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烟雾传感器

仪器信息网烟雾传感器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烟雾传感器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烟雾传感器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烟雾传感器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烟雾传感器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烟雾传感器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烟雾传感器相关的解决方案。

烟雾传感器相关的资讯

  • 传感器:智能时代的“慧眼”
    如果把智能系统比作“人”,那么传感器就是“人”的感觉器官。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并把数据传递给系统进行计算,对情况进行实时分析、判断和应对。随着数字化智能化不断深入,各式各样传感器的用武之地大为拓宽,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发挥着巨大作用。一部智能手机里有上百个传感器:有用于摄像的CMOS图像传感器,有用于检查环境明暗的环境光传感器,还有用于导航的地磁传感器、陀螺仪,等等。正是基于这些传感器,手机里的各种应用软件才能流畅工作,手机才能成为集工作、生活、娱乐于一体的便携式智能设备,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风云卫星上的可见和红外光电传感器,能够不分昼夜地获取大气信息,精准预测天气,甚至在月球上、火星上都有传感器工作,帮助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比人的感官更敏锐、更强大传感器是信息系统的“慧眼”。它就像人类的眼睛、耳朵、皮肤等器官一样,感知周围环境,帮助我们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不同之处在于,传感器比人的感官更敏锐、更强大。客观世界所包含的信息多样程度,远远超出我们感官的能力范围。人的眼睛无法观察红外辐射和紫外辐射,耳朵听不见次声波和超声波,对于“不见踪影”却时刻产生影响的磁场也无法感知。这些超出感官范围的信息,传感器都能“感受”到。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越来越需要全方位地感知世界。1821年,科学家利用材料因温差产生电压的原理,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最初,人们直接利用光、热、电、力、磁等物理效应制备各种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尺寸大、灵敏度低、使用不方便。上世纪70年代,出现了将敏感元件与信号电路进行一体化设计的集成传感器,如热电偶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这类传感器由半导体、电介质、磁性材料等固体元件构成,输出模拟信号。上世纪末开始,数字化传感器快速发展,通过“模拟/数字”转换模块,实现数字信号输出。数字化传感器集成智能化处理单元,可以自动采集、处理数据,并能根据环境自动调整工作参数,数码相机中的光敏元件就是其代表产品。总的来说,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某些物质的电学特性会随环境因素变化。例如铂在不同温度下电阻率不同,硅在可见光照射下电阻会减小,石英受到压力后表面会产生电荷,等等。利用电阻与温度的对应关系,可以制成温度传感器,进一步给敏感元件添加隔热结构,依据敏感元件温度变化与红外辐射能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制成红外传感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根据目标温度与红外辐射能量之间的关系,制造出非接触测温传感器。人们熟悉的用来测量体温的额温枪就利用了这一原理。借助丰富的物理和化学效应,人们制备出灵敏度比狗鼻子高1000倍、可以“闻到”气体分子的“电子鼻”,以及可以在黑夜中观察物体的红外相机等种类丰富、功能强大的传感器。没有传感器就没有数字化、智能化数字化是对事物属性的量化,并用数字将其表达为抽象结果。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人们可以存储、处理、传播各种数字化信息。传感器可以将事物蕴含的各种信息转换成电信号,并利用数模转换电路将电信号用数字表达,是数字化的有效工具。当你拿出手机拍照片或视频时,光敏传感器会将接收的光强度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再按一定的规则用数字表达、存储,最终形成手机屏幕上的影像。数字化基于传感器获取信息。数字化系统需要处理的信息量非常庞大,仅靠人工或者传统设备无法获取,凭借传感器则能够实时、高效、精准、快速地获取,于是有了城市大数据、天气大数据、医疗大数据、农业大数据等。利用各类传感器,人们可以召开远程会议、学习网络课程、扫码支付甚至直播带货,由此发展出数字经济业态。数字经济涉及的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通信等各类技术,都与传感器息息相关。没有传感器就没有数字化和智能化。传感器是智能化系统的第一关,它的水平决定了智能化系统及其仪器设备的水平。传感器技术已经成为国际上信息高端器件领域的研究前沿,在人工智能、智慧城市、5G通信、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领域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一辆汽车会安装压力、温度、位置、声音、光、电等超过100种传感器,由车载电脑进行处理,帮助驾驶员作出判断。对数据的智能化分析降低了驾驶汽车的难度,让汽车变得更安全、更好开。更进一步,无人驾驶汽车通过传感器实时获取道路信息,一旦发现障碍物,便通过智慧分析及时避让。城市中高楼大厦、桥梁、隧道等建筑,也需要通过视频、温度、压力和烟雾等传感器实时监控安全状况,当数据汇总到一起,智能化系统便会及时分析,凝练出少量关键信息供使用者作出决策。甚至在未来,人类的感官也可以借助传感器变得更加强大,构建起智能化系统。智能传感器开拓新应用场景当前,各类传感器都处在进一步提升性能、降低成本,向数字化、智能化、小型化微型化、绿色低碳、可穿戴等方向进化,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其中,智能传感器、柔性传感器、新原理传感器的研发具有代表性意义,有望塑造新的工作生活方式。发展智能传感器是重要趋势。借助智能传感技术,人们设计制造出具备获取、存储、分析信息功能的各种传感单元及微系统,实现低成本、高精度信息采集。智能传感器广泛应用在机器人、无人驾驶、智能制造、运动定量监测等方面,还可用于开发无创或微创健康监测器件等。近年来流行的动态血糖仪是个很好的例子。糖尿病患者将柔性传感器无痛置入身体,传感器每5分钟测一次血糖值,并传送到手机应用中。患者可以观察血糖曲线变化,及时通过饮食和运动等方法调节血糖,有的患者甚至由此告别了药物和胰岛素治疗。此外,人们还在研发可降解电子器件,让智能传感器更好助力低碳环保生活。发展柔性传感器是另一趋势。许多应用场景要求传感器制备在柔性基质材料上,并具有透明、柔韧、延展、可自由弯曲甚至折叠、便于携带、可穿戴等特点。目前制备柔性传感器的常用传感材料有碳基材料(炭黑、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金属纳米材料(金属纳米线、金属纳米颗粒等)、高分子聚合物和蛋白纤维等。例如一种具有可拉伸、抗撕裂和自我修复能力的交联超分子聚合物薄膜电极材料,可用于制造下一代可穿戴和植入式柔性电子器件。将集成多功能的柔性传感器与柔性印制电路结合,可以制成“智能带”,把它穿戴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可实时监测与分析生理信息,帮助人们特别是感官退化的群体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新原理传感器也在不断出现。在基础研究领域,新的规律陆续被发现,人们正利用这些科学新认知制备传感器。同时,技术进步也对基础研究提出新要求。在生活中,人们希望提高相机的像素、灵敏度、速度等性能参数;在高速实验中,需要可以记录飞秒尺度信息的条纹相机;在量子通信中,需要灵敏度达到单光子的光电探测器;在空天科技中,需要实现对高速运动物体和冷目标的探测,等等。这就要求科学家们进一步探索物理世界,发现新现象新规律,提升传感器性能。随着科技快速发展,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投入应用,性能更强、种类更丰富、智能化水平更高的传感器将创造更多工作生活新场景,帮助人们“感受”美好生活。(作者:褚君浩,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 拯救4条生命!FLIR K55让消防员在烟雾中更快决策
    消防员是一个极其危险且要求很高的职业,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为了在救援过程更有保障,Teledyne FLIR专门设计了经济实惠的FLIR K系列消防用红外热像仪,其能帮助消防员在烟雾弥漫的环境中穿行,同时搜索热点并远距离测量温度。近期,瑞典Stockholm Solna消防站的团队使用FLIR K系列热像仪,协助团队的一名烟雾潜水员在市中心的一场火灾中挽救了四条生命。安全解救4名受困人员Storstockholms brandfö rsvar(大斯德哥尔摩消防局)覆盖了该市的10个市镇,包括位于市中心以北的Solna。近期,当市中心发生大火时,Solna的消防队员也响应了号召。“我们派出了两名烟雾潜水员,他们都配备了FLIR K系列热像仪,”拥有22年经验的Solna消防站的消防员兼教练Tomas Bellander解释道。“一名内攻员发现电梯门微微打开。他的直觉将他吸引到电梯前,在接近电梯时,手中的FLIR红外热像仪显示门口有一只手臂。原来电梯里有四个人,他们都被这位烟雾潜水员和FLIR热像仪救了下来。”一机多用的FLIR红外热像仪与任何消防站一样,Solna拥有一系列常规消防工具,但还能依靠FLIR红外热像仪来定位火灾并精确定位任何被困或需要帮助的人。然而,虽然FLIR红外热像仪在Solna消防站的主要应用是内攻,但工作人员也将红外热像仪用作其他救援活动的一部分,例如在火车轨道上或水边定位人员。“这比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和手电筒要容易得多,”消防员Simon Zettergren说。“我们可以快速查看是否有温度变化来检测人类的存在。”Zettergren表示,Solna消防站选用的是FLIR K55高性能红外热像仪,他们在每辆车上保留两台红外热像仪,使用车载充电器进行充电。他解释道:“我们通常部署两名烟雾潜水员组成的团队:一名带水袋,另一名带FLIR K55。”。FLIR K55热像仪使Solna消防站能够更好地应对火灾,更容易地在烟雾中穿行并拯救生命。它们在明亮的LCD上显示清晰的热图像,帮助Solna的消防队员更好地导航并加快关键决策。Bellander说:“当真的发生火灾时,你会有很多想法。你必须执行你的战略,同时接收领导的命令,并在能见度有限的情况下对态势感知做出实时判断。压力系数很高,所以你必须充分调动你的装备和训练。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结果可能非常完美。”FLIR K55搭配了免维护的传感器,能生成细节丰富的320×240像素的热图像,结合FSX(灵活场景增强)技术,能以60Hz帧频生成细节清晰且与实际动作同步的热视频,使您能在浓烟滚滚的环境中轻松导航,让消防员更有策略地灭火,挽救生命。FLIR K系列消防用红外热像仪在应用的过程中帮助消防员穿透烟雾,看清目标最大限度保障了消防员和被困者的安全
  • imec集成薄膜固定光电二极管以实现卓越的短波红外成像传感器
    2023年8月14日在比利时鲁汶,imec作为纳米电子学和数字技术领域的全球研发和创新中心宣布成功集成了固定光电二极管结构到薄膜图像传感器中。通过添加固定光电栅和传输栅,薄膜成像器超过一微米波长的吸收质量终于可以被利用,以一种成本效益的方式解锁感知可见光之外光线的潜力。检测可见光范围之外的波长,例如红外光,具有明显的优势。应用包括自动驾驶汽车上的摄像头,以“看穿"烟雾或雾霭,以及用于通过面部识别解锁智能手机的摄像头。虽然可见光可以通过基于硅的成像器检测,但需要其他半导体材料来检测更长的波长,比如短波红外线(SWIR)。使用III-V材料可以克服这一检测局限。然而,制造这些吸收体的成本非常高,限制了它们的使用。相比之下,使用薄膜吸收体(如量子点)的传感器最近出现为一个有前景的替代方案。它们具有良好的吸收特性和与传统CMOS读出电路集成的潜力。尽管如此,这种红外线传感器的噪声性能较差,导致图像质量较差。早在20世纪80年代,固定光电二极管(PPD)结构就在硅CMOS图像传感器中引入。该结构引入了一个额外的晶体管栅极和一个特殊的光检测器结构,通过该结构, charges可以在积分开始前全部排空(允许在没有kTC噪声或前一帧影响的情况下复位)。因此,由于噪声更小、功耗性能更好,PPD主导了基于硅的图像传感器的消费者市场。 在硅成像之外,至今还不可能集成此结构,因为难以混合两种不同的半导体系统。现在,imec在薄膜图像传感器的读出电路中成功集成了PPD结构。 一种SWIR量子点光电检波器与一种氧化铟镓锌(IGZO)薄膜晶体管单片集成成PPD像素。 随后,该阵列被进一步处理在CMOS读出电路上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薄膜SWIR图像传感器。 imec的“薄膜固定光电二极管"项目负责人Nikolas Papadopoulos 表示:“配备4T像素的原型传感器表现出显着低的读出噪声6.1e-,相比之下,传统的3T传感器超过100e-,证明了其良好的噪声性能。" 因此,红外图像的拍摄噪声、失真或干扰更小,准确性和细节更高。imec像素创新项目经理Pawel Malinowski补充说:“在imec,我们正在红外线和成像器的交汇处处于地位,这要归功于我们在薄膜光电二极管、IGZO、图像传感器和薄膜晶体管方面的综合专业知识。通过实现这一里程碑,我们克服了当前像素架构的局限性,并展示了一种将性能最佳的量子点SWIR像素与经济实用的制造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下一步包括优化这项技术在各种类型的薄膜光电二极管中的应用,以及扩大其在硅成像之外的传感器中的应用。我们期待通过与行业伙伴的合作进一步推进这些创新。“研究结果发表在2023年8月《自然电子学》杂志"具有固定光电二极管结构的薄膜图像传感器"。初步结果在2023年国际图像传感器研讨会上呈现。原文: J. Lee et al. Thin-film image sensors with a pinned photodiode structure, Nature Electronics 2023.摘要使用硅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技术制造的图像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通常依赖固定光电二极管结构。 基于薄膜的光电二极管可以具有比硅器件更高的吸收系数和更宽的波长范围。 但是,它们在图像传感器中的使用受到高kTC噪声、暗电流和图像滞后等因素的限制。 在这里,我们展示了具有固定光电二极管结构的基于薄膜的图像传感器可以具有与硅固定光电二极管像素相当的噪声性能。 我们将一种可见近红外有机光电二极管或短波红外量子点光电二极管与薄膜晶体管和硅读出电路集成在一起。 薄膜固定光电二极管结构表现出低kTC噪声、抑制暗电流、高满量容和高电子电压转换增益,并保留了薄膜材料的优点。 基于有机吸收体的图像传感器在940 nm处的量子效率为54%,读出噪声为6.1e–。
  • 环保公安两部门夜查尾气排放 有货车尾气似“烟雾弹”
    在检查中,执法人员发现车辆陕AQ77R0的货车在行驶时发出排放出浓浓的黑色烟雾,像“烟雾弹”一样。  12月8日晚,西安环保、公安两部门执法人员分别在唐延路与南三环十字、雁塔南路与南三环十字设点,对重点车辆尾气排放状况开展突击检查。当晚共检查各类机动车110辆,其中“冒黑烟”车1辆,超标排放车11辆。  重污染天气频发 环保公安严查超标排放车辆  进入冬防期以来,西安市环境空气质量形势异常严峻,重污染天气频发,大气污染防治压力巨大、任务艰巨。为此,西安市除采取禁、限行措施降低机动车排气污染外,要求以早市、夜市、集贸市场、三环沿线、绕城高速出口以及柴油车流量较大的路段为重点区域,以泔水车、轻型货运车、低速载货车、物流运输车、垃圾清运车、城际客运车等车辆为重点对象,严查“冒黑烟”车辆和超标排放车辆。  西安环保、公安部门在开展日常道路抽检尾气执法检查的基础上,西安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监测中心和全市20个区县、开发区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执法人员全员出动,联合交警部门,加大了对道路上行驶的超标车、黑烟车的查处力度。  12月8日晚,环保、公安执法人员再次联合,分别在唐延路与南三环十字、雁塔南路与南三环十字设点开展夜间行驶的泔水车、轻型货运车、低速载货车、物流运输车、垃圾清运车、城际客运车等重点车辆尾气排放状况突击检查。  货运车尾气似“烟雾弹” 污染物指数“爆表”  在检查中,执法人员发现车辆陕AQ77R0的货车在行驶时发出排放出浓浓的黑色烟雾,像“烟雾弹”一样。执法人员现场对该车进行尾气检测,这辆货车的尾气严重超标,达到该尾气检测仪器能够检测的最高值。也就是说,这辆车通过尾气排放的污染指数“爆表”。据统计,当晚共检查各类机动车110辆,其中“冒黑烟”车1辆,超标排放车11辆。  对此,执法人员依据《西安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有关规定进行了严肃查处。同时,对车主进行了法律法规、机动车污染防治科普知识等宣传教育。  据了解,“冒黑烟”车辆和超标排放车辆由环保、公安部门严查外,由交通部门予以强制维护,营运车辆停止营运,经复检合格后方可上路行驶。此外每月对“冒黑烟”车辆在媒体上予以曝光,坚决遏制“冒黑烟”车辆和超标排放车辆上路行驶。  为了减少机动车尾气的污染,西安环保、公安两部门联合向市民发起倡议,希望广大车主从自身做起,不开超标车、黑烟车上路行驶,尽量选择乘坐公交车、地铁等绿色出行方式。同时温馨提示广大车主,在您驾驶车辆时,如果停车超过3分钟,请及时将爱车熄火,减少爱车原地怠速运行的时间。
  • 智慧交通新时代:FLIR智能交通传感器满足城市通行的多元化
    智慧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提升通勤效率的重要途径。当前,信息、智能、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为城市智慧交通建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FLIR提供的智能交通运输解决方案,利用智能红外成像和可见光成像系统来监测车流并检测意外事件,无论照明条件和天气状况如何,都可以很好地向旅客传达前方危险、延误和备选路线等信息。今天,小菲就来给大家推荐三款FLIR智能交通红外传感器一起来看看它们是如何在交通领域发光发热~信号控制FLIR的交通传感器优化十字路口的交通信号灯配时,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此外,FLIR交通传感器还有助于优化行人和骑车人的交通流量,改善他们在繁忙交通场景中的安全。FLIR ThermiCam AI 是一款面向复杂城市环境交通监测的智能红外成像传感器,用于可靠地检测和区分道路的使用者。ThermiCam AI 配备了基于25年以上交通检测经验的AI算法以及同类的红外成像,能够提供连续的视频流和数据采集,让城市更加安全、更加高效。基于边缘计算的高级AI技术能够在任何光照条件下追踪目标,进而高效地区分和采集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详细数据,用于做出更好的城市规划决策。案例分享:交通拥堵问题难治理?FLIR人工智能交通传感器轻松解决提高安全性快速识别和响应道路上和隧道中的交通事件是任何高效交通管理系统必须具备的能力。FLIR交通用红外热像仪和传感器能够在富有挑战性的光照和天气条件下可靠地检测交通事件,包括碰撞、停驶车辆和逆行车辆,这就使得十字路口、人行横道和隧道变得更安全、更有效。FLIR ThermiCam V2X是一款集成V2X技术的智能红外传感器,采用多核处理器架构,可同时支持红外检测和V2X消息处理。V2X基于车辆和基础设施之间的通信,从而警告驾驶员可能导致碰撞的潜在危险情况,例如前方存在刹车困难的车辆,使他们能够相应地调整速度并以更省油的方式驾驶。车载装置和路边装置(车辆和基础设施)不断发送和接收信息。V2X在为连接驾驶和自动驾驶铺路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案例分享:德国汉堡成功优化城市交通,FLIR智能红外交通传感器“功不可没”!交通数据分析FLIR的热分析和可视化分析能生成有价值的交通数据,包括停车线处或交叉口之间的计数、占用率和分类。FLIR传感器将监测数据和车流数据上传到云端,根据连续的数据流生成详尽、直观的报告。通过FLIR智能红外传感器得到的分析结果,有助于做出明智的城市规划决策,从而减少事故易发区域和交通瓶颈。FLIR ThermiCam2是一款智能红外传感器,可以检测车辆、骑行者和行人,实现动态交通信号控制和数据采集。集成Wi-Fi技术,可同时进行红外检测、旅行时间和延迟时间计算。ThermiCam2依靠热能工作,不依赖光,因而能实现24/7全天候交通流监控,还可以在夜间、眩光和恶劣天气条件下检测道路使用者。ThermiCam2通过Acyclica云平台融合数据,生成高分辨率、高质量的十字路口数据,然后智能分析系统将数据转化为有意义的交通洞见,还可帮助人们了解交通控制系统的性能。案例分享:交通事故频发?FLIR ThermiCam传感器助力保障新西兰骑行安全FLIR热像仪、传感器和软件彻底改变了世界各地的道路交通管理方式。我们久经现场验证的独特解决方案,可帮助世界各地的汽车、行人和自行车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安全平稳地行驶。关于FLIR智能交通红外传感器,你还有哪些想了解的呢?联系我们,让专业人士为您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吧~新品免费试用目前,Teledyne FLIR正在进行一场2021年终新品免费试用的活动,无论是FLIR A50/A70研发套件,还是FLIR A50/A70图像流/智能传感器热像仪,亦或是FLIR Si124-PD:局部放电检测声像仪,还有FLIR Si124-LD:压缩空气泄漏检测声像仪,以及FLIR E96 高级热像仪都在此次活动当中哦~当然如果您想试用其他产品,小菲也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所以,小伙伴们赶紧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资料,我们将安排专人上门为您演示!填好资料,坐等上门演示
  • 宋延林课题组利用打印技术制备高性能无铅柔性压电声敏传感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约4.3亿人因耳蜗受损而遭受听力损失,改善听力主要靠人工耳蜗。然而,传统的人工耳蜗语音识别能力较低,而且刚性电极与软组织间的不匹配可能导致神经损伤和耳鸣等问题。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柔性自供电人工耳蜗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化学研究所绿色印刷院重点实验室宋延林课题组近期在各向异性材料合成和图案化器件制备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如二维MXene与纳米晶复合材料研究(J. Mater. Chem. A, 2022, 10, 14674-14691 Nano Res. 2022, DOI:10.1007/s12274-022-4667-x),直写高性能原子级厚二维半导体薄膜和器件(Adv. Mater. 2022, DOI:10.1002/adma.202207392),制备基于交替堆叠微电极的湿度传感超级电容器(Energy Environ. Mater. 2022, DOI:10.1002/eem2.12546)等。压电材料可以作为未来人工耳蜗的有利候选材料,然而,主流含铅压电材料与生物不相容,对环境不友好,其他压电材料的电输出功率由于声电转换性能低,不足以直接刺激听觉神经。因此,制造高性能无铅柔性压电声学传感器意义重大。最近,他们受人类耳蜗外耳毛细胞的启发,报道了一种基于准同型相边界的多组分无铅钙钛矿棒的直写微锥阵列策略,该策略一方面利用取向工程和在两个不同正交相(Amm2和Pmmm)之间形成的准同型相边界,显著提高应力对压电材料性能影响,实现压电响应增强;另一方面在压电薄膜表面引入微锥阵列,增加与声波的接触面积,增强对声波的吸收,从而制备高性能柔性压电声学传感器(FPAS)。该传感器显示出高灵敏度、宽频率响应的特点,覆盖常用的语音频率,同时具有角度灵敏度,可用于记录声音信号,并实现语音识别和人机交互。FPAS还具备防水和耐酸碱等特点,满足自然环境对可穿戴声学传感器的要求。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Matter期刊上(https://doi.org/10.1016/j.matt.2022.11.023),论文第一作者是硕士生向钟元,通讯作者是宋延林研究员和李立宏副研究员。 图1. 微锥阵列柔性压电声敏器件应用演示图图2. 声音数据采集、人机交互应用和FPAS的防水性能
  • 分场活动|传感器是物联网成功的关键!物联网与传感技术发展应用专场圆满举办!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2021年11月2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带一路”智能传感与物联网合作联盟项目组、智汇工业承办的2021世界传感器大会分场活动之物联网与传感技术发展应用专场会议圆满举办。物联网与传感技术发展应用专场会议现场本次论坛邀请了国内外传感器与物联网领域专家及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围绕智能传感技术、传感器与物联网发展趋势和机遇等,以创新视角共谋智能传感技术发展,为构建万物互联时代、助推大数据智能化发展建言献策。汉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任红军论坛在汉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任红军的主持下正式开始,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处副处长贾争争为本次论坛致辞。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处副处长 贾争争贾争争处长指出,河南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强调技术变革及产业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转变。爱尔兰利默里克大学光纤传感器研究中心主任Elfed Lewi教授爱尔兰利默里克大学光纤传感器研究中心主任Elfed Lewis教授的主题演讲为《物联网在海洋和淡水中的光纤传感》。Elfed Lewis教授提到,我们更需要了解支配我们环境的过程,以便更好的管理海洋环境。在海洋环境下的光纤传感器有很多优点,它们非常适合海洋环境,只依赖于监测点的光能,适用于水面和水下的监测。松下神视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 林和彦松下神视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和彦先生带来《松下传感助力智慧制造》主题报告。他介绍到,现场问题,用自我监控传感器”解决。自我监控传感器不仅是“正确执行”系统、而是“能够确认是否正确执行的”系统。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杨明红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 IEEE Sensors Journal期刊副编辑,国际光纤传感技术委员会委员杨明红,分享了《面向环境和能源应用的光纤传感技术》。他表示,物联网、两化融合、大数据、互联网+ 、工业4.0等发展需要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的新型传感器,基于光纤传感的物联网技术在恶劣环境监测中具有独特优势。宁波爱氪森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德虎宁波爱氪森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德虎作了《智能气体传感技术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主题分享。他介绍到,爱氪森从安全、环保、健康三方面提供多维度细分市场个性化解决方案。固态聚合物电化学传感技术是电化学检测领域的一次革命性创新,基于电化学催化反应原理,检测不同气体的电化学反应输出信号,通过信号量准确测量气体浓度。通过人工嗅觉+智能传感应用实现智能检测技术。易福门电子(上海)有限公司产品经理 黄胜达易福门电子(上海)有限公司产品经理黄胜达为与会嘉宾分享了《基于IIoT物联网平台的预测性维护解决方案》。他认为,预测性维护的关键是要预测出一套设备的可能性故障,除了从设备数据中整理出关键的指标,还要结合更多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最终形成一个与设备对应预测性维护模型。预测性维护的复杂性在于这套基于机器学习的生产系统模型必需随着时间而改变。研华科技工业物联网事业群区域经理 王举研华科技工业物联网事业群区域经理王举作了《精准感知——数据赋能应用让物联网赢在起点》的主题分享。他表示,作为全球产业电脑领导者,研华以刺猬三圆圈企业理念携手合作伙伴共创工业物联网产业新格局,把握工业互联网平台新机遇,推动企业升级转型,以数据采集及全面感知构造工业物联网基础,拥抱AIoT时代。达索系统大中华区技术咨询部技术总监 冯升华达索系统大中华区技术咨询部技术总监冯升华以远程在线形式,分享了《从数字孪生到虚拟孪生的物联网与传感技术》主题报告。他认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各种方式都离不开感知,未来的万物互联,尽在虚拟孪生。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规划经理 李江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规划经理李江岭以远程在线形式分享了《基于光感知的在线监测及物联网应用探索》。李江岭提到,数字化是行业发展必经之路,万物互联加速数字化转型。华为开放生态打造行业智能体,联合伙伴基于光+AI根技术优势探索光感知技术应用。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本次会议邀请国内外传感器与物联网领域专家及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围绕智能传感技术、传感器与物联网发展趋势和机遇等,以创新视角共谋智能传感技术发展,为构建万物互联时代、助推大数据智能化发展建言献策。
  • 光纤传感器助力物联网发展市场容量将近万亿
    近年来,传感器朝着灵敏、精确、适应性强、小巧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光纤传感器这个传感器家族的新成员倍受青睐。光纤具有很多优异的性能,例如:抗电磁干扰和原子辐射的性能,径细、质软、重量轻的机械性能 尽缘、无感应的电气性能 耐水、耐高温、耐腐蚀的化学性能等,它能够在人达不到的地方(如高温区或者对人有害的地区,如核辐射区),起到人的线人作用,而且还能超越人的生理界限,接收人的感官所感受不到的外界信息。   基本工作原理及应用领域   光纤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将来自光源的光经过光纤送进调制器,使待测参数与进进调制区的光相互作用后,导致光的光学性质(如光的强度、波长、频率、相位、偏正态等)发生变化,称为被调制的信号光,在经过光纤送进光探测器,经解调后,获得被测参数。   光纤传感器的应用于对磁、声、压力、温度、加速度、陀螺、位移、液面、转矩、光声、电流和应变等物理量的丈量。光纤传感器的应用范围很广,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和国防上所有重要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可以安全有效地在恶劣环境中使用,解决了很多行业多年来一直存在的技术困难,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1、市建设中桥梁、大坝、油田等的干涉陀螺仪和光栅压力传感器的应用。光纤传感器可预埋在混凝土、碳纤维增强塑料及各种复合材料中,用于测试应力松驰、施工应力和动荷载应力,从而评估桥梁短期施工阶段和长期营运状态的结构性能。   2、电力系统,需要测定温度、电流等参数,如对高压变压器和大型电机的定子、转子内的温度检测等,由于电类传感器易受电磁场的干扰,无法在这类场合中使用,只能用光纤传感器。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实时丈量空间温度场分布的高新技术,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系统不仅具有普遍光纤传感器的优点,还具有对光纤沿线各点的温度的分布传感能力,利用这种特点我们可以连续实时丈量光纤沿线几公里内各点温度,定位精度可达米的量级,丈量精度可达1度的水平,非常适用大范围交点测温的应用场合。   在实际生活中,光纤传感器种类是非常多的,但是,我们将这些传感器类型归结为两大类型,即传感型与传光型。和传统电传感器进行比较,光纤传感器具有很多的优点,例如抗干扰能力较强、绝缘性好、灵敏度偏高,所以,当前在各个领域都有光纤传感器的身影。   光纤传感器助力物联网发展市场容量将近万亿   自出现光纤传感器后,它的优势与应用引起了各个国家人们的高度关注。并且对光纤传感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如今,通过光纤传感器可以对位移、温度、速度、角度等物理量进行测量。现如今,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将对光纤传感器研究的重点放在光纤控制系统、核辐射监控、民用计划等多个方面,同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我国对光纤传感器的研究起步较晚,有很多研究所、企业等对光纤传感器的深入研究促进了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在2010年,张旭平的关于&ldquo 布里渊效应连续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rdquo 通过了专家的鉴定。专家组都认为此技术有很强的创新性,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因此,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此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应用了物联网技术,从而加速了我国物联网的发展。   传感器成为物联网极其重要的一组成部分。因此,传感器性能好坏决定了物联网的性能好坏。可以说,物联网获得信息的主要手段为传感器。这样一来,传感器所采集信息的可靠性与准确性都会对控制节点处理和传输信息产生一定影响。由此看来,传感器的可靠性、抗干扰性等都会对物联网应用性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光纤传感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通过上述分析得知,物联网的发展必须要借助大量传感器获得各种环境参数,从而为物联网更可靠的数据信息,再经过系统的处理,得到人们需要的结果。以下是对光纤传感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探讨。   目前应用最广的光纤传感器有四种,分别是光纤陀螺、光纤水听器、光纤光栅传感器和光纤电流传感器。其中,光纤陀螺有干涉型、谐振型和布里渊型三种类型,干涉型光纤陀螺是技术上很成熟的第一代商品化阶段,谐振光纤陀螺是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的第二代,布里渊型光纤陀螺是在理论研究阶段的第三代光纤陀螺传感器 光纤水听器是在光纤、光电子技术基础上的一种水下声音信号传感器,这种传感器通过高度灵敏的光纤相干检测,把水中的声音信号转换成光信号,再通过光纤传到信号处理系统转换为声音信号,这种传感器按原理可以分为干涉型、强度型、光栅型等类型 在光纤光栅传感器的产品中包括应变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其中光纤bragg光栅传感器是这几年的研究热点,它们大部分属于光强型和干涉型,并且各有利弊。自今年来电力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这种情况下,面对着强大电流的测量问题,光纤电流传感器可以很好的避免一些由于电力过强而引发的事故。
  • 物联网产业链或进入爆发期 传感器率先受益
    6月11日,为期3天的&ldquo 2015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会&rdquo 开幕。工信部原副部长杨学山指出,物联网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密不可分,企业要围绕转型升级方向、战略布局物联网。交通运输部、住建部相关人士则透露,多部委正积极参与起草互联网+行动计划。   分析人士指出,物联网是链接一切的基础,也是互联网+的底层技术,随着智能设备的不断多样化,物联网的生态将逐步建立,物联网产业链或进入爆发期。   物联网爆发在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制定&ldquo 互联网+&rdquo 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目前,各部委正积极推进。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处长邹力介绍,交通运输部正参与&ldquo 互联网+&rdquo 行动计划的编制,其中互联网+交通作为重要内容得到高度重视。   物联网作为互联网+的底层技术,一直是政策扶持的重点。工信部、发改委等多个部门设有物联网专项基金,相关部委推出了一批示范项目。   物联网在国际上也是各家抢占的高地。美国已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点之一,欧盟制定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十四点行动计划,日本的U-Japan计划将物联网作为四项重点战略领域之一,韩国的IT839战略将物联网作为三大基础建设重点之一。   近日有消息称,新成立的WG10物联网标准工作组,将同步转移原中国主导的物联网体系架构国际标准项目(ISO/IEC 30141),并由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专家继续担任该体系架构项目组主编辑。这标志着我国继续拥有国际物联网标准最高话语权。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催生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分析人士指出,如今智能硬件层出不穷,从智能手环到智能手表,从智能盒子到智能家居,无不是在强化硬件的远程操控力。智能化硬件之间的连接,让数据、信息、控制实现互通,而硬件本身提供的各种服务又帮助人们实现方便简单的智能化生活。这实际上就是物联网。   据Gartner预测,2020年全球将有260亿个联网对象(不包括PC、智能手机和平板),大约是2015年48.8亿个的5倍之多,物联网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   传感器率先受益   目前,互联网巨头纷纷收购相关物联网技术公司,如Google收购Nest,Nest收购Dropcam,三星收购SmartThings,Facebook收购Oculus,赛普拉斯收购Spansion,高通收购CSR等,一系列与物联网应用相关的并购案,从IT、设备商延伸到了半导体和电子元器件等领域。分析人士指出,与物联网相关的收购案例集中爆发,反映出企业对物联网未来发展的普遍看好。   业内人士介绍,从网络结构上划分,物联网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位于物联网三层结构中的最底层,是物联网的数据和物理实体基础。没有感知就没有物联数据的采集,也没有网络上物体的特征数据,感知是物联网的先行技术,也是物联网应用的核心。   感知层中的基本硬件包括各类传感器、RFID标签、GPS和识读器等基本标识和传感器件。目前A股中有航天电器、汉威电子、上海贝岭、远望谷等超过10多家上市公司涉足其中,另有多家A股公司有进军传感器领域的打算。   国内传感器市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9年到2013年市场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2014年市场规模达到860亿元,预计2015年市场规模或达到1100亿元以上。
  • 物联网十二五将催生百亿传感器产业
    备受关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完稿,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关注。工信部科技司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正进入专家论证阶段,预计9月份召开部长办公会,最快将于当月出台。   伴随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工信部还起草了我国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目前已上报国务院。此外,无锡传感网示范区规划也已上报国务院。   产业规模或超5000亿元   目前,我国已形成基本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部分领域已形成一定市场规模。“有专家预计,‘十二五’期间物联网产业将形成万亿规模,不过目前这一论断尚存争议。”据知情人士透露,根据早期编写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预计到2015年将形成具有核心技术的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其中传感器100亿元,系统和试验检测700亿元,芯片、中间件和集成模块及设备产业600亿元,工程实施、服务开发系统和运维600亿元。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在今年5月发布的物联网白皮书中预计,“十二五”期末我国物联网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5000多亿的规模,形成万亿级规模的时间节点预计在“十三五”后期。据悉,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也是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编制组成员单位之一。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上述人士介绍,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将锁定十大物联网应用重点领域,分别是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境与安全检测、工业与自动化控制、医疗健康、精细农牧业、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 建成50个面向物联网应用的示范工程,5到10个示范城市。据悉,无锡传感网示范区规划现已上报国务院。   据了解,物联网“十二五”规划还将对上述十个领域给出针对性的专项规划。物联网“十二五”规划课题组成员张宏科公开表示,智能交通细分专项的重点发展方向是,通过智能芯片和称重传感器监测轨道交通、航运交通和公路交通的实时运行情况,然后通过数据处理对交通工具的速度、故障、位置以及整体交通拥堵情况进行检测,并针对不同情况及时给出解决方案。据悉,目前智能交通每年以超过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有关专家预计,到2015年仅交通运输管理就将达400亿元。   多渠道资金扶持   日前,2011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已下发,近百家物联网企业获得资金支持,这也是物联网产业发展以来,国家首次设立的专项基金。该物联网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技术研发类、产业化类、应用示范与推广类、标准研制与公共服务类四大项目。   据了解,物联网专项基金总计50亿元,贯穿于“十二五”期间,预计5年内发放完毕。首批5亿元物联网专项基金申报工作已在今年5月启动,共有600多家企业申报,最终工信部筛选出近100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了首批专项基金。   财政部企业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根据我国物联网发展规划及其产业发展状况,进一步健全支持物联网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加强与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物联网的投入,并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本地区支持物联网发展的财政政策。   另外,工信部部长苗圩日前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将落实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设立国家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建立长效稳定的财政扶持机制,并表示将完善物联网发展的投融资政策,鼓励银行和风险投资及社会资金投向物联网产业,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企业发展的力度,支持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物联网发展应全国统筹   当普通民众还在纠结于“物联网”的基本概念时,许多地方政府已将物联网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在一次论坛上透露,全国90%以上的省份已把物联网作为支柱产业。目前几乎所有一二线城市都在建设或筹建物联网产业园。   根据各地公布的公开数据,到2015年,广州、重庆、浙江、江苏等地预测的物联网产业规模将分别达1000亿元、1000亿元、2000亿元和4000 亿元。福建省则提出到2012年实现物联网相关产业产值300亿元 重庆也准备设立物联网产业基地,希望在两年后相关产业产值超过500亿元。   按照上述几个省市预计的物联网产业规模,到2015年仅上市省市的产业规模就达8000亿元。   事实上,对于物联网真正能达到的产业规模,业内尚存分歧。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参与方之一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预计,“十二五”期末我国物联网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5000多亿元。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则预计,到2020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才可能超过1万亿元。   据重庆市经信委经济信息化处易小献介绍,重庆市在获批成立物联网基地之后,将通过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进大批物联网相关项目。这一运作的思路与国内绝大多数地区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类似。   而现阶段的物联网产业却难以支撑遍地开花的物联网产业基地。据了解,即便目前发展相对完善的感知层领域,国内传感器、RFID等感知端制造产业、高端软件与集成服务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大。同时,以核心的芯片技术、芯片封装设备为代表的与物联网相关的设备以及服务尚在起步。   因而,业内人士将地方的物联网热情视为GDP的冲动。为拉动投资,地方政府上马物联网基地的时候,没有长远规划和清晰定位,盲目投资引进国外系统和设备,兴建大量配套设施。因为缺乏规划意识与协调机制,资源共享不足,从而出现项目研究成本过高、基地资源利用率过低、大量项目无序重复建设等问题。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即将出台,该规划在描绘物联网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将阐明物联网的发展思路,对于“过热”的地方物联网投资而言,似乎需要仔细研读。对于该规划的落实,业内人士也希望,应全国范围内统筹规划,解决各部门、地区、行业之间分割问题,改变目前无序状态,使得物联网产业真正成为各地的支柱产业。
  • 新型纳米传感器芯片让药物开发提速
    据每日科学网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的传感器芯片,可以大大加快药物开发过程。这种由高度敏感的纳米传感器构成的微芯片,可以分析蛋白质如何相互结合,在评估药物的有效性及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这种新型生物传感器只需要一厘米大小的纳米传感器阵列,就能以高于现有任何传感器数千倍的能力持续不断地监测蛋白质的结合活动。新的传感器可以同时监测成千上万种反应,而且比目前的“金标准”方法敏感性更强,并能更快地提供检测结果。   该纳米传感器阵列有两大重大进步。首先是将磁性纳米标记附着在被研究的蛋白质上,大大地提高了监测的灵敏度。其次,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分析模型,以监测数据为依据,只要几分钟就能准确地预测结果。而目前其他的技术只能同时监测四种反应,需要长达数小时的时间才能获得结果。   研究人员在数年前就开发出了磁性纳米传感器技术,在检测小鼠血液中癌症相关蛋白的生物标志物时发现,其敏感性远高于其他技术,检测浓度为其他技术检测浓度的千分之一。   研究人员将磁性纳米标记附着在特定的蛋白质上,当其与另一个连接到纳米传感器的蛋白相结合时,磁性纳米标记改变纳米传感器周围的磁场。为了确定蛋白与药物之间的结合强度,研究人员将乳腺癌的蛋白放入纳米传感器阵列,同时将从肝脏、肺、肾脏及其他组织获得的蛋白也放入纳米传感器阵列,然后测量附着了磁性纳米标记的药物与各种蛋白的结合强度。这样可以不通过临床实验,就可以初步断定该药物的副作用。虽然目前的芯片每平方厘米只有1000个传感器,但研究人员表示,同样大小的芯片传感器可以增加到数万个之多。   下一步研究人员将利用这种新型生物传感器微芯片来研究正在开发的药物,研究人员确信这将极大地加快药物开发的进程。
  • 地铁隧道气象传感器-一款闪闪发光的五要素气象传感器@2023已更新《风途/仪器》
    地铁隧道气象传感器Czujnik pogody tunelu metra风途【FT-WQX5】是一款闪闪发光的五要素气象传感器。随着公路隧道向长大化方向发展,行车速度和密度加大,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隧道通风排烟问题也逐渐引起高度重视。  一、产品简介  山东风途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专业研发生产销售微型气象仪的企业,一直致力于微型气象仪和气象环境解决方案推广应用。具有完整的生产链、实力雄厚的技术团队和全面的营销团队,我们研发生产的超声波风速风向仪、五要素微气象仪、六要素微气象仪和小型自动气象站等气象产品,已广泛应用到气象监测、城市环境监测、风力发电、航海船舶、航空机场、桥梁隧道等领域,客户遍布全国各地,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与传统的微型气象仪相比,我司产品克服了对高精度计时器的需求,避免了因传感器启动延时、解调电路延时、温度变化而造成的测量不准问题。  FT-WQX5型五要素微气象仪创新性地将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大气压力通过一个高集成度结构来实现,可实现户外气象参数24小时连续在线监测,通过数字量通讯接口将五项参数一次性输出给用户。  二、产品特点  1、顶盖隐藏式超声波探头,避免雨雪堆积的干扰,避免自然风遮挡(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0 2 3215713.X)☆  2、原理为发射连续变频超声波信号,通过测量相对相位来检测风速风向(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21 1 0237536.5)☆  3、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大气压力五要素一体式(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0 2 3215649.5)☆  4、采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实时测量,无启动风速☆  5、抗干扰能力强,具有看门狗电路,自动复位功能,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6、高集成度,无移动部件,零磨损  7、免维护,无需现场校准  8、采用ASA工程塑料室外应用常年不变色  9、产品设计输出信号标配为RS485通讯接口(MODBUS协议) 可选配232、USB、以太网接口,支持数据实时读取☆  10、可选配无线传输模块,最小传输间隔1分钟  11、探头为卡扣式设计,解决了运输、安装过程松动不准的问题☆
  • 生物传感器监测植物生长
    日前,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和图宾根马克斯普朗克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型传感器,可以实时显示植物细胞中生长素的空间分布,并可快速检测环境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种传感器为研究人员打开了观察植物内部运作的全新视角。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的《自然》杂志上。  无论是种子的胚胎发育、根系生长,还是植物对阳光方向的反应,生长素都具有协调植物对外界刺激反应的功能。为了触发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它必须存在于所需的细胞组织中。迄今为止,人们还无法在细胞分辨率上直接确定生长素的时空分布。  此次,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基因编码的生物传感器,可将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分布定量可视化。其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种植物经改造后可自己产生的人造蛋白质,而不必经由外部引入。他们利用这种传感器实时观察了细胞组织需要生长素的时空间分布动态过程。  在开发这种生物传感器时,研究人员发现大肠杆菌中有一种蛋白质可与两种荧光蛋白偶联,并在这些配对蛋白非常接近时发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这种蛋白可与氨基酸色氨酸结合,但与生长素的结合要差得多。他们希望通过基因改造,使其能更好地与生长素结合,并使其FRET效应只在蛋白质与生长素结合时发生。  研究人员对植物进行了基因改造,使其在某种刺激下可在细胞组织中产生满足这些要求的蛋白质。于是,新型生物传感器诞生了:强烈的荧光信号表明了细胞组织中生长素的位置,提供了细胞内生长素分布的精确“快照”,且不会对生长素控制过程造成永久影响。  “传感器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获得了关于蛋白质如何被选择性地改变以结合特定小分子的基本见解。”拜罗伊特大学蛋白质设计学教授比尔特哈克说,“预计在未来几年,新的生物传感器将发现更多关于植物内部运作以及它们对外界刺激反应的新见解。”
  • 四方光电扬尘传感器荣获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应用创新奖
    p   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组织的首届“SIA感知领航优秀项目征集”活动评选结果本周出炉,四方光电激光扬尘传感器PM3006,通过采用独特的激光散射测量技术,实现了室外扬尘在线监测、大气网格化监测、室外公共场所等户外极端工况下空气品质中PM2.5、PM10和TSP多参数的同时准确测量,并在国内外多个项目中得以成熟应用,经过专家组的评选,最终荣获“应用创新优秀项目奖”。 /p p   我国室外扬尘及网格化监测领域,早期多采用称重法和β射线吸收法的监测仪,该设备无法实现在线实时监测,投入费用昂贵且后期维护成本高,无法大批量得到应用。而民用净化器中大量应用的激光粉尘传感器,又因为存在无法满足室外-30~70℃全天候的温度环境,及无法满足建设工地等实际使用场景经常喷洒降霾的水雾影响或者下雨潮湿的高湿环境要求而难以得到使用。在户外环境下使用民用空气净化器上的传感器,室外的高温和低温都容易使传感器损坏,水雾也经常被误判为雾霾而造成爆表。同时与国家大气环境监测网提供的PM2.5/PM10/TSP的多项数据对比,民用激光粉尘传感器由于激光功率小、采样流量小,导致PM10计数率很少,因此PM10的分辨率很低,很多厂家只能根据PM2.5的数值按照比例计算出PM10和TSP,这样的监测数据存在严重失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c279e9b9-a525-43ca-82b0-f5bb97aa49c7.jpg" title=" 图1.png" alt=" 图1.png" / /p p   通过对激光散射探测技术(LSD)近10年的技术积累和对应用市场客户真实需求的把握,四方光电研制出了扬尘传感器-PM3006,其采用宽温型大功率线型激光光源、API粉尘自动识别技术、先进的流道设计实现抗污染、大流量车规级采样装置、高湿度环境的水雾去除装置等,开创新的低成本实现了对室外扬尘的准确测量,PM2.5和PM10的实时监测数值与β射线吸收法监测设备,准确测量的相关性可以达到0.9以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e1766e01-f47b-4bc6-a759-1aa4ccc14219.jpg" title=" 图2..jpg" alt=" 图2..jpg" / /p p   扬尘传感器PM3006得以成功量产并批量应用积累的经验,为进一步满足用户差异化的使用需求,四方光电进一步开发出了可以搭配气泵使用的扬尘传感器PM3003S,及完全不受流量变化而影响测量精度的扬尘传感器PM3006S-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4b7c34ab-586e-4207-bf4f-c1c59ad862b1.jpg" title=" 图4 (2).jpg" alt=" 图4 (2).jpg" / /p p   /p p   为了更好的满足客户设计及计量的需求,四方光电在核心传感器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在线扬尘监测模组,方便客户更容易及更快速的实现监测系统的设计,大大缩短开发周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3d17b26d-18cb-40e4-9c30-8e13cb82cb7b.jpg" title=" 图5.jpg" alt=" 图5.jpg" / /p p   自2003年创立至今,四方光电始终坚持核心技术创新之路,除光散射探测(LSD)之外,公司还掌握了非分光红外(NDIR)、超声波(Ultrasonic)、紫外差分吸收光谱(UV-DOAS)、热导(TCD)、激光拉曼(LRD)等核心气体传感技术,形成了气体传感器、气体分析仪器两大类产业生态,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空气质量监测(室内、室外、汽车)、固定和移动污染源监测、工业过程节能减排监测、健康医疗和智慧计量等领域。 /p
  • 新品上市丨EXO NitraLED UV 硝酸盐传感器
    改变营养盐的监测EXO NitraLED 是一款当今很容易使用的 UV 硝酸盐传感器,采用先进的 LED 技术,用于长期营养盐监测。它可以无缝集成到任何 EXO 多参数仪中,简化并降低了淡水环境中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的监测成本。光学传感器与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性能比较离子选择电极 (ISE) 在短时间内容易发生明显漂移,因此频繁的校准对于得到可靠的数据至关重要,然而每日校准的方法并不适合无人值守监测。相比之下,光学传感器能在数周内保持稳定,更适合进行原位监测。另外,光学传感器相对 ISE 有着更高的准确度和分辨率。强大的技术EXO NitraLED 采用两个 UV LED 来测量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吸光度,同时会对天然有机物造成的干扰进行补偿。吸光度与硝酸盐浓度(以氮计)成正比。采用EXO 浊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浊度补偿。新增水质传感器EXO 具有多个传感器端口,可供用户使用其他水质参数对硝酸盐数据进行补充。这样便可对环境条件和影响进行更广泛的分析。EXO NitraLED 提供一个更全面了解水质状况,从而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LED 与气灯光源的比较与UV 硝酸盐传感器竞争的往往采用氙灯或氘灯光源,这些灯功率要求高,体积大,价格昂贵。从本质上来讲,它们都是实验室分光光度计, 经过改造后用于现场应用。而 EXO NitraLED 专为户外淡水监测设计,操作更高效,很大程度上弱化相关气灯传感器存在的缺点。手掌大小随着最近 UV-LED 技术的进展,YSI 生产出一种光学硝酸盐传感器,紧凑形状,手掌大小。无需任何修改,即可将这传感器适合于现有的 EXO 防水底座上。EXO NitraLED 可与所有 EXO 多参数仪的探头保护套和流通池配合使用。易于布放由于降低电力消耗,此类传感器可通过EXO多参数仪的电池供电,而这种电池可由用户更换。多参数仪包含用于在内部记录数据的内置存储器,可方便地进行自容式部署,而无需外部硬件带来的成本和负担,无需新的基础结构。用户校准用户可在必要时自行校准 EXO NitraLED。由 Kor 软件提供稳定性标识和有用提示,能够进行简单的两点校准。最后还会自动生成一份校准报告记录保存。硝酸盐监测技术革命现有的硝酸盐监测价格昂贵。随着赤潮 (HAB) 和水体缺氧案例的不断增加,用户亟待寻求成本更低、监测参数更广的解决方案。大面积覆盖是从源头探测和减轻污染的关键。借助 EXO NitraLED,你可以在任何有EXO多参数仪的地方进行成本效益高的硝酸监测。直观的界面设计EXO NitraLED 采用与 EXO 多参数仪相同的 Kor 软件和配件,因此无需学习新界面。如果您是初次使用 EXO,您会发现 Kor 软件的界面非常简洁,可进行高效的设置和操作。SmartQC指示可让您放心布放。长时间布放EXO中央清洁刷结合新型NitraLED清洁刷,可保护所有传感器免受污损,有效确保长时间布放间隔内的数据完整性。清洁刷有独特的加长臂,其采用双毛刷设计,可用于平稳擦拭硝酸盐传感窗口,以保持样品路径洁净,有效减少用户前往现场的次数。经济实惠这款产品尺寸小,价格低。使用 UV LED 代替气灯光源,可节省组件和生产成本,为您带来更多实惠。EXO NitraLED 具有更低的功耗、更小的外形尺寸和更低的价格,其成本只占市场上其他 UV 硝酸盐监测仪器成本的一小部分。必需产品EXO NitraLED 能够与其他所有 EXO 智能传感器和配件兼容。除了这些现有的组件,我们还发布了两个新的附件,以帮助进行长期监控:一是传感器对准环,用于将传感器紧密固定在一起,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清洁过程中的移动;二是专门用于 EXO NitraLED 的新型清洁刷,该清洁刷安装在现有的中央清洁刷上,用于清洁所有 EXO 的传感器及硝酸盐传感窗口。
  • 吴海龙教授谈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近期工作
    吴海龙教授在第十一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开幕式上的近期工作汇报 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大学吴海龙教授   相关新闻:第十一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成功召开   尊敬的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长宽先生,尊敬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庄乾坤主任,尊敬的俞汝勤院士、姚守拙院士,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今天,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江苏江分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在湖南长沙胜利召开了。这是我国化学生物传感技术领域的又一次学术盛会,将为我国化学生物传感技术领域的科技人员和研究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学习平台和机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对于各位的光临,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知道,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作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学会下设的一个专业委员会,是于1984年4月提出申请,后经中国分析仪器学会批准正式成立的。然而,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的历史却可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全国离子选择性电极协作组。全国离子选择性电极协作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等工作,包括组织召开了1979年第一届全国离子选择性电极学术交流会(后被认定为第一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在老一辈科学家高鸿、高小霞及汪厚基先生的支持下,确定创刊“离子选择性电极通讯”,即后来的“化学传感器”杂志。1984年在扬州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全国离子选择性电极学术交流会(后被认定为第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代表人数达到140,取得圆满成功。1985年5月,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了离子选择性电极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的组织者就是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的老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我们今天第十一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开幕式的主持人章宗穰先生。   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于1985年成立后,在各位委员的共同努力下,首先于1986年11月在四川成都召开了第三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高小霞先生到会并作大会报告。会议征集内容已包括化学传感器研制,理论研究,测量仪器研制和配用微机技术,数字模拟、数学方法及软件方法,以及在工业、农业、环境科学、生理医学、卫生防疫、水文地质、海洋气象、国防、基础科学研究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还有生产技术经验和改进等。会议取得圆满成功。1988年9月,第四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在湖南省大庸市即现在的张家界市举行,此会由湖南大学具体承办。当时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92个单位的160名代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学会副理事长史久泰高级工程师和分析仪器学会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汪厚基教授出席了会议。会议录用论文187篇,其内容涉及化学传感器和离子选择电极各分支领域的发展趋势,各种新的化学传感器的研制,化学传感器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在热力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生物敏传感器和药物电极的研究,化学传感器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微型计算机在研究与应用中的开发以及新型智能化测量仪器的研制等。可见,当时我国化学传感器研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此后,我们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先后在 1991年的武汉(5)、1994年的太原(6)、1997年的上海(7),2000年的长沙(8)、2005年的扬州(9)以及2008年的重庆(10),召开了第五届到第十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均取得圆满成功。我们的系列学术会议几乎与起源于1983年在日本福冈召开的国际化学传感器系列会议同步,可谓反映见证了我国化学传感器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回忆过去,我们今天更加深切怀念我国著名分析化学家高小霞先生、深切缅怀我国化学传感器领域先驱者汪厚基先生和殷晋尧先生、深切缅怀为我国化学传感器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苏渝生先生等各位。   2005年的扬州会议,成立了以中青年科技人员为主体的新一届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在2008年的重庆会议期间,对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领导成员进行了个别调整。本届专业委员会先后组织了于重庆举行的第十届和此次于长沙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化学传感器会议。今天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收到了来自海内外的近200多位专家、学者及青年才俊的稿件,涉及化学生物传感技术各个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向,可谓盛况空前。此次会议的会务工作由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我们衷心感谢各位的大力支持。   本次大会共征集论文215篇,参会人员将超过350人(最后统计与会人数超420人)。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会参会人员老中青三代齐聚一堂,包括曾为我国化学传感器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张国雄先生、丰达明先生、吴国梁先生、陆君涛先生、余瑞宝先生等,他们专程与会,我们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大会还有江苏江分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天津兰力科化学电子高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德尚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凯特生物医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台湾Zensor R & D Co,Ltd 、岛津公司等多家分析仪器厂家和Springer公司、中国科学杂志社、仪器信息网等相关出版公司和媒体企业代表参加。他们不仅为会议提供了经费支持,更显示了企业界对传感技术研究开发的浓厚兴趣和积极参与的热情。本次大会可谓我国化学传感器领域的一次空前盛会,充分显示了多学科、多技术交叉的特色和向产业化推进的美好前景。   这次大会学术气氛会非常浓厚。共安排11个大会报告、42个分会邀请报告、58个口头报告,还有100多篇论文以墙报形式进行交流。本次会议还将对以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为主的优秀墙报论文作者进行奖励。评选工作将由专业委员会聘任的评选小组负责进行,也希望各位与会代表提出建议。   依据学会章程,任期已满五年的本届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和《化学传感器》刊物编委会成员都将换届。章宗穰、张国雄、金利通等多位专业委员会及编委会中的年长成员在会前多次提出了不再担任专业委员会和编委会工作的动议。希望由中青年同事承担起学会的全部工作。这一动议将在专业委员会和编委会委员的联席会议上进行讨论。与此同时,也将适当补充热心于学会工作的新成员。可以预期,经过调整和补充后的新一届学会和刊物领导成员的努力和全国同行的支持下,一定会将学会和刊物工作推向新的阶段。在此,我们也向离开学会及刊物工作的年长委员表示由衷的谢意和敬意,恭祝各位前辈健康长寿。   会议期间,还将在单位申请的基础上,确定下一届学术会议的承办单位。欢迎有意承办的单位提出申请。   10月的长沙,天气虽有些凉意,但山水洲城的美丽景色,一定会给各位与会代表留下深刻印象。我衷心希望各位,在这人文、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将大会开成一个交流学术思想、促进学术创新,增进学术友谊的会议。   最后,预祝第十一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圆满成功!谨祝各位在长沙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 “五化”趋势助全球传感器冲刺800亿美元市场
    传感器融合了材料科学、纳米技术、微电子等领域的前沿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先导和基础,也是智能交通、智能楼宇、智慧医疗、智慧基础设施等物联网应用的关键技术,具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和带动力强等特点。   &ldquo 五化&rdquo 成为传感器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近年来,传感器技术新原理、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研究更加深入、广泛,新品种、新结构、新应用不断涌现。其中,&ldquo 五化&rdquo 成为其发展的重要趋势。   一是智能化,两种发展轨迹齐头并进。一个方向是多种传感功能与数据处理、存储、双向通信等的集成,可全部或部分实现信号探测、变换处理、逻辑判断、功能计算、双向通讯,以及内部自检、自校、自补偿、自诊断等功能,具有低成本、高精度的信息采集、可数据存储和通信、编程自动化和功能多样化等特点。如美国凌力尔特(Linear Technology)公司的智能传感器安装了ARM架构的32位处理器。另一个方向是软传感技术,即智能传感器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目前已出现各种基于模糊推理、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技术的高度智能传感器,并已经在智能家居等方面得到利用。如NEC开发出了对大量的传感器监控实施简化的新方法&ldquo 不变量分析技术&rdquo ,并已于今年面向基础设施系统投入使用。   二是可移动化,无线传感网技术应用加快。无线传感网技术的关键是克服节点资源限制(能源供应、计算及通信能力、存储空间等),并满足传感器网络扩展性、容错性等要求。该技术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技术评论》杂志评为对人类未来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十大新兴技术之首。目前研发重点主要在路由协议的设计、定位技术、时间同步技术、数据融合技术、嵌入式操作系统技术、网络安全技术、能量采集技术等方面。迄今,一些发达国家及城市在智能家居、精准农业、林业监测、军事、智能建筑、智能交通等领域对技术进行了应用。如,从MIT独立出来的Voltree Power LLC公司受美国农业部的委托,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山林等处设置温度传感器,构建了传感器网络,旨在检测森林火情,减少火灾损失。   三是微型化,MEMS传感器研发异军突起。随着集成微电子机械加工技术的日趋成熟,MEMS传感器将半导体加工工艺(如氧化、光刻、扩散、沉积和蚀刻等)引入传感器的生产制造,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并为传感器微型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近年来,日本、美国、欧盟等在半导体器件、微系统及微观结构、速度测量、微系统加工方法/设备、麦克风/扬声器、水平/测距/陀螺仪、光刻制版工艺和材料性质的测定/分析等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MEMS传感器技术研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向:(1)微型化的同时降低功耗 (2)提高精度 (3)实现MEMS传感器的集成化及智慧化 (4)开发与光学、生物学等技术领域交叉融合的新型传感器,如MOMES传感器(与微光学结合)、生物化学传感器(与生物技术、电化学结合)以及纳米传感器(与纳米技术结合)。   四是集成化,多功能一体化传感器受到广泛关注。传感器集成化包括两类:一种是同类型多个传感器的集成,即同一功能的多个传感元件用集成工艺在同一平面上排列,组成线性传感器(如CCD图像传感器)。另一种是多功能一体化,如几种不同的敏感元器件制作在同一硅片上,制成集成化多功能传感器,集成度高、体积小,容易实现补偿和校正,是当前传感器集成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如意法半导体提出把组合了多个传感器的模块作为传感器中枢来提高产品功能 东芝公司已开发出晶圆级别的组合传感器,并于今年3月发布能够同时检测脉搏、心电、体温及身体活动等4种生命体征信息,并将数据无线发送至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的传感器模块&ldquo Silmee&rdquo 。   五是多样化,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加快了多种新型传感器的涌现。新型敏感材料是传感器的技术基础,材料技术研发是提升性能、降低成本和技术升级的重要手段。除了传统的半导体材料、光导纤维等,有机敏感材料、陶瓷材料、超导、纳米和生物材料等成为研发热点,生物传感器、光纤传感器、气敏传感器、数字传感器等新型传感器加快涌现。如光纤传感器是利用光纤本身的敏感功能或利用光纤传输光波的传感器,有灵敏度高、抗电磁干扰能力强、耐腐蚀、绝缘性好、体积小、耗电少等特点,目前已应用的光纤传感器可测量的物理量达70多种,发展前景广阔 气敏传感器能将被测气体浓度转换为与其成一定关系的电量输出,具有稳定性好、重复性好、动态特性好、响应迅速、使用维护方便等特点,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另据BCC Research公司指出,生物传感器和化学传感器有望成为增长最快的传感器细分领域,预计2014至201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达9.7%。   未来值得关注的四大领域   随着材料科学、纳米技术、微电子等领域前沿技术的突破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四大领域可能成为传感器技术未来发展的重点。   一是可穿戴式应用。据美国ABI调查公司预测,2017年可穿戴式传感器的数量将会达到1.6亿。以谷歌眼镜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是最受关注的硬件创新。谷歌眼镜内置多达10余种的传感器,包括陀螺仪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磁力传感器、线性加速传感器等,实现了一些传统终端无法实现的功能,如使用者仅需眨一眨眼睛就可完成拍照。当前,可穿戴设备的应用领域正从外置的手表、眼镜、鞋子等向更广阔的领域扩展,如电子肌肤等。日前,东京大学已开发出一种可以贴在肌肤上的柔性可穿戴式传感器。该传感器为薄膜状,单位面积重量只有3g/m2,是普通纸张的1/27左右,厚度也只有2微米。   二是无人驾驶。美国IHS公司指出,推进无人驾驶发展的传感器技术应用正在加快突破。在该领域,谷歌公司的无人驾驶车辆项目开发取得了重要成果,通过车内安装的照相机、雷达传感器和激光测距仪,以每秒20次的间隔,生成汽车周边区域的实时路况信息,并利用人工智能软件进行分析,预测相关路况未来动向,同时结合谷歌地图来进行道路导航。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在内华达、佛罗里达和加利福尼亚州获得上路行使权。奥迪、奔驰、宝马和福特等全球汽车巨头均已展开无人驾驶技术研发,有的车型已接近量产。   三是医护和健康监测。国内外众多医疗研究机构,包括国际著名的医疗行业巨头在传感器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如罗姆公司目前正在开发一种使用近红外光(NIR)的图像传感器,其原理是照射近红外光LED后,使用专用摄像元件拍摄反射光,通过改变近红外光的波长获取图像,然后通过图像处理使血管等更加鲜明地呈现出来。一些研究机构在能够嵌入或吞入体内的材料制造传感器方面已取得进展。如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正在开发具备压力传感器和无线通信电路等的体内嵌入式传感器,该器件由导电金属和绝缘薄膜构成,能够根据构成的共振电路的频率变化检测出压力的变化,发挥完作用之后就会溶解于体液中。   四是工业控制。2012年,GE公司在《工业互联网:突破智慧与机器的界限》报告中提出,通过智能传感器将人机连接,并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可以突破物理和材料科学的限制,并将改变世界的运行方式。报告同时指出,美国通过部署工业互联网,各行业可实现1%的效率提升,15年内能源行业将节省1%的燃料(约660亿美元)。2013年1月,GE在纽约一家电池生产企业共安装了1万多个传感器,用于监测生产时的温度、能源消耗和气压等数据,而工厂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iPad获取这些数据,从而对生产进行监督。此外,荷兰壳牌、富士电机等跨国公司也都在该领域采取了行动。   传感器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近年来,随着技术研发的持续深入,成本的下降,性能和可靠性的提升,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高端装备制造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传感器的典型应用市场发展迅速。据BCCResearch公司分析指出,2014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预计达到795亿美元,2019年则有望达到116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可达7.9%。   亚太地区将成为最有潜力的市场。目前,美国、日本、欧洲各国的传感器技术先进、上下游产业配套成熟,是中高端传感器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和最大的应用市场。同时,亚太地区成为最有潜力的未来市场。英泰诺咨询公司指出,未来几年亚太地区市场份额将持续增长,预计2016年将提高至38.1%,北美和西欧市场份额将略有下降。   交通、信息通信成为市场增长最快的领域。据英泰诺咨询公司预测,2016年全球汽车传感器规模可达419.7亿欧元,占全球市场的22.8% 信息通信行业至2016年也可达421.6亿欧元,占全球市场的22.9%,且有可能成为最大的单一应用市场。而医疗、环境监测、油气管道、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将成为新热点,有望在未来创造更多的市场需求。   企业并购日趋活跃。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传感器大型企业技术研发基础雄厚,各企业均形成了各自的技术优势,整体市场的竞争格局已初步确立(附表)。需要指出的是,大公司通过兼并重组,掌控技术标准和专利,在&ldquo 高、精、尖&rdquo 传感器和新型传感器市场上逐步形成垄断地位。在大企业的竞争压力下,中小企业则向&ldquo 小(中)而精、小而专&rdquo 的方向发展,开发专有技术,产品定位特定细分市场。据统计,2010年7月至2011年9月,传感器行业中大规模并购交易多达20多次。如美国私募股权公司VeritasCapitalIII以5亿美元现金收购珀金埃尔默公司的照明和检测解决方案(IDS)业务 英国思百吉公司以4.75亿美元收购美国欧米茄工程公司的温度、测量设备制造业务。目前,越来越多的并购交易在新兴市场国家出现。
  • 半导体所研制成功无源/半无源双模无线温湿度传感器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吴南健团队研制出一种低功耗无源/半无源双模无线温湿度传感器。相关研究成果在传感器领域学术期刊IEEE SENSORS JOURNAL上发表,该论文在2015年2月和3月连续入选为该期刊的前50热点论文。  无线温湿度传感器在高危环境监测、紧急救援、先进物流仓储系统、设备监测、建筑物监测和文物监测等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无线传感器的功耗和成本严重限制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大规模应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的支持下,课题组研制出一种可与现有商用超高频RFID系统完全兼容的低成本低功耗无源/半无源双模无线温湿度传感器。传感器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核心芯片,可实现高效率的电磁波能量采集、身份识别、温湿度测量、数据处理和无线通信的功能,传感器的最大工作距离可达6米。该传感器符合ISO18000-6C国际标准,可通过现有商用超高频RFID阅读器进行操作,还可支持扩展多种其他功能的传感器。使用这种传感器有望将无线传感器网络融合至现有的超高频RFID系统中,从而大幅降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成本,提升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市场竞争力。
  • 【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无源无线传感与智能微系统分场活动成功举办
    11月5日-7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2023年世界传感器大会在河南郑州举行。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无源物联网技术联合创新中心、清华大学-中国移动联合研究院承办了无源无线传感与智能微系统分场活动,来自政产学研用各界千余人次参会。会议邀请了加拿大工程院沈卫明院士、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王继芬副主席、郑州市政府陈立志副秘书长致辞。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意大利国家应用物理研究所、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家国内外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发表主题演讲。沈卫明院士在致辞中阐述了智能微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尚存技术挑战,强调了智能微系统发展离不开产业通力合作,共同探索新场景新模式。河南省和郑州市政府领导在先后致辞中强调了学术交流是科学创新的重要源泉,倡导各界加强交流,启迪智慧,推动无源无线与智能微系统的发展。来自中国科学院的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师钟红恩、意大利国家应用物理研究所主任Anna MIGNANI分享了航空航天、食品分析等场景下对于无源无线传感器的需求以及痛点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清华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赵嘉昊介绍了智能微系统集成化关键技术和最近研究进展,提出智能微系统未来向微型化和系统化发展,基于先进封装技术,实现低功耗、高密度、异质异构集成。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志强教授介绍了智能感知和数据智能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意义,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加持,将会为每一座城市带来更加智能化的社会治理方式。电子科技大学李建教授介绍了无源标签通过集成感知能力、通信能力和标识能力,将在泛在感知、泛在智能的数字化场景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上海交通大学文玉梅教授介绍了基于RFID的无源自采能技术,通过采集环境中的射频能,转换为电能供传感器工作,实现了传感器终端的去电池化,解决了基于有线或电池的传感器终端存在的难以维护的行业痛点。最后,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研究所所长肖善鹏作了题为《无源无线智能微系统 构筑数实融合新时代》主题演讲,从无源化、无线化、集成化、智能化等方面,阐述了智能微系统变革的方向,并介绍了无源无线智能微系统融合创新实践。会上同步发布了《先进感知技术白皮书(1.0版)》,中国移动携手产业上下游共同探索传感前沿和传感融合最新的代表性技术,旨在更好的服务产业,加快先进感知技术的研究突破和落地应用。与会专家就智能微系统技术、产品及应用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充分研讨,一致希望共同推动我国物联网传感器与智能微系统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共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深度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与升级,携手构筑数实融合新时代。
  • 2021雁栖湖科学仪器和传感器论坛(SISF 2021)本月启动
    探究未知,引领未来——2021雁栖湖科学仪器和传感器论坛(SISF 2021)本月启动!高端、融合、创新、引领促进科学仪器及传感器创新成果集聚推动科学仪器及传感器产学研融合加快新型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扫描上方二维码进入报名通道  为加快推动怀柔高端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发展,助推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将怀柔科学城建设过程变成创新过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2021雁栖湖科学仪器和传感器论坛”,将于2021年7月21日-22日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办!  论坛以“探究未知,引领未来”为主题,旨在通过深化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学术交流与合作,探索有利于自主创新、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链优化的路径和模式,促进国内外科学仪器和传感器重大成果落地北京,推动国内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学研深度融合,在未来新型生态系统建设和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同时,怀柔区主动融入北京市“两区”“三平台”建设,将论坛打造为“中关村论坛”的高水平平行论坛,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态势吸引先进项目落地和高端创新要素集聚。  大会预览  中文名称:2021雁栖湖科学仪器和传感器论坛  英文名称: Yanqi Scientific Instruments & Sensors Forum 2021  (英文缩写: SISF 2021)  大会时间:2021年7月21日-22日  大会地点: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  大会主题:探究未知,引领未来  本届论坛将凭借怀柔科学城的品牌优势,进一步吸引科学仪器核心资源集聚,为北京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重要助力,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提供坚实储备。论坛聚焦科学仪器及传感器领域的前沿科技和产业趋势,注重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是技术交流、政策解读、成果转化、产业衔接的开放式平台,已成为规格高、范围广、影响力强的品牌生态研讨会。  本届研讨会邀请到诸多国内外科学仪器及传感器领域的重量级嘉宾,多场精彩演讲与对话,这里带您先睹为快!  一、科学决策需要解决哪些新命题?  开幕式&主题报告  时间:7月22日10:00-11:40  地点: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大议会厅C厅  从政策服务到产业分析,兼具前瞻眼光和宏大格局:建设科技加速器,制定特色服务政策,怀柔融入北京市“两区”“三平台”建设有哪些新举措?以数据为支撑,以实践为依据,详细分析仪器产业和传感器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思考,多重视角下路在何方?  主持人:张彤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报告一:《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伍建民 北京怀柔科学城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报告二:《仪器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思考》  年夫顺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测试仪器首席科学家,电子测试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  报告三:《传感器(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思考》  尤政 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二、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关键技术和应用进展如何?  科学仪器专题论坛  时间:7月22日13:30-16:30  地点: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大议会厅C厅  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作为新型产业生态系统的基础设施,具有重要战略基础作用,其中的关键技术既包括基础科学,也包括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的顶级学者将展示这一领域中关键技术研究的最新动态,也将为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提供科技成果、解决方案和多维思路。  主持人:郝 群 长春理工大学副校长,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光电学院院长  报告一:国际基本单位量子-常数化和中国计量院的应对研究  李天初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报告二:New Diagnostic Instruments for Infectious Disease Testing  Jonathan Cooper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教授  报告三:先进光电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姜会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春理工大学教授  报告四: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mage-Guided Robot-Assisted Microsurgery  Jin Kang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OSA/SPIE/AIMBE Fellow  报告五:多模态图像引导手术导航关键技术及应用  王涌天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OSA/SPIE/IET Fellow  报告六:Phase-imaging Techniques by Scan-less Transport Intensity Equations  Takanori Nomura 日本和歌山大学教授、SPIE Fellow  三、如何把握网络化时代的新机遇?  网络化传感测试专题论坛  时间:7月22日13:30-16:30  地点: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大议会厅B厅  5G时代已然来临,网络成为产业要素重置和生态重构的基础架构,随之而来的测试、安全、存储、传输、数据处理等环节技术难题也层出不穷。这是重点领域的必解题,也是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只有领先一步才能把握时代机遇。  主持人:年夫顺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测试仪器首席科学家,电子测试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  报告一:智能感知与智能制造  王 雪 清华大学教授  报告二: The role of metrology in the future human activities  Alessandro Ferrero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教授  报告三: 物联网安全技术的综合化趋势与安全性评估的挑战  马建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报告四: 测试信息处理的算法和算力  彭 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报告五: Exploration robots towards resilient city infrastructure  Robert Richardson 英国利兹大学教授  产业升级,科技赋能。我们处于产业变革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历史交汇的重要节点,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数据链、人才链加速重组的当下,科学仪器和传感器领域的科技交流,将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坚,核心器件制造,产业生态建设提供内在驱动力。论坛聚焦科学仪器前沿科技,以更加务实、创新、求真的精神建设更加广阔、开放的交流平台,促进创新成果资源汇集,推动政、产、学、研、用、资全面融合,为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产业变革夯实基础。2021年7月21日-22日,北京怀柔,期待与你相见!  怀柔概况  怀柔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北依燕山山脉,南偎华北平原,全区总面积2122.8平方公里,距中心城区50公里,距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2公里。截至2020年底,怀柔区有12个镇、2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44.1万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确定怀柔区的功能定位是:首都北部重点生态保育和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 服务国家对外交往的生态发展示范区 绿色创新引领的科技文化发展区。“十四五”期间,怀柔区将立足首都功能重要承载地和生态涵养区定位,坚持“怀柔就是科学城、科学城就是怀柔”的工作理念,聚焦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为核心,以打造新型城市形态为支撑,以培育“高精尖”产业业态为根本,以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为保障,不断开创科学城统领“1+3”融合发展新局面。  怀柔科学城  怀柔科学城规划范围100.9平方公里,以怀柔区为主,并拓展到密云区部分地区,是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之一,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联合批复的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战略定位是建成与国家战略需要相匹配的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怀柔科学城正在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将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 “基于物联网应用的传感器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召开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物联网发展的统筹部署,为进一步加快传感器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制定基于物联网应用的传感器产业发展战略,日前,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在北京召开了“基于物联网应用的传感器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来自地方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支撑机构、骨干企业、科研院校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电子信息司刁石京副司长表示,当前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轴,应当在需求牵引、市场化推进的总方针下,注重关键技术和市场领域的应用,务实推动物联网和传感器产业的发展。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研究中心在会议上介绍了传感器产业近期国内调研情况。广东省经信委、工信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中科院微电子所、机械工业仪表所、浙江聚光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汉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代表分别就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经验、国内外物联网标准化工作进展情况、微机电系统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物联网发展对传感器技术和产业的影响、产学研结合打造产业市场竞争力、传感器企业市场化发展模式探索作了专题报告。   与会代表认为,传感器是探测和获取外界信息的源头,是物联网发展最根本的基础,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其生产加工逐步融合了半导体加工工艺、微机电加工等技术,目前正在向智能化、系统化、高精度、大规模产业方向发展。我国物联网用传感器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规模偏小、科技创新能力差 产学研结合不够,技术成果转化率低 缺少敏感元件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 工艺装备落后、产品质量差 人才资源匮乏、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相关支持及投资力度不够 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技术支撑体系缺失等。
  • 2016中国国际农业传感器与物联网应用峰会
    10月20日,“中国国际农业传感器与物联网应用峰会”(agsiot)在南京曙光国际大酒店盛大开幕。北京力高泰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农业传感器领域的一流产品供应商,受邀参加了此次会议。 本次会议由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东农业大学农业大数据研究中心牵头并联合支持。会议议题涉及大农田应用、设施农业应用等多个领域,讨论了农业传感器与物联网在农业领域应用特点、应用需求、发展战略等热点问题。 北京力高泰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多种多样的农田监测传感器系统,既有ech2o土壤含水量监测系统、sapip-sm土壤水分监测网,可实时监测并无线传输土壤水分、水势、温度、电导率等多种参数;又有ghg涡度协方差分析系统,可对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做科研级的监测和评估;而全新设计的li-6800光合-荧光全自动测量系统则是评估农作物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监测利器。 在本次会议上,不少农田研究专家学者和农业监测系统集成商对我公司的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确立了初步合作意向。一直以来,北京力高泰科技有限公司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参与设备供应和企业合作,本次会议正是公司向智慧农业领域不断迈进的一个缩影。
  • 全球传感器高峰论坛暨物联网应用峰会:千人共谋产业发展
    2014年9月24-25日,&ldquo 首届全球传感器高峰论坛暨物联网应用峰会&rdquo 在江苏无锡圆满落幕,并创造近2000人参会的空前规模。本次论坛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主办,来自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高管、学术精英、投资专家及政府部门领导等热情参与,其中不乏世界知名上市公司和研究机构,如博世、意法半导体、大联大、英飞凌、恩智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东京大学等。 图1 全球传感器高峰论坛暨物联网应用峰会主会场   传感器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神经触角,是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重要技术基础,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尤其是智能移动终端、汽车电子和具有万亿级市场规模的物联网。&ldquo 物联天下,传感先行&rdquo ,以MEMS技术为基础的智能传感器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   本次高峰论坛是迄今为止中国传感器领域规模最大、影响最广、规格最高的全球性盛会,汇集了世界各国专家的&ldquo 真知灼见&rdquo ,展望了全球传感器及物联网发展趋势,呈现了中国MEMS和传感器产业现状,部署了中国物联网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进而有助于我国规划传感器未来十年的发展路线图,加速传感器产业成熟。   无锡市副市长史立军表示,无锡作为国家物联网产业创新示范区,历来重视传感器产业的发展,通过530计划引进海归在锡创立了40余家传感器企业。其中,赵阳博士领衔的美新半导体成为了国内首家纳斯达克上市传感器公司,并跻身是全球传感器公司排名前三十强。 图2 无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史立军致辞 图3 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叶甜春致辞   本次高峰论坛精彩纷呈,不仅深入交流传感器技术,还涉及多个物联网应用领域,包括:(1)全球传感器高峰论坛 (2)MEMS制造和封测研讨会暨华进论坛 (3)智能硬件研讨会 (4)&ldquo 大联大&rdquo 智慧养老和移动医疗研讨会 (5)车联网和智能交通研讨会 (6)非易失性存储器研讨会 (7)大数据和金融互联网研讨会 (8)物联网标准和知识产权研讨会 (9)融资洽谈会 (10)2014智能家居创新创业大赛。   此外,为促进传感器技术推广,论坛还设立&ldquo 感知展览&rdquo 环节,众多传感器及物联网领导厂商带来产品与参会者&ldquo 零距离&rdquo 接触。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大鹏表示,物联网技术比以往更接近实用化,已逐步由实验室走向市场。   本次活动亮点:(1)产学研结合:应用牵引,技术支撑 (2)产业链交流:从硬件到软件,从感知到应用 (3)投融资对接:加速初创企业发展 (4)一站式展示:传感器新技术,物联网新应用 (5)蓝皮书发布:《2014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年度蓝皮书》 (6)可穿戴亮相:中国首款智能眼镜方案发布 (7)&ldquo 2014年智能家居创新创业大赛&rdquo 无锡站圆满结束 (8)大腕云集:产业界领军人物,学术界顶级教授 (9)好评如潮:参会者高度认可,参展者受益匪浅。 图4 《2014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年度蓝皮书》签名仪式 图5 中国首款智能眼镜方案发布仪式   关于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的综合学科优势和地方产业优势,已成为中国物联网产业培育中心、集成创新中心、行业应用示范中心、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引擎。传感器作为物联网信息获取的主要来源,是实现感知的首要环节。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传感器公共服务平台: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生产方法,实现网络化的传感器生产服务,打造全球一体化智能工厂,以解决中国传感器的弱势环节。   关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自诞生起就是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开创者和开拓者。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已经成为一所学科布局齐全、研究领域广泛的国立研究机构。设有2个从事前沿基础研究的重点实验室,11个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研究室,3个重大行业技术支撑的研究中心,涵盖了微电子学研究的各个主要领域。此外,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还是中国科学院EDA中心依托单位、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依托单位。
  • SO2传感器:大气污染物中二氧化硫检测
    近年来,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得益于我们不断进步的环境空气监测技术。大气污染物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大气污染物按其存在形态可概括为两大类: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是指在大气污染中,那些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小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系。根据气溶胶的来源和物理性质,可分为粉尘(1~200μm)、烟(0.01~1μm)、飞灰、黑烟、雾等。气体状态污染物则是以分子状态存在的污染物。气态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总体上可以分为几大类:以SO2为主含硫化合物;以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为主的含氮化合物;碳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及卤素化合物等。其中二氧化硫,一种带有毒性的气体,当它逃逸到空气中,就会与水分子结合,形成酸雨,这些酸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它不仅会腐蚀建筑物的表面,还会对植物和动物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对二氧化硫的检测和控制变得很重要。那么,二氧化硫的检测标准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二氧化硫的检测标准主要分为两类: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工业排放标准。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二氧化硫的浓度限制各有不同。在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二氧化硫的日均值不得超过60微克/立方米,年均值不得超过20微克/立方米。而在美国和欧盟,相应的浓度限制分别为75微克/立方米、140微克/立方米、30微克/立方米和350微克/立方米、125微克/立方米、20微克/立方米。这些标准的设立是为了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工业排放标准则是为了限制工业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的排放。中国的工业排放标准规定火力发电厂、钢铁厂、石油化工厂等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二氧化硫的浓度不得超过35毫克/立方米,总量不得超过0.5克/千瓦时。而美国和欧盟的标准分别为200毫克/立方米、0.8克/千瓦时和400毫克/立方米、1.2克/千瓦时。这些标准的实施是为了降低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对于二氧化硫检测,推荐英国Alphasense SO2传感器SO2-B4,可以检测5ppb的SO2气体,非常适合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和仪器。同时提供独特传感器板 (ISB) Alphasense B4 4电极气体传感器 -ISB,该独特传感器板子(ISB) 用于 Alphasense B4 系列四电极气体传感器。该稳压器提供双通道电压输出。而ISB可以测量氧化(CO, H2S, SO2, 和 NO) 和还原(O3和 NO2)气体。ISB被配置四个版本于特定的传感器:NO, NO2, O3 和 CO/ H2S/ SO2。通过了解这些二氧化硫的检测标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对我们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二氧化硫的危害以及检测和控制的重要性。
  • 【1200元起】养殖专用在线荧光法溶解氧传感器惊艳上市
    养殖专用在线荧光法溶解氧传感器1200元起-惊艳上市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客户对产品性能、体验要求的提高,各类电子仪器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东润溶解氧传感器经历了两次升级后,1200元起/高颜值/高性价比/优质量/多功能并存的新一代荧光法溶解氧传感器上市啦!(解释权归东润市场部所有 详询400-600-1619)第一代溶解氧第一代溶解氧——取得发明专利。第二代溶解氧第二代溶解氧-工业环保专用,外观及性能优化、取得CCEP环保认证、山东省名牌产品。第三代溶解氧1、自主研发新型氧敏感膜。2、软硬件进行了性能升级。3、精简结构,性价比提高。4、耐淡水海水,养殖专用。由于水产养殖集约化规模的不断扩大,水环境监测问题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沿海以及内地湖泊等地区,水体中有毒物质增多、氧含量缺少或饱和都会严重影响水质,造成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现代化的水产养殖需要依靠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FDO-99SE在线荧光法溶解氧传感器是专门为渔业养殖过程监测而设计的产品,能够快速准确地测量出水中溶解氧的浓度。♢ 自主研发新型氧敏感膜本款荧光法溶解氧传感器采用特制光化学材料和配方,自主研发新型氧敏感膜,自带NTC温补功能,解决了国内荧光膜响应速度慢、灵敏度低、使用寿命短的问题,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软硬件进行了性能升级 线路板重新布线与布局,数字与模拟分开,优化了信号波形,消除了干扰信号;软件功能再完善。通过算法计算,调整标定点再次提升测量精度,并把标定时实时大气压的影响考虑在内,实现产品测试。♢ 精简结构,性价比提高 20多年自主研发,从研发、技术、工艺、采购用料、生产等各环节降本,一定限度让利用户! ♢ 耐淡水海水,养殖专用 产品采用POM材料制作而成,具有高强度、耐磨性,还有优良的电绝缘性,适合淡水养殖与海水养殖,是一款渔业养殖专用的溶解氧传感器。 ♢ 5-24V宽电压,一定限度满足现场多电压兼容需求。 ♢ 电源、通讯错接保护。 具备防电源和通讯接线错接保护。仪器特点▶ 测量稳定;▶ 自带温度补偿;▶ 无须标定,出厂时已做3D标定;▶ 无须更换固态电极或膜/电解液;▶ 没有流速,搅动要求;▶ 不会因为硫化物而“中毒”;▶ 不受“热扰动”影响;▶ 不受下列物质的交叉干扰:H₂S、pH、CO₂、NH₃、SO₄²-、Cl-、Cl₂等;▶ 荧光膜使用寿命可达1年以上; ▶ 功能损耗超低,可采用太阳能电池供电;1END1山东东润仪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3月,主要从事水环境在线监测仪器和物(液)位仪表的研发、生产、销售和计算机物联网软件的开发及系统工程的设计、集成与服务。不断学习、创新、创造和制造行业前列的技术与产品,成为监测智能设备和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世界品牌,东润仪表致力于为人类健康、环境美好、社会效益做出贡献。公司荣誉资质:国家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百余项/发明专利十余项/软件著作权50余项/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双软认证企业/山东省水环境监测分析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华为技术认证/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二级资质/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测量/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
  • 化学传感器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第十六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分会报告
    2023年9月23-24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化学传感器专业学组(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十六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SCCS2023)于山东省济南市举办,两天时间里,湖州师范学院教授王桦(冯路平代讲)、华中科技大学副研究员闫凯、江苏大学副教授殷秀莲、南京大学教授毛亮、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余登斌、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张志阳在分会场带来了关于化学传感器在环境领域中应用的精彩报告湖州师范学院教授 王桦(冯路平代讲)报告题目:《纳米医学与环境智能传感监测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冯路平介绍道,医学与环境标志物传感的基体材料包括:微纳通道结构的介孔导电材料可用于吸储液体中的标志物,可折叠柔性聚合物用于包埋标志物敏感的导电探针并印制功能电极,改性石墨烯Jet ink打印导线用于连接探头以及微型电化学处理器及信号输出装置,最后通过电聚合、分子自组装、功能涂覆、溶胶-凝胶法等技术将功能材料修饰于微电极上制成高通量芯片探头。通过该技术可研发出智能标志物传感探针,用于对人体健康及水中环境污染物实现在线监测华中科技大学副研究员 闫凯报告题目:《新型光电化学传感体系的构建及其分析应用》闫凯基于环境分析和生物分析的技术发展要求,以光电极性能优化、传感装置小型化、多目标物检测的光电化学传感搭建为目标,在基于近红外光电活性增强的半导体材料构建高性能光电化学传感体系、构建非铂阴极单室PFC用于自供能光电化学检测、基于图案化刻蚀导电基底构建比率型多目标物传感平台研究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实现用电催化、光催化和酶催化来降解污染物。江苏大学副教授 殷秀莲报告题目:《基于图像模式识别的三维荧光光谱库技术及其在水体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殷秀莲教授对自己的研究介绍道,利用三维荧光技术进行多维数据获取,取得每种污染物28个浓度样本,共28×4张EEM图谱图像,其中5×4张作为测试样本,定性识别准确率为100%。该方法为荧光光谱数据库建立和EEM数据分析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所提出的特征获取、特征提取及谱检索技术,对其他的光谱数据库建立有借鉴意义。此外,为AI大模型在荧光光谱分析中的应用提供数据准备基础,在水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帮助。南京大学教授 毛亮报告题目:《海水中氚的食物链传递风险》毛亮教授从核设施和核污染等热点问题出发,结合氚在食物链中的传递规律和内在机制,研究了氚在海洋中的生物效应。他介绍道,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示踪技术进行研究,发现杜氏蓝藻会通过光合作用使氚水快速转化为有机氚,并经过食物链暴露使丰年虾体内有机氚含量上升,最后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毛亮教授的研究对当下核废水污染问题极具意义,他总结道,核污染中的氚危害不能仅看海水中浓度,更要关注其化学效应。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余登斌报告题目:《水体综合毒性比色检测新方法开发》基于水体检测任务的需要和国家环境政策导向,发展各种水体毒性检测新方法对检测多场景水体必不可少。余登斌介绍道,根据电化学检测原理,分别研发出了利用基因工程改造的绿脓杆菌分泌的大量绿脓菌素构建了免外加媒介体的水体毒性比色检测方法;利用电致变色普鲁士蓝阴极和生物阳极构建了水体毒性可视化检测传感器;基于E. coli-BQ快速颜色反应实现了水体毒性比色/电化学双信号检测和智能手机辅助RGB模型检测;基于容解性不大的铁盐稳定释放下Fe3+生物合成普鲁士蓝指示剂成功构建了水体毒性比色/电化学检测及酶标仪辅助的高效检测方法。同时,他还提到,新技术相较于传统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检测全面、快速灵敏等特点,并支持在线监测。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 张志阳报告题目:《面向海岸带环境分析监测的光学纳米传感方法研究》海岸带环境分析监测是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手段,但海岸带污染物情况复杂,环境分析难度大,基于此,张志阳团队发展光学纳米分析原理与技术,为海岸带生态安全与健康提供支撑。他以样品检测案例介绍道,针对污染物,利用纳米材料的光学特性,开发高灵敏纳米比色传感器/阵列和表面增强拉曼传感器,可实现对目标物的检测、鉴定及讲解分析。最后,张志阳提出展望,未来将强化交叉学科,进一步探究传感原理在环境检测上的应用。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和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化学传感器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未来,电化学传感器将朝着更灵敏、更稳定、更耐用的方向发展,实现环境数据的实时采集和远程监控,同时将探索更多的应用领域,为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 上海应物所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生物传感器为基因分析、传染病检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提供了一种廉价、便携检测生物分子的新工具。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研究室樊春海课题组长期致力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取得了系列研究进展。近日,应化学综述杂志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邀请,裴昊、左小磊等撰写了相关综述论文,并发表于Acc. Chem. Res.,2014, 47, 550&ndash 559。   生物分子探针在传感界面上的组装过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物传感检测的性能。如何调控生物分子在界面上的密度和取向,减少生物分子与界面的非特异 性吸附并避免界面分子间的侧向作用力则已成为该领域的挑战性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樊春海课题组对DNA分子在宏观和纳米界面上的组装过程进行了系统研 究。由于DNA是一种软物质,常规使用的一维单链探针容易产生链间纠缠而聚集。2003年发展出了具有一定刚性的二维结构DNA探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 这一问题(Fan et al. PNAS 2003, 100, 9134) ,并在DNA和核酸适配体检测方面展现出明显的优越性。近年来,通过引入DNA纳米技术发展出刚性的三维结构DNA探针,实现了DNA探针之间距离的精确 调控。这为构筑有序的生物分子界面提供了新的途径,提高了界面生物识别能力,进而显著提升了生物传感器的检测能力。在这一新型生物传感平台上深入研究了界 面识别和电子传递等物理化学机制,并实现了核酸、抗原和小分子的超高灵敏检测,相关结果相继在JACS, Angew. Chem.,Adv. Mater., Sci. Rep.等杂志发表。
  • 应用案例 | 基于钕铁硼环形磁体阵列的双中红外波长法拉第旋转光谱NOx传感器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先进激光技术安徽省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法国滨海大学大气物理化学实验室联合研究团队发表了《基于钕铁硼环形磁体阵列的双中红外波长法拉第旋转光谱NOx传感器》论文。Recently, the joint research team from Anhui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Fine Mechanics, HFIP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dvanced Laser Technology Laboratory of Anhui Provinc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Laboratoire de Physicochimie de l′ Atmosph`ere, Universit´ e du Littoral C&circ ote d′ Opale, published an academic papers Dual mid-infrared wavelength Faraday rotation spectroscopy NOx sensor based on NdFeB ring magnet array.氮氧化物(NOx,包括二氧化氮(NO2)和一氧化氮(NO))是对流层臭氧的重要前体,同时也影响羟基和过氧基自由基的浓度。大多数气态化合物在被氧化和从空气中去除或转化成其他化学物质时,都会直接或间接接触到NOx。在典型的羟基自由基水平下,NOx的寿命取决于季节和光化学反应速率,通常为几小时。根据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NOx的排放导致净正向变暖,因为它既形成短期臭氧(变暖),又破坏环境甲烷(冷却)。此外,NOx还导致酸沉降以及化学烟雾和气溶胶的形成。NO和NO2在大气光化学反应中起着核心作用,针对它们的检测有助于理解这两种气体的来源和去向,以及研究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NOx交换通量。Nitrogen oxides (NOx, the sum of nitrogen dioxide (NO2) and nitric oxide (NO)) are important precursors of tropospheric ozone, and they also influence the concentration of hydroxyl and peroxyl radicals. Most ofthe compounds that are oxidized and removed from the air or converted to other chemical species are in direct or indirect contact with NOx. At typical hydroxyl radical levels, the life time of NOx depends on the season and the photochemical reaction rate, which is typically a few hours. According to the IPCC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the emissions of NOx result in net-positive warming from the formation of short-term ozone (warming) and the destruction of ambient methane (cooling). Additionally, NOx contributes to acid deposi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chemical smog and aerosols. Since NO and NO2 play a central role in atmospheric photochemical reactions, their simultaneous detection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sources and sinks of these two gases, in addition to studying the NOx exchange fluxes betwee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the atmosphere.化学发光检测(NO + O3 → NO2 + O2 + hν)是测量NOx的传统方法。在通过化学发光反应(Mo + 3NO2 → MoO3 + 3NO)测量之前,NO2首先需要在高温(~325°C)下转化为NO。虽然这种方法被广泛使用,但其他氧化氮化合物,如过乙酰亚硝酸酯(PAN)和硝酸(HNO3),可能会在测量NOx浓度时引起交叉干扰。同时,这种方法不能区分NO和NO2。红外吸收法也可用于测量NO和NO2。在这种方法中,通常需要通过转化器将NO2还原为NO。由于NO和NO2是顺磁分子,法拉第旋转光谱(FRS)可以用作实现其高度敏感和选择性检测的潜在方法。FRS通过检测气态介质在纵向磁场中引起的光偏振状态的变化,实现对物种浓度的高灵敏度检测。该方法通过测量光学色散实现气体浓度的检测,因此其动态测量范围比基于比尔-兰伯定律的吸收光谱(动态范围上限≤10%)更大。FRS的另一个重要优势是它对于抗磁性分子(如水和二氧化碳)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从而使其具有高样品特异性。Chemiluminescence detection (NO+O3→NO2+O2+hν) is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for measuring NOx. NO2 first needs to be converted to NO at high temperature (~325 ◦ C) before it can be measured by chemiluminescence reaction (Mo+3NO2→MoO3+3NO). Although this method is more widely used, other oxidized nitrogen compounds, such as peroxyacetyl nitrate (PAN) and nitric acid (HNO3), can cause cross-interference in the measurement of NOx concentrations. Simultaneously, this method is non-selective in discriminating between NO and NO2. The infrared absorption method can also be used for NO and NO2 measurements. In this method, NO2 usually needs to be reduced to NO by the converter. As NO and NO2 are paramagnetic molecules, Faraday rotation spectroscopy (FRS) can be used as a potential method to achieve their highly sensitive and selective detection. FRS enables highly sensitive detection of species concentrations by detecting changes in the polarization state of light induced by a gaseous medium immersed in a longitudinal magnetic field. This method realizes the detection of gas concentration by measuring optical dispersion, so it has a higher dynamic measurement range than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dynamic range upper limit ≤10%) based on Beer-Lambert law. Another significant advantage of FRS is that it is reasonably immune to diamagnetic species (e.g., water and carbon dioxide), which allows it to exhibit high sample specificity. 大多数这些报道的FRS传感器使用螺线管提供外部纵向磁场,从而导致能耗高和产生过多焦耳热。同时产生目标磁场所需的高电流交流电路会产生不受控制的电磁干扰(EMI),通常会降低FRS传感器的长期稳定性。此外,当前报道的FRS传感器只能在吸收池中进行单组分测量,不能满足复杂环境中同时进行多组分测量的需求。Most of these reported FRS sensors use solenoid coils to provide an external longitudinal magnetic field, which makes them suffer from high power consumption and excessive Joule heat generation. The high-current alternating current circuit required to generate the target magnetic field produces uncontrolled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 which usually deteriorates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FRS sensors. In addition, the currently reported FRS sensors are only capable of single-component measurements in the absorption cell and cannot meet the demand for simultaneous multi-component measurements in complex environments.在本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低能耗FRS传感器,基于钕铁硼(NdFeB)环形磁体阵列,实现在单个吸收池中同时检测NO和NO2。分析了同轴双波长赫里奥特池(DWHC)的环形磁体阵列的磁场分布特性。使用两台室温连续波中红外量子级联激光器(QCL),波长分别为5.33 µ m(1875.81 cm&minus 1)和6.2 µ m(1613.25 cm&minus 1),同时探测DWHC内的磁光效应。通过对激光波长进行高频调制,有效抑制了1/f噪声。优化了双波长FRS NOx传感器的性能,包括调制幅度、调制频率、样品气压和分析器偏置角。本研究提出的FRS传感器为现场可部署的微量气体检测设备提供了理想解决方案。宁波海尔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为此研究提供了HPPD-M-B 前置放大制冷一体型碲镉汞(MCT)光电探测器,用以分别检测2个激光束。In the present work, a novel low-power FRS sensor based on a neodymium-iron-boron (NdFeB) ring magnet array was proposed to achieve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NO and NO2 in a single absorption cell. The magnetic fiel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ring magnet array coaxial to a dual-wavelength Herriott cell (DWHC) were analyzed. Two room-temperature continuous wave mid-infrared quantum cascade lasers (QCL) with wavelengths of 5.33 µ m (1875.81 cm&minus 1) and 6.2 µ m (1613.25 cm&minus 1), respectively, were used simultaneously to probe magneto-optical effects within the DWHC. The 1/f noise was effectively suppressed by high-frequency modulation of the laser wavelength.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ual-wavelength FRS NOx sensor was optimized with respect to modulation amplitude, modulation frequency, sample gas pressure, and analyzer offset angle. The FRS sensor proposed in this work provides a preferable solution for field deployable trace gas detection equipment. The laser detected by two TEC-cooled mid-infrared thermoelectrically cooled mercury-cadmium- telluride (MCT) photodetectors (Healthy Photon, model HPPD-B- 10–150 K).(a)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dual mid-infrared wavelength FRS NOx sensor based on a NdFeB ring magnet array (b) Optical layout of the FRS NOx sensor.thermoelectrically cooled mercury-cadmium- telluride (MCT) photodetectors (Healthy Photon, model HPPD-B- 10–150 K),结论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NdFeB环形磁铁阵列的双中红外波长FRS传感器,用于同时检测NO2和NO。在光学路径长度为23.7米,积分时间为100秒的条件下,NO2和NO的检测限分别为0.58 ppb和0.95 ppb。高频激光波长调制与外部静态磁场相结合,最大程度地减小了低频噪声对FRS信号的影响。基于有限元方法分析了使用的永磁体阵列的磁场分布特性,帮助确定与其耦合的吸收池长度。采用双波长赫里奥特池放大两种不同偏振光波长与氮氧化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了在单个吸收池内对两种顺磁分子的高灵敏度检测。本文提出的FRS NOx传感器在大气环境监测或生态系统NOx通量观测等领域,具有进一步发展成为便携式、可在实地使用的仪器的巨大潜力。Conclusion In this work, a dual mid-infrared wavelength FRS sensor based on a NdFeB ring magnet array was developed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NO2 and NO. The detection limits for NO2 and NOwere 0.58 ppb and 0.95 ppb, respectively, at an optical path length of 23.7 m and an integration time of 100 s. High frequency laser wavelength modulation was combined with an external static magnetic field to minimize the effect of low frequency noise on the FRS signal. The magnetic fiel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sed permanent magnet array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which helped to determine the length of the absorption cell coupled to it. A dual-wavelength Herriott cell was used to amplif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different wavelengths of linearly polarized light and nitrogen oxide molecules, thus achieving highly sensitive detection of two paramagnetic molecules within a single absorption cell. The FRS NOx sensor presented in this work shows great potential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into a portable, field-deployable instrument with applications i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r ecosystem NOx flux observation. (a) Schematic diagram of a dual-wavelength Herriott cell (DWHC) with a NdFeB ring magnet array (b)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gnetic inductance line distribution around a NdFeB ring magnet array (c) Ray tracing results in a DWHC (d) Spot distribution on a concave mirror.Optimization of laser modulation frequency for the dual mid-infrared wavelength FRS NOx sensor.Optimization of laser modulation amplitude for the dual mid-infrared wavelength FRS NOx sensor.(a), (b) Measured FRS NOx signal as a function of analyzer angle (c), (d) Calculated FRS NOx noise as a function of analyzer angle (e), (f) Calculated SNR as a function of analyzer angle.
  • 吴海龙教授谈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近期工作成果
    专业委员会主任吴海龙在第十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 相关新闻:第十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盛大开幕 尊敬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俞汝勤先生,尊敬的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长关亚风先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长宽先生,尊敬的四川大学校长助理郭勇教授、各位嘉宾、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今天,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大学、西南大学承办、江苏江分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和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的第十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在四川成都胜利召开了。这是我国化学生物传感技术领域的又一次学术盛会,将为我国化学生物传感技术领域的科技人员和研究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学习平台和机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对于各位的光临,表示真诚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   想必各位已经获知,今年是中国分析仪器学会理事会于1984年11月批准的 “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 成立30周年,也是它的前身---“全国离子选择电极协作组”成立35周年(1979年12月在江苏泰县的学术会议上成立)。在这值得化学传感器领域朋友们共同纪念和庆祝的2014年,我们今天在成都举行第十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显然具有特别的的意义。   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成立以后,先后在成都(1986年)、张家界(1988年)、武汉(1991年)、太原(1994年))、上海(1997年)、长沙(2001年)、扬州(2005年)、重庆(2008年)和长沙(2011年)召开了第三届到第十一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都取得了圆满成功。1985年6月,还在上海举行了有13个国家的学者参加的“离子选择电极国际学术讨论会”。一系列的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见证了我国化学传感器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   在老一辈学者的倡议下,从2005年的扬州会议开始,专业委员会和编委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2011年的长沙会议上继续推进年轻化的进程。除个别因工作需要留任外,老一辈学者都退出了专业委员会和编委会的工作岗位。我们将继承以往各届会议的传统,本着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精神,办好本届会议。本次大会共征集论文390多篇,超过上届会议的215篇,参会人员预计超过450人,为历年之最。这次大会共安排13个大会报告、42个分会邀请报告、60个口头报告,还有250多篇论文以墙报形式进行交流。本次会议还将对以青年学者和研究生(限40岁以下)为主的优秀论文和墙报论文作者进行奖励。评选工作将由专业委员会聘任的专家评选小组负责,也希望各位与会代表提出建议。   我们可以从国家基金委网站查询得知,在全国从事与化学传感器研究相关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中,共有25位得到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在化学传感器这样一个不大的跨学科领域竟然有如此众多的科技人员获得杰青基金资助,可以说是一个令人十分欣喜的好消息。其中有21位已应邀担任了专业委员会或编委会委员。另外四位也积极参与了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学术活动和积极向刊物投稿。同时我们也可从教育部网站上查询得知,有7位在化学传感器领域工作的科技人员被教育部聘任为长江学者,他们全都参与了专业委员会和编委会的工作。此外,还有多位被聘为国家千人计划和中科院百人计划成员。本次会议的大会报告人中,除了两位前辈学者及多位境外学者之外,都是充满创新精神的杰青学者和长江学者。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化学传感器领域后继有人和欣欣向荣的新面貌。   抚今追昔,我们更加深切怀念曾为推动我国化学传感器研究、应用和产业化以及学会工作和《化学传感器》刊物编辑出版的各位先行者,其中包括高小霞院士、高鸿院士、于天仁院士、汪厚基先生、朱良漪先生等前辈学者以及殷晋尧、苏渝生、周性尧、谢声洛等等各位先驱。本次会议上,八十五岁高龄的陈执中教授还将应邀作分会邀请报告。充分显现了化学传感器领域的前辈学者们仍然关注学术前沿的执着前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有关化学传感器早期学术活动的情况,在今天上午俞汝勤先生的大会邀请报告中,将会有概要的回顾。   在此,我还要向各位报告一个好消息,在今年8月上旬于辽宁省丹东市举行的“丹东科学仪器发展论坛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成立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上,我们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被学会授予“先进单位”称号。这一荣誉的获得是与专业委员会多年来始终坚持定期举办学术活动、独立出版学术刊物以及大力推进机构成员年轻化等因素紧密有关。   2015年,《化学传感器》刊物也即将开始它的第35卷。从中国知网(CNKI)查询得知,《化学传感器》(包括1988年前所出版的《离子选择电极通讯》)自1981年创刊34年以来,一共刊发各类文稿2327篇,下载量已近14万篇次。平均每篇论文被下载60次之多。此外,各位可能已经从刊物封面左上方出现的圆形图标得知,《化学传感器》刊物被2012年12月26日公布并得到新闻出版总署认可的“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2)”列为“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这些成绩都是国内从事化学传感器研究、生产和应用的几代科技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值得我们骄傲和珍惜。   本次会议还将对专业委员会和编委会继续进行调整和充实,也将适当补充热心于学会工作的新成员。中青年同事将承担起学会和刊物的全部工作。这一安排将在专业委员会和编委会委员的联席会议上进一步讨论和决定。可以预期,经过调整充实后的专业委员会和刊物编委会将在全国同行的支持下,将学会和刊物工作推向新的阶段。在此,我们也向已经或即将离开学会及刊物工作的年长委员们表示由衷的谢意和敬意,恭祝各位前辈健康长寿。   众多企业界和媒体的朋友,例如:江苏江分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天津兰力科化学电子高技术有限公司、瑞士万通中国、睿科仪器(厦门)有限公司、成都新三可仪器有限公司、德阳威旭锂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仪器信息网等单位的代表也前来参加本次会议。他们不仅为会议提供了经费、用车等赞助和支持,更显示了企业界对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研究开发的浓厚兴趣和积极参与的热情。本次大会可谓我国化学传感器领域的一次空前盛会,不仅以论文形式交流了研究成果,更充分显示了多学科、多技术交叉的特色和向产业化推进并落实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和市场为导向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决心和美好前景。   会议期间,还将在单位申请的基础上,确定下一届学术会议的承办单位。欢迎有意承办的单位提出申请。   11月的成都,天气格外秋高气爽,风景格外秀丽,一定会给各位与会代表留下深刻印象。我衷心希望各位,在这人文、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将大会开成一个交流学术思想、促进学术创新,增进学术友谊的会议。   最后,预祝第十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圆满成功!谨祝各位在四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 无标记超高灵敏度 中科院新型光纤生物传感器研究获进展
    p   近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吴一辉课题组,基于光纤模式耦合特性,提出一种基于光纤耦合器的无标超高灵敏度生物传感器,该研究对心肌梗塞、癌症等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p p   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多发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AMI早期诊断和危险分层对于降低急性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 cTnI) 是一种仅存在于心肌细胞中的结构蛋白亚型,由于其显着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被认为是AMI检测的“黄金标准”。当发生心肌损伤时,cTnI释放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中数小时候后达到峰值并维持6至8天,但作为生物标志物在AMI发病前后血液中的cTnI浓度极低,这对临床诊断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 /p p   课题组在前期无标光纤生物传感器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光纤耦合器结构的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基于光纤耦合器中奇模和偶模的干涉效应,两个相干模式的群有效折射率相等时,出现转折点,即零色散,此时的灵敏度理论为无穷大。实验中,通过检测近转折点的光谱曲线得到的折射率灵敏度为91777.9nm/RIU,实现了对cTnI的检出限为2fg/mL,为目前国际相关领域取得的最高灵敏度,光纤耦合器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对后期生物传感器的实用化具有重要意义。 /p p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上。研究工作得到中国-以色列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等的支持。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