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微循环检测

仪器信息网微循环检测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微循环检测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微循环检测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微循环检测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微循环检测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微循环检测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微循环检测相关的解决方案。

微循环检测相关的资讯

  • 河南研发“无线传输分体式PCR检测仪校准装置” 为战“疫”增添利器
    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方面PCR技术在感染性疾病中尤其适用于检测一些培养周期长或缺乏稳定可靠检测手段的病原体。PCR的模板可以是DNA,也可以是RNA。模板的取材主要依据PCR的扩增对象,可以是病原体标本如病毒、细菌、真菌等。标本处理的基本要求是除去杂质,并部分纯化标本中的核酸。多数样品需要经过SDS和蛋白酶K处理。难以破碎的细菌,可用溶菌酶加EDTA处理。所得到的粗制DNA,经酚、氯仿抽提纯化,再用乙醇沉淀后用作PCR反应模板。PCR检测仪是用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关键设备,核酸检测是根据病毒的基因序列配制出相对应的引物和探针,利用PCR检测仪对待测样本进行扩增。近日,河南计量院研制出无线传输分体式PCR检测仪校准装置,基于自行设计的多通道温度检测模块,应用无线传输技术实现数据采集分析,设计指标满足《JJF 1527-2015 聚合酶链反应分析仪校准规范》的要求。只需将该装置的检测模块置入待校准的PCR检测仪中,工作人员无需进入实验室内部,即可对仪器进行校准,不但能够节约PCR检测实验室的管理运行成本和宝贵的防护资源,还能极大降低计量人员本身的感染风险,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无线传输是利用无线技术进行数据传输的一种方式。无线传输和有线传输是对应的。随着无线技术的日益发展,无线传输技术应用越来越被各行各业所接受。无线图像传输作为一个特殊使用方式也逐渐被广大用户看好。其安装方便、灵活性强、性价比高等特性使得更多行业的监控系统采用无线传输方式,建立被监控点和监控中心之间的连接。无线传输分为:1、模拟微波传输就是把视频信号直接调制在微波的信道上(微波发射机,HD-630),通过天线(HD-1300LXB)发射出去,监控中心通过天线接收微波信号,然后再通过微波接收机解调出原来的视频信号。2、数字微波传输就是先把视频编码压缩(HD-6001D),然后通过数字微波(HD-9500)信道调制,再通过天线发射出去,接收端则相反,天线接收信号,微波解扩,视频解压缩,临了还原模拟的视频信号,也可微波解扩后通过电脑安装相应的解码软件,用电脑软解压视频,而且电脑还支持录像,回放,管理,云镜控制,报警控制等功能;存储服务器,配合磁盘阵列存储;这种监控方式图像有720*576、352*288或更高的的分辨率选择,通过解码的存储方式,视频有0.2-0.8秒左右的延时。数据采集分析过软硬件结合,可以记录、显示和分析众多生命科学相关信号,可以完全代替传统的纸带记录仪、绘图仪、XY绘图仪、示波器和电压计。把信号变成便于数字处理的形式,以减少数字处理的困难。无论计算机的容量和计算速度有多大,其处理的数据长度总是有限的,所以要把长时间的序列截断。在截断时,会引入一些误差,所以有时要对截取的数字序列加权,如有必要,还可用专门的程序进行数字滤波。然后把所得到的有限长的时间序列按照给定的程序进行运算。例如作时域中的概率统计、相关分析,频域中的频谱分析、功率谱分析、传递函数分析等。数据采集分析应用领域包括:血流动力学、离体组织灌流、离体器官、灌流、微血管张力测定系统、微循环血流测定(激光多普勒)、新陈代谢研究(运动生理学、心肺功能测定)、电生理系统(细胞内、细胞外、电压钳)、超声血流量测定、植入式生理信号(血压、生物电、神经干放电、体温等)无线遥测、心理学、清醒动物血氧饱和度测定、人体无创血压、心输出量测定。PCR检测仪是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特定DNA扩增的一种仪器设备,PCR技术的原理类似于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其特异性依赖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PCR的三个反应步骤反复进行,使DNA扩增量呈指数上升。反应最终的DNA扩增量可用y=(1+X)n计算。Y代表DNA片段扩增后的拷贝数,X表示平均每次的扩增效率,n代表循环次数。平均扩增效率的理论值为百分百,实际反应初期,靶序列DNA片段的增加呈指数形式,随着PCR产物的逐渐积累,被扩增的DNA片段不再呈指数增加,而进入线性增长期或静止期,即出现“停滞效应”,使平均效率达不到理论值。PCR扩增仪通常由热盖部件、热循环部件、传动部件、控制部件和电源部件等部分组成。被广泛运用于医学、生物学实验室中,例如用于判断检体中是否会表现某遗传疾病的图谱、传染病的诊断、基因复制以及亲子鉴定等。PCR检测仪分类PCR仪分为普通PCR仪,梯度PCR仪,原位PCR仪,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四类。荧光定量PCR仪光学校准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特异性更强,自动化程度更高,且有效地解决了PCR污染的问题,应用领域及应用量都不断增加。但其设计更为复杂,温度模块和光学系统设计同时影响其性能和实验准确性,为定量PCR仪校准带来了巨大挑战。采用生物试剂等方式对定量PCR仪荧光部分校准缺乏溯源性,无法分析误差来源,存在较大缺陷。采用Cyclertest 3D optical定量PCR仪光学校准系统对ABI 7500 Fast Real-Time定量PCR仪的温场部分和荧光系统进行了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温度模块和光学系统共同进行检测并分析相关性能够更科学全面地评估定量PCR仪性能,满足定量PCR仪校准需求。
  • 苏州医工所研制出检测“瘦肉精”的新型传感器
    克伦特罗(clenbuterol),俗称&ldquo 瘦肉精&rdquo ,是一种强效选择性&beta -激动剂,可促进骨骼肌中蛋白质的合成,加强体内脂肪的分解并抑制其合成。动物食用后,可有效减少脂肪在体内的沉积,提高酮体中瘦肉与脂肪的比率。因此一些不法商贩将其用于畜牧业,造成克伦特罗在动物体内的蓄积,尤其是肝脏组织中的积累。人食用这类肉制品后,克伦特罗可将脂肪分解为游离脂肪酸进入血液,使血管壁弹性降低,引起血压升高,造成微循环血管膨胀,压迫神经,表现为肌肉振颤、心慌、战栗、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基于其对人类健康产生的危害,我国严禁克伦特罗在畜牧业中的使用。但目前非法使用的情况非常严重,因此开发灵敏便捷的检测方法尤为重要。   目前常用的克伦特罗检测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酶标记免疫吸附测定法、毛细管电泳法、固相萃取法等。然而以上方法所需大型设备较为昂贵,操作复杂,耗时耗力。   最近,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王弼陡课题组开发出一种新型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于对克伦特罗的特异性检测。他们在合成的银纳米颗粒表面和金电极表面修饰1.3.5-三嗪-2.4.6-三氨基,该化合物可与克伦特罗分子形成多个氢键。因此功能化银纳米颗粒可作为克伦特罗的特异性识别分子。当检测样品中存在克伦特罗时,功能化银纳米颗粒将被固定于金电极表面,并提供良好的电化学信号。该传感器的检测限为10pM,线性检测范围为10pM-100nM,并可用于存在各种干扰物的生物样本中的克伦特罗检测。   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在国际材料学研究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
  • 洪斌: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新技术让癌症检测更快、更准
    在癌症诊断与治疗中,医生通常是利用活组织检查来进行确诊并跟踪治疗效果。这种方法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创伤,而且价格昂贵。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 CTC)检测打破了这一僵局。CTC是存在于癌症患者血液循环系统中的游离癌细胞,被认为是癌症生长、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CTCs引发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及商业公司的兴趣。   10月23日,在第三届&ldquo 千人计划&rdquo 创业大赛决赛上,美国泰勒影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洪斌博士带来了关于CTCs的新项目&mdash &mdash 基于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快速、低成本癌症普查技术。生物探索记者对此进行了专访。 洪斌博士在千人计划大赛上展示自己带来的CTCs检测项目   循环肿瘤细胞,癌症无创检测新工具   对于科研及临床来说,CTC的概念并不陌生,早在1896年,澳大利亚学者Ashworth就首次提出CTC的概念。CTCs目前定义为自发或因诊疗操作由实体瘤或转移灶释放进入外周血循环的肿瘤细胞。   大量实验已经证实CTCs检测有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判断患者预后、评估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与其他组织学标本如骨髓等相比,外周血标本容易获得,且创伤性小,是临床上常规检测较为理想的标本来源。   但是,CTC在外周血中的数量非常稀少,仅占外周血白细胞的1/106-1/107,并且它是连续产生的,在血液中呈动态分布,会出现滞后现象,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因此CTCs的检测一直受到挑战。   新技术实现CTCs快速检测   洪斌博士带来的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洪博士曾在美国豁达斯派克生物技术公司及美国艾卫迪医学检测公司工作,主导过政府支持的循环肿瘤细胞检测项目。他说,CTCs的少是相对的概念,并不是所有样品中都会少,这是一个误解。以前是因为产品、设备不够好,检测不到,所以才叫&ldquo 少&rdquo 。现在已经证明了,很多样品检测水平是以前平台的30倍到100倍,这样就不能称作&ldquo 少&rdquo 了。   不同于常规的细胞学检测手段,洪博士使用的是专利技术,肿瘤细胞无需分离、无需洗脱特异性染色和高清成像,不会对细胞产生物理损伤,没有样品损失。同时,他们开发了非抗体染色剂,无论染色时间长短对正常细胞都不会产生非特异性染色,不会产生染色背景。整个检测过程只需10分钟,保证了癌症检测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性和方便使用。   既往研究表明,外周血CTCs存在于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膀肌癌和卵巢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因此洪博士的这项技术几乎可以检测所有癌症&mdash &mdash 只要能产生CTCs。医院、体检中心、诊所、中心实验室进行癌症筛查、诊断和治疗评价时均可使用这项技术。   一年左右进入临床   对一项医学技术来说,大家最为关注的永远都是何时能够进入临床,真正应用到患者身上,尤其是与癌症相关的技术。洪博士表示,这项技术预计一年左右在中国进入临床,经过临床试验、注册证审批等程序,再过一年半到两年时间即可推向市场。   洪博士提醒,虽然这项技术很先进,但是它不能完全取代现有的癌症检测技术。放射、影像、病理检查等每项技术都有自己的优势,在某些情况下,CTCs快速检测技术能够取代传统检测手段,更多情况下,CTCs快速检测技术希望做到与传统检测手段优势互补,最终实现癌症的准确检测&mdash &mdash 这也是癌症检测的最终目的。   在查看介绍资料时,记者注意到该技术有&ldquo 床边&rdquo 、&ldquo 快捷&rdquo 字样,因此产生疑问,该检测方法有可能给患者在家里使用吗?洪博士说,该检测使用形式多样,可以在专业实验室使用,也可以在病人床边使用,但是建议医生在专业实验室使用,以方便结果确认。   洪博士计划首先将产品推向全国各体检中心。被问及在中国推广这项技术可能会遇到哪些挑战,他说,挑战肯定会有,毕竟这是一个新产品,但它并不是市场上第一个这种类型的产品。经过多年发展,市场已经认可CTCs检测相关产品,他们只要努力证明这项技术好在哪里就行了。   CTCs检测不是一件易事,中国十年前就有公司介入CTCs检测领域,因为难度太大,到现在鲜有成功者。或许接下来十年,这种情况会得到改观。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改进,检测手段敏感性与特异性的提高,CTCs检测必将在临床肿瘤诊治中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应用,CTCs检测也将在人类战胜肿瘤的征途上写下新的篇章。   美国泰勒影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洪斌   洪斌毕业于南京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美国路易维尔大学。曾在美国豁达斯派克生物技术公司担任高级研究员、项目主管,在美国艾卫迪医学检测公司担任研发主管。洪博士获得了美国普渡大学药政管理与质量监督职业资格认证,美国药监局药政管理培训资格认证,多项中美创新创业大赛大奖,并入选美国大学名人录。他发表第一作者SCI核心期刊文章十余篇,发明专利四篇、知识产权一篇,是生物传感器和医学检测领域著名期刊 Biosensor & Bioelectronics的特邀审稿人。
  • 循环肿瘤细胞(CTC)捕获及检测技术进展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过去的一年中,循环肿瘤细胞(CTC)捕获和检测市场飞速增长,多个公司将此类技术推向临床并应用于癌症的诊断,与此同时,一大批新兴公司凭借其独有技术从科研机构中脱颖而出,开启了循环肿瘤细胞捕获和检测的商业化之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80851a5e-ad37-4e21-86db-fe75c5d75d14.jpg" title=" 细胞.jpeg" alt=" 细胞.jpeg" width=" 419" height=" 279" style=" width: 419px height: 279px " / /p p   传统上,临床医生采用组织活检进行癌症诊断。但这种方法对患者具有侵入性,不仅耗时且价格高昂。在过去的十年中,液态活检技术的发展为这些问题带来了突破性的解决方案,并有望为不同患者的疾病提供了更加精准的个体化信息。 /p p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生物化学教授Shana Kelley一直致力于CTC捕获和检测技术的研究,她认为,“ strong 液体活检将有望带来一次彻底的模式转变,因为患者可以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以一种非侵入式的方式进行持续监测 /strong 。这样可以监测肿瘤的动态特征,帮助医生们制定更多治疗方案,而组织活检由于技术的风险和侵入性无法做到这些。”她还表示:“ strong 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技术能够在单细胞水平分析CTCs的基因型和表型特征 /strong 。考虑到这些细胞的异质性以及追踪患者样本中目标亚群微量水平的重要性,这一点极其重要。” /p p   一般而言,研究人员可以通过CTC的生物或物理特征(如基因表达、大小、密度、变形性或电荷)进行正向富集或负向富集,然后利用免疫、分子或功能性实验对这些细胞进行检测。虽然CTC富集和捕获技术前景广阔,但与利用ctDNA的液体活检技术相比,研究人员却遇到了挑战。 /p p   2017年发表在Cancer Discovery期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德国汉堡大学医学中心的Klaus Pantel及其研究团队对CTCs在液体活检领域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 strong CTCs应用的局限性 /strong : strong 建立癌细胞系或异种移植需要成百上千个CTCs,这使该方法适用于极少数疾病的晚期患者身上 /strong 。作者还指出,对基于CTC生物学发现的新技术研发的关注,常常会延缓CTC检测进入临床诊断的进程。但研究人员也表示,有关CTC生物学的新研究已经开始衍生出“集CTCs富集、检测和定性于一体”的平台。 /p p   美国医疗和生命科学咨询公司Health Advances副总裁Kristen Amanti认为,CTCs临床应用的问题和障碍主要取决于如何使用这些细胞。“ strong 如果公司试图利用CTCs来进行癌症筛查,而不是监测已经被诊断出患有某种特定癌症患者的治疗,那么公司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strong 。”Kristen Amanti说到,“如果没有针对特定类型癌症的筛查机制,那么在证明临床证据有效方面会很困难。如果你提前了解已有一个筛查机制,那你可能还要去证明你比这种筛查更好,或者能够提供某种经济优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商业化进程加速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虽然在临床开展上面临着不少障碍,但是CTC富集和检测的商业前景仍然十分强劲。2018年,多家公司都在CTC捕获和检测技术的临床转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br/ /p p   美国Epic Sciences公司的CTC技术在2018年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2018年6月,Epic Sciences公司及合作伙伴发布了一项多机构队列研究,验证了基于CTC的AR-V7检测方法的有效性。根据该公司的信息, strong 这项研究是首个证实液体活检能够预测治疗效果并显示对患者具有生存受益的研究之一 /strong 。此外,Epic Sciences在2018年初时曾获得5200万美元E轮融资,目前该公司正在将其技术用于研究血液中肿瘤细胞和人类免疫细胞的综合分析,进而用于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和伴随诊断中。2018年11月,该公司还与加拿大四家乳腺癌治疗中心合作进行了一项临床试验,以检测其技术是否能预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复发风险。 /p p   与此同时,美国液体活检公司Celsee Diagnostics在CTC富集工具商业化方面取得了进展。在与单细胞诊断公司IncellDx达成一项可行性研究合作后,Celsee Diagnostics在2018年1月份签订了一系列产品的 strong 联合商业化协议,包括基于CTC的乳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和其他癌种的筛查产品 /strong 。 /p p   2018年5月,CellMax Life公司启动了一项美国临床试验,用于验证其基于CTC的结直肠癌筛查产品。该公司CMx平台目前只在亚洲销售,采用于一种“混合微流体芯片”,能够从10亿个正常细胞背景中分离出1~10个CTCs。CellMax Life还在2018年4月份与IncellDx达成合作,共同开发和和销售几种实体瘤的CTC检测产品,用于个性化治疗方案选择和监测。近日,CellMax Life还宣布,作为公司细胞疗法临床试验的一部分,公司已经与台湾Medigen Biotech公司达成合作。Medigen将结合Cellmax Life的CMx平台及其液体活检panel,用于患者的的治疗决策及疗效监测。 /p p   另一家计划进军CTC液体活检领域的公司是Precision for Medicine。2018年9月,Precision for Medicine收购了ApoCell公司及其ApoStream CTC富集技术。 strong 该技术可利用介电电荷差分离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 /strong 。根据Precision for Medicine公司高级副总裁Darren Davis的说法,公司收购ApoCell主要在于其开发的一款基于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成像的新型液体活检技术。 /p p   Vortex Biosciences也在推广基于CTC的VTX-1液体活检平台方面取得了进展。该公司在2018年3月份与BioView合作开发一种整合流程,以识别CTCs的临床生物标志物。2017年11月份,该公司和Stratec Consumables签订了一项供货协议,计划开发一款适用于Vortex平台的微流体芯片。该芯片最初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开发,新版芯片将帮助该平台适用于商业生产规模。此外,在2018年早些时候,Menarini Silicon Biosystems公司宣布已经将最近收购的技术整合到一款细胞型液体活检流程中,其中包含CellSearch CTC纯化工具。该公司表示,CellSearch strong 利用细胞外抗原表位和免疫磁珠,以一种自动化方法从血液样本中提取肿瘤细胞 /stro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初创公司潜力巨大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位于美国密歇根州的初创公司Akadeum计划通过公司的微气泡平台进入液体活检市场。公司称微气泡平台可以识别和分离CTCs和其他分子分离。目前Akadeum的这款工具只限于研究使用,与微流控芯片不同的是,该平台使用的是低密度的玻璃板和空气泡,气泡表面带有特定抗体,能够与靶细胞结合,然后“浮到表面”。Akadeum公司CEO Brandon McNaughton表示,该公司计划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在全美国推广产品甚至销往国外。 br/ /p p   来自威斯康星大学的 Capio BioSciences公司也开发了一种类似的技术,名为CapioCyte。该技术整合了细胞滚动和多价结合功能。Capio BioSciences创始人Seungpyo Hong解释道,CapioCyte与其他CTC捕获技术不同之处在于,该技术结合了仿生学和纳米技术。癌症筛查和早期诊断是一个极大的市场,但Hong指出,每个患者的CTCs所呈现的高度变异数量和表型表明,CTCs的预后价值将在未来得到进一步探索。 /p p   除此之外,美国堪萨斯大学还在2018年5月公布了一项关于 strong 微流体平台的研究 /strong , strong 该平台可以对包括多发性骨髓瘤在内的克隆性浆细胞疾病患者的循环浆细胞进行检测 /strong 。在堪萨斯大学大学化学与机械工程专业教授Stephen Soper主导下,研究团队在2016年创建了Biofuidica公司,进一步开发一款使用正弦微流控技术的诊断工具。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学术成果不断涌现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商业进程之外,关于CTC的学术成果在去年同样不断涌现。例如,来自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便开发了一款 strong CTC富集系统 /strong 。研究团队认为,通过结合生物物理富集和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CM),该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目前液体活检技的局限性。在本研究中,课题组通过溶解红细胞从前列腺癌血样中富集CTCs,使用一种特殊的微流体细胞分类方法分离白细胞和CTCs。为了提取单个CTC用于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研究小组通过免固定染色选择肿瘤细胞,将细胞样本嵌入水凝胶基质中,使细胞固定。随后,研究小组然后使用一款短距离散焦UV激光提取包埋的细胞。 br/ /p p   此外,在去年4月份,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布了一项关于 strong mRNA细胞计数法的检测方法 /strong ,将CTC分离和基因表达分析结合起来。研究人员使用两种磁性颗粒,选择性杂交肿瘤细胞中mRNA的不同区域,帮助分离细胞并评估每个细胞中RNA的含量。研究小组利用免疫荧光法以及mRNA方法或EpCAM捕获法检测到CTCs。研究人员发现mRNA细胞计数方法能够同时提供CTC数量和临床相关mRNA的缺失或存在的准确情况。但研究小组表示,他们还将需要在CTCs含量较少的早期癌症患者中测试这种方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结语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肿瘤液态活检的概念起源于CTC,相比ctDNA,发现较早却浮沉多年的CTC在几番打磨后逐渐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借着二代测序技术的东风,ctDNA后来者居上占尽风头,但是CTC也完全没有落后。CTC分离和鉴定技术的发展使得相关研究再次成为肿瘤领域的焦点。如今,越来越多新的检测产品正在被使用,未来可能还会出现更多。随着更多数据的积累与临床证据的支持,液体活检的使用或将变得更加常规化。 br/ /p
  • 【新品上市】获得INTERPHEX展商效率大奖的内毒素检测仪什么样?
    Sievers分析仪全新推出的Eclipse® 月食细菌内毒素检测仪于2020年初一经推出,即斩获2020年度INTERPHEX展商效率大奖!现在,Sievers Eclipse® 月食细菌内毒素检测仪已来到中国,小编和你一起来揭开他的神秘面纱。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由于内毒素是细菌死亡裂解或自溶引起的,因此环境中大量存在内毒素。当内毒素通过机体消化道等方式进入人体时并无危害,但内毒素大量进入血液就会引起“热原反应”,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因此,对于易于引入内毒素的药品、医疗器械等必须通过内毒素检测。中国药典收录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包括2种方法:凝胶法和光度法,使用鲎试剂来定性或定量检测内毒素。Sievers Eclipse® 月食细菌内毒素检测仪采用的方法即为光度法定量检测内毒素。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鲎[hòu]试剂?鲎试剂是由海洋节肢动物鲎的血液变形细胞溶解物制成的无菌冷冻干燥品,含有能被微量细菌内毒素和真菌葡聚糖激活的凝固酶原,凝固蛋白原,是从栖生于海洋的节肢动物"鲎"的蓝色血液中提取变形细胞溶解物,经低温冷冻干燥而成的生物试剂,能够准确、快速地定性或定量检测样品中是否含有细菌内毒素和(1,3)-β-葡聚糖。目前,鲎试剂广泛用于制药、临床以及科研等领域,用于细菌内毒素和真菌葡聚糖检测。目前使用的鲎试剂分为美洲鲎试剂和东方鲎试剂两大类。现在,让我们看看Sievers Eclipse® 月食细菌内毒素检测仪的五大关键词:颜值、黑科技、效率、省钱、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词一:颜值Sievers Eclipse® 月食细菌内毒素检测仪的颜值不一般,其微孔板设计为圆形,充分融合了工业设计的美学思想,在灯光的照射下,微孔板如月亮般晶莹剔透,上面的微孔远看犹如天空中的星座图,也因此被取名为Eclipse月食。作为颜控的小编对这样的颜值表示难以抗拒,你呢?关键词二:黑科技Sievers Eclipse® 月食细菌内毒素检测仪科技含量最高的部分莫过于其微孔板,微孔板采用精密设计,含104个光学池,每板可提供21个样品的检测量,配备嵌入式内毒素标准品与阳性产品对照PPC(Positive Product Control),使用精确的微流控技术将精确量的鲎试剂水、样品以及鲎试剂均匀滴加至104个光学池中检测,实现自动化操作。为确保在37±1℃条件下发生鲎试剂与内毒素的反应,分析仪使用了红外温度监控仪(NIST可追溯型)来测量微孔板在整个检测期间的精确温度——这在业界属于首创。分析仪同时满足
  • 离子色谱出击药用辅料中糖类物质检测
    原料是药物的核心,是制剂中的有效成分,而药用辅料作为“配角”也是药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药用辅料作为药物制剂基础材料和重要的组成部分,绝大多数占药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比例,除了赋形、充当载体、提高稳定性外,还具有增溶、助溶、缓控释等重要功能,同时也是会影响到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成分。2020版中国药典四部药用辅料收载 335种,其中新增65种、修订212种。重点增加制剂生产常用药用辅料标准的收载,完善药用辅料自身安全性和功能性指标, 逐步健全药用辅料国家标准体系, 促进药用辅料质量提升, 进一步保证制剂质量。在药用辅料中,常常使用亲水性较强的水溶性辅料作为保湿剂、填充剂和黏合剂等,例如山梨醇、木糖醇、麦芽糖醇、乳糖、果糖、木糖、海藻糖、蔗糖、麦芽糖、壳聚糖、聚葡萄糖、阿拉伯半乳聚糖、淀粉等糖类物质。这些糖类物质药用辅料的测定可采用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检测和离子色谱脉冲安培检测。其中,离子色谱脉冲安培检测法(IC-PAD),在糖类物质药用辅料的检测中具有多种优势: 1.专用糖分析色谱柱对糖类物质具有很好的保留和分离效果;2.脉冲安培检测器(PAD)对糖类物质具有特异性响应和高灵敏度;3.无需衍生即可直接检测,重复性好;4.单双糖、低聚糖、多聚糖、糖醇、氨基糖、酸性糖均可进行检测。Dionex™ ICS-6000多功能高压离子色谱仪实际案例分析以舒血宁注射液中山梨醇的测定为例,围观离子色谱在糖类物质辅料检测中的优异表现吧! 舒血宁注射液由银杏叶或银杏叶提取物经加工制成的灭菌水溶液。辅料由山梨醇、95%乙醇、甲硫氨酸组成,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该产品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ICS-6000赛默飞ICS-6000多功能高压离子色谱仪,配置特有的CarboPac MA1糖醇分析色谱柱,脉冲安培检测器,氢氧化钠(NaOH)溶液等度淋洗,仅需0.4 μL小体积进样即可检测mg/L级别山梨醇,无需衍生化,灵敏度高,分离度和重复性好。 山梨醇在25~1250 mg/L范围内具有you秀的线性,相关系数R2>0.999。25 mg/L山梨醇标准溶液连续进样6针,保留时间重复性为0.03%,峰面积重复性为0.6%。样品前处理简单,舒血宁注射液经纯水稀释,过OnGuard II RP柱后即可直接进样分析。25 mg/L 山梨醇标准溶液谱图25 mg/L 山梨醇标准溶液连续6针进样重复性CarboPac MA1色谱柱分离常见糖醇和单双糖 滑动查看更多除糖醇外,离子色谱脉冲安培检测法(IC-PAD)还可以测定单双糖和聚糖等药用辅料,同样具有无需衍生化,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特点。IC-PAD测定常见单双糖1-岩藻糖;2-鼠李糖;3-阿拉伯糖;4-半乳糖;5-葡萄糖;6-蔗糖;7-木糖;8-果糖;9-乳糖IC-PAD测定乳糖玉米淀粉共处理物有关物质 滑动查看更多此外,赛默飞ICS-6000多功能高压离子色谱仪,双系统配置电导检测器和脉冲安培检测器,即可实现糖类物质辅料含量和有关物质,以及氯化物、硫酸盐、亚硝酸盐、氯乙酸等常见离子的同时测定,节省时间和仪器成本,一举多得! zui后为大家总结了中国药典中离子色谱相关标准方法和推荐色谱柱,实用干货!!!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 流式新技术|魏勋斌团队:在体流式细胞检测技术(IVFC)揭示循环肿瘤细胞昼夜节律
    光域生物医学完成数千万天使轮融资——自主知识产权的在体流式细胞检测技术(点击查看此前报道)光域生物医学宣布已经完成天使轮融资,由专业医疗投资机构苇渡创投独家投资。本轮融资资金主要用于研发投入和临床技术创新。公开资料显示,光域生物医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4月,其核心技术是国际首创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体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基于该技术可实现免抽血、实时、动态、连续、无创、定量检测/监测人体或动物循环系统中的细胞、分子、纳米颗粒等目标物质,获取多维度的科研或临床数据,直接反映人或实验动物体内环境真实的分子、生理、代谢、药物等方面的参数和状态,区别于传统离体检测方式。光域生物医学即将上市发布的IVFC-1000系列科研仪器将成为国际上首台基于IVFC技术的商用仪器,开创一项全新的活体细胞学检测方法,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魏勋斌教授开发“体内流式细胞术”(IVFC)癌症是人类生命的巨大威胁,癌症转移是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循环肿瘤细胞(ctc)是肿瘤转移的临床生物标志物之一。目前检测血液样本中ctc的体外方法都是基于ctc在外周血中的分布不随时间发生显著变化的假设 然而,最近的研究对这种方法的正确性提出了挑战。由于连续抽取患者或实验动物的血液,研究CTC计数的每日振荡是不现实的,理想的方法是在体内长时间监测CTC。在发表于《光科学与应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杂志上的一篇新论文中,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 x研究所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魏勋斌教授为首的一组科学家,和同事开发了一种非侵入性光学方法来监测异种移植瘤模型中的ctc。他们开发的光学系统被命名为“体内流式细胞术”(IVFC),这与传统的“体外”流式细胞术不同,后者只能在体外检测荧光标记的细胞。在IVFC中,调整激光聚焦于实验小鼠耳的微动脉。当荧光标记的CTC通过光片时,荧光被激发并被光电倍增管(PMT)检测。为了说明这种光学结构的意义,血液循环中的ctc可以无创、反复、连续检测。“我们的IVFC技术不同于目前用于CTC检测的实验室或临床方法。操作系统不需要抽血。由于反复采血不会破坏生物环境,因此我们可以长期定期、无创地监测ctc。”他们说。通过这项技术,他们在前列腺癌原位小鼠模型中监测了24小时内不同癌症进展阶段的gfp表达ctc。在CTC计数方面,他们观察到,在夜间开始时,也就是啮齿动物的活跃阶段,每天都有惊人的振荡。在第6天、第12天、第18天和第24天用IVFC实时检测ctc,结果显示在转移性循环早期出现了明显的爆发活性。结果表明,前期爆发的概率高于后期。“这些发现可能会扩展我们对ctc和时间框架之间关系的理解。ctc并非全天均匀分布于血液中。他们在白天和晚上是不同的。提示昼夜节律可能调节CTC释放。临床检测ctc时应考虑到这一因素。”“ctc似乎比人们预期的更复杂。本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影响临床CTC检测的潜在因素。了解CTC是否昼夜变化和爆发,从而加深对其分布规律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IVFC技术不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点采血,重复的采血过程可能会改变生物环境。毫无疑问,我们越来越了解ctc和癌症转移。ctc的检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精确。”生物学家和临床医生说。用血管代替流动室,IVFC和FCM相似在使用这种类型的IVFC检测CTC之前,需要对感兴趣的细胞进行标记。 基于荧光的IVFC的基本原理与传统的FCM相似,只是使用生物体内的天然血管代替常规流式细胞仪中的流动室。 当荧光标记的细胞通过聚焦在血管上的激光束的狭缝时,可以激发它发射荧光。 然后可以通过PMT检测该信号(结构详见下图)。 因此,可以长时间获得生物信息而无需抽血。参考文献Wei Xunbin,Zhou Jian,Zhu Xi et al. A Noninvasive and Real-Time Method for Circulating Tumor Cell Detection by In Vivo Flow Cytometry.[J] .Methods Mol. Biol., 2017, 1634: 247-262DOI:10.1038/s41377-021-00542-5文献作者:魏勋斌,博士,博士生导师,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SPIE(国际光学工程组织)Fellow(会士)。1993 年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光电子技术专业获学士,1999 年获美国加州大学 Irvine 分校生物物理学博士,1999-2001 年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2006 年任哈佛大学生物医学光学中心研究助理教授。2006 年回国,国内工作期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科技部 973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项目资助。共发表 NATURE、PNAS、NATURECOMMUNICATIONS 等 100 余篇,总影响因子400,他引 3600 余次。获得国家三类医疗注册证一项,国内外专利20 余项。1)可用于肿瘤光学早期检测的“在体流式图像细胞仪”; 2)在体肿瘤光学分子影像技术及近红外纳米光学探针技术; 3)活体光学细胞操纵技术研究; 4)激光医学与老年痴呆症的光治疗技术。
  • 检测脑毛细血管血液循环问题的新方法
    通过贝塞尔光束双光子显微镜检测毛细血管血液循环问题的新方法,可能会导致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的发展。国际光电工程学会9月13日消息对于血流和氧气供应的变化,大脑可能是最敏感的器官。即使是短暂的毛细血管血流中断(或称“失速”)也可能表明急性神经系统问题。有证据表明,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慢性疾病与失速事件(stalling events)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失速的影响可能会导致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的发展。然而,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医学成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识别毛细血管中的失速仍然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是目前监测小体积内毛细血管的最佳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存在时间分辨率差的问题,这意味着它只能捕获长时间的失速事件。此外,分析通过 OCT 收集的数据以确定失速事件需要大量的手工工作。John Giblin 博士在最近发表在国际光电工程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s and Photonics,SPIE)期刊《神经光子学》(Neurophotonics)上的一项研究中,由美国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BU)的 John Giblin 博士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利用定制的装置,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名为贝塞尔光束双光子显微镜(Bessel beam two-photon microscopy)的技术的潜力,该技术可以获得脑毛细血管的容积图像。此外,该团队还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分析方法,可以半自动地识别失速事件。论文题目“贝塞尔光束双光子显微镜高通量检测毛细管失速事件”( High throughput detection of capillary stalling events with Bessel beam two-photon microscopy)。研究于2023年9月12日发表在《Neurophotonics》(最新影响因子:5.3)杂志上但什么是贝塞尔光束双光子显微镜?双光子显微镜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成像方式,它利用激光激发样品中的荧光分子。发光必须同时发生两个光子与荧光分子的碰撞,这可以大大降低背景杂波。此外,利用贝塞尔光束,一种具有独特强度分布的激光束,使其能够在相对较长的距离内保持聚焦在狭窄的空间内,使该技术更具前景。由于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可以大约每两秒获得 713 × 713 × 120 μm3 体积内所有毛细血管的清晰图像。在这些图像中,通过聚焦红血球的运动,可以直接检测到失速,红血球以阴影的形式出现。如果细胞停留在毛细血管内的同一位置连续两帧或更多帧,这意味着毛细血管内的血液流动已经停止。与 OCT 相比,使用贝塞尔光束双光子显微镜的方法可以更快地生成图像,提供更好的时间分辨率。然而,这种设置产生的大量数据只会加剧数据分析的问题。因此,该团队提出了一种方法,可以更容易地识别失速事件。所提出的分析程序依赖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在双光子图像中沿失速毛细血管的强度将保持相对不变。研究人员实现了一种算法来计算单个毛细血管的帧间强度相关性,高相关性意味着毛细血管已经停止运转。通过可视化计算出的相关性,而不是原始的强度图像,研究人员发现识别失速事件更容易、更快。研究小组通过小鼠体内实验测试了他们的半自动数据分析技术,以探索卒中前后失速的变化。提出的策略将分析所需的时间缩短了一半。此外,可视化强度相关性被证明比“盲目”观察原始图像更可靠地检测失速。与 OCT 不同,这种成像策略也能够检测到短暂的失速事件。此外,贝塞尔光束双光子显微镜使血管直径的估计基于荧光强度。为了展示这一特征,研究人员调查了失速事件与动脉扩张之间的关系,发现扩张的血管可以短暂地减少失速。《神经光子学》副主编、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JHU)眼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教授 Ji Yi 评论道:“综合来看,这项研究的发现证明了贝塞尔光束双光子显微镜在探索大脑循环系统的复杂运作及其对神经系统健康的影响方面的力量。”在不久的将来,检测失速的全自动方法有望帮助科学家调查、诊断和评估脑部疾病的治疗方法。创立于1839年的波士顿大学
  • 赛恩思两台碳硫仪助力湖南五创循环科技精准检测
    在现代工业发展中,高精度的检测仪器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它们确保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并满足了严格的行业标准。近日,湖南五创循环科技公司引入了赛恩思仪器公司的两台碳硫仪,进一步加强其在循环科技领域的技术实力。湖南五创循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锂电池的拆解、梯次利用及再生循环。赛恩思,作为国内的顶尖仪器设备供应商,始终专注于为各种行业带来优质、高效的检测解决方案。在锂电池制造与回收领域,许多顶级企业选择与四川赛恩思仪器携手合作,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和高效性。赛恩思仪器公司与湖南五创循环科技的成功合作,是技术与需求完美结合的典范。我们相信,高品质的仪器设备将为更多的企业带来卓越的性能体验,推动各行业的技术进步。
  • 聚焦氮循环:昕甬智测高精监测解决方案亮相氮素会议
    2024年8月17日至18日,昕甬智测参与了在湖北武汉举办的第五届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学术论坛。此次学术论坛以“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氮循环”为主题,汇聚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聚焦全球氮循环的前沿研究和实践。8月17日上午,论坛的开幕仪式在武汉光谷正式拉开帷幕。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副主任黄伟和中国土壤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颜晓元分别致辞,为此次高水平的学术盛会揭开序幕。两位领导都强调了氮素循环研究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重要性,并呼吁各方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聚焦全球变化下的氮循环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背景下,氮素循环作为一个关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次论坛的议题涵盖了农田氮循环与面源污染防控、湿地氮循环与水环境保护、森林草地氮循环及其生态效应、大气氮循环与温室气体减排、氮循环微生物及其作用机制、氮素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多个热点领域。氮素循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其研究和监测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有效管理氮素、减少环境污染、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成为各国科学家和环保从业者关注的焦点。专题报告:高精度氨和氧化亚氮激光观测技术8月17日下午,昕甬智测高级工程师在论坛上做了题为“高精度氨和氧化亚氮激光观测技术的国内外应用案例”的主题报告。工程师深入分析了目前精准测量农业活性氮排放的痛点与难点,并指出涡动相关(EC)法测NH3/N2O通量的开路仪器只有HT8700/T8500。报告指出,氨和氧化亚氮是氮循环中的关键气体,其排放和迁移对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有着显著影响。工程师通过具体案例,详细介绍了HT8700大气氨激光开路分析仪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尤其是在氮循环监测中的表现。昕甬智测的创新设备在此次学术论坛上,昕甬智测展示了HT8800系列便携式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仪和HT8700大气氨激光开路分析仪。这两款设备的亮相吸引了众多参会者的关注。高精度低功耗的气体分析仪为实现活性氮气体通量联网观测奠定了技术基础 结合通量塔测量和移动测量,能量化活性氮气体的排放,传输,沉降过程。观测是科学的基础。希望海尔欣昕甬智测在活性氮观测技术上的突破,能够为科学家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向着零碳地球的目标更进一步。未来,昕甬智测将继续致力于研发创新技术,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 【瑞士步琦】近红外助力再循环——ProxiMate快速检测秸秆糖
    步琦近红外助力再循环ProxiMate 快速检测秸秆糖近红外应用”1简介秸秆是一种丰富且廉价的可再生资源,主要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化学品需求的增加,秸秆作为生物质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秸秆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可以转化为糖液,进一步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生物塑料等。这一过程不仅能有效利用农业废弃物,还能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意义。2工业利用秸秆类物质的主要步骤1、预处理在微生物发酵之前,秸秆需要经过预处理。预处理的目的是打破秸秆的复杂结构,使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暴露出来,更易于后续的微生物降解。常见的预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物理预处理:通过机械粉碎、蒸汽爆破等方法增加秸秆的表面积,破坏其结构化学预处理:使用酸、碱或其他化学试剂处理秸秆,溶解部分木质素,增加纤维素的可及性生物预处理:利用特定的微生物或酶来降解秸秆中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增强纤维素的可发酵性2、发酵预处理后的秸秆将被送入发酵罐中,与特定的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或细菌)混合。微生物在适宜的温度、pH值和营养条件下,分泌酶类分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产生单糖(如葡萄糖、木糖等)。这个过程称为酶解发酵。为了提高效率,发酵过程常常在厌氧条件下进行,并定期监测和调节发酵环境。3、提取和纯化发酵结束后,生成的糖液需要从发酵液中提取出来。常用的提取和纯化方法包括:过滤:通过物理过滤将固体残渣与糖液分离离心:利用离心力分离发酵液中的固体和液体部分膜分离:使用半透膜进行精细分离,去除杂质,提高糖液的纯度4、后处理提取出的糖液可直接用于生产生物燃料(如乙醇)或进一步加工成其他化学品。后处理步骤可能包括浓缩、蒸发和干燥等,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3相关仪器在发酵结束后进行提取纯化,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产品的纯度,另一方面也是要延长产品的保质期,通常在纯化前后要对产品中的各个有效组分进行检测,对于大规模生产的企业来说,其日常分析肯定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而近红外分析技术就能很好的帮助使用者快速无损地检测产品中多个组分的含量。下面介绍的一则实例就是使用步琦旁线近红外 ProxiMate 分析糖液中的四种组分。▲ BUCHI ProxiMate 近红外光谱仪4实验内容27 个浓缩糖液样品使用 ProxiMate 测量其近红外光谱,液相色谱分析其 A、B、C、D 四种糖分的含量,测得的光谱如下图所示:▲ 糖液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图对 A、B、C、D 四种成分建模的结果如下表所示:糖液样品四种指标模型评价表:指标范围SECSECVR2pA1.37-2.870.0150.0320.995B18.64-29.830.1160.3700.989C4.50-10.770.0870.2010.991D0.08-1.150.0130.0280.993建模后使用 8 个外部样品进行验证,近红外预测结果和色谱分析结果如下:▲外部独立验证近红外与色谱结果分布图外部独立验证近红外与色谱结果对比误差表:序号ABCD1-0.05-0.05-0.10-0.032-0.03-0.370.220.033-0.07-0.620.190.014-0.04-0.16-0.02-0.015-0.13-1.080.390.03600.10-0.06-0.017-0.04-0.480.210.028-0.06-0.650.330.04从上述验证结果不难看出,ProxiMate 对糖液四种组分的建模预测效果良好,说明近红外可以对秸秆糖液进行快速分析。6实验结论上述案例中使用的是 BUCHI 的 ProxiMate 近红外光谱仪,具有 IP69 的高防护等级及 FDA 认证的外壳设计,能够胜任各种复杂条件下的测量工作,固定阵列光栅也无惧振动环境的干扰,上下两种照射方式及各式检测附件能够满足多种样品状态的测量需求。如果您对 BUCHI 近红外产品及应用或是其它仪器感兴趣,欢迎通过下面联系方式咨询。
  • 975万!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仪器设备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YNLB20240636项目名称: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仪器设备采购项目预算金额:975.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975.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1标段:采购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一套,预算金额205万元,最高限价205万元;2标段:采购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等设备一批,预算金额275万元,最高限价275万元;3标段:采购原子吸收光谱仪等设备一批,预算金额251万元,最高限价251万元;4标段:采购氨基酸分析仪等设备一批,预算金额244万元,最高限价244万元。具体采购清单、规格技术要求、服务要求详见采购公告附件。合同履行期限:进口设备90日历天,国产设备30日历天内完成安装及调试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4年07月11日 至 2024年07月18日,每天上午8:00至14:00,下午12:00至21: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云纺东南亚商场写字楼A座17楼1703方式:持有效期内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原件、法定代表人授权书(原件)及被授权人身份证原件现场获取售价:¥4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     地址:普洱市思茅区白云路14号        联系方式:马老师/15874851690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云南蓝本招标咨询有限公司            地 址:昆明市西山区环城南路668号云南东南亚商城A座17楼1703            联系方式:余佳佳/0871-64158494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余佳佳、王志芃、白玉琴、郑德伟、何隽、徐海娜、杨桢电 话:  0871-64158494
  • 灵芝是仙草还是保健品?是时候揭晓真相了!—上海净信
    灵芝是中国传统的特有药材,有“仙草”、“神芝”之称,具备很高的药用价值,一直被古中医学视为补气安神、延年益寿的中草药,灵芝在古代时就被道教当作吉祥、美好、长寿的象征,传说灵芝食之能够长生不老。   中医药文化深远流长,几千年来,在许多自然植物的使用价值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早提及灵芝的古医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此书将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而灵芝就被列入上品之中,不过灵芝的功效主要有哪些呢?真的是一味上好的药品吗?   (1)灵芝是最佳的免疫功能调节和激活剂,可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对于抗肿瘤、预防癌症或者辅助治疗癌症是上好的药物;  (2)灵芝对多种理化及生物因素引起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如果肝脏有损伤或轻微中毒,灵芝都可以有较好的疗效;  (3)灵芝可有效地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微循环,增强心肌氧和能量的供给,因此,灵芝对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可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等的治疗和预防;  (4)灵芝可明显降低血胆固醇、脂蛋白和甘油三脂,并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灵芝有降低动脉壁胆固醇含量、软化血管、防止血管进一步损伤的作用;  (5)灵芝可改善局部微循环,阻止血小板聚集。这些功效对于多种类型的中风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6)灵芝所含的多糖、多肽等成分有明显延缓衰老的功效。对于成年人和老年人而言,灵芝可以明显延缓衰老。   灵芝有如此多的奇功妙效,古人将其称谓“仙草”,真是名副其实,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灵芝的供给量不断扩大,成为了很多老年人和中年人养生的关键一环,然而市场上的灵芝良莠不齐,欺瞒消费者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该如何避免呢?让净信来告诉您答案~   首先灵芝是一种在山区生长于枫、栎等阔叶林里枯木或被表土掩盖的老树根的腐生真菌,有一个无柄的种名叫树舌,和灵芝长得是非常相似,鉴别的方法就是看看有无柄,然而除开此种容易鉴别的假冒伪劣产品,还有一种极端而又普遍的情况,那就是:以人工栽培和量产的灵芝代替野生灵芝进行售卖,对于这种欺瞒手法着实有效,因为人工栽培的灵芝和野生灵芝确实外观上几近相同,可效用却相去甚远,好在随着科学手段和把控力度的加强,各省市的食品药品检测局能够从源头掐灭欺骗的火苗;如何能够简便而又快速的分辨呢?其实,只要用研磨仪对样品进行比对,既可以鉴别真伪。 上海净信全自动液氮冷冻研磨仪JXFSTPRP-II-01  应用原理:使用-196°液氮作为降温介质,使物料在脆化点温度附近进行机械粉碎,能够粉碎各种高韧性、高油、高糖以及各种常规样品,在低温环境下可以保持样品的各种特性不变,如:可以粉碎各种高分子材料、可以保持各种食品的原始特性、营养成分、气味等,设备经过设计优化,操作简单,能耗低、效率高,先进的氮气回路系统可以最大化利用低温液氮。  研磨实例:  1、将灵芝从树干上取下来剪成可以放入所需钢罐中;  2、将处理好的样品加入钢罐中,并放入净信研磨仪中  3、加入配套的研磨珠子一颗,放入研磨仪开启液氮预冷几分钟;  4、设定好所需运行参数;  5、启动仪器至研磨程序结束,可得到如图所示样品。  研磨前后对比图:
  • ASTM D4378-22《蒸汽、燃气及联合循环涡轮机矿物油在运行中监测的标准实施规程》标准解读
    长期以来,发电行业一直认为涡轮机油的运行监测是确保涡轮长期无故障运行的必要手段。用于发电的两种主要类型的固定式涡轮机为蒸汽涡轮机和燃气涡轮机;涡轮机可以作为单独的涡轮机,也可以配置为联合循环涡轮机。联合循环涡轮机有两种类型:第一种连接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具有单独的润滑回路。第二种将蒸汽和燃气轮机安装在同一轴上,并具有共同的润滑回路。润滑要求非常相似,主要重要的区别就是燃气轮机油受到明显较高的局部热点温度和水污染的可能性较小。汽轮机油通常可以使用很多年。相比之下,燃气轮机油的使用寿命较短。燃气轮机的优点之一是能够快速响应发电调度要求。因此,越来越多的现代燃气轮机被用于峰值负载或循环负载(频繁的机组停止和启动),使润滑油处于可变条件(非常高到环境温度),这给润滑油增加了额外的压力。为了确保工厂设备的安全、可靠和具有成本效益的运行。我们就需要通过对在用润滑油进行有意义的取样和测试,来帮助用户验证润滑油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状态。收集数据和监测显示润滑油退化迹象的趋势进行相应的处理和补救措施。现行标准ASTM D4378-22《Standard Practice for In-Service Monitoring of Mineral Turbine Oils for Steam, Gas, and Combined Cycle Turbines》,中文译为《蒸汽、燃气及联合循环涡轮机矿物油在运行中监测的标准实施规程》第一版发布于1984年,上一版为2020年,最新版为ASTM D4378-22。本操作规程涵盖了有效监测蒸汽和燃气轮机(作为单独或联合循环涡轮机)中使用的矿物涡轮机油的要求。本操作规程包括取样和测试计划,以验证润滑油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状态,并通过确保所需的改进,使润滑油的当前状态达到可接受的目标。本操作规程的目的是帮助用户,特别是电厂运行和维护部门,保持涡轮所有部件的有效润滑,防止出现与油降解和污染有关的问题。本操作规程中提到的各种试验参数的值是指示性的。事实上,要对结果进行正确的解读,需要考虑设备类型、操作工作量、润滑油回路设计、补油水平等诸多因素。涡轮机油的性能多数涡轮机油由深度精制的石蜡基矿物油复合抗氧化剂和防锈剂而成。依据其质量等级不同,还可以添加少量的其他添加剂,如金属钝化剂、降凝剂、极压添加剂和消泡剂。涡轮机油的主要功能是润滑和冷却轴承和齿轮。在有些设备中,涡轮机油也可以充当调节液压油。新涡轮机油应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并提供足够的防锈性、抗乳化性以及抗泡特性,同时能抑制油泥和漆膜沉积物的形成。然而,这些油在涡轮润滑系统中使用期间不能保持不变,因为润滑油会经历热应力和氧化应力,这些应力使润滑油中的基础油的化学成分降低,并逐渐耗尽润滑油中的添加剂。在不损害系统安全或效率的情况下,可以容忍某些恶化。良好的监测手段是必要的,以确定何时润滑油性质发生了足够大的变化,以证明可以在很少或没有损害生产计划的情况下实施纠正措施。影响涡轮机油使用寿命的因素影响涡轮机油使用寿命的因素有:(1)系统的类型和设计,(2)油系统运行前条件,(3)新油的质量,(4)系统的运行条件,(5)油品受污染状况,(6)补油率,(7)油品的处理和储存条件。涡轮机油检测项目、异常原因及处理措施涡轮机油的闪点,与大多数润滑油一样,涡轮机油的闪点必须远高于最低适用安全标准要求。然而,闪点对于测定涡轮机油废油的降解程度意义不大,是因为正常涡轮机油降解对其闪点值的影响不大。闪点测试对于检测涡轮机油中低沸点溶剂的污染非常有意义(燃油稀释)。在ASTM D4378-22的最新发布标准中,更新了常用的闪点测定方法包含了D6450(连续闭杯法),D7094(连续闭杯法),D92(克利夫兰开杯法)和D93 (宾斯基马丁闭杯法)。每次使用相同的测试方法,以确保闪点的准确趋势。 —开杯闪点:适用于评估散装润滑油(新油)性质及其在运输中的安全性能。 —闭杯闪点:适用于评估设备运行中润滑油(在用油)的性质。闭杯闪点值与润滑油中非常少量的轻组分(低至0.1%)息息相关。即我们所说的润滑油污染分析或燃油稀释。在用油目测项目、异常原因及处理措施注1:为了保持一致性,建议如下: (1)在静置5分钟后进行目视检查,(2)使用透明的样品容器,(3)使用聚焦照明来增强目视观察取样后,涡轮机油的气味检查:是否具有异常气味;静置1小时后,涡轮机油的气味检查:刺激性难闻气味;异常原因:过热导致机油开裂;处理措施:调查原因。检查粘度,酸值,闪点等指标。汽轮机油检测项目、异常原因和处理措施注1:采样频率:新涡轮机安装完12个月内,建议的采样频率为每1至3个月,或与润滑油或状态监测供应商商定。正常运行为每4至6个月一次,或与润滑油或状态监测供应商商定。以上述采样频率仅作为参考。对于服务年限较长的,易出现故障的涡轮机或接近使用寿命的机油,建议增加采样频率(建议采样间隔缩短减半)。本检测项目可适用于大多数涡轮机。采样频率基于连续运行或总累计使用时间得到。注2:对于燃气轮机(见表6)和蒸汽轮机(见表5)具有独立润滑回路的联合循环系统,应遵循单个涡轮类型的试验项目。燃气轮机油检测项目、异常原因和处理措施单轴联合循环涡轮机油检测项目、异常原因和处理措施A. 警戒极限值适用于润滑油使用的任何阶段,除非另有说明。闪点:在用润滑油闪点比新油的下降15°C或更多(相同闪点测试方法)。 —异常原因:可能润滑油被污染了。 —处理措施:查明原因。结合其他试验结果比较,考虑处理或换油。C. 如果怀疑润滑油被污染了,其他测试(如闪点、泡沫性、水分、锈蚀和空气释放值)可能有助于确定污染的程度和影响。外部供应商或油品供应商也可以协助进行更深入的分析。闭杯闪点方法更适合于评估设备在用润滑油的性质。闭杯闪点值与润滑油中非常少量的轻组分(低至0.1%)息息相关。润滑油闪点测定解决方案油闪点测定解决方案1987年,奥地利格拉布纳仪器公司Grabner Instruments成立;1992年设计和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微量闭口闪点测定仪MINIFLASH;1999年,由Grabner根据MINIFLASH编写和提交的ASTM D6450(常闭杯闪点方法)(已编译成电力行业DL/T 1354,石化行业SH/T 0768,出入境行业SN/T 3077.1);2003年,由Grabner根据MINIFLASH编写和提交的ASTM D7094(改进常闭杯闪点方法)(已编译成出入境行业SN/T 3077.2)标准发布。ASTM D6450/D7094标准充分考虑闪点测试的危险性,Grabner发明了连续闭杯闪点测试方法和仪器MINIFLASH系列闪点测定仪。使其成为最安全的闪点测定仪器。微量闪点测定仪+12位自动进样器全自动微量闭口闪点测定仪MNIFLASH FPH VISION 作为Grabner最新的工业4.0智能化的全自动微量闭口闪点测定仪,因其微量1ml、快速3-5min、电弧点火、无明火、无刺激性气体、点火保护技术、爆炸探测技术、空气补偿控制等先进技术,使其成为最安全的闪点测定仪。1、高安全性、无明火、无刺激性气体、连续闭口测试过程 2、微量:1ml样品量3、快速:测试时间3-5min4、测试温度高达400℃5、燃烧稀释功能用于状态监控,判断在用油污染和泄漏情况6、完全适用于变压器油、汽轮机油或其他油样的闪点测试7、完全满足DL/T 1354, ASTM D6450/D7094, SH/T 0768, SN/T 3077.1/28、全自动、一键式操作过程9、10英寸全彩触摸屏10、便携式设计,可现场测试
  • 完成近亿美元D轮融资,润迈德医疗“无人手术室”概念落地
    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公司苏州润迈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迈德医疗”)宣布完成近亿美元D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中国平安集团核心私募股权平台平安资本领投,国际知名机构 Seresia Asset Management、Lighthouse Canton等跟投。润迈德医疗介入手术机器人 本轮融资将用于加速公司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测量系统(caFFR)及冠脉微循环病变诊断系统(caIMR)的临床研究及商业化落地,助力后续多条产品管线的持续研发,并推出全球领先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逐步打造“无人手术室”。  在今年年初,润迈德医疗刚完成由知名机构景林资产领投,同创伟业等老股东跟投的数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一年内完成两轮大额融资,并持续获得顶级投资机构的青睐,润迈德医疗这家企业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回望2021:  革命性精准诊疗产品快速落地,“无人手术室”赛道全面开启  作为一家成立于2014年的医疗高科技公司,吸引顶级资本的首先是润迈德医疗在心血管精准诊疗领域取得的显著性成就。特别是今年,公司基于前期在精准诊疗领域的积累实现了快速发展,并且全面落地介入手术机器人战略。  作为中国首个同时获得欧盟CE认证和中国NMPA认证的FFR产品,润迈德医疗推出的caFFR已然成为国内FFR市场的主导产品。在商业化落地上,润迈德医疗的销售网络已覆盖全国28个省份,合作经销商超百家,caFFR产品落地全国近千家医院。  同时,caFFR产品在临床科研方面进展迅速,公司发表了数十篇研究论文,并启动了直接对标传统压力导丝FFR的上市后临床研究。基于压力导丝的FFR被视为冠脉功能学诊断的金标准,而caFFR有望成为非劣于金标准的影像FFR产品。  今年,润迈德医疗的冠脉微循环诊断产品caIMR上市临床进展顺利,有望成为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非介入微循环诊断产品。二十几家国内外顶级医疗机构针对caIMR的应用场景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持续在JACC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  在冠脉的精准诊断领域,无论是在研发还是商业化上,润迈德医疗无疑都走在了前端。而公司的愿景目标远不止于此。  2021年,润迈德医疗全面进入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战略落地阶段。手术机器人赛道大火,智能化、自动化将会是未来导管室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公司的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已创建完成,包含FFR和IMR功能的数字化诊断模块已经成熟,智能介入造影等模块的研发也日趋完善,公司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有望成为全球范围内首个覆盖冠脉介入手术全流程的革命性产品。  在心血管诊疗领域,润迈德医疗并非“单打独斗”。今年,公司陆续与GE医疗中国、华润医疗器械、九州通医疗器械等行业顶级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帮助推进公司的精准诊疗技术快速落地。  润迈德医疗在2021年内取得的成就,均是基于公司过去8年来在血管介入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前瞻性的产品布局。  聚焦精准诊断,革命性caFFR技术引领冠脉功能学精准诊断市场  从caFFR到caIMR产品,再到介入手术机器人,润迈德医疗正在推动冠脉精准医疗实现纵深化发展。润迈德医疗产品生产场景公司创始人霍云飞曾任职于西门子和中国移动集团,拥有丰富的计算机系统研究开发以及项目管理经验 联合创始人霍云龙早期在海外留学并从事心血管流体力学研究,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行业顶尖技术人员和归国学者的加持下,公司已获授权和在申请的专利共有近200项,致力于以革命性、领先性技术手段解决冠脉功能学诊断痛点。  润迈德医疗推出的caFFR与传统压力导丝FFR对比诊断一致性高达95.7%,是当前一致性最高的国产FFR产品。而且,caFFR产品顺应医生的临床使用习惯,医生仅需接受短期的培训,便可独立完成FFR检测。  该产品在2019年分别获得中国NMPA和欧盟CE认证,是首个同时获得中国和欧盟市场准入的国产FFR产品。caFFR一经推出,便获得了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当前已经实现了大规模入院销售,引领国产FFR类产品市场。  而在caFFR产品获证并快速商业化的同时,为进一步实现冠心病的精准诊断,润迈德医疗勇闯“无人区”,向具有极高技术要求、全球范围内少有公司涉足的无创冠脉微循环诊断领域发起了挑战。  攻克全球冠脉微循环诊断技术难题,首创性推出caIMR产品  近年来,冠脉介入无疑是血管介入中发展最快、国产化程度最高的领域,冠脉功能学诊断也逐步发展起来。对于冠脉“大”血管,临床和企业正在往深处探索,国产无创冠脉功能学诊断产品屡屡创新。但冠脉微循环诊断却因为检测难度更高,始终在多数企业的“业务盲区”。  很多冠心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CMD(冠脉微循环障碍),它是心肌缺血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直接影响到冠心病的发展、患者预后。冠状动脉微循环系统是由冠状动脉微血管、毛细血管和微静脉构成,其主要作用是调节心肌的血流灌注。这些血管无法通过冠脉造影直接看到,却占到冠脉循环中血管总量的95%。  研究证据表明,在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中有51%的男性和54%的女性存在CMD。但在我国,只有6.3%的冠脉微血管病变患者获得了正确的治疗。因此,在诊断冠心病时,仅做冠脉造影评估心外膜冠脉狭窄是不够的,还得检查冠脉微循环功能情况。  目前,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方式包括无创的PET(正电子断层扫描)检查、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磁共振成像等方式,及侵入性的多普勒血流图、热稀释法等。以上方法各有优劣,在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我国乃至全球都亟需一种无创、可视化、操作简单的诊断方式。  IMR是反映微循环阻力高低的指数,可定量评价心肌微循环状态,并且不受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重复性强。研究表明,IMR对于微循环障碍诊断、冠心病患者远期MACE事件发生率预测等具有良好的诊断作用。在2019年ESC发布的《慢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管理指南》中,IMR被认定为IIA级标准,也是当下用于评估CMD(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金标准。  但传统的压力导丝测量IMR需使用压力导丝和血管扩张剂,并多次注射生理盐水,测量时间较长,目前仅限于科学研究,不具备大规模临床应用的条件。在多数国内企业都扑向无创FFR赛道的情况下,非介入式IMR领域少有人涉足。  润迈德医疗敢为天下先。公司推出的caIMR是全球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无介入IMR测量产品,可在2-3分钟内无创定量测量IMR,并且无需压力导丝和血管扩张剂。caIMR的背后是强大的临床和学术团队,产品的上市临床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牵头推进,同时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针对caIMR做了一系列研究,并陆续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临床研究成果陆续在国内外顶级期刊发布其中国际顶级杂志JACC明确了润迈德caIMR对推动冠脉微循环功能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caIMR产品无需压力导丝和血管扩张剂,无需术者额外的手术操作,这种简便的血管微循环功能测量技术将为 STEMI患者提供更好的预后评估。  润迈德医疗搭建了冠心病精准诊断的产品组合,caFFR和caIMR的有机结合,可从宏观、微观的角度综合评估冠心病。同时,为了实现“无人手术室”的大战略,公司开始自主研发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  全力打造覆盖完整手术流程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  前有微创机器人上市,后有美团投资手术机器人公司。今年,手术机器人赚足了眼球,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也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实现商业化落地。据统计,2020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达83.21亿美元。  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仍是一片待开发的蓝海。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5—2020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从0.93亿美元增加到4.2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5.7%,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38.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4.3%。  在我国医患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下,手术机器人有利于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治疗操作的精准度。但迄今为止,手术机器人在中国的市场渗透率都非常低,主要集中在腔镜和骨科手术两大领域。随着血管介入领域在我国逐步发展,临床对于介入手术机器人的需求也亟待满足。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我国有1700万冠心病患者,每年国内冠脉造影检测总量近400万台,PCI手术量超过100万。  血管介入手术需要在X射线下完成,医生为了避免暴露在辐射之下,必须穿戴沉重的铅衣进行操作。但长此以往,导管室医生仍会不可避免的遭受辐射影响。而且血管介入手术复杂,需要按照繁琐流程完成冠脉造影,并且灵活精准地操控导丝、导管,对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出了极高要求,因此PCI手术在地区间分布不均。  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出现,不但可以使医生远离辐射,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手术,还可以规范手术流程,提高介入操作的精准度,避免人为因素引起的误差,有利于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其预后。  但是,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并非易事。  与手术机器人领域的“明星”达芬奇外科手术机器人相比,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面对的是心血管、脑血管、外周血管,需要实现自动介入造影、血管诊断和手术导航,并且需要操控更多的医疗器械,包括不同规格的导丝、导管、球囊、支架等。而且,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还需要满足较好的力反馈、视觉反馈和一定的导航功能,以保证在弯曲的血管中进行准确无误的操作。  全球范围内,Corindus Vascular Robotics公司(西门子医疗旗下)研发的CorPath机器人系统在2016年经FDA批准用于冠脉介入,随后在2018年又获FDA批准用于外周血管介入。  再将视线转向国内。西门子医疗最新一代的CorPath® GRX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控制系统进入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 国产鲁班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率先完成临床试验 微创机器人引进的R-ONE® 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完成NMPA注册临床试验首例入组。  但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获批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并且行业内其他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均是基于造影和医生的诊断结果,操控器械进行支架植入和病变处理。润迈德医疗的手术机器人预计将实现自动介入造影、智能诊断和手术导航,覆盖心血管疾病诊断及治疗的完整手术流程。  凭借在控制算法、影像导航、图像智能、循证医学等方面的技术沉淀,润迈德医疗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预计将在3年内实现市场化落地,公司将逐步打造“无人手术室”。  总结来看,润迈德医疗的选择中有大热的黄金赛道,也有待挖掘的蓝海市场。公司现有的产品布局是一个做加法的过程。caFFR结合caIMR,可实现对冠心病的综合诊断,达到“1+12”的效果。同时,caFFR、caIMR可作为数字化功能学诊断模块赋能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实现更精准、智能化的诊断。  织就全球化研发生产销售网络,公司综合实力日臻完善  除了在产品技术上的优越性、布局上的前瞻性外,作为一家综合实力过硬的公司,润迈德医疗搭建了全球化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网络。  近年来,以影像FFR为基础的精准诊疗赛道吸引了很多优秀的初创企业。但目前行业内很多企业都面临变现难的问题,它们翻过了创新产品研发、获批的“大山”,却卡在了商业化的“坡道”上。  在这方面,润迈德医疗具有“先人一步”的优势,公司的caFFR产品已在近千家医院落地。产品形态符合临床医生操作习惯,销售模式顺应市场发展趋势。  而且,为了跟上产品量产的步调,润迈德医疗建立了两大生产基地,总面积超6000平方米,实现了半自动化生产,产能可达到每年100多万件耗材及1万多台医疗设备。公司尤其注重对产品质量的把控,积极完善供应链质量管理体系,组建了质量监管部门,并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产控,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实现优质、高效的生产。  同时,润迈德医疗总经理吕永辉依靠自身20年的医疗行业经验,快速组建了一支超过百人的营销团队,并且建立起国内和海外两大营销中心,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销售和入院速度。目前,润迈德医疗的商业化网络覆盖全国28个省份、近百家经销商,在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地区都建立起分销网络。  此外,为推动创新产品的落地,润迈德医疗还搭建了强大的行业“朋友圈”。公司与医疗领域跨国巨头GE医疗、国内知名医疗器械服务平台华润医疗器械、民营医药流通龙头九州通、国内领先的心血管病医院投资管理机构汉喜普泰等达成战略合作。“圈内好友”相互赋能,将加速创新技术在临床上的推广。GE医疗中国与润迈德医疗战略合作启动仪式在润迈德医疗强大的生产、市场、销售能力驱动下,caFFR产品的落地与销售已在国产FFR市场中实现领先。公司跨过了落地的难关,正在进一步走向盈利。同时,公司完善的商业化模式也将在未来帮助caIMR产品实现商业化落地。  展望未来:  打造平台型企业,“无人手术室”概念呼之欲出  本轮融资不仅是对润迈德医疗过往成绩的肯定,也是对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押注,将推动润迈德医疗朝着“无人手术室”的方向迈进。加之公司CFO张亮以及副总裁刘康健均在资本市场工作多年,拥有丰富的财务管理及资本运营经验,将推动润迈德医疗的规范化运营和持续融资,为未来顺利登陆资本市场铺平道路。  在产品方面,润迈德医疗将持续推进caFFR、caIMR产品的临床研究和商业化落地,打造全球领先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同时,公司还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拓展产品的应用范围,逐步覆盖冠状动脉、脑血管、肺动脉、肾动脉及其他外周血管。  在市场方面,公司将通过国内、海外两大营销中心逐步开拓市场,在海外建立完善的分销网络 在人才培养上,润迈德医疗已拥有一支百余人研发团队,接下来将持续完善“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并组建“AI+影像”研究院,为国产医疗器械行业储备更多人才。  未来,润迈德医疗将围绕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打造平台型企业。中国介入手术机器人发展正当时,公司也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 “十四五”基金委管理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全文)
    2021年管理科学部共发布7个重大项目指南,拟资助4个重大项目,项目申请的直接费用预算不得超过1200万元/项。  “政策智能理论与方法研究”重大项目指南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智能化,开发适于政府服务与决策的人工智能平台,已经成为我国的重大战略需求。拟研究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型决策范式、决策模型和方法,面向未来可能发生的场景和情境进行积极的推演预测,将其应用于政策制定、分析、实施、反馈的全过程,为提升国家治理智能化水平提供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支撑。  一、科学目标  运用管理科学、公共管理、计算机、人工智能和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方法,突破政策信息学与政策智能发展面临的环境要素、认知和行为、目标、计算等复杂性的科学挑战,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新型的政策研究范式、模型和方法,并在应急管理、大国博弈和区域发展等典型场景探索应用示范,提升我国政策智能学术水平,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二、研究内容  (一)复杂政策决策场景的生态建模。  面向决策场景的知识发现、挖掘和建模 面向政策智能的心理和行为建模 政策智能情境下的社会群体发现与社会需求挖掘。  (二)大数据驱动的政策多维解析。  政策要素分析、关联发现及因果分析 基于政策场景的大规模计算推理 基于复杂网络的政策建模与信息扩散分析。  (三)混合智能驱动的决策范式优化。  面向政策决策的人机协作模式建模及影响因素解析 基于群体智慧的人机混合政策决策 基于混合智能的政策演进优化。  (四)面向复杂社会系统的政策推演。  多维度多尺度政策推演模型与方法 面向政策智能的多智能体系统博弈学习 面向新型政策场景的政策效果预测与评估。  (五)政策智能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  政策决策推演引擎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政策智能的应用示范(可选取应急管理、大国博弈或区域发展等典型场景)。  三、申请要求  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政策智能理论与方法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G0103。  “数字经济的博弈论基础”重大项目指南  数字经济已成为引领全球经济社会变革、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面向数字经济中的新型博弈关系,探索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博弈行为与演变规律,为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一、 科学目标  聚焦数字经济发展中政府、生产及零售企业、平台与消费者等主要经济主体之间的博弈行为,在数据要素市场、区块链与数字货币、网络拍卖、社交网络、平台竞争与反垄断等典型博弈场景开展研究,揭示数字经济时代博弈论的演变规律,丰富博弈论与机制设计的基础理论,推动博弈论基础理论发展与研究范式变革。  二、研究内容  (一)数据要素市场机制设计。  基于博弈论的数据要素确权与隐私安全保护 数据要素定价与收益共享机制设计 数据要素供需识别和匹配理论 机制设计视角下的数字税、数据交易监管与数据开放等数据政策设计。  (二)区块链与数字货币中的博弈论。  不同证明机制下的非合作博弈和共识达成 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最优区块链共识算法设计 区块链底层技术和支付交易系统的策略互动 数字货币时代央行与商业银行博弈及金融稳定 主权数字货币博弈和数字人民币国际化。  (三)网络拍卖与市场设计。  网络多物品拍卖理论与算法 在线匹配理论与算法 动态市场设计问题 不确定性下市场设计问题 市场干预及政府与市场参与主体博弈 再匹配问题 拍卖机制简化 隐私保护与市场设计。  (四)网络博弈理论与应用。  社会网络形成博弈与线上社交 朋辈效应博弈与线上社交 网络博弈中的竞争与合作 系统性风险与网络博弈 线上社会学习与意见动态。  (五)平台竞争、监管与反垄断。  平台搜寻匹配机制设计 平台交易机制设计 在线信誉机制设计与平台用户管理 平台经济中的竞争与合作 基于博弈论的平台监管与反垄断。  三、申请要求  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数字经济的博弈论基础”,申请代码1选择G0103。  “智慧医疗健康管理理论与方法”重大项目指南  发展智慧医疗健康管理是关系“健康中国”建设全局的战略任务。面向慢病管理、重大传染病防控等带来的巨大挑战,针对我国优质医疗资源稀缺和人口老龄化等带来的现实需求与约束,探索智慧医疗健康管理理论与方法,为新时代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变革和持续创新提供科学基础。  一、科学目标  揭示我国医联网环境下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和重大传染病防控的资源要素协同及其演化规律,聚焦多主体数据治理、跨界协同服务与医源性风险防控等科学问题,建立智慧医疗健康管理基础理论体系,在大型三甲医院、行业领军企业等开展应用示范,推动我国医疗健康管理科学发展,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理论支撑。  二、研究内容  (一)医联网环境下的数据治理与数据跨域分析。  医联网系统的资源整合、体系构建及演化机理 医联网环境下的大数据治理与互认共享质量控制 可解释的医疗健康数据智能分析与跨域知识推理。  (二)基于医联网的医疗健康协同服务机制。  医联网环境下的全面健康管理模式 基于医患交互与信任转移机制的医疗健康协同服务创新 医联网环境下的人机共融决策机制。  (三)重大传染病应急防控机制。  基于医联网的重大传染病资源调配决策 重大传染病应急防控策略与协同救治模式。  (四)医源性风险决策与医联网隐私数据保护。  医源性风险形态与作用机理 医源性风险识别、预测和预警机制 基于区块链的医联网隐私数据保护 医联网环境下的医源性风险决策与监管。  (五)智慧医疗保险与医院管理。  医联网环境下的医疗保险服务模式创新 医联网医院的运营管理体系变革 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医院服务运作优化 基于医联网的医疗服务质量及全流程监管机制。  三、申请要求  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智慧医疗健康管理理论与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G0112。  “机器行为与人机协同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重大项目指南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引领未来的重大战略性技术。着眼于国家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布局,拟从机器行为和人机协同视角,研究机器个体、机器集群智能与人类智慧的相互作用与融合机制,以及人机分工配合与协同决策的理论与方法,为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一、科学目标  运用多学科融合与交叉方法,研究人与机器智能行为的共生、博弈和互进等混合态势下混合智能存在模式、发展趋势与演化路径等关键科学问题,揭示在典型人机交互场景中存在的正向和负向反馈规律,提出人机协同的群体智慧决策方法,在重大应用领域探索基于人机协同的新产品、新服务和新管理模式。  二、研究内容  (一)管理决策环境下的机器行为模式及其演化。  人机混合决策环境下的机器认知、行为、演化、作用规律以及基于人物理解的行为间传导机理 混合智能管理决策场景下的行为演化效应及其产生的社会联动效应 混合智能复杂互动模式及其次生效应评估。  (二)人机协同中人的行为。  混合智能中人的行为塑造和特征 基于记忆与推理的视觉场景理解的认知学习网络 人机协同的干预性、行为冲突及其调节机制。  (三)人机协同决策的新型模式和管理场景。  人机信任与合作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真实管理决策环境下人机交互反馈机制 复杂管理决策场景下人机协同决策的新型模式 真实管理决策环境下人机协同群体智慧方法 人机协同决策行为的长期演变规律和社会影响评估。  (四)生产和服务管理决策中的人机协同新型模式。  混合智能参与情景下,生产系统、供应链系统、和服务系统的人机协同决策与管理。  三、申请要求  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机器行为与人机协同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G0118。  “制造循环工业系统管理理论与方法”重大项目指南  面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制造业从单一向集群循环转型过程中在循环韧性、循环质量和循环效能方面面临的管理挑战,探索制造循环工业系统管理理论与方法,旨在突破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循环的管理瓶颈,着力解决制造循环高端制造防卡、循环畅通防堵等问题,实现主循环与微循环的高质、高效管理,推动我国制造业集群循环的高质量发展。  一、科学目标  针对制造循环工业系统亟需解决的管理瓶颈问题,探究制造循环网络的结构特征与演化规律,提出制造循环工业系统创新管理模式,为提前布局和风险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中国工业场景面临的前沿性管理科学问题,提出有组织制造管理机制和系统优化方法,取得原创性研究成果,引领国际学术方向 将造循环工业系统管理理论与方法在典型制造业循环中应用实践,促进制造业高质、高效循环。  二、研究内容  (一)制造循环工业系统的管理模式、计划与调度。  针对制造循环工业系统,研究其管理模式、产品结构设计、计划与调度方法,揭示循环网络的结构特征与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实现系统优化。基于图论和复杂网络的循环管理模式 循环驱动的产品结构拓扑优化设计 制造循环工业系统的供需精准匹配计划 制造循环工业系统的多目标生产调度。  (二)制造循环工业系统的供需风险识别与管理机制设计。  针对具有供需高风险特征的高端制造,识别风险作用与演化机理,设计基于制造业间循环互动的风险应对机制,加强系统规划与战略布局,提升循环韧性。制造循环工业系统的供需关系分析与瓶颈识别 高端制造循环关键节点“防卡”应对机制设计 以高效畅通循环为目标的制造业治理政策设计 提高循环韧性的高端制造系统规划与战略布局。  (三)制造循环工业系统的资源高效利用与低碳管理。  针对高能源资源消耗的制造循环工业系统,剖析多主体间循环机理,研究异质性响应与环境效应,提出以碳减排和资源价值提升为目标的决策方法。节能减排政策与行动对制造循环工业系统的影响机理 制造企业异质性响应演化规律及资源环境与经济效应 面向资源高效利用的循环多主体协同管理模式 基于低碳约束的资源-环境-经济多目标决策模型。  (四)制造循环工业系统的界面连接与物流优化管理。  针对具有重物流特征的制造循环工业系统,研究物流对制造循环的影响机理、揭示物流与制造循环规律,提出物流与制造循环的创新管理机制。物流对制造循环工业系统影响机理与系统分析 制造企业界面连接的运作规律与管理机制 面向制造循环的物流系统优化建模与决策方法 制造循环驱动的物流效率提升路径与调控机制。  (五)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制造循环工业系统平台管理。  针对制造循环工业系统,研究管理平台结构设计和数据解析方法,提出基于跨企业和多要素数据的主循环和微循环系统优化方法。制造循环工业系统的管理平台结构 制造循环工业系统的数据解析方法 基于跨企业数据的主循环系统优化 基于多要素数据的微循环系统优化。  三、申请要求  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制造循环工业系统管理理论与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G0211。  “数字经济反垄断理论与政策研究”重大项目指南  全球数字经济反垄断监管持续加强,我国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反垄断保护。聚焦我国数字经济时代的反垄断基础理论和应用前沿问题,旨在探索我国数字经济反垄断科学监管理论创新、指导反垄断监管和国际应对,促进我国数字经济的创新和高效发展。  一、科学目标  立足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和国际竞争新环境,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数字经济反垄断科学监管体系、竞争与创新的动态关系、数据要素有效使用和消费者保护、数字金融领域反垄断以及外部冲击风险下反垄断等科学问题,展开理论与实证研究,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撑与法理依据。  二、研究内容  (一)数字经济反垄断科学监管创新研究。  数字经济主要特征和竞争机制 数字经济竞争损害理论和评估方法 数字定价串谋监管 智慧执法和动态监管设计 平台企业自律合规机制 数字经济反垄断监管一般理论和本土理论。  (二)数字经济中竞争与创新的动态关系。  数字经济中竞争和创新理论与实证研究 网络效应与市场集中度 必需设施与动态效率 行业管制和行政垄断对创新的影响 反垄断与我国企业创新提升。  (三)数字经济中数据要素有效使用与消费者保护。  数据要素最优利用设计 数字竞争的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 数据产权界定的经济学原理 数据优势与反垄断 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  (四)数字金融市场反垄断和系统风险双重规制。  数字金融市场竞争和稳定性基础理论 数据和信息分享与竞争 数字金融规制对金融创新和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 数字金融领域反垄断和系统性风险规制协调。  (五)大国竞合环境中我国反垄断理论与对策。  开放型竞争政策与我国软实力 关键技术领域竞争状况评估 数字经济与全球供应链纵向反垄断 国际反垄断政策协调机制 反垄断域外效力适用 政府行为与国际反垄断监管。  三、申请要求  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数字经济反垄断理论与政策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G0309。  “国民营养与粮食安全若干重大管理问题研究”重大项目指南  国民营养与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是实现全面小康与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服务于“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民营养均衡与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战略决策需求,指导可持续食物系统转型,服务国民营养与粮食安全保障的优化管理。  一、科学目标  围绕国民膳食营养优化策略及粮食安全面临的风险防控与系统治理等科学问题,综合应用复杂系统研究方法,开展基础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以期实现重大理论突破,服务新时代国民营养与粮食安全战略实践。  二、研究内容  (一)国民膳食营养特征精准评价与优化策略。  国民膳食营养结构变化特征 营养代谢性疾病的膳食风险特征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国民膳食营养特征精准评价与优化管理策略。  (二)营养导向型粮食供需预测与情景分析。  营养导向型国民口粮与饲料粮需求量预测 粮食中长期供需情景分析 蛋白质供给和消费的管理及调控 粮食安全预警与政策仿真。  (三)可持续食物系统中营养-食物-环境耦合作用机制分析与管理优化。  可持续食物系统中营养-食物-环境耦合作用机制 可持续的绿色膳食结构与粮食消费流通模式 可持续目标下的食物系统管理策略。  (四)营养安全目标与资源环境约束下保障粮食安全的体制机制。  营养安全目标与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粮食生产布局优化方案与保障粮食安全的全球方案 粮食供应链的系统风险与粮食保障的应急管理手段 环境友好的粮食安全保障模式优化与管理建议。  (五)新技术支撑下粮食质量绿色控制与系统治理。  粮食生态储藏质量检测及储备粮监管预警机制 粮食储备流通整体功能优化的绿色智能管理系统 营养健康信息智能化监测预警与安全管理策略。  三、申请要求  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国民营养与粮食安全若干重大管理问题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G03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2021年8月4日印发
  • 无创荧光显微技术能为大脑深度成像
    来自瑞士苏黎世大学和苏黎世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称为漫反射光学定位成像(DOLI)的新技术,利用它可以高分辨率、无创观察活体小鼠大脑深部的微血管。该技术具有卓越的分辨率,可看到深层组织,为观察大脑功能提供了强大的光学工具,在研究神经活动、微循环、神经血管耦合和神经退化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日的美国光学学会期刊《光学》上。  这种技术利用了1000—1700纳米之间的第二近红外(NIR-Ⅱ)光谱,这一范围光谱的散射较少,可使显微荧光成像的深度达到光扩散深度极限的4倍。  在各种疾病的动物模型中,荧光显微镜经常被用来对大脑的分子和细胞细节进行成像。但此前,由于皮肤和颅骨的强烈光散射影响,荧光显微镜仅限于小体积和高度侵入性的操作。此次研究首次表明,3D荧光显微镜可帮助科学家以非侵入性方式,高分辨率地观察成年小鼠大脑。该显微镜有效覆盖了大约1厘米的视野。  研究人员首先在模仿人体平均大脑组织特性的组织合成模型中测试了这项技术,证明他们可以在光学不透明的组织中获得最深达4毫米的显微分辨率图像。然后,他们在活小鼠身上测试了这项技术。他们给活小鼠静脉注射了荧光微滴,追踪这些流动的荧光微滴可以重建小鼠大脑深部微血管的高分辨率图。观察发现,借助DOLI技术可以完全无创地观察到脑微血管以及血流的速度和方向。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方法消除了背景光散射,并可在头皮和头骨完好无损的情况下进行。他们还观察到相机记录的斑点大小与微滴在大脑中的深度有很大的关系,这使大脑深度分辨成像成为可能。  “在生物医学成像领域,实现深部活体组织的高分辨率光学观测是一个长期的目标。”研究小组组长丹尼尔拉赞斯基说。  现在,研究人员正在努力优化DOLI技术,以提高其分辨率。他们还在开发改进的荧光剂,这些荧光剂更小、荧光强度更高,且在体内更稳定,这将大大提高该技术在清晰度和成像深度方面的性能。
  • 播放音乐即可驱动! 厦门大学彭兴跃团队开发出低成本新型微流控泵技术
    2021年6月4日,厦门大学彭兴跃教授课题组在2021年第6期《先进材料与技术》杂志(Adv. Mater. Technol. )发表了两篇论文(封底 文章和封底内页 文章),介绍本实验室开发的一种高性能、低成本及低功耗的磁控微泵技术(封底 文章),并运用这一技术设计出了可用手机歌曲播放列表编程控制的微流控培养皿(封底内页 文章)。微流控芯片(也叫芯片实验室)是一种控制微米尺度液体流的芯片,是生命科学、医疗、化学,计算机等各领域所期待的关键技术。由于制造难度、使用难度、成本及性能等许多问题都未得到解决,微流控芯片一直无法广泛应用到生活与研究之中。彭兴跃教授课题组证明了微小振荡器具有稳定的流场,并基于该理论开发了一款结构简、成本低、能耗低、寿命长、运行可靠、适应性强的微流控泵(封底 文章)。彭兴跃教授课题组为该微泵配套研发了音乐编程操作系统,使用者仅需要一个MP3播放器(或者手机等能播放音乐的设备)及一个耳机大小的促动器,通过播放内含程序代码的MP3或WAV格式的歌曲即可驱动微流。该微流控泵在成本、功耗、便利性、使用寿命、生物相容性、尺寸、可靠性、简单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有望能够用在生命科学、医疗、化学、计算机等领域,如干细胞研究、癌症研究、野外及太空的即时检验(point-of-care testing等)。同时,利用这种微流控泵技术,彭兴跃教授课题组研发了“微流控培养皿”(封底内页 文章),可以精确控制10 mm人工干细胞巢中的4个超慢微循环(40 μm s−1)。这种微流体培养皿只需要一个耳塞大小的促动器,一个MP3播放器和一个小小的磁性微球,就可以产生控制了培养皿的微流,再连接巧妙设置导流环及开口,就得到了稳定的微流循环通路,从而实现在体外细胞或组织培养实验中精密地模拟体内的各种微环境。同时,用这项技术自动化培养胚胎干细胞,只需每两天添加5滴培养基。微流控培养皿是一种易于推广实施及大量生产的技术,将能够极大的推进生物医学的发展。磁控微泵技术研究(封底文章)由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彭兴跃教授(论文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彭凌寒,郭雅新完成,封面页设计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韩雪。微流控培养皿研究(封底内页文章)由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彭兴跃教授(论文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郭雅新、彭凌寒、刘绢完成,封面页设计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韩雪。封底文章A Highly Programmable Magnetic Micropump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mt.202100150 。中文字幕视频摘要链接:https://www.ixigua.com/6960473307963458061 。
  • 探索未来 | 胡洪营:我国污水资源化政策与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实践
    近日,在“一泓清水入黄河”之山西省再生水产业化发展专题讲堂活动中,未来新水务专家组专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洪营分享了“我国污水资源化政策与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实践”。他表示,水资源有限,但可以无限循环。污水资源化利用对优化供水结构、增加水资源供给、缓解供需矛盾和减少水污染、保障水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污水资源化政策与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实践。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胡洪营(本文根据嘉宾发言内容整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特别是北京、天津、西安、深圳等城市,其缺水程度堪比以色列。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水资源成为刚性约束。水资源有限,但可以无限循环。污水资源化利用对优化供水结构、增加水资源供给、缓解供需矛盾和减少水污染、保障水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再生水是保障用水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国非常重视污水再生利用和再生水的利用,早在1988年国务院出台的《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就提出鼓励污水的再生利用;其后,在五年规划及节水行动计划中多次提及。2021年发布的《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这是我国首次以污水资源化利用做为单一内容来发布的文件,标志着我国水务行业进入到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新阶段。这也为水处理行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新的机遇,为水科学技术创新和学术研究拓展了新的舞台。《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到2025年,全国地级市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的总体目标,并配套了“1+N+M”的政策体系和实施方案,其中,“N”是N个部委,各有分工;M是指各个省市,要制定相应的污水再生利用实施方案。在“1+N+M”政策文件的推动下,未来15年将是污水再生利用的高速发展期。此后,《“十四五”黄河流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实施方案》再次强调了我国污水再生利用的目标,对中下游的污水利用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二十大”,提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要在水资源短缺的北方实现扩绿,再生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另外,“二十大”还提出要“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进一步扩大了再生水的应用空间。为深入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再生水利用试点,如环境部牵头的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工信部牵头的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试点、水利部牵头的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等。再生水系统的特点与利用模式再生水系统可以定义为非传统的供水工程,其利用模式一般可分为四种:一是集中式利用系统,即在下游集中收集污水,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以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或污水为水源,进行集中处理,再将再生水通过输配管网输送到上游用户。目前我国大部分再生水利用系统采用这种模式。其水质可靠性及保障能力较高,适用于人口密集的城市和地区;但也存在管网建设工程大、输配能耗高的缺点。二是分散式利用系统,即将一个小区或一栋楼的污水收集处理后就地回用,也叫中水利用。但实践证明,分散式利用系统因运行不易稳定、难运营、难监管等,面临较大管理挑战。三是分布式利用系统,它介于分散式和集中式之间,即在一定区域内建设若干污水厂(再生水厂),生产的再生水就近利用。其优点是管网建设距离短,但需要考虑规模效应、用地等影响因素。四是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系统,即在一定区域内,通过生态利用、自然储存(水银行)、输配调度等手段,将再生水用于生产、生活和生态。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的优势非常明显,一是可以促进城市水体的长效运营管理,再生水功能定位向“城市第二水源”拓展,以此提高管理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促进三水统筹治理,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协同发展从被动控制向主动利用转变;三是促进处理标准制定,破解“污水排放标准”面临的多方面制约,以用定质、以质定管,推动水环境精准治理、科学施策,实现“一地一水一策”。目前,我国正在开展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由生态环境部牵头,已确定首批共19个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我国再生水利用的现状与案例我国再生水利用量自2000年以来逐步提高,到2020年,全国平均再生水利用率约为20%。水资源量越少的地区再生水利用的需求越大;人均GDP越高的区域,再生水利用量也相对越高。北京市是推广再生水利用的典型城市,也是值得效仿借鉴的案例。按照北京市的统计口径,再生水利用率已达到60%,再生水供水量已占城市总供水量的27.6%,即北京市近1/3的供水来源于再生水。再生水成为北京市名副其实的第二水源。北京市水资源禀赋较低,因而长期以来非常重视再生水利用,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及标准,是全国关于再生水的标准最系统、覆盖面最全的城市。如2000年出台的《北京市节约用水若干规定》鼓励再生水的使用;再生水热泵系统、安全生产、再生水用于绿地灌溉、再生水用于农业灌溉、地下再生水厂安全运行等都有相应的标准;2021年出台的《再生水利用指南》,分工业利用、空调冷却、市政杂用和景观环境四部分,做了详细规定;今年7月出台的《关于本市再生水价格有关的问题的通知》,规定再生水可以由再生水供应企业和用户按优质优价的原则自主协商定价,还提出使用再生水的用户不用缴纳水资源税和污水处理费。这两个利好政策可以极大的推动再生水的利用。目前,北京市再生水主要用于城市生态用水,占比92%;同时,也作为水源供给工业企业,城区9座热电厂全部利用再生水;另外,北京市经济开发区的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将再生水作为电子超纯水使用。在国际上,将再生水作为超纯水水源的仅有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韩国。几点认识与再生水发展建议再生水利用技术、经济可行,是解决缺水问题的多赢途径。大量实践证明,再生水就近可取、水量稳定、水质可控,可作为“城市第二水源”和“工业第一水源”。再生水利用效益显著、技术可行,且有政策保障和运营经验的支持。特别是在缺水地区,再生水利用早布局、早受益。近中期要实现污水处理厂转型、升级和分质供水。未来5~10年,污水处理厂将被重新定义,从单一的治污功能向治污和供水双功能转变。污水处理厂可以通过再生水供应收取供水费,以此确保资源的持续供应;同时,还要推进多水源供水、分质供水,将再生水作为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纳入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分布式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处理和利用设施等。中长期要建设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系统。未来10~20年,以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为导向,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城市水系统(“三水”共治)。再生水首先用于生态环境,再将生态环境水作为第二水源在城市范围内进行循环利用。供水、排水与水环境、水生态建设,要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和一体化运营。建立全方位、体系化的科技支撑与服务体系。构建循环利用系统规划理论、水质净化技术体系、生态构建技术体系、长效运维技术体系、水质指标体系和再生水利用生态安全监测评价体系等,保障再生水安全、高效利用。加强政策管理与监督体系,推进水权交易,如再生水生产与储存、取用(水银行)等。
  • 干货|多模态分子影像探针研究进展,尽在第一届小动物活体成像网络会iSAI2024
    分子影像技术的发展除了需要先进的医学成像设备外,开发多功能的分子影像探针是实现分子成像的先决条件。分子探针作为分子影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分子成像灵敏度和特异性的关键。分子影像探针包括多种纳米材料,根据成像设备的不同,分子探针分为光学、核医学、磁学、声学、光声材料等不同种类。目前,基于纳米材料开发的分子影像探针已逐渐应用于临床,在对肿瘤进行成像的同时,又实现了精准的癌症治疗和疗效评估。仪器信息网将于2024年6月6日举办“第一届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与前沿应用”主题网络研讨会(iSAI2024),全日程现已公布(点击查看)。本文为【成像探针篇】,大会当天将由首都师范大学周晶教授、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员朱幸俊博士、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深圳福田)副研究员李萝园博士、上海交通大学长聘副教授熊丽琴博士、 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员罗宗化博士、东华大学副教授魏鹏博士共6位嘉宾,围绕稀土近红外二窗(NIR-II)成像探针、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分子探针、活性氧探针、微循环系统成像探针开发及应用展开分享,欢迎踊跃报名参加在线直播!会议链接/扫码报名: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sai240606.html ——02分子影像探针篇——关键词:稀土近红外二窗(NIR-II)成像探针、微循环系统成像探针、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分子探针、活性氧探针。周晶 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个人简介: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以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Nat. Commun.、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等发表论文50余篇。累计他引6000余次,单篇最高他引1400余次,5 篇为 ESI 高被引论文。获中国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7项。入选全球学者库公布的“全球学者库顶尖前10万科学家”及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单。担任《中国稀土学报》(中、英文版)和《稀土》首届青年编委会委员。大会报告:稀土纳米近红外二区发光材料实现疾病精准成像稀土元素具有丰富的4f电子能级结构,基于稀土元素构建的稀土纳米荧光材料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荧光探针。值得一提的是,以特定的稀土元素作为发光中心,可实现波长大于1000 nm的近红外二区荧光发射。鉴于此,我们设计开发了系列近红外二区稀土纳米荧光成像探针,基于该类材料实现了体外和活体内重大疾病标志物的精准检测。朱幸俊 研究员上海科技大学个人简介: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师从李富友教授。之后于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领域包括稀土发光纳米材料、纳米递送系统与治疗探针、医学影像造影剂、神经调控材料与器件等。目前课题组致力于发展适用于生物医学的新型纳米材料和技术,通过构建纳米复合材料,实现高选择性、低侵入性的生物成像、疾病治疗和生理功能调控。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Nano Letters, PNA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他引3000余次,多项研究成果入选科睿唯安ESI化学和材料领域前1%高被引论文。大会报告:发光纳米功能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病变的动态观测、药物的选择性递送和治疗措施的有效调控在提升疗效和减少副作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的诊疗方式在生物体内应用时仍然存在侵入性高、检测精度不足和时空可控性差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发展了一系列具有光、热、声等刺激源响应的新型纳米复合材料(包括光学纳米探针、纳米治疗剂和纳米递药系统),并通过生物相容性和仿生化修饰,实现疾病生物微环境变化的精确诊断、非侵入性可控治疗和早期疗效监测,为未来的疾病诊疗技术提供新的思路。李萝园 副研究员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深圳福田)个人简介:李萝园,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学基金,并获得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杰出博士后资助项目。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Adv. Mater.、Adv.Sci.、ACS Nano等发表论文15篇(影响因子大于10.0的11篇),课题组长期刺激响应水凝胶、多功能给药系统和近红外光学成像探针的开发以及它们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大会报告:动态光响应近红外二窗成像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利用刺激响应水凝胶与稀土近红外二窗(NIR-II)成像探针构建局部动态光学成像(LDDI)技术用来诊断炎症进展状态。纳米探针可以通过原位NIR-II光激活监测炎症因子的波动,并随着波动产生信号的变化,提高靶向治疗的准确性。熊丽琴 长聘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个人简介:上海交通大学长聘副教授、博导。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引用共计超过5000次(Google Scholar),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5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主讲本科生课程《分子影像学与疾病早期诊断》、研究生课程《分子影像学技术与探针》,主编教材《分子影像探针》。曾获上海市浦江人才(A类),获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获蒋大宗青年论文竞赛一等奖,获上海交通大学“李兰馨青年教师奖”,获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学竞赛青年教师组二等奖,获80103班奖教基金,获“双一流”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大会报告:微循环系统的分子影像学研究微循环主要包括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间的微血管循环和淋巴循环。如何构建性能稳定,与管壁作用力强,不易渗漏的探针,实现对小尺寸管道的高分辨成像是一个关键科学问题。针对此科学问题,我们建立了淋巴管及组织微血管的结构与功能成像新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分子影像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罗宗化 研究员上海科技大学个人简介:罗宗化,任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导、上海科技大学分子影像与核素药物实验室主任。在中山大学药学院获得有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及担任该校回旋加速器中心核心研发科学家。主要致力于神经炎症和肿瘤相关疾病的 PET 分子影像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在分子探针开发研究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和摘要50余篇。入选上海高层次海外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多项企业研发项目,担任Frontiers in Organic Chemistry, iRadiology, View Medicine等期刊副主编或青年编委。大会报告:PET分子影像技术在动物疾病模型中的应用研究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分子影像技术在动物疾病模型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旨在评估PET技术在动物疾病模型中的应用潜力,并探讨其对疾病机制和诊断效果的评估。通过开发合适的PET分子探针,利用PET分子影像技术实现对动物模型中生物学过程的定量测量,如受体结合、蛋白质表达等,为疾病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有力的工具和支持。魏鹏 副教授东华大学个人简介:魏鹏,2019年1月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随后进入东华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工作至今。近年来聚焦于活性氧激活型控释体系的构建。截止2024年4月底,累计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文章25篇,其中包括Angew. Chem. Int. Ed.(4篇)、Adv. Mater.、Chem. Sci.(2篇)、Adv. Sci. (2篇)、Anal. Chem.等。同时,授权发明专利7项,包括美国专利、PCT专利各一项。基于前期研究成果,获得2022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主持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等。大会报告:特定类型疾病区域活性氧的原位检测活性氧已被明确与多种类型的疾病密切相关,可以作为疾病诊断的重要标志物。因此,可以借助对特定疾病区域活性氧的原位监测,实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或研判疾病的进展。但是,如何使探针只在特定的疾病区域工作,以实现与特定类型的疾病相关联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报告人开通过引入靶向基团或调控探针关联疾病微环境等方式,开发了多种类型的仅在特定类型疾病区域工作的活性氧探针,为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分子工具。点击获取稿件提纲为帮助广大实验室用户及时了解小动物活体成像前沿技术、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增强业内专家与仪器企业之间的交流学习,仪器信息网特别组织策划“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 主题约稿活动。欢迎投稿,投稿文章一经采纳,将收录至【小动物成像技术】专题并在仪器信息网相关渠道推广.投稿邮箱:刘编辑liuld@instrument.com.cn电话联系:13683372576(同微信)。SkyView小动物活体CT多模态融合成像系统品牌:博鹭腾型号:SkyView勤翔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IVScope8500品牌:CLINX型号:IVScope纽迈分析小动物核磁共振成像仪NM42-040H-I品牌:纽迈分析型号:NM42-040H-I
  • 中国自主研发高灵敏度心磁图仪面世更好识别心血管疾病
    记者29日获悉,中国心磁图自主研发技术实现了新的突破:中国企业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灵敏度心磁图仪——谛听?高灵敏度心磁图仪在沪面世,其灵敏度达到5飞特。这意味着中国心磁图仪的技术水平步入一个新台阶。研发该高科技设备的中国企业为中国科学院微系统所下属生物磁产业化企业,是“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心磁图仪重点专项课题承担单位。企业董事长曲列锋博士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谛听是传说中地藏王菩萨的坐骑,善听人心。他希望高灵敏度心磁图仪能像谛听一样,成为医生的忠诚伙伴,为患者祛除“心病”尽一份之力;并时刻提醒企业谛听来自医者和患者的需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葛均波接受采访时介绍,心磁图是一种心肌缺血功能学检查方法,具有信号高度保真、对局部电流高度敏感的技术特点,灵敏、快速、无创、无辐射,在心血管疾病早期筛查、诊断评估、长期监测等方面具有良好应用前景,还可用于冠脉微循环障碍患者的评估。他希望谛听?高灵敏度心磁图仪能帮助医务工作者更好地识别诊断心血管疾病,为中国心血管事件拐点的早日到来等作出贡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崔建国博士介绍了基于心磁图的心肌缺血功能学评估的新进展。他说,研究人员发现心磁图的动态变化过程蕴含丰富的缺血定位信息。另外,研究证实心磁图对于微循环障碍的患者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对心肌缺血评估具有明确价值,是现有心脏检查的重要补充。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马健教授告诉记者,随着国内外对心磁技术的关注逐步提高,人工智能分析、多模态融合、心脏康复、肿瘤心脏病学等学科与心磁技术的交叉,逐渐成为心磁下一阶段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热点。相关企业总经理张树林研究员介绍,这款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心磁图仪创新性地采用了全球领先的八维降噪技术以及智能分析,能够在百万倍地球磁场下提取高质量的微弱心磁信号。他介绍,谛听?高灵敏度心磁图仪能够动态显示心磁定量指标;通过研发AI智能分析模型,心磁图分析诊断的准确度已达87.8%,后续期待与临床专家达成更多的合作。张树林研究员坦言,从技术本身而言,目前国内心磁技术快速发展。在临床应用上,建立心磁的诊断标准和体系,是未来心磁技术发展的关键。其所在企业将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心磁图仪专项,致力与临床专家共同建立心磁大数据平台,推动心磁仪的临床应用。在采访中,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谢晓明坦言,医疗设备的性能和临床价值挖掘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医工紧密合作。中科院微系统所十多年前从“零”开始组建超导团队,经过艰苦努力,研发了5飞特级灵敏度心磁图仪。他表示,现阶段心磁技术的发展,特别需要更多的临床医院和专家加入,使其更加普及易用,共同打造中国的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完)
  • 纳米组学:基于纳米技术的血液循环癌组的多维采集
    在过去的十年中,开发“简单”的血液测试并为个性化治疗提供设计,且无需侵入性肿瘤活检取样,使癌症筛查、诊断或监测成为可能,一直是癌症研究的核心目标。来自正在进行的生物标志物开发工作的数据表明,提高早期癌症检测分析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需要多个标志物单独使用或作为多种方式的一部分。在血液中多个维度(基因组、表观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的癌症相关分子改变以及整合所得的多组学数据有可能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并进一步阐明潜在的分子途径。在此,我们回顾了多组学液体活检方法的关键进展,并介绍了“纳米组学”标准模式:开发和利用纳米技术工具来富集并对血液循环癌组进行组学分析。  论文:Nano-omics: nanotechnology-based multidimensional harvesting of the blood-circulating cancerome译名:纳米组学:基于纳米技术的血液循环癌组的多维采集  尽管癌症的治疗手段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果,但全球人口仍有六分之一的死亡是由癌症导致的。缺乏早期癌症检测工具是造成这种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能够在疾病早期检测血液中肿瘤特征的测试为癌症患者提供了巨大的、尚未开发的潜力,即在肿瘤变得无法治愈之前接受有效治疗。因此,液体活检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不仅可以进行非侵入性肿瘤分析,还可以检测无症状个体的癌症发作。  基于使用组合治疗方式治疗癌症相似的基本原理(例如,手术、放疗和化疗),多种血液循环分析物作为“癌症指纹”的协同作用导致了在早期癌症检测中的范式转变。液体活检样本包含一系列蛋白质、核酸、循环肿瘤细胞(CTC)和细胞外囊泡(EV),它们从多个肿瘤部位进入血液循环,共同反映肿瘤生物学的空间和时间异质性。尽管关于分泌和循环肿瘤材料的动力学仍有待了解,但连续液体活检提供了纵向捕获系统性生物分子变化的可能性,因为它们在肿瘤进展的进化轨迹中动态发展。  检查各种血液成分中的多维分子变化(基因组、表观基因组、蛋白质组和其他)并整合由此产生的多组学数据集,不仅有可能阐明癌症特异性分子机制和潜在的治疗靶点,而且还可以发现新的用于早期癌症检测的生物标志物组合(图1)。迄今为止,由于液体活检分析物的浓度极低,尤其是在非转移性疾病患者中,对癌症组的综合分析范围上收到了限制,。事实上,基于血液的多组学生物标志物发现的主要瓶颈之一是单独富集和提取不同类型的液体活检分析物所需的大样本量(通常10-15 ml)。此外,多种分析物提取方案影响了所得组学数据集的分析重现性和可比性。  在此,我们评估了过去十年在早期癌症检测的多组学方法方面取得的进展。我们还介绍了“纳米组学”的概念,这是一种使用纳米技术来解决当前与血液循环癌组的富集和分析相关的技术限制的新兴范式。具体来说,纳米组学利用生物流体培养的纳米材料作为清除平台,在组学分析之前富集和分离癌症衍生的分析物,最终目标是识别用于早期癌症检测的新型多组学生物标志物组。  图1 多组学液体活检的转化潜力可以通过基于血液的液体活检捕获的肿瘤特异性信息的多个生物分子层的示意图。血液中存在的复杂生物分子特征突出了开发能够从单个血液样本中检测肿瘤特异性多组学特征的方法的机会。确定的多组学特征在癌症生物标志物和药物开发中具有潜在应用。  1.多组学生物标志物  目前,大多数液体活检测试基于蛋白质或游离DNA (cfDNA)分析物,临床上用于检测预后和预测性生物标志物主要是帮助选择最佳治疗策略。例如,血清癌抗原15-3常用于监测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反应,血浆cfDNA的EGFR突变检测可用于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反应性。随着此类检测在临床上的普及,正在进行的生物标志物发现工作正逐渐朝着开发用于癌症筛查和早期检测的多分析物检测方向发展。尽管评估单一蛋白质(例如,用于前列腺癌筛查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或多种蛋白质(例如在已知盆腔肿块的女性的术前检查中用于卵巢癌检测的OVA1组)的分析已经成功应用于临床,(表观)基因组学方法目前仍在早期癌症检测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循环肿瘤DNA (ctDNA)由封闭在CTC内或由于肿瘤细胞凋亡或坏死而释放到血流中,正在成为早期癌症检测的最有希望的生物标志物之一。尽管ctDNA仅占总cfDNA的一小部分,但下一代测序(NGS)方法能够放大ctDNA信号,因此优于基于质谱(MS)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发现方法。目前,超过30项正在进行的大型队列临床试验正在评估血液中基于ctDNA的生物标志物。单基因分析已逐渐演变为多基因NGS分析,最近又演变为多模式液体活检方法。不同类别的生物标志物分子的整合不仅有可能提高癌症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还可以将肿瘤定位在特定的解剖部位。  作为多癌症早期检测液体活检发展的领军技术,两种不同的多重生物标志物特征平台目前正在前瞻性临床研究中进行测试:CancerSEEK和GRAIL测试。 CancerSEEK测试使用蛋白质基因组生物标志物组,并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进行了初步临床评估后,首次在通过基于选择性突变的血液采集和测试(DETECT-A)早期检测癌症研究中对没有癌症病史的患者进行了前瞻性评估。1005名临床检测到8种不同类型的非转移性癌症患者。最初的概念验证回顾性研究评估了一个包含16个基因和8种蛋白质的多分析物组,并证明了70%的中位测试灵敏度(在8种不同癌症类型之间以及疾病阶段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和超过99%的特异性。此外,监督机器学习算法的应用正确识别了63%的CancerSEEK测试呈阳性的患者的起源器官。随后的DETECT-A研究是第一个评估多分析物(16种基因和9种蛋白质)和多癌症血液检测的前瞻性和介入性试验,涉及10006名无已知癌症的女性(年龄65-75岁)报名时。研究期间共进行了96例癌症诊断,其中26例仅使用CancerSEEK血液检测,24例通过标准护理筛查检测,其余46例根据症状或其他方式检测。据报道,单独使用CancerSEEK测试对所有癌症类型的敏感性为27.1%,与标准护理测试结合使用时为52.1%。然而,应该注意的是,CancerSEEK测试依赖于诊断性PET-CT扫描来确认所有阳性病例并将癌症定位到特定的解剖部位。尽管如此,该试验表明,多分析物血液检测与PET-CT和标准癌症筛查方案相结合,不仅可以有效地纳入常规临床护理,还可以促进旨在治愈的手术。最新版本CancerSEEK的验证目前正在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中进行,该研究对1000名已知或疑似癌症患者和2000名未患癌症的人进行,命名为ASCEND(Detecting Cancers Earlier Through Elective Plasma-based CancerSEEK Testing–Ascertaining Serial Cancer Patients to Enable New Diagnostic)。  GRAIL测试使用基于血浆cfDNA中DNA甲基化模式的替代检测方法,该模式通过对超过100000个信息甲基化区域进行亚硫酸氢盐测序确定。该平台目前正在一项雄心勃勃的临床计划中进行多癌症筛查测试,其中包括五项前瞻性试验:循环无细胞基因组图谱(CCGA)研究(NCT02889978)、STRIVE (NCT03085888)、SUMMIT(NCT03934866)、PATHFINDER(NCT04241796)和PATHFINDER2 (NCT05155605)。基础CCGA研究表明,这种靶向DNA甲基化检测可以检测50多种癌症类型,同时还能以93%的准确度预测癌症信号起源的组织。在所有疾病阶段都检测到癌症(I-III期敏感性:43.9% I-IV期敏感性:54.9%),特异性超过99%。通过与英国国家卫生服务局的合作,最新版的GRAIL测试(Galleri)的临床和经济性能将在一项包括140000名50-77岁参与者的试点筛选研究中进行前瞻性评估。值得注意的是,CancerSEEK和GRAIL测试都被授予FDA突破性设备状态,突出了多分析物测试在早期检测多种癌症类型方面的巨大潜力。  除了无细胞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癌症生物标志物之外,研究人员还尝试从血液中纯化和表征CTC和肿瘤衍生的EV用于实时监测治疗反应。CELLSEARCH系统是第一个获得FDA批准的平台,旨在捕获、纯化和枚举上皮来源的CTC,以预测转移性乳腺癌、结直肠癌或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目前,计数极少的CTC(转移性疾病患者每毫升血液中通常为1-10个)是基于上皮标志物的表达,例如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CAM)和细胞角蛋白8、18或19,并依赖于无法维持CTC活力的基于抗体的细胞捕获和染色方法。目前,CTC的临床效用仅基于计数,并且仅限于预测临床结果而不是实现癌症检测。然而,大量的CTC富集技术正在开发中,以实现异质CTC种群的顺序采样和分子谱分析。从散装细胞策略到对可行和完整的患者衍生CTC进行单细胞分析的转变推动了具有集成下游分子分析功能的微流体技术的发展,包括ClearCell FX1系统。  肿瘤分泌的EV不仅与肿瘤生长和转移有关,而且还可能稳定地封存癌症相关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的宝库。与CTCs相比,EVs在生物体液中的含量更高,尽管从生物体液的背景分子成分中重复分离和富集EVs仍然是众所周知的困难。 DNA条形码标记、3D纳米图案微流控芯片和无标记纯化平台(例如,通过超快分离系统(EXODUS)检测外泌体)只是目前正在开发的克服与传统超速离心相关在纯化效率、产量、速度和稳定性方面限制的基于抗体的EV纯化方案的几个例子。将生物分子或生物物理富集与在单个微流控平台(例如,外泌体模板等离子体技术TPEX)内对EV封存的生物标志物(例如蛋白质和microRNA)的多重检测相结合,在分离EV方面显示出来自非囊泡生物流体成分巨大的前景。  还尝试使用基于免疫亲和的微流体接口从单个样品中对CTC和EV进行双重隔离和分析。例如,双重用途的OncoBean (DUO)微流体装置已被证明能够从黑色素瘤患者的血液样本中同时分离CTC和EV,并使用多重实时定量逆转录 PCR (RT-qPCR) 测试对这些分析物进行分子分析,检测一组96个黑色素瘤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使用单个设备或平台富集多种癌症分析物被认为是多组学液体活检领域的下一个前沿。  2.数据分析与整合  尽管组学数据集的可用性越来越高,但由于需要对多组学数据集进行计算操作和解释,所以将生物标志物发现转化为临床试验仍然具有挑战性。大规模的国际研究网络开始意识到在癌组整合层上捕获数据的巨大潜力。癌症基因组图谱 (TCGA)是2005年发起的泛癌基因组学联盟,现已扩展到多组学,包括超过2.5 PB的基因组、表观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数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临床蛋白质组肿瘤分析联盟(CPTAC)是多机构倡议的另一个例子,旨在利用蛋白质组数据集的互补性,为不同癌症类型提供新的分子见解。  从单个患者样本中生成的多组学数据集的集成为发现血液中疾病特异性分子特征提供了巨大的潜力。然而,多组学数据分析比“单组学”分析更具挑战性,以下六个关键问题仍有待解决:(1)命名差异(例如,以基因为中心的与以蛋白质为中心的)和标识符弃用可能会无意中合并不同的分子种类 (2)每种数据模式都受制于其自身特定的噪声和分布特征,这需要在分析工作流程中使用大量相互依赖的软件工具 (3)开发和执行多组学工作流程需要广泛的领域知识 (4)工作流程复杂,难以优化,容易出错 (5)结果可能高度依赖于分析工作流程的设计 (6)复制和比较结果可能会因工作流程的细微变化而变得复杂。  目前已经开发了许多工作流程解决方案以实现多组学数据的关联,例如 GalaxyP和WINGS。但目前对于从此类数据集中选择关键生物标志物尚无共识。用于多组学数据分析和整合的可用工具和方法已在其他地方进行了彻底审查。  3.癌组的纳米富集  MS和NGS的技术进步极大地推进了血液中蛋白质组学特征的分析,但只有少数基于血液的癌症生物标志物测定已获得FDA批准。从血液中提取和纯化癌症相关分析物仍然是限制液体活检进入常规临床实践的主要瓶颈。  对新型早期检测生物标志物的探索引起了基于纳米技术平台的开发,这些平台旨在丰富血液癌组的不同成分(包括蛋白质、ctDNA、CTC和EV)。这些“纳米富集”策略中的大多数依赖于纳米粒子的高表面体积比以及它们的表面工程和功能化能力。所有这些利用纳米级技术或材料特性的策略都包含在纳米组学范式中。在这里,我们讨论了当前阻碍液体活检临床转化的技术挑战,并重点介绍了已用于克服这些挑战的纳米组学平台示例(表1)。  靶向纳米组学基于纳米颗粒表面的功能化,靶向部分作为特定癌症相关分析物的识别元素。相比之下,“非靶向纳米组学”方法依赖于癌症相关分析物在与生物流体孵育后非特异性吸附到纳米颗粒表面(图2)。已经开发了许多靶向纳米组学方法,主要用于富集EV和CTC(图2和3),而癌症分析物在生物流体孵育的纳米粒子表面的自发吸附仅在过去5年有使用,主要用于蛋白质和cfDNA的富集和分析(表1)。我们强调,尽管在免疫测定和生物传感器中加入基于纳米颗粒的探针经过广泛研究,但其不属于纳米组学方法的范围。这种生物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是基于纳米颗粒-分析物复合物独特的光学和电化学特性,而不是基于纳米颗粒富集分析物的下游组学分析。  图2 纳米组学范式概述“纳米组学”方法的示意图,其中纳米材料被用作清除平台,以从生物体液中捕获、富集和分离癌症相关分析物以进行下游组学分析。“靶向纳米组学”需要使用靶向部分对纳米材料表面进行功能化捕获特定的癌症分析物,而“非靶向纳米组学”依赖于癌症分析物非特异性、自发吸附到纳米颗粒表面(称为生物分子电晕形成)。基于纳米材料的采集平台可以同时从单个外周血样本(以及可能的其他生物体液)中丰富癌症特异性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脂质组特征。纳米组学方法旨在应用生物-纳米界面获得的知识,以实现复杂生物流体的多组学分析,最终目标是推出用于早期癌症检测的新型多分析物生物标志物。cfDNA,循环游离DNA CTC,循环肿瘤细胞 EV,细胞外囊泡。  表1 使用纳米组学方法分析液体活检分析物的示例研究  ASGPR1,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1 cfDNA,循环游离DNA CTC,循环肿瘤细胞 ddPCR,微滴数字PCR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pCAM,上皮细胞粘附分子 EV,细胞外囊泡 ICC,免疫细胞化学 IHC,免疫组化 LC-MS/MS,液相色谱和串联质谱 nano-HB,纳米人字形结构 NP-HBCTC-chip,纳米颗粒人字形循环肿瘤细胞芯片 NSCLC,非小细胞肺癌 PEDOT,聚(3,4-乙撑二氧噻吩) PEG,聚乙二醇 PEI,聚乙烯亚胺 PIPAAm,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 PLGA,聚乳酸共乙醇酸 PL,磷脂 qPCR,定量PCR RT-ddPCR,逆转录微滴数字PCR RT-qPCR,实时定量逆转录PCR SWATH-MS,连续窗口全理论碎片采集质谱 TROP2,肿瘤相关钙信号传感器2。  3.1 蛋白和ctDNA采集  在血液循环的生物分子中,蛋白质是细胞过程的生物学终点。因此,蛋白质在历史上作为最受关注的分子生物标志物。然而,直接从血液中发现新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由于高丰度蛋白(例如,白蛋白约占总蛋白质含量的50%)的压倒性掩蔽效应而变得错综复杂。尽管基于无标记MS的蛋白质组学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这种信噪比问题极大地阻碍了血液中疾病特异性蛋白质特征的识别。血浆免疫亲和消耗柱被广泛用于克服白蛋白掩蔽的问题,但会导致低分子量(LMW)蛋白质组(例如,60 kDa的蛋白质)以及高丰度载体蛋白的大量损失。  2003年首次提出使用富集纳米粒子来增强血液中LMW癌症蛋白质组的蛋白质组学分析,但这一概念仅在过去十年中才引起纳米科学界的兴趣(表1)。由 Liotta、Petricoin及其团队开发的Nanotrap技术使用核壳亲和诱饵水凝胶纳米粒子作为蛋白质收集器。与上述免疫亲和柱类似,Nanotrap技术能够将高丰度的高分子量(HMW)蛋白与LMW蛋白分离。具体来说,纳米颗粒的多孔外壳阻止HMW但不阻止LMW蛋白的进入,而内核包含共价连接的化学亲和诱饵,可捕获LMW蛋白以进行收获和后续分析。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初步可行性研究证明了Nanotrap颗粒作为蛋白质生物标志物发现平台的潜在用途,但该技术主要用于捕获和富集已知的生物标志物蛋白质。  蛋白质在与生物体液一起孵育后自发且非靶向吸附到纳米颗粒表面,称为“蛋白冠”(框1),也已被用于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了解到复杂的蛋白质电晕会在所有纳米级材料的表面上以不同程度迅速形成,这取决于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表面特性。事实上,纳米粒子对血液蛋白的结合亲和力已被证明是由许多不同的因素决定的,包括它们的大小、表面电荷和功能化以及纳米粒子-生物流体的孵育条件(框1)。  对低丰度蛋白质的纳米颗粒电晕富集和分析进行体内研究,首先需要通过将脂质纳米颗粒静脉注射到荷瘤小鼠和卵巢癌患者体内。随后通过尺寸排阻色谱法从血液中回收电晕包被的纳米颗粒并从高丰度背景分子(没有诊断价值)中纯化纳米颗粒结合的蛋白,从而能够对血浆蛋白质组的LMW部分进行高分辨率分析。这项最初的范式转变工作引发了人们对体外形成的蛋白质电晕指纹作为一种新工具的临床开发的兴趣,该工具用于对从癌症患者队列中获得的血浆样本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通过无标记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健康”和“患病”纳米颗粒电晕样本进行全面比较,可以识别多种以前未被识别的候选生物标志物蛋白(表1)。  在这些原理的基础上,Proteograph平台已被开发用于深度分析等离子体蛋白质组,该平台使用具有不同表面特性的有不同的电晕轮廓的磁性纳米粒子组合。由于2D和3D纳米材料是过量的,因此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研究各种类型的纳米颗粒的组合是否能在MS分析中显著“扩大”血液蛋白质组的覆盖范围。还存在从血浆样品中纯化和回收电晕涂层纳米颗粒、纳米颗粒制剂的合成和稳定性以及所需的样品量是可能阻碍此类生物流体预处理方案开发的一些亟需解决的技术挑战。  最近,纳米颗粒蛋白冠的形成在概念上已经转变为由蛋白质、脂质、多糖和核酸组成的多层分子自组装,称为“生物分子冠”(框1)。例如,我们展示了cfDNA与基于脂质的纳米颗粒在与人类血浆样本孵育时的相互作用。这一额外组学维度的发现以及在患有晚期卵巢癌的女性(与年龄匹配的未患癌症的女性相比)样本中发现的显著更高丰度的纳米粒子冠状cfDNA为进一步研究卵巢癌铺平了道路。有趣的是,对相同纳米颗粒电晕样本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揭示了组蛋白中的癌症特异性升高,表明核小体介导的纳米颗粒cfDNA相互作用。虽然 microRNA(在蛋白质复合物中或封存在EV中)的纳米颗粒表面吸附仍有待研究,但这些发现突出了开发能够同时富集和纯化血浆蛋白和无细胞游离核酸的纳米蛋白质组收获平台技术的机会。  使用纳米粒子从血液中纯化cfDNA的替代方法只有少数正在探索中,包括阳离子磁性纳米线系统的开发。在一项原理验证研究中,这种纳米纯化方法在收集cfDNA以通过液滴数字PCR检测EGFR突变方面优于金标准QIAamp循环核酸试剂盒。此外,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血液中共同分离CTC和cfDNA证明使用单个纳米颗粒平台有富集多种分析物的潜力。其他证明金纳米粒子与甲基化DNA相互作用的研究也为利用生物纳米界面检测cfDNA中癌症特异性甲基化模式奠定了基础。  3.2 CTC和EV分离  将CTC和EV从癌症患者的血液中高效提取和纯化是液体活检分析物进行临床转化的关键,这给纳米技术人员带来了工程创新挑战。基于金标准CTC免疫捕获的方法无法收获功能上可行的CTC的异质群体。因此,目前CTC的临床应用只是基于它们在大量造血细胞中的检测和计数,并且仅在高负担、转移性疾病患者中进行。尽管血液中的EV数量更多,但它们的小尺寸和低密度带来了一系列独特的技术挑战。传统的台式EV纯化技术(如超速离心、聚合物诱导沉淀等)主要依赖于它们的物理特性,需要几个小时并无法区分癌症衍生的EV和非恶性细胞释放的EV。  已经进行了许多利用CTC和某些EV子集的癌症特异性的尝试,以使用纳米组学方法增强血液CTC和EV及其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捕获和分离。这些收获策略中的大多数需要用针对众所周知的CTC和EV表面抗原(如 EpCAM、HER2、CD9、CD81和CD63)的抗体涂覆纳米颗粒表面。已经开发了广泛的纳米技术来捕获血液CTC和EV(表1和图3),包括磁性、金、硅、二氧化钛(TiO2)和碳纳米材料平台,具有不同程度的设计复杂性和成功率。为了解决与CTC固有异质性相关的问题并提高捕获效率,还使用了不同抗体的混合物对相同的纳米颗粒平台进行功能化。例如,用抗体混合物标记的磁性纳米线已被证明能以100%的效率(29名患者中的29名)从250 µl血液样本中有效分离早期非转移性乳腺癌衍生的CTC。  抗体靶向纳米颗粒也已集成到微流体装置中,与标准的CTC或EV分离方法相比,该装置需要更少的样品量并具有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并且可以设计成多步功能(例如,分析物分离、鉴定和检测)。这种基于纳米颗粒的平台的例子包括Poudineh等人设计的基于磁性排序流式细胞仪的微流控芯片,以根据其表面蛋白表达表型分析CTC,以及Zhang等人开发的具有自组装3D人字形纳米图案的Nano-HB微流控芯片,用于检测卵巢癌患者血浆中低水平的肿瘤相关外泌体。结合纳米颗粒分离CTC或EV以及下游细胞内或囊泡组学分析的微流控芯片也在开发中,并逐渐演变为综合多物种分析平台。  纳米材料提供的多模态工程能力使其能够从复杂的生物流体中同时捕获和可视化癌症分析物,以及对捕获的分析物进行刺激响应分离和取样以进行进一步分析。多功能纳米颗粒平台的一个例子是由Zhou等人开发的发光聚乙二醇功能化免疫磁性纳米球,用于对从EpCAM+上皮癌患者的外周血样本中分离的CTC进行高分辨率可视化。量子点沉积在这些磁响应Fe3O4纳米颗粒上,除了与血液进行磁分离外,还可以实时监测CTC的回收过程。最后,使用含二硫键的接头将抗EpCAM抗体连接到这些纳米颗粒构建体的表面,使谷胱甘肽介导释放活化的CTC。  除了这些上皮标记依赖技术之外,还有研究利用CTC对裸碳基纳米颗粒表面的高亲和力的不依赖标记的方法,并有望捕获更广泛的CTC亚型,从而能够表征其独特的转移潜力。例如,在概念验证研究中,Loeian等人开发了一种碳纳米管CTC芯片,能够从4毫升或8.5毫升血液样本中根据细胞角蛋白8或 18、EGFR和HER2成功捕获具有各种表型的异质CTC,血液样本来自7名I-IV期乳腺癌患者获得的每毫升血液中0.5-28个CTC。从污染的白细胞中纯化并将粘附的CTC从纳米管
  • 哈希仪器为世博主题馆中央空调循环冷却水处理助力
    世博会主题馆是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建筑、“一轴四馆”中的重要场馆之一,被喻为“世博会的客厅”。在世博会结束后,主题馆将转为国际一流的标准展览场馆,并于2011年开始对外进行市场化运作。 主题馆中央空调循环冷却水处理采用AOP技术。该项技术经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推荐,并通过了世博集团委托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业内顶级专家进行的严格评审。目前相关设备已安装调试到位,树立了该技术在公共场馆应用的高端样板。 在世博主题馆中央空调循环冷却水处理中,哈希公司在线水质分析仪器产品应用其中,重点检测PH、电导、硬度、碱度等指标,确保中央空调系统运行正常。 同时,哈希公司也积极参与世博会相关项目。哈希公司为负责向世博会提供直饮水的南市水厂改造项目提供了全部的水质分析仪表,包括原水水质监测,过程监测及出水水质监测,为水厂监测和控制提供准确稳定灵敏的水质数据,致力为世博会的水质安全提供保障。 1972年哈希公司伴随着尼克松总统的访华以中国政府采购的形式进驻中国至今,哈希产品在中国已经有超过30年的成功应用。哈希公司在中国参与了许多国家重点项目,包括节能减排项目,环保应急监测项目,饮用水安全监测项目,以及污水处理项目等。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上,哈希公司产品被大量应用在奥运场馆及相关配套设施水处理系统中,提供从饮用水安全保障、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雨水综合处理等领域的水质监测预警方案。
  • 品牌动态 | 海尔欣昕甬智测参加第四届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学术论坛
    4月1日,由 中国土壤学会氮素工作组、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地理专业委员会与国际氮行动组织(INI)东亚中心联合举办的第四届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学术论坛于北京大学隆重开幕。本次论坛以“氮循环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聚焦氮循环关键过程与机制、活性氮释放规律与效应、氮的可持续管理与政策、氮循环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等热点议题,来自149所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领域500余名人员到场参会齐聚北京大学,分享交流、共话发展。海尔欣昕甬智测推出生态活性氮浓度、通量检测精密仪器——HT8700大气氨本底开路分析仪、HT8850便携式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仪。仪器基于量子级联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实现更及时、更精确的科学测量。会议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郑循华教授发表《含氮气体地气交换通量的地面观测技术方法研究》主题报告,指出含氮气体地气交换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并介绍了研究所用的2款国产创新仪器的应用情况。基于涡动相关(EC)技术方法,海尔欣昕甬智测与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合作,自研HT8700大气氨本底开路分析仪,其开路设计具备的低功耗、高精度、快响应特点,特别适合于地面氨排放和大气氨沉降通量的涡动相关法高频自动连续监测。此款产品迄今已促成多个国内外领先科学团队发表3篇研究成果,分别为:1.中科院大气物理所郑循华团队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308–309 (2021) 108570;2.中国农业大学刘学军团队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78 (2022) 119070;3.荷兰环保局Swart团队Atmospheric Measurement Techniques, 16, 529–546, 2023.
  • 2022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生命科学与实验平台分会场集锦(上)
    仪器信息网、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名义)联合报道:2022年11月26日,由电镜学会电子显微学报编辑部主办、南方科技大学承办的“2022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在广东省东莞市顺利召开。大会为期三天,采用线下+线上直播方式进行,吸引来自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等电子显微学领域专家学者三千余人次线上线下参会。本届年会线上+线下邀请报告达约500个,是国内电子显微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11月26-27日上午进行大会报告,26-27日下午及28日全天同时进行12个不同电镜主题的分会场报告。大会线下现场27日下午,第九分会场——低温电子显微学表征,第十分会场——生物显微学研究,第十一分会场——生物医学和生物电镜技术,第十二分会场——全国电子显微镜运行管理开放共享实验平台经验交流四大分会场共进行了约40场报告。以下为部分报告集锦,以飨读者。第九分会场:低温电子显微学表征第九分会场现场直击部分报告现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孙林峰报告题目:植物激素调控与环境响应蛋白的冷冻电镜结构研究在干旱、高渗、高温等不利环境下,植物体内通过植物激素的转运以及作用过程来改变代谢,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孙林峰教授团队一直聚焦于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与环境响应过程中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报告中,孙林峰教授分享了实验室利用电镜技术针对植物激素调控与环境响应相关的膜蛋白的粒径结构研究。浙江大学研究员 郭江涛报告题目:冷冻电镜在植物离子跨膜运输分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细胞不停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同时由于细胞膜是疏水的磷脂双分子层组成,所以它需要借助于细胞膜的一系列转移蛋白和离子通道进行物质跨膜运输。郭江涛研究员主要研究离子跨膜运输的分子机制,关注转移蛋白和绿色通道,报告中分享了冷冻电镜在研究植物液泡上离子通道的应用等最新成果。第十分会场:生物显微学研究第十分会场现场直击部分报告现场: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业务拓展经理 程路报告题目:等离子体聚焦离子束Hydra在生物样品中的应用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CryoET)可用于解析结构和功能,对于科研工作者认知生物系统有着重要意义,因而Cryo-FIB/Cryo-PFIB技术在生命科学样品有着广泛应用。赛默飞聚焦离子束电镜具备电子光学系统和独特的等离子体聚焦离子束发射源。程路分享了其在室温和低温场景下的多种应用案例。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纪伟报告题目:干涉与冷冻定位成像技术显微镜自发明以来,一直推动着生物医学的进步,但受限于衍射极限,光学显微镜在发明后的300多年里,始终保持在200纳米左右,无法观察细胞纳米结构。21世纪以来,结构光照明显微镜(SIM)、受激辐射耗竭显微镜(STED)、单分子定位显微镜等多种超分辨成像技术以不同方式突破了衍射的限制。纪伟博士通过干涉与冷冻定位成像,进一步突破了单分子定位成像的分辨率。第十一分会场——生物医学和生物电镜技术第十一分会场现场直击部分报告现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教授 官阳报告题目:肾小球血栓性微血管病样改变的超微病理学观察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病情危重,表现为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微循环血栓形成。导致TMA的多种病因共存,不同病因引起的TMA在临床和发病机制上有显著差异,尽管发病机制不同,但其病理改变却非常相似,针对的靶细胞主要是微血管内皮细胞。电镜凭借其较高的分辨率可观察到TMA内皮细胞损伤的特征性超微结构改变,对轻度或不典型TMA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可100%发现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下间隙的改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翁南燕报告题目:运用NanoSIM和EM联用技术研究生物体内微量金属元素的原位分布二次离子质谱技术(SIMS)是以检测初级离子源轰击样品表面产生的特征二次离子为基础的表面分析技术,一般分为静态SIMS和动态SIMS两种,能够获取样品表面的元素和化学组分信息。纳米二次离子质谱技术(NanoSIMS)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检测灵敏度、高质量分辨率、元素分析覆盖范围广、可同时分析5-7种元素等优点,非常适用于生物样品的分析。报告以污染牡蛎体内铜和锌的亚细胞原位成像研究以及牡蛎配子发育过程中锰的积累与亚细胞分布研究为例介绍了相关技术的应用。第十二分会场:全国电子显微镜运行管理开放共享实验平台经验交流第十二分会场现场直击部分报告现场: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 李永合报告题目:现代扫描电子显微方法功能化进展报告中通过原位固体电化学扫描电子显微学,揭示了工况循环条件下锂枝晶和裂纹的生长行为、形貌演变过程;利用室温、冷冻FIB实现了弱衬度和束流敏感体系的三维形貌重构;发展了低能扫描电镜透射成像显微方法,系统研究了电子与弱衬度材料的散射作用,发现了衬度反转现象。广东工业大学工程师 吴焱学报告题目:新建校级平台电镜微区室的建设、共享和管理报告中主要介绍了广东工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微区分析室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广东工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微区分析室一期拥有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十余台电镜相关科研仪器,设备总资产约2500万元人民币,实验用房超过240平方米。微区分析室可提供全套的电子显微镜制样和测试服务,覆盖从机械精密切割抛磨到离子束原位加工切片,从宏观尺度观测到纳米范围测量,从表面形貌观察到内部二维晶格像分析等。电镜大会第二日至此结束,11月28日全天,12大主题会场仍将进行约240场报告,欢迎各位通过线上报名观看。微信扫码进入大会官方网站,查看大会详细日程并线上观看会议直播:
  • 肿瘤精准诊断前沿技术及应用探讨
    精准医疗当下最大的应用领域当属肿瘤的精准医疗,而由于肿瘤复杂的发病机制和巨大的个体差异,导致肿瘤的治疗效率特别低。所以肿瘤的精准诊断是实现肿瘤精准治疗的基础。随着技术发展和进步,多种创新型诊断技术开始出现,新型诊断技术将逐渐替代原有技术成为肿瘤诊断的首选,将极大助力精准医疗,造福广大肿瘤患者。为促进肿瘤精准诊断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交流,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联合中国微循环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将于2022年7月22日举办“肿瘤精准诊断前沿技术”网络研讨会,为肿瘤精准诊断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中国微循环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大会亮点:1. 专家从高校到医院,主题从科研到临床全覆盖2. 多种最新技术、手段全囊括会议日程时间报告题目及嘉宾09:3010:00肿瘤的精准诊断温文(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副教授)10:0010:30空间组学技术在肿瘤诊断方面的应用探索李鹏飞(布鲁克 质谱成像应用主管)10:3011:00近红外二区荧光小分子探针及生物分析孙耀(华中师范大学 教授)11:0011:30肺结节、早期肺癌临床实践探讨传奇2谭先华(武汉市第五医院 副主任)午休14:0014:30精准医学----肿瘤风险评估及预后工具研发和临床应用研究郭向前(河南大学 副院长/教授)14:3015:00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系统在肿瘤微基因组学的应用杨欣桦(赛默飞世尔科技 基因科学事业部 技术与产品管理经理)15:0015:30高性能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设计及肿瘤诊疗应用研究赵征寰(重庆医科大学 教授)15:3016:00循环肿瘤细胞体内捕获技术及应用王卿卿(河北德路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研发总监)点击二维码即可报名,免费参会!
  • 北京将全市推广地沟油回收装置
    最近,市发改委发布《北京市“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计划》,将在全市餐饮服务单位内推广餐厨垃圾油水分离装置,以从源头上杜绝地沟油。   《全民行动计划》包含家庭、政府、学校、企业和园区、农村、宾馆饭店、商场超市、休闲场所、建设工地和交通十个部分。按照规划,到2015年,中小学节能减排教育课程开设率达到100%,城区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大于80%。   【餐饮】   全市推广地沟油回收装置   “十二五”将全面推广配置餐厨垃圾油水分离装置,配置分类收集容器。建立餐厨垃圾排放网络登记申报机制,鼓励餐饮服务单位积极参与申报登记。   市发改委表示,5年内,示范建设餐厨废弃油生产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生物质液体燃料。   市政市容委之前要求,餐馆、食堂等须将产生的餐厨垃圾、废弃油脂全部交由具有收运资质的单位收集运输。若有证据证明餐馆将这些擅自交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签约的企业有权要求餐馆支付违约金,或按实际损失量要求赔偿。餐馆要对餐厨垃圾、废弃油脂进行分类,不能把餐厨垃圾混入到收集废弃油脂的容器内,否则可要求餐馆支付生活垃圾清运费。   【政府】   公车“一车一卡”定点加油   根据计划,为推动公务车节油,将推广实行一车一卡定点加油制度。据了解,目前市级财政层面补贴的公车已经实行“一车一卡”制度。未来,将进一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本市还要定期公布符合绿色采购的品牌清单,不断扩大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范围。市发改委资环处负责人表示,5年内,争取全市二级及以上能效产品市场占有率要大于80%。   【商业】   鼓励设产品包装回收柜台   严格执行“限塑”规定,限制过度包装。鼓励企业在大型商场、超市设立产品包装回收柜台。鼓励商场超市将回收产品包装纳入商场超市积分范围,开展积分抽奖及积分换购等活动。   市发改委介绍,目前,还没有包装回收柜台试点,相关政策将在下一步工作中研究制定。   【交通】   5万辆“绿色车队”送货物   为解决好物流最后一公里,本市将组建5万辆规模的“绿色车队”。目前,新发地批发市场已经使用首批50辆“绿色车队”车辆,预计年内增至2000辆。   重点大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及商务中心区等区域拟设立自行车专用道,推出“古都风貌骑行观光”、“骑车逛奥运场馆”、“骑进胡同文化”等“骑行北京观光线”。   今年,本市将增加500个自行车租赁点,提供近2万辆自行车。未来5年内,将全面健全自行车租赁网络。   建立微循环交通网络,开设全日开行和通勤高峰时段运行的多层次微循环公交接驳线,解决部分社区最后一公里的出行。(周宇)
  • 去内毒素亲和填料的常见问题解答
    内毒素亲和填料 内毒素是一种常见的蛋白污染物,它的存在使得蛋白的活性研究变得十分复杂,并且内毒素是一种对人类有害的化学物质,它能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一系列不良症状,因此,检测和去除蛋白中的内毒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月旭Endotoxin rem Tanrose 4FF 内毒素亲和填料以自制的琼脂糖凝胶为基质、多占菌素B为配基,用于去除生物源蛋白类产品(包括多肽、抗体、多糖等)中的内毒素,但多占菌素B只对部分内毒素有抑制作用,而不能抑制所有内毒素。 技术参数 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01 内毒素去除效率低,应当怎么做? ①可能原因:样品pH值不在内毒素结合范围。解决方法:用0.1M NaOH或0.1M HCl调节pH至7-8。 ②可能原因:样品与填料接触时间短。解决方法:降低流速,增加样品接触时间。 ③可能原因:检测系统被内毒素污染。解决方法:确保所有试验用品均为无热源产品。 ④可能原因:内毒素与目的蛋白结合较强解决方法:优化样品pH,使样品能够与内毒素分离。 #02 样品被污染,应当怎么做? ①可能原因:该填料纯化过其他样品。解决方法:增加接触时间;不要用使用过的填料来去除不同样品的内毒素。 #03 样品回收率低,应当怎么做? ①可能原因:样品非特异性吸附在填料上。解决方法:增加样品和平衡液中的NaCl浓度。 ②可能原因:目的蛋白与内毒素结合一起被去除。解决方法:优化样品pH,使样品与内毒素分离。 订购信息
  • 新品发布 | RFLSI ZW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无与/伦比的成像体验
    想拥有一台微循环研究利器吗?不仅实时监测活体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情况还可成像更快、更大,拓展性更广……新一代RFLSI ZW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实力全开,给你的科研工作更大的加速度!升级点1:全局快门COMS传感器-更快全新的RFLSI ZW采用全新的全局快门CMOS传感器。新款传感器具有更高的量子效率,即使是非常短的曝光也能获得清晰的图像;同时具备更加优秀的抗噪性能,在高分辨率模式下,采样速度相较于上一代产品提升了3倍,更快更精准获取成像图。升级点2:成像面积-更大RFLSI ZW的监测面积为225mm*300mm,相较于上一代产品提升了近8倍,应用对象从小动物扩展至大动物及人体的拍摄,进一步扩大了应用的范围。升级点3:成像算法升级-更强RFLSI ZW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在成像算法上进一步提升,相较于上一代产品,在空间算法模式下将图像合成数量提升了5倍,在时间算法模式下提升了24倍,图片成像质量更加清晰、细节化增强。升级点4:扩展性-更广设备增加了BNC扩展接口,可实现与外部设备的通信,如电生理、刺激器、注射泵、光遗传等。通过软件控制协议,可自定义设备的工作顺序、间隔、频率等参数,满足多样化的实验需求。升级点5:内置校准程序—更智能使用标准校准物配合校准程序,可以定期进行自校准,保持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使不同时期的血流灌注量具有可比较性。升级点6:激光安全性-更高新一代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在安全性上进行了升级,产品符合Class1-IEC 60825-1:2014安全激光等级标准,使用安全性更高,进一步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RFLSI ZW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效果图参考Brain-c57bl/6Foot-HumanMesentery-SD ratFemoralartery-c57bl/6除了上述六大升级更多升级细节可查看下表想率先试用这款新品识别二维码,即可免费申请试用
  • 【媒体】“石家庄新闻”开年三次聚焦先河 污水处理系统成明星产品
    3月20日,石家庄电视台“石家庄新闻”,以“构建4+4现代产业发展格局”为专题,以先河环保为宣传典型,播出了“发展环境监测检测和治理装备 做大节能环保产业规模”的相关报道。这是春节假期后,该栏目第三次聚焦先河环保,关注公司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在省会乃至行业掀起一股“环保热”、“先河热”。报道中提到:“近年来先河环保凭借超前创新、转型升级以及文件经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由设备研发制造商,转型为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服务商, 公司经营已连续七年保持在30%以上的增速,自主产品成为公司销售主流,体现出公司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掌控力。”同时,报道还重点关注并介绍了公司的创新产品——农村一体化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该系统是先河环保响应国家建设美丽乡村、推行厕所革.命的号召,针对我国村镇污水处理薄弱的现状,通过详细调研分析农村生活污水、乡镇小企业工业水的排污情况和排放规律,于2017年开发成功,目前由先河环保旗下新成立的子公司——先河正合公司负责总体项目运营。系统主要应用于城中村、布局分散的小城镇、农村和偏远山区,可将其产生的生活和工业污水进行分别收集、就地处理、达标排放或回用,从而构建农村新型环保的污水处理模式,是目前控源截污、内源治理、原地处理的最佳方案之一。瞄准农村面积广、人群分布相对分散,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存在管网投资大、施工困难的现实难点,系统借助多重生物净化工艺,为污水处理提供创新解决之道。在设计上以自动化、集约化、智能化为根本原则,既便于散居农户单户安装,又能实现区域化集中处理,具有广泛适用性;产品还借鉴了日本较为流行的净化槽处理技术,在净化工艺及净化性能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能借助独特优势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更经济高效的处理。农村居民生活中的冲厕水、厨房水、洗涤水等污水,经过这种小型高效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都会“变”成清水,最终成为微循环生态圈的一部分。污水经过处理能够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一级水质标准,处理后的水可以用来养鱼、浇花、灌溉,或者补充地下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已为北京、河北、山东、四川、贵州等地的试点农户带来干净整洁的新生活。如该污水处理系统在北京白河水库、四川沱江等地的安装,就为水源地保护、村镇小微企业和流域污水处理提供了范本。随着先河污水处理系统试点、推广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展,将有效提升试点地区的污水处理能力,改善当地的水环境质量。同时该系统也将成为加速美丽乡村建设的助推器,为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