 长春应化所相关信息请登陆:http://www.ciac.jl.cn/ 西安瑞迈公司相关信息请登陆: http://remex.instrument.com.cn 或 http://www.xaremex.com/About.htm 策划编辑:廖庆玲
  • 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专委会成立
    10月12日,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专家委员会在京正式成立。水利部副部长、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胡四一出席会议,为专家颁发聘书并发表讲话。   胡四一在讲话中对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具体措施作了深入阐述,他指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需要健全一系列配套制度和建立相应的技术支撑体系。没有完善的监测系统和全面的监测信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将无所依据。这就要求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指标体系,完善数据获取和监控手段,切实做到能操作、能检查、能考核。   胡四一强调,组建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专家委员会,是切实提高项目建设管理水平、确保圆满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实现项目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水利部对成立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专家委员会工作非常重视,在充分考虑专业全面性、技术权威性的基础上,通过重点邀请、征求意见和组织推荐,正式确定由相关行业和领域的 35位资深专家共同组成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专家委员会。   胡四一对专家委员会的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他指出,为了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建设任务,达到预期目标,必须以科学民主的方式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集中专家的智慧。就此他提出三点意见。   第一,充分认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技术支撑,具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水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是水利信息化的龙头工程。陈雷部长就项目建设提出了“统筹规划、总体设计、资源整合、提高效能、突出重点、分期实施、同步推进、统一实施、周密组织和加强管理”的管理要求。因此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各级项目办要按照部领导要求,准确把握项目特点,精心组织专家咨询工作。各位专家要高度重视咨询工作,帮我们准确把握项目实施的技术方向,为解决实施难题建言献策,科学总结实施经验,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为项目实施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和决策支持。   第二,深入研究项目的关键环节,建立多学科的强大智库。作为水利部的重大信息化项目,该项目不仅具有参与部门多、投入资金多、涉及专业多、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又要遵循财政项目的预算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和序时进度等要求。希望各位专家尽快研究熟悉《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2012-2014年)》,针对项目建设的重大技术问题,从各自的专业领域积极建言献策。专家组的技术咨询要把握项目的关键技术环节,在配套制度建设、优化技术路线、整合信息资源、发挥决策支持效果等方面深入研究,不断提出真知灼见,高屋建瓴地指导项目实施。   第三,积极参与项目全过程,对重要成果质量进行把关。希望各位专家按照《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要求,密切配合项目进展开展咨询和专家审查,在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大纲评审、项目中期评估、项目最终验收等各个环节对项目成果质量进行把关。专家委员会要在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在今后对项目给予长期的关注和支持。   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及有关成员单位,全体专家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
  • 业内人士发文呼吁县级不设立检测机构
    图为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计量测试所工作人员正在为群众检测血压计。   根据国家认监委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各类检验检测机构总量约为两万余家,98%的机构属于各级质监部门、各个行业(包括各部委和地方各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各个行业主管部门,涉及工业产品、环境、食品、公共卫生、药品、工程质量等多个领域,承担的主要是政府监督检验任务,为政府部门的行政执法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但是随着我国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现行的检测体制存在诸多弊端,进一步推进检测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必要性   推进政府检测机构体制改革与资源整合的必要性体现在,一是实现执法与检测相对分离,确保检测的公正性和行政执法的严肃性,有利于解决政府部门&ldquo 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rdquo 的问题,符合国际惯例,代表了改革的方向,同时还有利于规范和加强政府行政执法工作,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二是切实解决多头检测、重复检测和检测结果不互认的问题。三是切实解决政府重复投入、检测资源浪费的问题。政府部门各自为政分别设置检测机构,政府检测机构重复购置仪器设备的现象在有的地方较为严重,关键仪器设备雷同,人员结构相似,人才和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各检测机构均有继续扩大规模、增加投入的要求。因此,只有通过体制改革与资源整合才能从根本上遏制重复投入的势头。四是通过资源整合提高检测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服务质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由于政府检测机构设置较为分散,政府有限的资金被分散投入,致使一方面常规检测出现了资源闲置,另一方面重点领域和新技术领域的检测能力不足,且普遍存在高层次技术人员难以引进等问题。因此,推进检测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有利于将检测机构做大做强,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有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其公共服务能力。   改革思路   一、加强检验检测机构及实验室资质管理,严格市场准入。试点整合建立公益性质的政府实验室和企业性质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整合一批业务相同或相近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此项工作是《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及任务分工明确的任务,同时加强合格评定制度体系建设,推动第三方认证结果采信,避免重复行政许可,建设面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   二、摸清底数,科学论证,以市级检测机构为主体开展资源整合工作。分步推进市级政府检测机构的体制改革与资源整合,第一阶段重点推进市属检测机构整合,第二阶段整合县、区级检测机构。将各类市检测机构整合成立市级检验服务中心,由市政府牵头确定整合方案,整合后的市级检验服务中心纳入机构改革试点,在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设立理事会作为市级检验服务中心的决策层。理事会主要行使以下职能:协调有关职能部门与检验服务中心的关系 组织制定相关的检测发展规划、标准和流程 制定检验服务中心的财政预算草案和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 制定相关的强制检测目录和年度抽检计划 建立检验服务中心绩效评估机制,监管检验服务中心的运作等。理事会下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为理事会的各项重大决策提供相关的决策咨询服务。   在理事会领导下,设立执行层负责检验服务中心的日常工作。   根据机构改革试点的要求,积极创新检验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建立适应其自身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薪酬分配、社会保障制度和监督制度,增强检验服务中心活力,调动员工积极性。   三、县、区级检测机构的改革思路。为保证检测机构整合工作的平稳推进,将县、区级检测机构纳入第二阶段改革,待市属检测机构整合完成后再予以推进。鉴于整合后的市级检验服务中心可覆盖地级市各区域,能为各县、区政府部门的监管执法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地级市下属县、区原则上不再设立检测机构,不再承担技术检测职能。部分县、区检测机构可并入整合后的市级检验服务中心,部分可改变功能,现有人员编制充实加强到相关机构。   配套措施和组织保障   首先,切实保障相关政府部门的行政执法能力。由于各检测机构实际承担了辅助执法工作,检测机构与主管部门脱钩后,对相关政府部门的执法工作有一定影响,因此,在检测机构整合后,要切实保障相关政府部门的行政执法能力不受影响。   其次,检测机构的整合主要是实验室的整合,是技术支持平台的重构。检测机构整合后,要切实保障相关监管执法机构进行快速检测和现场检测的能力。   再次,建立政府部门与检测机构的联动与协作机制。充分发挥理事会作用,健全理事会的决策机制,确保常规性检测按计划进行。各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科学的年度抽检计划,便于市级检验服务中心合理配置检测资源,按计划完成常规性检测任务。整合后的政府检测机构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对于相关政府部门因应急工作需要的临时性、突击性检测任务,市级检验服务中心应突破常规的工作程序,集中人员和设备,积极配合相关政府部门的应急工作。市级检验服务中心要创新检测方法,缩短检测周期,不断提升检测能力。还应根据政府部门的要求,为其提供咨询、培训和统计分析等全方位的服务。   第四,加强检测机构体制改革与资源整合的组织保障。建议成立市级检测机构体制改革与资源整合领导小组,统筹负责推进市和县、区两级检测机构的整合工作。同时由相关政府部门和检测机构参加,起草相关规章草案,确保整合后的市级检验服务中心能按法定机构形式进行运作,其机构设立、职能配置、工作程序、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都有法可依。   第五,加强审计和管理工作,保证整合顺利进行。体制改革与资源整合所涉及的各部门和单位在资金、仪器设备和办公场地等方面要加强管理,做好清产核资、资产审计、产权移交等工作,确保整合顺利进行。   原标题:深化体制改革 提升服务能力&mdash &mdash 政府检测机构体制改革与资源整合的分析与探讨(作者单位:山东威海市产品质检所)
  • 国务院印发“互联网+”指导意见 加强资源环境动态监测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ldquo 互联网+&rdquo 行动的指导意见》。此指导意见围绕转型升级任务迫切、融合创新特点明显、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提出了11个具体行动。其中第十项为&ldquo 互联网+&rdquo 绿色生态,要求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加强资源环境动态监测,实现生态环境数据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   加强资源环境动态监测。针对能源、矿产资源、水、大气、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各类生态要素,充分利用多维地理信息系统、智慧地图等技术,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优化监测站点布局,扩大动态监控范围,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立体监控系统。依托现有互联网、云计算平台,逐步实现各级政府资源环境动态监测信息互联共享。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和大数据分析。 全文如下: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ldquo 互联网+&rdquo 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积极发挥我国互联网已经形成的比较优势,把握机遇,增强信心,加快推进&ldquo 互联网+&rdquo 发展,有利于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和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对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ldquo 双引擎&rdquo ,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在互联网技术、产业、应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已具备加快推进&ldquo 互联网+&rdquo 发展的坚实基础,但也存在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产业理解不够深入、新业态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跨界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亟待加以解决。为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入融合和创新发展,充分发挥&ldquo 互联网+&rdquo 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重要作用,现就积极推进&ldquo 互联网+&rdquo 行动提出以下意见。   一、行动要求   (一)总体思路。   顺应世界&ldquo 互联网+&rdquo 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坚持改革创新和市场需求导向,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发展潜力和活力 着力做优存量,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着力做大增量,培育新兴业态,打造新的增长点 着力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夯实网络发展基础,营造安全网络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开放共享。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将互联网作为生产生活要素共享的重要平台,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开放、共享为特征的经济社会运行新模式。   坚持融合创新。鼓励传统产业树立互联网思维,积极与&ldquo 互联网+&rdquo 相结合。推动互联网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加速渗透,以融合促创新,最大程度汇聚各类市场要素的创新力量,推动融合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和新支柱。   坚持变革转型。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平台作用,引导要素资源向实体经济集聚,推动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创新网络化公共服务模式,大幅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坚持引领跨越。巩固提升我国互联网发展优势,加强重点领域前瞻性布局,以互联网融合创新为突破口,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安全有序。完善互联网融合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增强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管理和防护,保障网络安全。建立科学有效的市场监管方式,促进市场有序发展,保护公平竞争,防止形成行业垄断和市场壁垒。   (三)发展目标。   到2018年,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互联网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互联网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mdash &mdash 经济发展进一步提质增效。互联网在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基于互联网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对经济提质增效的促进作用更加凸显。   &mdash &mdash 社会服务进一步便捷普惠。健康医疗、教育、交通等民生领域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公共服务更加多元,线上线下结合更加紧密。社会服务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公众享受到更加公平、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   &mdash &mdash 基础支撑进一步夯实提升。网络设施和产业基础得到有效巩固加强,应用支撑和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固定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人工智能等技术及其产业化能力显著增强。   &mdash &mdash 发展环境进一步开放包容。全社会对互联网融合创新的认识不断深入,互联网融合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破除,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相关标准规范、信用体系和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ldquo 互联网+&rdquo 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ldquo 互联网+&rdquo 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ldquo 互联网+&rdquo 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二、重点行动   (一)&ldquo 互联网+&rdquo 创业创新。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以促进创业创新为重点,推动各类要素资源聚集、开放和共享,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开放式创新等,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等负责,列第一位者为牵头部门,下同)   1.强化创业创新支撑。鼓励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和产业整合能力,向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开放平台入口、数据信息、计算能力等资源,提供研发工具、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提高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培育和孵化具有良好商业模式的创业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基础条件,完善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集聚创业创新资源,为小微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的服务。   2.积极发展众创空间。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创新优势,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社会实验室、智慧小企业创业基地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充分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商贸企业集聚区、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等现有条件,通过市场化方式构建一批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实施新兴产业&ldquo 双创&rdquo 行动,建立一批新兴产业&ldquo 双创&rdquo 示范基地,加快发展&ldquo 互联网+&rdquo 创业网络体系。   3.发展开放式创新。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利用互联网,把握市场需求导向,加强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促进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及时转化,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推动各类创业创新扶持政策与互联网开放平台联动协作,为创业团队和个人开发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加快发展创业服务业,积极推广众包、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引导建立社会各界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动跨区域、跨领域的技术成果转移和协同创新。   (二)&ldquo 互联网+&rdquo 协同制造。   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在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共同牵头)   1.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以智能工厂为发展方向,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快推动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进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和基础数据共享。着力在工控系统、智能感知元器件、工业云平台、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等核心环节取得突破,加强工业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有效支撑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构建开放、共享、协作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   2.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互联网企业整合市场信息,挖掘细分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为制造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提供决策支撑。   3.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鼓励制造业骨干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促进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推行众包设计研发和网络化制造等新模式。鼓励有实力的互联网企业构建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细分行业提供云制造服务,促进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集聚与对接,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加快全社会多元化制造资源的有效协同,提高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   4.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鼓励制造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形成面向生产组织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信息,为产品优化升级提供数据支撑。鼓励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过程优化等在线增值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实现从制造向&ldquo 制造+服务&rdquo 的转型升级。   (三)&ldquo 互联网+&rdquo 现代农业。   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ldquo 种养加&rdquo 生态农业新模式,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加快完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培育多样化农业互联网管理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农副产品、农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农业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务部、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林业局等负责)   1.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农业服务平台,支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强产销衔接,实现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科技化、组织化和精细化水平,推进农业生产流通销售方式变革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值空间。规范用好农村土地流转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土地流转透明度,保障农民权益。   2.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在基础较好的领域和地区,普及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网络化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在大宗农产品规模生产区域,构建天地一体的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实施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等精准化作业。在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推动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废弃物自动回收等智能设备的应用普及和互联互通。   3.提升网络化服务水平。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鼓励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政策、市场、科技、保险等生产生活信息服务。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合作,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农业信息监测体系,为灾害预警、耕地质量监测、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市场波动预测、经营科学决策等提供服务。   4.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充分利用现有互联网资源,构建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制度标准建设,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精细化信息化管理,加快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在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推广应用,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不断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实现农副产品&ldquo 从农田到餐桌&rdquo 全过程可追溯,保障&ldquo 舌尖上的安全&rdquo 。   (四)&ldquo 互联网+&rdquo 智慧能源。   通过互联网促进能源系统扁平化,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节能减排。加强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促进能源利用结构优化。加快发电设施、用电设施和电网智能化改造,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能源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负责)   1.推进能源生产智能化。建立能源生产运行的监测、管理和调度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加强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对接和生产消费智能化,支撑电厂和电网协调运行,促进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协同发电。鼓励能源企业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设备状态、电能负载等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与预测,开展精准调度、故障判断和预测性维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2.建设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多能源协调互补的能源互联网。突破分布式发电、储能、智能微网、主动配电网等关键技术,构建智能化电力运行监测、管理技术平台,使电力设备和用电终端基于互联网进行双向通信和智能调控,实现分布式电源的及时有效接入,逐步建成开放共享的能源网络。   3.探索能源消费新模式。开展绿色电力交易服务区域试点,推进以智能电网为配送平台,以电子商务为交易平台,融合储能设施、物联网、智能用电设施等硬件以及碳交易、互联网金融等衍生服务于一体的绿色能源网络发展,实现绿色电力的点到点交易及实时配送和补贴结算。进一步加强能源生产和消费协调匹配,推进电动汽车、港口岸电等电能替代技术的应用,推广电力需求侧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基于分布式能源网络,发展用户端智能化用能、能源共享经济和能源自由交易,促进能源消费生态体系建设。   4.发展基于电网的通信设施和新型业务。推进电力光纤到户工程,完善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系统。统筹部署电网和通信网深度融合的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同缆传输、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鼓励依托智能电网发展家庭能效管理等新型业务。   (五)&ldquo 互联网+&rdquo 普惠金融。   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鼓励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的融合创新,为大众提供丰富、安全、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不同层次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型企业。(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网信办等负责)   1.探索推进互联网金融云服务平台建设。探索互联网企业构建互联网金融云服务平台。在保证技术成熟和业务安全的基础上,支持金融企业与云计算技术提供商合作开展金融公共云服务,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的金融产品。支持银行、证券、保险企业稳妥实施系统架构转型,鼓励探索利用云服务平台开展金融核心业务,提供基于金融云服务平台的信用、认证、接口等公共服务。   2.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拓宽服务覆盖面。鼓励各金融机构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在更广泛地区提供便利的存贷款、支付结算、信用中介平台等金融服务,拓宽普惠金融服务范围,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支持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开展网络借贷、网络证券、网络保险、互联网基金销售等业务。扩大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试点,充分发挥保险业在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中的作用。推动金融集成电路卡(IC卡)全面应用,提升电子现金的使用率和便捷性。发挥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MTPS)的作用,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开展移动金融创新应用,促进移动金融在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规模应用。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技术发展消费信贷业务,支持金融租赁公司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金融租赁业务。   3.积极拓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的深度和广度。鼓励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提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和个人的投融资需求。规范发展网络借贷和互联网消费信贷业务,探索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积极引导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利用大数据发展市场化个人征信业务,加快网络征信和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和投资者保护,建立多元化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机制。改进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提高金融服务安全性,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及其外溢效应。   (六)&ldquo 互联网+&rdquo 益民服务。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高效、便捷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服务消费成本。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卫生计生委、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林业局、旅游局、网信办、信访局等负责)   1.创新政府网络化管理和服务。加快互联网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促进公共服务创新供给和服务资源整合,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公众参与的网络化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等,加快推进政务新媒体发展建设,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交流,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制定的响应速度,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深入推进网上信访,提高信访工作质量、效率和公信力。鼓励政府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探索开展一批社会治理互联网应用试点,打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数据壁垒,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提升各级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加强对&ldquo 互联网+&rdquo 行动的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度。   2.发展便民服务新业态。发展体验经济,支持实体零售商综合利用网上商店、移动支付、智能试衣等新技术,打造体验式购物模式。发展社区经济,在餐饮、娱乐、家政等领域培育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发展共享经济,规范发展网络约租车,积极推广在线租房等新业态,着力破除准入门槛高、服务规范难、个人征信缺失等瓶颈制约。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文化、媒体和旅游等服务,培育形式多样的新型业态。积极推广基于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城市服务,开展网上社保办理、个人社保权益查询、跨地区医保结算等互联网应用,让老百姓足不出户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务。   3.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支持第三方机构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引导医疗机构面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积极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应用。鼓励有资质的医学检验机构、医疗服务机构联合互联网企业,发展基因检测、疾病预防等健康服务模式。   4.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支持智能健康产品创新和应用,推广全面量化健康生活新方式。鼓励健康服务机构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提供长期跟踪、预测预警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第三方在线健康市场调查、咨询评价、预防管理等应用服务,提升规范化和专业化运营水平。依托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携式体检、紧急呼叫监控等设备,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5.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推动开展学历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共享,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探索建立网络学习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等制度,加快推动高等教育服务模式变革。   (七)&ldquo 互联网+&rdquo 高效物流。   加快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对接和使用效率。鼓励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建设智能仓储体系,优化物流运作流程,提升物流仓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运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交通运输部、网信办等负责)   1.构建物流信息共享互通体系。发挥互联网信息集聚优势,聚合各类物流信息资源,鼓励骨干物流企业和第三方机构搭建面向社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仓储、运输和配送信息,开展物流全程监测、预警,提高物流安全、环保和诚信水平,统筹优化社会物流资源配置。构建互通省际、下达市县、兼顾乡村的物流信息互联网络,建立各类可开放数据的对接机制,加快完善物流信息交换开放标准体系,在更广范围促进物流信息充分共享与互联互通。   2.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在各级仓储单元积极推广应用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物联网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仓储设施与货物的实时跟踪、网络化管理以及库存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货物调度效率。鼓励应用智能化物流装备提升仓储、运输、分拣、包装等作业效率,提高各类复杂订单的出货处理能力,缓解货物囤积停滞瓶颈制约,提升仓储运管水平和效率。   3.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加快推进货运车联网与物流园区、仓储设施、配送网点等信息互联,促进人员、货源、车源等信息高效匹配,有效降低货车空驶率,提高配送效率。鼓励发展社区自提柜、冷
  • Teledyne Flir和Ansys合作推进热成像技术在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系统中的集成应用
    帮助车辆改善在所有天气和照明条件下的环境感知能力,对于减少全球创纪录的车祸死亡人数以及实现更安全的自动驾驶汽车(AV)系统至关重要。2023年6月,美国州长公路安全协会(GHSA)预计,2022年全美有7508名行人死于交通事故,这是自1981年以来美国行人死亡人数最高的一年。车辆环境感知工程师可以利用热成像数据和计算机模拟来提高系统性能,加速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和AV系统的开发目前,将长波红外数据集成到车辆现有传感器套件中,成为改进ADAS和AV系统的有效手段之一。热探测能够填补车辆环境感知能力的缺陷,通过与可见光相机、雷达以及激光雷达(LiDAR)传感器配合使用提供冗余。据麦姆斯咨询报道,为了支持更高效的ADAS和AV系统,传感、成像及相机制造商Teledyne Flir正在与工程模拟软件开发商Ansys合作,利用热成像数据促进系统开发,改进车辆面向行人的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nsys AVxcelerate Suite现在可以与Thermal by Flir一起提供,成为车辆感知系统设计师的一款新工具,促进热成像功能在ADAS和AV传感器堆栈中的集成,提高感知算法的准确性。凭借该工具,工程人员可以模拟数百万英里利用热像仪提供关键数据的场景,在拥挤和低对比度环境(如雾或烟雾等)中检测行人。环境温度影响热成像性能简化数据整合AVxcelerate获得了Flir的Prism AI的有力支持,该软件可以在内部开发过程中用作主要感知或参考软件。Prism AI工具套件提供了与Teledyne Flir的Conservator数据生命周期管理软件,以及被合作伙伴称为“行业最大热成像和可见光训练数据集”的简化数据整合。Teledyne Flir产品管理副总裁Mike Walters表示:“Ansys AVxcelerate Suite是感知工程师利用热成像数据挽救生命的另一个关键工具。从学术界到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各机构现在都可以拥有从虚拟世界到物理世界的完整生态系统,以构建挽救生命的热成像系统。”Flir推出用于毒品快速分析的便携式探测器此外,Flir Defense近期还宣布推出了Griffin G510x便携式化学品探测器,专门用于在现场行动中分析并识别爆炸物和毒品(包括芬太尼)。这款新版本基于广受欢迎的G510系统,可使急救人员和执法部门在五分钟内确认并识别街头毒品。Griffin G510x设计用于检测芬太尼等毒品Griffin G510平台是一款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仪系统,被全球多国公共安全团队广泛用于现场实时确认化学威胁。新款G510x的改进,使操作人员能够识别复杂混合物中的微量毒品(现在已经成为新常态)。芬太尼和甲苯噻嗪组合镇静剂等阿片类药物,对使用者和急救人员都构成严重威胁。G510x可以在常见止痛药中发现混合浓度低至2%的芬太尼,而其他系统可能只能检测到止痛药。Flir Defense集成检测系统副总裁Mark Blanco表示:“芬太尼及其他毒品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正在摧毁各地的社区。G510x为全球执法部门提供了一款强大的新工具,可以在现场识别危险的毒品,帮助将其从我们的街道上清除。”G510x的板载化学品数据库每三到六个月更新一次,可对3500多种非法药物、代谢物和其他相关化合物进行验证性分析。其230毫米(9英寸)的触摸显示屏可引导用户提示,并能够在穿戴防护装备的情况下进行操作。
  • 华科仪发布多通道两虫检测一体化预处理设备及辅助自动识别系统新品
    水是生命之源,饮用水水质安全是国家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但是说起饮用水的监测,人们往往想到的只有物理、化学以及细菌等指标,却忽略了被认为世界上最容易导致人体腹泻的水源性耐氯人畜共患原生动物寄生虫——贾第鞭毛虫(Giardia)和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简称“两虫”。“两虫”传播影响面大,容易暴发感染。其分布与供水的范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绝大多数感染者都有饮用同一水源的既往史。隐孢子虫卵囊和贾第鞭毛虫包囊在外界环境中能较长时间保持感染性。 北京华科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通过开展深入合作,参照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国内水质检测的实际情况,以降低设备和检测成本为目标,围绕“两虫”检测方法、仪器研制、自动识别系统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发,开发出基于“滤膜浓缩/密度梯度分离荧光抗体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多通道两虫检测一体化预处理设备及辅助自动识别系统,彻底解决了我国饮用水“两虫”检测过程中检测成本高昂、人工识别主观性和技术性、依赖进口技术和设备等诸多问题。 两虫样品富集前处理装置我公司基于“滤膜浓缩/密度梯度分离荧光抗体法”研制的两虫样品富集前处理装置内置多种类型传感器和自动控制器以代替人工操作,预处理过程无需人员值守,实现了两虫样品富集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批量化,极大地降低了两虫检测成本,检测成本仅为美国EPA1623方法的20%左右。该设备已经获得国家专利并正式推向检测市场,受到了检测行业用户的大力赞扬。与此同时,该设备为水质检测部门极大节约检测成本的同时满足不同规模供水单位检测部门“两虫”检测的需求,这对于保证新国标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特点:1.设备配有大尺寸触摸屏,内置微孔滤膜法和碳酸钙沉淀法操作指导,引导用户使用2.设备支持样品浊度检测,能引导用户选择合适的方法处理不同类型样品3.使用滤膜法,设备支持用户自定义报警和换膜压力,设备实时提醒和自动换膜4.使用滤膜法,设备支持用户自定义处理样品体积,设备实时提醒和自动停止5.使用沉淀法,设备可批量自动处理样品,无需人员现场值守6.设置内置真空系统,辅助完成吸取上清液和真空抽滤操作7.设备能够将样品体积由10-20L富集至200mL,两虫回收率满足标准要求技术参数:外形尺寸:1540*560*1360mm 输入电压:220VAC 50Hz 设备功率:≤300W 触摸屏:10寸工业触摸屏传感器量程:浊度0-100NTU ;压力0-1.6MPa;PH传感器0-14 滤膜法样品处理量设置范围:0-9999L 滤膜法泵流量参数:1.2L/min沉淀法一个样品处理时间(除静置时间)≤15min真空泵参数:真空速度0-12L/min 极限真空度24KPa回收率满足标准要求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两虫自动识别系统为解决人工识别的技术性和主观性难题,我公司研制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两虫自动识别系统,以基于形态学半监督学习神经网络识别算法结合多维度判别方法对两虫进行辅助快速判别定量,可替代传统人工肉眼手动方法,大幅降低人工识别劳动强度和错误率。该仪器实现了多通道检测可扩展模块和载物台和显微镜自动控制等关键部件模块化和智能化,包括:样品扩展阵列和膜过滤自动切换控制系统模块化并集成于一体,形成成套“两虫”检测前处理仪器,建立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的形态图像数据仓库,通过神经网络识别算法和多维度判别分析,解决传统分析方法的费时、效率低、依赖人工经验等难题。主要特点1. 显微镜操作遵照国家标准要求2. 自动扫描全片,自动拍照3.发现两虫存在,系统自动拍照并记录坐标并进行数据库存档4.系统自动出具检测结果报告5.支持人工验证,点击系统发现两虫坐标点,显微镜自动移动到该坐标点并自动配置观察倍数和观察模式技术参数:卤素灯主机,12V100W22mm视场,10×可调目镜三目观察镜筒,30°倾斜,47-78mm瞳距半复平场荧光物镜高精度电动载物平台,行程125*75mm,最小步长0.1um投射起偏、转盘DIC聚光镜和微分干涉附件100W汞灯灯室、100W汞灯电源箱和6激发位荧光垂直照明器显微镜运动控制程序:定义扫描区域,控制电动载物台三轴运动,切换物镜,控制CCD相机拍照,记录目标物坐标和镜头信息,能自动还原记录状态辅助人工复核两虫图像识别系统:采用嵌套循环逐像素扫描识别图片,采用DBSCAN聚类技术实现两虫标记,基于大数据利用积卷神经网络技术识别两虫类别,识别率超过80% 应用领域疾控中心自来水厂矿泉水厂环境监测站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创新点:北京华科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通过开展深入合作,参照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国内水质检测的实际情况,以降低设备和检测成本为目标,围绕“两虫”检测方法、仪器研制、自动识别系统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发,开发出基于“滤膜浓缩/密度梯度分离荧光抗体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多通道两虫检测一体化预处理设备及辅助自动识别系统,彻底解决了我国饮用水“两虫”检测过程中检测成本高昂、人工识别主观性和技术性、依赖进口技术和设备等诸多问题。 多通道两虫检测一体化预处理设备及辅助自动识别系统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