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双筒望远镜

仪器信息网双筒望远镜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双筒望远镜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双筒望远镜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双筒望远镜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双筒望远镜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双筒望远镜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双筒望远镜相关的解决方案。

双筒望远镜相关的资讯

  • 再善于伪装的野生动物,也难逃FLIR热成像单筒望远镜的“法眼”!
    在广袤野外探索动物痕迹时,你会选择哪种辅助设备呢?双筒望远镜目前使用比较普遍,其次是可以用来在夜间发现动物的夜视仪。但即使是夜视仪在条件不良情况下(夜间非常黑)有时也很难发现动物,还好有不依靠光源就能发现物体的红外热像仪,它能在任何条件下,精准探测野生动物的位置。红外热像仪可以穿透黑暗,忽略视觉伪装。与所有其他夜视系统不同,它们不需要任何光线即可产生清晰的图像。许多动物大多在夜间活动,利用黑暗的掩护不被发现,但即使在完全黑暗和其他所有天气条件下,它们也会在热图像中清晰地显示出来。FLIR红外热成像单筒望远镜拍摄的斑点狗红外热像仪被世界各地的专业纪录片制作人、野生动物爱好者和护林员广泛使用。有人会觉得它们还非常昂贵,但其实FLIR Scout TK等热成像单筒望远镜非常实惠,今天小菲就来详细说说它在野生动物发现方面的实际应用!红外热像仪野外追踪中的“妙用”瑞士自然摄影师和自由野生动物记者Michele Costantini是首批接受FLIR单筒手持式红外热像仪进行测试的人之一。他在瑞士狩猎杂志《Jagd&Natur》撰写了一篇关于这种新型野生动物检测工具的评论文章。Costantini解释道:“直到几年前,红外热像仪的成本还比中型汽车还要高。然而近些年,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价格实惠的红外热像仪。虽然这些红外热像仪的分辨率低于大多数数码照相机的分辨率,但热像仪的高对比度图像确实是跟踪动物的好方法。有了这些设备,即使在完全黑暗或轻雾的环境中,你也能非常清楚地看到动物和人的轮廓。”等温线调色板高亮显示图像中最热的部分,以快速识别热源FLIR红外热像仪不仅能提供无与伦比的夜间视觉效果,而且在白天也非常有用。Costantini解释说:“许多种类的动物已经进化到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这使得护林员或野生动物爱好者很难找到它们。然而,这些伪装的动物在热图像中非常突出。”善于伪装的熊在热像仪的镜头下清晰可见,这在渐变的等温线(左)和熔岩(右)调色板中可见Costantini发现,他所在地区的野生动物比预期要多。“因为大多数野生动物都有很好的伪装,如果你使用传统手段,如双筒望远镜或夜视仪,它们中的许多仍然不会被发现。正如大多数护林员和野生动物爱好者所熟知的那样,在干草地中追踪小鹿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使用红外热像仪,即使是最会伪装的动物也能被观察者看到。”根据经验,Costantini能够用测试的FLIR热成像单筒望远镜发现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如果你有一个好的观察点,就可以很快在草地上找到热源。我们发现,不仅像猫和兔子这样的温血动物会散发热量,蚂蚁和粪堆也非常清楚地出现在热图像上。”全新红外热成像单筒望远镜:Scout TKxFLIR全新的室外热成像单筒望远镜是FLIR Scout TKx,这是一款袖珍型红外感应单筒望远镜,可以在漆黑的环境中(比如深夜和昏暗房间)帮助您清楚地看到90多米外的人、物体和动物。其内含即时警报、Graded Fire 等多种视频调色板,电池续航时间长达7小时,可供您在野外一整夜的使用!Scout TKx热成像单筒望远镜采用IP67防护等级的外壳,可在各种天气条件下保护关键硬件组件。防水、紧凑、轻便、抗震,这款坚固耐用的设备完全能够应对恶劣的户外环境。直观的控件和改进的内部菜单允许快速调整热调色板,并可轻松访问画中画缩放、视频录制和 GPS 功能等新功能。FLIR Scout TKx包含多种调色板,供不同环境使用了解工具的局限性也很必要。Costantini认为,白天护林员或野生动物爱好者仍应在FLIR热像仪旁携带双筒望远镜。“如果你只依赖热像仪,你可能会识物不清。简单地说,热像仪对发现野生动物非常有用,甚至可以区分它是哪种动物,但要确定动物的性别或健康状况,你仍然需要双筒望远镜。”全新FLIR红外热成像单筒望远镜作为夜间户外探索的“神器”它将为您带来前所未有的野外探险体验!这款小巧便捷,简单易用
  • 多个天文望远镜项目落地青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
    18日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冷湖工业园获悉,目前,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已有7个天文望远镜项目签约落地该园区。  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建设以来,青海海西州政府、省科技厅积极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等科研单位和高校合作,开展天文台址资源考察,在冷湖赛什腾山天文观测选址、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扎实有效的前期工作。  据介绍,通过实施“天文大科学装置冷湖台址监测与先导科学研究”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天文台址科学监测工作,在选址区域获取了大量气象、天光背景、全天云量、晴夜数统计和视宁度分析等关键监测数据,科学证明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具备世界一流的视宁度和重大科学研究潜力。  目前,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已签约落地天文望远镜项目7个,4个项目已经于2020年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1.74亿元,2021年即将开工建设的有3个项目,总投资4.23亿元。  7个天文望远镜项目分别是:国家天文台实施的SONG望远镜项目、西华师范大学与国家天文台联合实施的50Bin望远镜搬迁项目、紫金山天文台实施的多应用巡天望远镜阵MASTA项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紫金山天文台联合实施的2.5米大视场巡天望远镜项目、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质研究所实施的行星科学望远镜PAST项目、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质研究所实施的行星科学望远镜TINTIN项目、国家天文台实施的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AIMS。  其中50Bin是第一台到达冷湖天文观测基地4200米观测点的科学级望远镜,该望远镜是由西华师范大学与国家天文台合作的50厘米双筒望远镜。测量显示,星象的半高全宽是0.68角秒,该结果表明在长期监测下台址的质量得到了科学设备的印证,冷湖天文台址具备世界一流的视宁度,结合其他监测数据,可支撑天文大科学装置充分发挥科学能力,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具备了巨大科学潜力,能够为中国观测天文学提供有力保障。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冷湖工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影响力的提升,多个科研项目伸出洽谈合作的橄榄枝,有望落地冷湖天文观测基地
  • 50BiN中国节点望远镜完成 新天文学科点诞生
    近日,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东,原315国道45公里处),由西华师范大学出资购买设备,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西华师范大学三方联合建设并运行的50BiN项目(50厘米双筒望远镜网络)中国节点望远镜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在50BiN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国家天文台、西华师范大学和南京天文光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通力合作,并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的密切协作下,克服高寒、缺氧、施工条件差等种种困难,力保施工质量。目前望远镜已经完成安装工作。   项目的基建施工于2012年10月开始,因为天气原因,仅完成了所有控制楼的地基建设和供50BiN望远镜安装的部分。余下的建筑将在2013年开春后启动并于一个月左右完成,以确保SONG项目1米望远镜及附属设备的安装。   今年完成的设备安装内容包括50BiN的圆顶和望远镜。圆顶于12月1日安装完成并通过初步测试。望远镜于12月12日安装完成,进入光机电和软件联调阶段。   50BiN具有大视场多色测光的能力,并具备同时获取两个波段高精度测光数据的能力。其主要的科学目标是恒星的时域问题研究,将开展星震学、双星、恒星活动、系外行星搜寻等天体物理前沿课题研究。在试运行阶段,50BiN中国节点将开展银河系疏散星团的多色测光巡天,得到疏散星团大样本均匀一致的观测资料。   50BiN中国节点望远镜是整个网络的原型节点,这是一个中科院和地方院校合作的成功案例。西华师范大学将以此为契机,建设西华师范大学天文台,实现科研、教学和科普一体的发展思路。加上先期成立的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西华师范大学联合实测天体物理中心,中国的一个新的天文学科点就此诞生。
  • 夜间户外探索神奇——FLIR红外热成像单筒望远镜
    如果你喜欢夜间野外探险或是有大片院落需要夜间巡查可能工作经常在昏暗环境中......那么你就需要这款红外热成像单筒望远镜FLIR Scout TKx它将为您带来前所未有的野外探险体验!1安全延伸夜间视线,户外探索好帮手FLIR Scout TKx是一款袖珍型红外感应单筒望远镜,可以在漆黑的环境中(比如深夜和昏暗房间)帮助您清楚地看到90多米外的人、物体和动物。您可以用它在安全距离范围内来全天候关注您的财产,或者寻找失踪的宠物、检查潜在捕食者,以及在黑暗中搜寻道路、停车位和野外公园等。2多种调色板,即时警报FLIR Scout TKx内含即时警报、Graded Fire 等多种视频调色板,记录红外图像或视频以便查看,这样90米以外的人员和动物都能清晰可见。即时警报:图像中最热的物体为彩色,其余均为灰色Graded Fire 1&2:图像中最热的物体显示为渐变颜色,其余均为灰色彩虹:适用于低对比度场景3小巧耐用,操作简便FLIR Scout TKx简单易用,其重量轻盈仅170g,且坚固耐用,无惧磕碰、泼溅等。用户可以单手操作,轻松测量大面积区域,是观察野生动物、家用安防或公共安全的理想选择。电池续航时间长达7小时,可供您在野外一整夜的使用!FLIR Scout TKx红外热成像单筒望远镜专为夜间户外探索设计小巧便捷,简单易用原价5599元,新品上市还有优惠活动哦~心动不如行动
  • 那场仰望星空的冒险中,“人类的一大步”背后还有--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从对月举杯到嫦娥奔月,上千年间人类对月球的憧憬与想象从未停歇。人们在赏月的同时,也对探索月球抱有强烈的渴望。直到50年前,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第一步后,月球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真实的细节展现在众人面前。当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与迈克尔科林斯(Michael Collins)飞向月球,完成这一被历史永远铭记的任务的时候,他们所携带采用的正是徕卡光学产品。韦茨拉尔制造的Trinovid望远镜以其傲人的品质赢得了NASA的认可,徕卡望远镜因此被成功携带上了太空。01一波三折的登月之旅在最初的登月计划里,NASA只计划在哥伦比亚号指挥舱中配备单筒望远镜。虽然这样的配置对阿波罗登月任务中的L.M.登月舱来说也同样至关重要,但是受到舱内携带物品的重量和体积的限制,NASA不得不作出严格规划以明确哪种设备可以被带进登月舱,因此他们放弃了携带单筒望远镜进入登月舱中的打算,甚至为了腾出空间存放采集的月表岩石,还有一些物品从此就被留在了月球表面。然而就在登月之旅的第三天,埃德温巴兹奥尔德林从太空向地球传回这样的讯息:“我们三个人都在想,登月舱里应该备一副单筒望远镜。”这句话令当时身处德国韦茨拉尔小镇的徕兹光学产品制造者们感到无比振奋。02意想不到的稳定视图就在此之前,埃德温还曾对徕兹单筒望远镜颇有抱怨,他曾指出,该单筒望远镜取景晃动大,要想视图稳固,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别用手握持镜筒;然而,没想到的是,漂浮在失重的太空中的望远镜,反而令埃德温获得了更加稳固的视图。03你所不知道的徕卡光学在徕卡(如今人们也熟知它的另一个名字:徕兹),NASA使用的单筒望远镜并未成为主打产品,或者说并未引起很大关注。但是曾经的徕卡光学部门首席开发者阿尔弗雷德汉格斯特(Alfred Hengst)这样说道:“双筒望远镜此前从未获得过如此声誉”,他指出,人们谈到“徕卡”时,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享誉世界的徕卡相机以及徕卡显微镜。然而不被人们所了解的徕兹Trinovid双筒望远镜确实是一次伟大的创新:TrinovidNASA美国太空探索之选受到NASA对体积和重量方面的严格制约,该款双目望远镜的外形经改良 —— 基本缩小了一倍 —— 成为单目望远镜。它的外形小巧,视图明亮,而且凭借新研发的屋脊棱镜,光学性能优越。最终,韦茨拉尔制造的Trinovid望远镜以其傲人的品质赢得了NASA的认可,徕卡望远镜因此被成功携带上了太空。04梦想不止,探索不歇从50年前登上月球,到50年后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在这条探索月球的道路上,人类留下了一枚又一枚脚印。半个世纪以来,徕卡对科学探索的脚步也从未停歇。正如登月改变世界一样,徕卡也将在未来继续拓展人类视野。最后,在人类登月50周年这特殊的一年,徕卡在中秋佳节为读者奉上双倍的祝福。祝大家月圆人团圆,也祝福大家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去拥抱这个大千世界。
  • 美国发布3000亿美元征税清单 15项科学仪器再受波及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继2000亿美金关税上调之后,美方将再新增一批3000亿清单,清单已经正式出炉! /p p   刚刚,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布公告, strong 将就约3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征求意见并举行公开听证会。 /strong USTR还在附件中公布了包括手机、笔记本电脑在内一份涵盖3805种产品的征税清单,但药剂产品、稀土材料等不包括在内。 /p p   USTR将于6月17日就这份清单举行公开听证会,并停止提交书面意见,USTR要求6月10日之前提交公开听证会证据与材料,6月24日截止收集意见。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征求意见的期限明显短于以往对中国商品开征关税的征求意见期限,预计听证会结束后将正式开始加征此批关税。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1dfb2be2-052f-41dc-b6de-7eedae83d3e3.jpg" title=" 2019-05-15_000655.jpg" alt=" 2019-05-15_00065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a9b2e8af-de83-432d-8e9a-a832aa6a068f.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90515000702.bmp" alt=" 微信图片_20190515000702.bmp"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USTR官方通知文件 /p p   仪器信息网整理发现,湿度计、温度计、液体流量计、切片机等15项科学仪器被卷入本次3000亿美元征税清单,预计将被美国加征25%关税,相关科学仪器厂商应提前布局,做好准备。 /p p   清单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3000亿美元征税清单中的科学仪器(15项) /strong /span /p p   9005.10.00双筒望远镜 /p p   9005.80.40光学望远镜,包括单筒望远镜 /p p   9005.80.60双筒望远镜和光学以外的单筒望远镜和天文仪器,望远镜但不包括射电天文仪器 /p p   9005.90.40零件和附件,用于双筒望远镜,单筒望远镜,光学望远镜或天文仪器 /p p   9005.90.80用于双筒望远镜,单筒望远镜,其他的零件和附件 /p p   9025.80.15非电气气压计,不与其他仪器结合使用 /p p   9025.80.35湿度计和湿度计,非电气,非记录 /p p   9025.80.40温度计,气压计,湿度计和其他记录仪器,其他 /p p   9025.80.50温度计,气压计和类似温度和温度计的组合,大气测量和记录仪器,非电气 /p p   9026.10.40用于测量或检查液体流量的流量计,除电气外 /p p   9026.10.60用于测量或检查液体液位的仪器和设备,流量计,非电气 /p p   9026.20.80用于测量或检查电子设备的仪器和设备,液体或气体的压力 /p p   9026.80.60用于测量或检查变量的非电气仪器和设备,液体或气体,nesoi /p p   9027.90.20切片机 /p p   9029.90.60频闪仪零件和配件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以上名单由仪器信息网整理,转载须注明来源。 /span /p p    a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05/attachment/25a45c96-f889-4d5d-beed-c97f5d14d018.pdf" title=" 3000亿美元征税清单.pdf" style=" font-size: 12px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3000亿美元征税清单.pdf /span /a /p
  • 特朗普再度表示加征关税 这15类科学仪器准备好了吗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中美新一轮贸易谈判刚刚结束,美国总统特朗普8月1日在社交媒体宣布,将对3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同时两国间的贸易谈判将仍然继续。 /p p   特朗普(Donald Trump)在推特上写道:“贸易谈判仍在继续,在谈判期间,美国将于9月1日开始,对剩余的3000亿美元来自中国的商品和产品加征10%的关税。这不包括已对2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25%的关税。” /p p   消息一出,市场对全球经济前景担忧情绪有所恶化,隔夜金融市场避险情绪迅速升温,美股尾盘快速跳水,WTI原油重挫近8%,离岸人民币汇率大幅下跌,黄金则上演深“V”走势,最终大幅上涨,触及六年高位1461.9美元/盎司。 /p p   与此同时,身处贸易战漩涡的科学仪器市场也在谨慎观望,多位仪器公司高层在朋友圈转发了这一消息,警惕有可能到来的新一轮贸易危机。 /p p   今年5月继2000亿美元关税上调后,美方曾宣布一份总值3000亿美元、包含手机/笔记本电脑在内的3805种中国商品清单,计划对其加征25%的关税并举行听证会。该清单后来曾因G20峰会召开被搁置,如今特朗普再度挥舞关税大棒,对象极有可能仍是这3805种中国商品。 /p p   如此一来,3000亿征税清单中包含的湿度计、温度计、液体流量计、切片机等15类科学仪器将有可能再被波及,建议相关仪器制造企业、经销商及用户做好应对,未雨绸缪。 /p p   清单如下: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39 Arial Narrow& #39 line-height: 26px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 3000亿美元征税清单中的科学仪器(15项) /strong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39 Arial Narrow& #39 line-height: 26px white-space: normal "   9005.10.00双筒望远镜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39 Arial Narrow& #39 line-height: 26px white-space: normal "   9005.80.40光学望远镜,包括单筒望远镜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39 Arial Narrow& #39 line-height: 26px white-space: normal "   9005.80.60双筒望远镜和光学以外的单筒望远镜和天文仪器,望远镜但不包括射电天文仪器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39 Arial Narrow& #39 line-height: 26px white-space: normal "   9005.90.40零件和附件,用于双筒望远镜,单筒望远镜,光学望远镜或天文仪器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39 Arial Narrow& #39 line-height: 26px white-space: normal "   9005.90.80用于双筒望远镜,单筒望远镜,其他的零件和附件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39 Arial Narrow& #39 line-height: 26px white-space: normal "   9025.80.15非电气气压计,不与其他仪器结合使用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39 Arial Narrow& #39 line-height: 26px white-space: normal "   9025.80.35湿度计和湿度计,非电气,非记录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39 Arial Narrow& #39 line-height: 26px white-space: normal "   9025.80.40温度计,气压计,湿度计和其他记录仪器,其他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39 Arial Narrow& #39 line-height: 26px white-space: normal "   9025.80.50温度计,气压计和类似温度和温度计的组合,大气测量和记录仪器,非电气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39 Arial Narrow& #39 line-height: 26px white-space: normal "   9026.10.40用于测量或检查液体流量的流量计,除电气外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39 Arial Narrow& #39 line-height: 26px white-space: normal "   9026.10.60用于测量或检查液体液位的仪器和设备,流量计,非电气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39 Arial Narrow& #39 line-height: 26px white-space: normal "   9026.20.80用于测量或检查电子设备的仪器和设备,液体或气体的压力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39 Arial Narrow& #39 line-height: 26px white-space: normal "   9026.80.60用于测量或检查变量的非电气仪器和设备,液体或气体,nesoi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39 Arial Narrow& #39 line-height: 26px white-space: normal "   9027.90.20切片机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39 Arial Narrow& #39 line-height: 26px white-space: normal "   9029.90.60频闪仪零件和配件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39 Arial Narrow& #39 line-height: 26px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right " spa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以上名单由仪器信息网整理,转载须注明来源。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span style="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39 Arial Narrow& #39 line-height: 26px "    /span a style=" font-size: 12px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08/attachment/bb184341-1e73-4e6c-a2ab-08a80a50dcf7.pdf" title=" 3000亿美元征税清单.pdf"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3000亿美元征税清单.pdf /span /a /p
  • 我国首台近红外望远镜成功运行
    2月28日,记者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获悉,我国首台近红外望远镜在南极昆仑站成功运行。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利用该望远镜开展了近红外天文观测以及近地空间环境全时段监测实验。研究人员利用我国自主研制的近红外天文望远镜,成功测定了昆仑站全天空的近红外天光背景亮度等关键数据,为昆仑站开展全年天文和空间观测提供了坚实基础。经过近两个月的运行表明,该望远镜达到设计要求,满足极寒气温、无人值守等严酷环境指标。接下来,科研人员将远程遥控望远镜在无人值守的南极昆仑站开展宇宙和空间观测。在南极最高点建设天文观测阵列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姜鹏介绍,国际上公认的南极科学高点有4个:南极点、南极的磁点、南极的冰点、南极冰盖最高点。中国南极科考队从1996年开始先后组织开展了6次内陆科学考察,终于在2005年实现人类首次从地面登顶最高点冰穹A,并于2009年在冰穹A建立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冰穹A地区,不仅大气稀薄洁净、没有光污染,而且每年有长达6个月的极夜,是地球上最佳的天文观测台址。”姜鹏说。“此次投入使用的近红外天文望远镜,可以承受零下80摄氏度的极寒气温,并且无惧‘地吹雪’对设备的干扰。”负责装备研发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望远镜新技术研究室副主任李正阳研究员说。为确保望远镜在环境恶劣的南极地区稳定运行,他们在南京建造了一个零下80摄氏度的实验室。“南极地区有时会突然刮起大风,扬起‘地吹雪’,造成设备卡死。”李正阳说,该望远镜应用了自主研发的耐低温光学镜筒、全密封直接驱动电机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设备的极端环境适应能力。我国在南半球部署天文望远镜,有助于开展全面、持续的观测活动。近年来,依托昆仑站,中国科学院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合作研制了多台套天文观测设备,其中包括参与人类历史上首次探测到引力波光学对应体全球联测工作的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等。春分过后,南极将进入极夜,无人值守的近红外望远镜将通过远程控制与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协同开展时域天文学观测,填补昆仑站近红外观测空白。未来,太赫兹望远镜也将进驻昆仑站,进一步拓展南极天文观测波段。与“爱因斯坦探针”携手探秘宇宙“我们肉眼可见的光,只是天体辐射电磁波里很小的一段,红外望远镜是天文观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姜鹏说,红外波段观测为科学家探究宇宙、星系、恒星的形成与演化,了解暗物质与暗能量,寻找地外生命迹象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姜鹏介绍,地球大气也会产生红外辐射对观测天体产生影响,气温越低大气红外辐射越弱,因此南极地区的极寒天气能够较好地抑制天空红外背景噪声。李正阳介绍,长期以来,我国在红外天文望远镜领域相对薄弱,此次投入运行的近红外望远镜波长在1.1—1.4微米,是最接近可见光的波段。根据科研计划,无人值守期间,近红外天文望远镜将锁定几个特定区域进行持续观测,并及时跟踪观测宇宙中的爆发天体。今年1月9日,我国成功将爱因斯坦探针卫星送入太空。该卫星主要科学目标涉及黑洞、引力波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重要预言,因此取名为“爱因斯坦探针”。姜鹏告诉记者,宇宙中的爆发现象是目前国际天文研究的前沿热点,爱因斯坦探针卫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在X射线波段探测宇宙中的爆发现象。“我们将发挥红外波段和南极区域优势,与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合作观测宇宙中的爆发现象。”姜鹏说。
  • 揭秘我国首座空间望远镜
    我国“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在轨运行示意图。 将于2021年发射的美国“国际X射线天文台”卫星。 去年6月发射的美国“核区分光望远镜阵列”高能天文卫星。   新闻背景   日前,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表示,该院已经启动硬X射线探测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暗物质探测卫星、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和夸父计划卫星的工程研制。其中,硬X射线探测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已进入初样研制阶段。   据悉,硬X射线探测卫星有可能成为我国第1颗天文卫星(即空间望远镜)于近年升空。   X射线天文卫星主要观测宇宙高能物理过程   众所周知,天文卫星相当于把天文观测台搬到太空中,所以可轻而易举地改变以往坐地观天的传统,摆脱大气层对天文观测的影响,在全频段范围内对宇宙空间进行详细的观测,对人类科学认识宇宙有革命性的推动。   宇宙中的万物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向空间辐射电磁波。由于各种天体的性质和特点不同,所以它们所辐射的电磁波也不同。天文卫星也叫空间望远镜,它是通过探测各种天体所辐射的不同波谱、不同强度的电磁波,对宇宙进行详细了解的。因此,目前天文卫星大多是按照所观测的宇宙中电磁波谱来分类,即分为红外天文卫星、紫外天文卫星、X射线天文卫星、γ射线天文卫星等。   这些天文卫星各有所长,谁也不能“一统天上”。这是因为宇宙中的天体由于温度不同而发出各种频段的电磁波,靠1颗天文卫星很难进行全频段观测。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发出的电磁波波长越短。人类可以利用这一特性,通过观测天体发出的电磁波,来分析它们的类型和特征。在电磁波谱中,γ射线的波长最短,X射线次之,后面依次是紫外线、可见光、红外和射电波。   近些年,随着X射线天文卫星成果颇多,所以越来越受青睐。这种卫星也称空间高能天文卫星或空间高能望远镜,因为它们主要用于观测宇宙中的高温天体和宇宙中发生的高能物理过程。宇宙中很多极端天体物理过程,都会产生发射强烈X射线的高温气体,比如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吸积物质的过程,超新星爆发和γ射线暴的激波和喷流。高能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辐射以及低能光子的作用、中子星的表面和量子黑洞的蒸发也会产生丰富的X射线。   由于宇宙中许多天体都散发X射线,因此探测宇宙中的X射线对探索宇宙奥秘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X射线极易被介质吸收,介质对于X射线的折射率近于1,所以在地面进行高能X射线的收集和聚焦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也就是说,因为有地球大气的阻隔,在地面上根本无法对宇宙X射线进行观测。即使在太空观测X射线,望远镜的设计也要非常讲究,不能选用折射系统,而且要使射线以掠射方式射入镜面。   我国首颗天文卫星将拥有最高灵敏度和最好空间分辨率   我国研制的首颗天文卫星——“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将于近年发射。它是一颗工作于硬X射线能区(1~250千电子伏特)的空间高能天文卫星,用于完成深度巡天,可发现大量巨型黑洞、大批硬X射线天体和一系列天体高能辐射新现象,绘出高精度的硬X射线天图。该卫星具有比欧洲“国际γ射线天体物理实验台”、美国“雨燕”更强大的成像能力和独一无二的定向观测能力,能以最高灵敏度和分辨率发现大批被尘埃遮挡的超大质量黑洞和其他未知类型高能天体,并研究宇宙硬X射线背景的性质。   这颗天文卫星携带的低能(1~15千电子伏特)、中能(5~30千电子伏特)和高能(20~250千电子伏特)三个望远镜,都是准直型探测器,直接解调扫描数据可以实现高分辨和高灵敏度成像以及对弥散源的成像 而大面积准直探测器又能获得特定天体目标的高统计和高信噪比数据,使“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既能实现大天区成像,又能通过宽波段时变和能谱观测研究天体高能过程。   如果及时发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将实现世界最高灵敏度和最好空间分辨率的硬X射线巡天,发现大批被尘埃遮挡的超大质量黑洞和未知类型天体,探测宇宙硬X射线背景辐射 将通过对黑洞和其他高能天体宽波段X射线时变和能谱的观测,研究致密天体极端物理条件下的动力学和辐射过程。   美欧日等X射线空间望远镜已取得一批重要观测成果   从1999年起,一些X射线空间望远镜开始陆续升空,大大开拓了天文学家的视野,使他们有可能了解宇宙中一些最神秘的天体。   1999年7月23日,美国“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升空。其主镜为4台套筒式掠射望远镜。该卫星在0.1~10千电子伏特之间有高的灵敏度,在宽的谱范围内具有高的谱分辨率,因此能研究极弱的X射线源。   1999年12月10日上天的欧洲“牛顿”X射线多镜面卫星主要用于研究1~120纳米的电磁波谱区域,覆盖了0.1~12千电子伏特的能量范围,在该卫星的10年有效寿命期内,有望收集到宇宙中30000颗星星的X射线光谱。   2005年7月10日,日本发射了“天体-E2”X射线天文观测卫星。该卫星覆盖的能量范围是0.4~700千电子伏特,可与美国的“钱德拉”和欧洲的“牛顿”共同观测一个天体,利用各自的特长收集资料,为国际天文研究做出贡献。   2012年6月13日入轨的美国“核区分光望远镜阵列”卫星,使用独特的技术对宇宙中最高能级的X射线进行观测,可观测来自天体的5~80千电子伏特之间的高能X射线,尤其是核光谱。其主要科学目标是深度探索质量超过太阳10亿倍的黑洞,并了解粒子在活动星系核中是如何被加速到光速的百分之几,以及研究超新星残骸以了解重元素如何在超新星中形成。其一个10米长的桅杆,在发射时呈折叠状态安放,入轨后大约7天内逐渐展开,以帮助探测装置准确聚焦。   此前发射的“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主要工作在低能X射线领域,而“核区分光望远镜阵列”主要工作在高能X射线领域,是第1颗专注于高能X射线的空间望远镜,其影像清晰度比观测同光谱区的其他任何望远镜都要高至少10倍,敏感度则提高至少100倍。这样的强强联合有助于回答有关宇宙的一些最基本问题。“核区分光望远镜阵列”卫星已取得一些成果,包括拍到银河系核心黑洞X射线爆发。   延伸阅读   2021年“国际X射线天文台”或将入轨   由于X射线空间望远镜一直持续不断地做出重大天文发现,所以世界一些国家还正研制新的空间高能天文望远镜,仅2013年就将发射3个。   计划2013年发射的俄罗斯的“光谱-X-γ”卫星,主要用于探测上千个星系团和星系群中的热星系际介质以及星系团之间的纤维状热气体,从而研究宇宙的结构演化。   印度的“天文卫星”(AstroSat)也拟于2013年入轨。它是印度首颗天文卫星,主要用于监测宇宙天体源的辐射强度变化 对X射线双星、活动星系核、超新星遗迹和恒星冕进行光谱观测 监视可能出现的瞬变源等。   2013年,日本将发射“天文-H”高能天文卫星,它第一次采用微量能器聚焦在0.3~12千电子伏特能区,预计该卫星将在空间高能天文领域做出大批重要的发现,对于理解宇宙的极端物理现象,尤其是强引力场和强磁场中的物理过程做出重要贡献。   2021年,用于取代“钱德拉”和“牛顿”的“国际X射线天文台”将入轨,它由美欧日联合研制,用于捕获宇宙边缘处黑洞周围发出的信号,并研究它们和宇宙原初星系的关系以及共同演化,了解宇宙的起源和组成,宇宙中各种元素的形成和如何通过恒星、宇宙爆发和粒子加速传播和扩散出去等。该卫星装有口径约3米和焦距12米的光学系统和6个焦平面探测器系统,所以具有前所未有的综合科学能力。其有效面积和能量分辨率将远远超越以前所有的空间高能天文卫星。   由此可见,X射线空间望远镜的发展方兴未艾,是空间天文学的最重要前沿领域之一。
  • 中国架起世界光谱望远镜之王
    中国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英文简称LAMOST)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摄   新华网北京6月4日电 (记者 俞铮 王爱华) 24块造价昂贵的六边形反射镜,像被“上帝之手”操控,任意变幻镜面形状 每块对角径1.1米、厚25毫米的镜面,竟也能神奇地凹凸变形。这是世界上最强大光谱巡天望远镜的核心组件,采用的是中国人开创、全球独一无二的镜面自动拼接兼具变形高难度技术。   总面积20平方米的巨大反射镜自动拼接、变形的目的,是为了精确指向不同高度或位置的天体,配合50米长的钢筋混凝土巨型“镜筒”以及另一端同样拼接而成的30平方米主镜,这个建在距北京城东北170公里一座山上的超级望远镜即将开始对浩瀚星空进行“户口普查”。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的“大天区面积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4日通过了国家验收。   耗资2.35亿元人民币、貌似导弹发射架的这座超级望远镜,最高处超过15层楼,由口径3.6米的反射施密特改正镜、口径4.9米的球面主镜和焦面组成光学系统。成像的焦面上装着4000根可自动定位的光纤,连接16台光谱仪实时记录数据。望远镜每次夜间观测1.5小时,最多可获得4000条天体光谱。   300多年前牛顿偶然发现太阳光被三棱镜散解成有色光,启发后人用光波谱线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光谱也是天文学家读懂不同天体化学组成、密度、大气、磁场信息的钥匙。人类成像巡天活动记下数百亿天文目标,仅万分之一已测过光谱。绝大多数遥远天体,依然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超级望远镜项目总工程师崔向群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未来3到5年,科学家将用它获得2.4万平方度范围内250万颗恒星、250万个星系、150万个亮红星系、100万个类星体的光谱数据。”   伽利略率先制成了天文望远镜,此后无数望远镜观天400年。中国的这项天文观测计划雄心勃勃,旨在深入认识暗物质、暗能量、星系形成和演化。   崔向群说:“在同一块大镜面上采用可变形薄镜面主动光学技术和拼接镜面主动光学技术,在一个光学系统中同时采用两块大的拼接镜面,4000根光纤高精度控制定位,都是世界首创。”   这些首创技术一举解决了大视场望远镜兼具大口径的世界级难题。此前中国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口径为2.16米,同样矗立在兴隆基地,也用于光谱观测。   国际主动光学技术权威雷威尔逊评价:“中国的新设备是主动光学技术最先进和雄心勃勃的应用。”   新设备已进行了4次试观测,每次得到3600条光谱。崔向群说:“试观测结果令人满意,但设备仍需调试。好比每次都能准确打到靶子,不过还没打中10环。”   望远镜正式运行6年后,有望获取至少1000万条天体光谱数据。所有数据,将与国际科学界共享。   美国著名天文学家理查德埃里斯说:“一架大口径天文望远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最好例子,看到了这个新家伙,我们才知道中国人都做成了些什么。”   中国人还打算在南极架一台新的超级望远镜,那里观测范围更大、条件更好。
  • 墨子巡天望远镜正式启用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紫金山天文台大视场巡天望远镜(以下简称“墨子巡天望远镜”)17日正式启用,其首光获取的仙女座星系图片也于当日发布。这标志着经过一个月左右的设备运行测试,望远镜设备基本达到设计标准,已经可以开展天文观测研究。  墨子巡天望远镜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18年3月1日联合启动研制的大视场光学成像望远镜。它建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矗立在海拔4200米的赛什腾山C区,是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第一个投入运行并开展天文观测研究的大型设备。  墨子巡天望远镜口径2.5米,采用国际先进的主焦光学系统设计和主镜主动光学矫正技术,可实现3度视场范围内均匀高像质和极低像场畸变成像,配备7.65亿像素大靶面主焦相机,具备大视场、高像质、宽波段等特点。  墨子巡天望远镜通光面积大、杂散光少,系统探测灵敏度高,具备强大的巡天能力,能够每三个晚上巡测整个北天球一次,为北半球光学时域巡天能力最强设备。它的建成,将显著提升我国时域天文研究能力,使我国时域天文观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发布的仙女座星系图片,就是墨子巡天望远镜实力的最佳证明。仙女座星系是距离银河系最近最大的旋涡星系,它的结构特点和金属丰度与银河系相近,是探索银河系及同类星系形成与演化的理想研究对象。由于仙女座星系在天空中跨度大,已有的天文望远镜观测仙女座星系费时费力,难以同时拍摄它的精准全貌及周围环境。  墨子巡天望远镜兼具大视场和高分辨成像能力,首光获取了仙女座星系和其外围区域多色图像,揭示了仙女座星系及其周围天体的明亮至暗弱星光分布特征,可以用于细致刻画星系内部及星系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首光图像利用不同夜晚观测的150幅图像叠加而成,可以测定仙女座星系和其周围环境中天体的亮度变化,开展时域天文学研究。此外,结合FAST射电观测数据,首光科学图像数据能够进一步揭示星系中恒星形成和气体之间的演化。
  • 新疆首架米级光学天文望远镜通过验收
    3月8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获悉,新疆天文台南山1米大视场天文望远镜项目通过验收,这是新疆首架米级光学天文望远镜。   据新疆天文台光学天文与技术应用研究室主任马路介绍,南山1米大视场天文望远镜依靠大口径,可实现天文观测更远、更清晰。原先新疆最大光学望远镜为80厘米,观测星等为16、17等左右,现在通过米级天文望远镜观测到星等可达20等。   据悉,该项目设备自2012年3月进行安装、调试,今年2月通过验收。
  • 韦布望远镜同款黑科技!详解天霁ODS5-PRO超低温制冷技术
    北京时间2022年7月11日凌晨5点,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太空望远镜——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简称JWST)发布了第一张经过官方处理的科学图像。这张前所未有的清晰宇宙图像标志着人类对宇宙的观察进入了新的红外时代,也引起了人们对韦布空间望远镜的更多兴趣。韦布望远镜首张经过官方处理的科学图像 韦布空间望远镜经历了二十五年研发,耗资100多亿美元,是集人类多领域顶尖科技于一身的强大观测仪器。它的主要观测波段为红外,这是因为来自早期宇宙的光在经过百亿年的红移后,大部分已经变成了红外线。但观测红外线是件麻烦事,所有具有温度的物体都会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红外辐射就越强。为了观测到来自遥远宇宙深处的红外线,韦布的核心组件之一中红外成像仪(Mid-Infrared Instrument, MIRI)必须运行在低于7K(-266℃)的低温环境下,以抑制成像仪自身红外“噪音”的干扰,获得高质量的图片。这个温度甚至比韦布空间望远镜所在的空间温度(约36K)还要低30度,因此必须使用额外的制冷系统才能实现。 实现这样低的温度本身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韦布空间望远镜独自运行在距地球150万公里的L2拉格朗日点上。这套制冷系统还必须满足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振动低等一系列苛刻要求,才能保证韦布在十余年设计寿命内的稳定工作。韦布身上这套顶尖的制冷系统,便是被NASA工程师们称为“最强黑科技”的脉管式热声制冷系统。MIRI的超低温制冷装置 热声制冷是目前最先进的制冷方式之一,它利用热在弹性介质(常为高压惰性气体,如氦)中引起声学自激振荡的物理现象实现介质的压缩或膨胀,进而实现对热量的“搬运”达到制冷的效果。没看懂也没关系,总之与传统压缩机式制冷相比,热声制冷的优势在于装置结构非常紧凑,制冷效率高,并且几乎不需要机械运动部件,因此成为了韦布空间望远镜的不二选择。下面这张图就是韦布空间望远镜的脉管式热声制冷装置示意图,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一下。脉管式热声制冷装置示意图 “天霁”ODS5-PRO高精度环境空气破坏臭氧层物质(ODS)与含氟温室气体监测系统在对环境空气进行监测时,为了实现对四氟化碳、三氟化氮等痕量超低沸点(约-130℃)组分的有效捕集,制冷温度需要低于-200℃(73K)。这个温度虽然比韦布的7K高了不少,但也足以让空气液化了。为了满足在线监测系统对于可靠性的要求,“天霁”ODS5-PRO采用了和韦布空间望远镜同款的脉管式热声制冷系统。该系统极为小巧,却可以在10分钟内实现从室温到-200℃的急速制冷。相比于上一代压缩机制冷,该系统不需要外置压缩机和传统制冷剂,可集成在主机内部,且制冷效率高,可靠性好。“天霁”ODS5-PRO超低温制冷系统 脉管式热声制冷系统的应用,使“天霁”ODS5-PRO分析精度、工作效率和可靠性均得到了有效保障。该低温技术源自工程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低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真正的“中国创造”+“中国制造”。
  • 品牌联盟 | 泰勒· 霍普森 — 表面计量创新135年
    泰勒霍普森的故事始于一位维多利亚时代的企业家 William Taylor。1886年, 他和兄弟在英国莱斯特创办了一家透镜工厂, 开发高质量相机镜头, 为20世纪早期电影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泰勒霍普森公司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卓越声誉。在此过程中, 公司开创了另一个全新领域:产品检测。不断研发出行业领先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引领了市场对精密计量仪器的需求, 也奠定了泰勒霍普森公司世界知名计量仪器制造商的地位。1886 - 1939年 公司起步1886年Taylor 兄弟在英国莱斯特创立公司。1893年闻名于世的库克镜头(Cooke Lens)诞生。1905年改变高尔夫球的历史。高尔夫球初期是一种表面光滑的球, 但是天才的 William Taylor 通过仔细观察, 发现磨损和伤痕累累的球反而能飞得更远。经过潜心研究和测试, 他设计出带有凹纹的高尔夫球,并研制出制造凹纹高尔夫球模具的机器。从那时起,现代凹纹高尔夫球就正式诞生了。1914 - 1918年一战期间研制出 AVIAR 航拍镜头,使盟军的空军在战斗中占有优势。双筒望远镜、步枪瞄准器和测距仪镜头的研制也对一战中的盟军起到了帮助作用。1919年William Taylor 获得大英帝国官佐勋章(OBE)。乔治国王和玛丽王后造访了泰勒霍普森工厂,以感谢公司对战争的贡献。1932年第一款用于电影摄影机的库克变焦镜头诞生。1939年1930年代后期,泰勒霍普森公司成为全球光学镜头制造业的翘楚,为世界各国的电影制片厂提供了超过市场总量80%的电影摄影机镜头。1940 - 1959年 计量创新1941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表面粗糙度测量仪 Talysurf 1 , 成为世界上首个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粗糙度质量控制的设备和检测的参考标准。1949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圆度测量仪 Talyrond® 1 。当时在泰勒霍普森的工厂中制造并使用了一台这样的仪器,客户如果需要检测,要将零件送到泰勒霍普森公司去测量。后来在客户的强烈要求下,Talyrond® 1 于1954年正式投入量产。1951年成功研制出测微准直望远镜 Micro Alignment Telescope, 用于检测和调整直线度、准直度、垂直度和平行度等, 目前仍被广泛使用。1960 - 1979年 业界领先成功研制出高精度圆度测量仪 Talyrond® 73, 至今为止它仍然保有世界领先的圆度精度。
  • 郭守敬望远镜首批巡天光谱数据向全世界发布
    群山掩映中的LAMOST(国家天文台供图) 我国自主创新研制的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光谱巡天望远镜LAMOST首批数据成果(DR1)3月19日正式面向全世界公开发布。科学用户可登录http://dr1.lamost.org/ 网站进行数据查询和下载。 记者了解到,LAMOST的巡天进展和科研成果已引起了国际天文界的广泛关注与合作兴趣,目前共有31家国内外科研院所和大学正在利用LAMOST数据开展研究工作。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表示,此次对全世界公开发布LAMOST DR1数据,表明中国大型巡天望远镜所获得的大规模海量数据将被更多的国际天文学家所使用,充分显示了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自主创新能力。 已取得一批科研成果 此前,根据国际惯例,这批数据已在2013年8月对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优先发布。利用这220万条光谱,天文学家已经取得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这些成果包括:在仙女星系和三角星系区域内新发现近2000颗类星体;发现了300多颗白矮星;发现28颗白矮-主序双星;从157颗天琴RR变星中探测到了3颗天琴RR变星存在超高声速激波现象;新发现了50颗贫金属恒星等。 此外,天文学家还对LAMOST大样本光谱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了银河系盘星的运动模式&ldquo 并非简单的圆周运动&rdquo 的证据。 美国合作者利用LAMOST DR1数据发现了一颗距离地球最近的超高速星。 5年将获500万条光谱 2014年12月,包括LAMOST先导巡天和两年正式巡天的光谱数据&mdash &mdash 第二批数据集(DR2)对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发布。DR2中有413万条天体光谱,还包括一个220万颗恒星的光谱参数星表。 LAMOST的巡天进展和科研成果已引起了国际天文界的广泛关注与合作兴趣,共有31家国内外科研院所和大学正在利用LAMOST数据开展研究工作。先导巡天以来,利用LAMOST数据已发表SCI论文48篇,待发表文章21篇。 LAMOST第一期光谱巡天计划在5年时间里(2012年9月-2017年6月)获得超过500万条高质量的光谱,海量的光谱数据将成为&ldquo 数字银河系&rdquo 的重要基石,对于研究银河系的结构、形成和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LAMOST全称为&ldquo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rdquo ,又名郭守敬望远镜,是我国自主创新研制的中星仪式主动反射施密特望远镜,突破了望远镜大口径与大视场难以兼得的瓶颈,成为目前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 作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LAMOST项目于1997年4月立项,2001年8月动工,2009年6月通过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的验收。此后,经过两年的精密调试和科学试观测,LAMOST先导巡天于2011年9月启动,为期9个月。2012年9月,LAMOST启动正式巡天观测。
  • 最大射电望远镜落成 中国科学家参与研制
    智利北部阿塔卡玛沙漠,阿塔卡玛射电望远镜在星辉斑斓中屹立      近日,世界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地面射电望远镜阵列项目――阿塔卡玛射电天文望远镜全部落成并投入使用,揭开遮蔽我们视野的宇宙大幕。它可以帮助天文学家捕捉到宇宙中更加寒冷的天体(分子气体、星尘、大爆炸辐射等)并提供正在形成当中的星系、恒星或者行星的图像。建成后的66个抛物面天线作为1架巨大的射电望远镜工作,拥有0.01角秒的分辨率,相当于能看清500多公里外的一分硬币,其视力超过“哈勃”太空望远镜10倍。   66个抛物面天线组成   它的建设工程始于2002年,是由东亚、欧洲和北美一些国家参与的国际项目。天线阵的建设地是智利北部海拔5000米的阿塔卡玛沙漠,整个天线阵有总计66个抛物面天线。望远镜将主要用于获得有关星系和行星演变的数据,寻找新天体以及探寻宇宙中是否存在能进化成生命的物质。   就在去年,这一设备的观测结果确认在一颗褐矮星,即所谓“失败的恒星”周围存在一个原行星尘埃盘。同时还对围绕北落师门(南鱼座α)运行的行星进行了观测,并确认这些行星比原先认为的更小。   66台望远镜全部建成之后,天文学家们预计将会有更多更大的发现。这台设备在毫米波段工作,这是一种波长比无线电波更短但是比可见光更长的电磁波。在这一波段科学家们将可以窥见围绕年轻恒星的低温尘埃带,并观察原始行星的形成。   可观测地球大小行星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天文学分部主管詹姆斯・ 列维斯塔德在本月5日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利用这一设备,天文学家们将可以探测到地球大小的行星。他表示:“阿塔卡玛望远镜已经观测到在恒星周围存在尘埃环,这些尘埃环非常窄,模型显示这些狭窄的尘埃环间隙中存在行星体。”他说:“尽管你看不到这些行星本身,但是你可以看到这些行星造成的影响。而这也将是阿塔卡玛望远镜设备进行系外行星观测的主要方式。”   自从1995年发现第一颗系外行星以来,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数千颗可能是系外行星的疑似目标。仅仅是美国宇航局一家,其发射的专用于搜寻系外行星的开普勒空间望远镜迄今已经发现2740颗这类疑似目标。在搜寻活动的早期,科学家们最先发现的是那些木星大小的系外行星体,而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观测时间的积累,科学家们逐渐开始发现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   而在这其中所缺失的环节便是行星形成的早期阶段。现有科学理论认为太阳系是在早期的原始太阳星云中形成的。随着这些尘埃颗粒之间的相互碰撞,积聚,成长,原始的行星开始形成。然而年轻的恒星系统周围往往“云遮雾绕”,在光学或可见光波段难以窥见其全貌。而这便是阿塔卡玛望远镜设备的施展其能力的舞台。   这一设备在归属上由欧洲南方天文台管理。欧南台阿塔卡玛望远镜项目主管沃尔夫冈・ 怀尔德表示:“我们将会目睹闻所未闻的宇宙场景。”他表示,阿塔卡玛望远镜将目睹低温气体逐渐形成原行星,并了解行星从恒星周围的尘埃盘中逐渐形成的过程。   中国科学家参与超导探测器研制   ――――专访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单文磊   问:阿塔卡玛望远镜阵列落成有何意义?和哈勃望远镜相比,有何优势?   答:在宇宙学研究中,观测设备与其说叫“望远镜”,不如说是“望古镜”。距离我们越遥远的天体发射的光需要更漫长的时间才能被我们接收到。因此看得越远,意味着越能够穿越时空,看到宇宙早期的模样。阿塔卡玛望远镜不但在分辨能力上高于哈勃望远镜,而且能够看到哈勃望远镜看不到的早期宇宙的图景。这是因为宇宙膨胀造成早期宇宙中的光线波长变长(科学上叫红移)而落入望远镜的观测频段。   正因为如此,阿塔卡玛望远镜是研究一百亿年以前宇宙从黑暗时期破壳而出的第一代恒星和星系的最好观测设备。对于距离我们较近的天体,阿塔卡玛望远镜凭借其高分辨率,能够揭示正在形成的幼年恒星的模样,而且能够发现那些幼年恒星周围正在形成的行星。这些行星中的一些将必然孕育地外生命和文明。除此之外,阿塔卡玛望远镜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它能够通过高精度光谱分析出被观测天体组成的化学成分,探知宇宙这个化学实验室的运行和演化规律。  问:阿塔卡玛望远镜的分辨率达到0.01角秒,相当于什么概念?   答:望远镜的分辨本领取决于被探测光的波长和天线口径的比例。波长越短,口径越大,望远镜的分辨本领越高。如果将人的眼睛当作望远镜的话,阿塔卡玛望远镜所观测的光的波长要比人眼看到的光的波长要长,大约是300微米(人的头发直径约是50微米)至3毫米,要达到人眼的分辨率,需要2米至20米的口径。   然而阿塔卡玛望远镜最大等效口径达到了18公里,分辨率比人眼高1千万倍,达到了0.01角秒。这个分辨率足够在北京看到南京的一辆普通小轿车,超过了哈勃望远镜的0.02角秒的分辨率。技术上建造这样大的高精度单天线望远镜是不可能的。目前最大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是美国的阿雷西博望远镜,口径305米。我国正在贵州建造一个更大的单天线望远镜口径为500米。   问:为什么建在高海拔的智利沙漠高原?   答:望远镜建造在海拔5000米的智利阿塔卡玛高原上。这个地方海拔高,水汽少,附近南美洲西岸的低温洋流更使得这里异常干燥。   在这里建造是因为水汽对望远镜有显著的影响,对毫米波、亚毫米波有强烈的吸收。存在较多水汽时,好像隔着毛玻璃看星空,观测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这个波段的望远镜都建造在水汽少,海拔高的地方。我国的大口径毫米波望远镜是紫金山天文台的德令哈13.7米口径望远镜,就坐落在青海省德令哈市附近海拔3000米的地点。   问:中国科学家在阿塔卡玛望远镜项目中有贡献吗?   答:阿塔卡玛望远镜是灵敏度最高的观测设备,能够探知宇宙深处原子的扰动。这得益于每一面天线后面的高灵敏度超导探测器。这些探测器被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零下270摄氏度),在这样的低温下,组成探测器的原子几乎凝结不动,热噪声被消除,来自天体的微弱信号才能够被感知。   超导探测器类似人视网膜上的灵敏的感光细胞,是阿塔卡玛望远镜的核心器件之一,而这种超导探测器技术恰好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特长。阿塔卡玛望远镜是国际大科学工程,由欧洲、北美和亚洲共同出资建造。中国虽然没有正式加入该项目,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04年与日本国立天文台签署关于阿塔卡玛望远镜共同研究的备忘录,并以单文磊研究员、史生才研究员为主参与阿塔卡玛两个波段的超高灵敏度接收机的研制工作。中国科研人员在这两个波段超导探测器的研制工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所设计的探测器被阿塔卡玛望远镜所应用。在66面阿塔卡玛望远镜的每一个中都包含中国科学家的贡献。
  • 哈勃太空望远镜安装新光谱仪
    据新华社华盛顿5月16日电(记者任海军)美国航天局16日发布消息说,“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上的两名宇航员当天进行了此次“维护之旅”的第三次太空行走,完成了此行难度最高的任务——为哈勃太空望远镜安装新光谱仪。   太空行走是由宇航员格伦斯菲尔德和福伊斯特尔完成的。尽管任务难度较高,但与此行前两次太空行走出现小波折不同,他们的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6个半小时即告结束。   两位宇航员为哈勃望远镜安装的“宇宙起源光谱仪”是迄今太空中灵敏度最高的光谱仪,装备了这一新“武器”的哈勃望远镜将可以向地面科学家提供宇宙中遥远天体的温度、密度及其运行速度的精确数据。
  • 哈勃望远镜与珀金埃尔默,不得不说的故事
    2018年是珀金埃尔默进入中国40周年,为了让广大用户更加了解我们,我们从公司档案中搜集整理,汇集成10个“你所不知道的珀金埃尔默”系列故事。接下来的日子会一一与您见面,故事后还有关于本篇故事的有奖答题,快来了解我们,赢取自己的小幸运吧~人类对星空的向往 在历史长河中,人类对于头顶上这片星空的探索从公元前开始就从未停止过。古希腊先人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为夜晚的星空划分出一个个星座,寄寓着一个个动人的神话故事。而现代人类早已不满足于用想象力去定义这浩瀚的宇宙,人们渴望着用自己的眼睛更真实地感知我们生活的宇宙空间。经过十多年的筹备,克服了诸多困难之后,1990年,著名的哈勃望远镜发射升空。在此后的20余年中,哈勃为人类展示了众多从未见到过的宇宙奇观。直到今天,哈勃望远镜仍然是人类观测宇宙的主要途径。 珀金埃尔默为哈勃打造核心光学组件 作为一架天文望远镜,哈勃内部的镜子和光学系统是整个观测系统的心脏,因此在设计上有很严格的规范。因为空间望远镜观测涵盖了从紫外线到近红外线的范围,所以需要比普通的望远镜更高十倍的解析力,它的镜子在抛光后的准确性需要达到可见光波长的二十分之一,也就是大约30纳米。 作为红外技术的鼻祖,珀金埃尔默(PerkinElmer)于1937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红外光谱仪,此后又发明了世界首台双光束红外光谱仪,并始终保持着行业内的技术领先地位。在此背景下,珀金埃尔默被选中承制哈勃望远镜的光学组件。1979年,珀金埃尔默公司承接了这一项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先例的困难任务。此后的3年中,珀金埃尔默设计并制造了哈勃望远镜的光学系统。它采用卡塞格林式反射系统,由两个双曲面反射镜组成,一个是口径2.4米的主镜、另一个是装在主镜前约4.5米处的副镜,口径0.3米。投射到主镜上的光线首先反射到副镜上,然后再由副镜射向主镜的中心孔,穿过中心孔到达主镜的焦面上形成高质量的图像。珀金埃尔默使用了在当时极端复杂的电脑控制抛光机研磨镜子,使用的是超低膨胀玻璃,为了将镜子的重量降至最低,采用蜂窝格子,只有表面和底面各一寸是厚实的玻璃。镜片在1981年底全部完成,并且镀上了75纳米厚的铝增强反射,和25纳米厚的镁氟保护层。在珀金埃尔默的镜片帮助下,哈勃望远镜看到了数十亿光年外的壮丽景色。玫瑰星云、蝴蝶星云这样美丽的“邻居”也透过哈勃,清晰地展现在人类面前。哈勃服役期数次延长,至今仍在为人类服务 从1990年开始,由于各方面原因,哈勃望远镜的服役时间屡次被延长。时至今日,俨然已经是一位发挥稳定的“退休返聘老干部”。由珀金埃尔默一手打造的光学系统在这20多年间一直作为人类在太空中的眼睛为人类探索着宇宙的神秘与瑰丽。作为一家最初由两位天文爱好者创办的公司,这样的机会和责任无疑是对珀金埃尔默最大的肯定与褒奖。(Richard S.Perkin与Charles W.Elmer)随着后续望远镜计划的推迟,在未来的较长时间内,珀金埃尔默的光学系统将在太空中继续为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提供最重要的真实影像资料。 感谢阅读完成“你所不知道的珀金埃尔默”系列第一个小故事, 为检验你是否认真阅读,赶快来参加有奖答题吧,题目都来自这篇文章,只要答对三道问题,即可参加抽奖,100%中奖哦~~~ 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参加答题:
  • 我国新疆奇台射电110米口径望远镜奠基开工
    2022年9月23日,新疆天文台110米口径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项目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奠基开工。由于这台射电望远镜建在奇台,按照惯例它被称作奇台射电望远镜,缩写为QTT(QiTai radio Telescope)。  奇台望远镜建成后,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精度最高的百米级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百米口径使得它的重量将达到6000余吨,是上海天马射电望远镜的2.2倍。如此巨大的望远镜,其面形精度将达到0.3毫米、指向精度2.5角秒,甚至比“天马”还高出0.5角秒。  全向可动的优势让奇台望远镜能够以极高灵敏度观测到全天的四分之三,覆盖了银河系中心及其以南12°范围。建成后的奇台望远镜将在150MHz~115GHz的频率范围内,为众多重要天文研究方向提供出色的高灵敏度观测平台,包括黑洞、类星体、快速射电暴、暗物质、纳赫兹(nHz)引力波、宇宙生命起源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卓越的灵敏度也将加强和完善我国深空探测网络。
  • 世界口径最大折射式光学望远镜将落地拉萨
    3月12日从西藏自治区科技厅获悉,“高海拔地区科研及科普双重功能一米级光学天文望远镜建设”项目日前正式启动,这意味着世界上口径最大的折射式光学望远镜将落地拉萨。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王俊杰向记者介绍说,该一米级光学天文望远镜由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建造,含多项科研技术攻关和突破,建成后将充分发挥西藏地区高海拔、观测条件好的特点,具备变星、双星等天体的较差测光,近地小行星及空间目标监测等多项科研观测功能。  在服务于天文和空间科学观测任务之外,该项目也将服务于民众的科普需求。据王俊杰介绍,米级天文望远镜系统配套有太阳科普望远镜观测系统、在线直播系统、米级望远镜和太阳望远镜的远程演示教学及摄影系统等,届时可开展白天和夜晚的天文科普活动。  据了解,该一米级光学望远镜研制完成后将建在西藏天文馆上。西藏天文馆有望于今年内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天文馆。
  • 崔向群院士:我国应发展极大光学/红外望远镜
    在天文研究领域,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与一位女科学家的名字连在一起——中国科学院院士崔向群。   近日,在第28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召开前夕,《中国科学报》记者在国家天文台见到了崔向群。   崔向群认为,在大型天文仪器研究领域,中国人应该有充分的自信,走自主研发的道路,大力发展极大光学/红外望远镜。   崔向群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已建成的LAMOST、南极的AST3和将建的KDUST都是巡天望远镜。我国重视巡天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与美国和欧洲相比,他们不仅有巡天的望远镜,也有很多精测的望远镜。   “中国拥有一架精测的大望远镜是当前最重要的事。建造30米级望远镜不仅对我国天文学的发展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望远镜技术和相关高技术的发展也有极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30米级望远镜对我国的天文学研究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用美国30米望远镜计划(TMT)的话可以简单地说明:波长0.8微米以上通过自适应光学获得的图像,分辨率、集光量比目前的地面望远镜大得多,也将超过10米以下大口径的空间望远镜,而红外是研究早期宇宙最重要的波段。30米级的极大口径望远镜是通用型的望远镜,除了满足已知的科学目标外,还将有很大的各种新发现的余地。   其次,要瞄准国际前沿,保持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同的水平。目前世界上已有14架8~10米的望远镜,如果下一步我们也造一架同样的望远镜,等10年后造出来的时候,已经落后国际上20~30年了,而且那时8~10米的望远镜对前沿研究来说又显得太小了。“LAMOST研制成功,使我国实现了跨越式的进展。如果我们原地踏步,10年后我们就又落后了!”   再次,是我们已经拥有了技术上的可能性。“LAMOST从工程规模上讲是一架8~10米级的望远镜,通过它的研制,我们已经创造性地掌握了极大望远镜的关键技术——主动光学,中国已有能力研制30米级的极大望远镜。”   崔向群认为,望远镜核心技术的发展是不可能完全依靠国际合作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尽管欧洲与美国非常友好,但欧洲南方天文台就是欧洲为了发展天文学、与美国竞争而建立的。欧南台建立之初就建造了3.6米望远镜,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又建造了4架8米VLT,与美国的两架10米Keck望远镜相竞争。现在欧洲又提出超过美国的39米地面光学/红外望远镜的计划,他们的道路值得我们学习。   同时,我国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经济实力。以中国为主建造30米级的望远镜约需50亿元人民币,我国只要能投入25亿元,就可以寻找国际合作伙伴了。如果经费紧张,也可考虑建造一架约20米的大望远镜,造价可降低一半,到2020年建成后将是国际上4架30米级(20~40米)望远镜之一。   至于30米望远镜的台址建在何处,崔向群早已作了考虑。她认为,我国西部有可能找到30米望远镜的台址。还有一种方式是通过国际合作将望远镜放到有优良台址的国家。   LAMOST项目的成功,使崔向群相信中国人有能力在天文仪器上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什么东西一定要外国人先有了我们才能有,其实大可不必。学术界对自己目前已有的好东西要肯定,对自己已有的能力要承认,不能盲目地认为中国人什么都不行,只能靠西方国家发展或总是跟在西方国家后面发展。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自大。”   崔向群说,天文学是基础学科,在任何国家要政府投钱相对都不是很容易,那就要求我们必须用最少的钱做出最多、最好的事。“靠什么?靠clever(聪明才智)。”天文学和其他学科一样,要走以我为主的发展道路,“现在极大望远镜最重要的技术——主动光学技术已经解决了,通过成功研制LAMOST,我们已站在与发达国家同一个起跑线上,下一步的目标应该是趁热打铁不停步,把30米级极大光学/红外望远镜的工作推动起来”。   崔向群也希望这次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能够对中国天文学发展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中国天文学会已经成立90年了,加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也已77年,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开会,我们要把握这次机会”。
  • 青海冷湖JUST光谱望远镜项目建设正式启动
    青海省冷湖科技创新产业园区管委会10日向记者表示,上海交通大学实施的JUST光谱望远镜项目建设正式启动。JUST光谱望远镜项目包含了两台望远镜,一台是JUST光谱望远镜,另外一台是测光为主的JUST先导望远镜。JUST光谱望远镜设计口径为4.4米,主镜采用薄镜面拼接技术,具有口径大、集光能力强、造价低、响应快等优势。JUST先导望远镜设计口径为1米,终端配备大靶面测光设备,以测光观测为主,对候选目标进行高精度的凌星测量,以探测系外行星,JUST先导望远镜的大视场测光观测和JUST光谱望远镜的高精度光谱观测在时域科学以及系外行星科学方面将形成优势互补。据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杨小虎介绍,JUST光谱望远镜项目需要5年至10年的投入和规划,分两期建设。第一期投资2.15亿元人民币,通过前三年的台址基建,包括望远镜的研制以及一些终端设备的研制,希望在2026年获得首光,2027年开始试观测。近年来,中国国内众多望远镜先后投入建设,但多数为测光望远镜,缺少光谱观测望远镜。鉴于此,上海交通大学开始筹划大口径光谱望远镜的建设,该望远镜具有强大的光谱观测能力,建成后将与中国空间站巡天望远镜、中国科大大视场巡天望远镜等测光望远镜形成优势互补。JUST光谱望远镜项目拟开展探索黑暗宇宙、追踪动态宇宙、寻找宜居行星三个特色方向的研究,该项目有望在暗物质和暗能量、时域天文学和系外行星搜寻方面取得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突破性研究成果。JUST光谱望远镜在星系巡天方面,将实现对大规模星系团成员星系的高完备度观测,寻求在暗物质、暗能量性质及星系形成与演化研究方向取得突破。在时域科学方面,将和中国科技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共建的墨子巡天望远镜合作,通过光谱后随验证的方式证认墨子巡天望远镜所发现的高能天体现象并对其进行分类,这种通过大视场望远镜进行测光预警和光谱快速响应的时域天文联动观测模式在国际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同时,JUST光谱望远镜的高精度光谱仪瞄准在国际上首次同时实现多目标和高精度的光谱观测,将系外行星探测的效率提高10倍。冷湖天文观测基地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冷湖镇赛什腾山区域,平均海拔约4000米。201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在此开展天文台址科学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冷湖赛什腾山区域的视宁度、晴夜时间等光学天文观测所需的关键监测数据表现优越,可比肩国际一流大型天文台所在地。
  • 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获首批科学成果
    5日,记者从中科院获悉,经过一个月的在轨测试,由该院微小卫星创新院抓总研制的创新X系列首发星,即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SATech-01)工作正常,搭载的多个科学载荷按计划开展了测试,并获得首批科学成果。  SATech-01卫星搭载的伽马射线暴探测载荷(HEBS)已首次加电开始在轨测试。在此期间,HEBS探测到其在轨运行以来的首个伽马暴,表明HEBS已经具备伽马暴的探测研究能力。HEBS与我国前期发射运行的“慧眼”卫星和“怀柔一号”极目卫星已组成伽马射线爆发天体探测网络。  同时,SATech-01卫星搭载的龙虾眼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载荷成功获得一批天体的真实X射线实测图像和能谱,这是国际上首次获得并公开发布的宽视场X射线聚焦成像天图。  对此,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员张双南表示,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与HEBS同时同视场的观测特别令人期待,尤其是对于新的爆发天体和现象,不但能够获得很宽能段的X射线和伽马射线能谱与光变,X射线望远镜还能够精确定位,这个能力目前在国际上是独一无二的,预期会有很激动人心的科学发现。  由中科院西光所研制的全铝自由曲面相机,也随SATech-01卫星发射,并获得了首批图像。其中,对地观测正常工作模式下拍摄的地物可见光全色图像表明,成像幅宽和分辨率等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图像清晰。  此外,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研制的无机材料太空固化验证平台,也已在SATech-01卫星上开展材料的在轨加热测试。结果表明,无机材料已基本固化,未发生结构损伤,该项测试将为未来建造大型充气展开式柔性太空舱提供技术储备。  除上述有效载荷外,地球磁场精密测量仪(CPT)、展开式辐射器、先进热控材料等一些新材料、新技术验证载荷也已陆续在轨开机,将获得测试结果。  “一个月的在轨测试获得如此多的科学成果,令人振奋,也说明这种新技术的快速验证思路非常正确。”创新X系列卫星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院研究员龚建村说。  据了解,SATech-01卫星于7月27日12时12分由“力箭一号”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未来,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院与运载火箭方将联合建立“航班式”新技术飞行验证模式,提供常态化、开放式、低成本服务,助力越来越多的科学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太空。
  • 郭守敬望远镜诞生背后的故事
    1992年,我国一位天文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4篇文章探讨当时天文科学的发展,在这组文章的最后一节,他对我国天文设备建设提出了几则设想。3年后,他重读这4篇文章,在手稿中写道“……觉得好像是一个跳伞者,伞已经在空中张起,眼睛盯着目的地但却还没有落到实地。像一支音乐停在接近尾声的一个休止符上。”  这位天文学家,就是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北京天文台研究员、台长、名誉台长,为天文事业整整奋斗了70年的王绶琯,而他在手稿中提到的,使这段“停在接近尾声的一个休止符上”的音乐成为一段完整乐章的办法,则是建造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LAMOST)。  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兼大口径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LAMOST与王绶琯的渊源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正值现代天文学的第二次重建,“五台四校一厂”的学科基地已经立稳脚跟;天文实测条件正从“基本为零”转变为“最最起码的水平”;一批中青年天文人才这时已崭露头角。王绶琯惊喜地发现,这样的人与物的基础,虽然还很薄弱,但只需进一步巩固、完善,便能发起一次“前哨战”,在天文“主战场”上,开拓前沿,取得突破。  当时的天文学界存在一个困扰了研究者们多年的难题,即望远镜的大口径和大视场无法兼得。大视场是指望远镜可观测到的星空的面积足够大,这样就可以同时观测更多的星星。大口径是指望远镜镜面的直径大,这样就可以观测到足够暗的星体。  在此前使用的三种常规光学望远镜中,折射望远镜具有较宽的视野,但它的镜片不能做大;反射式望远镜可以把镜片做大,获得大口径,但是它能够观测的范围比较小,无法获得大视场;折反射望远镜能够获得大视场,但由于它的折射镜片太复杂,无法做大,因此不能同时获得大口径。  如何解决大口径与大视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这一困惑摆在了国内外所有天文学家的面前。  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夜晚,在从宁波驶向舟山的船上,王绶琯与当时都还是青年科学家的陈建生院士和苏定强院士一道,讨论我国下一步的天文设备建设。他们想到,想要在我国天文学方面做“有米之炊”,是不是要考虑“做个什么东西”,解决这个“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  在这次被王绶琯称作“海舟夜话”的谈话结束后不久,他们便把目标定在配置多根光学纤维的“大天区面积大规模光谱”的开拓上。接着是LAMOST建设方案探讨,从陈建生主持的“150/220厘米中国施密特望远镜”的论证,到苏定强设计的“子午装置—焦面跟踪”的施密特型望远镜,再到最终LAMOST方案形成时苏定强“主动反射板”画龙点睛的一笔,LAMOST建设方案先后经过多次学术讨论,三易蓝图。  1993年4月,以王绶琯、苏定强为首的研究集体提出LAMOST项目,并建议将其作为中国天文重大观测设备列入“九五”期间国家重大科学工程计划。  1994年7月,两位青年科学家褚耀泉、崔向群在英国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报告了LAMOST建设方案,引起了强烈反响。  从诞生于海舟中的一个想法到国际会议上使同行们兴奋的方案,王绶琯参与见证了LAMOST的成长史。1995年,他在论文中回忆道,“LAMOST方案的思考和建构,反复历经十年。参加的同志前后近二十人,参加者从不同专业、不同研究领域出发,切磋琢磨、求同存异,蜿蜿蜒蜒把力气汇聚到了共同点。正因为参加者的出发点不同,就有了集思广益。而参加者从不同出发点走向目标,不同思想、不同方法在同时前进中磕弹转并,就有了各自的蜿蜒曲折。”  1996年7月,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决策启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计划,LAMOST列入首批启动项目;2001年8月,LAMOST项目批准开工建设,2008年8月全部项目建设任务完成;2008年10月16日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举行LAMOST落成典礼,2009年6月LAMOST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近年来,一系列天文学领域的新研究发现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于宇宙的认知:在银河系中发现一颗恒星级黑洞;为银河系重新画像,发现银河系比原来认识的增大了一倍;改写银河系晕的面貌,精确称量出银河系的“体重”;发现一颗目前人类已知锂元素丰度最高的恒星;通过监测恒星“心电图”发现绝大多数富锂巨星的“真身”是红团簇星;发现类太阳恒星经过氦闪普遍可以产生锂元素的机制;获取了大样本恒星年龄信息,揭示银河系“成长史”……在这些发现的背后,都少不了LAMOST的参与,它已经成为天文学家们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  截至2022年9月,LAMOST已运行11年,共发布了约2000万条光谱数据。每天夜晚,LAMOST都在华北大地上仰望星空。而在浩瀚宇宙中,被命名为“王绶琯星”的小行星也正熠熠生辉。
  • 中国出资1亿美元参与建最大天文望远镜
    2018年建成,我国承担光学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制 (图片来源: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   据美国媒体1月13日晨报道,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天文望远镜的建造者之一,将承担这台巨大的望远镜的光学系统、激光引导星系统和科学仪器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制任务。   项目由中、美、日、加、印五国合作。这直径30米的望远镜预计在2018年建成,造价约10亿美元。   报道指出,这是中国首次在国际上参与此类天文研究项目。   5国合作 中国出资1亿美元   几年前,美国与加拿大就计划在夏威夷大岛(Big Island)的莫纳克亚山(Mauna Kea)山顶上建造一台直径30米的天文望远镜。2009年时,中国成为这个项目的观察员,印度在次年加入,现在两国都成为该项目的合作方。   报道称,如今这项计划由中、美、日、加、印五国合作,领军机构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和加州理工大学。   目前,望远镜的设计工作已由美方完成,参与这一项目的各国已开始筹措建设资金。报道称,中国将出资10%,即1亿美元。   报道指出,望远镜建成后,各参与国家科学家观测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该国出资的多少。   美联社指出,近年来,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奋起直追,不过在天文观测方面依然落后。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天体物理学教授、30米望远镜项目科学家毛淑德表示,参与这个项目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飞越。   据悉,中国将承担该望远镜的光学系统、激光引导星系统和科学仪器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制任务。   背景链接   这台巨大的天文望远镜计划用来观测宇宙中暗物质,它的灵敏度将比哈勃太空望远镜高一百多倍,清晰度也是哈勃的十几倍,能够捕捉到130亿光年外的宇宙景象。   这台直径30米的天文望远镜选址在夏威夷大岛是因为当地海拔在4000米以上,大气相对稀薄,且无光线干扰,是建造大型天文望远镜的理想之地。
  • 日喀则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项目科学研讨暨工作启动会举办
    9月15日,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项目科学研讨暨工作启动会在日喀则市西约35公里处的观测站址举办。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党组成员、日喀则市委书记斯朗尼玛,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丁赤飚,深空探测重大专项总设计师吴艳华等出席会议。   斯朗尼玛在致辞中指出,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项目是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地方科技发展的需要,不仅对推进世界天文学事业发展、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对于繁荣科学文化事业,促进科技进步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他强调,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项目建设要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的规划和建设,同时发挥好科普教育作用,建设设施先进的科普场馆,举办各类科普活动,推动科技和文化融合发展,帮助各族群众树立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相信项目建成后,将形成科普教育和旅游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并形成独具特色的科技旅游产业,提升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水平。他希望中国科学院加强指导,精心组织,科学施工,刻苦攻关,打造精品工程,西藏自治区各部门、日喀则市政府要加强协调服务,全力做好电力供给、道路建设、电磁环境保护等相关保障工作,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丁赤飚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科学院长期以来高度重视与西藏自治区的科技合作工作,西藏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观测站建设项目作为双方科技合作的重要内容,凝聚了自治区各级各部门党政领导、中国科学院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西藏日喀则天文观测条件优越,为VLBI长基线、高精度测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相信西藏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项目的建成能够更好地满足多目标跟踪测量的需求,确保探月和深空探测任务的顺利实施;希望上海天文台继续发扬团结奋进、协同创新、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高效完成好项目建设,按时、保质完成国家重大任务,把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建好、用好,同时,发挥科技设施的“磁力”效应,集聚、培养顶尖科技人才扎根西部,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奠定人才基础,与国内外天文观测机构和天文学家开展更为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依托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项目打造航天工程和天文科普基地,推动当地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和旅游发展,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更多贡献;期望中国科学院和西藏自治区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西藏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强沟通对接,继续通力合作,力争产出一批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科技成果,为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吴艳华指出,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项目不仅服务探月工程四期,还要服务更长远的深空探测任务。相信在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等各方支持下,以探月工程四期提供的条件建设为基础,一定能够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更长远的航天重大工程任务目标。希望在西藏自治区、上海市、中国科学院、日喀则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项目总体单位和各承研单位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好这项工作,相信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一定能够成为我国深空测控系统的又一标杆工程、明星项目。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侯金良主持。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彭一浩,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四川省弘发建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熙熙也分别致辞。与会领导嘉宾为项目奠基,日喀则40米望远镜项目正式启动。   上海天文台于9月14日在拉萨市举办了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项目推进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了VLBI技术在我国探月与深空探测任务中的应用以及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项目进展,与会专家围绕项目推进、协同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9月16日,上海天文台又在拉萨市组织召开了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项目专题讨论会,共安排8个邀请报告,与会专家围绕报告主题,就如何在西藏高原地区建好、用好大型射电望远镜进行了探讨和广泛交流。
  • 提速与南非合作,推动SKA望远镜获得更丰硕成果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6f81844a-c3c3-413c-91ce-7346e21c5450.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br/ 艺术家概念图:夜色中的SKA射电望远镜(图片来自SKA官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在中国与南非不断深化经贸合作的同时,中国科学家呼吁,进一步推动双方在SKA射电望远镜项目上的合作,以使两国在这一举世瞩目的大科学项目中获取更丰硕的科学成果,实现共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SKA望远镜全称“平方公里阵列”,由2500面直径15米的碟形天线以及250组低频和中频孔径阵列组成,因接收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而得名。SKA的台址位于澳大利亚、南非及南部非洲八个国家的无线电宁静区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SKA是迄今为止国际天文学领域最庞大和最先进的设备,将承载射电天文学未来50年的发展命脉,促进大科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中国SKA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说。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d52ab0ef-03b7-4e09-9fd9-87e82bc1d34b.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SKA射电望远镜项目一期将在南非安装上百面15米的碟形天线,最终部署在南非和非洲的蝶形天线将达到数千面。(图片来自SKA官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作为SKA主要成员国,中国不仅主导了15米口径碟形天线的设计和研制,同时也在围绕SKA的科学目标积极布局。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经各国科学家凝练,SKA射电望远镜一共形成五大科学目标,分别是:探测宇宙黎明和黑暗时期;研究星系演化、宇宙学与暗能量;验证宇宙中有没有其他生命,寻找地外文明;利用脉冲星和黑洞检验强引力场;研究宇宙磁场的起源和演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据武向平介绍,中国SKA科学团队已经围绕这些科学目标成立了11个科学研究课题组,不仅要联合国内高校和各研究院所,还将广泛开展深入和实质性的国际合作,特别是与SKA两个主要台址国探索建立伙伴关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我们与澳大利亚的合作十分密切,双方已经合办了多次联合学术研讨会和四期暑期学校。但是,我们与南非的交流才刚刚起步。接下来,我们要尽快提速与南非的合作。”武向平说。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45ac541d-1b2b-4770-9f2a-d8f68f005459.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br/ SKA射电望远镜项目将分期在澳大利亚西部安装十几万至上百万个低频天线。(图片来自SKA官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我有一个博士后已经在南非工作了两年,她主要研究中性氢在宇宙中的分布。中性氢是宇宙大爆炸之后形成的第一种元素,也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它可以带我们回溯到宇宙的原初,也可以描绘宇宙大尺度结构。对中性氢的研究可以成为双方的一个合作点,今后我们还要开辟更多的合作方向。”武向平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据他介绍,今年将组织中国SKA科学团队和上海天文台的合作者前往南非考察交流,促进双方确立共同的科学研究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SKA国际董事会科学董事、FAST工程副经理彭勃研究员则指出,中南双方已就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与南非MeerKAT射电望远镜阵列进行联合观测达成了合作意向,并建立了初期工作组,这将进一步促进两者之间的协同观测和数据互补。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95ccbadc-03eb-46ef-a529-dac14903848f.jpg" title=" 4.jpg" alt=" 4.jpg" / br/ 2018年2月6日,由中国主导研制的SKA射电望远镜首台碟形天线样机在河北石家庄正式启动。&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MeerKAT射电望远镜阵列作为SKA的先导项目,包含64个碟形望远镜,未来会被纳入SKA一期中。SKA的建设将分为两个阶段,其中,SKA一期预计从2020年开始建设,将由位于南非的约133面碟形天线和位于澳大利亚的13万个对数周期天线组成的低频孔径阵列构成。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MeerKAT望远镜分辨率更高,而FAST望远镜灵敏度更好。打个比方来说,如果要观测远方的一片森林,MeerKAT不仅能看到其中一棵棵树,甚至可能看到一片片叶子,而FAST虽然看不清每棵树和每片叶子,但可以看到它们更暗弱的成分。如果两者的观测结合起来,就可以把这片森林描绘得更完整更清晰,也就能获得更精确的科学成果。”彭勃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过去两年多来,中国、南非射电天文团队开了7次双边会,大家从陌路成为朋友。研究人员交流是科技合作的基石。”他说。 /p p br/ /p
  • 中美拟联手建造世界最大天文望远镜
    130亿年前宇宙是什么样子?太阳系以外有无外星人?宇宙大爆炸后星系如何形成?……这些问题用当前的天文学技术尚不能解答。现在,中国和美国正在磋商,拟联手建设世界上最大天文望远镜,解答茫茫宇宙的诸多谜团。 “这个项目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不是一国所能完成,需要国际社会包括中国的参与。它将决定物理学和天文学未来六、七十年的发展方向。”加州理工学院校长钱缪8月28日在北京国家天文台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钱缪所指的项目是正在研制中的30米巨型光学/红外望远镜(TMT)。该项目由美国加州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牵头研制,目前已有加拿大和日本参加。钱缪此次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校长杨祖佑一起访华,就TMT合作事宜进行具体磋商。 从400年前伽利略用一根直径仅4.4厘米的“管子”看天空,到研制直径30米的巨型望远镜来仰望苍穹,人类通过望远镜观测天空的脚步就没有停止过,对宇宙的探测也越来越远、越来越深。 目前,发达国家都在寻求联合建造巨型天文观测设备。除了TMT外,美国还在计划研制巨型麦哲伦望远镜,欧洲也正在计划建设巨型望远镜。 由于起步较早,TMT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除了“个头”巨大,其灵敏度要比哈勃高100多倍,能够捕捉到130亿光年外的宇宙景象,清晰度也是哈勃望远镜的十几倍。 “(这个望远镜)可以一直探测到宇宙的穹苍,宇宙有多大,就能看多远。回溯历史,可以看到130亿年以前,宇宙大爆炸初期。”杨祖佑说。 “TMT可以让科学家们看到宇宙的早期阶段,能够看到星系、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它也会改变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钱缪说。 同时,这个世界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也能为探寻太阳系外有无生命提供技术保障。中国科学院院士、天体物理发展战略专家研究会主席陈建生对新华社记者说,利用TMT的高分辨率和清晰度,可以观测到遥远行星的大气光谱。如果存在生命,光谱会有所不同。如果发现有水蒸气、二氧化碳或甲烷光谱,就有可能确定生命的存在。 目前,TMT项目计划投资10亿美元,其使用寿命可达至少60年,各参与合作的国家按照投资比例获得相应望远镜观测时间。今年7月,TMT已把天文台地址选在夏威夷的莫纳克亚山山顶。 “由于TMT投资大、技术先进和苛刻的天文台寻址要求,必须靠国际大合作,共同出资建造。”陈建生说:“中国天文学发展到今天,必须加强国际合作,不能关起门来搞研究。” 但是陈建生同时表示,考虑到中国加入TMT的益处、经费投入、承担风险等因素,具体细节磋商还将继续,中国能否最终正式加入TMT尚未最后敲定。 实际上,望远镜的每一次发展、突破,都引发了天文学的重大发现和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飞跃。 “通过TMT,我们可以探测到不为人知的宇宙奥秘,满足人类求知的欲望。”杨祖佑说。
  • 我国自主研发射电望远镜“天眼”今日开启
    9月25日,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15分,再过几个小时,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具有我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直径500米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就要正式启用了。  射电望远镜就像一个巨型的卫星信号接收天线。它坐落在贵州平塘的“大窝凼”山间,四周高山环绕,中国科学家就利用这里的喀斯特地形,将大射电望远镜建在这里。大射电望远镜由4000多块反射面板组成,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大小。周围还建有6个钢架塔,大射电望远镜球面就架在6个钢架塔之间,犹如一口大锅放在崇山峻岭中。  FAST作为一个多学科基础研究平台,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探测无线电波的一个工具,在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科学目标,首先,它的强大敏感性,能接收到137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接近于宇宙的边缘 第二方面是除了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研究宇宙大尺度物理学,以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还将观测脉冲星,研究极端状态下的物质结构与物理规律,甚至可以搜索星际通讯信号,开展对地外文明的探索。第三个方面是,未来,FAST将有能力把中国中性氢观测能力从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将深空通讯数据下行速率提高100倍,观测暗物质和暗能量,寻找第一代天体等其他一些的应用。  生态方面是这样的。望远镜的反射面板可以看到它上面透了很多孔,这个孔透孔率达到50%以上,完全可以把雨水、阳光透过去,所以地面的植被还可以照样去生长,对环境保护还是很有利的。  FAST的建设使边远闭塞的黔南喀斯特山区变成世人瞩目的国际天文学术中心,成为把贵州展现给世界的新窗口。黔南州还在平塘县克度镇配套建设天文体验中心、天文教育园等项目,积极打造旅游天文小镇,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跟曾经世界最大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相比,FAST的综合性能提高了约10倍,能够看到更远、更暗的天体。那么如此的庞然大物是如何架设起来的,让“天眼”睁眼看宇宙的又付出了怎样的艰辛。  “假设你在月球上打电话,FAST可以探测到你的信号。”这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项目总工艺师王启明,对这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灵敏度的形容。  对于射电望远镜来说,口径越大,看得越远。全世界的射电天文学家都追求建造更大口径的望远镜,以提高灵敏度。早在1994年4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就开始了这项工程的选址工作。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地貌要最接近天线锅的形状,这样方便建造,工程量小,不用开山炸石,同时附近5至10公里范围内不能有电磁波信号发射。李菂这样描述:真正开始运行的时候,可以想象它就是在一口500米的锅里头,然后有一只300米的碗。这只300米的碗在500米的锅里运动,等效地构成一个主动、可动、能够克服地球自转的,非常准确灵敏观测太空的仪器。  为了给这口“大锅”安家,团队成员几乎把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区“挖”了个遍,同时有两路人马独立搜寻,初步确定了300多个候选洼坑。然后又通过计算机模拟工程填挖量,从中选出30多个实地考察,最后才选中了不大不小、深度合适、形状很圆、适于施工建设的“大窝凼”,“大窝凼”的喀斯特地质条件可以保障雨水向地下泄流,不在表面淤积而损坏望远镜。  2014年7月17日,FAST工程一大技术难点开始启动:制造和安装索网。这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的索网结构,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变位工作方式的索网体系,6670根主索和2225根下拉索完整地拼出了“天眼”的索网。  索网建成,反射面安装工程随之开始。反射面是FAST望远镜的重要组成部分,共有4450块的反射面板单元。中船重工武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渭龄介绍称,4450个单元在吊装转运的过程中,是不许有任何的磕碰。在现场实际应用过程中,武船公司实现了每一个单元的一次精准装加和提升空中运输、转接和全位置定位。最后,全部精准地将4千多块面板定位安装在2000多个球面支点上,从研发到制造用了两年多时间,完成了国家天文台交付的任务。  搜寻地球之外是否还有文明存在,是公众对于这台巨大“眼睛”的期待。实际上,这台从材料到工艺基本都是“中国制造”的巨型射电望远镜,未来将为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平台,为我国火星探测等深空研究奠定重要基础。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项目副总工程师李菂说,我们要研究宇宙中间主要物质的组成成分,宇宙演化和宇宙中间极端物质和场下面的效应。它可以承担深空探测,比如小行星甚至于更远一点的火星。建成以后,它将是中国在某一个射电波段第一次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仪器,真正有了站到世界前沿的机会。
  • 中日韩共建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阵
    中国、日本、韩国三国科学家正利用他们共同构建的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阵,探测银河系结构、超大质量黑洞等深空奥秘。   三国天文学界在各自独立开发的射电天体探测网基础上,整合了东亚地区直径约6000公里范围内19台射电天文望远镜,覆盖了从日本小笠原、北海道至中国乌鲁木齐、昆明的广阔地域,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射电天文观测网络。如果配合日本“月亮女神”绕月卫星上搭载的观天设备,这个望远镜阵的直径将会扩展到2.4万公里。   东亚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观测计划中方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沈志强31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国天文学家经过30多年努力建成的VLBI网,对国际上射电天文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还成功地将VLBI技术用于中国首颗绕月卫星的测轨工作,已取得巨大成功。”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是国际天文学界目前使用的一项高分辨率、高测量精度的观测技术,用于天体的精确定位和精细结构研究。一个完整的VLBI观测系统通常由两个以上射电望远镜观测站和一个数据处理中心组成。中科院VLBI观测系统目前由上海25米直径、北京50米直径、昆明40米直径和乌鲁木齐25米直径等4台射电天文望远镜,以及上海数据处理中心组成。   沈志强说,各观测站同时跟踪观测同一目标,并将观测数据记录或实时传送到数据处理中心,计算机依靠这些观测值计算得出目标天体的精确位置。   “嫦娥一号”卫星测轨任务与一般天文学VLBI观测有很大不同。对绕月卫星的测轨,尤其是进入环月正常运行前的各轨道段,不允许有丝毫差错,必须在10分钟内提供准确的测轨结果。在“嫦娥一号”发射后的一个月内,4个观测站和上海数据处理中心出色完成了测轨任务,提供的测轨数据滞后时间一般为5至6分钟。   中国VLBI网三周前刚进行了一次远程数据采集、海量存储、数据处理实验,利用高速互联网将VLBI观测数据,实时传送到数据处理中心并进行实时相关处理,以取代传统的VLBI数据邮寄方式。半个月前,包括上海和乌鲁木齐两个观测站在内的世界17个射电望远镜观测站进行的实时接力观测演示,也获得成功。   东亚VLBI观测网的主要工作将是完善日本射电天体探测计划正在绘制的银河系图。日本科学家相信,由12台望远镜组成的日本射电天体观测网,加上中国的4台望远镜以及韩国刚建成的3台21米口径望远镜,恒星定位的精度将成倍提高。   “这一独特的工作将帮助我们获得关于星系结构的优质数据。”日本国立天文台电波天文学教授小林秀行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韩国和日本科学家正在开发一种特制的计算机,用于整合海量的观测数据,这套计算设备,计划于明年底在韩国首尔投入使用。科学家预计,东亚VLBI观测计划将于2010年全面展开。   自400年前意大利人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测星空,人类通常靠光学设备进行天文学研究。人们后来发现,天体除了发出可见光,还发出电磁波。1932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工程师卡尔央斯基偶然发现了来自银河系中心的电波,射电天文学从此发端。碟状天线一般的射电天文望远镜,通过接收天体无线电波或主动发射电波并接收回波,确定遥远天体的形状的结构。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