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岁转行学仪

仪器信息网岁转行学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岁转行学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岁转行学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岁转行学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岁转行学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岁转行学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岁转行学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岁转行学仪相关的资讯

  • 中国著名遗传学专家张思仲因病逝世 享年82岁
    p   11月27日,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获悉,我国著名医学遗传学家、川大华西医院医学遗传中心博士生导师张思仲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7年11月26日17时在成都逝世,享年82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e9cd529d-7d30-4212-964b-c7c8f418996f.jpg" title=" untitled2.png" width=" 267" height=" 243" style=" width: 267px height: 243px " / /p p   张思仲教授1935年4月30日生于四川江津,195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1954年公派到前苏联列宁格勒第一医学院留学。1960年学成归国,在原子能研究所从事医学辐射防护研究工作。1974年调入原华西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工作。1978至1980年,由国家教育部派遣到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医学所访问学习。回国后,在国内率先成立由卫生部首次批准的医学遗传研究室,组织创办《遗传与疾病》杂志(现名《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担任该杂志主编20余年。1988年,牵头成立四川省医学会医学遗传学专委会,连任5届主任委员,为四川省医学遗传学发展和产前诊断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p p   张思仲教授长期致力于我国医学遗传学教育事业,桃李芬芳。直到75岁高龄,仍兢兢业业地在一线为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传道授业。30多年来,他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其中不乏国内外医学遗传领域的栋梁之才。张思仲教授一生简朴,遵从先生遗愿,丧事一切从简。张思仲教授遗体告别会定于2017年11月28日7时30分在华西医院太平间举行。 /p p strong   A 求学篇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少年聪慧考试总是拿第一 /span /strong /p p   张思仲1935年出生于江津市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张采芹是著名的国画家,与张大千、张善孖并称“蜀中三张”。张家兄弟四人,张思仲排行老二,四兄弟皆品学兼优。父亲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每到假期都要请来国文、英文等老师给孩子们补课。 /p p   1946年,张思仲以当地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成都石室中学,张思仲少年聪慧,学习刻苦,他的各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中学毕业前一年,正值抗美援朝时期,因羡慕同学们报考了“军干校”出来可以当解放军,而自己因年龄不够,还戴了眼镜未被录取,于是中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医科,幻想着有朝一日上朝鲜战场救死扶伤。 /p p   1952年,张思仲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这一届高考,整个西南只有他一人被该校录取。一年后,他又以优异成绩通过公派留学考试,在经过一年的俄语学习,他于1954年到苏联列宁格勒第一医学院,开始了自己6年的海外求学生涯。 /p p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医疗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能够到社会主义阵营中最高的医学殿堂之一学习,张思仲自然珍惜这个机会。上课前他先预习,上课时认真听讲,课后常与同学们讨论,做实验也非常认真,还参加过生物化学学生科研小组,跟着老师一起学做科研,并写过论文作过报告。二年级时他还选修了第二外语德语。他的学期考试各科成绩册上都是优。 /p p   功夫不负有心人,六年后,张思仲毕业时获得了苏联全优文凭医师证书,向祖国和人民交了一份优秀答卷。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远离喧哗研究医学遗传学 /span /strong /p p   1960年,似乎并不是留苏生回国的好时机,此时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已拆走,留苏学生回国后一律先上“反修学习班”,然后参加集体劳动。几个月学习之后,张思仲被分配到位于西安的一所中专学校当校医,几经周折,张思仲又被重新分配到了核工业部在北京的原子能研究所从事医学辐射防护研究工作。 /p p   1964年,从北京原子能所专门分出了一个华北工业卫生研究所从事医学辐射防护研究,并迁到太原。张思仲调到太原后,在该所一工作就是十年。开始他们还做一些科研,不久业务人员即下放搞“四清”,继而十年动乱,文革开始。张思仲因一贯热爱学习,埋头科研,也被贴了两张大字报,成了研究所里的“修正主义黑苗子”。其后,全所研究人员又集体下放到核工业部大湖北钟祥县的万人干校,劳动加搞运动。 /p p   对于一个知识分子,业务工作就是生活的主要内容和支撑。晚上,张思仲透过牛棚仰望星空,思考着生命的意义和未来,以及怎样利用时间。他没有做逍遥派,动乱时期医生经常不上班都无人管,既然不能在研究所做科研,于是他就利用业余时间到医院里代替长期回外地探亲的病理科医生做病理活检和诊断。 /p p   1974年,张思仲终于调回成都与家人团聚,并在华西医大工作。他在肿瘤研究所开始了此后四十年始终如一的研究——医学遗传学研究。当时我国遗传学教学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生物学领域、人类和医学应用遗传研究在国内还算是新兴学科,尤其科研与临床相结合的工作还开展不久,他可算是这方面研究的先行者。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决意回国带回最先进知识技术 /strong /span /p p   1978年,教育部选派5名访问学者,向国外科研院校学习世界最新的医药技术,华西医大有一个名额,在候选人中,张思仲以出色成绩入选。 /p p   1979年,张思仲来到瑞典卡罗林医学院的诺贝尔医学细胞遗传研究所,开始了为期两年的访问学者生涯。这里是瑞典细胞化学家卡斯珀松工作的地方,正是这位科学家在上世纪60年代末,发现了细胞遗传学一个里程碑式的染色体显带技术。张思仲到瑞典学习就是想把世界上各种最先进的细胞遗传学理论和技术学到手。 /p p   诺贝尔医学研究所在世界上久负盛名,当时研究室的电脑终端就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资料库相联结,获得最新的医学资料很容易。在瑞典两年科研与学习期间,频繁的学术交流和实验合作中,张思仲让自己的医学遗传学知识和科研跟上了日新月异的更新步伐。其间他共完成了5篇论文,并多次到瑞典、丹麦、英国等的其他科研机构参观学习,并多次出席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与欧美一流的学者广泛交流。在隆德大学他见到了世界上首先证实人类染色体为46条的列万教授,在列万教授的实验室他们像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整整谈了两个上午,临别时,列万教授还把自己的所有新著作赠送给张思仲。 /p p   两年过去了,当张思仲要从瑞典回国时,瑞典方面再三挽留,希望他能留下来继续工作,但张思仲早已决意回国。 /p p strong   B 研究篇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破冰”之举建立医学遗传学研究室 /span /strong /p p   上世纪80年代初,医学遗传学知识和技术日新月异。而在我国,医学遗传学教学科研大多附属于医学院校一年级生物学教研室,课程不多,开展研究和临床服务的更少。回国后的张思仲决心以自己的努力,缩短该学科医、教、研与欧美先进国家的差距。这在我国西南地区,都算是“破冰”之举。 /p p   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新的医学遗传研究室在华西医大建立了。研究室草创之初条件非常简陋,缺乏资金和像样的仪器设备,只有三间粉刷过的空屋子,也不像现在可以去申请课题经费。整个国家都处在百废待兴的阶段,可用于基础科学研究的经费很少,于是只好因陋就简,或化缘,或借用。好在校院领导大力支持,华西医大又与国外教会颇有渊源,张思仲也是广结良缘,最后,加拿大国际交流援助局赠与了大量仪器和试剂,包括一批二手仪器设备以及一箱科研文献,实验室工作才得以开展。 /p p   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实验室成立不久就在国内外相关杂志发表多篇论文。张思仲关于鼻咽癌染色体的细胞遗传研究论文,更引起了不少外国同行的关注。世界肿瘤细胞遗传权威美国的塞文教授写信来盛赞张的工作,并要求与之密切合作。 /p p   上世纪80年代,张思仲的论文收到苏联、美国、德国、阿根廷、秘鲁等同行学者共数以百计的论文索取函件,并有多家杂志来信邀稿。他们的论文集《人类染色体高分辨显带及其在医学中的运用》是中国科学院基金早期资助课题,并获得了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p p   难能可贵的是,张思仲的研究始终与应用相结合,他们的研究室是当时国内唯一归属于临床医学院的遗传学研究室。因研究与临床紧密结合,他的研究能更为直接地为遗传病患者服务。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见证奇迹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strong /span /p p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破译人类遗传信息为最终目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实施,这是由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共同发起的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 /p p   在这项影响全人类的宏大计划前,中国的科学家当然也不能落后,中国自己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于1994正式启动。 /p p   2004年4月,中国完成了人第3号染色体上3000万个碱基对的工作草图。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成为生命科学领域里国际间大规模研究合作的起始点,也标志着中国的生物科学研究开始跻身国际前沿行列。 /p p   1992年美国启动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当时张思仲正在美国短期访问。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尤其是相关专业者得知后,意识到它的重要意义,曾集体讨论后,张思仲写了一封书信向国内专门报告此事,并由与华西关系密切同时也是华西客座教授的刘先生将该信交给了张,要他转交给我国最知名的遗传学家谈家桢先生,回国后张立即完成了这一任务。其后,张又参加了我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召开的香山会议,专门讨论启动我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问题。 /p p   此前,他们已对成人多囊肾病、冠心病伴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糖尿病、以及肿瘤特别是鼻咽癌等的相关基因进行过卓有成效的研究。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攻“遗传病”破解男性不育之谜 /strong /span /p p   医学遗传学的目的应当是为病人服务,为临床服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张思仲曾把研究方向聚焦到男性不育方面。 /p p   世界上约有10%-15%的夫妇是不育的,其中约有一半为男方原因所致。原发生精障碍是男性不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对无精症和寡精症相关基因研究,包括基因的克隆、突变分析和功能鉴定应是疾病基因组学和发育遗传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p p   因此,张思仲他们采用了多种分子遗传学、蛋白组学技术,通过小鼠等动物实验,并结合临床对大量生精障碍患者进行了研究,先后分离和克隆了11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与人类精子发生相关的新基因,并阐明了部分基因的致病机理。 /p p   三十余年,医学遗传理论和技术突飞猛进,发现许多疾病均与遗传有关,张思仲所在研究室在每个发展阶段都紧跟时代。考虑到国家全局的需要,他与三弟张思凝共同主持完成了我国规模宏大的四川省遗传病流行病学综合调查研究,为弄清人群的患病情况提供了大量资料。 /p p   张思仲领导的实验室,还开展了对多种常见遗传病如成人多囊肾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等的研究,发现了许多有临床诊断价值的致病基因异常及其群体多态性,并开展了相应的临床诊断与咨询服务。他和所在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先后承担参与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在内的课题20余项。他们发表了论文二百余篇,其中在国外专业刊发表50余篇,并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及部省级奖。 /p
  •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因病去世,享年60岁
    知名公共卫生专家、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因病于2023年10月27日,不幸去世,享年60岁。图片来源于经济观察报数位吴尊友的同事、生前好友向经济观察网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公开资料显示,1963年6月,吴尊友出生于安徽黄山。1980年,参加高考,考入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88年,吴尊友毕业后,进入安徽省防疫站工作。1991年至1992年,吴尊友就读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公共卫生专业,获硕士学位;1992年—1995年,就读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流行病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吴尊友回国开始从事防治艾滋病工作。2003年,又参与“非典”(SARS)防治工作。2005年,吴尊友任中国疾控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2017年4月,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吴尊友即参与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为公众所熟悉。2023年1月,吴尊友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 安捷伦宣布与Incyte合作开发血液学与肿瘤学领域的高级伴随诊断产品
    2024年2月1日,安捷伦科技公司 (纽约证交所:A)日前宣布与Incyte 达成协议,整合安捷伦在开发伴随诊断(CDx)产品方面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为Incyte血液学与肿瘤学系列产品的研发与商业化提供支持。预计到2030年,伴随诊断的市场规模将增至近 140 亿美元,其中部分增长归功于此类检测能够为越来越多的癌症与其他慢性疾病的治疗决策提供信息。伴随诊断开发用于靶向治疗,可以评价生物标志物的表达,也可识别能从靶向产品治疗中获益的患者。安捷伦与Incyte签订协议后,双方将在CDx开发项目上展开合作,促使安捷伦持续扩充采用新型生物标志物的伴随诊断产品系列,同时让 Incyte 能充分利用安捷伦在IVD检测开发、全球监管批准与商业化方面的专业知识,从而支持临床试验以及CDx未来在美国与欧洲的注册与商业化。安捷伦副总裁兼伴随诊断部门总经理Paul Beresford肯定了双方合作的重要性。他表示:“我们借助伴随诊断的力量,正在战略性地转变广谱癌症的治疗模式。此次强强联手,安捷伦与Incyte希望能加快精准医疗创新产品的开发,进而改善患者预后。”Incyte转化医学部门副总裁Jeff Jackson补充道:“安捷伦在伴随诊断开发领域的专业程度令人赞叹,在监管与商业化方面的业绩同样瞩目。我们很高兴能达成此次合作,期待携手创新,共求患者福祉。”凭借一系列成熟且不断增长的先进化学品与技术产品系列,安捷伦在精准肿瘤学领域业绩卓著,成为了伴随诊断开发的供应商与合作伙伴。今年,安捷伦举办了HercepTest上市25周年庆,HercepTest是评估乳腺癌中HER2表达的重要工具。自HercepTest上市以来,安捷伦又推出了几款额外的CDx检测产品。其中,PD-L1检测试剂盒(免疫组织化学法)专营尤为成功,为评估PDL-1表达提供了不断扩展的检测范围。
  • 休完产假就"下岗"? 37岁实验室检测员转岗做技术
    "轰隆"一声,随着一朵烟云升起,新疆昌吉州阜康市甘泉堡工业园区内,几十米高的水泥烟囱从底部断裂、倾斜,几秒之后应声而倒。  不远处的技术检测中心化学分析室里,阿米娜阿合买拿着试管的手顿了一下,心也跟着一揪:陪伴自己30多年的水泥厂,消失了。  遇上新危机--  休完产假就会"下岗"吗?  在阿米娜的记忆中,从懂事起,就没跟水泥厂分开过。爸爸妈妈在天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水泥厂奉献了一辈子,她自己在厂里当化验员也已经11个年头了,兄弟姐妹甚至侄儿、侄女都在水泥厂工作。  然而,去年7月,在家休产假的阿米娜却从同事那里得知,水泥厂设备老化,环保不达标,即将停产。"岂不是要下岗了?"看着家里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阿米娜发愁了。  有职工直接找上企业领导"讨个说法":我们哪里做错了?水泥厂说倒就倒?这个年纪了,让我们上哪里找工作?  "不是你们的错,是水泥厂已经没办法在这个行业竞争了。没了水泥厂,企业还有其他产业,不会不管你们......"一个一个解释不是办法,水泥厂领导决定召开全体职工大会。  很快,阿米娜就接到了厂里召开职工大会的通知。"会开了三天,讲厂里的状况,还讲老职工的安置问题。"  开完会,阿米娜感觉重新认识了水泥厂:很多设备都是上世纪90年代的,有的甚至是六七十年代的,严重老化。与同类企业相比,每吨水泥人工成本高出 20元钱,不但造成环境污染,还不赚钱。水泥市场不景气,从2012年开始,水泥厂就连续亏损,2015年在主动减产的情况下,仍亏损48万元,工人的工资都是企业从铝业、动力和碳素等其他三个分公司的盈利中划拨的。  "虽然舍不得,可是继续干下去,还得亏损。国家也在号召去产能,从现实和政策来看,都不得不停产。"虽然想得明白,可是毕竟37岁了,又没什么学历,加上刚刚生完孩子,虽然企业承诺会在其他分公司重新分配岗位,可阿米娜仍然担忧不已,"岁数大了,去哪个岗位都要从头再来,万一学不会怎么办?还不是一样要下岗?"  "这个不用担心,上岗之前都要培训的,如果实在学不会,还可以换岗再培训,直到找到适合你们的岗位。放心,企业不会把任何一个水泥厂的职工推出去不管的。"企业领导的一番话,让阿米娜吃了定心丸。  开完会,水泥厂200多号职工,除了身体原因自己要求病退的,全部分配了新的岗位,等待培训。  碰到新难题--  "这个我干不了!"  阿米娜的新岗位被安排在企业技术检测中心化学分析室,负责铝业公司的原料和产品分析,主要化验产品中电解质的浓度和分子比。从扬着灰的水泥厂到堆满瓶瓶罐罐的实验室,来新岗位报到的阿米娜一进门就蒙了,"这都是什么啊,看着就头痛。"  "这个我干不了!"阿米娜心直口快,直接跟领导说自己的想法,这个活技术含量高,和原来的岗位差别太大了,学不会怎么办?  "不用立即上岗,要先培训,你的年龄不算大,先学学看,不行再给你换。"领导苦口婆心,阿米娜暂时压下了心里的不安。  "这个培训是在岗培训,跟着师傅一点一点学。"师傅告诉阿米娜,桌子上、架子上这些瓶瓶罐罐都是化学药品,首先得记住几十种药品的名称,危险药品不能放在高处,以免掉下来伤到人,还得清楚哪些药品放在一起会产生什么反应。  拿起滴管、试管,看着一堆药品,阿米娜心里打鼓:这不是高中化学实验课吗?这是她最怕的,"这么多东西,什么时候能记清楚?"  实际操作起来就更复杂了,要完全按照操作规程来,一点不合规范,结果都会出现误差。下了班,阿米娜把药品名称表和操作规程都带回家。"若水平仪泡偏移,需调整水平调节脚,使水泡位于水平仪中心。""左边放物品,右边放砝码。"在家里,阿米娜一边哄着孩子一边背诵,睡觉前都要在脑子里过一下。"一周多时间,每天都在打退堂鼓。但一想到还有比我岁数更大的老职工们,也都换了新的岗位,他们都在想办法适应,我也不能退缩。水泥厂已经关停了,再留在回忆里,用老脑筋思考问题,最终会被淘汰的。"  好在师傅们耐心,一个多月之后,阿米娜渐渐摸出了门道,那些瓶瓶罐罐已不再是化学难题,那些金贵的仪器拿在手里也没那么无所适从了。每周一次、每月一次的考试,她都通过了,终于拿到了培训合格证书和上岗证书。  适应新岗位--  现在认师傅,希望以后带徒弟  "师傅,这么操作没问题吧?"  上岗一年多,阿米娜已经适应了新的岗位。偶尔,她也会有拿不准的时候,就转身问问旁边的师傅们。  "以前在水泥厂,我是带徒弟的,现在换了岗位,认了好几个师傅,一开始还真的挺不习惯的,不过慢慢就好了,其实就是工作上的交流沟通,大家相处得挺好的。"阿米娜希望自己能进步更快一些,以后还能带徒弟。"工作环境更好了,以前化验水泥,称样的时候还有扬灰,我还担心身体受影响,现在就没有这个顾虑了。"她说。  原来水泥厂的老职工,基本都和阿米娜一样站上了新岗位,她的老朋友,50岁的罗旭东,也从车工变成了维修钳工,"企业没有食言,没有把我们推开不管。"  今年6月6日,与水泥厂烟囱一起倒下的,共有18根烟囱,涉及12家企业,小火电、水泥、碳素、铸铁、焦炭、电石、黏土砖等项目。这将实现减排二氧化硫3590吨,氮氧化物950吨。加上此前已爆破拆除3个烟囱,阜康市区域内落后产能已经全面完成淘汰。  一边是不得不转型升级的企业,一边是面临失去生计的工人。在大规模集中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大量的工人面临下岗的风险,这是对当地政府和企业的一大考验。阜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朱生春告诉记者,从2014年开始,阜康市开展集中淘汰落后产能行动,涉及2300余名企业工人。  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阜康实行"一企一策",组成7个工作组,进厂驻企,找准"问题清单",制定"措施清单"和"责任清单"。鼓励符合产业政策的产能进行转型生产,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进单一产品企业走向多元化,提高抵御风险能力,推动制砖、洗煤行业转型为物流、装饰建材等新兴行业。朱生春说,通过多方协调对接,把部分人员安置到其他分支机构,剩余人员通过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消化。"可以说,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涉及的工人,几乎全部再次就业,实现了‘去产能不下岗' 。"
  • 讣告|我国著名催化专家、电子显微学专家苏党生研究员逝世,享年57岁
    p & nbsp & nbsp & nbsp 我国著名催化专家、电子显微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研究技术平台主任苏党生研究员因病治无效,于2019年6月22日15时55分在辽宁省沈阳市不幸逝世,享年57岁。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width=" 501" height=" 798" title=" " style=" width: 501px height: 798px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6/uepic/5a9ce233-73f9-4633-80f7-c3aae84ab6f8.jpg" border=" 0" vspace=" 0" / /p p br/ /p
  • 一代传奇变世纪骗局 滴血验癌的“硅谷宠儿”黄粱梦碎
    只要在手指尖取几滴血,就可以透过一部小型仪器进行一系列测试,以检测是否患病… … 听起来,这确实很神奇,也相当有诱惑力。1月3日,美国联邦陪审团裁定,曾估值90亿美元的血液检测公司Theranos创始人伊丽莎白霍尔姆斯(Elizabeth Holmes)四项欺诈罪名成立,其可能面临长达20年的监禁。这位曾因“滴血验癌”而名噪一时的“硅谷宠儿”黄粱梦碎。不是所有斯坦福辍学生都能创业成功,穿黑色套头衫的也不都是乔布斯。纪录片《滴血成金:硅谷血检大骗局》剧照Holmes的创业故事始于2003年,当时19岁的她从斯坦福大学辍学并创立血液检测公司Theranos。经过数年发展,该公司的设备号称能通过仅仅几滴血就能检测出数百个指标,筛查出包括癌症、糖尿病在内的多种疾病。这项“革命性的突破”使得Theranos公司和Holmes本人声名鹊起。2015年,Theranos公司的巅峰估值达到90亿美元,Holmes也入选了福布斯的全美白手起家女富豪榜单。Theranos公司癌症检测设备然而,泡沫的破灭只在一瞬之间。2015年10月,外媒的一篇报道揭露了Theranos公司的一系列欺骗行为,指出“新设备”的血检结果实则多由传统设备完成。随着为期半年的调查结果出炉,Holmes从明星企业家一夜之间沦为商业骗子。随之而来的是Theranos公司的倒闭以及Holmes接下来的监狱生活。对于科学家来说,癌症的液体活检的确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滴血验癌”是通过对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含量,分析判断有无肿瘤。其实,这项技术只是临床实验室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方法之一,但目前单纯的“验血”并不能准确地判定是否患有肿瘤。随着医疗技术发展,目前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方法有:生物化学法、免疫学法、分子生物学法、芯片技术等。无论采用哪种技术,都是辅助临床医生对肿瘤诊断、治疗评价、疗后监测复发转移的手段之一。仅凭借“验血”的结果,不能做最后诊断确诊依据。因为,肿瘤标志物对癌细胞早期检测的敏感性低、特异性不强。另外,某些肿瘤标志物只能定位于人体内某一系统,而不能确定具体脏器。所以,对于癌症的诊断还需采用综合手段:实验室血液及其他体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细胞病理检查等,但最后的确诊还是以病理诊断为主。“滴血验癌”其实是一种蛋白芯片技术。该技术如针对单项肿瘤标志物,临床已证实有一定意义。但要想准确诊断有无肿瘤,不能仅以单项肿瘤标志物为标准,而应多指标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比如,AFP(甲胎蛋白)是诊断原发性肝癌公认的指标之一。单项指标检测阳性率为49%;如果联合检测,再结合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肝癌检出率。就“滴血验癌”而言,如何应用多指标联合检测,或将哪几种检测指标联合在一起的效果好,医学界还在不断研究中。
  • 碧迪医疗换帅 46岁Polen将接任全球CEO
    p   全球领先的医疗技术公司BD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27日宣布,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Vincent A. Forlenza将于2020年1月28日在公司股东年会上卸任CEO一职。Forlenza将继续担任BD董事会成员,担任执行主席。 /p p   Thomas E. Polen将于2020年1月28日接替Vincent A. Forlenza担任BD的首席执行官和总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bde00832-4e8d-4d67-b6db-a8ca0256a5e3.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90930094107.jpg" alt=" 微信图片_20190930094107.jpg" width=" 600" height=" 401"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Polen(左)与Forlenza(右) /p p   BD董事会一致推选BD现任总裁兼首席运营官Thomas E. Polen为首席执行官兼总裁,自2020年1月28日起生效。Polen将在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上被提名为董事。 /p p   “在我们进入BD集团的最后一年,董事会和我一直专注于为公司进入下一阶段做准备。我们意识到这是正确的时间。”Forlenza说,“Tom是一位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执行人员,他带来了巨大的能量,对行业和医疗保健技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并有着良好的业绩记录。他对我们的目标充满热情,BD有潜力对全世界患者的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我非常重视我们的合作关系,董事会和我都坚信,Tom处于推动公司持续成功的理想位置。” /p p   Polen已经在BD工作了18年。目前,46岁的Polen负责BD的三个业务部门,也负责全球研发、创新、运营和美洲地区的商业组织活动。作为总裁,Polen在2017年牵头以240亿美元收购了巴德公司。2015年,他领导了对CareFusion 120亿美元的收购,以及该公司向信息学和数字健康解决方案的扩张。 /p p   首席独立董事Marshall O. Larsen表示:“今天的宣布是一个全面、深思熟虑的继任规划。我们相信,对Tom的任命迎来公司发展的正确时期。”“这几年来,我和董事会逐渐认识到Tom是一位高度重视策略、积极进取、注重结果的领导者,他一直致力于推动BD的战略目标、文化和创新。”“他在公司战略和转型的形成和实施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领导作用,非常适合在下一个阶段领导公司。”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关于Thomas E. Polen /span /strong /p p   Polen在马里兰索尔兹伯里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p p   1999年,Polen加入了BD公司,在此之前,他创立了一个早期的初创公司,后来被BD公司收购。从1999年到2004年,他担任了各种销售和营销职位,在BD生物科学和BD诊断系统方面承担重任。 /p p   2004年,Polen加入Baxter,在领导制药制造和服务业务之前,他曾担任战略营销副总裁。后来,他被提升为Baxter公司注射药品业务的总经理。在Baxter任职期间,Polen被Crain& #39 s Chicago Business评为芝加哥40位优秀的40岁以下的领导人之一。 /p p   2009年,Polen重新加入BD,担任BD分析前处理系统总裁。2010年至2013年担任BD诊断系统总裁,之后担任集团总裁,负责BD医疗外科系统和BD制药系统。2014年,Polen被任命为BD Medical分部总裁。2017年4月被任命为BD总裁,2018年10月被任命为首席运营官。 /p
  • LGR温室气体分析仪随“雪龙号”赴北极科考之旅
    2012年7月1日,由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供货的两台LGR温室气体分析仪(908-0011),在青岛奥帆中心码头停放的&ldquo 雪龙号&rdquo 科学考察船上正式投入使用,并于次日随&ldquo 雪龙号&rdquo 开启第五次北极科考之旅。 借助于这两台LGR温室气体分析仪及相关辅助设备,科研人员将获取该次航线上的温室气体(包括甲烷、二氧化碳、水汽)大气本底值及海气通量,为探讨北极变化与中国气候的相互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鉴于此次北极科考是我国海洋事业中最高规格的多学科综合考察,且将经历大风巨浪、严寒低温等恶劣环境的考验,用户选择在&ldquo 雪龙号&rdquo 使用LGR温室气体分析仪,也体现了908-0011精度高、测量准、漂移小、适应性强的优异特点,是对LGR分析仪卓越性能和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服务能力的充分肯定!
  • ABB LGR 温室气体分析仪随“雪龙2号”再次出征南极
    “雪龙”号这个名字是中国国家科学技术部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事业的奠基者和组织者武衡起的名字,‘龙’代表中国,‘雪’意味着南极的冰雪世界。11月23日上午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第二批101名队员日前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上海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内基地码头启程开赴南极。这是我国自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之后,第二次派遣两艘破冰船在同一个“考察季”奔赴南极,本次任务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展开的大气成分,水文气象,极地生态的勘测工作,同时对南极地区部分水域进行微塑料,漂浮垃圾等污染物的检测,并对南极的中山站、长城站进行科研人员的替换以及物资补给。ABB LGR的温室气体分析仪就在其中进行极地大气成分观测。该设备自2012年开始,随“雪龙号”/”雪龙2号”先后经历了多次南极科考及北极科考。据悉,每次雪龙2号前往南极途中要跨越高温赤道、能让船体晃动达到40°摆幅的西风带,以及危机重重的冰山带等多重极端恶劣环境,对船上的所有装备都需要更高的适应力要求。ABB LGR温室气体分析仪不仅需要在炎热和极寒温度下具备稳定的性能,更需要对抗极端的运行环境,此外还要保证在长达数月的航行过程中零故障运行。在极风极寒的恶劣环境中探索人类的未知,是一项艰苦而又困难的科研工作,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竭力为我国科学考察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预祝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圆满成功!
  • “创新100”研学班走进力辰,探秘仪器企业如何玩转电商
    湖南力辰仪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辰”),自2013年创立后就开始推行电商模式,不到十年的时间组建起几百人的团队、30余家线上店铺,展开全渠道多形式营销,现拥有14条产品线,覆盖实验室常用仪器、生命科学仪器、分析仪器、物性测试仪器、测量仪器等,已发展成为科学仪器行业电商领域龙头企业。11月24日,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玩转新模式,‘创新100’企业家研学班第13站走进长沙”活动,携手近40位仪器企业家来到力辰,共同探秘仪器企业如何玩转电商。活动现场视频企业家们参观力辰仪器企业家们在力辰众高管的带领下参观了其多个核心业务部门,热情专业的介绍和问题解答、细致的接待工作、周到的事项安排、认真且充满活力的员工、浓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无一不体现着属于力辰的独特魅力。交流环节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仪器信息网CEO赵鑫先生主持活动力辰科技HRD鲍岁春女士介绍“不一样的力辰”鲍岁春女士从双平台业务模式、大中台&小前台的组织模式、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个性化的企业文化等方面向仪器企业家们介绍了“不一样的力辰”。在双平台模式下,力辰以电商为主,线上引流,快速捕捉市场需求变化,同时保有传统线下、展会、新媒体运营等渠道。小前台、大中台、强后台的组织模式,赋予了力辰消费者全触点覆盖能力、经销商渠道控制能力、订单高效流转能力、全组织会员精准触达与沉淀能力、库存全局共享能力等。在人才方面,力辰打造了不一样的支撑系统、管理机构、配套机制和动作,以及培养模式。使命、激情、笃信,开放融合、合作共赢,温暖与活力,是力辰企业文化的关键词。力辰创始人兼CEO沈林斌先生讲述公司发展历程以及仪器电商如何布局沈林斌先生将力辰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个人创业期、依靠互联网红利的高速增长期和转型发展期。2004年,沈林斌先生进入科学仪器行业,在长沙开设科怡仪器,主要经营实验室仪器和耗材的销售,依靠个人的努力,到处跑业务,经过八年的时间,公司业绩达到五、六百万。这段时间,是力辰的萌芽期,也是沈林斌先生的个人创业史。2012年,沈林斌先生注意到电商,并在这年底开了第一家淘宝店。2013年,力辰品牌创立。凭借我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电商渠道从弱到强,力辰站在风口上顺势而为,快速完成公司发展的行业沉淀和资本积累。到2020年,力辰的年产值做到了三亿元。2021年,力辰开始战略转型,从贸易型公司转为科技型公司。一方面继续加深贸易,一方面进行自主品牌开发,并在业务、组织管理、资金方面进行变革。至今,力辰年产值已达四亿元。基于力辰的发展变革,沈林斌先生有几点心得体会: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命脉;企业要学会在晴天的时候修屋顶;二流的企业靠制度、一流的企业用文化。此外,沈林斌先生还详细介绍了商业基本要素模型、电商销售的不同形式、电商销售的特点、科学仪器的电商的发展史及形式、做平台电商的利弊,以及科学仪器行业电商实施方案等。力辰副总经理郭梦先生讲述力辰如何玩转电商营销郭梦先生自2013年加入力辰,至今已有十年的时间。可以说,郭梦先生见证了力辰如何一步步完善电商营销。2015年以前,力辰处于人工记账阶段;2015年之后,力辰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包括SaaS系统 、OA流程、 CRM系统 、ERP系统 、财务系统等;2021年,力辰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升级,建立了第二代数据模型,覆盖数据中台、私有云服务、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运营、智能销售、智能客户运营、智能仓储等。郭梦先生从智能报表、智能运营、智能销售和智能仓储四个方面揭开了力辰“智慧电商”的面貌。他讲到,在工业化时代,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是四大核心要素,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便成为了第五要素;通过数字化工具,可以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在力辰,信息化是基础,数字化是方向,智能化是未来;当前,力辰电商的数据已经沉淀五年以上,第二代数据模型不断迭代更新,指导并服务于电商的日常经营管理。广州国睿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华平先生分享跨境电商探索经验广州国睿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简称“国睿科仪”),成立于2014年,专注于实验室设备及科学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力求将“四亿科学仪器(FOUR E’S)”发展成为实验室仪器中国制造第一品牌。2015年,国睿科仪多元化混匀系列产品亮相;2017,移液系列产品登场;2021,进军分子生物产品领域。现阶段,国睿科仪已形成移液、实验室通用仪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四大产品体系。在市场方面,国睿科仪是美国著名品牌的OEM战略合作伙伴。2016年,国睿科仪开拓欧洲市场,获得了更多OEM订单;2018年,开始打造海外营销战略体系;2019年,搭建了中国营销团队;2022年,成立美国分公司,拉开了全球本地化服务的序幕。黄华平先生讲到,现阶段公司的发展策略是“立足本土市场,在全球进行拓展”,并为此建立了跨境电商业务,有专门的运营团队和物流团队来负责。他认为,跨境电商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做跨境电商,必须要清楚自己的核心能力在哪里、选择什么样的平台,以及如何运营等问题;另外,多品牌、多店铺运营时,还要根据不同受众进行区分,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仪器信息网产业研究部主任武自伟先生分析2024年科学仪器产业机遇互动交流在互动环节,企业家们分别就如何做到公司各部门目标达成一致、员工的工作时间怎么规划、确定什么样的绩效能较好的激励员工、电商如何做好现场技术支持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颁发导师聘书为答谢沈林斌先生和黄华平先生的精彩分享,以及对国产仪器企业的帮助与付出,本次活动特为两位颁发导师聘书。合影留念至此,“玩转新模式,‘创新100’企业家研学班第13站走进长沙”活动已圆满结束。然而,“创新100”企业家们的研学之旅还在继续。仪器信息网将秉持初心,为国产仪器企业家带来更多、更优质的内容组织,为助力国产仪器腾飞贡献力量。
  • 半路转行,要做国产最好的电镜制样仪器——“创新100”走进速普仪器
    科学仪器行业活跃着一批拥有核心技术、产品具有良好市场潜力的中小仪器厂商,为更好地助力企业发展,仪器信息网在2021年继续推进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之“创新100”项目,以公益性的宣传报道和资源对接,助力行业筛选扶持真正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种子选手”。2021年“创新100”第一站,仪器信息网带你走进深圳市速普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速普仪器)。  从半路“转行”,到进入电镜制样行业  速普仪器源于上一家公司内部孵化,实际独立运行于2014年,总部位于深圳市南山区高新科技园区,致力于微纳米薄膜领域提供敏捷+精益级制备、测量和控制仪器,协助客户提高研发和生产效率。  公司创始团队求学和工作初始阶段本身就是从事材料及真空薄膜工艺领域的研究,当年做工艺困于制备装备的落后和有限条件,因而抱着自己去尝试优化改造的初心,半路“转行”进入镀膜设备仪器行业。正因为如此,相对于同行很多公司,速普团队开发设备或仪器的出发点是习惯性从使用者角度或从工艺角度去看待,而不只是从光机电设备仪器制造的角度去设计,这也成了速普产品的初心和特色。  速普仪器创立伊始,聚焦于工业级真空等离子体在PVD物理气相沉积镀膜领域的应用。作为一家小公司对条件困顿感同身受,因此主要定位于开发敏捷+精益级设备和仪器去服务相关小公司,朴素地相信小公司之间协同联合也可以发挥相当的作用,山里的野百合也可以有春天。限于当时的认知和能力圈,前面三年这方面的探索并不成功。  2017年起,速普团队开始关注等离子体在电镜领域的应用,发现有两个问题:1电镜领域无论从电镜本身到前处理制样仪器80%都是进口品牌 2 过去20年电镜制样仪器的更新换代速度明显低于电镜本身性能的升级速度(大市场大公司受关注)。市面上亟需升级开发新一代的制样仪器去发挥出新一代电镜的最优性能。因此,速普仪器将自身基于工业级真空等离子体方面的理论认知和实践经验应用于电镜制样仪器领域,快速推出了一系列SEM扫描电镜和TEM透射电镜样品前处理设备。三年多时间大概推出了十余个产品,分别进行了多次迭代及定型。目前,这类产品已在公司销售额占比中逐步提升,预计将占公司销售额4成以上。  速普仪器涉足的另一个领域是薄膜的检测和薄膜工艺过程控制仪器的开发。公司自2014年就推出针对硬质涂层领域的薄膜残余应力测试仪,随着近些年微纳加工或半导体行业的客户咨询量逐年攀升,而早期硬质涂层残余应力仪由于测试精度局限性已无法满足半导体行业客户的应用需求,公司在2018年末专门开发了一款高精度薄膜应力仪,于2019年底定型并设计生产出光电薄膜版应力仪FST2000。一年后,又继续迭代并升级相关产品,定型为FST5000系列。FST5000薄膜应力仪  Easy to Be Different,Hard To Be Better  当前,速普仪器拥有全职员工15人,另有多位兼职员工,其中研发人员占60%,博士、硕士占比近30%。过去几年的研发投入持续地占当年公司营收30%。目前,速普仪器主要与中科院体系下的研究所比如金属所、电工所、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研究所有较为深入地合作。  目前,速普仪器在电镜制样领域主推产品型号有两类:TEM/SEM样品离子清洗和离子溅射。SPC150等离子清洗仪  SPC150样品杆等离子清洗仪,主要用于TEM样品杆检漏、等离子清洗、亲水活化、表面改性和真空存储等用途。该产品性能上可以替代进口同类主流产品,并且实现方式上有简单直接的微创新,比如样品等离子体分区处理(客户能够根据样品污染多少选择不同处理强度区域)。ISC150+RPS20离子溅射清洗仪  另一个是ISC离子溅射仪系列,主要是附加了射频远程离子清洗模块。目前业界“标准”流程:样品制备-喷金/喷碳-电镜观察。速普团队发现在喷金仪本身增加一步离子清洗步骤,通过这种简单方便及低成本方式,可以显著地提升电镜图像衬度、去除碳氢污染,又不对样品本身造成离子损伤。“虽然是非常简单地方式,但我们很兴奋。行业不在乎多一个或少一个同质公司,但假若采用简单低成本方式,就可能给这个行业带来通用流程地改变和改善,协助客户发挥高性能电镜的真正能力。我们深知easy to be different,hard to be better。”  在薄膜检测领域,速普仪器主推产品型号是FST系列薄膜应力仪,主要用于光电类薄膜和MEMS/IC领域薄膜应力测试。该产品主要特点及优势:采用双激光源,更简单地光路设计微创新,同时兼容业内两种主流扫描模式,即局部应力mapping面扫模式和整体应力线扫模式,实现1-5000MPa薄膜应力的精确测量。该产品技术源于速普仪器自2014年即推向市场的FST1000硬质涂层残余应力仪,只是FST5000测试精度更高一两个数量级。目前在同类产品中,速普是国产唯一生产商。  速普仪器在科研领域和工业领域拥有大量典型客户,例如:中科院金属所、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中科院兰州化物所、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以及富士康科技集团,瑞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株洲钻石切削刀具股份有限公司等。速普人的心声是:“我们的初心就是针对具体的场景,尽量提供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至少要做到国内最好水平。相信长期来看客户是理性的,只要真正解决客户需求,销量是顺理成章的。”  截止今日,速普仪器最早推出的球坑测厚仪销量已占国内同中产品8成市场占有率。FST1000硬质涂层残余应力仪销量占国内相关产品销量7成。电镜领域相关产品虽然推向市场较晚,但是发展较为迅猛,每年销售额基本都是100%左右同比增长。  被客户和市场“推着”进入半导体领域  华为被美国“断供”,中芯国际被列入美国商务部黑名单,半导体领域严峻的形势吸引牵动着公众的神经,也将大家的目光聚焦到国产半导体和芯片领域。  速普仪器关注并开始踏入相关的市场并非主动选择,而是客户和市场“推着”进入的。前文提及,速普仪器在2014年即推出针对硬质涂层残余应力表征设备,由于硬质涂层测试的特点,该产品的光路设计和相关数据精度能够很好满足客户需求。但是从2018年开始,越来越多从事半导体行业的客户打电话或展会拜访,咨询公司是否能够满足光电类薄膜测试需求。速普仪器也曾经尝试过用现有产品测试光电薄膜的残余应力,但是获得数据根本没有重复性可言。经过内部讨论、技术探讨和市场调研,速普仪器通过对现有技术的摸索改进,最终在2019年底推出光电薄膜应力测试仪,用于解决精确表征制备薄膜应力数值或mapping分布,对于前道制备薄膜工艺进行指导和反馈。  此外,速普仪器也在开发一些真空薄膜工艺制程控制仪器和核心部件。类似于电脑,MEMS或半导体设备整机国内已经逐步会做到集成,但组成这些整机设备的核心零部件大部分还是进口。而且这些零部件由于市场非常细分和涉及多学科技术交叉,开始阶段属于小而苦的行业,需要持续不成投资回报比例地投入和时间积累才能有所突破。速普人表示:“主航道有大公司去布局,在这些细分方向更能发挥我们团队多学科交叉背景优势,填补一些核心零部件产品国产空白。对于我们也愿意为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崛起贡献绵薄之力。”  当前,速普仪器还是希望能够在电镜前处理仪器和精益微纳米领域的薄膜检测、过程控制仪器两个领域发力。公司的初心和目标就是针对具体的应用场景,发挥创造力尽量为客户提供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至少要做到国内最好水平。“假如发现我们的产品通过几年都看不到做到国内数一数二的水准希望,我们会主动放弃这个产品,只是市场上另一个可有可无的同质产品或公司并不是我们的追求。”  附:“创新100”介绍  秉承“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宗旨,仪器信息网于2018年启动“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之“创新100”项目,通过筛选一批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仪器厂商,借助报道、走访、调研等方式,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帮一把”。  项目自启动以来,已收到超过150家企业的踊跃申请,通过输出公益性的宣传报道,组织企业研学、参观交流、主题讨论等各类资源对接活动,得到广大科学仪器企业与用户单位的高度关注与一致好评,现已成为中国科学仪器市场颇具影响力的特色活动,对于提升国产仪器品牌影响力,为行业筛选优质仪器企业贡献重要力量。为延续“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精神,筛选和服务更多国产科学仪器潜力企业,“创新100”将于2021年继续进行,为国产仪器企业输送更多公益资源。  点击链接,立即报名: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chuangxin100-2021
  • 华大基因上市在即 测序巨头的转型令人期待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bb7b2bb4-2aea-4d10-829c-ffb733796875.jpg" title=" 201706221315337790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位于深圳的华大基因已将其重心从服务研究人员转移到了基因组测序的医学应用上。Daniele Mattioli/Anzenberger/eyevine /span /p p   中国的基因组学巨头华大基因曾是基础科学DNA测序领域的全球领导者。现在,华大基因上市在即,标志着这家公司即将完成主攻生殖健康等生物医学业务的重大转型。 /p p   IPO招股说明书透露,受竞争对手挤压和测序成本骤降影响,华大基因已将关注点转向在中国日益扩大的医疗市场中更有利可图的业务,比如产前基因检测。中国政府计划投资上百亿元来促进精准医学发展,利用测得的海量基因组和其它医疗数据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 华大基因的转变恰恰顺应了这一趋势。 /p p   经过多年的准备,华大基因创业板上市已于5月底获批。公司目前正在完善IPO细节,预计将于1个月内首发上市,拟募资人民币17亿元。 /p p   作为中国首家即将上市的基因组公司,华大基因将会成为中国精准医学市场的先锋。据预计,到2020年,这一市场的规模将达到人民币200亿元。“上市对于华大基因和这一行业而言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华大基因前员工,北京诺禾致源公司的现任首席执行官李瑞强说。诺禾致源是华大基因的竞争对手,李瑞强希望诺禾致源也能实现上市。 /p p    strong 营收转变 /strong /p p   华大基因成立于1999年,原名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它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的工作——1%的基因组测序。这一成就虽然规模不大,但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p p   在之后的十年中,华大基因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突破,包括对水稻、大熊猫、黄瓜、一个古人类样本和1000多种肠道细菌的基因组测序。2010年,华大基因采购了128台全球最先进的基因组测序机器,一夜之间成为了业内最高产的公司。 /p p   华大基因曾被誉为基因组工厂。基于华大基因测序成果的研究数量从每年屈指可数的几项跃升到了每年几百项。全世界的科学家付费使用这些基因组数据,并将华大基因的科学家列为共同作者,以对他们的贡献表示认可。 /p p   不过,该数字已经触顶,今年还可能出现下滑。据招股书显示,2014-2016年,华大基因基础科研类服务营收下降了逾25%,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从2014年的40%降至目前的不到20%。生育健康类服务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最高,达55%(参见“聚焦健康”)。复杂疾病(指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疾病)服务占23%。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002fc657-fb90-400f-a554-747c153e1482.jpg" title=" 20170622131933495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Source: BGI IPO prospectus /span /p p   公司正处于上市缄默期,因此没有就其运营情况做出评论。但根据招股书的说法,公司削减基础科研类服务的原因是测序机价格下降,研究机构得以自行购置设施。 /p p   不过,李瑞强表示,尽管部分机构正在尝试自建设施,但第三方基础科研类服务的市场仍在增长。“维护一个小规模测序实验室既缺乏效率,也不划算,”他说,“在中国,这类实验室大多都已经决定中断自己的平台运行,将测序外包给集中式测序中心。” /p p   尽管如此,科研测序领域已经今非昔比。根据华大基因的招股说明书,在公司发展早期,能轻松赚钱的项目更多,比如测序一种植物或动物的全基因组。这些都是利润率较高的大项目。但现在,项目越来越小,利润也越来越少。来自诺禾致源等公司的竞争也在加剧——诺禾致源声称拥有全球最大的测序产能。 /p p    strong 产前检测 /strong /p p   “这种转变看起来是受市场驱动的,”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研究者Dorret Boomsma说,她曾在对荷兰双胞胎的研究中使用过华大基因的测序数据。“显然,人们现在能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获得大规模研究测序所需的设施,或者在更近的机构获得测序服务。” /p p   2013年,华大基因收购了美国加州的基因组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但未能在该公司的技术基础上开发出先进测序仪,这也影响了华大基因在科研领域保持优势的能力。2015年,曾领导开展多个研究项目的首席执行官王俊离职创业,这也令华大基因遭受了一定打击。 /p p   然而,由于中产阶级日渐壮大、健康医疗体系不断扩张,加之国家对精准医学发展的重视,中国的临床测序市场正在繁荣发展。2016年3月,华大基因的非侵入式产前检测产品的销售突破100万例。NIFTY通过采集孕妇外周血来检测胎儿是否存在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异常。 /p p   2016年,中国二胎政策落地,提高了NIFTY的目标客户的生育率:接近40岁,被认为存在高染色体异常风险的女性。根据中信证券的一项分析,华大基因占中国产前筛查市场的近50%,将排名第二的公司远远甩在后面。 /p p   公司计划将IPO募资所得用于改进生育和癌症诊断相关技术,并增加针对其它疾病的测序诊断服务。公司还计划扩大基因咨询服务,建立云计算平台来为精准医学处理基因组数据。今年早些时候,华大基因与台湾富士康公司达成了量产测序仪的协议,华大基因计划将这些测序仪销往全国的医院。 /p p   其它测序公司将会密切关注华大基因在这一新生市场的表现。“我们不知道投资人有多大兴趣。这个产业规模仍然偏小,但是增长很快,具有巨大的潜力,”李瑞强说。 /p
  • 案例:超声波破碎仪破碎细胞液的实操流程
    超声波破碎仪破碎细胞液的操作流程破碎细胞液是超声波破碎仪在生物学、生物化学等领域中常见的应用之一。以下是使用超声波破碎仪进行细胞液破碎的基本操作流程:注意:在进行实验前,请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和样品的特性,合理选择超声波破碎仪的参数,并严格按照仪器和试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操作流程准备工作: 准备需要破碎的细胞液样品,将其放入合适的管或容器中。确保使用的容器和超声波破碎仪的处理装置(破碎杵、破碎管等)是洁净的。确保超声波破碎仪的电源连接正常,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设置超声波破碎仪参数: 打开超声波破碎仪的控制面板,设置合适的参数,包括超声波功率、工作时间、工作模式等。这些参数的设置需根据细胞液的性质和实验要求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处理装置: 根据样品性质选择合适的处理装置,例如破碎杵、破碎管或破碎尖。不同的处理装置适用于不同类型和量的样品。装载样品: 将装有细胞液的管或容器放置到超声波破碎仪的处理装置中。注意确保样品的容器符合仪器要求,以避免因容器形状或材质不适配而影响破碎效果。进行超声波破碎: 启动超声波破碎仪,开始超声波破碎。根据实验要求,可以选择连续工作或脉冲工作模式。监控样品的温度,确保在破碎过程中不会产生过多的热量。监控破碎过程: 在破碎过程中,可以通过适当的时间间隔停止超声波破碎,检查样品的破碎程度。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破碎时间,以确保达到理想的细胞破碎效果。结束破碎: 破碎完成后,停止超声波破碎仪的运行。取出样品,根据实验需要进行后续处理,如离心、分析等。清洗工作: 清洗超声波破碎仪的处理装置和样品容器,以防止交叉污染。按照仪器和容器的清洗要求进行操作。以上是一般超声波破碎仪破碎细胞液的基本操作流程。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参数设置应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和仪器的型号而定。
  • 华测检测:一家民营企业的治理转型之难
    华测检测是一家较受市场关注的综合性的提供独立第三方检测服务的民营企业,公司在经营管理道路是走职业经理人道路还是以公司创始人为主经营之间出现了分歧,并一度引起了机构的密集调研,这是否也代表着一家民营公司治理转型之难的范本呢?   两大创始人股东&ldquo 巨震&rdquo 出局   近年来有关华测检测董事会成员内斗的新闻不断,给二级市场更增添了一份担忧。公司原副总裁郭勇、郭冰均为发起人股东,在8月20日和27日华测检测召开的第三届董事会第一、第二次会议时,被解除了原来担任的副总裁职务,剔除出管理层。   在董事会第一次会议上,针对续聘徐帅军为公司总裁这一议案,两大创始人股东郭冰、郭勇以&ldquo 鉴于此次总裁候选人未现场出席会议,据他人转述的经营管理理念存在不确定性和异议,建议进一步沟通以达成共识&rdquo ,故而对该议案投了弃权票。而8月27日,在华测检测第三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对于《关于聘任公司副总裁的议案》,郭冰认为,&ldquo 在无理由的情况下,将公司创始股东排除在公司高管团队外,对公司的业绩和整体利益没有正面的影响,对该议案投反对票。&rdquo   公司创始股东之间、创始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巨大分歧,内部争斗似乎已经不可调和了。对此,有消息称,&ldquo 不难看出,郭勇对新的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功能绩效并不认同,郭冰则对自己及郭勇被排除在管理层之外表示不满。新当选的独立董事刘胜军两次都站在了失势的大股东两郭这边。议案表决中,公司四位主要发起人万里鹏、万峰父子和郭冰、郭勇中,董事会目前&lsquo 两万&rsquo (万家父子)对&lsquo 两郭&rsquo 的人数比为5:3,但从持股数来说,两郭与两万相差无几,最终鹿死谁手,尚未可知&rdquo 。而记者也注意到,被&ldquo 剥夺&rdquo 副总裁一职的创始股东郭勇和郭冰,于9月16日当天各抛售320万股上市公司股份,或是在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   民营企业治理的&ldquo 转型&rdquo 之难   华测检测2009年10月上市,上市伊始,管理层非常稳定且团结,如今两位郭氏创始人却与万氏父子分道扬镳,原因何在呢?而这样的分歧未来是否会影响到华测检测的经营呢?   对此,公司证券部人士向记者表示,&ldquo 公司目前采用的是好多大型公司采取的聘请职业经理人治理模式。股东意见分歧的焦点也主要是公司未来的经营管理道路是应当走职业经理人道路还是以股东经营为主。&rdquo 而类似的案例在上市公司中并不鲜见,但哪条道路更好,并无定论。另外市场也担心,郭勇和郭冰都是专业出身,学历挺高,而且40岁年龄正年富力强,如果分道扬镳另起炉灶,华测是否会增加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   公司目前聘请的职业经理人徐帅军,2010年8月起担任公司总裁。2010年至2012年度,公司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1.49%、39.49%、22.87% 今年中期也达到了24.87%的增速。但从增速上来看,相比前几年表现,公司近两年的增速有所放缓。从行业和公司的增速水平来看,2012年是公司近年来增速的一个低点。但公司相关人士也表示,近年来因为所投资的医药行业的特殊性,所以投资回报期延后。   离职离任高管减持的群体效应   另外,记者统计发现,自2010年10月30日限售期满后,华测检测的高管们就开始了减持大戏。数据显示,从2010年11月22日起至今,华测检测已经被12位高管减持72次,减持股份为2968万股,减持市值为4.60亿元。这其中大幅减持的包括公司的主要的发起人郭冰、郭勇和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万里鹏、万峰父子,还有辞职的原董秘陈砚、原财务负责人徐开兵等原始股东。   上述高管基本上用足了每年的减持额度。而且因为种种原因,华测检测原副总裁魏屹、聂鹏翔、原财务负责人徐开兵原副总裁夏云、董事梁杰、监事魏红等陆续离职离任,随之而来的则是离职高管的群体大幅减持。   虽然对于华测检测这家民营上市公司,近阶段分析师却一致地看好,认为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及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第三方检测需求量日益增加。但不管怎样,公司内部的争斗、高管分歧和减持引起的投资者的忧虑是不容忽视的。
  • “双碳”目标促石油公司转型,“三桶油”如何行动?
    习近平总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承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传统化石能源,石油可是碳排放 “大户”,石油行业的碳排放贯穿于上、中、下游全产业链,从开采、运输、储存到终端应用环节,都会产生碳排放,比如上游油田开采过程中需要加压、加热、注水、注剂,这些措施本身就是碳排放的过程;炼化行业也同样如此,从燃烧供能、供热,到油气产品的终端使用,如发电、交通领域,也都会产生碳排放。石油公司面临着巨大的脱碳压力,十四五期间,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央企都提出了各自的碳减排目标和具体实现措施,除了节能减排等技术手段之外,发展新能源是另外一条最佳的路线。双碳目标加速石油行业转型,在发展原有的石油化工业务的同时,公司也将逐步往光伏、氢能、风电等方向发展,争取形成有油、氢、电综合的能源新业态,由传统石油公司向综合能源公司转型。壳牌、BP、道达尔,这些名字一直是欧洲石油公司的代名词,这些公司在去年都发布了转型战略,一年的时间,他们在可再生能源及电力行业的投资已经颇具规模。壳牌制定出清晰的转型投资计划,道达尔加快了去石油化的步伐,BP公布了对低碳环保产业的更大雄心。能源转型趋势愈加明显,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虽面临诸多掣肘,但也开始将目光转向了低碳和电力产业。“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在经过了一年的犹豫和摸索之后,如今都已确定了较为明确的转型方向。从2020年各公司年报来看,油气业务仍然是“三桶油”的绝对主力,他们必须要处理好的实际上有两重挑战:既要完成中央的油气保供战略要求,又要做好碳减排避免被未来的零碳时代抛弃。《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指南》中明确了石化行业近五年的七项主要任务,包括增强油气保障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提升产业创新自主自强能力,深入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提升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水平,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企业集团和石化园区,构建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指南》是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共同编制,以绿色、低碳、数字化转型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化石油化工体系,推动我国由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迈进,让部分行业率先进入强国行列。《指南》还特别强调,石化行业在大力提升产业创新自主自强能力时,要尤其加快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突破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高性能氟硅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电子化学品、生物基及可降解材料以及己二腈、高碳α-烯烃共聚单体、茂金属催化剂等关键原料;重点优化提升聚碳酸酯、聚甲醛等工程塑料,特种树脂及可降解材料,碳纤维、对位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全氟离子交换膜、高通量纳滤膜、锂电池用隔膜等膜材料产品性能。化工新材料的研究必然少不了科学仪器的加持!“三桶油”在行动油气产业链上游资产占比越重,石油公司转型的负担越重。在“三桶油”里,上游资产最多是就是中石油,其低碳转型的战略规划在今年3月底举行的年报发布会上显露端倪。中石油董事长戴厚良表示,中石油将在坚定不移做强做优油气主营业务的同时,积极拓展非化石能源,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新业态。绿色低碳转型路径将分“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第一步,推动天然气产量的进一步增长,到2025年,天然气产量占公司油气产量的比重提高到55%;第二步,利用公司现有的油气矿权资源,开发风光、地热资源,推动风光电融合发展,向油气热电氢综合能源公司转型;第三步,推进绿色企业的行动计划,大力推动CCUS(碳捕集和利用)等碳移除技术发展,向社会贡献清洁、零碳能源。戴厚良承诺,中石油将努力建设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全面融合发展的“低碳能源生态圈”,在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同比下降3.8%的基础上,有序、有力安排今后的年度降碳目标任务,积极布局清洁生产和绿色低碳的商业模式。为此,中石油启动了公司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改革,首次将新能源业务提升为第一大业务板块,与油气业务并列,中石油从过去完全以油气为主业,终于开始真正将新能源上升到公司战略高度,重点突出业务协同、专业化发展和产业链国内外一体化统筹,优化调整业务板块划分,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中石油一直在关注新能源的发展,组织专项工作组跟踪太阳能发电、风能、地热、氢能等技术的进展情况。中石油立足改革全局,加强统筹谋划,构建新四大业务板块,并成立对应子集团,建立一整套紧密协同、内在联系、相互支撑的制度机制。改革中最明显的是:强化天然气业务,提高新能源地位,作为四大业务板块之首;炼化销售合并,增加新材料;将资本和金融独立为业务板块,强调其重要性;增加支持和服务板块,包括中油工程、规划总院、共享运营公司、老干部局、石油企业、石油协会等,中油油服设置2-3年过渡期,自主经营,向上市发展,过渡期后并入支持和服务子集团。下游业务最具优势的中石化也在统筹转型升级,计划形成以能源资源为基础,以洁净油品、现代化工为两翼,以新能源、新材料、新经济为重要增长极的“一基两翼三新”的业务格局,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在产业升级上,中国石化的新业务图谱是从原油、成品油和石化产品供应商升级为“油气氢电非” (油品、天然气、氢燃料、充换电、非油品)综合能源服务商,锻造强韧高效的产业链,过程中将加快建设技术先导型公司,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成果快速转化、产品快速迭代竞争利器。中石化将把氢能作为公司新能源业务的主要方向,早在2018年7月,中石化集团就投资100亿元成立了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聚焦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智能制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大力推进氢能产业的发展,中石化正在着力打造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加快发展以氢能为核心的新能源业务,规划五年内建设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打造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广西、贵州、重庆等地打造“氢走廊”、布局加氢站点、甚至是建造半山环道综合能源站,全面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建设,现已在加氢站、制氢技术、氢燃料电池、储氢材料等多个领域取得突破。目前,中石化氢气年产能力超350万吨,占全国氢气产量的14%左右,其旗下石化公司建有高纯氢生产装置和供氢中心,并为北京冬奥会期间氢燃料电池汽车用氢提供保障。除大力发展氢能业务外,中石化持续开展碳减排技术研发,在旗下油气田企业实施CCUS项目,取得增油和减排双重效益。CCUS技术是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提纯,继而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循环再利用或封存,其作为重要的减排技术,是碳达峰后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技术支撑。 “十四五”期间,中石化将进一步巩固氢能领域产业领先优势,锻造强韧高效的产业链。加速发展氢能源,在推动商业示范上走在行业前列。同时大力发展绿氢炼化,不断提高原料低碳化比例,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积极参与全球甲烷减排行动,到2025年,甲烷排放强度降低50%,建成百万吨级碳捕集封存利用(CCUS)示范项目,开发碳中和林、碳中和加油站等各具特色的碳中和模式。“就算做牺牲品,也要朝新能源方向探索”,中海油早在15年前就进军新能源领域,在10年前就开始筹建综合能源补给系统,探索加油、加气、充电、加氢等各种能源服务。中海油董事长汪东进说:“我们有能力逐步进行新能源领域的转型、发展、投入。为顺应能源转型大趋势,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中海油公司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实施转型:一是立足当前,加大减排措施与提升低碳能源供给相结合,提高天然气产量的占比;另一方面,着眼长远,积极探索绿色低碳能源的转型发展,发挥自身优势拓展新的业务。公司已成立了新能源发展机构,加大在新能源领域的研究和业务推进。要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天然气将成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过渡能源”。近年来中海油深耕天然气产业,已经形成“海上天然气+进口液化天然气(LNG)”的稳定清洁能源供应模式,进口LNG更是排名国内第一,“十四五”期间,将加快南海万亿方“大气区”建设、积极发展非常规天然气和加快推动LNG全产业链建设等,预计天然气产量占比将提升至35%左右,国内市场份额达到20%以上;以此为重点,推动实现清洁低碳能源占比提升至60%以上。同时,中国海油将全面加强碳排放源头管控,例如改变原有海上平台用能模式,探索利用陆地大电网为海上油田生产供电,以减少海上油气田能源消耗,削减海上温室气体和污染气体排放。未来几年也将不断地加大海上风电的投资力度。此外,还将积极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实施渤海湾岸电工程等,助力绿色低碳生产。石油怎么办?日前,国际再生能源总署(IRENA)发布的年度报告表示,石油需求已经触顶,到2050年时将几乎不再有人使用。实际上,尽管能源转型大势初定,但是路径和节奏依然存在非常多的不确定性,难以一蹴而就。即便到2050年,交通、国防、航空、航海及货运领域,石油需求仍难以替代。石油上下游产业链相当长,石油工业及衍生品为衣食住行等各个民生方面提供了全方位保障,新能源多用于发电,对支撑衣食的能力不足,非化石能源短时间内无法独立承担人类对能源的全部需求,石油在能源结构中仍发挥关键作用,它作为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价值也是无可替代的。石化行业积极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必将重构全球石化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推动我国由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迈进。
  • 2022年“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公布:这些青年为减碳做了实事!
    2022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入选者正式发布!其中,仪器信息网关注到,入选者中有如下几位,切实用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助力响应了碳中和号召,为减碳做出了贡献——新加坡国力大学助理教授林彦玮:揭示了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分子构建碳基材料的催化机理。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林彦玮开发了一套新的技术,可以根据其来源标记反应混合物中的原子,从而重新认识催化的过程。这一研究突破使得一种催化剂只生产一种产品成为了可能,从而不再需要在下游消耗大量的能量进行产品分离,可以制定出控制二氧化碳转化反应途径的新策略,并有望最终发展出具有前所未有高性能的催化剂系统。伦敦大学学院副教授孟靖:研发了碳中和技术成本的量化模型,为政策设计提供科学支撑。伦敦大学学院副教授孟靖一直关注消除发展中国家在国家和企业层面的碳排放数据差距,以及精确量化碳中和政策和未来减排路径的成本。孟靖开发了一个有效的模型来分析碳中和路径的经济可行性和成本。通过系统性地评估碳中和转型所需的关键低碳技术成本,她发现,光伏和风能的装机成本已经和传统能源持平,且可能继续保持下降的趋势。这些结果为更好地设计碳中和政策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撑和坚实的科学依据。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王莹:她发现了可以减缓化学反应的“负”纳米催化剂。王莹开发了一种实验与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准确地对纳米材料的反应过程进行了量化,成功揭示了二氧化碳转化复杂的电动力学过程,并证实了“负”纳米催化剂的存在:除了加速反应过程,催化剂也可以让反应减缓。这一发现让她设计出了一系列可以对二氧化碳进行转化的催化剂,生产出了乙烯(常用于聚合物、塑料和各种化工技术)等一系列产品。日月交替,斗转星移,不知不觉中,岁月已带我们来到 2022 年。这依旧是“创新驱动”与“科技爆炸”相互交织、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的时代。无论是科学理论的发展、工业技术的开发,抑或商业应用的落地,甚至是全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都离不开打破传统、突破极限的创新能力。而在这关乎人类命运的科技创新之旅中,有一批凝聚了智慧、勇气与力量的科技青年,在时代的沧海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不断开辟激动人心的创新之路。他们中,有洞悉科技未来的远见者(Visionaries);有拓展认知边界的先锋者(Pioneers);有灵感源源不断的发明家(Inventors);有推动技术落地的创业家(Entrepreneurs);还有科技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者(Humanitarians)。自 1999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都会在世界范围内,从活跃在科技创新前沿的青年人群体中,寻找对人类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科技领军人物,这就是“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Innovators Under 35, TR35;中文简称“创新 35 人”)。成功入选的青年们,或在能源材料领域开疆拓土,或在电子信息领域革故鼎新,或在生物医疗领域改天换地,或在人工智能领域独树一帜......他们用创新之力,不断推动着科技发展与时代进步。2014 年,“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首次在亚太地区进行独立评选。聚焦这个全球最具发展潜力、最多元化的地区之一,《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为亚太科技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了国际化平台。今天,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携手杭州未来科技城共同举办的 2022 世界科技青年论坛上,新一届“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亚太区入选者重磅揭晓!杭州,这座号称“东南名郡”的城市,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充满了画意诗情,也孕育着科技创新。古往今来,这里是唐朝白居易、北宋苏轼等文化名人千古传诵的“人间天堂”,也是我国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故乡。杭州未来科技城,近年来汇聚了全球青年科技精英,吸引着世界领先科技企业,众多的科技创新产业在杭州生根、开花、结果。如今,杭州深厚的历史底蕴、优美的自然风光、丰饶的科技沃土,将再一次与世界科技青年的盛会交相辉映。亚太区“创新 35 人”的揭晓,将为杭州未来科技城进一步构筑世界创新高地谱写新篇章。回顾历年亚太“创新 35 人”的评选,有许多才华横溢的青年学者出现。今年,在全球顶级学者与科技领袖们的见证下,我们看到了来自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优秀青年们的突破性科技成果。这些年轻人或是高科技企业的创新骨干,或是来自各地高校的科研新锐,背景多样,学科各异,涵盖了生命科学、能源环境、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甚至是量子物理等诸多领域,为基础科学与新兴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亚太地区的科技繁荣贡献力量。这些 35 岁及以下的青年科技引领者,不仅是时代的旗帜与后浪,更是值得人们尊敬的榜样。他们在各个学科领域中不断探索与发现,用科技创新来改变世界、造福人类,让我们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2022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亚太区入选者名单及理由如下(*以下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他设计并构建了新型增性纺织制造方法,在增材制造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实现在复杂三维几何图形中控制对准的微/纳米纤维的高通量,常会宾设计并构建了一种新型增性纺织制造方法,可制作具有可控排列和方向的大规模三维纤维支架。该方法现已被用于制造人类螺旋心室的第一个生物杂交模型以及直接包裹食物的抗菌食品包装。该项技术提供了与当前工业工艺相当的生产速率,同时支持微/纳米级特征尺寸和受控制的三维对齐,是工业制造过程中的重要技术。常会宾首次演示了心脏如何分配应变和实现较大的射血分数,并通过开发螺旋排列的心室平台,在心脏生理学方面取得了诸多发现和成就。此外,首次在体外系统中演示了心室扭转,为提高生物医学分析的预测能力提供了一个临床相关指标。同时,他还首次证明抗菌纤维可以直接沉积在牛油果上,以通过抑制微生物的增殖来延长其保质期。这为生产可扩展、低成本和环保的食品包装系统提供了一种有前途的方法。他构筑了拥有超高表面积的多孔材料来进行氢气和甲烷的储存。一克水滴的表面积约为千分之几平方米。活性炭,由于其极度多孔的特性而常用作吸附剂,每克的表面积可达 3000 平方米。然而,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陈志杰通过从分子层面构建多孔结构,合成了一种每克表面积超过 7000 平方米的材料。他将这种神奇的材料用于储存氢气,这是目前吸附储气能力最强的材料之一。通过在原子、分子和框架层面上对物质进行调控,陈志杰设计并构筑出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稳定性高、功能可控的晶态多孔框架材料。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材料已被成功用于高性能氢气和甲烷储存、高效水吸附、以及神经毒素等剧毒物质的快速降解,这都是以前通过传统技术无法实现的功能。陈志杰开发的精确材料构造技术结合了计算机模拟和框架化学,为新的功能性多孔材料铺平了道路,有望助力碳中和目标的达成。他打破了钙钛矿/有机叠层太阳能电池的效率纪录。如今的太阳能电池板中,大约有 95% 是由硅材料制成的。这种材料来源丰富,稳定可靠,让太阳能发电的成本下降到了与煤炭和天然气发电同等的水平。然而,硅基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仍然较高,且只能捕获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中有限的一部分。钙钛矿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下一代太阳能电池材料,有望实现太阳能发电的超高效率和低成本。然而,作为一种新兴技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还有着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侯毅找到了其中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在钙钛矿/有机叠层电池中,存在着一系列可以导致效率下降的损耗。侯毅带领的团队开发出了一种新颖且实用的方法,同时降低了电池中的不同损耗,让一块层叠太阳能电池兼具了高效率、长寿命和低成本的优点。其所实现的发电效率(23.60%)打破了之前的纪录,为钙钛矿/有机叠层太阳能电池的发展扫清了重要的障碍,并且证明这种电池的性能可以追上、甚至超越其他类型的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通过开发无需人类监督,即可在未知环境下安全而高效完成任务的模型,她让人工智能更值得信赖。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数据无处不在,即使是最聪明的人也会发现自己难以应付海量的数据流和瞬息万变的动态。人工智能可以帮我们更高效地处理这些信息,但我们仍难以信任它做出自主决策。马里兰大学助理教授黄芙蓉致力于开发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AI/ML)模型,以服务于各种日常情况下的安全高效决策,应用场景十分广泛。她开发的模型可以从大数据中学习规律和知识,以便在变化的环境中根据未知的新数据进行自主决策,比如顶着恶劣天气在从未见过的道路上实现自动驾驶。作为基础研究的一部分,黄芙蓉对非凸优化做出了突出贡献——非凸优化是深度学习使用的核心工具。她和同事首次证明了“对于非凸优化,一阶梯度信息会保证收敛到(局部)最优解”。这项开创性工作为深度学习的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引发了后续工作的热潮。此外,她在迁移学习方面的工作完善了动态变化环境中的自主决策系统,并且从理论上保证了有效性和高效性。她的工作首次提出了在截然不同的观察空间中完成知识迁移的方法,例如在 GPS 巡逻机器人与摄像头巡逻机器人之间完成知识迁移,为高效规划和长期自主决策提供了一种高度实用的方法。与其设计一种临时机制来解决现有架构出现安全和隐私问题的风险,黄芙蓉接下来希望推进光谱方法(Spectral Method)来设计全新的深度神经网络架构,甚至在训练开始之前就保证模型的可解释性、公平性、隐私性和鲁棒性。她通过结合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结构生物学等技术手段揭示 CRISPR-Cas 基因编辑工具的核心分子机理,为 CRISPR-Cas 基因编辑工具的优化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为疾病的治疗与诊断提供新途径。CRISPR-Cas 系统在遗传疾病治疗方面拥有巨大潜力。CRISPR 基因座和 Cas 蛋白在原核生物中提供针对入侵的噬菌体和质粒的适应性免疫,作为回应,噬菌体也进化出抗 CRISPR 蛋白来抵消和克服这种免疫途径。在过去五年间,贾宁专注于研究 CRISPR-Cas 系统对原核生物中侵入性噬菌体和质粒的免疫机制。她利用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等方法,揭示了古细菌的 III 型 CRISPR-Csm 系统通过降解噬菌体的 DNA/RNA 核酸片段来抵御噬菌体侵染的分子机制以及噬菌体通过抗 CRISPR 蛋白来抑制细菌 VI 型 CRISPR-Cas13 系统来帮助噬菌体逃逸的分子机制。此外,阐述了细菌利用核酸酶缺陷的 CRISPR-Cascade 转座系统来实现 DNA 靶向识别的分子机制。对这些分子机制的研究,为相应 CRISPR-Cas 基因编辑工具的开发和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贾宁继续聚焦于新型 CRISPR-Cas 系统的分子机制研究,以便更好地助力开发相应的 CRISPR-Cas 基因编辑工具,以将其应用于临床疾病检测与治疗。她最近的一项研究则阐明了 III-E 型 CRISPR-Caspase 系统的抵御噬菌体入侵的分子机制,为 RNA 激活的蛋白酶工具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深入地掌握了 CRISPR-Cas 系统中各种蛋白的功能,将有助于开发和拓展用于精确基因组操作的 CRISPR-Cas 工具箱,以及深度挖掘 CRISPR-Cas 作为基因编辑工具的更多潜力。目前,她的研究方向主要围绕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以及结构生物学等技术手段而展开,研究病毒、细菌等微生物与其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机制,为抗性菌感染的治疗、抗病毒药物及新型生物技术工具的开发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她专注于开发用于研究和诊断的基因筛选技术,并用这些方法来发现不同领域生物学的新机制。作为麻省理工学院张锋实验室的一名博士生,莊詠茵的研究方向集中于使用 CRISPR 等方法开发基因筛选。她开发了首个针对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s)的 CRISPR 激活筛选,并确定了在黑色素瘤细胞中赋予耐药性的 lncRNA。由于大多数 lncRNA 都未被确定特征,因此这种 lncRNA 筛选方法提供了一个 CRISPR 工具包,能够系统地发现在细胞发育和疾病中具有关键功能的 lncRNA。她通过 CRISPR 激活筛选来深入探索控制肿瘤免疫逃避的细胞过程,相关机制的研究阐释了糖基化在肿瘤和 T 细胞相互作用中的重要性,并确定了癌症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此外,她建立了一个全面的转录因子(TF)条形码开放阅读框,还开发了一个筛选 TF 的平台。她过度表达了人类干细胞中的所有 TF 并分析了由此产生的细胞状态,展示了许多 TF 都可以将干细胞重新编程为其他细胞类型。新冠疫情暴发之初,莊詠茵博士开发了第一个简化的、基于 CRISPR 的 COVID-19 检测诊断工具 STOPCovid。与传统 PCR 检测相比,STOPCovid 具有 93.1% 的灵敏度和 98.5% 的特异性,使用便携式设备也可以在 18 分钟内获得检测结果,是一种更紧凑、更人性化的新冠病毒检测方法。莊詠茵的研究跨越多个领域,这些研究成果都可以转化为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造福人类健康。她发明了一种无线传感(WiSe)医疗植入物和导电缝合线,以实时监测患者体内的术后并发症。Viveka Kalidasan 在新加坡领导着创新实验室 Let-Lab,致力于支持并加速有目标驱动的初创公司的增长,以解决工业 4.0 领域和半导体行业未被满足的需求。此前,Viveka Kalidasan 曾在新加坡科学技术与研究局的转化生物光子学实验室(TBL)领导光学和材料技术的商业化。在临床医生、研究人员和整个医疗技术创业生态系统的广泛支持下,她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密切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将无线传感(WiSe)医疗植入物进行商业化。作为临床相关转化研究的坚定信徒,她希望看到以患者为中心的创新力量。她也是可持续半导体工业 4.0 创新的坚定支持者。Viveka Kalidasan 目前担任 The Edify Project(Edify)的首席执行官。Edify 是一个一站式创新导师制平台,旨在为全球人才提供可持续的指导。她还是各种初创公司、风险投资项目、加速器和孵化器的顾问,曾入选 2021 新加坡科技界 100 名杰出女性榜单。他将统计严谨性与跨学科合作相结合,兼顾理论和实践,让机器学习系统更加可靠。为了在现实世界嘈杂和不断变化的数据分布下构建稳健的机器学习系统,Pang Wei Koh 一直在努力融合严格的统计原理与领域专家的专业知识,以理论突破支撑应用落地。Pang Wei 目前是斯坦福大学博士生,即将加入华盛顿大学任助理教授。现实世界的原始数据通常需要清洗才能使用,不过 Pang Wei 发明了直接从嘈杂的原始数据中估算人群活动网络的新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种 COVID-19 的流行病学模型。这项工作首次证明了社交距离对抑制新冠病毒传播的有效性,首次计算了不同活动场所的风险评分。它帮助了全球政策制定者估算不同封锁政策的成本和收益。Pang Wei 还开发了一种可以量化每个训练示例对模型预测的影响的方法,从而能够将错误追溯到训练数据上。这项工作获得了 ICML 2017 最佳论文奖。通过将统计严谨性与跨学科合作相结合,Pang Wei 接下来希望继续发现更多影响机器学习系统的关键要素(通用的和特定的),从而构建更可靠的机器学习系统。他实现了多功能集成光电探测、热辐射的光子学和热力学基础特性调控、辐射制冷及其能量转换等多项重要基础突破。李炜的研究领域主要围绕着光子学和热科学的交叉创新,以实现低能耗的新型集成光电器件和高效的能源节约与利用。他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只有百纳米厚度、镜面对称性破缺的“超表面结构”,据此,研制出世界首个集成圆偏振光探测器,并进一步突破了基于热电子的集成光电探测器的效率瓶颈。通过操纵光和热在微纳尺度的相互作用,他在热辐射调控和辐射制冷节能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拓性工作。他通过多层纳米光学结构调控热辐射和可见光同色异谱特性,实现了相同颜色外观下,温差达到 47°C 的辐射制冷和制热薄膜。他和合作者攻克了日间辐射制冷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技术,并开发了基于日间辐射制冷的人体可穿戴热管理衣物。同时,他与合作者利用辐射制冷的热力学特性,实现了可以直接利用外太空低温的夜间发电系统。并进一步提出了太空冷源和太阳能结合利用的热力学系统,使得突破经典太阳能利用理论极限成为可能。李炜带领其国际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建立“光子能源的调控、开采和应用”的完整研究框架,来解决能源和信息领域的关键问题。研发大规模光子神经网络架构和光电融合智能计算处理器,他让光子计算的应用不再遥远。光子计算以其高速、高吞吐、低功耗等优势成为先进计算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智能光子计算系统面临集成度低、误差校正困难等技术挑战,阻碍了其广泛应用。为解决这些问题,清华大学助理教授林星致力于研究基于衍射光子计算的大规模光子神经网络架构和光电融合智能计算处理器,构建更先进的光子神经网络芯片与应用平台,推动光子人工智能芯片技术的发展。林星提出了空域和频域的全光学衍射深度神经网络(D2NN)理论和方法,构建衍射光学神经元以及多层神经元间的大规模加权互联,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光子神经网络基本计算单元占空面积大所造成的集成度低、网络参数规模受限的问题。此外,林星还开发了大规模可重构衍射光子计算处理器(DPU)及其硅基片上集成方法并应用于构建先进光子神经网络架构。与高端电子计算平台相比,基于 DPU 的智能计算系统可以在计算性能上实现数量级的提升。为实现大规模光子神经网络的误差校正,林星提出了包括自适应在线训练、光学反向传播以及光学残差学习的精准训练方法,能够获得更准确的梯度计算,实现网络模型到物理系统的精准映射。林星未来的科研目标是实现光子计算在人工智能、海量数据处理、高通量通信等领域的产业化和广泛应用,逼近光子计算芯片速度和能效的理论上限。他专注于生物材料和精准基因递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提出了调控递送材料化学结构和改变脂质纳米颗粒(LNPs)辅助组分两种策略,赋予递送系统器官特异性。核酸药物的开发及转化面临着缺乏靶向、精准递送系统的重要难题,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企业家都在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从求学期间到作为浙江大学药学院的独立 PI 开展工作,刘帅的研究兴趣一直聚焦于核酸药物开发的关键:递送问题。在南开大学硕博连读期间,刘帅的课题主要集中于设计和制备一系列新型高分子基因递送载体,获得了多种适合干细胞、神经细胞等多功能但难转染细胞的基因递送载体材料。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工作期间,刘帅在器官特异性 mRNA 递送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获得了针对肺部、脾脏、肝脏和淋巴结的高效、选择性递送系统。目前,刘帅创新性发展了可促膜失稳的可电离磷脂结构,提高了内涵体逃逸和 mRNA 递送效率,以其为核心构筑了 LNPs 库,通过调控磷脂结构或者改变 LNPs 中辅助脂质成分,实现了肺部、脾脏和肝脏特异性 mRNA 递送和基因编辑。他还探索了 LNPs 以外的载体体系,开发了磷脂化的两性离子聚合物库,选择性递送 mRNA 至淋巴结和脾脏,具有免疫治疗应用前景。他参与建设了中国国家级智能供应链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支持了智能生产、流通和服务场景的示范应用,在疫情防控、科技冬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刘武是智能供应链全场景多模态智能感知领域的早期开拓者之一,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面向供应链"人-货-场"全场景海量数据的渐进式搜索模式及其应用框架,实现了特征由粗到精、时空由近及远、权限由低到高的三种渐近式搜索策略融合,提高了对象检索的精度及速度。他作为主要建设者参与建设了中国科技部认证的唯一国家级智能供应链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目前平台已发布覆盖供应链全场景的 86 个 API 和130个开发组件,日均调用量达 79 亿次。平台已孵化和培育开源项目 50个,支持超过 1000 家企业或个人开发者,有效支持了智能生产、流通和服务场景的示范应用,在中国疫情防控、科技冬奥等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刘武在该平台中研发了多模态细粒度商品图像搜索技术并应用于京东拍照购和智能商品结算台,借助多模态商品搜索,可将多件商品、以任意角度摆放,一次性完成商品的识别和结算,单次识别小于 1 秒。该产品目前已实现商用部署,为用户节省其高峰期 30% 结算时间。她致力于感染与免疫的 RNA 修饰表观调控研究,发现宿主抵御病原体感染的多个关键调控分子及其作用机制,深化了免疫调节理论认识并为抗感染药物研发提供了潜在新靶点。天然免疫对宿主抵御病原体入侵并防止感染性疾病至关重要。表观修饰参与多种生物学效应的调控,但其在感染与免疫炎症中的作用仍需深入探究。发现免疫调控的新型表观分子并阐明其作用机理是生物医药领域的前沿热点和重要科学问题。自博士阶段起,刘洋一直专注于感染与免疫的 RNA 修饰表观调控研究。她发现了多个 RNA 修饰相关表观调控分子在机体抵抗病毒或细菌感染过程中的新功能,首次揭示了 m6A RNA 修饰与细胞代谢重塑在病毒-宿主互作中的协同作用,从 RNA 修饰层面提出了免疫调节的新机制与新观点,有助于深入理解抗感染天然免疫应答及其调控模式;在肿瘤免疫领域,她首次提出了“肿瘤转移前微环境六大特征”这一新概念。刘洋的研究工作从 RNA 修饰角度阐明了感染性疾病发病的新机理,为临床相关疾病的研究与防治策略提供新理论依据与新思路,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针对鉴定出的免疫调控新分子在病毒感染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刘洋作为第一发明人已获得 3 项授权专利。目前她在探索靶向 RNA 修饰表观酶的小分子化合物库的筛选,有望为抗感染药物研发提供候选分子。他开创了高性能的摩擦电自供能器件。物联网、智慧城市、智能工厂……要让我们对未来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想象成为现实,就需要为传感器和电子贴纸等广泛分布的小型设备提供电力。有线供电在技术上具有挑战性,且成本高昂;电池则使用寿命有限,且维护成本高。为了解决小型设备的供电问题,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如何利用机械能,例如振动、身体运动、气流和水波,来产生可再生的电力,以期实现器件和系统的“自供能”。将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耦合起来的摩擦纳米发电机,就是实现自供能器件的想法中最有趣的想法之一。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副教授訾云龙,是设计高效摩擦电自供能器件的先锋之一。通过耦合摩擦起电和光电子,他展示了“摩擦光子学”的概念。他设计了一个指甲大小的自供电无线感应电子贴纸,可以在不使用电池或电线的情况下实现长达 30 米的信号传输。他还制定了实现高效能量收集的高性能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设计策略,并在输出电荷密度、能量密度和峰值功率密度方面创造了多项新纪录。这些成就让我们离一个基于摩擦电自供能器件的智能未来更近了一步。-End-
  • 双碳目标提出三年:绿色低碳转型方向不会改变
    3月13日,全国两会正式闭幕。两会期间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词汇成为舆论热议话题。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要进一步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作为一种全新业态和发展模式,数字经济通过与其他经济部门的深度融合,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绿色发展与促进居民低碳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仅如此,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也丰富了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选择与途径。《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进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22年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但总体看,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方向不会改变。党的二十大提出,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从国内情况看,虽然我国统筹经济发展、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的压力不断加大,但“双碳”工作仍在稳步推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执行局主任张晓强表示,去年一年,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各部门先后出台能源转型、节能降碳增效、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政策文件40余项,这使“双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21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明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原则。此后,国务院又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这成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顶层设计。目前“双碳”目标的“1+N”体系主要包括在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分领域分行业实施碳达峰方案,以及在科技支撑、能源保障、碳汇能力、财政金融价格政策、督察考核等方面予以保障。伴随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生态领域建设成为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多的领域之一。根据双碳目标的安排,到2025年,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其中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而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将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也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标要求,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记者了解到,按照上述目标,目前各地区、各行业结合实际情况正细化双碳行动方案。在《报告》发布暨“碳达峰碳中和”研讨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王一鸣表示,当前要落实碳达峰目标,必须保持必要的减碳力度,要加大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投入,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科技创新体制。《报告》指出,未来我国“双碳”支持政策体系将更加完善,伴随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碳达峰路径进一步差异化、明细化,该项工作推进也将更加务实。《报告》认为,下一步,我国需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大力推进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实现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同时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有序发展新兴产业和绿色低碳产业,全面加强能源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并健全“双碳”制度和政策体系,差异化推进国际合作,为实现“双碳”目标构建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 蛋白质组学研究新成果|解锁紫外光解离(UVPD)质谱产生的内部碎片
    大家好,本周为大家分享一篇2024年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的文章,Panda-UV Unlocks Deeper Protein Characterization with Internal Fragments in Ultraviolet Photodissociation Mass Spectrometry1。该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来自北京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的常乘研究员以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王方军教授。  在过去的十年里,UVPD (193nm)因其出色的碎裂效率而备受关注。它能够产生a/x, b/y, c/z等多种类型离子,并能够对小于30 kDa的蛋白质提供近乎完整的序列裂解。它是完整蛋白表征的有利工具,能够提供序列、PTM、次级结构等丰富信息。常规的UVPD分析主要依赖于识别N-端或C-端碎片(a/x, b/y, c/z),尽管已经满足大部分的小分子蛋白质(  图2. Panda-UV工作流程  通过在三种模型蛋白质上进行全面基准测试,展示了Panda-UV强大性能(图3)。内部片段的加入使得识别的片段数量提高了26%,并将平均蛋白质序列覆盖率提高到了93%,解锁了模型蛋白质中最大蛋白碳酸酐酶II的隐藏区域。此外,平均65%的内部片段可以在多次重复实验中被识别,展示了Panda-UV识别片段的高置信度。与现有的内部片段匹配软件ClipsMS进行对比,Panda-UV通过对代码框架的优化,搜索模型蛋白的一个质谱数据不超过9分钟,比ClipsMS快50倍。最后,在分析单克隆抗体时,Panda-UV将识别的片段数量翻倍,mAb亚基的序列覆盖率可以提高到86%,并且CDR几乎完全测序,显著提高了mAb的识别准确性(图4)。  图3. A) B)Panda-UV与C) D)Clips MS解析CA、Mb、Ub三种蛋白的UVPD数据对比  图4. Panda-UV在mAb UVPD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总的来说,Panda-UV赋予研究人员解锁UVPD数据中内部片段的能力。尽管Panda-UV是专门为UVPD设计开发的,但是用一般解离方法(例如:HCD、ETD)得到的质谱图也是兼容的。Panda-UV揭露了完整蛋白质表征的隐藏深度,为蛋白质组学top-down深度分析提供了帮助。  撰稿:刘蕊洁编辑:李惠琳文章引用:Panda-UV Unlocks Deeper Protein Characterizationwith Internal Fragments in Ultraviolet Photodissociation Mass Spectrometry  参考文献  1. Zhu Y, Liu Z, Liu J, et al. Panda-UV Unlocks Deeper Protein Characterization with Internal Fragments in Ultraviolet Photodissociation Mass Spectrometry. Anal Chem. 2024 96(21): 8474-8483.
  • 大半本科高校将转型改革 对业界影响几何?
    仪器信息网讯 众多的高等院校,一方面是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的人才源泉和重要技术来源,一方面也是仪器行业的重要市场,而普通高等院校大规模转型改革在即,将对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产生深远影响。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教育部高校转型改革方向已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据报道,本次高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ldquo 专升本&rdquo 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率先转作职业教育。目前,国家教育部已经成立了联盟,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   早在今年3月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就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将出台两种高考模式,分别针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及学术型人才,学术型招考就是现在的模式。为适应职业教育需要,国内将有1600至1700多所高等院校侧重现代职业教育,除了现有的100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外,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后&ldquo 专升本&rdquo 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也将转型为职业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同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诚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中也提到,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ldquo 高级技工荒&rdquo 问题凸显。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同质化发展,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仪器信息网编辑就此咨询了某知名大学的老师,这位教授认为,高校转型主要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所以重点高校目前不会受影响,但由于转型后的学校学生数量没有减少,且更加注重学生的技术技能,可能会使学生就业竞争加剧,学生的培养和就业压力不减反增。至于学校相关专业是否会因此加强培养学生对仪器及分析测试工作的了解和实践操作能力,学校都还在考虑。   我们也就此咨询了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中心主任、商丘市食品研究所所长张百胜向编辑表示,其实普通高校教育同质化的问题由来已久,在和用人企业如食品企业接触时,也发现企业也常反映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不足,往往难以胜任仪器使用及食品检测等方面的工作,有职业化教育的需要。高校的转型改革是必然的,但是会带来什么改变,有多大的改变,张百胜认为这要看各转型院校实际怎么去做,如果只是名称上的变化是不能改变现状的。   仪器信息网将继续关注高校转型改革对业界的影响,并加以报道。 撰稿:魏昕
  • 高端品牌转型一年见成效 一恒being系列再添新品
    p   2016年10月份,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恒”)于上海首次推出高端品牌新品——being系列,并成为一恒高端产品战略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时过一年,一恒高端品牌转型进行的如何?一恒又推出哪些新品?借BCEIA2017召开之际,仪器信息网编辑在一恒展位对一恒市场部经理秦艳进行了采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563055a0-ffa0-4c12-99a1-a3d0f78a4390.jpg" title=" 1.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展位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being系列推出一年 高端品牌转型见成效 /strong /span /p p   面对国产科学仪器行业的诸多困境和挑战,产品方面,一恒选择高端产品战略来应对,并选择高端品牌——being系列作为转型切入点。据秦艳介绍,being系列推出一年以来,在市场方面受到用户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在新产品、新技术层面得到了用户的肯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cd8d6ca1-77a3-468e-b3b2-0caef096a158.jpg" title=" 2.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being系列产品整齐划一 /strong /p p   在这一年里,一恒为打造高端品牌做了大量努力工作。产品稳定可靠性方面,继being系列新品发布会后,持续不断的加强寿命测试,并顺利通过第三方实验室计量认证及CE、ETL认证,为一恒进军国际市场作好铺垫。3月份,在昆山召开being品牌区域授权代理会,邀请全国23个地区30家与一恒公司有长期友好合作的合作伙伴参加,这也是一恒公司成立近20年来首次召集并授权产品区域代理,旨在向市场正式推出一恒旗下高端品牌“being”系列产品。在市场深耕和客户培训方面,做了充分的计划和具体的安排,在一年里一恒组建了专业的培训团队,为渠道商和终端用户提供详细的产品培训和应用体验。 /p p   面对客户的肯定,秦艳表示,作为国内自主实验仪器品牌,一恒的责任就是让用户真切的体会到国产仪器的高性价比和便捷高效售前和售后服务。客户的肯定是一恒前进的动力,高端品牌建设的道路上,一恒将继续努力下去。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BCEIA2017亮相 being系列再添新品 /strong /span /p p   Being系列以“智能化、触摸屏+App”为理念,解决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面临的种种痛点。在产品技术方面从智能化、专业化、人性化方面来全面提升产品,满足现在高端实验室的要求。继2016年being系列新品发布后,一恒在产品线方面进行了延伸,通过2年多的潜心研发和试验,成功的在BCEIA2017推出being系列2款新产品——旋转蒸发仪和低温冷却循环系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68f82d2a-74b4-4964-9b3c-7196f3182a4c.jpg" title=" 3.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being系列旋转蒸发仪 /strong /p p   旋转蒸发仪作为1款全新的产品,在开发初期,对产品应用做了充分的调研。作为浓缩、蒸馏工艺中必不可少的实验室仪器,邀请了多名化学专业教授和资深实验员进行产品试用和综合评审,性能和外观细节方面得到了他们充分的肯定,并一致认为与进口仪器并无差别。新颖的产品设计,将being系列的高端化形象精髓深入融合,稳定的性能和细节处理,让产品刚刚推出即收获高度的评价。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6a783a80-8a71-431d-9ca7-1714f377dda4.jpg" title=" 4.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being系列低温冷却循环系统 /strong /p p   低温冷却循环系统作为一恒低温冷却产品系列衍生品,依靠制冷性能突破性的设计,让这款产品一上市即收获用户的选择。 /p p   在移动互联网应用方面,一恒就现有being系列高端产品的应用继续延伸,以上2款新产品也将陆续接入移动互联网APP应用。移动互联网应用在实验室仪器管理应用是一个趋势,作为高端品牌,我们仍将在智能化实验室管理方面继续深挖,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的实验室仪器解决方案。 /p
  • 20岁防传染30岁查血糖每个年龄段有重点检查项目
    年近尾声,各大医疗机构迎来了学生和企事业员工体检高峰。面对繁杂的体检项目,小编建议大家在各年龄段应该重点检查的项目。 20岁前重心理 对学龄前以及上小学儿童来说,多动症是需筛查的心理健康检查项目。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智力正常,但会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难与他人相处。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医师宋崇生说,家长有必要对儿童多动症的筛查引起重视,这有利于阻止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厌学、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的扩大化,避免给孩子贴上“笨”标签,否则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处于重新整合阶段,加上学业压力大,易出现强迫症等情绪障碍。 宋崇生介绍,如果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出现反复洗手、反复关门、反复为不必要的事情焦虑等行为,这可能是强迫症的征兆,应及时去医院咨询。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初中、高中都开设了心理课程和心理评估测验,这种评估可以起到筛查作用,能够将潜在的心理问题患者筛查出来。 20岁防传染 20来岁是身体各项功能包括抵抗力的最佳时期,是不是就不用注意体检了呢?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副主任医师黄晶否认了这种说法。 “出生的时候会注射多种疫苗,这些常规疫苗大多并非终身免疫。到了20多岁,人体内抗体很可能已经低于正常防御水平。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及时补种疫苗,身体就会处于无保护的危险状态。”黄晶说。此外,20多岁的年轻人刚毕业走上社会,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各种肝炎、消化道感染的几率就增加,再加上年轻人处于性活跃期,所以感染性病等各种传染病的机会也就大了。 建议20多岁的年轻人体检时,要注意传染病的筛查,比如肝功五项和血常规,还要注重胸部X光的检查,因为肺结核在年轻人中也很多见。及时发现危险信号,把疾病及时扼杀。 30岁查血糖 30岁就关注血糖是不是有点早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体检中心副主任医师袁尚华指出,现在人相比从前普遍“吃得多、动得少”,加上忙于事业,应酬多,压力大,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普遍提前,人在30几岁发病也不在少数,尤其是糖尿病前期人群检出率很高。“我们建议30岁以上的人群至少一年做一次血糖检查,而且不仅限于查一次空腹血糖,”袁尚华指出,因为50%左右的糖尿病人空腹血糖不一定升高,但餐后血糖会明显升高。大部分年轻人体检是跟随单位团体体检,空腹时测血糖没问题,但餐后血糖却很高。所以应该同时查一次餐后血糖,或做一次糖耐量试验。有条件的人也可以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更加准确。 40岁关爱心脏 “以前人们认为到了五六十岁再关注心脏健康也来得及,现在40岁开始关注心脏也不早。”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成人外科中心副主任医师孙宏涛表示,40岁的人处于事业的上升期,无论是工作还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都给他们带来很大压力。“虽然我们说40岁的人是青壮年,心脏功能理应处于巅峰状态,但现在心脑血管病年轻化,40来岁的人英年早逝早已不是新闻。”孙宏涛指出,如果心脏问题不能早发现早诊治,突然出现急性心梗、冠心病时,其猝死率反而比习惯了防范未然的老年人更高。 人在四五十岁时,心脏和血管都会有一个明显的老化,弹性大不如前,特别是对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的人来说,定期检查很有必要。建议该年龄段人群每年定期检查心血管健康,记好血脂、血压等指标。 50岁护好骨和肠“到了50岁,女性一般刚刚绝经,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钙流失增加,因此患骨质疏松的女性要远远多于男性。”湖北省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陶海鹰指出,50岁的人,如果出现浑身疼痛、易骨折等症状,就该考虑患有骨质疏松症了。这个年龄段的人一般都或多或少出现骨质疏松,建议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除了骨骼,50岁的人还应关注肠道健康。在做肠道体检时,要更加注意肠息肉、慢性溃疡等病变,防止这些小的病变发展成肿瘤。袁尚华建议,普通人应该每年进行一次大便常规检查,每两到三年做一次肠镜和胃镜检查 而有既往病史等的高风险人群,则应该每年都进行一次胃镜和肠镜检查。 60岁以上全面查 60岁是老年生活的开始,袁尚华表示,这个年龄的老人,应该展开全面体检,而不再是有所侧重的检查。 “除了心脑血管、糖尿病、恶性肿瘤、肾损害、甲状腺慢性疾病等大病的检查,老年人还应该注意听力和眼底病变的预防。”袁尚华指出,老年人易发的白内障、青光眼、黄斑变性等如果早期发现,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和治疗。 老人由于血管老化脆弱,出现暴聋、暴盲的情况也很多见,多与耳和眼的供血血管突然栓塞有关。但是再精密的仪器也难以检测到某些极细小血管的情况。因此袁尚华建议老人在进行常规西医体检的同时,也应同时进行“防患未然”的中医体检,中医认为这是体质偏颇、经络瘀滞所致。“上医治未病”,通过中医体检发现体质及经络异常情况,进行调理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衰老和一些脑血管疾病的原因,可能会出现智力、记忆力下降和衰退的情况。当老年人出现爱忘事、不会算账、出门迷路的情况时,就表明其智力和记忆力已经受损,发展下去可能会导致老年痴呆。这时家人要引起警惕,带老人去医院进行智力、记忆力测验,北京宣武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等大型医院都专门设有老年记忆门诊。
  • 30岁当博导,38岁当选最年轻院士:他的人生就像安了加速器!
    p   2003年,38岁的卢柯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改革开放后当选年龄最小的院士,这个纪录至今仍未被打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91px"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328224103.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654e331b-6efc-45e5-bd32-094045daf12c.jpg" width=" 450" height=" 391" / /p p   在常人眼里,今年52岁的卢柯一直在“惊悚地成长”——16岁上大学,30岁当博导,32岁担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36岁出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38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40岁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41岁成为美国《科学》杂志的首位中国评审编辑,48岁成为中国“万人计划”的首批杰出人才6位人选之一。卢柯的人生就像安了加速器,每一步都走得比同龄人更快更受瞩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38px"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328224119.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68b33972-879f-454e-95b5-98028c961097.jpg" width=" 450" height=" 338" / /p p   strong  缺什么就补什么 /strong /p p   熟悉卢柯的人都知道,他除了锻炼身体没别的爱好,一心扑在工作上:几乎每个晚上都有工作,每周只休息半天,离开金属所不是回家就是去机场——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和会议,其他地方几乎不去。他把自己定位成职业科学家,“不做科研,还能做什么?” /p p   他效率非常高,几乎是用半天的时间就能把一天的活儿干完。他一直在加速理解什么是科研,加速实践自己的科研想法。他的理由是:“越早经历,越早能修正自己的错误,死之前做有价值事情的时间就越多。” /p p   为什么能这么快呢?卢柯认为客观上是自己运气好,主观上方法和努力很重要。学习有学习的方法,做科研有做科研的方法。跌跟头爬起来也有爬起来的方法。他的方法是“讲求效率,缺什么就学什么,不被动等待。” /p p   16岁,卢柯考入南京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志愿是父母填报的,他根本不知道材料是什么。大四做毕业设计实验时,他能动手做了,才觉得有意思。“感兴趣了,毕业分配又不想回甘肃,那就考研吧。”可考研很费劲,他高考分数超甘肃录取线60多分,但全系120多人,他入学成绩倒数第二,高考英语也只有30多分。 /p p   那就从头学起,他玩命学英语,把专业最经典的英文原版教材——《位错引论》,花了一年时间翻译成中文看。一年后,他考研总成绩是系里考中科院的学生中最高的。 /p p   读研时上课少,卢柯很多知识都自学。做实验需要物理学知识,他就捧着《非晶态物理学》自学,把书都翻烂了。到德国读博士后,他发现自己的热力学知识不够,就找书从头开始看。学完后,他还用热力学方法对自己的研究做了一个系统计算,这个计算让他发了一篇论文。 /p p   现在,他的学生做实验碰到热力学知识来问卢柯,他都能迅速地给出解答。学生诧异:“老师你怎么对热力学这么熟悉?”他就说,“热力学是我自己学的,所以印象极其深刻。你缺什么,就要自己去补什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191px"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328224424.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415d533d-9bda-4460-a725-f64213f91aec.jpg" width=" 450" height=" 191"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卢柯课题组合影 /p p   实验做完了,理论上解释不通也要去学习。2011年,卢柯开创了梯度纳米结构材料研究领域。研究之前,他只知道自己有点思路上跟别人不一样,他期待这一点能带来什么变化。实验结果让他惊讶,他一度无法解释金属中原本不相容的“高强度和高塑性”为何能在纳米尺度下兼得。他向人请教转换思路,从力学性能本质出发去分析,最终才弄明白。 /p p   卢柯总结自学的经验:“自己先琢磨,琢磨不透就去找人问。你就说,这个是什么,我看不懂,你给我讲一下嘛。我去问,你觉得我笨又有什么,我就这样。”最近,他又开始自学界面方面的教课书了。 /p p   研究生毕业后,卢柯才确定了自己的兴趣——纳米材料。他想探究纳米尺度的材料能带来什么。他觉得确定的时间有点晚了。 /p p   2016年5月19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的科学前沿进展讲座上,他把自己的求学体会转送给在场的300多名国科大本科生:“去找兴趣,越早找到越好。国科大的科学前沿讲座涉及各个领域,是找兴趣的好机会。” /p p   “这一轮精品讲座扫下来,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到底喜欢什么,应该会有点思路。至少你能了解到老师们的兴趣。有时候,改变你兴趣的,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人。你跟了一个导师,这辈子就可能‘捂’进去这个领域了,能‘捂’进去是好事儿。” /p p   strong  科研就是自己跟自己斗 /strong /p p   “捂”进纳米材料领域后,卢柯一直专注于对材料“制备-结构-性能”关系的思考,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2000年至今,卢柯课题组先后研究出“纳米孪晶结构”“梯度纳米结构”“纳米层片结构”等几种新型纳米结构,研究水平国际领先,为开发高综合性能纳米金属材料开辟了新途径。 /p p   不是没有过挫折和痛苦,卢柯的实验也曾好多次做不下去。他说,“做不下去时,就跳出来,放到更大的视野下去看看。” /p p   1998年,卢柯在参加学术会议的路上偶遇一位国际大牛,他兴奋地说起自己在做的表面纳米化研究。大牛一瓢冷水泼下来,“你去看某某人的文章,有人早研究过了,nothing new。” /p p   备受打击的卢柯并没有叫停实验。他读完文章后,仔细分析别人做了什么,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做。他和学生花了很长时间做样品。从1997年—2005年,第一代样品做出来,卢柯觉得“完了,就到这儿为止了!”样品坑坑洼洼,粗糙度太大,根本看不见表面纳米层对力学性能的效果。 /p p   “要放弃吗?” /p p   “要放弃,这是技术问题,但大目标不变。” /p p   “万一错了呢?” /p p   “有可能错,那你也得承受。科研有风险,这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 /p p   “跟谁斗?” /p p   “跟自己斗!” /p p   卢柯扔掉第一代样品,扔掉了之前的原理,换思路带领学生又做了五年,还是什么都没做出来。不过,这回他认定自己的思路是对的,不放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21px"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328224430.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a55bebb0-8a83-41b4-b96b-3bdcf84e76c3.jpg" width=" 450" height=" 321"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2016年5月19日,卢柯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前沿进展讲座现场 /p p   一年后,“两头粗中间细,界面光洁,强度和塑性都很高”的梯度纳米结构样品就做出来了。2011年,这项成果被发表在《Science》,起初大家都不相信能实现,后来又都跟风做。2015年,美国材料学会秋季大会上,还开设了专门研讨 “梯度纳米结构材料”的分会。 /p p   同时期,卢柯课题组还开展其他多项研究。2003年,他们发现利用表面纳米化技术将铁表层的晶粒细化到纳米尺度,其氮化温度显著降低。表面纳米化技术成功应用到了宝钢集团冷轧厂的拉矫辊上,大幅提高了拉矫辊的使用周期。 /p p   像这样能在短时间内投入使用的材料和技术是少数,“99%的新材料都停在死谷里,等待着走出去。”材料研发过程的复杂性、长周期、大尺度跨越、低成本要求,卡死了很多新材料走向实际应用,也让卢柯和很多从业者感到不幸,“大部分人在死之前,是看不到他研究的材料能用上的。” /p p   strong  照猫画虎,画出的永远是猫斗 /strong /p p   经常会有人质疑:中国的制造业不行,是因为材料不行。卢柯觉得很冤枉,“美国、日本制造业发达,不仅是材料好,是整个系统都好。我们材料可以做得很好,但其他环节中只要有一个出问题,就不行。” /p p   新材料使用前要经过4个阶段:发现新材料—发现优异性能—材料研究与发展—材料应用。在最关键的“材料研究与发展”阶段,又要经历“材料—部件—系统”3个维度的转变。每个维度都有不同领域的人在做,很容易产生断层现象。 /p p   这种断层是不幸的源头之一。“做材料的只关心材料能不能做出来,具有什么组织结构,什么性能等 做部件的只关心技术能否实现,成本低不低,批量生产可不可靠等 到系统时,又只关心系统的设计、稳定性、制造、功能、成本等。”卢柯说。 /p p   卢柯能把控的是要求自己和学生:“既要有技巧把材料做好,又要看到部件和系统对材料的需求。既要创新,又要在漫长研发周期中,学会坚守。” /p p   “坚守什么? 坚守对基础知识的探索,坚守精益求精。不求甚解,是我们落后的原因。”卢柯反复告诫自己的研究生。 /p p   “与其说我们和国外的差距是材料技术上的差距,不如说是差在我们对材料本身的理解上。你都不知道这种制备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构,这样的结构能有什么样的性能,你怎么能控制材料?” 在5月19日的讲座上,卢柯与本科生分享自己科研体会:“我们经常做的是把国外的东西拿来解剖,然后照猫画虎地做。人家是按照自己的知识体系建立起来的,我们画出的永远是猫。虽然现在引进技术,能让我们快速地走到一个阶段,但是我们很难突破,我们完全是在学习别人。” /p p   卢柯认为:“要想有所突破,你就要从根上做,最基础的开始做。”计算模拟能简化材料设计,但是材料科学的基本规律,还有很多未知的。他说,“千万不要因为模拟计算量增大,就减少基础研究的实验工作量”。 /p p   他强调,“坚守似乎不是创新,但是它是把你的创新变得有价值,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p p    strong “大概齐”文化太误人 /strong /p p   卢柯经常拿网球来举例问学生:“知道业余选手的我和网球天王费德勒的差别在哪儿吗?”“我是‘大概齐’玩一玩就行,自己打好一个球就很高兴,后面打得稀里哗啦也无所谓。老费的每一个动作、每个环节都是严格训练出来的,他必须按照职业要求来打,无论身体多疲惫,动作都要精准。” /p p   在他看来,职业科学家和职业选手一样——都要精准。科学研究最怕的就是“大概齐”,粗糙结果的发表会让很多人,尤其是你自己走弯路。 /p p   但是,中国的“大概齐”文化太强大了。“我们生活中都是这种文化,就像炒菜,这少点、那多点都没事儿。很多人都不懂得区分,以至于蔓延到工作和学习上。”而西方人的文化是“定量”文化,大量的测量工具都是西方人发现的,他们测量就为了定量。 /p p   卢柯观察到,一般人参加国际会议,做完poster(展板),材料就直接扔掉了。“可德国人不是,你花这么大精力做的poster,得拿回去挂在实验室。” /p p   他在德国读博士后期间,有一回自己用画框把poster镶了起来,拿了锤子和钉子准备去挂,被导师看见了,导师立刻让他下来。第二天导师请来了技工,上下测量,选了视线最好的地方。第三天卢柯准备去挂poster,导师又不让,“这里光线有点暗,看起来会很压抑,等技术员再来这儿安装2个灯。”就这样,卢柯前后一共被折回来6次,才看着技工把poster完美地挂在墙上。 /p p   “是很费劲。但看起来非常好看,而且一挂就是好多年,我每次去都去能看到它。”卢柯认为,这是一种精神。 /p p   后来,卢柯曾多次到德国、美国、法国等地访学,访学时他最关注的是科学家们的思维方式。他学习德国人的严谨,一步步按照规则来 也学习美国人的思维跳跃,弄清楚原理后大踏步前进。这些学习,对他的影响是综合的。所以,同事说他“离开金属所不是回家就是去机场”,也可以换成另一句话:“他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学习。” /p p   卢柯最不能容忍的是实验数据模糊或错误。有学生来汇报说实验材料的统计平均精密值是多少多少,卢柯会直接打断:“说最大的、最小的,大概值、大约数没有用。”也有学生写的论文,被卢柯发现有个数据没有考虑到温度的影响,结果不精确。卢柯就让他调整温度重新做,果然结果变化了,学生原本要发表的论文也被要求重新写。 /p p   但是,行为上的严谨和思想上的宽松并不矛盾。只要卢柯在沈阳,他只留出上午两个小时和下午一个半小时给自己,剩下的时间都留给学生。“讨论他们的实验结果,讨论他们还想做什么。实在没事儿,就闲聊天,大家很享受。” /p p   strong  职业科学家要一辈子与青年同行斗 /strong /p p   纳米材料的未来会怎么样?卢柯认为,“可以研究的事儿非常多,前景非常广阔”。未来,可能现在的材料都不存在了,新的材料会取代它们。“纳米材料会重塑我们的世界。” /p p   卢柯猜测自己应该能活到80岁。“那时候,我希望能弄明白纳米材料科学的基本框架,吃透纳米材料科学的基本原理。脑子里还要存很多的科研经历和故事,和年轻人聊天时,能聊点好玩的、对他们有价值的信息。” /p p   去年,卢柯去拜访了自己80多岁的德国导师。见面前,老先生刚做了一场手术,看起来精神不济,卢柯调侃说,“跟我讲讲你这一年都做了什么”,老先生的眼神立马就亮了。 /p p   老先生退休后,自费参加国际学术会,去年他去了布拉格,今年还计划要到日本,只为做一个poster。其实也就是自己一个人在书房里勾勾画画计算推导的一些想法,或许根本就没人能看明白。 /p p   为什么还要让他去呢?他太太说:“得让他去,他只有到那里才会神采飞扬。” /p p   人老了,孤独是最可怕的。卢柯想象自己退休以后,肯定不会一个人窝在沙发里,对着天花板发呆。他反问自己:职业科学家除了做科研,还能做什么呢?“做得动时,就去实验室 做不动时,就到青年人中去,青年人是我的同行。” /p p   想象着导师跟年轻人聊天时神采飞扬的模样,卢柯说,“我以后肯定也会这样。”正如,此刻,聊天中的他神采飞扬。 /p
  • 30岁“杰青”,34岁“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两次质疑诺奖得主的他究竟有多牛?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0bbeebe2-d5fe-48f6-8c66-dd752a1177d1.jpg" title=" 50747c29e4384bbdb03d5db11a1f1634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徐涛和学生在一起 /p p   徐涛很早就表现出了“科学刺儿头”的特质:24岁,他指出进口膜片钳仪器系统中的一个“bug”,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E· 内尔(E. Neher)教授的青睐。内尔教授后来指名邀请徐涛到其实验室进行联合培养,1年后,他在内尔教授实验室又质疑了内尔本人的一个系统设计错误。 /p p   他的履历表也被很多人称作“亮瞎眼”。30岁,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33岁,他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34岁,他担任科技部973项目“生物膜和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的首席科学家,总经费达2500万,将如此重大的科研任务交给一个年仅34岁的科学家,在科技部也不多见。2007年至今,一直担任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 /p p   44岁,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生科学家班主任,对本科学生比对自己的硕博研究生还要偏爱。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多来体验,自费请学生吃饭,带他们打真人CS,他用各种方式,让学生爱上科研。 /p p   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自1986年成立以来30年获得经费最多的科学家排行榜,他排在生命科学部的第二名,共获得11个项目的资助。 /p p    strong 凭什么质疑诺奖得主 /strong /p p   有人说,徐涛如果不在本科学习中打好数理基础,他根本不敢质疑内尔。 /p p   1994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得主(1991年)内尔博士访问华中理工大学,24岁的徐涛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博士生,给内尔演示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指出当时从国外进口最先进的膜片钳设备中(由内尔教授发明)有一个软件,存在设计不合理的地方。“这个软件是用来对实验样品检测、分析的。但是有一个背景干扰没有去除掉,将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徐涛说。 /p p   徐涛发现了这个问题。而且,由于本科专业是自动控制工程,他对于程序编写也很擅长。所以,他就直接把这个有问题的软件给修改了。徐涛的能力给内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5年底,他邀请徐涛到德国马克斯· 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简称:马普所)的实验室接受联合培养一年。 /p p   上次的软件修改只是一个优化,在马普所,徐涛开始大放异彩。 /p p   徐涛去内尔实验室时,内尔已经不亲自做实验了,他把自己的实验台给了徐涛,要徐涛把实验台拆了,重新搭一套具备先进光路系统的膜片钳设备。 /p p   徐涛把这套复杂的系统完全组装起来了,还发现了内尔教授原来的设计有错误。“刚开始我指给他看,内尔还不是很相信。后来我又给他说,他想了几天,说我是对的。”这样的纠错让内尔更加认定了徐涛的科研潜力,也把更多好的科研项目送到了徐涛手里。1998年和1999年两年间,徐涛在内尔的指导下在《Nature Neuroscience》《Cell》《EMBO》杂志上共发表三篇论文,其中两篇是第一作者。 /p p   在马普所跟国外学生相处时,徐涛发现国外生物学专业的学生,知识面很宽广,数理化、计算机等各方面的训练都很扎实,尤其是程序写得很溜。相对而言,国内学生物的学生,在数学、物理、编程方面的训练还是有一些差距的。 /p p   徐涛组装内尔教授的那套系统时,涉及很多计算和光学系统的知识,如果他数理基础不好,就很难理解光路设计等。系统组装完后,徐涛和一个数学专业的伊朗学生搭档做“细胞内钙缓冲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研究”的课题,要做非常复杂的计算分析。徐涛表示,“亏得在大学里面认真学了微积分,不然很难看懂伊朗同学的数学公式。” /p p   在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中,纯粹的科学发现所产生的成果仅占1/3,因仪器、手段及工具创新而取得的成果约占1/3,此外,由方法、思路创新取得的成果也约占1/3。就像内尔教授因膜片钳技术获得诺奖,他让整个细胞膜离子通道研究领域前进了一大步,全世界很多实验室都在用他的技术。又如2014年超分辨光学成像技术,推动了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徐涛认为生物学研究要想整个领域往前走一大步,就需要有新技术新方法的突破。 /p p   2009年9月10日,中科院成立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仪器与技术创新中心,徐涛任中心主任。近20年来,徐涛一直致力于膜转运前沿科学问题研究,在囊泡转运领域做出了让外国同行敬佩的系统性贡献。 /p p    strong 科学研究的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strong /p p   2013年,詹姆斯· 罗斯曼(James Rothman)因发现SNARE蛋白而获诺贝尔奖,而徐涛对SNARE复合物的研究早于1996年在马普所求学期间。当时,大家普遍接受的理论是囊泡分泌需要解聚SNARE复合物来提供能量。随后,徐涛的工作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囊泡分泌需要形成稳定的SNARE复合物,这个模型在质疑声不断得到更多的支持,现已被广泛接受。 /p p   2014年,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获得诺贝尔奖。此前通过多年研究,徐涛就已经开展了超分辨显微技术的研制,还发展了一系列具有高亮度和稳定性的光转化荧光蛋白探针,这些探针是提高分辨率的核心。新探针在众多领域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已在超过200家国内外实验室得到广泛使用。 /p p   算法对提高超分辨成像的速度及分辨率至关重要。徐涛发展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新算法,受到因超分辨成像而获诺贝尔奖的莫尔纳尔(Moerner)教授的好评,认为新算法在不损失定位精度的前提下把计算速度提高了5个数量级,并可提供分子三维取向的信息。 /p p   除去这些已经获得诺奖的研究,徐涛手头正在开展一项国际竞争激烈,且有可能是下一个技术风口的研究——冷冻超分辨荧光-电镜的关联成像技术。 /p p   2011年,徐涛在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仪器研制专项”的支持下,自主研发了一套冷冻超分辨荧光-电镜关联成像系统(csCLEM),并取得了国际领先优势:冷冻光学定位精度达到了10nm,比之前国际报道水平提高一个数量级 首次实现了三维空间的关联成像 首次实现了哺乳细胞中蛋白相对于细胞器的纳米精度定位。该工作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受邀在2015年美国Gordon会议上作大会报告,被认为是冷冻超分辨光电关联成像的“First proof of concept”实验。 /p p    strong 世界上没有一种“轻松的科学” /strong /p p   在很多同行眼里,徐涛的勤奋是出了名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一种“轻松的科学”。 /p p   在马普所,徐涛的习惯是当天的数据当天分析。他自己写了个数据分析程序,白天采集数据,晚上下班后程序会自动读取并分析数据,打出分析报表。第二天早上来了,他就边喝咖啡,边看昨天的数据分析结果。国外的学生相对比较悠闲,周末一般不来,而徐涛总是周末到实验室加班。徐涛认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主要来自于勤奋。 /p p   徐涛鼓励学生积累扎实的数理功底,掌握好计算机工具,鼓励学生多进实验室,因为在科学上最好的助手是自己的头脑,而不是别的东西。 /p p   大三时,徐涛一下课就往实验室跑,他做的毕业课题还拿到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二等奖。大四时,他一边做实验,一边去上研究生课程,上完后考试成绩很不错,老师们就允许他明年入学后免修。这样,徐涛相当于大四提前修了研究生的课。研究生时,他用了更多时间去外面做课题,研二到北京时,他还顺道修了北京医科大学的免疫学等医学课程。中国科学院大学也给了本科生“提前上研究生课程,并算学分”的权利,所以徐涛常鼓励学生:“多学点,哪怕以后兴趣转换了,打下了好基础,也会给你更多选择的自由。” /p p   徐涛一直主张要多给本科生机会,让他们来实验室体验,收到同学的邮件,他总是即刻回复——随时可以来实验室。 /p p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华中科技大学合办的“贝时璋菁英班”的本科生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本科生,也老爱往徐涛课题组的实验室跑。除了出差和上课,其余时间他几乎都在实验室,他说:“科学研究得动手呀,到实验室才有发挥的场地嘛!” /p p    strong 在“涛班”怎样当班主任 /strong /p p   2014年,徐涛开始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首届本科生1408班的班主任,班校取名“涛班”。他对本科生特别上心。 /p p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科教融合办公室的吕平平老师说:“徐所很忙,为工作上的事儿请他签字都要提前预约,甚至有时候,向他汇报工作都要排队。但,他对学生是最慷慨的。只要有学生在班级微信群里提问,徐所再忙都会回复,哪怕是非常小的问题,哪怕是晚上12点,他看到了也会回复。遇到需要查阅资料,不能立刻给出答案的问题,他会马上转达给其他老师,保证最快告诉学生答案。” /p p   涉及到教学的事情,徐涛也总是要第一时间解决。有一次,学生在群里抱怨实验课被延迟了,徐涛立马打电话给吕平平,问“仪器到哪了?什么时候能正常开课啊?”他给本科生开设的生命科学导论和普通生物学实验两门课,虽然都有教师助教,但仍亲自为学生答疑解惑、查阅学生作业。 /p p   一次,一个学生在微信上向徐涛咨询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及其他欧洲学校的情况,没想到徐涛第二天就给她回了电话。她说,“徐老师特意为我咨询了在欧洲工作过的朋友,据他了解到的情况,他鼓励我申请这个学校,还要为我写推荐信。” /p p   徐涛以前的学生,现在的同事薛艳红说,“徐老师的科研思路很准,他给学生的指导挺细致的。比如,我们某些实验连续几次结果都不太好,觉得没什么发现。但徐老师对比着看了几次的实验结果后,就会有重要的新发现。我跟着徐老师十几年了,特别佩服他。” /p p   “涛班”的青年班主任——吴亮其说,“徐涛应该是本科生学业导师中请学生吃饭最多的老师之一,都是他自费的。” /p p   涛班的“班会”有一半数量是在饭店里开的,30个学生围坐3桌,饭前聊各种问题。吴亮其说,“徐涛特别潮,很能跟得上年轻人爱聊的话题。”班里有个又帅又有才华的小男生叫“房子祺”,徐涛也和学生一起喊他“房神”。 /p p   徐涛最潮的是能带学生打真人CS,一帮小伙子都说“徐老师玩得还不错”。 /p p   徐涛希望本科生能把实验室当家。中秋节,他给学生买月饼 元宵节,他请实验室的学生吃元宵。 /p p   他说:“我们要培养的是有情怀的科学家,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教育如果无法使学生感受到幸福,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p
  • 59岁李晓红成为工程院历史最年轻院长,领衔新一届平均年龄小于60岁院领导层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6月1日,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于北京胜利闭幕。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矿山安全技术专家,59岁的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李晓红 /span 院士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第五任院长,成为中国工程院自1994年成立以来首位小于60岁的院长。同日当选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的还有,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陈左宁 /span (61岁)、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钟志华 /span (56岁)、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邓秀新 /span (57岁)、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何华武 /span (63岁)、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王辰 /span (56岁)。至此,由李晓红领衔的新一任中国工程院领导层正式就任,平均年龄小于60岁。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 院长-李晓红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width=" 150" height=" 203" title=" 李晓红.jpg" style=" width: 150px height: 203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0a2c2e56-d84f-436b-b4df-60a08e88ee39.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李晓红(1959.06- ),矿山安全技术专家。重庆人, 1993年12月毕业于重庆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第十九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重庆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煤矿灾害动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长期致力于水射流技术及其在煤矿安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在煤层气开采及复杂煤矿瓦斯灾害防治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其中,瓦斯灾害防治技术被列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全国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曾获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国际学术奖励,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 副院长-陈左宁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150" height=" 211" title=" 陈左宁.jpg" style=" width: 150px height: 211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5fecb32e-036d-45c2-bb67-d6a22ef83e81.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陈左宁(1957.10- )(女)计算机工程技术专家,北京人。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硕士。第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中国科学协术协会副主席。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长期致力于国产安全可控计算机系统软件和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研发,是我国信息技术领域系统软件和体系结构方向学科带头人。自1979年以来,先后参加或领导多台国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研制工作,主持研制了多套国产大型系统软件项目,其中80年代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个与UNIX系统完全兼容的并行操作系统,在并行处理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多次获其他等级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中国青年科技奖、求是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重要奖项。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 strong 副院长-钟志华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150" height=" 210" title=" 钟志华.jpg" style=" width: 150px height: 21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5efe9e93-95d0-4dd9-8782-672c79008075.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钟志华(1962.07- )车辆工程专家。湖南湘阴人。1988年毕业于瑞典林雪平(Linkoping)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多年来一直从事汽车设计与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碰撞安全技术、车身冲压成型技术、模块化轻量化汽车技术和智能新能源汽车整车创新技术。在国内外主持过多项与上述研究方向相关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工程软件研发、制造工艺与装备研发和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国家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企业重大研发项目,并提出了多项新理论和新方法,开发了多项新工艺、新装备和新产品。同时,也开展了多年的科技改革、科技管理和高等教育改革研究。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部级技术发明和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发明专利20多项。并获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通用汽车中国科技成就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 副院长-邓秀新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150" height=" 192" title=" 邓秀新.jpg" style=" width: 150px height: 192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3bc77968-a3ff-4194-90fe-d240c0aca465.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邓秀新(1961.11- )果树学专家。湖南宜章人。1987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柑橘学会理事长、国际柑橘学会主席。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 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民盟第十届、十一届中央常委,十二届中央副主席。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主要从事柑橘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研究。将细胞工程、分子标记技术与常规育种有机结合,提高了柑橘育种效率,培育出多个柑橘新品种,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多项,并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湖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美国园艺学会杰出国际园艺学家称号。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 副院长-何华武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150" height=" 211" title=" 何华武.jpg" style=" width: 150px height: 211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430bcf0c-da6e-4724-8451-77c009446fa5.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何华武(1955.08- )铁道工程专家。四川资阳人。1982年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现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一直从事铁路工程、运输技术工作和铁路科技研究与应用,是中国高铁技术主创人和主要实施推广人之一。主持并参加了中国高铁、铁路干线及复杂枢纽的勘察设计、系统集成、综合试验和运营验证的全过程,在高铁高平顺高稳定、智能化的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研究与应用,构建现代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建立中国高铁技术标准体系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主持并参加研究多项重点国际项目系统解决方案,为推动中国高铁技术及装备“走出去”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并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詹天佑铁道科技奖以及2017年全国创新争先奖牌团队奖等奖项。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 副院长-王辰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150" height=" 211" title=" 王辰.jpg" style=" width: 150px height: 211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947be969-2c8c-4e23-a23b-06198e06c3f4.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王辰(1962.08- )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山东德州人。1985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1991年于同校获医学博士学位。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长期在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北京医院、中日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从事临床、研究、教学与管理工作。任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荣誉主任委员,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是我国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肺栓塞与肺动脉高压、新发呼吸道传染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烟草病学等领域的主要领军者与推动者之一。做出序贯机械通气、肺栓塞减量溶栓疗法、确证中药对流感疗效等多项创新并进入国际指南,指导改善临床实践。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并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世界卫生组织控烟杰出贡献奖等多项奖励。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span /p
  • 仪器智能的进步——利用人工智能实现数字化转型
    引言实验室工作流程正在快速变化,以跟上当今快节奏的世界。因此,产品和人员也必须适应,不仅要提高生产力,还要消除人为错误和工艺变化引起的异常或不一致。主要挑战包括要求越来越复杂的质量控制来抑制错误,结合先进的分析来获得有意义的信息或可靠的诊断。数据再现性也至关重要,因为在再现和验证结果方面的失败威胁到科学研究的完整性和声誉。自动化必须与人类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仪器智能可以在许多方面提供帮助。例如,取决于数据的性质以及获取和存储数据的过程。关键资源是实施基于机器学习和统计数据分析的工具,该工具可用于突出显示异常值或可疑值序列,识别不同数据源和数据模式的不一致性,并通过自动填写缺失值或指出应收集更多数据的位置来减少测试次数。本电子书概述了仪器智能解决方案,并展示了如何修改几个实验室部门,以实现更快、无错误的生产。这尤其可以通过数字化和数字化转型来实现。本电子书的内容包括威利的著作《实验室的数字化转型》的摘要,该书讨论了与人工智能(AI)在实验室转型中的作用相关的机遇、需求和挑战,生物医学研究中“工业”革命的一篇文章的摘要,以及安捷伦智能反射工作流工具的信息图。一、生物医学研究的“工业”革命——数据爆炸和再现性危机促使实验室工作流程发生变化有几个因素正在推动生命科学实验室组织工作流程的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无论是医学诊断还是基础研究。这些变化的一个常见原因是生成的数据量激增,同时数据生产成本快速下降。这需要越来越复杂的质量控制来抑制错误,并结合先进的分析来获得有意义的信息或可靠的诊断。对实验室工作流程造成变化的另一个挑战是再现性,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重要结果的再现和验证失败威胁到生物医学研究的完整性和声誉。深度学习和自动化深度学习(DL)的兴起越来越要求产生准确的数据集,以避免偏见和错误结论。反过来,这需要更多地使用自动化来消除由人为错误和过程变化引起的异常或不一致。例如,批量效应——这会破坏DL工作——在没有自动化的情况下会变得更糟。可以减轻批量效应的算法通常使用某种形式的贝叶斯推理,该推理比较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以过滤与过程相关的不一致性。然而,这些算法也可以消除生物学上显著的变化。不断增长的自动化从一开始就消除了批量效应的许多原因,从而为DL的强大应用奠定了基础。链接不同的专业知识‍尽管如此,工作流的挑战并不局限于自动化和数据分析。更大的问题在于协调自动化与人类专业知识,特别是在诊断实验室。随着全基因组测序(WGS)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的出现,对帮助临床医生有效利用计算能力的新技术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为了克服诊断瓶颈,已经开发了能够识别数百种与罕见遗传病相关的突变的扩大的携带者筛查小组。这些小组可以发现否则无法检测到的突变,这就是机器和人类之间的整合变得重要的地方。工作流和人工变化实验室的工作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正如安捷伦科技公司(Agilent Technologies)最近的一项举措所表明的那样。安捷伦技术公司是实验室工作流程分析工具和软件的专业开发商,于1999年由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分拆而成。Frost&Sullivan开展的一项研究中,根据来自中国、德国、印度、韩国、瑞士、奥地利和美国的650名实验室经理、主任和主管的回答,他们的第一次制药实验室领导者调查结果于2019年6月公布。安捷伦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达琳所罗门(Darlene Solomon)表示,研究结果已经导致实验室设备发生了变化。她说:“85%的受访者告诉我们,他们正在购买更精密、更具特异性的仪器。”。所罗门补充道,工作流程的压力,以及实验室技术人员技能水平的变化,都推动了更易于使用和培训需求的减少。所罗门说:“我们有一些例子表明,一个看似微小的改变,例如使用带有触摸屏的仪器,确实有助于提高使用和训练的便利性。”。“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一些地区的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形象已经发生了变化。虽然几年前,实验室技术人员可能是具有质谱或气相色谱专业教育的理科毕业生,但如今,他们很可能是具有人文学科学位的多面手,这意味着实验室管理人员希望仪器易于使用、易于培训,以及不需要由专家操作。”另一个主要趋势是人工智能(尤其是DL)的日益融合,以适应实验室中复杂或重复的任务。所罗门说:“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现代人工智能方法在基于组织染色的数字病理学领域尤其有前景,可以提高癌症诊断和治疗决策中病理切片解释的准确性并降低其复杂性。”。“例如,人工智能可以提高效率,提高计算细胞等耗时任务的准确性,或者识别高级细胞染色产生的复杂模式的准确性,这些模式可能会让人工解释感到困惑。”所罗门强调,需要可靠的数据来为DL算法提供数据,并强调了整个工作流程一致性的重要性。“样本分析总是从样本准备开始。良好和一致的样本准备是迈向自信和高质量结果的一大步,这将在后端产生有意义的理解,”她解释道。解决治理和道德问题安捷伦调查范围之外的工作流程还有另一个维度,即激励和道德考量的作用,以确保一致和公平的结果。马拉维大学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教授亚当森穆拉强调了这一点。他解释说:“如果没有适当的系统,即使是最好的设备也无法发挥最佳作用。”。“也许我们也可以采用约瑟夫姆富索本戈(Joseph Mfutso Bengo)的LEGS(领导力、道德、治理和系统)模型。”穆拉指的是马拉维为加强卫生系统而开发的名为LEGS的框架,特别是在治理和法治相对薄弱的发展中国家[1]。根据LEGS研究的作者,道德规范会在各个层面,如采购、临床工作和研究,加强内部社会控制。提高再现性虽然临床需要一致性和准确性,但再现性已成为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的一大挑战。无法再现结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当正面结果比负面结果更受青睐时,发表偏见。还有一种被称为HARKing(结果已知后假设)的现象,研究人员呈现出意想不到的结果,就好像他们从一开始就被假设了一样[2]。虽然并非所有研究人员都同意HARking完全不利于科学进步,但这其中存在不诚实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它可能会带来偏见,因为该假设可能只是从结果中推断出的几种假设中的一种。一种解决方案是再次改变工作流程,在进行实验之前预先注册工作计划和假设,以避免选择性报告或HARking。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生物心理学教授马库斯穆纳夫(Marcus Munafò)是感兴趣的研究者之一,他研究与酒精和药物滥用相关的神经通路。Munafò博士毕业后,在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后,发现许多发现不如看起来可靠时,他对工作流程和再现性之间的联系产生了兴趣。他解释道:“我对我们的激励结构和工作方式有何贡献感兴趣。”。“现在,我有兴趣思考如何改进我们的激励结构和更广泛的研究文化,以关注质量,至少与创新、新颖性和发现一样多。在过去几年中,我们朝着开放的研究工作流程迈进。我们从预注册研究协议开始,现在我们定期归档数据,我们开始归档用这些分析脚本,我们发布所有手稿的预印本。最初,这仅用于赠款资助的活动;现在是我们所有的活动,包括学生项目。”Munafò补充道,在这一正在进行的过程中,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比如分享更多的研究材料。他说:“这有几个好处——它允许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更严格的审查,并为内部检查提供了激励。”。根据Munafò的说法,最大的挑战是在研究人员中灌输长期观点,并清楚地阐明其益处,以便团队成员认同所需的努力。这与马拉维LEGS项目传达的信息一致,其基本主题是,研究的动机需要围绕科学和数据而不是希望和愿望引导的一致性和透明度进行重新调整。这几乎是对人性本身的挑战。References[1] Mfutso-Bengo, J., Kalanga, N., and Mfutso-Bengo, E.M. (2018) Proposing the LEGS framework to complement the WHO building blocks for strengthening health systems: One needs a LEG to run an ethical, resilient system for implementing health rights. Malawi Med. J., 29 (4), 317.[2] Kerr, N.L. (1998) HARKing: Hypothesizing After the Results are Known. Personal. Soc. Psychol. Rev., 2 (3), 196–217.[3] Hunter, P. (2020)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biomedical research. EMBO Reports 21, e50003.二、人工智能(AI)改造实验室数字化正在我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蔓延,从纸张到数字不仅仅是改变存储数据的媒介。本文讨论了与人工智能(AI)在改造实验室中的作用相关的机遇、需求和挑战。实验室的数字化在某些领域比其他领域更快,这取决于从纸面向数字化转变的需求和机会。Al可以作为过程中的催化剂,提供一系列附加服务,包括健全性检查、异常值检测、数据融合和数据预处理阶段的其他方法、数据分析和建模的不同方法、数据消耗监测和实验室中的其他动态过程,以及对领域专家的决策支持(图1)。图1。从数据预处理和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融合到数据分析和不同过程的监控,AI可以在不同方面支持实验室。资料来源:Dunja Mladinic提供。数据预处理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的性质、获取和存储数据的过程或其他一些数据属性,Al方法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帮助数据预处理。例如,我们可以有一个基于机器学习和统计数据分析的工具来突出显示异常值或可疑值序列,识别不同数据源和数据模式的不一致性,并通过自动填写缺失值或指出应收集更多数据的位置来减少测试数量。如今,Al方法能够高效组织大量异构数据,支持高效搜索和检索。除此之外,根据数据形态,可以为用户提供强大的数据探索工具,包括丰富的数据可视化、自动异常值检测、数据建模和预测。此外,数据分析可以应用于实验室工作的不同阶段,从监测和指导数据收集、数据预处理、存储和建模到搜索历史实验室数据(例如,测试结果和笔记本),并使科学家能够跨问题和实验室共享数据和模型。过程监控实验室中的过程涉及可能从监控和建模中受益的活动和数据。我们讨论的是一个过程或一组可能相互关联的过程的动态和结果建模。历史数据可用于建立一个参考模型,该模型可根据监控过程的当前背景和趋势进行调整。由于Al方法用于构建机器、物流流程或生产工厂的数字孪生,因此它们也可用于构建实验室中某些流程的数字孪生。这将有助于监控相互依赖性、可能的异常检测以及对流程未来发展的模拟,使专业人员能够提出假设问题。通过对输入数据进行实时建模和监控的能力,我们可以在同一实验室内或不同实验室内分析数字实验室笔记本。以类似的方式,由于机器学习方法已被用于数十年的研究出版物中,以预测科学中的下一件大事,[1]人们可以分析和监控实验室中的过程和数据流。人类在回路中无论我们在实验室中使用了多少以及在哪些过程中使用了人工智能,我们都应该记住,人工智能可以涵盖一些智能,但人工智能无法涵盖人类给过程带来的其他维度,在采取行动之前预测行动的后果,并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智力与清晰、专注和有选择的思维有关,需要我们的指导,以避免迷失在细节或幻想中。根据瑜伽哲学,智慧是实现人生成功所需的三种创造力之一:意识、智慧和能量。[2] 例如,为了知道我们想要表现什么以及如何表现,我们需要资源/能量来真正做到这一点;要知道要展示什么和拥有资源,我们需要一个策略。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决定某些工作或实验室实验的目标,智能地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并利用资源来实施策略和实现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ferences[1] Lawton, G. The next big thing in chipmaking. Computer (Long. Beach. Calif). 40, 18–20 (2007).[2] Mladenic, 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l) Transforming Laboratories. i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boratory 289–295 (Wiley, 2021). doi:10.1002/9783527825042.ch21.原文:Advances in Instrument Intelligence——Using AI to Achieve Digital Transformation供稿:符 斌,北京中实国金国际实验室能力验证研究有限公司
  • 平均81岁 我科技大奖得主最老
    平均81岁 我科技大奖得主最老   2000年创立至今,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直存在着“两高”高奖励:500万元奖金 高年龄:获奖者平均年龄81岁。   继2009年两位超过80岁的专家获奖后,2010年,科技大奖颁给了两位超高龄学者90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师昌绪和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   根据法晚记者统计,到目前为止的18位获奖者,平均年龄达到81岁。明显高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科技大奖得主的平均年龄。印度巴特纳加尔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必须在45岁以下。德国莱布尼茨奖,近10年的获奖者平均年龄仅49岁。   作为新兴大国的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为何总是“白发苍苍”?   现象   中国大奖得主 平均年长德国获奖者32岁   随着最新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揭晓,90岁的得奖者师昌绪再次刷新了该奖项的高龄纪录,而获奖者年龄越来越大的趋势,也成为中国科技界的尴尬。   记者统计发现,在截至目前的18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中,80岁-90岁之间的有12位,所占比例达66.7%,90岁的有1位,70岁-80岁的有4位,60岁-70岁的有1位,60岁以下为0。   相比于印度政府颁发的巴特纳加尔科学技术奖,其获奖者必须是45岁以下的科学家。   德国最重要的科研奖励莱布尼茨奖,近10年的获奖者平均年龄仅为49岁,和中国相差了32岁。   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颁发的科学研究奖章,2005年-2009年金奖得主的平均年龄也才62.2岁。   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三大奖项的6位获奖者平均年龄也只是67.8岁。   获奖时间太晚 恐难再有新成就   法晚记者统计发现,在18位已经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院士中,他们获奖的时间与他们从事研究所取得成就的时间差都在10年以上。   其中,有一半的人数时间差集中在20-30年,有6位院士的时间差在30年以上。   有报道指出,根据历史上重大科学成果发现者当时年龄的分布规律,25岁-45岁是最容易出成绩的年龄区间。   而事实上,我国14位最高科技奖得主的研究起步时间,大多分布在这个阶段,出成果的时间也集中在得奖前的10到30年间。   如果这笔钱,不说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哪怕早10年、15年,在他们更年富力强的时候出现,相信他们也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而八九十岁高龄的得奖者,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中,再让他们向新的科学高地发起新的冲击,恐怕有些强人所难。   2000年-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年度 获奖者 出生年份 研究领域   2009年 谷超豪 1926 数学   孙家栋 1929 航天技术   2008年 王忠诚 1925 神经外科   徐光宪 1920 化学   2007年 闵恩泽 1924 石油化工催化剂   吴征镒 1919 著名植物学家   2006年 李振声 1931 遗传学   2005年 叶笃正 1916 气象学   吴孟超 1922 肝脏外科   2003年 刘东生 1917 地球环境科学   王永志 1932 航天技术   2002年 金怡濂 1929 高性能计算机   2001年 王选 1937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黄昆 1919 物理学   2000年 吴文俊 1919 数学   袁隆平 1930 杂交水稻   ●获奖标准   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解读   ●官方说法   侧重一生的贡献 未来将推选年轻人   今天上午,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工作人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诺贝尔奖侧重于奖励学者在单一的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成就,而我国的最高科学技术奖,则侧重于候选人一生为科学技术发展所做的贡献。   工作人员解释,中国最高科技奖最终由谁获得,目前已形成一种共识,那就是不仅考察获奖者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成就,还要对其一生科研成果、人品道德、业界威望等各方面进行考察。   由于考察标准的不同,我国的最高科技奖出现了高龄化的趋势。   不过,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未来有意推选出更为年轻的人选。文/记者 李洪鹏   ●历史原因   当前高龄获奖者 代表改革开放成就   纵观这些获奖者,他们都在1937年之前出生。在他们年轻时,新中国正百废待兴,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购买科研设备、资料,展开科学研究,困难非常大。   而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我国科学研究才真正迅速开展起来。   改革开放30年,正是中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30年。而当前这一批获奖者的成就,正好代表了30年来的科技积累。   此外,有报道指出,应试教育也影响了我国年轻一辈学者的发展,而学术功利化与以行政权力为核心的权威主义,对高校科研工作也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各国   科学技术领域大奖   法国 科学研究奖章   创办时间:1954年   颁奖间隔:   每年一次   奖金:无   领域:社会、语言学科、化学、物理等   获奖时平均年龄:62.2岁(2005年至2009年)   美国 国家科学奖   创办时间:1959年   颁奖间隔:每年一次   奖金:无   领域: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工程学、行为科学或社会科学等   获奖时平均年龄:75.2岁(2005年至2009年物理学奖)   中国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创办时间:2000年   颁奖间隔:每年一次   奖金:500万元   获奖时平均年龄:81岁   印度 巴特纳加尔科学技术奖   创办时间:1957年   颁奖间隔:每三年一次   奖金:每项奖金20000卢比(约合人民币2900元)   领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工程、医学等   获奖时平均年龄:获奖者必须是45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   德国 莱布尼茨奖   创办时间:1986年   颁奖间隔:每年一次   奖金:实验研究:25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200万元)世界最高奖金 理论研究:77.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680万元)   领域:社会科学、生物学及医学、自然科学、工程学等   获奖时平均年龄:48.2岁(2001年至2010年)
  • 追踪报道:69岁冯老汉研制出平面色谱仪
    去年,一则《68岁老人研制出新型色谱仪器 年内出样机》新闻在业内引起了不小轰动,不少人在呐喊助威时,也提出了疑问:冯老汉研制的是哪种色谱仪?目前研制工作进行到了哪一阶段?今天(4月16日),笔者意外接到了冯老的电话,交谈得知,冯老的平面色谱仪已推出试验样机,目前正在进行关键的最后一步研制工作,日前,冯老和周老还接受了《文汇报》记者的采访。以下为《文汇报》4月14日头版文章:   冯国利69岁,周海舫79岁,两个老头还在忙,使劲忙。   从2008年至今,他俩苦苦研制着一种新型的平面色谱分析仪,如今试验样机已初步完成,其间还申报了两项发明专利 他们想在今年年底前做出正式样机,然后试探市场。   “4年多了,就花自己的退休金。”冯国利说,为这台仪器,他放弃了旅游的爱好,这些年没花钱出去玩过一天。   没人要他们忙这个,是他们自己要忙,因为心里憋着股气——“就没有中国人做不出来的东西!”   被老外激起了“倔脾气”   冯国利和周海舫都跟科学仪器打了一辈子交道。   1960年起,冯国利一直在上海计量测试和科学器材部门工作 而周海舫自从1957年进了上海分析仪器厂,一直在设计研制国产科学仪器。   2001年,有法国人把他们新研制成功的平面色谱分析仪介绍给冯国利,新仪器把高效液相和薄层色谱这两种分析方法集于一体,堪称“构思绝佳”。   当年它在上海一个仪器展览会上展出,许多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极感兴趣,然而法国人开价25万元人民币,另加近40万元提供配套器材,让人望而却步。   冯国利也很为这台仪器倾心,用起来的确简单、高效。以前做中药成分分析需要10个步骤,在这台仪器上“一推一送”就能做完,而且它能同时分析多个样品,这在当时独树一帜。   冯国利想跟法国人搞技术合作,但对方开出50万欧元“图纸费”,一下让他打消了念头,同时激起了他的“倔脾气”。   “难道就不能自己做?”念头一生,冯国利便着手筹备。先要组建队伍,可惜这时他最想拉来“入伙”的周海舫生了场大病 直到一年后,老周身体稍好些,工作才渐渐开展起来。   每一个零件都颇费心思   周海舫的儿子给他们提供了12平方米的空间,充当实验室、办公室和组装车间。面积虽小,但安排得井然有序:房间一角放着台钻床,墙壁上挂满了钳子、榔头、锉刀之类大大小小的工具,柜子里摆了不少计量器具。做精密零件需要洁净室,但条件有限,他们就在一张桌子上面遮块塑料板,用来挡灰尘。   万事开头难,而他们开头时,手边就只有那台洋仪器的一张图片 虽然有过近距离接触,但冯国利并不知道它的内部构造。查阅了国内外的有关资料,他们决定用现有的成熟技术来尝试研制。   他们先做了一个实验装置,试验原理 然后试制出实验样机,去年从亲戚朋友那里筹集来50万元,开始研发正式样机。   事非亲历不知难。每一个零件都颇费心思。小到一颗螺丝钉的长度、一个小弹簧的圈数,大到加压泵的吨位,都得来不易。   新仪器的核心部件——展开室,是老工程师的创新设计,花费了无数心血。它的底板上有一道0.2毫米深、5厘米宽、20厘米长的凹槽,难倒了两家工厂的精密加工机床。怎么办?手艺活出色的周海舫决定亲手加工,为了保证凹槽平整光滑,光刻刀的切削角度和刃口,他试验了好几十次,这才攻克难关。   又一个难关出现在面前:就凭孤零零一张图纸,找不到工厂愿意承接加工,两位老人不知道跑了多少地方,软磨硬泡,终于有人被他们的精神打动。经过6个月不断完善,国产的平面色谱分析仪终于渐渐从图纸里“走”了出来。  “感觉在登山,每天总有进步。”这是冯国利对他们这一段经历的总结。   国产科学器材可有可无?   有人不解:“这两个老头想钱想疯啦?这么大年纪了还在瞎折腾。”   误会不曾伤了冯国利和周海舫的心,但当听到国内一些实验室的人开口便说“我们这里200多台色谱仪,都是进口的”,两个老头感觉无比悲凉。冯国利不明白:为什么对“进口的”那么骄傲,国产科学器材难道真就可有可无了?   提起自己曾经的工作单位——上海分析仪器厂,周海舫语气里充满自豪,但这种自豪好像只属于过去。冯国利总在收集跟科学仪器有关的资料包括新闻报道,不少“坏消息”令他气结,“眼睛都能看出血来”:这些年国内单位总在进口仪器,国产科学仪器的生存空间被一再压缩,整个行业一再萎缩 而国内诸多仪器制造专业人才,被外资仪器厂商网罗去做了销售员。   冯国利说,好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用自己设计的工具才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东西,用进口的成型仪器搞研究,我们恐怕只能重复看到那些已被发现的东西。   他们很清楚,凭借自己微薄的力量改变不了现状,但仍然强烈地盼望着自己辛辛苦苦研发出来,价格大约只是洋仪器1/3的平面色谱分析仪能被国内的实验室认可和接受,给自己的付出一个交待,给中国人争一口气。   两位老工程师说,现在他们还有最后一里路要走,这是最艰难的一里路 至于下一步能不能生产和推向市场,这将要面世的第一台样机会不会也是最后一台,眼下还顾不上想,他们只希望,不要总身处无奈和无助的窘境。
  • 京津冀一体化 河北实施14个产业转型升级重大专项
    11月15日,河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河北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到2020年,新的动能转换明显加快,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引擎,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基本建成全国新型工业化重要基地和华北现代制造业基地,基本形成以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为主要特征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基本形成与京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为此,“十三五”期间,河北省将实施14个工业转型升级重大专项。  京津冀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建设专项。加强京津冀产业对接,开展数据中心整合利用试验,推动京津冀地区数据中心向张北等地集中。到2020年,将京津冀区域打造成国家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大数据应用先行区、国家大数据创新改革综合实验区。  产业转移承接示范专项。对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升级规划》和北京、天津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17家产业聚集和转移承接示范园区。到2020年,河北省重点产业领域布局更加合理,与京津区域配套和产业融合水平大幅提升。  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专项。选择钢铁、汽车、医药等重点产业,加快组建一批跨区优势产业链协同创新联盟,集聚各类优质创新资源向优势工业企业集中。到2020年,培育示范企业,引导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  城市试点示范专项。围绕建设新型制造业体系、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等,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开展省级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试点和国家级“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创建。到2020年,在河北省建成一批工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县(市)。  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专项。支持企业发挥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资源作用,在重点行业领域推动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形成1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国家级创新中心。  工业强基专项。围绕河北省确定的制造业七大重点领域高端发展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推进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突破为主攻方向,开展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到2020年,100项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等实现替代进口,50项重点示范产品工艺填补国内空白。  智能制造专项。推进“智能制造+机器换人”创新应用模式,有序推进、分步开展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换人、生产过程与供应链智能化。到2020年,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达到1500家,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60台。  “互联网+”协同制造专项。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服务模式及试点示范。到2020年,培育省级试点示范项目100个。  绿色转型发展专项。加快推进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和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改造,推进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应用等。到2020年,创建10家绿色工业园区和100家绿色工厂,建设100个能源管控中心,以企业为主体的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  服务型制造专项。实施工业云服务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和制造业服务化增值等工程。到2020年,网络化协同制造在线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压减过剩产能专项。2017年底前,完成国家下达的压减钢铁产能6000万吨、水泥产能6000万吨、平板玻璃产能3600万重量箱任务。  新一轮重大技改升级专项。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围绕“培育一个知名品牌、开发一项专利技术、形成一个特色产品”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到2020年,优势传统产业80%的核心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质量品牌提升专项。以企业为主体在重点行业开展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打造一批“第一”“唯一”产品和具有较高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到2020年,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企业达到300家以上,名牌产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规上工业40%以上。  优势产能国际合作专项。鼓励建立一批海外生产加工基地、配套物流园区、境外资源开发基地,带动相关产品、技术、装备等输出。到2020年,河北省成为全国优势产能国际合作新样板,培育形成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公司。
  • “双碳”带来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新赛道
    “发展‘双碳’,就是发展绿色经济,是一次文明的变革,是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3日下午,2022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天津峰会正式闭幕,闭幕式上,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理事长,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全国工商联知名企业委员会主席团轮值主席陈东升认为,双碳时代带来的科技,还有长寿时代带来的健康与消费,其实是新诞生的超级赛道。  渤海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伏安在谈及数字化转型时表示,数字化转型关乎企业可持续发展、长远发展,关键不在于运用数字技术本身,而是以此来驱动企业的业务、组织和资源的配置,实现全面企业级的数字化升级,打造企业数字时代革新应变的能力。充分发挥数据生产要素的作用,是金融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着力点。  “未来银行竞争体现在如何以数字化的技术,高效赋能客户和伙伴,协同打造与新的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金融服务生态。银行一方面要以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来创新工具和推动改变社会融资模式,助力客户和社会不断优化融资结构。另一方面要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数字赋能合作伙伴,形成服务全链客户,打造生态平台。”李伏安说。  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宇学峰认为,作为企业家,要考虑怎样引领产业聚集,推动国际合作。中国市场很大,企业发展要摆正中国和世界的位置,要用现有的先进的技术和产业能力去推动世界的变革,让中国的产品变成世界的,让世界的人享有中国产业的能力。  开心麻花创始人、董事长张晨在谈及重塑竞争力时强调,各行各业都是建立信心,“靠人的行业,没有信心是万万不可能的”他举例称,《独行月球》拍摄期间,工作人员一度觉得希望渺茫,“因为是在疫情期间拍摄,遇到太多太多的困难和不确定性,直到今天能够上映,我们很幸运”。他说,从戏剧到电影,面向未来进入到VR互动剧场这个领域,元宇宙无处不在。  “现在是进入一个创新驱动、效率驱动,细分市场、头部企业,提倡长期专注主义的时代。亚布力22年的进步,其实就是一个中国民营企业最具创新和学习力的组织,这应该是在这样一个创新学习力的氛围下,一路相互帮助,共同成长。”陈东升说。
  • 基金委化学部:中国化学在转型中焕发新活力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5fa229ed-b939-463f-b42f-487d8550ff47.jpg" / /p p   从明年开始,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以下简称“化学部”)项目的科研人员会发现“出大事”了——化学部延续了30年的七大传统学科居然变成了八个,而且相应的学科申请代码也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调整。 /p p   化学部主任、中科院院士张希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基金委领导支持下,化学部结合国际国内化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适时作出了改革。项目申请代码调整后,期望不仅有利于传统研究方向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前沿交叉新方向的诞生和发展。 /p p   支撑化学部大胆改革的动力来源于过去5年来,我国化学科学从量变向质变大步流星的跨越式发展。 /p p   中国化学走到了转型的当口。 /p p    strong 美丽的化学 /strong /p p   人们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手机越来越轻薄,续航能力却越来越强。诸如此类的“悖论”还有很多:希望服装材质既舒适透气,又易清洁 能源既高效富足,又不污染环境 支撑了人类社会过去一个世纪稳定繁荣的化肥和农药,人们又希望它们绿色健康…… /p p   解决这些难题的重任落在了化学家身上,其中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已经被化学家破解,化学这门古老的科学在现代社会历久弥坚、充满活力。 /p p   “化学是研究化学反应和物质转化的一门学科,是创造新分子和构建新物质的一种手段,并和其他学科高度交叉渗透的一门中心科学。”张希说,“化学的灵魂在于创造,创造新的结构和物质 魅力在于变化,出神入化,永无止境。” /p p   在他看来,目前化学发展呈现四大趋势。第一,各学科之间壁垒弱化、界限模糊,许多原创性成果都诞生在学科交叉处 第二,化学研究的尺度从未如此宽泛,当前已经从原子、分子到超越分子的尺度,超分子体系和分子聚集体成为了化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第三,化学正在走向精准化,包括精准合成、精准组装、精准检测、精准计算等 第四,化学过去被认为是实验科学,而今,实验、理论和计算成为了当代化学的三大支柱。 /p p   基金委副主任、中科院院士姚建年表示,化学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医药、燃料、金属、食品、肥料的生产都依赖于化学,但也带来了污染等副作用,化学走向精准化将避免这些副作用的产生,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p p    strong 发展的化学 /strong /p p   中国是否有好化学?对世界化学有哪些重大贡献?百年以后能否留下里程碑式的成果? /p p   “这些问题我十多年前难以回答,现在全国化学工作者取得很多重要成果,给了我回答的自信。”张希说,基础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应用研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做到领跑则意味着不仅跑在最前面,后面还要有人跟跑。 /p p   在张希看来,即使按照这个“苛刻”的标准,我国也有许多值得一提的研究成果。如,聚集诱导发光新概念的提出颠覆了传统认识,带动了全世界新一类有机光电材料的制备 在碳材料领域中,在世界上第一个合成出了石墨炔 在不对称催化领域,创制了一种螺环手性催化剂,其不对称加氢的效率为世界最高纪录 实现了世界最高分辨率的单分子拉曼成像,分辨率达到0.5纳米,可以看清一个分子。 /p p   “中国化学界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受到国际关注,中国的化学科技工作者也从没像今天这样受到国际同行的尊重。”张希说。 /p p   稳定的科研支持使得中国化学量质齐飞。化学部常务副主任陈拥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样一组统计数据:2016年,我国化学论文发表量位居世界第一,引文数量全球第二,在化学领域的两大顶级期刊,《美国化学会志》以及《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论文(研究类)的占比中国2016年已居世界第二。 /p p   国外学术机构曾提出归一化影响因子,1代表世界平均水平。基金委主任、中科院院士杨卫在2014年5月的西湖学术论坛上透露,用该因子来衡量,我国各学科的平均水平为0.74,只有化学和化工两个学科高于1,分别是1.2和1.19。杨卫认为,这代表了我国化学从产出量到影响力的转变。 /p p   张希亦认为,在中国科学从跟踪到并行、引领的转折中,化学走在了前列。 /p p    strong 转型的化学 /strong /p p   虽然成绩斐然,但张希指出:“中国是化学大国,但还不是强国,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狂妄自大。” /p p   2016年第30届中国化学年会主题为“转型中的中国化学”。姚建年在会上提出应对新形势的四大转变:第一,需要更多原创性和源头性贡献 第二,主动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 第三,充分发挥中心科学的作用,主动推动化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和突破点。第四,科研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在科研管理、服务和评价方式与标准上适应转型发展的要求。 /p p   为了在“十三五”期间实现质的跃升,化学部制定了明确战略目标:未来5年强化基础性、前瞻性、交叉性、变革性的创新研究,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在部分领域成为全球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p p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化学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p p   基金委成立以来,化学部有7大传统学科——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环境化学和化学工程。近年来,化学部加强了国际调研和战略研究,基于学科发展特点和国家战略需求,化学部重组形成了8个新资助方向——合成化学、催化与表界面化学、化学理论与机制、化学测量学、材料与能源化学、环境化学科学、化学生物学、化学工程与工业化学。 /p p   对于这一改变,张希表示,这8个资助方向包括了合成和催化等核心化学的内容,化学生物学等交叉和前沿学科方向,以及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环境、化工、能源等方向。他希望这次改变有利于鼓励化学工作者跨越学科边界,打破常规,独树一帜,作出更多前瞻性、源头性的贡献,促进中国化学从并行走向引领。 /p p    strong 未来的化学 /strong /p p   姚建年指出,过去十年,中国化学实现了快速发展,为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化学科学研究应该勇于转型,走向“精准化”,在进行自由探索性研究的同时主动开展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 /p p   在我国,化工在GDP中占比高达23.5%。化工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对环境和健康造成了一定危害,因此,科学家们提出了绿色化工的概念。 /p p   张希表示,化学的未来是可持续发展的化学,化学部“十三五”期间在绿色石油化工、煤的清洁转化和生物质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等方面都有所布局,对减小环境负面效应的研究也会保持支持力度。 /p p   为了提高技术转化效率,化学部积极推动科研部门和企业界的合作,吸引全国优质科研资源解决企业问题,促进企业技术更新换代。如与中石油、中石化设立联合基金,研究石化企业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同时加强化学和化工的无缝连接,第一批近90个联合资助项目中有70%已经被相关企业列入研发计划。 /p p   基金委还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同地方政府合作,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例如,为了避免中国盐湖资源走上稀土开发利用的老路,基金委跟青海省设立了柴达木盐湖联合基金,开发盐湖资源深度综合利用 协助老工业基地辽宁省发展精细化工特色产业 资助山西省关于煤炭高效综合利用的合作研究,以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p p    strong 开放的化学 /strong /p p   经过化学部常年的倡导,交叉融合的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化学界对外合作的氛围良好。 /p p   2016年,历时10年的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基于化学小分子探针的信号转导过程”以全票优秀的成绩顺利验收,这是一次化学家和生命学家成功合作的典范。陈拥军回忆到,化学部对该计划的管理采取了开放的标准,最后有超过50%的项目由具有生物学背景的专家承担。 /p p   同时在基金委另一项重大研究计划“植物激素作用的分子机理”中,化学家和植物学家成功结合,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植物激素检测平台,打破了该领域由外国两三家实验室垄断的局面。 /p p   “跟生命科学和医学、材料的交叉是化学未来发展的两翼,我们要主动把腿迈出去。”陈拥军说。 /p p   今年,作为新设立的资助方向,化学生物学的项目第一次独立进行专家评审。张希表示,化学生物学的发展对化学和生物学的影响是双向的,能产生双方都意想不到的原创性成果。 /p p   此外,中国化学家主动迈出国门。 /p p   今年9月,由中国、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5个国家的化学会和基金资助机构联合发起和共同资助的化学科学与社会高峰论坛(CS3)再次回到中国召开。 /p p   姚建年指出,在中国化学科学的转型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像CS3这样的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传递中国化学家的声音,提升中国化学家的影响力。 /p p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