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芯科传感器

仪器信息网芯科传感器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芯科传感器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芯科传感器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芯科传感器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芯科传感器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芯科传感器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芯科传感器相关的解决方案。

芯科传感器相关的资讯

  • 通用生物传感器实现一“芯”多用,可同时检测8个数量级浓度差异的生物粒子
    研究人员开发了新的信号处理技术,与光流体生物传感器芯片一起使用,以检测浓度变化8个数量级的纳米珠混合物。图片来源:霍尔格施密特/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团队在用于检测或分析物质的芯片传感设备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研制高灵敏度的便携式集成光流体传感设备奠定了基础。这些设备即使涉及浓度变化很大且完全不同类型的生物粒子时,仍然可同时进行多类型的医学测试。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光学》杂志上。研究人员将新的信号处理技术应用于基于光流体芯片的生物传感器,能对8个数量级浓度的纳米珠混合物进行无缝荧光检测,将传感器可工作浓度范围扩大了1万倍以上。团队表示,新设备足够灵敏,不但可检测单个生物分子,还能在非常宽的浓度范围内工作,以同时测量和区分多种粒子类型。这一多类型分析测试平台,原理基于光流体芯片,通过用激光束照射粒子,然后用光敏探测器测量粒子的响应来检测粒子。还使得该平台具有执行各种类型分析所需的灵敏度,可检测包括核酸、蛋白质、病毒、细菌和癌症生物标志物等粒子。在这项新工作中,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得以同时检测高浓度和低浓度的粒子。他们结合不同的信号调制频率:高频激光调制以区分低浓度的单个粒子,低频激光调制以在高浓度下同时检测来自许多粒子的大信号。团队还应用到最近开发的一种极速算法,以实时识别和高精度区分。这种信号分析方法,本质是用不同浓度和各种荧光颜色的纳米珠溶液泵送光流体的生物传感器芯片。目前,其能正确识别浓度差异在混合物中超过1万倍的纳米珠。未来,其将用于分析来自人工神经元细胞组织类器官的分子产物,为人们带来神经源性疾病和儿科癌症等领域的新见解。
  • 无需任何抗体 碳纳米管传感器可快速检测新冠病毒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师使用专门的碳纳米管设计了一种新型传感器,可在没有任何抗体的情况下检测新冠病毒,并在几分钟内给出结果。新传感器基于可快速准确诊断的技术,不仅适用于新冠疫情,还适用于未来的流行病。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教授、研究资深作者迈克尔斯特拉诺说,“快速测试意味着可以在未来的大疫情中更早地开放旅行。可以对下飞机的人进行筛查,并确定他们是否应该隔离,也可对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进行筛查。”在该项目开始后大约10天,研究人员就为新冠病毒的核衣壳和刺突蛋白确定了准确的传感器。在此期间,他们还能够将传感器集成到带有光纤尖端的原型设备中,该设备可实时检测生物流体样本的荧光变化。这消除了将样本送到实验室的需要,而这是新冠PCR诊断测试所必需的。研究人员将传感器整合到一个带有光纤尖端的原型中,该光纤尖端可以检测测试样品中荧光的变化。图片来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该设备在大约5分钟内产生结果,并且可检测低至每毫升样品2.4皮克病毒蛋白的浓度。在这篇论文提交后最新进行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实现了比现在商业上可用的快速测试更低的检测限值。该设备还可检测溶解在唾液中的新冠病毒核衣壳蛋白(但不能检测到刺突蛋白)。检测唾液中的病毒蛋白通常很困难,因为唾液中含有黏性碳水化合物和消化酶分子,会干扰蛋白质检测,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新冠诊断需要鼻拭子的原因。研究人员表示,即使没有任何抗体和受体设计,该传感器也显示出最高范围的检测限值、响应时间和唾液兼容性。这种分子识别方案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可进行快速设计和测试,而不受传统抗体或酶受体的开发时间和供应链要求的阻碍。斯特拉诺说,研究人员开发工作原型的速度表明,这种方法可证明对在未来疫情大流行期间更快地开发诊断方法是有用的。
  • 新型生物传感器可快速检测新冠病毒蛋白和抗体
    目前,大多数医学实验室主要仰仗逆转录PCR(RT-PCR)技术来诊断新冠病毒感染。PCR技术可以放大病毒的遗传物质,使其可被检测出来。但这项技术需要专门的人员和设备,供应链短缺导致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检测能力严重不足。为了在不需要基因扩增的情况下直接检测出患者样本内的新冠病毒,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蛋白质设计研究所所长大卫贝克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计算机,设计出了一款生物传感器,可识别病毒表面的特定分子并与之结合,然后通过生化反应发光。抗体测试可以揭示某人此前是否感染过新冠病毒,科学家们用此来追踪新冠肺炎的传播情况,但这种测试也需要复杂的实验室设备。鉴于此,该研究团队还发明了另一款生物传感器,当与新冠病毒抗体混合时,这款传感器也会发光。而且,这款传感器不会对血液中的其他抗体——包括针对其他病毒的抗体产生反应,这对于避免假阳性非常重要。贝克说:“我们已经在实验室证明,这些新传感器可以轻而易举地检测到模拟鼻腔液或血清样本中的病毒蛋白或抗体,接下来,我们将证明它们是否能可靠地用于诊断环境。”研究小组还表示,除用于检测新冠病毒外,这些生物传感器还可用于检测其他人类蛋白,如Her2(某些乳腺癌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和Bcl-2(在淋巴瘤和其他一些癌症中具有临床意义),以及针对乙肝的细菌毒素和抗体病毒等。
  • 可自然降解传感器问世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英国《自然· 电子学》杂志14日在线发表的一篇动物研究论文中,美国科学家介绍了一种可移植、可伸展的应变及压力传感器,可以在有效使用期结束后自然降解。该装置将用于实时监测受损软组织所受的微弱应力和压力变化,有助于为患者设计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传感器技术早已“轻松”应用于多种不同的环境,它们能集成到小型化的发射器或接收器系统中,也能与人体直接接触服务于医疗应用。这其中,可降解传感器是一种新兴技术,它们在预定的使用期限结束后会自然降解,因此不需要通过二次手术取出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但是,生物相容性微传感器的生产目前还是一个非常耗时和昂贵的过程,现有的这类传感器的感应性能十分有限,或是其生物相容性还未经证明。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此次,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研究人员佩吉· 福克斯、斯坦福大学鲍哲南及他们的同事,报告了一种由完全生物可相容材料构成的、可伸展、可生物降解的应变及压力传感器。这一可移植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能够区分小到0.4%的应变和12Pa的压力(一粒盐产生的压力)变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了测试该传感器的生物相容性,研究团队将其移植进一只大鼠的背部。在移植手术8周后,未观察到负面炎症反应(除了第1周出现初期炎症反应)。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能够控制传感器的降解,使其寿命与组织愈合所需的时长一致。此外,经过一定的设计,在降解过程中,该传感器的灵敏度也不会有明显下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针管有一次性的,医疗电子仪器也可以有一次性的。可降解的生物传感器一旦进入实用,我们就可以将很多临床定性描述转为量化指标,病人的恢复快慢可显示在屏幕上,痛觉程度也不再模糊。医生的工作将因此大大便利。 /p
  • 柯力传感领投点联传感天使轮 开拓精密测量传感器市场
    2023年7月,宁波柯力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柯力传感”)与深圳点联传感科技有限公司(“点联传感”)正式签署协议,完成天使轮投资。柯力传感是此次点联传感天使轮融资的领投方。   深圳点联传感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于2022年,是由多名清华大学博士领衔的高层次人才硬核团队,精密仪器专业出身,专注传感检测研究15年。   点联传感在精密光学系统、高速硬件电路以及综合检测算法方面有深厚的研究基础,依托底层高速高精度CMOS激光测量传感器技术框架,逐步拓展对射式、反射式以及同轴共聚焦的产品矩阵,实现对工业品形位尺寸的精密检测与定位,提高生产效率与性能。未来,点联传感将在产学研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名校传感器成果转化平台,立志解决中国工控及其他领域中高端传感器卡脖子问题。据悉,柯力投资点联传感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当前国内精密测量传感器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是一个确定性的发展机会,是柯力布局传感器行业的重要市场方向。   第二、高精密测量传感器有一定的技术壁垒,需要依赖技术型团队才能打造升级产品,形成品牌。点联传感团队是由多名精密仪器专业出身的博士组成,专业技术能力强。   第三、通过柯力投资与赋能,可以快速提升点联传感的客户拓展能力,整体价值实现1+1>2。   当前,中国制造业正在向高精度、智能化的方向转型升级。高精度工控传感器是制造装备的基础要素,柯力传感对点联传感的投资与赋能,将助力其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国内外一流传感器品牌,同时,也将加速柯力从单一物理量传感器向多物理量传感器融合的步伐与进程。
  • 灵动佳芯发布非接触式红外体温传感器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带动各行各业对温度的讨论和关注;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医疗领域中先进仪器设备的持续引入,温度传感器技术不断升级,不仅在精度、响应速度等方面得到了提高,还出现了更多的类型和功能。近期,苏州灵动佳芯推出一款非接触式红外体温传感器芯片ZT9799,采用量子阱红外光电探测技术,快速探测红外波段的光信号,完成红外波段光信号探测,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芯片内部的温度计算单元实现实时温度值计算,精度可以达到±0.1℃以内。产品特点1) 尺寸小,LGA封装 6PIN,仅为1.9mm x 2.3mm x 0.68mm;2) 功耗低:休眠模式在0.76μA,低功耗模式2.56μA@2HZ,高信噪比模式19.71μA;3) 响应速度快:最快可以20ms计算温度值@50HZ;4) 测量精度高:实验室测试校准后测试精度在0.1℃内(高精黑体精度达0.007℃);5) 接口简单:通过I2C接口读取计算后的温度值(±0.1℃),对于功耗要求高的场景,可以通过预设温度值,INT方式唤醒MCU读取温度值。应用场景高精度非接触式人体温度测量(医疗级别)家电产品温度检测应用可穿戴产品温度监控IOT、工业、仓储领域温度监控应用案例| 基于ZT9799温度传感器的耳温枪设计灵动佳芯用ZT9799组装了一个耳温枪DEMO,并进行了包括精度测试,热冲击测试以及真人测试等在内的各种场景测试。耳温枪精度测试灵动佳芯基于上述结构设计考虑,组装成耳温枪DEMO实际测试看测温效果,从实际测试情况来看,在35℃~42℃范围内测量精度在±0.1℃内,在这个温度之外测量精度控制在±0.3℃以内。耳温枪热冲击测试在抗热冲测试具有比较好的表现,能够满足医学红外耳温计标准要求。行业标准要求在60s内达到精度0.2℃,但灵动ZT9799可以在40s内达到精度0.1℃,测试速度及精度远高业内标准。耳温枪真人实际测试数据对比国外知名耳温枪做了对比测试,从测试结果上看,灵动佳芯温感测试温度与国外耳温枪测试结果数据一致,在国内自研自产以及性价比上更具优势!| TWS耳机温度传感器灵动佳芯针对TWS耳机增加温度传感器并进行测试。用高精度黑体作为被测物体,测试温度从35℃到42℃,测试数据显示,灵动ZT9799能保证测量精度在0.1℃范围内,达到医疗级别。| 智能手表温度传感器智能手表越来越普及,在可穿戴产品中,智能手表的佩戴时间相对比较长时间,增加温度传感器来检测人体温度是比较不错的产品类别。灵动佳芯推出的非接触式光学温度传感器,完美的解决了传统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对测温时长及测温环境的限制,在智能手表上设计相对简单(温感芯片ZT9799 FPC软板固定在手表内壳上,在手表后壳上用硅平片作为光窗),对佩戴要求没那么严格,只要能保证红外温度传感器能对准手腕皮肤就可以实现精准体温测温。灵动佳芯简介苏州灵动佳芯有限公司总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以压电陶瓷/化合物有机压电材料开发,芯片设计,算法开发为核心,集材料研发、芯片设计、技术服务、生产于一体,与中科院达成长期技术合作。公司产品包括各类压电传感器,光学传感器整体解决方案。服务于机器人,智能穿戴,消费电子,车载,医疗等相关领域,致力于成为智能传感器解决方案领导者。
  • 基恩士【传感器】中文版新登场!
    【传感器中心】中文版新登场 FA业界百科大全! "什么是传感器?" "传感器是怎样工作的?" "怎样才能选到合适的传感器?" 点击登录【传感器中心】, 获得以上及其他问题的答案! 网站截图: 关于基恩士: 基恩士自创建以来,一直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发和设计,以创造高附加值为目标,不断创新。每年发布的新产品超过70%都是行业首创。基恩士坚持的直销经营方式,使得基恩士能够更快、更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客户在自动化方面的潜在和显在需求,把握市场动向。基恩士自1974年以来一直稳步成长,现已成为开发与制造传感设备的世界领先者,产品范围包括传感器、测量仪器、视觉系统、激光刻印机以及数码显微镜等全面的工业自动化产品线。 欢迎访问基恩士官方网站。
  • 柔性温度传感器实现高温测量新突破
    近年来,各大品牌的折叠屏手机、柔性可穿戴电子等智能设备层出不穷,成为行业热点。作为柔性电子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柔性传感器用以测量温度,反映人体的各项指标。现有的柔性薄膜温度传感器受柔性衬底、敏感材料等限制,难以实现高温物理场的温度测量。因此,如何继承柔性薄膜传感器优势,实现柔性薄膜传感器在高温环境下的应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近日,来自微纳制造领域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为柔性传感器突破高温应用瓶颈提供了新思路。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精密工程研究所的刘兆钧博士、田边教授、蒋庄德院士及其合作团队首次制备出了具有良好温度敏感性的高温柔性温度传感器。相关成果发表于工程制造领域期刊《极端制造》。传统柔性温度传感器难以实现高温无损监测柔性传感器是指采用柔性材料制成的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延展性,甚至可自由弯曲、折叠,而且结构形式灵活多样,可根据测量条件的要求任意布置,能够非常方便地对复杂表面进行检测。在可穿戴方面,柔性的电子产品适合“人体不是平面”的生理特性,因此更易于测试皮肤的相关参数,其可将外界的受力或受热情况转换为电信号,传递给机器人的电脑进行信号处理,从而实时精准地监测出人体各项指标。“柔性薄膜温度传感器能变形、易附着、轻薄等优点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田边说,“热电偶式传感器以结构简单、动态响应快、便于集中控制等优点脱颖而出。”结合二者优势,热电偶式柔性薄膜温度传感器应运而生。“温度传感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由两种不同材料制成的温度敏感层和柔性基板。温度敏感层常由金属以及金属化合物组成,柔性基材则选择已经商业化的聚二甲基硅氧烷、聚酰亚胺等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田边表示。实际上,柔性传感器的优势使其能运用到多个领域当中,除了可穿戴设备,柔性传感器还在医疗电子、环境监测等领域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现有的柔性薄膜温度传感器受柔性衬底、温度敏感材料等限制,难以在高温环境场中工作,更无法实现功能化应用。“因为柔性基板的熔点通常低于400℃,在高温环境中发生碳化后会变脆、变硬,因此,很难在高温环境下使用现有的柔性温度传感器。这一点也限制了它们在航空航天、钢铁冶金和爆炸损伤检测等极端环境中的应用。”田边解释道。“现有的高温温度测量手段受限于设备尺寸大、需要破坏结构、破坏气流场、受环境干扰等,难以实现对温度场的无损实时温度监测。”博士生刘兆钧补充道。因此,如何继承柔性薄膜传感器的优势,实现柔性薄膜传感器在高温环境下的安装与应用是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突破多项柔性温度传感器测量瓶颈为了突破柔性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测量瓶颈,田边教授团队创新性地选择了具有宽温域的铝硅氧气凝胶毡作为温度传感器的柔性基板。由于柔性基板表面不均匀、粗糙度较大,难以通过传统的微纳制造工艺实现薄膜沉积与功能化,因此团队选用了丝网印刷技术制备厚膜以克服上述困难。在制备传感器的实际操作中,田边、刘兆钧等人使用有机黏合剂混合功能粉末完成浆料配置,利用高温热处理的方法去除薄膜中的多余有机物,如环氧树脂、松油醇等。同时,团队还针对不同应用表面,基于柔性材料可变形、可共形的优势,实现了功能薄膜的特定曲面化制备。“就像球鞋设计者根据球星脚底的尺寸大小来制定码数一样,这种‘独家订制’能有效解决一些问题。”田边表示,这样制备好的柔性温度传感器能够贴附于不同曲率曲面,例如叶片等。同时,其也具有超薄、超轻等优点。这项研究首次实现柔性传感器在零下190℃至零上1200℃这一极广的温度范围内工作,测试灵敏度也达到了可观的226.7微伏每摄氏度(μV/℃)。这是现有所有柔性温度传感器难以实现的。扩大柔性传感器的工作温域,为柔性传感开拓了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它在探险排难、航空航天、钢铁冶金等领域将呈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在被问及新型柔性传感器何时能够实现实际应用时,蒋庄德表示:“我们团队的研究人员对制备的柔性温度传感器已经进行了多种实验室级测试与实际测试。其中,包括对航模发动机的尾喷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小型物理爆炸场爆炸瞬时温度测量以及对坩埚中金属熔化过程进行温度监测等。传感器在整个测试过程都表现出了优异的测温能力。”在蒋庄德看来,科技发展的目标始终围绕造福人类。他指出:“我们根据柔性温度传感器极轻、极薄的特点,创新性地将其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如传感器与环保透明面罩相结合设计出的智能口罩,实现对人体呼吸状态的实时监测,有望惠及长期独居旅行者和慢性病患者。我们的科研成果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这也让科研有了‘温度’。”目前,柔性传感器许多技术仍停留在研究阶段,柔性传感器产业链整体能力亟待增强。就技术本身而言,传感器本身的稳定性、耐磨损性等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而从整个产业链的配套来说,柔性电路、柔性存储,以及软硬连接等环节也需要跟进步伐。在未来,团队也期望将制备的柔性传感器进一步优化,实现飞机表面、涡轮叶片等国之重器上的温度测量,为我国科技进步添砖加瓦。
  • 新型纳米传感器芯片让药物开发提速
    据每日科学网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的传感器芯片,可以大大加快药物开发过程。这种由高度敏感的纳米传感器构成的微芯片,可以分析蛋白质如何相互结合,在评估药物的有效性及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这种新型生物传感器只需要一厘米大小的纳米传感器阵列,就能以高于现有任何传感器数千倍的能力持续不断地监测蛋白质的结合活动。新的传感器可以同时监测成千上万种反应,而且比目前的“金标准”方法敏感性更强,并能更快地提供检测结果。   该纳米传感器阵列有两大重大进步。首先是将磁性纳米标记附着在被研究的蛋白质上,大大地提高了监测的灵敏度。其次,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分析模型,以监测数据为依据,只要几分钟就能准确地预测结果。而目前其他的技术只能同时监测四种反应,需要长达数小时的时间才能获得结果。   研究人员在数年前就开发出了磁性纳米传感器技术,在检测小鼠血液中癌症相关蛋白的生物标志物时发现,其敏感性远高于其他技术,检测浓度为其他技术检测浓度的千分之一。   研究人员将磁性纳米标记附着在特定的蛋白质上,当其与另一个连接到纳米传感器的蛋白相结合时,磁性纳米标记改变纳米传感器周围的磁场。为了确定蛋白与药物之间的结合强度,研究人员将乳腺癌的蛋白放入纳米传感器阵列,同时将从肝脏、肺、肾脏及其他组织获得的蛋白也放入纳米传感器阵列,然后测量附着了磁性纳米标记的药物与各种蛋白的结合强度。这样可以不通过临床实验,就可以初步断定该药物的副作用。虽然目前的芯片每平方厘米只有1000个传感器,但研究人员表示,同样大小的芯片传感器可以增加到数万个之多。   下一步研究人员将利用这种新型生物传感器微芯片来研究正在开发的药物,研究人员确信这将极大地加快药物开发的进程。
  • 睿科仪器应邀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
    2014年11月8日-9日,第十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在成都都江堰盛大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大学、西南大学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洪渊、湖南大学院士俞汝勤、四川大学化学学院院长余孝其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长关亚风教授、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海龙教授等出席了此次会议。此次会议盛况空前,相比上一届规模扩大3成,实际与会人数超520人,为历届会议与会人数之最。睿科仪器一直关注化学传感器领域的研究发展,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展示了与化学传感器行业应用息息相关的KIN-TEK标准气体动态稀释仪。 本次学术大会共收到390多篇论文,创下历史之最,这代表了中国化学传感器行业的欣欣向荣的景象。本次会议安排13个大会报告,共设3个分会场,安排42个分会邀请报告、60个口头报告,还有逾260篇论文以墙报形式进行交流。众多院士及专家围绕8个主题进行了深入和自由的交流:(1)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2)化学传感技术理论研究;(3)纳米技术与化学传感器;(4)新型化学传感器研究;(5)化学传感器的微型化、系统集成及产业化;(6)生物芯片和微流控芯片;(7)传感器的信号处理及远端传输;(8)化学传感器在生命、环境、食品、医学、药学等领域的新应用。全面地展示并交流了化学生物传感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各种原理、应用、最新进展以及成果,充分显示了多学科、多技术交叉的特色和向产业化推进的美好前景,有力促进了我国化学生物传感技术工作的发展,为我国化学生物传感技术设备和仪器的研发指明了方向。第十二届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盛大开幕睿科仪器赞助此次学术会议
  • 世界首款可同时测定流体中pH和氯离子传感器诞生
    Imec和Holst中心(比利时鲁汶和荷兰埃因霍温)的研究人员相信他们拥有了世界第一款可同时测定流体中pH和氯离子(Cl-)水平的微型传感器。这种创新对于在环境监测、精准农业和个性化医疗诊断等应用中的离子浓度的精确长期测量是必须的。  Imec和Holst中心(比利时鲁汶和荷兰埃因霍温)的研究人员相信他们拥有了世界第一款可同时测定流体中pH和氯离子(Cl-)水平的微型传感器。这种创新对于在环境监测、精准农业和个性化医疗诊断等应用中的离子浓度的精确长期测量是必须的。  借助系统单芯片(SoC)整合的可能性,它可以在物联网(IoT)设置中实现大规模和具成本效益的部署。其创新的电极设计与当今用于测量单离子浓度的标准组件相比具有相似或更好的性能,并允许进行其他的离子测定。  Imec表示,基于离子选择性膜的传感器被认为是在许多应用中测量离子浓度的“金标准”,例如水质、农业和分析化学。它们由两个电极——带膜的离子敏感电极(ISE)和参考电极(RE)组成。当这些电极浸入流体中时,产生与流体中离子活度的对数成比例的电势、从而构成浓度的量度。然而,这种传感器的精度取决于小型化RE的长期稳定性,Imec说现在已经攻克了这一难题。  “这种设计的常见问题是离子从内部电解质中浸出,导致传感器随时间漂移。”Imec/Holst中心高级研究员Marcel Zevenbergen说。“为了抑制这种浸出,我们设计和制造了具有微流体通道作为结的RE,并与在硅基板上制造的固态氧化铱(IrOx)和氯化银(AgCl)电极组合,分别作为pH和Cl-的指示电极。我们的测试证明这是一个长期稳定的解决方案,传感器表现出与现有方案相同或更好的灵敏度、精度和响应时间,且同时还小得多、以后还可能更便宜。”  “我们为物联网提供突破性的感测和分析解决方案,”荷兰Imec常务董事John Baekelmans表示。“这个新的多离子传感器是Holst中心目前正与合作伙伴开发的、用于形成物联网感官的系列产品之一。对于每个传感器来说,目标是以能大规模生产、可无线通信、功耗优化和小型化的封装,提供优于现有领先技术传感器性能的性能。”
  • 新免疫红外传感器可提前17年检测到阿尔茨海默病
    在首次出现临床症状之前,阿尔茨海默病有15—20年的无症状期。一个研究小组利用在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开发的免疫红外传感器,最早可在临床症状出现前17年,在血液中识别出阿尔茨海默病外在症状的标志。其原理是检测蛋白质生物标记物&beta -淀粉样蛋白的错误折叠。波鸿鲁尔大学蛋白质诊断中心的创始主任克劳斯格威特教授说:“我们的目标是在阿尔茨海默病达到晚期之前,甚至在大脑中形成有毒斑块之前,通过简单的血液测试来确定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以确保及时启动治疗。”该研究小组在最近的《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杂志》上发表了研究结果。他们分析了在德国萨尔州进行的ESTHER研究参与者的血浆,以寻找潜在的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血液样本是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采集的,参与者当时的年龄在50—75岁之间,还未被诊断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比较了在17年的跟踪调查中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的68名患者和240名未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对照组受试者,以确定能否在早期的血液样本中检测到阿尔茨海默病的特征。这种免疫红外传感器正确识别出了68名最终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测试者。为了进行比较,研究人员使用了互补的、高度灵敏的SIMOA(互补单分子阵列)技术来分析其他生物标记物,特别是P-tau181生物标记物。结果发现,胶质纤维蛋白(GFAP)的浓度可以在临床阶段之前的17年内指示疾病。通过结合&beta -淀粉样蛋白错误折叠与GFAP浓度,研究人员能进一步提高无症状阶段测试的准确性。研究人员希望,基于&beta -淀粉样蛋白错误折叠的早期诊断可以使患者在早期阶段就使用相关药物,从而产生更好的效果。尽管这种免疫红外传感器仍在优化中,但该技术已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专利。格威特说:“我们计划利用这种错误折叠测试建立一种针对老年人的筛查方法,以确定他们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 奥松电子6英寸MEMS传感器芯片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营,2021二期工程将建成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随着生物医疗、人工智能、物联网、5G网络等新兴信息技术发展,传统制造业将会借助于新技术进一步转型升级。MEMS半导体传感器芯片在智能物联网时代中起到核心作用,智能传感器产业已成为推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这对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我国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uploadimg2.moore.ren/images/news/2020-09-22/110306.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麦姆斯咨询了解,广州奥松电子有限公司6英寸MEMS半导体传感器芯片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营,成功量产出温湿度、流量、气体、差压、风速等传感器芯片,并为部分珠三角客户提供MEMS半导体芯片代工服务。该生产线的建成投产标志奥松电子成为华南地区领先的MEMS半导体传感器芯片生产基地,推动国内、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MEMS半导体传感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奥松电子斥巨资打造MEMS半导体芯片生产线,一期工程净化车间总面积约2500平方米,配置湿法清洗区、百级洁净度光刻区、千级洁净度镀膜区、千级洁净度刻蚀区、千级洁净度离子注入区及参观通道等。整个洁净车间安装了多套高性能风淋系统,对进入洁净间的员工或者货物进行彻底风淋除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该生产线一期工程于2019年3月立项,2019年6月正式进入施工阶段。经过6个月的施工,生产线的基础设施已安装完成。2020年,多台步进式投影光刻机、双面光刻机、涂胶显影机、深硅刻蚀机、大束流离子注入机、PECVD、LPCVD、氧化炉、磁控溅射机、探针台、应力测试仪、全自动RCA清洗机等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搬入,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uploadimg2.moore.ren/images/news/2020-09-22/110307.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uploadimg2.moore.ren/images/news/2020-09-22/110308.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奥松电子MEMS半导体生产线一期工程为500纳米MEMS半导体工艺制程,生产设备约占整个投资规模的70%。一期工程已成功量产出温湿度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气体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差压传感器等多款优质的芯片产品。根据规划,2021年二期工程将建成350纳米制程工艺MEMS半导体生产线;2022年三期工程将建成180纳米制程工艺MEMS半导体生产线;总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每月流片规模将达到4万片,满足奥松电子自身需求及粤港澳大湾区各类MEMS半导体芯片的代工需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珠三角经济区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制造基地之一,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政策落实后,广州作为广东省省会城市和经济中心、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优势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奥松电子立足广州,在MEMS半导体传感器领域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实现国产替代进口,勇担历史使命,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p
  • “三个百万”订单,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MEMS传感器加速应用“上车”
    近日,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美泰科技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市场拓展再获突破,自主研发的MEMS惯性器件与系统累计实现百万级装车,并获得多家重点新能源车企50多款新能源车型定点,MEMS压力传感器与芯片获得两百万只订单,安全气囊加速度传感器完成量产定型,正在国内主流车厂开展应用验证。万物互联时代,只要需要感知的领域,都需要传感器。MEMS惯性传感器应用到汽车上,就化身成汽车“五官”,实时检测和测量加速度、倾斜、旋转和多自由度运动,精确完成“全天候”定位定向。以MEMS惯性传感器为核心打造的惯性导航系统,能在GPS、北斗、5G等信号不佳时“挺身而出”,利用感知的道路信息和对汽车航迹的推演,提供即时定位和导航功能。作为国内MEMS惯性器件的先行者,美泰科技抢抓MEMS惯性器件在汽车领域的发展机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提升产能、加强供应链建设,实现MEMS惯性器件与系统在自动驾驶市场的全覆盖,加快MEMS传感器产业化的全速发展,成功入围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连续多年荣获中国半导体MEMS十强企业。面向未来,美泰科技将聚焦核心竞争力,借助感知力量,打造极致产品,持续提高自动化、智能化和可靠性水平,不断推动中国MEMS技术高质量发展。
  • 布鲁克收购传感器公司Sierra Sensors 可实时、无标记检测新药
    近日,布鲁克宣布收购位于德国汉堡的Sierra Sensors GmbH(以下简称Sierra)。 财务细节未披露。 Sierra公司致力于开发并制造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检测的创新分析型生物传感器。 在SPR检测和微流体样品输送领域的专利技术驱动下,Sierra仪器正在为高通量和高性能无标记分析树立新的标准。Sierra旗舰仪器采用SPR+检测技术,为8个通道上的32个传感器供电。 Sierra的Hydrodynamic Isolation™ 技术可实现“任何样品,任何传感器,任何时间”微流体传感器访问。 凭借出色的灵敏度每天能够筛选数千个样品,Sierra的8通道系统可以测量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特异性、亲和力、动力学速率和热力学。在药物研发方面,Sierra的SPR解决方案能够与布鲁克质谱、核磁共振(NMR)和X射线晶体学系统完美结合。Sierra将创新型微流体与高通量、超灵敏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结合起来,以测量分子结合的亲和力和动力学。生命科学质谱分析执行副总裁Rohan Thakur博士解释说:“我们对布鲁克生物制药解决方案组合的战略补充感到非常兴奋。 实时阵列SPR+与新型微流体技术相结合,可以加速许多药物发现工作流程,如基于片段的药物发现(FBDD)和新型化学物质。布鲁克将投资Sierra系统的全球商业化,汉堡将成为布鲁克SPR+Array产品和应用开发的卓越中心。“Sierra传感器前首席执行官Christopher Whalen表示:“我们对加入布鲁克感到非常高兴和兴奋,并我们认为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公司,这将我们的技术和业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Sierra在美国和欧洲已经有很多客户,包括了许多大型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等,通过布鲁克,我们现在可以扩大在全球范围内的覆盖范围。“布鲁克道尔顿小分子制药业务总监Meike Hamester博士评论道:“Sierra的SPR技术提供了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亲和力和动力学,从目标验证一直到主导优化。 SPR补充了我们超高通量筛选(uHTS)质谱MALDI PharmaPulse® 在大批量重点和目标化合物的二次筛选方面的解决方案。 两种无标记检测技术的互补为研究药物靶标及其与新型配体化学物质的相互作用打开了新的空间,帮助制药和生物技术行业以更低的成本设计出更有效的药物。”关于Sierra SensorsSierra Sensors GmbH于2006年开始运营,在德国汉堡和美国罗德岛设有办事处。 凭借在分析型生物传感器行业多年的经验,管理团队的任务是通过将最高质量的无标记检测与样品传送、传感器设计、自动化和软件的尖端技术相结合来推进实时阵列SPR。
  • 泉科瑞达2024新款顶空气体分析仪——带有氧化锆传感器
    在现代工业与生活中,包装顶空气体分析仪以其高精度和多功能性,在食品、药品、电子产品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氧化锆传感器作为其核心部件,更是以其卓越的性能,确保了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将深入探讨包装顶空气体分析仪中氧化锆传感器的应用,以及它如何精准检测各类产品。一、氧化锆传感器的技术原理与优势技术原理氧化锆传感器主要由氧化锆(ZrO2)和护套组成,分为加热式和非加热式两种。加热式氧化锆传感器通过内置的加热元件,使锆管内的温度保持在约700°C,从而确保传感器的稳定工作。在这种高温下,氧化锆成为氧离子导体,通过测量氧分压差产生的电动势,可以精确计算出被测气体中的氧含量。优势特点高灵敏度:氧化锆传感器对氧气的检测极为敏感,能够在极低的浓度下准确测量。快速响应:传感器反应迅速,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检测,提高生产效率。稳定性好:长期使用下,氧化锆传感器的性能稳定,测量结果可靠。寿命长:由于结构坚固,抗氧化腐蚀能力强,氧化锆传感器的使用寿命较长。二、氧化锆传感器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即食食品包装即食食品如方便面、即食米饭等,其包装内部的氧气含量直接影响产品的保质期和口感。使用包装顶空气体分析仪配合氧化锆传感器,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包装内的氧气含量,确保产品新鲜度。奶粉包装奶粉行业的残氧分析至关重要。残氧过高会导致奶粉氧化变质,影响产品质量。氧化锆传感器能够精确测量奶粉包装内的残氧量,为生产厂家提供关键数据支持,确保产品安全。肉类包装肉类产品在包装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氧气含量,以防止细菌滋生和氧化变质。包装顶空气体分析仪通过氧化锆传感器,实时监测包装内的氧气浓度,为肉类产品的保鲜提供有力保障。气调包装气调包装通过调节包装内的气体成分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和保持其口感。在这一过程中,氧化锆传感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能够精确监测并调整包装内氧气、二氧化碳及氮气等气体的比例,确保食品处于最佳的储存环境中。例如,在果蔬气调包装中,通过减少氧气含量并增加二氧化碳和氮气的比例,可以抑制果蔬的呼吸作用,延缓其新陈代谢,从而有效延长保鲜期。三、氧化锆传感器在药品包装中的应用药品稳定性测试药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包装内的氧气含量是影响其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氧化锆传感器能够精确监测药品包装内的氧气浓度,帮助制药企业评估药品在不同氧气环境下的稳定性,从而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包装方案,保障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无菌包装验证对于需要无菌保存的药品,如注射剂、生物制品等,包装过程中的氧气含量控制尤为重要。氧化锆传感器能够实时检测包装密封后的氧气残留情况,确保包装的无菌状态,防止药品因氧化而失效或受到微生物污染。四、氧化锆传感器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生产的日益精细化,氧化锆传感器在包装顶空气体分析仪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未来,我们可以期待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智能化与自动化:传感器将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相结合,实现远程监控、智能预警和自动调节等功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高精度与长寿命:通过材料科学和微纳技术的不断创新,氧化锆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多气体检测:未来的氧化锆传感器可能具备同时检测多种气体成分的能力,满足更复杂、更多样化的工业需求。综上所述,包装顶空气体分析仪中的氧化锆传感器以其卓越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正成为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检测工具。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拓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氧化锆传感器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各行各业带来更加精准、高效的检测解决方案。以上内容由山东泉科瑞达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发布,关注泉科瑞达公众号了解更多
  • 打造磁场“火眼金睛”,中国电科9所研制MEMS磁通门传感器
    近日,中国电科9所突破从器件设计到材料制备等多项关键技术,研制出高性能的MEMS磁通门传感器。MEMS磁通门传感器作为一种高精度弱磁场传感器,能够感应到外界微弱的直流或低频磁场,被广泛应用于定位跟踪、航空航天、地磁探测和电流检测等领域,且长期以来依赖进口。为填补该领域技术空白,9所技术团队瞄准微型化集成、薄膜磁心材料、MEMS制备工艺、测试优化方案等方面,持续创新突破,成功研制高性能MEMS磁通门传感器。未来,技术团队将进一步优化其结构、制作工艺、磁心材料、电路匹配,使MEMS磁通门传感器不仅能满足各种场合对小尺寸、高精度、低功耗、高鲁棒性等的要求,还可以满足高集成度、高匹配性、低成本的要求,为各领域的磁测量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九所首条自主研发的自动化生产线全面投产使用
  • 掺硼石墨烯可制成超高灵敏度气体传感器
    一个国际联合研究小组近日宣布,通过在石墨烯中加入硼原子的方式,他们开发出一种灵敏度极高的气体传感器。该装置能“嗅”出空气中浓度极低的有害气体,在人们还未察觉时发出警报。该研究还有助于改善锂离子电池和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  用石墨烯制成的气体传感器已具有很高灵敏度,但科学家们并不想止步于此,希望通过在石墨烯中掺入其他元素的方式让其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物理学、化学和材料学教授莫里西欧特伦斯经过不断更换掺入元素,成功合成了1厘米见方的高品质掺硼石墨烯片。为防止硼化合物暴露在空气后快速分解,他们研制中用到了类似起泡器的化学气相沉积系统。  核心部件制成后,被送往本田研究院的美国公司进行组装。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的实验室负责研究传感器的传输机制。此外,比利时、日本和中国的科学家也促成了这项研究。  测试显示,新的气体传感器能够探测到浓度极低的有害气体分子,如空气中含量为十亿分之一的氮氧化合物和百万分之一的氨气,灵敏度比单纯用石墨烯制成的气体传感器要分别高出27倍和1000倍。  负责此项研究的本田研究所首席科学家阿维迪克哈瑞泰元认为,新方法开辟了一条制造超高灵敏度气体传感器的新途径。该技术未来极有可能突破1000的五次方分之一检出限,在灵敏度上,比目前最先进的气体传感器高6个数量级。  未来这种传感器有望在科学实验和工业中获得广泛的应用,无论是有毒有害气体、超标排放的汽车尾气,还是大气污染中的氮氧化合物都会在它面前一一显出原形。研究人员称,除检测有毒和易燃气体外,这种掺硼的石墨烯理论上还能帮助改建锂离子电池和场效应晶体管。  相关论文发表在11月2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来源:科技日报
  • 新-麻工院科研中心研发出新型传感器
    新加坡&mdash 麻省理工学院科研中心近期研发出一种形似海豹胡须的新型传感器,这种传感器有助于提升海上石油开采和船只航行的安全性。   海豹的胡须可探测出其他水中物体的位置与移动速度,能够感应到鱼类游动所产生的细微水流变化,从而更有效地游动并捕捉猎物。研究人员利用上述原理,以海豹胡须的形状与毛囊为原型,研发出此类传感器。   这种传感器即使在污浊与昏暗的水域中仍能探测出物体,因此相较于依赖视觉与听觉的传统水下传感器,更适用于深海石油开采。   例如,石油开采企业需要定期检查水下油管,但程序过于复杂,至今仍不能通过水下机器人完成,须派遣潜水人员深入海里,极为危险。随着胡须型传感器的研发,水下机器人只要装上这类传感器,便可通过水流的变化感应到周围物体,以此绕过障碍物来获取数据。   除此以外,这类传感器可通过感应物体在海中移动对于水流所造成的轻微扰动,降低船只相撞的可能性。
  • 生物传感器新突破!快速、无损和特异性地捕获和定量检测腺病毒颗粒
    基因疗法能从根本上补充或修复缺陷基因,恢复健康基因的正常生物学功能,具有不可比拟的治疗优势。腺病毒或腺相关病毒(AAV)已经成为预防感染、严重疾病和死亡的理想基因治疗和疫苗载体。载体进入体内诱导免疫反应并建立免疫记忆需要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活性病毒疫苗。传统的定量检测方法中,无论是灵敏度较高的qPCR检测,还是传统免疫学原理Elisa检测等,仅可以定量病毒载体的总浓度。因受到病毒载体碎片干扰,而无法精确测定病毒疫苗载体的效价浓度,进而影响基因药物或疫苗的生产质量控制以及精准给药。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可准确测定病毒载体的浓度和存活力的新技术。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刘钢教授团队在 Materials Today Bio 期刊发表了题为:Versatile nanorobot hand biosensor for specific capture and ultrasensitive quantification of viral nanoparticles的研究论文。针对上述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刘钢教授和黄丽萍博士团队与华中农业大学金梅林教授、张强副教授团队合作,研发了一种具有纳米级多功能机器人手结构的纳米等离子体(Nano RHB)生物传感器,用于快速、无损和特异性地捕获和定量检测腺病毒颗粒。该传感器可应用于实时监测基因治疗和病毒疫苗载体数量和质量,评估病毒载体的感染活力。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开发了一种基于非常光透射(EOT)效应的无标记NanoSPR生物传感器。该生物传感器可以被非偏振光激发,并且不需要复杂的光学设备。然后通过在纳米杯阵列芯片上直接实施金种子生长法,设计了一种具有纳米机器人手的新型多功能NanoSPR生物传感器。由于其特殊的纳米杯结构作为种子模板,通过聚多巴胺分子在芯片表面生成了不同形状的分枝状金纳米结构。这些分支金纳米结构的功能类似于智能机器人手,从而增强SPR共振效应以提高芯片的灵敏度,同时增加表面积以提高芯片修饰效率。将这些超灵敏生物传感器集成到标准96孔板或32孔板中,可以直接监测动态结合曲线,并使用微量样品定量检测腺病毒载体或疫苗。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该新型传感器,将重组人CAR、FX蛋白或抗腺病毒六邻体蛋白抗体固定在NanoRHB的表面,这些配体可以分别结合腺病毒的纤维蛋白(病毒衣壳上突出的刺突)和六邻体蛋白(主要的衣壳蛋白),通过腺病毒特异性结合的CAR/FX蛋白相互作用可快速检测腺病毒的生存活力和浓度,在5分钟内同时高通量检测多达96个样品,比传统病毒滴度检测方法和PCR方法更高效快捷。此外,研究人员还使用冻干技术将CAR标记的金颗粒整合到单克隆抗体修饰的Nano RHB平台上,检测灵敏度可以进一步提高5倍。研究结果显示,金颗粒偶联的Nano RHB的独特SPR效应可实现一步式夹心法进行高灵敏度和快速的腺病毒载体颗粒评估,而不需要洗涤步骤和复杂的样品预处理。该种超灵敏金纳米分支结构修饰的生物芯片,不仅可以快速有效地评估腺病毒载体的活力,还可以通过一步夹心法提高检测灵敏度至100 copies/mL。研究人员进一步将采用NanoRHB平台检测26个细胞上清液样品,结果显示与传统qPCR和病毒滴度检测分析的结果非常一致。Nano RHB传感器分析显著缩短了总检测时间,从几天和几小时缩短到几分钟,并通过直接结合病毒表面蛋白来同时快速检测病毒生存力和浓度,从而提高了检测能力。该新型检测平台也展示出对不同类型的病毒载体和假病毒的高特异性。研究结果显示Nano RHB平台是一种有前途的高通量生物检测工具,用于高效和超灵敏地评估疫苗和基因递送载体,用于大规模腺病毒载体疫苗的快速质量控制,亦可用于其他基于病毒载体和基因载体的检测分析。研究团队已实现上述技术的转化,基于NanoSPR技术开发的一种腺相关病毒(AAV-2)定量检测试剂盒,能准确、快速、简便、高通量的检测细胞上清中AAV-2病毒含量。AAV-2病毒定量检测试剂盒的原理是AAV-2病毒上的衣壳蛋白和生物芯片表面AAV-2单抗结合后与芯片纳米孔产生等离子共振效应,引起特定波长处吸光度的改变。该波长处的吸光度的高低与样本中的AAV-2病毒含量成正比。故可利用已知浓度的病毒样品在NanoSPR芯片的特定波长处的吸光度变化,建立吸光度变化值与浓度值的标准曲线,从而计算出待测样本中的AAV-2病毒含量。AAV作为基因治疗的明星载体,是目前基因治疗中最常用的载体,准确的滴度检测是AAV基因治疗药物质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临床研究的前提条件。AAV-2病毒定量检测试剂盒可搭配量准多功能分子检测仪(WeSPR 100或WeSPR HT96)使用,一步加样,15min即可出结果,能准确、快速、简便、高通量的检测细胞上清中AAV-2病毒含量。大大简化了AAV开发者的工作流程。在基因治疗、抗病毒疫苗开发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基因治疗或疫苗开发过程中,对AAV衣壳浓度进行完整、精确的测定,是前期研发,中期筛选中获得可靠数据,后期治疗中能够安全有效给药的必要条件。同时,测定AAV分离纯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毒浓度、优化克隆、提高产量也十分重要。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tbio.2022.100444
  • 工信部官员:中国传感器产业已形成完整产业体系
    p   中新网南京9月9日电 (孙权 杨颜慈)2017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的首场活动――传感器及智能化系统应用国际高峰论坛9日上午在江苏无锡拉开帷幕。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彭红兵到会发言时表示,传感器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应用,在未来,除了要加强政策协同引导外,还要完善标准检测体系、发展创新创业平台并打造产业生态体系。 /p p   彭红兵认为,从产业现状来看,中国传感器产业已经形成从技术研发、设计、生产到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部分细分领域已跻身世界领先水平。但就总体水平而言,国产的传感器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中国市场上的中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达80%,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产品严重欠缺。 /p p   去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了《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的文件,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及《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的大力推进,传感器技术及传感器产业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在市场需求扩大、政策引领等一系列利好因素下,中国传感器产业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p p   彭红兵指出,传感器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应用,深入挖掘健康养老、教育、医疗、工业等领域应用需求,是加快、做强传感器产业的必由之路。针对现阶段对医疗健康养老的巨大需求,需鼓励传感器、智能硬件企业与健康养老机构对接,对健康数据进行整合管理,实现与相关健康养老服务平台的数据集成应用。 /p p   此外,还要推动智能医疗健康设备在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等环节的应用,加强医疗数据云平台建设。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鼓励工业企业与智能硬件厂商协同联动,开展工业级智能硬件系统的集成适配,加快重点领域的智能化改造进程,提高敏捷制造、柔性制造能力,发展基于智能硬件的工业远程维护、工业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服务发展。 /p p   在具体推进措施上,彭红兵认为要加强政策协同引导、完善标准检测体系、发展创业创新平台、打造产业生态体系。具体而言,就是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框架下成立智能硬件工作组,编制产业发展白皮书。鼓励公共服务部门创新应用模式,加快数据资源的有序开放。加强智能硬件知识产权政策研究,做好智能硬件知识产权布局、专利风险防控机制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鼓励智能硬件骨干企业在工业、医疗和车载等重点领域开展基于软硬件IP核的产品研发及应用。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智能硬件产品及方案的测评与宣传推广。加强用户信息安全保护,做好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维护产业良好声誉。 /p p   据悉,传感器作为物联网采集信息的终端工具,如同物联网的“电子五官”,是物联网的基石,“物联天下、传感先行”是当今物联网行业的共识。9日上午举行的论坛,汇聚了来自全球传感器领域的重磅嘉宾及世界各国专家的真知灼见,呈现了全球传感器及智能化系统应用的发展现状与前端科技研发成果,展望了全球传感器及物联网发展趋势。 /p p br/ /p
  • 全球首款晶圆级传感器芯片问世 或掀起光谱仪应用革命
    AS7262和AS7263六通道数字光谱传感器IC推出样品,掀起消费和工业光谱分析应用的革命  2017年1月17日,领先的高性能传感器解决方案和模拟IC供应商艾迈斯半导体公司(ams AG)宣布推出全球首款高性价比的多通道光谱片上传感器解决方案,为消费和工业应用实现新一代光谱分析仪开辟了道路。  采用4.5 x 4.4mm小型阵列封装,超低功率AS7262可见光传感器和AS7263近红外传感器均提供六个经过校准的光谱通道。极具竞争力的价格优势,使这款新的多通道光谱传感器为消费产品及现实领域各种应用的测试和使用打开了一扇门。其主要解决包括材料和产品认证、产品质量和完整性以及近红外光谱(NIR)和可见光谱方面的材料内容分析。  艾迈斯半导体新兴传感器系统市场总监Jean Francois Durix表示:“将传感器越来越多地集成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已经形成了新的移动应用浪潮,AS7262 和AS7263的推出使芯片级光谱分析得到广泛应用,为工业及消费应用领域的光谱传感创新带来革命性的发展。新的光谱传感解决方案大大降低了光谱分析的成本及方案尺寸,广泛适用于食品安全、产品认证、常规测试等应用,帮助更好地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  多光谱传感器采用新的制造技术,使纳米光干涉滤波器极其精确地直接附着在CMOS硅晶圆上。该传感器使用的干涉滤波器技术具有极高的精确性和稳定性,不受使用时间及温度的影响,比如今常用于各类光谱分析仪器的组件尺寸更小、更具性价比。  集成智能的AS7262六通道可见光传感器通过I2C 或UART接口可提供经过校准的数字输出。它能量测可见光范围内六个不同波长的光强度:450nm、500nm、550nm、570nm、600nm和 650nm。AS7263可检测近红外光谱610nm、680nm、730nm、760nm、810nm和860nm的红外特性。两款产品都包含一个带有 LED驱动电路的电子快门,这意味着设备设计师可以通过单芯片准确地控制光源和光谱检测功能。  新的多光谱传感器具有小尺寸、低功耗的特点,测量设备OEM厂商可凭借这些特点轻松实现新产品的开发。例如,笨重的实验室级分析设备现在可以被便捷的手持设备取代。在工厂,如今生产的样品不得不从生产线送往实验室进行化学分析,未来的质量检测将可以通过基于多光谱传感器的全新小巧、稳健的光谱分析仪在生产线上完成。  AS7262和AS7263正在量产。AS7262和AS7263的评估板可从艾迈斯半导体的ICdirect在线商店获取。
  • 工信部:加快关键芯片、高精度传感器等研发和推广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新闻发布会上就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表示,相比电动化,汽车网联化、智能化变革涉及的领域更多,程度也更深,可以想像的空间也更大。创新是第一生产力,辛国斌指出,下一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各成员单位将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支持关键技术攻关。支持重点大企业牵头,大中小企业参与,开展跨行业跨领域协同创新。创新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快关键芯片、高精度传感器、操作系统等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二是进一步完善网联基础设施。加快C-V2X、路侧感知、边缘计算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基于边缘云、区域云和中心云三级架构的云控基础平台,形成统一的接口、数据和通信标准,进一步提升网络感知、云端计算能力。三是深化测试示范应用。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组织开展城市级“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应用,支持有条件的自动驾驶,这里指的是L3级及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商业化应用。此前,辛国斌曾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全局性工作;强化技术创新,支持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开展车用芯片、固态电池、操作系统、高精度传感器等技术攻关;完善政策体系,推动研究并尽快明确2023年后车购税减免政策,制定加快充换电建设、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等支持政策;深化国际合作,加快规则对接和认证标准统一,建设海外政策、法规、标准等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 普洛帝与卡尔德就颗粒检测传感器性能提升达成共识
    经过一番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普洛帝与卡尔德终于就颗粒检测传感器的性能提升达成了共识。他们认识到,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传感器的性能提升成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会议上,普洛帝向卡尔德详细介绍了他们的传感器技术和产品特点。他们展示了在颗粒检测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以及在实际应用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普洛帝的介绍让卡尔德深刻体会到了他们在颗粒检测传感器领域的专业性和技术实力。卡尔德也向普洛帝坦诚地分享了他们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他们列举了传感器精度、稳定性、可靠性和成本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并表达了对提升传感器性能的迫切需求。他们的分享让普洛帝更加了解到了卡尔德的实际需求和关注点。经过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双方决定展开紧密的合作。他们共同探讨了新型颗粒检测传感器的研发方向,并确定了提高传感器精度和稳定性的关键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他们决定在技术上进行创新,并深入研究传感器材料和制造工艺等方面的问题。此外,双方还就优化传感器制造工艺达成了共识。他们认为,优化制造工艺是提高传感器性能和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为此,他们将深入研究制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原材料的选取、加工到成品检测,都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和控制。同时,加强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也被双方视为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他们计划建立完善的技术交流机制,促进双方的技术交流和合作。通过这样的交流机制,他们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了确保合作顺利进行,双方还制定了详细的合作计划和时间表。他们将定期召开会议,评估合作进展情况,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同时,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保持密切联系,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推进。普洛帝与卡尔德的合作无疑将为颗粒检测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注入新的活力。他们坚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 钻石量子传感器可提升电动汽车10%续航里程
    据报道,近年来,电动汽车(EVs)作为替代传统汽油内燃机汽车的环保型汽车,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欢迎,同时,科研人员也加大针对高效电动汽车电池的研发力度。然而,由于对电池电量的估计不准确,导致电动汽车效率较低,通常是通过电池输出电流评估电动汽车电池充电状态,这将用于计算车辆剩余行驶里程数。一般而言,电动汽车电池电流可达到数百安培,然而,能检测到该电流的商用传感器无法测量毫安等级电流的微小变化,从而导致电池电量估计不确定性约10%,这意味着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可以延长10%,反之,如果提高电动汽车电池电量评估精度,将增强电池使用率。幸运的是,日本一组科学家已找到了解决方法,他们研究发现一种基于钻石量子传感器的检测技术,在测量电动汽车典型的大电流时,可以在1%的精度内估计电池电量。该研究报告发表在9月6日出版的《科学报告》杂志上。该研究负责人是东京理工大学Mutsuko Hatano教授,他解释称,我们研发的钻石传感器对毫安电流非常敏感,而且足够紧凑,可以在汽车上使用,此外,我们能在电动汽车嘈杂环境中检测到精度较高的毫安等级电流状态。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传感器原型,使用两个钻石量子传感器,放置在汽车母线(输入和输出电流的电气接点)的两侧,然而,他们使用一种叫做“差分检测”的技术来消除由两个传感器检测到的常见噪声,仅保留实际信号,反之,使用这种钻石量子传感器能在背景环境噪声中检测到10毫安等级的小电流。接下来,科学家团队利用两个微波发生器产生频率的模拟-数字混合控制,在1千兆赫带宽内追踪分析量子传感器的磁共振频率,结果发现磁共振频率可实现±1000安的较大动态范围(检测到的最大电流和最小电流之比),此外,该传感器的工作温度范围较广,从零下40摄氏度至零下85摄氏度,适用于普通车辆的温度范围。最后,该研究团队对这款原型进行了全球协调轻型车辆测试周期(WLTC)驾驶测试,这是电动汽车能耗的标准测试,该传感器能够准确跟踪-50安至130安的充放电电流,电池电量估计精度在1%以内。Mutsuko Hatano教授表示,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呢?电池使用率每提高10%,电池重量则减少10%,这将使2030年2000万辆新型电动汽车的运行能耗减少3.5%,生产能耗降低5%,这相当于2030年全球交通运输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0.2%。
  • 新型传感器可诊断神经退行性疾病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研究人员在诊断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NDD)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开发了一种名为“ImmunoSEIRA”的新型生物传感器,能够检测和识别与NDD相关的错误折叠的蛋白质生物标记物。  12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的这项研究还利用了人工智能(AI)技术,使用神经网络来量化疾病的阶段和进展。为了创建这种先进的NDD生物标志物传感器,研究人员将蛋白质生物化学、光流变学、纳米技术和AI等多个学科和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  ImmunoSEIRA传感器采用了表面增强红外吸收(SEIRA)光谱技术,使科学家能检测和分析与NDD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的形式。该传感器配备了独特的免疫分析,就像分子探测器一样,能高精度地识别和捕获这些生物标志物。  ImmunoSEIRA的特点是采用金纳米棒阵列,带有可检测特定蛋白质的抗体,能够对极小样本中的目标生物标志物进行实时特异性捕获和结构分析。而AI算法的子集神经网络可识别特定错误折叠蛋白形式、寡聚体和纤维状聚集体的存在,可跟踪疾病的进展,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检测精度。  研究进一步证明,ImmunoSEIRA可在生物体液等实际临床环境中使用,即使在人脑脊液这样的复杂液体中,该传感器的检测也同样准确。
  • 四方光电扬尘传感器荣获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应用创新奖
    p   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组织的首届“SIA感知领航优秀项目征集”活动评选结果本周出炉,四方光电激光扬尘传感器PM3006,通过采用独特的激光散射测量技术,实现了室外扬尘在线监测、大气网格化监测、室外公共场所等户外极端工况下空气品质中PM2.5、PM10和TSP多参数的同时准确测量,并在国内外多个项目中得以成熟应用,经过专家组的评选,最终荣获“应用创新优秀项目奖”。 /p p   我国室外扬尘及网格化监测领域,早期多采用称重法和β射线吸收法的监测仪,该设备无法实现在线实时监测,投入费用昂贵且后期维护成本高,无法大批量得到应用。而民用净化器中大量应用的激光粉尘传感器,又因为存在无法满足室外-30~70℃全天候的温度环境,及无法满足建设工地等实际使用场景经常喷洒降霾的水雾影响或者下雨潮湿的高湿环境要求而难以得到使用。在户外环境下使用民用空气净化器上的传感器,室外的高温和低温都容易使传感器损坏,水雾也经常被误判为雾霾而造成爆表。同时与国家大气环境监测网提供的PM2.5/PM10/TSP的多项数据对比,民用激光粉尘传感器由于激光功率小、采样流量小,导致PM10计数率很少,因此PM10的分辨率很低,很多厂家只能根据PM2.5的数值按照比例计算出PM10和TSP,这样的监测数据存在严重失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c279e9b9-a525-43ca-82b0-f5bb97aa49c7.jpg" title=" 图1.png" alt=" 图1.png" / /p p   通过对激光散射探测技术(LSD)近10年的技术积累和对应用市场客户真实需求的把握,四方光电研制出了扬尘传感器-PM3006,其采用宽温型大功率线型激光光源、API粉尘自动识别技术、先进的流道设计实现抗污染、大流量车规级采样装置、高湿度环境的水雾去除装置等,开创新的低成本实现了对室外扬尘的准确测量,PM2.5和PM10的实时监测数值与β射线吸收法监测设备,准确测量的相关性可以达到0.9以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e1766e01-f47b-4bc6-a759-1aa4ccc14219.jpg" title=" 图2..jpg" alt=" 图2..jpg" / /p p   扬尘传感器PM3006得以成功量产并批量应用积累的经验,为进一步满足用户差异化的使用需求,四方光电进一步开发出了可以搭配气泵使用的扬尘传感器PM3003S,及完全不受流量变化而影响测量精度的扬尘传感器PM3006S-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4b7c34ab-586e-4207-bf4f-c1c59ad862b1.jpg" title=" 图4 (2).jpg" alt=" 图4 (2).jpg" / /p p   /p p   为了更好的满足客户设计及计量的需求,四方光电在核心传感器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在线扬尘监测模组,方便客户更容易及更快速的实现监测系统的设计,大大缩短开发周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3d17b26d-18cb-40e4-9c30-8e13cb82cb7b.jpg" title=" 图5.jpg" alt=" 图5.jpg" / /p p   自2003年创立至今,四方光电始终坚持核心技术创新之路,除光散射探测(LSD)之外,公司还掌握了非分光红外(NDIR)、超声波(Ultrasonic)、紫外差分吸收光谱(UV-DOAS)、热导(TCD)、激光拉曼(LRD)等核心气体传感技术,形成了气体传感器、气体分析仪器两大类产业生态,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空气质量监测(室内、室外、汽车)、固定和移动污染源监测、工业过程节能减排监测、健康医疗和智慧计量等领域。 /p
  • 【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中欧传感器产业合作交流会在郑州顺利召开
    11月6日,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中欧传感器产业合作交流会在郑州顺利召开。此论坛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郑州市人民政府、德中友好协会联合会承办,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代表150余人参会。论坛由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协同控制所副所长刘玉敏主持。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秘书长张莉、郑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凤霞为论坛致开幕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秘书长张莉致辞郑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凤霞致辞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协同控制所副所长刘玉敏主持论坛欧洲科学院院士亨利H拉达姆森以线上报告的形式介绍了红外器件的发展现状和中国在该领域的新机遇,他展示的采用了短波红外(SWIR)技术的照片,相比传统光学照片和热成像照片有更多成像细节和成本上的优势。“这项突破性技术可以广泛应用在汽车制造、肿瘤检测等领域。”亨利院士兴奋地表示,相关的设备和芯片都已在中国生产,这项技术拥有着光明的未来。葡萄牙使馆商务处中国区投资主管玛丽安娜威尔逊介绍了葡萄牙半导体产业发展现状和合作机遇,分享了葡萄牙在半导体、传感器、信息技术、AMKOR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在传感器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以及葡萄牙的营商环境等。“大多数人工智能的动作以及应用场景都是通过传感器来进行表达和传达的。”剑桥大学制造研究院工业顾问刘铠文博士介绍了AI人工智能领域前沿应用—通过AI多模态测评技术革新教育评价体系。他举例,“剑桥大学老师每年要花600个小时去给学生做评价,我们研发的打分评价系统,可以直接帮老师减少80%的繁重工作量。”着重分享了AI多模态测评技术在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优势与应用。IMAP大中华区管理合伙人王俊雄介绍了欧洲传感器行业的并购市场情况。“欧洲市场现在由于技术创新,汽车、医疗、航空航天、消费电子等领域都处在爆发式的增长期。”王俊雄认为,国内很多厂商的资质和能力、产品、质量,已经完全够得上抢占海外市场先机。中国以色列商务发展经理刘思嘉介绍了以色列创新传感器产业、商业环境与中国合作机遇。Newsight(中国)董事长李利凯做《投资传感器产业—打造中国世界级行业领袖》主题报告,分享了投资传感器产业的心得经验。海德堡印刷电子有限公司及创新实验室总经理迈克尔克罗格尔介绍了柔性传感器带来无限机遇,分析了不同场景的柔性传感器使用方案。海德堡创新实验室业务发展主管佛罗里安乌尔里希通过汽车安全带提醒技术的实际案例,分享了柔性印刷传感器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本次论坛围绕中欧传感器产业,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精彩的分享,来自俄罗斯联邦驻华商务代表处、德国驻华大使馆经济处、上海阿根廷总商会的专家、企业家们也参与其中,共同研讨中欧智能传感器产业的新发展、新理念。论坛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中欧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让参会代表对传感器产业有了更多新的认识与理解。
  • 怀柔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人才论坛暨首都海智“创新链接”系列活动重磅来袭!
    为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以人才助推怀柔区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发展,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将于2022年12月19日下午共同主办“怀柔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人才论坛暨首都海智“创新链接”系列活动”。首都海智“创新链接”品牌活动由北京市科协联合海内外科技团体共同发起,旨在为海外智力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创造机会、搭建平台,依托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将海外科技人才、组织链接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方方面面。本次活动以“智聚怀柔 慧创未来”为主题,采取线上形式来举办。会议邀请怀柔区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关村科技园区怀柔园管委会主任杨惠芬致辞,怀柔科学城管委会成果转化与创新协调处副处长胡继龙做报告“突破怀柔科学城,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百年科学城”建设,创新为要,人才为本,怀柔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还有来自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京莱伯泰科仪器、上海云孵等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领域企业的企业家、技术经理人、工程师等海内外专家相聚云端,共同研究探讨助力产业发展的技术转移人才、科研匠人培养、人才如何促进企业发展等,助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据悉,北京怀柔硬科技创新服务有限公司入股的北京云翼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于2022年11月在怀柔科学城落户,旨在打造立足怀柔、辐射京津冀、面向全国的一流硬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硬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聚焦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等硬科技领域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引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怀柔及北京市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助力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同时,为更好的服务硬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目前正在全力筹备怀柔科学城技术经理人协会建设,以更好的培育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激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力,加速优质成果产业化落地。本次会议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共北京市怀柔区委组织部、北京市怀柔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怀柔科学城管委会成果转化与创新协调处指导,北京怀柔硬科技创新服务有限公司、北京怀柔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仪器信息网3家单位承办,北京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支持。参会指南1、点击会议官方页面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huairou20221219)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报名;2、报名开放时间为即日起至2022年12月19日;3、报名并审核通过后,将以短信形式向报名手机号发送在线听会链接;4、会议联系人:杜老师(邮箱dufang@instrument.com.cn)。
  • 【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MEMS智能传感器——先进技术分论坛成功召开
    2023年11月5日,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MEMS智能传感器——先进技术分场活动”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成功召开。来自智能传感器等领域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新闻媒体近2000余人线上线下参加会议。会议由郑州市人民政府、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传感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元件分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工艺分会承办,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郑州市科学技术协会、郑州众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王继芬、郑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举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由沈阳仪表院院长助理、行业中心主任张阳主持。沈阳仪表院院长助理、行业中心主任张阳领导致辞中国工程院蒋庄德院士致开幕词。蒋院士回顾了MEMS智能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历程,并鼓励中国传感器人在传感器产业细分领域不断攻坚克难、突破瓶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工程院蒋庄德院士致开幕词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李铁研究员作《微型全集成红外CO2气体传感器及其应用》主题报告,分享了红外二氧化碳气体传感器发展现状以及最新应用领域。传感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沈阳仪表院研发中心主任张春光作《大型模锻压机状态监测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主题报告,介绍了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振动传感器、粘度传感器在大型装备中应用的关键技术。西安交通大学赵立波教授聚焦压力传感器技术做《微纳特种压力传感器技术》专题报告。杭州师范大学传感技术中心钱正洪主任作《磁传感测量与数据融合处理技术》专题报告,从磁传感芯片的设计、信号测量与数据融合等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国防科技大学吴学忠教授作了《AI赋能MEMS传感器智能化发展新趋势》专题报告,从MEMS传感器智能化发展需求、技术途径、发展现状及趋势四个方面梳理了MEMS智能传感器技术发展方向。杭州晶华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双龙作了《智能传感器中国芯的方案》专题报告,分享了传感器信号调理芯片国产化方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铁传感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沈阳仪表院研发中心主任张春光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赵立波杭州师范大学传感技术中心主任钱正洪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吴学忠杭州晶华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双龙本次会议围绕MEMS智能传感器的前沿技术、产业趋势和热点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研讨,来自不同领域的行业专家分享了传感器技术、产业和应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