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液位传感仪

仪器信息网液位传感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液位传感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液位传感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液位传感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液位传感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液位传感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液位传感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液位传感仪相关的资讯

  • RephiLe推出新一代密理博水箱兼容性液位传感器
    2013年11月,RephiLe正式推出新一代密理博水箱兼容性液位传感器。新一代的产品采用高集成传感电路板设计,具有更强的传感灵敏度;外壳采用聚碳酸酯(PC)塑料,使用过程中可抑制细菌、抗污染,同时还具备优异的电绝缘性和耐腐蚀性等特点。采用新设计和原材料、电器元配件的RephiLe新一代兼容性液位传感器,使用寿命更长,安全性更高,同时将大大降低产品的故障率,为用户提供更为满意的使用效果。 经过多年的研发和制造,RephiLe生产的密理博纯水系统兼容耗材已经应用到各个领域,产品遍布国外60多个国家。不久的将来,RephiLe会推出更多高性价比的密理博兼容耗材,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 RephiLe货号 产品名称 对应Millipore货号 RAPF05380 30L水箱液位传感器 FTPF05380 RAPF05381 60L水箱液位传感器 FTPF05381 RAPF06805 100L水箱液位传感器 FTPF06805 RAPF20022 200L水箱液位传感器 FTPF07743 RAPF20023 350L水箱液位传感器 FTPF07744 关于 RephiLe: RephiLe 是一家提供水纯化和实验室分离纯化产品的专业制造商和供应商,在实验室纯水及过滤领域具有深厚的技术背景。 RephiLe 根据自己的研发成果,以创新为驱动,以服务为导向,逐步建立了自己的产品品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得多项专利。国际化运作的管理理念,完善、可靠的质量监测和保障体系,使 RephiLe 的产品可靠,一进入市场就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和青睐,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高端领先的技术和质量水平。 RephiLe 已与国内外多家技术领先的机构有多层次的合作,产品销往欧美 60 多个国家。 更多 RephiLe 产品信息,请登陆 :RephiLe 官网 官方微博:RephiLe 微博 官方博客:RephiLe 博客 RephiLe 企业微信名:纯水热线400 690 0090
  • 大连化物所制备出基于光子纤维素纳米晶的柔性汗液传感器
    近日,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部生物分离与界面分子机制研究组(1824组)卿光焱研究员团队设计并制备了一种用于汗液中钙离子传感的可持续、不溶性和手性光子纤维素纳米晶体贴片。该研究为纤维素纳米晶(CNC)的功能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在低碳循环经济的倡导下,CNC作为一种生物基材料被迅速地开发,在电子、生物塑料、能源等领域被广泛的应用,有望加速推进各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特别的是,CNC可以自发组织形成手性向列液晶结构,产生绚丽的光子结构色,这对可持续性光学和光学传感的发展非常重要。然而,此类材料在潮湿或液体环境中的功能失效,不可避免地损害了它们在生物医学、膜分离、环境监测和可穿戴设备中的发展。因此,通过简单有效的手段使得CNC在液体环境下稳定存在,并实现功能化的应用非常重要。本工作中,团队发展了一种制造不溶性CNC基水凝胶的简单且有效的方法,利用分子间氢键重构,热脱水使优化的CNC复合光子膜在水溶液中形成一个稳定的水凝胶网络。研究发现,该水凝胶在干湿状态之间可以可逆转换,便于进行特定的功能化处理。团队通过在液体环境下吸附溶胀引入功能化分子,得到了具有抗冻性(–20℃)、强粘附性、良好生物相容性、对Ca2+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感应的水凝胶。该工作有望促进利用可持续纤维素传感器监测其他代谢物(即葡萄糖、尿素和维生素等)的应用,并为在环境监测、膜分离和可穿戴设备中运行的数控水凝胶系统奠定了基础。   卿光焱团队长期致力于CNC手性功能化相关研究,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通过整合CNC自组装工艺和DMF溶剂中的紫外光引发的有机聚合,实现高性能光子材料的合成,从而增强CNC基复合材料的弹性变形概念(Small,2022);将强手性的CNC系统与强发光的稀土配合物进行结合,制备出携带四种光学信息的手性光子复合膜(Adv. Funct. Mater,2022)等。   相关研究成果以“Sustainable, Insoluble, and Photonic Cellulose Nanocrystal Patches for Calcium Ion Sensing in Sweat”为题,于近日发表在Small上。该工作的第一作者是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824组博士研究生李琼雅。上述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创新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 82家仪器和传感器企业落户怀柔
    筛选研发设计和生产的头部企业40余家,跟踪聚集一批,创业团队、研发团队和基础研究团队,构建以原福田一工厂,升级改造项目为中试研发基地,科学城核心区1平方公里为生产制造基地,怀丰产业园为供应链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  近年来,怀柔区坚持“先聚集再聚焦”的工作思路,加速优质企业聚集。截至目前,已有82家仪器和传感器企业落户怀柔区,其中科学仪器企业47家、传感器企业25家、科技中介10家。  据怀柔区经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近年来,怀柔区有序推进高端仪器和新型传感器引进工作。目前已结合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在仪器方面发展聚集了电镜、质谱、光电、真空、低温5个方向的团队,传感器方面发展聚集了MEMS智能传感器、光电子芯片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3个方向的初创团队及企业。  卓立分析仪器是怀柔区较早引进的高端仪器企业,今年1月正式入驻怀柔科学城后,已签订单价值超过3500万元,预计今年在先进光电分析仪器领域将创造6000万元的产值,年产200套综合性光谱分析仪器、1000套便携式拉曼光谱仪。  制定扶持政策吸引优质企业落户  为支持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发展,怀柔区发布了《关于精准支持怀柔科学城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重点从科学仪器和传感器关键技术研发及落地转化、科学仪器产业公共平台和机构运营发展、科学仪器企业发展和产业生态体系建设三方面给予支持。  今年3月,怀柔区还制定了《高端仪器和传感器产业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方案》,建立了“一办三组”工作机制,确定了53项重点任务,以突破应用基础研究为核心目标,加快推进产业和空间布局规划,促进企业、团队、中试平台等创新生态体系核心要素集聚,加速推进高端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发展相关工作。截至目前,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取得了重大节点成果,为怀柔区建设高端仪器和传感器产业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  良好的区域规划留住企业  怀柔区明确了“头部引领、孵化加速、园区集聚”的发展思路,通过“龙头企业+基金”模式开展并购、入股、培育,建设好怀柔仪器和传感器制造基地,以中试平台为基础形成集成、测试、孵化链条。  头部引领方面,怀柔区筛选了研发设计和生产的头部企业40余家。  孵化加速方面,怀柔区结合产品技术演进迭代进程,聚焦中试熟化、技术迭代和前沿研究三个不同阶段,跟踪聚集一批创业团队、研发团队和基础研究团队。  园区集聚方面,怀柔区构建以原福田一工厂升级改造项目为中试研发基地、科学城核心区1平方公里为生产制造基地、怀丰产业园为供应链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明确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发展路径,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三链融合发展,有效促进了仪器和传感器企业落户怀柔。  下一步,将围绕大科学装置,聚焦科研成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头部企业引领和国际开放式发展,激励工程师成为创新产业发展主体,对标国际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打造怀柔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基地实现千亿产业集群目标。
  • 近300家仪器和传感器企业落地怀柔
    5月18日,记者从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获悉,怀柔区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取得快速发展,已落地仪器和传感器相关企业286家,目前正全力申报全国首个国家级高端科学仪器领域示范区。怀柔科学城是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目前布局了40余个大科学装置和科教设施,已成为全球大科学装置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为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技术迭代平台和人才技术支撑。“以怀柔科学城建设为重要契机,我们将打造‘中国创新 服务世界’的高端科学仪器装备产业集聚区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怀柔区经信局局长杨惠芬表示,目前怀柔区按照“整合统筹、功能优化、突出特色”的思路,以科学城为核心向外辐射,构建了“一核三区多点”的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空间格局。杨惠芬介绍,“一核”引领,即,国家高端科学仪器装备产业基地,位于怀柔科学城中心区。“三区”联动,即,怀柔科学城产业转化示范区、怀北数字经济科创园区、杨宋硬科技企业总部基地。“多点”支撑,即,统筹布局科学城创新小镇、有色金属新材料科创园、长城海纳园区、北科建科创园区、机械研究总院怀柔科创基地、高端科学仪器协同创新中心等多个特色园区。发展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市区两级系列产业发展举措相继落地实施。以韧性城市建设为契机,怀柔2022年实现了20家传感器领域企业落地;创新服务生态,成立上交所和深交所怀柔科学城企业上市服务中心,为企业上市提供服务;成立北京市首只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10亿元;北京市知识产权局怀柔分中心运行,提高区域专利审查质量和效率……怀柔区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发展,有了强力引擎。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怀柔区正统筹推进招商工作,加速聚集高端科学仪器装备领域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和“苗圃”企业,2022年已实现硬科技项目落地222项。
  • 梅特勒托利多InPro 4850i传感器新品推出 为氯碱业度身设计的双膜pH传感器
    梅特勒托利多过程分析最新推出新型InPro 4850i传感器,InPro 4850i专为氯碱行业提供长寿命和高精度的pH/ORP测量解决方案。 通常,pH传感器在氯碱生产过程中面临各种非常恶劣的条件:氯气污染参比系统,结晶盐溶液和沉淀杂质堵塞隔膜,介质还可能会腐蚀液接材料。此外,传感器的高阻抗输出信号非常容易受到干扰,导致测量准确度低,传感器频繁出现故障。 梅特勒托利多的新款InPro 4850i双膜pH传感器是专为氯碱行业的需求而设计,InPro4850i传感器独特的技术优势,可确保在任何苛刻的环境下实现出色的测量。采用钠离子敏感膜参比系统该敏感膜对于盐水中的钠离子非常敏感,有助于提高测量精度。无隔膜设计钠离子敏感膜参比系统采用密封设计,没有隔膜,可避免传感器污染或阻塞,确保测量更加稳定。数字信号传输InPro4850i传感器和变送器之间传输的信号均为数字信号,无电磁干扰和信号失真,确保数据稳定和精确。智能传感器管理(ISM)技术智能传感器管理技术具有即插即测和自诊断功能、实现预测性维护,帮助您减少维护量和生产成本。双敏感膜设计、密封参比系统、数字信号传输,InPro 4850i在氯碱行业苛刻条件下均可实现长寿命和高精度测量。 了解更多InPro 4850i信息,请访问:www.mt.com/InPro4850www.mt.com/ISM 梅特勒托利多过程分析提供广泛的pH,ORP,溶解氧,气相氧,二氧化碳,电导率和浊度传感器、变送器和清洗系统,为您的过程分析和检测提供完整、精确、可靠的解决方案。梅特勒托利多也为客户提供全球范围的全方位服务管理,包括校准服务、性能测试、安装及运行认证、技术培训等。咨询热线:4008-878-788
  • 新一代传感技术撬动智慧农业
    当无人机在三亚的晴空缓缓升起,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南繁育种基地中控室的大屏上,基地的概貌和株高、叶面积指数、冠层温度、叶绿素含量等育种专家关心的表型数据逐渐清晰起来。  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南繁育种基地无人机遥感田间育种表型观测系统工作时的场景。为解决南繁农业信息基础设施不足、基础数据缺失、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等问题,海南省投建了南繁硅谷综合服务平台,有了新一代农业传感技术“加持”,南繁育种基地立刻“耳聪目明”起来。  传感技术显身手  “传感器技术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技术基础。”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云鹤对《中国科学报》说,“传感器的品种、数量、质量和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信息技术系统的功能和质量。”  提起目前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各类传感技术,张云鹤从环境、气体传感,土壤、水质传感,植物生理传感,无人机遥感四大类,一口气列举了20多种。  在作物环境信息监测系统中,可以实时监测育种小区视频图像、空气温湿度、光照、风速、风向、雨量、土壤温湿度、电导率、pH值、土壤墒情等参数。也可以进行作物穗层温湿度监测。利用这些信息,系统能对不同监测点信息同步获取、存储、动态直观呈现及管理,为及时灌溉和适量灌溉、作物最佳生长条件改善等提供参考。  例如,借助其远程作物生长状况监测系统,计算机可实时收集作物长势、病虫害、作物营养状况等信息。同时,人们可以在电脑端、手机端实时接受相关数据,查看现场信息,便于专家远程指导。  凭借强大的农业传感技术,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对作物叶片及病斑测量,并基于智能手机,进行作物叶片图像信息获取及识别,然后对图像实时处理。这种技术适用于田间环境不同作物叶面积、叶长、叶宽、病斑面积、病斑比例等信息的快速检测,其测量误差小于3%。  此外,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还可进行作物叶片及病斑测量仪、多功能水肥一体化管理设备、电物理水消毒设备等,为田间育种决策提供高通量信息服务支持。  “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的育种环境信息监测系统,可以实现作物生长气象信息、土壤情况、长势情况、病虫害以及光、温、水、气等相关信息的实时采集和监测,为育种家提供育种环节全过程的精准数据支撑。”张云鹤说,“结合融合分析系统,能实现地块级的精准气象及病虫害预警,提高作物育种生产管控精准化和智能化程度,有效提升育种作业效率和信息化水平。”  此外,通过三维实景建模及物联网系统,管理人员可实时查看大田、温室、办公场所以及气象、灌溉等相关设备状况,极大程度提高管理和生产效率。  智慧农业的基础  “目前我们都说智慧农业、智能农机,其核心制约因素还是传感器。”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汪小旵对《中国科学报》说,“对于一个智能系统来说,没有传感器,就相当于人成了‘瞎子’和‘聋子’,后面的智能决策就无从谈起。”  汪小旵长期从事作物信息智能化检测和农业装备智能化控制研究,在日常研究中,他和团队不仅大量使用传感器,而且也从事一些传感器的开发研究工作。比如,该团队正在研制基于土壤原位根系检测的传感器;营养液栽培中的氮、磷、钾传感器;水产养殖中的硝酸盐、磷酸盐检测的传感器;基于高光谱和荧光图像的作物病虫害监测传感技术等。  “智能控制系统如果没有传感器的输入信号,就无法比对和形成闭环控制,农业大数据系统如果没有传感器就没有数据来源,人工智能系统就无法获取足够的知识。”汪小旵说,“从这个角度来说,传感器完全是现代智能农业的核心技术,同时也是容易被‘卡脖子’的技术。”  2019初,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AIMBE)联合发布一份研究报告,描述了美国科学家眼中农业领域亟待突破的五大研究方向。其中第二项即“新一代传感器技术将成为推动农业领域进步的底层驱动技术”,将高精度、精准可现场部署的传感器以及生物传感的开发、应用作为未来技术突破的关键之一,而其余几大研究方向或与之相关,或以此为基础。  目前,我国的传感器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农业领域,但主要还集中在对单个特征,如温、湿度的测量上,而新一代传感器技术不仅仅包括对物理环境、生物性状的监测和整合,更包括运用材料科学及微电子、纳米技术创造的新型纳米和生物传感器,对诸如水分子、病原体、微生物在跨越土壤、动植物、环境时的循环运动过程进行监控。  “新一代传感器具备快速检测、连续监测、实时反馈、智能处理的能力。”张云鹤说,“如果能在资源要素的利用环节即精准发现和定量识别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能实时进行优化调整,将彻底改变我国农业生产利用方式。”  须多学科联合攻关  今年以来,全球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产区均受到极端天气影响。传统的小麦出口国澳大利亚因遭遇严重干旱,时隔12年后首次计划进口小麦;玉米出口大国美国因受阴雨天气影响,播种创历史同期最低水平;同受干旱影响,水稻出口国菲律宾也出现大规模歉收。  众所周知,我国以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但也用了全球约1/3的化肥和1/2的农药。提高粮食产量、减少化肥农药用量亟须新一代传感技术,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新一代传感技术已然成为“刚需”。  汪小旵认为,虽然对比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还处于成长期,但这也意味着价值空间大。益于中国政策和土地政策的助推,中国智慧农业起步晚,但发展速度特别快。  传感器的性能影响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当前我国智慧农业尚处于监测环境因素的初级阶段,而且市场上的传感器质量参差不齐。同时,智慧农业所使用的传感器大部分面临比较恶劣的环境,低功耗、耐腐蚀、抗低温性能良好成为农业传感器的基本要求。此外,部分农业生产者操作仪器的水平所限,农业传感器件应尽量选择安装方式简单、方便携带、稳定性好和校正周期短的产品。  “新一代传感器技术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不是哪一个学科和专业可以单独完成的,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汪小旵说。  汪小旵举例说,监测动植物性状,有可能用到高光谱图像、荧光图像、纳米技术、3D打印等等;要对NPK、病原体、微生物在土壤、水体等等中的循环运动过程进行监控,就会用到光电子学、材料学、微电子、纳米技术等。  “同时,制约新一代传感器从实验室走入产业的一个最关键因素,还在于新一代传感器所具备的快速稳定检测、连续可靠监测、以及和物联网有效集成的能力。”汪小旵说。
  • 分析仪不离传感器 微电子智能化为主
    分析仪器是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无论在工业过程控制、设施农业、生物医学、环境控制、食品安全乃至航空航天、国防工程等领域,均迫切需要各类新型传感器作为信息摄取源的小型化、专用化、简用化、家庭化的新一代分析仪器,实现更灵敏、更准确、更快速、更可靠地实时检测,以迅速改变我国分析仪器的落后状况。  传感器作为现代科技的前沿技术,传感器产业也是国内外公认的具有发展前途的高技术产业,它以其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渗透能力强、市场前景广等特点为世人瞩目。  几十年来,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促进了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多学科、多种高新技术的交叉融合,推动了新一代传感器的诞生与发展。例如:我国重点开发的MEMS、MOMES、智能传感器、生物化学传感器等以及今后将大力开发的网络化传感器、纳米传感器均是多学科、多种学科技术交叉融合的新一代传感器。  微型化是建立在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基础上的,目前已成功应用在硅器件上形成硅压力传感器(如上述EJX变送器)。微电子机械加工技术,包括体微机械加工技术、表面微机械加工技术、LIGA技术(X光深层光刻、微电铸和微复制技术)、激光微加工技术和微型封装技术等。  MEMS的发展,把传感器的微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和可靠性水平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传感器的检测仪表,在微电子技术基础上,内置微处理器,或把微传感器和微处理器及相关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A/D或D/A、存贮器、网络通讯接口电路)等封装在一起完成了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系统化。(注:MEMS技术还完成了微电动机或执行器等产品,将另作文介绍)网络化方面,目前主要是指采用多种现场总线和以太网(互联网),这要按各行业的特点,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多种,近年内最流行的有FF、Profibus、CAN、Lonworks、AS-Interbus、TCP/IP等。  除MEMS外,新型传感器的发展还有赖于新型敏感材料、敏感元件和纳米技术,如新一代光纤传感器、超导传感器、焦平面陈列红外探测器、生物传感器、纳米传感器、新型量子传感器、微型陀螺、网络化传感器、智能传感器、模糊传感器、多功能传感器等。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正在形成热点,不同于一般信号处理,也不同于单个或多个传感器的监测和测量,而是对基于多个传感器测量结果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综合决策过程。有鉴于传感器技术的微型化、智能化程度提高,在信息获取基础上,多种功能进一步集成以致于融合,这是必然的趋势,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也促进了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定义概括:把分布在不同位置的多个同类或不同类传感器所提供的局部数据资源加以综合,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分析,消除多传感器信息之间可能存在的冗余和矛盾,加以互补,降低其不确实性,获得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与描述,从而提高系统决策、规划、反应的快速性和正确性,使系统获得更充分的信息。其信息融合在不同信息层次上出现,包括数据层(像素层)融合、特征层融合、决策层(证据层)融合。由于它比单一传感器信息有如下优点,即容错性、互补性、实时性、经济性,所以逐步得到推广应用。应用领域除军事外,已适用于自动化技术、机器人、海洋监视、地震观测、建筑、空中交通管制、医学诊断、遥感技术等方面。  近年来,传感器正处于传统型向新型传感器转型的发展阶段。新型传感器的特点是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网络化,它不仅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造,而且可导致建立新型工业,是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
  • 汉威电子:气体传感仪器有壁垒
    在首批上市的28家创业板企业中,汉威电子[40.61 0.27%](300007)是唯一一家主营气体传感器和仪器的企业,而这一领域是感知世界的基础,是信息网络的前沿之一,其技术先进性和行业壁垒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为此,本报记者专程探访了位于郑州高新区的汉威电子。   参观汉威电子产品展示厅里众多的气体传感器门类和各种检测仪器之后,记者被告知,汉威电子目前掌握的最先进的技术是电化学类、红外光学类等气体传感器全系列核心技术,并可以批量生产。由于目前市场上大量使用的电化学、红外气体传感器主要由国外公司生产控制,具有一定垄断性,产品价格高昂,因而汉威电子在这一系列传感器的竞争主要来自国外,国内能够形成产业化技术的企业并不多。据了解,国内红外光学气体检测技术主要用在体积较大的红外线气体分析仪器生产,在电化学、红外气体传感器及其应用技术方面的实验研究也不少。   对于公司自有关键技术如何不被泄露,公司有关技术负责人介绍说,公司专有技术是多年技术创新、行业经验的凝练和总结,有些属于技术诀窍,核心是产品内在的设计思路及材料技术、生产工艺,被侵权时不易发觉和取证,为避免被模仿,公司以技术秘密的方式予以保护。对于易于使用专利方式保护的专有技术,公司均已申请或准备申请专利。   在公司众多的气体检测仪表产品中,哪些品种是汉威电子主要销售和利润来源?公司方面表示,气体检测仪表中,民用仪表产销量最大,但工业用仪表对营业的贡献最大,在国内的市场份额都位居前列。公司一直非常重视新产品的开发和新工艺的研究,产品不断升级换代,高附加值产品的产销比例不断增加,为公司带来了较高的毛利率回报。   气体传感器及仪器仪表行业前景好,也吸引了新的市场进入者,但为何新进入者较难获得快速发展?公司解释主要原因是该行业具备独特的行业壁垒,气体传感器及气体检测仪器仪表涉及化学、物理、材料、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种学科交叉的边缘应用,企业所需人才培养主要通过企业经营过程中传帮带、经验沉淀来进行,再加上气体检测仪器仪表产品涉及消防、防爆、安全等行业认证,这也使部分准备进入者知难而退。   临行,记者注意到汉威展厅展示的城市管网安全检测系统和基于化工园区的危化品安全监控系统,已将众多的传感器连成了网络,在大屏幕上集中监视。问及公司未来如何针对物联网发展业务时,汉威董秘刘瑞玲介绍说,公司原来的业务就已经向传感器网络和系统集成发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未来致力于提供完整的气体探测解决方案。
  • 气体传感器企业汉威电子与第三方检测机构华测检测创业板上市
    气体传感器企业汉威电子创业板首批上市   在首批公布招股说明书的10家创业板公司中,河南汉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因其产品具有较高技术壁垒,且主要应用于政府监管和重视的工业安全生产领域,公司表现出的稳定持续的高速成长性,受到了机构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公司昨日在上海举办的现场路演推介会吸引了众多机构投资者的积极参与。   机构投资者纷纷给予公司较高的评价,并就公司产品的核心技术、市场竞争情况、应用领域、政策扶持力度、募投项目的发展前景等问题与公司的高管层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气体传感器是气体检测仪器仪表的核心部件。汉威电子掌握了大量的关于气体传感器选型、气敏材料配方、生产工艺、工业设计等方面的专利或者是非专利技术,成为国内唯一能够同时生产半导体类、催化燃烧类、电化学类及红外光学类四大主要类别气体传感器产品的企业,从源头上摆脱了对国外厂商的技术依赖,成为行业内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的领跑者。由于公司掌握了传感器的核心技术及生产能力,拥有生产检测仪器仪表的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同时所处行业技术壁垒较高,需要严格的行业认证才能进入,因此公司毛利率达到50%以上,高于可比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   传感器产业是国内外公认的具有广阔发展前途的高技术产业。作为该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气体传感器在燃气、冶金、航天、石油石化、煤炭、化工、环保、煤气化等十个行业均有广泛的应用。随着国家和人民对健康和安全的日益重视,以及各大产业振兴规划都将推动国内气体检测仪器仪表市场的高速增长,预计未来三年将保持30%以上的增长率,2012年需求量超过1500万台,市场规模为30亿元以上。   面对未来几年巨大的市场需求,汉威电子将是传感器行业发展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公司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在电子板块处于领先水平,自成立以来始终保持快速的发展势头,在2006年至2009年的三年发展中,营业收入由2910万元增长到9733万元,复合增长率达到82%,净利润由734万元增长到2969万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01%,公司的核心传感器产品的市场份额由29%增长到53%。   汉威电子此次募投项目主要投入红外气体传感器和检测器产品以及电化学气体检测仪器仪表。前者主要用于工矿企业中危险气体的检测,后者中的电化学酒精传感器可以用于各类呼出气体酒精浓度监测仪表,便于交通警察对机动车驾驶员进行饮酒检测。随着政府监管部门和民众对安全生产的日益重视,未来工矿企业必将加大对危险气体的检测投入,使得红外气体传感器具有良好稳定的成长性 而政府加大对酒后驾车的监管力度后,未来电化学酒精传感器的需求也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据悉,目前汉威电子是国内唯一有能力产业化生产电化学传感器和红外传感器的企业,而国内其他竞争对手均需进口相关核心器件,公司具备明显的技术和成本优势。随着募投项目的逐步投产,预计2012年产量将占仪器仪表总产量的30%以上,销售收入达到仪器仪表总销售收入的50%以上,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均在30%以上,高于行业平均增速。 华测检测登陆创业版 拟募集资金2.75亿元   据央视新闻频道消息,21日上会的五家创业板企业四家过会一家被否。过会的四家企业为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宝德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中元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全国性、综合性的独立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主要从事工业品、消费品、生命科学以及贸易保障领域的技术检测服务,目前在国内拥有近30家分支机构组成的业务网络,拥有化学、生物、物理、机械、电磁等领域的30个实验室,取得了CMA计量认证与CNAS国家合格评定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资格和检查机构认可资格,并依据ISO17025、ISO17020进行管理。本次发行股数为2100万股,发行后的总股本为8177万股,主承销商为平安证券。   在发行前,万里鹏、万峰父子合计持有公司45.74%股权,是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万峰为公司董事长,万里鹏任公司董事。   本次发行A股预计募集资金2.75亿元,主要用于建设华东检测基地和华南检测基地,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充实实验室检测网络,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另据消息:   10月30日,随着创业板开市宝钟的敲响,CTI华测检测正式在深交所挂牌上市,CTI华测检测不仅成为深圳市首家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也是国内首家成功上市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此次,CTI华测检测成功登陆创业板,其股票代码为300012,本次公开发行股票2100万股。   作为国内最大的民营第三方测试、检验和认证服务的开拓者和领先者,其业务范围涵盖了工业品检测、消费品检测、贸易保障和生命科学四个领域。一直以来,CTI华测检测坚持为众多行业和产品提供一站式的质量解决方案,提升企业竞争力,以满足其对品质的更高要求。   目前,CTI华测检测已经拥有30多家分支机构组成的服务网络,取得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及计量认证CMA资质,并获得了英国UKAS,新加波SPRING,美国CPSC认可,检测报告具有国际公信力。   以上市为契机,CTI华测检测将持续提高其检测能力,更好的为各行各业提供全面的、高质量的服务,此次成功上市,不仅标志着华测检测在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更重要的是为CTI华测检测以后全方位服务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深圳市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http://www.cti-cert.com/
  • 易科泰受邀参展农业传感器暨2021年智能农业国际学术会议
    2021年5月20日-22日“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农业传感器 暨2021年智能农业国际学术会议”在天津召开,参会的国内外专家围绕农业传感器、农业人工智能、农业机器人、精准农业与智慧农场等主题做精彩汇报,易科泰(西安)遥感技术研发中心受邀参展此次会议,并与参会专家就光谱成像和遥感技术在智慧农业领域的应用做深入交流。西安易科泰光谱成像与无人机遥感技术研究中心,基于自主研发平台技术(包括专业遥感无人机、PTS(Plant-To-Sensor)技术、STP(Sensor-To-Plant)技术)和国际先进光谱成像传感器技术,为智慧农业、作物表型成像分析、作物生理生态、遗传育种、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全面解决方案。Ecodrone® 高通量无人机遥感平台-Ecodrone® UAS-4轻便型无人机遥感平台,可搭载多光谱成像、Thermo-RGB成像传感器-Ecodrone® UAS-8无人机遥感平台,可搭载一体式高光谱成像-红外热成像等-Ecodrone® UAS-8 Pro,高负载、长续航,可搭载AisaKestrel高分辨率大视野高光谱成像等PhenoTron® 实验室/温室表型成像与种质资源检测分析平台PhenoTron-HT作物表型分析与种质资源检测平台,高通量高光谱成像与红外热成像分析PhenoTron-HF作物表型分析与种质资源检测平台,一站式、高通量高光谱成像、叶绿素荧光成像与多光谱荧光成像分析PhenoTron-RS作物表型成像分析平台,Plant phenotyping from shoots to roots,客户定制作物根系-植株表型分析PhenoPlot® 温室/大田作物表型分析平台-PhenoPlot轻便型表型分析系统,ready-to-go,具备俯视和侧式旋转两种平台-PhenoPlot移动式、固定式表型分析平台,适配多场景温室或大田智慧农业应用-PhenoPlot-XYZ双轨悬浮轨道式表型分析平台,可选配SoilTron© 小型蒸渗仪、自动浇灌系统等-Thermo-RGB红外热成像与RGB成像融合分析技术,可精准分析冠层阳光照射叶片、阴影叶片及土壤温度信息、覆盖度、绿度指数等信息
  • 船舶气象仪-一款有条不紊的微型气象传感器
    船舶气象仪-一款有条不紊的微型气象传感器#2022已更新【品牌型号:天合环境TH-Y6】雷雨大风天气对船舶航行安全会带来很大影响,船舶在大风浪区域航行,将出现较剧烈的摇荡运动、降速、航向不稳定,以及由此引起的其他操纵方面的困难,甚至出现难以预料的危险,而且大雨、暴雨会引起能见度下降,影响航行安全。一、产品简介山东天合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专业研发生产销售微型气象仪的企业,一直致力于微型气象仪和气象环境解决方案推广应用。具有完整的生产链、实力雄厚的技术团队和全面的营销团队,我们研发生产的超声波风速风向仪、五要素微气象仪、六要素微气象仪和小型自动气象站等气象产品,已广泛应用到气象监测、城市环境监测、风力发电、航海船舶、航空机场、桥梁隧道等领域,客户遍布全国各地,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TH-Y6型六要素微气象仪原理为发射连续变频超声波信号,通过测量相对相位来检测风速风向。与传统的超声波风速风向仪相比,我司产品克服了对高精度计时器的需求,避免了因传感器启动延时、解调电路延时、温度变化而造成的测量不准问题。TH-Y6型六要素微气象仪创新性地将气象标准六参数(环境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大气压力、压电雨量)通过一个高集成度结构来实现,可实现户外气象参数24小时连续在线监测,通过数字量通讯接口将六项参数一次性输出给用户。二、产品特点1、顶盖隐藏式超声波探头,避免雨雪堆积的干扰,避免自然风遮挡2、原理为发射连续变频超声波信号,通过测量相对相位来检测风速风向3、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大气压力、压电雨量六要素一体式4、采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实时测量,无启动风速☆5、抗干扰能力强,具有看门狗电路,自动复位功能,保证系统稳定运行6、高集成度,无移动部件,零磨损7、免维护,无需现场校准8、采用ASA工程塑料室外应用常年不变色9、产品设计输出信号标配为RS485通讯接口(MODBUS协议);可选配232、USB、以太网接口,支持数据实时读取☆10、可选配无线传输模块,最小传输间隔1分钟11、探头为卡扣式设计,解决了运输、安装过程松动不准的问题☆三、技术参数1、风速:0~60m/s(±0.1m/s);2、风向:0~360°(±2°);3、空气温度:-40-60℃(±0.3℃);4、空气湿度:0-100%RH(±3%RH);5、大气压力:300-1100hpa(±0.25%);6、压电雨量:0-4mm/min(±4%)7、功率:1.08W8、生产企业具有ISO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认证☆9、生产企业具有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和计算机软件注册证书☆四、产品尺寸图五、产品结构图六、注意事项1.传感器水平周围1米半径无遮挡,避免水滴飞溅影响2.传感器安装位置应避开强机械振动源3.传感器安装上方应为开阔区域,雨滴应直接滴落至传感器,应免二次滴落和连续水流冲击
  • 液态金属还原氧化石墨烯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
    Exploring Interfacial Graphene Oxide Reduction by Liquid Metals: Application in Selective Biosensing布鲁克纳米表面仪器部 李勇君 博士自室温和近室温液态金属(LMs)出现以来,此类材料因其软流体性质、高电子和热导率特性而受到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镓及其共晶合金因其低毒性和低蒸汽压等特性成为了LMs家族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可用于驱动表面化学反应,设计纳米结构等应用。到目前为止,众多研究者已经在 LMs 表面探索了多种反应,以生成基于层状材料和纳米粒子等不同涂层,但其表面在暴露于氧的情况下易形成天然氧化层而快速钝化,形成损害LMs导电性的绝缘表面,从而限制了在电化学和电子系统中的应用。因此,在LMs表面建立导电层,以实现高导电界面是对于需要电子、电荷转移这类应用的一种有前景和十分重要的策略。2021年11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和中国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共晶镓(Ga)-铟(In)液态金属(EGaIn)与氧化石墨烯(GO)的界面相互作用成功实现了衬底上、单独GO的还原(rGO),合成了基于rGO与LM的核-壳复合材料(LM-rGO)。进一步,研究者通过布鲁克公司的原子力显微镜(AFM)、 峰值力扫描电化学显微镜(PF-SECM)、纳米红外光谱(nanoIR)、X射线能谱(EDS)等技术系统、详细地表征和讨论了LM对GO的还原能力,LM-rGO界面的相互作用,LM的界面传递,以及LM-rGO的电化学性能等,证实了LM−rGO是一种有效的功能材料和电极改性剂。最后,研究者基于LM-rGO开发出来的纸基电极实现了抗生物干扰的多巴胺选择性传感,展示了该低成本技术的商业应用前景。该项研究工作最终以“Exploring Interfacial Graphene Oxide Reduction by Liquid Metals: Application in Selective Biosensing”为题发表在2021年11月的《ACS NANO》杂志上。原文导读:研究背景:在过去十年中,自室温和近室温液态金属(LMs)出现以来,其在治疗学、微流体学、材料合成和催化等多个研究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LM家族的代表,镓及其共晶合金因其低毒性和低蒸汽压而倍受关注。具体而言,Ga基LMs的可调表面特性以及柔软、动态的界面使其成为合成多种材料的理想反应介质。基于Ga的LMs的另一个独特特性与Ga的不同氧化状态有关,这使得能够在电解或电流调节中调整氧化还原介导的合成路线。在界面上,LMs通常用于两种设想的合成路线:①作为柔软的超光滑模板,然后从表面剥离目标材料,②作为反应点和稳定载体,用于生成颗粒。将所有这些优点结合在一起,基于Ga的LMs可被视为有效的功能载体,为功能化合物的保留和生成提供了多功能界面。还原氧化石墨烯 (rGO) 是常用、流行的平面材料之一,其具有高导电性和跨平面的机械强度等特点。尽管研究者们已经提出了许多用于rGO 生产的方法,但开发一种高度可控的在室温下可行,并且对试剂的需求最少的还原方法仍然具有很大的前景。凭借其超反应性界面,可提供两种自由电子和离子,LMs 可能可以提供这样的反应介质,使 GO 薄膜和各种厚度的GO膜能够在室温下实现还原。一方面,LMs的动态可再生界面可用作重复使用的还原GO试剂,从而在无需任何外部输入(特别是施加电压)的情况下将成本和废物产生降至最低。 另一方面,LMs 的非极化表面可以轻松地从其表面捕获产生的 rGO,无需额外的化学步骤及可形成LM-rGO核-壳复合结构。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探索了共晶镓-铟 (EGaIn)和 GO 薄片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考虑了不同的方法:包括利用 LMs 块体作为反应模板来还原GO 和利用LMs微颗粒作为的小型反应位点来合成复合材料。对于这两种情况,研究者都对 LMs表面的 rGO 进行了广泛的表征,以全面了解还原 rGO的特征和组成。 最后,研究者将合成的LM-rGO 微颗粒复合物用于标准电化学电池和电化学纸基分析装置 (ePAD) 中的传导表面改性修饰剂,用于在存在其他生物干扰的情况下对多巴胺 (DA) 进行选择性生物传感和检测。结果及讨论:为了研究LM对GO的界面影响,研究者考虑了不同的实验条件,包括使用LM块体作为软介质来还原不同厚度的GO膜、单独的膜,以及利用LM微液滴作为还原剂核心来生成LM-rGO核−壳复合结构。1. 衬底上GO膜的LM还原研究图1 a, 显示了衬底(Si/SiO2)上GO放入LM中还原的方法。通AFM表征还原前后的GO单层膜发现:LM处理后,单层膜膜厚从1.2 nm减小到了0.6 nm,膜厚的减小可归因于GO还原后变形的sp3碳结构和各种含氧官能团的去除。另外,通过对另外两个GO和rGO样品的AFM图像进行厚度统计分析,研究者进一步证实了暴露于LM后GO单层的厚度减少(图2,原文补充信息Figure S2)。在石墨结构的拉曼光谱中,D带(ID)和G带(IG)的强度之比被认为是石墨烯层内缺陷的指标,拉曼光谱显示LM还原前后的ID/IG从0.89变化到1.2,同时结合ID/IG拉曼成像(图1. d、e)可以进一步确认LM相对均匀地还原了GO单层。在这种方法中,LM大部分在设计的原电池中既是导体又是电解液。换句话说,导体本身可以提供一个充满离子和反应性金属位置的环境,而不是使用外部介质来移动负责电偶反应的电荷载体。LMs的柔软性还提供了液体块体和目标基板之间的有效界面接触,使所需的金属物种易于在表面上接触。图1. (a)基于衬底的GO的LM还原方法示意图 AFM图像:(b)暴露于LM前的GO样品和(c)LM反应后获得的rGO样品 (d)衬底上的GO和(e)浸入LM后获得rGO的拉曼光谱测量,D带和G带的表面拉曼成像及相应的ID/IG成像。图2. Si/SiO2衬底上不同样品的AFM成像和厚度分析:(a-b)LM还原前的GO样品和(c-d)LM还原后的rGO样品。2. 单独GO膜的LM还原研究为了进一步探索开发的基于LM的工艺能力,研究者探索了其独立薄膜GO的LM还原潜力。图3 a,显示了制备独立GO膜的LM还原方法。拉曼光谱证实了还原的有效性(图3c)。为了研究暴露于EGaIn前后表面官能团的分布,转移的厚rGO样品(~1.6 μm, 原文Figure S3-nanoIR表征的测量膜厚度)被进一步通过纳米红外光谱(nanoIR)进行了表征。如图3d所示,纳米红外成像是一种基于AFM的高空间分辨率化学成像和光谱研究技术,其中脉冲红外激光用于产生光热诱导共振和热膨胀。光吸收引起的膨胀激发了AFM悬臂梁的共振振荡,悬臂振荡的振幅正比于相应波长的红外光谱吸收。该技术被用于在高空间分辨率下评估GO和rGO样品中表面官能团的分布。从GO的纳米红外光谱(图3f)中可以看出,羰基峰1730 cm−1(C=O)具有很高的纳米红外振幅, 纳米红外成像也显示了GO表面上相对均匀的羰基分布。另外,GO样品的纳米红外光谱在1615 cm−1处也显示出明显的峰值,对应于GO中的C=C。同样,纳米红外光谱成像也显示了C=C分布的均匀性。GO和rGO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rGO样品纳米红外光谱中羰基峰的消失(图3e),证实了厚GO样品的成功还原。纳米红外光谱中剩余的C=C振动(1593 cm−1),源自石墨烯环,在rGO纳米红外成像中也显示出高振幅和适当的分布(图2e)。最后,表征研究结果证实基于LM还原工艺也可以用于生成独立的rGO膜。图3.(a)单独GO的LM还原方法示意图 (b)单独GO膜的照片;(c)在暴露于LM之前和之后的GO薄膜拉曼光谱 (d)纳米红外光谱原理示意图 (e)浸入LM后获得rGO的纳米红外光谱、AFM表面形貌、偏转信号和C=C分布纳米红外成像 (f)浸入LM前GO的纳米红外光谱、AFM表面形貌、偏转信号和C=O、C=C分布纳米红外成像。3. LM-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为了探究GO还原过程的适用性,并在实际功能应用中了解LM微颗粒的还原能力,研究者进一步研究了在酸性GO悬浮液中通过超声波处理制备的LM-rGO复合材料。其合成过程的示意图如图4a所示。研究者通过透射电镜(TEM)证实并研究了LM-rGO核-壳结构,如图4b所示,球形LM颗粒被稳定的石墨片壳包裹,这表明粒子和LM颗粒表面的有效相互作用。另外,研究者也通过X射线能谱(EDS)完成了Ga, In,C,O元素的分析,EDS结果进一步证实了LM颗粒表面存在碳层和rGO片层的全覆盖。图4. (a) LM-rGO复合材料合成过程示意图 (b)LM-rGO核−壳结构的TEM图像 (c) SAED分析和HR-TEM图像 (d) LM-rGO不同放大倍数和角度下的SEM图 (e) LM-rGO表面的镓、铟、碳和氧元素的EDS成像。另外,为了收集更多关于合成复合材料元素组成的信息,研究者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也对GO和LM-rGO复合材料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者也通过传统宏观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LM-rGO表面官能团进行了研究,表明GO含氧官能团被广泛去除。4. LM-rGO复合材料的电化学行为由于LM-rGO复合材料具有高表面积、高活性界面和导电性等特点,可将合成的材料作为电活性改性修饰剂。因此,研究者在玻璃碳电极(GCE)和丝网印刷纸电极(PEs)上进行了大量的电化学性能评价,以探索LM基改性剂与纸张技术的相容性,以及开发低成本生物传感器的可能性。在这两种情况下,研究者采用电化学行为已知的亚铁氰化钾作氧化还原探针,并从电化学阻抗谱(EIS)响应、电活性表面积的变化等方面评估了改性剂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利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方波伏安法等多种电化学技术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LM-rGO改性修饰后的电极优于GCE和PE裸电极,证实了改性剂LM-rGO的优良电化学特性。另一方面,研究者也通过峰值力扫描电化学显微镜(PF-SECM)在纳米尺度对LM- rGO复合材料与电解溶液的界面电导率进行了评估,并研究了其表面的局部电化学活性。在PF-SECM方法中,利用AFM探针的纳米尖端和利用样品表面与针尖之间发生的可逆氧化还原反应,可以研究电荷转移的动力学。AFM探针纳米尖端可以实现表面高空间分辨率的电化学成像。PF-SECM操作示意图如图5a (原文Figure S9),PF-SECM工作在布鲁克专利的峰值力轻敲(PFT)模式下,该模式下纳米探针在一定振幅和频率下振荡,以收集样品的形貌和导电性等信息。PF-SECM模式使用“interleave mode”,在每个振荡实例中,探针被提升到样品上方250 nm的距离。当探针从样品表面提升时记录探针尖端电流,而该探针在样品表面一定距离的电流,可用来表征样品表面电化学活性。本研究中,六胺钌氧化还原反应被用于PF-SECM成像。图5b显示了LM-rGO复合材料的形貌。图5c显示了与样品表面接触时的针尖电流,该电流既反映了样品在电解溶液中的界面局部电导率,又反映了样品表面的电化学活性。纯电化学活性数据(图5d)为AFM探针从样品表面250 nm提升高度处的探针测量电流,这证实了电荷转移可能发生在整个表面。LM-rGO微颗粒边界具有较大电化学活性,并与附近颗粒的壳相互连接。边界处电流的轻微增加是由于这些边界代表样品中的低洼区域(如山谷形状),具有高有效表面积,可再生还原剂六胺钌。PF-SECM测量结果显示LM-rGO在纳米尺度具有良好的整体电化学活性,电流可达1.7 nA。图5. PF-SECM原理和LM-rGO粒子PF-SECM分析结果:(a)PF-SECM工作原理示意图(RE、CE和WE分别对应于参比电极、对电极和工作电极);(b) LM-rGO微粒的AFM图像;当针尖位于样品表面(c)(此处的电流代表界面电导率和电化学活性)和距离样品表面250 nm高度(d)(代表样品和电解质之间界面的电化学活性)时,针尖电流成像。5. 多巴胺的选择性传感在完成了前述的详细研究后,在抗坏血酸(AA)和尿酸(UA)存在的情况下,研究者采用了多巴胺(DA,重要的神经调节剂之一)进行了LM-rGO修饰电极用于DA检测的适用性和选择性评估。LM-rGO修饰,rGO修饰 (ErGO)和裸GCE电极的电化学EIS光谱被用来显示LM- rGO复合物中每个组件的作用。如图6a所示,ErGO显示表面DA反应的Rct值仍然较高(50.7Ω)。然而,在LM-rGO中, Rct值为20.3 Ω。这一观察结果证实了LM在系统电化学性能中的作用,与ErGO相比,LM产生的混合物对电荷转移的阻力更小。为了探索LM-rGO的作用,研究者将修饰剂、裸电极和修饰电极暴露于含有DA、AA和UA混合物的溶液中,然后记录了电化学信号(DPV和CV)。图6b、c、h显示了从裸电极, LM-rGO 修饰GCE和 PE的信号。结果可以看出:对于裸电极,DA、AA和UA的氧化还原峰显示出重叠和接近。然而,在修饰后,在不同的电位窗口中可观察到每种化合物相应的分离峰,因而证实在存在其他干扰化合物的情况下,直接测定DA成为可能。另外研究者也通过FT-IR测量了DA、AA和UA与LM-rGO的特定相互作用(图5f)。LM-rGO的FT-IR光谱显示,LM-rGO在低波数区(低于900 cm-1)尤其是在667 cm-1(代表Ga−OH基团) 表现出剧烈变化。LM-rGO表面的Ga−OH还原仅在存在AA中观察到,这为选择性峰移机制提供了证据。UA向高电位的选择性转移来源于LM-rGO表面剩余负电荷基团和带负电荷的UA分子之间的电荷排斥作用。因此,这种表面相互作用因为AA和UA的峰移,从而增强了DA的选择性。为了获得最大的传感响应,研究者对修饰材料的用量进行了优化。在最佳修饰膜厚度下,研究者获取了LM-rGO修饰GCE和PE的DA定量测定校准曲线。根据图6d,i中提供的结果,该传感器可定量测量100 nM至1500μM(GCE)和400 nM至750μM(PE)范围内的DA浓度水平,GCE和PE的灵敏度分别为30和100 nM。与GCE相比,尽管PE具有更高的电活性表面积,但观察到的动态范围更窄,灵敏度更低,这是由于PEs中已知的耗尽效应和有限的扩散。在不同浓度水平的DA和其他干扰化合物(包括AA、UA和葡萄糖(GLU),高浓度1.0 mM)共存的情况下,研究者也对界面选择性也进行了评估。图6e结果显示,DA的原始信号不会受到其他干扰物的影响,目标分析物DA的测量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最后,研究者在人血清样本中进一步研究了该传感器用于DA生物传感的适用性和选择性,结果证明:研究者设计的传感器在如此复杂的生物基质中的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图6.(a)裸GCE(i),LM-rGO修饰的GCE(ii)和ErGO修饰GCE(iii)的EIS光谱(DA用作电化学探针);LM-rGO对GCE表面进行修饰前后,含有AA、DA和UA的混合物的CV(b)和DPV(c)信号;(d) LM-rGO修饰GCE的校准曲线,DA浓度从0到1500μM不等;(e)LM-rGO修饰GCE上进行的DA选择性试验,AA和UA浓度为1 mM;(f)LM-rGO,LM-rGO暴露于AA、UA和DA的FT-IR光谱;(g)ePAD的结构图像和 LM-rGO修饰前后PE表面的显微图像;(h)LM−rGO进行表面修饰前后,含有DA、UA和AA混合物的DPV测量信号;(i)LM-rGO修饰PE的校准曲线,DA浓度从0到750μM不等;分别使用Ag/AgCl和碳准参比电极测量从GCE和PE获得的电化学信号。 研究结论: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探索了室温LMs和GO薄片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证明了LM和GO之间存在很强的电偶相互作用,这可以用于生成rGO单层膜和rGO厚膜。研究者对所制备的rGO样品进行了AFM,nanoIR, EDS和PF-SECM等详细表征,实验结果确认通过LM能均匀有效地还原GO薄片。研究者所提出的基于LM的rGO生产方法,有望实现rGO独立膜和衬底支撑单层膜的简易合成。此外,这种界面作用也被用于合成LM-rGO核−壳复合结构。研究者对LM-rGO修饰电极进行的电化学表征显示在AA和UA存在下LM-rGO修饰电极对DA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可用于生物传感。总之,本研究显示了LMs对GO薄片室温的还原能力,以及展示了构建功能性应用的可能性。类似利用LMs的界面特性的工艺,可以在未来的研究和工业应用中具有大量潜在应用前景。Bruker公司的AFM,nanoIR,PF-SECM,EDS等纳米技术手段因其高空间分辨率的形貌,纳米光谱和化学成像,纳米电化学,纳米元素分析的能力,将为各类复合材料纳米结构的界面研究提供新的多样化表征手段和研究方法。原文链接:Mahroo Baharfar, Mohannad Mayyas, Mohammad Rahbar, Francois-Marie Allioux, Jianbo Tang, Yifang Wang, Zhenbang Cao, Franco Centurion, Rouhollah Jalili, Guozhen Liu, and Kourosh Kalantar-Zadeh,Exploring Interfacial Graphene Oxide Reduction by Liquid Metals: Application in Selective Biosensing,ACS Nano,(2021)15 (12), 19661-19671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1c06973?ref=PDF
  • 苏州纳米所可穿戴汗液传感器研究获进展
    p   人体汗液中富含大量潜在的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标志物,相比较常规的血液和尿液检测,其具有非侵入(Non-invasive)和实时连续监测等优势,因此可穿戴汗液传感器的研究成为可穿戴健康电子设备领域发展的重点之一。微型化、集成化的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和全固态参比电极,是检测汗液中电解质离子浓度的核心传感技术。然而,现有的大部分固态离子传感器多采用导电聚合物作为离子/电子的传导层材料,存在稳定性差、干扰因素多、使用寿命短等缺点,限制了其在可穿戴汗液检测领域的应用。 /p p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张珽研究团队前期研发了可用于皮肤水分检测的柔性可穿戴离子型湿度传感器(Advanced Science, 2017, 1600404,1-7, Back Cover)。进而,针对微型化全固态离子传感器和全固态参比电极稳定性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团队结合MEMS微纳加工技术设计制备了具有微孔阵列为模板的电极芯片,采用一步电沉积法制备了大比表面积且可调控的三维金纳米结构离子/电子传导阵列电极,相比较基于碳纳米管、石墨烯、多孔碳等材料的离子/电子传导层,其具有制备简单,重复性好等优势。通过该电极芯片构建的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具有稳定的电位响应灵敏度(56.58 ± 1.02mV/decade)、快速的响应时间(& lt 10s)和宽线性范围(10-6~10-1mol/L),传感器的电位漂移和水层干扰影响减小。通过优化参比电极聚合物膜和盐的组分,在传感器芯片上集成了基于聚合物/氯化钾的全固态参比电极,获得的微型化参比电极芯片具有平衡时间短,对不同种类和不同离子强度电解质干扰响应小,对光不敏感,在pH3~10范围内响应稳定,具有长期稳定性等优势。同时,研究团队创新性地设计了具有汗液采集、转运和排出结构的可穿戴“导汗带”汗液传感设备,将传感器芯片与汗液导汗带集成封装,可舒适便捷地佩戴与人体额头区域,可对人体运动过程中电解质离子进行实时连续地分析监测,对人们健身运动过程中脱水情况的监测,尤其是对运动员、抢险急救人员、军人在执行高强度任务过程中的生理健康状况具有预警和指导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 /p p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的资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a3540c68-c53b-4d5a-adbc-c9bcb6f769d5.jpg" title=" W020170927538680564180.jpg" / /p p   图1.(A)电沉积制备不同比表面积的三维金纳米结构固体接触传导阵列电极 (B)全固态离子选择性阵列电极构建的结构示意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ddaec8b7-2e9f-437b-a335-33e17dfa67e2.jpg" title=" W020170927538758629536.jpg" / /p p   图2.(A)、(B)和(C)为可穿戴“导汗带”汗液传感器设备的照片和示意图 (D)汗液传感器芯片在穿戴前和穿戴后对不同浓度标准Na+溶液的校准曲线 (E)为汗液传感器在人体上运动过程中实时连续监测汗液中Na+浓度变化的曲线图。 /p
  • 深圳一家传感器企业成功上市:背靠华为比亚迪,市值超70亿
    近日,深圳安培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安培龙”)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正式上市,深圳收获一家A股上市传感器龙头企业。以创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安培龙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专业从事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氧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目前公司已形成了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氧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三大类产品线,包含上千种规格型号的产品,目前主要应用于家电、通信及工业控制领域,同时也逐渐在汽车、光伏、储能、医疗等领域扩大应用。公司已取得境内专利授权64项,其中包括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51项。在热敏电阻领域,公司具有突出的技术开发及规模化产业转化能力,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公司“微晶热敏陶瓷纳米粉体及其片式元件制备技术”获得中国电子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温度传感器领域,NTC热敏电阻作为其中最为关键的元件,公司利用多年在NTC热敏电阻开发及产业化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开发出了高性能的温度传感器,产品主要技术指标与国外领先企业接近,已逐步进入国际品牌的供应链体系。在压力传感器领域,基于陶瓷材料方面的深入研究,公司获得了“一种陶瓷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及制备方法”、“一种温度-压力一体式传感器”等核心技术专利,打破国外公司对该类型产品的技术壁垒;同时,公司获得工信部2019年度工业强基重点产品传感器“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实力。在氧传感器领域,经过近十年的开发,公司实现了氧传感器所用关键材料的国产化,取得了“一种高热导LTCC陶瓷基板”等发明专利,并承担了“面向国六排放标准的气体传感器研发”的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通过对核心技术进行攻关,于2019年入选了工信部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248家)、2021年入选了工信部第一批建议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国共782家,为深圳市6家入选企业之一),于2021年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广东省基于先进功能陶瓷材料的 智能传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凭借着长期积累的平台优势,优异的产品性能,安培龙主要产品已配套用于国内外知名品牌的终端产品,包括:比亚迪、上汽集团、长城汽车、东风汽车、万里扬、华为、美的集团、格力电器、海尔智家、东芝、三星、伊莱克斯等客户。安培龙近年业绩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公司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1-9月营业收入分别为4.18亿元、5.02亿元、6.26亿元、5.4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0亿元、0.53亿元、0.89亿元、0.61亿元。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实现“弯道超车”,其中新能源汽车表现抢眼。产业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众多上下游企业带来了发展新机遇。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对于传感器行业而言是百年难遇的大机会,安培龙早早看到了这一机遇并布局。招股说明书资料显示,安培龙拟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投建安培龙智能传感器产业园项目。该募投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产1500万只压力传感器、年产非汽车综合用温度传感器10000万只、年产汽车用温度传感器500万只的产能,此外,还将进行智能传感器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以及厂房办公室生活配套项目的建设。作为深圳最年轻的行政区之一,坪山承载着“深圳东部中心、深圳国家高新区核心园区、深圳未来产业试验区”的重担,并在全市“20+8”产业集群中承接“9+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发展,已初步形成“智能车、创新药、中国芯”为代表的三大主导产业,打造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均是当下乃至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战新产业。登陆资本市场,安培龙也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谈及公司未来发展目标,邬若军表示,“短期来说,希望公司的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氧传感器在汽车行业得到广泛的推广,成为国内汽车电子的领先品牌。长期而言,安培龙希望成为国际领先的智能传感器企业。”
  • 威视发布同方威视 MIA1000 高通量传感多模识别联用仪新品
    MIA1000高通量传感多模识别联用仪是由津海威视研制的高科技仪器,它融合了“红外光谱技术”,“拉曼光谱技术”,“XRF光谱技术”,“辐射探测技术”和“TVOC异味探测技术”,开创了全新的物质鉴别仪器设计思路,使得产品更小、更轻、更便携!高通量传感多模识别联用仪包含了,多模光源模块,聚合式光学采集系统,辐射探测模块和TVOC异味探测模块,优秀的电路控制系统和智能操作软件等。多模谱仪整机仅半个20寸的登机箱大小,高度小于530mm,重量小于16Kg,成年人可以轻松的携带。仪器还特意设计了万向轮,方便仪器的转运。多模谱仪有独立的电池系统,可以为整机提供10h以上的续航能力,满足用户一天的工作需求。另外,多模谱仪还具备无线/4G上网能力,可以通过部署在海关总署配发的查验终端(PAD)上的APP实现查验任务分发和查验结论回写。高通量传感多模识别联用仪还有多种工作模式可供用户选择,可以满足“在线”或“非在线”的不同需求。多模谱仪的智能软件系统还可以显示系统状态、电池电量等信息,方便用户查看。创新点: 1、融合了红外光谱技术、拉曼光谱技术、XRF光谱技术、辐射探测技术和TVOC探测技术,即“一次取样”, “一键操作”,“一个结论”的“三个一”工作模式。可以同时给出被检测样品的组分、有害物质含量、辐射剂量和异常气味等信息。 2、优越的电子和机械设计,使仪器具备便携、户外使用、超长电量续航、快速检测、结论准确以及工作稳定的特性。 3、安全、智能的软件系,不仅可以为用户带来便捷和流畅的操作体验,还可以保障用户的数据安全。做到“使用时轻松方便,传输时高效安全。” 4、多样的解决方案,满足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工作需求。可以在联网模式下,通过无线方式与海关查验终端PAD的上APP进行联动,实现任务的分发和结论的回写。也可非联网模式下,进行单机的物质鉴别,实现结论的本地存储。 同方威视 MIA1000 高通量传感多模识别联用仪
  • 为万亿之城贡献“芯”力量!睿创微纳助力烟台打造百千亿级光电传感产业
    2月19日,烟台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奋进万亿新征程动员大会。会上,烟台睿创微纳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艾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芳彦表示,将继续保持每年20%左右的研发投入,每年攻克3-5项卡脖子技术、培养招引100名重点专业人才,年销售保持较高增速,力争早日产值突破100亿元,为建设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贡献睿创“芯”力量。自2009年,睿创微纳通过招商入驻烟台,数年间由籍籍无名成长为科创板上市、行业领头羊。下一步,睿创微纳致力于拓宽赛道,产业布局从“单一红外”拓展到“多维感知”,完成红外、激光、微波“三大主赛道”的新格局。具体来说,红外方向实现长波、中波、短波三个重要窗口的全覆盖,激光方向实现激光测距、激光指示、激光照射、车载激光雷达四个方向全覆盖,微波方向实现4D毫米波雷达、火控雷达、卫星通信用射频芯片等全覆盖。同时,充分发挥行业领域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依托烟台光电传感产业园,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垂直整合、延链聚合。2035年,产业园力争引进关联企业20-30家、培育区域配套供应商30-50家、培育上市公司3家,实现从芯片到整机的全产业链贯通,助力烟台打造百千亿级光电传感产业。
  • 上海微系统所制备出微型光电一体化集成钻石量子磁传感器
    近日,上海微系统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采用微纳加工技术制备了一种基于氮空位(NV)色心的微型光电一体化集成钻石量子磁传感器。相关研究成果于2022年5月9日以“Amicrofabricatedfiber-integrated diamond magnetometer with ensemble nitrogen-vacancy centers”为题发表在当期的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 钻石,不仅可以作为珠宝装饰品,更是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新型量子材料。氮空位缺陷——NV色心,是钻石晶体结构中最常见的点缺陷,由氮原子取代碳原子和相邻空穴而形成,利用其在磁场中的量子顺磁共振效应及荧光辐射特性可以进行精密磁测量。NV色心在常温下也具有稳定的量子态,可以在非制冷的室温下工作。同时,钻石量子磁传感器以其高空间分辨率、高灵敏度、高生物兼容性等技术优势,在近场微观磁共振、磁异常探测、生命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小型化、集成化、便携化是钻石量子传感器取得实际应用的重要条件。该团队基于晶圆级微机电工艺平台,利用标准微纳加工技术,制备出钻石量子磁传感器的核心——钻石芯片。芯片内部集成了微波辐射结构,实现了原位微波量子态操控。采用金属热压键合技术实现了钻石单晶与硅晶圆的异质集成,确保了机械稳定性。钻石芯片耦合带有梯度变化折射率透镜的光纤模块,实现了“光进光出”的工作模式,大大缩小了探头尺寸,实现了钻石磁强计探头的高集成度。并进一步指出,采用双频共振技术可以同时进行磁场和温度场的同步实时测量,不仅通过温漂抑制提高了磁场测量的信噪比,还确保了传感器的温度稳定性。 该团队提出的制备工艺可以在晶圆级进行拓展,具有批量化制备的潜力,为建立高一致性、高灵敏度的可穿戴传感器阵列提供了可能性。目前钻石量子磁传感器整体尺寸仅有20×15×1.5 mm3,灵敏度达到2.03nT/√Hz。同时,该钻石磁传感器可以对小于0.5 mm(甚至更小)的目标区域进行近距离测量,具有在心磁、脑磁等弱磁信号探测场景的应用潜力,为后续实用化的可穿戴生物磁传感器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单位为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谢非,通讯作者为武震宇研究员和陈浩副研究员。该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C0703020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B3202500)、中科院科研仪器装备研制(YJKYYQ20190026)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63/5.0089732
  • 疫情催生红外传感器市场 龙头企业上半年业绩大涨超预期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疫情期间红外传感器大放异彩,使得多家上市公司业绩成长超预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日前,多家以红外传感器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受益于疫情期间下游需求大增业绩均实现大幅增长。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森霸传感7月20日晚间披露业绩预告称,2020年上半年净利润预计为7,805.59万元至8,531.6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5%至135%;7月14日,高德红外半年度业绩修正预告显示,预计净利润为4.78亿元-5.38亿元,同比增长220%-260%;6月15日晚,汉威科技发布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净利润1.13亿元-1.30亿元,同比增长30%-50%。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当前热电堆红外传感器在公共卫生、安防监控、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应用广泛,市场空间十分广阔。在此基础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为测温仪带来大量需求。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该需求并不是短暂脉冲式的,预计会延续到2021年。”东兴证券分析师刘奕司指出:“由于我国人口和城市众多,因此后续国内对于各类测温仪,特别是自动大型设备的需求会贯穿全年,甚至会到明年。另一方面,我国红外测温设备企业产品价格低廉,性能优越,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海外对于其产品的需求也不容忽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中商产业研究院编制的《中国红外传感器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显示,手持红外测温仪市场需求超常释放,2020年产量预计达65万台。与此同时,全自动红外测温仪将在2020年达到6万台。 /p p style=" margin: 0px auto text-rendering: optimizelegibility padding: 0px max-width: 655px color: rgb(83, 83, 83) font-family: " microsoft=" " white-space:=" " background-color:=" " text-align:=" " text-indent:=" " line-height:=" " strong 激增的民用市场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全球传感器市场快速发展,热电堆红外传感器的市场需求迫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从需求端来看,随着适用场景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红外热像仪在民用市场的消费额保持着很快的增长速度。根据Maxtech international以及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数据预测,2020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580亿美元,其中民用红外市场规模达56.01亿美元,同比增长11.11%。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同时,受疫情的影响,下游应用市场对热电堆红外传感器的需求十分迫切。据预测,到2023年全球民用红外市场规模将达74.65亿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从供给端来看,虽然民用红外热像仪的厂商众多,但是市场份额相对集中。根据 Yole 的统计,2019年中国内部仍然以森霸传感、高德红外等少数几个公司为主导,市占率超过全国总消费额的70%。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根据西部证券分析师邢开允的测算,在假设手持式红外体温枪渗透率分别为30%、50%、70%的情况下,分别对应手持红外设备需求为2.6、4.3、6.0亿台。假设热电堆型传感器价格为每颗10元,对应市场空间分别为25.7、42.8、60.0 亿元。市场空间总体较大。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疫情暴发前的行业正常需求,疫情的暴发致使额温枪及耳温仪客户端的订单需求暴涨,带动红外温度传感器供应紧张。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彼时,2月中下旬,额温枪曾一枪难求,从100元/支的价格炒到了500~600元/支。武汉某红外仪公司一位职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订单数量曾涨到红外传感器厂商从未预期过的数量。”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以杭州晶华微电子有限公司为例,其在疫情期间红外测温传感器订单量就翻了十几倍。晶华微总经理罗伟绍博士介绍道:“目前红外测温芯片市场需求巨大,晶华微收到的客户订单数量日益攀升,年初开始发货给客户,不到两个月就已完成去年全年的销售任务。” /p p style=" margin: 0px auto text-rendering: optimizelegibility padding: 0px max-width: 655px color: rgb(83, 83, 83) font-family: " microsoft=" " white-space:=" " background-color:=" " text-align:=" " text-indent:=" " line-height:=" " strong 新产品竞逐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随着下游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传感器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据高德红外7月21日发布的公告,全资子公司武汉高德微机电与传感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将投资设立孙公司武汉卓芯科技有限公司,旨在依托现有的红外核心芯片等相关方面的技术创新构建面向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智慧安全支付等领域的微机电系统应用制造平台,实现微机电系统产业集群。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对此,武汉高德智感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鹏公开表示:“国内的需求逐步转向常规化,都不是那种紧急的需求了,所以说就把以前放了两个月的常规的产品线,都转入了正式开发阶段。同时也加快了新产品的研究,主要从核心底层芯片的开发,以及算法、图像处理、电器的可靠性等方面来做,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而汉威科技在疫情后则以传感器为核心,形成了“传感器+监测终端+数据采集+空间信息技术+云应用”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公司也表示红外热电堆传感器正在积极向消费电子类产品进行研发布局。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汉威科技董秘办表示:“目前热电堆产品市场价格相较高峰期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了一定的订单量水平,由于疫情未来还存在一定不确定性,目前预测公司全年销量订单方面言之尚早。公司的其他业务板块,如智慧城市、工业安防、智慧环保等业务随着国内复工复产的推进,也都在持续加快项目落地和市场拓展,现已恢复原有经营水平,订单情况保持良好,对下半年的经营充满信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但传感器行业本身技术壁垒高、投资大、周期长、产业链复杂。这也就是说,生产一颗传感器需要从研发、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软件、芯片到最后的系统应用,每一道工艺都彰显了高科技,也意味着高难度。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在未来5年,随着红外仪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可以预期包括森霸传感、高德红外在内的红外传感器供应商将不断增加产能。但总体而言,由于红外仪的研制与生产的技术难度较大,新产品的研制周期较长,其它行业的资本难以进入该行业。因此,红外仪市场的供给不可能在短期内再次急速扩张,市场竞争更多的是体现在各个公司间新产品开发方面的竞争上。 /p p br/ /p
  • 赛微电子参设10亿产业基金,重点布局智能传感器、科学仪器等
    近日,赛微电子(证券代码:300456)发布公告,公司拟与北京国融工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国融工发”)、北京京国盛投资基金(有限合伙)(简称“京国盛基金”)、北京怀胜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怀胜基金”)等方签署《有限合伙协议》,共同投资设立北京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传感器基金总规模10亿元,赛微电子认缴出资2.5亿元,基金管理人为国融工发。该传感基金将主要投资于智能传感器、高端科学仪器及其上下游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图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雷达传感器、高端科学仪器、信息安全、半导体产业等北京市高精尖产业重点领域。出资4.901亿元的京国盛基金为北京国资公司发起设立的市场化母基金,以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方向,围绕北京市“十四五”高精尖重点产业、北京国资公司主业领域发展,市属国企、央企混改进行投资布局,通过设立子基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为首都经济建设贡献力量。2021年至今,基金共完成4只子基金设立决策,涉及子基金总规模达40.82亿元,投资了国电投氢能科技、中科富海等项目。出资2.5亿的赛微电子成立于2008年5月15日,公司以半导体业务为核心,面向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一方面重点发展MEMS工艺开发与晶圆制造业务,一方面积极布局GaN材料与器件业务。公司目前的主要产品及业务包括MEMS芯片的工艺开发及晶圆制造、GaN外延材料生长与器件设计,下游应用领域包括通信、生物医疗、工业科学、消费电子等。出资2.4亿的怀胜基金成立于2017年,为北京市怀柔区国有资本经营管理成员。基金管理人国融工发成立于1994年,是北京工业发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业务聚焦基金、咨询、平台管理三大核心领域,以协助政府做好高精尖领域、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产业和政策咨询等工作为己任,坚持以发挥国有企业社会作用为发展理念。
  • 制药行业温度校准方案(一) | 安装于工艺设备卫生型温度传感器校准
    应用背景温度数据的监测在制药行业里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论是产品质量保障、节能降耗还是合规要求,再或者药品研发-生产-包装-运输-存储的各个环节,都与温度息息相关,而且对温度参数的准确可靠有较高要求。温度监测大都由温度传感器和显示设备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传感器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震动,盈利变化,化学腐蚀等,其性能参数也会产生变化,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校准以确定其误差的大小,确保其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工作。而新版GMP规范第五章第五节对校准也做了明确规定:对于生产和检验用的仪表要定期校准,保存校准记录,未经校准的仪表不得使用。AMETEK校准仪器具有40年的温度校准经验,深入了解用户需求,为制药行业用户设计了有综合性的专业解决方案:✔ 卫生型温度传感器✔ 超短支温度传感器✔ 无法拆卸狭小空间温度传感器✔ 超低温冰箱、冻干设备温度传感器✔ 湿热灭菌器温度传感器✔ 隧道灭菌温度传感器✔ 表面安装温度开关制药行业温度校准方案(一)安装于工艺设备卫生型温度传感器校准解决方案:RTC-156B 超级标准体炉配短支校准套件✔ 专业套件:定制套管保证与卫生型卡盘传感器充分热平衡,补偿热损失,外接参考传感器与被检传感器位置保持一致,精准控温。✔ 洁净 无液体介质,不易污染探头,尤其适用于对探头洁净度有严格标准的企业 。✔ 性能: 双区加热配合 DLC 动态负载补偿 ,保证垂直温场均匀稳定,不受被检传感器 插入深度影响 。✔ 便携 干体炉 便于携带至 现场 ,可以 进行 全回路校准,减少分离回路校准的附加误差 。✔ 安全: 无液体挥发,不会对操作人员健康产生危害,也不会污染实验室工作空间✔ 快捷: 升降温速度远快于 液槽,成倍提高 工作效率关于Ametek Jofra 干体炉Ametek校准仪器是全球主要的温度、压力及电信号校准仪生产厂商之一,干体炉的发明者,能提供快速精准的温度校准方案。AMETEK干体炉有5大系列共50多个型号,温度覆盖-100~1205℃,满足各个行业的温度校准需求。根据应用情况提供多样的解决方案,实现实验室及现场的快速精准温度校准。
  • 科研人员设计出一种应用于血液中凝血酶精准检测的高灵敏度传感器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所吴正岩和张嘉团队设计出一种高灵敏度的适配体传感器,可以实现对血液中凝血酶浓度的精准检测。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分析化学领域权威期刊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接收发表。 传感器的制备及检测机理图   凝血酶是一种蛋白水解酶,能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促进血液凝固,与白血病、血栓性疾病、血管壁炎症、阿尔茨海默症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不存在凝血酶,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由凝血酶原转化生成。因此,精准地检测低浓度凝血酶对于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药物疗效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此类问题,课题组开发出高灵敏度的适配体传感器,利用具有优异电子传输通道的Ti3C2Tx MXene多级孔结构框架作为传感材料,同时选择具有高的电催化效应的金属纳米探针作为信号放大器,构建出应用于血液中凝血酶精准检测的高灵敏度适配体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检测皮摩尔浓度的凝血酶,同时也展现出优异的抗干扰性和稳定性。   该研究工作得到安徽省高校协同创新计划项目、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的资助与支持。
  • 我国科学家开发用于检测汗液代谢物的可穿戴金属有机框架传感器
    汗液中包含了很多人体健康信息,利用可穿戴式汗液传感器可以从中收集各种生理数据用于监测人体健康。金属有机框架(MOFs)作为传感器一种新型的电子活性材料,将MOFs直接集成到柔性电子装置中用于可穿戴汗液传感仍然具有挑战性。   近期,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联合南洋理工大学的科研团队实现了将MOFs直接集成到柔性电子装置中用于可穿戴汗液传感的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期刊,论文的标题为“Wet-adhesive On-skin Sensors Based o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Wireless Monitoring Metabolite in Sweat”。   该研究通过将cMOF Ni3HHTP2-层状薄膜电极集成到柔韧透气的纳米纤维素基底上,提出一种湿粘式表皮汗液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自适应地粘附在人体皮肤上,利用固有的导电性、高度多孔的结构和活跃的催化特性,选择性地准确检测汗液中的维生素C和尿酸等代谢物。该研究证明,Ni3HHTP2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检测结果相同,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可靠性。同时,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无线表皮营养跟踪系统,用于监测日常活动过程中汗液中维生素C的动态变化,对于常规监测人体营养状况,避免营养不良的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这项研究为将多功能MOFs集成到柔性电子器件中,实现高性能无创生物传感应用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基于多功能MOFs的柔性电子装置在个性化医疗监测方面的发展。
  • 明场在线叶绿素传感器研制
    table border=" 1" cellspacing=" 0" cellpadding=" 0" width=" 600" tbody tr td width=" 142"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成果名称 /p /td td width=" 506" colspan=" 3"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明场在线叶绿素传感器 /strong /p /td /tr tr td width=" 142"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单位名称 /p /td td width=" 506" colspan=" 3"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p /td /tr tr td width=" 142"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联系人 /p /td td width=" 158"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关亚风 /p /td td width=" 161"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联系邮箱 /p /td td width=" 187"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guanyafeng@dicp.ac.cn /p /td /tr tr td width=" 142"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成果成熟度 /p /td td width=" 506" colspan=" 3"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正在研发 & nbsp □已有样机 □通过小试 □通过中试 √可以量产 /p /td /tr tr td width=" 142"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合作方式 /p /td td width=" 506" colspan=" 3"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技术转让&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技术入股&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合作开发&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其他 /p /td /tr tr td width=" 648" colspan=" 4"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成果简介: /strong & nbsp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be6ab2fa-adbb-408d-93e0-ed1b0eba8ddf.jpg" title=" 叶绿素传感器.png" width=" 400" height=" 240"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240px " / span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该传感器以蓝色发光二极管激发水中叶绿素发出荧光,双光纤收集荧光,用光电倍增管检测荧光,同时测量本底荧光值,扣除本底值后得到水体中叶绿素浓度。传感器能够有效抑制明场光和扣除阳光激发的叶绿素荧光。因此适合野外环境在线昼夜监测叶绿素a的浓度。探头配有温度传感,实时检测水温并通过校正曲线对叶绿素a浓度进行校正。同时,采用机械刷定期自动清除光纤表面附近的藻类干扰物,适用于连续监测。该传感器稳定可靠,测定精密度和国标法相近,明显高于美国YSI同类产品,完全能够满足水体样品分析的要求。该传感器已交付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出海实测,并应用于太湖栈桥监测点连续实时监测叶绿素浓度。 br/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主要技术指标: /strong br/ & nbsp & nbsp & nbsp 检测模式:双窗口 br/ & nbsp & nbsp & nbsp 检测参数:叶绿素a,水体温度 br/ & nbsp & nbsp & nbsp 温度精度:± 0.15℃ & nbsp & nbsp & nbsp 叶绿素a检测精度:0.05μg/L br/ & nbsp & nbsp & nbsp 叶绿素a检测范围:0.05~100μg/L;1~500μg/L br/ & nbsp & nbsp & nbsp 精密度:RSD& lt 5% br/ & nbsp & nbsp & nbsp 采样间隔:10 min br/ & nbsp & nbsp & nbsp 操作模式:SD卡存储,RS232传输 /p /td /tr tr td width=" 648" colspan=" 4"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应用前景: /strong br/ & nbsp & nbsp & nbsp 适用于环境领域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中叶绿素a的连续、实时检测。该传感器的性能优于进口产品;技术路线清晰明确,易于产业化推广。市场容量大,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p /td /tr tr td width=" 648" colspan=" 4"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知识产权及项目获奖情况: /strong br/ & nbsp & nbsp & nbsp 以技术秘密形式保护知识产权。 /p /td /tr /tbody /table p br/ /p
  • 四部委加快推进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产业发展
    工信部于近日联合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标准委发布了《加快推进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根据该计划,2015年之前行业整体发展水平要得到显著提升,产业建设要着力于全产业链的系统推进 完成一批高精度仪表和新型传感器的自主设计、开发及产业化,要重点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物联网、环保和食品安全、文物保护和传承等领域需求 建立行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行业自主创新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而到2025年,我国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整体水平要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产业形态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涉及国防和重点产业安全、重大工程所需的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实现自主制造和自主可控,高端产品和服务市场占有率提高到50%以上。   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实施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产业化应用四大工程,大力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上市、技术改造等手段,培育产值超10亿元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小(中)而精、精而专、专而强”的创新型企业。   该计划还特别提出,对符合相关政策条件经认定的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企业,可按规定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原文附录如下: 工业和信息化部 科技部 财政部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加快推进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科技、财政主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局,有关中央企业,有关行业协会:   为贯彻落实《“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增强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创新、持续、协调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制定了《加快推进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实施。   特此通知。   (联系电话:010-68205631)   附件:加快推进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doc   工业和信息化部   科技部   财政部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13年2月18日
  • 近代物理所制备出可穿戴柔性多孔汗液传感器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材料研究中心报道了基于核径迹技术的可穿戴柔性多孔汗液传感器。近期,相关研究成果以Wearable and Flexible Nanoporous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ubstrates for Sweat Enrichment and Analysis为题,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应用纳米材料》(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上。  监测人体物理和化学信号,对疾病预防特别是慢性疾病至关重要。然而,对人体进行高效、连续、实时和无创检测目前仍是挑战。汗液携带的物质与人体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因此对这些生物标记物实现准确、实时检测和分析的重要途径是开发无创、可穿戴式汗液传感器。  科研人员借助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HIRFL),通过在离子径迹蚀刻聚碳酸酯(PC)膜上原位合成金纳米星(AuNSs),制备了一种可穿戴纳米多孔柔性SERS基底用于汗液富集和分析。由于基底具有纳米多孔结构,能够有效地快速收集分析物,在10-4到10-13M的分析物浓度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信号重现性和均匀性,并可从收集的汗液中给出乳酸和尿酸等物质信息的变化。 与其他柔性光学汗液传感器相比,该汗液传感器结合了灵活性、纳米多孔性和等离子体效应的特点,并具备长期稳定性和良好的机械性能,且可重复利用以降低使用成本。这一新型可穿戴基底将为汗液传感技术开辟新途径,有望在未来个人健康实时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可穿戴汗液传感器示意图及人体真实汗液测试(图/桂小钰)
  • 不约而“大同”,两位院士谈“智能+传感器”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9年8月16日,第十四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14th SCCS)于山西大同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以“创新时代的化学生物传感技术,旨在促进本领域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交流”为主题,吸引了业界600多位代表参加,参会人数再创新高。当日上午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详见报道: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0816/491290.s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开幕 俞汝勤、陈洪渊两位院士获终身成就奖 /strong /span /a ),随后安排了5个大会特邀报告 下午,四个分会场分别安排了40个报告;青年论坛18个报告同样精彩。 /p p   “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 成立35周年,也是它的前身---“全国离子选择电极协作组”成立40周年之年,第十四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显然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也许是天意,本届会议在大同市、由大同大学承办;不约而“大同”,湖南大学俞汝勤院士、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共同选择了“智能+传感器”,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探讨了“智能”与“传感器”之间的关系,高屋建瓴地揭示传感器同一个前行的方向——“智能+传感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a8eea95e-8900-4c9d-88d2-de71e20756d9.jpg" title=" 鞠熀先.jpg" alt=" 鞠熀先.jpg" width=" 400" vspace=" 0" height=" 252"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南京大学鞠熀先教授主持大会报告 /p p   俞汝勤院士作《“人工智能+X”模式助推化学传感器与计量(信息)学研究范式转换刍议》报告。近年来,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7)、《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2018)等发展规划。俞汝勤在报告中说到:“国家对一些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如此重视,它正引发可产生链式反应的科学突破、催生一批颠覆性技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想谈一谈我们较传统的老学科如何努力跟上来。”科学研究第一种范式是经验、实验科学 第二种是理论科学 第三种是计算科学。“今天,进入了科学研究的第四种范式,那就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化学分析必须顺应时代的新变化!”俞汝勤说到:“搞化学的要好好思考一下,怎么顺应这个发展。” 人工智能与化学传感器如何发生关系呢?俞汝勤认为,这就要说到“化学计量学”,以化学计量学思维方法考察今天遇到的问题,以实现“人工智能+X” 借助人工智能,将提供新的思路,有可能解决化学当中一些老大难的问题,比如新药研发。俞汝勤谈到,化学与分析化学面临第四范式的挑战与机遇,在化学与分析化学教育中解决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必须的数据处理问题,需要提上议事日程,以保证化学教育质量与对数学基础的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运用数学建模与解决问题能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afbfefa4-99a4-4530-a5b1-3871b65e0a7b.jpg" title=" 俞汝勤.jpg" alt=" 俞汝勤.jpg" width=" 400" vspace=" 0" height=" 252"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俞汝勤院士作《“人工智能+X”模式助推化学传感器与计量(信息)学研究范式转换刍议》报告 /p p   陈洪渊院士作《智能传感器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现在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智能制造。智能制造需要形式、功能各异的传感协调配合才能实现智能制造,传感器是信息之源、信息获取的物理基础。传感器成为智能制造的第一战线、物理基础,传感器网络化是替代生物智能实现人工智能的关键,传感器也要实现智能化。报告从传感器的分类和前沿说起,详细地阐述了智能传感的集群化问题,描述了智能传感器发展的未来趋势:(1)与物理世界相同(IoT物联网),(2)与生命对话(CPI人机界面),(3)引入生命的智能。报告中以生物化学传感器为例,从第一代到第二代芯片界面的传感、第三代可穿戴式传感、第四代植入式传感与治疗、以及未来的第五代智能式传感,将实现大样本的实时数据无线遥感采集,形成海量的大数据,对大数据进行运算科学辅助的分析,预感人体疾病的发生,实现对疾病精准预防,能够做到“潜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8bde7f45-8578-4f5d-bbda-3be6e0ed2d5e.jpg" title=" 陈洪渊.jpg" alt=" 陈洪渊.jpg" width=" 400" vspace=" 0" height=" 252"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陈洪渊院士作《智能传感器的今天和明天》报告 /p p   湖南大学谭蔚泓院士作《疾病的分子分型》报告。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谭蔚泓认为,解决医疗问题的关键是预防医学,分子医学时代需要在分子水平上对重大疾病进行精准诊疗,分子医学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核酸适体是由DNA/RNA单链构成的核酸分子,具有高特异性、高亲和力、容易合成、便于修饰、设计可控等优点,在癌症诊疗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利用核酸适体细胞筛选新方法(Cell-SELEX),设计以癌变细胞为靶标、正常细胞为负对照的细胞筛选新方法,突破了标志物未知条件下核酸适体筛选的瓶颈,获得多种能够特异性识别靶细胞的高效核酸适体,为癌症诊疗提供重要的分子探针。报告中结合其课题组在核酸适体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利用DNA核酸适体进行疾病分子分型的3种技术:流式细胞仪,热泳技术与外泌体,质谱流式分型方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b389ad21-f971-4f21-b5da-ba721f0b9a74.jpg" title=" 谭蔚泓.jpg" alt=" 谭蔚泓.jpg" width=" 400" vspace=" 0" height=" 252"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湖南大学谭蔚泓院士作《疾病的分子分型》报告 /p p   细胞功能分子的检测方法研究是生命分析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大会特邀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鞠熀先教授作《细胞功能分子的检测与成像——发展与挑战》报告。报告中围绕“细胞功能分子的检测与成像”主题,从五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1)细胞功能分子的原位检测 (2)生物成像方法的发展趋势 (3)细胞表面生物分子的成像分析 (4)细胞分泌物的检测 (5)单细胞内功能分子检测的挑战。鞠熀先认为,生物成像发展趋势是,从生物大分子成像到化学小分子成像 突破衍射极限的超分辨成像(20nm——5nm) 从标记成像到免标记成像。报告中对单细胞分析面临的挑战,鞠熀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单细胞提取物数量少,分析极为困难,提高灵敏度势在必行 (2)围绕单细胞的分子识别与代谢过程,针对种类、亚型、周期,需要发展高效的单细胞识别、分选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3)为了实现组学水平的单细胞分析,检测通量仍需提高 (4)建立发展以电化学成像、质谱成像、电子束成像为特色的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高精度的多组分的原位、实时、动态的无标记单细胞成像技术 (5)建立基于单细胞的疾病预警和药物筛选新原理和新方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445c281b-75d2-4600-a746-e7b508b242fc.jpg" title=" 毛兰群.jpg" alt=" 毛兰群.jpg" width=" 400" vspace=" 0" height=" 252"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毛兰群研究员主持大会报告 /p p   单细胞分析备受关注。大会还特邀东北大学王建华教授作《ICP-MS(单)细胞分析研究》报告。细胞群体分析可获得胞内物质的平均浓度水平,但无法给出细胞个体间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对于阐释相关物种在细胞内的迁移转化、及其与健康或疾病的关联十分重要。王建华认为,对于金属及其形态分析,ICP-MS当属最佳选择,在单细胞检测方面将发挥关键性作用。报告中介绍了对单细胞中金属及相关物质的分析进行的一些探索研究,包括:(1)基于流式进样用时间分辩ICP-MS 分析单细胞中微量铬 (2)设计了一种三维微交叉液滴发生系统与ICP-MS 联用,以测定单MCF-7 细胞中金纳米粒子 (3)选择了生物还原激活的姜黄素的载体前药(以钴为配位中心的金属配合物),通过ICP-MS 检测细胞对配合物的摄入和排出行为以及单细胞水平的摄入与分布情况 (4)设计一种比率荧光探针对细胞内的锌进行荧光成像分析,同时用ICP-MS 对成像后的细胞中的锌进行准确定量,以解决细胞内金属荧光成像难以提供金属/纳米粒子的定量信息的问题 (5)设计一种可以实现细胞内铜纳米粒子及Cu(II)相关物种形态分析的荧光成像方法,用于阐述细胞内的金属纳米粒子的迁移转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e28f160e-8c63-49e1-9eb8-090b0b194b6b.jpg" title=" 王建华.jpg" alt=" 王建华.jpg" width=" 400" vspace=" 0" height=" 252"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东北大学王建华教授作《ICP-MS(单)细胞分析研究》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48fdae31-4ba9-4ce1-9699-899837c54cac.jpg" title=" 分会场一.jpg" alt=" 分会场一.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一分会场现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5095e1c3-cae6-459d-ad88-278f4295ec6a.jpg" title=" 分会场二.jpg" alt=" 分会场二.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二分会场现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1cfd7f17-ba82-4fab-b91f-579135e9bf27.jpg" title=" 分会场三.jpg" alt=" 分会场三.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三分会场现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ec8654da-0963-487e-89cc-7a9b6766546d.jpg" title=" 分会场四.jpg" alt=" 分会场四.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四分会场现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18975787-e027-4a46-ada8-12132a48eb07.jpg" title=" 仪电.jpg" alt=" 仪电.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945ac6d2-58ef-45ac-8b22-4768471ae678.jpg" title=" 兰力科.jpg" alt=" 兰力科.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天津市兰力科化学电子高技术有限公司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08dbfb11-4f9b-4aaa-a8a4-2def4ce6814c.jpg" title=" 彤泰.jpg" alt=" 彤泰.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广州彤泰科技有限公司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5bfc502c-3554-49cb-9b77-4ec554793889.jpg" title=" 合影(小).jpg" alt=" 合影(小).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参会代表合影留念 /p p br/ /p
  • 检测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相同,我国科学家开发出MOFs汗液传感器
    汗液中包含了很多人体健康信息,利用可穿戴式汗液传感器可以从中收集各种生理数据用于监测人体健康。金属有机框架(MOFs)作为传感器一种新型的电子活性材料,将MOFs直接集成到柔性电子装置中用于可穿戴汗液传感仍然具有挑战性。近期,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联合南洋理工大学的科研团队实现了将MOFs直接集成到柔性电子装置中用于可穿戴汗液传感的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期刊,论文的标题为“Wet-adhesive On-skin Sensors Based o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Wireless Monitoring Metabolite in Sweat”。该研究通过将cMOF Ni3HHTP2-层状薄膜电极集成到柔韧透气的纳米纤维素基底上,提出一种湿粘式表皮汗液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自适应地粘附在人体皮肤上,利用固有的导电性、高度多孔的结构和活跃的催化特性,选择性地准确检测汗液中的维生素C和尿酸等代谢物。该研究证明,Ni3HHTP2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检测结果相同,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可靠性。同时,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无线表皮营养跟踪系统,用于监测日常活动过程中汗液中维生素C的动态变化,对于常规监测人体营养状况,避免营养不良的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这项研究为将多功能MOFs集成到柔性电子器件中,实现高性能无创生物传感应用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基于多功能MOFs的柔性电子装置在个性化医疗监测方面的发展。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ma.202201768注:此研究成果摘自《Advanced Materials》杂志,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仅供参考。
  • 1450万!农业农村部农业传感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FSKY34000120243769号001 项目名称:农业农村部农业传感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 预算金额:14500000 元 最高限价(如有): 2400000,2790000,3100000,3010000,3200000 元 采购需求: 包别1 包别名称:国产设备1 预算金额:2400000 元数量:不限 简要描述规格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用途:本项目主要为农业农村部农业传感器重点实验室建设,采购内容为电子束蒸发镀膜机、原子层沉积集成系统,具体详见招标文件。 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生效后,30个日历日内完成供货、安装、调试、培训等所有工作内容,货物需求另有规定的,以货物需求为准。 本包别(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包别2 包别名称:进口设备1 预算金额:2790000 元数量:不限 简要描述规格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用途:本项目主要为农业农村部农业传感器重点实验室建设,采购内容为纳米压痕仪、矢量网络分析仪、频谱分析仪,具体详见招标文件。 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生效后,国产设备30个日历日内完成供货、安装、调试、培训等所有工作内容,进口设备90个日历日内完成供货、安装、调试、培训等所有工作内容,货物需求另有规定的,以货物需求为准。 本包别(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包别3 包别名称:进口设备2 预算金额:3100000 元数量:不限 简要描述规格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用途:本项目主要为农业农村部农业传感器重点实验室建设,采购内容为半导体参数分析系统、原子力显微镜、荧光分光光度计,具体详见招标文件。 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生效后,国产设备30个日历日内完成供货、安装、调试、培训等所有工作内容,进口设备90个日历日内完成供货、安装、调试、培训等所有工作内容,货物需求另有规定的,以货物需求为准。 本包别(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包别4 包别名称:国产设备2 预算金额:3010000 元数量:不限 简要描述规格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用途:本项目主要为农业农村部农业传感器重点实验室建设,采购内容为接触式紫外光刻机、微流控测试系统、作物多源信息遥测系统,具体详见招标文件。 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生效后,30个日历日内完成供货、安装、调试、培训等所有工作内容,货物需求另有规定的,以货物需求为准。 本包别(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包别5 包别名称:进口设备3 预算金额:3200000 元数量:不限 简要描述规格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用途:本项目主要为农业农村部农业传感器重点实验室建设,采购内容为圆二色光谱仪、植物群体光合叶绿素荧光测量系统,具体详见招标文件。 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生效后,国产设备30个日历日内完成供货、安装、调试、培训等所有工作内容,进口设备90个日历日内完成供货、安装、调试、培训等所有工作内容,货物需求另有规定的,以货物需求为准。 本包别(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 时间:2024年06月06日至2024年06月14日 ,每天上午 00:00至12:00 ,下午12:00至23:59(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徽采云”电子交易系统 方式:供应商登录“徽采云”电子交易系统(https://login.anhui.zcygov.cn/user-login/#/login)在线申请获取采购文件(进入“项目采购”应用,在获取采购文件菜单中选择项目,申请获取采购文件)。登录须持有电子交易系统兼容的数字证书,详情参见“安徽省政府采购网-徽采学院-电子交易系统学习专题-供应商-操作手册”; 售价(元):免费 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 采购人信息 名称:安徽农业大学 地址: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 联系方式:0551-65786084 2. 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如有) 名称:鼎信数智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翡翠路港澳广场A座17-20层 联系方式:0551-65860136-8638 3. 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张春梅、彭健、武丽苹、李宏亮 电话:15156544413
  • 微谱科技亮相2024国际传感器&仪器仪表&物联网展览会!
    6月28日2024国际传感器&仪器仪表&物联网展览会在湖南长沙开幕,本次展览会以“感知世界智联万物仪创未来”为主题,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耀南在内的世界各地传感器、仪器仪表及物联网行业专家学者、领军企业和技术精英汇聚一堂,共同探讨行业发展新趋势,展示最新技术成果。 长沙开元仪器携微谱科技、开元弘盛以豪华阵容参展。展会上,观众络绎不绝,纷纷驻足展台,与工作人员就产品及行业技术进行讨论。 微谱科技聚焦科学仪器领域,始终坚持“自主研发、持续创新、深度定制”的研发模式,致力于提供全方位、专用化的科学分析解决方案,为科研、生产、检测等领域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 四方光电:荣获最有影响力物联网传感企业奖
    由中国物联网产业应用联盟、深圳市物联网产业协会主办的2020中国物联网CEO千人大会于2020年7月在深圳召开。在中国物联网CEO交流晚宴暨“物联之星”颁奖盛典上,经众多权威专家评审,四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方光电”)凭借在物联网领域的影响力,荣获“物联之星”中国最有影响力物联网传感企业奖。四方光电是一家以光学(红外、紫外、光散射、激光拉曼)、超声波以及MEMS工艺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X)、HTCC厚膜工艺高温固体电解质等原理的智能化气体传感器制造商。在公司创始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熊友辉博士的带领下,四方光电十八年深耕,旨在为客户提供高端传感器及物联网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物联之星”评选活动始于2008年,由中国物联网产业应用联盟及深圳市物联网产业协会主办,物联传媒承办。经过12年的发展和沉淀,其权威性和客观性深受业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和普遍认可,被誉为中国物联网行业的奥斯卡奖。以创新驱动发展 以技术突破占领市场高地伴随着物联网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作为构筑物联网感知层的重要感知设备之一的传感器亦受惠于物联网相关利好政策。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就着重提出“加强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智能化传感器的研发与产业化,着力突破物联网核心芯片、软件、仪器仪表等基础共性技术,加快传感器网络、智能终端、大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研发创新”。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感器在汽车、智能家居、智慧医疗、可穿戴设备及智能移动终端等领域的应用突飞猛进,大幅扩展了其应用空间。四方光电所涉传感器产品技术目前处于传感器中游,对上游如材料、制造和检测设备,下游如空气品质、汽车电子、医疗健康、安全监测及智慧计量的应用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处于传感器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技术先进性凭借对包括光电材料、数字信号处理、电路设计、气路设计、光路设计、算法设计、自动标定及光谱分析等底层技术的长期积累,四方光电已构建囊括非分光红外(NDIR)、光散射探测(LSD)、超声波(Ultrasonic)、紫外差分吸收光谱(UV-DOAS)、热导(TCD)、激光拉曼(LRD)等气体传感技术在内的全面技术平台。四方光电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持续的自主研发,现已发展成为湖北省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建设企业,建设有湖北省气体分析仪器仪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工信部物联网发展专项等国家科技开发项目,截止2020年11月底,公司及子公司拥有105项境内外注册专利(其中国内103项、国外2项),发明专利共有34项(境内32项、境外2项),获批国家重点新产品4项,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为国内领先的产品4项,获得湖北省专利金奖1项。2020年12月,四方光电凭借多年来在智能气体传感器领域的自主创新、先进制造、质量管控等硬实力,获得国家工信部2019年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企业,标志着四方光电智能气体传感器成为国家新型战略产业链、供应链基础关键部件。产业化先进性四方光电具备较强的研发成果产业化能力,能够自主实现气体传感器、气体分析仪器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四方光电拥有粉尘传感器、CO2气体传感器、VOC传感器、气体传感器模块及控制器、氧气传感器等不同种类气体传感器。国际知名半导体行业研究机构Yole Développement在《气体与颗粒物传感器报告(2018)》中将四方光电列为中国气体与颗粒物传感器市场主要参与者。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在《智能传感器型谱体系与发展战略白皮书》中将四方光电列为中国“气体和颗粒物传感器型谱体系”的主要厂商和代表性企业。未来,四方光电将依托在气体传感器及分析仪器方面的技术积累,深入开发空气品质气体传感器、发动机O2及NOx传感器、医用气体传感器、超声波燃气表核心模组等气体传感器,以及尾气分析仪器、烟气分析仪器、激光拉曼光谱气体分析仪、发动机便携排放检测系统、发动机实验室排放检测系统等气体分析仪器。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