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身高秤

仪器信息网身高秤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身高秤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身高秤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身高秤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身高秤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身高秤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身高秤相关的解决方案。

身高秤相关的论坛

  • kaikaifeng的身高是多少

    为了使本人的文章言之有物,举例子时候牵涉到了这个数值,希望知情人士提供。附: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11013/3585709/打个比方,要测量wangzijin和kaikaifeng的质量比值,但是没有秤,只有一把尺子,怎么办呢?峰高定量法就是测量一下这两人的身高,然后得出结论,wangzijin:kaikaifeng=X:Y。如果这俩人宽度相宜厚度相当,那么这个结果是比较靠谱的;峰面积定量法就是把俩人铺在桌子上(汗,扑街的感觉),测量头部的宽度,肩膀的宽度,等等,然后计算,如果这俩人厚度差不多,那么这个结果也是比较靠谱的。PS:细心的板油肯定注意到了,即使这样定量依然不是完美的,因为wangzijin和kaikaifeng同学俩人的厚度没参与计算,其实这正说明我举例子的严肃性,任何定量方法都不是完美的,只能说峰面积定量与峰高定量相比有很大优势。即使引进了DAD,MS检测器,得到更多一维的数据,把厚度算上,实际的结果仍然会有差异,因为wangzijin和kaikaifeng的密度啊什么的也不一致,会带来误差。

  • 【讨论】男女身高最佳配对表!很科学的哦!还没找对象的要加油哦!

    男女身高最佳配对表调查:夫妻俩后代的相貌除了与遗传有关外,还与夫妻俩的身高有关。男方的身高/女方的身高=1.09的话,生出的孩子是最漂亮的;当然,没有那么精确的,不等于1.09,那自然越接近越好!下面是正常身高的速配,查找自己的另一半吧: 女生    男生1.56    1.7001.57    1.7111.58    1.7221.59    1.7331.60    1.7441.61    1.7551.62    1.7661.63    1.7771.64    1.7881.65    1.7991.66    1.8091.67    1.8201.68    1.8311.69    1.8421.70    1.8531.71    1.8641.72    1.8751.73    1.8861.74    1.8971.75    1.9081.76    1.9191.77    1.9301.78    1.9411.79    1.9521.80    1.963

  • 对儿童身高有影响的营养素

    蛋白质:动物的肌肉及内脏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它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首要“建筑材料”。在骨骼形成和生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胶原,含有大量的特殊氨基酸即甘氨酸、脯氨酸等。在膳食中,仅仅以植物性蛋白质为主,其质量是不够高的,特别是有益于长高的赖氨酸含量不足。因此,在儿童的一日三餐中必须保证有充足的优质蛋白质,如鱼、虾、瘦肉、禽蛋、牛奶和豆制品等。  锌:锌是有助于儿童身高生长的最重要的营养素。儿童在慢性中等程度缺锌时,即组织器官锌水平及身体总锌量明显下降,生长迟缓则同时发生。儿童锌缺乏还直接影响骨细胞分化和增殖的基本过程。另外,锌对生长激素的合成、分泌像胰岛素样的生长因子也起重要作用。  钙和磷:钙、磷是体内含量最多的矿物质,而99%的钙和80%的磷均存在于骨骼中。我国儿童的钙摄入量与日本同龄儿童比较相差甚远。同时,又由于植物性食物中钙的生物利用率很低,因此,儿童平时应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如奶类、豆制品、蔬菜等,必要时还可补充些钙片。孩子多晒太阳,加强体育锻炼也有利于骨骼生长。  维生素A:它对维持儿童生长是必需的,也对骨骺软骨中细胞的活性有重要作用。此外,维生素A还可通过甲状腺激素来影响身高增长。  除了以上营养素对身高的直接作用外,铁、锌、核黄素、维生素A还可以通过增强儿童食欲,促进其消化液分泌,影响十二指肠内绒毛的形成及减少患病机会来促进儿童的身高增长。

  • 如何高效地回复审稿人意见?

    无需任何修改就能被接受的论文可谓百里挑一,绝大部分文章都要经过一次或者多次回复审稿意见的环节。对于小修(minor revision),因为文章基本上已经被接受,需要的大多只是纠正一些文字上的错误,量少而且容易,在完成的时候心情也会是愉快的。但是对于大修(major revision),如何回复审稿意见是非常重要的,毕竟修改后被拒的文章也不在少数。那么如何高效地回复审稿人意见?回复审稿意见 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color=#111111]首先,诚恳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提交文章修改后要附上一个[/color][url=https://www.enago.cn/][b][color=#363636]cover letter[/color][/b][/url][color=#111111]。里面包含这些内容:([/color][color=#111111]1)感谢编辑安排审稿以及审稿人提出的宝贵意见。(2)作者已经认真按照审稿人的要求对问题一一作答,并对文章进行了仔细的修改,文章的所有修改都着重标出。(3)因为你们的建议,经过修改后的文章变得更好,读者们可以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4)再次感谢编辑和审稿人的帮助。[/color][color=#111111][/color][color=#111111]虽然[/color][color=#111111]coverletter的内容也都是客套话,但是编辑跟审稿人看着也会舒心不少。特别是审稿人,需要认真地无偿地审阅文章,难能可贵的是还需要找出不足的地方。即便有时因为研究方向不是很一致,他们有的问题有点业余,又或者提意见时比较不客气,回复审稿意见的时候也一定要尊重他们。[/color][color=#111111][/color][color=#111111]第二,另外起草一个单独的[/color][b][color=#111111]response letter[/color][/b][color=#111111]。 在这里用问答式一一列出每个审稿人的意见并且一一作答。对于文字的修改要求,直接接受就行了。有的审稿人要求增加参考文献,也许这是审稿人唯一显示他私心的地方——比如要求引用他的文章,不是很离谱的情况下也可以照办,或者打个折嘛,要求引用三篇最后加上一篇嘛。回答问题的时候,最好简洁和就事论事,不要拖泥带水。要注意不要为了回答某个问题而导致更多的疑问,尽量将讨论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内。[/color][color=#111111][/color][color=#111111]第三,有的审稿人与文章的研究方向有差异,或者没有认真读文章,导致对文章的[b]理解有误[/b],从而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可以首先引用一下文章的相关句子,然后指出文章的真正意思。接着承认是自己的表达出现问题了,让审稿人曲解了意思,最后指出句子已经重写,表达的意思已经更准确了。这样的回答,既巧妙地回答了该问题,也避免了让审稿人尴尬。[/color][color=#111111]第四,如果遇到了非常难回答的问题,比如审稿人质疑文章的创新性有限,价值不大。这些是文章的硬伤,是没有办法修改的。赞同审稿人的意见肯定不好,但是用回避的方式不回答更不好,既不礼貌也侧面赞同了审稿人。这个问题尽管很难回答,但是还是要去争取一下,比如再强调一下文章里面相关的几个句子。要知道每个人的[b]见解不同[/b],虽然一个审稿人觉得意义不大,但是决定权毕竟是在编辑手里,只要编辑在综合多个审稿人意见之后还觉得文章有可取之处,也就没有问题。而[/color][color=#111111]responseletter是所有审稿人都可以看到的,诚恳的回答会获得其他审稿人的好感。[/color][color=#111111][/color][color=#111111]第五,审稿意见里面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要求[b]补充信息[/b],比如更多的实验结果或者与该文章相关的另外的一些信息。这样的问题需要仔细斟酌一下,如果仅仅是审稿人出于自己的好奇,是可以选择在[/color][color=#111111]responseletter 里提供而不是直接添加到文章里面。而如果对所有读者都有用,则需要加到文章里面。对于审稿人提出的不合理的建议,可以心平气和地找个客观的理由委婉地拒绝或者提供一些参考资料,不要让审稿人觉得你对他的问题视而不见。[/color]

  • 什么样的审稿人最可怕

    不知道有没有那样的牛人,写的所有论文都被直接录用了。至少我做不到,目前,我投的论文修改后录用率只有70%左右。纵然自己认为已经很有写作心得,也认为我把关的论文都应该录用,但是,依然有30%的被拒率。虽然,我认为审稿人都是提高学术论文水平提供帮助的,但是,也不得不说,有一些审稿人让我生气。记得有一篇论文,我返修了三次,最后得到的结论还是“拒稿”。后来改投了一个影响因子还高一些的期刊,直接录用。对于这样的审稿人,我是有怨言的。下面我想写写什么样的审稿人最可怕。(1)零通过率的审稿人很可怕。或许大家会认为,世界上没有这样的审稿人。但是,我还真见过一位。去年我们组织了AMPT国际会议,我们希望所有审稿人都本着严要求去评审每一篇稿件,但是,也必须录用一批论文的。其中,我们给某教授发送了10篇论文,希望他帮助挑选出一些好一点的论文给予发表。很遗憾,十多天过去后,他的评审建议下来了。10篇论文,统统被他拒稿。我们看到这样的结果后,只能用目瞪口呆来形容。感叹,这教授也太厉害了,甚至怀疑他对于学术论文是否过于挑剔。显然,我们是不可能把这十篇论文都拒稿的,没有办法,我们又邀请其他审稿人对这十篇论文进行重新评审。(2)只录用自己领域的审稿人也很可怕。有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同行是冤家。但也有不一样的时候。因为,有一些人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只认为自己的领域重要,而其他相关的领域就都是“低级”。因此,找这类人评审论文的时候,看见和自己做差不多工作的时候,就给予较高的评价。认为,这样的工作有意义,值得研究。而遇到不是这个小领域的人的研究工作时,给出的评价有时候让人惊吓。一看标题就说,这样的工作没有意义。然后糊弄几句,就把他人的工作给否定了。当然,还有一类人和他们相反,看见自己领域的论文就统统拒稿,认为对方做的工作没有自己做得好。(3)研究视野比较窄的审稿人比较可怕。通常评审论文过程中,审稿人要做的事情是看这一篇论文是否存在有意义的事项。如果存在一些能够勾起他人兴趣的工作,即使写得不好,也是应该给予修改机会的。相反,如果只是描述工作,没有什么具体的学术意义,写作最好也应该拒稿。然而,在我们的审稿人中,不得不承认有一批这样的人,他们在评审论文过程中,基本上就不看或者看不到论文的优点,而只看论文是否存在缺点。特别是某些研究视野比较窄的审稿人,很难发现其他领域的难点、优点,这样造成的拒稿是很难受的。(4)过于看重“关系”的审稿人比较可怕。都在学术圈里,通常经过10多年后,大家都基本上相互认识。有时候就会变得很奇怪,某和某成为一个利益团体,某和某成为一个敌对团体。这样的情况,在论文评审过程中也有影响。当他们看到朋友的论文,毫无原则地录用。相反,当他们见到敌对方的论文,也是毫无原则的拒稿。这个世界任何一篇论文,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同时,我还见过一些提前“打招呼”的论文评审。还见过更不负责任的评审人,当他收到某某朋友的论文,立即告知对方,并让作者自己写一两条评语,论文自己也不阅读,然后就推荐录用论文。作为朋友,相互帮助可以理解;作为敌人,相互诋毁也能理解。如果一个科研人员变得毫无原则性,那也会变得很可怕。我现在也为20多个学术期刊审稿,就自己审稿过程而言,50%会给作者修改机会。的确,大家都在学术界,大家都在努力写好论文。一个好的成果通常都会付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艰辛。因此,尊重他人的成果是评审人的第一步。当然,见到那些完全不尊重评审人的作者,我也是很坚决的“拒稿”。

  • 【讨论】关于审稿人话题

    投稿都要送审稿人审阅论文...各位的文章一般遇到几个审稿人?我的一般都好象只有一个审稿人,个别文章是送了两个审稿人.我认为也许两个审稿人反倒有好处..因为即便其中一个退稿,而另一个给修改的机会,最终编辑很可能倾向于修改或者再找第三个审稿人..不过国内一般再找第三个审稿人的情况似乎不多.因为大多数期刊是有3个月的答复期限,,一般时间上不允许再找的.2个审稿人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审稿意见比较多,修改时比较麻烦而已.

  • 一种晕车药或有助增加身高

    新华社东京12月5日电 (记者蓝建中)日本一项最新研究说,用于治疗晕车的药物“美克洛嗪”还具有促进骨骼生长的作用。这一发现有望帮助治疗软骨发育不全的患者,还有可能增加普通人的身高。但这还是初步发现,其具体效果还有待临床试验确认。 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系副教授鬼头浩史等人在新一期美国在线科学杂志《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卷》上报告说,如果基因FGFR3被异常激活,会导致软骨发育不全症。如患这种疾病,成人后的身高也仅有120至130厘米,还会出现椎管狭窄等症状。这种疾病很难治疗,目前一种方法是手术折断骨头后再拉长,但会给患者身体带来巨大负担。 研究小组利用大鼠软骨细胞测试了多种药物,结果发现美克洛嗪(别名敏可静、美克利静、保晕锭等)具有遏制FGFR3的效果。此外,在利用从实验鼠胎儿采集的骨骼进行实验时,发现添加了美克洛嗪后,能够促进骨骼生长。 研究小组还认为,除疾病外,因体质原因导致个头很矮的人,如果能够遏制FGFR3的作用,也有可能促进骨骼生长并随之增加身高。 由于美克洛嗪是一种已经得到批准的药物,研究人员计划进一步开展的临床治疗试验有望早日开始。研究人员认为,在利用美克洛嗪进行治疗时,有可能需要在发育期持续服药。

  • 令我无语的审稿人

    来源:科学网 作者:冯 景 作为编辑,每天都要和审稿人打交道,基本上审稿工作都是义务性质的,所以,我每次催审时总带点怯怯求人的态度。就算审稿人拒审,我也会感谢人家及时告知,如果能顺便推荐个替代的审稿人,我更是千恩万谢了。不过最近两件审稿的事,就令我无语了。第一件,有一篇稿子退改后,作者反映审稿意见的附件打不开,我们发现那位审稿人上传的评审文件是坏的,我们就反复给这位审稿人发邮件,请他再给我们发一遍,此人一直没有任何反映,长达两个月。后来我通过其他老师找到他的手机,直接给他打电话。“XX老师,您收到我们的邮件了吗?您那份审稿意见在我们这打不开。”“哦,收到了,我回头就发给你。”十分钟后,我收到了他的审稿意见邮件…… ,举手之劳的事,他居然两个月不理。第二件,最近一期出版前审读时,我发现其中一篇文章,全篇都把著名的信息论奠基人香农的名字拼错了。我以为是排版编辑的问题,去审稿系统查原始文件。居然发现,这位作者从投稿时就拼错了,在投稿说明、摘要、正文里到处都是拼错的痕迹,而审稿人居然没有一个指出来的。这几位审稿人,在国内该领域都是鼎鼎大名的,有院士,有学院院长。这要是刊发出去,我们可丢死人了。虽然同行评议是一项义务工作,但作为圈里有一定地位的专家,您总得对自己说出的话、写出的文字负责吧。所以期刊审稿系统都应该像scholarone系统一样加上给审稿人打分的项。我们编辑部以往对剽窃、一稿多投的作者有一个黑名单,看来以后也要建一个审稿人黑名单了。

  • 有的期刊收了审稿费马上退稿,什么审稿意见都没有

    有的期刊收了审稿费马上退稿,什么审稿意见都没有元芳,你怎么看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yc1010.gif期刊牛你也给点意见啊就是"不予录用"真是让人讨厌收审稿费 就应该有详细的审稿意见否则就是骗钱!!!国内期刊大部分是为了挣钱。收审稿费是个怪胎。个人觉得下面的处理比较好:文章录用时,审稿费可以收取。文章不录用,不应该收取。但是,收了钱之后,一句多余的话就没有,上午收钱,下午退稿!元芳,你怎么看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yc1010.gif大家 说说有没有遇见这种事情,说说什么期刊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11.gif

  • 如何挑选文章审稿人之我见

    如何挑选审稿人的问题。这里,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投稿和审稿经历来谈一点自己的看法。第一,挑选审稿人的态度我一直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挑选审稿人,但是我没有对我挑选的审稿人抱有很大期望。至于严肃认真的态度,是想让编辑知道你对投稿的重视程度,以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投稿者的水平;不会让编辑怀疑你选用的审稿人都是你的朋友。第二,如何挑选审稿人首先,在选审稿人之前,我一般都对自己的稿件做一个全面评估,预计能发到一个什么层次的杂志。于是我挑选的审稿人的水平要比我文章的层次要稍高一点,这样才能确保他们能够看懂我的文章;其次,一般要选和自己研究领域很相近的审稿人;最后,在确定该审稿人之前,我要仔细查看所选审稿人的背景和发表的文章。第三,审稿人被选中的可能性我个人认为和杂志的层次有很大关系。越是层次很高的杂志,如果你选的审稿人很合理,很严瑾,那么很有可能被选中,因为在很高层次的杂志(像Nature,Science, Cell, etc.),在每个具体的领域“牛人”不太多。这也是为什么“牛人”比较容易发好文章其中原因之一,因为彼此之间也会关照。对于层次稍低一些的杂志,可能杂志的审稿人比较多,适合审稿的人也比较多,所以被选中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就拿我的审稿经历为例,近几年我的朋友多次把我列为他们文章的审稿人,仅仅只有一次被选中,还是因为我和当时的主编熟悉。因此我的个人看法是,如果你选用的审稿人和编辑熟悉(比如杂志编委会成员),并且研究的内容和你文章相近,这样选中的几率相对高些。如果你选用的审稿人都是中国人或者和你的研究相差很大,编辑首先会怀疑你们之间的关系,所以这种审稿人被选用的可能性不大。第四,能否回避某些审稿人这个是完全可以的。如果你的研究结果和某人的已经发表的文章恰好相反,你就可以选择回避这个人审稿。在审稿人不是很难找的情况下,这个要求一般编辑都会满足。以上是我本人对挑选审稿人的一点经验和看法,也欢迎站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经验,大家互相学习和交流。

  • 推荐的审稿人决定文章的命运?

    今年投出去的两篇文章的审稿意见回来了,初审都没有被拒,是个好消息。最近又写了篇,发给导师都三周了,在我的再三催促下,她总算花了几个小时看了一遍,给了几点修改意见。如果再不看,就要再等三周到她出差回来了。这样在导师出差走前,总算把文章给投出去了。投稿前,她问我有没有合适的推荐审稿人。我说自己只认识一个相关领域的xxx教授。原来,跟她关系好的推荐人都被用过一遍了,这次没得用了,怎么办呢?继续资源重复利用!电话中,导师还透露了一个内部秘密(不知道算不算):前两篇文章之所以没有被拒,都是她推荐审稿人的原因。如果不是她认识审稿人,我们的文章早就被批的体无完肤了。照她这么说,推荐的审稿人直接决定着文章的命运了?推荐的审稿人确实很可能就是实际的审稿人,尤其是在当今稿件铺天盖地的大环境下,审稿人就更显得不足。我想,难找审稿人,或者稿件被拖审也是不少编辑面临的头痛事。在这种情况下,编辑直接把稿件发给推荐审稿人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至少也会发给推荐中的一个吧。作为审稿人,他们会怎么对待关系不错的同行(或者说朋友)的稿件呢?根据个人的见闻和猜测,审稿人可能有以下几种反应:(1)粗看甚至不看全文,直接大放水,把文章的思路、表达或意义夸奖一番,虽然实际未必那样;(2)浏览一下,提出一些无关痒痛的细节问题, 这样让主编知道自己认真看了文章,同时又便于作者修改;(3)认真对待,提出自己能发现的所有问题以及自己的修改意见。即便是第三种情况,直接拒搞的可能性也不大,如果文章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很有可能是大修改。可见,推荐的审稿人确实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章的命运,尤其对于水平比较低的杂志文章。如果要投的杂志水平比较高,编辑比较负责,推荐审稿人的作用就没那么大了。好的杂志一般有多个审稿人,以我们领域为例:Desalination(IF=2.0)有2个审稿人,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IF=3.2)有3个审稿人,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IF=4.6)有5个审稿人。如果有多个审稿人,主编当然不会全用投稿人推荐的审稿人了。如果主编发现推荐审稿人的意见与其他审稿人意见相差很大,一般更倾向于接受其他审稿人的意见,甚至会把文章送给另外审稿人继续审。遇到有些负责的编辑,他们可能会亲自审稿。可见推荐的审稿人,从一定程度上确实影响着文章的命运,并且越是低水平的杂志,这种影响越大;反之,推荐的审稿人对投向高水平杂志的文章命运的影响,却不是很大。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还是可以得到几点启示的:(1)对投稿人——如果想增加文章的录用率,推荐给熟悉的同行审稿,还是比较凑效的。毕竟审稿人也是人,“不看僧面看佛面”的现象在学术圈内照样存在,不信问问你的老板或同行。如果能用实力和信誉征服同行中的所有人,跟圈子内的人都成为朋友,那肯定是大牛了。(2)对审稿人——不管是否认识投稿人,最好都要认真对待编辑发过来的稿件。如果像第一种审稿人那样,早晚会坏了自己在学术界的声誉。(3)对杂志主编——要想扩大杂志的影响力,提高杂志的声誉,严格把好审稿关是必须的。2个审稿人的Desalination(IF=2.0), 3个审稿人的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IF=3.2), 5个审稿人的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IF=4.6)就是很好的说明。

  • 【分享】从审稿人的角度谈SCI写作细节

    [size=4]根据本人的一些投稿和审稿经验,英语水平在整个论文写作中所占的比重最多占到三成,剩下的七成则是一些极易被忽略的格式或形式上的细节,而往往正是这些细节真正决定着一篇文章的走向。从审稿人的角度看,一片文章的命运往往在审稿人打开它的一瞬间就决定了。一个熟练的审稿人会在接到文章后用几分钟的时间通读一遍,从而对作者和文章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在这里,审稿人最喜欢两个极端:一是通篇充满了细节上的小错误,可以直接reject的那种,再就是所谓的well written,提几条不痛不痒的意见就可以放过的那种。为什么呢?因为这两种最节省审稿人的时间,编辑那也能交待的过去。当然审稿人不会直接告诉你拒稿的原因是这些小细节,他会告诉你文章创新性不够,研究没有意义,方法老旧,更不要说那些他都懒得一一指出的小错误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了躲过审稿人的这头一板斧,我们即使做不到well written,也要尽可能的减少文章里的细小错误,从而给自己的文章增加机会。我试着总结了一些这类小细节,总结如下:1. 标题永远不要出现novel, new等字眼。从逻辑的角度讲,写科技文章的目的就是报道新的进展,如果不新的话那也没有发表的必要了。从审稿人的角度讲,他首先不会因为你写了个new就会觉得你的文章非常有新意,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让审稿人觉得你在挑战他的经验以及智商,于是乎千方百计找你文章里不new的地方……2. Abstract里不要充斥大量数字。做实验的一些朋友有时候可能非常得意自己测出的某些最新数据,于是乎恨不得都塞到Abstract中以示强调,殊不知在审稿人眼中这些仅仅是一串串毫无意义的阿拉伯数字而已。3. 参考文献和引用一定要规范,最好用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来编辑,不要手工制作,费力且不讨好。有关参考文献格式方面的文章网上一堆一堆的,小木虫也有很多,在这就不再赘述了,只强调几点。第一,格式要统一,不要张冠李戴,用Author-year格式那就有author-year的样子,用数字格式那就规规矩矩的标出个1,2,3,4。第二,人名的拼写一定不能出现错误,因为某篇文献的作者就是你的审稿人,你都不怕错拼了,人家还能怕错拒你不成。第三,用et al.要慎重。有些兄弟图省事,所有文献仅列第一作者,其他作者一律et al.,殊不知审你文章的大佬很可能就在其中哦,:)4. 节标题的拼写一定要准确。经常看见的错误就是Conclusions,Acknowledgments不带s。这两个标题估计99%的人都要用到,而且孤零零就那么一个词,字号比一般的字还要大那么几倍,写错了话还真是着实扎眼。5. 切忌超长段落。一般一个段落以3到5个句子为宜,千万不要追求一气呵成的感觉而堆在一起,那种动辄一页纸的大段落任谁看了都眼晕。如果要表达的内容确实多,可以适当的使用enumerate和itemize,可以让文章看起来简洁清爽。6. 图表切忌模糊不清。在审稿阶段图表和正文一般是分开的,图和表都是一页一个,图还会被放大到A4纸的大小。这就要求图的质量要高,如果是矢量图那问题还不大,如果不是的话那分辨率一定要高,最好自己先放大打印出来看看。7. 科技写作常识要知道。科技写作是有着自己的一套规则的,不讲规则只能是让审稿人觉得你是个新手或者杂牌军,这样拒起稿来几乎毫无心理负担。因此大家在写作的时候还是要稍微注意一下,比如名词缩写第一次出现注明,阿拉伯数字1到12出现在文中的时候要用text,数字不能做为一个句子的开头,等等。8. 文章的格式要符合规则。一般来讲通篇双倍行距,段落之间留出空行,正文跟参考文献字体要区分开。当然一篇文章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很多因素,好的写作不一定能够保证它一定被录用,但是至少可以避免它过早的被reject,或者本来应该是minor revision的稿子给批成了major revision。以上只是本人总结的一些细微之处,但这些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希望跟大家多多交流。[/size]

  • 薛宇:谈谈审稿意见

    薛宇:谈谈审稿意见前段时间台湾有个大牌学者发给我一篇刚接收的文章,顺便还抱怨"idiotic" comments made by the reviewer。这个评论我深有同感。念研究生的时候,与清华小虎子聊投稿经验的时候,他说以他的经历来说,至少80%以上的审稿意见都是负面意见。我不能说100%的审稿意见都没有用,但对论文本身有帮助的意见,八年来我遇到的屈指可数。一般来说,收到审稿意见,不需要看,我大概都能猜到讲的是什么。比如:1. Badly written。没有收到过这种评论的请举手,我要膜拜一下。05年我一篇文章出去,回来之后被批写的烂,老板看了之后就安慰,说没关系没关系,伯克利生化系的主任投文章人家也批文章写的烂,没准审稿人的文学功底扎实呢。我觉得如果不是写的让人完全看不懂,能够比较清楚的描述论文的结果,那这个评论可以不要。当然我也审过不少写的确实看不懂的论文,有些不用想就能猜到是硬从中文裸翻成英文的,那我也会给badly written的意见。2. 没看懂论文,所以瞎扯。很多人告诉我,老外审稿的习惯是拿到文章先放两个月,等杂志社一遍一遍催,直到威胁再不回审稿意见就要换人的时候,再拿出来花3-5分钟看一下,如果看懂了(恭喜,奇迹发生了),那意见基本上就不错,如果稍微有点儿小复杂(这不废话吗,又不是写笑话),审稿人看的不爽,立马就问一堆无关问题。你还必须客客气气想尽办法回复。绝对不能抵触。据我个人的经验来讲,这种不知所云的评论,绝对能够锻炼学者的妥协和忽悠的能力,因为你得把评审人不知所云的问题硬跟论文扯上关系,还要说的好像真的是那么回事,有难度啊。所以往往文章出来之后,和最初的架构就有不少区别了,有些东西,说实话,我写的论文里,但我觉得就是bullshit。3. 不合理意见。我问过很多朋友,审稿人明显不合理的意见你怎么办?比较猛的就说宁可被拒也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我本人在经历了多年的教训之后,已经牢记一个原则:审稿人的意见永远是对的。当然,年初我们一篇文章送审的时候,评审人要求我们必须做一个完全不合理的计算,当时我脑袋发热,觉得这种明显错误的东西如果发了,那自己岂不是弱智?所以只好客客气气回复说这个我们不能做。当然最后的结果还是证明我是弱智,因为审稿人很不爽,所以结果也就很自然了。当然自此之后,我们更加牢记这个原则,并且几次成功的将完全不合里的结果融入到论文中。4. 弱智的意见。我们做一个算法GPS做到今年已经半年了,我们每次投稿审稿人都希望我们介绍以前的算法实现,并比较改进的地方。所以我们的论文经常是重复来重复去,这个不是我自剽窃,而是一个简单的算法叙述个三十篇,想不重复都困难。另一个就是性能比较,无论我们之前做过多少比较,审稿人总会希望我们再做比较,所以我们又得把之前比较的结果里添一点儿新数据,然后拿过来妆模作样比一下。再者就是基本问题,比如,超几何分布怎么定义。这是我们年初另一篇论文的审稿意见,当时看了这意见,我不知道是哭好还是笑好,我实验室大二的学生都会的东西,wiki上白纸黑字写的清清楚楚,您还让我写到论文里,这叫我情何以堪啊?当然后来我们还是老老实实把这玩意儿写了进去。其他弱智的问题那就多了,彷佛没有弱智的问题,不能显示审稿人的水平。5. 不喜欢。审稿人往往就是不喜欢一篇论文。这个呢,我觉得如果您真的是不喜欢一篇论文,那不如干脆点儿拒掉。最怕就是明明不喜欢,偏给你问1-2个不搭边的问题,然后一拖半年,最后编辑崩溃了,说大哥您能不能给个决定?要不咱换人?好,实在拖不下去再给你拒掉。这样的事儿我碰到也不少,之前我们一篇文章的最高纪录是审稿16月之后接收,当然我们现在的审稿记录已经接近两年了。那篇审了16个月的文章,投了几个杂志审稿人都是不喜欢,然后慢悠悠的拖,实在不能再拖就拒。结果4年的时间已经被引50多次了,还专门有人写信来夸我们做的好。我跟胖子聊起这事,都想不通这是唱的哪出啊?另一类我们最怕的审稿人,就是第一轮很客气,先称赞你做的好,然后象征性的提点儿小问题,当你觉得他真的认为问题不大的时候,第二轮审稿突然就翻脸,从摘要一直跟你批到致谢,最后结论就是拒稿。这种情况我们这几年遇到的比较多。过去几年我们投稿的拒稿率大约是70%,一次投稿能过得极少,换两三个杂志审个4-5次那是常事。当然换杂志我们是不改的,有意见其实改动也不大,无非就是把之前写的不错的地方替换成弱智的内容,从而达到审稿人智商能评判的水准。

  • 薛宇的博文《审稿意见》

    审稿意见前段时间台湾有个大牌学者发给我一篇刚接收的文章,顺便还抱怨"idiotic" comments made by the reviewer。这个评论我深有同感。念研究生的时候,与清华小虎子聊投稿经验的时候,他说以他的经历来说,至少80%以上的审稿意见都是负面意见。我不能说100%的审稿意见都没有用,但对论文本身有帮助的意见,八年来我遇到的屈指可数。一般来说,收到审稿意见,不需要看,我大概都能猜到讲的是什么。比如:1. Badly written。没有收到过这种评论的请举手,我要膜拜一下。05年我一篇文章出去,回来之后被批写的烂,老板看了之后就安慰,说没关系没关系,伯克利生化系的主任投文章人家也批文章写的烂,没准审稿人的文学功底扎实呢。我觉得如果不是写的让人完全看不懂,能够比较清楚的描述论文的结果,那这个评论可以不要。当然我也审过不少写的确实看不懂的论文,有些不用想就能猜到是硬从中文裸翻成英文的,那我也会给badly written的意见。2. 没看懂论文,所以瞎扯。很多人告诉我,老外审稿的习惯是拿到文章先放两个月,等杂志社一遍一遍催,直到威胁再不回审稿意见就要换人的时候,再拿出来花3-5分钟看一下,如果看懂了(恭喜,奇迹发生了),那意见基本上就不错,如果稍微有点儿小复杂(这不废话吗,又不是写笑话),审稿人看的不爽,立马就问一堆无关问题。你还必须客客气气想尽办法回复。绝对不能抵触。据我个人的经验来讲,这种不知所云的评论,绝对能够锻炼学者的妥协和忽悠的能力,因为你得把评审人不知所云的问题硬跟论文扯上关系,还要说的好像真的是那么回事,有难度啊。所以往往文章出来之后,和最初的架构就有不少区别了,有些东西,说实话,我写的论文里,但我觉得就是bullshit。3. 不合理意见。我问过很多朋友,审稿人明显不合理的意见你怎么办?比较猛的就说宁可被拒也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我本人在经历了多年的教训之后,已经牢记一个原则:审稿人的意见永远是对的。当然,年初我们一篇文章送审的时候,评审人要求我们必须做一个完全不合理的计算,当时我脑袋发热,觉得这种明显错误的东西如果发了,那自己岂不是弱智?所以只好客客气气回复说这个我们不能做。当然最后的结果还是证明我是弱智,因为审稿人很不爽,所以结果也就很自然了。当然自此之后,我们更加牢记这个原则,并且几次成功的将完全不合里的结果融入到论文中。4. 弱智的意见。我们做一个算法GPS做到今年已经半年了,我们每次投稿审稿人都希望我们介绍以前的算法实现,并比较改进的地方。所以我们的论文经常是重复来重复去,这个不是我自剽窃,而是一个简单的算法叙述个三十篇,想不重复都困难。另一个就是性能比较,无论我们之前做过多少比较,审稿人总会希望我们再做比较,所以我们又得把之前比较的结果里添一点儿新数据,然后拿过来妆模作样比一下。再者就是基本问题,比如,超几何分布怎么定义。这是我们年初另一篇论文的审稿意见,当时看了这意见,我不知道是哭好还是笑好,我实验室大二的学生都会的东西,wiki上白纸黑字写的清清楚楚,您还让我写到论文里,这叫我情何以堪啊?当然后来我们还是老老实实把这玩意儿写了进去。其他弱智的问题那就多了,彷佛没有弱智的问题,不能显示审稿人的水平。5. 不喜欢。审稿人往往就是不喜欢一篇论文。这个呢,我觉得如果您真的是不喜欢一篇论文,那不如干脆点儿拒掉。最怕就是明明不喜欢,偏给你问1-2个不搭边的问题,然后一拖半年,最后编辑崩溃了,说大哥您能不能给个决定?要不咱换人?好,实在拖不下去再给你拒掉。这样的事儿我碰到也不少,之前我们一篇文章的最高纪录是审稿16月之后接收,当然我们现在的审稿记录已经接近两年了。那篇审了16个月的文章,投了几个杂志审稿人都是不喜欢,然后慢悠悠的拖,实在不能再拖就拒。结果4年的时间已经被引50多次了,还专门有人写信来夸我们做的好。我跟胖子聊起这事,都想不通这是唱的哪出啊?另一类我们最怕的审稿人,就是第一轮很客气,先称赞你做的好,然后象征性的提点儿小问题,当你觉得他真的认为问题不大的时候,第二轮审稿突然就翻脸,从摘要一直跟你批到致谢,最后结论就是拒稿。这种情况我们这几年遇到的比较多。过去几年我们投稿的拒稿率大约是70%,一次投稿能过得极少,换两三个杂志审个4-5次那是常事。当然换杂志我们是不改的,有意见其实改动也不大,无非就是把之前写的不错的地方替换成弱智的内容,从而达到审稿人智商能评判的水准。

  • 寻求审稿费低廉的药学刊物投稿

    如题,鉴于物价上涨,而且审稿费单位又不报销,版面费有报销呵呵,现征求大家提供线索,医药类综合刊物的期刊,有没有不要审稿费或者审稿费比较低的(低于50元),好方便我孜孜不倦地投稿啊投稿啊投稿啊,为今后职称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09502.gif 目前我知道的是《中国执业药师》2011年和2012年都不收审稿费和版面费,而且宣称3月有答复——不过我投稿了一篇6月后才答复我:不录用!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09504.gif 《中国药品标准》也不收审稿费的,半年后给与答复录用与否。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欢迎大家推荐一些档次没那么高的刊物来,比如科技核心期刊或者一般的国家级期刊就可以了,中文核心期刊,我还暂时够不着呢。谢谢楼下的冰雨提供,中国药业不是涨到100元审稿费了吗?中国现代应用药学和中国实验方剂学都是中文核心期刊啊,够不着呢。

  • 【转帖】如何避免审稿人的大斧

    Stephen D. Senturia(译者序:本文是发表在最近一期 IEEE/ASME J MEMS的一篇关于如何撰写科技论文的文章。作者Stephen D. Senturia(MIT电子系教授)从自己作为论文作者和审稿人双重角色的经验出发,对如何撰写科技论文发表了一些非常中肯也非常重要的建议。大家知道,尽管IEEE系列杂志在SCI中的影响因子相对基础研究的杂志还很低,甚至有的杂志还不是SCI收录期刊,但是IEEE系列杂志在电子工程的众多领域中几乎都是名列前茅的,其审稿非常严格。作者作为IEEE系列杂志中几个杂志的审稿人、编辑,对这些杂志有透彻的了解,因此,相信这些建议会对大家有些帮助;同时,作者的建议是通用的,对其它领域的作者也会有所帮助。原文并不长,但是考虑到其中作者使用了一些非科技词汇,查找这些词汇会用去不少时间,因此译者试图根据自己的理解翻译此文,希望能为大家节约一点时间。错误之处难免,请谅解。编辑注:Stephen D. Senturia从1992年IEEE/ASME J MEMS(2002年影响因子2.8,译者注)创刊以来就一直是该杂志的编委会成员,并在1998年被提名为高级编辑。这些连同他1985年-1995年作为IEEE T Electron Dev(2002年影响因子1.9,译者注)Solid-StateSensors的编辑的经验,作者已经累计具有17年作为IEEE杂志编辑的经验。这些年里,Steve(作者名字的简称,译者注)总结了论文作者们给审稿人带来的大量的问题,因此我们邀请他撰写了下面的这篇“给作者的建议”,告诉大家如何使审稿人满意,并且让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同意论文发表。 )一、序言由于这是我个人的评论,因此在后面的叙述中我将使用第一人称,不过严格一些的作者不会在科技文献中使用第一人称。在我35年研究工作的生涯中,我撰写了很多科技论文,每次当我打开从杂志编辑部寄来的装有我宝贝一样的手稿的信的时候,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结果是或者做一些小的修改,或者大幅度重写,甚至是判处死刑——只能把手稿扔进垃圾桶。现在,我也已经作为编辑和审稿人有17年了,从我审过的无数的论文和与论文数量几乎相等的不幸的作者身上,我感觉到审稿人打击或者拒绝某些论文的根本原因还是这些论文确实存在很多缺点。即使不是绝大多数,也是很多作者都不同意这一点,至少现在。因此,我想如果我能够给出一些实际的建议使他们能够避免审稿人的大斧和致命一击,将会对论文作者们有所帮助。一篇科技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与感兴趣的读者交流新的信息,并教给他们一些新的知识。许多作者忘记了这一点;相反,他们把写作过程视为炫耀自己、让读者注目他们的机会,甚至于从某种程度上影响读者,例如给出了太多或者太少的内容和材料。考虑到论文的种类比较多,我这里选择一个实验论文作为假设的例子。这个文章的作者对实验方法进行了一点小改进,然后用这个方法得到了一些新的结果,并把这些结果与同样也只是对已发表的理论模型做了一点小改进而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呵呵,很精辟的例子,已经理解了为什么这个现象会出现,希望给出他们自己的解释,尽管他们尚未做过权威的实验来证实他们的假设。如何避免审稿人的大斧-二、Senturia的提纲作者们如何考虑安排和撰写这篇论文呢?我给出一个简单的提纲列在下面,同时给出一些更为深入的讨论:n (几乎)没有任何事情是新的n 依赖与可信度指数n 谨慎使用投机性词汇n 不要学朗费罗n 不要把兔子从帽子里拿出来n 彻底挖掘所有的金矿n 记住:审稿人都是不善辞令的,作者(某种程度上)是偏执的违背above每一条所解释的原则都会导致审稿人生气,一旦他们开始生气,他们就会拿出大斧,并有目的地挥舞砍去。我从来不相信一篇论文已经写到无法再提高的程度,也许一个正常的审稿人可能会认为作者已经基本完成了一个较高水平的研究工作,但是一个发怒的审稿人却比这个正常的审稿人更能够发现问题,不管是研究工作内容还是写作方法。如果这样使审稿人更加生气,显然是十分愚蠢的。每个作者的目标都是让

  • SCI论文如何选择审稿人

    论文的作者与审稿人是朋友也可能是敌人。研究学术论文需要同行评议,同行最有发言权,但有时“同行是冤家”。看到优秀的工作成果,审稿人可能会很兴奋,但也有可能发现作者所做工作正好是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于是,审稿人将所审论文扣压而抢先发表自己的论文,甚至将作者的思想剽窃为自己的思想等事件也时有发生,作者万般痛苦却又无可奈何。为了既保证同行评议的权威性,又保护作者的利益,许多学术期刊赋予作者建议审稿人名单并排除潜在“敌人”的权利,但作者又怕因此得罪同行,左右为难。据美国《科学》杂志在线新闻报道,在最近召开的第五届国际同行评议与生物医学出版会议上,最新的研究显示了非常有趣的结果:审稿人对引用自己工作成果的论文更倾向于建议接受,论文的作者则知道谁是潜在的“敌人”。利益与冲突是如此的交织,作者、编辑和审稿人之间有许多心照不宣的默契。引用审稿人的论文:教授们总会给学生这样的建议:如果你希望论文被接受,就引用潜在审稿人的论文吧!但这仅仅是作者的如意算盘吗?或许不是,一项新研究表明:如果审稿人发现自己的论文在所评审的论文中被多次引用,那么这位审稿人就不太可能提出拒绝这篇论文的建议。这项特殊的研究源于一位期刊编辑的担心:审稿人是否会受到自己论文引用率的影响?Matthias Egger是瑞士伯尔尼大学的一位流行病学家、《国际流行病学》学术期刊的合作编辑,他说:“对我来说,看到自己的工作没有被引用会有些不高兴。但作为一名编辑,我担心这种情绪会影响审稿人的判断。”此外,他们还发现,高质量的论文投稿总会引用较多参考文献,这些论文因此也容易通过同行评议;资深科学家论文的引用率会更高些,因为他们在其领域的时间比较长,他们在评审论文时也不严格。R. Brian Haynes是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流行病学家,他对这一结果感到“吃惊”,他说:“也许这表明自我主义走进了审稿过程。”但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的流行病学家David Nordstrom警告说,这一结果并不具有普遍性,然而,他仍然告诫学生尽量引用潜在审稿人的论文。他说:“我们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讨好审稿人,而是为了避免漏掉参考重要的相关性工作。”排除潜在的“敌人”作者写论文和编辑处理论文都是件苦差事,其中之一是许多中文期刊的编辑都要求作者在递交论文时回答一个简单而又令人吃惊的问题:建议论文审稿候选人名单,或指出谁不适合做论文的审稿人。许多作者都拒绝回答这个问题,但又不得不填写编辑部要求的这个表格。在最近召开的同行评议和生物医学出版第五届国际会议上,三个研究同时指出:作者对审稿人的选择建议能明显增加论文被接受的可能性。让作者建议审稿人名单有益于作者:作者可能比编辑更明白谁最有资格来评审他们的工作,他们有正当的理由保护自己敏感的研究结果不被有利益冲突的竞争者接触。但作者也担心这样的建议会让论文受到怀疑,或者冒犯、得罪其他的科学家。结果,许多作者拒绝建议审稿候选人,而且只有极少数的人会提出不能做审稿人的名单。但最新的研究认为,这也许不是一个聪明的做法。英国医学期刊出版集团的Sara Schroter和同事做了一项研究,他们对送往该集团10个期刊的788份同行审稿意见进行分析比较。他们发现,与编辑建议的审稿人相比,作者建议的审稿人更有可能建议发表论文(这个比例是55.7%对49.5%);而建议退稿的可能性更小(二者的比例是14.4%对24.1%)。生物医学中心是在线开放式出版商,该中心的Elizabeth Wager和同事通过对递交给中心所属的40份在线期刊的100份论文进行分析后,也得出了几乎与Schroter等完全相同的结论。当作者选择排除有利益冲突的审稿人时,他们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Lowell Goldsmith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皮肤病遗传学家、《皮肤学研究期刊》的编辑,他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对2003年递交给该期刊的228篇论文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当作者提出需要排除审稿人时,其论文被接收的可能性是没有排除过审稿人的作者的论文被接受率的两倍。Goldsmith说:“排除审稿人的选择非常重要,作者知道他们的‘敌人’。”是否可能得出结论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呢?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的R.Brian Haynes是两份临床学术期刊的编辑,他说新发现促使作者对审稿系统产生偏见。但反过来说也许是对的,瑞士伯尔尼大学的流行病学家、《国际流行病学》的合作编辑Mattias Egger说:“部分审稿人对同行心存嫉妒或者有利益冲突,将他们排除出局合情合理。”文章来源汉斯

  • 如何回应审稿人的批评

    来源:科学网 作者:金 冬雁要在比较高水平的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不经修改而直接接受发表的机会是很低的。在我已经发表的近百篇论文中,只有两三篇能够如此幸运。大多数情况下,都要进行较大或较根本性的修改。能有修改的机会,最终一般都能够顺利发表。当然在不少的情况下,尤其是近年各杂志的门槛越来越高而编委动辄拒稿的趋势下,修改的机会还是要通过与学术编委或职业编委的再三交涉才能争取到。这样的交涉和争取要讲一点技巧,英文的写作能力也要有一定的功力。然而,这样的争取过程一点也不特殊,而且归根结底还是要摆事实讲道理。据我了解,国际上一些相当有影响有成就的学者也多有类似的据理力争的经历。就算是超一流的顶尖科学家,尽管投稿时常常受到编委较多的特别关爱,但同样有滑铁卢甚至被直接拒稿的时候。因此,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前提下,作者一定要学会并敢于向编委据理力争。在一个领域内做的时间较长并累积到足够的信誉,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甚至成为大部分同行的朋友,自然也更容易得到编委和审稿人的尊重和支持。在新领域内发表第一篇论文,相对难度也大一些。相反,过去在同一领域内有所建树,再发表新的论著也会容易些。如果总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仅较难建立学术声誉,发表的论文受到的质疑和责难也无可避免会多得多。在我个人的经历中,经修改后仍被拒稿的机会也是很小的,可以说是比直接接受发表还小。因此,在修改论文时如何回应审稿人的批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上一期的《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上,该杂志的职业编辑写了一篇《如何进行逐点回应》(Making your point-by-point)的社论介绍如何逐点回应审稿人的意见(http://www.nature.com/nsmb/journal/v17/n4/full/nsmb0410-389.html),并提出四要(要切题不必长篇大论、要客观、要适当补做实验、要保持数据完整性不要截留重要的数据)四不要(不要自吹、不要抬出名人压编委、不要贬低审稿人、不要用“贵刊已发表的论文更不如本文”作抗辩)的建议,我认为写得不错。现在我利用再次负责监考的时间,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修改论文时需要十分注意的几个问题。首先,回应审稿人的批评,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诚意,要让编委和审稿人觉得你认真对待他们的意见。除非学术编委十分喜欢你的论文,一心要接受其发表,否则国际高水平杂志大多数都会以锱铢必较的态度认真对待审稿人的每一条批评,并要求作者作出必要修改。多数情况下,修改稿要与审稿人再见面,并作重新评审。寄希望于编委和审稿人高高举起而轻轻放下,是不切实际的,可能性不大。正是由于这一过程过于冗长甚至耗费审者和作者的过多精力,部分学者认为应予改革。美国微生物学会新开办的跨学科杂志mBio就申明,凡要求作较大修改的论文都干脆不予接受,以免作者和审者疲于应付。但这样的做法目前仍非主流,因此,向编委和审稿人体现诚意,让他们感觉到你已作出巨大努力提高论文的质量,仍是至关重要的。第二,凡是审稿人建议而应该做或可做可不做但不难做到的实验,都要补做实验,加入新数据。否则,下一轮评审可能就连修改的机会都没有了。很多作者内心太浮躁太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有些作者认为审稿人都已经说了不少好话,不会在乎个别细节,这样的判断往往也是错误的。修改稿不必加入新实验新数据就过关的情况,在大多数有一定水平的杂志是不会发生的。当然影响因子3以下的个别杂志可能有例外。以为国际杂志也可以仅靠磨几下嘴皮或轻描淡写几句就可以不做新的实验而蒙混过关,迟早是会碰壁的。第三,要尽量避免攻击审稿人、质疑其专业水平或对多条审稿意见提出抗辩。情绪化或质疑审稿人歧视作者,往往于事无补。多数情况下作者的回应及修改稿要跟原审稿人见面,言语上的失敬只会增加审稿人的敌意。编委要依靠审稿人义务审阅大量稿件,有时甚至是私人朋友,感情上很难不偏不倚。希望编委完全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并彻底推翻审稿人的意见,常常是事与愿违。当然对于审稿人意见中明显失当或其要求完全不可能达到之处,应该心平气和地指出,并列举实际数据或文献支持。如果发现审稿人有疏忽之处,也应客气地解释,而不必意气用事地抱怨。这就是我前面讲的摆事实讲道理。选其中重要的一两点提出抗辩,但对较次要的各点则尽量满足,往往是比较策略的做法。纠缠于无伤大雅的枝节问题,对作者有害而无益。最后,要注意不要乱诉苦或试图博取同情。过分强调自己实验室条件的不足,甚至坦言发表不了论文就毕业不了,在编委那里不仅不会加分,甚至只会减分。例如审稿人要求做定量PCR,有作者表示做不了,这样很难得到编委的同情。希望编委降低要求帮急需论文的学生一把,大多数编委都会嗤之以鼻,只能是作者的一厢情愿。发表论文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只有经过同编者和审者的多次交锋,并了解不同杂志不同编委的政策、特点甚至性情,才会逐步累积经验,立于不败之地。这既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过程,也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限于历史及国内的条件限制,目前仍有不少导师未能全面地履行这部分的责任。我写上以上的体会,就是希望多少弥补一下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在这方面的不足。

  • 【讨论】你对审稿人的意见都认同吗?

    发表论文一般都需要退修,严谨的期刊可能要反复修改几次才能最终发表。 修改意见一般都是审稿人(专家)提出的,也有编辑提的,由于审稿人的研究领域的限制,加上国人的面子问题,审稿意见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当然大部分意见都比较中肯,对文章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的十分有用。 不过,也有些审稿人提出的意见却并非那样,特别是碰到审稿人的观点与你不一致时,你会怎么办?是选择迎合审稿人,还是进行解释申诉?要知道,有时申诉可能会导致退稿,有一定风险。 欢迎大家就发表论文时的审稿人意见修改情况进行讨论。

  • 【求助】怎样回复这个审稿意见?

    一个稿件的审稿意见回来了,审稿人认为我的线性范围上下限的定义不清楚(比如我的线性范围是1ng/ml-100ng/ml,标准曲线是y=ax+b),我的做法:配一系列溶液,从能检测到的最低浓度开始(一般刚开始的时候都是一个数量级这样试),看看做出的仪器响应与浓度在哪个范围内成线性(从低浓度开始进样)。确定出大概范围后再细分,比如,能检测到的最低浓度为0.1ng/ml,那就配0.1,1,10,100……ng/ml,如果0.1ng/ml和100ng/ml的不在线性范围内,那就去掉,然后从0.5,1,5,10,50再试,如果0.5和50还不在范围内再切掉再细分……我想我的做法应该没问题的,但是我想不能这么罗嗦的去回答,这里我想问问大家,有没有比较规范简练的线性范围定义呢?附审稿意见,大家给我看看:It is important to present the calibration graphs in investigations such as these as the shape of the graph can be useful to other researchers. Indeed, it is not clear from the text how the limits of the linear range were determined. Do the graphs roll over at either end or are these limits set because no solutions outside this range were investigated?

  • 【讨论】给我看看这个审稿意见

    前不久投了一个还算可以的杂志文章,审稿意见回来后还算是客观的,表示按照要求修改后可以考虑接收,但是审稿意见中有一条却总是看不太明白,我也征求了一些同行的意见,都没有给我明确的结论,所以感觉很头痛,眼看返稿期限已经不远,而过年回家的车票也已经预定,我觉得认真对待审稿人意见是非常重要的,不可能模糊回答.因此在坛子里请求大家的帮助.给我看看,出点主意.该条审稿意见如下:It is important to present the calibration graphs in investigations such as these as the shape of the graph can be useful to other researchers. Indeed, it is not clear from the text how the limits of the linear range were determined. Do the graphs roll over at either end or are these limits set because no solutions outside this range were investigated?我对审稿人意见的理解(不太确定):1 审稿人认为我应该把定标曲线以图的形式画出来(而我查阅了大量文献发现基本上都是文本的描述,比如y=aX+b,在本文中我也是如此)2 审稿人认为我的线性限定义的不清楚(都是怎么定义的?)3审稿人的疑问是:是否我只是对我线性范围之内的样品进行了测定?(我不太懂这句话:Do the graphs roll over at either end or are these limits set because no solutions outside this range were investigated?)

  • 【求助】给我看看这个审稿意见

    【求助】给我看看这个审稿意见

    前不久投了一个还算可以的杂志文章,审稿意见回来后还算是客观的,表示按照要求修改后可以考虑接收,但是审稿意见中有一条却总是看不太明白,我也征求了一些同行的意见,都没有给我明确的结论,所以感觉很头痛,眼看返稿期限已经不远,而过年回家的车票也已经预定,我觉得认真对待审稿人意见是非常重要的,不可能模糊回答.因此在坛子里请求大家的帮助.给我看看,出点主意.该条审稿意见如下:It is important to present the calibration graphs in investigations such as these as the shape of the graph can be useful to other researchers. Indeed, it is not clear from the text how the limits of the linear range were determined. Do the graphs roll over at either end or are these limits set because no solutions outside this range were investigated?我对审稿人意见的理解(不太确定):1 审稿人认为我应该把定标曲线以图的形式画出来(而我查阅了大量文献发现基本上都是文本的描述,比如y=aX+b,在本文中我也是如此)2 审稿人认为我的线性限定义的不清楚(都是怎么定义的?)3审稿人的疑问是:是否我只是对我线性范围之内的样品进行了测定?(我不太懂这句话:Do the graphs roll over at either end or are these limits set because no solutions outside this range were investigated?)

  • 答复审稿人的策略和答复信的写作技巧

    一篇稿子从酝酿到成型历经艰辛,投出去之后又是漫长的等待,好容易收到编辑的回信,得到的往往又是审稿人不留情面的一顿狂批。这时候,如何有策略有技巧的回复审稿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回复是文章被接收的重要砝码,而不恰当的回复轻则导致再次修改从而拖延发稿时间,重则导致文章被拒,前功尽弃。下面把我平时总结的一些答复审稿人的策略和写回复信的格式和技巧跟大家交流一下。首先,绝对服从编辑的意见。在审稿人给出各自的意见之后,编辑一般不会再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是,编辑一旦提出某些意见,就意味着他认为这是文章里的重大缺陷,至少是不合他的口味。这时,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只能是服从。因为毕竟是人家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第二,永远不要跟审稿人争执。跟审稿人起争执是非常不明智的一件事情。审稿人意见如果正确那就不用说了,直接照办就是。如果不正确的话,也大可不必在回复中冷嘲热讽,心平气和的说明白就是了。大家都是青年人,血气方刚,被人拍了当然不爽,被人错拍了就更不爽了。尤其是一些名门正派里的弟子,看到一审结果是major而不是minor本来就已经很不爽了,难得抓住审稿人的尾巴,恨不得拖出来打死。有次审稿,一个审稿人给的意见是增加两篇参考文献(估计也就是审稿人自己的文章啦),结果作者在回复中写到,making a reference is not charity!看到之后我当时就笑喷了,可以想象审稿人得被噎成什么样。正如大家所想的那样,这篇稿子理所当然的被拒了,虽然后来经编辑调解改成了major revision,但毕竟耽误的是作者自己的时间不是?第三,合理掌握修改和argue的分寸。所谓修改就是对文章内容进行的修改和补充,所谓argue就是在回复信中对审稿人的答复。这其中大有文章可做,中心思想就是容易改的照改,不容易改的或者不想改的跟审稿人argue。对于语法、拼写错误、某些词汇的更换、对某些公式和图表做进一步解释等相对容易做到的修改,一定要一毫不差的根据审稿意见照做。而对于新意不足、创新性不够这类根本没法改的,还有诸如跟算法A,B,C,D做比较,补充大量实验等短时间内根本没法完成的任务,我们则要有理有据的argue。在Argue的时候首先要肯定审稿人说的很对,他提出的方法也很好,但本文的重点是blablabla,跟他说的不是一回事。然后为了表示对审稿人的尊重,象征性的在文中加上一段这方面的discussion,这样既照顾到了审稿人的面子,编辑那也能交待的过去。第四,聪明的掌握修改时间。拿到审稿意见,如果是minor,意见只有寥寥数行,那当然会情不自禁的一蹴而就,一天甚至几小时搞定修改稿。这时候,问题在于要不要马上投回去了?我的意见是放一放,多看一看,两个星期之后再投出去。这样首先避免了由于大喜过望而没能及时检查出的小毛病,还不会让编辑觉得你是在敷衍他。如果结果是major,建议至少放一个月再投出去,显得比较郑重。上面是一些一般性的答复审稿人的策略,在实际中的应用还需要大家见仁见智。下面谈谈答复信的写法。写答复信的唯一目的是让编辑和审稿人一目了然的知道我们做了哪些修改。因此,所有的格式和写法都要围绕这一目的。一般来说可以把答复信分成三部分,即List of Actions, Responses to Editor, Responses to Reviewers。第一部分List of Actions的作用是简明扼要的列出所有修改的条目,让编辑和审稿人在第一时间对修改量有个概念,同时它还充当着修改目录的作用,详见下面的例子。剩下的两部分是分别对编辑和审稿人所做的答复,格式可以一样,按照“意见”-“argue”(如果有的话)-“修改”这样逐条进行。清楚醒目起见,可以用不同字体分别标出,比如“意见”用italic,“argue”正常字体,“修改”用bold。下面举例说明各部分的写法和格式。编辑意见:请在修改稿中用双倍行距。审稿人1: 意见1:置疑文章的创新性,提出相似的工作已经被A和B做过。 意见2:算法表述不明确。 意见3:对图3的图例应做出解释。审稿人2: 意见1:图2太小。 意见2:第3页有个错别字。很显然,根据上面的答复策略,我们准备对除1号审稿人意见1之外的所有意见进行相应改动,而对1.1采取argue为主的策略。答复如下:List of ActionsLOA1: The revised manuscript is double spaced.LOA2: A discussion on novelty of this work and a comparison with A and B have been added in page 3.LOA3: A paragraph has been added in page 5 to further explain the algorithm ***.LOA4: Explanations of the legend of Figure 3 have been added in page 7.LOA5: Figure 2 has bee

  • 【求助】这个审稿意见该如何回复?

    前不久投了一个还算可以的杂志文章,审稿意见回来后还算是客观的,表示按照要求修改后可以考虑接收,但是审稿意见中有一条却总是看不太明白,我也征求了一些同行的意见,都没有给我明确的结论,所以感觉很头痛,眼看返稿期限已经不远,而过年回家的车票也已经预定,我觉得认真对待审稿人意见是非常重要的,不可能模糊回答.因此在坛子里请求大家的帮助.给我看看,出点主意.该条审稿意见如下:It is important to present the calibration graphs in investigations such as these as the shape of the graph can be useful to other researchers. Indeed, it is not clear from the text how the limits of the linear range were determined. Do the graphs roll over at either end or are these limits set because no solutions outside this range were investigated?我对审稿人意见的理解(不太确定):1 审稿人认为我应该把定标曲线以图的形式画出来(而我查阅了大量文献发现基本上都是文本的描述,比如y=aX+b,在本文中我也是如此)2 审稿人认为我的线性限定义的不清楚(都是怎么定义的?)3审稿人的疑问是:是否我只是对我线性范围之内的样品进行了测定?(我不太懂这句话:Do the graphs roll over at either end or are these limits set because no solutions outside this range were investigated?)

  • 【求助】这个审稿意见该如何回复?

    前不久投了一个还算可以的杂志文章,审稿意见回来后还算是客观的,表示按照要求修改后可以考虑接收,但是审稿意见中有一条却总是看不太明白,我也征求了一些同行的意见,都没有给我明确的结论,所以感觉很头痛,眼看返稿期限已经不远,而过年回家的车票也已经预定,我觉得认真对待审稿人意见是非常重要的,不可能模糊回答.因此在坛子里请求大家的帮助.给我看看,出点主意.该条审稿意见如下:It is important to present the calibration graphs in investigations such as these as the shape of the graph can be useful to other researchers. Indeed, it is not clear from the text how the limits of the linear range were determined. Do the graphs roll over at either end or are these limits set because no solutions outside this range were investigated?我对审稿人意见的理解(不太确定):1 审稿人认为我应该把定标曲线以图的形式画出来(而我查阅了大量文献发现基本上都是文本的描述,比如y=aX+b,在本文中我也是如此)2 审稿人认为我的线性限定义的不清楚(都是怎么定义的?)3审稿人的疑问是:是否我只是对我线性范围之内的样品进行了测定?(我不太懂这句话:Do the graphs roll over at either end or are these limits set because no solutions outside this range were investigated?)

  • sci论文之答复审稿人的策略和答复信的写作技巧

    一篇稿子从酝酿到成型历经艰辛,投出去之后又是漫长的等待,好容易收到编辑的回信,得到的往往又是审稿人不留情面的一顿狂批。这时候,如何有策略有技巧的回复审稿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回复是文章被接收的重要砝码,而不恰当的回复轻则导致再次修改从而拖延发稿时间,重则导致文章被拒,前功尽弃。下面把我平时总结的一些答复审稿人的策略和写回复信的格式和技巧跟大家交流一下。首先,绝对服从编辑的意见。在审稿人给出各自的意见之后,编辑一般不会再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是,编辑一旦提出某些意见,就意味着他认为这是文章里的重大缺陷,至少是不合他的口味。这时,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只能是服从。因为毕竟是人家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第二,永远不要跟审稿人争执。跟审稿人起争执是非常不明智的一件事情。审稿人意见如果正确那就不用说了,直接照办就是。如果不正确的话,也大可不必在回复中冷嘲热讽,心平气和的说明白就是了。大家都是青年人,血气方刚,被人拍了当然不爽,被人错拍了就更不爽了。尤其是一些名门正派里的弟子,看到一审结果是major而不是minor本来就已经很不爽了,难得抓住审稿人的尾巴,恨不得拖出来打死。有次审稿,一个审稿人给的意见是增加两篇参考文献(估计也就是审稿人自己的文章啦),结果作者在回复中写到,making a reference is not charity!看到之后我当时就笑喷了,可以想象审稿人得被噎成什么样。正如大家所想的那样,这篇稿子理所当然的被拒了,虽然后来经编辑调解改成了major revision,但毕竟耽误的是作者自己的时间不是?第三,合理掌握修改和argue的分寸。所谓修改就是对文章内容进行的修改和补充,所谓argue就是在回复信中对审稿人的答复。这其中大有文章可做,中心思想就是容易改的照改,不容易改的或者不想改的跟审稿人argue。对于语法、拼写错误、某些词汇的更换、对某些公式和图表做进一步解释等相对容易做到的修改,一定要一毫不差的根据审稿意见照做。而对于新意不足、创新性不够这类根本没法改的,还有诸如跟算法A,B,C,D做比较,补充大量实验等短时间内根本没法完成的任务,我们则要有理有据的argue。在Argue的时候首先要肯定审稿人说的很对,他提出的方法也很好,但本文的重点是blablabla,跟他说的不是一回事。然后为了表示对审稿人的尊重,象征性的在文中加上一段这方面的discussion,这样既照顾到了审稿人的面子,编辑那也能交待的过去。第四,聪明的掌握修改时间。拿到审稿意见,如果是minor,意见只有寥寥数行,那当然会情不自禁的一蹴而就,一天甚至几小时搞定修改稿。这时候,问题在于要不要马上投回去了?我的意见是放一放,多看一看,两个星期之后再投出去。这样首先避免了由于大喜过望而没能及时检查出的小毛病,还不会让编辑觉得你是在敷衍他。如果结果是major,建议至少放一个月再投出去,显得比较郑重。上面是一些一般性的答复审稿人的策略,在实际中的应用还需要大家见仁见智。下面谈谈答复信的写法。写答复信的唯一目的是让编辑和审稿人一目了然的知道我们做了哪些修改。因此,所有的格式和写法都要围绕这一目的。一般来说可以把答复信分成三部分,即List of Actions, Responses to Editor, Responses to Reviewers。第一部分List of Actions的作用是简明扼要的列出所有修改的条目,让编辑和审稿人在第一时间对修改量有个概念,同时它还充当着修改目录的作用,详见下面的例子。剩下的两部分是分别对编辑和审稿人所做的答复,格式可以一样,按照“意见”-“argue”(如果有的话)-“修改”这样逐条进行。清楚醒目起见,可以用不同字体分别标出,比如“意见”用italic,“argue”正常字体,“修改”用bold。下面举例说明各部分的写法和格式

  • 【原创大赛】如何应对审稿人的意见

    [size=18px][font=楷体]投稿之后就是耐心等待审稿人的意见啦![/font][font=楷体]当当当当,重头戏来了,审稿意见来了。。。[/font][font=楷体]总共这么几种情况[/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1[/font][font=楷体],意见很好的,这就不说了,改改格式,或者回答回答小问题就可以接收啦![/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2[/font][font=楷体],意见虽然算不上好,但是回答是费时不费事的,比如补个实验,补个数据啥的,虽然前后耗时比较长,但毕竟不怎么费脑,能达到审稿人要求的就尽量满足吧![/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3[/font][font=楷体],还有就是内行人明显知道很难实现,但是外行的审稿人偏要让你做的,拿计算的文章举例子,比如你算一个大的金属簇的过渡态,用的是省时还适合体系的[/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B3LYP[/font][font=楷体]的方法,结果他偏让你用耗时的[/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MP2[/font][font=楷体]方法,这个时候如何回就显得很重要了。。。[/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a [/font][font=楷体]摆事实,文献引用,找和你类似体系的文献,比如用[/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B3LYP[/font][font=楷体]方法计算金属簇的文章,能有实验数据对照的这种就更好了,找个[/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3-5[/font][font=楷体]篇的就可以。最好是好的杂志社的文章,这样更有说服力。[/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b [/font][font=楷体]讲实际情况,要说明你不能补数据的具体原因。比如用[/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MP2[/font][font=楷体]方法计算实在是太耗时,现阶段都讲究性价比。。。[/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c [/font][font=楷体]最关键的是,你要说明你现阶段现有的数据,计算方法或者测试手段可以说明你文章的主题。讲一下现有技术的可行性。比如说你的方法对过渡态能量估算可能不是特别准确,但是给实验提供理论指导已然是绰绰有余。[/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4[/font][font=楷体],还有的就是两个审稿人意见不一致,一个同意,一个不同意,但是编辑给了你修改机会,这种的,更要好好把握机会,说说你文章的重要性,就是一定要据理力争,不抛弃,不放弃,好些事情看得就是你的态度,切不可因为审稿人可能是因为不懂所以对你的文章做出了不太正确的评价而生气什么的,毕竟,文章能接收才是最重要的![/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5[/font][font=楷体],如果有的人给了同意,有的人说不同意,编辑给了拒稿,也别太灰心,仔细阅读意见,如果审稿人的角度确实是有些问题,也可以提起申诉,不要放弃一丝机会![/font][font=楷体]总之呢,对于审稿人意见的回复,最关键的就是要有个好的态度,谦逊很关键,但是也不能妄自菲薄,要自信,然后再有个谦逊的态度,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能接受的尽量接受,接受不了的也把不能接受的原因都说出来。有的时候就算审稿人比较执拗,编辑看到你的诚心,也会给你机会的,把握机会,保不住就成功了![/font][font=楷体]希望大家的审稿意见都是很好修改的那种,然后发表多多好文章![/font][/size]

  • 【转帖】从审稿人的角度谈SCI写作细节

    [size=3]从审稿人的角度看,一片文章的命运往往在审稿人打开它的一瞬间就决定了。一个熟练的审稿人会在接到文章后用几分钟的时间通读一遍,从而对作者和文章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在这里,审稿人最喜欢两个极端:一是通篇充满了细节上的小错误,可以直接reject的那种,再就是所谓的well written,提几条不痛不痒的意见就可以放过的那种。为什么呢?因为这两种最节省审稿人的时间,编辑那也能交待的过去。当然审稿人不会直接告诉你拒稿的原因是这些小细节,他会告诉你文章创新性不够,研究没有意义,方法老旧,更不要说那些他都懒得一一指出的小错误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了躲过审稿人的这头一板斧,我们即使做不到well written,也要尽可能的减少文章里的细小错误,从而给自己的文章增加机会。我试着总结了一些这类小细节,总结如下:1. 标题永远不要出现novel, new等字眼。从逻辑的角度讲,写科技文章的目的就是报道新的进展,如果不新的话那也没有发表的必要了。从审稿人的角度讲,他首先不会因为你写了个new就会觉得你的文章非常有新意,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让审稿人觉得你在挑战他的经验以及智商,于是乎千方百计找你文章里不new的地方……2. Abstract里不要充斥大量数字。做实验的一些朋友有时候可能非常得意自己测出的某些最新数据,于是乎恨不得都塞到Abstract中以示强调,殊不知在审稿人眼中这些仅仅是一串串毫无意义的阿拉伯数字而已。3. 参考文献和引用一定要规范,最好用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来编辑,不要手工制作,费力且不讨好。有关参考文献格式方面的文章网上一堆一堆的,小木虫也有很多,在这就不再赘述了,只强调几点。第一,格式要统一,不要张冠李戴,用Author-year格式那就有author-year的样子,用数字格式那就规规矩矩的标出个1,2,3,4。第二,人名的拼写一定不能出现错误,因为某篇文献的作者就是你的审稿人,你都不怕错拼了,人家还能怕错拒你不成。第三,用et al.要慎重。有些兄弟图省事,所有文献仅列第一作者,其他作者一律et al.,殊不知审你文章的大佬很可能就在其中哦,:)4. 节标题的拼写一定要准确。经常看见的错误就是Conclusions,Acknowledgments不带s。这两个标题估计99%的人都要用到,而且孤零零就那么一个词,字号比一般的字还要大那么几倍,写错了话还真是着实扎眼。5. 切忌超长段落。一般一个段落以3到5个句子为宜,千万不要追求一气呵成的感觉而堆在一起,那种动辄一页纸的大段落任谁看了都眼晕。如果要表达的内容确实多,可以适当的使用enumerate和itemize,可以让文章看起来简洁清爽。6. 图表切忌模糊不清。在审稿阶段图表和正文一般是分开的,图和表都是一页一个,图还会被放大到A4纸的大小。这就要求图的质量要高,如果是矢量图那问题还不大,如果不是的话那分辨率一定要高,最好自己先放大打印出来看看。7. 科技写作常识要知道。科技写作是有着自己的一套规则的,不讲规则只能是让审稿人觉得你是个新手或者杂牌军,这样拒起稿来几乎毫无心理负担。因此大家在写作的时候还是要稍微注意一下,比如名词缩写第一次出现注明,阿拉伯数字1到12出现在文中的时候要用text,数字不能做为一个句子的开头,等等。8. 文章的格式要符合规则。一般来讲通篇双倍行距,段落之间留出空行,正文跟参考文献字体要区分开。当然一篇文章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很多因素,好的写作不一定能够保证它一定被录用,但是至少可以避免它过早的被reject,或者本来应该是minor revision的稿子给批成了major revision。以上只是本人总结的一些细微之处,但这些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希望跟大家多多交流。[/size]

  • 【一篇审稿长达11年的文章】

    【一篇审稿长达11年的文章】

    一篇审稿长达11年的文章2012-03-12 18:46 来源:科学网 作者:国 志 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2/03/12/1331102490png_small.jpg如果说施一公发表在Cell research 上的文章Crystal structure and biochemical analyses reveal Beclin 1 as a novel membrane binding protein文章“审稿时间”短的话(Received 13 January 2012; Revised 16 January 2012; Accepted 17 January 2012),那么下面这篇文章从投稿到发表恐怕会熬煞人。有人开玩笑说:“这就是研究正为什么不能正常毕业的原因之一”一篇由国立新加坡大学数学学院的Helmer Aslaksen以及其合作者发表在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上的文章Generators of matrix algebras in dimension 2 and 3在1995时就投稿直到2006年才被杂志接受。其中审稿过程长达11年,恐怕是世界上审稿时间最长的文章了吧。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是时效性较强的领域的文章恐怕早已过时或被被人抢先发表而前功尽弃。由于好奇,我向该文章的作者打听缘由。该作者表示在审稿过程中该篇文章根据审稿人的意见彻彻底底地重写了两遍。(笔者:学术精神着实可嘉)作者表示,刚开始一段时间是由于编辑没有及时收到审稿人的反馈意见,后来是因为编辑收到评审意见后没有及时反馈给文章作者,再后来是因为作者因为电子邮件过滤器的原因而将审稿意见过滤掉。但是详细的过程作者没有说明,并表示文章的延误主要因为自己原因。但是11年的时间确实不是短暂的一两年,这篇文章恐怕可以申请吉尼斯记录了。还有能比这更长的么??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3/201203130951_354255_2019107_3.jpg

  • 王晓钢:也说说审稿、改稿、退稿

    看了孙军老师的博文《刚刚出炉的退稿意见,大家都学学其中的审稿和拒稿学问:) 》,觉得给出的材料不是很清楚。从后面的退修、复审、再退修的时间看,这篇论文应该是2011年12月16日投稿,2012年1月9日初审意见发给作者,要求4周内(2月6日前)完成修改。实际是2月10日收到作者的修改稿(晚了4天,可能是因为春节假期)。从这个过程看,一审的两位审稿人在大约三周多的时间完成了审稿意见。考虑正值年底和期末,这个审稿过程还是很快的——国外一般快报(letters)要求referee两周给出审稿意见,一般文章常常是超过一个月才见到审稿意见,而且是编辑催了几次。初审意见口气还是很温和的,而且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一般情况下如果作者按照这些具体修改意见一一进行修改,二审是很容易通过的。二审的意见在表里没有出现。但是二审还是很快的。从2月10日编辑部收到第一次修改稿到2月27日收到审稿人的二审意见,只有17天。考虑到这期间基本上是学校的寒假期间,二审可以说是相当快了。同样,要求作者4周内(到3月26日)修改再送。这次作者提前12天修改好再送编辑部。So far so good——审稿人很认真负责,审稿意见至少是及时(如果不是说很快的话)返回编辑部。作者也很认真对待,及时修改,再送。问题出在三审!耗时三个月(这已经不正常了),到6月18日,主编直接给出退稿的终审意见(这更不是正常的审稿程序)。说明对于第三稿,审稿人与作者之间有很尖锐的不同意见,矛盾激化,不得不上交到主编那里仲裁。主编(或者另外请的专门审稿人)至少部分同意了审稿人意见。而矛盾的起因,很可能是二审的时候已经出现。具体的因果,不看到二审意见和三审意见局外人无法判断。但是以笔者多年与审稿人打交道和自己审稿的经验,觉得有几点看法可以供大家参考: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