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海洋生态仪

仪器信息网海洋生态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海洋生态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海洋生态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海洋生态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海洋生态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海洋生态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海洋生态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海洋生态仪相关的资讯

  • 上海海洋大学成立海洋生态系统与环境实验室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系统与环境实验室于7月5日挂牌成立。该实验室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陈长胜领衔,以全球和近岸海洋生态物理与生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为研究重点,研发海洋数值模拟技术,培养一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一流的科研团队,为海洋环境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据了解,该实验室采用国际前沿合作的创新模式,与路易斯安那大学教授李春雁、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教授季如宝等国际物理海洋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合作,旨在成为国内海洋生态系统与环境研究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 “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项目启动
    6月1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山东省人民政府&ldquo 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rdquo 联合资助项目启动会在青岛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山东省科技厅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有关负责人出席了启动会,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厦门大学等单位科研人员6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认真、深入的研讨,充分肯定了项目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了项目的定位、目标和任务,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建议。   &ldquo 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rdquo 项目依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ldquo 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rdquo 创新研究群体为基础,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国内涉海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力量共同实施。项目重点针对我国近海典型生态系统的演变与退化问题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阐释其关键过程与机制、提出保护方法与对策,满足国家与地方需求。在能力建设方面,进一步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打造一个国际性的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开放研究平台,使该研究中心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引领作用的人才培养基地和成果产出平台。   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俞志明研究员任负责人。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当前国内外面临的重大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该研究中心设置了&ldquo 海洋生态环境演变与生物多样性响应&rdquo 、&ldquo 海洋生态系统关键生物生产过程及其资源效应&rdquo 、&ldquo 海洋富营养化与有害藻华&rdquo 、&ldquo 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rdquo 、&ldquo 近海环境污染、效应及其控制理论与方法&rdquo 等五个研究方向,分别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孙松研究员、杨红生研究员、俞志明研究员、宋金明研究员和中国海洋大学的高会旺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   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山东省通过联合基金项目共资助了四个涉海研究中心,积极推动了&ldquo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rdquo 的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会议现场
  • 打响2024年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第一枪”!
    为进一步改善海洋环境质量,不断深化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支撑服务,根据《2024年山东省海洋生态环境冬季监测实施方案》,山东省潍坊监测中心于3月13日至3月15日组织监测精干力量对潍坊莱州湾海域冬季航次监测点位进行现场采样及监测工作,是全省首个完成此项任务的驻市中心,打响了2024年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第一枪”。潍坊监测中心今年承担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任务点位和项目数量均有增加,监测点位涵盖了莱州湾潍坊范围海域,将为全面掌握潍坊市海域生态环境状况提供更为详实的数据基础。本次任务是潍坊监测中心首次对省控点位进行样品采集和现场监测,面对陌生的点位、全新的环境,潍坊监测中心班子积极部署、协调动员、有序推进。一是科学研判,制定方案。根据相关要求,本次采样涉及潍坊市17个监测点位。其中,双层点位2个,现场监测项目涵盖pH、盐度、溶解氧等11项。相关科室根据点位分布、潮汐状况,科学制定了航行路线和样品采集方案,达到了最优效果。二是多措并举,精心组织。相关科室组织所有参与航次的技术人员学习监测方案,进行海上安全作业与监测技术培训,编制《海上生态环境监测安全应急预案》,确保此项工作安全开展。相关技术人员对所有监测设备进行仔细校准和调试,保证了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三是战风斗浪,严把质控。监测期间,监测人员需长时间在海上作业,面对晕船、风浪、水浅等困难,大家毫不畏惧,坚守岗位,落实“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紧密配合,对监测数据仔细审核,确保录入、审核、上报等环节顺利推进。历时3天,航程130余海里,中心共采集实际样品和质控样品139个,现场测定参数195个。此次监测打响了中心2024年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第一枪”,为新一年的海洋监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积累宝贵的实战经验。下一步,潍坊监测中心将积极落实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相关工作部署,通过推进持证扩项、人才培养、能力建设等多种举措,稳步提升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撑。
  • 世界海洋日 | 奥谱天成“立体海洋感知与预警系统”助力海洋生态监测
    今年6月8日,是第十四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五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主题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前,全球海洋治理领域还包括海水酸化、海洋微塑料污染和非法、不报告、不管制捕鱼等热点问题,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海底区域和南北极治理,也是持续受到关注的重点议题。海洋区域范围大,需要大范围的快速监测,又需要局部的精细监测,因此,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仪器设备,来辅助人们监测海洋环境的变化。奥谱天成开发的生态环境立体感知与预警系统,采用天空 ( 无人机载 )、海面 ( 船载设备、智能浮标 ) 及海底 ( 水下无人船载 ) 立体监测方式,搭载了多种光谱融合技术的高端传感设备,实现对生态环境时间和空间全方位立体感知。应用场景演示系统亮点该系统创新性地采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多光谱成像技术、远程深紫外荧光技术、远距离偏振成像技术、水下荧光技术、水下地物光谱、水下高光谱等多种光谱融合技术的传感设备,具备了工作性能稳定、自动化程度高、故障率低、分析速度快和维护成本低等特点。测量参数可视化信息平台奥谱天成“立体海洋感知与预警系统”可以实现海陆空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不仅可以助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更是提升了我国海洋高端探测设备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奥谱天成“海洋项目”正是凭借着立体海洋感知与预警系统,通过厦门市海洋局审批,获批总经费4576万元!
  • 国家海洋局印发《关于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意见》
    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海洋厅(局),局属有关单位: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的基础,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覆盖管辖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国家和地方四级监测机构承担着海洋环境质量监测、海洋生态监测、海洋环境监督性监测和海洋生态环境风险监测预警等职责。但目前在监测网络规划布局、数据质量管理、标准规范建设、信息集成应用、监测能力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56号)要求,现就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全面设点,全国联网、测管协同,形成国家与地方统筹协调、分工合理、职责明晰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明确各级海洋主管部门监测网络建设任务分工,强化组织管理和质量监督,落实各方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责任。  统一规划、综合协调。统一规划布局监测网络,健全规章制度、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推进监测数据联网与共享,落实信息公开制度。  综合集成、测管协同。加强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和应用,服务海洋综合管理,实现监测监管有效联动,为地方政府问责考核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保障、提升能力。完善国家和地方专项财政保障机制,加大能力建设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提升能力。  (三)建设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科学布局,监测预警能力、信息化和保障水平显著提升,监测数据信息互联共享、高效利用,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全面建成协调统一、信息共享、测管协同的全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二、健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运行管理机制  (四)进一步明确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事权  国家海洋局负责全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规划布局、质量监督和信息管理,健全国控站位监测制度,组织实施覆盖管辖海域的环境质量监测,推进海洋生态监测,准确掌握、客观评价全国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状况。  地方海洋主管部门负责所辖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组织管理、跨部门协调,依据所辖海域环保工作需求,设立与国控站位不相重复的本行政区监测站位,逐级承担辖区内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职责,强化对入海污染源、海洋开发活动、公众用海、环境高风险区等监督性监测,负责组织辖区内海洋生态环境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监测。  (五)依法落实用海企事业单位的监测责任  直接向海排污企事业单位要严格落实污染排放自行监测的主体责任 海洋(海岸)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单位承担工程项目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跟踪监测。用海企事业单位所获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应及时上报海洋主管部门。  (六)强化对监测机构的监督管理  各级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测设备运营维护机构、社会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要健全并落实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制度,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各级海洋主管部门要加大监测质量核查巡查力度,严肃查处故意违反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行为。党政领导干部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处理。  三、优化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布局  (七)统筹规划海洋环境质量监测  统一布设全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监测站位,科学设计监测时间频率,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海洋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分区分类建立海洋环境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加强对近岸严重污染海域、环境质量退化海域、环境敏感海域关键指标的动态连续监测。  (八)拓展海洋生态监测  优化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布局,扩大海洋生态监控区类型和范围,开展对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功能区、敏感区和脆弱区的连续监测。加强对珍稀濒危海洋生物、重要海洋经济物种等专项监测,加大对海洋保护区保护对象变化情况监测预警,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海洋生态红线区专项监测。  (九)强化海洋环境监督性监测  定期实施陆源入海污染源和海上污染源普查,在主要入海河流及河口区、重点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同步开展在线监测。构建海洋功能区环境监督性监测体系,加强对农渔业区、滨海旅游休闲区等预警性环境监测,实施海洋倾倒区、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区、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用海区等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全过程跟踪监测。  (十)分类实施海洋生态环境风险监测  分区分级建设海洋生态灾害应急监测体系,提高对赤潮、绿潮、溢油、核辐射、环境突发事件的监控能力和预警水平。开展沿海工业园区、重点排污单位、海上开发活动等海洋环境污染事故风险源排查,在近岸海域高风险区加强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其他危险废物等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加强海洋跨界污染监测预警。  四、推进监测信息集成共享和信息公开  (十一)加快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依托全国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系统,推进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畅通国家(海区)、省、市、县等各级海洋监测机构数据传输节点。将各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的监测信息、用海企事业单位所获海洋环境监测信息统一纳入共享平台。探索建立与其他涉海部门监测数据交换和共享机制,促进各类监测信息的集成共享和综合应用。  (十二)落实监测信息公开制度  沿海各级海洋主管部门负责发布本辖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将社会公众关注的海洋生态环境状况信息、应急环境监测信息等纳入公开范围,在年度公报基础上,定期发布各类环境信息,丰富信息发布渠道,提高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时效性。逐步实现重点港湾或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水浴场等区域监测信息实时公开。  五、提升海洋综合管理和服务支撑效能  (十三)服务海洋综合管理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应用,为各级政府履行海洋环保职责提供管理支撑,为国家和区域发展规划、海洋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规划等提供决策依据。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信息专报、环境质量通报制度,充分发挥其对区域性重大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分析、监督管理等作用。开展海洋资源、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等大数据关联分析,实施区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监测预警。  (十四)加强监测与执法联动  各级海洋主管部门要加强入海排污口、海上排污行为监督性监测数据的应用,为海上执法部门掌握排污单位违法排污行为提供技术支撑。建立监测与监管执法联动快速响应机制。定期开展海洋(海岸)工程用海区、海洋倾倒区、海洋生态严重退化区、海洋生态红线管控区等专项执法监测。  (十五)提供对考核问责的技术支撑  完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利用监测与评价结果,为沿海各级政府落实本行政区海洋环境质量改善、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生态保护、应急管理等职责任务的考核问责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六、健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标准规范体系  (十六)加快监测新技术的应用和标准化进程  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新技术研究、试点应用和业务化转化,促进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实时在线等新技术在海洋领域的推广应用,加快高新监测技术、先进分析检测技术、高效海洋生物物种鉴定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等标准化进程。  (十七)加强评价方法研究和标准体系建设  加强海洋环境质量基准和标准研究,鼓励发展适应本辖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的地方评价方法。促进海洋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研究和业务应用,完善海洋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和环境容量评估、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和服务功能综合评价、海洋生态环境风险预警、海洋生态环境灾害影响和损失评估、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预警等方法体系。  七、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综合监测能力建设  (十八)加强监测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海洋环境监测机构编制标准,优化配置监测人员。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着力培育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常态化的监测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机制,全面推进基层技术人员定期培训。开放国家监测中心、海区监测中心、省级监测中心平台,加强双向人才交流。健全海洋环境监测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制度,做好海洋环境监测岗位类别划分,提高艰苦岗位监测人员津贴。  (十九)统筹实施能力建设重大工程  建立与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事权相适应的国家和地方财政保障机制。对全国监测机构实施分级标准化建设,建设具备近岸、近海、远海、远洋综合监测能力的专业船舶队伍,全面提升海上作业能力 构建关键生态环境要素的卫星遥感和在线监测网络,新(改、扩)建集监测观测、应急响应、预报减灾、调查研究在内的综合保障基地。  (二十)积极培育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市场  探索社会化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资质管理和监督考核办法,有序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制度化、规范化。通过落实用海企事业单位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责任,鼓励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参与工程用海区生态环境跟踪监测、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监测等监测活动。在基础公益性监测领域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包括海洋环境在线监测设施运行维护、志愿监测船队建设等。  国家海洋局  2015年12月4日
  • 重磅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附全文)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11日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白皮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介绍中国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的政策理念,全面阐述中国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提升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展示中国广泛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和世界贡献,呼吁各国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共同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白皮书由前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共约2.7万字。其中,正文包含7个部分,分别是:一、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二、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三、系统治理海洋生态环境;四、科学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五、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六、提升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七、全方位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系统阐述了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实践和成就。中国积极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切实履行国际公约责任义务,为全球海洋环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和担当。白皮书指出,新征程上,中国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中国坚守胸怀天下、合作共赢的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同筑海洋生态文明之基,同走海洋绿色发展之路,让海洋永远成为人类可以栖息、赖以发展的美好家园,共同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附全文:目录前言一、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二、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一)规划引领(二)依法保护(三)制度保障三、系统治理海洋生态环境(一)综合治理重点海域(二)协同治理陆源污染(三)精准防治海上污染(四)倾力打造美丽海湾四、科学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一)筑牢海洋生态屏障(二)实施海洋生态修复(三)严守海洋灾害防线(四)开展和美海岛创建示范(五)建设生态海岸带五、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一)实施空间用途管制和环境分区管控(二)开展监测调查(三)严格监管执法(四)加强考核督察六、提升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一)推进海洋资源高效利用(二)厚植海洋经济绿色底色(三)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四)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七、全方位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一)积极履约参与全球治理(二)扩大海上合作“朋友圈”(三)拓展深海极地科考合作(四)广泛开展对外援助培训结束语前言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生命的摇篮、人类文明的源泉。海洋生态环境关乎地球生态平衡和资源合理利用,关乎人类文明永续发展,关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现实与未来。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海和谐共生具有重要作用。坚定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是各国共同的责任使命。中国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定推动者和积极行动者,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关乎美丽中国和海洋强国建设。多年来,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统筹协调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适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经过不懈努力,中国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局部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健全,人民群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中国积极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切实履行国际公约责任义务,为全球海洋环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和担当。为介绍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实践与成效,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了解和理解,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特发布本白皮书。一、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发展,关系国家兴衰安危。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关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立足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不断深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持续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加快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海洋事业不断发展,中国重视海洋生态环境问题,高度关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1964年国家海洋局成立后,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管理体制逐步建立。1982年海洋环境保护法颁布,标志着中国海洋环境保护事业进入法制化轨道。1999年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推动海洋环境保护由侧重污染防治向兼顾生态保护转变。中国制定《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向系统化、专业化发展。2023年再次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实现向陆海统筹、综合治理的系统性转变。中国立足增强陆海污染防治协同性和生态环境保护整体性,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体系,逐步打通陆地与海洋,强化陆海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统筹协调,建立健全陆海统筹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通过持续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积极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中国的海洋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局部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提升,资源有序开发利用和海洋经济绿色转型进程明显加快。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在继承中发展,在探索中创新,努力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坚持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客观认识海洋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从海洋生态系统演替和内在机理出发,着力提高海洋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恢复的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坚持底线思维、生态优先,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之中,筑牢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屏障,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人海和谐。——坚持一体保护、系统治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坚持河海联动、山海互济,打通岸上水里、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构建区域联动、部门协同的保护治理、监管执法协作机制,探索建立沿海、流域、海域协同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坚持依法依规、严格监管。中国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持依法治海,统筹推进相关法律法规制修订,建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体系,实施最严格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强化海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监测调查、监管执法、考核督察等常态化、全过程监督管理,发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作用和国家自然资源督察监督作用,重拳出击、重典治乱,严厉打击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行为。——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体系、监测评估和体制机制创新,科学决策、精准施策,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引领作用,努力突破制约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瓶颈,运用陆、海、空、天多种手段,提高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治理、监管、应急能力和技术水平。——坚持绿色转型、低碳发展。碧海银滩也是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中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探索海洋绿色发展路径,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渔业等绿色产业,不断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以海洋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沿海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立足“双碳”战略目标,以减污降碳为抓手,协同推进海洋领域增汇与减排,发展海洋牧场、海上风电等绿色低碳经济新业态,促进海洋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动海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共治。坚持政府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主导地位,在制度设计、科学规划、监管服务、风险防范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建立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激活经营主体、交易要素和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打造可持续的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模式,全社会协同发力、多元共治,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坚持人民至上、全民参与。中国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切实解决突出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提升亲海品质,努力让人民群众吃上绿色、安全、放心的海产品,享受到碧海蓝天、洁净沙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亲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弘扬人海和谐共生的海洋生态文化,形成全民积极参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识和行动自觉,打造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坚持胸怀天下、合作共赢。中国秉持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开放的胸襟、包容的心态、宽广的视角,与世界各国人民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共同应对海洋生态环境挑战,坚决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坚持互信、互助、互利的原则,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共享保护和发展的丰硕成果,为共建清洁美丽的海洋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二、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中国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强化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引领,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顺利发展。(一)规划引领中国立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制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和相关领域规划,引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系统谋划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规划是指导实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作出战略部署。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对构建陆海协调、人海和谐的海洋空间格局作出总体安排,为管辖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空间战略指引。近年来,中国出台《“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探索建立“国家、省、市、海湾”分级治理新体系,推动形成以海湾为基础单元和行动载体的综合治理新格局,引领新时代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出台《“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十四五”生态保护监管规划》《“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全国海洋倾倒区规划(2021-2025年)》,指导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海洋倾倒管理等,为全面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坚实支撑。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的海洋开发保护空间布局。海洋空间是保护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统筹安排海洋开发利用活动、落实海洋治理各项任务的基本载体,海洋空间规划是统筹安排各类海洋空间开发保护活动的重要工具。先后出台《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岛保护规划》等各类型空间规划,在不同阶段对海域、海岛分类型保护与合理利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18年作出“多规合一”的总体部署后,出台《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印发《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编制《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空间规划(2021-2035年)》,陆续实施沿海地区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形成陆海统筹的海洋空间规划体系,加强陆海空间协同,不断深化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治理,对海岸线、海域、海岛保护修复与开发利用作出全局安排。有序推进保护修复。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性指导下,为统筹谋划和设计近海近岸区域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国首次制定实施《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以提升海岸带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增强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为核心,形成“一带两廊、六区多点”的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格局;以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为目标,出台《“十四五”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行动计划》《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科学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施策,统筹推进“十四五”期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红树林保护修复、互花米草防控等各项工作,形成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规划体系,统筹推进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二)依法保护依靠法治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遵循。中国健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司法,开展普法,形成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在法治轨道运行。建立健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中国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1982年,海洋环境保护法出台,历经两次修订三次修正,不断适应新的形势要求与时俱进,是国家海洋环境保护领域的综合性法律。围绕海洋环境保护法,先后制定海洋倾废管理条例等7部行政法规、10余项部门规章和100多件规范性文件,发布200余项技术标准规范,基本确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除专门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外,其他重要法律也作出了相关规定,如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对海域海岛可持续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了规定,湿地保护法、渔业法对滨海湿地保护、渔业资源保护作了规定,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对入海口规划、监测、修复等作了规定。沿海省(区、市)发布实施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广西、海南等地专门立法保护沿海沙滩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做好海洋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法院积极探索开展海洋环境司法保护实践,1984年以来审理了共计5000余件各类海洋环境民事纠纷案件。海事法院2015年以来审结1000余件涉及海洋环境的行政诉讼案件,探索管辖污染海洋环境、海上非法采砂及非法采捕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等刑事案件。在总结探索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国逐步形成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三合一”的海洋环境保护司法体系,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筑牢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司法防线。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普法。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举办讲座培训、媒体宣传、知识竞赛、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海域、海岛、海洋环保、海上渔船管理等涉海法律法规,部分地区通过VR(虚拟现实)体验、互动游戏、微电影等形式创新普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成效显著。加大对沿海地区、涉海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宣传,促使地方政府科学合理地保护和使用海域,督促涉海企业履行责任,引导公众提高海洋法律规范意识,让更多涉海单位和群众了解海洋、保护海洋、关爱海洋。(三)制度保障建立一系列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基本实现陆地和海洋管理体制机制的统筹衔接,逐步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断提升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建立保护制度的“四梁八柱”。中国高度重视运用制度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规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结合实践、依法建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四梁八柱”。在污染防治方面,建立入海排污口备案、环评审批、海洋倾倒许可、突发事件应对等制度;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建立海洋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自然岸线控制等制度;在监督管理方面,建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国家自然资源督察、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监测调查等制度;在绿色发展方面,建立海洋生态保护补偿、捕捞限额和捕捞许可、海域有偿使用等制度。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管理体制。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薄弱到壮大的发展历程。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将海洋环境保护职责整合到生态环境部门,海洋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职责整合到自然资源部门,交通运输、海事、渔业、林草、海警、军队等部门依照各自职能共同参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打通了陆地和海洋,增强了陆海污染防治协同性和生态环境保护整体性。在海河流域北海海域、珠江流域南海海域、太湖流域东海海域设置生态环境监管机构,承担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相关工作。沿海各省(区、市)承担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具体责任,落实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重要举措等。多年来,中国形成了多部门协同、中央地方联动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了沿海、流域、海域协同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三、系统治理海洋生态环境坚持重点攻坚与系统治理并举,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不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一)综合治理重点海域渤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重点海域位于中国沿海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交汇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海洋开发利用强度高,区域海洋生态环境特征明显、问题相对集中和突出,是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攻坚区域,实施综合治理至关重要。打好打赢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渤海是中国的半封闭型内海,海水交换能力差,自净能力不足。2018年起,中国开启海洋领域污染防治攻坚的首战,将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作为“十三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标志性战役之一,按照“一年谋篇布局、两年整体起势、三年初见成效”的整体部署,以环渤海“1+12”城市为重点,紧盯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入海河流“消劣”、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滨海湿地及岸线整治修复5项核心目标,协同推进“污染控制、生态保护、风险防范”重点任务。经过三年攻坚,渤海综合治理核心目标任务全部高质量完成,初步遏制了渤海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推动渤海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2020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面积比例达到82.3%,较攻坚战实施前的2017年大幅提升15.3个百分点,环渤海49条入海河流国控断面①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共完成整治修复滨海湿地8891公顷、岸线132千米。全面开展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2021年起,在巩固深化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成果基础上,中国将攻坚战范围扩大到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邻近海域,作为“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标志性战役之一,对三大重点海域8个沿海省(市)和24个沿海地市进行系统部署,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实施陆海统筹的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各项重点任务进展顺利,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重点海域水质整体向好,渤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综合治理攻坚战海域2023年水质优良(一、二类)面积比例为67.5%,较2020年提升了8.8个百分点。(二)协同治理陆源污染海洋环境问题表现在海里,根子在陆上。中国采取有力措施,推进陆源污染协同治理,管住污染物向海洋传输的关键通道,降低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的整体压力。抓好入海河流污染防治。入海河流是陆源污染物输入海洋的最重要途径。中国积极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质效,建设改造雨污分流管网,加强污水处理行业监管,降低城镇生产生活污水对入海河流水质影响。2012年以来,沿海地区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速,地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基本完成一级A提标改造。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十四五”以来,沿海省份新增完成1.7万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编制完成170个畜牧大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过45%,大幅降低农业农村污水排放。着力破解流域氮排放过量的近岸海域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建立沿海、流域、海域协同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探索将总氮控制范围向入海河流上游拓展,推动入海河流实施“一河一策”总氮治理。2012-2017年中国入海河流国控断面水质整体保持稳定并有所好转,2018年以后水质整体大幅好转。目前,入海河流国控断面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数量约占整体的五分之四左右,丧失使用功能(劣Ⅴ类)断面基本消除。通过深入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陆海污染协同防治,持续建设美丽海湾,中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改善,2023年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较2012年高出21.3个百分点。四、科学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国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推进海洋生态一体保护、系统修复,科学决策、精准施策,守牢生态安全边界,不断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一)筑牢海洋生态屏障中国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通过多种手段有效筑牢海洋生态保护屏障,为海洋留足留够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创建海洋生态分类分区体系。海洋生态分类分区是现代海洋管理的基础模式。自2019年起,开展海洋生态分类分区体系创建工作,构建“双梁四柱”的海洋生态分类框架,基于生物地理、水生两个场景和水体、地形地貌、底质、生物四个组分开展海洋生态分类;采用自上而下、逐级嵌套的方式开展不同尺度海洋生态分区,将中国近海划分为3个生态一级分区、22个生态二级分区、53个生态三级分区;2023年,聚焦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近岸海域,将20个近岸海域生态三级分区划分为132个生态四级分区。通过构建统一的生态分类标准,划分不同尺度生态分区,科学反映中国海洋自然地理格局,为全面认识海洋生态本底、精细化开展海洋生态评价和保护修复提供基础支撑。开展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2015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作出要求,开始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能够承载的规模进行评价,2019年出台的《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各类功能空间,中国开始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组织完成全国、区域、省、市等各级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此作为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海洋生态空间、海洋开发利用空间的科学基础。划定并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创新和重大决策部署。中国对海洋生态保护重点区域作出系统安排,优先将生物多样性维护、海岸防护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海岸侵蚀等生态极脆弱区划入海洋生态保样品,设置在江河或渠道上垂直于水流方向上的整个剖面。国控断面是指中国布设的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考核、排名监测断面(点位)。
  • 全国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技术研讨会在大连召开
    近日,受国家海洋局生态环境保护司的委托,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在大连组织召开了&ldquo 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技术研讨会&rdquo ,来自各海区、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海洋管理部门和监测机构的代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国家海洋局海洋咨询中心以及监测中心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家海洋局生态环境保护司相关领导出席会议。   会上,相关单位推荐的9家在线监测设备供应厂商介绍了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设备及应用的相关情况,已开展在线监测工作的海洋环境监测机构介绍了在线监测工作开展情况,与会代表就如何推进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工作进行了讨论。   会议一致认为开展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工作,对于提升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实时掌握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部分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和计划单列市在线监测工作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加大投入,加强技术体系建设、标准规范制定、数据分析和评价方法研发、技术交流和培训等工作,不断提高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的技术水平,确保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工作的有序、有效实施。   本次会议是海洋部门首次就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技术召开的全国性会议,对于充分了解在线监测技术发展情况,进一步规范全国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和运行,不断完善在线监测技术体系,切实提升在线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长三角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方案通过评审
    由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会同苏沪浙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的《长三角海洋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网建设及动态评估专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专项工作方案》),12月23日在沪通过国家海洋局主持的专家评审。  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潘德炉院士等7位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组,听取了《专项工作方案》工作背景、目标、路线、内容和预期成果等的介绍,并就《专项工作方案》涉及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质询审议。专家评审组认为,长三角海洋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网建设及动态评估工作意义重大,《专项工作方案》目标明确、工作路线清晰可行、监测网设计和动态评估内容科学合理,一致同意通过评审。  东海分局局长刘刻福表示,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国家海洋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今年也相继颁布实施了《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年)》。实施长三角海洋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网建设及动态评估专项,是落实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推进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健全应急响应体系,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多级联动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体制机制的需要,有助于为科学应对长三角近岸海域海水富营养化严重、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各种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带来的环境风险日益加大等影响长三角区域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控制长江口污染物入海总量,治理和改善长三角海域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据东海监测中心主任徐韧介绍,长三角海洋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网建设及动态评估专项,聚焦长江口和周边海域典型环境脆弱区和敏感区,以立体监测、实时掌控,动态评估、测管协同,信息共享、区域联动和业务驱动、科技支撑为目标。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建设由海洋环境状况、生态状况、入海污染源状况、风险防控应急和海洋环境监管5个子网组成的长三角海洋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网,开展对长三角海域环境与生态状况,入海污染物总量、水交换与跨界输移、环境风险和监管效果的动态评估,通过建设监测大数据平台,为苏沪浙协同测管与风险防范提供及时准确的科学依据。  国家海洋局生态环境保护司司长于青松希望东海分局会同苏沪浙海洋主管部门尽快启动专项实施,根据《专项工作方案》确定的任务分工,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长三角海洋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网建设及动态评估专项。
  • 生态环境部召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推进会
    2月23日上午,生态环境部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推进会,听取相关省市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2024年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各有关地区部门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动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美丽海湾建设、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等重点工作,整体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海洋生态环境继续保持改善趋势。会议强调,要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上锚定方位、聚力起航,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以海湾为基本单元实施综合治理,推动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以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要求,要以美丽中国建设为统领,按照“打几个漂亮的标志性战役”的要求,谋划推进一批有示范效应、有带动作用、有关键实效的标志性举措,推动2024年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保持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召开。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郭芳出席会议并讲话。福建省副省长林文斌,厦门市市长黄文辉出席会议。厦门、威海、北海3个城市和浙江、辽宁、江苏、福建4个省份生态环境厅做经验交流。生态环境部有关司局、派出机构、直属单位,相关沿海地市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共同学习了生态文明建设“厦门实践”的经验做法。
  • 生态环境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中国海警局联合印发《“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四五”期间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了统筹谋划和具体部署。  “十三五”以来,各有关部门和沿海地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陆海统筹的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持续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等深入实施,海洋生态环境总体改善,局部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提升。但我国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仍然突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亟待加强,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和人民群众对优美海洋生态环境的需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需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进一步推进和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海洋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为导向,以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核心,聚焦建设美丽海湾的主线,更加注重公众亲海需求,更加注重整体保护和综合治理,更加注重示范引领和长效机制建设,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与治理能力提升,更加注重深度参与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十四五”期间的主要指标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  《规划》按照党中央关于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要求,从五个方面部署了相关重点工作:一是强化精准治污,以近岸海湾、河口为重点,分区分类实施陆海污染源头治理,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陆海统筹持续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 二是保护修复并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理念,更加注重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着力构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恢复修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强化海洋生态监测监管,提升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三是有效应对海洋突发环境事件和生态灾害,加强海洋环境风险源头防范,全面摸排重大海洋环境风险源,构建分区分类的海洋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应急响应能力建设 四是坚持综合治理,系统谋划和梯次推进海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强化“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示范建设和长效监管,切实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突出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五是协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海洋碳源汇监测评估,推进海洋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监测与评估,有效发挥海洋固碳作用,提升海洋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   《规划》按照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等要求,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关重点任务和支撑保障措施:一是健全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责任体系,推进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建设,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权责明晰、多方共治、运行顺畅、协调高效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二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和引领,着力补齐基础性、关键性支撑保障能力,推进国家、海区和地方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是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切实履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公约,积极参与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 四是明确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保障、严格监督考核、加强宣传引导等组织保障措施。
  • 首部《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含海洋微塑料监测情况
    p   国家海洋环境保护职责调整到生态环境部之后,生态环境部首次发布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此次公报从原先的《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升级为《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监测范围也有了很大扩展。 strong 此公报披露了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的监测点位数量、监测参数、监测方法、监测结果以及主要超标物质。 /strong /p p   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执法检查组对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三部委联合印发《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整合到生态环境部,一系列的行动和政策都表明,未来海洋保护将是我国的重点工作之一。而此次公报的内容,充分披露了我国海洋的污染情况和程度,是我国下一步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环境治理的指南。 /p p   对于监测点位,以前公报仅监测近岸海域国控监测点位,2018年,共对1649个海洋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194条入海河流国控断面、453个日排放污水量大于100立方米的直排海污染源、36个海水浴场开展了水质监测 对部分重要河口开展了沉积物质量监测 对1705个生物多样性监测点位、21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89个海洋保护区和24处滨海湿地开展了生态状况监测 对48个重要渔业水域开展了环境质量监测。 /p p   监测结果表明,海水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 strong 污染海域 /strong 主要分布在辽东海、渤海湾、莱州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 strong 超标要素主要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f5fb92a9-16d0-4cbb-8999-08e148abc29c.jpg" title=" QQ截图20190529174802.jpg" alt=" QQ截图2019052917480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trong br/ /p p   对于 strong 入海河流,主要超标要素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 /strong ,部分断面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氟化物、挥发酚、石油类、溶解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汞超标。 /p p   针对渤海、黄海和南海海域,还开展了4个断面的海面漂浮 strong 微塑料 /strong 的监测工作, strong 主要监测指标为平均密度、主要物质分类以及主要成分 /strong 。此次检测到的微塑料平均密度为0.40-1.09个/立方米,主要为碎片、纤维和线,成分主要为聚丙烯、聚乙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 p   详细内容可参考《2018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0111e71b-89a7-4577-9b46-9c9daf04d89b.jpg" title=" 绿· 仪社.jpg" alt=" 绿· 仪社.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加绿· 仪社为好友,获取更多环境行业政策变动信息! /span /p
  • 特纳Trilogy 实验室荧光仪助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叶绿素 a(Chlorophyll-a)是富营养化常见的相应指标,是藻类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存在于多数海洋浮游植物中,可以利用叶绿素 a评估藻类生长状况。因此海水中叶绿素 a的含量已经成为评价海水富营养化和预测赤潮灾害必不可少的重要参数,因此,及时、准确地监测海水中叶绿素 a浓度和变化情况,不仅对赤潮、绿潮等海洋生态灾害起到预警作用,还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水养殖、海洋渔业等具有重要作用。 我公司独家代理的美国特纳荧光仪是目前市场上的主流荧光仪,尤其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领域被普遍使用。近期,一批特纳Trilogy实验室荧光仪在沿海某省的海洋生态环境项目中进行了验收。用户年轻的实验室团队,认真的按规范和标准流程进行测试比对,通过特纳Trilogy实验室荧光仪做出校准曲线。同时,对荧光仪的所配模块的具体指标进行了检出限、灵敏度和分辨率比对。Trilogy实验室荧光仪的各项参数符合产品设计要求,满足用户对海水叶绿素 a的检测需要。 感谢用户实验室团队的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我们也欣慰特纳Trilogy实验室荧光仪一贯保持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用出色的检测性能赢得广大用户的选择与信任。特纳Trilogy实验室荧光仪
  •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服务程序发布
    p   近日,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发布了《海洋生态 a title=" " target=" _self"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industry-S02.html" strong 环境监测 /strong /a 数据共享服务程序(试行)》(以下简称《共享程序》),并在其门户网站——中国海洋信息网(www.coi.gov.cn)上公开了《共享程序》全文。《共享程序》体现了按需申请、公益服务、保障安全的基本原则,较好地展现了监测数据的公益性质,推动了监测数据共享与服务。 /p p    strong 全文如下: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服务程序(试行) /p p   为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以下简称“监测数据”)共享管理,规范监测数据共享程序,促进监测数据更好地为海洋管理、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信息中心”)依据《海洋资料使用申请审批管理暂行办法》(海办发〔2012〕15号)、《国家海洋局关于规范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工作的意见》(国海环字〔2015〕61号)等文件,制定本程序。 /p p   一、共享服务内容 /p p   共享的监测数据是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及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专项(项目)产生、获取并已汇交至信息中心的监测数据记录,以及由这些数据记录加工处理形成的各种统计产品、数据资料清单和元数据。 /p p   二、共享服务范围 /p p   共享用户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下简称“申请人”) 共享申请事项仅限于依法从事海洋行政管理工作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行为,不包括涉外共享。 /p p   三、共享服务程序 /p p   (一)数据分发 /p p   信息中心组织对接收的监测数据进行处理、质控和入库,保障共享监测数据质量 根据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各分局汇交的数据范围,定期将质控后的标准监测数据集分发至各单位,促进监测数据的统一与共享应用。 /p p   (二)申请使用与服务 /p p   1、数据申请 /p p   申请人应根据具体事项,向信息中心提出范围合理的监测数据申请 申请时提交的纸质材料包括:(一)监测数据使用申请表(见附件1) (二)申请人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经批准的申请数据所用项目的任务合同书、实施方案或单位相关证明。 /p p   2、审查审批 /p p   信息中心收到申请材料后,在3个工作日内对申请材料是否齐全、规范进行形式审查。通过形式审查的,在1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材料进行技术审查。技术审查内容包括:(一)监测数据使用目的、使用期限是否合理 (二)监测数据的要素、范围、精度和比例尺等是否客观合理。 /p p   通过技术审查的,信息中心做出同意批准的决定,及时通知申请人。未通过技术审查的,信息中心退还申请材料,并说明未通过原因。 /p p   特定区域长时间序列或者大量监测数据等重大监测数据的使用申请,由信息中心提出处理建议,报国家海洋局审批。 /p p   3、数据交付 /p p   通过申请审批的,信息中心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数据交付准备,通知申请人,并与申请人确定监测数据现场交付方式和使用要求,签订监测数据使用许可协议,填写监测数据交付单。 /p p   4、涉密监测数据使用 /p p   涉密监测数据的共享管理执行保密相关规定。 /p p   四、使用监管 /p p   申请人在使用共享监测数据时,要严格遵守签订的监测数据使用许可协议 发现的问题或不明事项,及时反馈信息中心。 /p p   申请人要加强对共享监测数据的使用管理,对数据的安全负责,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确保数据安全。 /p p   申请人不得超越申请用途或范围来使用共享监测数据 不得将共享监测数据进行公开发布、转让和交换等 不得用于盈利性、经营性活动。 /p p   信息中心有权对申请人的共享监测数据保管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申请人对信息中心的检查工作应予以配合,及时提供数据使用情况。 /p p   五、服务联系方式 /p p   联系人:李雪、王秋璐 /p p   联系电话:022-24010811,022-24306359,15122210439 /p p   传真:022-24010926 /p p   E-mail:747544880@qq.com /p p   地址:天津市河东区六纬路93号,邮编:300171 /p p   六、实施时间 /p p   本程序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实施期暂定为一年。 /p
  • 自然资源部:建立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
    自然资源部近日发布了《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的通知》,对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进行了部署。谁来监测?《通知要求》,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是中央和地方共担事权事项。自然资源部负责监督、指导、协调全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自然资源部各海区局负责承担所辖海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责任,强化对省(区、市)工作的监督指导。沿海各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承担本行政区近岸海域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责任,加强对所辖市县工作的监管。也就是说,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将以沿海各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为主要承担单位。监测什么?《通知》要求:聚焦分区生态特征,完善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内容、方法与频次,优化站位布局。健全以生物为核心,涵盖地形地貌、底质和水体环境的海洋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形成以国控站位为主干、地方站位为补充、长期稳定的趋势性监测框架布局。开展海-气二氧化碳通量监测评估,掌握中国近海碳源-汇格局。开展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继续做好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预警监测,拓展马尾藻、水母等新型生物暴发和海洋缺氧、酸化、微塑料等潜在生态风险监测。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海洋生态系统捕获的碳(主要是有机碳),是海洋储碳的重要机制之一,还获得了专门的称号,“蓝碳”。掌握中国近海碳源-汇格局,是未来碳中和重要的工作之一。微塑料是近日备受关注的污染物之一,此次《通知》要求在长江、黄河、珠江等主要河流入海口海域,布局海洋微塑料监测。怎么监测?在能力建设方面,《通知》要求,统筹中央地方力量,构建“岸-海-空-天”立体化监测能力。升级船舶监测设施设备,发展卫星、无人机、无人艇等大面监测能力,着力提升监测工作效率和覆盖水平。建设海洋生态监测站,发展野外定点精细化监测能力和配套室内测试、分析评价、样品数据保存能力,强化视频、原位在线等技术手段应用。能力建设要求覆盖的仪器既包括实验室仪器、便携式仪器、在线式仪器等传统类型的仪器,也包括无人机、卫星等更加机动化的仪器设备。对各大仪器厂商来说是一个好机会。全文如下: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的通知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上海市海洋局、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山东省海洋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及部有关直属单位,自然资源部各海区局: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是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资源管理的基础支撑和管理手段。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系统科学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工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建立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面临形势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强化自然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双重压力下,当前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总体形势不容乐观。海岸带地区受高强度开发干扰显著,海洋生态问题存量较多,海洋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境丧失及破碎化问题突出,入海污染物总量依然很大,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多发,生态保护任务仍然复杂艰巨。面对新发展阶段,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的顶层设计亟需加强,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完善,业务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加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为系统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提供有力支撑。二、准确把握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体系布局(一)总体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准确把握新时期自然资源管理需求,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构建中央和地方分工协作、高效运行的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业务体系,实施业务化海洋生态调查、监测、评估、预警,逐步掌握全国海洋生态家底,分析评估受损状况及变化趋势,预警生态问题与潜在风险,提出保护措施建议,实现“三清楚”,即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清楚、对典型生态系统的现状与演变趋势清楚、对重大生态问题和风险清楚。(二)体系布局。构建以近岸海域为重点、覆盖我国管辖海域、辐射极地和深海重点关注区的业务化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在近岸海域,重点聚焦重要河口、海湾、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高生物多样性或高生产力区域,以及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生态灾害高风险区等,优先布局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监测。在管辖海域,对主要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实现全覆盖式大面监测。拓展极地、深海生态监测,积极参与公海保护有关工作。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是中央和地方共担事权事项。自然资源部负责监督、指导、协调全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自然资源部各海区局负责承担所辖海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责任,强化对省(区、市)工作的监督指导。沿海各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承担本行政区近岸海域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责任,加强对所辖市县工作的监管。自然资源部极地办和大洋办分别承担极地和深海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责任。三、明确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主要任务(一)摸清我国海洋生态家底。开展海洋生态趋势性监测和基线调查,掌握近海生态类型、保护目标的分布和基本特征。针对重要生态类型细化掌握数量、质量、受损情况和保护利用状况,跟踪海洋生态变化趋势。实施海洋碳汇监测评估。构建海洋生态分类分区框架。建立海洋生态分类标准体系,基于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态特征,统一划定国家级海洋生态分区,为生态预警监测工作提供基本框架。各海区局会同沿海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重点聚焦近岸海域,进一步细分各生态分区内的小尺度生态类型,构建精细化的区域海洋生态图。 开展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聚焦分区生态特征,完善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内容、方法与频次,优化站位布局。健全以生物为核心,涵盖地形地貌、底质和水体环境的海洋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形成以国控站位为主干、地方站位为补充、长期稳定的趋势性监测框架布局。开展海-气二氧化碳通量监测评估,掌握中国近海碳源-汇格局。实施典型生态系统基线调查。建立典型生态系统定期调查制度,掌握类型、分布、重要生物类群、生境和相关保护利用活动等情况,查找分析生态问题,评估受损程度。实施海草床、红树林、盐沼等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评估。到2025年,各海区局会同沿海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完成珊瑚礁、海草床、红树林、牡蛎礁、海藻场、盐沼、泥质海岸、砂质海岸、河口、海湾等10类典型生态系统的全国性调查,沿海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做好本行政区近岸海域的典型生态系统调查工作。(二)推进典型生态系统预警监测。对完成基线调查的典型生态系统开展长期定点监测,探索建立生态预警指标体系,发布预警产品,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各海区局针对涉及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系统开展预警监测,沿海地方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围绕当地生态保护需求,做好辖区内的典型生态系统预警监测。开展典型生态系统监测。选取代表性区域建设生态监测站,针对生态受损问题和潜在风险,遴选关键物种、关键生境指标、关键威胁要素实施动态跟踪监测。发布典型生态系统预警。依据面临威胁的严重与迫切程度,以及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探索建立典型生态系统预警等级,制订珊瑚礁、红树林、盐沼等典型生态系统预警技术指南,制作发布预警产品。(三)强化海洋生态灾害预警监测。继续做好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预警监测,拓展马尾藻、水母等新型生物暴发和海洋缺氧、酸化、微塑料等潜在生态风险监测。沿海地方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承担本行政区近岸海域生态灾害监测工作,各海区局承担近岸海域以外和跨区域生态灾害应急监测。提升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预警监测能力。及时更新赤潮应急预案,开展赤潮高风险区立体监测,掌握赤潮暴发种类、规模、影响范围及危害,提高预警准确率。加强浒苔绿潮监测与防控效果评估,全过程跟踪浒苔附着生长、漂浮、聚集、暴发情况。针对水母、毛虾等局地性生物暴发,实施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监视监测,及时发布信息。开展黄东海马尾藻暴发长期监测评估。拓展海洋缺氧、酸化和微塑料监测。依托海洋生态趋势性监测掌握我国海洋缺氧和酸化分布情况,在重点区域布设长期固定监测站点,开展趋势跟踪和影响评估,探索形成预警能力。在长江、黄河、珠江等主要河流入海口海域,布局海洋微塑料监测。(四)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协同监测。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重大国家战略,系统分析区域海洋生态保护需求,建立分工协调机制。对核电、油气等重大用海项目,明确用海企业监测主体责任,按照“谁审批谁监管”原则做好监管。各海区局牵头构建区域协同监测网络,对区域生态状况开展专题评价,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五)实施极地深海生态监测。极地办组织开展南北极生态分类分区,在南大洋、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和科考站周边区域,开展基础环境、海洋生物和陆地植被、动物等要素长期监测,加强评估和预警。大洋办组织在国际海底区域开展生态本底调查和自然变化规律监测。在公海保护重点关注区,聚焦关键生境、脆弱冷水珊瑚、保护物种、洄游通道等,开展长期跟踪监测。在气候变化敏感脆弱区开展大洋真光层、弱光层和深海碳循环关键要素监测。(六)强化监测评价预警成果产出。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组织开展海洋生态状况评价,定期发布海洋生态状况报告。根据管理需求发布专题评价产品,对重大生态问题风险发布预警,拓展预警产品发布渠道。各类监测数据成果逐级汇交、集成至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信息化平台,实现对海洋生态信息的集中管理、共享服务,支撑监管督察、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城市体检评估等工作。相关成果纳入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七)严格质量管理。坚持监测质量是海洋预警监测工作生命线,落实海洋生态预警监测质量分级管理、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制度,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性和可追溯性。建立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技术标准体系,抓紧制修订生态分类分区、生态现状调查、生态预警等级、生态监测站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技术标准规范。(八)加强能力建设。统筹中央地方力量,构建“岸-海-空-天”立体化监测能力。升级船舶监测设施设备,发展卫星、无人机、无人艇等大面监测能力,着力提升监测工作效率和覆盖水平。建设海洋生态监测站,发展野外定点精细化监测能力和配套室内测试、分析评价、样品数据保存能力,强化视频、原位在线等技术手段应用。依托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统一设计、分级建设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信息化平台。四、落实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的保障支撑(一)加强组织领导。自然资源部负责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的总体规划、统一部署和整体协调。自然资源部各海区局要充分发挥属地优势和技术优势,强化对省(区、市)工作的监督指导。沿海各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要切实抓好辖区各项任务组织实施,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与管理制度,加强关键环节监督。(二)建立多元投入渠道。按照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划分,推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纳入各级财政的重点支持领域,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强化生态预警监测在海洋生态保护补偿中的基础性作用。(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国家级业务中心,发展海区级业务中心,强化基层台站建设,健全完善地方各级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技术支撑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将人才培养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健全人才交流培训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注重学科业务带头人培养。(四)强化开放共享。联合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组织建立生态监测伙伴关系,开展监测协作和成果共享,鼓励支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积极开展生态预警监测领域国际合作,加强交流借鉴,输出我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推动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规则制定,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的通知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上海市海洋局、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山东省海洋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及部有关直属单位,自然资源部各海区局: 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是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资源管理的基础支撑和管理手段。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系统科学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工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建立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面临形势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强化自然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双重压力下,当前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总体形势不容乐观。海岸带地区受高强度开发干扰显著,海洋生态问题存量较多,海洋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境丧失及破碎化问题突出,入海污染物总量依然很大,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多发,生态保护任务仍然复杂艰巨。 面对新发展阶段,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的顶层设计亟需加强,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完善,业务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加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为系统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提供有力支撑。二、准确把握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体系布局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准确把握新时期自然资源管理需求,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构建中央和地方分工协作、高效运行的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业务体系,实施业务化海洋生态调查、监测、评估、预警,逐步掌握全国海洋生态家底,分析评估受损状况及变化趋势,预警生态问题与潜在风险,提出保护措施建议,实现“三清楚”,即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清楚、对典型生态系统的现状与演变趋势清楚、对重大生态问题和风险清楚。 (二)体系布局。 构建以近岸海域为重点、覆盖我国管辖海域、辐射极地和深海重点关注区的业务化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在近岸海域,重点聚焦重要河口、海湾、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高生物多样性或高生产力区域,以及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生态灾害高风险区等,优先布局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监测。在管辖海域,对主要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实现全覆盖式大面监测。拓展极地、深海生态监测,积极参与公海保护有关工作。 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是中央和地方共担事权事项。自然资源部负责监督、指导、协调全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自然资源部各海区局负责承担所辖海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责任,强化对省(区、市)工作的监督指导。沿海各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承担本行政区近岸海域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责任,加强对所辖市县工作的监管。自然资源部极地办和大洋办分别承担极地和深海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责任。三、明确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主要任务 (一)摸清我国海洋生态家底。开展海洋生态趋势性监测和基线调查,掌握近海生态类型、保护目标的分布和基本特征。针对重要生态类型细化掌握数量、质量、受损情况和保护利用状况,跟踪海洋生态变化趋势。实施海洋碳汇监测评估。 构建海洋生态分类分区框架。建立海洋生态分类标准体系,基于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态特征,统一划定国家级海洋生态分区,为生态预警监测工作提供基本框架。各海区局会同沿海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重点聚焦近岸海域,进一步细分各生态分区内的小尺度生态类型,构建精细化的区域海洋生态图。 开展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聚焦分区生态特征,完善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内容、方法与频次,优化站位布局。健全以生物为核心,涵盖地形地貌、底质和水体环境的海洋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形成以国控站位为主干、地方站位为补充、长期稳定的趋势性监测框架布局。开展海-气二氧化碳通量监测评估,掌握中国近海碳源-汇格局。 实施典型生态系统基线调查。建立典型生态系统定期调查制度,掌握类型、分布、重要生物类群、生境和相关保护利用活动等情况,查找分析生态问题,评估受损程度。实施海草床、红树林、盐沼等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评估。到2025年,各海区局会同沿海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完成珊瑚礁、海草床、红树林、牡蛎礁、海藻场、盐沼、泥质海岸、砂质海岸、河口、海湾等10类典型生态系统的全国性调查,沿海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做好本行政区近岸海域的典型生态系统调查工作。 (二)推进典型生态系统预警监测。对完成基线调查的典型生态系统开展长期定点监测,探索建立生态预警指标体系,发布预警产品,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各海区局针对涉及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系统开展预警监测,沿海地方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围绕当地生态保护需求,做好辖区内的典型生态系统预警监测。 开展典型生态系统监测。选取代表性区域建设生态监测站,针对生态受损问题和潜在风险,遴选关键物种、关键生境指标、关键威胁要素实施动态跟踪监测。 发布典型生态系统预警。依据面临威胁的严重与迫切程度,以及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探索建立典型生态系统预警等级,制订珊瑚礁、红树林、盐沼等典型生态系统预警技术指南,制作发布预警产品。 (三)强化海洋生态灾害预警监测。继续做好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预警监测,拓展马尾藻、水母等新型生物暴发和海洋缺氧、酸化、微塑料等潜在生态风险监测。沿海地方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承担本行政区近岸海域生态灾害监测工作,各海区局承担近岸海域以外和跨区域生态灾害应急监测。 提升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预警监测能力。及时更新赤潮应急预案,开展赤潮高风险区立体监测,掌握赤潮暴发种类、规模、影响范围及危害,提高预警准确率。加强浒苔绿潮监测与防控效果评估,全过程跟踪浒苔附着生长、漂浮、聚集、暴发情况。针对水母、毛虾等局地性生物暴发,实施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监视监测,及时发布信息。开展黄东海马尾藻暴发长期监测评估。 拓展海洋缺氧、酸化和微塑料监测。依托海洋生态趋势性监测掌握我国海洋缺氧和酸化分布情况,在重点区域布设长期固定监测站点,开展趋势跟踪和影响评估,探索形成预警能力。在长江、黄河、珠江等主要河流入海口海域,布局海洋微塑料监测。 (四)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协同监测。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重大国家战略,系统分析区域海洋生态保护需求,建立分工协调机制。对核电、油气等重大用海项目,明确用海企业监测主体责任,按照“谁审批谁监管”原则做好监管。各海区局牵头构建区域协同监测网络,对区域生态状况开展专题评价,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五)实施极地深海生态监测。极地办组织开展南北极生态分类分区,在南大洋、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和科考站周边区域,开展基础环境、海洋生物和陆地植被、动物等要素长期监测,加强评估和预警。大洋办组织在国际海底区域开展生态本底调查和自然变化规律监测。在公海保护重点关注区,聚焦关键生境、脆弱冷水珊瑚、保护物种、洄游通道等,开展长期跟踪监测。在气候变化敏感脆弱区开展大洋真光层、弱光层和深海碳循环关键要素监测。 (六)强化监测评价预警成果产出。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组织开展海洋生态状况评价,定期发布海洋生态状况报告。根据管理需求发布专题评价产品,对重大生态问题风险发布预警,拓展预警产品发布渠道。各类监测数据成果逐级汇交、集成至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信息化平台,实现对海洋生态信息的集中管理、共享服务,支撑监管督察、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城市体检评估等工作。相关成果纳入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 (七)严格质量管理。坚持监测质量是海洋预警监测工作生命线,落实海洋生态预警监测质量分级管理、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制度,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性和可追溯性。建立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技术标准体系,抓紧制修订生态分类分区、生态现状调查、生态预警等级、生态监测站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技术标准规范。 (八)加强能力建设。统筹中央地方力量,构建“岸-海-空-天”立体化监测能力。升级船舶监测设施设备,发展卫星、无人机、无人艇等大面监测能力,着力提升监测工作效率和覆盖水平。建设海洋生态监测站,发展野外定点精细化监测能力和配套室内测试、分析评价、样品数据保存能力,强化视频、原位在线等技术手段应用。依托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统一设计、分级建设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信息化平台。四、落实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的保障支撑 (一)加强组织领导。自然资源部负责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的总体规划、统一部署和整体协调。自然资源部各海区局要充分发挥属地优势和技术优势,强化对省(区、市)工作的监督指导。沿海各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要切实抓好辖区各项任务组织实施,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与管理制度,加强关键环节监督。 (二)建立多元投入渠道。按照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划分,推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纳入各级财政的重点支持领域,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强化生态预警监测在海洋生态保护补偿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国家级业务中心,发展海区级业务中心,强化基层台站建设,健全完善地方各级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技术支撑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将人才培养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健全人才交流培训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注重学科业务带头人培养。 (四)强化开放共享。联合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组织建立生态监测伙伴关系,开展监测协作和成果共享,鼓励支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积极开展生态预警监测领域国际合作,加强交流借鉴,输出我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推动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规则制定,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 天津大学海洋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汪光义教授访问朗诚
    2013年9月6日,旅美归国科学家、天津大学汪光义教授于百忙之中专门访问朗诚公司。汪教授目前就任天津大学海洋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天津市&ldquo 千人计划&rdquo 特聘专家、国家海洋公益项目首席科学家。 汪光义教授参观了朗诚&ldquo 海洋与环境技术研发中心&rdquo &ldquo 朗诚分析技术研发中心&rdquo 实验室,听取了朗诚在海洋监测、观测技术研发方面的最新进展与相关产业化成果情况的汇报。 汪教授对朗诚目前所取得的成果表示了充分的肯定,认同朗诚在海洋浮标监测系统业务化运营方面的创新理念。同时,双方就今后朗诚公司与天津大学实现优势互补、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与装备研发领域开展广泛合作达成了初步意向。
  • 保护海洋生态,不使用含塑料微珠的化妆品
    国家市场局发布的“GB/T 40146-2021化妆品中塑料微珠的测定”推荐国标,即将于2021年9月1日实施,该标准对化妆品中的塑料微珠所用的主体材料进行测定,香皂、洗衣液等也可参照使用,按新规定牙膏也属于化妆品。 在了解标准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塑料微珠。 塑料微珠是指:尺寸小于等于5mm且不溶水的固体塑料颗粒。 由于塑料微珠有去角质、去死皮的作用,近年来在洗面奶、磨砂膏、肥皂、洗发水、牙膏等日化用品中广泛使用。一支磨砂洗面奶中所含的微珠就超过30万颗。在我们使用含塑料微珠的洗面奶、牙膏、沐浴露等时,其中的塑料微珠通过下水道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因其体积太小无法过滤,最终流入海洋。塑料微珠进入海洋后,可能被海洋生物摄食,并在海洋生物体内释放,进而对海洋生物产生毒害,进一步可能通过食物摄入方式进入人体。 塑料微粒本身及其含有或吸附的有毒物质污染了海洋生态,并且威胁到人类和地球的健康! 鉴于塑料微珠的危害,各国在行动。目前,美国、英国、加拿大、欧盟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组织,都已经禁止或在逐步减少塑料微珠在个人护理产品中的使用。 我们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发改环资〔2020〕80 号),确定了目标:到2020 年底,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到2022 年底,禁止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的要求。 国家发改委进而发布《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塑料制品目录》(征求意见稿)。该目录包括了“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具体包括:为起到磨砂、去角质、清洁等作用,有意添加粒径小于5毫米的固体塑料颗粒的淋洗类化妆品(包括沐浴剂、洁面乳、洗手液、香皂、剃须泡沫、磨砂膏、洗发水、护发素、卸妆水/油)和牙膏、牙粉。 有鉴于此,我们呼吁,不使用含塑料微珠的化妆品和洗护用品! 塑料微珠的替代品:核桃壳、椰子壳、咖啡粉、燕麦、玉米等可生物降解的材料。 那么如何确定化妆品中是否使用了塑料微珠呢?为此国家市场局发布了由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等主持起草的检测标准“GB/T 40146-2021化妆品中塑料微珠的测定”。该标准对不同基体的化妆品采用不同的前处理方法,然后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进行定性测定。 基本配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ATR附件精致小巧的红外光谱仪IRSpirit搭配一体式ATR附件QATR-S 高级配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ATR附件+红外显微镜(金刚石池)红外光谱仪IRTracer-100搭配红外显微镜AIM-9000 应用案例使用岛津红外光谱仪和ATR(金刚石晶体)对洁面膏、磨砂膏以及去角质啫喱进行检测。下图为三种样品中塑料微珠的红外叠加谱图,从叠加谱图可以看到,三种样品中的塑料微珠的红外光谱一致,可以判定为同一物质。 对去角质啫喱中的塑料微珠进行光谱检索,结果如下图,图中红色谱图为去角质啫喱样品的红外光谱图,绿色谱图为聚乙烯PE的标准光谱图,两谱图出峰位置一致,峰强度比值一致,可以判断该去角质啫喱中的塑料微粒成分为PE。 关于化妆品中塑料微珠的测定,我们可以为客户提供从样品前处理到检测到数据分析的全面解决方案。如果您想详细了解仪器具体配置和应用,欢迎咨询岛津工作人员!
  • “海洋生态监测与湿化学分析技术巡回交流会”圆满结束
    由深圳市朗诚实业有限公司和上海泽泉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ldquo 海洋生态监测与湿化学分析技术巡回交流会&rdquo 分别于2012年7月9日、11日和13日在广州、厦门和上海举行,并圆满结束。 交流会期间,来自上海泽泉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朗诚实业有限公司、美国Spyglass公司、美国Envirotech公司、德国TriOS公司和美国Hach公司的工程师分别就相关海洋生态监测与湿化学分析技术做了报告。报告主题如下: * 浮游植物生态监测、有害藻华监测的解决方案 * 回声探测技术及其在水生动物、水生植被和底质调查中的应用 * 全自动间断化学分析仪及其应用 * 产毒藻及藻毒素在线监测系统ESP及其在有害藻华监测中的应用 * 水下原位营养盐在线监测系统及其应用 * TriOS仪表及在藻类监测中的应用 * Sea-Bird Scientific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设备特点及应用 共有来自广东、福建、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100多位科研和监测人员参与了本次交流会,并与报告人、相关技术工程师和会议组织者做了密切的交流和探讨。 深圳朗诚实业有限公司和上海泽泉科技有限公司已经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我们将与国际一流厂商携手合作,为中国的海洋和淡水生态监测预警提供更加完善的产品与解决方案。 广州会场 厦门会场 上海会场 对间断化学分析仪进行深入了解
  • 山东:多部门协同探索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新途径
    沙蚕、蛤蜊、钩虾、螃蟹、海鞘、海蛇尾、海胆……6月8日“世界海洋日”前夕,记者在位于青岛附近海域的专业溢油应急处置指挥船“海巡0512”轮上看到,生态环境部门工作人员用箱式采泥器采集到多种海洋生物。“这些海洋生物多数是清洁水体的‘指示种类’。它们的现身,说明我们所在的青岛附近海域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水平较高,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山东省青岛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崔文连说。工作人员在“海巡0512”轮上收集样本。新华社记者张武岳 摄在船上,工作人员还将现场采集到的水体样本等,放到模块化实验室中。他们在此可开展pH、溶解氧、石油类、重金属、营养盐、微塑料、新污染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多项指标的现场分析,及时掌握监测海域现场生态环境状况。为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相关工作,可以在海事部门的专业应急船上开展?这与各方通力协作密不可分。2023年12月5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山东海事局在青岛签订海洋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将“海巡0512”作为载体,为共同参与海上污染防治监管、海洋环境应急监测、突发应急指挥等海上行动提供装备保障。工作人员在模块化实验室中做实验。新华社记者张武岳 摄“通过加装船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模块化实验室等,我们加强监视监测信息共享共治,实现了海洋环境监测与溢油清除能力的资源共享、高效融合。”山东海事局危管防污处处长崔昊旻介绍。历经6个月,双方共同完成船载模块化监测实验室安装,尾部绞车、L型侧吊等监测采样辅助设施加装,救生安全装备和海上通信设备升级改造等工作。如今的“海巡0512”轮,配备多通道CTD采水器、箱式采泥器、便携式全自动测油仪、有毒有害气体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水质多参数仪等设备,已经具备海洋水质、沉积物、挥发性有机气体、海洋生物多样性以及海洋新型污染物等要素的精确监测能力。“海巡0512”轮航拍照片。受访者供图“在监测船的共建协同机制下,应急处置过程中,生态环境监测部门能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模块化实验室中开展监测分析,迅速掌握海洋生态环境的实时状况,评估污染程度、扩散范围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为应急处置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崔文连说。
  • “国际先进海洋生态监测技术交流会”青岛站圆满结束
    由深圳市朗诚实业有限公司和上海泽泉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ldquo 国际先进海洋生态监测技术交流会&rdquo 于2012年9月19日在青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举行,并圆满结束。 交流会期间,来自上海泽泉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朗诚实业有限公司、美国哈希公司/美国Seabird Scientific、特邀美国WET Labs公司、德国DECHEM-TECH公司的专家分别就相关海洋生态监测与湿化学分析技术做了报告。报告主题如下: 1)浮游植物生态监测、有害藻华监测的解决方案 2)Measuring particle dynamics in natural waters using new and developing sensors and platforms 3)Advanced Laser Fluorometry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Natural Aquatic Environments: From Research to Commercialization 4)湿化学分析技术在实验室水质检测中的应用 5)回声探测技术及其在水生动物、水生植被和底质调查中的应用 6)Sea-Bird Scientific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设备特点及应用 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省淡水养殖所等地的50多位科研和监测人员参与了本次交流会,并与报告人、相关技术工程师和会议组织者做了密切的交流和探讨。
  • “国际先进海洋生态监测技术交流会”青岛站圆满结束
    由深圳市朗诚实业有限公司和上海泽泉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ldquo 国际先进海洋生态监测技术交流会&rdquo 于2012年9月19日在青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举行,并圆满结束。 交流会期间,来自上海泽泉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朗诚实业有限公司、美国哈希公司/美国Seabird Scientific、特邀美国WET Labs公司、德国DECHEM-TECH公司的专家分别就相关海洋生态监测与湿化学分析技术做了报告。报告主题如下: 1)浮游植物生态监测、有害藻华监测的解决方案 2)Measuring particle dynamics in natural waters using new and developing sensors and platforms 3)Advanced Laser Fluorometry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Natural Aquatic Environments: From Research to Commercialization 4)湿化学分析技术在实验室水质检测中的应用 5)回声探测技术及其在水生动物、水生植被和底质调查中的应用 6)Sea-Bird Scientific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设备特点及应用 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省淡水养殖所等地的50多位科研和监测人员参与了本次交流会,并与报告人、相关技术工程师和会议组织者做了密切的交流和探讨。
  • 江苏构建“9+2”攻坚体系 推动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江苏省近日出台《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加快解决存在的突出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切实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 年,江苏省全省近岸海域陆海协同治理取得实效,入海污染物总量有效降低,海水水质持续改善。围填海和岸线开发利用得到严格管控,重要滨海湿地得到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海洋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响应能力明显提升,公众临海亲海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具有省级示范价值的美丽海湾。为此,江苏省将在近岸海域建立“9+2”攻坚体系,实施九大攻坚行动与两项建设任务。九大攻坚行动包括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行动、入海河流水质改善行动、沿海城市污染治理行动、沿海农业农村污染治理行动、海水养殖环境整治行动、船舶港口污染防治行动、岸滩环境整治行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流域海域统筹治理行动;两项建设任务分别是海洋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监管能力建设与美丽海湾建设。在攻坚范围上,《方案》在生态环境部明确重点海域攻坚战实施范围(江苏省仅南通市纳入)的基础上,以沿海各县(市、区)为主,拓展扩大至南通、连云港、盐城沿海3市全域。强化源头治理,新增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年度削减量等量化指标。在重点任务上,新增流域海域统筹治理行动。明确要深化陆海统筹,推动建立流域海域联防联控体系。建立完善沿海3市入境河流及长江上游来水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实施跨界水体共保联治。推行入海河流上游跨界断面水质异常上游责任举证制度,推动地方主动溯源治污,厘清交界各方的治污责任,增强上下游、左右岸齐抓共管的治污合力。深化水环境区域补偿,推行约束与激励并举的“双向补偿”方式。按照“省级统筹、市负总责、县区抓落实”的总体要求,南通、连云港、盐城沿海3市是实施攻坚战的主体,江苏将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评估,强化资金保障和科技支撑,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攻坚行动取得实效。
  • 三亚拟建25个重点实验室项目 涉及海洋生态监测
    南海网三亚8月19日消息 8月19日,南海网记者从三亚市科技工业信息化局获悉,经该局组织申报及专家评审,拟认定&ldquo 三亚海洋生态监测重点实验室&rdquo 等25个项目为2013年三亚市重点实验室项目。   根据《2013年三亚市重点实验室项目计划表》,记者发现,重点实验室项目大多跟三亚的地理环境、生态资源有着紧密联系,涉及海洋生态监测、湿地与鸟类资源保护、热带植物分子育种、热带设施农业工程、热带果树。   除此之外,医疗项目也占了不少比例,包括肿瘤组织标本库、病原微生物学、医学生物力学、心血管病研究等。   目前,2013年三亚市重点实验室项目立项正面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的评议和监督,公示期为一周。
  • 我国首艘千吨级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船——“中国环监浙001”正式列编并扬帆起航
    浙江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添“重器”! 4月6日,在舟山双阳码头,随着一声“滴”的鸣笛声,我国首艘千吨级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船——“中国环监浙001”正式列编并扬帆起航,开启了2022年度浙江省近岸海域国控站位春季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船,是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基础设施之一,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国家海防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技术支撑保障作用。“装备一艘吨位更大、功能更全、适航更广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船,能更好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监管工作。”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是全国生态环境系统首家专业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一级站,承担着国家、省、市三级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任务。“中国环监浙001”是艘绿白相间的“大船”。据了解,该船总投资四千多万元,总长63.91米,型宽10.6米,型深4.45米,总吨位998吨,定员40人,设计航速13.5节,续航力2800海里。 在设计工艺上,“中国环监浙001”采用的是先进的全船全专业三维建模工艺建造,还配备了总面积达150平方米的4个专业实验室,以及先进的海洋生态监测仪器设备,具备在入海河口及毗邻海域、沿海/近海海域进行定点、定时的水文、水质、沉积物和生物的采样及现场监测能力。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认为,“中国环监浙 001”作为全面提升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综合调查能力的“重器”,其列编启航,将全面提升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更加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趋势,为推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高质量发展、助力海洋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和沿海地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 2023年我国对1614个近海监测站位开展监测《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出炉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部编制完成《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于6月8日正式发布。这是自然资源部首次发布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近年来,我国海洋观测监测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集海洋站、雷达、浮标、船舶、无人机、卫星遥感于一体的“陆海空天”综合观测监测网,监测要素涵盖海洋生物、水文气象、水体环境、沉积环境,监测区域以近岸海域为重点,覆盖我国管辖海域,重点关注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区以及生态灾害高风险区。2023 年,对 15 条近海标准断面、1614 个近海监测站位开展生态趋势性监测,对150个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区域开展调查监测,对赤潮、浒苔绿潮等生态灾害和海洋低氧等生态问题开展预警监测。《公报》显示,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局部海域有所改善,典型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十年来,我国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盐度、底层海水溶解氧浓度、酸碱度、化学需氧量浓度总体稳定,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波动下降。近五年来,近岸海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总体保持稳定。重点监测的珊瑚礁、海草床、滨海盐沼、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河口和海湾生态状况基本稳定,海岛生态状况稳中有升。《公报》反映了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阶段性成效,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压力日益增加,为进一步守住海洋生态安全边界和底线,自然资源系统将从四方面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一是优化海洋国土空间布局。探索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分类管理,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保护自然岸线,建立健全自然岸线管控制度。二是强化海洋开发利用管理。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积极拓展海洋利用空间,减缓近岸海域资源与生态压力,严格管控围填海,健全用海用岛监管体系,落实海域使用者生态用海责任。三是完善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加快建设监测网络,提升卫星、无人机、原位在线等新型监测手段应用水平,发展生态状况评价和风险预警技术,不断丰富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产品。四是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强化自然岸线、无居民海岛、重要滨海湿地、重要海洋生态廊道,以及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加强互花米草、浒苔绿潮等联防联治。强化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完善生态修复多元化投入机制。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红树林、滨海盐沼、海草床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的国家之一,广阔的滨海湿地提供了潜力巨大的碳汇资源。2021年起,自然资源部聚焦红树林、滨海盐沼、海草床三大蓝碳生态系统,完成40余个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评估试点工作,为摸清我国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本底提供了一手的调查数据,逐步开展碳汇监测试点工作。同时,健全完善蓝碳技术标准体系,编制印发了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碳汇监测、增汇成效评估、碳汇项目开发等9项系列技术规程。
  • 2973万!浙江省海洋科学院浙江省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浙江省海洋科学院)项目海洋生态灾害预警及应对气候变化检测能力提升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CTZB-2024060078项目名称:浙江省海洋科学院浙江省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浙江省海洋科学院)项目海洋生态灾害预警及应对气候变化检测能力提升预算金额(元):29730000最高限价(元):10439000,2021000,8740000,4700000,3830000采购需求: 标项一标项名称:海洋生态灾害监测预警检测设备能力提升检测分析设备数量:1预算金额(元):10439000简要规格描述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用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同位素比质谱仪联用元素分析仪、叶绿素荧光测定仪、原子荧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ECD+FID)、气相色谱仪(ECD+FPD)、气相色谱-单四极杆质谱联用仪,具体内容详见招标文件。备注:采购依据:[2024]38291号、[2024]37548号、[2024]37545号;最高限价:10439000元;项目属性:货物项目;产地:部分接受进口产品。标项二标项名称:海洋生态灾害监测预警检测设备能力提升检测前处理及辅助设备数量:1预算金额(元):2021000简要规格描述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用途:微波消解仪、全自动快速溶剂萃取仪、快速溶剂萃取仪(手动)、全自动洗瓶机(大瓶)、全自动洗瓶机(精密玻器)、全自动定量浓缩仪、氮吹仪、高速离心机、旋转蒸发仪、超纯水仪、电子天平、分析天平(0.1mg/0.01mg)、分析天平(0.1mg)、除湿机、氢气发生器、沉积物打磨台,具体内容详见招标文件。备注:采购依据:[2024]37546号;最高限价:2021000元;项目属性:货物项目;产地:国产产品。标项三标项名称:海洋生态灾害监测预警检测设备能力提升调查设备数量:1预算金额(元):8740000简要规格描述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用途:闭合浮游生物网、绞车、自容式海流计、机载高精度激光测绘雷达系统、执照审定无人机电子设备、浮游生物泵、走航声学多普勒流速流向仪、温盐深测量仪、便携式多波束测深仪、多波束测深仪,具体内容详见招标文件。备注:采购依据:[2024]37543号、[2024]37544号、[2024]38291号;最高限价:8740000元;项目属性:货物项目;产地:部分接受进口产品。标项四标项名称: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监测能力提升仪器设备采购数量:1预算金额(元):4700000简要规格描述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用途:基于水汽平衡和海气分压差法的海水和大气二氧化碳测量仪、基于涡动法的海气二氧化碳通量测量仪,具体内容详见招标文件。备注:采购依据:[2024]37989号;最高限价:4700000元;项目属性:货物项目;产地:接受进口产品。标项五标项名称:海洋生态灾害预警监测能力提升实验室环境设施升级改造数量:1预算金额(元):3830000简要规格描述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用途:实验室家具及空调设备系统、实验室检测能力提升配套服务,具体内容详见招标文件。备注:采购依据:[2024]37547号、[2024]37542号;最高限价:3830000元;项目属性:货物项目;产地:国产产品。合同履约期限:标项 1、2、3、4、5,按招标文件规定本项目(是)接受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至2024年07月19日 ,每天上午00:00至12:00 ,下午12:00至23:59(北京时间,线上获取法定节假日均可,线下获取文件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网址):浙江政府采购网(http://zfcg.czt.zj.gov.cn/)方式:投标人通过“浙江政府采购网”在线获取(招标公告下方选取“潜在供应商”处“获取采购文件”),不提供纸制版招标文件;投标人只有在“浙江政府采购网”完成获取招标文件申请并下载了招标文件后才视作依法获取招标文件;售价(元):0三、对本次采购提出询问、质疑、投诉,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浙江省海洋科学院地 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益乐路20号传 真:/项目联系人(询问):王晓宇项目联系方式(询问):0571-88000865质疑联系人:谢芳质疑联系方式:0571-88000826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浙江省成套招标代理有限公司地 址:杭州市文晖路42号现代置业大厦西楼18层1804室传 真:/项目联系人(询问):徐均项目联系方式(询问):0571-85830191质疑联系人:冯东东质疑联系方式:0571-853312933.同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 名 称:浙江省财政厅政府采购监管处、浙江省政府采购行政裁决服务中心(杭州) 地 址:杭州市上城区四季青街道新业路市民之家G03办公室(快递仅限ems或顺丰) 传 真:/ 联 系 人:朱女士、王女士 监督投诉电话:0571-85252453政策咨询:何一平、冯华,0571-87058424、87055741预算金额未达100万元的采购项目,由采购人处理采购争议。若对项目采购电子交易系统操作有疑问,可登录政采云(https://www.zcygov.cn/),点击右侧咨询小采,获取采小蜜智能服务管家帮助,或拨打政采云服务热线95763获取热线服务帮助。CA问题联系电话(人工):汇信CA 400-888-4636;天谷CA 400-087-8198。
  • 2800万元!这14套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亟待采购 要求监测这些指标
    p span    /span 为了响应《渤海攻坚战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促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烟台市生态环境局拟在烟台市的海洋生态敏感区、潜在污染风险区等关键海域部署14套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系统,仪器设备采购预算2800万元。 /p p span    /span 一、项目基本情况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项目编号:SDGP370600202002000196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项目名称:烟台市生态环境局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系统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预算金额:2800 万元 /p p   开标时间:2020年8月26日9时30分(北京时间)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采购人信息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名 称:烟台市生态环境局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地址:烟台市莱山区新苑路 5 号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联系方式:0535-6920022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名 称:山东中宇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地 址:烟台市莱山区迎春大街 163 号天和大厦 1011 室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联系方式:0535-6709837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项目联系方式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项目联系人:陶丽琴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电 话:0535-6709837 /p p   二、站位类型及选址 /p p   14套在线监测浮标系统的详细站点列表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站点部署列表  /strong /p table border=" 0" cellpadding=" 0" cellspacing=" 0" style=" " colgroup col width=" 49" style=" width:49px" / col width=" 418" style=" width:419px" / col width=" 101" style=" width:101px" / col width=" 99" style=" width:99px" / /colgroup tbody tr height=" 44" style=" height:44px" class=" firstRow" td height=" 44" width=" 49"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valign=" middle" 序号 /td td width=" 26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valign=" middle" 站点名称 /td td width=" 9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valign=" middle" 所在市/县 /td td width=" 7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valign=" middle" 站点类型 /td /tr tr height=" 50" style=" height:51px" td height=" 51" width=" 49"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1 /td td width=" 26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莱州新能源矿产与能源区在线监测浮标 /td td width=" 9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莱州 /td td width=" 7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浮标 /td /tr tr height=" 50" style=" height:51px" td height=" 51" width=" 49"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2 /td td width=" 26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虎头崖养殖区在线监测浮标 /td td width=" 9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菜州 /td td width=" 7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浮标 /td /tr tr height=" 41" style=" height:41px" td height=" 41" width=" 49"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3 /td td width=" 26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刁龙咀南部养殖区在线监测浮标 /td td width=" 9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莱州 /td td width=" 7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浮标 /td /tr tr height=" 48" style=" height:48px" td height=" 48" width=" 49"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4 /td td width=" 26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莱州三山岛风景旅游区在线监测浮标 /td td width=" 9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莱州 /td td width=" 7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浮标 /td /tr tr height=" 49" style=" height:49px" td height=" 49" width=" 49"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5 /td td width=" 26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word-break: break-all " 莱州港港口区在线监测浮标 /td td width=" 9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莱州 /td td width=" 7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浮标 /td /tr tr height=" 53" style=" height:53px" td height=" 53" width=" 49"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6 /td td width=" 26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招远近海养殖区在线监测浮标 /td td width=" 9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招远 /td td width=" 7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浮标 /td /tr tr height=" 48" style=" height:48px" td height=" 48" width=" 49"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7 /td td width=" 26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屺姆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在线监测浮标 /td td width=" 9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龙口 /td td width=" 7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浮标 /td /tr tr height=" 50" style=" height:51px" td height=" 51" width=" 49"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8 /td td width=" 26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桑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在线监测浮标 /td td width=" 9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龙口 /td td width=" 7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浮标 /td /tr tr height=" 49" style=" height:49px" td height=" 49" width=" 49"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9 /td td width=" 26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word-break: break-all " 黄水河口海洋特别保护区在线监测浮标 /td td width=" 9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龙口 /td td width=" 7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浮标 /td /tr tr height=" 57" style=" height:57px" td height=" 57"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10 /td td width=" 26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蓬莱西海岸文体休闲娱乐区在线监测浮标 /td td width=" 9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蓬菜 /td td width=" 7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浮标 /td /tr tr height=" 50" style=" height:51px" td height=" 51" width=" 49"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11 /td td width=" 26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word-break: break-all " 蓬菜西港港口区在线监测浮标 /td td width=" 9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蓬菜 /td td width=" 7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浮标 /td /tr tr height=" 49" style=" height:49px" td height=" 49" width=" 49"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12 /td td width=" 26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登州浅潍海洋特别保护区在线监测浮标 /td td width=" 9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蓬萊 /td td width=" 7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浮标 /td /tr tr height=" 50" style=" height:51px" td height=" 51" width=" 49"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13 /td td width=" 26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长岛南五岛风景旅游区在线监测浮标 /td td width=" 9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长岛 /td td width=" 7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浮标 /td /tr tr height=" 56" style=" height:56px" td height=" 56" width=" 49"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14 /td td width=" 26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长岛西养殖区在线监测浮标 /td td width=" 9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长岛 /td td width=" 7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浮标 /td /tr /tbody /table p span    /span 三、采购需求: /p p span   (1) /span 软件系统 /p p   投标人需提供一套在线监测系统配套软件系统,本项目数据存放于用户指定服务器上,软件系统在用户指定的终端设备上进行使用。 /p p   (2)监测参数 /p p   监测指标以生态监测为主,因此主要监测要素设置为各类污染评价指标,因此所选择的监测指标如下: /p p   常规水质:水温、pH、溶解氧、电导率/盐度、浊度、叶绿素-a、蓝绿藻 /p p   营养盐: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活性磷酸盐、氨氮 /p p   其它:COD /p p   四、项目内容及服务要求 /p p   为满足项目目标要求,投标人需提供以下产品及服务: /p p   (一)在烟台市近岸海域、黄渤海分界线以西,共建设 14 套在线监测浮标系统以及 /p p   配套的软件系统,获取实时在线监测数据。 /p p   (二)系统运行维护服务以及相关书面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具体项目内容及服务要求 /strong /p table border=" 0" cellpadding=" 0" cellspacing=" 0" style=" " colgroup col width=" 40" style=" width:40px" / col width=" 88" style=" width:88px" / col width=" 260" style=" width:260px" / col width=" 317" style=" width:317px" / /colgroup tbody tr height=" 60" style=" height:60px" class=" firstRow" td height=" 60" width=" 40"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序号 /td td width=" 88"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项目内容 /td td width=" 202"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监测参数与服务要求 /td td width=" 268"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应配备的主要设备、数量 /td /tr tr height=" 217" style=" height:217px" td height=" 217" width=" 40"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1 /td td width=" 88"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在线监测浮标系统 /td td width=" 202"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1)水质:水温、pH、盐度、溶解氧、浊度、叶绿素、蓝绿藻 br/ (2)营养盐: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活性磷酸盐 br/ (3) 其他: COD /td td width=" 268"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word-break: break-all " (1)海洋监测浮标及配套部件14套; br/ (2)多参数水质分析仪14套; br/ (3) 营养盐在线分析仪14套; br/ (4) COD在线分析仪14套; br/ p (5)数据采集、存储与控制单元、通讯、供电、定位、雷达反射等辅助设施14宗; /p p (6)站位勘验、系统调试、海上投放等14项。 /p /td /tr tr height=" 54" style=" height:55px" td height=" 55" width=" 40"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2 /td td width=" 88"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配套软件系统 /td td width=" 202"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 /td td width=" 268"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1)在线数据管理应用软件1套。 /td /tr tr height=" 116" style=" height:116px" td height=" 116" width=" 40"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3 /td td width=" 88"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系统运行维护服务 /td td width=" 202"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1)在线监测设备运行维护。 br/ (2)软件系统维护。 br/ (3)数据质量控制。 /td td width=" 268"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word-break: break-all " (1)有本地化服务解决方案; br/ (2)具有备品、备件、耗材等; br/ (3)具有规范性作业文件; br/ (4)服务期限3年。 /td /tr /tbody /table p   招标文件中指出,结合监测海域实际情况选择最优的监测设备,各监测要素的测量原理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6896fbc8-629b-4816-8cf2-4e44dcff0feb.jpg" title=" 检测方法.jpg" alt=" 检测方法.jpg" / /p
  • 生态环境部将加强海洋监测能力建设
    p   生态环境部于2018年8月分布了《2017中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公报》,公告显示:2017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基本保持稳定,水质级别为一般,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p p   生态环境部环境监测司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p p   问:机构改革后,海洋环境保护职能划入生态环境部,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如何统一组织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包括监测规范、点位、信息发布等如何考虑? /p p   答: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要求,海洋环境保护职责划入生态环境部。下一步,我部将以陆海统筹为原则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打通“陆地和海洋”。 /p p   一是要按照延续性、代表性和经济性的原则,统一布设海洋环境监测点位,形成覆盖我国全部海域的海洋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p p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对海洋环境、近岸海域,尤其是河口海湾区域富营养化、入海污染物排放、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等开展监测 /p p   三是推动完善覆盖监测全过程的海洋环境监测标准、规范体系,为海洋环境监测提供技术保障 /p p   四是强化区域海洋监管机构和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实施海洋监测能力标准化,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加强监测系统海洋监测能力和海洋环境应急监测能力 /strong /span /p p   五是增强海洋环境信息发布的时效性,提高海洋环境监测的公益服务作用。从2018年起,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并统一发布《中国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公报》,加强我国管辖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全面反映全海域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br/ /p
  • 生态环境部:我国已启动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
    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如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工作取得哪些进展?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工作主要调查些什么?8月28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就上述问题进行解答。新闻发布会现场。袁秀月 摄三部门联合挂牌督办11起弄虚作假污染环境案件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宣传教育司司长刘友宾介绍,8月15日,生态环境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对11起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污染环境案件进行挂牌督办。11起案件涉及9个省份的几十家企业,既有排污单位,也有第三方运维单位。其中3起涉气案件,8起涉水案件。截至目前,2起案件已进行至检察院公诉阶段,3起案件已结束公安侦查正提请检察院审查起诉,另外6起案件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刘友宾表示,本次挂牌督办的11起案件只是今年来三部门联合开展“两打”行动中查办的部分典型案件。2023年上半年,全国生态环境部门共查处涉危险废物和涉自动监测数据违法案件1622起,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596起。其中,查办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环境违法案件593起,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206起。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方面,中国海警局新闻发言人刘德军介绍,今年以来,查获非法开采运输海砂案件67起,查扣海砂34万吨,案件数量大幅下降,来自重点海域的案件已经降到个位数,盗采海砂高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严厉打击非法倾废,今年以来查获非法倾废案件58起,同比增加26%。今年以来,检查各类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对象6657个(次),同比增加45%,检查各类船舶1.7万余艘(次),同比增加31%。2022年一类水质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7.4%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胡松琴介绍,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总体稳中趋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海水水质整体持续向好,2022年一类水质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7.4%,总体保持稳定;二是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面积比例为81.9%,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三是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改善,自2021年以来已消除“不健康”状态。胡松琴表示,美丽海湾建设治理成效逐步显现。根据2022年近岸海域水质监测评价结果,全国283个海湾中,有144个海湾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超过85%,有90个海湾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较2021年提升。在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方面,胡松琴介绍,经过各方协同作战、合力攻坚,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2022年渤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邻近海域三大重点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平均值为63.0%,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同时,也应当看到,重点海域环境质量改善成效不平衡、不稳固,还需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于2023年全面开展今年5月份,生态环境部启动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工作。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菊英介绍,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于2023年全面开展,计划于2025年完成全面调查和评估工作。王菊英表示,此次调查按照“摸清家底、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总体思路,以全国近岸海域和283个海湾为重点,以摸清我国管辖海域各类污染物本底、各海湾生态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影响等为主要目标,全面掌握海洋生态环境基本状况和变化趋势,为新时期准确分析研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环境风险、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制定中长期规划目标任务,实现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等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和决策依据。王菊英介绍,我国在1976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充分借鉴了前两次基线调查的经验,同时结合新形势新要求,突出了四个“更加注重”:调查范围更加注重近岸海域和283个海湾;调查手段更加注重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高新技术;调查指标更加注重传统污染物和新污染物统筹;调查内容更加注重海岸线环境压力和生态影响调查等。王菊英表示,截至目前,春季调查采样和样品分析工作圆满完成;夏季调查外业工作也全部完成;已获取我国近岸海域754个点位的调查数据,约4.3万个。
  • 生态环境部启动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工作
    近日,生态环境部启动实施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以下简称三基调查)并开展春季航次海上调查工作。三基调查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一项重大的国情调查,旨在摸清新时期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的最新家底、全面掌握海洋生态环境基本状况及变化规律等。我国分别于1976—1982年、1996—2000年开展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生态环境部本次组织开展三基调查,正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时期,既是科学认知新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及客观规律的需要,也是系统掌握新时期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零点”资料、定准美丽海湾建设基线和起点的必然要求,对于准确研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任务等具有重要意义,将为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全面推进美丽海湾建设、推动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等提供重要支撑。本次三基调查紧紧围绕“摸清家底、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的总体思路,以近岸海域和283个海湾为重点,把摸清我国管辖海域环境介质中各类污染物本底状况、精细化掌握各海湾生态环境状况特征和人为活动影响等作为主要目标,统一组织实施、统一时间节点、统一技术规范、统一质控要求、统一数据报送、统一成果集成,形成系统性调查评估成果。调查工作坚持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成立了由相关领域知名院士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组,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系统内外和沿海地方的优势技术力量,确保三基调查各项任务的高质量推进。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