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威创传感器

仪器信息网威创传感器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威创传感器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威创传感器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威创传感器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威创传感器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威创传感器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威创传感器相关的解决方案。

威创传感器相关的资讯

  • 研究开发出基于FBG传感原理的触觉传感器应用于微创手术组织触诊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微创中心研究员王磊团队在基于布拉格光栅光纤传感原理在微创手术的应用——活体组织触诊的研究中实现了活体组织的精准力信息反馈和肿块信息的定位检测功能。相关研究成果以Development of a Fiber Bragg Grating-based Force Sensor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Case Study of Ex-vivo Tissue Palpation为题,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上。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创手术(MIS)逐渐成为现实。但是,传统手术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仍与MIS有关。例如,在进行微创外科手术期间,医护人员会暴露在手术室中发现的放射线和整形外科危害中。引入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的技术成为了比传统微创手术更好的替代方案;然而,机器人辅助手术过程中伴随着外科医生的触觉丧失。外科医生通过操作机器人来进行微创手术,手术期间医生无法直接接触人体组织并且分析人体器官,因此无法保证所进行的手术的可靠性。在传统手术过程中,医生通过触觉去感知器官的异常情况,进而判断器官中是否存在肿瘤和肿块。但随着医疗机器人的普及,这种可获得的触觉信息尚未有效集成到机器人辅助的微创手术中,因此要求机器需要具有更高精确度和灵敏度的触觉信息反馈。深圳先进院科研人员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用于微创手术组织触诊中的高灵敏度布拉格光栅光纤(FBG)传感方案,与以往的电容式传感方案不同,光纤传感器与手术期间的磁共振(MR)系统和成像系统兼容。   为此,研究设计了用于微创手术的一维远端力传感器。其中,传感器结构中嵌有双光栅元件可用于解耦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受到的应变和温度交叉影响,实现更精准的力觉检测。研究中,科研人员基于双光栅元件结构设计出发,推导出相应的柔性结构理论模型。通过fmincon函数对柔性件进行了基于物理模型的优化设计,确定了结构的关键参数。采用有限元法对柔性件的静态和动态特性进行分析,在理论基础上验证了该柔性件的可行性。为了进一步提高传感器性能,并基于前馈神经网络对数据进行标定,该网络模型可精准预测力与波长偏移量的关系。研究还进行了温度补偿实验,验证了双光栅元件能够有效的进行温度解耦方案。实验结果表明,FBG传感器能够在1N范围内感知力值,平均相对误差小于满量程的2%;温度补偿后的误差0.8 mN。科研人员进一步对猪肝器官进行组织触诊实验,验证所提传感器设计在微创手术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研究实现了组织触诊中器官肿块信息的精准力反馈和定位检测,并提出了新型的温度解耦方案和传感器标定方法,为微创手术中手术机器人的触觉信息检测提供了有效技术路线,有望推动手术机器人在介入式医疗中的手术路径导航和机器控制中的应用。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
  • 我国传感器如何创造自己的“脊梁”
    我国在传感器领域一直都在依赖国外的技术,在产业化的进程中,国产传感器也需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技术。我国传感器技术水平低竞争激烈,该如何应对国外市场地压力,挑战激烈地市场竞争?我国在传感器生产产业化过程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提高自己地技术,满足了国内市场地需求,形成了传感器生产产业规模。近年来,我国传感器市场一直持续增长,增长速度超过了15%,预计五年后产值将达1200亿元。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传感器技术还并不成熟,国产传感器存在技术低价格高地问题,在国际价格竞争中并不占优势。我国传感器未来发展被看好传感器是将外界地各种信息转换为可测量可计算地电信号,经过设置地程序输出结果,发送指令使各种事物可以不由人控制而只是由外界条件地变化自觉地调整行为。基于我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地差距,研究技术地薄弱,我国传感器技术暂时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地需求。但在国家地支持下,我国传感器企业数量和行业规模发展快速,未来发展被看好。中国传感器市场近几年一直持续增长,增长速度超过15%。2012年中国传感器应用四大领域为工业控制、汽车电子、通信电子及消费电子,其中工业和汽车电子产品占市场份额地42%左右。而传感器在医疗、环保、气象等专用电子设备中地应用也快速增长,所用传感器占市场份额地15%左右。上述行业对传感器地大量需求,为本土传感器产业提供了很好地发展机遇。未来五年,国内传感器市场平均销售增长率将达31%。我国传感器技术水平低竞争激烈尽管我国传感器市场需求高,发展迅速,但是也存在着技术水平偏低、种类欠缺,研发能力差等问题。如在产品技术上产业基础薄弱、科技与生产脱节、产品技术水平偏低、产品种类欠缺、企业产品研发能力弱。我国目前有1688家企事业从事传感器地研制、生产和应用,但从事MEMS研制生产只有50多家,而且规模和应用都较小。没有形成足够地规模化应用,导致我国传感器存着技术低但价格高地问题,在国际市场上就失去了优势,也使得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中国制造进入转型关键期,加速积累是中国制造业获得跨越式发展地唯一路径。传感器发展前景报告认为,提升质量、打造品牌非常重要。推广智能制造,必须始终依靠创新驱动,将传感器推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新传感器供应商不断杀入我国传感器面临国际价格竞争不断有新地传感器供应商杀入市场,导致竞争加剧是传感器单价下降地原因之一,下游大厂商不断压价也使得价格逐渐下降。传感器单价下降不但降低了高度竞争地传感器市场增长率,也压缩了传感器供应商地利润空间。我国未来传感器产业或将遵循三大方向我国传感器如何应对国外市场地压力,挑战激烈地市场竞争?未来我国传感器产业或遵循以下三大方向:第一,以工业控制、汽车、通讯、环保为重点服务领域,以传感器、弹性元件、光学元件、专用电路为重点对象,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地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第二,以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加速产业化,使国产传感器地品种占有率达到70%~80%,高档产品达60%以上。第三,以MEMS工艺为基础,以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技术为依托,加强制造工艺和新型传感器和仪表元器件地开发,使主导产品达到和接近国外同类产品地先进水平。本文来自仪器仪表商情网原创
  • ABB 收购加拿大创新型光学传感器公司Real Tech,扩大智能水管理产品范围
    通过收购加拿大公司Real Tech,ABB扩大了其在水务领域的实力,并通过对智能水务时代至关重要的光学传感器技术来补充其产品组合。Real Tech是实时水质监测和测试领域的市场领导者,在全球市政供水、废水处理和其他行业安装了 10,000 多个解决方案。此次收购为 ABB 在全球推动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带来的发展机遇奠定了基础。ABB今天宣布,已同意收购加拿大公司Real Tech,该公司是创新光学传感器技术的领先供应商,可实现水的实时监测和测试。通过此次收购,ABB将扩大其在水务领域的实力,并通过对智能水务管理至关重要的光学技术补充其产品组合。该交易预计将于2024年第一季度完成,其财务条款尚未披露。与耗时的传统水质测量不同,Real Tech的产品组合可提供实时的关键测量。这样可以更好的实现过程控制和持续的水质保证。Real Tech的专利解决方案涵盖了水质监测的整个数字水价值链,重点关注的是数据创建和分析。Real Tech的产品组合包括光学传感器、控制器和一套可选配件,可根据客户需求对每个系统进行配置。传感器利用光的力量测量水的成分。它们使用分光光度法和荧光测量技术,将测试从实验室转移到过程环境中进行实时使用。Liquid AI® 是一个专有的人工智能软件平台,它完善了服务内容,为分析来自Real Tech传感器的数据提供了一种简便而准确的方法。公司总部位于安大略省惠特比,拥有约 40 名员工。Real Tech产品ABB测量与分析部总裁雅克-穆尔伯特(Jacques Mulbert)表示:"我们非常高兴地欢迎所有新同事加入ABB大家庭。"我们期待着共同推动Real Tech的创新和发展。与ABB的强强联手将通过ABB庞大的全球销售和服务网络加速Real Tech的部署,从而在市场准入方面实现质的飞跃。此次收购是ABB测量与分析公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在产品组合中增加先进的环境技术。"当我们 20 年前创立Real Tech公司时,我们就立志开发光学传感器技术,将水资源管理推向一个新时代,"Real Tech公司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乔迪-格洛弗(Jodi Glover)说,"我们的实时水质监测传感器和数据分析能力使我们的客户,无论是公用事业还是在运营和生产过程中管理水资源的行业,都能每时每刻获得他们所需的重要信息。我们期待着成为 ABB 的一员,实现我们的共同愿景,创造一个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有 22 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管理的饮用水,超过 42 亿人缺乏安全管理的卫生设施。与此同时,全球仅有 11% 的废水经过处理后得到了再利用,全球约有一半未经处理的废水仍在流入河流、湖泊和海洋。水传感器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进步有助于实现高效的水和废水管理。全球在水质监测、水处理和水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急剧增加。在美国,10 年内用于升级水基础设施的投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 1110 亿美元。ABB 是电气化和自动化领域的技术领导者,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具可持续性和资源效率的未来。公司的解决方案将工程技术与软件相结合,优化了生产、移动、供电和运行方式。基于 140 多年的卓越成就,ABB 约 105,000 名员工致力于推动创新,加速工业转型。自 2004 年以来,Real Tech公司的愿景始终如一:使水质监测更实用、更经济、更便于所有人使用。Real Tech公司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提高处理流程的效率和优化,从而节约成本并提高水质效果,立即检测事件以防止出现问题,减少能源和化学品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以保护环境,确保合规性,并确保公众健康、安全和安保。Real Tech公司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对客户至关重要的水质参数。其连续在线远程监测解决方案可提供有关 BOD、COD、TOC、DOC、UV254、UVT、硝酸盐、亚硝酸盐、BTEX、OIW、TSS、色度、染料、六价铬、高锰酸盐、柴油、苯、臭氧、杀虫剂、一氯胺、表面活性剂、黑液、THM/HAA、光谱指纹等参数和化合物的最新信息。
  • “感”知世界——创造独特的电化学传感器
    瑞士万通DropSens,电化学传感器定制和生产的理想合作伙伴。现在,电化学传感器进入市场的机会近在眼前。 瑞士万通DropSens生产的定制化电化学传感器具有可扩展、低成本的制造工艺,并且可应对大规模生产。 一个想法、一个应用或是一个初期研究设想都可以变成一个理想的,经过权威认证的,可立即投入市场使用的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可以满足各种需求,无论您处于哪个领域。 瑞士万通DropSens具有设计和定制化电化学解决方案的能力,且可以应对大批量生产,为开发小型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创造了巨大的机遇。专业制造能力可以确保较低生产成本,高水平的产品质量和稳定性以及无缺货风险的交付能力,为许多潜在的项目和研究拓宽视野。 由于传感器的可定制性,因此可以进行多种修改和选择,例如空间分布、形状、面积、基材或多种材料的使用。这种多功能性使该传感器适合于各种应用,以测量各种参数。 其中包括人类健康、污染、食品和饮料信息、环境分析、水污染、非法药物检测、病毒、农业和畜牧业等。 电化学传感器的定制和大批量生产能力是进入市场,响应新的分析范式并获得强大而准确结果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各个行业所迫切寻找的。从小规模的原型制作到大规模的传感器生产,瑞士万通DropSens将在全过程中提供支持:概念化、原型设计和具有高质量标准的结果,另外还有服务于全球,可靠和专业的技术团队。
  • 必创科技手把手教您配置智能传感器
    传感器安装配置难倒众多用户,真的那么难吗?8分钟即可轻松玩转智能传感器,快来挑战吧!无需排队咨询安装配置跟着视频即可操作完成节约时间 提升效率 保障产能必创科技为您准备了无线温振传感器VA530安装操作视频,分别对开关机、电池更换、现场安装、小程序及云平台进行演示,您可以点击以下视频深入了解怎么样?是不是超级简单大脑和眼睛学会的同时……手是不是也完全没有问题啦 恭喜你,8分钟成功玩转智能传感器必创科技多年深耕感知技术领域,研发多款运行稳定、指标优异并符合旋转机械设备智能化升级应用场景的无线温振系列产品,长期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设备健康状态监测技术。
  • 国投创合领投高华科技,拓展高端传感器领域布局
    近日,国投创合完成对高端传感器领先企业南京高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资,支持企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制及新市场拓展。高华科技本轮融资数亿元。高华科技是以研发高可靠MEMS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及工业互联网系统工程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批量化研制工业级压力、加速度、温度、湿度、位移、转速、热流等各类传感器,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关键芯片自主研发,高质量完成了航空航天、高铁动车、矿山矿井、船舶、工程机械等重大工程所需传感器的研制和批量配套任务。高华科技曾获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有功单位,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其产品在多个领域实现“零的突破”,成为“国产首台(套)”,并实现“量产配套”。高华科技建有两万多平方米的研发及制造基地,已通过ISO9001、IRIS认证、CCS型式认证、MA矿用安全标志等行业产品认证。其设备智能运维平台利用智能感知、物联网、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技术,聚焦钢铁、化工、煤炭等行业的关键设备,通过对现场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实现实时检测、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通过对设备数字化建模,构建适合现场应用的智能预警体系;利用智能诊断模型、专家人工诊断等多种方式在线提供诊断结论,并结合可视化技术展示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助力工厂降本增效。高华科技不仅先后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科研课题,还与北京大学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传感器技术联合实验室,与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分会理事单位、铁道机车与动车理事会理事单位。
  • 四方光电扬尘传感器荣获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应用创新奖
    p   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组织的首届“SIA感知领航优秀项目征集”活动评选结果本周出炉,四方光电激光扬尘传感器PM3006,通过采用独特的激光散射测量技术,实现了室外扬尘在线监测、大气网格化监测、室外公共场所等户外极端工况下空气品质中PM2.5、PM10和TSP多参数的同时准确测量,并在国内外多个项目中得以成熟应用,经过专家组的评选,最终荣获“应用创新优秀项目奖”。 /p p   我国室外扬尘及网格化监测领域,早期多采用称重法和β射线吸收法的监测仪,该设备无法实现在线实时监测,投入费用昂贵且后期维护成本高,无法大批量得到应用。而民用净化器中大量应用的激光粉尘传感器,又因为存在无法满足室外-30~70℃全天候的温度环境,及无法满足建设工地等实际使用场景经常喷洒降霾的水雾影响或者下雨潮湿的高湿环境要求而难以得到使用。在户外环境下使用民用空气净化器上的传感器,室外的高温和低温都容易使传感器损坏,水雾也经常被误判为雾霾而造成爆表。同时与国家大气环境监测网提供的PM2.5/PM10/TSP的多项数据对比,民用激光粉尘传感器由于激光功率小、采样流量小,导致PM10计数率很少,因此PM10的分辨率很低,很多厂家只能根据PM2.5的数值按照比例计算出PM10和TSP,这样的监测数据存在严重失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c279e9b9-a525-43ca-82b0-f5bb97aa49c7.jpg" title=" 图1.png" alt=" 图1.png" / /p p   通过对激光散射探测技术(LSD)近10年的技术积累和对应用市场客户真实需求的把握,四方光电研制出了扬尘传感器-PM3006,其采用宽温型大功率线型激光光源、API粉尘自动识别技术、先进的流道设计实现抗污染、大流量车规级采样装置、高湿度环境的水雾去除装置等,开创新的低成本实现了对室外扬尘的准确测量,PM2.5和PM10的实时监测数值与β射线吸收法监测设备,准确测量的相关性可以达到0.9以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e1766e01-f47b-4bc6-a759-1aa4ccc14219.jpg" title=" 图2..jpg" alt=" 图2..jpg" / /p p   扬尘传感器PM3006得以成功量产并批量应用积累的经验,为进一步满足用户差异化的使用需求,四方光电进一步开发出了可以搭配气泵使用的扬尘传感器PM3003S,及完全不受流量变化而影响测量精度的扬尘传感器PM3006S-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4b7c34ab-586e-4207-bf4f-c1c59ad862b1.jpg" title=" 图4 (2).jpg" alt=" 图4 (2).jpg" / /p p   /p p   为了更好的满足客户设计及计量的需求,四方光电在核心传感器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在线扬尘监测模组,方便客户更容易及更快速的实现监测系统的设计,大大缩短开发周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3d17b26d-18cb-40e4-9c30-8e13cb82cb7b.jpg" title=" 图5.jpg" alt=" 图5.jpg" / /p p   自2003年创立至今,四方光电始终坚持核心技术创新之路,除光散射探测(LSD)之外,公司还掌握了非分光红外(NDIR)、超声波(Ultrasonic)、紫外差分吸收光谱(UV-DOAS)、热导(TCD)、激光拉曼(LRD)等核心气体传感技术,形成了气体传感器、气体分析仪器两大类产业生态,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空气质量监测(室内、室外、汽车)、固定和移动污染源监测、工业过程节能减排监测、健康医疗和智慧计量等领域。 /p
  • 感知世界 智创未来 —— 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WSS)全新登场!
    聚焦全球传感器科技产业发展  塑造全球传感器领域顶级盛会  促进传感技术进步,完善上下游产业链  优化产业系统发展,打造行业生态圈  推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迈上新台阶  助推中国中部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WSS)正式定档8月21-23日,全新登场!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WSS)主办单位规格提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河南省人民政府作为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承办,大会定于2022年8月21至23日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召开。  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以“感知世界 智创未来”为主题,以“立足中原、辐射中国、引领国际”为理念,以“强产业、强合作、强品牌”为目标,以“国际化、智慧化、专业化”为特色,以“优秩序、优环境、优服务”为宗旨,集聚全球传感器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围绕传感器领域的技术前沿、产业趋势和热点问题发表演讲和进行高端对话,打造全球传感器领域顶级盛会。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开幕式及主旨报告会  时间:8月21日上午  国家和地方传感器科技和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未来传感器发展的需求分析、传感器产业发展的问题、短板以及解决方案、国内外传感器技术发展与应用。主旨报告会分场活动  时间:2022年8月21-22日围绕传感器技术热门话题组织十场主旨报告会分场活动,每场论坛汇集院士专家、国际组织代表、海内外学术代表及知名企业嘉宾,探讨传感器技术在各领域发展趋势、应用案例,大咖云集,干货满满!  (1)MEMS与智能传感器  (2)可穿戴传感器与智慧医疗(3)鸿蒙生态智能传感  (4)触觉传感器  (5)油气管网智能传感器  (6)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  (7)视觉传感器  (8)传感器与智能网联车(9)高性能传感器敏感材料(10)传感器产业链生态建设高端对话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科技成果展  时间:2022年8月21-23日  地点:郑州国际会展中心2A/2B馆展览内容:展览将以传感器研发创新为核心,以传感器系统集成与应用为切入点,涉及传感器应用、标准发展和相关元器件,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企业同台展示传感器产业生态圈。具体方向:  ● 传感器模拟仿真、MEMS工艺、无线通信、封装、软件和个性化测试等关键技术  ● 传感器加工、制造技术及设备  ● 传感器最新科研成果  ● 智能仪器仪表、测量控制、流量计、变送器等产品  ● 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  ● 传感器应用成果: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物联网、机器人等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同期活动  时间:2022年8月20-23日地点: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智能传感谷 ▶智能传感与物联网国际联盟年度工作会时间:2022年8月20日▶中国(国际)传感器创新创业大赛时间:2022年8月21日  ▶调研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启动区时间:2022年8月21日▶传感器创新创业大赛颁奖典礼及优秀作品展示  时间:2022年8月22日  大会官网 http://www.china-wss.com/大赛官网 http://contest.cis.org.cn/参会联系 卢佳佳 13269689196参赛联系 武 娟 010-53389229、13331199712参展联系 张 健 010-82800621、13718078188如何参会扫码在线报名长按扫码报名携手共进,合作共赢促进国际间传感器技术的交流助推我国传感器科技与产业的大力发展!2022年8月21日-23日河南郑州不见不散!!!
  • 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成立,清华副校长尤政任理事长
    p   日前,“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审议通过了理事单位及理事、理事长,联盟理事长为尤政、常务副理事长为吴幼华,大会颁发了理事长、副理事长及理事代表证书,同时审议通过了聘任指导委员会委员名单,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蒋庄德,审议通过了聘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彤为联盟秘书长。 /p p   工信部科技司毕开春巡视员、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院士、西安交通大学蒋庄德院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吴幼华常务副理事长共同为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揭牌。 /p p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本联盟从提升我国智能传感器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出发,以“促进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突破相关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体制约束”为宗旨,以大学、研究所、企业及各类非盈利组织等差异化发展的创新主体,整合创新资源,聚焦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促进学术界与企业界进行有效的深度合作,加强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协同研发竞争前关键共性技术,共同培养各层次人才,推进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以建立并完善我国传感器领域的创新体系。将以发起单位为纽带,通过各成员单位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形成一种长效、稳定的利益共同体。联盟由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理事会、秘书处等机构组成。 /p p   “传感器行业要充分认识智能传感器的关键基础作用,一定要下力气攻克核心技术。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成立是传感器行业的一件大事。”毕开春在发言中指出,传感器是发展工业互联网、物物联网、车联网和工业大数据的关键器件,更是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产品,实施《中国制造2025》,尤其是智能制造工程是紧密扣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智能传感器是信息感知和数据采集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智能传感器产业技术创新对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具有强基固本的作用,组建创新联盟十分必要。 /p p   他希望,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的成立,让市场在产业技术创新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中,担负起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功能。 /p p   会上,尤政在“智能传感器与中国制造”的主旨报告中称,要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传感器的整体布局,把智能传感器列为“国家目标”,成为“国家战略”项目。传感器产业的技术进步不能一蹴而就,根本需要传感器在自身的产业链上整体提升。各企业在制定自身发展战略时,要注重企业优势,充分立足国内的产业基础,在良好基础上实现创新和突破。 /p p   紧扣智能传感与智能制造这条主线,联盟规划了今年重大活动的路线图。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吴幼华对11月12日-14日在郑州举办的 “2018年首届世界传感器大会”的筹备情况作了详细介绍。据了解,大会将发展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全球传感器科技交流、产业推广和示范应用的最新成果展示。 /p p   据了解,为了促进协同创新、跨界融合、联合互补、合作共赢,面向我国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等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统筹我国传感器领域的创新资源,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的指导下,由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重庆大学、苏州工业园纳米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香港城市大学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广泛联合了智能传感器领域的生产制造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用户等单位。 /p
  • 感知世界 智创未来!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8月21日在郑开幕
    如意湖畔,宾朋会聚;传感之约,全球瞩目。8月21日,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在郑州正式拉开帷幕,全球传感器领域优秀的专家学者、龙头企业、国际组织汇聚一堂,围绕传感器领域的技术前沿、产业趋势和热点问题进行高端对话,促进传感器产业要素资源融合,进一步助推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建设,更好地推动传感领域的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本届大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政府主办,郑州市政府、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承办,郑州高新区管委会、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郑州市科学技术协会、郑州市科学技术局等单位具体执行,是我国目前基础电子元器件特别是传感器领域唯一省部共办的世界级产业大会。重磅嘉宾云集 探讨发展路径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尤政,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庄德,中国工程院院士姜德生,欧洲科学院院士李长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立伟,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沈卫明等出席本次大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江平线上出席并致辞。河南省委常委、副省长费东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桂华,郑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何雄,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朱鸣出席大会。开幕式由省政府副秘书长魏晓伟主持。德中友好协会副主席菲利克斯库尔茨,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候任主席赛义夫拉曼,诺贝尔奖获得者、西澳大利亚大学教授巴里马歇尔,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约瑟夫王等国际专家学者在线上参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江平在线上致辞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业规模加速壮大,技术水平稳步提升,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有力地支撑了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的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将持续强化顶层设计,聚焦重点领域,培育产业生态,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河南省委常委、副省长费东斌致辞并宣布“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开幕。他在致辞中表示,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的举办,为河南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河南将以此次大会为桥梁和纽带,持续深化开放合作,加强学术产业交流,聚焦“六新”项目,推动“五链”耦合,搭建全球传感业界最有影响力的交流对接平台,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桂华在致辞中表示,世界传感器大会已在河南郑州成功举办三届,已成为中国对外展示传感器产业发展的窗口,有力促进了政、产、学、研、用、金深度合作。中国科协作为中国科技共同体的组织,将致力于推动跨界融合交流,推进更加开放、包容、务实的国际科技合作,为科技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切实贡献。郑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何雄在致辞中表示,郑州是正在加快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智能传感器是郑州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目前,全市已聚集传感器产业链关联企业3000多家,拥有4家智能传感器上市企业,核心及关联产业规模超过300亿元,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核心区位列“中国十大传感器产业园区”第五名 ,“郑州看传感谷,传感谷看郑州”的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参加大会的还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九院704所、三菱电机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紫光股份有限公司、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德国莱茵TUV大中华区产品服务事业群等知名企业代表等。共享创新成果 完善产业生态智能传感器作为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基础,是助力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核心。2021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已达到11819.6亿元,增速为13.7%。据赛迪顾问显示,2021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约为2851.8亿元,同比增长18.6%,预计到2023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突破3800亿元。本届大会突出产业主线,邀请国内传感器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携产业链上下游生态伙伴共赴大会,交流共性技术,共享创新成果,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大会开幕式上,河南省传感市场需求正式发布。通过项目征集和组织产销对接,共收集梳理各类需求信息2000余条,总金额41.84亿元,主要包括数字城市、能源、交通、工业互联网等行业。从应用领域看,智慧城市14.76亿元,智慧能源5.9亿元,智慧交通5.2亿元,工业制造4.5亿元。从区域分布看,郑州、鹤壁、洛阳需求数量位居前三,需求总额达到28.73亿元,其中需求较多的县区有郑州高新区5.38亿元,郑州经开区3.09亿元,鹤壁赫山区0.85亿元。智能传感器作为数字经济重要“底座”之一,成为衡量数字化竞争力的重要关键技术。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多地市也通过发布专项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搭建特色基地平台等举措,积极布局智能传感器产业。在大会发布的赛迪研究院《2022年中国智能传感器十大园区报告》中显示,通过综合考虑产业竞争力、配套竞争力和园区竞争力3个一级指标,市场化能力、技术创新能力、龙头企业等15个二级指标,中国智能传感器十大园区分别为苏州工业园区、上海嘉定区、无锡高新区、郑州高新区、常州高新区、重庆北碚区、东湖高新区、绍兴滨海新区、北京怀柔区和广州开发区。会上,豫信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亚东,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胡伟武先后发布了河南省智能传感器MEMS平台方案、传感芯片及解决方案。把握新机遇,集聚新动能。借着此次大会东风,我省共有42个项目签约,总金额300.2亿元,其中郑州高新区签约项目20个,涉及金额达157亿元,占据了签约总金额的半壁江山。通过招引一批创新平台、科技孵化、制造业类项目,河南省在传感器核心器件、产业应用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上持续发力,为传感器产业发展增添新动能。紫光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竑弢,德国莱茵TUV大中华区产品服务事业群副总裁夏波,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数字化工业集团副总裁兼过程自动化事业部总经理姚峻作为企业代表先后发言。开幕式结束后,主旨报告会举行。200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西澳大利亚大学教授Barry Marshall(巴里马歇尔),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Joseph Wang(约瑟夫王),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蒋庄德,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候任主席Saifur Rahman(赛义夫拉曼)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带来精彩的主题演讲。“一会一赛一销一榜一展”亮点纷呈 看点十足在主旨报告会掀起一场“头脑风暴”的同时,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科技成果展、传感器创新创业大赛也相继开展。此次大会,在以往“一会一展一赛”基础上,扩展为“一会一赛一展一销一榜”五大板块内容,覆盖面更广、实效性更强、链条更完善、氛围更浓厚、生态更聚焦、国际化程度更高。“一会”:指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主旨报告会及相关分场活动。其中10场分场活动主要围绕国内外传感器产业发展热点、难点、焦点等问题进行研究和交流,涵盖3场技术,3场应用场景,1场产业基础,1场产业生态,1场产业政策,1场高端对话,涉及MEMS与智能传感器、可穿戴传感器与智慧医疗、鸿蒙智能传感生态、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传感器与智能网联车等主题。“一赛”:指传感器创新创业大赛,邀请国内外30余位知名院士、专家、教授组成大赛专家委员会,对全国八大赛区200多个参赛作品进行评审。届时,大会还将举办大赛颁奖典礼及优秀作品展示。“一销”:指智能传感器产销对接会,将发布河南省传感器优势产品、市场需求清单,推介解决方案,举行产销对接签约,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一榜”:大会期间将发布国内十大传感器产业园区发展与科创能力排行榜。“一展”:指由郑州市政府同期举办科技成果展,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2A、2B馆举办,接近12000平米展出面积,以传感器研发创新为核心,以传感器系统集成与应用为切入点,涉及传感器应用、标准发展和相关元器件,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企业同台展示,参展企业覆盖世界500强、智能传感器隐形冠军等。针对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形势,此次大会延续数字化展会平台,实现“云预约、云展示、云洽谈、云直播、云活动、云论坛、云服务”等七大功能,面向参展企业、专业观众、大会嘉宾、媒体及筹备工作人员提供全周期的服务,满足展会预约、活动预告、VR展厅、专题论坛直播等需求。“微器件、大产业”,“小切口、大舞台”传感器作为现代科技的前沿技术,已成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是支撑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基础产业。世界传感器大会已经在河南郑州成功举办三届,有力促进了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推动了创新要素向国内、向基层、向企业汇集,对传感器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补齐产业链短板产生了积极作用,成为中国对外展示传感器产业发展的舞台和窗口。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将其列入全省十大新兴产业之一,出台产业链现代化提升方案,建立“双长制”推进机制,建设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培育河南省智能传感器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微机电系统研发中试平台,成立产业链联盟、创新联盟、行业协会等组织,全力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河南省传感器产业规模近330亿元,形成了“一谷六园”发展格局。作为大会“东道主”,郑州市以连续三届成功举办世界传感器大会为依托,智能传感器产业呈现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发展后劲更加有力。培育了以汉威科技为代表的国内龙头企业,集聚了光力科技、新天科技、中电科信息、日立信、安然测控、思维自动化、辉煌科技等一大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了涵盖气体、气象、农业、电力电网、环境监测、轨道交通等多门类传感器产业链。2021年郑州市传感器核心及关联产业规模约300亿元,产业链相关企业超过6000家。其中:郑州高新区聚集传感器相关企业3011家,拥有4家智能传感器上市企业,产业规模已由50亿元壮大至150亿元,年均增长45%。在2022中国智能传感器十大园区排名中,郑州高新区位列全国第四,中部第一。
  • 气体传感器企业汉威电子与第三方检测机构华测检测创业板上市
    气体传感器企业汉威电子创业板首批上市   在首批公布招股说明书的10家创业板公司中,河南汉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因其产品具有较高技术壁垒,且主要应用于政府监管和重视的工业安全生产领域,公司表现出的稳定持续的高速成长性,受到了机构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公司昨日在上海举办的现场路演推介会吸引了众多机构投资者的积极参与。   机构投资者纷纷给予公司较高的评价,并就公司产品的核心技术、市场竞争情况、应用领域、政策扶持力度、募投项目的发展前景等问题与公司的高管层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气体传感器是气体检测仪器仪表的核心部件。汉威电子掌握了大量的关于气体传感器选型、气敏材料配方、生产工艺、工业设计等方面的专利或者是非专利技术,成为国内唯一能够同时生产半导体类、催化燃烧类、电化学类及红外光学类四大主要类别气体传感器产品的企业,从源头上摆脱了对国外厂商的技术依赖,成为行业内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的领跑者。由于公司掌握了传感器的核心技术及生产能力,拥有生产检测仪器仪表的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同时所处行业技术壁垒较高,需要严格的行业认证才能进入,因此公司毛利率达到50%以上,高于可比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   传感器产业是国内外公认的具有广阔发展前途的高技术产业。作为该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气体传感器在燃气、冶金、航天、石油石化、煤炭、化工、环保、煤气化等十个行业均有广泛的应用。随着国家和人民对健康和安全的日益重视,以及各大产业振兴规划都将推动国内气体检测仪器仪表市场的高速增长,预计未来三年将保持30%以上的增长率,2012年需求量超过1500万台,市场规模为30亿元以上。   面对未来几年巨大的市场需求,汉威电子将是传感器行业发展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公司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在电子板块处于领先水平,自成立以来始终保持快速的发展势头,在2006年至2009年的三年发展中,营业收入由2910万元增长到9733万元,复合增长率达到82%,净利润由734万元增长到2969万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01%,公司的核心传感器产品的市场份额由29%增长到53%。   汉威电子此次募投项目主要投入红外气体传感器和检测器产品以及电化学气体检测仪器仪表。前者主要用于工矿企业中危险气体的检测,后者中的电化学酒精传感器可以用于各类呼出气体酒精浓度监测仪表,便于交通警察对机动车驾驶员进行饮酒检测。随着政府监管部门和民众对安全生产的日益重视,未来工矿企业必将加大对危险气体的检测投入,使得红外气体传感器具有良好稳定的成长性 而政府加大对酒后驾车的监管力度后,未来电化学酒精传感器的需求也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据悉,目前汉威电子是国内唯一有能力产业化生产电化学传感器和红外传感器的企业,而国内其他竞争对手均需进口相关核心器件,公司具备明显的技术和成本优势。随着募投项目的逐步投产,预计2012年产量将占仪器仪表总产量的30%以上,销售收入达到仪器仪表总销售收入的50%以上,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均在30%以上,高于行业平均增速。 华测检测登陆创业版 拟募集资金2.75亿元   据央视新闻频道消息,21日上会的五家创业板企业四家过会一家被否。过会的四家企业为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宝德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中元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全国性、综合性的独立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主要从事工业品、消费品、生命科学以及贸易保障领域的技术检测服务,目前在国内拥有近30家分支机构组成的业务网络,拥有化学、生物、物理、机械、电磁等领域的30个实验室,取得了CMA计量认证与CNAS国家合格评定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资格和检查机构认可资格,并依据ISO17025、ISO17020进行管理。本次发行股数为2100万股,发行后的总股本为8177万股,主承销商为平安证券。   在发行前,万里鹏、万峰父子合计持有公司45.74%股权,是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万峰为公司董事长,万里鹏任公司董事。   本次发行A股预计募集资金2.75亿元,主要用于建设华东检测基地和华南检测基地,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充实实验室检测网络,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另据消息:   10月30日,随着创业板开市宝钟的敲响,CTI华测检测正式在深交所挂牌上市,CTI华测检测不仅成为深圳市首家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也是国内首家成功上市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此次,CTI华测检测成功登陆创业板,其股票代码为300012,本次公开发行股票2100万股。   作为国内最大的民营第三方测试、检验和认证服务的开拓者和领先者,其业务范围涵盖了工业品检测、消费品检测、贸易保障和生命科学四个领域。一直以来,CTI华测检测坚持为众多行业和产品提供一站式的质量解决方案,提升企业竞争力,以满足其对品质的更高要求。   目前,CTI华测检测已经拥有30多家分支机构组成的服务网络,取得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及计量认证CMA资质,并获得了英国UKAS,新加波SPRING,美国CPSC认可,检测报告具有国际公信力。   以上市为契机,CTI华测检测将持续提高其检测能力,更好的为各行各业提供全面的、高质量的服务,此次成功上市,不仅标志着华测检测在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更重要的是为CTI华测检测以后全方位服务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深圳市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http://www.cti-cert.com/
  • 我国发明创新传感器电极制备新方法
    近日,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的“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电极的制备方法”获国家专利授权。这一发明创新了一种改进的传感器电极制备方法,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化学气体传感器核心技术的一项新突破。   据悉,化学气体传感器以其体积小、检测速度快、准确、便携、可现场直接检测和连续检测等优点,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并成为竞相研发的热点项目之一。而我国电化学气体传感器研发起步较晚,一些核心技术还受制于国外,所需传感器几乎依赖进口。为此,不断强化电化学传感器核心技术的突破,尽快研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化学气体传感器,成为我国经济建设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长春应化所绿色化学与工程实验室化学传感器组的王玉江研究员等发明设计的“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电极的制备方法”,包括活性物质的涂载、洗涤、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的复合成型三个步骤。其在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电化学气体传感器的组装上得以实施,证明该方法通过增强敏感电极层催化剂与电解质之间的离子传输速率,从而提高了传感器对目标气体的响应灵敏度 此外,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的复合,克服了传统电极制备过程中因为层与层间物质不相溶而使得结构松散,长时间工作易剥离脱落等缺陷,大大提高了传感器的稳定性和寿命。
  • 北京怀柔仪器传感器产业科创平台建设提速,部分平台将于年内运营
    近日,记者从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获悉,公司正在推动建设包括高端精密加工共享服务平台、智能感知产业服务平台、真空技术联合实验室等在内的仪器传感器产业科创平台,其中部分平台将于年内投入运营,为怀柔仪器和传感器企业提供关键技术研发和中试生产、测试、实验验证等服务。(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供图)高端精密加工共享服务平台可针对中高端科学仪器关键零部件精度不高、稳定性不好、定位精度差等难题进行技术攻关,为怀柔科学城的科技创新主体提供定制化、小批量的精密加工服务。该平台占地3600平方米,目前已具备高端精密加工、测量等方面能力,预计将于2024年正式运行。智能感知产业服务平台具备温度压力、惯性、气体等传感器的技术服务与测试验证能力,可为相关领域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提供产品设计、工艺优化、科技孵化等服务。该平台占地1500平方米,目前已具备芯片测试、光电传感器测试等方面能力,预计2024年年底正式运行。真空技术联合实验室可为怀柔科学城入驻的科研单位、科学设施及生产制造企业提供真空领域设计、研发、维保、培训等一站式服务。实验室总建筑面积650平方米,规划了洁净实验区、展示培训区、办公研讨区及库房区四个功能区域。目前,实验室各功能区域工程建设和装修已完成,年内也将正式对外运行。“为了解决研发单位资金紧张、设备投入不足、研制产品无行业标准、行业顶层设计不足等问题,我们通过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来指引行业并提供服务,让各研究机构可以全身心地进行细分领域研究。”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希望通过平台打造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发展新范式,引领怀柔成为新变革的力量源、硬科技产业的策源地。
  • 怀柔仪器传感器产业科创平台建设提速,部分平台将于年内运营
    近日,记者从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获悉,公司正在推动建设包括高端精密加工共享服务平台、智能感知产业服务平台、真空技术联合实验室等在内的仪器传感器产业科创平台,其中部分平台将于年内投入运营,为怀柔仪器和传感器企业提供关键技术研发和中试生产、测试、实验验证等服务。高端精密加工共享服务平台可针对中高端科学仪器关键零部件精度不高、稳定性不好、定位精度差等难题进行技术攻关,为怀柔科学城的科技创新主体提供定制化、小批量的精密加工服务。该平台占地3600平方米,目前已具备高端精密加工、测量等方面能力,预计将于2024年正式运行。智能感知产业服务平台具备温度压力、惯性、气体等传感器的技术服务与测试验证能力,可为相关领域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提供产品设计、工艺优化、科技孵化等服务。该平台占地1500平方米,目前已具备芯片测试、光电传感器测试等方面能力,预计2024年年底正式运行。真空技术联合实验室可为怀柔科学城入驻的科研单位、科学设施及生产制造企业提供真空领域设计、研发、维保、培训等一站式服务。实验室总建筑面积650平方米,规划了洁净实验区、展示培训区、办公研讨区及库房区四个功能区域。目前,实验室各功能区域工程建设和装修已完成,年内也将正式对外运行。“为了解决研发单位资金紧张、设备投入不足、研制产品无行业标准、行业顶层设计不足等问题,我们通过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来指引行业并提供服务,让各研究机构可以全身心地进行细分领域研究。”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希望通过平台打造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发展新范式,引领怀柔成为新变革的力量源、硬科技产业的策源地。
  • 怀柔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人才论坛暨首都海智“创新链接”系列活动重磅来袭!
    为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以人才助推怀柔区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发展,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将于2022年12月19日下午共同主办“怀柔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人才论坛暨首都海智“创新链接”系列活动”。首都海智“创新链接”品牌活动由北京市科协联合海内外科技团体共同发起,旨在为海外智力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创造机会、搭建平台,依托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将海外科技人才、组织链接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方方面面。本次活动以“智聚怀柔 慧创未来”为主题,采取线上形式来举办。会议邀请怀柔区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关村科技园区怀柔园管委会主任杨惠芬致辞,怀柔科学城管委会成果转化与创新协调处副处长胡继龙做报告“突破怀柔科学城,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百年科学城”建设,创新为要,人才为本,怀柔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还有来自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京莱伯泰科仪器、上海云孵等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领域企业的企业家、技术经理人、工程师等海内外专家相聚云端,共同研究探讨助力产业发展的技术转移人才、科研匠人培养、人才如何促进企业发展等,助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据悉,北京怀柔硬科技创新服务有限公司入股的北京云翼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于2022年11月在怀柔科学城落户,旨在打造立足怀柔、辐射京津冀、面向全国的一流硬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硬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聚焦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等硬科技领域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引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怀柔及北京市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助力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同时,为更好的服务硬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目前正在全力筹备怀柔科学城技术经理人协会建设,以更好的培育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激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力,加速优质成果产业化落地。本次会议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共北京市怀柔区委组织部、北京市怀柔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怀柔科学城管委会成果转化与创新协调处指导,北京怀柔硬科技创新服务有限公司、北京怀柔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仪器信息网3家单位承办,北京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支持。参会指南1、点击会议官方页面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huairou20221219)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报名;2、报名开放时间为即日起至2022年12月19日;3、报名并审核通过后,将以短信形式向报名手机号发送在线听会链接;4、会议联系人:杜老师(邮箱dufang@instrument.com.cn)。
  • 高华科技登陆上交所科创板,高可靠性传感器国产替代可期
    2023年4月18日,南京高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登陆科创板交易市场,股票代码:688539。高华科技是全面注册制推行以来南京市首家上市公司,同时也是江苏省第101家登陆科创板的企业。本次上市,高华科技发行股份数量为332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为25%。本次发行价格为38.22元/股,募集资金拟用于高华生产检测中心建设项目、研发能力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南京高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0年,是集高可靠性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系统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涵盖压力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传感器网络系统等,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冶金等行业。一直以来,高华深耕传感器领域核心技术,为突破行业“卡脖子”问题,公司秉承“自主可控”的产业理念,已具备MEMS传感芯片、ASIC调理电路的自主设计能力,实现关键芯片量产。公司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设计”、“设备健康监测算法”等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传感器设计、封装测试、传感器网络系统方面掌握多项核心技术,拥有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共78项。高华以“建百年高华,做感知世界的引领者”为愿景,秉承“器件+系统协同递进”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高精尖”科研之路。站在新的起点,高华将继续专注于技术研发与自主创新,积极响应国家安全战略和“数字中国”产业发展需求,为传感器行业的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 英国Alphasense光离子PID传感器:环保监测领域的创新之选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环保监测成为了保障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众多环保监测设备中,PID(Photo Ionization Detector,光离子化检测器)传感器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环保监测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Alphasense光离子PID传感器:环保监测领域的创新之选一、PID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特点PID传感器是一种基于紫外线光电离技术的气体检测器,它能够测量极低浓度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当PID传感器工作时,紫外线光源会发出特定波长的光,使通过检测器的气体分子发生电离,产生微小的电流。这种电流与气体浓度成正比,通过测量电流大小,PID传感器可以准确计算出气体浓度。PID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测量范围广等特点。它能够检测ppb(十亿分之一)级别的VOCs浓度,对于一些有毒有害的有机物质,如苯、甲苯、二甲苯等,PID传感器能够迅速做出反应,为环保监测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二、PID传感器在环保监测领域的应用室内空气质量监测:PID传感器可用于检测室内空气中的VOCs浓度,评估室内空气质量。在装修、家具制造等行业中,PID传感器可以帮助企业了解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浓度,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污染排放。工业园区废气排放监测:工业园区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PID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废气排放口的气体浓度,判断废气是否符合排放标准。对于超标排放的企业,环保部门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机动车尾气检测:机动车尾气是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PID传感器可用于机动车尾气检测站,实时监测车辆尾气中的VOCs浓度。通过对尾气排放的严格监管,可以有效减少机动车对环境的污染。应急监测与事故处理:在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PID传感器能够迅速响应,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通过监测事故现场的气体浓度变化,环保部门可以制定有效的应急处理方案,减少事故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三、PID传感器在环保监测领域的重要性英国Alphasense光离子PID传感器:环保监测领域的创新之选提高监测精度:PID传感器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能够准确的测量极低浓度的VOCs。这对于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促进环保管理:PID传感器在环保监测领域的应用,有助于企业了解自身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情况,促进企业加强环保管理,降低污染排放。同时,环保部门可以通过PID传感器实时监测企业废气排放情况,确保企业遵守环保法规。英国Alphasense光离子PID传感器:环保监测领域的创新之选 保障生态安全:PID传感器在环保监测领域的应用,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减少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这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保监测成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在这一领域中,传感器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英国Alphasense公司的光离子PID传感器更是以其较高精度、高灵敏度的特性,成为了环保监测领域的佼佼者。PID(Photo Ionization Detector)光离子气体传感器,特别是Alphasense的PID-A1型号,以其大量程(50ppb-4000ppm)和高灵敏度,在VOCs(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中展现出了良好的性能。VOCs作为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不仅影响空气质量,还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威胁。因此,准确、快速地监测VOCs的浓度对于预防和控制空气污染至关重要。PID-A1传感器采用了光电离子探测技术,通过测量气体分子在紫外光照射下产生的电离电流来检测气体的浓度。这种技术具有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优点,能够实时、准确地反映VOCs的浓度变化。同时,该传感器还具备熄灯诊断功能,能够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的故障,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环保监测领域,英国Alphasense的PID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空气质量监测站、工业排放口、泄漏监测等多个场景。通过将PID-A1传感器集成到气体检测仪中,可以实现对VOCs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为环保部门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帮助他们制定有效的污染治理措施。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拓展,PID传感器在未来环保监测工作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例如,通过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对多个监测点的远程监控和数据共享,提高监测效率和数据利用率。同时,随着传感器技术的不断进步,PID传感器的性能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环保监测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技术支持。英国Alphasense的光离子PID传感器在环保监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高精度、高灵敏度的特性使其成为有害物质早期危险报警、泄漏监测等不可缺少的实用工具。更多英国Alphasense光离子PID传感器:环保监测领域的创新之选、英国Alphasense传感器、英国Alphasense阿尔法传感器、氯化氢传感器HCL-A1、光离子传感器、PID传感器、VOC传感器请致电英肖仪器仪表(上海)有限公司1⃣ ️ 7⃣ ️ 3⃣ ️ 1⃣ ️ 7⃣ ️ 6⃣ ️ 0⃣ ️ 8⃣ ️ 3⃣ ️ 7⃣ ️ 6⃣ ️ 获取进口传感器详细资料。
  • 2019世界传感器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在郑州成功召开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2032b521-a6c0-4d19-b374-e908fa8eaca9.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strong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11月9日上午,世界传感器大会主论坛——2019世界传感器科技创新高峰论坛成功召开,论坛以“感知世界& nbsp 智赢未来”为主题,邀请了政府领导、权威专家学者和企业领军人物交流思想理论和分享实践案例,一起探讨传感技术新趋势、培育未来发展新优势、推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3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63d2e6b1-3236-4ddd-a780-dcef59e66055.jpg" title=" 2.jpg" alt=" 2.jpg" width=" 500" vspace=" 0" height=" 334"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蒋庄德主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3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59623107-7257-4fcb-9234-771550436848.jpg" title=" 3.jpg" alt=" 3.jpg" width=" 500" vspace=" 0" height=" 333" border=" 0" / /p p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麦肯锡国际咨询公司高级顾问陈向力博士作了《新一代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与传感器技术》的主题报告。传感器技术的成熟度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快速发展的智能制造应用则需要对传感器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创新。陈向力从智能制造和数字运营的现状、趋势,进一步探讨了新传感器技术开发的挑战和机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3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6ba2d476-90a2-471c-9697-c3014148b5cc.jpg" title=" 4.jpg" alt=" 4.jpg" width=" 500" vspace=" 0" height=" 334" border=" 0" / /p p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阿尔夫莱德· 吉阿科莫· 西噶达(Alfredo Giacomo Cigada)教授演讲主题是《传感器:一切测量系统之根基》。测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各种应用于测量的新型传感器不断在研发使用。但是将传感器插入复杂的测量系统中时,传感器每个部分都必须与系统整体保持一致,如何让传感器正确的使用却不破环原有系统结构和功能,这就需要对传感器可能产生相关问题进行评估,对此阿尔夫莱德· 吉阿科莫· 西噶达作了详细介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3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2da8882b-f2b9-4d0c-9389-0149035ef6f5.jpg" title=" 5.jpg" alt=" 5.jpg" width=" 500" vspace=" 0" height=" 331" border=" 0" / /p p   日本松下全球传感器首席技术官今井寿教作了题为《工厂自动化过程中传感器的技术革新及展望》的报告。随着5G的商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大面积落地,IoT市场已经全面爆发,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传感器市场正向着自动化、无人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今井寿教分享了随着松下市场的扩大、传感器的进化以及与更高程度的自动化需求变化,松下是如何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以及未来传感器技术发展和趋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3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0a10b147-ece1-4865-9351-4c50f457ab52.jpg" title=" 6.jpg" alt=" 6.jpg" width=" 500" vspace=" 0" height=" 334" border=" 0" / /p p   德国西克传感器公司首席科学家夏恩· 麦克纳玛拉(Shane MacNamara)演讲主题是《工业4.0对传感的影响》。夏恩· 麦克纳玛拉介绍了传感器智能和传感技术创新的具体实例,概述了i4.0是如何实现的。他提到,传感器是第一个接触点,也是连接工业4.0的重要始点,随着数字化,传感器不再只是“感知”,他们也开始“思考”,通过传感器生成的数据,结合专业领域知识经过分析、处理、从而对生产过程进行预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3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1f77d6c6-245d-40d2-8283-8adccf4e6e93.jpg" title=" 7.jpg" alt=" 7.jpg" width=" 500" vspace=" 0" height=" 334" border=" 0" / /p p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作了题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传感器》报告。倪光南提到,网络信息技术是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技术创新领域,是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软件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驱动力,开源软件将促进软件业开放创新,我国应更好地发展开源软件,迎接开源芯片的发展新潮流。未来RISC-V很可能发展成为世界主流CPU之一,从而在CPU领域形成Intel、ARM、RISC-V三分天下的格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3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694f1811-d390-4c9d-8b74-f2a76f304ee2.jpg" title=" 8.jpg" alt=" 8.jpg" width=" 500" vspace=" 0" height=" 332" border=" 0" / /p p   IEEE传感器委员会理事、光学传感器研究中心主任艾尔费德?刘易斯(Lewis Elfed)教授作了《现代肿瘤临床治疗中用于辐射测量的光纤传感器》主题报告。艾尔费德?刘易斯介绍了基于塑料光纤(POF)的微型光纤实时x射线辐射传感器精度的改进。POF辐射传感器最初是一种具有有限(毫秒)响应时间的实时剂量计,其发展可以追溯到这一领域的最新发展,其中包括超快速响应时间和亚微秒(约20纳秒)分辨率的检测系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3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df018bb5-9e96-4a2b-aeca-38c221da77de.jpg" title=" 9.jpg" alt=" 9.jpg" width=" 500" vspace=" 0" height=" 332" border=" 0" / /p p   最后,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孙会峰现场发布了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战略。 /p p   此次论坛的成功召开将促进交流全球传感器科技、产业和应用的最新成果 促进了政、产、学、研、用、金、媒等环节的合作,多层次、全方位推动全球传感器发展 促进学术交流、产业推广和产品技术展示。对于助推河南省、郑州市传感器产业,支撑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967865d1-766f-472a-b291-bfa7c10d43e3.jpg" title=" 大会场.jpg" alt=" 大会场.jpg" / /p
  • 科技引领!植入光纤传感器为电池做“体检”
    手机爆炸、电动汽车行驶或充电过程中的火灾事故在生活中经常可见,让人们在享受锂电池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担心其在安全方面的重大问题。如何降低这一风险?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金华、研究员王青松团队与暨南大学教授郭团团队研制出一款可植入电池内部的高精度光纤传感器。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这款高精度光纤传感器可以在1000摄氏度的高温、高压环境下正常工作,同步测量出电池热失控全过程内部温度和压力,为快速切断电池热失控链式反应提供预警手段。”王青松向《中国科学报》介绍。破解国际性科学难题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中都有一个关键部件——锂离子电池。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危机的出现、“双碳”目标的驱动,锂离子电池产业迅速发展。然而,锂离子电池常常会发生爆炸,也就是热失控,这是威胁电池安全的“癌症”,是制约电动汽车与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的瓶颈。研究表明,电池热失控源于电池内部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链式反应”。“这可以从电池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讨论。从内部来看,电池由正负极、电解液、隔膜等组成,其中电解液和隔膜都是易燃物,正负极和电解液在一定温度下又会产生化学反应,进而产生热量和可燃气体。也就是说,电池内部本身就是一个热不稳定的体系。”王青松说。从外部来看,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外部滥用:电滥用,如过充、过放等;热滥用,如高温、局部发热等;机械滥用,如撞击、挤压等。这些外部滥用会造成电池内部材料发生一系列连锁化学反应,电池内部温度快速提升,最高可达800摄氏度,导致电池起火或爆炸。如何科学、及时、准确地预判电池安全隐患,是当前电池安全领域的国际性科学难题。为攻克这一难题,研究团队提出一种可植入电池内部的高精度光纤传感器,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对商业化锂电池热失控全过程的精准分析与提早预警。《自然-通讯》的一位审稿专家评价道,“该研究有助于电池健康状态监测,并在不可逆损害前发出预警信号。”小巧光纤实时监测电池健康状态将光纤植入电池,并非王青松等人首创。因光纤传感器具备体积小、重量轻、耐受高温高压、耐受电解液腐蚀等优势,前人将其植入电池。但他们主要测量的是电池循环过程中的内部参数,从未涉足电池热失控监测领域。于是,王青松等人想将光纤植入电池内部,以监测电池热失控过程,并探索电池内部参数能否为电池热失控预警提供新思路。研究思路有了,做起来却非常难,因为现有的大多数光纤传感器无法在热失控过程中“幸存”。王青松解释说,电池热失控过程中,内部压力高达2MPa、温度高达500至800摄氏度,在这种高温高压的冲击下,光纤信号会中断,无法测得电池内部温度和压力数据。研究的关键是开发一款“健壮”的光纤传感器。他们与郭团团队联合攻关,多次改进光纤结构,开展热失控实验,反复修改和验证,最终通过对光纤进行套管保护,在保证内部信号传输的同时解决了光纤容易断的难题。“这款高精度光纤传感器总长度12毫米、直径125毫米,能够植入商业18650电池,实时监测电池热失控期间的内部温度和压力影响。”王青松向《中国科学报》介绍了光纤传感器的结构。相比现有的外部监测技术,内部光纤传感技术更具有及时性、灵活性。“就好比人们患病,当感知到疼痛时,往往为时已晚。这就像电池外部特征的变化一般都是滞后的。”王青松解释道,“而去医院体检,可以通过CT等看到内部器官变化,从而预知疾病的发生,并通过治疗手段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但这种大型设备体积庞大,无法随时随地监测内部状态变化。如果在人体内植入芯片,就可以做到实时跟踪预警。就像在电池内部植入光纤传感器,可以做到实时监测预警。”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通过解析压力和温度变化速率,首次发现温度和压力变化速率的转变点可作为电池热失控早期预警区间。该发现适用于不同电量的电池,能够在电池内部发生“不可逆反应”之前发出预警信号,保证了电池后续的安全使用。用于同时监测电池内温度和压力的FBG/FPI传感器工作原理适合大规模推行量产在王青松看来,光纤传感器尺寸小、形状灵活,具有抗电干扰性和远程操作的能力和适合大规模生产的标准制造技术,并且可以实现一根光纤在电池的多个位置同时监测温度、压力、气体组分、离子浓度等多种关键参数。光纤传感技术与电池的结合将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安全监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此,研究团队将探索光纤传感器在大容量储能电池中的应用。“大容量储能电池热失控相比此次研究中的18650电池更加剧烈,并且其热失控特性和机理与小电池有所差异,这将是对我们研究的进一步考验。”王青松说。另一方面,团队将与电池制造商合作,希望在电池制作过程中植入光纤传感器,避免对电池二次破坏,加快光纤传感在储能和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进程。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0995-3
  • 罗文出席国家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专家论证会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8年5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上海组织召开国家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专家论证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罗文、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周波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工程院干勇院士、柳百成院士、李培根院士、卢秉恒院士,中国科学院郑有炓院士、杨德仁院士、李儒新院士,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屈贤明教授、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所长陆卫研究员等专家参加了论证会。 /p p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和上海芯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潇分别汇报了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的建设方案。与会专家就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运行机制和建设目标、知识产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并一致同意通过集成电路和智能传感器两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的论证。 /p p   罗文指出组建集成电路和智能传感器两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对于我国在制造业领域提升创新能力,意义深远、使命艰巨。 /p p   罗文就下一步抓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明确创新中心定位。抓好面向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这是创新中心取得成功的前提。二是要落实到制度和机制。第一个关键词是协同化,抓好产业创新联盟建设,形成“企业+联盟”模式,这是创新中心取得成功的基础 第二个关键词是市场化,抓好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建设,这是创新中心取得成功的关键 第三个关键词是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辐射带动能力建设,这是创新中心取得成功的标志。三是要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抓好基于自我造血循环发展的商业模式创新,这是创新中心取得成功的保障。 /p p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范书建、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吴胜武,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马春雷、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人以及两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有关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p
  • 不约而“大同”,两位院士谈“智能+传感器”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9年8月16日,第十四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14th SCCS)于山西大同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以“创新时代的化学生物传感技术,旨在促进本领域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交流”为主题,吸引了业界600多位代表参加,参会人数再创新高。当日上午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详见报道: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0816/491290.s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开幕 俞汝勤、陈洪渊两位院士获终身成就奖 /strong /span /a ),随后安排了5个大会特邀报告 下午,四个分会场分别安排了40个报告;青年论坛18个报告同样精彩。 /p p   “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 成立35周年,也是它的前身---“全国离子选择电极协作组”成立40周年之年,第十四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显然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也许是天意,本届会议在大同市、由大同大学承办;不约而“大同”,湖南大学俞汝勤院士、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共同选择了“智能+传感器”,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探讨了“智能”与“传感器”之间的关系,高屋建瓴地揭示传感器同一个前行的方向——“智能+传感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a8eea95e-8900-4c9d-88d2-de71e20756d9.jpg" title=" 鞠熀先.jpg" alt=" 鞠熀先.jpg" width=" 400" vspace=" 0" height=" 252"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南京大学鞠熀先教授主持大会报告 /p p   俞汝勤院士作《“人工智能+X”模式助推化学传感器与计量(信息)学研究范式转换刍议》报告。近年来,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7)、《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2018)等发展规划。俞汝勤在报告中说到:“国家对一些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如此重视,它正引发可产生链式反应的科学突破、催生一批颠覆性技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想谈一谈我们较传统的老学科如何努力跟上来。”科学研究第一种范式是经验、实验科学 第二种是理论科学 第三种是计算科学。“今天,进入了科学研究的第四种范式,那就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化学分析必须顺应时代的新变化!”俞汝勤说到:“搞化学的要好好思考一下,怎么顺应这个发展。” 人工智能与化学传感器如何发生关系呢?俞汝勤认为,这就要说到“化学计量学”,以化学计量学思维方法考察今天遇到的问题,以实现“人工智能+X” 借助人工智能,将提供新的思路,有可能解决化学当中一些老大难的问题,比如新药研发。俞汝勤谈到,化学与分析化学面临第四范式的挑战与机遇,在化学与分析化学教育中解决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必须的数据处理问题,需要提上议事日程,以保证化学教育质量与对数学基础的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运用数学建模与解决问题能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afbfefa4-99a4-4530-a5b1-3871b65e0a7b.jpg" title=" 俞汝勤.jpg" alt=" 俞汝勤.jpg" width=" 400" vspace=" 0" height=" 252"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俞汝勤院士作《“人工智能+X”模式助推化学传感器与计量(信息)学研究范式转换刍议》报告 /p p   陈洪渊院士作《智能传感器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现在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智能制造。智能制造需要形式、功能各异的传感协调配合才能实现智能制造,传感器是信息之源、信息获取的物理基础。传感器成为智能制造的第一战线、物理基础,传感器网络化是替代生物智能实现人工智能的关键,传感器也要实现智能化。报告从传感器的分类和前沿说起,详细地阐述了智能传感的集群化问题,描述了智能传感器发展的未来趋势:(1)与物理世界相同(IoT物联网),(2)与生命对话(CPI人机界面),(3)引入生命的智能。报告中以生物化学传感器为例,从第一代到第二代芯片界面的传感、第三代可穿戴式传感、第四代植入式传感与治疗、以及未来的第五代智能式传感,将实现大样本的实时数据无线遥感采集,形成海量的大数据,对大数据进行运算科学辅助的分析,预感人体疾病的发生,实现对疾病精准预防,能够做到“潜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8bde7f45-8578-4f5d-bbda-3be6e0ed2d5e.jpg" title=" 陈洪渊.jpg" alt=" 陈洪渊.jpg" width=" 400" vspace=" 0" height=" 252"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陈洪渊院士作《智能传感器的今天和明天》报告 /p p   湖南大学谭蔚泓院士作《疾病的分子分型》报告。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谭蔚泓认为,解决医疗问题的关键是预防医学,分子医学时代需要在分子水平上对重大疾病进行精准诊疗,分子医学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核酸适体是由DNA/RNA单链构成的核酸分子,具有高特异性、高亲和力、容易合成、便于修饰、设计可控等优点,在癌症诊疗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利用核酸适体细胞筛选新方法(Cell-SELEX),设计以癌变细胞为靶标、正常细胞为负对照的细胞筛选新方法,突破了标志物未知条件下核酸适体筛选的瓶颈,获得多种能够特异性识别靶细胞的高效核酸适体,为癌症诊疗提供重要的分子探针。报告中结合其课题组在核酸适体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利用DNA核酸适体进行疾病分子分型的3种技术:流式细胞仪,热泳技术与外泌体,质谱流式分型方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b389ad21-f971-4f21-b5da-ba721f0b9a74.jpg" title=" 谭蔚泓.jpg" alt=" 谭蔚泓.jpg" width=" 400" vspace=" 0" height=" 252"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湖南大学谭蔚泓院士作《疾病的分子分型》报告 /p p   细胞功能分子的检测方法研究是生命分析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大会特邀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鞠熀先教授作《细胞功能分子的检测与成像——发展与挑战》报告。报告中围绕“细胞功能分子的检测与成像”主题,从五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1)细胞功能分子的原位检测 (2)生物成像方法的发展趋势 (3)细胞表面生物分子的成像分析 (4)细胞分泌物的检测 (5)单细胞内功能分子检测的挑战。鞠熀先认为,生物成像发展趋势是,从生物大分子成像到化学小分子成像 突破衍射极限的超分辨成像(20nm——5nm) 从标记成像到免标记成像。报告中对单细胞分析面临的挑战,鞠熀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单细胞提取物数量少,分析极为困难,提高灵敏度势在必行 (2)围绕单细胞的分子识别与代谢过程,针对种类、亚型、周期,需要发展高效的单细胞识别、分选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3)为了实现组学水平的单细胞分析,检测通量仍需提高 (4)建立发展以电化学成像、质谱成像、电子束成像为特色的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高精度的多组分的原位、实时、动态的无标记单细胞成像技术 (5)建立基于单细胞的疾病预警和药物筛选新原理和新方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445c281b-75d2-4600-a746-e7b508b242fc.jpg" title=" 毛兰群.jpg" alt=" 毛兰群.jpg" width=" 400" vspace=" 0" height=" 252"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毛兰群研究员主持大会报告 /p p   单细胞分析备受关注。大会还特邀东北大学王建华教授作《ICP-MS(单)细胞分析研究》报告。细胞群体分析可获得胞内物质的平均浓度水平,但无法给出细胞个体间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对于阐释相关物种在细胞内的迁移转化、及其与健康或疾病的关联十分重要。王建华认为,对于金属及其形态分析,ICP-MS当属最佳选择,在单细胞检测方面将发挥关键性作用。报告中介绍了对单细胞中金属及相关物质的分析进行的一些探索研究,包括:(1)基于流式进样用时间分辩ICP-MS 分析单细胞中微量铬 (2)设计了一种三维微交叉液滴发生系统与ICP-MS 联用,以测定单MCF-7 细胞中金纳米粒子 (3)选择了生物还原激活的姜黄素的载体前药(以钴为配位中心的金属配合物),通过ICP-MS 检测细胞对配合物的摄入和排出行为以及单细胞水平的摄入与分布情况 (4)设计一种比率荧光探针对细胞内的锌进行荧光成像分析,同时用ICP-MS 对成像后的细胞中的锌进行准确定量,以解决细胞内金属荧光成像难以提供金属/纳米粒子的定量信息的问题 (5)设计一种可以实现细胞内铜纳米粒子及Cu(II)相关物种形态分析的荧光成像方法,用于阐述细胞内的金属纳米粒子的迁移转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e28f160e-8c63-49e1-9eb8-090b0b194b6b.jpg" title=" 王建华.jpg" alt=" 王建华.jpg" width=" 400" vspace=" 0" height=" 252"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东北大学王建华教授作《ICP-MS(单)细胞分析研究》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48fdae31-4ba9-4ce1-9699-899837c54cac.jpg" title=" 分会场一.jpg" alt=" 分会场一.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一分会场现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5095e1c3-cae6-459d-ad88-278f4295ec6a.jpg" title=" 分会场二.jpg" alt=" 分会场二.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二分会场现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1cfd7f17-ba82-4fab-b91f-579135e9bf27.jpg" title=" 分会场三.jpg" alt=" 分会场三.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三分会场现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ec8654da-0963-487e-89cc-7a9b6766546d.jpg" title=" 分会场四.jpg" alt=" 分会场四.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四分会场现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18975787-e027-4a46-ada8-12132a48eb07.jpg" title=" 仪电.jpg" alt=" 仪电.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945ac6d2-58ef-45ac-8b22-4768471ae678.jpg" title=" 兰力科.jpg" alt=" 兰力科.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天津市兰力科化学电子高技术有限公司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08dbfb11-4f9b-4aaa-a8a4-2def4ce6814c.jpg" title=" 彤泰.jpg" alt=" 彤泰.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广州彤泰科技有限公司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5bfc502c-3554-49cb-9b77-4ec554793889.jpg" title=" 合影(小).jpg" alt=" 合影(小).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参会代表合影留念 /p p br/ /p
  • 珀金埃尔默发布了创新的实时空气质量传感器网络服务产品
    ElmTM服务为城市,社区和公民提供本地化的空气质量信息Waltham,Mass.-(商业线)-珀金埃尔默公司(缩写PKI),一个专注于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的领导者,今天宣布ElmTM发布(elm.perkinelmer.com),一个创新的空气监测服务,将为个人,智慧城市和可持续社区提供当地空气质量分析。ElmTM服务使相关实时空气质量信息可视化和易理解,提供的数据可立即通过在线和移动设备访问。“我们非常高兴地介绍我们创新的Elm解决方案,它将提升珀金埃尔默强大的检测能力和专业知识,并应用于理解和解释环境监测领域中空气质量变化”珀金埃尔默环境健康总裁Jon DiVincenzo说。“使用一种新颖的方法,Elm网络旨在创造更好的了解,让我们所有人理解长期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质量,帮助城市和人们做出更聪明、更明智的决定。”ELM网络包含多个空气监测传感器的设备。这些设备被放置在室外有需要获取实时空气质量信息的的地方,如工业区,街道,公园和学校。该传感器可测量七种类型空气质量指标,包括臭氧,颗粒物(扬尘等)和二氧化氮(NO2)等。每个设备连接到安全的Elm数据网络,每20秒发送来自传感器的读数,得以实现每分钟的空气质量状况观察。标准空气监测解决方案通常依赖于不同区域分布的有限数量的法规监测站所产生的数据。Elm服务通过获得相关和当地空气质量的数据,从而为客户提供一个重要视角。这种方法提供空气质量类别和污染趋势见解,也是目前常规监测方法很好的补充。“随着世界持续面临的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我们相信Elm数据服务的方式将是一个有价值的工具,当城市寻求创造更健康的社区,帮助居民做出健康的选择,在哪里生活,何时户外活动,仔细检查污染趋势,甚至实现更有效的城市规划项目。” 珀金埃尔默公司市场策略、环境健康副总裁安德烈杰克逊说。珀金埃尔默最近建立了Elm网络,收集在波士顿市区的学校、公园、道路和社区附近25个分散地信息。这个试点网络已经说明数据覆盖密度的增加,可改善获得相关和可用的空气质量信息。珀金埃尔默继续扩大其在10个国家的200多个传感器网络位置和预计到2015年从Elm中产生收益。请访问Elm全球地图elm.perkinelmer.com/map,可查看每天24小时的当前空气质量水平。Elm也将出现在下列EPA活动中:EPA’s“2014空气传感器”,北卡罗莱纳:6月9-11日国家环境监测会议(NEMC),华盛顿D.C.: 8月4-8日更多信息,请访问elm.perkinelmer.com 或发邮件至elm@perkinelmer.com影响未来业绩的因素本新闻稿包含有1995年《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案》含义范围内的“前瞻性”陈述,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有关未来每股收益的估计和预测、现金流和收入增长及其它财务结果的报告,有关我们客户及终端市场的开发以及有关业务发展机会和资产剥离的规划。诸如“相信”,“打算”,“预见”,“计划”,“预期”,“预计”,“预测”,“将会”和类似表述的词汇,旨在表明是前瞻性报告。这些报告基于管理层的当前设想和期望,但并不保证我们的假设或预期可证明是正确的。一些重要的风险因素可能导致实际结果与任何前瞻性报告中所描述、暗示或预计的结果有重大差异。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1)我们产品的销售市场萎缩或未如预期增长;(2)全球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动荡 (3)我们未能及时推出新产品 (4)我们实行收购和许可技术,或成功将所收购业务和许可技术整合融入现有业务,或使其盈利,或成功剥离某些业务的能力;(5)我们未能充分保护我们的知识产权 (6)我们任何许可或许可权的损失;(7)我们进行有效竞争的能力 (8)我们的季度运营业绩波动以及我们调整公司运营来解决意外变故的能力 (9)在第三方外包业务和进出口服务上的重大中断或这些服务价格上的显著增加 (10)原材料及耗材供给上的中断;(11)产品的生产及销售让我们遭遇到了产品责任索赔 (12)未能保持与适用政府法规的合规性;(13)监管变化(14)我们未能遵守医疗保健行业的法规;(15)与海外业务相关的经济、政治和其他风险 (16)我们留住关键人才的能力;(17)我们信息技术系统的重大中断 (18)我们获得未来融资的能力 (19)我们贷款协议中的限制;(20)我们实现无形资产全部价值的能力 (21)我们股票价格的大幅波动 (22)我们普通股股利的减少或消失;以及(23)我们在表10-Q上最新季度报告中以及我们提交给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其他文件中标题“风险因素”下所描述的其他因素。对于本新闻稿发布日期之后事态发展所产生的结果,我们不承担任何更新前瞻性报告的责任或义务。关于珀金埃尔默公司 珀金埃尔默公司是一家全球性技术领先公司,专注于改善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公司年报2013年收入约22亿美金,大约7600名员工分布于150多个国家,是标准普尔500指数公司之一。欲知详情,请致电1-877-PKI-NYSE或登录我们的网站:www.perkinelmer.com.cn。珀金埃尔默公司媒介: Jesse Steinberg, +1-646-556-9324 jsteinberg@apcoworldwide.com 来源:珀金埃尔默公司 获得新闻媒体提供
  • 【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无源无线传感与智能微系统分场活动成功举办
    11月5日-7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2023年世界传感器大会在河南郑州举行。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无源物联网技术联合创新中心、清华大学-中国移动联合研究院承办了无源无线传感与智能微系统分场活动,来自政产学研用各界千余人次参会。会议邀请了加拿大工程院沈卫明院士、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王继芬副主席、郑州市政府陈立志副秘书长致辞。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意大利国家应用物理研究所、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家国内外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发表主题演讲。沈卫明院士在致辞中阐述了智能微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尚存技术挑战,强调了智能微系统发展离不开产业通力合作,共同探索新场景新模式。河南省和郑州市政府领导在先后致辞中强调了学术交流是科学创新的重要源泉,倡导各界加强交流,启迪智慧,推动无源无线与智能微系统的发展。来自中国科学院的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师钟红恩、意大利国家应用物理研究所主任Anna MIGNANI分享了航空航天、食品分析等场景下对于无源无线传感器的需求以及痛点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清华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赵嘉昊介绍了智能微系统集成化关键技术和最近研究进展,提出智能微系统未来向微型化和系统化发展,基于先进封装技术,实现低功耗、高密度、异质异构集成。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志强教授介绍了智能感知和数据智能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意义,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加持,将会为每一座城市带来更加智能化的社会治理方式。电子科技大学李建教授介绍了无源标签通过集成感知能力、通信能力和标识能力,将在泛在感知、泛在智能的数字化场景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上海交通大学文玉梅教授介绍了基于RFID的无源自采能技术,通过采集环境中的射频能,转换为电能供传感器工作,实现了传感器终端的去电池化,解决了基于有线或电池的传感器终端存在的难以维护的行业痛点。最后,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研究所所长肖善鹏作了题为《无源无线智能微系统 构筑数实融合新时代》主题演讲,从无源化、无线化、集成化、智能化等方面,阐述了智能微系统变革的方向,并介绍了无源无线智能微系统融合创新实践。会上同步发布了《先进感知技术白皮书(1.0版)》,中国移动携手产业上下游共同探索传感前沿和传感融合最新的代表性技术,旨在更好的服务产业,加快先进感知技术的研究突破和落地应用。与会专家就智能微系统技术、产品及应用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充分研讨,一致希望共同推动我国物联网传感器与智能微系统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共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深度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与升级,携手构筑数实融合新时代。
  • 吴海龙教授谈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近期工作
    吴海龙教授在第十一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开幕式上的近期工作汇报 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大学吴海龙教授   相关新闻:第十一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成功召开   尊敬的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长宽先生,尊敬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庄乾坤主任,尊敬的俞汝勤院士、姚守拙院士,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今天,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江苏江分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在湖南长沙胜利召开了。这是我国化学生物传感技术领域的又一次学术盛会,将为我国化学生物传感技术领域的科技人员和研究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学习平台和机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对于各位的光临,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知道,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作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学会下设的一个专业委员会,是于1984年4月提出申请,后经中国分析仪器学会批准正式成立的。然而,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的历史却可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全国离子选择性电极协作组。全国离子选择性电极协作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等工作,包括组织召开了1979年第一届全国离子选择性电极学术交流会(后被认定为第一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在老一辈科学家高鸿、高小霞及汪厚基先生的支持下,确定创刊“离子选择性电极通讯”,即后来的“化学传感器”杂志。1984年在扬州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全国离子选择性电极学术交流会(后被认定为第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代表人数达到140,取得圆满成功。1985年5月,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了离子选择性电极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的组织者就是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的老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我们今天第十一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开幕式的主持人章宗穰先生。   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于1985年成立后,在各位委员的共同努力下,首先于1986年11月在四川成都召开了第三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高小霞先生到会并作大会报告。会议征集内容已包括化学传感器研制,理论研究,测量仪器研制和配用微机技术,数字模拟、数学方法及软件方法,以及在工业、农业、环境科学、生理医学、卫生防疫、水文地质、海洋气象、国防、基础科学研究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还有生产技术经验和改进等。会议取得圆满成功。1988年9月,第四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在湖南省大庸市即现在的张家界市举行,此会由湖南大学具体承办。当时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92个单位的160名代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学会副理事长史久泰高级工程师和分析仪器学会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汪厚基教授出席了会议。会议录用论文187篇,其内容涉及化学传感器和离子选择电极各分支领域的发展趋势,各种新的化学传感器的研制,化学传感器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在热力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生物敏传感器和药物电极的研究,化学传感器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微型计算机在研究与应用中的开发以及新型智能化测量仪器的研制等。可见,当时我国化学传感器研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此后,我们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先后在 1991年的武汉(5)、1994年的太原(6)、1997年的上海(7),2000年的长沙(8)、2005年的扬州(9)以及2008年的重庆(10),召开了第五届到第十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均取得圆满成功。我们的系列学术会议几乎与起源于1983年在日本福冈召开的国际化学传感器系列会议同步,可谓反映见证了我国化学传感器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回忆过去,我们今天更加深切怀念我国著名分析化学家高小霞先生、深切缅怀我国化学传感器领域先驱者汪厚基先生和殷晋尧先生、深切缅怀为我国化学传感器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苏渝生先生等各位。   2005年的扬州会议,成立了以中青年科技人员为主体的新一届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在2008年的重庆会议期间,对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领导成员进行了个别调整。本届专业委员会先后组织了于重庆举行的第十届和此次于长沙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化学传感器会议。今天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收到了来自海内外的近200多位专家、学者及青年才俊的稿件,涉及化学生物传感技术各个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向,可谓盛况空前。此次会议的会务工作由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我们衷心感谢各位的大力支持。   本次大会共征集论文215篇,参会人员将超过350人(最后统计与会人数超420人)。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会参会人员老中青三代齐聚一堂,包括曾为我国化学传感器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张国雄先生、丰达明先生、吴国梁先生、陆君涛先生、余瑞宝先生等,他们专程与会,我们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大会还有江苏江分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天津兰力科化学电子高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德尚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凯特生物医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台湾Zensor R & D Co,Ltd 、岛津公司等多家分析仪器厂家和Springer公司、中国科学杂志社、仪器信息网等相关出版公司和媒体企业代表参加。他们不仅为会议提供了经费支持,更显示了企业界对传感技术研究开发的浓厚兴趣和积极参与的热情。本次大会可谓我国化学传感器领域的一次空前盛会,充分显示了多学科、多技术交叉的特色和向产业化推进的美好前景。   这次大会学术气氛会非常浓厚。共安排11个大会报告、42个分会邀请报告、58个口头报告,还有100多篇论文以墙报形式进行交流。本次会议还将对以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为主的优秀墙报论文作者进行奖励。评选工作将由专业委员会聘任的评选小组负责进行,也希望各位与会代表提出建议。   依据学会章程,任期已满五年的本届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和《化学传感器》刊物编委会成员都将换届。章宗穰、张国雄、金利通等多位专业委员会及编委会中的年长成员在会前多次提出了不再担任专业委员会和编委会工作的动议。希望由中青年同事承担起学会的全部工作。这一动议将在专业委员会和编委会委员的联席会议上进行讨论。与此同时,也将适当补充热心于学会工作的新成员。可以预期,经过调整和补充后的新一届学会和刊物领导成员的努力和全国同行的支持下,一定会将学会和刊物工作推向新的阶段。在此,我们也向离开学会及刊物工作的年长委员表示由衷的谢意和敬意,恭祝各位前辈健康长寿。   会议期间,还将在单位申请的基础上,确定下一届学术会议的承办单位。欢迎有意承办的单位提出申请。   10月的长沙,天气虽有些凉意,但山水洲城的美丽景色,一定会给各位与会代表留下深刻印象。我衷心希望各位,在这人文、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将大会开成一个交流学术思想、促进学术创新,增进学术友谊的会议。   最后,预祝第十一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圆满成功!谨祝各位在长沙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 德国成功研发氮原子大小量子传感器 可用于测量微磁场
    p   量子技术为电子元件小型化开辟了新的途径。近日,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固体物理研究所(IAF)和马普固体研究所发布消息称,其科研人员共同研发出一种量子传感器,未来可用于测量微磁场,如硬盘磁场和人脑电波。 /p p   集成电路越来越复杂,目前一台奔腾处理器可容纳约3000万个晶体管,因而硬盘的磁性结构可识别的范围仅为10至20纳米,比直径为80至120纳米的流感病毒还小,该量级的尺寸规格只有量子物理技术可触及。新研发的量子传感器则可精确测量这类用在未来硬盘上的微小磁场。新型量子传感器仅有氮原子的大小,作为载体物质的是一种人造金刚石。金刚石具有很好的机械和化学稳定性以及超强的导热性能,可通过引入硼、磷等外来原子,将晶体制成半导体,且非常适用于光学电路。 /p p   IAF的研究人员在近几十年中研制并优化出用于生产金刚石的设备,一种专用的椭圆形等离子体反应堆模具。在800-900摄氏度的高温下,在金刚石底物上从导入甲烷气和氢气中可长出金刚石层,再将边长3-8mm的晶体从底物剥离并抛光,最后制造出具备量子物理用途的、仅含碳原子稳定同位素C12的超纯单晶金刚石晶体。所用的甲烷气经锆过滤器净化,氢气经其它手段净化。 /p p   研究人员制做磁场检测器有两种途径:直接植入单个氮原子,或在制造金刚石的最后一步加入氮。之后,在超净室内采用氧等离子体蚀刻法均可制作出类似于原子力显微镜的纤细金刚石尖。关键点是导入的氮原子以及晶格中的相邻空位。该氮空位中心就是实际的传感器,用激光和微波照射时会发光,发出的光可随附近磁场的强度变化而变化。专家们将这项创新与光学探测磁共振(ODMR)相提并论。 /p p   这种传感器不仅能准确检测到纳米级的磁场,还能确定其强度,应用潜力惊人。例如,可监控硬盘质量,检测出密集存储数据中的小错误和发现有缺陷的数据片段,在刻写和读取前即将其去除。因此,可减少随着小型化的加速而迅速增加的废料,降低生产成本。IAF的专家称,这种量子传感器还可用于测量很多微弱磁场,包括脑电波。与目前使用的脑电波传感器相比,不仅更准确,而且在室温下即可使用,无需经液氮冷却。 /p
  • 分析仪不离传感器 微电子智能化为主
    分析仪器是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无论在工业过程控制、设施农业、生物医学、环境控制、食品安全乃至航空航天、国防工程等领域,均迫切需要各类新型传感器作为信息摄取源的小型化、专用化、简用化、家庭化的新一代分析仪器,实现更灵敏、更准确、更快速、更可靠地实时检测,以迅速改变我国分析仪器的落后状况。  传感器作为现代科技的前沿技术,传感器产业也是国内外公认的具有发展前途的高技术产业,它以其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渗透能力强、市场前景广等特点为世人瞩目。  几十年来,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促进了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多学科、多种高新技术的交叉融合,推动了新一代传感器的诞生与发展。例如:我国重点开发的MEMS、MOMES、智能传感器、生物化学传感器等以及今后将大力开发的网络化传感器、纳米传感器均是多学科、多种学科技术交叉融合的新一代传感器。  微型化是建立在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基础上的,目前已成功应用在硅器件上形成硅压力传感器(如上述EJX变送器)。微电子机械加工技术,包括体微机械加工技术、表面微机械加工技术、LIGA技术(X光深层光刻、微电铸和微复制技术)、激光微加工技术和微型封装技术等。  MEMS的发展,把传感器的微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和可靠性水平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传感器的检测仪表,在微电子技术基础上,内置微处理器,或把微传感器和微处理器及相关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A/D或D/A、存贮器、网络通讯接口电路)等封装在一起完成了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系统化。(注:MEMS技术还完成了微电动机或执行器等产品,将另作文介绍)网络化方面,目前主要是指采用多种现场总线和以太网(互联网),这要按各行业的特点,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多种,近年内最流行的有FF、Profibus、CAN、Lonworks、AS-Interbus、TCP/IP等。  除MEMS外,新型传感器的发展还有赖于新型敏感材料、敏感元件和纳米技术,如新一代光纤传感器、超导传感器、焦平面陈列红外探测器、生物传感器、纳米传感器、新型量子传感器、微型陀螺、网络化传感器、智能传感器、模糊传感器、多功能传感器等。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正在形成热点,不同于一般信号处理,也不同于单个或多个传感器的监测和测量,而是对基于多个传感器测量结果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综合决策过程。有鉴于传感器技术的微型化、智能化程度提高,在信息获取基础上,多种功能进一步集成以致于融合,这是必然的趋势,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也促进了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定义概括:把分布在不同位置的多个同类或不同类传感器所提供的局部数据资源加以综合,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分析,消除多传感器信息之间可能存在的冗余和矛盾,加以互补,降低其不确实性,获得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与描述,从而提高系统决策、规划、反应的快速性和正确性,使系统获得更充分的信息。其信息融合在不同信息层次上出现,包括数据层(像素层)融合、特征层融合、决策层(证据层)融合。由于它比单一传感器信息有如下优点,即容错性、互补性、实时性、经济性,所以逐步得到推广应用。应用领域除军事外,已适用于自动化技术、机器人、海洋监视、地震观测、建筑、空中交通管制、医学诊断、遥感技术等方面。  近年来,传感器正处于传统型向新型传感器转型的发展阶段。新型传感器的特点是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网络化,它不仅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造,而且可导致建立新型工业,是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
  • 【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中欧传感器产业合作交流会在郑州顺利召开
    11月6日,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中欧传感器产业合作交流会在郑州顺利召开。此论坛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郑州市人民政府、德中友好协会联合会承办,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代表150余人参会。论坛由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协同控制所副所长刘玉敏主持。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秘书长张莉、郑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凤霞为论坛致开幕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秘书长张莉致辞郑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凤霞致辞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协同控制所副所长刘玉敏主持论坛欧洲科学院院士亨利H拉达姆森以线上报告的形式介绍了红外器件的发展现状和中国在该领域的新机遇,他展示的采用了短波红外(SWIR)技术的照片,相比传统光学照片和热成像照片有更多成像细节和成本上的优势。“这项突破性技术可以广泛应用在汽车制造、肿瘤检测等领域。”亨利院士兴奋地表示,相关的设备和芯片都已在中国生产,这项技术拥有着光明的未来。葡萄牙使馆商务处中国区投资主管玛丽安娜威尔逊介绍了葡萄牙半导体产业发展现状和合作机遇,分享了葡萄牙在半导体、传感器、信息技术、AMKOR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在传感器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以及葡萄牙的营商环境等。“大多数人工智能的动作以及应用场景都是通过传感器来进行表达和传达的。”剑桥大学制造研究院工业顾问刘铠文博士介绍了AI人工智能领域前沿应用—通过AI多模态测评技术革新教育评价体系。他举例,“剑桥大学老师每年要花600个小时去给学生做评价,我们研发的打分评价系统,可以直接帮老师减少80%的繁重工作量。”着重分享了AI多模态测评技术在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优势与应用。IMAP大中华区管理合伙人王俊雄介绍了欧洲传感器行业的并购市场情况。“欧洲市场现在由于技术创新,汽车、医疗、航空航天、消费电子等领域都处在爆发式的增长期。”王俊雄认为,国内很多厂商的资质和能力、产品、质量,已经完全够得上抢占海外市场先机。中国以色列商务发展经理刘思嘉介绍了以色列创新传感器产业、商业环境与中国合作机遇。Newsight(中国)董事长李利凯做《投资传感器产业—打造中国世界级行业领袖》主题报告,分享了投资传感器产业的心得经验。海德堡印刷电子有限公司及创新实验室总经理迈克尔克罗格尔介绍了柔性传感器带来无限机遇,分析了不同场景的柔性传感器使用方案。海德堡创新实验室业务发展主管佛罗里安乌尔里希通过汽车安全带提醒技术的实际案例,分享了柔性印刷传感器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本次论坛围绕中欧传感器产业,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精彩的分享,来自俄罗斯联邦驻华商务代表处、德国驻华大使馆经济处、上海阿根廷总商会的专家、企业家们也参与其中,共同研讨中欧智能传感器产业的新发展、新理念。论坛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中欧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让参会代表对传感器产业有了更多新的认识与理解。
  • 日常生活噪声危害大,如何选择合适的噪声传感器监测?
    噪声污染是主要环境污染之一,但噪声污染与空气污染、水污染不同,它属于物理性污染(或称能量污染)。一般情况下噪声污染并不致命,且与声源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噪声源分布很广,较难集中管理。由于噪声渗透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且能够直接感觉到它的污染,不像其他物质污染那样在产生后果时才受到注意,所以噪声诉讼成为城市环境诉讼案件中最多的。 一、噪声的危害1、对人听力的影响强的噪声可以引起耳部的不适,如耳鸣、耳痛、听力损伤。在噪声长期作用下,听觉器官的听觉灵敏度显著降低,称作“听觉疲劳”,经过休息后可以恢复。若听觉疲劳进一步发展便是听力损失,分轻度耳聋、中度耳聋以至完全丧失听觉能力。据测定,超过115dB的噪声将会造成耳聋。2、诱发多种疾病噪声间接的生理效应是诱发一些疾病。噪声会使大脑皮质的兴奋和压抑失去平衡,引起头晕、头疼、脑涨、耳鸣、多梦、失眠、嗜睡、心慌、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临床上称之为“神经衰弱症” 噪声还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它可使交感神经紧张,从而出现心跳加快,心律不齐,心电图波升高或缺血性改变,传导阻滞,血管痉挛,血压变化等 噪声会加速心脏衰老,增加心肌梗塞发病率。3、对视力的影响噪声可造成眼疼、视力减退、眼花等症状 噪声会使人的胃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不振、恶心、肌无力、消瘦、体质减弱等症状。4、对动物的影响噪声能对动物的听觉器官、视觉器官、内脏器官及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病理性变化。噪声对动物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可使动物失去行为控制能力,出现烦躁不安、失去常态等现象,强噪声会引起动物死亡。鸟类在噪声中会出现羽毛脱落,影响产卵率等。5、对建筑物的影响当噪声超过140dB时,对轻型建筑开始有破坏作用。如,当超声速飞机在低空掠过时,在飞机头部和尾部会产生压力和密度突变,经地面反射后形成N形冲击波,传到地面时听起来像爆炸声,这种特殊的噪声叫做轰声。在轰声的作用下,建筑物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出现门窗损伤、玻璃破碎、墙壁开裂、抹灰震落、烟囱倒塌等现象。由于轰声衰减较慢,因此传播较远,影响范围较广。此外,在建筑物附近使用空气锤、打桩或爆破,也会导致建筑物的损伤。二、噪声传感器的选择技巧1、灵敏度的选择通常,在传感器的线性范围内,希望传感器的灵敏度越高越好。因为只有灵敏度高时,与被测量变化对应的输出信号的值才比较大,有利于信号处理。但要注意的是,传感器的灵敏度高,与被测量无关的外界噪声也容易混入,也会被放大系统放大,影响测量精度。2、频率响应特性传感器的频率响应特性决定了被测量的频率范围,必须在允许频率范围内保持不失真的测量条件,实际上传感器的响应总有—定延迟,希望延迟时间越短越好。3、线性范围传感器的线性范围是指输出与输入成正比的范围。以理论上讲,在此范围内,灵敏度保持定值。传感器的线性范围越宽,则其量程越大,并且能保证一定的测量精度。在选择传感器时,当传感器的种类确定以后首先要看其量程是否满足要求。4、稳定性传感器使用一段时间后,其性能保持不变化的能力称为稳定性。影响传感器长期稳定性的因素除传感器本身结构外,主要是传感器的使用环境。因此,要使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传感器必须要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5、精度精度是噪声传感器的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它是关系到整个测量系统测量精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感器的精度越高,其价格越昂贵,因此,传感器的精度只要满足整个测量系统的精度要求就可以,不必选得过高。
  • 船舶气象仪-一款有条不紊的微型气象传感器
    船舶气象仪-一款有条不紊的微型气象传感器#2022已更新【品牌型号:天合环境TH-Y6】雷雨大风天气对船舶航行安全会带来很大影响,船舶在大风浪区域航行,将出现较剧烈的摇荡运动、降速、航向不稳定,以及由此引起的其他操纵方面的困难,甚至出现难以预料的危险,而且大雨、暴雨会引起能见度下降,影响航行安全。一、产品简介山东天合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专业研发生产销售微型气象仪的企业,一直致力于微型气象仪和气象环境解决方案推广应用。具有完整的生产链、实力雄厚的技术团队和全面的营销团队,我们研发生产的超声波风速风向仪、五要素微气象仪、六要素微气象仪和小型自动气象站等气象产品,已广泛应用到气象监测、城市环境监测、风力发电、航海船舶、航空机场、桥梁隧道等领域,客户遍布全国各地,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TH-Y6型六要素微气象仪原理为发射连续变频超声波信号,通过测量相对相位来检测风速风向。与传统的超声波风速风向仪相比,我司产品克服了对高精度计时器的需求,避免了因传感器启动延时、解调电路延时、温度变化而造成的测量不准问题。TH-Y6型六要素微气象仪创新性地将气象标准六参数(环境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大气压力、压电雨量)通过一个高集成度结构来实现,可实现户外气象参数24小时连续在线监测,通过数字量通讯接口将六项参数一次性输出给用户。二、产品特点1、顶盖隐藏式超声波探头,避免雨雪堆积的干扰,避免自然风遮挡2、原理为发射连续变频超声波信号,通过测量相对相位来检测风速风向3、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大气压力、压电雨量六要素一体式4、采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实时测量,无启动风速☆5、抗干扰能力强,具有看门狗电路,自动复位功能,保证系统稳定运行6、高集成度,无移动部件,零磨损7、免维护,无需现场校准8、采用ASA工程塑料室外应用常年不变色9、产品设计输出信号标配为RS485通讯接口(MODBUS协议);可选配232、USB、以太网接口,支持数据实时读取☆10、可选配无线传输模块,最小传输间隔1分钟11、探头为卡扣式设计,解决了运输、安装过程松动不准的问题☆三、技术参数1、风速:0~60m/s(±0.1m/s);2、风向:0~360°(±2°);3、空气温度:-40-60℃(±0.3℃);4、空气湿度:0-100%RH(±3%RH);5、大气压力:300-1100hpa(±0.25%);6、压电雨量:0-4mm/min(±4%)7、功率:1.08W8、生产企业具有ISO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认证☆9、生产企业具有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和计算机软件注册证书☆四、产品尺寸图五、产品结构图六、注意事项1.传感器水平周围1米半径无遮挡,避免水滴飞溅影响2.传感器安装位置应避开强机械振动源3.传感器安装上方应为开阔区域,雨滴应直接滴落至传感器,应免二次滴落和连续水流冲击
  • 抢占智能传感器产业制高点 郑州高新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项目开工
    9月1日,郑州高新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项目开工仪式在郑州传感谷举行。该项目开工是郑州市、郑州高新区锚定电子信息“一号产业”,抢占智能传感器产业制高点,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据介绍,郑州高新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总投资约15亿元,占地面积约61.83亩,总建筑面积约5.7万平方米,项目的建设有助于加快构建智能传感器产业生态,增强产业综合实力和企业竞争力,是高水平建设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打造千亿级智能传感器产业的必要支撑,能够加快企业创新集聚,有利于我省抢占传感器产业制高点。该项目将重点打造智能传感器材料、智能传感器系统、智能传感器终端等产业集群,建设郑州高新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配套建设智能传感器孵化器、产品展示等综合服务平台,着力集聚智能传感器上中下游企业,形成高端产品制造为产业基础、新型研发机构为支撑、软件算法和示范应用为推动的生态体系。该项目开工建设标志着产业链发展更加延展、稳固、健全,标志着我省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占领关键环、迈向中高端,也标志着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的建设辐射更广泛、品牌更凸显。截至目前,郑州市智能传感器核心及关联产业规模约300亿元,占全省90%,占全国约10%,关联及应用企业约4000家。主要分布在气体、仪器仪表、电力电网、环境监测等领域,在国内细分行业具备一定优势,培育了以汉威科技、炜盛电子为龙头的气体传感器,以新天科技、光力科技、天迈科技为龙头的仪器仪表传感器,以日立信、三晖电气为龙头的电力电网传感器,以驰诚电气、安然测控为龙头的环境监测传感器。2022年10月,郑州高新区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颁布的中国传感器十大园区排名中位列第四。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