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人牛

仪器信息网人牛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人牛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人牛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人牛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人牛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人牛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人牛相关的解决方案。

人牛相关的资讯

  • 牛人:2017年18位80后入选“国家杰青”!
    p   8月4日,备受关注的2017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人名单正式出炉,来自96家科研单位的200名科学家入选其中。 /p p   作为国内仅次于两院院士的第二层次高端人才,国家杰青入选者可谓是学术界的大牛,由于国家杰青对于入选者要求极高,因此这批牛人绝大多数为“60后”和“70后”。不过,今年一大批“80后”青年才俊开始逐渐展露头角。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8fbd4041-ed06-4a4e-a827-306eebea03e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17年国家杰青建议资助人出生年份分布 /strong /p p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国家杰青”年轻化成为新的亮点。根据青塔的统计,2017年国家杰青建议资助申请人平均年龄为42岁,相比前几年小了不少。更加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更是有18位“80后”入选国家杰青,这一数据比过去几年要多很多。其中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汪萌出生于1984年,目前只有33岁,汪萌教授若通过今年的最终评审,将成为目前最年轻的国家杰青入选者。 /p p   从80后国家杰青的入选单位来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各有两位,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各有1位入选其中。 /p p   值得关注的,这一批80后国家杰青中,毕业或任教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占比达到高达1/3,包括汪萌、程义云、许金时、江海龙、唐江、杨晓志等6位。中科大这一数据远超过其他高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科大人才培养的顶尖水平。 /p p   从80后国家杰青入选者来看,这18位无一例外都至少入选了一种四青人才(国家优青、青年长江、青年拔尖、青年千人)。随着近年来四青人才数量的增多,未来“国家杰青”的争夺势必将更加激烈。预计再过几年,大多数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将会从四青人才中产生。下面一起来看看今年80后国家杰青的统计情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21622cd6-64ea-4b5f-b44b-77ad0186cf0e.jpg" / /p p /p
  • 独家访安捷伦当事人:牛郎门不实 会还我清白
    仪器信息网讯 2013年8月26日,王玲通过微博向上海市公安局发布了一条信息: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上海市公安局! 作为中石化"牛郎门事件"中的安捷伦王女士,衷心感谢上海市公安局,将网络谣言制造者傅学胜绳之以法,终于还我清白!大快人心! 对于破坏社会和谐,破坏家庭生活,破坏商业秩序的造谣者坚决依法严惩,绝不手软!   &ldquo 昨天我看到了新闻,傅学胜被抓了,很多朋友、客户都给我打电话、发短信、发微信,告诉我好消息。&rdquo 王玲说。   2012年底的一天,任安捷伦业务经理的王玲在网上看到了一条被疯传的消息,该消息称在中石化武汉的某招标项目中,安捷伦销售人员向中石化系统某负责招标的官员以非洲牛郎行贿,致安捷伦色谱仪以非正常方式中标。   &ldquo 这是我们从来没做过的事情!&rdquo 王玲立刻想到了此事可能的始作俑者。&ldquo 他是安捷伦的分包商,但资质有一些问题,他的软件价格是暴利,在得不到他的利益时,心理不平衡了。&rdquo   王玲所说的&ldquo 他&rdquo 系上海雷波法人代表傅学胜。就在8月26日,一则新闻显示,傅学胜因涉嫌两起网上造谣事件被拘。其中一起,就是从去年底发酵至今的中石化&ldquo 牛郎门&rdquo 事件。   &ldquo 武汉的中石化项目,我们花费了大量心血,与技术人员沟通,反复修改方案,我们理应拿到这个项目。&rdquo 王玲说。作为此次投标安捷伦方面的销售人员,王在看到网传的&ldquo 牛郎门&rdquo 消息后,承受了巨大压力。   &ldquo 压力来自公司,来自家庭,来自客户。所幸的是,很多同事都理解我,家庭也相信我。&rdquo 安捷伦公司在国内有众多分支机构,很多人并不认识王玲,客户则对王玲产生了不信任、猜疑。   王玲立刻向公司进行了汇报。希望公司能够给他支持,帮助我正确地处理这件事,如何取得同事的信任,如何告诉客户她是清白的。&ldquo 清者自清,会还我清白。&rdquo   安捷伦内部开始了对王玲近2个月之久的内部调查。在调查结束之前,&ldquo 我睡眠很不好。&rdquo 王玲说,&ldquo 调查的人有律师,还有公司法务部的同事。我要配合公司的调查,不停地回想每一个细节,还原当时的情景,这让我很不舒服。&rdquo   除此之外,中石化也在进行相应的调查,&ldquo 他们询问了我。&rdquo   在其间,各种媒体都联系到王玲,采访事件。&ldquo 我跟他们(采访王玲的记者)说,对方多行不义必自毙。你们不要相信他(傅学胜)说的。&rdquo   可以想象的是,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中,王玲的回答多么无力。王玲带着十几人的销售团队,在200多天里,不仅王玲,这个团队承受着与王玲同样的压力。&ldquo 个人的压力,我还能忍受,我的团队都在遭受置疑。&rdquo 在接受调查的同时,以销售业绩为目标的王玲还要顶着压力,去做客户的工作。   在各种猜疑和不信任中煎熬了两个月后,安捷伦的内部调查完成,&ldquo 首先在公司内部发了一个通报,对事件进行了澄清,随后向外发布了事件声明。&rdquo 查看安捷伦声明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30304/092673.shtml   该声明提到,&ldquo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相信这些传闻的真实性。网络论坛和其他媒体上经常出现关于各种话题的毫无根据的流言,有些甚至是恶意中伤,这些流言并不代表事实的真相。&rdquo   但事件仍未停止,不断有媒体质问&ldquo 牛郎门&rdquo 事件不应该就此停止,应该有一个&ldquo 结果&rdquo 。   8月26日,当大量媒体开始报道傅学胜因造谣被刑拘的消息时,王玲感觉,事清终于水落石出。   &ldquo 有人利用网络诽谤、造谣,泄愤,以达到个人目的,我是一个普通人,会感觉没有任何法律武器。&rdquo 王玲说,&ldquo 正义终归是正义,终归会有正常的商业秩序。&rdquo 撰稿:故卓
  • 张鹏重返牛津仪器 任中国区总经理
    仪器信息网编辑近日获悉,牛津仪器原中国区总经理张鹏于2014年11月重返牛津仪器,再度担任中国区总经理一职,全面负责牛津仪器在中国的业务。   据社交网站Linkedin上的信息显示,1999年10月,张鹏加入牛津仪器。在任职期间,他负责建立了牛津仪器上海、广州、成都办事处以及在上海的工厂,员工数量从6人增长至150人。从英国、美国、芬兰、德国买了10条产品线引进到中国,并将6条生产线从美国、英国、芬兰转移到了中国。建立销售团队及销售渠道,在他的带领下,牛津仪器中国区的销售额从1999年的150万美元增长到了2012年的8200万美元,出口额达到了3500万美元。   2013年2月,张鹏离开牛津仪器。同年3月加入Sonova集团,任中国区总经理,负责Sonova集团在中国区的销售、服务和制造业务。10个月后,张鹏离开Sonova集团。   此后,从2014年1月开始,张鹏担任Isis科技创新有限公司高级顾问(兼职)。2014年3月,张鹏创办了跨界俱乐部(又名:全球有趣者联合国UNIP),并担任总裁(兼职)。2014年11月,张鹏回归牛津仪器。   除了在仪器行业近15年的从业经历外,张鹏还拥有9年中国法医、2年英国法医的履历。   2007年,仪器信息网编辑曾对张鹏进行了专访:《牛津仪器中国区首席代表兼总经理张鹏的战略收购访谈:投我木瓜 报之琼琚》。 撰稿:秦丽娟
  • 甘肃平凉37人疑因喝牛奶亚硝酸盐中毒 已致3人死亡
    平凉市崆峒区发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截至4月7日下午3时30分,平凉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共收治疑似食物中毒病例37例,其中3人已死亡,其余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疑似亚硝酸盐中毒。   医院上报疑似食物中毒病例   记者了解到,4月7日上午9时零5分,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向上级部门报告了一例疑似食物中毒死亡病例。接到报告后,崆峒区食安委会办公室立即组织区疾控中心专业人员赶赴市二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组织力量全力进行医疗救治。当日上午10时30分,平凉市人民医院又报告了两例疑似食物中毒死亡病例,市、区疾控中心立即前往该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经初步调查,发现疑似食物中毒病例均喝过散装牛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疑似亚硝酸盐中毒。   事发后,平凉市委、市政府等相关部门立即启动了《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3级响应,相关领导要求尽快排查奶源及送奶范围,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清事件原因 做好中毒人员家属安抚及社会稳定工作。   涉嫌奶牛场已被查封   为高效处置中毒事件,平凉市委、市政府立即成立了平凉市紧急处置“47”牛奶中毒事件领导小组,下设医疗救治、事件调查、稳控、新闻报道、后勤保障5 个工作小组,全力以赴开展中毒人员救治工作,确保不发生新的死亡病例,同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采取专群结合的方法实行拉网式调查,逐户排查食用有毒牛奶人员情况,把有中毒症状人员送往医院救治 对涉嫌的两个奶牛场立即查封,对有关人员采取控制措施,展开事件原因调查 对中毒死亡人员及有关人员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抚工作。   记者了解到,截至昨日下午3时30分,平凉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共收治疑似食物中毒病例37例,其中3人已死亡,其余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 谁是蛋白质质谱与蛋白质组学领域世界第一牛人?
    俗话说:文无第一,如果非要整出个蛋白质质谱与蛋白质组学领域世界第一牛人,显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注定是一件有争议的事。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准业内人,我就本着无知者无畏的革命精神,说一下我自己心目中的第一牛人:Ruedi Aebersold。   考虑到科学网的大多数网友对蛋白质组学并不了解,先简单科普一下,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一词,源于蛋白质(protein)与 基因组学(genomics)两个词的组合,意指“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即包括一种细胞乃至一种生物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1995年(也有1994,1996年之说)Marc Wikins首次提出蛋白质组(Proteome)的概念1,1997年, Peter James(就职于有欧洲MIT之称的瑞士联邦工学院(ETH))又在此基础上率先提出蛋白质组学的概念2。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概念又进一步催生了N多的各种各样的组学(omics),两者的诞生的发展,也使系统生物学成为可能,本文的主人公Ruedi Aebersold与Leroy Hood一起于2000年在美国西雅图创办了系统生物学研究所(ISB),该所的建立不但标志着系统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此句话貌似不靠谱,参见文后14楼的评论),也带动了包括蛋白质组学在内的多种组学的发展,当然各种组学的发展也同时促进了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尽管日本也于2000年在东京建立了系统生物学研究所,但是同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东京的这个所,无论是学术水平还是世界影响都无法和西雅图的那个系统生物学领域的麦加相提并论。闲话少叙,我之所以认为Ruedi Aebersold是蛋白质质谱与蛋白质组学领域世界第一牛人,是基于如下原因:   Ruedi Aebersold对蛋白质组学的最大贡献可谓是同位素代码标记技术(ICAT),现在这一蛋白组定量技术自从1999年在Nature上发表以来,该技术已世界广泛应用,该论文迄今(截至2013年1月11日)已被引用了近3000次。Web of Science的检索结果显示,蛋白组学领域迄今已经至少有超过10万篇论文发表,按照被引用次数排名,该论文位居第三位。有意思的是,被引用次数排第四位的是Ruedi Aebersold和另外一位牛人Mathias Mann(下面会介绍)于2003年发表在Nature上的有关蛋白质质谱与蛋白质组学的综述论文,迄今也已被引用近2800次。而引用次数排第一和第二的两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并算不上是蛋白质质谱与蛋白质组学领域的,蛋白质组学仅仅是他们使用的工具,他们的影响也在这个领域之外。蛋白质组学领域,最重要的专业协会应该算是HUPO (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 最重要的专业会议也当属HUPO世界大会,Ruedi Aebersold曾获HUPO含金量最高的成就奖,他本人也经常是HUPO世界大会的分会主席或大会特邀报告人。当然Aebersold还获得了包括美国质谱协会(ASMS)大奖在内的许多专业大奖。可能有人会列出另外的自己心中的第一牛人(如上述的Mathias Mann),但Ruedi Aebersold无疑至少是领域内公认的前几位的世界级牛人。另外,顺便说一下德国马普所的Mathias Mann(其在丹麦首都也有实验室),Mann和Aebersold可谓是蛋白质组学领域的双子星座,都是该领域的顶级牛人,Mann发表的论文有多篇都在蛋白质组学领域被引用次数前10位,不少被引用次数都上千次。上述的Mann和Aebersold两人能在Nature发表综述论文也说明了他们的江湖地位。Aebersold和Mann所发表的论文总被引次数分别超过了5万和3万次,这个数字在世界所有领域都是惊人的。另外,Mathias Mann在蛋白质组学最大的贡献可以说是发明了蛋白质组体内标记技术SILAC3,这种技术与Ruedi Aebersold发明的ICAT已及另外一种标记iTRAQ是公认的应用最为广泛的蛋白质组学定量标记技术。   今年年近花甲的Ruedi Aebersold是世界蛋白质组学的开拓者之一,现在在上述的ETH的工作,和最早提出蛋白质组学Peter James在同一个大学。作为土生土长的瑞士人,Ruedi Aebersold是在2004年底、2005年初才开始在ETH全职工作的,可谓是瑞士的大海龟。Ruedi Aebersold此前在西雅图的ISB和华盛顿大学工作,作为ISB的元老和共同创办人,Ruedi Aebersold现在还是ISB的兼职教授,发表论文时也还署ISB地址。Mann和Aebersold都是欧洲人,现在又都致力于将蛋白质质谱与蛋白质组学应用到临床,尽管蛋白质组学已有十多年发展历史,现在最大的一个瓶颈可以说在基本无法应用到临床,现有的技术,对于临床应用而言,时间和经济成本都太高(无法高通量、检测成本太贵)。这一块硬骨头显然不是一般人能够啃得动的,需要从临床样品制备、质谱技术到数据分析都要有突破甚至革命性的创新,我很期待,也相信Mann和Aebersold有能力最终使蛋白质组学(尤其是基于此的生物标志物鉴定技术)应用到临床。   我国在蛋白质质谱与蛋白质组学领域在世界上最出名的无疑非贺福初莫属,贺福初的名字在国内搞蛋白质组学应该都知道他的名字,他的头衔很多(如将军、院士),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新年伊始他又多了一个牛头衔:万人计划中的科技领军人才。贺的工作和学术水平,我不熟悉,不敢评头论足。他的文章被引用次数最高的是发表在Cancer Research一篇论文,迄今已有126次,但并非是蛋白质组学领域。在蛋白质组学领域,他的被引次数(含自引)最高的论文是2007年发表在蛋白质组学顶级期刊MCP的文章4,迄今已有105次引用。蛋白质质谱领域,我国在世界上最出名的学者估计要数复旦大学的杨芃原了,他的被引用次数最高的一篇论文,是2005年发表在化学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的文章5,迄今已被引用70次,杨芃原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我国在蛋白质组学目前被引用次数最高的是南开大学王磊(澳大利亚海归、长江学者)2007年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论文6,迄今被引次数已经超过500次。   蛋白质质谱仪主要生产商Thermo Fisher(即原来的Finnegan), 最近新出了本挂历,这本特别的挂历上列了13位在蛋白质质谱与蛋白质组学领域的牛人,上述的Ruedi Aebersold和Mathias Mann都在之列,其余11位简单介绍、列表如下。 姓 名 工作单位 主要贡献 Richard D. Smith 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 1990年首次用三重四级杆质谱Top-down(自上而下)分析完整蛋白 John Yates III 美国Scripps研究所 SEQUEST MS/MS数据库搜索程序 Joshua Coon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发明了电子转移解离技术(ETD) Neil Kelleher 美国西北大学 Top-down蛋白质组学 Kathryn Lilley 英国剑桥大学 蛋白质组学定量技术 Pierre Thibault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 应用生物质谱和蛋白质组学到细胞生物学 Michael MacCoss 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 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 Albert Heck 荷兰Utrecht大学 基于质谱的结构生物学 Catherine Costello 美国波士顿大学 HUPO前任主席,质谱技术发展及应用 Alexander Makarov 德国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生物质谱全球研发总监 领导研发Orbitrap质谱仪 Donald Hunt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 FT-MS and ETD   简单的说,上述13位世界级牛人都来自欧美,没有一位来自亚洲,也没有一位华人。我不知道以Ruedi Aebersold代表的上述牛人是如何炼成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不是欧美版的“百人”计划,也不是“千人”计划,更不是“万人”计划而“计划”出来的。网上的公开信息表明:Ruedi Aebersold除了在国际专业协会和期刊有学术兼职外,没有任何行政职务,就是一普通教授,但是这不妨碍他成为蛋白质质谱与蛋白质组学领域世界第一牛人。
  • 学术干货:4位学术牛人教你如何读文献、用文献
    【一】学术牛人1:用自己的话概括和梳理文献 及时回顾   心得和经验:我现在每天还保持读至少2-3篇的文献的习惯。读文献有不同的读法,但最重要的自己总结概括这篇文献到底说了什么,否则就是白读,读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明白,一合上就什么都不知道,这是读文献的大忌,既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致以后不愿意读文献。   一、回顾重要内容   每次读完文献(不管是细读还是粗读),合上文献后,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take home message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从abstract,conclusion里找,并且从discuss里最好确认一下。这样一来,一篇文章就过关了。take home message其实都不会很多,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如果你发现你需要记得很多,那往往是没有读到重点。   二、扩充知识面的读法   重点读introduction,看人家提出的问题,以及目前的进展。类似的文章,每天读一两篇,一个月内就基本上对这个领域的某个方向有个大概的了解。读好的review也行,但这样人容易懒惰。   三、为了写文章的读法   读文章的时候,尤其是看discussion的时候,看到好的英文句型,最好有意识的记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谁,哪篇文章,哪个期刊,这样以后照猫画虎写的时候,效率高些。比自己在那里半天琢磨出一个句子强的多。当然,读的多,写的多,你需要记的句型就越少。其实很简单,有意识的去总结和记亿,就不容易忘记。   【二】学术牛人2:根据文献重要程度编号 精读综述和摘要   一、先看综述   先读综述,可以更好地认识课题,知道已经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对于国内文献一般批评的声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领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再看外文文献会比一开始直接看外文文献理解的快得多。而国外的综述多为本学科的资深人士撰写,涉及范围广,可以让人事半功倍。   二、有针对地选择文献   针对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论文来读,从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么问题,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证明,有哪些结论?从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逻辑推论,学习技术方法。   1、关键词、主题词检索:关键词、主题词一定要选好,这样,才能保证你所要的内容的全面。因为,换个主题词,可以有新的内容出现。   2、检索某个学者:查SCI,知道了某个在这个领域有建树的学者,找他近期发表的文章。   3、参考综述检索:如果有与自己课题相关或有切入点的综述,可以根据相应的参考文献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论文。   4、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   三、如何阅读文献   1、注重摘要:摘要可以说是一个论文的窗口。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多数文章题目、摘要简单浏览后,直接把几个Figure及Title与legend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   2、通读全文:读第一遍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争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为读论文的目的并不是学英语,而是获取信息,查了字典以后思维会非常混乱,往往读完全文不知所谓。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将生字标记,待通读全文后再查找其意思。   3、归纳总结:较长的文章,容易遗忘。好在虽然论文的句子都长,但每段的句数并不多,可以每一段用一个词组标一个标题。   4、确立句子的架构,抓住主题:读英文原版文献有窍门的。我们每个单词都认识读完了却不知他在说什么,这是最大的问题。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看到大量的关系连词,他们承上启下引领了全文。中国人喜欢罗列事实,给出一个观点然后就是大量的事实,这也是中文文献的特点,我们从小都在读这样的文章,很适应。西方人的文献注重逻辑和推理,从头到尾是非常严格的,就像GRE里面的阅读是一样的,进行的是大量重复、新旧观点的支持和反驳,有严格的提纲,尤其是好的杂志体现得越突出。读每一段落都要找到他的主题,往往是很容易的,大量的无用信息可以一带而过,节约你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5、增加阅读量:由于刚刚接触这一领域,对许多问题还没有什么概念,读起来十分吃力,许多内容也读不懂。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最后可以融汇贯通。所以,对新手而言,应当重视阅读文献的数量,积累多了,自然就由量变发展为质变了。   四、提高阅读的效率   1、集中时间看文献: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2、做好记录和标记: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html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   3、阅读顺序:根据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顺序。一般先看abstract,introduction,然后看discussion,最后看result和method(结合图表)。   五、文献的整理   1、下载电子版文献时(caj, pdf, html),把文章题目粘贴为文件名(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号)   2、不同主题存入不同文件夹。文件夹的题目要简短,如:PD, LTP, PKC, NO。   3、看过的文献归入子文件夹,最起码要把有用的和没用的分开。   4、重要文献根据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编号,然后按名称排列图标,最重要的文献就排在最前了。而且重要文献要注意追踪。运气好,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线索 运气不好,发现别人抢先了。据此修正你的实验。   六、英文文章写作(阅读文献的副产品)   1、平时阅读文献,注意总结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语(注意,文献作者必须是以英文为母语者,文献内容要与你的专业有关)。   2、找3-5篇技术路线和统计方法与你的课题接近的文章,精读。   【三】学术牛人3:如何提高英文的科研写作能力   心得和经验: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是科研工作者与同行交流、取得国际影响的必经之路。有些国内的科学家实验做得很漂亮,但常常苦恼于论文写作力不从心,成为国际交流的一大障碍。本文从笔者的亲身体验出发,给博士生、博士后以及年轻的PI(课题组长)提供一个借鉴。   我大学时的同班同学都知道,那时我的英语不算好(英语四级考试仅为&ldquo 良&rdquo ),写作尤其糟糕。初到美国之时,对英文环境适应得很差,读一篇《生物化学杂志》(JBC)的文章要五六个小时,还常常不理解其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压力极大。很幸运,1991年4月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攻读博士学位时遇到了学兄和启蒙老师John Desjarlais。听了我的苦恼后,John告诉我,&ldquo 每天花45分钟读《华盛顿邮报》,两年后你的写作能力会得心应手&rdquo 。这条建议正合我意。   我原本就对新闻感兴趣。于是,我每天上午安排完第一批实验后,都会在10点左右花一个小时阅读《华盛顿邮报》,主要看A版(新闻版)。刚开始,我一个小时只能读两三个短消息或一个长篇报道,中间还不得不经常查字典看生词。但不知不觉间,我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1992年老布什与克林顿竞选总统,我跟踪新闻,常常一个小时能读上几个版面的消息或四五个长篇报道,有时还把刚看到的新闻绘声绘色地讲给师兄师姐听。   阅读直接提升了我的英文写作能力。看完一些新闻后,我常常产生动笔写自己感想的冲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游泳队取得了四金五银的好成绩,美国主要媒体纷纷指责这是中国运动员服用违禁药物,但没有任何检测的证据,完全凭美国运动员的感觉。此事让我很气愤,我生平第一次给《华盛顿邮报》和《巴尔的摩太阳报》(The Baltimore Sun)各写了一封信,评论报道的不公平。没想到两天后,《巴尔的摩太阳报》居然原封不动地把我的信刊登在《读者来信》栏目。   同事祝贺,我也洋洋得意。受到此事鼓励,我在此后三年多的日子里常常动笔,有些文章发表在报刊上(大部分投稿石沉大海),也曾代表中国留学生写信向校方争取过中国学生的利益。有时还有意外的惊喜。1995年的一天,一位朋友打电话告诉我:今天出版的《巴尔的摩太阳报》上有我的评论文章。我急匆匆赶到街头买来5份报纸,果然,在A版的倒数第二页,以15厘米× 15厘米的篇幅发表了我一个多星期前寄给报社、本以为不会发表的一篇文章。   以上是我个人英文写作能力提升的一段过程。但是,科研论文不同于读者来信,有其专业特点甚至是固定格式。   1994年,我第一次完整地写科研论文,感觉很差。好不容易写完的文章,连我自己都不愿意读第二遍,勉强修改之后交给了老板Jeremy Berg。他拖了3周没看我的文章,我实在忍不住了去催他。上午9点,Jeremy告诉我:今天看。11点,我去他办公室催,秘书拦住我,说Jeremy正在办理重要事务,两点前不得打扰。我心中惴惴,不知Jeremy在干什么。下午一点半,Jeremy急匆匆过来找我,拿了一叠纸,&ldquo 这是初稿,你看看如何,我们可以试试《科学》&rdquo 。我仔细一看,天啊!一共7页,4个多小时,Jeremy已经把文章的整体写完了,只是缺少方法(Method)和参考文献(references)。让我郁闷的是,他根本没有用我的初稿。   其实,写文章贵在一气呵成。我也沿袭了Jeremy的风格。2006年10月,在我们处于劣势的激烈竞争中,有两个课题面临被&ldquo scoop&rdquo (取消)的危险,我曾经两次一晚上赶出一篇文章。第一次是10月15日,傍晚8点左右开始写,通宵工作,第二天早晨10点完成一篇按照《细胞》杂志格式的论文,包括摘要(abstract),引言(introduction),结论(results),讨论(discussion),仔细阅读一遍后于下午4点半完成网上投稿。这篇文章最终发表在12月份《自然》子刊《结构与分子生物学》上(电子版于11月10日发表)。另一次是10月18日,傍晚6点开始写,通宵工作,第二天早晨8点完成,上午9点半完成投稿,最终发表在12月15日的《细胞》上。当然,能通宵完成一篇文章,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研究领域非常熟悉,对文章整体的大概思路已经深思熟虑,所有的图表(Figures)都事先做好了。这些前期工作即使全身心投入也需要3~4天。   从1994年自己写第一篇科研论文的艰难,到现在写起来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我总结出如下经验。   1、要写好科研论文,必须先养成阅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争取每天30~60分钟。刚开始可以选择以读英文报纸、英文新闻为主,逐渐转为读专业杂志。我会在近期专门写一篇文章介绍一套行之有效的增强读专业杂志能力的办法。   2、写科研论文,最重要的是逻辑。逻辑的形成来自于对实验数据的总体分析。必须先讨论出一套清晰的思路,然后按照思路来做图表(Figures),最后才能执笔。   3、具体写作时,先按照思路(即Figures)写一个以subheading(小标题)为主的框架,然后开始具体写作。第一稿,切忌追求每一句话的完美,更不要追求词语的华丽,而主要留心逻辑(logic flow),注意前后句的逻辑关系、相邻两段的逻辑关系。写作时,全力以赴,尽可能不受外界事情干扰(关闭手机、座机),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拿出第一稿。还要注意:一句话不可太长。   4、学会照葫芦画瓢。没有人天生会写优秀的科研论文,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学习别人的文章要注意专业领域的不同,有些领域(包括我所在的结构生物学)有它内在的写作规律。在向别人学习时,切忌抄袭。在美国一些机构,连续7个英文单词在一起和别人的完全一样,原则上就被认为抄袭(plagiarism)。   5、第一稿写完后,给自己不要超过一天的休息时间,开始修改第二稿。修改时,还是以逻辑为主,但对每一句话都要推敲一下,对abstract和正文中的关键语句要字斟句酌。科研文章里的一些话是定式,比如&ldquo To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hellip &hellip ,we performed&hellip &hellip &rdquo (为了探索&hellip &hellip 的机制,我们做了&hellip &hellip ),&ldquo Theseresults support the former,but not the latter,hypothesis&hellip &hellip &rdquo (这些结果支持了前面的观点,而不是后面的,假设&hellip &hellip ),&ldquo Despite recent progress,how&hellip &hellip remains to be elucidated&hellip &hellip &rdquo (尽管最近的进展,如何阐明&hellip &hellip )等等。用两次以后,就逐渐学会灵活运用了。学会用&ldquo Thesaurus&rdquo (同义词替换)以避免过多重复。第二稿的修改极为关键,再往后就不会大改了。   6、第二稿以后的修改,主要注重具体的字句,不会改变整体逻辑了。投稿前,一定要整体读一遍,对个别词句略作改动。记住:学术期刊一般不会因为具体的语法错误而拒绝一篇文章,但一定会因为逻辑混乱而拒绝一篇文章。   这套方法行之有效,我对所有的学生和博士后都会如此教导。   我的第一个博士后是柴继杰,1999年加入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实验室。柴继杰当时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很差。我对他的第一个建议就是&ldquo 每天花半小时读英文报纸&rdquo 。难能可贵的是:他坚持下来了!经过几年的努力,2004年柴继杰已经能写出不错的项目经费申请书(grant proposal),2006年他的第一篇独立科研论文发表在《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上,随后相继在《自然》发表两篇论文,在其他一流学术期刊发表十多篇论文。他的写作能力开始成熟。   发表论文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要明白:论文只是一个载体,是为了向同行们宣告你的科研发现,是科学领域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在科研论文写作时,一定要谨记于心的就是:用最简单的话表达最明白的意思,但一定要逻辑严谨!其实,中文和英文论文皆如此!   【四】学术牛人4 :外语基础薄弱如何读外国文献?   心得和经验:本人英语基础不好,没过六级,所以在硕士的时候基本上看的外文文献很少,现在想想很后悔,2年的时间少学了很多东西。上了博士,自己给自己的定位也高一些了,开始打算硬着头皮咬着牙很不情愿的也要多看些外文文献,一开始看比较慢,有些很难理解,到现在大约仔细阅读了100篇外文文献,泛读了100篇外文文章,受益匪浅,现在基本不怎么看中文的了,现在自己写外文的也很顺手了。谈几点自己的体会,我是材料专业的。   1、先找5篇跟自己论文最相关的外文文章看。花一个月的时间认认真真的看,反复看,要求全部读懂,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学和老师交流一下。一个月以后你已经上路了。   2、如何读标题:不要忽视一篇论文的标题,看完标题以后想想要是让你写你怎么用一句话来表达这个标题,根据标题推测一下作者论文可能是什么内容。有时候一句比较长的标题让你写,你可能还不会表达,下次你写的时候就可以借鉴了。   3、如何读摘要:快速浏览一遍,这里主要介绍这篇文章做了些什么。也许初看起来不好理解,看不懂,这时候不要气馁,不管它往下看,等你看完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许你都明白了。因为摘要写的很简洁,省略了很多前提和条件,在你第一眼看到摘要而不明白作者意图的时候看不懂是正常的。   4、如何读引言(前言):当你了解了你的研究领域的一些情况,看引言应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都是介绍性的东西,写的应该都差不多,所以看文献多了以后看这部分的内容就很快了,一扫而过,有些老外写得很经典得句子要记下了,下次你写就可以用了。   5、如何读材料及试验:当你文献看多了以后,这部分内容也很简单了,无非就是介绍试验方法,自己怎么做试验的,很快就能把它看完了吧。   6、如何看试验结果:看结果这部分一定要结合结果中的图和表看,这样看的快。主要看懂试验的结果,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例如作者用不同的句子结构描述一些数字的结果)。有时看完以后再想想:就这么一点结果,别人居然可以大篇幅的写这么多,要是我可能半页就说完了。   7、如何看分析与讨论:这是一篇文章的重点,也是最花时间的。我一般把前面部分看完以后不急于看分析讨论。我会想要是我做出来这些结果我会怎么来写这部分分析与讨论呢?然后慢慢看作者的分析与讨论,仔细体会作者观点,为我所用。当然有时候别人的观点比较新,分析比较深刻,偶尔看不懂也是情理之中。当你看的多了,你肯定会看的越来越懂,自己的idea越来越多。   8、如何看结论:这个时候看结论就一目了然了,作后再反过去看看摘要,其实差不多。   9、把下载的论文打印出来:把论文根据与自己课题的相关性分三类,一类要精读,二类要泛读,三类要选择性的读,分别装订在一起。   10、看过的文献要温习:看完的文献千万不要丢在一边不管,3-4个月一定要温习一遍,可以根据需要,对比自己的试验结果来看。   11、学会记笔记:重要的结论,经典的句子,精巧的试验方案一定要记下来,供参考和学习。   12、有些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文献,可以批判性的阅读。我想要是你自己做试验多的话,你应该有这个能力判断谁的更对一点。出现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原因有下:试验方法描述不详细,可能方法有差别 试验条件不一样 某些作者夸大结果,瞎编数据。   有人也许会问,你是怎么看文献的,特别是一个以前没有接触的陌生领域。我的方法是,先看中文综述,然后是中文博士论文,而后是英文综述,最后是英文期刊文献。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中文综述,你可以首先了解这行的基本名词,基本参量和常用的制备、表征方法。   我觉得这点很重要,因为如果直接英文上手的话,一些基本名词如果简单的想当然的翻译,往往会将你引入误区或造成歧义。同时中文综述里要包含了大量的英文参考文献,这就为后续的查找文献打下一个基础。   中文博士论文,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其第一章前言或是绪论所包含的信息量往往大于一篇综述的。因为它会更加详细的介绍该领域的背景以及相关理论知识,同时里面往往会提到国内外在本领域做得比较好的几个科研小组的相关研究方向。通过阅读就可以更清楚理清一个脉络。   英文综述,特别是那种invited paper或是发表在高if期刊上的,往往都是本领域的牛人们写的。对此要精读,要分析其文章的构架,特别要关于作者对各个方向的优缺点的评价以及对缺点的改进和展望。通过精读一篇好的英文综述,所获得的不只是对本领域现在发展状况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学会很多地道的英文表达。最后就是针对自己的课题查找阅读相关英文文献了。现在各大学图书馆里面的数据库都比较全,即使没有也可以通过网络上多种手段获取文献了。所以说文献的获取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查什么样的文献和怎么具体阅读整理文献。根据我的体会,我觉得有以下四类英文文献是我们所需要的:   1、本领域核心期刊的文献。不同的研究方向有不同的核心期刊,这里也不能一概唯if论了。比如说陶瓷类的核心期刊美陶的IF也不过1.5几,但上面的文章特别是featureartical还是值得仔细阅读的。当然,首先你要了解所研究的核心期刊有哪些,这个就要靠学长、老板或者网上战友的互相帮助了。   2、本领域牛人或者主要课题组的文献。每个领域都有几个所谓的领军人物,他们所从事的方向往往代表目前的发展主流。因此阅读这些组里的文献就可以把握目前的研究重点。这里有人可能要问,我怎么知道谁是牛人呢?这里我个人有两个小方法。第一是在ISI检索本领域的关键词,不要太多,这样你会查到很多文献,而后利用ISI的refine功能,就可以看到哪位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比较多,原则上一般发表论文数量较多的人和课题组就是这行里比较主要的了。还有一个方法,就是首先要了解本领域有哪些比较规模大型的国际会议,而后登陆会议主办者的网站一般都能看到关于会议的invited speaker的名字,做为邀请报告的报告人一般来说都是在该行有头有脸的人物了。   3、高引用次数的文章。一般来说高引用次数(如果不是靠自引堆上去的话)文章都是比较经典的文章,要么思路比较好,要么材料性能比较好,同时其文笔应该也不赖的话。多读这样的文章,体会作者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和图表分析的处理,相信可以从中领悟很多东西的。   4、最后就是当你有了一定背景知识,开始做实验并准备写论文的时候需要看的文献了。我个人的经验是,首先要明确一点,你所做的实验想解决什么问题?是对原有材料的改进还是创造一种新的材料或者是新的制备方法,还是采用新的表征手段或是计算方法。明确这一点后,就可以有的放矢查找你需要的文献了。而且往往当你找到一篇与你研究方向相近的文章后,通过ISI 的反查,你可以找到引用它的文献和它引用的文献,从而建立一个文献树,更多的获取信息量。   此外,我想提到的一点就是关于文献的整理。很多时候大家下文献都是很盲目,抱着一种先下来再说的思想。往往下来的文献不少,但只是空占着磁盘空间。不经过整理归类的文献就不是自己的文献,那根据什么来分类呢?   我有一个比较简单实用的方法,适用于那些拥有大量未读文献的。就是只关心三点:文章的前言的最后一部分(一般这部分都是提出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项工作,依据和方法),文章中的图表(提出采用的表征方法以及性能变化)和结论(是否实现了既定目标以及是否需要改进)。当然,如果全部精读相信工作量也不小。我的看法是尽可能用50个字左右来归纳文章,说白了就是文章的目的(如改进某个性能或提出某种方法)+表征手段(如XRD, IR,TEM等)+主要结论(如产物的性能)。当你按照这个方法归纳整理几十篇文献后,自然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后再根据你的笔记将文献分类整理,当你在写论文需要解释引用时再回头精读,我觉得这样会提高效率不少。
  • 德国Scheffold和牛爱珍博士一行人应邀来我司参观
    德国Scheffold和牛爱珍博士一行人应邀来苏州普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参观。 德国Scheffold博士 德国Scheffold和牛爱珍博士 德国Scheffold和牛爱珍博士参观实验室 苏州普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市场部
  • 7位学术牛人亲授追踪最新文献的闯关秘籍
    7位学术牛人亲授追踪最新文献的闯关秘籍瑞士乌普萨拉大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副教授Lynn Kamerlin:通过最新的文献,我才能对研究领域中背景知识及前沿热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解决研究工作中遇到困难。然而基金申请、教学任务、行政管理等繁琐事务使我对查阅最新文献时常感到有心无力的。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的转化生物信息团队负责人Denis Bauer:如果不能通过最新文献来了解当前的科研热点,那么研究内容就有可能是科研中已经过时的东西。阅读文献是一个缓慢的学习过程,需要花时间去理解消化。有时读文献会让人感到沮丧,尤其是当你发现已有文献中抢先发表了你的创新性想法的时候。 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Belen Masia:为了推动科学向前发展,了解科研最新前沿进展是十分必要的。然而作为一名副教授,除了科研研究,教学任务、基金申请、同行评议、发表演讲、参加学术会议等多重任务都让我很难挤出时间来查阅最新文献。 奥克兰加利福利亚数字图书馆前馆员和博士后研究员John Borghi:在浩如烟海的科学文献中找到你真正需要的文献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年轻科学家而言,在努力掌握最新文献的同时还需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西班牙塞维利亚Donana生物站的进化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的资深科学家Juan Jose Negro:毫无疑问,时刻追踪最新文献是非常必要的。为了能提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你必须要知道其他人已经做了哪些研究。同时,你也可通过最新文献而有所启发。 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精神医学遗传学副教授Jehannine C.Austin:科学家的任务就是揭开科学的谜团,创造新的知识和理论,因而需要实时更新所在研究领域中的科学知识。但是追踪最新文献的确是一个工程浩大且无终止日期的任务,所以我很难确定该任务的优先级。 阿默斯特的马萨诸塞大学的经济学副教授Ina Ganguli:为了对科研做出相应的贡献并有效得教导我的学生,我需要非常熟悉当下的前沿研究及其使用的最新理论和实验方法,然而我对科研者的时间到底应该放在做科研研究上,还是在追踪最新文献上的问题上仍然有犹豫。
  • 牛津仪器委任非执行董事
    2013年6月11日,牛津仪器有限公司宣布委任Jennifer Allerton为独立非执行董事。该任命将于2013年6月11日起生效。 Jennifer Allerton   Jennifer拥有丰富的国际业务经验,曾在全球的大企业从业超过30年,尤其是在新兴市场国家,并在这些企业担任高级职务,包括首席信息官、技术经理等职位。她的国际经验将加强董事会的技能和经验。   Jennifer Allerton于2013年7月9日还将加入AVEVA Group plc任非执行董事,进一步的细节尚未公布。
  • 美国FTC质构仪对牛肉棒的韧性检测
    牛肉棒的韧性检测(量化硬度韧性等质构特征与消费者可接受的咬、嚼和撕度紧密关联)检测背景:一家大型牛肉条和牛肉干生产商正在寻找一种可量化的、一致的方法来测量并最终更好地控制其产品的质地。目前的方法只涉及简单的视觉检查和非常主观的人类感官评价。制造商收到了消费者的投诉,说有些牛肉棒咬起来太难嚼了。制造商需要为他们的理想产品制定一个基准参考或标准,以便他们可以比较其他产品(如太耐嚼)。在我们测试之前,他们只使用感官分析来确定产品的咬合力,然而,他们想要一种方法来量化数据并可视化口味的差异以及理想样品和不理想样品的差异。一种一致和可重复的测量和控制质构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测试结果:所有测试都是使用TMS-Pro进行的,TMS-Pro带有250N测压元件和剪切刀片夹具,采用Warrner-Bratzlerdesign,这是评估肉制品韧性的行业标准。底部的图表展示了从4种不同牛肉棒产品的运行样本中收集的数据。图表显示了4种口味之间的显著差异。在对每种口味进行多次测试后,制造商可以得到该特定口味的“标准”或基线。然后,他们可以将这个数字(峰值力)与被认为“太有嚼劲”的产品进行比较。实验结论:快速和简单的测试,给出可重复的,客观的结果,几乎实时处理客户现在将有一种量化的方式来显示配方变化造成的纹理差异
  • 创新技术即将推广市场 牛津纳米孔公司筹集8440万英镑私人融资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牛津纳米孔技术公司(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周二表示,它已从现有和新投资者手中筹集了8,440万英镑(1.095亿美元)的私人融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67px height: 12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2b4530a3-e33d-4383-9450-d5131702af1e.jpg" title=" 下载.jpg" alt=" 下载.jpg" width=" 467" height=" 128"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该轮的投资者包括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的国际控股公司(IHC)和英国退休金基金RPMI Railpen。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该公司将利用这笔新资金来支持商业和制造业务的增长,并进一步发展其纳米孔技术。目前,它正在扩大其LamPore COVID-19诊断测试的水平,以检测SARS-CoV-2,该病毒上周获得了CE标志。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a25b9359-b967-461b-93cf-04ae44477354.jpg" title=" u=3217082634,3023774103& amp fm=26& amp gp=0.jpg" alt=" u=3217082634,3023774103& amp fm=26& amp gp=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最新一笔融资是在该公司于五月从新老投资者那里筹集了4,840万英镑(6,280万美元)之后,迄今为止,Oxford Nanopore的总融资额已达到约6.14亿英镑。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牛津纳米孔首席执行官Gordon Sanghera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的国际投资者群反映了牛津纳米孔的国际野心,因为我们的技术现已用于回答100多个国家的重要生物学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IHC董事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Syed Basar Shueb评论说:“牛津纳米孔已经开发出独特且经过验证的技术,并且在紧迫的时间内将产品从创新推向市场非常有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Oxford Nanopore表示将在本月晚些时候的美国人类遗传学会虚拟年会上提供有关其技术的更新。 /p
  • 何峻先生出任牛津仪器中国区总裁
    近日,牛津仪器宣布:自2021年7月1日起,何峻先生将出任牛津仪器中国区总裁。何峻,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专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此前曾在中国石化承担科研工作,并在安捷伦科技担任市场营销、销售和战略等方面的高管岗位,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加入牛津仪器后,何峻将带领牛津仪器中国团队继续保持强劲的业务增长,与英国总部、全球各业务部门及业务伙伴保持密切沟通与协作,进一步提升中国区的销售、应用和服务的综合能力,为中国区广大工业和科研界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 试验机牛人狂虐iphone6s/plus手机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p script type=" text/java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1492436E292E44C89C33DC5901307461& amp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mp autoStart=true& amp width=600& amp height=490& amp playerid=621F7722C6B7BD4E& amp playertype=1" /script p   大家好,9月25日收到的iphone6s/plus玫瑰金手机,去年iphone6/plus陷入弯曲门事件,作为一名资深果粉我的iphone6s/plus被我“坐弯”了,今年最新的iphone6s/plus是不是还会“坐弯”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iphone6s/plus到底能不能经得起超级武器的试验呢?是否还是和我的iphone6/plus一样的悲惨结局呢?资深果粉当然快人一步赶在一大波评测到来之前我先抢“虐”。那么我们就赶紧拆开包装看看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35px " title=" 1.webp.jpg"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noimg/8ac794fa-c4d3-4d85-a2b9-61edec03ba77.jpg" width=" 600" height=" 435" / /p p   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一款标准的iphone6s/plus 64G玫瑰金手机,说一下手感还真是不错,有质感,有重量,品质一如既往的继承了苹果产品的本色,玫瑰金的手机也应该合适男孩子,其实并不那么娘炮!由于iphone6s/plus多了3D Touch的压力感应晶片,因此机身尺寸比iphone6s/plus长了0.2mm、宽了0.1mm,厚度增加0.2mm iphone6s/plus长了0.1mm、宽了0.2mm,厚了0.2mm。机身的差异肉眼基本看不出来。 /p p   当然,你现在所看到的并不是我测评的重点,我的重点是利用超级武器来测评iphone6s/plus手机是否正如库克所说硬度提高了很多?不然老婆那天不高兴,我们钱包肯定肯定受不了! /p p   下面就请出我的超级武器“万能试验机”,利用这个超级武器我将我的试验分两部分,首先用弯曲夹具给iphone6s/plus手机施加135牛的力,保持10秒,然后返回,去年iphone6/plus在受到135牛的压力后产生了永久形变,我们看iphone6s/plus手机是否也产生永久形变,最后再施加力直到iphone6s/plus手机被压弯。下面我们将iphone6s/plus放在试验机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600px " title=" 2.webp.jpg"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noimg/27bdce19-c505-41eb-9e27-ccb0534dd28a.jpg" width=" 600" height=" 600" / /p p   正如你所看到的,我已经将iphone6s/plus手机放在弯曲夹具上面了,现在我们已经根据试验要求将设备和软件设置完毕,在此特别鸣谢深圳兰博三思提供的电子万能试验机的大力支持。我们的试验现在开始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597px " title=" 3.webp.jpg"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noimg/60fc3b50-f835-4e8b-97dd-749593d2f93c.jpg" width=" 400" height=" 597"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597px " title=" 4.webp.jpg"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noimg/ba654cbd-7050-43e7-b3a2-37a75832a817.jpg" width=" 400" height=" 597" / /p p   哇~整个实验过程我的心都在滴血啊,看着我的玫瑰金一点一点的变弯,既兴奋又紧张!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597px " title=" 5.webp.jpg"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noimg/e7d2719d-bd42-4b65-a302-d07d769e92f5.jpg" width=" 400" height=" 597"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597px " title=" 6.webp.jpg"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noimg/0544a52b-c3e6-4075-b0ce-8b5739e8448b.jpg" width=" 400" height=" 597"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597px " title=" 7.webp.jpg"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noimg/4fd9d93d-c957-4fcc-8ece-462f480cc8dc.jpg" width=" 400" height=" 597" / /p p   试验终于结束了,通过刚才的试验我们看到iphone6s/plus手机在135牛的压力下没有产生永久形变,直至1000牛时被压断,(相当于100公斤的成年人将手机放置在一个横向支点上,将自身重点全部压在该手机上)今年的iphone6s/plus采用了7000系列铝合金材质,其硬度是iphone6/plus的2.5倍。综上所述,去年iphone6/plus的弯曲门事件是不会在今年的iphone6s/plus出现。各位果粉可以安安心心好好使用你的苹果手机了!我再也不用担心老婆一不小心造成我的钱包损失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title=" 8.webp.jpg"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noimg/c0f30a29-28ff-4fb5-8372-dac8a84e135b.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 /p p   最后再次感谢深圳兰博三思材料检测有限公司友情提供的电子万能试验机及其试验解决方案! /p
  • 牛排是牛排,“正不正经”就不知道了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澳大利亚肉类市场出现大量用碎牛肉加肉胶合成的牛排,并揭秘了这种合成牛排制作的整个过程。 国内媒体跟进了报道,并通过试验演示了从碎肉和肉胶到牛排的神奇变化过程。该新闻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大媒体争相转载报道,内容大都一样,无不外乎食品又出安全问题了:碎肉和食品添加剂竟然能够合成牛排?简直太不可思议了,这种牛排你很能已经买过并吃过,然后再配一个惊恐的表情,好像这合成牛排是毒食品,能够置人于死地。  专业术语称为“重组肉”  “重组肉”其定义为:借助机械和添加辅料(食盐、食用复合磷酸盐、动植物蛋白、淀粉、卡拉胶等)以提取肌肉纤维中基质蛋白和利用添加剂的粘合作用使肉颗粒或肉块重新组合,经冷冻直接出售或经预热处理保留和完善其组织结构的肉制品。重组肉的加工技术有酶法加工技术、化学加工技术和物理加工技术。“重组肉”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食品加工技术。这种肉在美国等地区的肉类市场占有很大的比例,目前国内市场该类产品也占有一定比例。其次,报道中提到的TG酶、黄原胶、卡拉胶都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的要求是允许按需求添加的。  “合成牛排”是否有害  那这种“合成牛排”有没有食品安全问题呢?肉是牛肉,使用的辅料也是允许的,似乎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但是在重组肉加工过程中,如果生产环境控制不好会增加肉制品细菌感染的几率,这也是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消费者不必过度恐慌。农业部的《调理肉制品加工技术规范NYT2073》对重组肉的原料、加工、包装和储运等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在出厂检验要求致病菌不得检出,所以,只要是正规厂家生产出的合格产品完全可以放心食用。另外一点需要注意,肉是微生物天然培养基,碎肉感染微生物的几率要远远大于整块肉,而重组肉又是经过多道工序,更是大大增大了细菌感染的几率,因此,消费者购买这种“合成牛排”回家烹饪的时候一定要全熟,增加烹饪的时间,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关于“合成牛排”的新闻报道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最主要是消费者感觉受到了欺骗,利用消费者对食品加工技术的常识缺陷,模糊标注,对消费者造成误导。我高价买回来的牛排,结果一看是什么牛身上乱七八糟的碎肉加上各种食品添加剂合成的,恐怕搁谁心里都会不舒服。所以别以为网上“100元10片的牛排,还赠送刀叉”的好事会被你碰到,孰知便宜没捡到,还吃了一嘴碎肉渣。另外39元一位的自助烤肉,牛排管够吃,你认为你你会吃到真正的牛排吗?  “合成牛排”的检测方法  合成牛排中的重要组成成分为卡拉胶。卡拉胶(carrageenan),又名鹿角藻胶,由某些红海藻提取制成。它是由半乳聚糖所组成的多糖类物质,相对分子质量15万~20万。卡拉胶为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无味无臭。在60℃以上的热水中完全溶解,不溶于有机溶剂。在pH9时稳定性最好,pH6以上可以高温加热,pH3.5以下时加热会发生酸水解。物理鉴别方法:  区别是否是合成拼接牛排,一般从形状,颜色,纹理,大小几个方面区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看纹理。  (1)形状,牛排都是一样形状,圆圆的,这一定是合成吗?答案:不一定,因为牛排是根据牛肉部位切割,每种牛排的部位不同,当然切割出来的形状也会不同,菲力牛排是里脊切割,一般是圆形或者椭圆形。所以,单纯从形状不一定判断出来。  (2)颜色:正常牛排颜色是一致的,不会出现几种不同的颜色,如果一块牛排,有好几种颜色,那就可以考虑下是否是合成牛排。  (3)纹理:这点是判断牛排是否合成的关键,正常非合成牛排的纹理是自然的,一条连着一条,不会出现杂乱无章。如果纹理杂乱无章,找不到头绪,那就是合成牛排。  (4)筋路:非合成牛排有自然的筋,正常牛排在零下十八摄氏度冷冻下,筋路部位出现裂开是正常现象,仔细观察裂开部位,就会发现,肉与筋的部位,一丝丝相链接,而不是直接全部断开。化学检测方法:  目前,对卡拉胶的检测方法主要采用的是《GB 15044-2009 食品添加剂 卡拉胶》标准,涉及到的仪器主要为红外吸收光谱仪以及旋转式粘度计,测定的主要指标之一是硫酸酯。相关标准见附件。附件:20105319358.pdf
  • 牛憨笨:孺子牛精神照亮科研道路
    牛憨笨院士牛憨笨院士和学生在一起  牛憨笨(1940.2-2016.7),我国杰出的光电子学和超快诊断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光电子学研究所原所长,光电工程学院名誉院长。作为我国电子光学理论和变像管诊断技术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之一、深圳经济特区引进的第一位院士,牛院士主持成立了深圳大学第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华南第一个光电博士后工作站、深圳大学唯一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我国国防建设和高科技发展,为提升深圳科技创新水平,推动特区高水平科研机构、高水平大学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先后荣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奖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和三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和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1项、苏联发明专利和美国专利各1项,2010年被评为深圳改革开放“30年30位杰出人物”之一。  ①热爱科研 每晚工作到10点钟  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专属的小白楼里,有一间办公室几乎常年都亮着灯。从这栋楼314室发出的灯光,在夜幕中,就像一颗闪亮的星。这间办公室的主人就是牛憨笨院士。但是从7月5日这一天开始,这间办公室的主人不在了。因病医治无效,牛憨笨于2016年7月4日15时30分在深圳逝世,享年76岁。中央领导同志,科技、学术领域人士及社会各界纷纷以各种形式表示哀悼,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市长许勤等敬献花圈。  “牛院士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办公室的灯光。”弟子赵志刚说,“每天晚上经过老师的办公室,看见里面透出的灯光,都会很心安,学生有疑问也方便找他,直至晚上10点。”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2013年。他希望自己的这盏灯可以带动全学院实验室的灯都能一起亮着,为科研努力。2013年2月,牛憨笨被诊断为壶腹癌,开始接受治疗。  今年年初有学生去探望他,当时牛憨笨全身接满了管子,已说不出话,只能笔谈,病倒在床的他问得最多的还是实验室的事。当学生提出课题太难,能不能降低点难度,牛憨笨表示:按什么标准申请就要按什么标准完成,学术不能偷工减料,打一点折扣。如今这位可敬的孺子牛离开了,一位学生写道:“老师一路走好,自此再不见晚上10点办公室的灯光。”  牛憨笨1940年2月出生于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66年至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3年获第二届王丹萍科学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被评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和中国科学院模范导师。1999年,他带领科研团队来到深圳大学,成为深圳市的第一位院士。  从研究微光夜视开始,牛憨笨一直从事图像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和显示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变像管超快诊断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为我国地下核试验、激光核聚变、光化学、光生物学、凝聚态物理、激光技术等研究领域提供了多种超快图像信息获取手段。他创建了动态电子光学理论,负责研制成功的九种变像管和七种变像管相机,打破了西方对我国的禁运,并使我国超快诊断技术跻身世界前列,为国防建设及核聚变新能源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老骥伏枥 南下深圳“科研创业”  1999年9月,牛憨笨率领10余名中国科学院西安光电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人员来到深圳。当时已年届六旬的牛憨笨,为何选择南下深圳?1979年8月,牛憨笨作为第一批出国人员被派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进修。牛憨笨发现,在他们那个专业,两国的研究与技术水准非常接近,但是生活水准的反差却非常大。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要为缩小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尽一份责任。在他看来,要实现这个目标,最好的道路就是科研与产业化相结合,而深圳充满活力的经济和科研环境,成为最合适的选择。  当时已经是院士的牛憨笨,完全可以凭借他的学术成就过上非常轻松惬意的生活,但他选择了一条拓荒牛的道路。刚到深圳时,现在的光电研究所当时还是一片竹林,从专业方向、人才引进到工程建设,一切从零开始,在高校开创一门学科的难度可想而知。来深前后,牛憨笨的体重一度下降了20斤。  在牛憨笨的带领下,深大组建了光电子学研究所和光电工程学院,建立了光学工程博士点、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以及3个硕士点,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链,光学工程更被评为广东省攀峰学科。牛憨笨和他的科研团队以十年磨一剑的耐力,开展了多项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防科研项目的研究,其理论建树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为改善高速摄影变像管性能、研究瞬态电子衍射、瞬态显微技术和超短电子脉冲产生等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开辟了高时空分辨生物医学成像新领域,在荧光纳米成像方面的研究瞄准了国际空白。  多年的工作中,牛院士作为学术带头人,事事亲力亲为,全程参与。2012年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立项的《纳米分辨完整细胞三维成像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课题,从提出申请到最终通过,用了四五年的时间,牛院士为这个项目屡次修改、论证、申请,自嘲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最后拿到这个项目,对深大一个地方大学来说,难能可贵。而七十高龄的牛院士,为这个项目倾注了大量的精力。”现任深大光电工程学院院长屈军乐说,这个项目如今已经接近尾声,而在生命最后关头的牛院士,仍然会召集项目组到他病房里开会研究。  ③言传身教 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  牛憨笨的名字是祖母取的,对此他感激不已。他说,“它告诫我不学习就会变‘憨’,不勤奋就会变‘笨’。我应当像憨牛一样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耕耘不止。”牛院士从事科研工作50年,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他所钟爱的光电子学事业,矢志不渝,一直到病重入院前,都坚持在科研第一线。  熟悉牛院士的人都说,在科研上,他以自己坚韧而执著的科学态度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生活中,他更是一位仁慈宽厚的长者,非常注重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和提携。工作久了,牛憨笨带的人多了,但不喜欢别人叫他“老板”,在争取到科研项目后,他不会做学术“包工头”坐享其成,而是参与到一线科研整个过程,只要有任何问题,都能在办公室或者实验室找到他。  为鼓励年轻学子,牛憨笨用自己的工资收入设立了“牛憨笨奖学金”。“获得这份奖学金不仅仅是一份成长的证明,更代表着老师的认可,是学院里至高无上的荣誉。”曾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获得第九届“牛憨笨奖学金”的陈鹤介绍,奖学金专门奖励从事光电子学和光子学研究的优秀学生,每年暑假前颁发,直接由老师账户转给获奖者,十余年累计已有数十名深大博士、硕士研究生获此殊荣。  十几年来,牛憨笨院士在深大培养了近70名硕士、博士,每一个他都全力以赴进行“一对一”的悉心指导,学生说“做他的学生很幸福”。牛憨笨曾说:“我能做贡献的时代基本已经过去了,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科研当中来,他们才是未来科研领域的生力军。”起点高、动力强,牛憨笨带出了一支坚实的学术梯队,一大批年轻的科研人才脱颖而出。  深大青年教师、牛憨笨的学生雷耀虎回忆,“只要老师没有出差,早上7:30到晚上10:00,雷打不动他一定在办公室里。因此,做学生的更不敢有半分松懈,他想到什么问题,就会主动找学生讨论,经常会进实验室亲自指导实验。老师指导每一个学生都亲力亲为,不管硕士、博士,他从不假手他人̷̷老师的脾气很倔,可是在研究中,正是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性,将我们带往新的科研高度和崭新的领域。”  牛憨笨想做的事情很多,就在逝世前还在惦记着自己要出三本书,还有两个重要的课题,还在不停地指导团队。谈及退休问题,牛憨笨曾表示:“干到80岁,我希望在实验室,和学生们泡在一起。”
  • 蒙牛纯牛奶产品被检出强致癌物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4日公布近期对全国液体乳产品进行抽检的结果公告,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黄曲霉毒素M1为已知的致癌物,具有很强的致癌性。   另一款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长富纯牛奶(精品奶)也被检出黄曲霉素M1不合格,实测值为0.9μg/kg,较标准超标80%。 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检测结果公告截图 国家质检总局24日在其网站上公布了近期对液体乳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的结果。本次共抽查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28家企业生产的200种液体乳产品。抽查发现有2种产品黄曲霉毒素M1项目不符合标准的规定。   从质检总局该份检测报告中了解到,蒙牛乳业此批次超标产品由国家加工食品质量监督福州检验中心检出。被检测出黄曲霉毒素M1实测值为1.2μg/kg,国家规定的最高值为0.5μg/kg,蒙牛该批次产品超标140%。蒙牛该批次超标的产品为该集团眉山公司2011年10月18日生产的250ML/盒包装的纯牛奶产品。   据了解,由于黄曲霉毒素M1相当稳定,巴氏灭菌法也无法将其杀灭,所以检测黄曲霉毒素M1不仅要在饲料原料中检测,而且在最终产品中也需要进行鉴定。黄曲霉毒素199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   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为蒙牛乳业首次在西南地区建立的生产基地与2009年10月落成投产,设计能力为日处理鲜奶800吨,设计年产鲜奶18万吨。   25日凌晨1点,蒙牛则在其官网发布《关于蒙牛眉山工厂产品抽检的情况说明》承认这一检测结果,并“向全国消费者郑重致歉”。   以下为蒙牛公司的声明全文: 关于蒙牛眉山工厂产品抽检的情况说明   日前,国家质检部门公布了近期对全国液体乳产品进行抽检的结果,其中,我集团四川眉山工厂生产的利乐包纯牛奶产品黄曲霉素M1检测结果超标。在此,我们向全国消费者郑重致歉!   在此次全国性抽检的过程中,质检部门共抽检了蒙牛集团全国各生产基地生产的25个批次的产品,其中眉山工厂的这一批次产品检测结果超标。公司立即对该批次全部产品进行了封存和销毁。   我们将认真吸取这一事件的重大教训,诚恳地接受国家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监督,严格执行国家和企业的各项质量和检测标准,从每一个环节入手,切实把好质量关。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12月24日
  • 蒙牛称牛奶致癌物超标问题饲料来源已查明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蒙牛牛奶中含强致癌物质黄曲霉毒素M1?对此,蒙牛方面昨日(12月27日)表示,问题原因已查明,是因为牛吃了霉变的饲料所致。对于这批问题饲料的来源也已经查明,但结果有待公布。   蒙牛内部已查出结果   12月2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了近期对全国液体乳产品进行抽检结果公告,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   在黄曲霉毒素M1超标事件曝光之后的第三天,蒙牛乳业前日回应表示,事件原因已经查明,是奶牛食用霉变饲料引发的。但当时称对于这批饲料及奶源来源于哪里,暂时无法追查。   昨日,蒙牛集团发言人卢建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问题已经查明,但结果有待公布。“从专家的判断以及蒙牛内部的判断,问题肯定是出在饲料的霉变这个问题上,这点已经毋庸置疑。”卢建军昨日表示,“目前内部对此已经有一个查出的结果了,但是目前这个信息还没有到我手上。”   “这是个别问题”   卢建军强调,这是个别问题,饲料的霉变是因为饲料的储存不当造成的,并不是普遍现象。   蒙牛眉山的奶源构成是怎样的?卢建军并未向记者介绍。他只是表示,蒙牛整个奶源供给的构成是80%来自牧场,20%来自农户奶站。   公开资料显示,眉山基地是蒙牛的第24个基地,也是蒙牛在西南地区的首个生产基地,设计日处理鲜奶800吨。2009年,现代牧业洪雅牧场与眉山基地同日竣工,为后者提供奶源。   质监部门已立案调查   另据成都商报报道,眉山市质监局副局长袁勤前日称,已对蒙牛乳业眉山分公司下发整改通知。此事经初查,蒙牛纯牛奶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不存在人为添加,只是一个偶发事件。目前,质监部门已立案调查,查实后将按规定给予高额处罚。
  • 牛肉中检测出马肉 欧盟对牛肉食品进行DNA检测
    欧洲冷冻食品加工和供应商芬德斯公司8日宣布在瑞典召回多款冷冻牛肉类食品,因其中检测出高含量马肉,瑞典成为又一受这场“挂牛肉卖马肉”丑闻波及的欧洲国家。   牛肉包括100%马肉   英国、爱尔兰、波兰和法国已经陷入这场食品风波,多家企业这几天召回数以百万计“牛肉”汉堡。   芬德斯公司发言人亨里克尼贝里8日告诉美联社记者,从瑞典召回大约两万份肉酱千层面。这家企业先前宣布分别从英国和法国召回大量同类产品,原因是其中“牛肉”成分中60%到100%为马肉。   或触发“严重公共忧虑”   英国阿尔迪(Aldi)公司8日确认,在两款冷冻牛肉食品中检测出马肉,含量为30%到100%。这两家企业确认,问题产品原材料供应商为法国可米吉尔(Comigel)公司。这家法国供应商说,问题肉来自罗马尼亚一家屠宰场,经由另一家法国企业加工。   食品安全专家和供应商说,牛肉食品中掺杂马肉基本上不构成健康风险,但让一些消费者产生不良食用感受,同时涉及商品标签有误。   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8日说,这件事“完全不能接受……让人非常震惊”,触发“严重公共忧虑”,因为“大家本以为吃牛肉,却发现其实是马肉,会非常愤怒”。多名英国官员说,警方已经介入这场风波,怀疑涉及犯罪行为。   新闻进展:欧盟批准立即对牛肉食品进行DNA检测   中新社布鲁塞尔2月15日电 欧盟委员会2月15日在此间批准了欧盟卫生和消费者事务委员托尼奥博格提交的申请,将立即在欧盟范围内对牛肉食品进行DNA检测,以安抚消费者并防止“马肉风波”进一步扩散。   根据欧盟宣布的计划,将在欧盟范围内进行2250件样本的检测,每个成员国会有10至150个不等的样本检测,检测的样本主要来源自零售业。欧盟会承担首月检测费的75%。   欧盟还决定检测马肉中的苯基丁氮酮成分残余,计划每50吨马肉进行一个样本的检测,并要求每个欧盟成员国至少进行五份样本检测。   英法两国日前在马尸中发现了止痛类药物苯基丁氮酮成分,虽然两国检验机构都强调此事与“马肉风波”并无牵连,但依旧引起了欧洲民众的高度关注。资料显示,苯基丁氮酮可用于治疗强制性脊柱炎等疾病,可能会引起一些患者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不良反应,国际上对其进入食物链有严格限制。   欧盟卫生和消费者事务委员托尼奥博格对相关申请迅速得到批准感到欣慰。他说:“我要求他们继续保持现有的状态,以期尽快给民众一个明确的回复,解释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托尼奥博格表示:“消费者希望欧盟、各国政府以及相关各方能够让他们安心,尤其是确保他们餐盘中食物的安全。”   据悉,DNA检测结果将在4月15日前后报告至欧盟相关机构。欧盟食品快速预警系统会在第一时间向各成员发布相关信息。   英国和爱尔兰上月中旬发现在部分超市出售的牛肉汉堡包中掺杂了马肉和其他肉类,在被检查的27种汉堡中,10种被发现含有马肉,23种含有猪肉。目前,马肉风波已蔓延至欧洲12国,挪威和奥地利的市场最近也发现了“挂牛头卖马肉”的情况。
  • 牛津仪器高层变动
    仪器信息网讯 据国外社交媒体信息显示,自2014年7月起,牛津仪器中国区先后有数位高管离职。   2014年7月,牛津仪器纳米分析部中国区总经理冯骏离职加入泰思肯任中国区总经理。冯骏于2005年11月加入牛津仪器,先后担任纳米分析部中国区销售经理和总经理。   2014年7月,牛津仪器应用专家焦汇胜离职加入泰思肯任中国区Applications Manager。焦汇胜于2007年10月加入牛津仪器,一直担任应用专家。2014年4月起,焦汇胜还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客座研究员。   2014年11月,牛津仪器大客户部经理李慧离职加入布鲁克任电子显微纳米分析仪器部中国区销售经理。李慧于2008年9月加入牛津仪器,先后担任安装和培训专家、应用专家和大客户部经理。   2014年11月,牛津仪器Omicron NanoScience中国区销售经理王海离职加入普林斯顿仪器公司任大中华区销售经理。王海于2012年5月加入牛津仪器,一直担任Omicron NanoScience中国区销售经理。
  • 牛初乳的“潮起潮落”
    从1999年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到2003年的备受关注,再到随后市场上的琳琅满目,电视中的铺天盖地,牛初乳,本来是面向所有人群尤其是成年人的保健食品,却逐渐与"婴幼儿"联系在一起,"用心为宝宝定制"、"让宝宝更有活力"、"千万中国妈妈信任"等类似的宣传语被标在它们身上。   然而,今年卫生部的一纸禁令让它成了"少儿不宜":9月1日起,按照卫生部要求,婴幼儿配方食品中不得再添加牛初乳以及用牛初乳为原料生产的乳制品。关于"牛初乳禁令",卫生部有关负责人曾明确不得使用的范围,即婴幼儿配方食品,包括婴儿配方食品、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这三类食品。从"千万中国妈妈信任"到"少儿不宜",牛初乳,作为"婴幼儿配方食品"的产生与消失,到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进 入:   从无人知晓到"免疫之王"   事实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经过研究发现牛初乳中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而且含有大量的免疫因子和生长因子,实验证明具有免疫调节、改善胃肠道、促进生长发育、改善衰老症状、抑制多种病菌等生理活性功能,因而被誉为"21世纪的保健食品"、"21世纪最佳发展前景的非草药类天然健康食品"等。但国人对于牛初乳产品的熟悉还只是13年前的事。1999年,在国内几乎没人知道什么是牛初乳的情况下,"生命阳光"和"培芝"等品牌进驻中国市场。由于"特殊的营养功能",牛初乳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2000年,由于国内对牛初乳没有研究且没有行业标准,市场上一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牛初乳品牌,并且都宣称"提高免疫力"、"增强抵抗力"、"改善消化系统".   2003年的"非典"期间,世人明白了提高身体免疫力的重要性,牛初乳因此也更加备受关注。短短两个月,增强免疫力的产品销量竟高达100多亿元,尤其是牛初乳产品,由于其享有"免疫之王"的美誉,更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在这样的状态下,国内牛初乳产品在非典前后出现了爆发式增长。著名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大约在2000年时,国内牛初乳市场总值大约只有两三亿元,到了2002年、2003年,已有两三倍的增长速度。据他估计,该行业发展至今,在国内大约已经形成五六十亿元的市场,十余年间,增长了20倍。   2005年,爱必达牛初乳启动进军中国市场的五年计划,成立中国事业部。同年底,在行业内知名品牌企业的参与下,中国牛初乳行业标准《牛初乳行业规范》终于在北京出台。   2006年,牛初乳终于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发展阶段。一时间,各式各样的牛初乳品牌、牛初乳广告出现在市场和广告中。事实上,虽然现在"被禁",但依然可以在网上搜寻到当年牛初乳的很多广告,而这些广告,几乎全打的是"婴幼儿产品"这张牌。如生命阳光牛初乳的"不是所有牛初乳,都用心为宝宝定制",培芝牛初乳"来自新西兰,活性免疫球蛋白让宝宝有活力,更健康",海王牛初乳的"提取母牛分娩后72小时内乳汁,含丰富免疫球蛋白,源于新西兰,品质保证",雅莱牛初乳的"为中国宝宝和消费者带来更专业的保障"等。   2009年,牛初乳行业形成稳定的格局,纯初乳、初乳奶粉以及添加牛初乳的婴幼儿配方奶粉都各自有了代表。   争 议:   相关负面新闻与质疑之声不断   虽然牛初乳作为"婴幼儿"乳品有着一个稳定以致快速的发展,可是从它进入到最后的"被禁",期间与它相关的负面新闻和质疑之声从没有间断过。这种争议在"商界"和"营养学界"则更为明显:商界认为,牛的免疫功能与人的免疫功能是可以并处的,而且他们认为营养价值高出牛奶很多倍 而营养界则认为,广告宣传牛初乳的营养价值高出牛奶很多倍,目前并没科学依据。   一是"概念".一直以来,对于牛初乳的定义大众所了解的各不相同。有人说牛初乳是母牛产犊后2-3天内分泌的乳汁,也有部分专家称该周期也可延长至一周。这种不同的解释使得很多消费对牛初乳的定义很是费解,不知道哪一种解释才是正确的。虽然2005年12月我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在《生鲜牛初乳》和《牛初乳粉》行业规范中的规定指出,牛初乳是指从正常饲养的、无传染病和乳房炎的健康母牛分娩后72小时内所挤出的乳汁,但这两个规范仅为行业规范并非强制性标准。   二是"是否含有激素",业界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一是一般情况下,牛初乳的雌激素水平较高,0至2天的牛初乳雌激素含量为一般乳粉含量的10倍以上,第7天的牛初乳雌激素含量则为一般乳粉的5倍左右 但也有营养专家称,目前没有证据显示,牛初乳会引起早熟,因为牛初乳是要经过脱脂处理,尤其是进口牛初乳,质量要求非常高,激素存在于脂肪里面,脱脂处理后就不存在激素的问题,市场上有的高端牛初乳还有不含激素的安全检测,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但一般认为,牛初乳属于生理异常乳,其物理性质、成分与常乳差别很大,产量低,工业化收集较困难,质量不稳定,不适合用于加工婴幼儿配方食品。   禁 用:   缺乏作为原料的安全性资料   关于此次"被禁",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在今年5月8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制定婴幼儿配方食品标准的首要原则是安全性,牛初乳对婴幼儿不是传统食品,也不是必需食品,目前缺乏牛初乳作为婴幼儿配方食品原料的安全性资料。我国对婴幼儿配方食品的原料采取严格的安全性评估制度,列入婴幼儿配方食品相关标准后方准许使用。   关于牛初乳的标准,记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目前国际上仅有《澳洲TGA标准》和《新西兰牛初乳生产标准》,而我国的《生鲜牛初乳》和《牛初乳粉》两个标准,虽然对牛初乳的定义、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卫生指标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同时对相关指标的测定方法及检测规则等内容也作了规定,但这两个规范并非强制性标准。有关牛初乳的一系列生产、加工、上市、检测等标准和法规,目前是一大空白。   事实上,早在2004年,牛初乳曾经被打上"夸大宣传"的烙印而让众多消费者失去消费信心,同时鉴于行业内企业的参差不齐,整个牛初乳行业陷入了寒冷的"冬季".去年11月,国家有关部门曾禁止牛初乳复合粉的进口,因为牛初乳粉相关产品的适用标准问题不够明确。   此外,牛初乳对婴幼儿的好处宣传很多,实际研究却很少。长期食用牛初乳对婴幼儿健康影响的国内外科学研究较少,是否能提高免疫力、促进发育等说法证据不足,甚至连"牛初乳作为婴幼儿配方食品原料是安全的"这一结论也难以得出。在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的情况下,直接添加在婴幼儿配方食品中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   济南佳宝乳业有限公司总裁李胜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严格意义上来说,牛初乳只能喂养小牛,而不能作为产品流入市场。因为牛初乳中含有不少激素,所以不主张孩子食用,佳宝牧场产出的牛初乳只用来喂养小牛。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养猪研究室原主任李森泉表示,牛初乳含有较高的抗体,具有一定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但是,由于母牛刚产犊后三天内尚处于兴奋期,因此牛初乳中含有较多雌性激素,因此食用需慎重。   与其他食品不同,我国对婴幼儿配方食品的原料采取严格的安全性评估制度,只有确保安全、质量稳定的食品原料才能用于生产婴幼儿配方食品,而牛初乳显然难以做到质量稳定,确保安全,因而成为"少儿不宜"也在常理之中。
  • 美国可能提高牛奶标准
    近日,欧盟对美国牛奶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美国奶制品准备在体细胞计数(SCC)限量上采用更严格的欧洲标准。欧盟这个要求将有12月1日生效。   体细胞是牛奶的一些病变如乳腺炎的反应,这些病变可能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数量有所增加。一个健康的奶牛产奶的体细胞大约是每毫升50000,正常值范围是5000到20万。   美国奶制品约占欧盟市场的10%。17年来,美国乳制品的标准一直是牛奶三个月的几何平均值为每毫升75万。现在,欧盟要求其不得高于40.   虽然只是要求对欧盟出口的美国乳制品必须欧盟标准,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牛奶标准也备受政治压力。   有参议员表示美国FDA应该将美国标准调整为40万,提高的牛奶的质量,口味,保质期,和奶酪的产量。   75 万/毫升的标准是针对巴氏牛奶条例(PMO),A类农场散装牛奶必须达到。降低细胞计数可能导致美国牛奶价格上涨,所以,对于欧盟实行的更严格标准,美国国家州际牛奶托运人会议(NCIMS)一直拒绝相应调整。NCIMS成员包括生产者,科学家,管理者和设备生产企业。
  • 中国教授怎样成功办企业?学学美国牛人Raymond Schinazi
    中国大学的教授们有许多好的创意和想法,不乏创新发明和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但是,一旦要创办自己公司,就很容易专业和商业都做不好。这是中国科技教育界的通病。美国Raymond Schinazi教授是顶尖科学家,也是成功创业者,他的传奇经历给中国创业者带来许多启示。   对于吉利德科学公司(Gilead Science)以110亿美元的代价收购Pharmasset公司的并购案,华尔街股票分析师们和部分投资者可能认为并购方付出太多。的确,目前生物技术公司市值超过百亿美元的还不到10家,况且这还是一家主打产品仍然处在临床试验阶段、最有希望上市的新药估计要到2014年才可能获准销售的公司。估值实在有点高,当年雅培买下巴斯夫旗下的诺尔药厂,开价69亿,人家可是有20亿年销售的公司,更重要的是,雅培检了大便宜,自动获得了阿达木单抗。2013年估计全球要销售100亿美元。   本次收购最大的个人收益者浮出水面,他就是埃默里大学Raymond Schinazi教授。他是抗病毒药物创新研发的高手,也是玩公司股权和资产买卖的行家。   超级科技富翁   1998年,Schinazi和他的同事共同创立了Pharmasset公司。当年Pharmasset公司或许不太令人瞩目,前途还不明朗,但现在可是个&ldquo 香饽饽&rdquo ,公司股价一直在上涨,今年前九个月股价已经涨了近3倍,到宣布被收购时股价几乎又翻一倍。   对于这次收购,Schinazi颇有感触:&ldquo 2004年,吉利德本来可以按3亿美元或更低的代价收购Pharmasset公司,但有人犹豫了,决定再等等,等新药研发项目有新进展再说,这犯了大错。&rdquo Schinazi当时担任公司董事会主席,并代表公司与罗氏签署治疗肝炎的新药开发合作协议,罗氏为此同意预付数目不菲的首款和潜在价值高达1.68亿美元的里程碑转让金。   Pharmasset于2007年4月27日在纳斯达克上市,IPO发行价为9美元,只募集4500万美元。公司当初希望募集7500万,因为市场反应欠佳,只好降低发行价。公司上市一年后,股价仍然在10美元上下浮动。不过,从2009年起有了很大起色,4年后翻了几倍。&ldquo 现在他们不得不付高价来收购我们。&rdquo 收购价达到110亿美元,这是许多人未曾想到的,也许包括Schinazi本人。   Schinazi现年61岁,他是Pharmasset公司最大的个人股东,他不仅是一名成果累累的科学家,也是医药行业的一名科技富翁。这位医药企业家持有Pharmasset公司4%的股份,纸面价值4.4亿美元。Schinazi是埃默里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的主任,是世界艾滋病治疗研究的明星,是一名承接科研和教学任务的忙人。他还创办了5家公司,开发抗病毒药物,涉及艾滋病、肝炎和疱疹等病毒性疾病。   多公司创始人   Schinazi对Gilead公司并不陌生,他已经与这家公司兼买家做过多单生意与合作交易。他和同为埃默里大学的科学家丹尼斯&bull 利奥塔成立过一家名为三角制药公司,开发治疗艾滋病和B型肝炎的药物,然后在2003年卖给Gilead公司,售价4.64亿美元,相当于当时股价33%的溢价。   他和来自亚特兰大大学的科学家还开发成功第一个抗艾滋病的重磅炸弹药物Emtriva(恩曲他滨),用来治疗这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艾滋病。这一药物已经成为极为重要的治疗方案的组成部分,由Gilead公司出售和广泛使用的复方HIV药物Truvada和Atripla中都含有Emtriva的活性成分。   根据埃默里大学所提供的信息,至少超过90%的艾滋病毒感染者所用的药物是来自Schinazi教授实验室所开发的药物。   除了买下三角药业,Gilead公司还支付给埃默里大学5.4亿美元,作为支付买断Emtriva未来销售提成收益的权利,作为奖励,学校大约拿出其中的2亿美元作为奖励金给Schinazi、利奥塔和另一合作开发者Woo-BaegChoi。   &ldquo 吉利德公司与我们的交易每次都有很好的回报。&rdquo Schinazi说。Schinazi用Emtriva项目分到的钱又创办了一家名为RFS的制药公司。   Schinazi还是Idenix公司制药公司的创始人。这家公司于一个多月前刚刚上市,投资者有诺华制药。   Schinazi认为,该公司价值目前被低估。Idenix公司已在其开发新药产品线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包括肝炎的治疗药物,是非常有前途的产品和资产。Idenix药业公司市值只有7.9亿美元,与Pharmasset比,这实在是很小的公司。但千万不要小看这家公司,&ldquo 我创建的这家公司,有望成为下一个Pharmassets。&rdquo 就在Schinazi指出公司估值低估后不久,Idenix公司股价即大涨。原因是大公司强生和百时美施贵宝宣布要合作开发复方药,希望不再用干扰素和其他有副作用的药物,而Idenix药业的产品IDX184正好针对这样的市场需求,该药已经在临床Ⅱb阶段,尽管还没有正式签约大公司合作开发,但很可能会与强生或百时美施贵宝联手。&ldquo 默沙东和强生也是潜在买家。&rdquo Schinazi说。Idenix对大药厂合作并不陌生,诺华曾经签约获得其乙肝新药Tyzeka的全球市场权利。   Schinazi走过了不寻常的科学发明创造和积累财富的道路。Pharmasset被高价收购,让Schinazi这位本来已经很富裕的研究员的身价变得更高。   Schinazi在艾滋病治疗药物享有世界级的声望和重大贡献,他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先后独立或与人合作开发成 d4T (stavudine), 3TC (lamivudine) FTC (emtriva), LdT (telbivudine), RCV (racivir) and DAPD (amdoxovir), 这些药都已被FDA批准, 六个药倍用于开发复方药,总共有10个NDA申报。全球90%的艾滋病患者至少服用一种他所发明的艾滋病治疗药物, 他还热心做公益,发起著名的 HIV-DART an和 HEP-DART 会议发起人和大会主席。   他在1972和1976年在英国Bath大学先后获得化学学士和博士,他在耶鲁大学和埃穆里大学接受药学博士后训练,随后成埃穆里大学教授,在他近40年的学术研究生涯中,他先后发表480篇论文和7本专著。他得过许多重要的奖项和荣誉,2012年10月他获得知识产权传奇奖,2013年1月成为美国发明家学院院士。   目前他的公司和他所领导的埃默里大学的实验室正在努力为治疗和消除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疾病及危害作不懈努力。他认为Pharmasset药物可以消灭丙型肝炎,让百万计的人避免肝脏移植和癌症。   他的人生哲学是:&ldquo 开发好的新药,既可拯救生命,又可发家致富。&rdquo 他对此相当乐观,也深有体会。   撷各家所长教授也能成功办企业   作为大学著名学者,创新研发的顶级专家,创办了5家企业,Schinazi为什么能如此成功,如此高产,如此赚钱?其中有一大诀窍就是干自己喜欢干的,发挥各家优势,做最有效的产学研组合。作为学者,他非常专注于创新研发、培养和识别人才 作为科技企业家,他深知专业投资者和职业经理人的重要。在创办的5家生物技术企业中,他不仅提供很好的技术指导和研发策略,而且非常放心地依靠有经验的执业经理人,发挥各自特长,使自己能持续地专注于科研和创新。   大学教授一般处于前沿科学最前端,但他们未必是公司管理运行的高手,让他们去打理公司日常运作,那就有点用材无道。科学家或发明者最好做企业的科技创始人,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从学校或研究所转让到自己的公司,聘请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公司,募集风险投资者或其他专业投资机构的钱,就可以创造很好的效益和价值。   这样,教授本人也能有更多的用武之地,发挥更多特长。   试想一下,如果教授也做企业的CEO,那么,不仅公司运作管理不好,估计连自己的学问和科研也会被拖累。所以,在美国,大学教授一般不会去运作管理自己的公司,而是让自己的学生、社会精英或企业高管去打理公司业务。按照国外大学的规定,教授只能用一天或周末晚上时间为自己公司做事,否则就无法胜任全职教授的职位。   Schinazi教授的成功经历非常生动地给我们展示了科技致富的光明大道。中国大学的教授们也有许多好的创意和想法,不乏创新发明和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但是,一旦要创办自己公司,就很难摆正自己的位置和树立良好的心态,往往为了增加控制,而不愿意放手让外来职业经理人来管理。这样,无法融到足够资金,最多只是借用学校资源和廉价的学生劳动力做些课题和试验,结果是发展缓慢,错失许多商机。公司股份虽然集中,但始终无法做大,而教授忙得团团转,专业和商业都做不好。这是中国科技教育界的通病,也阻碍了中国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 硫氰酸钠与牛奶安全
    p   近来,一桩牛奶被检出硫氰酸钠超过“最高限量值”的乌龙事件,成为社会、乳品企业、消费者、政府相关部门、媒体关注的热点,被称是“第二个三聚氰胺事件”。因为,硫氰酸钠这个化学名词不像氯化钠为人们所熟知,特别是又有一个“氰”字,一些人把它误认为是剧毒氰化物,立即引起社会的震动,“毒奶”再次被提起,极大地影响了乳品消费市场。 /p p   硫氰酸钠到底是一种什么化学物质,在自然界是如何存在的,它的毒性有多大,如何跑到了牛奶里去,会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如有,有多大?这些问题,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各界都急于想知道。本文以作者工作中所了解的知识,来回答这些问题,以期消除公众的疑虑。 /p p    strong 硫氰酸钠及其毒性 /strong /p p   硫氰酸钠是一种用于医药、印染等多种行业的化工原料,为白色结晶或粉末状,易溶于水。 /p p   硫氰酸钠属于有毒有害物质,大量摄入有急性致毒作用。硫氰酸钠的急性毒性,主要是由于其在体内释放的氰根离子引起。氰根离子在体内能很快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抑制酶的活性,使组织不能利用氧,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肠道功能紊乱,血压波动,心率减慢,重度中毒可致肾功能明显损害。 /p p   在医疗临床中,硝普钠用于治疗高血压急症和严重心率衰竭。硝普钠可在体内迅速代谢为氰化物,进一步代谢为硫氰酸盐,血浆中硫氰酸盐的浓度可达100mg/L,急性毒性常常发生在120mg/L浓度以上。在报道的死亡事件中,血浆浓度约在200mg/L。对小白鼠的口服半数致死量为764mg/kg.b.w。 /p p   硫氰酸盐的慢性毒性,主要是抑制碘的运转和甲状腺激素合成,恶化碘缺乏症。因此,硫氰酸盐是影响甲状腺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化合物。 /p p    strong 自然界中的硫氰酸钠 /strong /p p   硫氰酸钠作为硫代糖苷和生氰糖苷的代谢物,而天然存在于各种食品中(包括乳),并在人类的肝脏中合成,是氰化物的解毒代谢产物。 /p p   许多植物,尤其是十字花科类植物富含硫代糖苷和生氰糖苷。其中:芸苔属植物(油菜花)可达100mg/kg,甘蓝属(包括油菜、卷心菜、花椰菜)的植物可达250mg/kg,生扁豆100~3100mg/kg,生木薯块10~462mg/kg,生木薯叶68~468mg/kg,干木薯根皮2450mg/kg,杏仁62mg/kg,竹笋尖8000mg/kg,高粱2500mg/kg。 /p p   硫氰酸盐被认为是哺乳动物血液中一种常见的电解质,在动物、人类组织和分泌物中都能检测到,它属于防御系统的一部分,例如在初乳和患乳房炎奶牛的乳中浓度高,是对硫代糖苷(葡糖异硫氰酸盐)和生氰糖苷脱毒处理的一种产物。正常人体血浆中硫氰酸钠的浓度在2~3mg/L,吸烟与不吸烟浓度不一样,吸烟者为9~12mg/L。研究表明,乳腺不浓缩硫氰酸盐,但人体的其他分泌液可浓缩硫氰酸盐,特别是唾液和胃液,含量一般高达10~300mg/L。 /p p    strong 乳中的硫氰酸钠 /strong /p p   动物乳腺可以分泌硫氰酸钠,所以牛乳本底含有硫氰酸钠。 /p p   奶牛饲养中,十字花科类植物作为青饲料是必不可少的,芸苔属的油菜花籽实榨油后的菜籽饼也常用作奶牛的蛋白补充饲料。十字花科类的植物,因为富含硫代糖苷而成为非人为添加的生鲜乳中硫氰酸钠的主要来源之一。 乳中的硫氰酸钠含量主要取决于饲料中硫氰酸盐及其前体的含量,包括硫代糖苷(葡糖异硫氰酸钠)和生氰糖苷。然而,实验还表明,当十字花科类植物饲喂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再提高饲喂量对生鲜乳中的硫氰酸钠含量的提高帮助不大,推测可能是奶牛本身对硫代糖苷和生氰糖苷的吸收转化率有一定的极限。 /p p   国际乳联(IDF)公报234号指出,牛乳中的硫氰酸钠含量是不稳定的,可以达到10~15mg/kg,但通常的浓度范围是2~7mg/kg。国内外科学界做的一些研究,认为硫氰酸钠在原料乳的正常浓度:牛乳为6~12mg/L,平均值8.5mg/L 山羊乳为6.6~8mg/L,平均值7mg/L 个体牛之间,乳中的硫氰酸钠浓度在2.3~35mg/L。有的研究则是,牛奶中平均含硫氰酸根离子范围0.4~22mg/kg之间。 /p p   strong  硫氰酸钠与牛乳保鲜 /strong /p p   硫氰酸盐可以激活生鲜乳中过氧化物酶体系,而过氧化物酶体系可以对生鲜乳起到保鲜作用。因此,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用做没有冷却条件的生鲜乳保鲜。1991年,WHO和FAO的食品法典委员会公布了CAC/GL13—1991《乳过氧化物酶体系用于原料乳的保鲜指南》,利用天然存在于牛乳中的过氧化物酶、硫氰酸盐、过氧化氢抗菌体系,再添加一定量的硫氰酸钠和过氧化氢,阻断细菌代谢繁殖,从而对生鲜乳起到保鲜作用。该指南严格规定了此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规定在原料乳收集和运输至加工厂期间,仅在缺乏必要的冷却设施时才可以应用。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奶牛场缺乏冷却设施,为防止生鲜乳腐败,此方法提供了一种费用低廉而实用的方法。因而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普遍使用。按照CAC使用指南的要求,使用过氧化物酶体系处理原料乳时,补充的硫氰酸钠的浓度为10~15mg/L,因此在散装活化乳中硫氰酸钠总含量约为20mg/L左右,比报道中对碘代谢有影响的浓度低10~20倍。同时,食品法典委员会一致强调,预期用于国际贸易的产品,不使用乳过氧化物酶体系进行处理。 /p p   1995年,我国发布了GB/T 15550—1995《活化乳中过氧化物酶体系保存生鲜乳实施规范》,添加15mg/kg硫氰酸钠,利用乳中的过氧化物酶体系保存生鲜乳,防止牛奶腐败变质。1996年,颁布的GB2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使用0.3%的过氧化氢2.0ml/L和15.0mg/L硫氰酸钠,用于原料乳保鲜。GB/T 15550——1995《活化乳中过氧化物酶体系保存生鲜乳实施规范》属于推荐性标准,规定适用范围仅限于交通不便,没有冷却设施的边远地区生鲜乳保鲜。这种方法一开始就受到了乳品行业的普遍抵制,因为对添加物的浓度、数量要求很严,而偏远地可能无法满足这样精准的要求,容易滥用。当时行业统一实施的有效方法是,定时挤奶,限时将奶送到收奶站,奶站配备降温冷却设施,有效保持原奶的新鲜。后来,由于担心硫氰酸钠被滥用,以及其带来的不利影响,2005年GB/T 15550—1995废止,GB2760—2007《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也取消了硫氰酸钠的使用。2008年12月12日,卫生部公布了《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第一批)》,明确规定乳及乳制品中硫氰酸钠属于违法添加物质。 /p p   我国乳制品行业对生鲜乳保鲜一直是采取低温冷链保鲜技术。在上个世纪,硫氰酸钠被允许当做保鲜剂使用的时候,乳品行业没有一家企业允许奶户使用此法。在今天,现代化的规模奶牛场已超过45%,全部实现机械挤奶,冷却设备、保温储罐齐全 全国基本上没有了散户饲养,饲养小区全部实现机械挤奶,冷却储奶。全国没有企业会使用硫氰酸钠来保鲜原奶。特别是辉山乳业集团,是全产业链模式的企业,所有原料乳均来自本公司办的现代化牛场,牛奶挤下来后马上冷却进入冷藏储罐,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到达工厂进行加工,整个过程都在冷链控制之下,加工的产品又属于灭菌乳,根本就用不着加防腐剂来保鲜。 /p p strong   乳中的硫氰酸钠对人类 /strong /p p strong   健康的风险评估 /strong /p p   早在1990年,国际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合委员会(JECFA)第35次会议的评估得出结论,认为按照CAC指南使用,乳过氧化物酶体系不存在毒理风险。且在乳过氧化物酶体系活化乳的消费人群中,十多年来未发现有不良影响的证据。 /p p   国外对乳中硫氰酸钠的临床研究中,仅在200~400mg/L浓度时发现碘代谢的副作用。而且,在对甲状腺功能正常的个体研究中,每天摄入含硫氰酸钠8mg/L的牛奶连续12周,虽然血清和尿中硫氰酸钠浓度提高了,但对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素、三碘甲腺原氨酸和促甲状腺素)无明显影响。 /p p   硫氰酸钠乌龙事件,把本底含有硫氰酸钠的牛奶认为是“毒害品”,“少量食入就会对人体造成极大伤害”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以乌龙事件中超最高限量值含硫氰酸钠15.2mg/kg的牛奶为例,1人1天喝500g计算,每天摄入的硫氰酸钠为7.6mg,仅相当于30g卷心菜、3g扁豆、20g生木薯块的含量。 /p p   综上所述,硫氰酸钠含量在正常范围内的牛奶是安全的,不存在任何风险。 /p p /p
  • 牛奶冰点测定仪德国盖博FUNKE GERBER 牛奶冰点仪Cryostar冷冻液价格促销
    牛奶冰点测定仪德国盖博FUNKE GERBER 牛奶冰点仪Cryostar冷冻液价格促销 牛奶冰点仪Cryostar冷冻液更换周期一般是一个星期一次,这样可以控制好冷冻液的温度,因为冷冻液在工作中会和空气接触,冷冻槽属于非密封状态,那么时间一久冷冻液的纯度不够,可能导致样品不能在指定的温度解冻。 德国Gerber CryoStar牛奶冰点仪 乳品冰点仪 牛奶冰点检测仪 冰点仪 仪器简介:1 德国FUNKE GERBER公司介绍: 自1904年起,德国FENKE GERBER已经开始涉足乳制品行业。经过100年多的发展,GERBER公司的牛奶分析仪、牛奶冰点仪和牛奶离心机等仪器已经在牛奶食品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乳品研发和安全检测实验中不可或缺的仪器。2 GERBER牛奶冰点仪(CryostarⅠ)介绍2.1 仪器测量原理 液体的凝固点与所含溶质的摩尔浓度相关,总摩尔浓度越高,凝固点越低。正常牛奶的冰点在-0.533 ~-0.516℃之间,牛奶冰点与水分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两者可以换算。 因此通过检查牛奶的冰点,就可以推算出牛奶的纯度。 为回馈广大盖博产品的用户,我司现对牛奶冰点仪冷冻液进行特价促销活动!牛奶冰点仪参数:检测速度:40个样品/小时测量范围:0.000℃∽-1.500℃检样量:2.0-2.5ml(2.2ml)南京铭奥仪器设备有限公司中国总代理联系人:张苏华地址:南京市秦淮区刘家岗84号[210006]电话:025-87163873 18913964277传真:025-87163873E-Mail:suhua1985@126.com
  • 第28期线上讲座:“国际牛奶日-乳品知识讲座”
    答疑时间:2010年06月01日-06月13日 主讲人:zhouyuhu老师   2010年5月,值“国际牛奶日”之际,我们再次邀请到了zhouyuhu老师光临仪器信息网举行乳品知识讲座。   “国际牛奶日”活动的目的是以多种形式向消费者介绍牛奶生产情况,直接了解消费者对牛奶生产和乳制品加工的要求。“国际牛奶日”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宣传牛奶的营养价值和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我国从1999年开始宣传“国际牛奶日”,鼓励人们多喝奶,通过对牛奶的宣传促进和启动消费市场,进而带动牛奶的生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的目的。   本期讲座主要包括:乳品成分介绍、乳制品选购常识及鉴别方法、乳品包装、乳制品检测方法介绍等内容。欢迎各位感兴趣的网友积极参与,踊跃提问!   “国际牛奶日”起源:   “国际牛奶日”的英文名称是International Milk Day。它是由德国促进牛奶消费者协会在五十年代最先提出来的,后来被国际牛奶业联合会所采纳,并沿用至今。国际牛奶业联合会于1903年在布鲁塞尔成立。现有39个成员国,大部分为欧洲和美洲国家。1961年5月,国际牛奶业联合会在德国举行了第一个庆祝“牛奶日”活动,并决定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二定为“国际牛奶日”。   更多详情,敬请关注第28期线上讲座:   “国际牛奶日:乳品知识讲座”   线上讲座介绍   线上讲座是论坛主推的栏目之一,主要是邀请业界专家就某一技术领域以图文的形式进行系统讲解,同时回答用户的提问,进行互动交流。线上讲座深受用户欢迎,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成功举办26期,每期线上讲座都有几千人次的浏览量,已成为论坛的热门品牌活动。   更多线上讲座,敬请关注:   http://bbs.instrument.com.cn/jz/
  • 生乳标准争论:低标牛奶不如白开水
    5月24日,广西全州,一奶牛饲养户牵着奶牛在街头现挤现卖牛奶。   乳业新国标反对者、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   喝低标准牛奶还不如喝白开水   6月15日,生乳国家标准颁布实施一年后,素有“中国奶业第一炮筒”之称的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在业内会议上炮轰该标准为“全球最差,是全球乳业的耻辱”,并称“中国生乳标准被个别生产常温奶的大企业绑架”。   这场业内讨论,再一次引发公众对中国乳制品行业的信任危机。   中国乳品新国标是否真的过低?依据在哪里?修改前的标准是否真的难以达到?昨天,本报再次就此事对话王丁棉。   ■人物   王丁棉  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曾任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   曾屡曝行业内幕,包括质疑企业往牛奶中添加香精、增稠剂,要求明确鲜奶标识等。   【很少的蛋白质,那么高的细菌,那还不如喝开水。消费者钱花了,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回报,还损害健康】   京华时报:6月15日,你在奶业发展研讨会上炮轰乳业新国标。这是什么性质的会议?你为什么要说这番话?   王丁棉:当时是在福建福州召开“南方巴氏鲜奶发展论坛”,这是福建省奶业协会主办的,旨在讨论如何把巴氏奶的市场做得更好、更大,给消费者提供更高营养、更新鲜的牛奶。   我的发言内容涉及到了低标准奶源的问题,因为低标准的奶源是做不了巴氏奶的,做成了也有很大的不安全因素。这就把刚实施一年的乳业新标准带出来了。   京华时报:你说中国乳业新标准是全球最差的牛奶标准,理由是什么?   王丁棉:主要体现在“细菌总数”和“蛋白质含量”两项指标。2010年以前,我国生乳收购标准是每毫升细菌总数不超过50万个,蛋白质含量最低每百克含2.95克。而2010年新修订的标准,将每毫升细菌限量总数提高到200万个,蛋白质最低含量下调至2.8克。   新标准中蛋白质含量远低于发达国家3.0克以上的标准 而菌落总数放宽3倍后,是美国、欧盟(10万个)标准的20倍。这一标准堪称“世界最低,全球最差”。   京华时报:旧标准规定生乳中细菌总数分为每毫升低于50万、100万、200万和400万四个等级。新标准的200万相当于原来的三级,为什么您认为标准是降低了?   王丁棉:旧标准实施期间,南方乳制品企业对生乳细菌总数的要求基本都低于每毫升50万,广州的企业能达到10万以下。据我了解,北方的企业要求生乳细菌总数低于50万的应该在三分之一以上,高于200万接近400万的占少数。所以我说现在的标准和原来以及实际情况比,都降低了。   京华时报:新标准下的牛奶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损害吗?   王丁棉:标准高与低,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权益。先说蛋白质,不要看到它比原来标准只少了1.5%这么一点小数,但营养其实少了很多,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   再说细菌总数,200万个细菌里面,除了包含乳酸菌、酵母菌等,还有致病菌。细菌数越高,致病菌的分泌产物保留在牛奶里面的就越多,这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虽然细菌高一点不会立即生病或者死人,但当中可能存在着你看不到的潜在的、慢性自杀型的东西。很少的蛋白质,那么高的细菌,还不如喝白开水。消费者钱花了,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回报,还损害健康。   京华时报:会议有哪些人参加,有人当场反驳吗?   王丁棉:很多人参加了那个会议,有当地政府官员、中国奶协领导、部分生产巴氏鲜奶的企业、教授、营养专家,还有近30家媒体。我发言时没有人回应,散会后也没有遇到反击和质疑。媒体随后就此采访其他专家时,有人提出了反驳,进而引发了这场争论。   【依据我掌握的信息和调查了解的情况,是某些大企业甚至个别协会在标准中捆绑了自己的利益】   京华时报:有人认为,修改前的标准很难达到。是这样吗?   王丁棉:不是很难的事。比如说提高蛋白质,不需要多难的技术,只要给奶牛提供充足的、优质的饲料,不出三到五天,蛋白质指标立即就会上去。细菌总数也一样。即使小规模的散养户,做得好的话,也跟大规模的奶牛场一样可以把细菌总数控制在50万以下。   很多人认为,现在是以散养为主的格局,而散养的卫生条件差,保障不了菌落总数达到高标准。但事实上,细菌群落与农民的养殖技术根本没关系,不是农民做不到,而是企业的设施跟不上。牛奶在刚离开牛的乳房的一瞬间,菌落总数其实非常低,最多也不过一两万个。菌落总数之后能达到200万个,主要是牛奶进入加工环节前的时间太长。另外,牛奶刚挤出来的1小时内没有迅速将其降到4摄氏度(没用低温抑制细菌繁殖)。再有就是装牛奶的桶、运牛奶的罐子消毒不彻底。这都不涉及什么高级的技术。   京华时报:既然之前的标准不难达到,为什么还要修改?   王丁棉:依据我掌握的信息和调查了解的情况,是某些大企业甚至个别协会在标准中捆绑了自己的利益。   有些消费者可能不太清楚,市场上销售的液态牛奶主要分为巴氏奶和常温奶两种。在牛奶加工过程中,135℃-152℃高温瞬间消毒杀菌制作的牛奶称为“常温奶”,保质期半年左右,可常温存放 75℃到85℃缓慢加热杀菌的称为“巴氏奶”,以酸奶为代表,需低温储藏,保质期多在一周左右。理论上来说,巴氏奶的营养比常温奶要高。因为杀菌温度过高时,菌类被杀死,营养成分也随之流失。   新国标将菌落总数提至每毫升200万个,用这样的牛奶做巴氏奶,不但风味、营养受到影响,还会引发一些不确定的食品安全因素,但这对于超高温加工的常温奶倒是影响不大。新国标过于偏向常温奶,大企业也希望降低标准,因为低标准的奶源不能做巴氏奶,就由做常温奶的大企业收购。这种市场竞争根本不用价格战来打你,从奶源就把你断了。这也导致巴氏奶在我国液态奶中所占的份额不到20%。在发达国家,常温奶被称为罐头牛奶,很少有人喝。   京华时报:除上述分析外,你还有别的依据证明大企业绑架了乳业标准吗?   王丁棉:标准讨论期间,我们一直反对降低标准,只是反对无效。地方奶协和专家提的20条意见,基本没有被采纳。你想想,制定乳业标准,行业内引发争议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出现一边倒的声音和结果,那就不正常了。很显然,有大企业在背后控制这个标准的出台。   京华时报:内蒙古奶业协会常务理事金海提出,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内在的原因在于,我们将牛奶检测标准中的蛋白质含量定得太高,农户因不能达标,才添加三聚氰胺来提高蛋白质含量。你怎么看这个观点?   王丁棉:我觉得他是不了解情况,冤枉奶农。三聚氰胺的使用,是因为部分收奶站和个别奶农人为造假,在牛奶里加了水使指标都降低了,这才去使用三聚氰胺,并不是农民本身养的奶牛产奶达不到标准。还有一个原因是抢奶源,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一部分人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去造假。   京华时报:该协会的秘书长提出,中国奶业发展现状由国情决定,执行更高标准将导致奶农倒奶,甚至杀牛。你如何评价这个观点?   王丁棉:这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原来执行了25年的那个标准并不是很高,属于中间标准,与国际标准相差很远,并不过分。   以前的25年里,奶农从没有因为标准问题倒奶、杀牛。目前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三聚氰胺事件后,奶粉卖不出去,鲜奶收购价压低到了奶农无力支付饲养成本。当然,这里面还有行业整顿的因素,小规模企业被停产,周边奶农卖牛奶受影响,因此杀牛、倒奶,这和指标高没关系。我认为,降低乳业标准的结果才是奶贱伤农,低标准只能卖低价钱,没有办法让奶农用优质奶源赚到更多的钱,也没有办法提高奶农的养殖水平。   【我批评新国标,是对整个中国奶业负责任,是对“奶农因标准低拿不到好处、永远走不出困境”负责任】   京华时报:有人认为,乳业新国标的争论,其实是巴氏奶和常温奶之争,因为南方的巴氏奶企业打不过北方的常温奶企业。是这样吗?   王丁棉:两大阵营的斗争确实存在,巴氏奶处于弱势地位,常温奶则占上风,且步步紧逼、气势凌人。   你刚才说的质疑,我了解到蒙牛、伊利的高层也这样认为,他们觉得南方的大部分中小企业生产巴氏奶,斗不过北方的常温奶,不服气。   京华时报:这次炮轰新国标,是给巴氏奶阵营代言么?   王丁棉:不是。但我赞同巴氏奶的阵营,因为他们的观点、利益与我的相符合。我做巴氏奶的研究有13年,写过四五十篇关于巴氏奶的论文。但我不在他们的阵营,不是他们的代言人,更不是某个企业的代言人,也没有从他们身上获得一分钱。   我批评新国标,是对整个中国奶业负责任,是对“奶农因标准低拿不到好处、永远走不出困境”负责任,也是对中国实现低碳环保负责任。同时,我也在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利益的取得权,本身我就是一个消费者。   京华时报:你觉得两大阵营之间的分歧,通过争论,有可能达成共识么?中国奶制品行业怎样才能形成一种消费者、奶农、奶制品企业共赢的局面?   王丁棉:达成共识会很难很难,除非蒙牛、伊利两个大企业主动放弃常温奶,但这是不可能的。他们把常温奶作为占有市场的主要手段,会轻易放弃么?不可能。除非由国家出面,用政策限制他们,用很高的税收来限制他们,并奖励巴氏奶企业发展。但目前来看,巴氏奶和常温奶,在中国会永远存在,会永远斗下去。   京华时报:你认为,怎样才能有效地重建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   王丁棉:第一,乳业标准要恢复到原来 第二,消费者应将消费选择放在巴氏奶 第三,企业要真正遵守行业规则,包括奶农生产者、乳品加工者,不能突破道德底线。   ■关键词   生鲜牛乳收购标准演变   1986年颁布的GB6914-86《生鲜牛乳收购标准》规定,生乳中细菌总数分为四个等级,一级每毫升低于50万个,二级每毫升低于100万个,三级每毫升低于200万个,四级每毫升低于400万个。生乳蛋白质含量每100克不低于2.95克。   2010年6月公布的新版《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中,将生乳中细菌总数规定为每毫升低于200万个。生乳蛋白质含量每100克不低于2.8克,比原来标准降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生乳蛋白质含量为每100克3.0克以上。菌落总数普遍为每毫升20万个以下,标准最高的为美国,每毫升10万个以下。   近日,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高工孟瑾透露,农业部正制订生乳分级标准。   乳业新国标支持者、内蒙古奶业协会常务理事金海:   让人人喝上牛奶比标准更重要   在乳业新国标的论战中,内蒙古奶业协会的观点与王丁棉针锋相对。   作为支持者,该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及常务理事金海随后均反驳称,现行乳业标准符合中国国情,“如果我们的检测标准明天就向国外看齐,那80%的牛奶得倒掉,大多数消费者将喝不到牛奶,甚至还会有七成奶牛散养户杀掉奶牛”。   这一说法公开后,有人认为体现了中国奶业的现实,也有人质疑称“这是以国情为借口掩盖行业利益”。   他们的观点有无依据?中国的奶牛饲养业有着怎样的现状?昨天,本报对话金海。   ■人物   金海  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内蒙古奶业协会常务理事,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助理、生物中心主任。   2004年度国家引进的高层次留学归国人才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基金奶业专项首席专家。   【如果我们的检测标准明天就向国外看齐,那80%的牛奶得倒掉,奶农要破产,我国大多数消费者也就喝不到牛奶了】   京华时报:在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批评乳业新国标“全球最差”的那次会议上,你在场吗?   金海:那次会议没参加,我们秘书长参加了。但王丁棉的观点我非常清楚。事后媒体找我采访,我就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京华时报:你为什么支持现行乳业标准?   金海:我认为检测标准一定要符合中国国情。中国奶业,作为一个产业发展才有十几年。十几年时间里,大部分中国人从无奶喝变得人人都能喝上奶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一头奶牛从培育到产奶,需要三年时间。培育一个奶牛品种,用现在最先进的手段去努力,也要20年,以前则是40年。   现在有人就盯着国外的标准,我就很奇怪。西方国家奶业发展有100多年的历史,他们现在的标准是高,但怎么不去看看美国80年代、70年代的标准。如果我们的检测标准明天就向国外看齐,那80%的牛奶得倒掉,奶农要破产,我国大多数消费者也就喝不到牛奶了。   京华时报:之前的那个生乳标准真的很难达到吗?   金海:我国目前的奶牛养殖业,小规模散养户比例较高,超过70%。小规模散养不是标准化养殖,经常是自家种什么,就给奶牛吃什么,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受限于牧草质量、品种改良等因素,并不稳定。如果按照修改之前的蛋白质标准,绝大多数达不到。   我认为,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内在原因就在于我们牛奶检测标准中的蛋白质含量定得太高,导致农户为达标而千方百计提高蛋白质含量,由此导致了三聚氰胺等物品的添加。我国有13亿人要喝奶,也不可能都进口——就算把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奶牛全都买回来,也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为防止国产奶中被添入各种物质,那就得降低标准。   京华时报: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认为,只要舍得给奶牛喂充足的饲料和优质牧草,不用三五天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就会提高。细菌总数也不难控制。   金海:我觉得王丁棉对国外了解的太多了,但对我们国家的奶农一点儿不懂,一点儿都不实事求是。给奶牛喂优质牧草能提高蛋白质,他说的没错,可我们哪有那么多耕地种植优质牧草?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农民的积极性并不高。   另外,提高蛋白质还需要改良我们的奶牛。我们奶牛的产奶量和美国相比差一半,这是品种的差异,这是不管拿多少钱都不能在一天一夜之间就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漫长的改良过程。   就细菌总数来说,我们有70%多的奶牛散养户,他们养牛往往就在房前屋后,卫生环境不那么好,牛奶采集后保存条件有限,不能做到全封闭下挤奶、挤完马上冷却,并用冷藏装置送到厂里马上加工。这是一个现实国情,需要通过一个过程来解决。   【我们应该把准确的知识提供给消费者,你说是喝添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好呢,还是喝标准稍微低一些、稀一些但是安全很多的牛奶好呢】   京华时报:降低了标准的牛奶,是否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损害?喝了之后对身体还有用吗?   金海:现在牛奶的蛋白质从原来的每百克含2.95克降到2.8克,标准稍低了一点,但总比没奶喝要强吧。事实上,我们需要的营养不是光靠牛奶获得的,我们每天还要吃很多种食物。   另外,200万的细菌总数也不全都是致病的病原菌,很多是乳酸菌、酵母菌等,对人体没什么害处。病原菌通过高温消毒后,也不会存在活菌,不会直接致病。只是病原菌的有些代谢物会对人体有点危害,但影响到什么程度,现在也没有具体的数据。细菌是什么?这是无处不在的东西,我们平时张口呼吸,嘴里也要进去很多细菌。细菌和人类是共存的,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可怕。还有,牛奶里最大的营养物质实际上是钙,这里的钙是最容易被人吸收的。所以,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我们目前喝的牛奶,只是蛋白质稍微低了一点、稍微稀了一点,这有那么重要吗?   京华时报:你认为降低乳业标准,对谁有好处?   金海:我觉得对消费者、对奶农都有好处。标准定得高了,奶农达不到,又不舍得把牛奶倒掉,就得想办法往里面添加东西,这直接损害消费者的健康。而标准低了,奶农能达到这个标准,起码能让消费者喝上没有添加剂的真正的牛奶。   京华时报:王丁棉提出,中国现有生乳标准的出台是大企业捆绑私利的结果,你怎么看他这个观点?   金海:我认为这种说法太不负责任。蒙牛、伊利等大企业肯定也希望有好的奶源,只是他们现在不愿意说这些话,不愿意参与这些事情。   现在我们说的细菌200万个和蛋白质2.95克,其实都是最低标准。企业生产的乳制品,很多标准都比这高,分为好几个等级。像蒙牛的特伦苏,蛋白质含量都达到每百克含3.3克。对企业来说,利润最大的其实是高端奶,而不是低端奶。   我认为,说大企业绑架了标准制定是不对的,真正导致标准降低的,是我们的奶牛品种不行,牧场赶不上,奶农的知识水平也不行。   京华时报:有人认为你和内蒙古奶协秘书长的发言,都是在为乳业巨头们“代言”。   金海:作为一个专家,我是从我的良心、使命感和责任感来说话。   蒙牛的牛根生,这个人我听说过,但没见过 伊利现在的老板我也不认识。我不赚企业一分钱,和这些企业任何关系都没有。   我不太理解,大家现在为什么这么关注奶业。我们的大米质量、小麦(2670,-15.00,-0.56%)质量,也达不到人家美国的标准,大家为什么就这么执着地非要谈谈生乳这一个标准呢。我真的不太理解。   京华时报: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近年来中国乳制品行业暴露出的问题太多了,导致公众对其产生了信任危机。   金海:这几年,中国奶业确实出了很多不该发生的问题,有些企业做的行为,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所以大家情绪上来了,就想这牛奶怎么老是出问题?   三聚氰胺事件为什么会发生?表面上看是不法分子为了获得利益,但根本上还是之前的乳业标准太高了。现在新标准定下来,降了一点点,我觉得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保证了我们的牛奶现在是安全的。   还有,我觉得消费者不是专家,对科学技术的知识水平不够。有时候专家一说,他们就跟着起哄。比如这次,他们弄不清楚专家到底说的是什么,一听那么多细菌就害怕了,想到自己花钱喝上这个奶,接着就要去医院,这是太极端的想法。   我们应该把准确的知识提供给消费者,你说是喝添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好呢,还是喝营养标准稍微低一些、稀一些但是安全很多的牛奶好呢?我认为,肯定是后者。   【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特殊国家,不能通过标准一下子把所有的奶牛散养户都消灭。真的这样做了,我们的民族奶业要完蛋,有钱人可以喝国外的牛奶,普通老百姓则会喝不上牛奶】   京华时报:你认为,巴氏奶和常温奶这两大阵营之间的分歧,通过争论,有可能达成共识么?中国奶制品行业怎样才能形成一种消费者、奶农、企业共赢的局面?   金海:我觉得现在最核心的问题不应该是争论标准,炒作下去也没有意义。重要的是应该探讨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牛奶。   常温奶和巴氏奶相比,营养成分有差距,但我看也不是很大。常温奶瞬间高温消毒把细菌杀了,肯定有一部分营养物质损失,但实际上,高温对牛奶里面的钙没有大的影响。   将来,低温的巴氏奶肯定是个发展趋势,这是包括很多企业都认同的。但巴氏奶的保质期短,需要冷藏运输,成本较高。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否有能力消费巴氏奶,也是个问题。   我觉得应该让巴氏奶和常温奶并存,然后让消费者自己去选择,不能说只搞巴氏奶,也不能只搞常温奶,这样才能让人人都有牛奶喝。   京华时报:你认为,如何能有效地重建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   金海: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经过整顿,本来占行业80%的散养户在三四年间已经减少了10%。随着企业对奶制品质量的提高,散养户生产的标准比较低的奶源,因为收购价格低,慢慢地就被自然淘汰了。   目前,只有转成规模的散养户才能生存。随着规模化奶牛场的投入、标准化奶站的建立、牧场的扩大以及经营管理技术的提高,以5年为一个单位回头来看,我国的奶业会飞快地发展。   我认为,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特殊国家,国外奶粉进来是给有钱人喝的,我们大部分人还得自己养活自己。但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不能通过标准一下子把所有的奶牛散养户都消灭,真的这样做了,我们的民族奶业要完蛋,有钱人可以喝国外的牛奶,普通老百姓就会喝不上牛奶。   ■关键词   中国奶业发展史   在中国历史上,喝牛奶一度是小范围的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只能凭“奶票”领取限量供应的牛奶。1976年到1983年,牛奶供应日趋紧张,全国各大城市实行过限制制度,例如只对新生婴儿、癌症患者等照顾供应。   大约在1996年,中国乳业进入高速发展期。1998年,全国奶牛存栏为426万头,牛奶总产量为745.4万吨,年人均牛奶占有量只有5.3公斤。至2010年末,全国奶牛存栏约为1260万头,全年牛奶产量3570万吨,年人均牛奶占有量约为30公斤。
  • 广东鼎诚CTO牛利:科研苦旅终有甘
    澎湃新闻:《科学中国人》肖贞林著牛利—《科学中国人》封面人物南迁记从长春到广州,从冰天雪地的东北到闷热潮湿的岭南,直线距离跨越3000公里以上,气温从零下一二十摄氏度到接近30摄氏度,最高时可以有四五十摄氏度的温差。还远不止于此,南北两地的环境差异、文化背景差异、饮食习惯差异,更有从科研院所到高校的体制差异,这些都是3年前摆在时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牛利面前的一系列难题。2018年,投入重金重建的广州大学为了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坚持科技创新战略,面向产业和经济社会主战场,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布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他们投入5000余万元,并以牛利团队为基础筹建起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方向覆盖从基础科研到应用基础及工程技术、应用开发等整个链条。“说实话,谁也不愿意背井离乡。”牛利坦率地讲,“但是科学研究之路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挑战和突破局限的过程。广州大学地处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区域,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最优质的科研资源,能够打造更大的平台,为国家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位想在科研路上有所作为的学者而言,恐怕都是难以拒绝的。”同时,在牛利看来,身为一支团队的带头人,同样也要为团队以及团队成员的未来发展承担责任,在关键的十字路口,知道带领团队往哪个方向走,这也是团队带头人的一项基本素质。所以,综合考虑之后,牛利带领着包括7名教授在内的17名成员加入广州大学并成为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的骨干成员,开启了一段全新挑战的科研旅程。出生于1968年的牛利,博士毕业之后先后在芬兰、丹麦、日本等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深造与交流,饱经世界名校的熏陶与磨砺,对于长期钻研的分析化学领域也有了自己独到的认知。他有着东北人基因里特有的幽默细胞,作为化学领域专家,在日常的交流、教学以及学术报告中,牛利经常能以通俗而风趣的语言,将深奥的化学学科介绍、知识应用等专业内容以大众化的方式呈现,让每一位听者“听得懂、听得乐”,从而对分析化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牛利的骨子里也拥有着东北人的直率和嫉恶如仇,尤其是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有一说一,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他欢迎百家争鸣,但从不会左右逢源,摧眉折腰。这种性格让他在无形中得罪了不少人,但也赢得了更多人的欣赏和尊重。对于自己的脾气,牛利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但从没想着去刻意改变:“管好自己,凡事做到问心无愧就好了。”他之前所在的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个开放的实验室,也是2001年科技部正式承认的分析化学研究领域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和传统的集体,在过去的将近20年间,牛利带领着他的团队长期从事界面电化学、材料电化学、光电功能材料、化学传感、分析仪器化设计等方面研究工作。他经常风趣地介绍说“分析化学是万金油”,因为分析化学已经成为科学技术的眼睛,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任何一个分支学科都少不了使用分析化学去对物质进行分析和表征。“我主要从事的是材料化学的工作。要知道,整个化学所有的学科都离不开各式各样的材料,无论是小分子,还是大分子。”牛利耐心地解释道,“我们的目的就是发现这些材料在界面上能有什么样的聚集行为,对界面带来什么样新的性能,能够产生及合成什么样的新材料。”分析化学除了建立分析方法之外,传感器件和仪器装备也是一个很好的出口。化学传感器是融电子科学、化学科学和材料科学为一体的高技术器件,它可将物理量、化学量转变成便于利用的电信号,并提供给集成的仪器进行信息分析和处理。因此,它不仅可广泛应用于环保、医疗、公共安全、工业过程控制、临床等领域,在基础研究中也占有独特的地位。对于我国的分析仪器行业来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度有很多核心部件做不了,只能接受被封锁或者被垄断的窘迫局面,这也是牛利和他的团队长久以来一直在寻求突破的课题之一。在10多年之前,牛利课题组针对在研制开发新型的传感器方面缺乏自主原创性的问题,开始了该领域的研究。他们以为新型化学传感器提供新材料为目标,以纳米结构复合材料为突破口,系统研究了纳米结构复合材料设计、合成、性能、微结构等特征,深入探索了基于导电聚合物、碳纳米、金属纳米、离子液体等新型纳米结构复合物材料的化学及电化学制备方法,并成功合成制备了多种新型纳米结构复合材料。这些新型的纳米结构复合材料显示了复杂、特殊的新性能,如高导电性、高生物兼容性、表面增强活性、荧光增强/淬灭特性、电催化活性等,从而为新型化学传感器的研发与制备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以此为基础,他们通过纳米加工与组装,如分子印迹、丝网印刷、喷墨打印等技术手段,系统深入地研究了纳米结构复合材料及其组装后的宏观纳米复合体的化学传感特性,着力解决了高通量分析、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检测分析、实时在线监测分析、快速时间响应等复杂组分分析传感中的重要科学问题,成功制备出多种新型化学敏感材料,并与分析仪器化集成设计相结合,研发出了多种新型电化学检测/监测仪器设备,不仅为我国科学仪器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纳米结构复合材料的合成制备、衍生与掺杂、化学传感芯片的制备及筛选等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过去这些年里,牛利主持或者参与的项目先后获得了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侨界贡献一等奖,国家先进材料学会奖,广东省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创业青年长春贡献奖,以及公安部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一系列的荣誉;与此同时,他也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吉林省杰出青年、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广州市高层次人才杰出专家等称号,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时也是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足见国内外同行及国家对于牛利辛勤付出的肯定与嘉奖。牛利团队的团建活动“最后一公里”记者第一次见到牛利是2019年夏天,在广州大学他不足9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斗室之内,一张办公桌、两台显示器、三个支架、一张小桌子、一张沙发,再放些实验用的设备器械,就已经被塞得满满当当。很难想象,这是一位科研中心主任的办公场所,就连广州大学的书记来过之后,也对牛利的工作环境深表歉疚,但是牛利却不以为然。“谁都喜欢宽敞明亮,靠山近海的环境,但对我来说,这只不过是一个工作的场所而已,是不断产生新主意、新想法的地方。”牛利对于身外之物看得很淡,“我从东北来到这里,不是来享受的,而是来创造价值,比拼贡献的!”那个下午,牛利办公室的人来来往往,找他签字的、向他汇报工作的、和他协商事情的以及来请教的学生… … 牛利来到广州之后,比以前繁忙了很多。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成立3年来,致力于将基础研究成果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在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基础上,面向国民经济的主要应用领域,开展应用基础及应用技术研究。在牛利的带领下,研究中已经打造出一支多学科融合的骨干研究团队,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一向低调的他却也不无自信地表示:“其实,在本学科就广东地区而言,我们和中山大学及华南理工大学等名校比起来已经毫不逊色。如果你去我的实验室看看的话,我们很多高尖端的仪器设备在国内其他的高校中也是不常见的。至少几年下来,我们已经做出了自己的特色。”根据2020年5月公布的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最新数据显示,广州大学“化学”新增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成为全国进步最快的大学之一。在此之前,广州大学化学工程学科就已经进入软科2020年“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榜单,化学和化工学科领域的学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其中自然少不了牛利及其团队尽心竭力的付出。在国内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相结合方面,牛利是公认的典型代表人物。他无时无刻不在思索着两个问题:一个是探索分析化学中的基础性科学问题,另一个则是分析化学与工程结合的产业化问题,要确确实实为国民解决一些难题,创造更大的价值。在牛利看来,目前国内有太多的科研成果躺在实验室的报告里面,高校科研同企业的工程严重脱节。高校只培养人才,产生思想,然而成果却很难转化成为市场生产力,两者之间总还相差着“最后一公里”,而他立志将这“最后一公里”的距离打通。拥有过研究院所和高校科研的工作经验,以及投身商海创业的三重经历是牛利的一个独特优势,这使他经常能够换位思考,他知道企业的难处在哪儿,会去主动结合企业的需求,做到知己知彼,量体裁衣。了解到这些之后,结合高校的研究方向和企业的需要,然后去做,深入之后,效果才会更明显,而不是只为了发表论文而去做一些纸面研究。从2003年以来,牛利带领着团队围绕分析仪器系统控制、工业化标准设计、模块化设计等方面,将新型的电化学传感器及其他一些辅助检测/分析联用,共同合作开发了多种电化学相关仪器设备,面向空气、水体、土壤、食品等各个不同的领域,陆续研制开发出多个系列的仪器产品,打破了进口产品的垄断,实现了中国的分析化学领域的仪器设备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过程,时至今日在国内已经拥有了包括北大、清华、南京大学等众多知名大学院校在内的数百家客户群体。来到广东之后不久,佛山市科技局就与牛利合作开展气体传感器件的成果转化项目;2020年年底,中山市翠亨新区投入重金建立起国内第一个科学仪器产业园,牛利创办的广东鼎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入驻园区的分析化学领域的创业公司,在那里,将建立起3条生产线,两条以科研仪器为主,一条以化学制剂管理控制为主,这其中承载着牛利的满腔心血和希望。牛利不是个夸夸其谈的人,在和他的对话中,类似“家国”“情怀”“远景”这样大字眼的词很少出现,他甚至自嘲“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就是想着把手上的成果转化出去,能够用自己擅长的知识面向社会的应用需求,尝试着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是谁都明白,产业化的道路上并非只有掌声、阳光和收益,也充满了泥泞、艰难和挫折。商场如战场,何况是在目前国内产业化相对不完善的环境下,难免伤痕累累。但是对于遭遇过的不公、非议与白眼,牛利却极少提及。过往20年中那些成功与失败的交错起伏让他已经能够自动屏蔽负能量的东西,更愿意将眼光放得更远,心胸放得更宽。而这一气度的形成,是经过了太多时间上的专注与坚忍,经过了太多世事的磨砺与淬炼后而成的。在分子影像分会成立大会上不做“贫困线下学者”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牛利一直把人才培养看作是团队乃至整个分析化学行业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工作。“我希望能激发出年轻人的自信和独立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发现新现象、新理论,使他们能够做出一流的成果,能够助力解决国计民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而不仅仅是以发表论文作为最终科研目标。”随着生命、环境、新材料科学的发展以及计算机、光学、微加工、数据处理和模拟技术的引入,分析化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分析化学的突破将更加促进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新材料科学及制药工业的实质性发展,其水平高低极大地影响国际贸易、医药和食品安全及其标准制定,分析检测直接影响到工业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品的质量,能从多方面拉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在大湾区的平台上,牛利找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合作者,组建团队、搭建平台、拓展领域、寻求共赢。牛利的学生们自然也是他的“合作者”,他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不遗余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把自身的强项发挥到极致,发挥到最大,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牛利强调,分析化学需要综合性的人才,知识面要广,动手能力要强。解决实际问题是分析化学的硬道理,真才实学必须经历长期的积累。所以,作为导师仅仅传授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把握立身之本,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牛利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叫作“不做贫困线下的学者”,寄语着他对当代的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期望。这里的“贫困线”不仅仅指的是物质上的收入,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和气度上的追求,不做人云亦云、蝇营狗苟的事,要保持一名科技工作者的理想、底线和风骨。牛利表示,每个学生都应该是独立的、有思想的人,在科学研究上要成为一匹有独立钻研能力的奔驰骏马,而不是唯命是从、唯唯诺诺的绵羊。多年的科研和创业经验让牛利明白,一定要培养出一支能够体现独立思想的、有创新能力的强大团队来。“我作为团队的带头人可以设计很多路线,但是要把想法变为现实,光靠我一个人肯定是不可能的,需要团队成员的协同完成。正是有了这样一支团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工作。正是有了这样一支团队,过去的几年中,我们能够连续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牛利很欣慰自己拥有了一支“上下齐心,三军用命”的团队。尽管已经成为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出色的团队之一,但是牛利依然追求每一个细节的精益求精。在他的团队里,既有一起并肩作战十多年的“老战友”,也有师从于他的年轻后生,对待团队成员,牛利展现出他特有的亲和力和向心力。他明白作为一个团队的核心,想要获取凝聚力,不仅在于本身的学识如何,更重要的是在品性上让人信服。牛利对于团队成员给予绝对的信任,一方面给予他们科研方向、工作思路和技术路线的悉心指导,另一方面总是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自主思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或许是在国外多年熏陶的缘故,他的团队管理模式很开放,严谨中尽力创造一种自由的氛围和空间。与学生在一起牛利对于学术界的论资排辈和尸位素餐深恶痛绝,所以他对待自己的团队成员或者年轻的学生,特别重视对研究氛围和学术氛围的营造,从来不搞“一言堂”,在科研过程中,他经常与年轻人一起头脑风暴,平等地讨论科学技术问题。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团队追求的是“没有权威,没有领导,集思广益”的氛围,谁对谁错用数据说话。这种团队之间的开放协作、良好沟通与知识共享,使团队凝心聚力,解决起技术问题来更加快捷明朗,也就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牛利表示,分析化学的发展是综合而烦琐的,工程技术和产业化进程需要多代人的积累,而任何急功近利的、贪大的行为都是不科学的。所以,他对于很多现实中的炒作、夸大与虚假的宣传非常反感。作为战略新兴材料的石墨烯由于具有极好的电学、力学、热学以及光学性能,使其迅速成为国际先进材料研发的新热点,引发了国内外科研人员的跟踪研究,而牛利团队其实是国内最早开展石墨烯研究并取得成果的团队之一。但是他强调,任何研究内容都必须以实际应用为出口,其特殊性必须依附于市场,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所以,成本控制及工艺流程简单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正因为如此,牛利坦言,作为工业技术,石墨烯要实现产业化,仍有许多未能克服的困难。尽管国内外已经发布一些研究结果,将石墨烯用于电池电极材料、电容器器件构造、力学增强材料、导热薄膜等应用领域,但这些领域的研究还有诸多科学及工程技术问题亟待解决。然而,市场上过分的炒作却导致了大家对眼前的材料期望值过高,很多企业都想分一块石墨烯市场的“蛋糕”,于是出现了很多鱼目混珠标榜着石墨烯概念的成果、产品、项目和公司。牛利对此不满,也充满无奈,这种局面让这样一位在中国最早研究石墨烯的学者“不再想聊石墨烯的话题”了,“说得再好,不如做得好!我们需要有扎扎实实做出真正成果的科研,我现在更愿意提新型的碳纳米材料,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年,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并且得到了一些工业进展,是很值得期待的”。牛利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前进的道路上,总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和绊脚石横亘于斯,但是它们阻止不了牛利和他的团队前进的坚定步伐和一往无前的雄心。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牛利率直、坚定、不言放弃,一旦认准了目标,就会努力去拼,是一个永远追求领先一步的人,他把这种性格自然地带入他的科研工作中。“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牛利已经不满足于跟跑和并跑,他更希望做领跑者。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牛利的团队在短短3年时间里已经发展壮大成为拥有7名教授、7名副教授、5名讲师、9名博士后、7名博士和37名研究生的70多人的庞大队伍。“毕竟一群‘东北佬’千山万水地来到岭南不容易,希望我们能够在新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花儿来。”忆当年,看今朝,牛利笑着言道,“几年前的各种不适应现在已经不成问题,唯一略有遗憾的是在广州看不到雪了。不过这也难不倒我们这些搞化学的,圣诞节的时候我们用白色的吸水树脂堆了一个大雪人,也算是略解乡愁吧。”科研是一段苦旅,但是牛利明白,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不去想这一路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坚持,终会迎来雨过天晴,苦尽甘来。2021年年初,牛利团队入驻中山产业园,2600平方米的场地全部重新规划,正在整体装修阶段,从办公室窗户望出去,正是深圳的宝安机场,每一天从这里起飞的飞机不计其数,它们直冲云霄飞往世界各地,也让记者想到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古话,而这句话用在牛利和他的团队身上也颇为妥帖。“欢迎到我们这里来看看,为未来,搏到底!”牛利向记者发出了邀请,也向全天下的科研工作者发出了邀请。牛利教授简介牛利,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FRSC)、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交叉与合作团队”负责人、广州市杰出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化学传感分析、材料电化学、光谱电化学及分析仪器化设计等。设计合成多种新型基于碳纳米、离子液体、金属纳米粒子及导电聚合物为主体的纳米结构复合材料,面向环境水体、土壤、海洋、食品及公共安全等领域开发多种电化学分析传感器件,结合电子工程和软件工程技术,研制多种新型分析检测/监测仪器设备。已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nal. Chem.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他人引用1500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撰写中英文专著4部。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80余次。
  • 屹尧科技:年终有礼,金牛进京
    11月30日,屹尧科技样品前处理技术交流会正式在北京拉开帷幕。面对参会的四十多家第三方检测企业,屹尧科技产品经理隆重推荐了今年全新发布的第三方检测专用微波消解仪——金牛。 第三方检测竞争越发激烈,而作为屹尧科技发布的首款行业专用微波消解仪,金牛堪称为其量身定制:更高通量,更省人工,更皮实耐用,更关键的是——更实惠。 “每逢节假日,我们的样品检测量非常大,有没有帮我们提高效率的方法?”茶歇时,王老师漫不经心的问道。 “当然有啊!今年为第三方检测专门定制的金牛,一个人一天可以做160个样品。”产品经理拿起了一个消解罐,乐此不疲的讲到,“您看,这个小小的消解罐,我们改进了4次工艺,40个消解罐,一个人,十分钟就能装机完成!现在我们又升级了工艺,直接底部红外测温,价格不变。”现在第三方检测市场需求大,对检测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仪器稳定性和可靠性也很重要,金牛不仅炉腔质保五年,更有成熟的技术团队提供专业服务——每年至少四场的微波消解用户培训会,微波消解在线教研室(人数超过了600人),免费样品方法摸索…… 为了让这款靠谱的微波消解仪惠及更多第三方检测用户,屹尧科技给出了性价比极高的价格,我们有诚意,让大家体验和感受更好的屹尧科技品质。 年终岁末,更好的投资,自然就是,牵一头金牛回去。
  • 牛奶中的高钙奶-你选对了吗?
    钙是人体内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常量元素之一,除形成骨架之外,主要是通过Ca2+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如果钙摄入不足,人体就会出现生理性钙透支,造成血钙水平下降,儿童的佝偻病、成年人骨质软化、老年人骨质疏松等症状都是我们所常见的缺钙表现。因此,合理补钙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和营养摄入的不断重视,大部分消费群体在挑选牛奶时,会将其钙元素的含量作为购买的参考标准之一。为了顺应这一消费趋势,高钙奶等产品随之出现。但是,市场上的牛奶的品牌众多,钙元素含量也不尽相同,而牛奶本身就是一种含钙量较高的食品,我们该如何判断其是否符合高钙奶的标准呢? 目前对于市面上对于高钙奶的认定,主要参考国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进行计算。 奶制品是否高钙可参考上图中的高,或富含的值。进行计算:牛奶要达到高钙标准,需要每100ml中≥15%NRV,即每100ml液态奶制品的钙含量≥120mg。计算公式:(800mg×15%=120mg)。通常钙含量能达到其80%,即96mg/100ml,便可满足要求。知道了判定高钙的数值,再参考国家标准GB 5009.92-2016食品中钙测定第一法,原子吸收火焰法测定牛奶中的钙含量,即可知道喝得牛奶是否是高钙啦!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实测结果吧! 实际检测:耶拿技术中心北京实验室近期按照国标GB 5009.92-2016食品中钙测定第一法,采用原子吸收火焰法分别对不同包装及同一包装方式的国产、有机和进口牛奶中钙含量进行了测试。01、校准曲线02、实验结果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市售的牛奶包装的钙含量标称值也略有差异,但根据测定结果本次抽查的几款牛奶的钙含量都可以达到各自标定的含量要求,可以放心啦!当然钙含量并非越高越好,日常生活中只要能保证正常所需即可,吃得健康,身体倍儿棒!
  • 蒙牛雪糕再曝质量问题 代工点自己修改产品合格率
    小布丁废品   掉在地上的雪糕   记者报道:昨日,一个名为“我在内蒙的十天蒙牛冰激凌代加工点实习记录”的帖子被网友广泛转发。刚才高调发布获欧洲乳业巨头ArlaFoods入股的蒙牛再次被曝出质量管理问题。   羊城晚报记者看到,上述帖子直指天辅乳业(蒙牛的冰激凌代加工点)环境分外脏乱差,与工厂紧邻的宿舍楼门口在焚烧生活垃圾,一些生产原料卫生情况令人担忧等。据发帖人描述,该代工厂生产的蒙牛冰激凌抽检不合格的有10%左右,然而企业公告板上却标示“产品指标合格率97%”。   对此,蒙牛官网微博昨日回应称,蒙牛高度重视网民反映的上述问题,总裁孙伊萍已责成相关部门成立调查组,赶往委托加工企业。   该微博还称:“将尽快查实情况,向消费者和网民汇报。未来蒙牛会将网民、消费者监督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力争及时高效地回应关切处理问题,请广大网民及消费者监督。”   羊城晚报记者留意到,翻看过往的新闻报道,蒙牛冰激凌确实经常被曝出有食品质量问题。去年中山网友发帖称在蒙牛雪糕中吃出一颗直径约1厘米的黑色螺丝帽。而在今年4月份,深圳网友在微博中也报料称,在蒙牛雪糕中吃出一个长达45厘米、小拇指大小的螺丝钉。当时不少网友戏称:“蒙牛不忘给国人补铁。”   相关新闻:蒙牛冰激凌代工厂被曝脏乱差 爆料人被迫封口   昨日,一个名为“我在内蒙的十天蒙牛冰激凌代加工点实习记录”的帖子被网友广泛转发。之前才高调发布获欧洲乳业巨头ArlaFoods入股的蒙牛再次被曝出质量管理问题。   网友曝光蒙牛冰激凌代加工厂三大乱象   1、代加工点脏乱差   北青网消费记者发现,网友在帖子中如此描述蒙牛代加工厂的生产环境:“每次进到工厂里都记不清是白天还是晚上。一样的昏暗而雾气。弥漫着一股糖精加奶的味道。”谈及对于废料废品的处理,爆料网友称:“都是回收再生产的。So,你吃到的雪糕中,或许有曾经没包装好的,掉在地上的,不小心碰掉的,机器出故障返工的,等等等等。”   而据网友偷拍到的数据显示,蒙牛代加工厂原料的利用率,近乎百分之百。   2、质检合格率疑似造假   网友在帖子中提到,蒙牛代加工厂采用的质检方式是抽检,而检查的就是常规项目,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不过,网友称实习期间并未见到过该厂检测的过程。   据该厂的一位生产人员称,该厂每次的抽检不合格率大概在10%左右,但当网友问及“每批是抽多少检测啊?不合格的怎么办啊?”等为题时,该工作人员却一脸茫然的回答:“不知道”。   3、员工遭遇非人性待遇   上厕所要登记   据实习的网友发帖称,蒙牛代工厂实行的是12小时工作制,日夜不停的流水线,一人一岗的制度,对待员工更是近乎苛刻,网友称:“上厕所要登记,出去喝水要登记,中午12点和晚上12点吃饭要轮流替换登记。”   至于该厂对待员工的伙食,网友的描述是“晚班的所谓午夜饭菜只有廉价的方便面和面包或者难吃的饼。”   12小时超负荷工作   网友称:“我们的工作各自不同,但自身简单重复动作。大概说下,装箱的工作,一般小布丁60根一箱,其他都是40根左右一箱,大概是20秒左右一箱。装不完的话传送带上就会堆了一堆掉到桌子上。   生产线的工作更累些,因为是转盘式的,12个小时下来看着都会晕。比如大甜筒的生产,需要一个人摆外包装纸,一个人往里放甜筒,一个人放到机器上,一个人把做好的甜筒拿下来,一个人端着放满甜筒的铁盒子(30个甜筒左右)放到传送带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停下来。”网友称:“该厂的生产过程都是不让拍照的,到处都是摄像头,只有偷拍的几张。”   天辅乳业——一家蒙牛未曾提及的代工厂   网友在帖子中提到:“该加工场挂牌的是天辅乳业,但是从内部生产到员工自己说都是蒙牛,名副其实的代加工点。”   而据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政府网站显示,天辅乳业是“由蒙牛乳业扶持新建的一家民营股份制企业”,公司主要利用蒙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生产“蒙牛”牌冰激凌、液态奶和速冻食品等产品。   天辅乳业现拥有资产总额1亿多元,有先进的7条冰激凌雪糕生产线,年产3.6万吨速冻隧道冰激凌生产线和5万吨速冻食品生产线,形成日产180多吨的生产能力,现有员工1000人。   相关信息还显示,天辅乳业与蒙牛集团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是蒙牛集团在乌兰察布市唯一的生产基地,天辅乳业曾是该市卫生局颁发的卫生A级单位。   但奇怪的是,在蒙牛乳业2011年年报中,在相关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冰激凌生产基地项下,均未找到天辅乳业。   而记者在天辅乳业的网站上看到的产品介绍,却均为蒙牛的纯冰糖、蒂兰圣雪、随变转、冰+蓝莓、趣仔和冰+黄桃等共计7款冰激凌产品。   蒙牛回应称已成立调查组   对此网贴的爆料,蒙牛官网微博回应称,蒙牛高度重视网民反映的上述问题,总裁孙伊萍已责成相关部门成立调查组,赶往委托加工企业。   该微博还称:“将尽快查实情况,向消费者和网民汇报。未来蒙牛会将网民、消费者监督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力争及时高效地回应关切处理问题,请广大网民及消费者监督。”   而天辅乳业也接到了蒙牛方面的通知,要求严查此事,并已派出专人赶赴爆料人所在学校。   爆料人被迫封口?   据21世纪经济报记者联系到前述实习的爆料人描述,相关企业人员已经来到其学校,而学院老师也已经找其进行约谈。   “18日下午企业先是和我们一些同学开了座谈会,然后我被单独留下了解释这个问题。我并没有恶意中伤,就是抱怨实习,感觉压力很大,这件事就不会多说了。”继而该爆料的实习生婉拒了记者更具体的采访要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