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保护仪

仪器信息网结构保护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结构保护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结构保护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结构保护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结构保护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结构保护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结构保护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结构保护仪相关的厂商

  • 留言咨询
  • 我公司系一家专业设计、制造、安装铁塔的民营企业。是生产移动通讯塔、微波通讯塔、广播电视塔、避雷塔、工艺装饰塔、高压输电线路铁塔的专业公司。公司自创建以来,通过几年的艰苦创业和积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员工1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人,中高级技术人员40余人,占地50亩,公司工艺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检测手段齐全。由于公司产品质量过硬,服务周到,自身实力强,现已有近万座我公司生产的铁塔遍布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并以卓越的性能和质量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一致好评。在近几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公司依靠强化管理、挖潜增效、技术革新,使企业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公司先后获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建筑安装资质证等,被评为全省质量达标合格企业、省级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市明星企业、消费者信得过单位。我公司愿以精湛的技术手段、完善的加工工艺、过硬的产品质量,为广大用户真诚服务。
    留言咨询
  • 执着造就不凡——CIEPEC:中国环保展会至臻之选!我们的目标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自1986年首次在北京举办以来,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环保展,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7届。历届展会都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也得到了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各省市环保厅局和地方政府机构的支持协助。33年的精心培育使CIEPEC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质量最高的国际性展会;)
    留言咨询

结构保护仪相关的仪器

  • 名称:烟囱塔(烟筒塔)简介:烟囱塔又名烟筒塔,就是火炬塔、烟囱支撑塔架、废气排放塔、烟囱辅助支撑塔, 它主要是用钢结构支撑架来支撑被支撑管体,结构形式有自立式和拉线式,多用于化工企业、石油部门、易燃气体排放等,高度范围为10-200米。应用范围:烟囱塔又叫火炬塔主要是用来燃烧掉石油、石化、炼油、炼化、天然气、化肥、化工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无法或不可回收的、并且经常是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可燃性气体,使这类气体转变为无危害气体后排入大气。高空火炬:高度一般都有几十米甚至一百多米,目前国内已经有一百八十米高的高空火炬投入了生产运行。按建立的形式分:高架火炬(塔架式火炬)、自支撑式火炬、拉绳式火炬。地面火炬:主要是指燃烧器设置在地面、周围实施封闭的封闭式排放气燃烧装置。烟筒塔就是烟筒支撑塔架、废气排放塔、烟囱辅助支撑塔, 它主要是以钢结构支撑架来支撑被支撑管体,结构形式为自立式和拉线式,多用于化工企业、石油部门、易燃气体排放等,高度范围为10-200米。 核电厂采用的是”塔架式钢烟囱“,你看到的铁架子就是它的”塔架“。塔架式结构一般用于高度超过120m的烟囱,由塔架、排烟筒组成稳定的体系。塔架主要用以承受水平荷载(作用)。
    留言咨询
  • 土壤团粒结构分析仪 400-860-5168转1490
    TPF-100土壤团粒结构分析仪主要用于研究分析土壤团粒结构的仪器。目前土壤团粒结构分析仪可适用于土壤,环境,地遥,地质水土流失等实验室对团聚体的分析。设计背景: 我们知道团粒结构是肥力的基础,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调节土壤水份分与空气的矛盾;协调土壤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稳定土温;改善土壤耕性,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因此,使用土壤团粒结构分析仪研究团粒结构对于现代种植业有着重要的意义。系统主机:1、土壤团粒结构分析仪完全遵照农业标准(NY/T 1121.19-2008)设计2、系统设计:整机结构布局合理,方便操作,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采用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组成的检测原理,可有效分析土壤中含有钙、镁、有机质、菌丝等胶结起来的土粒,确保分析后仍维持土壤原来结构。3、控制系统:采用按键调频,旋钮定时。高精度数码显示时间和频率,数据精准,操作快捷。4、可靠性:系统整机性能稳定、自带漏电保护设计、自带接地保护线设计、产品低能耗、低噪音,符合环境保护标准。5、保护方式:系统采用急停按钮设计方式,确保仪器在运行中可随时暂时停止土壤团粒检测分析工作。技术参数:1、主机尺寸:长 512mm*宽 512mm*高 760mm 2、运行方式:垂直运动,行程50mm,确保被检测土壤团粒按土壤筛标准规格进行样品标准留样。3、定时范围:在0~60分钟时间段内,根据检测样品质地所需,可通过调节旋钮进行任意时间及速度设置,到达设定时间后系统自动发出提示音,提示操作完毕。4、电机转速:1350 转/分钟,采用高精度调速电机,确保转速与土壤团聚体组成分析完全匹配。5、振荡频率:1-45次/分钟可任意设置,快慢可调,确保样品有序稳定检测。6、工作电压:采用安全市电AC220V ,50HZ频率,确保在实验室等任意场合都可正常使用。7、最大功率:120W大功率设计,确保系统在此功率下稳定运行。土壤筛及相关组件(完全遵照农业标准(NY/T 1121.19-2008)标准配备)1、尺寸:每一个土壤筛的直径是20cm ,高5cm,易标准排布、叠加。2、规格:系统配备8个规格的土壤筛,大小规格为10mm、7mm、5mm、3mm、2mm、1mm、0.5mm 、0.25mm,可以支持干筛和湿筛的分开操作,确保对风干样品进行干筛后确定一定机械稳定下的团粒分布,亦可在将干筛后得到的团粒分布按相应比例混合并在水中进行湿筛,用以确定水稳性大团聚体的数量及分布。3、材质:采用不锈钢框、不锈钢网,保证材质在常年采集土样使用后不生锈、不腐蚀、不粘连土壤,易于清理 。4、水桶:采用不锈钢材质,配置3套直径25cm高度40cm。5、振荡架采用品字型设计,使系统可同时放置3套土壤振荡架,支持同时测定3个样品,大大提高工作效率。6、筛架:采用不锈钢材质,便于安装固定筛组,结构设计组件化,可快速安装与拆卸。配置清单:主机一台、挂架3个、挡杆3根、不锈钢水桶3个、铝盒25个、取样盘2个、筛网3套(每套8个规格)、说明书1份、保修卡1份、合格证1份。
    留言咨询
  • 一、土壤团粒结构分析仪 来因科技土壤团粒结构分析仪器产品简介1、土壤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团粒结构体一般应具备三方面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大小,过大或过小都对形成适当的孔隙比例不利;具有多级孔隙,大孔隙可通气透水,小孔隙保水保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水稳性、机械稳性和生物学稳定性。良好的团粒结构性是土壤肥力的基础,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调节土壤水分与空气的矛盾;协调土壤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稳定土温,调节土壤热状况;改善土壤耕性,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土壤团粒分析仪适用于土壤、环境、地质等试验室对团聚体的分析。2、土壤团粒结构分析仪 来因科技土壤团粒结构分析仪器方法原理对风干样品进行干筛后确定一定机械稳定下的团粒分布,然后将干筛法得到的团粒分布按相应比例混合并在水中进行湿,用以确定水稳性大团聚体的数量及分布。二、土壤团粒结构分析仪 来因科技土壤团粒结构分析仪器术语和定义1、土壤团聚体土壤所含的大小不同、形状不-、有不同孔度和机械稳定性及水稳性的团聚体的总和。它是由胶体的凝聚、胶结和黏结而相互联结的土壤原生颗粒组成的。2、土壤大团聚体土中直径0.25mm~10m的团聚体称为壤大团聚体3、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是钙、镁有机质、菌丝等胶结起来的土粒,在水中振荡、浸泡、冲洗而不易崩解,仍维持其原来结构的大团聚体。三、土壤团粒结构分析仪 来因科技土壤团粒结构分析仪器特点1、结构主要有调速器、减速齿轮、平衡架组成,体积小、重量轻、无噪声;2、外形美观,装配有自动停车装置,安全急停装置,漏电保护等安全装置;3、结构先进,性能良好,使用装夹套筛方便灵活。四、土壤团粒结构分析仪 来因科技土壤团粒结构分析仪器技术参数1、主机:长450mm*宽450mm*高850mm2、水桶:φ200mm*400mm3、标准筛:Φ100mm*40mm4、标准筛孔径(选配):10mm,7mm,5mm,3mm,2mm,1mm,0.5mm,0.25mm5、急停开关:双控6、数显调速器:显示转速、调节转速7、振动频率:0-56次/分钟8、振动幅度:47mm9、数显计时器 计时10、定时范围:0~9999分钟11、电源:220V,50Hz12、漏电保护器:10A五、土壤团粒结构分析仪 来因科技土壤团粒结构分析仪器配置主机 1台不锈钢水桶 4个振荡架 1个挂架 4个筛子 4套(选配)5mm;3mm;2mm;1mm;0.5mm;0.25mm
    留言咨询

结构保护仪相关的资讯

  • 以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以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专访全国政协委员、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   在2008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率先提出了在我国要大力推进低碳经济的建议。今年“两会”,他提出要以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着力将环保产业培育成未来经济新增长点。   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尚未真正摆脱传统模式,不顾环境资源承载能力,“铺摊子、上项目”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沿江、沿河、沿海规划布局了大量石化、化工、钢铁、能源、造纸等重化工项目。   为了汲取先发展地区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教训,构建我国区域发展的理性模式与格局,促进我国生态文明与保障生态安全,探索类似区域资源环境约束的共性解决途径,选择在五大区域(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沿海地区、成渝经济区、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开展了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针对五大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之间的矛盾,吴晓青建议,首先要积极探索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机制。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应以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体系为导向,实施分区域的差别化调控政策,积极探索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保障机制、引导机制和约束机制,将五大区域建设成为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示范区域。   二要坚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红线”。吴晓青表示,应该研究制订相关的生态红线标准,作为硬性指标进行考核、监督和检查。   三要优化五大区域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从全国生产力布局的整体性和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出发,按照“区域统筹、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的原则,制定优化五大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提高重点产业集中度,构筑区域性的循环经济体系。   四要加快五大区域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加大财税扶持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行更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等措施,引导相关地区加快推进对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加快发展低碳经济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摆脱过于依赖重化工的传统产业发展路径。   加快发展环保产业   经济结构调整除了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外,还要着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对未来经济结构进行规划。为此,国家提出将环保产业的振兴和发展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特别是去年9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门听取了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汇报,专题研究新兴产业发展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发展环保产业的宏观战略意义。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环保产业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涵盖环保产品、环境服务、洁净产品、废物循环利用和自然生态保护等领域的产业体系。据初步测算,2008年全国环保产业收入总额已超过8000亿元,从业人员约300万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保产业总体上还处于产业化的初级阶段,环保产业发展尚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节能减排和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需要。   突破产业发展“政策瓶颈”   为了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吴晓青提出了6点建议,突破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瓶颈”。   一是进一步完善环保产业的管理体制。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建立环保产业综合管理体制,统一制定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全面提升国家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是建立投、融资及市场激励机制。建立包括发债、担保、项目融资、环保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在内的融资机制,广泛吸收社会资本进入环保产业。提高污染治理收费标准,明确收费方式和费用使用机制。   三是完善价格、税收等配套政策。扩大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节能环保产品和项目目录,优惠范围全面涵盖环保技术开发、产品生产、装备制造、环保服务等各个相关领域。   四是推动环境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制定和实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条例》,促进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研究建立对环境基础设施社会化运营的财政补贴机制、环保设施运营特许经营制度。   五是组织实施环保产业调查和重点环保工程。尽快开展新一轮的全国环保产业调查,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并带动相关领域技术规范的建立以及技术、设备的研发应用,培育环保领域的龙头企业。   六是进一步促进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环保技术及装备创新体系。对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环保技术以及“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国产化”的先进设备,国家要设立专项资金,积极支持其开展示范和推广。
  • 环境保护部成立后发布第一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环境保护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近日联合发布《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暂行)》、《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杂环类农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重型车用汽油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IV阶段)》等四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这是环境保护部成立以后,首次发布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这四项标准的出台将进一步提高污染源的排放控制水平,完善国家污染物排放监控体系。《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暂行)》的制定实施将有利于控制和减少不加利用直接排放的煤矿瓦斯数量,防止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由于该标准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制措施,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他介绍说,如果现有矿井80%的高浓度瓦斯被利用,年瓦斯利用量将为8.2亿m3,相当于463万吨标煤,按目前交易价格估计,可获得收益约20.8亿元。同时,通过排放标准限制,增加煤矿瓦斯利用,不仅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还可以促进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每年预计瓦斯减排量将为25亿m3,二氧化碳当量为3700万吨。目前,受安全、技术等因素制约,只有高浓度瓦斯(甲烷浓度大于30%)才能在符合安全要求的情况下被利用。目前,排放标准作为暂行标准对煤矿抽放系统排放的高浓度瓦斯排放提出控制要求,即禁止排放。随着利用技术的进步和安全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部将与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其他部门的工作同步,对标准适时修订。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是对《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的修订,对生活垃圾填埋场从场址的选择、建设、运行与封场后的全过程中的污染控制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该标准补充了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基本设施的设计与施工要求,同时要求现有和新建生活垃圾填埋场都应建有较完备的污水处理设施,渗滤液需经过处理后达到标准规定的排放限值才能排放。根据特殊区域环保工作的需要,标准中设立了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制。该标准还对生活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恶臭气体提出了严格的监控措施,规定甲烷气体应综合利用和处置,将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节能减排和建设循环型社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杂环类农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环境保护部启动农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工作后出台的第一个农药行业国家排放标准。该标准针对杂环类农药生产工艺、污染治理技术和污染物排放的特点,设置了现有企业和建设项目的常规污染物和农药行业特征污染物项目的排放限值,以及严格的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据透露,农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为系列标准,包含杂环类、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酰胺类、苯氧羧酸类、磺酰脲类、有机硫类、生物类、有机氯类。该系列标准为我国首次制订,填补了我国在农药行业排放污染控制上的一项空白。该系列标准的陆续出台实施将有力促进农药行业的结构优化和污染减排,促使农药产品向高效、低毒、低污染的方向发展,对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进一步降低汽车污染物排放负荷,提高汽车污染排放控制技术水平,完善汽车排放监控体系,环境保护部有关部门对现行重型汽车排放标准体系进行了调整,对现行重型汽油车排放标准进行了修订,发布了国家排放标准《重型车用汽油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IV阶段)》。新标准降低了污染物排放限值并改进了排放检测方法,同时对车辆排放控制性能的耐久性、在用车符合性和安装车载诊断系统(OBD)也提出要求。
  • 中国研制首个“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
    2012年6月 一辆加长的白色厢式货车静静地停在陕西省高陵县院张村外的荒野上,车身上的黑色大字格外醒目——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车旁十几米外蓝色挡板围起来的,是刚发现不久正在发掘中的明代家族墓葬。不时有研究人员从车上下来,带着各种仪器设备进入发掘现场。而车内,几位年轻的研究人员正在进行监测、分析工作。   这便是被称为“文物保护航母”的我国首个用于文物保护的“移动实验室”。   从2009年起,这辆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下研发、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实验室”多次出现在山西、陕西、山东、湖北等地的考古发掘现场,在“实验室前移至考古现场”的理念下,为考古工作提供系统的技术支持,并在第一时间对出土文物进行应急处理和保护。   考古现场亟待“技术支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加快,配合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铁路公路等国家重大基础建设的考古发掘任务急剧增加,每年达1000多项。这对考古发掘速度和科学性提出了巨大挑战。现场考古发掘各环节技术支撑不足、出土文物保护方法单一、信息提取量低等问题,致使许多出土文物、特别是脆弱质文物在第一时间得不到科学有效的保护。   上世纪50年代,定陵墓室打开的一刹那,五彩斑斓的丝织品瞬间失色。这个惨重的教训,成为我国从此不再允许发掘帝王陵寝的重要原因。而上世纪70年代发掘闻名于世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时,数量巨大、种类众多的纺织品和竹简帛书,也由于缺乏有效的现场保护技术,出土时光亮新鲜,出土后迅速氧化变色、变质、变形,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实验室前移至考古现场”的想法便在这种状况下应运而生。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课题负责人苏伯民介绍,“移动实验室”将有综合效能的快速、专业化技术装备和专业人员派向现场,不仅为制定考古发掘预案、考古现场信息的全方位记录提供技术设备保障,更重要的是使出土文物在第一时间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一场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合技术攻关由此展开。该“移动实验室”研发课题于2006年10月立项,由敦煌研究院、国家博物馆、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陕西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共46人组成课题组共同研发。   创造数个考古领域第一   2008年7月,陕西西安庞留唐代墓葬发掘现场,炎炎烈日下,研究人员们紧盯着一块屏幕,上面显示温度、湿度、各种气体浓度的数据不断变化,而传回这些数据的正是研制中的“移动实验室”搭载的考古机器人,它正在未打开的古墓内部进行预先探测。   考古机器人直径10厘米,高39厘米,可根据需要像“变形金刚”一样组装成直筒式和履带式。“内部温度为17.5摄氏度、相对湿度82.3%。”当最终的数据传回,研究人员难掩激动心情,这是我国有史以来,首次探明封闭墓葬文物埋藏环境的温湿度参数。机器人携带的摄像头还发现了墓葬内存在壁画等珍贵文物。这样的智能化预先探测在我国之前的考古工作中从未有过。国家文物局科技保护专家组组长王丹华说:“这不仅有利于考古人员的人身安全,而且对于重要文物出土后保存条件的研究,也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机器人预先探测是“移动实验室”的一大“亮点”。但“移动实验室”创造的考古领域的第一,还远不止于此。   “移动实验室”集成了一大批可用于考古和出土文物保护的新技术。针对文物出土现场的重大技术需求,项目组联合考古、文物保护与修复、智能技术、图形图像、设计、设备制造集成等数十家科研单位,引入多学科相关高端技术并进行二次开发和联合攻关,研发了针对文物考古工地的三维信息采集与重建系统、考古辅助快速制图系统、飞行控制航拍、智能化预探测系统、考古现场无线环境监测系统以及出土文物应急处置系统技术及装备,建立了考古现场埋藏环境和出土文物现场分析方法。   最终出现在我们眼前的“移动实验室”是一辆11米长、2米多宽、1.83米高的白色长方形舱体。采用了先进的移动舱体制作技术,具有隔热、保温、防水、室外照明等功能,与承载运输的卡车底板结合紧密,形成一体,能够满足野外环境下实验室工作的要求。苏伯民说:“‘移动实验室’有4项基本功能:发掘前的预探测 通过测绘等手段对遗址空间信息的记录 第一时间对各种材质的出土文物进行分析保护 监测文物埋藏环境,为后续保护提供依据。”   实验室内则另有乾坤。这是一个现代化的文物保护实验室,厢体内分为两个区域,前半部分是图像观测与数据采集、处理设备,后半部分是出土文物现场保护技术设备。车内几位研究人员正在不同区域对刚刚从墓葬中采集的样品进行分析。便携式X荧光、拉曼光谱、近红外光谱仪、X探伤、便携式显微镜、真空充氮保存柜等设备一应俱全。人性化的精巧设计为各项实验工作预留了适合的操作空间,让功能繁多的不同区域看上去井井有条。“在车上工作还是挺舒服的,并没有空间局促的感觉。”一位研究人员说。   参与项目验收的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说:“这项研究为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和及时保护出土文物提供了技术可能,将大大提高我国考古探测和出土文物现场保护能力。”   技术集成应用优于国外   近年来,“移动实验室”装备和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已在环境监测、疾病控制、刑事侦破等许多领域得到成功应用。国际上,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墨西哥等国已将这一技术应用于考古现场调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工作。   1972年,美国缅因州博物馆建立了“移动保护实验室”,对一些中小型博物馆以及发掘现场的文物进行测绘、保护、修复和运输。1979年,加拿大保护研究所面向全国1500多座博物馆、文物遗址和发掘现场,推出了“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计划,对544座博物馆的文物实施了保护修复,激发了众多博物馆对文物科技保护的兴趣和需求,对加拿大的文物科技保护事业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欧盟“移动实验室”计划发展迅速,极大地推动了欧洲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技术的进步。   我国此次研制的用于考古现场的“移动实验室”,密切结合我国考古现场发掘和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通过引进相关行业高端技术开展研发,成为国内外首台装备了空间数字测绘技术、预探测技术、环境动态监测技术、现场文物监测分析技术、埋藏环境调查技术和出土文物应急保护及保存技术的综合现场考古的保护技术平台,并在现场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在技术集成和应用方面已超过国外同类技术。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认为,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为文物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平台,将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应急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体系建设,提高考古发掘现场的多学科合作和综合研究能力。   项目情况   主要完成单位:敦煌研究院 国家博物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清华大学   主要完成人:苏伯民 铁付德 范宇权 王学荣 刘建国 武 颢 王旭东 张文元 胥 谞   “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 结合考古现场的实际需求,提出了科学试验室前移现场并服务于考古发掘、信息提取和应急保护的理念,通过设备集成、装备研制、软件开发和标准研制,研制完成了我国首个文物出土现场具有综合功能的技术支撑平台 集成现代智能控制、传感器和数据传输技术,研制出我国首台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 解决了不扰动情况下探测系统进入墓葬的难点,首次实现了发掘前对墓葬内部结构、温湿度、气体等数据的采集和传输,使科学考古发掘预案制定、通过对古代墓葬环境规律的探测研究馆藏文物保存最佳环境成为可能 首次提出了文物出土现场的技术标准,研发、集成现场应急、保护系列工具包。该项目不断拓展,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标志我国考古现场保护科技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促进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   新的保护理念 科学实验室前移至考古现场   文物出土现场记录、信息提取以及脆弱文物的保护长期以来一直是影响考古发掘工作质量的重要技术内容,也直接关系到考古工作研究和文物后续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质量。在我国,由于文物出土现场保护装备缺乏、技术介入程度不足,造成考古发掘和现场保护的脱节,考古现场记录方式不规范、导致珍贵考古信息丢失和有价值的文物信息提取不全。尤为严重的是,由于一些珍贵脆弱的文物在现场得不到及时的保护,常常导致现场文物一经发掘出土即遭毁损的现象发生,或者是现场虽然可进行一定的处理,然而由于方法简单、程序不全,反而对发掘出土文物的后续保护造成更大的困难。   考古发掘具有发现文物和保护文物同时并行的特点,加大科学技术和装备的运用,是保证考古发掘工作水平和文物保护的重要前提。“十一五”文化遗产保护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研发”项目组基于此提出了将实验室建到文物出土现场的想法,以便将有综合效能的快速的专业化技术装备和专业人员派向现场,不仅为制定考古发掘预案、考古现场信息的全方位记录提供技术设备保障,更重要的是使出土文物在第一时间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美好的想法需要科学的研究作支撑。由考古、保护、高校等单位组成的项目组经过多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针对文物出土现场保护信息采集、现场脆弱文物保护、现场文物分析与环境监测等亟须解决的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技术路线:通过对调查技术和信息提取、分析检测、保护等专用设备的适用性研究,研发考古智能化预探测设备,开展出土文物的应急处理技术研究,完成具备现场勘查、测绘、记录、环境快速分析、现场信息实时传输以及对出土脆弱文物的现场保护等功能的技术集成,制定文物出土现场保护规范与技术标准,完成移动实验室的设计,形成完整的文物出土现场技术保护体系。为制定考古发掘预案、应急突发事件、环境恶劣地区的文物保护提供一个便捷快速的集成系统,全面提升大遗址现场保护的整体水平。   新的技术与装备 构成实验室完整的系统工程   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的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3年的时间,项目组完成了文物出土现场空间信息采集,智能预探测系统,应急处置与保护,环境设备集成与分析设备集成,运载平台选型、空间设计以及装配制造等专题的研究,对文物出土现场所需技术和技术包的准确定位和试制、适宜现场分析的仪器的选型和配套、仪器装备性能发挥与长距离作业的关系、仪器的技术指标和改进、交通、通讯、分析、保护和数据传输等设备的集成和整合等。   空间信息采集 是以3S集成技术为前提而实现的。GPS全球卫星移动定位技术导航,对移动实验室进行全天候、不间断、高精度定位,对手持设备进行定位跟踪和半双工语音通讯。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对被跟踪对象位置轨迹的显示和监测手段。采用航空摄影(模型飞机搭载小型摄影设备)和常规测量方式(如全站仪)等测量设备对考古工作区域空间信息进行采集,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对信息进行处理,将信息存储到空间数据库中。通过考古现场地理信息系统将GPS、RS和GIS技术集成,实现考古工作的信息化。建立考古现场三维模拟环境,实现考古现场的三维模拟。在计算机上实现全方位的考古现场情况察看,再现考古现场环境。在3S系统中,GIS技术是本专题研究的核心,是实现空间信息技术集成的关键组成部分,由于现有的GIS软件并不适合田野考古发掘现场GIS建设的需要,所以本专题又专门开发了一套田野考古GIS数据采集的软件。项目组选择山东寿光盐业遗址、辽宁小珠山遗址、洛阳盆地聚落考古资料等对象,完成了考古现场空间信息采集系统的全部研究内容,并以辽宁小珠山遗址为例对所开发的软件予以说明。   智能化预探测系统 由远程监控端、机器人、视频探测、环境传感器和传输线缆组成。机器人以ATmega128微控制器为核心,包括多传感器数据采集电路、串口扩展电路、步进电机控制电路、LED亮度控制电路电源等硬件功能模块,并辅以传感器数据采集、控制信号采集等软件,实现了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的机器人设计研究。依据对考古发掘现场的实地调查,充分采纳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的建议,提出并实现了分体模块化小尺寸机器人结构设计,使其可简便拆装成直筒式或组装成整体式两种结构模式,可以利用小直径探洞或大直径盗洞进入下空墓葬。通过远程监控端人机交互界面对系统各单元的遥控操作,实现对古代墓葬内部结构状况和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环境指标(依据现场情况可通过更换传感器扩展探测气体的种类)预探测。   为评价该系统在现场的应用性能,先后对安阳、郑州、洛阳和西安等地的考古发掘现场工地调研基础上,选定陕西省西安地区三个古代墓葬遗址,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配合下进行了现场应用试验。现场应用试验研究结果显示,该系统环境数据采集迅速、准确,视频采集图像清晰、可靠,整体系统运行稳定,可操作性强,满足考古发掘现场对下空墓葬预探测的实际需要。   应急处置与保护 针对目前考古现场出土遗迹遗物保护处理方面急需解决的诸问题,项目组整理制订了一整套应急处置的操作办法,包括:田野考古发掘中普通遗迹遗物的应急清理、处置方法 濒危遗迹遗物的现场加固、封护方法 重要遗迹遗物的起取、迁移方法。通过起草《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应急保护处理手册》,就田野考古中常见的遗迹遗物之处置方式——包括检测项目、加固封护(包括常用设备、工具、材料和方法等)、起取保存(包括常用设备、工具、材料和方法等)和记录方式等一系列工作过程,制定简便易行的规范化的操作指南。同时,完成考古现场遗迹遗物保护处理所需设备工具集成。   现场环境与分析设备集成 文物分析设备和文物现场环境的监测分析设备,构成对现场文物提取和保护的两大技术基础支撑。为实时快速地获得考古现场特别是在遗物出土时的环境状况,为遗物保护提供必要的环境数据参考,项目组充分考虑了移动考古的需要,研制了能够在考古现场使用的移动环境监测系统。该系统包括10个数据传感器和2个无线汇集器、1个数据路由器和1台数据服务器。该套系统在在山东寿光考古工地试验后,性能稳定,数据传输快捷,与同时在现场测试的美国迪克森公司的产品相比较,具有更加优良的耐低温性能,且探头布置灵活机动,探头与车载的服务器传输顺畅,实现了预期的功能。   考古现场出土的文物种类和材质繁多,有壁画、陶瓷器、纺织品、玉石器、金属、玻璃、植物纤维、生物体等,为了满足考古现场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又要兼顾测定仪器的便携性、可移动性及其稳定性,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考古现场出土文物埋藏土壤和分析检测的系统,达到查明文物出土现状的材质和病害基本信息的目标,项目组对考古现场的检测需求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和分类,在划分两个部分的基础上,选出了为研究和监测这些指标所必须的仪器和设备。建立了分析体系框架,完成了X射线荧光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和离子色谱以及近红外光谱在文物保护和现场检测应用的分析报告,并结合莫高窟遗址对各种仪器可获得的信息进行了试验,试验初步证明,以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如实验室空间,实验室必要的水、电、气供给以及通风设备等,能够对各种文物进行相应的检测,在第一时间,了解文物出土时的物质结构、元素成分、光谱特征等,建立珍贵文物的出土时的科学档案,为文物的妥善处理和下一步的保护提供重要的试验数据。此外,车载各种对文物赋存环境的快速监测仪器,能够准确获知文物出土时埋藏土壤的含水量、含盐量以及酸碱度等重要参数,为实现考古现场保护的科学化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研究比较国内外各种同类仪器的性能测试指标,并对各类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各种指标测试分析手段进行了试验,制定了各种仪器的操作手册和各项指标的操作方法,建立了基于无损和快速两个特点的文物出土现场检测体系,在山东寿光考古现场的应用证明,在遗迹辨识、文物出土情况分析等方面对大多数考古现场提供有效帮助。山东考古现场对古代制盐工艺各种遗迹现象的检测数据表明,所取得的分析数据为考古学家解释和说明古代的制盐工具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充分体现了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的作用,预示着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必将为未来的考古工作提供重要帮助。   运载平台选型、空间设计以及装配制造 本研究完成主要研究工作为结合我国各种道路状况和移动实验室的空间需要选择了适合的搭载底盘,并根据野外工作条件和移动实验室个单元功能进行室内空间功能划分,各功能区细节设计,加工材质选择,固定设备设计加工和安装,实验室水路、气路、电路的设计和安装,车内工作站的安装,实验室内照明系统、空调系统、暖风系统、网络系统的设计和安装,实验室特殊通风柜和文物充氮保存柜的设计、制作和安装,实验室储物空间的合理设计和制作安装,实验室整体VI设计、车模和动画演示制作等。本单元由清华大学、敦煌研究院、上海博物馆、浙江大学、上海格澜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通力合作完成,最后由镇江捷城车载无线电厂制作出我国第一台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   新的成果 服务于考古现场   本项目针对我国文物出土现场调查、探测技术缺乏、装备落后、现场应急保护基础薄弱的现状,紧密结合我国目前考古现场的突出技术和装备需求,遵循将文物保护科学实验室前移现场并服务于考古发掘和现场保护的理念,开展文物出土现场信息采集、智能探测、环境监控、快速分析、应急保护等项目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发,制定了系列的文物出土现场保护规范与技术标准,系统集成我国首台功能全面、技术先进、设备齐全、机动灵活的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形成了考古发掘现场调查、探测、保护等系列技术和装备支撑平台。   (1)结合考古现场的实际需求,提出了科学试验室前移现场并服务于考古发掘、信息提取和应急保护的理念,通过设备集成、装备研制、软件开发和标准研制,打造出我国首个考古发掘现场具有综合功能的技术支撑平台。   (2)以GIS为核心,整合现代测绘和数字化记录技术,首次实现了遗迹、遗址、发掘现场的图像采集、数据测量、数据处理、三维建模与数据传输的多手段并用、相互补充的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   (3)集成现代智能控制、传感器和数据传输技术,研制出我国首台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采用视频探头、传感器和控制单元小型化、模块化分体组装式设计,满足了探测系统沿发掘探孔进入的实际需求。解决了不产生扰动情况下,探测系统进入墓葬探测空间的进入方式之难点。   (4)陕西三座古代墓葬的实地探测,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首次实现了发掘前对墓葬内部结构视频、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气体数据的采集和传输。使科学考古发掘预案制定、通过对古代墓葬环境规律的探测研究馆藏文物保存最佳环境成为可能。   (5)依据考古发掘现场遗迹遗物的种类和特点,总结提炼现有技术,研制缺环技术,首次研发、集成现场应急保护系列工具包和使用手册。现场应急保护系列工具包,具有配套齐全、应用灵活、针对性强、专业性高、便于携带等特点,充分满足现场应急保护需求,不仅能够提高现场保护工作效率,同时能够保证现场文物的完整提取和科学保护。   (6)研发出文物出土现场温湿度监测和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该系统依据考古发掘现场的特点,具有组合灵活、便于布点、数据准确、传输稳定、工作范围环境临界区间较宽的特点。   (7)通过文物出土现场应用需求和国内外小型便携仪器设备的调研,筛选出一套适合考古发掘现场环境检测、材质分析、功能配套、便于携带的组合式分析监测系统。实现了对现场出土文物在第一时间的检测分析和文物出土环境数据采集记录。   (8)整合现场保护、智能控制、传感器、现代分析、计算机、通讯、传输、数据处理和空间技术等多学科技术和装备,完成了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试验室的外观设计、功能划分、空间布局、设备搭载和车辆选型,首次实现了国际上第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试验室的系统集成和研发。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已被列入国家特种新型车辆。

结构保护仪相关的方案

  • AL-CT1010进行文物保护的解决方案
    世界先民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为我们遗留下浩如烟海的文化遗存。而这些文物瑰宝都是由各种材质组成,了解文物材质及其病变规律,探知文物内部的工艺结构及损伤,是保护文物的先决条件。 目前科学的发展趋势表现为科学既是一个高度分化的同时又是一个高度综合化、整体化、社会化的体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日趋结合,更深刻、更全面地去反映自然与社会。 文物作为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物质遗存,本身就是一个既体现自然又承载人文信息的综合体。因此,对于文物的研究自然应该顺应现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人们不再仅仅使用一台仪器,一种方法去判说文物,而是由表及里,自宏观至微观的去解读这些文化遗存,综合考量文物的价值。AL-CT-225文物保护系统主要用于产品的三维细观结构扫描,在不破坏样品结构的情况下完成文物品内部结构的扫描,并对样品进行综合描述分析,为文物的科研和应用提供精确的二维/三维结构数据。主要应用:对文物内部各组分相对位置状况的判定、材质分析、检测对象功能分析、对检测对象结构尺寸的测量、密度测量、逆向工程应用。
  • 根系分泌物对土壤碳的保护作用的机制
    主要讨论了根系分泌物对土壤中的碳的保护作用,研究过程中应用unisense氧气微电极对根际周围加入不同的渗入液(草酸、葡萄糖等)后对应的氧浓度剖面分布进行了测试,从而确定了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微区微生物呼吸速率的影响。获得的氧浓度剖面表明了草酸的加入显著降低了周围土壤微生物对O2的应用的有效性,其影响的最高深度可达5mm,而葡萄糖和乙酸的添加量则局限在1.5 mm处。草酸处理中的土壤内的微生物呼吸作用超过使用葡萄糖的效果。这也进一步了解根际碳矿化的加速(即启动效应)是否是由渗出物从保护性的矿物-有机结合中释放碳的能力所促进。并发现了一种由根、根相关的真菌和细菌产生的有机酸(草酸),具有较强的金属络合能力,对微生物的生物能利用有限。根际上述的相关实验结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常见的根分泌物草酸会促进使有机化合物从与矿物的保护性联系中释放出来而造成的碳损失。而通过加强微生物与以前的矿物保护化合物,这种间接机制会加速碳损失的过程,该研究结果也为“启动”现象背后的生物-非生物耦合机制提供了一些见解,并挑战了关于矿物质相关的碳是受微生物保护的假设机制
  • 哈克流变仪用于共挤法生产表面保护膜的特性表征
    表面保护膜是用于物品表面暂时保护的一种黏性薄膜,由基材和压敏胶构成,具有易贴、易揭、不污染被保护表面等特点。目前,工业化生产表面保护膜的方式有两种:涂布法和共挤法。涂布法存在污染环境、生产成本较高等问题 。共挤法是利用共挤复合设备 (包括吹塑和流延工艺) 将压敏胶层和基材层同步挤出,复合制成表面保护膜的一种生产工艺。应用共挤法生产表面保护膜,主要有生产效率高、环境友好性、生产成本低和产品质量高等优点,因此它备受人们关注,被认为是今后表面保护膜生产工艺的发展方向。

结构保护仪相关的资料

结构保护仪相关的试剂

结构保护仪相关的论坛

  • 台湾科学家破解“细菌谜团” 解构细菌的保护屏障

    据台湾《联合晚报》报道,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翁启惠和基因体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马彻共同领导的研究团队,成功解构了细菌的保护屏障,突破了苦恼全球科学家20年的“细菌谜团”。  长久以来,医药界一直以转胜肽酶为标的,设计出一系列对抗细菌的抗生素,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盘尼西林;然而,随着细菌抗药性的增加,这类抗生素的威力大不如前,人类在遭受各种细菌的强大威胁时,也逐渐面临无药可用的窘境。  马彻说,虽然科学家清楚知道透过抑制转醣酶来开发新一代抗生素,但因对转醣酶的结构及作用机制不清楚,20年来进展有限。“中研院”基因体研究中心近年来针对转醣酶进行一系列研究,成功利用X光绕射方法,清晰解构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上转醣酶及其受质的复合结构。今后只要设计出可阻断转醣酶继续作用下去的小分子药物,就能开发出可杀死细菌的新一代抗生素。 据报道,这项重要的研究发现,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期刊”最新一期刊物中,引起全球科学界高度重视。翁启惠认为,这是未来解决具抗药性细菌的利器,很有前景。

结构保护仪相关的耗材

  • YMC-光学异构体和结构异构体分离柱--北京绿百草
    YMC-光学异构体和结构异构体分离柱 在商业上有价值的环型多聚糖环糊精,由三种成分组成,包括:&alpha -环糊精(六环)、&beta -环糊精(七环)和&gamma -环糊精(八环),如下图所示。这种圆锥状环糊精分子具有一个疏水的空穴和一个碳水化合物上的亲水边缘。在残存的葡萄糖上碳原子6上的一级羟基具有较小直径的边缘,葡萄糖上的2和3碳原子上的二级羟基则形成较大直径的边缘。空穴的直径如同一个单独的苯环,或取代基单个的苯环和多环系统的变化。 YMC Chiral CD BR液相色谱柱提供了对镜像异构体分离的一个选择方法。环糊精上的溴代衍生物共价键合到YMC硅胶上形成一个新的手性固定相(CSP,Chiral Stationary Phases)。在溴代衍生物中第六个碳原子上的羟基被溴化物取代,从而提供了不同于环糊精的手性异构选择性。 这种环糊精溴化衍生物被用于反相模式的液相色谱分离,其具有广范围的分离特性,适合于极性和水溶性化合物的分离,此外,其在相似的条件下也可用于分离芳香族化合物取代基的位置异构体分离。 YMC Chiral CD BR色谱柱可在pH 3.5-6.5范围和通常使用的缓冲液色谱系统中使用。但是在保存该种色谱柱时,必须用水/甲醇溶液(80-100%水)将分析后柱内残留的盐分和缓冲液全部冲洗干净,色谱柱必须储存在无盐的水/甲醇(50%甲醇)的条件下。如果可能可用三氟醋酸(THF)清洗除去残留,以再生色谱柱。 Chiral CD BR系列液相色谱柱的特点 环糊精结构的光学异构体分离柱,有&alpha -、&beta -和&gamma -三种类型的柱填料 反相-液相色谱柱;粒径:5?m;孔径:12nm (120?);适用pH范围:3.5-6.5 用于光学异构体和结构异构体化合物的分析 用于反相、极性和水溶性药物或化合物的位置异构体分离 Chiral CD BR系列液相色谱柱的规格和应用实例 Chiral CD BR系列液相色谱柱的分析柱和保护柱 分析柱           填 料 粒径(?m) 孔径(?) 色谱柱规格(内径x长度)产品编号   &alpha -CD BR 5 120 4.6x150mm 4.6x250mm DA12S05-1546WT DA12S05-2546WT   &beta -CD BR 5 120 4.6x150mm 4.6x250mm DB12S05-1546WT DB12S05-2546WT   &gamma -CD BR 5 120 4.6x150mm 4.6x250mm DG12S05-1546WT DG12S05-2546WT   保护柱(卡套柱)         填 料 粒径(?m) 孔径(?) 色谱柱规格(内径x长度) 产品编号   &alpha -CD BR 5 120 4.0x23mm DA12S05-G304CC*   &beta -CD BR 5 120 4.0x23mm DB12S05-G304CC*   &gamma -CD BR 5 120 4.0x23mm DG12S05-G304CC*         卡套保护柱柱套 XPCHW   *. 每包装3支,仅为柱芯;第一次使用时,需另定购柱套(XPCHW,每包装1个) YMC-光学异构体和结构异构体分离柱 需要详细的信息请和绿百草科技联系:010-51659766 登录网站获得更多产品信息:www.greenherbs.com.cn
  • 不分流衬管,鹅颈结构
    5支装,硅烷化去活,不分流衬管,鹅颈结构,99 mm × 5.0 mm × 3.4 mm(L × O.D. × I.D.),适用于Shimadzu (14, 15A, and 16)及 SPL-14 进样头
  • 微结构加工服务 激光微加工 微结构激光刻蚀
    上海屹持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专业提供各种微纳结构加工服务典型案例: FIB加工微纳结构 紫外光刻微纳结构 单晶硅反应离子刻蚀图片 ICP 刻蚀微纳结构 纳米压印点线图微流控细胞打印 EBL 刻写微纳阵列 FIB 用于器件电极沉积 激光直写图案激光直写器件微纳结构加工主要设备 1,电子束曝光系统;2,聚焦离子束/ 扫描电子显微镜双束系统;3,双面对准接触式紫外光刻机;4, 单面对准紫外光刻机;5,金属高密度等离子体刻蚀机;6,硅刻蚀高密度等离子体刻蚀机; 7,反应等离子体刻蚀机;8,纳米压印机。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