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标准工装仪

仪器信息网标准工装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标准工装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标准工装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标准工装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标准工装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标准工装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标准工装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标准工装仪相关的资讯

  • 2024中国化工装备展:探索化工行业新未来
    2024年9月11日至13日,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将迎来一场化工行业的盛会——2024中国化工装备展。此次展览会汇聚了国内外顶尖的化工技术和设备供应商,为观众呈现一场精彩纷呈的化工装备盛宴。逸云天品牌位于B150展位开幕了!诚挚邀请您莅临参观,共同探索化工行业的新未来。  迎四方来客  逸云天成立于2006年深圳起家,工厂位于深圳宝安,拥有6000多平米的现代化研发设计与生产基地。18年匠心精研,设立高精尖生产、研发基地,专注于有毒有害气体检测报警仪、气体分析仪、在线监测预处理系统、VOCs在线监测系统等研发与制造,公司通过不断创新和严格质量控制,荣获80多项相关专利证书权威资质。  展会亮点  2024中国化工装备展是一个专注于化工装备、技术及服务的综合性展会,吸引了众多化工企业、设备制造商及行业专家参与。B150展位为参展商提供了一个展示最新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绝佳平台,逸云天公司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类展会,同时 也为参观者提供了行业发展、技术等交流,从而推动公司业务的拓展和品牌的提升。  科技创新迈出新步伐  “逸云天是一家以技术创新为型的高新技术企业,本次展会我们携多种智能检测设备新品亮相展会现场,助力更多客户降本增效,加速科技创新。逸云天始终专注于气体检测领域,是因为这一领域在环保产业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气体检测不仅关系到环境保护,更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与安全。逸云天凭借在气体检测方面的深厚积累和专业优势,持续推出高标准、高性能的产品。专注这一细分市场,使公司能够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保持竞争力,并成为行业的技术标杆。提供气体检测设备一站式解决方案,励志成为世界级的气体检测设备供应商!”  逸云天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助力推动工业设备发展  近年来,各地工业设备更新的主要发力点是推广应用智能制造装备、更新升级高端先进设备、加快生产设备绿色化改造等。逸云天积极响应国家“一企一策”政策,助力推动工业设备向高端、智能、绿色、安全方向更新升级,提升发展质效,以设备升级带动我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提升。逸云天围绕推进新型工业改革,以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重要方向,聚焦行业痛点,大力推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好产品,深服务!  逸云天始终坚持“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为用户提供24h全方位售后服务。累计服务50000多家企业,行业涉及制药行业、生物制品、食品、化工、农业、石油、环保,Q质检、商检、药检、疾控中心、血站、环保局、畜牧、高校、科研单位、医院医疗等行业。从需求诊断、方案设计、产品实现到安装调试和服务运维,全方位为客户提供专业、个性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公司注重与客户的深度沟通和长期合作,旨在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客QQ户满意度,建立稳固的客户关系,共同追求长期价值和发展。
  • 浙江领跑化工装置设备更新!四部门联合部署发起《化工老旧装置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工作方案》
    受限于20世纪化工装置的设计建设标准和设备制造水平,一些装置设备长期运行后腐蚀老化,安全保障能力下降,应急管理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近日联合印发了《化工老旧装置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并部署开展相关工作。正文如下:联合部署化工老旧装置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工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扎实推进化工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进一步提升化工行业本质安全水平,应急管理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近日联合印发了《化工老旧装置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并部署开展相关工作。当前,我国部分上世纪建设的化工装置设备已运行较长年限,受限于当时设计建设标准和设备制造水平,一些装置设备长期运行后腐蚀老化,安全保障能力下降,加之监测监控设施不完善、安全间距不足等问题,安全风险隐患叠加并进入集中暴露期。《工作方案》以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安全使用许可的企业为范围,对以上企业中近年来排查确定的老旧装置、压力式液化烃球罐和部分常压可燃、剧毒液体储罐,根据产业政策、安全标准、安全风险等情况明确分类治理要求,实现依法淘汰一批、有序退出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区、各有关中央企业总部精心组织,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优化政策供给,加强技术支撑和资金保障。相关部门将加大支持力度,强化督导检查,加强政策宣传,及时研究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问题,确保各项任务保质保量完成。此前5月31日,浙江省台州市也发布了《浙江省石化化工装置设备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工作方案》,具体方案如下:浙江省石化化工装置设备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浙江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若干举措》,推动石化化工产业装置设备升级,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依法依规,统筹安全、排放和能耗标准,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要求,按强制类和鼓励类两个类别,实施依法淘汰一批不符合产业准入和安全、能耗达不到标准要求的装置设备;有序退出一批安全风险高的老旧装置设备;改造提升一批安全风险较高、能效介于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之间、排放不能稳定达标的装置设备等“三个一批”措施,提升石化化工产业安全、环保和能效水平,有效推动石化化工产业升级。(二)主要目标。2024年,淘汰9套化工装置,退出6套老旧化工装置,淘汰和改造提升517台设备。到2027年,通过标准引领,分类施策,滚动推进装置设备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完成强制类装置设备淘汰任务,推动鼓励类装置设备应改尽改。二、工作任务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使用、经营许可的企业和非许可化工、医药企业对照以下要求,落实淘汰、有序退出和改造提升任务。(一)依法淘汰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标准的装置设备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按要求完成淘汰:1.装置的工艺路线或主体设备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7号)淘汰类的。2.装置的工艺路线或主体设备列入《淘汰落后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目录(第一批)》(应急厅〔2020〕38号)、《淘汰落后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目录(第二批)》(应急厅〔2024〕86号)的。3.未经过正规设计,且未开展安全设计诊断的[未经正规设计是指:装置未经法定资质设计单位设计,企业自行设计安装使用;或设计单位不具备相应资质、超资质级别或超业务范围开展项目设计;或以安全设施设计专篇代替初步(或基础)设计、以初步(或基础)设计代替施工图(或详细)设计等]。4.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满足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风险基准》(GB 36894)规定的风险基准要求,且无法整改的。5.连续停运5年以上,存在重大隐患且无法整改的。6.装置核心反应器或主要压力容器安全状况等级为4级,累计监控使用时间超过3年且无法对缺陷进行处理的。7.对产品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设备和工序,推动企业制定年度改造和淘汰计划,将能效改造提升到基准水平以上,不能按期改造的予以淘汰。(二)有序退出一批安全风险高的装置设备截至2023年底,对于符合下列情况的,各设区市应急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辖区内企业(非中央企业)、有关中央企业按照总部要求,按照“一装置一策”“一设备一策”,明确退出路径、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完成时间等,于2029年底前有序退出:1.2022—2023年,根据《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老旧装置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确定的老旧生产装置,且投产运行30年(含)以上的。2.投产运行25年(含)以上且未规定设计使用年限的压力式液化烃球罐。3.投产运行30年(含)以上的容积3000立方米以上的常压可燃、剧毒液体储罐。属于产业链供应安全保障、社会民生保障需求、国家战略规划要求、“卡脖子”技术等情况,不能按时退出的装置和储罐,应详细说明现状和原因,由企业聘请具有工程设计综合或化工石化医药行业甲级资质的设计单位等第三方机构,开展全面深入的评估,安全风险受控的,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落实,并应持续强化安全风险管控,加大资金投入,优化监测监控手段,提升数字化智能化管控水平,确保安全运行。(三)改造提升一批在役装置设备1.2022—2023年,根据《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老旧装置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确定的老旧生产装置中投产运行20年(含)至30年(不含)的,各设区市应急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辖区内企业(非中央企业)、有关中央企业按照总部要求,逐一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复核,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实施分类安全改造。2.对于已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未规定设计使用年限但使用超过20年的压力式液化烃球罐,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中关于年度检查、定期检验和安全评估(合于使用评价)的有关规定。罐区的安全管理应严格执行《化工企业液化烃储罐区安全管理规范》(AQ 3059-2023)。3.对于投用运行不足30年(不含)的容积3000立方米以上的常压可燃、剧毒液体储罐,企业应加强年度检查和定期检验,根据检查检验结果进行隐患治理和改造提升。4.按照《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发改产业〔2023〕723号)要求,对产品能效介于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之间的设备和工序,依据《炼油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30251)、《乙烯装置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30250)、《甲醇、乙二醇和二甲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9436)、《烧碱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257)、《纯碱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9140)等标准,引导企业应改尽改、应提尽提,鼓励更新改造后达到能效标杆水平。5.依据排放标准,实施生产设施、污染治理设施改造提升。对不能达到《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0)、《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2)、《无机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3)、《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171)、《涂料、油墨及胶粘剂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7824)、《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GB 37822)、《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7823)、《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 33/310005)等排放标准的,推动企业实施改造提升,将排放稳定达到标准。其他装置设备由企业根据评估情况,参照本方案实施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三、时间安排(一)动员部署(2024年6月)。省级层面完成工作部署,各地、各有关中央企业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实际细化措施,进一步明晰目标任务,进行广泛宣传,部署启动相关工作;根据本方案确定的对象范围,进一步摸清底数,分类建立健全淘汰、退出、改造提升的装置、设备台账,确保底数清、情况明。(二)滚动推进(2024年7月至2027年9月)。各地、各有关中央企业组织针对每套装置、设备,制定淘汰、退出、改造提升的具体措施,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加快推进实施。(三)总结巩固(2027年10月至11月)。各地、各有关中央企业总结经验成果,形成总结报告。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省级层面成立工作组,负责统筹推进石化化工装置设备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以石化化工装置设备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为契机,有效推动产业升级;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加快制定实施方案,认真落实本方案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二)加大支持力度。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应急管理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国资委、省能源局强化政策支持力度,优化相关项目审批流程、进入化工园区和有关企业考核政策,激励引导石化化工企业主动实施装置设备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各地区要融合产业升级、安全环保、技术改造等多方面政策,优化政策供给,多渠道筹集资金。有关中央企业要积极履行央企责任,加强技术支撑和资金保障,支持做好装置设备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确保各项任务保质保量完成。(三)强化督导检查。省级层面定期调度工作进展,加强实地督促。各地跟踪督促辖区所有相关企业认真制定实施计划,加强对监控运行装置和设备的检查,强化情况通报,及时宣传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企业,加强跟踪指导服务,并按季度将工作情况报省应急管理厅。本方案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执行过程中若遇国家政策调整,按照新规定执行。
  • 浪声科学与您相约:2024第五届军工装备表面处理技术高峰论坛
    浪声科学 热烈欢迎广大客户莅临展位指导! 关于展会2024(第五届)军工装备表面处理技术高峰论坛定于2024年4月11~12日在中国武汉欧亚会展国际酒店组织召开,在建设强大的新的国防和军事要求下,航空航天、武器装备、船舶、核电、电子等国防和军事领域的军工装备制造企业的表面处理技术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智能化发展、数字化发展、加大先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力度、开发符合全寿命周期、环保需求的绿色产品,继续加强军工装备表面处理供需双方的深入讨论,开拓表面处理供应商企业与军工领域接洽的便捷渠道,积极推动行业整体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全面提升军工装备表面处理技术在新时代要求下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会议邀请相关领域重量级专家【政府、科研院所、国内外优势领域单位、军工装备企业(含航空航天、武器装备、船舶、核电、电子等领域)等】与会报告探讨,涉及涂装、电镀、电刷镀、化学镀、真空镀膜、热喷涂、冷喷涂、阳极氧化、防锈润滑等军工装备表面处理相关领域。
  • 国家种子加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专家组现场验收
    p   8月22日下午,农村科技司组织专家对依托酒泉奥凯种子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组建的国家种子加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进行了现场考察和验收。 /p p   会议听取了“中心”主任贾生活教授级高工的汇报。“中心”组建以来,建立了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建设了完备的研发基础设施,培养了高素质的研发团队,突破了种子加工装备工程化系列关键技术,通过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与辐射推广,提升了我国种子加工装备的整体水平。 /p p   专家组通过现场考察、听取组建工作汇报、审阅验收材料,经讨论、质询后一致认为“中心”制定了工程中心规范运行的管理制度,牵头组建了种业装备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了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工程化能力强的创新团队 实现了人才技术和经济的良性循环。研究完成了适合玉米、水稻、小麦、蔬菜、花卉等种子清选、干燥、精选分级、包衣、包装和仓储技术装备,研发新技术5项、新产品10种,有力地推动了种业的发展,引领了种子加工装备行业技术进步。专家组对“中心”建设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中心”完成了计划任务书规定的各项任务及考核指标,达到了预期目标,同意通过现场验收。 /p p   “中心”负责人针对专家组反馈意见做了表态性发言,对国家科技部、甘肃省科技厅多年来给予“中心”建设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表示感谢。表示将继续认真做好“中心”的管理服务工作,进一步夯实科研基础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我国种业装备全程机械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p p /p
  • 大受好评!艾睿光电红外热成像化工监测方案亮相上海国际化工装备博览会
    大受好评!艾睿光电红外热成像化工监测方案亮相上海国际化工装备博览会8月25日,第15届上海国际石油和化工技术装备展览会完美收官。艾睿光电红外热成像化工监测方案受到现场客户一致好评!(艾睿光电展位前现场客户与直播间红外热成像仪画面进行互动)艾睿光电红外热成像仪在石化化工行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气体泄漏检测、故障诊断与预警、缺陷检测、仓储安全等环节,可提供不同的热成像温度监控解决方案。气体泄漏检测厂内生产、存储或运输等过程中存在爆炸性或有毒有害气体泄漏风险,而气体往往是不可见的,用传统气体检测方式较难快速定位泄漏位置。艾睿光电气体检测红外热成像仪可快速定位泄漏位置。对于包括VOCs在内的多种气体泄漏的检测或日常巡检,多采用便携式气体检测红外热成像仪来快速分辨气体泄漏方位。故障诊断与预警人工巡检时,需要逐一检查设备,耗时且容易遗漏问题;设备问题可能无法直接观察到,如电路故障、热失控、保温层脱落、内衬磨损等;设备需要在运行状态下进行巡检,存在安全隐患。24小时对管线、弯角、阀门、法兰等重点部位,使用艾睿光电红外热成像仪进行不间断的实时监测,精准全面测温,快速定位故障点。设备运行状态可视化,高效发现设备热缺陷,保障关键设备的安全运行,提高巡检效率,释放人力。锅炉耐火材料、保温层缺陷检测在石化行业中,锅炉是一个重要的设备,主要用于提供热能和蒸汽。艾睿光电红外热成像仪用于监测和诊断锅炉的热态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如过热、过冷或局部热点等,有助于预防潜在的安全隐患。可应用于:故障诊断,故障点或磨损部位精准定位;热损失评估,排烟热损失、散热损失。仓储安全应用仓库集中存放着各类物资,一旦失火,损失和影响不可估量。仓库安全不容小觑。艾睿光电红外热成像仪可全天时、全天候针对目标场景进行安全检测。全场景覆盖,温度异常、烟火隐患时,及时告警,利用前端声光报警装置加远程监控端,实现全天时全天候安全检测。作为红外热成像领军者,艾睿光电拥有多行业、多领域完整的落地解决方案。未来,艾睿光电将不断探索更多新方案,构建更高效、完善、适应性强的红外热成像产业方案,为产业升级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能。为千行百业全面赋能,是艾睿光电持续性不断的追求。
  • 555项行业标准批准发布 多项与仪器仪表相关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化工装置管道机械设计规定》等555项行业标准。其中,化工行业4项、石化行业8项、有色金属行业5项、建材行业3项、机械行业(含制药装备)156项、汽车行业45项、船舶行业6项、航空行业48项、轻工行业68项、纺织行业103项、包装行业6项、电子行业18项、通信行业85项。   此次批准的555项行业标准,有多项与仪器仪表相关,如压力式温度计、三转子流量计、一体式阀式孔板流量计、在线溶解氧监测仪、仪用电流互感器、澄清度测定仪等。与仪器仪表相关的整理如下: 以上化工行业标准(工程建设类)及汽车行业标准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石化行业标准由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有色金属行业标准(工程建设类)由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建材行业标准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机械行业标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机械(制药装备)行业标准、纺织行业标准(含外文版)及包装行业标准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船舶行业标准由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组织出版,航空行业标准由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组织出版,轻工行业标准(含外文版)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电子行业标准(含外文版)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组织出版,通信行业标准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 多个仪器仪表项目入围第三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
    日前,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第三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公示名单,101个项目入选,涵盖智能制造、智能检测装备、新能源装备、绿色制造、机器人等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标准化试点的开展对于建立和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该试点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主管部门与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共同组织,由地方政府积极参与,以建立和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系、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标准转化和标准实施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和提升为主要目标的实践性活动。试点原则是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围绕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和配套短板集中攻关,有针对性地构建先进适用标准体系,切实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难题。具有健全科技、标准、产业等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做好与有关法规标准、战略规划、政策措施的衔接,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此外,要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科技创新、标准研制、标准实施和产业发展的一体化推进。入选项目具有典型产业特色。在全国、地区或行业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和规模效益居行业领先地位。根据《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管理暂行规定》(国标委工一联〔2017〕122号),经组织专家评审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现将拟下达的第三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项目进行公示。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进行反馈,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提出异议的应签字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逾期或不符合要求的异议不予受理。公 示 期:2024年1月12日—2月1日联系电话:010-82262655附件:第三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公示名单.docx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4年1月12日第三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公示名单序号试点项目名称承担单位所属领域1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起重机械和工业车辆)标准化试点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机械2北京配天技术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工业机器人)标准化试点北京配天技术有限公司机器人3北京康斯特仪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检测仪器)标准化试点北京康斯特仪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检测装备4北京七星飞行电子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标准化试点北京七星飞行电子有限公司工业基础5上海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商用飞机)标准化试点上海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航空航天6上海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重型燃气轮机无损检测)标准化试点上海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智能检测装备7上海采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储能装备)标准化试点上海采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8绿水新航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动船舶)标准化试点绿水新航科技有限公司高技术船舶9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检测装备)标准化试点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检测装备10浙江省平湖市高端装备制造业(数控机床)标准化试点平湖市人民政府工业母机11浙江瑞安经济开发区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浙江瑞安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智能制造12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特种机器人)标准化试点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器人13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绿色智能电器)标准化试点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绿色制造14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注塑装备)标准化试点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制造15美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纺织装备)标准化试点美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制造16浙江四兄绳业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用系泊绳索)标准化试点浙江四兄绳业有限公司海洋工程装备17宁波索诺工业自控设备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宁波索诺工业自控设备有限公司工业基础18杭州杰牌传动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杭州杰牌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工业基础19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力装备)标准化试点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力装备20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工程机械数字化)标准化试点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机械21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动力电池)标准化试点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22中建五洲工程装备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工装备)标准化试点中建五洲工程装备有限公司智能制造23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家电)标准化试点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智能制造24扬州诚德钢管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绿色工厂)标准化试点扬州诚德钢管有限公司绿色制造25九力绳缆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高性能纤维绳索)标准化试点九力绳缆有限公司海洋工程装备26江苏丰东热技术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热处理装备)标准化试点江苏丰东热技术有限公司工业母机27江苏易实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标准化试点江苏易实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28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系统)标准化试点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29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液态包装装备)标准化试点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30智奇铁路设备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高速动车组轮对)标准化试点智奇铁路设备有限公司轨道交通31山西柴油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动力系统)标准化试点山西柴油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内燃机32山东创瑞激光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增材制造)标准化试点山东创瑞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增材制造33山东亿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装备)标准化试点山东亿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34山东天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煤机装备)标准化试点山东天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机械35山东万世机械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建筑施工机械)标准化试点山东万世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工程机械36山东德鲁克起重机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自动化桥式起重机)标准化试点山东德鲁克起重机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机械37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医疗器械)标准化试点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高端医疗装备38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饲料加工机械)标准化试点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农业机械39山东华盛农业药械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农业植保机械)标准化试点山东华盛农业药械有限责任公司农业机械40山东京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山东京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41通裕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风电装备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通裕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电力装备42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体育器械)标准化试点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体育器械43中品智能机械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数控设备)标准化试点中品智能机械有限公司工业母机44青岛宏达锻压机械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金属精密成形装备)标准化试点青岛宏达锻压机械有限公司工业母机45青岛凯捷重工机械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自动化成套装备)标准化试点青岛凯捷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智能制造46青岛高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光伏装备)标准化试点青岛高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47智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力装备)标准化试点智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力装备48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高端装备制造业(石油钻采装备)标准化试点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新能源装备49山东悦龙橡塑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管汇)标准化试点山东悦龙橡塑科技有限公司海洋工程装备50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模具)标准化试点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基础51山东神力索具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高端索具)标准化试点山东神力索具有限公司工业基础52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基础材料)标准化试点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基础53安瑞科(廊坊)能源装备集成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氢能装备)标准化试点安瑞科(廊坊)能源装备集成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54唐山百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轨道交通检修装备)标准化试点唐山百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轨道交通55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基础56邯郸市永年区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河北永年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工业基础57黑龙江省勃农兴达机械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农业播种机械)标准化试点黑龙江省勃农兴达机械有限公司农业机械58黑龙江省发现者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烹饪机器人)标准化试点黑龙江省发现者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机器人59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力装备)标准化试点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电力装备60长春数控机床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先进焊接装备)标准化试点长春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工业母机61吉林飞特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固废燃料化装备)标准化试点吉林飞特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62一重集团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设计)标准化试点一重集团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制造63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工厂)标准化试点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64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传感器)标准化试点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智能检测装备65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检测仪器)标准化试点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智能检测装备66中国航发燃气轮机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燃气轮机)标准化试点中国航发燃气轮机有限公司内燃机67四川德恩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四川德恩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基础68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数控机床)标准化试点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工业母机69兰州电机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车间)标准化试点兰州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70庆阳布谷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精量种植装备)标准化试点庆阳布谷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农业机械71定西高强度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定西高强度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基础72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矿山重型装备)标准化试点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机械73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储运装备)标准化试点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特种设备74西安电炉研究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工业绿色电炉)标准化试点西安电炉研究所有限公司绿色制造75陕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土方机械)标准化试点陕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机械76陕西旭强瑞清洁能源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氢燃料电池)标准化试点陕西旭强瑞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77盛世盈创氢能科技(陕西) 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氢燃料电池)标准化试点盛世盈创氢能科技(陕西) 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78西安领充创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储能装备)标准化试点西安领充创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79宝铁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基础材料)标准化试点宝铁集团有限公司工业基础80西电宝鸡电气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工装备)标准化试点西电宝鸡电气有限公司电工装备81陕西宝光真空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工装备)标准化试点陕西宝光真空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电工装备82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装备)标准化试点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新能源装备83福建安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轨道交通装备)标准化试点福建安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轨道交通84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工程机械)标准化试点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工程机械85株洲瑞德尔智能装备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烧结装备)标准化试点株洲瑞德尔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冶金装备86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力装备)标准化试点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电力装备87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纺织装备)标准化试点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纺织装备88湖南江冶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环保装备)标准化试点湖南江冶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绿色制造89威胜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力装备)标准化试点威胜集团有限公司电力装备90长沙开元仪器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装备)标准化试点长沙开元仪器有限公司智能制造91新疆心连心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绿色制造)标准化试点新疆心连心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智能制造92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农机)标准化试点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农业机械93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船舶)标准化试点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高技术船舶94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火箭撬试验装备)标准化试点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航空航天95大禹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工装备)标准化试点大禹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工装备96清研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襄阳)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标准化试点清研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襄阳)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97内蒙古自治区纤维质量监测中心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纤维检测装备)标准化试点内蒙古自治区纤维质量监测中心智能检测装备98内蒙古瑞丰农牧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农业机械)标准化试点内蒙古瑞丰农牧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农业机械99内蒙古中电储能技术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储能装备)标准化试点内蒙古中电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100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工业基础101贵州长通集团智造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装备)标准化试点贵州长通集团智造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
  • 北京或参照美国标准制定京六排放 比欧洲严格一半
    中新网6月4日电(能源频道 宋亚芬) 就在全国汽油标准快步迈向国五的时候,国六标准也已纳入两桶油的升级计划当中,而北京市则有望继续领先全国,先喝上&ldquo 京六&rdquo 标准汽油,新标准将于近期公布。   有关机构研究表明,在北京,雾霾中机动车排放约占31%。而降低汽油中的硫含量,是解决汽车尾气污染、减少雾霾天气的重要途径。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北京市在2016年将力争实施第六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并同步改善油品质量 力争2016年发布实施第六阶段油品标准。   若此计划顺利执行,则北京市在机动车排放管理方面再一次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据了解,北京市实施新车排放标准均比全国提前2至3年。先后于1999、2002、2005、2008、2013年执行了国一、二、三、四、五机动车排放标准。   据了解,目前正在积极开展排放标准的研究论证,新的排放标准可能会包括五项标准,其中包括两项油品标准、一项轻型汽车排放控制标准、两项重型车排放控制标准,此外还将修订两项重型发动机和机动车标准。当然这些都还在研究论证当中。而国六标准的制定,最 为吸人眼球的当属将首次引入美国标准。   据《新京报》报道,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处处长李坤生曾在北京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务咨询会上介绍,北京将在2016年力争实施第六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想以美国加州标准为参照。而在今年的5月12日,环保部科技标准司标准处处长裴晓菲也在北京举办的&ldquo 2015车用材料技术国际研讨会&rdquo 上透露,国六(第六阶段排放标准)标准也不会像以前一样简单沿袭欧洲的标准体系,其中会借鉴美国及加州的做法,提高相应的排放要求。   据了解,美国加州是全世界控制机动车最严格的地区。加州标准比目前欧6标准严格一半以上。北京从2013年2月开始实施的北京市第五阶段排放标准(简称京五),是参照欧洲标准,相当于欧洲五号标准。这也是北京市从执行&ldquo 国一&rdquo 开始,第五次在全国率先实施更严格的机动车排放标准。   据卓创资讯分析师王能介绍,有人认为,欧洲测试循环体系对汽油机是固定工况限值,而美国是随机工况限值,借鉴美国加州机动车排放标准不符合我国国情。但北京环保局将美国FTP和欧洲NEDC循环工况与北京市实际情况进行初步对比分析后发现美国FTP工况更接近北京市和中国其他大城市的实际情况。比如,就循环工况本身而言,欧洲是稳态循环,美国为瞬态工况,显然更符合北京市或中国其他大城市瞬变的实际驾驶情况。   &ldquo 另外,欧洲标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北京市和我国的实际气候状况和道路条件,标准本身也存在缺陷。 比如,欧六汽油车排放限值与欧Ⅴ要求基本相同,不能满足北京市不断加严排放限值的要求。&rdquo   王能还表示,由于欧洲主要国家的纬度高于北京市的纬度,也高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纬度,纬度越低,车辆的油气蒸发排放相对越高。以北京市为例,每年车辆静置时或行驶中没有被控制的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就有2万多吨,平均每车每年约40千克。而VOC是产生PM2.5和光化学污染的最重要前提物,况且我国汽油中的烯烃和芳烃含量远高于欧洲和美国,引入美国ORVR(车载加油油气回收系统)方法对这部分VOC进行控制势在必行。   王能强调,不管是欧洲标准,还是美国标准,只要是适合我们国家实际情况的指标,我们都可以拿来借鉴。他认为,我国目前支持全面制定排放法规的技术保障能力依然有限,面对严重的大气污染,基于我们十几年来治理机动车污染的经验和教训,借鉴和结合欧美排放标准中的有利因素,不失为过渡阶段的有效策略。   为了提升油品质量,炼油企业需要在加工装置与生产技术方面不断改进,至少需要投入数百亿的成本。而据中石油质量与标准管理部副总经理杨果介绍,与国五标准相比,油品京六标准将进一步严格要求汽油中的烯烃、芳烃、苯、蒸气压、馏程和柴油中的硫、多环芳烃等主要环保指标。另外,中国的炼油工艺是催化裂化,和国外工艺不一样,所以要在工艺上也要作大量调整,比国四升级国五的改造成本将要多很多。   据中新网能源频道了解,国家发改委此前已明确,按照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合理确定成品油价格。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加价标准也是按照炼油企业消化一部分成本、消费者承担一部分成本的原则确定的,企业约承担三成左右成本提升。所以升级&ldquo 京六&rdquo 后,汽柴油价格也将再次面临上调。   全国汽柴油国四升国五时,汽柴油每吨分别加价170元和160元。估算92号汽油每升上涨0.13元左右,95号的差不多是0.14元。北京由于先期实施相当于国五标准汽油,汽油价格平均每升上涨约4分钱。
  • 371项行业标准、1项行业标准修改单及6项行业标准外文版报批公示
    371项行业标准、1项行业标准修改单及6项行业标准外文版报批公示根据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相关标准化技术组织已完成《再生磷酸铁》等63项化工行业标准、《工业用轻质烯烃 痕量氮的测定 化学发光法》等31项石化行业标准、《回转窑处理冶金尘泥技术规范》等22项黑色冶金行业标准、《铝合金建筑型材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等25项有色金属行业标准、《木塑制品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等5项建材行业标准、《稀土荧光粉绿色工厂评价要求》1项稀土行业标准、《输油齿轮泵》等132项机械行业标准、《运输类飞机重量与平衡设计要求》1项航空行业标准、《木家具绿色工厂评价要求》等91项轻工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工业用异丙苯》1项石化行业标准的修改工作及《圆块孔式不透性石墨换热器》等6项行业标准外文版的编制工作。在以上标准、标准修改单及标准外文版发布之前,为进一步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现予以公示,截止日期2024年2月8日。以上标准报批稿请登录“标准网”(www.bzw.com.cn)“行业标准报批公示”栏目阅览,并反馈意见。公示时间:2024年1月8日—2024年2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2024年1月8日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化工行业 1HG/T 6262-2024再生磷酸铁  2HG/T 6263-2024电石渣脱硫剂   3HG/T 6264-2024废电池处理中铁、铝、 钙渣的 处理处置方法   4HG/T 6265-2024含铬酸洗废液处理处置方法   5HG/T 6266-2024废弃化学品处置废液中 9 种酯类测定 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法   6HG/T 6267-2024含铜蚀刻废液中氟含量的测定方法   7HG/T 6268-2024硝态氮废液(水)处理处置方法   8HG/T 6269-2024钛铁矿酸解废渣处置方法   9HG/T 6182-2024物理回收再生塑料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   10HG/T 6293-2024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磷酸 一 铵、磷酸二铵   11HG/T 6270-2024防雾涂料  12HG/T5367.6-2024轨道交通车辆用涂料 第 6 部分:耐高温电机涂料  13HG/T 6271-2024耐指纹涂料   14HG/T 4143-2024工业用一正丁胺   15HG/T 4144-2024工业 用二正丁 胺   16HG/T 4145-2024工业用三正丁胺   17HG/T 4146-2024工业用一正丙胺   18HG/T 4147-2024工业 用二正丙胺   19HG/T 4148-2024工业用三正丙胺   20HG/T 2691-2024分子筛动态二氧化碳吸附测定方法   21HG/T 6272-2024分子筛活化粉吸油值测定方法  22HG/T 6273-2024分子筛活化粉粘度测定方法   23HG/T 4339-2024机械设备用涂料   24HG/T 3655-2024紫外光( UV )固化木器涂料   25HG/T 6274-2024C.I. 颜料蓝 15 : 4   26HG/T 6275-2024塑料 覆铜板用异氰酸 酯 改性环氧树脂   27HG/T 6276-2024双酚 F 型环氧树脂  28HG/T 3873-2024增塑剂 己二酸二( 2- 乙 基己基 )酯( DOA )   29HG/T 3047-2024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 透气性的测定   30HG/T 6277-2024甲醇制烯烃( MTO )级甲醇   31HG/T 6278-2024氰 氨基甲酸甲酯钠(钙)盐溶液   32HG/T 6279-2024水处理剂 单过硫酸 氢钾泡腾 片   33HG/T 6280-2024水处理剂 有机复合聚氯化铝   34HG/T 6281-2024丙烯氧化制丙烯醛催化剂活性试验方法   35HG/T 6282-2024催化裂化催化剂一氧化碳指数的测定   36HG/T 6283-2024催化裂化低碳烯烃助催化剂   37HG/T 6284-2024环状烯烃聚合用钌卡宾催化剂活性试验方法   38HG/T 6285-2024甲基丙烯醛氧化制甲基丙烯酸催化剂活性试验方法   39HG/T 6286-2024甲基异丁基甲醇脱氢制甲基异丁基甲酮催化剂   40HG/T 6287-2024脱单体烯烃中含氧化合物催化剂活性试验方法   41HG/T 2782-2024化工催化剂颗粒抗 压碎力 的测定   42HG/T 6288-2024聚酯树脂生产用催化剂 三异辛酸丁基锡   43HG/T 6289-2024分散黄 ECF   44HG/T 6290-2024分散黑 ECF   45HG/T 2552-2024C.I. 反应蓝 19 (活性艳蓝 KN-R )   46HG/T 3963-2024C.I. 反应蓝 222 (反应深蓝 M-2G )   47HG/T2058.2-2024搪 玻璃挡板式温度计套   48HG/T2055.1-2024搪 玻璃人孔   49HG/T 3217-2024搪 玻璃上展式放料阀   50HG/T 2433-2024搪 玻璃设备用液面计   51HG/T 3127-2024搪 玻璃塔节   52HG/T2058.1-2024搪 玻璃温度计套   53HG/T 3218-2024搪 玻璃 下展式 放料阀   54HG/T 3706-2024工业用金属孔网管骨架聚乙烯复合管   55HG/T 6291-20241,4- 二羟基蒽醌   56HG/T 6292-2024C.I. 溶剂 橙 107   57HG/T 6312-2024化工园区竞争力评价导则   58HG/T 6313-2024化工园区智慧 化评价导 则   59HG/T 20656-2024化工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详细设计内容和深度规定   60HG/T 20524-2024化工企业循环冷却水处理加药装置设计规范   61HG/T 20686-2024化工企业电气设计图形符号和文字代码统一规定   62HG/T 22820-2024化工安全仪表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63HG/T 20593-2024钢制化工设备焊接与检验工程技术规范  石化行业 64SH/T 1843-2024工业用轻质烯烃 痕量氮的测定 化学发光法   65SH/T 1844-2024工业用乙烯、丙烯中痕量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测定 气相色谱 - 氦离子化检测法   66SH/T 1845-2024塑料 聚丙烯中 1,2- 二氯苯 /1,2,4- 三氯苯 可溶级分含量 的测定 升温淋洗分级法   67SH/T 1846-2024合成树脂瓦用丙烯腈 - 苯乙烯 - 丙烯酸酯( ASA )共挤专用料   68SH/T 3003-2024石油化工合理利用能源设计导则   69SH/T 3045-2024石油化工管式炉热效率设计计算方法   70SH/T 3046-2024石油化工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设计规范   71SH/T 3065-2024石油化工管式 炉急弯弯管 工程技术规范   72SH/T 3070-2024石油化工管式炉钢结构设计规范   73SH/T 3075-2024石油化工钢制压力容器材料选用规范   74SH/T 3078-2024立式圆筒 形料仓工程设计 规范   75SH/T 3109-2024石油化工油品添加剂设施设计规范   76SH/T 3115-2024石油化工管式炉轻质浇注料衬里工程技术规范   77SH/T 3120-2024石油化工喷射式混合器技术规范   78SH/T 3138-2024球形储罐整体补强凸缘   79SH/T 3158-2024石油化工管壳式余热锅炉   80SH/T 3416-2024石油化工用套管结晶器   81SH/T 3420-2024石油化工管式炉用空气预热器技术规范   82SH/T 3533-2024石油化工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83SH/T 3551-2024石油化工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84SH/T 3223-2024石油化工给水排水泵站设计规范   85SH/T 3224-2024石油化工雨水监控及事故排水储存设施设计规范   86SH/T 3225-2024石油化工安全仪表系统安全完整性等级设计规范   87SH/T 3226-2024石油化工过程风险定量分析标准   88SH/T 3227-2024石油化工装置固定水喷雾和水(泡沫)喷淋灭火系统技术标准   89SH/T 3228-2024加氢反应 馏 出物 空冷器系统 ( REACS )设计导则   90SH/T 3229-2024石油化工钢制空冷式热交换器技术规范   91SH/T 3230-2024裂解炉对流段模块化建造技术规范   92
  • 首批国家标准验证点发布,包括天然气、新能源汽车等行业
    2023年12月28日,为推动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等38个国家标准验证点。具体名单如下表。标准验证点是对标准技术要求、核心指标、试验和检验方法等开展验证,提高标准科学性、合理性及适用性的标准验证机构,是标准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公司获批设立的天然气专业领域国家标准验证点,是石油天然气行业唯一获批单位,可为天然气全产业链制定的标准是否达到国家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提供专业判断,助力提升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引领天然气行业技术发展,促进天然气的高效勘探开发。未来,西南油气田公司将持续集聚高级别平台、科技研发、测量测试、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资源,全力支撑天然气领域标准验证技术体系完善,推动标准验证技术国际交流合作,形成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标准化科技支撑力量,支撑建设高质量的天然气工业体系,推进国家能源环保低碳发展。国家标准验证点名单(第一批)序号名称承担单位1国家标准验证点(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2国家标准验证点(机器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3国家标准验证点(新型电力系统和储能)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4国家标准验证点(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智能制造)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5国家标准验证点(数控机床)通用技术集团沈阳机床有限责任公司6国家标准验证点(航空核心基础零部件)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7国家标准验证点(航天器总装与试验)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8国家标准验证点(纳米材料)国家纳米科学中心9国家标准验证点(稀土材料)包头稀土研究院10国家标准验证点(网络安全)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11国家标准验证点(物联网)青岛海尔质量检测有限公司12国家标准验证点(能效水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13国家标准验证点(信息基础设施)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14国家标准验证点(工控安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15国家标准验证点(智能交通)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16国家标准验证点(智能家电)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17国家标准验证点(智能家居)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18国家标准验证点(钢铁新材料)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9国家标准验证点(有色金属新材料)国标(北京)检验认证有限公司20国家标准验证点(硅基新材料)新疆新特新能材料检测中心有限公司21国家标准验证点(轨道交通车辆装备)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22国家标准验证点(承压设备及流体机械)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23国家标准验证点(桥梁智能建造)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湖北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联合)24国家标准验证点(疏浚工程装备)中交疏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5国家标准验证点(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机电装备)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26国家标准验证点(机械核心基础零部件)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公司27国家标准验证点(大型铸锻件)二重(德阳)重型装备有限公司28国家标准验证点(输配电装备)西安高压电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29国家标准验证点(风电)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国家标准验证点(智能网联汽车)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31国家标准验证点(新能源汽车)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32国家标准验证点(绿色低碳建材)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3国家标准验证点(建筑用钢铁环保低碳)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34国家标准验证点(固体燃料清洁高效利用)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35国家标准验证点(制冷设备节能)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36国家标准验证点(火电机组)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37国家标准验证点(天然气)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天然气研究院38国家标准综合实验验证中心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牵头单位)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共建单位)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发布《轴承套圈(滚道)喷射式强化研磨机》团体标准
    日前,经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审定,《轴承套圈(滚道)喷射式强化研磨机》(T/CMES 12002-2022)标准正式发布,并将于2022年2月实施。该标准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技术分会组织、广州大学广东省强化研磨高性能微纳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机器人智能装备研究平台)牵头研制。高端装备作为“大国重器”及“装备制造皇冠顶端的明珠”,处于国家高新技术价值链顶端和现代产业链核心环节,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及“新基建”战略优先发展方向。而轴承作为重要的运动和动力传递核心功能部件,更被称为“装备芯片”,位列关键核心基础件首位。高端装备关键核心零部件射流冲击强化改性微纳研磨(成套)装备轴承套圈(滚道)喷射式强化研磨机针对以工业机器人减速器轴承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关键核心零部件,面向 GCr15、9Cr18、Cronidur 30、Si3N4、ZrO2、X-30、CSS-42L、ZGCr15、GCr15SiMn等新一代高性能轴承高温合金材料,开展射流冲击强化改性微纳研磨高性能加工。该设备作为集磨粒微切削、超声强化、弹塑性变形、多相射流、固液相摩擦化学效应等多种方法于一体的抗疲劳、抗腐蚀、抗磨损的高性能制造装备,通过机-电-液-智等多目标协同融合控制,首创具有“表面微织构(油囊、纹理)、N-M络合物微纳尺度强化”特性的表面微纳强化改性层,改善精度等级、工况振动、有效运行寿命、MTBF、强化层硬度、扭矩传递效率等关键核心指标,实现轴承基础件在高功率密度加工环境下的宏\介\微多尺度抗磨延寿、高温耐蚀、抗疲劳、长寿命、精度保持性及控形控性适配性等高性能制造目标,突破其高精度、高能效、高寿命、高强度、高可靠性等“五高”服役性能瓶颈,助力装备运转平稳性、重复定位精度、回转精确度及可靠性寿命等服役行为性能指标显著提升。工业机器人减速器轴承射流冲击强化改性微纳研磨加工该技术标准规定了轴承套圈(滚道)喷射式强化研磨机的范围、术语定义、结构组成、技术参数、质量保证、安全性试验、检验规则标志、包装及贮运等要求,显著提升轴承等基础件成型质量、材料强度及工作性能等。依托该标准研制成功的技术装备可进一步拓展至航空航天、隧道盾构、武器装备、海洋工程、数控机床、轨道交通、新能源、精密仪器、智能农机、核电等重大装备发展领域,为最终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基础件射流强化改性微纳研磨加工装备标准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服务国家新材料新装备新制造交叉创新学科掌握标准制定权,突破国际高端装备高性能智能制造“卡脖子”技术壁垒提供关键变革性手段,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同时,该系列另一项标准《轴承套圈(滚道)喷射式强化研磨加工工艺》也已进入立项预研。
  • 《化工行业“十二五”标准化发展指南》发布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受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委托,负责化工行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同时指导全国化工行业的标准化工作。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推动化学工业的发展,根据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方针政策,结合化工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实际情况,特编制本指南。   一、化工行业标准化发展成就及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   多年来,化工行业标准化在化工生产、经营、贸易等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作用,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推动了化学工业乃至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在“十一五”期间,化工标准化工作在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取得了更大的成绩。   1、标准覆盖面更宽,结构更加合理。   “十一五”期间,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化工行业加强了新技术、新材料、人身健康、安全、环保等方面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从而使标准的覆盖面更宽,标准的结构更加合理。“十一五”期间,化工标准数量由“十五”的4094项,增加到5351项,其中国家标准由1976项增加到2832项,行业标准由2118增加到2519项。“十五”期间,标准结构基本以产品、方法、基础标准为主,安全、卫生、环保、管理标准很少。“十一五”期间,安全、卫生、环保、管理标准在化工国家标准中已占6.5%,在化工行业标准中已占8.7%。同时,标准本身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一些重要产品标准不再只是规定主含量,而是大多增加了有毒有害限量及杂质含量限制要求,从而使标准的结构更趋合理。   2、化工行业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十五”期间,化工行业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化工标准体系。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的发展、贸易的繁荣、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新技术、新材料、人身健康、安全、环保等方面都有了更高更新的需求,相关的标准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原来的标准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十一五”期间,化工行业加大了对化工行业整个标准体系的建设,开展了《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化工行业部分》的体系建设工作,将目前的5351项化工标准全部纳入其中,完成了标准体系框架、标准体系、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体系编制工作。同时,为了加强重点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十一五”期间还进行了《食品安全和消费品安全标准规划和体系研究》、《建筑材料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胶粘剂、涂料子体系》、《化工装备标准体系研究》、《中国涂料低污染化国家标准体系》、《化工新材料标准体系研究》、《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研究》等6个专项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工作。通过以上体系建设,有效解决了化工行业标准体系结构不尽合理,一些急需标准缺失,原有标准老化和滞后的问题,为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3、标准适用性更强、水平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化工标准化工作紧紧围绕健康、安全、环保这一主题,以制定高效低毒支农产品标准、化学品安全标准、节能减排与综合利用标准、专项规划配套标准为重点,组织制修订标准2439项,从而使化工标准制修订工作重点更加突出。清理、复审标准4877项,使现有标准的标龄均保持在5年之内,大大提高了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同时,由于加强了标准研制与科研相结合,有效推动了标准水平的总体提升。“十一五”期间,化工标准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1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4项。   4、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实现突破。   化工行业一直比较重视采标工作,“十五”期间,化工国家标准采标率已达67.2%,化工行业标准采标率已达34.5%,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化工标准采标率又有了显著提高。目前,化工国家标准采标率为73%,化工行业标准采标率为39%。化工产品标准采标率的提高,促进了技术进步,使标准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十一五”期间,化工行业国际标准化工作实现了零的突破。“十五”期间,化工行业各技术机构没有一家承担ISO国际标准秘书处工作,也没有提交过国际标准提案。“十一五”期间,化工行业相关标委会相继承担了ISO/TC61塑料国际标准秘书处、ISO/TC59/SC8建筑结构标委会建筑密封材料分会国际秘书处、ISO/TC41/SC3带轮和带标委会输送带分会国际秘书处、ISO/TC134WG1无机(矿物)肥料工作组国际秘书处工作,得到ISO各成员国的认可。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化分会(TC63/SC4)委员张育红当选为ASTM D16.02分技术委员会主席。同时,由全国塑料标委会负责起草的ISO 1628-3《聚烯烃材料稀溶液黏数测定》国际标准已正式出版 由全国化学标委会石化分会(TC63/SC4)牵头起草的ASTM D7504标准顺利发布 全国肥料与调理剂标委会已向ISO提交《肥料中砷、镉、铅、铬、汞的测定》等4项肥料国际标准提案。通过以上活动,充分说明“十一五”期间化工行业的标准化工作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互动,为今后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标准化技术机构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化工行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主要涉及无机化工、有机化工、农药、化肥、合成材料、橡胶及其制品、涂料和颜料、染料和染料中间体、化学试剂、化学气体、化学助剂、胶粘剂、塑料、感光材料、信息用化学品、水处理药剂、化学矿、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化工机械与设备、化工工程设计施工等20多个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化工行业已形成了专业配套、统一协调的组织管理体系。“十一五”期间,在国家标准委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指导下,化工标准化技术机构的建设又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由石化联合会管理的化工专业标准化技术机构,由“十五”期间的57个增加到目前的114个,其中: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1个、全国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55个、工作组34个、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4个。标准化机构从业人员由“十五”期间的1000多人增加到目前的2000多人。同时, “十一五”期间,共组织32个标委会进行了换届,46个标委会进行了委员调整,从而使标委会的委员结构更加合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6、标准的前期研究作用越来越显著。   “十五”期间,由于各种原因,标准的前期研究开展得较少,成效也不大。“十一五”期间,为了及时解决行业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了行业热点、难点的标准前期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效。5年来,联合会向国家标准委组织推荐标准化公益性科研专项40项。为帮助我国企业更好地应对欧盟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与限制的法规(REACH),促进我国化学品对欧出口贸易,组织化工行业专家开展了REACH相关标准比对研究,制修订了100多项相关国家标准,建立了我国应对欧盟REACH法规的国家标准体系。同时,相关标委会还长期跟踪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和标记全球协调制度(GHS),适时将其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提高了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水平。   7、化工企业标准化工作有了新进展。   企业是标准化工作的主体,企业标准化是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基础。“十五”期间,由于机构改革等原因,对化工企业标准化工作推动不够。“十一五”期间,为了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化工行业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石化联合会采取加大企业承担标准化技术机构秘书处工作的比例 增加企业在技术机构中委员的比重 组织企业积极承担标准起草工作 将成熟的企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启动中国标准化协会化工分会工作,积极为企业提供标准化服务等多种措施推动企业标准化工作。从而使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化工行业的标准化工作中来,突出了企业在标准化中的主体地位,使制定的标准更加适应市场的需要。同时,通过对企业进行标准化培训,提高了全行业的标准化水平和工作能力。   ( 二 ) 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化工标准化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仍存在因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采标率偏低,检验设备和检测技术的落后,导致现有部分化工标准技术水平仍然偏低的问题 因制修订标准数量及标委会的数量增加过快,导致部分标准质量下降及标委会工作水平偏低的问题 因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大量涌现,标准制修订周期较长,表现出不适应和跟不上的问题 因标准化经费短缺,影响标准的前期研究和国际标准化高级人才培养等问题。这些问题将在“十二五”期间认真研究和加以改进。   ( 三 ) 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化工行业标准化工作对促进化工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但随着经济的科学发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对化工标准化的要求更高,任务更重。一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对化工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化工行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性短缺,部分产品质量差、档次低,缺少自主品牌的问题仍很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提高产品标准的质量要求,尤其是增加有毒有害限量及杂质含量限制要求,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淘汰落后产能,解决产品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二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化工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迫切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牵引和带动。但是,目前化工新材料产业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实力不强,研发能力较弱,缺乏关键核心技术,高端、高性能产品少等。这就要求在对新材料、新产品科研的同时加强标准化的前期研究,将标准研制与科研相结合,尤其要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融入到标准中,尽快把科研成果和专利转化为标准,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同时,要加大低能耗、高附加值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标准的制修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三是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对化工标准化工作提出了理新更高的要求。化工行业是能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行业,虽然“十一五”期间化工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距离“十二五”规划目标要求差距还很大,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产品能耗标准、设备节能标准及污染物排放、清洁生产、资源循环综合利用等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以满足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需要。四是加大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对化工标准化工作提出了理新更高的要求。化工行业从生产工艺到产品都是危险性比较高的行业,同时化工产品又是下游相关产业的原材料,因此化工行业是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这一特点,化工行业就要加强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农药和化肥低毒高效标准、食品添加剂标准、涂料、胶粘剂等装饰装修材料标准及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总之,目前化工行业已进入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要特征的战略转型期,行业发展任重道远,化工标准化工作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只有继续努力才能适应行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二、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 一 ) 指导思想   “十二五”化工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为核心,以节能、环保、健康、安全为重点,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和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着力提高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以满足国民经济各行业的需要。   ( 二 ) 主要目标   根据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科技创新和促进化学工业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总体要求,“十二五”时期化工标准化工作要力争实现以下战略目标:   ——争取用5年时间建设起一个与化工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标准体系、标准化技术组织体系   ——争取制修订1500项标准,解决标准缺失和老化问题   ——重点突出安全、环保、节能减排、管理型、贸易型等标准的研制,努力将占标准总数比率提高到15%   ——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工作,加强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争取突破关键技术,转化为200项相关标准   ——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支持各标委会和标准化研究机构参与和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力争国际标准提案10项   ——围绕节能减排、安全环保、健康、国际贸易等行业难点和热点开展标准前期研究,争取每年2项研究课题立项   ——加强标准化专家队伍建设,新培养出5名国际标准化高级人才,100名国内标准化专业人才,500名标准化从业的骨干人才。   三 、 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化工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是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是标准制定和组织建设的依据。当前,化工行业的标准体系已有很大变化,安全、节能、环保、管理等标准已增加了不少,但为了适应目前标准化形势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要按照国家标准委的要求,继续开展化工行业国家标准化体系工程建设及化工新材料标准体系建设,解决化工行业标准体系结构不尽合理,体系功能不够完善,一些标准缺失、老化和滞后的问题。争取用5年时间建设起一个与化工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标准体系、标准化技术组织体系,研制出一批涉及振兴石化产业及质量安全的关键技术标准,从而使化工行业的标准体系更完善,结构更合理,层次更分明、重点更突出,适用性更强,更好地服务于行业发展。   (二)不断扩大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影响力   “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各标委会通过再创新推动以我为主形成技术标准,支持各标委会和标准化研究机构参与和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尤其是重点领域国际标准的起草与制定工作。努力把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更多地提升为国际标准,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影响力。同时,有效组织行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参与ISO、IEC和ASTM 等有关国际组织的标准化活动,努力争取承担更多的技术机构主席、召集人和秘书处工作,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地位。   (三)有效开展重点领域的标准化前期研究   标准化研究人员要把标准研制与科研相结合,把科研成果、专利尽快转化为标准,有效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进程,有效推动标准水平的总体提升。各标准化技术机构要紧紧围绕节能减排、安全环保和健康这些重点领域开展研究,其中包括能耗标准、化学品危险性的测试和评估标准、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废弃化学品处置标准、新材料标准等。从而推动节能减排,促进国际化学品贸易,保护人类和环境安全,最大限度的减少化学品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的危害。   (四)切实加强重点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1、化工新材料:   重点研制高性能膜材料、新型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数码影像材料与数字印刷材料、磁记录新材料等化工新材料领域标准。   2、高效低毒支农产品:   重点开展肥料质量安全检测方法、生态评价方法、在线检测方法的研究和制定 制定新型缓控释肥料、生物有机肥料分级标准 开展废弃肥料控制及再利用的研究等。   重点制定环境友好农药新品种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标准,尤其是生态农药及低毒高效新剂型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3、食品、消费品:   加快制修订无机、有机及着色剂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助剂标准,规范我国食品添加剂产品质量和市场。同时,重点制修订口腔清洁用原材料、化妆品用原料及方法标准。研究制定食品接触类卫生要求及卫生规范标准。   加强涂料、染料、胶粘剂、橡胶制品、以及医用制品中有害物质限量和检测方法标准的制定。   4、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重点制定废弃化学品处理处置通用标准、化学品泄露、事故等偶然事件产生的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处置方法标准以及生产、使用过程中废渣、废水(液)、废气处理方法标准 制定废旧轮胎、废旧塑料综合利用标准。   重点制定有关废污水处理剂标准 制修订水质(循环冷却水及锅炉水、再生水等)分析方法、药剂评价方法、清洁生产、技术规范等标准 重点制定再生水水质分析方法系列标准。   开展工业排放气回收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为发展低碳经济服务。   5、化学品安全生产:   重点制修订与火灾、爆炸、中毒等有关的装置设计、生产工艺的本质安全和安全防护标准,以及涉及危险辨识、风险评价、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管理等的管理标准。加强国际石油化工行业先进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标准的研究,积极消化、吸收和采用国际标准。   (五)扎实推动传统产品标准的更新和提高   1、基本化学品:制定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创新型基础化学原料标准 高纯化学试剂 绿色环保型水处理剂和表面活性剂等。   2、橡胶:汽车、工程机械设备配套的橡胶制品 特种橡胶及制品 安全防护和救护用橡胶制品等。   3、塑料:重点制定工程塑料、改性塑料、专用料、汽车用塑料等标准。   4、轮胎:重点制修订高性能子午线轮胎、环保轮胎、安全轮胎等标准。   5、涂料:重点制定保温隔热节能涂料、风力发电装置用涂料、海洋重防腐专用涂料、环保型水性涂料、无溶剂型粉末涂料、新型汽车涂料、功能性建筑涂料、新型颜料及测试方法等标准。   6、染料:制订高固色率、耐碱性、高性能的染料及中间体和印染助剂的产品标准。   7、气体:制定低温液化气体、高压液化气体、有毒气体、医用气体以及充装、储存、运输等涉及安全与防护的标准。   8、输送带及摩擦型带传动:制定节能、安全、环保输送带标准,制定能够满足煤矿工业所需的井下用分层织物芯输送带及低烟低毒井下用阻燃输送带等新型输送带标准。   9、化工装备:重点制定化工机械与装备、非金属化工设备、搪玻璃设备、橡胶塑料机械、防腐蚀技术领域的安全、节能、环保标准。   四 、 保障措施   (一)规范技术机构管理,提高工作水平   继续加强对技术委员会的管理,完善标委会章程及秘书处工作细则等管理制度,细化委员的职责,增强委员的责任意识,建立委员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委员在标准制定、科研及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等方面的积极性。完善工作情况跟踪和动态管理制度,落实奖惩机制和退出机制,提高标委会工作水平。   (二)加强标准化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重点抓好各标委会委员及企业标准化人员的培训,大力加强标准化知识的普及、宣传和重要标准的宣贯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国家标准化方针、政策、标准制修订程序和标准化工作导则及国际标准化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从整体上提高标准化人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加速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服务意识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尤其是要加强国际标准化人才的培养,为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提供人才保证。   (三)强化质量意识,提高标准质量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标准是质量的源头。从源头抓质量首先要从标准的质量抓起。落实公开、透明和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标准协调,严格标准制修订程序的监管,健全标准制修订全过程的责任制,落实有关各方的责任和义务,保证标准内容科学合理和文本规范。   (四)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争取国际话语权   鼓励各标准化技术组织继续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不断提高国际标准化工作能力,争取承担更多的ISO秘书处工作或提出更多的国际标准提案,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同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尽量缩小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   (五)增强服务意识,提升企业标准化水平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标准化工作的主体。今后,一要继续为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化工作创造条件,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中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同时,鼓励企业制定具有竞争力、高于现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 二要加强为企业提供标准化服务和咨询。其中包括指导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提供信息服务、业务咨询、代买代查标准、搭建交流平台等,为企业标准化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农业部关于成立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通知   各位委员及有关单位:   为加强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科研、教学、生产、流通、检测等方面专家的作用,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标准化水平,经我部研究,决定成立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会由37名委员组成,张天佐任主任委员,欧阳海洪、戴小枫、杨泽钊、王强任副主任委员,姜倩任秘书长,张德权任副秘书长。秘书处承担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委员会下设粮食加工分技术委员会、油料加工分技术委员会、果品加工分技术委员会、蔬菜加工分技术委员会、肉蛋制品加工分技术委员会、乳制品加工分技术委员会、茶叶加工分技术委员会、特色农产品加工分技术委员会、农产品加工装备分技术委员会。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按照《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和农业部标准化工作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主要负责农产品加工领域标准的研究、拟定、审定、宣贯、国际合作交流等工作。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名单   秘书处承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务/职称 单位 本会职务 1 张天佐 男 局长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 主任委员 2 欧阳海洪 男 副局长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 副主任委员 3 戴小枫 男 所长/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副主任委员 4 杨泽钊 男 处长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 副主任委员 5 王 强 男 副所长/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副主任委员 6 姜 倩 女 调研员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 秘书长 7 张德权 男 处长/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副秘书长 8 单 杨 男 副院长/研究员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委员 9 肖更生 男 副院长/研究员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委员 10 黄凤洪 男 副所长/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委员 11 张名位 男 所长/研究员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委员 12 陈正行 男 教授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委员 13 廖小军 男 副院长/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委员 14 郜海燕 女 所长/研究员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食品科学研究所 委员 15 程 薇 女 所长/研究员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 委员 16 乔晓玲 女 总工/教授级高工 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 委员 17 徐幸莲 女 副院长/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委员 18 马美湖 男 副院长/教授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委员 19 杨贞耐 男 所长/研究员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委员 20 江用文 男 副所长/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委员 21 彭文君 男 副所长/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委员 22 程勤阳 男 所长/高工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所 委员 23 赵有斌 男 研究员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委员 24 沈 瑾 女 研究员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所 委员 25 哈益明 男 所长助理/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委员 26 李积华 男 副所长/研究员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委员 27 刘 肃 男 副主任/研究员 农业部蔬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 委员 28 赵晓燕 女 室主任/研究员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委员 29 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30 黑龙江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31 山西国投中鲁果汁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32 山东龙大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33 中国肉类协会 单位委员 34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35 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36 辽宁柞蚕丝绸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37 北京中轻机乳品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单位委员   1.粮食加工分技术委员会   秘书处承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务/职称 单位 本会职务 1 王 强 男 副所长/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主任委员 2 张名位 男 所长/研究员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副主任委员 3 陈正行 男 教授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副主任委员 4 周素梅 女 室主任/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秘书长 5 张宝林 男 所长/研究员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委员 6 任贵兴 男 室主任/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委员 7 木泰华 男 室副主任/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委员 8 薛文通 男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委员 9 卞 科 男 副校长/教授 河南工业大学 委员 10 杨 华 男 副所长/研究员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委员 11 王步军 男 副主任/研究员 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委员 12 王乐凯 男 所长/研究员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 委员 13 中国粮油学会 单位委员 14 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15 安徽皖王面粉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16 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17 太原六味斋实业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2.油料加工分技术委员会   秘书处承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务/职称 单位 本会职务 1 黄凤洪 男 副所长/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主任委员 2 侯传伟 男 所长/研究员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 副主任委员 3 杨 湄 女 副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秘书长 4 段玉权 男 副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委员 5 汪学德 男 教授 河南工业大学 委员6 刘 清 女 所长助理/高工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所 委员 7 卢淑雯 女 所长/研究员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食品加工研究所 委员 8 冯 晓 男 副校长/主任/教授 东北农业大学、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委员 9 冯健雄 男 副所长/研究员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研究所 委员 10 黑龙江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11 北京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单位委员 12 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13 安徽大平工贸(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3.果品加工分技术委员会   秘书处承担单位:湖南省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务/职称 单位 本会职务 1 单 杨 男 副院长/研究员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主任委员 2 肖更生 男 副院长/研究员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副主任委员 3 郜海燕 女 所长/研究员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食品科学研究所 副主任委员 4 哈益明 男 所长助理/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副主任委员 5 李高阳 男 所长/研究员 湖南省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秘书长 6 毕金峰 男 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委员 7 李积华 男 副所长/研究员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委员 8 张永茂 男 所长/研究员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所 委员 9 王 颉 男 院长/教授 河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委员 10 聂继云 男 副主任/研究员 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兴城) 委员 11 阎瑞香 女 副研究员 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委员 12 王 华 男 室主任/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 委员 13 闫晓明 男 所长/研究员 安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委员 14 王贵禧 男 研究员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委员 15 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 单位委员 16 山西国投中鲁果汁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17 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4.蔬菜加工分技术委员会   秘书处承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务/职称 单位 本会职务 1 廖小军 男 副院长/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主任委员 2 程 薇 女 所长/研究员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 副主任委员 3 赵晓燕 女 室主任/研究员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副主任委员 4 吴继红 女 副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秘书长5 刘 肃 男 副主任/研究员 农业部蔬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 委员 6 李淑荣 女 室副主任/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委员 7 高丽朴 女 研究员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委员 8 王 锋 男 副主任/副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委员 9 邓后勤 男 副教授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委员 10 江 舰 男 室主任/副研究员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委员 11 陈锦权 男 书记/教授 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 委员 12 张劲松 男 所长/研究员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 委员 13 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14 山东龙大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15 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单位委员   5.肉蛋制品加工分技术委员会   秘书处承担单位: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务/职称 单位 本会职务 1 乔晓玲 女 总工/教授级高工 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 主任委员 2 张德权 男 处长/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副主任委员 3 徐幸莲 女 副院长/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副主任委员 4 马美湖 男 副院长/教授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副主任委员 5 陈文华 女 教授级高工 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 秘书长 6 孔保华 女 教授 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委员 7 孙宝忠 男 室主任/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委员 8 戴瑞彤 女 副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委员 9 张春晖 男 室主任/教授级高工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委员 10 田可川 男 所长/研究员 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科学研究所 委员 11 中国肉类协会 单位委员 12 江苏雨润食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13 河南大用实业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14 烟台喜旺食品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15 福清市光阳蛋业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16 陕西秦宝牧业发展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17 内蒙古蒙都羊业食品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6.乳制品加工分技术委员会   秘书处承担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务/职称 单位 本会职务 1 杨贞耐 男 所长/研究员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主任委员 2 张和平 男 副院长/教授 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主任委员 3 吕加平 男 室主任/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主任委员 4 李盛钰 男 副研究员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秘书长 5 刘 鹏 男 主任/研究员 黑龙江省乳品工业技术开发中心 委员 6 潘道东 男 主任/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 委员 7 岳喜庆 男 处长/教授 沈阳农业大学 委员 8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9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10 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11 小洋人生物乳业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7.茶叶加工分技术委员会   秘书处承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序号 姓名性别 职务/职称 单位 本会职务 1 江用文 男 副所长/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主任委员 2 张正竹 男 副院长/教授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 副主任委员 3 王国庆 男 副主任/副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秘书长 4 夏 涛 男 副校长/教授 安徽农业大学 委员 5 江河源 男 室主任/副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委员 6 梁名志 男 副所长/研究员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委员 7 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8 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9 福建安溪铁观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10 福建春伦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11 安徽天方茶叶(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8.特色农产品加工分技术委员会   秘书处承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务/职称 单位 本会职务 1 彭文君 男 副所长/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主任委员 2 廖森泰 男 副书记/研究员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副主任委员 3 王英平 男 副所长/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副主任委员 4 董 捷 女 室主任/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秘书长 5 彭源德 男 室副主任/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委员 6 张传军 男 院长/教授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食品工程学院 委员 7 安玉兴 男 高级农艺师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委员 8 沅江市明星麻业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9 新疆绿翔糖业有限责任公司 单位委员 10 辽宁柞蚕丝绸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11 金富春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9.农产品加工装备分技术委员会   秘书处承担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务/职称 单位 本会职务 1 赵有斌 男 研究员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主任委员 2 沈 瑾 女 研究员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所 副主任委员 3 张 泓 男 室主任/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副主任委员 4 王国扣 男 室主任/研究员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秘书长 5 马海乐 男 院长/教授 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委员 6 彭彦昆 男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 委员 7 张进疆 男 副所长/研究员 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 委员 8 温州市天宇轻工机械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9 北京中轻机乳品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单位委员 10 泰山集团泰安市普瑞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11 开封市茂盛机械有限公司 单位委员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五日
  • 从原料到包装:2024年1-8月化妆品执行标准盘点
    化妆品行业正面临消费者对安全、有效性和质量的日益关注,这带来了挑战也蕴藏着机遇。化妆品标准是保障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安全的关键,涵盖原料、检测方法、功效测定、包装和口腔清洁等多个方面。本文将对2024年1-8月发布的化妆品执行标准进行盘点。化妆品标准化是保障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安全的根本手段。中国现行的化妆品技术标准包括《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技术规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其他标准。通过对2024年发布的标准盘点(见文末附录)发现,化妆品通则及检测方法类占据主导地位。化妆品检测方法是确保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标准化的检测方法不仅能够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并确保不同实验室之间数据的可比性。目前,化妆品检测方法标准涵盖了微生物检测、重金属含量检测、防腐剂效能测试等多个方面。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新的检测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质谱(MS)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技术逐渐应用于化妆品检测中。在整理中有9条明确指出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对化妆品中功效组分虾青素、牙膏中丙烯酰胺的测定、化妆品中限用组分等的检测分析中。其次,对于化妆品原料的的安全性是保证化妆品产品质量的基础。全球各国和地区对化妆品原料的监管各有不同。在欧盟,《化妆品法规》明确规定了允许使用的化妆品原料清单,并对某些成分设定了使用限制。例如,某些防腐剂、染发剂和紫外线吸收剂在使用量上有严格的限制。中国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同样对化妆品原料有严格规定,尤其对新原料的安全性要求进行了详细描述。今年发布的标准中一共有23条标准对化妆品原料进行了要求,包括有表面活性剂、天然提取物等等,以确保源头的安全性。日常我们所说的具有抗皱、美白、保湿、祛斑等作为宣传的产品,其都需要依据化妆品功效测定标准进行功效检测。目前,欧盟、中国、美国等地区都有相关的化妆品功效测定指导原则。常见的测定方法包括有体外实验、人体试验、皮肤生理指标测试等等。今年发布的标准中多条对口服美容产品、特殊食品和化妆品的功效进行了标准化制定,以确保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消费者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如牙膏、漱口水等,作为化妆品的一个特殊类别,近年来在标准的发布上也相对来说较多,上半年在牙膏类标准就新增了12条。其标准制定既要考虑口腔健康安全,又要兼顾产品的清洁和护理效果。经了解在许多国家,口腔清洁产品的成分如氟化物、抗菌剂等有明确的使用限制,确保长期使用对人体健康无害。随着消费者对口腔健康的重视,未来口腔清洁产品的标准将更加细化和严格,特别是在功能性成分和产品安全性方面。除上述之外,对于化妆品包装的标准涉及包装材料的安全性、包装的密封性、防污染能力等方面。在欧盟,包装材料必须符合《欧盟食品接触材料法规》的要求,确保包装材料不释放有害物质。中国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也对化妆品包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上半年共发布两条标准,分别为《T/BDCA 0001-2024 北京市国产普通化妆品包装和标签设计指南》和《T/GDCA 039-2024 化妆品包装相容性评估方法》,进一步规范了化妆品包装。化妆品标准化是保障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安全的根本手段。无论是化妆品原料、检测方法、包装,还是口腔清洁产品的标准,都需要在保障安全和效果的基础上,更多地考虑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通过持续完善和更新标准,化妆品行业将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附录:(以下“2024年1-8月发布的化妆品相关标准”的整理为编辑个人梳理,如有遗漏,欢迎大家留言补充。联系邮箱:wugq@instrument.com.cn)2024年1-8月发布的化妆品相关标准国家标准标准代号标准名称标准代号标准名称GB/T 43718-2024免洗洗手液GB/T 44365-2024牙膏中6-甲基香豆素、二氢香豆素、7-甲基香豆素、7-甲氧基香豆素、7-乙氧基-4-甲基香豆素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43777-2024化妆品中功效组分虾青素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44366-2024化妆品中限用组分月桂醇聚醚-9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T 43855-2024衣物洗涤质量要求GB/T 44367-2024化妆品中限用组分二氨基嘧啶氧化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43954-2024重瓣红玫瑰精油GB/T 44428-2024化妆品中大麻二酚和四氢大麻酚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T 44364-2024牙膏中丙烯酰胺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行业标准标准代号标准名称标准代号标准名称QB/T 5994-2024除味喷雾剂QB/T 8056-2024氨基酸表面活性剂 谷氨酸型QB/T 5995-2024菊酯防蛀剂QB/T 8055-2024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甘氨酸型QB/T 5997-2024干湿两用纸巾QB/T 8057-2024氨基酸表面活性剂 肌氨酸型QB/T 2548-2024空气清新气雾剂QB/T 8058-2024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椰油酰胺MEAQB/T 2761-2024室内空气净化产品净化效果测定方法地方标准标准代号标准名称标准代号标准名称DB31/T 1472-2024普通化妆品备案资料要求团体标准标准代号标准名称标准代号标准名称T/GDICST 003-2023化妆品舒缓功效评价 脂多糖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因子IL-6测定方法T/GDCA 040-2024化妆品原料 重组可溶性胶原蛋白T/GDICST 002-2023粉类防晒化妆品SPF值体外测试方法T/UNP 69-2024化妆品用原料 山茶籽油T/CAFFCI 73-2024化妆品用原料 铁皮石斛茎提取物T/GDC 9-2024洗脸扑T/CAFFCI 72-2024化妆品用原料 乙酰基二肽-1鲸蜡酯T/GDC 8-2024化妆棉T/CAFFCI 71-2024化妆品用原料 六肽-11T/GDC 7-2024化妆分装瓶T/CASME 1248-2024化妆品用原料 纤连蛋白T/QGCML 4196-2024化妆品用金属瓶盖T/GDICST 001-2023化妆品稳定性测试指南T/CIET 465-2024复合酸祛痘类化妆品质量要求T/SGLYCYX 001-2024化妆品用原料 茶油T/GDCA 041-2024防晒化妆品清水可洗测试评价方法T/ZHCA 032-2024驻留类化妆品温和性评价 重建表皮模型组织活力法T/ZJDAIR 009-2024化妆品用原料 酸橙(常山胡柚)果皮提取物T/ZHCA 031-2024淋洗类化妆品温和性评价 重建表皮模型组织活力法T/QGCML 4193-2024有效祛除牙斑牙垢的增白牙膏T/ZHCA 030-2024化妆品舒缓功效测试 重建表皮模型白介素-8生成抑制法T/GDCA 044-2024化妆品用原料 羟丙基四氢吡喃三醇 (β,S构型)T/ZHCA 029-2024化妆品舒缓功效测试 角质形成细胞白介素-8生成抑制法T/COCIA 31-2024数字化牙刷T/CIET 360-2024美白祛斑功效护肤品通用要求T/CGDF 00041-2024植物性化妆品标准T/CIET 361-2024适合中国人肤质的美白护肤品开发指南T/CHCIA 030-2024活氧泡洗粉T/QGCML 2951-2024海藻酸钠面膜T/CHCIA 027-2024鼠李糖脂表面活性剂含量的测定 蒽酮-硫酸法T/QGCML 3028-2024无胶环保口红管T/SHRH 60-2024精准养肤化妆品研发指南T/GDCA 035-2024极简配方化妆品通则T/SHRH 061-2024底妆持妆效果评价指南T/CIET 355-2024家用射频美容仪T/SHRH 062-2024纯净彩妆通用要求指南T/GDCA 011-2024化妆品 纯净美妆通则T/TIC 031-2024洁颜粉T/CITS 0006-2024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 化妆品理化检测T/WHHLW 138-2024化妆品用超氧化物歧化酶T/CITS 0005-2024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 化妆品功效评价T/CIET 544-2024化妆品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规范T/CASME 1326-2024化妆品 保湿功效的测定 鱼胚法T/CIET 543-2024护肤品产品碳足迹评价导则T/GDCA 038-2024化妆品舒缓功效人体评价方法T/CITS 0117-2024化妆品中β-烟酰胺单核苷酸(NMN)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T/QGCML 3906-2024全面均匀搅拌洗发水生产用匀质乳化机T/CHCIA 032-2024除菌型洗涤剂 通用技术要求T/QGCML 3905-2024混合均匀洗液加工装置T/WHHLW 143-2024婴幼儿用维E保湿霜T/PPZL 022-2024化妆品用羊尾油原料T/JSSKSLXH 02-2024可溶性微晶护理膜T/LNBHXH 004-2024化妆品舒缓功效评价 体外人皮肤模型测试方法T/JSSKSLXH 03-2024手持式可溶性微晶美容仪T/FCA 01-2024化妆品生产企业原料管理规范T/JSQA 184-2024化妆品用寡聚透明质酸钠T/GDCQMA 005-2024化妆品舒缓功效测试—体外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炎症因子测试法T/CASME 1563-2024美妆产品原料 文冠果油T/BDCA 0001-2024北京市国产普通化妆品包装和标签设计指南T/GDCQMA 006-2024化妆品生产工艺验证指南T/CIET 415-2024口服美容产品抗皱功效测试方法T/UNP 144-2024化妆品安全技术要求T/CIET 414-2024质量分级及“领跑者”评价要求 眼霜T/UNP 145-2024绿色低碳产品评价规范 化妆品T/CIET 411-2024口服美容产品保湿功效测试方法T/UNP 146-2024化妆品舒缓功效评价技术规范T/CIET 410-2024口服美容产品改善皮肤老化功效评价方法T/UNP 147-2024化妆品修复功效评价技术规范T/CIET 406-2024口服美容产品祛斑美白功效测试方法T/GDCA 045-2024儿童天然化妆品指南T/CIET 409-2024适老营养食品通用要求T/GDCA 046-2024化妆品用原料 牡丹枝/花/叶提取物T/FJCA 003-2024特殊食品和化妆品 减脂功效测试 秀丽隐杆线虫法T/GDCA 047-2024化妆品用原料 松口蘑提取物T/QLMZ 12-2024化妆品用原料 羟丙基四氢吡喃三醇T/GDCA 048-2024头皮修护功效人体评价方法T/QLMZ 13-2024化妆品用山东特色植物资源原料目录T/GDCA 049-2024浓缩型护肤产品评价指南T/QLMZ 14-2024化妆品用原料 聚谷氨酸钠T/HZGY 003-2024化妆品CMF设计与评价规范T/QLMZ 15-2024化妆品用原料 四氢甲基嘧啶羧酸T/COCIA 41-2024口腔用品(牙膏、漱口水、口喷等)纸质 包装盒产品评价方法T/SHRH 058-2024化妆品稳定性试验指南T/COCIA 39-2024口腔清洁护理用品 牙膏中黄连生物碱含量的测定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T/SHRH 057-2024化妆品修护功效评估方法T/COCIA 38-2024绿色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牙膏用复合管T/STHZP 0031-2024沐浴油T/COCIA 37-2024口腔清洁护理用品 牙膏用龙血竭T/STHZP 0033-2024眉毛定型液T/COCIA 36-2024口腔清洁护理用品 牙膏功效评价 清除牙菌斑功效实验室评价方法T/STHZP 0032-2024儿童沐浴慕斯T/COCIA 35-2024口腔清洁护理用品 牙膏用右旋糖酐酶T/CHCIA 029-2024化妆品风险物质调查和特定检出值安全评估指南T/CI 447-2024热塑性聚氨酯(TPU)薄膜日用品卫生安全等级评价T/BYXT 025.3-2024稀土抗菌日用品 第3部分:洗涤剂T/COCIA 32-2024口腔清洁护理用品 牙膏用凝血酸T/SHRH 059-2024护肤精华油T/COCIA 20-2024口腔清洁护理用品 牙擦T/GDCA 039-2024化妆品包装相容性评估方法T/ACCEM 024-2024透皮吸收类化妆品通用要求T/GDAQI 141-2024化妆品中椰油酰甘氨酸钾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其他标准标准代号标准名称标准代号标准名称BJH 202402化妆品中双氟拉松丙酸酯的测定BJH 202401化妆品中非那雄胺等10种组分的测定
  • ICP-AES等237项行业标准报批公示
    12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对《莫来石 氧化钾和氧化钠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等237项行业标准进行了报批公示,涉机械、化工、冶金、建材、轻工、石化、船舶7个行业,含热分析、ICP-AES等30余项仪器检测方法标准。具体通知如下:237项机械、化工、冶金、建材、轻工、石化、船舶行业标准报批公示  根据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相关标准化技术组织等单位已完成《铝型材辊式矫正机》等115项机械行业标准、《医用干式胶片》等5项化工行业标准、《钢棉纤维》等30项冶金行业标准、《预拌砂浆用保水剂》等49项建材行业标准、《新闻纸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等3项轻工行业标准、《石油化工装置电力设计规范》等24项石化行业标准、《造修船厂电气设计规程》等11项船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在以上237项行业标准批准发布之前,为进一步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特予以公示,截止日期2017年1月6日。  以上标准报批稿请登录《标准网》(www.bzw.com.cn)“行业标准报批公示”栏目阅览,并反馈意见。  公示时间:2016年12月6日—2017年1月6日  附件:237项行业标准名称及主要内容.doc  工信部公示的32项仪器检测行业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标准主要内容代替标准机械行业 1 JB/T 13109-2016催化燃烧式气体传感器 本标准规定了催化燃烧式气体传感器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及规格、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催化燃烧式气体传感器。 2 JB/T 13111-2016热式质量流量传感器 本标准规定了热式质量流量传感器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参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热式质量流量传感器。 3 JB/T 13112-2016仪器仪表用钢化玻璃表盖 本标准规定了仪器仪表用钢化玻璃表盖的术语和定义、规格、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本标准适用于仪器仪表用钢化玻璃表盖。 4 JB/T 13150-2016无损检测仪器 涡流检测仪用变阵列探头 本标准规定了涡流检测仪用变阵列涡流检测探头的技术要求、性能测试、检验规则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涡流检测仪用变阵列涡流检测探头的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5 JB/T 12465-2016无损检测 零部件表面无色渗透检测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可用于检查零部件表面质量的无色渗透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检测零部件表面开口的线性不连续或缺欠,譬如裂纹、划伤等,并且适用于检测表面光亮的金属或非金属(包括非致密或多微孔的)材料,被检件的实例包括铸件、锻件、焊缝、陶瓷等。 GB/T 5616 规定的无损检测应用时应遵循的基本规则适用于本标准。 6 JB/T 13155-2016无损检测 电工用再拉制铜棒电磁(涡流)检测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电工用再拉制铜棒电磁(涡流)检测的人员资格、设备、校验试棒、仪器灵敏度校准和操作步骤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直径为6mm~35mm的紫铜或无氧铜制成的电工用再拉制(即:多次拉拔)铜棒的电磁(涡流)检测。 7 JB/T 13156-2016无损检测 工业射线照相底片光学密度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射线照相底片光学密度的测定方法,以及透射光学密度计和已校准光学密度阶梯片的技术要求和校准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射线照相底片的质量控制。 8 JB/T 13157-2016无损检测 声扫频检测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复合材料中胶接结构件声扫频检测中的检测设备、设备校验、检测人员资格和检测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复合材料中胶结结构件的声扫频检测。 9 JB/T 13158-2016无损检测 在役非铁磁性热交换器管电磁(涡流)检测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在役非铁磁性热交换器管电磁(涡流)检测的基本要求、设备要求、对比样管、仪器灵敏度的调整与校准、检测步骤和检测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安装后状态的热交换器的在役检测和管壁厚度测量。 10 JB/T 13159-2016无损检测 在役铁磁性热交换器管的远场涡流检测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在役铁磁性热交换管远场涡流检测的基本要求、影响远场涡流检测的因素、检测系统、对比样管、检测步骤和检测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外径为Φ 12.70mm~Φ 50.80mm,壁厚为0.71mm~3.40mm的铁磁性管的检测。 11 JB/T 13172-2016活性炭吸附脱硫脱硝技术装备 本标准规定了活性炭(移动床)吸附脱硫脱硝技术装备的术语和定义、工艺系统、技术要求、测试方法、验收及标牌、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钢铁、冶金、化工、电力等烟气(工业废气)治理中使用活性炭吸附脱硫脱硝的技术装备。 12 JB/T 13173-2016燃煤烟气脱硝技术装备设计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燃煤烟气脱硝技术装备的设计总则、工艺流程、总平面布置、催化反应系统、还原剂储运制备系统、电气系统、热工控制系统、建筑及结构、采暖通风空调、消防与安全、职业卫生。 本标准适用于燃煤烟气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脱硝技术装备的设计,燃油/燃气锅炉烟气脱硝的设计可参照执行。 13 JB/T 13174-2016燃煤烟气脱硝技术装备验收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燃煤烟气脱硝技术装备验收的术语和定义、验收基本原则、验收条件、验收内容、检测方法、验收指标分类与评价、验收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脱硝工艺的燃煤烟气脱硝技术装备的性能验收,采用其他工艺的烟气脱硝技术装备的性能验收可参照执行。 14 JB/T 6203-2016工业pH计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pH计的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pH玻璃电极作传感器的工业pH计。JB/T 6203-1992 15 JB/T 6245-2016实验室离子计 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室离子计的产品分级、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离子选择电极作为传感器的实验室离子计。JB/T 6245-1992 16 JB/T 6855-2016工业电导率仪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电导率仪的产品分级、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以电导电极测定电解质溶液电导率的工业电导率仪。JB/T 6855-1993 17 JB/T 6856-2016热重-差热分析仪 本标准规定了热重-差热分析仪的术语和定义、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中温类、高温类热重-差热分析仪。 本标准不适用于低温类仪器。JB/T 6856-1993 18 JB/T 7405-2016热重分析仪 本标准规定了热重分析仪的术语和定义、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中温型、高温型、超高温型热重分析仪。 本标准不适用于低温类仪器。JB/T 7405-1994 19 JB/T 9366-2016实验室电导率仪 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室电导率仪的产品分级、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电解质溶液电导率的实验室电导率仪。电阻率仪、基于电导率测量原理的盐度计和总溶解性固体(TDS)测量仪可参考本标准。JB/T 9366-1999 20 JB/T 9369-2016差热分析仪 本标准规定了差热分析仪的术语和定义、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常压中温型、常压高温型、常压超高温型差热分析仪。 本标准不适用于常压低温型差热分析仪。JB/T 9369-1999 21 JB/T 13176-2016差示扫描量热仪 本标准规定了差示扫描量热仪的术语和定义、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差示扫描量热仪。冶金行业 1 YB/T 077-2016焦炭光学组织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焦炭气孔壁各光学组织的测定原理、仪器、试样的采取和制备、测定程序和结果计算。 本标准适用于冶金焦炭,对其他类型焦炭可参照使用。YB/T 077-1995 2 YB/T 175-2016金刚砂 碳化硅含量的测定 氢氟酸重量法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重量法测定碳化硅含量。 本标准适用于金刚砂中碳化硅的测定,测定范围(质量分数):60%~99%。YB/T 175-2000 3 YB/T 4582.2-2016氮化硅铁 铬含量的测定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本部分规定了采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铬含量。 本部分适用于氮化硅铁中铬含量的测定,测定范围(质量分数):0.010%~2.00%。 4 YB/T 4582.5-2016氮化硅铁 铝含量的测定 EDTA滴定法 本部分规定了采用EDTA滴定法测定铝含量。 本部分适用于氮化硅铁中铝含量的测定,测定范围(质量分数):0.10%~5.00%。 5 YB/T 4582.8-2016氮化硅铁 硅含量的测定 高氯酸脱水重量法 本部分规定了采用高氯酸脱水重量法测定硅含量。 本部分适用于氮化硅铁中硅含量的测定,测定范围(质量分数):40.00%~60.00%。 6 YB/T 4582.9-2016氮化硅铁 钛含量的测定 二安替比林甲烷分光光度法 本部分规定了采用二安替比林甲烷分光光度法测定钛含量。 本部分适用于氮化硅铁中钛含量的测定,测定范围(质量分数):0.020%~2.00%。 7 YB/T 4582.10-2016氮化硅铁 碳含量的测定 红外线吸收法 本部分规定了采用红外线吸收法测定碳含量。 本部分适用于氮化硅铁中碳含量测定,测定范围(质量分数):0.025 %~0.400%。 8 YB/T 4583.1-2016莫来石 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氧化钙、氧化镁、二氧化钛和五氧化二磷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本部分规定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SiO2、Fe2O3、CaO、MgO、TiO2和P2O5含量。 本部分适用于莫来石中SiO2、Fe2O3、CaO、MgO、TiO2和P2O5含量的测定。 9 YB/T 4583.2-2016莫来石 氧化钾和氧化钠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本部分规定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氧化钾和氧化钠含量。 本部分适用于莫来石中氧化钾和氧化钠含量的测定。 10 YB/T 4584-2016莫来石 物相分析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莫来石原料中物相组成及其含量分析方法的原理、设备与试剂、试样制备、试验步骤、结果计算与表示、试验报告等。 本标准适用于莫来石原料中物相组成及其含量的分析。 11 YB/T 4590-2016硅材料用高纯石墨制品中杂质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本标准规定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多晶硅用高纯石墨制品中铝、钙、铜、铁、钾、镁、钠、磷、砷、锌、镍、铬、硼含量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多晶硅用高纯石墨制品中铝、钙、铜、铁、钾、镁、钠、磷、砷、锌、镍、铬、硼含量的测定。
  • 国标委发布《2016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家标准委关于印发《2016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的通知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标委办〔2016〕7号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国务院各有关部委、行业协会、集团公司,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信息中心,各直属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p p   现将《2016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落实。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国家标准委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6年2月15日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此件公开发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16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 /strong /p p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协同推进、科学管理、服务发展基本要求,推进标准体系结构性改革,实施“标准化+”战略行动,加快标准国际化进程,夯实标准化发展基础,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实现“十三五”标准化事业改革发展的良好开局。 /p p   2016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p p   一、推进标准体系结构性改革 /p p   1. 制定实施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工作方案,有序推进化工领域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试点工作的落实,在试点基础上全力推进强制性标准改革,年底前完成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清理评估。 /p p   2. 推进推荐性标准体系优化试点,研究提出推荐性标准体系优化方案,集中开展推荐性标准清理复审工作,提出废止、整合、修订、继续有效等工作建议。 /p p   3. 出台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加大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力度,开展团体标准评价监督机制研究,推动形成一批市场和创新急需的团体标准。 /p p   4. 在全国范围推开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逐步取消政府对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管理。 /p p   5. 鼓励标准化专业机构对公开的标准开展比对和评价。探索建立企业标准“排行榜”制度,激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 /p p   6. 制定并实施企业标准管理改革指导意见,制修订企业标准化工作指南等国家标准。 /p p   7. 加强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建设,加快建立国家标准立项评估制度,改进完善标准审查报批工作。 /p p   8. 研究制定加强标准样品工作的意见。 /p p   9. 继续推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和“三证合一”改革工作落实,积极推进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推进组织机构代码、物品编码在电子商务、质量安全追溯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领域应用拓展。 /p p   二、实施“标准化+”战略行动 /p p   10. 制定“十三五”技术标准创新规划,以及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实施中加强技术标准工作的指导意见。 /p p   11. 开展技术标准转化试点,对重大科技专项涉及的标准项目给予优先立项和重点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p p   12. 制定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总体规划,在重点区域和领域推动创建一批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 /p p   13. 开展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评选。 /p p   14. 抓紧实施农产品安全标准化工程。加快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研制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安全、农产品流通、农村电子商务等领域标准。 /p p   15. 继续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实施示范区提升工程,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p p   16. 围绕建制镇、美丽乡村、农村公共服务、农村产权交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强农村综合改革方面标准研制,开展第二批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 /p p   17. 组织实施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启动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标准化提升工程,加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顶层规划,推进智能化生产线和数字化车间、工业安全、机床及机器人电气系统、智能电工装备、增材制造等重要标准研制工作。 /p p   18. 研究编制“互联网+”标准化指导性文件,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和指导信息技术与各重点应用融合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 /p p   19. 继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工作,加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大数据、网络安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核电及其关键零部件、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领域,太阳能、分布式电源、微电网、需求侧管理、高压直流输电及电力储能、能源互联网等新能源领域标准研制,加大数控机床、电动汽车、机器人等领域标准制修订力度。推动先进基础材料、前沿新材料标准研究,启动绿色建材评价标准研制工作。 /p p   20. 加快生物技术标准体系构建和重要标准研制。 /p p   21. 开展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 /p p   22. 组织实施节能减排标准化工程,继续实施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推进温室气体管理、商品煤等领域标准研制。 /p p   23. 继续实施化解产能过剩标准支撑工程。 /p p   24. 加快绿色化工产业标准研制。 /p p   25. 加快推进第六阶段油品标准制修订工作。 /p p   26. 推进国家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探索京津冀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标准化区域协作。 /p p   27. 组织实施消费品安全标准化工程。深入开展消费品安全标准“筑篱”专项行动,开展纺织服装、塑料制品等第二批16个领域国内外标准对比工作。 /p p   28. 实施推动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标准化工作方案,重点抓好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工作。 /p p   29. 启动金融风险防控标准体系研究,推进标准融资增信、互联网金融标准化工作。 /p p   30. 加强化妆品检测、口腔护理用品安全等标准制修订。 /p p   31. 完善食品质量国家标准体系,开展重要食品产品、食品企业诚信、食品检测方法和食品相关产品等方面标准制修订工作。 /p p   32. 组织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工程。 /p p   33. 组织实施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工程,继续加强城镇给排水、城镇供热等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 /p p   34. 编制生活性服务业以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加快养老、康复、教育、文化、健康、体育、旅游等领域关键标准制修订。 /p p   35. 完善社区服务标准体系,积极推进公共安全标准化工作。 /p p   36. 加大政务服务、行政审批标准化工作力度。 /p p   37. 探索开展标准化服务业试点。 /p p   三、加快标准国际化进程 /p p   38. 全力办好第39届ISO大会。紧扣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突出“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主题,借鉴各国举办大会的先进经验,精心策划方案,彰显中国特色。加强国内国际统筹协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高质量高标准做好会议服务保障,面向世界做好宣传,展示中国形象,留下中国印象。组织安排各层次的标准化双多边合作交流活动,取得会议成果,体现中国效应,创建一流大会。 /p p   39. 组织实施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在铁路、公路、石油天然气、航天、工程机械等重点领域,组织翻译一批标准外文版。面向东盟、中亚等沿线国家,开展一批大宗进出口商品标准比对分析。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联合重点目标国家共同制定一批国际标准。 /p p   40. 推进实施加快中国标准走出去、助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工作方案,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主要贸易国之间开展标准互认。 /p p   41. 加强我国农业标准在中亚国家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做好在东盟国家开展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p p   42. 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标准化组织治理,支持ISO主席和IEC副主席全面履职。参与制定国际和区域标准化战略规划和政策规则。 /p p   43. 在制造业、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领域重点发力,开拓国际标准化新工作领域,研制一批具有自主技术的国际标准。 /p p   44. 推动开展国际标准化工作绩效评价。完善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激励机制。 /p p   45. 加强与太平洋地区、亚太经合组织、海湾地区标准化机构的务实合作,巩固中德、中英、中法和东北亚标准合作论坛等标准化合作机制,深化与美国、俄罗斯、欧盟、泛美地区、非洲地区标准化合作,推动建立“金砖国家”标准化合作新机制。 /p p   46. 推动我国城市与国外城市间的标准化合作交流。 /p p   47. 加强区域标准化研究中心建设,发挥好区域标准研究中心的技术服务作用。 /p p   四、夯实标准化发展基础 /p p   48. 全力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做好标准化法修正案的协调和修改工作,力争6月底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 /p p   49. 加快强制性标准、团体标准及企业标准化管理等规章制度制修订,完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规定、国家标准外文版管理办法起草工作,出台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管理办法。 /p p   50. 加强标准涉及专利政策研究,健全标准版权管理制度。 /p p   51. 组织对现行标准化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评估,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清理结果。 /p p   52. 推进军民标准深度融合,探索建立军民通用标准管理工作规则。 /p p   53. 支持地方开展标准化区域合作,推动区域标准化协作,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p p   54. 加强对地方标准化工作的指导,围绕试点示范项目建设、企业标准管理改革、区域中心建设、标准化服务业培育等加大交流和指导力度。进一步深化地方标准化管理人员培训工作,提升地方标准化管理人员能力。 /p p   55. 依托行业和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标准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全方位加强标准化人才教育培训。探索开展标准化在线网络培训。 /p p   56. 加大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力度,培养造就一支懂技术、懂管理、懂规则、外语能力强、政策水平高的复合型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 /p p   57. 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设标准化课程,开展标准化学历学位教育,完善标准化培训教材,加强标准化知识普及教育。 /p p   58. 加强技术委员会管理,做好考核评估试点工作,促进技术委员会能力提升。 /p p   59. 开展标准化信息化行动计划。推动标准从立项到复审的信息化管理,加快国家标准制修订无纸化进程,推广技术委员会电子投票表决制度。 /p p   60. 持续开展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的运行服务,规划建设统一的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标准化信息交换与资源共享。全力做好信息安全与等级保护工作。 /p p   61. 加强对标准化重大政策、重点工作和重要标准的宣传。加强标准化重要舆情研判和突发事件处置。广泛开展世界标准日、质量月等群众性宣传活动。 /p p   62. 制定标准化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加快标准化服务业的培育和发展。 /p p   63. 鼓励标准化专业机构为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标准化信息咨询、试验验证、数据挖掘、知识培训等专业化服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标准化技术解决方案。 /p p   64. 推动免费向社会公开公益类推荐性标准。 /p p   65. 继续推进与国际标准组织和国外标准机构的标准信息资源交换与合作,完善国际、国外标准销售和服务体系。 /p p   五、全面加强自身建设 /p p   66. 加强理论学习,强化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章党规的学习教育,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任务、新要求,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 /p p   67. 切实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举办爱国主义主题教育、青年学习论坛、支部学习园地等活动。 /p p   68. 加强作风建设,认真查找、坚决整改不严不实问题,加大治理“推、散、慢、浮”的力度,将作风建设融入到标准化改革发展工作中。 /p p br/ /p
  • 交通运输部:公路养护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获批准
    近日,中交西筑参与的“公路养护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改建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这是行业在公路建设方面的又一次合力前行。   据了解,该实验室由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长安大学、中交西筑和河南高远等5家单位共同组建。该项目在共建单位现有的研发和试验条件基础上,重点建设预防性养护装备研发平台、沥青路面再生装备研发平台、路面检测装备研发平台、材料加工装备研发平台、公路养护装备标准化及智能化控制研发平台、新材料与施工工艺研发平台等,以及相关产品性能试验场等配套设施。中交西筑将主要负责沥青路面再生装备研发平台建设,重点解决公路养护装备存在的技术瓶颈。   在保证优质选材和原材料采购的基础上,中交西筑在行业内率先对所有产品的各类钢材实行“预处理”,并进行烘干加工,从而达到提高所有产品金属构件抗腐蚀的能力,延长产品使用寿命。中交西筑先进的数控等离子切割机和激光切割机,可对各类板材进行精确切割,系统误差降到最低。同时,其还拥有先进的数字加工中心,能够确保零部件的精确度和互换性,而热处理车间可自主完成各类材料的热处理工艺,满足高品质产品的技术要求。此外,中交西筑采用了埋弧自动焊接工艺和伸缩式移动喷漆房和整机涂装生产线,生产线配置了先进的污水及废气处理站和天然气烘干设备,在提高产品寿命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了设备制造对环境的损害。多年来,中交西筑积累了丰富的制造经验,形成了完善的装配制作工艺,并不遗余力地推动着技术进步,并引领着行业发展。   本次实验室的建立将成为中交西筑新的突破点,公司表示将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硬件优势,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并努力创新,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开展新型高效的公路养护装备技术研发与工程化试验,加强实验室人才培养与技术交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而具体到公司自身发展来说,实验室的持续推进将提升中交西筑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满足我国交通建设领域对再生设备国产化的需要。
  • 《上海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
    沪府办发〔2016〕34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上海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8月15日上海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的关键时期,是本市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冲刺时期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时期,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精神,推进市政府深入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全面完成《上海市标准化发展战略纲要(2007-2020年)》目标任务的冲刺时期。为进一步促进“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标准化工作发展,对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标准化改革促进标准化服务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方案》,更好地发挥标准化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上海质量高地、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促进本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作用,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充分运用“标准化+”理念,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科技创新与技术标准的融合,实现重点领域标准化瓶颈突破,着力解决标准化创新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与“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对接,为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建设具有上海特色的标准化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合理规划布局,以标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注重发挥市场对标准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补全标准化创新发展短板,营造标准化发展良好环境,形成社会协同共治格局。  立足上海、服务全国、促进创新、接轨国际。全面深化上海标准化工作改革,充分发挥上海标准化技术和人才优势,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力争先行先试,努力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积极对标国际先进,参与国际标准化竞争与合作,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标准化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上海特色、国内领先的标准化体系,有效服务本市“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有力支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将上海建设成为标准化意识和能力较高,创新创业标准化服务到位,标准化创新生态环境良好,国内引领、国际有影响力的标准化高地。  ——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完善新时期本市标准化工作体系,建成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地方标准化管理体制和科学有效的标准化工作机制。符合本市政府管理需求的有效地方标准总量达到600项,培育发展符合市场和创新需求的团体标准100项,企业产品标准施行自我声明公开,形成结构合理、重点突出,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适应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  ——标准化效益充分显现。建立标准化与科技自主创新深度融合的促进机制,聚焦国家战略及产业发展前沿,加快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向标准成果转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都市农业等领域标准化持续开展,有效促进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程度显著提高,社会效益逐步体现。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标准化力度,有效支撑上海生态发展需求。  ——标准水平大幅提升。力争国家、国际标准化组织专业技术委员会在沪数量以及主导或参与制修订的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数量位于全国前列。努力使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城市建设和管理等社会治理领域标准水平与特大型城市发展相适应 船舶、汽车、中医药等领域的重点技术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增主导制定关键性国际标准10余项。  ——标准化基础不断夯实。着力建设标准化创新基地、标准化人才高地和标准化国际交流中心,完善全社会共享的标准化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专业标准化服务平台。完善地方标准立项、评审、后评估等推进机制,建立上海市地方标准审评中心。组织建设地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技术组织并形成重点领域全覆盖。国家、国际标准化专家、标准化工程师及标准化岗位人员总数突破5000名。  二、主要任务  (一)优化标准体系  强化管理地方标准。进一步优化地方标准体系结构,科学把握制定范围,合理缩减推荐性地方标准规模,聚焦政府公益性、基础性标准,重点制修订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现代服务业、都市农业、美丽乡村等具有地方特色、体现地方管理水平的地方标准。对强制性地方标准进行全面清理,对推荐性地方标准开展集中复审。推动一批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  培育发展团体标准。针对上海“四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和空白,促进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有效供给,引导规范团体标准发展,出台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鼓励依法成立且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协调相关市场主体积极制定团体标准。在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品类标准较多的领域,大力推进团体标准试点工作。  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建立完善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落实企业的标准化主体责任,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逐步取消政府对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管理。出台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管理办法。鼓励企业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相关专利的高水平企业标准。  (二)推动标准实施  建立完善标准化推进机制。加强地方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宣贯、标准实施监督等工作。完善市标准化推进专项资金等扶持政策,建立上海市标准创新贡献奖励制度,在产业、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等专项资金中加大对标准化成果的考核应用力度。推进并规范标准化试点示范,提高试点示范项目的质量和效益。充分运用标准化手段,规范政府管理,在政策措施中加强对相关标准的应用,利用标准提高公共服务效能。  发挥市场主体决定性作用。激发各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学术团体以及相关标准化专业组织等主体建立促进技术进步和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标准化工作机制,深入推动标准应用和实施。鼓励企业通过科学建立企业标准体系,严格执行相关标准,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和生产经营效益。  (三)强化标准监督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以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为主要形式的强制性标准监督机制,保证强制性标准得到严格执行。建立以团体自律和政府必要规范为主要形式的团体标准监督机制,发挥市场对团体标准的优胜劣汰作用。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的监督机制,保障公开内容真实有效。组织开展重要地方标准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和评估,完善标准实施信息反馈渠道,强化对反馈信息的分类处理。  加强社会公众监督。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和消费者对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作用,加强标准化社会教育,强化标准意识,调动社会公众积极性,畅通标准化投诉举报渠道,共同监督标准实施。  (四)提升标准化服务能力  建立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推动标准信息与质量数据贯通,建设上海质量和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提供质量发展和标准实施咨询服务。推动标准水平对比、标准有效性评价、标准化技术成果转化、标准制修订等技术服务开展,加强对创新基地、创客空间、创新型企业的专业标准化服务和对中小微企业基本标准化服务的有效供给。  加快培育标准化服务市场。以标准制修订支撑服务和标准实施保障服务为重点,以提升企业标准化水平和标准化专业组织的咨询服务能力为目标,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促进标准化服务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营造标准化服务业发展政策环境,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标准化服务市场建设。提升鼓励行业组织、社会团体、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及市场主体提供和参与标准化服务,不断提升标准化能力和水平,促进标准化服务市场快速健康发展。  (五)加强国际标准化工作  大力推进国际标准化。努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标准化活动国际交流中心,提升上海在标准化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标准化上海协作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泛美标准支撑机构落户本市。进一步提高在沪国际标委会秘书处工作能力,鼓励有能力的单位争取主导制定更多国际标准以及承担国际标委会秘书处工作,在船舶、卫星导航、中医药等领域主导制定一批有影响力的国际标准。加强国际标准化合作交流,鼓励本市承办有影响力的国际标准化活动,对代表国家参与各类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支持。  服务“走出去”战略。以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为抓手,加大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跟踪、研究,持续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工作机制。加大对“一带一路”相关贸易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研究力度,完善上海市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本市进出口企业应对能力。提升本市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与应对工作的经济、社会效益。加强标准支撑和引领作用,以标准国际化支撑产品、技术、装备、服务国际化,以标准“走出去”带动产品、技术、装备、服务“走出去”,重点支持和推动新能源汽车、港口机械、隧道工程、电气装备等本市优势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出口能力。  (六)夯实标准化工作基础  强化标准化技术网络建设。着力构建服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标准化技术网络,调动发挥产学研各方资源优势,共同推进标准化创新发展,着力完善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基本形成标准进步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互相促进的格局,重点领域标准化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跻身国际先进水平,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准化创新基地。  建设标准化人才高地。依托本市标准化技术组织、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打造上海标准化智库,发掘一批具有主导能力的国际标准化高层次人才和有发言权的产业领域标准化专家,培养一批专业优势明显、知识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标准化专业从业人员。  三、重点领域  (一)加强产业经济标准化建设,服务提质增效升级  促进现代服务业标准化。以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为目标,推动物流、交通运输、人力资源、高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开展标准化建设 以精细化、高品质转变为目标,推动商贸、旅游、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开展标准化建设,加快相关标准建立,强化标准实施,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  专栏1现代服务业标准化重点  商贸  聚焦服务贸易、酒类流通等重点领域,制定和实施语言文化服务贸易、中医药服务贸易、服务外包、酒类经营企业信用评价等标准,建立健全现代上海贸易标准体系。开展商务诚信公众服务平台、酒类专卖创新市场监管等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健全酒吧经营管理服务规范。  物流  聚焦快消品、农产品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托盘社会化共用、城市配送公共基础设施标准化、农产品物流包装标准化,重点开展带板运输、农产品物流包装、医药物流等行业团体标准研制,构建城市物流标准体系。建设服务于物流标准化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长三角区域物流标准化应用。  旅游  聚焦邮轮旅游、房车旅游、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制修订旅游公共服务、公共信息、公共管理、旅游服务质量等标准,开展上海都市旅游目的地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旅行社服务、景区服务、宾馆服务、网络服务、会议服务等标准化示范项目,支持旅游标准化专业网站建设,建立旅游标准化工作平台。  交通运输  开展综合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制修订和实施运输服务、安全应急、城市客运等关键技术标准。  高技术等新兴服务  加强电子商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等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及重要标准研制。开展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宣贯培训(覆盖本市前30%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咨询评估和应用示范,支持建设ITSS运维交付公共服务平台。鼓励电子商务等领域制定团体及联盟标准。  人力资源  聚焦人力资源外包、网络招聘、人才培训、人力资源咨询等重点领域,制修订人力资源术语、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派遣等国家标准,加强猎头、招聘会、测评等国家和地方标准的宣贯实施,打造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示范平台,构建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标准化体系框架。  家政  制定和实施家政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家政专业服务质量等相关标准,建立健全家政服务标准体系,开展家政服务机构等级评定等标准化示范项目。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标准化。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紧密结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标准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优势制造业转型升级,鼓励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为标准成果,支持重点领域产业创新联盟标准化工作。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标准化工作,进一步促进军用、民用技术间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  专栏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标准化重点  大数据  聚焦金融、商贸、先进制造、城市运行、医疗、能源等重点领域,围绕数据采集、数据流通、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应用和数据安全等环节,加快保护数据产权、安全和隐私的相关标准以及促进大数据行业应用和模式创新的技术标准制修订,加强行业自律规范。鼓励本市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加大标准实施力度,开展大数据应用标准化试点,加强标准服务、评测和监督。  电子信息制造  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下一代网络、汽车电子领域,制修订16/14纳米芯片设计、芯片制造、12英寸生产线装备材料、28纳米及以下芯片测试、AMOLED面板显示、LED照明、新型显示产业配套、5G无线网络、软件定义网络、汽车变速传动电子控制系统、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等核心技术标准,部分标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立健全电子信息制造业标准体系,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相关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协作。  大型客机  聚焦大型客机设计研发、总装制造、客户服务、试验试飞等重点领域,制定和实施三性设计准则、评估方法及验证、复合材料制造工艺工装、无损检测、多物理领域建模技术和虚拟试验方法、试验试飞技术、测试改装与数据处理、机务场务保障、航空器评审等各专业标准规范,构建并完善基于大型客机研制管理的民用飞机标准体系,深入开展型号共通性研究,持续总结大型客机国家重大专项标准化示范项目成果,建立系统化、模块化、动态化的民用飞机综合标准化系统应用平台。  新能源汽车  聚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制修订新能源整车集成规范、电池关键材料制备、单体制造和系统集成、电机电力电子模块设计制造、电驱变速箱设计制造、整车控制器及软件开发设计等技术标准,建立可复制、可操作、可推广的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  卫星导航  聚焦实时精密单点定位技术(PPP)、北斗地基增强系统、车联网、辅助和智能驾驶、航空应用等领域,开展大众型高精度授时、定位和导航产品等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测量型GNSS设备性能要求及测试方法、北斗卡式终端等联盟标准和通信辅助的北斗/GNSS(AGNSS)相关国际标准,继续发挥上海市卫星导航联盟标准化示范作用,加快引进具有卫星导航知识背景的标准化专业人才,加大培育标准化研究团队的创新能力。  智能电网  聚焦低压智能电器及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分布式电源发电系统、电动汽车充放电系统、智能建筑控制系统、用户端电器设备智能制造等领域,制修订和实施智能电网用户端设备及系统标准,研制安全、通信等通用标准,建立健全智能电网及能源装备标准体系,推进用户端设备及系统标准化示范项目并建成标准化平台。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聚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的标准化能力提升,围绕豪华邮轮、20000TEU级集装箱船、LNG动力船、极地航行船、智能船舶、大型游艇、钻井/生产平台、深海浮式生产储卸装置等高端装备,开展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和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围绕船舶动力系统(高中低速船用柴油机、双燃料发动机、高效喷水推进装置等)、机电设备(甲板机械、舱室设备、通导设备等)、水下生产系统、动力定位系统、油气水处理等核心系统和配套设备,开展标准化科研和技术标准制修订。积极争取船舶海工行业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  功能性材料  组织推进国家新材料产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鼓励企业开展新材料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材料标准与下游行业设计规范的衔接配套。  军民融合  重点开展核、航空、航天、船舶、电子、新材料等军民融合领域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完善军品重要工艺、军工行业建设等标准,推动武器装备采用国家标准,以及成熟先进的国家军用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推进航空、航天、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核产业、空间信息及应用、智能制造及智能装备、电子信息与元器件、军民两用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军民通用标准化试点建设。  深化都市农业标准化。以整建制创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面推进国家农产品安全区建设为契机,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三品一标”认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在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开展相关标准化工作,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附加值,充分发挥都市现代农业生产、生态、生活等功能。以实现本市农业现代化为总目标,基本形成适合本市的现代都市农业标准体系。  专栏3都市农业标准化重点  都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全面推进国家农产品安全区(县)建设,加大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力度,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三品一标”认证。制修订产地环境评价、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规范、农业安全种植和健康养殖、农兽药残留限量及检测、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测土施肥、高效低毒农兽药使用以及动植物疫病预警诊治、农业转基因安全评价、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产品流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及美丽乡村建设  整建制创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制修订农资供应、农业生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机配套、农产品流通、农业信息化、农业金融、农业经营等领域的管理、运行、维护、服务及评价等标准,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农家乐、农村公共服务、农村社会管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领域的标准,研制农村村庄改造建设标准。  林业  重点开展森林资源、林木种苗、有害生物防控、森林防火、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自然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保护、林业产业等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制修订和实施林业相关标准,构建布局系统、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城市森林标准体系,实施国家级和上海市级标准化示范项目,创建国家林业标准化示范企业。  (二)加快社会治理标准化进程,促进社会民生改善  强化公共安全标准化。以实现平安城市为目标,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反恐及公共安全技防、消防等领域标准体系,推进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实施和监督,支撑本市公共安全有序发展。  专栏4公共安全标准化重点  安全生产  研制和制修订系统危险程度高、风险大、工作需求迫切的通用生产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职业卫生安全等相关行业标准项目,建设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标准体系。聚焦突出问题和漏洞短板,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示范项目。加强安全生产标准的宣贯实施和标准化监管。  反恐及公共安全技防  制定和实施本市重点行业反恐怖防范地方标准、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住宅小区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等领域标准,建设社会治安管理与防范标准化体系,加强对涉及公共安全管理的各级标准的宣贯和实施。  消防  聚焦社会消防安全、消防监督管理、灭火与应急救援、社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消防信息化、工程建设消防安全等重点领域,制修订消防重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消防设施检测、建设工程验收评定、工程建设消防技术等管理类和技术类标准,建立消防安全标准体系。  食品安全  推动食品出口企业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依法组织上海市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定实施,使地方标准成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有效补充,同时带动国内食品向国际标准靠拢,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标准。  提升公共服务标准化。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加强本市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就业和社保、公共文化服务、体育、气象等公共服务领域标准体系建设。  专栏5公共服务标准化重点  医疗卫生  聚焦医疗服务、中医药、疾病防控、职业卫生、卫生监督等重点领域,制修订医疗服务质量、中药产品安全与质量、疾病防控与健康危害因素实验室检验监测、重点职业病诊断技术路径等标准,探索制定团体标准管理规范,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标准体系。开展公共卫生适宜技术和公共卫生数据信息管理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  养老  制定和实施养老机构设施服务、老年宜居社区人文环境,居家养老、社区老年活动室等标准,建设与国家、行业标准相衔接的养老机构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老年宜居社区标准体系,加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标准化管理。  就业及社保  聚焦劳动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险等重点领域,研制创业服务、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援助、城镇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标准,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地方标准体系和社会保险服务综合标准体系,开展上海社会保险服务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打造社会保险服务标准化技术平台,培养社会保险服务标准化专业队伍。  公共文化  制修订文化安全、文化环境保护、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安全、文化融合发展、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等标准,加强文化标准宣贯、实施和监督。  体育  制修订公共体育服务、体育场馆设施、体育健身休闲、社区体育工作、体育竞赛等领域的标准,制定体育场馆公益性服务标准和评估体系,建立健全体育产业标准体系。  气象  制 (五)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实施监督,组织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推进规划实施,搞好与《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上海市标准化发展战略纲要(2007-2020年)》发展目标的衔接,抓好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的分解和落实,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结合市场监管职能整合调整,加强对各区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定期开展规划实施的效果评估,跟踪分析本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 瞄准尖端科技前沿,以高质量服务推进力学计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继续奋斗,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端产业前沿的不断深耕和拓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计量作为高端精密制造业的质量守护者,与时俱进、提升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是计量人在新时代的发展底色。瞄准尖端科技前沿,省计量院正阔步行进在能力突破提升和科技创新发展的计量现代化先行大道上,以实际行动在计量领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攻克新兴领域计量难题,有力支撑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浙江省计量院力值计量专业现有0.01级静重式测力机标准装置、0.1级叠加式测力机标准装置、0.05级静重式扭矩标准机标准装置等国家级/省级计量标准,在测量精度和量程范围等能力方面位列全国前茅。新建的30MN叠加式力标准机是全球范围内唯一具备拉压两用检测能力的计量标准装置,其设计参数达(0.3-30)MN量程范围下0.1级测量精度,处世界领先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涉及材料学、力学、电学等众多领域的传感器技术已然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而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使得多分量力传感器在人工智能、机器人、航空航天、汽车工业、重型机械、智能制造、先进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当下全国仅304所和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具备校准300kN以上z向力测量能力,且仍存在一些技术难题未完全攻关突破。为填补我省在该领域的空白,同时进一步攻关多向力计量技术难题,为从事基础研究的高校和进行生产活动的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省计量院持续推进多分量力传感器校准装置的建设和技术难题科研攻关,在充分调研、研究的基础上,积极筹建多分量力标准装置,以满足高科技产业对多分量力值的计量需求。量子绝对重力仪是最近3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绝对重力仪,其利用拉曼受激跃迁来操纵冷原子团,实现重力场作用下的物质波干涉,并提取相应的相位信息以获得绝对重力值,常用于基础物理研究、计量学等以绝对重力加速度作为观测量或参考量的应用领域。省计量院瞄准量子计量新兴空白领域,联合浙江工业大学开展《量子绝对重力仪在计量领域的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持续推进量子重力加速度测试能力建设,为多家国内力传感器、力标准机生产领军企业提供微伽级别的当地重力加速度测试。图1 多分量力测试技术研究及量子重力加速度测试技术研究深化“产学研”科技合作,重大科研项目持续发力浙江省计量院力值计量专业依托自身在计量领域的领先优势,充分发挥团队科研力量,在积极开展横向课题服务校企各类计量需求的同时,与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充分交流,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并获得立项。对四足特种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多参数运动性能、非结构环境适应能力、定位精度及手足眼协调能力开展测试技术研究;对海底管道智能精准测绘关键技术开展研究,旨在研究形成一套可在海底进行高精度管道测绘的作业工装,以大幅提升我国近海海底管道的外检测水平,有效地识别检测海底管道缺陷,及时地发现管道泄漏,保障我国海洋油气资源运输安全。图2 四足特种作业机器人性能测试研究及海底管道精准测绘研究传承力学计量老一辈钻研精神,力学计量新秀笃定前行一路开拓进取,一路披荆斩棘,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位居全国前列,与国家计量基准同等精度的1MN静重式力标准机等多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检测装备见证了老一辈省计量院计量人的不断钻研。而在老一辈计量人的传承帮助携带下,力学新秀从初识计量到独当一面,再到现在能够独立思考和不断探索。2022年,浙江省计量院力值计量团队青年科技人员成功申报立项省局青年科技专项,分别对长期未能解决的多分量力传感器多因素引入误差和扭矩检测连接复杂繁琐影响检测效率等问题进行探索突破。青年一代在积极思考和实践中实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链接,进一步提升独当一面的科技尖兵力量。在充满使命和光荣的新征程里,省计量院将守护好老一辈计量人筚路蓝缕开创的计量火种,瞄准尖端科技前沿不断深耕,以高质量服务推进计量现代化,护航浙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书写浙江产业发展新时代的壮丽诗篇。“浙”里奋“力”争先,“浙”里“学”无止尽,“浙”里为全局“计”,“浙”里度“量”初心,“浙”里你我前行。
  • 五项仪表标准成为国防最高计量新标准
    据悉,近日中国的仪器仪表产业又添5项新标准,并且成为国防最高计量新标准。这5项标准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 团公司一院102所建立的高压气体压力计标准装置、转速标准装置、微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激波管动态压力标准装置、正弦动态压力标准装置等,目前,5项计 量标准顺利通过国防科技工业计量考核办公室组织的现场考核。 专家组经过评测,对5项计量标准给出了较高的评价,多个领先于国家计量标准。计量标准的通过标志着航天102所成功新建国防最高计量标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承担着我国全部的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深空探测飞行器等宇航产品及全部战略导弹和部分战术导弹等武器系统的研制、生 产和发射试验任务 同时,着力发展卫星应用设备及产品、信息技术产品、新能源与新材料产品、航天特种技术应用产品、特种车辆及汽车零部件、空间生物产品等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 其中102所作为国防科技工业长热力一级计量站,研究、建立国防科技工业需要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校准装置和测试系统, 并保持其服务能力是首要职责。此次标准考核是自2006年以来,国防科工局首次启动新建国防计量标准工作,对面向整个国防科技工业开展量值传递工作,研究 解决型号发展需要的计量测试技术难题,承担型号研制、生产、试验等过程中的计量保障任务,跟踪产品科研、生产、使用中的关键计量测试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八部门印发山东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工作方案
    《山东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工作方案》已经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生态环境厅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山东省气象局2023年4月27日(此件主动公开)山东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工作方案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充分发挥计量、标准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对夯实碳排放数据基础,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我省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国市监计量发〔2022〕92号)的要求,突出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的总体思路,坚持体系完整、目标合理、科技支撑、措施得力的总方针,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二)工作原则。系统谋划,统筹推进。聚焦我省碳达峰碳中和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充分发挥计量、标准等质量基础设施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支撑作用,做好与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电力、交通等重点领域计量测试与标准研制需求的有效衔接,完善量传溯源体系,积极构建统一协调、运行高效、资源共享的计量、标准协同发展机制。科学规划,标杆引领。针对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研制先进完善的计量标准能力,创新标准体系,发挥标杆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各行业各领域提升碳计量、标准能力和水平。需求牵引,重点突破。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计量、标准需求,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研究,突破一批碳计量技术难题,研制一批先进标准,形成一批重大计量科研成果,发挥计量、标准先行带动和创新引领作用。夯实基础,完善体系。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加强基础通用标准制修订,实现标准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推动计量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立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相适应的标准计量体系。计量能力水平稳步提升,力争在关键领域碳排放计量测试技术取得重要突破,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测量能力基本具备,新建或改造50项计量标准,制修订50项计量技术规范,研制50种标准物质/样品,碳排放计量体系不断完善。推动建立以国际标准为引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基础,地方标准为补充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筹建一批绿色低碳技术标准创新中心和研发平台,推进创新技术的标准转化。围绕碳排放、碳核算、碳交易、碳汇、减污降碳协同等重点工作,支持我省企业主导和参与制定相关领域的国际和国家标准不少于50项,海洋碳汇等领域国际标准研制取得突破,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供给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到2030年,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更加健全。计量基础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建成满足碳达峰需求的计量能力。绿色低碳技术标准转化机制更加成熟,转化平台更加健全,标准约束和引领作用更加显着,标准化工作重点实现从支撑碳达峰向碳中和目标转变。到2060年,全面建成技术水平更加先进、管理效能更加突出、服务能力更加高效的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有力支撑碳中和目标实现。(四)体系框架。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重点任务的要求,围绕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二、重点任务(一)加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标准制修订。聚焦钢铁、地炼、焦化、煤电、水泥、轮胎、煤炭、化工等重点行业,加快修订我省重点行业能耗、效益等地方标准。严格标准实施,加快行业转型升级步伐。以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为重点,聚焦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以及纺织、建材建筑、体育等代表性产业,实施对标达标工程,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先进技术,开展传统产业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标准研制,健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我省产业优势,推动我省龙头企业参与国家节能低碳技术、绿色制造、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标准研制。(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市场监管局、省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专栏1 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标准研究关键技术攻坚。重点支持高端铝绿色技术产业链、高性能钛合金管材、高端耐磨钢核心等工业生产关键技术标准战略性重点项目;推进轮胎绿色制造与试验测试标准化攻坚,支持山东省增材制造技术标准创新中心、山东省连续流化工装备技术标准创新中心、山东省铜冶炼及稀贵金属综合回收利用技术标准创新中心等技术标准创新中心开展绿色智能制造标准制修订工作;推动利用大数据、5G、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数字孪生、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低碳制造领域的应用。碳排放核查核算。针对我省钢铁、铝、化工、建材等重点工业行业碳达峰碳中和需求,从园区、企业、项目、技术、产品等层面,在IS014064、IS014067、PAS 2050、PAS 2060等通用方法基础上结合产业特色研究重点行业园区、企业、项目及产品的碳排放核算模型和方法,形成碳排放核查核算标准;加快推进《石油库碳排放核算和碳中和核定技术规范》《二氧化碳驱油封存项目碳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等碳排放核算标准实施,支持山东省海洋国际标准创新中心持续开展碳排放基础共性标准研究。重点产品能耗。研究支撑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能耗、能效、低碳等系列关键和配套技术标准并开展符合性验证。开展能效、低碳等领域强制性国家标准对标达标工作;支持山东省绿色造纸技术标准创新中心、山东省现代航运综合服务技术标准创新中心持续开展技术、装备降耗标准攻坚。工业低碳运行。建立健全低碳工业标准体系,加强近零碳园区建设与评价标准研制;研究氢冶金、铝电解惰性阳极、绿色氢能煅烧水泥熟料、水泥窑炉烟气二氧化碳捕集与纯化催化转化利用等典型关键节能低碳技术方案,开展标准化试点应用;鼓励山东茂盛管业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核芯光电科技制造业标准化试点等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形成绿色制造典型案例;围绕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我省重点工业行业开展行业低碳运行研究,针对行业低碳运行管理全流程,形成规范行业低碳运行管理行为的管理标准。(二)加强能源标准制修订。围绕风电、光伏发电、氢能、海洋能、地热能、核能等重点领域建立完善标准体系,强化关键装备和系统的设计、制造、维护、废弃后回收利用等标准制修订。开展煤炭绿色智能开采标准研制。完善煤炭废弃物及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开展石油天然气开采、储存、加工、运输等节能低碳生产技术标准研制,推动将我省先进技术转换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充分发挥新型电力系统技术标准创新中心作用,开展重点领域标准研制与产业升级,以技术标准加速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发展的质量效益。(省市场监管局、省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加强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标准制修订。落实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部署,以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为基础,在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等领域,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标准转化,开展节能降碳设计、建设、运营、监控、评价等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完善物流绿色设备设施、运输等标准。支持我省企业积极参与交通运输低碳发展领域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实施绿色交通标准支撑工程,开展绿色交通标准化试点。(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省能源局按分工负责)(四)加强农业农村降碳增效标准制修订。聚焦粮食主产区、果菜茶优势产区等重点区域,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标准的实施应用,推动实现高产、优质、增收。加快制定粮食供应链、高效仓储、深加工创新技术等领域标准,促进节粮减损。建立统筹高效生态农业、现代乡村产业等的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集成应用基地,推进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全国畜禽屠宰质量标准创新中心建设。开展盐渍土生态改良、耐盐碱地作物品种选育、农业节水等关键技术标准研发,促进盐碱地产能提升。按照“智慧化、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要求,全面落实新型城镇化国家标准,健全全省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持续完善我省生态宜居乡村标准体系。(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省粮食和储备局、省畜牧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和循环经济标准制修订。加快构建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标准体系,鼓励制定公共机构低碳建设、低碳评估考核等相关标准,鼓励制定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场馆等评价标准。健全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加快循环经济相关标准研制,健全清洁生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标准,支持建设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省教育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机关事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六)完善碳计量技术体系。1.加强基础前沿计量技术研究。追踪基于量子效应和物理常数的碳计量技术和量子传感技术研究,开展在线、动态、远程量传溯源技术和精密测量技术研究与应用,建立完善碳计量标准。开展碳计量测试仪器设备、关键核心部件和技术、高精度测量仪器仪表和计量校准装置的研制与应用,加强高精密、集成化、微型化、智能化的新型传感技术研究,建立碳计量仪器仪表产业发展集聚区。建立温室气体、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标准物质体系,研制烟道温室气体、天然气、发热量定值等标准物质。加强碳排放、碳监测计量技术研究和碳排放测量方法研究,开展碳排放直测方法与核查方法的差异化研究。(省市场监管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有关部门配合)2.加强共性关键计量技术研究。开展关键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提升、计量测试和评价技术研究;开展光伏、风能、氢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发电、储能及并网控制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碳排放因子、碳排放量在线监测、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区域综合能源利用与碳排放计量监测反演等关键计量技术研究;开展碳排放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省市场监管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气象局、省能源局等有关部门配合)3.加强重点领域计量技术研究。加强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先进碳排放计量测试方法研究和应用。开展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报告复核工作,提升碳排放数据准确性和一致性,探索推动重点领域由宏观“碳核算”向精准“碳计量”转变。(省市场监管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气象局、省能源局等有关部门配合)专栏2 碳达峰碳中和关键计量技术研究碳排放领域。完善碳排放计量体系,提升碳排放计量监测能力和水平。开展多行业典型用能设施及用能系统碳排放计量测试方法研究和碳排放基准数据库建设。开发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仪、高准确度烟气流速测量装置等关键测量设备。开展碳排放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等关键计量技术研究。加强计量测试技术在碳足迹、碳捕集、碳封存等方面的应用。能源领域。开展清洁能源材料和器件性能参数准确测量方法研究和标准物质研制,推进光伏、风电、核电、水电等清洁能源发电、储能及并网控制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流量仪表、电能表等仪器仪表在线计量技术研究。开展氢气中痕量杂质、氢气泄漏、氢气瓶气密性等测量技术研究及氢能汽车动力测试系统、燃料电池堆测试台等氢能产业专业测量设备溯源技术研究。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检定技术研究和应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研制高端电化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光离子化传感器等环境监测装备核心零部件。实现高端紫外光谱类气体分析仪、红外光谱类气体分析仪等环境监测设备国产化突破。开展海洋、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碳汇量计量监测技术、碳汇计量重要参数测量技术研究。标准物质研制。加快环境监测等重点领域标准物质的研制和应用,开展痕量标准气体配制技术研究。研制烟道温室气体、大气环境监测温室气体等标准物质。研制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微(纳)米尺度颗粒物等环境监测用标准物质。自然资源领域。开展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地质、气象监测预警、湖泊和测绘地理信息仪器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应用。(七)加强碳计量管理体系。1.完善碳计量制度规则。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计量制度研究,落实国家碳计量监督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各行业碳计量工作职责和要求,研究制定碳计量监督管理办法、重点行业碳计量监督管理规定、碳排放在线监测、碳计量审查等有关制度;推进能源计量与碳计量有效衔接;建立健全“两高”行业计量器具配备管理办法。(省市场监管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气象局、省能源局等有关部门配合)2.制定碳计量技术规范。合理规划全省碳计量标准建设,成立山东省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加强碳计量政策研究和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编制碳计量技术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的技术规范,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技术规范;结合行业领域碳排放、碳监测特点及测量需求,加强温室气体监测能力建设,制定在线监测设备校准、碳排放与碳监测关键参数测量方法、碳计量数据监测方法、碳计量数据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企业碳排放直接测量方法等计量技术规范体系。(省市场监管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气象局、省能源局等有关部门配合)3.加强碳计量监督管理。落实碳排放单位计量主体责任,督促其依法配备使用和管理碳计量器具,提升计量数据应用和监测信息化水平,建立健全碳排放测量管理体系。开展重点排放单位能源计量审查和碳排放计量审查,强化重点排放单位的碳计量要求,加强计量数据的监测、分析和利用。组织开展碳排放相关计量标准、标准物质量值比对,加强对碳排放相关计量技术机构的监督管理。将年综合能耗超过1万吨标准煤的数据中心全部纳入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等手段,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省市场监管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能源局等有关部门配合)专栏3 碳计量技术规范器具配备管理。根据重点排放单位碳达峰需求,制定重点碳排放单位碳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规范,石灰、陶瓷、化肥等“两高”行业计量监测计量器具配备等行业碳计量相关技术规范。碳排放测量。编制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产品温室气体排放量、交通温室气体排放量等相关计量技术规范。碳排放校准。制定碳排放在线计量监测系统现场校准、远程校准、碳排放转化利用评价等计量技术规范。碳排放计量评价。制定碳排放计量审查、碳排放计量数据质量评价方法等计量技术规范。新能源。制定氢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及多种能源综合利用等相关领域计量技术规范。重点领域。制定电力、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石化、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碳排放相关计量技术规范。(八)健全碳计量服务体系。1.强化碳计量社会公共服务。发挥地方各级计量技术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专业计量技术机构的作用,推动建立碳计量区域中心和技术创新共同体,提升碳排放计量监测能力。积极建设碳计量中心,搭建碳计量公共服务平台,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差异化、多样化、专业化的碳计量服务。培育一批碳计量数据应用基地,进一步规范碳计量数据应用,开展碳计量数据的采集监测、质量评价、收集共享、挖掘利用等服务。(省市场监管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气象局、省能源局等有关部门配合)2.完善行业领域碳计量服务。完善电力、钢铁、建筑等重点行业领域碳计量服务体系,提升碳计量服务能力和水平。编制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推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开展碳计量数据在线采集与监测。(省市场监管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气象局、省能源局等有关部门配合)3.加强第三方碳计量服务。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力量,吸纳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碳计量工作,构建多元、开放的碳计量新格局。大力发展碳计量测试、碳产业计量等高技术服务新业态,培育和壮大碳计量专业技术服务市场,提供碳排放量预测分析、碳达峰碳中和路径推演、节能降碳技术方案等全方位、专业化的碳计量服务,不断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建立一批碳计量监测和技术服务中心,加强碳排放相关计量技术研究,开展碳计量监测等技术服务。(省市场监管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气象局、省能源局等有关部门配合)专栏4 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服务平台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成立山东省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加强碳计量政策研究,加快省内各领域碳计量技术规范的制定,保障碳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碳计量中心。推动建设国家碳计量中心(山东),聚焦黄河流域9省化工和有色金属行业,建立化工及有色金属行业能耗和碳监测系统,组织重点企业能耗和碳排放比对,搭建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碳排放因子库。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大气环境监测装备及溯源技术领域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集中科研力量实现高端大气环境监测、碳排放监测等仪器设备及高端电化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光离子化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突破。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培育建设碳达峰碳中和领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研究产业专用计量测试技术,完善全产业链计量支撑体系,提供全产业链、全溯源链、全寿命周期和具有前瞻性的计量测试服务。三、重点工程和行动(一)实施碳计量科技创新工程。加强科技创新对碳排放计量以及碳汇技术体系的支撑保障,针对绿色低碳重大技术需求,加强碳计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实现计量协同创新,为低碳技术研究、清洁能源使用、能源资源利用、碳汇能力提升、碳排放在线监测等提供计量技术支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碳计量产品装备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新材料在高精尖传感设备仪器上的应用。聚焦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等重点领域,研发适用不同场景、不同计量要求的产品装备,在支撑相关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的同时,实现计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开发企业、园区、城市和重点行业等层面碳排放核算技术,探索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监测计量核查系统。支持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搭建低碳技术服务平台,开放技术资源,为行业提供计量测试监测等技术服务。(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管局、省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实施碳计量基础能力提升工程。面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战略需要,开展计量标准能力提升行动和标准物质能力提升行动,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建设,构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部门行业计量标准、企事业单位计量标准为主体的层次分明、链条清晰的计量标准基础设施网络。围绕产业链,紧贴测量链,加快新能源新材料、智慧海洋、绿色化工等重点产业标准物质的研制,增强核心材料和关键技术自主可控能力。(省市场监管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实施碳计量标杆引领工程。以典型示范、标杆引领为主线,探索有效模式和有益经验,全面梳理各行业、各地区碳计量典型案例和经验,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碳计量先进经验和典型模式,组织开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推荐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推动项目成果向标准、技术规范转化。(省市场监管局、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国资委、省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实施碳计量精准服务工程。持续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纾困解难行动。鼓励各级计量技术机构组建碳计量技术服务队。开展计量专家走进企业、走进社区服务低碳行活动。加快内燃机、节能家电、核电核岛、碳纤维、氢能源新材料、高端化工等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编制企业碳计量服务指南,为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企业率先实现碳达峰提供计量技术支持。依托具备条件的计量技术机构,成立双碳计量技术服务部门,积极开展双碳计量技术研究和服务,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进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提升绿色创新水平。(省市场监管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实施碳计量交流合作工程。鼓励与国际计量组织、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大区计量技术机构等国内外先进计量技术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碳计量相关技术研究和计量比对。充分结合山东海洋碳汇院士工作站和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及各省海洋碳汇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成果,推进我省海洋碳计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成立黄河流域计量创新共同体,推动黄河流域计量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国家碳计量规则和规范的制修订。(省市场监管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六)开展核心技术标准制定行动。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强化核心技术标准攻坚,加快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绿色技术标准研制,完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立碳达峰碳中和技术急需标准快速制定机制,到2025年,完成5项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地方标准制修订。支持具有影响力的社会团体制定高质量团体标准,将技术水平高、实施效果好的团体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民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市场监管局、省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七)开展创新技术标准转化行动。发挥好我省技术标准创新中心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通过平台聚集优势资源,加强标准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完善技术研发、专利创造、标准研制一体化发展机制。聚焦重点创新链、产业链,整合标准化要素资源,到2025年布局5个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省级技术标准创新中心,培育建设一批原创性、高质量标准,有效发挥标准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的支撑引领作用。(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八)开展海洋碳汇标准制定行动。突出山东海洋创新技术优势,聚焦海洋碳汇重点领域,围绕现代渔业、海水淡化、海洋调查、海洋装备、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加快创新技术标准转化。支持智慧港口、海洋碳汇、海洋渔业种质资源等创新性标准研究,争取突破一批国际、国家标准,建设培育一批标准化重点项目。(省海洋局、省市场监管局牵头,省农业农村厅等有关部门配合)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加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的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在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发挥省实施标准化战略领导小组和山东省计量工作联席会议作用,统筹研究重要事项。加强部门工作协调,明确任务、压实责任,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各部门、各地方要按照标准计量体系的统一要求,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方案,明确任务分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稳步有序推进。(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加强政策激励和资源保障。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支持碳达峰碳中
  • 国防科大超精加工装备通过重大科技专项验收
    日前,国防科技大学精密工程创新团队在国内首次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流变、离子束两种超精抛光装备,该装备目前已经通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验收。这也使我国成为继美、德之后,第3个掌握高精度光学零件制造加工技术的国家,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同时具有磁流变和离子束抛光装备研发能力的国家。   据了解,超精密加工是以高精度为目标的先进制造技术。西方发达国家将其视为战略资源,严格限制其出口。该校精密工程创新团队在带头人李圣怡教授的率领下,经过20多年的自主创新,突破了大型光学零件高精度、高效率、无损伤和低成本的技术瓶颈,创造了我国光学零件加工亚纳米的“中国精度”奇迹。
  • 协同发力 精准施策——推动我国仪器仪表行业高质量发展
    p   上世纪末,王大珩院士、金国藩院士等仪器仪表行业专家早就提出振兴我国仪器事业的目标和若干建议,王大珩院士指出“仪器是认识世界的工具。这是相对机器是改造世界的工具而言的,而改造世界是以认识世界为基础的”。“仪器仪表是工业生产的‘倍增器’,是科学研究的‘先行官’,是军事上的‘战斗力’,是现代生活的‘物质法官’”,这四句话精辟地概括了仪器仪表对国民经济、科学研究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随着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迅猛发展,作为制造数据获取的基本感知、测量工具,仪器仪表已成为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工业互联网等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核心纽带,仪器仪表行业在全球制造业格局重塑、制造业转型升级、科技强国和国家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2018年7月1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要“培育一批尖端科学仪器制造企业”。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加快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而仪器仪表及其核心部件则是通信测试、装备运维、智能感知和大数据获取等的重要保障。 /p p   我国高端仪器仪表长期依赖进口,近些年我国仪器仪表产品进出口逆差都在150亿美元以上,比机床等大宗机电产品更严重。以科学研究用大型科研(科学)仪器为例。截止2015年,中国高等学校、检测机构、科研院所以及转制院所等共有大型科研仪器总量为61251台/套,其中,进口的大型科研仪器总量为46127台/套,占中国现有大型科研仪器的75%,进口来源主要为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 实际上从“八五”开始,我们国家中央和地方科研院所及高校所需大型科学仪器的进口比例就维持在90%以上,到“十一五”期间该比例达到了95.9%。 /p p   行业门类多、产品品种多、产业链复杂、技术保障特殊(如量值溯源),是仪器仪表区别于其他大型机电装备的重要特征。在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仪器仪表行业属于制造业大类,分6个中类、20个小类,分类情况如表1所示,另外在专用设备制造业中的“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制造”也有部分仪器仪表行业内容。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统计产品情况时,参考了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小类,主要统计了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及装置、电工仪器仪表、绘图计算及测量仪器、实验分析仪器、试验机、供应用计量仪器仪表、光学仪器、衡器、大地测绘专用仪器、电子测量仪器、医疗仪器以及其他仪器仪表等,在名称上与行业分类描述稍有区别,统计的细分仪器仪表产品见附表1。针对科学仪器设备产品,我们国家还有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分类与代码标准,标准将大型科学仪器分为18类通用大型科学仪器和13类专用大型科学仪器,每类科学仪器的代表性产品分别如附表2和附表3所示。仪器仪表产业链结构十分复杂,下游涉及工业、农业、交通、科技、环保、国防、文教卫生、社会生活等众多领域,产业链上游涉及多种电子元器件、有机与无机材料、机电配件、通信、软件和其他各类部件等,还有区别于其他行业且必需的第三方保障技术体系(如计量、认证等)。 /p p   我国仪器仪表行业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先后经历了民营、国营、资本化运作等阶段。“十二五”以来,仪器仪表行业发展得到了更加系统的国家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置了“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科技部设立了“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工信部在多项发展政策中引导和支持仪器仪表企业实施企业升级和技术改造。目前我国已基本解决了仪器仪表的品种问题,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国家的仪器仪表开发长期处于跟踪的状态,基础研究薄弱,产品聚集在中低端,高端仪器仪表和前沿引领性的科学仪器大量依赖进口,而且我们自主开发的仪器仪表普遍反应不好用。面对当前新的经济和科技形势,以及万物互联的时代需求,仪器仪表行业必须充分认识自身发展的现状与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我国国情,从顶层设计、行业管理、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并从行业生态、服务平台、原始创新和质量基础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以期这些建议能为该行业的政策规划、产业提升和企业发展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p p    strong 现状与问题 /strong /p p strong   1.1 顶层设计 /strong /p p strong   1.1.1 政策制度体系需要完善 /strong /p p   仪器仪表产品从基础研发到推广应用的全生命周期,涉及科技创新政策、推广应用政策、行业管理政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以及宏观综合政策等制度体系,因此,仪器仪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不同政策制度之间的协同发力。尤其是宏观综合政策和推广应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仅需要科技、工业、质量监督检验等行业主管部门,还需要国防科工委、发改委、能源局、应急管理部、卫健委、农业部、自然资源部、海关等仪器仪表应用领域部门的通力配合。然而,当前我国缺少仪器仪表相关政策制度系统串联的顶层设计与工作机制,不同政策体制之间的协同发力效果不明显。 /p p   绝大多数仪器仪表具备测量功能,因此计量器具、计量检定规程是仪器仪表产品发展的“基本准绳”。随着仪器仪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拓宽,我国不同领域相关计量标准、技术规范也要不断完善。当前,我国计量标准、技术规范虽然已积极采用国际计量检定规程,也积极参与到国际计量检定规程的制定工作中,但在部分计量器具、量值标准与计量检定方面,仍与国际计量体系存在差异,这样势必会影响我国仪器仪表产品的国际化。如2018年1月起,新的国际法制计量组织证书互认制度(OIML-CS)提出了39种计量器具及计量检定规程,而我国目前仅具备非自动衡器、称重传感器、重力式自动装料衡器、非连续累计自动衡器、高精度线纹尺等11种计量器具认证资格,且OIML证书与国内现有计量认证转化、国内外计量检定规程互认的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 /p p    strong 1.1.2 政策引导模式需要优化 /strong /p p   随着我国仪器仪表行业不断发展,产品技术指标正在不断追赶国外同类产品,但国产高端仪器仪表的系统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尤其是精密的光学仪器、分析仪器、实验室仪器和医疗仪器等,用户大多因此不愿采购国产仪器仪表。该差距的产生不仅有技术原因,还有行业基础、技术认识和政策引导等问题,关联于整个仪器仪表行业生态。 /p p   仪器仪表对制造工艺要求高,我国行业发展史上曾出现过专用仪器仪表机床企业,专门负责制造仪器仪表用工具、配件与零部件等。近些年,虽然我国的工业基础能力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国产通用件和基础件的质量一般只能满足中低端仪器仪表的技术需求,高端的仪器核心零部件大部分依赖进口。这是由于仪器仪表产品性能还带有明显的工匠技艺属性,制造工艺需要长期钻研和沉淀积累。目前国产仪器仪表技术攻关多以产品开发为主,缺少仪器仪表制造工艺研究、培育的系统攻关和积累。 /p p   国内仪器仪表企业虽然已经认识到产品工艺、产品可用性的短板,但是中小企业短期内很难靠自身力量系统研究并提升产品的系统性能。以可靠性为例,可靠性工程贯穿仪器仪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不仅关联产品研发,还与工艺设计、材料分析、企业管理、工装设备改进等各方因素都息息相关,产品可靠性提升需要整个产业链条各环节协同发力,从而实现系统性能全面提升。但是我国仪器仪表产品开发多以功能指标为导向,可靠性系统设计缺失,导致可靠性提升大多依赖后期处理,产品迭代次数和成本很高 仪器仪表开发的用户参与度很低,导致可靠性问题反馈不清晰、不及时,产品技术熟化环节缺失。长此以往,高端仪器仪表产品的可靠性指标与国外产品相比差距自然明显。此外,用户体验不佳、可操作性差等问题也是用户常诟病国产仪器仪表的方面。 /p p    strong 1.1.3 国家资助方式需要改变 /strong /p p   仪器仪表种类繁多且更新换代快,导致相关国家专项项目的部署容易碎片化。另一方面,仪器仪表的国民经济价值一般通过主机装备或系统才能体现,相较被服务的主机装备,仪器仪表的显示度较低,导致布局在仪器仪表本身的资助经费普遍偏低,但实际上仪器仪表开发的技术难度不一定比主机装备低,有时候甚至更高。 /p p   当前,科技部、工信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均安排了仪器仪表的专项任务。在“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接续前期基础,系统安排了高端通用仪器、专业重大仪器和相关核心零部件的研制任务,但是在其他专项中也有仪器仪表的研制任务 此外,仪器仪表相关的传感器等核心部件被分散到多个专项中部署。不同专项中的仪器仪表研发缺乏协同布局与规划,一些重要的仪器项目得不到连续培育而出现中止的现象。 /p p   此外,我国仪器仪表国家专项的投资强度偏低。据统计,我国国家级科学仪器项目五年科技经费投入不及国外一个大型仪器公司一年的科技投入,而且国外仪器仪表的政府资助强度也远大于国内,且更加倾向于仪器生产和应用企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在2011年到2018年共资助仪器类基础研究设备与设施建设约55亿美元,专用型仪器的创新则通过相关联邦机构进行分类资助,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能源部(DOE)、国防部(DOD)都有固定的科学仪器与仪器设备支持专项。此外,美国政府对仪器仪表的资助分为创新性方法、系统研发和产业化三个阶段,后两阶段都只资助企业,而且资助强度是创新性方法的10倍以上。 /p p    strong 1.2 行业管理 /strong /p p strong   1.2.1 管理不够专一,共性技术弱化 /strong /p p   我国供给侧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仪器仪表行业有相对明晰的行业管理部门和高层的协调机制。不同于飞机、船舶、汽车等装备行业,仪器仪表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基础,是“新基建”七个方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制造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等其他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中,仪器仪表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正是认识到仪器仪表行业与其他各行业的广泛关联性,政府相关部门均对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给予了支持,主要职责包括研究拟定发展政策法规、研发投资、组织制订技术标准和计量认证、行业管理服务等。然而,对于促进仪器仪表行业的创新发展,并未设立比较明确的管理机构,使仪器仪表行业信息、需求等及时准确反映给政府部门的渠道模糊,管理服务体系分散,行业技术发展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难以保证。 /p p   尤其是仪器仪表从样机到产品所需的共性关键技术重视不够,整个行业层面的共性技术服务能力严重弱化。例如,国产仪器仪表的可靠性不足、共性工艺缺失等已成为行业公认的问题,但是这些共性技术涉及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和质量管理等多方面,中小企业普遍没有充裕的技术和资金能力解决上述问题 另一方面,专业做可靠性研究的机构难以获得宏量的仪器仪表企业管理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相关研究的针对性、可信性和实用性大打折扣。 /p p    strong 1.2.2 行业特征明显,中小企业为主 /strong /p p   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缺少与赛默飞、岛津、罗氏、福禄克等类似的国际龙头企业,行业的经济运行情况由中小企业主导。近些年,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C& amp EN)每年都会公布销售排名前20的全球仪器公司榜单,但是中国目前没有一家企业上榜。2019年仪器仪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有4451个,总计主营业务收入为7242.64亿元(作为对比,华为2019年的营业收入为8588.33亿元)。其中,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凤毛麟角。 /p p   行业内部存在较严重的结构性矛盾。根据海关统计,2019年我国进口仪器仪表总额为519.93亿美元,出口总额为338.38亿美元,进出口逆差达181.55亿美元。按照行业协会分类依据进行梳理,全行业仅供应用计量仪器仪表、衡器、绘图计算及测量仪器、大地测绘专用仪器四个子行业为顺差,行业存在低端(如电度表、水表、煤气表)产能过剩、高端能力(如大型科学仪器)不足的问题。结合行业营收规模,进一步可粗算出,2019年我国国内市场需求约为8495.0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进出口逆差),国产自给比例约为57.78%。上述数据也说明,国外企业虽然仅占领国内市场42.22%左右的份额,但是国外企业主要占领了高利润的精密光学仪器、分析仪器、实验室仪器和医疗仪器等中高端市场。 /p p    strong 1.2.3 行业热度偏低,企业人才缺乏 /strong /p p   仪器仪表行业的主要对口人才供给专业为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本科生专业为测控技术与仪器)。某就业平台统计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333份就业样本,数据显示仅有26%的就业去向是仪器仪表或工业自动化行业。再以清华大学精仪系为例,该系2018年签订三方协议就业人数共计55人,绝大部分去往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大中型制造企业以及军工单位等,只有不到10%的毕业生去往仪器仪表企业。这与仪器仪表行业的薪酬水平以及现阶段毕业生面临的巨大生活压力有密切关系。 /p p   不仅对口专业毕业生到本行业就业情况不乐观,企业缺少创新人才已是普遍问题。我们密切跟踪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若干项目,我们了解到牵头企业参与项目的高级职称人数占项目总人数的比例基本都不到10%,考虑到这些企业已代表了国内仪器研制的较高技术水平,行业企业整体从业人员的高级人才比例会远低于10%。中国科学仪器行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的结构特点是研发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在企业从业人员中的占比高于美、德等国家,但是高学历从业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的占比则相对不足,而且软件开发者较多,很可能意味着仪器硬件产品开发能力存在较大不足的问题。 /p p    strong 1.3 技术创新 /strong /p p strong   1.3.1 自主创新活动需要多方共同发力 /strong /p p   高端仪器仪表的开发属于典型的智力密集型科技活动,仪器仪表企业是我国仪器仪表产品创新研发的核心主体。但是正如上述分析,仪器仪表企业缺乏高端人才,导致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难以保障。针对这个问题,国家采取了产学研结合等措施,这些措施能够实现技术的联合攻关,但企业缺少创新人才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需求量很少、研发代价大的仪器仪表并不适合企业开发,例如大型科学装置用仪器、基础理论研究用仪器、精密计量仪器、空天装备专用仪器等不仅需求少,研发周期长、门槛也高,企业不愿做、做的困难也大 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和人机关系等技术是仪器仪表的共性技术,是解决仪器能用但不好用问题的关键,国家应该更加关注和支持,但是企业攻关这些技术往往只针对自家产品,且不愿共享给整个行业,加之该类共性技术和相关装备平台的开发投资强度大、建设周期长。因此,基于我国仪器仪表行业中小企业居多的现状,企业是否适合作为上述技术或仪器开发的创新主体值得商榷。 /p p   strong  1.3.2 技术创新模式需要适应发展需求 /strong /p p   国际先进的仪器仪表企业一般都遵循“探索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生产一代”的战略布局,国内跟踪对标的产品往往是国外“生产一代”的产品,这样的创新生态已固化在我国仪器仪表基础科学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这种生态的形成有历史和社会原因,因为跟踪的优势是目标可预期、集成开发周期短,再辅以价格优势,因而能够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p p   但随着国际科技竞争形势的发展,跟踪创新的问题逐渐显现:一是跟踪仪器仪表的实体和软件相对容易,但是工艺细节却大量缺失,例如装配精度、标校技术、工艺应力、管理与工作纪律等,这是导致国产仪器仪表可靠性和稳定性差的重要技术原因 二是集成创新的基础是能进口核心零部件,但是该类核心零部件一旦进口延迟或受限,仪器的研发周期就会推迟,这会严重影响企业发展以及某些重点行业的应用 三是跟踪创新往往只能发生在已探索过的领域,或是在已被发现或证明的原理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产生的成果也多为改进式创新成果。未来的高端通用仪器将更加智能,专用仪器向尖端专业方向不断发展,关键部件也将呈现多样化、集成化、小型化和标准化的发展趋势,但是跟踪创新的思维惯性制约了自主探索发现的可能性,自然也就难以实现技术超越。 /p p    strong 1.3.3 国际合作交流需要优化引智方式 /strong /p p   针对上述跟踪创新的问题,国家和行业越来越重视仪器仪表的基础研究和国际先进技术的借鉴,以期在时间和空间上减小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但查阅文献和技术资料、参加学术会议等形式都属于远观式技术借鉴活动,仅能够了解到国外先进仪器仪表技术是什么、做到了何种程度,但是无法了解先进技术产生和推进的过程。进一步地,不少学者和技术人员能够有长短不一的出国学习和实地调研的机会,旁观到国外先进的仪器仪表技术,但是深入了解到先进技术产生的源动力、理念和方法等更高层次的技术内涵有限。国家已认识到这样旁观和远观式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存在局限性,因此近些年出台了一些海外人才引进措施,但是有些措施带来了政治风险,这给国际学术和科技交流造成较多障碍。 /p p   strong  1.4 产业发展 /strong /p p strong   1.4.1 “技术诀窍”特点显著,宏观标准慎重制定 /strong /p p   仪器仪表设计方法、材料配方、工艺流程与工装、标校技术等都是影响最终产品质量的“技术诀窍(know-how)”,研发机构和制造企业需要花费大量资源进行技术攻关和实践检验,才能够逐步积累和掌握。这些“技术诀窍”是仪器仪表产品的核心能力,除去能够专利化的信息外,往往更多的是企业专有技术,是企业严格保密的内部资料与信息,甚至仅通过掌握技术诀窍的个人进行指导或传授。因此,仪器仪表高新技术企业十分关注非专利性质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宏观性技术标准的工作自然也应十分慎重,要区别于大宗类机电产品。 /p p   调研分析国内外仪器仪表相关标准现状可知,在国际标准层面,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仪器仪表标准大多为方法标准,针对仪器本身性能的标准很少,例如分析仪器的国际标准,仅有20余项涉及了产品性能 美国、欧洲各国和日本的国家标准也大量采用国际方法标准,本土研制标准较少。各国仪器仪表行业主要使用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如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德国机械工程师协会(VDI)等各类协会/学会标准,以及安捷伦、德图、德州、哈希等龙头仪器企业的企业标准。目前,我国仪器仪表相关的国家标准多为通用方法标准,核电仪器、教育仪器、光电子等不同标委从用户角度对仪器仪表提出了应用技术规范。因此,高端仪器仪表研发、制造、检测等涉及产品性能的专有技术是否适宜制定行业、国家等宏观性标准,需要慎重考虑。 /p p    strong 1.4.2 产业链各环节衔接不够,核心部件依赖进口 /strong /p p   仪器仪表的研发、制造与应用需求应形成紧密联系的产业链闭环,仪器整机制造企业应聚集一批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而且有必要、有责任优先培育一批本土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华为在5G和手机芯片领域的产业布局值得国内仪器仪表大企业借鉴。 /p p   可从研发、生产和应用三个角度具体解释产业链的问题。高校以自由探索为导向的研发居多,普遍缺乏从设计到产品应用的全链条研究和持续资助机制,科研人员对核心工艺、标校技术研究和理解的深度不足,仪器仪表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国内仪器仪表中小企业没有能力长期开展自主创新研发,也没有资金主动建立良性的产学研合作,企业缺乏基础共性技术积累和复合型技术人才,产品多以跟随研发为主 国产仪器仪表集中在中低端产品应用和同质化市场竞争,产业竞争和技术发展不协调。此外,仪器仪表的计量与检测正在面对量子计量的新一代计量体系变革,产业链其他环节并未及时跟进发展。 /p p   核心零部件过分依赖进口是国产仪器仪表产业链的重大瓶颈问题。仪器仪表行业需要遵循全球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模式,但是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阶段和国际贸易竞争的新形势下,仪器仪表核心零部件过分依赖进口的现状已严重制约我国仪器仪表企业的发展,进而严重影响了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的保障能力。目前我国高端仪器仪表产品需要的源部件、传感器与探测器等关键核心零部件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占领,仪器仪表整机厂家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产业链短板长期存在且愈发严重。 /p p    strong 1.4.3 行业品牌建设周期很长,投资规模普遍偏低 /strong /p p   仪器仪表是典型的高技术和高智力密集的行业和产品,仪器仪表的研发周期很长,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技术沉淀和智力投入,才能达到预期的技术效果和长期的收入效益。高端仪器,尤其高端科学仪器研制难度更大,需要长期资金投入,推广应用和品牌建设需要长期不懈努力。赛默飞、岛津、罗氏、福禄克等国外一线仪器仪表企业,都经过了数十年长期投入与积累,才能造就国际品牌,而且这些仪器企业研发投入仍保持高速增长,还吸收了大量政府和行业的项目资助。 /p p   虽然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并不缺乏上市公司,但是投资规模普遍偏低、产品开发各环节投资不均衡。截止2019年,我国现有仪器仪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400余家,还有不少仪器仪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大学孵化器,但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在主板上市的公司仅有4家,而中小企业板块有9家、创业板有12家、新三板有150余家、科创板有6家,可见我国仪器仪表上市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投资规模普遍偏低。此外,社会投资基本都集中于产业化成熟度较高的产品与企业,而且投资方式也很少对仪器仪表前期研发、基础工艺材料与系统性能设计等方面进行支持,但是这些恰恰是仪器仪表最需要资金投入与项目支持的环节。 /p p    strong 2 思考和建议 /strong /p p strong   2.1 顶层设计 /strong /p p strong   2.1.1 补齐体系短板,联合推动生态建设 /strong /p p   仪器仪表行业生态体系健全与制度完善应是首要任务。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研发机构和企业等各层级、“政产学研用金智媒”各主体要全面协同参与,近些年国家在顶层设计和产业政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链协同、采购和税收等行业利好政策,建议下一步重点要放在创新、监督、服务等体系短板方面,使仪器仪表的生态体系更加完善。 /p p   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要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需求,处理好长远发展和近期成效的关系。统一布局科研专项、基地和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引导基金等,合理协调、彼此互补,建立企业和专业研发机构并行的“双主体”创新体系,发挥各类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和工程中心等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解决可靠性、稳定性、高精度、工艺、批量化校准等不适合中小企业主导的基础共性技术问题。对于高端仪器仪表技术,国家要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更大力气地支持企业与研究单位联合,突破中高端产品所需的基础工艺、工具工装、零部件、质控软硬件、标校技术等,以高端产品开发引领技术创新,缩短国际差距,赢得用户信任。 /p p   在监督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鼓励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国产高端仪器仪表检验检测试验基地和共性工艺(镀膜、焊接、热处理等)开发平台,积极开展企业标准体系建设服务、测试等行业支撑技术研究与检验检测、标准认证与符合性评估等监督工作。注重仪器仪表行业监督体系的运行与考核建设,从法律法规、标准行规等方面推动仪器仪表行业监督与服务的规范化。 /p p   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通过建立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开展行业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和行业服务,为政府规划管理提供精准支撑。服务平台需要研发积累可靠性等行业基础共性技术,具备标准化、知识产权、计量、检测和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能力,为国产仪器仪表制造商提供可靠性及稳定性等的优化改进建议和方案,为政府部门系统梳理全产业链的问题,推动行业技术理论、工艺、标准、检测和计量等共性基础技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以及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 /p p    strong 2.1.2 政府联合引导,制造商和用户牵手 /strong /p p   为解决当前国产仪器用户“不想用”、“不愿用”的现状,国家已出台了一些让用户“敢用”的支持政策。例如,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19年版)》(工信部装函〔2019〕428号)中,首次将高端仪器纳入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保险补偿政策支持,加大对重点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这些政策切实促进了国产仪器仪表产业的发展,但是对用户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尚显不足。 /p p   政府部门联合引导的“制造商+用户”发展模式是值得推广与探索的有效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思路是行业主管部门与用户主管部门先要达成共识,再通过政策联合引导,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协同投入部门资源,鼓励和支持重点工程用户与仪器仪表企业深度绑定,联合攻关与共同开发,促进仪器仪表制造商的基础技术研发与用户需求互动发展,是一种产业链各环节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模式。“十三五”期间,我国通过“工业强基工程”积极开展仪器仪表行业重点产品和工艺的研发,例如,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19年度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名单》(工信厅规函﹝2020﹞2号)中,在轨道交通、机械、汽车、船舶等领域积极展开仪器仪表产品与服务应用推广。联合开发过程中会产生科技攻关难题,这些难题又会通过多种渠道反馈,获得精准支持和解决。该模式已取得积极成效,是政策体系协同的良好探索,给国产仪器仪表产品的性能改进提供了机会,值得推广应用。 /p p    strong 2.1.3 强化政府协同,精准配置国家资源 /strong /p p   由于仪器仪表行业与各行各业均息息相关,应在不同行业主管部门之间建立联席机制,强化政策制度体系之间的协调部署。用好政策制度,鼓励用户参与产品开发,长线规划攻关科学仪器关键核心零部件,优先支持研发依赖进口的、空白的仪器仪表产品,引导重视制造工艺和共性技术积累。在政府层面有效精准配置国家资源,开展全链条设计,从原理创新、基础研发、工程化、产业化等方面,建议科技部、工信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全链条统筹部署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投入,优先考虑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安全和国防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推动量大面广、共性急需的仪器仪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转化。建议央地资源多维度协同,地方政府应优化资源配套模式,避免重复支持研发和建设,一方面可以将地方资源纳入国家专项统筹部署地方定向任务,另一方面也可对中标国家项目的地方企业给予保障性配套。 /p p    strong 2.2 行业管理 /strong /p p strong   2.2.1 建立公益机构,强化共性服务能力 /strong /p p   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应加强专门的行业管理公益机构的建设,统一联系和支撑该行业的各政府管理部门。该机构应负责收集、汇总行业数据、监督行业发展态势,及时了解行业各层面的技术经济现状和问题,进而给国家相关政策规划的制定和调整提出针对性建议 该机构还要负责行业发展预测,要让该行业前瞻性配合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国家、社会突然有重大需要时才能获得脉冲式的支持和发展。例如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高频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等高端医疗仪器设备不仅大量缺乏而且过分依赖进口,在新冠疫情爆发期间才获得社会高度关注和国家相关支持,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另一方面,额温枪、红外测温仪等中低端医疗仪器市场也被疫情引爆,疯狂囤货,哄抬物价,乱象衍生。这次疫情暴露的上述问题充分说明,我国仪器仪表行业需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全面掌握行业数据,完善技术和产业体系建设,强力服务行业发展,才能使仪器仪表行业正常应对类似突发状况。 /p p   同时,该机构要不断强化为行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共性技术服务的能力。仪器仪表企业是该服务平台的技术输入方,仪器仪表的原理和设计属于企业的“know-how”,但是在制造、测试、标准和计量等共性技术和平台方面,应由该机构承担建设或统筹行业资源发展,提高行业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不断积累行业共性技术。仪器仪表用户为该服务平台的技术需求方,平台要具备量化需求的能力,探索通过采取会员制度等措施,吸引和留住仪器仪表用户。平台肩挑供需两侧,逐渐形成良好的“用户+共性服务平台+中小企业群”的发展模式,加快仪器仪表由技术创新到产品化的推进速度,解决国产仪器仪表能用但不好用的共性问题。 /p p    strong 2.2.2 持续培育龙头,发展专精单项冠军 /strong /p p   仪器仪表行业需要世界级的仪器仪表制造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掌握产品定价话语权,主导制定行业国际国内标准,引领行业发展方向,肩负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和带动上游产业链的重任,有明显的行业人才和资金吸引力,以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我国应该选取工业基础好、市场需求大、进口依赖强的仪器仪表制造门类,从政策、金融、财税、人才和技术等行业生态核心要素出发,持续培育和发展仪器仪表制造型龙头企业。图1为2019年我国仪器仪表行业产品进出口统计,分类参考行业协会统计分类依据,我国近五年的仪器仪表产品进出口趋势与此类似。结合统计数据,应该重点在电子测量仪器、医疗仪器、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及装置、实验室分析仪器、光学仪器等仪器仪表细分行业里持续培育制造型龙头企业。 /p p   另外,更重要的是,仪器仪表行业必需大力发展单项冠军企业。“单项冠军”是指在某些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某类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全国前列的企业。仪器仪表产业具有多品种、小批量、定制化、高科技、高水平的特点,非常符合“单项冠军”的理念。美国一半以上的仪器技术创新由中小仪器企业完成,德国有一批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专、精、特”仪器企业。我们应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吸附效应,以及共性服务平台的支撑作用,持续培育一批源部件、探测器与传感器、分析分离控制部件等仪器仪表核心零部件的单项冠军企业,一方面解决我国仪器仪表“空心化”的问题,另一方面与仪器仪表整机制造龙头企业相互依托,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格局。 /p p    strong 2.2.3 政产学研协同,推动人才服务企业 /strong /p p   在行业人才吸引力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应出面引导。强化政产学研协同机制,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界应共同参与国家科技和产业规划的制定,兼顾基础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和产业化技术,统筹中央、地方和企业资源,设立一定比例的地方和企业定向委托任务,在绩效评价中增加企业和用户评价的权重,引导和持续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的高层次人才团队,长期固定为企业开展服务。科技部最近印发了《关于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国科发区〔2020〕67号),《关于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专项行动的通知》(国科办函智〔2020〕59号)等鼓励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规范性文件,仪器仪表企业可以参考调整人才策略。仪器仪表企业要创新发展问题的解决模式,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规划和人才培养,用企业问题引导研究方向和人才教育,为能够解决企业问题的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研发经费,面向在读博士和在站博士后设立短期就业岗位和薪酬福利待遇,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团队固化为企业长期外聘的“技术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要鼓励企业参与测控与仪器专业的人才培养,建立共同研究和联合培养制度,要将科技人员服务仪器仪表企业情况作为职称评审、岗位竞聘、学位评定、人才遴选等的重要依据。 /p p    strong 2.3 技术创新2.3.1 关注共性问题,补齐技术创新短板 /strong /p p   我国仪器仪表行业正处在从多品种发展往高品质发展的转型期。经过国家多个五年科技计划的持续支持,我国仪器仪表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加强,仪器仪表品种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是国产仪器仪表的推广应用仍受限于可靠性、稳定性等品质问题,因此“十三五”期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特别强调“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要开发“皮实耐用”的仪器,对每个项目的可靠性均提出了量化考核要求。但是针对现阶段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的实际情况,仪器仪表可靠性、计量校准等共性技术研究并不适合企业牵头,不少企业对可靠性认识不足、研究可靠性的经费、硬件、人才准备也不够,出现了疲于应付考核指标验证的问题。建议在后续的仪器仪表科技专项部署中,将仪器的可靠性、计量校准、标准化等共性技术研发任务单独招标,由专业测试、计量、校准和标准化公益机构为企业仪器开发项目精准服务,这样安排的优势在于企业节省人力和物力,公益机构能够不断积累行业共性技术,同时国家和行业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 /p p    strong 2.3.2 重视基础研究,带动行业跨越发展 /strong /p p   除了继续跟踪式开发高品质的仪器仪表,还要从源头创新实现跨越发展。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我国错过了19世纪的科学技术大爆发时机,西方发达国家几乎垄断了热力学、光学、电磁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人类学等学科的重大突破,我们国家仪器仪表行业的测试技术自然也长期处在跟踪式发展阶段。但是历史也告诉我们,去罗马的路不止一条,对于同一物质量的测量可以基于不同的原理,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表2所示的压力测量方法的统计,一些新的压力测量原理不断被开发和应用。技术可以跟踪,但是创新不能跟踪,我们在解决当前仪器仪表需求的同时,还要着眼未来测试技术。在未来5-10年,专用仪器仪表的基础前沿属性更加明显,因此要注重测试计量技术的基础性创新研究,仪器仪表核心基础部件的开发,以及TRIZ理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等创新方法在仪器仪表领域的应用教育。当然,我们也要慎重对待原始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p p   strong  2.3.3 深化国际合作,鼓励引智到岸创新 /strong /p p   为了跳出跟踪国外成熟产品的创新模式,建议加强原始创新的国际合作以及国际力量引入国内的合作,以囯际重大合作项目为抓手,或者联合国际力量参与国内专项研发工作,侧重联合开发国际空白的创新型仪器仪表,使我国与发达国家从新型仪器仪表的基础原理和方法研究阶段就深度绑定,共同推动新型仪器仪表在国内外的技术发展和产业化,最后同步共享技术成果,当然同时也必须配套完善相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应探索智力和知识产权引进新模式,积极推动和参与仪器仪表的囯际标准化活动,加强仪器仪表的输入型囯际学术交流和展览活动,优化科技人才到岸政策,将国际上有发展潜力的仪器仪表科技力量引入国内,在本土行业环境下开展仪器仪表技术协同攻关和产业化推广,尽量减少消化吸收的磨合阶段,缩短新型仪器仪表的研发周期。 /p p    strong 2.4 产业发展 /strong /p p strong   2.4.1 完善标准体系,避免企业技术流失 /strong /p p   仪器仪表产业的标准体系建设要处理好标准类型和技术类别的关系。应在国家、行业标准规范中引导重视仪器仪表的基础共性技术,如测试应用要求、可靠性方法、环境、包装和运输储运、质量控制抽样方法、性能表示、通信传输要求、安全要求等。鼓励利用企业标准规范仪器仪表的“技术诀窍”,避免关键技术因人而存,避免制造水平因人而异,同时把关键核心技术留在企业,做好自我技术保护。积极鼓励协会、学会、标委会走进企业服务,帮助不同产品领域的“尖子”企业建立完善的高水平企业标准化体系,而不是被动地靠某些特定企业向协会学会输出团体标准。在国际标准化方面,建议以囯内仪器仪表行业需求为输出,积极推动和参与囯际标准制订,推动国际力量贡献囯际智慧。 /p p   strong  2.4.2 打造产业集群,培养核心部件企业 /strong /p p   集群发展有整合产业链各环节的时空优势,是适合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模式。产业集群内部的单个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但是整个集群却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政府应从政策和财政上鼓励仪器仪表竞争性企业以及与这些企业互动关联的合作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厂商和相关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制定标准的机构、产业协会等)聚集在特定地域,例如北京、重庆、杭州、西安、丹东、无锡、郑州、承德、苏州等,支持传感器及仪器仪表优势地域开展技术和产业集群发展 或者配合国家推动的大科学装置或高技术产业布局,在北京怀柔、上海张江、粤港澳大湾区等建立科学仪器产业集聚高地,培养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仪器企业和有特色的“单项冠军”企业。 /p p   另一方面,必须下大力气培育国产零部件供应商等产业核心企业,尤其是涉及产业安全的、单一来源的仪器仪表核心零部件。仪器仪表行业要有统一的底线思维,即产业链上不能存在“一卡就死”的环节,而核心零部件是仪器仪表产业链上最可能发生该问题的方面。因此,应聚焦重大专项、重大工程需要的仪器仪表,自主攻关其核心零部件。而且核心零部件研发周期很长,一旦确定支持就要持续支持,不能追求短平快。此外,建议从政策、税收等方面,加大对核心零部件与功能部件企业的支持力度,用好“揭榜挂帅”(《关于印发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年)的通知》(工信部联产业〔2019〕218号))、“一揽子”和“一条龙”(《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等支持模式,培育一批能“传承百年”的核心零部件企业。 /p p    strong 2.4.3 优化支持模式,宏观引导金融投资 /strong /p p   鉴于目前仪器仪表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现状,决定了行业现阶段得到财政支持的力度相对较小。因此要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好、用准,支持共性技术,搭建公共平台,营造健康生态,精准扶持中小企业。 /p p   财政资金要向研究共性技术和具备技术熟化能力的产业公共平台倾斜。仪器仪表的原理和种类繁多,有限的国家财政资金不仅要重点支持国家重大需求的产品研制开发,更要注重培育技术熟化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例如共性的工艺和测试平台,这样的平台能够服务于众多的行业中小企业,平台选定的熟化技术也具有相对高的产业化可行性,社会资本持有者可以通过该平台遴选有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而且平台本身也比一般仪器仪表企业具有更高的成长空间和投资潜力。 /p p   通过扶持仪器仪表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贷款等金融方式,缓解仪器仪表行业的广大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虽然社会资本对单个仪器仪表中小企业的兴趣有待提高,但是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今天,仪器仪表行业整体具有良好的政治环境和上升趋势,因此国家可以设立更加专业的行业专项引导基金,以宏观的总体正收益前景,吸引社会资本融入该行业专项引导基金。基金会跟踪国家仪器仪表相关科技和产业专项,支持绩效评估为优秀的中小企业项目,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采取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过程补助和后补助等不同方式,接续支持其产业化发展,促进国产仪器仪表的产业化推广应用,保证专项金融资金取得投资效益,社会资本自然也会受益。这样的操作模式可撬动地方政府、金融、创投、保险、民营资本等多方资源投入,精准支持仪器仪表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 /p p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一直立足仪器仪表共性基础技术和产业政策研究,服务各级政府和企业用户,承担传感器及仪器仪表、测量控制与自动化等领域综合性科研任务,致力为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取得了一批被政府和企业认可的研究成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可量化、可考核、可计量必须有强大的仪器仪表产业作为支撑,通过我所长期的产业服务经历和大量企业用户调研表明,目前我国该产业的发展远不能满足国家基础研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等的迫切需求。近期,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与仪器仪表产业密切相关,战“疫”所需高端传感器和仪器大量依赖进口,新基建又为仪器仪表产业提供了巨大需求市场。在这样的历史与现实双重背景下,我们撰写此文呼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共同推动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作者为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 欧阳劲松 杜晓辉 方毅芳) /p
  • 30000余项标准复审 多项仪器分析标准拟废止
    日前,工信部在其官网上发布了《公开征集对工业和通信业推荐性标准(含计划)集中复审结论的意见》。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工业和通信业推荐性标准集中复审工作的通知》(工信厅科函〔2016〕321号)的程序和要求,工信部组织开展了工业和通信业推荐性标准和在研推荐性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集中复审工作,确定了37849项标准(含计划)的复审结论,其中继续有效26328项、修订7379项、废止3770项、转化322项、协调50项。从标准种类上看,行业标准(含计划)35600项、国家标准(含计划)2249项。  经粗略统计,复审的37849项标准中包含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ICP-MS、分光光度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X射线衍射仪法等近千条仪器分析标准。  仪器信息网编辑特别摘录拟废止的多项仪器分析标准,详情如下(复审结论见附件):工业和通信业拟废止的仪器分析标准序号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标准化技术组织 复审结论 主要理由 直接废止 视情况废止 1HG/T 2621-1994气相色谱法测定酚醛树脂中残留苯酚含量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热固性塑料分会√  已有对应国标,GB/T 30773-2014《气相色谱法测定 酚醛树脂中游离苯酚含量》已于2014年12月实施2HG/T 2686-1995惰性气体中微量氢、氧、甲烷、一氧化碳的测定 氧化锆检测器气相色谱法全国气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GB/T 28124-2011《惰性气体中微量氢、氧、甲烷、一氧化碳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发布并替代了本标准,本标准应即刻被废止3HG/T 2954-2008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方法标准编写格式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被GB/T 15337-2008《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通则》涵盖。4HG/T 2955-2008分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标准编写格式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有GB/T 6040-2002《红外光谱分析方法通则》(需修订)5HG/T 3526-2011工业循环冷却水中硝酸盐的测定 磺基水杨酸分光光度法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处理剂分会 √ 拟计划在修订GB/T 6912.1-2006《锅炉用水和冷却水分析方法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测定 第1部分:硝酸盐紫外光度法》之时,将该标准内容补充到GB/T 6912.1中,待GB/T 6912.1发布后废止该标准。6HG/T 3539-2012工业循环冷却水中铁含量的测定 邻菲啰啉分光光度法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处理剂分会 √ 拟计划在修订GB/T 14427-2008《锅炉用水和冷却水分析方法 铁的测定》之时将该标准内容补充到GB/T 14427中,待GB/T 14427发布后废止该标准。7QB/T 1863-1993染发剂中对苯二胺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全国香料香精化妆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现行国标GB/T 24800.12-2009已经涵盖该行标8QB/T 1912-1993眼镜架金属镀层厚度测试方法 X荧光光谱法全国光学和光子学技术委员会眼镜光学分技术委员会√  行业中已经不采用本标准9QB/T 2261-1996灯用卤磷酸钙荧光粉发射光谱及色坐标的 测试方法全国照明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属推荐性标准制定范畴,属淘汰荧光粉技术10QB/T 2410-1998防晒化妆品UVB区防晒效果的评价方法 紫外吸光度法全国香料香精化妆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方法已淘汰  附件1:推荐性行业标准集中复审结论汇总表(分行业领域).zip  附件2:推荐性行业制修订计划标准集中复审结论汇追踪表(分行业领域).zip  附件3:荐性国家标准复审结论汇总表.docx  附件4: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复审结论汇总表.docx
  • 世界标准日 | 一起来了解关于“标准”的那些事儿
    你知道10月14日这天是什么日子吗?这还得追溯到历史上1946年10月14日这天,来自中、英、美等25个国家的代表汇聚伦敦,决定创建一个“旨在促进工业标准的国际间协调和统一”的国际组织—ISO,后来将每年的10月14日定为世界标准日。  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城建交通,标准都为我们的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23年10月14日是第54届世界标准日,今天带你一起了关于“标准”的那些事儿!  标准是一种通用的行业语言,标准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品质和社会运作效率,一个成功的组织内部各部门的运作,都离不开标准的赋能。现代生活标准无处不在,它是传递信任的世界语言,世界的发展离不开标准,美好的生活离不开标准。  世界标准日  世界标准日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的纪念日,1969年9月ISO理事会发布的第59号决议,决定把每年的10月14日定为世界标准日。  成立世界标准日的目的是提高对国际标准化在世界经济活动中重要性的认识,以促进国际标准化工作适应世界范围内的农业、工业、服务业、政府和消费者的需要。这个国际节日成为世界各国标准化工作者开展标准化宣传、举行标准化活动的盛大节日。  2023年10月14日是第54届世界标准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连续两年将世界标准日的国际主题确定为“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将第54届“世界标准日”的中国主题确定为“标准塑造美好生活”。  什么是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标准化原理委员会(STACO)一直致力于标准化概念的研究,先后以“指南”的形式给“标准”的定义作出统一规定:标准是由一个公认的机构制定和批准的文件。它对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规定了规则、导则或特殊值,供共同和反复使用,以实现在预定领域内最佳秩序的效果。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定义,标准是指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  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那么,这几个标准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1、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家机构通过并公开发布的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是指对我国经济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适用,其他各级标准不得与国家标准相抵触。国家标准一经发布,与其重复的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相应废止,国家标准是标准体系中的主体。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和推荐性国家标准。  强制性国家标准是对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满足经济社会管理基本需要的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代号:GB。  推荐性国家标准是对满足基础通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对各有关行业起引领作用等需要的技术要求。为适应某些领域标准快速发展和快速变化的需要,1998年规定在四级标准之外,增加一种“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作为对国家标准的补充。  推荐性国家标准代号:GB/T,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代号:GB/Z。  2、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是指没有推荐性国家标准、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行业标准是对国家标准的补充,是在全国范围的某一行业内统一的标准。行业标准在相应国家标准实施后,应自行废止。过去行业标准也有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之分,在2018年1月1日生效的最新版标准化法中已经去除了强制性行业标准。  各个行业的行业标准代号都有所不同,例如通信行业的行业标准代号为YD,电子行业的行业标准代号为SJ。  3、地方标准  地方标准是指在国家的某个地区通过并公开发布的标准。如果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满足地方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等特殊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编号、发布,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地方标准在本行政区域内适用。在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实施后,地方标准应自行废止。地方标准代号为“DB”加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区划代码。  4、团体标准  团体标准是由团体按照团体确立的标准制定程序自主制定发布、由社会自愿采用的标准。社会团体可在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情况下,制定团体标准,快速响应创新和市场对标准的需求,填补现有标准空白。国家鼓励社会团体制定严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团体标准,引领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  团体标准编号依次由团体标准代号(T)、社会团体代号、团体标准顺序号和年代号组成。团体标准编号中的社会团体代号应合法且唯一,不应与现有标准代号相重复,且不应与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上已有的社会团体代号相重复。比如中国标准化协会发布的T/CAS 287-2017《家用电冰箱智能水平评价技术规范》团体标准,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发布的T/CHEAA 0001—2017《智能家电云云互联互通标准》团体标准。  该执行哪个标准呢?  通常情况下我们选用标准时的顺序为:国标→行标→团标。有国标和行标时优先选用国标和行标,没有国标和行标时社会可以自主制定团体标准。但在有国标和行标时制定的团体标准必须高于国标和行标,指标低于国标和行标的团标为无效标准。
  • 科学仪器标准当与市场标准协调发展
    &ldquo 尽管我国科学仪器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是标准技术水平总体落后,国内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少、标龄较长(平均10年)、应用程度偏低、总体适用性相对较差。&rdquo 在日前于北京举办的科学仪器标准化论坛上,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石镇山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指出,未来需要将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 截至目前,我国科学仪器行业共制定标准1618项,其中国标410项,行标1208项,现有科学仪器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9个,自2003年起主导制定多项国际标准。国际上与仪器仪表相关的标准化技术组织共9个,发布相关标准1169个,涉及光学、试验机、电器设备安全等领域。 石镇山指出,目前我国政府对于科学仪器行业的标准化工作也十分重视,2011~2014年发布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共211项,很多仪器专项已经关注标准研制问题。但同时仪器专项标准研制存在数量少、技术水平偏低、实用性差、对要开发产品的相关产业化和使用要求标准不了解等6大问题。 对于未来科学仪器领域标准化的发展,石镇山认为,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应当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相协调,要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同时,要加快推进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让标准成为对科学仪器质量的&ldquo 硬约束&rdquo 。
  • 雷磁“电化学分析仪器”标准获评2021年“上海标准”——先进标准引领科学仪器新发展
    按照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要求,2021年“上海标准”日前发布。2021年10月22日下午,“上海市2021年世界标准日主题活动暨2021年‘上海标准’发布仪式”在上海世贸商城金色大厅举办。11个标准项目获评“上海标准”,上海仪电(集团)旗下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 L 系列电化学分析仪器》成功入选。发布会上,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通为2021年“上海标准”获评单位颁发了证书。 “上海标准”是上海市围绕“四大品牌”强化“五个中心”建设、城市数字化转型、“3+6”产业发展、人民城市建设等全市重大战略任务的重要举措。“上海标准”评价关注标准先进性、创新性,关注标准实施成效。今年是“上海标准”标识制度实施的第二年,历时6个月,最终从众多候选项目中评选出代表行业先进的标准项目。 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仪电科仪股份)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科学仪器制造企业之一,科学仪器行业领|军企业,其自主品牌“雷磁”,创建于1940年,是中国第|一台pH计和第|一支玻璃电极的诞生地,是中国分析仪器的重要发源地。历经八十余年发展,从中国第|一台PH计到全自动电化学分析系统,从智能水质系列分析仪器到系统解决方案,“雷磁”始终坚持以技术领|先、质量稳定、标准引领、市场拓展、文化提升、服务优化、管理精细来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提升品牌美誉度,提升市场影响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积极响应政府高端科学仪器制造的国产替代,助力科学仪器细分领域解决“卡脖子”问题。相继推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电化学分析仪器和电化学传感器,在高精度pH计和全量程测量电导率仪、自动光度滴定仪和自动温度滴定仪等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国内电化学分析仪器行业独占鳌头,赶超国际一|流。雷磁以高性价比的产品、卓越的品质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用户的信任和青睐。先后于2007年荣获“上海名牌”,2014年荣获“上海市著|名商标”,L系列电化学分析仪器于2019年通过“上海品牌”认证,2021年获评“上海标准”、百年上海市民最喜爱的十个品牌(工业类)、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国|家级重点支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科学仪器行业最|具影响力企业、中国科学仪器行业领军企业。
  • 7.4亿建中药标准 中药标准要破局了
    7月19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全国上百家中药企业参与、权威中药相关科研院所支持的中药标准化项目在京启动。国家发改委将对该项目投入经费7.37亿元。根据项目规划,我国60种大品种中成药和100种临床常用中药饮片有望于2018年实现全程质控。这一项目的启动,标志着我国中药系列标准开始全面提升、完善。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中医药需求旺盛,但相关中药质量不但没有因此水涨船高,反而滑坡严重,亟须统一、科学、高质量的国家标准进行规范。  同时,现行中药质量标准一般是参照西药质量标准确定,这种通过个别有效成分判定质量状况的标准,对中药质控效果不佳,亟待建立符合中药自身特点的质量标准体系。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市场对中药需求持续升温的大背景下,提升并完善中药质量标准,有利于国产中药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获得更大发展。  在国务院发布的中医药发展战略上,重点提出了建设中医药标准问题,现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始发力建设中医药的标准,而且是要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的标准,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将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首批59个品种,101个饮片  中药标准化项目的重点任务是针对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生产、中成药生产全过程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缺失问题,着力于中药生产各环节的技术规范优化、中药产品标准及中药产品可溯源体系建设,完善并修订一批中药生产规范及标准,强化中药产品的监督、鉴别和鉴定方法,系统构建中药标准化服务支撑体系,促进中药产业“种好药、产好药、造好药”。  项目拟制定涵盖50%以上的中成药大品种的优质产品标准,以及50%以上的临床最常用中药饮片的等级标准,建设中药标准化支撑体系平台,实施中药优质产品信息定期公告机制,构建中药优质产品标准的长效机制,推动优质优价。  2015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中医药标准化项目申报工作,重点遴选《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等收录的中成药大品种和临床最常用饮片,准备开展中药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标准和产品标准制定工作。  首批建设项目共有全国105家企业参与,涉及中药大品种59种,常用中药饮片101种。项目实施时间2016~2018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王志勇表示:中药标准化是一个涵盖技术、管理、政策和法规的规范建设工程,是中医药继承创新的重要任务,更是突破中药产业发展瓶颈、促进中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以及保障中医疗效和公众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延伸阅读:对中药标准化专项的部分解读  1.项目设置突出了“从田间到病床”的全程化质量控制理念  解读:中药标准化项目针对品种的设置上,突出了“从田间到病床”全程控制模式,这对中药质量提升将产生积极影响。规定申报中成药重点产品标准项目应包括中药材生产规范及标准制定、中药饮片生产规范及标准制定、中成药生产规范及标准制定三项内容 申报中药饮片重点产品标准项目应包括中药材生产规范及标准制定、中药饮片生产规范及标准制定两项内容。    图1 中药大品种质量控制策略  2.项目申报中的“中药重点产品”具体指什么?  解读:中药标准项目中所谓的“中药重点产品”应该包括两类:中成药大品种和最常用的中药饮片,而且中成药应该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中。  中成药大品种的界定依据销售额而定,即申报独家品种近3年年均销售额不少于3亿元(该规定与《中小型中药企业大品种培育策略与路径分析》一文的界定一致) 若申报多家品种,则申报品种近3年年均销售额不少于2亿元。  关于最常用的中药饮片,如何界定?没有确切依据。《中药饮片用量标准研究》一书,在43万首临床汤剂处方调研的基础上,列出了152种临床最常用饮片,可以作为参考。  3.中药标准项目对中药产业发展的影响。  解读:整体上有利于整个中药产业的提质增效。中药标准项目或将成为中药产业发展的分水岭。  根据中药标准项目申报要求:建设可实现信息共享的中药质量标准库,建设独立、权威、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质量检测技术平台,为医疗机构、相关企业、药品采购机构、公众和新闻媒体等提供中药质量检测和信息服务。建立优质中药品种的质量评价体系和认证体系。引导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或第三方机构发布中药产品质量信息,形成中药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  一旦实现以上目标,意味着在现有药检所系统进行药品真伪鉴定之外,形成了可以进行中药优劣评价的机构,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或将成为中药产业发展的分水岭。
  • 拉曼光谱仪地方标准及国家标准研究进展及应用意义
    p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起草单位:厦门大学、福建省计量院、厦门市普识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起草人:刘国坤、罗峰等 /span /strong /p p   拉曼光谱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包括:水的拉曼散射很微弱,是研究水溶液中的生物样品和化学化合物的理想工具;波数范围广,可对有机物及无机物进行分析;拉曼光谱具有指纹图谱特点,谱峰分辨率高、清晰尖锐,适合进行不定项检测等 抗干扰能力强,无需进行复杂的样品准备,可进行快速分析;对测试样品的量要求少,只需要少量的样品就可以实现检测。 /p p   同时,随着纳米增强试剂和光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基于拉曼光谱的检测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目前,这一技术已被广泛用于食品安全、环境科学,公共安全、生物医药等领域,成为检测市场中一个热点。 /p p   然而,由于目前没有拉曼光谱仪产品的统一评价标准,市场上的拉曼光谱仪的技术性能和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出现了仪器标称指标和实际情况相去甚远的情况,这给拉曼光谱仪的生产、使用和市场秩序带来了不利影响,对其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造成了阻碍。为此,亟需建立拉曼光谱仪的统一评价标准,规范其产品仪器,从而促进该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p p   对拉曼分析系统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来说,很重要是要有解决方案,如在毒化检测上,常规拉曼需要完善谱库,精准的算法结合性能优良的光谱仪才能为基层公安干警解决问题;食安领域中的应用,在所需的谱库、算法和硬件基础上更需要有解决方案去检测复杂体系的痕量物质,所以这里就需要拉曼增强模块。 /p p   而现有的纳米增强技术合成技术难度大,不少企业简易合成的产品保质期短,检出限不能达到应用要求,同时对于实际体系没有进行针对化开发,只能检测标准品。现在不少企业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在没有完整研制算法、建立完善谱库,及检测解决方案,简易拼凑仪器就推向市场,使得一线使用业主难以开展检测,也有极个别的虚假宣传企业,因为虚假宣传自己,拉曼被列入政府采购中心黑名单,从而导致部分地区对拉曼技术存在偏见,对国产的拉曼更有排斥态度。 /p p   2015年12月30日,福建省质监局在福州组织召开了由福建计量院、厦门大学、厦门市普识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起草的福建省地方标准《便携式拉曼光谱快速检测仪》专家审定会,该标准的通过进一步规范了拉曼光谱快速检测仪的检测要求,推进了拉曼光谱技术的发展,与会专家一致通过了对该标准的审定。 /p p   越来越多的专家意见认为,该标准为首个针对拉曼光谱快速检测仪的标准,规范了便携式拉曼光谱快速检测仪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等,为便携式拉曼光谱快速检测仪的生产、使用和检验提供技术依据,性能指标合理,可操作性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p p   该标准的实施,将有效推进拉曼光谱技术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公共与国防安全、生命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开发,对提升拉曼光谱技术及仪器制造的水平、促进市场规范和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p p   在福建省地方标准《便携式拉曼光谱快速检测仪》基础上,福建计量院、厦门大学、厦门市普识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再接再厉牵头起草了《拉曼光谱仪》国家标准,并于2016年1月成立了国家标准起草工作组,该标准属于首次制定。《拉曼光谱仪》国家标准经过标准起草工作组多轮的讨论和修改将于2018年完成编订,该标准编订的完成将为拉曼光谱仪的生产、使用和检验提供技术依据,推动拉曼光谱技术的发展,也规范拉曼市场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供稿:厦门谱识科仪) /p
  • 以标准化带动仪器产业发展——中国科学仪器标准化论坛成功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5月17-19日,2023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于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吸引了1500多位科学仪器行业相关政府领导、院士专家、仪器企业CEO、检测机构负责人、投资人、媒体记者等参会,会议规模再创新高。5月19日下午,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同期,中国科学仪器标准化论坛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召开。中国科学仪器标准化论坛报告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原副主任 陈洪俊报告题目:《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解读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国情,放眼全球,面向未来发布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标准化工作的高度重视。《纲要》是第一份以党中央名义颁布的标准化纲领性文件,是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举措。针对于此,陈洪俊在报告中对《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进行了解读。报告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原副院长 邱月明报告题目:分析测试标准化现状与趋势分析测试仪器和技术在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研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更离不开相关标准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四十五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分析测试仪器和技术标准化在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激励下,不断引进吸收,开拓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发挥了积极作用。邱月明就分析测试仪器和技术标准化的作用、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做了简要回顾,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展望。报告人:AOAC中国分部 主席 梁成珠报告题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比对研究方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评估被列入 "十四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比较和评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与对应的国际标准的一致性,推动检验方法标准与国际标准的相互转化。报告中,梁成珠介绍了2018年启动方法比对项目、国标与AOAC标准流程比对、比对方法、2022年方法比对工作等内容,并向从事标准化相关人员发出国内外标准比对工作组报名邀请。报告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分院 院长 林翎报告题目: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及实施 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是通过高水平标准引领,增加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鼓励性政策,对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推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具有重要作用。林翎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的相关政策支持等。报告人: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国防科技工业火炸药一级计量站 总工/研究员 张皋报告题目:军工领域的标准在科学仪器方面的应用借鉴为探索解决国防军工高端仪器装备“卡脖子”问题新路径,推动科学仪器自主创新发展,促进科学仪器研发生产、应用评价等能力提升,响应并融入陕西省“秦创原”创新平台建设,经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批准,依托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设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设备验证评价中心(西安站)”。在此背景下,张皋介绍了军工领域的标准在科学仪器方面的应用借鉴等内容。报告人: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色谱质谱部客户解决方案专家 吴春华报告题目:赛默飞创新技术方案助力检测标准发展作为大型跨国分析仪器研发和制造公司,赛默飞积极参与各项国际及国内标准的研发、起草和验证等工作;积极推进先进的技术和方案在检测标准中的应用,助力标准化工作的发展。报告中,吴春华针对赛默飞在标准化方面的工作进展和创新的方案进行了分享,为检测标准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报告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纳米计量研究室 主任 施玉书报告题目:标准与计量助力高端仪器发展夯实质量基础标准与计量是国家质量基础的主要组成部分,施玉书在报告中以X射线三维尺寸测量机(工业CT)为例,从标准化和计量视角出发阐述国家质量体系是如何助力国产高端仪器的发展。据介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纳米计量研究室建立了我国X射线三维尺寸测量机国家标准与计量体系,制定并发布国家标准,使我国成为国际上率先建立该标准体系的国家,相比ISO标准实现了弯道超车。高精度X射线三维尺寸测量机核心国家标准制定与关键技术的突破,为我国仪器用户和国产仪器制造商清除了技术壁垒,体现了夯实国家质量基础的作用与意义。报告人:仪器信息网 企标领跑者项目组负责人 张媛媛报告题目:仪器信息网企业标准“领跑者”工作介绍2021年,仪器信息网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成功组织紫外分光光度计厂商参与其中,评选出年度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企业标准“领跑者”名单及5个单指标排行榜,这也是分析仪器领域首个全国企标“领跑者”榜单。2022年仪器信息网再出发,将参与评选实验室气相色谱仪和微波消解仪企业标准“领跑者”名单及若干指标排行榜。报告中,张媛媛介绍了仪器信息网在领跑者活动中的相关工作。报告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 秘书长/教授 郭晓维报告题目:团体标准之战略与实践——标准化工作之思辨2017年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发布是我国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的一次革命性的改革,确立了团体标准的地位。报告中,郭晓维对以上转变具有的重点内容和历史意义;对国家、对企业以及对社会团体,标准化工作的战略意义;中国仪器仪表学会(CIS)的标准化工作实践;CIS的标准化工作起步;CIS的标准化工作宗旨(为行业和产业服务)和做法和目前的主要成效等内容进行了探讨。报告人:CSTM试验技术能力评价专委会 委员 沈克报告题目:CSTM科学试验标准与评价助力仪器产业高质量发展成立于2021年的CSTM/FC98科学试验领域标准化委员会TC04评价技术委员会,承担着仪器性能评价标准的制修订工作,CSTM试验技术能力评价专委会承担着CSTM仪器性能评价的组织实施工作。迄今为止,CSTM已制订了科学试验相关标准近百项,其中包括14项创新仪器标准和7项仪器性能评价标准。沈克在报告中主要介绍了科学试验标准与仪器评价、CSTM 标准体系与评价体系、现有仪器评价方式和下一步工作设想等内容。报告人: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副总经理 周加才报告题目:建设仪器可靠性标准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分析仪器可靠性对产品的性能、稳定性与品牌意义重大,已经成为影响国产仪器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周加才在报告中从规范现场管理、优化供应链管理、建立可靠性规范制度和提升实物样机可靠性等4个方面综述了分析仪器可靠性提升工程的探索与举措,并探讨可靠性优化设计在产品研制过程中的运用。基于多个产品型号的可靠性工程实践表明,全员参与、全生命周期保障的可靠性提升工程,能够有效提升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报告人:清华大学国家电子能谱中心 副主任/研究员 姚文清报告题目:分析测试标准化进展与成效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姚文清在报告中以表面化学分析标准化为例,介绍了我国与国际化标准组织在标准化工作进展与发展趋势。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