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螺双

仪器信息网螺双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螺双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螺双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螺双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螺双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螺双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螺双相关的解决方案。

螺双相关的资讯

  • 【双12福利,抢先预定】免费领取荧光新技术网络课堂!
    日立超高灵敏度的荧光分光光度计推出新附件——荧光分布成像系统,运用了全球首创技术,能够全面获取样品信息,精确获得样品发光位置。双12当天,日立将通过网络讲堂详细讲解荧光分布成像系统的结构与特点,启发大家更多应用的发掘,促进大家对新技术的理解。让双12囤的不只是货,还有知识的宝藏。 想要在双12收获新知识吗?点击链接,立即报名,锁定线上讲堂。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_6558.html?除了线上网络讲堂,我们同时开展线下新技术巡演活动,将在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南京、杭州、福州等十几个城市进行。关注日立高新官网信息,可同时预定你所在的城市。
  • 分子诊断发展简史:一场由 “螺旋双杰”引发的发明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分子诊断发展四阶段 /strong /span /p p    strong 第一阶段: /strong 利用分子杂交技术进行遗传病基因诊断:通过婴儿胚胎期进行产前诊断,超早期预知某些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1978年著名没计划以科学家简悦威等应用液相DNA分子杂交成功进行了镰形细胞贫血症的基因诊断。 /p p    strong 第二阶段: /strong 以PCR为基础的分子诊断:PMullis发明PCR技术后迅速发展,标志着传统基因诊断发展到更全面的分子诊断技术。 /p p    strong 第三阶段: /strong 以生物芯片技术为代表的高通量检测技术:1992年美国Affymetrix制作出第一章基因芯片,标志着分子诊断进入生物芯片技术阶段。生物芯片技术解决了传统核酸印迹杂交技术复杂、自动化程度低、检测目的分子数量少、低通量的问题。 /p p    strong 第四阶段: /strong 以NIPT为代表的第二代测序技术:Ronaghi分别于1996年与1998年提出了在固相与液相载体中通过边合成边测序的方法-焦磷酸测序。目前常见的高通量第二代测序平台主要有Roche454、IlluminaSolexa、ABISOLiD和LifeIon Torrent等,其均为通过DNA片段化构建DNA文库、文库与载体交联进行扩增、在载体面上进行边合成边测序反应,使得第1代测序中最高基于96孔板的平行通量扩大至载体上百万级的平行反应,完成对海量数据的高通量检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44c4a78c-c7f0-4147-bc28-189d0c1a1a1a.jpg" title=" 1_副本.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分子诊断三座丰碑 /strong /span /p p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的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命之谜”被打开,人们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在以后的近50年里,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奥秘从分子角度得到了更清晰的阐明。DNA双螺旋结构的出现时分子生物学行程的重要标志,对人们认识蛋白质合成、DNA复制和突变具有重要意义,为分子诊断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600d8dc5-4c9d-43c9-a330-64be4a9b876b.jpg" title=" 2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DNA之父”Watson、Crick /p p   50年前,科学界的“八大恶棍”之一凯利?穆利斯还只是美国某制药公司的小职员,整天做着把先天致病基因给剔除掉的白日梦,然而先要复制DNA,才有足够的时间慢慢修复。1966年,穆利斯尝试磕了一次药,并从此不可自拔。后来,迷幻剂被列为违禁药品,于是穆利斯自己调配迷幻剂的替代品。在制作迷幻剂时,他居然想到了复制DNA的办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并最终凭他跟迷幻剂的结晶PCR获得了诺贝尔奖。从此开启了分子诊断的PCR时代,标志着传统的基因诊断发展到更全面的分子诊断。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0f7acbc8-43a3-4135-bef7-29fe056abd8f.jpg" title=" 3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PCR之父”Kary Mullis /p p   “只是个在实验室里乱搞的家伙”弗雷德里克· 桑格开拓人类基因研究,被尊为“基因学之父”,他与同事合作研发的快速为DNA定序,成为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先驱。桑格完整定序了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证明蛋白质具有明确构造 他上世纪70年代提出快速测定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的技术“双去氧终止法”,即双脱氧核苷酸链中止法,又称“桑格法”。“双去氧终止法”测序法拉开了DNA测序的序幕,解开了人体4万个基因30亿个碱基对的秘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c670b38c-a6a8-4703-9828-075f6514a808.jpg"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基因学之父”Frederick Sanger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分子诊断临床应用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e00b548e-abf8-45e0-8581-999297a8e186.jpg" title=" 5_副本.jpg" / /p p    strong 感染性疾病分子诊断: /strong /p p   目前主要应用在HBV、HCV、HIV、HSV、TB沙眼衣原体(CT)、淋球菌(NG)、解脲支原体等检测。 /p p    strong 遗传疾病分子诊断: /strong /p p   遗传性疾病可分为Mendelian遗传病、多因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分子诊断在遗传病中的四种基本应用为:遗传病基因携带者筛查、遗传易感性筛查、产前筛查(地中海贫血、血友病、耳聋基因检测等)和新生儿筛查。 /p p    strong 肿瘤分子诊断: /strong /p p   目前我国肿瘤患者人数超过450万人,居世界首位,每年新发病例160-200万,近130万人死于癌症。目前肿瘤治疗的治愈率仍然不高,主要原因就在早期诊断及正确选择治疗方式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p p   肿瘤分子诊断主要分为肿瘤早期筛查(肿瘤易感基因检测,适合有机组病史的人群)、肿瘤辅助诊断(肿瘤标志物检测,可在体液或组织中检测到能够反映肿瘤的存在、分化程度、预后估计和判断治疗效果等)、肿瘤个体化治疗(通过检测肿瘤患者生物标本中生物标记物的基因突变、基因SNP分型、mRNA基因定量表达及蛋白表达状态,可预测药物疗效和评价预后,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三个方面。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中国分子诊断发展历史 /strong /span /p p   中国分子诊断行业在20世纪60-70年代开始萌芽,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以核酸探针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点杂交、Southern印迹杂交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连锁分析为代表的分子诊断技术。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一些研究单位开始陆续建立了地中海贫血、苯丙酮酸尿症、血友病、杜兴肌营养不良、G-6-PD缺乏症等几个常见遗传病的分子诊断方法。但整个80年代,分子诊断概念尚未普遍接受,分子诊断技术尚未从大学、研究所走向临床实验室。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8fa8b22e-8e8c-4533-ba2f-cb83d768a2a8.jpg" title=" 6.jpg" / /p p   90年代PCR在国内应用开始推广,分子诊断技术从研究所走向临床试验,PCR成为时代的宠儿,成为肿瘤、感染性疾病、基因多态性、多基因遗传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缺乏严格监管,大量假阳性出现。1998年卫生部发文:卫医发[1998]第9号 关于暂停临床基因扩增(PCR)检验的通知,暂停了PCR的临床应用。并于2002年就临床基因扩增检测发布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分子诊断重回发展正轨。 /p p   经过近70年的发展,从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生命之谜”被打开,经过PCR技术、生物芯片技术、DNA测序技术之后分子诊断正在快速成为人类疾病诊断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p
  • 喜报 |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禾信仪器中标广州市温室气体监测网络构建项目
    2022年5月7日,广州市碳达峰、碳中和温室气体监测网络构建项目中标结果公示。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以完善的技术方案、高品质的设备性能、高质量的服务标准,获得评审专家和用户的肯定,顺利中标该项目包二。本项目拟在广州市开展高精度二氧化碳(CO2)、高精度甲烷(CH4)、高精度氧化亚氮(N2O)、高精度一氧化碳(CO)、水气(H2O)、生态系统CO2通量项目监测,构建广州市温室气体监测网络,提供运维服务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同时开展数据分析及同化反演工作,获得温室气体浓度时空分布和CO2源汇通量动态变化。该项目已在实施建设中,此项目中标为公司“碳监测业务”布局推进打好坚实基础。项目建设背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为响应国家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广州市引进温室气体立体化协同观测手段、构建区域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网络,搭建精准的碳源汇数据库及区域碳源汇理论框架,深入开展对本地温室气体情况研究,为广州市制定产业碳排放调控政策和碳减排目标评估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和数据支撑。项目内容介绍高质量监测网络建设:采用高精度CO2、CH4分析仪、高精度N2O、CO分析仪对广州市城市点的CO2、CH4、N2O、CO进行实时在线监测,采用碳通量监测设备对CO2通量进行监测,构建广州市温室气体监测网络。标准化运维管理体系:构建一套规范高效的运维管理体系,遵循“规范性、及时性、准确性”原则提供三年运行维护服务,以保障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以及稳定性。精细化管理平台搭建:提供数据精细化管理平台,进行实时监测及展示、日常管理、预警预防、指挥调度、应急响应、决策分析、联防联动等温室气体精细化综合管控。数据应用研究开展:开展数据分析及同化反演服务,包含全市监测数据统计分析、高精度温室气体和碳通量贡献区分析、轨迹分析和碳排量反演分析等内容,获得温室气体浓度时空分布和CO2源汇通量动态变化。该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广州市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基础保障。聚焦“碳监测” 助力双碳目标禾信仪器城市温室气体监测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针对目前我国城市缺乏区域碳源汇数据库以及理论框架,无法科学有效地支撑我国城市碳排放调控政策制定和碳减排目标评估等痛点问题,禾信仪器构建了城市温室气体监测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方案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多波段高灵敏波长扫描光谱技术为核心,利用高、中精度温室气体监测技术,采用固定、移动、高空方式;从太空到陆地,从排放源到城市大气环境站,从点式到线面测量,建立“天-地-空”高密度、立体化的温室气体监测技术。精准量化城市、工业园区、森林、农业等各类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和源汇贡献。为我国城市碳源汇数据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服务内容同时可提供碳排放清单编制、碳通量模拟分析、碳排放同化反演、卫星遥感监测数据分析、碳排放特征分析、温室气体来源解析、森林碳储量调查及监测、海岸带碳储量调查及监测、城市碳排放峰值预测及碳减排策略研究等数据应用技术服务。为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路径规划和行业减排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理论支撑,助力我国城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方案优势1、打造集“站点选址→设备配置→站点建设→运维质控→ 数据应用→平台管理”一体化的碳监测综合解决方案。2、构建“天-地-空”立体化的城市碳监测一张网,精准量化城市、工业园区、森林、农业等各类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和源汇贡献。3、高灵敏度、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温室气体测量技术,精准动态监测城市温室气体浓度及其变化趋势。4、完善的城市碳减排管理及双碳目标评估的数据应用技术服务体系,为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路径规划和行业减排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理论支撑。5、城市温室气体“测-管-评”三场景融合一体化平台,为碳监测碳减排提供决策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温室气体监测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基础,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及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禾信仪器提供城市温室气体监测一体化的综合解决方案,系统性解决城市温室气体监测方案设计→站点选址→设备配置→站点建设→运维质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管理等一系列客户需求和痛点,服务不同场景城市碳监测,为“碳达峰、碳中和”赋能,助力我国城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 “乳制品中双氰胺检测专题”网络研讨会即将召开
    一、活动介绍   2013年1月25日,有媒体爆出新西兰牛奶中发现了有毒物质—双氰胺,可能会对该国总额11亿纽元(约合人民币57亿元)的乳品行业造成打击。据了解,新西兰农民在牧场使用双氰胺主要用以防止硝酸盐等流入河流造成污染。在新西兰1.2万个牧场中,约有500家使用双氰胺。据相关媒体报道,目前国际和国内尚无关于食品中双氰胺的限量标准。   为配合当前形势,仪器信息网将于3月21日举办“乳制品中双氰胺检测专题”网络研讨会,邀请各大仪器厂商,为大家提供乳制品中双氰胺检测的解决方案。   二、活动详情   活动时间:2013年3月21日(周四)9:30-16:00   主办方: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三、报告内容   四、研讨会报名   1、报名截止时间:3月21日   2、点击链接进行报名 赞助厂商:
  • 光滑双脐螺免疫细胞基因组图谱完成 为防治世界第二大传染性寄生虫病奠定理论基础
    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社旗下《免疫遗传学》杂志近日公布了世界上第一份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免疫细胞的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的比较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科学成果,该成果是由中国北部湾大学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共同主持。  光滑双脐螺是世界上排名第二的最重大最常见的传染性寄生虫病——曼氏血吸虫病的中间宿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8年的估计,全世界被曼氏血吸虫感染需要治疗的人群达到2.3亿人,目前WHO呼吁采取更加综合的控制曼氏血吸虫病的健康方针,就是要对寄生于人体和中间宿主体内的寄生虫-宿主相互作用的界面分子进行研究。  这项科学成果从2018年启动到论文发表经过了四年多的时间,首次采用世界最前沿的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并应用在重大寄生虫病病原宿主免疫细胞领域,从整体上全面揭示了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的免疫细胞的免疫分子系统,包括对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的免疫细胞两个群体的单个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进行的比较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的科学研究、分析,获得了海量的单个细胞的比较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数据信息库,在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抵抗株,共计获得了48.98亿条免疫细胞单细胞测序序列,在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易感柱共计获得48.07亿条免疫细胞单细胞测序序列。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北部湾大学吴信忠教授介绍称,该成果筛选获得了有重要科学意义的完整全基因数目超过3万多个,首次揭示了两大免疫细胞群体,在免疫遗传上具有明显的免疫功能分工差异,透明免疫细胞群体在免疫遗传上更倾向于负责产生大量的杀灭曼氏血吸虫的免疫效应子蛋白分子,而颗粒免疫细胞群体在免疫遗传上更倾向于负责产生抗曼氏血吸虫的许多种纤维蛋白原相关蛋白分子和许多种类的免疫模式识别受体分子。  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免疫细胞scRNA-seq基因组和转录组图谱的完成,为洞察光滑双脐螺的免疫分子系统,筛选抗性抵抗株螺蛳用于控制曼氏血吸虫感染,防治曼氏血吸虫病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亦为全球进行曼氏血吸虫与宿主界面分子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库。
  • 荷兰INNOVATEST,轶诺硬度计的双洛氏硬度计VERZUS 710,英文样册发布
    荷兰INNOVATEST,轶诺硬度计的双洛氏硬度计VERZUS 710,英文样册发布,需要的用户请直接下载:http://innovatest-europe.com/uk/products/category/rockwell_bench_hardness_testers/中文样册正在翻译,请持续关注 WWW.INNOVATEST-SHANGHAI.COM
  • “第二届双碳背景下石油化工高质量发展”网络会议圆满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为促进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平台,仪器信息网于10月31日成功举办 “第二届双碳背景下石油化工高质量发展”主题网络研讨会(2023)。来自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关技术中心、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及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6位报告人分别介绍了各自在石油化工及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在报告中,来自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李文军主要介绍了四方面内容:行业发展现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行业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工作以及对于近期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工作的思考和建议。他指出,在2023年,石化行业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情况。尽管经济运行总体情况受到一定压力,但通过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等方式,我国有望建成一个安全可控、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结构优化、绿色低碳发展、两化深度合作的石化工业体系。针对国内石化行业市场需求,岛津气相产品线不断创新,开发了气体稀释仪、气体进样袋、增强型柱阀箱、高压液体进样阀等产品。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的李学伟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这些产品的创新技术和具体应用案例。石化行业正在积极寻求高质量的绿色发展机遇,以减少碳排放。然而消费侧燃油碳排是由消费者使用燃油车和飞机出行产生的碳排,这是不可避免的。来自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刘璐在报告中主要分享了“双碳”背景下,针对消费侧燃油项目的案例和解决方案。通过市场机制,激励和鼓励燃油出行的消费者自愿参加燃油碳中和行动,将活动收入用于支持生态化建设、碳捕捉利用、推广新能源出行,以此抵消和减少因使用燃油产生的碳排放。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是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并授权的国家认可机构,统一负责对认证机构、实验室和检验机构等相关机构的认可工作。 青岛海关技术中心的冯真真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CNAS认可简介、典型不符合案例,以及石化领域新标准有效合规管理和应用。实验室应使用适当的方法开展检测活动,做好查新、方法验证、方法确认、记录溯源等工作。近红外光谱技术能够实现样品的快速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报告中,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的张闪闪详细介绍了瑞士万通NIR油品全球模型、NIR在石油化工行业和其他行业的应用以及NIR产品。NIR技术几乎用于石油化工的各个环节,能够检测汽油、柴油、航空煤油、润滑油以及煤炭、表面活性剂、聚氨酯、有机硅等类型的样品。瑞士万通的近红外产品采用全封闭设计,配备智能附件,从而提高样品处理效率、减少人工作业。LIBS基于高功率脉冲激光与样品作用,产生瞬态高温等离子体,从而完成对样品元素组分和含量的分析。它具有无接触式、破坏性小、快速原位远程分析、多元素同时在线监测等特点。在报告中,来自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许育鹏详细介绍了LIBS技术在石化领域的应用。该技术可用于原油识别和分级、金属元素分析、溢油检测等,未来将与其他光谱技术融合,在石化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结合新政策、新标准、新仪器、新技术,本次会议探讨了“双碳”背景下石油化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方向,引起了广泛讨论。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水平、拓展国内外市场等方式,石油化工行业形成了自主创新能力强、结构布局合理、绿色安全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格局,为我国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 网络曝光:首批双一流建设拟定名单,靠谱吗?
    前不久,教育部宣布一批规范性文件失效,其中多项涉及到“985工程”、“211工程”,自此一石激起千层浪,业界纷纷猜测:“985”“211”工程或将成为历史。同时,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还宣称正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并拟于今年启动新一轮建设,双一流建设呼之欲来。  在一片纷纭之声中,近日网络上曝光了首批双一流建设的“拟定名单”。该名单是否靠谱,尚待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双一流建设将为相关院校争取到更多科研经费,推动实验室建设及相应仪器设备的购置,因此名单一经曝光迅即刷爆了朋友圈。  以下为网曝拟定名单具体内容,供大家参考:教育部: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拟定名单  一、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  二、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拟定名单:  (一)华北地区:总数57所 大学 名称 A类学科 总计:52个 B类学科 总计:93个 C类学科 总计:170个 33北京总计:45个总计:63个总计:84个1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园艺学、草学、生态学农业经济管理3中国人民大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工商管理统计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档案学4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地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戏剧与影视学生物学、统计学、哲学、理论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艺术学理论、公共管理学5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物理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6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力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机械及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7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科学技术史、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8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9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统科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10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11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神经生物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药学12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13中国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学14中国矿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15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生物医学工程16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风景园林学林业工程植物学、生态学、林业经济管理17北京中医药学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18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19中央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20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政治学21对外经贸大学应用经济学、法学、工商管理22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理论、设计学23首都师大数学、美术学、音乐学地理学、生物学、心理学24中央民大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民族史25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外交学26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与国际教育27外交学院外交学国际政治与关系28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艺术学理论、设计学29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舞蹈学30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31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戏剧戏曲学、广播电视艺术学32中国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33北京体大体育学8天津总计:7个总计:22个总计:29个1南开大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生物学、物理学、统计学、光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农药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哲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世界史、公共管理2天津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建筑学、水利工程、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化学、生物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风景园林、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工商管理3天津医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理学4天津科技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5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6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7天津师大心理学、政治学8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7河北总计:0个总计:4个总计:28个1燕山大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2河北大学化学、动物学、光学工程3河北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4河北医科大学生理学、法医学、神经病学、中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药理学5河北师范大学数学、生物学6河北农业大学作物学、林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7华北理工大学冶金工程6山西总计:0个总计:2个总计:18个1山西大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应用化学、哲学2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采矿工程、电气工程3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设计及理论4山西师大化学5山西医科生理学6山西农大作物学、兽医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3内蒙总计:0个总计:2个总计:11个1内蒙古大学生态学生物学、理论物理、应用数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学2内蒙古农大学草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学、兽医学、林学3内蒙科大冶金工程  (二)东北地区:总数29所 大学 名称 A类学科 总计:19个 B类学科 总计:51个 C类学科 总计:106个 15辽宁总计:5个总计:14个总计:52个1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水利工程数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物理学、化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机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建筑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工商管理2东北大学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矿业工程化学、土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技术哲学、公共管理3沈阳药科大学药学中药学4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生物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5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科学、国际法学6东北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7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农业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学、食品科学8大连医科大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9大连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10辽宁师范大学地理学、物理化学、心理学1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矿业工程12沈阳工业大学电气工程13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科学、水产学14辽宁科技大学冶金工程15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4吉林总计:2个总计:21个总计:30个1吉林大学化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农业工程、兽医学、法学、政治学、考古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应用化学、交通运输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卫生毒理学、药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数量经济学、日本语言文学、技术经济管理、2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生物学、统计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地理学、环境科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3长春理工大学光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物理电子学4延边大学朝鲜语言文学生理学、药物化学10黑龙江总计:12个总计:16个总计:36个1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数学、物理学、光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建筑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城乡规划学、航空宇航与科学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技术经济管理2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3东北林林业大学林学、林业工程生态学生物学、风景园林学4东北农业大学兽医学、畜牧学作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植物学、蔬菜学5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6东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7黑龙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中医学、药学8黑龙江大学化学9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10哈尔滨师范大学遗传学、自然地理学、音乐学与舞蹈学、美术学  (三)华东一区(沪苏浙):总数56所 大学 名称 A类学科 总计:34个 B类学科 总计:99个 C类学科 总计:181个 15上海总计:15个总计:37个总计:48个1同济大学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城乡规划学数学、物理、生物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风景园林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化学、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2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教育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软件工程、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体育学、世界史、公共管理、金融学3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药学数学、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4第二军医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生物学5上海大学冶金工程、电影学、美术学数学、物理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设计学6东华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设计学7上海财经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法学8上海外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9上海中医大学中药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10上海师范大学数学、中国语言文学11上海理工大学光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系统科学12华东政法大学法学13上**洋大学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水生生物学14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与舞蹈学15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16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学17上**事海事交通运输工程、轮机工程27江苏总计:18个总计:57个总计:97个1东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新材料及其应用、新能源发电与利用、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艺术学理论数学、物理学、生物学、临床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哲学、法学、美术学2南京农业大学作物学、兽医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现代园艺科学、畜牧学、农业信息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态学、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学、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机械工程、物联网与控制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核能安全与材料工程、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4南京理工大学兵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力学、高端装备与微纳器件设计制造、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苏州大学数学、物理学、绿色化学与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基础医学、特种医学、设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法学、金融学、体育学6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设计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药学工程与技术、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7中国医科大学药学中药学药物生物技术与制药工程8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9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教育学、美术学复杂系统建模与大规模科学计算、材料科学与技术、物理学、生物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设计学10江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汽车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生物技术及其医药转化11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2河海大学水利工程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海洋科学13扬州大学作物学、兽医学畜牧学、数学、化学、农村水土安全与环境保护14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先进能源技术与装备、轻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防灾与技能、交通运输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15南京信息大学大气科学16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设计学17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有机光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18南京林业大学林业工程林学、风景园林学生态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植物学19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结合20常州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新能源材料科学与工程21江苏师范大学有机化学22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医药生物学23江苏科大先进材料及加工技术24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环境功能材料与技术25南京审计大学现代审计科学26淮海工学院水产27解放军理工大学大气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14浙江总计:1个总计:5个总计:36个1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艺术学理论、设计学2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药物化学、化工过程机械3浙江师范大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宁波大学水产、信息与通信工程、工程力学、应用海洋生物技术、近海冲击与安全工程5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6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7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8杭州师范大学数学、生物学、有机化学9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10浙江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统计学11中国计量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12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科学、水产13浙江农林大学林学、风景园林学、林业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14温州大学化学  (四)华东二区(鲁皖闽赣):总数31所 大学 名称 A类学科 总计:6个 B类学科 总计:46个 C类学科 总计:125个 12山东总计:6个总计:32个总计:53个1山东大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统计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考古学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水产环境科学与工程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药学、大气科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中国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机械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4山东农业大学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生物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畜牧学、兽医学、森林培育学5青岛大学生理学、眼科学神经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病原生物学、 儿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6山东师范大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7青岛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8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眼科学9山东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采矿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控制理论与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软件工程10山东理工大学机械工程11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13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14曲阜师范大学数学、光学15聊城大学光通信科学与技术、分析化学16青岛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果树学7安徽总计:4个总计:22个1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2安徽大学化学、生态学、计算机应用技术、汉语言文字学3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4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5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生物学、林学6安徽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7安徽工大冶金工程8福建总计:2个总计:8个总计:38个1厦门大学化学、海洋科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统计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环境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生态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福州大学化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电气工程、土木工程、药物分析学3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林学生物学、作物学、园艺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林业工程4福建师范大学地理学、音乐与舞蹈学数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中国语言文学、戏剧与影视学5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内科学、神经病学、药理学6华侨大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工程、数量经济学7集美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水产学8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4江西总计:2个总计:12个1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内科学、外科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2江西师范大学化学3江西农业大学作物学、畜牧学、林学4江西财大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五)华中地区:总数35所 大学 名称 A类学科 总计:19个 B类学科 总计:97个 C类学科 总计:146个 15湖北总计:13个总计:50个总计:71个1武汉大学化学、生物学、测绘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数学、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电气工程、信息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口腔医学、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统计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世界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学2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电气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物理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水利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公共管理数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力学、建筑学、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理论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3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学、作物学、园艺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风景园林学、水产、农林经济管理农业工程、土资源管理4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物理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农药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公共管理学、情报学5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船舶于海洋工程、土木工程、设计学力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6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岩土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法学、工商管理8武汉科技大学材料科与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9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数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0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11三峡大学水利工程12长江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13武汉工程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14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15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11湖南总计:5个总计:39个总计:43个1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系统科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物理学2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数学、生物学、统计学、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物理学、化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法学、工商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3湖南大学数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设计学物理学、统计学、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建筑学、软件工程、应用经济学、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4湖南师大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英语语言文学、舞蹈学5湘潭大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6湖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生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学、植物保护7中南林业科大生态学植物学、林业工程、风景园林学、林学8长沙理工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9南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10湖南科技大学矿业工程、机械工程11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9河南总计:1个
  • 常用硬度测试仪器 ,布、洛、维硬度计之洛氏硬度计(含一般洛氏、表面洛氏、双洛氏、塑料球压痕硬度计)
    洛氏硬度测试硬度是表征材料局部抵抗硬物压入其表面能力的物理量,常用洛氏硬度(Rockwell),维氏硬度(Vickers)和布氏硬度(Brinell)。洛氏硬度检测法最初是由美国人洛克威尔(S.P.Rockwell和H.M.Rockwell)在1914年提出。1919年和1921年对硬度计的设计进行了改进,奠定了现代洛氏硬度计的雏形。 基本知识 产品推荐 洛氏硬度计测试的国际标准EN-ISO 6508GB/T230ASTM E-18JIS Z 2245洛氏硬度测试 洛氏硬度检测的最大试验力是150kgf,所产生的压痕比布氏压痕小,对制件表面没有明显损伤。操作简单、测试迅速、使用范围广。 适于成批大量检测的半成品和成品检验。荷兰轶诺硬度计的FENIX、NEXUS、VERZUS、 NEMESIS、HAWK系列均由力传感器闭环控制。由轶诺集团研发、设计、并完成耐久测试。 洛氏硬度测试原理 洛氏硬度测试原理 将特定尺寸、形状和材料的压头按照标准规定分两级试验力压入试样表面:初试验力加载后,测量初始压痕深度;随后施加主试验力,在卸除主试验力后保持初试验力时测量最终压痕深度,从而计算出洛氏硬度值。 洛氏标尺及表示方法 洛氏硬度的标尺和表示方法洛氏共有30个标尺,分为一般洛氏和表面洛氏,即: 一般洛氏:HRA、HRB、HRC、HRD、HRE、HRF、HRG、HRH、HRK、HRL、HRM、HRP、HRR、HRS、HRV表面洛氏:HR15N、HR30N、HR45N、HR15T、HR30T、HR45T、HR15W、HR30W、HR45W、HR15X、HR30X、HR45X、HR15Y、HR30Y、HR45Y 常用的洛氏标尺常用的洛氏标尺有HRA, HRB, HRC等:HRA --适于测坚硬或薄硬材料硬度,如硬质合金、渗碳后淬硬钢、经硬化处理后的薄钢带、薄钢板等。HRB--适于测中等硬度的材料,如经退火后的中碳和低碳钢、可锻铸铁、各种黄铜、青铜、硬铝合金等。HRC--适于测经淬火及低温回火后的碳素钢、合金钢以及工、模具钢,也适于测冷硬铸铁、珠光体可锻铸铁、钛合金等。 洛氏硬度的表示方法洛氏硬度的表示方法:硬度值+HR符号+标尺。例如, 60HRC, 表示用洛氏C标尺测试的洛氏硬度值为60 洛氏硬度检测的特点和应用 洛氏硬度检测的特点和应用1) 可以测量从较软到较硬材料的硬度,使用范围宽广。可测试各种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测试淬火钢、回火钢、退火钢、表面硬化钢、各种厚度的板材、硬质合金材料、粉末冶金材料、热喷涂层的硬度,以及塑料等。2) 有初试验力,所以试件表面轻微的不平度对硬度值的影响比布氏、维氏小。因此,适用于成批生产大量检测的机械、冶金热加工过程中以及半成品或成品检验。特别适用于刃具、模具、量具、工具等的成品制件检测。3) 当遇到材料较薄,试样较小,表面硬化层较浅或测试表面镀覆层时,可用表面洛氏硬度试验。HR洛氏硬度计轶诺硬度计轶诺洛氏硬度计 涵盖了从传统手动型到闭环力传感器型等多种不同型号;无论您的需求是传统工业,还是高精尖航空实验室的硬度测试,都能在轶诺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VERZUS 720 洛氏硬度计可以满足7x24不间断的高速测试需求。对于需要将工件位置固定,并有高速、全自动测试的需求,NEMESIS6200是当之无愧的优选之选。 NEMESIS 6200洛氏硬度计洛氏硬度计 NEMESIS 6100 NEMESIS 9100RS --- 洛氏硬度计洛氏硬度计 VERZUS 720洛氏硬度计 FENIX 200 DCL洛氏硬度计 FENIX 200 ACL FENIX 200 AR洛氏硬度计FENIX 300RS-IMP---洛氏硬度计洛氏硬度计 FENIX 300RS FENIX 300XL洛氏硬度计HAWK 652RS-IMP凸鼻子洛氏凸鼻子洛氏 HAWK 651RS HAWK 400RS凸鼻子洛氏凸鼻子洛氏 HAWK 250RS更多信息,欢迎联系轶诺中国。
  • 新品速递|Z-Theta双轴控制运动系统全新上市
    Haydonkerk Pittman最新推出了一款高效、精确、紧凑的双轴控制运动系统“Z-Theta”,该系统可以在超小空间中同时实现直线+旋转双轴运动,产品设计充分考虑了系统的集成性,与传统设计(需要多个供应商和复杂组装配件)不同,Z-Theta 是一个模块化设计的系统, 客户可以直接使用,给OEM 厂家的集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Z-Theta双轴控制运动系统将ScrewRail花键轴、 螺杆和导轨集成在了一个细长的同轴管中,结合独特且紧凑的Haydonkerk双运动电机系统,实现了直线+旋转双轴运动。与其他方案相比,该系统减少了50%~80% 空间,更加紧凑,并且性价比更高,也更可靠。Z-Theta双轴控制运动系统 的优点:• 空间紧凑,尺寸小• 易于设备系统中集成• 模块集成化设计减少了采购成本和时间• 对于特殊应用可优化配置性能• 可兼容大部分驱动器和控制器Z-Theta双轴控制运动系统具有性能优越,使用寿命长且运行平稳、静音等优点,使得其在医疗仪器,实验室设备,机械自动化、半导体和轻工业自动化等应用中具有绝对优势。该系统支持客户个性化定制,包含多种螺杆导程、自由式或消间隙螺母、步进电机、多种分辨率的光学编码器等多种配置可选。Haydonkerk Pittman产品研发经理Join Keith Knight表示:“Z-theta 是一款高速、精确、尺寸紧凑、高性价比的双轴运动控制系统,Z-theta 双轴控制运动系统开发设计时特别考虑了实验室的自动化设备,适用于例如自动取样器、分析仪器、DNA测序仪等需要精密且高速运动的应用场景。随着实验室设备中的化学提取和分析工艺的进步,样品和流体部分的运动控制正在成为设备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设备体积越来越小是实验室设备发展的趋势。”Haydon Kerk Pittman在动控制应用和行业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再加上对运动控制组件的专业了解,可以成为您下一个运动控制项目的合作伙伴。关于Haydonkerk PittmanHaydon Kerk Pittman是由精密运动控制领域3个品牌的组合,分别是Haydon、Kerk和Pittman。作为阿美特克精密运动控制(AMS)部门成员,Haydon Kerk Pittman (HKP)供应各种精密直线和旋转运动产品,被公认为是精密梯形丝杠和消隙螺母组件、直线步进电机、直线导轨和导向系统、有刷和无刷电机以及完全定制系统的领先制造商。HKP在全球范围内为实验室自动化、医疗仪器、半导体制造、运输、楼宇自动化和工业自动化等苛刻市场提供高性能的解决方案和产品。阿美特克是电子仪器和机电设备的全球领导者,年销售额约为50亿美金。为材料分析、超精密测量、过程分析、测试测量与通讯、电力系统与仪器、仪表与专用控制、精密运动控制、电子元器件与封装、特种金属产品等领域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全球共有18,000多名员工,150多家工厂,在美国及其它30多个国家设立了100多个销售及服务中心。
  • 海顿科克最新推出21000系列双叠厚电机
    海顿科克直线传动是美国AMETEK集团公司的一员,是全球直线传动领域的领军型企业,最近公司新推出了21000系列双叠厚电机,该产品的推出有丰富了海顿混合式系列的产品线,同其他电机一样,电机使用最先进的材料和制造工艺以保证其优秀的品质,众所周知,海顿电机一直都是品质最好的直线步进电机。 21000双叠厚电机,其截面边长为21MM,结构非常小巧,但是最大推力可以达到7.7KG,空间推力比非常大,同样的其也有三种结构可选,固定轴式,外部驱动式和贯通轴式,步进步长从0.0025-0.04MM可选,超长寿命,免维护。为了保证电机的运动精度,海顿科克严格遵守电机质量控制体系,所有电机都有着极高的一致性,其关键的部件螺杆和螺母都是在美国加工而成,其精度和强度都是业内最好的,另外客户还可以通过驱动器细分,进一步提高电机的分辨率。21000双叠厚电机其使用也十分广泛,精密医疗仪器,半导体生产设备,XY平台,手持式检测设备等行业都有很多的应用,另外,海顿科克还可以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客户化定制,满足客户的特殊的需求。更多信息请访问海顿直线电机(常州)有限公司网站http://www.haydonkerk.com.cn
  • 上海微系统所在自参考太赫兹双光梳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曹俊诚、黎华团队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曾和平团队合作,在高稳定自参考太赫兹双光梳方面取得研究进展。研究团队提出自参考方法,完全消除了THz双光梳共有载波噪声,同时抑制了重复频率噪声,将THz双光梳梳齿线宽由未稳频的2-3 MHz量级压缩至14.8 kHz,大幅提升了THz双光梳光源的稳定度。相关成果以Terahertz Semiconductor Dual-comb Source with Relative Offset Frequency Cancellation为题发表在《激光与光子学评论》(Laser & Photonics Reviews)上,并被遴选为封面论文。双光梳由两个重复频率略有不同的光频梳组成,通过多外差采样将光谱信息直接映射在微波波段,这种不依赖机械扫描的时间延迟结构令双光梳天然具有高速、高分辨等优势,在高精度光谱、成像、测距以及大容量高速通信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在THz波段,基于电泵浦的半导体量子级联激光器(quantum cascade laser,QCL)是实现THz光频梳与双光梳的理想载体。当前,THz QCL双光梳通常工作于自由运行模式,具有较高的相位噪声,限制其高精度应用。提高双光梳频率稳定性的主要思路是分别控制两个光频梳基础频率分量,即载波包络偏移频率和重复频率。要完全锁定THz QCL双光梳需要同时锁定四个不同频率,即两个载波包络偏移频率和两个重复频率。尽管研究团队在前期工作中将THz双光梳一根梳齿通过锁相环实现了锁定,提升了双光梳的稳定性,但是还未实现THz双光梳的完全硬件锁定,而要在实验室实现四个频率的完全锁定,将涉及复杂的硬件系统。该工作中,研究人员提出了自参考“软锁定”方法,不采用任何硬件锁模模块,对双光梳整体信号进行操控,实现了高稳定自参考THz QCL双光梳光源。双光梳梳齿噪声来源于两个未锁定的光频梳的载波包络偏移频率和重复频率噪声,通过多外差拍频产生的双光梳的每根梳齿都享有相同的载波包络频率及噪声。通过消除共有的载波包络频率噪声,则可以显著提高每根双光梳梳齿的稳定性。研究通过窄带滤波器将双光梳的一根梳齿滤出并将其与整个双光梳信号进行混频,从而彻底消除双光梳梳齿的共有载波噪声,同时还可以抑制重复频率噪声,构造出无载波包络偏移频率的零偏双光梳,显著提高双光梳信号的长期稳定性【图1(a)】。未稳频THz双光梳光谱在15 s的测试时间内,测得的梳齿“最大保持”线宽为2 MHz【图1(b)】。施加自参考稳频之后测得的THz双光梳光谱,在60 s内,测得的“最大保持”线宽为14.8 kHz,比未稳频的THz双光梳梳齿线宽提升了130倍以上【图1(c)】。研究工作提出的自参考稳频方法,不依赖任何锁定元件,同时可方便移植于其他激光系统中,为提高光谱、成像等各种应用的稳定性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稳频方法。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中科院“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中科院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等的支持。  图1(a)自参考稳频原理。其中frep1和frep2分别是两个光频梳的重复频率,其中frep2通过微波注入锁定到fRF。“彩虹”频谱表示MHz范围内的下转换双光梳信号,通过带通滤波器将其中一根梳齿滤出(虚线框),从而采用混频实现零偏自参考双光梳。(b)未稳频THz双光梳“最大保持”频谱,测量时间为15 s。(c)自参考双光梳“最大保持”频谱,测量时间为60 s。
  • 上海微系统所在自参考太赫兹双光梳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曹俊诚、黎华研究员领衔的太赫兹(THz)光子学研究团队与华东师范大学曾和平教授团队合作,在高稳定自参考太赫兹双光梳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项目团队提出自参考方法,完全消除了THz双光梳共有载波噪声,同时抑制了重复频率噪声,将THz双光梳梳齿线宽由未稳频的2-3 MHz量级压缩至14.8 kHz,大幅提升了THz双光梳光源的稳定度。相关成果于2023年2月3日以“Terahertz Semiconductor Dual-comb Source with Relative Offset Frequency Cancellation”为题发表在Laser & Photonics Reviews期刊,并被遴选为封面论文。双光梳由两个重复频率略有不同的光频梳组成,通过多外差采样将光谱信息直接映射在微波波段,这种不依赖机械扫描的时间延迟结构令双光梳天然地具有高速、高分辨等优势,在高精度光谱、成像、测距以及大容量高速通信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在THz波段,基于电泵浦的半导体量子级联激光器(quantum cascade laser, QCL)是现实THz光频梳与双光梳的理想载体。当前,THz QCL双光梳通常工作于自由运行模式,具有较高的相位噪声,限制其高精度应用。提高双光梳频率稳定性的主要思路是分别控制两个光频梳基础频率分量,载波包络偏移频率和重复频率。因此,要完全锁定THz QCL双光梳需要同时锁定四个不同频率,即两个载波包络偏移频率和两个重复频率。四个不同频率的复杂系统。尽管项目团队在前期工作中将THz双光梳一根梳齿通过锁相环实现了锁定,并提升了双光梳的稳定性,但是还未实现THz双光梳的完全硬件锁定。而要在实验室实现四个频率的完全锁定,将涉及非常复杂的硬件系统。在本工作中,研究人员提出了自参考“软锁定”方法,不采用任何硬件锁模模块,对双光梳整体信号进行操控,实现了高稳定自参考THz QCL双光梳光源。双光梳梳齿噪声来源于两个未锁定的光频梳的载波包络偏移频率和重复频率噪声,通过多外差拍频过程,双光梳的每根梳齿都共享相同的载波包络频率及噪声。通过消除共有的载波包络频率噪声,则可以显著提高每根双光梳梳齿的稳定性。如图1(a)所示,通过窄带滤波器将双光梳的一根梳齿滤出并将其与整个双光梳信号进行混频,从而彻底消除双光梳梳齿的共有载波噪声,同时还可以抑制重复频率噪声,构造出无载波包络偏移频率的零偏双光梳,显著提高双光梳信号的长期稳定性。图1(b)为未稳频THz双光梳光谱,在15 s的测试时间内,测得的梳齿“最大保持”线宽为2 MHz。图1(c)为施加自参考稳频之后测得的THz双光梳光谱。在60 s内,测得的“最大保持”线宽为14.8 kHz,比未稳频的THz双光梳梳齿线宽提升了130倍以上。本工作提出的自参考稳频方法,不依赖任何锁定元件,同时可方便移植于其它激光系统中,为提高光谱、成像等各种应用的稳定性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稳频方法。本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副研究员李子平、博士生马旭红,黎华研究员、曹俊诚研究员、曾和平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同时,上海理工大学李敏副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闫明研究员为该工作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2235019)、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2022084)、中科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YSBR-069)、中科院“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ZDBS-LY-JSC009)、中科院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YJKYYQ20200032)、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20XD1424700)等支持。图1(a)自参考稳频原理。其中frep1和frep2分别是两个光频梳的重复频率,其中frep2通过微波注入锁定到fRF。“彩虹”频谱表示MHz范围内的下转换双光梳信号,通过带通滤波器将其中一根梳齿滤出(虚线框),从而采用混频实现零偏自参考双光梳。(b)未稳频THz双光梳“最大保持”频谱,测量时间为15 s。(c)自参考双光梳“最大保持”频谱,测量时间为60 s。图2 论文封面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lpor.202200418封面链接:https://doi.org/10.1002/lpor.202370016
  • 双碳背景下,石化行业何去何从?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环境”、“生态”、“绿色”、“碳达峰”、“碳中和”等词汇一直是讨论的热点。在“双碳“目标下,化工行业、企业未来如何发展,不论是石化企业的一把手还是来自一线的基层员工都极为关心。“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加速石化企业绿色转型”、“提升石化企业运营管理能力”等相关建议在今年“两会”中引发热议。3i讲堂针对现有石化行业需求及发展前景,举办若干会议,为广大石油化工工作者提供最新的政府决策、前沿的行业信息及相检测技术与研究成果。往期会议推荐(点击图片下方链接即可进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petrodcarbon2022/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petrochemical2022/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petro2022/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syhgxs2021/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petrochemical2021/ 2023年不容错过的会议列表• 3月28日 清洁能源中的先进检测技术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ynaia230301/ • 5月31日 第七届石油化工分析技术及应用新进展网络会议• 7月28日 石油化工检测新标准解读• 10月19日 第二届双碳背景下石油化工高质量发展网络会议欢迎添加会议助手微信,备注表明相关会议,即可获取相关会议信息会议赞助请联系刘经理:15718850776(微信同号)
  • 科技助力“双碳”企业低碳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强化
    “2022中国国际碳交易大会科技助力‘双碳’云论坛”近日举行,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成为主要内容。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科技发展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助力企业“双碳”实践成为关注的焦点。 低碳科技创新水平正大步向前 近年来,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相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成效显著,体现在技术研发、技术推广力度、场景应用等方方面面。 能源体系的低碳转型已成为重要课题。新能源发电是未来电力需求增长的重要依托,未来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新能源企业在践行“双碳”使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行了一系列布局和实践。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是全球海上风电市场的龙头企业。“硬核科技加速了‘双碳’的探索。”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王勇表示,在“双碳”背景下,上海电气从一家传统的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向新能源方向进行转型,把新能源作为未来重要的新增长值,目前主要布局了风、光、储、氢以及基于风、光、储、氢形成一套整体的解决方案。 “我们把业务发展的新战略聚焦到两个一体化,一个是纵向的一体化,把风电行业做深做透,去实现能源供给的成本最优。通过横向的一体化去实现用能的清洁化和高效化,服务和支撑‘双碳’战略目标。”王勇说。 能源行业的技术迭代正大步向前。“生物制造是解决碳排放问题的途径。”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董事会秘书臧慧卿举例,“我们现在生产的生物基尼龙,产品本身是减碳的,整个生物制造的过程也是减碳的,基于合成生物技术,我们能够做到低成本规模化生产。将新的基础材料规模化生产以后,我们把产品送到千家万户、各行各业,从生产、使用的角度去减少碳排放。” 碳普惠机制作为碳市场的有力补充,吸纳社会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随着“双碳”目标热度不断提升,很多地方政府都开始开展碳普惠工作。如何激励用户更多地实践低碳的行为? 共享单车、电动车、顺风车等出行服务都自带低碳属性。上海钧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两轮出行事业部行业研究中心负责人刘芳表示,共享单车、电动车在全国有非常多的用户,参与的人非常多,有一个量化的基础,同时这也是一个碳普惠的重要场景。这两年哈啰出行已经和全国22个城市签订了碳普惠的合作战略,助力地方政府的碳普惠平台与C端用户实现互联互通。 科技助力形成“双碳”示范效应 随着“双碳”目标在各行各业的落实推进,产业低碳化转型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所在。企业也正积极利用数字化手段,满足自身开展碳管理工作遇到的各类需求。实现“双碳”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数字化和“双碳”如何更好地结合? 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开始将“双碳”工作纳入企业的数字化进程里,他们把“双碳”看成一个机遇。上海万向区块链股份公司数字城市事业部负责人廖娅伶认为,龙头企业期待在全球产业链重构当中依靠低碳的优势,抓住新的机遇,也希望抢先优化和重构低碳的供应链。“他们意识到碳也是一种资产,而且未来基于低碳资产的低碳金融可能会为企业带来进一步的资金流动性。碳资产本身的可信是基于碳数据的可信,所以区块链+互联网能够去解决这个问题。”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双碳业务数字化负责人季明雷也认为,以区块链、大数据、隐私计算为代表的数字科技在制造业广泛应用,让企业间的协同变得更加高效、安全、互信,也让碳管理可延伸、可决策,带动产业链的发展。 国内外限制汽车以及重点零部件碳排放的政策相继出台,汽车行业需要未雨绸缪、主动布局。“在碳中和实践的过程中,数字化平台不可或缺。”季明雷表示,汽车制造的产业链长而复杂,排放源众多,数据量级很大,同时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对“双碳”还比较陌生,数字技术可以充分地表征能源与碳排放的分布,提升企业的能碳管理水平,降低企业参与碳管理的门槛。 据悉,吉利控股集团自主研发了“吉碳云”碳管理平台,运用吉利数科的区块链、大数据、隐私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为集团的各业务单位、供应链企业提供先进的碳管理平台服务。在过去的半年,吉碳云帮助吉利集团40多家工厂、100多款车型、上千个零部件核算碳足迹,管理年碳排放量6000万吨。
  • 安恒公司顺利通过双软认证
    近日,安恒环境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顺利通过了国家双软认证,被正式认定为软件企业,软件产品也将成为安恒公司的主业之一。安恒公司在获得三体系认证的同时又获得了双软认证,不仅充分肯定安恒公司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也证明安恒公司的软件开发技术力量和规范化管理,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ldquo 双软认证&ldquo 也增强安恒公司对人才和各种资源的吸引力,提升了自身的品牌形象,从而为安恒在以后地高速发展提供最好的条件和环境。 &ldquo 双软企业&rdquo 认证是国家用来甄别真正的软件企业的一个指标,&ldquo 双软认证&rdquo 是由信息产业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税务总局等相关部委联合对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实施的权威认证,是国家为推动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增强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制定的认证体系。通过认证的软件企业在投资融资、税收、产业技术、出口、收入分配、人才吸引与培养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都享有很大幅度的优惠。 通过软件产品认证的《安恒水环境监测规范信息管理系统》定位于水质分析实验室,以水质监测的样品管理为核心,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标准化的实验室管理思想,将实验室的人员、环境、业务流程、质量控制、仪器设备、标物标液、化学试剂、标准方法、水质分析报告、数据智能查询分析、图书资料、文件记录、科研管理、项目管理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科学、全面、开放、规范的综合管理体系。通过《安恒水环境监测规范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可以降低实验室的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了从以往的结果管理到过程管理、从局部分散管理到整体管理的转变,为实现水质监测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 “双碳”科普怎么做?他们提出这些建议
    自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后,“双碳”迅速成为广为人知的新词、热词。如何促进大众对“双碳”的认知和践行、推动“双碳”科普?9月5日,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指导,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中国发展服务中心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日报社、中国气象学会和苏州大学联合承办的“双碳”大众科学表达与传播策略高端沙龙围绕“双碳”议题,邀请科研专家、媒体记者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如何推动“双碳”前沿创新成果科普传播及成果与传播效果的深度融合转化,助推讲好中国“双碳”与气候变化故事,促进美丽中国全民行动。 应对气候变化,媒体报道如何影响大众认知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贾鹤鹏是中国气候报道开创者之一,他从传统媒体、新媒体及主题活动等方面,对国内“双碳”传播现状做了梳理,并介绍了苏州大学团队就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认知的调研。 苏州大学团队的这项全国性网络调研显示,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度较高,但参与度较低。在1500份受访者代表性样本中,有近70%的受访者对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认识,但仅有三分之一的人愿意为环保产品多付出。调研进一步分析了这一现象与经济社会等结构性背景因素的相关性,发现在气候行动意愿方面,民众“越爱国,越愿意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付出行动”;同时,中国受众对气候行动经济层面的关注度高于对于意识形态层面的关注度,联系以往内容分析和媒体分析研究,团队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媒体在报道中普遍将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相关联。 对此,贾鹤鹏表示,中国媒体普遍积极报道气候变化,但内容上多以应对气候活动为主,未来在应对气候变化的传播策略方面,应当从具体事例、数据出发,体现个人与国家的纽带关系,发挥爱国主义的社会动员能力;在将气候变化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同时,也要加强与本地极端天气等气候风险事件相结合,提升个人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认知,为个人赋能,以促进个人的行动意愿。 与公众深层连接,促进“双碳”报道成果转化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繁旭从促进“双碳”报道成果转化的角度,探讨了如何进行受众细分准确把握受众需求、通过报道促进公众生活习惯改变。 如何打破国家政策积极推行气候行动与公众参与度明显不足的现实困境,曾繁旭在发言中提出一种新的路径,即通过气候叙事与公众进行深层连接。 他表示,公众对气候问题的认知,根本上来说是由社会建构的,创建符合受众驱动力的故事能够更好地将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转化为行动,基于公众价值观的分类进行受众细分,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受众需求,针对不同的公众群体提出不同的传播建议。 科普创作传播心得心经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公民科学素质快速提高,同时还存在对科普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不完善、高质量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网络伪科普流传等问题。 在沙龙中,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陈迎,“老汪聊碳中和”主理人、《碳中和时代》作者汪军和中国日报社主任记者张周项分别分享了科普实践、自媒体创作和图文结合创作的实际经验和心得体会。 陈迎表示,在做科普宣传时,科学性应当是第一位的,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再谈趣味性、可读性和符合传播规律。“双碳”科普宣传内容涉及面广、多学科交叉、更新速度快,再加上在新媒体时代,无论是正确的科普还是错误的谣言传播速度都非常快,她表示深感“科普工作赶不上社会的需求”,并且呼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双碳”科普宣传教育体系,为不同的受众提供自身所需要的教育。 在讨论环节,沙龙嘉宾畅所欲言,对如何改进“双碳”传播策略、评估“双碳”传播成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两会说环保之“双碳”里的市场机遇!文末惊喜来袭!
    2022年两会召开,“双碳”再登热门!不仅如此,在今年地方两会公布的各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中,碳达峰、碳中和依然是高频热词!讨论的范围,更是涵盖了金融、科技、标准等各个方面。南存辉、张懿宸:加快碳市场立法,加强碳核算、碳交易等2021年7月16日,碳市场正式上线交易。作为一种市场化手段,全国碳市场对于推动企业减排、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为此,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与会代表也是纷纷建言献策。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提升碳交易市场立法层级与效力,在考虑企业履约、减排成本的前提下,适时收紧免费额度,引入配额拍卖制度。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张懿宸,拟提交《关于进一步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提案》。方案从五个主要方面给出了建议:一、加快碳市场相关立法工作;二、完善市场监管体制;三、提升监管的专业能力,逐步引入更多市场参与主体;四、推动服务机构专业化发展;五、是加快培养专业化人才。广东省人大代表:建立统一碳排放标准计量体系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碳排放标准计量体系的建立成为各地统一测算碳排放的标尺,相关的标准体系建设工作仍在持续完善中。广东省人大代表、市委军民融合办主任罗育德表示,目前各地在能源计量和碳排放数据报告与核查方面没有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体系,同时在数据收集方面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较少,在智能化和自动化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他表示,在广东省早日建立统一的碳排放标准计量体系意义重大,将不仅有利于科学编制碳达峰实施方案,精准摸清区域碳排放底数,同时也有利于探索碳市场国内外合作创新,积极融入国际碳交易市场。沈南鹏:增设专项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在关于“双碳”的提案中,全国政协委员,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建议,要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在增设专项加强基础前沿探索方面,针对如何在产、学、研如何共同发力,他给出了进一步的建议,即地方政府健全基础研究任务征集机制,共同研判前沿技术方向,形成科学问题库;同时建议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基础上增设子专项,支持面向工业应用的首发场景、示范推广、流程再造、共性支撑等技术突破。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实现双碳目标的国家中,碳核算标准、方法建立之外,配套碳监测技术的不断优化,同样是他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在碳监测技术方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相关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由此,我们不禁发问:双碳背景下的仪器市场机遇如何呢?碳中和对监测技术有哪些积极影响?碳监测未来主流技术有哪些?实现3060目标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基于此,仪器信息网拟于2022年3月17日举办“碳排放检测与监测”主题网络研讨会,届时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梁宵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欧训民研究员、深圳计量院蒋婷副部长,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现场监测部周春宏副部长、北京化工大学膜分离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卫东教授等人悉数出席,与各位在政策标准解读、技术成果分享等方面深入交流。欢迎参会报名!点击右侧蓝字报名:报名入口会议日程如下:
  • 加快先进碳测量技术创新 有力支撑“双碳”战略
    2020年9月,自中国向世界正式提出“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战略目标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双碳”战略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作为“1+N”政策体系的保障方案之一,核心是加快支撑“双碳”战略目标的计量与标准体系建设。《方案》提出了24项重点任务、5项重点工程和4项行动,对统筹推进“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核心是控制碳排放总量,摸清碳排放底数,是科学决策、成效评估和国际谈判的重要基础,对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至关重要。其中,计量技术是“双碳”战略的底层驱动。计量技术直接用于碳排放测量、能源测量、自然资源与环境监测等领域,通过国际互认、一致的测量标准和测量方法,保障数据的准确可靠。同时,计量技术为碳排放、碳减排、碳清除和市场化机制等标准制定提供量值依据,是实施检验检测的技术基础,在促进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协同运行中发挥核心功能。《方案》秉承“科技驱动,技术引领”的原则,全面布局计量技术体系建设,就是要通过先进碳测量技术支撑我国碳市场和国家碳排放清单数据质量,推动由宏观“碳核算”向精准“碳计量”的转变,达到“报告的1吨就是排放的1吨”的国际要求,实现国际互认。一、夯实基础研究,建立健全“碳计量”溯源体系完善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是确保测量器具溯源性、测量过程有效性、测量数据准确一致性的基础。具体而言,要加强碳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研制,开发高精度测量仪器和传感器。在这方面,美欧国家走在世界前列。2022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的《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未来法案》授权NIST开发准确测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工具和标准。NIST在化石和替代燃料、初级气体混合物领域研制了原油、含水甲醇、氮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标准物质。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目前正研制低成本环境传感器,以构建大型传感器网络,实时获取密集监测数据。NPL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NIM)合作开展可移动差分吸收激光雷达(DIAL)技术研究,解决开阔空间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的精准测量和计量溯源难题,实现对分散污染源排放量的高精准测量。因此,《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碳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体系,开展碳计量核心器件和高精度仪器研制,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硬件支撑。二、聚焦前沿创新,攻克“碳计量”关键技术难题绿色低碳关键共性计量技术涵盖从排放因子、测量方法到测量不确定度多个方面,在行业领域广泛应用,能够解决节能减排的关键共性问题,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公约数”。近年来,美欧国家已经开始重视碳数据的准确性,逐步采用直接测量和间接核算相结合的方法。例如,欧盟为欧洲全部大型火电厂和部分小型机组装备CO2浓度测量装置和烟气流量计,对温室气体进行直接测定。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强制条例》规定,所有年排放超过2.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源必须全部安装连续排放监测系统(CEMs),并将数据在线上报美国环保署。英国商业能源与工业战略部(BEIS)定期通过大气测量和反演模型相结合对碳排放清单进行外部验证,及时查找和减少核算误差。NPL目前正针对全球性大气监测网络开发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以增强监测活动的可追溯性。因此,《方案》提出开展碳计量学、碳排放因子、碳排放量监测、碳排放测量不确定度等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攻克关键共性测量难题。三、把握数字化机遇,推动“碳计量”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是发展大趋势,碳计量数字化转型事关数字经济发展大局随着各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在线、动态、远程、虚拟作业场景越来越成为行业常态,新型测量情景和参数不断涌现,伴随而来的是对新型测量器具的需求。同时,数据成为数字化转型中的核心要素,在碳排放智能监测、反演、预警、决策中发挥关键作用,碳计量标准参考数据更可以作为“数字测量标准”直接服务行业,避免重复性测量并减少由于测量结果不准确而造成的损失。美国占据全球标准参考数据垄断地位,在服务低碳方面,NIST已建立碳氢化合物光谱数据库、碳氢化合物热物理性能数据库、二氧化碳光化电离参数数据库、燃烧量热法工具库等标准参考数据库,为全球低碳行动提供权威数据参考。《方案》对碳计量数字化转型做出部署,强调推动相关计量器具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升级,建立碳计量标准参考数据库,全面助力实现数字化时代的“双碳”战略目标。四、加强领域应用,实现重点行业精准“碳计量”计量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根基,将计量技术创新融入产业低碳转型进程中,将为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注入长久的动力。《方案》秉承“夯实基础,完善体系”的原则,聚焦重点行业和领域,建立健全“双碳”计量技术体系,实现各行业低碳标准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通过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计量技术研究与应用,提升碳排放和监测数据准确性与一致性,维护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公平性和稳定性,为产业低碳转型注入有效新动能,是新形势下计量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使命和机遇。国际上,温室气体议定书(GHG Protocol)下的《企业碳核算与报告标准》主要对于不同行业内的企业计算温室气体的方式、汇报责任、碳排放核查、减排核算、目标设定、库存设计等方面都提出了统一要求。美国电力行业碳交易市场采用的是以烟道流量数据和烟道温室气体的浓度数据排放端直接测量为主。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为企业碳排放监测工作做了很多努力,经过多年发展与完善,已经成为全球最完善的碳交易市场,都在碳核查中明确了数据准确度的要求。欧盟碳交易市场是燃料端核算与排放端直接测量并行的方式,并且通过建立统一的“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查”(MRV)制度,促进核查、认证服务形成内部市场。因此,《方案》提出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用能设施及系统碳排放计量测试方法和监测计量技术研究,提升碳排放和监测数据准确性一致性,探索推动具备条件的行业领域实现精准“碳计量”。五、下一步工作建议第一,尽快建立直接测量和间接核算相结合的碳排放统计监测核算报告体系。在重点行业推广直接测量和间接核算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典型区域和代表企业试点。制定核算报告国家标准,推行采用直接测量对间接核算数据进行验证,对重点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提出明确要求,保障碳排放数据的完整准确和一致可比,有力支撑科学决策和国际谈判。同时,加大先进碳计量技术研发应用力度,对先进碳计量技术和高端碳测量仪器研发应用实施专项经费投入,努力实现核心技术与高端仪器的自主可控,提升统计监测能力。第二,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为“双碳”战略提供先进测量技术支撑。加快构建支撑“双碳”战略的标准计量体系,需要充分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的核心引领作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NIM)作为中国的国家计量技术机构,担负着先进碳测量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时代使命。国家碳标尺建立、碳交易市场建设、国家碳排放清单编制及未来应对碳关税等具体工作要积极吸纳碳计量技术力量更多参与其中,充分发挥计量“度量衡”的保障作用,提升我国碳数据的可信度,为实现“双碳”战略提供强有力的计量科技支撑。第三,健全完善“碳计量”国家标准,增强国际标准话语权。制定基于直接测量为基础的核算报告国家标准,要在国家标准层面实现测量和核算方法学的统一,完成碳数据准确性的国际互认和接轨。通过主导或积极参与国家间碳数据测量国际比对,以国际互认的碳排放数据测量体系为支撑,推进与国际碳市场接轨,积极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参与相关领域国际标准制修订,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技术工作,牵头制定国际标准。加强区域标准化合作,融入国际能效、碳排放标准和规则体系,加强国际标准协调。加快转化碳足迹、碳核算等先进适用国际标准,推进与国际碳市场接轨,增强谈判能力。第四,统筹NQI协同发展,释放全链条应用最大效能。在顶层设计层面,系统研究NQI支撑“双碳”目标的实施路径,同步推进、协同建设和融合发展。在体制机制层面,研究建立支撑“双碳”目标的“计量科技创新—技术标准制定—认证认可实施—示范推广应用—事后监管评估”的联动机制,充分释放最大效能。在建设实施层面,依托重点工程和行动,探索NQI要素融合发展及效能评价的基础理论,创新以单要素为支撑、多要素协同建设的工作机理。研究推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质量基础能力再造路径,全面夯实支撑“双碳”战略目标的质量基础能力。(方向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 加快先进碳测量技术创新 有力支撑“双碳”战略
    2020年9月,自中国向世界正式提出“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战略目标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双碳”战略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作为“1+N”政策体系的保障方案之一,核心是加快支撑“双碳”战略目标的计量与标准体系建设。《方案》提出了24项重点任务、5项重点工程和4项行动,对统筹推进“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   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核心是控制碳排放总量,摸清碳排放底数,是科学决策、成效评估和国际谈判的重要基础,对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至关重要。其中,计量技术是“双碳”战略的底层驱动。计量技术直接用于碳排放测量、能源测量、自然资源与环境监测等领域,通过国际互认、一致的测量标准和测量方法,保障数据的准确可靠。同时,计量技术为碳排放、碳减排、碳清除和市场化机制等标准制定提供量值依据,是实施检验检测的技术基础,在促进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协同运行中发挥核心功能。《方案》秉承“科技驱动,技术引领”的原则,全面布局计量技术体系建设,就是要通过先进碳测量技术支撑我国碳市场和国家碳排放清单数据质量,推动由宏观“碳核算”向精准“碳计量”的转变,达到“报告的1吨就是排放的1吨”的国际要求,实现国际互认。   一、夯实基础研究,建立健全“碳计量”溯源体系   完善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是确保测量器具溯源性、测量过程有效性、测量数据准确一致性的基础。具体而言,要加强碳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研制,开发高精度测量仪器和传感器。在这方面,美欧国家走在世界前列。2022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的《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未来法案》授权NIST开发准确测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工具和标准。NIST在化石和替代燃料、初级气体混合物领域研制了原油、含水甲醇、氮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标准物质。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目前正研制低成本环境传感器,以构建大型传感器网络,实时获取密集监测数据。NPL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NIM)合作开展可移动差分吸收激光雷达(DIAL)技术研究,解决开阔空间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的精准测量和计量溯源难题,实现对分散污染源排放量的高精准测量。因此,《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碳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体系,开展碳计量核心器件和高精度仪器研制,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硬件支撑。   二、聚焦前沿创新,攻克“碳计量”关键技术难题   绿色低碳关键共性计量技术涵盖从排放因子、测量方法到测量不确定度多个方面,在行业领域广泛应用,能够解决节能减排的关键共性问题,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公约数”。近年来,美欧国家已经开始重视碳数据的准确性,逐步采用直接测量和间接核算相结合的方法。例如,欧盟为欧洲全部大型火电厂和部分小型机组装备CO2浓度测量装置和烟气流量计,对温室气体进行直接测定。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强制条例》规定,所有年排放超过2.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源必须全部安装连续排放监测系统(CEMs),并将数据在线上报美国环保署。英国商业能源与工业战略部(BEIS)定期通过大气测量和反演模型相结合对碳排放清单进行外部验证,及时查找和减少核算误差。NPL目前正针对全球性大气监测网络开发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以增强监测活动的可追溯性。因此,《方案》提出开展碳计量学、碳排放因子、碳排放量监测、碳排放测量不确定度等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攻克关键共性测量难题。   三、把握数字化机遇,推动“碳计量”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是发展大趋势,碳计量数字化转型事关数字经济发展大局随着各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在线、动态、远程、虚拟作业场景越来越成为行业常态,新型测量情景和参数不断涌现,伴随而来的是对新型测量器具的需求。同时,数据成为数字化转型中的核心要素,在碳排放智能监测、反演、预警、决策中发挥关键作用,碳计量标准参考数据更可以作为“数字测量标准”直接服务行业,避免重复性测量并减少由于测量结果不准确而造成的损失。美国占据全球标准参考数据垄断地位,在服务低碳方面,NIST已建立碳氢化合物光谱数据库、碳氢化合物热物理性能数据库、二氧化碳光化电离参数数据库、燃烧量热法工具库等标准参考数据库,为全球低碳行动提供权威数据参考。《方案》对碳计量数字化转型做出部署,强调推动相关计量器具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升级,建立碳计量标准参考数据库,全面助力实现数字化时代的“双碳”战略目标。   四、加强领域应用,实现重点行业精准“碳计量”   计量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根基,将计量技术创新融入产业低碳转型进程中,将为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注入长久的动力。《方案》秉承“夯实基础,完善体系”的原则,聚焦重点行业和领域,建立健全“双碳”计量技术体系,实现各行业低碳标准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   通过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计量技术研究与应用,提升碳排放和监测数据准确性与一致性,维护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公平性和稳定性,为产业低碳转型注入有效新动能,是新形势下计量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使命和机遇。国际上,温室气体议定书(GHG Protocol)下的《企业碳核算与报告标准》主要对于不同行业内的企业计算温室气体的方式、汇报责任、碳排放核查、减排核算、目标设定、库存设计等方面都提出了统一要求。美国电力行业碳交易市场采用的是以烟道流量数据和烟道温室气体的浓度数据排放端直接测量为主。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为企业碳排放监测工作做了很多努力,经过多年发展与完善,已经成为全球最完善的碳交易市场,都在碳核查中明确了数据准确度的要求。欧盟碳交易市场是燃料端核算与排放端直接测量并行的方式,并且通过建立统一的“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查”(MRV)制度,促进核查、认证服务形成内部市场。因此,《方案》提出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用能设施及系统碳排放计量测试方法和监测计量技术研究,提升碳排放和监测数据准确性一致性,探索推动具备条件的行业领域实现精准“碳计量”。   五、下一步工作建议   第一,尽快建立直接测量和间接核算相结合的碳排放统计监测核算报告体系。在重点行业推广直接测量和间接核算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典型区域和代表企业试点。制定核算报告国家标准,推行采用直接测量对间接核算数据进行验证,对重点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提出明确要求,保障碳排放数据的完整准确和一致可比,有力支撑科学决策和国际谈判。同时,加大先进碳计量技术研发应用力度,对先进碳计量技术和高端碳测量仪器研发应用实施专项经费投入,努力实现核心技术与高端仪器的自主可控,提升统计监测能力。   第二,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为“双碳”战略提供先进测量技术支撑。加快构建支撑“双碳”战略的标准计量体系,需要充分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的核心引领作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NIM)作为中国的国家计量技术机构,担负着先进碳测量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时代使命。国家碳标尺建立、碳交易市场建设、国家碳排放清单编制及未来应对碳关税等具体工作要积极吸纳碳计量技术力量更多参与其中,充分发挥计量“度量衡”的保障作用,提升我国碳数据的可信度,为实现“双碳”战略提供强有力的计量科技支撑。   第三,健全完善“碳计量”国家标准,增强国际标准话语权。制定基于直接测量为基础的核算报告国家标准,要在国家标准层面实现测量和核算方法学的统一,完成碳数据准确性的国际互认和接轨。通过主导或积极参与国家间碳数据测量国际比对,以国际互认的碳排放数据测量体系为支撑,推进与国际碳市场接轨,积极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参与相关领域国际标准制修订,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技术工作,牵头制定国际标准。加强区域标准化合作,融入国际能效、碳排放标准和规则体系,加强国际标准协调。加快转化碳足迹、碳核算等先进适用国际标准,推进与国际碳市场接轨,增强谈判能力。   第四,统筹NQI协同发展,释放全链条应用最大效能。在顶层设计层面,系统研究NQI支撑“双碳”目标的实施路径,同步推进、协同建设和融合发展。在体制机制层面,研究建立支撑“双碳”目标的“计量科技创新—技术标准制定—认证认可实施—示范推广应用—事后监管评估”的联动机制,充分释放最大效能。在建设实施层面,依托重点工程和行动,探索NQI要素融合发展及效能评价的基础理论,创新以单要素为支撑、多要素协同建设的工作机理。研究推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质量基础能力再造路径,全面夯实支撑“双碳”战略目标的质量基础能力。
  • 辟谣:教育部否认发布双一流名单
    p   近日,网络流出一份“教育部首批‘双一流’大学建设拟定名单”,北大清华等8所大学被确定为首批一流大学,目前该名单在各大网络论坛流传。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昨天独家回应北京青年报记者:“教育部从未发布过双一流名单,公众勿轻信谣言。目前教育部正与相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争取尽早出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7/insimg/dfb28072-2b02-4295-987a-706ed4144784.jpg" title=" 14697646963485.jpg" width=" 400" height=" 267"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267px " / /p p   2015年底,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贯彻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创新重点建设机制,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根据该方案,力争到2020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相关新闻: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60725/197373.shtml" target=" _blank" title=" " 双一流计划:985、211高校仍是被选中的大赢家 /a /p
  • 615公里!我国首次实现开放式架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
    记者从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获悉,该研究院袁之良团队利用光频梳技术首次实现开放式架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系统,完成615公里光纤量子密钥分发实验。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通讯》上。据了解,量子密钥分发基于量子物理的基本原理和一次一密的加密方式,可实现无条件安全通信。2018年英国东芝欧洲研究所提出新型双场协议,使得安全成码率以信道衰减的平方根线性下降,在无中继的情况下可突破码率界限,是实现500公里以上光纤量子通信的可行方案。双场协议的实现需要两个异地独立激光源在第三方远程节点处实现稳定的单光子干涉,但通信双方激光源的微小频差与长距离光纤造成的快速相位漂移都对干涉有重要影响。目前,传统方案是在遥远两地间架设服务光纤作为传输媒介,然后通过时频传输或者光学锁相环等技术,完成两地激光源的频率锁定,这种闭合光纤架构非常不利于多节点的广域量子保密网络应用。据介绍,研究团队基于自主开发的相干边带稳相与异地激光源频率校准技术,研制出首个开放式架构、无须服务光纤的新型双场量子密钥分发系统,实现低损耗光纤四百公里级、五百公里级、六百公里级的安全成码,并打破无中继量子密钥分发的码率界限,还成功演示臂长差为百公里的量子密钥分发实验(目前最长臂长差记录)。相较之前的实验成果,量子信号光的相位漂移速率降低千余倍,大大降低相位参考光的噪声影响,有助于光纤量子密钥分发距离向千公里级别突破。基于光频梳的开放式架构有利于未来构建多用户多节点的城际量子保密网络,并对基于单光子干涉的分布式量子网络具有重要意义。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 双应变-温度传感器性能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化工研究所研究员曾炜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资助下,在双应变-温度传感器性能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Composites Part A。张静斐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曾炜为通讯作者。   在目前的双应变-温度传感器研究中,一般是将应变/温度敏感的导电材料,如金纳米粒子、氧化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等引入弹性体或水凝胶来实现的。由于弹性体的伸展性差和导电材料的不透明性限制了其在大应变和可视化设备中的应用。而离子导电水凝胶具有透明度高、柔韧性好的优点,可以实现基于三维网络离子传输的同时,利用其电导率随应变和温度的变化而实现应变-温度双重传感,为传感器的多功能化提供了广阔应用前景。   研究人员通过自由基聚合,在氯化锂和甘油的存在下,制备了具有良好应变和温度敏感性的可拉伸离子导电性水凝胶。氯化锂的强离子水化作用和水分子、甘油形成强氢键协同作用从而抑制了冰晶的生成,使水凝胶具有优异的抗冻能力,能在-30 ℃~ 80 ℃的较宽温度范围内检测温度的变化。该水凝胶在36.5~40 ℃范围内的温度灵敏度为5.51 %/℃,检测限为0.2 ℃,并具有良好的升温-降温循环稳定性。   此外,水凝胶传感器在2000%的宽应变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可以达到17.3的高灵敏度,并具有低至1%的检测下限。利用该方法制备的应变-温度双重刺激响应水凝胶,在人体运动监测、发热检测等可穿戴设备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 40多位院士专家献计“双碳”战略下智慧城市发展
    11月14日,大湾区智慧城市院士论坛在深圳举行。40余位院士、大师围绕智慧建筑、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交通、网络安全、绿色低碳发展等议题献计“双碳”战略下智慧城市发展。“最强阵容”组团赋能湾区智慧城市建设广东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广东研究院执行院长郑庆顺介绍,2018年中国工程院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在深圳签约,共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广东研究院,打造区域性工程科技高端智库,由广东省科技厅与省科协共同负责运行,秘书处设在省科协。2018年到2022年一共立项了71个项目,凝聚了147位院士和省内100多个专家团队,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聚焦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围绕广东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工程技术问题,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的研究。中国工程院三局局长高战军表示,中国工程院将充分发挥国家高端智库作用,支持院士们在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重大课题上开展决策咨询,推动院地合作迈上新台阶上。今年5月中国工程院启动了2022年重大咨询项目“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战略研究”,围绕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治理制度体系、支撑技术体系、差异化绩效评估、监督体系、政策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学科与人才培养战略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如何让建设“智慧城市”向提升“城市智慧”进行有效转变,突出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这是急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院士专家纵论“双碳”战略下智慧城市创新发展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发展中仍然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因此,加紧推进双碳目标、建设生态智慧城市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在“双碳”战略目标下,如何实现城市建设“智慧”“双碳”一把抓?论坛现场,15位院士专家通过主旨报告分享了其团队在智慧建筑、智慧产业、智慧交通、网络安全、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为智慧城市建设总结了湾区经验,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沙龙对话环节,院士专家们围绕智慧城市、低碳和绿色发展进行了主题研讨,对大湾区智慧城市创新发展、探索低碳绿色发展新路径提出了专业建议。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指出,智慧城市涉及领域很多,涉及的专业非常细,不同领域、行业、技术学科,要交叉融合、形成合力,要形成可行的工程逻辑。建议把城市问题挖掘出来,把技术形成体系,体系形成理论,理论回过来再形成工程逻辑,再服务于智慧城市。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有相关的体制、机制和法治来统筹和协调。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刘耀林认为,从智慧城市来讲时空大数据是它的基础和底板,时空大数据包括对地观测数据以及社交网络的大数据。怎么把大数据变成符合智慧城市所需要的数据?要对大数据的质量评价、纠偏,来提升质量。另外还需提升智慧感知能力,比如对于智慧空间,要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地对这个城市进行感知,获得实时感知,应对城市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并及时纠正。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地球系统科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李满春提出,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全国各省/市/县的在《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上,坚持了三个方面的理念:一是生态文明理念,重点是底线和顶线的思维;二是量力而行,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时候,充分考虑到水土资源对于国土空间利用的支撑能力;三是科学发展,也就是说,既要优化,又要治理。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倪阳表示,在建筑方面要做到绿色低碳,应该以设计为先导来布局,不是设计好了之后,再包装成绿色建筑;其次,在建筑设计上有气候缓冲器、分时分区对待方法、拔风处理。广州交通大学(筹)党委副书记邢锋指出,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来说,每个阶段都有减排措施。首先是减少总体的材料;其次是尽量用一些低碳的产品/建材,代替一些高碳的建材;第三是建筑废弃物拆除之后做绿色消纳,做资源的再利用。建议建筑废弃物使用也可以作为智慧城市的一个部分。比如建立一个数据库,哪个地方要新建,哪个城市有更新需求。新建的结构需要什么样的建材产品,优先采用废弃物的处理产品。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姜卫平表示,时空基准是一切地理信息的表达基础,目前主要通过卫星导航的定位来表达,比如北斗。所以时空信息、定位导航服务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基础设施了。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时空信息是很重要的基础设施,跟传感器系统、通信系统、大数据处理系统一样,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第四大基础设施。
  • 智慧环境 | 聚光“双碳”行动,助力“十四五”目标达成
    引言2022年6月15日,是第十个全国低碳日,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的指导下,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在京发起了《加快推进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力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行动纲要(2021-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纲要》)发布宣贯会,旨在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部署,推动减污降碳和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会议概要宣贯会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郭承站主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滕建礼详细介绍了《行动纲要》的主要内容。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线致辞,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民政部、生态环境部、中环协等领导致辞发言,对此次《行动纲要》的发布意义给予了极高的肯定与评价,各地生态环境系统代表纷纷介绍了各地“十四五”生态环保产业的最新规划。郭会长提到,要将《行动纲要》的要求和精神快速传递到各级地方,做好“最后一公里”的宣贯工作,他呼吁各地环保同仁,能够以《行动纲要》为指引,共同将《行动纲要》要求落到实处,为中国的环境保护产业贡献自身力量。《行动纲要》发布宣贯会主会场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特别设立此次发布宣贯会分会场,积极组织公司内外千余人以集中线上参会或个人线上参会等方式参与此次《行动纲要》发布宣贯会,并在会后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探讨。《行动纲要》发布宣贯会聚光科技分会场聚光科技在行动聚光科技作为中国环保事业的积极参与者,第一时间响应国家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以服务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为着力点,依托多年深耕服务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与经验,于2020年开始重点布局双碳业务领域,以温室气体监测为切入点,架设高、中精度温室气体监测技术和固定、移动、探空技术,对碳源、碳汇开展源、汇同步监测,并结合企业碳排放核算、通量模拟、传输模拟、清单反演、遥感反演等算法,为掌握碳排放现状,识别碳排放重点,形成碳减排措施,评估碳减排成效提供数据支撑。目前,聚光科技已建立了“算”(摸底核算)-“估”(达峰估算)-“管”(路径管控)-“评”(效果评估)的城市级(包含企业、园区)一体化碳排放管理体系。该管理体系以地空天一体化立体监测网(“一网”)、数字双碳管控平台(“一平台”)和碳排放核算及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一清单”),实现碳排放核算数据化、达峰预测智慧化、监测评估自动化、双碳管理业务化,助力中国双碳智慧管控目标的早日实现。FPI我国的“双碳”战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加快双碳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国家产业和经济的全球竞争力,最终推动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的同步实现。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在全国低碳日十周年当日,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纲要》,并组织全国环保工作者开展宣贯与学习,具有特殊及长远的意义,必将激发环保全行业的激情,同心戮力为加快实现双碳目标而努力。聚光科技承诺:将坚守本心,在《行动纲要》精神的指引下,将纲要要求落实到我们今后的工作之中,坚定不移地履行生态环保任务所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并积极倡导实行绿色节能的生活方式,为建设美丽中国奋斗不止。绿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我辈同心共求索,唯愿城市入景来。聚光“双碳”行动方案《城市温室气体监测与应用综合解决方案》高科技构建碳监测网,共建美丽家园方案背景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支撑3060双碳目标,2021年9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环办监测函〔2021〕435号,通过开展重点行业、城市、区域三个层面的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碳监测评估技术方法体系,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成效评估提供数据支撑。开展温室气体监测是掌握碳排放现状,识别碳排放重点,形成碳排放措施,评估碳减排成效的前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础。方案概述以碳达峰与碳中和愿景为引领,以服务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为着力点,开发了《城市温室气体监测与应用综合解决方案》,利用高、中精度温室气体监测技术和固定、移动、探空技术开展“地、天、空”一体化监测,并对碳源、碳汇开展源、汇同步监测,可应用于污染源、企业、园区、城市等场景。该方案可结合企业碳排放核算、通量模拟、传输模拟、清单反演、遥感反演等算法,为掌握碳排放现状,识别碳排放重点,形成碳减排措施,评估碳减排成效提供数据支撑。聚光科技“城市温室气体监测应用平台”核心优势► 核心仪表国产化、技术指标先进化;高精度温室气体在线监测系统为自主研发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级采样系统,支持多层级(不同高度)采样分析;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采样系统,具备三级除水功能,支持三个高度轮巡采样,预留接口用于手工采样,保证手工采样与在线监测样品同源。► 符合《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的工作要求;按照《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开展城市温室气体选点与监测应用工作,核心设备技术原理符合指南要求。► 同步满足污染排口、企业园区、城市环境多层级监测需求;综合考虑污染排口、企业园区、城市环境监测要求,全面开展各环境下温室气体监测。► 多种监测技术相结合,现状、趋势全面感知;移动监测与固定监测相结合、在线监测与手工采样相结合、地面监测与高空探测相结合,碳源监测与碳汇监测相结合,全面感知温室气体排放、浓度现状与变化趋势。数智双碳平台碳监测综合管理平台,简称碳平台,拟建设四大模块:数据管理系统、数据分析应用系统、碳排放清单核算系统、碳监测报表中心。碳平台整合所有在线监测与离线监测数据,采取科学先进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方式,最终形成一张智慧感知网络,该网络以数据资源中心与数据应用体系为支撑,为碳监测碳减排提供决策支撑。聚光科技“数智双碳”平台
  • 海南马良师傅 双11维修特惠来袭
    双11马上就要来了,在等待双11那天到来的你是不是觉得等待很漫长?不妨给您的实验室仪器来一次彻底大清洗!这里整合了双11期间海南马良师傅所有的保养、维修特惠活动,一起来看看吧! 活动时间:2016年11月10日至12日 特别说明: 1、11月11日确认维修单的客户可享受维修费用半价; 2、11月10日、11日、12日活动期间报修的客户可享受免费检测一次。 3、在活动期间,在我公司维修PCR仪、真空泵、生物安全柜等的客户可享受免费维保一次,其中真空泵维保包含加泵油。 4、即日起,凡是在我公司确认维修的客户可获得小礼物一份,赠完为止。 该优惠解释权归海南马良师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有。
  • 南京林业大学组建双碳服务战略联盟
    6月2日,南京林业大学举行“两山双碳”“党建+”服务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启动仪式,共有中共江苏省林业局党组等5家政府机关、科研院所参加联盟。据了解,联盟以突出服务“两山双碳”和“四个走在前”重大任务为主要任务,将围绕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战略、推进“双碳”战略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构建现代林草产业体系、提升城市基层治理和社区服务等方面开展项目共建。联盟还将以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提升“两山双碳”领域“政产学研用”整体效能为宗旨,发挥政府机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优势资源,抓机制建设、抓要素集聚、抓沟通联络、抓示范典型,不断提升联盟引领力度、稳定程度、融合深度和服务强度。近期,联盟工作目标是围绕“两山双碳”调查研究实施推进过程中的难点重点问题,确定共建项目和需求,形成有深度的调研报告提供省委省政府决策参考,围绕科研创新难点和任务需求,开展“两山双碳”领域重大科技任务、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下一步,联盟将明确共建内容,压实共建责任,调研商定“需求、资源、项目”3张清单,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共建合作机制。南林大党委书记、“两山双碳”“党建+”服务战略联盟领导小组组长赵茂程表示,南林大根植“两山理论”,南林人不断传承“绿色”基因、践行“绿色”使命,聚焦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战略”,持续深化国家“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联盟将探索形成“两山双碳”领域“政产学研用”融合协同的党建工作机制,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江苏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 亚飞米分辨率双电光梳绝对频率光谱测量
    光学频率梳(Optical frequency comb,简称“光梳”)由大范围、等间隔的梳齿分量构成,每根梳齿均对应绝对频率,如同在光频上的一把梳子(或标尺)。得益于飞秒激光器和非线性光学的发展,1999年美国标准局和德国马普所的研究团队分别在实验上实现了光梳,解决了绝对光频率计量问题,J. L. Hall和T. W. Hänsch因此贡献而分享了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梳的诞生同样给光谱测量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突破,分辨率提高到皮米量级,光梳光谱学的新技术和新应用也在不断涌现。双光梳光谱学可以充分利用光梳在频率准确度、频率分辨率、光谱范围和脉冲宽度等方面的优势,在诸多基于光梳的测量技术中脱颖而出。在频域上,双光梳光谱学表现为两个有微小重复频率差异光梳的多外差探测,可以将探测光梳记录的待测谱线,如分子吸收谱,从光频转移到射频。双光梳光谱学可以利用光谱交织技术进一步将分辨率提高至几十飞米量级。然而现有方案测量时间大幅增加,使用温度或驱动电流调节时无法提供绝对频率参考,且分辨率仍有进一步提高至光梳梳齿线宽的较大空间。电光调制光频梳(简称“电光梳”)由对连续种子光的电光调制产生,用于构建双光梳系统时其具有天然的互相干性,无需复杂的锁定电路或相位校正算法,可以大幅降低系统复杂度。此外,由于电光梳具有不受谐振腔腔长限制的重复频率以及可自由调节的中心波长,由其构建的更具应用前景的双电光梳系统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上海交通大学何祖源、樊昕昱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双电光梳光谱测量方案,将光谱测量分辨率进一步提高到亚飞米量级,相较于现有方案提高了两个数量级。该方案利用外调制的稳频光作为扫频电光梳的种子光,可以在实现低频率误差快速光谱交织的同时,提供绝对光频率参考。图1 亚飞米分辨率双电光梳绝对频率光谱测量技术原理示意图研究团队在分析各性能指标的理论限制和相互制约关系的基础上,将光谱测量技术关注的综合性能指标(光谱分辨率、测量带宽以及测量时间)提高至奈奎斯特极限,并且可以通过多次平均提高测量信噪比。该方案用于测量分子吸收谱线和高Q值光纤法布里珀罗腔谐振谱线的实验结果,充分展示了该方案灵活实现超高光谱分辨率、高信噪比和高刷新率的能力。图2 氰化氢(HCN)气体吸收谱线的光谱测量结果图3 光纤法布里珀罗谐振腔反射谱的光谱测量结果该研究成果将推动超精细光梳光谱学的进一步发展,并在温室气体监测、精密光器件测试、生物化学传感,以及诸如电磁诱导透明等物理现象观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 首届"双碳产业技术发展论坛”在渝中举行
    “双碳”背景下,数智技术如何赋能企业全价值链降碳?8月19日,首届“双碳产业技术发展论坛”在渝中区重庆数字经济园举行。本次论坛以“数智技术赋能价值链降碳方案与实践”为主题,中国信通院工业互联网研究所、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英国Intertek、法国BV、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中车株洲时代新材技术等近50家企业参与。论坛现场,中国信通院西南研究院李琦琦主任、全国绿色制造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邱城研究员、重庆大学科发院院长曹华军教授、英国Intertek 徐萍博士、法国BV中国林丽经理以及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李柱文总监分别从碳数据服务网络、绿色低碳标准化体系、数字双碳大数据、企业脱碳挑战、CBAM政策、ESG等方面探讨了数字双碳技术的发展。论坛期间,由智中和(重庆)低碳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让双碳回归提质、增效、降本的“SMART Z数字双碳平台”正式发布。公司首席技术官李洪丞博士指出,该平台是面向碳交易的工业园区/企业碳核算、碳诊断、碳减排一体化精益智能管控平台,让双碳管理成为驱动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新引擎。本次论坛由重庆市绿色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智中和(重庆)低碳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区块链生态联盟西南分盟、重庆华工智造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e-works数字化企业网协办。
  • 网传42所“双一流”大学 教育部:名单8月底公布
    p   据人民网报道,近日,在网络上广泛流传“42所双一流大学出炉,世界一流大学名单!”的帖子,引发网友热议。记者从教育部官方微博“微言教育”了解到,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回应:“双一流”建设的有关工作仍在过程中,最终名单确定后拟于8月底左右正式公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014d0b56-2f52-4454-910b-53bef3460738.jpg" style=" " title=" 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5fbdc4bd-6a15-42cd-bfc6-8f964e5cefa8.jpg" style=" " title=" 2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网传首批42所双一流大学名单(来源:网络) /p p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决策。根据《总体方案》《实施办法》,按照稳中求进、继承创新、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遴选认定了一批“双一流”拟建设高校。至于名单问题,该负责人回应:“目前有关工作仍在过程中,最终名单确定后拟于8月底左右正式公布。” /p p   根据中国政府网公开文件信息,国务院于2015年11月5日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文件,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50484eb7-6945-4f06-b619-0673cd32b4af.jpg" style=" "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5d9c84e7-f0af-4743-a16b-a142cd469926.jpg" style=" "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来源:中国政府网 /p p   教育部在《2016年工作要点》中也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制订“双一流”实施办法,研究制订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办法,建立信息公示网络平台。推进教育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更大力度落实“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进一步加大向中西部、东北部地区倾斜力度,加大力度支持培养青年人才。制订实施高校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组织高校承担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和国家实验室建设任务,组织高校参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建立完善高校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机制,推动高校建立知识产权运营机构。深入推进科技评价改革,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和学科评估机制。持续推进“2011计划”取得实效。深化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改革,启动高校专业化智库建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a7814feb-e83f-49fc-a645-f062c44ab7ae.jpg" title="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来源:教育部官网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